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安全管理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2 17:49:41

旅游安全管理论文

旅游安全管理论文篇1

收集鄱阳湖区血吸虫病及旅游相关资料和文献。血吸虫病资料来源于江西省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告及相关研究文献,旅游资料来源于江西省景区景点开况统计与调查。

1.2资料分析

1.2.1旅游活动与血吸虫病传播的时空耦合性分析

根据鄱阳湖湿地旅游特点,分析游客出游旺季与血吸虫病传播高峰期的时间耦合性;分析鄱阳湖景区景点的分布,开展与鄱阳湖血吸虫病一类易感地带的空间耦合性分析。

1.2.2血吸虫病易感人群旅游偏好的调查分析

采用预先设计好的问卷,于2014年8月上旬的双休日,在鄱阳县的鄱阳湖湿地公园调查血吸虫病易感人群的旅游偏好。问卷收回后分类进行统计,分析游客旅游偏好,以及旅游偏好与血吸虫病感染的密切程度。

2结果

2.1旅游活动与血吸虫病传播的时空耦合性

受水位季节性变化和湿地保护、渔业修复期的影响,鄱阳湖区旅游活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洪水期主要开展水域观光、休闲旅游、渔俗文化体验、农家乐等活动,枯水期以候鸟观赏为主,每年的5-9月和11-12月为其旅游旺季。钉螺在每年的3-5月在水边的潮湿地带繁殖,6-10月在水中活动,而在11月至次年2月的枯水季节,又转移到滩地和沿岸陆洲的草根下或泥沙里生活。虽然全年各季节接触疫水的人群都有可能被血吸虫感染,但主要还是在3-11月,并以4-10月被感染的机会最多,为血吸虫病传播的高峰期。而4-10月也正是鄱阳湖湿地旅游活动的旺季。时间上的高度耦合性,加大了游客被血吸虫感染的风险。鄱阳湖景区主要分布在鄱阳、进贤、都昌、余干、南昌、瑞昌、新建、湖口、星子、永修等10个县,所在地的湿地类型为:湖汊型、洲垸型、洲岛型和洲滩型。

2.2血吸虫病易感人群旅游偏好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分5个小组在景区的休息点、餐厅和购物点等人群聚集区同时开展,调查对象以中青年和学生为主,收回有效问卷共计194份(表3)。调查期间正值暑期鄱阳湖湿地旅游的旺季,学生群体相对较多,占21.13%(41人)。性别间以男性游客居多,占62.88%(122人)。出游方式多以家庭式或朋友的自驾游为主。最受欢迎的旅游项目为水上人家、水上游艇和渔俗文化等,均占到了被调查者的10%以上;候鸟观赏、水上观光、滑草滑沙、沙滩浴和捕渔体验等项目占到了7%~9.9%。可见占游客主体的中青年游客偏好参与性和具有鄱阳湖地域特色的项目,如水上人家、渔俗文化等,而这些项目与血吸虫病的密切程度最高。根据旅游活动和血吸虫病传播的特点,按照活动中游客是否涉水、涉水程度及活动时间等,将游客偏好与血吸虫病传播的相关程度划分为密切、一般和不明显等3类。与血吸虫病传播密切相关的为水上游艇、水上人家、沙滩浴和捕鱼体验等4项;一般相关的为水上观光、候鸟观赏、休闲垂钓和渔俗文化等4项;而不明显相关的为古村观光、滑草滑沙和沙滩排球等3项。为进一步掌握游客对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的知晓情况,于2014年11月27日在南昌市新建县的南矶山景区随机对52位游客进行了访谈,结果有82.7%(43人)的游客知晓血吸虫病,但只有13.5%(7人)的游客对血吸虫病防治知识有一些简单的了解,86.5%(45人)的游客不知道如何防治。可见游客预防血吸虫病的意识还十分淡薄,相关健康教育工作还不够。

旅游安全管理论文篇2

关键词:行为科学;旅游;行为分析;安全管理

Key words: behavioral science;tourism;behavior;safety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3-0123-02

0 引言

目前,我国的旅游安全事故形势严峻,如何有效确保旅游的安全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旅游生产活动离不开人的行为,而旅游事故的发生也与人的行为不当有重大关系。从行为科学理论的观点出发,关注员工的安全行为能够减少其冒险行为,从而最终减少意外事故和伤害,因为人为失误是中国旅游重大事故的关键性因素。本文从行为科学的角度,将ABC行为分析法运用到旅游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并贯穿于整个旅游的生产体系,加深了旅游安全管理对人的不安全行为的重视程度,对提高人的可靠性、降低旅游生产过程中发生事故的频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行为科学与安全管理

1.1 行为科学 行为科学,指的是在人群关系学说的基础上形成的管理科学中的一门学科,又称组织行为学;它着眼于一定组织中的人的行为研究,重视人际关系,人的需要,人的作用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这一学科的出现对管理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其由以“事”与“物”为中心的管理发展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由靠监督与纪律的管理发展到动机激发,行为引导的管理。行为科学的基本内容包括:

1.1.1 个体行为研究 是行为科学分析研究企业组织中人们行为的基本单元。在个体行为这个层次中,行为科学主要是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两大类问题,一类是影响个体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另一类是关于个性的人性假说。

1.1.2 动机与激励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认为人的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而动机是由于人们本身内在的需要而产生的,能满足人的需求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奖励。

在安全管理中运用有关行为科学的激励理论表明行为科学已正式进入我国安全管理领域。而行为安全分析是从不同角度对组织内的各种行为因素进行研究,进而掌握员工思想的细微变化,有利于增强安全管理工作的预见性,提高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1.2 行为安全管理 作为一种管理方法,行为安全管理是以行为分析理论为基础的,安全管理,是安全管理科学、行为科学、心理学等相互融合形成的安全管理方法,能够促进形成安全氛围,培养安全意识和安全习惯,对人的不安全行为进行纠正,进而提高组织的安全管理方法安全水平。员工的积极参与在企业安全管理的行为安全管理中是被注重的,员工安全有关的行为的发展、员工主动应对能力增强以及主人翁责任感的提升,通过这些的共同作用,使安全水平有所提升。

组织运营的整个过程中都有人的行为,人员行为对于旅游企业,更是一个关键因素在影响安全,整个旅游的生产活动都应该有行为安全管理。为旅游员工行为达到系统管理,本文通过ABC行为进行分析,激励安全行为形成一种习惯,减少不安全行为,或是杜绝不安全行为,使人的行为隐患减少,旅游发生事故的频率降低。

2 旅游员工的行为安全管理分析

在旅游生产过程中,人的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多数的旅游安全事故是由于人的不规范行为或不安全行为所诱发的。而人的行为具有可观察性和可测量性,是可以管理的。将ABC行为分析应用到旅游安全管理中,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促进“以人为本”安全管理体系的形成。

2.1 ABC行为分析 所谓ABC分析法是“Activator―Behavior―Consequence”的英文简称。A代表原因,属于刺激或促动因子,它出现在行为之前,促使、激励或鼓励人完成某种行为,鉴于原因总是先于行为的特点,可以用原因来引导行为;B代表行为,是可见的人的一系列由激励或促动因子所导致的可测量动作,包括说话、动作及执行任务等举止行动;C代表结果,是发生在行为之后的并且能改变这些行为在将来再次发生的概率的事件,结果可以转变成原因。原因、行为和结果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三者的关系如图1所示。

在图1中,各种安全警示或强化、各个岗位操作程序说明、定期组织安全培训以及编制安全教育手册等都是旅游企业中促动或激励的主要因子。奖罚制度则是结果,这是一种常见的控制职工行为的手段用在目前旅游企业,结果会对激励进行反馈,然后也可以促动或激励因子进行修正和改变。原因与结果的双重作用在旅游安全管理中应被高度重视,只是通过结果来决定奖励与处罚不一定会达到人员行为进行的预期效果,对于人的行为,安全文化氛围、工作习惯、管理方式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所以,运用ABC行为分析,针对旅游生产活动,对每一个环节描述不安全行为与行为者,对这一行为的原因与结果进行,确定问题的严重性,提供依据给解决方案的设计。

2.2 交流安全行为,反馈信息 旅游安全管理部门要对ABC行为分析的结果进行交流和总结。一是通过系统观察,明确安全行为并鼓励旅游职工继续保持,必要时给予适当的奖励,树立榜样;二是指出不安全行为,并认真分析和研究不安全行为的根本原因与结果。同时,相关责任部门应该编制安全行为研究报告,及时将ABC行为分析结果向BBS队伍、各级领导和旅游企业所有员工反映,以便提出警示并及时作出积极的对策。

2.3 校正不安全行为 在旅游生产过程中,如果发现有不安全行为的存在,要及时地进行校正。经过探究,BBS队伍制定出解决方案,纠正当前存在的不安全行为,并通过培训的方式对不安全行为者进行教育。一般情况下,一个新的方案常常要经过旅游生产实践的验证,因此,要深层次的进行探析和整理,如此循环往复,直到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2.4 员工行为的转变 通过行为安全管理循环过程,鼓励安全行为,不断纠正员工的不安全行为,从而使旅游生产活动中的安全操作行为不断完善,意识、行为、习惯及潜意识的发展与转变依次让员工的行为经历,使之固化为员工的自觉行为为止,从而使旅游事故发生的概率减少、安全水平得到提高。

3 基于行为科学的旅游安全管理对策

现代旅游安全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安全管理,随着旅游业快速发展和旅游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系统的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以旅游的整体为出发点,注重控制危险源,推行全员、全面以及全方位的安全管理。在旅游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危险行为是诸多方面的,例如:劳动强度大、重视程度不够等等。行为安全管理针对于人的行为的有效管理,所以,旅游企业要实行多样化的手段以便使旅游系统更加的安全。

3.1 塑造新型的旅游安全文化 决定组织的效率与风格、健康管理与安全承诺的组织或个体的行为、胜任力、认知、态度、以及价值观模式的产物――安全文化,它是做为一个重要指标存在于组织安全管理中,也是决定安全管理能否成功的因素。旅游安全行为与安全文化是分不开的,安全文化对旅游企业的安全生产能力的提高、旅游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安全行为的形成与发扬都有利。旅游企业应营相应造安全文化,它视群体、个体的不同情况而定,从而对组织行为、群体行为及个体行为实行安全综合利用与控制,使旅游的安全生产与管理得以实现。

3.2 强化安全责任制,建立健全考核体系,完善激励制度 旅游企业要建立各个工种的安全岗位责任制及各个服务人员、各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做到层层落实、分层管理、职责明确。生产过程中必须规范场作业行为,约束现场作业行为,强化安全管理,逐级负责。同时,制定安全管理和行之有效的、规范的生产运作的考核办法,实行管理绩效、生产任务的逐项分解量化考核,各个环节的安全管理的工作要到位。将职工的日常工作表现、业务素质与评定结果挂钩,将职工安全意识积极性的主动提升得到进一步调动。

