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技术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9 09:28:11

印刷技术论文

印刷技术论文篇1

1引言

传统印刷有凸印、平印、凹印、丝印四大印刷,先是凸印一统天下,后来演变为以胶印为主导的情形。胶印固然可以提供良好的质量和较短的生产周期,但仍存在很多不令人满意的地方;而数字印刷具有个性化强、按需印刷交件快、使用劳动力少、占地面积小、节约资源等优势。由于在数字印刷工作流程中无需胶片,甚至无需印版、润版液及显影液,所以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在图文转移时溶剂的挥发,有效地降低了对环境的危害程度[1]。

数字印刷这一新技术自1995年在DRUPA展览会上展出后,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热潮,而我国的数字印刷近几年也有了快速的发展。

2数字印刷的概念及工作原理

2.1数字印刷的概念到目前为止,国际上还没有对数字印刷(DigitalPrinting)的标准定义,主要存在两个观点,一个是计算机行业的观点,另一个是印刷行业的观点。计算机行业把由数据输出到纸上的技术过程均称为数字印刷,不管它是黑白的还是彩色的。因此也把这种意义上的数字印刷机称为打印机(Printer)。而印刷行业则把由数字信息代替传统的模拟信息,直接将数字图像信息转移到承印物上的印刷技术叫做数字印刷。

数字印刷是用数字信息代替传统的模拟信息,直接将数字图像信息转移到承印物上的印刷技术,它将各种原稿(文字、图像、电子文件、网络文件)输入到计算机中进行处理后,无需经过电分胶片输出、冲片、打样、晒PS版等工序和时间,而直接通过光纤网络传输到CMYK四色数字印刷机上印刷或直接进行分色制版的一种新型印刷工艺[2]。

2.2数字印刷的工作原理数字印刷系统一般由图文合一的印前处理系统与数字印刷机或照排系统组成。数字印刷利用印前系统,将图文信息直接通过网络传输到数字印刷机上,印刷出彩色印品。操作人员根据用户的要求及其所提供的原稿输入计算机(印前处理系统);在计算机上进行图文数据的处理,对图像进行色彩、阶调、层次等有益的调整,进行能满足用户要求的创意、修改以及文字合成等,再将图文信息进行编辑排版,最终将理想的图案、文字编排成用户满意的内容和形式。这些数字化的信息最后经过RIP栅格化处理,生成相应的单色像素数字信号,然后将这些数字信息输出到电子数据控制中心,这样就可以进行分色制版;也可以将数字信号传送到印刷机的激光器上进行调制,发出相应的单色激光对印版滚筒进行扫描。由感光材料制成的印版滚筒经感光后就能吸附油墨或墨粒,这样就可把图文信息转印到呈印物上,完成印刷[3]。

3数字印刷的关键技术

3.1静电成像数字印刷技术静电成像(Electro-photographic)又称电子照相技术,其基本原理是用激光扫描的方法在光导体上形成静电潜影,再利用带电色粉与静电潜影之间的库仑作用力实现潜影的可视化,最后将色粉影像转移到承印物上完成印刷,将小颗粒的粉末附着固定在纸上成像。打印的程序各厂牌虽有不同,原理则大同小异。通常是将打印的资料转换成小点之后,以激光把小点扫描到一个旋转的滚筒上(滚筒用对光高度敏感的材料制成,并带有正静电荷,被激光扫描到的部位则转为负静电荷);当滚筒转到粉末槽的旁边,粉末带正静电荷,所以立即附着在激光扫描的部位,即是要打印的影像;这时一张带负静电荷的纸在滚筒下方出现,所带电极强度较激光扫描到滚筒上的略大一些,于是滚筒上的粉末就被吸到纸上,加热固定之后,打印就完成。这一流程单色走一次,彩色要走4次(CMYK四色粉末各走一个滚筒)。成像的粉末非常细小,通常是固体粉状[4]。

3.2喷墨成像数字印刷技术喷墨打印则采用不同技术,以小滴的墨水滴到纸上,组合成像,墨滴非常小。滴墨的位置靠喷墨头准确的精细移动,用多个不同彩色的墨水匣,可以打印出完全色彩的影像。一般要求油墨中的溶剂、水能够快速渗透进入承印物,以保证足够的干燥速度;油墨中的呈色剂能够尽可能固着在承印物的表面,以保证足够高的印刷密度和分辨率。因此,所使用的油墨必须与承印物匹配,才能保证良好的印刷质量。

按照喷墨的形式把喷墨成像分为连续喷墨和按需(脉冲)喷墨[5]。连续喷墨所喷出的墨流是连续不间断的,在压力的作用下通过细小的喷嘴,在高速下分散成细小的墨滴。当每一滴墨滴离开喷嘴的时候被充以静电荷,通过改变电场的有或无来实现在承印物上的印刷。按需喷墨也叫脉冲给墨,它是将计算机里的图文信息转化成脉冲的电信号,然后由这些电信号来控制喷墨头的闭合,即实现承印物上的图文区或是空白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喷墨技术要属压电陶瓷技术。

3.3磁成像数字印刷技术磁记录成像技术与磁带的记录技术采用的是相同的记录原理,即依靠磁性材料的磁子在外磁场的作用下定向排列,形成磁性潜影;然后再利用磁性色粉与磁性潜影之间的磁场力的相互作用,完成潜影的可视化;最后将磁性色粉转移到承印物上[6]。磁性色粉采用的磁性材料主要是氧化铁,这种材料本身具有很深的颜色,因此,这种方法一般只适合制作黑白影像,不容易实现彩色影像。

4数字印刷的应用

数字印刷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商业印刷、情报印刷、包装印刷、报纸印刷、卡片印刷、制罐印刷、短版印刷、按需印刷等。由于数字印刷的特点,它已经在印刷业占据越来越多的份额,尤其在欧美市场,已经形成与传统印刷并驾齐驱的态势。

5结束语

数字印刷技术以其不同于传统印刷技术的方式,越来越趋于成熟并引起广大关注。同时由于数字印刷开发的是以一个新的概念来开发的市场,与传统印刷业务也有本质的区别,所以随着我国印刷业务朝向短版、快速、个性化发展的领域进军,数字印刷将凭借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在我国得到飞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净.数字印刷及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贝内特.数字印刷和可变数据印刷[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2008

[3]时永青.数字印刷及其与传统印刷之比较[J].印刷杂志,2004(2)

印刷技术论文篇2

二、印刷电子与传统制造电子的比较

目前传统的微电子集成电路技术发展已经十分成熟,这是一种以半导体单晶硅为衬底材料的微电子集成电路技术,硅基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包括薄膜沉积、高温烧结、光刻、腐蚀、封装等,这种传统制造电子所采用的蚀刻制备方法称为“减法生产”。传统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的优点在于精度高、性能好,缺点则是成本高,而且蚀刻环节产生大量重金属废液,造成环境污染。另外,电子制造工艺中的高温烧结环节对衬底材料有一定要求,柔性衬底材料,比如塑料薄膜、纸张、纤维等上面很难实现电子的制造。然而,印刷电子技术是将具有导电、介电或半导体性能的电子材料配成可以流畅印刷的功能油墨,按照所需电子线路设计印刷图案,通过印刷的方式将这些特殊油墨印刷到衬底材料上。通过印刷方法将功能油墨层层叠加制备,完成对集成电路的各组成部件的制造,这种用印刷的方式制造集成电路的方式是一种“加成法”。

印刷加成制造技术工艺简单,成本低,可实现大面积、大批量生产;免于蚀刻处理,没有原材料浪费,环保无污染。虽然目前在产品精度和性能上还无法与传统制作技术抗衡,但它对衬底材料没有耐高温、硬度等要求,因而应用范围更广。很显然,印刷电子制造技术独特的优势与长处,可以补齐传统电子制造技术中的“短板”,但它也有自身存在的缺陷与局限,并非所有的电子器件和产品都能通过印刷的方式进行制造。因此,可以预测印刷电子技术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电子制造技术。随着先进功能材料研究研发和工艺技术上的不断发展,印刷电子技术在产品精度等方面的性能已有很大的突破和提升。虽然,现在印刷电子与传统的电子制造技术相比稍显稚嫩,但是,印刷电子技术由于在“大面积、低成本、柔性化、环保”诸多方面的优势,在以后的发展中探索、找准适合自身的应用与市场化发展空间将会获得巨大的发展潜力。

三、印刷电子技术特点

印刷电子的制备工艺不单单是将印刷技术简单的在电子制造中的重复,因此,在实际应用印刷电子技术进行电子制造过程中不要把印刷电子与传统印刷完全等同对待。传统印刷品如书刊、杂志、报纸的功能是用来看的,至于包装印刷品其功能往往是用于运输、保护、展示或者其他,而印刷电子产品,根据其实际用途主要在于做导体、半导体、绝缘体方面,无疑要求具备突出的电学方面功能。除了认识到产品形态与功能方面的区分,印刷电子与传统印刷在制造工艺上也不能等尔视之。首先,从印刷材料的角度来看,印刷电子油墨与传统印刷油墨显然不是为了类似的需求进行制备的。

目前,油墨要求在传统印刷中大多强调流变性与印刷方式的匹配,分散性与印刷效果的完美再现等方面,在印刷电子的应用中,印刷材料还要与电子产品所需要的导电性能、透明度等相适应。例如,目前为了实现电子产品的高精度、高分辨率,现有的材料已经很难满足其要求,使得用到的原材料必须纳米化。这也使得把近几年来研究较多的纳米材料应用技术与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的印刷电子技术联系起来成为可能。毫不夸张地说,印刷电子材料的发展决定着印刷电子的发展,材料研发的问题目前国内诸多科研院所都在进行相关研究研发工作。例如,中科院化学所喷墨打印制备金属纳米颗粒导电透明膜的研究、中科院苏州纳米所柔性大面积印刷透明导电膜技术、北京印刷学院纳米银制备技术等。因此,印刷电子产业化工作与全面的了解、研究印刷电子材料是紧密相连的。传统印刷设备不能简单的直接用于印刷电子领域,要经过适当的改造。在产品的印前和印后处理等环节,印刷电子也会有一些不同于传统印刷的要求。

