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学院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2 17:46:52

学前教育学院论文

学前教育学院论文篇1

2、学科基础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教育理论素养;专业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先进的教育理念,掌握教学和组织活动的科学方法,形成专业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大一、大二侧重夯实学生的双基与艺术技能特长,如开设学前教育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幼儿园环境布置和钢琴伴奏,视唱练耳,书法,儿童舞蹈,美术,手工等艺术技能等课程。让学生具备从事学前教育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大三、大四侧重夯实学生保育,教育和研究的基本能力。

3、教育实践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专业实践课程除了见习、实习,毕业论文设计,顶岗实习外,还构建了课程实训内容。课堂上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提出模拟课程,让学生模拟幼儿教师,其它学生模拟幼儿开展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教学组织能力、控场能力以及提升教态。

二、独立学院构建“研究应用”课程体系的几点建议

1、独立学院专业在培养目标的制定和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应加强把握学前教育领域的发展趋势。真正实现结合社会需要,培养应用型学前教育人才。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早教意识的渗透,学前教育领域的发展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第一,近年来幼儿入园率提高了,不同层次和规格的私立、民办幼儿园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类来。第二,亲子园、早教机构、不同类型的特长班的出现及发展。第三是家长的早教意识增强,子女的教育问题成为家庭关注的焦点,很多年轻夫妻急需幼儿营养、幼儿教育、亲子互动、婴幼儿智力开发等家庭教育指导项目,这些都给学前教育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形式和空间。因而,我专业应加强思考如何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

学前教育学院论文篇2

当前师范院校学前教育函授教学由于在时间和空间上师生交流具有一定局限性,因此容易出现师生关系表面化甚至虚化的情况,这种巨大的时空距离感往往会导致师生关系心理距离的疏远。师生关系的淡漠化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理解和体验障碍,且不容易达成共识,课堂常常变成以知识为本位,师生彼此之间缺乏平等对话与相互理解。

2.面授教学时间短,师生沟通方式单一。

函授课堂中,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学习者都是成年在职的教师,他们在教学实践的一线,积累了较多的教学及管理的困惑。在学历提升的函授教育中,他们会希望教学在教学中帮助他们解决实践中的困难,或者期待在教师的授课中获得解决问题的启示。而现实函授教育中,因为一门课程面授往往只有2-3天的集中授课实践,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课程内容讲授后,基本上不会有时间与学生进行沟通。加之,教师在授课前往往不会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不了解学前教育的教学实际。不少课程的面授只是基于普通高等教育中同样课程的内容移植,偏离了函授教育学生的需求。

3.师生互动行为较少,学生参与互动积极性不高。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和交往是教学过程实质的基础,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相互尊重、平等和信任的,在教学交流中并不是用一种观点反对另一种观点,也不是强加自己的观点给对方,师生之间应该是共享的关系。但当前师范院校学前教育函授教学中师生互动行为较少,很多时候只是教师单方面的传授自己已有经验和知识,这种情况也导致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不高,师生之间很难收获感情方面的关系,比较生硬。

4.教师在函授教学中存在话语霸权行为。

函授教育的当前主要教学目标为学历教育,需要在短时间内对大量的内容加以教授,因此在教学模式函授教育往往会对讲授法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加以采用。教师在对教学模式进行选择时,“如何教”成为其首要考虑问题,对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则出现一定程度的忽视倾向。这种模式下的函授教学中,教师就成为课堂的主体,无意识中便会呈现出教师“话语霸权主义”的倾向,使函授课堂教学情境沦为“独白式”,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也很难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二、师范院校学前教育函授教学中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建议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大背景下,函授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师生关系的良好与否对函授教育的效能有重要影响,针对当前师范院校学前教育函授教学师生关系现状,师范院校学前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构建其函授教学新型师生关系。

1.对教师角色和师生责任进行重新定位。

人们对教师角色的认识普遍停留在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整个课堂都由教师来主导,教师也被人们看作师生关系构建中的主要责任人。但从当前的社会发展需要来看,教师的传统教育角色已经落后于时代需求,教师更应该是学生的促学者、导学者、学者和学友。因此,师范院校学前教育函授教学应对教师角色和师生责任进行重新定位。在新时期的学前教育函授教学中,教师应将学生看作教学过程的主体,将自己的作用从主导逐渐转变为指导,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转变师生责任观念,函授教学中师生关系的构建并非教师一人的责任而应是师生共同的责任,当然教师仍然应该在师生关系构建中发挥主动作用,与学生保持良好的关系,将师生关系引向平等的方向。

2.对基于网络的多样化交流、沟通方式加以构建。

众所周知师生关系的融洽在教学和育人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而函授教育与一般的教育方式并不相同,其分散性学习的特点导致其师生关系与一般的师生相比容易出现表面化和功利化情况,为了改善这种师生关系,师范院校学前教育函授教学应基于计算机网络,构建多样化的交流和沟通方式。网络环境下学前教育函授教学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职业道德自觉性,在提高自我道德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的基础上敬业爱生,促进自身教书育人责任感的增强。其次,学前教育函授教学中的函授生也应树立努力学习的态度和勤学好问的精神,在学习过程中增强学习与交流的主动性。在学前教育函授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沟通可以借助多种方式进行,除电子邮件、个人网页、博客外,还可以对公共网络交流平台、网络聊天、网络搜索与浏览等方式加以借用。这些多样化的网络交流方式不仅具有即时或延时的交流优势,同时使得学前教育函授教学中师生共处时间和空间上的缺陷得以弥补,使师生之间的交流挣脱了实时交往时身份、背景、环境等实体因素的制约,提高了师生交流的效率,对防止函授教育中师生关系虚化及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有重要作用。

3.在学习模式上将课内互动和课外交流有效结合起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才是中心学习者,教师则是知识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学生应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但这种指导并非是主导,学习者才是教学活动的主动建构者。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学习者可以在教师和学习同伴的协助及对学习资料的利用中,通过主动建构的方式促进个体发展。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师范院校学前教育函授教学应将“互动学习”作为基点,对开放的符合函授教育特点的教学体系加以建立,同时对师生之间课内外的互动与沟通进行强调。在函授课堂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多与自己展开交流;在函授课堂外师生则应做好课前和课后两方面的互动内容。课前互动主要以教师和学生课前的交流和准备情况为基础,教师可以提前将课堂上要进行讨论的主题布置给学生,并给予学生指导性意见促进任务的细化,以使学生能够通过课外了解加强师生之间在课堂上的讨论。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探究知识能力的提升,同时还应为师生之间互动交流提供条件和深厚基础。课后互动则主要包括教师对学生课后学习存在问题的交流和答疑,这种延伸课堂不仅与函授教育学习特点相符,还能促进教师与学生关系的改善。