3.3 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员工综合素质 在旅游企业推行丰富种类的安全教育活动,不仅可以提高人才质量,而且有助于培养职员的综合素质能力,将安全意识深入到企业员工的内心。以首旅集团旅游大巴车队为例,它推行的是“五个一”的安全培训方法,从而增强了企业职员的安全意识。通过安全培训的工作,使员工在思想上就会意识到安全性的重要,员工因此也能够了解其工作岗位或许遇见危险的类型和程度,同时掌握一些自我防范常识,进而使企业员工在遵守规章的基础上认真的做好各个环节的操作。

另外,在旅游生产过程中,我们可以设立结对和帮促制度。一个管理员结对的对象只能是一个岗位或者一个班组,由班组管理至现场操作,帮助其监测操作中的危险行为,探析导致不安全行为发生的成因,从而制定合理有效的防范措施。

3.4 加强旅游生产现场管理 在旅游安全管理中要加强人员和技术的现场管理。全体员的工共同参与是现场管理所需要的,把每个员工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纠正与监督员工的操作,将还处在萌芽状态的事故与隐患彻底消灭。员工在工作中相互分析,相互观察,通过反馈向组织反映对管理方法、制度的意见或调整个体行为,使制度能被及时调整,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4 结语

行为科学在我国旅游安全管理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将行为安全分析和管理引入到旅游安全领域,是旅游安全管理手段的探索性研究。本文将行为安全管理模式运用到旅游安全管理中,从BBS的管理理念、分析方法入手,通过对旅游行业员工行为实行有效控制和科学管理,实现员工工作状态的提升和旅游安全管理的优化。在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入研究旅游企业中的行为分析和管理,对有效减少旅游事故,改善旅游安全生产状况,提高旅游安全效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祥安,朱玉贵.企业安全管理创新与实践[J].采矿技术,2003,(3):20-22.

[2]丁庆周,朱思金.创建安全管理新模式[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4,(6):38-40.

[3]滕五晓.公共安全管理中地方政府的责任及其作用[J].社会科学,2005,(5):62-65.

[4]张西林.旅游安全事故成因机制初探[J].经济地理,2003,(7):542-545.

[5]陈宝智.安全原理(第2版)[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2.

旅游安全管理论文篇3

摘 要:任何一个涉及旅游的安全事故,都可能给旅游者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害,都可能使旅游业遭受重大挫折。因此旅游安全生产是旅游业的生命线,事关旅游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因此必须把“旅游安全生产”摆在首位,时刻警惕依法抓好旅游安全,杜绝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本文再次基础上对旅游业安全生产管理的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从而找出其原因,最终总结出旅游业安全生产的建设性措施。

关键词 :旅游;安全生产;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6-0188-02

1.旅游业安全生产管理是旅游业健康发展的核心问题

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统计报告:201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519322亿元,2012年我国人均GDP达到了6100美元。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目前中国社会的发展已然跨越了人均GDP1000-3000 美元的转型关键时期。国外的发展经验表明,这时,社会已经进入结构错动、问题增多、秩序失范、风险易发的时期,而这个时期也往往是生产安全事故的易发期和高发期。其次目前我国旅游业安全生产资源保障水平较低;现行旅游业安全生产运行机制与现行市场经济体制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旅游业安全生产执法环境有待改善,执法、监督、监察、管理手段有待加强。旅游业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不建全与《安全生产法》、《旅游法》相配套的法规有待完善;旅游业安全生产法规执行不严、落实不力;全社会安全生产法制观念有待加强。与一些国家相比我国的旅游业安全生产监管力度不强;旅游业安全生产的执法部门多出,关系需要理顺,执法与管理职能需要协调;安全监察缺乏有效的技术保障手段等等问题,这是影响旅游业健康发展的核心因素,因此研究旅游安全生产是保证旅游生命线的核心问题。

旅游业能否安全生产事关遏制旅游事故发生、实现旅游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发展,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命题。但是从旅游安全生产实践上来看缺乏有效机制,从系统理论上来看缺乏针对性的研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旅游安全生产的问题。所以本课题对旅游安全生产的研究将弥补这一空白,真正做到从实践到理论,从理论指导实践,做到有章可依。

2.旅游安全生产的内涵与管理目标

(1)旅游安全生产的基本内涵

旅游业,国际上称为旅游产业,是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六个环节的综合性行业。是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向旅游者提供旅行游览服务的行业。旅游业务要有三部分构成:旅游业、交通客运业和以饭店为代表的住宿业,它们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

旅游安全生产是指旅游企业员工在劳动生产过程中的人身安全、设备和产品安全,以及交通运输安全等。基本内涵就是指在旅游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为了避免造成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的事故而采取相应的事故预防和控制措施,以保证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保证生产经营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相关活动。

概括地说,旅游业安全生产是指采取一系列措施,使生产过程在符合规定的物质条件和工作秩序下进行,有效消除或控制危险和有害因素,无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等生产事故发生,从而保障人员安全与健康、设备和设施免受损坏、环境免遭破坏,使生产经营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一切行为。

3.旅游安全生产现状与挑战

(1)旅游安全生产现状

从2008-2012年年,旅游业安全形势总体趋好。总体上,由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突发事件总量同比上升但死亡人数出现下降,交通事故仍是旅游突发事件的主要类型,涉外旅游安全保障压力仍不断增大。2008-2012年我国旅游安全形势表现出如下特征:

从旅游分支行业来看,旅游住宿业安全突发事件呈现以传统安全突发事件为主,顾客或社会第三方的极端行为成为旅游住宿业安全突发事件的新隐患,尤其是黄金周阶段,旅游住宿业安全事件发生率较高。2009年十一黄金周全国假日办共受理游客投诉334件,其中:旅游住宿的54件;旅游餐饮业的安全突发事件类型与特征明显,据统计我国每年食物中毒的人数约为20-40万人,其中有70%来自餐饮行业,据国家旅游局网站消息,2013年1至7月全国发生30余起旅游餐饮安全事故,共涉及游客1200余人,针对今年以来旅游餐饮安全较为严峻的形势,旅游局日前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旅游餐饮安全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要高度重视旅游餐饮安全工作,加大对旅游餐饮安全的管理和监控力度;旅游交通业的道路交通事故数量与伤亡人数仍居首位,据统计2010年以来,河南省内特大、重大公路客运交通事故的频发及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问题早已引起从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而其中涉旅客运交通事故比例不断攀升的事态和触目惊心的伤亡数字已给我省旅游业的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从分类型旅游突发事件来看,涉旅自然灾害频次、强度与损失较高;涉旅事故灾难未得到有效遏制,自驾游、包车旅游、以“驴友”为主体组织的登山探险运动、以水上运动等导致的事故灾难呈增长趋势。据2011年度河南省户外事故调查显示2010年统计在案的是事故19起,死亡5起,而2011年户外事故上升到27起最新的2012年的数据显示,户外事故依然是居高不下,但因此导致死亡人数却高达21人,为历年来最高。;涉旅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以食物中毒和传染病疫情为主;涉旅社会安全形势依然严峻,防控难度加大。

从安全管理形势来看,旅游主体的安全意识不断提升,旅游安全责任 使命逐步增强,旅游市场秩序逐渐规范,旅游应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旅游安全保障逐步夯实。

(2)旅游安全管理面临的挑战

①经济社会结构变革带来的挑战

从宏观上看,“十二五”时期,受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变化和人为活动等因素影响,我国自然灾害进入多发频发期,安全生产领域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结构性和区域性问题仍很突出,安全生产基础依然薄弱。此外,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方面也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都是影响旅游安全的重要因素。

②旅游需求形式多样化带来的挑战

从旅游行业本身看,旅游规模迅速扩大、旅游业行业特点决定和旅游者出游方式及出游行为日趋多元等因素,使旅游安全与保险工作面临新形势、新挑战和新要求。

从客观上分析,近年来,我国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出境旅游规模大幅增长,2010年分别达到21亿人次、5566万人次和5739万人次,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国,亚洲最大的出境旅游客源国和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已扩大到114个,中国游客几乎遍布世界各地。旅游规模迅速扩大,增加了发生旅游事故的概率。

就旅游业行业特点而言,由于旅游业关联度大、产业链条长、涉及环节多、抗风险能力弱,任何一个突发事件,都可能给旅游者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害,都可能使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业遭受重大挫折。

同时,目前我国游客正朝散客化、个性化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自驾游、自由行等出游方式,登山旅游、邮轮旅游、深度旅游等旅游产品以及高风险旅游项目兴起。旅游者出游方式和出游行为日趋多元,使得安全监管和服务难度加大,增加了旅游安全风险。

③旅游行政管理带来的挑战

从主观分析,部分地区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安全监管职责不清,工作中存在畏难情绪,旅游安全技术手段相对落后,对旅游保险的作用认识不到位也是影响旅游安全的重要因素。

面对新的挑战,要充分认识旅游安全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加强旅游保险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牢固树立以游客为本、安全发展的科学理念,扎实做好旅游安全与保险各项工作,有效保障广大游客生命财产安全,进一步树立“中国是最安全的旅游胜地”的形象。

4.旅游安全生产的应对策略

(1)政府的领导责任及机制

当下出现的旅游安全生产问题已不局限于景点本身,游客不购物被导游恐吓、游客随团就餐后呕吐腹泻住院、旅游大巴司机疲劳驾驶导致安全事故……各种旅游安全问题背后折射出的是旅游安全管理问题的复杂。而旅游安全问题的解决需要多个部门的共同努力。旅游安全包括的游玩、交通、住宿、饮食分属于不同部门监督管理,单靠旅游管理部门难度很大。专家认为,应在涉及旅游安全问题部门之间建立一种常态化的合作沟通监管机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新领域、新形式、新类型的旅游业安全生产问题不断出现,如网络信息安全、手机信息安全等,旅游业安全生产问题呈现出多样化、新型化和个性化的趋势,旅游者对旅游业安全生产的需求也日益迫切。有关专家认为,要应对日益增多的复杂的旅游业安全生产问题,必须建立起一个完整、统一的旅游业安全管理体系——建立一个统一的旅游业安全管理机构。

(2)强化企业的旅游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

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落实是现代企业管理体系的基础。企业要实现发展突破,必须提高自身安全生产水平,实现安全管理、科学管理,才能真正实现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好转。今后,要加强对夜班车、旅游包车和危险品运输车辆的监督检查,坚决依法行使行政许可权,把好运输安全第一道关口,强化企业责任主体意识,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3)强化技术防范,实行市场准入制度

