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优秀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17 18:14:34

社区教育优秀论文

社区教育优秀论文篇1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理想和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之所以几千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历经磨难,一次次凤凰涅??,最根本的就是深深植根于民族基因的伟大精神支撑和崇高价值追求。所以,一方面,党中央把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高度,成为治国理念的一个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要实现两个百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必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聚起无坚不摧的强大精神力量,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沃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合中国和时展的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我们党带领人民成功走出了一条强国富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通过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今时代特征紧密结合,更加坚定了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

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仁爱”“诚信”“天下为公”等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主要是它既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反映了人们的普遍愿望及基本诉求。做好对优秀传统文化深层价值理念及其现代意义的挖掘和阐释,把优秀传统文化义理讲透、意义讲足、现代性讲好,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要求,丰富和发展“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人文理念、道德观念,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到当代中国人心坎上的有效路径之一。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理想。在近代以来的磨难曲折和抗争中,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民族复兴梦想的追求。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人民前仆后继、顽强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我们正在一步步接近实现梦想的目标。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聚起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

二、依托社区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优势

1.文化对于职业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无法脱离深厚的文化土壤和独特的文化积淀。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借助社区教育大平台,向广大社区群众传播文明礼仪、弘扬优秀文化,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进而推动社区整体道德教育水平,促进社会和谐。

2.职业学校把社区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范畴

职业教育是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学校不仅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更担负起社会责任,把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辐射到社区,也是职业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做好公益性社会服务工作,坚持立德?淙耍?培育全民的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传递正能量,学校责无旁贷。

3.学校拥有师资和教学资源优势

学校把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教学工作范畴,建立一支胜任教学工作的师资队伍,并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的教学经验及可圈可点的成功做法,无疑为社区组织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培训工作提供了师资保证。同时,借助学校信息化网络教学平台,为社区群众建设和配送电子课件、微课及学校图书资料等教育资源,为社区优秀传统文化培训工作开展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优势十分明显。

三、依托社区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举措

1.制定培训计划

对社区广大群众,包括青少年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教育,是一项长期、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学校要把这项工作切实纳入教育教学整体工作之中,摆上学校工作日程,设专人负责。选择适合社区教育实际,推动社区居民品质和能力提升、社区家庭和睦、社区矛盾化解和问题解决的内容,进行现代化改造。通过制定中长期培训计划,统筹规划,科学设计,同步实施等方式使其发挥作用,做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两个文明成果一起要”。

2.开发培训教材

学校要在开发国学教育校本教材的基础上,组织编写通俗易懂的国学文化培训教材,以及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小故事大道理等书籍,拓宽受教育面。制定培训大纲,以突出儒家思想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载体,确立社区培训工作目标和培训重点,做到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为社区群众所接受,为社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训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3.组织社区培训

本着“有利于社区群众文化学习、方便生活”的原则,通过定期或不定期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期培训班、国学讲座、理论研讨、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促进社区培训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向纵深发展,务求方法新、理论新、重实效。培训教师要做到备教师、备教材、备学员,理论联系实际,充分结合现代化信息教学手段组织培训,全面提高社区培训教育质量。

4.参与社区活动

社区教育优秀论文篇2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培养教育年轻一代的重要内容。《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中第十八条明确提出“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大学文化。”长期以来,学院立足赣南革命老区、客家摇篮这一地域优势,坚持“价值引领为先、人文素养为重、全面发展为本”的文化育人理念,按照“知识传授,文化熏陶,价值引领”的文化育人思路,努力推进地方优秀文化进校园,积极开展以苏区与客家文化为载体的特色文化课程改革,创新了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课程教学,探索出了一条依托地方优秀文化开展特色文化课程建设之路。

一、构建“二类型、三模块”立体式特色文化课程体系

按照“知识传授,文化熏陶,价值引领”的文化育人思路,疏理、挖掘、提炼体现时代要求的苏区和客家文化精华,根据各专业属性、培养层次、培养要求构建了逻辑清晰的特色文化课程体系,形成了“知识传授型、技能训练型、素质拓展型”文化课程模块,同时为配合上述显性课程的教学,以优化文化育人环境,强化文化熏陶实践过程,塑造和完善学生的人格为着力点,开发了大量隐性文化课程,形成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配合的立体式特色文化课程体系(见图1)。

1. 依据课程性质,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显性课程,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主要是面向全校各专业开设的通识教育课“中央苏区历史大讲坛”以及有关专业的专业课程,如:“客家音乐”、“中央苏区文艺研究”等系列课程。

图1 特色文化课程结构

第二类是隐性课程,该类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之外,隐藏于显性课程之中,主要是以“中央苏区历史博物馆”、“客家文物博物馆”、“客家文化资料室”为依托的各类现场观摩、讲解训练、研究讨论等系列课程活动,以及“红色班级”建设,“红土情”校园文化节,客家体育运动会,“红色之旅”和“史迹考察”等活动。上述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辅相成,两者以合力的形式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

2. 依据课程功能,分为三大模块。第一模块是知识传授型课程。该类课程以传授地方优秀文化知识为目标,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特点,开发了“苏区体育”、“中央苏区教育简论”、“中央苏区文艺研究”、“客家山歌文化研究”、“客家音乐”、“中央苏区史”、“客家民俗研究”、“客家舞蹈研究”、“苏区精神与文化”等特色文化课程,教学重点放在基本知识的传授上。

第二模块是技能训练型课程。该类课程以文化技能训练为目标,主要包括结合不同学科、专业而开设的“红色记忆—中央苏区故事集”、“客家音乐民俗与田野采风”、“赣南采茶戏”、“兴国山歌”、“客家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客家味道—客家饮食文化研究”等课程。课程内容侧重实践能力培养,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参与各种技能训练活动,培养学生文化传承与创新意识及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基本技能。

第三模块是素质拓展型课程。该类课程属于通识教育类课程,主要有“中央苏区历史大讲坛”、“客家文化丛谈”等,面向全校本科学生开设。课程内容以历史发展为线索,贯彻史论结合、历史和逻辑相一致的原则,对苏区与客家文化进行了系统简述。主要目的是扩展学生的地方文化视野,拓展其继承文化传统的素质。

二、创新“三要素、三维度、三互动”的联动式教学体系

通过十多年来的课程实施方法改革,不断探索与积累,建立了三个基本要素(知识、能力、素质)共同作用,三个空间维度(课堂、社团、社会)相互联接,三种互动方式(课内课外互动、老师学生互动、学校社会互动)交互运用的联动式特色文化课程教学体系(见图2)。围绕“知识、能力、素质”培养要求,借助“课堂、社团、社会”三个空间维度对接,通过“课内课外互动、老师学生互动、学校社会互动”,开展特色文化课程教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苏区文化、客家文化精华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精神。

