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体育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1 17:15:45

群众体育论文

群众体育论文篇1

本文作者:张晓春工作单位:菏泽学院体育系

阳光体育运动是理论诉求的一面旗帜学生,祖国的未来,国家建设的后备人才,其体质对于国家的强盛起到重要作用,在2006年8月19日,在新时代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中心承办的“2006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论坛”上,向社会了一条消息:自1985年起,中国青少年学生在肺活量、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等方面指标连续20年下降,青少年体质的状况与建设群众体育强国这一宏伟目标存在较大的反差,此信息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震动,并引起中央高层的关注。2007年1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在钟南山等15位各界知名人士就增强青少年体质问题的上做出重要批示:“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2007年4月29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团中央三部委共同发起阳光体育,旨在促进2.7亿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把阳光体育运动作为一面旗帜引领中国青少年群众体育的持续健康发展,为实现小康体育的奋斗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共同发展、体现和谐是不可动摇的指导思想中国30多年的改革成就雄辩地证明了,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坚持走自己的路,走符合中国国情、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对体育而言,坚持举国体制,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群众体育发展特色道路更加具有一定的必要性。目前,我国各方面迅速发展,为群众体育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机遇及有力支撑,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圆满举办,青奥会的申办成功、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申办和举办等为我国群众体育由大国向强国迈进提供了难得的体育环境和强有力的体育精神支撑。当然,对于中国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发展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譬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田径和游泳共90枚金牌,中国仅获得1枚,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较大;群众体育中的区域体育发展、城乡体育发展、青少年体育等都存在问题,既不能视而不见这些问题,也不能以偏概全来否定当代中国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中国群众体育的业绩归功于中国特色的群众体育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群众体育道路的经验将为我国实现从群众体育大国到群众体育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北京奥运会后,体育界有关人士提出这样的观点:要想加快发展群众体育,在竞技体育的发展降低重视程度,这种观点对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小康体育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从近三届奥运会,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取得了骄人的奖牌成绩,但是在影响巨大的单项国际大赛中,如篮球世界锦标赛、足球世界杯、网球世界巡回赛等。另外作为体育运动的基础项目———田径和游泳,这些项目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这些项目对于衡量国家体育水平,对于体育强国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竞技体育发展[2]。

贯彻全民健身条例,加强全民健身活动项目的国际交流意识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体育项目不仅特色突出、种类繁多,在国际体育中占有一席之地的项目有:武术、秧歌、舞龙舞狮、太极、气功等数项目。全国农民运动会从第一届农运会上的7个比赛项目增加到第六届的15个项目、180多个小项的比赛,是农运会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在项目设置创新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此外,各省(直辖市)、市县区综合运动会以及单项体育比赛,突出了鲜明的地方区域特色,我国的这种群众体育特点体现了为自娱自乐和自给自足,但是规则意识和国际交流意识存在不足,缺乏国际视野和推介意识,本质说缺乏健身体育强国的动机和意识,致使我国群众体育在国际上的地位略显无力。而从国外传入我国的一些大众项目如:瑜珈、跆拳道、门球、轮滑等项目相比较来说,中国群众体育项目的宣传度还存在很大欠缺和不足,因此,建设体育强国不仅认真贯彻执行《全民健身条例》中一系列的相关体育法规政策,更需要借鉴国外经验,就如何强化群众体育(大众体育)的国际意识、传播意识进行认真的思考。把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作为发展农村体育的政府工程和系统工程在小康体育建设中,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是构建农村体育服务体系的一项系统工程,更是重点工程和难点工程,在建设中要统筹体育与文化、教育、科技和青少年、老年活动场所的规划和综合利用,做到共建共享。在保证向农民开放并方便使用的条件下,可以与附近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相结合。在着重抓好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同时,也要着力培养和建立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体的农村体育骨干队伍,让他们在开展农村体育活动方面,起到重要的组织和管理作用。要充分利用节假日和农闲的黄金季节,组织丰富多样的体育下乡活动,切实发挥体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3]。坚持中国特色的体育发展道路是理论建设的根本要求中国30多年的改革成就雄辩地证明了,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坚持走自己的路,走符合中国国情、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对体育而言,坚持举国体制,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群众体育发展特色道路更加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当然,对于中国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发展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譬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田径和游泳共90枚金牌,中国仅获得1枚,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较大;群众体育中的区域体育发展、城乡体育发展、青少年体育等都存在问题,既不能视而不见这些问题,也不能以偏概全来否定当代中国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中国群众体育的业绩归功于中国特色的群众体育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群众体育道路的经验将为我国实现从群众体育大国到群众体育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公平和效率是理论诉求的关键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必由之路,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增长和保持社会稳定。公平与效率也是评价社会制度的基本尺度,在全面建设小康体育过程中,公平和效率在群众体育强国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第一、注重公平。公平包括社会成员对社会资源占有状况、对劳动成果分配状况、社会规范及其适用状况。它所体现的是一种人与人的关系,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和社会和谐稳定的晴雨表。就体育来说,首先,是权力公平。体育权是教育权和健康权的一部分,无论家庭出身贫穷与高贵、无论男女、不管属于那个种族、无论你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富有程度如何,都能公平拥有这种权利。因此,作为各级政府应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的体育权得到保障,同时应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积极创造条件,为人们体育权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物质体育保证。其次,是制度公平。政府颁布实施的各种体育政策应尽可能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在制度面前公平,享有平等的体育发展权。再次,推进体育服务和机会均等化。所谓体育均等化是指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体育均等化是公民应享有的权利和现代政府应尽的公共服务职责;政府应提供最基本的公共体育资源,保证社会成员都有均等的机会参与体育。第二、兼顾效率。效率通常是指人类社会生产活动过程中投入产出的比率。效率反映是社会生产水平的发展状况。注重公平、兼顾效率在群众体育强国建设中也具有其独特的作用。兼顾效率说明我们要积极发挥市场作用,实施体育资源配置的最优化[4]。在小康体育建设实践工作中,我们只有深刻理解把握公平、效率的真正内涵,处理好二者之间的辨证关系,力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遵循体育发展规律,做到科学决策,为建设全面小康体育提供理论支撑。

群众体育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90(2011)06―0049―04

1 问题的提出

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以及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得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对新型体育文化项目已经不再陌生,对传统的体育文化也不再感到新鲜。新颖、时尚、潮流、高科技等现代一些文化元素已经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进入“平常百姓家”,“尝鲜”、“追新”成为众多市民共同的心理趋势,如果这时还要大家一起来跳“广播操”、进行整齐划一的表演或健身活动,无疑已经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兴趣与爱好。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有必要对体育文化的内容与方法进行创新研究。“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才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体育作为最贴近群众生活的文化内容与形式之一,更应该进行不断地创新与发展,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

2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法、观察法、调查法、逻辑法、数理法等对群众体育文化及其创新进行研究。

2.1 文献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维普、方正数据库,Baidu、sohu等搜索引擎收集、查阅、整理了大量的关于此研究相关的书籍、论文、信息等资料。

2.2 观察法

采用实地观察法,选择上海市具有代表性的社区进行体育文化活动开展情况的现场观察,如:浦东陆家嘴街道的“海派秧歌”、长风街道的“健身手杖操”、沪东街道的“彩球健身操”、南码头的“扁鼓”、松江、徐汇地区的“排舞”等,进一步了解到群众性体育文化及其创新的内容与形式。

2.3 调查法

利用学术会议等机会,课题组访谈了国内社会体育学界知名的学者、专家10余人;选取上海市普陀区长风街道共26个社区,发放《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市民问卷600份,回收591份,剔除无效问卷64份,有效回收率为87.8%,并进行了效度与信度的检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群众体育文化需求

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居民生活质量的快速提高使得人民群众已经不再仅仅满足现有的体育文化内容与形式,为此,我们就此问题做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在“喜欢体育文化”的402名受调人群中对于问及“是否”有“比较固定的体育文化活动项目”时,286名受调者回答“没有”,占总数的71.1%。在对新型体育文化的态度调查中我们分为有固定体育项目和无固定项目两种类型。结果,对于“没有固定体育文化项目”的人群而言,有九成的市民“愿意参加或尝试新型体育文化形式”;对于“有固定体育文化项目”的人群,这个数字也接近二成。说明现在许多城市居民普遍有种“尝鲜”、“猎奇”的心理,只要一种新型的体育文化形式效果良好、有一定的健身价值和社会价值,就会有一定的适用人群或市场需求。

3.2 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的内容与形式

通过文献参考、专家问卷和现场调研,我们将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方法分为四种:原创、整合、重塑和引进。如表2所示,本文以创新方法为依据,并结合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案例对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进行分析。

3.2.1 原创

原创,即创造全新文化形态和文化内容的过程。相比较而言,它是程度最深、难度最大的一种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活动,具有开拓性的价值同时也是非常稀缺的。根据2005年的统计我国60岁以上人口是1.44亿,占全国人口的11%,无疑,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上海社会的老龄化程度更是国内列前。因此,关注老年人健康问题,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是构建和谐社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针对老年体育不足的问题,上海复旦大学刘建教授创造出“手杖健身操”,在推广后深受老年男性朋友的喜爱,曾在东方明珠表演过场面宏大的“千人手杖操”,受到社会的一致好评。可以说,手杖健身操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老年男性健身操的一处空白,满足了他们喜欢健身操的需求,体现了原创型体育文化的价值。在2005年10月29日上海市长凤街道在长风公园大草坪上举行的“首届社区体育健身节闭幕式”上,来自各居委会的200名中老年男性朋友表演的手杖健身操成为了沪上一绝,得到上海市领导的高度肯定。同年在参加第六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群文系列活动的“我们的家园――群众综合艺术成果展演”的155个节目中被评为12个优秀作品之一,并在东方网“东方新品系列合作活动”栏目中被评为“最受观众喜爱的节目”;在上海市首届广场中老年健身舞蹈汇演中获“广场舞表演奖”,并在南京路步行街上举行的闭幕式上再次进行表演,获得好评。据统计,目前,在上海已有数万名老年男性朋友跳起了这套手杖健身操。