为了将旅游业安全生产问题扼杀在源头,最重要的是政府相关产业部门,制定相应的市场准入规范,为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在实行市场准入制度,要实行“四决不”,一决不把旅游安全生产技术没有经过市场验证的坚决不予审批,二决不对没有达到相应技术规范的产品准入审批,三决不对没有取得相应的资格的人员准入审批,四决不以旅游活动参与者的利益为代价换取旅游业一时的发展。

(4)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用法律手段规范旅游市场,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是国际通行做法。客观地说,河南旅游市场近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游客数量不断攀升,旅游收入大大增加,管理创新逐渐增强,但也应该看到,旅游行业还大量存在着沉疴新疾,确已经到了用“重典”的时候。而这些原因正是旅游安全生产的重要影响因素,而这些影响因素的发生很大程度上就是旅游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因此要加强规范化管理,最重要的是要加快旅游法的出台,旅游还是要走上法制化的道路,也要加大旅游执法的力度,结合“治乱用重典”的管理思维,能有效打击各种违法行为,维护广大游客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旅游安全生产问题,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参考文献:

[1] 郑向敏.旅游安全概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

旅游安全管理论文篇4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旅游业逐渐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宏观经济系于微观企业,旅游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旅游企业的稳健发展。安全是旅游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影响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更是现代旅游企业稳健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目前国内旅游企业在安全风险管理的制度、措施、经验等方面均存在较多问题,致使各类旅游事故频发旅游企业安全风险管理的研宄己然成为学界、业界关注和研宄的焦点。

 

国外学者较早从社会学视角研宄个案引发的对旅游安全具体层面的影响而国内对旅游安全的关注始于1999年实行长假制度以后。我国旅游业的强劲发展使得旅游安全问题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同时也为研宄的深入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与物质基础。在此背景下,国内学术界对旅游安全问题进行了多角度的研宄:张西林(2003)对旅游安全事故成因、发生机制、原理及事故预防对策进行了探索;赵怀琼、王明贤(2006)基于系统论和旅游地理学的视角,将旅游安全作为一个风险系统进行研宄,在理清旅游业安全隐患的基础上提出旅游安全风险对策邓冰、吴必虎、蔡利平(2004)对旅游业危机管理也进行了相应研究郑向敏、范向丽(2008)专门对女性旅游安全问题开展了探讨;基于企业层面比

 

较有代表性的研宄有:舒波、赵艳(2008)提出旅游企业逆境管理应以逆境管理、旅游危机管理、旅游安全管理等理论为基础以突发性不利事件的来源为切入点,构建了突发性逆境管理三阶段模型;谢朝武(2011)提出我国高风险旅游项目的分类管理体系、实施分类管理的法律基础并构建了高风险旅游项目的安全管理路线图。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学界的研宄多以旅游业整体为研宄对象,力图基于行业层面来审视旅游安全风险管理问题研宄视角有所扩展但不够全面;基于企业层面来审视旅游安全风险管理的研宄则较少。旅游企业具有天生的脆弱性尽管旅游业危机和旅游安全方面的研宄为旅游企业安全风险管理的研宄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众多旅游企业对如何科学地防范和化解安全风险仍处于就事论事的状态。基于此,笔者立足企业层面,对旅游安全风险管理进行探索,以期对我国旅游企业乃至旅游业安全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有所裨益。

 

二、旅游企业安全风险管理现状及原因分析

 

从旅游活动的内容看旅游活动由旅游者、旅游资源等要素构成其中旅游者是核心要素。鉴于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诸要素中的核心地位旅游企业必然与在旅游行程中可能遭受到安全风险的旅游者息息相关故而旅游企业安全风险随之产生。旅游企业运营中涉及旅游者的安全风险主要表现为以下形态:交通事故、火灾与爆炸、疾病冲毒、犯罪及其他事故各表现形态往往相互交叉,并在旅游活动的各环节交替或同时出现。例如某些交通事故、火灾与爆炸是由犯罪行为引起火灾也可能引起交通事故。①但考虑到行文方便与研宄的直观,笔者以安全事故的最终形态作为旅游安全的表现形态此外对事故成因的分析便于把握安全问题发生的原因,为寻求解决方案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

 

基于对国家旅游局综合协调司整理的近年来发生的旅游安全事故的“10个典型案例”的剖析,②发现交通事故、火灾事故、溺水事故及其他事故的发生与旅游企业安全风险管理不到位有密切关系现按事故名称(形态)成因、责任主体③的逻辑顺序对“10个典型案例”分述如下:

 

(1)大连水上快艇旅游事故快艇技术状况和安全性能差(*)船员综合素质较低(*)安全预防和救济措施匮乏(*)监管工作针对性不强(x)

 

(2)宜昌“7。12”旅游交通事故:司机执业资质、经验、技能及心理素质存在问题(*)司机安全意识、遵章守法的自觉性欠缺(*)事故应急处置机制不完善(*)

 

(3)中国游客在肯尼亚车祸事故:缺乏安全意识和保险意识(*&**&***)

 

(4)西藏318国道曲水段重大旅游交通事故:低价团潜在的高风险(*)市场的快速增长带来大量安全隐患(**)相关部门监管不严,监管责任没有落实(**)游客安全防范意识不强(***)部分旅游线路道路艰险、行车条件恶劣(*)。

 

(5)新疆胡杨旅行社“5。2W安全事故:车辆不具备营运资格(*)游客未购买旅游意外险(***)

 

(6)北京凯迪克大酒店火灾事故:违规装修施工(*)电气设备老化(*)厨房违规操作(*)客人安全意识不强(***)施救设施设备不全或失效(*)消防安全制度不健全责任落实不到位(*)。

从对上述“10个典型案例”的分析可以得出,由旅游企业引发或者是直接与旅游企业相关的安全事故占到6飢,由于游客意识等引发的安全事故占1糾,由其他因素(包括政府、市场等)引发的安全事故占1制。由此可见旅游企业在安全事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且大部分旅游企业安全风险管理的欠缺或失误是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为使旅游企业在实际的经营管理过程中有一个清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笔者对旅游企业安全风险存在的深层原因归纳如下:

 

(1)安全意识淡薄。旅游企业的安全意识决定其安全管理策略和安全设施建设因此旅游安全管理离不开旅游企业安全意识的培养以及安全管理工作的落实。另外,旅游企业对旅游安全的投资意识还停留在“安全风险不会经常发生”以及“一次投资够即可”的初级状态,这一状态表现为企业多存在下述行为:员工不具备从事相关工作所需的资质;企业对旅游线路的选择不科学;缺乏相关应急预案或应急预案不能第一时间进入运作状态;设施老化责任不明确;安全意识淡薄等,这从根本上放大了旅游企业的安全风险。

 

(2)安全管理失误。事故因果连锁论通过对旅游安全事故的成因分柝发现旅游事故的出现主要受到旅游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和旅游者的不安全行为影响。该理论认为一则安全事故的发生必须同时具备3个要素:不安全的环境状态与不安全的旅游行为两者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相遇。①此外管理上的失误也会加剧上述两大影响因素的不安全丨性上文的分析结果同样验证了这一理论的适用个性

 

综上所述由于旅游安全的敏感性、负面性和归因的不确定性旅游安全风险较易被掩盖或扭曲,因此旅游安全风险问题尚未引起旅游企业的充分关注,安全风险管理成为旅游企业管理的“真空地带”,这必然使得相关旅游企业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情境中始终作为有限。

 

三、旅游企业安全风险管理对策研究

 

在根据上述对旅游企业安全风险管理现状及原因分析后,笔者认为旅游企业应对安全风险的思路应进行调整对薄弱环节应加强管理对致险因素应加强控制,采取针对性的安全风险管理举措,以有效提高旅游企业在安全风险管理中的预见性和主动性^为使安全风险管理举措对旅游企业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笔者拟就学界和业界对“10个典型案例”的建议对策进行分柝以期能提炼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启示和建议

 

从对己有资料的分析可以看出,学界和业界就“10个典型案例”所提出的管理改进策略可归纳为产品、责任、教育和其他(包括保险、合作等)4个维度现仍按事故名称(形态)、对策、维度②的逻辑顺序对“10个典型案例”分述如下:

 

(1)大连水上快艇旅游事故快艇旅游的安全管理单靠某个部门是不够的()快艇旅游经营者是安全责任主体,要建立企业的安全管理组织并责成专人负责()对于自主经营快艇项目的旅游景区/点要加强规范管理()作为高风险旅游项目,旅行社不宜组织游客集体参与此类旅游项目(。

 

(2)宜昌“7。12”旅游交通事故:任何单位组织的旅游活动必须将“安全第一”落实到每一项行动上()应进一步强化游客和旅游经营者的保险意识()旅游交通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关方面通力合作()

 

(3)中国游客在肯尼亚车祸事故:旅游企业应选择声誉良好的地接社出境游的景点安排、行程路线、车辆选择等由地接社具体实施并加强各环节的安全要求(。

 

(4)西藏318国道曲水段重大旅游交通事故:加强对旅游产品要素的安全评估()加强对旅游者的安全教育()

 

(5)新疆胡杨旅行社“5。20"安全事故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及技能提升()

 

(6)北京凯迪克大酒店火灾事故:按相关规定完善消防的设施()加强对员工的消防安全教育()强化对客人消防安全的提示(勸。

 

(7)广东肇庆砚洲岛游客溺水死亡事故:确保旅游产品的安全性降低直至消除不安全因素()组织单位的团队旅游应事先明确旅途中的组织指挥职责,并针对项目及活动地点的特殊性制定安全应急预案()利用公益广告、公益讲堂等形式,对游客进行必要的旅游安全知识教育()

 

(8)浙江仙居游客落水事故:将安全责任层层落实并严格执行安全制度和规定()对旅游从业人员和游客广泛开展旅游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培训

 

(9)重庆赴台旅游团游客溺水事故:旅行社应规范经营()景区应为游客提供安全游览环境

 

(10)老年游客登山猝死安全事故:确保旅游服务的安全对相关服务采购要规范开发旅游线路要安全,认真履行告知义务()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处置措施()

 

综上可见在对“10个典型案例”暴露出的问题的建议和对策中,从产品因素来提的对策占29%从责任因素及教育因素来提的各占2制,从其他因素(包括保险、合作等)来提的占21%,各维度因素在旅游企业安全风险管理中都不容忽视。现代旅游企业安全风险管理要求旅游企业依据自身特点不断进行安全风险管理内容的创新和完善,基于旅游企业对潜在风险进行合理规避、转嫁或降低、分担、承受的目的可以归纳以下几点建议旨在引起旅游企业及利益攸关者的思考和关注

 

第一,确立“永续建设”的思路规避财务风险。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旅游企业的产品存在显著的生命周期式运行轨迹,即有着从兴起、旺盛到平台期、衰退期的历程。大部分旅游企业一次投入较大、游客重游率低、可模仿性强,这种现象使旅游企业的资本回收存在较高风险,而确立“永续建设”的思路是规避企业财务风险的有效途径之一。