四、印刷电子制备工艺

随着印刷电子制备工艺的不断发展,根据不同的印刷电子需求丝网印刷、凹版印刷、凸版印刷、胶版印刷、喷墨印刷等几大印刷方式结合自身工艺特点在印刷电子技术领域都实现了应用。目前在印刷电子领域的应用最为广泛的是丝网印刷电子技术,丝网印刷电子具有以下优点:(1)设备制备成本低,制版操作比较简单;(2)对基材和油墨的适应性较强,不同基材或者不同的表面均可以印刷,油墨无论是亲油型还是亲水型只要可从网孔中漏印下来均可实现印刷;(3)印刷至基材表面得到薄膜的膜厚较厚,可达到几十微米,远远厚于其他印刷方式,这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电子器件的电学性能。另外,凹版印刷、凸版印刷、胶版印刷等传统印刷工艺技术分别因其高速、含挥发性溶剂、接触印刷、高精度等方面的突出优势也在印刷电子领域获得了应用。目前,喷墨打印技术的推广以及其优越的非接触印刷工艺特点,在印刷电子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喷墨打印技术可以实现非接触多点打印,制备多功能印刷电子,在电子产品制造、科学研究研发等方面实现了诸多应用。

印刷技术论文篇3

伴随着电子书媒介与“无纸阅读”方式的盛行,基于纸质媒介的印刷书与纸本阅读方式本身则成为了一种传统的文化现象逐渐引起人们的研究兴趣。作为造纸术和印刷术发明国的我国,对于印刷史的研究一直在不温不火地进行着,其中,图书馆界的研究者和印刷界的研究者成为两大学术主力。

1图书馆学界的“印书史”研究

图书馆学家们关注书籍的印制与形成是自然发生的研究缘起。以曾经在北京图书馆工作多年的张秀民(已故)老先生和钱存训博士为代表的一些学养深厚的图书馆学者们,把对印书史的研究扩展到对印刷史的研究,分别著有传世的关于印刷史研究的代表作。正如钱先生所说:“现代印刷并非单指印书,除用纸张印刷的纸币、纸牌等以外,还包括在纺织品、金属、塑料、皮革、木版、玻璃、陶瓷等表面上的各种印刷。但是一般学者对印刷术的研究,主要对象是书籍,因为文字和图画的复印乃是人类文化交流和知识传播的一种重要媒体,在文明史上自有其特殊的意义和影响。”…所以,被誉为“文明之母”的印刷术的发展历史在图书馆界的研究者们看来,就是一部书籍图文的印刷史。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为中国印刷史研究的成长时期,这个时期的书史研究与教学开始兴盛,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的图书馆学系都开设了中国书史课程,书史内容中融合了印刷史(主要是印书史)的内容,所以可称之为以图书出版印刷史为主流的研究阶段。

1956年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两校图书馆学系都给新招收的一年级本科生开设中国书史课,并编出了新的书史讲义,其中以北京大学刘国钧先生的《中国书史简编》影响最大。

武汉大学皮高品先生也于1956年推出《中国图书史讲义》油印本,书中提出按社会发展的五种形态对中国书史进行分期,故在材料和观点上都有所创新和突破。1964年修订增补后铅印,1986年又以《中国图书史纲》为题由吉林省图书馆学会出版发行。

专门研究印刷史的当数北京图书馆张秀民先生于1958年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影响》一书。作者在广泛收集古今中外有关印刷术的文献资料和实物例证的基础上,提出雕版印刷发明于唐初贞观年间之说,论述了印刷术对亚洲与非洲、欧洲的影响,编制了“世界印刷术发展年表”,“朝鲜金属活字史料”等。

张静庐先生(1898—1969)历时20年苦心收集、精心整理、辑注,推出了七部专题出版史料,全书共250万字,收录了自1862年京师同文馆创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87年间出版事业的重要资料。

除上述有影响的学术著作和大型史料集之外,这一时期还出版了一批有关中国出版史的通俗性普及性读物,如刘国钧著的《可爱的中国书》(1952年)、《中国书的故事》(1955年)、《中国的印刷》(1960年)、《中国古代书籍史话》(1962年),陈国庆著《古书版本浅说》(1957年),阿英著《中国年画发展史略》(1954年)、《中国连环画史话》(1957年)等。

这个时期突出的特点是出版史、印刷史的研究互相交叉融合,由于研究者都来自图书馆界、出版界等文史领域,所以印刷史研究实际上是着眼于图书文献范围,书史、出版史、印刷史研究融为一体。

20世纪60年代中至70年代是我国印刷史研究的萧条时期。除刘国钧、张秀民等又编写出几本有关书史、印刷史的通俗小册子,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内部编印几本“中国书史”讲义外,几乎没有出版印刷史学术新著发表。尤其是1966年至1976年间大陆内地的出版印刷史研究基本陷入停滞状态。

就在内地处于停滞状态之时,港台及海外学者没有停止出版印刷史的研究工作,编辑出版了一批著作和论文集,这一时期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美国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及图书馆学研究院的名誉教授、兼东亚图书馆馆长钱存训先生撰写的《中国古代书史》一书。该书原名《书于竹帛》(WtittenonBambooandSilk)英文本完成于1957年底,1962年由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

20世纪80年代为复苏壮大时期,五年内出版了三部以出版史、报刊史、印刷史为名的通史著作,各具特色,均有建树,标志着这一阶段的高起点,也预示出版印刷史研究经长期蓄积、准备,盛期将临。这一时期国内也是以出版史研究为主流,但海外的钱存训博士为印刷史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钱存训的《纸和印刷》(PaperandPrinting)是英国学者李约瑟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andCivilisationinChina)第五卷“化学及相关技术”(ChemistryandChemicalTechnolo-gy)的第一分册。该书出版后在海内外影响巨大。

1987年,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在中国图书史研究上又迈出新的步伐,郑如斯、肖东发编著了成套的教材,即《中国书史》、《中国书史教学参考文选》、《中国书史教学指导书》由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这三本书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图书馆专业教材,故发行量较大,被多次印刷,广泛流传。

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的教授谢灼华主编的《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注意从广泛的文化领域去说明图书出版、编纂和图书馆发展轨迹及相互关系,分析中国图书对世界文明发展史的贡献,局部理顺典籍发展的线索。

1989年最突出的成果是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张秀民的又一鸿篇力作——64万言的《中国印刷史》。该书详细、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自唐初贞观年间印刷术发明后,迄清末1300余年的印刷事业的源流演进。不仅广泛吸收前人研究成果,更有许多新鲜资料和独到之处,被美国印刷史专家钱存训称为“划时代的作品”。

20世纪90年代为中国出版印刷史研究的丰收时期。研究的深入还表现在一些学术专著视野开阔,角度新颖,富有论辩性。如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教授曹之先生的《中国印刷术的起源》一书是中国出版印刷史专题研究的新成果,开拓了研究印刷术起源的新思路,其方法是通过对各种文化现象的多角度扫描,全方位、多学科地论证“唐明说”。

220世纪后期“大印刷观”的印刷史研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印刷工业界的一些学者专家们在对印刷史文化积累与保护措施的关注、印刷史知识的教学普及方面也有新动向,如1982年6月、王仿子先生联名提出《关于建立印刷技术博物馆的建议》,经过各方面的长期努力,1993年底举行了中国印刷博物馆奠基典礼,1996年6月举行了隆重的中国印刷博物馆落成典礼。1985年9月,北京印刷学院首次开设《中国印刷史》课程,由张树栋、张耀昆合编教材《中国印刷史(讲义)》。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印刷科技界专家对印刷史研究领域的加入,倡导“大印刷观”、从科技史角度研究印刷史问题的观念逐渐彰显,成为与传统的图书出版印刷史研究的观念相并列的另一流派。

1976年后,、王仿子、范慕韩等先生倡导建立“中国印刷博物馆”。在鼓励学术研究之下,印刷史学研究成果迭出,先后出版了多种重要的印刷史书,1993—1999年举办了6次印刷史学术研讨会(北京5次,台北1次)、百余篇,出版5册论文集等。

1991年6月南开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隋唐史方向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中国印刷术的起源》,赵永东著,作者从雕版印刷术的定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物质条件、古代社会技术发明的一般机制和雕版印刷术发明的技术背景等方面全面探讨了雕版印刷术的起源问题。1998年4月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方向方晓阳的博士毕业论文《中国古代特技印刷工艺研究》,从印刷工艺角度研究了古代的特技印刷。

1999年出版的张树栋等印刷科技专家合著的《中华印刷通史》填补了印刷史上的大部分空白,赢得了业界同行专家的高度赞誉。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的肖东发教授盛赞该书是用大印刷史观、横跨中华各民族、纵贯历史五千年,视野开阔、有史有论、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该书后来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简明浓缩的版本。

以上约10年之间,印刷史学之研究成果远胜往昔。呈现如下突破:①由书史、印书史向印刷文化史转进;②由印刷文化史向印刷科技史转移;③由传统印刷史观向大印刷史观转移;④由争论“发明”年代向探讨“起源”时间转进;⑤由唐初向上延伸至隋代、南北朝、新石器时代;⑥由清末向下延伸至当代;⑦填补历史空白的《中国印刷近代史》及《中华印刷通史》问世;⑧中国印刷史由1300年往上延伸5000年,往下延伸百年。由雕刻凸版延伸到雕刻孔板、由汉民族延伸到各少数民族、由印纸延伸到印织物;⑨确认了与韩国的雕版纸上印刷品的发明先后之争,及多项模糊不清的史实结论。

