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伦理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0 16:28:53

商业伦理论文

商业伦理论文篇1

二、工商管理学科商业伦理教学的国外经验

与国内不同,西方高校的工商管理学科历来比较重视商业伦理教育。在“利益相关者”理论影响下,欧美高校教育者认为,企业应该对顾客、供应商、员工、社区、公众等各种利益相关者负责,培养有责任心的未来企业经营者是工商管理学科的基本目标,因而,工商管理学科的学生应该将生产、营销、人力资源、财务管理以及研究设计等各方面纳入必要的伦理议题。美国的大型企业集团一般都有专门的伦理机构委员会,将商业伦理纳入到企业的日常管理之中,集中负责处理企业内外部的伦理道德事务,并有详细和规范的伦理道德培训计划。与此对应,欧美高校在课程设置、研究机构和评价机制方面均有比较健全的商业伦理教育体系。统计表明,早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90%以上的商学院就都开设了“决策与伦理价值”等商业伦理学课程,西方商业伦理研究机构达到300多个,专业刊物达15种之多,相关教材和专著数千部。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等高校的商学院还专门组建了工商伦理系。美国的商业伦理教育以培育学生对工商管理的伦理议题敏感度为目标。未来的管理者事实上并非欠缺伦理精神,而是受传统“经济人”假设影响,往往在商业议题上对伦理问题缺乏认知和麻木不觉。商业伦理教学要帮助工商管理类学生认识到商业和社会需求、人类生活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其对商业的是非曲直有清晰的价值判断,塑造有道德意识和责任心的商业管理人员;其次,在技能层面,提高学生在经济绩效和商业伦理的两难困境中合理进行决策的能力。最后,鼓励工商管理类教师参与商业伦理研究,进而对商业实践伦理水平的提升储备知识力量。美国商业院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商业伦理教学内容,一方面教授商业伦理学的基础理论,重点使学生认知到商业与伦理的本质联系,剖析市场与企业的伦理学基础;另一方面,讨论具体的商业伦理案例,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伦理决策水平,相关研究者将不断出现的商业丑闻和由于伦理问题引起的商业危机事件编进教材,在课堂上引领学生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以此开发学生处理商业伦理问题的技巧。在美国,商业伦理教学是一项倍受重视的系统工程,商业伦理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也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专职教师或企业高级管理者提供的讲座,分组讨论的案例教学,灵活生动的故事,选择典型素材进行视频播放,围绕商业伦理认知而撰写的成长日记,以及走进现场的实践教学。这些方法从理论认知、实践观察、模拟体验、人生成长等各个层面强化学生对商业伦理的认识和学习。当然也有不少学者和教育者探索商业伦理的更加科学的教学方式,如采用合作学习法、现场调查法、经历分享法、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拟法、道德模型运行法等教学方法。在各种商业伦理教学方法中,案例教学方法在美国商学院伦理教育中倍受青睐,该方面有利于借鉴各种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在现实情境中塑造德能兼备的商业人才。如麻省理工的斯隆管理学院将学生未来职业规划和社会文化、价值观因素介绍到课堂案例的研讨之中,启发学生重点讨论“历史、环境与伦理”等商业伦理问题,提高学生们运用伦理进行商业判断的能力。

三、工商管理学科商业伦理教学模式改革的创新途径

后现代主义的教育观认为,知识不具有绝对的客观性、普适性和中立性,基于理性主义、中心主义、实用主义的教学过程事假定教师及其知识的权威性,将学生视为消极被动接受知识的行动者,而事实上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是一种重新诠释和创造知识的过程。知识的创造者和讲授者不可能完全做到客观中立,难以规避其自身的社会背景和特殊价值偏好,因而教师不可能是真理的代言人,也不应被视为是教学过程中的权威,因而知识是动态的开放系统,需要在怀疑和批判中才能真正获得发展。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充分认识到知识的相对性特征以及知识传递和传授中主观诠释、体验的重构意义,这对传统的教学观念带来革命性的冲击。工商管理学科的商业伦理教学更是具有强烈后现代主义色彩,需要进行一场基础性的教学模式改革。伦理的传授和传递与相对客观、中立的科学知识的传授截然不同,其价值色彩浓重,而价值和文化的传授不能强迫而只能是被认同,因而在商业伦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权威性更弱,只能扮演一种辅角色。依照这种理念,未来工商管理学科的商业伦理教学应该尝试探索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路径:其一,师生角色转换,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商业伦理教师在商业知识方面具有丰富的积累,但不表明他同时是一位卓越的商业伦理实践者,因而商业伦理教育要破解教师知识权威的代言人角色,主张师生在教学过程中都是平等群体中的一员,教师只不过是这些平等者接触商业伦理理论与案例的首席解说者和故事讲述者,同时扮演参考者与协调者的角色。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不是单方面的传授,而是通过协商对话启迪或提高学生对商业伦理议题的敏感性。其二,回归事件,还原情境,进行体验式教学。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教学的使命是让知识在回归事件的过程中培养学习者应对生活事件的智慧与能力,教学本质上是师生基于生活事件的互动与交流。因此,商业伦理教育应该把教学视为“即兴创作”“、情境再现”和“社会交往”体验过程,激发学生身临其境、直面利润与伦理冲突的能力,将商业伦理教学视为关于师生关于伦理议题的一种特殊体验技术。其三,启动自主学习机制,商业伦理教学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建构的自组织过程。商业伦理学科知识需要学生在对商业情境的理解中建构伦理的意义以在两难的管理困境中合理进行决策,这本质上是学生对商业知识和伦理知识的文本进行创造性解读和综合的过程。这种教学过程的核心是教师提供启发性的故事和案例、情境,教学主要是学生通过自我理解、自主学习,对商业伦理的知识意义进行主动建构。商业伦理教学本质是教师参与的学生在真实性的任务驱动下进行操作性自我学习的过程,在其间,教师提供有关商业和管理目的的价值观冲突,使学生从各种选择困境中获得情感体验和知识的创造性增长。

四、我国工商管理学科商业伦理教学改革的政策建议

1.建议各商科院校开设商业伦理方面的必修课程。

学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反映在教学环节关键的就是开设什么课程,以及该课程在教学体系中的位置。扭转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商业伦理教育薄弱的形势,首先要从课程设置上重视商业伦理。统计显示,在被调研的10所港澳台大学中,有7所大学将商业伦理类课程设置为必修课程,而且这些课程高达6个学分,在商业院学生课程体系中占有较高比例。加强我国商业伦理教学改革,必须要开设商业伦理课必修课,提高商业伦理在工商管理类学生培养课程中的地位。具体来说,这些课程的内容体系可以十分丰富和多样,如“商业的道德判断”、“管理伦理”、“会计伦理准则”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2.打造高水平的商业伦理师资队伍。

尽管在后现代教育观看来,教师仅仅是课堂的一个参与者而非权威控制者,但教师对于商业伦理教学效果的影响仍然是第一位的。商业伦理与普通工商管理课程的不同在于,商业伦理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既涉及到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知识,又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等商科知识,这就对教师的水平有极高的要求。而目前国内尚没有商业伦理方面的专业师资,兼有商科和伦理学专业背景的教师很少。只有伦理学专业知识的教师可能缺乏对商业常识和企业经营的理解而使教学内容过于抽象;只有商科知识背景的教师可能缺乏哲学、伦理学基础而使教学内容专注于表面问题而不能使学生真正接触伦理精神的本质和掌握伦理分析方法。其次,作为跨学科的新兴课程,是商业伦理从业教师付出与收获往往难成正比,无论是在课程申报还是上,商业伦理学都面临严重的困境,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在功利主义的导向下,优质的师资力量很少会投入到商业伦理的教学和科研之中。由此,高校需要支持商业伦理科研研究,呼吁有相关基础的各学科学者加入到商业伦理的教学研究行列之中,组建相关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并提供各种资源保障,打造优质的商业伦理师资队伍。

3.创新多样化的商业伦理教学方法。

如前文所述,商业伦理与其他课程的重要不同在于,需要回归到事件之中,让学生作为参与者身临其境进行自我创造。因而商业伦理的教学应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经济效用与伦理道德结合,面向商业伦理难题与行动的教学原则,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教师应该放弃原来以自我为主导和权威的讲座式教学方式,创造性地使用辩论、案例讨论、情境模拟、角色扮演与现场参观等多种教学方法,也可以邀请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就伦理困境和教授座谈,与学生互动,启发和传递商业价值观,切实提高学生的伦理决策力。

商业伦理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F718;G61/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2)03—0088—03

商业伦理(Business Ethics)又称为经济伦理、企业伦理或管理伦理,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商业伦理学是一种关于理性规范的学说,这种理性规范理当引导企业通过社会和谐地运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自由来对社会的和谐做出自身的贡献[1]。一方面,商业伦理学是一种关于理性规范的学说,因此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涉及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等诸多学科。另一方面,由于其目标是对社会和谐做贡献,要求商业伦理学的培养方式以实践性教学开展,研究对象是工商管理活动及其领域中的规范要求和制度,应用伦理学去分析、研究、规范和指导经济管理活动实践,并据此对工商管理的活动、制度和规范进行道德评价[2]。

一、发展商业伦理教育的提出

就商业伦理教育目前的发展状况而言,西方国家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比如欧洲和美国的一些大学,如美国著名的哈佛大学、康莱尔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很多院校的商学院都开设了商业伦理学,将伦理道德深入到商业管理人才培养中,因此可看到对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认识到其发展的重要性。到1993年,美国已有90%以上的大学的管理学院开设了“商业伦理学”课程,到1995年3月,国外商业伦理学研究和交流机构已达到300余个,有影响的有“国际企业、经济与伦理学会”和始建于美国后扩展到欧洲的“社会合作欧洲网络”[3]。

本文选取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检索,截至2012年2月10日,分别以商业伦理教育、经济伦理教育、社会责任教育、企业社会责任教育为题名和关键词进行检索并作比较分析,搜索结果如表1。

从表1中的数据可知,随着这几年商业伦理课程的不断开设,关于商业伦理教育的研究也是不断增加的。从数据表示2006年以前,我国对商业伦理教育研究的文献资料还是较少的,可以说2006年之前的研究总体处在研究的初级阶段,之后的五年不断有学者进入到该研究领域,甚至将定量研究的方法运用到商业伦理教育的研究,但是其还只是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但也逐渐成为社会研究和关注的热点,同时掀起了各商学院开设商业伦理课程的热潮,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社会各界更加认识到商业伦理教育在商业管理教育中的重要性。

2006年在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三届五次会议上发表了中国MBA教育西湖宣言。该宣言强调管理学院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倡导将社会责任教育融入MBA教育全过程。随后在2009年末召开的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四届五次会议上,有关商业伦理教育和企业社会责任的要求加入到《MBA培养基本要求》。

目前,河北省有9所高校设有MBA招生专业,从9所院校的教学课程中可知,所有院校均开设与商业伦理相关的课程,如:企业伦理学、企业社会责任、商业伦理与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企业文化与商业伦理、企业伦理、商务伦理等。这其中,河北工程大学将企业伦理学设置为核心课,并同时开设企业社会责任作为必修课。河北经贸大学将商业伦理与社会责任设置为必修课。其他7所院校将商业伦理相关课程设为选修课。

在工商管理研究型硕士的课程设置中,河北工程大学开设了企业伦理学,石家庄经济学院开设了企业伦理与文化,河北科技大学开设了中国优秀道德文化专题讲座。

商业伦理学作为一门边缘学科,课程内容一般包括商业伦理的经济分析,企业竞争的伦理问题,商业行为的伦理规范,商业管理的伦理原则,跨国企业的伦理规范,工商企业的社会责任,市场营销的伦理原则,财务管理中的伦理建设,商品流通过程中的伦理,环境保护的伦理思考等[4]。目前河北省的商业伦理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部分院校的商业伦理教育局限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或伦理学教育,而忽视了经济管理类学生作为未来商业活动者的主体性。可见河北省在商业伦理教育方面仍存在课程普及率相对较低、基础建设薄弱的现状和其发展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现象。

二、高校商业伦理教育的目标

无数中外的管理案例证明,若要成为一名合格且优秀的管理者,卓越的业务知识是基础,良好的职业道德也是必备的。因此河北省关于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要注重学生商业管理能力的培养和商业伦理与职业道德教育两手抓的方针。河北省甚至于我国的商业伦理教育应着力面向当代大学生思想实际,面向商业的现实矛盾和问题,面向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道德“贫血症”和道德重建的重任。

商业伦理课程的目标重点应该是为学生提供商业伦理的概念和分析的技巧,使他们掌握宽泛的伦理理论,并能指导他们解决个人或专业的伦理困惑,同时能够使其在面对更广泛的社会问题时做出伦理性的决策。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1)刺激道德想象;(2)在认识伦理问题的同时发展伦理技能;(3)提高分析能力;(4)产生道德义务和责任感;(5)学习提高容忍能力,并减少道德分歧。

商业伦理课程的目标不应该是寻求简单的学生行为的明显改变,而应该是力求帮助学生运用这些技巧和概念,并形成影响其一生的个人道德责任感。然而,高校现在采取的商业伦理课程的教学方法并不适合其目标的达成。

