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并发症护理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1 17:15:52

糖尿病并发症护理论文

糖尿病并发症护理论文篇1

[关键词] 急诊糖尿病;昏迷;抢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09(b)-0140-02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多饮,多食,多尿以及体重减少是糖尿病的“三多一少”症状,这是糖尿病的典型表现。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饮食结构发生变化,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在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糖尿病昏迷时糖尿病最为常见的、最危险的合并症,如果处理的不及时,或者处理的手段不正确,很容易导致患者出现死亡[1]。引起糖尿病昏迷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其急性并发症的发生,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有很多,比如低血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等[2]。该研究通过对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于该院进行治疗的急诊糖尿病昏迷患者4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对急诊糖尿病昏迷患者的抢救和护理的方法予以分析和讨论,以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增加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于该院进行治疗的糖尿病患者4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9例,女19例,年龄41~73岁,平均年龄为(57.12.4)岁。其中低血糖患者12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1例,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5例,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20例。

1.2 方法

1.2.1 抢救方法 糖尿病昏迷患者入院后应该立即展开诊断,以便于对症治疗,并且监视患者的血糖,并且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对患者进行补液。对于低血糖昏迷患者入院后会出现心率过快、大量出汗等临床症状,应该立刻进行补糖,如果患者血糖过低,应该立即采用高糖进行静脉注射,然后再进行葡萄糖的静脉注射,直到血糖恢复正常水准。除去低血糖昏迷患者,其余患者入院后立即进行小剂量的胰岛素静脉滴注。

1.2.2 护理方法 对于糖尿病昏迷患者,接诊后首先应该要通知医生,然后进行护理,对患者的日常饮食、生活、休息以及运动等方面进行指导,与患者家属多进行沟通,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体温等症状。老年糖尿病患者经常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压力,容易给患者造成恐慌、焦虑、烦躁的情绪,不利于治疗的进行[3]。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及时的对患者以及家属进行心理辅导,对患者多加鼓励和开导,让患者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接下来的治疗。对于不同原因引发的糖尿病昏迷应该采用不同的护理办法:①低血糖昏迷的护理:对于血糖低于3.0 mmol/L的患者就应该认为是出现了低血糖的症状,应该及时进行治疗,应该严格按照医嘱进行静脉滴注,当病人清醒后,应该进行补液,密切观察患者的尿量,估计患者所丢失的水分,根据患者丢失的水分进行补液。并且患者的饮食进行控制,禁止食用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尽量食用清淡、富含维生素的流质食物,饮食以少食多餐为原则,将血糖控制良好;②高渗透性昏迷的护理:建立2~3条静脉通道,以保证小剂量胰岛素和大量补液可以同时进行,使用NaCl等渗液可以对患者的血容量进行补充,提高患者的血压,改善微循环,估计患者所丢失的水分,根据患者丢失的水分进行补液。对于补液量应该按照个体的不同分别进行安排,避免因为一次补液过多而导致出现肺水肿或者急性脑水肿;③酮症酸中毒昏迷:建立2~3条静脉通道,以保证小剂量胰岛素的静脉滴注可以和抗生素的输注以及补充血容量同时进行。在整个降血糖的过程中必须严密监视患者的血糖情况,防止出现低血糖的情况。

1.3 观察指标

患者意识清楚,呼吸畅通,生命体征平稳,在住院期间未发生尿路感染以及心律失常,将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之内,就认为治疗有效。

2 结果

对糖尿病昏迷患者通过小剂量的胰岛素注射或者补糖补液等方式进行抢救,抢救后的治疗有效率为87.5%。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2.5%,见表1。

3 讨论

糖尿病昏迷患者有时候会伴发有其它疾病,导致症状不典型或者被其它疾病的症状所掩盖,这非常不利于糖尿病昏迷患者的治疗和诊断[4]。糖尿病昏迷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比较高,所以应该及早的对糖尿病进行防治。糖尿病的病程长,需要通过长期服用药物,控制饮食等进行辅助治疗,在糖尿病昏迷患者急性期治疗出院后,后续的治疗和护理也很重要。通过对糖尿病昏迷患者的日常饮食、生活、休息、运动以及心理等多方面进行护理,可以有效提高糖尿病昏迷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增强糖尿病昏迷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根据食谱定时定量饮食,避免食用高糖高脂肪的食物,可以多吃一些蔬菜,每天应该及时清洗会,避免发生泌尿系统的感染,按照医嘱使用胰岛素和降糖药物,适当进行锻炼,避免出现肌肉萎缩[5]。护理人员应该及时对患者以及患者家属进行心理辅导和疏通,防止患者出现情绪波动和精神刺激,家属应该对患者多多进行鼓励和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保持积极乐观的治疗态度。该研究通过对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于该院进行治疗的急诊糖尿病昏迷患者4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对急诊糖尿病昏迷患者的抢救和护理的方法予以分析和讨论,以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增加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发现对糖尿病昏迷患者通过小剂量的胰岛素注射或者补糖补液等方式进行抢救,抢救后的治疗有效率为87.5%,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2.5%。糖尿病昏迷主要是由其急性并发症引起的,主要有低血糖昏迷、高渗透性昏迷以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三种情况,其中低血糖昏迷主要是因为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应用过量,又加上进食少或没有吃饭,这样使血糖过低而发生昏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和糖尿病高渗性昏迷都是由于停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在进食多或伴有感染、手术等应激情况时,血糖急剧增高,引起昏迷。

综上所述,糖尿病患者经常因为其急性并发症而导致昏迷,一旦发现昏迷应该迅速进行诊断,了解昏迷的原因,及时进行抢救,才能很好的避免患者出现死亡,并且做好护理工作,避免发生感染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 孙军杰,齐静,武巧月.急诊抢救糖尿病昏迷60例临床分析[J]. 糖尿病新世界,2015(20): 99-101.

[2] 张东利. 急诊抢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形式效果研究[J]. 糖尿病新世界,2016,19(9): 69-70.

[3] 杨林霞,梁雪芳,王颖. 急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40例整体护理干预[J]. 齐鲁护理杂志,2013,19(5): 93-94.

糖尿病并发症护理论文篇2

【关键词】糖尿病母亲的婴儿护理

糖尿病母亲的婴儿由于在宫内长期处于代谢紊乱的环境,所以在出生时可能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如低血糖、巨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低血钙、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红细胞增多症、先天畸形、喂养困难等,故属于高危新生儿[1]。因此,及时有效的病情观察和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我科自2009年11月以来共收治糖尿病母亲的婴儿33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儿33例,男21例,女12例,足月儿25例,早产儿8例,大于胎龄儿28例,适于胎龄儿5例,体重最大4.9Kg,平均体重3.3Kg,孕周最小34周。出生后30min-2d收入我科。

2 病情观察和护理

2.1 一般观察及护理

糖尿病母亲的婴儿属高危新生儿,无论其体重大小,均按早产儿护理。入院后立即入暖箱保暖,保持呼吸道通畅,检查空腹血糖,监测氧饱和度,建立静脉通道,并检查有无先天崎形。

2.2 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2.2.1 低血糖 低血糖是糖尿病母亲的婴儿最常见的并发症,多于生后1-12小时内发生。目前多主张采用不论胎龄和日龄,低于2.2mmo1/L,诊断低血糖症[1]。低血糖的临床表现为嗜睡、震颤、呼吸暂停、气促或惊厥等。然而,部分新生儿血糖即使很低,也可以毫无症状。因此,我科对糖尿病母亲的婴儿入院即开始监测血糖,本组患儿中有5例血糖低于以上标准,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干予,给予静脉输液泵输注葡萄糖,根据监测血糖的值调整输液量和速度。

2.2.2 巨大儿 巨大儿虽然体重大于其他婴儿,但机体抵抗力低下,且由于皮下脂肪多,出汗多,穿刺困难,如治疗护理不当,可致皮肤感染、败血症的发生。本组患儿中10例巨大儿,入院后应立即采取相应有效的护理措施,密切监测患儿生命体征及血糖的变化,全面检查有无产伤及发育异常,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好皮肤护理。

2.2.3 呼吸窘迫综合征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在生后6小时内发生,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和紫绀,一般的给氧方法不能缓解。患儿入院后应密切观察患儿的呼吸次数和节律,有无进行性呼吸困难发生,如出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予以床边摄片确诊,并给予对症处理。本组患儿中无一例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

