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经济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17 18:11:43

中日经济论文

中日经济论文篇1

(一)双边贸易稳步增长,贸易结构向水平分工方向发展。1972年中日建交之后,由于两国经济互补性强,地理上仅一海之隔,经济交往条件得天独厚,经贸关系得到快速、稳定发展。2001年,由于“9·11”事件影响,美国及全球经济增长放慢,国际贸易条件急剧恶化,日本对全球的贸易出口减少15.7%,进口也减少7.9%,但惟有对华贸易总额比上年增长4%,达到891.96亿美元,与中日建交初期相比已经增长了80倍以上。(注:日本贸易振兴会2002年7月公布的统计资料。)日本连续9年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2002年上半年,中日贸易额达451亿美元,其中日本对华出口增长11%,进口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中日贸易占日本贸易总量的份额比上年增长1.7%,达到12.8%,中国已多年成为日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注:日本贸易振兴会2002年7月公布的统计资料。。)中日贸易在总额不断上升的同时,表现出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贸易结构已经开始由“垂直”向“水平”方向发展。过去,中日贸易长期呈“垂直分工”形态,即中国从日本的进口多为工业制成品,而对日本出口则以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制成品为主。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对日出口的商品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以服装、机电产品为主的制成品出口明显上升。2001年中国对日制成品出口比率已经高达84%,为历史最高值,其中机电产品出口保持了持续旺盛增长势头,从1990年的5.1亿美元增加到2001年的165.4亿美元,占中国对日出口总额的28.4%,仅次于纺织品的29.1%,居对日出口的第二位,2001年8月以后,纺织品月度统计开始出现下降趋势,而机电产品出口仍然呈上升走势,因此可以预测2002年机电产品将有望成为中国对日出口中所占份额最大的产品。(注:日本贸易振兴会2002年7月公布的统计资料。。)

(二)对华直接投资(注:对华直接投资仅指对中国大陆的直接投资。)在起伏中上升,投资领域向高附加价值产业转变。整个80年代,日本企业对华直接投资较为缓慢,但是9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日本企业对中国市场了解程度的不断加深,日本对华投资开始大幅增长,1995年形成高峰,投资额达44.7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在所有对华直接投资国家中名列第二,中国成为日本对亚洲投资最大的投资对象国。1996年以后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大幅下滑,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爆发,日本对华投资进一步下落。直到2000年,由于中国加入WTO在即,日本对华投资欲望开始恢复。2001年在西方主要国家出现经济同步下滑的背景下,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合同件数仍然多达2003件,比上年增加了24.1%,合同金额为54.2亿美元,比上年增加47.3%;实际利用资金也达到43.5亿美元,比上年增加了49%。日本对华投资尽管起伏较大,但在对华投资国家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截至2001年底,日本向中国投资企业达22370家,累计协议金额约441亿美元,实际利用金额约327亿美元。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对华直接投资国。(注:日本贸易振兴会2002年公布的统计资料。jetro.go.jp/)90年代以后,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主要特点是投资结构正在从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技术、资本密集型企业延伸,2001年日本对中国制造业的直接投资急剧上升,达到1590亿日元,比上年增加89.3%,相反对非制造业的直接投资只有209亿日元,同比下降18.4%。(注:根据日本财务省统计资料计算。mof.go.jp/fdi/sankou03.xls.)投资领域已由服装、食品等行业向电子、机械、汽车、建材等行业扩展。近年机电产品所以成为中国对日出口增长较快的主要产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日本企业对华投资结构发生变化,对机电等制造业投资比重明显上升,对两国贸易起到了拉动作用。

(三)中日签署货币互换协议,金融合作迈上新台阶。过去中日两国的金融合作主要是围绕政府开发援助(ODA)展开的,自1979年12月至今,日本已经向中国提供总额约达2.7万亿日元的日元贷款,1112.8亿日元的无偿援助和1089.5亿日元的技术合作资金。(注:日本《ODA白皮书》。)日本对华援助约占中国接受外国政府贷款总额的50%以上,是对中国提供政府开发援助最多的国家。尽管近年来日本的ODA政策有些调整,但今后日本政府开发援助仍将是未来中日经济关系的重要内容之一。东亚金融危机以来,中日两国在金融领域的合作逐日增多,除两国央行之间建立了定期对话机制、相互在对方增设金融分支机构外,更重要的是两国在2002年3月签署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实现了中日两国金融领域在亚太地区的高层次合作。根据上述协议,两国中央银行在必要时可向对方提供总额为30亿美元的货币互换安排,以协助稳定其金融市场秩序。日本是继泰国之后与中国第二个缔结这类协议的国家,作为外汇储备位居世界前两名的日本和中国在金融领域的这一合作不仅使两国经济关系走向新层次,也为今后两国在东亚地区的多边合作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中日货币互换协议作为东亚国家货币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对加快东亚货币安全网络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展望未来,无论从目前两国经济运行轨迹看,还是从东亚地区多边领域走势看,中日合作都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有利条件。

(一)中国加入WTO将成为中日发展经贸关系的重要动力。加入WTO标志着中国经济改革将进入同世界经济和贸易体系全面接轨,建立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与世界经济接轨就意味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进一步走上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轨道。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日本多年奉行支持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期盼的重要目标。它将为中日两国经济关系的深入发展提供更加宽松的宏观经济环境。加入WTO将加速降低中国关税总水平。2002年以来,中国关税总水平已经从15.3%下降到12%,已经下调了5332种进口产品的关税,(注:朱róng@①基2002年3月6日在九届五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非关税措施也大为减少。按中国入世承诺,关税总水平还将进一步下降,无疑将使外国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更加容易。日本是中国连续多年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在中国进口国家中日本所占比例最大,一直占20%左右,远远超过欧美国家。在市场准入条件向好的背景下,作为中国近邻和最大贸易伙伴的日本必将成为中国入世后获利最多的国家。加入WTO后,中国将按WTO的规则调整外商投资的政策、法规。目前中国对外商投资领域的限制正在逐步撤除,外商投资的国民待遇问题也在很多方面已经得以实现。包

括日本在内的境外企业将获得更多的商业机会。在日本官方及各家新闻媒体进行的各类海外直接投资调查中,中国均成为日本企业未来海外直接投资的首选国家。可以预言随着入世后中国在入世各项承诺的陆续兑现,日本企业对华投资热将再度升温。

(二)中国在高新技术等领域的巨大需求潜力将为中日两国深化合作提供可能。在信息技术领域,美国的新经济泡沫破灭导致世界IT市场进入调整期,但这并不意味着IT革命的终结。日本虽然在IT领域落后于美国,但仍然在某些方面的技术位居世界前列。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移动电话市场,而且这一市场需求还在扩大。中国在IT市场的潜在需求正在化为现实的需求能力。据预测,到2006年,中国将超过日本成为第二大电脑市场。中国对芯片的需求到2010年将会翻四番,为480亿美元。近年来世界IT巨头纷纷抢滩中国,其重要目的就是要在中国IT市场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如果中日双方在手机上网、光纤通信、网络家电等等方面加强合作,一方面将大大推动中国工业化与信息化进程,同时日本也将在与中国的合作中获得巨大的市场效益。另外,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对其他产品也有着巨大的潜在需求。仅以汽车为例,日本的汽车工业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作为支柱产业有过辉煌的历史,但目前作为日本经济支柱产业的作用正在下降。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还刚刚接近汽车时代的门槛。2001年,中国汽车的销售量超过200万台,增长16%,是近年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2002年1-6月的汽车销售为154.4万辆,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28.9%,预计全年将首次突破年销售300万辆,达到日本市场一半的规模。(注:《日本经济新闻》2002年8月8日。)中国现在每百个家庭中只有两家拥有汽车,今后3-5年这个数字将翻一番甚至还多。目前,德国等欧美汽车因早于日本抢先进入中国而成为目前中国汽车市场的主流产品。日本正努力迎头赶上。2002年日本汽车工业巨头先后进入中国。继2002年7月,日本本田汽车宣布将在广州开发区建立一个出口车生产基地后,日本汽车界的领头羊丰田公司与中国“一汽”签署了战略伙伴协议;日产汽车也立即宣布与东风汽车签署了建立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将于2003年在武汉成立国内规模最大的合资公司,并共同生产日产全系列乘用车和东风的重、中轻型卡车和客车。到2002年9月为止,日本汽车三巨头均已在中国安营扎寨。在中国汽车消费市场正在日益扩大的背景下,未来几年中日两国在汽车领域的合作将进入大发展时期。

