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举措合集12篇

时间:2023-06-02 09:01:35

技术创新举措

技术创新举措篇1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由于建筑工程具有唯一性的特点,因此无论是什么样的建筑工程在施工技术方面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这就要求在选择合理的施工技术时首先要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选择最相适的施工技术,之后在对选择的施工技术进行全面的分析,找到其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寻找到有效的措施来应对这些问题的发生,通过不断的学习过程来对施工技术进行创新,以此来对房屋建筑的施工技术水平进行有效的提高,促进企业的转型以及升级。

1我国房屋建筑施工技术创新的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大气、土地等的污染也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因此近年来国家打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号召,而房屋建筑节能也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仅节约劳动力能源与资源、节约施工成本,而且还保证房屋的基本功能。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重点之一就是建筑节能问题,它对于建设节约型社会,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与此同时也加快了建筑行业健康稳定的发展、推动了建筑节能工作的发展、促进各种节能技术在建筑行业的广泛应用、有助于能源安全保证体系的有效建立等。

1.1房屋墙体节能施工技术

建筑施工节能在房屋墙体中的应用。空心砖由于不易破凿所以在不够整砖的时候可以用实心砖外砌,空心砖的孔洞沿垂直方向且长圆孔顺墙长方向设置,其承重墙一般采用整砖平砌。施工技术部门在绘制砌块排列图时主要依据设计施工图和施工条件以及工程的具体要求。气矿建筑的不利因素主要有灰缝和裂缝处容易渗漏、砌体和粉刷易开裂、墙体的热阻值低等,若想确保施工质量,应该从施工的角度采取技术措施。[1]

高效的保温墙体可以满足建筑节能的要求。建筑物的护墙可以采用增压粉煤灰添加气混凝土的砌块,这是一种新型的墙体材料,其生产技术流程特别先进,它不但绿色环保而且在建筑物的节能保温方面也具有很好的效果。建筑施工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施工技术和新型建材的选用,在我国建筑节能理念的引导下,施工人员应该积极应用与推广建筑节能材料;保温砂浆作为轻型材料,其配制的方法是将废弃的聚苯乙烯塑料加工破碎成较小的颗粒。这项技术包含了抗渗保护面层、抗裂防护层和保温层。该技术的优点主要有减少劳动强度、不受结构质量差异的影响、提高工作效益等;直接用保温料浆对有缺陷的墙体施工时墙面不需要修补找平。该施工技术在界面层易脱粘空鼓、面层易开裂等方面都有重要突破。

1.2 房屋屋面节能施工技术

用一种特殊的保温材料设置在防水层和屋面板之间的技术就是房屋屋面节能技术,而这种特殊保温材料的特点是吸水率低、有一定的强度、导热系数小、密度低等。轻骨料混凝土板、聚苯乙烯板、沥青或水泥珍珠岩板、加气混凝土板等都是我们常见的保温材料;炉渣、废聚苯粒、浮石、陶粒、蛭石、珍珠岩等都是散料加水泥等胶结料现场浇筑的对象;废聚苯粒、岩棉、玻璃棉、膨胀珍珠岩等都是袋装设置或松散料直接在吊顶上部或尖顶屋面下的对象;将防水层置于保温层一下的方法就是屋面反铺法,此方法便于检修,还可有效保护防水层,但是其造价比较高。一般在屋面也应采取隔热措施,通常的做法主要有在屋面结构上部或下部设置高效的保温材料,还可将蓄水植被和反射层放在屋顶结构。

1.3房屋建筑中太阳能的利用

太阳能是我们人类可以利用的最丰富和最清洁的能源,太阳能已经在建筑业的施工技术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我国也在太阳能的利用方面有很多成功的例子,比如在建筑物的房顶上面设置太阳能的电池发电系统,把太阳所辐射的热能进一步转化成电能,通过蓄电池把转化的电能进行储存,通过线路与供电设备相连接,就能使部分照明系统和一些动力系统得到满足;太阳能技术的供热功能和采暖功能可以使日常建筑的供热需求得以满足;太阳能技术能够对建筑物内的采光进行合理的控制,可以加强建筑物在白天的节能功能。太阳能技术不仅无污染、不使用燃料等特点,而且它还安全可靠、不受环境的限制。通过对施工技术方案的改进和优化,可以杜绝浪费物资的现象。[2]

2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的创新举措

2.1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推广的机制

为了更好的实现对创新施工技术的顺利推广,房建施工企业需要建立有效的技术创新推广的机制,从而保障企业的技术创新被推广的速度,使其能够满足企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企业在技术创新扩散方面的速度和通过技术创新创造的效益的增加速度之间是一种正比例关系,而且技术创新的扩散速度和与之有关联的投资回收期之间是一种反比例的关系。由此可见,房建施工企业应该加大投入建立一个有效的施工技术创新扩散的机制,在此基础上对创新施工技术的有效应用和合理推广进行控制。

2.2建立有效的创新平台

房建施工企业很有必要创造一个有效的创新平台,这是施工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首要的基础条件,为施工技术创新奠定一个好的基础,针对施工中的专项技术要进行长期的和专项的跟进,不断的推进创新研究的发展。所制定的施工技术创新计划要与企业所确定的发展规划以及企业的战略目标要结合,并以此作为施工技术创新的前提条件,从而提高企业顺利的获得优秀成果的能力。

2.3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3]

为了加强企业中施工技术人员进行有效的创新思维活动,房建施工企业在施工技术人员的创新思维培养力度上要有所加大,帮助施工技术人员在日常的实践中多多积累专业知识和理论,并促进其进行合理的运用。鉴于施工技术的特点,人才是进行施工技术创新的核心要素,必须重视对施工技术人员创新意识的培养,注重发掘和培养较为优秀的创新技术人才,以此来帮助更好的提高房建施工企业在施工技术方面的创新能力,从而来进一步对企业所拥有的市场核心竞争力进行提高。除此之外,对创新施工技术进行合理的运用和快速的推广环节也不能忽视,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使社会效益得到了满足。

2.4 惩奖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完善的惩奖机制的建立应该结合房建施工企业自身的情况,施工技术的创新离不开有效的奖惩机制的支持。对于那些表现比较恶劣的施工技术人员应该给予严格的惩罚,而对于那些表现积极施工技术人员应该给予适当的奖励;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的激发员工的技术创新潜力,同时也起到了遏制一些施工技术人员的不良行为。

3结束语

简而言之,对房屋建筑的施工技术进行不断的创新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通过施工技术创新的举措可以提高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能够与时代的特点相适应,通过技术创新可以增加房屋建筑的使用性能、提高房屋建筑的有效使用寿命以及保证房屋建筑的质量安全,只有在不断创新的基础 之上,才能为我国房屋建筑的质量建立一个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技术创新举措篇2

中图分类号: F407 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对地质勘查中地质找矿技术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矿产资源的需求,与当前矿产资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因此,对地质勘查找矿技术的探究与创新,已经成为了地质工作中的重要任务。只有通过科学的研究,不断对地质找矿手段进行创新和利用,才能实现找到更多矿源和资源的目的,以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

二、找矿勘查技术的发展现状

进行矿产勘查工作,首先要调查和了解地下地质的结构和岩浆的活动,对矿床最可能赋存的部位进行确定,并明确探矿工程的施工地点,从而查明矿床内矿产资源的存量。

当前国内矿产勘查技术的发展,在长期的研究发展下实现一定水平的提高,不仅能够使用比较齐全的勘查方法,而且还能够探索和开发新方法。在近几年,我国在矿产勘查上对国外的先进探矿仪器设备进行了大批地进口,例如金属矿高频地震仪、高精尖分析测试仪和大功率的电法仪器等先进设备。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对探矿仪器的研究设计也有一定的突破,不但满足了国内矿产勘查的技术需求,而且还能够实现出口。