图2“三要素、三维度、三互动”联动式教学体系模型

1. 贯彻“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原则。利用三个空间维度对接,通过以苏区和客家文化教育的“三互动”,有力地促进广大学生学习和掌握苏区历史与文化、客家民俗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受到苏区精神和客家文化的熏陶和潜移默化,提高学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基本技能与创新能力,形成“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勇于开拓、追求卓越”的职业品格,成为“下得去、稳得住、用得上、受欢迎”的具有浓厚本土情感和社会责任的时代新人。

2. 大力培育和发展学生社团、校内外课程实践基地。学生社团和校内外实践基地是学生学习知识、锻炼能力和提升素质的重要载体。学院成立了“大学生红色文化研究协会”、“客家文化协会”等学生社团,建立了“瑞金密溪村客家文化田野考察点”、“客家研究中心湖江研究基地”、“安远县镇岗围民间美术教学实践点”等实践教学基地。同时,在共和国摇篮瑞金、苏区模范县兴国等县市设立了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在赣州市周边中小学建立了10余个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3. 深入开展课程教学互动活动。在社团活动方面,通过教师、专家等引导,坚持在学生中开展“红色班级”建设活动,先后建立了“瑞金班”、“于都班”、“兴国班”等一批红色班级。借助中央苏区历史博物馆与客家文物博物馆及谷雨诗社等学生群团组织,每年开展“大学生红色故事会”、“红色题材优秀影片展播”、“红歌大赛”、“苏区历史知识竞赛”、“红色文化主题艺术作品展”等系列红色校园文化活动。同时还坚持举办“客家文化展”、“客家书画摄影作品展”、“客家音乐舞蹈汇演”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在社会实践方面,利用苏区和客家文化的直观性、亲近性特点,引导学生开展客家民俗、民居、客家族群日常生活等田野考察活动,学院成立了“红色宣讲团”,联合井冈山大学组建了“赣中南红色文化宣讲团”,让学生深入同学中宣讲红色文化和苏区精神,发挥学生自我宣讲、自我教育的互动作用。组织大学生红色文化宣讲队员向赣州市中小学生宣讲和传播苏区精神。同时,积极组织大学生服务团下乡村宣传和传播客家文化知识。通过实践活动,深化了学生对苏区、客家文化及其精神特质的认识与了解,完成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的认识过程。

总之,该教学体系通过“课堂、社团、社会”与“课内课外互动、老师学生互动、学校社会互动”相互融合和相互作用,达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目标。

三、创造条件推进特色文化课程建设

学院采取各种措施,推进特色文化课程建设,保证有效实施特色文化课程。

1. 成立课程建设的研发机构。赣南是中央苏区所在地,苏区精神的发祥地,也是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形成的摇篮。悠久的历史和得天独厚的苏区和客家文化,成为学院凸显办学特色,提高育人质量,弘扬苏区精神,传承客家文化的重要资源。学院建成“中央苏区研究中心”与“客家研究中心”,发挥研究基地的研究优势,将其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

2. 挖掘课程建设的实物资源。学院注重教育教学的直观性,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先后建设了“中央苏区历史博物馆”和“客家文物博物馆”,通过实物、文献、图片等资料展示,系统勾勒苏区与客家历史文化沿革与概貌。学生通过参观活动或在老师的指导下互相之间开展讲解活动,提高了学生实践技能,对学生品格熏陶、性情陶冶、文化传承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3. 建立专门的课程教学团队。学院通过内培外引,打造由专家、教师、老红军等组成的优秀教育教学团队。形成了一支由享受国务院及省政府特殊津贴、省级教学名师、学术骨干组成的高素养校内专业教育教学团队。通过柔性引进等方式,聘请了著名党史、文化史专家为学院特聘教授,定期来校开设专题讲座与交流。近几年来,学院先后邀请了中央党史研究室、总参谋部的一大批专家学者走进校园,与大学生共话成长,播撒红色文化种子,促进大学生提升思想境界、丰富精神家园。定期邀请健在的老红军或老红军后代现场教学,以增加教学的生动性与直观性。

4. 制订加强课程建设的规章制度。为了加强对特色文化课程建设的统筹规划,推进特色文化课程建设,使特色文化课程管理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学院出台了有关加强特色文化课程建设的规章制度,先后出台了《精品课程建设管理办法》、《关于把苏区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推进“苏区精神进校园”工作方案》等,充分发挥二级学院及教师在特色文化课程建设中的作用,完善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充分发挥特色文化在育人中的作用,全面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和水平。

社区教育优秀论文篇3

以北京地区广大中小学教师为主。欢迎其他地区关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家、学者和老师参加。单位和个人均可报名。

网上报名网址:心理健康网省略,进入首页后在左侧选择“‘健康杯’评选系统”。

二、时间安排

1.优秀论文提交时间:2009年9月10日至2009年11月10日。

2.优秀论文评选时间:2009年11月、12月。

3.研讨交流及颁奖活动:2010年1月(北京,时间地点待定)。

三、活动说明

1.本次论文征集活动不收取任何费用。老师自愿参加。

2.主办方将选择工作认真、责任心强、有心理健康教育经验的专家、优秀教师组成论文评审委员会。评审委员会将严格把关,客观公正,确保获奖成果的质量。坚持三审制度,评审出一、二、三等奖优秀论文。

3.论文形式包括:经验总结、咨询辅导案例、活动设计、调查研究、教育教学感悟、理论研究等。

4.论文以作者原创为主,注重实践探索和理性思考,突出个人特点和区域特色,反映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特质和时代要求。抄袭文章不予参评。论文字数在4000字到5000字之间,内容简介100字左右,关键词3~4个。

5.请作者详细注明单位名称、通讯地址、姓名、职称、联系方式。

四、参评要求

1.论文征选形式。为保护环境,节约纸张,提高效率,此次论文征集活动采取网上提交方式进行。请进入心理健康网:省略,进入首页后在左侧点击“健康杯”评选系统,进行注册投稿。网上提交成功以后,会显示“您已成功投稿”。不要再寄文章的纸稿。

注册投稿步骤请见心理健康网“杂志快讯”和“健康杯”栏目的《“健康杯”活动网上投稿步骤》。

2.严禁抄袭别人的作品,严禁从网上下载文章进行投稿。

五、评选结果

1.获奖名单将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上公布。

2.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向获奖者颁发获奖证书。

3.主办方将另行组织专题研讨交流培训活动(通知另发),并向论文获奖者颁发证书。同时,对心理健康教育优秀课例和实践活动案例获奖者进行颁奖。

4.省略

投诉电邮:chen.rainbow.省略

社区教育优秀论文篇4

以北京地区广大中小学教师为主。欢迎其他地区关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家、学者和老师参加。单位和个人均可报名。

