银行高管培训心得合集12篇

时间:2023-03-15 14:53:48

银行高管培训心得

银行高管培训心得篇1

银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宏观经济走势和金融形势,我们的第一节课就是由恒丰银行研究院的吴琦博士为我们讲解我们国家的金融形势、经济政策、重点产业发展趋势和银行业服务不足转型方向。通过这一节课,让原来晦涩难懂的金融政策变得生动有趣,让我们了解到银行业的发展一定是紧随着时代、经济的发展,在今后服务客户,为客户提供资产配置的时候要顺应政策导向,对金融形势要有自己的看法,紧跟金融市场迅速发展的步伐。下午是建行私人银行部梅雨方老师为我们分享建行私人银行的发展历程及以后私人银行的发展趋势,梅老师具有海外工作经历,讲课采用的是提问式,让每一位学员都可以参与其中,我有幸也回答了梅老师的一个问题,老师对我的回答进行了指导和补充,让我收益颇丰!这节课让我们了解到一个私人银行部运作的方式和金融大形势下我们应该抓住经济发展脉络去分析当前金融形势,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客户提供合理化的投资建议,增强客户粘合度。 这第一天的课程让我也深深地知道培训是一种快速学习的方式,是提高业务知识的最有效手段。

二、资产配置方法经验及资管新规的影响解读

作为一名理财经理,为客户提供资产配置便是我的工作之一。我行的定期储蓄存款优势、理财优势现在可以满足老百姓的现阶段需求,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锦州银行的壮大,老百姓的风险承受能力会日益提高,我行零售业务的产品也会日益丰富,客户会越来越挑剔理财经理资产配置水平,这一天的课程有工行私人银行部战略配置主管马宽老师为我们分享金融产品的种类及其优劣势、资产配置方法和实践经验。下午是智信资产管理研究院郑院长为我们讲解现如今最热点、也是我们最关注的资管新规的影响,深刻解读资管新规,让我们了解到在资管新规之下我们的银行理财的发展。郑院长对资管新规的解读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可以运用到我们的产品宣讲会、贵宾客户活动的宣讲中,更好的为客户讲解资管新规内容。

银行高管培训心得篇2

在一个以知识和智慧为主导的全新经济时代,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认识到: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更准确的说是核心员工的竞争。核心员工掌握着商业银行的核心技术,具有创新能力,对商业银行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减少核心员工的流失,使他们能够最大限度的为商业银行的竞争优势提供贡献,是商业银行急需解决的问题。培训激励能够给核心员工带来更多的人力资本增值的机会,同时也会提高他们对商业银行的忠诚度。这种培训激励方式可以为核心员工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的的支持,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的青睐。

1 核心员工的定义和特征

西方学者赫奇曼·琼斯曾提出“稀缺人力资源价值”这一概念。在他看来,核心员工与职位高低没有必然联系,关键在于人力资源是否稀缺,只有稀缺的人力资源才有价值。所以大多数学者将在商业银行中掌握核心技术、从事核心业务以及担任关键职务、拥有广泛的客户关系、掌握关键资源的这些人称为核心员工。因此,本文将核心员工定义为:在人力资本市场中稀缺的,具有高度价值性的,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具有高超的专业技术和管理技能的员工,他们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外化为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的载体。

(1)核心员工的高价值性。核心员工拥有特定的专业技术、管理经验和较高的个人素质等特长。而这些特长都是经过长期学习和实践获得的。

(2)核心员工的难以替代性。核心员工在商业银行中服务时间长,掌握商业银行的核心技术和关键业务,对商业银行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3)核心员工的需求层次较高并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需要。核心员工工作不仅仅是为了换取物质报酬,更重要的是能否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开发自身的潜能,实现自我的价值。

(4)核心员工具有较低的商业银行忠诚度。具有高认知能力和丰富从业经验的核心员工总是稀缺的,所以他们必然成为很多商业银行(尤其是竞争对手)的主要争夺对象。

2 目前商业银行对核心员工的培训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还未能将员工培训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核心手段,更不用说对核心员工的培训了。因此商业银行在对核心员工的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

(1)没有识别谁是核心员工。人们在谈及核心员工时,通常将商业银行高层管理者和技术人员理所当然的视为核心员工。甚至有的商业银行在一段时间只重视销售人员,或者又过多的关注于管理人员,认为他们是商业银行的核心员工,视他们为商业银行利益的来源。

(2)培训没有计划。许多商业银行没有根据核心员工的长远发展目标和职业规划来制定有利于他们发展的培训计划,也没有专门的培训管理制度,同时还缺乏相应的培训规范和培训指导教材。从核心员工的角度来看,其培训行为是断断续续的,没有一定的体系。

(3)盲目开设培训课程。有很多商业银行将培训当作是一种潮流,在确定培训项目和内容时不是依据商业银行和核心员工的实际需要,而是凭感觉,照搬其它商业银行的培训计划,培训项目和内容脱离实际。

(4)培训方法单调。现在的商业银行一提到对核心员工的培训,不是野外的拓展训练,就是采用最简单的课堂式教学,没有重点和针对性。究其原因是培训组织者缺乏有关培训的专业知识,就造成了时下流行什么方式就采用什么方式。

(5)培训和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相脱节。有很多商业银行培训工作做得很不错,核心员工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但是商业银行没有为这些核心员工制定好职业生涯规划,并没有将培训激励贯穿于核心员工的整个职业生涯发展。培训使核心员工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但却没有用武之地,这样反而加快了核心员工的流失。

(6)培训效果的评估不足。目前大多商业银行对培训的评估仅停留在反应层次、学习层次这二个层面上。从核心员工所具有的素质来看,仅有前两个层面的考核是不够的,这对核心员工多多少少缺了点挑战。当然很多商业银行觉得后面的行为层次和结果层次很难做,即使做了也很难量化,收益和成本相去甚远。因此商业银行很少关注到培训后的跟进管理,这样使得花了很多钱的培训并不能得到预期的效果。

3 对策

商业银行只有把对核心员工培训的重视变成社会、商业银行和员工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行为时,核心员工的培训激励才能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过程当中。其具体对策如下:

(1)识别真正的核心员工。在培训还未开始之前,首先应进行核心员工盘点,根据银行目前所处的阶段和未来的战略发展方向,结合核心员工的定义及其特征来判断出哪些员工对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起着战略性的作用,并且他们在商业银行未来发展中是不可或缺的。同时,还要能及时根据环境的变化发现和调整潜在的核心员工。

(2)树立先进的培训理念。商业银行应该沉淀凝炼出先进而贴切的培训理念,促使员工从战略高度认识培训的重要性,为员工培训奠定理念基础。也只有这样,商业银行与核心员工才能将核心员工培训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来做,核心员工也才能彻底更新观念,才能为科学而有效的培训奠定稳固的理念基础。

(3)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商业银行不仅要树立起培训是一种投资的新理念,而且在实际工作中要切实加强对培训体系建设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应该重视从日常工作开始,在商业银行内形成一套系统的培训机制。通过系统的思考给核心员工提供持续的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满足其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的需要,提升核心员工的人力资本价值。同时应将培训纳入管理系统,将培训与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和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相结合,从而满足核心员工自我价值实现和自我发展的需要。

(4)识别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正确识别核心员工的培训需求,做到有的放矢。在满足核心员工主导需求的培训时,要体现核心员工个人职业生涯与商业银行发展的关联性,使员工个人的成长规划与商业银行人力资源发展目标相互匹配。

(5)加强核心能力,收集商业银行化核心员工能力。商业银行应该注意在可能的情况下收集核心能力,用于对潜在核心员工的培训,注重培养商业银行后备人才,通过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可以避免出现由于商业银行掌握核心技术的人才流失而造成的危机。此外,核心员工接受的专业性培训应当具有互补增值性,应多采用团队培训,将个人的核心能力稀释,避免一旦核心员工离开本商业银行,就无法实现与商业银行之间的整合互动。

4 结语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培训激励是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重要法宝。核心员工的培训问题的解决对于商业银行保持竞争力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在重视全员培训的基础上做好核心员工的培训,商业银行在不久的未来将会越来越好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 武龙,黄勋敬.商业银行核心员工的留用策略[J].南方金融,2006,(11).

银行高管培训心得篇3

在一个以知识和智慧为主导的全新经济时代,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认识到: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更准确的说是核心员工的竞争。核心员工掌握着商业银行的核心技术,具有创新能力,对商业银行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减少核心员工的流失,使他们能够最大限度的为商业银行的竞争优势提供贡献,是商业银行急需解决的问题。培训激励能够给核心员工带来更多的人力资本增值的机会,同时也会提高他们对商业银行的忠诚度。这种培训激励方式可以为核心员工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的的支持,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的青睐。

1 核心员工的定义和特征

西方学者赫奇曼·琼斯曾提出“稀缺人力资源价值”这一概念。在他看来,核心员工与职位高低没有必然联系,关键在于人力资源是否稀缺,只有稀缺的人力资源才有价值。所以大多数学者将在商业银行中掌握核心技术、从事核心业务以及担任关键职务、拥有广泛的客户关系、掌握关键资源的这些人称为核心员工。因此,本文将核心员工定义为:在人力资本市场中稀缺的,具有高度价值性的,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具有高超的专业技术和管理技能的员工,他们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外化为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的载体。

(1)核心员工的高价值性。核心员工拥有特定的专业技术、管理经验和较高的个人素质等特长。而这些特长都是经过长期学习和实践获得的。

(2)核心员工的难以替代性。核心员工在商业银行中服务时间长,掌握商业银行的核心技术和关键业务,对商业银行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3)核心员工的需求层次较高并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需要。核心员工工作不仅仅是为了换取物质报酬,更重要的是能否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开发自身的潜能,实现自我的价值。

(4)核心员工具有较低的商业银行忠诚度。具有高认知能力和丰富从业经验的核心员工总是稀缺的,所以他们必然成为很多商业银行(尤其是竞争对手)的主要争夺对象。

2 目前商业银行对核心员工的培训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还未能将员工培训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核心手段,更不用说对核心员工的培训了。因此商业银行在对核心员工的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

(1)没有识别谁是核心员工。人们在谈及核心员工时,通常将商业银行高层管理者和技术人员理所当然的视为核心员工。甚至有的商业银行在一段时间只重视销售人员,或者又过多的关注于管理人员,认为他们是商业银行的核心员工,视他们为商业银行利益的来源。

(2)培训没有计划。许多商业银行没有根据核心员工的长远发展目标和职业规划来制定有利于他们发展的培训计划,也没有专门的培训管理制度,同时还缺乏相应的培训规范和培训指导教材。从核心员工的角度来看,其培训行为是断断续续的,没有一定的体系。

(3)盲目开设培训课程。有很多商业银行将培训当作是一种潮流,在确定培训项目和内容时不是依据商业银行和核心员工的实际需要,而是凭感觉,照搬其它商业银行的培训计划,培训项目和内容脱离实际。

(4)培训方法单调。现在的商业银行一提到对核心员工的培训,不是野外的拓展训练,就是采用最简单的课堂式教学,没有重点和针对性。究其原因是培训组织者缺乏有关培训的专业知识,就造成了时下流行什么方式就采用什么方式。

(5)培训和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相脱节。有很多商业银行培训工作做得很不错,核心员工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但是商业银行没有为这些核心员工制定好职业生涯规划,并没有将培训激励贯穿于核心员工的整个职业生涯发展。培训使核心员工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但却没有用武之地,这样反而加快了核心员工的流失。

(6)培训效果的评估不足。目前大多商业银行对培训的评估仅停留在反应层次、学习层次这二个层面上。从核心员工所具有的素质来看,仅有前两个层面的考核是不够的,这对核心员工多多少少缺了点挑战。当然很多商业银行觉得后面的行为层次和结果层次很难做,即使做了也很难量化,收益和成本相去甚远。因此商业银行很少关注到培训后的跟进管理,这样使得花了很多钱的培训并不能得到预期的效果。

3 对策

商业银行只有把对核心员工培训的重视变成社会、商业银行和员工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行为时,核心员工的培训激励才能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过程当中。其具体对策如下:

(1)识别真正的核心员工。在培训还未开始之前,首先应进行核心员工盘点,根据银行目前所处的阶段和未来的战略发展方向,结合核心员工的定义及其特征来判断出哪些员工对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起着战略性的作用,并且他们在商业银行未来发展中是不可或缺的。同时,还要能及时根据环境的变化发现和调整潜在的核心员工。

(2)树立先进的培训理念。商业银行应该沉淀凝炼出先进而贴切的培训理念,促使员工从战略高度认识培训的重要性,为员工培训奠定理念基础。也只有这样,商业银行与核心员工才能将核心员工培训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来做,核心员工也才能彻底更新观念,才能为科学而有效的培训奠定稳固的理念基础。

(3)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商业银行不仅要树立起培训是一种投资的新理念,而且在实际工作中要切实加强对培训体系建设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应该重视从日常工作开始,在商业银行内形成一套系统的培训机制。通过系统的思考给核心员工提供持续的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满足其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的需要,提升核心员工的人力资本价值。同时应将培训纳入管理系统,将培训与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和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相结合,从而满足核心员工自我价值实现和自我发展的需要。

(4)识别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正确识别核心员工的培训需求,做到有的放矢。在满足核心员工主导需求的培训时,要体现核心员工个人职业生涯与商业银行发展的关联性,使员工个人的成长规划与商业银行人力资源发展目标相互匹配。

(5)加强核心能力,收集商业银行化核心员工能力。商业银行应该注意在可能的情况下收集核心能力,用于对潜在核心员工的培训,注重培养商业银行后备人才,通过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可以避免出现由于商业银行掌握核心技术的人才流失而造成的危机。此外,核心员工接受的专业性培训应当具有互补增值性,应多采用团队培训,将个人的核心能力稀释,避免一旦核心员工离开本商业银行,就无法实现与商业银行之间的整合互动。

4 结语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培训激励是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重要法宝。核心员工的培训问题的解决对于商业银行保持竞争力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在重视全员培训的基础上做好核心员工的培训,商业银行在不久的未来将会越来越好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 武龙,黄勋敬.商业银行核心员工的留用策略[j].南方金融,2006,(11).

