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2-02-13 02:34:00

技术论文

技术论文篇1

信息技术在医疗事业中的应用,无疑是给医疗事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腕带技术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工作机制是:医院的工作人员在自身的工作平台上,对病人的所患病症进行选择,然后通过电脑上某个软件的诊断程序自动化的按照先前建立好的条码规则,将病人的病症信息规则的打印到腕带的某一指定区域上。与此同时,病人的个人信息也会被随之打印上去。

1.2建立腕带技术和信息技术结合的方案

将腕带技术和信息技术有效的结合起来,就可以实现腕带的“信息化”,而如何建立起腕带技术和信息技术结合的方案,又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考虑。电脑条码的应用。条码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字信息表达方式,它所特指的文字信息来自于医学数据库。在对条码进行索取的时候,要将医学数据库中指定的某一条码解码成文字,然后再将文字回传到数据库中,在数据库中找出对应的信息,以此来达到获得病人信息的目的。在目前的电脑条码中,有一维条码和二维条码之分。一维条码因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它在医疗事业中的应用并不广泛。相反,二维条码在医学事业中的应用却是极其的广泛。二维条码是一种空间上的信息保存条码,它的技术已经达到了日趋成熟的地步。于是,它在腕带技术和信息技术结合的过程当中,也是发挥着很大的作用。自动辨别的技术。自动辨别也分为很多种,其中包括:对条码的辨别、对光的辨别和对生物的辨别这几种技术。虽然,这几种技术都能够实现最终的目的,但是在现代医疗事业中,应用最为普及的仍然还是对条码的辨别技术。对信息进行识别的技术。这种技术的原理是:将文字信息进行转化,让它们变成电脑里的有效数据,再将这些有效数据传送到某一指定的软件中,最后通过这个软件来对这些数据进行识别、处理和保存。

1.3探究腕带技术在医学事业中的发展前景

将腕带技术与信息技术有效的结合起来,就可以实现腕带技术的“信息化”,也可以促进我国医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现对腕带技术在医学事业中的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和探究,可以做出以下结论。对病人身体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在腕带上放置一块超导芯片,这种超导芯片可以对病人的血压、温度、和心率进行实时的监控,然后让这块超导芯片与电脑上的某一指定软件相关联,医院工作人员就可以通过操作电脑上的指定的软件,对病人的身体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实现区域报警和定位功能。在腕带上面设置区域报警器,并将它与电脑上的指定软件相关联。病人一旦离开了本病区或者是休息区,那么腕带上的区域报警器就会自动报警,以提醒病人已经离开了医院所规定的活动范围。同时,报警传感器也会通过电脑上的定位系统将病人此刻的位置显示出来,以达到医院工作人员对病人的行踪有所了解的目的。腕带的循环利用。在腕带上设置清除系统,当病人出院之后,医院工作人员可以对腕带上的信息进行清除处理,然后就可以将腕带给下一位病人使用。对腕带进行循环利用,可以降低医院的成本,也可以起到保护资源的作用。总的来说,腕带技术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在医疗事业中的发展前景是很可观的。只要医院工作人员对腕带技术加以很好的利用,不仅可以达到对病人的身体情况进行实时监控的目的,还可以进一步促进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

技术论文篇2

摘要:在当前国内化工技术迅速提升的背景下,化工产品的增多会满足人们日常的需求,但是化工产品的生产过程,也会产生较大的污染危害。给社会公众带来较大的环境污染破坏,因而,近几年国内出现了一系列的绿色化工技术,对当前的化工产品生产带来一定的冲击,有效地减少了化工产品生产过程给外界环境带来的破坏和污染。

关键词:化学工艺;绿色化工;技术应用要点

0引言

近年,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逐步地提升,国家也大力地倡导在社会中发展绿色经济,建立友好型的工艺技术。在这种背景下,绿色的化工技术就被研发出来,其中绿色技术更多的是指在传统的化工产品生产期间,减少对外界环境的污染,降低资源的消耗,实现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1绿色化工技术的重要性分析

化工企业在生产化工产品期间,应用绿色技术来避免生产过程给外界环境带来的破坏和污染。尽量地去降低能耗,使用节能环保的材料,这样才能够使公司在激烈的化工市场中,获得独特的竞争优势。从原材料运输到工厂,然后再将原材料运输到生产线上,在各作业环节加强控制,使化工产品的生产走向环保化。利用零污染、低耗能的技术,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进而全面提高化工企业内部的制造技术水平。在印刷和药物的生产领域中,都会应用一些绿色化工技术,此时该技术就为国内的化工行业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2绿色化工技术在化学工程中的应用分析

2.1合理地选择催化剂

在化工产品的生产领域中,使用大量的催化剂(如图1所示)会显著地提高化学反应的效率,进而加快化工产品生产的速度,可以明显提高整个化工产品的经济效益。因而,化工企业应该根据实际的化学反应状况,以及根据生产出来的化工产品特性,来选择催化剂。此外,还要避免化工产品所形成的副产物被随意地丢弃、排放,而造成化工产品的副产物危害到外界的环境。此时,要重点去管控好催化剂的使用,应用一些无毒无害催化剂。在此基础之上,还要加强对各废弃物排放管控,应该结合实际的要求,来选择催化剂材料,选择毒性不大,而且危害程度较低的材料,才能够保证化工产品的生产绿色化。

2.2应用没有污染的化工原材料

科学地选择化工材料是降低化工污染的一个有效的方法,通常情况下,社会公众都会认为化学合成物大多都是化工原料,并且认为大多数的化合物都有毒性,会对人体产生较大危害。随着近年国内科技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些化工原料被研制出来,有些化工原料是从农作物和植物中提取出来,它可以替代化学的合成物,来充当化学产品的制剂。因而,选择危害较小、绿色环保材料,从源头上去抑制化工的污染。在生产期间,确保化学制剂使用合规,避免使用那些毒害较大、污染较大的化学药品。

2.3科学选择化学反应

在化工产品生产期间,要求能够使用一些高效的化学反应,才能够提高化学反应效率。通常化学反应都会产生副产物,而对外界环境带来污染破坏。此时,公司要综合考量化学反应经济性和环保性,来实现降低污染的目的,这也是当前绿色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和应用的目的。公司综合考虑经济成本、经济效益和污染问题,应用合理的化学反应方法,来实现控制化工污染的目的。

3绿色化工技术的应用分析

3.1应用清洁的生产技术

化工企业应用比较清洁的技术,能够有效地减少生产过程的污染,例如,通过一定的处理设备,来降低化工产品的粉尘、废气,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这样会实现资源的高效使用,也能够减少固体垃圾的产生。当这些化工的污染物进入到地下水和土壤中,会扩大污染的范围。有些工厂内部有大量的悬浮颗粒物的粉尘,这些粉尘就会形成粉尘污染,空气中的固体离子增多,当吸入到人体内部会直接导致心肺病的产生。因而,要科学地处置生产现场的粉尘和废弃物,来实现环保生产的目的。

3.2应用生物技术

将新型生物技术运用到化学制品的制造中,例如可以运用基因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和细胞工程技术,利用生物体内部所产生的生物酶,来作为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将生物化工的合成技术作为当前化工产品的一个主流技术,可以实现绿色生产的目的。生物技术中的膜技术是仿生学的一个重要技术组成,它也可以实现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来形成化学品。绿色的生物技术需要从动植物内部提取相应的原料,例如,煤炭、石油等都是由生物经过数万年的生物化学反应,而形成的能源原料。在当前的一些化学反应中,会使用生物酶作为催化剂,这种催化剂的催化效率显著地要高于化学试剂的效率,这样生物酶作为催化剂,可以实现环保生产、无污染生产的目的。并且化学的反应比较温和,形成的副产物对外界环境危害较小。

3.3利用友好型的环保产品

在化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因而,在使用环保产品期间,要尽量地避免使用那些高污染的产品。汽车在行驶中可以燃烧生物柴油、生物汽油,这些生物材料的生产制造不会对外界产生较大的污染。同时,生物酒精汽油燃烧时对外界的环境破坏力度较小,有些化石燃料内部有大量的硫化物,在燃烧之后,会产生二氧化硫,会直接危害到大气的平衡,以及会给国内的大气带来破坏。社会公众平时会使用一些塑料的产品,塑料的包装袋,这些塑料袋的使用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捷。当人们使用完了之后,就会将这些塑料袋随意丢弃,塑料袋难以分解,分解时间会长达数百年,会给社会环境带来极大的影响,也会形成大量的固体废弃垃圾。因而,需要对现有的化工技术进行转型升级,生产一些环保型的乙醇汽油,可降解分解的塑料,供为大众使用。例如,化工产品生产单位将其经营的重心转移到绿色产品生产上,大量的使用农作物植物,作为原料的提取材料。在生产期间,可以使用甘蔗来提取乙醇,作为稀有的原料物质。

3.4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

当前国内的清洁生产技术已经被应用到金属冶炼,海水淡化等各个行业中,应用的清洁技术生产的有害物质不多,而且清洁技术会直接将废弃物排放控制在环保的要求标准内。在海水淡化工程中,应用环保清洁的方法,来在海水中去提纯淡水。淡水是人们基本的生活用品,社会对于淡水需求量较大,然而国内淡水资源却偏少,这是利用海水淡化技术,为人们提供丰富的淡水资源。在生产淡水期间,利用环保型的化学制剂,来提纯淡水、蒸馏淡水,这种化学试剂的危害都较小。

3.5优化改善现有的化工工艺流程

在化工产品生产期间,企业要转变现有的生产方式,改变过去仅仅依靠一个装置给各个设备供热的模式,可以给厂房的顶层安装太阳能电池板,来利用太阳能为化工生产线提供电力来源。此时,化工产品的生产单位也可以购置余热的收集装置,利用该装置,可以将生产线上的各类热收集。然后,对这些能量进行转化,进一步地转化为电能,来为生产线进行循环的使用。

