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教育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17 18:11:53

中日教育论文

中日教育论文篇1

2.日本英语教育改革中的“实用主义”倾向。日本政府一直重视外语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从20世纪80年代起,日本人意识到自己的英语无法与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于是才开始觉察到英语口语的重要性。”这一意识促使着日本政府对英语教育进行改革。2000年1月文部省成立了“推进英语教学改革恳谈会”。2002年7月12日,文部省公布了《培养“能使用英语的日本人”的战略构想》,并于第二年3月31日,又公布了《培养“能使用英语的日本人”的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2004年口试被纳入到STEP考试中,并且从2006年开始,大学入学考试改革正式实施,英语考试增加了听力部分。从日本政府20世纪以来对英语教育教学的政策改革中不难看出,日本越来越重视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日本从政策制定到实施,体现了严密的组织性,在一定的年限内,目标明确;对于考试的改革,加入了听力和口试部分,更好地实践了“行动计划”,体现了日本英语教育改革的“实用主义”。从过去的以考试为导向的英语教学转变为适应实际需求的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正在逐步实现向“实用主义”的跨越。

3.韩国浸入式教学的推广。为了适应全球化的需要,韩国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将英语教育的重心由语法训练转变为“交际式教学法”。为此,2001年韩国教育部规定各级学校的英语课教学全部使用英语,但是一半以上的韩籍英语教师无法胜任此任务。为了弥补这一缺陷,韩国政府建设并推广以外教为主要师资的英语浸入式教学中心———英语村。这种浸入式教学的英语村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有了可靠的财政保障,培训价格合理,相对贫困的家庭也可以负担得起,促进了教育公平,使得培训的覆盖面最广化;在英语村中,学生通过英语来学习相关学科,而不是通过语言教学来学习语言,为此创建者设计一些趣味课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乐趣的指引下自然地学习英语。浸入式教学的推广得到了热烈的反响,韩国各界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中日韩英语教育政策的异同及表现

1.英语课程设置的异同及表现。三国关于英语课程的设置,都有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并且各个阶段都有相应的课时要求。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三国社会上举办的各类英语辅导机构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大街小巷,不仅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又可以满足学习者的个性需求,可谓是一举两得。不同点在于:(1)开设英语课的起始阶段。中国从小学三年级开设英语课,并且是主干课程,韩国也在小学开设英语课,而日本则在小学阶段不设英语课。(2)各个教育阶段的目标和衔接。中国的小学、中学以及大学的各个阶段的英语教育在衔接上缺少科学性,教学内容有一定的重复,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合理性,日本和韩国在各个教育阶段都有各自明确的教学目标,能够在教学中起到导向作用。(3)课程内容。中国近几年,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教材中加大了口语和听力的设置比例;日本的英语课程设置具有实用性特点,在各阶段增加了口语、口译等课程就是集中表现;韩国的英语课程也注重听、说、读、写等语言能力的训练,在课堂上通过开展游戏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英语教学模式的异同及表现。三国英语教学都曾受过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占主导地位。在课堂上,主要是教师讲述语言知识,学生仅仅是被动地接受,很少能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和国际交往的深入发展,三国政府都开始着重于学习者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教材编写上,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重点,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聘请外籍教师等。三国在教学模式上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具体的措施上。(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受用范围。中国幅员辽阔,城乡间、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导致教育资源配置欠佳。由于师资水平、教学设备等因素,在欠发达地区的英语课堂上不得不继续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情况加剧了地区间的教育不公。日韩两国同属岛国,政府可以通过强有力的财政支持全国的英语教育,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新的教学模式的推广。(2)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日韩两国人口较之中国,可谓是小巫见大巫。相对较少的人口有助于小班化教学的实现,如日本的初高中实行小班化教学,并且也有助于对教师进行全面培训,从而实现全英教学的目标和要求。(3)学校以外的办学形式。三国除了学校的英语教育外,社会上还有各式各样的英语培训机构。这些机构最主要的作用在于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但进入这类培训机构学习,对于贫困家庭来说,会产生经济负担。为此,韩国政府采取相应政策减少学费,从而缓解教育分配不公现象。例如,在韩国的安山英语村,政府给予每个学生一定的补助,对于低收入家庭,政府买单。

3.英语教学评价的异同及表现。三国都曾忽视过口语等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查,各类重大英语考试都有全国统一的大纲和评价标准。在不同教育阶段的细节问题上,三国有所不同:(1)关于口语考试。中国的各类考试中很少有口语考试。在基础教育阶段,口语考试几乎是空白;在高等教育阶段,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期中、期末考试中缺少正规的口语测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的口试只是针对笔试成绩优秀的学生。这种现状很值得我们思考,在今后英语教学评价的研究和实践中应该弥补这一缺陷。日本无论对于学生还是英语教师,都注重对其英语的实用能力的考查,自然而然,在考试中会进行口试。韩国改革英语评价体制后,也在考试中体现实用英语能力的考查。(2)高考英语评测体制。长期以来,中国的高考英语考试,侧重于语言知识的考查,忽视了语言运用能力的考评。进入21世纪后,高考英语增加了听力,但后来又有过不计入总分的阶段。但是对于口试一直没有形成统一标准的,具有一定广度的评价体系。日本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评价体系和中国相似,不过韩国近年来对高考英语加大了口语和写作的考查,使得考试更全面、系统、规范。(3)职场英语能力的考查。如,BEC商务英语以及TOEIC等职场英语考试在很多国家盛行,中日韩三国也不例外。大学生或职场人士为了寻找工作或职业晋升,会参加这类考试。不过日本的学生一般都会参加TOEIC考试,在中国还不是十分普遍。

4.英语教师培训的异同及表现。三国政府都重视对英语教师的培训,并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一定的举措。三国对英语教师的培训都包括国内和国外进修,不同点在于:(1)英语教师培训的国际化。中国与美国合作,北美数千名教师来华任教,对中国数万名中小学英语教师进行了培训。而日本对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培训主要是国内进修。韩国自2009年起每年派3000名在职英语教师赴海外进修。在高校,三国都为英语教师提供出国进修的机会。由于中国高校众多,英语教师基数大,很难使多数教师获得出国进修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英语教师的国际化发展。(2)外籍教师的引进。在中小学,中国开设外教英语课,不过主要是在发达地区,或者是教学质量较好的学校,而且不都是正规的聘任制。日本则聘任正规外籍教师,并增加聘任数量。韩国在中小学外籍英语教师的聘用方面有着明确的目标和选拔标准,同时借助外籍教师培训国内的英语教师。(3)扩大英语教育的社会参与。三国对英语教师的选拔严格,不过也不能忽视一些具有英语特长的人才,不仅可以丰富教师队伍,也可以充实英语教育,博取众家之长。日本聘请社区具有英语专长的人士参与学校的英语教学就是集中的表现。不仅要提高校内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也要吸纳社会上有用的人才。

三、日韩英语教育对中国的启示

1.全面实施“以学生为中心、以实际运用为目标”的英语教学模式。为了实现民族复兴这个宏伟目标,我国要从教育入手,加大改革力度,转变教学模式,循序渐进推动英语教育事业的发展。日韩两国很早意识到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弊端,所以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改革,从课程设置、教材内容再到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也做出了切合实际的改进。新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的是指导的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以趣味性游戏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小就学会主动学习;而且两国大范围地引进外籍教师,不仅使得课堂教学更多元化,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不出国门就能学到地道的英语,了解英语思维。近些年,我国在一些地区已经实行了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一定要提高广度。这需要我国在汲取日韩两国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国的英语教育国情,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改革道路。

中日教育论文篇2

就目前日本语教育的教育目标来看,我们主要要求学生能够自由使用日本语这种语言工具进行沟通交流,表达自我;能够使用日本语查阅为我所用的资料文件等。任何语言离开场景,离开感情,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枯燥的。因此,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并运用语言工具,很多高校开设了基础日语课程―从单词到语法进行分析讲解;日本文化课程―让学生了解日本国家日本社会;日本文学课程―从文学史讲到具体文章选读;经济贸易类的实用性语言课程―设定语言场景进行应用性培训。这些课程对语言的习得与运用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但是从人文教育角度来看,日本文学课程在日本语教育中起着无法替代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当我们谈论文学时谈论什么

当我们谈论起文学时,无外乎涉及到其作用与价值。文学三大基本社会作用是: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文学不但拥有外在的、实用的、功利的价值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拥有内在的、看似无用的、超越功利的价值,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精神性价值。

关于精神,在各个领域有着诸多不同的定义。我们一般是这样界定精神这一概念的:它是人内在的一种意向性存在,是人的理性与感性诸多心理因素的统一,是人不断完善自我探求自我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因而,精神的价值是内在的、本体的,是一切任何物质价值不能达到的。所以,文学艺术的创造活动是人的精神活动,是本体的活动,文学作品属于人类的精神产品,文学艺术的接受鉴赏也属于人们的精神领域的活动,所以,本论认为,文学艺术的精神性价值是其自身最为内在的、最为基本的价值所在。

二、外在价值

所谓外在的,功力的价值,就是我们常说的认知作用与教育作用,我们通常通过日本文学作品来探求日本社会文化以及历史的进程。

传统教育当中,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首先关注其思想内容,在主题思想先入为主的基础上,对作品内容做精确的“科学”式的分析,理解性的认知,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我们用 “小说反映了……的社会现实”,“剧本揭露了……黑暗的社会制度”,“诗歌弘扬了……精神”,“散文表现了……思想”等这些精简式的话语方式来传播日本社会文化缩影与历史的进程。在进行日本文学教育的时候,教师首先传播主流意识文学理论。例如,平安时代日本文学特征以宫廷文学、女流文学为文学主体,反应了平安时代丰富的物质基础,以上流社会为主流的社会关系和人们所追求的生活方式。进而帮助我们对社会、文化、历史进行理解性的认知。

三、内在价值

内在的精神价值即审美作用,本论认为这是文学课程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也是文学课程传统授课方式往往所忽略的部分。