在所有的创新类型中,原创型体育文化创新的价值和难度无疑都是最大的。作为创作者,刘建教授为了手杖健身操的创作可谓费尽心血,从动作编排、绘制成册到音乐创编、剪辑,都是一个人独立完成。个人进行原创活动,不但要求创作者具有扎实的体育专业基础知识和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而且需要创作者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强烈的创新意识与坚韧的意志品质,只有具备这些优良的素质,进行原创型体育文化活动方有成功的可能。单兵作战在创新过程中。不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具有将本人想法完全付诸现实的优点。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一个人的精力和能力毕竟是有限的,从2003年第一套手杖健身操问世以来,直到2007年,刘建教授才创作出第二套,时间跨度达到四年,从中也反映出“单兵作战”的创新主体在海派体育文化创新中的局限性。

3.2.2 整合

整合,即以某种文化为主将不同类型或性质的文化按一定秩序结合起来,在功能上实现优势互补,构建出新的体育文化内容、形式体系。整合是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种创新方法,在今天的上海出现了一项深受居民喜爱的全民健身运动项目――海派秧歌,它的产生与发展,与整合的创新方法是分不开的。

海派秧歌在继承传统秧歌的基础上大量吸收了外来文化元素,为秧歌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海派秧歌的音乐是以“茉莉花”、“太湖美”、“紫竹调”等江南名曲为基调和主题,进行多方面的变奏和开展,并以交响手段来取得更为新颖、丰富、立体的音响效果;其中既有最具民族特色的抒情委婉的二胡独奏,又有优雅高贵和轻曼柔和的弦乐发挥。在动作的创编方面海派秧歌既汲取现有北派秧歌的特长精华又增加了江南的婉约秀丽。还兼收了海外的别样风情。如在传统动作“走、摆、扭”的基础上加入了拉丁、恰恰、斗牛等国外体育舞蹈元素,使其中西合壁、南北兼容、刚柔相济;在服装设计制作方面海派秧歌突破了传统服装不是大襟就是肚兜的样式,尝试采用民族与西洋结合的式样和色调,比如喇叭加中袖、掐腰斜襟短衫等更加深受城市居民的喜欢;另外在道具的实用上,尽管沿用了扇子和手绢,但是却根据舞蹈动作的需要进行适当放大和加长,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这种道具价廉物美、易做好买,比较容易让人接受,不必顾虑花钱太多,更利于项目的推广与普及。从2002年陆家嘴街道成立舞蹈队,到2003年第一套海派秧歌(梅园秧歌)面世,直至承办2007年11月13日第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泛长三角地区“浦东陆家嘴一梅园杯”海派秧歌邀请赛,经过几年的普及与推广,推进与发展,深受群众喜爱,曾在2007年作为群众文化活动比赛项目登上了享有声誉的上海国际艺术节舞台。

与手杖健身操“单兵作战”相比,海派秧歌的创作则是由一个创作团队组成,包括音乐创作团队,动作编排团队,服装、道具团队等,所有的成员共同组成一个社会体育组织协会――海派秧歌专业委员会,由街道办事处群众文化科科长负责具体的工作。时至今日,由于分工明确,各负其责,海派秧歌创作团队已经完成五部音乐创作、三套动作创作,目前计划是一年出两套新品,十年出20套,可谓是年年有新品,年年跳新品。在创作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海派秧歌已经发展成为一项能够满足群众体育文化需求的体育文化项目。

3.2.3 重塑

重塑,是将原有体育文化的核心要义加以重新阐释赋予新的时代含义,使原有体育文化发生质的飞跃而发展到一个新阶段,达到一种新境界以便更能深刻反映事物的发展规律,更能强烈反映实践和时代的要求。重塑是通过修正、完善和改造原有文化中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思想、观念、理论和价值体系,实现内容和形式的自我超越,使之能与时偕行,与世界潮流同步从而保持这种体育文化形态持久而旺盛的生命力。比如,古代中国是个典型的农根国家,在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莫过于风调雨顺,舞龙便是人们为达到这一目的而祈求神灵保佑的一种方法。于是,舞龙与祈求丰年联系起来成为民间舞龙的主要文化内涵,而时至今日社会的进步与科学技术的日益发达使得舞龙运动传统的信仰价值变得毫无意义,要使流传千年的舞龙运动重新散发生命力,必须对舞龙运动的核心内容重新加以诠释赋予新的时代含义,使舞龙运动在表演上、内容上、价值上发生质的变化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以被国家体育总局定为“中国龙狮运动之乡”的上海浦东三林龙狮为例,在传统体育文化的重塑方面就做出了很好的诠释。上海三林龙狮在继承传统民间龙狮文化的基础上集舞蹈的优美肢体语言、戏曲的定格亮相、武术的精气神韵,技巧的腾挪翻腾等多项文化艺术于一体,并辅以现代科技手段加以丰富想象和精心的安排,为古老的龙狮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和魅力。如他们采用现代“光、电”技术使古老的龙狮运动散发出青春、时尚的光彩。作为一项古老的民间体育文化活动上海三林龙狮队敢于突破传统,打破自古“女子不舞龙”的习俗,成立了女子舞龙队,使专业、民俗味道很浓的龙狮运动真正变成了一项现代全民健身运动,而领命或受邀赴国外进行表演或传授技艺,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到国外。另外,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体育文化产业的运作则是上海三林龙狮与现代社会紧密结合的又一典范。上海三林镇大胆探索舞龙文化的产业化运作,逐步形成竞技、表演、游戏、龙具制作、知识授课和培训等产业链,同时还将申请舞龙知识产权、出版画册及音像制品、吸纳企业赞助冠名等。通过举办各种形式培训班并进行各种演出,上海三林龙狮运动走上了一条改事业型传统体育文化为半事业半产业性质的现代体育文化产业之路,并且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目前上海三林有男龙、女龙、奶奶龙、娃娃龙、少儿龙、中学生龙等共20多支队伍,其中男子竞技龙20人,表演龙60人,学生龙8支,教师龙1支,幼儿园娃娃龙2条,每个中学各有男、女龙队,共青团干部有一条50米长女子龙、4条8米长的5人龙,舞蹈队有两条小手龙。参加舞龙队的人员年龄从4岁到60岁。全镇汇演时,一次可以出现十几条各色龙,接近200人参加,按照男、女性别、年龄的不同,各种龙都有自己的舞法。可以说,龙舞已经成为三林全体人的精神象征。在进行舞龙运动的同时三林人也不忘舞狮运动的发展,“三林舞狮运动在明清时就比较发达,最初的舞狮动作只有10多个现在已经发展到300多个动作,期间经历了多个演变阶段,极具本土特色”。近年来,三林舞龙舞狮培训了3000多人次,现在镇上几乎每所学校都有舞狮队,形成了一群娃娃龙,舞狮队的成员也有梯形结构,大多数都是年轻人,他们都喜欢这项特殊的运动,龙狮运动已经成为上海三林地区的全民健身运动。

3.2.4 引进

引进,即是吸收、采纳外来的相对比较成熟的体育文化先进形式与内容的主要部分,为我所用,被我消化,同时根据本国或地区的特点和民族特色进行少量的、必要的创作和改进,从而达到使之能够很好地适合本地居民进行运动的一种创新方法。对于一切外来的体育文化形式和内容在进行引进的时候都要抱着辩证的态度进行辨别和甄选,看其是否适应我国人民群众的需要,是否有利于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标准。当前流行于上海等地区的排舞运动(Line dance),就是一种典型的引进型体育文化项目。它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因其简单易学、通俗易懂、老少咸宜、不需要特定舞伴等优点很快就在全世界流行起来,2004年传人国内后很快就受到许多市民的喜爱成为一种健康向上的群众性体育文化项目,成为引进型群众性体育文化的典型代表。上海的排舞运动开始于2004年,在上海市体育局社会体育中心大力支持和协助下,并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使其流行于申城并成为居民喜爱的一项体育文化项目。

3.3 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的评价

“创新”一词带有中性的含义,即不论是促进人类历史进步的体育创造性活动(在此姑且认为人类的创造性活动是中性的)还是阻碍人类历史进步的体育创造性活动,都应视为创新。因此,作为一种实践性很强的社会文化活动,从宏观上看,判断城市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的主要尺度应是能否满足人民群众体育文化需求,能否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与城市的发挥。从微观上看,评价的内容应该更加具体化。表3是我国体育界专家