通过对国内外高端探矿仪器设备和探矿方法的使用,在矿产勘查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由于经济高速发展对矿产资源需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方法和思路对深部找矿产生了约束,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发展需求,迫切的需要研究和开发新理论、新技术来改善现状。通过不断提高的技术创新,才能为研究复杂地形地质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撑,促进矿产勘查事业的发展。

三、找矿勘探技术的发展要求与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大,地质矿产勘查技术作为地质找矿的关键,要求其技术必须实现快速的发展,趋向成熟化和规范化。

在勘查技术方面,人类为地质科学理论与技术创新提供了更多的机遇,而且也为地质勘查技术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现代地质在勘查技术上将更着重于降低选矿技术的生产成本,使其更具有经济价值,也要在不断的勘查矿产实践中,总结其成功的实例中所运用到的科学知识,摸索出新的实践理论,使其获益于勘查技术的发展。

矿产勘查和开采的深度在不断的加强,随着矿产勘查工作的逐渐深入,勘查的方向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实现转变,更着重于隐伏矿、深部矿、难识矿。深部地质钻探找矿工作的进行,在勘探方法以及各种勘探技术上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除了对地面探测精度的大力提高之外,还要不断发展井中观测,实现较高的井-地结合的矿产观测水平。此外,还要提高综合反演能力,突破各勘查方法之间的条件约束,使得反演的结查与实际的地质情况更加吻合。

要通过对勘查的技术和方法的成效更新,解决勘查难度增大的问题;要对勘查理论进行不断的完善,使得矿产勘查的工作得以延续。实现现代地质找矿勘查技术工作中,对勘查技术研究与应用的不断创新提高。

四、地质找矿勘察技术的创新

1、 综合应用现代找矿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矿产勘探的方法数不胜数,现在的找矿技术已经是远离越来越复杂,操作越来越简单,涉及的学科领域越来越广泛。在技术创新上,要对传统的从地表到深部进行的找矿方法继续进行深入的探究,改善这种找矿方法实现的效果,在找矿方法上要进行综合的应用以及联合的解释。要从岩石的物理性质差异的角度出发,认识深部地质的结构和成矿规律,可以通过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使用精密的地球物理仪器进行测量,从而获得准确的数据。检测时还要适当的对数据和图标进行校正,并输出高精度的资料图谱。

2、“地、物、化三场异常相互约束”技术方法

在技术发展上,可以使用“地、物、化三场异常相互约束”的技术方法,实现高效的迅速地实现矿产勘查的目标,特别是在老矿山的深部以及它所能覆盖住的区域的预测中,可以发挥出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对这种技术的使用中,还要提高线圈的边界以及戏迷线圈的准确率;通过研究,加强其环境勘探中对穿透地表深度勘探的能力;同时要通过实践研究,提高在比较复杂环境中勘探矿产的准确度,

3、X荧光技术

在受到一定波长的光的激发后,某些物质会在极短的发射出元素X特征射线。而通过荧光技术勘察的方法,能够对低下隐伏构造和矿体的赋存位置进行具体的指示,还能明确的划分矿体的边界,并且能够确定矿体的厚度。通过对X射线荧光分析技术的使用,能够灵活机动的、及时的获得元素的成分和品位,实现很好地找矿效果,因此,射线荧光分析技术在地质行业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4、甚低频电磁法

随着对矿产资源的不断深入勘查,以及矿产的开发生产和对找矿的实践,大量的浅部矿和表露矿已经被开采殆尽,剩下能够开采的浅层矿产资源越来越少,需要不断的进行深层的矿产资源开发,增大了矿产开采的难度。

针对这种情况,甚低频电磁法能够得到很好地利用,这种方法在使用能够实现勘察迅速、方便快捷的效果,而且在勘察方式上也比较灵活。使用甚低频电磁法,是通过用Fraser滤波等处理所测得的数据,根据地质研究控矿规律和矿体的赋存规律,对掩盖区异常的地质体和产状以及展布的方向进行有效的圈定,并对矿体空间赋存的部位进行预测,为找矿额度提供相应的依据。甚低频电磁法运用的最佳时间是在场强较稳定的时间域,因为甚低频电磁法在选择信号源的时候会受到一定的限制,特别是电磁波的强度会受到时间的影响,在日出或者日落时受到的影响最大。这样才能使甚低频电磁法在使用时,实现经济、高效、快速、便捷的突出效果。

五、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为满足日益增长的矿产资源需求,就必须在地质找矿勘查技术方面拓展出更多的创新点。因此,要加强自主创新与科学技术的研究深入,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找出更加便捷的、有效的地质找矿勘查方法,有力的提高地质找矿勘查技术,为经济建设的发展提供技术的支持。

参考文献:

技术创新举措篇3

引言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洪流之中,自然于人而言始终处于被动的一方,因其位于臣服的角色,所以一直遭受人类的攫取甚至是破坏。在工业革命之后,伴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的进步,人类对于自然的改造以及破坏较以往更甚,这就使得整个地球都在受到来自于自然反击的威胁。随着科技的进步,自然在同人类的对峙中不断后退,但是我们应当看到的是,冰川融化,生物锐减,空气质量下降,这都是自然在给予人类的惩罚。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一些在过去已经出现过的问题更加严重,同时,一些新问题也在不断出现。首先,中国是人口大国,所以在同等条件之下,我国会面临比其他国家更为严峻的考验,这样的考验首先就表现为,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不断增长的人口数量,使得我国的环境资源与人口增长之间的矛盾日益严峻。其次,我国的自然资源总量多,但是人均占有量少于世界上很多国家,甚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再次,我国现在生态环境令人担忧,近一半的国土在受着水土流失的威胁,有近五千种植物以及四百多种动物处在灭绝的边缘。最后,我国生态环境的污染程度在不断加大,并以城市为圆心向乡村扩展,很多地方都在受到污染,且呈发展的态势。

很长时间以来,人类社会都一直偏重于实现自己的物质欲求,也一直都是以这样的角度去实现科技的创新。但是在这一过程之中,如果不考虑资源以及环境的和谐,其结果将不堪设想。生态化的科技首先就是要求科技的发展要将生态价值作为核心,从而进一步实现科学价值。科学技术仅仅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体系,也是属于生态系统的一个分支,它的价值不仅仅是要满足人类自身的发展和福祉,还要将整个系统的平衡纳入考虑范畴,只有在这样的生态价值观指导之下,才能实现科学技术的生态化改造,从而完成科技创新的生态化转型。

关于科技创新及科学发展的观点

有学者指出,创新就是将一种新型的要素融合进生产的体系之中。这就包括了新产品的引入、新技术的引入以及新市场的拓展等。科技创新就是将新型的技术成果转化成生产的过程。科技创新在一定程度上讲,是包含了科学创新以及技术创新两个方面的,科学创新指的是要通过人类的研究,得到新的科学理论和认识;而技术创新指的是在已有的科学基础上,研究更有效率更有发展的生产手段,从而应用于实践。