3印刷史研究的认识观和方法论

如前所述,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出版印刷史研究的学者大都来自图书馆界、文化学术界,对印刷史的研究其实是关于印书史的研究。钱存训《纸与印刷》、《书于竹帛》,从书名就可显示图书馆界的学者将印刷史视为印书史。张秀民、曹之等先生的研究也关注的是印书史。研究者们在历史唯物论认识观与方法论指导下,注重实物考证与史料查证,这也是出版印刷史学领域通用的研究方法。90年代后,随着“大印刷观”的推行,研究界开始扩展史料考证范围,并进行了工艺史、专题史研究。

1993年在全国第一次印刷史研讨会上,郑如斯教授《书史研究与印刷史研究的联系与区别》一文辨析了两门独立学科的相互联系与区别。她认为,书史与印刷史是交叉学科,两者研究的内容都涉及到图书的印刷。当然,两者研究的角度和侧重点是不相同的:在书史研究中,图书是主体。对印刷的研究是第二位的。在印刷史研究中,印刷术本身的发展变化是主体,图书只是印刷品成果之一种,对图书的研究是第二位的,透过图书探索印刷技术发展的成就和水平。

印刷的起源,历来是中外学者研究的重点。诸多论断,大都根据文献上的记载加以解释。大部分意见分歧,只是由于对早期文献中镌刻或印刷的关键名词解释不同。研究的方法在突破了印书史的套路后,强调探讨“起源”。中国是世界上发明印刷术最早的国家,但无法确切知道中国的印刷术是何时由何人发明的。它是一种经验的长期累积,是一种源流的演进发展。从横的方向看,是相互重叠、综合应用的工艺。所以,探讨中国印刷史的源流演变,可将其看作一条光谱的谱带,李兴才先生更确切地比喻为一条调子丰富的连续调灰色尺,它可以概分为暗部、中间调、光部三大部分,但无法截然地明确分界。张树栋先生在《试论中国印刷史的历史分期问题》中,主张将中国印刷史分为四个时期:准备与发明时期;手工刷印的发展与繁荣时期(古代史);近代印刷术的传人与发展时期(近代史);现代印刷术的兴起时期(现代史)。

印刷史研究中观点的歧义,往往源自技术分析的差异。由流溯源,使得近年来的印刷史研究更加倾向于技术的分析。如周广学、宋青梅整体勾勒出活字印刷的技术演进过程及变化的原因,并首次对不同阶段泥活字印刷技术进行了类型分析;而杨玲通过对宋代雕版印刷的基本要素纸、墨与基本工艺的考察,结合文献与考古资料,揭示宋代雕版印刷业繁荣背后的物质技术原因。

在实证研究方面上,北京印刷学院尹铁虎先生对毕升泥活字的仿真复原研究,是近年来我国在印刷史实证研究方面的一次方法创新。

从大印刷史观研究中国印刷史,即从整体的、全面的、全程的、全方位的角度来研究。

1996年6月1日中国印刷博物馆落成典礼之时,召开了第二届中国印刷史学术研讨会。落实论文49篇。论题进一步深化、细化、方位更广阔。会上延续了对印刷史研究的历史观、方法论的探讨。自然地显现出图书馆界与印刷科技界专家学者们研究的着眼点差异。

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的曹之教授《关于印刷史研究的几个问题》探讨了印刷史研究的关于“印刷术”的概念问题。曹教授列举古今中外的例子说明,认为印刷术不是印染术,适宜采用约定俗成的“印字术”、“印书术”。钱博士也认为,一般学者对印刷术的研究,主要对象是书籍,因为文字和图画的复印乃是人类文化交流和知识传播的一种重要媒体,在文明史上自有其特殊的意义和影响。

关于印刷术的起源问题,曹先生认为其发明时限范围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不可能有千年之久。不能把印刷术的发明时间同应用时间混为一谈。印刷术就是印书术,但在研究印刷术起源的时候,就不能从研究印刷图书开始。

对于“大印刷史观”,曹先生认为要从造纸史、制墨史、制笔史、藏书史、目录学史、教育史、抄书史、书业贸易史、图书亡佚史、佛教史、石刻史、外交史、篆刻史、拓印史、文字演变史、印染史、货币史等多方研究,全面考察。印刷史研究是一个巨大的综合工程,需要由一支考古工作者、印刷工作者、文献工作者等组成的一支“大”的队伍,要努力改变各自为战,信息闭塞的研究现状。

印刷工艺界人士与图书馆界人士的认识观与方法论各有特点。海外与内地的观点也略有不同。范慕韩先生的“大印刷观”和李兴才、张树栋先生的“大印刷史观”大同小异。“以印刷为伍,着眼点自然是印刷”,“对中国印刷历史的研究,理应、也只有沿着印刷工艺技术的发生、发展这条主线,顺藤摸瓜,才能逐步接近历史的真实,再现中国印刷术的发展过程。”印刷工业出版社的黄浮云、张子谦在《用大印刷史观研究印刷史势在必行》一文中指出,“印刷虽是以新闻出版为中心的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但从根本上讲,它是工艺技术,是工业,它的起源和发展,是沿着印刷工艺技术发展这条主线进行的。”

印刷工艺界人士认为,印刷术的导源和历程,织物印刷的起源,套印术的肇始和发展,近代印刷术的传人和发展,以及印刷设备、器材、科研、教育等一系列与印刷相关的领域的研究和考证,都是印刷史研究的内容和对象,一个全面、系统、全方位多视角的研究中国印刷史的局面将会展现在世人面前。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图书馆学界“大印刷观”的重点是强调方法论体系的博大,印刷工业界“大印刷观”的重点是强调研究对象范围的扩大延展。

4印刷史研究的现状和未来态势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出现了“盛世修史”的繁荣气象,印刷史研究也得到新的发展。笔者曾在2005年通过对国家图书馆的文献资料检索,得知馆藏现有关于印刷史方面的各类图书资料近30种,其中部分在2000年以后出版的专著举例如下:①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钱存训著,郑如斯编订.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②简明中华印刷通史/张树栋、庞多益、郑如斯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③插图本中国图书史/萧东发、杨虎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④近代西欧印刷媒介研究——从古腾堡到启蒙运动/项翔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⑤古代版印通论/李致忠著.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0.11;⑥中国版本文化丛书/任继愈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12。

印刷技术论文篇4

[分类号]G250.9;G239.19

伴随着电子书媒介与“无纸阅读”方式的盛行,基于纸质媒介的印刷书与纸本阅读方式本身则成为了一种传统的文化现象逐渐引起人们的研究兴趣。作为造纸术和印刷术发明国的我国,对于印刷史的研究一直在不温不火地进行着,其中,图书馆界的研究者和印刷界的研究者成为两大学术主力。

1 图书馆学界的“印书史”研究

图书馆学家们关注书籍的印制与形成是自然发生的研究缘起。以曾经在北京图书馆工作多年的张秀民(已故)老先生和钱存训博士为代表的一些学养深厚的图书馆学者们,把对印书史的研究扩展到对印刷史的研究,分别著有传世的关于印刷史研究的代表作。正如钱先生所说:“现代印刷并非单指印书,除用纸张印刷的纸币、纸牌等以外,还包括在纺织品、金属、塑料、皮革、木版、玻璃、陶瓷等表面上的各种印刷。但是一般学者对印刷术的研究,主要对象是书籍,因为文字和图画的复印乃是人类文化交流和知识传播的一种重要媒体,在文明史上自有其特殊的意义和影响。”…所以,被誉为“文明之母”的印刷术的发展历史在图书馆界的研究者们看来,就是一部书籍图文的印刷史。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为中国印刷史研究的成长时期,这个时期的书史研究与教学开始兴盛,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的图书馆学系都开设了中国书史课程,书史内容中融合了印刷史(主要是印书史)的内容,所以可称之为以图书出版印刷史为主流的研究阶段。

1956年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两校图书馆学系都给新招收的一年级本科生开设中国书史课,并编出了新的书史讲义,其中以北京大学刘国钧先生的《中国书史简编》影响最大。

武汉大学皮高品先生也于1956年推出《中国图书史讲义》油印本,书中提出按社会发展的五种形态对中国书史进行分期,故在材料和观点上都有所创新和突破。1964年修订增补后铅印,1986年又以《中国图书史纲》为题由吉林省图书馆学会出版发行。

专门研究印刷史的当数北京图书馆张秀民先生于1958年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影响》一书。作者在广泛收集古今中外有关印刷术的文献资料和实物例证的基础上,提出雕版印刷发明于唐初贞观年间之说,论述了印刷术对亚洲与非洲、欧洲的影响,编制了“世界印刷术发展年表”,“朝鲜金属活字史料”等。

张静庐先生(1898―1969)历时20年苦心收集、精心整理、辑注,推出了七部专题出版史料,全书共250万字,收录了自1862年京师同文馆创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87年间出版事业的重要资料。

除上述有影响的学术著作和大型史料集之外,这一时期还出版了一批有关中国出版史的通俗性普及性读物,如刘国钧著的《可爱的中国书》(1952年)、《中国书的故事》(1955年)、《中国的印刷》(1960年)、《中国古代书籍史话》(1962年),陈国庆著《古书版本浅说》(1957年),阿英著《中国年画发展史略》(1954年)、《中国连环画史话》(1957年)等。

这个时期突出的特点是出版史、印刷史的研究互相交叉融合,由于研究者都来自图书馆界、出版界等文史领域,所以印刷史研究实际上是着眼于图书文献范围,书史、出版史、印刷史研究融为一体。

20世纪60年代中至70年代是我国印刷史研究的萧条时期。除刘国钧、张秀民等又编写出几本有关书史、印刷史的通俗小册子,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内部编印几本“中国书史”讲义外,几乎没有出版印刷史学术新著发表。尤其是1966年至1976年间大陆内地的出版印刷史研究基本陷入停滞状态。