商业伦理论文篇3

我国有着悠久的文明史,商业行为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不陌生,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商业行为也逐渐形成了我们自己的准则和要求,但对于商业伦理的研究却始于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国。当时,由于美国的一切企业过度追求利润,从而规定垄断价格、受贿、欺诈交易以及环境污染等,使得商业丑闻不断被曝光。在这种背景下,美国政府1962年公布了一个报告——“AStatementtoBusinessEthicsandaCallforAction”,自此,商业伦理开始应用于商业实践。商业伦理是商业主体与相关人员在频繁的商业活动中对出现的社会问题的处理方式及其后果的总称。它的研究内容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如Reidenbach和Robin(1990)提出,商业伦理研究道德的公正性、相对性和契约性三个方面。孔南钢(2011)提出,商业伦理研究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的商业伦理。概括的说,商业伦理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对商业行为本身进行道德评价;二是对相关利益群体本身进行道德评价;三是对商业制度本身进行道德评价。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各商业主体充分认识到商业伦理对自身生存能力的重要性。但现实却非常残酷,一方面虽然由于媒体的力量以及政府打击违背商业伦理行为的力度加大,很多商业主体因为违背商业伦理而无法正常经营,但另一方面,不可否认的是当前的商业阵营中仍有大批的商业主体甘愿冒着伦理道德风险去获得短期利润。媒体不断曝光的环境污染、商业欺诈、食品危害等现象仍然层出不穷,给整个商业文明的良性发展造成了巨大损害。作为商业基石的商业伦理一次次遭受到了挑战,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商业伦理困境。如何破解商业伦理困境,是摆在众多研究人员面前的一道难题。

1商业伦理困境及其产生的原因

商业伦理困境是我们在商业行为中遇到的一些在伦理判断上左右为难的情况。当商业主体按某种方式采取行动的一个理由被不能按这种方式采取行动的另一个理由抵消时,就产生了伦理困境问题。对于商业伦理困境产生的原因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1.1商业伦理判断的标准问题

商业伦理判断也称商业道德评价,指人们依据一定的商业道德标准,运用相应的方法、方式,对他人或自身的商业行为进行善恶判断。商业活动中绝大多数判断基于一些公认的伦理原则或规范,如诚信、公正等。而对于商业伦理判断的原则主要有功利主义、权利论、公正论、关怀论和美德论。但现实情况是,我们在对某一商业行为具体判断时却很难用某一种原则做出最终的结论,比如公正原则,任何一种商业行为,不管是在分配还是在补偿等方面,很难做出真正的公正。所以,只有准确掌握了功利主义、权利论、公正论、关怀论和美德论等主要商业伦理评价理论,兼顾东西方文化差异,根据我们的国情以及某种商业行为本身特性,充分考虑个人、组织、行业、职业和社会等因子,才能够有效做出商业伦理判断。

1.2对商业主体使命的认识问题

按照德鲁克的观点,一个商业主体在创立之后,要经常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们的使命是什么,我们的使命应该是什么?综合专家的观点,一个商业主体的使命应该是对组织愿景的描述,对组织价值观的阐释,是对组织存在的必要性所做的说明,是对组织要达到的目标所做的带有哲理性的正式说明,是组织的座右铭。如果将商业主体的使命理解为赚钱,就混淆了使命与经营性目标之间的关系,在商业实践中就会导致商业主体不顾自己的社会责任而片面追求自身利润,最后,除了自身因为违背了商业伦理而成为人们批判的对象,其行为还对社会环境造成了直接危害。

1.3社会对违背商业伦理行为的容忍度问题

之所以在我们的周围一次次出现违背商业伦理的情形,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整个社会各个利益相关体对于这些行为的容忍度较高,导致很多商业主体有恃无恐。比如我们的政府监管部门,从查处的案例来看,很多都反映出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不够,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倾向;还有我们的媒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只有部分有着崇高职业使命感、道德感的媒体人敢于深入到一些无良企业内部为消费者揭开一个又一个行业黑幕;最后是我们的广大消费者,在我国出现的很多诸如“断轴门”、“速生鸡”之类1802017年5月事件后,商家的经营基本没有受到什么影响。整个社会对于违背商业伦理行为的容忍度都较大,很容易使那些有过这种行为的商家“死而复活”或“成了打不死的小强”。

1.4商业经营者本身的认识问题

我们的很多商家经常用“商场如战场”、“在商言商”等观点来掩饰自己违背商业伦理的行为,认为商业伦理和企业发展二者是一对矛盾的目标,顾此必然失彼,所以干脆放弃坚守商业伦理而去追逐商业利润,他们把“无商不奸”、“无奸不商”作为自己的经营信条,所以出现不诚信、不守法、坑骗消费者的行为就不足为奇了;还有部分经营者认为,自己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还没有尽社会责任的基础,这种认识也限制了其在组织发展之初就遵守商业伦理。

2中国传统文化与商业伦理困境

几千年来,中国民族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虽然在我国传统观念中,始终将商业置于末端,但商业从没有中断,在实践中,也逐渐形成了丰富而发达的商业伦理精神体系,并且其中有很多商业道德观点、思想至今仍影响着我们的商业工作者。

2.1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影响下的商业伦理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极高明而道中庸”,它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有崇高的道德理想,又要履行具体的道德实践。具体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呈现三个基本特点:一是“以人为本”的伦理价值观。儒家管理思想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强调“以人为本”。所谓“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所以贵于万物,不只是因为人具有知识,而且还具有道德性,要以人为本就必须尊重人的价值。“以人为本”就是“爱人”,“泛爱众”;二是“以德为先”的伦理价值观。以德为先,源于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思想。孔子说“德者本也”,把德放到了做人首位,孔子思想的根本,可以归结到一个德字。在此,儒家伦理非常注重道德的修养,其“义利”观、“诚信”观等对现代商业伦理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三是“协调和谐”的伦理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主张普遍和谐的观点。首先主张“中庸之道”。,其次主张“和为贵”,最后,天人协调观。在传统文化背景影响下,中国商业文化注重伦理道德,表现出浓厚的伦理色彩。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中国历史上形成了独特的伦理型商业文化,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晋商文化和徽商文化。晋商秉承的是一种以信义、勤俭、进取为基础的精神,他们以义制利,先义后利,主张用儒意通商,用儒家文化修身正己;他们勤俭节约,谨慎行商,崇尚“善贾”理想;他们以人为本,和谐团结,通过组织商会,进行同行间的经济管理和协调,约束会员;他们有严格的制度规则体系,形成了独特的管理手段和方法,进而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管理文化。晋商在优秀独特的文化底蕴支撑下,创造和培育出了优秀的晋商文化。徽商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和自己的经营理念相结合,成为明清商业史上与晋商齐名的最著名的商帮之一。他们以义生利,讲究“财自道生,利缘义取”,他们认为,商人“职虽为利,非义不可取也”。他们讲信誉、守信用,以“信”取“利”;他们讲求“仁”道,多礼让,乐善好施。徽商的特点是虽在经商,但利润的最大化并不是徽商的终极追求,他们同时注重完善自身,追求“义”、“利”结合,实施“以义生利”的商业模式,通过良好的道德伦理建立了和谐的商客关系,创造了一种和谐环境。

2.2中国传统商业伦理与当前商业伦理困境

作为商业主体,把利润作为追求目标无可厚非,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里的道就是规律、道德、伦理。纵观我国传统的商业伦理文化,我们不难看出,对于现在的商业伦理困境问题,在中国传统商业伦理文化的历史上早已有了答案。首先,对于商业伦理标准的判断问题,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足可以解释这个问题。作为商业主体,在从事商业活动或进行商业实践时是不是真正践行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将是判断一个商业主体商业实践是否符合伦理的最根本标准。如果一个商业主体把自己的利润建立伤害消费者健康、消减消费者信用、污染消费者生存环境、损害消费者利益的基础上,那它就不可能是“以人为本”,就是违背商业伦理的,正所谓“人众而不亲,非其人也”。其次,对于商业主体的使命问题。当前很多商业主体都客观强调自己的“商业”属性,认为追求利润最大化无可厚非,但他忽略了“义”和“利”的关系。我国传统的商业伦理中,特别强调“以义制利”、“义利结合”的伦理观。强调“义以为上,见利思义”,认为“义,人之正路也”,要求商业主体在追求利润目标的同时,不能违反硬性的法律规定,一定要重视调整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全体的义利关系。再次,对于违背商业伦理行为的容忍度问题。客观的说,由于中国受到几千年来儒家文化的熏陶,我们的公众对于维护自身利益的执着程度要弱于西方公众,我们总是强调“得饶人处且饶人”,但这不代表我们纵容这些行为,作为有失商业伦理的商业主体,应该为广大公众的谅解而感到羞愧,而不是感到庆幸。同时,作为监管的相关部门和相关媒体,应加大这方面的打击力度和报道力度。最后,对于经营者自身认识的问题。由于我国正处在转型期,改革开放使我们的经营者开拓了眼界,但新的思潮也不断冲击着人们的伦理规范、价值观念和经济法律关系,社会组织及其个人的行为缺少了明确的价值引导和有效的内在规范约束,所以出现个别经营者对于商业伦理的短视行为。但如果想要有更好的发展,商家必须认识到履行商业伦理的益处,晋商、徽商之所以成为我国商业史上的传奇,就是因为他们始终秉承我国传统伦理的“义利观”,以人为本,重诚信,追求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这应该为我们的广大商业从业者提供良好的范本。

3基于中国传统商业伦理文化的商业伦理困境破解策略

经过历史的积累,我国商业伦理有了我们自身的特点,破解我国商业伦理困境也要在尊重我国国情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完全照搬西方的商业伦理建设经验是行不通的。

3.1加快商业伦理机制创新,完善商业伦理的管制机制

市场经济是规范经济,伦理道德属于精神范畴,但精神问题的解决绝不能单独诉诸精神的努力,如果仅凭商业主体的自觉,商业伦理困境问题将不可能得到解决,外部管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就是要求相关各方能各司其职,群抓群管,形成合力,有效促进商业伦理建设。3.1.1政府行政伦理体系建设和完善政府一方面要秉承公正精神、责任精神和自律意识,主动承担法律赋予的职责,规范自己的行为,努力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公正;另一方面,政府要转变职能,变管理为服务,变指点为指导,还商业主体在商业实践中的主体地位;最后要完善和加强对行政行为的监督,促使政府行为进一步公开化、透明化。3.1.2违背商业伦理行为惩罚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商业主体在商业实践中的有失伦理行为,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惩处就会助长其继续此行为的可能,所以必须有一套完整的、有效的失范行为惩罚体系。首先,建立和完善法律惩罚机制。通过强化法律意识,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和执法水平,加大执法力度,及时惩戒伦理失范行为;其次,建立和完善商业主体的信用机制。一方面要完善对我国商业主体信用评估机制,做到公平、公正、真实反映事实情况,另一方面要加强和完善我国商业主体的征信服务系统,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把商业主体的信用数据即时,实现数据的即时性、可查性、权威性,让失范主体真正暴露在阳光里。3.1.3社会商业伦理监督体系的建设和完善要提高商业主体的诚信度、责任心,就必须进一步形成对商业主体行为的监督管理体系。如加大对社会媒体的监督支持力度,允许媒体深入报道相关的不良企业,有关部门敢于一查到底;积极形成正面的社会舆论氛围,让每一个消费者都成为商业主体的监督者,建立完善的信息反馈机制;规范社会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的监督行为等。3.1.4商业伦理教育培训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的美国商学院都开设了商业伦理课程,但当前我国各高校商学院开设商业伦理课的却非常少,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他们非专业素养的养成,所以非常有必要在我国高校商学院开设商业伦理课。另外,由于商业工作者的构成现状,很多人根本无法走进高校课堂,所以各地商业主管部门可以自己组织或委托相应机构对辖区内的商业经营者进行商业伦理的教育培训,从而在整体上提升我国商业经营者的商业伦理意识。3.1.5商业主体内部伦理规范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商业主体的“伦理”必须以“规范”的形式和内容成为企业行为遵循的依据,例如商业主体的使命、愿景、目标等,最终通过制定“企业伦理规范”将商业伦理落到实处,并积极宣讲,让商业伦理走进每一名成员的心里。

3.2加强商业伦理道德建设,构建商业伦理的内生机制

商业主体自身对于商业伦理的认识程度将决定着商业实践的伦理属性。除了用外部机制对商业主体的行为进行规范、约束、引导外,做好商业伦理内部自生机制的建设也尤为重要。3.2.1用传统的“义利观”来指导商业实践传统的“义利观”是我国传统商业伦理的精髓所在,所谓“舍得舍得,有舍有得”,正是由于我国传统商业工作者这种“以义制利、义利结合、见利思义”的思想,才使得我们出现了长久不衰的诸如晋商、徽商等商业团体。商务主体参与商务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需求,实现自身利益,理性商务主体的任何商业实践都是为了获利,因此商务实践活动是双方利各取所需的过程。但传统的“义利观”实现了利己与利他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共赢。不管时代怎么变迁,“义利观”都是我们商业实践的精髓指导原则之一。这就要求我们现代的商业主体一要提倡合理利己。当我们的商业从业者有了正确的理念时就能正确的审视自己的行为,从而不再困惑。3.2.2牢牢遵守“诚实守信,公平交易”的原则商业组织不仅应把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更应该把组织利益最大化作为目标,如果片面追求利润,就可能会出现欺诈顾客,或者愚弄合作伙伴,再或者抹黑竞争对手的行为。最终的结果必然会不断触碰道德底线而被社会所识别和淘汰。所以,商业组织可以追求利润,但必须以“诚实守信、公平交易”的原则为基础,恪守社会良知,尊重商业伦理。只要商业组织守住商业伦理的底线,才能有更多的商业合作伙伴与其合作,才有更广的客户基础,在赢得利润的前提下,组织才会走的更远,组织的最终利益才会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叶陈刚,王克勤,黄少英.商业伦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吴何.现代企业管理[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15.

