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检验技术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0 16:26:17

药物检验技术论文

药物检验技术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4-0231-04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食品药品安全越来越重视,人民群众对食品药品安全的期望值越来越高,食品药品检验机构检验检测范围的不断扩大,从过去的单纯药品检验检测扩大到食品、药品、保健食品、化妆品、医疗器械等等。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食品、药品、保健食品、化妆品、医疗器械总量不断增加,新产品不断涌现,而且假劣制品造假技术层出不穷,因此对检验检测机构的管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食品药品检验机构是食品药品医疗器械检验的法定机构,其最终产品为检验数据。检验数据的真实、可靠事关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和药品行政监督管理的顺利实施。为此,实验室只有不断提升实验室科学化管理水平,不断加大实验室软硬件投入和队伍建设,才能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

科学管理是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分工越来越细而产生的管理行动。现代科学管理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充满活力、适应经济飞速发展的可调控系统,以高效、低耗和持续可靠性发挥其更大的效能。药检机构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内涵是面向药检和科研在实验检测仪器、设备、器材的计划、采购、供应、物资管理、仪器设备的维修、维护以及实验队伍的建设、人员培养等提供最佳的方案。药检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具有一般管理科学的共同特点,同时又有自己的独立的特性,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既要研究自身的各管理要素,又要研究实验室工作和其他各项工作的相互关系。

全国食品药品检验机构主要包括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和各省、市、县级食品药品检验机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是药检工作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围绕药检机构的中心任务,对实验室药检进行科学化的管理,它是从事药检活动的基础性管理性工作,又是提高药检机构实力的经济性管理工作。因此,药检机构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在药检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到目前为止,中检院已通过WHO药品指实验室认证,中检院和绝大多数省级食品药品检验机构均已通过CNAS实验室认可,但是涉及的参数还没有完全覆盖所有资质认定范围,同时大多数市级食品药品检验机构还没有通过CNAS实验室认可,因此,有必要在系统内研究探索不断提升实验室科学化管理水平。

二、药检实验室实现科学化管理的理论依据

研究药检实验室的科学化管理,根据药检系统及药检工作的特殊性,综合考虑药检实验室在药检工作所发挥出的作用,从理论上寻找药检实验室实现科学化管理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马克思管理二重性理论、系统论、控制论及信息论、行为科学理论。

1.马克思管理二重性理论。药检工作首先是统一在“保证人民用药安全”这一指挥意志上,同时也是国家对药品生产及经营开展监督工作,所以药检工作既是指挥工作也是监督工作。马克思在其著作中指出,凡是直接生产过程具有社会结合过程的形态,而不是表现为独立生产者的独立劳动的地方,它必然会产生监督劳动和指挥劳动。不过它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凡是有许多人进行协作劳动,过程的联系和统一都必然要表现在一个指挥的意志上。另一方面凡是建立在作为直接生产者的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所有者之间的对立上的生产方式中,都必然会产生这种监督劳动。这二者对立越严重,这种监督劳动所起的作用就越大[1]。另外,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不受国家政治体制、领导体制和各种法规的约制,这是实验室管理的社会属性[2]。因此,药检实验室管理的改革应该以马克思管理的二重性理论为指导。

2.系统论、控制论及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及信息论,简称为“三论”,是20世纪自然科学四大最新成就之一,彻底地改变了世界的科学前景和当代科学家的思维方式[3]。“三论”对科学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三论”的理论和方法,在解决复杂系统的组织管理方面,显示出传统方法无法匹敌的优越性。药检实验室的管理是有一个有机的组织系统,需要精确的计划、组织及控制行为,主要以信息的过程进行管理。对药检实验室管理进行分析,首先,管理的对象是一个有机的组织系统,必须用系统方法去分析、组织和实施,以达到管理的目标;其次,管理的职能是计划、组织和控制,正是控制论所研究的广义控制的内容;最后,管理的过程是一个信息过程,通过信息进行指导、认识以及决策工作,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储存正是信息论所研究的[4]。总之,“三论”用科学的、定量的方法研究信息、控制与系统,这为精确科学地进行药检实验室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

3.行为科学理论。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管理史上出现了一种新型的管理理论,这种管理理论非常重视人的因素,专门研究人的行为,它就是行为科学理论。行为科学理论是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重视人的因素,研究怎样调动人的积极性,如何以人为中心进行管理的科学理论[5]。在药检实验室管理的过程中,就必然会涉及到对药检人员的管理,“以人为本”的理念需要贯彻始终,因而在药检实验室管理的过程中运用行为科学理论解决对人的管理问题成为必然趋势。

三、实验室科学化管理在药检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药检机构的基本任务就是为了检验食品药品等法定检品的质量,检验药品质量需要实验室,因而实验室是实施药检的基本场所,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的水平对药检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对食品药品分析检验技术和方法的科学研究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实验室科学化管理对提高药检质量的作用

1.先行性。药检机构的主要任务是保证人民用药安全,实验室检验是检验药物是否安全有效的必经的基础性步骤,要进行药物检验,就要有进行药物检验的手段,需要仪器设备、实验材料。因此,药检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在药检工作中起着先行作用。

2.保障性。药检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对药检工作的保障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保障药检过程中的器材、材料的供应,在药检过程当中,需要消耗一些器材,如化学试剂、燃料、易耗器材等,物资工作就要保证实验室得到及时有效的供应。其次保障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完好率,仪器设备在日常使用中难免出现一些故障,实验室管理部门要及时组织技术维修,定期进行调试、维护,以保证实验仪器设备的完好。最后保障药检工作运行的组织协调,在药检工作中为提高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的利用率,需要做好药检人员、待检样品以及物资条件等方面的组织管理协调工作。

3.先进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市场上新产品、新材料以及新技术日新月异,药检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需要随时了解这些科技信息,及时把仪器设备的发展动态以及新产品、新技术的应用介绍给药检工作人员,使之保持与科学技术同步发展,才能在食品药品造假作伪现象不断出现,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的形势下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二)实验室科学化管理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1.咨询服务性。一个科学研究项目的立项,往往需要准备立项文件,包括研究方向、项目内容、所需资金、设备清单等,其中后两项文件的准备工作,要求实验室管理工作起到直接或者是间接的咨询服务作用,如为科技人员提供有关物资的技术性能、技术指标、产品质量、市场价格、供应渠道、经济分析等信息。

2.先期保证性。科研项目立项一旦批准,就要为开展项目研究做准备,实验室管理部门就要在科研工作开始前先行一步,即按照立项的设备清单组织物资供应,在项目所有物资都准备妥当的情况下才能开展项目的研究工作。

3.保障运行性。药检机构的科学研究处于学科发展的前沿,一般需要尽可能先进的物资条件,对技术保障的要求更高。先进仪器的零配件、消耗品比普通仪器的零配件、消耗品的质量要求高、采购难度大。另外科研工作是探索性的,它对物资的需求是难以准确预测的,因而物资的计划性较差,随着突击性的科研工作,就需要紧迫性的物资保障,显然物资对保障科学研究工作正常运行尤为重要。

(三)实验室科学化管理对提高药检效益的作用

提高药检效益是药检工作者不断探索与追求的目标。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国家用于对药物检验的经费也不断增加,用好投入资金,使之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是实验室管理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一是要严格把关,做好当家理财工作,药检实验室管理集中有效地做好物资供应管理工作,是药检系统控制预算的有效一环,也是监督和实现规划的重要手段,实验室管理要做好对药检机构设备资源统筹安排,并做好购置仪器设备的论证工作,避免重复购置,充分发挥出药检效益。二是要精心采购,提高资金投入效益,药检机构实验室管理部门有专业的管理者,他们了解国家有关固定资产添置的法律法规以及资产管理工作的方针政策,还熟悉供应渠道,善于运用市场经济手段,争取购置仪器设备优质、优价以及提供优良服务。三是可以节约人力和物力,通过对药检工作者提供必需的设备、器材和劳务,使药检工作高效率地进行,实验室管理可以根据药检机构物资消耗的情况,找出规律,统一储备常用物资,既可以满足药检机构的基本需求,又可以节省人力和物力。四是要充分发挥物资的使用效率,通过实验室管理调配闲置物资,做到物尽其用,还要通过认真研究,把设备的完好率、使用率以及经济效益进一步发挥,建立仪器设备维修、加工网络,既节约经费,又能使仪器设备及时投入使用,提高在用物资的使用效率。

四、建立药检实验室科学化管理体系

药检实验室的管理水平,不仅影响着药检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有序进行,而且影响着药检质量和药检效益的提高。建立规范化、科学化的药检实验室管理体系,实施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对做好药检是十分重要的。药检实验室要实现科学化管理,建立一套完整、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是关键。我们在全面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吸收兄弟机构成功的管理经验,逐步形成并建立了药检机构科学化管理体系。药检实验室科学化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实验室建设和体制、实验检验管理、实验经费管理、实验物资管理、实验队伍建设以及实验环境和安全管理六个部分。