(三)东亚合作的进展将为中日两国加强经济合作提供平台。近年来,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进一步发展。欧洲经济一体化水平最高,既有关税同盟又有统一货币,合作区域不断扩大;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正在向中南美扩展,美洲34个国家已正式宣布在2005年1月成立美洲自由贸易协定(FTAA)。南亚、中东、非洲也均有各自形式不同的地区经贸组织。这些地区贸易组织对域外国家产品设置障碍,制约了东亚国家对外贸易的正常发展。在此情况下,加速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进程已经成为亚太国家的共识。80年代末以来,区域内贸易已经有长足发展,东亚国家自日本与“东亚四小”、东盟、中国之间相互贸易额已在本国对外贸易总额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经过东亚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之后,东亚国家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只有把本国对外经济发展战略融入东亚经济圈的框架内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在此情况下,东亚区域合作的步伐明显加快,其中"10+3"框架与APEC所涵盖的成员国相比不仅更具加快推进贸易自由化进程的紧迫性,也更加具备成功的条件,因而近年"10+3"框架内的合作已经进入到机制化、务实性的新阶段。此外,地区金融合作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东亚国家之间有关双边及多边贸易自由化谈判也纷纷列入议事日程。日本与新加坡、韩国已开始讨论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事宜。中国与东盟,日本与东盟之间也在加快自由贸易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在东亚地区目前已经形成的地区合作平台中,中日两国如何发挥作用将成为东亚地区提升经济合作的关键。

30年来,尽管中日经济关系的发展较之政治关系相对平稳,但也并非一帆风顺。1995年以后,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大幅下滑;90年代末期,日本对华ODA政策调整,大幅度减少对华援助额;2001年中日之间首次出现较为激烈的贸易摩擦。这些问题均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制约了两国经济关系的健康发展。这些问题的产生有其各自不同的国内背景和国际环境变化的影响,但一个共同原因是中国经济的崛起,与日本经济长期低迷形成强烈反差,导致日本国内某些势力制造的“中国”有一定市场。这些人开始对日本政府支持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政策产生怀疑甚至抵触,认为日趋增加的中国产品将缩小日本产品的市场份额;对华直接投资的增加正在导致日本国内“产业空洞化”;中国经济的崛起将给日本经济带来威胁等等。这些看法不仅对日本企业对华投资形成一定制约,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日本政府调整ODA政策的一个重要口实,是影响中日经济关系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

但是,日本某些人士散布的这些观点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其一,日本国内的“空洞化”与中日经济紧密化没有直接联系。所谓“产业空洞化”是指由于跨国公司海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导致母国国内制造业部门的生产和就业大幅减少、竞争力下降、结构性失业增加等较严重问题的一种经济现象。尽管日本外转的产业不少,但日本作为世界上的制造业大国和制成品出口大国的地位仍然没有改变。据日本财务省的统计,1988年日本主要制成品占出口总额的92.2%,到2001年这一比例为90%,略有下降,但仍然高于其他国家而位于世界前列。说一个制成品出口全球名列前茅的国家出现产业空洞化显然缺乏根据。

日本制造业为降低成本而移师海外并非始于今日。早在1985年西方发达国家首脑会议达成《广场协议》,力促日元升值以后,竞争力受到严重削弱的日本企业即开始移师海外。与目前不同的是当时是把产品零部件送到海外进行组装生产,现在则是把从原材料到生产线都搬到国外。从日本企业向海外转移的情况看,欧美地区一直是日本企业进行直接投资的首选地区,亚洲只占很少一部分。2000年,在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中,美国约占64.9%,西欧9国约占30.1%,中国只占4%。这一投资布局说明即使日本真正发生了“产业空洞化”的问题也与中国没有直接联系。(注:日本贸易振兴会统计资料。)

日本企业向海外转移生产是其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据2001年2月日本经济产业省的调查,在日本转向海外生产的企业中,80%是劳动密集型的组装和加工企业,另一部分是子公司或零部件生产厂家,为在当地进行生产的母公司和相关客户提供配套产品和零部件。这些海外工厂生产的产品约有68%销售海外,返销日本国内的只占32%。(注:日本经济产业省海外调查报告。meti.go.jp/report/)事实说明日本扩大海外生产的企业多为低附加价值产业,对本国产业并不构成冲击;扩大海外生产的目的主要是占据海外市场,对本国市场的冲击力十分有限。因此日本企业来华进行直接投资不仅是降低成本、增加企业效益的良好途径,也是日本企业增强竞争力,拓展国际市场的战略选择。

其二,认为中国经济发展会对日本经济构成威胁缺乏足够的依据。中国现有的经济实力与日本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首先,尽管中国经济近20年获得了近两位数的高增长,但其GDP总量也仅仅是日本的四分之一;而中国人口却是日本的10倍,就是说中国的人均GDP仅仅是日本的四十分之一,在2000年世界人均GDP排名中,中国仅仅从过去的140位上升到第128位。所以,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并不等于中国现有经济的高实力。(注:胡鞍钢文《中日经贸关系是还是互利论》人民网2002年7月4日。)由于基础薄、起点低,中国经济即使保持目前的高速发展势头,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也难以弥补与日本经济实力的差距。据中国国家信息中心最新测算,如果世界经济以平均每年2.5%的速度增长,中国经济以5%-7%的速度增长,那么中国的经济规模将在2050年才能占到世界经济总体规模的16%左右,大体上相当于日本目前的水平。更重要的是,中国是个爱好和平的国家,发展睦邻友好是中国既定国策和外交政策的重点。中国现在不会对包括日本在内的任何国家构成威胁,即使将来实现了经济现代化,也不会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这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所决定的。事实是,日本从中国经济发展中主要是受益,而不是受损,更不是受到“威胁”。中国经济越发展,经济规模和市场容量越大,中日经贸关系发展规模和余地也就越大,日本受益就越多。

其三,鉴于两国的基本国情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中日经济的发展有赖于两国加强经济合作。从两国的基本国情非对称性和经济发展趋势看,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市场广阔,但中国为实现现代化的目标,需要不断地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日本既是资金大国也是技术大国,近年中日经济合作对中国的经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日本资源缺乏,市场狭小,为维持经济大国的地位,不仅需要不断巩固在世界经济中已有的市场,更重要是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开拓发展中国家的新兴市场;因而发展对华经济关系是日本实现再发展和维系经济大国地位的必要条件之一。从两国产业结构的差异看,中国为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明显落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产业结构升级速度不断提高;日本产业高度化的进展和产品升级换代进程加速,使之要不断为相对落后的产业寻求海外生存空间。中日两国产业结构上的差异性将推动两国的互利合作进一步向纵深拓展。从两国贸易结构看,日本从中国进口纺织品、机电音像设备及零部件、食品、矿产品、光学仪器及零部件等;向中国出口机电音像设备、化工产品、塑料及塑料制品、光学仪器及零部件等。日本高附加价值产品对促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样,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从日本进口产品日趋扩大,日本市场上物美价廉的中国制品也不断增加,不仅有利于刺激有效需求的扩大,拉动了日本经济,也为日本社会稳定发挥了一定作用。从东亚地区经济合作进展情况看,缺乏强有力的主导国家是东亚合作难有实质性进展的关键所在。日本是总体经济实力世界排名第二的经济强国,其制造业实力在世界上仍然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占东亚地区的60%以上;中国是世界经济上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其人口占东亚地区的人口60%以上,是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中日两国2001年的GDP接近6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在7千亿美元以上。中日两国在本地区的独特地位决定了两国必将在今后东亚合作发挥重要作用。无论是日本还是中国,如果与欧美两个经济圈单打独斗,结果必然是吃败仗。东亚地区要想在未来的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日之间的有效合作。

中日经济论文篇2

(2)商务环境尚不够理想。中国与日本同为世贸组织成员国,但日本却不能公正地依照国际惯例和世贸组织规则处理中日贸易问题。日本违反平等互惠原则,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利用关税与非关税的贸易壁垒阻碍中国商品对日本的自由贸易。日本针对中国商品征收高关税,并通过管理程序复杂、透明度不高的关税配额限制中国对日贸易的正常开展。此外,日本实行的进口许可制度,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阻碍贸易的做法。近年来,日本屡次与中国发生贸易纠纷。特别是针对中国输日农产品。

(3)日本对华技术贸易规模小、技术含量低。这个问题在中日经济关系发展中一直存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就对这一问题仔细研究过。20年后的今天,这一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日本为了抑制中国经济发展速度,确保日本在经济、技术领域占优势。因此,日本在技术转让上设置过多的人为障碍,限制对华技术出口。

(4)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出现波动。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就开始显现严重萎缩的势头,不仅合同数不断减少,而且合同金额也大幅下降。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严重萎缩,既导致了其在中国全部外来直接投资中比重下降,也致使其在日本全部对外直接投资中比例降低。

