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医生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4-25 15:48:16

糖尿病医生论文

糖尿病医生论文篇1

[1]文江平.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筛查研究进展[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36(18):2711-2713.

[2]王娇,张如意,罗金花,等.中老年糖尿病高危人群血脂异常现状调查[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4,22(7):606-609.

[3]师正坤.郭佳.中国糖尿病风险评估工具的研究现状与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20):2368-2372.

[4]钱荣立.关于糖尿病的新诊断标准与分型[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0,8(1):5-6.

[5]王德志.糖化血红蛋白对糖尿病诊断及监测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0):74-75.

[6]毛佳丽,叶山东,洪海鸥.HbA1c筛查和诊断糖尿病的切点探讨[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2,20(10):728-731.

[7]苏伟,王莉,尚有全.空腹血浆葡萄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和糖化血红蛋白筛查糖代谢异常的观察[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3,21(2):154-156.

[8]陆玲钦.糖尿病联络在非糖尿病病区糖尿病护理中的作用[J].糖尿病天地(临床),2013(03):118-119.

[9]步红兵,刘艳艳,尹卫.糖尿病联络护士培训模式及效果[J].护理研究,2011(35):3293-3294.

[10]陆晔,谢雯俊,刘彦.糖尿病联络护士在非糖尿病病区护理风险管理中的作用[J].护理学杂志,2012(19):3-5.

关于糖尿病的论文参考文献:

[1]熊学勤,罗碧霞,郑晓玲,等.糖尿病护理小组在糖尿病人临床护理中的作用[J].西部医学,2013,25(7):1095-1097.

[2]徐勤容,陈育群,吴丽琴,等.规范化管理糖尿病护理小组提高专科护理质量的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1):27-29.

[3]黄庆娟,韦翠英,王菊廷,等.糖尿病护理小组实施方法和效果分析[J].广西医学,2012,34(8):1096-1097.

[4]张亚玲.糖尿病护理小组在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作用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21):231-232.

[5]李惠.糖尿病护理小组在糖尿病患者临床护理中的作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22):143-143,145.

[6]李霞.人性化服务在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1):95-96.

[7]白羊,章永垒,黄奋飞,等.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系统评价[J].中国医学创新,2016,13(6):105-108.

[8]薛艳艳.糖尿病护理小组在糖尿病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吉林医学,2014,35(30):6798-6799.

[9]朱丽.探讨糖尿病护理小组在糖尿病人临床护理中的作用[J].糖尿病新世界,2014,34(15):48.

[10]程俊玲,陈俊瑜.糖尿病护理小组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J].吉林医学,2013,34(17):3482-3483.

[11]李德霞,赵淑坤,吕英华,等.糖尿病护理团队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1):974-976.

关于糖尿病的论文参考文献:

[1]张晓丽,赵洪霞.当议糖尿病人临床护理中糖尿病护理小组的作用[J].糖尿病新世界,2015,06(06):174-176.

[2]郑媛媛,马秋芳,任艳芳,等.探讨糖尿病护理小组在糖尿病人护理中的作用[J].大家健康(中句版),2014,8(6):282.

[3]吴国玉.糖尿病护理小组在糖尿病人临床护理中的作用探究[J].现代养生,2014,30(7):203-203.

[4]黄淑华,阳爱芳,张翠娟,等.糖尿病护理小组在糖尿病人护理中的作用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04(04):1895-1898.

糖尿病医生论文篇2

糖尿病是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由胰岛素分泌缺乏或功能障碍导致糖代谢紊乱引起的代谢性疾病。近年来,我国糖尿病患者与日俱增,在糖尿患者口绝对数上一直以来都是全球之冠,2010年3月《新英格兰杂志》公布糖尿病患病率9.7%。宁光教授2010年统计结果: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1.6%,约1.139亿人,糖尿病前期(IGT)患病率为50.1%。我国2型糖尿病占93.7%[1],60.7%的糖尿病患者未被诊断有效治疗[1],知晓率仅有1/3。

1 糖尿病中医证型概况

1.1糖尿病"消渴"病机认识

1.1.1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对"消渴"的病机有了明确的论述,《景岳全书》也做了进一步说明:"消渴病,其为病之肇端,皆膏粱肥甘之变,酒色劳伤之过,皆富贵人病之而贫贱者少有也。"明确提出了肥胖、饮食高热量食品过度的病因,这是现代糖尿病最大的一个致病因素之一。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有专篇讨论,并最早提出治疗方药。

1.1.2消渴病历代被医家认为是阴液亏损、燥热内生所致,治疗主用养阴生津润燥为主法。历代医家对消渴的基本病机共识是阴虚内热。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传统的"三消理论"受到挑战,尤其对糖尿病患者的初期阶段,患者无任何体征多由体检发现, "湿热致消"学说愈来愈受到重视。李明哲[2]等认为,糖尿病患者常见症状如神疲乏力、口干欲饮、大便秘结或不爽、脘闷腹胀、苔腻等均可因湿热蕴结所致。张晓阳[3]等有调查显示湿热证型已成为当今糖尿病最常见的临床基本证型。肾虚学者常壮其等研究认为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归为肾虚,继而出现气虚、血虚、气滞血瘀,随病情迁延进而累及各脏腑。又有"脾虚失健乃糖尿病发病之本"理论。刘仁昌教授认为消渴病虽与肺燥、胃热、肾虚有关,但关键在脾虚。肝郁学说者倪海祥等认为:肝属木为厥阴之脏,肝主疏泄,调情志,在临床上除了治脾、治肾、治肺,也不可忽视疏肝。彭欣[4]等研究显示血瘀可发生于消渴病早期甚至前期,并贯穿消渴病始终,在糖尿病发生和并发症形成中起重要作用。谭倩[5]等研究认为临床上血瘀证除作为主证出现外,常作为兼夹证,贯穿于疾病发展的始终,这些证候分布数据印证了许多强调"血瘀"病机学者的学术观点。仝小林教授[6]对比今古糖尿病的异同,提出:阴虚燥热是古代糖尿病的主要病机,由于降糖西药的出现,阴虚燥热已不是现代糖尿病初发阶段的主要病机,因此,治疗要突破三消辨证,按现代糖尿病的实际证型去辨证治疗。

1.2糖尿病各家中医辨证分型

1.2.1林兰[7]教授遵循中医四诊八纲理论,以八纲辨证为纲,脏腑气血辨证为目,对糖尿病进行系统宏观辨证,微观监测,显示糖尿病患者具有热盛、阴虚、气虚、阳虚四大基本证侯,"痰湿""血瘀"两大兼证,组合而成三大证型即阴虚热盛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

1.2.2[8]《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2002年版的中药新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症候诊断标准:阴虚热盛、湿热困脾、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血瘀脉络五型。

2 糖尿病中西医诊治情况

2.1西医治疗糖尿病 ①降低葡萄糖在肠内的吸收速度并加快肝糖原的合成速度;②刺激胰岛素的分泌并增加其生物活性;③直接注射外源性胰岛素等。对于糖尿病的治疗,大多数患者接受了西药降糖治疗,然而多数血糖控制不佳,且临床症状改善并不理想,而中医治疗糖尿病通过辨证施治能明显改善症状,疗效肯定,作用持久,且能减少西药用量,提高临床疗效[9]。观察胰岛素释放水平与证型之间的关系也是证型临床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