在生产化工产品期间,也可以利用电机驱动的方式,来作为生产线的电力来源。应用变频的电动机,会降低电能消耗,有些电机在开机时浪费的能源较多,此时应用变频电机控制电机中的频率,来减少电力能源的浪费消耗,也能够使整个生产线变得更加稳定。在生产环节中,会产生许多化工副产物,这些副产物对外界环境有一定的污染。但是通过将这些副产物的回收利用,可以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

4结语

近年,随着国家大力地倡导生态文明的建设,化工企业要响应国家的号召,来引入绿色化工技术,降低化工产品生产过程对外界环境的污染,提高化工的产品生产经济效益,提高原材料利用水平。

工业技术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关于机械工业技术领域的思考与分析论文

【摘要】机械工业的基础技术主要包括设计和生产制造技术,可以说机械装备制造业的研究范围是围绕两条主线开展的,一条是机械装备技术,或者叫产品技术,其中涵盖了基础共性的设计技术;另一条是制造技术,或者叫工艺技术,工艺技术中涵盖了基础共性的制造技术。在机械工业中,基础共性的设计与制造技术是服务于机械产品的。目前,机械工业的基础共性技术没有一个严格的标准定义,但比较公认的说法是:基础共性技术能对整个行业或产业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发生根本改变,其在机械工业产品上具有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并且研究成果可共享,是在机械工业中对一个产业或多个产业以及企业产生深刻影响的一门技术。

【关键词】机械工业基础共性技术

一、机械工业基础共性技术研究的范围

机械行业的基础技术主要包括数字化设计及制造技术、大型铸锻焊结构件制造技术、智能化传感器技术、精确成型制造及超精密加工制造技术、重大工程中先进工程材料应用技术、关键基础件和关键零件的设计与制造技术、发动机的节能减排技术、安全性和可靠性技术、防腐蚀表面处理技术、自动化仪表及自动检测与控制技术等。从具体含义上,基础共性技术研究的范畴是电流电压等级和频率、电气信息结构文件编制和图形符号、机械振动与冲击、铸造、焊接、无损检测、金属与非金属覆盖层、锻压、热处理、螺纹、机器轴与附件、技术产品文件、筛网筛分和颗粒分检方法、机械安全、电工术语、产品尺寸和几何技术规范、激光修复技术、微机电技术、绿色制造等的总称,它是机械工业产品设计、制造、检验、包装、使用以及回收再利用等机械工业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基础共性支撑技术,在机械工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关键作用。

二、基础共性技术在机械工业产品造型与设计中的作用

在机械工业产品的造型与设计中,设计工程师要根据产品的性能与功能要求、使用环境、材料性质等条件,正确选择铸造、焊接、涂层、锻压、热处理;正确选用与产品相关功能要求的零部件;还要在造型与设计制图时,合理正确选用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以及图形符号、图样画法与尺寸标注,来满足机械工业产品造型与设计的要求。可以看出,基础共性技术在机械设计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三、基础共性技术在产品制造中的作用

在机械工业产品的制造中,制造工程师要根据产品的设计要求,合理的采用相关产品的制造工艺方法,选用既能满足制造要求,又能满足经济要求的刀具、卡具等;还要将工艺参数与影响制造功能的产品设计属性联系起来,采用先进的机加工工艺仿真、制造数据以及制造规划、統计工艺模型等。所以说,基础共性技术在机械工业产品的制造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四、基础共性技术在高新技术应用中的作用

由于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机械工业的基础共性技术也得到了快速进步,基础共性技术在CAD、CAM、CAPP、CAQ等的开发与应用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如在机械工业的产品设计中提高设计速度和质量;在机械工业产品的制造中提高制造工艺减少废品,节约成本等。因此,基础共性技术在机械产品全生命周期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五、基础共性技术在绿色制造中的作用

技术论文篇3

在工作点稳定电路中的应用要进行静态分析,就必须求出三极管的基电压,必须忽略三极管静态基极电流。这样,我们得到三极管的基射电子的相关过程及结论。

二、纳米电子技术急需解决的若干关键问题

由于纳米器件的特征尺寸处于纳米量级,因此,其机理和现有的电子元件截然不同,理论方面有许多量子现象和相关问题需要解决,如电子在势阱中的隧穿过程、非弹性散射效应机理等。尽管如此,纳米电子学中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主要还在于纳米电子器件与纳米电子电路相关的纳米电子技术方面,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纳米Si基量子异质结加工

要继续把现有的硅基电子器件缩小到纳米尺度,最直截了当的方法是采用外延、光刻等技术制造新一代的类似层状蛋糕的纳米半导体结构。其中,不同层通常是由不同势能的半导体材料制成的,构建成纳米尺度的量子势阱,这种结构称作“半导体异质结”。

(2)分子晶体管和导线组装纳米器件即使知道如何制造分子晶体管和分子导线,但把这些元件组装成一个可以运转的逻辑结构仍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一种可能的途径是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把分子元件排列在一个平面上;另一种组装较大电子器件的可能途径是通过阵列的自组装。尽管,PurdueUniversity等研究机构在这个方向上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该技术何时能够走出实验室进入实用,仍无法断言。

(3)超高密度量子效应存储器

超高密度存储量子效应的电子“芯片”是未来纳米计算机的主要部件,它可以为具备快速存取能力但没有可动机械部件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提供海量存储手段。但是,有了制造纳米电子逻辑器件的能力后,如何用这种器件组装成超高密度存储的量子效应存储器阵列或芯片同样给纳米电子学研究者提出了新的挑战。

(4)纳米计算机的“互连问题”

一台由数万亿的纳米电子元件以前所未有的密集度组装成纳米计算机注定需要巧妙的结构及合理整体布局,而整体结构问题中首当其冲需要解决的就是所谓的“互连问题”。换句话说,就是计算结构中信息的输入、输出问题。纳米计算机要把海量信息存储在一个很小的空间内,并极快地使用和产生信息,需要有特殊的结构来控制和协调计算机的诸多元件,而纳米计算元件之间、计算元件与外部环境之间需要有大量的连接。就现有传统计算机设计的微型化而言,由于电线之间要相互隔开以避免过热或“串线”,这样就有一些几何学上的考虑和限制,连接的数量不可能无限制地增加。因此,纳米计算机导线间的量子隧穿效应和导线与纳米电子器件之间的“连接”问题急需解决。

(5)纳米/分子电子器件制备、操纵、设计、性能分析模拟环境

当前,分子力学、量子力学、多尺度计算、计算机并行技术、计算机图形学已取得快速发展,利用这些技术建立一个能够完成纳米电子器件制备、操纵、设计与性能分析的模拟虚拟环境,并使纳米技术研究人员获得虚拟的体验已成为可能。但由于现有计算机的速度、分子力学与量子力学算法的效率等问题,目前建立这种迅速、敏感、精细的量子模拟虚拟环境还存在巨大困难。

三、交互式电子技术手册

交互式电子技术手册经历了5个发展阶段,根据美国国防部的定义:加注索引的扫描页图、滚动文档式电子技术手册、线性结构电子技术手册、基于数据库的电子技术手册和集成电子技术手册。目前真正意义上的集成了人工智能、故障诊断的第5类集成电子技术手册并不存在,大多数电子技术手册基本上位于第4类及其以下的水平。需要声明的是,各类电子技术手册虽然代表不同的发展阶段,但是各有优点,较低级别的电子技术手册目前仍然有着各自的应用价值。由于类以上的电子技术手册在信息的组织、管理、传递、获取方面具有明显的优点。

简单的说,电子技术手册就是技术手册的数字化。为了获取信息的方便,数字化后的数据需要一个良好的组织管理和提供给用户的形式,电子技术手册的发展就是围绕这一过程来进行的。

四、电子技术在时间与频率标准中的应用

时间和频率是描述同一周期现象的两个参数,可由时间标准导出频率标准,两者可共用的一个基准。

1952年国际天文协会定义的时间标准是基于地球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而建立的,分别称为世界时(UT)和历书时(ET)。这种基于天文方面的宏观计时标准,设备庞大,操作麻烦,精度仅达10-9。随着电子技术与微波光谱学的发展,产生了量子电子学、激光等新技术,由此出现了一种新颖的频率标准——量子频率标准。这种频率标准是利用原子能级跃迁时所辐射的电磁波频率作为频率标准。目前世界各国相继作成各种量子频率标准,如(133Cs)频标、铷原子频标、氢原子作成的氢脉泽频标、甲烷饱和以及吸收氦氖激光频标等等。这样做后,将过去基于宏观的天体运动的计时标准,改变成微观的原子本身结构运动的时间基准。这一方面使设备大为简化,体积、重量大减小;另一方面使频率标准的稳定度大为提高(可达10-12—10-14量级,即30万年——300万年差1秒)。1967年第13届国际计量大会正式通过决议,规定:“一秒等于133Cs原子基态两超精细能级跃迁的9192631770个周期所持续的时间”。该时间基准,发展了高精度的测频技术,大大有助于宇宙航行和空间探索,加速了现代微波技术和雷达、激光技术等的发展。而激光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发展又为长度计量提供了新的测试手段。

总之,在探讨了近似计算在静态分析中的应用问题、纳米电子技术急需解决的若干关键问题和交互式电子技术应用手册后,广大科技工作者对电子技术在时间与频率标准中的应用知识的初步了解和认识。在当代高科技产业日渐繁荣,尖端信息普遍进入我们生活之中的同时,国家经济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我们科技工作者对新理论的学习和新技术的应用,因此说,本文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实际应用价值是不足为虚的。

【参考文献】

[1]张凡,殷承良《现代汽车电子技术及其在仪表中的应用[J]客车技术与研究》,2006(01)。

[2]李建《汽车电子技术的应用状况与发展趋势》[J],《汽车运用》,2006(09)。

[3]陶琦《国际汽车电子技术纵览》[J],《电子设计应用》,2005(05)。

[4]刘艳梅《电子技术在现代汽车上的发展与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6(01)。

[5]魏万云《浅谈当代电子技术的发展》[J],《中国科技信息》,2005(19)。

[6]黄军辉,张南峰,管卫华《创办汽车电子技术专业——适应现代汽车技术的发展之路》[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1)。

