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节能技术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2 17:49:39

工程节能技术论文

工程节能技术论文篇1

2高层建筑幕墙工程中节能技术应用的重要性

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时还是一个建筑强国。建设事业的迅猛发展自然令人欣喜,可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能耗,我国虽是资源大国,但由于人口众多和节能技术的匮乏,同时也成为资源消耗的大国,我国现有建筑近500亿平方米,其中节能建筑还不到1%。幕墙是建筑物的外墙护围,是现代大型和高层建筑常用的带有装饰效果的轻质墙体。由结构框架与镶嵌板材组成,不承担主体结构载荷与作用的建筑围护结构。在城市建设中,只有合理规范的使用幕墙,才能达到建筑优化的目的。

3主要节能技术的应用

3.1隔热保温节能技术

在本次建筑工程中,主要选择的是开缝式石材幕墙的结构,这种形式不仅能够对外墙进行保温,还可以提升石材接缝的质量。不仅如此,施工人员还应该加强对相应石材和墙体之间的距离,要在保证正常通风基础上解决墙体潮湿的问题。另外,加设保温隔热材料是整个施工工程的关键之所在,施工人员要尽量对隔热材料的质量进行把关,同时结合实际的施工环境,做好设计工作。在实际的安装和运用的过程中,隔热材料需要达到一定的施工标准。需要注意的是,材料很容易受到环境以及其他客观因素的影响,出现材料受损的现象。在进行保温材料安装的工程中,石材之间的位置要进行紧密连接,要保证缝隙达到标准之后,在进行下一阶段的施工工作。另外,还需要做好加固和防水措施的检查工作,减少墙体出现结露或者是潮湿的现象。

3.2自然通风技术在玻璃幕墙中的应用

施工人员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对玻璃幕墙进行开启,这种做法主要是使得空气达到相对比较舒适和稳定的标准。因此,对建筑开窗来说,主要表现出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和介绍:首先,要保证通风方式的平衡性以及空气流速的稳定性。其次,在建筑的底层楼层当中,严谨设置方式不科学而导致的风速过快或者是过慢的现象出现,尽量减少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最后,建筑开窗过程中,如果开启程度相对较小,不仅可以保证风速的平稳,还可以提升室内空间的舒适程度。另外,还应该从现代社会的发展程度上来不断增加建筑的高效性。可见,将自然通风技术应用到建筑幕墙的施工工程中,是现代建筑工程的基本需求之所在。

3.3LED绿色照明技术

在对这一工程实施照明技术的过程中,需要以设计工作为重点,同时还应该以建筑自身的形态为基础,将各种照明技术进行表现,同时,还应该赋予建筑物比较强烈的现代化气息。另外,还应该以智能化的控制系统作为支撑,将这种颜色进行高效转换。从这一点上看,很多传统的灯具不具备这一功能。而且LED灯体积较小,自重相对较轻,而且有很强的隐蔽性。可以进行大范围地推广和应用。经过缜密地计算可以看出,这种灯具在正常照明的过程中,会节能性会提升34.3%,如果运用不同形式的灯体,节能效果会更加明显。

3.4太阳能技术

在建筑顶部安装钢架,并将太阳能光电板牢牢固定在钢架上,最终实现了太阳能和建筑光电一体化,主要为夜间的景观照明提供充足的电力,以减少常规电力的损耗。通过太阳能光电板及太阳能电池完成对太阳能吸收、转化及存储,然后供给建筑照明或者其他需要,就是上文提到的太阳能和建筑光电一体化。在具体的应用环节,人们在布置太阳能电池组件时,通常以发电方阵的形式来布置,使其成为了一个整体屋顶建筑构件,发挥了传统建筑物中南坡屋顶的作用。如此一来,太阳能发电和建筑物实现了有机结合。

3.5智能控制系统

a.室内与幕墙连接在一起的电动遮阳帘。遮阳系统由专门计算机软件进行控制。百叶片部分,可以根据季节、时间以及朝向等因素展开阳光追踪调节,也可以根据阴影计算展开自动调整。可通过中控室对整个大厦的各个区域进行人工优先控制的相关设置;b.双层幕墙的上下电动通风口。冬季应置于关闭状态,以满足保温的要求。夏季应置于开启状态,以便于热空气的有效排除。

工程节能技术论文篇2

2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施工前质量控制要点。①首先要审核保温墙体节能工程的施工单位的资质,一般是审核是否具有外墙保温工程施工资质,应特别考察该施工单位的建筑外墙外保温工程的施工业绩、项目经理管理水平和经验、专业的施工技术人员等。根据实际施工管理经验,现场施工单位的工作效率很大程度影响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因此选择优秀的施工队伍是保证工程节能环保的前提。②施工单位编制有针对性的保温墙体节能专项施工方案。③施工单位根据不同的分项工程内容、不同的施工工艺,制定不同的现场施工的质量控制要点。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要点。①严格执行报审程序,严格审核报审资料。②监督施工单位按照文件和专项施工方案进行施工。发生变更时,应根据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规定,在施工前办理变更,取得设计单位和监理单位的同意。③针对实际情况,细化分项工程和检验计划。尤其注意墙体节能保温施工过程中的隐蔽工程。④利用“样板”,做好施工,优选方案。⑤加强现场检查。⑥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应及时要求整改甚至停工,以保证施工质量。施工结束后的验收控制要点。①参与建筑节能能效测评;②审查竣工资料;③对验收中的问题进行整改。

3现场检测控制要点

根据《公共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177-2009,外保温材料、轻质隔墙板和自保温隔热砌筑墙体属于非透光护结构,需要用热流计法对热工性能进行检测。按照《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CJ/T132-2009中的有关规定,检测前至少24h内室外空气温度与开始检测时的温度差不大于10℃,建筑物护结构内外平均空气温差不小于10℃,室外空气温度逐时值变化不大于5℃,室内空气温度逐时值变化不大于2℃,1h室外风速变化不大于2级,检测开始前至少12h内受检的外表面不应受到太阳直接照射,内表面不应受到灯光的直接照射,室外空气相对湿度不应大于75%,空气中粉尘不应异常;要特别注意检测前测出参照温度,调整红外热像仪的发射率,使红外热像仪的测定结果等于该参照温度;受检表面同一个部位的红外热像图不应少于2张。

4验收要点

《居住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程》DBJ13-83-2006[5],对外墙自保温砌块砌体工程和外墙外保温工程的验收都有详细的叙述。(1)外墙自保温砌块砌体工程的验收规定。施工前要检查原材料砌块和砂浆的产品合格证书、产品性能检测报告。施工过程中检验砌块砌筑的搭砌长度、勾缝以及专用砂浆灰缝厚度;填充墙砌体留置的拉结钢筋或者网片的位置是否与块体皮数相符合。(2)外墙外保温工程的验收规定。施工前检查原材料是否达到设计和国家地方有关标准的规定。外保温工程按照分部分项工程检验。对外墙外保温板粘贴工程的验收主要应注意保温板与基层面的粘结是否牢固,粘结面积不小于40%;安装有锚固件的墙面,需检验锚固件长度;保温层的厚度需用插针法和尺量检查;用小锤轻击检查墙面抹灰,抹面抗裂砂浆与保温板必须粘结牢固,无脱层、空鼓等缺陷。对于现浇混凝土预置外保温工程,应注意如果发现无网现浇系统保温板局部不平整处应及时修补。

工程节能技术论文篇3

2建筑物顶面光照节能施工技术

建筑物顶面是建筑物结构中受自然条件影响最大的部位,整个顶面几乎整天都处于光照条件下,并且在冬季容易冰雪堆积,因此顶面的保温、保湿、隔热性能必须要符合要求,否则就会出现顶层住房冬冷夏热的情况,在实际施工中,可考虑在顶面采用导热性差的建筑材料,或者在顶面的保温层和防潮层之间多施加一层保温防潮复合材料,提高顶面的保温防潮性能。或者可将建筑物设计成顶面为太阳能板的节能建筑,使大面积、长时间的光照转化为能量为建筑物所用,可用作建筑物内部的空调制冷或者采暖、热水器等,是发展现代化建筑的关键举措。另外也可采用屋面种植技术,将建筑物顶面上种植上蔬菜等绿色植物,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顶面的优良的自然条件有利于蔬菜生长,另一方面使得建筑物顶面无形中多了一层保温层或隔热层,是绿色节能施工理念的重要体现,但是在施工过程中要充分保证顶面的防潮性能以免由于灌溉导致屋面漏水。