 

第二提升产品附加值或进行产品创新转嫁或降低策略风险。众所周知,低附加值的产品或服务对风险的抵御能力是较为有限的较高附加值的产品或服务才有可能积累起较雄厚的资本以应对风险。而旅游企业对高/低附加值的产品或服务的选择由两个方面决定:一是企业进入时的产品/业务选择二是企业后来的管理创新与升级。对大多数企业而言,后者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为管理先进的企业在应对风险时表现出的抗风险能力明显高于管理落后的企业先进企业占据着价值链的高端在购物、娱乐等提高要素中占有比吃、住、行、游等基础要素高的比重,其产业价值链曲线表现为两头高、中间低的“微笑曲线”形态,而落后企业恰恰相反其所面临的可能是“苦笑曲线”,因而旅游企业一方面应着力提升交通、住宿、景点、餐饮环节中附加值较低的项目的档次一方面进行切合实际的高/低附加值产品或服务的创新与组合以便转嫁和降低企业的策略风险。

 

第三加强旅游企业自控系统建设提高风险控制与自担能九风险未能规避或转移出去旅游企业是可以接受的但这种情况需要满足两个前提条件:一是企业风险控制与承受能力强;二是风险成本较低破坏程度和发生频率也较低,因此旅游企业应该提高自身的风险控制和承受能力。而加强自控系统建设是提高风险控制与自担能力的有效手段。旅游安全自控系统是旅游企业以安全运营为目标所设置的自我安全防控管理系统,一般由旅游安全技术自控系统、制度自控系统和文化自控系统3个子系统构成一是旅游安全技术自控系统。主要是通过旅游企业所采用技术的完善性来实现旅游设备设施的安全性,并达到旅游企业安全运营的目的。旅游安全技术自控包括本质安全技术自控、安全装置自控、警告装置自控、预防性试验控制。二是旅游安全制度自控系统它是旅游企业进行安全管理和全程监控的主要控制手段是旅游企业所制定的具有强制性和规范性的安全行为规则包括完善安全管理机构、旅游安全操作规则、旅游安全激励制度和旅游安全监控制度等方面的内容。三是旅游安全文化自控系统。安全文化的基本要素包括安全价值取向、职业纪律、管理哲学、指导方针、企业战略等。旅游企业实行安全文化自控包括应用群体动力学的原理,进行企业的安全文化建i设强化职业道德建设,规范旅游企业和员工的行为;建立旅游安全文化网络。©

 

第四强化与旅游管理部门及保险公司的合作关系,分担风险。旅游安全事故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它不仅仅是旅游企业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旅游管理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微观主体的旅游企业,在对社会资源的支配方面明显劣于政府部门。因此借助政府部门的资源配置能力是企业解决安全问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例如旅行社、车船公司、旅游饭店及景区景点、购物商店、娱乐场所和其他旅游企业的安全管理应当注重充分发挥旅游相关部门的协调机制,强化与旅游管理部门的合作关系分担风险。此外强化与保险公司的合作也是旅游企业安全经营、分担风险的有效途径。

 

四、旅游企业安全风险管理保障机制

 

旅游企业安全风险管理对策能否顺利实施取决于与之配套的保障机制是否健全,因此笔者在总结上述对策的基础上提出了技术、组织及文化教育3个安全风险管理的保障机制。

 

(一)安全风险管理的技术保障机制

 

风险产生的根源是危险源,因此,危险源的管理是风险控制的核心。根据风险的概念,参考生产行业风险控制方法结合不同类型危险源的特点从预防性、保护性、应急性3种技术途径着手对安全风险加以控制,其中预防性措施的作用是降低事故概率保护性措施和应急性措施是减轻事故后果。基于上述认知,笔者构建了旅游企业安全风险管理技术保障机制模型,如上页图1所示。根据上述模型并结合企业实践的具体要求旅游企业应逐步将安全风险评估、安全风险数据库纳入技术保障体系提高保障体系的完整性与安全性形成以危险源识别为核心,以安全风险数据库建设为基础的深度防护体系,从而增强企业整体安全风险管理能力。

 

(二)安全风险管理的组织保障机制

 

任何技术方案的正确实施都有赖于必要的组织保障。“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是我国安全生产的基本战略思路。基于此笔者通过对组织的战略和目标、组织机构、组织责任和制度的认知。

 

旅游企业安全风险管理的组织保障由决策层、管理层和支持保障层从高到低顺次组成决策层作为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应该倡导并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作为企业的最高战略。管理层的任务是把最高战略目标化,同时给予企业规章制度的配合即建立安全绩效考核制度从公共责任和专门责任两个方面来进行激励与奖惩。作为支持保障层的基层员工是安全组织保障的底层却也是关键的一层,层层分解的安全目标最终会体现为细微的、由基层员工完成的安全小环节。

 

(三)安全风险管理的文化教育保障机制

 

旅游安全管理论文篇5

一、引言

自从我国旅游业推出文化旅游项目以来,旅游文化小镇已经成为各地旅游建设的一个亮点,当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旅游景区时,为防止出现风险和影响其安全(实质是原真性保护)性而采取风险监测、预警、分析和评估等措施,全面掌控非物质文化进旅游景区的安全局面,有效规避风险,实现旅游景区经济效益最大化,有效地拓展旅游市场,为做大做强旅游经济,大幅度增加旅游经济收入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文化小镇规划设计现状分析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旅游景区是旅游事业发展的需要,但时刻不能松懈对其开展必要的保护工作,专家们提出了“生产性保护”等具有建设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策。

1.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

2010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筱云受文化部非遗司委托,主持完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现状及扶持政策调研报告》,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技艺、美术类等项目生产性保护现状开展了调查研究工作,提出了可行性对策建议。(1)生产性保护理论生产性保护理论的提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全地进入旅游景区提供了理论依据。以吕品田等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对传统技艺和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理论进行了深入地研究,进一步诠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理论内涵,对厘清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理论的理念、范围、原则、作用和意义发挥了重要作用。(2)生产性保护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旅游景区一般可分为表演、展示和展出三大类,其中就包括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医药等生产性保护内容。根据我国旅游事业发展的需要,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将旅游文化小镇规划设计过程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十分重要,为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全进入旅游景区,采取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就是目前得到普遍认可的保护性措施之一。

2.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消失危险,有关文化管理及保护部门,必须投入足够的人力和物力及时研究抢救性保护对策,才能确保面临消失危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到原真性保存下来,并保证能够得到有效地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是指那些面临消亡状态的民间文学、作品、项目、形态及传承人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将其活的生存及传播状态全方位记录下来,创造出适合它们长久生存的环境和条件。以山东省为例:全省共有17市138县创新“村报普查线索、乡点项目、县做规范文本、市整体收集、省全面保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工作流程和普查方法,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如下表所示。

3.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符合抢救性保护的原则,是借鉴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成果及具体保护实践经验的结果,来源于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所含整体论的思想,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源、环境和相关人群等要素。在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体表现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完整性、系统性、全局性保护。

4.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是一种富有创新的保护模式,针对仍具“活态”生命力强健的项目采取相应保护措施,以便其“活态”项目有效传承和延续,在我国全面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性保护落到实处。

(二)旅游文化小镇规划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旅游飞速发展,旅游文化小镇以整合文化旅游等元素为特征迎来空前发展机遇。集文化、休闲性和娱乐等为一体的旅游模式成为当前旅游业最受人们追崇的外出旅游的形式。因此凸显当地传统文化元素的旅游文化小镇建设就成为必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旅游文化小镇规划设计也是发展旅游事业的必然趋势。文化旅游是继休闲、观光、度假等传统旅游项目增添的又一崭新的旅游项目。目前,能够为游客提供具备厚重历史传统文化内涵等特性的旅游文化小镇就是适应旅游业发展的产物。旅游文化小镇涵盖文化、休闲、观光、度假、运动等诸多旅游元素,以文化旅游产业为核心,整合一系列相关产业,创建高效的文化旅游产业集群,不仅能促进旅游城市景观、基础设施、文化产业结构、城市就业等方面深刻变革,同时也能对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积极影响,在规划设计时一定要选择中国的名村(名镇),挖潜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让其成为自身的文化资源,避免旅游文化小镇同质化而注入文化之魂。

三、非遗与旅游文化小镇规划设计“3+X”风险规避

(一)非遗与旅游文化小镇规划设计

为提升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效益,取得文化旅游小镇规划设计建设工作的成功,地点的选择十分重要。在实际工作中,要特别注意选择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为基础,以江西省为例,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江西省已经公布了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见下表所示:从述表中所显示的数据表明江西省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文化小镇规划设计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旅游景区的开发形式;其次是舞台表演形式;第三是现场体验形式;第四是开展活动形式;第五是商品展销形式;第六是宣传展览形式;第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景区具体项目和相关文化产品。主要推进措施:措施之一是提供支撑平台,旅游文化小镇规划设计项目中,要全方位筹集资金,争取政府等多方支持,搭建旅游文化小镇整体硬件支撑平台,构建科学地配套基础工程设施和后勤服务保障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单位也要为其项目进旅游景区安全提供保障。措施之二是旅游文化小镇管理层必须组织力量深入挖潜、开发和利用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所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生产性保护形式制造出旅游产品、演艺节目等。措施之三是各级旅游管理部门要将旅游文化小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旅游文化小镇亮点,通过多种渠道强力推广,使其成为延续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措施之四是积极探索旅游文化小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形式和途径,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旅游景区并形成良性互动、利益共享、互惠互赢的新格局。

(二)“3+X”风险规避

1.“3+X”风险规避理论概述

“3+X”风险管理理论基础是现代风险管理理论,现代风险理论正式被世人接受是基于梅尔,赫奇的著述《企业的风险管理》和威廉姆斯的著作《风险管理与保险》的面世。风险理论的发展历经了传统风险管理、金融管理、内容控制和企业风险管理理论等过程,经过多种整合和多年发展搭建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早已成为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有效管理手段,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强有力的保护已是不争的事实。现代风险管理理论包括风险监测、风险分析与风险评估三个体系。“3+X”风险规避理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旅游景区的安全保护措施得以强化,作为一门新兴较为先进的管理学理论,是建立在《企业的风险管理》基础上,逐步得到发展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旅游景区的安全保护管理引进上述理论无疑是一种良好的选择,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旅游景区风险监测、分析、评估、识别和衡量,从而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实现风险规避。