2.2中医治疗糖尿病 中医是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主。调整人体内环境,改善患者代谢状况,以益气养阴、清热活血为主;虽然效果较西药弱,但作用缓和而持久,一般不会引起低血糖。中药在改善症状和治疗并发症方面有明显优势,且无明显副作用。运用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已成为医学上的研究热点。在天然药物中筛选降糖或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有效成份或化合物已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2.3中西医结合糖尿病 在临床上,对中型患者多在饮食疗法和运动疗法的基础上,给患者尽可能采用中药治疗(汤剂或丸、散剂),以减少不良反应。对病程较长、血糖较高的中、重型患者,多以中药辅助西药控制血糖,可减少西药用量及并发症,采用中西医联合分阶段治疗方案具有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降低治疗费用等优点。糖尿病不同证型的血糖水平是否有差别是共同关注的问题。"证"标准的规范化是一切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基础,辩证与辨病有机结合,辩证,辨病与专方、专药相结合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途径,必须重视中医证型实质的研究。

3 糖尿病防治现状

3.1西医糖尿病发病机制 1型糖尿病基于B细胞受破坏,胰岛素绝对缺乏所致。我国以2型糖尿病为主,而2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较复杂,目前将引起2型糖尿病的病因归结为遗传缺陷、生活习惯和后天的器官功能障碍三大因素,胰岛素抵抗被认为是引发2型糖尿病的始发因素,生活习惯的改变,导致或加重了胰岛素的抵抗。所以2型糖尿病的防治需要综合多因素考虑。

3.2糖尿病防治任务的艰巨性 据统计仅2011年全球糖尿病费用高达465亿美元,相当全球总医疗费用的11%。上海某社区开展的老年2型糖尿病现状调查[10]显示全面达标率仅为3.89%。某省做的糖尿病基层现状调查[11]显示:全省糖尿病疾病负担加重,经济发达或不发达都面临着同一问题。近年,上海探讨建立有街道办事处(政府机构)、二级医院(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预防机构)、居民委员会(社区基层组织)组成一体的社区糖尿病防治网管理。糖尿病基层社区已开展有慢性病监测管理系统,也开展全科医疗工作慢性病规范管理防治,糖尿病防治原则一般按IDF推荐的"五架马车"原则即糖尿病教育、血糖监测、饮食控制、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准则,但始终没有达到满意的、理想的防治效果。

4 讨论

纵向分布证型是病程发展的产物,而横向分布证型则是由人群中不同的体质类型与外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疾病的不同脏腑属性、不同疾病的亚型等所决定。区分了证型的纵、横向分布,则证的研究显得脉络清楚,对纵向的证的特异性指标可以用代表病程不同的机体状态来表示,而横向者可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来确定诊断标准的判别式,这无疑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对糖尿病的中医证型特点及其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关系进行总结和研究,对发挥中医药在改善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和防止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方面的优势有较为重要的意义[12]。

糖尿病的发病率、患病率不断上升,单纯的西医治疗是远远不足以有效防治糖尿病的需求。糖尿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越来越受到关注,国内外医学界越来越把注意力转向中医药[13]。美国的全科医师也早有认识到并有研究认可祖国传统医学在糖尿病防治中的重大作用。中医诊治的关键在于辩证论治,历代医家依据糖尿病的证候进行三消辨证,认为口渴引饮为上消、易饥多食为中消、小便频数,尿如脂膏为下消。随着大量临床证型的研究显示,目前的糖尿病中医症候已发生变化,开展社区中医证型调查研究,了解证型分布情况及流行现状,结合西医生化指标,综合评价,可以更有效的采取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为发展糖尿病的全面规范防治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0,序.

[2]张晓阳,郭赛珊,张孟仁,等.308例2型糖尿病中医临床证型调查分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1(6):420.

[3]彭欣,银浩强,徐蓉娟.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与股动脉血管回声跟踪技术检测指标的相关性分析[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9,7(10):930-933.

[4]谭倩,景录先,王文霞.2型糖尿病常见证型分布规律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6):1389-1391.

[5]仝小林,胡洁,赵昱.突破"三消",大胆创新,中医药发展与人类健康[J].庆祝中国中医研究研究院成立50周年论文集(上册),2005年.

[6]林兰.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糖尿病中西医结合诊疗规范[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0:1-5.

[7].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33.

[8]徐佩英,陆灏,姚政.丁学屏治疗糖尿病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6,40(4):5.

[9]纪立农.大力开展转化医学研究,促进糖尿病防治指南的落实,努力实现国际糖尿病联盟全球糖尿病防治10年规划[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2,20(1):3.

[10]樊爱青,曾艺鹏,付丽云,等.上海远郊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血糖达标现状调查[J].老年医学与保健,2012,18(4):221.

糖尿病医生论文篇3

【关键词】糖尿病;中医中药;疗效显著

糖尿病是一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的内分泌代谢疾病,现代人生活条件提高,劳动强度减少,糖尿病患病率不断增加。目前治疗上采用西医药物治疗和肌注胰岛素,不仅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及注射痛苦。而且需要长期使用。本人通过对门诊早期糖尿病人使用中医中药治疗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 辩证论治

中医辩证糖尿病的 方法是上,中,下消为纲要的辩证体系,后发展气血,脏府为辩证施治。单纯依据一种方法辩证治疗很难取的效果,必须结合病人具体特点加以辩证治疗。

1.1 从气血,阴阳分型论治: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说“三消一症,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枯热淫而已”。明确提出阴虚燥热的观[1]。明代医家李梃曾说“治渴初宜养肺降心,久则滋肾养脾额;盖本在肾,标在肺,肾暖气上而肺润。”从上看出糖尿病既有肾阴虚也有肺气虚。明代医家戴元礼在《论证要诀消渴》中指出:“三消得之气之实,血之虚,久之不 治,气极虚。”在清代医家唐容川在《血证论 》中论述:“瘀血发渴者,以津 液之生,其根出于肾水,有瘀血,则气为血阻,不 得上升,水津固不能随气上布。”活血化瘀法是糖尿病临床治疗的常用方法。

1.2 以脏腑分型论治。糖尿病临床以肾虚较为常见,由于肾阳不足,津液不得上蒸于口,故口渴。肾虚不固则尿多尿频。治宜补肾为本。予仲景肾气丸或金匮肾气丸加减。糖尿病肥胖者居多,中医历来有“肥人多痰之说”。脾主运化,行津液,布精微,输于肺,充养胃阴,转化为肾之。因此脾与糖尿病发病密切相关,治宜健脾为主。

1.3 从肝论治:肝郁化火,燥热伤肺。可见口渴多饮,肝肾同源。肝郁化火肾阴被灼,下焦虚寒固摄无权,而见尿频尿多。治宜舒肝理气法。

2 主要治法

2.1 针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结合临床辩证,对早期糖尿病使用纯中药制剂,方剂组成:生黄芪、炒白术、怀山药、天花粉、大生地、葛根、当归、川穹、沙参、麦冬、知母、僵蚕、枸剂子、生甘草。