的看法。

3.3.1 坚持科学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

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实际上是创新主体在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原则指导下基于对群众体育文化发展规律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而进行的文化创造,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它以体育科学的理论为指导以促进体育科学的发展、创新和体育知识的普及等为使命,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进行研究和探索,反对迷信反对各种反科学、伪科学的活动,因而它是一种具有高度创新性的文化。以价值尺度判断城市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实践,就是看这种实践能否实现人的价值诉求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体而言,就是看创新成果是否具有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文明、健康、娱乐、和谐以及审美无疑就是城市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的社会价值;而形成体育文化产品追求市场利益最大化,则充分体现了城市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的经济价值。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应该是科学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体,两者合力才能保障创新能够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3.3.2 坚持历史尺度与时代尺度的统一

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活动应承担的历史责任之一是继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因此,在创新过程中,“尊重原有体育文化本质”则是历史尺度的重要标准。但是,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毕竟只是适应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一个产物,发展至今难免会有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因此,在继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同时融入现代社会时尚的文化元素,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与形式表现出来.则会为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当然,在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整合与重塑时,要注意不能“矫枉过正”,注入新的文化元素超过人民群众可接受的情感范围,不能丢缺传统体育文化的神韵,否则就会使创新过程迷失方向,因此,坚持历史尺度与时代尺度的统一,是城市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的又一尺度。

3.3.3 坚持群体尺度与整体尺度的统一

群众体育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G8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c)-0245-01

1 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

我校高水平优势项目与校园群众体育文化建设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在我校高水平优势项目长期保持较高的运动技术水平及优异竞赛成绩的基础上,需充分发挥其优势,开拓广泛的群众性,将其与校园群众体育文化建设脱节现象,进行完善整合,使得两者之间相互融洽,共同发展。以我校高水平优势项目带动整个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为重要基础,以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作我校高水平优势项目关键支撑,两者之间有着重要的互推作用。

2 互动和发展的主要表现

2.1 我校高水平优势项目的发展现状

2.1.1 基本概况

我校于2005年获准成立西华大学高水平运动队,由健美操、跆拳道、乒乓球三个优势项目组成,现有高水平运动员近100名,在学校统筹领导下,实行整体管理模式。近年,我校高水平优势项目不断地在运动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并在竞赛外还涌现一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扩大了学校办学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也极大地推动了校园群众体育文化整体发展。

2.1.2 对外发展现状

我校高水平运动队自建队以来,在强大优秀的教练员团队带领下,及我校运动员综合素质的突出表现,多次代表中国、四川省、西华大学参加各类国际国内的体育竞赛,为我校争夺荣誉。跆拳道荣获亚洲大学生跆拳道锦标赛团体季军、个人两金一银的好成绩;啦啦操荣获世界啦啦操锦标赛第六名,健力宝亚运啦啦队选拔赛全国总冠军,先后受邀参加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表演;乒乓球荣获第十六届、十七届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甲组团体冠、亚军。这些都是我校丰富的体育文化资源,将其利用与发展对我校群众体育文化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1.3 对内发展现状

我校高水平优势项目均开有体育教学课程,利用优秀的教师资源培养全体学生对体育文化的兴趣和认知;在学生第二课堂中,学校开展有每年度的校内啦啦操比赛,从中选出一批爱好及优秀的学生,有机会进入校啦啦队学习和培训;在学生社团中,我校成立有乒乓球协会、跆拳道协会和空手道协会,吸引了大批兴趣爱好者加入;在大型校园活动中,啦啦操和跆拳道也参与其中,将其专业的表演呈现给全体师生;在校园承办跆拳道、啦啦操和乒乓球的全国或省、市的比赛中,吸引了许多师生的关注,等等。但这些都还远远不足,未能全面充分的利用,若借助这些优势将其壮大,必将我校群众体育文化建设推上一个新台阶。

2.2 互动和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我校高水平优势项目对校园群众体育文化建设的带动作用不足,未充分扮演好示范者和引领者的角色。高水平优势项目在对外运动竞赛中屡次获得突出成绩,但与校园群众体育文化互动这块却过于缺乏。校内运动竞赛举办过少,高水平优势项目仅有啦啦操在校园内举办每年度的啦啦操比赛,而乒乓球、跆拳道竞赛这块就相对缺乏;高水平优势项目在专业知识和技术传播方面不全面,仅开设有体育教学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通过传统教育教学让学生只能对其有初步认知,未将强大的物质资源合理利用和衔接,对于开展高水平优势项目运动员平日训练和运动竞赛的观摩活动太少,大多数学生对此都处于懵懂状态,并不懂得其内涵和意义;高水平优势项目在校内学生社团中建立有乒乓球协会、跆拳道协会和空手道协会,却还未建有啦啦操协会、健美操协会等学生组织,这说明我们对校园群众体育文化建设的意识还未完善,不要将其现有资源予以空置;高水平优势项目取得优异成绩后,未做及时和全面的宣传,普通学生对其了解甚少,不曾知晓运动员背后的艰辛和赛场中顽强拼搏、团结一致的精神,使得彼此间存在距离感;高水平优势项目作为我校最主要的校园群众体育文化建设的推动者,同时还需要一群强大的拥护者,才能把此元素迅速传播,带动发展。全体师生是主体,只有把主体有效整合,把资源最大化利用,才能实现校园群众体育文化快速发展。

2.3 存在不足的原因

群众体育论文篇4

一、群众体育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

(一)发展群众体育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建设群众体育事业的理论体系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群众体育事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实现体育强国梦想,实现小康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次,我们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国民体质发展,转变国民经济发展方式。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完善群众体育发展过程中的指标体系,努力实现建设体育强国的目标,我们应该把握住“十二五规划”期间的良好发展形势,推动群众体育事业的和谐、稳定、全面协调的发展。

(二)发展群众体育可以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群众体育是以人为本的体育,以增强提高全民族人民身心素质发展和生活质量为目的,以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快速、平稳的发展为目标。因此,为了促进社会政治、经济及人的全面发展,不仅仅要狠抓“奥运争光”的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还要狠抓及“全民健身条例”的群众体育,这样才能更好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群众体育有利于我国建设体育强国朝着科学决策方向前进

体育强国中群众体育得基础理论研究是实现建设体育强国目标的重要措施,是促进我国建设体育强国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保障我国建设体育强国朝着科学的决策前进的重要手段。

(四)发展群众体育进一步加深对体育功能的认识

随着体育事业德日益扩大,在国际化和全球化的进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群众体育的理论体系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前提,体育强国又作为我国整体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和平崛起的进程中应当肩负起国家和历史所赋予它的任务,因此研究我国建设体育强国中群众体育的基础理论,有利于加深对我国体育功能的认识。

(五)发展群众体育有助于提高全民族身心素|和综合素质

群众体育事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如果群众体育事业能够快速发展,那么人民逐渐增长的体育锻炼需求能够得到满足,最终使国民的体制得到提升,这对促进人们在社会的全面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的质量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人的身体及其体力,是人的德行、智力、才华的物质基础。因此,群众体育能全民族身心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发展。

(六)发展群众体育可以促进社会进步和体育产业的发展

体育产业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推进体育改革、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以来,各地按照《体育法》“体育工作坚持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为基础”的规定,积极倡导城乡居民开展身边的各色各样的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组织各级、各类、各方面不同项目的群众运动会,提供场地、器材、裁判和体育服务等工作;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主动参加体育的意识不断增强,因此,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多样性的体育消费需求日益增强,促使体育商品、运动服、体育杂志、体育健身服务行业等快速发展,社会各行各业兴办体育的积极性也得到提高。因此,群众体育的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和体育产业的发展。

二、群众体育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国民体质方面

深入开展全民健身宣传教育,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普及体育知识,开展体育常识讲座,引导和鼓励城乡居民长期不懈地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以此来提高全民科学健身素养,以此来促进国民体质、素质进一步提高,才能不断地提高体质健康水平和体育技能水平。

(二)体育政策方面

加快体育立法进程,修订完善体育基本法、单项体育法、体育竞赛法,进一步完善体育立法体系的建设,加强体育执法和体育执法监督。严格审查运动员的参赛资格、加大兴奋剂查处力度。当前要继续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同时不断完善举国体制。

(三)群众体育规模方面

组织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年龄段的体育活动方式,有针对性的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的需求。着力推动职工体育,大力推进残疾人体育,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重视发展老年人体育,积极发展少数民族体育,加快发展农村体育,大力发展城市社区体育。大力宣传推广科学健身方法,进一步壮大体育社会指导员队伍。

(四)群众体育经费支出与投入

群众体育的发展需要强有力的经费作为支撑,当前,我们不仅加大各级财政对群众体育事业投入,更应该全方位的争取社会团体对体育事业的经费支持,并且要进一步做好体育的发行和管理工作,加强对体育的公益金使用的监管力度。

(五)群众体育监测方面

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人们的身心健康不断提升,国民体质不断增强,最终构建和谐的小康社会,促进体育事业的协调发展,这是我国群众体育事业发展最终目标,也是我国建设体育强国必由之路。然而,在建设体育强国过程中,竞技体育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金牌数量就是好的证明。群众体育就显得相当滞后了,群众体育的发展需要其内部体育法制、体育场地设施、学校体育、组织网络建设、体育经费、体育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协调发展,最终促进国民体质的增强。

总之,要贯彻《全民健身条例》、《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重要体育政策法规相关精神,来促使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它将为我国群众体育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标准、技术支持及有力的研究基础,使我国群众工作规范化、有序化、科学化、健康化的发展,开展群众体育监测,还可以宣讲科学健身知识,传授科学健身方法,不断加强对群众体育发展状况、国民体质状况的研究监测和统计工作,进一步完善国民体质监测、体育锻炼标准、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等相关信息的制度。

【参考文献】

[1]刘文明,徐君伟,杨忠令.我国群众体育均衡发展的理论探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6.