银行高管培训心得篇4

在一个以知识和智慧为主导的全新经济时代,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认识到: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更准确的说是核心员工的竞争。核心员工掌握着商业银行的核心技术,具有创新能力,对商业银行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减少核心员工的流失,使他们能够最大限度的为商业银行的竞争优势提供贡献,是商业银行急需解决的问题。培训激励能够给核心员工带来更多的人力资本增值的机会,同时也会提高他们对商业银行的忠诚度。这种培训激励方式可以为核心员工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的的支持,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的青睐。

1 核心员工的定义和特征

西方学者赫奇曼·琼斯曾提出“稀缺人力资源价值”这一概念。在他看来,核心员工与职位高低没有必然联系,关键在于人力资源是否稀缺,只有稀缺的人力资源才有价值。所以大多数学者将在商业银行中掌握核心技术、从事核心业务以及担任关键职务、拥有广泛的客户关系、掌握关键资源的这些人称为核心员工。因此,本文将核心员工定义为:在人力资本市场中稀缺的,具有高度价值性的,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具有高超的专业技术和管理技能的员工,他们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外化为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的载体。

(1)核心员工的高价值性。核心员工拥有特定的专业技术、管理经验和较高的个人素质等特长。而这些特长都是经过长期学习和实践获得的。

(2)核心员工的难以替代性。核心员工在商业银行中服务时间长,掌握商业银行的核心技术和关键业务,对商业银行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3)核心员工的需求层次较高并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需要。核心员工工作不仅仅是为了换取物质报酬,更重要的是能否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开发自身的潜能,实现自我的价值。

(4)核心员工具有较低的商业银行忠诚度。具有高认知能力和丰富从业经验的核心员工总是稀缺的,所以他们必然成为很多商业银行(尤其是竞争对手)的主要争夺对象。

2 目前商业银行对核心员工的培训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还未能将员工培训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核心手段,更不用说对核心员工的培训了。因此商业银行在对核心员工的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

(1)没有识别谁是核心员工。人们在谈及核心员工时,通常将商业银行高层管理者和技术人员理所当然的视为核心员工。甚至有的商业银行在一段时间只重视销售人员,或者又过多的关注于管理人员,认为他们是商业银行的核心员工,视他们为商业银行利益的来源。

(2)培训没有计划。许多商业银行没有根据核心员工的长远发展目标和职业规划来制定有利于他们发展的培训计划,也没有专门的培训管理制度,同时还缺乏相应的培训规范和培训指导教材。从核心员工的角度来看,其培训行为是断断续续的,没有一定的体系。

(3)盲目开设培训课程。有很多商业银行将培训当作是一种潮流,在确定培训项目和内容时不是依据商业银行和核心员工的实际需要,而是凭感觉,照搬其它商业银行的培训计划,培训项目和内容脱离实际。

(4)培训方法单调。现在的商业银行一提到对核心员工的培训,不是野外的拓展训练,就是采用最简单的课堂式教学,没有重点和针对性。究其原因是培训组织者缺乏有关培训的专业知识,就造成了时下流行什么方式就采用什么方式。

(5)培训和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相脱节。有很多商业银行培训工作做得很不错,核心员工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但是商业银行没有为这些核心员工制定好职业生涯规划,并没有将培训激励贯穿于核心员工的整个职业生涯发展。培训使核心员工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但却没有用武之地,这样反而加快了核心员工的流失。

(6)培训效果的评估不足。目前大多商业银行对培训的评估仅停留在反应层次、学习层次这二个层面上。从核心员工所具有的素质来看,仅有前两个层面的考核是不够的,这对核心员工多多少少缺了点挑战。当然很多商业银行觉得后面的行为层次和结果层次很难做,即使做了也很难量化,收益和成本相去甚远。因此商业银行很少关注到培训后的跟进管理,这样使得花了很多钱的培训并不能得到预期的效果。

3 对策

商业银行只有把对核心员工培训的重视变成社会、商业银行和员工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行为时,核心员工的培训激励才能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过程当中。其具体对策如下:

(1)识别真正的核心员工。在培训还未开始之前,首先应进行核心员工盘点,根据银行目前所处的阶段和未来的战略发展方向,结合核心员工的定义及其特征来判断出哪些员工对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起着战略性的作用,并且他们在商业银行未来发展中是不可或缺的。同时,还要能及时根据环境的变化发现和调整潜在的核心员工。

(2)树立先进的培训理念。商业银行应该沉淀凝炼出先进而贴切的培训理念,促使员工从战略高度认识培训的重要性,为员工培训奠定理念基础。也只有这样,商业银行与核心员工才能将核心员工培训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来做,核心员工也才能彻底更新观念,才能为科学而有效的培训奠定稳固的理念基础。

(3)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商业银行不仅要树立起培训是一种投资的新理念,而且在实际工作中要切实加强对培训体系建设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应该重视从日常工作开始,在商业银行内形成一套系统的培训机制。通过系统的思考给核心员工提供持续的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满足其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的需要,提升核心员工的人力资本价值。同时应将培训纳入管理系统,将培训与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和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相结合,从而满足核心员工自我价值实现和自我发展的需要。

(4)识别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正确识别核心员工的培训需求,做到有的放矢。在满足核心员工主导需求的培训时,要体现核心员工个人职业生涯与商业银行发展的关联性,使员工个人的成长规划与商业银行人力资源发展目标相互匹配。

(5)加强核心能力,收集商业银行化核心员工能力。商业银行应该注意在可能的情况下收集核心能力,用于对潜在核心员工的培训,注重培养商业银行后备人才,通过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可以避免出现由于商业银行掌握核心技术的人才流失而造成的危机。此外,核心员工接受的专业性培训应当具有互补增值性,应多采用团队培训,将个人的核心能力稀释,避免一旦核心员工离开本商业银行,就无法实现与商业银行之间的整合互动。

4 结语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培训激励是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重要法宝。核心员工的培训问题的解决对于商业银行保持竞争力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在重视全员培训的基础上做好核心员工的培训,商业银行在不久的未来将会越来越好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 武龙,黄勋敬.商业银行核心员工的留用策略[J].南方金融,2006,(11).

银行高管培训心得篇5

中图分类号:F8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4-00270-01

中国加入WTO后,金融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步伐越来越快,外资银行进入后已经在市场、客户与从业人员等多个方面对包括城市商业银行在内的所有中资银行构成压力,城市商业银行面临十分严峻的考验。。服务营销在商业银行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服务营销人员素质的提升显得越来越重要了。现代培训理论研究成果显示,培训是使企业人员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从而改变原有的行为方式和工作态度的重要途径,通过人员素质提升可以提高企业业绩、促进企业走向成功。

城市商业银行在资本规模、市场竞争能力、公司治理和管理能力及人才储备方面都存在着不足,增强银行的竞争力,关键是提高银行自身的素质,而人的因素是构成银行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营销越来越被重视的今天,通过提高服务营销人员的素质是提高银行的素质的重要手段。

一、商业银行服务营销培训存在的问题

银行不重视培训从我国多数城市商业银行的现状来看,服务营销培训状况不容乐观,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服务营销培训项目与内容脱离实际,产生培训无用论。在前期进行的商业银行调查中,我们发现,89.77%的职员认为培训十分必要,但培训后对于自身的影响中,认为作用十分明显的仅占10.17%。这是因为,一些银行在进行培训时只注重培训形式,不能真正了解员工的需求,照搬其他银行的培训方案,培训内容与实际联系不紧密,培训的方式比较单一,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培训无用的情况。

(二)服务营销培训资金投入不足。在一些商业银行中还认为培训是一项昂贵且得不偿失的活动,认为把钱花在培训上很难马上见到回报,更多的把员工的素质寄托于高学历,在预算上尽可能地削减培训费用。没有资金保障,培训效果难以实现。

(三)服务营销培训尚不规范。一些培训随意性较强,没有专门的培训管理制度,缺乏规范的培训指导,培训讲师临时选择。

(四)服务营销培训缺乏创新性。首先形式陈旧,一些培训依旧以课堂式教学为主,单纯进行理论灌输。讨论式、实战式的培训形式还没能普遍运用,特别是对一些新员工的培训,紧紧是从学校课堂的学习转成工作单位的课堂学习,不能真正从培训中感受真实的从业场景。

之所以存在这些情况的原因主要是我国银行才刚刚步入现代市场经济,成长历史还相当短暂,在培训管理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随着社会的发展,通过培训要做到快速而有效的改变员工工作和学习状态,提升员工的工作能力,增强竞争能力,更大的发挥员工的潜力,开发员工的潜能,让员工在这样的激励氛围中实现自我价值和银行目标而积极工作,从而增加城市商业银行的吸引力。培训能否实现上述目标,培训方法的改变和培训的质量提高已经是重要的课题。

二、商业银行服务营销培训体系要分层递进,注重培训效果

根据商业银行自身特点,设计培训体系,包括培训目标、培训方案及培训效果评价,内容要分层递进,例如新进服务营销人员定向培训项目,可以包括银行首要产品、人际关系技能、团队建设、聆听技能、信息沟通、授权、管理变化、安全常识、产品知识、全面质量管理、公共演讲技能、演示技能、压力管理、目标管理、信息管理系统、推销技能、组织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大众心理学、追求卓越心态、银行相关法律知识、员工行为规范等等。

为了达到培训目标,扩大培训成果,培训活动要随时进行评价,不仅要对学员的学习成效评价,而且还需对培训的成果进行评价。培训效果评价,则是对培训效能发挥程度或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科学分析、比较、综合、判断的过程。许多银行都认为对培训结果进行评价的难度很大,尤其是对态度是否改善上,如沟通技巧、领导能力的评价,难度很大,但评价又是培训重要性的最具说服力的证明和未来培训进一步改善的依据。银行职员的学习效果,主要有培训后知识、技能,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变化状态。虽然并不是所有的都需要量化,但尽量应用量化的方法来进行考核。

三、商业银行服务营销培训的几点建议

为了解商业银行员工对服务营销培训的需求及要求,以黑龙江省部分银行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为商业银行服务营销培训提出建议,从而使商业银行通过人的因素提高自身竞争实力。

(一)服务营销培训内容要适应银行发展的需求培训内容要具有针对性,要与实际接轨,在调查中58.8%的员工希望得到营销能力的培训,对于财务管理与分析的内容也是一个热点。分析可见对于与自身相关密切的内容员工们兴趣浓厚。培训内容不仅是技能培训上,还应该涉及现代前沿科技知识的学习和职工智能的开发。要紧密联系实际,形成双方良性互动。还要了解员工曾接受培训的情况以免培训内容重复,无法达到培训的目的。

(二)服务营销培训的方式要创新必须改变你说我听,填鸭式的传统培训模式。这种老化的方式导致参加培训的员工对培训缺乏兴趣很难取得很好效果。培训还可以根据员工的基本状况选择培训方式,,互动、讨论式的教学方式灵活、生动、活泼,易于被员工接受。当然还要注意个别员工的需要,要体现出层次性、多样性。

(三)员工培训的教师素质要提高从调查中可以看出目前银行员工学历水平较高,以该行为例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占91.4%,对于培训教师的理论水平有了很高的要求。教师的实践能力更要提高,目前金融产品和业务日新月异,作为金融院校的教师应该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校最好能够为教师开展实践调查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使教师大致了解目前银行乃至金融行业的发展变化,避免纸上谈兵。

参考文献:

【1】唐昕,张伟.培训项目质量管理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2:252-253.

【2】朱磊.如何建立有效的员工培训评价体系[J].饭店现代化,2009,6:38-41

银行高管培训心得篇6

人力资源培训是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中央银行的人力资源培训也不例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际和国内金融环境日益复杂。在新形势下,中央银行能否更好地履行宏观决策的职能、维护金融稳定,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出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同时,提高工作效能,实现知识资本可持续发展,提升员工自我价值也成为了央行加强人力资源培训的内在动因。

在人力资源培训上,欧洲发达国家的中央银行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大量经验。本文主要对法国、德国、西班牙三个欧洲发达国家人力资源培训的做法进行了介绍,试图对从中借鉴有益的部分并对我国中央银行人力资源培训工作提出自己的建议。

一、欧洲发达国家中央银行人力资源培训的基本情况

法兰西银行是法国的中央银行,于1800年由拿破仑创建,系私人股份公司,初创的法兰西银行主要任务是负责发行银行票据。1946年1月1日法兰西银行完成国有化。1993年法国通过立法强化了法兰西银行的独立性,保证法兰西银行在发行货币、维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方面不受国家政治变化的影响,避免货币政策目标短期化。法兰西银行共有员工1.3万人,其中总部和分行人数各占一半,管理人员占员工总数的1/4,全行平均年龄45岁。

德意志联邦银行是德国的中央银行,全行共有员工1.2万人。德意志联邦银行设有“教育、培训与央行合作中心”,专门从事员工教育、培训工作。该中心的主要职责是制订培训战略、决策,负责培训课程的招标采购和培训工作的日常管理。2007年德意志联邦银行共组织培训1.5万人次,培训经费支出200万欧元。

西班牙银行是西班牙的中央银行,现有员工2700人,其中总行2000人,分行700人。总行设有五个司,分别是法规司、监管司、经济统计司、总务司和支付司。人力资源部归总务司管理,下设人力资源发展处专门负责员工培训工作。

二、欧洲发达国家中央银行人力资源培训的做法

(一)法兰西银行

1、通过立法保障员工的培训权利。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将职业教育培训作为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并通过立法规定企业在职业培训方面的各种义务。1919年通过的《阿斯蒂埃法案》成为法国历史上职业培训的,构建起法国职业教育培训的基本框架。法兰西银行每年都要与员工签订《个人培训权协议》,以保障员工合法的教育培训权利。该协议规定员工每年可以享受20小时的培训时间,并可主动使用个人培训权利。但是员工在行使培训权利和选择培训项目时,应该考虑业务发展的需要,并征得其上级领导和人力资源部门的同意。

2、通过加强就业和资质的预测分析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法兰西银行制定了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人员招聘、就业、提拔等都有章可循。虽然在过去的几十年法兰西银行人力资源管理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随着新的经济形势的发展,法兰西银行也适时做出了调整,开始加强就业和资质的预测分析,并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一是在招聘和晋升中更加强调员工的业务能力,以满足法兰西银行工作日益专业化的人才需要;二是制定与职业发展相关的培训计划,使员工更好地融入法兰西银行的文化氛围,并不断提高各项业务技能;三是建立公平、公正和浮动的薪酬制度,形成正向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四是主动对基层员工的职业发展进行管理,其手段主要是年度评审、工作调动和晋升制度。