2.2 功用:滋阴补肾、益气健脾、活血化瘀。

3 方药研究

本方生黄芪 炒白术 怀山药 天花粉 大生地 僵蚕 能降低血糖,保护肾脏,降低蛋白尿作用。当归、川穷、丹参能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免疫球蛋白生成,促进淋巴细胞转化,降低血液粘度,抑制血小板聚结,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改善微循环作用[2]。生地 沙参 麦冬 葛根,能滋阴生津,减轻糖尿病症状。

4 讨论

糖尿病中医治疗主张从整体出发,全身调节,达到机体的阴阳徘平衡。本方针对早期糖尿病病人,选择50例患者,年龄在40~70之间,不使用其他糖尿病药物。疗程在一月左右,服药每周复查血糖一次。有效45例,无效5例,半年后随访血糖正常18例。症状全部都有改善。因此中医中药是治疗糖尿病患者的良方,在缓解症状,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起到重要的作用。

糖尿病医生论文篇4

梁晓春:是这样的。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糖尿病专业组成立于1975年,当时由北京四大名医施今墨的高徒著名中医祝谌予教授牵头组成专科门诊,并积极开展临床科研工作。之后在郭赛珊教授领导下,不断进取,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曾经获得世界传统医学成果、卫生部科技成果、北京市科技成果等多种奖项。发表有关糖尿病论文100多篇,获优秀论文6篇,主编与参加编写的有关糖尿病书籍16部。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交流。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2006年被批准为“十一五”期间北京中西医结合糖尿病特色诊疗中心;2007年被批准为国家中医管理局重点糖尿病专病建设单位;2007年被评为全国综合性医院中医药示范单位受到表彰。

在治疗方面首先是在国内首先提出糖尿病血瘀征及活血化瘀治疗。著名中医祝谌予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发现糖尿病患者不同程度的血瘀表现,如舌暗有瘀癍、舌下静脉怒张、肢体麻木疼痛、胸痛等临床特征,提出糖尿病活血化瘀治疗。1978年首先报告了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得到国内同道的认可和引用。在国内率先开展血瘀征的研究,建立血液流变学实验室,开始对血瘀征进行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在临床血瘀征出现之前就有了血液流变学的异常,提出“防患于未然”、活血化瘀应该尽早应用的观点。

第二是在国内首先确定糖尿病辨证指标和分型治疗。传统中医治疗糖尿病是按照“三消”辨治,20世纪80年代初祝谌予教授认为这种分型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而现代中医各家采用不同的辨证方法,临床疗效也无法评定,为了使糖尿病中医辨证指标客观化、标准化,组织糖尿病专业组对110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了临床分析,发现糖尿病患者临床以气阴两虚最为常见。提出了7个征型(阴虚型、阴虚火旺型、气阴两虚型、气阴两虚火旺型、阴阳两虚型,阴阳两虚火旺型、血瘀阻络型),并确定了征候标准及其治疗原则和代表方剂,以及临床治疗药物加减,在上海中医药杂志。当时这种辨证分型标准的提出对促进中医治疗糖尿病的客观化、标准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被许多研究者作为分型标准采用,包括我科所有的研究生,直至1993年卫生部颁布了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其中含有消渴病的辨证分型),且糖尿病的辨证指标和我科糖尿病专业组的辨证指标基本一致。

第三是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上。祝谌予教授创立了益气养阴活血方,临床用于治疗气阴两虚血瘀证糖尿病患者,指导研究生观察了益气养阴活血方对气阴两虚血瘀征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性的影响。观察到该方能够在降低血糖的同时,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液粘稠度,增加红细胞变形性,抑制体外血栓形成,1989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中文版和英文版上。

第四是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研究。包括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糖尿病肾病的研究、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研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糖尿病冠心病的研究、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研究等。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优势

健康大视野简单谈一下中医如何治疗糖尿病?

梁晓春 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消渴”病名及病因病机的理论首见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消渴病的准确定义出自《古今录验方》;辨证论治形成于《金匮要略》;征候分类始于《诸病源候论》;三消分治始于唐宋时期。巢元方首先提出体力运动疗法;孙思邈最早强调饮食调治;历代医家医家从不同侧面对消渴病及其并发症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做了补充和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以中医对糖尿病的治疗包括饮食控制、运动锻炼,心理调节及药物治疗。

首先是饮食控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祖国医学就认识到糖尿病的发生和饮食有关,《黄帝内经》曾记载:“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而为消渴。”《景岳全书》也载:“消渴病,其病之肇端,皆膏梁肥甘之变,……富贵人病之而贫贱者少有。”这些精辟的论述说明我们的祖先早已认识到饮食丰美生活富裕是导致糖尿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并要用控制饮食治疗。孙思邈是世界上最早提出饮食治疗的先驱,他在

第二是适当运动: 《诸病源候论》在论述消渴病的治疗时提出:“消渴病人应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外台秘要》亦强调:“食毕即行走,稍畅而坐”,“不欲饱食便卧,终日久坐……人欲小劳,但莫久劳疲极,亦不能强所不能堪耳”。孙思邈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主张每餐食毕,出庭散步。说明古人早就认识到适当运动是防治糖尿病的有效措施之一。

第三是调摄情志。糖尿病的发生和人情志的关系非常密切。长期的情志不遂,肝气郁结,郁而化火,火热炽盛,上灼肺津,下劫肾阴,可导致消渴病的发生和病情加重。如《内经灵枢》载:“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流,髋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刘河间,三消论》谓:“消渴者……耗乱精神,过违其度……之所成也。”《临证指南医案,三消》载:“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证大病。”因此糖尿病患者要正确对待生活和疾病,“节喜怒”、“减思虑”。“恬淡虚无、高下不相慕”。怡情悦志,胸襟开阔,保持情志调畅,气血流通,以利病情的控制和康复。

第四是自我调节。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要学会自我调护,有效地控制病情,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如《备急千金要方》所说:“治之愈否,属在病者,若能如方节慎,旬月而瘳,不自爱惜,死不旋踵……”《儒门事亲》亦告诫人们,要减滋味,戒嗜欲,节喜怒,并认为,“能从此三者,消渴亦不足为忧”。

第五是中药治疗。中医治疗糖尿病应扬长避短,选择好适应征。适用于2型糖尿病病情属于轻、中型患者,不适合1型糖尿病患者,因为目前还没有发现任何中药有胰岛素样作用,能够替代胰岛素。当然中药的治疗应该在医师的指导下,“辨证论治”,方可获效。我们在临床治疗上,对初诊患者首先把糖尿病的自我保健措施交给他,要求饮食控制1~2个月,配合运动

疗法。若血尿糖下降明显即可维持下去,如控制不满意则给予中药治疗。

健康大视野:那中医治疗糖尿病的优势在哪里?

