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有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2 17:49:05

教育教学有论文

教育教学有论文篇1

关键词:高校教育教学;数据挖掘技术;运用

一、数据挖掘概述

所谓的数据挖掘,具体指的就是在海量且模糊随机数据当中提取出隐含其中,同时具有潜在价值的信息与知识过程。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在教育教学当中,可以对海量数据予以深入挖掘与分析,进而获得数据当中所隐含的潜在信息内容,更好地为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决策提供有力支持[1]。

二、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中的数据挖掘技术应用

2.1在教学质量提升方面的应用

高等院校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教务管理部门会在学期期末测评学员领导与任课教师的教学思想、态度以及教学方法等,并且根据最终的评分结果来明确教师的教学质量。然而,受评价人员对标准理解以及把握程度的影响,学生评价仍存在随意性特征。

在这种情况下,导致评分结果很难对教学效果进行真实地反映,因而也影响了教学质量的评估。

但是,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在教学质量评估方面,通过对关联规则算法的合理运用,可以将教学质量评价当中的不同指标权重系数进行设定,并通过Apriori的算法来扫描数据集,在数据挖掘的作用下,获取学历、年龄以及职称三者之间存在的联系,同样也可以获得教学质量和方法的关系[2]。

为此,高校教务管理部门就可以将获得的规律应用在教学管理实践当中,合理地设置督学小组并制定出听课制度,将教学课堂教学的质量真实且客观地反映出来,实现高校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

2.2课程体系结构的有效完善

高等院校教育体系当中的专业建设作用十分重要,所以,必须要具备高质量的课程体系结构设置。在对学生成绩数据库以及毕业生去向数据库等多种数据信息进行数据挖掘以后,可以通过对关联分析与序列模式的分析和探究,获得数据与数据间存在的相关性。

其中,课程间的关系和先后顺序亦或是课程和课程体系结构之间的关系等等。在此基础上,保证学习高级课程前事先学习先行课程。以计算机专业《数据结构》为例,在教学中将《C语言》作为重要的先行课程,以保证学生在学习《数据结构》内容的时候可以具备良好语言基础,更深入地理解并灵活地应用数据结构当中的算法。

而在完成《数据结构》学习以后,应根据学生就业走向和市场的实际需求来确定是否安排《JAVA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成绩实现了有效地提高,更利于学生未来就业。除此之外,对内容重复的课程进行有效地压缩,将落后的课程内容适当地删除,与专业特点相结合。

由此可见,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在高校教学中,对于专业建设以及课程改革决策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网络教学中的数据挖掘技术应用

在网络教学中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可以从Web文件以及Web活动当中选择出用户较为感兴趣的有价值模式以及信息,这就是所谓的Web挖掘[3]。因为接受教育对象在多个方面都存在差异,具体表现在个人学习目标、学习能力与知识基础的差异等。为此,网络教学也必须要能够适应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可以把不同用户学习状况与轨迹详细记录并存放至数据库当中,通过对WEB挖掘技术的合理运用,在序列模式挖掘的作用下合理地分类文档,以保证学生信息检索速度的提高。

另外,也可以根据学生访问浏览的数据挖掘并分析,针对访问的数据展开聚类分析,以保证更好地了解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并为其推送相关内容。与此同时,可以在相关联的页面当中合理地设置超链接,对网站结构予以有效地改善,确保页面间的链接与用户访问的习惯更吻合。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合理地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在大量数据信息当中处理并提取出更具价值的信息内容,促进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特别是评估与决策方面,数据挖掘技术的作用更为明显。

除此之外,该技术也可以应用在网络教学当中,使得网络教学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效用。上文针对数据挖掘技术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展开了相关性地研究和分析,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帮助高校进行决策,为学生提供更为理想的学习环境,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增强高校教育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教育教学有论文篇2

二、职业高中体育教师如何面对学生的情绪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以为要促进职业高中体育的有效教学,关键还是从情绪这一因素出发对学生积极引导,只有当师生在体育课堂上能够享受情绪的高峰体验时,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才会自然而然地发生。首先需要阐述的是教师情绪。很大程度上教师的情绪直接影响着学生情绪,笔者的经验是,不要看职业高中学生有着这样那样的叛逆性,其实只要体育教师真正能够以一个乐观、积极、阳光的情绪进入课堂,那这样的情绪就会点燃绝大部分学生的乐观情绪(极个别的学生则会由于个体因素而难受激发,这需要专题研究)。笔者在体育课堂上,一直提醒自己不要急于进行体育与技能的训练,而是通过一些看似与体育无关的事情去引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只要这样的努力持续五至八节体育课,那就会对学生的心中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这样就会导致他们一进入体育课堂,就会自然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然后要阐述的是学生的情绪。学生的情绪体验决定着一节体育课甚至是所有体育课的学习质量,如果说教师对学生的情绪引导还是一种外在行为的话,那学生自身的积极情绪激发,则取决于教师引导学生去客观理性地认识职业高中的体育教学。笔者在教学中从来不教授纯粹的体育知识,而是努力将体育训练与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与专业技术的学习结合在一起,只有有了这样的结合,学生才会真正认识到健康的体魄、坚强的心理对于现在的学习(尤其是遇到学习困难时)与将来的工作(尤其是工作遇到挑战时)有多么的重要。一旦学生认清体育具有这样的功能,那么任何一个对前途有希望的职业高中的学生,都会认真对待在校时间的体育训练与心理健康的学习。经验表明,一旦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那他们在课堂上的情绪就不会浮于表面,而是会有持久的驱动力。而这种产生驱动力且由这样的驱动力又反过来积极影响学生的体育学习甚至是文化与专业学习时,笔者以为这就是真正的有效教学的境界。

