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设施设计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17 18:13:36

公共设施设计论文

公共设施设计论文篇1

现在城市的可持续化社会属性意味着现代城市的公共设施设计相较于以前粗放的设计要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就公共设施设计而言,可持续设计不是武断的强硬,而是应寻求最充分,高效、无污染和低耗能的设计。应该充分考略到材料的可持续化,防止材料污染;考虑到功能的可持续化设计,将功能进行划分;考虑到技术的可持续化以及价值的可持续化,促进城市公共设施的自我循环式进化。

1.2大众审美化设计

现代城市的公共设施设计不但需要满足人们的物化审美,而且在精神上也可以给予人们美的感受,使公共设施设计成为人类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的结合体。公共设施设计作为一种纯操作型的艺术表现,是要被大量生产的,是需要大众接受的,所以公共设施设计要依照市场和大众所认可的文化来做设计,即大众审美化设计。公共设施设计需要启发大众文化的审美潜力,使审美被大众所认识和理解。公共设施设计要体现出人们的精神追求,同时通过富有文化的艺术气息和现代感的独特形式将人们对物质的追求表现出来。在功能和形式上要满足城市居民不同的艺术爱好和情感需求,让民众真正感受到设计的大众文化魅力。

1.3创新设计

“作为创意人,很难与当今的一些流行完全割舍开来,一切都能成为灵感。特别是产品设计圈外,这座城市、乡村、艺术、设计以及其他有关创意的一切”。这是德国工业设计师丹尼尔关于产品创新设计的理解,设计是所有改变人类生活的方式中最直接的,人们的生活观念常常被设计所影响。设计每天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甚至影响了人们的交往模式,人最开始的交流是通过一个简单的肢体动作,其后发展到了文字和语言。打开一扇门,不再用手,而只需要你走过去。公共设施设计需要创新设计,以此带来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这种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同样也需要促进城市的创新功能。

1.4涵化设计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公共设施已经成为现代城市为人们提供服务不可缺少的部分。现代城市中教育的最好载体就是公共设施,当民众使用或者体验公共设施时,要让他们从中学习到设计的教育意义。公共设施的形态、功能的设计要影响大众的情绪,让大众受到强烈的陶冶和感染,使大众不知不觉受到教育。现在很多城市的垃圾桶都采用的是垃圾分类的形式,既环保又高效。这种垃圾桶设计的理念对人的教育,常常是在毫无强制性的情况下,使欣赏者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在这种长期作用下,使人们无形中产生了应该进行环保低碳的生活方式。

1.5共用设计

共用设计,在商业利润的前提下,现有技术条件下,公共设施设计尽可能使不同能力的使用者,在不同的外界条件下能够安全、舒适地使用的设计方法。公共设施设计,需要成为解决在工作或者生活中有障碍或不便的弱势人群的有效方案,例如盲道、老年人楼梯扶手、残疾人坡道和其他一些城市公共设施。基于以上这些社会属性,现代城市的公共设施设计方法如图2所示。

2分类垃圾桶设计实践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日益富足,城市生活垃圾每年都在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这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生态发展。传统垃圾桶一个口倾倒导致了垃圾回收不便,使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使垃圾循环利用率变低。基于此,垃圾桶应针对不同类别和功能进行设计。

2.1创建低保真模型

基于城市社会属性下的公共设施创新设计方法,捕捉符合城市社会属性的分类垃圾桶设计,绘制初步设计方案,创建低保真模型。。

2.2可持续、创新设计

分类垃圾桶是针对无锡阖闾城遗址博物馆景区所开发的一款富有环保理念和人文情怀的室外公共设施,实现了垃圾分类储存与历史文化的融合。如图5,图6所示,分类垃圾桶整体采用了简洁的造型,体现了一定的时尚感,与阖闾博物馆的历史气息相吻合。游客通过垃圾桶上的回收标签来进行垃圾的投放,分为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同时在垃圾桶的上方设有烟灰缸,方便吸烟人士的烟灰存放。垃圾桶采用门形式,方便垃圾回收人员对垃圾的收取。同时垃圾桶设计带有顶盖,可防止因下雨等恶劣天气导致的垃圾污染。

2.3涵化、审美设计

分类垃圾桶所在的阖闾城遗址博物馆,是无锡市最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第一个有论断的春秋吴国的都城,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分类垃圾桶设计的造型吸取了战国青铜灯、漆木瑟、漆箱等器物的剪影元素,用镂刻的形式将战国玉器C形龙上的回形装饰以及青铜器物纹样予以表现。让来到无锡阖闾城遗址博物馆的游客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到吴文化,感受吴文华。同时,通过分类垃圾桶的造型,启发民众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

公共设施设计论文篇2

由于本书的叙述语言和设计语言是在既要学术性又要大众性的维度之中,所以它也是一部深入又生动的讲述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的具有科普特征的著作。这是应当提倡的。学术专著要以一定的高度服务于教学和科研,还要以科学的热情活跃在百姓的文化生活中。当年裴文中教授的《北京猿人》就是科研与科普的结合,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华夏青年。今天城市发展快速而高效,公共设施设计急需深度普及,这既是城市文化的需要,也是提高城市市民宜居素养的需要。《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从一开始就把调研与撰写结合起来,力求系统全面。这就表现出它的知识的综合性,阐述的明确性和介绍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的科学性,并把文化的审美贯穿到全书。可以说,每个生活在公共环境中的人都应该阅读这本著作,以提高我们对公共环境的认识,对城市环境质量的理解,和城市建设者、设计者一道去维护城市环境的绿色发展。

其次,对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的了解还是建立在实践的调研中的。《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一书,有两章关于天津的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的调查报告。以详尽的数据,尤其是对设施细节的有层次又有序列的记录,把天津近年来的公共设施建设实践收入到研究成果之中。同时配以图片,使全书尤其是调查报告栩栩如生。由于调研是为理论的梳理做前导,而且以此为典型事例,让全书具有全局的概括意义。所以,这一部分的叙述一方面举一反三,另一方面注重特点的示范力量。例如,调研突出了天津地域特色。古文化街的明清韵味,五大道的域外风情和滨海新区的中国当代神采,都被作者凸现出来,并阐释了环境特点和公共设施设计的互相依托关系。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的审美既是当代国际的,又是发掘历史传统的。把天津的中外交汇,个性共存,河海通津,近代绚丽等等,从公共设施的文化表现上一一调查分析出来。同时,指出不足,提出更为妥贴完善的设计举措,这些既前瞻又可操作的建议,和本书的理论阐述相互印证。使《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一书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城市建设者、城市管理者,尤其是城市的环卫职工,大家都亲切称之为“城市的美容师”。看了钟蕾和罗京艳撰写的《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这本书后,我的脑海忽然蹦出了一个“城市理论美容师”的称呼,并想把它刻成铭牌,送给这个团队,以及所有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

城市在发展,对公共环境的文化需求日益提高。人们面对快速变化的城市,经济繁荣所带来的绚丽,总是在获得某种满意的同时,还需要人文的浸润和精神的提升。这种浸润和提升是可以表现在载体上的,像琳琅满目的城市公共设施,大到立体交通的道桥,小到街巷两侧的垃圾桶指示牌,无不折射着某种惠民的思考,而且其中的舒适方便,甚至雄浑和巧妙,都无不注入着精神的伟力和美的魅力,无不体现着公共设施设计者、实施者的拳拳心灵和辛勤的奉献。居民从中也会享受着情感和爱心的抚慰。而这些,关乎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关乎着城市的发展内涵。

当然,这一切来源于参加城市美容的人们,而理论美容的努力,使城市环境建设有了深入,有了悠远,有了隽永。

《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作为一部有理论构架,有周密调研的专著,必定会在中国城市快速又高效发展中,起到良好而理性的助推作用。希望本书的作者再接再厉,为公共环境设施的设计理论在铺了这块基石的基础上,把“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的理论美容,推向更高层面。

书名:《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

公共设施设计论文篇3

[作者简介]谷 威(1991—),男,江西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工业设计系大三学生。(江西南昌 330032)

本文系2012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阶段性成果。(指导老师:江西财经大学讲师、博士况宇翔)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和改进以及指标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口的增加和人口结构老龄化趋势的加快以及残障人、老年人希望平等参与社会生活需求的提高对城市公共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探索如何使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更为合理、更为人性化的过程中,无障碍设计的局限性开始暴露出来。无障碍设施的设置目的是为满足那些弱势群体的生理需求,但却往往会使弱势群体感觉与正常人有所区别,从而产生了不良的心理暗示,使得无障碍设计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障碍设计”,反倒使残障人士感觉到被歧视的感觉。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通用设计”提出了全新的设计理念,即使产品的设计和环境的考虑尽最大化地能被所有人使用,以达到产品的设计能被所有人公平使用的目的。在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中,通用设计的研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尤其是在我国近年来举办的大型国际性活动逐年增加的背景下,城市公共设施的通用设计为解决老年人和残障人士等社会弱势群体在城市公共设施空间活动问题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途径,使城市的公共设施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每个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城市公共设施是一个现代化城市的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其不仅能够显示一个城市的经济实力,还能传达出一个城市的市民生活质量以及城市的品位,对于塑造一个城市的整体形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公共设施的整体性通用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势在必行。

二、通用设计理论分析

(一)通用设计理论背景

通用设计理论在当今社会中是一个热词,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离不开的一个领域,自1950年提出以来,通用设计就在全球多个工业设计发达国家兴起,并取得良好效果。它更多地是以无障碍设计和人性化设计为底板,致力于所有人群,通过通用设计让所设计的产品都能轻松简单地为所有人方便使用,所以可称之为“全民设计”。它从独特的视角出发来设计,把所有人都看做为程度不同的能力障碍者,然后做出设计创新,以适用于所有人。