2政治障碍影响中日经济关系发展

目前中日经济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根源在于中日两国间政治关系。而中日政治关系出现问题的根源在于日本的对华政策和日本对历史问题的处理。日本对华防备心理严重。日本将中国视为战略上的潜在对手和假想敌。日本抑制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以确保日本在经济、技术领域占优势的意图十分明显。最明显之处就是日本对华技术合作几十年没有大的发展,而且日本对华投资很少投资于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国际关系学者琼•斯佩罗认为,国际经济关系就是国际政治关系。在现实的国际关系中,国家间政治关系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国家间经济关系的重要性。“只有国家战略关系是在和平关系的范畴内,经济利益关系才有可能决定战略关系的性质是合作为主还是竞争为主。”中日经济关系的发展始终是以中日国家间政治关系的稳定和发展为前提的。1960年8月27日,总理在会见日中贸易促进会负责人铃木一雄时提出了“对日三原则”:政治三原则(不要敌视中国,不要制造“两个中国”,不要阻挠中日关系向正常化方向发展);贸易三原则(政府协定,民间合同,个别照顾),强调贸易三原则服从政治三原则,明确提出政治与经济不可分的原则。事实上,回顾中日经济关系发展的历史,我们很容易发现两国的政治关系在经济关系中的举足轻重作用。20世纪70年代,中日关系正常化使得中级经济关系迅速发展。1978年《中日友好条约》的签订,“结束了中日过去七八十年不幸的历史,从政治上开辟了两国之间长期友好关系。”20世纪80年代,中日经济关系保持了健康、良好的发展。冷战结束后,日本大国意识抬头,对华外交出现“高姿态化”趋向。日本有关“中国”甚嚣尘上。日本通过将经济援助政治化等一系列措施希望能延缓中国经济的发展。自2001年以来,由于日本首相小泉在参拜靖国神社问题特别是在上不断挑战中国国家安全的利益底线。引起了中国政府的强烈抗议,中日两国间政治关系进入冷冻期。漫长的中日政治关系冷冻期造成了中日关系别引人注目的“政冷经热”现象。但是,长期的“政冷”腐蚀着“经热”。两国政治关系的冷淡使得中日战略层面的经济合作可望而不可及,许多大项目的运作也受到影响和干扰。

3未来中日经济关系的发展需要两国政府的共同努力

中日政治关系的冷淡对中日经济关系的伤害,是两国都不愿意看到的。中国政府始终对中日政治关系极力维护,避免两国经济关系的降温。中国方面在政治上采取了克制态度,始终致力维护中日友好关系的大局。另一方面,中国基本上以“政经分离”的方针对待中日经济关系,将“政冷”对“经热”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同样,日本国内的有识之士也认识到了中日经济关系对于双方未来发展的重要性而积极地为维护中日经济关系大局而努力。2006年10月,日本首相安倍对中国进行了“破冰之旅”,一举打破了5年来两国政府首脑不进行互访的僵局,双方同意建立战略互惠关系。安倍还提出“要让中日关系政治经济两个轮子都转动”的主张,以结束中日关系“政冷经不热”的不正常状态。2007年4月,总理对日本进行了“融冰之旅”,双方就推动中日关系全面稳定发展和进一步扩大贸易、投资、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达成了共识。为落实两国政府首脑达成的共识,双方已建立由日本经济产业相和中国国家发改委主任之间的高层对话机制,就能源问题的合作与协调展开对话与协商。两国还正在磋商建立高层经济对话机制,以就整个经济领域的重大问题进行战略性对话,推动两国经济关系的持续强劲发展。2007年12月1日在北京举行的中日首次经济高层对话是中日双方希望以经济合作夯实政治关系的一次努力。双方确认中日经济关系是“双赢”关系。12月底,日本新任首相福田康夫进行了对华访问。福田访华凸显了日本政府对于改善中日关系的热心。

总体上看,中日经济互补性依然很强,中日两国政府和人民都愿意看到中日经济关系保持稳定并快速发展的格局。因此,中日经济关系的发展前景依然是非常光明的。

参考文献

[1]缪开金.日本对华战略与中日经济关系[J].亚非纵横,2006,(1).

中日经济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F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3)04-0116-06

自清末以降,随着经济学的西学东渐的逐渐展开,大量西方经济学概念译介进入汉字语汇系统,一批新的经济学汉字术语应运而生,丰富了中国人的经济思维和思维表述,成为中国近代经济学知识转型的重要表征。研究现代西方经济学概念的中译,可以从一个独特的视角观照中国近代经济学西学东渐的复杂历程。其中,Economy、Economics的汉译具有标本性的价值,因而受到中国经济思想史学术界的重视,有关Economy、Economics中译问题的研究,学术界已有不少成果面世。①但已有的研究成果多限于罗列Economy、Economics的各种中文译名,而没有进一步对各种中文译名演变的时代背景、译者的个体情况及各种中译名的演进路径进行深入剖析。笔者认为,尽管中国近代Economy、Economics中译名五花八门,数以十计,但最主要的有“富国策”、“理财学”、“计学”、“经济学”四个,而且它们之间呈现出前后递进的比较清晰的演进路线。其演进过程既受到西方“经济学”含义演变的“外因”的影响,也与当时中国移植西方经济学的“内因”相关。

一、“富国策”

最早将Economy翻译成汉语的是来华传教士。据方维规的考证,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最早在1819年所著的《五车韵府》(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中将Economy译为“节用,节俭”;稍后美国传教士卫三畏鉴定在1844年所著的《英华韵府历阶》中沿用了马礼逊的译法;德国传教士罗存德(Wilhelm Lobscheid,1822—1893)1866年编撰的《英华字典》将Economy译为“治家之道,齐家之道”。[1]传教士的上述译法深深地打上了西方人士的文化印痕。十六、十七世纪之时,基督教家政学宣扬诸如“勤奋”、“节俭”等榜样和典范行为,并视之为经济要义,来华传教士将Economy译为“节用,节俭,治家之道,齐家之道”显然反映了他们的价值观。

1876年同文馆的课程表中规定在五年制学生中第五年开设“富国策”课程,在八年制的学生中第八年开设“富国策”课程。所谓“富国策”就是经济学。1880年同文馆学生汪凤藻在其讲授“富国策”的外籍教师丁韪良的指导下,将同文馆所用课本英国人亨利·福西特(Henry Fawcett)1863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手册》(Manual of Political Economy)翻译成汉语,由同文馆刊行,名为《富国策》,这是近代中国翻译的第一部西文经济学著作,在该书中Political Economy译为“富国策”。可见中国现代教育系统中,Economy的最初中译名为“富国策”。1896年,陈炽在《续富国策序》中亦将斯密的代表作《国富论》译作《富国策》,他对亚当·斯密对于英国商务之盛,冠绝全球的贡献作了很高的评价:“识者推原事始,归功于《富国策》一书”。[2](P149)有趣的是,陈炽并没有真正读过斯密的《国富论》,只是道听途说而已,以致他将汪凤藻翻译的亨利·福西特的《富国策》误认为是斯密的《富国策》,他认为汪凤藻的翻译存在问题,因而进行重译,1896年将《重译富国策》在《时务报》上连载,并单独出书。

在西方,Economy②一词来源于古希腊,其原意是指家计(oeconomia)。古希腊学者色诺芬(约公元前430年—前355年)在《经济论》中最早使用西文“经济学”一词。古希腊奴隶制生产以家庭为单位,因此把组织管理奴隶制经济的相关问题都列入“家计管理”范畴。文艺复兴后,西方近代人文社会科学得到“复兴”和光大。在西方市场经济发展的推动下,西方近代经济学逐渐从人文社会科学的母体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随着近代民族国家的兴起,经济学的发展亦由研究家计管理扩展到研究如何管理一国的经济的问题。

在19世纪末以前,近代西方经济学专指与国家资源相联系的财富的生产和分配,广泛使用“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这一概念。1615年,法国重商主义者蒙克莱田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是以“政治经济学”为名的第一部著作。1672年英国的威廉·配第在《爱尔兰政治剖析》一书中使用了“政治经济学”,这是英文文献中第一次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一名词。1755年卢梭为法国《百科全书》写了“政治经济学”条目,区分了政治经济学与家庭经济学。1767年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斯图亚特写了《政治经济学原理研究》,这是以政治经济学为书名的第一部英文著作。此后,“政治经济学”在西方被广为沿用。如法国经济学家萨伊1803年写了《政治经济学概论》,1813年发表《政治经济学精义》,1828—1830年间编成六卷本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1817年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发表了他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48年英国经济学家约翰﹒穆勒发表了他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1867年马克思的巨著《资本论》其副标题也是《政治经济学批判》。可以说,在19世纪末以前,西方经济学就是政治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如何“富国”的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19世纪末,将Political Economy译为“富国策”比较妥当。当然“富国策”的译名亦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当时自强求富的时代印痕。“富国”和“富国策”都是中国原有的词汇。中国古代思想家探讨经济问题不是在“经济”的范畴之下,而是在“富国”的范畴之下展开的。战国时期的《荀子》中就有《富国篇》研讨富国、富民问题。荀况对先秦时期的富国富民思想作了总结、批判,吸收、融合了各学派在富国富民问题上的积极主张,创建了他“兼足天下”、“上下俱富”的“富国论”。北宋著名学者李觏撰写过论述经济问题的专书《富国策》。因此当19世纪后半期中国人开始接触到从西方舶入的经济学概念时,就从自己习惯的形式出发,将其译为“富国策”或“富国学”。当然,将Political Economy译为“富国策”还与当时正在展开的洋务运动追求“求富”、“求强”的时代背景有关,“富国策”成为当时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所留下的文化“符号”。

在清末相当长一段时间,“富国策”的译名颇为流行。“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同类著述,不少沿袭此类译名,如《富国要策》、《富国新策》、《富国策摘要》、《续富国策》、《重译富国策》、《各家富国策辨》等;或从这个译名衍变而来,如《富国养民策》在‘富国’之外,又从‘政在养民’或‘命在养民’等古义中增补‘养民’之意”。[3](P418)