梁晓春:在现代医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中医应该审时度势,有所为有所不为,扬长避短,才能发挥中医在治疗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的优势。首先应该清楚中医在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优势在哪里?应该如何定位?糖尿病就降糖作用而言,中药绝对没有西药快,没有西药强,但中医注重整体调控、中药多靶点调节,对于临床症状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还是有作用的。

另外,中药对于慢性血管及神经并发症的早期干预可以起到延缓病情进展的作用。糖尿病慢性血管神经并发症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了,认为和多元醇代谢通路的激活、蛋白非酶糖基化终产物(AGEs)的形成,蛋白激酶c激活,脂质过氧化损伤,自身免疫,血液动力学改变等因素有关,研究者均从不同的发病机制寻找其干预的措施和药物如醛糖还原酶抑制剂、蛋白非酶糖基化抑制剂、抗氧化剂、血管扩张剂等等。而中医注重整体调节、中药具有多靶点调节的特点。许多中药及复方兼有调节糖脂代谢、改善血液流变性、抑制山梨醇蓄积、抗自由基损伤,改善微循环、保护肝肾功能等作用。如中药复方筋脉通在降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红细胞醛糖还原酶活性,减轻山梨醇的蓄积的同时,还能够抑制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AGEs的形成,下调AGEs--mRNA的表达,灯盏花注射液同时具备降低AGEs的形成,改善多元醇代谢既抑制蛋白激酶C的激活等多靶点作用。所以说中药治疗的多靶点调节显示了中医治疗的优势。

并非所有的慢性并发症及任何阶段都适合中医治疗,如糖尿病肾病尿毒症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增殖期、糖尿病足坏疽期等就不适合中医治疗,应不失时机地用西医的方法进行处理。而对于糖尿病早期肾病,背景期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认知功能减退等则可以用中医中药治疗。

糖尿病医生论文篇5

糖尿病饮食护理论文的参考文献:

[1]陈文彬.诊断学第五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

[2]叶任高.内科学第五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

[3]向红丁.糖尿病患者饮食指南[M].知识出版社,1999.1

[4]叶任高,内科学第五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

[5]胡鹏,陶静,徐蓉.饮食体验卡在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教育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2,19(9):233-234.

[6]刘桂英,杨桂云,李琦.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和健康教育[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21(5):186-187.

[7]袁丽,杜军艳,吴伯鹏,等.糖尿病患者应用简明饮食处方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0,11(1):199-201.

糖尿病饮食护理论文的参考文献:

[1]张灵秀,阿依努尔·买买提.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J].亚太传统医药,2012,10(7):163-164

[2]吴莉莉.护理干预对妊娠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妊娠结局的影响[J]中国美容医学,2012,12(9):382-383

[3]杨黎,乔玉环,刘伟靓.血糖控制对妊娠糖尿病妊娠结局影响的临床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11,16(7):101-102.

[4]吴凤会,钱雷,孙长虹,等.综合护理干预对妊娠糖尿病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2011,18(12):1939-1941.

[5]万金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J].江西医药,2011,46(11):1034-1036.

[6]刘晰岚.人性化护理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母婴结局的影响[J].当代护士,2012,23(6):48-50.

[7]文笑.饮食指导对妊娠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巨大儿出生率的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26):78.

糖尿病饮食护理论文的参考文献:

[1]关玲.饮食控制对妊娠糖尿病的治疗作用[J].辽宁医学杂志,2011,25(2):102-103.

[2]范岩峰,王宏,蔡李倩,等.糖耐量试验结果对妊娠合并糖尿病孕妇饮食调理效果的预测价值[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36):5380-5383.

[3]景小凡,乔蓉,李鸣,等.妊娠期糖尿病与孕妇饮食及生活方式的病例-对照研究[J].卫生研究,2010,39(2):209-211.

[4]董蔷,崔丹,李秋洁,等.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饮食控制的循证护理[J].护理学报,2010,18(1B):31-33.

[5]宋伶.老年糖尿病病人的健康教育[J].护理研究,2007,22(5C):1334—1335

糖尿病医生论文篇6

1 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基本内涵

“治未病”理论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重要思想之一,《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病脉证》:“上工治未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其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未病先防即在未病之前,采取措施,作好预防,防止疾病发生,既病防变即在疾病发生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明确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防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和传变,保护好未受影响的脏器。

2 糖尿病心肌病变中医发病机制

糖尿病心肌病变归属中医学心悸、怔忡、胸痹心痛等范畴,主要病机认为是由于糖尿病阶段肺胃肾阴虚燥热,不断耗气伤阴,进而涉及于心,致心气阴耗伤,心气阴两虚;阴虚燥热,营阴被灼,炼液为痰,痰浊闭阻心脉;血脉瘀滞,痹阻心脉;阴损及阳,心阳不足,心阳不振,甚至水气凌心,出现心悸、怔忡、胸痛等形成消渴病心病即糖尿病心肌病[4]。消渴病心衰则由于消渴病心病进一步发展,心阳衰微,心脉痹阻,进而导致其他脏腑经脉痹阻,脏用失常而成。肾阴阳虚衰,心气衰微,进一步发展而致阴竭阳绝,阴阳离绝,出现消渴病脱症,厥症等。从糖尿病心肌病变的发病机制来看,主要根源是消渴肺脾胃肾阴虚燥热,日久消耗气阴而形成心气阴两虚、阳虚、阴阳两虚等虚证及痰浊、瘀血、水气等病理产物,本虚标实,甚至阴阳离绝的表现,因此,能早期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相应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进行中药干预,阻断从气阴两虚的虚证向本虚标实阶段及阴阳离绝阶段发展,就能有效防止糖尿病向糖尿病心肌病变传变,达到目的治未病的目的。

3 糖尿病心肌病变西医发病机制

糖尿病心肌病西医的变发病机制主要为:高糖环境下,糖基化终末产物可直接引起细胞外基质的分子结构和功能改变,致糖尿病心肌病变[5];促进葡萄糖转运蛋白4的表达,加速糖尿病心肌病变[6];长期高血糖直接引起了线粒体氧自由基过量产生,以及氧自由基清除能力的下降,导致线粒体膜结构破坏,使心肌细胞凋亡或者坏死[7];血管紧张素Ⅱ活性增强,可促进成纤维细胞DNA的合成和细胞数目的增加,促进心肌成纤维细胞分泌基质蛋白,促进胶原合成导致心肌纤维化[8];高糖环境下,心肌细胞失去正常的调控,使得凋亡加速,间质纤维化,最终导致在糖尿病心肌纤维化[9];高糖条件下心肌生长因子β1表达增加[10],成纤维细胞合成胶原纤维,以及抑制水解酶和间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促进细胞外基质形成,使得心肌纤维化和心肌肥厚;因此,能早期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相应的药物干预,即通过抑制蛋白非酶糖基化,降低糖基化终末产物;增加葡萄糖转运蛋白4的表达;增加抗氧化系统活性;抑制血管紧张素Ⅱ活性;减少心肌细胞凋亡;降低心肌细胞心肌生长因子β1表达等机制,就能达到减少心肌纤维化,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防止或延缓甚至逆转糖尿病心肌病变,达到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

