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音乐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16 17:45:27

小学生音乐论文

小学生音乐论文篇1

①私伙局的传统在广府民间世代相传,玩乐之风兴盛,许多乡绅更是借此显示实力。长久以来形成的这种玩乐风俗使粤乐得以保存其文化基因,尽管上世纪80年代末期,受到欧美文化的冲击,粤乐一度被冷落,但民间玩乐的习俗一直没有销声匿迹。近些年,随着人们逐渐富裕,加之国家大力提倡保护传承传统艺术,无论在民间还是专业音乐界,粤乐的气氛又逐渐变得浓郁起来。笔者近些年也一直有关注广州及周边的粤乐社活动,发现开局之风非常活跃,番禺、顺德等经济发达地带,甚至一个村就有好几个乐社,参与者除了中老年人之外,也有不少年轻人,最小的玩家只有八九岁。民间兴盛的玩乐之风自然为“南亭会”的出现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回顾小组成立的历史,从一开始就带有雅玩的性质,与民间乐社一样,“南亭会”没有任何官方背景,五个年轻人聚到一起只是出于喜好。长期的合作,也使得粤乐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收获彼此珍贵的情谊。用余乐夫的话说:“小组建立至今,与其说是坚持,倒不如说是乐在其中。多年的实践,让我们充分地领略到传统音乐的魅力,演奏它们除了是必要的技术支持以外,更多的是友情的体现,生活体验以及共同的人生态度。”作为一个带有专业性质的粤乐小组,“南亭会”的出现并非偶然,因为粤乐很早就有职业乐师的传统,从最早一批职业乐师出现到现在已有100年的历史。这些乐师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吕文成、尹自重、何大傻、崔蔚林,到后来的刘天一、梁秋、朱海、余其伟等人,他们将粤乐的表演和创作专业化、艺术化,他们大多活跃于广州,有的进入到音乐学院,专门教授粤乐,这无形中为像“南亭会”这样的粤乐社提供了参照,并创造了有利的音乐文化生态条件。随着“南亭会”玩乐时间的增长,社会影响力也日渐显现,成为新一代粤乐职业乐师的代表。作为职业乐师队伍,“南亭会”所处的音乐生态环境与民间粤乐社有所不同,他们面对的主要是专业音乐圈子的同行和听众,且多数时候是将音乐呈现于专业舞台上进行展示性演出,而非民间状态的纯粹娱乐。因此,在演奏风格和状态上与民间乐社表现出它的差异,其中最突出的特征在于更注重乐曲演绎的精致细腻、技术的充分展现、夸张的音乐对比和艺术创新。舞台演绎要求在相对集中的时间维度中展示音乐的魅力,所以必然会强调美观好听,表演状态也不可能似民间乐社那般自由随意。所以小组成员会比较注重乐曲节奏的齐整精确、音乐处理的细腻精致,展现出一定的技术性,聚在一起奏乐的时候也时常会相互探讨艺术见解,而并不只是停留在民间私伙局放松娱乐的状态。职业乐师对音乐发展负有某种责任,多年的专业音乐训练也培养了他们这一能力和习惯,“南亭会”的几个年轻人也为此做了不少尝试,如前文提到的多声部编配、写作新曲等,这些都为传统粤乐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思路。“南亭会”在寻求创新这一点上,有着源于广府音乐文化生态系统的深层原因。众所周知,粤乐历来就有善于创新、敢于创新的传统,与相对闭塞的中国内陆地区相比,广府文化开放多元,广府人也比较开阔通达,对待外来新鲜事物的态度比较宽容。如广东音乐演奏家何大傻将夏威夷吉他引入粤乐,随后粤乐艺人又将小提琴、萨克斯等更多西洋乐器放了进来,吕文成借鉴小提琴钢丝弦发明了粤胡,并借用爵士音乐的节奏和西方音乐的发展手法,恰如其分地运用在了《步步高》《醒狮》的创作中,还提出粤乐要走和声新创作的路线这一想法。当代广东音乐家余其伟与作曲家李助炘合作,大胆探索,完成了《粤魂》《琴诗》等大型粤乐交响作品。

②前人的这些探索无疑给“南亭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也使他们在观念中自然接受创新思维,希望赋予粤乐更多属于他们的独特理解。多年来,他们的许多尝试也已经得到了行家的认可和肯定。“南亭会”的特点形成还有一个深层原因,是来自于他们自身,用音乐生态学的理论来说就是音乐系统中的“音乐人”这一因素。音乐终归是由人创造的,音乐人是音乐文化的活载体,艺人往往对于音乐事象的形成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南亭会”的五位成员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学院派”,二是“年轻”。五位成员均有长期的专业音乐学习背景,又都接受了音乐学院的系统训练,除了接受中国传统音乐之外,他们也广泛接触其他各类型的音乐,特别是西方古典艺术音乐。余乐夫和童绍民还是狂热的摇滚乐手,他们组建的“吹波糖”乐队长期活跃于粤语摇滚乐坛。传统、流行、西方音乐等丰富的音乐知识结构背景使得他们的视野较之民间乐社的乐手更为开阔,创新思维也更加发达,并转化为作品表演中的种种探索和尝试。长期的学院派技术训练,也使他们普遍掌握了较为扎实的演奏技术,培养了舞台化演奏的习惯,更加追求粤乐的艺术性发展之路。再说说年轻,2003年乐队组创时,他们只不过20岁出头,现在也不过30多岁,正当思维活跃、精力旺盛的阶段。所以从一开始,他们并没有太多的思想包袱和压力,敢于尝试,且保有对音乐的多方面兴趣。这或许就是年轻音乐人的一大特质,他们的身上总是会带有当前时代的烙印,在演绎传统音乐的过程中,这种时代特点也许会逐渐融化进去,输送传统新的血液。一种音乐文化的长时间存在必然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生态和社会环境。“南亭会”形成和发展的时机恰好处于一种有利的氛围中。2005年之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始逐渐推广开来,国家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十年下来,社会的观念意识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特别是在西方文化为主导的专业音乐院校中也越来越提倡对于传统音乐的研习。加之国家政策的扶持,各类比赛中对于地方传统音乐门类项目的设置,极大地激发了年轻一代对传统音乐的重视和喜爱。“南亭会”作为新一代的年轻粤乐演奏组合自然也备受关注,在诸多同类型乐社中脱颖而出。在将粤乐带入越来越多的国内外舞台的过程中,也正在迎接着一个粤乐发展的新时期。

小学生音乐论文篇2

 

创新精神是我国现代素质教育着重培养的能力之一,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有很大的作用和效果。在音乐教学中,通过对教育方式和理念的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能够得到很好的效果。

一、突破传统,师生共享音乐

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创新教育。其主要摘要唱唱跳跳的时候,还可以直接进行。教师和学生之间也没有了讲台的隔离,跟学生之间的距离也近了不少,可以一起唱歌跳舞,不仅让教师变得平易近人,也让学会能够对教师更加接受。

二、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音乐的课堂中,不需要缜密的思维和优美的语言,最重要的是丰富的想象能力。这是学生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例如,在教授《太阳出来喜洋洋》的时候,可以先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将歌曲的作者资料让学生进行了解,明白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创作,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以及歌曲的提点和体裁等资料。将歌曲的背景资料先进行介绍,能够让学生增加对歌曲的认识和了解。然后,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下山歌的特点,以及唱歌的位置,让学生想象一下自己在山野唱这首歌的情况。学生在对这首歌进行学习后,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用自己理解的方式来对这首歌进行诠释。只要学生能够将对歌曲的理解表达出来就行了。可以采用合唱的凡是,或者加上简单的伴奏。让学生通过想象身临其境小学音乐论文,能够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也能够为培养创新能力打下基础。

三、创造气氛,加设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是教学的引导者,也就是说,教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也是教学的关键之一。教师应该努力地创造出宽松、轻松和自由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之中能够感觉到放松。而且,这种氛围应该与课本的情景相同或者相似,这样便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以及对课文接受。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主动地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探索和尝试,并在自己的想象中,与课文的情境进行融合。例如,在《牧童短笛》的教学中,可以先将牧童的形象在多媒体上进行演示,牧童骑在牛背上的样子深入学生心中,然后再将图调大,让学生看的更加清楚,再将图调小,让学生有牧童已经走远的感觉。学生对这个一定会很感兴趣,不明白教师这样做有什么意图,以及图片的意义是什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这个时候,可以将歌曲重新放一遍,让学生结合图像来进行欣赏。看完图像欣赏完音乐,学生可能会感觉,歌曲要表现的是牧童在放牛的情景,也可能会感觉牧童在牛背上玩耍等情景。这个时候,教师可以进行适时地讲解,将歌曲的背景和特点进行说明。然后可以对学生提出新的问题,

学生们通过自己的理解,能否为图画添上其他的内容呢?这就会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仅学会自己思考,还展开了想象力,对课文进行深入的了解。

四、提高学生的兴趣

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其学习能力的一种。这种学习能力的培养,最重要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音乐的学习有了兴趣,就会自主地进行音乐的学习,并且能够投入到学习之中,通过已经掌握的知识,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自己寻找答案,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运用自己的想象能力,积极地进行探索和创新,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

音乐的欣赏是一种美的享受,现代的家庭教育中,家长会让学生学习一两种乐器,学生会有一种想要展现自己的欲望。教师可以通过在教学课堂中,为学生提供这样一个机会,满足学生的展现欲望,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并且也能够通过这种方式小学音乐论文,增加他们对音乐的羁绊。例如,在音乐课中,可以给学生对打击乐器进行简单的讲解,其原理和构造等。然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学习制作,并且让他们课下进行联系,在下一节课中进行展示,并且进行竞赛。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也能够锻炼学生的操作实践能力,让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行发挥,做出好的乐器,展现出新颖的展现形式。可能有的学生会用碗装水,调出不同的音调,用筷子进行敲击演奏,也有可能学生用酒瓶做成编钟来进行击打出声,表现的方式有很多种,学生的想法不同,做出来的东西和效果也就不同。这样,不仅让教师的教学达到很好的效果,也让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表现,自信心得到提高,得到了来自教师和其他同学的肯定,也会让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得到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了,就会更加努力地对音乐进行探索,更加投入到音乐的学习中来。

五、结语

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教师共同努力的目标。学生创新能力提高了,不仅对于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是很好的一种反馈,也能够对教学的效果进行很好的促进。这对于初中音乐教学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也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曹理.中学音乐教学论新编[M].高等师范出版社,2003,(4).