富国策的译名影响之大,以致传教士所译的著作多沿用,比如1895年李提摩太译、蔡尔康述历史名著《泰西新史揽要》亦用“富国策”作为翻译亚当·斯密的代表作《国富论》之书名,言曰:“斯米得名雅堂者,特创一书,名曰《富国策》,家弦户诵,名震一时。”[4](P690)流质多变的梁启超亦受此影响,1897年在《〈史记·货值列传〉今义》中说:“西土讲富国学,倡论日益盛,持义日益精”[5](P35)。梁氏这里所说的“富国学”即今天的“经济学”。当时的新闻媒体亦多用“富国策”指称Economy,如1899年《万国公报》载文《各家富国策辨》,介绍亨利·乔治(卓尔基亨利)、马尔萨斯(马尔德)、李嘉图(黎加多)的经济思想。

二、“理财学”

19世纪末,随着西方经济学研究越来越倾向于经济现象论证而轻于国家政策分析,“政治”渐趋淡化,“经济学”开始取代“政治经济学”。③1871年边际学派的代表人物威廉·杰文斯所著的《政治经济学理论》1871年初版中就开始使用“Economics”一词。1877年美国一位作家著有《经济学或财富之科学》(Economics or the Science of Wealth)一书,用“Economics”代替“Political Economy”。1879年杰文斯在《政治经济学理论》第二版序言中,提出以“经济学”取代“政治经济学”。日本学者井上哲次郎、有贺长雄所著的1881年版的《哲学字汇》中已有“Economics”词条。1890年,马歇尔出版《经济学原理》一书,从书名上改变了政治经济学称谓。20世纪初以后,西方开始普遍以经济学取代政治经济学。

这一改变,淡化了以往主要站在政治家或立法家的立场上突出富国裕民的涵义,转而强调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财富的学科。受西方经济学内涵由研究国富问题向研究一般的资源配置问题嬗变之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开始以比较中性的“理财学”取代具有较多价值取向的“富国策”作为Economics的译名。这方面的著述如1896年李佳白的《理财论》,1900年戴乐尔的《理财节略》,1901年李士德的《理财学》,1902年稽镜译述的《理财学纲要》、作新社译的《商工理财学》与杨廷栋的《理财学教科书》,1903年吴启孙译的《理财学讲义》等。当时的报刊杂志也发表“理财学”方面的论文,有的甚至设置“理财学”专栏,如1902年9月出版的《新世界学报》第2期设立“理财学”栏目,与“史学”“宗教学”“心理学”“政治学”“教育学”“物理学”“兵学”等并立。

由于“理财学”译名之广泛影响,以致1902年清政府在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中,将“理财学”作为学校经济学的课程名称。1904年,商务印书馆在《申报》刊登广告,题为“总理学务大臣审定教科书”,其中有《理财学精义》,其说明为:“凡分四章。首总论,次生殖,次分布,次消费。理极繁博,而译毕极为条鬯”。[6]

“理财学”译法影响巨大,以致1905年出国留学、1911年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的陈焕章还将他所著的博士论文The Economic Principles of Confucius and his School自译为《孔门理财学》。陈氏在其博士论文中专门讨论了Economics的译法:“英语‘economics’的汉语对应词是‘理财’,其意不言自明,不需定义。”他考察了汉语“理财”一词的起源,认为“它第一次出现在《易经·系辞》中,上面说:‘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陈焕章还批评了当时国内已非常流行、借鉴日本的“经济”译法:“现代日本人用汉语‘经济’一词对应英文‘economics’”,“然而经济一词有着十分广泛的意义,不是‘economics’好的对应词。它通常指政治才略,涵盖政府行为的全部,它更多地属于政治而不是经济”。[7](P31)

三、计学

近代著名的翻译家严复对于Economics的译法别有心得,早在1896年翻译《天演论》时,他就将Economics译为“计学”:“晚近欧洲富强之效,识者皆归功于计学,计学者,首于亚丹斯密氏者也。”[8](P309)为什么要译为“计学”?他还从理论上对此加以说明。他早期曾试译法国巴黎法典学堂讲师齐察理的一本原著,在论及Economics的译法时,认为过去把“计学”说成“理财之学”,当时看起来“固为至当”,精确考察,“实非吻合”。因为“计学之所论,主于养欲给求,主观之说;而理财,客观之说”。所以用“理财”一词解释“计学”是反客为主:“以理财界计学者,是谓以客界主”。[9](P76)

稍后,在《原富》“译事例言”中,严复再次论述了将Economics译名“计学”的理由:“计学,西名叶科诺密,本希腊语。叶科,此言家。诺密,为聂摩之转,此言治。言计,则其义始于治家。引而申之,为凡料量经纪撙节出纳之事,扩而充之,为邦国天下生食为用之经。盖其训之所苞至众,故日本译之以经济,中国译之以理财。顾必求吻合,则经济既嫌太廓,而理财又为过狭,自我作故,乃以计学当之”。[9](P97)

从上面的议论可以看出,严复对将Economics译为“经济”且该译法来源于日本的状况是非常清楚的,不过他反对这一译法。严复对于自己的译法颇为自信,当梁启超主办的《新民丛报》创刊号(1902年2月8日出版)对严氏《原富》包括“计学”在内的译文“过求渊雅”提出意见后,他曾专门就“计学”这一译名两次致函梁启超予以说明。④从严复的议论中可以得到Economics译法的两个重要信息:一是当时国内的译名已由“理财学”取代“富国策”;二是日本将其译为“经济学”的译法已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1908年严复被学部尚书荣庆聘为学部编译审定名词馆总纂,可想而知,“计学”便因此取代原来的“理财学”,成为“部定”Economics的中文译名。

由于作为译界泰斗严复的大力提倡及“部定”的影响,严氏的“计学”译法得到了部分人的响应,一度频频使用。1903年陈昌绪译自美国人C.兰德的经济学著作取名《计学评议》;1903年《万国公报》第168期发表《详论计学》一文;1904年《商务报》第6期发表《计学大家英儒斯密亚丹传》一文。1905年的《四川学报》在第1-5期中连载翻译文章——《计学》,作为“科学入门六种之一”介绍西方经济学;同年《国粹学报》第1卷第2期发表《计学史序》一文。1906年留美学生章宗元在《商务官报》第11期上发表《读计学书杂书所见》一文;同年《寰球中国学生报》第1卷第2期发表《户部研究计学》一文;同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奚若翻译、美国人劳林(J.L.Laughlin)的The Elements of Political Economy,中文译名《计学》。中国第一个经济学博士——1906年毕业于耶鲁大学的陈锦涛回国以后将其博士论文献给清廷学部,学部1906年在《批答留学美国计学博士陈锦涛所呈钱物转流理书》中对陈氏的博士论文作了评价,称经济学博士陈锦涛为“计学博士”。⑤

梁启超受严复的影响,他早年将Economy译为“平准”,将Economics译为资生学[10](P80)、平准学[11],1902年在严氏两封致函以后,放弃了自己的译法,转而在“计学”的基础上使用“生计学”⑥的译名,并打算写一本《中国生计学史》——即中国经济学史,“以与泰西学说相比较”。[3](P425)但流质多变的梁启超在对Economy及Economics的翻译方面也是多变的,“整个过程反反复复”,“混乱不堪”:“1902年5月至1906年3月为使用‘生计’时期,1906年3月至1910年2月为使用‘经济’时期,1910年2月至1912年10月为回归‘生计’一词时期,1912年10月以后为‘经济’、‘生计’二词并用时期。”[8](P310-311)

由上可见,“计学”译法的走红是译界泰斗严复情有独钟的结果。但是,尽管它一度获得“部定”的正统地位,仍然不可能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只是“理财学”向“经济学”过渡的一种过渡译法。

四、经济学

作为古典词的“经济”,是“经”与“济”的合成词。“经”本为名词,初见《周易》,指阡陌,义与“径”同。后转为动词,义与“治”同。“济”与“齐”相通假,有整齐调和之意。[12]“经济”二字连为一词,首见于西晋,《晋书·长沙王乂传》载,“八王之乱”期间,长沙王司马乂(277-304)致书其弟成都王司马颖(279-306),称他们“同产皇室,受封外都,各不能阐敷王教,经济远略”。《晋书·殷浩传》称赞殷浩(303-356)“足下沉识淹长,思综通练,起而明之,足以经济”。以上的“经济”意指经世济民、经邦济国,与现代的“政治治理”含义相近。自西晋直至晚清,中国汉语中的“经济”一词一直都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经济”一词在明治维新以前早就流行于日本,它最初是通过中日文化交流渠道从古代中国引进的。在明治维新以前,日本“经济”一词的含义与中国古代的“经济”一词的含义完全相同。明治维新前后,日本的“经济”一词的含义开始由传统的“经世济民”向现代含义转化。至于日本知识界何时正式将Economy翻译为“经济”,学术界见仁见智。

