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毕业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2 17:46:52

新闻学毕业论文

新闻学毕业论文篇1

张小元认为,取消本科毕业论文的真正意义还不仅仅在于目前的本科论文“太水”,形同鸡肋,主要是为了解决大学教育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

新闻学毕业论文篇2

综合来看,**在发展涉农文化产业方面具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创意产业,涉农文化产业市场潜力大。

**有“天府之国”的雅誉,古蜀文明还给她留下了许多传奇人物和故事,而浓郁的川西民俗和客家文化更是为其增添了许多人文沉淀,资源相当丰富。

二、主题鲜明,涉农文化产业特色较为突出。

**涉农文化产业围绕“休闲”二字展开,讲究“付费休闲”、“休闲体验”,其特色可归纳为“古镇文化”和“农家乐模式”。

三、政府引领到位,企业主体保证产业运作规范。

**市涉农文化产业的开发注重产业运作机制的长效性和职能化。基层政府成立文化产业公司,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如洛带古镇,镇政府于2003年5月1日成立了一家集体所有制企业——**洛带客家文化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成立以来,一是通过“修旧

网游之一枪爆头 百变销魂 官路青云 一帘妖梦 第一公敌 权柄如旧”,恢复了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客家民居;二是积极选择大公司、大集团合作创意产业发展,推动古镇景区建设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三是推动文化旅游产品的研发、加工、展示、销售、交流与体验;四是抓大项目建设,先后引进新西南艺术陶瓷厂、洛带——女红坊、中国文博公园、“创库”等一批文化旅游项目。(5)加大宣传力度、提升知名度,积极进行资本扩张、那扩大企业规模。

四、注重对涉农文化产业的创新探索。

从最初单打独斗、内涵粗糙的早期农家乐到后来“五朵金花”的集群效应;从对10个文化古镇的初步保护到筹划打造“天府30大文化古镇”品牌。**涉农文化产业的创新精神始终强烈,越来越多的涉农文化产业开始着力摆脱产业模式单一的束缚,着眼于深度化、立体化的产业发展,注重尝试新的产业管理模式、开拓新的涉农文化产业市场。

如洛带镇除客家特色外上海创意产业,还规划4500亩,投资1.86亿元人民币,开发培育自然风光游、

农家健身娱乐游等六大系列农业旅游产品;

又如**首创企业出资编制涉农社区发展规划——“成华区龙潭和成涉农社区新农村建设概念(项目)规划”。此规划由工商企业共同发起杨浦创意产业,聘请专家编制,将文化旅游产业作为重点,以社区生态旅游为方向,建设大型餐饮娱乐休闲中心,同时发展蜀绣等旅游工艺产品生产。

我国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早在2005年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就已为此指明方向: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政策调控,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农村建设提出了更加细致合理的规划方案,而且4万亿刺激内需的投资计划更是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做了战略性的政策倾斜。当前财满街创意产业,涉农文化产业应敏锐地把握住这个信号,思考如何变危机为契机。

以**为例创意产业园,笔者认为西部创意产业文化节,涉农文化产业要发展,需要政府和市场两块动起来。在产业发展初期可由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做好评估规划工作。政府需清楚认识到涉农文化的文化价值和产业价值,明确责任,积极鼓励社会办文化创意产业经济学,安排专项部门落实对其的资金、政策等支持。其中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不可忽略的,它是发展农村文化的基本条件之一,是农村公共服务体系重要组成,也有利于涉农文化产业“反哺”农村,形成与农村基建互惠互利的良性循环。例如**打造县县通高速、村村通公路的完善的交通体系,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中关村创意产业网,同时也提升了当地农村的生活环境和致富能力。而宏观来看,政府则要调整好经济发展水平与文化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我国的政治、经济重心,多在东部。而西部蕴藏着丰富的涉农文化资源,却因经济等因素,面临着融资难、消费难的两重难题。所以在目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抓住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机遇,给予政策倾斜,在西部建立文化改革试验区,对于未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将具有深远的影响。比如,适当放宽资本进入的门槛,鼓励社会资金进入涉农文化产业,拓宽资金来源的渠道。

新闻学毕业论文篇3

关键词:涉农文化产业 成都亮点 产业价值 未来建议

在国内外经济形势急转直下之际,稳定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刺激国内消费,成为决策层维稳中国经济寄予厚望的政策取向之一。这是自1982年以来中央第11次将目光聚焦在“三农”领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命题,除了传统的粮食生产以外,文化产业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另一重大途径。

