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管理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2 17:49:24

装备管理论文

装备管理论文篇1

(2)建立科学严谨的项目立项程序。新装备项目(包括所有装备立项项目)立项应有一套科学严谨的程序,不能凭感性认识或经验办事。应成立由有关各方面专家组成的论证小组,对装备研制的可行性、战术技术指标的合理性、设计方案的符合性等从技术、进度、质量、风险各方面进行综合论证和评价,选择最佳方案。既要防止草率盲目地启动研制工作,也要防止过分小心谨慎而耽误了研制工作的及时展开,同时要杜绝个别人假借组织的名义进行个人决策。

(3)认真审查和选择研制单位(或协作单位)。新装备研制单位应该有高度的国防观念和军品意识、良好的运营环境、优秀的人才队伍、完善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优良的经营信誉。是否有过类似产品的研制经理、其结果如何也是可供参考的重要因素。

(4)签订科学、规范、完整的研制合同。新装备研制合同应科学、规范、完整,明确各种技术、质量、进度等要求,力戒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叙述。研制合同既是研制过程中技术、经济、质量管理的法律文件,也是进行新装备管理的主要依据。签订合同时必须具有强烈的风险意识,学会从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的角度研究合同的每一个条款,对可能遇到的风险因素有全面深刻的了解。在合同中对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做出明确规定,充分体现利益共享风险分担的原则。为了实现上述目标,确保新装备研制的质量,科研单位应该制定详细的质量管理过程文件,经过评审后颁布执行,为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转打好基础。这一阶段的质量管理过程文件主要包括立项装备需求调研提纲、立项装备需求调研报告、立项装备建设方案、立项装备建设方案评审报告、单位或上级年度科研项目计划、研制任务书、质量保证计划、风险评估报告、项目经费预算、研制任务书评审报告、评审所提问题及处理情况等。这些质量管理过程文件可以根据研制的新装备的具体情况制定和取舍。

2总体方案设计阶段质量管理过程文件

总体设计方案是整个装备设计的龙头,其设计质量将直接关系到未来装备的性能。总体方案设计既要充分利用已有的成熟技术,缩短研制周期,又应有所创新,利用最新的科研成果提高装备的技战性能。由于总体设计方案的质量是确保装备最终质量和装备整体质量的源中之源、重中之重,放松不得,马虎不得,因此,科研单位应制定详细的这一阶段的质量管理过程文件。这一阶段的质量管理过程文件包括装备技术调研提纲、装备技术调研报告、装备设计开发计划、装备总体技术方案、可靠性设计大纲、维修性设计大纲、保障性设计大纲、测试性设计大纲、安全性设计大纲、环境适应性设计大纲、环境分析报告、标准化大纲、总体技术方案评审报告、评审所提问题及处理情况等。经过评审后颁布执行,以确保总体方案设计的质量,从而最终确保研制的装备整体质量。

3详细设计及软硬件开发阶段质量管理过程文件

(1)严格控制新技术风险因素。为了确保新研制装备的先进性,采用一些新技术、新器件、新材料是必需的,但是为了确保新研制装备的综合效能(性能优、寿命长、故障少、易维修、易保障、最佳费用比)和质量,在方案审查中,要严格控制新技术、新器件、新材料的采用比例,要对技术风险、制度风险、费用风险、后续保障风险和潜在的质量问题进行认真严格的把关;

(2)加强对改进型研制装备的方案审查。要特别注重对成熟技术的借用,注重装备使用质量物理模型的建立和选用,以及对改进技术的研究,要把评审后的改进意见落实到设计方案中;

(3)要注重装备系统的接口技术和方案的审查,使装备各分系统达到最佳组合。这一阶段的质量管理过程文件包括:系统硬件设计方案、系统硬件设计方案评审报告、设备清单、外包合同采购计划、设备器材验收报告、系统硬件平台测试评审报告、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需求分析评审报告、软件概要设计说明、概要设计评审报告、软件详细设计说明、软件详细设计评审报告、软件源代码报告、软件单元测试报告、软件单元测试问题报告、软件单元测试评审报告、软件部件测试报告、软件部件测试问题报告、软件部件测试评审报告、软件配置项测试报告、软件配置项测试问题报告、软件配置项测试评审报告、软件系统测试大纲、软件系统测试细则、软件分系统测试报告、软件分系统测试问题报告、软件分系统测试评审报告、设计和开发问题及处理结果汇总表、评审所提问题及处理情况等。

4系统研制及集成阶段质量管理过程文件

装备研制是把设计方案变成蓝图,并把蓝图变成实物的过程,也是新型装备从孕育到诞生的过程。研制的装备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战术技术指标、产品质量是否满足要求都取决于这个阶段,该阶段的风险控制工作对装备研制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装备全寿命周期内风险防范与控制的重中之重。装备研制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根据研制合同或技术协议的要求,对购方的需求进行分析,确定其功能基线和详细设计方案,进行装备的详细设计、样件加工,以及进行鉴定试验和定型工作。由于多种原因及条件的限制,许多在方案论证及产品预研阶段未能彻底突破的关键技术及未能量化的技术要求都被带到研制阶段,使研制阶段的技术风险增大。研制阶段的工作任务繁重,面临的风险因素众多,是风险因素集中、高发的阶段,技术风险、资金风险、进度风险、组织人才风险、政策风险与道德风险都会给研制工作带来严重影响。在进行装备设计时应注重安全性、可靠性、工艺性、测试性、维修性、保障性设计。设计失误是最大的失误,一点微小的疏忽都可能给生产、使用和保障带来意想不到的困难甚至灾难。在该阶段控制好风险对于降低批生产和维护保障阶段的风险有重要意义。要重视设计的工艺性,在研制过程中,应注重考察设计的工艺性(包括工装设备、工艺流程、工艺规程等),特别是新设备、新工艺及特种工艺等,发现和消除工艺设计及工艺文件的缺陷,以满足未来装备批生产的需求。注重产品的鉴定(定性)试验、可靠性试验及使用环节。通过试验及使用及时发现和处理产品的故障及设计缺陷,及时采取纠正、预防措施,并将其落实到设计更改中去。加强技术状态的控制与管理。在研制阶段,产品的技术状态复杂多变,管理上的疏忽会引起产品技术状态的混乱。要按国军标的要求做好技术状态的控制与管理。这一阶段的质量管理过程文件包括用户检测大纲、系统测试报告、系统测试问题报告、用户检测评审报告、设计和开发问题及处理结果汇总表、评审所提问题及处理情况等。

5验收与交付阶段质量管理过程文件

现在许多试制装备在科研、生产、验收、交付和使用过程中是高度交叉的,科研与生产无论是技术状态还是时间周期上已经没有明显的界线划分,研制阶段的风险因素会影响生产、验收和交付,生产阶段的风险因素会影响到装备的使用和保障。要控制好验收与交付阶段的风险,保质保量完成装备交付任务,需要加强生产组织管理、加强技术状态控制、加强质量管理,应根据装备产品技术规范的要求做好例行试验和定期检验工作,认真分析和解决试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抓好问题的归零处理和措施落实工作,完善履历、技术说明书、操作规程、备品备件等相关资料。这一阶段的质量管理过程文件包括验收大纲、用户验收结果报告、用户验收评审报告、试运行记录、试运行报告、设计定型报告、用户验收交接清单、顾客满意度分析、数据分析等。

装备管理论文篇2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也使得我国建筑行业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建筑工程施工中,工程设备的安装作为影响整个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其安装质量对于工程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国家加大了对建筑工程设备安装的管理与监督,我国目前的建筑工程设备安装市场已经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一、建筑工程设备安装现状分析

房屋建筑工程中的设备安装项目种类较多,电梯、中央空调、给排水设备、消防设备、高低压配电设备等。目前我国的建筑工程设备安装采用招投标形式进行,但是许多承包单位在将整体工程投标后,分包给多个小公司进行,本身只通过现场派驻几名技术人员跟踪。而派驻的技术人员也并非全天在现场。加上小公司企业技术力量薄弱,人员配备不齐全,常常造成工程设备安装施工过程留下了设备隐患。因此,加强工程设备安装监理,从源头抓起,通过材料审核、安装过程监理等多方面的监督与管理,提高工程设备安装质量。