(一)实验室建设和体制管理

1.实验室建设管理。对药检实验室建设进行管理,主要是管理实验室的长期发展规划以及近期发展动态,实验室的长期发展一般以长期规划的形式体现,实验室的近期动态一般以年度工作计划的形式体现。因此,药检实验室的建设管理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即实验室建设与发展规划和实验室的年度工作计划。

2.实验室体制管理。药检实验室的体制管理包括实验设置的基本条件、实验室建立、设置规程三个方面。要对所有的药检实验室按照实验室设置的基本条件进行严格审查、规范管理,并对实验室体制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改革,做到实验室统一管理、统一规划,为实验室其他管理工作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实验检验管理

1.药检文件管理。加强药检管理,不断提高药检质量是药检实验工作永恒的主题。药检文件管理是指对药检实验室进行实验使用时,所有适用的相关规定文件。药检文件管理主要指质量体系文件的管理,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及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记录,内容涵盖药检实验的管理规定、药检实验操作指南、实验项目管理、药检实验考核办法等等。药检实验的管理规定是开展药检实验的最基本的规定,药检实验操作指南是进行药检实验中所要遵循的准则,实验项目管理主要是对所进行的药检项目的名称、进度、参与人员、仪器类型、实验材料消耗等所有实验过程进行管理,药检实验考核办法则是对药检实验质量及效率等方面进行考核的规定。

2.药检任务管理。药检任务管理,是对年度药检任务以及药检任务进行规划管理,并定期或不定期对药检实验室进行药检质量检查,药检任务管理主要包括药检实验计划、药检实验任务完成以及药检实验质量检查三个方面。

(三)实验经费管理

1.材料经费管理。材料经费管理主要包括材料经费管理办法、材料计划的申报与审查、材料经费的使用和管理三个方面。首先要对材料经费管理进行规定,实验室材料经费主要用于购置化学试剂、玻璃仪器、五金杂品、低值耐用品等,总体上进行宏观管理,材料经费计划的申报与审核都要有明确的规定,各科(室)再根据实验室具体情况进行经费的细致管理,负责材料经费的具体使用和管理。

2.设备经费管理。设备经费管理主要包括设备经费管理办法、设备计划的申报和审核、设备经费使用和管理三个部分。实验室设备经费是用于补充、增添实验室药检仪器设备以及药检仪器设备的维修,为实现对设备经费的科学管理,可以将设备经费分为两个部分,即实验设备维持费和实验室立项建设费,实验设备维持费主要用于添置急需设备以及普通设备的维修,此项费用一般占总设备经费的20%左右,实验室立项建设费占总设备费用的80%左右,用于实验室重点投入以及实验室的集中建设。

(四)实验物资管理

1.实验材料管理。实验材料管理主要包括财务管理及统计上报制度、实验材料采购报销管理、化学试剂管理、玻璃仪器管理、五金杂品及低值耐用品管理五个方面。要对所有实验材料进行集中采购、统一管理、节约使用的规范化管理,建立严格的购置、验收、入库、发料、结算、盘库管理程序,加强低值耐用品、工具、两用物品及危险用品的管理,对化学危险品库设置专门库房,双人双锁,建立台账,并按审批计划,领用最少的量,剧使用严格按照申请核准的数量发放。

2.仪器设备管理。仪器设备管理主要包括仪器设备账务管理、上报统计制度、大型精密仪器管理、科研仪器设备的管理、仪器设备采购报销管理、仪器设备验收制度、报废闲置物资管理、仪器设备损坏赔偿制度、仪器设备维修管理九个方面。对仪器设备进行科学管理,首先需要建立一套规范的财物管理制度,通过计算机系统对仪器设备的名称、规格、单价、生产厂家、使用经费、使用现状等多个数据进行数据库管理。另外要加强大型精密仪器及普通设备的动态管理,随时了解设备现状、使用方向及使用情况,加强仪器设备的计量认证、自校准、期间核查、设备日常维护与维修,保证设备仪器的完好率,不断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做好报损、回收、处理工作,充分发挥仪器设备的价值。

(五)实验队伍管理

1.实验室人员管理。实验室人员管理主要包括实验室岗位职责与分工细则、实验室人员培训制度、实验室人员基本信息收集管理制度、保健津贴补助管理办法四个方面。实验室技术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药检质量及实验室的管理,应该对实验室人员进行科学化管理,建立实验室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明确实验技术人员职责任务及努力方向,实现实验室技术人员基本信息的计算机管理,随时对实验人员年龄、学历、职称等信息进行动态管理,人事部门做好实验人员结构调整、定编定员以及职称评定等工作,制定实验技术人员岗位培训的有关规定,加强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素质。

2.实验室激励管理。实验室激励管理主要包括实验室人员工作量计算办法、实验室人员考核制度及考核办法、实验室技术人员评优制度等三个方面。要实行实验技术人员工作量计算办法,打破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局面,调动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制定实验室技术人员考核办法,对实验室技术人员进行每年一到两次的德(职业道德与工作表现)、量(工作数量)、质(工作质量)、勤(出勤率)的考核,全面评价实验技术人员工作业绩,可以每年进行实验室技术人员评优,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提高药检实验质量和科研技术水平。

(六)实验环境和安全管理

1.实验室环境管理。实验室环境要符合各种不同检验工作项目和技术方法的需要,防止交叉污染和互相干扰,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可靠。要通过计算机绘制详细的实验用房一览图,随时了解实验室位置、实验室调整、实验室面积等数据,并要建立实验室每日环境数据收集系统,按要求控制和记录好部分实验室的温度、湿度、进出人员等,不断优化实验室的环境。

2.实验室安全管理。要建立实验室安全与卫生等管理与检查制度并督促严格执行,为实验室配置安全防护器材、急救设备工具及消防器材,并定时检查以确保有效;严禁在实验室折装改线,实验室人员必须进行安全教育才能上岗,重点加强对化学危险品、毒剧试剂及药品的管理。

五、提高药检实验室科学化管理水平的政策建议

1.建立健全实验室质量管理责任体系。要建立完整的实验室质量管理责任体系,符合实验室要求的科学管理。要建立以检验效率为核心的检验时限管理机制,保证药检效率;建立怀疑及纠错管理为核心的改进管理机制,不断提高药检质量;建立完善的检验检测用产品标准质量体系,不断提高药检效率及质量水平;建立责任可追究的检验检测流程,保证每个药检环节的可靠性及公正性;建立药检人员为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机制,以确保药检质量。

2.营造良好的实验室工作氛围。要营造良好的实验室的工作氛围,首先需要加强实验室服务能力建设。不断增强药检工作者的服务意识,切实做好药检机构对内的服务和对外的服务。加强药检文化建设,要创建实验室质量文化,建立支持质量改进的实验室文化,不断培养和提高职工的质量意识。

3.加强实验室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实验室技术人员的思想状况、业务水平、专业技能都直接影响到药检质量、科研工作的进展,影响到实验室的科学管理水平。要建立一支思想稳定、具有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拥有较高专业技能和知识的实验室技术人员队伍,要注重对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培养,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实现实验室的科学化管理。

六、总结

药检实验室管理是一门综合科学,实验室科学化管理体系中的六大部分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关联、相互联系。实验室建设体制是实验室各项管理工作的关键所在,药检实验管理为实验经费提供投资依据,经费管理直接影响投资效益,物资管理水平又影响着药检实验。要正确处理六大部分相互独立、相互依存的关系,探索和研究实验室管理工作的规律,不断完善药检实验室的科学化管理体系,逐步实现实验室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及管理效益。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431.

[2] 施昌彦,虞惠霞.实验室质量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药物检验技术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4―0062―02

我校从2008年至今,积极探索和实施药物检验技术项目课程改革以适应国家对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药检专业教师对药物检验技术课程项目化的实施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首先,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核心观点,积极开展情境教学,将实训室打造成模拟药企质检中心和模拟药检所,为项目教学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实践条件。其次,实施项目化教学。教师将项目任务布置给每个学生组,各组学生分工合作、按照查阅资料―设计方案―课堂讨论―实施方案―项目总结的步骤完成项目。最后,完善项目化教学考核评价。学生的平时成绩为每个项目的考核成绩累加,期末成绩采用卷面考试和操作抽测两项成绩进行综合评定,同时聘请药检所专家对操作进行点评指正。

通过几年的实际教学摸索,教师已对药物检验技术项目课程的实施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由于授课时数的限制,学生能从课堂教学中学到的内容比较有限,不能对药物检验这门课程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其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高职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力有欠缺,学生在查阅资料、设计方案时会有很多疑问和困难,譬如:对药典解读的困难、对药典中实验方法的陌生与不解等。最后,项目教学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这种教学往往会导致一些组员在任务完成过程特别是准备阶段和总结阶段滥竽充数。针对学生在项目课程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学校对药物检验技术项目课程结合“互联网+”进行二次开发。