日本学者竹浪聪认为,日本文久二年(1862年)出版的《英和对译袖珍词典》首次将Economist译为“经济家”,将Political Economy译为“经济学”。中国学者的考证与竹浪聪的考证略有出入,有人认为,明治维新前一年(1867年),神田孝平将阿里森的《经济小学》(1850年)译为日文,并在序言中介绍,西方政科分为七门,第七门为“经济学”,“这是使用中国古代的‘经济’一词作为economy或economics的译名的滥觞”。有中国学者通过细致的考证认为,庆应三年(1867年)旅日美籍传教士墨本(J.C.Hepburn,1815—1911)编纂的《和英语林集成》,“用‘经济’对译economy”;同年,堀达之助等编纂《英和对译辞书》,“将economics译作‘经济学’”;小幡笃次郎翻译《英氏经济论》,“从多侧面界定‘经济学’”;明治六年(1873年),林正明将福西特夫人的著作译为《经济学入门》,明治十年(1877年),永田健助将《经济学入门》译作《宝氏经济学》。“自此,日本人普遍在理财、节俭、合算义上使用经济一词,脱离了中国古典词原意”。[13]

据考证,汉语中使用“经济学”指称Economics的最早始于英国传教士、著名汉学家艾约瑟(Joseph Edkins,1823~1905)。他在光绪十一年冬(1886初)完成了《西学启蒙》16种的翻译和编写,其中一种为《西学略述》,此书分十卷,第八卷为《经济》。卷中的小标题为“富国”“租赋”“英征麦税始末”“英征百货税则”“富民”“国债”“钱制”“河防”“法国经济始末”“意国经济始末”“筑路”“船制”“火车铁路”“户口”。在《法国经济始末》中,介绍了“户部大臣哥罗伯耳”(财政大臣柯尔培尔)、“医员该斯奈”(医生魁奈)、大臣“都耳哥”(杜尔哥)、赛者弼(萨伊)等的经济理论和政策,实际上是法国经济思想小史。显然,艾约瑟使用的“经济”含义不是传统汉语的“经济”一词的含义而类似于Economics的含义。至于艾约瑟使用“经济”一词是否受到日本的影响,或日本受到艾约瑟的影响而使用“经济”一词,不得而知。[14]同年,荷兰莱顿大学著名汉学教授Gustave Schlegel撰写的《荷华文语类参》用“经济”翻译economy和economics,“鉴于《英和对译辞书》1862年已见‘经济学’译名,Schlegel本人略通日语、并与日本学者颇多交往,可以推测这里的‘经济’译名很可能从日本舶来。”[1]驻日使节黄遵宪在1890年所著的《日本国志》中将Economy译为“经济”,[15](P517)毫无疑问,黄遵宪的这一译法显然是受到了日本学术界的影响。

Economy或Economics由日本人译为“经济”的这一学术信息主要是通过维新派1896年在上海办的《时务报》向中国传达的。⑦《时务报》从第三期起,特辟“东文报译”专栏,专门选译日文报纸上的文章,其中包括日本《经济杂志》、《东京经济杂志》、《东京经济志》等经济类报纸。该刊第十一期(1896年11月11日刊出)登载日本人古城贞吉译自日本《东京经济杂志》的文章,文中有“经济”一词,并加小字注明:“中国所谓富国养民策也”。第十四期(1896年12月15日出刊)发表译自《东京经济杂志》11月14日由古城贞吉写的《日本名士论经济学》的译文,文中用到“经济学”一词,指Economics:“故初习经济学者,当先排斥交易利益优者,而损失劣者之谬说,不留芥蒂于胸中也”。

1897年5-7月,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的《变法通义·论译书》一文,在谈到西方“富国学之书”时,附有“日本名为经济学”的注解:“华商之不敌洋商也。洋商有学,而华商无学也。彼中富国学之书(日本名为经济学)皆合地球万国之民情物产,而盈虚消息之”。梁启超并不赞同将Economics翻译为“经济学”,甚至反对将其翻译为“经济学”,⑧但他客观上向中国读者传达了日本将Economics翻译为“经济学”的信息。自此以后,日本的“经济”或“经济学”译名,逐渐渗透到中国的报刊文章。但是,最初几年这个渗透的过程非常缓慢,中国人开始不愿意接受“经济”新义,原因或许在于时人以为它于原义相去太远。19世纪末的最后几年现代意义的“经济”一词在中国学界并没有得到普遍认同,使用频率极低。当时中国人基本上只在翻译日本人的著作时才照搬“经济”。

20世纪初以后由于日本留学生登上历史舞台,留日学生纷纷将日文书刊转译到中国,日本的“经济”和“经济学”的译名越来越频繁地出现于中文各种论著中。一些刊物上,破天荒地连载“农业经济篇”“商业经济学”“经济通论”等专题著述;发表诸如“军事与经济”“经济革命之发动”等一系列文章;相继开辟“经济备览”“经济类志”一类栏目。如1901年7月发行的以江浙籍留日学生为主在东京编辑的《译书汇编》第七期,刊登了日本法学博士天野为之的《经济学研究之方法》一文的中译。“在这篇译文的第一页(《译书汇编》第七期第89页),就三番四次地使用‘经济学’‘经济杂志’‘经济要义’‘经济指针’‘经济原论’等含有‘经济’的用语,共有12次之多。倘使翻阅全书,恐怕‘经济’两字的出现次数,不会少过几百几千次。”[16](P311)1902年《大陆》半月刊创刊号上发表的《最近经济学》一文,该文认为经济学大体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曰人类之欲望。二曰货物。三曰效用及价值。四曰生产及消费。五曰交易及分配。六曰所得及财产”。文中提到的经济、经济学、效用、价值、生产、消费、交易、分配等经济学名词都来自日本,该文作者很可能是留日学生,至少是受到留日学生的影响。

1902年留日学生翻译的以“经济学”命名的理论著述,如《最近经济学》《最新经济学》《经济政策论》《经济教科书》《经济学之范围及分类说》等陆续问世。留日学生创办的各种刊物上的有关经济类专刊,如“经济类志”“经济汇志”“经济杂志”等讨论广泛的经济问题。1903年,日本学者杉荣三郎被聘为京师大学堂经济学教习,编写《经济学讲义》,经济学名词正式登上中国最高学府的讲坛。为了消除人们对当下“经济”与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含义的混淆,1904年《东方杂志》推介日译经济教科书《经济通论》时,在广告上特作如下说明:“我云财政,日本云经济,实同一义,是书先论经济之纲要沿革,次论生殖,次论交易,次论分配,终论消费,体用兼备”。[17]现代意义上的“经济”一词在中国突然出现“井喷”,完全是留日学生所促成的。

1903年留日学生王璟芳(1876-1920)在所著的《普通经济学》一书中论证了以“经济”二字来翻译Economy的合理性:“经济二字……从希腊语之Oikos romos二字而出,Oikos者,家屋或地宅之意;Komos者,法则也,谓治家之法则。……吾国字训,经字作名辞解,法也,常也;作动词解,有治理之意。济,奇也。二字连用,殆本于经国济民,用之自秦始,包含富国强兵之事,为治国平天下之手段,意义辽阔,不专属于政治理财。近今用之,无稍变焉。日本用吾华文字之国也,始亦以经济为治国平天下之术,如太宰纯所著《经济录》,与吾国治平略等书相伯仲。驯至今日,所谓经济者一身一家,皆可适用。其意为俭约,为计算;于国为理财之政。西文由小推之大,日文由大通之小,变迁不同,意义尚可吻合。故日本径以经济二字,译英语之Political economy,夫既明二宇(字)沿用之新义,则此中之包含,可得而进论焉。”[8](P579)1903年中文刊物以“经济”译名设置的专栏不断增多,各种以“经济学”命名的著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影响之所及甚至影响到官方的有关立法用词的改变。如清政府1903年颁布的《奏定大学堂章程》叙述各分科大学科目,也分别注明:“全国人民财用学”科目,“日本名理财学及经济学”;“各国理财史”科目,“日本名为经济史”;“各国理财学术史”科目,“日本名为经济学史”等。

长期在日本留学生中从事革命的孙中山也受到留日学生用经济指称Economy的影响。如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提出用民生主义来解决经济问题:“世界开发,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百年锐于千载,经济问题继政治问题之后,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孙中山这里的“经济”一词的含义完全是现代的,与传统汉语词汇“经济”的含义根本不同。1912年孙中山在上海的一次演讲中还专门谈到Economics的译法问题,他说:“按经济学,本滥觞于我国。管子者,经济家也,兴鱼盐之利,治齐而致富强。特当时无经济学之名词,且无条理,故未能成为科学。厥后经济之原理,成为有系统之学说,或以‘富国学’名,或以‘理财学’名,皆不足以赅其义,惟‘经济’二字,似稍近之。”[18](P510)

但是,经济学这一名词在20世纪初长时间与理财学、富国策、计学等并用,直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才成为统一的术语被学界和社会接受并通用。

从汉语的本来含义看,“经济学”的译法并不准确,不如“理财学”贴切,但 Economics的中译名由众名纷纭最后统一于“经济学”反映出中国近代经济学西学东渐过程中日本对中国的巨大影响。近代中国人对现代经济学的引进主要是一条“道源西籍,取径东瀛”的道路。日本的经济理论对中国经济学的近代化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与中国同属汉字文化圈的日本在幕末、明治间曾广为使用汉语词对译西洋术语。在推动清末中国近代经济学知识体系的转型方面,日本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人大量借用日本对译西洋概念的汉字词。有学者认为现代中国新知识体系中汉语“借用日文术语的情况是大量的,在各个方面都是如此”,“有四分之三的中国新词系来源于日文,通过已在日文中通用的汉字词组传入。”[19](P420)