二、建筑工程设备安装过程的管理

由于建筑工程设备安装涉及多种类的设备的安装,因此在此我们根据施工过程的不同方面,而不是针对一种设备的安装管理进行论述。

(一)建筑工程设备安装施工中材料的管理

施工材料进现场必须通过双人复核来检查进料质量,并通过材料现场检查、与设计图纸标注材料是否一致。例如:在进行供排水设备安装施工中的材料管理,首先在管材进场时要检查管材管径是否与标注管径一直,其次根据图纸对管材材质的要求检查管材材质是否符合标准要求。最后核对进场物料数量。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检查,来保障供排水设备安装的质量。另外对于工程设备安装过程中使用的辅料,也必须加强监管。例如:中央空调工程安装过程中使用的密封胶,必须采用合格厂家出场的产品,避免假货的进入。材料管理员要时刻注意,进场物料的保质期、厂家等。通过主要材料与辅助用材料双重监管,保障工程施工使用材料符合要求,为建筑工程设备安装质量提供基础的保障。

(二)建筑工程设备安装施工中的质量管理

首先,施工阶段的技术质量管理。设备安装专业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各项技术质量交底目前通过检查仍然是工程质量的薄弱环节,主要问题是与“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脱节,与实际现场施工项目脱节,起不到真正指导施工作用。内容空洞,仍然大量抄自国家标准、设计说明和地方工艺标准,没有针对本工程具体情况,但仍然顺利通过各级审批和监理的认可。有相当工程是同一专业系统只是不同部位分包,分包单位各编各的施工方案,互不交底,相互矛盾,同一个工程没有统一质量控制管理。有的施工方案甚至不能称为“方案”,就是“原则指示”,没有具体的质量、技术成品保护措施,没有施工进度计划,缺少认真审查,也无法执行贯彻。这种现象年年讲,但改进不大,原因主要是“质保体系”不健全,有的施工项目甚至没有真正的专业管理人员,监理人员很多又是从设计院退休或其他非施工单位转业的人员,缺少实际施工管理经验,所以不能真正起到把关、控制质量管理的作用。其次,多数施工企业操作人员很少有经过专业培训上岗的工人,真正的暖卫及通风空调技工很少,高级技工几乎没有。一方面是施工中使用的大多数是农民工,所以操作质量难以有大的提高。另一方面是多数施工企业缺少企业工艺标准,均使用北京市编制的地方工艺标准,该工艺标准已编制多年,有相当部分内容已不适用。尤其目前推广应用的一些新技术、新材料方面,老的工艺标准没有这些内容。(三)设备安装过程的安全管理

怎样在提高工程质量及减少工期的同时,增加安全保障,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是现阶段建筑工程设备安装企业的又一重要问题。首先,就是要增加施工现场安全装置,经常检查施工现场的“四口”、“五邻边”等地区的防护装置,减少因流动性大、人员繁杂及建设施工单位的问题造成的无防护或缺少、意识的现象。虽随时检查增补,做到防护严密。其次,要增加施工中器材的机械性强度试验和电器绝缘检验,对于使用的保险绳、吊篮架等要定期进行强度测试,避免出现由于缺少检查和强度试验造成人员伤亡。因为监理人员工作特殊性,监理工作的是否到位也直接影响着施工现场的安全。增加监理人员的专业技术,使监理人员在注重工程质量的同时对施工现场的安全提出要求。例如在脚手架搭建过程中监理人员熟知脚手架的搭设要求,对其提出要求必将增加脚手架安全性,从而提高人员的安全性。

三、建筑工程设备安装前景展望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进展,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基建规模不断扩大,各类建设项目越来越多。大型工业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所涉及的设备品种多、数量大、技术含量高,具有跨学科、跨行业的特点。一般工业建设项目,其设备工程投资通常占项目总投资的50%左右,工业技术改造项目的设备投资比例更高,可达70%以上。特别是在以后的清洁能源建设中设备制造和投资将越来越得到国家的重视,而设备工程监理在工程建设项目中也将越来越重要。因工业基建项目、水电工程项目、风力发电项目等设备投资大,技术水平高,质量要求严,所有项目的成套设备及关键工艺单元设备的设计方案和设备选型是否合理,设备制造质量是否符合要求,以及安装、调试、运行是否达到预定的技术指标等专业性问题对整个工程的质量和投资效益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设备工程监理服务对象也由项目法人或建设单位,向政府、金融机构和保险机构,设备制造单位、设备采购单位或设备安装、调试单位等延伸,出于不同的目的,他们都可能需要设备工程监理单位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内容也由对重要设备的设计、制造、检验、储运、安装、调试等过程的质量、进度和投资等实施监督过渡到设备工程的全过程或全方位的咨询和管理。最终通过第三方监理对建筑工程设备安装的质量进行有效的监控。

结论:

建筑工程设备安装,是目前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建筑工程的增加,以及科技带来的工程内设备的不断增多,建筑工程设备安装市场前景将越来越广阔。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建筑工程设备安装监理以及工程施工企业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对工程设备安装人员及监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术人员要通过不断的自我完善来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品,以一对设备安装过程中科技的提高。相信通过专业技术人员以及监理人员的共同努力,加上我国管理部门不断加强的管理力度,我国的工程设备安装施工的发展将对向着良好的方向飞速前进。

参考文献:

[1]周树林.建筑工程设备安装与监理[J].安全生产,2005,2.

[2]张伟东.建筑工程设备安装技术[J].中国建筑,2006,3.

装备管理论文篇3

1.1基于项目装箱单的制造过程及多层次视图控制由于建材装备产品的大型化、复杂性,导致装备产品的零部件众多、生产周期长。产品的多主体制作、分期交付、拆解发运和现场施工使得建材装备产品在制作过程中,不但需要考虑产品制作,而且需要考虑发运和现场装配。在这一过程中,要保证制作、发运和装配的可行性,就需要有合理的装箱单对制造过程进行指导。装箱单是技术部在对设计部门提供的产品物料清单(BillofMaterial,BOM)进行转化的基础上,由生产部、质量部和储运部等对装箱单信息的进一步完善而形成的指导性文件,其包括制作内容、制作工程量、尺寸信息、装箱标识等信息,是项目最终交货的依据,也是制造过程中计划制定、任务分配和工程结算的依据。装箱单信息模型如图2所示,主要包括制作工艺信息、检验信息、其他信息等。在信息的存储过程中,各类信息以面向装箱单的具体零部件为对象进行控制,以便后续信息的处理和集成。在产品的实际生产过程中,基于装箱单的制造过程主要包括过程控制和进度监控两方面内容。(1)基于装箱单的制造过程控制基于装箱单的制造过程控制以项目为基础,将管理人员、设计人员、技术人员、生产人员、质检人员和库管员等通过装箱单进行有机整合。图2所示为基于箱单的制造过程控制流程,主要包括技术准备、生产制作、质量报检、进度控制、入库和发运等基于装箱单的一系列流程。基于装箱单的制造过程控制具有以下特点:①技术部、生产部、质量部、储运部等根据装箱单组织部门工作;②提高了系统的数据集成,减少了各部门的重复工作;③具有数据的可追溯性,能够根据装箱单进行信息跟踪和反馈。这些特点为实现建材装备制造过程控制以及制造过程信息的追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采用这种基于项目装箱单的控制方法能够有效掌控和管理项目的生产进度,提高管理的效率,减少因信息的闭塞导致的失误,从而保证项目交付的及时性。(2)基于多层次视图的进度监控项目进度的监控是保证项目按期交付的重要手段,其中如何对项目进度进行监控是进度控制的关键。建材装备制造企业中以工程量作为结算和交货的依据,而这一依据是以装箱单为基准,因此,本文根据建材装备制造企业基于装箱单的制造过程控制的特点,提出基于多层次视图的进度监控方法,通过工序层视图、部件层视图、设备层视图、项目层视图四个层次进行控制。图4所示为多层次视图监控模型,表明了各层次视图之间的连接关系。