(二)国内外通用设计问题现状

对于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方面的研究,相对于国外,我国无论是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要落后很多,设计的形式与工艺也相差甚远。而通用设计理念更只是在最近几年才正式提出。国内学者的相关专著也是少之又少,更多地是通过小型论文的形式来论述的,设计实践也只是留在无障碍设计阶段。城市公共设施理论方面的研究也没有将通用设计理念作为重点。而通用设计在我国的应用现状也是非常不理想,其主要的原因有三点:第一,我国传统的人文关怀设计存在弊端;第二,常将通用设计简单地理解为无障碍设计;第三,并没有挖掘出通用设计的潜在经济价值。可以说在国内,通用设计理念在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中的研究工作还是处于初期阶段,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而国外对通用设计的理解较国内来说相对比较完善和系统化,人性化和无障碍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他们做到的更多是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让弱势群体感受到社会带给他们更多的是一个平等的地位,不会因为身体残疾或者别的方面而让他们产生心理上的障碍;在硬件上面,做到的是能让弱势群体在不需他人帮助的情况下,能独立完成自己所要做的工作,培养弱势群体达到自主、自立的行动目的。

三、调研部分

(一)整体调查

通过对南昌整体的公共设施系统进行调查,分别对以下公共设施进行分析:

公共信息设施:公共信息设施主要为广告牌、横幅、导向牌和看板等,主要是向人们展示城市公共面貌和整体信息,这类设施最主要的问题是视觉效果不是太明确,识别效果差。

公共卫生服务设施:此类设施主要为公共厕所、垃圾箱、ATM取款机、自动售货机等等,这类设施带给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心理上的障碍,因为在反复使用的情况之下无疑会带来卫生问题。

公共交通设施:公交站台、地铁站、红绿灯、斑马线等是此类设施的代表,识别度不高,比如说对红绿色盲的人群来说,红绿灯会给他们带来误操作,颜色识别性太差,更多的图形识别会较为直观。

公共休息设施:公园座椅、凉亭等,公共休息设施存在一个矛盾,因为它们是用来让人们临时休息的一个设施,所以在设计的时候都不会设计得太舒适,而对于人性化的设计来说,能体现人文关怀,能提供给流浪者休息场所,这是他们的一个关注点,所以这是一个矛盾点。

公共休闲娱乐设施:游乐场、休闲广场、健身广场等,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怎么能让老年人和残疾人更好地进行锻炼,并且能保证有效的安全性,这是一个很关键的设计点。

公园林设施:水景、地景、公共雕像等,这类设施是公共欣赏的景色和设施,它们更多地是反映出一个城市的底蕴和文化、人文精神。它们对于整个城市的识别性有待提高,要体现这个城市的独特性。

(二)通用设计在公交站牌中的设计体现意义所在

通用设计旨在使公共设施能让任何人都能够无障碍和简单方便地使用,带给人们更直观的完全信息的展示。而公交站牌是公交站台中一个精髓所在,它将整个公交站台中的全部的公交信息展示给所有人群,能让人们在外出或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时较全面地了解公交信息,这是一个相对比较困难的问题,只有做一些通用设计在公交站牌上面,才能够解决相应的问题。这需要在硬件和软件上面来进行创新改进,让公交站牌能带给人们最大的帮助,并且能给弱势群体带来最大的引导性,不仅给他们简单的信息,还能在心理上给予更多的人性关怀,只有将完整的通用设计理念附加在上面才能让公交站牌将更多的信息和帮助呈献给所有的使用人群。

(三)抽样调查样本

调查取样为南昌市公交站台,分为根据不同路段信息、不同交通信息路段的公交站台中的公交站牌:

根据不同样本反映出来的信息,不同的交通信息和不同的人流量大小的公交站牌所展示出来的信息量也是有所不同,展示方式也各有所异,旨在向人们更全面地展示所在公交站台的一系列公交信息和周边的诸多资料。

(四)调查步骤和方法

1.调查方法

调查方法分为?押典型调查法、重点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四种方法,此次调查分别采用抽样调查和重点调查两种调查方法。

首先采用抽样调查,分别对南昌市不同地段(在调研样本中展示)的公交站台的公交站牌进行抽样调查,此次抽样调查分别根据了不同路段和不同交通路况的公交站台进行选择,然后根据人流量的多少和公交车来往的频繁度以及每个公交站台安排的公交车的多少进行分析,总结数据;

其次采用重点调查法,对抽样调查中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并且对在每个处于当时公交站台等公交车的市民进行问卷调查,根据不同人群发放问卷,争取达到比较平均的一个状态,防止最后数据有偏差,最主要的问卷人群主要集中在公交车搭乘的最大一部分人群——青年人群;另外和与通用设计相关的主要人群——弱势群体?鸦然后根据最后总结的数据分析不同人群对搭乘公交车的前期,在关注公交站牌上的公交信息时所遇到的不同的问题,然后分类分析,定下结论。

2.调查步骤

(1)首先分析南昌市区不同的交通繁忙度和人流量大小,以及公交车安排多少的路段的公交站台进行取样。

(2)然后再从取样中的公交站台挑选出比较有代表性的和比较全面的公交站牌设定为走访调查的样本。

(3)根据交通信息和时间点来安排调查样本的顺序,来提高团队调查效率。

(4)在不同路段的公交站台看其公交站牌上的信息分布和人们看公交站牌信息时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特别是针对其中的一些弱势群体所遇到的诸多问题。

(5)最后根据不同人群来分发问卷,特别是针对弱势群体,更多地询问他们对公交站牌的期许和具体想法。

(五)调查数据分析

根据问卷以及现场调查产生数据(只列出人们更关注的问题)分析如下?押

1.公交站牌站台信息不明确,不知道那一站是不是我要到达的目的地?鸦以及站牌上面的颜色安排会让字体有种不太突出的感觉,看不太清楚;

2.不能了解所要搭乘公交车上面人流量的状态?鸦

3.站牌中一些公交路线或地图信息位置太低,不方便看清楚?鸦

4.有时候公交车太多,一块来的时候不知道后面来的那辆公交车是不是我要乘坐的?鸦

5.根本没有盲文模块,而有的话也只是附加上盲文而已,没有考虑到怎么能让盲人去更好、更方便地使用;

6.不知道自己等的公交车到来的时间段,没有明确的反馈,只是漫无目的地等待;

以上诸多问题是大部分人群根据问卷和口述表达出来的问题,反映出了目前公交站牌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说明了人们对目前公交站牌一些想要改变的期望。

(六)调查结论

根据取样走访调查的各个不同路段的公交站牌的信息发现的问题以及问卷中大部分人群反应的问题总结分析,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押

1.目前公交站牌还不能被各类人群简单方便地使用;

2.硬件上面展示的信息颜色搭配以及尺寸高度考虑不够全面,而在软件方面更缺乏与人交互和予人信息的方面;

3.不能将完整的人们需要的公交信息传达给人们,尤其在针对弱势群体方面,只有简单的盲文,而缺乏能给予盲人和弱势群体最大帮助的引导性模块。

四、设计构思

(一)拟定设计点

在相对完整的公共设施的引导系统中,是由每一个具体的创新设计点来支撑起来的,相对于此每个小的设计点都至关重要,因此在整个完整的系统中,我们会举出比较突出的设计点来解释说明,更多地考虑人机和智能化交互平台。比如:盲文引导杆、语音提醒装置、可动斜面设计等等,我们更多地是从生活中发现设计点,并融入到我们设计中去。

(二)创新型公交站牌设计

公交站牌在人们出行的引导性系统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也是一个城市发展的衡量标志,在此,怎么能让公交站牌完全符合全部使用人群,更好地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好“帮手”,这将是我们所要完善的设计点。

1.弱势群体中分为盲人和残疾人以及聋哑人,其中盲人对公交站牌的辨识度最低,所以盲文的模块加入是非常必要的。在我们所设计的“盲文引导杆”中,简单的盲文并不能够给他们带来明确的引导性,所以声音系统也不可或缺,尤其重要的是能根据盲人的操作来进行下一步的指导。

2.人性化的展示设计,通过对站牌整体造型的设计来满足不同身高人群对其使用的方便性,比如残疾人;例如前面提到的设计点“人性化的斜面”。

3.温馨的提示和提醒智能化设计,公交站台更多的是等待的人群,他们更需要的是明确的指引性和反馈,并不只有漫无目的的等待,这里我们更多地提出让人们等待得更有目的性。

4.公交站牌外的延续性设计,包括公交站台和信息公告栏的联系。例如:从公交站台上可以与站牌有必要的从地面上做一个衔接等。

5.通过通用设计来体现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从心理因素上考虑对弱势群体的照顾,但是不能让他们感受到被特殊照顾,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注点。

五、总结和展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关注的更多是人文关怀和人性化设计,及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和呵护。城市公共设施的通用设计为解决老年人和残障人士等社会弱势群体在城市公共设施空间活动问题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使城市的公共设施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每个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我们希望能用好的设计方式让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简单便利,真正实现“设计让生活更简单”的理念。

[参考文献]

[1](美)唐纳德.A.诺曼(Donald A.Norman).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2](美)Donald A. Norman 著.付秋芳、程进三译.情感化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公共设施设计论文篇4

【关键词】 咸阳市;体育公共场地设施;生态化

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全球共识,自2012年党的十首提“美丽中国”、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来,在各类场合有关生态文明的讲话、论述、批示超过60次。他要求采取综合治理的方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与全过程,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来操作,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随着市民生态意识的增强和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人们对保健、休闲娱乐、社交、时尚运动、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不断高涨,使得体育公共服务生态化建设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体育公共服务场地设施主要有公共体育场馆、公共体育设施(体育公园)、以健身路径工程为主的社会健身休闲场地、优化调配体育场地资源,包括经营性体育场所以及各级机关、学校、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所属的体育场地设施等多种类型。本文旨在探讨如何从渭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实际出发,运用生态观念和生态美学思想,按照美的规律,营造和谐、平衡的体育锻炼环境,为人们提供更安全、健康、舒适又高效的公共场地设施服务。