2.“3+X”风险规避主要内容

“3+X”风险规避的目标实现,必须实现风险的的监测、分析、评估、识别、衡量并达到风险规避目的,为最终决策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撑。其中监测是识别的基础,分析是识别的关键,评估是风险管理和决策的重要依据。采用“3+X”风险规避理论,首先必须对其机理有比较深入地了解,其中3代表风险监测、分析和评估而X则表示风险预警、防范和补救等措施。该研究成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文化小镇规划设计实践中可用于规避可能存在的可预见性或可能隐藏的各种风险,并能针对上述情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产遗产进入旅游景区不仅能得到有效保护,而且能有效地开发利用,发挥最大的旅游经济效益,最终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强有力的保护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3.“3+X”风险规避研究涵盖范围

“3+X”风险规避研究涵盖范围: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有效利用是旅游文化小镇规划设计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旅游文化小镇经济发展的源泉。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有效开发利用在旅游文化小镇规划设计中必须考虑其存在风险。因此,“3+X”风险规避理论从风险监测、分析、评估、预警、防范和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等进行充分论证,最终提出科学地可行性工作方案用于指导实践,实现的旅游文化小镇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我国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安全进入旅游景区工作,成功的旅游文化小镇规划设计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系十分密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旅游文化小镇的文化魂,为了科学地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矛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旅游文化小镇规划设计中风险规避问题研究显得尤其重要。因此,选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文化小镇规划设计“3+X”风险规避,其目的是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景区可能产生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后划分出相应危险等级,积极寻找应对策略,消除不安全因素,将其存在的一系列不利的影响因素降到最抵点,就是要发挥其在旅游文化小镇中最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将风险降到最低。

4.“3+X”风险规避具体实施

“3+X”风险规避的具体实施,其核心内容可分为方面,一方面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小镇规划设计可能存在的风险点进行分析。另一方面要对“3+X”风险规避模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小镇规划设计的影响进行研究。(1)采用通常使用的风险评估手段来评定风险等级,风险评估手段的采用是指在风险发生前后对人们的生命、生活及财产造成的损失,量化评估风险的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小镇规划设计中所包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景区过程中,可以采用上述风险产生危害程度和概率依据相应的风险管理理论进行等级划分,一般情况下可划分为蓝、黄和红三个级别。(2)规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小镇规划设计来实现风险控制。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小镇规划设计关系研究,从中寻找出存在的有机联系,建立相互促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小镇规划设计机制,共同监督其有效运行,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小镇规划设计科学合理。(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小镇规划设计“3+X”风险规避:查找风险评定风险等级,采取有效措施应对风险发生,避免过程风险发生,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小镇规划设计“3+X”风险规避途径。非物质文化遗产风险监测、分析、评估及规避一览表:根据风险对后果的影响程度大小可以设定风险点相对小的为蓝色等级,该风险对后果不会造成太大的危险,主要体现在风险性质为不符合管理规范。风险应对策略:建立部门联系制度,加大经费的投入,完善软硬件条件,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提升综合素质。根据风险对后果的影响较为严重的划为黄色等级,主要体现在风险性质是违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原则。风险应对策略:严格制定有有效的管理制度,强化岗位工作人员履行职责的力度,严格工作程序,建立严格的考核监督机制。根据风险对后果影响为严重的划为红色等级,主要体现在风险性质是产生了严重的违纪违规后果为严重,风险性质为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及相关条款。风险应对策略:从抓管理人员法律、法规及相关条款的教育工作,对管理人员违法违纪者必须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旅游景区要慎重,因为存在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全隐患,必须时刻保持牢固的风险意识,要在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等工作的前提下,引进先进的“3+X”风险规避理论,从风险监测、分析、评估、预警、防范和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来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旅游景区安全性、可靠性和必要性。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小镇规划设计有机融合,促进旅游文化小镇经济腾飞。

参考文献:

[1]王东.国外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综述[J].金融发展研究,2011,2:23-27.

[2]单晓维.谈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文化价值的实现[J].兰台世界,2014,35:90-91.

旅游安全管理论文篇6

一、我国边境旅游的发展及现状

我国经济发展模式是先富带动后富,如今先富的人们已经富起来了,现在主要面对的是后富如何富起来。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以及边境旅游备受人们的喜爱,为后富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我国对东部边境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今对西部等地区的开发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特别是对边境旅游业的大力支持,使得我国边境旅游业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大量的游客到我国边境旅游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了那些经济落后地区与外界的交流,刺激当地经济的流转,帮助当地人们富起来,有利于我国经济水平的再提高,以及社会的进步。

但是,目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还不够成熟,很多方面还有诸多不足,如:管理机构不够完善;管理力度及执行力度不高;对旅游过程中出现的很多不文明现象无法及时制止;宣传不到位,使得很多人并不知道很多特色的旅游景点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有待于解决。同时,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也为相关部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此外,到我国边境地区旅游的人群中不仅有中国人,还有许多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国人,这就使得旅游区的发展不进要考虑中国游客的旅游感受,也要考虑到来自不同国家的外国人到边境地区旅游景点时的文化差异,为此,边境地区的旅游管理部门应当在景区多设置些明白易懂的标语,同时标有英文翻译以及其他主要国家的外文翻译,帮助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并为旅客带来更多的生活便利这些,当然,类似于这样细节的周到考虑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这需要我们的旅游管理人员用全局的眼光和细致的观察去加以改善。

二、我国边境旅游的主要研究内容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我国经济的又一大进步,但我国的旅游发展还不够成熟,加强对旅游业及相关部门的管理,不断完善旅游行业中的不足,有助于我国旅游业的长远发展。不断深化对边境旅游的研究,加强对游客衣食住行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保障,有助于边境旅游的长远发展。

(一)边境旅游安全问题研究

边境旅游的安全问题是人们旅游时最为关注的问题,而如何保障游客的人身财产安全成为相关部门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边境旅游的安全问题主要有:国家安全、社会安全、经济安全、游客安全。

第一,是国家安全问题。边境地区是我国与邻国的交界处,发展边境旅游对我国边境的安全有着一定的潜在威胁和诸多的不安全因素,同时两国的邦交会直接影响到边境地区的安全,因此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也是边境旅游方面首要研究的问题。

第二,社会安全问题。边境旅游的发展,为边境地区带去了诸多形形的人,这其中就包含了一些心怀不轨的人员,从而使得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因此,加强边境旅游过程中的社会安全问题研究也是重点,甚至可以说,保障边境地区的社会稳定使发展边境旅游业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第三,经济安全问题。随着边境旅游的不断发展,出境旅游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过多的出境旅游会造成我国外汇流失,使得经济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

此外,游客作为边境旅游的主角,游客安全问题更受到人们关注。就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边境旅游的游客主要面临着以下三个方面的安全问题。

第一,是人口杂乱的管理问题。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边境地区往往都是管理最薄弱的区域,同时也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在我国的边境地区,特别是我国的西南部地区,原本就有较多的少数民族居住,有着不同的文化与不同的生活习惯,虽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居住的特定区域。但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各民族间的交流也在日益频繁,同时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也有着自己的性格特色,人口的复杂容易导致人们在交流或相处中出现各种摩擦,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会引起更大的争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念与想法,会使得局面更加混乱,造成严重的后果。

第二,是住宿安全问题。人们在旅游时更多的会选择在旅游区附近居住,以便于第二天继续游玩,这就对住宿的安全问题有了更多的考虑。边境地区原本的经济并不发达,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才慢慢改善,这就使得旅游区的高档酒店并不多,人们为了更好的感受当地文化,也会更多的选择投宿在当地人家中,这就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如何在人员杂乱的情况下加强当地的住宿安全,保障游客在尽兴游玩的同时能够安心的休息调整。

第三,是突发事件的处理方面的问题。如今旅游是人们最爱的活动之一,只要有时间就会带着朋友亲人出去走走,而中国的国情使得人们的假期都聚到了一起,也使得旅游业淡季时游客稀少,一到旅游旺季就人员爆满的现象。人们都挤到一起去游玩,游客人数的急剧增加为旅游的安全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游客越多,越容易出现许多突发事件,如丢失了重要的财务而使得游客无法返回,人多的情况下与家人走失,在游玩中突发重大疾病等。对这些突发事件的解决,也需要不断进行完善加强。四是食品安全问题。边境旅游除了欣赏当地的民族风俗文化及优美景色,还一定会尝一尝当地的饮食特色,对现在流行的“吃货”而言亦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对面诸多的当地小吃,与大批量的制作,如何在保障食品原汁原味的情况下提高食品卫生安全,是对游客身体健康负责。

对边境旅游安全问题的研究和治理将直接影响到今后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不断深化研究,完善各细节问题,保障游客的人身财产安全,为游客创造安全舒适的旅游环境至为重要。

(二)边境旅游产品研究

边境旅游产品的发展创新,有利于提高边境旅游的吸引力及竞争力,同时也可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边境旅游产品的开发以吸引游客为主要基础,以提高边境旅游的竞争力。边境旅游产品主要包括当地的奇特景观、不同的地势地貌、大型的购物中心、优美的风景区、特色的民族风俗等以物质形态存在的旅游特色,还包括其他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法律政策等。根据人们的旅游喜好制定出独具特色的发展战略,并不断发展完善,有助于当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具有自己独特文化的旅游更受人们的青睐。

(三)边境旅游管理研究

对边境旅游管理的研究有助于加强和完善旅游事业中存在的不足,对旅游行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只有较少的文献关注到了对边境旅游管理的问题,但人们早已开始重视对边境旅游管理的深化研究与改善。加强对边境旅游的管理,能够有效的保障游客的安全,及时有效的应对各种问题。古语有云“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我国应该加强对旅游行业的法律规范,从法律的角度加强人们对边境管理的重视,规范边境旅游的经营,加强边境旅游对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加大管理力度,做好安全保障工作,同时推行兴边富民的政策,促进全面发展。

(四)边境旅游政策研究

我国是一个国土面积较大的国家,有着较长的边界线,拥有较多的邻国,因此,我国的边境旅游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边境旅游的发展不仅能够促进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带动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同时能够促进我国文化的传播,加强我国与邻国的交流,促进与邻国的友好发展。因此,我国的边境旅游政策应该更加注重与邻国的友好往来,以巩固边疆。深化对边境旅游政策的研究,推动边境旅游的发展,促进与邻国的边境贸易,提高边境地区人民的经济收入,带动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注重加强对邻国的边境旅游发展政策的研究,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完善我国在边境旅游发展政策中的不足,有利于得到邻国的认可与支持。

(五)边境旅游基础理论的研究

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和职称,我国要发展边境旅游,也同样需要有系统的旅游发展理论来进行指导才行。目前,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对边境旅游的研究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但综合而言,还尚未形成能够得到普遍认识的边境旅游基础理论框架。因此,这就要求我国的相关学者应该加强对边境旅游方面的科学研究,在之前的理论成果之上进一步加强对边境旅游基础理论框架的丰富与完善,不断开拓研究视角,创新研究方法,凝练出更为全面和先进的旅游发展理论,为我国的边境旅游提供理论指导,只有这样,我国的边境旅游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实现蓬勃地发展。