1.2基于项目物料需求的物料流控制物料是生产制造活动的基础,物料需求来源于技术部根据产品BOM信息汇总得到的物料信息。建材装备制造企业用装箱单指导生产,根据装箱单及图纸信息领取物料,整个物料流动过程中,根据物料的计划跟踪号(由项目、计划批次及物料类型确定的唯一标识)对物料的整个流动过程进行控制,图5所示为具体的物料控制流程。基于计划跟踪号的项目物料流控制具有以下特点:①以项目为源头,通过计划跟踪号来唯一标识物料从需用计划、占用、代用、询比价、订单、入库和出库等流动过程,可追溯性强;②便于统计和对比项目物料的需求量、购买量、入库量和出库量;③能有效避免物料的错领、超领等问题。这些特点为实现建材装备制造企业物料需求的透明性和可追溯控制提供了基础,也为成本分析提供了基础数据。

1.3基于项目合同收支的资金流及预警控制企业进行生产和经营活动的驱动力是利润,为了有效控制项目的利润,需要对项目的资金流进行控制。一种有效的控制方式是严格区分项目的收入和支出,通过收支的统计控制资金的流动,同时对超出项目资金计划的资金流进行预警,避免事后被动的成本统计,便于事前主动采取控制措施。以下结合建材装备制造企业的特点,从控制和预警的角度构建资金流模型和预警模型。(1)基于项目合同收支的资金流控制模型建材装备制造企业的合同主要分为销售合同、采购合同、委外合同、运输合同和其他合同五大类,其中销售合同是作为收入类的合同,其他四类合同是作为支出类的合同,另外还可能发生资金流动的是项目的索赔,既存在收入类的索赔,又存在支出类的索赔。本文根据建材装备制造企业项目收支的特点,提出基于项目合同收支的资金流控制模型,如图6所示。针对项目合同,分别统计收入和支出,其资金流的控制分为两部分:①针对项目合同签订金额的资金控制,具体体现为合同金额;②针对合同结算的资金控制,具体体现为按收付款统计的项目合同的实际结算金额。(2)项目资金流预警模型目前在以项目为主导的建材装备制造企业中,对项目资金流的控制过于被动,缺乏资金流动的事前预警,即对项目资金流的控制是事后的统计和分析,此时项目往往已经发生超支,而对项目执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异常或超支的资金无法提前预警。因为在信息管理平台中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数据支撑,所以提出基于内控指标体系的资金流预警策略,即在项目执行前针对不同的控制指标制定相应的内控指标标准,对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实际发生值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级,实现部门级、主管领导级和总经理级的多级预警。图7所示为基于内控指标的多级预警模型,假定对项目Project进行内控指标预警。

2制造过程协同与数据集成

为支持建材装备制造企业三大业务流(制作流、物料流、资金流)以及多制造主体平台的系统集成,在统一的架构体系下,需要对集团各制造主体的业务活动进行整合,即多制造主体之间项目制造过程的协同,从而实现对项目的集团化管控。建材装备制造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平台集成的目的是实现数据的集成和共享,由于各制造主体在地理位置、信息系统和管理流程等方面的差异,需要多制造主体进行项目制造过程的协同,满足多系统的数据集成以及管理审批流程的可重构,这也是制造集团数据集成和共享的基础。

2.1多主体制造过程的协同由于建材装备制造集团的多个制造主体分布在不同的地域,其制造过程协同的实质就是围绕项目任务所进行的一系列制造过程信息的共享[12],主要包括两方面:①针对项目任务执行的制造过程信息共享,如制造任务计划、零部件的检验信息、发运计划等,特别是各制造主体的制造任务执行进度,通过及时的制造任务进度信息共享,保证项目的按期交付;②针对项目任务执行过程的资源信息共享,如设备信息、供应商信息等,特别是各制造主体的库存物料资源信息,通过及时消耗库存的多余物料来减少呆料和滞料,提高资金的流动率。图8所示为建材装备制造集团在统一的技术平台体系下,多制造主体进行制造过程协同的示意图,制造集团在统一的管理平台下,实现不同地域的制造主体以及任务、资源等信息的共享。

2.2基于数据传输中间件的数据集成技术数据的集成是将不同来源、格式、特点的数据在逻辑或物理上进行集中,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共享。目前,在建材装备制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使用了多种信息化管理软件,如产品数据管理(ProductDataManagement,PDM)、企业资源规划(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ERP)、办公自动化(Of-ficeAutomation,OA)等,这些系统在物理上分离,但在数据逻辑上关联紧密,由于数据共享程度不高,存在很多重复性工作,这是企业的基本现状,同时集团多主体制造过程的协同迫切需要实现多个系统间的数据集成。在数据集成方面,常用的方式是联邦式和中间件模型[10-11],联邦模式能够为用户提供统一视图,但是需要在统一的数据库架构下同时对多个异构数据库进行访问和控制,由于各系统是封装的,实施起来比较困难;中间件[11]是独立于异构数据库和应用程序之间的软件,主要实现信息传递,在实施上较为容易。为了实现建材装备制造企业数字化管理平台与其他系统的数据集成,本文提出一种可配置的数据传输中间件来满足数字化管理平台的数据集成需求,该中间件的主要特点是根据用户的需求,通过简单的配置实现数据在不同系统的传递,从而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图9所示为数据传输中间件的基本工作流程,首先根据异构系统下的数据集成需求,通过模板编辑器定义模板,主要包括数字化管理平台数据与异构集成平台数据的对应关系、一些特定数据信息(如单据编号、产品代码等)的创建及匹配方法,以保证数据在异构系统的可追溯,同时针对不同的数据集成需求定义不同的模板,组建模板库;最后根据实际的数据集成需求从模板库中调用对应的模板,实现数字化管理平台与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SCM)和OA等系统之间的数据分发共享。

2.3基于权限与重构的流程重组技术由于制造过程中数据的流转在不同企业存在差异,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需要对其流程进行变更、优化和重组,例如,企业传统的收票流程为“供应商开票储运部确认发票和入库单信息纸质版传递到采购部确认财务部添加发票信息财务部钩稽发票”,在这一流程中,储运部和财务部存在重复性工作,储运部已确认发票信息,而财务还需要重新添加后再审核;优化后的收票流程为“供应商开票储运部添加发票信息纸质版传递到采购部确认财务审核钩稽发票”,减少了储运部和财务部的重复性工作;同时企业在单据审批时,为了保证审批的合理性和效率,在审批的权限和流程上也存在重组和优化。数字化管理平台需要具有柔性,能通过简单的配置快速适应流程重组的变化需求。本文提出一种与权限结合的流程重构方法,并在管理平台中进行了应用,具体的流程如图10所示。该配置方法的主要特点是:权限和流程配置相结合,配置方法具有柔性,对于重组或新增的流程,由管理员设置数据的流转模式,如串行、并行、串并综合等,并确定处理人员,每一个人员对应不同的角色和权限;在实际应用中调用相关的审批流程,按照配置的串行、并行或串并综合的模式实现数据的流转。

3应用案例

基于上述建材装备制造企业流程管理的方法和理论,本文在MicrosoftVisualStudio2008和Mi-crosoftSQLServer2005平台上,利用Microsoft.NetFramework3.5等工具开发了基于浏览器/服务器(Browser/Server,B/S)架构的建材装备制造企业数字化管理平台,并在中国中材装备集团进行了实际应用。中国中材装备集团是中国中材集团旗下的中国中材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按专业化分工原则、集旗下全部装备资源组建的从事装备产业的高新技术企业,下属12家建材装备制造基地,各制造基地的信息化建设需要进一步展开,以适应集团化制造模式下的信息集成和管理需求。目前,数字化管理平台已经在中材装备制造集团下属的中材(天津)重型机械有限公司、唐山中材重型机械有限公司和唐山海港中材装备制造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进行了应用,在业务管理、流程审批、计划控制、成本管理、需求传递的及时性和效率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为企业的集团化管控提供了有力的平台支撑。数字化管理平台的功能模块主要按部门划分,包括待办事宜、办公管理、考核管理、市场管理、技术管理、采购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储运管理、财务管理、合同管理和安全管理等模块。系统功能结构如图11所示。图12所示为项目的添加界面,在合同投标完成后,由技术管理人员添加项目信息,包括项目的名称、编号和日期等。图13所示为各部门汇总到采购部的物料需用计划,由储运部进行库存的占用和代用后,采购部生成询比价单及订单,进行原材料的采购。图14所示为生产部月生产进度管理界面,生产部可以根据技术部提交的装箱单及其工程量信息,结合月生产交包对生产制号及项目的进度进行监控。图15所示为质量部报检管理,各部门提交的报检计划由质量部进行统一质检,原材料及成品需要质检合格后才能入库。图16所示为储运部库存管理界面,包括物料的基本信息、标识项目归属的计划跟踪号等。储运部根据订单进行入库,按照项目、生产制号进行出库。图17所示为合同收支界面,主要包括基于项目的各类合同的金额、收付款比较和索赔等。