[3]叶陈刚,王克勤,黄少英.商业伦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梁月,肖蓉贵.中国商业伦理建设的现状与困境探索[J].中国发展,2014(3).

[5]伍华佳.儒家伦理与商业伦理的重构[J].社会科学,2012(3).

[6]夏绪梅.企业伦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商业伦理论文篇4

作者简介:李利霞(1974-),女,湖南汨罗人,南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黎赔肆(1970-),男,湖南汩罗人,南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主任,副教授。(湖南 衡阳 421001)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5-0193-02

目前中国商业伦理危机不断出现,如产品的伪劣假冒、财务造假、虚假广告、行贿受贿以及对环境的肆意掠取与破坏等等。造成如此商业伦理氛围的原因,有人认为是法律的不完善;有人认为是行会的异化(当今的行会已由过去经济内生性要求的产物转变为政府行政性指示下的附属品);[1]也有人认为是制度的不完善。但不论是法律、制度,还是行会,这些都是造成商业伦理危机的外因。笔者认为,商业行为的伦理性最终还是取决于商业决策制定者的行为选择。商科院校的大学生是商业活动的后备军,其道德发展水平和价值观不仅影响着自身的职业生涯,而且还将引领社会商业伦理方向。那么,这些后备军在学校所受的商业伦理教育是否能提升其商业伦理水平或改变其价值观?我国商科院校大学生商业伦理教育现状是怎样的?面对现状,又该采取哪些措施?本文将逐一探讨这些问题。

一、商业伦理教育的作用

在商业伦理研究领域,讨论最多的话题就是“商业伦理能不能教”的问题。虽然有些学者认为伦理的价值层面是极复杂和内隐的层面,学校不容易传授,但也有学者认为个体的价值观系统并非是静止的、永久不变的,它一直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其中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教育。Donna通过对2014个班的商业类学校学生的调查,发现接受过商业伦理教育的学生相比未接受过商业伦理教育的学生在交易模拟时不太会接受内幕信息,研究结果认为加强对学生的商业伦理教育的努力是非常值得的。[2]

通过几年来从事商业伦理教育的实践,笔者发现,商业伦理教育对受教者能从以下方面产生影响:首先,通过课堂上的案例讨论、电影观摩等形式,使学生对企业伦理问题有强烈的感性认识,能提高其对企业经营中面临的伦理成分问题的敏感性,并促使他们考虑怎样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乃至整个社会的利益关系;其次,通过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熏陶与西方伦理推理逻辑的传授,能使他们在面对商业伦理问题,特别是两难困境时,能够运用这些正确的观念与方法,对行为进行合理的判断与分析,最终做出道德的选择。

从科学决策理论的有关研究出发,一般将伦理决策过程分为四个环节:伦理议题识别、伦理判断、伦理评价以及伦理选择。伦理议题识别是指当问题出现时,能够识别问题中的伦理成分,并将其作为决策时的考虑要素。伦理判断是指在面对伦理情境时,能从人、己、利、害以及社会规范等多方面综合考虑进行价值判断。伦理评价是指决策者对多个备选方案按照某个或某些标准进行评价,并将这些方案进行优先顺序的排列。而伦理选择就是在已经评价的备选方案中选择最合适的方案。[3]笔者认为,在这四个因素中,伦理议题识别与伦理判断是伦理评价的基础,并对最终的行为选择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通过上述分析,商业伦理教育正是通过提高受教者的伦理问题识别能力以及伦理判断能力从而提高其伦理决策能力,并最终引领和改变整个社会的商业伦理氛围。

商业伦理教育虽然能提高学生的伦理决策能力,但是我国商科院校大学生的商业伦理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二、我国商科院校大学生商业伦理教育现状

1.商业伦理教育普及不够

时下很多商科院校为了学生的就业率,在专业设置以及课程设置上大都以市场为导向,在教育中过分重视管理技巧和利润最大化而忽视对学生进行“商德”方面的教育,这从商科院校商业伦理课程的开设中可见一斑。

商业伦理教育就课程设置来看,一般有两种不同的模式。第一种模式是商业伦理作为一门专门课程开设,其又包括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商科院校学生的通用课程,如“企业伦理学”、“商业伦理学”、“管理伦理学”等,虽然课程名称不同,但实质内容是相近的。主要包括伦理推理以及企业经营在各个领域中可能存在的伦理问题。第二种类型是针对商科院校不同专业学生的商业伦理课程,如“营销伦理”、“会计伦理”等等,学生毕业后会从事对口专业的工作是这些课程开设的假设前提。第二种模式是将商业伦理贯穿于各专业课中。如市场营销专业中,市场调研课程中可以讲授市场调研中的伦理问题,广告学中可以讲授广告中的伦理问题,等等。

吴红梅为了解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本科生阶段商业伦理教育的普及程度,选取115所大学的商学院作为研究样本,研究结果显示,在115个总样本中,将商业伦理作为必修课程的仅有10 所,占总数的12%;另有21所将其作为选修课开设。与一般院校相比,知名院校相对更加重视商业伦理教育。[4]南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2008年开始开设“企业伦理学”课程,但也只是在工商管理专业与营销专业两个专业中作为选修课开设而已;其他各专业课中也缺乏关于商业伦理的相关教育。

2.商业伦理教育任课教师动力不足

在中国知网上搜索关于“商业伦理教育”方面的论文,从2003年至今,一共是25篇,其中发表在核心刊物上的是3篇,且这3篇主要是对国外商业伦理教育的介绍以及关于我国MBA商业伦理教育的。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对我国商科院校大学生商业伦理教育教研教改的成果很少,这主要是商业伦理教育任课教师的动力不足所致。笔者认为,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如下:首先,是任课教师专业背景与课程要求间的尴尬。商业伦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因为这门学科既要涉及到伦理学,又要涉及到商学。商业伦理学的任课教师中,既有商科背景的,也有伦理学背景的,还有其他专业背景的。伦理学背景的教师可能会由于缺乏对企业经营的理解而使课堂过于抽象;商科背景的教师可能会由于缺乏哲学基础而使课堂过于注重对表象问题的呈现,使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伦理分析的工具与方法。其次,是商业伦理学任课教师付出与收获间的不平衡。如从课题申报来看,商业伦理研究不像创业等领域一样受到重视;从来看,至今还没有以商业伦理为主题的学术刊物。

由于商业伦理教育课程设置的方式以及任课教师的投入不足,直接导致大多数学生对商业伦理不重视。为改变我国商科院校大学生商业伦理教育现状,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三、加强我国商科院校大学生商业伦理教育的建议

1.建议各商科院校开设商业伦理方面的相关课程

在美国,自1987年,John Shad捐款2000万美元给哈佛商学院倡议开设“决策与伦理价值”课程,至1993年,美国90%的商学院开设了企业伦理方面的课程。我国的港澳台地区高校也很重视商业伦理教育。吴红梅获取的10所港澳台大学的信息显示,其中至少7所大学将其设置为必修课程,而且有6个学分课程居多。与西方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相比,我国内陆商科院校必须要更重视商业伦理教育,不但要开设商业伦理课,而且要将其作为必修课开设,因为必修课与选修课开设的效果是有很大差异的。一是学院开出的选修课一般都比较多,有时学院或者教师也只是将其列在纸面上而已,选与不选灵活性很大;二是因为从实践来看,学生自己在上课前对这门课并不了解,甚至将其等同于其他课程,所以自觉选的概率也不大。因此,只有将其作为必修课开设,不管是对学院、教师还是学生来说,才会真正的重视它,也才会取得应有的效果。

2.大力构建商业伦理教育的支持平台

商业伦理教育的推进有赖于相关支持平台的构建。在社会层面,应建立相应的研究中心以及网站等支持平台。在美国,16个商业伦理研究中心在运作,有超过25个领域的教科书和3个学术刊物致力于商业伦理的研究。[5]在我国,商业伦理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还缺乏成熟的教学方法,更需要多举办教学研讨会,共同探讨教学的有效方法。对教育相关部门来说,应加强对商业伦理研究领域的支持力度,让教师感受到投入的价值。在学校层面,应尽力为哲学与商学间的融合创造条件,解决商业伦理学教师知识背景的尴尬问题。

3.打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商业伦理教育是一门任重而道远的任务。首先,需要任课教师坚信:通过教育提升学生的商业伦理水平是可能的;对学生进行商业伦理教育,不仅对社会而且对学生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其次,为了解决任课教师专业背景与课程要求间的尴尬,需要他们自觉加强在所需专业上的学习与提升。最后,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还需教师们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积极参与教研教改活动。

四、结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投入与效益的产出是一个长期滞后的过程。但是笔者认为,只要我国商科院校高度重视并持之以恒地进行商业伦理方面的教育,必定能收获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刁龙, 吕林.行会异化:企业伦理缺失的内生原因——论行会古今差异对企业伦理的影响[J]. 理论月刊,2011,(10),161-163.

[2]Donna Fletcher - Brown, Anthony F Buono, Robert Frederick ,Gregory Hall ,Jahangir Sultan.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Business Ethics Education:Establishing the Baseline[J].Journal of Academic Ethics,2012,10(1):45-46.

商业伦理论文篇5

    五、 对中国的启示

    西方商业伦理教育经过30多年的发展, 无论在教学、 科研领域, 抑或与企业界的互动联系, 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给我们以下启示:

    商业伦理教育是当前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如前所述, 商业伦理教育的发展是西方社会现实发展的需要。中国经济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 经济也取得了较大发展, 但是企业丑闻不断, 食品安全、 环境保护、 劳动权益保护和层出不穷的煤矿事故, 引起全社会的极大关注。这种社会背景, 正如西方一样, 是发展商业伦理教育和研究的绝佳时机。

    商业伦理研究应与文化传统及当前社会需要相结合。伦理学是一门具有深厚理论传统的学科, 西方的义务论、 功利主义等流派源远流长, 当今西方商业伦理的勃兴, 正是建立在这一深厚了理论根基上。中国诸子百家特别是儒、 道、 佛、 墨几家的伦理思想, 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亦产生了深远影响。当今商业伦理教育和研究的发展, 离不开这一古老的传统, 未来的中国社会价值也一定根植于这一深厚的土壤。同时, 当前中国的社会问题, 并不完全等同于西方, 如企业丑闻背后的政府人员权力寻租和腐败, 民营企业违法违规背后, 是大型国有企业的垄断和市场的不完全竞争等, 这些都是中国不同于西方的特征, 也是中国商业伦理开展研究, 展现自身特色的重点。

    学术界与企业界广泛互动, 为商业伦理教学积累了丰富的案例。西方特别是美国的商业伦理学术界与企业界的互动非常广泛, 学术界的研究课题来自于企业界的现实问题, 这也是美国的传统。企业的危机处理、 公共事务、 核心价值观规划等, 都吸收了学术研究成果, 或邀请学术界人士参与。学术界人士也常常主动走出校园, 深入企业内部调研, 美国商业伦理研究的论文题目明显反映了这一倾向。这些研究和企业案例,为丰富课堂教学提供了重要支持。中国近年出现的震惊全国的毒奶粉事件, 层出不穷的矿难事件, 国美公司董事长与职业经理人争议事件等, 都非常具有学术价值。

    提高商业伦理课程的地位。西方经过快速发展之后, 商业伦理教育被提上日程, 各大商学院开设相关课程已是大势所趋。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商业伦理问题远甚于西方, 研究当前的商业伦理问题, 用具有普世性伦理价值教育启发未来商业人才, 成为社会的迫切需要。中国教育部也将商业伦理列为MBA和EMBA的必修或选修课程。目前, 中国各大商学院也在着力推动MBA商业伦理教育课程, 有些学校已经将此课程定位为必修课, 如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等; 也有学校将其列为综合选修课, 如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则将其列为本科生教学平台课。但总的说来, 这一课程的普及程度还不够, 地位也不够高, 多数商学院要么尚未开设此课程, 要么仅仅作为选修课, 说明在这一问题上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伦理问题涉及人的内在价值, 理论难度大, 需要老师具备哲学、 伦理学、 社会学以及管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学习这门知识对老师都有难度, 何况在校学生!另外, 受原苏联教育体系的影响, 中国高校教育分科现象严重, 商学院的学生一进校门就只学商务知识, 人文知识非常薄弱。针对这一情况, 教师在教学中有必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如现场教学、 案例教学、 邀请企业界人士与学生互动、 伦理困境研讨等, 以便从多个角度增强学生对商业伦理的敏感性和理解能力。如作者曾带学生到一家用《弟子规》管理的企业参观, 让学生置身于现实情景中理解伦理价值对企业经营和员工行为的影响, 返校后让学生讨论“企业的目的”究竟是利润最大化还是其它方面, 颇受学生欢迎。

    加强学术交流和课程研讨。中国商业伦理教育正处于初期发展阶段, 加强学术界内部的交流、 产学研交流, 互通信息, 非常有必要, 这是一个快速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渠道。近年来, 上海交通大学、 北京大学等高校都召开过相关的教学会议,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Stark, Andrew. What''s the matter with business ethics?[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3, 71(3): 38-48. [2] 柯丽敏. 电子商务专业大学生商业伦理教育现状和课程设计分析[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9(38

    ): 120-124.