就在内地处于停滞状态之时,港台及海外学者没有停止出版印刷史的研究工作,编辑出版了一批著作和论文集,这一时期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美国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及图书馆学研究院的名誉教授、兼东亚图书馆馆长钱存训先生撰写的《中国古代书史》一书。该书原名《书于竹帛》(Wtitten on Bambooand Silk)英文本完成于1957年底,1962年由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

20世纪80年代为复苏壮大时期,五年内出版了三部以出版史、报刊史、印刷史为名的通史著作,各具特色,均有建树,标志着这一阶段的高起点,也预示出版印刷史研究经长期蓄积、准备,盛期将临。这一时期国内也是以出版史研究为主流,但海外的钱存训博士为印刷史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钱存训的《纸和印刷》(Paper and Printing)是英国学者李约瑟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第五卷“化学及相关技术”(Chemistry and Chemical Technolo-gy)的第一分册。该书出版后在海内外影响巨大。

1987年,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在中国图书史研究上又迈出新的步伐,郑如斯、肖东发编著了成套的教材,即《中国书史》、《中国书史教学参考文选》、《中国书史教学指导书》由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这三本书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图书馆专业教材,故发行量较大,被多次印刷,广泛流传。

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的教授谢灼华主编的《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注意从广泛的文化领域去说明图书出版、编纂和图书馆发展轨迹及相互关系,分析中国图书对世界文明发展史的贡献,局部理顺典籍发展的线索。

1989年最突出的成果是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张秀民的又一鸿篇力作――64万言的《中国印刷史》。该书详细、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自唐初贞观年间印刷术发明后,迄清末1 300余年的印刷事业的源流演进。不仅广泛吸收前人研究成果,更有许多新鲜资料和独到之处,被美国印刷史专家钱存训称为“划时代的作品”。

20世纪90年代为中国出版印刷史研究的丰收时期。研究的深入还表现在一些学术专著视野开阔,角度新颖,富有论辩性。如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教授曹之先生的《中国印刷术的起源》一书是中国出版印刷史专题研究的新成果,开拓了研究印刷术起源的新思路,其方法是通过对各种文化现象的多角度扫描,全方位、多学科地论证“唐明说”。

2 20世纪后期“大印刷观”的印刷史研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印刷工业界的一些学者专家们在对印刷史文化积累与保护措施的关注、印刷史知识的教学普及方面也有新动向,如1982年6月、王仿子先生联名提出《关于建立印刷技术博物馆的

建议》,经过各方面的长期努力,1993年底举行了中国印刷博物馆奠基典礼,1996年6月举行了隆重的中国印刷博物馆落成典礼。1985年9月,北京印刷学院首次开设《中国印刷史》课程,由张树栋、张耀昆合编教材《中国印刷史(讲义)》。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印刷科技界专家对印刷史研究领域的加入,倡导“大印刷观”、从科技史角度研究印刷史问题的观念逐渐彰显,成为与传统的图书出版印刷史研究的观念相并列的另一流派。

1976年后,、王仿子、范慕韩等先生倡导建立“中国印刷博物馆”。在鼓励学术研究之下,印刷史学研究成果迭出,先后出版了多种重要的印刷史书,1993―1999年举办了6次印刷史学术研讨会(北京5次,台北1次)、百余篇,出版5册论文集等。

1991年6月南开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隋唐史方向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中国印刷术的起源》,赵永东著,作者从雕版印刷术的定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物质条件、古代社会技术发明的一般机制和雕版印刷术发明的技术背景等方面全面探讨了雕版印刷术的起源问题。1998年4月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方向方晓阳的博士毕业论文《中国古代特技印刷工艺研究》,从印刷工艺角度研究了古代的特技印刷。

1999年出版的张树栋等印刷科技专家合著的《中华印刷通史》填补了印刷史上的大部分空白,赢得了业界同行专家的高度赞誉。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的肖东发教授盛赞该书是用大印刷史观、横跨中华各民族、纵贯历史五千年,视野开阔、有史有论、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该书后来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简明浓缩的版本。

以上约10年之间,印刷史学之研究成果远胜往昔。呈现如下突破:①由书史、印书史向印刷文化史转进;②由印刷文化史向印刷科技史转移;③由传统印刷史观向大印刷史观转移;④由争论“发明”年代向探讨“起源”时间转进;⑤由唐初向上延伸至隋代、南北朝、新石器时代;⑥由清末向下延伸至当代;⑦填补历史空白的《中国印刷近代史》及《中华印刷通史》问世;⑧中国印刷史由1 300年往上延伸5 000年,往下延伸百年。由雕刻凸版延伸到雕刻孔板、由汉民族延伸到各少数民族、由印纸延伸到印织物;⑨确认了与韩国的雕版纸上印刷品的发明先后之争,及多项模糊不清的史实结论。

3 印刷史研究的认识观和方法论

如前所述,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出版印刷史研究的学者大都来自图书馆界、文化学术界,对印刷史的研究其实是关于印书史的研究。钱存训《纸与印刷》、《书于竹帛》,从书名就可显示图书馆界的学者将印刷史视为印书史。张秀民、曹之等先生的研究也关注的是印书史。研究者们在历史唯物论认识观与方法论指导下,注重实物考证与史料查证,这也是出版印刷史学领域通用的研究方法。90年代后,随着“大印刷观”的推行,研究界开始扩展史料考证范围,并进行了工艺史、专题史研究。

1993年在全国第一次印刷史研讨会上,郑如斯教授《书史研究与印刷史研究的联系与区别》一文辨析了两门独立学科的相互联系与区别。她认为,书史与印刷史是交叉学科,两者研究的内容都涉及到图书的印刷。当然,两者研究的角度和侧重点是不相同的:在书史研究中,图书是主体。对印刷的研究是第二位的。在印刷史研究中,印刷术本身的发展变化是主体,图书只是印刷品成果之一种,对图书的研究是第二位的,透过图书探索印刷技术发展的成就和水平。

印刷的起源,历来是中外学者研究的重点。诸多论断,大都根据文献上的记载加以解释。大部分意见分歧,只是由于对早期文献中镌刻或印刷的关键名词解释不同。研究的方法在突破了印书史的套路后,强调探讨“起源”。中国是世界上发明印刷术最早的国家,但无法确切知道中国的印刷术是何时由何人发明的。它是一种经验的长期累积,是一种源流的演进发展。从横的方向看,是相互重叠、综合应用的工艺。所以,探讨中国印刷史的源流演变,可将其看作一条光谱的谱带,李兴才先生更确切地比喻为一条调子丰富的连续调灰色尺,它可以概分为暗部、中间调、光部三大部分,但无法截然地明确分界。张树栋先生在《试论中国印刷史的历史分期问题》中,主张将中国印刷史分为四个时期:准备与发明时期;手工刷印的发展与繁荣时期(古代史);近代印刷术的传人与发展时期(近代史);现代印刷术的兴起时期(现代史)。

印刷史研究中观点的歧义,往往源自技术分析的差异。由流溯源,使得近年来的印刷史研究更加倾向于技术的分析。如周广学、宋青梅整体勾勒出活字印刷的技术演进过程及变化的原因,并首次对不同阶段泥活字印刷技术进行了类型分析;而杨玲通过对宋代雕版印刷的基本要素纸、墨与基本工艺的考察,结合文献与考古资料,揭示宋代雕版印刷业繁荣背后的物质技术原因。

在实证研究方面上,北京印刷学院尹铁虎先生对毕升泥活字的仿真复原研究,是近年来我国在印刷史实证研究方面的一次方法创新。

从大印刷史观研究中国印刷史,即从整体的、全面的、全程的、全方位的角度来研究。

1996年6月1日中国印刷博物馆落成典礼之时,召开了第二届中国印刷史学术研讨会。落实论文49篇。论题进一步深化、细化、方位更广阔。会上延续了对印刷史研究的历史观、方法论的探讨。自然地显现出图书馆界与印刷科技界专家学者们研究的着眼点差异。

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的曹之教授《关于印刷史研究的几个问题》探讨了印刷史研究的关于“印刷术”的概念问题。曹教授列举古今中外的例子说明,认为印刷术不是印染术,适宜采用约定俗成的“印字术”、“印书术”。钱博士也认为,一般学者对印刷术的研究,主要对象是书籍,因为文字和图画的复印乃是人类文化交流和知识传播的一种重要媒体,在文明史上自有其特殊的意义和影响。

关于印刷术的起源问题,曹先生认为其发明时限范围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不可能有千年之久。不能把印刷术的发明时间同应用时间混为一谈。印刷术就是印书术,但在研究印刷术起源的时候,就不能从研究印刷图书开始。

对于“大印刷史观”,曹先生认为要从造纸史、制墨史、制笔史、藏书史、目录学史、教育史、抄书史、书业贸易史、图书亡佚史、佛教史、石刻史、外交史、篆刻史、拓印史、文字演变史、印染史、货币史等多方研究,全面考察。印刷史研究是一个巨大的综合工程,需要由一支考古工作者、印刷工作者、文献工作者等组成的一支“大”的队伍,要努力改变各自为战,信息闭塞的研究现状。

印刷工艺界人士与图书馆界人士的认识观与方法论各有特点。海外与内地的观点也略有不同。范慕韩先生的“大印刷观”和李兴才、张树栋先生的“大印刷史观”大同小异。“以印刷为伍,着眼点自然是印刷”,“对中国印刷历史的研究,理应、也只有沿着印刷工艺技术的发生、发展这条主线,顺藤摸瓜,才能逐步接近历史的真实,再现中国印刷术的发展过程。”印刷工业

出版社的黄浮云、张子谦在《用大印刷史观研究印刷史势在必行》一文中指出,“印刷虽是以新闻出版为中心的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但从根本上讲,它是工艺技术,是工业,它的起源和发展,是沿着印刷工艺技术发展这条主线进行的。”