教育教学有论文篇3

党的十五大上曾经明确指出:“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素质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且迫在眉睫的焦点课题。鉴于此,本文拟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谈谈如何开展素质教育工作。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影响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有调查表明,兴趣比智力对学习成功与失败的影响更大些。兴趣对成功的影响占 25%,而智力的影响只占 15%。可见兴趣对学习的巨大作用。当一个学习者对某一学科产生了兴趣,他总是积极主动而心情愉悦地去学习,去获取知识,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

借助电教手段,利用多媒体来实施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种突破传统、面向未来的新型教学方法,是语文教学现代化的重要形式之一,在向学生传递信息过程中有其强大的优势。它可以浓缩教学内容,增加教学密度,并使教学过程始终处于直观、形象、生动的状态,促使学生从无意注意转向有意注意,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其观察,启迪其思维,培养其能力,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这无疑为改革语文教学提供了崭新的技术手段,给语文课堂增添了新的活力。具体的教学实践表明,借助于录音、幻灯、录像等普通的电教手段,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方面,与平板、单调的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极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此外,多媒体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加密教学容量,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比如以往我们学习名家名篇时,都是教师根据参考书提供的资料讲述给学生,学生只是从教师的声情并茂中,感知作家的背景资料,接受的信息比较单一。而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声、图、文等形式全方位提供给学生,增大信息量的同时增强了感知效果。

二、真诚关爱学生,建立良好关系

教师要有一颗关爱学生的心,要和学生建立一种正常的、友好的,甚至是亲密融洽的情感交流方式。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最好能保持亦师亦友的关系。要让学生既觉得你很亲近又不会对你肆无忌惮。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以真挚的情感和爱心去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心,让他们自觉愉快地接受你的教导。有时候,老师应充当家长和朋友的角色去关爱他们。比如,天冷了,要提醒学生多穿衣服;天热了,要提醒学生多喝水;学生放假出去玩时,提醒他们注意交通安全等。通过这些小事情来联络跟学生之间的感情,让学生从内心感到老师是在真正关心他、爱护他,慢慢地把老师当成一个可以亲近、可以信赖的人。这样就可以在课余时间和学生交流思想感情和语文知识,逐步让学生对语文课产生兴趣,爱学语文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产生于老师,所以古人有“亲其师,信其道”之说。如果教师能以尊重、关心、爱护学生的态度来对待学生的学习,那么学生在学习上就会以积极的态度来回报教师。

一般来说,学生喜欢上某个的教师,他就会把学习的积极情感转移到这个教师所教的这门学科上来。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苦练基本功,以高尚的情操,把丰富的知识示范予学生,学生从教师的言谈举止中受到启发,爱上语文课,想学语文;以教师的表率作用来陶冶学生情感,净化学生思想,完善学生品格,影响学生素质;从授课中利用各种方法来启迪学生,培养学生乐观进取的精神,以此提高学生素质。

三、更新语文教学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叶圣陶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要求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当好导演。教师应当给予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自我完善、奉献社会的金钥匙,使其有信心、有能力在新世纪纵横驰骋、大显身手。在语文教学中还存在一些急需改进的地方。主要表现在重“认知训练”,轻“情感熏陶”;重“竞争”,轻“合作”;重“封闭教学”,轻“开放教学”。我们必须转变观念,认真研究有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新方法。语文教学要以课堂为依托,向课外延伸和拓展。只有注重学生多方面的语言实践,才能培养学生多姿多彩的创造才能。

四、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现代社会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必然导致学生获取知识渠道的多元化。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改变一味以书本、教师为中心的形象,从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出发,通过多种教学形式, 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有机地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为此,教师应努力探寻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营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 实行“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真正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当做学习交流和自主探索的过程, 教学重点应放在学习能力的培养上, 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学习方法库,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配以图片、幻灯、录音机等多种教学手段,从听、说、读、写不同的角度展开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始终处于兴奋的状态中。

课堂教学要敢于打破旧模式, 适时开展小组活动,运用讲故事、做游戏、表演节目等灵活多变的形式,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学的同时,还可灌输情感和思想教育,依据教学内容,运用一定的教学形式,将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友爱、孝亲等传统美德的教育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触用学生的心里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当然,教师要明确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优点及局限性, 选择符合教学规律和适合具体教学情境相对最优化的教学形式,将所教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总之,我们应借鉴别人的先进经验,再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在语文教学中想方设法地将素质教育与之结合起来,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们渗透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教育教学有论文篇4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力求做到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母鸡》一课时,我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母鸡的图片,并要求学生提前两天观察母鸡,把母鸡的各种特征记录下来。上课时学生有了观察的结果,发言自然滔滔不绝,课堂气氛活跃,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快乐,教学效果也不错。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