    [3] Donna Fletcher-Brown , Anthony F Buono , Robert Frederick , Gregory Hall , Jahangir Sultan.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Business Ethics Education: Establishing the Baseline[J]. Journal of Academic Ethics, 2012, 10(1): 45-46.

    [4] QI An-bang, JIANG Hui. A Study on the objective system for the business ethics education for Chinese MBA[J]. Modern University Education, 2006(6): 65-69.   一、 西方商业伦理教育的缘起

    西方国家经过二战以后几十年的快速发展, 经济水平已经有很大提高; 与此相伴而生的是公民意识的提高, 人们对幸福感的追求。随至19世纪80年代, 企业社会责任、 利益相关者、 企业公民等理论迅速发展。同时, 公民社会的环境保护、 消费者权益、 保护少数族裔权益等运动日益兴起。人们谴责企业破坏环境或消费者权益的行为, 希望企业满足社会多方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在此背景下, 学术界开始深入研究商业伦理问题, 开展学术讨论和教学, 商业伦理教育及相关研究获得了一个重要的发展契机。

    商业伦理属于应用伦理学范畴, 主要探讨企业对多方利益相关者应尽的社会责任, 以及企业在生产、 人力资源、 营销、 财务、 供应链以及环境管理等方面的伦理议题。

    国外商业团体和学校越来越关注商业伦理和企业社会责任, 许多商学院甚至一些大型企业将商业伦理纳入到课程培训中, 据Stark, Andrew统计发现美国目前超过500个校园开设了商业伦理课程, 将近90%商业类学校提供了有关商业伦理教育的培训, 同时有超过25个领域的教科书和3个学术刊物致力于商业伦理的研究, 16个商业伦理研究中心在运作。经营管理人员对商业伦理问题和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日益关注, 同时, 商学院的学生也对商业伦理教育问题越来越感兴趣, 因此, 工商管理类院校应当顺应这一潮流, 开展商业伦理教育。[1]

    但是对于商业伦理教育, 曾有学者提出“商业伦理能不能教”的问题。他们认为, 伦理问题属于人的内在价[ uuubuy.com]值层面, 学校无法传授。但是, 大多数学者提出了反驳意见。[2]Donna通过对2014个班的商业类学校学生的调查, 发现接受了商业伦理教育的学生相比未接受商业伦理教育的学生在交易模拟时不太会接受内幕信息, 研究结果认为加强对学生的商业道德教育的努力是非常值得的。[3]也有学者指出, 虽然伦理不能教育或传授, 但却可以分析, 经过讲师的引导, 去了解、 分析伦理步骤, 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商业伦理决策能力。 [4]

    那么, 人们的道德行为真的会因为伦理知识的增加而改变吗?如果存在影响, 开展商业伦理教育又将如何作用于人们的商业决策行为?在校学生与MBA学生的企业社会责任取向受到伦理课程的影响程度有何差异?如果价值观能够影响行为, 那么, 工商管理类院校以何种价值观开展教育事业, 将不仅影响到在校学生, 也必将对他们未来成长过程中的是非判断, 特别是社会责任取向产生深远影响。所有这些, 都是西方高校和企业界的商业伦理教育长期关注的问题。

    二、 西方商业伦理教育的发展

    经过30多年的努力, 西方商业伦理教育在学术研究、 机构建设领域均取得了较大发展。

商业伦理论文篇6

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尤其是处于正统地位的儒家思想,以其独特的伦理约束和引导着作为个体的人的思想和行为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规范着社会秩序的良性运行。在农耕社会,重农抑商的政策始终成为统治阶级不二的选择,但商业活动从未停止过,它作为社会活动的重要内容,毋庸置疑地受到儒家伦理思想的规约,具有浓厚的儒家伦理色彩。儒家的核心价值是孟子的四端―仁、义、礼、智以及汉展出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不论是“四端”还是“五常”,“义”为核心中的核心,而与“义”密切联系的就是“利”,因此“义利之辩”成为儒家第一辩。宋代大儒朱熹曾指出:“义利之说,乃儒家第一义”。宋代思想家程颢也曾经说过:“天下之事,惟义利而已”(程颖等,2004)。重义轻利的商业伦理影响了数千年商业活动,成为我国传统商业伦理的价值诉求和商业实践的价值准则。

我国传统商业伦理的核心之辩和商业实践的价值准则

(一)我国传统商业伦理的核心之辩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义”字占据绝对重要地位,在可查的典籍中出现的频率高,对国人思想影响大。《礼记・中庸》解释道:“义者,宜也”,《说文解字》曰:“宜,所安也”,因而有适宜、安适的语义。这就是说,人们要按宗法等级制度中所处的地位和名分言行,各得其宜,就是“义”;反之就是越礼、非分,就是不义,因而,“义”的本义就是指做事要符合应该遵循的道理和原则。如《论语・学而》篇,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亲,亦可宗也”。《汉书・公孙弘传》指出:“明是非,立可否,谓之义”。《孟子・尽心上》也说:“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矣,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由此可见,儒家思想中论及的“义”主要从“治人”层面讲,是君子应该具备的人格和道德品质。同时,荀子、墨子从另一方面也把“义”的道德标准从“治人”层面上升到了社会制度的层面。如《荀子・王制》言:“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疆,疆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时,载万物。兼利天下,无它故焉,得之分义也”。

《墨子・天志中》指出:“义者,善政也”。“利”又是何意呢?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周桂钿教授经过详实考证而指出,利就是以刀割禾,农业文明里面就是收割的意思,义就是合理分配,义利关系就是怎么合理分配的问题。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也曾出现几种不同的义利观,但儒家的重义轻利论占据主导地位。一方面,将义利关系的取舍与个人道德品质和国家联系起来,如《论语・里仁》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大学》言:“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以此在伦理导向方面将“义”作为首要价值。另一方面,当义与利产生冲突时,强调利须服从于义,见利思义,获取利益要符合道德规范,如《荀子・荣辱》言:“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耻”,“义胜利为治世,利胜义为乱世”。《论语・述而》也指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继承并发挥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一切以“义”为准绳,他甚至认为,义不仅重于利,而且重于生命,假如义利不能兼得,则应“舍生取义”。这种义利观深刻的影响了国人的价值观,成为我国商业伦理的重要价值诉求。

(二)我国商业实践的价值准则

重义轻利的商业伦理由此成为我国古代商业实践的价值准则和商人的行为规范。在公私观上,个人利益要服从群体或国家利益,利他的思想成为社会弘扬的道德规范,而利己则受到道德的谴责和批判。《吕氏春秋・贯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为天下人之天下”,《孟子・尽心上》也指出,君子应该具有“达则兼济天下”的情怀。由此对于商人来说,不仅仅是独善其身,更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服务社会、关怀社会、奉献社会。

在盈利观上,获取利的手段必须合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朴素伦理深入人心,商人(君子)应该“见利思义”(《论语・述而》)、“见得思义”(《论语・季氏》),即在传统缺乏法治、契约精神的社会里,获取利益的手段和途径要符合社会道德规范。

在财富观上,仗义疏财、博施济众、爱国济民成为道德要求,如墨子讲爱无差等、兼相爱、交相利,“兼相爱”就是要帮助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和重视社会正义问题。

在信用观上,诚实守信、公平交易贯穿于商业行为中,“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成为人生信条和行为守则,孟子甚至提出:“夫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孟子正义・离娄下)这种“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的信用观成为商业活动的重要伦理准则。

这样的商业伦理突出的表现在商业活动中。如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楚人范蠡因经商而拥有万贯家财,但其乐善好施,仗义疏财,被时人誉为“富好行其德者”。及至明清,由于各种因素的合力作用,商品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出现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十大商帮。它们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形成了既紧密又松散的商人群体。他们既追逐着利益,又践行着义举,从整体和长远看,传统文化中的“义”的精神在支撑着其商业活动,具有明显的“儒商”特色。如徽商在义利问题上,大多标榜重义轻利,非义之财不取,主张“以义获利”。又如在中国商业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晋商,他们重道德、重信义,尊奉关公是他们共同的信仰,而关公的“忠义”则是其精神价值,等等。

我国传统商业伦理核心之辩的近现代演变

在重农抑商的封建社会里,重义轻利的商业伦理具有毋庸置疑的道德合理性,在数千年的商业实践中,成为其价值准则。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处在不断的动荡、变革和转型之中,从商业伦理的演进来看,主要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商业伦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计划经济时期的商业伦理、改革开放以后至今的商业伦理。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变迁,“义”和“利”在人们价值追求中所占比重及其对人们价值观的影响不断变化,及至传统商业伦理美德在当前缺失,商业活动中的重利轻义倾向明显。

近代中国社会经历了长达百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因此,近代中国的商业伦理思想呈现出独有的时代印记。一方面,它带有中国传统商业伦理思想的深刻烙印,把“兼济天下”的商业情怀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当时最大的“义”就是兴办实业、救亡图存。从晚晴到民国到执政时期,内忧外患的国情使一批社会精英怀抱“实业救国”的目的,投身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之中。“今日救亡之术,固当以振兴实业为唯一之先务”,“实业盛则国势盛,实业定则国势定,实业有进步,则国势有进步,实业甲全球,则国势甲全球”成为社会思潮(刘小林,2001)。

近代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工业企业集团―荣氏企业集团的创办者荣宗敬和荣德生兄弟办厂的宗旨就是“为国塞漏卮,为民添衣食”,“致力生利之业,以达到振兴中华民族之目的”。上海厚生纱厂创办者穆藕初指出,“振兴棉业,不但于平民生机上,有密切关系,而在全国经济上,亦生莫大影响。固振兴棉业,即所以救贫,亦所以救国。”孙中山也曾指出,“余观列强致富之源,在于实业。今共和新成,兴实业实为救贫之药剂,为当今莫要之政策”。同时,在此时期由于灾祸不断,许多商人秉承商业义举,在社会公益慈善事业、赈灾救济方面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另一方面,伴随中西方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的加强,西方价值观逐渐影响到中国,对我国的商业伦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中西方商业伦理的碰撞中,面对该时期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我国商业伦理演进的“趋向就是资本主义化”是实质为接纳和移植新经济因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寻求价值合理性。其主要形式是“冲击―适应调整―再冲击”式的,主要过程和趋向是吸收和融入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济伦理思想,批判、继承、调适和改造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是道德价值的至高无上的地位适当下降而经济物质的价值地位的相应上升,是传统经济伦理的理性化、世俗化”(王玉生等,2006)。如康有为提出“义为事宜”,反对儒家重义轻利的思想,还强调人的物质欲望的合理性。总之,在此阶段,传统的“义”依然具有深厚的伦理基础,但对“利”的合理性也得到了确认,虽然资本主义因素侵入中国,但近代商业伦理并未资本主义化。

新中国成立以后,整个社会逐步进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期。私有产权的价值合理性被彻底批判,而公有产权的价值合理性被广泛宣传和认同。经过社会主义改造,所有工业企业成为集体所有或国家所有,纳入国家计划,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的需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民间的任何经济活动被严厉禁止,称为“割资本主义尾巴”,正式行文为“投机倒把”。在特殊时期,财富甚至与灾难挂钩,财富原罪观再一次登上历史舞台,精神追求大于物质需要。孔孟儒家思想被批判,其物质载体遭到破坏。

改革开放后,“利”逐渐成为商业活动的唯一法则。其一,儒家伦理主流文化地位受到挑战。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社会进入前所未有的大转型时期。儒家伦理建立在自然经济和宗法等级制度基础之上,而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社会以市场经济和民主法治为基础。这种快速的、巨大的社会转型使儒家伦理建立和赖以存在的土壤被消解。正如学者景海峰(2006)指出,“随着中国社会的急速发展和巨大变迁,儒家伦理由原来的主流文化形态一变而为裂散的、漂浮的文化碎片”。加之“”中的批判,使“儒家伦理不仅在思想文化上丧失了合理性论证的有效支持,而且在现实处境方面也遭遇到了无法抗拒的毁灭性打击。这样,传统儒学在由中心到边缘,由浑沦到碎裂的过程之中,经受了现代工业文明和政治意识形态的双重结构(景海峰,2002)。其二,西方商业伦理的冲击。改革开放后,大量西方企业来华投资设厂,西方各种社会思潮及商业伦理以其经济载体直接进入我国,对我国的传统商业伦理形成考验。在对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设备、企业管理理念、企业管理方式等引进、借鉴和吸收的同时,西方商业伦理直接冲击着国人的大脑。其三,市场的竞争机制使获利成为商业活动的首要要素。在多元市场主体并存并激烈竞争的格局中,赚取利润就成了企业生存的不二法则,利润最大化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西方经济学中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伦理思想拥有了现实合理性。其四,社会转型中的制度建设滞后使非法获利难以得到有效监管和制约,种种“弃义逐利”的现象层出不穷。