2.2.4 低血钙 糖尿病母亲的婴儿的低血钙发生率可达50%~60%[1],于生后24-72小时最严重。病程中要严密观察患儿有无惊跳和抽搐等低钙表现,遵医嘱及时补钙。静脉注射钙剂时,如心率低于80次/min应停止注射,同时避免药液外渗,以免引起组织坏死。本组患儿中有2例发生无症状性低血钙。

2.2.5 高胆红素血症多发生于生后48-72小时内,与非糖尿病母亲的婴儿比较,糖尿病母亲的婴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较高,持续时间较长。患儿入室后,每天监测经皮胆红素值,对出现黄疸的病人及时监测血清总胆红素,并观察有无拒奶、嗜睡、哭声改变、惊厥、角弓反张等核黄疸症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积极治疗。本组病例中20例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患儿均得到有效治疗,无核黄疸发生。

2.2.6 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为:多血貌、嗜睡、呼吸窘迫、紫绀及肌张力低下。所以对糖尿病母亲的婴儿在出生12小时后采集静脉血作红细胞压积测定以积极防治该病。本组患儿中1例发生红细胞增多症,得到有效治疗。

2.2.7 喂养困难 喂养困难主要发生在旱产儿中。表现为觅食反射弱,不能协调有效的吸吮和吞咽,食奶后有吐奶,溢奶现象,有腹胀、腹泻等临床表现。本组有1例喂养困难,对喂养困难的患儿我科采用鼻饲喂养,同时给予非营养性吸吮训练患儿建立协调有效的吸吮,在我们的精心喂养下本组患儿均安全渡过喂养困难关。

3 小结

在胎儿时期,葡萄糖是由母亲通过胎盘主动转运的,而胰岛素则是由胎儿独立分泌,母亲患糖尿病时,由于胎儿血糖升高刺激了胎儿肠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新生儿出生时脐带结扎,终止了葡萄糖的供给,新生儿处于高胰岛素血症状态而致低血糖[2]。糖尿病母亲的婴儿并发症的发病率和疾病的严重程度,直接与母亲孕期糖尿病的严重程度有关。故除做好患儿的病情观察和护理外,还要作好患儿母亲孕期糖尿病的宣教,并在患儿出院前指导此类患儿家长要定期来院检查生化及神经系统发育情况,如出现先天发育畸形的患儿,根据崎形的类型进行专科诊治。

糖尿病并发症护理论文篇3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627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891-02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随即选取120名糖尿病患者,男性75名,女性45名。年龄在15-65岁之间,其中45岁以下的患者65名,45岁以上的患者55名。文化程度,高中文凭以上患者95名,高中文凭以下的患者25名。职业结构分别为:干部43名,职员20名,工人22名,农民18名,其他17名。

1.2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120名糖尿病患者进行有关糖尿病足自我防护知识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患者病情、患病经历、治疗过程、血糖控制、糖尿病足自我防护知识来源、糖尿病足自我防护意识等。采用单项选择统计方法,将人数以百分比的形式进行统计[1]。

2结果

2.1研究对象情况120名糖尿病患者中1型糖尿病患者10例,2型糖尿病患者110例,患病时间最长的患者患病年限为25年,最短为半年。其中87名糖尿病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大动脉血管病变等。

2.2研究对象糖尿病足自我防护意识调查结果见表2。

3讨论

3.1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自我防护意识的意义糖尿病目前已成为我国常见的高发病症,所以有关糖尿病患者的一系列健康问题已成为我国广大医护人员研究讨论的热点问题。糖尿病患者经常会因为精神病变和缺血而丧失感知觉能力,这种合并感染型病发症是引起糖尿病足患病的主要原因,如神经系统病变、因肢端缺血、机体结构感染等。在我国糖尿病患者因患糖尿病足截肢的病例越来越多,这种创伤性截肢病例占其他糖尿病病发症的54%以上,由此可见,糖尿病患者出现创伤性感染的机率非常大[2]。这种频繁性的创伤质量,不仅给病人带来了极大的身体痛苦,还给病人带来了沉重的精神负担,所以要想切实避免糖尿病患者出现糖尿病足病患,必须提高患者的糖尿病足自我防护意识,在治疗过程中,通过协调治疗和合作医疗,以控制糖尿病足的发病率。

3.2加强糖尿病患者防护糖尿病足的专业知识宣传力度健康教育是辅助治疗方案的主要手段,医生在制定治疗方案时,通常会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讲座。因为糖尿病患者的病发症很多,所以有关糖尿病的健康知识讲座的内容非常丰富,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病发症中发病率较高的,所以医护人员在进行糖尿病知识宣传时,应着重加强糖尿病足的专业知识宣传,让每个患者都具备糖尿病足防护知识。本文通过调查分析可知,有83.1%的糖尿病患者表示愿意接受糖尿病足知识,有42.5%的患者曾接受过相关防护培训。综上所述,我国大部分医院已将糖尿病足防护知识宣传作为重点知识宣传对象,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治疗指导、药物使用、控制饮食、测量血糖、尿糖等方面[3]。

3.3扩大糖尿病患者接收糖尿病足防护知识的途径和范围通过分析调查问卷可知,糖尿病患者获取糖尿病足防护知识的渠道很单一,并且其获取的防护知识并不适用于糖尿病患者的患病种类,作为一个慢性疾病,糖尿病的治疗特点和治疗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医护人员应该根据不同糖尿病患者的患病程度和患病类型,制定相对合理、科学的糖尿病足防护方法。对糖尿病患者和糖尿病护理人员进行糖尿病足防护培训,以从根本上解决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防护意识缺失问题[4]。

3.4建立和谐的医护关系建立良好的医护关系,不仅可以增进医护人员和糖尿病患者之间的友好关系,这种情感关系不仅可以为患者提供一个和谐、舒适、融洽的治疗环境,还能有效的提高医护人员护理工作的护理质量和护理水平。医院在为患者提供人性化治疗的同时,还能为患者制定一个正确、科学、安全、可靠的足部护理方案,让糖尿病患者消除糖尿病足的患病隐患。为糖尿病患者提供良好的知识选择方式,也是患者遵医行为得以强化的重要手段[5]。

参考文献

[1]甘俊丽,刘纯霞.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自我防护意识的调查[J].护士进修杂志,2010,12(02):101-112.

[2]王林文,刘彩英.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自我防护调查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0,12(23):101-134.

糖尿病并发症护理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31-0124-03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血糖过高代谢障碍的严重困扰人类生活的代谢性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公布数据显示,糖尿病已成为除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外的第三大疾病[1]。而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糖尿病大国,患病率已达9.7%,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4%[2]。最令人担忧的是,我国18岁以上居民对于糖尿病知晓率仅为36.1%。而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及饮食结构的调整、老龄化社会的加快到来,糖尿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我国当前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糖尿病的治疗一直都是世界性的难题,因为这种慢性疾病通常只能通过吃药等方式进行控制,而不能进行根治。临床治疗主要依靠降糖药物,并且伴随终生。多年的临床实践表明,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其病本身并不带来实质性的损害,可怕的是由此引起的一系列并发症如心脑血管疾病、眼底病变、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四肢溃烂等[3]。而且在药物的治疗过程中,糖尿病患者易发生低血糖,药物依从性较差等,这都给临床护理带来严重挑战,如何使护理实施更有效果,更能在治愈糖尿病的同时,使其并发症得到有效护理成为现代医学护理模式的研究方向[4]。笔者所在医院近几年为探索更好的护理模式,对部分患者实施综合全面的人性化护理,取得了较好疗效,下面就此措施及体会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48例糖尿病患者为观察研究对象,其中观察组(人性化护理组)24例患者中,男12例,女12例,年龄48~78岁,平均年龄68岁,包括2型20例,1型4例,糖尿病病程2~16年,平均9年,伴随高血压12例,高血脂9例,冠心病2例;对照组(常规护理组)24例患者中,男14例,女10例,年龄50~76岁,平均年龄68岁,包括2型22例,1型2例,糖尿病病程4~14年,平均9年,伴随高血压11例,高血脂7例,冠心病2例。所有患者糖尿病均经WHO诊断标准确诊,两组年龄、性别、疾病类型、伴随疾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进行常规护理,主要是基础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糖尿病病情。