网上报名网址:心理健康网省略,进入首页后在左侧选择“‘健康杯’评选系统”。

二、时间安排

1.优秀论文提交时间:2009年9月10日至2009年11月10日。

2.优秀论文评选时间:2009年11月、12月。

3.研讨交流及颁奖活动:2010年1月(北京,时间地点待定)。

三、活动说明

1.本次论文征集活动不收取任何费用。老师自愿参加。

2.主办方将选择工作认真、责任心强、有心理健康教育经验的专家、优秀教师组成论文评审委员会。评审委员会将严格把关,客观公正,确保获奖成果的质量。坚持三审制度,评审出一、二、三等奖优秀论文。

3.论文形式包括:经验总结、咨询辅导案例、活动设计、调查研究、教育教学感悟、理论研究等。

4.论文以作者原创为主,注重实践探索和理性思考,突出个人特点和区域特色,反映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特质和时代要求。抄袭文章不予参评。论文字数在4000字到5000字之间,内容简介100字左右,关键词3~4个。

5.请作者详细注明单位名称、通讯地址、姓名、职称、联系方式。

四、参评要求

1.论文征选形式。为保护环境,节约纸张,提高效率,此次论文征集活动采取网上提交方式进行。请进入心理健康网:省略,进入首页后在左侧点击“健康杯”评选系统,进行注册投稿。网上提交成功以后,会显示“您已成功投稿”。不要再寄文章的纸稿。

注册投稿步骤请见心理健康网“杂志快讯”和“健康杯”栏目的《“健康杯”活动网上投稿步骤》。

2.严禁抄袭别人的作品,严禁从网上下载文章进行投稿。

五、评选结果

1.获奖名单将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上公布。

2.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向获奖者颁发获奖证书。

3.主办方将另行组织专题研讨交流培训活动(通知另发),并向论文获奖者颁发证书。同时,对心理健康教育优秀课例和实践活动案例获奖者进行颁奖。

4.省略

投诉电邮:chen.rainbow.省略

社区教育优秀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03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多数地处偏僻,自然环境恶劣,改革开放之前那里交通极为不发达,经济相对滞后,教育上存在很多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对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只有不断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提高人民素质,使少数民族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强国。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们过上了小康生活,正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国家、社会、企业单位等为少数民主地区的教育投入了很多精力,少数民族的教育已经基本步入正轨,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却不够,为了全面弘扬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我们全民道德素质,在少数名族地区的中小学教育中开设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中小学教育是中国启蒙教育和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这时期的受教育者人数众多,而且思想都是一张白纸,是奠定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孩子不仅要接受科学知识、人文知识,还要接触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这对他们能否在未来的道路上成功做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前,在我国的中小学校中普遍重视的是科学知识的传授和相应技能的培训,相对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育,有的学校甚至成了纯粹追求升学率的场所。许多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这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古代文学知识的欠缺和文学功底的匮乏。

中国多数地区的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已经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但是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才刚刚发展起来,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等才好转,所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还没有怎么重视起来,存在巨大的空白和真空区。

二、加强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青少年是我们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而如今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又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特别是当前社会快速发展,发展与成长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日趋复杂,身心健康发展受到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致使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以前更显著和突出。

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必须把重点放在新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一代,使他们通过对中传统文化的学习,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丰富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弘扬与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新一代的知识与道德并重的全面发展的人。

任何时候,一个民族的文化的振兴与发展都离不开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没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就像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实现整个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教育,少数民族地区是至关重要的一块,而中小学生就如同刚发芽的树苗,只有他们茁壮成长,才有未来的一片深林,以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值得所有教育人士的重视。

三、如何加强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民族在任何时展文化,必须重视弘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离开了传统文化,就丢掉了文化之魂,失去了发展的方向,也就淡化了民族特色,并将沦为外国文化的附庸。

对于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提出如下建议:

一、开设形式多样的课程

在中、小学普遍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课堂形式可以丰富多彩,上课的重点不在于他们能记住多少,而是让他们对传统文化有所接触,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学习传统文化知识。

二、加强培养教师队伍

传统文化教育质量取决于教师水平。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的师资力量有所提高,但是达到比较好的水平还需要一些时间。我们可以集合社会、高校等资源,通过培养训练,形成一支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熟悉传统文化教材,熟悉教学方法,有独立教学能力的中小学教师队伍,使其投身于我们的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事业中去。

三、加强科学教育教科书的建设和教学资料开发

各地区要结合本地域特点编写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教材,并不断加工修改、提高教材质量,逐步将全国传统文化课教学引向健康发展轨道。

四、建立少数民族地区中国传统文化园

借鉴全国各地青少年教育基地的建设经验,利用博物馆、展览馆、公园和现有各类教育基地等场所,为广大青少年建立中国传统文化设施和活动,展示富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园,使其成为学生的校外课堂和群众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公益性文化活动中心。

五、创造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节目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要有良好的平台。中小学学生比较热衷于动画片,所以国家、社会、企业可以投资创造更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少儿节目、宣传片,以此为平台,使中小学生能够在无形之中接触到我们的传统文化。

四、结束语

十中提到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投入到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强各民族整体的传统文化教育,我国是一个少数民族较多的国家,不同的少数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无论是思维方式,还是行为习惯都有很大的差别,但不论是哪个民族,都有着共同的理想,那就是繁荣稳定。各民族地区的繁荣稳定才能保障我们国家的昌盛,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前提就是各民族团结互助、相亲相敬,为此,除了要保留本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传统,还要学习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从小开始吸收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培养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最终成为可以为家乡,为国家的建设奉献一份力量的人。

参考文献

[1]赵德忠.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中国教育报》,2007年6月27日第1版.

社区教育优秀论文篇6

1998年我分配到花山小学从事五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1999至XX年在花山小学从事毕业班的班主任和语文教学工作。XX年响应学校号召主动到吴桥小学支教;XX至XX年在花山小学从事毕业班的班主任和语文教学工作,并担任语文教研组长。XX年从事毕业班班主任和语文教学工作,并承担寄宿部管理工作。

十二年来本着对学生、对家长、对社会负责的思想,以年青人特有的冲劲和闯劲,活跃在教学的一线。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热爱我的岗位,热爱我所教的语文学科。我认真地备课、上课、做着课堂反馈、及时认真地批改着作业,不断学习,更新观念,活用方法,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并不断参加各种活动,在活动中提升自己、锻炼自己、完善自己,虽然忙碌,但我快乐着。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关爱、尊重每位学生,努力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并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及时通报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学生要求严而不苛,人无完人,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给予学生宽容、理解,既利于学生错误的改正又教给学生宽以待人。平时注重对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指导,培养学生责任感。关注学生心理变化和情绪波动,及时疏导,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注重自己的言行,为学生做好表率。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曾经取得的主要成绩如下:

在班主任方面:

1999—XX年花山镇优秀中队辅导员;优秀师徒对子;XX年花山镇优秀中队辅导员;XX年区优秀中队辅导员;XX年区优秀班主任;XX年花山镇优秀辅导员;XX年完成支教任务;所带班级被评为区优秀班集体;XX年区优秀中队辅导员;XX年花山镇优秀共产党员;XX年区优秀共产党员;XX年武汉市百名优秀班主任;所带班级获市优秀班集体;