技术论文篇4

在工作点稳定电路中的应用要进行静态分析,就必须求出三极管的基电压,必须忽略三极管静态基极电流。这样,我们得到三极管的基射电子的相关过程及结论。

二、纳米电子技术急需解决的若干关键问题

由于纳米器件的特征尺寸处于纳米量级,因此,其机理和现有的电子元件截然不同,理论方面有许多量子现象和相关问题需要解决,如电子在势阱中的隧穿过程、非弹性散射效应机理等。尽管如此,纳米电子学中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主要还在于纳米电子器件与纳米电子电路相关的纳米电子技术方面,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纳米Si基量子异质结加工

要继续把现有的硅基电子器件缩小到纳米尺度,最直截了当的方法是采用外延、光刻等技术制造新一代的类似层状蛋糕的纳米半导体结构。其中,不同层通常是由不同势能的半导体材料制成的,构建成纳米尺度的量子势阱,这种结构称作“半导体异质结”。

(2)分子晶体管和导线组装纳米器件即使知道如何制造分子晶体管和分子导线,但把这些元件组装成一个可以运转的逻辑结构仍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一种可能的途径是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把分子元件排列在一个平面上;另一种组装较大电子器件的可能途径是通过阵列的自组装。尽管,PurdueUniversity等研究机构在这个方向上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该技术何时能够走出实验室进入实用,仍无法断言。

(3)超高密度量子效应存储器

超高密度存储量子效应的电子“芯片”是未来纳米计算机的主要部件,它可以为具备快速存取能力但没有可动机械部件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提供海量存储手段。但是,有了制造纳米电子逻辑器件的能力后,如何用这种器件组装成超高密度存储的量子效应存储器阵列或芯片同样给纳米电子学研究者提出了新的挑战。

(4)纳米计算机的“互连问题”

一台由数万亿的纳米电子元件以前所未有的密集度组装成纳米计算机注定需要巧妙的结构及合理整体布局,而整体结构问题中首当其冲需要解决的就是所谓的“互连问题”。换句话说,就是计算结构中信息的输入、输出问题。纳米计算机要把海量信息存储在一个很小的空间内,并极快地使用和产生信息,需要有特殊的结构来控制和协调计算机的诸多元件,而纳米计算元件之间、计算元件与外部环境之间需要有大量的连接。就现有传统计算机设计的微型化而言,由于电线之间要相互隔开以避免过热或“串线”,这样就有一些几何学上的考虑和限制,连接的数量不可能无限制地增加。因此,纳米计算机导线间的量子隧穿效应和导线与纳米电子器件之间的“连接”问题急需解决。

(5)纳米/分子电子器件制备、操纵、设计、性能分析模拟环境

当前,分子力学、量子力学、多尺度计算、计算机并行技术、计算机图形学已取得快速发展,利用这些技术建立一个能够完成纳米电子器件制备、操纵、设计与性能分析的模拟虚拟环境,并使纳米技术研究人员获得虚拟的体验已成为可能。但由于现有计算机的速度、分子力学与量子力学算法的效率等问题,目前建立这种迅速、敏感、精细的量子模拟虚拟环境还存在巨大困难。

三、交互式电子技术手册

交互式电子技术手册经历了5个发展阶段,根据美国国防部的定义:加注索引的扫描页图、滚动文档式电子技术手册、线性结构电子技术手册、基于数据库的电子技术手册和集成电子技术手册。目前真正意义上的集成了人工智能、故障诊断的第5类集成电子技术手册并不存在,大多数电子技术手册基本上位于第4类及其以下的水平。需要声明的是,各类电子技术手册虽然代表不同的发展阶段,但是各有优点,较低级别的电子技术手册目前仍然有着各自的应用价值。由于类以上的电子技术手册在信息的组织、管理、传递、获取方面具有明显的优点。

简单的说,电子技术手册就是技术手册的数字化。为了获取信息的方便,数字化后的数据需要一个良好的组织管理和提供给用户的形式,电子技术手册的发展就是围绕这一过程来进行的。

四、电子技术在时间与频率标准中的应用

时间和频率是描述同一周期现象的两个参数,可由时间标准导出频率标准,两者可共用的一个基准。

1952年国际天文协会定义的时间标准是基于地球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而建立的,分别称为世界时(UT)和历书时(ET)。这种基于天文方面的宏观计时标准,设备庞大,操作麻烦,精度仅达10-9。随着电子技术与微波光谱学的发展,产生了量子电子学、激光等新技术,由此出现了一种新颖的频率标准——量子频率标准。这种频率标准是利用原子能级跃迁时所辐射的电磁波频率作为频率标准。目前世界各国相继作成各种量子频率标准,如(133Cs)频标、铷原子频标、氢原子作成的氢脉泽频标、甲烷饱和以及吸收氦氖激光频标等等。这样做后,将过去基于宏观的天体运动的计时标准,改变成微观的原子本身结构运动的时间基准。这一方面使设备大为简化,体积、重量大减小;另一方面使频率标准的稳定度大为提高(可达10-12—10-14量级,即30万年——300万年差1秒)。1967年第13届国际计量大会正式通过决议,规定:“一秒等于133Cs原子基态两超精细能级跃迁的9192631770个周期所持续的时间”。该时间基准,发展了高精度的测频技术,大大有助于宇宙航行和空间探索,加速了现代微波技术和雷达、激光技术等的发展。而激光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发展又为长度计量提供了新的测试手段。

总之,在探讨了近似计算在静态分析中的应用问题、纳米电子技术急需解决的若干关键问题和交互式电子技术应用手册后,广大科技工作者对电子技术在时间与频率标准中的应用知识的初步了解和认识。在当代高科技产业日渐繁荣,尖端信息普遍进入我们生活之中的同时,国家经济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我们科技工作者对新理论的学习和新技术的应用,因此说,本文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实际应用价值是不足为虚的。

【参考文献】

[1]张凡,殷承良《现代汽车电子技术及其在仪表中的应用[J]客车技术与研究》,2006(01)。

[2]李建《汽车电子技术的应用状况与发展趋势》[J],《汽车运用》,2006(09)。

[3]陶琦《国际汽车电子技术纵览》[J],《电子设计应用》,2005(05)。

[4]刘艳梅《电子技术在现代汽车上的发展与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6(01)。

[5]魏万云《浅谈当代电子技术的发展》[J],《中国科技信息》,2005(19)。

[6]黄军辉,张南峰,管卫华《创办汽车电子技术专业——适应现代汽车技术的发展之路》[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1)。

技术论文篇5

2科技查新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2.1科技查新可以帮助企业科研立项正确选题

正确选题是企业科研项目立项顺利展开的关键所在,科技查新可以帮助委托企业了解所属行业领域内的最新技术发展动态和趋势。企业如果想研发出某种产品,首先要看其是否有无新意,这样科技查新检索机构即可利用自身数据资源与专业优势,多方面多角度检索文献及市场信息,并进行筛选、加工和综合分析,为企业提供具有价值的情报信息。选题的好坏,课题是否重复,立项课题水平的高低,只有通过查新才能知道。科研项目的申请在尚未正式投入开展时,均可修改。这时企业科研人员往往需要科技查新机构对科研项目进行全方位的新颖性判断,进而避免侵害他人知识产权的情况发生。

2.2科技查新可以为企业成果鉴定提供科学分析

科技查新报告为科技管理部门在科技成果的鉴定及评价中提供客观的科学决策依据,提高科技成果的鉴定水平。科技查新是以检索出的文献结果为依据,通过将相关文献与课题查新点进行对比分析来对项目的新颖性做出相关结论,这样的查新报告能为科研成果的先进性评估提供客观事实依据,为专家评议和科研管理部门决策提供客观依据,进而保证了科技成果评审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企业在成果鉴定、奖励、转让、技术转化前最好请权威的查新机构进行全面的检索和综合分析,科技查新能为企业充分提供所需科技信息和市场信息,帮助企业到达胜利的彼岸。

2.3科技查新可以为企业专利查新提供依据

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专利信息已成为企业生存发展所追求的积极重要的竞争资源,它几乎覆盖了全世界90%以上的最新科学技术成就和相关动态信息。随着国内大多数企业知识产权意识的不断提高,对国内外专利信息的服务需求也日益增强。几乎每个企业或者个人研发出新技术或新工艺之后,都不可避免的要进行专利申报,或是发明专利,或是实用新型专利或是外观设计。因此,绝大部门企业在申报专利之前都要进行科技查新。因为通过查新,企业可以避免因产品项目的重复研发给企业造成人力、物力和经济上的重大损失,也可避开对方发明点,使申请的专利能够顺利通过。综上所述,在科技查新的基础上开展企业专利信息服务,企业可以利用科技查新对专利信息加以灵活的运用,使自己企业的利益达到最大化。

2.4科技查新可以引导企业发展方向

企业的发展方向,关系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生存能力。现代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把创新作为动力,不断致力于新产品的开发,借助科技查新机构可以说是便捷、高效的方法,也可作为基本条件和重要保证。科技查新机构可利用自身具备的丰富信息资源、各种数据库资源以及专业查新检索人员等优势,对各领域的检索都能做到有的放矢,提供全面而先进的科研项目相关信息,特别是国内外最新前沿与研究动态,避免走弯路,为企业提供翔实准确的信息情报,确定企业自身发展目标,引领企业向更高更强的方向发展。