1.2.2 观察组 进行人性化护理,主要措施如下。

1.2.2.1 基础能力培养 在进行护理前,对相关人员进行沟通与交往方面的培训,充分利用现代护理健康教育理论、模式、程序渗透人性化护理理念,组织护理人员学习疾病相关知识,进行社会学、心理学、专科护理技能培训。融入人性化护理,以人为本,让护理工作者进行换位思考。

1.2.2.2 健康教育 制订糖尿病健康教育路径单与措施,便于护理人员实施有计划的、连续、动态、针对性强的健康教育,观察病情变化,进行评估、教育,针对不同的患病人群采用多种形式进行信息传播,提供健康咨询服务,加强糖尿病患者用药指导和自我检测,宣传糖尿病危害,纠正错误认识及不良行为,积极戒烟戒酒。

1.2.2.3 基础人性护理 提供人性化服务环境,细致入微的关心患者,护理人员在装束上合体、举止上优雅、态度上和蔼,了解患者的文化背景、民族信仰、生活习惯、需求层次因人施护。规范各种操作规程,向患者表达着关心,体贴、理解、安慰和支持。用充满亲情的话语和丰富的人文知识与患者沟通。

1.2.2.4 人性化用药指导 护理人员对所提供的药品的适应证、作用原理、作用途径、作用特点、作用强弱、使用方法、配伍禁忌、不良反应等全面了解,详细了解患者的用药史,提高患者依从性,提示药品可能的不良反应。教会患者胰岛素注射技术,磺脲类药物在饭前半小时口服,双胍类药物进餐时或餐后服,阿卡波糖与第一口饭同时嚼服。

1.2.2.5 并发症人性护理 糖尿病易合并各类并发症,对于低血糖发作患者,应注意在早期出现症状如心悸、头痛、头晕时能及时发现,祛除诱因,防止低血糖再发。嘱患者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过热的沐浴,防止干燥瘙痒,避免抓伤,对受压处皮肤进行皮肤护理,2次/d,可用手蘸50%的酒精或滑石粉,对局部进行环形按摩,保证溃疡创面充分引流和创面清洁。注意足部护理,局部应用敏感抗生素、胰岛素等药物湿敷,有条件者进行中药熏洗。

1.2.2.6 心理护理 针对糖尿病患者心理特征,做好沟通,给予安慰体贴,消除焦虑、急躁心理,取得积极主动配合。对于合并抑郁症的患者除抗抑郁药物治疗外,必须配合心理治疗,发生低血糖后,患者心理上存在双重压力,对服用降糖药物感到后怕,应从多方面关心、体贴,予以心理安慰和疏导,促使患者坚持治疗,定期检查血糖、尿糖。

1.2.2.7 其他相关护理 因人而异进行运动护理,逐渐增量,循序渐进,尽量减少空腹运动。加强训练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可令患者仰卧抬高患肢至45°,维持1~2 min后坐起垂足于床边2 min,并做踝足部旋转和伸屈活动。静脉回流障碍引起的溃疡可在床上做踝关节背屈、旋转和小腿屈伸运动,促进静脉回流。饮食以高碳水化合物、高蛋白、低脂肪、低盐为宜。避免油腻及刺激性食物,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每餐吃点全谷食物、糙米以及多纤维食物等复杂碳水化合物。

1.2.2.8 特殊人群人性护理 对于妊娠期糖尿病(GDM)应在孕期严密监测血糖、尿糖、指导胰岛素用量,调整饮食,积极控制糖尿病,加强口腔及皮肤护理,进行健康指导,介绍妊娠合并糖尿病的特点及危害,做好提前防范护理措施。

1.3 效果评定

对所有患者进行跟踪随访12周,进行效果评定,包括血糖控制、临床症状改善、复发率及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的患者在血糖控制、并发症改善、治愈率、满意度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人性化护理模式在护理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葡萄糖(简称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病群,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常见病,糖尿病若得不到有效的治疗护理,可引起身体多系统的损害。如果不进行科学合理控制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如胃肠功能紊乱、眼部疾病、心脑血管病、肾功能衰竭、神经末梢病变等[5]。我国是糖尿病大国,在糖尿病患者绝对数上一直以来都是全球之冠,根据国际最新临床诊断标准进行诊断的糖尿病患病人群已约1.139亿人。2010年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男性为12.1%,女性为11.%;城市居民患病率为14.3%,农村居民为10.3%[6]。虽然近几年中国群众健康意识有所增强,但糖尿病患者人数快速增加这一趋势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值得关注的是我国成年人一半是糖尿病后备军,成年人群中糖尿病前期(IGT)患病率为50.1%[7]。文献[8]报道在患病人群中大约2/3的糖尿病患者没有进行足够的血糖控制,而伴随的并发症如低血糖反应、糖尿病足溃烂等均需要及时有效的护理。由于糖尿病至今并无根治方法,一旦患病则终生无法治愈,故对于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意义则十分重要。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必不可少。21世纪医学服务模式倡导以患者为中心、全方位的护理。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学护理模式的改变,人性化护理模式逐步应用于临床,使人文精神集中体现在对患者生命与健康,权利与要求中,使患者无论心理还是生理方面均能够得到最大化的满足和舒适[9]。文献[10]报道,护理服务要参与医院的竞争中,这就要求护理人员高度重视患者对服务的感受,注意激发患者的潜在意识,动态发现患者的潜在需求,从各方面来满足患者的需求,提供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护理服务。实践中体会到,糖尿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也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且由于长期血糖控制不良,可引起多种并发症。人性化护理要求“以患者为中心”,积极塑造护士形象,注重知识学习,提高综合素质,改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护理服务中增加精神的、文化的、情感的服务既是疾病的需要,也是患者的需要,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疾病更需要在护理中贯穿人文精神[11-12]。在提供人性化护理服务中,给糖尿病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教育,将饮食治疗、运动、血糖监测、药物应用等内容结合起来,促使患者自觉地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并在护理实践中防止并发症的发生,达到最佳护理效果。人性化护理的目的在于促进患者合理用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治愈疾病、阻止或延缓疾病进程,现代社会的发展已使患者看重的是治疗效果和治疗过程的体验,对于糖尿病肢端坏疽导致糖尿病患者足或下肢组织破坏的,人性护理时应注意积极沟通,采取多种措施缓解症状改善微循环、神经功能。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是一种身心疾病,因此还需要配合心理治疗才能治愈。

综上,人性化护理模式能显著改善糖尿病患者临床症状及并发症,利于疾病治疗与恢复,促进患者健康生活,值得临床使用。

参考文献

[1]张素蓉,何玉平.在糖尿病患者中实施人性化护理的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1,22(14):128-130.

[2]姚宏伟,郑美华,刘静.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发生原因及护理预防[J].中医临床研究,2012,14(2):110-111.

[3]张敏,段春梅,张斌.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反应的诱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23(6):116-118.

[4]陈小琼.56例妊娠期糖尿病病人循证护理体会[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3):225-227.

[5]邓凤梅.护理干预措施在妊娠糖尿病患者的实施进展[J].医药前沿,2013,32(16):331-332.

[6]司艳波.护理干预对预防糖尿病足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28(11):222-234.

[7]唐晓娟.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用药依从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J].北方药学,2013,21(7):236-238.

[8]姚宏伟,郑美华,刘静.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发生原因及护理预防[J].中医临床研究,2012,14(2):110-111.

[9]李敏,蒋云,谢国怀,等.浅谈护理人文关怀[J].医学信息,2012,18(5):189-190.

[10]陈海燕,林娟.人文关怀护理与责任制整体护理融合模式探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21(8):225-227.

[10]郑秀君,朱秋芸.糖尿病护理中人性化服务的应用体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2,16(8):149-150.