一、咸阳市体育公共场地设施的现状

1、体育公共场地设施不完善

调查显示,体育公共设施的分布不均匀,投入不足的问题仍较突出。主要的场馆建设大多集中在市区,且市区内很多社区体育场地设施配套建设不达标,尤其居民住所离体育公共场地设施距离较远,居民参与体育锻炼频率不高。多数县级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出行方式以步行为主,居民对体育公共场地设施的满意度相对市区居民较高。乡镇村场馆建设比较滞后,乡镇街道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滞后阻碍了公共体育服务的正常运行。

2、体育公共场地设施维护监管不规范

就目前的发展与需求而言,体育公共场地设施的管理维护大多数都处于无序状态。尤其是乡镇村的公共体育设施,损坏后无人问津,居民对其质量及其管理满意度不高。另外现有的市区体育公共设施未能很好地引人人文关怀理念,缺乏对人生存状况的关注。

3、缺乏文化性与观赏性

体育公共场地设施为人们提供健身休闲娱乐需求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着城市的文化魅力。然而现有的体育公共场地设施缺乏对咸阳市地域文化的认识。为此咸阳市体育公共设施设计可以结合本土地理环境、民俗文化进行生态化设计,构建出符合居民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的体育公共场地设施,以提高体育公共服务的质量。

二、体育公共场地设施生态化与生态美学的关系

生态美学与体育公共场地设施生态化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生态美学的研究可以为美学视野中的生态环境创造必要的理论准备,而且还能够直接为体育公共场地设施生态化建设提供思路和方法,可以促进生态文明活动的开展。体育场地设施生态化设计需要遵从自然生态,突出地域文化,强调健身娱乐等服务功能;主要是体育场地设施与咸阳自然环境的关系,并协调人与设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体育公共场地设施的生态化建设活动实际上是弥补人类过度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失而采取的措施,这种措施旨在使人与自然达到动态平衡、和谐一致的状态,这也是体育场地设施生态化建设活动的最终归宿和目的。生态美学提出的人与自然达到动态平衡、和谐一致地处在生态审美状态的存在观,为人们适度地开发和利用自然提供了合理的尺度。正是由于两者的密切关系,确立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点。

三、咸阳市体育公共场地设施生态化设计

公共场地设施设计是一个涵盖社会、文化、技术、美学等诸多方面因素的领域。随着公共服务需求的全面增长,体育公共场地设施的种类和范围趋向于多样性、选择性、个性化和生态化。我们可以从服务功能、生态美学、地域文化等方面寻找突破口,把生态设计原则融入体育公共场地设施设计的每一个要素当中。

1、以服务功能为立足点

意在满足人们开展体育活动,进行休闲娱乐等方面的生活需要。体育公共场地设施强调的是体贴周到地保护健身者,高度重视安全性和适用性的同时,还应关注其环保性。例如,在居住区,要提供小型健身广场,还需要坐椅,亭子等供大家休息,下棋的空间,放置简易安全的健身器材也是必备的,体育健身设施的设计要注重满足青少年、老年人、妇女等不同社会群体的体育需求;健身设施可以配以基本的文字或图示说明,让锻炼者可以科学正确了解该设施的锻炼方法和手段;使体育公共场地设施设计能够真正满足人们的行为感受和需求,实现其健身服务的基本功能。

2、以生态美学为着重点

生态化的公共场地设施不只是孤单的体育场馆的建设和场地设施的简单拼凑,它作为现代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满足人们亲近自然,重返自然的心理需求,从情感上拉近人与大自然的距离。充分利用城市自身的优势和自然环境的因素,将阳光空气植物土壤皆纳入到场地的改造之中有助于节约能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例如体育公共场地设施在选址方面要考虑位置及朝向,通过造型或醒目的色彩等方式,方便人们寻找。在公共体育设施技术上可以采用可拆卸装置,减少连接件及零部件的数量,避免零部件之间使用粘合剂会造成对环境的污染。

3、以地域文化为立意点

不同的地域文化造就了不一样的城市风貌。例如公共体育设施、公共休息桌椅、提示牌、跑道等,可以挖掘地域特色的文化元素融合生态理念打造富有区域特色的咸阳市体育公共场地设施的设计,不仅体现了城市体育公共设施的内涵,增添了大众人文审美情趣,也是再生传统民俗文化的途径。我们要借助体育公共场地设施的广泛性和持久性,强调其设计的艺术性、民族性、生态性,让民俗文化在公共场地设施中得到补充和拓展。

四、结语

生态化场地设施设计旨在对整个场地设施进行有序合理的组合,并试图协调公共场地设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期获得最佳经济效益与使用效益。目前我国生态化的场地设计未广泛实施,希望通过不断实践,进一步积累完善场地设施设计生态化构建的经验,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使体育公共场地设施达到人、城市、场地设施和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参考文献】

[1] 郑晓祥.生态体育的内涵与特点[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1(2)43-46.

[2] 梁丽珍.渭河流域咸阳段发展生态体育之研究[J].榆林学院学报,2008.06.

[3] 梁丽珍.发展生态体育之战略选择与可持续研究――以渭河流域为例[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9.02.

公共设施设计论文篇5

1作为公共政策的城市设计过程

1.1城市设计目标服务于公共利益服务公共利益一直以来都是城市设计的核心内容[7],然而对于如何界定公共利益,各理论流派却长期存在争议,城市设计所服务的公共利益内容也随着经济、社会环境和公众需求变化而不断演进。以美国为例,早期城市美化运动模仿欧洲的对称轴线、林荫大道、放射型道路广场等古典式设计风格,试图为市民创造舒适宜人的城市景观,并展示新兴资本主义国家财富与权力。二战后,现代主义兴起,明确功能分区、大尺度的街道与广场、简洁建筑风格成为这一时期城市设计主要特征。城市设计成为专业规划师和建筑师代表公共利益通过理性方式解决城市环境及社会问题的重要工具,而背后起推动作用的则是追求无限利润的资本家和谋求权力的政治家所结成的政体联盟。之后,现代主义城市设计受到人文主义学者的从阶层、种族和性别视角的批判[8],塑造整洁、生态、具有吸引力的城市空间成为城市设计的新目标,土地混合利用、社会多样性、公共空间可达性和可支付性也被列为城市设计的重要原则。此外,后现代主义学者还对客观、理性的公共利益是否存在提出质疑,认为预先设定的公共利益并不存在,公共利益是各方政治力量妥协的结果。通过展示未来城市形态方案,城市设计为多元主体提供选择可能,而公共利益内容在此过程中可能被拓展或删减,从而改变受益者和利益损失者[9]。按照此观点,城市设计过程不仅是以规划师为主体的设计过程,更重要的是作为实现公共利益的必要途径。

1.2城市设计实施需要与其他公共政策衔接城市设计涉及城市空间环境的营造,然而空间环境并非只是由物质要素构成,同时还包括社会行为、文化活动和社会交往等社会要素。实现空间环境的手段并非局限于物质设计,政策制定对于空间环境影响亦随处可见。就此而言,城市设计过程也是提供公共物品的过程,只不过是一种特殊的公共物品———城市空间环境。由于城市设计涉及土地利用、城市开发、改善城市环境、体现人性关怀、低碳节能,因而与城市规划、土地管理、城市管理等领域的公共政策会产生组合效应。如何在现有的制度框架内,与空间相关领域的公共政策相衔接;如何在多元化社会中,选择、整合和取舍公共利益也是城市设计过程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在城市空间环境营造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平衡土地开发经济收益,因此需要与开发控制中的开发权转移政策结合;而采用高层和多层混合的设计策略也为实现各收入阶层多样居住的社区提供了可能。如果城市设计涉及公共利益,与公共政策密不可分,那么就必须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公共利益,而非只是在城市设计成果完成之时才邀请公众参与决策。城市设计过程中对于各社会主体的利益取舍不仅会影响下一阶段的城市设计实施,同时也会涉及到土地收益的社会再分配。因此,公共政策过程理论的引入将对优化现有城市设计过程理论产生重要的借鉴意义,并在实践过程中推进城市设计公共政策属性与工程设计属性有机结合。

2.市设计引入公共政策过程理论对于政策过程的研究一直是西方公共政策领域核心议题,其理论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根据“阶段启发法”,哈罗德•拉斯维尔结合政策过程和功能性的政策生活周期(PolicyLife),构建出概念图系(ConceptualMap)以指导认识集体行动的主要阶段,随后提出决策过程的七个阶段:情报、提议、规定、合法化、应用、终止和评估。加里•布鲁尔在此基础上,提出创始、预评、执行、评估、终止五阶段决策过程模型,这从概念角度和操作层面为思考公共政策提供了程序性的方法。阶段启发法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成为政策过程分析的主要工具。查尔斯•琼斯、詹姆斯•安德森、彼得•德利翁等学者都或多或少地在研究中关注这个清晰、连续的政策过程框架并从中获益[7]。第二阶段:80年代末期,“阶段启发法”的局限性在研究和教学中凸现。保罗•萨巴蒂尔对“阶段启发法”提出六点质疑:(1)阶段模型并非真正是一个因果关系模型;(2)阶段模型并没有为经验假设检验提供一个明确的基础;(3)启发式阶段在构建时存在描述不严谨的问题;(4)阶段启发法会受条文主义和自上而下关注的困扰;(5)阶段启发法忽视了政府间的关系系统;(6)阶段启发法没有能够为整合政策分析与贯穿公共政策过程始终的政策取向研究提供有效工具。因此,在阶段模型局限性认知的基础上,政策过程理论变得更加多元化,制度、文化、权力、政策传播途径等因素被引入公共政策过程,并相继出现优化和替代模型,如理性选择模型、支持联盟模型、政策传播模型、因果漏斗模型、间断—平衡模型、权力竞技场模型、文化理论模型和建构主义模型[10]。尽管政策科学领域对阶段启发法存有疑虑,然而阶段启发法把政策过程看作是一个启发式方法来帮助分解不同的无缝隙公共政策处理网络,有助于整合政策事件,阶段分析法在政策过程分析中仍居于主导地位[11]。受拉斯维尔的阶段启发方法影响,公共政策过程被分为问题确认、议程建立、政策规划、决策、政策执行、效果评估、政策修正和政策中介八个阶段,其中前四个阶段属于广义决策部分,而后四个阶段属于广义执行部分,如图1所示。与之相比,城市设计过程包括按照编制过程可分为分析、综合和评估;按照运作过程可以分为设计、编制和实施;依照城市设计实践过程可分为立项阶段、设计阶段、选择阶段、执行阶段、使用评价阶段[12]。与公共政策八阶段过程模型相比,城市设计理论界仍习惯于将设计工作作为一个独立阶段,完成公共部门假定已明确的问题。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城市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说服务的公共利益往往是模糊的,不明确的,需要在设计过程中通过政府、公众和市场三方的沟通来实现。规划师不仅作为价值中性的技术人员,同时还可以介入问题确认阶段,考虑城市设计中可能涉及的社会问题,将其列入议题,并作为媒介帮助实现政府、公众和市场三方有效沟通。在城市设计过程中引入问题确认、议程建立、政策规划和决策等公共政策决策过程,将有助于优化传统偏重物质空间的城市设计模式,更好地服务公众。在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住区灾后重建城市设计中,规划团队引入问题确认、议程建立、政策规划和决策等公共政策程序,对公共政策决策过程与城市设计结合进行实践探索。