人们对文学作品的吸收方式应该是从理解性的认知到感受性的体验,在接受文学形式美的同时,潜移墨化地受到作品内容的熏陶感染。我们应该注重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关注它的多义性、模糊性、主观性和不确定性。这样,在对学生进行文学教育的时候,可以培养学生习惯于审美鉴赏,阐释文学作品的视角,不受制于主流意识的陈旧文学理论,立足本体论阐释学、接受美学等全新的文学阐释理论,引导学生自发的产生审美境界。

文学的审美作用是通过直觉的方式作用于阅读主体的,凡进入审美境界的阅读,阅读者都是批判性的愉悦的,都是把文学作品当作独立绝缘的意象来看待的,这其中不包含有任何实用的目的和科学的认识。正因为如此,文学的审美教育作用完全符合我们所说的人文教育和素质教育所要达到的教育要求。本论以为,当我们谈论文学的审美教育作用的时候,就是立足于哲学范畴的本体论来进行“教书育人”,重视文学作品的审美因素才更有利于我们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也更有利于指导学生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当学生完全进入到鉴赏文学作品范畴,也就是达到审美境界的同时,体会玩味语言艺术会是一种精神享受。比起背诵枯燥的日文单词和记忆无生命力的语法现象,显然,文学鉴赏是愉悦的。从而带动学生自发的阅读,主动思考,充实自我。在愉悦的同时,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语言艺术的习得是潜移默化的,进而在表达自我方面,从谈吐到文笔都会有自发的提升。也就是本论以上所提到的文学艺术创作范畴的精神活动是愉悦的。

综上所述,文学课程在语言教学过程中,不但起到认识作用,教育作用,更重要的是审美作用。审美作用是自内而外的启蒙,是破茧成蝶的力量,从方法论来阐释属于攻玉之石。自古以来,我们谈论教育的时候,从博览群书到熟读经论,从三字经到八股文,无一不是从文学谈起。可见,日本文学课程在日本语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作者单位:长春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俞宣孟.本体论研究(第三版)[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2] 郑素华.审美教育行为特征探析:人类学美学的视野[M].海燕出版社.2012

中日教育论文篇3

就幼儿美术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理论研究而言,日本采纳的是一种内在引导和外在传授的教育思想。认为孩 子的成长是一个不断适应社会的过程,这种适应具体地表现在外在和内在两个不同的领域。而所谓的内在化和 外在化,只有用综合的方式加以推动引导,儿童才能得到均衡的健康发展。(注三)

所谓外在教育领域,是指环绕在幼儿周围的外部世界。它具有一定的秩序和规律。外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 括知识、技能、习惯等等。因为成人在这方面有丰富的经验,所以无论是制定教学计划,还是进行教学评估都 很容易,传授给幼儿往往也能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另一方面,这些外在教育内容,在被孩子们接纳为个人经验的同时,往往伴随着充分的想像、丰富的感情 ,幼儿把握的不仅是外在的秩序和法则,更是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这样外在教育就深刻影响了幼儿内在世界 的形成。

感性、洞察力、想象力、欲望等等正是这个性化世界和形象思维领域的内容。在这个内在世界里,无论传 授还是评价都是困难的,而引导也许是一种更为适当的方式。

因此,教师只有通过观察幼儿的作品,感受幼儿的欲望和感表,方能窥探其心灵世界的秘密。不管是幼儿 的绘画塑造,还是造型性游戏活动,都可以说是完全以这个内在化世界为中心的活动。

就中国的情况而论,幼儿美术教育后才开始注重“开发幼儿智力、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这类课题 的教学理论研究(注四)。89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学前教育 的发展,开始运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和规律,来指导教育实践,注重教育过程中幼儿的主体地位和 教师的主导作用,并重视了对游戏理论的研究。但是,我国在感性教育领域,尚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对幼儿 美术教育的内在化特点及其在幼教中的重要地位与功能尚缺乏应有的了解和重视。其表现在:

1.在整体上尚缺乏对幼教美术理论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尽管美术教育在幼教中处于主要地位,但是我 国大学的学前教育专业只开设幼儿的语言教育、数学教育和科学教育课程,就是没有美术教育的理论课程,幼 师系统也同样如此没有美术教育的一席之地,这种状况造成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理论薄弱,难以指导教学实践, 把握幼儿美术教育的学科特点。

2.正因为以上的原因,少数研究者认为幼儿绘画是一种特殊的理性活动,即一种把感性形象和具有一般 共性的概念融合在一个统一的认识性陈述中的理性活动。因此得出教学指导和评估要用理性分析和计量的方法 来进行,根本忽略了主观情感的作用和内在引导的重要原则与指导方式。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

就幼儿美术教育的教学法来说,日本教育界认为孩子们的绘画表现,制作手工物品的造型能力反映了幼儿 不断成长的过程,并作为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鲜明地反映了孩子的内心世界。但是这并不意味对知识技能、 欣赏习惯等等外在传授的忽视。以为在造型活动上,对于感情、感觉、形象思维、想象的世界,教师是无法教 授的,只能采取引导的方式。倘若说培养能够不断推进的话,那么指的是与知识、技能、欣赏习惯等有关的范 围。

日本的这种教学法可能是受了我国传统的禅宗思想的影响。禅宗宣传自性是佛,莫向外求,主张依靠本体 的自力达到开悟成佛。禅宗的法师崇尚引导,他们往往通过讲述公案等旁敲侧击的方式使人开悟,有时甚至在 无语的境界中让弟子感悟道的存在。例如日本传统的能乐大师世阿弥,在他的修道品位思想中就推崇自证自悟 的学习方法。世阿弥套用了佛教中所谓的“色即是空”的观念来形容这一方法。所谓“色”是指凭借感觉捕捉 到有形技能的存在,而“空”则是指依靠自悟自证的方法印验无形的客观规律。(注五)为了具体剖析日本的 这种教学方法,我们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探讨:

1.在教学指导原则上,日本十分重视幼儿造形表现过程中的三环节,即形象思维、技能运作和传达内心 活动的环节。具体地来讲:

首先“人是根据形象思维行动的生物”(注六),因此形象思维决定了人们造形表现的意图,意味着教师 在指导上,必须使幼儿鲜明地浮现出这个形象,而后才根据形象进行描绘。

其次,即使形象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并不等于孩子已将它移到了画面上去。孩子必须借助于各种造形语言 ,材料工具将它转化为绘画或雕塑。例如依靠画纸、彩色铅笔、颜料和绘画材料的共同配合,在二维空间的画 面上表现出三维立体的图式。因而孩子必须学习如何使用彩色铅笔、如何调配色彩,如何组织画面的构成等形 式语言,否则绘画就不能“物化”为表现媒介。因此,教师必须仔细观察孩子们的表现活动,在技巧和方法上 给予指导。技

能指导仍然依赖于现场直观的教学和掌握的成功经验。但是如果教师过于强调技术指导,而孩子 们又没有热情,那么表现活动将不再成为孩子满心欢喜期待的东西。因而技能运作环节的指导关键在于让孩子 明确绘画技巧和制作技术,通过反复地实践与改进,达到掌握各种表现方法及其步骤程序。

第三、幼儿的造形活动同时具有本能的表示和主观的表现的特征。正如婴儿的啼哭是本能的表示,演员的 哭泣则是主观有意识的表现那样,后者表现含有传达个人情绪意识的意图,而前者几乎是由本能控制的。无论 在幼儿的涂鸦期,还是前图式期,以及象征期的绘画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本能表示和主观表现的因素。孩 子将绘画作为一种与外界沟通的语言,他们把自己看到的事物,思考的内容通过绘画表现传达给观众,接受者 观赏之后内心产生感受,并将这些信息反馈给孩子,幼儿从而确认了对自我的认识,并感受到表现的喜悦。因 此对幼儿的这种内心传达,日本的学者认为在指导上要采取亲切和蔼的态度。从幼儿的角度来阅读理解儿童们 在绘画中所传达的内心世界。通过这种传达的心灵沟通与共鸣,就能鼓励和激发幼儿新的表现欲望,从而达到 培养创造力和陶冶情操的目标。

2.在教学指导的要点上,日本着重以下四个方面:

(1)从游戏来看,主要以幼儿自由描绘为主,提供必要的与幼儿心身发育相适应的题材;

(2)根据故事来表现的题材,则不拘泥于真实,让孩子在自由愉快的表现中,选择造型单纯、组合容易 的内容。

(3)从生活体验中引发的表现,在开始构思阶段,就要使形象思维明确化,并把它与自己准备的有关材 料和工具、表现手法联系起来。要求表现的内容能被他人接受,并且有相同感受的理解。

(4)经由观察萌发的表现,重点是突出有关对象物的具体感觉。采用何种观察方法,什么时候来画、画 什么、怎么画,这些都是指导教学的关键所在。

新中国的幼儿教学法而论,认为幼儿的绘画包括观察、想象和表现三个过程。观察是绘画的基本和前提; 想象是幼儿把观察到的对象融进自己的认识、情感、重新加工的过程;表现则是孩子把经过想象后的事物用造 型手法表达出来。此外,在教学指导原则上有以下特点:

(1) 注重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通过幼教实践,探索教与学的客观规律,具有一定的理论性、系统性 ,又有可行性和操作性。

(2) 突出了教学过程中幼儿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激发、诱导幼儿在活动中的主动性,使孩子们在造 形表现的实际操作中发展各种能力,萌发多方面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 把学前时期基本活动的游戏作为教育的重要形式,突出幼教教学的特点,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幼儿 身心和谐发展中的特殊作用。

(4) 强调充分运用生活四周的各种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强调利用乡土材料,由教师发动 幼儿一起制作玩具、学具和教具。这样既有利于启发孩子们的创造性,又符合我国的国情,继承和发扬因地制 宜、勤俭办园的优良传统。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则注重以下几方面:

(1) 着重发挥范画应有的作用,并注意启发性的示范和讲解,用后及时收回范画。

(2) 重视美工教学与生活、节日、游戏和其他学科的教学紧密配合。

(3) 在教学中,要求幼儿坐姿、握笔姿势正确、重视作业常规的训练。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示范和范画经常出现成人化的偏差。例如所谓“简笔画”,它原本是成人对客观事 物的一种概括的程式表现,将它作为范画和教材,无疑是在禁锢、扼杀儿童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情感表现。但是 这种有违于启发引导儿童观察表现事物,阻碍幼儿认识事物和情感表达,并违背教育规律的教材,竟然会被定 为电视教材、获教育图书奖而盛行一时,可见科学的教学指导尚待确立。此外,当年陈之佛先生反对的“大人 们常常以自己的趣味加之于儿童,常常以临画为唯一的教画的方法。”(注七)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一些儿 童画大赛,均以临像某家某派程式为能事,背离了美术教育的本质功能。干扰了幼儿美术教育的健全发展。

