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文化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16 17:43:20

印刷文化论文

印刷文化论文篇1

印刷传媒的发展历史是和社会的现代化过程紧密相关的,因为正是“在15世纪和16世纪,印刷术的扩散撕裂了西欧的社会生活结构,并用新的生活方式将它重新组合,从而形成了近现代模式的雏形。印刷材料的使用促成了社会、文化、家庭和工业的变革,从而推动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①从社会现代化的角度来看,印刷传媒不仅是社会现代化的起源,也是世界各国现代化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动力因素。不过,现代化及其所引起的社会的现代性问题非常复杂,它构成了现代社会的基本形态,但同时也对一些传统因素进行了否定或者重新改造。正如在19世纪以后,印刷传媒就受到现代化过程中工业革命、政治革命和新技术革命的多次冲击,它所具备的传统功能开始出现某种退化,直到在21世纪初期出现衰败的迹象。那么,作为一种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印刷传媒的历史会就此终结吗?从目前来看,还很难下这个结论,因为从当前的传媒市场来看,印刷传媒依旧有其生存的空间,而它所代表的文化本质也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此它极有可能会在新的社会秩序和媒介秩序中继续存在,呈现出某种复归传统的可能。

一、印刷文化的本质

“15世纪中叶之前,欧洲各地都没有印刷所,然而到1500年,每一个重要的都市中心都有印刷所了。印刷所给数以百计的城镇增加了一个新的文化元素”。②将印刷传媒定位为一种文化现象,而不仅仅是一种信息传播机构,是理解印刷传媒发展演变及其现状的重要认识论基础。因为传媒的含义不仅包括它传递了什么,还有它代表什么和引起了什么,正如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所认为的,“任何媒介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③这种尺度,即是媒介的文化本质及其社会规范性。印刷传媒经过五百多年的发展,技术层面经过了多次改进,结构层面也日益成为规模庞大的现代企业,但根源于其起始阶段的文化本质没有变化,因此,考察印刷文化的兴衰史,就要抓住这种文化的本质。

首先,印刷文化代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在印刷出现之前,人类社会的信息传递主要依赖于口语,小范围的文字传播仅仅局限在上层社会。相较于口语交流,文字的交流以严肃性、逻辑性和内在的理性化为主要特征。具体来说,它首先展现的是一种线性的逻辑,“印刷文化的线性逻辑,不仅是因为其文字的书写是线性的运动,而且其文本由字、句、语段再及文本的结构方式也是线性地推进的,进而由概念的运动形成判断,由判断的运动形成推理,由推理再构成思想系统这样的语言―思维演绎还是线性递进的”。④显然,文字语言的线性逻辑要胜过口语零散、随意的非线性逻辑。另外,语言一旦付诸印刷机,就会成为一连串有特定含义的文字,而“阅读文字意味着要跟随一条思路,这需要读者具有相当强的分类、推理和判断能力”。⑤麦克卢汉认为,正是“印刷术的同一性、连续性和线性原则,压倒了封建的、口耳相传文化的社会的纷繁复杂性”,⑥构成了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分野。而更深入地看,它其实代表着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的出现,即由印刷文化引起的具有分析推理能力的逻辑性思维的出现。

其次,印刷文化代表一种个人化的存在方式。从印刷文本的书写,到印刷文字的传递,再到印刷文字的被阅读、被理解,印刷文化改变了传统文化中信息的交流方式,重塑了人与物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社会学家里斯曼认为,在传统社会里,人们往往根据默认的规则采取行动或作出判断,形成所谓的“传统指向型人格”。而活字文化将文化从外界带入到传统的小团体交流方式中,提高了人们的内在修养,因此培养出来的是“内部指向型人格”,也就是思想意识能够独立于小团体的近代人类。用波兹曼的话来说,就是“印刷创造出一种心理环境。在这种环境下,人们对个性的要求变得不可抗拒。这倒不是说印刷术创造了个人主义,而是个人主义成为一种正常的、可以接受的心理条件。”⑦从这个角度讲,正是印刷传媒的出现推动了属于资本主义价值范畴的个人主义的出现,而它和自由主义、理性主义密切相关,共同构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的价值基础。

最后,印刷文化具有精英化特点。印刷文化是一种知识文化,是基于特定基础的知识生产。知识生产者只有具备一定的社会地位、受教育水平、经济基础之后才能进入印刷过程。因此,从生产者的角度来看,印刷文化表现为一种精英文化。而从布尔迪厄的文化场域理论来看,“随着专门化的文化生产者团体的出现,也出现了与之并行的一个文化领域,在这个领域中,符号商品的生产、流通与消费变得越来越独立于经济、政治、宗教”。⑧这表明,以印刷文化为知识特征的文化领域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精英文化领域。除此之外,在现代社会,这种精英文化还具有这样一些特点:其一,现代社会的精英群体不是传统社会里相对固定的,以身份地位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群体,而是更加开放,具有很强流动性的多元化的社会群体;其二,处在社会结构顶层的精英群体通过印刷传媒进行信息与知识的传递,不仅形成了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文化,也通过影响舆论的方式对社会文化起到了导向性的作用。其三,这种精英文化演变存在一个不断分化和收缩的过程,即一部分走向大众化,一部分相对收缩,呈现出范围相对较小、专业化和精细化的特点。但从一种权力视野来看,后者明显处在支配性的位置。

二、印刷文化与社会现代化的源起

马克斯・韦伯曾经从文化的角度论述过宗教改革和资本主义精神起源的关系,认为“正是在宗教改革之后,大量的《圣经》被印刷出来,使其由一本只有教皇才能加以解释的经典,变成一本人人可以阅读和解释的福音书。这样,在每个教徒都在通过一本容易得到的《圣经》与上帝进行对话的时候,他对教皇,对宗教团体的依赖明显减轻了”。⑨尽管他的论述重点不在印刷文化,但可以看出,印刷文化不仅和现代化的起点相同,对宗教改革及现代化同样有重要的作用。简单来说,这种作用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首先,印刷传媒以一种规模化的信息传播或知识生产方式,一方面打破了上层社会对信息和知识的垄断,实现了知识的世俗化和多元化,另一方面也使得社会实现了大范围的、甚至是整体的文化现代化转向。从15世纪开始的书籍印刷到17世纪开始的报纸、期刊印刷,出版物的发行规模越来越大、覆盖人群越来越广。以前只有上层社会掌握的知识开始被广大的平民所掌握,同时这种信息和知识的流通与交流广泛地改变了人们的知识文化结构和基本的人文素质。现代社会结构趋向的扁平化和多元化都和印刷传媒的规模化发展有直接的关系。

其次,印刷文化为信息或知识的整理、储存和传播建立了现代标准,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现代社会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从社会现代化的角度来看,它具有深远的意义,因为现代社会是社会组织在分化的基础上实现专业化和标准化的过程。从知识的源头进行分类,意味着理性的、系统的、科学的现代意识可以不断地得到普及并且以此形成制度化的社会管理。正如爱森斯坦所言,“研究使西方制度合理化的冲动时,你不必只考虑‘装备精良的作坊’。‘让万物各得其所’的欲望是中世纪学人和早期资本家共同的欲望。印刷所将思想活动和商业活动集于一体,发挥了重大的作用”。⑩

最后,印刷文化的出现极大地刺激了社会各阶层中思想者的力量,特别是在社会的转型时期,依赖于印刷广泛的传播力,新兴的文人阶层得以诞生,新旧思想也得以融合或转换。例如,欧洲“16世纪最先进的学术中心似乎从讲演厅和教学中心转移到了一些印刷商的作坊”,?“印刷作坊吸引各种才俊的方式有利于各种‘杂交’的思想成果。印刷商促进各种形式的联合行动,既有社交性质的活动也有思想性质的活动。这就改变了学者的关系,也改变了思想体系的关系”。?在各国现代化的进程中,思想体系的变革及其幅度的大小会对社会的走向产生深刻影响。例如,美国独立战争中,萨姆・亚当斯以《波士顿公报》为阵地对英国殖民者进行了长达20年的宣传战,代表了新的民族意识的诞生。

三、社会现代化与印刷文化的衰落

一般来讲,现代化是指以工业化为发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动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精神等方方面面的整体性的社会变迁,它是从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现代性则是一方面强调追求人生精神价值的解放,另一方面又要求社会为迎合工业化而不断制度化、结构化,因此常常导致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社会”与“文化”、“物质”与“精神”的分裂。从这两个概念可以看出,现代化和现代性带有某种矛盾性,也就是现代性带有否定性和断裂性的特征。印刷文化也体现出这样的特征。它以精英性本质推动了社会的现代化,但现代化产生的诸多因素分裂了它的精英本质,并使其出现衰退迹象。具体而言,这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工业革命对印刷文化的冲击

现代化最直接的后果体现在工业领域,由于技术不断得到革新,生产的效率和规模也不断得到提高,生产的成本也随之降低,因此,大量的廉价商品就开始进入市场,使现代社会具有了消费性的特征。这种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对印刷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使得印刷文化成为一种文化工业,另一方面借助印刷媒介催生了大众文化。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从批判的角度认为前者其实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新的社会控制形式,后者则是一种假象,但从社会现象上来看,原本具有精英本质的印刷文化分裂出大众文化的特性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2.政治革命对印刷文化的冲击