3、人力资源培训的参与者分工明确,密切配合,共同制定和实施培训战略。法兰西银行的人力资源培训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框架体系,每项培训都要经过分析培训需求、确定培训目标、实施培训计划、评估培训效果等步骤,并在培训中坚持两个基本原则:培训是法兰西银行对员工的投资,必须服从于法兰西银行的中心工作,要有助于履行好各项法定职责;要切实提高员工个人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让员工有很好的职业发展生涯。

4、培训内容广泛,方式灵活。法兰西银行的培训内容广泛,培训项目共涉及到18个领域、近600个培训内容。为了保证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法兰西银行将培训内容分为两类:一是优先培训的内容,如英语、业务技能培训,这类培训一般在工作时间内进行,且培训时间已由20小时增加到35小时,其目的是让员工尽快提高业务能力;二是非优先培训的内容,如企业文化、交际能力、管理能力等,一般在非工作时间内进行,其目的是让员工全面提高综合素质,这类培训对员工个人而言主要是满足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培训时间可能会持续几个月或者几年的时间。

为了适应中央银行培训的需求和特点,法兰西银行还在培训过程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注重采用启发性教学,引导受训人员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受训人员的主体作用。同时,还借助于研讨班、研讨会、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方法,调动学员的积极性。

(二)德意志联邦银行

德国中央银行的在职培训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技术适应培训和职务晋升培训。前者的目的是满足在职人员适应当前技术水平和胜任现时职业的要求,采用企业培训方式,使职工学习新的职业技术和知识;后者的目的是让在职者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提高其管理能力以使其成为企业所需要的中高级管理人才或技术人才。从培训深度而言,其培训又可以分为:

1、初始培训。德意志联邦银行将员工分为两类:公务员和合同制人员。公务员主要从事管理工作,合同制人员主要从事事务性工作。毕业生进入德意志联邦银行时可以自由选择员工类别,联邦银行针对不同工作种类和不同学校毕业的学生分别开展不同类型的培训,初始培训时间一般为三个月。

2、深度培训。德意志联邦银行为提高在职员工的就职能力开展以实际业务为重点的、短期的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分为七个方面:欧洲央行体系培训、国际培训、IT培训、语言培训、管理培训、资格证书培训和专家培训。具体培训内容根据培训需求确定。培训主要采取研讨会、演讲、远程培训、混合培训、会议等形式。

3、按标准流程确定培训需求并按需求组织培训。德意志联邦银行在确定培训需求方面,有着标准的流程。首先,员工的培训需求由员工或其上级主管主动提出后,由员工与主管协商一致。其次,由主管与培训经理协商具体培训内容、时间、地点、形式等,由培训经理具体组织、实施培训。培训结束后,由上级主管进行培训效果评估,检查培训是否对工作起到积极作用,检查培训前后员工工作有无变化。

(三)西班牙银行

西班牙银行每年年初都要下达培训计划,明确培训目标和任务。其主要围绕技能、技术、横向知识、职业发展、外部工作经验等五个方面分层次做好培训工作。

1、技能培训。西班牙银行非常重视技能主方面的培训。技能培训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管理技能,主要是针对负责团队管理的员工;二是其他技能,比如沟通能力、演讲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三是与欧洲央行合作的技能。

2、技术培训。技术培训对象为全行所有员工。培训内容和形式主要有语言培训、电脑培训、银行监督司员工持续培训、经济研究研讨会、针对具体领域的培训、外部专题讲座和研讨会等。

3、横向知识培训。西班牙银行每月举行一次内部运营研讨会,每次一至两个晚上。研讨会分两种:一是各处室向员工介绍本处室的主要职责和工作的研讨会;二是其他一般事务研讨会。

4、职业发展。西班牙银行非常注重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为他们提供各种培训机会,初级高管人员的培训和内部晋升培训是其中最重要的两种。初级高管人员的培训的目的是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员工,为他们提供专门培训计划;内部晋升培训又分为管理人员组培训和新晋升管理人员组培训。管理人员组,是针对已经是管理人员向高一级晋升的培训,将各个科目的教材,发给学员。每个科目都有指导老师,学员如有疑问,可以联系指导老师。

5、外部工作经历。外部工作经历是西班牙西央行特别重视的培训之一。西班牙银行在员工职业生涯发展中注重增加员工的海外工作经验,让员工熟悉不同组织架构、工作方法和工作文化,同时提高技能和语言能力。为此,西班牙设立了“国际职业发展中心”,负责管理和为西班牙银行的海外员工提供帮助。

三、经验借鉴与启示

目前,我国中央银行特别是基层央行在人力资源培训的理念、制度和实际操作层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上述发达国家给我们的启示至少在于以下方面:

(一)人力资源培训应有章可循,应重视培训法律法规建设,切实保障员工培训权利

作为一个具有悠久职业教育培训历史的国家,法国政府高度重视对职业教育培训工作的宏观管理,并通过立法、增加投入等多种途径进行干预。在法国职业教育培训发展的每个重要阶段,我们都能看到法国政府的强力作为和所起到的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既宏观,又具有清晰的现实可操作性;既具体,又给各培训主体留下了充分的办学自主性。比如法国对职业教育培训税的规定和统筹管理,对员工带薪培训休假的强制性要求,就具有这样的特点。我国职业教育培训历史不长,职业教育培训法律体系尚不健全,要借鉴法国的经验,加强职业培训法律法规建设,保障员工充分享有必要的职业培训教育。

(二)夯实人力资源培训基础工作,创新培训机制

首先,要建立培训需求分析机制,增强培训的实效性。法、德等国家非常重视培训需求确认、分析和调研工作,培训需求的认定、调研、分析已经形成标准化的工作流程,我国中央银行也应借鉴该种做法,每年由员工及其上级领导确定该员工下一年度所需进行的培训内容,逐级汇总,形成全行年度培训需求,根据需求制订年度培训计划和培训预算,由各培训承办部门组织实施;其次,要全面促进培训教学和课程改革。职业培训课程和教学,直接决定着能否实现预期培养目标,培养出的人才能否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在抓好业务知识培训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员工能力的培训,即不断提高员工的管理能力、沟通能力、演讲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写作能力、语言交流能力等;再次,加快远程培训建设,提供标准化、普及型的培训。发达国家中央银行基本都开设了远程培训项目,通过远程培训来提供普及型、标准化的培训,有效地解决了课堂培训费用高、人数少的问题。因此,应加大远程培训建设力度,建成覆盖所有分支机构的培训网络,以供各级各类干部培训使用。

银行高管培训心得篇7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2-0176-05

银行业是一个特殊行业,它既不从事物质产品的生产,也不经营物质产品的销售,而是以货币为经营对象的中介服务行业,属第三产业。改革开放前,业务经营比较单一,主要是存款、放款和汇兑。解放初期,相对而言职工文化水平较高,基本都属于脑力劳动者,都吃“大锅饭”,与其他行业职工并没有太大区别。改革开放后,由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银行业务空前繁荣,所经营的金融产品大幅度增加,对职工业务素质的要求也相应提高;随着银行盈利增多,职工收入相应地增长,成为其他行业羡慕的“白领”。邓小平指出:“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①他还指出:“必须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②“银行要成为发展经济、革新技术的杠杆。……不光是坐在那里算账、打算盘,也要广开门路,会做经济工作,会做生意”。③这表明国家对银行业的地位在认识上有了实质性的变化与提高。因此,提高银行业职工的职业素质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而这又与对他们的职业教育、培训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因时制宜,政治、业务、文化一起抓

新中国的银行业,自中国人民银行创办之始就十分注重干部培训。由于新解放地区迅速扩大,银行不像某些工业项目,可只选定某个省市设立,而是要无遗漏地普遍分布于全国各地,需要员工的数量极大,而进城干部数量很少。当时,虽然新政权接管的官僚资本银行和私营银行业的人员数目庞大(以作为金融中心的上海为例,仅伪中央银行员工就超过3 000人,中国银行也超过4 000人,1952年经过整顿淘汰后的公私合营银行则超过9 000人),但仍不得不招收新的工作人员以适应金融事业发展的需要。在1949年1月15日最早解放的中国第二大工商业城市天津,中国人民银行建行初期,在各分行2 200名职工中,留用和新招收的就有1 400余人,占总人数的67%,对他们而言,首先要解决“为谁服务”的问题。因此,从1949年5月起,连续举办了5期干部学习班,每期2~3个月,先后有740余人参加,主要学习《社会发展简史》、《新人生观》、《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等,使他们认清新旧两种社会制度的不同和两种银行性质的不同,懂得参加革命工作的意义,树立主人翁思想和做好银行工作的自觉性。这项工作自1951年3月始,转为委托天津政治学校(其前身为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天津分校)代办,使这类以改造思想为主的学习基本做到全覆盖。1952年12 月,私营银行业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天津分行也组织了近600名职工到政治学校学习,改造思想,树立革命人生观。

1952年12月,全国统一的公私合营银行成立,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专门举办了(公私合营)银行高级干部训练班,抽调京、津、沪、汉等地分行的原任经理、副经理、襄理等高级职员452人集中赴京学习,时间约半年,除最后用一个月时间总结外,政治、业务各用两个半月,政治课有社会发展史、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实践论、矛盾论、革命人生观等;业务课有共同纲领、金融政策、货币管理、农村金融、国外业务、银行会计、干部政策等。学习方法以自学为主,听课为辅,互教互学,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用思想改造自己,明确方向,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以上这种以改造思想为中心的学习班,是解放初期所必需的,全国各地银行业基本上都采取这一模式。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在1949年8月的一份《综合报告》中指出:“组织以政治为主的训练班,轮流调训原有职员,帮助他们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和业务作风。数月来的经验证明,这一方法很有成效,应该很好地继续办下去,争取将全部或绝大部分旧人员都能经过训练,成为健全的新民主主义国家银行的工作人员”④,由此肯定了此类调训的必要性。

如今,村镇银行招聘人员往往都要求大专以上文化水平,而在解放初期,银行职工的文化水平从整体讲虽处于较高程度,但部分进城干部文化程度较低,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就举办了工农干部文化补习班,培养工农干部189人。各省、市、自治区也先后举办了一般为期3个月的金融干部训练班,进行政治、文化、业务学习。据1949―1957年的统计,通过干部训练班、干部学校、职工中专等各种形式的学习,共培训干部、职工14.7万余人。

银行系统与社会办学,合力培养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为恢复和发展经济,加强银行的作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曾成立高级干部训练委员会,举办过政治训练班、老干部学习班、合营银行干部训练班、分行行长研究班等。1954年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干部文化补习班与上述高干训练委员会合并,成立总行干部学校,实行政治与业务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自力更生培训了大批干部。1957年12月,总行干部学校与中央财政干部学校合并,成立中央财政金融干部学校。

中国人民银行在大量举办短期训练班的同时,为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又逐步建立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干部学校和学制正规的银行中等专业学校。1951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出指示,要求全国各地银行因地制宜,积极创造条件,创办中等专业银行学校,初始按初中、高中两类举办,初中类招收高小毕业生,以学习文化为主;高中类招收初中毕业生,以学习银行业务为主,学制一年半或两年,开设工商信贷、银行会计、农村金融等专业。截至1957年,河南、山东、黑龙江等省、市、自治区人民银行先后创办银行干部学校20多所,江苏、河北、吉林等省建立学制正规的银行学校10所,其中长春、苏州、上海、天津等地的8所银行学校划归总行直接领导,由总行统一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并组织编写了基础课与专业课教材。各校毕业生共4 000余人,其中除少数进入高一级财经院校继续深造外,绝大多数都分配在银行从事本行业工作。

地方银行分支机构举办业余学校也是一个有效的人才培养途径,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从1949年举办职工业余文化学校始,至1964年坚持不懈,14年间完成扫盲381人,培养高小毕业生2 664人,初、高中毕业生1 426人。银行办事处主任级干部60%都曾在业余学校就读过,科长级干部在业余学校就读过的更高达90%。自1963年起,业余学校的学习内容从以文化为主转为以业务为主,举办了大专信贷、会计、中文、应用文写作等12个班,有682人参加,同时继续开办初、高中文化班21个,有481人参加。分行设业余教育委员会,统一领导安排教学,实行分片管理,教师到6个办事处巡回讲课,早7点至8点半上课(占用半小时工作时间),每周两次。1964年又举办了银行概论班,报名踊跃,从50人增至160人。其办学特点是:教用结合,活学活用,随学随用;在本地区上课,场地因陋就简,方便学习;统一安排时间,学习有保证;教员、教材自力更生,适用有效。

借助国家已有教育机构协同为银行培养干部,是造就人才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办法。建国初期,国家在接管、改造旧大学和进行院系调整的过程中,恢复并新设了若干财会或金融专业,同时也新建了若干财经院校,扩大了金融专业的招生。但从总体看仍属薄弱环节,专业少、规模小、师资力量不足。据统计,至1966年“”前,为提高老干部的业务水平和培养优秀青年干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就曾委托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南区行委托武汉大学,西北区行委托西北大学,湖南省分行委托湖南大学,举办了银行专修科,通过高等学校培养了一批银行专业干部,为银行增添了业务骨干力量。与此同时,全国财经院校和设有金融专业的综合大学,至“”前也为新中国金融事业输送毕业生3 000余人,培训各类干部6 000余人。但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自身而言,还没有受其直接领导的高等金融院校,只有东北人民银行于1950年创建过一所东北银行专科学校(含大专、中专),但在两年后并入了东北财经学院。

旧中国国家贫弱,高等院校被称为“象牙之塔”,属于精英教育,非一般大众可以涉足。而在不多的高等院校中,财经类教育尤为薄弱,银行系科少,规模小。据1948年的统计,全国高等院校设财经系科的有80所,但银行、保险系科的专业点仅有24个。较知名的如南开大学、厦门大学、重庆大学和上海商学院等,曾设有银行系、货币银行系或银行保险系科,但时办时停,招生和毕业生人数很不稳定。

新中国成立后,在高等院校院系调整过程中,一些院校开设了财经科系或金融专业,随后,天津、山西、安徽等地又相继创建了财经(财贸)学院,招收财政、金融专业的本科生。新创建的中国人民大学设置了财政金融信贷系,在系内开设了短期信贷专业和货币银行研究班。据《中国教育年鉴》的统计,至“”前的1965年,全国实有高等财经院校18所,设置财经、金融类专业21种,在校生1.8万余人,占全国高校在校生总数的2.7%。尽管所占比例不高,但还是应当肯定,高等院校为银行业培养和输送了一定数量的人才。只是由于“”的爆发,使这本就薄弱的高等金融教育院校撤并,金融专业全部被撤销,导致难以弥补的人才断层。同样,中等专业银行学校也都全部下马,银行职工都投入到混乱的的“战斗”中去了。