成都市是西部大省四川的省会城市,20xx年人口总数即已超过1249万,位居全国第四,其在涉农文化产业的发展上可谓成果显著。据市统计局公布,成都20xx年在遭受地震和金融危机双重冲击之下,前三季度生产总值仍达到了2821亿元,同比增长12.2%。(1)20xx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在成都举办,成都市签约项目31个,总金额126.3亿元,占签约总额的57%,充分显示了成都文化产业的辐射力和规模效益,所以成都在文化产业上的实践探索对其他城市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和带动作用。

综合来看,成都在发展涉农文化产业方面具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创意产业,涉农文化产业市场潜力大。

成都有“天府之国”的雅誉,古蜀文明还给她留下了许多传奇人物和故事,而浓郁的川西民俗和客家文化更是为其增添了许多人文沉淀,资源相当丰富。

另一方面,成都的总体消费实力常年位居全国前三甲。而在20xx年,成都市城市居民人均教育、娱乐、文化服务消费为968元,占整个消费性支出的14.0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目前其城市规模还在不断扩大中国创意产业,预计到2020年,成都城市人口比重将达到64%,庞大的城市人群是涉农文化产业的潜在市场。

二、主题鲜明,涉农文化产业特色较为突出。

成都涉农文化产业围绕“休闲”二字展开,讲究“付费休闲”、“休闲体验”,其特色可归纳为“古镇文化”和“农家乐模式”。

“古镇文化”:早在20xx年多媒体创意产业,成都市规划局等部门就完成了《成都市域古镇形态研究及利用》等规划,提出将对大邑悦来古镇、邛崃平乐古镇等10个文化古镇进行保护上海创意产业园,将其打造成为成都周边最具特色的古镇旅游文化风景带。如今“古镇旅游文化”规模已成,十个文化古镇分别寻求自己的营销诉求。如黄龙溪的“千年水码头,古镇黄龙溪”、洛带的“世界的洛带,永远的客家”、平乐的“茶马古道第一镇”等。古镇的盈利能力不容小觑,如洛带古镇仅在20xx年1至6月份,就接待海内外游客160万人次,直接经济收入超过8000万元。

“农家乐”模式:成都是农家乐的诞生之地,最初只是一些农民利用自家庭院和责任田从事旅游接待活动,以此作为增收手段,大多单打独斗,未能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经营。在政府的引导下,锦江区农村纳入了统一规划,打出了“五朵金花”的品牌——“花乡农居”、“东篱菊园”、“幸福梅林”、“江家菜地”和“荷塘月色”。“五朵金花”特色各异,但又相互支撑,形成整体联动的文化产业模式。而中国农家乐的发源地农科村,利用自家川派盆景、苗圃的优势,丰富了农家乐的休闲方式和赢利亮点。在20xx年,农科村旅游收入达到18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4万元。(2)

三、政府引领到位,企业主体保证产业运作规范。

成都市委、市政府于20xx年就提出和制定了“文化强市”发展战略。先后采取了改革文化体制、创新投融资机制、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健全文化市场管理体系、净化文化市场发展环境和提高产业服务水平等举措。同时,成都市还打造了一批文化阵地健全、文化生活丰富,农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健康素质有新提高的文化建设示范乡镇和村,以点带面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促进涉农文化产业市场的发育。(3)如20xx年,全市各区(市)县建立了群众文化辅导员制度,先后对全市1000余名农村业余文艺骨干进行了各类艺术培训,培育了农村文化队伍杨浦创意产业,也为涉农文化产业发展开启了新思路:农民组织了腰鼓队、舞龙队等,活跃于广大乡村。仅20xx年,双流县农村文化队伍就创造产值200多万元,利税超过40万元。(4)

成都市涉农文化产业的开发注重产业运作机制的长效性和职能化。基层政府成立文化产业公司,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如洛带古镇,镇政府于20xx年5月1日成立了一家集体所有制企业——成都洛带客家文化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成立以来,一是通过“修旧如旧”,恢复了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客家民居;二是积极选择大公司、大集团合作创意产业发展,推动古镇景区建设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三是推动文化旅游产品的研发、加工、展示、销售、交流与体验;四是抓大项目建设,先后引进新西南艺术陶瓷厂、洛带——女红坊、中国文博公园、“创库”等一批文化旅游项目。(5)加大宣传力度、提升知名度,积极进行资本扩张、扩大企业规模。