现代化在政治领域所产生的后果是民主政治制度的形成。传统的精英政治向民主政治的转化使普通民众通过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获得而参与到国家事务的管理之中。在这种民主的政治文化转向中,印刷文化也随之出现了重要变化。原本由上而下的单向的信息传播模式开始出现部分逆转,不仅成为精英文化的传播渠道,也成为大众文化的传播渠道。更重要的是,普通民众可以通过这个渠道监督政府,享有民利。在这种前提下,解放政治演变为生活政治,印刷文化的精英性、导向性和革命性特点转换成了大众性、多元性和改革性的特点。

3.技术革命对印刷文化的冲击

这里所指的技术革命主要指媒介技术革命,即20世纪以后产生的电视和互联网。由于同属于信息传播媒介,存在功能上的冲突,它们对印刷文化的影响最为直接。例如,电视在快捷性、直观性和娱乐性等信息传播特性上已经超过了印刷传媒,而互联网更是在信息的传输能力、存储能力、检索能力以及更便捷的社交服务、商业服务等方面对印刷传媒施加了巨大压力。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新千年以来,国内外众多的传统印刷媒体开始受到新媒体的极大冲击,有的改为网络版,有的改为周刊,而有的已经难以为继、纷纷破产,印刷媒体开始显现出衰落的迹象。

四、印刷文化的终结与复归

正如前文所言,将印刷传媒看作一种文化现象,而不仅仅是一种信息传播机构,是理解印刷传媒历史演变的认识论基础。单个媒体的衰落或者传媒市场在总体上呈现出的衰败迹象并不能完全说明印刷文化的本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很有可能是处在一种结构的转化过程中。从历史和现状来看,印刷文化正体现出这样的特点,因此,它不是一种历史的终结,而应该是文化的某种复归。

首先,从历史来看,印刷文化的精英性本质是其存在的基础。尽管在现代化过程中,印刷文化的精英本质出现了某种分裂,外在的表现为大众性的色彩,但其内在的精英性本质没有变化,而且是支撑印刷文化走到现在的核心力量。以2002年的英国报业市场为例,当时超过一半的全国性日报服务于精英阶层,占市场总发行量的20%,而其他80%的发行量服务于其他读者。“在这种二元化的体系里,能够幸存下来的发行量较小的报纸,都是那些服务于广告价值较高读者的报纸”。?而在其他国家这也是一个普遍现象,精英性的印刷刊物往往生存能力更强,更少受到新媒体的冲击。

其次,从现状来看,印刷文化对抗新媒体冲击的有效手段还是坚持其精英性的本质。2012年,转向周报和网络平台的《纽约时报》开始在总体上实现盈利,标志着传统报业转型获得初步成功。值得注意的是,《纽约时报》的转型并未因平台的转移而改变了它的精英性本质,反而是因为很好地发挥了这种品质而再次赢得市场青睐。正如总编辑艾布拉姆森所讲,“我要确信我们得到了最令人信服的消息,我们将在准备好出版的时候再出版,而且不会再撤回”。?这表明,传统印刷媒体通过坚持或回归精英化的本质,以内容优势抵消新媒体的时效性优势,实现一种差异化的竞争策略是突破当前困局的有效手段。当前,我国报业市场的改革也体现出这样的特色。

最后,从一种文化格局或媒介生态格局来看,印刷文化正在经历一种结构性的文化重组,它的精英性特色会相对收缩,但更为集中和鲜明,而它的大众性色彩将更多地转向新媒体,从而体现出复归传统文化格局的现象。在传统社会,印刷出版物仅仅是上层阶级交流信息和传递知识的媒介,因此印刷文化代表着精英文化。而在现代社会,印刷出版物再次以其思想性、知识性、专业性与电子和网络出版物所代表的大众性、世俗性、娱乐性相区隔,仿佛又重现了传统社会的文化结构。目前来看,印刷传媒和新媒体及其所代表的不同文化并无彼此替代的可能,只存在共同发展的可能,印刷文化会以一种传统的方式在新的文化格局中复归,而不是终结。

(郝建国,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②[美]迈克尔.埃默里,埃德温.埃默里.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 [M].展江,殷文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4,26,41.

③⑦[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 京:商务印书馆,2000:33,41.

④ 胡潇.媒介认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91.

⑤⑥[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吴燕莛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9:47,190.

⑧ [美]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M].上海:上海译 文出版社,2006:257.

⑨ 孙立平.传统与变迁――国外现代化及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M].哈尔 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 20.

印刷文化论文篇2

 

CTP取代激光照排机是必然趋势,而且会非常快速。那么针对教材、教辅、普通图书实现CTP印制工艺,对出版社、代印点有什么好处呢?

1、对出版社的好处:

1)质量:

围绕胶片在不断的再版、修订再版时,带脏、马蹄印、划痕、重新拼版、拷贝都会带来质量的下降,因此出版物的印制质量是没有保证的。科技论文,CTP数字化印制工艺。科技论文,CTP数字化印制工艺。河北一新华说过,每年几千万的印刷业务中,再版的图书印制质量是最差的,不是技术、设备、管理不行,实在是胶片的质量太差,没法弥补。科技论文,CTP数字化印制工艺。

对比CTP印制工艺:

没有网点的损失,不会带脏等,可以根据自己印厂的印刷适性进行印前制版与印刷工艺的匹配,甚至是不同阶调的印刷补偿;利用特殊挂网技术配合CTP,可以轻松实现彩色300线、黑白175线的印刷,使印制质量进一步提高。科技论文,CTP数字化印制工艺。

2)成本:

对于有些出版社的教材在多省出版发行,出版社还要进行胶片的拷贝,胶片母板还要很好的保存,既是成本的浪费,也是管理上的麻烦。

对比电子胶片实现CTP印制工艺:

利用数据库保存电子胶片,极大的方便了管理,成本也进一步降低

3)效率:

春秋两季教材,对出版社、代印点都是一种挑战,电子胶片传版、CTP印制工艺都是提高出版、印制时效的有效手段。

4)对数字出版建设有着重大意义:

电子胶片、与电子胶片一致的阅读PDF及JPG版面图是出版社出版资源建设所必需的成品数据,没有这个系统的支撑,出版社是获得不到真正与纸书内容一样的印刷成品电子文件的。

1、对印刷厂的好处:

对印刷厂来说,出版物采用CTP印制工艺后,可以大大提高印刷的效率,提高现有印刷机的产能,可以干更多的印刷业务;印制质量提高,可以为出版社更好的服务;大大降低印刷过版纸的损耗,节省胶片再次处理的所有成本。随着CTP板材的快速下降,书刊厂从成本、质量、效率的角度希望采用CTP印制工艺,即使是针对再版印刷。

比如:

万象思维是一个做教辅出版的民营书商,其直属印刷厂是陕西思维印刷厂,有二十多台印刷机。陕西思维从07年开始应用CTP,现在每月CTP用版量达到了20000多张(最高峰时达到每天1500张版),100%淘汰了两台全开激光照排机。科技论文,CTP数字化印制工艺。不管是新书、再版书都全部使用了CTP。科技论文,CTP数字化印制工艺。

印刷文化论文篇3

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目录

商务部、、财政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等6部委于9月18日联合了《2011~2012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目录》,共评选和认定2011~2012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485家、2011~2012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108个。中国印刷总公司、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华联印刷有限公司等40余家印刷包装企业入选重点企业目录。经各地组织申报、相关部门评审,商务部会同有关部委每两年一次《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目录》和《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目录》,今年已是第3次。

2012年国家印刷复制示范企业评审结果公示

9月21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网站公示了2012年国家印刷复制示范企业评审结果,北京华联印刷有限公司、上海紫江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鹤山雅图仕印刷有限公司、北京华联印刷有限公司等25家企业进入公示名单。据了解,通过公示的企业将被认定为第一批“国家印刷复制示范企业”,国家会在相关政策方面对其给予支持。根据2011年12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国家印刷复制示范企业管理办法》,自2012年1月1日起至“十二五”期末,全国将建立100家左右国家印刷复制示范企业。

印刷文化论文篇4

1 数字技术概述

数字技术主要就是指借助多种信息,例如声、像、图、文等进行信息的加工、传送、还原以及存储。数字技术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速度快捷。通过数字技术进行信息传播速度快,具有实时性的特点,能够满足现代化印刷出版行业的需求[1]。

2)保密性强。利用现代化数字技术能够对一些重要信息资源进行保密,避免重要信息被窃取等问题的发生。3)效率高。将数字技术应用到印刷出版行业中还能够提高整个印刷出版行业的生产效率,促进整个行业的优化升级,实现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2 数字化技术对出版文化的影响

在数字技术对出版文化的影响方面,主要涉及到对出版媒介的影响、对出版观念的影响、对印刷出版产品的影响、对出版产品营销方式的影响等等,下面结合具体的影响进行详细的分析。

2.1 数字技术对出版媒介的影响

在传统的印刷出版行业中,印刷出版的媒介主要为纸质,例如报刊、报纸等,而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印刷出版媒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网络出版市场已经全面形成,很多现代化的数字读物相继诞生,一方面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另外一方面也改变了出版文化[2]。具体如下:利用数字化技术能够建立印刷出版现代化信息系统,提高了印刷出版的效率,将出版媒介进一步扩展,形成了多样化的出版媒介,适应了社会的发展需求。此外,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出版信息的存储,能够实现大量信息的传播,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2.2 数字技术对出版观念的影响