技术论文篇6

1.2优势和特点1)亲和力高、特异性强。适配体与靶标之间,凭借彼此互补的三维结构,相互作用后形成牢固稳定的复合物,其解离常数通常能达到pmol/L~nmol/L的水平,并且能分辨出靶标结构上细微的差别。2)库容量大,识别范围广泛。SELEX技术的靶标远远多于经典的抗原抗体结合反应,除了有蛋白质、核苷酸分子外,还可以是糖类、氨基酸、维生素、抗生素、金属离子、有机染料,甚至可以是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完整的细胞或组织,几乎囊括了自然界中的全部物质。3)合成容易,获得方便,易于修饰。适配体的体积比传统抗体小,筛选过程简便、周期短,对实验室的要求不高,并具备自动化控制的巨大潜力。经过化学合成和修饰以后可保持原生物活性不变,还可以增强其稳定性并增加其他新的化学性质,参加多类反应。标记了荧光、生物素和纳米金颗粒之后,发展出了诸如分子成像技术等疾病诊断新方法。4)重复性好,纯度高。整个筛选和制备的过程在人为控制之下,所得到的适配体几乎没有生产批次之间的差异,便于日后的大规模生产和应用。5)分子量小、稳定性高。相对于抗体或酶,适配体的化学性质更稳定,不易降解,对温度不敏感,保存时间长,即使变形也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复性,利于室温下运输。6)应用便捷。SELEX技术所获得的适配体又被称作是核酸型抗体,其优于传统抗体的性质是没有免疫原性,因此便能获得一些低免疫原性甚至无免疫原性靶分子的适配体。并且还省去了传统抗体制备过程中的动物实验,而直接从体外文库中获取。而且适配体更容易通过细胞膜,并且没有毒性,利于检测细胞内的靶分子和实现多层次的调控,并能较快地被机体清除代谢掉,经过特定的化学修饰后,还可使半衰期延长,稳定性提高,便于科学研究和疾病诊治。

2SELEX技术的发展

目前SELEX技术出现了一些新的筛选方法,越来越多的与各种标靶相对应的适配体被筛选出来。如毛细管电泳法、硝酸纤维素膜过滤法、磁珠分离法、亲和色谱法、Non-SELEX技术、无引物PCR-SELEX技术、微流体SELEX技术、生物芯片SELEX技术、原子力显微镜等各种新的模式也被应用到适配体的筛选中。同时还出现了SELEX技术与定量PCR,SEL-EX技术与流式细胞仪、SELEX技术与ELISA的联合应用,更是极大的提升了筛选的效率和准确性。

2.1消减SELEX技术消减SELEX技术是一种经过改良的SELEX技术。以完整细胞为靶标的消减SELEX技术,是在筛选过程中以完整的细胞作为靶标,并消减掉能与已知或未知的共有靶标结合的配体,经过消减后的次级随机文库再投入到特异靶标的筛选中。它的意义在于可以实现从两组高度同源的完整细胞中,筛选出针对其中一种细胞的特异性适配体。这项技术可应用于发现新的肿瘤细胞识别结构,还可进一步作为“生物导弹”,独立完成靶向治疗或携带药物,未来将会在肿瘤的治疗中发挥巨大的功效。

2.2自动化SELEX技术传统的SELEX技术过程需要完成一套重复繁琐的操作,使得筛选相对耗时耗力。自动化SELEX技术的建立可以简化筛选过程,节约时间和物品的消耗,实现高通量和限定范围,达到同时筛选多个靶分子的效果。自动化SELEX技术离不开现代分离仪器的配合,后者的发展推动了前者的进步。2001年Cox等使用Biomek2000自动化工作站成功筛选到了溶菌酶的特异性适配体,通过这种自动化筛选平台,不到2d就完成了12轮的筛选。

2.3导向SELEX技术适配体的特异性是整个SELEX技术的核心所在,为了提高适配体的特异性和稳定性,可将已知的能与靶标非特异结合的分子掺入到文库中或预先与靶标进行混合后再筛选,这样可获得只与靶标特异结合的适配体。2002年Hamm等将此技术与抗个体基因型的方法联合运用,成功获得了特定激酶抑制剂的特异性RNA适配体。Martell运用特殊的导向SELEX技术,从随机表达盒杂交文库中筛选到了能与E2F蛋白具有高亲和性的RNA适配体。

3SELEX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

3.1SELEX技术在基础医学研究中的应用依据核酸适配体具有与靶物质高特异性结合的能力,可以帮助我们寻找到疾病的发病机制。Roulet等提出把SELEX技术同基因表达串行分析手段联合应用,并通过自动化的序列提取工艺,建立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的定位模型。通过对转录因子适配体文库中的某一序列进行测序,可了解该蛋白结合位点的特异性,探寻一些以前在基因组中从未研究过的结合位点,掌握在不同的核苷酸位点上非独立碱基出现的先后顺序,为阐明其结合机制提供一些线索。Bian-chi等采取SELEX技术发现,TRF1二聚体在端粒上有两个相同的识别半位点,它们的距离可以变化,且两个半位点的顺序方向没有区别。这为探索端粒长度的调节机制提供了新依据。

3.2SELEX技术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肿瘤细胞及其标志物的早期检测对于肿瘤的诊断及预后极为重要,目前已经筛选出多种肿瘤的特异性适配体,例如急性髓系白血病的适配体KH1C12、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适配体sgc8/sgc3/sgd3、恶性胶质瘤的适配体GBI-10、Burrkitt淋巴瘤的适配体TD05、非小细胞肺癌的适配体S1/S11e/S15、小细胞肺癌的适配体HCA12/HCC03/HCH07/HCH01、乳腺癌的适配体KMF2-1a、结肠癌的适配体KDED2/KD-ED7/KDED9/KC2D3、小鼠肝癌的适配体TLS9a/TLS11a、卵巢癌的适配体DOV3/DOV4/DOV6。它们可以特异地识别肿瘤细胞,仅需少量肿瘤细胞即可实现准确的鉴别和分型。将适配体与纳米颗粒结合后通过比色检测,观察颜色的变化即可判断有无靶标细胞。这个实验非常敏感,样本中的靶细胞数超过百个即可检测出来,还不需要昂贵的检测设备和待检靶标的标记与修饰。因此,有可能成为常规筛查活体标本中新生肿瘤细胞的一种新方案。与此同时肿瘤细胞的分子成像技术也已经问世,它能够从细胞水平对生物过程进行可视化描述及测量,不仅能定位病灶,观察某些影响肿瘤细胞行为的生物过程,还能观察肿瘤细胞对药物的反应。Kim等研究将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的特异性适配体与金纳米材料结合后,带有PSMA的前列腺癌细胞便能够被特异性地标记出来,将其作为造影剂应用在前列腺肿瘤的影像学诊断中,比传统的造影剂显像时间更持久,毒副作用更小,应用价值更显著。SELEX技术还在血液的生化检查方面,显示出一定的应用前景。用其检测血液中的某些靶分子,将比传统方法更特异和高效。脑尿钠肽(BNP)常被临床上用来评价急性心力衰竭或急性呼吸窘迫症患者的病情和预后。Lin等采用SELEX技术的原理,筛选到了能与BNP特异结合的适配体。在微流体试验模式下,被荧光标记的适配体可以快速测出血液中BNP的浓度,比放射免疫分析法或是免疫分析技术更精确、更经济。C反应蛋白(CRP)是机体在应激状态下生成的一种非特异性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CRP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具相关性。Bini等开发出了一种带有光化学性质的CRP特异性适配体,当血液中的CRP浓度超0.005mg/L时就能被检测出来,敏感度非常高。这一成果为新型CRP诊断试剂的研制奠定了基础。SELEX技术还被应用在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其能克服传统检测方法在特异性和敏感性上的缺陷,为新型检测试剂盒的开发提供有力支持。例如结合分支杆菌的特异性适配体CSRI2.11检测过程比传统的培养鉴定法更省时更敏感;丙型肝炎病毒的适配体ZE2可结合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实现丙型肝炎的早期筛查,不受抗体检测时窗口期的制约;疟原虫乳酸脱氢酶的适配体PL1在临床实践中,可以很好的区分患者是否感染了出间日疟原虫或恶性疟原虫。

3.3SELEX技术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SELEX技术在疾病治疗中的功效越来越来受到人们的重视。适配体在体内与靶分子结合,理论上可以对靶分子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产生影响,靶分子也会因此发生信号传导的改变甚至丧失原本的功能,直接或间接阻断疾病发生进程。以此开发的靶蛋白功能阻断剂,日益显示出其巨大的潜力。全球首个适配体药物是2004年由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上市的哌加他尼钠,可用来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SELEX技术在凝血系统疾病的治疗上具有一定的意义,已找到了可用作抗凝血和抗血栓药物的适配体REG-1,其结合的位点是凝血酶的肝素结合位点以及纤维蛋白原结合位点。在治疗免疫系统疾病方面,也已获得了具有药物开发潜力的特异性适配体,如可用来拮抗自身抗体已达到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适配体,还有能刺激T细胞释放的4-1BB的适配体。对于肿瘤的治疗,基于SELEX技术研制的适配体药物更是走在前列,进入到了临床试验阶段。如对实体瘤和复发性急性髓样白血病有良好疗效的AS1411,更出现了连接金纳米棒的适配体,用作肿瘤靶向光热治疗。适配体药物作为抗病毒药,也展现出良好的前景,比如用来抑制狂犬病病毒的复制和干扰艾滋病病毒的体内合成。除此以外,核酸适配体还可作为运输工具,特异性地把药物运送至靶标细胞或组织达到定点清除的治疗效果,研究比较成熟的有装载着阿霉素,用来杀伤前列腺癌细胞的复合适配体药物。

技术论文篇7

二、处理好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协调关系的有效途径

建筑是一门物化了的艺术,通过视觉效果给人以美感,它既要满足建筑学、科学技艺以及人体工程学等方面的客观规律,还要满足人们的文化物质需求,能够给人以最大化的功能享受与美学体验。因此,在处理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协调关系时,应以建筑技术为基础,对艺术进行考究,使艺术性更加符合人们的生活需求和审美要求。而且在处理两者关系时,要因时因地而异,对建筑所在的历史时期、民族文化、地理气候及生活进行深入考据。只有在发展我国建筑艺术过程中,不断引进先进的建筑技术,将传统的中华文化元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断推动我国建筑文化的承袭与创新,才能创造出更多具有历史意义的经典建筑。