3案例分析

3.1项目背景称多县为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辖县,东邻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北部、西部与曲麻莱县接壤,东南和四川省石渠县毗邻,西南和玉树县隔河相图1政策过程理论模型(资料来源:谢明.公共政策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望。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称文镇位于称多县西部,距玉树州府驻地148km,距省会西宁750km,是全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发生7.1级地震,造成玉树州州政府所在地玉树县结古镇以及包括称多县在内的周边部分县、镇(乡)房屋倒塌、城市设施损毁严重。在完成应急救灾工作之后,党中央立即组织全国力量开始了灾区重建工作。为更好地推动称多县的灾区重建和提升,受青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委托,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城市规划与管理系和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共同承担称多县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技术服务工作,住区重建城市设计则是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与内地相比,称多县城规模偏小,常住人口只有约7000人。县城内很多居住区都是基于农村居民点和村落发展而来,地块划分比较随意,道路设施很不完善。从城市发展长远利益出发,应当借灾后重建的机会对道路设施进行整体改造,这必然涉及到对于居住地块的大规模调整。但是,当地居民对土地归属的意识非常强烈,大规模调整居住地块、改造道路等设施实施难度较大,而让居民灾后在原有地块上重建住房,又无法根本改善道路等基础设施。因此在住区城市设计重建编制过程中,规划项目组借鉴公共政策决策过程,尝试在城市设计中融入公共政策制定中的问题确认、议程建立和达成共识等三阶段。首先,在城市设计要素分析中,注重土地产权类型对于城市肌理形成的影响,并将其列为城市设计应考虑的问题。然后,通过对行政部门工作人员、社区组织和居民访谈和调查问卷,在尊重现有土地产权基础上,制订居住区灾后土地重划方案,并将其作为方案汇报的重要内容进入政府讨论议程。最后,通过方案宣讲与公示,就灾后住区重建城市设计中土地产权分配的议题,在政府工作人员(包括在职人员和退休人员),社区组织代表和居民间展开讨论和沟通,规划师作为媒介促进三方的意见表达和交流。

3.2问题确认—基于土地产权的城市肌理分析:称多县城以居住、宗教、商业和行政办公功能为主,这几类功能的土地产权和城市功能也反映在城市肌理上(图2)。第一类为居民自建房住宅区,土地产权主要是本地户籍居民私人所属宅基地,其中部分宅基地已转让外来居民。此类住区由村落自然发展而成,没有统一规划,道路狭窄曲折,供水、排污等基础设施缺乏。第二类为寺庙用地。多依山而建,以高大的寺庙经堂为中心,周边散落大量寺院僧侣住房。这些僧侣住房由其家庭资助修建,家庭之间的经济条件差异也导致僧侣住房空间面积和建造质量参差不齐。此类用地边界不明确,产权也不清晰。第三类为商业区,其城市形态与居民自建住区类似,但是房屋高度、体量,尤其是沿街部门的体量明显高于一般居住区,其使用权大部分属于居民。第四类为政府和事业单位用地,主要用于政府机关、医院、学校,建筑以多层为主,多围合成院落。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但使用权则归各单位,部分用地上盖有单位宿舍楼,使用权归单位职工个人。一般而言,城市肌理分析内容包括物质环境要素(尺度)及其形成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然而此次项目中确认城市设计中的政策问题被列为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基于对城市形态的产权分析,规划团队将居民自建房重建产权问题作为住区灾后城市设计的基础工作,引入公共政策过程确定各方接受的土地重划方案,既可以延续原有城市肌理,同时又改善住区基础设施。

公共设施设计论文篇6

关键词:公共环境设施;研究型教学;专题设计;教与学

1公共环境设施课程的研究型教学思路

公共环境设施的发展历史久远,人类的城市文明形成之初即出现了关乎国计民生的公共基础设施。现今,公共环境设施设计是一块融工业设计与环境设计于一体的新的设计领域。近年来,我国各地区城市建设突飞猛进,但与城市建设相关的基础设施设计却显得捉襟见肘,这与缺少相关专业知识的设计人员不无关系。在这种背景下,国内大多数设计院校陆续开设《公共环境设施设计》这门极具现实意义的课程。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公共环境设施的概念和诸多认识尚未达成一致,比如公共设施设计内涵及外延的界定、公共设施设计的学科背景与知识结构、公共设施设计教学的性质定位与特征等问题。作为一门融工业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于一体,涉及诸多边缘学科,且随着社会发展,其内涵也不断丰富的设计课程,公共环境设施设计课程亟需解决的问题包括:不断完善其专门性的知识体系;探索合理的方式和手段将课程教学与社会需求顺利的结合;更新设计教学观念,鼓励设计学习的研究性、自主性和创新性,均是这门课程需要探讨和突破的重要问题,此时,研究性质的教学思路和教与学的态度对这门新兴的设计课程而言是十分适合的。在公共环境设施的研究型教学中,我们探索和尝试专题设计的课程训练形式。课程教学中,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安排各种专题来组织教学内容和课程设计。在这个过程中,设计所涉及知识面会逐步变广,公共环境设施的知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被扩充和完善;教师注重引导和课程管理,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课程设计的评价标准则在于突出设计的过程性、能力的综合性和概念的探索性。

2国内外设计院校研究型教学课程探索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文化意识的提高,设计复杂性随之加强,这使得设计过程和结果的可控制性日益超出设计师个人能力所能控制及管理的范围。面对此种境况,设计教育亟需有对策性的课程模式与之相适应。

国际上很多先进的设计院校,例如美国艺术中心学院、卡内基梅隆大学等,在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对设计师所需的训练进行了反思,开始从理念、专业和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及实验设备等方面进行大幅度改革,整合多学科优势,建设以设计应用为基础,以研究性教学为主导的综合性专题设计课程,并引入社会、人文等相关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同时与国际性企业建立前瞻性、概念性的互动合作研究,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能力的形成,而非简单的技能传授。其中,他们对推动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专题设计教学模式的探索对国内设计学科有着相当的借鉴意义。

国内著名的设计院校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的工业设计系从90年代后期开始设立设计研究性课程,对特定专题展开课程讨论,并专门开设了专题设计课程模块,让教师可以在此课程中,灵活安排各种设计专题。该课程所培养和激发出的创新成果也为国内外许多著名院校和企业所肯定。

3公共环境设施研究型课程设计专题的拟定

我们在公共环境设施的研究型教学课程中借鉴了国外设计院校专题设计的部分做法和形式,更多的是根据国内情况和自身的条件做了调整,使课程教与学操作更具适应性和可操作性。

公共环境设施研究型课程的专题设计教学结合产品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理论,以社会人本观念为核心,根据特定专题的特点,打破原有设计专业或类别的界限,结合学科优势,组织相应地知识体系,引导设计的创新思考和实践探索。在专题的选择上可以有不同的侧重和导向,我们注意结合设计中的热点问题、公众聚焦事件中隐含的某种设计诉求以及设计竞赛等拟定多角度、多方向、多层次的设计命题作为专题。设计热点如设计本土化的问题;社会聚焦事件如,一系列引发的公众对设计安全问题的质疑;社会竞赛如,某某市(镇)面向社会有奖征集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作品等形式。在这些现象中,本土化设计、侧重安全性的设计考虑、某某市(镇)公共环境设施设计方案等等都可以作为专题设计的题材。这样的命题形式使得课程设计具有较强地适应性以及可变化调节的优势,同时,使设计教学能够紧跟社会发展的节奏与脉搏,体现时代强调的新内容和设计需求。

4公共环境设施研究型课程的教与学思考

教学过程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交往、交流和认识的过程,课堂上师生间交往很重要,课堂交流缺失,是容易引发大学生课堂失望情绪的原因之一。而当前的大多数高校课堂上,教学过程经常出现的是“后背教学”,或者教师如同播音主持一样平面化的“电视教学法”,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是严重缺乏的。

在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的课程中,我们注重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联系,同时有意识增加学生之间的协作机会。设计专题确定之后,教师讲解相关专题的知识体系和理论框架,介绍与专题相关的学科前沿动态和研究成果介绍,并安排布置深入细致的实施设计程序。学生自发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组成设计团队,在课堂上、在课程网站上随时可与教师交流。碰到专业性较强的问题(比如为以陶瓷为元素的公共环境设施专题,必然涉及陶瓷制作手工技艺、器具等),还可以由教师联系跨专业的相关课程,或者以跨专业合作的设计团队出现(目前我校环艺、工设、陶艺三个专业均开设公共环境设施课程),不同专业领域的设计合作,更能锻炼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能力、碰撞出设计的火花。