在传统的印刷出版观念中,主要是利用实物传播渠道进行知识的传播和扩散,而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及数字技术在印刷出版行业中不断的应用,出版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例如,知识的传播渠道不再局限在实物,而是在印刷出版行业中,以数字化信息为渠道进行传播,如各种互联网渠道、各种移动终端等,在传播文化的同时,也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使人们在知识和信息获取方面更加多元化和丰富化,对印刷出版行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3]。

2.3 数字技术对出版产品的影响

在数字技术对印刷出版产品的影响方面,主要包括如下的内容:出版产品的形式变得多样化,在数字技术未出现之前,出版产品的形式较为单一,农业论文主要以图书、报刊的形式出现,而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电子出版产品、网络出版产品以多形态的形式出现,扩大了出版产品的传播范围以及社会的影响,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印刷出版产品在数字技术的影响下会出现更多的形式,能够满足读者的阅读及使用需求,同时对印刷出版社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4]。

2.4 数字技术对出版产品营销方式的影响

印刷出版行业的发展一方面实现了文化及信息的传播,推动了社会文化的进步,另外一方面也具有盈利的目的。印刷出版行业结合社会的需求,出版相应的产品,并进行出版产品的营销。在传统的印刷出版产品的营销方面,主要以纸质出版市场为主,通过不断的占领纸质出版市场的份额,获得相应的利润[5]。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及与印刷出版行业的有效融合,印刷出版产品的营销方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例如,互联网营销、利用数字化广告获利等等,在此种营销模式下,印刷出版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同时也获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推动了印刷出版行业的优化升级,对整个印刷出版行业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应立足当下,结合目前印刷出版行业的发展现状,将现代化数字技术进行有效的应用,以提高整个印刷出版行业的生产效率。

3 结论

实际上,印刷出版行业的发展代表着我国知识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印刷出版主要是作为知识的载体进行知识的传播,同时也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印刷出版行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以数字化技术与印刷出版行业的融合最为典型,形成了独特的出版文化,推动了印刷出版行业的优化

升级。

参考文献

[1]董中锋.论出版文化的亚文化[J].出版科学,2016,13(1):154-155.

[2]丁心镜.新形势下出版文化的历史创新与时代担当[J].中国出版,2013,11(15):109-110.

印刷文化论文篇5

一、艺术设计与印刷工艺

艺术设计主要是指在二维或三维空间内将各个元素组合布局,其中包括图形创意、色彩编辑、文字设计等重要元素。这些设计内容的传达最终会通过现代印刷工艺技术来传递,批量复制的印刷工艺属性同时也成为艺术设计传播中最为重要的手段,两者紧密结合,不可分割。印刷工艺的每一次改革创新都会对艺术设计作品的表现方法和形式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印刷工艺对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印刷工艺理论

完整的印刷流程主要包括印前、印刷、印后三阶段。

(一)印前

印前技术指的是印刷前的工艺流程,主要包括传统手工设计稿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原稿,特别是印前计算机图文处理,伴随科技的高速发展,融合着电子网络技术、激光技术、图文技术等,迅速将艺术和技术结合进入现代数字制版时代,成为先进印刷工艺的主流。

(二)印刷

1.平版印刷由早期的石板印刷演变命名,又称胶刷。印刷图文和非印刷图文几乎在一个平面,通过油水不相融的原理使需印刷的图文涂上油墨,非印刷图文吸收适当水分。版面涂拭油墨后,印刷图文部分便开始排斥水分吸收油墨,而非印刷图文需要水分抗墨。此方法称为平版印刷。2.凸版印刷、凹版印刷凸版印刷是通过印刷机的给墨装置通过墨辊将油墨转印。凸版上的印刷图文部分远高于非印刷图文,油墨只能转印到凸出的图文部分,而非图文部分则没有油墨。在印刷压力作用下,油墨转移到承印物上,从而完成印刷。凹版印刷是与原稿图文相对应的凹坑与印版的表面所组成的印版,方法是利用压力接触,直接将凹坑中的油墨压印到承印物上,油墨量的多少决定承印物上墨层厚度,完成印制。3.丝网印刷丝网印刷是将布织物网绷在网框上,传统方法是采用手工刻漆膜、光化学制版制作。现代方法则是利用感光材料照相制版,使丝网印版上印刷图文的丝网孔为通孔,非印刷图文的丝网孔堵住。通过刮板挤压,油墨通过网孔转移到承印物。4.热转印印刷热转印是一种新兴的印刷工艺,由国外传入,通过热转印机加热加压将转印膜上的图文转印在承印物上,油墨层与承印物表面融为一体,视觉效果甚好。传统升华热转印是需要按照图片尺寸制作出网点式凹版电雕版,将凹版安装到机械上印刷到PET聚酯薄膜上即印刷成热转印花膜,转印花膜安装上热转印烫印机上进行印刷,操作简单,图案一次成型,无需套色。数码热转印是当前比较先进的技术,印刷图案打印在转印纸上,用烫印机印制,操作简单。

(三)印后

印刷产品成型的最后阶段,工序流程丰富繁多,例如烫金、打孔装订、磨光、覆膜、涂胶等,通过精修装潢,提高印刷产品的档次。

三、印刷工艺实践实训

(一)校内实践实训教学的主要内容

以数码热转印印刷方法为例。数码热转印的承印物主要针对T恤、布包、情侣服及个性化服饰定制。传统升华热转印制作成本高昂,而数码热转印制版工艺简单,周期缩短,印刷图文从Photoshop软件内处理完毕,直接将信号传输到打印设备打印,效率快,色彩还原度高,是传统热转印无可比拟的。针对当下应用较多的数码热转印,制定“动手绘稿,独特定制”的布包小课题,学生兴趣浓厚。前期的承印材料选择上,学生多途径搜集购买各种承印物,因为材料性能的不同直接关联到数码热转印时间的差异性,也影响最终的印刷效果;原稿设计让学生手绘或软件制作,制定独一无二的个性图案,在此课程先前学生较为系统地学习图案基础、图形创意、字体设计编排等课程,因此学生有基础绘制个性图案;图文完成后开始规范制作打印,通过转印机将图案转印到布包上。

(二)校外实践实训教学的主要内容

1.印刷企业参观学习这个阶段的教学点主要是校外实训基地———隆泰印务,授课教师带领学生去印刷企业了解印刷流程、设备、材料,感受印刷流程的真实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化课堂中的理论知识,培养实践与创新意识。2.布置实际案例操作作业以丝网印刷为例,学生针对本土文化,课下前期调研,每组提炼出泰州代表性文化演变成图案,将先前的图案专业基础很好地衔接;学生在企业内学习“绷网—脱脂—烘干—剥离片基—曝光—显影—烘干—修版—封网”的丝网操作,在独立操作时,教师和企业工人阶段性跟踪。整个过程完成下来,教师监督、企业技术指导,深入泰州文化并将传统手工丝网印刷技法吸收,教学效果甚好。

四、结论

通过印刷工艺理论、校内印刷实训室实践教学、企业参股实训,让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能够系统了解从“印前原稿设计—印前制版—材料运用—印刷流程—印后加工”的整套过程,更大地发挥了印刷工艺课程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的作用。

印刷文化论文篇6

当代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书中写到“历史如果不被我们看成是轶事和年表的堆栈的话,那么,它就能对我们现在所深信不疑的科学形象产生一个决定性的转变。”[1]他提出了著名的范式理论:科学的发展不是科学知识的积累过程,而是范式的转移过程。范式规定了其一定的研究、实践的领域、方法并形成一定的模型与范例,然而一旦研究在常规的范式下有了不能解决的冲突,那么必然的运动、融合、转向便使得传统范式不再适用,直到新的范式将其替代(范式理论图形概括如下)。[2]

印刷术是从中国古代的印章和碑拓技术发展而来的,我们常常把印刷术视为是一门技术、一门手艺、一项科学发明。但笔者却将印刷术与范式理论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因为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它推动着文化传播的巨轮在不断的前进。其中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封建时期印刷术中最为典型的两种印刷术,它们在印刷史的发展过程中具有科学革命性的地位。印刷术技术革新的过程不单单是简单的事实、理论和方法累积的过程,而范式的转移才是印刷术革命的内在结构。雕版印刷术作为隋唐时期出现的一种印刷术范式,从整体上加快了书籍的复制速度,增加了书籍产量的同时又降低了成本,对那些出身贫寒的学子是一种恩惠。

众所周知,我国宋代布衣毕昇(约990年——1051年)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宋仁宗庆历5年,1045年),与他同时代的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之中简明完整地记载下了毕昇造字、排字、印刷以及拆换版面的完整的技术组成,并且表明了对此项发明的看法:“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己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备,更互用之,瞬息可就。”[3]毕昇的活字印刷术的确己经是一套完整的科学技术发明,这项发明的核心价值可以说是基于一种便于扩大印刷的产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达到适应印刷品得以较大规模传播的目的。那么宋代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作为新的一种印刷术范式能否取代其传统的雕版印刷术的范式呢?事实证明,活字印刷术在其后来400多年的时间里并没有广泛盛行。