(一)提高建筑师的综合素质能力,促进建筑技术与艺术的协调发展

高技术性和高艺术性的建筑不是通过人们的意识想象凭空产生的,而是物质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在处理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两者的协调关系时,要注意对物质文化的考量,要根据现有的技术水平,对建筑物进行艺术设计。与此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新技术实现建筑艺术的超前性,使其既根植于现代文化土壤,又高于现代审美,进一步促进审美观念的革新与发展。因此,建筑师不但要具有过硬的技术水平,还要有一定的艺术创作能力,能够将建筑技术与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二)不断强化建筑的艺术性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及审美观往往受经济文化的影响较深,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在审美上也日益发生着改变,而这些变化在很大程度上都在建筑艺术上得以呈现,所以每个时期的建筑物都是当时文化意识形态的物化形式。当前,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人们在建筑上更加注重其功能性和美感。所以,在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对建筑技术的管理监督,还要保证建筑技术与艺术的协调统一,强化建筑的艺术特质。

技术论文篇8

【论文摘要】国际技术贸易既是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也是国际技术转让的主要形式之一。众多的实证分析表明,无论是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的国际贸易、还是国际贸易引致的技术创新,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论文关键词】国际技术 贸易 创新 发展中国家 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近二十年来,国际技术贸易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的发展趋势:其一,国际技术贸易日趋活跃,规模不断扩大。科技进步以及技术信息的传播加快,促进了国际技术贸易的发展。其二,技术转让“软化”。纯知识或信息形态的软件技术转让,如专利、专有技术、技术情报等等,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三,国际技术贸易格局呈现多极化,但发展不平衡。由于技术水平的差异等原因,国际技术贸易主要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发达国家在技术出口中一直处于垄断地位。其四,跨国公司在国际技术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长期以来,跨国公司控制了相当份额的国际技术贸易;此外,跨国公司以技术输出带动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改变了以往对发展中国家单纯的资本输出。影响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包括发展中国家创新的技术能力以及创新诱导的反应机制等。而国际技术贸易(技术引进)对提高发展中国的技术能力、改善创新诱导的反应机制都有重要的作用,并最终影响到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一、国际技术贸易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能力 技术能力是一种存量,它是历史积累的结果。技术能力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有形的技术能力,表现为创新主体技术存量水平的增加。二是隐含的技术能力,表现为创新主体的成员所拥有的知识、技术技能以及组织经验等。就国家而言,常常表现为一国人力资本存量的多寡;就企业而言,具体表现为企业员工所拥有的技术技能以及组织经验。发展中国家通过国际技术贸易直接引进技术,能够提高本国两方面的技术能力,并最终影响到本国的技术创新能力。首先,通过国际技术贸易引进技术,无论引进的是成套生产设备等硬件,还是专利技术等软件,都直接提高了本国的技术存量水平,从而也提高了该国有形的技术能力。其次,通过国际技术贸易引进技术也能提高发展中国家隐含的技术能力,因为技术的引进常常伴随着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员工对新技术的学习、掌握的过程。 二、国际技术贸易与发展中国家的创新诱导反应机制 国际技术贸易并非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或经济活动,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种融经济、技术、科学文化、甚至政治为一体的复杂过程。譬如说,国际零售业连锁经营企业通过特许经营的方式(属于技术贸易的范畴)进入中国市场,它首先要从国家有关部门获得市场准入的许可,这可能要涉及到政治问题;它要寻找合作伙伴,考虑投资的成本收益问题,这是经济方面的问题;国际零售业连锁经营企业内在固有具有的企业文化、经营文化会影响到众多的消费者的消费习惯,这是文化方面的问题;国际零售业连锁经营企业新颖有效的特许经营方式被众多的国内厂商所模仿,形成了遍及全国的连锁经营热潮,这是很重要的一种制度性创新。因此,国际技术贸易的影响是很复杂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引进而已,换句话说,国际技术贸易具有很强的“外部效应”。从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的角度而言,国际技术贸易的外部效应主要表现在它改变创新主体的内在意识,并改善创新主体内外部的制度环境,从而使得发展国家创新诱导的反应机制更加灵敏,最终改善发展中国家的创新机制和创新能力。 首先,国际技术贸易能够改变发展中国家创新意识缺乏的状况。很多发展中国家表现出一种维持传统和稳定为主调的社会意识结构,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借用结构主义的观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常常会陷入“累积因果关系”的恶性循环之中,也就是说技术创新在低水平上的停滞发展。而这种恶性循环是内在力量所无法克服的,这时候需要一种外在的推动力量,使其能够跳出这种恶性循环,而国际技术贸易可以看作是这样一种外在的力量,这种力量首先改变的是创新意识方面的问题。正像上述国际零售业连锁经营企业的例子一样,技术的引进带来了消费者消费习惯的新变化,先进的经营模式所具有的明显优势促使大量的模仿,最终导致整个行业经营模式的创新。显然,在这一过程当中,企业和个人都经历了一次思维方式的转变,从认识、接受到模仿,甚至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地情况进行二次创新,这种普遍性的思维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一个国家创新意识的兴起。这对发展中国家的创新机制形成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都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因为只有具备创新意识的国家,政府才会对技术创新给予充分 的重视,并为技术创新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和环境。 其次,国际技术贸易能够改善创新主体内外部的制度环境,促使发展中国家创新诱导反应机制的灵敏化。从引进技术的企业来说,为了充分利用引进的技术常常需要在企业的组织管理方面做出较大转变和创新,也就要改变企业内部的制度环境,比如说企业为了利用维护一套价值昂贵的生产线,需要新建立专门的技术部门,负责对其进行维修和改进,同时加强企业对员工的技术培训制度,这些制度性的转变和创新都有利于企业进一步的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在国家层次,政府为了保证技术引进的顺利实施,需要建立专门的技术金融制度以确保技术引进的配套资金。而且在国际通行的知识产权保护观念下,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技术贸易需要建立起一整套专利制度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否则,就难以从国际市场上引进技术,即使能够引进也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因为缺乏知识产权的保护将损害技术出让方的利益。也就是说,国际技术贸易客观上提出了对发展国家改善技术创新制度环境的要求,而这种要求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创新主体更好地对创新的市场需求做出正确的反应,最终有助于改善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的机制,并提高其水平。 三、小结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已经越来越充分地肯定了技术创新对“比较优势”的积极意义,无论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就国际贸易的双方而言,国际贸易对各自的技术创新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辨证地看,如果能就国际贸易与技术创新的关系作一长期分析的话,两者之间显然不仅具有一种互动效应,同时具有一种长期增长效应。因为新增长理论、新贸易理论,加上对当今世界经济的整体增长而言,不仅需要各国独立的技术创新,同时为了节约稀缺的世界经济资源,需要各国尽可能地分享这种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技术创新,而国际贸易正好能实现这种意图。对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在处理国际贸易与技术创新的关系问 题上,不仅需要做客观的长期和短期经济分析,同时也要充分地考虑到制度的、文化的、政治上的成本和收益。

技术论文篇9

(2)大量使用缩略语缩略语的大量使用是科技英语词汇的另一特点。缩略语主要分三类:①首字母缩略语如VCD(VideoCompactDisk)、ADC(Analog-DigitalConverter);②将原来的单词缩略一部分字母变成新词如inf(oinformation)、lab(laboratory)、kil(okilogram);③将两个词合成缩略为一个词,如transceive(rtransmitter+receiver)、positro(npositive+electron)。此外,科技英语词汇有不少源于希腊语和拉丁语,使用词根、词缀如friction(摩擦力)、expansion(膨胀)、radiatio(n辐射)、combinatio(n组合)等。此外,还有不少新兴词汇,这些词汇有的属于新造词,有的则为活用词,如hyperon(s超子)、antimatte(r反物质)、cyberspac(e信息空间)等。理解缩略语的使用方法后,在翻译科技文章时就会胸有成竹。

(3)需要时使用减词和增词英语与汉语在语言使用和表达方面有些不同,在翻译中,为更好地消除语言差异,翻译者应在准确理解和把握文章内涵的前提下,翻译出符合中文表达习惯的内容,这样有时势必要使用到一些增减词,才能使翻译表达顺畅、正确。只有增减都恰到好处,才不至于让读者摸不着头脑或产生歧义。减词翻译法又称省略法或省译法,指在译成汉语时,把原文中的某些词不译出来。常见的有代词、冠词、动词、介词、连词的省略。例如Allofusknowthattheconductivityofsemiconductorschangeswithtemperature.翻译为“众所周知,半导体的导电性随温度而变化。”(省译引导宾语从句的连词that),如果不使用减词翻译法,则失去了中文句子表达的严谨和规范性,无法体现科技英语简洁之美,甚至产生理解方面的歧义。增词的翻译是指译者在英译汉时,为了使译文通顺表达,在译文中增加某些必要的词,正确使用增词法,能使译文顺畅、语义清晰。常见的增词法有增加动词、某些概括性的词如inshort等。如TheletterIstandsforthecurrentinAmperes,Etheelectromotiveforceinvolts,andRtheresistanceinohms.字母I代表电流的安培数,E代表电动势的伏特数,R代表电阻的欧姆数。(E和R后均省略了standsfor),这是增加原文中省略部分的翻译法,如果不使用增词法,则中文句子无法成句,意思无法准确理解。增译和减译都是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实用和重要的技巧。翻译者唯有牢牢把握科技原文的风貌,对专业、英语、中文都有一定了解,才能做到熟练、准确地翻译,才能真实展现科技英语的科学之美。

二、电子科技英语的语法特点与翻译对策

(1)普遍使用被动语态电子科技英语作为工程技术类知识的载体,其语法特点之一是被动语态的使用频率远高于主动语态。原因是被动语态可以使科技人员在句子的开头就引出最重要的信息,被动语态将主语放在句首,读者可以第一时间关注到关键信息,而且使用第三人称的被动语态与使用第一、第二人称主语的主动语态相比可使描述减少主观色彩,更能体现科技论文侧重推理和客观准确的特点。如Threemachinescanbecontrolledbyasingleoperato“r.三台机器能由一个操作者操纵。”、Electronicsclosertothenucleusareheldmoretightlythanthoseintheouterorbits.“靠近原子核的电子比外层轨道上的电子结合得紧。”、Theelectricresistanceismeasuredinohms“.电阻以欧姆为测量单位。”、Ithasbeenprovedthatamaterial’sdimensionisoneofthefactorsinfluencingitsabilitytoconductelectric.“据证明,材料的尺寸是影响其导电能力的因素之一。”在翻译中如能准确把握各种时态的“be+V.过去分词”的被动语态结构,加之一定的科技英语专业知识和中文素养,那么就不难做到翻译的“忠实、准确、通顺”,也就是“信、达、雅”。