四、注重对涉农文化产业的创新探索。

从最初单打独斗、内涵粗糙的早期农家乐到后来“五朵金花”的集群效应;从对10个文化古镇的初步保护到筹划打造“天府30大文化古镇”品牌。成都涉农文化产业的创新精神始终强烈,越来越多的涉农文化产业开始着力摆脱产业模式单一的束缚,着眼于深度化、立体化的产业发展,注重尝试新的产业管理模式、开拓新的涉农文化产业市场。

如洛带镇除客家特色外上海创意产业,还规划4500亩,投资1.86亿元人民币,开发培育自然风光游、农家健身娱乐游等六大系列农业旅游产品;

又如成都首创企业出资编制涉农社区发展规划——“成华区龙潭和成涉农社区新农村建设概念(项目)规划”。此规划由工商企业共同发起杨浦创意产业,聘请专家编制,将文化旅游产业作为重点,以社区生态旅游为方向,建设大型餐饮娱乐休闲中心,同时发展蜀绣等旅游工艺产品生产。

我国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早在20xx年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就已为此指明方向: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政策调控,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农村建设提出了更加细致合理的规划方案,而且4万亿刺激内需的投资计划更是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做了战略性的政策倾斜。当前财满街创意产业,涉农文化产业应敏锐地把握住这个信号,思考如何变危机为契机。

以成都为例创意产业园,笔者认为西部创意产业文化节,涉农文化产业要发展,需要政府和市场两块动起来。在产业发展初期可由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做好评估规划工作。政府需清楚认识到涉农文化的文化价值和产业价值,明确责任,积极鼓励社会办文化创意产业经济学,安排专项部门落实对其的资金、政策等支持。其中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不可忽略的,它是发展农村文化的基本条件之一,是农村公共服务体系重要组成,也有利于涉农文化产业“反哺”农村,形成与农村基建互惠互利的良性循环。例如成都打造县县通高速、村村通公路的完善的交通体系,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中关村创意产业网,同时也提升了当地农村的生活环境和致富能力。而宏观来看,政府则要调整好经济发展水平与文化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我国的政治、经济重心,多在东部。而西部蕴藏着丰富的涉农文化资源,却因经济等因素,面临着融资难、消费难的两重难题。所以在目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抓住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机遇,给予政策倾斜,在西部建立文化改革试验区,对于未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将具有深远的影响。比如,适当放宽资本进入的门槛,鼓励社会资金进入涉农文化产业,拓宽资金来源的渠道。

新闻学毕业论文篇4

关键词:涉农文化产业 成都亮点 产业价值 未来建议

在国内外经济形势急转直下之际,稳定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刺激国内消费,成为决策层维稳中国经济寄予厚望的政策取向之一。这是自1982年以来中央第11次将目光聚焦在“三农”领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命题,除了传统的粮食生产以外,文化产业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另一重大途径。

成都市是西部大省四川的省会城市,20xx年人口总数即已超过1249万,位居全国第四,其在涉农文化产业的发展上可谓成果显著。据市统计局公布,成都20xx年在遭受地震和金融危机双重冲击之下,前三季度生产总值仍达到了2821亿元,同比增长12.2%。(1)20xx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在成都举办,成都市签约项目31个,总金额126.3亿元,占签约总额的57%,充分显示了成都文化产业的辐射力和规模效益,所以成都在文化产业上的实践探索对其他城市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和带动作用。

综合来看,成都在发展涉农文化产业方面具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创意产业,涉农文化产业市场潜力大。

成都有“天府之国”的雅誉,古蜀文明还给她留下了许多传奇人物和故事,而浓郁的川西民俗和客家文化更是为其增添了许多人文沉淀,资源相当丰富。

另一方面,成都的总体消费实力常年位居全国前三甲。而在20xx年,成都市城市居民人均教育、娱乐、文化服务消费为968元,占整个消费性支出的14.0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目前其城市规模还在不断扩大中国创意产业,预计到2020年,成都城市人口比重将达到64%,庞大的城市人群是涉农文化产业的潜在市场。