[2]刘凯.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策略研究[J].才智,2014.

群众体育论文篇5

中共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一结束,学校党委就在第一时间召开党委常委会、党务专题会等及时学习传达中央精神。党委书记带领班子成员研读《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文件选编》《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重要论述摘编》等学习材料,切实提高思想认识。截至2013年11月,共发放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教材近800套,供校领导、二级单位领导等学习、研读。为了让全校干部群众迅速领会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精神,学校按照实施方案,不断创新学习形式。开设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网站,及时宣传中央有关精神,展示院校活动开展情况,交流学习心得体会,促进党员干部深刻领会党的群众路线的深刻内涵。同时通过微博、微信、电子屏等新媒体渠道为教育实践活动营造良好舆论氛围。2013年6月26日,宣传工作组启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参阅的编写工作,迄今已编写学习参阅70余期,汇编了中央精神、专家论述、兄弟高校做法等,有利于学校党员干部及时了解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相关情况。此外,紧紧围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以史为镜,教育引导党员干部重温党的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邀请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金一南少将作题为《中国梦:从民族救亡到民族复兴》专题报告,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切实提高党员干部自身的思想认识水平。

开展专题学习

学校将2013年暑期“院长书记专题研讨班”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围绕“改进作风促发展、凝心聚力创一流”这一主线,科学设置研讨内容和环节。邀请国家行政学院教务长陆林祥教授、上海市政协学习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柴俊勇教授等专家作专题辅导报告,安排校领导就如何坚持群众路线做好院长书记谈思考体会,要求每一位党员领导干部利用假期进行深入思考、深入学习和深入交流,为下一步对照检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做好准备,专题学习的安排充分体现了中央的要求和学校发展内在需求的高度一致。从校领导班子成员到机关院系负责人和普通党员干部群众,都通过专题学习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了更多的深入了解,切实增强了党员、干部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为确保教育实践活动抓紧抓好抓实,学校专门组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督导联络专题学习培训会,编制《督导联络工作手册》,学习传达中央督导组培训会议精神,明确校督导联络组工作职责、步骤及要点,就学校整体工作安排进行研究部署。

结合实际,强化讨论学习

学校将教育实践活动作为加快创建一流高校的重要契机,与学校当前正在深入推进的干部队伍建设、质量工程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和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等重要任务紧密结合,科学设计讨论专题,组织多种形式的互动式学习。校领导班子既是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者、推进者、监督者,更是活动的参与者,党委明确要求校党委领导,都要深入分管部门和联系单位,与二级单位班子一起进行学习交流,要边学习、边查找、边改进。通过学习讨论,深化了认识,提升了自觉,有效破除了个别党员干部存在的轻视思想、观望心理、敷衍态度和担心情绪。截至目前,这种讨论式专题学习已组织了30余场,为后续工作的深入开展打下坚实思想基础。

依托学科优势提升理论成果

群众体育论文篇6

不同社会阶层、群体的思想观念、思维习惯存在着特殊性和差异性。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采取分层推进、区别对待的原则,全面系统地推进实施。一是要增强党员干部的理论修养。要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学习教育培训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系统准确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党员干部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实践者;二是抓好青年学生的思想教育;三是要夯实人民群众的思想根基。

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创新形式手段,突出灵活性和实效性

使理论由书斋走向大众,关键是要找到符合大众实际的有效形式和手段,立足实际、大胆创新,采取全方位、多角度、广覆盖的宣传教育方式和手段,切实提高理论工作的覆盖面和渗透力。一是探索理论宣传、理论教育新途径新方式。要发挥新闻媒体的优势,开设理论宣传、政策解读、时政评论、成就展示等专栏专题,引导舆论、凝聚共识,增强理论教育的说服力。二是开展各种活动增强理论宣传的吸引力。要通过特色鲜明的主题活动,宣传党的理论。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教育融入到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特色文化活动、社会管理工作中,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过程中受启发、受教育三是运用现代科技丰富理论传播的手段。要借助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搭建理论传播平台,努力占领网络舆论阵地,把握话语权,赢得主动权,积极做好正面的宣传教育。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注重以人为本,突出群众性和参与性

群众体育论文篇7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学校非常重视活动的开展,遵照区教育局的文件要求,我校及时召开了全体党员干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会上卓新胜校长对开展“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大讨论活动进行了部署,并深刻阐述了开展此次活动的重要意义,并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为了谁”一切为了群众、真心服务群众,引导动员群众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奋斗 ;“依靠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群众的伟大实践作为工作的动力源泉;“我是谁”视群众为亲人、把群众当主人,始终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坚持一切为了群众,贴近群众,向群众学、一切依靠群众,引导群众,带群众学、一切引导群众,惠及群众,为群众学,在抓好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自身学习的同时,引导党员干部立足实际,为群众多做好事、多办实事、多解难事,使全体党员“学”起来,群众“跟”上来的良好局面。要求全体党员干部要坚持走群众路线,要向群众学,要向书本学,也要向基层学,把党的课堂建立在基层中、设立在一线上、延伸到群众中,促进全体党员干部为群众排忧解难能力的提升,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确保完成活动的目标要求。

二、精心组织,深入学习

群众体育论文篇8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特点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为所研究的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1.2.2 逻辑分析法

通过逻辑分析法,解读群众体育发展的现状,了解分析群众体育发展特点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群众体育的性质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群众体育是纯“福利性”事业。而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原有的群众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营模式已不能适应体制转轨和群众体育发展的需要,群众体育应走产业化、社会化的道路。群众体育产业化就是将群众体育中可以划分为产业的部分实行企业化运营,体现了群众体育的营利性。另一方面,将群众体育中不能划分为产业的部分仍由政府统一管理,各种体育基础设施免费供人们使用。所以,群众体育兼有营利性和社会公益性的双重性质。

2.2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特点分析

2.2.1 从纵向上看我国群众体育表现出不断进步的特点

2.2.1.1锻炼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

在改革开放,全球一体化背景下,有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和提高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的锻炼、健身健美和端正体型体态的锻炼、娱乐性锻炼、康复性体育锻炼、利用自然的体育锻炼[6]。而群众性的体育锻炼方法,从以徒手项目为主的传统健身方式发展到与西方流行的有氧锻炼相结合,形成了锻炼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的锻炼模式。

2.2.1.2参加消费性锻炼的人数明显增多,群众体育产业蓬勃发展

近年来,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和余闲时间结构的改变,人们在闲暇时间内,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愈加增强。运动健身已成为体育消费市场的热点。“花钱买健康”的观点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近几年体育俱乐部的蓬勃发展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2.2.1.3农村乡镇,特别是富裕地区的乡镇,群众体育发展迅速

在农村,各地的“农村文化中心”、“文化站”和“青年之家”,都把体育活动作为重要内容,自1986 年到1998年以来,已有30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70 %的地市、50 %的县、40 %的乡镇都成立了农民体育协会。特别是近几年,由于国家经济政策向落后农村倾斜,农村群众体育发展更加迅速。

2.2.2 从横向上看我国群众体育表现出一些不足

2.2.2.1体育锻炼的场馆设施供应不足,体育锻炼的组织率较低

2001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调查结果显示:“没有体育设施在城乡居民中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中已由1996年的第4位上升到2000年的第2位。”“场地拥挤,得不到保证”在群众体育活动所面临主要困难的所有7个选项中列第2位。我国群众体育锻炼多数在公园等非体育场所练习,少数是单独或结伴锻炼,即便是集体练习,也是松散管理,来去自由。

2.2.2.2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相互隔裂

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三者相互融合,互为促进,是加快体育运动发展的必然要求。群众体育作为竞技体育的基础,对其也是一种稳定的支持。而目前我国群众进行体育锻炼时,缺少场地与设施,而且,竞技场馆与学校体育场馆很少对外开放。这种互相封闭、相互割裂的体制与现代社会体育的发展很不相称。各自发展的态势也趋于明显。

2.2.2.3群众体育锻炼的指导力量薄弱,健身的科学性不强

加强对群众体育的科学指导,是体育的根本任务之一。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对推动社会体育发展有重大意义。目前,社会指导员约10万人,按人口平均每1. 2万多人才有1个指导员,锻炼的科学指导能力仍然较弱。

2.2.2.4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群众体育活动落后

我国尚属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西部落后地区甚至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群众还无法意识到体育锻炼对自身健康的重大意义。致使其体育健身意识淡薄。因此,经济落后的农村,体育的发展速度更加较慢。

3 结论和建议

3.1 结论

3.1.1 群众体育意识不强,虽然体育人口比例在不断地增加,但青少年体育人口不断减少,老年体育人口不断增加。由此可见,体育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

3.1.2 体育产业蓬勃发展,体育旅游方兴未艾,农村乡镇相对富裕的地方,群众体育发展也很迅速,但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群众体育的发展仍然缓慢。

3.1.3 群众体育场地设施正在扩建中,但大多数地区场馆问题仍得不到解决。而且,体育锻炼的组织率较低,且缺少专业的指导人员。

3.1.4 社区体育和群众俱乐部发展很迅速,但相比于其他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

3.2 建议

3.2.1 增加政府对群众体育的财政投入

由于市场经济主体的趋利性和群众体育的公共性,必然导致发展群众体育的重担落在政府的肩膀上。同时,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需求多样化和层次性不断提高,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对群众体育的经济投入以满足群众体育需求,推动群众体育的发展。

