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化活动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2 17:47:24

群众文化活动论文

群众文化活动论文篇1

二、熟悉群众文化活动管理的特点

1.管理内容的综合性。首先,管理项目的全方位性。群众文化活动的管理目的是全方位的,包括活动方向的管理、活动人员的管理、活动财务的管理。活动财务的管理主要包括管理国家拨款、单位投入、社会集资、产业开发等。其次,管理过程的整体性,即对任何项目的管理都应该有始有终,管理应贯穿活动项目的全过程。最后,管理效益的社会性。群众文化活动管理的效益具有社会性,包括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综合的和多层次效益。

2.管理范围的广泛性。由于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所以群众文化活动管理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首先,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管理,包括建立联合组织,召开联席会议,开展联谊活动,制定计划,鼓励联建设施,要使设施多元化、网络立体化、队伍优质化、工作规范化。其次,节日文化活动的管理。在组织管理方面,由本能式向主导式转化,建立节日文化系统工程。在业务管理方面,抓住业务特征,发挥业务特点优势,重视特定的观众群。在安全管理方面,建立安全机构,采取安全措施,内容周到全面。再次,庙会文化活动的管理。要按照节日文化管理的内容,研究、引导、改造和完善庙会文化内容和形式,提倡健康有益的,打击和抵制一切不良的行为。最后,家庭文化活动的管理。要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文化素质入手,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文化活动,依靠社会进行综合管理,多提供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

3.管理对象的多层次性。从年龄结构上看,管理对象包括各个年龄层次的群众。从文化水平上看,管理对象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从管理对象所在地区的经济条件上看,管理对象所在地区有的经济条件比较好,可以提供完善的群众文化活动设施,而有的地区经济条件有限甚至比较差,导致群众文化活动设施不完善,难以满足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

三、熟悉群众文化活动管理的原则

1.尊重大众的意愿。群众文化活动管理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避免开展违背群众意愿的文化活动,还要遵循群众自愿的原则,要将群众的需求与时代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

2.按活动的自身规律进行管理。群众文化活动是群众业余自愿组织的,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是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健康有益的活动。因此,群众文化活动的管理要按照活动自身的规律进行。

3.依靠群众自我管理。群众文化活动的管理要在管理部门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培养骨干队伍,加强社会监督,充分依靠群众自我管理。

四、掌握群众文化活动管理的方法

1.综合管理的方法。综合管理包括活动计划的管理、活动内容的管理和活动效益的管理。首先,活动计划的管理包括活动内容、活动目的、活动程序、活动人员、活动规模、活动安全、活动经费、活动实效等。活动程序的管理包括制定活动方案;对方案进行论证和确立;制定实施计划,创造条件;部署计划;落实分工;具体实施计划;检查进度,及时协调和调整;总结评估;资料归档。其次,活动效益的管理,应遵循活动的自身规律;确保社会效益;尊重群众意愿,保证实效;健康有益,保证质量;勤俭节约;确保安全。

2.目标管理的方法。目标管理的方法包括制定目标、论证目标、确立目标、分解目标、实施目标和检验目标。3.协同管理的方法。要明确目的性,坚持效益性,掌握灵活性,促进联谊性,保持整体性。

群众文化活动论文篇2

一、群众文化活动的理念创新

1.突破单一,树立“多元化”发展理念

一直以来,文化馆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都有着我国政府财政和政策方面的支持,这对于文化馆的长远发展来说绝对是一个机遇。文化馆应该树立长远的发展规划,重视群众文化硬件建设水平的有效提升,给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物质保障。但是我国的文化馆想要在新时期有长足的发展,单独依靠政府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突破单一,树立“多元化”的发展理念,在开拓中不断寻求到适合自己的新发展,发展理念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宽度与深度的不断拓展。文化馆可以选择和本地区的其他相关部门、企业、学校等地方加强合作,不断挖掘、拓展群众文化活动资源,并善于利用多方力量帮助自己不断完善,文化馆和企业的合作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我们可以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加入对企业的有关宣传,这样可以获得企业一定的资金支持,进而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争取到更多的资金。

2.顺应潮流,树立“双业”发展理念

文化馆想要在新时期获得长远的发展,必须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尤其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文化馆相关领导者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保守的发展理念,树立群众文化工作既是事业又是产业的发展理念。其实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接受文化是一项新兴的产业这一概念,现在许多的社会力量投资者独具慧眼发现文化工作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魅力”以及强大的生命力并纷纷付出行动。除此之外,文化馆的所有工作人员都要进行思想上的创新,不仅要推进文化馆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而且要积极地为文化馆群众文产业化的发展努力,一定要树立文化产业意识,深入地了解事业和产业之间的关系,文化馆事业和产业的有效结合,和谐发展才是我们开拓群众文化活动的最终目的。同时两者的结合还要紧紧抓住发展的机遇,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成功实现文化馆群众文化事业与产业的双赢。

二、如何有效进行群众文化活动内容的创新

1.加强文化馆群众文化活动与我国社会政治的结合。文化馆群众文化活动和我国的社会政治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组织群众文化活动时我们的有关领导人一定要保持社会政治的高度敏感性。要将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社会热点事件以及重大节日等有效地进行结合,对其中包含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的挖掘,将其作为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素材,便于在以后的群众文化活动组织中有效运用。例如我们可以围绕十八精神与提出的“中国梦”开展“盛世欢歌”活动,展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果,彰显十精神的时代意义与引领作用,以歌舞的形式展现全国人民逐梦热情等。群众文化活动与社会政治的结合有利于文化馆群众文化政治方向的有效确保,促使群众文化活动能够始终沿着“服务最广大群众”的发展方向,稳步前进。另外,文化活动和我国社会政治的结合,有利于群众文化先进性的保持,有效降低传统观念对群众文化活动的束缚,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始终展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2.注重文化馆群众文化活动和我国经济的发展结合。文化与经济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一方面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能够有效地提升我国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文化建设又是经济建设的有效推动力之一。在新时期,文化馆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要不断创新,并注重与我国经济发展的结合,最终形成经济与文化共同促进,利益名誉双丰收的局面。文化馆中不乏有文化设计和创意的全能型人才,如果我们的文化活动能够成功地和我国的经济相结合,通过这些全能型人才为企业、商品或者是地区的发展等出谋划策,这样有利于群众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全面带动。近些年,有许多地区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开展文化节等活动,这是群众文化活动和经济活动紧密结合的有效体现,有利于群众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共同胜利。