在业务方面:

XX年区第九届“进取杯”品社学科二等奖;区教育学会年会课例评比一等奖;区德育论文二等奖;XX年区小学语文现场教学设计比赛二等奖;区品德与生活现场说课一等奖;执教了一节区级研讨课;武汉市课例评比二等奖;XX年区小学第十届“进取杯”品社学科一等奖;区优秀课例评比二等奖;区第十届“进取杯”优质课展示活动中执教了一节区级展示课;武汉市课例评比二等奖;湖北省教育学会论文评比二等奖;区骨干教师展示课活动中执教一节展示课;XX年洪区品社学科优秀课例评比一等奖;区家长学校优质课比赛二等奖;区第十一届进取杯语文学科一等奖;

十几年一线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的经历是我宝贵的财富,点滴的成绩也给了我面对政教工作的信心。如果我有幸接手政教工作,将从下面四个方面展开:

一、班主任工作方面

社区教育优秀论文篇7

坚持以树立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德为人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以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水平为重点,进一步拓宽“三德”教育活动渠道,从深度和广度延伸“三德”教育活动,实现“三德”教育与社区教育、双健康教育和小手拉大手教育有机结合,丰富“三德”教育内涵,切实使干部教师成为传播文明的使者,实现和谐校园、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

二、基本原则

1.学习教育与推动整体工作相结合。

2.主题教育与社区教育、双健康教育、小手拉大手教育相结合。

3.“三德”建设与创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相结合。

三、主要任务

(一)模范遵守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从礼仪教育入手,突出懂礼貌、知礼仪、重礼节的主题。通过活动教育引导干部教师知义明礼、互助友爱、和谐相处、遵纪守法、保护环境。在公共场所要自觉遵守公共行为准则,维护公平正义。为人处事要树立和谐相处的理念,多为他人着想,要热心公益事业。要增强法制意识,带头学法、用法、守法,自觉维护公平正义,通过礼仪教育,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和谐。

(二)积极弘扬家庭美德。

家庭美德从和睦教育入手,突出宽容、礼让、孝敬的主题。通过活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家庭生活中提倡孝敬老人、爱护子女、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互助的良好风尚。要树立家和万事兴的观念,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宽容礼让,互敬互爱、互信互谅,实现感情和生活上的和谐。反对暴力、反对铺张浪费,倡导文明简朴的生活方式。

(三)坚持恪守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从诚信教育入手,突出诚实守信的主题。通过活动引导干部教师牢固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信用意识和道德观念,真正做到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全面提升道德水平。在学校要脚踏实地、爱岗敬业,社会交往中要坦诚待人、诚实守信,工作中要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刻苦钻研、忠于职守,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对社会要多讲奉献,多讲责任。

(四)注重提升个人品德。

个人品德从仁爱教育入手,突出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主题。通过活动教育引导干部教师从身边的点滴善事做起,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不但要自己学会感恩,而且要通过自身的言行教育引导家庭成员,尤其是学生,从感恩社会、感恩国家、感恩人民延伸到对党、对人民、对祖国、对社会主义的热爱。使学生从小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四、具体措施

(一)完善学习制度,做到时间、人员、内容三落实。

一是要坚持学习日制度,组织学习中央、省市区有关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文件和领导讲话,切实增强“三德”教育的导向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购买发放一些“三德”教育方面的资料,便于大家学习。三是建立学习检查制度,以保证教育学习活动的效果。

二是开展良好行为竞赛活动。着重抓“五个做起”,即:即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家庭做起。倡导“十要”,“十不”即:要知法、懂法、守法、护法,要遵守礼仪、行为文明、语言文明,要讲信用、讲信誉、信守诺言,要工作专心、认真、责任,要爱护公物、讲究卫生,要团结互助、尊老爱幼,要廉洁奉公、甘于奉献,要勤劳俭朴、勤俭持家,要见义勇为,要移风易俗。不随地吐痰、乱扔乱倒、乱贴乱画,不乱停乱放、乱穿马路,不损坏公物、花草树木,不体罚、侮辱、讽刺、挖苦学生,不推销资料、违规补课,不赌博、酗酒,不奢侈浪费,不在公共场所高声喧哗,不在公共场所吸烟,不歪曲事实、欺骗他人。

三是学校要因地制宜,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和各种教育手段,采取集中学习、礼仪、心理健康专题讲座、收看录像和交流讨论等多种有效方式,组织教师深入学习教育法律法规、“三德”理论知识,广泛收集全国各地先进教师的典型事迹,并树立本校师德优秀的榜样,丰富学习内容,提高学习实效。要加强“研学一体”,引导广大教师把学习到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中的礼仪、文明市民守则与学生共同学习、遵守形成小手与大手相拉的模式,与教育改革、教育科研相结合,促进教师确立正确的职业思想、道德观念,不断优化教师的教育行为。

(二)加大奖惩力度。

“三德”教育活动与法人校长考核、队伍建设星考核和学年度“双百”评优相结合。对学校内教师违反“三德”规范的,实行“一票否决制”和责任追究制,具体规定为:⒈对责任单位的处理:取消该学校学年度内综合性荣誉评定资格,取消学校队伍建设星评定资格;⒉对法人校长的处理:取消法人校长当年度考核评“优秀”的资格,一年内不得评为优秀校长、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综合性荣誉;⒊对违纪教师的处理:取消该教师当年度考核评“优秀”的资格,当年度不得评定优秀教师、师德标兵和优秀班主任等综合性荣誉称号,情节严重的,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为使这项工作落到实处,区教育局将设立“三德”投诉专线(8196014、8196010),各学校设立意见箱,对投诉的事件必须两周内反馈处理意见。各学校聘请“三德”教育监督员,定期听取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对“三德”教育活动的意见和建议,自觉接受监督。对投诉事件要加大查处力度,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落实。

(三)加强“三德”宣传。各单位充分利用校报(刊)、板报、广播、网络等宣传媒体,集中开展师德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弘扬干部教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爱生、勤学乐教、廉洁奉献的先进典型,努力用典型来引导人、鼓舞人、教育人,充分发挥榜样的激励、示范、带动作用。区教育局及时总结学校“三德”建设先进经验和规律,通过召开现场会、研讨会、“三德”论坛,促进“三德”建设成果交流、辐射和共享,整体提升“三德”建设水平。

(四)强化考核评估。区教育局将“三德”教育内容充实到学校队伍建设星的评价体系中,作为学校队伍建设星评定的重要考核指标。同时,学校也要将“三德”水平纳入教师学年度业绩考核方案之中,通过采取教师互评,学生、家长、社区参评等方式,对教师“三德”水平进行全方位考核。学校建立学校、家长、社区共同参与的“三德”建设监督网络,以实现“三德”建设监督的全覆盖、全方位。