我国传统商业伦理核心之辩的当代价值维度

从对我国传统商业伦理核心之辩历史演变的梳理来看,“义”在商业伦理中的地位逐步下降,当代商业伦理重利轻义的倾向明显,甚至“弃义逐利”的事件屡有发生。突出的表现在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生产安全等部门和领域。正如著名经济学者成思危所言:“资本无道德、财富无伦理、为富可以不仁的经济伦理和商业实践不仅国际社会难以接受,中国社会也已经不能容忍”(舒圣祥,2007)。诚然,这是由于传统商业伦理产生和存在的土壤在当前已被逐步消解,加之前文所述因素使然,但是否意味着传统商业伦理的价值合理性已经丧失?在当前兴起的国学热的背后,如何对待传统的商业伦理?是彻底回归抑或时代化?答案不言而喻,积极发掘其当代价值,引导和规范当前的商业活动,起到伦理约束作用,才符合全社会共同需要。

(一)企业发展投资的伦理维度

在商业活动中,获取利润是企业生存的前提,但是一个企业要获得长远的发展,单纯对利润的追求并非唯一法则且显乏力。义利之辩的核心一条就是“以义取利”,认为义利并非相互对立且可以相互转化。《吕氏春秋》言,“义者,百事之始也,万利之本也”。《黔县三志》卷十五记载,“生财有大道,以义为利,不以利为利……钱,泉也,如流泉然,有源斯有流,今之以狡诈求生财者,自塞其泉也”(黄晓鹏,2010)。古代的商业实践证明了这种以义取利的现实性和重要性,在商业活动中,义就是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是无形的资产,而商业伦理缺失则会增加企业的交易成本,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近现代以来,西方经济学家也认识到了企业无形资产的巨大力量,进而提出企业应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如爱德华・鲍曼(Edward Bowman)在《企业的社会责任和投资者》一文中明确提出社会责任是一种明智的投资,企业的社会行为会通过一只“新的看不见的手”影响公司的股价,从而引导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亨利・明茨伯格,2005)。伍德(1990)、罗格斯顿(1990)等学者提出了“策略性企业慈善行为”的概念,并将其分别定义为“一种蓄意将企业捐赠与企业经济目标联系起来的努力”和“企业捐赠被导向既有利于企业商业利益又服务于受益组织或个人的慈善行为”。迈克尔・波特(1995)也提出了 “战略性慈善行为论”等。由此可以看出,商业活动中做到义利统一可以增加企业的名誉、声望、社会影响等资本,可以塑造良好的企业社会形象和品牌影响力,从而赢得更多顾客,创造更多财富。

(二)规范商业竞争与合作的伦理维度

我国正处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合力影响,使得国人对占有财富的欲望极强,从而在某种程度上追求利润最大化成为商业活动的唯一追求,传统的商业伦理被搁置。

市场经济是一种契约经济,更是一种道德经济。我国传统商业伦理的核心之辩并非排斥“利”,而是耻以不当手段获取的利。传统商箴中就有“欲富先仁,富商不忘其德,财自道生,利缘义取,寓利于义”的思想,这也是我国商业伦理的核心思想。在市场规则有待健全和完善的时期,道德伦理约束对规范商业竞争与合作、形成良好的市场秩序和竞争环境有重要作用。

首先,它对于纠正和规范我国当前商业活动中的恶性竞争、无序竞争现象和唤醒我国当前商业活动中的伦理缺失现象将起到有益的作用。尽管当前商业领域存在诸多伦理失范现象,但并非是由于真正的无伦理价值取向的结果,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国人,在其内心的最深处传统伦理道德占据基础地位,但在外力的影响下,其行为与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背离,从而产生了商业无伦理的现象和结果。继承和发扬核心之辩的伦理思想,有利于唤醒沉睡在商业活动参与者心底的伦理观,从而有利于纠正和规范商业活动中的竞争行为。今天,越来越多的商家认识到,“双赢”是商业竞争的最佳结果。

其次,它对于引导人们处理经商盈利和做人的关系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从而有利于商业竞争与合作的有序进行。义利之辩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价值诉求不再是简单的重义轻利,而是追求义利统一。在当前,财富的合法占有已被法律确认,也就是利的合理性已经得到积极的肯定,社会鼓励人们通过合法手段获取财富。但是,社会更呼唤遵法纪、重伦理、行公益的好公民。当前,越来越多的市场参与者认识到,做生意实质上就是在做人的朴素道理,小胜靠智、大胜靠德的格言成为商家的座右铭,做到“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统一,这恰好符合儒家伦理的价值诉求。

最后,它对于良好市场秩序的形成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有积极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离不开伦理思想的支撑,它需要相应的经济伦理、商业伦理为其提供精神支柱和价值合理性支撑。而传统商业伦理中的义利观、诚信观等均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精神价值,它对现实中拜金主义的抵制、对新儒商的吁求、对商业活动中和谐竞争与合作的秩序、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支撑都将产生积极的意义。

(三)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伦理维度

公平正义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中共十明确指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指出应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同时,在当前,我国正在努力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见,公平正义对于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它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是,当前社会矛盾突出,正如十报告中一并指出的,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社会矛盾明显增多,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而制造这些问题的最重要的源头乃是商业活动的结果,是诸多未践行伦理的企业的行为后果。

商业活动影响着自然生态环境,影响着社会利益分配格局,影响着社会政治、文化的变革,影响着社会公众的道德伦理取向,没有商业活动的正义就没有社会的正义。而我国传统商业伦理核心之辩所体现出来的核心价值就是正义的价值,它包括义利合一、先义后利、以义取利和兴天下之利,这是一种追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伦理,在商业活动中,从古至今,从未断裂。因此,在国学热兴起的今天,继承和弘扬传统商业伦理的核心价值,就是对当前中国社会所追求的公平正义价值的呼应。它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有利于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实现。

义利之辨不仅仅是一个哲学命题,更是中国人为人处世的价值准则。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下,我们并不排斥利,但需要一种能够和现代文明社会接轨的“义”。商业活动在以“利”为中心进行的同时,应考虑到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找到利己和利他的伦理平衡点。当前,商业伦理建设从企业社会责任入手,不断强化企业伦理,进而培育适合时代需要的商业伦理。当然,这只是道德层面的努力,当代社会更需要成熟完善的规则。

参考文献:

1.朱熹.朱子语类四库全书本[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程颖,程颐.二程集[M].中华书局,2004

3.刘小林.论学习西方运动与20世纪初中国社会思潮[J].史学月刊,2001(5)

4.穆藕初.振兴棉业刍议[J].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5.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2卷[M].中华书局,1982

6.王玉生,林冠.传统经济伦理思想的近代演变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J].学术论坛,2006(7)

7.景海峰.全球化背景下的儒家伦理反思[J].中国社会科学,2006(5)

8.景海峰.儒学的现代转型与未来定位[J].国际儒学联合会主编.儒学现代性探索[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商业伦理论文篇7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现代企业家队伍正在逐步成长起来,出现了一批优秀企业家,他们在各自的经营领域创造了辉煌成就。中国企业家在长期的市场经济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又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企业家精神和观念,这些精神和观念既是企业家实践的结晶,又是指导企业家经营实践的指南,激发企业家能动行为的动力。。

但是,就总体看,现代中国企业家精神还未能健全的发展起来,更远未达到成熟的程度。优秀企业家的缺乏和企业家伦理精神的缺失,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面临的一个根本性的制约因素。目前,企业经营者的非理性、甚至是败德行为还大量存在。在企业经营者中,惟利是图,坑蒙拐骗,不讲信誉,富而失性,恶性竞争,钱权交易,贪污腐败等现象还比较普遍。凡此种种现象表明,现代中国的市场经济还很不成熟,企业经营者的道德素质还比较差,真正的企业家还相当缺乏,健全的企业家精神还非常稀缺。。

一、传统儒商伦理精神对企业家伦理精神的牵引作用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在于培育一大批合格的企业家,合格企业家的成长的根本在于培育一种健全的企业家伦理精神。这种企业家伦理精神不可能是凭空造就出来的。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现象,它实际上只能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精神基础上的创新。不论自觉与否,现代人的精神文化中,总是潜存着传统文化的基因。自觉地吸取文化传统的精华,有利于降低创新的成本,强化人们的认同意识,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中国传统的儒商伦理精神具有优良特质,它不仅曾经对促进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而且促成了现代海外华人企业辉煌的创造。同时,它与现代中国企业家伦理精神有着一种内在地契合性。正是这种契合性为现代企业家伦理精神继承传统儒商伦理精神提供了一种牵引作用。

值得强调的是,这种牵引作用应该主要是一种内在的牵引,实质上是一种伦理精神对现代市场经济活动的内在牵引,也就是指市场经济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出现了呼唤伦理精神的趋势。一方面,从伦理对经济的关系角度讲,伦理对经济的调节虽然还表现为外在层面上,主要是用伦理规范去调节经济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但是,这种调节的目标已不仅仅是保证经济活动的伦理方向,而是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经济主体价值的实现;另一方面,从经济对伦理的关系角度讲,内在牵引表现为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自身产生的遵守伦理的趋向。经济主体普遍认识到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虽然以追求经济利益、追求效率为直接目标,但不能不以遵守市场规则或经济伦理规则为前提。而且,经济主体的道德行为本身也具有价值,他可以从良好的德行中获得额外的利益,但同时也必须为不道德的行为承担风险成本。由此可见,伦理精神已经内化为现代企业家从事市场经济活动的必然要求,

二、传统儒商伦理精神对企业家伦理精神内在牵引的客观条件

传统儒商伦理精神对企业家伦理精神的内在牵引实现的前提之一是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本身产生的伦理倾向,所以要实现这种内在牵引,客观上就是要从市场经济本身寻找出路。

任何一种经济体制同时也是一种伦理道德和文化体制,任何一种经济体制实际上都蕴涵者某种文化精神和某种伦理道德标准。现代经济学的分析都在寻求自己的伦理基础,经济行为的合理性不仅反映在节约资源、提高效率方面,还在于能否符合共同利益,至少不损人利己,如著名的经济效率原则――帕累托最优境界,就是把边界定为“每个人的利益增进不得以减少他人利益为代价”的标准上。事实上,市场经济的伦理本质就在这里,我们可以将其作合乎逻辑的展开,就可演绎出诸多市场经济的伦理精神。

首先,利益导向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首要原则,人们必须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扩大生产,而扩大生产又必须以增加积累为前提,增加积累要求人们勤俭、节约、聚财,正因为这样,勤俭节约、合理利己、正当求利就构成了市场经济的伦理支柱。

其次,商品交换最基本的原则是等价交换,它内在地要求人们承认他人与自己具有同等地位、拥有相同的权利、尊重他人的意志和决定。显而易见,如果不遵循人格独立、平等、公正、诚信规则,交换便无法进行。可见,市场经济推动独立人格精神的发展。

再次,根据供求规律,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决定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这一特征使得人们必须把为他人服务、为社会服务的观念根植于自己的经济活动中。因为不把社会生产置于社会需求基础之上,商品就难以实现其价值,更谈不上利益的最大化。可见,市场经济是通过服务社会,满足社会需求来获取利益的,它要求经济活动主体具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最后,竞争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又一规律,根据“优胜劣汰”的原则,竞争必然会推动社会进步,而竞争需要有公正的环境,所以,竞争要求人们具有公正诚信的品质。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体制、资源配置方式,其本身价值是中立的,无所谓善恶。但事实上,市场经济又无法真正做到价值中立,因为市场经济要发展,就需要一些条件,提出一些要求,而且市场经济必须要人参与,人怎样参与,这就必然涉及到其活动的目的和手段以及利益调整等一系列问题。

三、传统儒商伦理精神对企业家伦理精神内在牵引的主观条件

现代中国企业家的伦理精神是全面整合经济行为和道德品性的结果,从本质上讲就是要处理好“利”与“义”、“得”与“德”的关系问题。作为这一理想伦理精神的典型代表,传统儒商就应成为现代企业家的榜样,传统儒商伦理精神对现代企业家伦理精神的培育也就有了内在牵引的趋势。此外,企业家伦理精神说到底是是企业家如何去培养和健全的事,所以要实现传统儒商伦理精神对企业家伦理精神的内在牵引,主观方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首先、企业家要主动将儒商精神由“他律”内化为“自律”。因为在他律基础上,一旦市场上那只无形的手失去了控制力,原先的德行就可能成为不道德的行为,变成单纯的利己行为。这就要求企业家首先要建立一种人是目的的哲学观点,即一方面不能把自己当作目的而忽视了别人的目的,另一方面不应该把人看成是经济活动的奴隶,成为“经济动物”,而要把经济活动当作实现自身价值的手段,把锤炼德性修养当作一生的事业。

其次、要建立评价企业家理想人格的科学机制。究竟什么样的企业家才是理想的呢?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就会对传统儒商伦理精神的现实意义得出不同的结论。那么,一方面要企业家从只重视业绩,只关注利润的功利主义的片面性中走出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把为社会、为人民做贡献作为自身价值实现的终极目标;另一方面,要求社会在评价企业家时,抛弃片面地以生产力标准衡量企业家的价值而忽视他的德性的做法,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奖善惩恶,重视有德之人的氛围。