关于教师的课堂行为问题,美国某高校提出过这样一个教学理念,该理念将教师的课堂行为分成若干阶段,分别是Modeling(模型、样本)―Scaffolding(搭架、结构)―Coaching(教练、引导)―Fading(退出、置身事外),这种教师将课堂逐步交给学生,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充当课堂幕后工作者的理念给了我们不少启示。在研究型课程中,我们注重的是学生自主性的学习、交往性的学习和创新性的学习,教师更多时候充当的是学习的引导者和课程管理的角色,比如专题设计的理论教学,我们可以告诉学生,这个专题可能涉及的领域有环境心理学、人机工程学、产品系统设计理论和方法、现代陶艺等等,讲解它们大致研究方向,分析它们与本次专题的关联性在哪,然后推荐系列相关书籍,而不会在课堂上灌输这些领域知识,从而引导学生自主能动地学习。而在教学进度安排、阶段性计划实施,学生的跨专业合作以及分享课堂、课堂讨论、小组的阶段性设计汇报、宣讲等方面,教师则充当管理角色,给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创造条件,提供便利。

学习是一个磨练的过程,因而学习首先是艰苦并痛苦的,而后在痛苦中探索前行,才能从中收获喜悦。教师在不影响教学目标实现的前提下,应该尽可能地降低学生学习的痛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一种不错的方式。积极性的存在,原因可以是多方面的,例如自我效能感、觉得有意思、成就感、希望被尊重的人认可、与他人合作、希望实现自己未来目标……我们在教学中,尝试运用将学生当顾客的“AIDMA法则”,颇具效果。AIDMA法则是由美国广告人刘易斯提出的具有代表性的消费心理模式,它总结了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前的心理过程,并将之分为五个阶段:Attention(引起注意)―Interest(产生兴趣)―Desire(产生欲求,感到对自己有利)―Memory(产生记忆)―Action(开始行动),消费者先是注意商品及其广告,对那种商品感兴趣,并产生出一种需求,最后是记忆及采取购买行动。通过认真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和理解学生的需求,我们发现这种购买心理过程与积极的学习心理过程有异曲同工之处,对我们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大有启发。比如,课程开始前,来一段经过涉及开场白,列举身边或新闻报道的事关公共安全的社会聚焦事件,引起学生的注意,接着提出本次课程的专题――关于设计安全性的问题,结合关乎每人切身利益的社会问题来开展课程,有助于学生产生兴趣,对课程的继续带有期望;课程中,我们充分利用社会、学校提供的各种资源和条件,如设计竞赛、方案有奖征集、教师的研究课题、大学生实验创新基金项目等作为课程驱动,同时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用心完成设计方案,不但有优秀的结课成绩、一定数额的奖金,还有各种毕业后求职资本以及潜在的职业发展机会。这个过程得益于充分理解学生的需求,从而尽可能地为其创造相应地环境和条件,使学生感到这个课程对自己有切实利益,进而才能够比较顺利的调动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5总结

研究型的教学是设计类教学的一种重要发展思路。公共环境设施课程研究型教学通过对某类专题的深入探索和研究,能够完善公共环境设施设计课程知识结构,从而优化教学内容,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研究和探索性质的学习,区别于一层不变的填鸭式教学,能够促使学生广泛涉猎工程技术、市场、社会人文等领域,关注社会、文化、生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进而容易把握设计发展的趋势。同时能够培养学生以跨学科交叉思考为核心的学习研究能力,激发他们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专业技能,有助于他们解决设计中出现的多重要求之间的矛盾。高等教育不仅是知识的灌输,更应是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我们重新理解教与学的内涵和意义,充分理解学生的需求,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法,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意识引导他们进行自主性的研究学习,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参考文献:

[1] Galotti,Kathleen M.Cognitive Psychology in and out o the Laboratory(Third Edition)[M].Wadsworth/Thomson Learning:39367.

[2] 李乐山.高等学校开设研究型课程的新思维[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85.

公共设施设计论文篇7

随着国内设施建设的不断发展,设施的形态结构也正在得到更多的关注。而现有公共设施设计的创作现象让人们感觉到缺少理论体系的指导,缺少相应的统一的整体设计观。不少城市的公共设施设计往往表现的随意。比如说设计风格上的混乱、视觉效果的麻木、文化意义的模糊等。

就我所研究的建筑装饰设计方面而言,公共设施的设计应该再功能的基础上体现和凝聚一种内涵、精神。可以说公共设施设计的生命存在于它对特定设计对象的特定理解,而这里所说的特定对象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的人或环境,而是涉及到了“场所精神”。

一、 对于场所精神的研究

场所精神的完整概念,是在1980年由挪威建筑理论家克里斯汀•诺伯格•舒尔茨在《场所精神》一书中提出。简单的说,场所就是人们生活与存在的特定空间。这种独特性赋予场所一种总体的气氛和性格,体现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存在状况,这与物理意义上的空间和自然环境有本质上的区别,它是一种深藏在记忆中的情感,从而使我们产生了精神的归属感。因此,场所不仅包括有形文化,如人们所构建的场地等,还包括蕴含其中的无形文化即场所精神。

首先,自然氛围是场所精神中最基本的内容。我在这里所说的自然环境氛围,并不是自然环境为人类生存所提供的物质条件,而是自然环境本身的结构和特征与场所气氛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舒尔茨的研究中,他这样的划分了自然环境的总体气氛:浪漫的、统一的和古典的。浪漫的自然氛围被定义为是一种由大量不同的微小尺度构成的。这种氛围不强调统一和普遍的秩序。如巴黎,那仿佛与生俱来的浪漫氛围,即使是路边的一桌一椅也能使人强烈的感受到。而与此鲜明对比的是统一的自然氛围:明确而简单的环境现象大大的简化了层次和复杂程度。如同沙漠的单纯和恒久。另一类是古典的自然氛围:古典的自然氛围界于上述两种环境之间,体现出的是和谐统一的人体尺度。

其次,人造氛围相较于自然氛围,与人类有着更为密切和直接的关系,因为我们的存在方式并不是在自然环境中直接完成的,而是通过不同形式和意义的生活空间来实现的。因次它是特定自然氛围和我们具体生活状况相结合的产物。我觉得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生活空间就是一种“人造的天然”。可见自然氛围是人造氛围的原形。例如中国人对道家思想的承继,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在公共设施设计中应当表现为简单的格局、淡雅的色彩以及本真的形态等。

二、 公共设计与场所精神

公共设施设计产生于人所生存的空间之中。设施与人的互动已经成为了近年来人类进行公共活动的最基本的一个方面。人的公共活动场所是公共设施赖以存在的物质前提。例如,要建设一系列公共设施,就必须要在人的活动空间中进行,才能发挥公共设施本身的个性与特色。如今,理性主义的特征已经渗入到世界的每一角落,这就使我们处于失去我们自身特点的边缘,这正是场所精神逐渐从我们身边淡化的一个征兆。近年来,中国的公共设施建设加速发展,许多设施设计忽视与文化内涵的关系,只会创造出一些孤独的形象,而不再寻求彼此间的统一。只是盲目追求着公共设施的形式而忽视了反映设计内在的场所精神。建筑设计中公共设施的设计,除了一些必要功能之外,做出的设计更多应该注重它的文化艺术性和场所精神,我们应该去倡导创建那些具有文化艺术魅力的城市公共设施,去关注场所精神。

三、关于“场所精神”再公共设计中的体现

首先是风格上的体现。可以说我们现有的公共设施设计完全可以在对“场所精神”进行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后,找到完善和改进的思路。在风格的定位上,我所追求的场所气氛,主要体现为具有相对错落、变化、丰富的风格,表现设计本身的细腻、智慧、素雅,深厚的古典文化底蕴。通过设施设计与所追求的特征相共鸣的人造环境,使风格体现的更为明确有力。

其次,是内容上的体现。所谓内容性,这里倒并不一定指的是设施设计的外表组成部分。它意味的更是一种具有延伸性和包容性的场所。而这自然的场所常常与人为场所的创造和设计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座椅的位置可以影响一个设施的建设,一条河流的分岔和宽窄,也同样可以决定一座城市的发展和命运。在这点上,“场所”又可能与中国人的风水观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城市的许多公共设施,如照明灯杆、候车亭、邮政信箱、电话亭、宣传栏、道路指标牌等,其本身就是整体形象的一部分,承担着艺术点缀的作用。

再者,是色彩上的体现。在自然、人文、技术和材料等诸多因素影响下,我国各个地区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域色系。随着时间的延续,这些色系也被当地居民所喜好,并不再随其他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最终,这些色彩成为体现当地场所精神的重要因素。不止是中国,全世界都是如此。就如列宁格勒以淡黄色为主色,配以白色为辅色,体现明快柔和的个性;法国巴黎偏爱黑色和淡茶色为基调;意大利城市色彩温暖热情;而德国城市灰色理性而深沉,这些都成为我们所追求的场所意象的一部分。(抚顺职业技术学院;辽宁;抚顺;113006)

参考文献:

[1] [挪]克里斯汀•诺伯格•舒尔茨著《场所精神》台湾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1995年

[2] [丹]扬•盖尔著《交往与空间》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年

公共设施设计论文篇8

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建设规模的扩大,城市人口逐步的增加,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人与城市环境、人与建筑空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公共设施设计更加地关注人的行为方式和环境设施要素之间关系。优良的城市自助服务设施设计丰富了城市人们的生活,完善了公共空间的设施建设,提升了人们生活质量,打造出了具有人文精神及文化艺术内涵的生存空间,满足了人们对科学技术改造下公共设施空间的使用需求和精神追求。