二、主题鲜明,涉农文化产业特色较为突出。

成都涉农文化产业围绕“休闲”二字展开,讲究“付费休闲”、“休闲体验”,其特色可归纳为“古镇文化”和“农家乐模式”。

“古镇文化”:早在20xx年多媒体创意产业,成都市规划局等部门就完成了《成都市域古镇形态研究及利用》等规划,提出将对大邑悦来古镇、邛崃平乐古镇等10个文化古镇进行保护上海创意产业园,将其打造成为成都周边最具特色的古镇旅游文化风景带。如今“古镇旅游文化”规模已成,十个文化古镇分别寻求自己的营销诉求。如黄龙溪的“千年水码头,古镇黄龙溪”、洛带的“世界的洛带,永远的客家”、平乐的“茶马古道第一镇”等。古镇的盈利能力不容小觑,如洛带古镇仅在20xx年1至6月份,就接待海内外游客160万人次,直接经济收入超过8000万元。

“农家乐”模式:成都是农家乐的诞生之地,最初只是一些农民利用自家庭院和责任田从事旅游接待活动,以此作为增收手段,大多单打独斗,未能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经营。在政府的引导下,锦江区农村纳入了统一规划,打出了“五朵金花”的品牌——“花乡农居”、“东篱菊园”、“幸福梅林”、“江家菜地”和“荷塘月色”。“五朵金花”特色各异,但又相互支撑,形成整体联动的文化产业模式。而中国农家乐的发源地农科村,利用自家川派盆景、苗圃的优势,丰富了农家乐的休闲方式和赢利亮点。在20xx年,农科村旅游收入达到18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4万元。(2)

三、政府引领到位,企业主体保证产业运作规范。

成都市委、市政府于20xx年就提出和制定了“文化强市”发展战略。先后采取了改革文化体制、创新投融资机制、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健全文化市场管理体系、净化文化市场发展环境和提高产业服务水平等举措。同时,成都市还打造了一批文化阵地健全、文化生活丰富,农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健康素质有新提高的文化建设示范乡镇和村,以点带面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促进涉农文化产业市场的发育。(3)如20xx年,全市各区(市)县建立了群众文化辅导员制度,先后对全市1000余名农村业余文艺骨干进行了各类艺术培训,培育了农村文化队伍杨浦创意产业,也为涉农文化产业发展开启了新思路:农民组织了腰鼓队、舞龙队等,活跃于广大乡村。仅20xx年,双流县农村文化队伍就创造产值200多万元,利税超过40万元。(4)

成都市涉农文化产业的开发注重产业运作机制的长效性和职能化。基层政府成立文化产业公司,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如洛带古镇,镇政府于20xx年5月1日成立了一家集体所有制企业——成都洛带客家文化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成立以来,一是通过“修旧如旧”,恢复了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客家民居;二是积极选择大公司、大集团合作创意产业发展,推动古镇景区建设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三是推动文化旅游产品的研发、加工、展示、销售、交流与体验;四是抓大项目建设,先后引进新西南艺术陶瓷厂、洛带——女红坊、中国文博公园、“创库”等一批文化旅游项目。(5)加大宣传力度、提升知名度,积极进行资本扩张、扩大企业规模。

四、注重对涉农文化产业的创新探索。

从最初单打独斗、内涵粗糙的早期农家乐到后来“五朵金花”的集群效应;从对10个文化古镇的初步保护到筹划打造“天府30大文化古镇”品牌。成都涉农文化产业的创新精神始终强烈,越来越多的涉农文化产业开始着力摆脱产业模式单一的束缚,着眼于深度化、立体化的产业发展,注重尝试新的产业管理模式、开拓新的涉农文化产业市场。

如洛带镇除客家特色外上海创意产业,还规划4500亩,投资1.86亿元人民币,开发培育自然风光游、农家健身娱乐游等六大系列农业旅游产品;

又如成都首创企业出资编制涉农社区发展规划——“成华区龙潭和成涉农社区新农村建设概念(项目)规划”。此规划由工商企业共同发起杨浦创意产业,聘请专家编制,将文化旅游产业作为重点,以社区生态旅游为方向,建设大型餐饮娱乐休闲中心,同时发展蜀绣等旅游工艺产品生产。