最后、要避免把儒商伦理精神神圣化、虚无化的错误观念和做法。在市场经济中施行道德化的方法,自然是成功机制的必然内容之一,但是,在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的情况下,任何片面夸大传统儒商伦理精神的做法都是不合时宜的行为。如果以传统儒商伦理精神为灵丹妙药,那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无法收到预想的效果。单用道德无法解决道德的现实异化。传统儒商精神不可能成为市场经济的指挥棒,道德只能是市场经济的第二辅助规则,第一辅助规则应当是法律。市场经济首先要在法律的轨道运作,其次才在道德的轨道上运行。当两者发生矛盾时,道德律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法律,决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市场经济呼唤伦理精神不是无视经济理想,追求虚无缥缈的道德理想;不是要求企业家“圣人化”,不是要回到将追求利益视为大逆不道,遏制人们的经济欲望的时代,而是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得”和“德”的双丰收。

结语:借鉴传统儒商伦理精神,培育现代中国企业家伦理精神

中国企业家伦理精神作为一种中国人的伦理精神也必然受中国文化传统特别是儒家伦理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应该体现出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特色。传统儒商伦理精神是中国传统儒家伦理文化与商品经济结合孕育出的一种高层次的经济伦理精神,对于现代中国企业家精神的构建具有直接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它的一些精神和原则,仍然可以运用于现代商品经济的运作中。因此,作为一个现代中国企业家,不仅应该熟悉和尊崇现代市场经济的理念和法则,也应该自觉地去吸收并升华传统儒商伦理精神的精华,才能形成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符合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企业家伦理精神。

总之,没有健全的企业家阶层,就没有健全的市场经济的发展,没有健全的企业家伦理精神,就没有健全企业家阶层的形成。因此,积极培育和大力弘扬一种健全的现代中国企业家伦理精神,是造就大批合格的现代企业家的需要,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通过对传统儒商伦理精神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来培育和构建现代中国企业家伦理精神,通过企业家伦理精神的弘扬来促进成千上万的合格企业家的成长,通过企业家的创造性经营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这是中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唐凯麟、罗能生.契合与深化一一传统儒商精神和现代中国市场理性的建构[M].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李大红.儒商伦理与现代中国企业家精神[D]:[博士学位论文].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3

3、曹 娜.儒商精神与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家的理想人格[J].兰 州 学 刊,2004年 第6期

商业伦理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1-0121-02

一、商业与伦理

伦理是“指人们处理相互关系时遵循的各种道德准则和规范”。伦理随人类的诞生而出现,是协调人际关系、完善自我的手段。在理性人类的商业行中,必然存在着是非曲直,形成人际关系的基本伦理规范。比如最简单的买卖双方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自愿基础之上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各取所需。这种商品交换中的基本准则,包涵着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和相互依赖,互惠、互利和公平,即商业中的基本伦理观念。伦理观念在管理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完全缘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因为,市场经济首先是一种竞争经济,而竞争的前提是需要社会形成一种公平、公正的经营氛围,保证这种氛围有两种手段:法制和伦理。从管理科学的发展来看,当管理伦理学成为管理科学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时,标志着管理科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即在管理哲学的基础上进一步上升为管理伦理学阶段,因此,伦理作为管理的一种新趋势,对于规范市场经济行为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二、商业伦理问题

商业伦理是一门关于道德的学问。它主要研究的是如何将道德标准应用到商业政策、机构以及行为中,其核心问题是企业或商业活动的正当性、合理性和规范性以及商业的行为主体如何才能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这一动态的过程中,个人伦理、企业社会责任和社会经济制度在现实的经济环境中交织,因此,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兴起的一门交叉学科――商业伦理学,它既是一门应用性的规范伦理学,将一般规范伦理学的原则与方法应用于工商管理活动而产生的新兴学科,又是在工商管理领域内发展起来的,在大学管理学院或商学院开设的一门管理学课程。商业伦理学以工商管理活动和工商管理活动领域中的规范和制度为研究对象,其主要任务是依据一般规范伦理学的原则和方法探究工商活动的伦理规则;并据此对工商管理的活动、制度和规范进行道德评价;研究工商企业的伦理建设等。具体内容包括:市场经济的伦理原则,工商企业的责任和目的,营销中的伦理原则,财务管理中的伦理问题,生产与营销中的消费者规范,环境保护问题,工商企业的伦理建设等。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和企业的市场化、国际化、规范化和诚信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拥有大批具有现代化经营管理技能和良好的伦理道德修养的商业管理和经营人才,是保证我国经济改革稳步进行的必备条件,普及和加强商业伦理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

三、商业伦理教育融入高等成人教育的紧迫性

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参与交换的主体千差万别、参差不齐,伪劣假冒、强买强卖、坑蒙拐骗等不良商业行为充斥着市场,这些商业伦理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多样的:一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商人的形象一直不是很好,有“无商不奸”之说;二是,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商业伦理观发生了变形和扭曲,一些人误认为市场经济就可以不择手段地赚钱,把市场经济与商业伦理对立起来,将是非问题和法律问题等同起来,将正确与否与是否受到惩罚混为一谈;此外,由于市场本身对经济高速增长的准备不足,无论在信息的透明度与对称性、交易运行的制衡机制、政府的监管手段,还是在法律约束方面都存在许多漏洞和缺陷。高校成人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有其一定的相对独立性,伴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伴随着高等教育由过去的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高等成人教育这个子系统也越来越明显地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制约。商品经济的观念已经渗透进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不可避免地经济意识深刻地影响着成人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事实上,商业伦理教育问题存在于各种文化环境中,即使在发达国家,公众对商业伦理教育也极为关注。商业伦理课程最早始于1915年的哈佛商学院,至今在美国已经有90%以上的商科学院提供了该课程并且越发重视商科学生的商业伦理教育(NealMcGrath,1993)。因此,我们应把商业伦理教育作为高校成人教育中德育工作的重点来抓。

四、高等成人教育开展商业伦理教育的几点思考

我国有丰富的伦理教育资源,儒家伦理、社会主义伦理和西方伦理中都有大量的宝贵思想可以为我国商业伦理建设实践服务。但是,这都必须建立在商业伦理教育与经济建设结合起来的基础上。目前,我国商业伦理教育中存在着宏观、中观和微观脱节,重视微观个人职业道德,忽视中观企业责任和宏观经济制度伦理的现象。高等院校开展的职业道德教育联系实际较少,空洞说教较多,这对商业伦理教育学科发展不利。因此,在中国普及成人教育中商业伦理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社会整体商业伦理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和法律制度伦理建设,依靠制度中隐含的伦理精神和价值意义引导人们的行为,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道德建设环境。提高道德素质,培养自律能力,可以通过伦理道德教育和个人道德锻炼来实现,但促使其伦理道德规范行为的完成和道德意识的觉醒还须辅之以制度性的手段,制度与伦理道德建设的最佳结合,必将促进制度和道德建设的良性发展。

2.在高等成人教育中开设商业伦理必修课,传授世界和中国最新的伦理管理理论知识和经验,注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儒商伦理道德的教育,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完整的高等成人伦理教育体系。商业伦理教育是一个综合着多学科、多层面知识的教育内容,伦理学、职业社会学、职业道德等领域中的核心知识都应该被纳入到专业伦理知识结构中来,作为基本的理论知识加以传授。因此,高等成人教育在传播先进的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重视对成人的伦理道德素质的教育,这样培养的人才就不仅是技能型的、知识型的,而且是道德型的。

3.在工商企业中开展商业伦理知识的普及性教育。企业应当学习西方建立企业内部的伦理机构的经验,该伦理机构工作范畴涉及制订适合公司需求的公司伦理规则,讨论需要高层处理的伦理问题,负责公司的各种伦理培训计划,组织全企业人员参加各种伦理进修和培训等,将企业的价值文化和伦理文化与管理融为一体,把不断提高雇员的伦理道德素质列为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决策之一。

4.提高全民族的道德修养,加强公民的法律意识,采取普及法律知识的方法普及和强化商业伦理的社会教育,使商业伦理教育成为具有相对独立性质的社会工程,提高全社会的商业伦理道德水平,帮助人们能够正确地区分各种商业行为中的善与恶,学会理智而智慧地处理各种社会活动中的道德困境问题,做一个道德高尚、遵纪守法、富有崇高的民族和社会正义感和责任感的人。

总之,我国高等成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智商、情商、德商兼备的商业人才,商业伦理教育就是要树立和培养成人学生的商业伦理观,为其职业生涯成功奠定基础,最大程度地实现其自身价值。每个人都全心全意地为他人提供所需的商品和服务,在这个循环的财富积累过程中,健康的人际关系就建立起来了,这种商业伦理观就会促进企业的健康和活力,社会的繁荣和稳定。许多知名的跨国公司在全球悠久的发展历史证明,正是由于遵循了应有的伦理标准,才使他们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长久不败。

参考文献:

[1]王锴.寓财务伦理道德教育于专业教学的探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65-167.

[2]俞庆刚.论大学生经济伦理教育的重要性[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4):302.

[3]聂进.关于普及和加强我国商业伦理教育的思考[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808-812.

商业伦理论文篇9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不仅应用于企业的生产流通领域,也开始对企业的管理产生影响。一些旨在重新整合企业资源,基于信息技术的解决方案不断涌现,如ERP,M工S等。网络作为一种工具在被企业广泛认可并接受的同时,也对传统企业的商业模式及商业行为等诸多方面产生很大影响,对基于传统伦理道德体系产生着一定的冲击。本文试图对我国企业网伦理的特点、表现形式及本质进行初步探一讨。

一、网络伦理的研究对我国企业有着贡要的意义

1、网络伦理是道德关系的新的更为复杂的表现形式。

在电子信息网络建设如火如茶进行的时候,网络也对人类社会各个层面产生着影响,它不但改变着整个社会的阶层结构和地位,也对社会生产方式和人们生活方式有着重要影响。传统的企业之间的联系,企业与员工的关系,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因为网络的出现而有着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使得基于传统伦理道德体系的价值判断效果不明显或者无效。所谓网络伦理,简单的一说,是指人们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交往时表现出来的道德关系。这种道德关系,因为受网络影响而被赋予或产生了新的内容。在网络条件下,一些传统的看似简单道德问题变得复杂。

2、网络伦理学与传统商业伦理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网络伦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呈现出来的,因而具有独特性。网络伦理学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迅速发展的一门学科,其研究所涉及的主题也非常广泛,有研究深层次哲学问题的理论问题,有具体问题的研究,也有交叉问题的研究。然而,网络伦理的研究的分析框架,还是离不开人类长期以来形成的伦理学积淀,如目的伦理学和义务伦理学等。通过选择某一特定理论做为指导,可以合理的一证明该理论的道德原则要求我们做出何种决定。我们可以借用商业伦理学的传统理论来分析网络条件下的一些新的问题。

3、商业伦理以及网络伦理在西方国家越来越受到重视。

当今西方社会,商业伦理,特别是信息网络建设中出现的网络伦理问题越来越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一些研究组织纷纷成立,各种规模不等的学术会议依次举办。许多企业开始重新评估自身的伦理体系合理性,以及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与员工的关系以及员工彼此之间的关系。美国学者戴维.J.费里切在其《商业伦理学》中指出“无论从宏观角度还是微观角度,道德的行为都是商业长期成功所必须的,不道德的行为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更,在这样的趋势下,一些前所未有的商业模式不断出现,人们在进行商业决策的同时越来越增加着伦理决策的内容。

4、我国企业重视网络伦理有着重要意义。

技术的发展总是会使道德问题以新的面目出现,而法律不可能是超前的。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的今天,各种价值观丛生,有传统的落后的内容,也有新的先进的内容。这里,网络技术的出现,又会使一些问题变得更为复杂。传统的商业关系,如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可能因为网络的出现而呈现新的模式,要充分发挥这种模式的效率,必然要建立起与我国经济环境相适应的价值观。这时,道德问题的判断显得尤其重要。如果任由不道德行为通过网络以更为隐蔽的方式出现的企业行为中,雨不能有效建立相应的网络伦理秩序,大力重视商业伦理道德,必将对国家经济建设产生重要不利影响。

二、我国企业网络伦理问题的基本特点

大多数企业管理者都希望消灭一部分不道德行为,然而对于“什么是道德的,以及什么是不道德的”的不同理解,可能会构成不同的有争议的道德问题。一般来说,管理者在进行伦理决策时,影响其伦理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有个人的,有组织的,有利益相关者的。

在网络条件下,企业与相关利益者的关系被赋予了新的内容与竞争对手的关系开始发生变化,传统的依靠信息传递地过程中的不对称性以及迟滞性所产生的信息垄断,从而产主的竞争优势,在新网络条件下可能会夫去。信息的及时性及渠道多样性,使得竞争双方必然寻求新的方式继续保持戎获取信息方面的优势,也必然会改变传统的竞争方式。客户与供应商之间关系变得模糊,客户可能会全面参与自已所需商品的生产过程,供应商也可能通过网络控制客户(如大型超市)的库存变化,甚至会详细了解客户的资产与负债。管理层与员工的关系,因为网绍的出现会出现变化,一些新的问题会区此产生。如电子监控仪与网络并用,可以使管理人员无论身在何处都可能对GJ工所做一切了如指掌。这些新问题的伦理分析可能变得复杂。另外,随着政府电子政务的开展,企业与政府之间的矢系也在发生变化。