4.将教学模式从讲解式转变为对话式开放动态模式。

讲解式教学模式是传统课堂典型模式,教师通过机械式的讲解引导学生对讲解的内容加以记忆,这种方式实质就是变异的强制性灌输,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成为课堂话语的独裁者,而学生只是一个接收者,师生之间没有对等的交流。对话式教学模式则是指具有完整人格的人彼此之间的交流,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动态的,学生不再是旁观者而是课堂的参与者。对比两种模式,对话式开放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师范院校学前教育函授教学师生关系的构建,这种以爱和信任及平等为基础的师生交流,才是真正的教育过程,因此师范院校学前教育函授教学应尽快将教学模式从讲解式转变为对话式开放动态模式。

学前教育学院论文篇3

二、教学内容要具有针对性

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一步提高钢琴教学的效率。学生在音乐理论知识的掌握上较为薄弱,无论是在识谱还是在节奏感与乐感上都并不成熟。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能急于求成,要先让学生熟练掌握钢琴键盘的构成与位置,通过简单的分组训练使学生充分掌握学习内容。为了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钢琴弹奏技巧,教师可以先进行五指位的练习,然后再加入音阶的学习。在进行曲目选择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度较高的儿童歌曲入手,这既有助于学生掌握多学知识,又能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成就感,提升其学习兴趣。在对简单的练习曲目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即兴伴奏,为日后的幼儿歌曲伴奏打下基础。这种练习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弹奏学习的热情,事半功倍。钢琴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伴奏能力,即兴伴奏既适用于歌曲,也适用于幼儿舞曲、幼儿律动曲以及打击乐与音乐游戏。学生在进行即兴伴奏时,要判断乐曲的风格与调式,通过分析音乐作品得出伴奏的音型,展现不同乐曲的表现力。即兴伴奏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与水平。

三、教学模式要具有灵活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单独授课为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可以做到因材施教。但是由于教育成本过高,使得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缺乏沟通,彼此了解程度较低,缺乏相互比较,使得消极被动的心理产生。因此,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上,可以采取集中授课与小组授课相结合的方式,努力做到做到学生一组一琴。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进行示范,学生一边观察教师的示范一边进行弹奏,这种教学模式既可以使学生相互了解、相互学习,也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使钢琴理论转化为弹奏技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在练习时出现的问题,指导学生正确练习,消除错误,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学成果得到巩固。在学习初期简单曲目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小组教学的方式,例如四人一组同时弹奏,观察学生的弹奏水平,再依据学生的具体弹奏情况将学习能力相似的学生分为一组。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集体授课与小组授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由于学生基本掌握了钢琴的演奏技巧,教师在此时的个别指导将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使学生能够在力度、速度、音乐风格以及音乐表现力拥有更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四、教学手段要具有丰富性

第一,坚持周周回课。教学之初就要培养学生周周回课的习惯,一方面,教师要制定每堂课的具体要求与目标;另一方面,学生要保质保量完成作业。这种周周回课的做法既有助于学生掌握钢琴演奏知识以及弹奏技巧,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进度与学习能力。在钢琴教学的过程中,也要给学生施加适当的压力。一方面,能够磨练学生的意志;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演奏能力的提高,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其主动努力提升自己,享受学习成果。最终,学生会热爱钢琴学习,热爱钢琴演奏。

第二,拓宽教学内容。钢琴的演奏形式多种多样,当学生掌握了钢琴的基本演奏技巧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合奏、声乐伴奏、合唱伴奏、独奏以及四手联弹等。教师也可以向学生播放录像与录音,提升学生对于音乐的感性认识,提高其对于音乐的感受力以及理解能力,进而使学生获得音乐素养的整体提升。只有做到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的紧密结合,才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第三,课外辅助训练。课堂时间的有限性并不能成为学生练习钢琴的制约因素,教师要巧妙运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培训,使学生的演奏技巧得到提升。教师可以开展一系列的课外辅助训练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琴房,例如边弹边唱比赛、儿童歌曲即兴伴奏比赛等,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也有助于学生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第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要角色,优秀的教师具备优秀的专业素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要做到生动形象、风趣幽默,教师的示范演奏要做到规范准确、得体自然,使自身的音乐素养得到充分的展示与发挥。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具有钢琴演奏技巧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充分理解教学内容。

学前教育学院论文篇4

音乐与舞蹈总是紧密相连的,舞蹈音乐可以使幼儿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情,使人们仿佛身临其境,更容易激发出创作者的灵感。音乐是舞蹈的灵魂,是幼儿舞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要结合舞蹈作品的物形象、场景、舞蹈主题、题材、创造意图等进行设想,力求使儿童舞蹈达到良好的舞台效果、营造良好的舞台气氛、引起观众的共鸣,明确幼儿舞蹈音乐选择的目的,使音乐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旋律优美,节奏感强,音质较高,能够引起幼儿的情感共鸣。

1.2选择儿舞蹈音乐应当遵循的原则

1.2.1舞蹈音乐情绪要和舞蹈内容、情绪相符。幼儿通常比较直观与感性地去理解事物,对于大多数的音乐来讲,幼儿往往只能够分辨出十分明显的音乐情绪,因此选择的舞蹈音乐一定要能够充分体现出舞蹈的内容以及情绪,如果舞蹈音乐与舞蹈的内容和情绪有很大差别,就会使幼儿误解舞蹈的情绪。例如:一个学生要编排一个与孩子们吹泡泡相关的幼儿舞蹈,选择了《我爱洗澡》作为背景音乐,这首歌曲表达的是孩子们洗澡时候的欢乐情绪,与吹泡泡关系不大,因此这样编排出的幼儿舞蹈内容与音乐情境存在较大差异,给幼儿造成了误导。1.2.2音乐节奏要和舞蹈动作节奏相符。音乐节奏和舞蹈动作节奏保持一致会使幼儿在舞蹈表演时比较容易做到动作的整齐划一,舞动动作会十分流畅,如果音乐节奏和舞蹈动作节奏不一致会使幼儿表演舞蹈动作使手足无措,也不利于舞蹈情感的表达。例如:旋律优美、意境高雅的儿童音乐《虫儿飞》如果搭配以跳跃为主的快节奏舞蹈动作,会使人感觉别扭,完全看不出舞蹈想要表达的内容,但是,如果换以节奏轻快活泼的《虫儿飞》,就可以实现音乐和舞蹈动作的完美结合,收到不错的效果。1.2.3音质品质要高。音质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幼儿的视听感受。选择一首音质好、旋律优美的幼儿歌曲,可以使幼儿沉浸在歌曲之中,感受一种别样的美,但是选择一首音质差的幼儿歌曲,高音尖锐,低音轰鸣,杂音不断,不但不能够给幼儿带来美的享受,反而会影响幼儿的听觉效果。