新时期职工教育培训大发展、大提升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1979年,中国人民银行为加速银行业人才的培养,不仅下力量为被“”耽误的员工进行文化课程补习,还专门召开了中等教育工作会议,进行规划和推动。1980年,又召开了全国高等金融教育会议,制定了十年规划。不久,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成立了分管财经院校与职工培训的教育司,其后陆续创建了“五道口”(北京地名)研究生部,接收四川、陕西、湖南三所财经学院为总行直属高校,并协同南开大学等高校办学,还要求各省、市分行建立银行学校,培养金融人才,又组建了中国金融学院和3所管理干部学院,升格了7所大专院校,加上一批中专学校,使中国人民银行系统在不长的期间内,初步形成了一个层次配套、学科齐全、分布合理的包括44所院校的金融教育体系。总行教育司下设教材处,并成立了以刘鸿儒副行长为主任的教材委员会,组织力量编写教材,几年工夫就完成了中专、大专、本科三个层次的教材。从银行办学实际出发,在32所中专、7所大专创设模拟银行,学习窗口业务,另外3所直属财院也开办了实习银行。在教学中,既以课本为主,又注重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组织学员进行比较分析、答辩、个人演示,将考试作为记住“必知”、“必会”知识技能的手段,同时注重启发智力,引导创新。经过一番努力,在上世纪80年代初,使具备大学学历的员工达到10%,10年后,加上电大、夜校等多种途径,共培养了50万人,为金融业大发展储备了大量智力、人力资源。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员工的教育培训由于体制改革的原因几经变动,目前设有党校(隶属中央党校国家机关分校)、金融培训中心(又名北京培训学院)和郑州培训学院(前身为河南金融干部管理学院,系由省分行于1950年建立的“干训班”演变而来)。党校是培训领导干部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金融培训中心的职能是按照总行规划,承担总行机关人员培训,分行处以上干部、中心支行行长培训,以及本系统高级专业人才的培训;按照远程教育发展长期规划与实施计划,具体组织落实;还承担金融英语证书考试,为金融系统和社会提供培训和咨询服务。郑州培训学院承担总行“干部培训基地、金融教育中心、信息服务中心、考试服务中心”的职能,其职能定位是“成为一流央行培训基地,现代金融人才摇篮”。据不完全统计,仅2008年就完成培训14 100人次,其中包括分行、中心支行处级干部530余人次,县支行行长2 250人次,外汇业务骨干1 000人次,青年业务骨干近1 000人次,新入职人员2 600余人次。1981年9月创建的“五道口”研究生部,造就了大批高端金融人才,已于2012年与清华大学合作,成立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其使命为“培养金融领袖,引领金融实践,贡献民族复兴,促进世界和谐”,旨在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金融高等教育平台和金融学术、政策研究平台,以培养硕士、博士,MBA、EMBA等高级人才为主。不难看出,它是国内一个顶尖级的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国际化高端金融人才的基地。总行领导已经提出,要将建设一支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务实型、开拓型的人才队伍作为银行员工教育培训的目标,可谓任重道远。

中国人民银行不仅在高层、高端人才的培训方面实施有序,在基层支行对培训工作也抓得井井有条。如江西省万年县支行,上世纪90年代职工不足30人,根据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学中用,用中学的原则,一是开办业余文化学校,学习基础文化和金融理论知识,为备考成人高校的人员补习文化;同时组织职工业余英语提高班,聘请本县优秀教师,利用晚间、假日辅导授课,使职工全部达到高中以上文化水平,其中9人达到大专水平。他们还按总行规定,把“货币银行学”、“银行经营管理”作为金融专业理论的必修课程。二是举办文明公民学校,进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共产主义理想、金融职业道德等内容的学习。在职工培训中注重“岗位练兵”,苦练“四功”,即阿拉伯数字标准书写基本功,标准点钞、捆钞基本功,珠算翻打传票基本功和写作基本功。这虽然已是20年前的事迹,但仍是一份值得记述的“史料”。

在此期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1983年9月,国务院决定将中国人民银行定位于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银行,其所剥离的原有的存款、放款等具体的商业银行业务,由1984年成立的中国工商银行承接,从而使工商银行成为体量最大的商业银行。在改革开放日益深入,经济繁荣发展的过程中,传统的“四大国有银行”(工商、建设、中国、农业)已成为国有控股银行,一大批股份制银行、地方商业银行、村镇银行乃至民营银行如雨后春笋般地纷纷涌现。银监会、银行业协会及各大国有商业银行,也都有各自不同的职工教育培训的机构和方式,内容十分丰富,这里难以逐一论及,只将颇有代表性的中国工商银行的职工教育培训予以重点介绍。

中国工商银行为提升核心竞争力,十分重视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几经演变,现总行设有专门的教育部,按企业体制设总经理。遵从“人才兴行,教育为本”的指导思想,将员工培训视为银行经营转型和改革发展中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的工作,特别强调培训工作的实效性。按照对人才的要求,整合教育资源,构建了横向分为管理、专业、销售、客服、运行五大岗位类别,纵向覆盖从战略管理层到一线柜员,同时辐射境内外机构人员的具有国际标准的全方位教育培训体系。对管理人员侧重提高思想观念、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管理能力、专业素质,通过党校、国际化人才培训、境内外短训开展教育。对高管人员,除党校进修外,还与清华、复旦等高校以及境外的高盛(美国跨国银行集团)、哈佛等机构和院校开展合作,使培训内容涵盖了党性修养、治行方略、领导艺术、专业技能等多方面。对基层管理人员举办“一线支行行长能力提升班”,仅在2010年就培训近16万人次,培训客户经理46.5万人次。对专业人员侧重锻炼专业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通过专业资格认证、创新产品业务培训实施教育。对业务人员侧重服务意识、职业技能、市场开拓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通过客户经理、中年员工、一线柜员、新员工培训实施教育。如柜面服务,实行“先培训,后上岗”,在仿真的银行环境中学习、演练,掌握和提高业务操作水平,对于中年员工,专门制定了“中年员工职业振兴培训计划”,依据不同的岗位、层级,细分培训内容,使中年员工转岗培训与适岗培训(指岗位能力存在差距,使其逐渐适应,提升信心)紧密结合,这是个很有特色、考虑相当周全的计划。同时进行基础性的“六库”建设,即基地库、师资库、教材库、案例库、试题库、档案库的建设。培训工作依托中国工商银行直属的杭州、长春两所金融研修学院和35所培训学校,以及境外的工商银行香港培训中心承担,形成了较完整的全行培训基地的格局。这里还要特别指出,为适应银行业务国际化、综合化发展对高端人才的需求,工行积极推进拓展海外市场高级人才的培训,通过组织参加国际上相关领域权威机构的职业资质培训考试,培养储备了一批专业化、国际化的高端人才。据2008年的统计,工行香港培训中心自1996年成立以来,已举办各类培训班156期,培训4 100余人次。另据2010年末的统计,全行已拥有国际金融理财师(CFP)、金融分析师(CFA)、风险管理师(FRM)等各类国际资格认证的持证人员5 116人。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工商银行的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是比较出色的。

根据银行业的特殊性,各个银行在职业教育培训方面,一般都强调“以德为先,德才兼备”,“人要诚实,手要干净”的精神,做到一丝不苟,一分不贪。

如今,银行业特别是原国有(控股)四大银行,在支持国家建设,聚集资金,创造利润(2011年利润达六千二百多亿元)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表面风光的背后,是银行人的辛勤劳动,而其对职工所进行的教育培训,则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

注释:

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6页

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0页

③尚明,陈立,王成铭:《中华人民共和国金融大事记》,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年版,第311页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金融卷)1949~1952》,中国物资出版社1996年版,第18页

参考文献:

[1]王居庆,朱新天.天津金融40年[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101,347.

[2]何松亭.在银行高级干部训练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J].中国金融,1952(16):16-17.

[3]本刊记者.天津分行业余学校办得好[J].中国金融,1964(3):23-24.

[4]当代中国丛书编委.当代中国的金融事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584-586,589-590,

601-602.

[5]李皓原.我亲历的中国金融教育历程[J].金融博览,2011(10).

[6]甘勇.坚持改革创新,建设一流金融干部培训基地[J].河南金融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9(1).

[7]蔡雪梅.因地制宜,搞好职工岗位培训[J].中国金融,1993(11).

银行高管培训心得篇8

在当今我国商业银行中,对会计人员的“道德人”假设依然浓重。这种假设思潮之下,银行组织尤其是培训组织者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技能的储备与提高更多地寄希望于会计人员的自觉学习和自我约束。就我国商业银行整体看,会计培训处于被边缘化的低效状态,会计培训的产出效应远没有得到发挥。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道德水准、执业技能跟不上公司上市、应对金融国际化及电子化的需要。倍受关注的2005年1—3月间发生的四大国有银行金融案件,涉案金额超14亿,有些是因基层会计人员内外勾结诈骗、盗窃和造假虚报造成的,这反映了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严峻现实。国家出台的金融法规以及各家银行自身建设的会计内控制度构成了比较健全的监管规范体系,但其约束与导向作用远未发挥。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这些法规制度没有通过有效的培训而深入人心。现实中,银行财会人员素质的提高大多仰仗于会计从业者自身的自觉学习。而有限的会计培训由于培训理念、内容设计、方式选择以及管理体制上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而使培训收效式微。面对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认为,在新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围绕培训理念、管理、内容以及方式角度进行会计培训创新应成为当前银行工作的重要着力点。

一、培训内容创新

培训内容与学员需求错位是导致会计培训成效式微的重要原因。如今,培训内容的随意性确定已是培训事业主要症结所在。由于培训内容缺乏对具体需求与培训对象的关照,忽略员工个体特点(性格、智力、兴趣、经验和技能等方面的差异)和岗位因素,只是提供一些大众化、普及性的知识培训,使学员学无趣味、学无所得。以致浪费培训资源,培训效益几为负值。

对培训内容的创新安排是培训创值的根本。客观地讲,现今银行会计整体素质还远远不能满足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会计的理论价值没有得到真正发挥。笔者认为,解决问题的一个关键措施是致力于培训内容上的精心创设。

(一)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素质培训

根据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会计培训需求可分为二个层面:一是保健层(基本素质与技能),如记账、算账、报账、责任心、保密意识、纪律性、诚信意识等。这些因素通过培训习得后,具备了基本的工作技能,强化了自我约束,但不能因此获得激励。只是降低了被淘汰的风险,减低了违规的可能性。二是激励层(高级素质与技能),如创新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财务分析能力、职业判断能力等。获得这些能力可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并因此可获得晋升、提拔和奖励。因此,在进行会计培训设计时,既要保证保健层素质的学习,又要重视激励层面的素质培养。

需要强调的是,多元化、多层次素质培训,应尤其注重能力与情感的培训。

能力培训是我们以往忽视的一大问题。作为操作性很强的银行会计必须重视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如创造性工作能力、职业判断能力、与客户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等。作为培训组织者应致力于创设各种能力学习环境,使学员在体验、模拟和演练中真正习得技能。

“态度决定高度”。现代管理理论认为,管理的最高层次是“情感人”管理。而情感培训正是实现这种管理的有效途径。将员工定位于“情感人”,把情商教育纳入培训视野,促成会计人员准确地觉察、表达、调节、评价各种情感情绪,养成宽容、诚信的道德情怀。通过培训,将博爱、宽容、感恩等情感元素融入会计工作链的每一个细节。

从2004年到2005年,建设银行浙江省金华市分行一直致力于培训内容创新,开展富有特色的野外拓展训练,旨在会计人员团队精神、诚信意识、规则观念、顽强意志的养成,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他们的做法是:对全行742名会计人员进行有计划的轮训,深入野外拓展训练基地,开展诚信之村、高空钢丝、跳出自我等项目训练。在训练项目设计上,要求蕴含快乐、信任与合作精神。通

[1] [2] [3] [4] 

过长期有意识的训练,该行会计人员的精神风貌、协作意识、服务态度均有大幅提高。由于培训内容上跳出了理论知识传授的传统,开展富有创新性的野外肢体训练,使受训者从中获得对本职工作的新理解新感受,通过肢体竞技体验协作、诚信、坚持、守纪的快感。

由于会计服务水平、操作技能、规则意识的全面提高,使该行与会计关联的相应业务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在年的全省金融会计“比服务 比效率 比质量” 活动中,该行获得最优奖与突出贡献奖。年在全省建行系统会计柜面服务竞赛中荣获团体第一。在金华市金融系统首届会计业务技术比赛中夺得团体总分第一。由于该行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最终促成该行经营业绩在全国中心城市行中的排名由年的位跃居到年的第位。

(二)注重培训内容与员工个人发展相联系

实践表明,只有把培训目标与个人发展相结合,才能激发学员求知欲,促成有效培训。将培训工作与人事

管理融合一处,把职业培训与会计上岗、聘任、提拔和职称晋升等个人发展相结合。关心人的个体发展,这是人本管理思想的重要内涵。

美国企业成功培训的经验之一是,在培训中观照员工个体发展要求,如在培训中研讨员工福利、就业适应、健康计划、失业救济、退休等问题。麦当劳公司虽不属银行机构,但其培训经验值得效法。它们的做法是:从见习经理一直到营业经理,每次培训都与个人发展相联系。每位学员都非常明确每次培训的个人意义,从而大大激发了学员学习积极性。

(三)与会计职业需求动态链接

据零点调查公司年调查,中国最受会计人员欢迎的培训课程是:工作效率、时间管理、团队精神、客户服务技巧和沟通技巧培训。我们认为,不同岗位的不同人员和相同岗位的不同人员对知识技能的需求都是有差异的。在培训内容设计时,必须要考虑到这种差异。只有明确真实的培训需求才可能收到良好的培训效果。如何来准确获得有区别的员工需求呢?结合工作实际,笔者认为,这有赖于对组织单位、工作任务和受训人员三者的深入分析。所谓组织单位分析就是立足于银行战略高度,审视和判断需要培训的会计机构与环节,以此确保培训工作合乎银行整体发展目标;任务分析是指通过分析各职位任务,确定各项会计工作的重要性、频次和难易程度,以揭示完成该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和人文素养;而人员分析则是从员工个体出发,分析知能现状与完成任务所需之间的差距,由此提炼、鉴别培训内容和培训对象。