当前,科技和科技创新是各个国家关注的焦点,国家竞争的实质就是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竞争,但是目前我国的很多产业都缺乏竞争力,这就影响了我们综合国力的提升。所以,要想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就要依赖于科技的创新以及科技的应用。与此同时,我们要看到这样一个问题,传统的创新是建立在和自然对立的基础之上的,关注点是如何发展、如何快速带动经济发展,而非生态性的科技创新。我们现今倡导的生态型的科技创新则是将同自然的关系放在首要的位置上,将和谐的自然关系和经济追求同等对待。

众所周知,人类产生于自然,发展于自然,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在19世纪之后,由于工业革命的发展,科学技术不断推进,使得人类开始“骄傲地征服自然”,而后,人类也渐渐开始受到来自自然的威胁和惩罚,并且这样的惩罚愈演愈烈。所谓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将时间空间都作为考虑的角度,它揭示了人类与自然、人类与后代、人类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和道德的关系。其中也有着相当内涵的伦理思想,这也是生态道德的一部分。反映了人类在逐渐的迈向生态化社会。

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开始飞速发展,并创造了很多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但是我们要看到的是,我国自然环境的破坏速度也令人诧异:耕地增加、废水超量、河流湖泊污染加剧。这也提醒我们,如果继续这样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获得经济利益,那么我国将很快出现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将的情况。我国的自然面积广袤,但是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相当低,并且我国缺乏二十多种主要的矿产资源,我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要考虑今后的发展,就必须要践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生态化的价值观与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属于非线性发展。非线性发展指的是追求最终目标的完善,是一个无终止的动态过程,其同线性的发展是截然相反的,线性发展观点认为发展应该有固定目标,要被看作是一个有着分段步骤的一元过程,同时对于同类有普遍的适用性。线性发展即便是在我们的科学研究面前已然失去了价值,但是它在人类的观点之中影响仍深。作为非线性的发展来说,它有着一个多维的空间,发展较为随机。

科学发展是持续的发展。科学发展追求的是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协同并进,而非一味地将经济增长放在首要的位置上。发展是人类追求的永恒目标,但是这个过程却是长时间的、可变的。倘若是人类没有意识到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矛盾,那么发展就是短暂的。将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就是要求在发展中同时建设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再扩展到生态文明。

生态道德与可持续发展。当下,不管是经济发展先进还是落后的国家,都面临着相同的危机。目前的经济发展已经受到了来自自然的阻力和威胁,其源自于工业革命开启的自由市场体系。①作为万物之首,人类应该在享受自然提供各种资源的同时,履行自己保护自然的责任,这就是我们强调的生态道德。作为新的分支,生态道德研究就是针对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伦理的解释。这也是顺应现在的新时代要求而产生的伦理观。科技创新的生态化就是我们不同于以往传统科技创新的全新解释,这也要求在科技的创新过程中引入生态的思想,要兼顾科技对于环境以及生态的作用。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从而实现人类的科学发展。

科技创新主体需强化生态意识

一般来说,科技创新是通过三个层级完成,包括市场的调研和实验室阶段、试验阶段以及产业化的阶段。通过试验表明,科技的创新能够给企业带来相当高的附加值,但是就我国现在的状况来说,很多企业同国际大企业相比实力不足,带动不了全面的科技创新,这就使得研究和实践之中出现断层,也就抑制了科技创新的生态化发展。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科技创新主体主动性不够。在科技的创新之中,企业作为主体,其参与是必须的,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的企业存在的严重问题之一就是缺乏主动性。从主观上说,是因为企业的员工和领导在传统的模式下束缚过久,所以习惯于看重各类经济目标,不重视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从客观上说,现在我国在进行产业的结构调整,一些企业采用科技创新的方式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但是有些企业却会因为压力过大而倒闭,这就使得行业内部出现不公平的竞争。

二是对于科技生态化和生态道德的法律规范不够系统完善。就目前而言,即使我国有环境和资源方面的法律法规,但是这些都不甚完整和规范,这就阻碍了科技创新进一步生态化。现在的生态危机已然对人类和社会的发展构成威胁,这就要求我们重新认识人类在自然中所处的位置。②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所以人类要通过建设健全的生态化机制引导自身作为生态创新主体的行为。

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就是要实现经济的循环,我国的现实情况是,人口众多,资源匮乏,而且伴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脆弱,如果继续以粗放型的方式发展,就只能阻挡我国现代化的步伐。以长期的角度来看,要在社会发展的伊始就进行良性循环的塑造,这样才能使得社会得到更为迅速地发展。在社会中建立低负荷的资源消费体系,使得经济进行有效循环,才是我国进行经济发展的必要选择。同时,要在我国的社会体系中建立绿色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国民经济的核算能够反映国家的经济规模以及经济实力,但是GDP有着一定的缺陷,容易使得一些地方牺牲环境和资源去追求片面的经济利益。要实现经济的循环,就要改革现在的经济制度,在计算GDP时,要扣除在资源方面的消耗以及环境破坏的损失。要建立起包括经济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政治文明在内的全方面的绿色考核体系。

生态伦理道德意识需提高和完善

一要改正已有的价值意识。近代人们受到人类中心观点的影响,视自然为征服的对象,将其作为自己物质利益的掠取地。这种将人类的欲望作为唯一追求的观点,直接就导致了对于自然环境的大肆破坏。因此在倡导人们尊重自然时,首先就要使得人类产生尊重自然的感情,从而形成生态化的道德观念。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同时是自然界发展最高的阶段,人类有义务保证自然和谐发展。要树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就一定要转变人为主导的取向,人类是道德的主体,其权利和义务是相互统一的,我们要在向自然索取的同时回报自然。

二要强化人类的生态补偿意识。这就要求人类树立尊重生命和自然的原则,与此同时还要转变以往的涸泽而渔的发展方式,在过去,对于其他生命的错误态度使得人类在理论上否认其生存的权利,在实际上采用极端的方式进行掠夺。以伦理学的角度来说,这样是相当不公正的,首先这是对于其他人权利的蔑视,满足自身之后损害他人的利益。其次是对于子孙后代的不公正,没有对于生命给予应有的尊重,将目光囿于当前,损害了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最后是对于自然界其他生命和自然的不公。有学者在首创生态伦理学的时候就指出,自然界内一切生物都不是为了人类而存在的,所有的物种都是平等的,人类也并不是自然的征服者。

三要建设起绿色适度的消费观念。要使社会的全体成员都有生态化的观念,树立生态化的消费观点。这样才能通过强大的无形作用,使人们的生态消费理念逐渐地牢固确立。可持续发展和消费方式是紧密相关的,倘若消费不加以控制,那么对于自然的保护就会是空谈。适度的消费是兼顾自然的承载能力和生态规律且与社会相适应的合理的生活方式。③同时,健康绿色的生活消费方式是要追求物质和精神的统一,这就要重视精神生活的消费,精神生活得到满足才是人在追求物质之后的重要目标。精神文化的消费,指的就是人类吸收知识,提高涵养等在文化和科技方面的消费。这是人类在追求和享受方面的最高层次,其能无限地丰富人类的精神文化世界,也能为人类继续进行科技创新提供保障。

生态道德教育的路径选择

我们所说的生态道德,指的是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的一些规范,其主要构成首先是关于生态的善恶观。在人类的道德之中,善与恶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在生态方面的善恶观的确立就能够帮助人们真正的热爱大自然,并且以自己维护自然的行为为自豪。生态道德的另一个主要构成是关于生态方面的良心。良心不仅仅是包含人们对于社会或者是对于其他人的一种责任感,也包含人类对于整个生态环境以及所有生物的责任和同情。生态道德中的最后一点就是生态正义,所谓生态正义指的是个体或者是团体对于生态平衡的一种愿望。这种愿望符合我们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及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信念。要培育人们的生态道德观念,就应当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要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到学校的教育日程之中,这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题中之义。将人和自然关系的处理视作德育的新内容,必然会使得德育内容重建。生态道德教育扩展了传统的教育内涵,道德的对象也从人和人拓展到人和自然。同时,要求人类要将地球生态的整体作为出发点,尊重维护自然权利。对于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其目的就是使得学生形成对于他人和社会乃至后代的生态道德观。