印刷工艺界人士认为,印刷术的导源和历程,织物印刷的起源,套印术的肇始和发展,近代印刷术的传人和发展,以及印刷设备、器材、科研、教育等一系列与印刷相关的领域的研究和考证,都是印刷史研究的内容和对象,一个全面、系统、全方位多视角的研究中国印刷史的局面将会展现在世人面前。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图书馆学界“大印刷观”的重点是强调方法论体系的博大,印刷工业界“大印刷观”的重点是强调研究对象范围的扩大延展。

4 印刷史研究的现状和未来态势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出现了“盛世修史”的繁荣气象,印刷史研究也得到新的发展。笔者曾在2005年通过对国家图书馆的文献资料检索,得知馆藏现有关于印刷史方面的各类图书资料近30种,其中部分在2000年以后出版的专著举例如下:①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钱存训著,郑如斯编订.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②简明中华印刷通史/张树栋、庞多益、郑如斯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③插图本中国图书史/萧东发、杨虎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④近代西欧印刷媒介研究――从古腾堡到启蒙运动/项翔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⑤古代版印通论/李致忠著.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0.11;⑥中国版本文化丛书/任继愈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12。

印刷技术论文篇5

1 数字技术概述

数字技术主要就是指借助多种信息,例如声、像、图、文等进行信息的加工、传送、还原以及存储。数字技术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速度快捷。通过数字技术进行信息传播速度快,具有实时性的特点,能够满足现代化印刷出版行业的需求[1]。

2)保密性强。利用现代化数字技术能够对一些重要信息资源进行保密,避免重要信息被窃取等问题的发生。3)效率高。将数字技术应用到印刷出版行业中还能够提高整个印刷出版行业的生产效率,促进整个行业的优化升级,实现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2 数字化技术对出版文化的影响

在数字技术对出版文化的影响方面,主要涉及到对出版媒介的影响、对出版观念的影响、对印刷出版产品的影响、对出版产品营销方式的影响等等,下面结合具体的影响进行详细的分析。

2.1 数字技术对出版媒介的影响

在传统的印刷出版行业中,印刷出版的媒介主要为纸质,例如报刊、报纸等,而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印刷出版媒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网络出版市场已经全面形成,很多现代化的数字读物相继诞生,一方面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另外一方面也改变了出版文化[2]。具体如下:利用数字化技术能够建立印刷出版现代化信息系统,提高了印刷出版的效率,将出版媒介进一步扩展,形成了多样化的出版媒介,适应了社会的发展需求。此外,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出版信息的存储,能够实现大量信息的传播,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2.2 数字技术对出版观念的影响

在传统的印刷出版观念中,主要是利用实物传播渠道进行知识的传播和扩散,而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及数字技术在印刷出版行业中不断的应用,出版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例如,知识的传播渠道不再局限在实物,而是在印刷出版行业中,以数字化信息为渠道进行传播,如各种互联网渠道、各种移动终端等,在传播文化的同时,也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使人们在知识和信息获取方面更加多元化和丰富化,对印刷出版行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3]。

2.3 数字技术对出版产品的影响

在数字技术对印刷出版产品的影响方面,主要包括如下的内容:出版产品的形式变得多样化,在数字技术未出现之前,出版产品的形式较为单一,农业论文主要以图书、报刊的形式出现,而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电子出版产品、网络出版产品以多形态的形式出现,扩大了出版产品的传播范围以及社会的影响,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印刷出版产品在数字技术的影响下会出现更多的形式,能够满足读者的阅读及使用需求,同时对印刷出版社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4]。

2.4 数字技术对出版产品营销方式的影响

印刷出版行业的发展一方面实现了文化及信息的传播,推动了社会文化的进步,另外一方面也具有盈利的目的。印刷出版行业结合社会的需求,出版相应的产品,并进行出版产品的营销。在传统的印刷出版产品的营销方面,主要以纸质出版市场为主,通过不断的占领纸质出版市场的份额,获得相应的利润[5]。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及与印刷出版行业的有效融合,印刷出版产品的营销方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例如,互联网营销、利用数字化广告获利等等,在此种营销模式下,印刷出版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同时也获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推动了印刷出版行业的优化升级,对整个印刷出版行业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应立足当下,结合目前印刷出版行业的发展现状,将现代化数字技术进行有效的应用,以提高整个印刷出版行业的生产效率。

3 结论

实际上,印刷出版行业的发展代表着我国知识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印刷出版主要是作为知识的载体进行知识的传播,同时也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印刷出版行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以数字化技术与印刷出版行业的融合最为典型,形成了独特的出版文化,推动了印刷出版行业的优化

升级。

参考文献

[1]董中锋.论出版文化的亚文化[J].出版科学,2016,13(1):154-155.

[2]丁心镜.新形势下出版文化的历史创新与时代担当[J].中国出版,2013,11(15):109-110.

印刷技术论文篇6

印刷文化的社会知识价值

毋庸置疑,印刷文化是孕育和推动人类其他文化发展的“文明之母”,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全集》中有30多次提到谷腾堡和他的印刷术,以及后来的印刷机,高度赞誉了印刷术作为最伟大发明的意义。美国文化人类学学者克利福德•格尔兹的代表作《文化的解释》认为,人是悬挂在由他们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而文化就是这些网。印刷媒介的出现对人类社会整个交往环境、知识的生产和传播过程有着极其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印刷媒介在很大程度上重新钩织了人类所悬挂在上的文化之网。印刷文化塑造了人类文化的诸多特性。印刷术带来了空前浩瀚的书籍,随之而来的是对这些书籍的编目、分类、整理,以及著作本身的索引。这势必引起知识分类的革命和学术传统的变化。麦克卢汉传播思想的核心之一就是:媒介是人身体的延伸,媒介可以改变人的心理和思维方式,进而在某种程度上重构社会组织。他在《媒介通论》中还特别指出:“在五百年的时间里,关于印刷术对人的感受力的影响所做的明确的评论和了解,实在是寥若晨星”。在他看来,印刷术的同一性、连续性和线性的特征影响了人们的思维过程。西方有一批历史学家在“新社会文化史”的旗帜下开始研究“知识”,探讨知识的组织和传播,以及人们对知识的接受等内容,他们将此称之为“知识的社会史”或“知识社会学”。他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印刷媒介这一过去不受重视的内容进行研究,进而探讨知识、文化、社会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在知识和传播领域中,印刷与书籍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在中国,留存下来诸多种关于书籍的各种论述和体裁,如艺文志、经籍志、购书记、卖书记、藏书约、书目、书跋、书序、题跋、书志、书刻、书约、校勘记、注疏、补遗、章句、疏证、读书记、书话、词话、诗话、评点、夹注、眉批以及有关禁书、焚书、藏书、书厄的表达,书籍地位之崇高自是不言而喻。印刷文化形态下的书籍造就了一代代独特的社会知识精英阶层。

印刷技术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3-0099-02

印刷工艺是平面设计专业中一门集摄影、美术、工艺、电脑软件、硬件科技及环保技术的课程。印刷工艺包括印前、印刷和印后工艺的三大版块内容,其相互之间的前后关系及教学方法成为了本文研究的方向。

一、印刷工艺课程的现状

第一,印刷设备不断更新与换代,使得印刷理论需要不断更新;第二,课程讲解停留在理论和计算机模拟阶段,印刷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只能成为空想;第三,传统枯燥的理论降低了学生的兴趣度;第四,学生实践环节的成就感缺失。

二、印刷技术与印刷艺术相融合的教学方法

1.教学顺序的调整。印刷工艺的大多数教材都是按照常规教学步骤,从印前技术到印刷技术再到印后工艺的顺序进行讲解。而本文研究发现,在不懂印刷技术和印后工艺的情况下进行印前制作只是空想,因为毫无根据,艺术设计也落不到实处。因此,将印后工艺设置在课程开始前面部分是一次新的尝试。首先,一个优秀的印刷品总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比如:烫金工艺,在课程开始前进行展现可以调动学生强大的好奇心。因为只有主动地引导学生去观察,让他们从现状中找原因是至关重要的,这是一种启发式学习的开始。不仅如此,学生可以根据具体的实物来进行拆分思考,可以借问题让学生自主地进行解答,在解答过程中学生可以借助多媒体互联网资源进行了解和开拓学习,使学生从兴趣中发现问题,并通过课程的设置来解决问题。