基于以上的变化,我国企业的网络伦理呈现出以下儿下特点:

(1)自主性。我国是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国家,与传统社会人们的商业道德总识与道德行为相比较,无论是员工个体还是企业,在通过网络进行商业产往中,将呈现出更少的依赖性,更多的自主性的特点与趋势。

(2)开放性。世界__匕不同国家,一个国家不同区域,有着不同传统文化的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交易的完成。企业在与外部进行商业交往,更需要一种开放的心态。由于网络可能会将不同的文化全方位展示在人们面前,传统的道德中会更多的注入开发性的内容。人们在处理商业事宜时,会更多坚持如综合社会契约理论的最高规范的内容,而更少的拘泥于社团的或微观的规范。

(3)多元化。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会生产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一元道德受到极大的挑战。多元化道德的特点,要求企业的组织方式、管理方式、管理思想等方面与之相适应。

三、我国企业网络伦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

1.网络伦理的基本问题。

网络道德的建设是一个全新的世界J睦话题,国外有人将网络建设中的在关问题归纳为7P问题,11Privacy,(]息私),Piracy(盗版),Pornography(色情),Pricing(价格),PoIic-ing(政策制定),Psychology(心理学),ProtectionofNetwork,(网络保护)。

国内也有学者认为网络道德建设关键是要处理好8个基本矛盾,即电子空间与物理空间,网络道德与既有道德,信息内容的地域性和信息传播方式的超地域性,通讯自由与社会责任,个人隐私与社会监督,信息共享与信自独用,网络开放与网络安全,网络资源的正当使用与不正当使用。

这些对网络伦理问题的归纳总结,基本上都是对网络建设过程出现的问题的整体上的把握。笔者认为,这些总结对我国企业伦理建设有很大的参考价值。然而,对我国企业来说,更重要的是结合我国经济转型期的特点正确甄别所遇到的伦理问题,以形成正确的伦理决策。

2、我国企业应该给予重视的几个伦理问题。

结合当前我国经济由计划型向市场型转变的特点,在可能遇到的各种网络伦理问题中,企业应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给予足够重视。

其一为隐私权。关于隐私权的重要性不是本文论述的重点,在这里笔者想要指出的是,企业在进行决策时必镇给予隐私问题足够的重视,否则必将引起不必要的麻烦。这种隐私权可能包括合作方欲来欲透明的企业信息,也可能包括管理层如何尊重员工的隐私权,类似于管理层可以在多大范围内通过网络查看员工的文件、监督员工的等,很可能还包括如何处理你采集到消费者个人信息。由于隐私权而引起的商业纠纷在不断增多,企业应给予足够重视。

其二为知识产权。网络一方面为人们进行信息共享提供了方便,另一方面也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了不利。企业一方面要注意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对核心技术机密以恰当的方式给予保护。另一方面,也要防止自己有意无意对其他企业或个人知识产权的侵犯。然而,知识产权的确定与传统方式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其三,网络安全。安全问题可以由外部如黑客引起,也可能由本企业员工或内部信息管理体制所引起。一般来说,不满意或恶作剧的员工所引起的安全问题损失更大。网络安全与网络开放在某种程度上是一对矛盾体,它所引发的问题的很多。在当前,黑客引起的安全问题受到了很大的关注,内部员工及内部信息管理问题所引起的信息安全问题引起重视还不够。

3、我国企业网络伦理的不道德行为的行式。

不道德行为无疑是不利于经济资源配置,传统的不道德行为在网络条件,会以更隐蔽的方式出现。‘常见的不道德行为有网络诈骗、偷窃及破坏活动,甚至有的企业利用网络进行不正当竞争。网络诈骗,对企业来说,轻微的有提供虚假信息给用户或者利益相关者,重则有假冒,伪造、仿造等行为。偷窃行为是指有些公司利用特有韵技术对进入其他公司的网络以窃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或者财物。这些不道德行为有的可能构成犯罪,有的则可能会扰乱正常的商业程序。

也必然也只能体现并适应这种转变。实际上,我们所谓的网络伦理也只是整个社会伦理体系的一部分,整个社会商业伦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下,从企业之间的贸易关系,到企业与员工之间,到员工相互之间,不论这种关系是否借助网络完成,其伦理道德必然都是被其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资源的有效配置而服务。网络只是一种工具而己。因此,我国企业网络伦理的核心不可能偏离市场经济下的商业伦理核心,也必然是信任。没有了信任,很难想象供应商与客户之间可以借助网络来完成货品采购与供应,更难想象市场经济主体通过网络所进行的各种商业活动能平稳运行。

网络技术正以很快的速度进入到企业的生产技术流通领域,也对企业的管理思想产生着日益重要的影响。企业在利用网络技术发展时,要对人们通过网络进行交往过程中表现出的道德关系即网络伦理的变化给予足够重视,注意把握网络伦理的特点及伦理问题的表现形式,建设和发展适合经济转型期特点的以“信任”为核心的网络伦理体系。

四、我国企业网络伦理的核心

如前所述,网络伦理是人们在通过网络进行交往的过程中所是现出来的道德关系。因此,有必要澄青一个概念,那就是,随着网络技术发履,的确出现了一些不道德的行为,但是这些行为的产生与网络技术从本质二没有必然联系。不道德行为的产生是有些人利用网络的结果,也正是我们网络伦理体系还没有健全的结果。那种把一切错误都归结到网络上的思想是错误的。

我国正处于传线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传统径济中以“依赖”为核心的伦理也正在向以“信任”为核心的市场经济的商业伦理体系转变。这期间,我们所倡导的伦理道德观。

参考文献:

商业伦理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5-0290-02

引言

2009年2月12日随着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裁定书的正式下达,全国乳业三巨头之一,有着五十年辉煌历史的三鹿乳业集团这座乳业帝国大厦瞬间轰然倒塌,正式宣布破产。这无疑给中国商界和企业界带来一次不小的震撼。人们感到困惑:一个赫赫有名,有着年销售额100亿元的利税大户,拥有“免检产品”和“中国名牌”的知名企业怎么会和“三聚氰胺”毒奶粉挂起钩来?几十万儿童受到伤害,有的孩子还被剥夺了生命,正像法庭公诉人诉说的那样:患儿一边在吊水抢救,一边还被不知内情的父母继续喂养有毒的三鹿奶粉,此情此景令人欷歔。

随着三鹿事件的进一步曝光、审理,包括三鹿奶粉集团原董事长田文华在内的相关责任人,受到了法律的严惩,三鹿集团破产、拍卖。当然这是大家不愿看到的结果,痛定思痛,人们不仅要问:谁应该为此次灾难买单?问题到底出在哪儿?笔者将其归纳为商业伦理的缺失。

一、商业伦理概念及目前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1.商业伦理概念的提出。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学院讲授道德品行的学问,提出ethikas(伦理学)这个术语,此后,伦理就成了与道德品行有关的概念。商业伦理是一门关于道德的学问,它主要研究的是如何将道德标准应用到商业政策、机构以及行为中,其核心问题是企业或商业活动的正当性、合理性和规范性以及商业的行为主体如何才能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这一动态的过程中,个人伦理、企业社会责任和社会经济制度在现实的经济环境中交织,使商业伦理领域存在着“灰色地带”。在更多的情况下,美国商业伦理不是被定义为一个静态的规范,而是被定义为动态的解决问题的框架体系,其目的就是要在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之间达成“双赢”。

2.商业伦理目前在中国的发展现状。中国有着五千年辉煌灿烂的文明历史,在长期的商业实践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丰富的商业伦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中就有关于在商业经营过程中遵守诚实、不欺诈、守信、不短斤少两等商业伦理原则的记载。《史记》中有“市不豫贾”的记载,“不豫”即不抬高物价、不虚假伪冒、不欺骗顾客、以诚相待。数千年的商业文明发展史中儒学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对中国的商业伦理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儒学强调“正其谊而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追求义与利的统一的商业观念,注重从治人、治事、治国的道理中,体悟取予积贮、审时应变、择人委任、赀计出入的经营之道。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新时期,促使人们开始了对经济和商业与伦理道德关系的思考,在伦理学研究的层次上的探讨经济与道德的关系,在实践中主要研究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修养。后来进入20世纪90年代,涌现了一系列有关经济体制改革和商业道德建设的论文,在市场经济与道德伦理的关系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目前,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已初步确立,但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商业经济活动中却出现了种种不道德现象,假冒伪劣商品盛行,贿赂和变相贿赂成风,商业欺诈,侵犯消费者权利,环境污染等频频发生,这无一不在拷问着人们的良知,商业伦理道德方面面临许多尖锐的问题亟待解决。

二、以我校商业伦理教育为例的现状分析

当我们提及商业伦理,势必会把视线聚焦于教育。确实,在高校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财税学院或经济贸易学院就读的学生是未来的商人,是商业企业的管理者,其职业素养和伦理素质如何不仅影响到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更关系到中国商业行业的经营水平和服务质量。高校是否成功地实施了商业伦理教育对于学生在将来的经济活动中的伦理行为和伦理决策能力有深远的影响。

在商业伦理研究领域,讨论最多的话题就是“商业伦理能不能教”的问题。虽然有些学者认为伦理的价值层面是极复杂和内隐的层面,学校无法传授。但是,大多数学者提出了反驳意见。Purcell(1997)对Dartmouth College毕业的企业管理硕士班的学生所做调查显示,大多数人认为十年前在学校所参加的商业伦理研讨会,对他们有正面的影响[1]。戚安邦、姜卉(2006)也指出,虽然伦理不容易教,但伦理却可以分析,经由教学者的引导去了解分析伦理步骤,将有助于受教者者商业伦理决策能力[2]。

商业伦理论文篇11

食品经济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是未来食品行业的经营管理者,其职业素养和伦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更关系到我国食品产业的发展。高校是否进行食品经济管理伦理教育,对于学生在将来的经济活动中的伦理行为和伦理决策能力有深远的影响。在这方面,企业伦理学教学应该而且可以从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食品经济管理专业商业伦理教育需要思考的问题 

企业伦理学属于应用伦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伦理学与企业管理学的交叉学科,这一性质决定了企业伦理学一方面要以促进企业管理为目的,另一方面则要以伦理考量为基本方法和手段。它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企业管理与经营活动如何平衡各种利益关系,以全面实现企业的责任。 

我国对于企业伦理学教学的学科体系还在不断完善中,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该门学科的研究与对话,形成一套适合我国企业伦理学教育的教学模式。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做法是将商业伦理方面的内容融合在其他专业课程里面,用一章左右的篇幅来讲授,这表明商业伦理课程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企业伦理学教学必须回答三个基本问题:(1)为什么教,即企业伦理学教学的目标应该是什么?(2)教什么,即企业伦理学教学的内容应该有哪些?(3)怎么教,即企业伦理学教学的方法应该是什么? 

目前企业伦理的教学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商业伦理认知,以知识的灌输为主。结果一个教学周期结束后,学生的商业伦理知识增加了不少,但是,伦理推理和伦理判断的能力几乎没有提高,将伦理分析的技能应用到真实的情境下作正确的决定的能力并没有提高。一个好的企业伦理学教育需要教师把握本课程的理论基础和课程设置特点,让学生在知识层面、技术层面以及价值观层面进行完善。 

国内的企业伦理学主要突出企业管理中的信息、知识与公平竞争,国内外的伦理学比较,以及跨国经营中的伦理问题,主要采用“理论+案例”的模式。国外的企业伦理学更注重全球环境中与利益相关者之间所遇到的问题,用案例的形式讨论伦理决策等经济大环境中所遇到的问题,主要采用“案例+伦理+案例”的教学方式。对于食品经济管理专业来说,就需要结合食品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特点以及食品行业的特点,突出强调企业社会责任与食品产业发展、食品安全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设计符合食品经济管理专业的企业伦理课程。 

二、食品经济管理专业企业伦理课程设置的原则和教育目标 

企业伦理学课程有三个层面的问题要考虑,一是学生要肯学,学了以后,要有实质性的提升,不管精神层面的提升、知识的提升还是技能的提升;二是老师要愿教,最好能把专业教学与学科发展结合起来;三是社会要接受,符合人才培养目标。总之,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原则上要能够充分体现食品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和食品行业特点。 

(一)教学目标 

通过企业伦理教学,让商业伦理进入学生的大脑,要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他们明确自身所扮演的角色和所承担的相应责任,提高学生的道德反思能力。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培养具有新商业文明的新一代食品经济管理人才。 

培养学生食品经济管理的行业伦理意识,使他们形成从企业伦理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行为习惯,能够正确判断复杂情境中的应然关系,善于维护和平衡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和推理判断能力,增加学生了解伦理问题的能力和道德推理能力,将伦理分析技术应用到企业实践中,对伦理两难问题作出正确的决定,使他们在遭遇或面对伦理困境和道德悖论时,能够运用伦理价值和原则提出富有创见的应对方案和措施。 

总之,通过企业伦理教学,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企业伦理思维,从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材料的选择,都服从于一个明确统一的目标,促进学生形成内在的责任意识、伦理意识和伦理思维判断能力。 