三、群众文化活动形式的合理化创新

1.重视创新,打破传统活动形式的束缚。现在我国各地的文化馆群众文化活动中有一个普遍的现象:文化活动形式非常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并且多以大型歌舞活动为主,没有自身独有的特色,基本上满足不了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具体需求。针对这种现状,我国的文化馆不仅要做好传统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而且要进行不断的尝试,突破原有群众文化活动对文化馆长远发展的束缚。例如:溧阳市文化馆曾经在元宵节举办的第六届民间文化艺术节民俗文化表演,本届艺术节的主题是“繁荣民间文化,建设美丽溧阳”,他们的民俗文化表演队伍都是从各个乡镇来的,各表演队伍的表演内容五花八门,但是都充满着浓郁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不少的市民来观看,现场一片热闹,对该市各地的民俗文化特色和魅力进行了充分的展示,同时还营造出了欢乐祥和的元宵节气氛。这次活动是群众文化活动和当地传统节日的成功结合,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习俗,打破传统晚会的形式,形成了地方广场特色文化。

2.关注群众自主文化活动的开展并加强引导。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和人们生活需求的不断提升,现在群众都在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开展各种各样的自娱自乐文化活动,面对群众这种自主性的文化活动,文化馆不仅仅是关注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的引导,有组织地培训群众文化活动的骨干,不断地壮大群众文化活动队伍。群众是文化活动中的创造主体,如果能将他们的思想成功地加以运用,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会有较大的改变。面对那些群众参与性较高的群众文化活动,政府部门可以给予一定的支持在民间组织发动。这种形式的活动具有社会性特点,实际的号召力还是比较大的,它能够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积极性,激发群众参与的热情。

四、结语

群众文化活动的创新途径众多,各个文化馆在选择发动形式时一定要对群众文化活动的档次级别、群众文化活动的类型等因素进行全面的考虑,不断创新群众文化活动发动的途径。一方面要确保文化馆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引导作用,这有利于群众文化活动整体发展方向的把握。另一方面还要激活群众文化活动的意识,加大对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热情的激发,对不同文化活动发动途径有全方位的了解,充分发挥其优越性,将基层群众中的文化活动向丰富、热闹、特色的方向推动。

参考文献

群众文化活动论文篇3

二、群众文化活动贴近生活、源于生活。对群文摄影而言,生活是创作的惟一源泉

只有通过深入生活,通过必要的艺术规律,才能创作出形式美、含蓄美、有新意、有激情、有感染力的、情景交融的意境。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情况、开展状况,是拍摄群众文化活动的基础。一般而言,想要拍一幅好照片,那么色彩赏心悦目、构图严谨和谐足矣;但想要创造出一件好作品,我们就要求有内涵、有张力、富于想象、能产生心灵碰撞,才能产生艺术感染力。群文摄影一般需要在拍摄前做充分的前期资料准备工作,要对即将拍摄的文化活动做充分的了解与调查,需要阅读和搜集详尽的资料。如到社区露天广场拍摄照片,要了解场地的大体情况,在正式拍摄之前,最好提前拿到节目单,了解节目的进程。或者多看看排练,尤其是彩排,尽可能掌握节目内容、舞台画面、灯光效果等。又如少数民族的火把节最有价值的还是抓住众人举着火把转圈的场面,民间艺术中的秧歌和腰鼓舞场面跳跃动作的高大形象等,这些都是需要贴近生活,事先搜集资料才能掌握,只有事先做好功课,在摄影时才能信手拈来,灵活使用各种摄影技巧。总之,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有很多摄影艺术题材可以捕捉。群文摄影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只有贴近群众、贴近艺术,用“心”去摄影才能出好作品。

三、群文摄影作品都是反映群众文化活动内容的,以纪实性场面居多,如果缺少明快光影效果及动态效果,则会缺乏视觉冲击力,不是上乘之作

因此,在摄影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表现形式去进行摄影创作,善于从平淡中捕捉精彩的画面。因此,摄影师创作群众文化活动摄影时可以从光线、色彩、影调以及时间和空间等各个角度,根据其创作的内容充分发挥各个造型语言的特点和优势,以满足创作主题的需要。

(1)光线。

在群众文化活动摄影中,文化活动的举办场地对光的影响至关重大。摄影艺术是用光来造型的艺术形式,对光线的依赖程度远远大于其他视觉艺术。无论是取景、布光、曝光,还是对被摄体的如实描绘、揭示或表现都离不开光线,光线的强弱、聚散、方向、距离等都会对画面效果带来直接影响。可以说,光线是摄影的灵魂,它决定了整个作品的基调。同样一个物体,在不同强度和不同颜色的光线下会呈现出不同的感觉。摄影艺术的光影语言在表现色彩、影调和空间,突出主体形象,增强环境气氛渲染和视觉造型表现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审美作用。此外,光线还能够引发人们不同的情绪感受和联想,表达特定的情感和情绪,增强作品中的人文色彩。

(2)色彩。

群文摄影中,可以用不同的色彩能够表达不同的主题和人物的情感。摄影艺术不仅能够描绘客观的色彩世界,还可以发挥色彩的性格表现不同的情调,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摄影艺术中的色彩和光线有着密切的关系。光线的明暗强弱、入射角度和方向都会影响画面的色彩基调。因为受客观事物本身色彩的制约,摄影师完全通过色彩还原来实现色彩展现,即选择事物本身的色彩,再现镜头前的色彩,这种视觉表现语言给人的色彩美感更直接、亲切、真实。为了使影像色彩更为丰富细腻,摄影师还可以通过选用不同的胶片、滤色镜以及后期制作等手段来控制画面的色彩趋向和基调,突出色彩的重音,增强画面的效果。

(3)影调。

摄影画面在光线作用下产生的由白到浅灰、由浅灰到深灰、由深灰到黑等多层次的调子。群众文化活动摄影中通常可以把摄影影调分为高调和低调、软调和硬调。影调的重要作用使摄影能对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自然景物的颜色进行高度概括,高层次反映、筛选和提炼,使之成为一种概括力和含蓄性都极强的艺术,使之更易于揭示事物的内在灵魂之处,表现摄影师的思想感情和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

(4)时间和空间。

摄影展示的是一种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时间的多层次拓展和空间的转移叠加作为摄影独特的可拓展性语言,一直是摄影的表现手法和造型手段。群众文化活动摄影虽然有持续时间长的特点,但往往精彩只在一瞬间。摄影是一种随时间而增加其魅力的艺术表现形式,因为它本身就是一种捕捉时间的艺术。群众文化活动也具有规模大、参与人数多的特点,因此摄影的纪实性、瞬间性、图像性决定了群文摄影艺术的形象往往是空间的定格。摄影的瞬间性特征决定了摄影艺术难于表现时间的流逝,难以表现事物变化的过程。为了能加大表现力度和幅度,摄影艺术着力于对艺术形象深层意蕴的发掘和意境的开拓,使作品更富有内涵和意义。