当今,一个严峻的现实是,银行财会人员素质基本处于传统的记账、算账、报账阶段。会计电算化实施后,一些会计人员对账户间对应关系都弄不明白了。一定程度上说,会计业务知识反而有后退之势。入世后银行开放度的日益扩大以及信息化、电子化金融的日趋普及,银行会计迫切需要调整和提升知识技能结构。网上银行、电子支付、贷记卡、基金等业务培训已成当务之急。同外资银行竞争,必须弥补我们中间服务弱项,以现代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以及现财理念重新装备财会人员。金融工具与竞争对手在变,员工对知识技能的需求必定要变,而与这种改变保持动态链接是有效培训的基本保证。

(四)开展分层培训

分层培训强调以深入研究各层次、各类会计人员知识需求为基础,因人因地施教。具体讲,即按不同岗位、不同工作经历和不同技能基础进行分层培训。这里所说的分层不仅指人员的分流,还包括培训时间、培训地点和培训方式的分层。培训时间上可灵活安排一切工作间隙,场所上可在工作场、模拟现场、虚拟现场甚至野外。

二、培训理念创新

本世纪是一个以知识与信息为主要生产要素、以智力为重要依托的时代。银行业作为一个知识与智力高度密集的行业,从业者素质技能的高低,决定着金融业的兴衰。而保持银行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思想问题是:确保企业发展理念的不断创新,这其中自然包括培训理念的不断创新。

(一)开放教育观。企业培训属于成人教育,我们应以开放姿态广泛吸收各种先进教育理念。

银行高管培训心得篇9

管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尤其对于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

本文试对什么是人力资源的智能开发,现代商业银行与人力资源的智能开发

的关系,现代商业银行智能开发的过程、方法与技术等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人力资源商业银行智能开发

一、现代商业银行与人力资源的智能开发

1.现代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智能开发的含义

所谓现代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的智能开发就是商业银行等组织通过培训或开发项目

增进或提高银行职员能力水平和组织业绩的一种有计划的、连续性的工作。习惯上,智能开发被称为培训。

2.人力资源的智能开发对现代商业银行的重要意义

智能开发与现代商业银行的兴衰密切相关。因为信息和知识是现代企业前进的推动力,而培训常常是提供信息、知识和相关技能的最有效途径。现代商业银行作为现代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特殊的角色。它作为金融体系的主体、现代经济的核心、国民经济的命脉,为促进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杠杆作用。因此,人力资源的智能开发对于现代商业银行来说具有更重大的意义。

2.1智能开发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需要

商业银行的经营特点主要是指负债性经营、风险性经营和盈利性经营。因此,保证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及实现三者之间的协调统一,就成为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所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

金融产业是一种竞争激烈的高风险产业。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经营安全性的核心就在于正确处理风险。金融风险并非在金融危机爆发时才发生,金融活动本身的不确定性损失常常因信用特点而一直为其表面所掩盖着。信用是商业银行的经营基础,因此产生的有借有还、存款此存彼取、贷款此还彼借,导致了损失或不利因素被这种信用循环所掩盖。同时商业银行具有信用货币发行和创造信用的功能,从而使得本来属于即期的金融风险的后果,可能由于通货膨胀、借新还旧、贷款还息等形式掩盖事实上的金融损失。另外,商业银行作为储蓄和投资的信用中介组织,它一头连接着成千上万的储蓄者,另一头聚集着众多的投资者。因此只有在保证存款支取兑付的同时,通过贷款才能创造派生存款。因此金融风险不仅具有对原生存款者和初始投资者广泛的影响,还具有数量倍数扩散的效应。因此,金融风险一旦爆发,出现存款不能兑付时,极易产生社会波动。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努力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作为商业银行的管理者,要能够依据一定的方法、制度对风险进行事前识别、预测,事中防范和事后化解。

流动性问题是任何财务活动和金融活动中都会遇到的共同问题。但作为商业银行,研究和掌握流动性要比一般企业显得更为重要。银行一旦出现流动性危机,对银行生存发展所带来的威胁要比出现经营亏损更为可怕。流动性是盈利性和安全性之间的平衡杠杆,如何安排三者之间的比例,灵活调度,是银行家最重要的经营诀窍和经营艺术。

所以,商业银行在负债经营的前提下,面临着包括信用风险、支付风险、资产损失风险、犯罪风险等在内的各种风险,而又要完成作为企业必须完成的盈利目标,所以就必须通过培训使管理者了解金融风险的性质、产生条件;识别金融业务经营和管理中存在的各种可能导致损失的因素;掌握概率统计知识以及现代化技术手段,建立各项金融风险的技术性参数;学习现代金融制度。懂得如何衡量风险,如何分析风险,如何规避风险,如何控制和减少风险,如何转移风险,如何预防风险都是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所必备的素质。

要真正实现商业银行的这种"三性"方针,要始终保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人的作用的发挥,人的管理水平的高低是显而易见的。难怪西方商业银行无不把人力资源视为资产负债表上看不到的最重要的资产和最珍贵的资源,把人力资源看作保障正常运营的最有效保证。商业银行要安全运行并获得盈利,需要一个敏锐的、平稳发挥功能的员工队伍,需要这一队伍中的每个人,都必须有智慧、知识与诚信,而这些恰恰都需要经过对员工进行智能开发,或者说培训。

2.2智能开发商业银行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需要

由于科技知识的突飞猛进,从而带动了整个社会的不停变化。在整个社会和经济演进的过程中,组织的经营管理者必须不停的"推陈出新"以满足整个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否则终必遭市场所淘汰。银行因为外界的刺激则必须力争上游,在服务的性能、品质上不断创新。因此,如果组织外界的大环境在变化、在进步,而维系整个组织成败的“人”品质方面却没有进步,势必使组织在可见的未来,丧失了在市场上与同业竞争的能力,除非是垄断,而垄断毕竟是少有的、暂时的。

当代金融新浪潮虽然使商业银行的业务努力有了大幅度提高,也为其发展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但同时也使自身的传统业务和优势地位面临严峻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就应审时度势,在指导方针、经营思想、管理模式、业务活动、组织结构等方面进行调整,利用其传统优势采用各种有效措施去适应新的环境与要求。而这一切的背后首先需要的就是银行员工及管理者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这就必然要求银行根据客观变化的要求,适时不断的对员工进行培训与开发,保持一支生气勃勃、技能超群的员工队伍。离开了这一点,商业银行的竞争和发展必将成为一句空话。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对商业银行的管制将逐渐放宽,这一方面加剧了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另一方面,一些非金融机构也进入金融领域与金融机构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商业银行过去的垄断地位和比较优势正在逐步消失。并且,随着加入WTO日程的日益临近,我们的国有银行也将面临外资银行的挑战。竞争是将全方位的,包括管理竞争、业务竞争、资本竞争、服务竞争、技术竞争,但人才竞争是最关键的内容,因为一切竞争都是以人为载体的。国际银行业服务创新、业务创新、管理创新的速度因高科技、高技术的引入而逐步加快,我国的商业银行对拥有大批高素质人才的紧迫感也随之增加。

而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内部还存在着一种旧观念"进了银行门,就是国家人",因此导致银行的有关部门忽视培训工作,一部分银行职员放松自身的学习。这势必影响银行银行职员的整体的素质,导致竞争的劣势。面对变化无常的经营前景,商业银行必须强化培训的意识,要不断适应新的环境所提出的新的要求。

值得借鉴的是,由于意识到培训所带来的巨大效益,香港汇丰银行仅香港地区每年花在员工培训开支就达9000亿港币,其培训体系也是相当完善的,对培训的巨大投入所产生的效益已使该银行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处于令人瞩目的地位,他们在市场份额占用率上均已超过对手而名列前茅。在强手如林的国际金融市场上,我国的商业银行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必须紧紧抓住培训这一环节。

2.3智能开发是促进商业银行员工个人发展的需要

作为商业银行的员工,每个人都希望在组织中有成长晋升的机会,这就需要他们

不断的学习。不但要熟练自己的工作,还要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动态,掌握有关的新技

术和新方法,使自己有比较宽的知识面和合理的知识结构。特别是对自己的职业道路

有长远计划的人,一般都渴望能有学习的机会,以利于下一步的发展。

员工的这些愿望如果得不到满足,很容易降低工作热情,最终导致员工流失,尤其是优秀的员工其自身发展的需要可能更加强烈。

因此,智能开发可以增强员工的责任感、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之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组织的重用,从而对工作满腔热情,对自己充满信心。从这个角度看,智能开发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激励方式。现代商业银行安排职员参加培训,通过去国外分行任职,去先进银行学习,或者去先进国家进修等形式都可以满足他们的这种需求。经过培训的银行职员,不仅提高了素质和能力,也改善了工作动机和工作态度。

二、现代商业银行的特征和智能开发的目标定位

现代商业银行是以获取利润为经营目标、以多种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具有综合功能的金融企业。在各类金融机构中,它是历史最为悠久、业务范围最为广泛、对社会经济生活影响最大的一种。

与一般工商企业相比,商业银行具有一般工商企业的基本特征。它拥有业务经营的自有资金,以利润为最终目标,按商品经济的经营原则从事经营活动,这些与其他工商企业并无二致。但商业银行的经营对象与一般工商企业截然不同。工商企业的经营对象是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商品和服务,从事商品的生产和流通;而商业银行是以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经营的是特殊商品――货币和货币资本,经营的内容包括货币的收付、借贷以及各种与货币运动相关的金融服务。

与一般性企业相比,现代商业银行作为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其多元化的业务经营对象和多功能的服务品种也远远高于一般企业。

与一般金融企业相比,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企业,与专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都是金融媒介,他们在经济生活中同样发挥信用中介作用。从这方面讲,商业银行与其他专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并无本质上的差别。但商业银行的业务更综合、功能更全面,它经营一切零售和批发业务,为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特别是在放款业务中具有信用创造的功能,以及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这是其他金融机构所无法比拟的。当然,随着各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各种金融机构相互融合的现象越来越明显。但从整体上看,商业银行仍然保持着自己的特点,在金融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与传统的商业银行相比,现代商业银行呈现了业务经营综合化、银行资产证券化、金融创新、银行电子化等新的发展趋势。这些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一方面,它为传统商业银行打破地域限制,迈入国际金融市场,促进商业银行的全球经营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另一方面,伴随着新的经营方式、业务品种、交易方法的出现,使商业银行步入了更多的新领域,带来了更大的风险,对商业银行来讲是一场真正的挑战。

现代商业银行的这种特征自然对其人力资源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决定了其智能开发的目标定位。现代商业银行不仅要求员工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要求员工熟悉掌握金融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求员工掌握与银行业相关的工业、贸易、商业、财税、甚至理工等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不仅要掌握信贷、储蓄、会计等基本业务知识,而且对国际、国内的最新管理技术要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同时,随着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国际化,金融业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国际性业务,员工不仅要熟悉本币业务,而且要了解外币业务,不仅要熟悉金融业务,而且要掌握英语、法律计算机等相关知识。要想拥有这样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商业银行为员工提供的全方位的培训机会。

三、现代商业银行人力资源智能开发的原则

为了指导商业银行智能开发工作有效进行,必须掌握以下基本原则:

1.德才兼备的原则

员工素质包括专业知识技能和道德水平。所以,员工培训必须兼顾这两方面。银

行是接触大量钱财的场所,银行职员的道德水平是需要严格把关的。

提高对职业道德的认识是每个新行员的重要课题,通过培训,熟悉有关银行职业道德和银行规范的内容,并逐步转化成自身的素质。而对于老行员,尤其是中、高层领导干部,更要不断强化道德原则和金融纪律规范的约束,一旦这些掌握了较高权力或专业技能的人员出现了道德问题,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1995年,拥有232年历史的英国老牌银行――巴林银行仅以1.6英镑被荷兰国际集团收购的案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刻的反面教训。导致这家著名的银行破产的罪魁祸首就是其新加坡分行的经理兼交易负责人尼克.利森,他利用职务之便,违规进行期货交易导致了这场恶果。纵观我国的金融案件,从犯罪人的角度讲,都是其道德水平不过关。尤其在我国金融监管尚不完善的前提下,更要加强有关职业道德的培训。

2.全员培训和分类培训的原则

全员培训就是有计划、有步骤的对在职的各级各类银行职员都进行培训,这是提高全员素质的必由之路。只有全体职员的素质提高了,才能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但全员培训往往是针对共性的、基础的内容,例如,银行内部规范、银行职业道德。根据银行职员的分工和级别的不同,应该把重点放在分类培训上。对于业务人员和管理人员要确定不同的培训目标、选择不同的培训教程、设计不同的培训评估方案。

3.严格考核和择优奖励原则

培训工作和其他工作一样,严格考核和择优奖励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严格考核

是保证培训质量的必要措施,也是检验培训质量的重要手段。只有考核合格,才能择优录用或提拔。鉴于很多培训只是为了提高素质,因此对受训人员择优奖励就成为调动其积极性的有利杠杆。要根据考核成绩,设不同的奖励等级,还可记入档案,与今后的奖励、晋级等挂起钩来。

4.激发兴趣原则

培训的目的在于促进学习,因此如何激发学习兴趣就成为培训工作的一个关键。人们总是出于某种动机而学习,这种动机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只有学习动机是积极的,学习效率才会高。并且,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在技术、知识和环境日益变化的今天,更多的人深切的感到学习的重要性,"终生学习"已经成为一种基本的生存能力。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倡导建立学习性的组织,这就是要求通过银行培训倡导终生学习之风,培养职员对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主动的学习。

5.前瞻性与连续性原则

员工培训有的能立竿见影,很快反应到员工绩效上,有的则可能若干年后才可能

收到明显的效果。对于很多主管人员来说,这似乎是"赔本买卖"。若缺乏高瞻远瞩

的魄力,对员工培训就不会有积极性。因此,抓好员工培训,各级主管人员要把目光

放远,胸怀放大,从长远发展考虑,舍得投入必要的资金和人力。在考虑到培训的长

远性的同时,鉴于培训在时间上的阶段性,还应注意到不同培训计划之间的连续和衔

接。通过一项项培训的有机结合,将整个组织对其员工的长远培训目标和总体计划体

现和反映出来,使员工通过一个一个层次,一个一个阶段的培训,不断提高自己各方

面的素质。

四、现代商业银行智能开发的形式――培训

1.培训的过程

1.1确定培训需求

培训必须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必须有助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否则就是劳民伤财。所以在培训之前,商业银行必须对人员素质的现状进行充分的摸底调查;或者是预测未来,培养适合商业银行超前发展的人才。因此,培训的关键的第一步就是确定培训需求。培训需求可从组织需求、工作需求和个体需求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在这三者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而认任务分析和工作绩效分析是确定培训需求的两个主要技术。任务分析是从分析某个岗位要求具备哪些知识和技能出发,从而确定需要培训的内容和范围,它一般是针对新行员的;工作绩效分析是找到在岗行员现有的工作水平与期望的标准之间的差距,进而确定哪些是不能做的,哪些是不愿意做的。如果是不能做的,就说明培训的不够;如果是不愿意做的,就需要采取激励的手段。