装备管理论文篇4

二、完善合同管理建章建制工作

合同管理工作涉及部门繁杂,环节颇多,为了明确各部门的管理职责,规范环节推进,应通过制定明确专项规章制度的形式,对于岗位、职责、等重要核心内容进行明确。

(一)设立专业合同综合管理岗位

设立合同综合管理岗位,具体负责合同管理规章制度制定和组织实施;负责对所属单位的合同管理工作进行业务指导、监督、检查、考核;参与重大项目的法律论证、谈判、合同文本起草;负责合同审查审批流程的管理、设定;负责对机关部门承办的合同进行综合审查和管理;负责对所属单位上报的合同进行综合审查;负责合同履行综合管理;负责合同信息统计分析与应用;负责合同系统的应用管理和运行维护;负责合同专用章的设计、审批和备案管理;负责合同示范文本的制定与使用管理;负责合同签约授权管理;其它属于合同管理的事项。

(二)明确合同承办人员职责

合同承办部门是指负责合同事项启动和推进合同签订的主责部门。其应负责按相关规定以招投标、谈判的方式选择合同相对人,并组织合同谈判和起草工作。因此合同承办部门应当合同签订的前期工作进行充分的准备。

(三)设定合同执行专人专责制度

执行合同的部门或单位是合同履行的责任主体。合同执行单位包括负责合同履行的合同承办部门、合同签订后实际承接合同履行工作的其他部门或单位。合同执行单位全面负责合同履行工作,其主要职责为:按合同约定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催促合同相对人按合同约定履行合同义务;接受或出具合同履行相关资料;组织相关部门人员进行合同履行验收;实时跟踪合同履行情况,及时向合同综合管理部门报告合同履行异常情况,收集相关证据,按规定程序对异常情况进行处理;提出合同变更、结算、解除申请;建立合同履行台帐及档案。合同执行单位应对每份合同指定履行负责人,负责具体合同的履行工作,确定其权限,需要其签署合同履行相关文件的,应在合同中予以明确。

装备管理论文篇5

机床向高速化方向发展,不但可大幅度提高加工效率、降低加工成本,而且还可提高零件的表面加工质量和精度。超高速加工技术对制造业实现高效、优质、低成本生产有广泛的适用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日各国争相开发应用新一代高速数控机床,加快机床高速化发展步伐。高速主轴单元(电主轴,转速15000-100000r/min)、高速且高加/减速度的进给运动部件(快移速度60~120m/min,切削进给速度高达60m/min)、高性能数控和伺服系统以及数控工具系统都出现了新的突破,达到了新的技术水平

。随着超高速切削机理、超硬耐磨长寿命刀具材料和磨料磨具,大功率高速电主轴、高加/减速度直线电机驱动进给部件以及高性能控制系统(含监控系统)和防护装置等一系列技术领域中关键技术的解决,为开发应用新一代高速数控机床提供了技术基础。

目前,在超高速加工中,车削和铣削的切削速度已达到5000~8000m/min以上;主轴转数在30000转/分(有的高达10万r/min)以上;工作台的移动速度(进给速度):在分辨率为1微米时,在100m/min(有的到200m/min)以上,在分辨率为0.1微米时,在24m/min以上;自动换刀速度在1秒以内;小线段插补进给速度达到12m/min。

2、高精度

从精密加工发展到超精密加工,是世界各工业强国致力发展的方向。其精度从微米级到亚微米级,乃至纳米级(<10nm),其应用范围日趋广泛。

当前,在机械加工高精度的要求下,普通级数控机床的加工精度已由±10μm提高到±5μm;精密级加工中心的加工精度则从±3~5μm,提高到±1~1.5μm,甚至更高;超精密加工精度进入纳米级(0.001微米),主轴回转精度要求达到0.01~0.05微米,加工圆度为0.1微米,加工表面粗糙度Ra=0.003微米等。这些机床一般都采用矢量控制的变频驱动电主轴(电机与主轴一体化),主轴径向跳动小于2µm,轴向窜动小于1µm,轴系不平衡度达到G0.4级。

高速高精加工机床的进给驱动,主要有“回转伺服电机加精密高速滚珠丝杠”和“直线电机直接驱动”两种类型。此外,新兴的并联机床也易于实现高速进给。

滚珠丝杠由于工艺成熟,应用广泛,不仅精度能达到较高(ISO34081级),而且实现高速化的成本也相对较低,所以迄今仍为许多高速加工机床所采用。当前使用滚珠丝杠驱动的高速加工机床最大移动速度90m/min,加速度1.5g。

滚珠丝杠属机械传动,在传动过程中不可避免存在弹性变形、摩擦和反向间隙,相应地造成运动滞后和其它非线性误差,为了排除这些误差对加工精度的影响,1993年开始在机床上应用直线电机直接驱动,由于是没有中间环节的“零传动”,不仅运动惯量小、系统刚度大、响应快,可以达到很高的速度和加速度,而且其行程长度理论上不受限制,定位精度在高精度位置反馈系统的作用下也易达到较高水平,是高速高精加工机床特别是中、大型机床较理想的驱动方式。目前使用直线电机的高速高精加工机床最大快移速度已达208m/min,加速度2g,并且还有发展余地。

3、高可靠性

随着数控机床网络化应用的发展,数控机床的高可靠性已经成为数控系统制造商和数控机床制造商追求的目标。对于每天工作两班的无人工厂而言,如果要求在16小时内连续正常工作,无故障率在P(t)=99%以上,则数控机床的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MTBF就必须大于3000小时。我们只对一台数控机床而言,如主机与数控系统的失效率之比为10:1(数控的可靠比主机高一个数量级)。此时数控系统的MTBF就要大于33333.3小时,而其中的数控装置、主轴及驱动等的MTBF就必须大于10万小时。

当前国外数控装置的MTBF值已达6000小时以上,驱动装置达30000小时以上,但是,可以看到距理想的目标还有差距。

4、复合化

在零件加工过程中有大量的无用时间消耗在工件搬运、上下料、安装调整、换刀和主轴的升、降速上,为了尽可能降低这些无用时间,人们希望将不同的加工功能整合在同一台机床上,因此,复合功能的机床成为近年来发展很快的机种。

柔性制造范畴的机床复合加工概念是指将工件一次装夹后,机床便能按照数控加工程序,自动进行同一类工艺方法或不同类工艺方法的多工序加工,以完成一个复杂形状零件的主要乃至全部车、铣、钻、镗、磨、攻丝、铰孔和扩孔等多种加工工序。就棱体类零件而言,加工中心便是最典型的进行同一类工艺方法多工序复合加工的机床。事实证明,机床复合加工能提高加工精度和加工效率,节省占地面积特别是能缩短零件的加工周期。

5、多轴化

随着5轴联动数控系统和编程软件的普及,5轴联动控制的加工中心和数控铣床已经成为当前的一个开发热点,由于在加工自由曲面时,5轴联动控制对球头铣刀的数控编程比较简单,并且能使球头铣刀在铣削3维曲面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合理的切速,从而显着改善加工表面的粗糙度和大幅度提高加工效率,而在3轴联动控制的机床无法避免切速接近于零的球头铣刀端部参予切削,因此,5轴联动机床以其无可替代的性能优势已经成为各大机床厂家积极开发和竞争的焦点。