四、每个人不同,每个角度不同,每个层面不同,摄影作品也千差万别

群众文化活动摄影主体多,受众广,因此,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拍摄,创作者和世界之间,创作者和创作者之间,世界和创作者之间,图像和创作者之间,观者和图像之间,观者和创作者之间,观者和世界之间等等的各种交流,摄影作品各种各样,每件作品的背后都渗透着种种的干扰和触动,或许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反应,或许是世界图像的反应,或许是抵抗内心世界的反应,或许是迎合世界的反应,摄影同绘画等其他艺术一样,在记录着多样的关系,带来了观看的缤纷。要创作出一幅优秀的群文摄影作品,摄影技巧也必不可少。群文摄影工作者自身文化、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群文摄影活动的质量和发展前景。一部顶好的相机不会操作,也拍不出好照片。没有熟练的操作技能,遇到精彩的场面,也不可能将最佳瞬间真实地记录在底片上。一名优秀的群文摄影师应该掌握的技巧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点:

(1)善于观察。

从某种意义上说,摄影,百分之九十是观察,百分之十才是拍摄,不善观察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拍摄。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不仅仅只机械地表现被摄对象的外观,而是要深刻地揭示出其内涵和神韵。虽然高明的观察并不能保证创作出上乘之作,但是,没有这种观察力,要获得优秀的摄影表现力是决不可能的。

(2)善于对比。

所谓对比,就是在画面中将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或两种存在巨大差异的表现形式并列,使之互为依存,互为映衬,以产生强烈的视觉刺激,突出主体。对比是摄影创作中极为常用的表现方法,它的具体形式通常包括虚实对比、影调对比、色彩对比、大小对比和透视对比等。对比的运用,并不是一味地追求画面内容或形式上的对立,绝对的对立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所需要的是一种和谐之中的对比,这样才符合更高层次的审美要求。

(3)设计和运用线条。

虽然线条是最基本的视觉元素,却具有极大的表现力。它不仅能表现形状,确定边界,指示方向和暗示空间,而且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例如:水平线——暗示着宁静、镇定和安详,视觉上有平稳感。垂线——与坚定的信念相联系,有雄壮和抗争之意,视觉上有严正、直接之感等。线条不仅能通过粗细、曲折、长短、数量以及在画面中的位置,给人造成各种印象或引起各种感觉,而且还具有引导性,在画面中,它能够有效地引导受众目光按照一定的顺序逐一地从主体的一个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因此,在所有的视觉艺术创作中都非常重视线条的设计和运用。

(4)运用前景。

运用前景是摄影创作中常见的表现手法。由于前景是被摄体的一部分或被摄体周围环境的一部分,因而可以象征近的概念。前景在画面中所占的面积越大,近的感觉也就越明显。不仅如此,从构图和视觉感受角度来说,前景还有增强透视和空间感、平衡和美化画面或将受众的视线引向被摄主体的作用;而从内容的表达上来说,前景还可以起着说明、解释主题或渲染气氛的作用。

(5)调节透视。

摄影的成像特性之一就是用一个二维空间表现出三维空间。与三维空间相比,二维空间没有前后(深度)这一维度空间,这使得从客观上说,许多再现的被摄对象有可能失去原有的立体感和空间感。因此,在摄影创作中,摄影师如何利用人对深度的知觉经验,尽可能突破平面视觉的局限,在二维的平面空间中表现出被摄对象的空间层次感和立体感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创造性地对摄影中的透视表现加以调节和控制,摄影者除了掌握线形透视、空气透视和散点透视的基本规律外,还必须深谙线条、光照强度、光线的硬软、光线的方向、拍摄距离、拍摄方向、影像清晰度、镜头的焦距和视角、色调、画面布局等影响透视的要素。优秀的群众文化活动摄影作品,必然包涵丰富的情感。摄影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当客观对象满足于个人情感需要时,就能够引起其创作的冲动,促使其积极思考并进行创作。情感被认为是对客观事物做出的一种心理反映,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爱憎倾向,同人的要求、愿望、理想联系在一起,带有强烈的主观性。人是一种感情动物,摄影师的情感比一般人还要丰富。摄影师是在情感的支配下去观察现实,选择画面的,客观外物之所以能在摄影师的眼中成为被摄对象,其原因就在于客观外物的某些特征与摄影师的情感相契合,而成为摄影师抒感的载体,成为摄影拍摄的对象。我们看到鲜艳的花朵、茂密的森林、坚韧的岩石会生发感情,听到一场动听的音乐会或者看到一场精彩的球赛会生发感情,看到奥运会运动健儿为国争光努力拼搏以及地震后人们失去家园和亲人痛苦的表情更能生发感情,可以说生活中的各种情形都是情感生发的源泉。当摄影师把自己的情感注入到被摄对象中去的时候,通过镜头,提炼加工,我们就可以从他的摄影作品中观照出摄影师的喜怒、爱憎、抑扬、褒贬的情感倾向性来。而摄影师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表现手法,也是在情感的支配下,巧妙运用光线、线条、色彩、构图等摄影要素去表现现实的,并通过作品表达了摄影师本人的思想感情。

群众文化活动论文篇4

群众文化事业作为国家公益性社会文化事业,在社会文化发展中具有龙头、导向和示范作用,对于规范社会文化市场的方向、促进三个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我们国家正处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各项事业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新机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群众文化事业,同样需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建立一整套良性循环的新的运行机制,开拓新的发展思路。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发展群众文化活动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加强群众文化理论建设

随着国家实力的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群众文化工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其中有很多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群众文化事业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国家和地方各级文化部门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文化政策法规和措施,但对这些新政策的理论研究和阐释还很不够,很多课题还没有列入专业研究人员的视野。而且,目前还没有公开发行的部级群众文化理论刊物,文化部主管的《中国文化报》虽说辟有群众文化版面,但由于报纸的特性,也很少刊登理论文章。任何一项实践都不能在没有理论的指导下盲目前进而取得累累硕果,群众文化的发展也不能在没有理论的指导下前行,因此,群众文化的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应引起有关部门和社会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实现新的突破。目前,在教材上,由文化部委托编写的《群众文化学》《群众文化管理学》《群众文化辅导学》可以说是学科建设的奠基之作;在科研上,由中国群众文化学会和中国文化报社主办的每年一次的全国群众文化论文评奖活动坚持数载,群星奖也曾设立过“群众文化科研成果”评奖,架设了“出人才、出理论”的桥梁,为群众文化理论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高端的研究课题,还可采取申报研究课题的方法,由文化部支持、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主办,地方各级群众文化学会、群艺馆、文化馆立项申报或联合申报。另外,在行业规范、标准化建设、专业技术人员考核评定等专业化建设方面都应是学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建立高层次的群众文化队伍