2.从个案中讲解印刷理论。①胶印工艺。印刷工艺课程的理论部分完全靠PPT的讲解是行不通的,因此精装书籍印刷、包装印刷、精装礼盒印刷等成了现成的教学案例。通过对印刷品的了解可以引出有关印刷理论的基本知识,比如:通过印刷品是看不到网点的,而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网点放大镜让学生了解印刷的真实现象,通过网点的构成引导学生推理出印版的制作,而对于印版与网点之间的关系是学生存在的一大疑点。可将重大疑点通过实际的实验器材来指导学生完成理解,比如借鉴传统菲林片的概念来讲解印版的制作流程,同时也要介绍最新的CTP制版技术,这样学生能够很好的理解印刷品的印刷流程和工艺,以便重点让学生掌握印刷的图像处理及文字处理的基本问题。对于拼版的制作及流程可以在此章节通过实际操作的方式让学生直观了解到拼版的流程、颜色的设置、出血线的考虑、纸张的尺寸等问题。②丝网印刷工艺。丝网印刷工艺既能解决印刷理论基础又能满足学生对印刷的好奇心。因为丝网印刷的印刷范围特别广,油墨的选择范围也非常广泛,从水粉颜料、丙烯颜料到普通油墨和特俗防水油墨等。而承印物的材料从普通纸张到特种纸的印刷,再到特殊材质的印刷,如:塑料、薄膜、有机玻璃、木材、金属、棉麻类等都可以通过丝网印刷的方式进行,而学生对此项实验非常感兴趣,因为他们可以结合自身的优势,将绘制过的一些插图通过丝网印刷的方式完成衣服图案的设计与印刷。除此以外,UV的油墨也可以通过丝网印刷的方式去展现,因此对于市面上的一些UV印刷成品的效果,学生也就很容易能掌握。在这个章节的讲解中可以通过实验直观的让学生体会到丝网印刷的基本原理和使用范围,同时激发学生利用丝网印刷工艺进行艺术创意设计,这个环节的理论及实验部分成为了本章节的重点。③覆膜和双裱工艺。任何印刷的成品,封面和外包装都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因此无论是书籍还是包装封面都是需要通过覆膜的方式进行保护的,同时为了加厚其封面就会采用双裱的工艺,让封面和外包装更加厚实。学生在这个章节中很容易能够理解覆膜和双裱的概念,需要强调的是双裱在包装工艺中的重要性,因为许多厚实的包装成品,学生在理解印刷的时候会产生疑惑,例如木板、双灰板的印刷是如何实现的。因此了解了双裱工艺,学生就很自然的从中获得了感悟,同时,借此工艺学生能够尽情发挥自身的创意特点,将不同的材质进行双裱合成为具有个性的装饰封面或是包装封面。④模切工艺。模切工艺是印刷后的一种成型工艺,他可以把印刷品不要的部分通过刀模的工艺将飞边去掉,同时能批量模切出一些异形的或者是一些点的图案,如图:左上图中没有通过任何印刷,仅仅是就通过模切工艺和击凸工艺制成的一个具有个性的名片;左下图仅仅通过模切的形式做出了一张立体贺卡;中图通过点状刀模片切出了动植物的轮廓图形,使得模切工艺不仅仅是完成模切轮廓的功能;右图就是一本完全通过模切工艺创作的一本艺术类图书。通过类似的样例观看学生能直观的了解到模切的概念,比如一些立体的书籍,手撕折页,异形的贺卡等,仅仅利用模切就可以创作出更多的艺术作品来。⑤烫金工艺和击凸工艺。烫金工艺和击凸工艺可以作为一个章节的实验进行讲解,之所以将二者放在一起是因为烫金和击凸可以通过相同的设备和物料完成。首先还是通过样例的观看来了解烫金的艺术效果,使得学生明白烫金和击凸工艺的使用范围和效果样式,通过大量的烫金和击凸的案例进行讲解,让学生明白烫金工艺的流程和工艺,督促学生通过自主的形式完成烫金工艺和击凸的艺术效果,使得学生能熟练掌握烫金的文件要求和烫金版的制作工艺以及烫金纸与承印物之间的关系问题。而烫金和击凸工艺是整个印后工艺中最出彩的一种工艺。熟练的掌握烫金纸和承印物在转印过程中的温度、力度和时间之间的配合是关系到最终成品的效果。因此,熟练地掌握烫金技术是最基本的要求,而借烫金工艺发挥学生印刷创作的想象和创意是最终目标。⑥激光雕刻工艺。激光雕刻技术是印刷工艺技术中另一项非常出彩的工艺形式。学生必须了解雕刻的运用范围和使用效果。激光雕刻的材质范围非常广泛,如:木材、纸张、金属等不同的特殊材质都可以进行雕刻。时常会在一些高档画册和礼盒的包装封面上运用雕刻工艺,其主要功能是加强成品的立体感和层次感,让学生了解印刷工艺提升产品价值的真正含义。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可以通过了解激光雕刻的技术完成印刷艺术创作的创新与实践练习。

3.回到设计原点进行印刷创作。将所有的印刷工艺和技术通过实际案例和实践之后,使学生重新回到设计的原点进行再创作,因为只有全面掌握了印刷的理论和技术以后才能进行具有目的性的艺术设计创作。在此环节的课程设置中,学生将围绕一本印刷书籍的作业展开练习,首先可以从整体书籍的规划进行创意,从装帧形式到书籍封面再到书内的每一页的印刷形式都可以进行艺术化处理。从装帧上来讲,学生通过印刷工艺的学习,基本掌握了线装、胶装、环状、骑马钉装及其他特殊装订形式,学生在此环节中可以通过自己来完成装帧工艺。从书籍封面的印刷设计来看,指导学生要学以致用,灵活地运用烫金、击凸、镂空、雕刻、丝印等艺术效果进行艺术创作。书籍的内页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制定不同的工艺效果,例如选用何种纸张、运用哪一种印刷工艺已成为书籍印刷的重点训练内容,学生可以将之前学习的印刷工艺进行梳理,同时在梳理的过程中得出自己设计的创新点,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印刷工艺与印刷艺术的完美结合。

三、结语

印刷工艺的技术与艺术相结合最核心的问题在于案例分析和实践教学的渗透法,而促使学生独立完成印刷艺术创作的根本问题在于掌握基本的印刷工艺理论,并能灵活运用印刷工艺技术,能够独立策划印刷工艺与技术的完美创作。

印刷技术论文篇8

Drupa 2012展会的热点是高速喷墨印刷,焦点是横空出世的兰达纳米数字印刷机,震撼业界。然而,这些技术都离不开数字印前,数字印前的发展也为这些热点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可以说,印前技术是21世纪印刷的基础,不论使用何种输出设备,不论从设计到色彩管理,还是从RIP到工作流程,几乎所有印刷生产的第一步都是由印前软件制作开始的。历史的轨迹正是由印前来推动印刷发展。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有一家数字印刷公司,有多台知名品牌数字印刷设备,从1份到5000份的产品全部采用数字印刷。其运营模式是,公司最大的部门是印前部门,整个控制流程是数字化的,所有作业的数据交换格式管理、数字化工作流程管理和色彩管理等都在印前做好,印刷产品的内容和品质全部由印前来控制。操作数字印刷设备的员工,只负责纸张的装载和机器的开关,并不需要去管理印刷品的品质和文件内容。该公司仅用一年半时间就收回了3亿美元的数字印刷设备投资。

印前走向全流程时代

网络技术的兴起,使得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数字化工作流程、跨媒体出版和JDF等技术获得飞跃性发展。在这些新技术的推动下,印前与印刷、传统胶印与数字印刷、客户与印企的界限越来越模糊,逐渐演变为一体化的流程解决方案。数字化流程先期是以印前为主,随着JDF、CIP3/4等技术的融入,逐渐扩展到印刷,如今更是把客户的订单提交也纳入流程控制范围,并将延伸至印后加工的全流程。

江苏凤凰新华印务有限公司成立了印刷数字技术有限公司和国际印前数字中心,建立了包括印前创意、设计、编辑、校对和印刷之间不间断的数字化全流程。通过网络进行订单接收、文件传递、色彩管理、图像处理、版式制作、数码打样、客户管理,使企业和客户打破局限,实现编校“零距离”交互。客户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进行远程编校工作,系统365天24小时不间断工作,对文件实时处理。数字公司就像一个“司令部”,通过网络接单后,可以自动选择系统内的印刷厂,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订单的最佳取向,并将数据传输到印刷机。

印前是新型文化创意产业

如今,印前与美术设计、创意设计融为一体,并逐步使美术师、设计师、制作师打破各自独立的领域,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形成文化、艺术、设计、制作、工艺、个性和收藏等多种元素组成的新型文化创意产业。

雅昌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凭借先进的印前创意设计制作功底,以艺术印刷为基础,以“中国艺术品数据库”为核心,打造雅昌艺术网的服务平台,通过对文化遗产和艺术资产的保存、管理、开发、传播、利用,为社会大众提供多式样、多视角、高品位的文化艺术服务。雅昌通过新颖的创意设计、精湛的制作技术及考究的印装工艺,印制出许多精美书籍,享誉全球。

雅昌在经济文化领域开拓出一条“为人民艺术服务”的新型文化创意产业,成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一颗璀璨之星。

印前技术与创意设计完美结合

传统印前制版是以加工服务为主、创意设计为辅的经营模式,不少企业则实现了以创意设计为主、制版加工服务相匹配的战略转变。

北京华联印刷有限公司的数字印前中心原来是以制版加工服务为主,近几年则积极发展创意设计前端服务,成立了具有较高水平的创意设计中心,增加了优秀的设计人员,作为企业的“头脑核心”。创意不断、业务不断。

除此之外,目前很多印前的图像处理、DTP制作等重要技术工作已从印企转移到专业设计制作中心去完成,使之与创意设计紧密结合。典型的如中央三大画报《人民画报》《画报》《民族画报》,都由报社自己建立的设计制作中心完成,再把制作好的电子文件交印企拼大版、输出、印刷。

这种印前重要技术与创意设计的融合是大势所趋。

印前研发独立的终端产品

印前充分利用高新技术,研发一种独立的终端产品走向市场,成为一大亮点。

北京圣彩虹制版印刷技术有限公司创建数字式高仿真书画艺术品复制中心,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符合喷墨印刷适性的高分子聚合涂布材料等五项技术,已获得国家专利,并利用这些专利技术把授权的仿真书画艺术品进行创新设计,推出《百册中国历代书画精品大观》等书画复制作品。同时又与当代画家合作,限量复制其作品,通过装裱设计,推向市场,创造出数倍于加工服务的利润。

天可嘉语(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则利用复制出的中国书画艺术品继续开发新的应用,制成大如可作为家具摆设的屏风,小如台历等室内装饰品,还通过特殊工艺技术,制成有金粉效果的唐卡、佛像等,受到客户青睐,成为新的业务增长点。

印前成为研发推广新技术的核心部门

数字印前技术日新月异,印前软硬件的革新更为频繁,各种色彩管理解决方案、数字化工作流程层出不穷,需要创造性应用。一些企业把印前部门当做研究开发和推广新技术的核心部门,也收获了新的发展。

上海龙樱彩色制版有限公司建立印前科技研发中心,致力于新技术的研究,在行业中率先开发了以PDF和JDF数据格式为基础的CTP数字化工作流程,使流程的合理性得到完善和提高,达到使用方便、准确、可靠的效果。他们自行开发的《色彩管理系统优化技术》《印刷密度数据控制管理系统》,已申请国家专利。