就幼儿美术教育的内容而论、日本是根据幼儿绘画发展的不同时期来展开教学内容。

在2—3岁时,采用在物体表面着色;将纸蒙在表面凹凸不平的物体上用铅笔拓印;拼贴布贴画;用粘土 或橡皮泥捏成各种形状等,都属于造形性游戏的教学内容。

在4—5岁时,则运用寓知识于兴趣之中的游戏方法,通过阅读小故事根据体会作画,依据孩子的生活体 验来描绘使自己感动的事物,通过各种角度观察对象,并描绘出自己的感觉。

在5—6岁时,则转变为采用不同纸质或不同形状的纸进行游戏表现,加深幼儿对材料和形状的认识,按 照自己的构思故事作画,扩展游戏范围,并以此作为表达的题材,描绘自己热衷欣赏的事物。

总之,日本选择内容注重幼儿绘画要体现其游戏与生活,从而引发幼儿内在情感的自然流露。可以说这种 安排还具有指导幼儿生活和精神治疗的功能。

就中国选择的内容来说,主要是围绕着认识、情感和表达,这三个幼儿美术活动的要素而展开。知识化、 艺术化和游戏化是其特点所在,具体而言:

(1)3—4岁时,绘画内容大多安排为添画,将不同的线条与形状,形状与形状等编排成不同的单元, 泥工、折纸课题则着力于基本方法的学习。

(2)4—5岁时,主要以观察、表现、制作生活中的动物、蔬菜、食品等内容。将知觉能力的形成和发 展作为课题编排的内在目的。力求通过美工教育促进幼儿空间思维的发展,丰富幼儿的绘画语言。

(3)5—6岁时,课题内容是与季节特征紧密联系的人物、植物、动物、日常生活用品等系列。鼓励幼 儿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创造性地表现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情感。

以上我们就中日两国幼儿美术教育从理论、教学法和教学内容三方面进行了对照,找出了差距与问题。现 试将其比较研究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在理论研究比较方面,日本借助于对幼儿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即从儿童感知觉的发展,记忆的发展、 想象的发展、思维的发展、智力的发展和社会化的发展来探讨儿童美术教育的课题——外在传授和内在引导的 理论构想。正如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儿童艺术教育“零点计划”主任茄德纳博士所认定的“教师的任务基本上 是为自然出现的那些发展提供支持,对来自儿童的积极性作出赞许和同情的反应。然后,在童年中期和后期就 需要给予更多的积极干预:在学习某种艺术技能和技术时应给予更多的训练指导。”(注八)的那样,日本的 理论研究在教学实践中是卓有成效的。而我国则由于幼教心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薄弱,又缺乏从美术教育这一 感性教育的角度来进行理论探讨,使得目前幼儿美术教育的理论研究还有待深入并结合教学实际,以适应当前 幼教事业发展的需要。

2.就教学法比较来说,日本首先是把提高幼儿的表现欲望放在首位,其次注重应势利导的原则,把握造 型性游戏的内涵,其三则是不断选择适应幼儿心智成长的教学方式。我国则注重利用乡土教材来丰富各种教学 方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很有特色。但是因某些临摹示范和简笔画的不当作法,冲击了幼儿在教学过程中的 主导地位,客观上不利于幼儿潜力发挥。

中日教育论文篇4

日本的医学教育有3种:在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及继续教育[1,2]。在校教育学制统一为6年。虽然,家庭医学在日本还没有得到广泛认知,但早在1981年,日本就已经在医学院校开设了综合/家庭医学课程,目前全日本过半数的医学院校都设立此课程。综合/家庭医学课程主要包括家庭医学的理论课程(家庭医学概述、医学伦理、以家庭及社区为导向的看护、医疗决策等)及基础临床技能的教学课程(基本临床技能、应诊能力、循证医学实践等)。综合/家庭医学教育和实习在临床医学最后一年(第六年)开设此课程,但没有全科医学专业[3]。自从2006年日本家庭医学会制定了规范化的家庭医学后期培训项目,在临床医院及社区诊所开展相应的培训计划项目,为期3年[4]。要求培训人员在各个科室门诊及病房按照规定时间轮转。3年培训后,通过出诊时间及次数,接诊录像等方法作为回顾学习和考核的依据。考核评价方法有:培训医生的自我评价、指导老师的评价、以及终期的综合考核(理论及技能考试),考核合格后认定为家庭医生。全科医学继续教育包括学会认定的继续医学教育(Japaneseboardofmedicalspecialties)以及进入研究生院继续博士课程的学习。日本的全科医学虽然起步较晚,目前也处于发展阶段,但已有约半数以上的医学院校建立了综合/家庭医学系,并形成了连续、系统的全科医学三段式教育。

1.2日本全科医疗服务特点

日本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建立了覆盖全体国民的医疗保险制度,为日本国民提供了便捷、高品质、价格便宜的医疗服务[5]。日本医疗服务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日本社区医疗服务体系。日本社区医疗服务有以下特点:一是小而专的专科医院多,专科诊所聚集在社区并配备齐全,基本代替全科社区医疗,提供专业水平的社区医疗服务。二是社区卫生服务法律体系完善,国立、公立医院参加指导社区卫生服务,健康保险制度与社区卫生服务有机结合。三是日本的老龄化严重,老年保健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尤为重要,极其重视老年人保健设施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家庭医疗在日本尚未得到社会普遍认同,家庭医疗的概念及范畴界定还不严格。不过,随着近几年家庭医后期研修项目的规范化,日本家庭医学会的会员人数逐渐增加,年轻的家庭医人数也在不断增加[3]。日本的家庭医服务对象包括成人、老年人及儿童,但不包括妇产科的医疗服务内容。在待遇方面,家庭医的收入不低于甚至超过某些医院的其他专科医生,但社会对其的尊重度远低于医院的其他专科医生。

2中国全科医学的教育模式

全科医学的概念从20世纪80年代末正式引入中国后,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1999年卫生部召开的全国全科医学教育工作会议,标志着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工作正式启动。现阶段我国全科医学的培养模式主要方式有学历教育、毕业后教育、成人学历教育、岗位培训(转型教育)和继续教育等几种模式。在医学院校发展全科医学教育,既可促使更多的医学毕业生去从事全科医师职业,增加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数量,又能提高现有全科医师的质量,是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安徽医科大学属于全国成立全科医学系、培养全科医生较早的高校之一,省、校两级高度重视全科医学专业学科的建设,2011年,学校根据安徽省的实际情况和相关国家的政策,招收86名全科医学专业学生进行免费的“订单模式”培养,并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希望这种订单模式能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出一批“上得来、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合格全科医生,解决目前全科医生紧缺的困境,早日实现新医改所提出“小病进社区,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的目标。

3思考与建议

由于我国和日本日均面临日渐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在基础卫生服务改革及发展等方面,所面临的问题有诸多相似之处。在日本和我国,全科医学起步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晚,属于新兴学科,探索和发展要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建立达到全球标准的全科医疗服务。分析我国与日本的全科医学发展过程,可以借鉴以下几个方面。

3.1提升全科医学在医学领域中的地位

近年,随着日本政府的大力倡导,规范化的培训,涌现越来越多的年轻的全科医生。此外,公众逐渐对全科医疗服务的理解,意识的转变,全科医疗服务逐渐被更多的专科医生和公众所接受[7]。因此,要切实发展全科医学,必须提升全科医学的地位,强调公众对全科医学认识的重要性,以提升医患两个群体对该学科的理解度为立足点。

3.2改进全科医学教育与教学方法我国可引进

社区导向医学教育(community-orientedmedicaled-ucation),在医学本科教育中促进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将基础课程与临床科学有机整合、安排社区见习或实习。其目的不仅在于增加医学生社区医学的知识和技能,而且便于运用整体医学的临床思维模式解决健康问题,能更好地适应卫生保健服务[8]。

3.3加强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

直接影响着全科医学的教学质量,是整个教育体系中最为关键的一环。日本国内大中型医院及大学附属医院均设立综合诊疗科,除提供综合的医疗服务外,还承担当地社区医疗的协调工作和对全科医生的培训。而我国目前医院中集医疗、教育和培训于一体的全科医学科仍然很少,特别是师资结构和质量上的缺陷、理论教师和专科专家为师资队伍的主体、经过长期历练经验丰富的社区医生很少的现象,已经成为全科医学和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中一个严重的瓶颈问题[9]。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应该推动全科医学教育由“学院式”向“学徒式”过渡。以培养临床技能为重点,提高全科受训学员的实践能力,以适应全科医疗服务的需求。

中日教育论文篇5

二次大战后,日本受美国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健康教育思想的影响,日本人认识到:“身体教育主要是促进身体发育的系统教育,而健康教育是关于身体保养的系统教育,两者在以身体当对象上是共同的,都是为了保持健康。因此,应该同时作为体育科学的内容”[1],出于这种认识,日本战后第一部《学习指导纲确》明确把学校体育的名称从战前的“体育”、“教练”改成“保健体育”。

在以后的历次《学习指导纲要》中也一直非常重视健康教育。

在我国,虽然党和政府非常关心青少年的健康。但我因学校体育始终十分强调体育的培养。重视主动锻炼身体而轻视对身体的合理保养及健康指导。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体育”就是“身体训练”加道德教育。健康教育被认为是医药卫生部门的事,这种认识和状况一直持续到八十年代未。一种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主要目标,追求综合教学效果的新体育教育思想形成以后,[2],人们才认识到:“体育锻炼主要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而健康教育主要是维护健康,保护体能发展。”[3],中日两国对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的认识不同,在两国提出的体育目标中得到最好的证明。中国在1985年的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了三基(即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特别强调运动技术的掌握;而日本在1977年的体育目标中则注重学生运动兴趣,学习运动的方法,提高运动和活动能力,对运动技术的要求很少提出,同时重视学生对健康生活的理解和保护指导。