3.2.2 转变体育科研的视角和方向

群众体育研究不仅涉及体育社会科学,还与体育自然科学密切相关,从以往的文献中可以看出,群众体育的理论研究多偏重于对群众体育的现状分析研究。所以,在对群众体育现状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同时,还应加大群众体育的应用性研究。

3.2.3 科学指导,规范运作,在深化群众体育改革创新上出精品

面对群众对体育的需求愈加科学化的趋势,提高体育的科学化水平已急不可待。通过国民体质监测和开展科学研究等方式,加强健身指导,为群众提供科学的健身指导方案。使其能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职业状况,选择适当的体育锻炼项目,开展增强群众体质的保健、康复及咨询服务。根据城乡差异,科学安排不同的健身指导方法。

参考文献:

[1]周西宽.体验基本理论教程[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群众体育论文篇9

群众体育政策以社会群众体育生活中的政策领域,即现实的群众体育政策实践、政策系统及政策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它的基本目标是端正群众体育发展方向,改善群众体育决策系统,提高群众体育政策制定质量,从而实现群众体育的政策目标,故其具有社会性(公共性)、双重性、实践性、多样性等特点。

1 群众体育政策的内涵

群众体育政策作为体育政策的一部分,可以作如下定义:群众体育政策是政府为处理社会群众体育事务而制定的行为准则,其本质体现了政府对全社会群众体育利益所作的权威性分配。群众体育政策是国家政权机构及政府体育部门,为了解决和处理社会群众体育问题,维护社会群众体育利益,实现社会群众体育目标,所制定的关于群众体育活动的一系列的原则、方法、策略、措施和办法的总称。群众体育政策以社会群众体育生活中的政策领域,即现实的群众体育政策实践、政策系统及政策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它的基本目标是端正群众体育发展方向,改善群众体育决策系统,提高群众体育政策制定质量,从而实现群众体育的政策目标。

2 群众体育政策的基本内容

2.1职工体育政策

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要加强职工体育工作,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文明的职工体育健身活动。

50年来,全国职工体育由各级企业体协形成的一套管理模式,成为贯彻落实《体育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推进职工体育事业持续发展的有效管理办法,是我国职工体育方针、政策、法规和工作方法的延伸及补充。

2.2城市社区体育政策

积极发展社区体育。街道办事处要加强对体育工作的组织,发挥居民委员会和基层体育组织的作用,做好社区体育工作。体育行政部门要给予支持和指导。

社区是城镇居民的主要聚居地,是他们进行文化、娱乐、体育等活动的主要场所。城市体育要依托社区,积极建设和开辟更多面向广大群众、便于居民参与的公益性体育场所,充分利用社区各类体育活动中心、健身站点,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2.3农村体育政策

提高农民的体质与健康水平是农村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和各级农民体育协会的作用,并与文化站协同配合,做好农村体育工作。继续开展评选全国体育先进县活动,推动农村体育的发展。

群众体育的工作难点在农村,如何实现农村体育的发展需要政府做出超前意识的正确决策。领导体育意识的增强和普遍重视体育工作以及广大人民群众自身的体育健身意识的增强,是农村体育发展的关键。健全的组织网络建设是开展农村体育发展的保证。体育经费的投入,是体育工作活动得到落实的保障。目前,农村体育的体育骨干主要是来自镇文化站、镇体育干部、乡镇企业的领导、职工、学校的体育教师和各级体育部门培训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但今后还应该继续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力度。

2.4少数民族体育政策

积极发展少数民族体育,在民族地区广泛开展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主的体育健身活动。建立健全各级少数民族体育协会,培养少数民族体育人才。

少数民族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为群众体育提供了极具特色的发展条件。少数民族的体育要体现全民健身的创新、特色和多元化,增强全民健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要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资源特点和区位优势。

2.5残疾人体育政策

广泛开展残疾人体育健身活动,提高残疾人的身体素质和平等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丰富残疾人体育健身方法,培养体育骨干,提高残疾人体育运动水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对保障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的规定如下:国家和社会鼓励、帮助残疾人参加各种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努力满足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国家和社会采取措施,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组织和扶持残疾人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举办特殊艺术演出和特殊体育运动会,参加重大国际性比赛和交流。

2.6妇女和老年体育政策

重视妇女和老年人的体质与健康问题,积极支持他们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加强对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的科学指导。我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非常重视关心老年体育工作。

妇女是社会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个领域的作用正日益加强。因此,增强广大妇女体质,积极动员广大妇女参与健身体育话动,不仅对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促进中国体育事业的腾飞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

2.7军队体育政策

实施《军人体育锻炼标准》,进一步发展部队体育,增强体质,提高部队战斗力。培养部队体育骨干。军队体育以连队为重点。国家体育总局将继续使用体育公益金支持部队开展体育健身活动。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2002年7月中共中央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的精神,2002年12月,四总部制定下发了《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军队体育工作的意见》([2002]政联字第6号文件),明确了新时期军队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奋斗目标。2004年,总参谋部颁发试行新的《军人体能标准》,进一步规范了军队体能训练内容、方法和标准。

2.8知识分子体育政策

积极为知识分子创造体育健身条件,倡导和推广适合其工作特点的体育健身方法,重视对中高级知识分子进行健康检查和体质测定工作。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人才竞争的世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民族素质。而知识分子的素质无疑在整个国民素质中是最重要的。但在现代社会,知识分子普遍感到工作生活压力大。这样就对知识分子的心理和身体素质的完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体育不但能够实现人类的自我超越,还能够提高人类的心理健康水平,经常参与体育运动,能够减轻心理挫折,调整不良情绪,提高人们的体力、体能、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3 群众体育政策的特点

3.1群众体育政策的社会性(公众性)

在我国,制定群众体育政策的国家政权机关代表了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它所制定和实施的群众体育政策,必然要为满足大多数人民体育健身和体育生活的需求服务。因此,群众体育政策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必须反映和关注社会公众的体育利益。

我国的群众体育管理体制改革要以社会化为突破口,实现行政型向社会型、福利型向消费型、场馆事业型向经营型、政府办向社会办的转变,逐步使群体工作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建立覆盖面广、包容量大的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积极依靠社会力量支持全民健身活动,建设公共体育设施和兴办经营性体育场所。

3.2群众体育政策的双重性

长期以来,群众体育在我国一直被视为纯粹的社会公益事业。学术界对群众体育解读的理论视角主要是生理学和社会学,然而,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和经济体制的转轨,群众体育的生存环境和运作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因此有必要引入新的研究视角。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的鲍明晓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群众体育是公益还是私益的问题。

公共部门经济学认为,一项活动属于公益还是私益关键看其产出的是公共产品还是私人产品。如果产出的是公共产品就是公益活动,相应地提供这类产品的部门就应该是政府;如果产出的是私人产品就是私益活动,相应地提供这类产品的部门就应该是企业。从实践看,当下我国群众体育主体上是私益性活动而不是公益性活动。如果说群众体育是公益性活动那也是特指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那一小部分。

长期以来,我国群众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沿袭计划经济下的管理模式,坚持认为群众体育是单纯的公益事业,但当今的中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的历史定位和实力定位决定了这一时期的群众体育在现实性上只能是以个人自主消费为主体的私益性活动。

3.3群众体育政策的实践性

群众体育政策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实践,我国群众体育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而且富有中国特色的组织制度和活动方式。近十余年来,在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践过程中,提出了“三边工程”(建市民身边的场地、设市民身边的组织、搞市民身边的活动)。

我国的城镇社区健身活动基本形成了“家庭健身活动、各晨晚练点健身活动、社区单位体育赛事、社区体育单项赛事、社区大型综合赛事“五位一体的健身活动格局。”一些社区体育俱乐部不仅为周围的居民提供健身场所和健身服务,还以其良好的体育设施、低廉的价格吸引了其他社区的群众前来健身,社区体育俱乐部真正成为了群众“身边的组织”。

参考文献:

[1]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5

[2]国家体委政策法规司组织编写.体育法规知识讲座[m].人民体育出版社.

[3]胡宁生.现代公共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全国体育法制建设研讨会版社,2000.