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小学生活泼、开放、热情、乐于表现。活动学习便于使动口、动脑、动手三位一体,促进教、学、做合一,使学生能力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在课堂上,可以放手让学生结合课文尽情地唱、跳、演、辩、赛、画。如在学习《翠鸟》、《燕子》、《壁虎》时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画出翠鸟、燕子、壁虎的形象,在学习《狐狸和乌鸦》、《狐假虎威》、《惊弓之鸟》时可以进行适当表演等。通过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

转贴于 http://

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教育教学有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43-02

随着时代进步,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语文课程是小学教学的主要课程,是小学生识字、阅读、写字的重要启蒙阶段,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学校、教师、家长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从教学条件、教学方法等各方面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一、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方面

学校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管理手段和教学设施方面,一方面,部分学校在教学管理方面更侧重于学生违规违纪的管理,而忽视了课堂教学的管理。另一方面,部分学校的教学设施比较落后,主要是因为资金有限而没有及时更新教学设备,很多学校最先进的教学设备是投影仪,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学生方面

小学生的年龄普遍比较小,智力、智力、身体初步发育,因此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大多跟着教师、家长的思维走,对语文学习的目的缺乏明确的认知。尤其是刚步入一年级的学生甚至把学习活动单纯当作游戏参与到其中,这就导致了很多学生在新鲜劲过后就很快对语文课堂失去耐心和兴趣,课堂上频频走神、开小差,课后不想做练习等现象。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学习态度和方法均会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三)家长方面

望子成才是绝大部分家长都抱有的心态,尤其是在知识更新快、就业压力较大的现代社会,很多家长从小就开始抓紧孩子的教育,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家长的言行、态度不当会对小学语文的教学产生极大的负面作用,比如部分家长对孩子学习要求过于严厉,经常批评孩子的不足,有的家长担心孩子落后于他人而自行增加孩子的练习量等等,这些行为很可能会造成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厌恶、恐惧心理,进而影响语文教育教学的效果。

二、提高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有效性对策

要提高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最关键的一点是转变思想,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首先,学校需转变管理理念,积极完善学校的相关教学管理制度,同时积极地向政府、社会等多种渠道争取资金支持,及时更新学校教学设备;加强教师队伍的技能与职业素养培训,引进年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条件。其次,教师应端正教学的态度,以严谨、热忱的态度对待教学,同时坚持终身学习,努力地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教学水平,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最后,家长应多同教师和学生沟通,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反思自身言行上的不足,使学生保持对学习的向往和热情。在此基础上,需要重点加强课堂教学的质量,具体如下:

(一)认真负责,做好课前备课工作

充足的课前准备能够使教师更加顺利地进行教学,但是部分语文教师对备课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正确的认知,单纯地认为备课就是写教案,并普遍存在形式化的现象。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做好课前备课工作。首先应认真、反复地研读教材,按照课程标准将教学内容读准、读懂、读熟、读透,尤其是需要学生有感情朗读的部分应做到发音准确、朗读流利且有感情;其次需要对教材文本的词句、段落进行深刻分析理解,应以自己的思维感悟为主,结合参考书籍解读文本,而不是单纯照搬参考书籍中对文本的解释分析;最后需要查阅相关的书籍和网络背景资料等进行相关内容的了解和查证,比如作者信息、文章著写背景等。

(二)与时俱进,丰富课堂教学手段

一个有趣生动的课堂开端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为接下来的语文课堂顺利有效地进行做好铺垫。在课堂的导入部分,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兴趣爱好、生活素材等创设趣味性较强的导入情境,从而使学生在兴趣驱动下轻松快乐、积极地参与课堂。无论是课堂互动部分还是课后练习阶段,教师都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地验收并给予激励性的评价。

三、结语

总之,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能否有效地展开,离不开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各方面的配合。教师作为知识的教授者,应注意自身素养、教学水平的提高,积极地改进、丰富教学的手段,明确学习主体,关爱学生,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许岩,曹春艳.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研究[J].中华少年,2016(17):30.

教育教学有论文篇6

二、充分发挥家庭法制教育的作用

(一)家长要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家长的法律知识水平和法律观念对其子女的法制观念和意识有着重要的影响,家长的法制教育往往是在不经意之间完成的。这就要求家长在工作之余,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的法律知识水平。有条件的家长,可以参加一些家庭法制教育讲座与家庭法制教育经验交流会,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让其能够从了解青少年成长规律的基础上,思考孩子需要什么,使其在教育中学会尊重孩子、相信孩子,不要刻意表现家长的权威。在法律学习上,主要以《宪法》《民法》《刑法》《未成年保护法》等基本法律知识为主,将所学的法律知识渗透到日常教育当中。同时阅读一些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著作,运用科学的教育手段增强教育的实效性。(二)要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种教育观念也绑架了他们的教育思想,使教育打上了应试教育的印记,应试教育思想忽视了学生个体发展和青少年发展的规律,是导致青少年心理的问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家长在教育当中,不应过分重视成绩,必须摒弃分数万能论。应该从多方面关注孩子的学习与成长问题,时刻关注孩子的思想、学习和交际情况,一旦出现了不良的苗头,应该及时进行交流,通过恰当的方式引导规范学生的习惯和行为。在法制教育上,家长应该尽所能传授给孩子必要的法律知识,尽所能利用法律知识,解决孩子生活、学习和交往当中遇到的多种问题。另外,家长在生活当中要以身作则,因为家庭教育多数情况是潜移默化的。