经济学领域亦是如此。据日本学者实藤惠秀考证,中国现代主要经济学名词,如“工业”“工业化”“分配”“手工业”“不变资本”“公债”“预算”“生产”“生产力”“生产关系”“出口”“出超”“可变资本”“市场”“交易”“交换”“地主”“有价证券”“企业”“投资”“投机”“决算”“金库”“金融”“固定资本”“使用价值”“所有权”“供给”“保险”“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信用”“信托”“指数”“重工业”“计划”“消费”“消费者”“高利贷”“财政”“财务”“通货膨胀”“动产”“现金”“商品”“商业”“劳动者”“经理”“经济”“会计”“资本”“债务”“债权”“轻工业”“证券”“簙记学”等均来自日本。这些经济名词大大丰富了中国近现代表达经济思想的学术词汇。中国现代73个经济学方面的外来词中,来自英国的有21个,法国的1个,德国的2个,俄国的2个,而来自日本的多达47个。[20](P327-334)

中国近代经济学的东渐不仅在中西双边进行,更多地是在西—日—中三边进行,日本成为经济学西学东渐的二传手。Economics的中译名最后定格于“经济学”只是中国近代经济学西学东渐的一个缩影。

参考文献:

[1]方维规.“经济”译名溯源考——是“政治”还是“经济”[J].中国社会科学,2003,(3).

[2]赵树贵,曾丽雅编.陈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7.

[3]谈敏.回溯历史——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在中国的传播前史[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4]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1994.

[5]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第2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9.

[6]《申报》光绪三十年正月二十七日.

[7]陈焕章著.孔门理财学——孔子及其学派的经济思想[M].翟玉忠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8]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9]王栻编.严复集(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0]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M].北京:中华书局,1936.

[11]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二[M].北京:中华书局,1936.

[12]冯天瑜.汉字术语近代转换现象辨析——以“经济”、“形而上学”为例[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13]叶坦.“中国经济学”寻根[J].中国社会科学,1998,(4).

[14]叶世昌.经济学译名源流考[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5).

[15]黄遵宪.日本国志[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

[16][20]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M].上海:三联书店,1983.

中日经济论文篇4

【编者按】: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应运而生的。论文频道为您提供各类开题报告范文参考,以及开题报告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开题报告写作中的难题。

选题依据:黑龙江省是新中国解放最早的省份。50多年来,黑龙江省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发扬伟大的创业精神,艰苦奋斗,励精图治,取得了历史性辉煌成就,把昔日的“北大荒”建成了文明富庶的“北大仓”,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黑龙江省经济总量已达到一定规模和水平。但是黑龙江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然很低,与先进省区相比差距较大。人民群众要求改革现状、提高生活水平的愿望十分强烈,不加快经济发展,各种社会矛盾就将十分尖锐。历史经验和现实状况告诉我们,如果按照原有的发展模式,在人口多且素质差、资源有限且耗费严重、生态日趋恶化的条件下,经济的发展不可能持续或持续不够。黑龙江省应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资源调控和环境保护体系;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开发人口资源。只要黑龙江省坚持经济与社会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使本省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可行性论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人们的经济和社会活动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现在黑龙江省面临国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粮食主产区、资源型城市(地区)支持的难得政策机遇。因此,清楚地认识黑龙江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优势和障碍,采取适宜的措施,使经济发展与人口再生产、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保证黑龙江省经济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紧迫的课题。

本论文拟采用以下手段和方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对比论证;列事实、摆依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用分析等方法。主要通过图书查询、网上浏览、去黑龙江省实地调研等方法来收集资料。拟运用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知识来撰写论文。

本论文拟分以下几个部分撰写: 第一部分:可持续发展的概述通过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作用和地位及国内外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现状的简单阐述来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况作一个简要的叙述。第二部分: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现状拟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剖析,通过对问题的剖析来达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作用。同时介绍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第三部分:黑龙江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通过对黑龙江省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问题的剖析来寻找并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然后相应地采取解决问题的措施来对现存问题加以解决。

2004年09月25日—2004年10月25日收集资料,拟订论文题目和开题报告。2005年03月01日—2004年05月1日在黑龙江省进行调研,撰写论文初稿。2005年05月02日—2004年05月31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二稿。2005年06月01日—2004年06月08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三稿。2005年06月08日—2004年06月15日修改论文,做好答辩前准备。2005年06月15日—2004年06月20日左右进行答辩。

中日经济论文篇5

【编者按】:论文频道为您提供各类开题报告范文参考,以及开题报告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开题报告写作中的难题。

选题依据:黑龙江省是新中国解放最早的省份。50多年来,黑龙江省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发扬伟大的创业精神,艰苦奋斗,励精图治,取得了历史性辉煌成就,把昔日的“北大荒”建成了文明富庶的“北大仓”,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黑龙江省经济总量已达到一定规模和水平。但是黑龙江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然很低,与先进省区相比差距较大。人民群众要求改革现状、提高生活水平的愿望十分强烈,不加快经济发展,各种社会矛盾就将十分尖锐。历史经验和现实状况告诉我们,如果按照原有的发展模式,在人口多且素质差、资源有限且耗费严重、生态日趋恶化的条件下,经济的发展不可能持续或持续不够。黑龙江省应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资源调控和环境保护体系;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开发人口资源。只要黑龙江省坚持经济与社会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使本省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可行性论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人们的经济和社会活动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现在黑龙江省面临国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粮食主产区、资源型城市(地区)支持的难得政策机遇。因此,清楚地认识黑龙江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优势和障碍,采取适宜的措施,使经济发展与人口再生产、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保证黑龙江省经济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紧迫的课题。

本论文拟采用以下手段和方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对比论证;列事实、摆依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用分析等方法。主要通过图书查询、网上浏览、去黑龙江省实地调研等方法来收集资料。拟运用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知识来撰写论文。

本论文拟分以下几个部分撰写:第一部分:可持续发展的概述通过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作用和地位及国内外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现状的简单阐述来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况作一个简要的叙述。第二部分: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现状拟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剖析,通过对问题的剖析来达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作用。同时介绍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第三部分:黑龙江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通过对黑龙江省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问题的剖析来寻找并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然后相应地采取解决问题的措施来对现存问题加以解决。

2004年09月25日—2004年10月25日收集资料,拟订论文题目和开题报告。2005年03月01日—2004年05月1日在黑龙江省进行调研,撰写论文初稿。2005年05月02日—2004年05月31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二稿。2005年06月01日—2004年06月08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三稿。2005年06月08日—2004年06月15日修改论文,做好答辩前准备。2005年06月15日—2004年06月20日左右进行答辩。

中日经济论文篇6

【编者按】:入团申请书频道为您提供调查报告范文参考,以及调查报告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调查报告写作中的难题。

选题依据:黑龙江省是新中国解放最早的省份。50多年来,黑龙江省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发扬伟大的创业精神,艰苦奋斗,励精图治,取得了历史性辉煌成就,把昔日的“北大荒”建成了文明富庶的“北大仓”,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黑龙江省经济总量已达到一定规模和水平。但是黑龙江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然很低,与先进省区相比差距较大。人民群众要求改革现状、提高生活水平的愿望十分强烈,不加快经济发展,各种社会矛盾就将十分尖锐。历史经验和现实状况告诉我们,如果按照原有的发展模式,在人口多且素质差、资源有限且耗费严重、生态日趋恶化的条件下,经济的发展不可能持续或持续不够。黑龙江省应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资源调控和环境保护体系;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开发人口资源。只要黑龙江省坚持经济与社会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使本省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可行性论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人们的经济和社会活动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现在黑龙江省面临国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粮食主产区、资源型城市(地区)支持的难得政策机遇。因此,清楚地认识黑龙江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优势和障碍,采取适宜的措施,使经济发展与人口再生产、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保证黑龙江省经济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紧迫的课题。

本论文拟采用以下手段和方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对比论证;列事实、摆依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用分析等方法。主要通过图书查询、网上浏览、去黑龙江省实地调研等方法来收集资料。拟运用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知识来撰写论文。

本论文拟分以下几个部分撰写: 第一部分:可持续发展的概述通过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作用和地位及国内外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现状的简单阐述来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况作一个简要的叙述。第二部分: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现状拟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剖析,通过对问题的剖析来达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作用。同时介绍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第三部分:黑龙江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通过对黑龙江省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问题的剖析来寻找并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然后相应地采取解决问题的措施来对现存问题加以解决。

2005年09月25日—2005年10月25日收集资料,拟订论文题目和开题报告。2006年03月01日—2005年05月1日在黑龙江省进行调研,撰写论文初稿。2006年05月02日—2005年05月31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二稿。2006年06月01日—2005年06月08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三稿。2006年06月08日—2005年06月15日修改论文,做好答辩前准备。2006年06月15日—2005年06月20日左右进行答辩。