糖尿病并发症护理论文篇5

DOI:10.14163/ki.11-5547/r.2015.22.188

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作为一种终身性疾病, 糖尿病患者大多数时间在家庭或社区用药治疗。糖尿病管理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重要工作[1]。本文分析了中医护理对社区糖尿病患者干预的效果, 现将研究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本社区2012年5月~2013年4月80例2型糖尿病患者, 均有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等“三多一少”典型症状, 空腹血糖>7.0 mmol/L, 葡萄糖负荷后2 h血糖>11.1 mmol/L, 糖化血红蛋白>6.5%。80例患者中男45例, 女35例;年龄43~75岁, 平均年龄(61.34±12.65)岁;体重52~80 kg, 平均体重(62.54±11.72)kg;病程1~15年, 平均病程(7.84±1.65)年;文化程度包括本科2例、大专12例、高中25例、初中30例、小学11例。研究对象同时排除1型糖尿病、已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眼底病变、糖尿病足、糖尿病脑病、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精神异常、智力障碍、视力、听力和语言功能障碍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每组4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病程、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护理方法

1. 2. 1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 嘱患者接受糖尿病饮食, 适度运动, 遵医嘱使用降糖药物, 定期检查血糖, 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降糖药物用量。

1. 2. 2 实验组患者实施中医护理, 具体包括:①在辨证施食、食量有度等中医糖尿病饮食原则指导下对患者进行辨证, 根据体质量指数计算每日摄入的热量, 每公斤体重摄取的总热量控制在15~50 kcal/d, 注意平衡膳食, 在控制总热量的前提下, 尽可能做到谷类、肉、蛋、奶、蔬菜、水果种类齐全。糖尿病患者多为湿热性体质, 饮食忌食肥甘、油腻之品以免助湿生热, 忌食辛辣、煎炸、烤炙之品以免助热伤阴。指导患者食用天花粉粥、桑白皮粥、玉米须粥、山药粥等药膳粥, 分别将天花粉、桑白皮、玉米须等中药材适量与粳米同煮, 去药材后食粥。热证较甚者多进食苦味饮食, 如苦瓜、苦菜、凉茶、绿豆汤等[2]。②指导患者进行敲打经穴、足浴等保健治疗, 敲打经穴常用穴位包括涌泉穴、足三里、合谷穴、劳宫穴等, 2次/d;药物足浴可选择红花、艾叶适量, 以沸水冲泡, 到水温降低至40°后浴足, 注意预防烫伤, 每晚临睡前泡足20 min。积极预防糖尿病足、糖尿病眼底病变等并发症。使用糖尿病药物后及时进食, 在活动时随身携带糖块, 以防发生低血糖反应, 防止病情转变, 先安未受邪之地[3]。③定期随访, 血糖控制良好, 无并发症者1次/月。如有血糖剧烈波动、出现并发症者积极给予治疗, 并增加随访次数, 改为1次/周, 密切关注病情变化, 并给予相应的治疗和指导。④指导患者主动参加社交活动, 以疏解情志抑郁, 告知患者七情过极对糖尿病的不利影响, 使患者认识到怒伤肝, 喜伤心, 思伤脾, 悲伤肺, 恐伤肾, 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控制、调节情绪, 以调畅脏腑气机、安神静智[4]。

1. 3 评价指标 患者空腹血糖下降至7.0 mmol/L以下, 餐后2 h血糖下降至11.0 mmol/L以下者认为血糖控制达标。随访期间如发现患者发生糖尿病足、眼底病变、糖尿病肾病等记为发生糖尿病并发症。

1. 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P

2 结果

2. 1 血糖控制情况比较 实验组患者血糖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低血糖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血糖达标率、低血糖反应发生率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

2. 2 并发症情况比较 实验组患者随访期间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中医学理论将糖尿病归纳于“消渴病”之范畴, 为本虚标实之证, 以阴虚为本, 燥热为标, 二者互为因果, 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在临床治疗时应以滋阴益气为原则。

中医护理以辨证论治和脏腑理论为指导, 通过饮食养生、情志调节、健康保健等形式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干预。饮食养生干预通过对患者进行体质辨证, 选择相应性味的食物进行针对性的辨证施食, 从而纠正和调节糖尿病患者机体寒热失衡、气机失调的状态, 并通过饮食固护脾胃之气, 达到脏腑阴阳、气血的平衡状态。情志调节帮助患者纠正七情过极, 保持良好的心态, 以调节阴阳、恢复人体生命的节律。健康保健以中医“治未病”理论为指导, 纠正患者病态的生活行为习惯。通过敲打穴位、推拿、等方法使机体产生神经反射, 激活感应器官功能恢复, 调节内分泌。通过药物足浴增加局部血液循环, 预防和改善周围神经病变的病情, 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进展, 做到既病防变[5]。

本研究中经中医护理干预者血糖达标率高达97.50%, 明显高于常规护理干预者的82.50%;经中医护理干预者低血糖反应发生率仅为5.00%, 明显低于常规护理干预者的20.00%;经中医护理干预者并发症发生率仅为7.50%, 明显低于常规护理干预者的22.50%。

综上所述, 对社区糖尿病患者实施中医护理干预有助于平稳控制血糖, 减少糖尿病并发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毕月萍.糖尿病患者社区中医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 13(34):265-266.

[2] 陈育红, 徐名一.浅谈中医饮食养生对社区糖尿病患者的作用.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 11(1):86-87.

[3] 陈国远, 向科明.中医“治未病”在社区糖尿病管理中思路与实践.医学信息, 2011, 24(7):4322-4323.

糖尿病并发症护理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4-4721(2010)11(b)-131-02

循证护理(evidence based nursing, EBN)是以有价值的、可信的科学研究结果为证据,提出问题,寻求证据,用实证对患者实施最佳的护理。它既是服务对象的需求,又是护理顺应时展的必然产物[1],其重要性越来越被护理专业人员重视学习并不断发展。糖尿病(DM)为慢性全身性代谢疾病,其基本特征是持续的高血糖,主要因体内胰岛素分泌绝对缺少,或因胰岛素抵抗,或是身体对胰岛素的需求量增多而造成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导致以糖代谢紊乱为主的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的一种综合病症。2007年3月~2009年12月,笔者将循证护理运用于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中,提高患者自我护理的意识和能力,对糖尿病的治疗及并发症预防起到积极的作用,达到最佳的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07年3月~2009年12月共收治糖尿病患者156例,其中,男125例,女31例,年龄34~80岁,平均年龄59.5岁,经临床诊断均符合糖尿病诊断新建议标准。

1.2 方法

1.2.1 循证问题。糖尿病教育是糖尿病治疗手段之一。良好的健康教育,可以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配合治疗,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因此存在如何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需要循证。

1.2.2 针对问题搜集证据支持。根据提出的问题,确定检索关键词为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护理。检索证据,查阅资料,获得检索结果。通过查询发现糖尿病健康教育内容有:糖尿病的认识、治疗目的、饮食控制、运动治疗、遵医服药、血糖监控、并发症的危害性及预防措施。对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实施的方法有:①疾病知识教育。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糖尿病的病因、症状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告知患者坚持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在糖尿病治疗、预防中的重要性,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自己的疾病。②饮食指导。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严格制定和执行饮食计划,控制总热量,并长期坚持,做到定时定量。强调食品的多样化,忌吃甜食,多食含纤维素高的食物,每周测量体重,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③运动指导。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运动方式、时间以及所采用的运动量,以有氧运动为主,如散步、慢跑、骑自行车、做广播操、太极拳等。运动不宜在空腹时进行,防止低血糖发生。运动时随身携带糖尿病卡,运动后应做好运动日记,以便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④血糖监测。教会患者或家属自作血糖仪,掌握监测血糖、血压、体重指数的方法,并做好记录,为调整胰岛素用量和饮食提供依据。⑤药物治疗。为患者讲解降糖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指导患者正确服药,并观察药物的疗效,告知患者不可随意增减药量,严格在医师指导下用药。⑥心理指导。由于糖尿病病程长,常反复入院,患者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惧、情绪激动,这些不良心理会引起血糖升高,对疾病控制不利,及时发现患者不良心理,耐心做好心理指导,教会患者自我放松的方法。⑦并发症指导。帮助患者及家属熟悉糖尿病常见急性并发症发生的临床表现,观察方法及处理措施,如低血糖反应、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指导患者掌握糖尿病足的预防和护理知识。

1.2.3 对资料证据进行评价,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健康教育计划。目前对糖尿病的健康教育有不同的方法,因此需应用EBN对所获取的结论进行真实性、可靠性及临床实用性等方面的评价,制定出合理的教育计划。加强健康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治疗,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和自身健康的能力[3]。根据以上证据和患者的具体情况,由临床专科护士针对患者制定出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1.2.4 方案的临床应用。将获得的针对患者最适合的教育方案告诉患者,以征求患者的意见和愿望,再结合临床经验,从而制定出最佳个体教育措施。