其次,要让人们树立生态环境道德意识。生态道德是从一个新的方向实现生态的环境建设,从而为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更为牢固和稳定的价值评价体系。环境的保护是要有完善的制度以及严密的法律作为保障的,在依靠高科技的同时,也离不开生态道德的教育。生态的道德观念指的就是人类在生态问题上对于是非对错的认识,其也决定了人们行为方式以及对于生态问题的做法。其重大的作用在于,能够为人类的经济以及社会可持续的发展开辟道路。

最后,要提高生态认识,培养生态情感。首先就是要提高对于生态道德的认识,这就是指要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于这种关系进行理解和掌握。④倘若没有正确的认识,就没办法形成生态道德的习惯。全球的生态危机使得人类逐渐反思和自然之间的关系,维持生态的平衡的关键就是要求人和自然同生共存,要坚持长期的利益和短期的利益两者结合。其次是要培养国民关于生态道德的情感,所谓生态道德的情感指的就是人类对于生态的爱憎好恶,生态道德的情感一是要以对于生态方面的认识作为基础的,二是要在具体的实践之中,让人们不断体验生态教育。

当前,科技创新是处于生态环境和经济增长相互矛盾的背景之下的。与此同时,经济社会的发展战略已然出现重大的转变,单一的追求经济效益和现在的社会发展已经格格不入,科技创新生态化是对现在社会发展转型的回应,也是生态化价值观在实践中的反映。国家要以严格的执法,实现关于科技生态化的控制,人类本身也要通过自身的道德建设,实现对于环境的保护,从而使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生态环境得以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注释】

①钱俊生,彭定友:“生态价值观的哲学意蕴”,《科学技术哲学》,2002年第14期,第29页。

②易成栋,谢海燕:“建设中国生态工业园的必要性分析仁”,《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2年第4期,第22页。

技术创新举措篇4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生活水平也有了明显改善在很多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这样就给建筑施工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空间。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不仅仅对经济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人们的居住条件也进行了改善,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带来的市场竞争也非常激烈,一些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在发展过程中对传统的施工技术进行了改善,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和新工艺,对原有的施工效率进行了提高,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因此,建筑施工企业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对施工技术一定要给予重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一、房建施工技术应用现状

1、混凝土施工技术存在的问题

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是房建施工中的一个重点内容,该技术应用质量会对房屋建筑产品的整体质量产生极大影响,所以当前施工单位都已经针对混凝土施工技术,制订了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体系,但是由于各单位的自身素质水平会对其产生极大影响,导致其在养护工序和质量方面依旧存在较多问题。其主要体现在混凝土工程养护时间不合理,养护期间没有按照相关操作规范来对其进行浇水等问题,再者,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质量问题,诸如蜂窝、麻面等质量通病是现代混凝土工程中的常见问题。

2、屋面防渗漏技术存在的问题

屋面防渗漏技术的具体应用成效会对房建产品质量、舒适度产生极大影响,但是该施工技术在具体应用中由于受到施工人员技术水平影响,导致屋面防渗漏工程施工中存在不同程度质量缺陷。再者,屋面防渗漏技术应用中存在一些违规操作、偷工漏工等问题,导致部分建筑产品在使用阶段开始出现漏水、渗水等一系列不良问题,这不仅会对居民的日常生活、居住舒适度产生极大影响,同时也会降低建筑产品的使用寿命。

3、桩基技术存在的问题

桩基工程是房建具体实施阶段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桩基工程施工质量会对房建产品的安全性、稳定性以及使用寿命产生极大影响,因此,关于桩基工程施工技术的控制也是工程质量管理中的核心内容。桩基技术应用中需要基于建筑物的承载力和沉降度进行设计,沉降技术应用中涉及到抗压力竖向与横向的压力计算,然后通过运算出复合受力和水平荷载来对桩基工程进行专项设计。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一些设计单位往往会忽略桩基工程的设计,或在设计中没有遵循相关规范要求,导致桩基工程在施工阶段便存在不同程度的质量缺陷,进而会对房建最终产品的整体安全性产生极大的影响。

二、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的创新

1、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

混凝土是当今建筑领域主要的施工技术。随着建筑工程规模和设计复杂程度的增加,混凝土构件体积不断增大,施工的难度也在不断上升。水泥是混凝土的主要原材料之一。由于水泥遇水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放出大量的水合热,这对于混凝土的配制及施工质量都会产生巨大影响。比如混凝土构件产生裂缝的重要原因就是混凝土剧烈放热导致。因此,在混凝土配置和施工中,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对放热和温度实施有效控制。大体积混凝土由于构件质量、体积的增加,使得放热现象更加突出,从而引发的质量问题也更加明显。控制混凝土放热及温度已经成为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控制点。要避免混凝土裂缝产生,保障混凝土施工质量,必须严格控制混凝土硬化过程的放热曲线。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要根据工程设计要求和具体施工环境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并做好周密的施工准备,从施工人员、设备、材料等方便保障施工的正常有序进行。在正式施工时,要严格遵循混凝土施工工艺,按照施工设计的顺序,从下往上,一层层施工,确保浇筑均匀。施工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混凝土放热情况,控制混凝土温度在工艺要求范围内,最好在天气凉爽的时候施工。

除此之外,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完成后,还要实施一系列措施,以加强巩固混凝土施工质量,防止质量病害的发生。其中一项措施就是在混凝土表面进行反复涂抹,以减少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裂缝的发生。混凝土表面处理后要立即覆上塑料薄膜,进行成品保护。同时,为防止混凝土硬化过程中受周围环境温度影响产生不确定后果,所以要选择适当的保温材料对混凝土进行保温处理。混凝土浇筑后一段时间里,混凝土都处于较为复杂的化学和物流变化过程中,为防止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出现裂缝,以及尽早对出现的病害进行处理,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要安排人员对其进行专门的管理和监督,确保浇筑施工的质量。要高度重视混凝土的养护工作,根据具体施工条件选择正确的养护方式,保障混凝土在潮湿环境下完成养护硬化全过程。

2、防水技术

防水技术是建筑工程施工时最为常见的施工技术之一。针对雨水冲刷侵蚀的顶层与外墙防水,建筑内卫浴设施的防水,针对地下水浸泡的建筑地基防水。建筑的不同部位根据自身的防水需求采取不同的防水方式。从过去到现在,随着建筑水平的提升,建筑防水技术也在飞速发展,为建筑提供更有效的防水保障。当前工程施工中的新型防水技术是在防水面涂刷新型高分子聚合物水泥基复合涂料,通过形成的致密涂膜以达到防水的目的。在进行防水涂膜施工中,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所有基层、节点和板缝的处理工作要做好。第二,涂膜施工要采取分层的方式间隔实施,每完成一层涂膜施工后都要仔细检查涂膜是否完整形成,确认后方可进行下一道涂膜施工。第三,防水涂膜单层要达到1mm以上的厚度,以此形成充足的防水能力。对于涂膜水层的收起部分要进行多次的涂膜,并且要防止涂料的流淌和堆积现象。