[2]多滔.情感体验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J].音乐天地,2009.

小学生音乐论文篇3

王雅婕《管弦伎乐,特善诸国――隋唐多部伎中的龟兹伎研究》,上海音乐学院,赵维平

张斌《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原始与先锋的融合――谭盾民族管弦乐作品的个案剖析》,中央音乐学院,李淑琴

二等奖:

何乐《唱赚研究》,星海音乐学院,吴志武

何丽娜《唐代女性乐人文化身份与社会地位的探讨》,中国音乐学院,修海林

江山《琴曲

唐吟《兼收并蓄羽化新声――谭小麟艺术歌曲研究》,上海音乐学院,戴微

三等奖:

马晓楠《谈先秦瞽涞匚谎荼涞奈幕内涵》,德州学院音乐系,段文

杨拓《贾湖骨笛传承新探》,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孟维平

施吟云《吴地琴史探微》,上海音乐学院,戴微

尹韶文《爵士在上海――上海爵士音乐生活状况初探》,上海音乐学院,王勇

叶展鹏《澳门爵士乐发展史演变初探》,澳门理工学院艺术高等学校,胡企平

杨帆《人本主义者蔡仲德――由其音乐美学研究说起》,四川音乐学院,包德述

张斯絮《台湾现代国乐作品(梆笛协奏曲>研究》,中央音乐学院,蒲方

周晏理《建国初至“”前(1949~1966)今虞琴社的转型及其成因探微》,上海音乐学院,戴微

秦旋《乐与诗的疏离――论齐尔品为中国诗词(将进酒)配曲的文化误读》,中央音乐学院,何宽钊

程美《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的先驱――曾志搿罚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陈蓉

硕士组(18篇)

一等奖:

孙豪《清代平阳府地方音乐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崔宪

袁昱《燕京大学音乐系历史研究》,中央音乐学院,梁茂春

二等奖:

张宇晓《汉画像中的长袖舞研究》,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李荣有

管亚男《(律吕正义・续编)的初步研究》,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郑锦扬

宁江滨《湘籍琴家邱之、杨宗稷、顾梅羹考略》,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喻意志

刘佳《不应被忽视的古琴史料集――周庆云(琴史补)、(琴史续)研究》,上海音乐学院,戴微

三等奖:

石林昆《江永律学理论初探――以、为例》,天津音乐学院,郭树群

柴世敏《(钦定诗经乐谱全书)的初步研究》,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郑锦扬

朱国伟《无锡鸿山越墓的音乐考古发现与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王子初

乔晴《敦煌莫高窟第148窟乐舞壁画研究》,武汉音乐学院,李幼平

容邵《唐代类书与音乐文本知识――以“唐代四大类书”为例》,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李方元

漆明镜《解析》,上海音乐学院,陈应时

刘宇《(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读本的雏形、面世与修订过程之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李岩

巫宇军《“客家筝”形成略考》,中国艺术研究院,田青

陈述知《沈亚威歌曲创作研究》,南京艺术学院,冯效刚

张英杰《陈洪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李岩

段蕾《从1898~1911年间的39种报刊看晚清女性的音乐新生活》,中央音乐学院,李淑琴

温鹏翔《20世纪50年代天津音乐教育研究》,天津音乐学院,靳学东

博士组(6篇)

一等奖:(空缺)

二等奖:

郭威《曲子的发生学意义》,中国艺术研究院,项阳

曾美月《宋记音乐文献史料价值研究》,上海音乐学院,洛秦

高洪波《移居香港的大陆作曲家研究――20世纪30~80年代》,中央音乐学院,汪毓和、陈永华

三等奖:

小学生音乐论文篇4

2自主表演,张扬个性

在小学音乐课堂上经常遇到一些胆小、爱面子、自卑感强的孩子,他们不敢在课堂上唱歌,更不敢表演,别人唱他们听,别人演他们看。教师要多关注这样的孩子,给他们一个微笑,送上一个赞美的眼神,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们自主表演。用角色化的歌声与表演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自主表演是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把歌曲内容形象地再现给大家。教师要抓住小学生的注意力,善于摸索、分析小学生的心理,了解小学生的心态,不断激发小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在自主表演中理解歌曲内容,培养学生表演能力,张扬学生个性。如教学《小乌鸦爱妈妈》时,教师动情地说:“乌鸦妈妈受伤了,小乌鸦特别着急,希望妈妈尽快地好起来。它会怎样照顾妈妈呢?它对妈妈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注意用表演的形式体现孩子爱妈妈的深厚情怀。”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表演。孩子用柔和的声音、关切的眼神问妈妈还疼不疼了,给“妈妈”端水、喂药,轻轻地拉好被角。孩子们的表演惟妙惟肖、情真意切。学生的表情是兴奋的,忘记了疲劳,彰显了表演魅力。自主表演时,学生分工明确,相互配合,积极努力,共同完成了表演任务,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践行了感恩教育。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空间和相应的条件,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提高小学音乐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良好发展。

小学生音乐论文篇5

素质教育内容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划分,其中环保教育是涵盖于中小学文明礼仪行为习惯教育的始终的,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如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养成爱护自己和他人物品的好习惯、养成爱护公共财物的好习惯等等。

在音乐课堂上,可以利用音乐教材内容展开拓展教育。

音乐课堂上,教育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爱惜课本。告诉学生所用课本纸张,都是来自大自然,是用砍伐的大树制成的,同时给学生讲解、展示树木在大自然中的作用防止水土流失、释放氧气、是鸟类等很多动物的栖息家园、能为人类生活、生产提供原料和木材,如果我们青少年能从小养成节约的好习惯爱护我们的課本,那么我们就可以减少对树木的不必要的砍伐,节约我们的林木资源,也减少对大自然的破坏,从这一点不难看出,音乐课堂也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好阵地、而环保教育是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生音乐论文篇6

国家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设定的音乐课程目标是:“学生通过音乐课程学习和参与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探究、发现、领略音乐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涵养美感,和谐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展文化视野,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丰富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1]《课标》对中小学音乐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教学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和更广阔的创造空间。

《课标》对于中小学生学习音乐创造,给出这样的定义:“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实践和发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音乐创造包括两类学习内容:一是以开发学生潜能为目的的即兴音乐编创活动;二是运用音乐材料进行音乐创作尝试与练习。”[1]由此,我们不仅可以知道音乐创编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而且不难做出这样的判断:中小学音乐教师音乐理论水平的高低、音乐专业技能及相关文化修养的优劣,决定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开发和音乐创造力培养的进程,决定了中小学音乐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当我们看到中小学音乐教学长足进步的同时,也不难发现还存在一些问题。根据笔者的走访与调查,就当前中小学音乐创编教学现象,从不足与改进对策两方面进行阐述。

一、中小学音乐课堂创编活动中存在的不足

1.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理论素养与实践脱节

音乐教师在职前的学习中,由于大学的传统作曲理论“四大件”的教学过于强调高深的理论及严格的规则,没有清晰的教学目标和较强的针对性,在教学中缺乏应有的实践训练,也没有引导未来的教师如何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将这些理论渗透其中,因此很难实现学以致用。由于中小学音乐教学历来存在的“重技能、轻理论”的现象,教师自身很难主动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并运用到教学实践过程中。因而在中小学的音乐课教学中,教师能较好地指导学生演唱歌曲、演奏器乐小型作品,以及合唱、舞蹈的编排;而对于创造一些节奏与歌曲片段、音乐故事、音乐剧、自制乐器等就会感觉无从下手或完全没有概念。这正是由于音乐教师缺乏理论知识的应用,导致学生对音乐要素――力度、速度、音色、节奏、节拍、旋律以及调式、和声等缺乏应有的认识。音乐理论的缺失,使音乐创造缺失了材料和动力,就如同建造大厦没有钢筋水泥,列车要开动却没有电力和柴油一样。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学的质量,真正实现音乐课程所设定的目标,关键在于教师理论知识的累积和运用。

2.中小学音乐教师音乐创编教学观念滞后

在笔者走访的音乐教师中,绝大部分音乐教师都认同音乐创编的意义与价值,但教师们又都认为创编课“不好上或不会上”。通过与教师们的访谈,笔者发现:几乎所有的教师一谈到“创编”就认为是作曲,而教师们也都认为自己从来没有“创作过歌曲或舞蹈,怎么能给学生上创编课呢?”事实是,音乐创编课是通过运用音乐材料,进行即兴的音乐活动与创作尝试,而不仅仅是“作曲或编导”!我们的音乐教师所要做的是运用音乐素材,在音乐课堂通过节奏与歌曲的片段、音乐故事、音乐剧的创作以及乐器制作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与创造能力。

3.中小学音乐课堂创编教学的缺陷

当今中小学音乐教育中,主要进行的是歌曲演唱、乐器演奏、音乐作品赏析课。音乐创编活动不能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例如,在歌唱课时,教师不能结合教唱的歌曲进行节奏创编、歌词创编、角色表演等一系列深化歌唱教学的创编活动吸引学生的兴趣。在进行音乐创编活动时,教师常常会遇到这些问题:设计音乐创编活动的内容时,由于创编目标不明确、创编形式单一等,导致教与学相分离,“各念各的经”;在教学时,教师往往只重视创编目标与创编内容,却忽视了课堂创编过程的引导,导致课堂秩序混乱,教学效果不理想;在教学评价时,仍坚持传统的教师是“领导者”的评价方式,轻易地以“对”或“错”评价学生的创造活动,而不是以具体的欣赏观点激发学生的创作思考。

二、提升中小学音乐创编教学能力的对策

1.提升音乐教师的文化艺术素养

音乐是文化的特殊表现形式。音乐有两种形态:符号(乐谱)、音响。无论以哪种形态出现,音乐与其他文化表现形式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是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语言、不同、不同文化人群都能够体验感受、欣赏并接纳的文化。例如:贝多芬是德国作曲家,他的《命运》交响曲却可以震撼全球;中国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也可以感动世界;还有韩国的《江南style》,风靡整个地球的程度令人不可思议;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小学音乐教师要提高理论及创编教学能力,还需要不断提高文化修养,以开放的视野、广阔的胸怀,尊重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理解音乐文化的多元性,并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自己的精神更加丰富,知识更加渊博,教学更加得心应手。