难道活字印刷术这种新范式技术模型不符合马斯·库恩的范式理论吗?其实不然,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不仅仅是一套技术本身,更像是基于某种新范式的早期的技术模型。活字印刷术作为当时印刷术一种新的范式,体现了生产技术方面改良的成果。但是印刷术范式的变革单靠技术层面的推动显然不是决对的。笔者认为印刷术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经济状况、文化交流、信息沟通、实践技术等方面中所形成的整体价值系统都决定着印刷术的范式转移。所以从以下三个大方面进行论述:

一、社会制度和经济状况方面

从隋唐雕刻印刷术的出现,到宋代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又至清末西洋机械活字印刷术引进到中国之前,印刷术发展历经了千年的历史。这一时期中国一直处于封建主义社会。首先,封建主义社会统治的思想注重儒、道、佛家思想,人们对新思想、新技术常常持保守怀疑的态度, 只要视某一事物为正宗, 便常认为代替这一事物的新事物是佞邪, 对于活字印刷术便是如此。据张秀民先生所著《中国活字印刷简史》一书称:现代流传的明清时代的活字版丛书有20多种, 经、史、子、集的单行本千余种。此数量是数以万计的雕版书籍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可见雕版印刷的书籍在清代图书出版中仍是占主导地位。其次商品经济不发达,始终是自然经济占主流地位,缺乏了市场经济利益推动的活字排版印刷技术,就缺乏了改进发展的推动力,处于自生自灭状态。美籍华裔学者钱存训先生曾对中国印刷使用活字的不利条件作过精辟的分析,他认为其中最主要的特征是中国传统的书籍每次复制的需求量是十分有限的,而且多次再版是常见的方式。“过去中国印书每次仅印数十部,即将书版搁存,若有需求,可随时将书版取出重印,极为方便。这样的方法可免将印就的大量成书积压,造成资金的冻结。”[4]而活字印刷的模式要求在每一批次的排印完成后活版必须拆除,不能反复应用。另外,成套的活字一般数万枚,甚至20万枚以上也不为罕见,因而所需事先投入的资金巨大;加上活字印刷的技术流程中还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一套新的活字应用与管理系统,增加额外的人力成本,所以从长远的计划来看,活字固然有可以重复使用的有利一面,但是却很少会有书坊或个人为这种长期而未必有效的计划投资。从与传统书业相关的整体社会关系上看,相比之下,雕版印刷的技术模式与中国传统社会对书籍的供求关系和模式更加吻合。

二、意识形态与文化交流方面

雕版印刷术比活字印刷术更容易被世人接纳。中国封建时期是“书同文”注:语出《礼记·中庸》,释义:文字相同,形容天下统一。)的社会,不论雕版印刷术还是活字印刷术它们印刷的内容以汉字为主。印刷品不仅作为一种阅读对象和传播知识的媒介, 也作为一种艺术品和传播书法艺术的载体。明代陆深在《金台纪闻》曾说:“近日昆陵人用铜铅为活字, 视板印尤巧便。而布置间讹谬尤易。夫印已不如录,犹有一定之义;移易分合,又何取焉。兹虽小故,可以观变矣。”[5]这种观点在现如今固然腐不堪驳,但在当时却是很有代表性的思想。文人及藏书家对印刷品的评价,往往也是从上述的标准出发。而雕版印刷术所具有的这种功能,是活字版所难以取代的。从艺术审美角度上来看, 活字版很难超过雕版。雕版是书写上版稿,上下字之间的撇、钩、竖、捺有时交叉, 笔画相互照应, 这样就排行整齐, 字体结构美观。虽然活字版不乏排印精良的版本, 如明弘治十五年(1052年), 无锡的华理以铜活字排印的《渭南文集》,排印非常精湛,字体与各家不同,字画起落转折有棱角。但从总体上来看, 由于其技术上的缺陷, 活字版排印出来的书籍往往存在一些问题, 或字体排行不整齐, 或单字大小不一致, 或个别字倒置或横卧, 或墨不均匀;而且活字版一旦制成, 只能用一种固定的字体。这些对于讲究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追求字体美观悦目、行文灵秀飘逸的古人来说, 是不易接受的。尤其是在藏书家的眼里, 认为活字本的质量还不如雕版, 一般需要快速出书时才使用活字版印刷。

中国传统印刷事业还历来伴有提倡非营利的思想,其中含有一种强烈的道德观念。刻书、印书,传播先贤的思想和学问,一向被人们认为是人生的美德,同时,还能修善缘积功德,这种现象在私家刻本中尤为突出。叶德辉在其所著的《书林清话》中说:“积金不如积书,积书不如积阴德,是固然也。今有一事,积书与积阴德皆兼之,而又与积金无异,则刻书是也。”[6]两相对照,可以说,雕版印刷术处在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而活字印刷术则处在社会对它不理解的恶性循环艰难发展道路,至使活字印刷术得不到较大的发展,没有能力去取代雕版术。

三、实践技术方面

《水经注》序注云:“昨夜江南所进之书有《鹃冠子》,即活字版,字体不工,且多讹谬。”[7]虽然活字印刷是一种比雕版印刷要先进的技术,但并不是说其从发明的那一刻开始即是先进的,可以马上代替已得到广泛应用和盛行的雕版印刷。因为在活字印刷被发明的宋代, 雕版印刷的书籍已达到高度完美的境界, 不但在数量上呈现繁荣昌盛的局面, 而且在雕版技术、印刷质量上也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而活字印刷作为一个新生事物, 在技术工艺上还有待完善和发展。首先是活字排印方面, 很可能会造成排字行距不整齐, 乃至歪斜, 甚至出现单字横置、倒置的情况。活字印刷可能是排捡、试印刷时未经严格校正, 也可能是因为活板不紧, 在印刷过程中导致众多字印之间愈发松动,出现单字打横、甚至倒置的现象。其次, 活字版所排印的字大小不一样, 并且笔画粗细不均。活字是一字一刻, 不像雕版是写稿上版,雕刻工一气呵成, 因而字体大小、粗细不一致。再次, 活字印术易造成印纸墨色浓淡不均匀。由于活字版是一个个的单字检字 、排字、固版而成, 这种活字版不但在边栏界行上往往高出版面中的文字, 而且文字与文字之间也有高低不平的现象。即使是开始刷印前再怎么用平板压平字面, 而在印刷过程中由于活版卡屑不紧, 仍会出现高低不平的现象。这种版面上边栏界行与文字之间, 以及文字与文字之间凹凸不平的现象, 致使凸出来的地方着墨就重, 凹下去的地方着墨就清淡。最后,金属活字不易着水墨, 从而影响到印刷效果。清代以前活字以胶泥、木、锡、铜、铅等材料制成。其中金属活字尤其是锡活字较之泥活字、木活字吸水性要差一些, 加上与金属活字配套的油墨没有很好解决, 以至难于使墨, 造成印刷效果不好。如元代王祯《农书》所附《造活字印书法》曾载: “近世又铸锡作字, 以铁条贯之作行, 嵌于盔内界行印书。但上项字样, 难于使墨, 率多印坏, 所以不能久行。”[8]因此, 活字印刷术在技术层面的不完善决定了其代替雕版印刷术势必经过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综上所述,活字印刷术范式的变革单靠技术层面的推动显然不是决定性的,任何一种新的范式代替旧的范式,必须由新范式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经济状况、文化交流、信息沟通、实践技术等方面中所形成的整体价值系统决定的。

历史也证明了这点, 19世纪初,机械铅活字印刷机由西方传教士传入中国, 究其原理与中国传统的活字印刷术无异,直到中国封建主义结束之后, 印刷术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经济状况、文化交流、信息沟通、实践技术等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逐步形成铅字印刷的工业体系, 活字印刷技术在此时才大放异彩, 一枝独秀, 成为一种新的范式,继续推动着着文化传播的巨轮前进。

参考文献:

[1](美)托马斯·库恩,著.金吾伦,胡新和,译.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

[2](美)托马斯·库恩,著.金吾伦,胡新和,译.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4.

[3]宋·沈括,著.胡道静,校注.梦溪笔谈校证[M].中华书局,1959:598.

[4]钱存训.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01.

[5]明·陆深.金台纪闻[M].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37:7.