4 中医药在糖尿病心肌病变防治中取得的理论成果

目前,中医药研究者主要是在中医理论及糖尿病心肌病变发病机制指导下,运用中药有效成分、单味药、复方、偏方、中成药等针对糖尿病心肌病变发病机制的靶点而展开,且取得巨大的成绩,如:罗佳等[11]通过采用灵芝多糖对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干预,结果表明灵芝多糖可显著改善糖尿病大鼠心肌组织中糖基化终末产物及其受体的表达,提示通过抑制心肌组织中糖基化终末产物及其受体的表达实现其保护糖尿病大鼠心肌的作用,实现心肌组织保护作用;阎文柱等[12]运用盐酸小檗碱对糖尿病大鼠模型灌胃12周发现盐酸小檗碱组大鼠心肌细胞内表达增强,表明小檗碱可通过提高心肌细胞葡萄糖转运蛋白4的表达水平,延缓2型糖尿病大鼠心肌损害,从而防止大鼠心肌组织的重构与肥厚;张翠等[13]通过银杏总黄酮对2型糖尿病模型灌胃30 d后发现银杏总黄酮组血清及心肌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升高,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提示银杏总黄酮能够减轻心肌氧化应激程度,对糖尿病心肌起而起到保护心肌组织、延缓心肌损伤的作用;刘小燕等[14]通过观察麝香保心丸对T2DM模型给药12周后,发现麝香保心丸组心肌局部AngⅡ浓度降低,提示麝香保心丸能明显降低AngⅡ的表达,抑制心肌组织内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活性,从而预防和逆转心肌纤维化;刁学织等[9]运用通心络超微粉对DC大鼠连续灌胃6周后,结果提示通心络组大鼠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明显下降,表明通心络可以心肌细胞凋亡作用;倪青等[15]通过观察灯盏花素对T2DM模型干预,结果表明灯盏花素可降低DC中TGFβ1的表达,从而改善DM心肌纤维化的作用;以上研究是科研工作者充分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现代技术根据糖尿病心肌病变病理生理学及分子生物学机制,发挥中医传统辨证论治的体现,对糖尿病模型进行阻断糖尿病向糖尿病心肌病变传变甚至向正常逆转,是中医治未病理论在糖尿病心肌病变中取得的成果。

综上所述,运用中医药有效成分、单味药、复方、偏方、中成药等对糖尿病心肌病变模型干预研究表明,以糖尿病心肌病变中、西医发病机制为切入点,即通过中医药抑制蛋白非酶糖基化,降低糖基化终末产物;增加葡萄糖转运蛋白4的表达;增加抗氧化系统活性;抑制血管紧张素Ⅱ活性;减少心肌细胞凋亡;降低心肌细胞生长因子β1表达等机制,利用中医理论益气养阴、活血化瘀通络、健脾化浊、通阳宣痹,补肾助阳等治疗方法,能够延缓糖尿病心肌病变病程甚至向正常逆转,使心肌结构及功能恢复正常。因此,在临床实践中,控制血糖的同时,应该结合糖尿病患者的中医证型,兼顾对糖尿病心肌病变的早期辨证治疗,即从糖尿病心肌病变的根本发病机制肺脾胃肾阴虚燥热,通过中医药对糖尿病早期干预,减少气阴消耗,防止心气阴两虚、阳虚、阴阳两虚等虚证及痰浊、瘀血、水气等病理产物形成,就能阻断从气阴两虚的虚证向本虚标实阶段及阴阳离绝阶段发展,就能有效防止糖尿病心肌病变,同时也能能减少其他并发症,也是中医治未病理论在中医药治疗疾病的临床运用体现。

参考文献

[1] Hayat S A,Patel B,Khattar R S,et al.Diabetic cardiomyopathy: mechanism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J].Clin Sci(Colch),2004,107(6):539-557.

[2] Resl M,Hulsmann M, Pacher R, et al.Heart failure in diabetes[J].Wien Med Wochenschr,2009,159(5-6):134-140.

[3]秦少福.“治未病”理论及临床应用浅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1,3(13):116-117.

[4]田德禄,蔡淦,单兆伟,等.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22-329.

[5] Tomoyuki M,Masayuki K,Chie O,et al.Involvement of advanced glycation end2p roducts, pentosidine and Nε2(carboxymethyl) lysine,in doxorubic in 2 induced cardiomyopathy in rats[J].Toxicology,2010,26(8):89-97.

[6]文重远,吴勇,李燕,等.2型糖尿病大鼠心肌葡萄糖转运体4的变化及其对葡萄糖和脂肪酸代谢的影响[J].中华医学杂志,2005,85(21):1460-1463.

[7] Bojunga J.Nowak D,Mitrou P S,et al.Antioxidative treatment prevents activation of death-receptor and mitochondrion-dependent apoptosis in the hearts of diabetic rats[J].Diabetologia,2004,47(12):2072.

[8] UchiyamaTanaka Y,Mat subara H, Nozawa Y, et al.AngiotensinII signaling and HB2EGF shedding via metalloproteinase in glomerular mesangial cells[J].Kidney Int,2001,60(6):2153-2165.

[9]刁学织,王小梅.中药通心络超微粉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干预作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6):3789-3890.

[10] FANG Z Y.Diabetic cardiomyopathy: evidence,mechanism,and therapeutic implication[J].Endocr Rev,2004,25(4):543-567.

[11]罗佳,薛华,陈杨.灵芝多糖对2型糖尿病大鼠心肌AGEs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1,27(1):40-43.

[12]阎文柱,蔡玉文,关洪全,等.盐酸小檗碱对2型糖尿病大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J].重庆医学,2011,40(27):2755-2757.

[13]张翠,张根葆,朱海龙.银杏总黄酮对糖尿病大鼠心肌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16(32):3467-3469.

糖尿病医生论文篇7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627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891-02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随即选取120名糖尿病患者,男性75名,女性45名。年龄在15-65岁之间,其中45岁以下的患者65名,45岁以上的患者55名。文化程度,高中文凭以上患者95名,高中文凭以下的患者25名。职业结构分别为:干部43名,职员20名,工人22名,农民18名,其他17名。

1.2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120名糖尿病患者进行有关糖尿病足自我防护知识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患者病情、患病经历、治疗过程、血糖控制、糖尿病足自我防护知识来源、糖尿病足自我防护意识等。采用单项选择统计方法,将人数以百分比的形式进行统计[1]。

2结果

2.1研究对象情况120名糖尿病患者中1型糖尿病患者10例,2型糖尿病患者110例,患病时间最长的患者患病年限为25年,最短为半年。其中87名糖尿病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大动脉血管病变等。

2.2研究对象糖尿病足自我防护意识调查结果见表2。

3讨论

3.1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自我防护意识的意义糖尿病目前已成为我国常见的高发病症,所以有关糖尿病患者的一系列健康问题已成为我国广大医护人员研究讨论的热点问题。糖尿病患者经常会因为精神病变和缺血而丧失感知觉能力,这种合并感染型病发症是引起糖尿病足患病的主要原因,如神经系统病变、因肢端缺血、机体结构感染等。在我国糖尿病患者因患糖尿病足截肢的病例越来越多,这种创伤性截肢病例占其他糖尿病病发症的54%以上,由此可见,糖尿病患者出现创伤性感染的机率非常大[2]。这种频繁性的创伤质量,不仅给病人带来了极大的身体痛苦,还给病人带来了沉重的精神负担,所以要想切实避免糖尿病患者出现糖尿病足病患,必须提高患者的糖尿病足自我防护意识,在治疗过程中,通过协调治疗和合作医疗,以控制糖尿病足的发病率。