[4]刘伯龙,竺乾威.当代中国公共政策[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5]张厚福,罗嘉司.体育法学概要[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群众体育论文篇10

2013年7月10日《大连日报》在一版开设“深入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栏,并在“开栏的话”中说道,“我们寄望通过我们的报道,汇聚推动教育实践活动的正能量,为全市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开设专栏当天,就报道了《市委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全体人员会议召开》《大连超前谋划———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先行预热》等新闻。接着,动态多、密集型、重量级的关于“深入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新闻报道,不断见于报端。如2013年7月12日一版头条通栏标题刊发《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取得显著成效汇聚推动大连科学发展的正能量》,同时在一版发表社论:《牢牢把握党的生命线确保实效取信于民》,其中强调:深入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既要完成“规定动作”,也要创新“自选动作”,体现教育实践活动的“大连特色”。一方面,要深入开展机关转作风“四服务一提高”主题实践活动。就是认真履行职责,立足岗位服务;走进基层群众,主动上门服务;转变机关职能,优化公共服务;深化政务公开,推进阳光服务;切实加强实践锻炼,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另一方面,要深入开展市级和市管党员领导干部蹲点调研活动。就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在集中教育期间,沉到基层,走进农村、社区和基层单位开展蹲点调研,实现零距离沟通,做到面对面接触,开展心贴心交流,了解民生,解决具体问题,指导工作。

2.用专题系列聚焦

为了宣传报道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大连日报》注重以专题形式聚焦这一主题实践活动的热点问题。如推出“深入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系列报道。既有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的工作经验报道,又有理论观点的宣传报道。2013年7月24日《大连日报》推出的《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一文,有理有据、深入浅出地讲出了“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因为它强调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关系党的性质、宗旨的根本问题”;“是因为它强调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体现了党领导人民的根本方法”;“还在于它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基础和保证”;“群众路线的思想观点和工作方法,始终是党正确对待人民群众的根本方针,是使党同最广大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是在一切工作中克故制胜的传家宝”。

3.以多种形式做好

为了宣传报道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大连日报》采取多种形式做好做强。不仅有会议报道、工作报道,而且有取得成效成果报道;不仅有文字、图片报道,而且有网络、互动报道;不仅有热点、焦点的问题报道,而且有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的成果报道等。如2014年1月29日《大连日报》A2版,《抓整改落实下猛药出重拳———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建章立制环节综述之二》,报道了“市发改委:切实推进改革创新”、“市财政局:提升财政服务效能”、“市建委:搭建‘三大系统’提高建设市场管理水平”、“市行政服务中心:全力提升行政服务水平”、“市纪委:重拳解决农民身边的腐败问题”等。及时推出大量的不同类型的不同行业的先进典型,促进了深入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声有色地开展。如2014年3月31日《大连日报》一版刊出《“公平正义、执法为民是我的最高追求”———全国“人民满意公务员”郭有利先进事迹系列报道之一》,并配发了编者按,其中讲道:“作为模范践行党的群众路线重大典型,郭有利的精神与事迹就是一面‘镜子’。在我市目前正深入开展的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每个党员、干部都应该用郭有利这面‘镜子’经常照照自己,扬长补短,坚定理想信念,切实转变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增加法治意识,提高工作能力。在持之以恒的学习实践中,勤政为民,忠于职守,俭朴清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

二、强势报道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

活动从2013年7月10日主题活动开展,至去年10月8日收官,《大连日报》仅在开设的“深入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栏上,就刊发稿件438篇,88万余字,数量多,质量高,有声有色地筑起了宣传舆论阵地。

1.评论引导

评论既可体现一张报纸的质量,更能体现一张报纸的正确导向;既是报纸的灵魂和旗帜,更是报纸指导性的最直接、最具体的体现。《大连日报》十分注重发挥评论引导作用,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一开始,就及时推出了系列评论。如2013年7月15日一版刊发《依靠人民书写城市新的光荣与梦想———一论扎实开展全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接着,7月17日一版刊发《创新“自选动作”体现“大连特色”———二论扎实开展全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其中讲道:“做好‘自选动作’,必须结合大连实际,体现‘大连特色’,使‘自选动作’有特色、有亮点、有赞声。要结合今年年初在全市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中开展的作风建设年活动,深入开展机关转作风‘四服务一提高’主题实践活动———认真履行职责,立足岗位服务;走进基层群众,主动上门服务;转变机关职能,优化公共服务;深化政务公开,推进阳光服务;切实加强实践锻炼,提高群众工作能力。“”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领导干部要走进农村、社区和单位,与百姓实现零距离沟通,做到面对面接触,开展心贴心交流,了解民间疾苦,倾听百姓所愿,解决具体问题,指导面上工作,提高“自选动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7月19日一版刊发《坚持把活动总要求贯彻始终———三论扎实开展全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把开展活动的“总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体现在自己的言行之中。7月22日一版《坚持把解决突出问题贯穿始终———四论扎实开展全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强调限制形式主义之风,重在务实;狠刹享乐主义之风,重在奋斗;狠刹奢靡之风,重在清廉。7月24日一版刊发《拿出整风精神清洗思想和行为上的灰尘———五论扎实开展全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指出了“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关键在于党员干部能不能深刻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能不能动真碰硬揭短亮丑,能不能深挖根源触及灵魂,切实把整风精神贯穿到教育实践活动全过程。”7月26日一版刊发《领导干部必须立好标杆带好头———六论扎实开展全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强调领导干部要带头坚持理想信念,坚持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7月29日一版刊发《敞开大门把群众请进来———七论扎实开展全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明确指出开门搞活动,要听取群众评议,要向群众问计,要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从2013年7月10日开始为“深入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设专栏,到7月底,仅20天时间,在一版连发7篇评论,质量之高、力度之大、影响之广、效果之佳,不言而喻。

2.观点解读

为了搞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一主题宣传报道,《大连日报》十分注重理论宣传、观点解读,利用《大连日报》“观点”版,不断推出专家学者的理论解答、观点解读等文章。如2013年7月15日《大连日报》“观点”版上,“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十报告新思想解读”专栏,刊登《在继承和创新中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一文,论述了“十报告把纯洁性建设首次上升到党的建设主线的高度,是党建理论的重大创新;纯洁性是先进性和执政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先进性是执政能力的灵魂和保证,执政能力是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目的和任务”。《大连日报》“观点”版上,还有“深入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系列学习体会文章。如2013年8月1日《大连日报》“观点”版上《党的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和历史经验》一文,既讲了党的群众路线具有优良传统,又讲了党坚持群众路线取得了丰富的历史经验等,接着,8月6日刊登《科学把握党的十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新要求》,8月8日刊登《深刻认识新形势下聚焦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8月13日刊登《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时代要求和重大意义》,8月14日刊登《坚持唯物史观践行群众路线》,8月20日刊登《党的群众路线的科学内涵及历史地位》,8月21日刊登《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夯实执政为民基础》,8月27日刊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8月28日刊登《坚持科学发展观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等。也是在一个月之内,就能以高质量的连续不断的专家学者解读理论观点,指导深入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不仅凸现出党报强势宣传报道这一主题实践活动的力度,而且彰显出党报发挥党的“喉舌”和传播作用的深度、高度及广度。

3.深度报道

《大连日报》不仅以动态新闻的形式,及时跟进全市的深入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而且更注重对这一主题实践活动进行深度报道。如2013年8月28日《大连日报》在一版的《融入群众接地气真心实意解民忧》一文中,对大连市党员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蹲点调研进行深度报道:“零距离融入群众”、“沉下去摸透实情”“、面对面征求意见”“、实打实解决问题”、“净化心灵受教育”。2013年9月9日《大连日报》在一版的《对百姓的牢骚竖起耳朵耐心听把百姓的关切开动脑筋认真办“六步法”让民意诉求通过“彩虹桥”坐上“直通车”》一文中,深度报道了“联系群众:民意诉求坐上‘直通车’”、“服务群众:群众由‘发牢骚’变赞扬”、“长效机制:解决难题形成‘六步法’”。《大连日报》在“编者按”中说道“:发源于甘井子区红旗街道彩虹社区的民主议事‘六步法’,2012年被市委在全市推广后,受到广大群众普遍欢迎,成为我市创新社会管理和联系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多次受到中组部、省委组织部的肯定。自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我市进一步在各社区推广‘六步法’,力求形成大连开展群众工作的品牌。”群众路线呼唤更多畅通民意的“彩虹桥”,需要各级政府更“用心”一些,注重体察民情关怀、倾听民声关注、解决民生关切。《大连日报》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诸多的深度报道,问题挖得深,成效写得实,既有全局性,又有思辨性,因而可读性强、影响力大。

三、不断彰显新闻的桥梁与纽带作用

党的群众路线是思想“活的灵魂”,在新的历史时期,群众路线再次焕发出新的活力,并被提升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必要条件。《大连日报》立足于这一新的历史背景,使群众路线始终蕴含于常态化的新闻工作中,用新闻的特殊力量,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彰显春风化雨的功效。

1.在体现主题实践活动的“深入、扎实”上下功夫

《大连日报》积极发挥地方党报的担当责任,积极在求深入求扎实上下功夫。如2014年3月11日在《大连日报》“观点”版上,刊发《创新工作方法坚持好贯彻好党的群众路线》一文,通过“增强创新群众工作方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创新群众工作方法中更好地转变作风”、“创新群众工作方法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等,推进主题实践活动的深入。2014年4月28日在《大连日报》“要闻”版上,刊发《深学细照笃行———全市学习贯彻“三严三实”要求和焦裕禄精神综述》文章,通过“深学深思,以先辈先进精神为镜锤炼党性作风”、“细查细照,争做焦裕禄式好党员好干部”、“笃行笃改,作风建设的脚步永不停止”等,报道了全市主题实践活动扎实有效开展,同时做好主题实践活动的跟进报道。2014年5月22日《大连日报》刊登《同频共振解民忧上下联动惠民生为扎实推进全市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边学边改、边查边改、立行立改,大连市委综合各基层单位征求意见情况,积极顺应民心民意,研究决定了6个上下联动、集中解决的突出问题》一文,“一是关于智能交通诱导系统建设和停车难问题”,“二是关于部分市政界内无灯路、道路维修及危险挡土墙治理问题”,“三是关于社会养老问题”,“四是关于建立清欠农民工工资长效机制问题”,“五是关于为社区工作减负问题”,“六是关于基层党群活动阵地和办公服务设施建设问题”。让广大群众看到问题和困难的解决,看到经济发展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2.在体现带领群众致富上看发展