3门窗节能施工技术

在建筑物的建筑项目中门窗是使用节能技术的关键,因为门窗部分其保温性能不佳、但是光投射性很好等特征,因此如果能够把节能效果高效的运用到门窗的建筑中,这样,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建筑物自身的使用节能的效果。首先,可以选择经济性较好、实用性较强的建筑材料。如一些节能环保玻璃,常用的有低辐射镀膜玻璃,这种玻璃是在普通玻璃的表面涂布一层半导体氧化物薄膜形成的,可以有效降低门窗的反射率。目前这种节能环保玻璃已经普遍应用在建筑行业,但是由于相关监督机制的不健全,使得很多建材本身质量不过关,导致了在实际应用中达不到节能环保的效果,使绿色节能施工技术大打折扣,所以,一定要增强有关的检测强度。第二,还要把握好门窗之间的比例,假如门窗占据整体的比例太大,肯定就会对建筑物的保温状况产生不良影响,所以根据相关规定北向与东向的建筑都不能够超过百分之二十,西向的建筑不能超过百分之三十,南向的建筑不能超过百分之三十五。

4地面节能环保施工技术

对地面的建筑关键是保证地面保温以及防潮建材不会受到破坏,这就要加强覆盖在保温以及防潮建材商的地面物料要拥有较好的抵抗冲击以及压力的机能,省得保温结构以及防潮物料的破坏而再进行更替,这样消耗了更多的建筑劳动力以及物力,不符合绿色节能施工的思想,所以在对地面建筑时对保温结构以及防潮物料的选取时在符合节能需求的根本下尽可能使用力学机能好的物料,同时能够加强地面的持久耐用性。

工程节能技术论文篇4

(1)水循环利用技术: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对水有着较高的要求,那么就需要将绿色节能施工理念引入到水排放和处理中,要科学的保护和循环利用水资源。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可以利用专门的设备来抽出基坑降水,在一定的容器内存储,以此来用于混凝土的搅拌,甚至是用作生活用水,促使水的循环利用得到实现。还可以将雨水回收技术应用过来,对雨水进行收集,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施工机具的洗刷、喷洒降尘等,都可以用这些雨水。对于生活用水,可以用其来冲洗厕所等。

(2)门窗绿色节能施工技术:在房屋建筑中,节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门窗,门窗有着较好的光投射性和较差的保温性能,要想促使门窗的节能效果得到提升,就需要深入的研究,这样建筑整体的节能效果方可以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首先,将那些比较经济实惠和较强实用性的建筑材料给应用过来,采用的玻璃应该是节能环保有着较低辐射的,这样门窗的反射率就可以得到有效减少。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如今在建筑行业中已经开始普遍应用这种环保节能的玻璃,但是还有诸多的问题需要注意,因为没有健全的行业监督机制,这样市场中的产品质量都不符合要求,在实际应用中,节能环保的要求无法得到满足。其次,要对门窗的比例严格控制,如果有着较大的比例,就会对建筑整体保温性能造成较大的影响。

(3)墙体节能技术:在建筑施工中,要想促使墙体节能环保得到实现,就需要对施工技术进行科学合理的应用,对工艺参数进行严格控制。通常来讲,墙体有保温和防渗漏功能,但是钢筋混凝土的导热率却无法与寒冷地区保温要求所适应,因此,房屋建筑都将墙体加保温层的施工方法应用了过来。墙体保温通常可以将其划分为外保温和内保温两种,这种划分依据是施工方式的不同,在对保温方式进行选择时,需要将室内供热情况充分纳入考虑范围。通常情况下,如果室内有着较长的供热时间,室内温度变化速度较慢,那么就可以将外保温技术应用过来。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采用内保温技术,会有隔墙的作用出现,有可能会有冷桥形成,促使结露现象出现于墙体上,那么在施工过程中就需要对其充分重视。

(4)建筑物光照节能施工技术:在节能方面,发挥着非常大作用的就是建筑物的顶面,因为顶面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雨淋、光照、冰雪堆积等,有着更大的辐射面积。因此,在施工中就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否则冬天顶层的住户就会更冷,夏天就会更热。因此,就需要将绿色节能施工技术应用过来,首先,在建筑物顶面施工中可以采用新材料,如果采用的建筑材料有着较低的导热率,或者将新型高效的保温材料加在顶面,就可以有效隔离顶面和外界。其中,顶面种植技术较为流行,在建筑物能够承受的范围和防水要求下,在建筑物顶面上种植一些绿色的果蔬,可以对夏天的暴晒有效的抵御,绿化效果也可以得到强化。另外,还可以将太阳能板铺设于建筑物顶面上,这样在制冷或者采暖系统中应用收集到的太阳能,可以对冬冷夏热的情况进行改变,还可以将新能源提供给建筑物。

2推广绿色节能施工技术的措施

(1)对节能建筑技术的推广机制进行构建,政府要积极参与进来,大力倡导,同时结合市场引导,紧密结合市场和政府,以便推动绿色节能施工技术获得更好的发展。

(2)对绿色节能建筑施工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机制不断推进,需要将市场和政府部门的功能给充分发挥出来,大力创新制度,充分研究节能建筑施工技术,大力推广。

(3)要对绿色节能施工技术的信息服务平台和信息反馈网络进行健全和完善,将网络服务一体化平台充分利用起来,更好的推广建筑技术的新成果、新技术和新设备,对绿色节能施工技术的信息反馈机制进行构建,以便保证技术人员和专家以及工作人员能够互相的交流。

工程节能技术论文篇5

二、电气技术在节能建筑工程中的具体应用

电气技术在节能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涉及到了多个方面,只有在最开始的时候设计出合理的方案,确定好具体施工计划,才能更好地将电气技术应用于建筑中,充分发挥出电气技术的最大优势。

1)制定合理的规划一份合理的规划对于建筑施工而言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施工中的重要环节。在制定规划的时候,需要综合多个方面进行考虑,尽可能考虑周全。设计图纸确定之后,后续的各个工序都要以此为标准,这也是保证工程能够达到质量要求的主要措施。节能最主要的是节约电能,因此供电系统的设计至关重要。对于一整栋建筑而言,供电系统的设计必须考虑网络线路的排列方式、原材料的使用能耗等等问题,在满足供电要求的具体情况下尽可能选择更加合理的方案。供电系统会涉及到很多的能耗,因此设计的时候尽可能按照规定的标准来,这样能耗也会有一定的减小。现如今,由于建筑环境的多样性,在设计供电系统的时候还需要考虑区域负荷、外界安全、路途距离等具体因素。

2)节能材料和设备的选择设计方案确定之后,下一步就是选择具体的节能材料和相应的设备。每一个不同的环节使用的材料都会有所差异,因此在选择材料的时候需要慎重考虑。材料选择不合适,会对后期的建筑使用产生比较严重的影响。单从短期来看,材料的选择不同,会影响工程的成本,以致对工程产生的整体经济效益也会有较大的影响。以建筑中使用的照明灯为例,现在很多的建筑中都是使用节能灯,以往的白炽灯逐渐退出了照明的舞台。就算都是使用节能灯,但是节能灯自身的质量有好有坏,不同质量的节能灯的节能效果也是会有差异的。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还是尽可能选择质量较好的节能灯,这样节约的能源更多。

3)引入智能控制系统在一般的建筑中,除了有正常的照明之外,如电梯、门窗、电脑、饮水等基础设施也已经成为了现代建筑中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合理地引入智能控制系统,在某一种程度上可以节约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智能控制系统主要利用温度、声音等感应,通常这些智能控制系统是设置在无人使用的区间,这样设置也是为了节约能源,减少不必要资源的浪费。一旦有人进入设置有智能控制系统的区域,控制系统会根据具体的情况作出及时地判断,从而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现如今的智能控制系统都是借助了计算机技术,逐渐实现了智能化,不仅可以有效地节约更多的资源,同时也方便了管理,安全也更有保障。如果出现电能超出负荷的情况,系统则会自动报警,及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这样的智能化设施大大降低了危险事故的发生。