1.城市自助服务设施与人性化设计

1.1城市电子自助服务设施设计

公共设施设计是指为市民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的各种公共性、服务性设施而进行的设计, 按照具体的项目特点可分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交通、体育、社会福利与保障、邮政电信和商业金融服务等方面。但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出现了许多“科技型”的公共设施,我们称这种具有高科技、高效率、包含信息量大等特点的,且使用中通常有人机交互过程的公共设施为城市电子自助服务设施。城市电子自助服务设施是公共设施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公共设施上实现的必然产物。反映出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城市自助服务设施应根据社会新的需求可持续地发展,并在城市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如图一所示)

图一 自动售鞋机

1.2人性化设计本质――“以人为本”

所谓人性化设计是指在设计过程中,以人为本、以人为尊,根据人的生理与心理各方面的需求,在原有设计的功能与性能基础上,对设计对象进行优化,最终使受众感到方便和舒适。人性化设计在于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基础上,追求精神享受与情感需求的设计,充分的体现出人文关怀以及对人的尊重。人性化设计所涉及的学科比较广泛,其中主要于人机工程学、人机交互、心理学、美学等。其涉及的范围也非常广泛,涉及到产品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公共设施设计等领域。从产品设计的角度去看待人性化设计就是对于产品内在的深化与拓展,将产品设计中的个性与共性相结合,在满足大部分人需求的同时,不丢失另一部分人对个性的追求。在现代人口流动频繁的城市中,公共场所是人们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公共设施也就成为服务人群最广的产品,而城市自助服务设施作为公共设施中重要的一项,其设计需要满足人们各式各样的生理、心理以及行为方式等因素。这就要有人机工程学理论去支撑,使人―机―环境三者相协调,考虑其易用性、便利性、舒适性等,以形式美法则营造出具有人文关怀的电子自助服务设施,并融入环境之中,达到人、机器、环境三者和谐。

2.影响城市自助服务设施人性化设计因素

2.1自然环境因素

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大自然,也改变不了大自然,城市电子自助服务设施是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媒介物,使得人们在大自然的环境下,更舒适的生活。对城市电子自助服务设施的人性化设计,就必须考虑到大自然的限制性因素,要有合理的利用与适度的改造大自然,将城市电子自助服务设施更好的融入大自然之中。例如,南方沿海地区,气温宜人且四季如春,而北方地区四季分明,设计师在对城市电子自助服务设施进行设计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到北方地区的冬季人们多注重保暖,会带上保暖手套,所以,其在交互界面设计中,应多使用有一定阻尼的按钮式设计,而不应像南方地区使用的电容触屏设计;并且南方沿海比较潮湿,也应考虑其材质是否易被侵蚀;北方地区较为寒冷干燥,其材质可选择具有暖和感特性的。色彩也可更加丰富。气候、地域对于公共设施设计的限制也比较大,特别是降水量、日照度、气湿等都会影响到材料的选择,工艺的处理、色彩的运用等

2.2科学技术因素

现在的公共设施与以前的已经有了较大的变化,为了适应信息化社会的特点,公共设施的功能也得到了充分的优化与拓展。例如现在的公共汽车站台与城市导航仪,都可以通过手机去传送信息。在一些发达国家,城市导航仪突破了传统的二维界面的操作,运用了三维立体影像的技术,使其更简洁易懂。科学技术改变生活,在城市电子自助服务设施的人性化设计中,设计师需要关注前沿的科学技术,并用于其中,更好的服务人们。

2.3地域特点因素

地域环境的不同导致了所能提供的物质基础条件也就不一样,人们的生活习性也就不尽相同。就各国而言,因处于不同的纬度经度,产生不同的语言、建筑风格、等;例如西安的道路是正南正北式的,我们通过这样的空间架构,对城市电子自助服务设施的造型处理、色彩运用、功能需求等方面进行设计。这说明了不同地域的文化也是需要我们在城市电子自助服务设施人性化设计中所要顾及的一方面。

2.4人文特色因素

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中,有着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人文特色;形成了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每个国家与民族都有着自己的人文特色;也就体现了不同的需求,不一样的生活习性。城市电子自助服务设施的人性化设计,需要根据当地人的需求以及需要弘扬和表现出一个城市深层次的人文特色与与众不同的文化气息,与城市的整体容貌环境相协调。在满足不同城市人群的精神需求,也要折射出不同城市的人文精神。例如2011年在中国深圳举办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对城市电子自助服务设施的设计,既要体现出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精神,也要表现出深层次的深圳精神―开拓进取,奋勇向前。

2.5人群分类

我们需要对城市人群进行一个细致的分类,这样才能满足不同人群需求。城市电子自助服务设施的使用人群层次多样,结构复杂,涉及到老人、儿童、青年、特殊人群的生理心理与行为方式等。“以人为本”不单要满足对物质上的需求,更需满足其精神的需求。作为设计师,要能理解不同人群的需求,还需要融入人文关怀的精神,时刻观察着市场的动态,也要在人机交互方面有一定理解能力,及对于造型的塑造有一定造诣。

3.城市电子自助服务设施人性化设计的基本原则

3.1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是第一位的,无论什么样的公共设施,对于人们来说必须是安全的无害的。在追求其外观效果以及人文关怀的时候,不能忘记最为基本的条件,只有在这个基础之上,才能发挥其它作用。为了这一点,设计师应该在产品设计时,注意其造型、材质、色彩等各方面。

3.2易用性原则

我们需要有良好的操作导示,这种引导,可以是通过人机交互与人机工程学相关理论,使用优秀的产品操作界面,方便操作的同时,使用者能也明白其具体操作方式;也可以通过具体简单的操作流程的介绍,让使用者进一步的明白其功能,达到功能使用的最大化。这样的易用性原则,也为了后面的满足人们精神需求起了铺垫作用,在体现人文关怀上更进一步。(如图二所示)

3.3艺术性原则

我们的在对于一个城市的电子自助服务设施进行人性化设计的时候必须要了解明白一个城市的文化以及当地的气候地理条件,人们生活节奏的快慢,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因而,设计师在对城市电子自助服务设施设计的时候,要透彻的了解该城市的人文文化与城市精神、城市定位。通过对外观造型、色彩运用、材质选择、装饰与图案应用等方面,结合美学法则相关理论力求达到通过公共设施表达出城市的人文气息,传承城市精神。

图二 需要拥抱的自动售货机

3.4整体性原则

首先是对于城市的整体美化,需要有一个系统的、规范的、整体的布局。城市电子自助服务设施是公共设施的一部分,为了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也需要其他方面的公共设施相呼应。其次,就城市电子自助服务设施而言,其建设、管理和工业化生产方式都应该是整体而系统的。综合这两方面,整体性原则是环境协调性原则的基础,它不仅能有效地实施功能,降低建设成本,发挥最佳的综合效益,同时还能增强美感, 塑造城市的完美形象。

3.5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当今社会经济增长迅速与人类的物质需求增涨,人类更加严厉地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生态系统已经不堪重负。因而,对于城市电子自助服务设施的人性化设计中,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首先,在于其材质的运用,过了产品的生命周期以后,材料是否有利于回收利用;其次,在于其后期的保养与维修问题,从而可以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将其功能发挥到最大限度。最后,设计师必须要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保护环境的意识,是现代设计师所应具备的基本要素。

4.结语

城市电子自助服务设施的外观造型通过丰富的艺术手段去表现,并且蕴含着深厚的人文情怀,成为城市公共设施中重要的一类。我国的公共设施设计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有着差距,需要我们的设计师与公民共同努力。设计师们只有理解一定时期当地的特殊背景文化;只有深刻地把握住特定民族文化背景;只有将人性化设计领悟透彻,才能打造出符合当代的,拥有丰厚文化内涵的设计;才能找到真正的人性化设计;才能设计出“以人为本”城市电子自助服务设施。

【参考文献】

[1]喻斐. 公共设施中的人性化设计原则探讨[J].包装工程,2011(6):1001-3563 .

[2]贺恋. 信息时代下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特色[J].山西建筑,2011(9):1009-6825.

[3]韩娟娟 许佳. 人性化设计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体现[J].美术教育研究,2011(6)

公共设施设计论文篇9

作为依托于高校的农业实验站,其公共设施设计的内容和方法都与普通的农业实验站有所不同。多重要素影响着设计方案是否能够实现人与农业及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及公共设施是否能为使用者带来更为美观、舒适、便捷的多重服务体验。

1.设计性要素。设计性要素主要包含了设施的功能,颜色,结构,材质及工艺等多种要素。首要的功能要素是公共设施设计的基础,决定了设施的实用价值。其次的颜色和结构要素,承载了公共设施产品的美术概念。富于艺术感令人赏心悦目的公共设施往往更能获人青睐。最后的材质及工艺要素则满足了设施对于安全性,耐用性的要求,同时也对设施的量产化给予了支持。

2.技术性要素。技术性要素是高校农业实验站公共设施的强大支撑。不同于高校常规设计,农业实验站往往能获得更为便利的技术支持。诸如新能源,新材质,互联网新技术等都比普通高校更加容易导入公共设施的设计当中。例如通过光伏农业一体化供电的技术为农业园区的公共设施提供电力支持,既完成了农业项目的研究,又避免了研究成果的浪费,自产自销,形成了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3.地理环境要素。公共设施设计要因地制宜,这一点在高校农业实验站显得尤为突出。不同的作物有着不同的自然需求,不同的农业技术也有着相应的环境条件。有的要求采光,有的要求风力等等。对此,公共设施设计应从避免对相关农业实验产生影响的方面入手,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对于避光避风沙等可能产生的需求进行设计考量。

4.其他要素。多为经济及政策方面的要素。公共设施设计不是空想,必须根据实际的经济条件进行构建。设计师在详细掌握实验站经济条件的同时,也应多方了解政府农业建设相关的优惠政策,以期在获取最大资源支持的情况下,为农业实验站提供最优的设计方案。

二、高校农业实验站公共设施的设计理念

如果说前文论述的种种设计要素相当于“砖瓦”,那么若想砌一面墙乃至造一间房,就需要相应的设计理念。遵循一个合理的设计理念,往往有利于设计师裨补阙漏,避免因忽视某些环节而造成设计方案失败的局面。

