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17 18:11:37

社区论文

社区论文篇1

发展社区教育首先应该强化苏州市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整合现有资源,建立起社区教育资源网络。1.提供政策支持社区教育的资源开发涉及到许多方面,因此首先需要政府主导建立社区教育协调机制,出台促进社区教育良性发展的规章制度和激励措施,使社区教育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其次,应明确政府、学校、有关社会组织在社区教育中的权责关系,建立与社区教育相关的联席会议制度,及时解决社区教育开展中存在的问题。2.加强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加强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首先需要学校参与构建全方位的社区学校网络;其次,为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生活的需求,应该设立固定的社区教育场所。苏州市工业园区胜浦镇金苑社区就设有图书室、多功能活动室、老年活动室等专门的社区教育场所,并在这些活动室中定期举办各类培训班。此外,加强社区公共场所教育功能的开发不可或缺。社区公共场所既能提供传统的服务,又不乏知识气息和审美价值。苏州市(原)平江区平江路街道社区在这方面独树一帜,平江路街道辖区内有多处古典园林,因此该街道因地制宜开设了一系列颇具特色的乡土课程,如园林民俗文化课程等,组织社区居民前往园林参观。

(二)大力发挥社区的主阵地作用

社区教育应当顺应本社区的特色,展示社区发展的良好风貌,形成独具地域性特色的教育。1.建构社区教育的社区特色由于城市化进程中,不同社区的发展方向各不相同,社区各具特色,因而社区教育工作应当在参与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塑造教育的社区特色。[5]如平江路街道社区的园林民俗文化课程,就是一项具有本社区特色的教育项目。这种教育特色还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而发展,在城市化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情形。苏州市工业园区胜浦镇的金苑社区是全国第一个数字电影文化社区,拥有电影文化广场等,这一特色就源于金苑社区曾是金鸡百花奖的论坛场地,具有一定的影响力。2.注重社区教育的实用性推进社区教育,必须增强教育的实用性以吸引社区居民参与其中。为此,社区教育应立足于解决居民在社区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例如苏州市姑苏区平江路街道社区基于外来务工人员对苏州文化不了解的情况,开设了苏州文化培训课程,并为他们开设劳动就业培训课程以提高其就业率;为老年人开设养身保健、戏曲等课程以丰富他们的生活;并且还为婴幼儿家长开设了亲子教育、幼儿保健等课程。

社区论文篇2

(二)社区教育区域性专题网络课程“河北终身学习在线”平台自建课程即属于区域性专题网络课程,“社区教育课程中最具特色的是区域性专题,如区域性历史、当地著名的历史事件与人物、区域内各类博物馆的珍贵文物、当地特有的动植物、不同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多元文化、地方贸易和经济资源、产业及职业特色等,所有专题都可以列入课程创编的范围”。[12]基于此,我们借鉴李惟民的定义,将社区教育区域性专题网络课程的概念表述如下:以实现社区教育目标为目的,以终身教育思想和现代教与学理论为指导,基于网络设计的,支持自主学习、灵活学习和有效学习,体现特定区域特色的专题学习内容和组织学习进程的学习环境、学习资源的总和。

二、社区教育区域性专题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分析

(一)社区教育区域性专题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实践在“河北终身学习在线”平台设计和创建阶段,我们便充分考虑了学习者的学习需求,确立了特色化、本地化的课程资源建设原则,以便丰富资源类型。1.适应本地居民学习需求,开发乡土特色课程在平台创建阶段,我们便充分考虑了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专门设计了“燕赵回眸”和“跟我学”两个具有河北特色的栏目。“燕赵回眸”以河北人文、历史内容为主,建设不同类型的网络视频课程10门。“跟我学”以河北地方特色的文化体育、养生益智、生活知识与技能等内容为主,建设网络视频课程9门。2.根据现有条件,开发多样化课程本次自建课程,大部分为视频课程。其中多为新录制课程,“学唱地方戏”和“学剪纸”为从剧院和电台搜集并改造的课程。“跟我学礼仪”为学校年轻教师编制的动画式课程,该课程在2013年教育部“优秀网络课程及资源征集活动”中通过了评审,经过重新改造后成为社区教育网络课程。3.立足学校现实,探索课程建设机制据了解,目前全国电大系统中教学资源建设普遍存在着职责不清、主体不明的问题。很多省级电大设立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资源建设处等资源制作部门,但是,由于人员缺乏,专业分工不健全,这些部门往往只能承担管理职责,或作为技术主体,都难以独立承担资源建设任务。教学设计、组织策划等工作要靠其他部门人员完成,部门之间协调存在着困难,扯皮现象经常出现。在本次自建课程试验过程中,我们努力完善资源建设制度,积极进行以项目组为组织和运行模式的资源建设机制探索。虽然由于人手少,存在着多角色兼任现象,但是,我们在建设过程中十分注意强化参与者的角色意识、职责意识。

(二)社区教育区域性专题网络课程资源应用分析我们运用内容分析法和Excel软件,针对学习者发帖信息进行了初步分析。“河北终身学习在线”两个栏目共制作19门课程,网站开通近一年以来,引起了很多学习者的兴趣,我们对学习者的点击和发帖信息进行了初步统计(见表1和表2)。1.点击数分析从点击数来看,“跟我学”栏目每门课程平均点击数为1737人次,“燕赵回眸”为218人次。“跟我学”课程要远高于“燕赵回眸”。表明公众更喜欢休闲健身、文体娱乐类课程。“跟我学”课程形式多样,内容与公众生活相关度较高,容易受人青睐。“燕赵回眸”更多地具有正规学历教育课程的色彩,通俗性、娱乐性成分较少,显得曲高和寡。这说明公众更喜欢通俗性、娱乐性和趣味性较高的课程,因此,课程资源建设时,一定要在这些方面狠下工夫,特别是历史文化类课程更需格外注意。2.发帖情况分析(1)基本情况。“燕赵回眸”和“跟我学”两个栏目课程共123个帖子,其中无效帖子7个,有效帖子为116个。跟我学93个,占80%,平均每门课程发帖10.3个;燕赵回眸23个,为20%,平均每门课程发帖2.3个(见图1)。因为帖子数较少,这里的分析可能仅具有相对意义和参考价值。(2)帖子分类。根据内容可将帖子分成四类:a.评论类。包括对网站、栏目、课程以及主讲人的评价。例如,学习了“商务礼仪”课程发帖“挺好的这个网站”。学习了“太极拳(4)”课程发帖“庞大明会长讲得好,通俗易懂。”这类帖子反映了学习者学习需求、学习动机、学习兴趣。b.提问类。包括针对讲授内容的问题或与讲授内容相关的问题。例如,学习了“摄影创作如何正确使用光圈”课程发帖“抓拍时,光圈和速度顾不上调,用P档效果又不好是什么原因?”这类帖子反映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学习深度。c.感触类。包括学习完课程以后由课程内容引发的认识、感悟、感想、抒情等情绪性表达。例如,学习了“摄影构图”课程发帖“我领悟到好的照片会说话。”学习了“河北古长城”课程发帖“长城的历史太悠久了,我国的瑰宝啊!”这类帖子反映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学习深度。d.其他类。包括难以划分到上述三类中的帖子。例如,“个人礼仪”课程可能是一度看不到内容,有人发帖“怎么没有内容啊?”还有人提示,“用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用兼容模式就可以看了。”学习了“特殊天气摄影”课程发帖“见过特殊天气———风、雨、雾霾、雪的好照片。推荐一个冰雹天的获奖照片。”这类帖子也能反映学习者学习兴趣、学习深度、协作学习等多方面情况。(3)数据分析。“燕赵回眸”栏目课程帖子数量太少,其中,感触类、其他类和评论类帖子为10个、10个和3个,分别占43%、43%和13%。没有提问类帖子,说明学习者学习深度不够。“跟我学”栏目课程帖子数量相对较多,但极不平衡,且有明显的集中倾向(见图2)。从图2可以看出,两门改造课程“学唱地方戏”和“学剪纸”均为0个帖子。一方面,表明这两门课程居民学习需求较低。在张燕农对北京东城区居民学习需求的调查中也有相同的趋势,剪纸31.2%,戏曲25.6%。明显低于摄影51.2%,文明礼仪58.4%,[13]可以与本研究相互印证。另一方面,对两门课程还应具体分析。从制作形式来看,“学唱地方戏”是教学形式的课程,有教有学,而“学剪纸”是电视台专题片改造而成,属于欣赏类课程。结合点击数来看,“学唱地方戏”和“学剪纸”分别为1372人次和464人次,虽然都低于“跟我学”栏目点击平均数,但两者相比较还是有明显区别的。表明学习者更喜欢能够给予学习过程指导的教学式课程。“学摄影”发帖数较高,占“跟我学”栏目的69%,其中,评论类和提问类帖子也比较多,分别占“跟我学”栏目的25%和16%(见图3)。表明公民对摄影学习需求和学习兴趣都较高。“学摄影”课程发帖率高还有一个原因,即主讲人为石家庄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同时也是河北电大教职工。表明专家的身份特征对于学习者参与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有一定影响。

三、关于社区教育网络课程建设的相关思考

通过本次社区教育区域性专题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实践,我们取得了一定的建设与应用经验,发现了许多问题,也引发了我们对社区教育网络课程建设以及课程教学等问题的思考。

(一)社区教育网络教学要不要开展,以及如何开展应该看到,目前“河北终身学习在线”课程教学功能还不够完善,无交互教学,缺少教学支持服务环节;学习主体呈现散漫状态,缺少组织与管理。因此,导致课程资源使用效果不甚理想。王林兴等认为,社区教育是非正规教育的公民补偿教育、公益性教育,其学习形式、学习内容只要方便公民、有利公民,不受任何制约。[14]我们认为,即便是非正规教育,也决不是教学无目的、办学无计划、质量无标准,它只是相对于正规教育的规范性而言。它的教学目的、内容更接近学习者工作和生活实际,并非无据可依,随意而为。与正规教育相比,它更重视主观能动性、责任意识、道德价值观的培养,强调自主性和自愿性。再有,随着社区教育机构的日益发展,其教育教学必然越来越规范化,在终身教育语境下的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将打破既有界限,回归教育的本真状态,有支持的远程教学理论也必然会引入社区教育领域。因此,一定的网络交互教学是必要的,至少网络课程不能处于完全无人照料状态。那么,社区教育如何开展网络教学活动呢?首先,借助实体教育机构提供学习支持。随着社区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社区教育的教学能力将不断增强,因此,社区教育教学可以通过网上网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充分借助社区教育机构的教学力量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支持服务。其次,开展互助学习。教育机构应有意识地多组织学习者开展合作学习,促使学习者互相提供学习支持。

社区论文篇3

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是近几年在我国许多城市中开展起来的、旨在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的一项活动,是把精神文明建设和社区管理的各项工作落实到基层的一项重要措施。而“社区经济”作为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无论是在经济学中,还是在社会学中,人们对社区经济的探讨都很少对社区经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的研究更少。因此,加强社区经济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研究,对于大力发展社区经济,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社区经济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

大力发展社区经济,对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社区经济的发展可以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经济支持和物质保障,这是实现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目标的根本保证。在我国,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目标就是要与社区建设相适应,逐步把我国的社区建设成为环境优美、服务完善、文化教育发达、社会秩序稳定、提共安全可靠、生活质量优良、居民安居乐业的新型社区。当前,随着我国城乡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越来越紧迫和繁重,社区管理、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社区服务、社区治安等各项事业都需要大量资金。只有依靠社区自身的资源,积极发展社区经济来提供建设资金,才能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切实的物质保障。