在深入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大连日报》注重报道党员干部带领广大群众致富奔小康、享受改革红利、实现“中国梦”的发展变化。2014年2月24日《大连日报》刊登了《她的一颗深情心紧贴群众脉搏———中山区桃源街道长利社区党总支书记张丽萍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二三事(一)》,接着2月25日《大连日报》刊登之二《她是凝聚民心的“优质磁”》,2月26日又刊登之三《她是失业居民的引路人》,系列报道了张丽萍视居民为亲人,感情上融入居民,生活上服务居民,竭尽全力为居民办实事、解难题;她关爱贫困家庭,扶助特殊群体,创建服务群众工作法,畅通民意沟通平台……她的先进事迹,充分展示新时期基层党员干部对群众路线的执着坚守和服务群众的无私情怀,为我们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树立了典范。3月2日《大连日报》,又报道了《中山区8个街道51个社区推广张丽萍工作法“三种精神”树立党员干部学标杆》;5月4日《大连日报》,又以《学习张丽萍榜样履诺为人民服务》为题,报道了中山区广大党员学习身边典型的实践活动;5月15日《大连日报》刊登了《领头雁没钻钱眼里众乡亲腰包鼓起来———记全国劳动模范、山海丰村党总支书记于泽文》一文,报道于泽文“带着群众干,让乡亲们腰包鼓起来”“、围着群众转,让乡亲们生活好起来”。

群众体育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08-0040-04

Mechanisms of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pontaneous community mass sports organiz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nergetics

LIU Jian-zhong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ianyang 621010,China)

Abstract: Spontaneous community mass sports organizations are the major carrier of mass sports and fitness activities in China. By employing the synergetic theory, the author expatiated on the mechanisms of the 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driving of spontaneous community mass sports organizations in such aspects as the formation conditions, internal system elements and sequential parameters of self organizations, thus providingtheoretical support and criteria for probing into the development patterns and running characteristics of spontaneous community mass sports organizations. Via his study the author drew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their formation is a process of discrete sports population going from a disorderly self organization to an orderly self organization; their development needs to be synergized with such system elements as sports legislations and policies, playgrounds and facilities, as well as sports guidance; traditional community sports and community sports localization are the driving mechanism for spontaneous mass sports organization.

Key words: mass sports;synergetics;spontaneous community mass sports organization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群众体育发展迅速。非正式的体育活动群体在我国群众体育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大多数群众体育健身的组织保障,是老百姓身边的真正的体育健身组织[1]。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1998年的研究结果显示,各类群众体育活动点中由锻炼者自发形成的占总数的57.5%[2];徐坚[3]报导城市社区自发性体育组织占各类社区体育组织的76.5%;另外,国家体育总局于2001年再次进行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的城乡居民体育活动点有一半以上为锻炼者自发组成,占总数的60.3%,其它依次为:居委会帮助组成的占总数13. 8%,各类体育协会帮助组成的占6.6%,体育行政部门帮助组成的占6.3%,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帮助组成的占4.6%,民办公助的占4.6%,各级工会组织的占2.6%。活动点的管理主要由锻炼者自主管理,占总数的63.8%[4]。由此可见,现阶段,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是我国群众体育健身活动的主要载体。本文试图从协同学的理论视野来研究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形成和发展机制,为研究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成长的规律和运作特点提供理论支撑,同时也可以为其它体育组织的发展提供参考。

1协同学理论与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

1.1协同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德国著名物理学家哈肯于1973年首次提出了协同的概念,经过几年的努力,在1977年写出《协同学导论》正式创立了协同学。协同学以突变论、信息论、控制论等一些现代科学理论的新成果为基础,同时采用了统计学和动力学考查相结合的方法,在汲取了耗散结构理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各种开放性系统(物理、化学、生物、社会)内部各子系统通过相互间的协同和相干效应,从无规则混乱状态到宏观有序状态演进的共同规律[5]。协同学认为,在社会系统中自组织的产生和演化都是由竞争和协同共同决定的,一个系统从无序向有序转化的关键在于组成该系统的各子系统在一定条件下,通过非线性的相互作用能否产生相干效应和协同作用,并通过这种作用使系统远离平衡态,产生出结构和功能上的有序,这种协同运动意味着系统的新的有序态的出现,在宏观上表现出系统的自组织演化现象[6]。

协同学研究的对象同耗散结构一样,也是自组织现象。所以,协同学对自组织机制的揭示主要体现在:系统具有开放性是自组织形成的外部条件,系统的开放性可以保证系统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从而使得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保持协调;系统中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协同是自组织形成的基础,从而使得整个系统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空间、时间或时空的自组织结构;系统内各个序参量之间的协同效应是自组织产生的直接根源,序参量是描述系统有序程度的量,序参量来源于子系统间的协调合作,同时又起着支配子系统行为的作用。所以,序参量间的协同效应决定了整个系统有序结构的形成[7]。

1.2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概念与特征

1)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界定。

社会学认为,组织是互动的个人或团体为实现一定的目标,集中一定的资源,依据一定的职权关系,通过一定的结构所形成的具有明确界线的实体[8]。根据组织有无正式结构,可将组织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没有明确的规定和阐明,成员之间的交往比较自由,只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的,叫非正式组织[9]。非正式组织往往具有以下特性:形成的自发性、目的的隐蔽性、规范的非正式性、角色承担者的不稳定性等[10]。体育组织是为满足体育需求而聚合在一起的社会群体,按照体育组织的性质,可将其划分为正式体育组织和非正式体育组织两类,非正式体育组织的组织化水平较低,目标广泛而不明确,主要靠情感、道德等手段进行控制[11]。根据以上分析,可以认为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在整个社会组织体系中,其性质为非正式体育组织。在文献查阅中发现目前与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表述较为接近的概念有社区非正式体育群体、社区自发性体育群体、社区自发性体育社团、群众体育活动点、社区自发性体育组织、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等。在专家意见咨询的基础上,本文认为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是指在社区范围内,由具有共同体育兴趣、爱好的社区居民自发形成的,并自主管理的非正式的群众体育活动组织。

2)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基本特征。

当前我国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主要表现出如下特征:从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形成纽带上看,是以共同的体育爱好为基础自发建立起来;从社区组织成员的结构上看,中老年人群、退休下岗人群是其主要的成员,其中女性居多;从活动的组织上看,都有核心人物,依靠自身的号召力、奉献精神、责任感、社交能力在群体中树立威信,起着指挥、榜样、核心的作用;从群体控制方式上看,依赖于大家约定俗成的习惯及浓厚的感情来维系;从活动内容上看,民族传统体育、舞蹈是主要的健身手段;从活动场地的使用上看,公园、广场等社区公共场所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场地保障;从活动时间上看,主要利用非工作时间,如早晨、傍晚或晚上时间,周末或双休日进行锻炼,活动时间、地点相对固定。

2协同学理论视野下的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形成和发展机制

2.1离散状态的体育人口从无序向有序的自组织过程

根据自组织理论,可以认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形成必须具备如下条件:应当处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与外界环境之间必须进行持续的信息等的交流;在与外界的信息等的交流中,存在反馈机制、非线性作用和涨落等[12]。依据以上分析,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余暇时间的增多,体育的强身健体、充实生活、加强交往等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同,城镇社区公共设施建设的不断增强与改善的情况下,社区居民在不受任何外部力量强行驱使的情况下自愿、自发形成。但是,不受外部力量的强行驱使,并不包括不与外部环境进行必要的互动,如对国家、地方相关政策法规的了解、与场地设施主管部门的协调、个体的健身活动与其它活动间的协调、与其他组织和部门间的互动、体育知识技能信息的学习与交流等。同时,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形成也是系统与环境间非平衡态的结果,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形成初期,结构松散或无序,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在具有一定体育特长、号召力和奉献精神的核心成员的组织下,成员之间、成员与组织之间逐渐形成不成文的潜规则,大家都自觉遵守;一段时间的体育锻炼实践后,通过“大涨大落”变革形成新的规则,使得整个系统不断向有序状态发展,形成固定模式,成为稳定的新系统。可见,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形成是处于离散状态的潜在体育人口和体育人口,在核心成员组织下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自组织过程。

2.2法规政策、场地设施、体育指导等系统要素的协同效应

协同学的核心思想就是协同导致有序,有序是协同的产物。所谓有序无序,就是指有无整体的协同运动,而形成整体协同运动的重要条件就是系统内子系统间的有机联系和积极配合。子系统的复杂运动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子系统独立的杂乱运动,另一类是有序的彼此互相关联的运动,这两类运动构成了整个系统的宏观相变运动。当独立运动占主导地位时,系统处于整体的无序状态;当子系统之间形成协同时,系统的关联运动就占主导地位,系统就呈现出一定的有序结构。由此可知,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内部各要素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是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成长壮大的基础。

《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指出:我国城乡居民体育活动主要场所依然是公园、街头巷尾、江河湖畔等非正规体育场所,占总数的71.2%,能利用单位、学校、社区所拥有的体育设施的只占28.8%。我国城乡居民体育活动点中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情况在调查的348个活动点中,有151个活动点有社会体育指导员,占43.4%。调查表明,我国城乡居民对今后群体工作的要求和愿望依次为:要求建立配套的体育场所,占26.8%;加大对体育知识的宣传力度,占16.9%;希望能有专人指导体育锻炼,占16.3%;希望建立健全群体的法规政策,占15.2%;希望进一步开放体育场馆,占13.8%[2]。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内部相关要素的相互作用既可以产生协同效应,形成良性循环,使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健康、持续发展;也可能产生消极效应,互相牵制,形成恶性循环,甚至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解体。因此,在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发展过程中,法规政策、场地设施、体育指导等系统要素产生协同效应,才会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这个自组织系统才会有良性发展。