一、药物检验技术项目教材的开发

结合项目课程的联系论、结构论,通过对药检工作任务的分析,进行药物检验技术项目教材的开发。

(一)确定项目

根据医药企业药检岗位调查分析,围绕药检岗位任职要求和检验工作任务所需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同时结合药物检验工国家职业标准和行业要求,以检验工作过程系统化和学生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构建了包括基本操作、性状检测(外观性状检测和物理常数测定)、鉴别试验、杂质检查(一般杂质检查和特殊杂质检查)、制剂检查、含量测定(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生物测定、药物稳定性考察、药物结构解析和药品质量标准的制定、制药用水检查和洁净区空气监测等十二大项目、六十五个模块的工作任务,实现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阶梯式推进教学过程,从而保证了“熟练掌握药物质量检验技术,能根据药品质量标准,完成检验工作任务,并能用所学知识解释检验中的现象与原理,解决药品质量实际问题”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n’

(二)创建项目教材

课程专家和行业专家共同研讨、开发高职药学专业药物检验技术项目教材,内容以工作的实践过程为主线,知识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教材每个模块的内容包括任务描述、材料清单、任务实施过程、原始记录表、评分表、课后任务、SOP等几大部分,其中任务实施过程又包括了任务分析、任务预习、任务实施等几个部分。通过创建和编写新的项目教材,使学生对药检工作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

二、制作微课和微视频

针对项目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遇到的药典解读不清、检验方法陌生等问题,将上述项目教材中的模块制作成了微课和微视频,于学校网络学习平台上,以利于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进行自主学习。

微视频内容与编制的教材配套,包括基本操作、药物性状检测、鉴别试验、杂质检查、制剂检查、含量测定、药物生物测定等七大模块、五十二个项目的工作任务,五十二个项目均为药企实践工作中最常用的检验项目。比如,基本操作模块,微视频项目目录包括中国药典的查阅和使用、天平的使用、玻璃容量仪器的校正与洗涤。再如药物生物测定模块,微视频项目包括无菌室和沉降菌监测、微生物限度检查(上)、微生物限度检查(下)、大肠杆菌的检查、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查、沙门菌检查、铜绿假单孢菌检查、微生物检定法、无菌检查、活螨及活螨卵检查法、热原检查、细菌内毒素检查、硫酸链霉素异常毒性检查。同时,微视频的演习者是全国药检技能大赛获奖者,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操作的规范性和可信度。

药物检验技术论文篇3

随着改革开放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制药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国内的医药研制由以前以仿制为主向未来的自主研发转变,市场迫切需要国家药典和药品质量标准同国际接轨,这使得与其紧密相关的生物制药技术中药物检验技术的教学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在高职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结合专业特点进行药物检验技术教学,为培养合格的制药专业人才,满足社会需求奠定良好基础,是我们药物检验技术教师的一个共同目标。为此,本人结合多年的药物检验技术教学经验,谈谈药物检验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药物检验技术课程特点

药品是用于防病、治病、诊断疾病、增强机体抵抗力的特殊商品,不同于一般的产品。为了保证用药的安全、合理和有效,在药品研制、生产、供应以及临床使用过程中都应该执行严格的科学管理制度,并采用各种有效的分析方法,对药品进行严格的检验,实现药品的全面质量控制。药品质量控制是一项涉及多方面多学科的综合性工作,药物检验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药物检验技术主要运用化学、物理化学或生物化学的方法和技术研究化学结构已经明确的合成药物或天然药物及其质量控制方法,也研究有代表性的中药制剂和生化药物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是一门研究与发展药品质量控制的“方法学科”。在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教学计划中规定设置药物分析课程是十分必要的,它充分体现了生物制药专业对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药品质量观念的重视。

本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具备强烈的药品全面质量控制观念使学生能够胜任药品研究生产供应和临床使用过程中的分析检验工作并能具有探索性解决药品质量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基本能力。作为一门研究与发展药物质量控制的方法学科,本课程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药物检验实验是药物分析与检验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验证补充理 论 还是培养学生技能和能力的重要手段。 因此本课程实验部分非常重要随着社会的发展 对人才的需求从 知识型转变为技能型为了适应高职教育的特点适应医药企业人才需求方面的新变化需要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程考核形式和内容等方面进行 全 面的改革和创新着力培养适合企业发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本人在药物检验技术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高职的培养目标,结合药物检验技术课程本身的特点,做了以下尝试。

二、教学探索

(一)以真实产品为载体,创设学习情境,实施“职业能力培养”。

学生完成一个工作任务即完成了一个日常生活中能用的真实药物的某项质量指标或质量全项目的检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和学习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有企业工作的真实情境感,要求学生按照企业实际要求从原料药、中间体到成品进行检验,并填写原始记录,出具规范的检验报告单。通过点点滴滴的工作,锻炼学生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使他们成为合格的“QA 员”、“QC 员”、“药品开发辅助人员”和“车间生产的技术工人”。

(二)综合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

药物检验教材的主体内容大多引用《中国药典》的正文,文字描述虽然简洁但却抽象,在教学时仅通过课堂上教师的导读和直接讲解,势必导致课堂气氛沉闷、不活跃,无法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深刻的印象和建立必要的结构—性质一方法的有机联系,更谈不上去积极思考相关方法的实际应用。传统的教师主导型课堂讲授法,在此面临直接的教学危机。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达到教学目标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笔者通过教学实践的发现,总结归纳型、启发式、讨论式、情景分析教学相结合的方法非常适合药物检验技术的教学。

1.总结归纳型教学方法。总结归纳型教学方法最适合用于讲授以知识迁移为目的的教学内容。该方法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药典,针对教师给出的数十种药物,就某种分析方法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总结和归纳。如在讲授紫外分光光度法在药物分析领域中的综合应用情况时,通过归纳总结,学生既可以发现该方法可用于药物的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也可以归纳出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药物鉴别、检查或测定含量的多种不同手段,最终达到具备对某种具有紫外吸收功能的药物进行分析方法设计能力的目的。

2.情景分析型教学方法以创设仿真情境为教学的关键,教师通过药品分析检验的实况录像、仿真动画等,帮助学生达到理解分析方法,学会分析技术,掌握操作技术的目的。如对片剂的崩解时限、溶出度检查方法的讲授,通过真实的实验录像,学生可迅速认识仪器、掌握操作过程、理解合格指标的判定标准。该方法适用于讲授以某种特定药物分析方法为主的教学内容。

3.启发式教学与讨论相结合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即以“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发展智能”为原则,在教师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训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都比较讨厌学习枯燥、抽象的知识,喜欢时尚、挑战自我,对能引起他们好奇心、兴趣的内容格外青睐,所以在教学时,采用启发教学手段,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采用启发式教学,最主要的就是教师提问,要科学严谨、梯度适当、新颖活泼、举例典型、讨论性强。例如,巴比妥类药物的分析,老师就可以提出:从物质的结构上分析,巴比妥类药物含量测定的方法有哪些?为什么可以用标准碱溶液直接标定等等,通过问题的提出,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集中注意力,有效提高授课效率。讨论法和启发式教学模式经常结合在一起使用,讨论式教学更重视师生的交流,老师在课堂上主要是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而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教师应该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问题的提出,让学生积极讨论,最后老师进行归纳总结,即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以及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加以条理化,以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学生为主导的教学实践教学模式

基于用人单位对于高职生动手能力的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地进行实训课的课前准备工作如:试药称量、试剂配制及标准溶液标定和仪器调试及校准等并进行预试,然后再进行实训。让学生进行实验前的准备工作有利于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四)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

课程在互联网上建立了相关的教学网站,将包括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电子教案、电子课件、作业与习题等教学资料上网,并设有师生互动交流区。通过教学网站、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学生不仅在课堂而且可以在课后根据需要随时观看本课程的内容,对学习效果进行在线测试,提高了学习效果。同时,本课程还利用多媒体课件,动画视频等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药物检验技术教师要善于根据社会需求、专业特点、学生情况,结合《中国药典》,合理地设计、调整、更新药物检验学科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摸索和改良教学方法,提高药物检验教学质量,同时全面提升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出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并具有协作、创新、自我学习能力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文英.药物分析,第4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

[2]王志群,倪坤仪.药物分析教学探讨[J].药学教育,2002,18(4):28.