(2)广泛使用名词化结构名词化结构指表示动作意义的“名词+of+名词+修饰语”的语法结构。科技英语经常使用名词化结构代替日常英语中用动词表达的内容,能使文章更为简洁明了并能在有限的篇幅中承载更多的信息和内容。电子科技英语中也广泛使用名词化结构,使行文简练、结构紧凑。对比以下两种翻译:原文:数字集成电路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译文1:Theimpactofdigitalintegratedcircuitsonmodernsocietyhasbeenpervasive.译文2:Itispervasivethatdigitalintegratedcircuitshasimpactonmodernsocietygreatly.显然,译文1的名词化结构要比译文2的动词结构要言简意赅、浅显易懂。英汉互译时也要注意此点并将名词化结构准确翻译,不犯理解上的错误。

(3)大量使用定语从句和非谓语动词结构电子科技英语阐述定义或描述现象时常常需要对一些核心词汇进行限定修饰。采用定语从句进行修饰,可使被描述的定义或现象的适用范围更准确,如Thefirststageisatunedradiofrequency(RF)amplifier,themainpurposeofwhichistoimprovesignal-tonoiseratioandtoprovideasufficientdegreeofselectivity.翻译为“第一级为调谐高频放大器,其主要作用是改进信噪比并提供足够的选择性”,通过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对RF的作业进行修饰,使得句子更为简洁,表达更为严谨精确。又如Theinductorisacoilofwirethatmayhaveanaircoreoranironcoretoincreaseitsinductance.翻译为“电感器是一组线圈,有的电感器是空心的(空气芯),有的线圈中有可增加其电感量的铁芯”。通过限制式定语从句对核心名词wire进行限定修饰,使inductor的定义更加清晰准确。动词不定式是非谓语动词的一种,可在句中起名词、形容词和副词的作用,可担任除谓语以外的其它任何成分,它使整体句子结构紧凑合理,指代关系更加明确、简洁明了。如Theabilityofamaterialtoconductcurrentdependsuponthenumberoffreeelectronsinthematerial.“材料的导电能力取决于材料中自由电子的多寡”。Whenonewantstomeasuretheelectriccurrent,voltageandresistance,onehastouseelectricinstruments.“人们想要测量电流、电压和电阻时需要使用电子仪器。”关注科技英语中的非谓语动词用法,有助于准确和顺畅翻译好英语句子和篇章。

(4)词序表达与中文不一致科技英文篇章中,还时有词序表达与中文不一致的情况,此时,应清楚区分中英文表达习惯的不同,不生搬硬套,而是在正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对语句加以结构重组,以达到次序调整,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如Themaindevicefailuremodeissecondarybreakdown.如果直接译为“主要器件的实效模式是二次击穿”就错了,应调整语序翻译为“器件的主要失效模式是二次击穿”。Whileacurrentisflowingthroughawire,thelatterisbeingheated.错误译法是“电流流过导线时,电流在后面发热”,正确译法应为“电流流过导线时,导线就发热。”

技术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在传统的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之外,传播研究领域中的第三大流派正在崛起,这就是北美的媒介环境学派。该学派以研究媒介、文化和社会之间的关系而独树一帜,其第一代代表人物伊尼斯提出的“传播的偏向”、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信息”让世人开始意识到媒介在文化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却也使该学派饱受技术决定论的质疑。这一理论命题在该学派的第二代代表人物波兹曼这里得到了更为深入的思考和更为清晰的表达,“媒介意识形态”理论集中体现了他对该问题的认识。一方面,他肯定了技术对于社会和文化的塑造作用,另一方面,他又向社会大声呼喊技术的两面性,希望唤起人们对日益发达和普及的现代技术的警惕,从而避免可能出现的技术垄断的前景,来实现对社会的救赎。其中,对于技术主导作用的认识是防止技术垄断出现的前提,而避免在一个遍布媒介的环境当中走向技术垄断才是研究的最终归宿。

一、媒介的偏向性

波兹曼“媒介意识形态”观最主要的涵义是指媒介进入一种新的社会文化环境时,将会引起该社会全面而深刻的变革。之所以会发生这种变革,是因为媒介自身所带有的意识形态性,即每一种媒介都具有这样一种性质,它倾向于将社会文化引向某个特定的发展方向。‘‘每一种工具里都嵌入了意识形态偏向,也就是它用一种方式而不是用另一种方式构建世界的倾向,或者说它给一种事物赋予更高价值的倾向;也就是放大一种感官、技能或能力,使之超过其他感官、技能或能力的倾向。”比如印刷术倾向于带来一种理性的社会话语系统,而电视则倾向于产生一种娱乐化的社会文化形态,这两种不同的文化特征就分别是印刷术与电视的意识形态性的表现。这种由媒介所引发的特定的文化发展方向,所体现的正是媒介的偏向性。

在这里,波兹曼借用了“意识形态”一词来强调媒介所蕴含的偏向性这一含义。媒介的“意识形态”不同于通常意义而言的由于阶级利益或其他原因所导致的扭曲认识,因为媒介意识形态所含的这种偏向性不是某些利益集团所人为设定的,而是由媒介自身的物理结构和技术特点所决定的,是每一种媒介都客观存在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与它的使用者或社会环境亦没有直接的关系。以电视的意识形态特征为例,电视的这种娱乐化倾向不仅存在于世界上经济最为发达的、大众文化有着深厚根基的美国,也同样存在于崇尚高雅文化、精英文化的欧洲国家如英国、法国等,而作为与西方各国在政治制度、经济基础、、社会文化等各领域有着极大差异的中国,在电视普及之后亦出现娱乐化的文化趋势。对于电视来说,文化的娱乐化是其客观存在的一种文化影响,所不同的仅仅在于,由于电视普及度和在社会中的渗透度的不同,各国娱乐化的进程有早有晚,程度深浅不同而已。

既然与使用者无关,那么媒介是如何影响它所在文化的呢?在媒介环境学派看来,正是媒介自身的物理性质和符号特征造就了它的偏向性。具体而言,每一种媒介由于自身的物理结构和技术特点不同,会形成不同的符号系统和传播模式,这种形式方面的特点会对传播的内容进行选择和改造,从而形成思想的偏向、感知的偏向、政治的偏向和内容的偏向等多个方面偏向。伊尼斯在《传播的偏向》便是基于媒介的物理特征对其文化影响进行了分析:“某种媒介可能更加适合知识在时间上的纵向传播,而不是适合知识在空间中的横向传播,尤其是该媒介笨重而耐久,不适合运输的时候;它也可能更加适合知识在空间中的横向传播,而不是适合知识在时间上的纵向传播,尤其是该媒介轻巧而便于运输的时候。”比如,石刻文字和泥板文字耐久,所以它们承载的文字具有永恒的性质,适合于时间上的纵向传播。但是,它们不容易运输,不容易生产,不方便使用,所以在空间中的传播受限。相反,莎草纸和纸张轻巧,容易运输,方便使用,能够远距离传播信息,然而它们传播的信息局限于当下,比较短暂,所以它有助于空间范围内的广播传播而不适合于时间中的永恒存在。媒介对时间或空间倚重的不同偏向,对于它所在的文化,便产生了不同的偏向。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对这个问题做了进一步的阐发:“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这意味着,媒介和技术自身就是一种讯息,因为新媒介、新技术的使用会引起人间事务相应的尺度的变化,而尺度的变化又会对社会整体带来全面的变化。从这个角度来看,媒介就不仅仅是一种传递信息的中性的介质,媒介自身的性质不可避免地对传递的内容进行着塑造,这种改变的方式与它所传递的信息的具体内容并无必然的联系。这就如同铁路的作用,并不是把运动、运输、轮子或道路引入了人类社会,更不在于它运载了何种货物或多少乘客,而是加速并扩大人们过去的功能,创造出新型的城市、新型的工作、新型的闲暇,这些变化是铁路自身的性质——速度,而非其实际运输的内容决定的。

波兹曼对伊尼斯和麦克卢汉的思想做了进一步的阐发。他指出,媒介的偏向性首先表现在特定的感知世界和赋予事物价值的方式上。他引用了一句古老的箴言对此进行说明:在手握榔头者的眼里,一切都仿佛是钉子。他将其引申为“在手握铅笔者的眼里,一切都像是写下的清单;在拍照人的眼里,一切都像是图像;对使用电脑的人来说,一切都像是数据;对手握成绩单的人而言,一切都像是数字。”感知的偏向进而会造成思想的偏向,在《娱乐至死》一书中,他详细阐明了印刷术是如何形成理性的公众话语的:印刷术以抽象的需要经过学习才能掌握的文字为符号,且采取一种有序的线性排列方式,其交流方式以作者与读者的分离为前提,纸上的文字是唯一的中介,无论是写作者还是阅读者,都必须对文字字斟句酌,否则就会产生歧义甚至无法理解。印刷术作为媒介的这种特征,就决定了它具有“某种内容:一种有语义的、可释义的、有逻辑命题的内容”,这种内容“推崇客观和理性的思维,同时鼓励严肃、有序和具有逻辑性的公众话语。”这便是印刷术在思想方面的偏向,相应地变化还有:“印刷术树立了个体的现代意识,却毁灭了中世纪的集体感和统一感;印刷术创造了散文,却把诗歌变成了一种奇异的表达形式;印刷术使现代科学成为可能,却把爱国主义变成了一种近乎致命的狭隘情感”等。而到了电视统治的时代,社会文化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表现在多个方面。相较于印刷术,电视虽然也能够表现语言与思考过程,但它主要还是以动感画面及相应的音响为主要表现对象,稍纵即逝却斑斓夺目,这就决定了它必然舍弃思想来迎合观众对视觉的追求,因此娱乐而非理性成为电视这一媒体的思想偏向,与此同时,它把政治、宗教、教育也都统统变成了娱乐,于是,如果不加警觉,整个社会就会悄悄走向“娱乐至死”的道路。