五、总体部署及活动安排

根据教育局统一部署,本学期分为“修身治教、正德育人”的主题教育活动、“教师之歌”的宣教活动、“为人、为师、为学”的先进选树活动、“感动教坛”的巡回报告活动四个方面。

1.“修身治教、正德育人”教育活动(2009年3月)

主要内容:各单位以法人校长(园长)为责任人,组织全体教师重点学习公民社会公德读本、家庭礼仪教育读本及教育局下发的《中国师德手册》等理论读本,深入开展“三德”教育校本理论探究,引导教师对“三德”教育的理性思考。

主要形式:采取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专题讲座,个人思考与会议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每周二下午组织全体教师集中学习或会议交流,时间不少于1小时,结合座谈会、研讨会、报告会、经验交流会、征文比赛、演讲比赛和报刊、板报、广播校园网等媒体开辟专栏,扩大受教育面。

学习要求:学校要把“三德”教育活动与小公民道德规范建设结合起来,以共同提高师生思想道德水准。通过“三德”集中教育活动的学习,转化为广大师生的内在精神动力,促进教师职业道德的自我完善、自我约束、自我提高。要紧紧围绕新时期教师素质要求,坚持“三德”教育的创新、围绕“三德”教育的社会环境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交流经验,畅谈体会,从思想深处认识“三德”教育的重大意义,切实加强教师讲“三德”的自觉性。学校将教师参加学习情况列入年度工作考核的内容之一。

2.“教师之歌”宣教活动(2009年4-5月)。

各学校要以活动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组织新时期教师形象大讨论、“三德”演讲、收集整理“教师忌语”、家长评教恳谈会、“三德”话题讨论、优秀教师报告会、教师工作手记展、优秀教师事迹观摩、典型经验交流座谈会、警示事例分析等活动,使广大教师自我教育、自加压力,逐步把“三德”教育转化为教师的内在理念和自觉行动。

各单位结合“三德”理论教育,开展“塑教师形象,展‘三德’风采”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要求每年将5月份确定为“三德”实践月,实践活动将社区教育、“双健康”教育、小手拉大手教育统筹考虑,要求学校利用双休日至少安排两次全员师生参加的社会公益活动,活动内容围绕社区建设、环保服务、帮扶孤寡老人、走访贫困生家庭等;教师以争做“三德”先进个人为契机,每周至少有一次实践活动,活动内容可根据自身参与社区建设、创建和睦家庭、关爱学困生等进行实践。

区教育局将利用新闻媒体、教育简报等形式及时对典型单位和个人事迹进行宣传,举办“我与三德建设”为主题的教师征文活动。

3.“为人、为师、为学”先进选树活动(2009年6月)

“三德”教育活动先进个人评选纳入学年度“双百”评优范畴。中心校和区直学校以“三德”教育成果展示为核心,谋划本单位“三德”教育成果展示活动。中心校成果展示可采取集中展示,也可由所辖学校承担成果展示,区直学校以学校为单位展示,展示时间不低于1小时,各单位将展示活动全程录象刻盘,于月末上交人事科,作为“三德”教育活动先进集体评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区教育局将对本次“三德”教育活动取得的成功经验进行认真总结,形成资料汇编、优秀论文集、电视专题片等一批具有推广价值的成果。做到学有典型,比有榜样,为推进“三德”建设工作的持续深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感动教坛”巡回报告活动(7-8月)

社区教育优秀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4-0009-03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支持,教育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现代社会,国家之间的竞争逐渐的演变成科技与人才的竞争,而教育是人才的关键,是一个国家发展的脊梁。教师资源作为教育活动中唯一能动的工具,在教育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国,教育成为民族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也在不断地增加。国家对教育投入加大的背后也出现了另一个问题:对资源分配的不合理,使中东部地区享受更多的优惠,而相比之下原本在教育教学等方面都落后的西部地区,由于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合理,与中东部地区教育质量的差距在增大,西部地区的教育质量令人担忧。

一 西部地区教师资源分配现状

1.西部地区有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的自然优势

西部地区受地理以及人文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教育相对落后。人才、知识的匮乏造成的负面影响日益凸显。不仅制约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也阻碍了西部地区经济及思想观念的更新,更重要的是这影响着整个国家人民知识水平和社会的发展。总体来说,在西部教育问题上存在以下问题:(1)西部地区教师的待遇低。与全国总体水平相比,西部地区的教师工资处在偏下的位置,有些地区工资不能按时全额发放,使教师对工作失去兴趣和信心,导致教育质量不能保障。(2)师资分配不合理。西部地区由于城乡差距较大,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水平不均衡十分明显,一些偏远地区缺编现象严重。由于条件差、待遇低,导致没有人愿意到偏远地区任教。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偏远地区——经济落后——教育不发展——思想观念落后对教育需求小——教育范围小发展缓慢——思想提升不上去——经济落后。(3)师资稳定性差,优秀教师严重流失。与东中部相比,西部经济、文化落后加之西部政府财政困难,不但不能吸纳优秀人才,有些应当享受的基本待遇无法兑现,致使优秀教育人才都到东中部地区寻找自己的发展契机。(4)代课教师多,缺乏责任感。由于财力不足,西部地区难以接纳优秀的教师资源,只能招收廉价的代课教师,由于薪酬很低,就会造成按酬付劳的现象,代课教师缺乏责任感。由于各种原因,致使西部地区教育质量不能保证。

2.西部地区城乡间教师流动状态

由于西部地区经济文化及教育的现状,出现了西部地区城乡间教师的流动。教师流动在一定意义上有积极的作用。在当代社会分层研究领域,功能论认为:阶层流动的合理性、开放性是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根本要求与体现,没有开放性、包容性的社会分层机制,社会的发展将失去活力。教师资源作为一个流动的群体,教师的流动将带来师资间的竞争,从而迫使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教育的责任感。而在教师流动的背后,出现了另一个问题:西部地区教师资源本来就匮乏,一些优秀的乡村教师,纷纷往城市流动(单向流动)。优秀的乡村教师往条件相对较好的县城发展,而乡村教师原本不多的人数就会变得更少,优秀教师的单向流动,致使乡村教育水平下降,教育教学的质量更无从谈起。出现单向流动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城镇相对较发达,生活条件较好,交通方便,待遇有保障,生活质量较高,而且与偏远地区相比,城市的发展空间会更大,有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四川某县级中学教师流动意向调查表

平均每年你身边有多少个教师调动 5个以上

(18.3%) 3~5个

(32.08%) 1~2个

(49.6%)

如果有可能你是否会考虑换个学校 一定会

(14.45%) 很可能会

(29.77%) 无所谓

(22.73%) 可能不会

(15.03%) 不会

(17.92%)

希望转到哪一行政区的学校 省会城市(32.81%) 地级市

(22.92%) 市县

(41.15%) 乡镇

(2.60%) 农村

(0.52%)