(二)教学原则 

1.基础理论知识的把握。只有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学生才能更好地在企业决策中恰当处理伦理问题,对伦理道德水平进行创新。这就要求教师需要有大量的知识积累,综合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管理学、统计学等多门学科,将中外著名学者的观点进行整合,依据社会环境,给学生讲解基础理论知识和学科发展趋势,同时布置理论和案例的阅读材料供学生阅读,让学生认识伦理问题的重要性,形成一定的知识储备,为解决实际问题打下理论基础。 

2.协调经济与伦理的关系。企业处理各种关系,无论就其表面还是其本质来看,都是在扮演特定的角色,承担一定的责任。在关注企业活动领域内各种复杂关系的同时,企业伦理学必须思考和辨析企业与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包括企业所有者、客户、员工、供应商、媒体、消费者、政府、竞争对手、公众、社会等。分析企业应该何时、何地、在什么情况下进行何种伦理决策,为企业今后的伦理问题提供伦理判断原则。对食品行业来说,在教学中就要抓住食品行业本身的特征和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的特点,作出有针对性的分析。 

3.道德情操的开发。企业领导的行为方式直接影响企业的行为,如果企业领导者实行德行领导,正直廉洁、关心下属成长、遵守社会规范和仁厚诚挚,那么这种领导方式将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对企业的忠诚度。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伦理道德能力,如何以一种公开的伦理方式行事,对下属起模范带头作用;如何在组织内有效地设立预警机制和伦理热线;如何为员工建立切实可行的伦理准则;如何开展有效的商业伦理和职业道德培训;如何设立奖惩制度使员工遵从伦理规范;如何有效地向下属灌输商业伦理价值观。总之,通过教学实践,要使学生认识到管理者在企业中的伦理责任,和对企业及员工伦理的影响,并有意识地进行伦理领导,做“经济人”和“道德人”有机统一的德行领导者。 

三、企业伦理学的教学策略 

如何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达到企业伦理学的教学目的,是企业伦理教学的关键。 

(一)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企业伦理课的老师要懂伦理学,还要懂经济学、管理学,能融会贯通,因此,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是进行企业伦理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通过定期举行教学研讨会,通过成立企业伦理学教学与研究组织,使教学与研究的交流活动能够更加正规化,也可以通过建立网站,共享相关教学资源,使教授伦理学的老师有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而教伦理学的老师应该向教其他专业课如市场营销等专业老师传授伦理学知识。通过加强不同学科之间老师的交流,使从事企业伦理学的教师同时掌握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知识是可以并且应该做到的。 

   (二)加强伦理教育力度 

在课程设置中,要对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的“经济人”假设进行针对性的分析批判,使学生不仅注重经济指标,更要重视企业社会责任和个人的道德修养,分析我国食品产业出现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对企业的影响是什么,对行业的影响是什么。 

(三)加强商业伦理教育和现实结合的力度 

我国有丰富的伦理教育资源,儒家伦理、社会主义伦理都有大量的宝贵思想可以为我国商业伦理建设实践服务。但是,这必须把商业伦理教育与食品产业健康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不仅重视个人的职业道德教育,更要重视企业的责任教育,不能空洞说教,不然,就达不到企业伦理教育的效果。 

(四)教材选择 

作为选修课程的企业伦理学,并无统一的教学大纲和统编教材。教材往往受编写者个人兴趣、认识和篇幅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强烈的个性化色彩,如果只选用一种教材,就难免会使教学内容趋于简单化和片面化;而反过来选用多种教材也不太现实。最好的策略是教师根据企业伦理学的知识模块,用讲座形式覆盖主要教学内容,将教材的有关章节纳入讲座体系作为精读材料;教材中没有的内容则另外指定有关阅读材料。这样安排,除了可以最大限度地使教学内容做到合理、全面外,还在于选修课的课时一般并不充裕,教学活动在某种意义上只是给学生打开一道知识之门,好让那些感兴趣的学生可以继续探索,重在呈现知识的宽度,并不要求在知识深度上作过多挖掘。当然,这样的安排对教师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对企业伦理学的知识结构形成自己的见解,并据此安排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尽量全面掌握著作信息,选择其中最佳者作为教材,并有针对性地布置课外阅读。中国文化是我国企业伦理学教学的知识和理论价值来源之一,可以把传统文化引入课程,但是如何与现代市场经济结合需要慎重对待,如何与食品行业相融合需要深入探讨。 

(五)注重基本概念的教学,充分发挥其知识枢纽功能 

概念是特定知识系统对研究对象的独特把握方式。企业伦理学的基本概念是理解和运用企业伦理学知识的关键路径和工具,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可以先运用准确的语言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突出其关键特征,再呈现概念实例;也可以反过来,先举例再分析共同属性,最后揭示概念。 

(六)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 

教师教授商业伦理时通常使用课堂讨论、教师讲述、阅读指定课本、案例分析、商业剧情讨论、专家报告及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教师必须根据认知发展规律,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的讲述可以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课堂讨论可以帮助学生培训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案例分析可帮助学生分析伦理困境和发现可行的解决方案;邀请企业界的经理人员与学生分享他们在实践中面对的伦理问题以及解决方法;角色扮演法可帮助学生熟悉伦理困境情况,帮助学生透过不同的立场去讨论伦理问题而作正确决策。 

教师讲述知识传授是企业伦理学教学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方法,但离开具体情境和对现实问题富有说服力的思考,就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无疑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可带动学生主动学习理论知识并运用于案例的实际操作中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把握现实问题的主动性。此外,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搜集企业运作过程中产生的伦理问题,或激励他们针对现代企业中普遍遇到的伦理的热点问题采用故事讨论、道德讨论等方式进行研究,并就其核心问题提出初步解决方案,再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在此过程中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学习中畅所欲言,在业务中掌握企业伦理学的专业知识,了解他人对企业伦理与社会价值的见解,丰富自己的道德观。教师还可以吸收学生参与教师管理咨询项目,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培养伦理选择能力、伦理判断力、伦理推理能力以及伦理评价能力。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将学生引入讨论的重点中来,并最终作出点评。 

除了案例教学外,老师还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工作实践或媒体报道中选择一个热点企业伦理问题,围绕问题写成一个小组报告,包括问题描述、伦理分析等内容,然后在课堂上陈述,其他学生可以向他们提出问题。为增强学生对现实伦理问题的敏感性,可以布置个人作业,要求学生描述一个现实中的伦理问题,要求必须是自身经历或观察到的问题进行讨论。 

在教学组织中,还可以让学生置身于道德冲突的情境中,进行情景模拟和命题辩论。首先可由教师展示从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所经历的真实事情,从中提取出案例或情景,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该如何行动,而是让学生分成小组,通过讨论决定其伦理判断,学生每次辩论的时候,都会涉及好多企业伦理学知识,教师从中做点评引导。 

四、结语 

对食品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企业伦理学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掌握企业伦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熟悉食品行业道德职业规范,从而培养自身的伦理意识,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使他们形成从食品企业伦理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行为习惯,能够运用伦理价值和原则提出富有创见的应对方案和措施,体现企业伦理学教育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邬勇.美国商学院的商业伦理教育及启示[J].江苏商论,2005,(4). 

[2]周祖城.面向现实问题的MBA企业伦理学教学[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4). 

[3]欧平、周祖城.全国MBA企业伦理学教学研讨会综述[J].伦理学研究,2008,(1). 

[4]张增田.工业企业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与教学策略[J].教育与现代化,2008,(9). 

[5]刘雪梅、宋玲、蒋春艳.对我国MBA《企业伦理学》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展望[J].当代经济,2009,(11). 

[6]柯丽敏.电子商务专业大学生商业伦理教育现状和课程设计分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9,(11). 

 

Thinking of the Business Ethics Course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 in the Food Economic Management Speciality 

 

JIANG Qi-jun 

(Economy management college,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Shanghai 201306,China) 

商业伦理论文篇12

  

1、网络营销伦理概述  

商业伦理是影响企业内部人员进行适当决策和行为的原则、观念和标准,其核心问题是企业或商业活动的正当性、合理性和规范性。商业伦理要求企业的决策和行为不仅要符合个人和组织的利益,而且要符合整个社会的利益;要求企业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应注重社会效益。良好的商业伦理能够促使企业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赢得顾客的信赖,使企业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  

网络作为一种工具在被企业广泛认可并接受的同时,也对传统企业的商业模式及商业行为等诸多方面产生很大影响,对基于传统伦理道德体系产生着一定的冲击。  

网络伦理是道德关系的新的更为复杂的表现形式。传统的企业之间的联系,企业与员工的关系,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因为网络的出现而有着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使得基于传统伦理道德体系的价值判断效果不明显或者无效。所谓网络伦理,是指人们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交往时表现出来的道德关系。这种道德关系,因为受网络影响而被赋予或产生了新的内容。  

2、国内外的研究  

在网络营销中商业伦理的专项研究方面,gauzent和ranchhod提出了网络营销的7级伦理标准:通知、选择、联系、安全、存取访问、界定、强制接受,并且分析了这7级伦理标准在市场活动中所具有的竞争优势,指出企业应该加强与顾客的伦理相互影响,从而提高顾客满意度,创造公司的竞争优势。在网络营销的实证分析方面,美国研究人员victoria d.bush、beverly t.venable和alan j.bush通过对292家企业营销部门的问卷调查,归纳分析了美国网络营销中商业伦理方面的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交易的安全性、非法活动、隐私问题、信用问题是网络营销中营销人员所面临的主要伦理问题,而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internet网上缺乏规范标准。  

国内有学者曾提出网络伦理建设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如无害原则、公正原则、尊重原则、允许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还有学者提出通过消费者树立相互尊重的意识、合法合理的意识、优化意识、安全意识来提高网络消费者的品味,进而推动网络伦理的演化。国内外对网络营销相关领域中伦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计算机在信息服务中的特点及建设商业伦理在信息服务中的必要性;  

② 社会在信息服务领域具有的权利及企业在此领域应该遵循的社会契约;  

③ 提出企业伦理文化建设的步骤;  

④ 建立评价营销中行为是否符合商业伦理的模型;  

⑤ 研究不同标准的网络营销手段所带来的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⑥ 网络伦理建设的原则和方法等。在研究方法上。采取跨国比较研究,对商业领域进行广泛调查和交流合作,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面向社会提供咨询和培训。  

3、国内网络伦理情况  

3.1我国网络伦理的特点  

在新网络条件下,可能会失去由于信息传递的不对称性以及迟滞性所产生的信息垄断的优势。信息的及时性及渠道多样性,使得竞争双方必然寻求新的方式继续保持或获取信息方面的优势,也必然会改变传统的竞争方式。  

客户与供应商之间关系变得模糊,客户可能会全面参与自已所需商品的生产过程,供应商也可能通过网络控制客户的库存变化,甚至会详细了解客户的资产与负债。管理层与员工的关系,因为网络的出现会出现变化,一些新的问题会因此产生。另外,随着政府电子政务的开展,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我国企业的网络伦理呈现出以下几下特点:  

(1)自主性。我国是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国家,与传统社会人们的商业道德总识与道德行为相比较,无论是员工个体还是企业,在通过网络进行商业产往中,将呈现出更少的依赖性,更多的自主性的特点与趋势。  

(2)开放性。世界上不同国家,一个国家不同区域,有着不同传统文化的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交易的完成。企业在与外部进行商业交往,更需要一种开放的心态。由于网络可能会将不同的文化全方位展示在人们面前,传统的道德中会更多的注入开发性的内容。人们在处理商业事宜时,会更多坚持如综合社会契约理论的最高规范的内容,而更少的拘泥于社团的或微观的规范。  

(3)多元化。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会生产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一元道德受到极大的挑战。多元化道德的特点,要求企业的组织方式、管理方式、管理思想等方面与之相适应。  

3.2我国企业网络伦理的不道德行为的行式  

不道德行为无疑是不利于经济资源配置,传统的不道德行为在网络条件,会以更隐蔽的方式出现。常见的不道德行为有网络诈骗、偷窃及破坏活动,甚至有的企业利用网络进行不正当竞争。网络诈骗,对企业来说,轻微的有提供虚假信息给用户或者利益相关者,重则有假冒,伪造、仿造等行为。偷窃行为是指有些公司利用特有的技术对进入其他公司的网络以窃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或者财物。这些不道德行为有的可能构成犯罪,扰乱正常的商业程序。  

 4、我国企业需要重视的问题  

(1)隐私权。企业在进行决策时必須给予隐私问题足够的重视,否则将引起不必要的麻烦。这种隐私权可能包括合作方欲来欲透明的企业信息,也可能包括管理层如何尊重员工的隐私权,类似于管理层可以在多大范围内通过网络查看员工的文件、监督员工的等,还可能还包括如何处理采集到的消费者个人信息。由于隐私权而引起的商业纠纷在不断增多,企业应给予足够重视。  

(2)知识产权。网络一方面为人们进行信息共享提供了方便,另一方面也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了不利。企业一方面要注意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对核心技术机密以恰当的方式给予保护。另一方面,也要防止自已有意无意对其他企业或个人知识产权的侵犯。然而,知识产权的确定与传统方式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3)网络安全。安全问题可以由外部如黑客引起,也可能由本企业员工或内部信息管理体制所引起。网络安全与网络开放在某种程度上是一对矛盾体,它所引发的问题的很多。在当前,黑客引起的安全问题受到了很大的关注,内部员工及内部信息管理问题所引起的信息安全问题引起重视还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