2编排适合幼儿舞蹈的动作

舞蹈动作是舞蹈的第一要素,因此在确定了舞蹈题材之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要根据舞蹈的内容着重进行舞蹈动作的编排,这个环节也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中出现问题最多的环节,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舞蹈动作编排要善于模仿。在幼儿舞蹈中,模仿占有很大的比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要在舞蹈创编过程中细心观察,对周边事物进行分析,从中提炼出合适的舞蹈动作,并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寻找可以加以提炼的素材,如果学生能够真正静下心来进行揣摩,就会发现无情无尽的创作素材。二:幼儿舞蹈的动作创编可以从民族民间舞的动作中吸取营养。民族舞蹈以及民间舞蹈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对其进行提炼定能够找到适合儿童的舞蹈动作,同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也可以根据幼儿的思维方式以及生理特点等,将成人舞蹈动作加以简化与改造,使其变成适合幼儿跳的舞蹈动作。三:借鉴木偶戏等其他艺术,从中寻找适合幼儿动作的素材。我国的文化艺术作品多如牛毛,从电视、画报等中都能够寻找到既具有幼儿特点,又具有时代气息的动作,将其加以提炼和美化,又可以创作出很多有特色的动作。

3学会发挥幼儿编舞的主动性

幼儿对于这个世界以及周围的事物有自己的看法与主张,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不应当漠视孩子的想法或者对孩子的想法进行打压,要多鼓励孩子表达自己对舞蹈的看法,鼓励幼儿参与到编舞的过程中来,发挥其主动性。例如:编排舞蹈《春天》时,对于“种子发芽”这个动作,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表达方法,有个孩子伸展开双臂,有个小朋友踞起脚尖,有个小朋友使劲往上跳,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可以将这三个动作编排成一个种子从土里发芽的场景,这样既可以生动形象地表达种子发芽蓬勃的生命力,又可以让孩子参与到舞蹈的创编过程中,使孩子在获得童真童趣的同时,增加其自我成就感。

学前教育学院论文篇5

二、主办单位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分会幼儿教师教育

三、协办单位

全国各高校学前(幼儿)教育学院(系)

四、活动时间

征稿截止时间:2017年6月10日

评选揭晓时间:2017年7月30日前

五、评审委员(排名不分先后)

郭力平(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蔡迎旗(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刘晓东(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秦金亮(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刘云艳(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张博(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鄢超云(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贺永琴(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郑健成(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王彩凤(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六、活动组织

1.评选范围:全国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2017年应届毕业生独立或合作撰写的毕业论文。

2.论文分组:分设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含硕士生、博士生)三个组。

3.论文推荐:大专、本科生参评毕业论文由所在院校(系)集体推荐。推荐数量:大专生严格控制在本院校(系)当年毕业生总数的15%以内,本科生严格控制在20%以内。每篇参评论文均应附上两位具有高级职称指导教师或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的评语。研究生推荐名额不限,由导师推荐并写出评语。所有参评论文均一式一份并附上作者本人学生证复印件,于2017年6月10日前(以当地邮戳为准)寄至杭州市文三路求智巷3号《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编辑室(邮编310012)。参评者同时将参评论文的Word文档以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 。

4.子邮件格式要求:邮件主题请写:学校+姓名+论文题目。附件文档名请写:姓名+论文题目。附件文档全文宋体、小四号、两端对齐、1.5倍行距。在发送电子文档前,请删除论文中的学校名称和导师姓名,以及页眉、页脚及致谢页中有可能涉及学校、导师、作者本人的相关信息。

七、评选和奖励

1.特邀全国各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学科带头人组成论文评选委员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分组评选,按一定比例评出各组优秀论文。

2.由主办单位颁发获奖证书。

3.获奖结果将在2017年9月《幼儿教育・教育科学》杂志及其官方网站“幼儿教育网http://”上公布,部分优秀论文将选登在《幼儿教育・教育科学》上。

4.获奖作者编入“中国幼教招聘网http://高级人才库”向全国各用人单位重点推荐。

学前教育学院论文篇6

一、建构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儿童文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意义和依据

儿童文学是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儿童文学是幼儿园的所有教学环节之中最重要的内容或教学资源,在幼儿园的五大学科领域中语言、常识、计算、美术、音乐等课程乃至游戏中,都涉及大量的儿童文学内容,所以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教学的思想理念及教学方法的探究就显得尤其重要,它们事关未来幼儿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以及日后从事幼教事业的能力和水平。

至今,在中国高等师院校中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儿童文学教学一直是参照中文专业的教学模式设置的。现有的儿童文学教学体系都是沿袭中文专业体系而来,而忽视了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和学前教育专业特色。目前儿童文学教学存在着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重理论研究,轻教学研究;二是重学科理论,轻专业特色。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特色、学生实践技能等都与中文专业有所区别,显然,中文专业的儿童文学教学体系及模式不能真正适合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教学,更不符合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且现在所有儿童文学教学中,由于缺乏对高师院校儿童文学教学的研究与探讨,因此高师院校儿童文学教学改革的步子是极其缓慢的。[1](P.18)故而建构一个具有“适用性”和“实效性”的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儿童文学教学模式非常必要。

“师范院校儿童文学课程义不容辞地承担着双重的教学任务:既要提高学生儿童文学综合素质,又要培养学生对文学学习的转化运用能力。”[2](P.20)从专业发展角度,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向,考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前教育与职后实践的实用性和实效性,就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素质而言,未来的幼儿园教师需要具有完备的知识结构,不泯的童心和爱心,以及对儿童文学作品的独特的感悟能力、审美鉴赏能力、讲述创编以及表演能力等。

《现代教学论》中关于教学模式的定义是:“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设计和组织教学而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它以简化的形式稳定地表现出来”。[3](P.108)我们建构的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儿童文学教学模式为:“史论析理――名作读赏――创编表演――教研训练”,这一模式完全是依据云南师范大学儿童文学博士生导师王昆建教授的儿童文学教学方法的“两个统一”和“两个侧重”而建构的。所谓“两个统一”即教学方法上的创新性教学与继承性教学相统一,教学形式的开放性与传统性相统一。所谓“两个侧重”,即在理论学习中侧重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侧重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4](P.21-22)因此,该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这一新的尝试会为从事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儿童文学教学的同仁们,提供可借鉴的依据或材料,也将使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学生儿童文学素养以及儿童文学实践能力有所提高。该教学模式能够适应当前国内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儿童文学的教学研究趋势,完全符合学前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能够缩短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学生职前、职后的距离,有利于他们毕业后高质量地从事幼儿教育工作。