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人。在队伍建设上,加强后备力量的培养和各层次在职人员的培训已经成为群众文化事业发展中非常迫切的问题。因此,文化部、教育部应对文化院校有关资源进行整合、重组,在相关院校开设群众文化或文化管理专业的高等教育和研究生班。在群众文化高层次人才培养上,也应拓宽思路、创新方式,如借鉴中国戏曲学院优秀青年京剧演员研究生班的经验,由相关学校承办,面向群众文化以及文博、图书馆系统的优秀青年专业人员举办长期性的文化管理研究生班。另外,对文艺人才的评价不应仅以职称、学历为标准,而应结合业务技能和业绩综合评价,营造不拘一格评价和使用人才的行业规范和社会氛围,这也是队伍建设尤其是文艺人才脱颖而出的一个重要保证。抓好基层文化队伍建设,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要加大人事制度改革,搞活农村文化管理机制。上级文化部门要把为农村培训文化业务骨干作为自己的工作内容列入计划之中,鼓励和扶持农民自发组建文化社团和演出团队,并加强业务指导。要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帮助农村搞好文化队伍建设和业务交流。建立农村文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开展城市社区与农村结对子,继续大力开展“三下乡”等活动,支持农村文化建设。

群众文化活动论文篇5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们已不仅仅满足三饱一倒的生活状况,追求高质量生活成为社会主流,群众文化活动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主题。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组织与开展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文化工作面临的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一项需要长期抓实抓好的工作。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是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呈现出的新态势,我们必须认清当前的的新格局、新态势,开展组织好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群众文化的基本定位

1.基本定位。社会经济结向以市场济为核心的转变,必然回到东文化形态的变化。因为经济、文化相辅相成,其产生的社会影响是大众文化、娱乐文化国办的概念逐步从人们的观念上消除,群众文化的社会地位和功能日渐模糊。一些地方的群众艺术馆、文化馆为适应人们的文化观念的转变,更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了自己的生存,竟简单的向大众文化和娱乐文化看齐,群众文化逐渐丧失了社会地位和功能,群众文化陷人一种尴尬境地。在我们国家,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群众文化因为其特殊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功能,根本不可能被大众文化和娱乐文化所替代。

2.群众文化简述。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以自身为活动主体,以娱乐方式为主要内容,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的文化;它是人们用以表达喜、怒、哀、乐等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它的产生、发展贯穿于人类劳动生产全过程,它的存在使使群众参与成为现实。正是因为群众主动参与,群众在活动中才能实现自我教育,获得情操的陶冶和审美享受,并在健康的审美享受中建立和升华高尚的审美趣味,提升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境界。这是群众文化特有的社会地位决定的。它同时符合群众文化的娱乐审美、宣传教育、文化传承、生活实用等一系类功能。

3.基本特点。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是当前群众文化活动的特点。具体表现形式为三个方面。从地点上说,既有分散在社会各方和千家万户进行的,又有集中在广场、公园、文体场馆等公共集聚场所展开的;从项目上说,既有各人依照各自兴趣爱好分散选择参加的不同项目的活动,又有不同兴趣爱好的人在同一时间、场所集中统一选择参加的同一项目的活动;从参与人数上说,既有以群体形式进行的集中活动,又有以个体形式出现的分散活动。

二、群众文化要素分析

群众文化的生命和重要载体就是活动,经常举办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才能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精神食粮,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品位,真正体现社会文化社会化,群众文化群众化。因而举办大型群众文化活动是推进群众文化深入开展的关键。无论是各级政府、企业、机关和一些民间组织,不管是何种类型的主办方,都会有其明确的动机和目的,没有目的文化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内容是由主办方的意图显示、所需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群众的认同程度等三个方面决定的。形式的确定,主要来源于动机和目的与内容决定的,新的活动形式的产生是策划者通过长期社会实践,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三、扎实推进群众文化

在明晰了群众文化的基本定位和特点后,我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组织开展好群众文化生活。

1.强化辅导,优化服务,推进分散活动展。当前的群众基本文化需要,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个性凸显以替代成为活动主题,过去以馆、站组织开展活动为主,转变为群众依靠自身设施开展活动为主。针对此种状况,群众文化单位要改变原有工作模式,实现角色转变。首先要加强信息工作。要注重调研,及时总结交流群众文化活动经验和研究成果,掌握活动发展动态,适时有效地对分散活动进行科学的指导,引导分散活动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其次要加强典型示范。发挥示范作用,实行合理的目标导向,带动分散活动上台阶、上水平。再次要加强培训。要有针对性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向其传授文化活动知识和技能,大力培养各种人才,进一步拓展分散活动层面。四要加强配套服务。依据自身条件,为其提供业务咨询,编写印发活动材料,提供所需的各种器材工具等等。

2.依托阵地活动,替身示范辐射。阵地活动是群众文化生活管理部门的主阵地,更是群众文化活动的示范窗口,并对群众文化活动起到较强的示范辐射作用。当前大多数馆站的阵地活动陈旧单一、枯燥乏味,根本没有示范带头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潮中群众文化单位要明晰自身职责,不是要求其追求内部扩张,尽可能接纳更多的活动者,关键是要想方设法提高阵地活动的质量档次,增强馆、站办阵地活动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因此,应将熔思想性、知识性、娱乐性于一体的档次较高的具有独特风格的社会扩散程度的项目纳入日程,并随着项目不断革新、设备不断更新带动活动形式的不断更新。使馆站办阵地活动具有较强的示范性,目标趋势导向性,发展进程先进性,流动形态超前性等特点。要逐步把群众文化活动的最新科技、最新设施、最新内容、最新形式、最新节目、最新动态传送给群众,发挥其领袖力量。

3.以集中活动为载体,提升活动水平。在群众分散活动普遍开展的同时,群众文化事业单位履职,适时组织各种高质量的集中活动,为分散活动提供综合交流和集中展示的机会和平台。对于新内容和新形式初创而尚未普及流行的前提下,率先举办推广性的集中活动,予以宣传并扩大影响。还要在逐步普及活动的基础上,组织高质量的集中活动予以推动,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世.社会转型期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2007,(06).