教育教学有论文篇7

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烧碱泼熊;28岁留学博士因受一点挫折而自杀;马加爵因与同学发生口角而杀人……一幕幕使人震惊,学生发生此等行为和我们的教育观念是息息相关的,作为教育者,我们不得不承认那是“人文精神教育的缺失”。

什么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它以人本身的发展为终极目的,体现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其内容体现为人的价值理性、道德情操、理想人格和精神境界。人文精神是一种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力量,它应当包括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心理素养、人生态度、道德修养、爱国情怀等等。

人文教育是以人为对象,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为目的一种文化教育活动。这种教育活动指向不断发展的个性生命生成,最终目的在于试图实现主体最全面、最丰富的个性与人格。但当前政治教学与人文教育的严重脱节,导致政治教学陷入了知识教育、功利主义的泥潭。

一、中学政治教学需要人文教育

政治教学具有双重任务:一是传授知识,向学生传授基本理论知识;二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即塑造学生的灵魂。这是思想政治的根本任务。但是由于多数教师没有从应试教育中转变观念,对于学生灵魂的塑造却收效不大。毋庸置疑,学生灵魂的塑造需要一定的知识传授。无论是社会现实还是素质教育都要求正值教学重新摆正两个任务的位置,把塑造学生的灵魂作为最根本的任务。只有在正值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教育,才能帮助政治教学摆脱现有的困境。

二、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途径

1.从教学目标上看,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体现“知识、能力、觉悟”三位一体的任务。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较多地重视了知识目标和应试能力的培养,忽略“觉悟”这一目标。这一方面是由于“觉悟”这一目标过于空泛和拔高,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另一方面是由于“觉悟”这一目标的实现缺乏科学细化的可操作的技巧。因此我认为应把“觉悟”这一目标细化为“价值”“态度”“信念”“行动”等四个层次目标。在目标的内容上增添更加切实的、符合学生实际的、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要求的人文价值理念,如珍惜生命、关爱他人、崇尚公正、善待自然等。

2.从教学内容上看,高中经济常识中可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契入点有如下一些知识点:(1)市场经济的平等性、竞争性、开放性等基本特征。(2)市场交易中的平等、公平、自愿、诚信等原则。(3)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关注农民、下岗工人等社会弱势群体。(4)实现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维护社会公平。(5)生产者、经营者、劳动者的职业道德等等。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经济常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培养学生平等意识,相互尊重的价值观念,独立的主体意识;二是帮助学生树立效率、发展、竞争等观念的同时,更要引导学生具备公正、正义、诚信、责任等经济伦理观、道德观。

哲学常识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求学生能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和道路。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应该说哲学常识的教育更应着力于学生人支精神培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自己、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在教学内容上主要有以下知识点契人:(1)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2)用联系观、发展观、全面观等知识分析、认识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生共荣。(3)用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观点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克服迷信与盲从的思想。(4)用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来培养学生的“共同利益、守望相助、责任感、合作精神”等人文理念。(5)通过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理想等知识培养学生追求理想、奉献社会的人文情怀。

政治常识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高度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方面。具体有(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2)公民依法享有各项权利并受法律保障。(3)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须依法治国等。一句话,政治常识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民主意识、法治观念、社会公正、权利意识、主体意识等现代人文理念。

3.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政治教师的人格感染力,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人文精神在中学政治教师中体现为他们的人格效应,也就是说教师必须在人格上成为学生的表率。因此,政治教师必须以深厚的人文底蕴、浓郁的人文精神为基础来构建自身的人格,成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圆满心灵的人。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能够充分地感染学生,对他们有春风化雨般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他们产生学习和模仿老师的意愿。教师的人格感召力、示范影响力能使学生在教师的身上便能受到最生动的人文教育。

与此同时,师生关系也是一种典型的人文教育。一个具有人文精神的政治教师必定具备公正、谦虚、自信、创新、尊重他人……等品质。一个具备上述品质的教师就会以人文精神为指导,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从前的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培养了学生顺从、自卑甚至是屈服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人格缺乏独立性。以人文精神为指导构建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的独立意识、自主意识、平等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独立^格的形成。

4.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进行人文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这一目标与人文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正值教学是实现人文教育的重要的阵地,所以,正值教学应该与综合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和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共同推进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综上所述,中学正值教学呼唤人文教育,只有在正值教学中努力贯彻人文教育,才能真正实现中学正值教学的育人目的。每一个政治教师都应该对此有深刻的认识,并积极付诸实践。

参考文献:

教育教学有论文篇8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课程改革新课标

随着国家扩大职业教育的规模,职业中专在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劳动者素质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数学,它的功能要求在职业中有效地发挥出来。国家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职业中专数学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

数学在现实世界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会对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的能力的需要已极大地提高了,能理解并很好地运用数学的学生将会有更多的机会,数学能力为学生开辟了广阔的未来。由于我国的国情,能接受高等的学生还只能是少数,进入高等教育的学生中有50%主要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可见,职业教育的数学教学不仅面临着为社会发展直接提供更多的高数学素养的劳动者,而且也要为一部分学生接受高等奠定良好的基础。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的数学教学受普通高中数学教学的影响很大。特别是随着《义务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的颁布实施,新课程提出了很多非常好数学的基本理念,这些基本理念对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起着指导作用,但由于职业对象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在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以下教学理念。