2 结果

通过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有效地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有些患者特别是无明显症状不重视治疗的患者,经健康教育,使之增强自我保健意识,积极配合治疗,提高了血糖控制率,预防了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3 讨论

EBN的产生源于循证医学,1991年由加拿大Alba Dicenso教授提出,意为“遵循证据的护理学”,此观点迅速被关注与研究,它是指护理人员在护理实践中运用现有的最好的科学证据实施护理,核心思想是护理人员认真地、明智地、深思熟虑地运用当前所获得最后的研究依据,同时结合护理人员本身的专业技能和多年的临床经验并考虑试验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结合,制定出适合个体需要的完整的护理方案。

糖尿病的治疗是长期的甚至是终身的,血糖控制不好,随着病程延长可出现多系统的损害。而EBN强调在护理患者的过程中,应将个人的临床护理专业知识、现有的临床科学研究证据与患者的价值观和愿望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虑,为每位患者提供最佳的护理方案。将EBN的方式运用于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更能有效地提高患者对疾病与健康的认识程度,增强了患者自我意识,并能正确进行自我保健,积极配合治疗,从而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EBN为护理工作提供了新的模式,使以经验为基础的传统护理向以科学为依据,即有据可循的现代护理工作的发展,促进了护理人员知识的更新及科研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胡雁,杨英华.关于“以实证为基础的护理”的理论与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4):245.

糖尿病并发症护理论文篇7

肝炎后肝硬化及糖尿病都属于慢性迁延性疾病,病程较漫长,是终身性疾病。肝硬化并发肝源性糖尿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以肝病的症状为主,以糖尿病症状为辅。今年来其患者数量的增多值得引起临床护理的注意。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34例肝病合并糖尿病病人,男性27例,女性7例。年龄为33-69,平均年龄为49.5岁。临床分析:慢性活动性肝炎6例,慢性乙型肝炎5例,肝炎肝硬化12例,重症肝炎11例。患者肝病的症状:主要为恶心厌油,肝区不适,乏力。其中几例伴有尿黄,腹水,消化道出血等症状。糖尿病的症状:体重下降、多食、多饮、多尿,并伴有低血糖等症状。

1.2治疗方法在一般保肝、退黄、利尿等肝病治疗的同时,进行饮食的控制及使用胰岛素,加大患者的运动量并进行皮肤护理。

2结果

34例患者出院时病情稳定,血糖正常。患者住院最短时间为7天,最长为135天,21例治愈,9例未愈,4例死亡。详见表1。

结果表明,对肝病合并糖尿病的患者,通过细致的观察病情,正确的护理方式,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掌握患者患病程度,分析后对症下药。血糖的控制是治疗的关键,有效地控制血糖有利于肝病和糖尿病的恢复,合理控制饮食是治疗肝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措施之一,做好预防感染,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是治疗肝病合并糖尿病的前提,医生对患者做好健康宣教和出院指导极为重要。

3讨论

3.1病情观察

严密患者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症状,及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肝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在住院期间,糖尿病引起的症状通常会被肝病的症状掩盖,只有少数的慢性肝炎患者会出现多饮、多食、多尿的症状,临床经验证明,患者肝病越重,消化道受损越严重,如果单纯的通过症状来判别,容易导致糖尿病的误诊和漏诊。对重症肝病患者要综合其全身症状,多面分析。如患者在出现乏力时,可以认为是肝病所致,也可能是由于使用利尿剂引发血钾过低引起,对于突然出现的乏力可以归结为血糖过低,所以需要注意观察病人症状。

3.2低血糖的护理

在本组患者中,重症肝病患者较多,结和糖尿病,非常容易出现低血糖。每日监测4次血糖,根据病人的血糖值及饮食情况合理调整胰岛素的摄入。本组3例患者入院时检查血糖值均在正常范围内,患者在住院过程中却多次发生低血糖反应,在空腹时,会突然出现心悸,心慌,大汗淋漓及全身乏力,其中l例导致昏迷。这是由于肝功能不全而引起肝糖原代谢障碍,胰岛素在体内停留使糖异生减弱,糖尿病加重,在护理是需要注意观察。测血糖前避免紧张,因紧张可导致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血糖值升高造成误差。若血糖>15mmol/L,可用胰岛素加入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入,输液泵控制输液速度,1h滴完,夜间或凌晨出现高血糖,于当晚10点用中效胰岛素1次。控制空腹血糖

3.3饮食控制

合理控制饮食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通过控制饮食减轻可以减轻胰岛细胞的负荷,使血糖水平易于控制。由于糖尿病患者需要实食用含糖量低的食品,而肝病患者在多数情况下需要补充热量、蛋白、维生素等。所以对肝病合并糖尿病的患者,需要进行营养护理干预,帮助患者控制血糖,改善肝功能。对于肝病较轻的肝病合并糖尿病患者,我们可以根据病人的糖尿病病情及血糖控制情况来设计饮食方案。如果肝病较重的话,需要根据病情在两餐之间酌情加入含水分高,糖量少的水果,如梨、西红柿等。最主要的是使患者知道饮食治疗的目的及重要性,主动配合医生的计划。严格执行定时进食,对于应用胰岛素等药物进行治疗的病人尤为重要。

3.4预防感染的护理

糖尿病合并肝病的患者由于抵抗力低易发生感染,对于肝硬化伴随腹腔积液的患者,需要加强护理。对出现皮肤瘙痒的患者,可以适当口服抗组织铵药,来减轻患者的症状。在护理时,要注意观察患者体温及腹痛的情况,结合血象的变化,判断病情,适当使用抗生素。

3.5休息与运动

对于肝病合并糖尿病患者来说,需要多卧床休息,来增加肝脏血流量,利于肝细胞的修复。在肝硬化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最好做有氧运动,如慢跑、做体操、打太极拳等运动,每周活动4~5次,每次坚持20~30分钟。其中步行相对较安全,也容易坚持,可作为患者运动首选的方式。医生在给患者制定运动计划前,注意评估患者病情,防止出现危险。患者需要随身携带食品,在出现低血糖症状时及时服用,运动后注意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做好记录。

3.6心理护理

肝病和糖尿病均为终身性疾病,难以根治,如果相互影响更加不易控制,加之经济上的困难,使患者往往会出现多种心理问题,缺乏治疗的信心,导致甚至绝望。

护理人员需要注意了解患者的心理,倾听患者的心声,联合家属,帮助患者树立信心,调整心态,既不能太消沉,也不能太兴奋,保持平和的心态,防止对肝脏产生不良反应,加重病情,进而影响糖尿病的治疗。对于重症肝炎患者,护士应始终守护在病人身旁,及时给病人以安慰,减轻病人痛苦,鼓励和帮助病人战胜疾病。

3.7出院指导

由于肝病和糖尿病均为慢性疾病,且难以治愈,所以对肝病合并糖尿病的病人,在出院后,需要针对病人的情况,针对性的出院指导。①控制饮食,对肝病合并糖尿病的病人,应当定时加餐,进食较多的蛋白质。对注射胰岛素的患者要严格遵照医生的嘱咐,控制注射和进餐的时间,防止出现不良的反应。②按时服用医生指定的药物,不能擅自换药或者停药、减药,定时复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药剂量。③保持心情舒畅,情绪乐观。家人多鼓励病人参加适当体育锻炼,在增强体质的同时,可以起到降血糖的作用。④血糖监测,在出院前护士教会病人自测血糖,尿糖方法,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就诊,并定期到门诊复查肝功。

⑤戒烟,戒酒,保证足够的睡眠,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1] 曲丽敏.夜间高血糖的监控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5,21(6B):29.

[2] 张韶华,陈艳霞.1例乙肝合并尿毒症、高血压、糖尿病病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5,21(3B):58.