二、媒介的隐蔽性

既然媒介具有这种意识形态性,为何长久以来不被发觉呢?在波兹曼看来,这主要是由于媒介对文化的影响方式往往被它自身的实际用途所掩盖。如果说技术的实际用途是媒介的内容,那么媒介的文化影响即媒介的偏向性则可以看做是媒介的形式,相对于媒介内容的外显性,媒介形式往往是隐蔽的,这也正是媒介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特征。

为强调媒介发挥作用的这种隐蔽性,在《娱乐至死》中波兹曼用“媒介即隐喻”来置换了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这一命题。麦克卢汉把媒介比作“信息”,波兹曼虽然非常认可这个命题中媒介对于话语方式的塑造作用,却不能认同这种表述方式,因为在他看来,信息是关于世界的明确具体的说明,而媒介则没有这个功能,他认为媒介更像是一种隐喻,用一种极其隐蔽但却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波兹曼指出,“媒介的独特之处在于,虽然它指导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它的这种介入却往往不为人所注意。”这种隐蔽性与麦克卢汉的一个比喻相类似,即媒介的内容,像一片滋味鲜美的肉,破门而人的窃贼用它来涣散思想看门狗注意力,因为人们往往只关注媒介的内容,而忽视媒介的形式,也就没有能够真正地理解媒介。而相对于媒介的内容,媒介意识形态关注的是媒介超越媒介技术具体功能的意义,而非它们在具体环境中的具体应用。以眼镜的发明为例,人们往往只关注它的直接功能是矫正视力,但是却忽视它带来的新观念,即人类可以不必把天赋或缺陷视为不可更改的命运,这种新观念恰恰是眼镜所蕴含的意识形态,是它对文化所产生的影响。

媒介意识形态的隐蔽性特征,意味着一种新的媒介技术在诞生之初,它的文化影响并非总能一望即知,总是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和磨合之后才能渐渐显露出来。例如钟表起初是为修道院而发明,用来提供准确的时间让修士做功课,这个功能确实达到了,但随之而来的,钟表不仅成为计时的手段,而且成为控制修士生活过程的工具。后来时钟在整个社会中的应用,产生了现代意义上的时间观念,造就了按部就班的生产方式、准确计时的工作和标准化的产品,为资本主义的兴起提供了技术保证。所以波兹曼说道,“悖谬、奇怪而神奇的是,发明钟表本来是要人用更加刻板的制度去侍奉上帝,然而终极的结果却是相反,钟表最大的用处是让人积攒金钱。在上帝和财神的终极斗争中,钟表偏爱的是财神爷,这实在是出人意料。”也正是基于此,即使是技术的发明人,也难以预测技术的未来影响。因为技术一旦被广为运用,它就会脱离发明者的控制,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塑造社会文化的面貌。波兹曼担忧的是,“在技术垄断时代,我们陷入了机器神奇效果的重重包围之中,我们受到的鼓励是忽略机器里嵌入的理念。”正是因为对它的忽视,我们就在无意识之中服从于媒介的意识形态而浑然不觉,我们的文化也将因此变成被技术垄断的文化,失去对技术的控制力和抵抗力,这恰恰是最危险的状态。因此,认识到媒介意识形态的隐蔽性,就是提醒人们在面对每一种新技术时,要透过它的实际用途去仔细辨别它所可能带来的文化影响,避免陷入盲目乐观主义的精神状态。也只有认识到它的隐蔽性,才有可能对新媒介的负面作用产生警觉,从而想办法去化解它的消极影响。

三、作为整体生态环境的媒介

相对于媒介的具体用途,媒介的形式对社会的文化影响更为深远,它将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感知方式、政治运行方式等众多社会层面,而不仅限于某一个有限的领域,如同在自然环境中引入新的物种会改变整个自然的生态系统一样。因此从性质上来说,“技术变革不是叠加性的,而是生态性的”。新媒介的介入,往往是对已有媒介社会文化的全面改写。

由于媒介意识形态的隐蔽性,新旧媒介之间的竞争也是隐而不显的,但这样的竞争往往更为激烈,因为在作为工具的媒介竞争之后还潜藏着它们所蕴含的意识形态之间特有的竞争。就实际功能来说,新媒介既可能是旧媒介的替代品从而使之被淘汰,也有可能是旧媒介的补充从而与之共同存在共同发展,如同电视产生之后印刷的书本依然存在,并且在数量上有增无减,新旧媒介存在某种程度的兼容性。但是就媒介的意识形态来看,新旧媒介之间的关系往往是非此即彼、互不相容的,“这样的竞争不仅仅是工具对工具的竞争,不仅仅是字母表对会意文字的攻击、印刷机对插图手抄本的攻击、摄影术对绘画艺术的攻击、留声机对印刷术的攻击、电视对印刷词语的攻击。在媒介互相争斗杀伐时,它们的竞争还是不同世界观的冲突。”因为一种新的媒介被普遍应用之后,就会用自己的方式来改造社会文化,使其走向一个新的方向,已有的媒介丧失的不仅是某些功能,而是自己在现实工具社会的主导地位,以及由它所构造的传统文化精神。所以波兹曼将媒介意识形态之间的竞争形象地比喻为“全面的战争”,“重要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以此观之,到印刷机发明之后五十年,欧洲已不是旧欧洲和印刷机简单的相加,而是一个截然不同的欧洲。

媒介之间的竞争并不意味着只要产生一种新媒介就会马上改变社会文化的走向。当一种新媒介的影响力不及旧媒介之时,新媒介就会在原有文化生态系统中确定自身的定位,如同电报的产生虽然使信息超越了自身的时空语境,但在它与报纸密切结合以及电视产生之前并未能改变印刷时代的话语特征,而是被印刷文化收编。但是当具有相同性质的新媒介积累到一定数量,或某一种新媒介的力量非常强大,其影响力超过旧媒介之时,这种情况就要发生逆转,社会的生态环境必将发生改变,旧媒介也必须对自身的功能和性质进行重新定位。如同电视的产生带来了一种“娱乐至死”的文化类型,印刷品的数量虽然仍在攀升,却越来越注重视觉形象因素和可读性、娱乐性,显示出电视对它的影响。

由此,波兹曼希望我们认识到,电视、电脑等这些新的媒介技术的出现,不是简单的某些工具的增加,而是改变了已有的文化环境,使之成为一种新类型的文化,与之前的文化截然不同的文化,对于这种建立在新的媒介技术的新型文化我们可能应该用一种新的认识方式去加以分析,而非沿用已有的认知范式。诚如他所言,电视对美国文化的影响,不仅仅是它自身为大众提供了娱乐的节目,而是它将所有的严肃话语包括新闻、政治、科学、宗教在内都变为娱乐,它从整体上改变了印刷文化的理性逻辑,而将社会引向“娱乐至死”的道路。在《技术垄断》中他进一步提到电脑的广泛应用对美国文化的影响,它迫使人感觉它在人类事物的一切领域扮演一种无所不能的感觉,仿佛离开电脑就没有了发明创造,而事实上有很多重要的发明如原子弹其实在电脑普及之前就已产生。对于电脑等技术设备的过度依赖,即将成为一种“技术垄断”的文化类型,即文化到技术里去谋求自己的权威,并接受技术的指令。这也是他提醒人们所必须意识到的一种新情况。

四、非技术决定论:波兹曼的人文关怀

媒介意识形态强调的是技术带给社会文化发展的偏向性,那么技术的这种作用是否就是决定性的呢?换言之,一旦新技术产生,它就必将以它自己的方式来改变世界,那么人类面对新技术是否就完全无能为力了呢?这是理解波兹曼媒介意识形态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媒介环境学派经常被人误解之处。

答案是否定的。媒介环境学派对于媒介技术自身属性的强调,并非意味着把技术看作是文化唯一的决定性因素,在其看来,技术仍然只是诸多社会力量中的一种,是在与社会其它力量的互动中来发挥作用的。媒介环境学派的先驱者之一芒福德在探讨技术对精神文化方面的贡献时,便是将技术置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相互作用的前提下进行的,并明确反对这样一种观点,即认为技术的技术的能力(生产力)会自动地向前发展,从而决定其他机构和制度的特点。他指出“技术上的收益从来不会自动获得社会上的认可:它们需要同样机敏的政治上的创新和适应过程。习惯上人们简单地认为机械进步必然促进文化和文明的进步,但机器体系根本无法完成这种任务。由于缺乏合作性的社会才智和社会意愿,最先进的技术也不能承诺必将带来社会进步,就像电灯并不能给丛林中的猴子带来任何承诺一样。”伊尼斯对传播偏向的研究,是将之置于与权力、制度等诸关系的互动之中进行的。麦克卢汉在《媒介定律:新科学》中,指出媒介总是按照一定规律演化,并总结出媒介演化的四条定律:提升、过时、再现和逆转,每一种媒介都处在不断转化之中,这体现出辩证法的思想,而非决定论的思想。媒介环境学派的另一晚近代表约瑟夫·阿什克罗夫特也指出,活字印刷术在中国出现早于欧洲好几百年,但在中国当时的环境中并未得到推广,也未带来它在欧洲引起的一系列变化,其主要原因就是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差异影响着技术对社会的冲击。总之,如同政治、经济等社会力量一样,虽然拥有强大的力量,但是单靠技术自身是无法决定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路径的,在技术发挥其影响力量的过程中,总是受到社会其他影响因素的制约与平衡,其作用是主导性的而非决定性的。