龙樱公司还利用自行开发的新技术,印制出高档精品画册《锦绣文章》。该画册共600多页,厚6.6厘米,采用特种纸印刷,还通过创意设计,制作了页边爬升图文,使整个书合上时三边会呈现古朴的龙形暗纹,令人叹为观止。主席访问美国时,曾将《锦绣文章》画册作为国礼赠送给耶鲁大学。

印刷技术论文篇9

1984年开始,成千上万的专家、经理人来到北京,参观中国印刷及相关行业的奥林匹克盛会―CHINA PRINT。她已成为了印刷经理们工作计划中不可错过的部分。在这里参观者可以亲眼看到印刷出版业全过程中各类技术、设备的现场演示。而任何其他一个国内同类展都不可能像China Print一样,对整个相关行业产生如此巨大、深远的经济和技术方面的影响。历年来,China Print展会都给我们展示了国际最先进的成熟技术和设备,而这在其他展会上是无法看到的。

回顾2001年CHINA PRITN的盛大场面,我们仍然记得那六天中我们经历的紧张、兴奋和成功。10万名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外32个国家和地区的参观者, 300多名中外媒体记者和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家参展商,以及45,000平方米的展览场地,都打破了以往各界印刷展的纪录。然而更让我们感到骄傲的是100%的参展商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认为这是“历史最好的一届CHINA展会”。

有目共睹的中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不断成熟的商业和市场经济,中国印刷出版经理人们对市场的意识和创新的渴求,都将是我们和所有 CHINA PRINT参与者们一道再攀高峰的动力。

展品大类

印前处理系统、印刷机、装订设备、包装与整饰设备、办公自动化设备、印刷器材、检测仪器表、印机自控设备及其它配套机电产品,纸张加工设备及材料、丝网印刷及广告制作技术设备器材、各类二手印刷及相关设备、瓦楞纸箱及纸加工、包装加工的机械设备。

展会特色

新产品新技术最佳场所

许多在欧洲刚推出的技术设备都选择CHINA PRINT作为与中国乃至亚洲观众见面的平台。各类新产品新技术会,使CHINA PRINT展成为印刷业各方面行家了解和亲自体验最新技术和设备的最佳良机。

展会贸易气氛浓

从第一届开始 CHINA PRINT已成为印刷业、出版业、广告业的制造商、经销商、采购商的贸易平台,吸引着来自中国和亚欧各地的买家。在上届展会,90%海外展品样机被留购,成交和成交意向金额超过1亿美元。国内展品成交达到目5000多万元人民币。上海印机集团在展会上出口成交240万美元。

海外参展公司过半

CHINA PRINT2005年展更将吸引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日本、韩国及港台地区的跨国企业参展。仅海德堡公司一家的展出面积就超过3000平方米。

国内外媒体报道宣传

CHINA PRINT一直是中国印刷同类展中最亮的一颗明星,高质量的展品,专业的观众和浓厚的贸易气氛吸引着国内外的各界媒体争相报道,如:《印刷技术》,《印刷杂志》,《中国印刷》,《今日印刷》,《广东印刷》,《印刷资源》,《印刷世界》,《纸和造纸》,《中国包装》,《中国机电报》,《中国机械报》,《广告世界》,《中国出版》,国际媒体有:Screen Printing,Package Printing,Graphic Arts Monthly,Eurographic Press,Paper and Druck, MacWrold,Print and Publishing,日ectronlc Publishing等。

专业展览和国际性专题研讨会完美结合

国内外专业印刷协会的紧密配合使一系列的高层论坛及专题研讨会将再次吸引印刷出版及包装行业的专家和经理人聚会CHINA PRINT2005。

一流的展会服务完善的展馆设备 1989年China Print获国际展览联盟嘉许为成员,经过了严格的检查及考验,无论是参展面积,参展商国际比例,参观人数,还是服务质量都经过了UFI的连续三届跟踪考察,获得优异评价。我们随时都服务在您身边。主办单位将一如既往的按照国际通的程序和服务标准进行招商 和现场服务。“CHINA PTINT”的展出地为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是中国最大、设备最完善的展馆之一。拥有优雅的建筑风格和高水准的技术设施。该中心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为参展商和观众提供了高效、优质的商务平台。

第六届北京国际印刷技术展览会特

1.规模大

本届展会占用国际展览中心和全国农业展览馆全部展厅,84,000平方米,将成为亚洲规模最大的印刷展;参展厂商约800多家;观众达12万人次。

本届展会摊位面积较大的有:上海电气集团印刷包装有限公司6000 m2;海德堡4629 m2;北人集团公司4335 m2;联强集团1224 m2;多元数码印刷技术产业(中国)有限公司1100 m2: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936 m2;曼罗兰 (中国)有限公司600 m2;高宝552 m2;小森550 m2等。

2 国际性强

来自德国、美国、英国、意大利、日本、法国、瑞典、瑞士、荷兰、捷克、以色列、印度等20多个国家,及中国内地和台湾、香港地区的800多家厂商参加展出,海外参展厂商摊位面积约占总面积的40%。

主办方分别在美国、日本、德国、韩国、印度、俄罗斯、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南非等国家和北京、上海、广州及香港、台湾地区等地举行了 ChinaPrint 2005新闻会和推介活动。预计有50个以上国家的专业人士参与本届展览。

3.综合性强

北京国际印刷技术展览会门类多、展品全、相关活动多。展品范围包括:印前处理系统、印刷设备、印后加工设备;平版印刷、柔版印刷、凹版印刷、丝网印刷、喷墨印刷设备;印刷版材、油墨、纸张、其它配套器材;办公自动化设备、纸制品加工设备、特种印刷设备、广告制作设备及器材;检测仪器仪表、印刷自控设备等。展会还设立“印刷出版精品馆”.展示我国印刷企业设计和生产的高水平的印刷精品和印刷企业的形象和风采。

展会期间,主办方精心组织了一系列相关活动,有“国际印刷发展论坛”、“CTP版材最新成果信息会”、“中外数码印刷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与CEO对话”、“国际柔印技术发展高峰论坛暨国际技术交流会”、“国际凹印新技术发展研讨会”、“2005年中国药业包装高峰论坛”、“国际标签印刷技术论坛”等。

为了增加本届展会的文化气氛,中国印刷博物馆和德国古登堡印刷博物馆将展示古代印刷技术发明、发展史。博物馆的参展将增进人们对印刷历史和古代印刷技术的了解,使得印刷工业技术与中国文化的发展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印刷技术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026-01

我校的印刷专业是省内唯一的技工院校的独特专业,自1986年开办以来,为我省的印刷企业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和技术骨干。其中,我校的印刷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是我校重要的教学活动。通过生产实习教学,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达到中级技术工人的等级标准,这是技工学校培养目标所决定的,也是技工学校区别于其他类型学校的主要标志和特点。

生产实习教学过程的本质就是在实习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借助一定的手段,引导学生认识和掌握生产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生疏到熟练,从熟练到技能技巧,从而使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发展智力,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认真搞好生产实习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是办好技工学校,培养合格技术工人的一个重要问题。研究印刷专业生产实习教学管理,就是要根据印刷专业的教学特点,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充分发挥管理的职能作用,尽可能的提高生产实习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工作质量,完成实习教学任务,从而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

一、印刷专业生产实习教学管理的任务

印刷生产实习教学管理的任务主要是实习教学的组织和管理。为了更好地组织生产实习教学活动,保证教学和生产的正常进行,学校管理人员和技师必须深刻认识生产实习教学的地位和作用,明确管理的任务,根据印刷生产实习的特点,做好组织管理工作,实现管理目标。

二、印刷生产教学是其专业的一门主课

从人社部制定的轻工类通用工种教学计划看,生产实习教学所占的时间也是较多的。招收初中毕业生的技工学校,学制三年,按周数计算,生产实习教学61周,占总学时59.5%。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作为培养职业中级技术工人的技工学校也在改革中不断探索,不断前进,以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技工学校改革的总体趋势是突出生产实习教学,强化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我校目前已将印刷专业的生产实习教学与理论课教学周数调整为2:1,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三、印刷专业的生产实习教学是培养理论与实际结合、学用一致、全面发展的新人的根本途径

我校把印刷生产实习教学作为一门主课,专业建立了印刷实习基地,聘请有经验的印刷技师作为实习老师。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印刷基本技能技巧的训练,如:闯查纸、调配油墨等,而且要求生产实习教学尽可能地结合生产进行。印刷实训基地的生产主要先满足我校的印刷生产任务,使学生直接参加印刷生产劳动,加深对技术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印刷专业所必须具备的操作技能、技巧,并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同时,在生产实习中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集体、文明生产、遵守纪律等优秀品质,把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统一起来,培养一代社会主义新人。

四、教学同科研、生产相结合。既出人才,又出产品,是印刷生产实习的又一特点

我校的印刷专业生产实习教学结合科研、生产进行。生产实习教学的每个阶段都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组织学生参加印刷基础的生产,结合当今印刷技术的进步情况,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参加技术革新和新产品试制,产品的质量分析,以及产品的经营活动等。这样做,既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增强学生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感,又为学校创造了财富,改善了办学条件,使学生树立起勤俭办学、艰苦创业的思想,既出产品,又出人才。

印刷专业的生产实习教学结合科研、生产一道进行是办好印刷专业的一条重要方针,也是学校提高经济效益、增强自身活力的重要途径。印刷专业的生产实习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根据上级领导颁发的教学计划和生产实习教学大纲要求,遵循生产实习教学所固有的规律,充分发挥组织管理和职能,实现生产实习教学各个环节因素的优化组合、协调发展,以实现生产实习教学的最佳效果,确保生产实习教学任务的完成。

印刷技术论文篇11

现如今,印刷产业又面临着新一轮的技术革新,工业数字化和全球化发展成为当今印刷行业发展的主题,它对印刷专业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一、印刷行业人才需求状况