最近,国外还在研究6轴联动控制使用非旋转刀具的加工中心,虽然其加工形状不受限制且切深可以很薄,但加工效率太低一时尚难实用化。

6、智能化

智能化是21世纪制造技术发展的一个大方向。智能加工是一种基于神经网络控制、模糊控制、数字化网络技术和理论的加工,它是要在加工过程中模拟人类专家的智能活动,以解决加工过程许多不确定性的、要由人工干预才能解决的问题。智能化的内容包括在数控系统中的各个方面:

为追求加工效率和加工质量的智能化,如自适应控制,工艺参数自动生成;

为提高驱动性能及使用连接方便的智能化,如前馈控制、电机参数的自适应运算、自动识别负载自动选定模型、自整定等;

简化编程、简化操作的智能化,如智能化的自动编程,智能化的人机界面等;

智能诊断、智能监控,方便系统的诊断及维修等。

世界上正在进行研究的智能化切削加工系统很多,其中日本智能化数控装置研究会针对钻削的智能加工方案具有代表性。

7、网络化

数控机床的网络化,主要指机床通过所配装的数控系统与外部的其它控制系统或上位计算机进行网络连接和网络控制。数控机床一般首先面向生产现场和企业内部的局域网,然后再经由因特网通向企业外部,这就是所谓Internet/Intranet技术。

随着网络技术的成熟和发展,最近业界又提出了数字制造的概念。数字制造,又称“e-制造”,是机械制造企业现代化的标志之一,也是国际先进机床制造商当今标准配置的供货方式。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大量采用,越来越多的国内用户在进口数控机床时要求具有远程通讯服务等功能。机械制造企业在普遍采用CAD/CAM的基础上,越加广泛地使用数控加工设备。数控应用软件日趋丰富和具有“人性化”。虚拟设计、虚拟制造等高端技术也越来越多地为工程技术人员所追求。通过软件智能替代复杂的硬件,正在成为当代机床发展的重要趋势。在数字制造的目标下,通过流程再造和信息化改造,ERP等一批先进企业管理软件已经脱颖而出,为企业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

8、柔性化

数控机床向柔性自动化系统发展的趋势是:从点(数控单机、加工中心和数控复合加工机床)、线(FMC、FMS、FTL、FML)向面(工段车间独立制造岛、FA)、体(CIMS、分布式网络集成制造系统)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向注重应用性和经济性方向发展。柔性自动化技术是制造业适应动态市场需求及产品迅速更新的主要手段,是各国制造业发展的主流趋势,是先进制造领域的基础技术。其重点是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实用化为前提,以易于联网和集成为目标;注重加强单元技术的开拓、完善;CNC单机向高精度、高速度和高柔性方向发展;数控机床及其构成柔性制造系统能方便地与CAD、CAM、CAPP、MTS联结,向信息集成方向发展;网络系统向开放、集成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装备管理论文篇6

2加大监管、检测力度,确保特种设备长期安全运行

特种设备在使用前或者使用后30日内要向质监部门进行使用登记,取得使用证后方能使用,将使用登记证和使用标志等张贴在特种设备的显著位置。使用单位要建立健全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和岗位安全责任制度,做到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有人管、有章管、有记录,切实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组织领导,明确分工,落实责任。使用单位要向用户和操作人员做好技术交底工作,制定应急预案,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进行应急预案的演练,以便事故发生时,能迅速果断的挽救人民生命财产,提高企业广大员工的应急处置能力,最大限度的降低损失。使用单位要加强特种设备档案管理,结合每台设备的实际,建立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及时记录反馈设备运行情况,为设备的使用、检修提供依据。加强特种设备日常安全管理,积极采取科学有效的检测手段,利用各种仪器,及早发现特种设备技术参数的变化,准确判断故障发生的范围和时限,对特种设备的主机和重要附件要做定时检验维护,对一些老化和损坏的零件及时更换,防范事故的发生。

国家政府部门要加大对特种设备的监察管理力度,依法进行监督检验,严厉打击非法使用特种设备的行为,依法关闭和取缔非法及不符合安全生产、安全使用条件和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特种设备单位。检验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考核,持证上岗。当特种设备出现故障或者发生异常情况时,要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对设备进行维修和保养,使用单位要和维修单位之间签订具有法律效应的合同,最好是就近原则,这样一旦发生事故,维修单位可以快速的赶赴现场,解决问题,减少损失。

装备管理论文篇7

二、注重发展实效,打造企业管理创新的“利箭”

装备集团在推进装备产业升级进程中,始终坚持“三化一力”方向,以“敢为人先”的精神重点加强在管控体系、产权结构、经营方式、激励机制四个资源要素方面的建设,创新改革措施,强化责任,突出实效。一是强化管控流程的集约化建设。按照战略管控型体系的要求,科学进行顶层设计,在明确母公司及子公司职能定位的基础上,一方面构建“科技研发”、“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及“财务资金”四个管控平台,强化战略管控职能建设,提高管控效率;另一方面采取“生产组织调整”,通过组建产品联盟、组建专业事业部、培育特色专业化公司等措施,逐步推进内部资源整合,突出专业发展,强化成本利润中心建设,提高管控效能。二是突出产权结构的多元化建设。装备集团为激活产业内部经营活力,率先在产业内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积极引入民营企业资本及社会资本,推行高管及核心员工持股,建立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三是注重经营方式的灵活性建设。装备集团结合生产经营现状及发展的需要,立足于“技术合作”与“资本合作”,主动加强对外合作交流,采取灵活性的对外合作方式,与中国矿大、山东科技大、中国煤科院太原分院等十几所科研机构建立了技术层面合作关系;引入日本株式会社、重庆川仪公司、林州重机集团、山东矿机集团等战略合作伙伴,加快装备集团发展速度和产业升级进程。四是加强激励机制的立体化建设。一方面推行经营者收入多元化,建立以经营业绩分档设置为导向的薪酬分配评价体系,鼓励持股分红等;另一方面推行职业晋级激励,对中层经营者建立以“利润”为主要考核要素的职业晋级评价标准;对技术人员建立与技能素质相对应的薪酬弹性浮动机制,提高全员劳动效率,增强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装备管理论文篇8

二、推进抢险救灾装备信息化管理的基本思路

为了满足部队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装备保障需求,有必要探索研究军队抢险救灾装备新的管理方法,利用当今发达的信息技术研制与实际情况相适应的抢险救灾装备信息化管理平台,以加速抢险救灾装备的体系化建设,实现科学化、正规化、信息化管理,进一步提高抢险救灾装备的保障效益。加强军队抢险救灾装备信息化管理,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一是建立科学的抢险救灾装备分类标准,为抢险救灾装备的信息化管理铺平道路;二是制定统一的抢险救灾装备管理标准,为抢险救灾装备的信息化管理提供规范;三是构建合理的抢险救灾装备评价指标体系,为抢险救灾装备的信息化管理提供依据;四是按需搭建抢险救灾装备信息化管理平台,为抢险救灾装备的信息化管理提供手段。

三、抢险救灾装备信息化管理的初步探索

(一)在深入研究现有装备的基础上,对抢险救灾装备进行科学分类

抢险救灾装备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存在着部队装备与地方装备、在编装备与非在编装备、独立系统与大型部组件共存的现象,与武器装备存在着显著的区别和差异,至今没有统一的分类标准和目录,给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为此,要深入研究装备的现状与特点,梳理当前抢险救灾装备情况,研究制定抢险救灾装备的分类标准,按照性质和用途,确立抢险救灾装备的分类依据。按照装备用途把抢险救灾装备划分为:军需、卫生、营房、油料、工程、通信、运输、供电、供水、供暖;按照装备来源把抢险救灾装备划分为:部队现有、上级编配、地方动员;按照装备性能把抢险救灾装备划分为:新品、堪用品、待维修品和报废品等等。并结合抢险救灾装备现行管理模式,在现行装备目录的基础上,建立各级各类目录,既保持与部队装备的一致性,又体现抢险救灾装备的特殊性,为抢险救灾装备的信息化管理奠定基础。