现在,音乐教师的职业培训丰富。依笔者之见,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缺乏的是与当代艺术创作的联系。这需要政府与专家在适时更新教材的同时,为音乐教师与作曲家及编导家们打造一个网络平台,使传统的至当代的优秀作品都可以成为教师的课堂资源,并且让当代一流的艺术家们随时都可以参与并帮助中小学的音乐创编课堂教学。这种资源的运用所带来的艺术教育的力量不是我们可以想象的。

2.转变音乐教师的课堂创编观念

(1)教师将理论与创编实践转化成学生创造的乐趣

学习和掌握作曲技术理论是音乐创作的前提。因为这些理论不仅凝聚了前人创造的智慧结晶,也为后人的再创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无论是现任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还是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都要不断提高作曲技术理论水平。不但懂得复调、和声、曲式、配器的基本知识、规则,还要了解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关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中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自然地运用这些理论,使中小学生在音乐课的学习过程中,感受音乐创作的魅力,掌握音乐创作的基本知识,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把音乐创作变成他们的乐趣和自觉行动。

(2)教师在音乐创编教学活动中渗透音乐知识

虽然音乐不具备语义的确定性和对事物描述的具象性,但它有自身的逻辑性和起着支撑作用的结构性。正因为如此,音乐才能够展现出它不同体裁、不同形式、不同风格、不同情感的丰富多样的作品,让我们拥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音乐财富。所以,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师对音乐作品的分析能力,特别是技术技能方面的分析能力,是提升他们的理论和创编能力的有效途径。这是因为:具备了对音乐作品的分析能力,中小学音乐教师就能够在教授音乐创作的时候,在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者时代背景以及歌词等所提供的文字信息之外,还能够从音乐作品本体出发分析它的体裁、结构、织体、旋律、和声以及节奏、速度等技术层面的信息,从中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了解作品的内在逻辑,更加准确地把握作品,更加淋漓尽致地表现作品。

(3)音乐课创编教学的途径:“听觉――模仿――即兴”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在音乐课的教学中,始终贯穿以“聆听”引导教学。在创编教学中,创设音响情境。例如在欣赏课《雷鸣电闪波尔卡》,根据作品中的音响特征,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引导学生运用口、手、脚表现作品中描绘的大自然的音响,使学生的内心听觉与创造能力都得到一定的发展。

模仿是中小学音乐课创编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学习艺术技能所必须完成的过程。学生通过聆听感知音乐;通过演唱或演奏体验音乐;通过模仿,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创造学习。从模仿中学会创造,特别是小学的音乐创造活动常常是从模仿开始。

在音乐创编教学中,即兴创造与创作缺一不可。即兴创造是指学生根据当时的感受而产生的一种音乐创造行为,它往往与即兴表演联系在一起;创作或改编乐曲则是经过构思、选择素材、加工组合成为一首作品。小学的音乐创作活动,应该尽可多地采用即兴方式;让学生在即兴创作中积累音乐经验,提高知识水平和创造力,逐步进入非即兴性的创作练习(如按要求编写、创作曲谱)。

3.提高音乐教师创编教学的能力

(1)恰如其分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从音乐的素材而言,音乐离不开音高与节奏。因此,在音乐的创编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例如,在人音版一年级第四单元的《动物说话》歌唱课中,教师启发学生回想生活中的动物发出声音的时值长短,引导学生创造由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组合而成的动物说话的节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动物说话声音的特点,创造音高。学生在学唱《动物说话》后做上述的创编活动,觉得既有挑战又有趣。其次,在教学中运用电脑教学平台,通过CAI技术一体化的音响、图像、文字的强化、渲染、诠释创编音乐内容的情景与特色,增大课堂的信息量,满足学生对音乐文化与音乐风格的认知,为激发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提供了事半功倍的教学平台。

(2)循序渐进的教学设计

在教学中,首先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年龄特征,设计创编教学。小学低段的学生活泼、爱模仿,但音乐理论基础浅,尽可能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低学龄段的学生在创编中通过设置情景,以动作创造、声音的想象为主。创编课的教学语言应该避免空洞,有明确的创编目标与创作提示。初中学生既具备了一定的音乐理论基础,又有了对世界一定的判断力以及自我的价值观,可设计欣赏与创编结合的课型。创编的形式应丰富多彩。

(3)营造平等、和谐、互动的教学氛围

曾有日本学者恩田彰(1987)提出了能够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师具有下列特征:教师自身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与创造力;教师有着与学生共同学习的态度;建设鼓励、包容、理解、欣赏的创作气氛;积极创建充满创造力的班集体文化;营造充满创造力的学习环境;重视在创造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上述的六点在具体的教学中体现为:(1)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不再是指导者的姿态,而是创编的策划者、参与者。(2)教室文化提倡多元与宽松。从细节入手,如教室桌椅的摆放都与传统的队列摆放有较大区别,经常改变区域摆放,以放大空间、增强交流的圆形、扇形为主。(3)通过亲切、形象的教学语言,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准确地传达教师的创编意图。(4)在创编课堂的教学中关注个体创造感受,随时加以引导与疏导。对于创造力旺盛、表现欲望强烈的学生要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为胆怯、创造力薄弱的学生充分创造机会,让其参与到课堂的创编活动中,并且不失时机又恰到好处地鼓励学生“你的节奏感很强!你的声音很好听!你很擅长讲故事”等等,鼓舞与激发相对弱势的学生。

(4)创作教学中,形成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评价

在音乐创编的课堂中,教师应该重视创编的过程,不轻易地以“对”或“错”评价学生的创造活动,而是以具体的欣赏观点激发学生的创作思考,并且扩大评价主体,真正地形成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不再是教师一人评价,而是所有的参与者都是评价者,调动学生重视创造过程,增强相互交流、协作、欣赏的机会,真正地让学生体验“做中学,学中做”的创造乐趣与创作成就。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中小学音乐教学应该以“源自音乐、回归音乐、感受音乐、创造音乐”[2]为宗旨,以实现《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为方向,不断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师对音乐的感悟能力和认知能力,不断提升他们的音乐理论水平、音乐创编能力和教学能力,使音乐课真正成为发现美、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殿堂。

――――――――

参考文献

小学生音乐论文篇7

博采精取融会贯通--在钱仁康先生《学堂乐歌考源》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 陈聆群

钱仁康先生《学堂乐歌考源》 出版座谈会纪要 邹彦

洋务人士笔下的西方音乐(《中国近代音乐史稿》中的一节) 陈聆群

古琴徽分的顺逆推算 赵宋光

琴调溯源--论古琴正调调弦法 丁承运

在谱式的背后--对中国古谱的再认识 林友仁

关于《二十世纪的帕萨卡里亚研究》 --徐孟东博士学位论文读后 彭志敏

来自丝绸之路的回响 --杨立青的中胡与交响乐队《荒漠暮色》初探 郭树荟

泽纳基斯管弦乐:《灯芯草》音乐形态的几个特点 邹向平

舒尔霍夫和他的《第三钢琴组曲,为左手而作》 陈雪筠

对当代歌曲中审美趣味变迁的一种描述 刘士林

计算机音乐思维研究 陶辛

民族器乐创作问题 徐坚强

略论荀子的"中和"观 欧景星

钢琴在二十世纪的境遇点滴 梁静

族性中的音乐叙事--以瑶族的"叙歌"为例 彭兆荣

马来民间音乐的节奏模式与马来文化的深度结构(下) 罗艺峰

《东亚乐器考》中文版补遗(一) 林谦三,彭瑾

繁盛期青铜乐钟的编列研究(上) 陈荃有

巴赫的《管风琴小曲集》与众赞歌 李爱华

《申报》音乐资料选辑之一上海音乐学院部分(上) 陈正生

二十世纪帕萨卡里亚代表作品概述(三) 徐孟东

阿·齐尔品和索·古贝多琳娜作品中的东方特点及其比较研究 甘璧华

二十世纪现代音乐中的钢琴艺术 何上峰

通晓历史的表演(HIP)导论 刘宁

小提琴演奏的发音方法探讨 山岭

关于"重写音乐史"--读《"重写音乐史":一个敏感而又不得不说的话题》之后 汪毓和

"乐"作为文化行为方式的存在--答刘再生《《声无哀乐论》今译》"编者按"兼及今译的概念理解问题 修海林

关注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修史工作--《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史纪年》编后感 孙继南

在中国音乐史第六届年会上对《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史纪年》的发言 汪毓和

采石铺路之作--再贺《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史纪年》面世 陈聆群

《二十世纪的中国音乐创作--阿炳的音乐与意义》导言(下) 施祥生,沈沁,沈洽

文化部孙家正部长的贺信

上海市委宣传部王仲伟部长在我院75周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

杨立青院长在我院75周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

全国音乐院校长论坛会议综述

纪念蔡元培院长 钱苑,林华,孟东,洛秦

走教育创新之路,创国际一流院校 --上海音乐学院2002年教学工作会议综述 李小诺

同气连枝的回旋歌、回旋诗和回旋曲 钱仁康

变和弦及其在五声性调式和声中的运用 --五声性调式和声研究之二 樊祖荫

恢复和声音响的自然属性--索·古贝多琳娜作品中的和声与风格探究 甘璧华

为"重写音乐史"择定正确的突破口--读冯文慈先生提交中国音乐史学会福州年会文章有感 陈聆群

戴鹏海文章《还历史本来面目》读后感 汪毓和

有关民族管弦乐与音乐文化识别论之反思 梁铭越

《蒲松龄俚曲》曲调风格形成的语言因素 刘晓静

18世纪德语地区各国的小提琴家和作曲家 范额伦

女媧作笙簧的神话意蘊 王少华

《修禊吟》打谱后记 戴晓莲

从设菲尔德到勒芬CHIME与IMS年会小记 汤亚汀

音乐心理学--刻不容缓的学科建设任务 叶思敏

柯达伊《匈牙利诗篇》的音乐分析(下) 桑桐

剧场建设中的建筑声学问题 华天礽

试论音乐的力度结构--卡特《木管四重奏》练习曲No.7中力度的分析与认识 张巍

音乐听知觉的内部矛盾概述 林华

"音乐试图将音乐作为音乐来摆脱"--几则相关当代音乐的文本阅读及其现象诠释 韩锺恩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继续深入地研究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冯灿文