药物检验技术论文篇4

    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高职教育,药物分析课程都是药物分析技术等药学类专业的核心专业课之一。高等教育的药物分析课程是一门采用物理学、化学、物理化学或生物化学的方法和技术,全面研究化学结构已经明确的合成药物或天然药物及其制剂的化学组成、测定药物组分含量的各种方法和原理的综合性应用学科。

    长期以来,高等职业教育的药物分析课程基本上都是参照本科确定的,只是在内容上进行了一定删减,课程设计理念和课程结构没有改变,课程的教学目标仅仅是通过系统地学习与研究各类药物的鉴别、含量测定、杂质检查方法及其差异性,培养学生具有根据药物的结构特点,建立药物的各种分析与质量控制方法、解决药物及其制剂在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问题能力,或配合生产工艺研究创新质量控制方法、制订新药质量标准等能力。参照本科的压缩形式组织高职药学类专业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虽然学生的理论知识会比较系统、扎实,但是学生往往在技术应用能力上即根据药物质量标准进行检验以及对药物的质量检验结果进行分析的能力比较差,这显然不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要求。

    培养与医药企业发展相适应,具有较宽泛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同时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或管理能力,能在药品生产企业从事原辅料、半成品、成品的分析检验以及药品生产过程质量监控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是高职药学类专业的主要任务之一。因此,必须对高职药物分析课程进行改革。现结合实际教学,就我院高职药学类各专业药物分析课程改革,谈谈我们的想法和实践情况。

    一、从高等职业教育目的及医药行业相关职业岗位要求出发,进一步明确高职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目的在于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如果按学科型 “以掌握并区别一系列同类药物的分析方法”的理念组织教学,教学目标仅仅是使学生掌握同类药物的各种分析方法,那么其结果是面对要检验的样品,学生往往无所适从,完全不能将所学知识与药物检验的实际工作联系起来。因此,必需首先从高等职业教育目的及医药行业相关职业岗位要求出发,进一步明确高职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  

    高职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必需根据高职教育的基本要求,结合药物检验相关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需要与技能要求,学习与掌握药物质量检验有关的各项技术,能根据相应的药物质量标准,准确无误地进行检验,从而完成检验任务,并能用所学理论知识解释检验中的现象及原理,培养分析与解决药物质量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务实的工作态度,成为医药行业中从事药物质量检验和质量控制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根据高职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重新确立以药物检验工作任务及各项检验技术为主线的高职药物分析课程的设计思路    完成一个化学结构已知的药物的质量检验任务与质量分析工作,无非是按照质量标准对其主要成分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对有效成分之外的组分进行纯度检查或安全性检查,如果是制剂还应进行各剂型项下的检查,同时能理解检验中的相关现象、方法及原理。因此课程内容不能像学科型那样,重点放在系统讲授同类药物的质量分析方法及差异性等理论知识上,应转变为以药物检验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结合工作任务构建药物检验相关理论知识,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课程内容应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融合药物检验工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等相关内容;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药物检验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要充分考虑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及学生继续学习的需要。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将高职药学类专业课程《药物分析》更名为《药物检验技术》,并“以完成药物检验真实工作为载体,以药物检验所涉及的性状检查、鉴别、杂质检查、各类制剂常规检查、含量测定等专项技术模块为主线”重新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再结合一系列具体药物的质量检验与分析实例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与掌握药物质量检验各项技术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技能。在专项技术学习时设置相应的单元实训教学环节,在具体药物质量分析学习时设置药物检验综合实训教学环节。这样将检验技术的教学融合在药物检验具体工作任务中,突出了本专业课的职业定向性,使学生获得的知识与技能能真正满足药物检验职业岗位要求,实现了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理念。

    事实表明,通过这样的调整与教学,学生能很快适应药物检验岗位实际工作。面对需要检验的样品,学生能够应付自如地进行检验工作了,再也不会无所适从了。

    三、根据药物检验工作的任职要求,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职业院校教师大多数来自于高等院校,由于自身受学科型教育影响,因此,在教学中难免带有明显的学科教育痕迹。如果不在课程内容上进行细化与要求,那么即使提出了以检验工作任务及检验技术进行课程设计的思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容易迷失职业教育的方向,即以知识传授为主,忽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

    为了突出药物检验职业能力的培养,规范本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我们根据药物检验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建立了该课程的课程标准(见表1)。通过进一步细化与分解各项检验技术的知识与技能要求,指引教师在教学中向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方向转变。表1  《药物检验技术》课程标准节选(略)

    四、建立能突出学生职业能力与知识应用能力的课程考核内容和目标,努力达到教学内容、教学组织与学习效果评价的一致  按照以往的课程教学思路,考试形式必定是以理论考试为主,重点考核学生对药物分析方法、原理等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核内容一般局限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基本原理等,忽视药物分析理论知识的应用,考试题型多为填空题、是非题、判断题、计算题。这显然与改革后的课程教学目标不吻合。

    为了有效检验教学效果,客观地评价学生对药物检验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基本原理掌握的程度以及学以致用的能力程度,我们在考核方式及考核内容上进行了改革。采用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形式进行考核。闭卷形式主要考核学生有关检验基本概念、原理等知识性内容,开卷形式主要考核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完成实际检验任务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开卷考试中,提供一定数量的待检药品及相应的质量标准,然后围绕完成实际检验工作,从试剂的选用、溶液的配制、仪器的选用与校正、测定的原理、结果的判断、检验记录与报告书的书写、试验现象的分析、异常情况的处理等方面出一些考试题目。这样,教学组织及学习效果评价都紧紧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凸显了药学类职业教育的特色。

    高职药物分析课程改革实践表明,为了使高职药物分析课程与本科的有所区别,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必须在课程教学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教学组织及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与实践。

药物检验技术论文篇5

结果:现代检验技术如微形态技术、光谱法技术、X射线衍射法技术、差热分析技术、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法与色谱法联用(SFE―C或SFC)技术及高效毛细管电泳(HPCE)技术已经成为中药检验中的常用分析方法。

结论:现代分析技术检测灵敏度高、准确度高,应用前景广泛。

关键词:现代技术 中药检验 分析

【中图分类号】R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583-01

对中药质量进行准确的检验直接影响着中药的临床效果,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各种先进仪器已经广泛应用于中药的检验中,为保证中药质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些较为先进的现代技术如微观形态技术、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与色谱法联用技术、高效毛细管电泳技术等提高了中药质量分析的准确度、灵敏度和选择性等,应用前景广阔[1]。本文对现代技术在中药检验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探讨,具体见下文。

1 现代应用技术

1.1 微观形态技术。自1932年扫描电镜诞生后而发展起来的微形态学,主要靠肉眼观察的形状描绘水平,再借助光学显微镜观察的显微鉴别水平,最后应用电子显微镜进行微形态和结构进行分析其亚显微水平。在证明植物的微形态结构方面具有高度的专属性和稳定的遗传性,已经成为植物鉴别较为常用的方法。主要包括扫描电镜技术和图像分析技术。扫描电镜技术的最大特点是能获得具有实感的三维物体图像,而且无须对样品进行频繁的预处理,差别是处于干燥状态的中药材,可以直接进行观察即可获得样品表面或断面的亚显微特征,发挥了其在中药材鉴定上的优势。图像分析技术使用摄像机直接对样本进行采样,将采样图像输入APOLLO DN 3500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可以得到准确的三维立体定位参数,能够进行准确的定量分析,为生药的现代探索提供了新路子。

1.2 光谱法技术。光谱法技术主要包括紫外可见光度法(UV)、红外分光光度法(IR)、质谱法(MS)、核磁共振技术(NMR)。通过中药特征总提取物和特征单体成分的HNMR指纹图谱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所研究的各种中药的HNMR指纹图均有高度的特征性和重现行,同一品种不同产地的样品的HNMR指纹图也有很好的一致性;人参、天麻、唐古特大黄、掌叶大黄等多种植物中药的特征总提取物的HNMR指纹图主要显示了其活性成分的特征共振峰;蓼属、大黄属植物的HNMR指纹图既存在相同的部分,又有本质的区别。因此,光谱法技术在中药成分的检验中具有好的应用效果,已在中药检验中广泛应用。

1.3 X射线衍射法技术。样品粉末的衍射图谱与晶体具有对应的专属性,特别是含有多种成分的样品,其粉末衍射图谱是样品内各组分粉末衍射图的叠加,这是X射线衍射对中药分析鉴定的理论基础.对于含有不同组分的中药,每种中药都有反映其各组分特征的x射线衍射图谱,由此可达到对中药进行鉴别的目的。且具有实验操作迅速、简单、图谱指纹专属性强、所需样本量小及不损伤被测样品的优点。

1.4 差热分析技术。差热分析技术是通过对中药材进行热扫描,以热焓值作为中药材的鉴定指标,具有准确度高、精密度好的优点。

1.5 色谱与质谱联用。色谱与质谱联用特别是气相与高效液相色谱在中药检验中已经成为中药检验分析中的常用手段,通过现代强有力的分析仪器,对样本的分子结构进行准确定位,能够一次实现样本的分离、定性、定量,已在中药检验中广泛应用。

1.6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与色谱法联用(SFE―C或SFC)技术。SFE所用的流动相为超临界CO2流体,通过加入改性剂以调节其溶解脱能力,能够使峰形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通常所使用的检测器为GC型检测器,如火焰离于化检测器(FID)和电子捕获检测器(ECD)等。其在中药检验中的优势很多,具有操作方面快捷、效率较高的优点,已在中药检验中广泛应用。

1.7 高效毛细管电泳(HPCE)技术。HPCE是近些年来新兴起的技术,它以高压电场为驱动力,通过毛细管分离管道,通过样品中各组分之间电泳淌度及分配行为的差异而实现分离的技术。随着其与质谱技术的结合,达到了分离效率高、检验灵敏度高、样本用量少的优点,已经成为中药检验中常用的现代检验方法。

2 结论

随着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分析技术已经逐渐在中药检验中广泛应用,如微形态技术、光谱法技术、X射线衍射法技术、差热分析技术、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法与色谱法联用(SFE―C或SFC)技术及高效毛细管电泳(HPCE)技术已经成为中药检验中的常用分析方法,具有检测灵敏度高、准确度高的特点,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2,3]。在不久的将来,必将实现中药现代化的趋势,未来的中药检验将体现传统鉴别技术与现代分析技术的相结合的特点,是中药检验突破性的里程碑。