糖尿病并发症护理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247-02

糖尿病足部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15%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一生中会发生足溃疡或坏疽,14%-24%的足部溃疡患者需要截肢治疗[1],这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0级糖尿病足是指糖尿病病人足部并发有严重的周围神经病变、自主神经病变和周围血管病变。但无开放性损伤的糖尿病足[2]。0级糖尿病足初期症状常不明显或仅有肢端怕冷、麻木、疼痛、感觉迟钝等,不易被病人所重视。若迟治、误治可引起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是截肢、致残的主要原因。花费巨大,且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我科于2011年5月―2012年5月共收治老年糖尿病病人83例,通过个性化的护理和预防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2011年5月―2012年5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干部病房收治老年糖尿病病人83例,其中男61例(73.5%),女22例(26.5%),平均年龄74.9±11.8岁,糖尿病病程18.7±6.2年。

1.2 方法:配合医疗给予控制血糖、改善循环、营养神经药物治疗,同时给予预防糖尿病足的健康教育指导及监督。健康教育内容包括:糖尿病足的诱因、加强足部检查、足部护理、避免外伤、控制感染;心理护理等方法,使病人了解糖尿病足的诱因及其危害,增强对糖尿病足的自我防护意识,减少足部损伤,避免糖尿病足并发症的发生.

2.结果:

通过对糖尿病足的健康指导及监督,一年中糖尿病足的发生只有3例,其中1例99岁的老人在治疗过程中发生猝死,另外2例在积极治疗,皮肤虽有破溃,没有致残,没有截肢。

3.讨论:

由于0级糖尿病足初期症状不明显或仅有肢端怕冷、麻木、疼痛、感觉迟钝等,不易被病人所重视,当发生破溃时才开始治疗,使致残率大大增加。国外研究表明: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使一半的病人不发生足溃疡或截肢[2]。因此对0级糖尿病足的积极防治和有效的护理是防止糖尿病足致残、降低截肢率的关键。下肢外周动脉病变是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慢性、进行性肢端缺血、手足麻木、溃烂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3]。

3.1 糖尿病足的诱因

血糖控制不良和反复小损伤都会形成糖尿病足溃疡,并且是最终导致截肢的主要诱因,相关的科学知识匮乏容易造成糖尿病患者忽视自身的预防,这是糖尿病足发生的主要原因。一定要积极的控制血糖与其他并发症:防治糖尿病并发症最根本的基础是稳定血糖,空腹血糖控制在 7 mmol/L 以下,或者餐后 2 h 血糖控制在 10 mmol/L 以下是最理想的,随时检测血糖,根据测得的结果来灵活改变治疗时药物的剂量,这一点在控制血糖时非常重要,由于动脉硬化是糖尿病患者发生肢体缺血的原因之一,所以在控制血糖时,必须严格控制患者的血压,坚持低盐饮食,还应该积极控制其他代谢性疾病以及其他各种急、慢性病的并发症,从而改善营养不良状态。研究表明大部分糖尿病患者已经认识到口服降血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对控制血糖的重要性,在自我管理过程中用药依从性较好,而足部护理和血糖监测方面执行较差[4]。

3.2 加强足部检查:糖尿病确诊的同时也是糖尿病足预防的开始,必须坚持每年一次的全面足部检查,以了解有无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足背动脉搏动减弱,局部感觉减退,麻木或针刺感常常是糖尿病足的先兆症状。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已开展多年,患者对饮食、运动等方面的知识也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与糖尿病足相关的健康教育仍显不足[5],因此要加强足部检查。

3.3 足部护理: 糖尿病足患者坚持每天要洗脚,用39℃-40℃温水泡脚有利于血液循环,泡脚时间不超过 20 min,并用吸水性较强的毛巾擦干,因为足部在血液循环中的作用相当于“第二心脏”,刺激足部反射区和穴位,能使血管扩张,全身血流量增多,血液循环加速,血液粘稠度降低,改善组织缺血缺氧状态,使神经得到充分营养[6]。要定期修剪趾甲,保持皮肤,鞋袜要透气性好,质地松软,大小合适。建议患者不要穿露出脚部皮肤的凉鞋或拖鞋。适当进行运动和按摩,改善并提高神经功能,每日早晚各一次按摩有助于促进足部及下肢的血液循环。

3.4 避免外伤:很多糖尿病足由足部外伤引起,所以注重生活细节,避免外源性伤害。同时糖尿病患者因合并周围神经病变 常常导致感觉丧失,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加强自我足部检查,触摸足部动脉搏动情况,检查有无伤口,有无皮温增高或感觉异常等情况发生,当出现伤口感染或久染不愈合时,应加以重视,及时就医。

3.5 控制感染:任何溃疡和坏疽都有潜在的感染危险,感染被认为是影响溃疡愈合的重要因素,糖尿病患者炎症细胞的黏附、趋化及杀菌能力均下降。当合并严重缺血时,局部炎症细胞数目减少,炎症反应减弱,而无典型的炎症表现[7] ,尤其那些存在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感觉不到局部的疼痛,而忽略感染的存在,延误治疗.

3.6 心理护理:糖尿病患者由于病情控制的需要,可能会长期用药、定期住院治疗,长期控制饮食,对患者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所以医护人员要给予解释、安慰、鼓励等方式,以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协助其适应生活,同时还要做好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和医护人员一起帮助患者,培养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综上所述.对糖尿病足0级病人进行积极干预,以预防足部溃疡的发生。这正是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理念的最好体现[8]。通过我们实施的个性化健康指导和监督,降低了糖尿病足的发病率,通过预防糖尿病足的感染,从而提高糖尿病足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致残率,减轻医疗费用,患者易掌握、无痛苦,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Boulton AJ,Cavanagh PR,Rayman G.Thefoot in diabetes[M],4th ed.Chichester:John Wiley&Sons,2006:1-16

[2] 李仕明.糖尿病足(肢端坏疽)检查方法及诊断标准(草案)[J].中国糖尿病杂志,1996,4(2):126.

[3] 朱玉娟,周明莉 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筛查及其危险因素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0,9,25(17)1571-1573

[4] 石莲桂,吴艳平,张丽芳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与积极度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0,3,25(5):11

[5] 杨青,钱晓路,白姣姣等,社区糖尿病患者足底压力与足部保护知识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0,1,25:1-3

[6] 张凤清。韦香葵,韦爱群.中医辩证施护对提高住院糖尿病患者足部自护能力的效果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15):1353―1354.

[7] Lavery LA,Arinstrong DG,Wunderlich RP,et al,Risk factors for foot infections in individuals with diabetes,diabetes Care,2006,29:1288-1293

[8] 杨莉,王宁玫 足部穴位按摩对0级糖尿病足神经病变干预的临床研究[J].护理研究2010,3,24:601-603

作者简介:

糖尿病并发症护理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R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204-01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以多饮、多食、多尿和消瘦为特征,中医认为多与脏腑虚弱、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有关,与肺、胃、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1]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系指糖尿病患者无皮肤原发性损害,而以皮肤瘙痒为主的皮肤病 。好发于腰背和四肢,其次为腹部、口腔、外阴、肛周。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大约占27.5%左右。严重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我院采用中草药外治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满意的效果。

1 临床资料

2009年3月~2011年10月我院共收治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患者88例 ,均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其中男55例,女33例;年龄 23~78岁;病程2~20年;皮肤瘙痒 3d~ 3年。反复性阵发性皮肤瘙痒,昼轻夜重,初起仅限于身体某处,搔抓后扩展至全身。全身或局部皮肤见抓痕及散在丘疹,严重者由于经常搔抓,局部皮肤增厚有血痂及色素沉着,甚者皮肤溃破、感染。经治疗护理88例患者均痊愈出院。

2 方药组成

三叉苦300g,五色梅300g,芒藤500g,毛七公300g,散血丹500g。

3 治疗方法

上药切细,加清水约500m1,武火煮沸后文火煎约20分钟,药水趁热倒入面盆,令患者脱掉衣裤坐于圆框木椅,将盆装药水置于椅下,药水与皮肤相距约1520cm,毛巾浸湿药水搽洗周身皮肤,自上而下反复搽洗约20分钟。如此熏洗每周2次。

4治疗结果

熏洗1周后,全身瘙痒消除八成,皮损渗脓液干燥结痂,熏洗2周后,瘙痒消失,皮损结痂脱落。皮肤瘙痒症全。总有效率100%。

5护理干预

5.1 一般护理

首先教会患者自我监测。因糖尿病是终身疾病,坚持自我防护及监测,教会病人及家属使用血糖仪及尿糖监测,经常监测血压变化,血脂情况,测定糖化血红蛋白,以及观察用药结果。