外墙由于具体环境不同,防水技术也不一样。当前外墙通常采用加气砼砖墙施工技术达到防水的目的。加气砼砌块墙体具体的做法是:在两种不同材料间的界面上设置钢丝网并固定牢靠。根据工艺规定在墙面上进行涂刷施工,完成后再进行抹灰施工。以此防止墙面抹灰层出现裂缝和空鼓现象。水平和竖向的灰缝厚度和宽度要保持在既定的范围之内,并且在施工完成之后要及时对墙面进行淋水养护工作。

3、屋面防水施工技术

屋面防水施工包含多道工序,其中最关键的工序其实就是屋面的防水处理。作为建筑防水的重要环节,屋面防水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防水材料从沥青防水卷材道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再到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防水性能逐步提升。目前建筑工程中防水施工中所用的卷材以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和高分子防水卷材为主。通过新型材料的应用,有效减少了渗水和开裂现象的发生,建筑屋面防水效果得以明显改善,使建筑的使用质量和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4、施工中的钢筋连接技术

在钢筋连接施工中,存在很多不易控制而且要进行规范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对建筑施工的效率和质量都有很大的影响。在新技术出现以后,钢筋连接施工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直螺纹接头连接是一种新型的方式,对原有施工技术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改善,但是,这种施工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对施工标准要求比较高,因此,施工现场人员要对连接方法和检验程序进行掌握,按照下面的操作技术进行施工。

4.1普通接头的连接

在施工过程中,钢筋直螺纹连接在施工中要按照标准进行连接,在安装好以后,要在连接钢筋的位置上安装好套筒,然后在进行另外一端钢筋的连接,整个过程中要保证套筒外部的部分完全符合施工技术规范。

4.2 加长丝头型接头的连接

对加长丝头型接头进行连接,要按照固定的顺序,要将锁紧螺母和标准套筒逐个拧在加长丝头钢筋上,然后用钢筋的标准丝头进行靠紧,将套筒拧回到接头位置,用扳手拧紧,整个过程中要保证将锁紧螺母和标准套头固定在一起,再继续后续施工步骤。

5、其它建筑施工新技术

除了上述提及的三种新技术外,当前建筑领域应用的新技术还有很多,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盖挖逆作法、结构转换层施工技术、混凝土泵送技术、外墙保温技术等。这些新技术覆盖了建筑施工的各个工序,它们的推广和应用,极大地改善了施工质量,进而为人们提供了更加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境。

结束语

总而言之,为了促进我国建筑企业的现代化水平得到更好的发展,要对施工技术进行不断的改进,对新技术进行应用,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建筑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张强.关于建筑施工新技术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7).

技术创新举措篇5

讲“技术创新红利”,不能不讲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卢卡斯(Lucas)。上世纪80年代,卢卡斯等将知识作为“内生变量”放入生产函数中,从而在理论上揭示了知识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因此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何谓“技术创新”?笔者认为技术创新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的引入,具体指从投入品到产出品的整个物质生产过程所发生的“革命性”变化或称突变。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进步的作用比20世纪更为显著。信息技术已成为诸多生产要素中的第一要素,统领资本、土地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为经济增长作贡献。

同时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产生了一些新人。笔者在《人本体制论》指出,这些新人既是技术专家,也是商人,同时也是艺术家;他们不喜欢传统观念,不喜欢等级制度。在乔布斯和马云们的身上,我们已经看到这种迹象。

由上可见,一国要建成“人本导向的国家”并获得持久的竞争力,不能仅仅依靠资源禀赋和要素成本的红利,还必须着力挖掘新的红利,其关键的一招是寻求创新驱动的红利。

中国“技术创新红利”挖掘出来没有

对于“中国技术创新的红利挖掘出来没有”这一命题,世界经济论坛(WEF)的《2011-2012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依据全球竞争力指数(GCI)对全球142个经济体进行评测。 GCI由基础条件、效率提升、创新与成熟度三大类共12个项目决定。在2011-2012年度竞争力排名中,瑞士、新加坡和瑞典位列前三位,这三国共同点是在创新方面有较强的实力。以瑞士为例,其在12个大项中表现均很强劲,其中最强的三项为创新、技术设备、劳动力市场效率。

再看中国在12个分项的排名:制度第48名,基础设施第44名,宏观经济稳定性第10名,健康与初等教育第32名,高等教育与培训第58名,商品市场效率第45名,劳动市场效率第36名,金融市场发展第48名,技术设备第77名,市场规模第2名,商务成熟度第37名,创新第29名。由此可见,尽管中国在市场规模、宏观经济稳定性方面优势明显,但在创新方面的表现却差强人意,特别是在技术设备、高等教育与培训等方面亟待提高。

2011年7月,“信息技术和创新基金会”(ITIF)发表的题为《大西洋世纪》的研究报告也传达出类似的信息。该报告对全球40个国家和若干国际经济体的“全球创新型竞争力”(Innovation-based Global Competitiveness)进行评估。中国在40个经济体总排名中,位列第34名,而另外两个东亚国家——韩国和日本则分别位列第5位和第11位。这也反映出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在“创新型竞争力”方面的明显差距。

总之,当今世界新技术革命在迅速崛起,逼迫我们奋起直追,如中共十提出的那样,“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通过实施“创新立国”战略,释放中国“技术创新红利”。

释放中国“技术创新红利”要有战略思维

如何释放中国“技术创新红利”?从战略思维的角度,有三条必须把握:

把握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性趋势。2001年笔者在《关于先进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及发展规律性研究》中,提出了五条规律性认识:一是科学发明——技术创新——产业化推进的基本路径;二是量变——部分质变——根本质变的运行方式;三是开拓新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的两条主要战线;四是局部发达地区创造——向国内更大范围扩散——向不发达国家和地区转移的空间运动规律;五是利用后发优势促进某一产业乃至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在这五条中,科学发明、技术创新是基础性的东西。

把创新列为第三波转型即整体转型的重点。当前,“中国正面临第三波历史大转型”。这是从民族复兴角度提出的整体转型战略。在 “人本、绿色、创新、协调”的八字方略中,创新发展战略与人本导向战略、绿色发展战略、协调(内外、产业、区域、城乡)发展战略属于同一战略层级。

制定中国自己的创新立国战略。笔者在《创新立国战略》一书中指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的是战略性、宏观性和思想性,而不是战术性、微观性和技术性。创新立国战略是一个涵盖国家、产业、企业三个层面在内的创新体系。它不仅涉及“技术自主创新”,更涉及“制度创新”问题。

释放中国“技术创新红利”要有切实举措

第一个举措是国家层面创新。这是释放中国“技术创新红利”的制高点。释放中国“技术创新红利”,首先应推动国家层面的创新。

第二个举措是产业层面创新。这是释放中国“技术创新红利”的栋梁。针对“加工大国”的现状,应就如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及如何培育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分析。

第三个举措是企业层面创新。这是释放中国“技术创新红利”的主体。新时期企业创新应遵循的四大要点,即自主创新为基础、应用创新为核心、实施企业差异化战略、打造企业主导的产学研一体化体制。

第四个举措是创新型科技人才。这是释放中国“技术创新红利”的基础。要界定清楚“人才”、“创新型人才”、“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内涵与特征,构建一套科技人才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中外科技人才创新能力进行比较分析,提出相匹配的实施方略。

第五个举措是创新型教育。这是释放中国“技术创新红利”所需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寻找解决高校包括“行政化”在内的根深蒂固的制度性缺陷,对高等教育制度进行重大改革。