群众文化活动论文篇6

文化馆是政府公益性事业单位,是当地社会文化活动的指导中心、创作中心、培训中心、活动中心,是学习、宣传、实践先进文化的主体力量,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发挥文化馆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公益性职能及其作用,本人在此提出初浅的看法,抛砖引玉。

一、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意义

社会的发展推动着社会文化的进步,从而通过在文化馆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不仅可以给人们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还将提高人们群众文化素质与知识水平,从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此外,群众文化的建设体现了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因为,“十一五”期间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断推动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增加群众文化服务平台,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加强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和组织,主要体现在加大了社会公益性群众文化传播工作的力度,增强文化馆建设的投入,促使工作思路的创新,创办具有亮点的文化品牌项目,并且将从整体上推进阵地免费社会文化活动的开展,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社会文化活动的受益者,从另一角度上反映出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方针政策。所以,群众文化建设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方针,适应了时展的需要,只有不断加强群众文化建设,才能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提供保障。

二、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和组织

加强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和组织,主要体现在加大公益性群众文化工作的力度,增强投入,创新工作思路,创办具有亮点的品牌项目,整体推进阵地免费文化活动的开展,使群众能真正成为文化惠民活动的受益者。

(1)广泛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在践行先进文化的过程中,文化馆要唱好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紧扣时代脉搏,组织、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开展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

(2)抓好队伍建设,努力培训新时期艺术人才。文化馆作为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培训、辅导、指导的业务部门,其专业队伍建设的好坏、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群众文化活动的普及开展。

(3)打造精品,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文艺作品的创作是文化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引导者的群文人,在文艺作品的创作上必须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指导思想,深入基层体验生活,创作具有时代感、贴近群众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去教育群众,影响社会。

(4)弘扬民族文化,着力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5)要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提高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服务水平,完善用人的机制,引进竞争机制,提高优质服务。

(6)要建立基层文化挂点辅导制度。加强基层文化的辅导,特别要加强对文化较为落后的边远地区,弱势群体建立长期文化挂点。充分发挥各部门业务骨干力量,以实际行动扎扎实实为基层服务好。

三、深化改革并发挥文化馆的主导作用

社会的进步需要不断改革与创新,文化馆的建设也不例外,为了满足人民群众以及时展要求,需要加大其改革力度。调查显示,传统的文化馆之所以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体主导作用,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体制不完善、不合理,跟不上时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地深化改革,才能使文化馆回归与发挥主体主导作用。改革进程中必须牢牢树立“以发展为主题,以体制创新为重点,以增强活力,提高竞争力,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的方针政策,并要改革文化馆内部设置,优化各机构资源的配置,确保文化馆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同时,要积极推行以聘用制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始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按规定实行优胜劣汰选拔人才。此外,还要不断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打破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充分优化人员组合。在收入分配制度方面,始终要坚持公平兼顾、效率优先原则,并建立以绩效工资为主体的适合文化馆特点的科学、合理的分配方式。只有通过不断深入改革当前文化馆体制中所存的弊端,并逐步构建起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规定,才能是文化馆运行新机制既满足时展的需要,又充满生机活力并充分发挥其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群众文化的建设已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只有努力提高群众文化素质,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因此,群众文化的建设已成为社会发展趋势,是今后文化馆建设的依据,同时,文化馆必须坚定不移地把握好公益性这个方向,立足于服务大众,使我国优秀文化在群众间有效地传播,并努力探索开创公益性群众文化工作的新道路,为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和繁荣我国城乡文化提高保障。提高群众文化素质,满足人民群众的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已成为时展趋势,文化馆必须把握好公益性这个方向,坚定不移的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努力探索开创公益性群众文化工作的新路子,为繁荣城乡文化和提高全民文化素质起到发展龙头作用,阵地与桥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范向健.加强文化馆站建设,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03).

群众文化活动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G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3)09-0226-02

所谓的文化广场,是对广场的进一步定位,文化广场具有广场本身的特点,即它是户外开阔的活动场所。是城乡之间很大的平整空间。文化广场则强调文化气息,强调该广场主要是用于文化活动。早在远古时代,人们的“文化”活动就是在“广场”上进行,当时地方辽阔,人们借以举行各种祭祀、集会以及商议本族、本部落之事,可谓“文化广场”的早期雏形。

文化广场需要有人类的参与,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产生的产物。在新的时代下,它被赋予新的涵义,向人们展示了它新的形态、属性与意涵。

一、文化广场的特点

文化广场在群众活动中产生,符合人们的生活需要,一直延续下来,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调味剂。因之它的特点便有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群众性。[1]群众是文化广场长期保留下来的最主要原因。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更加迫切,群众的大范围参与使文化广场的再次繁荣成为可能。

其次是开放性。广场本身就有开放的含义,群众的广泛参与更使它不可能躲进象牙塔,而体现兼容并包、外向开放的性质。

再次是公开性。文化广场是公共物品,文化广场里的摆设和装饰都是所在区域全体人民的共同财产,不具有排他性。因此文化广场往往也是公益活动的不二选择,如文艺晚会、文艺演出以及各种展览等等。

最后是义务性。其实这个特点在上述的几个特点中都有包括。文化广场是免费的,它备受观众的喜爱与青睐,它能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细微的变化,它活跃人的神经,给人一种视觉上或者听觉上的享受,它更趋向平民化,也特别让人亲近。

由于具有以上特点,文化广场在所在区域的公关服务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表现出独特的作用。它的持续时间很长,受益范围也广,演出的场次更是不计其数。它不费分文却填补了广大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空白,人们的精神追求也不仅再限于自娱自乐,而是共同性的一起欢乐;它把小型的晚会等文艺活动进行扩大化和平民化,表现出时展所应有的趋势。

二、文化广场所具有的功能

文化广场的特点直接决定了它的功能与效应。笔者试将其功能概括为五个方面。

第一,教育功能。文化广场上的活动都是积极的、健康的、为达到一定的教育或宣传目的的活动,因此多数有教化作用,且是寓教于乐的。在轻松的形式下,包含了催人上进的主题,潜移默化中给百姓传递了正能量。

第二,辐射功能。文化广场范围广阔,带动了附近房地产的发展,在文化广场附近居住,可以随时抓住文化活动的观看机会。同时,文化广场本身所具有的经济、方便、快捷和魅力也给其他社会领域提供了范本。

第三,交流功能。信息时代的到来,虽然给人们带来交流的便利,但却拉大了人们之间面对面交流的距离。通过文化广场的各种活动,人们走出来,不再沉迷于虚假的世界,敞开心扉、共同娱乐、共同学习、互相倾诉,使人们的心理保持健康。[2]

第四,引导功能。文化广场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不仅教育、而且引导人们朝着理想的发展前进。广场上的舞蹈、歌唱活动,书法、摄影展的普及,都在无形中引领居民向更高层次的生活、更有文化品位的人生境界靠拢。