一、“大众数学”应更具体地贯彻实施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在职业教育阶段更应作为一个最基本的理念。经过初中三年的数学学习,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己经初步进行分化,进入职校的学生中,大部分是中考分流而来,数学基础虽参差不齐,但总体较差,学习数学的习惯、信心、能力等都不太相同。因此,对于不同的学生要区别对待要求。新课程必修课内容的确定性原则就提出:满足未来公民的基本数学需求,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准备。这一点对职业教育的课程的设置也具有指导意义。

二、趣味性在课程中要着重体现出

新课程提倡“以人为本”,而增加教材的趣味性,正是以人为本的切实体现。进入职业教育的学生,普遍数学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好、学习兴趣不浓。怎样消除学生对学习数学的恐惧和抗拒的心理呢?怎么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有趣的呢?

1.创设学生们熟悉的情景,实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每个人学习知识都是以他自己的方式把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去,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己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改变学习的条件的,尤其是外部条件。教学是由教师安排和控制这些外部条件构成的。要创设学生们熟悉的情景,就要经常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和生活状况,同时注意从身边的现象中提炼出数学问题、从报刊和其它媒体中获取生产生活的信息来提炼出数学问题、从其它学科中寻找与数学知识相关的问题、借鉴和改编国外资料中的数学实际问题等这样的实际数学情景,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数学思想,体现了数学的本质,反映了数学的特点,而且因为学生们熟悉,容易产生好奇心,就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主动思维。在此过程别注意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加深学生的理解。

2.体现数学的文化性,加强数学史的教学

数学是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由于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在数学的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多少曲折离奇、可歌可泣的故事,让人深思和回味,给人启迪和教诲。我们的数学教学已经完全忽略了数学被发现、被创造的过程,只是一些结论和事实的堆砌,学生在学习过程看到的永远是那么完美、精确的数学,而把数学当中人文的东西,也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东西省略了。这更让数学披上了一层冷冰冰的外衣,学生们对它的敬而远之,也是可以理解的。目前各方面已认识到了这一点,在教学中将数学这门学科体系建立过程中的有趣的史实、故事渗透在教学中,有助于学生领会到数学的美、数学思想的深遂,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3.做数学

新课程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数学基础不好的原因之一就是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不完备,因而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地开发动作导向型的教学,让他们的动作表征和映像表征充分发挥作用,为形成最高级的符号表征服务。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们体会到了数学是怎样被发现、被创造的,体会到创造过程中的尝试、失败、再失败、成功,体会到成功的兴奋和喜悦,人人用自己的方式实践着对数学的理解,这样的数学,不仅会引起他们的兴趣,而且对形成他们良好的世界观和坚强的意志品质有很大帮助。因此在职业高中阶段用做数学来学习数学应成为一种很重要的形式。

三、应用性是职业高中数学的灵魂

数学是一门工具性学科,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更应该加强数学应用性的教学。因此,职校数学课程改革应注意:

1.实现数学课程与专业的融合

由于进入职校的学生中,一部分直接走上工作岗位,将面临不同行业的不同要求。但他们都需要在职高阶段为他们的这种不同需要打下一个适应他们未来的基础。所以,首先应对各个专业目前所需用到的数学知识和要在这个专业上进一步发展所需的数学知识作一个详细的调查,确定在职业高中阶段有哪些是必须传授的,哪些是可以传授的。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专业的不断发展完善,出现的新的涉及数学方面的内容也应及时地进入教学内容。

教育教学有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高中阶段是学生个性发展和成熟的重要阶段,语文学科作为学生基础教育的重点学科,其对学生素质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高中语文教学为心理教育提供基础,语文学科主要由阅读理解、写作等组成,通过阅读理解能够加强学生对部分心理问题的理解,同时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写作能够通过学生对事物的看法等观点反映学生的心理思想,从而及时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此同时,在课堂上教师应该调节课堂的气氛,使同学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可塑性人才。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学校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近些年来,大量的调查研究显示我国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甚至严重的已经出现酗酒、自杀乃至犯罪等行为。因此,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心理素质是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高中生的心理教育需要语文教学的全面配合。语文学科是高中教学的一门基础学科,语文教学内容承载着思想情感和文化知识,能够影响一个人的道德素质,心理教育在语文学科中渗入是最好的选择,语文学科的教育为心理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素养和健康的审美观点。要求语文教学既要渗透心理教育,又从心理教育方面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学校教育应该兼顾学生的文化知识和心理教育的相互结合,教师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及时对学生作出正确的引导,避免学生误入歧途。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渗透策略

(一)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

语文教师应该从平时的课堂上和生活上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了解学生们的需要,从而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育。通过引导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营造和谐轻松的气氛,让学生们放松身心,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来,引导他们主动的体验学习,增强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取长补短,从而完成自身精神的升华。