二、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儿童文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内容

“史论析理――名作读赏――创编表演――教研训练”模式既继承了高师院校中文专业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儿童文学的“史论析理――名作读赏”部分的要求,又突出了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特色的实践部分“创编表演――教研训练”部分。形成了从知识到技能,从学习到运用,从学院到幼儿园的完整教学体系,其强调了师范性,突出了学前教育的职业特色;强调了学科性,突出了专业特色;强调了文学性,突出了技能特色。既重视了学生儿童文学素养的培养,又提高了学生教学科研水平。

“史论析理”主要讲析儿童文学的基本理论以及儿童文学中外发展史。“史”即儿童文学史,包括对儿童发展进程的详尽阐述及各阶段经典作品的评论。“论”即儿童文学基本理论,包括本质论、文体论、创作论。[5](P.28)这一环节贯穿始终,但主要是在儿童文学教学的前几部分。必须通过儿童文学的教学,让学生把握中外儿童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掌握儿童文学的基本原理,从而使儿童文学成为高师学生知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环。[6](P.75)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以“史”为经,以“论”为纬,侧重析理同时兼顾系统性。析理就是指要深刻理解具体的儿童文学理论,分析事例,找出规律;把事例概括出来,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个别到一般,从而深刻地掌握运用儿童文学的基本理论,达到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可以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较好地把握作家作品的韵味和内涵,了解古今中外儿童文学的发展及其规律。“史论析理”构成儿童文学教学的基本框架,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遵循教材的编排模式系统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学生能占有一定的理论并学会运用理论指导阅读,鉴赏,创编等实践。

“名作读赏”主要是指培养学生阅读感悟和体验鉴赏儿童文学经典作品的能力,是把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融注于理论教学中。在文学活动中感受和体验文学,促使文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体现在具体的实施中,则要求教师了解文学接受的规律,顾及学生引起性别、年龄等特点儿显示的接受特点和文学期待,使文学阅读适应于不同学段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趋向、想象力发展程度和语言把握能力。”[7](P.11)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规定,幼儿园教育的内容为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等五个方面,其中语言教育的目标有培养幼儿“喜欢听故事、看图书”,同时语言教育要求幼儿教师能够“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由此可见,成功的儿童文学教学,能够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儿童文学阅读鉴赏能力,提高自身儿童文学素养,为日后从事幼儿园教学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以及对儿童进行文学熏陶和阅读指导做好必要的准备。

“创编表演”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儿童文学的创作编写以及当众表演的能力,这是将理论学习转化为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在阅读赏析的基础上提高儿童文学的创新实践能力。创编表演能力的培养使得儿童文学教学贴近儿童本位,使教学具有文学和职业培养的针对性和儿童性,更能激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儿童文学的兴趣和动力,在这一教学实践活动中,体现了学前教育的专业特色和职业能力,体现了儿童文学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很好地实现了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化。这一环节有别于高师院校的中文专业和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的能力培养,在中文专业和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能力培养中,更加强调创编能力而不强调表演能力。而学前教育专业在儿歌儿童诗朗诵、故事讲述和儿童戏剧表演方面更突出了自身专业的特色和职业要求,同时在合作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方面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在整个编演过程中,同学们相互配合、相互学习、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教研训练”主要是指培养学生教学科研能力,在理论学习上登上一个新台阶。“教”是指学生们在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鉴赏水平后,不但能够自己阅读鉴赏经典儿童文学作品而且还能够引导儿童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儿童受到文学熏陶和语言教育。“研”就是指本科层次的学前教育专业,既要培养学生对儿童文学基本原理的了解和掌握,积累和读赏相当数量的儿童文学经典作品,同时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儿童文学科学研究能力。把握儿童文学的自身美学特质和发展规律,了解国内外儿童文学的动态研究,并且能够根据所学专业深入了解儿童,描写儿童,教育儿童,研究其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如何运用儿童文学有效地积极地启蒙和熏陶儿童,在发展儿童的语言基础上,引导儿童热爱文学,感受祖国语言的丰富和优美。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身的儿童文学素养,使其具备一定的儿童文学鉴赏指导和创作能力,更好地为幼儿教育事业服务。

“史论析理――名作读赏――创编表演――教研训练”教学模式能够使学前教育本科专业。

学生充分掌握儿童文学理论,完成培养目标,具备以儿童文学理论鉴赏文本的能力、创编儿童文学常见文体的能力、表演儿童戏剧的能力,同时形成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在这一儿童文学教学模式的实践中,以教师为主导,讲授与指导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读赏、讲述、创编、表演、教学、科研一体化,强化职业技能,全方位培养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学生儿童文学素养及实践能力。课前:学生三分钟背诵儿歌、儿童诗或讲故事;课上:分组讨论,每堂课每小组必须提出一个或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并能回答或探究一些实际问题;课后:利用网络读赏儿童文学作品和展示学生创编作品,撰写小论文。同时我们实行儿童文学教学培养思路“三结合”,即“学・教・研”结合――“读・写・演”结合――“学院・幼儿园”结合。这样就将儿童文学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前课上课后,使儿童文学教学具有“专业性”、“文学性”、“适用性”、“实效性”的特点,达到了既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又培养了学前教完全可以胜任未来幼儿园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周晓波.高师院校儿童文学教学现状与发展前景的思考[J].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

[2]王昆建,王娟.略论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定位[J].昆明学院学 报,2010,(2).

[3]赖志奎.现代教学论[M].浙江: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

[4]王昆建,王娟.略论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定位[J].昆明学院学 报,2010,(2).