第五,窗口功能。文化广场的活动可展示当地的精神风貌与艺术追求,以及独具特色的本地文艺样式,从而向来往的外地、外藉人士宣扬了本地的风神与气韵。例如镇江市文广新局、文化馆举办的“文化惠民”、“送戏下乡”、“文心大舞台·大家一起来”等广场综艺演出是镇江百姓生产、生活的写照,是地道的本土风味,外来人员可以藉此感受到千年古城的文化氛围、可以体验到当地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可以看到文明传承到如今的现代镇江。

三、文化广场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作用

文化广场既具有如此丰富的功能,它的作用之大是可想而知的。它是群众文化的基本方式,表现了基础性的地位。[3]它是人们进行各种休闲娱乐活动,进行集会、比赛以及健身活动的重要场所。它包括组织活动和非组织活动、公益性活动和规模相对较小的灵活的个人活动等。笔者认为可以大胆地说一句:文化广场是群众文化的缩影。

在以往的认知中,我们容易把它局限于城市里的各大广场。事实上,它的脚步已走进乡镇、农村。科学技术的使用,使得富余劳动力增多,同时也减轻了人们的负担,村民日益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束缚,开展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这使文化广场深入乡镇甚至田间地头成为可能,人们借助这个平台认识他人、了解未知的文化生活并增强自身的文化积累。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广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人们精神需求的产物,是时展的附属品,同时也是群众文化日益丰富的重要体现。它就像是一个窗口,向外来人展示了这个地方的文化习惯;同时也是一个平台,把群众的所思、所想以及所为向世人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它可以有效地彰显该地方的文化特色,并在不断的演示中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促进了城区、乡村或者是社会的公共安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集体文化的继承与延续。

参考文献:

群众文化活动论文篇8

在我国,虽然真正开始使用“群众文化”的概念是在1953年,但它却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和坚实的群众基础,将近14亿的人口使得我国的群众文化的覆盖面之广,参与对象之众是其他类文化所无法比拟的。而其历史底蕴之深厚更是其他类型的文化所无可比拟的,从现有的文字记载来看,它是最早产生的、最古老的文化艺术活动的基本形态,从原始社会的狩猎舞、图腾崇拜、求神娱神、击石而舞、祭坛而舞等各种群众歌舞形式,到封建社会时期的民歌,戏曲,杂技以及各类民间曲艺,这类活动不仅丰富了当时人民群众的娱乐生活,也为新时期下的群众活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群众性文化活动更是跃入了一个新阶段,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最高利益的共产党即使在严酷的战争环境里,也从没放松群众文化建设,从1929年的《古田会议》到1942年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我党颁布了一系列的文件,以指导在革命形势下的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建国以来,浩然正气的群众大合唱、灵活风趣的故事会以及流动于街头巷尾的业余文艺小分队,都是群众文化的具体表现。改革开放以后,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群众文化活动更是经历了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根本性转变,出现了更多新形式,也有了更为丰富的内容。

无论在哪个时期,这些活动的开展都通过对人民群众精神生活上潜移默化的作用,给社会的各方面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企业改革力度的加大,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其文化建设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而群众性文化活动,作为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越来越为社会所关注,其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开展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充分的关注和研究,而在本文看来,群众性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

人是社会发展最根本的力量,作为社会群体一份子的企业也不例外,企业工作人员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如何调动职工的积极性,让职工从内心里感到自己是企业的一份子,真正从精神上对企业产生归属感和主人翁感,对增进一个企业的内在推动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一个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集体,而这个集体的形成,是一个企业的各项工作得以开展的根本保障。一个优秀企业,就是要创造一种能够使企业员工衷心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念和使命感,一个能够促进员工奋发向上的心理环境,一个能够确保企业经营业绩不断提高、积极地推进组织变革和发展的企业文化。在这种企业文化下,员工才能树立积极的工作价值观,真正感受到成功的乐趣,体会到人格的被尊重,表现出敬业敬职的精神,公司才真正被员工所喜爱,成为员工的归宿。

群众性文化活动在增进凝聚力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企业组织开展的各项文化活动具有使大家粘合在一起的功能。无论是社区文明建设活动,娱乐游戏活动,还是技能比赛活动,都为团体成员的思想、情感交流架起沟通的桥梁,为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企业职工社区文明建设活动中,和谐的氛围是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坚持以和谐聚合力,合力促和谐为方针,大力倡导团结协调的和谐氛围,实现职工与职工之间、职工与家庭之间、职工群众与企业之间、企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能为职工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培养职工的集体意识和奉献意识。如广泛开展职业道德建设,培育公平、公正、进取、廉洁等等良好的职业风尚,这是对职工工作素质的培育。而在生活上,通过建设和谐家庭的活动,使得职工能拥有一个稳定的工作后方,从而更加激励其工作积极性,根据变化的社会文化现象,设置各种与时俱进的标准来评选先进的集体,开展各类相关的活动,吸引群众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如“不让黄赌毒进我家”、“无盗买胶产品”先进集体活动,“居民自治”先进集体的评选活动。以上这些活动通过在工作和家庭两个领域内的开展,让职工获得一种双重的和谐氛围,把职工群众的自我发展融于企业的发展之中,将自己的小家融入企业的大家庭中,自己的主人翁身份获得一种更强烈的认同感,从而能真正的把个人的利益和集体的利益联系起来,以一种发自内心的积极的态度面对企业的发展,这种凝聚力能使得企业的发展力量获得无限的增强空间。

对于各项技能竞赛而言,一种共同的文化意识下的竞争更能够调动职工的积极,引起强烈的共鸣。通过与对手的较量,从而发现自身的不足,提高自身的素质,而团队的协作不仅能激发强烈的竞争意识,而且能在竞争过程中通过一起协作获得的成就感来激发团队的荣誉感,从而增进他们的集体意识,不仅如此,在协作过程中,团队成员一起为集体的荣誉取得而共同兴奋,或共同沮丧,不自觉的进行情感的交流,使人际关系朝着积极向上的团结、协调、和谐的方向发展。

而在音乐、舞蹈、体育、健身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则最能够激发人们兴趣和热情的,它在最大限度展示和发挥人们的潜能和才华的同时,所产生的凝聚力和亲和力同样不容小觑,这种和谐而亲切的氛围会带来一种轻松愉悦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正式凝聚力形成的基础。

三、 保证企业的创新力和生命力

一个企业的创新精神是其发展的灵魂,是其永葆活力的法宝,如何激发职工的创造潜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是每一个有着进取心和生命力的团队所必须重视的问题。

创造力是精神能力的一部分,一个好的精神状态是激发创造潜能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而这正是群众性文化活动的优势所在。