三、构建和谐边境旅游环境的启示与思考

如今,在我国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促进和加强边境旅游的和谐发展,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也是对世界旅游组织倡导的通过旅游促进和平与社会和谐的响应。构建和谐的边境旅游环境,最关键的即是要构建边境旅游和谐的主客关系,这是促进边境旅游发展的首要工作。为此,一方面,要加强对边境地区的游客管理,促进主客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加强彼此间的理解与宽容。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边境产品的开发,提高边境旅游的安全防范措施,加强安全保障措施等方面的管理,减少主客体之间的误会和矛盾,促进主客和谐相处。这样,才能真正地构建起边境旅游的和谐环境,才能真正地有助于维护社会安定,进而促进边境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加强对构建和谐的边境旅游环境的研究,促进边境旅游的和谐、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是运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要以人为本,以公平、公正为首要前,提构建一个和谐的边境旅游的主客关系。加强对当地人民的宣传教育,提高当地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保障服务质量,促进游客与当地居民的友好相处。二是运用跨文化营销的理论与方法,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不同的审美与思维,到达我国边境旅游,与当地居民接触时会有明显的文化差异,我国人民作为主人应该有跨文化和国际化的意识,尊重理解外国游客的习惯,主动加强与外国游客的交流,帮助外国游客理解当地的文化特色,感受到中国边境旅游的美妙。有助于推动我国边境旅游面向全球,促进边境旅游的大发展。三是加强与邻国之间的友好相处,我国有较多的邻国,加强对这些邻国的邦交,有助于我国边境旅游的稳定发展。

旅游安全管理论文篇7

(一)加强监督管理,规范旅游市场

为更好地理顺我县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对旅游行业指导、检查和监督管理关系,积极推进行政效能建设,建立健全旅游市场综合治理、质量监督、行业自律、工作联动和奖惩机制,我局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旅游市场管理的通知》、《××县旅游行业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方案》、《××县旅游系统安全生产百日督查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旅游宾馆饭店行业规范、创卫大检查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规范文件,进一步完善旅游行政执法责任制。

1.加大行业管理力度。对全县2家国内旅行社进行年检;对6名导游进行了年检;对3家星级饭店进行年度复核。积极开展“春节”、“十一”黄金周和“五一”、“中秋节”等小长假旅游执法综合大检查。对全县2家旅行社、3家星级饭店以及部分农家乐依法进行了检查,出动检查人员30余人次,向相关涉旅企业发出口头和书面整改意见17余条。

2.组织开展培训工作。为规范我县服务行业的职业行为、提高全县服务质量,举办了1期旅游从业人员服务技能培训班。此次培训涉及前厅、客房、餐饮等各个专业技能,参训人员共50余人。这是××旅游系统中对服务行业培训规模较大、质量最高、效果最明显的一次短期培训,培训结束,还对培训合格人员办理相应的旅游从业人员资格证书,对我县旅游工作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从而提高了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

(二)认真受理旅游投诉,继续完善旅游投诉体系

1.认真贯彻执行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相关文件精神,严格按照《云南省旅游执法工作程序》,依法、及时、公正处理旅游投诉。2008年受理旅游投诉1件,办结1件,妥善解决了2起旅游纠纷工作;接受旅游咨询电话40多人次。

2.健全涉旅企业旅游服务质量监督员和县级旅游服务质量监督员管理机制。对全县8名质监员进行了业务培训,把8名质监员分为星级饭店、旅行社二个小组,从而进一步发挥县旅游质量监督员和企业质监员的作用。

3.坚持旅游投诉电话(5814896、96927)24小时畅通,及时处理旅游投诉和游客工作,确保所有投诉第一时间、第一地点得到有效处理。

(三)狠抓旅游安全工作,确保万无一失

1.年初对各景(区)点、旅游饭店、旅行社在开展旅游工作中的安全责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2.组织相关部门重点开展“春节”、“五一”、“十一”节前安全大检查和旅游道路安全隐患排查专项行动以及百日安全督查行动,对全县涉旅企事业单位进行了全面认真地检查,参加检查的人员78人次,发出书面整改意见和建议2条,提出整改安全隐患4个,提供旅游安全咨询服务5人次。在黄金周期间,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三个黄金周期间无一例安全事故发生。

3.做好“6月法制宣传月”活动。6月9日,在县政府门口参加了对旅游安全管理等法律法规知识作了宣传,共发放宣传资料500余份。结合我县“双创”工作,加强了宾馆、饭店的旅游安全管理工作,并在8—10月三个月间狠抓宾馆饭店卫生、消防、安全等工作。

4.即时向市旅游局上报汶川大地震和雨雪冰冻天气我县旅游受灾情况和旅行社退团情况。做好了奥运期间我县旅游安全、维稳工作。进一步督促涉旅企业落实好各项安全措施,积极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涉旅单位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安全责任制落实,安全投入有保障,安全生产基本条件具备,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和职工安全知识教育面均应达到100%。

2008年,我县无一例旅游安全事故发生。

(四)积极开展行业精神文明和标准化建设工作

1.积极宣传贯彻××旅游行业2008年廉政文化建设开展工作;组织召开全县星级宾馆、旅行社总经理、监督员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专题讨论活动。

2.与县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联合开展加强我县旅游行业精神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我县2家星级饭店被评为县级“文明单位”称号。

3.2008年,新聘任饭店内检员6人,新评定2家二星级饭店、对3家宾馆饭店进行了创星工作指导。

(五)认真做好旅游统计工作

1.2008年,全年共接待国内旅游者103610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44.12%;实现旅游总收入665.9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7.99%。其中海外旅游者211人次,国外旅游收入5.27万元,国内旅游者103399人次,国内旅游收入660.63万元.

2、对我县涉旅企业统计人员进行了两次系统的业务知识培训,完成了“春节”、“五一”、“十一”等节假日的统计分析、总结、报告工作,同时完成了市上布置的国内旅游抽样调查30份。

二、存在的困难

1.执法体系不明确

××旅游局属事业单位,没有行使行政执法权利,对旅游市场管理存在滞后,希望各级领导给予重视,明确单位执法体系,使我局在行业管理综合执法工作上有益开展。

2.代步工具缺

××旅游景区(点)过于分散,随着旅游业的稳步发展,景区(点)建设加大投入,星级饭店逐年增加,对旅游行业管理、综合执法难度加大,希望市上给予配备旅游执法车辆。

3.办公设备退化

随着普洱市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产业培植、发展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心、重视和支持,为了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收集、保存大量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旅游景区、景点打造,旅游宣传促销等多项工作,需更新及购置先进的办公设备。

4.行业管理经费困难

旅游安全管理论文篇8

(一)加强监督管理,规范旅游市场

为更好地理顺我县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对旅游行业指导、检查和监督管理关系,积极推进行政效能建设,建立健全旅游市场综合治理、质量监督、行业自律、工作联动和奖惩机制,我局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旅游市场管理的通知》、《××县旅游行业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方案》、《××县旅游系统安全生产百日督查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旅游宾馆饭店行业规范、创卫大检查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规范文件,进一步完善旅游行政执法责任制。

1.加大行业管理力度。对全县2家国内旅行社进行年检;对6名导游进行了年检;对3家星级饭店进行年度复核。积极开展“春节”、“十一”黄金周和“五一”、“中秋节”等小长假旅游执法综合大检查。对全县2家旅行社、3家星级饭店以及部分农家乐依法进行了检查,出动检查人员30余人次,向相关涉旅企业发出口头和书面整改意见17余条。

2.组织开展培训工作。为规范我县服务行业的职业行为、提高全县服务质量,举办了1期旅游从业人员服务技能培训班。此次培训涉及前厅、客房、餐饮等各个专业技能,参训人员共50余人。这是××旅游系统中对服务行业培训规模较大、质量最高、效果最明显的一次短期培训,培训结束,还对培训合格人员办理相应的旅游从业人员资格证书,对我县旅游工作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从而提高了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

(二)认真受理旅游投诉,继续完善旅游投诉体系

1.认真贯彻执行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相关文件精神,严格按照《云南省旅游执法工作程序》,依法、及时、公正处理旅游投诉。2008年受理旅游投诉1件,办结1件,妥善解决了2起旅游纠纷工作;接受旅游咨询电话40多人次。

2.健全涉旅企业旅游服务质量监督员和县级旅游服务质量监督员管理机制。对全县8名质监员进行了业务培训,把8名质监员分为星级饭店、旅行社二个小组,从而进一步发挥县旅游质量监督员和企业质监员的作用。

3.坚持旅游投诉电话(5814896、96927)24小时畅通,及时处理旅游投诉和游客工作,确保所有投诉第一时间、第一地点得到有效处理。

(三)狠抓旅游安全工作,确保万无一失

1.年初对各景(区)点、旅游饭店、旅行社在开展旅游工作中的安全责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2.组织相关部门重点开展“春节”、“五一”、“十一”节前安全大检查和旅游道路安全隐患排查专项行动以及百日安全督查行动,对全县涉旅企事业单位进行了全面认真地检查,参加检查的人员78人次,发出书面整改意见和建议2条,提出整改安全隐患4个,提供旅游安全咨询服务5人次。在黄金周期间,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三个黄金周期间无一例安全事故发生。

3.做好“6月法制宣传月”活动。6月9日,在县政府门口参加了对旅游安全管理等法律法规知识作了宣传,共发放宣传资料500余份。结合我县“双创”工作,加强了宾馆、饭店的旅游安全管理工作,并在8—10月三个月间狠抓宾馆饭店卫生、消防、安全等工作。

4.即时向市旅游局上报汶川大地震和雨雪冰冻天气我县旅游受灾情况和旅行社退团情况。做好了奥运期间我县旅游安全、维稳工作。进一步督促涉旅企业落实好各项安全措施,积极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涉旅单位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安全责任制落实,安全投入有保障,安全生产基本条件具备,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和职工安全知识教育面均应达到100%。

2008年,我县无一例旅游安全事故发生。

(四)积极开展行业精神文明和标准化建设工作

1.积极宣传贯彻××旅游行业2008年廉政文化建设开展工作;组织召开全县星级宾馆、旅行社总经理、监督员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专题讨论活动。

2.与县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联合开展加强我县旅游行业精神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我县2家星级饭店被评为县级“文明单位”称号。

3.2008年,新聘任饭店内检员6人,新评定2家二星级饭店、对3家宾馆饭店进行了创星工作指导。

(五)认真做好旅游统计工作

1.2008年,全年共接待国内旅游者103610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44.12%;实现旅游总收入665.9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7.99%。其中海外旅游者211人次,国外旅游收入5.27万元,国内旅游者103399人次,国内旅游收入660.63万元.