3.2加强糖尿病患者防护糖尿病足的专业知识宣传力度健康教育是辅助治疗方案的主要手段,医生在制定治疗方案时,通常会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讲座。因为糖尿病患者的病发症很多,所以有关糖尿病的健康知识讲座的内容非常丰富,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病发症中发病率较高的,所以医护人员在进行糖尿病知识宣传时,应着重加强糖尿病足的专业知识宣传,让每个患者都具备糖尿病足防护知识。本文通过调查分析可知,有83.1%的糖尿病患者表示愿意接受糖尿病足知识,有42.5%的患者曾接受过相关防护培训。综上所述,我国大部分医院已将糖尿病足防护知识宣传作为重点知识宣传对象,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治疗指导、药物使用、控制饮食、测量血糖、尿糖等方面[3]。

3.3扩大糖尿病患者接收糖尿病足防护知识的途径和范围通过分析调查问卷可知,糖尿病患者获取糖尿病足防护知识的渠道很单一,并且其获取的防护知识并不适用于糖尿病患者的患病种类,作为一个慢性疾病,糖尿病的治疗特点和治疗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医护人员应该根据不同糖尿病患者的患病程度和患病类型,制定相对合理、科学的糖尿病足防护方法。对糖尿病患者和糖尿病护理人员进行糖尿病足防护培训,以从根本上解决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防护意识缺失问题[4]。

3.4建立和谐的医护关系建立良好的医护关系,不仅可以增进医护人员和糖尿病患者之间的友好关系,这种情感关系不仅可以为患者提供一个和谐、舒适、融洽的治疗环境,还能有效的提高医护人员护理工作的护理质量和护理水平。医院在为患者提供人性化治疗的同时,还能为患者制定一个正确、科学、安全、可靠的足部护理方案,让糖尿病患者消除糖尿病足的患病隐患。为糖尿病患者提供良好的知识选择方式,也是患者遵医行为得以强化的重要手段[5]。

参考文献

[1]甘俊丽,刘纯霞.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自我防护意识的调查[J].护士进修杂志,2010,12(02):101-112.

[2]王林文,刘彩英.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自我防护调查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0,12(23):101-134.

糖尿病医生论文篇8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不断发生改变,村镇居民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简称DM)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由于糖尿病疾病常累及肾、足、眼等多个部位和器官,加上村镇糖尿病患者经济条件和文化水平的差异,村镇糖尿病医疗保健质量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为此,我们于2011年7月到10月对广西自治区江西镇296例糖尿病患者展开调查,探讨村镇糖尿病患者医疗保健质量存在的缺限,从而为决策者制定村镇糖尿病患者医疗保健政策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广西自治区江西镇296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标准:年龄≥20岁,均为江西镇居民;糖尿病发病时间在1年以上;均为江西镇中心卫生院、村卫生室、个体诊所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神志正常,能够自觉接受问卷调查并能独立表达自己的意见。

1.2方法参见Fleming等[1]、Kelly等[2]糖尿病保健质量评价作质量改进指标体系,结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3]及Suwattee等糖尿病保健质量标准,采用调查问卷或调查询问的方式,对江西镇糖尿病患者人口学特征、糖尿病患者病程及并发症情况、一年来接受医疗保健服务(包括每年因糖尿病就诊次数、每年检测HbA1c、血脂、血压、测量体重、足部检查、眼底检查、尿白蛋白检查次数)开展调查。

3讨论

近年来,随着糖尿病患者数量的增加,各国政府对于糖尿病患者医疗保健质量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国外发达国家都建立了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且大都以HbA1c、血脂、尿白蛋白、眼底、足部五项预防性保健服务检查作为评价依据。基本上都是通过回顾性调查研究的方法。美国2007年一项调查研究发现,美国糖尿病患者参加HbA1c、血脂、尿白蛋白、眼底、足部检查比例分别为50%、52%、11.6%、75%、75%。

本文以每年因糖尿病就诊至少4次、HbA1c、血脂、血压、测量体重、足部、眼底、尿白蛋白检查1次以上等8项预防性医疗保健指标为依据,对江西镇296例糖尿病患者展开调查,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参加8项预防性医疗保健服务的比例分别为32.09%、7.77%、2.36%、54.05%、3.72%、2.03%、1.35%、8.45%。不同人口学特征患者接受医疗保健服务的比例差异有显著性。农村患者、小学文化程度、丧偶接受预防性医疗保健服务的比例明显低于城镇户口、大专以上文化、已婚患者。黄加庆通过对闽中南地区1052例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与影响因素的调查,也证实了性别、年龄、学历、职业以及婚姻状况对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从另一个侧面支持本文的研究结论。

本文研究表明,江西镇村镇糖尿病患者医疗保健质量不容乐观,尤其是农村人群糖尿病患者接受医疗保健服务更是与《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相距甚远,应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

参考文献

糖尿病医生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R587.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461-01

现代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20岁以上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为9.7% ,而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已经高达15.5%,所以加强前期的工作刻不容缓。

空腹血糖升高、糖耐量减低是糖尿病发展的自然病程中的前期阶段,归属于糖尿病前期范畴,在1999年WHO的诊断标准中称为“糖调节受损”。该阶段是发展为2型糖尿病的危险阶段,尽管患者并未出现糖尿病征象,但与血糖正常的人群相比,前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明显升高。

糖尿病前期的病机最早在《黄帝内经》中即有论述,“病名日脾瘅……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故将其归属于“脾瘅”范畴的。吕仁和教授通过临床研究也提出了“脾瘅”相当于现代医学糖尿病前期的观点。

1 糖尿病前期中医病因病机

雷晴掣提出其发病与先天、后天均有关,阴虚燥热或素体痰湿久郁化热,日久伤津耗液终发为消渴。姜华等认为脾阴虚及阳而致阴阳失衡进而影响脾气的运化散精功能是血糖代谢紊乱的基本病理基础和主要病理改变。周晓燕等发现以气虚痰湿、气郁湿热体质的IGT患者较为常见。

2 中医临床干预

中医治疗以“辨证论治”“补其不足、泄气有余”原则,通过中药内服和中医外治的方法,发挥防治作用的同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2.1 中药干预:近代药理学研究证实,中药在对糖尿病的治疗中具有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的特点,能够降低血糖血脂、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分泌等。

银杏叶、人参、西洋参、黄芪、刺五加、薏苡仁、山药或其有效成分均有降低胰岛素抵抗的作用。银杏叶、人参、黄连、瓜萎、半夏、地龙、决明还有增加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功效。麦冬、银杏叶具有促进胰岛细胞自身和功能修复的作用。兼具有降糖、降脂、抗氧化、减少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损伤和保护血管内皮作用的中药有黄连、黄柏、三棵针。

在防治过程中辨证论治,同时选用兼具多重效用的中药材不仅能达到“防”、“治”结合的目,且能够减少甚至避免二甲双胍、阿卡波糖等降糖药引起的腹胀、腹泻、转氨酶升高等不良反应[13]。

2.2 外治干预:中医外治法,指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施于体表皮肤(黏膜)或从体外进行治疗的方法,包括洗、敷、熏、贴、针灸、推拿、磁疗、脐疗、耳穴、气功、音乐及体育疗法等。中医外治的机制在于结合药物、穴位刺激、经络气血运行为一体,是药物透过皮肤到达穴位,药物在穴位处随气血循经络运行至全身脏腑器官以发挥其疗效作用。

毫针、电针均具有改善糖尿病危险因素、降低血糖的作用;穴位埋线能降低糖尿病发病率。熏洗、艾灸、耳针、按摩以及八段锦等中医运动治疗均能够降低糖尿病发病率。

中医外治结合中药内服在降低血糖、改善糖尿病危险因素甚至改善胰岛素抵抗中都有显著效果,还可最大限度的避免西药带来的不良反应。近年来,为适应各种人群的需要,已生产处了胶囊、片剂、免煎粉剂、中药成分提取物等多种型态中药制剂。在今后发展中,应更多的采用多中心、大样本量、前瞻性的研究,拟定集有效性、安全性为一体的中医内外治疗结合的方案,以治疗糖调节受损病人,降低糖尿病发病率。

参考文献

[1]胡欣,张弘.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损伤的相关因素分析.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8(17):1748-1749.