1.2确定培训目标

商业银行的职员构成有不同的工作分工和等级序列。因此在整体的人员素质要求下,又要针对不同类别的职员确定不同的培训目标。如果按照等级序列,我们可以将商业银行的人员结构划分为前台业务人员、中级职员和高级管理人员。由于前台业务人员直接接触客户和现金,因此我们对其确定的培训目标就是良好的服务态度和熟练的岗位操作技能。对于来自银行外部不法之徒的欺诈行为,银行所应采取的最基本对策就是加强内部控制。为此,银行应建立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明确规定各项业务的操作程序和相关要求,并加强安全保卫工作。这些都是一线职员的重点培训内容,他们要具备洞察可疑之处的职业嗅觉,一旦在基层发现问题,能够及时采取应变和补救措施,防范欺诈行为。

对于中级职员,在经过培训之后,他们应该了解商业银行的运作情况,熟悉相关的业务,并在此基础上有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高级管理人员是商业银行的重要资产,他们应该具有较高的技术职称,有独立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随机事件能够应变自如,熟悉政策法规,要有开阔的眼界,掌握管理技巧,具备较高的决策、协调、指挥能力。从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看,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的不足,是制约商业银行发展的薄弱环节。要把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推上一个新台阶,必须加快培养一大批领导和管理商业银行的人才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造就一批银行家。为此我们要对在职的各级行员,特别是二级行行长以上的领导干部进行各方面的培训。培养出相当一批精通本外币业务、善于领导管理、熟悉有关法律、了解宏观经济和产业发展政策、可担任二级行行长以上职务的商业银行优秀管理人才,是实现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宏大目标的迫切需要。

至于不同部门的职员,对其专业素质的要求自然不同。以客户服务部为例(客户服务部是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的营销员,负责拓展市场、受理和采集客户需求、营销金融产品,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功能、多层次的优质金融服务)。因为商业银行作为一种特殊的服务性企业,必须以优质的服务以求在竞争中取胜,它更需强调"客户是上帝"的原则。尤其在加入WTO之后,我们的国有银行不可避免的要流失一部分优质的客户,我们必须不断加快服务创新,提供优质服务,保证我们的市场分额。因此,商业银行要客户服务培训放在重点位置上。客户服务部的职员较其他部门而言,需要具备较高的素质。例如客户服务部的主管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注重自身的现象与修养,维护该商业银行的社会形象和整体利益;具有一定的银行从业经验,熟悉该行大多数业务的基本运作方式和操作流程,能够熟练掌握该行的优势和特色业务;了解该行的历史、组织机构、运营机制、经营模式、在当地及全国的市场份额及地位,了解主要竞争对手的经营策略、业务优势、主要客户分布等;掌握国家产业政策、银行信贷政策以及该行的经营战略和营销策略,具有一定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社交和公关能力,善于与人沟通与合作。

培训目标是评估机制的基础,因此要力求定量化和可操作性强。

1.3选择培训方式

培养高素质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人才,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但不论是离职培训或

是在职培训,在国内培训或是到国外培训,都离不开高质量的培训教材。高质量的培训教材,不但要介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面的一般知识,更要充分反映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最新经验,并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为此,学习和借鉴西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经验是十分必要的。西方商业银行在其几百年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五十年的经营管理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把这些经验编入我们的教材,有助于开阔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人员的视野,并使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当然,对西方商业银行的经验不应照搬照抄,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学习借鉴。必须看到,我国商业银行正处在改革、变化过程中,许多制度还有待完善,有些方面与西方商业银行的差别还很大。例如,西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是以其业务普遍综合化、多样化为基础的,而我国对金融业仍实行分业经营政策,这必然会影响经营管理方法的运用。因此,要注意培训教材和金融法规、规范性文件的统一性。同时,对我国商业银行自己的经验,也要认真总结归纳,进行分析比较。这是我们在选择和编写培训教材时应当遵循的一般原则。

除了培训教材,还有一种重要的培训方式就是案例分析。这一方式适合各个层次上的银行职员。对于新行员来说,通过案例分析,能够使他们尽快熟悉业务环境和管理实践,而对于中、高层管理人员来说,对案例的研究,能够开发出受训者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积累他们的实践经验,从而提高他们的决策与应变能力。例如亚洲金融危机过后,从爆发金融危机的国家来看,我国的金融领域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反思的地方。通过对这一经典案例的分析,对我国商业银行如何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1.4培训效果的评估

完成了上述三个步骤之后,必须经过培训效果的评估,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培训

过程。培训效果的评估就是检验培训目标的完成情况。

随着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开展培训活动的普遍化,培训评估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单从经济的角度考虑,随着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企业家对经营成本都很谨慎和敏感。钱花出去了,就要看到成效。另外,从法律的角度,企业为了在员工培训和开发的组织活动中保持公正、合理、合法的形象,必须建立一个科学和规范的组织程序和操作程序,即完善的评估制度系统。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都建立了各自的培训中心,但培训体制还比较混乱。笔者认为有必要在商业银行之上建立一个统一的培训机构,中央银行必然成为这个牵头部门,央行要根据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适时调整各商业银行的培训目标和规划,对其下所有商业银行的培训机构进行调整充实,并对其培训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各商业银行在进行培训评估的时候,因为对不同层次的职员所设定的培训目标不同,所以要针对不同层次的职员设计不同的评估方案。评估的结果和成绩应记入每个人的培训档案。这里,各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实际,探索积分制管理模式,将培训考核的成绩或积分累计,作为年度等级考核、资格认定、升迁奖励的重要依据。

2.培训的形式

2.1集中培训

集中培训可以促进学习的竞争,创造学习的气氛。可以同时培训许多人,充分利

用师资力量;但是这种方法缺乏针对性,实用性较差。

集中培训有几种方法:基础培训主要是针对新入行的员工;业务培训的目的是熟悉各种票据、工作程序,各种具体规定和要求等;中坚培训是指对工作骨干的培训专门培训则是针对某相专门业务的培训,如外汇业务;特殊培训即针对某种特殊情况的培训,如计算机联网的运用。

2.2在职培训

在职培训的特点是实践性强,一般是一帮一的以老带新,所以针对性较强。

在职培训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轮换制度。具体讲,是把有培养前途管理层人员,横向的在组织机构的同一层次上,从一个部门调换到另一个部门。例如营业部的主管人员去负责信贷部的工作,以后又去担任外汇业务部门的领导。由此可见,它不同于职务提升,不是垂直的在组织机构的上下级别之间进行调动。一般来说,事先并不规定轮换时间的长短。但要让被轮换者感到,自己将"永久性"的工作,这样才可能使其在新岗位上认真钻研。

这种轮换形式被公认为是最有效的,首先,被轮换者在各种不同的岗位上负责,连续经历不同的情况,能够取得各部门的实际工作经验:其次,受训者可以深入了解各部门管理人员的特点和相互关系;再次,这种方法有助于形成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问题的思维方式。这些对于培养银行领导层的接班人是非常重要的。

(2)技术比赛

技术比赛种类很多,但点钞是必须参加的,其他科目可以自愿参加。技术比赛也是一种考试,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平。

(3)电话培训

一般是请某个顾客用电话向各支行提出事先准备好的问题,然后把各支行的回答进行比较。这样做是因为技术比赛和各种考试看不出职员的服务态度如何,而顾客用电话联系业务时,就可以对职员的服务态度和业务水平进行全面考察。之后将这些情况反馈给各支行及当事人,以便于总结经验。

2.3自我学习

就是引导职员自学,这是对集中培训和在职培训进行补充的一种形式。它的优点是比较系统,可以将以上两种形式中学不到的东西系统的补充一下,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有选择的学习,比较灵活。但是完全靠自学,缺乏必要的指导,遇到难题弄不通,会影响学习效果。

为了促进自学,商业银行都建立了考试制度,职员们可以自愿参加,借此衡量自己所达到的成度。考试成绩放在人力资源部门,但并不与工资和升迁挂钩,只是作为促进学习的辅助手段。

3.外出研修

这种培训方式的优点是职业性强,时间充裕,可以深入学习。但由于成本较大,

这种方式不可能面向全体职员,在受训人数上受到限制。

目前,很多商业银行都采取了出国考察、到外地考察或到兄弟银行学习的方式,但往往存在着计划不周详,行程目的不明;以培训为名,休闲活动过多的问题。这一方面浪费了大量的国家钱财,实际工作没有取得任何进展,另一方面也形成了不良的风气,容易使一些人利用职务之便贪图享乐,腐化堕落。尤其是出国考察的项目应该由上级部门严格审查,而所有考察结束,都要对考察汇报进行评价。

五、结论

当今国内外知名企业无论是对于培训的认识,还是自身培训的方法、手段都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这是现代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所产生的必然结果。任何有志之士都应该把员工培训作为知识经济时代带有长远战略意义的大事,自觉的将其纳入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部分。目前,我国的金融机构十分重视人才培养,但对培训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以及培训水平和培训手段,尚处在起步阶段,对国际上企业员工培训的趋势不十分了解,这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是不利的。商业银行的员工培训工作还任重道远,只有人才的问题解决了,从长远看,我国的商业银行才能在经营管理、创新等方面向一流的国际化商业银行迈进。

参考文献

1、蔡鄂生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全书》中国金融出版社1994年版

2、戴相龙《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年版

3、戴相龙《领导干部金融知识读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年版

4、刘卫东等《中国银行基础培训教材》中国银行教育部1998年版

5、加里.德斯勒(美)《人力资源管理》第六版人大出版社1999年版

6、韦任重《人才开发》1999年第6期P45

银行高管培训心得篇10

管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尤其对于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

本文试对什么是人力资源的智能开发,现代商业银行与人力资源的智能开发

的关系,现代商业银行智能开发的过程、方法与技术等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人力资源商业银行智能开发

一、现代商业银行与人力资源的智能开发

1.现代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智能开发的含义

所谓现代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的智能开发就是商业银行等组织通过培训或开发项目

增进或提高银行职员能力水平和组织业绩的一种有计划的、连续性的工作。习惯上,智能开发被称为培训。

2.人力资源的智能开发对现代商业银行的重要意义

智能开发与现代商业银行的兴衰密切相关。因为信息和知识是现代企业前进的推动力,而培训常常是提供信息、知识和相关技能的最有效途径。现代商业银行作为现代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特殊的角色。它作为金融体系的主体、现代经济的核心、国民经济的命脉,为促进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杠杆作用。因此,人力资源的智能开发对于现代商业银行来说具有更重大的意义。

2.1智能开发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需要

商业银行的经营特点主要是指负债性经营、风险性经营和盈利性经营。因此,保证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及实现三者之间的协调统一,就成为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所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

金融产业是一种竞争激烈的高风险产业。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经营安全性的核心就在于正确处理风险。金融风险并非在金融危机爆发时才发生,金融活动本身的不确定性损失常常因信用特点而一直为其表面所掩盖着。信用是商业银行的经营基础,因此产生的有借有还、存款此存彼取、贷款此还彼借,导致了损失或不利因素被这种信用循环所掩盖。同时商业银行具有信用货币发行和创造信用的功能,从而使得本来属于即期的金融风险的后果,可能由于通货膨胀、借新还旧、贷款还息等形式掩盖事实上的金融损失。另外,商业银行作为储蓄和投资的信用中介组织,它一头连接着成千上万的储蓄者,另一头聚集着众多的投资者。因此只有在保证存款支取兑付的同时,通过贷款才能创造派生存款。因此金融风险不仅具有对原生存款者和初始投资者广泛的影响,还具有数量倍数扩散的效应。因此,金融风险一旦爆发,出现存款不能兑付时,极易产生社会波动。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努力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作为商业银行的管理者,要能够依据一定的方法、制度对风险进行事前识别、预测,事中防范和事后化解。

流动性问题是任何财务活动和金融活动中都会遇到的共同问题。但作为商业银行,研究和掌握流动性要比一般企业显得更为重要。银行一旦出现流动性危机,对银行生存发展所带来的威胁要比出现经营亏损更为可怕。流动性是盈利性和安全性之间的平衡杠杆,如何安排三者之间的比例,灵活调度,是银行家最重要的经营诀窍和经营艺术。

所以,商业银行在负债经营的前提下,面临着包括信用风险、支付风险、资产损失风险、犯罪风险等在内的各种风险,而又要完成作为企业必须完成的盈利目标,所以就必须通过培训使管理者了解金融风险的性质、产生条件;识别金融业务经营和管理中存在的各种可能导致损失的因素;掌握概率统计知识以及现代化技术手段,建立各项金融风险的技术性参数;学习现代金融制度。懂得如何衡量风险,如何分析风险,如何规避风险,如何控制和减少风险,如何转移风险,如何预防风险都是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所必备的素质。

要真正实现商业银行的这种"三性"方针,要始终保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人的作用的发挥,人的管理水平的高低是显而易见的。难怪西方商业银行无不把人力资源视为资产负债表上看不到的最重要的资产和最珍贵的资源,把人力资源看作保障正常运营的最有效保证。商业银行要安全运行并获得盈利,需要一个敏锐的、平稳发挥功能的员工队伍,需要这一队伍中的每个人,都必须有智慧、知识与诚信,而这些恰恰都需要经过对员工进行智能开发,或者说培训。

2.2智能开发商业银行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需要

由于科技知识的突飞猛进,从而带动了整个社会的不停变化。在整个社会和经济演进的过程中,组织的经营管理者必须不停的"推陈出新"以满足整个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否则终必遭市场所淘汰。银行因为外界的刺激则必须力争上游,在服务的性能、品质上不断创新。因此,如果组织外界的大环境在变化、在进步,而维系整个组织成败?quot;人"品质方面却没有进步,势必使组织在可见的未来,丧失了在市场上与同业竞争的能力,除非是垄断,而垄断毕竟是少有的、暂时的。