参考文献

[1] 肖树雄,李倚岳,陈加雄等.几种现代技术在中药检验中的应用概况[J].中药材,2002,25(11):838-841

[2] 孙艳华.现代中药检验技术应用进展[J].黑龙江医药,2011,24(6):947-949

药物检验技术论文篇6

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必需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能从事生物制品的生产、生物制品检验、生物制品经营等工作岗位,能解决生物制品生产实践、经营中遇到的一般专业问题,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根据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析,我院高职生物制药专业的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综合实践、拓展课等五个模块。每模块的课程门数、学分、学时比例见表1。

一、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安排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高等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共9门课程,占课程学时比22.1%,占总学分比27.5%,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标准,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思想、文化和身心素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不断获取新知识、新技术信息的能力、使用外语的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以满足学生适应社会、独立生存、自我发展、创新超越的需要,同时为专门课程的学习提供理论知识基础。

二、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包括基础化学、微生物学基础、药事管理与法规、人体结构生理学、实用药理基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现酵技术、天然药物学知识、药物制剂技术共9门课程,占课程学时比29.3%,占总学分比29.0%。专业基础课为后续课程学习所必需,各门课程学习以理论和实训穿插进行,构建专业所需的化学、医学、药学、生物学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论部分强调以“必需、够用”为度,重视相关技能的培养,技能方面特别要强调规范化操作。

1.基础化学包括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考虑到高中学生的无机、有机化学基础较扎实,授教时侧重应用性较强的分析化学,理论方面总体以“够用”为度,重在培养学生基本的实训操作技能,它是专业技能的基础。实训内容选择从传统的经典的训证为主转向应用性广的综合性实训,在这些实训中使学生掌握常用仪器设备的操作,熟悉基本原理与方法,能正确地记录、收集和处理数据,规范书写实训报告,并对实训结果进行客观分析,重点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和科学、严谨、踏实、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作风。

2.微生物学基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现酵技术是既是专业课学习的基础,又是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微生物学基础中的微生物的形态观察方法、培养基的制备及消毒灭菌方法、微生物的接种分离培养技术、微生物大小、环境中的分布测定技术、药物微生物检验技术、血清学检验技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中的电泳技术、核酸提取技术、酶活测定技术、现酵技术的菌种选育、菌种保藏、培养基的制备、灭菌、发酵过程的控制、发酵液分离、提取和精制等技术等是均为学生职业关键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3.人体解剖生理学、天然药物学知识、实用药理基础、药物制剂技术、药事管理与法规是涉及医药方面的基础课程,学生通过天然药物的功效、活性成分结构修饰、提取制备、各种制剂制备等实训,完成从原料药到成品药规范生产、规范管理的全过程学习。并采用现代检测分析手段与方法,对原料药与制剂药的质量、在人体内的代谢途径、作用机制、以及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进行科学评价,从而学习如何获得安全有效的药物,使学生对医药有较全面系统的认识,并为以后从事药学相关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专业课

专业课包括生物药物检验技术、生物制药设备、生物制药工艺、GMP实务4门课程,占课程学时比8.4%,占总学分比7.2%,是构建专业核心能力最为重要和必要的课程。生物药物检验技术测定各类生化药物的含量、检测其安全性的技术、评价生化药物的质量的方法,生物制药设备中对通用设备和生物制药工艺使用设备的结构、性能、操作方法,生化药物的生产工艺流程的操作技术、生产规范化管理技术都是日后从事专业工作所必不可少的,是形成综合职业能力的关键。

四、综合实践

包括微生物学技能训练、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技能训练、生物药品制剂技术实操训练及GMP技能训练、生物药物检验技术技能训练、生物制药工艺技能训练、毕业实习与设计共6门课程,占课程学时比32.1%,占总学分比38.5%。此模块突出特点是综合性。通过较复杂的、融合多个知识点或多学科知识的校内综合实训,各种基本操作技能在不同实训项目中多次操作,反复整合,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各门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最后通过在生物制药技术相关的岗位上进行一年的顶岗实习及论文设计,突出对学生科研意识和创新工作能力的综合训练,要求学生从查阅文献、设计和实施方案、写出论文,两年来学习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在此阶段相互碰撞、相互揉合,上升为综合的职业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五、拓展课

包括药学文献检索、生物药品新药开发基础知识、基因工程原理3门课程,占课程学时比3.0%,占总学分比2.9%。培养学生具有不断获取本专业新知识、新技术信息的能力,为学生将来在专业范围的自我发展,提升自身位置及从事高层次研发工作打下基础。

此外学生还可选修药品市场营销、药用植物识别技术、生命的奥秘等课程,以拓展视野,拓宽就业范围。

药物检验技术论文篇7

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必需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能从事生物制品的生产、生物制品检验、生物制品经营等工作岗位,能解决生物制品生产实践、经营中遇到的一般专业问题,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根据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析,我院高职生物制药专业的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综合实践、拓展课等五个模块。每模块的课程门数、学分、学时比例见表1。

一、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安排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高等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共9门课程,占课程学时比22.1%,占总学分比27.5%,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标准,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思想、文化和身心素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不断获取新知识、新技术信息的能力、使用外语的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以满足学生适应社会、独立生存、自我发展、创新超越的需要,同时为专门课程的学习提供理论知识基础。

二、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包括基础化学、微生物学基础、药事管理与法规、人体结构生理学、实用药理基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现酵技术、天然药物学知识、药物制剂技术共9门课程,占课程学时比29.3%,占总学分比29.0%。专业基础课为后续课程学习所必需,各门课程学习以理论和实训穿行,构建专业所需的化学、医学、药学、生物学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论部分强调以“必需、够用”为度,重视相关技能的培养,技能方面特别要强调规范化操作。

1.基础化学包括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考虑到高中学生的无机、有机化学基础较扎实,授教时侧重应用性较强的分析化学,理论方面总体以“够用”为度,重在培养学生基本的实训操作技能,它是专业技能的基础。实训内容选择从传统的经典的训证为主转向应用性广的综合性实训,在这些实训中使学生掌握常用仪器设备的操作,熟悉基本原理与方法,能正确地记录、收集和处理数据,规范书写实训报告,并对实训结果进行客观分析,重点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和科学、严谨、踏实、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作风。

2.微生物学基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现酵技术是既是专业课学习的基础,又是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微生物学基础中的微生物的形态观察方法、培养基的制备及消毒灭菌方法、微生物的接种分离培养技术、微生物大小、环境中的分布测定技术、药物微生物检验技术、血清学检验技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中的电泳技术、核酸提取技术、酶活测定技术、现酵技术的菌种选育、菌种保藏、培养基的制备、灭菌、发酵过程的控制、发酵液分离、提取和精制等技术等是均为学生职业关键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3.人体解剖生理学、天然药物学知识、实用药理基础、药物制剂技术、药事管理与法规是涉及医药方面的基础课程,学生通过天然药物的功效、活性成分结构修饰、提取制备、各种制剂制备等实训,完成从原料药到成品药规范生产、规范管理的全过程学习。并采用现代检测分析手段与方法,对原料药与制剂药的质量、在人体内的代谢途径、作用机制、以及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进行科学评价,从而学习如何获得安全有效的药物,使学生对医药有较全面系统的认识,并为以后从事药学相关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专业课

专业课包括生物药物检验技术、生物制药设备、生物制药工艺、GMP实务4门课程,占课程学时比8.4%,占总学分比7.2%,是构建专业核心能力最为重要和必要的课程。生物药物检验技术测定各类生化药物的含量、检测其安全性的技术、评价生化药物的质量的方法,生物制药设备中对通用设备和生物制药工艺使用设备的结构、性能、操作方法,生化药物的生产工艺流程的操作技术、生产规范化管理技术都是日后从事专业工作所必不可少的,是形成综合职业能力的关键。

四、综合实践

包括微生物学技能训练、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技能训练、生物药品制剂技术实操训练及GMP技能训练、生物药物检验技术技能训练、生物制药工艺技能训练、毕业实习与设计共6门课程,占课程学时比32.1%,占总学分比38.5%。此模块突出特点是综合性。通过较复杂的、融合多个知识点或多学科知识的校内综合实训,各种基本操作技能在不同实训项目中多次操作,反复整合,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各门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最后通过在生物制药技术相关的岗位上进行一年的顶岗实习及论文设计,突出对学生科研意识和创新工作能力的综合训练,要求学生从查阅文献、设计和实施方案、写出论文,两年来学习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在此阶段相互碰撞、相互揉合,上升为综合的职业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五、拓展课

包括药学文献检索、生物药品新药开发基础知识、基因工程原理3门课程,占课程学时比3.0%,占总学分比2.9%。培养学生具有不断获取本专业新知识、新技术信息的能力,为学生将来在专业范围的自我发展,提升自身位置及从事高层次研发工作打下基础。