印刷文化论文篇7

一、当前职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当前,职业学校都在积极实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整合教学资源,从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实验室、实习车间为中心转变。但是,并不是所有专业理论都能有相应的操作环境,不是所有的课都需要为学生提供动手机会。印刷专业搭建的一体化教学平台上,《印刷概论》《印刷工艺与计价》《印刷色彩》等理论课被安排在第一学年学习,就无法实操,也无需实操。因为它们是用来衔接下阶段工作过程系统化学习的初步理论知识,具有概括性和基础性的特点。学生往往对这种坐着听讲而没有实操机会的理论课反应冷淡。如对于《印刷工艺与计价》课程,前半部分将平、凸、凹、丝、柔印和数字等多种印刷方式的特点、应用范围一一阐述,知识概括全面,但都是泛泛而谈。这些抽象、综合的知识,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从而出现学生在课堂上睡觉的现象。

而我们知道,实践的教学效果形象直观,易于理解,但理论知识真正丰富、系统,思考空间广阔,是提升专业水平的必经之路。那么学生的心理需求是什么?如何让知识变得有用、有趣呢?这为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挑战。

二、影响理论课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

(一)专业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

近年来,职业学校发展很快,充实到教师队伍的大多为应届大学毕业生,缺乏企业实践经验,这种欠缺往往造成这些教师在上专业理论课的时候,泛泛而论,照本宣科,不能结合生产实践来进行讲授课程,使学生失去对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从而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另外,即使有过企业经历的实习教师,有的也只是曾经呆在老企业的经验,不了解企业现今发展现况,无从掌握不断革新的工艺技术,如科技发展带来的的网络输出,ERP平台的广泛使用;印刷从手动上墨、调机到中央供墨系统;远程控制的CP2000;传统印刷向数码印刷的发展;自动化集成化更高的一些新机型等专业知识。企业是培养双师型教师最前沿的地方,教师不熟悉专业知识在企业运用的脉络,缺乏实用的技能知识,怎能将教材内容讲解的透彻明晰、活灵活现、实现一体化教学呢?

(二)理论课程没有融入实践经验。

理论课程如果没有融入教师的实践经验,将会导致理论课的枯燥无味,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从而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例如,笔者前面提到《印刷工艺与计价》课程中的工艺部分,内容全面而空泛,学生不感兴趣,但如果融入印刷生产中活生生的例子,就能够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如对于印后加工一节,由于学校没有整套印后设备,导致学生无法直观了解该知识点。因此,笔者结合实习时拿来的两样产品进行对比:一个是先烫金后过胶再击凹凸;另一个是先过胶后烫金再击凹凸。前者工艺更易把握,后者视觉效果好,客户更喜欢。结合生产案例,整节内容增添了新鲜感,再为学生播放印后设备工作原理视频,明了有趣,学生自然有兴致听。再如最抽象的“印前参数设置”这节内容,各种规定的参数繁琐难记,可一旦放映“海德堡拼版软件”的参数设置和拼版过程视频,该知识在这种实际运用中马上条理清晰,重点凸显,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因此,教师下厂实习是推进理论课教学一体化最有效的途径。这一点在专业教师实习前后教学评分的提高和实习与未实习教师评分的差距中也得到充分的证明。

三、印刷理论课一体化教学实践的措施

(一)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丰富课堂。

理论教学中,教师应该用感性的、具体的东西供学生观察、聆听或触摸,使课堂活动在一个虚拟的“企业环境”中进行。这些素材来源于企业,因为企业到处都是可感知的实物:订单、各种类别纸张、蓝纸、样张和印刷故障废品等。此外,印刷企业的供货商在销售印前处理软件或印刷机械的同时定期委派培训师过来,培训新员工,培训过程会以课件或录像形式保存下来,这些都是能够吸引学生眼球、调动求学热情的宝贵资料。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富于变化的,拉近了课堂和企业的距离,让学生大开眼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笔者仍以《印刷工艺与计价》为例进行分析:由于印刷设备昂贵,学校大多延用着旧设备,导致学生毕业后常常抱怨学校所学与工作所用差别很大。这种状况可以通过企业资料得到改观。因为,被企业购入的海德堡印刷机配有加密光碟,光碟是很棒的学习载体。从印机结构的认识、工作原理到详细操作要领和维修保养,一系列实战经验条理分明、丝丝入扣的以视频方式展现学生的眼前,以教师结合实习经验代替了以前的抽象的语言描述,大大降低了知识的理解难度。同时配以教师的实习经验,以及讲解海德堡最新机型的使用方法,以直观、生动地方式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企业实习不仅能帮助传统印刷方式的教学,也可以以相同的模式使其他印刷方式变得轻松。数码印刷是近代新技术印刷的主要代表,它印刷周期短,工艺流程简单,但传递数字化信息的电子线路板繁杂,使保证印刷质量的稳定性变得尤为重要。这要求学生对印机每部分结构的工作原理要熟悉、理解。销售商的定期培训提供了所有重要机构部件的动态立体原理图,将人类视觉无法捕捉的高速、瞬间的运转过程清晰、明了地展示出来,学生可以充分地进行观察和分析,使书本上静态的、生涩的原理变得容易懂。

除了动态资料外,还有文字资料。文字资料并不是补充的理论知识,而是经典的案例分析。印刷企业为了提高印刷质量,提高企业效益,减少出错率,一般是边生产边总结,定期开碰头会,分析问题症结,将一个个工艺陷阱以案例文本的形式积累起来。每个案例从订单、工艺单到废品,都要收集装袋。每份废品都标识错处,并写明造成原因,作为小档案列入档案柜中。这些都是形象有趣的实战经验,能够引发学习者深入思考,增强对自己专业的学习热情。

企业资源举不胜举,如样张、设备说明书、各种印刷材料等,甚至是印刷车间试印过程中的废纸都可以作为教具,用来认识印刷效果和哪些条件有关,说明如何使印品套印准确、如何看色。这些都充实完善了教材内容,实现了理论内容的一体化教学,为印刷理论课注入生机。

(二)利用实践体会活跃课堂气氛。

如果说企业资源还有可能通过其他渠道获得,但实践经验只能亲临车间、作业部门才可以学到。教师不下厂实操,即使拿到资源也无从体会其中的妙处,更谈不上绘声绘色地讲解给学生听了。印刷展览会展出各大公司最具实力的设备,并配有专人解说,也能增长见识。可这仅仅能够开阔眼界,唯有下厂实际工作,深入到工艺流程的各环节学习锻炼,才能推进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从业务员洽谈订单、跟单到核价,再到工程部形成工艺单,最后到车间印刷、印后加工,教师应认真学习所有环节的操作要领,留心观察工艺陷阱和注意事项。同时,要注意机器故障期间的拆装维修,因为机械原理掌握得熟练,理论就会讲解得透彻。在不影响他人工作的前提下尽量多动手参与,加深理解。特别对较先进的智能化设备多花时间研究、操作,做好记录,将学校缺乏的更新知识加以储备,以便推陈出新,缩短学生学习与实际工作的距离,活跃学生课堂氛围。

例如:《印刷工艺与计价》的计价部分是对订单进行核算,生成核价单,仅仅展示企业订单、核价单、工艺单、各种材料价格等资料还不够,需要通过实践经验加以体会。我们从课本上知道:印刷总价=纸张+CTP费用+印数费+后加工+杂费,其中每项费用的计算公式也有,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却讲不出。下面举纸张费用案例加以说明:“280×280,4+0,250克双铜5000份”(纸张单价2.08元/张) 的印刷成品,如果客户要的印数在一万张以上,我们采用的方式是两页拼成一版,用六开纸印刷 (宽:280+10+2=292,长:280×2+3+3=569;开纸:1194÷569=2, 889÷292=3;2×3=6开),核算结果:(2500+300)÷6×2.08=292元;一万张以下时则不必拼版,直接用六开机印刷便可,因为计价结果显示这样更省时省钱,核价如下:(5000+300)÷12×2.08=219元。这样的实践体会才能教导学生计价问题需要灵活掌握,因为它不是单纯通过公式的数学计算,而是直接关系到成本、员工收入的利润核算。

通过实习体会的知识点很多:正反版、自反版的理解;正反版的中间飘口位的理解;补漏白的理解;粘位预留出来,不能印刷等,这些课本上都没有,但却是与课本息息相关的实用知识。教师只有下厂实践才能将课本理论与企业生产有效结合、融会贯通,实现理论内容的一体化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充分利用企业文化点缀课堂。

教师下厂实习不仅令学生在专业层面耳目一新,还可以让他们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为即将上岗做好充分的准备。实习中点点滴滴的见闻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又能帮助学生了解企业的管理艺术、激励措施和员工状态,激励学生斗志,引导学生热爱本专业、热爱生活。

职校学生大多懒散,而企业中有很多年轻的机长、主管,和他们同等学历,他们的事迹可以激励学生。如可以让学生知道企业都有自己内部员工的激励机制,通过公开竞聘走上领导岗位或实现换岗,机会随时为那些努力奋进的人准备。企业中经常失误被罚的人往往是那些工作懒散、怨天尤人或态度消极、被动做事的人。在质量管理方面,学生可以理解为什么要质量评价职业化。学校对学生成绩可以有优良中差等多个评价层次,而企业对产品质量的评价,只有合格和不合格两个指标。也就是说,员工只有一丝不苟地作业,达到质量标准才算是合格。又如:教师可以利用办公室物品摆放没有条理而全体被罚的小事向学生介绍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6s管理模式(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这种理念应该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中,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团队精神和公共责任意识。再如:讲到印刷流程,印刷班学生往往只知印前部门和印刷车间,不知印刷公司其实由多个部门组成。业务部、核价文员工作的前台、图文设计室、印前处理和打样室、CTP制版室、印刷车间、印后车间、精装部和送货部。有的公司为了保证生产过程正确、顺利地进行,独立出一个工程部,监督、跟进整个工艺是否严格按工艺单规范进行。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工作环境,帮助自己岗位定位,锁定学习目标,为前程而努力。