由上表可知,在西部教师队伍中,较多的教师希望能到市县或更高的行政区工作。到乡镇、农村工作的教师仅占3.12%。当这样不合理的单向流动成为一种趋势、一种规模时,偏远乡村教育的水平就无法得到保证了。甚至出现了一个学校两三个教师,一个教师同时担任多门课程。在这种情况下,与城市的升学率、教育质量当然无法相比。

二 教育公平问题在西部教师流动过程中的矛盾

教育的公平总体上来讲,可分为教育外部和内部的公平。教育外部的公平指教育作为一种权利或利益在分配上的公平,它主要考虑权利与利益是如何向整个社会不同的群体、组织以及个人间进行公平分配的。而教育内部的公平则体现

* 本文为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西部地区城乡教师合理流动与利益补偿机制研究》(编号:12YJA880019),项目负责人:冯文全。

的是一种交往上的公平,即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的特质以及学生如何根据教师个人风格在交互主体的意义上实现教育过程中互动性影响,最终使学生发展成为应该成为的人的过程。

教育作为一种权利或是利益在分配上向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公平的分配,在西部教育中,教育公平对教师和学生都有不同的定义。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是其他社会活动中的一维,并且促进了其他社会活动的发展。与其他的社会活动不同的是,教育活动中包含了两个重要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在权利与利益的获得上,学生需要获得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同样,教师也有权利获得与其劳动付出相等的利益。首先,就教师而言,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其次,教师是知识、理论、技能的传授者和智能的开发者,作为教育教学活动中唯一能动的资源,教师资源分配的不合理,必然会引起教育的不公平。西部地区教师条件差,住宿、交通、生活等条件与城市教师相比差别也很大。偏远地区教职工住宿条件普遍很差,以四川某偏远地区中学为例,学校一共9名任课教师,分配了2间教职工宿舍,由于离县城较远,到县城的交通费用是15元,造成了偏远地区教师生活不方便,甚至缺少必要的生活物品。年轻的教师表示如果有机会还是会争取去条件较好的县城发展。教师工作作为社会活动中的一种特殊的职业,它的职业性质决定了教师工作的平等性,但在西部地区,教师的收入、福利待遇、个人发展空间与城市教师相比,有着很大的差别。近年来,绩效工资的实施,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偏远地区教师的收入状况,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偏远地区教师待遇偏低这一事实。教育本应是公平的,教师工作应是无差别的,但在待遇上的不公平,造成了教师的单向流动。教师为寻求公平出现大规模的单向流动,致使教育工作无法在一个相对公平的环境下进行。

亚里士多德曾指出:“正义是某些事物平等的概念,所谓的平等有两类:一类为其数量相等,另一类为比值相等,‘数量相等’的意义是你所得的相同事物在数目和容量上与他人所得者相等;‘比值相等’的意义是根据各人的真价值,按比例分配与之相衡称的事物。”作为学生主体,教师流动对教育公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育公平在教育的“数量”与“比值”中又有着不同的体现,教育公平是实现我国教育机会公平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保障。受教育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每个公民不论年龄、民族和性别都拥有这一权利。既然是一项基本的权利,那么每个公民都应该享受到相同的待遇。教师的不合理流动,也称教师由偏远地区到高一级的行政地区的单向流动,势必造成偏远地区教师的流失,大量教师的流失,对学生而言,是在教师“数量”上的不平等。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都不一样,教师只有在相对的一段时间内,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与学生的学习生活、交流中,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制定出适合学生学习、成长的方法,从而进行教学活动,而教师的流动,造成师资的不稳定,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教师频繁的流动在与同龄城镇学生相比,“比值”上更是不平等。“比值”的相等是针对不同的个体所分配相衡称的事物。西部地区教师较少,优秀的教师都想去更高一级的行政地区任教,就造成了西部偏远地区学生缺少优秀教师,频繁地更换教师,尤其是优秀的教师的频繁更换,造成教育质量偏低,与城市学生相比“比值”不等。例如,四川某偏远地区初一学生王某,在一个学年内三次更换英语老师,三名教师的教学方法都不相同,王某在一个学年内总是在适应不同的教师,学习由主动陷入被动。在教师单向流动的偏远地区的学生的课程都难以保证顺利地完成。这与城市教育中,大量优秀乡村教师的涌入相比,显然不公平。在这样的背景下,在教师师资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在“数量”与“比值”都不等的情况下,何谈提高教育质量?何来教育的公平?

三 促进西部地区教师合理流动,保障西部教育公平的建议

合理的教师资源流动能增加教育间的竞争,增强教育的活力,发挥有益的调整作用,让教师更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教育规划纲要》已提出,将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由此,对促进西部地区教师合理流动,保障西部教育公平提出一些建议:

1.增加教育的投入,制定政策制度

加大政府对西部地区教育的支持,对偏远地区的中小学师资增加投入。绩效工资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偏远地区教师的待遇,调动了偏远地区教师的积极性。具体做法:在原有的扶持力度上可加大偏远地区教师的工资待遇。可按照阶梯补贴的办法给予补贴,以县中心为据点,离县城越远的补助越多,呈阶梯形向偏远地区补贴食宿、交通等费用,保障每个偏远乡村教师的利益。给予偏远地区教师政策性帮助。为解除偏远地区教师的后顾之忧,可以政府出资,学校联合,分发教职工宿舍,从源头上把教师稳定下来。政策上倾斜,多给予偏远地区教师政策上的帮助,如子女加分政策、优先评优等。

2.遵循“扶弱”的原则,开展城乡校际之间一帮一互助

针对城乡教师资源分配的不合理,可采取城乡校际间的互助,城市每个学校联合偏远地区一个学校,一帮一互助,从城市教师中调配优秀的教师到偏远地区任教,帮助偏远地区学校。让城市中优秀的教师到偏远地区去,提高偏远地区的教育质量。偏远乡村的教师可以到城市去,学习城市教师教学的经验,并形成制度,每个教师机会均等,教师的支教与教师职称挂钩,且规定合理的年限(适合学生发展的周期),稳定教师情绪,增强教师责任感。

3.建立积极的价值导向作用,鼓励大学生扎根基层

大学生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担负着社会国家的使命。应鼓励青年大学生到基层,扎根基层,充实教师队伍,为教师队伍注入新鲜的血液。此外,还应发挥积极的价值导向作用,引导大学生在基层工作,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才智。

四 结论

通过走访与得出的相关数据可以看出,西部地区城乡间的教师流动对偏远地区的学生成长极为不利,教师的频繁流动造成西部地区教育资源不稳定,教育质量与中东部相比有明显的差距。出现问题的原因有:制度的不完善、传统观念以及现存的矛盾等众多方面。合理的师资分配、教师流动,是解决西部教育问题的关键。