当代金融新浪潮虽然使商业银行的业务努力有了大幅度提高,也为其发展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但同时也使自身的传统业务和优势地位面临严峻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就应审时度势,在指导方针、经营思想、管理模式、业务活动、组织结构等方面进行调整,利用其传统优势采用各种有效措施去适应新的环境与要求。而这一切的背后首先需要的就是银行员工及管理者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这就必然要求银行根据客观变化的要求,适时不断的对员工进行培训与开发,保持一支生气勃勃、技能超群的员工队伍。离开了这一点,商业银行的竞争和发展必将成为一句空话。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对商业银行的管制将逐渐放宽,这一方面加剧了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另一方面,一些非金融机构也进入金融领域与金融机构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商业银行过去的垄断地位和比较优势正在逐步消失。并且,随着加入WTO日程的日益临近,我们的国有银行也将面临外资银行的挑战。竞争是将全方位的,包括管理竞争、业务竞争、资本竞争、服务竞争、技术竞争,但人才竞争是最关键的内容,因为一切竞争都是以人为载体的。国际银行业服务创新、业务创新、管理创新的速度因高科技、高技术的引入而逐步加快,我国的商业银行对拥有大批高素质人才的紧迫感也随之增加。

而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内部还存在着一种旧观念"进了银行门,就是国家人",因此导致银行的有关部门忽视培训工作,一部分银行职员放松自身的学习。这势必影响银行银行职员的整体的素质,导致竞争的劣势。面对变化无常的经营前景,商业银行必须强化培训的意识,要不断适应新的环境所提出的新的要求。

值得借鉴的是,由于意识到培训所带来的巨大效益,香港汇丰银行仅香港地区每年花在员工培训开支就达9000亿港币,其培训体系也是相当完善的,对培训的巨大投入所产生的效益已使该银行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处于令人瞩目的地位,他们在市场份额占用率上均已超过对手而名列前茅。在强手如林的国际金融市场上,我国的商业银行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必须紧紧抓住培训这一环节。

2.3智能开发是促进商业银行员工个人发展的需要

作为商业银行的员工,每个人都希望在组织中有成长晋升的机会,这就需要他们

不断的学习。不但要熟练自己的工作,还要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动态,掌握有关的新技

术和新方法,使自己有比较宽的知识面和合理的知识结构。特别是对自己的职业道路

有长远计划的人,一般都渴望能有学习的机会,以利于下一步的发展。

员工的这些愿望如果得不到满足,很容易降低工作热情,最终导致员工流失,尤其是优秀的员工其自身发展的需要可能更加强烈。

因此,智能开发可以增强员工的责任感、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之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组织的重用,从而对工作满腔热情,对自己充满信心。从这个角度看,智能开发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激励方式。现代商业银行安排职员参加培训,通过去国外分行任职,去先进银行学习,或者去先进国家进修等形式都可以满足他们的这种需求。经过培训的银行职员,不仅提高了素质和能力,也改善了工作动机和工作态度。

二、现代商业银行的特征和智能开发的目标定位

现代商业银行是以获取利润为经营目标、以多种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具有综合功能的金融企业。在各类金融机构中,它是历史最为悠久、业务范围最为广泛、对社会经济生活影响最大的一种。

与一般工商企业相比,商业银行具有一般工商企业的基本特征。它拥有业务经营的自有资金,以利润为最终目标,按商品经济的经营原则从事经营活动,这些与其他工商企业并无二致。但商业银行的经营对象与一般工商企业截然不同。工商企业的经营对象是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商品和服务,从事商品的生产和流通;而商业银行是以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经营的是特殊商品――货币和货币资本,经营的内容包括货币的收付、借贷以及各种与货币运动相关的金融服务。

与一般性企业相比,现代商业银行作为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其多元化的业务经营对象和多功能的服务品种也远远高于一般企业。

与一般金融企业相比,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企业,与专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都是金融媒介,他们在经济生活中同样发挥信用中介作用。从这方面讲,商业银行与其他专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并无本质上的差别。但商业银行的业务更综合、功能更全面,它经营一切零售和批发业务,为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特别是在放款业务中具有信用创造的功能,以及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这是其他金融机构所无法比拟的。当然,随着各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各种金融机构相互融合的现象越来越明显。但从整体上看,商业银行仍然保持着自己的特点,在金融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与传统的商业银行相比,现代商业银行呈现了业务经营综合化、银行资产证券化、金融创新、银行电子化等新的发展趋势。这些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一方面,它为传统商业银行打破地域限制,迈入国际金融市场,促进商业银行的全球经营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另一方面,伴随着新的经营方式、业务品种、交易方法的出现,使商业银行步入了更多的新领域,带来了更大的风险,对商业银行来讲是一场真正的挑战。

现代商业银行的这种特征自然对其人力资源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决定了其智能开发的目标定位。现代商业银行不仅要求员工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要求员工熟悉掌握金融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求员工掌握与银行业相关的工业、贸易、商业、财税、甚至理工等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不仅要掌握信贷、储蓄、会计等基本业务知识,而且对国际、国内的最新管理技术要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同时,随着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国际化,金融业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国际性业务,员工不仅要熟悉本币业务,而且要了解外币业务,不仅要熟悉金融业务,而且要掌握英语、法律计算机等相关知识。要想拥有这样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商业银行为员工提供的全方位的培训机会。

三、现代商业银行人力资源智能开发的原则

为了指导商业银行智能开发工作有效进行,必须掌握以下基本原则:

1.德才兼备的原则

员工素质包括专业知识技能和道德水平。所以,员工培训必须兼顾这两方面。银

行是接触大量钱财的场所,银行职员的道德水平是需要严格把关的。

提高对职业道德的认识是每个新行员的重要课题,通过培训,熟悉有关银行职业道德和银行规范的内容,并逐步转化成自身的素质。而对于老行员,尤其是中、高层领导干部,更要不断强化道德原则和金融纪律规范的约束,一旦这些掌握了较高权力或专业技能的人员出现了道德问题,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1995年,拥有232年历史的英国老牌银行――巴林银行仅以1.6英镑被荷兰国际集团收购的案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刻的反面教训。导致这家著名的银行破产的罪魁祸首就是其新加坡分行的经理兼交易负责人尼克.利森,他利用职务之便,违规进行期货交易导致了这场恶果。纵观我国的金融案件,从犯罪人的角度讲,都是其道德水平不过关。尤其在我国金融监管尚不完善的前提下,更要加强有关职业道德的培训。

2.全员培训和分类培训的原则

全员培训就是有计划、有步骤的对在职的各级各类银行职员都进行培训,这是提高全员素质的必由之路。只有全体职员的素质提高了,才能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但全员培训往往是针对共性的、基础的内容,例如,银行内部规范、银行职业道德。根据银行职员的分工和级别的不同,应该把重点放在分类培训上。对于业务人员和管理人员要确定不同的培训目标、选择不同的培训教程、设计不同的培训评估方案。

3.严格考核和择优奖励原则

培训工作和其他工作一样,严格考核和择优奖励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严格考核

是保证培训质量的必要措施,也是检验培训质量的重要手段。只有考核合格,才能择优录用或提拔。鉴于很多培训只是为了提高素质,因此对受训人员择优奖励就成为调动其积极性的有利杠杆。要根据考核成绩,设不同的奖励等级,还可记入档案,与今后的奖励、晋级等挂起钩来。

4.激发兴趣原则

培训的目的在于促进学习,因此如何激发学习兴趣就成为培训工作的一个关键。人们总是出于某种动机而学习,这种动机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只有学习动机是积极的,学习效率才会高。并且,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在技术、知识和环境日益变化的今天,更多的人深切的感到学习的重要性,"终生学习"已经成为一种基本的生存能力。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倡导建立学习性的组织,这就是要求通过银行培训倡导终生学习之风,培养职员对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主动的学习。

5.前瞻性与连续性原则

员工培训有的能立竿见影,很快反应到员工绩效上,有的则可能若干年后才可能

收到明显的效果。对于很多主管人员来说,这似乎是"赔本买卖"。若缺乏高瞻远瞩

的魄力,对员工培训就不会有积极性。因此,抓好员工培训,各级主管人员要把目光

放远,胸怀放大,从长远发展考虑,舍得投入必要的资金和人力。在考虑到培训的长

远性的同时,鉴于培训在时间上的阶段性,还应注意到不同培训计划之间的连续和衔

接。通过一项项培训的有机结合,将整个组织对其员工的长远培训目标和总体计划体

现和反映出来,使员工通过一个一个层次,一个一个阶段的培训,不断提高自己各方

面的素质。

四、现代商业银行智能开发的形式――培训

1.培训的过程

1.1确定培训需求

培训必须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必须有助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否则就是劳民伤财。所以在培训之前,商业银行必须对人员素质的现状进行充分的摸底调查;或者是预测未来,培养适合商业银行超前发展的人才。因此,培训的关键的第一步就是确定培训需求。培训需求可从组织需求、工作需求和个体需求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在这三者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而认任务分析和工作绩效分析是确定培训需求的两个主要技术。任务分析是从分析某个岗位要求具备哪些知识和技能出发,从而确定需要培训的内容和范围,它一般是针对新行员的;工作绩效分析是找到在岗行员现有的工作水平与期望的标准之间的差距,进而确定哪些是不能做的,哪些是不愿意做的。如果是不能做的,就说明培训的不够;如果是不愿意做的,就需要采取激励的手段。

1.2确定培训目标

商业银行的职员构成有不同的工作分工和等级序列。因此在整体的人员素质要求下,又要针对不同类别的职员确定不同的培训目标。如果按照等级序列,我们可以将商业银行的人员结构划分为前台业务人员、中级职员和高级管理人员。由于前台业务人员直接接触客户和现金,因此我们对其确定的培训目标就是良好的服务态度和熟练的岗位操作技能。对于来自银行外部不法之徒的欺诈行为,银行所应采取的最基本对策就是加强内部控制。为此,银行应建立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明确规定各项业务的操作程序和相关要求,并加强安全保卫工作。这些都是一线职员的重点培训内容,他们要具备洞察可疑之处的职业嗅觉,一旦在基层发现问题,能够及时采取应变和补救措施,防范欺诈行为。

对于中级职员,在经过培训之后,他们应该了解商业银行的运作情况,熟悉相关的业务,并在此基础上有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高级管理人员是商业银行的重要资产,他们应该具有较高的技术职称,有独立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随机事件能够应变自如,熟悉政策法规,要有开阔的眼界,掌握管理技巧,具备较高的决策、协调、指挥能力。从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看,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的不足,是制约商业银行发展的薄弱环节。要把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推上一个新台阶,必须加快培养一大批领导和管理商业银行的人才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造就一批银行家。为此我们要对在职的各级行员,特别是二级行行长以上的领导干部进行各方面的培训。培养出相当一批精通本外币业务、善于领导管理、熟悉有关法律、了解宏观经济和产业发展政策、可担任二级行行长以上职务的商业银行优秀管理人才,是实现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宏大目标的迫切需要。

至于不同部门的职员,对其专业素质的要求自然不同。以客户服务部为例(客户服务部是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的营销员,负责拓展市场、受理和采集客户需求、营销金融产品,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功能、多层次的优质金融服务)。因为商业银行作为一种特殊的服务性企业,必须以优质的服务以求在竞争中取胜,它更需强调"客户是上帝"的原则。尤其在加入WTO之后,我们的国有银行不可避免的要流失一部分优质的客户,我们必须不断加快服务创新,提供优质服务,保证我们的市场分额。因此,商业银行要客户服务培训放在重点位置上。客户服务部的职员较其他部门而言,需要具备较高的素质。例如客户服务部的主管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注重自身的现象与修养,维护该商业银行的社会形象和整体利益;具有一定的银行从业经验,熟悉该行大多数业务的基本运作方式和操作流程,能够熟练掌握该行的优势和特色业务;了解该行的历史、组织机构、运营机制、经营模式、在当地及全国的市场份额及地位,了解主要竞争对手的经营策略、业务优势、主要客户分布等;掌握国家产业政策、银行信贷政策以及该行的经营战略和营销策略,具有一定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社交和公关能力,善于与人沟通与合作。

培训目标是评估机制的基础,因此要力求定量化和可操作性强。

1.3选择培训方式

培养高素质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人才,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但不论是离职培训或

是在职培训,在国内培训或是到国外培训,都离不开高质量的培训教材。高质量的培训教材,不但要介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面的一般知识,更要充分反映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最新经验,并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为此,学习和借鉴西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经验是十分必要的。西方商业银行在其几百年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五十年的经营管理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把这些经验编入我们的教材,有助于开阔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人员的视野,并使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当然,对西方商业银行的经验不应照搬照抄,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学习借鉴。必须看到,我国商业银行正处在改革、变化过程中,许多制度还有待完善,有些方面与西方商业银行的差别还很大。例如,西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是以其业务普遍综合化、多样化为基础的,而我国对金融业仍实行分业经营政策,这必然会影响经营管理方法的运用。因此,要注意培训教材和金融法规、规范性文件的统一性。同时,对我国商业银行自己的经验,也要认真总结归纳,进行分析比较。这是我们在选择和编写培训教材时应当遵循的一般原则。

除了培训教材,还有一种重要的培训方式就是案例分析。这一方式适合各个层次上的银行职员。对于新行员来说,通过案例分析,能够使他们尽快熟悉业务环境和管理实践,而对于中、高层管理人员来说,对案例的研究,能够开发出受训者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积累他们的实践经验,从而提高他们的决策与应变能力。例如亚洲金融危机过后,从爆发金融危机的国家来看,我国的金融领域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反思的地方。通过对这一经典案例的分析,对我国商业银行如何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1.4培训效果的评估

完成了上述三个步骤之后,必须经过培训效果的评估,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培训

过程。培训效果的评估就是检验培训目标的完成情况。

随着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开展培训活动的普遍化,培训评估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单从经济的角度考虑,随着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企业家对经营成本都很谨慎和敏感。钱花出去了,就要看到成效。另外,从法律的角度,企业为了在员工培训和开发的组织活动中保持公正、合理、合法的形象,必须建立一个科学和规范的组织程序和操作程序,即完善的评估制度系统。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都建立了各自的培训中心,但培训体制还比较混乱。笔者认为有必要在商业银行之上建立一个统一的培训机构,中央银行必然成为这个牵头部门,央行要根据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适时调整各商业银行的培训目标和规划,对其下所有商业银行的培训机构进行调整充实,并对其培训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各商业银行在进行培训评估的时候,因为对不同层次的职员所设定的培训目标不同,所以要针对不同层次的职员设计不同的评估方案。评估的结果和成绩应记入每个人的培训档案。这里,各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实际,探索积分制管理模式,将培训考核的成绩或积分累计,作为年度等级考核、资格认定、升迁奖励的重要依据。