二、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内容的比较

日本学校保健体育中的体育部分同中国学校体育的内容大致相同。??日本在1990年实行的《学习指导纲要》中确立了小学体育以游戏和基本运动能力为主要内容。而中国学校体育以运动技术和身体练习为主要内容。由于日本40年代就把健康教育作为体育科学必要的组成部分,几十年来,他们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坚持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我国是在1988年才开始在天津、湛江地区部分中、小学进行“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实验。所以,在1993年新的《九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中明确强调了健康教育。在健康教育的内容上,中国比日本要丰富些,实用些。

三、实施途径的比较

日本在实施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的途径和方法上,有两个特点:①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学互动;②重视课外的教育和活动。而在我国学校健康教育主要是课堂传授知识。

四、师资来源的比较

日本体育与健康教育师资来源主要由体育科学专业、健康专业、体育教师专业、社会教育督导、体育娱乐专业、社会体育专业、生产体育专业、运动医师专业培养。而中国体育与健康教育师资由体育保健康复专业、体育卫生教育专业培养。但起步很晚,全国仅几所高等院校开办了上述专业,远不能满足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的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健康教育师资严重不足。目前,主要由校医、保健教师、班主任、大队辅导员、培训后的体育教师、体育卫生专业毕业生担任。

从两国师资来源比较看,中国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师资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明显低于日本。特别是学校健康师资有待进一步加强,才能保证教学质量。

五、字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效果的比较:

四十年来,日本坚持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使日本孩子懂得了健康的意义,学会了保健的方法,形成了对体育的兴趣爱好,促进了学生身心同步健康发展,也培养了学生具有社会需要的生存能力,竞争意识和本领。而中国学校体育正是由于缺乏了应有的健康教育才造成了培养出来的学生有许多不爱体育,不会运动,不懂得保健的体育盲加健康盲。但值得可喜的是中国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已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据对天津、湛江八所实验小学的三干多名学生的调查,表示喜欢本课程,学习后锻炼的主动性有提高,对养成卫生习惯有帮助,能用所学的知识指导行动的学生分别占调查人数的97.7%、95.5%、97.5%、90.5%。八所实验中学四千多名学生的调查结果也大致相同。”[4]可以预见在1993年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指导下,我国中、小学生的体质和健康状况将有明显的改观。

六、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1.日本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如培养形式灵活,培养层次结构多样化等。

2.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能明显提高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能提高教学效果。

3.我国在加强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同时,?应搞好师资培养,科研工作,以理论指导实践,使之具有中国特色。

4.改革我国高校体育专业不适应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的现状。

(二)建议:

中国在进行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过程中,健康教育问题最为突出。许多学校没有对开设健康教育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引起高度重视;对教育教学质量的认识长期局限于智育教育的圈子里,忽视了身体素质教育是智育和德育的基矗为此,笔者建议:

1.转变学校教育观念。学校教育应从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把重智轻体真正落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上来,搞好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

2.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把健康教育列入学校工作的议事日程,做到有专人分管,定期召开专门会议。同时,上级教育部门应对学校健康教育状况进行检查评估,并将其列入教学质检和学校规范化建设达标,考核的内容之一,提高对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中日教育论文篇6

月 星 期 六(4月14日) 星 期 日(4月15日) 星 期 六(10月20日) 星 期 日(10月21日) 上午(9:00--11:30) 下午(2:30--5:00) 上午(9:00--11:30) 下午(2:30--5:00) 上午(9:00--11:30) 下午(2:30--5:00) 上午(9:00--11:30) 下午(2:30--5:00)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 心理学(00031) 大学语文(04729)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6) 教育学(一)(0042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一)(00012)                 普通逻辑(0002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3706)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 英语(一)(0001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高等数学(一)(00020) 大学语文 (04729) 英语(二)(0001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2197 英语(二)(00015)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高等数学(工本)(00023)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物理(工)(00420)                 教育学(一)(00429)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高等数学(一)(00020) -9 高等数学(工专)(00022)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02199) 线性代数(02198) -4183 高等数学(工本)(00023) 心理学(00031)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00065) 线性代数(02198) -43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 物理(工)(00420) 基础会计学(00041) 高等数学(工专)(00022)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教育学(二)(00442) 公共关系学(00182)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   对外经济管理概论(00053) (经管类)(04183)                         管理学原理(00054)   教育学(二)(00442) 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                         现代管理学(00107)            2012年海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时间安排表

专科

4月 10月   星 期 六(4月14日) 星 期 日(4月15日) 星 期 六(10月20日) 星 期 日(10月21日)   上午(9:00--11:30) 下午(2:30--5:00) 上午(9:00--11:30) 下午(2:30--5:00) 上午(9:00--11:30) 下午(2:30--5:00) 上午(9:00--11:30) 下午(2:30--5:00) 工商企业管理 (020201) 市场营销学(00058) 中国税制(00146) 基础会计学(00041) 生产与作业管理(00145) 企业管理概论(00144) 人力资源管理(一) (00147) 国际企业管理(00148) 企业会计学(00055)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0043) 会计 (020203) 管理会计(一)(00157) 中国税制(00146) 基础会计学(00041) 中级财务会计(00155) 企业管理概论(00144) 财务管理学(00067)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00065) 政府与事业单位会计(00070) 成本会计(00156)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0043) 法律 (030112) 国际法(00247) 宪法学(05679) 刑法学(00245) 刑事诉讼法学(00260) 法理学(05677) 民法学(00242) 中国法制史(00223) 行政法学(00261) 民事诉讼法学(00243) 经济法概论(00244) 律师 (030111) 宪法学(05679) 刑法原理与实务(一) (00919) 刑事诉讼原理与实务(一)(00920)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一)(00923) 法理学(05677) 经济法原理与实务(00922) 法律文书写作(00262) 民事诉讼原理与实务(一) (00918) 商法原理与实务(00921) 民法原理与实务(00917) 旅游管理 (020209) 旅游经济学(00187) 中国旅游地理(00190) 旅游与饭店会计(00189) 旅游心理学(00188) 旅行社经营与管理(00191) 旅游市场学(00192) 旅游法规(00194) 公共关系学(00182) 饭店管理概论(00193) 学前教育 (040101) 学前心理学(00384) 幼儿园课程(00394) 学前卫生学(00385) 现代教育技术(00413) 幼儿园组织与管理(00387) 学前儿童体育(00392)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00396)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00397) 学前教育学(00383) 幼儿文学(00386)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00389)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00388)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00393)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00390) 科学.技术.社会(00350) 小学教育 (040103) 教育原理(00405) 小学教育科学研究(00406) 现代教育技术(00413) 中外文学作品导读(00415) 汉语基础(00416) 美育基础(00409) 小学教育心理学(00407)小学语文教学论(00410) 小学科学教育(00408)小学数学教学论(00411) 科学.技术.社会(00350) 小学班主任(00412) 汉语言文学 (050114) 现代汉语(00535)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00530) 写作(一)(00506)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00532) 文学概论(一)(00529) 古代汉语(00536)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00531) 外国文学作品选(00534)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 (00533) 英语 (050207) 英语阅读(一)(00550) 综合英语(一)(00794) 英语国家概况(00522) 综合英语(二)(00750) 英语阅读(二)(00596) 综合英语(二)(00750) 英语写作基础(00597) 综合英语(一)(00794) 计算机及应用 (080701) 计算机应用技术(02316) 计算机组成原理(02318) 电子技术基础(三)(04730) 计算机网络技术(02141) 操作系统概论(02323) 数据结构导论(02142)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 (00342) 微型计算机及接口技术(04732) 数据库及其应用(02120)本科

4月 10月 星期六(4月14日) 星期日(4月15日) 星期六(10月20日) 星期日(10月21日) 上午(9:00—11:30) 下午(2:30—5:00) 上午(9:00—11:30) 下午(2:30—5:00) 上午(9:00—11:30) 下午(2:30—5:00) 上午(9:00—11:30) 下午(2:30—5:00) 会计 (020204) 市场营销学(00058) 国家税收(00061) 金融理论与实务(00150) 审计学(00160) 资产评估(00158) 会计制度设计(00162)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00149) 高级财务会计(00159) 财务报表分析(一)(0050) 社会保障概论(00071) 工商企业管理 (020202) 企业经营战略(00151) 金融理论与实务(00150) 质量管理(一)(00153) 组织行为学(00152) 财务管理学(00067)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00149) 企业管理咨询(00154)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 法律 (030106) 国际私法(00249) 中国法律思想史(00264) 国际经济法概论(00246) 公证与律师制度(00259)西方法律思想史(00265) 劳动法(00167) 保险法(00258) 知识产权法(00226) 税法(00233) 合同法(00230) 金融法(05678) 公司法(00227) 票据法(00257) 法律文书写作(00262) 外国法制史(00263) 婚姻家庭法(05680) 房地产法(00169)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00228) 律师 (030108) 国际法(00247) 国际私法(00249) 律师执业概论(00224) 国际经济法概论(00246) 劳动法(00167) 司法鉴定概论(00926) 知识产权法(00226) 税法(00233) 合同法(00230) 金融法(05678) 公司法(00227) 法院与检察院组织制度 (00993) 证据法学(00229) 婚姻家庭法原理与实务(00924)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00228) 公证与基层法律服务实务(00925) 旅游管理(020210) 市场营销学(00058) 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00197)

中外民俗(00199)

组织行为学(00152)

对外经济管理概论(00053)

财务管理学(00067) 民法学(00242) 旅游企业投资与管理

(00198)

中日教育论文篇7

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发展方式以及社会制度的不同,世界上不同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表现出巨大的差异,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目标、内容以及方法产生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中日两国虽然在地理上互为邻邦,日本文化的形成又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展,但是由于两国发展情况、社会制度以及统治阶级思维方式的不同,中日两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不尽相同、有着相当大的差异。

一、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古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1. 天命论和等级观念。天命论本质上是一种人类的环境观,它认为自然变化、社会运行和人的命运都被某种超自然的力量所主宰,人必须而且只能屈服和顺从于它。孔子系在天命论的基础上演化出等级观念的思想,成为了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

2. 人性论。关于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因和理论基础,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大都是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来进行论述的。从孟子的性善论到荀子的性恶论,最后发展到董仲舒的性三品说,构成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