此外学生还可选修药品市场营销、药用植物识别技术、生命的奥秘等课程,以拓展视野,拓宽就业范围。

课程设置体现了“厚基础、重专业技能”的原则,课程结构比较合理。课程设置及结构安排完全是为了达到本专业的培养要求及实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而开展的,体现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药物检验技术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 R446.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0-0139-02

结核病是世界上主要的传染病,近年来结核病疫情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的出现,导致耐多药结核病(MDR-TB)的暴发流行。因为常用喹诺酮类药物如左氧氟沙星在MDR-TB耐药率达40%以上[1],严重限制了其在临床使用,而Mfx是一种新型8-甲氧基喹诺酮类药物,具有良好的体外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但因为同属喹诺酮类药物,交叉耐药可能性较大,因此需要开展Mfx对MTB的敏感性检测,由于传统的药敏检测方法耗时长,不能达到临床快速诊治的要求,因此需寻找新的快速的Mfx对MTB敏感性检测技术。笔者使用显微镜观察药物敏感度检测技术(MODS)对MTB的生长情况进行观察,并对快速检测Mfx敏感技术的准确性与罗氏药敏结果进行比较,来评估该技术检测Mfx敏感性的实用价值,结果如下。

1 材料及方法

1.1 材料

1.1.1 菌株 66株MTB临床分离株均来自笔者所在医院菌株库保存菌株,经过生化技术鉴定为MTB。

1.1.2 药物 Mfx针剂(拜尔公司),将Mfx配置成浓度为5 mg/ml的药液后,分装保存备用。

1.1.3 培养基 (1)L-J培养基:按《结核病诊断细菌学检查规程》制备[2]。(2)液体培养基:美国Difico公司生产的7H9液体培养基。

1.1.4 仪器 倒置显微镜,细胞培养板(上海市肺科医院引进)。

1.2 方法

1.2.1 MODS技术检测MTB对Mfx耐药性 参照文献[3]方法,利用细胞培养板,检测每株菌株时均按照需要设置多个含药孔并同时设置两个阴性对照孔,两个阳性对照孔。用7H9液体培养基将待检菌株进行磨菌,并将菌液浓度调至3×103 CFU/ml,在对照孔和含药孔内各加入待检菌液0.4 ml,然后加入0.4 ml Mfx药液。Mfx药物终浓度选择试验分别采用0.0625 μg/ml、0.125 μg/ml、0.25 μg/ml、0.5 μg/ml、1 μg/ml、2 μg/ml、4 μg/ml系列梯度倍比稀释,无药对照孔加入0.4 ml的7H9液体培养基,试剂对照孔加入0.4 ml生理盐水以及0.4 ml 7H9液体培养基。用胶带将培养板密封后装进专用塑料袋,然后放入37 ℃的温箱,培养第3天开始使用倒置显微镜下进行观察,1周左右判断药物敏感结果。如果对照孔内观察到索状结构生长,加Mfx孔内无索状结构生长,判定该菌株对Mfx敏感;如加Mfx孔内有索状结构生长,则判定该菌株耐药。

1.2.2 MIC测定 根据本院预试验并参照文献[4],Mfx的耐药性判定标准如下:Mfx≥0.25 μg/ml。

1.3 检测结果判定

MTB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可形成特征性索状结构,见图1、图2,使用倒置显微镜能进行观察。观察结果时,如果对照孔内观察到无索状结构生长,说明无MTB生长,反之为MTB培养阳性。加药孔内有索状结构生长,判定该菌株对Mfx耐药;加药孔内无索状结构生长,判定该菌株对Mfx敏感。

2 结果

2.1 罗氏药敏与MODS结果比较

采用MODS技术检测66株MTB的Mfx敏感性,并与罗氏药敏结果对比,两种药敏方法结果相符合63株,不符合3株,符合率为95.5%(63/66);如以罗氏药敏结果为判断的金标准,则MODS技术检测Mfx药敏的敏感性为100%(11/11),特异性为96.4%(53/55),准确性为95.5%(63/66),见表1。

2.2 罗氏药敏与MODS所需时间对比

罗氏药敏一般需3~4周才能判定结果,而使用MODS技术检测66株Mfx药敏,其中的62株在1周内获得药敏结果。

3 讨论

目前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检测技术较多,如金标准罗氏药敏技术、基因检测技术、结核自动快速培养仪器、液体培养及药敏技术等,但部分检测技术如罗氏药敏技术检测耗时长,不能满足临床快速诊治需求。而基因检测及自动快速培养等技术虽然速度快但却需要昂贵的仪器或操作复杂等原因,不能满足临床诊治特别是基层医院的需要。而近年来逐步得到推广使用的显微镜观察药物敏感性技术(MODS)可以满足临床快速药敏检测需求,该技术原理是MTB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速度较固体培养基中快,并且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会有特征性索状结构的形成,使用倒置显微镜可容易观察到这一特异现象[6-7]。使用的仪器仅需要倒置显微镜和细胞培养板,实验室要求不高,能满足绝大多数抗结核药物敏感性检测,已在多家结核病专科医院得到推广应用。随着Mfx在MDR-TB广泛使用,开展Mfx对MTB的快速敏感性检测已成为迫切需要,本课题组利用MODS技术开展Mfx对MTB的药物敏感性检测,目的是观察这种技术是否能满足临床需求。通过预试验并结合文献观察到莫西沙星终浓度为0.125 μg/ml时,可区别耐药株和敏感株。将Mfx≥0.25 μg/ml作为耐药判断标准,应用MODS检测了66株MTB临床分离株Mfx敏感性并与罗氏药敏结果对照,两法药敏结果相符63株,不符3株,符合率为96.7%,其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100%、96.4%、95.5%。结果提示MODS技术检测Mfx对MTB敏感性结果与罗氏药敏方法具有较高的符合率,传统的罗氏药敏需耗时3~4周甚至更长时间,而MODS技术报告结果仅需要1周左右时间,对临床快速诊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实验结果可以说明MODS技术检测Mfx对MTB药敏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具有检测速度快、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等优点,可以将这种快速、便捷、实用的新方法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谭耀驹,陈江华,黄丽晶.氟喹诺酮类药物体外药敏试验分析[J].广东医学,2006,27(5):746-748.

[2]中国防痨协会基础专业委员会.结核病诊断实验室检验规程[M].北京: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2006:46-49.

[3]付佑辉,郑瑞娟,王洁,等.显微镜观察药物敏感度检测技术在二线抗结核药耐药性检测中应用[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0,33(1):25-29.

[4]Alangaden G J,Manavathu E K,Vakulenko S B,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f1uoroquinolone resistant mutant strains of Mycoba cterium tuberculosis selected in the laboratory and isolated from patients[J].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1995,39(8):1700-1703.

[5]金文国,郑瑞娟,王洁,等.显微镜观察药物敏感性试验检测结核杆菌的耐药性[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9,43(1):24-27.

药物检验技术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3-0041-02

2003年,于机械与电器类专业中出现了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教育范式,在职业教育多样化发展的新形势下,无疑给职业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教育不仅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更注重学生自行获取知识与技能能力的培养。即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职业能力,更要使学生能适应工作环境和工作岗位的变化。我院课程组从药学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出发,结合职业特性和教育学特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构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药学专业课程体系。

分析药学岗位典型工作任务

课程组对湖北近十家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质检部门进行了走访调查,组织医药行业企业专家对药学岗位群进行了典型工作任务分析,针对不同岗位和不同的工作任务提出了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如表1所示。

校企合作,整合行动领域

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质检部门行业专家及药学专业教师一起对药学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了分析,根据工作任务的相关性,整合成三大块,形成了药品生产、药品检验及药品经营三个职业行动领域。药品生产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包括按照GMP规范操作,严格遵守各项SOP,使用衡器、量器称取原辅料,操作洗涤设备对内包装材料及器具进行洗涤,操作制水设备制备纯化水及注射用水,操作空气净化设备制备洁净空气,并对环境、设备、器具进行消毒,制备溶液剂、混悬剂、乳剂等液体制剂,制备软膏剂等半固体制剂,操作粉碎机和混合机粉碎、筛分、混合固体物料,制备散剂、颗粒剂、片剂、胶囊剂等固体制剂等等;药品检验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主要有取样,查阅《中国药典》等药品质量标准,选择检测方法,配制试剂,清洗玻璃仪器,调试并操作检验设备,对药物进行性状等常规检查,对药物进行水分、杂质检查及书写检验报告等等;药品经营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包括按照GSP规范经营药品,药品采购,处方调配,问病卖药,药品仓储和养护等等。

构建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

药学专业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学习领域、专业公共平台学习领域和专业方向学习领域。公共学习领域包括政治、英语和计算机等课程;专业公共平台学习领域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中医药基础、临床医学基础知识、临床疾病概要、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化学、药事管理与法规等课程。在构建专业方向学习领域时,应根据高职学生的形象思维、易于掌握过程性知识的认知特点,由药学专业教育专家将学科体系中的教学内容加以解构,重新序化,构建新型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各学习领域的内容应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每个学习领域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课程排序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以药物质量检验方向为例,设置的分析化学、药物分离与纯化、中药鉴定技术、药物质量检验分析技术、药物制剂质量检验、微生物检验技术等6个专业学习领域,每个学习领域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课程排序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工作才刚刚开始,要将工作过程导向的理念贯穿于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中,真正实现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做到“授人以渔”,帮助学生形成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的正确思维习惯,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真实或拟真实的环境中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教师的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培训,使教学的组织者领悟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理论的真正内涵,将工作过程导向理念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一)[J].职业技术教育(科教版),2006,27(1).