(二)在系统分析抢险救灾装备保障特点的前提下,制定统一的管理标准

目前,抢险救灾装备管理还没有统一标准可参照执行。国家和军队相关管理部门虽制定了相应的实施办法,但是标准各异,不便于管理,统计复杂、查询困难。为提高管理效益,要总结各抢险救灾装备管理经验,综合考虑现行各类装备管理规定,系统规范抢险救灾装备的管理流程,制定一套管理标准,为实现抢险救灾装备管理流程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提供规范。

(三)在综合考虑应对灾害类型和等级的基础上,构建合理的装备评价指标体系

抢险救灾装备是指为应对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自然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洪涝、干旱、海啸、极端恶劣天气等),而配发或调拨的,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群众正常生活、最大可能减少灾害损失的应急装备。因不同的灾害类型所需的抢险救灾装备种类不同,不同的灾害等级所需的抢险救灾装备数量不同,不同的灾害地区所需的抢险救灾装备类型不同,不同的装备技术状况所需的维修经费比例不同,及时掌握抢险救灾装备的专业满足率、承训任务能力、装备当前技术状况等情况,才能做到按需调拨、及时维修保障,确保抢险救灾的顺利实施。因此,必须构建合理的抢险救灾装备评价指标体系,为抢险救灾装备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依据。

装备管理论文篇9

二、云计算研究背景

云计算是由网络存储、分布式计算、虚拟化、负载均衡

等信息技术融合而成的技术集合,它以互联网为载体,以大型服务器集群、存储服务器和宽带资源为支撑,按照用户需求动态提供可伸缩的应用服务,为教育装备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先进、可靠的发展模式。云计算包含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和SaaS软件即服务三大服务模式,这三个层面的服务凸显了云计算的特点。

(一)IaaS(InfrastructureasaService):基础设施即服务

云计算提供给用户的服务是对所有设施的利用,用户不必管理或控制任何云计算基础设施,就能控制操作系统选择、储存空间、设备部署等应用。云计算中心为用户提供可靠的网路、数据环境和存储空间,用户可以灵活地根据需求购买计算能力、存储空间、带宽等基础设施,大大节约了时间、经济、人力成本。同时分布式数据中心提供了数据存储在地理意义上的隔离,提高了容灾能力,提高了云服务的稳定性。

(二)PaaS(PlatformasaService):平台即服务

云计算提供的服务可以将开发语言和开发工具部署到云服务器上,用户可以控制部署操作系统、存储及应用程序,也能配置应用程序的托管环境。用户还可利用云计算提供的开发平台,根据自身组织机构、管理流程、业务操作的特点开发组件,建设符合自己需求的信息系统和应用服务,并快速部署到云服务器,这种定制应用开发平台为用户提供了高效的开发环境。

(三)SaaS(SoftwareasaService):软件即服务

云计算提供给用户的服务是运行在云端基础设施上的应用程序,用户可以根据自己需求在PC、移动设备或电视机等各种智能终端上通过浏览器等客户端界面应用存储在云端的服务,提高了数据的共享性,为深度数据挖掘提供了基础条件。云计算以开放的标准和服务为基础,提供安全、快捷的数据存储和网络计算服务,适宜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提供一站式管理应用,以及安全可靠的数据服务。

三、基于云计算的教育装备信息化管理

基于云计算的教育装备信息化管理应依托云计算架构,开发建设装备基础数据库、管理应用系统和信息资源服务,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实现教育装备信息化管理在省域范围内的覆盖。

(一)基础设施建设

应用IaaS服务模式,加强教育装备管理系统基础实施建设,建设省域统一的数据中心、服务器集群、存储资源及安全保障体系,云端提供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安全保障等服务,各地依托云端服务器、存储及网络资源进行应用、开发,重要的数据及业务执行都在云端进行,用户端工作在浏览器上实施,云端采用可靠性高的磁盘阵列和数据备份技术,保障数据应用及存储服务的安全可靠。

(二)系统开发

应用PaaS服务模式,在云端构建统一的数据环境,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装备管理指标体系,建立统一的教育管理部门、学生、教师、设备等编码体系,建立装备资产分类数据库、配备标准数据库、仪器代码数据库及实验目录数据库。基础数据库采用集中整合的数据架构,通过整体数据规划,明确基础数据来源,落实组织与管理,理顺各部门业务间的数据关系,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关联性,建立省、市、县和学校四级基础数据库,实现基础数据的集中、统一和各层级数据的共享、同步。

(三)应用服务

运用SaaS服务模式,构建覆盖省域,纵向贯通、横向关联的教育装备管理信息化应用服务平台,对全省教育装备进行全方位、全覆盖、精细化管理,涵盖理、化、生、小学科学等各学科装备标准、配置情况、教学计划、实验开展、装备需求等内容。教育主管部门可利用平台通过对图书流通分析、仪器设备缺口及处置报废情况的实时统计分析,提前为各学校做好预算,安排资金,为课堂教学顺利开展提供保障。教育主管部门可通过云计算数据存储,借助数据存储及数据挖掘技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监测评估,实时获取区域内生均逐年实验室、信息化、图书馆的经费投入均衡性对比,为教育规划、教育监管与宏观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装备管理论文篇10

2水泥装备制造企业数字化管理平台的基本功能

根据图1建立相应的水泥装备制造企业数字化管理平台的逻辑模型(图2)。在大型水泥装备制造企业中,要实现对制造流程数字化管理,建立符合企业需求的数字化管理平台,要求对数字化管理平台进行细致的功能分析。笔者认为,水泥装备制造企业的数字化管理平台应满足以下基本功能:(1)有专用的技术准备模块来辅助完成产品BOM分解、主生产计划、物料需用计划及生产采购计划的作业;(2)有专用的生产、采购及库存模块来监控项目的物料流,并能够处理项目生产、采购及库存管理相关作业;(3)有专用的质量管理模块进行项目执行全程的质量相关作业;(4)有专用的财务模块来监控项目的资金流,并能够处理资产核算、出入库核算等财务作业。

3数字化管理平台的关键技术

在水泥装备制造逻辑模型和管理平台功能模型的基础上,分别对技术管理、生产管理、采购管理、质量管理、储运管理和财务管理六个模块的数据建模问题进行分析,给出各自的数据模型。然后对平台各大模块功能设计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分析,深入研究其相应的解决方案。在技术管理方面,其关键技术是面向大型水泥装备制造的BOM创建及配置技术以及产品的BOM变更及重用技术;在生产管理方面,其关键技术主要是产品零部件生产计划排定以及车间生产作业、进度监控;在采购管理方面,关键技术主要涉及供应商询价和选择方法以及供应商的年度排程;储运管理的关键技术主要涉及仓库出入库控制、仓库存货流转控制、仓库盘点控制等。本文以技术管理为例,分析技术管理的数据(图4)建模(图5)和关键技术。技术管理主要是对产品设计BOM[2]、主生产计划、材料需用计划、工艺方案及工程量进行管理,它是大型水泥制造装备数字化平台数据集成的起步和关键。产品BOM作为大型装备制造数字化管理平台中最为重要的基础数据,其数据结构的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平台后续的数据处理方式及处理性能。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水泥装备制造企业需求设计合适的产品BOM数据结构,以期尽量增加BOM的执行效率和后期可维护度。如表1所示,我们采用物料的层次码对物料信息进行排序,并反映各物料间的层次关系,通过标识字段来区分零部件,通过物料码对物料、非物料进行区分。经过在实际企业中的验证,这种BOM组织方式能够很清晰地给出BOM的层次,且相互之间的关联度很低,也便于快速录入以及后期BOM结构变更作业。技术管理模块实现对产品BOM的快速录入及配置、主生产计划、关键能力需用计划、物料需用计划、能力需用计划的运算和生成、产品BOM的变更、BOM数据重用、油漆方案的制定及工程量管理。该模块又包括技术任务、审核任务、BOM原始数据管理、BOM需用计划管理、BOM外协计划管理、制作明细管理、涂装方案管理、工程量管理、变更物料备库管理、技术进度管理等子模块。材料需用计划审批界面如图6所示,通过该界面,相关工作人员能够直观明了地观察到项目产品制造所需要的物料清单,同时能够对材料的ID、到货情况、规格属性、材料类型、时间要求等信息进行查看。通过图7的产品设计BOM数据查询界面,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层次码有序地观察各层的物料信息,根据自己的管理习惯选择其它的排序方式进行物料重排。而对于单一的物料,可以通过物料编码很直观地了解到是物料还是非物料。