3. 义利观。义利观是人们对于道德和物质利益关系的观点和看法,也是贯穿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三大主题之一,这种义利观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

(二)新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新中国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这也是新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基础。

二、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本土理论

1. 神道教理论。神道教简称神道,其核心是神国观念,这种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日本人的行为和习惯。神国主义思想对日本古代以及近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很大的影响,是日本思想政治教育很重要的一个理论基础。

2. 国民教育论。森有礼的国民教育论对于日本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的核心思想是国家主义。国家主义认为“精神的实体”高于一切,一切个人及个人要求都应从属于国家和国家权力。在明治中期成为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

3. 武士道精神。武士道是指武士的道德及行为准则。武士道重视的是君臣戒律,尽忠是绝对的价值。武士道精神不仅仅是对日本的武士的思想政治教育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是整个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4. 福泽谕吉的道德教育思想。福泽谕吉是日本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主张通过道德教育培养民众,从而使国民形成正确的国家观念,提高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他的道德教育思想对日本明治时期以后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是日本近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二)外来理论

1. 中国的儒家思想。公元3世纪左右,中国的儒家思想传入日本,日本在其国情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本土化改造,把忠、义、勇、信、俭。忠诚被看做是日本最重要的美德,这种以忠诚为核心的民族主义思想对近现代日本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 民主主义思想。1945年日本二战战败后,美军占领日本,推行了一系列美国式的教育,很重要的便是民主主义教育。民主主义价值观否定了战前《教育敕语》所规定的整体主义、国家主义价值观。这种价值观的转变成为二战后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

三、中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的异同

通过以上对中国和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的基本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中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的几个相同点和不同点。

(一)相同点。第一,中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都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和重要性。基本都涉及到国家的起源、性质、目的、任务、政体的分类,国家的组织以及国家的管理的各个方面,都阐述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强调要“教化民众”,为统治阶级服务。第二,中日两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中,都包含有从国外吸收过来的成分。比如,中国儒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内容和提法,在日本经过吸收,变成了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的组成部分。并且随着国际间交往的不断扩大,这种现象会不断的增多。

(二)不同点。第一,从发展的过程来看,中日两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可以区分为两种类型:发展转型型和混合发展型。中国是发展转型型的典型,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是产生于本土的理论。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除本土思想以外,还有由吸收改造外来思想形成的理论,是一种内外融合的理论,属于混合发展型。第二,从表现形式看,中日两国各有其具体的表现形式。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大体上可以分为天命论、人性论、义利观三大方面,现代则以马克思主义为其理论基础。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有“神国主义”思想、“国民教育论”以及对外来文化加以改造、吸收形成的理论。我们必须分别加以研究。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日两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在不同历史阶段既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有必要对它们的异同加以认真的区别和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合理的对别国的优秀理论进行吸收,扬长避短,对中日两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都有很大的益处。

参考文献

[1] 王荪瑞.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中日教育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5-0030-04

收稿日期:2013-06-20

基金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文化创新视野下的学生思政教育发展研究”(2012XAJ003)

作者简介:石书臣(1965-),男,河北临西人,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已经探索和形成了许多比较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例如,课堂育人、管理育人、活动育人等。其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另外,还有党校、文明修身、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社团活动等育人形式。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如何不断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样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新课题。这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和实效性的需要。除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以外,从文化的视角,还可以不断探索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形式,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形式结合起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一、创新网络文化育人形式

随着当代大学生网络生活的日益普及化,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开展网上正面宣传和正确信息的传播,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1.加快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虽然许多高校已经建立了自己的“校园信息网”和“红色网站”,但与其他各类网站的数目、质量、影响力和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需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以便充分发挥网络的育人功能。一是要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加大网络建设的投入力度,扩大网络覆盖面。要让校园网络覆盖到每幢宿舍楼和教室,使学生能够便利地上网和享受校园网络信息服务,为网络德育创造良好的物质保障条件。二是要把网络资料库作为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的重要平台,通过开设“理论聚焦”、“理论文库”等栏目,汇集大量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文献,转载理论文章和视频讲座,拓展资料库的信息储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科学理论的兴趣,用马克思主义占领网络阵地,以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政治道德信息引导和满足学生的精神文化需要。三是要集中力量,整合优质校园网络资源,建设一批有影响力的高水平网站。要加强高校间BBS的链接,建立联合平台,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共享。

2.探索网络育人新方式

互联网和手机上网日益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方式。因此,需要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兴趣和特点,不断探索网络育人的新方式。一是要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比如,在校园网上开辟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内容的栏目;在网上建立热点、焦点问题讨论专栏;澄清某些网站上不符合事实或是非不分的观点。二是要针对大学生的校园生活、社会交往、就业与考研、心理咨询、休闲娱乐等需求,加大网络互动平台建设。通过信息、在线交流、咨询服务等形式,不断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由上海市教委党委、市教委主办,由上海大学生在线技术和运营中心管理的上海地区大学生的互动社区型网站——易班就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新形式。还可以通过E-mail、QQ、MSN、博客、微博、手机短信等各种交互手段,与学生进行交流,解答他们的疑问,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从而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三是把网上文娱作为陶冶情操、启迪心智的重要形式。针对当代大学生喜欢在网上玩游戏、看视频、听音乐等特点,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注重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比如,制作“理论要点连连看”闯关游戏、法制教育DV动漫等,把娱乐元素植入学习教育之中,这样可以使抽象内容具体化、枯燥说教情趣化,提高教育效果。2004年上海盛大公司制作的国内第一款教育网络游戏《学雷锋》,将雷锋的形象移植到网络游戏中,在青少年中倡导良好的行为规范,起到了积极的教育作用。四是把在线咨询疏导作为排忧解难、缓解压力的重要途径。比如,有些高校开通了“校长信箱”、“心理热线”、“律师在线”、“网上谈心室”等相关栏目,既避免了面对面可能产生的尴尬,又起到了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的作用。

3.建立科学的网络管理机制

信息网络的发展,既给我国的文化建设带来了很多机遇,比如,丰富了文化传播方式,提升了文化传播速度,促进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等,同时也使我国的文化建设面临着种种挑战,比如,信息技术的快速更新,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网络进行文化渗透,网络安全遭受黑客攻击,网络诈骗等网上道德失范现象等。因此,加强高校网站的建设和管理非常重要。高校必须按照国家互联网管理的有关法规和教育部的有关要求,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科学管理机制,使网络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要通过行政、法律、技术等手段,加强网络安全管理、信息管理、链接网站中有害信息的检查控制等,提高对网络的监控力,控制信息源头,对上网的内容进行审查、规范,防止各类有害信息进入网络,对不良信息进行限制和“过滤”,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网络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危害。

二、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

近年来,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日益成为一种深受大学生欢迎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形式。“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是由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举办的,旨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进一步推进高雅文化进校园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艺术修养”要求的重要举措。这项活动从2005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得到了全国各大院校学生普遍欢迎和赞誉。通过这一活动,优秀民族文化艺术得到了进一步传承与弘扬,人类先进文化的成果得到了进一步传播和吸纳,青年学生的审美情趣、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这对青年学生塑造人格美、培养才能美、铸造行为美,促进全面发展,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我国有着丰富的民间传统艺术资源,许多有形的艺术资源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很好的视角,在文化的熏陶和浸染中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寓教于乐,不仅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和感染力,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说:“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1]高雅艺术是指经过人类文明发展的积淀所形成的优秀的、经典的、积极向上的文化艺术。它的范畴非常广,京剧、话剧、歌剧、芭蕾舞、交响乐、油画等艺术形式都属于高雅艺术。这些高雅艺术是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不仅在艺术上有厚度,在美学上有浓度,而且在思想上也有深度。好的艺术作品不仅能提升人们的审美情趣,陶冶人们的情操,还能起到“声情并茂,以情动人”的情感教育功能。通过欣赏高雅艺术,人们一方面会被艺术作品里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英雄人物的人格魅力所折服,被里面的艺术情感所震撼,在感动之余也会激发起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美好事物的崇高理想和不懈追求。另一方面,艺术家们一丝不苟的艺术创作态度、成才之路上的曲折和艰辛、对艺术的不懈追求等都会对人们的精神世界带来直观的震撼和洗礼。

深入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首先,要高度重视和支持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高雅艺术进校园需要政府、社会、学校等多方共同努力。政府在政策和财政上要给予支持,推动高雅艺术进校园,促进高雅艺术的大众化。高校也可以聘请著名的艺术家、专业人士到大学校园进行高雅艺术的普及与传播,让广大学生近距离走近高雅艺术,感受大师的魅力。其次,要大力培养德艺双馨的艺术工作者。让艺术教育走进高校,离不开广大优秀的艺术工作者,有了他们,我们才能有源源不断的艺术作品。只有同时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专业的艺术水平的艺术工作者才能创作出富有教育意义的高雅艺术作品。正如同志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指出的那样,广大文艺工作者应当“始终坚持正确方向,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承担起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承担起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放歌的历史责任;始终坚持锐意创新,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承担起推进文化创造的历史责任;始终坚持德艺双馨,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承担起弘扬文明道德风尚的历史责任”。第三,要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艺术修养。在育人实践中,教育者的个人素质,采用的手段和方法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效果的好坏。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才能把更多的高雅艺术知识融入到平时的教育过程中,带动广大学生走近高雅艺术,使他们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三、发掘节日文化的育人形式

节日文化是一种历史文化,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民族文化,也是一种民族风俗和民族习惯,有着深刻的寓意。或是为了纪念某一重要历史人物,或是为了纪念某一重要历史事件,或是为了庆祝某一时节的到来,等等。本文重点阐述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育人形式。

我国的节日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也有国庆节、教师节等当代节日,都分别有不同的意义,表达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比如,在春节的时候,人们不管工作多么繁忙,离家多远,都会千方百计赶回家过年,与家人欢聚一堂尽享天伦之乐;中秋节也以家庭团圆为主题,体现了中国人对家庭伦理的重视,对孝道的重视;端午节的重要内容就是纪念屈原,彰扬他的爱国主义精神,这表现出深远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等等。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日益受到重视的当今社会,我们更需要加强对传统节日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挖掘和阐发,使广大学生在节日文化中感受传统道德的力量。