[3]董丹虹.中等职业学校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4.

作者简介:

药物检验技术论文篇10

随着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进行科技基础条件的优化与整合,建立开放、共享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逐渐成为科技竞争的焦点之一,并在实现科技跨越式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科技创新的物质基础,是科技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通过有效配置和共享,服务于全社会科技创新的支撑体系”,“建立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共享机制,建立有效的共享制度和机制是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取得成效的关键和前提”。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投入巨资建成了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探索了一条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服务市场的模式[1];福建省在科技条件平台建设过程中,注重与国家平台的对接,同时侧重为本省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2]。在理论研究方面,有学者对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总平台和子平台的角色[3]、平台共享机制内涵与构成[4]进行了研究。这对中医药领域建设共享服务平台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笔者拟以中国中医科学院研发实验服务基地为例,就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增强对外研发服务能力作一阐述。

1 面对中医药行业需求,建立专门的中医药实验研究共享平台

中国中医科学院长期致力于中医药领域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2006年3月,经科技部、财政部、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成立了大型科学仪器与设备共享平台“医学实验中心”,目前平台已由2006年的零设备,发展为拥有涵盖光学及电子成像设备,物质分析检测设备,生理、生化检测设备,分子生物学相关设备等中医学基础研究必备及前沿的仪器设备的共享实验综合平台,为中医药科研与共享服务提供保障。

根据平台发展规划,结合人才学科背景及中医药自身特点,平台建设发挥跨学科跨领域综合研究的优势,以中医药干预重大疾病及中医关键科学问题为切入点,成立中医药干预重大疾病基础研究平台及中医关键科学问题基础研究平台,以提高共享实验平台整体水平,促进平台科研与共享服务的同步跃进。目前设有机能、分子生物学、四诊、物质分析、形态学及微透析6个实验室。机能实验室主要承担生理学、药理学及病理生

理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开展心脑血管、代谢、肿瘤等重大疾病的方药筛选及其配伍原理研究,方剂药效学评价及作用机制探讨。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角度探讨中医证候的生物学基础,开展中医证候的细胞因子研究、信号转导通路分析、抗体功能解析、蛋白质相互作用、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新药开发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四诊实验室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适用科学技术,在中医四诊信息采集、分析技术与方法方面开展研究工作。拥有脉象信息采集和分析系统等特色技术和设备,其中“高精度智能机械手中医脉诊信息采集分析系统”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物质分析检测实验室主要任务是开展中医药研究中相关物质的定量、定性分析及结构鉴定工作,为中医理论研究、中医药代谢组学、药动学、中药复方药效物质成分分析等科学研究提供高标准的实验平台和技术支撑。形态学实验室主要开展动植物组织细胞及相关物质不同层次的形态学方面的研究,能够从组织到细胞、从宏观到微观,实时、多参数研究观察待测对象,为开展中医藏象、证候、针灸经络、中医诊断学及中药、方剂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形态学技术支撑。微透析实验室主要开展中药微量多成分的体内过程、中药复方药代与药效动力学的相关性检测等研究工作。

目前,平台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仅2011年,医学实验中心大型设备为中心及兄弟单位的77项部级课题、28项省部级和34项院级课题提供服务30278.25 h,其中,对外服务时间为5166 h,对院内各单位服务时间为25112.25 h,比2010年同期增长12.5%;服务课题总数139项,比2010年同期增长39.0%。为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各实验室都积极引进和研发新技术,开发了细菌生物膜技术、高频率超声影像系统、同步测量心肌细胞的收缩和钙离子变化技术等。

2 不断完善和深化共享实验平台建设

中国中医科学院在平台建设过程中,不断完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相关实验功能和关键技术,本着“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原则,合理优化配置全院的科技资源。从2009年开始,承担“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中国中医科学院研发实验服务基地”工作,致力于整合全院资源、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基地运营机构医学实验中心探索在不改变现有体制的框架下,对内部科技资源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实现工作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两个突破,使资源所有方、运营方和服务方实现利益共享,多方共赢,使科学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显著提高;并力求探索更为先进科学的资源管理经营模式,从真正意义上盘活科技资源,支撑科技创新。该基地运行3年来,从资源的内在价值属性出发,把握科技条件资源共享的本质,对条件平台、服务基地、共享机制的内涵、构成、形式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按照中国中医科学院总体工作部署,结合运营机构医学实验中心的具体情况,对组织机构、运行机制、管理制度进行了完善。

《中国中医科学院发展“十二五”规划》中也提出了平台建设的目标:扩大“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中国中医科学院研发实验服务基地”规模、加强中医药实验研究平台建设,通过创新管理机制,为中医药现代研究提供技术服务,提高我院仪器设备的使用和共享程度。

该基地通过政府引导、机制创新,充分发挥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人才、技术及资源优势,将实验、检测服务与技术研究与开发有机结合起来,以满足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更深层次的服务需求。2011年,中国中医科学院研发实验服务基地新增开放科学仪器设备126台(套)、价值5683.15万元,新增开放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16个,已经累计向社会开放仪器设备669台(套),总价值约2.52亿元。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基础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药药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全面向社会开放。

3 完善功能平台,增强对外服务能力

为增强中国中医科学院研发实验服务基地对外服务能力,在基地管委会的协调下,根据各成员单位主要领域的不同,分为中药研究平台、临床研究平台、文献检索平台、基础研究平台等涵盖中医药研发各个领域的功能平台,为企业、兄弟院所提供一站式服务。①专家咨询及信息服务。拥有科技部基础性信息平台、中医药信息数字化实验室(三级)、中药新药研发综合数据库、药物研发专家库、中国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等信息服务系统,提供市场调研、检索查新、专家咨询、专家论证等相关服务。②中药新药处方、处方设计优化。建立基于专家群体经验智慧,利用复杂系统熵聚类、隐变量和扩展熵的聚类等数据挖掘技术平台,病证结合的药效学评价模型,计算机虚拟筛选以及高通量、高内涵筛选技术平台。能够进行处方转让、原料药物开发、有效部位及有效成分的配伍优化。③中药资源开发与利用,中药资源研究中心、生药分子鉴定实验室两个三级实验室,建立中药材生产环境与质量评估技术平台,对中药资源及种植环境进行评价与开发。④中药化学解析、合成及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基地拥有中药过程控制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中药复方新药开发国家工程中心、中药质量标准化重点研究室、中药化学三级实验室,具有化学提取、分离、成分鉴定、合成、质量标准控制技术体系,可提供天然活性产物分离、纯化及分析,对照品制备,先导化合物结构优化设计与合成,生产工艺优化,质量标准和控制等检测服务。⑤中药制剂工艺优化及应用开发,基地拥有中药制剂三级实验室,形成中药制剂工艺应用开发平台及适合于中药特点的新制剂评价平台,可对中药制剂工艺实行优化,并且开发应用新的中药剂型。⑥中试放大及药品加工生产,中药制备过程的多指标在线检测平台,可完成提取、分离、纯化、浓缩、干燥的中试、放大及其多指标在线检测。⑦中药药效学评价,建立中药复方药效评价及机理研究平台、病证结合的药效学评价方法和技术体系,能对药效学研究方案设计、新药药效试验方案咨询与论证、药效学指标选择与评价、药物作用机理研究等提供服务。还可以提供中药安全性评价、中药药代动力学分析、中药新药临床评价等对外研发服务。

4 资源共享,多方共赢

该基地自建立以来,一直注重宣传推广工作,建立了基地网站(http://),并安排专人负责。与领域平台以及总平台顺利完成对接,成为基地品牌宣传以及能力展示的综合窗口。2011年,基地办公室多次参加中国中医科学院组织的大型活动,向与中国中医科学院联系的各科研机构与企业广泛宣传。深入南京、重庆等多家科研机构,进行了不同层面的宣传展示,基地的经营模式、运营能力、研发能力得到广泛认同,建设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北京模式”得到了充分肯定。此外,配合北京市科委参与平台组织的各种宣传展示活动,在第全国发明展览会上,该基地运营单位――医学实验中心的参展项目“高精度智能机械手中医脉诊信息采集分析系统”荣获银奖,极大地调动了各成员单位参与基地宣传展示活动的积极性。

基地办公室汇总整理研发服务技术链条,多次组织专家论证,确立了涵盖“新药发现、处方优化、质量控制、工艺优化、中试放大、药效评价、安全评价、药动学研究、临床评价”等环节的中药研发服务链,基本能够满足多数中医药研发机构不同层次的需求。

平台建设和资源整合日益受到关注,很多院所在公共科技服务平台构建[5]、文献资源共享[6]、管理机制创新[7]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中国中医科学院研发实验服务基地在借鉴相关院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组织机构、运行机制、管理制度进行了完善,已经形成了与院属各二级院所之间的联动机制,基地建设促进了中心乃至中国中医科学院科学资源管理模式的变革,为盘活科技资源、增加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开展资源整合与共享贡献了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关村生物医药园.搭建科技条件平台,培育生物医药产业[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6,26(6):113.