莫扎特"借题发挥"的创作实践 钱仁康

"叁伍以变,错综其数"(上)--再论"四宫纪之以三的十二吕律" 牛陇菲

乐户与宗教音乐的关系 项阳

"西归此去应无憾"--深切悼念音乐学泰斗廖辅叔先生 陈聆群,金桥

明清俗曲与日本"明清乐"的比较研究 徐元勇

隋唐宫廷燕乐中的印度乐 龚蓓

祁连亘古情裕固土风浓--钢琴与乐队《祁连山狂想曲》的创作特色 相西源

《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 最新版在线浏览 方建军

曾侯乙钟磬铭文疑难字释义述评 陈应时

"叁伍以变,错综其数"(下)--再论"四宫纪之以三的十二吕律" 牛陇菲

一位心系上音的前辈老校友--追忆前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教务主任陈洪先生 金桥

文人与文化 周文中,张巍,汤亚汀

音乐社会学的基本观念与学科认识 曾遂今

也谈唐代的急、慢曲子 郑祖襄

加勒比海地区的音乐(下) 陈自明

关于离调、副属和弦的理论探讨 桑桐

罗勒:"第二实践"的先驱 孙国忠

约瑟夫·施万特纳的混合室内乐<麻雀>的作曲技法 郭鸣

还历史本来面目--20世纪中国音乐史上的"个案"系列之一:陈洪和他的<战时音乐> 戴鹏海

探究乐坛奇才成功之谜--赵宋光教授心理结构分析 罗小平

音乐美学基础(上) H.里曼,缪天瑞

意向存在作为音乐意义的形而上显现 韩锺恩

新时期本土与西方对话的新语境 李诗原

关于"音乐是什么"的理论模式及其不同思考方式--《关于民族音乐学的一种理论》的读书笔札 修海林

生存与释放--论遗存原生态民歌的传统功能与观念 黄允箴

论民族音乐学双视角文化立场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趋向(上) 杨民康

他站在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上--黎锦晖的探索对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启示 项阳

论"差距"与"差异" 刘桂腾

民族音乐的角色定位与转换 梁继林

哀叹或直面?--由聊城八角鼓的消亡引发的思考 任一

杨荫浏历史著作的宏观布局及其时代特色 孔培培

鼓吹乐起源说 王珉

意境--音乐表演艺术的审美范畴 杨易禾

论埃里克·萨蒂音乐观念的先锋性 刘瑾

音乐美学基础(下) H·里曼,缪天瑞,冯长春

比较:家园·区域·全球--王耀华先生著《三弦艺术论》阅读及… 王义彬

不同凡响--贺绿汀音乐厅建设回顾 华天礽

2003上海"全国音乐学术规范研讨会"会议纪要 李小诺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迎接教学工作评估--上海音乐学院第二届教学工作会议综述

欣德米特的调性观念(上) 桑桐

安东·威伯恩的《钢琴变奏曲》作品27 陈铭志

20世纪音乐的和声技法·序论 杨立青

浪漫·自由·组织:一个创造者的不安灵魂(下)--勋伯格钢琴小品析 赵晓生

"对称性"与"黄金分割律"--音乐作品中结构比例布局的历史研讨 田刚

"优美的歌唱"--美声唱法训练四题 施敏

十二音音乐在上海的诞生(上)--论作为作曲家、音乐家和教师的沃尔夫冈·弗兰克尔 思想悟子,张漪,杨燕迪

《电子音诗》:瓦列兹缔造的现代音诗 梁晴

舒曼的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兼谈舒曼对艺术歌曲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夏小燕

沈心工与白话文--兼论我国近代白话体歌曲创作的初始阶段 杨成秀

后现代主义与广东音乐的创新与发展 王少明

"同均三宫"假说的学科能量 蒲亨建

小学生音乐论文篇8

关键词:小学音乐欣赏;情感体验;教学方法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欣赏教学是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音乐欣赏课的学习,可以开发孩子智力、陶冶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培养他们良好气质修养等;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感情,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音乐是表现情感的艺术, 欣赏者必须用自己曾经历过的生活知识、体验所听到的音乐感知。可是心理学研究表明, 小学生尚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逻辑思维能力较差,这是上好音乐欣赏课的又一大难题。

做好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不仅要丰富小学生音乐基础知识,更要加强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感受。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随着时间流逝而流动,那么,在音乐欣赏课中,我们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抓住这瞬息即逝去的音乐,激发起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呢?针对这一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小学音乐欣赏兴趣谈一些浅显的看法。

1 丰富的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是感知音乐的基础。这对音乐美的感受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小学生由于年龄小、阅历浅、缺乏生活经验,因此初始阶段的情感内容比较单薄。小学低年级学生只适宜演唱一些轻快活泼、悠扬优美的歌曲。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情感不断丰富.可以逐步演唱雄壮的、优美的、抒情的歌曲。以后扩展到欣赏情感有变化、较复杂的乐曲。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应让学生把自身的生活体验与情感表达结合起来,使他们能逐渐从现实生活的情感体验中,储存各种情感.丰富音乐心理的“内在图式”。例如知道上行音调多表现兴奋昂扬的情绪,而下行的音调则常与悲哀、痛苦相联系等。这些音乐的表现形式的把握,必须依赖丰富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1.1 选择学生喜欢的音乐

一些教师认为教材上的曲目都是精选的经典作品。学生没有理由不喜欢。但事实上“100%的学生喜欢音乐,而80%的学生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绝大多数学生喜欢唱歌,但很少喜欢唱教材中的歌”。面对这种现象,我们要困势利导,积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他们喜欢的音乐。如果教师尊重学生的选择。把一些学生喜爱的、优秀的通俗音乐引进课堂,并且进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引导,逐步丰富他们的欣赏知识。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就一定能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欣赏习惯。

1.2 选择学生喜欢的教法

传统的音乐欣赏大致分为以下四步:(1)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及思想内容;(2)初听作品,有整体印象;(3)曲式结构分析.讲解作品;(4)复听作品。逐步欣赏音乐……教师在向学生讲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及进行德育渗透时.忽视了音乐的艺术性、审美性。雷默指出:“当艺术被看作是艺术,而不是社会或政治评说,不是一桩买卖。不是为任何非艺术的目的时。那么它就首先是作为一种审美特征的承受者而存在的,虽然艺术也为非艺术目的服务。但审美教育首先关心的应当是艺术的审美作用。”我们与其向学生肢解示范歌曲,不如渲染情境。让学生在不同的氛围中自己诠释作品。教师要以自身炽热、强烈的感情点燃学生情感的火焰。

1.3 尊重学生的理解

阅读一本科学著作、学习一个科学原理,人们绝对不能随意加以发挥,但欣赏音乐恰恰相反.“欣赏者必须调动自己整个心灵通过审美再创作达到对艺术作品的超越.使艺术欣赏活动成为个人欣赏活动”。这也就是说欣赏音乐时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一部作品都有特定的历史性。比如在欣赏《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歌时。有的学生提出异议:歌词没有时代气息。面对这样的观点.我们是顾及自己的面子一棒子打死,还是鼓励他们继续和自己“作对”呢?这值得我们深思。

2 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教唱。学生跟着一句句学唱,现在需要我们小学音乐教师和学生达成一片,共同的学习新的知识,体现一种综合课型。在课堂上,学生以身体作为一种“乐器”,随着音乐自由的运动。每个学生都会对所听到的音乐做出不同的反应,这样充分的发挥了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动性。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个学生都有得“优”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会成功的快乐!在欣赏《采茶舞曲扩时,通过学生的初步感受,引导学生用歌舞、晃身,点头,拍手等各种形式参与进来。对于表现出色的学生,老师可以问一些较难的问题;对于平时不喜欢回答问题的同学可以问一些简单的问题。一旦发现学生能够正确表达乐曲的意思,老师要立刻送给学生一个激励性的动作或肯定的语言。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既可以使学生系统的掌握所学的知识,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音乐的美妙和神奇,体验音乐的情绪,了解和熟悉音乐语言,领会和感悟音乐作品的内容,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浓厚兴趣,获得美好的音乐享受是音乐欣赏的首要目标。

结语:

欣赏教学是学校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陶冶情操、提高音乐鉴赏力的重要途径与手段。欣赏就是为了怀着由衷的欣喜、热爱之情自动追求从音乐中获得自我满足和自我发展的实践过程。”传统的欣赏教学一般为先介绍作品基本情况、创作背景、作曲家情况,然后进行欣赏,而这种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造成的结果是教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学生在下面不知所云.使学生不喜欢音乐欣赏课.也丧失了学习音乐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祖萍萍 小学音乐欣赏课的视听结合[期刊论文]-商情2009(29)

[2] 张瑞 论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期刊论文]-成功(教育版)下半月2011(2)

[3] 蔡淼 从"审美"着眼进行小学音乐教学[期刊论文]-科技咨询导报2007(19)

[4] 李林.郑文珍自制教具对落实科学新课标的价值分析[期刊论文]-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4,14(6)

[5] 朱志红 浅谈小学音乐的欣赏教学[期刊论文]-科技信息2010(19)

[6] 周媛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之我见[期刊论文]-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1(4)

[7] 戴建芳 小学音乐课堂中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探索[期刊论文]-音乐天地2008(10)

小学生音乐论文篇9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主要师资力量,我国要实现中小学音乐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目标,就在一定程度上要求音乐专业学生必须具备优秀的音乐专业知识以及良好的执教能力。那么该如何提升音乐专业学生的执教能力呢?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与社会调查,论述当今高师音乐专业学生执教能力的现状与不足,对提升高校音乐专业学生执教能力的对策进行分析。

一、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毕业执教现状

笔者通过对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教育实习的调查,对现今高师音乐专业学生执教能力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做出分析和总结。目前,高师音乐专业毕业学生执教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未能及时做好角色转换

大部分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只重视音乐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登台亮相机会的争取,忽视了教学理论的学习与教学实践。音乐专业毕业生在步入教师职业后,不能及时调整好自身的心态,常把学生时期的一些不良习气带到工作当中,遇到问题不愿意向有执教经验的教师咨询和学习。同时,对音乐教学缺乏积极性,把音乐教学当作“形式”来完成,在每个星期一两节音乐课的情况下对课程也是敷衍了事,缺乏教学自信和学科自尊,对音乐教学缺乏必备的热情。