2.培训的形式

2.1集中培训

集中培训可以促进学习的竞争,创造学习的气氛。可以同时培训许多人,充分利

用师资力量;但是这种方法缺乏针对性,实用性较差。

集中培训有几种方法:基础培训主要是针对新入行的员工;业务培训的目的是熟悉各种票据、工作程序,各种具体规定和要求等;中坚培训是指对工作骨干的培训专门培训则是针对某相专门业务的培训,如外汇业务;特殊培训即针对某种特殊情况的培训,如计算机联网的运用。

2.2在职培训

在职培训的特点是实践性强,一般是一帮一的以老带新,所以针对性较强。

在职培训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轮换制度。具体讲,是把有培养前途管理层人员,横向的在组织机构的同一层次上,从一个部门调换到另一个部门。例如营业部的主管人员去负责信贷部的工作,以后又去担任外汇业务部门的领导。由此可见,它不同于职务提升,不是垂直的在组织机构的上下级别之间进行调动。一般来说,事先并不规定轮换时间的长短。但要让被轮换者感到,自己将"永久性"的工作,这样才可能使其在新岗位上认真钻研。

这种轮换形式被公认为是最有效的,首先,被轮换者在各种不同的岗位上负责,连续经历不同的情况,能够取得各部门的实际工作经验:其次,受训者可以深入了解各部门管理人员的特点和相互关系;再次,这种方法有助于形成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问题的思维方式。这些对于培养银行领导层的接班人是非常重要的。

(2)技术比赛

技术比赛种类很多,但点钞是必须参加的,其他科目可以自愿参加。技术比赛也是一种考试,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平。

(3)电话培训

一般是请某个顾客用电话向各支行提出事先准备好的问题,然后把各支行的回答进行比较。这样做是因为技术比赛和各种考试看不出职员的服务态度如何,而顾客用电话联系业务时,就可以对职员的服务态度和业务水平进行全面考察。之后将这些情况反馈给各支行及当事人,以便于总结经验。

2.3自我学习

就是引导职员自学,这是对集中培训和在职培训进行补充的一种形式。它的优点是比较系统,可以将以上两种形式中学不到的东西系统的补充一下,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有选择的学习,比较灵活。但是完全靠自学,缺乏必要的指导,遇到难题弄不通,会影响学习效果。

为了促进自学,商业银行都建立了考试制度,职员们可以自愿参加,借此衡量自己所达到的成度。考试成绩放在人力资源部门,但并不与工资和升迁挂钩,只是作为促进学习的辅助手段。

3.外出研修

这种培训方式的优点是职业性强,时间充裕,可以深入学习。但由于成本较大,

这种方式不可能面向全体职员,在受训人数上受到限制。

目前,很多商业银行都采取了出国考察、到外地考察或到兄弟银行学习的方式,但往往存在着计划不周详,行程目的不明;以培训为名,休闲活动过多的问题。这一方面浪费了大量的国家钱财,实际工作没有取得任何进展,另一方面也形成了不良的风气,容易使一些人利用职务之便贪图享乐,腐化堕落。尤其是出国考察的项目应该由上级部门严格审查,而所有考察结束,都要对考察汇报进行评价。

五、结论

当今国内外知名企业无论是对于培训的认识,还是自身培训的方法、手段都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这是现代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所产生的必然结果。任何有志之士都应该把员工培训作为知识经济时代带有长远战略意义的大事,自觉的将其纳入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部分。目前,我国的金融机构十分重视人才培养,但对培训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以及培训水平和培训手段,尚处在起步阶段,对国际上企业员工培训的趋势不十分了解,这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是不利的。商业银行的员工培训工作还任重道远,只有人才的问题解决了,从长远看,我国的商业银行才能在经营管理、创新等方面向一流的国际化商业银行迈进。

参考文献

1、蔡鄂生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全书》中国金融出版社1994年版

2、戴相龙《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年版

3、戴相龙《领导干部金融知识读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年版

4、刘卫东等《中国银行基础培训教材》中国银行教育部1998年版

5、加里.德斯勒(美)《人力资源管理》第六版人大出版社1999年版

6、韦任重《人才开发》1999年第6期P45

银行高管培训心得篇11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30-0151-03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金融环境逐渐开放及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银行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对人才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大。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水平对银行核心竞争力有重大影响,而员工职业生涯管理作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人力资源稳定性有直接影响,同时还会影响到银行运营效率。本文主要是结合吉林银行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现状,对员工职业生涯管理体系的积极作用及构建方法进行探讨。

1 银行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内涵

银行员工职业生涯管理是经对员工能力、价值观与兴趣等进行分析与评估,确定员工个人及银行均认可的职业生涯目标,利用岗位轮换、培训、自我提高及对工作经验予以丰富等措施,促使银行人力资源和员工个人在发展需求方面实现平衡,并促使职业发展目标逐步实现,对企业发展予以维持与推动的整个过程。

2 实施银行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的积极作用

现阶段,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已成为银行人力资源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是实现银行与员工双赢的必要手段。通过开展职业生涯管理,可发挥以下积极作用:(1)促进员工与银行共同发展,满足银行发展及改革需求。高质量人才是银行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而高质量人才更多来源于内部培养。经职业生涯管理,可促使员工知识不断更新,提高其工作能力与技能,使之能够快速适应银行发展需求。(2)有效降低员工流失率。通过职业生涯管理,可协助员工制定职业生涯目标并逐步实施,提高员工对银行的归属感、认同感与满意度,有效减少员工流失量。(3)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经职业生涯管理实施后,若银行中有岗位空缺出现,可快速在内部找到合适人才,既可促使职位空缺填补时间减少,同时也可为员工提供更为宽阔的舞台,促使人才合理配置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3 吉林银行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现状

吉林银行是刚兴起不久的商业银行,通过前期探索与创新已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1)对人才激励机制加以创新,创造人才开发的优良环境。吉林银行通过对高端人才聘用与激励机制加以创新,打造良好工作环境,以优厚薪酬不断吸引高端人才,从而实现吸引优秀人才,聚集人才的目标。(2)在岗位价值基础上建立业绩导向薪酬体系。吉林银行对薪酬管理工作展开了重大调整,构建了岗位价值基础上的业绩导向薪酬体系,对员工岗位价值及个人能力予以客观评价,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3)为员工提供培训机会,促使员工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吉林银行在员工培训方面成效显著,具体分析数据如图1。通过加强员工岗位技能培训力度,为管理人员、优秀员工与业务骨干不断提供培训机会,鼓励员工接受学历教育,从而促使员工综合素质整体得到提高。(4)完善绩效管理体系。吉林银行对绩效管理系统不断完善,通过总体定位将全行战略目标向分支、部门与员工加以分解,构成系统化绩效目标体系,促使经营目标实现。同时,吉林银行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在以下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相关调查表明,员工在职业生涯管理认知中较为欠缺,有58.43%员工对职业生涯规划管理不了解。同时,在晋升制度与晋升渠道建设、领导层给员工的工作信息反馈等方面较为欠缺。

4 吉林银行员工职业生涯管理体系构建

4.1 分阶段开展员工职业生涯规划

员工职业生涯可根据进入银行时期分为三个不同阶段,在职业生涯初期需安排“师傅”对员工加以指导,经合适锻炼与培训活动协助员工选取合适岗位,并经岗位轮换方式促使员工熟悉银行整体发展与基本业务。在职业生涯中期,应为员工提供充足的培训与晋升机会,根据员工业绩、个人能力给予公平晋升,协助员工实现其职业规划。在职业生涯晚期,银行人力资源部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退休计划制定,促使面临退休的员工保持积极工作态度,同时鼓励达退休年龄员工及时退休。另外还需对员工退休细化仔细评估,确保退休计划可对组织与员工双方需求予以满足。

4.2 对招聘制度加以完善

吉林银行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需进一步加强优秀人才招聘力度,构建专业人才梯队,在招聘管理中有效应用“职业-人”匹配理论。在招聘之初,应将招聘岗位任职条件与要求予以明确,坚持公开招聘、择优录取、近亲回避等原则,对人才招聘流程予以规范,严格根据岗位要求展开招聘。在有岗位空缺出现时,应首先考虑内部选拨,这是因为内部员工已熟悉银行业务与组织环境,可对岗位需求尽快适应,同时也可对银行员工发挥激励作用,促使员工积极性得到有效激发。

4.3 进一步强化员工培训

在员工职业发展基础上,根据员工能力展开培训课程,将职业任职资格和职业发展通道有机结合起来,根据员工岗位展开针对性培训。如对于银行内部晋升为中级管理层员工,需展开管理序列等基础课程与管理二级课程培训,非管理人员晋升为不同级别不同序列时,需由起步级别开始进行相关课程培训,直至相应级别培训。通过给予员工充分培训机会,不仅可对业务发展需求予以满足,同时也可促使员工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为日后进一步晋升打下坚实基础。

4.4 对激励制度予以完善

银行激励制度包括合理薪酬制度、考核评价制度、奖励惩罚制度与晋升制度。通过健全、科学的激励制度,可对员工工作积极性予以有效激发,一方面可促使银行总战略目标在各分支机构、部门与各岗位中得以细化与落实,督促员工根据战略要求对具体工作任务与责任加以执行,另一方面可促使员工积极展开自主学习,不断提升自我,从而推动银行人力资源效用得到充分发挥。

随着银行业务不断繁荣发展,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占据的地位日益重要,同时职业生涯管理水平会逐渐成为银行稳定性、运营效率及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各银行应在对人力资源管理状况进行不断总结基础上,根据银行实际展开员工职业生涯管理体系构建,有效吸引优秀人才,为银行稳定、长远发展提供重要保证与充足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冯志军.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刍议—基于成

本-收益权衡的经济学解读[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

2009,29(6):152-153.

[2] 何珊.吉林银行劳务派遣员工管理问题研究[D].吉

林财经大学,2012.

[3] 郑耀洲,温华.员工职业生涯管理体系的设计与实施

银行高管培训心得篇12

二、项目收益

使银行新员工快速掌握银行业务基本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可快速上岗;

培养敬业精神,增强的工作使命感和责任感;

学习银行从业人员基本职业操守,培养职业道德;

掌握现代银行优质服务礼仪,提高服务水平,增强服务意识;

树立银行文明规范服务形象,有效提高银行的社会形象;

统一军事化封闭式管理,帮助打造一支有凝聚力的团队;

学会自我管理,培养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工作效率;

学会化解工作压力,塑造阳光心态。

从2019年开始,我院成功为江苏省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广发银行等,总计培训新员工达到6000人次,获得了主办单位的一致好评。

三、项目特色

(一)大规模承担培训任务,统一军事化封闭式管理,南审全程负责项目推进

南京审计学院拥有多次大规模承担新员工系统培训的项目经验,通过培训,使新员工从不谙业务的新人,转变为一支极具凝聚力的队伍。军事化封闭式小班制的教学管理模式,实现生活上的军事化管理,教学上的专业化训练。

(二)倾力打造务实、高效的课程体系,一流名师鼎力支持培训授课工作

根据银行培训需求及新员工特点,设置具有针对性且务实的课程,全面提高新员工的专业技能、业务知识和职业素养,培训形式主要有课堂讲授、操作示范、现场练习、案例研讨、情境仿真,角色扮演等,保证培训后能迅速上岗,实现从大学生到银行人的跨越。

(三)仿真教学系统,全程辅助教学,线上、线下两翼齐飞,力保培训成效

仿真教学系统贯穿项目始终,寓教于乐的学习形式,将使学员在课前预习、课后巩固方面实现一体化。并能通过模拟银行仿真平台系统,进行模拟业务操作,加深印象,熟悉流程。

(四)以最短时间最快速度最严厉的考核培养出最优秀的新员工

为在最短时间内培训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我们将竭尽全力,遵从银行新员工培训的ABC三大法则(Attitude:态度;Behavior:行为;Change:转变),确保在培训后实现员工到岗即能上岗的目标,我们建立了关于课堂表现、内务、礼仪、集体活动表现、专业知识、业务技能等一系列完善的考核标准和优秀学员、优秀学生干部、礼仪标兵、技能标兵、优秀团队等评优考核办法。

四、项目设置

(一)课程培训

根据新员工履职能力的要求,从实际工作需求出发,以商业银行业务规范和流程为基础,设置了银行专业技能、业务知识、职业素养等课程模块,对新入职员工进行系统的培养与训练,通过封闭式军事化培训,有效提升新员工的综合素质,使其快速具备上岗能力。

另外在课余时间组织进行:点钞练习、点钞比赛、传票翻打练习、模拟银行上机练习等活动。充分锻炼了业务技能,为快速上岗做好准备。

由专家团队严格审定业务流程与规范,保证符合中国人民银行管理规定

对票据扭转,盖章,与客户互动,银行交易系统真实模拟

详细准确的操作帮助指引学员正确办理业务

将网点服务与业务操作相结合,有效提升学员的服务水平

将营业过程中的典型案例与突发事件融入到业务操作中

(二)文体活动、技能比赛、内务评比

精心组织的文艺汇演、篮球比赛、拔河比赛等文体活动和礼仪大赛及点钞、传票翻打、系统操作等技能比赛,丰富了学员的课余文化生活,缓解了学员们学习压力。在培训中始终坚持军事化内务管理与评比,培养学员良好地生活习惯,积极争做内务标兵。体育比赛、技能比赛、文艺汇演等,学员们用一样的心情渴望收获,用铿锵的旋律释放激情。团队因我而精彩,我因团队而亮丽。在这里,学员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青春得以释放。学员们各显其能,为发掘自身潜能寻找新的突破点。

(三)项目团队

讲师团队

强大的师资阵容,倾心助力银行新员工成长。专业技能模块,讲师将实现手把手辅导;业务知识模块将聘请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银行从 业经验的专家;礼仪专业课程将由资深空姐及著名礼仪专家担纲教学。

辅导员团队

拥有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团队,负责班级管理,教学辅助,并组织班级各项技能比赛、文体活动,在活动中感受到团队的力量。

教官团队

每班配有一名训练有素的部队教官,将优良的管理方法融入到班级管理的实际之中,以规范学员的日常行为、煅炼学员的体魄,培养学员的动手能力和自律能力。

学员感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