我国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早在20xx年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就已为此指明方向: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政策调控,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农村建设提出了更加细致合理的规划方案,而且4万亿刺激内需的投资计划更是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做了战略性的政策倾斜。当前财满街创意产业,涉农文化产业应敏锐地把握住这个信号,思考如何变危机为契机。

以成都为例创意产业园,笔者认为西部创意产业文化节,涉农文化产业要发展,需要政府和市场两块动起来。在产业发展初期可由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做好评估规划工作。政府需清楚认识到涉农文化的文化价值和产业价值,明确责任,积极鼓励社会办文化创意产业经济学,安排专项部门落实对其的资金、政策等支持。其中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不可忽略的,它是发展农村文化的基本条件之一,是农村公共服务体系重要组成,也有利于涉农文化产业“反哺”农村,形成与农村基建互惠互利的良性循环。例如成都打造县县通高速、村村通公路的完善的交通体系,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中关村创意产业网,同时也提升了当地农村的生活环境和致富能力。而宏观来看,政府则要调整好经济发展水平与文化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我国的政治、经济重心,多在东部。而西部蕴藏着丰富的涉农文化资源,却因经济等因素,面临着融资难、消费难的两重难题。所以在目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抓住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机遇,给予政策倾斜,在西部建立文化改革试验区,对于未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将具有深远的影响。比如,适当放宽资本进入的门槛,鼓励社会资金进入涉农文化产业,拓宽资金来源的渠道。

新闻学毕业论文篇5

本科生写毕业论文,与其说是为了追求高质量的“学术成果”,不如说是通过写毕业论文这一过程,培养本科生的研究能力和发现能力、总结和检验本科几年基础知识的学习。但现在,对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考核,是重“结果”轻“过程”。

过分强调“学术成果”,一方面,为了追求所谓的学术价值和水准,本科生不得不靠“糨糊剪刀”、“谷歌百度”,靠拼凑和抄袭,去写毕业论文;另一方面,在论文写作仅仅成了一种抄袭和拼凑过程时,论文写作对本科生知识的检验功能和提高功能就不见踪影。

新闻学毕业论文篇6

在学术腐败案迭出,博士、硕士论文尚且抄袭成风的大学校园,我们自然也不敢对学士论文做太多的奢望,只是学士论文“水”的程度和速度已经大大超过了人们的期望,以致今天川大新闻学院计划要来个“挥泪斩马谡”了。众所周知,必修课考试、英语四六级和毕业论文曾是大学毕业的三大硬性指标,如今英语四级的要求已经取消,倘若再取消毕业论文,那么大学教育的把关只剩下象征性的必修课考试了。因此,此次川大新闻学院拟取消毕业论文也足见如今毕业论文含金量之低,水分之高了。

新闻学毕业论文篇7

报道中援引川大新闻系主任张小元的话,说随着大学教育作用的转变,本科论文已成鸡肋,这话暂且存疑。他说,大学四年的学习不足以让一个本科生在学术上有什么独到见解,为了应付学生大多是在网上粘贴、复制了事,而教授们则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导师们没有时间,也不可能对论文写作进行一一指导”。高校毕业论文确实问题很多,存废也一度成为各方争论的焦点,但对于张主任给出的废除理由笔者不敢苟同。

首先他说本科生难以写出学术含金量搞的论文,这一点我承认,毕竟大学四年知识积累有限想在某一领域有独到见解确实很难,我难以承认的是经过了大学四年的学习学生们还以粘贴复制为能事。难道他们不知道许多德高望重的学者因为深陷“抄袭门”丑闻而声名毁于一旦吗?难道大学四年的教育还不足以让他们树立学术贵在诚实踏实的信念吗?这只能说明高校中基本学术规范的理念教育还很欠缺。

其次,从张主任的话中我觉出教授们好像对学生们的抄袭习以为常,还见怪不怪,这在客观上怂恿了学生们的论文抄袭或是随便应付,也难怪别人说学生们的论文水准差,教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最后,他说导师们没有时间指导学生,也让人疑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的本职工作不就是教育和指导学生吗,为什么会没有时间呢?无非有两个原因,一是教授社会兼职过多难以两头兼顾,最后自然是学生吃亏;二是学生太多师资有限,师生比例严重失调,老师难以对每位学生悉心指导。对于前者我们只能恳请教授们以教学科研为重,辞去力所不及的社会兼职。至于后者,则是中国新闻学教育的普遍问题,高校新闻专业近年来大量扩招,重视数量却忽视了质量,有限的师资、教学设备难以满足学生数量的剧增,最后的结果自然是毕业生严重供过于求,许多人毕业即失业。正是在如此严峻形势下学生们才不得不“一切以工作为主”从而轻视毕业论文的写作。