[2]胡睿婷,宋滇平.糖尿病前期与微血管病变.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1, 5(10):2817-2820.

[3]Jaakko Tuomilehto.餐后血糖与心血管疾病危险- DECODE/DECODA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2,22(3),132-135.

[4]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糖尿病前期中医诊疗标准[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6(5):446.

[5]吕仁和,消渴病(糖尿病)的分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6,4(2):18-19.

[6]雷晴,周兴华.治未病的中医理论在糖尿病前期的应用[J].泸州医学院学报, 2009,32(3):240-242.

[7]姜华,万茜,阮建国.糖尿病前期中医证治的探讨[J].江苏中医药,2009,41(7):70-71.

[8]周晓燕,刘晓红,钟汉林,等.糖耐量低减患者的中医体质研究[J].新中医 2010,42(2):39-40.

[9]周晓燕,王玲玲,李雪,等.柴芍芩连煎对气郁湿热体质糖耐量低减患者的疗效观察.中药临床,2010,21(11):1032-1034.

[10]Ceriello A,Motz E.Is oxidative atress the pathogenic mechaniam underlying insulin resistance,diabetes,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The common soil hypothesis revisited[J].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04,24:816-823.

糖尿病医生论文篇10

关键词:中医;糖尿病胃轻瘫;辨证治疗

中图分类号:R259.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5-0979-02

糖尿病患者常伴有程度不同的消化系统症状,如厌食、早饱、暖气、恶心、呕吐、腹胀等。现代医学认为上述症状是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而导致的胃排空延迟,称之为糖尿病胃轻瘫。中医文献中虽无糖尿病性胃轻瘫的病名,但对其确有较系统的认识,现分析论述如下。

1中医对糖尿病与胃轻瘫关系的认识

糖尿病人在合并胃轻瘫之后,如血糖未得到良好控制,患者口干喜饮、尿量多的症状仍可很显著,但其多食的临床症状则不复存在了,且反而出现食少胃胀、早饱、恶心、呕吐等与消渴本身相矛盾的症状,这对于在古代人的认识水平极其有限的环境下,要将二者从根本上相互联系起来,是相当困难的。然而,我国古代的中医学家,确已发现了糖尿病并发胃轻瘫的临实。明・孙一奎(1522-1619年)在其《赤水玄珠》一书中,记载了消渴“……一日夜小便20余度……,昧且甜……,载身不起,饮食减半,神色大瘁。”这即是说糖尿病人尿多且甜,如病程久延,就可出现饮食显著减少、身体枯瘦的表现。从今天来看,饮食减少的原因自然就是发生了胃的并发症了。孙一奎又论消渴“二不能食者必传中满鼓胀”,提示对糖尿病逐渐发生胃轻瘫这一过程已经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这比英国人Thomas Willis对糖尿病的发现(1674年)还早。明・张景岳在《景岳全书・杂证谟・三消干渴》中也提到了“不能食而渴”的认识。祖国医学将糖尿病归为“消渴病”、“消瘅”的范畴。而糖尿病胃轻瘫可归属于“消渴”兼“胃缓”、“痞满”等范畴。消渴、消瘅与胃病的关系在古代文献中已有颇多论述。如《素问・本脏篇》日:“脾脆,善病消瘅”。《古今图书医部全录・渴门》注日:肥甘厚味令人内热,甘味属土,主于留中,津液不能输布于五脏,而独留在脾,脾气上溢,发为口甘,内热不清,转为消渴。李杲《东垣十书》曰:“饮食失节,伤之重者必有渴”。《医学法门・续论》曰:“脾气不濡,胃气乃厚之意,为消渴之源,精矣微矣”。本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消渴日久,复有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气虚弱,运化无力,致气滞食积。可见脾气虚弱,失于运化是引起糖尿病胃轻瘫的基本病机。

2中医对糖尿病胃轻瘫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本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消渴日久,复有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气虚弱,运化无力,致气滞食积。《千金翼方・十六卷》中提到:“食不消,食即气满,小便数起,胃痹也”。“痹者闭也,疲也”。即一日闭塞不通,二日疲惫不仁。《脾胃论》中曰:“呕吐哕皆属脾胃虚弱,或寒热所侵,或饮食所伤,致气上逆而食不得下”。可见古人认为饮食停滞,脾气虚弱,失于运化是引起糖尿病胃轻瘫的基本病机。

根据“久病必虚”之说,孙维峰等认为,DGP基本病机以中气虚弱、脾胃升降失调为主。脾胃虚弱、运化无力为本,气滞食积、胃失和降为标,为虚实夹杂之证。这种观点被普遍认同。沈玉明认为DGP的主要病机是脾胃虚弱为本,湿困、瘀血、气滞痰阻食积为标。郑世忠则认为,DGP的病机是肝肾阴虚,肝失阴血濡润,血燥气郁,疏泄失常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冯长根等认为其病机为消渴日久、耗伤脾胃之气、脾胃虚弱、运化无力、升降失司、胃失和降而致。刘志勤等认为其病机为糖尿病迁延日久,胃阴随之亏乏,肺胃久病,母病及子,必累及于脾。脾胃虚弱,胃虚不能盛受水谷,脾虚不能化生精微,停积胃中,上逆成呕。如《古今医统・呕吐哕门》谓:“久病呕者,胃气虚不纳谷也。”衡先培等认为其基本病机为脾失运化,前行病机为血瘀、痰浊、气滞、湿阻等。提示肾精肾阳亏虚、脾阳脾气不足,导致脾失运化,胃之气机郁滞,是糖尿病性胃病的重要病机。吴亚楠认为其病机为消渴病日久阴损耗气,致脾气虚弱,脾阳不振,运化无力,致气滞血行不畅,胃络瘀阻,脾胃升降失常所致。徐涟等认为糖尿病胃病多因病程日久,阴损及阳,导致气阴两伤,脾胃虚弱,运化无力,升降失常,使精微不布,湿邪内生,水谷难化,而成虚实夹杂之证。迟莉丽认为脾虚失运是发病之本,痰浊、水饮、血瘀等病理产物的积聚导致气机失和,是发病的重要因素。本虚标实是病机特点。梁幼雅认为DGP的病机特点为虚实夹杂,而且以脾虚为最基本的病机,兼夹痰浊、痰瘀、气滞为主要证候类型。