装备管理论文篇11

1.积压物资太多

积压物资占用了大量的库存金额,稀释了公司的利润,增加了物料管理的工作量及复杂度。

2.产品交货周期太长

产品交货周期太长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降低了用户的满意度。以我们化纤机械行业为例,化纤丝市场波动非常频繁,很多新用户之所以上新项目,就是冲着当时的好行情才签的合同。结果设备从投产到交货有几个月,可能这一拨行情已经错过去了。

3.经验式管理占据主导地位

由于目前装备制造业大多是发展多年的老企业,老企业延续了很多的经验性管理方法。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已经出现了很多新的方法、技术及理念能够比原有的管理方法更好。新的管理方法的应用,可以大大提升工作效率,减少重复劳动,可以将原有的经验管理与科学决策方法相结合。

二、装备制造业物流管理优化方案

1.对物料实施分类管理公司物料按照重要性分战略储备、正常运营和积压物资三类:

1.1战略储备公司根据市场形势、内外部产能、在“在手订单”之外整体决策储备的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所形成的库存。

1.2正常运营公司根据在手订单,按期组织生产所形成的库存。计划部门根据在手订单,按照材料定额、历史经验等方法测算并下达采购计划而产生的库存。

1.3积压物资制定

积压物资处理方案,有计划地减少积压物资。大型装备按产品实现过程可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原材料;第二阶段:生产在制品,即处于生产车间的、尚未完工的物料;第三阶段:半成品,车间加工完毕的产品;第四阶段:整部件完工产品;第五阶段:交付项目部产品,即发货至交货地点,由现场服务部门确认收到的产品;第六阶段:产成品,即整机报完工的产品。处于每个阶段的物料都可以对其按照以上类别进行分类,不同的类别采用相应的管理策略。

2.引入PLM对产品数据进行管理

由于装备制造业大多产品结构比较复杂、并且产品型号很多,因此及时引入PLM非常有必要。目前某化纤设备生产企业使用的清软英泰的TiPLM采用以BOM为主线的产品相关数据管理和以项目管理为主线的过程数据管理两条主线。围绕这两条管理主线,在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优化的产品数据模型下,建立企业级全局的信息资源体系,帮助企业大力推行选用规范,提高企业产品零部件设计的重用性与通用性,有效地管理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据。TiPLM系统可有效构建设计、工艺、制造一体化数据模型和过程管理模型,以支持企业业务过程的协同运作,实现设计、工艺和制造一体化协同工作平台。通过设计、工艺、制造一体化管理模型,建立以产品结构为核心的数据全相关管理,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借用件的有效管理和数据变更管理,从而缩短新产品设计准备周期与变型设计准备周期。通过设计、工艺和制造一体化过程管理,以业务流程驱动设计、工艺、生产、售后服务对相关数据的协同使用,实现企业设计、工艺、制造、售后等一体化协同工作。TiPLM系统产品不单只是一个管理软件平台,同时也为企业在产品开发过程中的管理,提供了多方位的实际业务支持。主要表现在:开发团队的组织管理、开发流程的结构性和非结构性订制、多种部门协同作业、产品重用模块的建立和重用度的考评、项目管理的支持、变更依据管理等。通过TiPLM一体化解决方案,可以降低企业各信息系统之间的集成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规避集成风险。笔者所在公司通过引入PLM,原来散落在个人手里的图纸、工艺都收集到了系统内,个人的知识变成了公司的财富。电子数据的共享性及借用方便性,大大提升了技术工艺人员的工作效率,缩短了设计周期,减少了冗余数据。这个系统成为企业设计、工艺、制造、仓储、售后等一体化协同工作必不可少的平台。

3.引入ERP系统

ERP系统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它是从MRP(物料需求计划)发展而来的新一代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它扩展了MRP的功能,其核心思想是供应链管理。它跳出了传统企业边界,从供应链范围去优化企业的资源。ERP系统集信息技术与先进管理思想于一身,成为现代企业的运行模式,反映时代对企业合理调配资源,最大化地创造社会财富的要求,成为企业在信息时代生存、发展的基石。它对于改善企业业务流程、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显著作用。目前笔者所在的化纤长丝设备公司,通过引进和佳软件公司的NERP项目就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目前已使用了库存模块、生产模块、质检模块、应收应付模块、采购模块、薪酬模块、设备管理模块等。公司将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产成品等企业各项资源都囊括在其中,公司各项数据实现了动态更新、实时共享、计划全部集中管理,严格控制各项采购计划、生产计划、报废计划、到货计划等等,企业各种资源及数据都能够一目了然,而且通过系统数据的收集,为后续的管理决策起到了良好的作用。通过ERP的引入,我们可以给每一种物资规定安全库存、订货批量、订货提前期,对于缺料或超储的物料自动预警,使原来繁琐的统计工作实现了自动化。为降低库存、判断并清理积压物资奠了定基础,使整个公司的库存结构始终处于一个合理的水平。

4、明确责任,强化考核

公司财务部成立专门的存货核查小组,定期核查存货的增减,并界定责任及考核。公司存货可以按原材料、生产在制品、半成品、整部件完工产品、交付项目部产品、产成品六个阶段对产品成本进行稽核。

4.1原材料

由采购部门采购,仓储部门保管。仓储部门对新增积压物资组织进行责任认定和稽核,对战略储备物资增减进行稽核。原材料存货超额由采购部门、仓储部门进行责任认定,按月报财务部。战略物资的增减、认定责任的积压物资在存货指标考核中剔除,超计划期储存存货纳入生产计划部门指标考核。

4.2生产在制品

由生产单位进行控制。生产单位严格按公司计划组织产品的投入、产出,有计划缩短产品生产周期。对暂缓、停产项目产品成本单独稽核报财务部,在指标考核中剔除。由财务部实施计划执行和存货指标考核。

4.3半成品由生产计划部门进行计划控制;车间负责加工,物资部负责仓储。

4.4整部件完工产品由成品库进行控制

整部件完工产品主要反映整部件完工产品和成品完工的衔接程度,控制产品生产的准时和产品的成套性;成品库履行完工产品工地验收交接程序,由经营服务部进行完工产品成套性确认,确认结果报计划财务部。生产部以经营服务部项目节点计划为依据,产品准时成套完工;因不能及时发运不能准时工地交接的产品存货单独稽核。不能及时运出产品存货由经营服务部承担,准时成套完工产品由财务部在存考核内容中剔除。

4.5交付成品库产品,一旦交付,后期由经营服务部控制。

装备管理论文篇12

刚果(金)大部地区受热带雨林气候的影响,终年高温多雨,各月平均气温在25~28℃,年降水量可达2000mm以上,形成了高温酷暑气候环境。在其沿海区域,由于高温多雨,以及受海洋气候影响,会造成空气中盐分含量较大,具有潮湿盐雾的气候环境特点。

1.2利比里亚气候环境特点

利比里亚北部属地中海气候,冬暖多雨、夏热干燥,形成高温酷暑气候环境。其内陆大部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空气干燥,终年少雨或几乎无雨,气温日变化剧烈,日差可达50℃以上。地面最高气温可高达60~80℃,昼夜温差大,每月1~2次的南风会在大部范围内引起沙尘暴,具有沙漠沙尘的气候环境特点。

1.3苏丹气候环境特点

苏丹全国气候差异较大,由北向南由热带沙漠气候向热带雨林气候过渡,最热季节气温可达50℃,全国年平均气温21℃。干旱季节炎热少雨,雨季则湿热多雨,极易遭受旱、涝、沙漠化等自然灾害。其北部形成沙漠沙尘的气候环境特点,南部则具有高温酷暑气候环境特点。

1.4黎巴嫩气候环境特点

黎巴嫩位于亚洲西南部地中海东岸,海岸线长220km。该国家属热带地中海型气候,沿海一带夏季炎热潮湿,冬季温暖,平原地区年平均降水量1000mm,7月和1月年平均气温分别为32℃和7℃。沿海地区形成潮湿盐雾气候特点。