中日经济论文篇7

(1)政企不分。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政企合一、企业事业交叉的经济运行体制。而由此导致三方面的矛盾,一是存在一定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如林区、县政府机关、教师同工不同酬,工资差距较大,造成大量人才流失。二是林区建设包括林区基本建设、公益事业、社会事业等,造成重复建设浪费严重。三是国有森工企业承担着庞大的政府经费和社会负担,难以进入市场经济体制进行正常的市场竞争。

(2)市场环境有效性不高。森工企业难以作为市场主体进入市场竞争。一方面束缚了国有企业的发展,一方面降低了投资者对这一市场环境的信任程度,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生产布局结构不合理。

(3)原有的生产布局结构不能适应现在的林区经济发展。

(4)国有资产的管理不严。没有对国有资产进行合理的利用,没有人真正关心国家所有者的利益。可行性论述:目前林区经济发展体制改革面临难得的机遇。如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为林区生产布局调整、职工分流提供了有利的政策资金支持;生态保护区建设为林区改善自然资源环境提供了条件;西部大开发为林区基础设施的改造提供了有利条件,改善了职工生活条件,为吸引投资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老工业基地改造政策,可以为发展林区经济,振兴林区企业提供全面的经济支持。同时近年的国有企业改革实践工作,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经验。

中日经济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4-0181-01

2008年美国华尔街的四大银行出现金融危机,面临破产。此一飓风立刻席卷全球股市,接着美国最大保险集团的AIG也面临流动性危机,幸好美国联准会(FED)出手相助。这场风暴蔓延至欧洲。这场始于华尔街的金融危机如“海啸”一般刺痛着全世界的神经, 其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这次金融海啸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企业应该如何应对危机?这些话题需要媒体解释, 金融海啸的产生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经济报道的发展, 媒体在经济报道中的舆论引导功能也进一步显现。

在此次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人民日报》及时调整报道内容, 迅速改版, 推出新版块来让公众了解华尔街风暴的进展 , 力图在第一时间传递金融海啸的进展。随着金融海啸愈演愈烈,《人民日报》新增的金融危机的版块全面深刻地梳理了金融风暴的来龙去脉及在世界内波及的影响,如“雷曼兄弟的破产原因”、“从次货危机到金融风暴如何发生”、“亚洲实体经济受到美国金融风暴的影响程度”等内容,增加了观众对这场金融海啸的理性认知。

一、经济危机爆发后经济新闻报道之舆论引导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舆论引导是指运用舆论操纵人们的意识,引导人们的意向,从而控制人们的行为,使他们按照社会管理者制定的路线、方针、规章从事社会活动的传播行为。具体来说,舆论导向包括三方面内容:①对当前社会舆论的评价; ②对当前社会舆论及舆论行为的引导; ③就某一社会事实制造舆论。新闻媒体作为一种舆论机构,不仅承担着反映和表达社会舆论的任务, 还担负着影响和引导社会舆论的使命。

《人民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党报,充分发挥党的先进性的特点,全心全意致力于为人民服务,细致准确的向公众诠释此次金融危机的利害关系,把提高我国国有以及中小企业的市场信心能力作为首要及最重要的目标,同时可以起到信息导向的作用,及时的报道国际国内市场的信息,引导企业主对自己的企业制定出合适的发展战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为企业的生存发展提供出路。如果我们受到西方舆论的影响而让悲观情绪蔓延, 那么, 无疑是扩大了这次金融危机对我的影响, 动摇了民众的信心。因此,《人民日报》在为企业树立市场信心的同时,还担负着维护社会的稳定的责任。

二、及时而准确的舆论引导可以为企业树立市场信心

此次金融危机影响范围之广,破坏之大是经济危机前所未有的,因此会导致一些私营企业主产生悲观情绪,导致一些抗风险能力的企业受损乃至破产,因此作为媒体机关特别是我国最具有权威的报纸《人民日报》要充分发挥出舆论引导作用,及时一些有价值的讯息,打消人们的顾虑,使企业重新树立起市场信心,及时调整发展战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自从2008年9月以来,《人民日报》发表一系列评论员文章热议金融危机下全国各地采取措施积极应对经济危机造成的影响,在为企业主树立市场信心方面起到了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2009年2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南京扩大投资保增长促转型(坚定信心 应对挑战)》,其中谈到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挑战仍然严峻,南京坚持基础建设和产业项目并举,坚持扩大投资和创新驱动并举,努力把中央的政策转化为保增长促转型的强大动力。

三、及时而准确的舆论引导可以使社会稳定安全健康的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中央及时调控宏观经济政策都会对全球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也会成为广大的焦点,因此作为权威党报《人民日报》必须及时准确的向人民这些消息, 媒体准确把握国内宏观经济政策内涵,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对于社会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人民日报》2月26日发表文章《天津保增长渡难关上水平》,文章谈到尽管遭受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今年1月,天津渤海化工集团的产值、营业收入、增加值仍然增长,赢得开门红。人民日报之后又连续发表 《最重要、 最有效的手段》、《化危机为机遇》等 8 篇评论员文章等高端访谈,全面、准确地宣传了中央政策,向公众传递了我国政府完全有信心、有能力保持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信息,为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中日经济论文篇9

1月13日(星期日)

上午9:00-11:30

下午2:30-5:00

上午9:00-11:30

下午2:30-5:00

金融

1020105  00009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00020 高等数学(一)  00055 企业会计学  00043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065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27007 应用文写作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国际贸易

1020109  00009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00020 高等数学(一)  27007 应用文写作  00092 中国对外贸易  00088 基础英语  00076 国际金融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餐饮管理

1020118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977 餐饮业法规  04729 大学语文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工商管理

1020176  00009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00020 高等数学(一)  27007 应用文写作  00043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065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27095 生产与运作管理

00148 国际企业管理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会计

1020203  00009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00020 高等数学(一)  27007 应用文写作  00043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065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27008 成本会计  27009 管理会计  27092 财务管理学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人力资源管理

1020205  00009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00020 高等数学(一)  00164 劳动经济学  00043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0147 人力资源管理(一)  00065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27007 应用文写作  00165 劳动就业概论  00163 管理心理学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市场营销

1020207  00009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00020 高等数学(一)  00181 广告学(一)  00043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065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27007 应用文写作  00182 公共关系学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旅游管理

1020209  00009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27007 应用文写作  00012 英语(一)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182 公共关系学  电子商务

1020215  00890 市场营销(三)  00888 电子商务英语

00896 电子商务概论  00891 国际贸易实务(三)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物流管理

1020228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020 高等数学(一)  05362 物流英语  00012 英语(一)

00148 国际企业管理

00182 公共关系学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5372 国际物流导论  采购与供应管理

1020265  00147 人力资源管理(一)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5362 物流英语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销售管理

1020313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418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律师

1030111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262 法律文书写作

00918 民事诉讼原理与实务(一)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法律

1030112  00242 民法学  00223 中国法制史  00243 民事诉讼法学  00244 经济法概论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261 行政法学  04729 大学语文  20245 刑法学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社会工作与管理

1030202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3350 社会研究方法  00182 公共关系学

04729 大学语文

行政管理

1030301  00147 人力资源管理(一)  00341 公文写作与处理  03350 社会研究方法  00043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0163 管理心理学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4729 大学语文  00182 公共关系学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312 政治学概论  学前教育

1040101  00386 幼儿文学(一)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0384 学前心理学  00385 学前卫生学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4729 大学语文

小学教育

1040103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4729 大学语文  00412 小学班主任  29766 现代教师学

心理健康教育

1040109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0466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05615 心理健康教育概论  29659 家庭心理治疗

04729 大学语文

汉语言文学

1050114  00529 文学概论(一)  00536 古代汉语  00531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  00533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0534 外国文学作品选

中日经济论文篇10

但是“55年体制”在2009年8月的大选中行将崩溃,日本将首次出现执政党轮替现象。鸠山一郎的嫡孙鸠山由纪夫率领的,很有可能赶自民党下台,抢夺到执政党的地位。

日本政治的动摇今后将会延续多长时间?自今年4月开始出现的日本经济的复苏,是否会夭折?日本GDP总量在退出世界第二的地位后,将何去何从?中国及世界对这些问题都十分关心。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日本经济并没有因为政局的动摇而出现明显的下滑趋势,经济在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正常运行。不存在出现混乱、失控的可能。用日本经济蓝皮书的话来说,“日本国内金融秩序仍较稳定,经济社会基础层面尚好,经济本身依然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和可遵循的经验教训,陷入类似20世纪90年代长期萧条的可能性不大。”

该如何看待日本经济?白皮书从“缩小贫富悬殊”、“公平分配”、“金融”、“贸易投资与区域经济合作”几个方面,对日本经济进行了分析。这些基本上是2008年全年及2009年上半年日本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总报告里,张季风认为:“2008年日本经济受到了比美国和欧洲更严重的冲击。股市暴跌、出口骤减、工矿业生产迅速下滑、企业收益下降、失业率攀升,几乎所有的经济指标都在恶化。”日本经济遭遇到了极大的困难。谭晓军、王海涛在论文中分析说:“日本政府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推行新自由主义政策。这个政策是导致日本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解决贫富悬殊的方法在于公平分配。樊勇明、贺平从日本经济战略的制定方面,分析了该国“一切以国民生活富裕为出发点的民本思想。”