1.节日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1)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我国的传统节日中蕴含着丰富的优秀民族文化,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价值。正如民俗学家刘魁立先生所说:“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符号体系,有时候符号的意义比内容还重要……文化归属感的确定,光凭一些民族节日是不可能的,但连这些传统节日也没有,那就更谈不到了。”[2]传统节日是我们民族认同的标志,它以特别内在的力量,让我们在情感上产生一种向心力。我们应该在保护传统节日、倡导传统节日的过程中,加强这种认同感。

(2)强化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传统节日体现着浓厚的民族感情和爱国主义精神,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精神支撑,在诗人王维关于重阳节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中可以看出中华儿女对祖国的牵挂,每逢佳节到来的时刻,心中总是唤起了人们对祖国、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刻感情和记忆。同时,无论是国外还是港澳台的华人华侨同胞,也都会心系祖国,渴望回到家乡与亲人共度佳节,加强了祖国和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达到了维护国家统一稳定的功能。在端午节,人们纪念屈原,赛龙舟,实质上也是一种爱国主义的延伸和表达,传递着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3)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传统节日中的象征意义很明显,春节、中秋象征着合家团圆,清明是祭祀祖先的重要节日,牛郎织女的“银河迢迢暗渡”揭示了古人的浪漫和不屈服的精神,等等。中国传统节日的排列就是一幅多姿的画卷,揭示了古人积极向上的乐观生活态度。这些传统节日穿插于古代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增添了生活乐趣,也是蓬勃发展的生命力的凸显。不论是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表达的都是古人积极的人生态度:春节新的生命力的萌发,清明对祖先的祭祀,也是对未来的希望,端午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七夕天与人的和谐,中秋对生活的积极乐观,重阳登高,传达的都是一种蓬勃向上的人生观。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利用节日文化育人的路径

(1)学校可以开设有关节日文化的相关课程 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相关课程中穿插传统节日的相关内容,介绍学生感兴趣的节日起源和民间传说故事,并重点深入剖析其蕴含的深层次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真正了解节日的历史演变和风俗习惯。这样不仅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而且也使传统节日的宣传更为活泼生动。也可通过讨论课,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和抒发自己在传统节日里的体会和心得,进而调动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现代意义。

(2)开展关于传统节日的主题教育活动或是让学生参加节庆纪念活动 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一个故事背景和传奇,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学校可以结合节日纪念活动,积极开展有关主题教育活动,使学生从中受到祖国传统节日的文化熏陶。也可让学生参加实际活动,比如,中秋时品月饼,清明节去烈士陵园扫墓等,完善和发挥清明、春节、端午等传统节日的节庆作用。又如,可以利用庆祝国庆节,举办红歌比赛、爱国主义诗歌朗诵比赛活动。

(3)创新传统节日的实践活动 除了在相关传统节日里进行相关的主题活动的方式,还可以对实践活动进行创新,增强趣味性。比如,开展以传统节日内涵为主题的文艺演出,学生们可以自行排练相关小品、相声、话剧、情景剧、歌舞,丰富活动的表达方式;重读经典,加深学生自身对传统节日的精神内涵的领会;开展传统节日艺术品展示,比如,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古代剪纸、民间刺绣等所展示的,节日文化内容,具有更加艺术化、形象化的育人作用。

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化育人合力

党的十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的纽带作用及其所具有的价值认同感、内容丰富性、形式生动性等特点,使其对学生具有特殊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引导力。因而,不断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化形式,并形成文化育人合力,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一条重要途径。

1.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文化课程相结合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际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与专业课尤其是理工科的专业课相脱节的问题,这也是导致一些专业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应努力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文化课的配合与互动。当然,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文化课的配合与互动不是说一定将两者拉上关系,强拉硬拽只会适得其反,引起学生的反感。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根据不同专业的“气质”,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具体说来,就是要针对具体专业的学生实际,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尝试使用该专业的词语,联系相关专业的内容,进行相关专业的案例分析等。通过这种方式的配合和互动,可以使学生感觉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之间拉近了关系,从而有助于更好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中蕴藏着丰富的人文情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等教育资源和独特的学科感染力,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教育资源。因而,要加强与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配合和互动。一是要重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育人功能,使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互配合。二是要吸收其他哲学社会科学专家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深度和理论说服力。三是在教材建设中体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不断充实和改进教学内容。

2.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通识教育相结合

高校通识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之一。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通识教育课程既有内在联系又有明显区别。二者的联系主要体现在教学对象的共同性、教育目标的一致性、课程内容的相通性等方面;其区别主要体现在课程的设置目的、性质与功能、学科归属与内容要求等方面的不同。一般来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属于德育范畴,而通识教育课程应主要属于智育范畴,二者各有侧重,不能相互替代。要根据我国实际,探索中国特色的通识教育思路,使之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两种课程体系各具特色,形成合理的互动机制。比如,在课程设置上,既可以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相关内容纳入通识教育课程(文化素质课)的讲座课堂,也可将通识教育课程(文化素质课)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课程环节。在课程内容上,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引入通识教育课的相关内容,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充实其教学内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通识教育课中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关内容,可以保证通识教育课的正确方向;等等。这样既可以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通识教育课程深度结合,也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化性。

3.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校园文化建设的配合与互动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相结合。一方面,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正能量作用,坚持正确导向,引领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要不断优化校园文化环境。要根据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比如,充分利用精美的雕塑、醒目的标语、优美的画廊、美丽的草坪和花木等,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要发挥好高校图书馆和博物馆的德育功能,以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起到怡情励志的作用,巩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效果。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要把校园文化活动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通过开展各种目标性强、有针对性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自主意识和责任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中日教育论文篇9

2007年9月27日至28日,由《艺术教育》杂志主办、沈阳师范大学承办的“第三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在辽宁沈阳召开。来自全国50余所各类艺术院校的近百位专家及代表参加了论坛,来自我国台湾地区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艺术教育学会主席和美国麻省艺术学院的专家代表的参与,表明了“论坛”的影响力与所受到的关注。论坛对艺术教育在新形势下从单一的纯粹艺术教育转向保持纯粹艺术教育传统优势、大力发展应用艺术教育并重的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2008年11月22日至23日,由文化部文化科技司与《艺术教育》杂志主办、上海师范大学承办的“第四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在上海召开。来自全国百余所艺术院校和美国、韩国5所艺术大学的专家、管理者近200名代表参会,就“探索艺术教育特色办学之路”分学科研讨,注重探索性、创新性、前瞻性和整体性。对中国艺术教育的一元价值、二元结构提出结构设想,其规模之大、质量之高,尤受业界关注。

2010年6月25日至26日,由文化部文化科技司与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艺术教育》杂志共同主办,大连艺术学院承办的“第五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在辽宁大连召开。论坛主题为“回顾总结建国以来艺术教育发展历程,研讨艺术院校特色建设与创新教育”。全国百余所知名院校的院长、专家、学者等100余名代表参会,此次研讨的话题,进一步说明论坛主题的内涵在不断加深、外延在不断扩大。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教育办学之路开启了一个新的窗口。

2011年10月28日至31日,由文化部文化科技司与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共同主办,《艺术教育》杂志和云南艺术学院承办的“第六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在昆明举办。全国百余所各级各类艺术高校(学院)及英国、韩国、日本、泰国、瑞典多所大学的近200位专家、学者、院(校)长及优秀教师参加了论坛。此届论坛围绕“研讨传统艺术学科改革发展之路,新兴学科创新建设之路,从而更好地建设、完善适应时展需要的现代艺术教育体系,促进我国艺术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题,探讨了艺术教育面临的形势和未来发展之路。此届论坛在艺术学升格为独立的学科门类、十七届六中全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目标的背景下召开,传达了重要的信息,同时交流了各自的经验,使论坛真正成为艺术院校沟通交流的平台。

中日教育论文篇10

一、高职思政理论课“日常养成教育”教学模式的内涵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所谓高职思政理论课“日常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思政理论课良好的受教育行为习惯的教育。它往往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日常养成教育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积包括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而对于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通过对抽象理论内化为自己的理论意识,这种意识是依靠对理论实践活动的“日常养成”来体验和检验实现的。就是在对理论教学模式转化为实践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形成常规化、习惯化来规范和培养学生对抽象理论的日常自我辩论与吸收的学习行为与思维方法,从而提升学用抽象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日常行为能力,而非技能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体系。

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日常养成教育”教学模式的实质

思政理论课内容牵涉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五种社会形态知识理论,不仅仅是纯粹的政治理论。他们与我们日常生活、与我们的职业生涯息息相关,不是孤立存在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日常养成教育”教学模式的实质,应该就是,对抽象理论进行日常养成化、大众化普及,最好以后能够运用到学生的职业生涯日常行为中去,比如,在职业生涯中能够灵活多变地根据当时实际情况实施策略和调整战术方针,提出符合实际的职业生涯指导思想。并不是理论的东西都是死的、抽象的,只有把它灵活使用且应用日常生活实践中去,才能凸显它的强大生命力和价值意义。理论能够对实践行动进行指导,实践行动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体现理论的指导思想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和实际背景,这可以体现在任何现实生活或工作中的行为活动,这是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的与实践教学模式相互转化的教学架构理念的内在诉求和意义所在。

三、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日常养成教育”教学模式的研究背景

在思政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中,学生总是没有集中注意力听讲,玩手机、聊天等等,当问起原因,得到的回答是枯燥乏味。如何把思政理论课做的有声有色呢?如何激发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的激情和兴趣呢?这些因素是我们思政理论课必将面对的挑战问题,也是我们思政理论课老师在面对的同时,当务之急就是要得探究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型。把思政理论课中的理论思想通过使受教育主体进行内化和迁移,使其大众化、普及化、生活化、职业化,尤其是对高职学生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创业,就得塑造个人品德、提升个人素质、必须有着强大生命力的理论指导思想来指导个人行动。做到这一点,就对要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和付诸实践,当然,达到这种新的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模式的有效性,还必须做到“日常养成教育”。