从众多文献中可知,糖尿病胃病基本病机以消渴病日久阴损耗气,致中气虚弱、脾胃升降失调为主,脾气虚弱、运化无力为本,气滞、血瘀、湿阻、痰浊、食积、湿热等引起胃失和降为标,为虚实夹杂之证。

3糖尿病性胃轻瘫的治疗策略

中医药治疗本病方法多样,效果较好。中药及针灸治疗为主要方法。辨证论治是祖国医学的特色和优势,为治疗之本。糖尿病性胃轻瘫患者由于个体差异大、病程长短不一,并且往往合并多种并发症,故表现出不同的证型。纵观众多文献,目前根据标本虚实的主次不同对糖尿病性胃轻瘫进行辨证分型可归纳为:(1)本虚:①脾气虚弱;②胃阴不足;③气阴两虚;④脾胃虚寒;⑤脾肾阳虚。(2)标实:①肝胃不和;②胃中积热。(3)本虚标实:①痰湿中阻;②脾虚血瘀;③脾虚食滞;④脾虚气滞等证型,但以脾胃虚弱型、胃阴不足型、肝胃不和型及痰湿中阻型出现的频率最多,说明糖尿病性胃轻瘫中医辨证分以上4型已为大多数学者认可。从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的方剂来看,医者大多从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或补气健脾为主,兼以消积导滞、降逆止呕、疏肝理气、清利湿热等法。选方以六君子汤、平胃散、麦门冬汤、七味白术散、参苓白术散、小柴胡汤、保和丸、黄芩滑石汤多见。针灸治疗糖尿病胃轻瘫主要立足于辨证论治,从整体出发,作用于DGP致病因素的众多环节,标本兼治,在多层次上发挥作用。纵观众多文献,医者大多从健脾和胃、益气养阴、升清降浊等法则选取穴位,临床选穴均以足阳明胃经及脾胃特定穴为主,以增强胃张力、增加胃排空。其中以足三里、中脘、内关、胃俞、天枢、脾俞等穴位出现的频率较多。

糖尿病医生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116-01

糖尿病前期是指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高血糖状态,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和糖耐量减低(IGT)[1],由遗传、情绪波动、饮食不节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所致,进一步可发展为糖尿病(DM)。中医谓之“脾瘅”,多由中焦失调,或虚、或滞后,湿热内生所致。我校门诊部从脾论治糖尿病前期患者35例,治愈8例,好转23例,无效4例,总效率约88.57%。笔者将其总结后报道如下,与同道共研。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中糖调节受损指南标准。6个月内2次以上进行OGTT检查符合:6.1mmol/L≤FPG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消渴拟定。

1.2 一般资料

自2010年10月―2012年3月,在甘肃中医学校内科门诊就诊的初发 IGT 和 IGF以及二者并存患者,排除已患糖尿病,冠心病,中风,慢阻肺,肝肾功能不全,精神病,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已进行药物治疗者。入组者35例,其中男23例,女12例;年龄最大68岁,最小21岁,平均年龄44岁;IFG 14例,IGT 21例;BMI≥25kg/者14例,占40.00%,19≤BMI

2 治疗方法

按照中医辨证,脾虚痰湿证采用香砂六君汤加减治疗;肝胃郁热证采用三仁汤合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肝郁脾虚证采用逍遥散加减治疗;脾胃虚寒证采用附子理中汤加减治疗。兼瘀血着加用桃红四物汤。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治愈:空腹血糖

3.2 治疗结果 疗程最长者90天,最短者15天,平均疗程48天。治愈8例,好转23例,无效4例,总效率约88.57%。无效4例中有3例因患者个人原因中断治疗,1例发展为2型糖尿病。

4 讨论

糖尿病前期现被认为是2型糖尿病的必经阶段,如不进行干预,则大部分患者可逐渐发展为糖尿病,并伴有大血管病变的危险,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2]。因此寻求便捷有效的干预方式成为临床医生当务之急。

《素问・奇病论》谓 :“有病口甘者,次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唐・孙思邈《千金方・消渴》认为嗜酒之人“三觞之后,制不由己,饮无度……积年长夜……遂使三焦猛热,五脏干燥”。 由此可见过,食肥甘厚味或大量饮酒,导致脾胃功能受损,痰湿内生,津液散布失调是导致脾瘅、消渴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本回顾性研究提示我们:(1)早期采取中医药防治措施能够有效阻断或减少糖尿病前期患者向糖尿病阶段发展;(2)糖尿病前期患者中以体型中等或偏胖者为主;(3)从脾辨证论治糖尿病前期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血糖水平,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进一步研究前景:(1)扩大研究样本,对糖尿病前期患者进行体质学研究;(2)建立糖尿病前期患者个人档案,进行长期回访,探讨中医药对其长期干预效果。

参考文献:

[1]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10.DiabetesCare,2010Jan;33Suppl1:S11-61.

糖尿病医生论文篇12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西医治疗方法结果

一、 西医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

糖尿病肾病,又名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及主要死之一。I型糖尿病的3%—4%在5—10年出现肾脏病变,II型患者中的15%在10—20年出现肾脏病变。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增加,糖尿病肾病已成为肾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糖尿病肾病根据症状、体征和舌脉,属于中医“肾消”、“下消”范畴,祖国医学早就有“消渴”并发水肿的记载。《圣济总录》即有“消渴病多转变……此病久不愈,能为水肿……”。《杂病源流犀烛·三消源流》亦有“有消渴后身肿者,有消渴面目足肿小便少者”等记载。

二、 西医治疗糖尿病肾病

笔者近3年临床工作中,运用西医治疗糖尿病肾病2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并深深体会到了西医治疗糖尿病的优势所在。

(一)临床资料

20例中,男性9例,女性11例,年龄在28岁—66岁,平均年龄46.6岁。

诊断依据:有5年以上糖尿病史,持续蛋白尿,连续3次24h尿蛋白总量超过500mg,伴见糖尿病眼底改变,除外高血压、泌尿系感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心力衰竭和其它肾脏疾病影响。 其中胰岛素依赖型3例,非胰岛素依赖17例,尿蛋白排出量在500mg/24h—1mg/24h之间12例,尿蛋白排出量﹥1mg/24h 8例;伴有浮肿11例,伴高血压12例;病程在5—25年,平均16.8年。

(二)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饮食控制,适当活动。

2.西药治疗:药物首选胰岛素,其次口服降糖药物(如糖适平、美吡哒),合并高血压的配合降压药物,另外结合抗凝药物,伴浮肿的加用利尿剂。

(三)治疗结果

20例均在治疗前后观察下列实验指标:24h尿蛋白定量、空腹及餐后2h血糖、肾功能、空腹血胆固醇、甘油三脂、全血粘度、血浆粘度。

判定标准:

显效:浮肿消退,尿蛋白定量﹤200mg/24h,肾功能明显改善。

有效:浮肿基本消退,24h尿蛋白定量较治疗前减少50%以下,肾功能改善。

无效:浮肿、24h尿蛋白定量及肾功能均无改善,甚至恶化。

结果:显效9例,占45%;有效8例,占40%;无效3例,占15%,总有效率85%。全血粘度、24h尿蛋白定量、血浆粘度、血胆固醇、甘油三脂、空腹及餐后2h血糖总体水平有明显下降(P﹤0.01)。

三、 体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