2.社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吸纳城乡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拓宽劳动就业渠道,这是社区稳定的重要保证。社区经济是以第三产业为主的服务型经济,它的发展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为社区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一是可以大量吸收、消化和安置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员和“两劳”释放人员就业,为他们的日常生活提供最基本的保障。二是可以为城乡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广阔的就业空间,提高他们的就业热情,增强其劳动自立意识。这样,既减轻了社会负担,又减少了社会潜在的不安定因素。三是可以在经济上解决一些与社区居民休戚相关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3.社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这是提高社区居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一般来说,社区经济的发达程度从一个侧面反映社区这是提高社区居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重要途迳。一般来说,社区经济的发达程度从一个侧面反映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状况以及整个社区的文明程度。因为,发展社区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社区建设,而社区建设(包括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无论从硬件上还是软件上都要依赖于社区经济的发展。随着社区经济的发展,社区建设资金的增多,社区居民赖以生存的社区环境、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社区治安等状况必然会得到进一步改善,社区居民的文明程度、生活质量,乃至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都会得到提高。

4.社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社区凝聚力,充分发挥社区居民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提高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参与率的有效手段。社区居民在思想意识、心理情感上具有共同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是社区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是社区凝聚力和吸引力增强的基础。由于社区经济大多数是规模小、分布广,主要面向广大社区居民的集体经济,因此,它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社区内部可以通过合作、合股等形式举办社区经济项目,不断增强社区的凝聚力。这不仅有助于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而且可以大大激发他们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热情。

5.发展社区经济有利于社区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拉动城市经济和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更好地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社区经济是城市经济和地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城市和地区经济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导向和拉动作用。随着社区经济的发展,社区居民不仅在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方面有更多、更高的要求,而且在文化娱乐、体育、卫生、教育等精神生活方面也将表现出更多、更高的要求。然而,居民的这些需求满足主要是在社区内部解决的。所以,社区经济最能反映出居民消费需求的点滴变化,可以为整个城市经济和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同时,发展社区经济,有利于社区闲置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社区市场和全国统一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形成一种公平竞争、平等互利、公开透明的社区生活环境。

二、发展社区经济,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社区经济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实质上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两者“合则双赢,分则两败”。一方面,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归根到底是由社区经济来决定的。正如小平同志指出:“精神文明说到底是从物质文明来的嘛”。另一方面,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又以巨大的力量反作用于社区经济,对社区经济的发展方向、成功与失败,都将会产生重大的、甚至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当前我们必须认真处理好社区经济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积极发展社区经济,并以社区经济的建设成果来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真正落到实处。然而,由于社区经济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都是近年来在我国城市中兴起,进而在全国城乡社区广泛开展起来,因此,许多基层社区在社区经济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普遍都缺乏经验。根据近年来专家们对上海、南京、北京、杭州、长沙等地社区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和研究,并结合我国社区经济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情况,对发展我国社区经济提出以下建议:

1.依托社区资源,提高社区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社区内部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环境资源、技术资源、社会资源等,并在某些方面形成了独特的优势,成为社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必须立足于社区的优势资源,充分发挥社区的独特优势,力图形成与大市场、大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规模经济”格局,不断创造出规模经济效益,增强社区经济的发展能力和参与市场竞争的综合实力。如杭州市下城区天水街道,就依托杭州丝绸经济的优势,与浙江省丝绸公司联合投资改造社区小厂,使之一跃成为具有相当实力的区重点骨干企业,并带动一大批社区企业的发展。

2.提高思想认识,明确社区经济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社区经济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要开展高效的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就必须要有扎实的经济作基础,但又决不能抱着“等、要、靠”的思想,指望上级部门拿钱或向群众摊派费用来发展。这不符合社区经济发展的精神实质,也很难从根本上解决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资金筹措问题。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社区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缺乏应有的认识,认为社区经济只是“角落经济”、“夹缝经济”、“路边经济”。这种偏见不仅阻碍了社区经济自身的发展与壮大,也严重影响和动摇了社区经济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随着全面发展观的深入,社区经济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可以说,如果乡镇企业的发展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个浪潮,那么,社区经济将很可能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二个浪潮,成为中国经济的新的增长点。所以,社区经济将对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社区论文篇4

二、社区教育满意度测量的要素分析

上文提及,满意度的测量,重点是对产品和服务的感知测量。因此,对社区教育满意度的测量,我们首先要明确社区教育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影响社区教育的影响因素,据此来确定影响社区居民感知社区教育的测量点。

(一)社区教育的特征当前,我国对社区教育的定义,普遍地界定为以社区为服务范围,以所有社区成员为服务对象,开展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以促进所有社区成员的全面发展,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社区教育活动一般具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服务对象的整体性,面向所有社区成员。第二,服务目标的社区性。社区教育活动,出发点和立足点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满足社区成员的各种教育需求,提高社区成员的素养,提升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二是通过各种社区教育活动,发展社区成员之间的互助合作、发展社区居民的社区自治能力、培养社区文化和社区意识,促进社区成员归属感的形成,促进社区发展。第三,服务内容的多样性。社区教育的内容,是以满足社区成员的各种需求和社区发展而进行的各类教育活动。社区成员需求的多元性和社区建设内容的丰富性,必然决定了社区教育的服务内容的多样性,例如它可以是正规教育,也可以是非正规的、非正式的教育;可以是职业技能培训的,也可以是休闲娱乐的。也因为教育内容的多样性,也决定了实施形式的多元性和灵活性。第四,服务机构的便捷多样。国内外的社区教育发展经验表明,成功的社区教育,必须能够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因此,社区教育的承办机构,可以是政府行为,可以是驻社区的各种机构的行为,可以是社区成员自主发起等等。同时,便捷的距离也是服务机构吸引社区居民感知其服务的重要条件。第五,有形服务与无形服务并存。社区教育的服务形式,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硬件设施为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提供的活动条件和场地,例如图书及其相应配套设施、电脑、教室等;二是软件设施为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提供的具体教育学习活动及其相关管理,主要涉及的是各类社区教育机构的服务人员(管理人员、教师、志愿者)的各类服务活动。第一类服务可以称之为有形服务,无论服务活动是否进行,这些服务条件都是可以被看到或者被感知的;第二类服务形式,具有非存储性,其存在是与服务过程紧密相随的,随着具体服务活动的结束而结束。第六,免费服务与付费服务并存。当前,我国社区教育的服务对象主要集中在老龄人口、青少年、以及下岗、失业、外来务工人员等低收入群体,因此,社区居民获取社区教育的方式,以免费服务为主。因而,服务取得的是否免费,是吸引社区居民是否参加、是否满意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社区教育的构成要素对于社区教育的构成要素,存在不同的分类方法,根据服务对象来划分,有老年社区教育、青少年社区教育、外来务工人员培训等;根据内容划分,有技能培训、公民素质、休闲养生等等。我们认为,第一种分类方式容易导致社区教育内容归纳的不周全,第二种分类方式易于社区成员明了社区教育活动的具体内容,但是,存在构成要素分类逻辑交叉重复的问题。再者,在实际的社区教育活动实施中,很多教育活动是相互交叉,综合进行的,因此,在构成要素的分析上,应最大可能地避免前两者分类方式的缺点。我们认为,社区教育活动的实施,可以看作是一个过程,在其中,人员凭借相应的设施和机构,实施具体的活动项目。在这样的分析视角下,社区服务的构成要素,可以划分为人员、设施、机构、以及项目等四个要素。各个要素的具体内涵如下:1.人员:包括社区教育机构中专职工作者的配置及其专业服务能力建设;各类服务人员的专业化、规范化建设,社区志愿者建设等。2.设施:指的是社区教育机构为社区居民开展文化教育活动所提供的相关服务设施及场地。3.机构:指的是承担社区教育服务职能的社区学院、社区分院、社区学校、社区教学点、社区活动中心、文化站等。4.项目:主要包括社区教育机构为社区居民提供的各类社区教育活动,主要指各社区教育机构设置的社区课程,例如职业技能类课程、公民文明素养类课程、生活保健类课程等,它可以分为有形存在形态(例如课程教材、课程资源)和无形存在形态(例如讲座、活动等)。虽然各个社区的服务项目不尽相同,但以社区课程为主的“项目”作为构成要素之一是不会改变的。综上,我们认为,社区成员对社区教育是否满意,是一个整体性的评价,这个整体性评价的形成,来自于社区成员对构成社区教育服务的各个要素的具体感知,因此,测量社区成员对社区教育服务的满意程度,应该以人员、设施、机构、以及项目为具体测量点。据此方法,满意度测量结果才能明确反映出影响社区居民满意度水平的具体因素,从而为社区教育的活动改进和质量提升提供确切依据。

三、社区教育满意度测量的指标构建

社区论文篇5

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随之提升。人们不但对富有营养的食品有要求,还对空气、水等生活环境有了要求,人们更需要舒适的生存环境。因此,社区群众需要更为生动化的文化生活,需要更为优秀的精神指引,需要更为高尚的社会情操。社区成人教育通过社区集体的组织,将社区多种资源进行充分调配与整合,为社区成人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培训,满足社区群众的各类需求。社区个体人员要依据社区提供的成人教育培训,为自己的个性需求选择最合适的培训方法,保证自身个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与提高,从而提高社区的整体人文环境,推动社会人文环境的建设。

2.社区成人教育强化社区的优化整合

社区的优化整合对于构建温馨和谐与友爱和睦的社区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改革时期,各类社会利益在快速调整,人们的价值观也在日益改变,新型社会的建立一时难以被认同,从而衍生出各种矛盾与问题。为了能够有效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社区必须发挥其基层组织能力、结构能力、教育能力等。一个社区的各类资源与能力的整合程度对社区的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社区成人教育利用独特的社区整合职能,能够促进社区功能的优化整合、认同优化整合、制度优化整合,促进社会进入统一的优质管理,让社区群众随着社会发展达到社会主流价值观,保证社会整体协调的健康发展。

二、社区成人教育与社区发展良性互动的实现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了解到社区成人教育与社区发展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要想较好实现社区成人教育和社区发展的良性互动,就必须掌握二者之间互为利用的关系,采取相对应的措施。

1.培养社区成人接受教育的积极性

社区成人是社区成人教育与社区发展互动的主体,社区成人教育要依据社区成人与社区发展的需求,科学合理地使用一定的外部刺激方式,激发社区成人的学习积极性,以便实现自己期望的目标。对成人学习积极性的培养不能依靠外部条件的盲目灌输,必须要经过科学合理的心理过程。首先,必须充分掌握成人的学习需要,探讨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社区成人在不同条件下的学习需要,掌握成人学习需要的内容与变化规律。其次,还需要将成人学习制度化,创建一系列成人学习制度,转变传统的学习理念,形成全社区终身学习的氛围。

2.开设适合成人的特色教育课程

开设适合成人的特色教育课程能为社区群众提供多方位的教育机会,能够更贴近社区的实情与需求,是实现社区成人教育与社区发展的重要途径。适应社区发展需求的成人教育课程不仅要传输理论知识,还应培养成人的实践能力,既要有社区特色,又要满足成人学习需要。在社区成人教育中,社区发展与个体发展在课程的建设上应当是统一的。对于社区个人来说,使自身修养与发展能够适应社会生产活动;对于社区发展来说,使其满足社会生产、经济、科技发展和文化传播的需要。

社区论文篇6

对社区文化的认识,学术界的很多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要从理论上全面把握社区文化,笔者认为应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广义的社区文化是指社区居民在特定的区域内,经过长期实践而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它对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行为方式以及人格理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甚至制约着当地经济、政治的发展;狭义的社区文化是指社区文化现象的集成,即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一定特点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群体意识等文化现象。将广义和狭义的理解结合起来,才能揭示出社区文化的全面内涵。