护士对病人进行详细的病情观察记录。 应定期测量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 观察患者的饮水、进食量、尿量及尿色的变化;观察神志、视力、舌象及脉象的变化, 做好记录, 如发生异常应及时处理并汇报医师,防止低血糖、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的发生。

5.2心理护理及情志调节

生命现象的最基本特征是大脑统帅着机体,乐观而稳定的情绪有利于病人的内环境稳定,烦躁的情绪则可引起一系列应激激素的大量分泌。患者由于其病程长、痛苦大,往往会丧失治疗的信心。因此护理人员要加强对患者的关心、爱护以及体贴,对患者进行正确的引导,并鼓励患者保持乐观情绪,从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鼓励患者注重人际交往,学会倾诉问题,用疏散转移等方法排解不良情绪,保持愉悦的心情,有利于病情稳定。

5.3饮食护理

饮食护理是糖尿病病人最基本的护理措施,应严格和长期执行。护理人员向患者说明饮食治疗的重要性,制定食谱,根据血糖变化做适当调整。使患者做到主动遵守饮食计划,合理安排饮食,鼓励病人多吃富含可溶性食物纤维的食物,其可降低餐后血糖高峰,有利于改善血糖、脂代谢紊乱,并促进胃肠蠕动,防止便秘。每日饮食纤维素含量以不少于40g为宜。并根据患者病情情况,按中医辨证论治,可适当配合一些中药治疗。[2]

5.4健康教育

糖尿病是终身疾病,治疗需饮食控制、长期服药、积极配合治疗。健康教育被公认为是其它治疗成败的关键[3]。糖尿病患者缺乏糖尿病相关防治知识,易产生焦虑、烦躁、失望、悲观的情绪。针对这些情况,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及其家属耐心宣教、交流沟通,进行积极的健康教育,与之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帮助他们正确了解糖尿病知识,掌握饮食治疗和体育锻炼的具体要求,使用降血糖药物注意事项,坚持随访,按需要调整治疗方案。生活制度应规律,戒烟和烈性酒、低盐饮食,控制好血压。讲究个人卫生,预防各种感染,此外,还应嘱糖尿病患者随身携带 病历卡,注明姓名、病名、住址、联系人姓名及电话等,以防 发生意外时提供方便,便于及时救治。

5.5皮肤护理

5.5.1基础护理 保持病室的安静及空气新鲜,为患者创造良好的休息环境。注意个人卫生 ,保持皮肤清洁 。条件允许可每日沐浴 。老人和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洗澡时应 有人陪护,以防发生意外。沐浴不但可以清洁和湿润皮肤 ,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 ,使汗腺活动增加 ,汗液分泌增多 ,部分汗腺、皮脂腺的功能得以恢复。勤修指甲、勤换内衣,并选择棉织的袜子、舒适的鞋子。督促患者不要搔抓皮肤,以免抓伤皮肤引起皮肤溃破和感染。[4]

5.5.2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糖尿病患者皮肤抵抗力较低,一旦破损易发生感染,伤口不易愈合。对皮肤严重溃破患者,换药时应严格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

6讨论

消渴是全身性疾病,由于病程长,机体抵抗力低,组织修补能力差,故易合并其他病症。糖尿病皮肤瘙痒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若血糖长期控制不理想,皮肤瘙痒尤为明显。严重者会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以及败血症。从88例的病史中,几乎都偏重于三消之症状定冶入手,因而往往出现标症未解,本症难。本方三叉苦,散血丹,芒藤配伍,有去瘀通络,五色梅与毛七公合用有解毒止痒,临床应用发现芒藤不仅有通经活络治络,还有止渴益气、滋阴之功。全方配伍得当,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药到病除。本方药用鲜采生用,治疗及护理操作方法简单,又经济,疗效好。尤于山区药源丰富,值得使用。

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是一项十分艰巨和关键的工作,护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它要求护理人员除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外,还必须具有耐心、细心、恒心。对患者及家属进行从心理、技术到家庭、社会的全方位护理,对患者控制血糖,改善病情,提高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缓解糖尿病病人皮肤瘙痒的痛苦,以增加病人的生活乐趣,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第7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427-433.

糖尿病并发症护理论文篇10

结果:两组分别接受相关护理后,发现观察组患者在自我护理知识治疗率、护理满意率、住院时间以及治疗有效率上均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以上对比指标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

结论:在对糖尿病并发症进行治疗时,实施循证护理能有效地提升治疗效果,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关键词:糖尿病合并症 循证护理 效果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044-02

糖尿病属于一组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致使患者体内血糖代谢发生紊乱且异常增高的代谢性疾病,该种疾病常常分成I型、Ⅱ型两种糖尿病。该种疾病也是一种慢性疾病,若是不进行及时治疗,控制体内血糖浓度,很容易对心、肾脏等相关器官造成损伤,进而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家庭造成较为沉重的经济负担。我院通过选取59例糖尿病合并症患者,采取循证护理方式进行护理工作,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现将研究报告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59例于2010年12月-2012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合并症患者为护理研究对象,上述选取对象中,有35例为男性患者,24例为女性患者,年龄跨度在47岁-69岁,平均年龄61.8岁,病程历史为3.7-17.2年,平均病程历史为8.2年;在59例糖尿病合并症患者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并发症:足部感染(13例)、视网膜病变(9例)、肾病(12例)、皮肤病(5例)、酮症酸中毒(5例)以及其他疾病15例。随机将上述选取对象分成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29例),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历史以及合并症上并无明显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常规护理。对于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模式实施相关护理工作,根据患者的实际病况和临床表现症状,给予饮食、心理以及用药护理等多方面基础护理,根据患者的文化知识水平,给予其能理解的并发症以及糖尿病知识的宣教,告知并发症的预防措施,提高该患者的治疗和护理依从性,并告诉患者饮食控制和坚持服药对糖尿病的治疗和相关并发症的预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患者的治疗耐力性。

1.2.2 循证护理。对于观察组患者,在实施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运用循证护理模式实施相关护理工作:①责任护士应借鉴相关成功护理资料,根据查阅的临床资料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和文化水平以及合并症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避免实施的护理工作存在以前的护理盲点,提升护理服务质量;②健康教育,根据患者对并发症以及糖尿病的认知程度,制定合理的健康教育计划,根据患者的接受能力,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采取个体化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相关疾病知识讲座,详细的讲解糖尿病和相关并发症的危害,讲解预防糖尿病和防治并发症发生的措施,告知患者控制饮食和坚持服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帮助患者戒除不良的生活习惯,教导患者自我监测血糖浓度;③心理护理,由于糖尿病属于一种无法根治的疾病,这会对患者的心理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很容易让患者产生恐惧、焦虑、紧张的负面情绪,因此护理人员应该密切的观察患者情绪状态,制定有针对的护理措施,安抚患者的不安情绪,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鼓励患者;④并发症的护理与防治,教导和鼓励患者进行有规律的锻炼和运动,让患者控制自己的饮食习惯,尽量食用果蔬类食物,禁止使用蛋黄、动物肝脏等高胆固醇以及高热量食物,这样能有效的控制患者体内的血糖浓度,结合降糖药物能有效的保证患者体内的血糖维持正常水准,以免患者体内血糖升高,对体内的肝、肾、心等器官造成过大的负荷,导致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1.3 评价标准。制定糖尿病以及合并症的调查问卷,在实施护理前后分别调查一次,将调查结果分为熟悉和不熟两种层次;将护理有效分为两种,护理有效:患者体内血糖浓度得到良好控制,合并症明显好转或消失;无效:血糖浓度未得到控制,合并症并未发生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以P

2 结果

两组分别接受相关护理后,发现观察组患者在自我护理知识治疗率、护理满意率、住院时间以及治疗有效率上均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以上对比指标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

糖尿病属于一种慢性不可治愈疾病,其主要并发症有:足部感染、眼病、脑病、肾病、心脏病等多种类型疾病,且正是上述并发症导致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死亡,并对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给家庭经济造成沉重的负担[1,2]。因此,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是目前治疗糖尿病的重点。循证护理是目前针对性较强,护理效果较好的一种护理模式,它能很好的提升患者对糖尿病以及并发症的认知程度,疏导患者的不良情绪,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教导患者自主采取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其发生率[1]。本文研究表明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和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这说明循证护理能有效地提升护理质量,综合优势显著,值得进行推广。