印刷文化论文篇8

Drupa 2012展会的热点是高速喷墨印刷,焦点是横空出世的兰达纳米数字印刷机,震撼业界。然而,这些技术都离不开数字印前,数字印前的发展也为这些热点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可以说,印前技术是21世纪印刷的基础,不论使用何种输出设备,不论从设计到色彩管理,还是从RIP到工作流程,几乎所有印刷生产的第一步都是由印前软件制作开始的。历史的轨迹正是由印前来推动印刷发展。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有一家数字印刷公司,有多台知名品牌数字印刷设备,从1份到5000份的产品全部采用数字印刷。其运营模式是,公司最大的部门是印前部门,整个控制流程是数字化的,所有作业的数据交换格式管理、数字化工作流程管理和色彩管理等都在印前做好,印刷产品的内容和品质全部由印前来控制。操作数字印刷设备的员工,只负责纸张的装载和机器的开关,并不需要去管理印刷品的品质和文件内容。该公司仅用一年半时间就收回了3亿美元的数字印刷设备投资。

印前走向全流程时代

网络技术的兴起,使得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数字化工作流程、跨媒体出版和JDF等技术获得飞跃性发展。在这些新技术的推动下,印前与印刷、传统胶印与数字印刷、客户与印企的界限越来越模糊,逐渐演变为一体化的流程解决方案。数字化流程先期是以印前为主,随着JDF、CIP3/4等技术的融入,逐渐扩展到印刷,如今更是把客户的订单提交也纳入流程控制范围,并将延伸至印后加工的全流程。

江苏凤凰新华印务有限公司成立了印刷数字技术有限公司和国际印前数字中心,建立了包括印前创意、设计、编辑、校对和印刷之间不间断的数字化全流程。通过网络进行订单接收、文件传递、色彩管理、图像处理、版式制作、数码打样、客户管理,使企业和客户打破局限,实现编校“零距离”交互。客户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进行远程编校工作,系统365天24小时不间断工作,对文件实时处理。数字公司就像一个“司令部”,通过网络接单后,可以自动选择系统内的印刷厂,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订单的最佳取向,并将数据传输到印刷机。

印前是新型文化创意产业

如今,印前与美术设计、创意设计融为一体,并逐步使美术师、设计师、制作师打破各自独立的领域,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形成文化、艺术、设计、制作、工艺、个性和收藏等多种元素组成的新型文化创意产业。

雅昌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凭借先进的印前创意设计制作功底,以艺术印刷为基础,以“中国艺术品数据库”为核心,打造雅昌艺术网的服务平台,通过对文化遗产和艺术资产的保存、管理、开发、传播、利用,为社会大众提供多式样、多视角、高品位的文化艺术服务。雅昌通过新颖的创意设计、精湛的制作技术及考究的印装工艺,印制出许多精美书籍,享誉全球。

雅昌在经济文化领域开拓出一条“为人民艺术服务”的新型文化创意产业,成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一颗璀璨之星。

印前技术与创意设计完美结合

传统印前制版是以加工服务为主、创意设计为辅的经营模式,不少企业则实现了以创意设计为主、制版加工服务相匹配的战略转变。

北京华联印刷有限公司的数字印前中心原来是以制版加工服务为主,近几年则积极发展创意设计前端服务,成立了具有较高水平的创意设计中心,增加了优秀的设计人员,作为企业的“头脑核心”。创意不断、业务不断。

除此之外,目前很多印前的图像处理、DTP制作等重要技术工作已从印企转移到专业设计制作中心去完成,使之与创意设计紧密结合。典型的如中央三大画报《人民画报》《画报》《民族画报》,都由报社自己建立的设计制作中心完成,再把制作好的电子文件交印企拼大版、输出、印刷。

这种印前重要技术与创意设计的融合是大势所趋。

印前研发独立的终端产品

印前充分利用高新技术,研发一种独立的终端产品走向市场,成为一大亮点。

北京圣彩虹制版印刷技术有限公司创建数字式高仿真书画艺术品复制中心,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符合喷墨印刷适性的高分子聚合涂布材料等五项技术,已获得国家专利,并利用这些专利技术把授权的仿真书画艺术品进行创新设计,推出《百册中国历代书画精品大观》等书画复制作品。同时又与当代画家合作,限量复制其作品,通过装裱设计,推向市场,创造出数倍于加工服务的利润。

天可嘉语(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则利用复制出的中国书画艺术品继续开发新的应用,制成大如可作为家具摆设的屏风,小如台历等室内装饰品,还通过特殊工艺技术,制成有金粉效果的唐卡、佛像等,受到客户青睐,成为新的业务增长点。

印前成为研发推广新技术的核心部门

数字印前技术日新月异,印前软硬件的革新更为频繁,各种色彩管理解决方案、数字化工作流程层出不穷,需要创造性应用。一些企业把印前部门当做研究开发和推广新技术的核心部门,也收获了新的发展。

上海龙樱彩色制版有限公司建立印前科技研发中心,致力于新技术的研究,在行业中率先开发了以PDF和JDF数据格式为基础的CTP数字化工作流程,使流程的合理性得到完善和提高,达到使用方便、准确、可靠的效果。他们自行开发的《色彩管理系统优化技术》《印刷密度数据控制管理系统》,已申请国家专利。

龙樱公司还利用自行开发的新技术,印制出高档精品画册《锦绣文章》。该画册共600多页,厚6.6厘米,采用特种纸印刷,还通过创意设计,制作了页边爬升图文,使整个书合上时三边会呈现古朴的龙形暗纹,令人叹为观止。主席访问美国时,曾将《锦绣文章》画册作为国礼赠送给耶鲁大学。

印刷文化论文篇9

一、树立为全校师生服务的意识

文印室工作人员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组织性、纪律性,要树立全心全意为学校工作服务的意识,热情待人,礼貌服务。文印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承担学校教学的试卷印刷、资料的印刷,以及为全校师生提供复印、打印和装订等服务。为了进一步完善管理,科学、合理、规范地使用学校的文印设备,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发挥其作用,文印室内部错时上班,对外延长服务时间。由于高校图书馆周末开放,教师在阅读过程中有时需要即时复印;周末还有MBA、工程硕士等上课的学生,因此文印室周末也为广大师生开放,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

与教学有关的文印工作,主要为试卷印刷。文印室承担了本科、研究生、网络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的各种试卷印刷工作。每学期的期中、期末考试时间相同或相近,因此考试阶段的文印工作量大,任务急,文印室在此阶段增派人员,加班加点,按轻重缓急、先后安排印制,考试试卷一般提前一周预约,按约定时间领取。工作人员经常要加班到凌晨,保证按时按质地完成文印任务。碰到特殊情况,采取人性化管理,比如有教师由于出差导致在开考前一天试卷样稿才送达,文印室的工作人员就连夜加班印刷装订。此外,文印室还要协助教务处做好试卷归档工作,对试卷进行整理、装订、归档。

除试卷印刷工作外,各个层次的论文的复印任务也很艰巨。学校博士论文、硕士论文以及本科论文(包括成人教育和网络教育),工作量不小。在这项工作中,文印室根据相关部门的要求,设计出博士、硕士文和本科论文等不同的封面,为学校论文的规范化管理添砖加瓦。同时,对论文中的特殊要求采取特殊的排版和装订技术,确保文件、材料的印制质量。比如,博士论文色照片的印制,文印室通过反复调试使之达到最佳效果,印件做到了规范、美观、整齐和大方。

在高校教师申报基金项目等期间,往往有教师急需文稿。为此,文印室特地留出一台机器,帮助教师当场改稿、排版、印制,使教师焦急而来,满意而归。

二、建立规章制度,规范文印管理

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有利于服务规范、管理规范。文印室根据工作制定了职责要求,同时告知师生文印流程,使得文印工作规范有序。

文印室针对不同的文印任务,设计了不同的文印流程。比如,对于部门试卷、资料的印制,为使印制试卷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对于试卷或者量大的资料采取提前预约制度,印制试卷、资料由教务处相关人员进行登记,填写《资料文印审批单》,并对费用进行核算、认可,试卷印制完成后,由主考老师进行清点整理。对于个人资料复印、打印,到图书馆文印室进行登记交费后即时打印或复印。特急文稿一般随时安排印制完成,加急文稿一般当天印制完成。

文印室根据工作制定了职责要求,要求工作人员对来人热情、礼貌,对来人提出的疑问要认真、耐心解释。对文印任务不得随意推诿、拖延,要确保时效。打印、复印文件后,须在登记薄上登记,写明打印内容、张数,经办人必须签字。

文印室除了承担学校期中、期末考试试卷的印刷工作,还承担了高校保送生、自主招生等选拔考试的试卷印刷工作,因此只有做好保密措施,才能保证学校公平、公正地选拔人才,保证高校的阳光招生。所以,印刷此类试卷时,纪检人员在印刷现场共同参与,试卷印制完成当场封装并销毁试卷样张。此外,文印室工作人员不得以任何形式泄露试卷或打印资料的内容。试卷印刷中,非文印室工作人员,不得进入文印室。