三、电气技术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电气技术在建筑中使用之后,产生的效果是比较明显的。但是只有严格按照相应的标准进行实施,才能进一步保障建筑完工后的质量。就电气技术而言,在节能建筑工程中应用不仅需要技术的开发与创新,更需要政府对它的支持。不断地开发与创新电气技术,会不断改善它的使用功能,从而更加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对建筑而言也是百益而无一害。至于政府的支持,也是其中比较关键的一部分。在“十二五”规划以后,政府力求在各个方面都做到节能,这与节能建筑工程有着共同的出发点,因此政府支持电气技术的发展也是毋庸置疑的。比如政府对从事节能建筑工程设计与开发的企业可以进行适当的税收优惠,对于从事新型节能电气技术的企业给予适当的奖励,这样做的好处可以逐步推动电气技术的发展,从而逐步扩大电气技术的使用范围。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节能建筑工程除了自主开发之外,政府的引导和监督也是十分关键的。将节能落到实处,绝对不只是单纯的提倡就够了,这时就需要发挥政府的监管作用。政府颁布相关的法令法规,对于一些不符合要求的规定,必须严格按照规定来,否则给予一定的惩罚。节能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节能建筑工程的发展。

工程节能技术论文篇6

建筑节能论文参考文献:

[1]王维昌.建筑节能的现状.对策和意义[J].科技资讯,2008(04).

[2]王春霞.浅谈建筑节能的技术政策及途径[J].中国工程咨询,2012(08):61-62.

[3]韩建新,颜宏亮.21世纪建筑新技术论丛[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4]刘加平.建筑节能与建筑设计中的新能源的利用[J].能源工程,2001(02).

[5]陆成.论建筑节能工程质量控制与建筑节能检测[J].资源与环境,2013,3(25):145-147

[6]刘毅.浅析建筑节能工程质量控制与建筑节能检测[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9(10):232-233

建筑节能论文参考文献:

[1]冯一曼.建筑节能玻璃膜的应用与建筑节能效果分析研究[J].厦门大学,2012,24(3):16-18.

[2]肖红军.建筑节能材料和建筑节能效果的分析对策[J].北京理工大学,2013,12(2):10-12.

[3]和小伟.浅析建筑节能玻璃膜的应用与建筑节能效果分析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12(1):14-15.

[4]王咪咪.浅议建筑节能玻璃膜的应用与建筑节能效果分析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3,13(2):12-13.

[5]张楚易.浅析建筑节能玻璃膜的应用与建筑节能效果分析[J].山东政法学院学报,2013,12(2):10-12.

[6]任章奇.建筑工程的节能施工新技术研究[J].四川建材,2012,04:7-8.

[7]刘志恩.节能施工新技术在工民建建筑工程的应用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2,17:405.

[8]周峰.高层建筑设计中建筑节能设计的应用探究[J].门窗,2014(09):70.

建筑节能论文参考文献:

[1]陈华明.浅析BIM技术在建筑节能设计中的应用[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2:19.

[2]张美良.基于BIM技术的建筑节能设计实践性初探[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4,03:180-182+190+14.

工程节能技术论文篇7

第一章 科学与科学研究(概论)??????????????(1)

第一节科学的概念及其性质?????????????(1)

第二节科学研究的概念及其能力培养?????????(9)

第二章 科学研灾的方法?????????????????(15)

第一节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15)

第二节 科学研究的实践方法 ?????????????(26)

第三节 调查研究的方法 ???????????????(38)

第三章信息检索与利用????????????????(44)

第一节信息和信息检索 ??????????????(44)

第二节 信息检索工具及其利用????????????(48)

第四章学术论文概论?????????????????(64)

第一节学术论文的概念??????????????(64)

第二节学术论文的性质??????????????(68)

第三节 论文的特点 ????????????????(75)

第五章学术论文的选题????????????????(81)

第一节课题类型和选题原则????????????(81)

第二节 选题的途径、步骤?????????????(100)

第三节 选题的方法????????????????(105)

第六章学术论文的写作过程 ?????????????(109)

第一节 拟定提纲?????????????????(109)

第二节 写作初稿?????????????????(112)

第三节 实施论证?????????????????(114)

第四节 修改论文?????????????????(118)

第五节 论文定稿?????????????????(122)

第七章学术论文的写作方法??????????????(124)

第一节社会科学论文的写作方法??????????(124)

第二节 自然科学论文的写作方法??????????(133)

第八章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151)

第一节学术论文写作规范的概念及常用标准的使用??(151)

第二节 学术论文写作规范的相关要求????????(152)

第九章毕业论文的答辩与评价?????????????(167)

第一节学术论文(毕业论文)的答辩?????????(167)

第二节 学术论文(毕业论文)评价??????????(175) 3/27/2013Page 1 of 5

第十章 部分专业论文示例???????????????(183)

范文一:少数民族研究论文?????????????(183)

范文二:教育学类论文???????????????(191)

范文三:文学类论文.???????????????(197)

范文四:英语类论文????????????????(204)

范文五:数学类论文????????????????(2l0)

范文六:物理学类论文???????????????(2l6)

范文七:化学类论文????????????????(224)

范文八:生物学类论文???????????????(230)

附录一学术论文的编排规范??????????????(240)

主要参考文献?????????????????????(250)

后记???????????????????????(250)

第一章科学与科学研究(概论)

本章从介绍科学与科学研究的概念及其特征开始,对科学的概念、科学研究的可能性、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及建立基础等等问题做了探讨。并强调了要以更快的速度促进科研创新,必须对科研能力的养成教育的重要性进行再认识。

第一节 科学的概念及其性质

一、什么是科学

(一)科学的概念

“科学(science)”一词来源于拉丁文“scienta”,意为“知识”、“学问”。16世纪传人中国,当时将英语“science”译成“格致”,系“格物致知”的简称,以表述实践出真知的含义。在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教育学家福泽吉把“science”译成“科学”并在日本广泛应用。1893年.康有 为引进并使用“科学”二字,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也用了“科学”二字,此后“科学”替代了“格致”,并沿用至今。

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在使用和讨论“科学”这一范畴时把它与知识联系在一起,认为科学是关于事实的原因的知识。被誉为近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的培根,在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这一口号时,进一步把知识与科学联系在了一起。这里我们所要明白的是.科学是知识,但是却不能说“知识是科学”,即有的知识可以被称之为科学.有的则不能。那么,哪些知识可以被称之为科学呢?罗素曾经把“科学”规定为诉诸人类理性的“确切的知识”,指关于有限领域、有实证根据、有明确适用范同的知识。达尔文说“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性的规律或结论”,指出科学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科学学的创始人之一J.D.贝尔纳说,“科学可作为一种建制.一种方法,一种积累的知识传统,一种维持或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以及构成我们的诸信仰和对宇宙和人类的诸态度的最强大势力之一”,科学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相关活动的事业。

《韦伯斯特新世界大辞典》给“科学”下了这样一个定义:“科学是从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规律这一目的出发,通过观察调查和实验而得到的系统的知识。”这一定义首先规定了科学的对象;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与规律。这个确定研究对象是不依赖于我们认识主体而存在的客观世界,这个世界有着自己的规定性和发展规律。这一点是一切科学的前提。我国的《辞海扒1979年版)认为:“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科学应该按照内在迟辑关系把已知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综合化,使之成为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而且这种知识体系仍旧在不断地补充和完善。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考察,以加深对科学概念的认识。

1.科学是知识体系

这是从理论方面对科学进行考察。

所谓知识体系,是说科学不是零星知识的简单堆砌,而是系统化的知识总和。科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是一种意识形态;作为观念形态的科学从来就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因素,科学发展受到哲学、宗教、艺术等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但它又是促进整个人类精神文明进步的最强大的力量。

科学是经过实践验证的发展着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在漫长的原始社会里,科学的萌芽还没有从物质生产中分离出来,并且与原始乙术、原始宗教结合在一起;古代科学除少数学科取得理论形态外,绝大部分是实用科学,条理化了的经验知识;以科学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是15世纪以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开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现代科学从19世纪末叶算起.其历史