2.3社区传统性体育和社区体育本土化

哈肯具体分析了系统中不同状态变量的变化过程情况,发现在系统走向临界状态或接近临界点时,系统的稳定性已经被破坏,这时,系统变量可分为两类:绝大多数参量仅在短时间起作用,它们的临界阻尼大、衰减快,对系统的演化过程、临界特征和发展前途不起明显作用,这类参量称为“快驰豫”参量。另一类参量随时间变化很慢,到新的驰豫时间很长,这类参量只有一个或者少数几个,它们出现临界无阻尼现象,在演化过程中从始至终都起作用,并且得到多数子系统的响应,起着支配子系统行为的主导作用,所以系统化的速度和过程都由它决定,这就是“慢驰豫”参量,也称为序参量[13]。

同一个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中,其成员虽然来源广泛,但是具有共同的体育兴趣、爱好,共同的体育价值取向。体育项目是将群众聚集到一起形成组织的纽带,在活动中,他们一起练习相同的体育项目,如太极拳、气功、木兰扇、、垂钓、腰鼓、秧歌等土生土长、简便易行,群众喜闻乐见的融健身、娱乐为一体,具有本地地缘特点的社区传统体育项目,或为了便于大家练习将一些项目的技术和规则进行改编简化,使其社区本土化,如一些球类、交谊舞、健身操、街舞、迪斯科等,组织成员在活动中锻炼了身体,愉悦了心情,不仅提高了自己某一方面的运动技能,而且扩大了交际范围,在组织中寻找到交流、沟通的环境,获得了一定的归属感和成功感。所以,社区传统性体育和社区体育本土化是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序参量,它们始终是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发展的动力,主宰着整个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成长的进程和方向。那些生长于本土、具有地缘关系与民俗文化传统相适应的体育活动方式构成为社区传统性体育。社区体育本土化指的就是成功的体育工作经验进入社区体育文化区域,与原有的体育方式、方法相配合,共同支持人们开展社区体育的过程。社区体育本土化对外来者来说是文化适应的过程,对“本土”来说则是文化的选择、融合与接受的过程[14]。社区体育本土化的关键在于外来的体育方式或方法进入某一文化区域后,因“本土化”对象的身心特点、地方特色、条件差异所发生的相应变化。如果在体育项目的选择、组织活动的运行方式与方法上进行全盘的照搬和照办,就会使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活动失去生机,阻碍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发展。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当前,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是我国群众体育健身活动的主要载体。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形成、发展过程有其内在必然规律性。

2)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不隶属于某个单位或团体,不受外力驱使,是开放的系统,其成员具有相同的体育兴趣、爱好和需求,它的形成是处于离散状态的潜在体育人口和体育人口在核心成员组织下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自组织过程。

3)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发展需要遵循相关的法规政策并有法规政策的支持,需要活动场地做物质保障,需要一定的体育指导,缺少其一都会导致组织的无序。法规政策、场地设施、体育指导等系统要素产生协同效应是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良性发展机制。

4)竞技性强、技术复杂、过于规范化的体育活动,都不宜在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中开展,社区传统性体育和社区体育本土化是发展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动力机制。

3.2建议

1)积极开展和加强以体育与健康为主旋律的群众休闲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社区体育文化氛围,提高社区居民对体育的认识,增加居民中的体育人口率,让参与体育活动成为他们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促进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形成和壮大。

2)政府积极给予政策支持与引导,促进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发展。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是非赢利性的,具有自发性和志愿性,面向所有居民,为包括不同类别的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在内的普通民众服务,满足健身娱乐的需求,其活动与约定不是通过“权力”来保证。因此,政府在管理时不应对之面面俱到,要在宏观上引导,促使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发展的要素相互协同,给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自由发展的空间。

3)体育行政部门联合各类体育专业协会大力开发民间、传统、时尚、韵律性和娱乐性强,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休闲项目,形成本土特色的社区体育,丰富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活动内容,满足居民的体育需求,增强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吸引力。

4)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中的核心成员,对于该组织的形成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应当采取一定的措施对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核心成员加以培养,包括体育指导、管理能力等。

参考文献:

[1] 孟凡强. 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研究现状与述评[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05,23(4):90-94.

[2] 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 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3] 徐坚. 我国城市社区自发性体育组织研究[D]. 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0.

[4] 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 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EB/OL]. .

[5] 哈肯. 协同学[M]. 徐锡申,译. 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84.

[6] 宋毅,何国祥. 耗散结构论[M]. 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

[7] 常绍舜. 系统科学与管理[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8] 童星. 现代社会学理论新编[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9] 杨心恒,关信平,候钧生. 社会学概论[M]. 北京:知识出版社,1997.

[10] 吴铎. 社会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11] 陈安槐,陈萌生. 体育大词典[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群众体育论文篇12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6-040-01

一、前言

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提高,人们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更多的人投入到体育锻炼的行列当中。目前“瘦身”是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体育锻炼往往是人们进行瘦身的首选之举,但通过查阅不难发现学者们对瘦身体育方面的研究颇少。因此,本文通过对大同市群众瘦身体育现状进行研究,旨在进一步了解大同市群众瘦身的状况,了解大同市群众瘦身体育的变化特点,为进一步开展大同市群众瘦身体育提供有力依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大同市群众瘦身体育情况作为研究对象,从参与瘦身体育的人中随即抽取500名作为调查对象,进行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和有关网站查阅并收集与群众瘦身体育有关的期刊论文,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阅读、分析和研究,从而系统地了解本课题的研究情况,为本论文的撰写及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指导。

2.问卷调查法

本论文设计了问卷,然后问卷采用现场发放,当面回收的形式,向大同市群众发放问卷500份,回收500份,回收率达100.00%。有效问卷481份。

3.数理统计法

根据调查所得到的数据,采用Excel 进行统计分析,确保本次研究的科学性。

4.逻辑分析法

对目前大同市群众瘦身体育统计数据与有关群众瘦身体育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的策略。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大同市群众瘦身体育的基本情况

1.瘦身体育的性别情况

问卷调查表明,参加瘦身体育的男性占28.27%,女性占71.73%,可以看出女性参与瘦身体育的人群明显高于男性,因此,大同市群众瘦身体育运动几乎是为女性开设的且人们逐渐把瘦身归为女性项目,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男性对于体形还不是足够的重视。

2.瘦身体育的年龄分布情况

调查中我们看出年龄在17-27岁和28-38岁之间的人数较多,表明年轻人更关注自己的体形年龄在6-16岁的青少年参与瘦身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0.37%。总体表明对健康锻炼的重视越来越强了。

(二)获得瘦身体育锻炼技能的途径

通过调查,表明“自学”是目前城市居民获取锻炼技能的主要途径,而最希望通过专业人士辅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指导锻炼的形势尚未形成。

(三)大同市群众参加瘦身体育锻炼的项目情况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开展球类和俱乐部器械运动活动项目居前两位,表明运动负荷较大的项目深受年轻人的喜爱。结合参与者的性别情况发现,瑜伽和健美操这些韵律性较强的项目深受女性的偏爱,而男性瘦身则以球类和俱乐部器械为主。

(四)大同市群众参与瘦身体育锻炼的场所及组成形式

通过统计和分析,公共锻炼场所是最受群众喜爱的聚焦地,而体育设施比较好的体育场馆且消费较高的俱乐部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因素导致开放程度受到一定的条件限制,因此参与人群比较少。同时,居民们主要是独自锻炼,其次是“和家人、朋友一起”锻炼以及“体育社团组织”和“单位或小区组织”。

(五)大同市参加瘦身体育锻炼的时间特征

大多数人都能坚持每天进行锻炼。锻炼的时间多集中在下午,早晚进行锻炼的先对较少。每次锻炼58.84%的人都能坚持30-60分钟,60分钟以上较少。这可能与人们的经历和活动承受能力有一定的关系。

(六)社会体育指导员对大同市群众瘦身体育的指导情况

大多数的锻炼者是接受过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的。但是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的满意度都是中间态度,对于这种指导状态大多数人还是可以接受的。

四、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大同市群众瘦身体育锻炼男女参与比例失衡,男性对瘦身,保持体形意识淡薄;对群众瘦身体育锻炼的宣传力度不够;体育锻炼场所开放程度不高,方式单一,有时难以满足群众的实际需求;大同市缺少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

(二)建议

1.要加强群众参与瘦身体育的意识,、使其从思想上认识瘦身对健康的重要性。

2.政府应注重做好瘦身体育锻炼的宣传工作和推广工作,加强瘦身体育的普及程度。

3.应加强体育锻炼场地的建设以及推动周边有力场所积极开放,做到资源共享,同时开设体育协会等各种体育活动,提高各个场地的利用率。

4.应有针对性的对指导员进行专业培训,使其能够为参加瘦身的人们制定科学合理的瘦身计划和方案。

参考文献:

[1] 刘晓莉.淮南市高校学生运动瘦身现状的研究[J].山西体育科技.2009,29(3):50-53.

[2] 姜国安.广西来宾市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11.

[3] 李中焘.城市社区体育指导服务供求关系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10.

[4] 张利刚.北京市群众体育现状调查及管理对策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0.

[5] 马丹.临汾市群众体育开展现状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