(二)手法灵活多样,让学生用心去感悟世界

语文教学过程中所表达的内容多是含蓄的,主题思想存在于字里行间中,要想学好语文这门课程学会领会作者的思想是非常必要的,对于心理教育的渗透也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这样有利于心理教育的渗入,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填鸭式的教学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应该让学生在学习中用自己的眼睛来看世界、用心来感悟世界。在教学中教师采取有效的方法,例如通过读报纸,使同学们了解身边发生的事,同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对其想法进行正确的引导;通过观看一些简短的视频来激发学生心灵的感悟,从中学到一些道理。通过视频、音频的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语文课程学习的乐趣,使学生融入到课程所创设的环境中,亲近教材,自主的进行独立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心理教育也逐步被学生们所接受,并融入到平时的学习当中,并引导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现在课业压力变得越来越大,学生平时基本没有什么业余时间,导致高中生情绪波动非常大,尤其是在高考的压力下,学生们的心理非常不稳定,每天要面对海量题库加上枯燥的复习,连续不断的考试,成绩的排名,以及家长和老师的期望,导致学生的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的状态,这样很容易造成学生心理上的反感和抵触情绪。每个学生的内在潜能是不同的,不能只根据分数来评价学生的优劣,应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心,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给学生们适当的鼓励,激励学生们积极进取,教师简单的一句话对学生造成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很可能影响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对学生作出中肯的评价,多些鼓励少些责备,多些宽容理解,适时地渗透健康的审美情趣,运用正确的心理暗示,给学生的心理正面积极的引导,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四)心理教育要渗透到各种形式的活动中

教育教学有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处于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阶段”,充分肯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情感态度。这不仅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而且从真正意义上关注学生的心灵建设,是一个重大举措。而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是以训练能力为主,重视文化的熏陶,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充分重视情感元素的导入和运用,正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对师生和作者在思想感情上的共鸣进行沟通,认识和确立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的地位,积极推进人本教育的全面发展。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的 “情感”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概括了语文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而课堂上的情感是具体的,实在的。课堂中具有的情感包括:教材中文章作者表达的,字里行间通过意象表达出来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体验出来的情感,这些情感都是具体的。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运用科学的策略充分调动情感,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教材中的情感,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本文从教学的实践角度,试图探索初中语文情感教育的几种有效策略。

一、采用多媒体的手段,创设教学情境与氛围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多媒体教学是当前初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手段。它可以使课堂更加有趣和形象,使语文教学在时间和空间更为宽广,能让学生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多维度去感受课文中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情感。科学运用这一教学手段是一种可以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教学艺术。

初中生的年龄大体为十三四岁,我们教师要根据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具体采用多种有效的手段来实施情感教学,创设教学情境与氛围。(1)播放同类音乐激发学生潜在情感。如在《散步》一课时,我们可以播放陈红的《回家看看》和李春波的《一封家书》作为背景音乐,创设教学情境。品读课文,在头脑中显现出父母辛勤工作的场景,感受父母之爱和家的温情,把学生从枯燥无味的学习中解脱出来。激发学生与生俱来的父子和母子之情,更好地深入了解作者,与文章进行心灵的对话。(2)综合声、形、色、情、义,升华学生的情感。如学习《黄河颂》,我们可以播放黄河之水奔涌的视频录像,让学生初步感受黄河的一往无前的声色和形象;接着播放了黄河的历史和底蕴深厚的文化,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将黄河比作母亲河的缘由和实质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深邃情感和义理,把握文章的主题。

二、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来陶冶学生情操

从语文教材内容编订和教学实质来看,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中的主要环节之一。“文学是对人的生命、生活及其意义的叩问,是情感的领域,是价值的体系”,大部分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站着喝酒但穿长衫的孔乙己;冰封雪覆、粉妆玉砌的美景;“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的缠绵的愁绪;“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的追求真理的执著,无不渗透着作者的情感和意愿。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占有很大的比重,而这些作品都以深刻的思想、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生活,揭示人生的真谛,鞭挞假丑恶,赞颂真善美。这些情感都以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对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挖掘优秀的教材文本,把握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收集其中隐含着丰富的情感信息,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1)体察教材的审美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的情感有愉快、热情、喜悦、神往等情感。如人教版语文九年级的《蒲柳人家》,通过几户普通农民家庭的故事,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字里行间可以体察到质朴农民的欢乐和忧伤,丰富、真实的人性情感美。而《蒹葭》一诗,则仅选取一个在深秋的清晨,一位恋者寻求他(她)思念的恋人,具有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和音乐美。因此,可以想象它带给人的美感可以说非常丰富的。(2)调动兴趣,导引学生情感入境。成功的语文课,应在教学中吸引住学生,我们要运用导入艺术,导引学生的思维,随着老师的情感入境。如《乡愁》可以用屈原的“狐死必首丘”和文天祥的“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罢休” 作为导入语,激发学生的思乡和爱国主义情感,引发与海外赤子抱着叶落归根的情感,回到祖国、回到家乡的共鸣,走进余光中为代表的海外赤子心中构筑的如烟似雾的乡愁世界。这样,学生带着被激起的情绪和兴趣走进课文。

三、调动情感的形象感染力,实现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

所谓“感性”和“理性”,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是人类认识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把握;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把握。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是指两种不同的教育形式:感性教育是一种形象的具体的、感染力强的教育,重点在于人的欲望、感知、趣味、情感等方面;理性教育是一种抽象的、推理的,重点在于人的智能、理智方面的教育。而人的感性和理性的交汇点,恰恰落在人的情感上面。情感是感性形态的东西,但积淀着理性的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运用得恰如其分就能够统领全局,让学生很好地进入教学情境,体验作者的心态,与文章的情感契合,挖掘根深层次的内蕴。