才100多年。科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仅形成了特殊的认识方法——观察、实验、模拟、科学抽象、假说和理论等一般科学方法,各门学科还形成了各自的特有的方法;而科学方法一旦形成,反过来就成为促进科学发展的有利因素。科学不仅是对客观世界认识的结果.同时又是认识过程本身,是特殊的“精神生产”。

20世纪初,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等六大基础科学以及电力、机械、建筑、钢铁、医药、农学等工程科学都已比较成熟,科学不再只是事物或规律组成的知识单元,而是由许多知识单元组成学科,由学科组成学科群,形成了一个由很多门类交织组成的知识体系。爱因斯坦指出,科学并不就是一些定律的汇集,也不是许多不相关的事实的目录,它是人类用其头脑对自由发明出来的观念和概念所作的创造。

2.科学是社会活动

这是从社会分工方面对科学进行考察。

科学作为知识体系,其结构只能是各种知识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科学作为一种活动,其结构则必然是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科学活动的主体是科学家,科学认识的主体是集体,是一定的社会集团,而不是个人;科学只能是社会集团的活动,是社会事业,不是个人活动。科学活动的工具包括思想工具和物质工具.由世界观、信念、理论、方法和仪器等组成,科学活动的对象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客观世界。

科学家共同体、科学活动的工具和科学活动的对象这三者的相互作用,即所谓的科学的“三体运动”构成一定的科学活动方式,使科学成为整体性的统一事业。不同的科学活动方式,决定着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科学形态,正如不同的生产方式决定着各种社会形态一样。科学之所以为科学,并不在于它拥省多少可靠的知识,而在于内这种特定的“三体运动”所构成的自觉的、能动的、有目的的研究活动e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思的科学观是:科学是科学家集团即共同体的活动。认为科学不是,至少不仅仅是现成知识的堆砌,而是人类探索知识的活动。

3.科学是实践力量

这是从作用方面对科学进行考察。

科学是人类进化过程中最重要的事情。人们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从科学结论的实际应用与社会作用方面的考察,提示了科学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实践力量。人类信赖科学才得以建立起今天的物质文明,而到了现代.科学已成为社会具有决定意义的发展因素。

科学作为一种人类实践力量给社会带来了巨大进步,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科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科学最终将把我们引领何方?乐土抑或深渊?要把科学放置于整个价值观念体系中去思考,因为科学只有和其他社会因素相互作用,才能呈现出正面的价值。因此我们说,科学的发展,更增加了人类自身的责任,保护他人,发展自己,保护地球,发展未来。

最早把科学作为一种力量来认识的是英国哲学家培根,他认为知识不是一种纯思辨,而是一种力量,是认识自然和驾驭自然的力量、人性自我完善的力量、滋养信仰的力量、社会改革的力量。“知识就是力量”成为科学最概括、最切要的箴言。

总之,科学的概念应当是认识过程、认识结果和认识力量的统一体,即科学作为知识体系是事实,是人类文化积淀的结果;科学作为社会活动是过程.是人类文化的繁衍;科学作为实践力量是作用,是人类文化的动力组成。因此,科学有了一个较为综合的定义:科学是关于现实本质联系的客观真知的动态体系,这些客观真知是由于特殊的社会活动而获得与发展起来的,并且由于其应用而转化为社会的直接实践力量。

(二)科学与技术

1.技术的概念

“技术(technology)”一同来源于希腊语,是希腊语“techne”(技艺、手艺)、“logos”(文字、语词)的组合,本意是一种实用的技艺,包括艺术、技能、本领等。与科学一样,技术是一个动态概念,随着社会历史和人类认识的发展而变化,技术与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当人类创造第一个生产工具时就产生了最初的生产技术。作为改造世界的手段,技术就是人类自然肢体的延长。古

希腊,亚里士多德把技术看做是制作的智慧;17世纪培根提出技术是操作性学问;到了18世纪,法国科学家狄德罗认为技术是人类借以改变或改造其环境的方法或活动,“技术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20世纪以来,技术的含义更加宽广,除了技巧、技能以外,还包括加工方法、工艺流程和技术思想等。

根据不同的功能,技术可分为技术中最基本的生产技术与军事技术、科学实验技术、文化教育技术、卫生技术、日常生活技术等各类非生产技术;根据不同的性质,技术可分为满足社会需要的各种物质手段的硬技术与运用各种物质手段的软技术,如决策技术、预测技术、评价技术以及各种专业技巧手法,以达到一定社会目的的知识、技能、技巧的软技术。

技术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技术发展的每一历史阶段都有其中心技术和相应的辅助技术。能量转化是技术的主要功能之一,从人力、畜力到蒸汽力、电力、核力的能量转换方式的变革,每一次都引起了重大的技术革命。原始社会以石器技术为中心,以后是青铜技术、铁器技术,现代则以机器和自动化技术为中心。中心技术往往标志着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时代。过去的技术主要是在经验知识的基础上缓慢发展起来的,现代技术则几乎都是科学发展的结果。

综上所述,技术是人类为实现社会需要而创造的手段的总和,是把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应用于生产过程,以达到利用和改造世界目的的手段和方法的知识体系。它的基本要素是能源、材料、信息和工艺,是一种既包括生产工具、设备等硬件,又包括工艺、方法、制度等软件的技术系统,是如何将科学知识转化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手段。

2.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对于科学而言,技术是科学的延伸,对于技术而言,科学是技术的升华。二者足辩证统一的关系。

工程节能技术论文篇8

0引言

大连海洋大学是我国北方地区唯一的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涉海高等院校,为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适应辽宁省及全国沿海省市对海洋渔业通信工程发展的需要,发展区域经济,满足我国和全省经济建设对海洋渔业通信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建设,通信工程专业自2003年开始招生。在开办的这十二年时间里,我们下大力气,狠抓专业建设规范,注重教学质量。随着本专业师资力量的逐步增强,我们对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把握,对专业定位的认识逐步统一,大连海洋大学通信工程专业的特色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逐步清晰明确。

1培养目标

大连海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是从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特点和学科特色出发,合理配置学校的教学资源,在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和航海技术的学科交叉基础上设立的专业。学校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立足辽宁,面向黄、渤海,辐射全国,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为国家水产和海洋事业服务,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面宽,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敬业、专业、乐业、创业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战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任务和要求,加强海洋渔业通信方面的特色教育。在多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经多方调研,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并逐步完善了通信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练掌握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络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并具备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从事固定通信、移动通信及船舶通信等现代通信系统及设备的研究、设计、开发与应用的,具有海洋、渔业科学背景的人才。

2课程体系的改革和优化

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课程结构,是教学思想、教育理念的具体化,也是实现创新能力培养与综合素质提高的保证。课程设置是否科学,教学内容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按照我校建设“蓝色大学”理念,构建了通信工程专业蓝色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案坚持“加强通识教育、拓宽学科基础、凝练专业方向、提升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原则,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构建课内、课外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依照“浅蓝、蔚蓝、湛蓝、深蓝”的蓝色课程体系,用蓝色课程元素来承载水的精神与海的文化,延伸至涉海涉水教学内容要素。(1)浅蓝(通识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外语、大学计算机基础、高等数学、大学物理、体育等),公共选修课(军事理论、健康与安全教育、选修课),公共集中实践环节(军训)。通识课程虽然不一定与通信专业有直接联系,但它是培养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科学的思维、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健康的心里的人才,为进一步学习提供方法论的不可缺少的课程。基于学校开展课程建设的“双百工程”,从公共选修课着手,打造了蓝色海洋类、人文与社科类、艺术与体育类、自然科学与技术类共100门校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其中蓝色海洋类公共选修课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海洋知识背景。(2)蔚蓝(学科基础课)包括复变函数、电路理论、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技术、数字信号处理、微机原理与应用、电磁场与电磁波、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通信原理等。学科基础课是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必须具有的基本知识结构,为专业课程提供有效的支撑,使学生具备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工程应用能力,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开拓创新精神,为学生后续学习专业方向课打下坚实的基础。(3)湛蓝(专业课)包括专业必修课(电子线路仿真、电子线路CAD、移动通信、计算机通信、DSP技术与应用)、专业方向课、专业任选课(C++高级语言程序设计、随机信号处理、电视原理与技术、现代通信系统仿真技术、计算机网络安全、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数据结构C、扩频通信、通信工程专业英语)。通过对其他高校相同专业的大量调研,反复论证比较,通信工程专业设立两个专业方向:通信工程(程控交换技术、船舶通信、光纤通信)、计算机通信(数字通信、多媒体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专业依托海洋信息技术,在船舶通信、船舶导航、海洋渔业3S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同时,紧随时代的发展,对部分课程进行压缩和调整,开设一些学生喜爱的,又能与现实接轨的课程,如扩频通信、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等选修课。(4)深蓝(专业集中实践环节)包括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电子线路仿真课程设计、电子线路CAD上机、高频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现代通信系统仿真技术上机、通信原理课程设计、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设计、通信工程专业教学实习、通信工程专业实习、通信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等。专业集中实践环节对培养通信专业逐步树立工程观念、提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3强化实践环节,培养提高创新能力