2、对我县涉旅企业统计人员进行了两次系统的业务知识培训,完成了“春节”、“五一”、“十一”等节假日的统计分析、总结、报告工作,同时完成了市上布置的国内旅游抽样调查30份。

二、存在的困难

1.执法体系不明确

××旅游局属事业单位,没有行使行政执法权利,对旅游市场管理存在滞后,希望各级领导给予重视,明确单位执法体系,使我局在行业管理综合执法工作上有益开展。

2.代步工具缺

××旅游景区(点)过于分散,随着旅游业的稳步发展,景区(点)建设加大投入,星级饭店逐年增加,对旅游行业管理、综合执法难度加大,希望市上给予配备旅游执法车辆。

3.办公设备退化

随着普洱市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产业培植、发展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心、重视和支持,为了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收集、保存大量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旅游景区、景点打造,旅游宣传促销等多项工作,需更新及购置先进的办公设备。

4.行业管理经费困难

旅游安全管理论文篇9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树牢安全发展理念,强化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开展全方位、全链条、多层次的文化旅游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全面加强文化旅游安全风险防控和隐患治理,做到不放过任何一个漏洞、不丢掉任何一个盲点、不留下任何一个隐患,有效预防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确保全区文化旅游安全形势平稳健康有序。

二、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推动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

1.提高企业安全管理能力。推动企业制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若干规定,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2021年底前全区重点文化旅游企业通过自身培养和市场化机制全部建立安全生产技术和管理团队。

2.加强企业安全管理制度建设。要求企业不断强化应急预案建设,多频次开展应急演练,保证安全生产条件所必需的资金投入,完善和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诚信、承诺公告和教育培训等制度。

3.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企业规范制定分级分类排查治理标准,明确排查内容和排查措施,做到自查自改自报,实现动态分析、全过程记录和评价,防止漏管失控。

(二)进一步强化行业重点领域整治

1.加强旅游包车管理。督促旅行社选用正规的汽车公司,严格审查旅游包车车辆和驾驶人的资质,签订规范的租车协议,设置“导游专座”,重点督促旅行社加强境外旅游包车安全管理。加强导游(领队)的安全教育,在行程中,提醒司机安全驾驶,提醒游客安全乘车。与交通、公安等部门联合开展旅游包车隐患排查整治,对旅行社租用无资质车辆等违规违法行为,依法严处。

2.强化景区及周边客流管控。旅游高峰期要积极协调旅游集散中心、景区换乘站等重点地区加开临时交通,快速疏解客流。督促A级旅游景区依法核定并严格执行景区游客最大承载量,科学评估景区内重点区域和瓶颈线路的瞬时最大承载量,制定分流方案,优化游览线路。健全完善客流预报预警等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处置预案,采取预约、分流、管控等多种方式调控人员数量,严防各类重特大事故发生。

3.抓好火灾防控工作。联合消防等部门对A级旅游景区、旅游星级饭店、影剧院、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娱乐场所、临时搭建舞台看台营业性演出等人员密集场所开展消防安全检查,重点检查消防通道是否通畅,消防设备是否完好,是否有疏散指示和应急指示灯,消防“四个能力”是否掌握,电气线路老化情况。督促山岳型A级旅游景区加强火源管控,严格控制野外用火,强化森林草原防灭火管控。督促文化经营单位和旅游企业落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广泛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加强消防业务培训与演练,提高消防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

4.严防食品卫生安全事故。督促A级旅游景区、旅游星级饭店、影剧院、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娱乐场所、营业性演出场所严格落实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强化食品安全监管。督促旅行社选择卫生信誉良好的餐饮单位就餐,要求导游人员加强预防食物中毒的提醒工作。督促旅游星级饭店把握好食品采购、加工和保存关,完善卫生防疫消毒、食品采购制度、食品留样制度,做好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工作,切实保障游客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5.落实特种设备安全检查。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对A级旅游景区、旅游星级饭店、影剧院、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娱乐场所、营业性演出场所等人员密集场所开展特种设备安全检查,重点检查设施安全,督促各企业定期维护特种设备,监控设施确保完善有效。

6.做好出境游安全监管。督促旅行社和在线旅游企业加强出境旅游产品安全审查,持续做好产品质量把控,对有安全隐患的产品立即下架。督促出境组团社加强领队安全教育培训,主动提醒游客购买旅游意外保险。督促旅行社和在线旅游企业及时关注外事、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的有关国家(地区)的安全预警提示,提高游客安全防范意识。

7.强化自然灾害防范应对工作。督促旅行社密切关注汛情雪情预报,合理安排旅游线路,避免组织旅游团到汛情雪情团雾严重的区域旅游。指导A级旅游景区加强夏季、冬季隐患的排查治理,完善自然灾害防范应对措施,提高化解自然灾害重大风险能力。

(三)进一步提升从业人员素质能力

1.强化安全教育培训。要建立健全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对从业人员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保证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熟悉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掌握岗位操作技能和应急处置措施,未取得特种设备作业操作证和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

2.推动应急救援能力建设。要加强应急救援装备配备,健全完善应急救援预案,开展消防、特种设备、反恐防爆等实训演练,提高从业人员应急处置能力。

三、时间安排

从2020年5月至2022年12月,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动员部署(2020年5月)。制定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工作措施,层层压实责任,确保责任到人、措施到位,周密部署辖区三年文化旅游安全专项整治工作。

(二)排查整治(2020年6月至12月)。联合应急、消防、市场监管等部门对本辖区文化旅游安全风险隐患进行全面排查检查,坚持边查边改、立查立改,实施闭环管理、对账销号,加快推进实施,推动整治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三)集中攻坚(2021年)。及时开展“回头看”工作,针对重点难点问题通过现场推进会、“开小灶”、推广有关地方和标杆企业的经验等措施,加大专项整治攻坚力度,落实和完善治理措施,建立健全文化旅游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推动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四)巩固提升(2022年)。深入分析文化旅游安全共性问题和突出隐患,深挖背后的深层次矛盾和原因,梳理出在法规标准、政策措施层面需要建立健全、补充完善的具体制度,逐项推动落实。

四、保障措施

旅游安全管理论文篇10

2.2 广西桂林市叠彩山山石坠落事故及其原因分析

2015年3月19日9时25分左右,广西桂林市叠彩山发生山石坠落事故,共造成游客7人死亡、25人不同程度受伤。当天在事故现场的游客分别来自桂林漓江国际旅行社、桂林市桂冠国际旅行社、桂林市战友旅行社和桂林山水铭源国际旅行社,其中大多数人为陕西和重庆籍游客桂林公布了3・19叠彩山岩石崩塌事故原因[EB/OL].http:///20150320/n410084665.shtml,20160115.。

灾难发生后,广西国土部门专家迅速赶到现场调查,得出结论:这是一次自然突发性的崩塌性的地质灾害。崩塌位于叠彩山木龙洞北侧出口处,崩塌所在位置高程约176米,相对地面高差为30米,崩塌岩石体积约60立方米。岩体崩落后撞击下方的过道,破碎形成多块碎石,直接砸向下方游客。事前有预兆,发生过碎石滑落现象,但未引起景区管理部门的足够重视。

2.3 全面提升我国旅游安全质量控制管理系统构建问题的提出

依据系统论和控制论进行科学分析,我国发生重大旅游安全质量问题的普遍原因是,尚未建立全面提升我国旅游安全质量的控制管理系统,特别是没有建立与实施事前的前馈控制系统、事中的同期实时的监管控制系统以及对旅游安全质量监管者的监管系统,目前比较偏重采用事后的反馈控制系统,导致经常出现在安全事故发生后才进行“灭火式” “补救型”的管理现象。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单纯按照事后的反馈系统进行控制管理,虽然能对其后发生事件发挥控制作用,但不能对本事件进行及时有效的控制管理,因为存在“时滞”因素。因此,为了弥补反馈控制系统的不足,要充分发挥前馈控制系统、同期实时监管控制系统、对旅游安全质量监管者的监管系统的管理作用。由此提出了亟需研究包括前馈控制系统、同期实时监管控制系统、反馈控制系统、对旅游质量监管者的监管系统等在内的全面提升我国旅游安全质量控制管理系统及运用问题,以完成旅游安全质量从事后管理、被动管理、单项管理,向事前管理、实时管理、主动管理与全面管理的转变。

3 全面提升我国旅游安全质量控制管理系统构建及运用研究

我们首先需要说明全面提升我国旅游安全质量控制管理系统及运用研究的框架与思路,然后按照这一框架与思路,对全面提升我国旅游安全质量控制管理系统进行构建,并针对存在问题,以云台山5A级景区旅游安全质量管理最佳实践为例,对如何运用全面提升我国旅游安全质量控制管理系统的举措进行研究与说明。

3.1 全面提升我国旅游安全质量控制管理系统构建及运用研究的框架与思路

全面提升我国旅游安全质量控制管理系统及运用研究的理论基础是旅游安全质量概念、系统论、控制论、社会责任与治理理论、行为学与旅游安全的相关法规。按照系统论学者贝塔朗菲(1980)的观点:系统是“相互作用的诸要素的综合体”,即由若干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和运动规律的整体。1948 年美国应用数学家、控制论的创始人诺伯特・维纳(2009)出版其名著《控制论:或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控制论对“控制”的定义是:为了“改善”某个或某些受控对象的功能或发展,需要获得并使用信息,以这种信息为基础设计选择有效措施作用于该对象以实现目标的过程,就称为控制。

参照系统论与控制论的原理,全面提升我国旅游安全质量控制管理系统就是指要实现旅游安全质量目标的相互关联要素的有机综合体,这些要素包括旅游安全质量责任主体、责任主体的意识与行为,责任主体间的权利、义务与违约责任,对责任主体影响旅游安全质量行为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对旅游安全质量行为与状况的监管主体与监管机制,对旅游安全质量监管者的监管机制;按控制的时间分,也可分为前馈控制系统、同期监管控制系统与反馈控制系统;按控制的对象分,也可分为对旅游经营者的控制系统,对旅游者的控制系统,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控制系统,对旅游质量监管者的监管系统等。全面提升我国旅游安全质量的控制管理举措,就是指依据控制管理系统运行的信息反馈,采取的更有效地实现旅游安全质量目标的方案或行动。

全面提升我国旅游安全质量控制管理系统及运用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 我国旅游安全质量控制管理的前馈系统及运用;(2) 我国旅游安全质量控制管理的同期监管系统及运用;(3) 我国旅游安全质量控制管理的反馈系统及运用;(4) 对我国旅游安全质量监管者的监管系统及运用;(5) 我国旅游安全质量责任主体与社会治理系统及运用;(6) 我国旅游安全质量责任主体的动力系统及运用;(7) 我国旅游安全质量的分类管理系统及运用;(8) 旅游安全质量控制管理系统推广步骤(见图1)。