由此可以看出:社区文化包含物质生活条件、精神风貌、生活规范和社区团体、组织等四项基本内容,其中社区文化的物质生活条件指的是经过社区人改造的自然环境和创造出的一切物质财富。它主要包括社区内的文化设施及文化场所:文化活动室、图书馆、人文景观、公园、市政建设设施等,还有居民所用的服装、用具、一切生活用品等都属于社区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因为它们的存在与使用无一不凝聚着社区人的智慧与价值观念,包含有深刻的文化特色;精神风貌则是通过社区群众的文化活动长期培养形成的人们的价值观念、人生观、审美观、艺术修养、生活情趣、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实际上,精神风貌是城市社区文化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社区开展积极向上的创建性文化活动的力量之源,它植根于每一个社区人的内心世界,并左右着社区居民生活的目标和生活方式的形成;社区生活规范既包括保证社区各种群众文化活动正常进行所建立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法律和规章制度,也包括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等行为规范。它是社区人总体价值观的外在表现;而社区团体、组织则主要是指实现各种关系的结构实体,它是社区其他文化的存在基础和保证。如家庭、学校、社区企业、居民委员会、妇女团体及其他非政府性组织、团体等。这些组织是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双重结合。社区文化的四个基本构成要素各有特点而又相辅相成,共同实现社区文化在社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二、社区文化的形成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社区文化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其形成和发展不仅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样也是我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社区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社区实际上是一种城市行政区划管理机构,承担着综合的行政管理职能。在这种社区管理体制下,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只能通过其所在的工作单位或者居民委员会来参与社会事务及社会活动,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社会个体对单位的严重依附性,个体的自主性严重缺失。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用人制度的改革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过去社会成员固定“从一而终”的组织管理体制被打破,人们的自主性加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位人”开始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人”转变,原有的职工自动离职或被剥离,相当一部分进入“三资企业”、民营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这使得原来的“单位人”离开单位管辖与监护而进入社区。与此同时,大批的流动人口和退休人员也相继涌入社区。无论他们是自愿的还是被迫的,他们已经成为社区人员,也就是成为了“社区人”。这些人成份复杂,需求不一,而要满足他们的要求,特别是精神需求,就不可忽视社区文化的作用。在新的形势下,大力发展社区文化,不仅能够很好地满足“社区人”的精神需求,培养他们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一种有利于价值观念整合的“心理社区”,而且也会为社区建设本身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因此,社区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二)社区文化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城市现代化一般应具备以下十大特征,即城市的社会现代化、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环境现代化、基础设施现代化、居住方式现代化和人本身的现代化等。这10个方面共同体现现代化城市的基本特点,通过分析不难发现,这10个基本特征又几乎都与城市文化建设密切相关,因为要发展现代化城市,就必须要有一定的产业作支撑。没有产业的支持,城市就无法发展,更谈不上城市的现代化。在过去,城市发展主要是依托重工业,但发展此类工业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破坏生态平衡。现代城市欲依靠重工业来维系其自身发展已经变得十分困难。实践证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城市文化的发展则是以城市社区为依托的,从而形成了社区文化。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社区文化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所在。它已经成为城市现代化发展的灵魂。

(三)社区文化的不断推进是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的需要

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城市社区文化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居民超越了单纯追求物质享受的需求,转而更多地寻求精神生活的满足;另一方面,“社区人”成分的复杂化、民族文化的复兴和外来文化的不断引进、交融,要求社区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具备包容性,要呈现出多样化特色。毫无疑问,在未来的年代里,随着信息化和网络化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不同文化之间会不断地进行相互冲突、相互渗透,将愈加会增强社区文化的复杂程度。因此,如何面对这些新情况,构建有利于社区发展的社区文化,给社区建设提出了新挑战。

三、社区文化在社区里设中的作用

社区文化是社区全方位的文化,在社区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区文化营造“社区精神”

一定的社区文化,在一定时期内,总会强调特定的文化理念,从而规范和影响社区群众的行为模式,并排斥其所否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它一方面不断鼓励社区群众与现实之间以及社区群众之间的相互协调;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引导人们追求高尚的理想和目标。这样,社区成员在长期的交往中逐步形成了共同的理想目标、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信仰和归属感,即形成了某一种共同的“社区精神”。

1.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

社区文化总是要倡导社会所认定的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行为方式,并能对社区内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给予解决与导向,在长期的文化熏陶中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美化人们的心灵,抵制不健康的文化,不断提升社区群众的文化品位,引导人们自觉追求真、善、美的东西。

2.有利于增进社区群众之间的感情,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到来,整个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工作强度加大,使人们之间的交往范围打破了过去封闭的“单位人”界限,成了开放的“社会人”,也使得联系人们的各种因素相对减少,人们各自忙忙碌碌。八小时的工作忙碌之外,其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社区度过,因此,如何增进彼此之间的联系和了解就成为社区群众交往的一个难题。而社区文化的群众性活动正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最有效的办法,它成为增进社区居民之间、各类组织之间相互联系、加深了解、沟通关系的精神纽带,易于把社区群众吸引在一起,创造和谐、友善、互助的人际关系。

3.有助于增强社区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社区通过组织老年、青年、少年、残疾人等不同形式的演出活动,尤其是代表本社区外出演出,不仅会大大吸引社区不同成员的积极参与,而且在社区集体演出活动中还会增强对本社区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增强其对社区的强烈归属感。通常,居民的社区归属感越强,就越能够意识到自己作为社区成员的权利和义务,进而越加喜爱和参与社区文化活动。

4.有利于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社区文化以其最活跃、最生动、最具吸引力、最易于为人们接受的生活方式满足了广大社区群众的精神需求。尤其是现代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的工作紧张程度和精神压力随之增大,需要精神上给予调剂,而社区文化恰恰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和情感需要。在共同理解的心里空间内,人与人之间情感交融、心灵沟通,个体化的人格融入社区整体,个体与群体的统一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个体成员的精神和情感体验,而且创造了共同的“社区精神”。

(二)社区文化为“社区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社区综合竞争力”体现了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它以新的发展观为基础。要增强“社区综合竞争力”不能单单理解为提升社区的经济增长能力,而应理解为社区经济、文化、自然的持续、协调地发展。哈佛大学科学与国际事务中心主任小约瑟夫·S·奈(Josephs.Nye.Jn)教授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可以分为确实力和软实力两种形态。软实力与确实力同等重要。他说:“如果一个国家能够建立一种机制,并且其他国家愿意按照它所希望的方式限制自己的行为,那么将减少使用确实力而带来的代价。”[3]一个社区同样如此,其“综合竞争力”的提升,软实力即社区文化的作用非常关键。

1.为“社区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提供精神动力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普遍关注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人们普遍认识到:一个脱离文化背景的发展是没有灵魂的发展。文化可以通过对社会制度构成要件的指导,实现社会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优化,以此为“社区综合竞争力”提供精神动力。

2.为“社区综合竞争力”的提高提供智力支持

创新是一个社区进步的灵魂,也是社区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在当今知识经济和科技信息全球化大趋势面前,一个社区“综合竞争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社区人口整体的受教育水平,取决于社区群众综合素质的高低。

1935年,美国经济学家沃尔什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20世纪60年代初,舒尔茨等经济学家将“人力资本”的质量因素引入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问题中。舒尔茨认为,在当代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本”投资发挥着比“物质资本”更重要的作用,它们的规模与发展成为当今国际竞争的前提和基础。而“人力资本”的体现力在于人们的综合文化素质、科技创新能力。

3.为“社区综合竞争力”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

社区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文化娱乐业、影视及影像制品业、新闻出版业、文化旅游业以及一些与文化相关的美食、美容、时装、休闲等产业。它不仅为社区创造出了巨大的经济价值,而且能够极大地提高一个社区的文化品位。例如,美国的文化名城洛杉矶,靠“迪斯尼乐园”和“好莱坞城”形成了惊人的文化旅游和影视及影像制品业,既创造出了巨大的经济价值,也提升了洛杉矶世界文化名城的品位。据统计,美国400家最富有的公司中有1/4是文化产业,日本的娱乐业产值仅次于汽车工业。

4.社区文化是“社区综合竞争力”发展的象征

一个社区的综合发展的形象是外在面目与内在精神本质的有机统一,是历史文化的沉淀与现实文化交融的结果。对于一个社区而言,社区文化就是该社区的气质和灵魂,一流的社区文化塑造一流的社区形象。比如,在上海黄埔旅游文化节中,商业购物、美食品尝、文化娱乐、风光游览浑然一体,无论是中外的游客还是服务人员,都在参与中获得了美好的乐趣,使人们在购物、美食、观光中体验文化的高品味。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树立了黄浦区的美好形象,而且也提高了上海在国际大都市中的竞争地位。

(三)社区文化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

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是一个具有基础性、系统性和层次性的大概念,不仅体现了一个社区全体居民的文化教育水平、道德风貌、精神状态、健康等人文状况,而且还反映着一个社区的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等智力水平。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受教育程度、道德水准、精神状态、健康状况和创新能力等。这几个方面形成一个综合的统一体,共同反映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状况。只有全面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才能不断推动社区建设向前发展,而要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水平,就不能忽视社区文化的重要作用。

社区文化在提高社区居民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它的教育功能上。社区文化教育除了学校教育和专业教育外,还有社会性自我教育。它主要通过不断向社区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和潜移默化的渗透方式来实现。社区文化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和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例如,传播科技文化知识、开设服装设计、烹调、缝纫、文艺、健身、机修等培训班,这不仅可以提高社区居民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水平,而且还可以使其在活动中学到各种技能。同时,在社区,各种各样的国家大政方针、法律法规的宣传活动和群众性的自娱自乐活动等都可以使居民在精神上得到慰籍,在思想和道德上受到砺炼与提升。另外,社区的医疗、卫生保健等知识宣传、服务活动有助于增强社区居民的卫生保健意识,有助于他们身体素质的提高。总之,社区文化在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建立社区“理想家园”的社区文化基础

可持续发展的社区是以科学美好的“理想家园”为目标的。这种“理想家园”包括三项主要内容:法制化管理、良好的治安和美好舒适的绿色环境。

1.社区法制化管理以社区文化为背景

要科学地管理社区,既要在社区居民中灌输一种以法制规则为基础的文化,建立法制,又要创立一套维护社区稳定发展的道德体系,以营造社区文明环境。

法制化管理对于社区的发展至关重要。法制已经成为现代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不仅塑造了现代一大批发达成熟的国际大都市,而且还培育出了有礼貌、讲公德、文化素养较高的大都市公民。原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指出,任何法律制度的严峻考验,在于是否能在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国家之间产生社会秩序和精神意义,能否适应特定城市的需求。他认为,只有有了严密的法律,才能产生井然的社会秩序。新加坡正是由于建立了以法治国的方略,加强了对城市环境卫生、市政的法制化、科学化的管理,并且开展了以“忠、孝、仁、义、爱、礼、廉、耻”为主要内容的八德教育,将法制宣传与伦理道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新加坡成为了环境优美、秩序文明的国际大都市。

2.社区文化成为影响社区治安的深层次因素

搞好社区治安工作,保证社区居民群众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秩序,是社区建设的一项系统工程。除了依靠强有力的法律制度外,发挥社区文化的作用,必不可少。

社区文化是建立社区良好关系的精神纽带。良好的社区关系有利于增进居民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了解、相互约束,有利于减少摩擦、减少犯罪。

社区文化也有利于增强社区居民的责任感,社区责任感是社区成员个人对社区的关心,是社区成员之间的相互关怀、相互爱护、相互帮助的一种心理,它形成社区群众的防范之网。

社区治安主体的构成除了社区成员之外,还包括工厂、学校、机关、商店和各类组织及部门。他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协调、合理分工,构成共同的预防系统。那么,是什么将这些人和组织结合在一起,达成共同防范的共识的呢?是社区文化,是社区文化孕育出的一种对社区共同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可见,社区文化作为影响社区治安的因素,其作用是独特的、无法替代的。

3.“绿色文化”打造“绿色社区”