学前教育学院论文篇7

1引言

目前,我国很多高等院校都设置了小学教育专业,小学教育专业得到了高速发展。这种高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是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形势下,造成的,如原来的中师升格为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发展形势好,导致部分高师院校设立小学教育专业。此外,由于院校合并,导致部分小学教育专业升格为本科。这些院校承担了,大量小学教师的培养任务。但是,我国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在发展过程中,依旧遇到了很多的问题与挑战。

2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2.1专业发展前景好

目前,小学教育专业在升格为大学后,专业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前景。这不仅仅是社会需求造成的,而且和高校本身发展密不可分。我国高校作为人才的汇集地,汇聚了不同特长人才,形成了高校所独有的智力资源、雄厚的师资力量、高水平的学术交流。这些促使小学教育专业有了良好发展的沃土,开阔了专业发展的视野、激发了学生努力学习的动机,这些良好条件,使得我国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2.2教育教学资源丰厚

对比中师等院校的小学教育专业,大学的教育教学资源丰厚。高等院校拥有强大的硬件条件,高校图书馆拥有上百万的图书期刊资料,拥有各种各样辅助学习的资源,比如校園广播、高校网络资源,这些都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提供了更高的学习平台。

2.3获取资源能力强

“错位发展”已经成为目前大学发展中,一条最有利的发展途径。支持新办专业尤其成为高等院校促进发展的有效举措。小学教育专业作为高等院校错位发展,所设立的新专业,容易获得高校高层的支持,获取资源相对其他专业强。

3专业发展现存问题探究

尽管小学教育专业在高等院校得到了充分发展,但其在发展过程中,仍旧遇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在困扰着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

3.1教师队伍素质良莠不齐

根据我国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现实,目前师资队伍素质不高,已经成为普遍问题。由于教师队伍能力不能跟上,高等院校发展步骤,导致小学教育专业在学科建设、课程建设以及教材建设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小学教育专业的长远发展急需有高素质的教育专家、教师队伍引领与提升专业层次。

3.2文化氛围缺失

小学教育专业属于师范专业,但进入普通高等院校后,师范原有文化氛围冲淡。师范的人文色彩淡化,师范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个性”被综合性大学的“共性”冲淡。师范原有的课堂和课外活动、琴棋书画、艺体专长、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等优秀的文化氛围逐渐消亡,文化氛围缺失,严重影响了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

3.3课程设置不合理

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体现在教育专业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的设置上。教育专业课程作为小学教育专业非常重要的特色课程,由于只重理论而忽视实践活动,导致这类课程变成了原理课,更为不好的是部分高等院校在这类课程设置上出现内容重叠的现象。而学科专业课程作为理论课程,由于部分高等院校对这类课程的压缩,导致学生理论学习浅,不能积淀深厚的理论基础。

4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策略

4.1提升教师队伍建设

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教师队伍是是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必须提升高等院校教师队伍素质。高等院校要加大教师的培养力度,鼓励教师提升学历层次,鼓励教师努力晋升职称,加大力度进行人才培养。此外,还要适当引入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推动高等院校小学专业发展。

4.2营造师范文化氛围

要大力营造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独有的师范文化氛围,高校可以通过各种隐性的和显性的手段,展开文化氛围营造的工作。比如可以在相关区域张贴教育名言、警句,并在显要位置布置师范作品展台,彰显小学教育专业特色。此外,要强化小学教育专业特定的专业活动,比如教学基本功比赛、儿童剧编创等。

4.3重构课程设置

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要重新设置,要适当降低学科专业课程在所有课程中的比例,要加强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在课程的结构中,要突出小学教育专业特色,强调,人文教育相关课程设置。特别是要整合内容重叠的课程,对这两类知识合理配置。不能只重理论而忽视实践活动,也不能忽视理论课程设置。要深化理论课程,提升学生的理论基础同时,要加强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实践课程设置。

5结论

目前,我国很多高等院校都设置了小学教育专业,小学教育专业得到了高速发展。为此本文对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目前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发展前景好、教育教学资源丰厚、获取资源能力强。但专业发展也遇到了诸多问题,比如教师队伍素质良莠不齐、文化氛围缺失以及课程设置不合理等。为此,本文提出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策略,希望通过提升教师队伍建设、营造师范文化氛围以及构课程设置,来提高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边春丽.小学教育专业现代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4(6)06:47-48. 

[2]陈珂.地方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教育见习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教育学刊,2015(S1):377-378. 

[3]韩增进,王铭.关于大学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招生对策问题的几点思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S2):39-42. 

学前教育学院论文篇8

>>>热门推荐:2017年考研报名时间、报名入口专题新东方网校推荐:2017年考研政治、英语、数学课程!!点击进入免费试听>>

据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研究生院消息,2017年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考研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已经公布,详情如下:

类别码及名称 专业领域代码及名称 培养单位 考试科目 0451教育硕士 045103学科教学(语文) 文学与传媒学院 101思想政治理论、204英语二、333教育综合、801汉语言文学综合 045104学科教学(数学) 数学与统计学院 101思想政治理论、204英语二、333教育综合、804数学教育概论 045106学科教学(化学) 化学化工学院 101思想政治理论、204英语二、333教育综合、805化学教学论 045107学科教学(生物) 生物科学与农学院 101思想政治理论、204英语二、333教育综合、806生物教学论 045108学科教学(英语) 外国语学院 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333教育综合、807英语教学论 045112学科教学(体育) 体育学院 101思想政治理论、204英语二、333教育综合、802学校体育学 045118学前教育 教育科学学院 101思想政治理论、204英语二、333教育综合、803学前教育学

学前教育学院论文篇9

一、高职院校对大学生素质教育文化发展模式解析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素质教育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文化修养,已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教育部也相应提出在普通高校开设高教思想欣赏课的有关规定,全国各大院校根据教育部的相关要求,相继开设了“教育欣赏课”。高职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已经被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所认同。现在大部分高校都已经开设了素质教育欣赏课题,素质教育文化在校园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能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质及思想道德素质,同时也能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应当引起高职院校的广泛关注。通过对高职院校素质意识文化、素质教育行为文化、素质教育物资文化建设的基本模式分析,发现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素质教育文化建设过程中有其自身的特点:结合高职院实情,提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文化建设模式建议,力求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文化建设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二、全校以素质教育工作内容为重点,全面体现高职校园素质教育文化特色

通过对校园素质教育文化和高职特色校园文化理论上的论述,有利于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校园素质教育文化与高职特色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正确确立校园素质教育文化和高职特色校园文化的地位,探讨校园教育文化推动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提出建设高职特色校园文化的基本思路和加强校园教育文化建设的措施,研究和探索高校素质教育文化内涵与构成,就是要把握它变迁的方向,从更高的角度――人的存在与发展的角度去认识了解素质教育文化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构建和实施适应现代社会所需求的有中国特色的高校用素质教育文化系统,使高校素质教育文化在培养具有现代素质的人的方面摆脱当前力不从心的局面,使之有较大的改善和进展。