四、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日常养成教育”教学模式理论依据

革命成功、国家建设以及改革成功,都是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思想理论作为行动指南。而我们高职学生即将面临职业生涯,且要在残酷而又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功、立于不败之地,一些思政理论指导思想经过内化和汲取就可以借鉴嘛,对高职学生在以后职业生涯的理论行动指南具有实用主义意义。同时做到“日常养成教育”,思政理论方显它的价值和生命力的永恒性。

1.理论教育模式和实践教育模式相结合。对思政理论课的教育教学目标、内容的任务完成,必须以新的教育教学思维和教育哲学应对受教育主体当前的状况,就要理论教育模式和实践教育模式相结合。我们可以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结合实际,结合生活,结合学生,通过教学实践模式使理论大众化、通俗化、生活化。尤其是结合学生的人生职业生涯,使其职业化,告诉他们要想在人生职业生涯中有所建树,就得有理论来作为行动的指导。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目标就是告诉人们,理论指导一切,理论是革命事业成功也是职业成功的思想基础来源和前提。理论是行动的灵魂,是行动的方向指标。如何事业的成功,必须由理论来武装头脑,这就是我们思政理论课最终教育教学目标。

2.建构主义理论教学模式。建构主义理论教学模式注重“意义、协商和情景”元素,主张在理论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主体好客体对相关的理论指导思想相互协商,应用或模拟真实的情景进行教学体验。建构主义者认为,理论知识是教育主体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建构过程,理论知识不仅仅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但是理论知识也不能独立于个人所处的社会文化情景而存在,是在一点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教学资源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并通过师生互动与协作学习共享学习成果。

3.思政理论课的应用型教育教学模式。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领导革命取得胜利?是由于思想作行动指导;中国改革开放为什么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梦”为什么必将会实现?是因为邓小平理论作理论指导。那么高职学生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如果能够有所建树,也必须由理论指导思想走在前面,然后由实践行动来完成。这就要思政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模式除了让学生了解我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的胜利必须由指导思想作理论铺垫之外,通过实践教育模式把思政理论课转型为学生可以借鉴的创业指导思想。这样的教育模式,势必会激发高职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的热情和兴趣。因为,这对高职学生实现自己的“职业梦”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和使用性。

五、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日常养成教育”教学模式模块分类

1.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模块。老师在理论课教育教学中,注重对学生人文教育、人际交往指导、心理健康辅导、职业道德塑造、榜样案例示范与高职学生职业规划相结合。让高职学生知道,在职业生涯中要想成功,必须先学会做人才能会做事;同时还要有健康的心理、和谐的人文关系。这就是要提升高职学生的自身技能和自身素质。而自身技能和素质的提升,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做到的,必须做到“日常养成教育”,使接受教育方法途径成为一种习惯,最好是终身养成习惯,使其常态化。

2.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以及中国梦重要思想概论模块。老师在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利用相关教学资源比如播放《复兴之路》《崛起中国》等碟片让学生了解中国人是如何在苦难中兴起,使之更好地热爱我大中国,奉献我大中华。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开设伟人风采、特色中国、市场经济、和谐社会、社会热点与就业指导相结合。使其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崛起是和平崛起,中国和谐社会建设也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世界和谐,不是通过霸权强权实现民族复兴和崛起。尤其是,2008年以来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冲击与破坏,而我国为什么还在一枝独秀地高速发展?这与我国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分不开的,有很牢固的经济基础,尤其是国家对市场经济的控制力胜过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高职学生应该有自信、自立、自强感,以优越的心理和高昂的热情投入职业规划和职业生涯中去,努力工作。

3.实用性价值模块。思政理论课教育的价值功能主要反映在“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而“育人的目的和价值是促进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要与社会发展相一致,不能分割开来。”思政理论课应本着实用价值思维模式来实施教育过程。“慎独”“内省”“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等传统思想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就是这些民族特征才使中华民族抵御外敌入侵,且生生不息。“以人为本”,就是要注重人的因素对事业成功的作用。把人的优秀元素尽量发挥出来,在现实的生活、工作之中凸显主体对客体的客观能动作用。人是改造客观世界的主体,能把客观世界的自然规律及其作用应用到自己的需求范畴之中。“农村包围城市,还是城市包围农村”,就可以作为高职学在生职业生涯中创业与发展方向的职业战略战术和策略思想基础的制定与规划的理论指导和借鉴。这就必须“田野调查”或市场调查(而不是“本本主义”),才有发言权和制定权,才能作出符合客观实际判断和方针决策,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改革与创新”是民族立足之魂。邓小平说过“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条”;说过“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是永葆青春的灵魂,而”技术创新”是立于不败的根本。以上理论思想都可以应用于高职学生就业或创业的职业生涯当中,给高职学生“职业梦”的实现提供了现实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意义。思政老师借由这些理论思想,通过应用型教育教学模式的输出,肯定会使课堂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实用起来。思政理论课在教育教学模式转型中,其真正价值不言而喻。

六、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日常养成教育”教学模式的设计原则

高职思政理论课“日常养成教育”教学模式的设计原则,要求思政老师在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中,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和设计,要达到效用的持久性,必须做到“日常养成教育”。这样,才能达到“教学成效,学生学习兴趣日增,有收获,有辐射效应。”

1.思政理论课师生互动原则。它是尊重和日常养成受教育的主体性、体现其创造性、凸显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与学生地位平等,互换教育主体角色,与生活融为一体,让学生多展示个性,多发表自己的见解,共享理论课的讨论结果。

2.思政理论课教育主体能力本位原则。它注重受教育主体“学”而非注重“教”,按照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以能力为目标,设置思政理论课课程、组织思政理论教学内容,最后考核是否达到理论认知能力与理论自我转化的实践能力要求,而不是以理论知识体系为基础。它以重视把相关思政理论作为岗位理论工作指导思想,考察理论应用实践操作能力为目标,把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能力本位教育思想应用于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中。

3.思政理论课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在日常养成教育中,思政理论课教育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核心,也是践行思政理论思想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对思政理论的认知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以学生为本,以育人为目标,以应用为途径的教学要求。“创新教育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在日常养成教育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是要把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他们言行一致。理论体系指导实践,且由实践来检验,同时被实践了的理论体系指导使革命事业走向胜利。让学生深刻懂得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思想”,它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就是理论与实实践相结产生了“邓小平理论”,它使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高职学生在职业岗位上,在生活上,也要学会和养成“应用素质提升个人魅力,凭借理论指导实践,事业才能成功”的习惯。

4.思政理论课要大众化生活化通俗化原则。理论的真谛在于掌握和应用。理论的产生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生活,反过来,又要体现和反映人民群众实际生活的需要,且为人民群众服务,否则,就失去它的真正价值。那么,理论的生命价值在于人民群众去掌握和应用,就必须把理论通俗化、大众化、生活化。那么,思政理论课要做到“日常养成教育”,就是要高职学生把思政理论通过通俗化、大众化、生活化去认知和践行。

5.合乎职业需求原则。思政理论内容,不仅仅都是政治理论,很多是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的东西,就算是政治理论也是为经济社会服务的,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可以说都与人民群众的生活、人民群众的利益相辅相成、息息相关,不可能独立存在的。因为“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孤立的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这是罕见的事,……”有人说,手持一本《论语》能行走天下。日本人天下经商的成功秘诀就是奉行“一手拿论语、一手拿算盘”的思想。这是《论语》中做人与做事的智慧武装了他们的头脑,也赋予了他们成功秘笈。日本人能把中国人生哲理性的思想应用到市场经济中,来求得发展。我们为何不可以呢?其实,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日趋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我们常常看到企业场所、经营场所挂起的横幅“以人为本”“质量求生存”“技术创新求发展”“信誉第一”“诚信经营”“树立形象、打造品牌”“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实现企业走向世界的中国梦”“打造绿色低碳环保产品”等等,这些企业文化思想大多数来源于我们的思政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内容。所以,思政理论课“日常养成教育”的教育教学,时时刻刻都要围绕着高职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相关需求相结合,要使这种结合习惯化、常态化。

参考文献:

[1]北京市高教局课题组: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研讨会论文1994.6.

[2]张晶,精品课建设的实践与思考,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

中日教育论文篇11

在汉方医学教育培养的目标上,各医学院校存在偏重医学教育与偏重药学教育两大类。李丹溪等分析了日本15所医学院校,发现前者占33%,后者占66%,进一步分析,发现偏重医学教育的院校重视对针灸理论与技能的掌握,偏重药学教育的院校重视对汉方植物药的治疗效果及其对药效机理的理解。如前身为明治针灸大学的明治国际医疗大学,在针灸教学方面颇具特色,1~4年级都有针灸的各种相关课程,包括经络经穴学基础、针灸医学、传统针灸诊断学、针灸临床实习、针灸经营管理法规等。大阪大学、独协医科大学等以现代医学教育为主的院校也很重视针灸学习。北海里大学药学部于第三学年下学期开始开设汉方医学教育课,除了东洋医学概论、汉方医学循证之外,其他都是关于汉方药物的课程。

2.汉方医学教育课程内容、教材及教学形式

据统计分析,日本汉方教育课程内容包括汉方医学概论、汉方医学史、汉方医学理论与诊断学、针灸学、汉方药学、方剂学、汉方医学循证、方药副作用、东方医药处方药物研究、针灸经营管理法规等。汉方医学概论几乎是每个学校均有的课程。系统分析15所医学院校课程设置,可以发现其中31%课程较为系统,19%以药学课程为主,44%以针灸课程为主,6%仅有概论性课程。以明治国际医疗大学为例,该校开设汉方教育课程时间最长(1~4年级),第一学年时有经络经穴学基础、针灸医学,第二学年时开设有传统针灸诊断学、针灸医学、生活习惯及其预防,第三学年时有运动营养与健康,第四学年有针灸临床实习、针灸经营管理法规、东洋与西洋医学结合的研讨。庆应义塾大学,该校将汉方医学教育分为基础药理学与基础理论两个阶段,并且二者按先后顺序进行。第三学年时有必修课10节,内容以汉方药的基础药理学为中心,并结合现代药理学进行阐释。第四学年有必修课8节,讲授临床如何应用。目前日本汉方医学教育材正在制定中,授课内容以课堂讲授市售教科书或自编讲义为主,皆重视汉方医学基本理论。还有实习、讲座、研讨等教学形式。《和汉药概论》《入门汉方医学》等教材是很多医学院校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程。