糖尿病并发症护理论文篇11

结果:本组73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经胰岛素泵治疗和护理后,临床症状得到了显著改善,血糖达标时间为(5.2±1.9)h,尿酮转阴时间为(25.3±6.4)h,胰岛素用量为(43.6±7.2)U/d,治疗期间低血糖发生率为4.1%。

结论: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使用胰岛素泵治疗,并给予有效的护理,可以提高血糖控制效果,降低低血糖的发生率。

关键词:糖尿病 酮症酸中毒 胰岛素泵 临床疗效 护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411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358-01

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该病是由于胰岛素不足和升糖激素不适当升高而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代谢严重紊乱综合征[1],其发病率较高,严重者可导致患者昏迷,甚至死亡。胰岛素泵能模拟正常人体胰岛素的持续基础分泌和进餐时的脉冲式释放,从而有效控制血糖,因此是目前临床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一种有效方法,为进一步探讨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疗效及有效的护理方法,本文将做如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间收治的73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制定的相关诊断标准,临床主要表现为高血糖、高血酮和代谢性酸中毒。其中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34例,年龄45~81岁,平均年龄(62.4±2.5)岁,糖尿病病程3~13年,平均(6.4±1.1)年。

1.2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给予胰岛素泵治疗,使用美国MinMed 508型胰岛素泵,24h不间断输入基础值胰岛素,进餐时则由泵输入餐前负荷量胰岛素,用量为0.05~0.1U・kg-1・h-1,治疗期间密切监测患者的血糖水平变化情况。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多数患者对于胰岛素泵的治疗较为陌生,因此容易产生恐惧、紧张的心理,不利于治疗的顺利进行。护理人员应详细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介绍胰岛素泵治疗的原理、步骤、疗效以及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增强其对治疗的理解,以消除不良的心理反应,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

2.2 置泵护理。置泵前应将短效胰岛素放置到室温后再抽取精确的胰岛素用量加入到泵中,选择腹部脐旁5cm无瘢痕、皮疹、感染的区域进行皮下穿刺,并根据医嘱调整各项参数[2]。置管后将泵固定好,并放在安全的地方。正常情况下针头每2~3d变换一次部位,在一处埋置最好不超过48h,以免影响胰岛素的吸收[3]。

2.3 加强对患者的观察。治疗过程中应加强对患者的观察,防止输注管路打折、堵塞及漏液,并经常检查泵的运行情况,以保证正常运行。每小时监测1次患者的血糖,加强对患者的巡视,主动询问患者治疗过程中有无不适症状,注意观察患者有无低血糖等反应,患者一旦出现面色苍白、心动过速、脉搏加快、出汗多、呼吸浅而快、血压下降、意识障碍加重等表现,应警惕低血糖的发生,一旦发生低血糖应立即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每日观察患者穿刺部位的皮肤有无红肿、硬结、感染及针头滑脱等情况,如有立即更换注射部位。

2.4 健康指导。患者出院前应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健康指导,指导患者如何在家中正确的使用和维护胰岛素泵。同时指导患者如何合理的调整饮食结构,严格控制饮食,嘱患者应保持高纤维、低碳水化合物、低脂肪饮食,要按时、按量进餐,不可随意加餐[4]。同时告知患者必须遵医嘱规律使用胰岛素及服用降糖药物,密切监测血糖变化情况,用药期间一旦出现不适应立即来院就诊。

3 结果

本组73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经胰岛素泵治疗和护理后,临床症状得到了显著改善,血糖达标时间为(5.2±1.9)h,尿酮转阴时间为(25.3±6.4)h,胰岛素用量为(43.6±7.2)U/d,治疗期间3例患者发生低血糖,低血糖发生率为4.1%。

4 讨论

胰岛素泵能够模拟正常胰岛的生理分泌节律,以基础输出量24小时不断向患者体内输入微量胰岛素,从而进一步保证了药物的最佳有效浓度,对于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成为目前治疗糖尿病的最佳手段[5]。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使用胰岛素泵治疗,并给予实施有效的护理可以快速控制血糖,缩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程,减少胰岛素的用量,降低调整胰岛素剂量过程中低血糖反应的发生率[6]。

参考文献

[1] 高会敏.应用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护理[J].医学信息,2012,25(2):298

[2] 姜浩威,姜旭.应用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循证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9):216-217

[3] 覃美亚,张岚,潘兴时,等.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观察及护理[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2,23(6):692-693

糖尿病并发症护理论文篇12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223-01

近年来,我国糖尿病发病率6.7%,已高过世界平均水平6.4%,其中,45岁以上的人群中有7%至8%患有糖尿病,高危人群呈扩大趋势,约有1.5亿,已成燃眉之急。胰岛素相对和绝对不足,不能满足糖代谢的需要,是糖尿病的中心环节。起病后若未能得到有效治疗,随着病程的延长,可出现广泛的微血管及大血管病变,导致双目失明、肾功能衰竭、肢端坏疽、心血管病变及脑血管病变等。本病为终身疾病,迄今尚无根治方法,但可以防治。因此,应发动社会支持,共同参与糖尿病的预防、治疗、教育、保健计划。避免糖尿病发病;及早检出并有效治疗糖尿病;延缓并防治糖尿病并发症;提倡不吸烟、少饮酒、少吃盐,合理膳食,经常运动,防止肥胖预防糖尿病。

1临床资料与分析

1.1糖尿病的病因。与Ⅰ型糖尿病有关的因素:自身免疫系统缺陷、遗传因素、病毒感染可能是诱因。其他因素:如牛奶、氧自由基、一些灭鼠药等。

Ⅱ型糖尿病的病因:遗传因素:和I型糖尿病类似,Ⅱ型糖尿病也有家族发病的特点。肥胖:Ⅱ型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可能就是肥胖症。遗传原因可引起肥胖,同样也可引起Ⅱ型糖尿病。

年龄:年龄也是Ⅱ型糖尿病的发病因素。有一半的Ⅱ型糖尿患者多在55岁以后发病。高龄患者容易出现糖尿病也与年纪大的人容易超重有关。情志因素: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失调,刺激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血糖升高。妊娠糖尿病的原因:妊娠糖尿病的确切原因同样也不太清楚。但科学家们正在发现一些线索。

1.2糖尿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典型症状“三多一少”。多尿:高浓度尿糖带走大量水分,因此排尿次数增多,尿量增多,夜尿增多。多饮:水分丢失,出现口渴、多饮。多食:热量丢失,常有饥饿感,进食量明显增加。体重减轻,伴疲乏无力。

其他症状:反复的皮肤感染,反复发生的泌尿系感染,发展迅速的肺结核,女性外阴瘙痒,四肢皮肤感觉异常,麻木、针刺、蚁走感,半身出汗或时有大汗,视力下降,障碍,发生餐前饥饿感、心慌、手抖等低血糖症状。

许多轻型糖尿病病人发病初期无症状,仅于查体时偶尔发现高血糖或尿糖。

2讨论

2.1糖尿病病人的护理。

2.1.1饮食护理。饮食控制是糖尿病患者的一项治疗措施。护士要指导患者掌握血糖、尿糖、体重的自我监测方法来控制饮食。一定要按照制定的食谱进食,主要以蔬菜为主。不仅要控制主食,还要控制鱼、肉、蛋、油等副食的摄入,患者如有饥饿感时,可吃少量南瓜子,增加蔬菜食用量,采用低盐饮食。

2.1.2适当运动。根据年龄、身体情况,疾病状况制订适合运动类型的强度。如散步、慢跑,避免过度劳累。防止受凉,注意清洁卫生,防止口腔、皮肤泌尿系统的感染。

2.1.3告戒患者注意安全。针对糖尿病易出现白内障、视网膜出血等并发症。对视物模糊的病人要减少活动,保持大便通畅,以免用力过度造成视网膜脱落。

2.1.4精神护理。向病人介绍糖尿病的有关知识及其预后情况,避免情绪激动、焦虑、紧张。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念。

2.1.5防治知识的教育。

(1)指导病人及家属测定尿糖、血糖。向病人说明测定的意义及其结果评价。掌握胰岛素注射方法及操作要点。为防止注射部位发生硬结和吸收不良等现象每次注射部位和穿刺点要分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