第六个举措是知识产权保护。这是释放中国“技术创新红利”的法制保障。应从中国知识产权战略、中国知识产权的创造、中国知识产权管理及运用,特别是法律保护等方面着手。

技术创新举措篇6

一是国内能源发展战略若干重大事项调研。主要包括:国内能源需求预测和供应潜力分析;能源战略基地与战略通道组织实施等重大问题对策措施研究;煤炭安全绿色开发战略措施研究;国内油气资源开发利用对策措施研究;核电发展重大举措研究;水电发展战略举措调研;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举措调研;煤电基地及通道建设、节能减排对策措施调研等。

二是国际能源合作发展战略调研。主要包括:国外油气资源合作开发战略措施研究;国外煤炭资源合作开发战略措施研究等。

三是能源科技创新重大任务调研。主要包括:能源科技创新总体战略措施研究:化石能源开发利用科技创新战略措施研究;新能源科技创新战略措施研究;非常规油气开发科技创新战略措施研究:电力储能与能源系统智能化重大技术创新调研等。

四是能源市场化改革和监管重大事项调研。主要包括:完善能源法律法规体系重大对策研究:健全能源监管体系研究;能源体制专项改革措施研究等。

农业部要求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

技术创新举措篇7

把高新产业做大做强,奋力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制定新一轮“双倍增”计划,在全省推广企业研发项目系统。通过制定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计划、对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实行KPI考核等举措,促进创新平台提质增效,国家自创区、创新型县、人工智能试验区数均居全国第一。

技术创新举措篇8

现在大家都在讨论冬天的到来,但对于民族软、硬件产业而言,我看到的却是春天,紧接着还将是炎热的夏天!”在日前举行的2008年中国IT两会上,中联部信息办副主任任锦华当众如是说。任锦华在10多年的信息化实践中,知难而进,始终坚定不移地推进国产化。他的判断,自有他的理由和依据。

我也曾经在11月24日的专栏讨论《4万亿当中的IT机会》。之后发现,很多读者对此颇感兴趣,尤其是文末关于“民族软、硬件企业将在政府主导下,开展新一轮的技术攻关和市场突破”的看法。现在看来,这一话题显然还值得追踪探讨,因为中央和国家相关部门的政策、举措,仍在密集地推出和落实之中。前不久,中央出台了关于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10项措施。其中有两项措施尤其值得IT从业者关注。一是其中的第六项措施: 加快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支持自主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加快产业技术进步,大力发展服务业。二是其中的第10项措施: 加大银行信贷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

为什么要特别强调这两项措施对于IT业的重要性呢?一是它们明确了自主创新的技术领域将得到明确的资金支持,因为30年改革开放的经验告诉国人,市场并不能换来技术,尤其是核心技术。二是意味着,在推进民族软硬件产业做强做大的过程中,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资本的重组不可避免,并且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政策契机和资金环境。最近国家各相关部委的一系列重要动作,已经清楚无误地显现出若干端倪。

11月10日,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了“核高基”重大专项2009年课题申报指南。近1个月以来,我看到、听到身边的很多信息化用户、软硬件企业和科研院所,都在积极“组队”,踊跃申报。国家发改委12月4日宣布,今年新增1000亿元中央投资中,用于支持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16亿元投资计划已全部下达。给予支持的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主要包括: 建设知识创新三期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和改造项目、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加快建设下一代互联网项目、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及产业化项目等。

自主创新的意志空前坚决,资金扶持的力度前所未有。全球金融危机中,民族自主创新迎来前所未有的新契机。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途径,民族软硬件产业大规模重组必将上演。它们有的将以松散的联盟方式,在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中共同进退; 有的则将以资本重组的方式,进行技术积累和规模扩张,对市场做出更为凌厉的反应。中国IT自主创新的“诺曼底登陆战”,就此打响!

技术创新举措篇9

作者简介:曹永锋(1976-),男,河北冀州人,贵州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副教授;谢刚(1980-),男,贵州六盘水人,贵州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副教授。(贵州 贵阳 550001)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2-0170-02

社会和企业期望大学生在具有坚实理论基础的同时还具有实践和创新能力。然而,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较强调理论教学,把系统掌握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作为学生的核心任务,对学生评价也主要以理论考试为主,但对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视不足,[1]其实践和实验环节远离生产实际,往往作为对理论教学内容的验证,难以达到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效果,“高分低能”学生屡见不鲜。

以杭州市统计局2010年的《杭州市大学生见习实训与创业企业就业情况调查报告》为例,当被问及对招收大学生的要求时,企业认为实践能力强和能吃苦耐劳是决定大学生是否被录用的重要因素的比重分别达到85.9%和84.6%,其后依次是思想品德好(68.4%)、专业对口(61.5%)、创新能力强(47.5%)。从行业来看,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零售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以及教育、文化体育和社会娱乐业等企业都把实践能力强排在首位。然而,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现实情况可以使用全国首届大学生“生泰尔杯”动物医学专业技能大赛评委的一句话做总结“要是给大学生动手能力评个分,有及格就算不错了”。而且,这些参赛学生是经过了数层择优挑选并专门培训过的。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总结分析了现有改进举措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与建议。

一、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现有举措

1.校企联合培养[2]

利用学校与企业两种不同的环境和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参加实践有机结合的方式,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质与创新能力的人才。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与传统高校培养模式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才培养的主体除了高校以外,还有企业的参与。企业更看重学生的实践经验与动手能力,在培养过程中必然重点关注和培养学生此方面的能力。具体的合作有订单式教育(即高年级学生就业指导和实习直接到签单工厂中去,实习后优先留用的方式)、高校与企业共建合作实验室(以科研项目为纽带,一方面企业利用高校人才资源对生产实际和技术问题进行科技攻关,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和学生可以实际了解企业现状和最新问题,使研究和学习有所侧重)、高校与企业共建实习基地(比订单式教育松散一些的形式,学生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指导其实习环节)、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双向挂职(企业技术人员走进课堂,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和进行实践操作环节教学,从而将理论与现实应用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目标性;高校教师走进企业将实际需求带回到学校的实际教学当中)等方式。

2.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

目前主要从国家、省和学校三个级别建立了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实施体系。该计划通过项目申报、资金资助和教师辅导的方式,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一般情况下,省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从校级计划中遴选产生,部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从省级计划中择优推荐,形成以部级计划为龙头、省级计划为主干、校级计划为基础,衔接紧密、结构完善的三级计划实施体系。

3.各类科技实践竞赛

各高校鼓励学生组队参加各学科和不同级别的专业技能竞赛。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为例,常见的竞赛项目包括“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赛”等。

二、存在的问题

校企联合培养是目前最佳的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机会的方式。然而,企业是追求利益的,学校必须有一定基础才能引来“好”合作,否则反而演变为学生在毫无收获的情况下被企业和学校双重“剥削”。这就要求学校必须放弃完全依靠外力的想法,首先要练好内功。目前学校内部为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所进行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和组队参加各类科技实践竞赛存在几个根本问题:一是上述举措仅能惠顾少数兴趣生、特长生和优秀生,难以提高学生整体实践和创新能力水平。二是学生相应学时学分的承认。目前只有少数竞赛获奖者能得奖励和补偿,而其他参赛者连学时都得不到承认。三是指导教师工作量的承认。目前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任务都非常繁重,而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和计划通常都不计算教师的工作量,这严重抑制了教师在此方面的积极性。