绿色环境是现代文明社区的重要标志。进入21世纪以来,“绿色文化”已成为日益成熟的全人类文化。“绿色文化”倡导正确的生态系统、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人们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社区消费文化。“绿色社区”正是以“绿色文化”为背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基础,来营造以“理想家园”为目标的生活方式。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绿色社区”的主旨。当今社会人们普遍关注的“以人为本”,应该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其核心内容。将其片面理解为将人凌驾于自然之上,培养出来的只能是利己主义、功利主义和个人享乐至上的庸俗狭隘的观念。其结果既破坏自然的生态平衡,也破坏作为社会的社区生态平衡。因此,所谓的“以人为本”就是,既要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又要关心和营造一个仿造甚至优于自然的社区环境。

同样,社区文化也有利于打造现代“绿色社区”的生活模式。这种生活模式不仅仅是简单的社区物业升值和资金投入的市场行为,更重要的是要打造一个利于社区长期发展的,展示未来和希望的生活模式;它以适度的消费文化观念指导社区对土地、水、人文等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以侧重于精神文化消费的发展趋势作为未来消费的重点。正确认识社区文化在社区建设中的重要意义是我们进行社区文化建设的前提,探寻社区文化建设的方略是我们搞好社区文化建设的关键。

四、社区文化建设的方略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改革的推进,社区文化建设已经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必须清楚地意识到,我国社区文化建设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社区居民参与缺乏主动性;二是社区文化建设缺乏经费,这也是目前制约社区文化建设的一个普遍存在的影响因素;三是社区文化建设对政府依赖性大,社会化参与程度低;四是社区文化建设队伍整体水平低;五是社区文化建设管理的制度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我国社区文化建设的步伐,要想很好地建设我国的社区文化,就必须解决这些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统揽全局,不断开拓。社区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包括方方面面,这里只是试图从总体上探讨社区文化的建设方略:

(一)把握好社区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1.社区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

社区论文篇7

随着社区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推动了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日益丰富。群众积极主动参与、自发组织社区群众文化活动,使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呈现出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场面热烈、活动频繁、积极向上的繁荣景象。

2.社区文体设施逐渐完善。

随着社区机构的建立,文化惠民政策的实施,许多社区已建设了一定规模的文化活动场地、场所,并逐步配套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文化活动的设施、设备。有些社区的文体设施建设已很完善。虽然整体上社区文化设施建设还亟待改善,但文化设施比较完善、制度比较健全的社区已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社区文化队伍逐步形成并迅速发展壮大。

现有的社区文化队伍原来多是零散的业余文体骨干,因为有了社区这个组织,所以迅速凝聚,逐渐发展壮大起来。不过有些地方的社区文化队伍无论是在队伍素质上还是规模上都已经发展得很好,而有些地方的社区文化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人员的编制、待遇以及技能培训等方面也需要相应改善。

4.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富于地域特色,但有待丰富。

因地域差异,文化活动也会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但基本都以传统文化活动形式为主。这些充满地域特色的文化活动虽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但参与人员以中老年为主,活动内容和形式也有待丰富。应丰富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并通过组织、引导、推广、丰富,吸引更多不同年龄层次的群众积极参与。

二、新型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加强新型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对促进社区文化发展,促进社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对丰富社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央明确提出建设、繁荣农村文化事业,注重建设新农村文化,强调了新型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出台政策、打造样板、树立典型,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各个社区党支部都注重加强社区群众文化建设,提高群众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水平,制定了相应制度使社区群众能够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打造和谐、文明、健康的社区,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虽如此,但社区群众文化建设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我们在以后的群众文化建设工作中不断努力,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充分发挥群众的作用,逐步解决这些问题。

1.新型社区群众文化建设资金不足,渠道单一。

多数新建社区的文化设施建设大多数是政府出资,对政府、集体依赖性较大。部分新建社区几乎没有文化设施,文化建设项目很少,用于社区文化建设的资金也很少。

2.文化设施需进一步完善。

多数新型社区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文化设施不完善,难以全面满足社区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无法为群众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务。绝大多数社区居民希望参加社区文化培训班、创业培训班、文化产业班、养殖、种植班等,以提高自身的精神文化水平,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而这些目前很难实现。

3.新型社区文化建设中对文化设施的保护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和谐是社区乃至我们整个国家精神文化建设所追求的的理念。有些社区在文化设施建设方面走在了前列,但是在和谐社区的建设中却上演了不和谐的一幕,如文化设施建好后,出现设施被滥用、被破坏等现象,再加上文化设施被毁坏后没有得到及时修理,导致部分文化设施报废。

三、如何加强新型社区群众文化建设

我们要与时俱进,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做好新型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工作,坚持面向大众,以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为重点,加强群众文化工作的基本阵地、基本队伍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的基本活动内容和基本活动形式。每一个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都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探索、创新,努力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团结一心,为新型社区群众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1.加大资金投入,拓宽资金渠道。

新型社区群众文化建设需融汇多方力量,加大资金投入,以政府投入为主,一部分资金由社区集体提供。所以要促进社区集体经济的发展,从而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物质保障,以不断提高社区群众文化建设水平,更好地服务群众,丰富社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2.丰富社区群众文化生活,提高社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地纷纷推出各种有利于文化建设的政策。大力发展以展示民族习俗、民族风情、民族服饰、民族工艺等富于地域特色的社区文化以及各种节日庆典文化等,丰富社区群众文化生活,吸引更多的群众积极参加各项文化活动,并充分依靠群众的力量不断丰富和发展社区群众文化,切实满足社区群众的文化需求,提高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社区论文篇8

社区矫正的理论基础

刑事执行中非监禁性刑罚措施促成行为养成,去“标签”后使其复归社会。社区矫正以罪犯经矫正后顺利复归社会为最终目标,体现了人道主义的要求,也是现代世界文明中刑罚执行的重大变革要求。犯罪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社会和国家,但是国家和社会对此应当承担相应的义务。正如德国耶赛克说“作为刑事政策基础的人道主义不再是每一个人对于事物所持的同情态度这样一种个人的事情,而是社会对于犯罪现象所应承担的共同责任问题。对于犯罪人的关怀不再是一种恩惠,而是法制国家一项义务性的社会义务。”为此,社会有责任也有义务为社区矫正的服刑人员提供人道主义关怀,罪犯的犯罪行为也是社会所致,也就是社会环境。社区矫正使得他们继续与家庭社会保持联系,在去“标签”的前后促使行为养成,利用社会和家庭资源重塑人格,社会也履行了义务。同时,社区矫正满足了其情感寄托,感受刑罚执行的“阳光雨露”,避免了“监狱化”人格的产生。这从根本上体现了罪犯改造不是,也不能改造人的思想,思想是个自由的东西。俗话说没有任何一个自然人生来就注定要犯罪的,只是因为环境对犯罪人的影响,最终才导致成为罪犯。国家和社会只有通过改变环境,特别是犯罪的环境和所在的社会,通过行为训导和养成,养成符合社会主流要求的行为习惯,进而不再违法犯罪。

监禁性刑罚失效并难以体现刑罚报应理念,应还自由于社会公民包括罪犯。在世界范围内一直以来实行的刑罚惩罚、报应理念,是否有效,是否真正有效地预防犯罪、打击犯罪?这可能是个很难证实的命题。俗话说,在人类世界上只有建有一座监狱,人类很难有自由,这是大家共知的。长期以来,在我国刑法界盛行的“杀人偿命”报应理念,这样的理念也深深扎根于人们心中。即便在当今法治社会的今天,连最近倍受人们关注的“薄谷开来杀人案”还是如此。(薄谷开来被判死缓;张晓军被判有期徒刑9年)可是根据相关调查显示,被判处监禁性刑罚后,重新犯罪的概率比普通自然人犯罪的概率高得多,并且还有相关材料反映,监禁性刑罚执行场所变相成为罪犯“切磋技艺”的处所。这或许是监禁性刑罚作用有限性最明显的证据。特别是在海南边境、沿海省份,犯罪频发,这些罪犯经过监禁后重新犯罪的概率可谓是100%。当然很多人就说罪犯作为普通公民未经刑罚处罚前,他们的犯罪概率是100%。对于这些人接受刑罚处罚后,是否又不再犯罪?或另外一个反向命题,执行监禁性刑罚15年,经过减刑实际执行刑罚10年后最终释放,这些罪犯是不是比实际执行了15年的罪犯重新犯罪的概率又要高呢?等等门类的话题都是不得而知,我们也无从寻思并找到答案。可能只能是自欺欺人地说,监禁性刑罚是一定能起作用的,当然这也是现实所需,无法改变监禁刑罚的适用和执行。

社区论文篇9

二、社区图书馆建设的现状

随着社区在我国的逐渐发展和日益壮大,社区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时至今日,社区图书馆的建设,作为社区建设重要组成部分,仍然没有受到人们足够重视,绝大部分社区的图书馆建设仍处于待起步阶段。现在城市内比较缺少的就是社区图书馆,即百姓家门口的图书馆。根据国际图联的标准,城市里每1.5平方公里应该有一座社区图书馆。如果对照这个标准,我们还差得很远。我国现有公共图书馆大都在城市的中心地区,而许多新形成的社区却集中于城市周边地区。虽然,一些地方政府加大了对城市中心地区图书馆的投入,图书馆纷纷扩建、翻建,楼盖得越来越大、越来越漂亮,可社区图书馆建设却跟不上。究其原因,一是城市管理者和规划者的决策失误,二是各级政府和领导重视不够,三是资金不足,四是图书馆人才缺乏,五是图书馆现代化进程缓慢,六是图书馆法制建设滞后等等。因此,目前,我国城市的社区研究是一个崭新的课题,社区文化建设是社区研究的重要内容。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图书馆建设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城市住宅的小区化,人们渴求的不仅仅是居住面积的增加,更重要的是环境设施的配套及生活质量(包括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社区文化的建设已不容忽视,社区图书馆的建设迫在眉睫。

三、社区图书馆建设的重要性

1.能够为社区居民提供文化学习场所,提升社区居民文化素质。21世纪是知识时代、信息时代,知识时代必将进一步扩大读者阅读的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指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主要是“知识的差距”。我们现在已步入学习化社会,学习化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全民终身学习。图书馆则是全民接受终身教育的大课堂。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要缩短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提高我国社会劳动者的素质则势在必行,为广大劳动者打开图书馆这座知识宝库也势在必行。从现实来看,许多劳动者文化素质知识偏低,必须为他们提供学习场所,以帮助他们提升科学文化素质。因此,搞好社区图书馆建设非常重要。应该说,在社区文化建设中,没有比建设一所社区图书馆更为重要的了,程焕文先生曾指出:“社区没有图书馆的配套,是不完善的社区。在城市社区规划中不硬性规定图书馆(室)的配套,是政策的一个盲点。”随着人们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图书馆作为社区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发挥越来越突出的作用。

2.能够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知识和咨询,为建设法治社区做贡献。社区图书馆有相对丰富的馆藏资源,其中有不少是法律书籍和法律文献等资料。社区图书馆可以提供给居民法律书籍,帮助居民守法、学法、用法。也可以通过自己的专业人才,从网上寻找答案,从而为居民提供法律知识咨询。还可以不定期在馆内馆外搞些法律宣传,从而使本小区的居民增强法制观念,人人争做学法、用法的模范,为建设法治社区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3.能够陶冶人们情操,提升社区文化品位,为建设和谐文明社区服务。在现代社区文化构建中,社区图书馆的作用不言而喻。它不仅是现代社区文化的一个标志,同时,也是现代社区文明的象征。社区图书馆在培育社区精神文化、构筑现代社区道德和价值观方面,都可以发挥其重要作用。它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读书活动和社会文化活动,如举办各种讲座、读书报告会,开展优秀图书推介,举办科普知识展览,组织多种多样的读书联谊活动等,来陶冶人们情操,提升社区文化品位,为建设和谐文明新社区服务。

4.建立社区档案,保存社区历史文献,为社区科学发展做贡献。图书馆的一大功能就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正是因为有了图书馆这一机构,人类的社会实践所取得的经验、文化、知识得以系统地保存并流传下来,成为今天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作为社区图书馆,可以保存社区的历史文献,包括社区重要活动记录、重要文件,等等。通过保存社区历史文献,可以为社区今后的发展提供历史参考资料,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历史见证。可以为社区领导决策服务,为社区的科学发展做出贡献。