请看这么一个课例。教师在上《音乐巨人贝多芬》时,不是让学生听《命运交响曲》,而是让学生先来假设:如果你自己突然有一天失去了听力,你将怎样去面对?学生马上讨论开了:会发疯、会自杀、会消沉、会打人、会骂上天不公、会千方百计治疗、会去聋哑学校学习、会认命、会买助听器、会自学电脑、会学手工等等,可谓五花八门。接着再让学生进行亲身的体验,即用棉球或纸团塞住自己的耳朵,静坐五分钟,感受没有声音的痛苦,自然引入课题。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了情感教育,触发了学生的感性细胞,使学生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使情感深化、升华,从而对贝多芬的命运进行理性的思考,最终实现了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运用情感教育能够全面调动情感的形象感染力,使学生在感性中获得理性的思考,获得了精神的陶冶,实现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

四、把握、领悟人文底蕴,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是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 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要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就要通过情感的表现方式去体验其表现的情感,发挥情感契合的作用,领悟饱含其中的人文内涵,同时在把握、领悟人文底蕴的基础上学习和掌握语文技能。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求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阅读是文字信息和情感信息的内化过程,在阅读中阅读文本以符号、形象、情感等进入主体,引起主体心理结构的调整、改造和丰富获取信息,建构自身文化知识体系。比如今年在日本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做出有关政府出面“购买”的提议激起中国人的一致声讨,并自发抵抗日货时,我们教师有针对性引导学生阅读和日本侵华历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同时,还可以进行如岳飞的《满江红》的诵读,更能领略“怒发冲冠”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还我河山的壮烈爱国情怀。叶圣陶先生对于朗读文章深有体会:“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 总而言之,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直观感受课文的形象,悟情而读,才能体会到文章的人文内涵,领略其中三味。

语文教育是充满情感的教育。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重视情感的地位和作用,把语文教育和情感教育统一起来,运用有效的策略,有机的、自然地进行情感渗透,让学生积极、充满热情地学国的语言,培养思维、理解等能力,并让他们深刻地领悟语言的人文性,在其中陶冶审美的情操,塑造健全的人格。

教育教学有论文篇11

(二)现有学籍有效期规定存在的问题1.学籍管理办法对学籍有效期的规定明显存在法律依据不足问题。学籍有效期问题涉及开放与远程教育机构与学习者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凡与双方权利义务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都应当成为设定学籍有效期的法律依据。其中,高等教育法有关学籍有效期的规定是原则性的,该法第十七条只规定了非全日制高等学历教育的修业年限应当适当延长,但具体延长到多少,并无强制性规定。学生管理规定的适用范围是普通高等学校、承担研究生教育任务的科学研究机构,并不包括开放与远程教育机构这类成人教育机构。事实上学习者一旦注册成功,进入开放与远程教育机构学习,双方就形成教育合同关系(以下简称为远教合同)。这种合同既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又有行政管理内容。双方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应适用合同法,行政管理部分依高等教育法。当行政法(高等教育法)没有强制性规定时,按照法学原理,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应依照民事法(合同法)予以确认。但学籍管理办法并没有体现合同法的原则理念。2.现行学籍管理办法单方面的刚性的规定多,学生者可以协商和自由选择的少,不符合合同法自由平等协商的原则。如前所述,远教合同中涉及国家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部分必须适用高等教育法,合同双方不得协商,义务必须履行,权利不应被放弃,此乃刚性规定,如入学条件、最低修业年限、毕业资格等涉及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内容。涉及民事权利义务的部分,则可以由双方协商确定,如果开放与远程教育机构单方面提出相关条款,则必须给予学习者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如学费缴纳、自主选课、转学(转专业)、学籍有效期等。现行学籍管理办法没有充分注意学习者上述权利的保护,显然是不妥当的。3.设定学籍有效期与开放大学的历史使命不符。如前所述,开放大学的历史使命是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学籍管理办法单方面设定入学后第一个学期不能转学转专业,转学转专业后学籍有效期仍从入学注册起计算;学籍8年有效等。这些规定都是从管理方便出发,而不是从服务角度及方便学习者角度出发,会在客观上造成“终身学习,8年有效”的诡异局面。

二、完善学籍有效期设置的法理分析与建议

(一)正确适用法律1.正确适用法律需要理念的变革。学籍制度设计必须建立在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之上,服务于终身学习理念、服务于学习型社会建设。2.正确适用法律需要将时代的精神融入学籍制度设计。近年来,各普通高校都在探讨延长学籍有效期,以帮助大学生创业。在新一轮教育改革浪潮中,在终身学习的大环境下,开放大学理当适应新的形势变化,满足学习者需求,修订学籍制度,正确适用法律,将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理念落到实处。3.正确适用法律归根到底是学籍有效期的设定应依法。学籍有效期的设定应回归民法的本性,在价值取向和制度设计上要进一步实现对民法的回归。在民法(合同法)的语境下,学籍有效期实际上就是合同履行期限。根据合同法第三条、第十二条,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合同的内容(合同的履行期限即学籍有效期)由当事人约定。可见,在高等教育法规定的最短修业年限之上,设多长时间有效期可以由学习者和开放与远程教育机构协商确定。承认学分终身有效,允许履行了全部缴费义务的学习者随时申请课程考核,直到完成学业,方符合终身学习之理念。