对于波兹曼来说,道德关怀本就是媒介研究的根本目的。他在媒介环境学成立大会上的主题报告中明确表示:“我认为应该在道德伦理的语境中去研究媒介,用其他的态度去研究媒介是没有意义的。”并且,他还从四个方面对媒介的人性关怀进行了详细的说明:第一,一种媒介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理性思维的应用和发展;第二,媒介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民主进程的发展;第三,新媒介在多大程度能够使人获得更多有意义的信息;第四,新媒介在多大程度上提高或减弱了我们的道义感,提高或减弱了我们向善的能力。可见,波兹曼尽管一再强调媒介在文化形成过程的主导作用,他也并非是主张技术决定论,而如何在媒介影响文化的既定现实面前去更好地提升现有文化,才是波兹曼媒介研究的最终目的。“媒介意识形态”的提出,正是波兹曼希望人们能够认识到技术的作用,进而通过努力来抵抗媒介意识形态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因为由于媒介意识形态的隐蔽性,人们通常不能正确地认识它,而且被它的表面用途所迷惑,只看到其优点和便利之处,却忽视了它所带来的思想方式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在这样一种遍布媒介技术的社会中,波兹曼很清醒地知道,那种抛弃技术的看法是不可能实现的,问题的关键在于认清技术将会带给社会何种影响。所以他提醒我们,技术常常是利弊同在的产物,我们应该用两只眼睛而非一只眼睛,盯住技术的消极面。在他高喊“技术垄断”的同时,其目的却是在于唤起人们对技术的警觉,并希望通过教育来培养出抵抗技术垄断的爱心斗士,来抵御技术垄断的可怕前景,而非把技术的意识形态偏向看作是无法抵御的。他这样来描述爱心斗士,“抵抗技术垄断的斗士知道,绝不能够把技术当做自然秩序的一部分来接受;他知道,每一种技术都是具体的政治经济环境的产物,从智商测验、汽车、电视到计算机都是环境的产物;他知道,每一种技术都带有独特的纲要、议程和理论,它未必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因此每一种技术都需要我们去细察、批评和控制。总之,抵抗技术垄断的斗士在认识论和精神上必须和技术拉开距离,所以技术始终带有几分陌生的色彩,技术绝不会是必然的、自然的现象。”在这背后,体现出的是波兹曼对于媒介文化深深的人文关怀。

五、结语

总起来看,波兹曼“媒介意识形态”观超越了媒介的实际用途去探索媒介的文化影响,是对媒介的形式研究而非内容研究,它强调媒介在社会文化形成中的主导作用,同时也反对把它看成决定性因素。它通过揭示出媒介意识形态的隐蔽性,号召大家去关注媒介之间激烈的文化竞争,建立起一个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媒介意识形态”为理解我国当代文化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借鉴。当今我国业已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媒介文化时代,电影、电视、电脑、网络、手机、MP5、Iphone等已经充斥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这些媒介设备将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变化,仅仅是多了一些观看、交往的工具,还是在塑造着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正如波兹曼通过“媒介意识形态”所表达的,我们需要对这些媒介给我们思想观念所带来的变化保持清醒的认识,并自觉地发挥它们有利于文化发展的潜能,而尽量避免它们给现有文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最起码,当我们竖立起这些意识时,就已经迈出了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1][4](美)尼尔·波斯曼,何道宽译.技术垄断[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7.

[2](加)伊尼斯,何道宽译.传播的偏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7.

[3](加)麦克卢汉,何道宽译.理解媒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3.

[5][6][7][8](美)尼尔·波兹曼,章艳译.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5,68,35,13.

[9][12](美)尼尔·波斯曼,何道宽译.技术垄断[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8.

[10](美)尼尔·波斯曼,何道宽译.技术垄断[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53.

[11]Postman,N(1996).The end of education:Redefining the value of school[M].New York:Alfred A.Knopf.p.192.

[13](美)尼尔·波斯曼,何道宽译.技术垄断[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9.

[14].(美)刘易斯·芒福德,陈允明、王克仁、李华山译.技术与文明[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95.

技术论文篇11

那么如何有机的将现代教学技术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呢?经过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以及对计算机多媒体运用的逐步掌握,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育思想与教育手段相结合

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理论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教育技术的运用,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努力创造学习者可参与的环境,使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与素质培养统一起来。但有一些教师认为只要教育手段先进了,教育思想便先进。于是在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一现代教育的外衣内,进行着传统教学模式的翻版,教师依然是讲解的中心,学生依然是被动的接受者,灌输、填鸭之风依然我行我素。多媒体软件大多只是一种形式、摆设,对理解、感受教学内容有没帮助、有多少帮助?甚至形同虚设都没有关系,只是为用而用。只要上课用了就是运用了多媒体教学。

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下,将多媒体教学渗入到每个教学点,把传统的"以教为主"变为"以学为主",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协作式"学习存在于教师、学生之间,创造更高效、更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才是现代化教育的最终目的。所以,改变思想观念是关键。

二、教学媒体与教师教学相结合

现代教育理论下教学媒体的性质已经发生的根本的转变。现代教育理论要求要注重对学生认知方法的培养,教育技术的应用应能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究的途径获取知识。也就是说,多媒体辅助教学集图、文、声、动画于一体,并具有人机对话功能,具有传统的各种电教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应该是学生进行发现、探究、接受新信息并最终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工具,是学生学习的帮手,而不再是教师讲解演示的工具。

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在讲解抽象的理论时,要实现很好的多媒体创意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它要为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由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服务的,但直观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不能为片面追求直观而忽视了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不要为了展示多媒体动画的功能而把课上或电视动画观赏课。这样就有必要多研究其他艺术,如广告艺术等,借鉴它们的手段和方法,如用最短的时间、最简单的画面突出一个主题,说明一个问题。丰富和扩展自己的创意,如用图形演变的形式,来强调与突出一个事件,说明概念的形成和变化等,这些都可在PowerPoint上穿插应用动画、循环放映、插入、超级链接等手段来实现。

三、教学设计与教学软件相结合

教育心理学家研究指出:多种感官并用学习效率最高,视听并用的理解记忆率,远远大于光看、光听的记忆率。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既可以用于课堂教学,也可以用于课外辅导,它所显示出的巨大优势往往令常规教学望尘莫及。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辅助教学有着明显的优点:计算机辅助教学能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速度、提高教学效率;能增强理解和保持;能激发学习动机、可以做到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能等。

但现在有些所谓的多媒体课件,只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充其量也只能说是计算机操控下的投影,实际上只是起到幻灯机的作用,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多媒体成了名副其实的花架子。此外,国内的多媒体教育软件市场上大多数课堂教学软件不开放、不灵活,因此,在教学中完全地靠"拿来主义"不能很好地为教学服务,更不能满足教师对个性化教学的需求。所以,在新的教学模式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下,每位教师都应积极投身到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应用中来,根据教学的要求和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心理,合理的、巧妙的设计软件,努力地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

四、教学环境与媒体辅助相结合

目前,即使条件相对较好的学校,计算机大多用来教学生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用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上的时间较少。这意味着学校仍然把计算机作为一个独特的对象对待,还没有将计算机有机地结合到日常各科教学之中。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离不开各种多媒体教学环境。即使到了信息技术充分发达的将来,课堂仍然是学校进行知识传授的重要场所。用现代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来装备教室,可以加强课堂集体化教学的优势,克服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从而把课堂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在课堂教学中,要摆脱教师‘‘一厢情愿’’以自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除了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外,还应实时地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反馈,体现计算机的交互性。通过粉笔在黑板上书写文字可以轻易地实现反馈,但这无疑是一种十分呆板的形式,同时很耽误时间,用多媒体进行创意,这种反馈就将变得十分生动有趣。如在分析讨论问题时,学生往往会有不同的思路,从而形成不同的答案。这时,学生只要说出其中的任何一种想法,教师只要在画面的相应区域内进行点击,学生的那种解法就会立刻在画面上出现,使学生增强视觉上的感受,仿佛这一答案就是他们自己从电脑中呼之而出的,提高了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利用人机对话的形式,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网络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丰富思想潜移默化地提高。不仅大大增加了反应的速度,还节省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技术论文篇12

二、教学培养模式多样化

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学设施与软件设计平台日益完善,学生获取的知识是多样化的,而不再仅局限于课堂上。把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引入“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体系建设中,培养学生科学的设计理念,将理论、仿真和实践有机结合,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电工电子电路分析设计教学方法。当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可重此轻彼,要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更多地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计算机仿真与传统硬件实践相结合通过计算机仿真平台,由过去的简单验证实验现象、观察实验波形,转向深入分析电路设计思想,强调实验的真实性,尝试解决基本原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的难题,让学生在一个与实际工作相似的模拟环境下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实验技能、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他们走向社会的适应能力。Multisim仿真软件是ElectronicsWorkbench(简称EWB)的升级版本,它是加拿大的InteractiveImageTechnologies(IIT)公司于20世纪80年代推出的从电路仿真设计到版图生成全过程的电子设计虚拟电子工作平台,特别适合于电子电路的设计工作。[9]Multisim仿真软件最重要的特点是:(1)Multisim仿真软件中虚拟电子仪器可以对模拟、数字电路进行仿真,具有较强的电路仿真分析能力,元器件和仪器仪表与实际情况非常接近,采用内部提供的理想模型库构建电子电路,利用清晰明确的仿真过程使学生加深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10](2)Multisim仿真软件提供的电路模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电工电子技术中典型电路的实验原理和测试仪器仪表的使用,尤其是在电路仿真分析时不必担心元器件和电子仪器的损坏。学生在设计电路过程中,可以修改电路及其参数,随时观察结果进行仿真调试,同时与理论结果进行对照,还可以对电路进行故障设置,以观察故障条件下电路的各种现象,这是真实实验环境中是难以做到的。

2.教学资源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建设及应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全方位应用,如:注重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建立课程教学网站和网络实验教学平台。学生可在任何时间、地点,通过校园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和交流讨论,在课程教学网站中开辟教学讨论区,开展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交流讨论并为学生答疑解惑。教师可通过网络交互平台,实时课程教学信息、教学计划、考核要求,开展网络答疑、专题讨论和教学情况调查等教学辅助工作。建立网络实验教学平台,集成了实验教材、多媒体网络实验课件、电子教案、元器件数据手册、实验教学案例等立体化教学资源。创建一个多角度学习、多方位交流的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满足“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也为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奠定基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