三、大学生思想潮流变动及教育课程演进的改进

我国学校素质教育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蜕变,完成了它的历史进程。本文通过对中国学校素质教育思想流变的梳理,把握中国学校教育发展的基本脉络;通过考察与近代中国变革几乎同时而生的大学教育课程的演进过程,反观学校素质教育思想对人才教育和培养的影响。进而从历史的角度,探寻中国学校素质教育思想的源与流,以及对学校发展起来非常重要的作用与局限,为研究中国学校素质教育的未来的发展提供基础和参照。学校素质教育思想是社会思潮的综合反映,它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密切相关,特别是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从历史的角度看,学校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正在逐渐走向多样化;教育课程改革目前仍面临许多新问题,其中把握好制约课程设置的社会需求、在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系统中,教育内容的科学性,教育主体的人格素养,以及教育方法的运用艺术构成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三大基本要素,找到恰当的平衡点,处理好理论知识性内容、技能性内容和操作性内容,是一直没有解决好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从普通大学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看,人作为个体的价值和地位将越来越会受到高度重视,今后将更加强调课程实施中的多边互动性、价值取向上的个体性、教育目标上的全面性和教学方法的综合性。

四、充实校园素质教育文化发展

(1)校园文化在培养、塑造在校学生的优良品格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素质教育作为大众文化中的一个重要产业,都无法掩盖母体文化中的自由精神。我们的生活因为有了素质教育培养而充满色彩,而教育更是占据着大众素质教育文化中不可取代的地位。为教育文化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因此,我们应大力加强校园文化的发展。文化创新是一种文化形态的更新和进步,指人们在文化实践过程当中的创新行为,是社会整体文化的一个侧面。文化创新和文化发展活力的增强,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出发,作出了关于加强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战略部署。他明确指出,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体现职教新特色是登封中专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重要方面,也是学校今后落实素质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2)高职院校教育中的效途径,从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分析入手,结合高职教育学生的特点,论述了高职院校加强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并提出了高职院校加强教育的途径和方法。针对高职学生普遍对自身定位不准这一现象,高职学生应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角色,尽快走出“读高职没前途”的传统观念的误区。认清现实,展望前程,重新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观念。在校期间,努力学习专业技术知识,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增强自己的择业竞争能力。

素质教育能激发大学生创造性思维,拓展大学生的思维空间,诱导大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习的效率。综观高科技发达的经济大国,无不把用素质教育开发人的智能作为教育的重要途径。

(3)教育方式的创新,教学时间上:要在以上课程实施模式指导下,将教育见习与理论学习相结合,打破原有素质教育计划中见习和实习的模式,以往大学生在学习学前教育和心理学理论时,总觉得很抽象、很难理解,主要原因就是学生缺乏实践的机会,没有把理论和大学生的实际相结合。学前教育本来就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领域,没有更多的了解大学生的机会,学习理论就是纸上谈兵,因此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要利于实现这种转变。

学前教育学院论文篇10

作者简介:张登山(1976-),男,广东梅州人,广东嘉应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广东 梅州 514015)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研究项目“实践性知识取向的职前教师发展研究――以嘉应学院为例”(课题批准号:2012JK264)、广东省教育技术研究2012年课题“网络时代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课题立项号:yjjy12D01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4-0010-02

地方高师院校作为中小学教师教育的基地,承担着培养地方中小学师资的重要职责。随着时代的发展,从“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话语的转变,地方高师院校为本区域基础教育培养未来师资的任务,必将发生相应的变化。这就必然要求传统的师范教育进行变革,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一、当前地方高师院校的发展困惑

作为一所地方师范院校,其在发展过程中必然有诸多困境,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其内在的问题。从教师教育视角来看,笔者发现地方师范院校在当前发展中存在以下几个发展困惑。

1.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不合理

我国教师教育课程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特别是地方性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课程在原有基础上改进较大。但与国际教师教育课程相比,我国的整个师范院校的课程建设依然不能满足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从基础教育课程建设的要求来看,师范院校实施的教师教育课程与基础教育开设的课程存在不一致的现象。从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来看,要求中小学必须开设综合课程,它们在中小学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要求。如:小学开设“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初中开设“历史与社会”、“科学”;高中开设“艺术”、“技术”等。但目前师范院校还很难适应现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建设的要求。对于综合课程的开设,很多师范院校的做法就是安排一些教学法教师来担任此门课程的教学。而这些教师缺乏在中小学从教的经历,对中小学的实际情况不甚了解,再加上自身缺乏基础教育的实践性知识,因而他们在讲授这些课程时,只能纸上谈兵,坐而论道。地方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课程没有与中小学实际对应。

2.地方高师院校对教师教育课程的整合能力不强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提出的“实践取向”理念是针对“学术取向”而言的。“学术取向”的理念在我国职前教师教育中一直占主导地位。它主张教师教育以教育知识与理论学习为主,对职前教师实施“理论+实践”的培养模式,在学习教育理论之后再通过实践环节完成理论的应用,进而形成教学技能与能力。而“实践取向”的课程理念,要求地方高师院校应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把普通文化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学科课程、教育技能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有机结合,根据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和不同发展阶段确定各类课程的内容、结构、比例等,以提高教师教育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水平。但当前众多地方性师范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偏向于任教学科领域知识的掌握,“教什么”的学科课程所占比例偏大,对于“如何教”的教师教育课程和实践课程所占比例偏小,高校教师对“教什么”和“如何教”两类课程的融通和整合能力不强,导致地方性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课程难以适应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需求。

高校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创新四大职能。作为地方性师范院校,近年来与基础教育的合作有了很大起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从教师教育的视角来看,有些地方性师范院校的这一功能还未凸显,主要表现在高校从事教师教育课程研究的部分教师只关注教师教育的理论前沿问题,对当前中小学课堂发生的情况并未有深入的研究,对基础教育的情况不甚了解,更不清楚当前基础教育发生变化的文化背景,导致自身与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实践脱节,理论与实践出现“两张皮”的现象。更有甚者,有些高校的教师对当前基础教育的教学改革进行了不恰当的抨击。这些言论不仅无利于当前基础教育的发展,也不利于中小学一线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反而会导致中小学教师无所适从,产生思维上的混乱。因而,高校教师对当前基础教育的了解和关注度不够是致使这些问题出现的基本原因。

4.地方高师院校与基础教育的文化共享不足

大学有其独特的文化,中小学也有自身的文化特点,它们分属不同的文化圈,着重点也不同,而两种文化在合作过程中往往会产生碰撞,这需要两者的沟通和磨合。“大学文化重视反思、分析和科学研究,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的文化强调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从而培养未来教师;中小学文化重视基于知识的行动和经验,并能够运用于具体的教学情境中。”[1]一些地方性师范院校所传承和创新的文化,并没有让从事基础教育的群体得到应有的享受,大学文化成为高校教师独享的盛宴。而文化的共享性表明文化具有为一个群体,一个社会乃至全人类所共享的特性。地方性师范院校在搭建文化共享平台方面缺乏应有的手段和途径,这样往往会导致文化的渗透性和扩散性、传递性不足。正因为如此,地方高师院校与基础教育的文化共享不足。