人才的紧缺已是制约印刷企业、行业继续发展的关键瓶颈。具有一定理论水平、掌握较高专业技能的生产一线人才也成为了行业内的“香饽饽”。

①企业管理人才

印刷业的专业管理人员不懂行,企业管理人员缺乏基本的印刷专业知识,这一现状严重地制约了印刷、包装业的发展。只有具有资本运作、大型企业管理经验,熟悉印刷行业发展的高端管理人才方能带领企业少走弯路并创造超凡业绩。

②柔版印刷人才

从当今我国柔印现状和发展历程来看,是喜忧参半。喜的是,柔印在过去的1 0年间确实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与发展;忧的是柔印在向中高档产品进军时制约因素较多。短时间内难以成功突破,人才就是制约因素之一。

③数字印刷人才

个性化、短版化及多品种的全过程服务需求的提升将大大促进印刷工艺数字化的进程。但是生产力中最重要因素——人的培养却明显地比技术研发慢了半拍。“人才荒”正在严重影响着我国数字印刷的健康发展。

二、高职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学校往往只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而忽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论与实际操作相脱节,造成部分学生对就业缺乏信心。目前,高职专业印刷、包装人才的培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①印刷师资力量不足;②教材陈旧,知识老化;③尚未形成自己的职业教育教材体系;④忽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⑤缺乏校企合作;⑥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⑦忽视学生创造性的培养等。

三、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

结合企业对印刷人才的需求状况以及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所存在的问题,来进一步研究高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①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学院的培养目标区别于本科院校注重培养学生印刷理论的研究及技术的开发和管理,也区别于中专学校只培养一般性操作人员。

将高职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定位为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身心;掌握印刷岗位技能方面传统技术和高新技术的应用与操作;具有熟练的专业技术操作技能并获得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具有创新的能力、独立钻研的能力和与人共处能力;具有经济管理与组织活动能力等综合素质能力。

②根据企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是印刷教育最根本的目的,要想使培养的印刷专业人才有市场,就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改革现有的印刷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使人才培养的方向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印刷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案,根据市场需求变化确定人才培养方案。

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作为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师,应该努力提高学历层次,高职院校应该鼓励教师在职进修或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并且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事业单位进行实践锻炼,努力提高教师的职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此外,还可以从企、事业单位聘请有经验的工作人员作为指导教师,实行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模式。

④专业教材建设势在必行

根据高等印刷职业教育的实际需要编写出有职业特色的教材。加强相关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编写出既符合印刷企业发展方向又受各相关院校认可的具有印刷职业教育特色的成体系教材。

⑤建立符合当今高职印刷人才培养的全新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

现代印刷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高速发展,新技术、新材料不断出现,企业为适应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必须不断改进其生产条件和环境。而目前在校的学生将面临的印刷业不是现在的印刷业,而是以后几年的印刷业,所以为学生毕业后能较快地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在企业中担负重任,就必须在充分预测印刷行业发展趋势的前提下,将现有的课程设置成未来的状况。

⑥营造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育人环境

无论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还是观念创新都有是在一定的教育管理下进行的。教育的管理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高职学校要重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每一个学生的禀赋、性格、兴趣、心理以及经验、学习方式等都各不相同。因此,学校要创造必要的条件鼓励他们发挥潜力、施展才华,让个体的创造力得以有效地施展。

⑦建立校企合作模式,增加实践教学增强实践能力

印刷专业教育是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高职院校应该建立校企合作模式,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学生,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接触生产实际,发展他们的特长,拓展他们感兴趣的领域。让企业参与学生的培养,可以根据行业发展的需求去培养人才,从而减少学生所学习的专业技术与实际生产脱节的现象,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⑧注重印刷人才的全面培养

对于印刷专业的高职学生来说,在注重其技能提高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对其独立人格、健全心理、创新精神、适应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教育,才能从根本上避免出现技术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

印刷高职教育亟待改革,以适应行业需求,改变行业内部高级技术型人才紧缺的现状。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紧紧围绕高职教育的目标,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积极的探索,既实事求是,又开拓创新,通过整合社会和企业等方面的力量,充分发挥各方优势,把学生培养成为技术技能过硬、综合素质较高的高技能型应用人才---既能开拓创新,又能动手;既有较高的眼界,又能将所学付诸实践,以实现加速印刷职业学校发展与满足印刷企业需要的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1]郭静.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郑州大学,2007.

[2]邢洁芳.《高级印刷专业人才的培养与使用》,《印刷杂志》,2005(2):78-80。

印刷技术论文篇12

所有技术的发展过程,都能够体现出它的延续性以及继承,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先进的、新颖的工艺技术都可以基于落后的、陈旧的工艺技术,不断发展。

一 现代印刷术的发展

我国现代印刷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有过照相铜版印刷以及铅字印刷的印刷术,它属于凸版印刷术;用照相凹版以及雕刻凹版印刷的印刷术,它属于凹版印刷术;用石版、间接印刷、照相平板进行的平版印刷技术;以及借助于照相制版技术来进行镂印的印刷术,它属于孔板的印刷术。和以上提到的这些印刷技术相对应的是版画的不同种类,不同的印刷技术使得版画艺术进行创作的空间大大延伸,也给版画艺术工作人员带来了更多的使用手段。印刷属于机械复制类型的技术,而艺术需要表现出人们心灵的感受活动,通过版画艺术良好地结合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现代印刷技术开始在电子自动化方面大力应用,这同传统的使用手工操作进行的印刷技术不同,但现代印刷技术在印刷、间接性、复数性,以及制版这些方面的基本特征同版画的相同。为此,可以说,现代印刷技术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版画艺术也出现了很多新颖的研究主题。现代的时代不断发展,在进行版画方面的艺术创作时,不管是表现技法,还是表现精神,都会受到技术观念以及科学观念方面的深深影响。新颖的科学技术衍生出新颖的印刷手段,为此,版画艺术画家需要不断融合新颖的印刷技术,使之能够成为新颖的版画语言,借助于现代化的材料发展以及技术发展,缩短版画艺术同现代印刷技术之间的距离。

二 印刷术在质材上对版画的影响

版画质材性很强,不同的版画种类都对应着不同的技术手段以及质材要求,同时使用不一样的质材使用,就会产生不一样的版画画面效果,质材的每一次创造革新,也能给版画画面带来新颖的视觉艺术享受。现在的印刷材料一天一天变的广泛,凸版画使用的材料也有了多样化的发展,例如,麻胶版、实物版、塑料版以及剪切版等等这些材料让版画的风格变的异彩纷呈,同时也能够融合别的印刷方式。例如,美国的版画艺术大师休波顿借助于一种很薄很柔软的橡胶模板来当成凸版画的版材,然后把照相复制完成的图像移转到印版的表面,最后进行雕刻。通过这种方法,成功地对照相蚀刻的凸版技术进行了改造,能够给人们带来当代的视觉感受。现代印刷方式不单单给凸版画带来材料技术方面的革新,表现出来的图式也能够给凸版画的工作人员带去启示。版画工作人员深入研究凸版画的语言,会有现代电子电分印刷的因素影响,例如,在王华祥的《绿色背景》版画中,人们采用了近距离写实的方法,表现出客观形象的效果,让彩色版画朝着写实、具象方面发展,王华祥创作的肖像类版画十分相似于现代的彩色印刷品,现代高清晰度的印刷成果给其带来启示,让抽象性的技术语言成功地表达出近距离来。《平原上的舞蹈》这幅彩色木刻由张敏杰创作而出,他借助于现代的新颖印刷形式以及动画摄影技术,连续递进人物的动作,传达给别人生命的动力。以上所说的版画家成功地运用了现代印刷成果,站在社会学的立场上理解现代印刷技术的意义。为此,我们也需要靠这些印刷原理以及现代印刷技术成果,匹配起自身观念精神和版画视觉语言。

三 印刷术给丝网版画带来的启示

丝网版画同现代印刷术的联系最为紧密,丝网版画比其他的版画类型更加全面地吸收了现代印刷术精华。现代工业丝网印刷术的广泛应用,让丝网版画得到很大发展。古代的漏孔版应用具备了简单粗糙的图案,随着丝网印刷术不断发展,现代的丝网版画慢慢符合了现代人们在艺术审美上的要求,成为设计艺术以及造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60年代盛行的波普艺术里,丝网版画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景观艺术大师安迪尔的带领,现代版画慢慢被人们广泛接受。安迪尔一些作品就是进行物象上的简单重复,例如《玛丽莲梦露》,把美国明星照片当底片,同时使用黑白照片、彩色照片拼贴而成,用写实主义的具象艺术,丰富地表现丝网印刷技术。丝网版画在印刷方式也具有其他版画类型不具有的优势,丝网版画能够在凹面的实物表面印制,也能够在凸面的实物表面印制,能够完成简单图形的印刷,也能够完成精密的四色印刷,完全达到了现代艺术在艺术审美上的要求。丝网印刷让丝网版画人员不断运用新科技、新成果,这样一来,也加快了艺术性应用与技术性应用相互结合的步伐。

四 版画的未来发展启示

版画来源于印刷技术里的图像,由于文化传播上的需求,版画同印刷文字被人们广泛使用,版画技术也是绘画对印刷术的巧妙借用,由科技进步、造型艺术的紧密联系,加上机器制作、图像文本的改变,让人们的视觉文化也有了根本性的巨大转变,普通的百姓慢慢得到视觉文化产品,版画艺术同视觉经验、其他视觉文化快速发展。为此,可以说科技的进步过程也是版画艺术的进步过程,版画拓展空间也变的越来越大,有更多创造的可能性。

五 总结

基于工艺社会环境,我们需要掌握现代的文化核心,充满挑战传统版画的意识。艺术跟随着时代,一个时代匹配一种艺术。伴随科技飞速发展,印刷技术也会出现巨大革新,有更新颖技术手段,版画艺术也会随之演进、探索出新的创造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胡建清.浅析黑白木刻版画的艺术处理[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4).

[2] 李雨晨.女性美与自然美的结合——景德镇当代女性陶艺家创作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J]. 沧桑,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