(二)综合素养不全面

当前许多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素质状况与社会需求存在着较大差距。一直以来,高师音乐专业的招生模式都是重专业轻文化的,这造成了学生文化知识结构单一。由于少部分音乐专业学生对国内外的音乐文化了解甚少,无法正确分析音乐作品所体现的民族风格和情感内涵,导致演唱和演奏作品时,无法诠释好作品的艺术魅力,甚至会出现曲解作者原来的意思的情况。

(三)执教能力欠缺

执教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主要是指教学基本功,教师拥有扎实的基本功能有效转化为课堂教学能力,使课堂教学过程达到全面优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存在着忽视教案的准备、缺乏教学设计的能力、课堂节奏把握不当等方面的不足。

音乐专业毕业生初任音乐教师时,因为教学实践经验不足,知识构建不全面,语言表达能力弱,很多时候仅仅是拿着课本在念,需要自己表达时往往不知道下一句该说些什么,常常出现沉默的尴尬场面。音乐专业学生的教学经验不足,在课前尤其需要设计一套完整的教案来指导教学的流程,减少失误的发生。然而少部分音乐专业毕业生认为音乐课堂仅仅是欣赏音乐与视频,不需要讲解太多复杂的知识,于是忽视了教案的准备工作。

音乐专业毕业生刚走上教师岗位上音乐课,即使课前做了非常全面和细致的准备,在实际的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仍会出现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对课堂节奏掌握不准,处理不好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之间的关系。音乐课堂只局限于讲授简单的知识,缺乏合理的创意与构思,不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来体会音乐的情感内涵,从而减弱了学生上音乐课的兴趣。

二、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应具备的技能

当今的音乐教师正处在音乐教育改革的转型时期,新的教育理念要求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必须努力成为一名综合素质全面的音乐教师。高等师范院校音乐系是中小学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地。笔者认为,为了使每一个学生在步入工作岗位后都能完成好音乐教学,高师院校应注重培养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一)扎实的专业能力

音乐是一门强调技能的学科,它要求每一位从事音乐教育职业的工作者都应当拥有扎实的专业能力。音乐专业学生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首先必须具备以下几种专业能力:

1.歌唱能力

歌唱能力是每一位音乐教师都必须具备的基本功。一个优秀的音乐教师的演唱应当是优美流畅、富有情感表现力的。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要以充满情感表现力的范唱让学生体验歌曲的情感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和鼓励学生自觉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去体会和表现歌曲的风格和情感,帮助学生学会自信、大方地演唱音乐作品。

2.舞蹈编创能力

舞蹈是高师音乐学生的必修课,是“能歌善舞”的体现。舞蹈编创能力要求音乐教师不仅会跳、会教还要会编。如今许多中小学校都会在重要的节日举行联欢晚会,音乐教师要有能力选拔舞蹈人才组成校文艺队,教学生一些舞蹈身韵和基本手位、基本步。有演出需要时能尽快编排舞蹈,组织好每一次演出。

3.乐器演奏能力

乐器演奏能力同样是音乐教师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音乐教师在吹、拉、弹中至少要会一种乐器演奏和伴奏能力。在许多中小学音乐教学中,钢琴和电子琴是最常用的乐器,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具备良好的钢琴、电子琴演奏和即兴伴奏的能力。教师要能够根据歌曲的旋律特征,选择和编配恰当的伴奏织体,增加音乐课的趣味性,达到创造性音乐教学的目的。

4.指挥和课外活动组织能力

音乐教师还必须具备良好的指挥和课外活动组织能力。合唱在中小学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普遍存在。随着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学校组织建立的乐队和合唱队不断增多,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这都有利于校园文化的进步和提升。音乐教师要积极学习和完善自身的指挥技能,做到完美地指挥好每一次合唱和乐队演奏。课外活动是学校普及美育的关键组成部分,音乐教师要具备组织合唱队、鼓号队、舞蹈队、乐队等兴趣小组的能力。

(二)全面的教学技能

教学技能是每个学科的教师都必须具备的教学技巧,有助于教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高师音乐专业应当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具备哪些教学技能呢?笔者认为,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就应当具备课堂导入的技能、音乐讲解技能、多媒体演示技能、课堂管理技能等。

1.课程导入技能

导入就像一座桥梁,联系着新课的内容与旧课的内容,是开始一堂课的重要手段。有创造性、吸引力的导入技能有利于教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音乐教师在上音乐课之前应当利用音频、视频等条件设计好导入的部分,在新课内容讲解前吸引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音乐讲解技能

是指教师运用规范的语言把课堂内容所要求了解的知识点清晰地表达出来。在音乐课堂上,教师若是具备生动活泼的讲解技能,能有效加深学生对音乐知识点的印象,使学生在演唱时能够准确地诠释出歌曲所表达的内涵和情感。

3.多媒体演示技能

每一位教师都应当学会运用各种多媒体辅助教具把课堂内容展示出来,引导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全面地掌握技能。音乐教师若能正确将多媒体运用到教学中,例如在投影仪上播放一段音乐时,适当添以优美且具有感染力的引导语言,有助于学生将自己带入音乐所表达的意境中去,加深学生的体验。音乐课堂教学演示主要有乐器演奏、教学卡片、挂图、幻灯投影等②。

4.课堂管理技能

教师在课堂上要运用一定的措施和手段来维持学生的合宜行为,称为课堂管理技能。正确的课堂管理技能能有效约束学生学习的不良行为,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增强学习效果。

三、提升学生执教技能的策略

高师音乐教育肩负着为中小学培养音乐教育师资的重要任务,笔者根据高师音乐专业学生执教能力的现状分析,认为要提升高师音乐学生毕业后的执教技能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定培养目标,突出师范性

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中小学校提供优秀的音乐师资力量。在教学中务必要强调师范性,改革传统的重“音乐”轻“教育”的模式,注重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毕业之前,熟练地掌握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技能。师范类音乐专业的教学,不必钻得太深,要注重“一专多能”的培养。同时还应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加强音乐教育理论课程改革力度,注重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制定“师范性”音乐教育模式。排除过于重视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训练,忽视音乐教学能力培养的弊端,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又要让学生“会学”“会教”。

高师音乐教育的音乐课程设置,应把基础音乐教育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音乐教学方法的培养贯穿在所有的音乐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明确现在的“学”是为将来的“教”服务的。面向全体音乐专业学生,开展演唱、演奏理论课,突出师范性。合格的音乐教师应当能唱能跳能弹还能写能说,许多音乐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才深刻感受到,在大学时学的知识在中小学中都用不到,需要用到的都没学,以至于在中小学多姿多彩的校园音乐活动中无法适应和胜任。因此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引导所有的学生向“舞蹈家”“歌唱家”“演奏家”靠拢,不能背离了高师音乐专业的真正目标。应当引导学生区分好音乐学院与师范学院音乐系的区别,培养学生多元化的技能和素质,将高师院校音乐专业的学生都培养成合格的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音乐教师。

(二)重视理论教学,优化课程设置

音乐专业学生教学技能的提高,依靠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和综合知识基础。高等师范院校应当加强对音乐专业学生的理论教学,优化课程设置,为学生的音乐理论知识储备打下良好的基础。

1.合理设置理论课程,培养学生执教能力

高校音乐专业理论课指的是基本乐理、视唱练耳、音乐史论类课程和作曲技术理论类等课程。重点开展好基本乐理、视唱练耳、舞蹈、和声等理论课程,改革传统的不适应培养音乐教育者的落后教学模式,严格要求学生掌握好专业理论知识。在这些理论课堂上教师除了教授知识外,还应当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去教。技能性较强的学科如钢琴、声乐、即兴伴奏,应增加一些相关的理论课,例如声乐理论基础,为学生打好理论基础。增加音乐教材教法课时,使学生了解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基本理论、目的和任务,为了使学生将来走向教坛能对所完成的任务有了解。在平时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例如范唱的能力、运用专业术语讲解知识的能力、对他人的演唱进行指导和评价的能力。

2.加强学科融合,提高综合素质

艺术不是孤立的,音乐教育也不能脱离其他学科独立存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其将来步入教坛打好基础,就要在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基础上重视其他学科的作用,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融合。例如在教学中大力加强音乐理论课程与历史、教育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社会学、文学等学科的横向联系,引导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帮助自己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音乐知识。

(三)强化实践演练,提升排练能力

教育教学理论必须要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得到验证,从而转换为教学技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应当在课余时间多增加一些实践活动课。师范院校的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讲解理论知识,还应增加学生的教育见习和观摩的机会,例如定期组织教育教学模拟试讲,严格要求每一位学生站在讲台后就应当把自己当成一名教师,大胆实施教学,管理课堂;同时还应经常带领学生到中小学音乐课堂中观摩学习或组织学生看一些优秀的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教学视频,让学生吸收前辈授课的优点,并充分了解中小学音乐课的教课方式和特点,为学生将来做好教育实习以及毕业后进行教育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名真正的音乐教育工作者,除了要有能力教好每一堂音乐课外,更应该具备组织课外活动的能力。一直以来,音乐专业的学生都是在教育实习期间才能参与教学实践,得不到较大的锻炼和经验积累。师范院校应当给每一位音乐专业的学生提供各种独唱、合唱、伴奏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不足,巩固所学知识。同时还要重点培养学生组织活动的能力,在课外组织一些文艺活动等。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有利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独立地开展开设鼓号队、合唱队、舞蹈队等课外兴趣团队,并组织好每一场文艺晚会。

结语

音乐教育对学生进行的是审美感知教育,有着巨大的教育和陶冶作用,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学生智力的启迪、人格的塑造,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有着其他教育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高师音乐专业学生是未来音乐知识普及者、教育者中的中坚力量,因此提升音乐专业学生执教能力迫在眉睫。笔者认为,音乐专业学生应当在掌握好自身专业素质的同时了解一名音乐教师须具备哪些基本技能,在步入教师工作岗位后,要善于总结,找出自身的缺点与不足,业余时间主动与有经验的教师讨论并学习前辈教师的教学优点,从而完善自身的执教能力,为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做贡献。

(注:本文为《地方本科院校声乐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RKJGY1312)

注释:

①李雁等.挖掘音乐教学中的情感力量[J].梧州学院学报,2007(4).

②靳晓莉.论新形势下高师音乐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J].菏泽学院学报,2011(2).

参考文献:

[1]李鸿雁.音乐剧与音乐课[J].中国音乐教育,2007(3).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2011(9).