通信工程专业将实践环节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案,构建了多层次、全程化实践教学体系,较好地保证了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坚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实践教育与创新教育结合,对构成实践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整体设计,所有的实践环节围绕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展开,把实践环节分成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科技创新五个模块,模块之间衔接紧密、层层推进,为学生从入门到提高再到创新夯实基础。

3.1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模块主要依托辽宁省海洋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提高实验动手能力为主线,以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和方法、融会贯通科学知识、促进创新思维为主要教学目标。加强基础课、主干课实验;实验内容优化配合,避免重复或脱节;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比重,形成基本实验、选做实验、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组成的立体化实验结构;对含有实验的课程,加大实验教学在整个课程考核中的比例;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在2013版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中都有体现。针对不同课程的特点,有选择地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仿真实验环节,以缓解实验设备和空间的紧张情况,有效扩展实验空间和时间,节省资金。

3.2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着眼点是把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初步掌握设计的程序和方法。一般以单门课或课程群为主选择题目,它是毕业设计的初级阶段。课程设计教学中压缩验证性课题,增加能够体现设计型、综合型和创造性的课题。在课程设计教学设计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选题,自行讨论方案,自己组织实施,给予学生自我发挥的余地,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学生个性的发挥和创造能力的锻炼创造条件。

3.3实习

以校内外实习基地为平台,以使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建立工程意识和锻炼实际操作技能为主要教学目的,并且通过接触社会,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目前,通信工程专业校外实习基地2个(人民4810厂,北京尚观科技有限公司大连分公司),合作的企事业单位有18个(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等),同时学校也正在积极运作与通信公司合作。到企业参观实习和请企业技术专家来校讲座,通过参观和专家公开课的形式,使学生对企业文化、船舶通信及导航设备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和本行业领域的前沿技术等有所了解,有利于学生学习目标的确定和职业素质的提高。

3.4毕业论文(设计)

以学院各类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为平台,学生通过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在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信息资料检索和收集能力、论文撰写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上有较大提高。为切实保障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加强:①精心设计备选题目,组织开题报告。学生选题后,在指导教师指导下,查阅文献和撰写文献综述,并精心组织好开题报告,以保证毕业论文的先进性、可行性;②加强毕业论文的中期检查,以保证毕业论文在有限的时间内按质按量完成;③建立毕业论文答辩规范和质量标准,在毕业论文答辩期间开展“毕业论文检查周”活动,有效提升了毕业论文的质量。④学校出台了《大连海洋大学本科生学位论文学术规范检测暂行办法》,针对毕业的本科生的学位论文进行了学术不端行为的检测,有效地杜绝了学术不端行为。3.5科技创新以各类兴趣小组和科技社团、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科研实验室为平台,学生通过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科学研究等活动,使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和提高。低年级的学生专业基础还比较薄弱,鼓励他们参加兴趣小组或者科技社团,以增加学生对创新的认识,提高学生对创新的兴趣;高年级的学生参加各种校内外的竞赛,使学生在竞赛过程中自主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目前,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在教师有针对性的训练下,参加了“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大唐杯”全国大学生移动通信技术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4结语

大连海洋大学通信工程专业作为涉海高校的“非特色”专业,在复合性应用型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和挖掘自己的优势资源,发挥地方特色、行业特色;在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身心素质培养的同时,主动适应国家和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新需求,抓住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核心,对通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使之更好地符合学校的定位与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松松,郭显久,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22):51-52.

[2]刘冬,石焕玉,等.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5(29):72-73.

[3]江海,田春艳.机械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装备制造技术,2010(3):159-160.

工程节能技术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概述

在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社会对高校的要求和期望。①机械工业作为制造业的基础行业,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技术装备,它的发展更是需要大量全面发展、综合素质优秀的专业人才,机械工程教育模式必须与快速发展的机械工程技术相适应。从事机械工程高等教育必须创新教育理念和运行机制,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大力推行以发展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造教育。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该课程内容覆盖面广、信息量大,包含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设计、金属切削机床概论与设计、机械制造工艺学、机床夹具设计原理等多门学科的内容。②③同时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也是一门重在实践的课程,教材中的很多知识需要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仅凭根据教材进行理论讲解和习题练习远远达不到教学效果,学生不能真正地感受到所学知识的用途,更谈不上如何应用。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机械专业人才创新能力提出的新要求,培养学生既有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又要具备一定的理论深度,本文针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构建了实践教学体系,将理论教学与金工实习、课程实验、专业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有效结合,提高学生在接受知识信息、综合分析问题及工程实践等方面的能力。

2 改革内容与举措

针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上述特点,为达到创新能力培养的预期目标,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课程教学的改革。

2.1 加强金工实习教学

金工实习是机械类专业学生学习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及工程材料等课程必不可少的实践基础课,是机类与非机类有关专业教学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④机械金工实习包括车工,铣工,特殊加工(线切割,激光加工),钳工,砂型铸造等实践环节,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很大的意义,同时可以使学生了解传统的机械制造工艺和现代机械制造技术。

按照本校本专业学生的教学计划,金工实习在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理论教学在后,由于没有针对性地建立两者的有机联系,导致学生们的学习是孤立、片面的进行,无法真正达到金工实习的教学效果。本文将机械制造课程的教学任务提前,在进行金工实习时,安排专业教师详细讲述金工实习与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内在联系,并向学生介绍课程的主要内容,在金工实习的整个过程中,指定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理论讲解、辅导和答疑,深化实习内涵,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金工实习并不是孤立的,提高实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为将来的理论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2 优化改革课堂教学体系

为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首先要让学生深入、扎实地掌握理论知识,考虑到该课程知识面广、信息量大、理论性强的特点,本文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建立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等教学素材,在保持原有核心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辅助以大量的图片、三维动画与实际加工影像等,丰富形象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进行创新性教学模式的探讨,变单一教学模式为多样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达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2.3 构建实验教学新模式

目前本课程的实验内容包括:刀具几何角度测量、工艺系统静刚度测定、机床主轴箱拆装实验等,多半是传统的验证性实验。⑤通常是由专门的实验员教师进行题目的下达、内容的指导和成绩的评定,实验员教师无法了解课堂教学的进度和深度,专业课教师不能真正掌握学生实验操作情况,同时验证性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课程基本原理,通过亲自动手操作验证并加深学生对理论的认识,但没有设计性实验相辅助,就会欠缺了对学生研究创新能力的培养。

针对本课程的实验教学进行以下改革:(1)对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如刀具角度测量等)进行方法和手段的改进,让专业课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实验过程中,结合课堂的讲解情况与实验员教师进行内容的协调与安排,由实验员教师提前下达任务,学生在动手操作验证后讲解自己的实验过程和结果,并给出必要的理论支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大大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果。(2)增设创新性实验环节,根据课堂所学知识和实验室现有设备设计实验,由学生自主搭建实验平台,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4 改革生产实习和课程设计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生产实习和课程设计是对该课程进行实践教学的两个重要环节,⑥通过这两个实践环节,将学生们的课堂理论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和进一步验证,可更好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进一步接触到真正的企业生产,将对零件、刀具、夹具、机床等装备的认识实现从理论到实物的转换,借助课程设计中进行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总结与应用,实现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查、巩固和加深。

本文针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进行题目选编、时间进度改革、典型零件和夹具的建模与仿真等多项内容改革,⑦并将课程设计融合到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和生产实习中,提前下达设计题目,让学生在课程学习和生产实习的过程中熟悉设计任务,引导其积极、主动地学习相关知识。

3 总结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各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不仅涉及到教师的创新素质、学校的创新环境,还和学生自身的创新思维有关,目前在这方面的工作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为配合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检验改革成效,以笔者指导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010-2011级本科生十个班级为试点班级,从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等多个方面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科技大学群星计划项目”(项目编号:QX2013224)的研究成果;本文系“2013年山东省特色名校工程建设―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资源库”的研究成果

注释

① 刘秀莲.培养机械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探索[J].中国电力教学,2013(16):30-31.