三、开源节流,勤俭办学

印刷文化论文篇10

3.浅谈食品活性抗菌包装技术邓钰

4.重离子微孔防伪技术及其图像识别王彩华

5.JDF引领印刷行业标准化卢丹

6.浅谈印刷企业的数字资产管理李吴松

7.当代印刷公司员工的培养和管理张倩

8.印刷企业管理要点分析腾冲,刘强

9.质量"三态"李海军,孔俊峰,杨虎林

10.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提高印刷企业经济效益汤礼军

11.论企业的质量信誉李正权

12.不干胶产品的印刷工艺和质量控制康启来

13.专色印刷色彩影响因素解析于蒙蒙

14.如何调整图像分辨率及清晰度许伟光

15.印前设计五大禁忌王桂荣

16.提高瓦楞纸板裱贴质量之我见康启来

17.纸板裁切故障的原因及解决方法余节约

1.ISO/TC130在中国——印刷标准化发展论坛

2.我国烟包印刷技术扫描曾强

3.镭射烟包印刷:无限风光在险峰刘强

4.资讯

5.食品安全法促油墨走环保之路姜桂平,赵德平

6.浅析绿色缓冲包装材料陈伊凡

7.循环经济下的物流包装王章龙

8.《印刷色彩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魏庆葆,刘士伟,张岩

9.印刷企业如何看待客户需求变化杨辉

10.印刷企业生产计划组织方式浅析王雪芳

11.出版社印制成本控制洪汉军

12.解读晒版质量检测与控制陈世军

13.G7提升印品质量的重要手段黄超

14.解析影响胶印PS版耐印力的因素贾瑞丽

15.单图像制作立体印刷图像算法的讨论杜明芳,刘浩学

16.企业是印刷标准化工作的主体司马不溺

17.包装印刷标准体系建设的迫切性分析阳帆,罗伟斌,谢章坤

1.三项包装印后标准起草组成立会议在上海召开

2.新闻出版总署科技发展司标准化培训班取得圆满成功

3.中巴两国签署标准化合作备忘录

4."汉字校对符号国际标准国内专家研讨会(三)"在京召开

5.报业印刷新形势下的思考汪珊珊

6.报业印刷中实施软打样的分析许瑞馨,何明辉

7.报业印刷点滴谈南静生

8.彩色报纸印刷分色设置要点孙艳华

9.GRACoL7及其应用赵连冲

10.颜色测量方法刘娟

11.印刷照明光源评价标准之显色指数李志杰

12.第十八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质检公告

13.参展图书印制质量情况报告

14.如何控制好大幅面印刷品生产工艺康启来

15.浅谈出版社在环保图书印制中的作用马静波

16.浅析影响印刷选材的一些因素赵连冲,马倩

17.热敏CTP的优势及发展王茂生

18.可重复成像印版在数字印刷中的应用陈浩杰,王晓芳

19.绿色包装——时代趋势马倩

20.图像印刷加网技术全攻略林其水

1."全国油墨(胶印)印刷适性标准化试验基地"在天津东洋油墨挂牌

2.建好印刷标准化基地为提升整个行业的标准化水平服务——李安秘书长在"全国油墨(胶印)印刷适性标准化试验基地"揭牌仪式暨新闻会上的讲话

3.新闻扫描

4.与纸张有关的常见印刷问题孙艳华

5.常见防伪纸特性和应用领域齐成

6.两种新型高科技环保纸的特性及市场前景于书友

7.常见纸病及检测技术刘华,王金乐

8.涂布纸在胶印中的印刷适性刘子亭

9.印刷技术-网目调分色片、样张和印刷成品的加工过程控制-第四部分出版凹印(节选)京标

10.施标准战略赢市场先机邵长平

11.三维(3D)防伪印刷品四川省宜宾普什集团3D有限公司企业标准(节选)

12."Gracol"果真比胶印过程更好吗?徐世垣

13.ECI有关色彩数据处理的规范(连载)许宪生,连文华

14.抓管理提素质保质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书刊印刷质检站抓教材印装质量工作体会郑忠

15.河北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期间开展中小学教材印装质量检查活动纪实孙健

16.安徽扎实开展教材印装质量检查活动刘晓敏

17.构建有特色的质量管理体系打造化工版科技图书精品——浅谈化学工业出版社的质量管理工作华印,华志

18.印刷计价与标准化刍议(三)张立民

19.ICC特征文件的格式介绍(下)夏丽英

1."以全球化思维探讨印刷行业标准"论坛在上海成功举办

2.在"以全球化思维探讨印刷行业标准"论坛上的致辞李安

3.新闻扫描

4.报纸印刷现状分析孙艳华

5.报业印刷发展重点何在?范锦文

6.报业印刷过程质量控制南静生

7.走近报业CTP--报业CTP供应商访谈吴湘虹

8.浅谈报纸按需印刷林其水hHTTp://

9.报业路漫漫,上下求索赢发展--访湖北日报报业集团楚天印务总公司总工艺师曹建邵长平

10.新的理念新的腾飞--访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印刷厂质量技术部副主任黄宝贵邵长平

11.标准化信息中心WTO、ISO、IECandWorldTrade睿曦

12.近期制定数字印刷技术标准的工作思路张荣

13.质检公告(十三)

14.您关心报纸的印刷质量吗?涂晓林

15.质量意识在企业质量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杨辉

16.关于彩报图片质量问题的分析施鲁海

17.每一本好书的朋友--汉高新型书籍装订聚氨酯热熔胶

18.科技引领未来--谈上尊机械的崛起之路

19.引领色彩科技分享高端技术--GMG公司隆重参展全印展

20.柯达图文影像集团CTP方案的演示推广

21.票据的防伪印刷工艺介绍雷如

22.印刷数字化对印刷生产和管理的影响舒展

23.员工培训--印刷企业该如何?刘斌强,狄凯歌,张永钢

1.按照ISO12647标准控制胶印质量

2.浅谈印刷企业质量目标

3.新闻扫描

4.POSTSCRIPT印刷控制条的开发与原理分析

5.POSTSCRIPT印刷控制条的测试与分析

6.立体印刷在防伪领域中的应用

7.方正世纪RIP与HarlequinRIP加网技术的比较

8.影响数码相机成像质量的几个因素

9.铜版制版的腐蚀技术

10.网纹版角度的合理安排

1.科印国际报告会及高新技术展览会全面呈现"德鲁巴"精华

2.drupa2004:曼罗兰大放异彩,取得骄人佳绩

3.经济日报印刷厂、北青报现代物流、柯达保丽光结盟德鲁巴/柯达保丽光香港售出首套Approval数字网目调网点打样系统/KPG与佳能公司合作,提供短版彩色成像解决方案

4.北京平特印刷机械质量检测所正式成立/浙江省特种纸与纸制品质量检验中心成立/德纳福高精度便携式彩色密度计进入中国包装印刷行业

印刷文化论文篇11

 

近年来,我国印刷工业以年增长率高于10%的速度发展,约占我国国民生产总值(GDP)2%。印刷业总的发展趋势是:数字化、网络化、多样化、快捷化。政府已经确立了印刷业今后的发展目标:第一步是力争在2010年把中国建设成为全球重要的印刷生产基地之一,第二步是到2020年,实现从印刷大国到印刷强国的转变,加入世界先进印刷国家的行列。

数码印刷作为一项科技含量颇重的新技术,其在中国刚刚结束了其概念普及推广期。因此,数码印刷技术的专业人才基本上处于空白。“十一五”时期,国家把发展职业教育摆在突出的位置教育教学论文,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现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的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的转变、从传统的以升学为导向向以就业为导向的转变。现代制造业的迅速发展,需要大批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但是,国内目前的高职教育仍然不能满足需要。特别是在湖北中部个东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加速发展,现代制造业所需要的人才成为紧缺人才。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制定了“十一五”期间印刷技术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三个一百,两个一千”,人才目标全部指向了高技能人才。

目前国内开设数字印刷专业的高职院校只有3所,且其他院校大都以传统印刷技术为主,很少涉及到数字快印技术。在数字印刷人才的培养上,大都以基本理论和仿真训练为主,缺乏真实的职业环境培养和真实的操作锻炼,毕业后不能真正适应社会及行业的认可。 而 “双元制”的教学模式正好弥补了教学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双元制”,是指学生既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和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又在职业学校接受职业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学校和企业分别是“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一元”中国学术期刊网。“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职业院校主要负责学生的专业理论教育,企业负责学生的实践与技能操作。

一、高职数字印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围绕校内基地,建设以“双元制教学、‘2+1’订单式”的教学模式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方式。

该模式即第一、二学年学生在校学习教育教学论文,学习内容的基础课和专业理论基础课为主,基础课由学校负责,专业理论基础课由企业负责,第三学年学生在企业学习专业技能,并安排顶岗实习。学习方式为:理论+实训+实习+顶岗。使师生在实训基地中接受企业化管理,在真实职业环境中学习实践,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2)重构“项目式、情境式”课程体系。

围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据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的理论,以国家精品课程标准为依据,召开实践专家座谈会,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岗位能力、素质要求,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校企合作,制定学习领域和教学内容,构建“项目式、情境式”课程体系。如下图1。

 

情境1

实践项目与流程

检查

教学目标与项目

印刷文化论文篇12

2011年,一大热闻无疑在于“数字”与“传统”的融合,我们看到越来越多传统印刷设备制造商开始与数字印刷设备制造商联姻,甚至某些大型传统印刷企业意欲分得一杯羹。也许,在数字浪潮下,传统印刷这次是要动真格的了。