[3]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J].中国音乐教育,2009(1).

小学生音乐论文篇10

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许舒亚教授为系列学术活动欣然题词:“感悟前贤风范 触发当代创造”;德高望重的声乐表演艺术家、教育家周小燕先生深情题词:“贯中通西”,高度评价老友谭小麟先生短促而璀璨的音乐人生。

谭小麟先生1912年②生于上海,原籍广东。幼习多种中国乐器。1931年至1938年在国立音专先后随朱英教授学习琵琶、随黄自教授学习音乐理论与作曲。在校期间创作了《子夜吟》、《湖上春光》等民族器乐曲,搜集、整理了大量苏南吹打乐谱,组织了“沪江国乐社”。在抗日救亡运动中,他积极参加上海进步音乐界联合举办的“援绥音乐会”等进步活动。1939年留美,先在欧柏林大学音乐学院,后入耶鲁大学音乐学院,后四年受教于著名作曲家、理论家欣德米特,深受欣氏器重。并与芝加哥大学赵元任先生往还,颇受赞许。1946年底回国,任国立音专理论作曲系教授兼系主任。1948年8月因病在上海逝世。

作为中国新音乐的先驱者之一,谭小麟先生的音乐创作可以分为“出国前”、“美国留学初期”、“随欣德米特学习期间”、“回国之后”四个阶段,其成熟作品大多在第三阶段,并得到欣德米特的认可。谭小麟的音乐作品在总体气质上呈现出精致、内敛的室内乐风格,这不仅体现在体裁上对艺术歌曲、重奏音乐的偏好,更体现在音乐作品的周密构思与严谨结构。作为中西音乐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谭小麟先生留学期间向西方世界展示了年轻的中国专业作曲家的风采,传播了中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谭小麟先生曾在波士顿万国同学联欢会上独奏琵琶,并以二胡为赵如兰的独唱伴奏;两次应邀到白宫为罗斯福总统表演;在纽海文举行中国器乐独奏会,《先驱论坛报》认为是一次“东方征服西方”的壮举。作为音乐教育家,谭小麟先生及时、有效地将作为西欧现代音乐中最重要的三种作曲理论体系之一的“欣德米特和声理论”带回祖国,不但自己在音乐创作中实践,而且悉心地传授给学生。他学识深博、提携后进,深得师生敬仰与爱戴。1948年7月1日,国立音专举行1948届理论作曲组毕业作品演唱会,开创了音专理论作曲系也是中国专业作曲教学举办毕业作品音乐会的先河。③

一、 关于谭小麟先生作品手稿展

1948年秋,傅雷先生与沈知白先生、陈又新先生、裘复生先生等为亡友谭小麟组织“遗作保存委员会”,并计划整理作品出版、举行音乐会、灌制唱片等,由于时局动荡最终未果。1949年冬,沈知白先生将谭小麟原作及抄件交与傅雷先生保管。傅雷先生仍为谭小麟作品的出版与演出做过很多努力但也未果。1961年12月1日,经文化部同意,傅雷先生将所保存谭小麟手稿及亲撰《已故作曲家谭小麟简历及遗作保存经过》④邮递至北京图书馆存放。后来,人民音乐出版社先后于1982年、1990年出版了《谭小麟歌曲选集》、《谭小麟室内乐作品选》。1988年6月,由谭小麟先生部分学生及音乐界人士倡议,中国音协、中央乐团、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单位在北京联合举办了谭小麟逝世40周年纪念活动。⑤

为举办是次谭小麟先生作品手稿展,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四访国家图书馆,商洽、观摩、遴选、制作手稿扫描件,得到了国家图书馆的大力支持与热情帮助。与此同时,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经过整理、研究,在特藏室也发现了部分谭小麟先生的艺术歌曲手稿。是次展品,主要由上述两部分组成。在此基础上,选取了《1944年波斯顿万国同学联欢会中谭小麟琵琶独奏》及《1944年波斯顿万国同学联欢会中赵如兰独唱谭小麟二胡伴奏》两张照片⑥以增加手稿展的直观性与丰富性。另外,从音乐创作与学术研究的历史延续性考量,策展方还邀请到谭小麟先生的弟子、作曲家罗忠F先生的艺术歌曲《卖花声》、室内乐《管乐五重奏》手稿参展。罗忠F先生2011年3月30日来信说:“因我想到谭先生的作品就是歌曲与室内乐。这两首都是受欣德米特体系影响较深的作品。特别是那首歌曲,无论艺术和技术,所有想法和作法都来自谭先生。”

《谭小麟先生百年诞辰手稿展》于2011年4月14日至16日在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预展,4月17日至21日在上海音乐学院教学大楼正式展出,受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出席全国音乐学院图书馆馆长工作会议的馆长们、上海音乐学院师生、上海市民及京沪媒体的热烈关注与高度评价:已然被淡忘的中国新音乐的先驱,又鲜活地回到了我们的身边。⑦

二、 关于谭小麟先生作品音乐会

比手稿展更能鲜活地呈现一个作曲家艺术人生的自然是作品音乐会。本次音乐会演出了谭小麟先生的艺术歌曲与室内乐代表作:《小路》(内蒙古民歌,钢琴编配,1947)、《自君之出矣》(唐・张九龄诗),演唱:张稚,钢琴:蔡孟熏;《正气歌》(宋・文天祥诗摘句,1947)、《彭浪矶》(宋・朱希真词),演唱:李研,钢琴:崔岚;《别离》(郭沫若词,1946)、《春雨春风》(宋・朱希真词),演唱:郑斌,钢琴:马思红。《小提琴与中提琴二重奏》(1943),小提琴:申丹枫,中提琴:吕翔;中提琴与竖琴《浪漫曲》(1944),中提琴:蓝汉成,竖琴:彭佳;《弦乐三重奏》(1945),小提琴:申丹枫,中提琴:吕翔,大提琴:何思昊。声乐歌剧系、管弦系师生,特别是周小燕先生与蓝汉成室内乐教学与演奏工作室,为本场音乐会的顺利、完满举行,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他们精彩的演绎,将谭小麟先生半个多世纪前的杰作,完美地呈现出来,让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与媒体记者们感叹不已:我们在20世纪40年代就创作出这么多将民族神韵与现代技法妥帖结合的优秀作品!

新世纪以来,随着谭小麟研究的不断深入,谭小麟先生被遮蔽了的艺术贡献,也逐步清晰并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但谭小麟先生作品的唱片等音像资料仍然鲜见,乃至于我们的中国音乐史课堂教学都勉为其难。本次纪念谭小麟先生百年诞辰系列学术活动,从策划之初就把作品音乐会的举行,作为重中之重,并明确规划将该场音乐会的实况制作CD,随同正在紧张编辑中的《谭小麟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正式公开出版。

三、 关于谭小麟先生学术研讨会

学术研讨会由钱仁平主持。汪毓和教授在其论文《为“东西音乐文化交融和发展”毕生奋斗的杰出作曲家――纪念谭小麟先生诞辰百年有感》中指出:“谭小麟的音乐创作,正是他既重视对中国传统精神的继承、又重视紧跟时展正确借鉴西方创作经验的艺术理想的具体实践。其根本目的不是要将中国音乐历史的发展引向古代、引向外国,而是为了无愧于真正艺术家的历史使命、努力去开创一条能融合中西古今文化精粹的中国现代音乐发展的新路。”罗忠F教授以《谭小麟先生在上海音专》为题,从课堂教学、作业批改、艺术实践、师生交谊等多方面亲切回忆、深切缅怀了谭小麟先生的执著艺术、精心育人的感人事迹。接着,陈聆群教授、陈钢教授、杨立青教授、杨燕迪教授等分别从学科建设、音乐创作、作曲教学、和声教学等方面畅谈了谭小麟先生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历史上的杰出贡献与重要地位。

刘涓涓的论文《沟通与引领――从三首艺术歌曲管窥谭小麟的音乐创作》,通过对《自君之出矣》、《别离》和《彭浪矶》的技术性分析后认为:谭小麟的歌词题材倚重中国文人的诗歌,音乐体裁与中国古代琴歌的属性相通,传达出文人音乐“雅致”的精神气质。他对曲式结构与钢琴织体的处理强调“精炼”的效果,与20世纪的“格言主义”大师韦伯恩的结构观念一致。谭小麟在创作中将欣德米特作曲技法与中国音乐文化做出了有效的结合,他的音乐风格超越了中国当时的创作环境。从中国专业音乐创作发展的历史角度看,谭小麟是东西方音乐文化积极的沟通者,也是中国现代音乐创作的引领者。

王勇做了题为《谭小麟的三位美国老师》的专题发言。他采用“关联视角”的历史研究方法,首先对于欧柏林音乐学院的历史沿革进行了介绍,对于谭小麟在美国的第一位老师诺曼德・洛克伍德的学缘进行了梳理,提出了可以对同属纳第亚・布朗热教学体系影响下的美国现代作曲流派与谭小麟作品之间进行风格对比研究。随后对耶鲁音乐学院前院长、谭小麟的第二位美国老师唐纳文教授的学缘进行了梳理,并对于同属于这个学缘体系,目前仍活跃在国际乐坛上的作曲家、指挥家耶胡迪・怀耐尔进行了介绍,探索谭小麟学缘流派的关联。随后又对欣德米特的中提琴创作做出了梳理,力图对于谭小麟在欣德米特停止中提琴创作之后,延续了他的风格做出解读。最后他指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不应该是一个封闭性的研究,它应该放到更为广阔的世界音乐史的范围内去寻找自己的定位。

钱仁平的《〈谭小麟研究之研究〉:补遗与更新》,主要述评《谭小麟研究之研究》⑧发表之后,学界有关谭小麟研究的新成果;并根据《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学生成绩册》与谭小麟手稿等原始文献,考证并更正了谭小麟的出生年月,更新了谭小麟作品目录等。青年学者熊欣的《谭小麟艺术歌曲〈彭浪矶〉分析研究》,运用欣德米特作曲理论体系,对谭小麟的艺术歌曲《彭浪矶》进行了全面分析。上海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唐吟《兼收并蓄 羽化新声――谭小麟艺术歌曲研究》,在对中国近代艺术歌曲发展脉络进行概略梳理后,从谭小麟对中国近代学院派艺术歌曲创作的继承和对兴德米特理论体系的吸收及运用两方面,探索其艺术歌曲的创作技法及风格特征。