教育教学有论文篇12

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有两个重要的 “点”:一个就是数不胜数的中小学生;另一个就是各个培养师范生的学校。在现阶段,我们的语文教学事业正面临着巨大挑战:如何将传统的教学理念“应试教育”或者“知识教育”变为“素质教育”以及“创新教育”;同样,我们的师范生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一、围绕对接基础,采取有效措施

1.分析中小学语文课程教改内容,是展开“对接”的基础前提。

目前,部分大学师范类教育对中小学的教育课改持茫然态度,对教改过程不去关注。这是必须得重视得关注的现实问题,那么他们怎么可能对中小学语文课程教育深入地去解剖,如何更透彻地知晓专业语文知识的建设,怎么可能培养出高品质的语文专业老师呢?因此,我们要努力切合语文教师行业对语文教育专业毕业生的要求,紧紧抓住教师职业性的特点,及时了解中小学整体教学动态,剖析语文教改全过程,这样的话,才可以做好引领工作,我们的毕业生才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才能进一步促进中小学语文教改的发展。

2.把语文课程的实际教学理念作为出发点,寻找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2.1明确“核心”地位,换句话说,素质教育的培养、创新意识的锻炼在整个中小学语文里面占着核心地位。由此可知,我们应强化语文素质教育跟创新精神的培养力度:要求语文专业学生对语文课程教学严格审视;研究整体语文的素质教育跟创新精神。进而我们可以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师资力量。

2.2完成“转型”任务,针对老师的教学来讲,完成从知识型、授课型的教学模式转为创造型教学的任务;针对学生的学习来讲,完成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转为创造性学习的任务。普遍情况下,我国教育模式都是所谓的“应试教育”以及“知识教学”,而在新时代里,更需要培养一些可以高效创新的高素养人才,同时,我们在教育的关注力上要从原先的只注重知识教学转为注重素质教育,进而使知识导向变为创新能力的引导。这就要求我们从教学团队建设、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等方面实现语文教育专业建设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对接。

二、从实际出发,提出有效措施

1.在实践中小学语文的教学改革基础上,才能进行“对接”工作。一般情况下,语文教育专业的构建对整个中小学语文教学情况不能无动于衷,必须要透彻解析语文教改工作,所以要积极参与到教学改革实践工作中去。总之,只有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教育事业的发展才能长远。再加上,语文素质教学构建同样也是以实践为基础展开创新教育工作的。让语文专业教育和教学工作相互融合,展开“互动”活动,我们可以开设综合性实践训练课,强化见习、实习环节,这样做不仅可以培养我们的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推进中小学语文专业教改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水准,另一方面,还可以更深入地探究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

2.语文专业教育应严格遵循“新课标”理念,积极参与到中小学语文课程的素质教育训练跟创新工作中去。怎样才能将素质教育的整体思想贯彻于语文教学工作中呢?先要有行动做指引,然后再进行实验展开深入探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行业背景和需求、人才培养模式及实施、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及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等方面对语文教育专业进行比较全面的剖析。从而制定出一套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做好对接准备,构建素质理念

1.创新语文专业新工具,为“对接”做好关键的准备工作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中小学语文教学都在不断展开改革策略,进而更高效的提升语文教学质量水准。但这些改革都是以“应试教育”或者“知识教育”为前提展开的。在现在新时代里,都强调素质教育工作的实施,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及提升,进而培养出高素质、高创新能力的学生。

2.构建专业语文的素质教育理念,贯彻整体素质教育语文课程方针

2.1培养语文专业学生的教育素养。其主要目标就是应该要“学会如何做人”,而且是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接班人,做一位情感智商都很高的文化人,第二个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跟实践力,从而做一位创新能力跟实践能力都超强的老师。

2.2锻炼出数不胜数的语文专业高师。有好的老师,才会培养出好的学生。“名师出高徒”的道理大家都懂。作为高师,其语文专业素养应比较杰出,我们的语文专业教育必须培养出有一定水准的语文教师,同样在教改进程中也可以作出一些优异的成就。

2.3提升语文专业学生整体的创新意识。这不仅仅只包括了所谓的心理层面创新,还包括了对事物的认知层面创新以及最重要的实践层面创新。最主要的,老师应该从质量、从主体、从学生这三点出发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进而更好地引领学生进行语文方面的创新,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找好对接点,展开实验教学活动

1.做好基础的语文知识教学,作为“对接”目的的着重点。

语文专业课程教学要及时改变目前不适应社会、不适应经济需求的发展状况。最先要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及时转变整体语文的教育观念并深化教学的改革事业。现阶段,语文专业教育存在着一个很大的缺陷:未重视培养全面的教育素养以及整体创新能力提升,这跟现在的中小学文化教学事业是不相同步的,整个专业教育应该要掌握住对素质教育及创新能力这一系列核心的培养发展,从而在“如何对接“的这一工作上练好个教育工作者的自身功力。

2.语文专业教育应积极解决跟中小学语文知识课程的对接工作,展开一系列高效的教改实验活动。

2.1构建“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深入调研语文教师行业对本专业人才的具体岗位需求,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要让学生在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在创新的条件下实现素质教育跟创新意识间的对接目的。

2.2调动资源,提供环境和条件,使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贯穿教学始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