[2]郑庆昌,谭文华.试论地方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的定位[J].科技政策与管理,2006(6):46-48.

[3]王莉,胡高霞.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总平台和子平台的角色探讨[J].电脑开发与应用,2009,23(1):19-22.

[4]郑庆昌,张丽萍,谭文华,等.科技条件平台共享机制内涵与构成研究[J].科技政策与管理,2009(2):10-14.

药物检验技术论文篇11

《药物分析》作为药学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强烈的药品全面质量控制的观念及相应的知识技能,能够胜任药品研究、生产、供应和监督管理过程中的分析检验工作,并具有解决药品质量问题的基本思路和能力[ 1 ] ,是一门研究药品及其制剂的组成、理化性质、真伪鉴别、纯度检查及其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等内容的学科。其主要运用化学、物理化学或生物化学的方法和技术研究化学结构已经明确的合成药物或天然药物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以及有代表性的中药制剂和生化药物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学习过程中学生大多难以把握药物分析的特点和规律,无法提高学习水平,有的甚至难以入门。如何帮助他们消除这些障碍,全面提高药物分析的学习水平和教学质量,是值得教师认真研讨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药物分析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改进,现将体会报道如下。

1 理论教学内容。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面向基层的高级技术人才[ 2 ] 。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在此目的指导下笔者根据学生专业的特点、接受能力,选择难易适中、先进实用的教学内容来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授课时以分析化学的各类方法为主线,在介绍各种常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操作、测定条件等知识的基础上,选择一些简单的、学生较为熟悉的药物供学生讨论。

并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全面提高药品质量的主题,抓住药品质量控制的鉴别、检查、含量测定三方面的基本规律,紧扣各类药物结构的特点与分析方法之间关系,突出剖析具有特性的方法,尤其重视同一分析方法在不同类型药物分析中的异同点比较。此外笔者还结合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南,把药典知识、药品全面质量控制、药品管理、药品质量标准以及药品检验工作的基本程序等方面的内容也作为讲授的重要内容,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些药物及药物质量管理有关的知识,在课堂和实训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在具体地讲授过程中,药物分析教材中各类药物基本上是以化学结构进行分类的,所以笔者在教学时紧紧抓住“结构- 性质- 检验(即鉴别、检查、含量测定) ”这条主线,并结合药物化学、分析化学等相关课程的知识,引导学生从剖析药物结构入手,分析其相应的理化性质,介绍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教会学生怎样学习这门课程。

2 实训教学内容。

实验教学是高等医药院校最基本的教学形式之一,对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创新的意识与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3 ] 。高职高专教育中,实训课所占比例较大,这就要求在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提高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

为拓宽学生知识面,笔者对药物分析实验内容进行改革。

首先,笔者设计一些基本技能实验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以及基本仪器设备的训练与应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例如通过对盐酸普鲁卡因、葡萄糖及其注射液等一些不同类型的药物原料或制剂的性状观测、真伪鉴别及纯度检查实验,使学生能够熟悉并掌握药物分析中常用的性状观测设备及性状描述术语,了解并掌握药品真伪鉴别的物理和化学方法,熟悉药物纯度检查的常规项目及限量的计算,并能熟练规范地进行检查操作。

其二,笔者还增加了综合性实验,主要使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药品质量控制,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实验内容主要综合药物分析及其相关学科知识,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要求学生进行总结、分析。

如通过对牛黄解毒片及阿司匹林肠溶片等制剂的质量全检验实验,学生能熟悉并掌握药物分析检验工作的程序、项目和过程,为其独立进行药品质量的检验、药品质量标准的研究和制定等工作积累技能。

另外,笔者根据药物分析方法学的要求以及药物分析在实际工作总的发展趋势,安排的七次学生实验涵盖了旋光法、薄层色谱法、容量分析法、紫外- 可见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常用药物质量控制方法,最大限度地利用笔者的最大教学资源来使学生真正掌握实际工作中将会用到的操作,提高动手能力。

3 教学方式。

药物分析课程是一门理论紧密结合实践,操作性、应用性强的学科,学生普遍反映比较难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中注意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把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达、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变化过程、严格的技术动作、细微的结构等,通过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反复演示等手段予以解决,不但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另外,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笔者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具体生动的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环境中,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例如:结合目前假药劣药给人民群众健康造成重大损害并受到法律追究的实例,近年来接二连三出现的严重药品事故:广西半宙制药集团第三制药厂生产的“梅花K黄柏胶囊”非法搀入过期的四环素,致湖南株洲中毒58人;安徽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未按批准的生产工艺进行生产,生产记录不完整,从而导致欣弗(克林霉素膦酸酯葡萄糖注射液)集中出现患者过敏性休克、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80多例,死亡9例;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亮菌甲素注射液”因使用了强毒的工业溶剂二甘醇原料,导致多名患者肾衰竭等。假药劣药给国家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也给患者与家人带来无尽的痛苦,最终生产厂家受到了法律的严厉制裁。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案例教学法能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考核方式。

为避免“高分低能”现象,笔者对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进行改革。期末总评成绩包括2部分:一是平时成绩,占30% ,根据学生实验课表现及实验报告、讨论分析的情况作出综合评定。二是期末考试成绩,占70%。在理论课试卷设计上,着重主观题的分量,着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掌握情况和学生知识面。这样,试卷不再是成绩的最终结果,学生学习积极性得以保持,既保证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又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避免了平时不学习、考前突击现象的发生。

药物检验技术论文篇12

药检是药品监督管理局依法设置的检验机构,对外独立开展药品及相关产品的检验/检测和技术监督业务,独立出具检验/检测报告书。药品检验报告书具有法律所赋予的严肃性,也作为重要的法律依据而存在[1]。检验记录是出具检验报告书的依据,是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总结的原始资料。为了能够完善和规范药品检验报告书和检验记录,作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来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出具的药品检验报告书和检验记录5986份。

1.2 方法 依据《药品检验所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试行)》、《药检系统检验报告书底稿及原始记录与检验报告书书写细则(试行)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试行)》及《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为标准[2],对每份检验报告书底稿及原始记录逐项对照审查,观察规范性,分类统计分析。

2 结果

5986份药品检验报告书和检验记录,996份不合格,不合格率16.63%,单个错误689份,占不合格率69.17;两处以上错误307份,占不合格例30.82%。造成不合格的因素见表1。

3 讨论

药品检验报告书和检验记录是对药品质量做出的技术鉴定,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技术文件。具有法律所赋予的严肃性,也作为重要的法律依据而存在,在案件审理上具有重要的证据价值。药品检验报告书和检验记录的不规范或者失误,容易产生误导作用,给药品监督和检验部门的监管效能和执法形象带来负面影响。充分认识到正确规范地填写药品检验报告书和检验记录在法律上的重要意义。要高度重视药品检验报告书和检验记录的客观性、及时性、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以及涂改的规范性,克服书写中的随意性,将药品检验报告书和检验记录中出现的问题降到最低程度,确保检验报告的正确性。

原始记录[4]是检测技术运作过程中形成的记录。属技术记录。原始性和记录性的统一:原始记录是实验室的检测人员为已完成的检测活动和达到的检测结果提供客观证据的重要文件,整个实验过程的忠实体现,是最基础、最重要的记录。原始记录的本质属证据性[5]:记录为阐明所取得结果或所完成活动的证据性文件,可为追溯提供验证、预防措施和纠正措施的证据;技术性:技术记录是检测和(或)校准所得数据和信息的累积,表明检测和(或)校准是否达到规定的质量或过程参数。

检验原始记录内容包括:理化测定方法原始记录、仪器测定方法原始记录、无菌检查原始记录、热原检查原始记录、细菌内毒素检查原始记录、微生物限度检查原始记录、纯化水、注射用水检查原始记录、原、辅料检查原始记录、洁净区微生物数及尘埃数检查原始记录、留样观察记录、药物不良反应记录、药物稳定性考察记录、仪器使用登记记录、滴定液标化记录、化学试剂配制记录;质量检验记录应完整归档,至少保存2年备查[6]。

通过对5986份药品检验报告书和检验记录进行审查,不合格率占16.63%;不合格率较高,对药品质量及应用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通过研究充分认识到药品检验报告书和检验记录重要性,严肃性,增强检验人员的法制观念,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认真详细的记录检验原始记录,可以降低或避免药品检验报告书和检验记录不规范。

参 考 文 献

[1]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药管注[2000]403号所附的《药品检验所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试行)》附件3.

[2]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检验记录与检验报告书的书写细则.药品质量抽查检验管理规定.国食药监市[2006]379号,2006.

[3]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药品检验所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试行)》的通知.国药管注[2000]403号,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