二、地方高师范院校的未来出路

面对困境,笔者认为地方性师范院校应通过改变合作模式、整合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改革教师教学方式、营造合作文化来谋求出路。

1.改变合作模式,指导和引领基础教育改革方向

地方性师范院校与一些综合性师范大学有一定的差距,对国家基础教育改革不能起决定性作用,但地方性师范院校教师的教育观念和学术水平会影响地方中小学教师对本门学科的理解和感悟,影响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思维方式以及中小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地方性师范院校在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大学与中小学合作伙伴建构已经成为西方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在以往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中,大学教师和中小学教师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建立在“你说,我做”基础上,“大学教师存在理论支配的倾向”。[2]按照马里兰的观点,他认为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主体有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咨询合作伙伴、结对合作伙伴、团队合作伙伴四种类型。其中,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是指大学教师、师范生和中小学教师一同建构学习共同体;咨询合作伙伴主要是指大学教师为中小学教师提供咨询建议和顾问服务;结对合作伙伴主要是指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进行结对,开展校本教学研究,关注课堂学习问题;团队合作伙伴主要是指通过项目团队的方式进行教师教育研究与实践。[3]笔者认为大学与中小学教师的合作既要考量中小学的实际情况,也要考虑各自的身份背景、需求和愿景。大学教师和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性质迥异,一个以研究为主,一个以教学为主,大学教师应是中小学一线教师的支持者,协助其从事校本教研和行动研究,才能切实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

2.整合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优质服务

地方性师范院校为基础教育服务的首要任务就是为其培养优秀的教师队伍。长期以来,地方性师范院校毕业生一直是我国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中流砥柱。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地方性师范院校都是培养基础教育教师的主要力量。而优秀师范生的培养,要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当中。

“实践取向”课程理念是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建构的前提基础与关键,有其重要的价值与意义。职前教师的培养与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要培养出具有丰富、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未来师资,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是否符合课程理念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当前,教师教育课程存在学科门类少、学科体系不完整、缺乏操作性和实践性等不足。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一是要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如开设“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儿童学”、“学习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科学研究”、“班级管理”、“教育统计学”、“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课程。二是增加教师教育实践课程课时。切实落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中提出的“师范生到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的要求,地方师范院校应尽快落实到位,通过课时的保障着力培养和提高职前教师的实践能力。三是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实践取向”的课程理念更为注重职前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因而在注重其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学科思想的感悟的基础上,应探讨模拟课堂、现场教学、情境教学、案例分析等教学方式,从而构建新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和模式。

3.改革教师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更新

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式的养成,除了受自身的性格特点、学校环境、家庭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到师范院校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水平的影响。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至关重要的一个内容,倡导者希望通过教学方式的变革进而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因而,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三种方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得到了教师的广泛认同,无论是对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运用这三种方式进行教学不能忽视形式化和绝对化的两类问题。其中,形式化表现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各种新的学习方式的运用只追求“形似”而忽略了“神似”,学生在经历和感受此类课堂时只有外在的活动而没有内在的真正体验。而绝对化表现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把自主、合作、探究三种方式绝对化的倾向,不考虑不同学科的性质、内容特点和学生基础的问题,要求每一门学科、每一节课、每位学生都会自主、合作与探究。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地方师范院校要考虑在职前教师的培养上也要讲究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如:引进“案例教学”、“模拟演练”等方法;增强职前教师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培养职前教师开发校本课程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进而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最终使地方师范院校所培养的职前教师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对未来师资的要求。

4.营造合作文化,促进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教师的合作文化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内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师之间的合作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合作有助于激发与强化教师发展的意愿;有助于提高教师个体反思的能力;有助于促进学校组织学习;有助于教师个人知识和经验的扩充。二是教师与走进学校的专家合作。在教师合作过程中,如果仅靠本校教师之间的合作,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处在基础教育一线的教师,虽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较丰富,但其理论修为往往存在欠缺。因此,高校专家与中小学一线教师合作,恰好能弥补“理论与实践”的分离,高校教师、学科专家、中小学一线教师可以形成“教师联盟”。通过合作,高校教师能为中小学一线教师带去前沿的教育教学理论,为他们的教育教学提供指导和帮助,同时对于高校的教师来说,他可以从基础教育中增强实践的案例,深入了解基础教育的实际,把握中小学一线教师的需求。对于从事基础教育的一线教师来说,也可以得到高校教师的“知识反哺”,汲取和提升自己的理论修养。对于双方来说,都是一种“双赢”。既能丰富各自的课堂教学,也有利于自身专业的成长。

参考文献:

[1]谌启标.西方国家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伙伴研究[J].教育评论,

学前教育学院论文篇11

当前社会发展形势,对我国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普及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面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为了尽快实现这一目标,各地高职院校努力探索学前教育专业的新的教学模式,努力培养能够胜任当前教育需要的专业应用型人才,以适应时展的需要。本文主要通过对当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分析,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人才的培养提供一些意见。

一、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实践性教学主要包含四大内容,即:实践教学课程、幼儿园实践活动、教师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科研训练以及社会实践。

(一)实践课程教学。实践课程教学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能真正把书本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目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大致分为三个课程,即:专业课程、活动课程、素质课程。三大课程又可以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大类,理论课程应该与实践课程相互结合,以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学校在实施教学时,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老师的正确引导,让学生参与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采取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老师可以采取案例教学、现场教学、任务教学等教学模式,帮助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幼儿园实践活动。幼儿园实践活动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有效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从事幼儿实践教学的能力,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学生主要通过实习见习和顶岗实习两种主要模式,实习内容主要包括课堂教学、班级管理、课堂游戏、卫生安全等方面。高职院校应该要求本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每学期都要到幼儿园进行实习见习,在毕业前的最后一学期到幼儿园进行顶岗实习,为学生以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师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学前教育专业对学生的才艺技能有着很高的要求,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要熟练掌握绘画、跳舞、歌唱、钢琴、手工等多项才艺,学校可以要求学前教育专业每学期举行一次才艺竞赛,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参加,竞赛内容即为日常教学中所要求才艺,对竞赛成绩优异者给予奖励,并颁发荣誉证书,鼓励其他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才艺能力,为学前教育教学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科研训练。科研训练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教学科研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是学生自主研究教学内容的主要途径,因此学校应该对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给予高度重视。学校应该从大三上学期就开始锻炼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学校应该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强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培养。(1)选题。老师应该引导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论文选题,要求学生所选论文的范围尽量小而精确,要针对幼儿教育的某一具体问题进行分析研究。(2)写作。学校应该安排讲师以上级别的教师担任学生的论文指导工作,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论文的写作。(3)答辩。学校对学生的答辩要严格要求,对于答辩不合格的学生,要求其对论文进行认真修改,然后进行二辩,最后根据二辩成绩决定学生的论文是否合格,如不合格则推迟毕业。