为了解决西部教师频繁流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三点可行性建议,然而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社会、家庭、学生共同、长期的关注。教师的流动也不仅仅是政策、个人可以解决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教育肩负着一代代人的成长,也肩负了国家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艳艳.改善西部地区教育现状的思考[J].科教文汇,2008(6)

[2]朱志勇.教育社会学的功能论和冲突论——兼论两种理论对我国教育现状的解释[J].上海教育科研,1997(6)

[3]陆有铨、石中英.公正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社区教育优秀论文篇9

二,工作上,认真备课,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每一节的课件都精心设计,力求做到有创新,能够激发学生兴趣,重点突出,对难点的处理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坚持每周的集体备课,与其他老师沟通,集思广益,吸取其他教师好的设计,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课堂上努力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们在轻松愉悦中完成学习任务,与学生关系融洽,经常也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对老师的意见和看法,能及时的发现自己教学中的一些不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方面,同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遇到有问题的学生,能够帮助班主任老师疏导学生。作为备课组长,能够做好组内教研计划,安排教研活动,备课,鼓励老师积极发言。在教研活动中,认真听课,积极评课,争取对授课教师有所帮助。作为师徒帮带中的师傅,积极辅导青年教师,每听完一节课,都给予鼓励和表扬,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措施,使他们在教学的道路上快速前进,在他们做公开课的时候,认真帮助他们精心设计,争取做到最好,看到他们的成长,我由衷地为他们感到高兴。

社区教育优秀论文篇10

评选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群众公认、倾斜一线,的原则,严格按评选条件和程序进行评选。 评选范围:区内各学校(幼儿园)在职教师。

二、评选条件

推荐评选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和优秀教师必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模范履行岗位职责,求真务实,开拓创新,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并具备以下条件:

1、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推进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关心学生的全面成长,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在培养人才方面成绩显著;

2、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教育理论,认真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刻苦钻研业务,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成绩突出;

3、在教育教学研究、科学研究、教学改革、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用于探索,取得显著成绩;

4、热爱本职工作,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为人正派,在教育管理和学校建设、服务方面成绩突出。

三、评选程序和步骤

(一)组织推荐(5月7日—5月31日)。各学校(幼儿园)组织召开全体教师大会,根据评选原则和条件,讨论、确定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的推荐人选。

(二)公示上报(6月1日—6月15日)。各学校(幼儿园)将本单位的推荐情况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公示。公示期为3天。公示结束后,推荐结果和相关材料报区教育局。

(三)讨论评审(6月18日—6月30日)。 区教育局对各学校(幼儿园)上报的推荐材料进行充分讨论、严格评审,研究确定表彰名单。

(四)表彰宣传(8月31日前)。 在区教育系统内对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进行表彰,将他们的先进事迹进行宣传和展示。表彰将以表彰大会结合文艺汇演的形式进行。

四、相关要求

社区教育优秀论文篇11

推动《论语》进社区、进学校、进数字平台。

推举“山东好人”。

2013年11月在山东考察时强调,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振奋中华民族精神。山东注重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为建设美德山东、文明山东、诚信山东提供丰厚的道德资源。

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内涵。充分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和发展前景,正确处理弘扬传统文化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关系、与坚持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的关系、与吸收外来文化的关系,以及与发展以网络化、信息化为标志的现代文化的关系,真正做到兼收并蓄、创新发展。发挥省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课题组、社科规划项目、社科优秀成果评奖的导向作用,策划重点研究项目,促进多学科资源共享,组织以孔子及儒家思想为核心的齐鲁文化研究阐释。对适合于协调不同时代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都要结合具体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含义。

社区教育优秀论文篇12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市、区委八届九次全会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学习和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为主线,认真构建保持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长效机制,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党员思想道德素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教育、引导和激励全区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以先进典型为榜样,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更高标准,追求更高水平,为实现区委八届九次全会确定的目标,打好“十一五”良好开局,推进全区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而努力奋斗。

二、主要活动内容

1、学习活动最近,同志在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对学习贯彻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强调:“要始终把学习、遵守、贯彻、!维护作为全党的一项重大任务抓紧抓好。”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和中央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分别就贯彻落实同志的讲话精神、深入学习贯彻提出了明确要求。为了进一步增强全区基层党组织搞好自身建设的意识和提高广大党员学习、遵守、贯彻、维护,永葆先进性的自觉性,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借鉴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功经验,组织全区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集中开展学习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用学习贯彻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实际行动,促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上一个新水平。

2、评比推选活动为迎接建党85周年,深入总结先进性教育成果,今年“七·一”前夕,中央和市委都要表彰一批先进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区委也要表彰45个左右先进党组织、100名左右优秀党员、40名左右优秀党务工作者。为了做好评选推荐工作,全区各基层党组织要在深化“创先争优”活动和“强基创先”工程的基础上,采取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方式,层层开展评比推选先进典型的活动。在评比推选活动中,要大力总结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以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党务工作者创造出的加强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好的经验和做法;大力总结基层党组本文来自文秘之音网,在百度中可以直接搜索到文秘知音网站织和广大党员、党务工作者围绕落实市、区委八届九次全会精神,为加快我区“三步走”目标实现和“三个基地”建设实施而忘我工作、努力拼搏奉献的典型事迹;大力总结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党务工作者以服务群众为己任,尽心尽力为群众排忧解难,带头践行“八荣八耻”,在推进全区社会发展和稳定中,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突出事迹。在认真总结的基础上,每个单位都要树立1-2个具有一定影响力、群众信服的先进典型,通过各种媒体的宣传报道,在全区形成学赶先进、争创一流的良好氛围。

3、理论研讨活动搞好理论研讨,把先进性教育活动创造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上升为理性认识,对于巩固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为扎实取得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理论成果,全区各单位党组织要在前一段开展理论研讨活动的基础上,结合学习贯彻活动,重点围绕几年来各单位在党建工作中取得的实践成果,组织党员联系实际,通过座谈、交流、征文等不同形式,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地将理论研讨活动进一步深化。要将理论研讨的过程做为对广大党员干部用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再武装、再教育、再实践、再提高的过程。通过深入的理论研讨,将成功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来认识,将实践成果转化为规范化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理论研讨对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指导和推动作用,不断巩固和扩大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果,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和各项工作上水平。为总结、交流、推动理论研讨活动,区委将于4月下旬召开全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与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研讨会,进一步把理论研讨活动引向深入。