四、社区图书馆建设的发展思路

1.领导重视,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各级领导要对社区图书馆建设给予高度重视,提高对社区图书馆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要转变旧的观念,建立社区图书馆建设就是社区文化建设的新理念。各级政府要把创办市民身边的图书馆——社区图书馆,作为现代图书馆运动的一个基本执政理念。政府要给予必要的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政府在鼓励和支持这项事业的健康发展中,可利用优惠政策来调动开发商的积极性,比如建设社区图书馆可减免一切政策性收费,也可用谁开发、谁投资、谁管理、谁收益的市场化手段建设和管理。尤其是对没有图书文化设施的小区或社区,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把社区图书馆建设这项利国利民的工程搞起来。

2.全社会都来关注社区图书馆建设。要提高全社会的图书馆意识,要使全社会都来关注社区图书馆建设。要使社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由部门行为变成政府行为,由政府行为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心和支持。全社会都要认识到,社区图书馆的建设是社会整体文化事业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只有每个居民的文化素质提高了,社区的文化事业才能前进。而没有社区文化,也就没有城市的文化事业。只有将社区图书馆事业做好,城市文化也就有了内容和灵魂,两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对此,要鼓励社会一切力量来赞助或支持社区图书馆事业。为了更好地发挥居民的积极性,社区居委会可把居民手中散落的、有价值的图书集中起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图书的阅读率和利用率,以满足社区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

3.坚持走公益之路,坚持多层次、多元化服务。图书馆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读者创造最大的利益,要把读者对图书馆的满意程度作为衡量图书馆自身工作的主要标准。因此社区图书馆建成后要坚持处处将读者利益放在首位来考虑,要坚持走公益之路,即坚持面向社区所有居民免费开放。要坚持多层次、多元化服务。比如社区图书馆可以通过传播科普知识、举办读者论坛、开办学习培训班、举行读者联谊会、开拓网上服务等形式,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健康有益的文化、科普、教育、娱乐活动,从而满足社区居民日常工作、学习的需要和休闲、娱乐的需要。

4.培训专职的图书管理人员。图书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强的业务工作,它包括分类、整理、编目、缩印、采集文献研究等内容。就目前社区情况来看,这方面的人才十分奇缺,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区图书馆的建设和开展。为此,市、区的文化部门和图书馆的管理部门一定要重视对图书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切实把这些人员的培训提到议事日程。首先,是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计划和措施。要建立起全新的激励机制,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变成一种制度。其次,是培养一批一专多能的人才。图书馆是个专业性很强的社会文化机构,图书管理员除了掌握专门的图书馆学及相关的知识外,还应掌握计算机知识以及信息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应该既是一位理论上有造诣的研究人才,又是专业上的行家里手。

5.自觉接受社区居民监督,探索社区图书馆管理新模式。社区图书馆既然是为社区居民服务的,应该一切以服务社区居民和方便社区居民使用为原则。社区图书馆应该就其建设内容、发展思路、开放时间、开放内容、服务方式等等广泛征求社区居民的意见,并自觉地接受居民的监督,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另外,应该想办法调动社区居民自我管理的主体意识。可以把喜欢阅读、具有一定组织能力和无私奉献精神的居民,比如退休职工和暑期放假的学生,聘请为义务管理员,让他们共同参与和组织社区图书管理活动。上岗前可以对他们进行一定的业务知识培训,使他们学会查找图书及图书归类上架的方法。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利用本社区的居民来宣传本社区图书馆和扩大其影响力,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来关心支持社区图书馆的建设。既然社区图书馆不同于公共图书馆,就应该探索适用于社区图书馆的灵活机动的管理新模式。

总之,社区图书馆建设关系到社区和谐文化建设,关系到城市和谐文化建设。城市的管理者如果要让老百姓享受到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就应该着眼于城市社区图书馆的建设。事实证明,只要当地政府和社区领导重视,将图书馆建设工作作为城市社区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抓,加上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和帮助,社区图书馆就一定能取得较快的发展。相信随着我国城市住宅小区和农村居民小区的不断建成,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会越来越高,社区图书馆建设必将很快兴起和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尹玉霞.公共图书馆开展社区信息服务的思考[J].图书馆学刊,2002,(3).

[2]张康康,周晓蓉.浅谈图书馆社区信息服务的推广[J].图书馆论坛,2002,(2).

[3]吴建中.21世纪图书馆新论[M].上海: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3.

社区论文篇10

根据以上广州地区社区音乐教育情况的分析,笔者认为,尽管社区音乐教育在当前存在不利的因素,但社区音乐教育的价值仍然值得肯定,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社区音乐教育有利于在非音乐专业人群中拓宽音乐教育的受教范围社区音乐教育虽然机构小,但是数量多,因此其辐射面也非常广泛。有的大型小区甚至开设了多家社区音乐教育培训机构。诸多的培训机构见缝插针地安插在社区中,在非音乐专业人士中普及了音乐基本知识,对非音乐专业人群音乐素质的提高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也大大拓宽了音乐教育人士的施教范围。

社区论文篇11

《社区康复护理》课程设置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Classifica-tionofFunctioningDisabilityandHealth,ICF)模式。2001年,在第54届世界卫生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191个成员国一致签署协议认可了《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提出从身体结构和功能、活动、参与等3个部分评价残障人员的功能状况,并且强调社区环境对残障人员健康的重要影响。ICF认为,在考虑个体健康状况时需涉及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个体自身的功能及结构,与个体活动及参与。个体自身功能是指机体生理心理功能,而个体结构是指机体的器官肢体等组成。这个层面的具体功能包括意识、定向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肌力等。个体活动及参与是指个体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及参与社区活动的能力。具体能力包括学习及应用知识、完成基本任务和指令、沟通、移动、自我照顾、日常生活、与外界沟通互动、社区社会生活。第二个层面是影响个体健康状况的情境,包括环境因素及自身因素。环境因素对影响个体的健康状况起着重要作用,涉及从家庭成员到社区健康工作者及政策多个层次。由于自身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所以在ICF具体分类中不作考虑。ICF认为,个体在特定领域的功能是自身健康状况和背景因素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其目的在于强调使正在经历或可能经历残疾的人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获得参与家庭及社会的能力。ICF摈弃了以往生物模式下对康复的认识,而将残疾视为一种社会问题,指出在实施康复活动时需要考虑一系列描述个体生活背景的环境因素,适合作为指导康复工作的理论框架。社区康复强调医学、社会及权利的综合体现,是以残障人士自身发展需求为出发点,整合社区内卫生、教育等资源,为残障人士健康、教育、谋生、社会及赋能提供发展的机会和条件。比较ICF理论及社区康复内涵,不难看出,两者都强调了社会环境对个人及其家庭康复的重要性,力求达到残障人士参与功能的最大化。因此,运用ICF作为理论框架指导高等社区康复护理课程的构建可以保障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及专业性。

1.2教学目标

在ICF理论指导下,根据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系统,该课程教学目标分为三大方面: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情意领域。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在认知领域能阐述社区康复护理的核心概念,识别常见残障类型并提供早期康复干预指导,应用康复功能评定方法评估护理对象身体功能状况,应用社区康复理论制定康复护理计划(包括适宜的家庭训练及护理要点);在动作技能领域能够熟练掌握基本康复技能(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等)并适宜应用于残障人士,创造促进护理对象康复的情境;在情意领域具备对社区残障人士及家庭的同理心,具备良好的沟通、协作、解决问题能力。

1.3授课对象

授课对象为护理专业本科三年级第二学期或四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该阶段学生已经完成基础科学及应用科学课程的学习,为康复评定、康复治疗知识及康复技能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考虑《社区康复护理》与《社区护理》在同一时间段开课,可以使学生在了解社区护理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完善对社区康复内容的系统学习,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4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

1.4.1内容设置依据ICF认为,对个体健康状态的评定,应考虑到个体自身的功能及结构,个体自身活动及社会参与情况,而这些受到个体所处环境的影响。因此,在《社区康复护理》课程中强调突出在对个体自身功能及结构了解(康复功能评定)的基础上,考虑提供适宜的外界环境(社区康复环境构建),开展适合于促进个体自身功能改善的活动及社会参与(社区家庭康复护理)。

1.4.2课程内容《社区康复护理》的课程内容分为理论授课及实践两大部分。基于对ICF的理解,理论授课着重于4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社区康复护理基本概念及理论,包括ICF理论概念,社区康复核心概念,及社区康复护理发展等。第二部分为康复功能评定,具体授课内容包括常见残障种类、康复评估、早期康复干预等。该部分内容与传统康复专业课程类似。第三部分为社区家庭康复护理。参考ICF中的活动与参与,即进食、入厕、穿衣、沟通、行走等,具体内容包括常见疾病康复要点、康复技术(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等)及家庭训练。该课程在讲授康复专业知识技术的基础上,突出社区康复护理的特色,如营养问题、排泄问题、膀胱功能训练、皮肤完整性、心理问题等以专题形式进行课堂讨论学习。第四部分社区康复环境构建,ICF中强调充分考虑社区环境中家庭、健康工作者、康复政策等对残障人员的影响。授课内容上通过分析讨论现有国内外康复政策及服务,分享国内外社区康复的成功案例,在与残障人士及家庭沟通的基础上,进行家庭访视及居住环境的改造,并为残障人士参与社区活动创造条件。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教学方法涉及讲座、专题讨论、模拟教学、学生汇报、成功案例分享等多种形式。社区康复实践是《社区康复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将所学康复理论知识及技能应用于实践,以解决残障人士的实际康复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校内实验及社区生产实习两部分。校内实验用于促进学生功能评定能力及康复技能的掌握。生产实习在教学社区完成,6~8人为1个实习小组。由于残障人士的康复需求及家庭社区环境各有不同,因此,采用以患者功能障碍为中心的实习理念,根据患者的实际康复特点及需求制定并实施具体康复计划,包括运用所学知识及技能对残障人士功能障碍进行评定及干预,并通过对社区环境、健康服务及健康政策的了解,促进残障人士回归社会。

1.5教学评价

根据课程内容及特点,《社区康复护理》课程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不仅评价学生康复护理理论及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强调在实际社区情境中知识应用及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其中包括形成性评价及总结性评价,不仅注重结果,而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效果。在教师评价基础上,融入学生的自评及他评,从而使评价结果更客观公正。评价方式上包括理论考核、课堂讨论、小组汇报、康复问题的综述文章、实验室模拟康复技能考试、社区康复计划撰写及实施、社区实习反思日记等。

社区论文篇12

本文基于第五次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五普”)资料的深度开发利用这一目的,就人口发展变化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这一课题进行研究。研究的进路不是从概念到概念的逻辑推证,而是选择石门二路社区——上海中心城区的一个社区——这一个案作为研究的着眼点,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中国即将加入WTO及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的宏观背景、上海市确立建设“四个中心”(3(发展战略的中观背景、静安区创建“双高区”(4(和推进北部地区旧区改造的微观背景下展开。研究的落脚点不在于得出人口发展变动对区域发展影响的一般结论,而在于指出人口发展对石门二路社区这一个案的建设发展规划所具有的指导意义。然而,从对个案的研究中,并不排拒得出一些普遍性的启示和参考价值。

由于这种追求,本文没有按逻辑上归纳或演绎的结构形式展开叙述,但其理论主线是清楚的,它力求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背景下,考察石门二路社区这一都市社区的人口发展趋势及其对社区发展的影响。按照这种思路,本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将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统计数据,对石门二路社区的人口现状进行分析;第二部分基于静安建设“双高区”和北部地区开发对社区人口发展的影响,探寻与之相适应的人口数量、结构、质量、构成、变动等人口发展趋向;第三部分从满足将来人口发展的需要,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大胆地提出石门二路社区建设规划思路;最后的结束语则对本文观点进行一个总结。