严格的论文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入学习,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原创科研意识,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提升高职院校学前教育学生实践能力措施

(一)加强学生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根据国家对学前教育的职业技能培训标准,学校应该结合学前教育的发展现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突出锻炼学生技能的实际运用能力。有关研究证实,专项实践能力是一个人整体实践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实践操作能力对于学生以后的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学校根据当前学前教育的工作需求,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技能培训,以提高学生的技能实践能力为目标。培训要求每个学生都要熟练掌握课程所要求的各项技能,包括绘画、跳舞、唱歌、钢琴等多项技能,在熟练掌握的同时还要灵活运用,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幼儿书画比赛、幼儿舞蹈编创比赛、幼儿歌舞表演等形式,在锻炼学生基础技能的运用能力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帮助学生结合实际教学情况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二)积极落实学生毕业实习任务。任何技能都只有在实际运用中才能得到提高,毕业前的顶岗实习是学前教育学生最好的实践途径,同时也是发展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虽然很多,但是学生对于这些专业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却不强,而顶岗实习则可以起到很好的锻炼作用。在实习期间,学生可以以真实的教师身份进行实际教学工作,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教学相互结合,在实践中提升自我,真正的从校园走向工作岗位。学校应该为学生制定一份合理高效的实习计划,将实习学生以小组形式划分,有助于对学生的实习进行管理,同时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的地点和岗位进行实习。

三、结语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的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理论教学体系与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相互结合,在进行学生理论知识教学时,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锻炼学生应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教学目标,为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

学前教育学院论文篇12

1.引言

达尔文的进化论是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理论,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武汉商贸职业学院院长涂宏斌提出进化教育论,是达尔文进化教育论在教育界衍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提出进化教育论的核心是自足发展,多元化杂交,提倡真善美。武汉商贸职业学院足球社团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起步的,从最初的单一学生社员,逐步发展到教师与学生社团并存,到现在的商贸人社员,最终走向社会人社员的发展趋势,这无不是以进化教育论提出的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教育,一切为了社会的教学理念为指导的。

2.研究方法

采用资料法,参考相关文献。

3.讨论分析

3.1武汉商贸职业学院足球社团简介

3.1.1武汉商贸足球社团起源及发展历程

武汉商贸职业学院足球社团由原来最初足球2003年爱好者一起踢球的群众组织,到2004年有人提出建立社团,收了社团费逃逸流产。2005年由教师牵头组织校队,到2006年取得全省第8名的成绩辉煌。2007年到2012年逐渐下滑。2013年以武汉商贸足球联盟的社团名称挂牌成立。

武汉商贸职业学院足球社团是一个既年轻又年长的社团,经历了自然选择及人性真善美的斗争而流传及发展下来的,有过成绩,有过曲折。如今刚结束主场三年胜,在高校业余比赛中小有名气,让很多其他高校足球爱好者羡慕,极想加入足球社团,这些成绩是值得我们骄傲的。

3.1.2武汉商贸职业学院足球社团存在的问题

3.1.2.1社团步入正轨不久,百废俱兴。

社团发展刚刚起步,制度有待完善,练习手段及方法要加强学习,社员间认识交流及活动的开展都应该有新的想法。足球文化与教育论间有机结合是重点完善的地方。

3.1.2.2社团组织文化有待完善。

社团应有自己的思想理念,有自己的组织文化。如何将足球文化和社团文化融合是社团发展中要考虑的问题。逐步完善社团的组织文化,是社团发展的关键。

3.1.2.3社员进化论教育思想认识有待增强。

社员是社团的细胞,社员的思想是社团向前发展的动力。社团发展历程正是进化教育论的实践。加强社员进化教育思想认识是必不可少的。

3.1.2.4社团规模有待扩张。

目前社团已经影响力,但不够,主要受制于社团的规模。扩大社团规模,广纳社员是当务之急。

3.2进化教育论在武汉商贸职业学院足球发展中的作用

3.2.1进化教育论给武汉商贸职业学院足球社团指明了方向

进化教育论强调自主发展、多元化并存,提倡真善美。这正是我国足球现阶段的发展的趋势。中国足球的扫黑,恒大模式,注重学员思想教育等改革手段,无不显示了进化教育论的内涵。武汉商贸职业学院足球社团作为中国足球的一个细胞,要发展必须沿着这一方向走下去。

3.2.2进化教育论给武汉商贸职业学院足球社团向前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足球文化博大精深,足球战术日新月异。进化教育的多元化思想,杂交优势,正是足球文化及足球战术发展的基石。武汉商贸职业学院足球社团广纳足球爱好者、师生和企业员工参与社团。与各种队伍进行交流比赛,正是以这一理论为基础的。立足自己,吸收消化各队战术,形成体系,向前发展。

3.2.3进化教育论给武汉商贸职业学院足球社团社员思想教育提供了方法

武汉商贸职业学院足球社团人员广泛,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职业,有着众多分歧,足球是一个团队项目,团结一致是最好的法宝。进化教育论提倡的真善美,正好把学员融合在一起,让足球思想战术得到贯彻,为武汉商贸职业学院足球社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2.3进化教育论给武汉商贸职业学院足球社团社员训练带来了新理念

因材施教、立足自我、开放式教学和多元化发展是进化教育论带来的新理念。训练手段不再单一,训练时间灵活,单个技术与战术相结合,注重个体思想的培养,提倡真善美足球品德文化,让足球深得人心并得以相传。

3.3武汉商贸职业学院足球社团发展对进化教育论的贡献

3.3.1武汉商贸职业学院足球社团发展给进化教育论从理论到实践提供了坚实基础

武汉商贸职业学院足球社团从群体组织,到辉煌,再到沉默,最后到规范,经历自然选择的过程,这正是进化教育论发展经历的过程。社团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重要实践经历。特别是社团起初收社团费逃逸流产正是进化教育论提出真善美的有力实证,同时也说明进化教育论体系的科学性。

3.3.2武汉商贸职业学院足球社团发展给进化教育论完善提供了实证研究

武汉商贸职业学院足球社团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它与进化教育论核心相符。有些现实的问题对教育论提出新的要求,如何解决这些题是教育论需要完善的地方。

4.结语

足球运动是世界第一运动,它的发展伴随人类进步和逐步完善与成熟,符合达尔文进化论。武汉商贸职业学院足球社团作为武汉商贸职业学院的一个教育阵地,在进化教育论指导下蓬勃向前发展,正是进化论在教育中的实践,也是武汉商贸职业学院的核心办学理念。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