2011年1月15日,多元印刷机械公司新产品――Duoyuan Jet3200/5000超宽幅高速UV数字印刷机新品会在多元印刷机械公司北京总部召开。该设备是一款平板、卷筒打印两用机,印刷速度高达172~350平方米/小时(5米幅宽)或130平方米/小时(3米幅宽),主要应用于市场旺盛的广告业、家装建材、瓦楞纸包装盒等领域。据称,这款设备的推出是多元向数字印刷进军的第一步。

2011年2月24日,理光与海德堡宣布结成全球战略合作联盟,并协定就理光生产型印刷产品系列签订全球分销合同。这一全球分销行动于2011年4月正式启动,并计划于2012年drupa展会时完成目标。

2011年3月,当纳利和高宝宣布签署技术伙伴合作关系协议,共同开发、生产和销售新一代压电式喷墨印刷机。据称,这款设备将基于当纳利自行研发的ProteusJet喷墨印刷设备中的成熟技术,作为新一代票据、商业和报纸印刷的解决方案,其将于2012年5月在drupa2012上展示。

继2010年底曼罗兰与奥西达成专为印刷行业提供喷墨印刷等解决方案的全球合作协议后,2011年5月16~20日,曼罗兰携手奥西,在曼罗兰印刷技术中心举办单张纸印刷高峰论坛。本次论坛以“2011:数字遇见胶印”为口号,吸引了逾千名业内人士前往。

2011年7月29日,海德堡再度发力,收购了生产型数字印刷机市场领导者之一的德国CSAT。

高速喷墨印刷

2011年,高速喷墨印刷可是出尽了风头,不但惠普、柯达等数字印刷设备制造巨头将核心战略转向高速喷墨印刷设备,海德堡、曼罗兰、高宝、北人、上海电气等全球知名的传统印刷设备制造商也开始联合研制或推广高速喷墨印刷设备。更令人兴奋的是,国内已经有印刷企业开始引进高速喷墨印刷设备,探索新的应用领域了。2011年高速喷墨印刷的精彩表现让我们惊喜不已,高速喷墨印刷的未来更充满了无限可能!

2011年2月,施乐首度推出全球首台高速无水喷墨印刷机,其采用无水喷墨打印技术,能够在未经处理或非涂布的纸张上进行印刷,印刷速度达152米/分钟。

2011年3月10日,中国印刷技术协会数字印刷分会、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联合科印传媒《印刷技术》、《数码印刷》在广州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琶洲展馆召开“2011喷墨印刷供应商大会”。大会以“携手共赢 构建和谐产业链”为主题,探讨了高速喷墨印刷市场及技术的发展状况、高速喷墨印刷带来的新机遇和新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2011年3月14日,惠普推出业界幅面最大、生产效率最高的商用型彩色数字印刷机――T400彩色喷墨数字印刷机,其印刷幅宽为42英寸,印刷速度可达183米/分钟。此外,惠普T300连续纸喷墨数字印刷机也于2011年初落户于广东东莞的图书外贸印刷企业CTPS(东莞大朗中编印刷厂),CTPS成为惠普连续纸喷墨数字印刷机在亚洲的第一个客户。

2011年4月9日,柯达Prosper 1000喷墨数字印刷机落户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用于改善短版图书印刷业务,帮助凤凰出版传媒集团降低图书库存,同时为发行系统提供更多的书目选择。Prosper 1000喷墨数字印刷机的印刷幅宽为24.5英寸,最快印刷速度为200米/分钟。

2011年8月10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生产型数字印刷机目录(2011年)》(新出厅字[2011]254号),统一了生产型数字印刷机的标准,进一步明确了数字印刷企业的审批依据。

2011年11月16日,富士施乐在第四届中国国际全印展上推出其首款彩色喷墨连续纸打印系统2800,该系统采用单机双面打印技术,印刷速度可达200米/分钟,印刷分辨率为600dpi×600dpi。

绿色印刷

对印刷行业来说,“绿色印刷”早已不是新鲜词汇。自2010年9月新闻出版总署与环境保护部签署《实施绿色印刷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我国推进绿色印刷实施工作正式启动后,绿色印刷便如火如荼展开。2011年更成为我国的“绿色印刷元年”,各类行业活动的热烈开展、各种厂商及印刷企业的积极行动,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011年3月2日,《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 印刷 第一部分:平版印刷》由环保部颁布实施,成为我国印刷行业首个绿色印刷标准,针对印刷企业的绿色印刷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工作随之展开。

2011年4月20日,新闻出版总署印发《印刷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规划提出,要以中小学教科书、政府采购产品和食品药品包装为重点,大力推动绿色印刷发展,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建立绿色印刷体系,力争绿色印刷企业数量占到印刷企业总数的30%。

2011年5月13~16日,由新闻出版总署主办、中国印刷技术协会承办的“中国绿色印刷展”在第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期间成功举办。

2011年9月2日,“2011绿色印刷在中国”系列活动之2011绿色印刷发展论坛及“绿色大奖”颁奖典礼在中国科技会堂隆重举行。由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和科印网主办的“2011绿色印刷在中国”系列活动于2011年1月13日正式拉开序幕,历时8个月,先后进行了“绿色大奖”作品征集、网络投票、评委专家评议以及《2011绿色印刷技术指南》出版等环节。此次论坛以“绿色、创新、发展”为主题,来自政府机关、协会、优秀印刷企业与印刷设备及器材商等各界代表共计200余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绿色印刷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2011年10月8日,新闻出版总署和环境保护部《关于实施绿色印刷的公告》(新闻出版总署公告2011年第2号),全面部署“十二五”期间绿色印刷的工作安排,我国实施绿色印刷进入新阶段。

2011年10月17日,国务院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中,明确指出“鼓励使用环境标志、环保认证和绿色印刷产品”。这是“绿色印刷”首次出现在国务院文件中。

2011年11月1日,由新闻出版总署和环境保护部在京举办的绿色印刷推进会,掀开了主题为“让绿色印刷与美好生活同行”的2011年“绿色印刷宣传周”活动的序幕。推进会上公布了首批获得绿色印刷环境标志产品认证的60家印刷企业名单。

数字出版

数字出版是出版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也是出版业的一次深层次变革,继2010“数字出版元年”之后,2011年,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终端的普及、相关标准的完善和盈利模式的逐渐成熟,数字出版的发展速度超出了我们的想像,也让印刷企业不敢掉以轻心……

2011年3月,电子书包试点项目率先在上海虹口区启动。2011年下半年,电子书包进入虹口区十几所学校的课堂,取代沉重的教辅课本。这一项目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确定的在上海先行先试的部市合作项目之一,也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与上海市就推进数字出版产业发展部市合作的重要突破口。

2011年5月13日,以“落实数字出版‘十二五’规划 推动数字出版实质性发展”为主题的2011数字出版高端论坛在第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期间举行,旨在促进全行业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化认识、紧抓机遇、开拓创新,为数字出版产业出谋划策,为实现新闻出版强国目标做出更大贡献。

2011年6月9日,天津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云计算中心及创新体验中心项目启动签约仪式在天津空港经济区举行。该中心建成后,将成为全国最大的数字出版产业数据中心和全球领先的数字媒体交易平台。

2011年7月6~8日,以“传统与现代融合,内容与技术共生”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在北京举办,吸引了68家数字出版企业展示最新成果及技术,综合反映出了我国数字出版行业总体面貌。

2011年7月29日,国内首个“数字出版与传播”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启动仪式在上海理工大学启动。这将有助于上海理工大学进一步整合优势资源、打造学科特色,对培养一大批精通出版业务、懂技术、善经营且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数字出版高级人才,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2011年11月10~11日,新闻出版总署组织召开的首次数字出版工作会议――全国数字出版工作会议在安徽合肥举行。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会上做重要发言,强调数字出版产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全行业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好正确导向、创新发展、统筹兼顾等方面。

2011年11月,中国首个电子书标准规范制定完成,送交国家相关部门审核。

印刷标准认证

2011年的国内印刷行业中,我们越来越频繁地听到诸如“认证”、“PSO”、“G7”等字眼:某企业通过PSO或G7认证、某机构成为国际印刷标准认证机构、某专家成为国际印刷标准认证专家……印刷工艺标准化生产及印刷标准认证,正牵动印刷人的神经。

2011年4月9日,与第二届中国(广东)国际印刷技术展览会同期,富士胶片在广东现代国际展览中心3号馆二楼多功能会议厅C会议室主办了“透过PSO看印刷标准化”的专业主题论坛。论坛特邀资深业内人士、Ugra PSO专家、凸版利丰雅高印刷包装(东莞)有限公司制版与印刷部高级经理佘文成等人为与会嘉宾介绍成功经验并答疑解惑。

2011年4月28日,香港国际印刷及包装展同期,“印刷标准化:G7 & Fogra PSO”研讨会在亚洲国际博览馆6号展览馆论坛区隆重举行。本次研讨会分为“G7在数码印刷的应用”和“介绍Forgra PSO”两大主题,分别由G7及Fogra PSO认证专家、APTEC导师伍冠华及G7及Fogra PSO认证专家、香港知专设计学院讲师欧阳家耀主讲。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