二、日本汉方医学教育现状分析

“文化如家长,科学如孩童”。中华文化是中医药学形成、发展的土壤,日本岛国文化的外源性特征,使其在文化创造过程中体现出强烈的“拿来主义”。基于国际医疗发展方向及日本国内存在的医疗问题,日本医学界对汉方医学教育愈来重视,以将“汉方医学融入医学教育”为重要课题,以各种形式开展的汉方医学教育不断增加。汉方医学教育在日本得到长足发展。调查数据显示,日本医学生及民众对汉方的认可度也在逐渐提升。但是在其岛国文化基础上,选择性地吸取中医药学形成的汉方医学与中国本土的中医药学有着明显的不同,因此汉方医学教育与国内中医药教育相比,也有其显著的特点。

1.中医药学天生就有融合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特点,日本汉方医学更多地选择、体现了中医药学自然科学的特点。明治以来,日本汉方医学的发展主要以开业医师与药剂师为支撑,受“废医存药”思想的影响,日本汉方医学界对中医学理论重视不够,临床治疗以“辨病”为主,轻视“辨证”。与此同时,汉方教育也存在只偏重汉方药与针灸的学习,相当于中国中医药教育“中医基础理论”的“东洋医学概论”经常被很多学校学生轻视。从明治国际医疗大学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其医学教育主要集中于针灸方面。宫崎大学则只开设了“东方医药处方药物的研究”。

中日教育论文篇12

在全球化背景下,主权国家的文化安全问题日渐凸显,特别是面对文化霸权主义严峻挑战的发展中的当代中国来说就更是如此,因而新千年以来,有关文化安全及相关问题的讨论渐成热点。但如何维护和保障文化安全,尤其是如何不断增强文化安全意识,进而形成理性的文化自觉,尚有必要做以深层思考。本文试就如何开展文化安全教育问题略谈浅见,诚望识者指正。

开展文化安全教育,一是须将其纳入整体国家安全教育体系。首先,文化安全教育是国家安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的国家安全教育一直是以传统国家安全教育为主,并辅之以非传统安全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的对象主要集中在国家机构工作人员和大中小学生,从文化安全教育方面来看,其教育范围应扩大到全体国民,应该使文化安全观念深入人心,不过教育的重点对象应集中在国家机构工作人员、青少年学生以及文化工作者这三类主体身上。国家机构工作人员因其工作的特殊性,他们的价值观念直接作用于国家的文化政策,这不仅关系到国家文化的现实安危,进而影响到国家的长久生存与发展的话语空间,所以应优先开展对国家机构工作人员的文化安全教育;青少年学生是祖国文化的传承者,他们对祖国文化及外来 文化的态度,关系到祖国文化的前途和命运,对青少年的文化安全教育是一项意义深远的长期工作;从事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工作的人员如新闻工作者、学者、教师、作家、演员或是文化企业老板等,他们的文化价值观念会直接作用于文化信息与文化产品,而这些文化信息与文化产品具有很强的思想导向性,会影响大部分人的价值观念,所以,有必要对文化工作者进行文化安全教育,使其在文化创作与传播过程中,关注西方文化的入侵和渗透,提高抵御能力。其次,文化安全教育需要借助国家安全教育的方式和途径。我国开展多样的国家安全教育活动,如建立国家安全教育馆以进行国家安全教育,现在的北京国家安全教育馆、西柏坡国家安全教育馆以及去年建立的上海国家安全教育馆等都是国家安全教育工作有效途径,国家安全教育的途径还有讲座、论坛等,此外还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普及《国家安全法》及国家安全知识活动。文化安全教育作为国家安全教育的一部分可借助这些途径展开,如通过图片展示传统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其中严重破损的文物古迹和流失的文物,来提高人们保护传统文化遗产的意识;通过一些文化产业、文化贸易数据来说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特别是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 巨大贸易逆差,严重影响中国文化的发展,应该让人们全面了解;还有通过网络论坛的讨论一些重大的现实问题,并给予正确地导向;多开展一些书评、影评来评价外国文化产品,正视其对我国的各种影响;还可以通过专家讲座形式让国人深入理解西方思潮,避免盲目追随。

开展文化安全教育,还须将其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文化安全教育应成为国民教育的一部分。国民教育体系是由国家通过制度或法律的形式来制定的,它体现的是国家的行为;同时其并不仅仅以单一的学校教育或学历教育为唯一的教育形态,它既包括学校教育,同时也包括学校外的社会教育等其他教育形态;国民教育体系顾名思义就是面向全体公民的教育,而不仅限于某一年龄段的儿童或青少年。当然,把文化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我们不仅看重国民教育对象的广泛,我们更看重的是教育对象对祖国文化发展的意义,青少年学生无疑是祖国文化的继承者,中华民族文化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就落在他们身上。所以学校应该成为文化安全教育主阵地,对象就是青少年学生,他们接受教育的时间长,教育产生的效果会相对较好。文化安全教育在学校开展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了解文化生存境遇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认识到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树立文化安全意识,并自觉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同一切危害民族文化的行为作斗争,为祖国文化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应当指出,在目前的国民教育体系中,关于文化安全教育的制度建设、课程体系的建构还有许多不能令人满意之处。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面对外来文化,特别是强势文化的冲击,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亟待进一步完善,真正使文化安全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框架内,还可以通过讲座、论坛等形式开展文化安全教育。讲座是大学里常见的教学形式,而且都是专题研究性质,针对性较强。讲座可以风格多样,充分展示讲者的学术功底、语言魅力、思维的敏锐以及深刻洞察力,比较受学生欢迎。学生对这种形式比较认同,那么通过这种讲座形式来进行文化安全教育,势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学术研究的领域来说明我国文化安全现状,更有说服力。此外,还可以通过学生社团开展演讲、辩论赛等活动进行主体自主的文化安全教育。任何外在的灌输都比不上自我教育的效果。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这种由在校学生自发组织成立的群众性团体在学生中有相当大的影响力,社团开展的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是学生比较关注并积极参加的活动。多开展些有关文化安全的演讲比赛、辩论赛,会使学生从内心认同文化安全教育,更好地实现文化安全教育目标:学生积极关注国家文化安全,文化安全意识得到提高,并自觉主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开展文化安全教育,还应当广泛利用各种现代传媒和载体。一是充分利用广播、报纸、影视、书刊,特别是网络等媒体进行文化安全教育。现代网络传媒已使信息传播速度在瞬间传遍全球,同时也是当今民意表达最快最多的场所,这一点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各种焦点事件在网上都会有非常广泛的激烈的讨论,网络舆论都显示出了不可忽视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被正义利用也可以被邪恶利用,网络高速发展使各种资讯快速传播,文化安全问题就更加棘手,不良文化在因特网上流行的现象日趋严重,色情、暴力、迷信和邪教信息在网上泛滥成灾,网上民意放大和失真现象严重,网上道德逐渐沦丧。这些现象已经成为威胁我国文化安全的一大公害,这已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构建网络文化的钢铁长城势在必行。目前的“红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缺乏社会影响力,还需要加强文化安全教育网站及论坛建设,对于危害国家文化安全的现象及时曝光,吸引广大网民能够通过新闻跟贴、论坛上贴等方式在网上迅速形成舆论讨论,扩大其社会影响力,提高人们的文化安全意识及维护国家文化安全能力。好的书刊、影视作品总是能在无形之中教育人感染人。我们要把文化安全问题渗透到文化产品之中,寓文化安全教育于无形之中,这一点美国的好莱坞应该是学习的“榜样”,美国一直通过影视、书刊等媒介及其他文化产品向外输出其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我们不得不承认,美国的好莱坞在文化战略方面做得非常成功,使欧盟的一些国家不得不采取“文化例外”的政策来抵御美国的文化入侵。相比而言,中国就不那么乐观,虽然我们进口电影,也有一定的配额限制,但是现在通过盗版、网络下载等途径,国外的电影大量进入我国文化市场,对我国的文化产业冲击很大,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冲击就更大了。我们必须学会应对的方法,那就是通过我们国产电影的发展来抗衡国外电影,同时要把文化安全教育渗透到影视作品中,渗透到整个文化产业之中。二是充分利用民族传统节日进行文化安全教育。民族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现,更是民族文化的传承。“端午节”被韩国申办成世界保护遗产,对国人的触动很大,感受到了一丝文化危机。这恰恰说明我国某些传统节日的文化传统在不断消解,至少是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不过国人对某些传统节日还是有很强的认同,如春节时无论在哪里都不会忘记要回家过年,中秋佳节也会有一家团圆的强烈渴望。这就是我们进行文化安全教育最好的时间,可以通过媒体进行渲染节日气氛,增强传统节日的文化认同。我们首先必须要重视传统节日,西洋节日已经对我国传统节日构成严重的挑战,特别是青年人更热衷西方的情人节、愚人节、甚至是圣诞节、平安夜,当然这里有商家的炒作,青年人也并不会深入了解西方节日的内涵,只是更喜欢西方节日的浪漫形式,但我们必须引起重视,当青年人过西方的节日多于自己民族的节日的时候,民族节日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精神由谁来传承呢?国家已经对民族传统节日是否应该放假问题,作出了非常正确的决定,清明、端午、中秋、除夕已定为了国家法定假日,这在民众心中民族节日的地位就会得到提升,也会更加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我们也看到民族节日也出现“物质化”倾向,而忽视了文化精神内涵,如月饼因包装而身价倍增,“天价年夜饭”,节日竟然只是商家炒作赚钱的借口,而节日所传承的民族精神却并未得到重视。我们要利用节日这样一个契机,积极开展一些民族传统文化活动,大力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增强民族文化自尊心和自豪感。

[参考文献]

〔1〕余秋雨.当前中国社会的六大文化误区〔J〕.新华文摘,2006,(19).

〔2〕胡惠林.在积极的发展中保障中国的国家文化安全〔N〕.文艺报,2002-10-10.

〔3〕李金齐.文化安全:一个关乎国家存亡的现实问题〔J〕.思想战线,2006,(1).

〔4〕石中英.论国家文化安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5〕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与国家文化安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问题思考〔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0,(2).

〔6〕塞缪尔·亨廷顿.再论文明的冲突〔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