另外,研讨会上汪毓和教授还代表中央音乐学院向上海音乐学院赠送完整版《马思聪全集》(附CD),并宣读了王次菰撼ぶ律虾R衾盅г盒硎嫜窃撼さ男拧M踉撼ぴ谛胖薪樯芰寺硭即先集的编撰过程及其学术意义,阐述了两院在学科建设、理论研究、专业教学、艺术实践等方面的长期合作关系,并希望在今后能有更广泛、深入、全面的合作。杨燕迪副院长代表上海音乐学院接受了《马思聪全集》,并对中央音乐学院及王次菰撼さ纳钋楹褚瓯硎局孕母行唬希望今后双方不断加强合作,携手共进,为中国高等专业音乐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结语

“纪念谭小麟先生百年诞辰系列学术活动”开幕前,项目组委会主任、上海音乐学院许舒亚院长,在贵宾室亲切会见联合主办方中国国家图书馆张志清副馆长。许院长代表学院对国家图书馆对本项目的大力支持,以及张副馆长专程抵沪参加“谭小麟百年诞辰系列学术活动”表示衷心感谢,并希望今后能够与国家图书馆在文献交流、近现代名家手稿保存与利用等方面加强相互合作。许院长还向张副馆长赠送了上海音乐学院师生近年来创作、表演的优秀作品CD唱片,以及他与中央音乐学院王次菰撼ぁ⒅泄音乐家协会主席赵季平先生联合担任编委会主任,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中国当代音乐研究与发展中心主编的《中国新音乐年鉴》2009卷。张副馆长对上海音乐学院“谭小麟百年诞辰系列学术活动”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并介绍了联合主办系列学术活动中手稿展览的缘起和过程,高度评价上海音乐学院在学科建设、音乐创作、专业教育、音乐文献建设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并希望今后能够在特种音乐文献建设、典藏与数字化保存与推广等方面与上海音乐学院加强合作。

系列学术活动期间,还举行了全国音乐学院图书馆馆长工作会议,并特邀台湾师范大学数位典藏中心主任黄均人先生专题工作坊,深入探讨了数字化、网络化时代音乐图书馆的发展方向与对策,共同磋商了建设“国家数字音乐图书馆”(拟)的学术意义、文化能量与可行性。

新时期、新环境、新要求,都呼唤着专业音乐图书馆在调整、完善传统音乐图书馆功能的基础上,发挥优势、拓展职能,全情服务、能动参与国家专业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文化事业的繁荣。

特别鸣谢国家图书馆并张志清副馆长、顾牟┦俊⑺锟±鲜Φ龋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并张雄老师、韩斌老师、杨璇老师、姜谷强老师孙剑老师等为本项目的开展及本文的写作所提供的文献支持工作。

②见《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学生成绩册》学生信息表之谭小麟:“生于民国元年”即1912年。之前所有文献除傅敏编《傅雷谈艺录》(三联书店2010北京第1版)外,皆误为1911年。详参钱仁平提交本次系列学术活动论文《〈谭小麟研究之研究〉:补遗与更新》(待刊)。

③钱仁平《风中的怀念――谭小麟及其对中国新音乐发展的贡献》,《音乐爱好者》2002年第11期,后收入《中国新音乐》(新版),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④傅敏编《傅雷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10年版,第354-5页。

⑤孙建英辑《谭小麟逝世40周年纪念活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中国音乐年鉴》(1989年卷),第381-2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版。

⑥韩国(钅黄)《留美三乐人:黄自・谭小麟・应尚能留美资料专辑》,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4年版。

小学生音乐论文篇11

1988年11月,第三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在广东肇庆召开。我在会上宣读了刚刚修改完成的《通才教育──高师音乐专业改革的目标》,结果引起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反响。一方面,与会的中小学音乐教师、音乐教研员和行政领导,认为我的发言切中时弊,意见中肯,参加会议的教育部领导还找工作人员要去了我的发言稿。而另一方面,多数高师音乐专业的老师则感到通才教育影响学生专长的发挥,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针对这一不同学术观点的争论,《中国音乐教育》杂志于1989年第3期开辟了“争鸣”专栏,同时发表了我的《通才教育──高师音乐专业改革的目标》和李博文老师的《我的观点》两文,以期展开讨论。

关于通才音乐教育争论的主要焦点是“多能”与“一专”的关系,即二者是以哪个为主导的问题。我的文章明确地提出了“多能一专”的人才培养模式,否定了当时流行的“一专多能”的观点。因为高师音乐专业的办学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中学音乐师资,而中学音乐课程的内容是通过歌唱、欣赏、器乐等综合性质的音乐审美教育造就一代全面发展的新人。如果将“一专”放在首位,那势必影响多种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具体地说,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必须培养学生具有声乐、钢琴、指挥、作曲等方面的艺术表现技能技巧,要掌握乐理、和声、曲式和作品分析、配器、民族音乐理论、音乐史、音乐美学、音乐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此外,还应该会演奏一至两种乐器、熟悉各种常用乐器的性能和演奏知识等。这些必须掌握的多方面的才能,正是通才教育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它是高师音乐专业必须坚持的办学方向。在此基础上,再通过“主修”渠道,根据学生个人的爱好,发挥他们某一方面的特长。这种在“多能”基础上的“一专”既体现了“因材施教”的育人原则,又有利于学生个人专业技能的提高和发展,可以说具有“锦上添花”之功效。

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提出“多能一专”的论点,还有一个潜在的动力因素,就是体现了我个人几十年成长经验的理性总结。在漫长的中师执教期间,由于工作需要,我必须弥补在大学学习期间留下的知识技能缺陷,坚持边学边教,边教边学,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较全面地掌握了声乐、钢琴、伴奏、作曲指挥等方面的教学技能,在理论方面也胜任了乐理与视唱练耳、音乐欣赏等内容的教学,此外,我还给学生排练过合唱,排演过话剧,举办过二胡讲座,给学校修理过风琴……这实际上就走的是“多能”道路。但是,这些技能大都掌握得很浅薄,很多方面都是“半瓶醋”。因为从事这些课内外的技能活动,都是为了工作需要,边干边学,自然谈不上“专”,但是通过“多能”的实践,扩大了我的知识面,扩展了我思考问题的视野,对于我音乐理论研究方面的“一专”,无疑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为在音乐艺术领域,虽然有技术与理论两大系统,但是它们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这样才能够构建起枝繁叶茂的音乐百花园。就我个人来说,如果没有二三十年的“万金油”式的音乐教学实践,就不可能写出《音乐审美教育》一书中指导实践的章节。因此,我的亲身体验是高师音乐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多能”基础上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再确立“一专”的发展方向,既符合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实际需要,也有利于个人专长的更好培育和发挥。

小学生音乐论文篇12

以下,本文试就中小学校音乐教研活动的开展,谈谈个人粗浅想法。

一、音乐教研活动的内容

音乐教研活动的内容是中小学校音乐教研所要关注、探讨和解决的问题。从我国现阶段各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客观现实来看,音乐教研活动的内容十分广泛,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十分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即:

(一)理论性音乐教研活动

此类音乐教研活动的开展,目的是提升音乐教师教育理论素养和音乐理论水平。因此,活动内容主要包括音乐教育理论和音乐基础理论两个方面的学习与研究。

1、音乐教育理论方面的教研内容

主要包括:音乐教育学、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教育社会学、音乐教育哲学、比较音乐教育学、音乐教学论、学习理论、《音乐课程标准》研读、音乐教育文献研读等。

2、音乐基础理论方面的教研内容

主要包括:一是基础音乐知识,主要是基本乐理,以及基础性的和声学、曲式学、复调、配器、乐器法等;二是基础音乐史论,主要包括中外音乐发展简史,其中也包括对作家、作品、风格、流派、艺术思潮的基本评价等;三是中外民族音乐,主要包括中外民族民间音乐常识或理论等;四是音乐作品的体裁,主要包括各类声乐、器乐作品的体裁与样式,以及与此相关联的音乐美学意蕴;五是音乐作品的风格,主要包括各类声乐、器乐作品的时代风格、地区风格、体裁风格和作家风格等;六是音乐与相关文化,主要包括各类歌曲(如民歌、创作歌曲、艺术歌曲、流行歌曲)、戏曲音乐、说唱音乐、舞蹈音乐、影视音乐等。

以上理论性音乐教研活动的开展,有利于音乐教师学习和掌握新的音乐教育理论以及全面、准确的音乐基础知识,从而使音乐教学站得更高、想得更远、做得更好。

(二)技术性音乐教研活动

此类音乐教研活动的开展,目的是提升音乐教师教育技术和音乐创新能力。因此,活动内容主要包括音乐教育技术和音乐创作技术两个方面的学习与研究。

1、音乐教育技术方面的教研内容

(1)教案设计:主要包括音乐课教案的文本体例与样式设计。同时也包括教案内部结构(或环节)的设计与创新。例如,从教案文本体例及教案内部结构上看,主要包括:

①辅助部分。第一层次:课题、课型、教学对象、教学用时、选用教材、教具学具等;第二层次:教案设计思路、理论依据、教学创意、多媒体辅助教学说明等;第三层次:教学目标、教材分析、重难点分析、问题设计、板书设计等。

②主体部分。第一层次:情景创设、教学导入;第二层次:复习旧课、基本练习、新课教学、练习巩固、教学拓展等;第三层次:教学反思、本课小结。

从教案样式设计上看,可以是常规陈述式,也可以是列表陈述式。

总的说来,教案设计既要注重体现思想性、教育性、艺术性和创新性,同时也要注意音乐教学的特殊性,亦即充分考虑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世界优秀音乐教学法的学习与运用: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介绍到我国的世界优秀音乐教学法(或称音乐教育体系)主要包括达尔克罗兹(瑞士)的体态律动教学法、奥尔夫(德国)音乐教育体系、柯达伊(匈牙利)音乐教育体系和美国综合音乐感课程等。这些优秀的音乐教学法思想精髓何在?对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开展有何借鉴作用?如何深入探讨这些优秀音乐教学法在我国的本土化问题等,需要教师思考、实践。