第一部分石门二路社区人口状况分析

在展开本部分的论述之前,有必要对石门二路社区的情况作一个简单的交待。在我国,目前城市社区的界限通常是与街道的行政区划相一致的,[5]石门二路社区的区域范围也与石门二路街道办事处的行政区划相一致。位于上海中心城区静安区的东北部,东起成都北路与黄浦区相邻,西至江宁路折武定路接泰兴路与江宁路街

道相连,南临繁华的南京西路与南京西路街道毗邻,北隔苏州河与闸北区相望。(如图1-1所示)面积1.09平方公里。石门二路街道这个格局的形成是1994年10月由张家宅街道和武定街道合并而成的。石门二路社区2000年3月被评为上海市文明社区,但目前仍然是以旧住房为主的老城区,二级旧里及以下建筑达26万平方米。

基于这种状况,下面根据“五普”统计数据,从人口数量、人口构成、人口素质、人口分布、人口变动等5个方面对石门二路社区展开分析。

(一)人口数量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石门二路社区常住人口61558人,与本社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四普”)相比,十年零四个月共减少40960人,下降39.95%。普查时点前一年(即1999年11月1日至2000年10月31日),全社区出生人口259人,人口出生率为4.21‰;死亡人口为613人,死亡率为9.96‰;自然增长率为-5.84‰,高于静安区人口自然增率(-6.28‰),但仍低于上海市人口自然增长率(-0.3‰)[6]。

从“四普”到“五普”,10年中,石门二路社区总人口变动情况如图1-2所示:

注:本图1991-1999年人口数量来自石门二路街道档案室统计数据。

从上图可以看出,10年中,石门二路社区的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产生这一趋势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人口自然减少;二是由于旧区改造动迁,部分人口迁出;三是迁入人口数量较少。

(二)人口构成

人口构成的状况,我们从人口自然构成和人口社会构成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人口的自然构成。

首先看性别构成。在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30482人,占49.52%;女性人口为31076人,占50.48%。性别比为98.09(女性=100)。与第四次人口普查98.84的性别比相比,男性人口比重持续下降,与全区性别比(99.85)呈上升趋势相反。

其次看年龄构成。在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6660人,占10.82%;15-64岁人口43619人,占70.86%;65岁以上的人口11279人,占18.32%,其中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2224人,占老年人口的19.72%。

从图1-4可以看出石门二路社区老年人口[7]比重在加大,不仅高于上海市11.5%的平均水平,而且高于静安区17.7%的平均水平,已属严重的老年型社会[8]。

2、人口的社会构成。

首先看人口的民族构成。在常住人口中,本社区共有20个少数民族,人口612人,占总人口的0.99%,比1990年“四普”时的0.84%上升了0.15个百分点。

其次看人口的劳动力资源及职业构成。本社区长表抽查共5916人,其中劳动力人口3741人,占抽查总人口的63.24%。(图1-6)在业人口2365人,失业人口546人,失业率18.76%。可以看出,作为老城区,石门二路社区的失业率是非常高的。从业人口中,商业服务人员占33.45%,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占24.14%,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19.49%,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占5.58%,其他从业者占17.34%。(图1-7)在职业构成中,商业服务人员最多,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不大,这对将来的发展可能会形成瓶颈。

(三)人口素质[9]

所谓人口素质或者说人口质量,就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口的结构和组合状态所展现的各种社会功能和影响力。[10]对人口素质的外延,我们采用“二要素”论,即人口素质由身体素质和文化科学素质组成。[11]在此,我们仅考察石门二路社区人口的文化科学素质构成,用大学教育人口比例和文盲率两个指标观察。在本次普查时,6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9174人,占15.25%,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十年间增长3.18个百分点;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人口20048人,占33.32%,十年间增长3.49个百分点;初中文化程度20625人口人,占34.28%,十年间增长1.46个百分点;小学文化程度人口7995人,占13.29%,十年间下降3.27个百分点。文盲率由1990年的8.72%下降为3.87%,下降4.85个百分点。

从纵向比较看,10年中本社区的人口文化素质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文盲率在下降,大专人口比例在上升;但从横向比较看,在世界体系中观照本社区的人口素质,则不容乐观,社区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比较低。(图1-9)

(四)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用人口密度来测算。“五普”统计结果显示,石门二路社区人口密度为56475人∕平方公里,比“四普”时的94035人∕平方公里降低39.94%,但远远高于全市“五普”人口密度(2640人/平方千米),也高于静安区人口密度(40069人∕平方公里)。在分布上,石门二路社区人口密度可以以北京西路为界划分,呈现北大南小的特点。分析原因,北部地区主要是人口居住区,南部则有一部分为商业商务楼群,居民数量相对较少。

(五)人口变动

社区人口的变化,可分为自然变动、机械变动和社会变动。在此,我们仅研究外来流动人口情况。本次普查登记外来人口为8365人,占全区外来人口的18.03%,其中男性4706人,占56.26%;女性3659人,占43.74%,性别比128.61(女=100)。(如图1-10)外来人口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的占3.92%,低于全区5.6%的平均水平;文盲率5.24%,高于全区4.9%的平均水平,可以看出本社区外来流动人口的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如图1-11所示)

第二部分石门二路社区人口的发展趋向

人口发展状况与社区建设紧密相连,特别是在城市中的行政化社区中尤其如此。保持一个适度的人口数量和一定的人口质量,对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部分将从影响石门二路社区发展的因素出发,试图寻求适合该社区可持续发展的适度人口规模、人口质量及人口构成以及流动人口对社区发展的影响。

一、影响石门二路社区发展的几个重要因素

“十五”期间以及到2015年,石门二路的人口将有一个较大的变动。预计到2015年,社区人口的发展将进入一个较为稳定时期,行政化的社区也将变成一个成熟的市民社会下的社区。在这15年的时间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都可能对社区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可能会有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发生。但就目前而言,从现实的状况出发,仍可理出几个对石门二路社区的发展趋势有至关重要影响的因素。

1.中国加入WTO。

预计今年底,中国能够加入WTO,这将对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必将对位于上海中心城区的石门二路社区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首先,加入WTO将导致经济竞争的加剧,会有一段调整期的压力,不能与市场接轨的一些企业必然走向破产,这会增加社区的失业人口量。其次,对上海这样的国际型大城市,加入WTO后必然有一个继续与世界接轨的问题,必然会带来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的比重将继续加大,这对作为都市中心的石门二路社区的人口职业构成将较大影响,服务产业的人口比例将上升。

2.静安“双高区”建设。

在新世纪之初,静安区确立建设“双高区”的战略发展目标,对作为其一部分的石门二路社区将产生根本性的影响。以北京西路为界,南部基本是高档商业商务区,北部是高档居民住宅区,这一发展目标也决定了石门二路社区的人口分布状况——北密南疏,此其一;其二,静安“双高区”人口规模控制30万左右,对石门二路社区的人口规模确立了一个参照系;其三,“双高区”的建设的目标即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人均期望寿命将达80岁[12],这必将加剧石门二路社区人口老龄化趋势;其四,“双高区”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和人才集聚,特别是实现人才柔性流动政策,这必将提高社区人口素质,同时也对社区现有人口就业形成竞争力。

3.北部地区旧住房改造。

根据“一轴两翼”的总体规划布局[13],石门二路社区北京西路以北地区基本上都属于旧住房改造之列。石门二路社区包括就新福康里、55号街坊、东西斯文、达安城、北京路成都路等5个小区,[14]这一块将成为静安区的主体生活区之一,成为上海中心城区内高品质和生活配套齐全的综合居住地带,同时石门二路沿线还将形成商业次级中心。预期15年内这一片区成套改造完成,对石二社区的人口数量和质量、构成和变动将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在下文将对此详加论述。

二、未来15年内石门二路社区人口发展状况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大胆对石门二路社区的人口发展状况作一预测。当然,对任何事情未来状况的推测都有成功和不成功两种可能,而且社会的变化又是繁复多样的,所以本文的推测虽然有对现实状况的分析和影响因素作依据,但也有可能与未来实际是不相符的。之所以还要冒着风险进行分析预测,其意义不在于预测结果本身,而在于通过预测分析的过程,给人一种思考人口问题的提示或警示。根据人口发展规律及上面分析的几个影响因素,笔者试图就石门二路社区的人口容量、人口年龄构成、人口素质、人口变动等做出分析预测。

1.人口容量控制在5.5万左右。

人口容量[15]即是一个社区应该有什么样的人口规模是合适的,亦即一定地区中的人口数量。之所以首先界定这个问题,是因为社区人口数量的多少不仅决定着社区规模,而且影响社会秩序、社会控制手段、社会变迁的性质,甚至居民发展的心态。[16]

初步测算,石门二路社区到2015年常住人口应控制在5.5万左右。[17]理由有四:其一,根据图1-1所示,我们已知在过去10年,石二社区人口呈下降趋势,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按照目前-5.84‰的自然增长率计算,2015年人口数为56380人(图2-1)。当然,人口增减变化不会是直线式,还受其他很多因素制约。

其二,目前本社区绿化面积和公共设施面积太小,“双高区”建设已经规划在东北部建设一个大的绿地,势必迁出部分居民。其三,北部地区旧区改造将导致大量的动迁,将使近一半的居民的迁出,而将来建设成的高品质生活居住区,石门二路居住片区人口将控制在4万左右[18]。第四,北京西路以南地区,商业区的形成势必减少居住人口,将来对花园住宅小区(如西王小区、王家沙花苑等)实现整体置换[19],会大大降低这些小区的人口密度。

2.人口年龄构成的老年人口比重继续加大。

在社区人口构成中,之所以仅对年龄构成做出测评,是因为这一因素,特别是老龄化程度,不仅直接影响社区的劳动力资源构成、行业职业构成,还对将来社区主流文化、商品供应和社区服务方式产生影响。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认为,石二社区人口年龄构成变化有三个:一个是,目前低出生率、低死亡率、负增长率的趋势长期内将延续,所以老年人口会继续增多,人口老龄化趋势会加强;二是旧区改造会迁出一部分老年人,导入部分中青年人口,同时会使0~14岁未成年人比例稍有提高,因为这些中青人年可能带有孩子或将来生孩子,这样使老年人口比例在2005年之后会逐年下降;三是石二社区是老年型社会的现实将长期不会变,因为目前本社区老年人口比例远远高于世界老年社会标准,如第一部分的分析,部分中青人口的导入也改变不了这个现实,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的预期寿命的增加,会进一步加大人口老年化程度[20]。

3.社区人口变动剧烈,幅度较大。

未来15年内,由于北部地区大规模开展旧区成套改造,社区人口的机械变动[21]将是非常大的。动迁初期(在近5年内),本社区的将有1/2多的居民要迁出,新的小区建设好后,一部分原迁出的居民会回搬,回搬率目前看为20~30%;更大量的是购买商品房的新居民的迁入,估计将有3万左右人口,对于一个仅1.09平方千米的社区而言,数量是庞大的。此外,我们还要考虑人口的社会变动[22],主要是外来流动人口变动的问题。由于“双高区”的建设,较高的消费水平将把目前文化水平较低的大部分流动人口排除在外,人才柔性流动政策的实行,会一些高层人才流入,但数量不会太多,因此,我们估计,随着“双高区”的逐步建成,本社区的外来流动人口数量会逐步减少。

4.人口素质将会大幅提升。

实现社区可持续发展,可以说人口素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随着社区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优生优育理论及家庭和社会对教育的更加重视,使社区人口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都会有提高,此其一;其二,旧区改造完成后,会导入一批中层收入以上的人口,这部分人会提升整个社区的人口素质;其三,“双高区”人才聚集战略如能真正实现,将使很多高学历、高层次人才流入,如果能在本社区居住,无疑将最简单、最直接地提高本社区大学人口比例,并终将带动社区各方面的发展。问题是在旧区改造时社区中能否为这些人留有空间?比如开发“白领公寓”式楼盘[23]是一个双赢的办法。