② 王素玉.机械制造技术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③ 张树森.机械制造工程学[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1.

④ 傅水根.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04(7):24-26.

工程节能技术论文篇10

前言

随着能源短缺日益加剧,节能成为了全世界各个国家在能源领域中关注和发展的重中之重,而作为与我们基本生活息息相关的建筑,建筑工程中的节能成为了重要的一环。节能建筑在我们的生活中慢慢的也变的越发的重要,也成为了国家十二五计划中建设节能社会的重要发展方向,为之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优惠政策来鼓励推广节能建筑,为建筑工程中的节能技术的大力推广提供了最好的时机,在这样的形势背景下,建筑工程中的节能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就成为了许多科技工作者研究的对象。因此,本文就建筑工程中节能技术的应用、建筑工程中节能技术的重要性以及关于建筑工程中节能技术的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一番探究。

一、建筑工程中节能技术的应用

建筑工程中节能技术的应用具有广泛性,其形式也具有多样化的特点。首先就节能建筑中能源的来源而言,建筑工程中在不同的地域能源的来源有着千差万别,在太阳能丰富的等地方,节能建筑主要利用的就是太阳能;节能建筑可以利用当地的丰富的太阳能发展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等产品,从而利用太阳能来烧水做饭,这在最大程度上给建筑中能源的利用提供了便捷;而在水源丰富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建造在沿河沿江地带的建筑则无论是在工程的生产阶段还是使用阶段都可以利用丰富的水能作为动力进行使用,从而使得建筑中的日常生活更为的方便,同时水能可以说是地球上最为清洁的能源之一了,利用水能节能技术还可以达到减排的效果,可谓是一举两得。而在地热能比较丰富的北方,则可以充分的利用地热能,通过地源热泵给建筑提供所用的电能,达到节能的作用。而在建筑的节能工作上面,现有的节能技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是进行保温实现能量的最小化外散,而在建筑的墙体、窗户以及这些建筑的材质方面可以做到很大的节能效果。首先是在建筑的材质方面可以采用保温材料,在冬天的时候内墙可以将室内的能量挡住在室内防止外散,而外墙的材料则可以挡住外部的冷量进入室内降低室内的温度;而在夏天的时候则刚好能达到相反的效果。第二是能源的有效利用,正如上文所叙述的那样不同的地方采用的不同的能源从而达到能源的最大化利用。总而言之,建筑工程中的节能技术已然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并会在未来发展的更好。

二、建筑工程中节能技术的重要性

节能建筑工程中越来越依赖节能技术,这也就意味着节能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性越来越不可替代。节能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毫无疑问的是节能。无论是利用太阳能还是地热能,发展衍生出来的产品以及产生的效益最为直接的表现就是能源的节省,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每增加一台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就意味着每年减少100万吨的煤的燃烧。这个数据意味着在人们在享受到太阳能热水器带来的便捷的同时也间接的减少了化石燃料的枯竭,也减少了二氧化碳等污染物的排放,其最终达到了节能减排的效果。建筑工程中节能技术的重要性其次体现在其附加的价值上面,在许多的节能建筑的建造上面,使用节能技术的同时由于所采用的建筑墙体材质的特色性,使得其抗震抗压能力相比一般的建筑材料有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因此可以在使用寿命的期限方面得到体现。其三,先进的节能技术在建筑工程上的使用在节能建筑投入使用之后由于其有着节能的功能,很多节能建筑能够随着季节、气候以及实时天气的变化进行相适应的调整和变化,最大程度的保障室内环境的舒适,其优越性不言而喻。从以上三点,我们不难看出:建筑工程中的节能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其效果和优越性也是十分的明显,因此,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其发展的空间都是十分的宽广的。

三、关于建筑工程中节能技术的未来展望

虽然当下建筑工程中的节能技术在其建造使用等过程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其效果和优越性也得到了一定的体现,在市场以及用户方面的反馈也是好评如潮,但是要想将建筑工程中的节能技术发展的更好,让未来的节能建筑更好的为人们的生活服务,那么建筑工程中节能技术的探究以及应用还有着一段十分长的路要走。首先,就建筑中能源来源的问题而言,虽然当下在建筑工程中这方面的节能技术都是应地制宜而来的,但是仍然存在着不小的问题。就节能建筑中太阳能的利用来说,虽然很好的利用了丰富的太阳能可以给建筑提供不小的能源来源,也解决了许多问题,但是在阴雨天来临期间以及寒冷冬天季节里,那么节能建筑中的节能技术以及节能效果就不复存在了,节能产品也就流于形式,形同虚设。因此,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当成为接下来建筑工程中节能技术的发展方向;其中,我们可以利用风光互补以及阴雨天中的雨滴的重力势能进行能量的转换,从而使得节能建筑能够真正的实现在一年四季中节能减排。其次是在节能材料上面的研究方面,一定需要有新的突破,在实现能量最小损耗保温的同时,给于节能建筑更多的附加功能,使得节能的同时达到更多更好的目的,让我们的节能建筑在实现环保的同时更为的完美。一言以概之,

结语

建筑工程中的节能技术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兴起以后,节能建筑的发展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当然也还存在着许多可以提高以及改善的地方,我们相信: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建筑工程中的节能技术一定能够取得更好、更为宽广的发展,为我们的美好生活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卢坤 浅析关于建筑工程技术设计方面的研究与探讨[J]《商情》 -2012年16期

[2] 刘浩 关于建筑电气工程主要能源节能技术的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 -2013年22期

[3] 丁昊 关于对建筑工程节能设计的探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年15期

[4] 牛永芹 关于建筑工程节能方面的几点浅析[J] 《城市建设》 -2010年28期

[5] 张艳丰 关于建筑工程施工中的节能技术探索研究[J]《房地产导刊》 -2014年4期

工程节能技术论文篇11

关键词: 知识割裂;工程教育;理论性知识;实践性知识

0引言

当前中国工科专业大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将各种现象收集起来加以分析,一是在教学中随时改进,二是求教于教育专家,也可给同行教师、学生们参考。本文主要是根据作者在进行机制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时收集到的各种现象,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改进的建议。

1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中的问题

在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课程设计中,我们和学生除了当面指导外。还和学生通过Email和答疑笔记本相互交流。答疑笔记本就是学生每人一本,教师不在场时将问题记下来,而后传递老师,老师解疑后在传给学生。这样不仅给学生提供一个交流渠道,还记录下学生的问题和学习过程。

1.1 初级阶段在毕业设计的初期阶段,常见的问题有,“对课题不了解,不知道如何入手去做;甚至在教师多次讲解之后,到了设计第3周,仍有学生提问“课题究竟该如何下手去做?”。在课程设计中没有这种现象,通常第一天讲解后学生就进入工作状态,当然,这与课程设计有相关指导书有关,学生有可以参照的样本。

在毕业设计初期,学生大部分不会进行文献检索及撰写综述,对外文文献的检索、翻译相对更差些。文献检索课程学习过了,但并未真正实施一次,大部分同学作法是根据题目中的名词在图书馆里的电子资源直接检索,然后下载一些文献就算完成了。有些题目如设计类题目的检索词提取未必合理,出现相关文献过多、过少甚至没有等情况,此时学生通常会返回咨询老师,希望老师给出一个固定程式来逐步完成这个任务。至于综述的撰写,当然不要求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组织、编排文献的能力,多数是根据教师的提示完成文献综述的。