1.5马里气候环境特点

马里位于非洲西部撒哈拉沙漠南缘,为内陆国家。北部属热带沙漠气候,干旱炎热,中南部属热带草原气候,热季最高气温可达50℃,凉季最低气温为14℃。该国家北部及中部形成沙漠沙尘气候环境特点。综上所述,我军担任的国际维和支援国家的气候环境可以概括为具有高温酷暑、潮湿盐雾、沙漠沙尘等特殊气候环境特点的国际维和任务区域。针对以上气候特点,分别介绍在这几种特殊气候环境条件下工程装备受到的主要影响以及对工程装备技术管理的要求和维护措施。

2特殊气候环境对工程装备的主要影响

特殊气候环境对工程装备的主要影响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1)高温酷暑条件下,工程装备金属部件表面的涂油变稀,易于流失和蒸发,表面的防护漆常因老化而脱落,使金属部分暴露而容易锈蚀;橡胶、塑料部件也容易老化,特别是橡胶部件容易发粘,弹性降低;绝缘材料也因老化而降低绝缘性能;电子设备由于高温容易出现故障、寿命缩短、功率下降等多种现象;高温使剂流失、蒸发,造成机械传动部分磨损加剧。2)潮湿盐雾条件下,工程装备金属机件易锈蚀;漆层易脱落;道路通常松软泥泞,运动阻力大,附着力小,泥水易浸入传动部分和车内,容易造成机件磨损;能使电器绝缘材料的绝缘性能降低,导致击穿、短路、漏电、打火等现象发生,介质损耗加大;可使剂变质,当天气潮湿时各种油脂会吸收水分,当水分超过一定含量时,各种油脂会失去作用。3)沙漠沙尘条件下,沙尘容易侵入机构内部,影响正常动作,磨损机件;沙漠地区白天温度高,机器散热慢、困难,部分电气元件、半导体器件参数容易变化,变压器、电容器内的密封逐渐变质失效;橡胶制品易发粘和老化;内燃机燃油系、冷却系、系以及各种滤清装置易损坏。

3特殊条件下工程装备技术管理要求及措施

在高温酷暑、潮湿盐雾、沙漠沙尘等特殊条件下,工程装备技术管理应按照特殊要求严格执行。

3.1做好预防准备工作

在特殊气候环境期来临之前,要完成工程装备防高温酷暑、潮湿盐雾、沙漠沙尘器材物资的准备工作。高温酷暑期要准备防高温、防雷击、防霉变、防锈蚀等器材物资;潮湿盐雾期要准备防潮、防盐雾、防锈蚀、防霉烂、烘烤等器材物资;沙漠沙尘环境要准备防沙、防尘等器材物资。要补齐在特殊气候环境中工程装备配套使用的工具、器材、备品附件等,并要充分考虑特殊气候环境条件下工程装备零配件易损、易坏、自救、互救器材需求量大的特点,增大储备量。

3.2加强预防性检查工作

在高温酷暑和潮湿盐雾条件下,应针对工程装备易出现金属零件生锈、橡胶和塑料制品老化和机件磨损加剧等情况进行检查;在沙漠沙尘条件下,应针对工程装备出现橡胶和塑料制品易老化,机件活动不灵、磨损加剧,发动机功率下降、启动困难等情况进行检查。在各特殊气候环境下对启封的工程装备应重点检查传动部分、操纵部分、光学部分、轮胎气压是否符合标准;应检查油、水的数质量,调整蓄电池电解液比重;应检查状态调整、维护保养、季节性油料更换、预防性器材和物资的准备情况。必要时,应组织对工程装备进行性能检测、鉴定和试运行、试操作,对发现的故障及时组织抢修,以达到特殊气候环境条件下的使用要求。

3.3采取预防措施

工程装备在高温酷暑条件下使用,应按照规定对重点部位采取遮盖、通风等方法进行处理,避免长时间受高温酷暑的侵害而失灵失效,如可用水、风扇等进行降温。施工作业期间休息时,应选择避阳、通风处停放。在潮湿盐雾条件下使用工程装备,应按照规定防潮、防盐雾和通风、通电,重点部位采取“包”、“热”、“通”等防潮措施。“包”就是采取包裹、装箱、遮盖、穿衣等方法防潮,避免长时间受潮湿盐雾的侵害而失灵失效;“热”就是可用电热设备等进行烘烤,驱除潮气;“通”就是对装备应勤通风和按规定进行通电驱除机器内部潮气,消除潮湿现象。工程装备在沙漠沙尘条件下使用,应按照规定防沙、防尘,应对工程装备重点部位采取包、裹、遮、盖等方法进行处理。就是采取包裹、装箱、遮盖、穿衣等方法防风沙,避免长时间受沙尘的侵害而失灵失效。

3.4科学保管保养

3.4.1高温酷暑和潮湿盐雾气候环境装备管理维护

在高温酷暑和潮湿盐雾气候环境下,应对工程装备做到勤检查、勤擦拭、勤通风,早擦雨雾,晚擦尘土,并放置生石灰等干燥剂,以防止潮湿、生锈、涂油流失、木质变形、皮革龟裂。每班保养应注意以下方面。1)防高湿:每天工程装备加电前开机0.5h,开机(通风)除湿;大型工程装备在野外停放时要穿戴护衣;遇雷雨天气不用工程装备时,工程装备及相关设备按时撤收,电缆头用棉布包扎,每日落实不少于1次的检查。若遭雨淋,先用清水冲洗、后晾干、再上油保养;车内存放干燥剂,库房内存放生石灰防潮;进场后,大型工程装备四周设置排水沟,防积水浸泡锈蚀。2)防高盐:每天下午训练结束后落实lh擦拭保养制度;每天落实一小擦、3天落实一大擦,防止工程装备锈蚀;每3天用酒精对电缆头进行1次擦拭除盐;电缆高架,防止电缆直接与大地接触被腐蚀。除每班保养外,高温酷暑条件下,应检查空气蒸气阀的性能和泄水管是否畅通,内燃机应选用规定牌号的柴油,启动1~2min后,敞开水箱盖,以便冷却系中的空气逸出。冷却水沸腾时,将装备停止行驶或作业,使内燃机保持低速运转,待温度下降后,再熄火加水;选用规定牌号的油;换用N68抗磨液压油;检查调整蓄电池电解液密度,其密度应为1.24/cm3(+15℃);轮胎气压应比标准气压低10%,以防爆裂。在潮湿盐雾条件下,应对脱漆的机件进行补漆或涂油,仔细检查各点的情况,保持油层;经常检查电气元件和线路有无发霉锈蚀、打火的现象,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在海水中作业后,必须及时用淡水冲洗,并清除污迹、锈蚀,补涂漆料;使工程装备尽量远离海水、海雾和盐碱。如露天存放的工程装备,要盖上盖布或穿戴防护衣(罩);雨停、雾散后,要及时打开盖布擦拭、涂油;盖布要勤用淡水清洗,除去盐分后晒干使用;工程装备浸沾上海水后,应在2h内用淡水冲洗2~3次,然后擦干涂油。

3.4.2沙漠沙尘气候环境装备管理维护

在沙漠沙尘气候环境下装备的管理要注意以下方面。1)要改善工程装备管理的环境和条件,例如,在营区植树种草,提高防风沙能力,以及加强工程装备的防护等。2)要在使用工程装备中尽量避开和减少沙尘对装备的沾染。3)要科学保养、合理分解,无沙操作和薄涂保护油。4)对各种装备进行遮盖,避免阳光直射对装备的损坏。实施保养时,应及时清除车内外各机件上的尘土;检查空气蒸气阀的性能和泄水管是否畅通,内燃机启动1~2min后,敞开水箱盖,以便冷却系中的空气逸出;冷却系、内燃机系、空气滤清器的清洗周期应适当缩短;检查蓄电池通气孔,并保持通畅;沙漠地区气候多变,昼夜温差大,夜间停放工程装备时,应注意保温,防止发动机被冻坏;露天停放工程装备时,要注意遮盖,防止沙尘进入各部机件的摩擦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