第三部分人口发展对社区建设发展的要求

可持续发展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而实现人与社区的良性互动,社区发展规划对人口的发展要求必须做出回应。社区发展规划不仅能促进整个社区的和谐发展与经济繁荣,而且还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甚至人的解放。在对石门二路社区人口状况作了分析,并对人口在未来5~15年内的发展状况做出预测后,我们有必要探寻社区人口发展对社区发展规划提出怎样的新要求,并进而根据新要求、新形势对社区建设发展做出相应的规划。

社区发展规划即是对社区建设的总体布置。[24]对石门二路社区建设做出规划时,必须置于静安“双高区”建设和北部地区旧区改造的背景下考察。鉴于篇幅所限及笔者笔力之所不逮,只能对规划做出一个粗略的构想,并仅就对社区建设其中几个重要的问题加以详细阐述。

(一)城区布局

目前,石门二路社区对应的静安南京西路的开发呈南重北轻状态,南面有地铁二号线石门一路站、吴江路休闲街、青海路绿地、广电大厦等,而北面相对较为薄弱。因此,我们要抓住“双高区”建设这一重大机遇,以北京西路为横轴划分,南部建成高品位的商业商务区,北部建设成高品质的生活居住区。

南部地区:南部地区又可沿凤阳路—奉贤路分为两个条形。凤阳路—奉贤路与南京西路之间这一条带,主要有南证大厦、古玩花鸟市场、新华娱乐城、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梅陇镇广场,商业形态初步形成。但除了南证大厦和梅陇镇广场形成了商档商业商务外,这一条带远未达“高品位的商业商务区”的要求和水平,需要通过置换、引导、规范等方式,加快这一条带商业功能的形成。同时,对北京路以南的泰兴路、南汇路段可改造为商业专业街,与吴江路、青海路遥相呼应,使南京西路商业街呈“非”字形发展。

凤阳路—奉贤路与北京西路之间这一条带,呈现居民小区与商务楼相间的局面,建筑主要有嘉发大厦、浦东发展银行、电信大楼、美琪大戏院等,西王小区、东王小区属于花园式住宅,是需要保护的历史建筑景观。这一条带的发展应仍以居民小区为主,但要提高小区档次,降低人口密度。西王、东王小区要通过产权交易、整体置换,拆除其中原是违章搭建现已合法的建筑,恢复其高档花园住宅的原貌。

凤阳路—奉贤路是非机动车道,有人流、车流的优势,但也有“流而不留”的缺点。我们应寻找适合这一特点的中小型商业,商业可以中档为主,以便形成错位互补。由于路北沿是住宅小区,所以应主要集中在路南沿。特别是凤阳路(我社区部分)应加强规划整治,起到南京西路辅街的作用。

北部地区:该区域将建成苏州河以南、市中心区的最大住宅区域。石门二路、江宁路、北京西路、成都高架等主要道路均在其间,方便的交通、丰富的文化底蕴、齐全的商业服务业、高标准的住宅环境,这些都是其他区域无法比拟的优点。该地区人口密度大,通过旧住房成套改造,可导出现有大部分人口,导入部分具有一定文化层次、消费等级的人口,与“双高区”发展相契合。北部地区以石门二路为轴分为东西两大块。

石门二路以东、新闸路以北地区:通过整街坊改造,建成以生态绿地为主的市中心大型休闲娱乐区。做出这一选择,我们有三个理由:其一,苏州河治理、南苏州河绿带的建设,以及规划中的成都路以西中心公园和游船码头的建设,都将成为这一地区形成休闲消费区的有力支撑;其二,以辐射半径来看,南京西路-新客站,玉佛寺-新世界,生活与消费之间的半径跨度过长,需要在此中间有一个适合人们日常休闲娱乐的区域,该地区正处于中心位置;其三,从这一地块的开发成本来看,由于人口密度大,开发成本较高,开发商投资意愿不大,只有政府政策性投资与开发商相结合,在开发商收回成本的同时,主要体现社会效益。

新闸路以南、石门路以西地区:通过旧住房成套改造,建成高档商务与生活居住区。这一地块将打破现有道路分割,作为整个小区来建设。[25]沿成都北路南北高架,建成超高层的高务居住楼,一是有便利交通,便于商务往来;二是可以阻挡高架车流噪音的效果。里面结合苏州河治理,引苏州河水入小区,建成高品质的亲水住宅区。

石门二路以西、北京西路以北、江宁路以东地区:依托旧区改造的契机,建成高品质的生活居住区。目前该地区是我区待改造地块较集中的区域,其中46号、55号、54-1号等旧住房成套改造地块都集中于此,另有兴业房产、新亚药厂等待建工地。

(二)社区环境

社区环境[26]是在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是社区物质环境和社区文化环境的综合体,具有物质和文化的双重性。一般说来,包括生态环境、住宅环境和公共环境。评价社区环境状况的常用指标有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污水处理率、烟尘合格率、噪声控制达标率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需求层的提升,居民对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要求也日益迫切。特别是“双高区”的建设,必须有一流的社区环境相配套。

生态环境:创建“以人为本”的一流的环境面貌和生态环境品质,全面建成与“双高区”相匹配的现代化生态社区。

——绿化覆盖率:目前,石门二路社区绿化覆盖率为3%,人均绿地面积为0.51平方米[27]。在未来15年内,根据区有关部门的规划,本社区可增加绿地一个是苏州河南岸绿化样板段,二是计划在石门二路以东、新闸路以北地区建设一个3000平方米的公共绿地,三是小区内绿化建设。“十五”期末,绿化覆盖率要达到10%,[2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增长4倍。

——烟尘合格率:继续保持烟尘控制达标街道称号,烟尘合格率确保100%。

——噪声控制达标率:继续保持噪声控制达标街道称号,环境噪声达标覆盖率确保100%。

——工业污染排放达标率、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危险废物处置率均逐步达到100%。

——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率:逐步实施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分类回收利用的管理与监督,强化废弃物分类,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率达到90%。

住宅环境:"五普”结果显示,本社区人均居住面积为12.05平方米[29],低于全区人均水平13.76平方米。通过大规模旧区改造,增加居住面积,同时人口降低,到2015年,人均居住面积要达到15平方米。[30]

市容环境:实现以街道为核心的社区综合管理,将社区建设、管理与道路整治、人文景观、绿化建设有机结合,全面提升社区公共环境品质。

——继续加大对违法建筑、设摊占路的整治与监管力度,在建成基本无违法建筑街道的基础上,到“十五”末全部消灭辖区内的违法违章建筑。

——优化区域路网布局,完成新闸路(江宁路—成都路段)、石门二路的拓宽工程,完成凤阳路、大田路重修和治理,加强南京西路、北京西路交通市容规范化道路的监管力度。

——全面创建一级卫生街道,总体促进环境品质提高,进一步巩固我街道市级文明社区的创建成果。

(三)社区服务设施

目前,石门二路社区服务设施基本具备了,但功能不健全、使用面积偏小,而且随着北部地区的改造和人口进一步老龄化,将给社区服务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在进行旧区改造的同时,要同步考虑社区服务设施的布置。

1.社区事务受理中心。

目前,石门二路社区事务受理中心位于新闸路1050弄,涵盖社会求助、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家政服务、社区、司法调解、计划生育等多个项目。但就将来发展来看,有三个局限:一是对本社区而言,中心位社区西北部,位置较偏,给部分居民带来不便;二是办公面积太小,很多部门供用一间办公室;三是与街道办事处分离,且距离较远,不仅不方便居民,而且不利于提高行政工作效率。因此,在旧区改造时应留出“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的位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我们设想事务受理中心,面积达1000平方米,设备先进,功能齐全,位置应放在石门二路与新闸路交界的西南角处,与街道办事处相近。(街道办事处选址将在下文予以论述。)

2.社区生活购物中心。

旧区改造完成后,石门二路地区将是苏州河以南、市中心最大的居民住宅区。从方便居民生活角度考虑,该地区应该有一个较大的社区生活购物中心,规模上应该相当于一个大的超级市场。我们设想,位置应放在石门二路东沿(山海关路—北京西路段)。理由有三:一是此处基本上位于本社区的中心,方便居民购物;二是可以成为石门二路商业次级中心的一部分,符合这一次级商业中心规划要求;三是与南京西路距离适中,可以形成商业层次互补。

3.老年服务设施。

作为一个老年型社区,要充分注意建立健全的老年服务设施。按老年人口1.2%配置养老机构床位数,建成拥有50-100个床位的街道敬老院。建成一个拥有2000平方米以上社区健身苑,每个居委会建成1-2个健身点。另外,要考虑建设老年人休闲娱乐场所。

4.社区卫生服务设施。

健全社区的卫生服务设施,构筑现代化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以地段医院为依托,建成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个卫生服务站,每个居委会设一个卫生服务点,并有全科医生来站服务。

(四)社区文化教育设施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社区文化应该是社区居民在长期建设中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31]考虑到本社区将来成为“双高区”的一部分,因此本社区文化类型将从老城厢社区文化向商业社区文化转变。而社区文化建设必须有相应的文化教育设施、场所相配套,在旧区改造的同时,我们应同步规划文化设施。

1.社区教育设施。

根据前文分析,将来旧区改造完成后,社区0~20岁人口比例将有所上升。目前本社区仅有1所托儿所、1所幼儿园、3所小学、3所初中,没有高中。与将来的“双高区”建设发展相适应,本社区应该有4~5所托儿所、4~5所幼儿园[32]、3所小学、3所中学,其中应该有1所高中。

另外,还应有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机构,因为将来的社会是一个学习的社会,而本社区旧区改造完成后将有大量白领入住,他们对成人教育和职业培训的需求是非常迫切,并且这种教育只能是业余的,在晚上或周末时间进行,因此在本社区接受职业培训性质的教育将是他们的第一选择。考虑社区居民特别是老年居民的教育需求,本社区还应有1所具有一定规模的社区学校,拥有独立的校舍、管理机构和一定数量的专职管理人员,实行自主管理、自主运行。

2.社区文化设施。

未来15年,社区人口进一步老龄化,加之人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时间缩短、休闲时间增多,居民对社区文化娱乐需求越来越大。社区要向居民提供优质的文化娱乐服务,必须在目前社区建设中规划出一定文化娱乐场所。一个要建设1个社区图书馆,图书馆可放在社区学校内,与社区学校的图书馆合并,以适应人们求知的需要;二是要建设1个中等规模的书店,可以与上海书城联网;三要建成20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文化俱乐部,集展览、会议、讲座、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这些文化设施,在布置上要雅、文化气氛要与本社区的格调相协调。在位置上,我们建议仍沿石门二路布局。

(五)社区经济发展

现行财政体制下,财政拔款远不足支付社区两个文明建设,因此,大力发展社区经济是搞好社区建设的基础。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成熟,社区经济不仅面临着市场的压力,而且面临自身发展中的一些制约因素,如区域经济回旋余地小、产权界定不清、体制不顺、管理薄弱等,所以在新的世纪我们要寻找新的社区经济发展思路。未来15年内,社区经济工作发展方向是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区域经济,努力实现由原来依靠区财政拔款、街道自筹财力型经济向财政税收型经济过渡,从原来主要依靠征收市场费税型经济向招商引税型经济过渡。

商业商贸业:根据建设“双高区”的要求,石门二路社区要形成“土”字型的商业格局。加快完成静安南京路(本社区段,即成都北路至江宁路)北沿的功能开发,使之成为高品位的商业商务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石门二路、新闸路要建成商业次级中心,石门二路商业要适合将来旧区改造完成入住的居民的日常消费,应以中低档为主,与南京西路形成互补,新闸路应侧重于社区服务业。