1.2 制定方案阶段这部分工作是以前学生上课时未曾进行过的。虽然教师已提出一个初步方案,且要求学生一定有自己的见解。学生此时较为茫然,教师上课时多次强调各种方案是根据课题需求和条件来提出的,如专用机床,首先编制合适的工艺规程,再根据工艺规程提出专用机床的功能设计及结构方案。学生对该问题反应不一,大部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可以提出一个以上的方案和完成分析。个别学生一直不能提出有效方案。只有极个别学生提出有创新意义的方案,再去除不合理的部分后,真正有创新性的新方案少之又少。这些学生往往本身就有创新的冲动和激情,并保持整个设计过程中。如一位学生自主提出苹果套袋机的设想及结构方案,在教师指导下,设计并制作样机,该生在就业时,理所当然成为企业首选的对象。

1.3 设计阶段这一阶段学生较为自如,因为进入常规机械设计阶段。而常见的齿轮、轴、轴承、连轴器等设计及校验,均是以前机械设计中讲过、做过的,同前所述,课程设计总有样板参考。但实际上这一部分出错在于力学模型建立有误。如学生问“设计特种加工设备其前端面喷嘴受力极小,可忽略不计,那么轴的载荷如何确定?”。其实这里要考虑各移动部件的自重和摩擦力,因为移动部件速度很低,可以忽略各部件的加速度,但运动部件的爬行应考虑。

有一个题目是利用机械振动完成加工过程的,这里振动部件的惯性或转动惯量需要计算,此时学生需教师专门辅导来建立力学模型。对于各种常见机械零件的强度校核,本身有机械设计和材料力学教材的例题为榜样程序可遵循,学生处置较为顺利。实际上学生需要的是根据部件服役条件建立如同课本的力学习题模型,学生才能较为顺利的完成强度计算校核的问题。

设计进程中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几何形体的设计和表达。较常见的问题是由机构简图不能设计出可承受实际载荷的构件来。在以前的课堂教学中,安排有过此类教学内容,主要是给出实际结构绘制出机构简图并分析其载荷分布,这就是机构分析。而由机构功能需求构思机构简图,进而设计实用机构,就是机构综合问题,这并无确定途径可循,学生对此类问题表现较差。

图形表达是机械制图知识的应用,常见问题是无论是否表达的需要,在装配图和零件图均用三视图,对于装配图中剖视、向视等技术手段应用不足。在绘图过程中,存在大量图形表达不规范,如螺纹、轴承、销钉等画法不合标准,此类问题易指出、修改,只是数量太大,最终图纸上的此类错误仍不能充分改进。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课程设计,因为有所参考。通常学生较易完成图纸设计,而且多人同一题目,学生间相互可以借鉴。近年来,网络上有不少的课程设计图纸和说明书,本来可以作为参考资料,却被个别学生作为抄袭的素材,此问题不在本文讨论之列,但其影响恶劣需另撰文讨论。

1.4 设计完成阶段这一阶段,就是学生完善图纸,修订设计说明书的环节。对课程设计因有章可循,学生基本无什么新问题。但在毕业设计,因一人一题,且各届不同,学生的问题最常见是图纸、论文不规范,图纸编号、图号及图纸上的技术要求细节规范等与产品的制造使用紧密相关信息有误。学生不了解制造企业的运作过程,不能理解这些技术规范含义。如机械零件设计中的合件要按照装配图的形式把各分零件标出序号和列出图号,以便组织分零件加工。合件图纸要有零件图一样的加工信息,因为合件在焊、铆后常常还需进一步加工,这些图纸表达又依据制造方法不同各有变通处理,这对于实践经验欠缺的学生,需要特别辅导。对设计说明书的撰写,就是依据企业对产品或装备设计计算说明书的要求来制订规范,要求详细记录课题来源、原始条件、方案讨论分析、各部分设计计算过程,文档编写和图纸绘制编排,都是在新的计算机技术支持下完成的,这是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这也是现代企业应用计算技术进行管理的要求,这些相关规范,都有现实企业运行需求的背景,这些规范均无执行、理解上的困难,会因为学生作风上的细致和粗疏,或在敬业程度上差异而有相当大的差异。

2上述问题的分析

以上问题原因何在?作者认为,技术本身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和理论性。技术的实践性要求技术教育的实践性,而技术的理论性要求知识的完整性。现行教育过程由于成本的限制,使得实践环节不足,而现行的考试制度又使得理论体系分裂成可考试的知识点,这便于考试而损害了理论体系的掌握。

2.1 技术的实践性教育技术的实践性属于技术处理对象的物理实体性质。如机械工程中的各种机械实体,这就使工科教学特别倚重实验实习环节,尤其是实验课程,即使在目前各工科院校受制于成本之时,实验课程仍然有相当分量的。当然,这种实验和培养技术工人的操作不一样。美国工程和训练技术认证委员会提出工科毕业生必须具备的“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1]。国内的情况是很少有院校做到“设计实验”,其余环节都受到重视,有不同程度的落实。

实践对工科大学生的重要性,首先表现为是理解技术本质意义的基础,因为工科学生的专业能力就是要能够产生新的实体成果,设计的机械装备能够造出来,能够完成预定功能,编制的工艺能够成为制造合格产品的依据,这当然更是学生就业单位要求学生具备的能力。

复旦大学李永红认为,“技术的实践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技术产生于实践之中。另一方面,技术的实践性表现为各种状态的技术只有在人的实践活动之中才能变为现实的技术,发挥其功能”[2]。作者认为,技术的实践性还表现为只有通过实践教学才能真正掌握技术。在校的各种实践教学环节,远不足使学生“掌握”技术。只是为以后从事技术工作做好基础准备,并为技术的理论知识学习做好准备。

当然,技术的创新更是需要有实践知识为基础。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会见到一些聪敏学生提出的一些创意。大部分是无本之木,但也有例外。如一学生在打磨相当数量的金相样件之后,想出砂带式研磨抛光机,教师告诉他,这个想法很正确。因为已有现有的商业产品。分析他的思路,还是来源于手工重复磨削样件得到启示。

2.2 技术的整体性技术整体性主要指综合性,即各种专业知识的交叉,技术有本身发展的逻辑,并不按某一种人为划出的范围去发展。如医学上用水射流作肝切除手术,可以保留肝中的血管不被切断;而现代机械加工中不可代替的电火花加工技术,其实是从电器开关寿命研究中开发出来的,技术上各专业交叉综合,是技术上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

技术的整体性还在于任何一项技术工作,都需要综合应用工科教学中的各门知识。设计一套机床夹具,涉及机械制造工程学中的夹具定位原理,切削力计算等,还要涉及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材料等多门课程,甚至一些先进夹具还会涉及数控技术,传感器技术,这些相关知识都是分散到各门课程中教授的,而考试题目的设计是以“知识点”为单位来设计的。这对学生造成错误引导,即将各门课程内部有较严密逻辑关系的知识体系断裂成为“应试碎片”,正如重庆大学王晨续所说“在长久的应试教育下成长起来的理工类大学生,也在考试的压力下学会了各种应付的方法,思维的经济性原则让忙于应试的学生在重压下投机取巧,并导致学生心理上某种程度的扭曲,妨碍了创新心理的健康成长。” [3]。而现在学生们从应试能获得的成就感是他们人生经历中最重要体验。又在社会、教师、父母、同学的相互鼓励下,认定“考上XX,就是一切”,更加剧了学生不是从知识的掌握而是从应试角度来学习。现行教学环节中已有为数不少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是对学生进行综合性教育的重要环节。但学生们“不考试,不重视”,效果有限,一些高职院校强调“项目教学法”,是培养综合能力途径,但不太适合本科段教学,因为项目教学法容易造成理论知识缺乏系统性。

2.3 技术的理论性没有理论基础的技术只是技艺,是经验总结,这是技术发展过程中初期阶段。现在新技术活动中,仍有大量的“经验”有待深化为理论。只有经验,技术成果有限。我国两千多年前越王勾践的剑就有现代化热处理硫化的效果。但这不能指导我国冶金工业在春秋战国有如同现代一样的发展。现行工科教育从开始就有数学、物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基础理论课程,这为学生以后发展打下基础。从前述学生的表现看,不是学生不理解这些理论,而是综合运用这些理论知识的教学环节不被重视。如学生对于力学模型建立通常困难,原因之一就是力学习题和考题中多是将模型建好学生来计算而已。这现象一是因为理论知识掌握还不够深入,二是学生综合练习环节少。作者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不强调课本习题的求解,而是布置“创新大作业”。如“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和“机械制造工程学”课程中辅导学生实际完成一个工艺装备设计或其它装备设计。这其实就是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之外,再增加一次综合教育环节。当然,实际效果是只有为数不多的学生有创新能力或综合应用各门知识的能力。这些作业还可以锻炼学生多人合作、设计制图、写作等能力。这需另外分析讨论。