4、党员主题奉献活动党员奉献是我区坚持近20年的优良传统,结合纪念建党85周年,要继续深化党员奉献的载体,拓展党员奉献的形式,在全区开展“迎‘七·一’为党旗增辉”奉献活动。要组织党员立足本岗,开展岗位奉献活动。紧紧围绕本单位和全区的重点工作、重点工程,积极建言献策,勤奋忘我工作,以优异的成绩向党的生日献礼;要组织党员面向社区开展社会奉献活动,各单位党组织要充分发挥行业特点和党员个人特长,积极认领社区奉献岗位,在创造环境优美、治安良好、文明和谐、生活便利的 新型社区中充分发挥党员应有的作用;要组织党员利用建关系、结对子的载体,进一步开展帮困解难奉献活动。每个基层党组织都要重点解决几个群众反映强烈和急需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坚持为困难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使困难群众充分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和党员同志们的爱心。要在“七·一”前,集中组织一、二次专题党员奉献活动,将党员奉献活动不断引向深入。

三、方法步骤

系列活动分为学习评议、评比推选、实践活动、宣传表彰四个阶段进行(根据需要有的阶段可以交叉进行)。主要方法步骤是:

学习评议阶段(3月20日至4月20日)。要以党支部为单位,采取集中学习为主,个人自学为辅的方法,组织党员认真开展学习活动。要原原本本地学,反反复复地学。为加深对的理解和认识,要把学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可以采取专题辅导、知识竞赛、座谈交流和专题研讨等形式。党组织书记要以学习、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题讲一次党课,党员领导干部在学习中要发挥表率作用,不仅要积极参加所在支部的学习,还要把学习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带头学习、遵守、贯彻、维护;带头践行“八荣八耻”。集中学习的时间一般不少于20学时。

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全区基层党组织要利用组织生活会的形式,组织党员紧密联系工作和思想实际,对照进行自我总结和评议,有书写能力的党员要撰写1500字左右的自我总结评议材料。党组织要重点围绕发展党内民主、严明政治纪律、强化制约监督、加强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对照检查;党员要重点围绕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八荣八耻”道德修养、遵守组织纪律、改进思想和工作作风、发挥作用等方面进行对照检查;党员领导干部还要从为民服务宗旨意识、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廉洁自律等方面进行对照检查。要针对差距和不足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并认真抓好落实,把的要求真正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各单位的学结于4月底前报区委先进性教育活动办公室。

评比推选阶段(4月21日至4月30日)。全区各级党组织要按照评选条件、范围和分配的名额认真开展评选推荐先进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工作。

1、评选的范围评选的范围是党的关系在我区的各条战线的基层党组织、正式党员和党务工作者。这次评选表彰的重点是20__年以来在我区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基层党组织、生产和工作一线的共产党员、党务工作者。处级党员领导干部原则上不参加评选推荐。优秀党务工作者主要包括基层党组织的书记、副书记、委员;纪检、党办、组织、宣传、统战、老干部和党校等部门从事党务工作的同志,也包括兼职并主要从事党务工作的同志。

2、名额分配原则和方法名额分配主要是根据各单位党组织和党员、党务工作者数量以及分布情况确定。有的单位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党务工作者数量比较少,没有分配名额,但有符合条件的与区委组织部沟通后也可以推荐。

3、评选条件评选先进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以规定的党的基层组织的基本任务、党员必须履行的义务和对党员干部提出的要求为基本条件,并紧密结合当前经济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新的实践和要求提出评选条件。

先进党组织的评选条件:⑴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市、区委八届八次、九次全会部署,积极组织党员学习政治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加强。

(2)坚定不移地宣传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团结带领党内外干部和群众,围绕推进区域经济发展这个中心,扎实工作,出色地完成本单位的各项工作任务。

(3)高度重视和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按照党员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要求认真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改进党组织的工作方法、工作作风和活动方式,创造性地开展党的工作,先进性建设成果突出,群众满意程度高。

(4)坚持从严治党,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开展正确的荣辱观教育,有效地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和监督,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明显。

(5)自觉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挥集体领导作用,团结协调,清正廉洁,公道正派,敢于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和不良倾向作斗争,树立起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

(6)充分相信和依靠群众,千方百计为群众谋利益,把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同为群众办实事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党员和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得到党员和群众的拥护。

优秀共产党员的评选条件:(1)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带头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全面落实市、区委八届八次、九次全会部署,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

⑵模范执行党和国家现阶段的各项政策,自觉保持党员的先进性意识,带头践行“八荣八耻”,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影响和带动群众在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

(3)努力学习和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具有较强的生产、业务和工作能力,在本职岗位上做出一流的成绩。

(4)牢记党的宗旨,模范遵守,坚持“两个务必”,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在党员和群众中有较高威信。

(5)坚持党性原则,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弘扬正气,明辨是非,勇于同危害人民、危害社会、危害国家的行为和各种歪风邪气做坚决斗争。

优秀党务工作者的评选条件:评选优秀党务工作者在参照优秀共产党员条件的同时,还应突出热心党务工作,求真务实,有创新精神,积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4、评选方法在总结评议的基础上,按照开门搞评选的要求,以党支部为单位组织党员和群众分别进行推荐提名,党组织可以自荐;召开党支部委员会根据绝大多数党员和群众的意见确定本支部的先进人选报上一级党组织;各单位党委(工委、总支)根据基层党组织上报的人选情况,按照好中择优的原则,通过召开讲评会、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听取党内外群众的意见后进行筛选;在认真进行考察的基础上,召开党委(工委、总支)全体会议按照分配名额推荐出区委表彰的先进人选;区委组织部将认真审核各单位上报的推荐人选情况,在进一步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提交区委审批;区委审批后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 ,进一步听取广大群众的意见。

各单位的评选工作在党委(工委、总支)的统一领导下由各职能部门共同做好。评选推荐情况、推荐人选先进事迹材料(3000字左右)和有关登记表于5月10日前报区委组织部。

实践活动阶段(5月1日—6月15日)。全区各基层党组织要紧密围绕区委八届九次全会确定的“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广泛开展“学、强素质、争先进、做贡献”为主题的迎接建党85周年系列活动。实践活动要突出为我区的快速发展建功立业和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这个重点,活动形式既要丰富多彩又要紧贴行业和岗位实际。要充分利用党员奉献这一有效载体,通过开展岗位竞赛、社会奉献、专题党日等党性实践活动,重点解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来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并在“七·一”前形成一定的高潮和声势。各单位党员领导干部要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带头参加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开展系列活动,不断增强党员的先进性意识,提高践行“八荣八耻”的自觉性,进一步密切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让群众真正感受到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体会到先进性教育的成果。

宣传表彰阶段(6月16日—6月30日)。对评选出的先进典型,各单位在“七·一”前,要利用各种形式,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表彰。通过举办演讲会、报告会、表彰会等形式组织党员从学习身边典型做起,不断激励广大党员积极向上,奋发进取,努力营造学先进、赶先进、争做贡献、争当表率的良好氛围。区委将于“七·一”前,召开全区纪念建党85周年大会,并对评选出来的区级先进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进行表彰。

要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先进党组织、优秀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的先进事迹。制作先进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事迹专题片,在__有线台进行播放。“七·一”前夕,在__有线电视台与《今日__》开办专题栏目,重点宣传先进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的事迹。

四、组织领导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