中日经济论文篇11

选题依据:黑龙江省是新中国解放最早的省份。50多年来,黑龙江省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发扬伟大的创业精神,艰苦奋斗,励精图治,取得了历史性辉煌成就,把昔日的“北大荒”建成了文明富庶的“北大仓”,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黑龙江省经济总量已达到一定规模和水平。但是黑龙江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然很低,与先进省区相比差距较大。人民群众要求改革现状、提高生活水平的愿望十分强烈,不加快经济发展,各种社会矛盾就将十分尖锐。历史经验和现实状况告诉我们,如果按照原有的发展模式,在人口多且素质差、资源有限且耗费严重、生态日趋恶化的条件下,经济的发展不可能持续或持续不够。黑龙江省应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资源调控和环境保护体系;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开发人口资源。只要黑龙江省坚持经济与社会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使本省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可行性论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人们的经济和社会活动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现在黑龙江省面临国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粮食主产区、资源型城市(地区)支持的难得政策机遇。因此,清楚地认识黑龙江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优势和障碍,采取适宜的措施,使经济发展与人口再生产、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保证黑龙江省经济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紧迫的课题。

本论文拟采用以下手段和方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对比论证;列事实、摆依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用分析等方法。主要通过图书查询、网上浏览、去黑龙江省实地调研等方法来收集资料。拟运用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知识来撰写论文。

本论文拟分以下几个部分撰写:第一部分:可持续发展的概述通过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作用和地位及国内外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现状的简单阐述来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况作一个简要的叙述。第二部分: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现状拟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剖析,通过对问题的剖析来达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作用。同时介绍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第三部分:黑龙江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通过对黑龙江省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问题的剖析来寻找并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然后相应地采取解决问题的措施来对现存问题加以解决。

2004年09月25日—2004年10月25日收集资料,拟订论文题目和开题报告。2005年03月01日—2004年05月1日在黑龙江省进行调研,撰写论文初稿。2005年05月02日—2004年05月31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二稿。2005年06月01日—2004年06月08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三稿。2005年06月08日—2004年06月15日修改论文,做好答辩前准备。2005年06月15日—2004年06月20日左右进行答辩。

中日经济论文篇12

层次

学制

主要课程

音乐教育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声乐、基础和声、合唱与指挥基础、基础钢琴、艺术概论、民族民间音乐、音乐欣赏、中学音乐教学法、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基础钢琴实践、基础声乐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外音乐史、中外音乐欣赏、和声学、音乐作品分析、歌曲写作、音乐教育学、音乐美学、简明配器法、歌曲钢琴伴奏、声乐实践、歌曲钢琴伴奏、声乐实践、歌曲钢琴伴奏实践、视唱练耳实践、毕业论文

经济法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公司法、经济法概论、刑法学、合同法、税法、国际经济法概论、劳动法、计算机基础、人力资源管理

本科

两年

英语(二)、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学、国家赔偿法、经济法学原理、企业与公司法、行政法学、劳动法、金融法概论、房地产法、环境法学、税法原理、行政诉讼法、财务管理学(辅修)

市场营销专科两年政治经济学(财经类)、高等数学(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财经类)、大学语文(专)、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消费心理学、谈判与推销技巧、企业管理概论、公共关系学、广告学(一)、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两年英语(二)、高等数学(二)、市场营销策划、金融理论与实务、商品流通概论、消费经济学、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企业会计学、国际市场营销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含实践)

公共关系本科两年人际关系学、公共关系口才、现代谈判学、公共关系案例、国际公共关系、公关政策、企业文化、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领导科学、人力资源管理(一)、现代资源管理(一)、广告运作策略

行政管理专科两年大学语文(专)、政治学概论、法学概论、现代管理学、行政管理学、市政学、人力资源管理(一)、公文写作与处理、管理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社会研究方法、秘书工作 、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两年英语(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西方政治制度、公共政策、领导科学、国家公务员制度、行政组织理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一)、社会学概论、中国行政史、中国文化概论、普通逻辑、财务管理学、秘书学概论、企业管理概论

汉语言

文学

专科

两年

文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二)、外国文学作品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等

本科

两年

美学、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二)、外国文学史、语言学概论、英语(二)、两门选修课、毕业论文

涉外秘书学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大学语文(专)、公共关系、外国秘书工作概况、涉外秘书实务、涉外法概要、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外文学作品导读、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经济法概论、秘书语言研究、公关礼仪、交际语言学、国际商务谈判、中外秘书比较、口译与听力等

对外汉语

本科

两年

现代汉语、实用英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外国文化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英语表达与沟通(实践环节)毕业论文等

英语翻译

专科

两年

英语写作基础、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英语国家概况、英语笔译基础、初级英语笔译、初级英语口译、英语听力

本科

两年

中级笔译、高级笔译、中级口译、同声传译、英汉语言文化比较、第二外语(日 / 法)、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毕业论文

日语

专科

两年

基础日语(一二)、日语语法、日本国概况、日语阅读(一二)、经贸日语、日语听力、日语口语

本科

两年

高级日语(一二)、日语句法篇章法、日本文学选读、日汉翻译、第二外语(英/法)、现代汉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日语口译与听力、毕业论文

英语

专科

两年

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二)、英语写作基础、英语国家概况、英语听力,口语等

本科

两年

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英语翻译、经贸知识英语、口译与听力、二外(日语)等

外贸英语

专科

两年

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英语写作基础、英语国家概况、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英语听力、口语、外贸英语阅读等

本科

两年

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英语翻译、经贸知识英语、外贸口译与听力、二外(日语)等

公共事业

管理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社会学概论、管理学原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关系、社会调查与方法、行政管理学、文教事业管理、计划生育管理、秘书学概论、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公共事业管理、公共经济学、非政府组织管理、行政法学、人力资源管理(一)、管理信息系统、毕业论文等

工商企业

管理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国民经济统计概论、企业管理概论、生产与作业管理、市场营销学、中国税制、企业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经济法(辅修)、民法学(辅修);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国际贸易管理与实务、管理学原理、财务管理、金融理论与实务、企业经营战略、组织行为学、质量原理、企业管理咨询、合同法(辅修)、行政法学(辅修)。

国际贸易

专科

两年

高等数学、法律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英语、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商法、中国对外贸易、WTO知识概论、市场营销学等

本科

两年

国际市场营销学、世界市场行情、国际商务谈判、企业会计学、国际运输与保险、西方经济学、外国经贸知识选读、涉外经济法、经贸知识英语等

金融管理

专科

两年

证券投资分析、保险学原理、银行会计学、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经济法概论、基础会计学、管理学原理等

本科

两年

管理会计实务、国际财务管理、公司法律制度研究、英语(二)、电子商务概论、组织行为学、风险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审计学、政府政策与经济学等

会计(电算化)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大学语文、高等数学(一)、基础会计学、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数据库及应用、财政与金融、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本科

两年

高等数学(二)、、英语(二)、数据结构、审计学、管理学原理、通用财务软件、计算机网络基础、财务报表分析(一)、金融理论与实务、高级财务软件、操作系统。加考课程: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学、成本会计、基础会计学、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人力资源

管理

专科

两年

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学、人力资源经济学、企业劳动工资管理、劳动就业论、社会保障、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公共关系学、应用文写作等

本科

两年

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人力资源培训、人事测评理论与方法、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绩效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理论与策略、管理信息系统等

文化事业

管理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写作、中国文化概论、文化管理学、文化行政学、文化政策与法规、文化经济学、文化策划与营销、艺术概论、社会学概论、民间文学、计算机

文化产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国文化导论、文化产业与管理、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文化市场与营销、外国文化导论、媒介经营与管理、文化服务与贸易

经济信息

管理

专科

两年

高等数学、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经济信息导论、计算机信息基础、信息经济学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应用数学、中级财务会计、计算机网络技术、社会研究方法、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数据库及应用、电子商务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应用数理统计、经济预测方法。

游戏软件

开发技术

专科

两年

英语(一)、高等数学、计算机游戏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游戏作品赏析、计算机网络技术、游戏软件开发基础、市场营销、动画设计基础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游戏创意与设计概论、可视化程序设计、艺术设计基础、多媒体应用技术、DirectX、Java语言程序设计、游戏开发流程与引擎原理、游戏架构导论、软件工程、游戏心理学等

电子商务

专科

两年

电子商务英语、经济学(二)、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基础、市场营销(三)、基础会计学、市场信息学、国际贸易实务(三)、电子商务概论、商务交流(二)、网页设计与制作、互联网软件应用与开发、电子商务案例分析、综合作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数量方法(二)、电子商务法概论、电子商务与金融、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原理、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互联网数据库、网络营销与策划、电子商务安全导论、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商法(二)

信息技术

教育

本科

两年

英语(二)、物理(工)、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计算机系统结构、软件工程、数值分析、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辅助教育、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字逻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研究

计算机

及应用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高等数学、英语(一)、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计算机应用技术、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导论、计算机组成原理、微型计算机及其接口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操作系统概论、数据库及其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物理(工)、离散数学、操作系统、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电子政务

专科

两年

行政管理学、公文写作与处理、公共事业管理、行政法学、经济管理概论、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电子政务概论、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

本科

两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