音乐,舞蹈等娱乐活动能够调剂人的紧张情绪,使神经获得一种放松,从而使得大脑达到一种最佳的运作状态,而爬山,游泳等体育锻炼活动则使得人的身心恢复自然,达到一种协调状态。这种自然状态下的人的大脑的各项活动往往能充分的被调动,其创造力才可能被最大程度的激发出来。

放松的状态达能身心协调,从而获得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而竞争的紧张同样也能激发人的创造潜能,它是以一种奋进和斗志的方式实现的。群众文化活动因其灵活、生动和广泛的参与性而深受人们的欢迎。全方位开展与多层次开展各项竞赛活动,从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两者结合的角度下来开展,比如让全年的总竞赛与专项比武相结合;争先创优与互帮互学相结合;技术革新与小发明创造相结合。每种竞赛项目、竞赛形式各有特点,互相补充,为职工群众提供展示自身才华提高自身价值的条件,让每一个职工都有能展示的机会,这种比赛活动形成一种文化,让人们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找自我、找乐趣、找感觉、找水平,从而提高人们的文化意识和文化水准,在这种比赛文化中提高职工的文化修养和自身素质及竞争意识。能激励员工忘我地工作,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掘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了企业生产发展。

四、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

群众文化活动论文篇9

农村群众文化活动是以满足农村群众精神文化发展需求为目标的,以群众自身活动为主体,以休闲娱乐为主旨的一种社会性活动。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具有鲜明的大众型,有着丰厚的民间文化底蕴、覆盖面广、参与人数多,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等特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广大农村群众文化生活也有了进一步提升,群众文化活动建设也取得了历史性进展,但受一些因素影响,目前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我国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农村群众文化基础配套设施落后

尽管我国加大了对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建设的投入力度,但是由于我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起步较晚,经验不足,群众文化活动的基础配套设施远远没有跟上广大农村群众文化的发展需求,相关文化服务体体系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建立,比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站、文化室等相关硬件目前还没有得到足够的完善,甚至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缺失这部分相关硬件,导致一些农村群众想要查找一些与农业技术相关的书籍都无法得到相应的满足。农村群众文化基础配套设施的落后制约了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这成为了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桎梏。

(二)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经费有限

作为公共事业,目前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主要靠当地政府投入为主,而当地政府囿于有限的资金以及抓经济的压力,因此虽然投入逐年有递增的态势,但与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实际需求比起来,投入还是明显不足。而要让广大农民群众自身投资乡镇、村群众文化活动,目前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同时农村文化工作者因其待遇低、晋升难等问题,也无法将主要精力投放在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推动上。文化活动经费的有限使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很难得到有效的组织和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缺乏强劲的推动力。

(三)群众文化活动参与程度不高

从目前我国农村群众文化活动整体上来看,活动形式和内容都比较单一,最为常见是诸如广场舞和秧歌等之类的活动,这些活动形式和内容缺乏创新性和时代特征,使得很多农民群众失去参与的兴趣,但另一方面又找不到合适的文化活动类型,以至于和麻将风盛行。改革开放以来,出于提高家庭生活水平的愿望,很多乡村的青壮年选择进城或外出务工,家里大多是老人或老人和小孩,无论是进城或外出务工的青壮年还是老人,他们的主要精力放在维持生计上,无暇顾及或参与村里的群众文化活动。还有一些是因为群众文化活动本身没有与当地农村实际很好的结合起来,注重形式,不能较好的反映农村生活,难以激发农民群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所以参与程度也不高。

(四)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产品供求错位

农村群众文化建设虽然越来越收到政府的支持和关注,但是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单调的局面还是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由于我国总体文化活动产品和文化服务价格偏高,对于农村群众来说,让他们花几十元钱去看场电影,他们的态度是断然拒绝的。现实是当前我们提供给农村消费者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形式单一、质量不高、品味较低,文化产品和内容与农村实际生活相脱节,这些文化产品和服务投入到市场后很难引起农民群众的关注和消费热潮,农村群众文化产品的供求严重错位。

二、我国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完善对策

(一)加强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加强农村公益性文化设施的建设。和城市现有的公益性文化设施(比如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文化馆等)相比,农村的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是非常落后的,目前主要是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中心等。因此,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出发,政府需要在农村建立一批公益性文化设施,以此弥补农村在这方面的不足。第二、加强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场所建设。当前我国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场所主要有影剧院、文化活动广场、活动中心、老年活动室、电子阅览室等,但是都不同程度存在面积小、器材少、设施破旧等问题,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因此,我们要加大对文化活动场所的资金投入,切实提高文化活动场所的服务能力,让广大农民充分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第三、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网络建设。目前主要包括“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这二项工程建设对于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非常重要。

(二)加大政府对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资金投入

在中央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2005年),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同时中央和省、市三级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以保证农村重点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一方面,在政府继续加大对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投入力度的同时,还需要充分利用政府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的优惠政策,合理调整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使用方向;另一方面,群众文化活动的资金来源需多元化。比如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吸纳外来资金建设农村文化工程,按照市场化的模式运作,形成规模经营,带动当地的群众文化发展。此外,还可以采用有偿使用民间资本、社会捐赠、慈善投资等多种方式筹集文化活动经费。

(三)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做好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一靠队伍,二靠人才。要把农村文化积极分子调动起来,做到群众文化群众办,农村活动农民建。首先要挖掘当地的农村文化活动的积极分子,他们对当地群众熟悉,又本身热爱文化活动,比较容易开展工作;其次,要把文化活动积极分子组织起来,使他们成为系列群众文化的组织者和领导,充分给予他们活动的组织权和自;最后,乡镇文化站要积极支持文化活动积极分子的工作,从各方面为他们创造便利的活动条件,努力将其建设成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生力军。

(四)创新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做好农村群众文化工作,对农村群众文化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创新,是非常重要的途径。我国幅员辽阔,风情各异,因此应因地制宜,做好民间文化的挖掘工作,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多层次满足农民群众的实际文化需求。首先,积极整理和保护民间艺术,多措施支持民间艺人尤其是老艺人的民间工艺项目,比如:剪纸、编织等,通过开展“民间工艺、民间艺人、民俗表演”等系列文化活动,构建科学合理的民间文化传承机制。其次,实施农村特色文化的品牌战略,对于当地的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品牌,要多方位报道宣传,在政策和资金上要予以倾斜,同时还可以通过市场化运作,将文化品牌进行商业化操作,从而借助资本的力量辐射更广更远。最后,成立民间文艺团体,组织当地一批文艺爱好者,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广场舞、活动、文艺比赛等文化活动。