上述问题严重制约了高校大学生实践创新水平的提高,也使得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现有举措实施起来有些举步维艰。笔者认为解决问题的核心在于做好内功,因此在课程设置、实践学分学时和教师工作量方面提出了一些有益改革和建议,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二年级开始进行了尝试,效果良好。

三、课程改革的尝试和建议

1.精简专业课程,腾出实践时间

参考Stanford学校教学计划[3]对学生提出五个方面的要求:

(1)技术知识:学生不仅要具备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还必须具备与之相关的数学、科学和信息处理等工程基础。

(2)实验和设计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培养能够完成和设计实验性课题的基本能力,以及利用所学过的技术知识和技巧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组织和阐述所获信息的能力,可以进行专业写作。

(4)深入学习能力的准备:为学生提供硕士和博士学习所需的足够广度和深度的知识。

(5)职业准备:给学生提供宽范围的职业训练,包括经济、道德、领导和组织才能及团队协作等多方面。在此计划指导下,精简专业课程,放松学分要求(之前学生普遍需要修满180个左右学分才能毕业,造成大学四年每天上十几节课,理论满堂灌,实践没时间),为学生腾出实践时间。实践表明,突然给学生很多课余支配时间,其自行安排进行的事情仍然多数是理论学习(如考研、英语等),因此需要结合实践进行引导。

2.开设“应用课题实践与项目开发训练”综合课程,承认实践学分

通过设计“应用课题实践与项目开发训练”课程把概念、理论和方法(分析、设计、实验)联系起来,缩短学生学习专业基本理论和技术的学制,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更明确、兴趣更高,使其动手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锻炼。该课程的开设是为了引导学生参加实践能力训练,同时解决了前面提到的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举措受阻的两个关键问题:承认学生的科研实践学分;[4]承认教师指导科研实践的工作量。由于同时解决了学生学时学分和教师报酬问题,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师生双方的实践积极性。然而,实践中,此课程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在一个学期内理论和实践内容很难兼顾,往往刚刚打好理论方法基础进入实践环节,却已经到了课程结束。因此,此课程成功开设还需要诸多细节和时间安排的配合。

3.课程细节和建议

可将“应用课题实践与项目开发训练”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这样就与“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以及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区分开来,成为面向所有学生的普遍提高实践能力的课程。当然,该课程也可以同时为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及各类科技竞赛参赛服务;课程不应仅开设一个学期,应当安排3~4个学期,以便于合理安排理论和实践环节,深入到真正的实践和项目问题;可以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开设;开设教师须满足一定条件,比如具有科研项目开发经历、主持或者正在参与一项纵向和横向课题研究、在某个研究方向上经验丰富等;这些条件主要为了避免课程重新沦为理论课;课程以小班(最多10人)形式进行,各班课程内容根据具体课题和项目而定,学生可根据兴趣自行选择小班;课程考核以项目成果(产品原型、软件、代码、论文、技术报告等)演示和讲解为主。

四、总结

针对当前高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缺乏的问题,分析了现有主要举措的问题,提出了针对计算机科学与应用专业的教学改革尝试与建议。主要通过设计“应用课题实践与项目开发训练”综合课程把概念、理论和方法(分析、设计、实验)联系起来,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教学改革举措可以较好地解决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举措受阻的两个关键问题,为得到更好的实际效果,还需要从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细节安排等各个方面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文衍宣,吕小艳,龙云飞.地方高校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3,(2):38-41.

技术创新举措篇10

中关村即将启动第三批百家创新型企业

4月17日,科技部政策体改司、中科院北京分院、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联合召开了2009年中关村科技园区百家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大会。试点工作开展两年来,已共有两批179家中关村企业入选百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围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文化创新,以及加强试点企业国际化竞争能力和高端人才引进培养能力的“四创两加强”思路开展自主创新活动,进一步提升中关村科技园区自主创新能力,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做出示范带动作用。

根据试点工作总体部署,将马上启动第三批试点工作,争取试点企业总数扩大至300家。

国内首个TFT-LCD工艺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奠基

2009年4月21日,国内首个TFT-LCD工艺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落户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五代线厂址内,同时举行的还有京东方技术中心大楼的奠基仪式。京东方董事长王东升表示,国内首个TFT-LCD工艺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建在京东方,必将推进中国TFT-LCD产业上下游研发创新能力的提高,对振兴中国平板显示产业有重要意义。

大北农科技奖 促进农业科技发展

2009年4月25日,第六届“大北农科技奖”说明会在京召开。会议围绕第六届“大北农科技奖”的申报工作展开,使更多的农业专家学者了解这一农业领域重要社会奖项的相关情况,让更多人通过申报这一奖项获得农业科研工作的支持,为推动中国农业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丰台园总金融广场将成京南标志性建筑

在金融港建设、招商快速发展之际,,金融广场誓师大会在丰台科技园总部基地举行,首次公布了金融广场的整体规划与施工进程表,庄严宣誓奋战500天, 实现2010年全面完工。金融广场作为金融港的一个重要配套工程,总建筑面积约达13万多平方米。据悉,6栋大厦均为百米以上,填补了北京南城建筑形态的空白。

中关村帮扶企业应对金融危机

2009年4月13日,中关村管委会在清华科技园召开了帮扶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信息会,了中关村帮扶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工作方案,通报了帮扶工作进展情况和第一批获得贷款贴息支持的企业名单。1-4月份,中关村管委会将通过上述政策措施共为园区企业和创新服务机构提供2.0638亿元资金支持(其中1亿元用于设立中关村科技创业金融服务集团)。中关村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将进一步研究出台针对性的帮扶措施,改善企业创新创业环境,为全市实现保增长促发展的目标发挥重要作用。

暴风打开魔盒 视频产业迎来变革高潮

4月22日,在中国拥有1.5亿用户的播放软件暴风影音正式了它的在线视频服务平台――暴风盒子。聚合、指南、推荐成为暴风盒子区别于所有视频网站的显著特征。暴风CEO冯鑫预计暴风盒子上线后,每天将影响超过7000万的电脑用户,成为中国对互联网用户影响力最大的视频平台。

通过聚合合作伙伴的视频服务模式和视频内容,暴风盒子向用户提供了一个几乎全能的视频服务平台。UGC小视频,P2P高清,视频搜索等服务;新浪、搜狐、土豆、酷六等十余家主流视频网站的视频内容都可以通过暴风盒子实现“一点即播”。

5月17日中国将举办3G电信日

5月17日中国将举办3G电信日,北京东方中科集成科技有限公司对中国TD技术与应用市场很有信心。据预言,随着3G牌照的发放,基于TD应用的生产、研发和工程安装机会将大大增加。东方集成几年来一直在关注和研究这个领域。

技术创新举措篇11

21世纪是人才的时代,抓住机遇,调动资源进行运作,可以创造一时的最大化效益,但是从一个企业的长远稳定发展的角度来看,只有一个成熟的员工队伍才是企业生存的保障。

一、安钢实行“三步走”发展战略

安阳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国有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始建于1958年。近年来,面对市场竞争的严峻挑战,安钢投资140多亿元,以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为主线,把握市场机遇,一心谋求发展。 “三步走”具体是指:第一步:现有设备产能平衡创效益。第二步:集中资金调整结构上新线。第三步:立足竟争提升档次建薄板。“三步走”完成后,安钢年产钢由2002年的342万吨,提升到2007年1000万吨的产能,销售收入由80亿元提升到340亿元以上,实现利税由工2亿元提升到30亿元以上。