川大若取消毕业论文固然可以暂时解决目前毕业论文渐成“鸡肋”的尴尬现状,但综上所述可以发现毕业论文的写作之所以出现如此多的问题,是因为高校新闻教学体制有缺陷,毕业论文本身并无问题。如果不解决其背后的实质问题,大而化之的一减了之只会是治标不治本。

新闻学毕业论文篇8

目前毕业论文是本科生毕业的一个必备条件,但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拟从2010年起在教学计划中删除毕业论文,而以在报上发表新闻作品、评论等有具体篇目及质量要求的毕业设计来代替。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主任张小元介绍说,随着大学教育作用的转变,本科论文已成鸡肋。“按说,论文要求在某一领域有独到的见解。可是你想想,要一个本科生在新闻学研究或新闻学史论上有什么突破或是真知灼见,可能么?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只好大量复制、粘贴,而导师们没有时间,也不可能对论文写作进行一一指导。因此,毕业论文不仅学生写起来痛苦,指导老师棘手,社会又指责论文太水,可以说是‘人神共怒’。”

张小元表示,取消毕业论文后,将以与业界接触的毕业设计代替。“比如在课程上往这方面倾斜,加大新闻采写、评论的课时量;加大和业界的对接,每门课程尽量往实践上偏。比如《外国新闻史》,就可以讲《今日美国》是如何成功的——不单纯地把它当成死记硬背的知识。”据《成都商报》

新闻学毕业论文篇9

现阶段,很大一部分学者认为,我国高校新闻类专业毕业生之所以就业难,最主要原因就是新闻教育机制不完善、新闻媒体人才供大于求、新闻专业毕业生专业能力不足三个方面。当前高校普遍扩招,新闻专业数量急剧上升,但国家在新闻类用人方面实施“控制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进效益”的政策[1],当前新闻教育机制不完善,师资力量不够,教学设备相对落后,这样的教育模式难以适应当前传媒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因此高校新闻专业必须不断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使学生的就业范围拓宽,而不仅局限于新闻媒体,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新闻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

一、新闻专业发展现状

就最近几年实际情况看,文科录取中,新闻专业已经成为最热门的专业之一。简单来说,新闻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具有充足的广播电视新闻学基本理论,同时具有较为宽广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够在各大广播电视新闻宣传部门从事与新闻采访和编辑等相关的工作。该专业毕业生具备新闻学、广播电视学、传播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并且有扎实的新闻编导、新闻摄影摄像及节目主持等基本能力,此外对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有深入了解,对外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动态有良好掌握。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不断发展与提升,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都在持续上升,在这样的背景下,新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变得越来越严峻。新闻媒体的就业门槛相对来说比较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高校新闻人才的就业渠道,再加上受到全球经济形势的影响与冲击,很大一部分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开始放缓,在很大程度上增大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二、新闻专业人才就业现状

1.以企业就业为主

就现阶段实际情况看,大部分新闻专业学生就业时很难与专业对口,很多毕业生都是到各种企业当中任职。如各种传媒公司、中小企业和汽车公司等,从根本上说,企业逐渐成为接纳新闻毕业生的一个主要通道。

2.就业队伍膨胀

目前,由于最近几年来的大规模扩容,新闻单位出现人满为患的现象。这种新闻专业就业队伍膨胀问题,进一步导致新闻单位招收毕业生时条件过于苛刻。如此一来,使新闻毕业生的就业难题进一步加重。

3.自己创业

随着国家教育力度不断加大,国家对大学生的创业扶持政策越来越完善,现阶段,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接受全面又系统的创业教育,进一步培养起较强的创业意识,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一些新闻专业的毕业放弃就业,而选择自己创业。

三、新闻专业人才就业前景分析

为了更好地满足企业实际发展需要,目前很多企业都会办一些不定期的刊物,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新闻人才的主要用武之地。不过,由于公司主营业务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其对采编人员的专业背景有不同要求。所以,要想胜任该工作,要求从业者具备较广泛的知识面。