三、结语

总之,通过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广大农村群众的文化素养得到了提升,精神生活也焕然一新。但是我们还要看到当前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困境,从而梳理出建设性的建议,更好地推动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深入发展。

群众文化活动论文篇10

二、充分发挥基层文化馆的带动作用,引领基层群众自娱自乐

在基层地区,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地区,基层群众能够文化活动的开展主要依赖于基层文化馆的带动和示范,因此,基层文化馆成为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重要阵地,我们要充分利用基层文化馆的带动作用,引领基层群众积极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提高基层群众的精神文明素质。第一,以基层文化馆为阵地,发挥基层文化馆的辐射作用。基层文化馆的文化活动是基层群众文化娱乐的主要阵地,更是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示范窗口。因此,基层文化馆应紧跟政府文化方针和时代文化潮流,多宣传和组织一些积极健康的文化活动,发挥基层群众文化馆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比如,基层文化馆可以在中秋节即将来临之际,大力宣传和安排中秋节娱乐活动,引导基层群众编排反映团圆和祥和的舞蹈和歌曲等,为中秋节的团圆营造良好的氛围。第二,以基层文化馆的文化活动为依托,增强基层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基层文化馆的存在就是为了与民同乐,基层文化馆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与基层群众密切相关的,为此,基层文化馆的文化活动应能够引起群众的共鸣,能够带动群众积极参与到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中来,积极发挥文化阵地活动的示范性、向导性以及带动性,将最新形式和最新内容的文化活动传递给人民群众。

群众文化活动论文篇11

二、提高群众的审美品位,增加美术社会效益

当前,随着人们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美术已成为群众文化生活中的必需品。各地政府为丰富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积极建设富有本地特色的美术馆。这样使人们更易接触到优秀的美术作品,逐渐提高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与审美品位。通常,人们在欣赏美术作品时会感到身心愉悦,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人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各不相同,对同一作品会做出不同的评价。这说明人们在欣赏艺术的过程中大脑有独立的思维活动,表达出感情的细腻性和丰富性。而美术作为多种艺术的综合体,并非是一门单一的艺术,其中包含着创作者复杂的情感与丰富的想象。观者在欣赏美术作品时能揣摩作品背后隐藏的真情实感,从而实现和创作者的情感沟通,进而形成“以情动情”的审美效果。在长期的艺术赏析过程中,人们的审美心理结构、艺术鉴赏能力、美学评判标准等都会有明显的提升。而上述一切的改变,也标志着个人审美品位的提高。

三、激发群众美术创作兴趣,丰富群众美术创作

伴随着群众美术的兴起,美术渐渐渗透到大众的生活当中。开展各种美术文化活动会调动大家参与美术创作的兴趣,使群众成为美术创作的主体,将生活中的智慧凝聚到美术创作当中,使美术作品更有生机。美术创作源于生活,地域性的特点也会影响到群众的日常美术爱好与创作。在这方面,已有很多成功的典型例子。如,黑龙江省海伦市的群众酷爱剪纸,纷纷参与到剪纸创作,因此该市已成为著名的“剪纸之乡”。其中,不乏群众创作的美术精品,如,徐凤琴创作的《梳妆》《持花仕女》,刘淑珍创作的《猫》《狗》《牛车》,等等。另外,在黑龙江省,很多群众还是冰雕、冰灯、雪雕的创作能手。而在鄂西地区,刺绣是一项传统的工艺,当地群众都很热爱刺绣艺术,扎花灯也属于当地的一项民间艺术,经常用于元宵灯会等节日活动。组织这些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当地老百姓的文化生活,也吸引了更多的群众参与美术创作,不仅充分展现出美术活动的独特魅力,也极大地提高了群众的鉴赏水平。

四、打造群众美术艺术精品

美术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在群众文化活动中也经久不衰。长期的群众创作形成了很多闻名国内外的美术艺术精品。如天津的杨柳青木版年画,它是我国北方民间木版画的代表,开创于明朝,兴盛于清朝雍正、乾隆年间。其年画题材种类繁多,常见的有神话故事、戏曲故事、胖娃娃等。年画构图讲究丰满,笔法要求匀整,色彩非常鲜艳。画中人物的头部与衣饰常采用粉、金晕染,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当地年画中的很多优秀作品已成为闻名世界的珍品,很多国家的博物馆与美术馆均收藏有杨柳青木版年画。另外,人们熟知的天津泥人张泥塑世代相传,其创作的很多珍品均成为我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因此,绝不可小觑群众美术创作的力量,不少美术大家都是从群众美术创作中走出来的。在日常的群众文化活动中,要鼓励群众自主创作,将自己的思想情感渗透到美术作品中。

群众文化活动论文篇12

二、充分发挥先进示范带动作用

群艺馆、文化馆、文化站等作为群众文化建设和管理的主阵地,既是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者,更起着示范带头的作用。但是,很多群艺馆、文化馆在群众文化工作中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功能,比如,举办活动的形式比较单一,内容比较落后,无法引起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也就没有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因此,要有效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作为主导者的群艺馆、文化馆,以及其他文化单位,必须要认清自己肩负的职责,要通过一切有效可行的方法来搞活阵地,丰富活动形式和内容,提升活动的质量和档次,发动更多的群众参与其中,进而提升文化单位在广大群众中的地位和影响。要达到这一目标,各级文化部门和单位应当将组织具有思想性、娱乐性,融入当地特色风俗的高质量、高档次的群众文化活动纳入日程,并且,随着文化活动项目的不断创新,各种设备也应当不断升级,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群众文化活动,并进一步将最新形式和最新内容的文化活动传递给广大群众。

三、调动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群众是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既是文化活动的创造者、又是文化活动的受益者。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感召力、生命力最终将取决于群众的认同感和参与度。因此,群众性文化活动在内容上,充分考虑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乡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结合、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结合,做到既继承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又广纳现代文明成果;既重视乡土文化又不排斥外来文化。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形式为载体,以提高和升华群众的精神境界为目标,想群众之所想,应群众之所需,谋群众之所盼,使群众性文化活动得到民众的普遍认同和广泛参与。群众文化单位和部门应当努力创造条件,积极为群众搭建文化活动的平台,一是加强文化阵地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群众艺术馆、公共图书馆等中心文体活动设施主阵地的作用,利用书画室、室、台球室等场所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使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更加充实、丰富,从而最大程度遏制居民不良嗜好的活动空间。二是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特色活动。如举办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大型文娱活动,使他们在共娱共乐中提高自身素质。三是倡导社区自娱自乐活动。充分利用各基层广场等资源,通过举办剪纸、摄影、绘画、书法、歌舞、小品等各种小型活动,不断加强基层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四、加强群众文艺工作队伍建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