(3)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典型代表形式――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当代学校音乐教育生活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应该看到,音乐教学中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实际上是对传统的音乐教学手段的一种更新与超越,综合体现出当代学校音乐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和新颖性等。问题是,如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进一步优化教学?如何处理好听觉艺术与“视听”综合教学手段的关系?以及如何根据既定的教学内容设计、制作出高水平的原创性课件?值得研究。

2、音乐创作技术方面的教研内容

(1)歌曲写作:作为音乐创作基本手段的歌曲写作(亦可视为旋律写作),在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诸如指导学生音乐创作、本地民歌的收集与改编、课堂即兴音乐创编活动的开展等,都需要一定的歌曲写作技术。音乐教师如果能够具备或钻研一定的歌曲写作技术,将对改善和提高音乐教学水平,引导和培养学生音乐创作兴趣,大有裨益。

(2)钢琴伴奏:钢琴即兴伴奏作为音乐教学的一种必备手段或能力,对于音乐教师而言必不可少。不过,涉及到即兴伴奏技术,不得不清楚音乐作品的体裁、风格、调式调性、音调特征等,从而有效地安排和声、设计左手音型。当然,好的钢琴伴奏并非只是在歌唱中使用,在音乐知识教学、发声练习、音乐主题视唱与分析中,都可能用到钢琴伴奏技术。

(3)合唱指挥:合唱指挥作为音乐教学的一种必备手段或能力,对于每一位音乐教师而言也是必不可少。原因在于,合唱指挥技术并非只适用于合唱教学,而是像钢琴弹奏一样,几乎贯穿于整个音乐教学的始终。比如音乐知识教学、主题视唱与分析教学、齐唱齐奏教学、合唱合奏教学、综合音乐活动教学等,一般都离不开指挥。应该说,一位善于指挥的音乐教师,在控制音乐的节奏节拍、力度速度,启发学生的音乐情绪,表现作品的音乐情感方面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值得探讨。

(4)小乐队编配:鉴于小乐队编配技术说起来比较复杂,加之我国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在此方面本身开课不足之故,所以,大多数音乐教师对小乐队编配比较生疏。限于篇幅,本文在此只能提示几个有关小乐队编配技术的主要问题,即:乐队的音色组合(主要表现为乐器选用与组合);乐队的音响组合(主要表现为独奏、合奏等声部组合);和声运用(注意区别大小调和声及五声性和声);织体写作(包括复调写作);引子、连接句(段)、尾声的处理等。教师们有机会时,可以多关注或学习这一方面的知识。

(三)专题性的音乐教研活动

此类音乐教研活动的开展,目的是就某一音乐教学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专题研究。活动开展主要包括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两个方面的问题研究。

1、课内教学方面的教研内容

(1)教师教学方面主要包括:教学目标设计;教材选择与整合;教法选择与整合;音乐文献与创作背景梳理;教学过程设计;课堂问题设计;课堂活动设计;教学拓展设计;教学评价设计;教学生成处理;教师教学语言;启发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音乐教学;“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学;音乐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学科综合与“音乐本位”的关系;“聆听音乐”的学习意义;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等。

(2)学生学习方面主要包括:学生音乐学习的基础与能力分析;学生音乐学习的心理障碍分析;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建构性学习;学生喜爱的音乐作品与风格分析;学生喜爱的音乐家分析;学生欢迎的音乐活动方式分析;有特殊音乐才能的学生在音乐课中可以扮演的角色分析等。

2、课外活动方面的教研内容

主要包括:学生音乐兴趣小组的建设与活动开展;学生合唱团队的建设与活动开展;学生小乐队的建设与活动开展;学生校外艺术实践;学生课余音乐创作;师生音乐会等。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专题性的音乐教研活动,活动开展一定要有的放矢,要着力研讨和解决音乐教学中的核心问题、关键问题、主要问题和共性问题。并通过活动开展,力求让所有教师达成教学共识。

(四)项目性的音乐教研活动

此类音乐教研活动的开展,目的是培养音乐教师的科研意识,锻炼科研能力,提高科研水平。

由于此类教研活动类似教育科研项目研究,其内容广泛而复杂,因此,教师(或教研组)可根据自身专业专长、学术背景以及职业兴趣,同时也可根据音乐教育长期或近期;宏观或微观发展状况,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比如以下选题,笔者以为即可作为项目性的音乐教研活动内容广泛开展、长期开展:以审美为核心的学校音乐教育研究;中小学生音乐兴趣培养方法研究;面向全体学生的学校音乐教育研究;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个性发展问题研究、中小学生音乐艺术实践研究;中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学科综合方法研究;中小学生多元文化视野开拓研究;学校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情感培养研究;普通学校音乐教学评价体系研究;音乐学习与智力发展问题研究;音乐学习与人文精神形成问题研究;校本音乐课程开发研究;校园音乐文化建设研究等。

总体上看,学校音乐教研活动内容的选择与确定,一般来说反映出该地区、该学校的文化发展与教育视野,同时也综合反映出音乐教师对新理论、新观念、新方法、新问题的熟悉程度、敏感程度和热衷程度。此不赘述。

二、音乐教研活动的方式

鉴于传统常规性的音乐教研活动开展常常比较单调乏味,有些时候甚至流于形式,未能真正起到音乐教学研究的作用,因此笔者建议,中小学校的音乐教研活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一)主题讨论式

所谓“主题讨论式”的音乐教研活动,是指就某一主要或重要的音乐教育问题,教师们各抒己见、广泛展开讨论的一种音乐教研活动。

建议每周举行一次校内(或学区)音乐教研活动,可以由教研组长指定几位教师作专题发言(理论介绍、主题陈述皆可),然后集体讨论。要求可以是一个理论问题,比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音乐教学中的“双主体”问题;音乐教学中的“双基”问题;自主学习的理论来源;探究性学习的方法与实践;终生学习的学习意义;音乐教学评价问题;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教师职业道德问题等。也可以是一个技术问题,比如:教学情景创设;教学中的范唱与范奏;即兴创编音乐;读谱教学方法;绘谱软件的使用;歌唱中的音准问题;启发想象联想;流行歌曲的伴奏;作品曲式分析;童声合唱训练;课外音乐活动的组织等。

除此之外,还可以是读书(重要的音乐教育理论著作)、读文章(具有独特见地或指导意义的音乐教育论文)心得交流、经验介绍等。

(二)专题讲座式

所谓“专题讲座式”的音乐教研活动,是指通过聘请校外专家、学者到本学校、本学区,就音乐教育理论、技术、实践方面的重要问题开展讲学的一种音乐教研活动。

建议各地中小学校应与当地高等学校或教育科学研究院(所)联系,定期开展此类音乐教研活动。比如举办普通学校教育理论专题讲座;当代音乐教育发展专题讲座;当代音乐教育技术发展与实践专题讲座;音乐史论、音乐美学专题讲座;中外民族音乐、多元文化专题讲座;演奏、演唱、指挥、排练专题讲座;作曲技术、音乐分析、音乐欣赏专题讲座;媒体技术、远程教育发展与实践专题讲座;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专题讲座;社区文化建设与发展专题讲座等等。

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式的音乐教研活动,有利于中小学校与当地高校之间、科研单位之间的横向联系、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有利于“教学团体”和“学习团体”的逐步形成,感召整个社会共同关心音乐教育;也有利于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艺术视野不断开阔、业务能力不断提高。

(三)教学观摩式

所谓“教学观摩式”的音乐教研活动,是指通过学校内部或校际之间开展的音乐教学观摩所进行的音乐教研活动。

教学观摩式的音乐教研活动开展在我国各大中城市学校音乐教育中已有30多年的历史,业已积累了丰富的教研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教研效果。不过,以笔者之见,这种教研活动的方式还可以再拓展、再深入、再创新。建议如下:

1、以建设优秀音乐课范例(独立课或系列课)为切入点,开展观摩式音乐教研活动。

2、以推介或演示国内外优秀音乐教学法为切入点,开展观摩式音乐教研活动。

3、以培养和推出音乐教坛新秀为切入点,开展观摩式音乐教研活动。

4、以“同题”(即同一课题)教学创新为切入点,开展观摩式音乐教研活动。

5、以“教学比武”(或教学基本功比赛)为切入点,开展观摩式音乐教研活动等。

事实上,不同学段、不同课题、不同课型的音乐课观摩,常常能够起到重要的教学探索、教学示范甚至教学引领作用。长此以往,必然会对观摩教师的音乐教育思想和音乐教学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艺术实践式

所谓“艺术实践式”的音乐教研活动,是指通过学校音乐教育实践,并在具体的艺术实践活动中所开展的音乐教研活动。方式包括学校(或学区)合唱队、小乐队的指导与辅导;师生音乐作品听赏;师生音乐会等。

此类音乐教研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学校音乐教育实践,集中展示或观察音乐教学中的成败得失。比如:合唱队、小乐队的建设发展水平问题;教师指导与辅导的方式、方法问题;师生音乐创作(包括电脑作曲)能力、水平问题;音乐会开办的质量问题、参与性问题、社会影响问题等等,都可以凭借学校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反观音乐教育水平和质量。

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实践式的音乐教研活动,既是对学校音乐教育成就、特色、水平、质量的集中展示,也是对学校音乐教育思想、方法、能力、水平的全面检验,值得提倡。

(五)教育科研式

所谓“教育科研式”的音乐教研活动,是指学校音乐教育中,通过教学团队开展音乐教育研究所进行的音乐教研活动。具体方式主要包括优秀音乐课教案设计、原创音乐课件设计、音乐教育论文写作、教育科研项目申报以及项目申请书写作、学校艺术教育状况调查、社会艺术教育状况调查等。

严格说来,此类活动应该看作是较高层级的音乐教研活动,是一种具有学术性、探索性和前瞻性的音乐教育科研行为,需要团队合作,更需要教师们具有丰富的、比较深厚的音乐教育文化积累和底蕴。

事实上,通过此类音乐教研活动的开展,培养和提高的不仅仅是音乐教师们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同时也必将使音乐教师们逐步建立起牢固的职业信念,慢慢明白自身的音乐教育使命,坚定地担负起民族的音乐教育责任!

结语

本文从“音乐教研活动的内容”和“音乐教研活动的方式”两个方面,概要探讨了中小学音乐教研活动的开展问题。从中可以看出,中小学校的音乐教研活动不仅是丰富多彩的,且也是引人入胜的。只要每一位音乐教师恪尽职守,真正用心地对待自己的音乐教学工作,音乐教研活动大有可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