2.影视节目制作公司编导

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已有1500余家影视节目制作公司。从根本上讲,这些公司对影视节目编导、播音和采编人才等往往存在较为广泛的需求。也就是说,只要新闻毕业生具备良好的新闻写作能力和较强的新闻敏感性,并且能够对电视节目的具体制作流程有深入掌握,文字功底较强,思维较为活跃的话,那么就非常有可能被这类公司录用。

3.高校教师

从某种程度上讲,新闻传播学不仅有较广泛的理论成分,同时比较实务,在很大程度上开拓毕业生的就业范围。由于该学科属于新兴学科,并且正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使高校新闻专业教师相对来说比较缺乏,因此,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研究生可以在毕业后进入高校当教师,参与到教学工作中,或者进入相关科研咨询机构进行相关理论研究。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现阶段,我国已有将近300万人从事网络编辑工作,而传统新闻实际从业人员却只有75万人左右,也就是说,无论是规模还是数量,网络媒体的从业人员都已经全面超过了传统媒体,现阶段,网络编辑进一步成为市场中较为抢手的人才。

5.“泛媒体”岗位

进入21世纪以来,各大企业为了更好地树立品牌,并实现产品信息的推介,都开始将各种具有充分媒介素养的人吸纳到企业中,这些人才不仅能在企业的网站和内刊等重要舆论阵地上发挥作用,而且能有效地提升企业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新闻专业高校毕业生在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同时,一定要做到“知己知彼”,只有了解和掌握用人市场的需求动态,才能更有把握地通过面试。只要分析清楚市场形势,在提高自身能力的基础上,新闻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定会比较广阔。

新闻学毕业论文篇10

【事件】目前毕业论文是本科生毕业的一个必备条件,但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拟从2010年起在教学计划中删除毕业论文,而以在报上发表新闻作品、评论等有具体篇目及质量要求的毕业设计来代替。【四川大学新闻系拟取消本科毕业论文】

中广网北京10月12日消息 四川大学新闻系计划取消本科毕业论文。对此,中国之声特约评论员曹景行作了如下点评:

曹景行:四川大学新闻系的主管者在解释为什么可能要取消毕业论文的时候,说出的理由有些矛盾。他提出主要就是因为学生写论文,现在水平越来越差,而且抄袭的越来越多。我们知道学生的毕业论文是要由老师来辅导的,老师辅导之下还弄成这个样子,那么老师到底起了什么辅导作用?另一方面如果老师起不到辅导作用,那么作为学员有没有监督老师去做好这样的作用,这本身的环节在学校、在老师,但是却要说,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太差,所以干脆取消了之,这是一个不符合逻辑的说法。

再有一个理由是认为,学生写论文是为了解决大学教育与实践脱节,写论文并不等于就是和实践脱节。因为你可以写和实践相结合的论文,现在是我们的教育当中,许多和实践相脱节的内容还在继续推进,这个不改革,却去怪在毕业论文身上,这又是不符合逻辑的。只拿学生平时在媒体上发表的东西作为毕业的时候的一个标准,那么这个当中又可能出现许多新的漏洞。

新闻学毕业论文篇11

教育部门设立本科毕业论文制度的初衷是好的,而且历史地看,毕业论文对学生提高科研能力,也曾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近年来,许多毕业论文出现了“东拼西凑”的情况,由于大学教育与实践严重脱节,毕业论文大多流于 “纸上谈兵”,实际价值不大。

新闻学毕业论文篇12

本科毕业论文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够引导鼓励学生去自我创新,因为论文要求学生在专业领域中有独到的见解,不得抄袭,这会促使学生努力去钻研、发现新事物,对学生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有不小的帮助。可是正如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主任张小元所说:要一个本科生在新闻学研究或新闻学史论上有什么突破或是真知灼见,可能么?

要是学生真能够按照论文的要求发现一两种新理论或突破,那每年数以百万计的本科毕业生不要发现几百万种新理论、新观点,那这可是难以想象的。社会或科技领域的每次进步都是靠新理论来推动的,一种新理论往往会推动社会向前迈进一大步,因此我们才如此崇拜哥白尼、牛顿这样的发现者。每名本科生都发现一种新观点、理论,那我们的社会估计早就已经突飞猛进,并且是爆棚似的猛进,别说火星,就算太阳咱也敢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