面对安钢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今天,安钢的决策者清醒地认识到,一流的装备,需要掌握一流操作技术的技能人才,才能生产出一流的产品。为此,在技能人才的开发与培养方面,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管理力度,注重质量效果,完善激励机制,使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技能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职工队伍素质得以显著改善。

二、安钢实行人才激励制度的有益经验

为保障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新要求,近年来,安钢以推进“三步走”战略为主线,把握市场机遇,坚持实施体制创新,不断完善激励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精神和工作热情,为加快安钢的发展步伐,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做出了贡献。下面结合安钢集团公司的具体做法,期望给我国的国有企业管理者提供一些帮助和借鉴。

1.更新观念,增强对人才形势和特点的再认识。人才就是财富,人才就是高效,人才就是竞争力。人才资源优劣直接关系到一个企业的兴衰成败。尤其是大型钢铁企业,靠人才和科技进步实现产业升级成为决胜的关键。

2.创新体制,不断适应人才形势发展的需要。首先是进一步完善人事制度改革,严格规范聘用操作程序和科学设岗管理工作,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改变人员能进不能出,职务能上不能下,待遇能高不能低,条块分割,论资排辈等弊端。其次是完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淘汰机制,重点强化竞争和激励机制改革。

3.出台人才激励政策,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出台了《关于建立和完善专业技术人员激励机制的意见》,《关于在专业技术人员中选拔技术专家、专业学科带头人和优秀科技人才暂行管理办法》等激励政策。对在工作中有较高技术水平和解决生产、技术重大难题的技术人员,在收入分配上采取奖励、奖金倾斜政策,拉大收入分配上差距。对本科应届生,给予2000元一次性生活补贴,到岗后即可执行相应的全额岗效和奖金,见习期缩短为半年。对高层次人才住房实行优惠政策,学士、硕士、博士婚后可优先购置二室一厅,三室一厅安钢住房。购房时除房改应给的补贴外,分别额外补贴1万元、3万元、5万元。

4.落实激励政策,开展推荐选拔。在全公司专业技术人员中组织开展了三届技术专家、专业学科带头人、优秀科技人才推荐选拔工作,三届共评选出技术专家18人、专业学科带头人110人、优秀科技人才960人,并给予各类人才享受相应的技术津贴、信息费用等一系列优厚待遇。三种人才评选工作实行动态管理机制,每年考核一次,能上能下,两年进行一次评选。这是安钢吸引、培养、激励科技人才的一项新举措,该举措实施以来,在广大科技人员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进一步促进了科技人员敬业奉献,开拓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安钢的改革发展、科技创新、生产经营等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和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这一举措也引起了同行的关注,他们相继来安钢了解情况,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5.完成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申报建立和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引进工作。安钢博士后工作站于2002年4月9日挂牌成立,先后引进博士后3名,目前在站的2名。2002年安钢与北科大签订了《进站博士后科研工作协议书》,2005年安钢与哈工大签订了《进站博士后科研工作协议书》等。为方便管理服务,制定了《安钢集团公司博士后工作站暂行管理细则》,对各部门的职责、博士后进站、在站管理、考核出站、经费及福利待遇等有关事项都作了明确规定。为了解除博士后的后顾之忧,保证博士后科研工作的顺利进展,安钢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积极为研究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工作上创造条件,配备优秀的博士后助手,组成由博士后负责的课题组,全力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并提供专题费用。生活上关心照顾,专门设置“三星级”标准的博士后公寓。博士后人员在站工作期间,收入实行年薪加新创效益提成的办法,年薪3.6万元人民币,享受安钢正式员工的福利待遇。

6.安钢制定了《职工培训管理条例》。该条例对职工参加培训的权利、义务和职工培训经费的提取、使用做了明确的规定。近几年来,集团公司投入经费的额度逐年加大,由“十五”期间的每年300万元左右,到“十一五”以来,每年投入1000万元左右(不含基本建设费、技能鉴定材料费、考核场地设备设施费)。

7.坚持“送出去,请进来”。2007年以来,安钢对操作技术人员通过灵活多样的培训载体,以新上项目为主线,全面开展岗位能力提升培训。将技术尖子和新线操作技术人员提前送到兄弟单位和高校进行培训学习,提高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外请专家来我公司进行培训、指导、讲座等。先后与北京科技大学了联合举办三个专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班”;聘请北科大为我公司举办炼钢、炼铁、轧钢三个专业“技术骨干充电班”;聘请高校教授举办高新技术继续教育讲座15期。选送26名技术骨干管理人员到清华等院校及培训机构培训;选送10名骨干车间主任、调度长参加中国钢协“一线作业长”培训;选送34名骨干技术人员到东北大学学习。

技术创新举措篇12

深入开展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尊重职工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倡导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社会新风的具体体现;是提高职工技术技能素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创新型云南建设的有力举措。各地、各部门、各级工会组织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深入开展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机遇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紧紧抓住国家支持云南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千载难逢历史机遇,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行之有效的办法,广泛深入开展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为推动云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要以培养学习型职工为基础,着力提升职工队伍整体素质;要以培养技能型职工为依托,着力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要以培养创新型职工为重点,着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要把推动职工技术创新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摆在突出位置,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形成有利于激发职工技术创新活力的制度环境、政策环境、社会环境,使职工的一切创新想法得到尊重、一切创新举措得到支持、一切创新才能得到发挥、一切创新成果得到肯定,不断提高职工群众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努力营造更加充满活力、更加激发热情、更加富有成效的创新环境。

云南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省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领导小组副组长王惠萍同志作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十周年工作总结,她说:十年来,通过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这一平台,广大职工提出合理化建议50万项,采纳27万项,创效益40亿元;取得技术发明成果9.4万项,其中3200项获得专利;组织技术攻关、技术开发5800项,推广先进操作法2.4万项,创经济效益30亿元。举办了3次职工创新成果展览会,展示近5000项职工创新成果,970件职工文化艺术作品,才艺表演80多项,6万多名职工参观了展览。举办了1次职工节能减排知识竞赛,110多万职工参加知识答题。举办了5期高技能人才培训班,364名各类创新人才、技术状元、技术能手参加了培训。通过创新平台,选树表彰了10个“云南省十佳工人发明家”、10项“云南省职工十佳先进操作法”、10个“云南省职工十佳结对师徒”和10个“云南省职工十佳技能提升班组”、20名“云南省职工十佳创新能手”、20名“云南省职工十佳能工巧匠”,100名智能型职工、100个创新型班组、100项经济技术创新成果、100个经济技术创新先进单位、99项“云南省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从2003年开始,共组织开展了7轮全省性技术技能大赛,涉及 198个工种,产生技术状元174名,技术能手1273名, 3000多人通过省级竞赛直接晋升或取得了职业资格等级证。大赛的广泛开展,极大地推动了我省三年十万和“415”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完成。2006年,省政府表彰的80名“兴滇技术能手”中,有23人是我省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产生的技术状元、技术能手、工人发明家、能工巧匠;表彰的10名“兴滇技能人才”中,有4位是通过省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这个平台脱颖而出的。通过创新平台,22人被评为省劳模、2人被评为省先进工作者、4人被评为省五一劳动奖章、5人评为全国劳模、2人被评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6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今年,又评选出了10个“云南省职工十佳质量标兵”、10个“云南省农民工十佳革新能手”。

十年来,我们坚持以提升职工技术技能水平为基础,着力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坚持以提升职工创新能力为重点,着力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坚持以提升职工综合素养为依托,着力推动了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坚持以培育高技能人才队伍为保障,着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