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认为,工程决不是单一学科的理论和知识的应用,而是一项复杂的综合实践过程,它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和与时俱进的创新性特点。相应的教育环节也应放在“综合,实践,创新”之上[4]。

3改进的途径

3.1 对于目前技术教育的改进首先在技术以外入手上文引用徐匡迪关于工程师要有哲学思维的论述,那么培养工程师的教师首先要有哲学思维,将要成为工程师的学生需要有哲学思维锻炼的机会,这当然不是增加哲学课时,而是要求教师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带有哲学思维的引导,要求教师有哲学思维的水平,推动学生哲学思维的能力。

3.2 改善实践环节教学内容实践环节耗费大量成本,不能根据需求来增加,可行的途径是改善现有实践环节。如现有实验课在预习及实验报告撰写上还有教育资源挖掘潜力。作者较看好的就是现行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是两个可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性及鼓励部分学生创新的环节。毕业设计题目设计及教师指导环节,还大有改进必要。尤其是毕业设计指导环节,是大学教育过程中难得的师生面对面交流的环节,各校对此都有详细规范程式,根据作者经验,实际执行的效果和教师个人水平有很大关系。

在校举办的各类挑战杯大赛,创新大赛是对学社国内工程技术教育极好的形式。限于指导教师的数量和物质条件,只能是部分学生受益。

3.3 考核办法的改进这对学生是最有效的引导,作者在对课程中对创新大作业给予30%的分数后,学生全部完成自选的相应的作业内容,虽然水平有较大差异。考题设计中增加一些综合题目,也有一定推动作用。

最终是达到学生能对技术的综合性、实践性有所掌握,并具有初步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Winncy Y. Du, Burford J. Furman, Nikos J. Mourtos:On the ability to design engineering experiments, [C], 8th UICEE Annu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Education 2005 UICEE, Kinston,Jamaica.

工程节能技术论文篇12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 A

一 、前言

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节能降耗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加强建筑业的节能降耗,有利于建筑企业的发展。虽然一些企业在节能降耗技术上有所完善,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改进,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新时期,加强节能降耗下的工民建施工节能技术,对我国工民建施工工程有着重要意义。

二、节能降耗的概述

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建筑行业是主体力量,能源是物质基础,它们对国民经济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我国面临着严峻的能源短缺形势,因此需要减少资源浪费和降低能源消耗。在建筑行业中,节能降耗问题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

建筑行业中,节能降耗是指工民建在施工过程中,在保证人们正常的日常生活居住条件下,严格遵循和执行节能建筑的标准性、强制性条文以及硬性文件标准,在各项施工项目中尽量避免资源浪费和能源消耗,使太阳能、水资源、土地资源、建材等能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在整个工民建建设工程中还要避免能源损耗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要制定科学、环保、节能的建设工程计划,无论是采集材料或运输建材,还是项目规划设计及施工,到完成工程的垃圾回收等都要计划好,避免影响自然环境。在建筑行业中应用节能降耗的理念,实现了建筑行业积极健康发展的目的,节约能源的同时又保护环境。

三、建筑节能施工存在的问题

1、建筑节能降耗的政策缺失建筑节能施工中,由于缺乏必要的建筑节能的法律法规,致使建筑节能的实施缺乏有力的法律和政策保障,建筑节能技术的发展也缺乏有效的法律体制的支撑。同时,建筑节能的实质性的经济鼓励政策以及必须的资金支撑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相关技术研究的积极性,市场的自由运行机制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从而难以发挥出自身的调控作用。最后对建筑节能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够。

2、节能管理的不完善建筑节能施工中,由于管理的不完善或是管理的缺失将造成巨大的浪费,建筑节能体系的构建是系统的工程,应从整体上进行管理和规划,节能建筑体系的设计、施工和调试仅仅是节能技术体系构建的开端。而在相应建筑运行和发展的整个周期中,运行管理对建筑节能体系的构建尤为重要,管理不善易造成能源的普遍浪费。

四、强化工民建施工中的节能技术

目前我国工民建施工节能技术应用的主要形式大致有建筑物表面采光技术的应用、外墙保温技术及节能材料的应用、太阳能技术的应用等几种,在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断曝露出了目前我国工民建施工中节能技术的应用存在的一些问题:建筑用能效率较低、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大且对与环境的污染严重;新建建筑中切实执行节能设计标准的比例尚且偏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难以启动;节能技术和新型材料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仍需加强等等。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在工民建施工中节能技术应用从认识程度到技术水

平都处在相对低端的状态下,因而,节能技术在工程中发挥的作用也不尽如人意,改进和加强的空间还相当大。

1、不断创新和加强对新型建筑材料的研制和应用。节能技术主要以节能环保的新型材料为依托,在施工设计方面加以广泛使用,因而,材料的不断更新升级是必要的前提条件。随着科技的发展,对于新型材料的开发和研制也在不断的进行中。为了做到摆脱单纯的进口材料的现状,实现开发生产“自给化”,从而降低能源消耗和建设成本,开发新型建材并独立生产是当前的首要任务,必须加资金与技术的投入,攻克难关,保证我国工民建施工中节能技术的全面发展和应用。

2、加强节能技术的理论创新,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建立健全建筑节能政策体系和建筑节能技术支撑体系,在技术的不断成熟与稳定中,注重创新性和实践性相结合,提高节能技术的现实使用率,最大限度的发挥节能效果和环保效果,在实践中发展技术,创新技术。大量进行调研,借鉴优秀案例,吸取经验,从而更好地完善设计和应用。

3、注重人才培养和管理,加大人才投入,吸引掌握先进节能技术的高科技人才参与工程建设,从而更好地普及和推广节能技术应用,勇于探索和创新,不断扩展节能技术在我国的应用空间。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材料研发和技术攻关的同时,加强节能监控制度的应用,依据法律规定和成本需求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节能标准,从而实时准确又有针对性地调整技术创新方向和技术提升程度。

4、注重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我国目前节能技术和新型建材的开发和研制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但是仍是起步阶段,还有很大的潜力空间需要挖掘,因而,在具体工程中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吸引先进技术,相辅相成,尤为重要。在双赢的基础上,真正实现我国工民建施工节能技术的飞跃,从而加大节能技术的应用范围和效果。

五、工民建节能技术的发展

1、加强节能技术的理论研究

国外的建筑节能技术已经发展到很成熟的阶段,并呈不断进步持续上升的态势,但理论研究却不乐观,低端的理论研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所以具有丰富节能建筑经验的技术人员要在节能理论方面做大量的工作,使我国节能理论的研究上一个新台阶。

2、开发和研制新型节能材料

我国自主研制的节能材料,目前还没有完全占据国内市场,多数节能材料还是购买于国外。这样造成成本的提高,不利于企业的利润产生。发展节能技术,必须研发节能材料,也有利于降低施工成本。

3、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节能工作,曾提出节能减排的号召。在节能技术30年的历史中,不断地借鉴和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使得我国的节能技术创新和发展速度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从目前的情况看,我们的步伐还是小了,进展还是慢了,还要更广泛的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以便促进我国节能技术的发展和材料的研发。

六、工民建工程中节能施工的重要意义

能源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基础,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对于能源需求量的增加,这使得许多不可再生资源面临枯竭的窘境,可以说能源危机正威胁着全球经济发展。在我国工民建筑工程施工中引人节能施工技术具有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

(1)工民建筑工程施工节是涉及跨行业、跨学科、综合系统的先进技术。建筑行业施工节能不仅涉及土木工程学、城市规划、机电设备、电子信息等众多学科和领域,而且也与经济技术、人文科学和行为科学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2)工民建筑中节能施工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不但能够促进建筑工程行业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创新,而且也推动了建筑工程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工民建筑工程中建筑节能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体现了建筑科学技术的经济增长点。在加速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保护了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