1.功能性理念。前文所述,功能要素是公共设施设计的基础。同理,功能性理念也在设计理念中占据着同等地位。功能性是公共设施存在的意义[1],没有功能性的产品也就无从称之为公共设施。实现这一理念,旨在于设施中体现其可识别度及可操作性。比如实用性的椅子,在考虑到美观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确保它的功能,不能因为刻意添加所谓的“艺术设计”而模糊了设施功能性,导致用户的迷茫。另外,在农业科技的引入上也应有所斟酌,即便是融合了高新科技的设施,也应有可被大众接受的可操作性,不然无论构想如何天马行空,没人会用的设施也不过是一堆废品。

2.可行性理念。可行性理念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要的是安全性能。保护用户的生命财产安全是设计师在公共设施设计中贯穿始终的课题,也是可行性理念最重要的部分。不管是材质,尺寸,安置地点还是操作实践,无论哪个环节的安全性无法保障,设计方案的都将被彻底否决。其二是承前文所述的可操作性,使用的难易程度决定了设施是否可以在大众当中推行,这需要广泛的调研与测试结果作为支撑。最后是实现设计所需的物料条件,考虑到实验站面积往往较大,需要从成本、量产等多方面进行考察,以获得最为经济实用的可行方案。如果要求资源过于脱离实际,难免会沦为空中楼阁。

3.生态性理念。作为农业实验站,同时作为高校的农业人才培育基地,对于公共设施的设计更应该着眼于人与生态和谐共生的绿色理念。在选材,制造过程,投放使用等环节中都应最大限度的减少对于环境的破坏。例如选用可降解材料,使用绿色能源,生态废料循环利用等等。另一方面,也可为公共设施采用整套的以绿色生态为主题的艺术风格,使整个园区富于整体性,成为学校,乃至地区的文化名片。

4.艺术性理念。对公共设施的设计应具有艺术感、时尚感。这是大部分公共设施设计所遵循的普遍原则。主要通过色彩,明暗的对比以及结构,造型的韵律突出产品的设计感。

三、高校农业实验站公共设施的未来展望

人类社会处在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身边每天都有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公共设施设计是一个创新的过程,随着人们的思想以及生活水平的进步,公共设施的概念和功能也在不断发生着转变[2]。限于国情,我国近年来才逐步兴起各种农业园区及实验站,相较于国外较为成熟的经营模式,还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1.更多功能。作为高校培养农业人才的重要基地,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比如结合现在已初具规模的农业自动化,高校农业实验站的公共设施必将在未来为农业人才储备提供更多便利的功能。

2.更加生态。生态技术及生态农业的发展,也将促使高校农业实验站公共设施向着更加生态的方向前进。智慧环境的建设以及精准化的管理,将使农业实验站更好的转向以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引领的资源化能源化发展模式。

公共设施设计论文篇10

作为依托于高校的农业实验站,其公共设施设计的内容和方法都与普通的 农业实验站有所不同。多重要素影响着设计方案是否能够实现人与农业及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及公共设施是否能为使用者带来更为美观、舒适、便捷的多重服务体验。

1.设计性要素。设计性要素主要包含了设施的功能,颜色,结构,材质及工艺等多种要素。首要的功能要素是公共设施设计的基础,决定了设施的实用价值。其次的颜色和结构要素,承载了公共设施产品的美术概念。富于艺术感令人赏心悦目的公共设施往往更能获人青睐。最后的材质及工艺要素则满足了设施对于安全性,耐用性的要求,同时也对设施的量产化给予了支持。

2.技术性要素。技术性要素是高校农业实验站公共设施的强大支撑。不同于高校常规设计,农业实验站往往能获得更为便利的技术支持。诸如新能源,新材质,互联网新技术等都比普通高校更加容易导入公共设施的设计当中。例如通过光伏农业一体化供电的技术为农业园区的公共设施提供电力支持,既完成了农业项目的研究,又避免了研究成果的浪费,自产自销,形成了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3.地理环境要素。公共设施设计要因地制宜,这一点在高校农业实验站显得尤为突出。不同的作物有着不同的自然需求,不同的农业技术也有着相应的环境条件。有的要求采光,有的要求风力等等。对此,公共设施设计应从避免对相关农业实验产生影响的方面入手,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对于避光避风沙等可能产生的需求进行设计考量。

4.其他要素。多为经济及政策方面的要素。公共设施设计不是空想,必须根据实际的经济条件进行构建。设计师在详细掌握实验站经济条件的同时,也应多方了解政府农业建设相关的优惠政策,以期在获取最大资源支持的情况下,为农业实验站提供最优的设计方案。

二、高校农业实验站公共设施的设计理念

如果说前文论述的种种设计要素相当于“砖瓦” ,那么若想砌一面墙乃至造一间房,就需要相应的设计理念。遵循一个合理的设计理念,往往有利于设计师裨补阙漏,避免因忽视某些环节而造成设计方案失败的局面。

1.功能性理念。前文所述,功能要素是公共设施设计的基础。同理,功能性理念也在设计理念中占据着同等地位。功能性是公共设施存在的意义[1],没有功能性的产品也就无从称之为公共设施。实现这一理念,旨在于设施中体现其可识别度及可操作性。比如实用性的椅子,在考虑到美观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确保它的功能,不能因为刻意添加所谓的“艺术设计”而模糊了设施功能性,导致用户的迷茫。另外,在农业科技的引入上也应有所斟酌,即便是融合了高新科技的设施,也应有可被大众接受的可操作性,不然无论构想如何天马行空,没人会用的设施也不过是一堆废品。

2.可行性理念。可行性理念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要的是安全性能。保护用户的生命财产安全是设计师在公共设施设计中贯穿始终的课题,也是可行性理念最重要的部分。不管是材质,尺寸,安置地点还是操作实践,无论哪个环节的安全性无法保障,设计方案的都将被彻底否决。其二是承前文所述的可操作性,使用的难易程度决定了设施是否可以在大众当中推行,这需要广泛的调研与测试结果作为支撑。最后是实现设计所需的物料条件,考虑到实验站面积往往较大,需要从成本、量产等多方面进行考察,以获得最为经济实用的可行方案。如果要求资源过于脱离实际,难免会沦为空中楼阁。

3.生态性理念。作为农业实验站,同时作为高校的农业人才培育基地,对于公共设施的设计更应该着眼于人与生态和谐共生的绿色理念。在选材,制造过程,投放使用等环节中都应最大限度的减少对于环境的破坏。例如选用可降解材料,使用绿色能源,生态废料循环利用等等。另一方面,也可为公共设施采用整套的以绿色生态为主题的艺术风格,使整个园区富于整体性,成为学校,乃至地区的文化名片。

4.艺术性理念。对公共设施的设计应具有艺术感、时尚感。这是大部分公共设施设计所遵循的普遍原则。主要通过色彩,明暗的对比以及结构,造型的韵律突出产品的设计感。

三、高校农业实验站公共设施的未来展望

人类社会处在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身边每天都有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公共设施设计是一个创新的过程,随着人们的思想以及生活水平的进步,公共设施的概念和功能也在不断发生着转变[2]。限于国情,我国近年来才逐步兴起各种农业园区及实验站,相较于国外较为成熟的经营模式,还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1.更多功能。作为高校培养农业人才的重要基地,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比如结合现在已初具规模的农业自动化,高校农业实验站的公共设施必将在未来为农业人才储备提供更多便利的功能。

2.更加生态。生态技术及生态农业的发展,也将促使高校农业实验站公共设施向着更加生态的方向前进。智慧环境的建设以及精准化的管理,将使农业实验站更好的转向以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引领的资源化能源化发展模式。

公共设施设计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公共工程是政府向社会公众提供的主要公共产品,是增进社会福利所不可或缺的。政府作为公共资源的使用和管理者有责任向社会公众公布公共资源使用的效率和效果等方面的信息,采用“代建制”模式是政府投资非经营性公共工程项目的大势所趋。

一、“代建制”管理模式

1、“代建制”模式的概念。“代建制”是指通过招标等方式,由项目出资人选择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单位投资人对项目招投标、勘察、设计、施工、采购和监理等建设全过程进行组织管理,项目竣工后交付使用人的项目管理方式。

2、公共工程采用“代建制”模式的优缺点。“代建制”模式促使政府投资项目“投资、建设、管理、使用”各个环节彼此分离,互相制约,克服了超投资、超规模、超标准等“三超问题”的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阻断过去公共工程在施工招投标和采购两大环节中的腐败和不廉洁现象的发生。但是,目前“代建制”的相关配套制度还不够完善,代建单位的性质、委托方式和代建项目范围不明确,投资计划、预算申报和下达、资金拨付的渠道和程序不规范。

二、“代建制”模式的流程

“代建制”模式的基本流程如图1所示。(图1)

三、“代建制”模式下公共工程的审计及建议

根据“代建制”流程,本文主要对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和竣工验收阶段进行审计研究,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1、决策阶段的审计及建议。决策阶段是选择和决定方案的过程,是对拟建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后做出判断和决定的过程。政府投资公共工程要求决策阶段的可行性研究等工作须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且满足项目后续工作的需要。

该阶段审计工作的重点就是对可行性研究进行深入细致的技术经济论证,提出结论性意见和重大措施建议,为最终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审计的目的是改变因政府实施项目过多而产生的负债建设、拖欠工程款等不良现状。

审计的主要内容:(1)市场研究,即对公共工程的市场调查和预测研究;(2)技术研究,即技术方案和建设条件研究;(3)效益研究即经济效益的研究和评价,包括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项目经济评价、综合评价与结论建议。

建议:审计中要注意审查:(1)可行性研究报告所依据的资料是否充分、准确,做出的结论是否客观公正;(2)可行性研究深度是否规范标准;(3)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否通过必需的签证和相关审批程序。