都市型服务业:根据社区人口状况的变动情况,未来10~15年,本社区应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广告旅游、中介咨询、图书期刊、园林绿化、金融证券等都市型服务业,拟筹建2~3个较大规模的专业市场。进一步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力度,把招商目标群体重点放在国内外大中型企业、各类私营企业、都市型贸易企业和有市场、有效益的高新技术企业,拟计划每年引进8至10家企业。

社区服务业:为解决社区特殊人员(如两劳释放人员、低弱智及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同时满足居民的服务需求,社区要发展以居民福利和服务效用最大化为目标的社区服务业。在组织定位和产业定位上,从事社区服务的组织主要是志愿者组织和合作社组织,在经济性质上,社区服务业既不是营利性,也非完全的公益性,主要属性是非营利性,以社区居民福利最大化为目标。我们设想,社区服务业实行产业化运作,公司化经营,比如可设立法律咨询服务所、劳动就业介绍所、婚姻登记介绍所、协议离婚代办所、保洁清扫除害消毒站、有线电视管理站、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等。

(六)社区管理

我国都市社区,依然是行政性社区。我国推进社区建设与管理的模式为“街道主导、居委操作”,遵循这种思路,我们论证3个问题。

街道办事处的选址:在我国目前社区管理中,政府行为依然起着主导作用。街道办事处不仅作为区政府派出机关,同时也是社区管理的主导机构。因此,街道办事处应该有合理办公场所。目前,石门二路街道办事处设在西王小区内,非常不合适。其一,位于小区内,比较难寻,居民办事不方便;其二,机关与居民混合,在氛围上不协调;其三,现有办公面积偏小,建筑面积仅有1114平方米,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其四,将来西王小区实现整体置换,恢复其花园式洋房住宅,办事处也需要外迁。所以,在推进旧区改造的同时,同步考虑街道办公场所是最恰当的时机。

关于街道办事处办公楼面积应有3500~4000平方米,其地址我们建议设在石门二路、北京西路交界的西北角,即55号地块内。理由如下:第一,以静安区整个行政区划中街道办事处的机构设置地来看,东部地区应有一个符合远期发展定位的办事处的机构所在地。第二,该处基本上处于石门二路社区中心处置,交通便利,周边环境较好,适宜设立办事处。第三,从建成石门二路商业次级中心的角度看,办事处设在石门路沿线也比较合适。第四,从开发的可能性来看,该处人口已动迁,正在进行改造,加入街道办事处的规划即可,操作起来比较方便。第五,在资金上,街道可与开发商进行商量,寻找合适的出资方式。

居委会的设置:旧区改造的完成后,本社区的人口状况、街坊划分都将产生较大的变化,与此相适应,我们也应对居委会的设置及相关配套设施作出规划。旧区改造完成后,居委会将从目前大量的事务性工作解脱出来,像卫生、绿化、治安等问题都将交给物业公司来管理,居委会的主要职责是协调小区各方关系、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根据这一情况,居委会的管辖范围、数量都要重新设置。我们设想,居委会的管辖范围应主要根据道路分割情况来划分,一个较大的小区设一个居委会。北京西路以北地区,以地块为划分依据,基本上目前2个居委会合并成一个。这样,本社区居委会数量在16~17个。根据这个数量,在旧区改造时,要留出居委会办公场所及相关配套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实施。

社区管理方式: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成熟发展和社区人口素质的提高,必然会对社区管理方式提出新要求。适应来“小政府、大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有两个基本设想:一是建立以街道办事处为核心,以工商、警署、交巡警、房管办、环卫、物业、地段医院等对应设置部门为主体,以居委会为基础,以社区志愿者为补充的社区综合管理新模式。在管理模式上,成立社区综合管理委员会,由街道办事处牵头、各对应设置部门负责人参加,作为社区综合管理的决策机构;在组织体制上,建立协管员队伍和社区志愿者队伍,积极主动参加社区的各项管理,负责日常的宣传、教育、监督,包括对各职能部门的监督,以实现群众的自我教育和管理;在运作方式上,由社区综合管理委员会总揽全局,专业部门具体操作,各方积极参与。

二是积极扶持小区居民的自治,真正建立居民的自我管理机制。旧区改造完成后,在小区要出现三个机构,即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但在数量不一定是相等的,有可能一个居委会辖区内有2个业委会、2个物业公司。我们要宏观调控好三方的关系,实现小区的“三位一体”的自治管理。在业委会与物业公司关系上,街道要支持业委会行使对物业公司的聘任权、辞退权、监督权,实现市场关系下的权责相应的契约自治。在将来条件成熟的小区,我们应逐步推进居委会的直选,由本小区居民进行自我管理。在职责上,居委会主要管理小区物业公司管理之外事情,主要是精神文明建设,另外居委会要起到协调各方的作用,包括业委会和物业公司间产生的问题。

结束语:社区人口与社区建设将长期相互影响

通过以上三个部分的行文,我们基于建设“双高区”和进行旧区改造背景,对石门二路社区人口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点,就适应将来人口发展趋势的社区建设规划进行了设想。从社区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我们应该看到,社区人口与社区建设之间的关系,既不是单向的作用,也不是静态的发展,而是相互影响的,并且这一影响是长期的,城市人口与社区发展将走向一体化,因此未来石门二路社区发展也很难严格按照我们的规划模型来进行。但是,人对自然和社会的发展有巨大能动作用。一个根据客观规律的、合适的预测,一个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对社区的成熟,对城市社区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有时候具有决定意义,因为一个城市的建筑、一个社区的文化一旦形成后,将在较长的时期内无法再发生大的变动。因此,在此意义上,在石门二路这个社区还未定型之前,我们根据人口状况对石门二路社区的建设规划,对本社区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参考书目

1.马寅初著:《新人口论》,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刘铮主编:《人口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3.毛况生主编:《人口学原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

4.王秀银等:《人口控制比较研究》,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年版。

5.陈剑著:《人口素质概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6.穆光宗等著:《中国人口的现状和对策》,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7.桂世勋:《人口社会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8.毛志锋:《适度人口与控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9.邬沧萍、詹长智:《人口与生态环境》,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0.李梦白等:《流动人口对大城市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年版。.

11.田方等:《中国人口迁移》,知识出版社1986年版。

12.于学军:《中国人口老化的经济学研究》,中国人口出版社1995年版。

13.曲海波:《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4.蔡方:“人口、资源与环境—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分析”,《中国人口科学》1996年(6)。

15.朱宝树:“人口与经济-资源承载力区域匹配模式探讨”,《中国人口科学》1993年(6)。

16.丁金宏:“外来民工对上海市职工再就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人口学刊》1995年(3)。

17.杜午禄:“城市人口规模要与城市功能发展相适应”,《北京社会科学》1997年(3)。

18.吴绎主编:《城市社区工作读本》,上海交通大学校出版社1999年版。

19.周鹤龄主编:《社区工作者培训十讲》,上海交通大学校出版社1999年版。

20.林炳秋主编:《社区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交通大学校出版社1999年版。

21.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社会转型与社区发展——社区建设论文集》,《现代领导》杂志社2001年出版。

22.上海电视大学:《社区工作实务》,2001年。

23.顾骏主编:《社区工作导论》,上海远程教育集团试用教材2001年版。

24.苏力著:《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5.静安区人民政府:《静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001年2月。

26.静安区规划局:《静安北部地区(北静安地区)开发改造纲要》,2001年。

27.《静安区石门二路街道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与到2015年长期规划纲要》,2000年7月。

(1(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F.Tonnies)在《社区与社会》(《GemeinschaftundGesellschaft》,英译为《CommunityandSociety》)中,最先提出社区的概念,用Gemeinschaft一词表示由具有共同价值趋向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守望相助、富于人情味的社会关系的社会团体。二十世纪30年代初,费孝通根据滕尼斯原意首创了“社区”一词,社区概念被引进中国。1986年,民政部首次把“社区”概念引入城市管理。

(2(顾骏主编:《社区工作导论》,上海远程教育集团试用教材2001年版,第7页。

(3(“四个中心”指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

(4(“双高区”即高品位的商业商务区和高品质的生活居住区。

[5]参见吴绎主编:《城市社区工作读本》,上海交通大学校出版社1999年版,第19页。

[6]数据出自《上海市第五次人口普查公报》。

[7]“老年人”是指达到或超过老年年龄界线的人。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对老年年龄界线划分标准是不同的。1900年,桑巴德在其《人口年龄分类和死亡率研究》一书中将50岁作为老年年龄的下线;1956年,联合国发表的《人口老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中将65岁定义为老年年龄的下线;而1982年在维也纳召开的"世界老龄问题大会"又将老年年龄下线定义为60岁。根据国家统计局《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中年龄构成的划分,可以看出我国目前把65岁作为中国老年年龄的下线。

[8]联合国《人口老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中,将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在7%以上的人口称为老年型人口。

[9]在本文中,“人口素质”与“人口质量”两词在同一意义上使用。

[10]穆光宗:《中国人口素质问题研究》,出/popforum.html;。

[11]陈剑:“中国人口生活质量比较研究”课题组1992。传统“三要素”论,另加“思想道德素质”,北京大学张纯元教授为此观点的代表。

[12]参见静安区人民政府:《静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001年2月,第8页。

[13]参见静安区人民政府:《静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第19页。

[14]参见静安区规划局:《静安北部地区(北静安地区)开发改造纲要》,第2页。

[15]关于“人口容量”,国际组织和学术界所下的定义多达26种。一般说来,所谓人口容量就是某一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陈卫、孟向京:《中国人口容量与适度人口问题研究》)另外,国际人口生态学界定义:世界对于人类的容纳量是指在不损害生物圈或不耗尽可合理利用的不可更新资源的条件下,世界资源在长期稳定状态基础上能供养的人口大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一国或一地区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该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朱宝树(1989)在其主编的《人口生态学》一书中定义:所谓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环境人口容量,就是指该地区的资源环境条件在能够充分合理利用和保持生态平衡的情况下,所能持续供养的相应于一定生活水平的最高人口数。毛志锋、任世清(1995)从生态角度下的定义:人口容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能够保障生态环境物质能量循环相对均衡和不断满足人口生活消费水平提高条件下,地球或某一开放疆域的自然资源在长期稳定合理开发利用基础上所能抚养的人口数量。

[16]参见上海电视大学:《社区工作实务》,第57页。

[17]《静安区石门二路街道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与到2015年长期规划纲要》(2000年7月)规定:“‘十五’期末,辖区总人口基本控制在6万以内,其中户籍人口控制在5.5万人左右。”与笔者的预测基本一致。

[18]静安区规划局:《静安北部地区(北静安地区)开发改造纲要》中规定,石门二路居住片区包括新福康里、55号街坊、东西斯文里、达安城、北京路成都路等5个小区,居住片区按4万左右人口规模进行生活组织和综合设施配置。

[19]参见静安区人民政府:《静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第20页,“住宅建设”部分。

[20]世界发达国家的人口老年化程度高于发展中国家,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年龄结构老化快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就是明证。参见于学军:《中国人口老化的经济学研究》,中国人口出版社1995年版。

[21]人口的机械变动是指人口在社区间的迁移与流动。见上海电视大学:《社区工作实务》,第58页。

[22]人口的社会变动是指人口在社区间的迁移和流动。参见同上。

[23]实践证明,市场对此类房型是非常欢迎的。南京路高档商务区以及本社区东面黄浦区的中高级白领消费群体,将对此类房型形成一个有力的支持。

[24]《中国社会工作百科全书》的定义。

[25]参见静安区规划局:《静安北部地区(北静安地区)开发改造纲要》,第2页。

[26]社区环境是社区成员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所面对的和感受的一切客观事物的总和。参见上海电视大学:《社区工作实务》,第14页。

[27]据石门二路街道市政科提供数据,2001年8月,本社区绿地总面积为31590平方米。

[28]静安区规划“十五”期末,城市绿化覆盖率达15%。见静安区人民政府:《静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001年2月,第8页。

[29]数据来自静安区统计局“五普”统计数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