2、设计阶段的审计及建议。设计阶段是根据批准的设计任务书,为达到规定的技术经济要求,拟定建筑、安装及设备制造等所需的规划、图纸、数据等技术文件的过程。政府部门往往缺乏专业知识和系统的管理,由代建单位对设计阶段督促和严格把关。

该阶段审计工作的重点是:检查设计方案的深度及其经济合理性和设计概算。

审计的目的是通过技术比较、经济分析,严格筛选设计和施工单位,有效地阻断政府投资项目客观存在的寻租偏好以及原体制惯性带来的行政干预。

审计的主要内容是根据设计阶段的不同特点,重点对设计方案进行评价优选和对设计概算进行审查。

建议:审计中要注意审查:(1)设计过程中是否运用了价值工程、标准化设计及限额设计来优化设计方案;(2)设计方案是否达到技术经济要求;(3)设计概算的编制依据是否合理,编制范围是否与工程内容一致,编制方法是否符合现行政策规定;(4)工程量计算是否正确;(5)各单项费用的套取是否符合相关政策法规规定;(6)总概算是否包括了从筹建到竣工投产为止的全部费用。

3、施工阶段的审计及建议。施工阶段是施工单位进行各类建筑物的建造过程,也是把设计图纸上的各种线条在指定的地点变成实物的过程。政府投资公共工程多是大型复杂项目,项目组织复杂,技术、管理难度较大,需要整体协调的工作较多。在施工阶段,由代建单位负责监督管理,势必会给政府部门节约更多的物力和精力,让政府部门能投资更多的公共工程,为社会百姓谋福利。

该阶段审计工作的重点是审查设计变更是否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执行以及施工过程中实际记录、现场签证等是否真实可靠。

审计的主要内容是对施工图预算与设计概算进行比较,调整不合理的建设标准,对设计变更,施工过程中的实际记录、现场签证等进行严格审查,防止发生违法违规现象。

建议:审计中要注意审查:(1)设计变更的合法性;(2)工程造价的详细计算;(3)施工图纸中的说明、附注,套用标准图集的细节、定额套用、费率计取要符合现行规定,材料、设备的单价确定;(4)施工图预算与设计概算比较后,及时调整不合理的建设标准,保证整个工程的和谐。

4、竣工验收阶段的审计及建议。工程竣工结算,是指施工单位按照合同规定的内容全部完成所承包的工程,经建设单位及有关部门验收合格并办理竣工验收手续后,按规定向建设单位办理工程价款的结算。

该阶段审计工作的重点是审查施工过程中所实际发生的费用是否超支,是否严格按照设计图和施工图的预算进行。

审计的目的是通过对施工单位送审结算书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和复核,及时纠正所存在的错误和问题,使之更加合理地确定工程造价。

审计的主要内容是根据施工过程中实际记录、现场签证、设计变更及竣工图纸、预算定额、材料设备结算价格等多项资料,按规定向建设单位办理工程价款的结算。

建议:审计中要注意审查:(1)实际记录、现场签证是否真实可靠;(2)设计变更是否经过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双方同意,变更手续是否完备。

四、结语

公共工程建设规模大、工期长、项目参与者众多,代建单位在实施过程中所承担的责任也就越大。虽然我国现在采用的“代建制”能够解决许多不利影响,如防止“三超”现象的发生,有效遏制政府部门腐败事件的发生,等等,但是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法律法规,还是会滋生许多不利因素,审计单位应加大力度,严格审查并监督公共工程代建制的执行过程,使政府投资非营利性项目朝着健康的方向持续发展下去。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尹贻林.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研究[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2]李化.代建制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建设监理,2007.4.

[3]林谋祥.浅谈推行代建制的重要意义[J].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2007.2.

[4]Mark Konchar and Victor parison of U.S.Project Delivery Systems[J].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1998.

[5]汤汉琴.工程项目实行“代建制”审计面临的问题和建议[J].审计月刊,2006.10.

[6]李兆暖.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相关问题探讨[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5.9.

[7]周志伟.工程建设项目前期造价审计的关注点[J].陕西审计,2005.5.

公共设施设计论文篇12

长沙,湖南省会,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和商贸中心,是国务院首批授予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和优秀旅游城市,也是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和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长沙公共生活设施系统”是长沙城市形象CI系统的子系统,是人们直接感知长沙城市形象的重要部分。

一、什么是城市公共生活设施系统

城市公共生活设施系统是指在城市户外空间,包括室内到室外的过渡空间,满足人们进行户外活动时需求的装置。公共生活设施设计的着眼点在于研究公共设施、城市环境、现代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具体的探求对象为:空间、行为及设施要素组成的人类行为场所。公共生活设施是促进人与社会直接对话的道具,起着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的作用,帮助人们相互间自在而舒适的交往,是丰富市民生活、完善城市的服务功能和提高城市品质的重要内容。长沙城市公共生活设施是长沙市民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是构成长沙城市环境的重要内容。充分考虑到长沙城市公共生活设施的物质使用功能和精神功能的作用,提高其整体的功能实用性和感知识别性,能体现出长沙城市特有的人文精神与价值取向,从而提高长沙城市的生活品质和文化品味。

二、长沙城市公共生活设施系统的设计

“功能”、“造型”、“技术与材料”被认为是工业产品设计的三大要素,也是长沙公共生活设施设计的三大核心要素。造型要服从于功能,技术与材料是造型和功能内在支持。

1.功能要素

对于长沙公共生活设施设计而言,功能要素是必须首要考虑的。功能是长沙公共生活设施设计与使用者之间最基本的一个关系。功能按性质分类,可分为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在设计长沙公共生活设施设计时,不仅要满足长沙市民和游客的物质功能要求,还要根据不同产品的具体情况切实考虑精神功能的体现。

2.造型要素

造型也是长沙公共生活设施设计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良好的造型设计是确保长沙公共生活设施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的顺利实现的途径。通过造型,可以表达出长沙公共生活设施背后承载的湖乡文化内涵和现代文明形象。

3.技术与材料要素

技术与材料也是我们必须关心的方面。不同的使用功能使公共生活设施拥有不同的特点 ,在这个意义上这些特点是稳定的,不可变的,但技术的革新与新材料开发却能使公共生活设施的特点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新材料的运用或出其不意的材料运用向来能给产品带来新的感觉和新的特点 ,造型创新的同时应当积极进行材料、技术创新,当今室外家具的材料、色彩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不再如以前的呆板单调,石材、木材、竹藤、金属、铸铁、塑胶、彩色混凝土等不同材料的广泛应用,给室外家具带来了一片崭新的天空。只有不断创造出个性化、艺术化、富于创新的设计,才能适合时代的进步。

三、长沙城市公共生活设施系统的设计与识别

创新有两类,第一类是原理上的改变,如从无到有的创新,原理上发生改变,反映到公共设施设计上就是利用新科技和新材料,但随之而来的就是成本的大幅提升。第二类创新是在第一类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这类改进更符合的使用者的行为习惯和心理需求。长沙公共设施设计的识别性和个性化,不应依靠技术和材料的革新,而更多应体现在第二类创新上。换言之,长沙市民和游客直接享受的可能不是科技的进步,而是便捷、舒适的使用功能和深层的反映城市理念和人文关怀的艺术产品。

长沙的公共生活设施在满足使用需求的同时,还需要体现长沙的理念识别AI。长沙城市理念是以展现长沙“湖湘文化”个性为主,以展现长沙爱国、奋斗、务实、开放的城市精神为核心内容来定位。湖湘文化包括两个层面的内涵,从广义来看,是指自古以来陆续生息在湖南的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过程中所创造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之民风、民俗、社会意识、科学文化乃至物质文化等的总和。从狭义上看,则是指在此基础上所发展和积淀起来的文化精神。上面我们所提出的以工业设计的方法来设计长沙公共生活设施,就最能表现长沙“经世致用”、“伦理践履”的城市理念的。

在技术和材料没有突出创新的前提下,要在公共生活设施上体现长沙的识别性,一种方式是从造型要素上下功夫,即在服务设施的颜色、造型、材料和组合方式上做文章。以象征和符号的语言形式来让长沙城市的理念和文化在公共生活设施上得体现,从而达到识别的效果。比如,摘取今后设计的长沙城市标志的整体或部图案来做公共设施的造型设计,并配合标志使用的色彩来系统性的安排长沙街头各个公共生活设施的颜色。这是一种比较简便和直观的表达方式。

另一种方式是在保证物质功能的前提下,寻求精神功能的创新。人、城市和自然三者的关系上来理解长沙城市的理念和文化。以“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合而不同”的伦理观来建设长沙这个“青山绿水,亲亲家园”。这种设计思考方式是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律的,符合城市人的根本利益和身心需求。

公共生活设施不同于单纯的产品设计,最终程献给人的是其和特定环境相互渗透的印象,设计时因考虑了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与人之间的相融性。透明材料的应用使产品具有很好的视觉通透性和融合性。实用功能是公共生活设施设计的基本要求,人机工程是公共设施设计必须要研究的要素。尝试将有生命的植物融入到公共生活设施中、在设施和人之间建立一种情感联系,使设施富有生命力、促使人们像珍爱生命一样爱护公共设施。这个设计感念在满足了使用功能的前提下,通过增强精神功能,从而使使用者与公共生活设施进行全方位接触,得到精神和物质多重享受。更重要的是这个新颖独特,又能体现城市理念和文化的设计将让人们眼前一亮,很容易让人们识别,并对城市形象产生印象。可行性与创造性有时是相互抵触,但可行性又是产品设计最终完成的必要途径。也许现阶段的科技手段和管理能力达不到这个设计概念要求的水平,但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可以实现。根据这一概念,长沙如果能将市花和市树也引入长沙公共生活设施,或者是由公共生活设施组成的公共场所和环境中,将对长沙城市理念系统的推广和长沙城市形象的提升起到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俞英.设施空间畅想[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19-25.

[2]张绮曼. 环境艺术设计与理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6.45-4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