我们对全面提升我国旅游安全质量控制管理系统构建及运用的每一方面进行研究,并以荣获“国家旅游局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称号的河南云台山5A级景区为例进行说明。云台山景区2014年接待游客522万人次,综合收入近5亿元,是我国人气最旺的自然山水景区之一让“云台效应”再放大――云台山景区务实转身采访札记[EB/OL].http:///html/2015-06/11/content_346900.htm。

3.2 我国旅游安全质量控制管理的前馈系统构建及运用研究

我国旅游安全质量前馈控制系统是指对旅游质量进入实施过程前的准备投入程度的监测控制系统,包括对投入的各种要素与行为习惯和规则的监测,以确定投

图1 全面提升我国旅游安全质量控制管理系统及运用研究的框架与思路

入是否符合法律规范、标准或实现安全质量计划目标的要求,如果不符合,就要改变投入或运行规则,以保证取得预期结果(哈罗德・孔茨,海茵茨・韦里克,1998)。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十八条和第七十八条的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释义[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30,47.,这方面运用的主要举措有:(1) 建立、健全企业与旅游地的旅游安全质量责任制;(2) 组织制定企业、旅游者与旅游地的旅游安全生产与活动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3) 组织制定并实施企业与旅游者的旅游安全生产与活动的教育和培训计划;(4) 保证企业、旅游者和目的地的旅游安全服务质量、旅游安全生产质量、旅游安全管理质量与旅游安全活动质量的投入的有效实施;(5)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制定本单位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与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制定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相衔接,并定期组织演练。

云台山景区在景点开发阶段就开始实施质量安全风险控制,对景区地质灾害的规模、发育程度、危害程度进行了研究,针对不同的地质灾害类型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和安全建议,并编制了《云台山风景名胜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调查与防治措施研究》。云台山景区在主要设施设备上安装避雷针,在游览的危险地段设置防护网、护栏,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进行监测,在危险地段设立安全警示标识。在旅游线路设计时,设计成环形游览线路,避免游客对流发生冲撞,以确保旅游的安全性本文有关云台山景区的调查研究资料,均由云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提供。感谢云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的大力帮助。。同时,云台山景区建立了安全预警机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应急预案,如《反恐怖应急预案》《地质灾害防治应急预案》《电瓶车队应急预案》《意外伤害应急预案》《黄金周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等。各项预案都体现了责任明确、分工细致、落实到位的工作特点,并根据各个预案的不同特点,进行演练,结合演练情况对预案进行了修订,保证了预案的切实可行,为游客营造了一个安全、舒适的旅游环境。

3.3 我国旅游安全质量控制管理的同期监管系统构建及运用研究

我国旅游安全质量控制管理的同期监管系统是指对安全质量实施过程进行实时监测、现场监测和控制的系统,是能及时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要素与规则的有机组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十八条的规定,这方面运用的主要举措有:(1) 督促、检查企业、旅游者与旅游地的旅游安全质量工作,及时消除旅游设施与服务的安全事故隐患;(2) 组织制定并实施企业与旅游地旅游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方案;(3) 及时、如实报告旅游安全事故。

云台山景区实施景点运行阶段的质量安全风险控制,以游客、员工人身和行车安全风险管理为重点,建立了质量安全风险信息收集及防控机制,突出人员、设备和管理三大要素,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制定严格的安全技术保障及管理保障措施。对于可能发生的水灾、火灾、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每年有针对性地开展应急处置演练,做到快速反应,以减少或避免公司资源被破坏。日常工作中对危险源进行识别、检测,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安全教育、安全意识的培育等。

3.4 我国旅游安全控制管理的反馈系统构建及运用研究

我国旅游安全质量控制管理的反馈系统是指按照事后的信息反馈进行控制管理的系统。在前馈控制系统、同期监管控制系统都不能发挥有效作用的情况下,只能运用反馈控制系统,采取有效措施,以防止类似旅游安全事故的再次发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六章的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释义[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4960.,这方面运用的主要举措有:对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部门的工作人员,对生产经营单位的决策机构、主要负责人或者个人经营的投资人不依照本法规定保证安全生产所必需的资金投入,未履行本法规定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的,或导致发生安全事故的,对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未履行本法规定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的,对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不服从管理,违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或者操作规程的,要给予批评教育,责令改正,罚款,甚至追究刑事责任,以做到:立即制止与积极防止旅游安全质量事故发生,在不幸发生旅游安全事故后,要努力做到通过处理一个人或一件事教育一大片的目的。

云台山景区实施对服务交付后的质量安全风险控制。为确保做到让游客高兴而来、满意而归,云台山景区设立了24小时值班电话,制定了《客户投诉处理流程》。为处理好每一件投诉,对投诉规定了处理时效:游客前来投诉时工作人员应做好记录,对于一般性的投诉应在10分钟内予以解决,较大的问题应在当日内解决,对于信件投诉应在3日内给予回复,对于网络投诉应在24小时内转到投诉办公室,由投诉办公室进行处理。

3.5 对旅游安全质量监管者的监管系统构建及运用研究

我国经常忽略了对旅游安全质量监管者的监管工作。例如,2014年12月31日发生的上海外滩踩踏事件,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当时缺乏对旅游安全质量监管者――上海黄浦区政府主管部门与上海市公安局相关主管部门的监管,丧失了防止事故发生的最后一道防线。 对旅游安全监管者进行监管控制的主要原因在于:(1) 当旅游安全质量问题出现时,旅游安全质量监管者是解决与防止发生恶性问题的最后一道关口;(2) 监管者在控制工作中居于主导地位,他们往往又是拥有相当权力的管理者,对他们缺乏监控机制,常常会酿成许多重大事故(芮明杰,1999)。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六十八条规定:监察机关按照行政监察法的规定,对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履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实施监察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释义[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45.。针对重大旅游安全质量问题发生的特点,完善对旅游安全监管者的监管控制系统的主要举措有:(1) 对涉及监管旅游安全质量的相关部门的责任人制定监管责任的法律规范或标准;(2) 对相关法律规范或标准进行宣传教育和培训;(3) 建立检查制度,对涉及监管旅游安全质量相关部门责任人的履责状况进行定期检查或抽查,特别是在可能发生重大旅游安全质量问题的时期与场合,如旅游旺季(黄金周)的热点景区景点,并对定期撰写的检查报告进行公布交流;(4) 对提供监管先进经验的部门,进行表扬与推广,对发生严重监管事故的部门提出处理建议。

云台山景区通过车载的无线摄像机实时掌握旅游车的车内情况,对司机和讲解员的工作情况做出有效监督。同时数控中心可对正处于超速、抛锚等情况的车辆实施报警措施,大大提高了对内部区间交通的安全管理。

3.6 我国旅游安全质量责任主体与社会治理系统构建及运用研究

目前,我国比较重视旅游经营者与政府有关部门所承担的旅游安全质量责任,存在忽视旅游者、旅游从业人员应该承担旅游安全质量责任现象。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规定,我国旅游安全质量的责任主体应该包括旅游者、旅游经营者、政府有关部门和旅游从业人员。按照利益相关者理论,旅游安全质量责任主体还应该包括旅游地居民、非政府旅游组织、旅游志愿者等。按照社会治理理论,以上各种旅游安全质量责任主体,包括政府部门的和非政府部门的,应当共同参加提升旅游安全质量的活动。因此,需要构建一个包括旅游者、旅游经营者、旅游从业人员、政府相关部门、旅游地居民、非政府旅游组织、旅游志愿者等组成的我国旅游安全质量责任主体与社会治理系统。

《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明确规定我国旅游安全质量责任主体应该包括旅游者、旅游经营者和政府有关部门,其中第十五条的规定是:“旅游者对国家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暂时限制旅游活动的措施以及有关部门、机构或者旅游经营者采取的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置措施,应当予以配合。旅游者违反安全警示规定,或者对国家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暂时限制旅游活动的措施、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置不予配合的,依法承担相应责任”。 其中第七十六条的规定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一负责旅游安全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照法律、法规履行旅游安全监管职责。”其中第七十九条的规定是:“旅游经营者应当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管理和消防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具备相应的安全生产条件,制定旅游者安全保护制度和应急预案。”编写组.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解读[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3:2,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明确规定我国旅游安全质量责任主体还应该包括旅游从业人员,其中第一百零四条的规定是:“生产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不服从管理,违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或者操作规程的,由生产经营单位给予批评教育,依照有关规章制度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57.

参照著名的利益相关理论学者R・爱德华・弗里曼(2006)的观点:“组织中的利益相关者是指任何能够影响公司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公司目标实现影响的团体或个人。”显然,受旅游安全质量影响或能影响旅游安全质量的利益相关者还有当地居民、非政府旅游组织与旅游志愿者等,他们也是旅游安全质量的责任者。

在构建旅游安全质量的社会治理系统之前,有必要认识下列基本的社会责任与治理理论:(1) 社会一般是指有着共同传统、价值观、习俗、集体活动与利益的一个社区、一个民族或有着广泛组成的一群人;(2) 社会责任是要求每个社会成员从整个社会系统去考虑自己的行为,对自己在该系统任何位置上的行为结果负责任。每个人的社会责任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自由决定的慈善责任(阿奇 B.卡罗尔,安 K.巴克霍尔茨,2004);(3) 治理是指公共部门或私人机构经营管理相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俞可平,2000)。

基于上述的社会责任与治理理论,旅游安全质量的社会治理系统就是指动员旅游活动所涉及的旅游社会的全部利益相关者或旅游安全质量责任者,承担自己必须承担或自愿承担的旅游安全质量方面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自由决定的慈善责任,以提高旅游安全质量的各种要素与规则的有机组合。这方面的主要举措有:(1) 要积极引导与旅游发展相关的各政府部门主动负责好与各自相关的旅游安全质量工作,实行一岗多责制度,例如,旅游交通部门的管理人员,同时也应该是当地旅游交通安全质量的监管者;(2) 建立由各利益相关者代表与专家(包括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区、旅游交通、旅游管理专家、律师等)组成的旅游安全质量咨询委员会;(3) 建立旅游安全质量管理的志愿者队伍。

旅游业的高关联性决定了旅游业是一把手工程。因此,云台山景区安全质量及整个景区的管理体制是:党委重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这也是云台山景区飞速发展的关键所在。

3.7 我国旅游安全责任主体的动力系统构建及运用研究

引导旅游安全质量责任主体行为合理化的基本理论是行为主义理论(Duane P.Schultz,Sydney Ellen Schultz,2014)。按照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John Walson)与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提出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learning theory of behavior),旅游安全质量责任主体的行为都是后天通过学习获得的。依据行为学习的“刺激-反应”原理和专门行为养成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设计奖励、惩罚制度与提高其实现的概率等刺激措施来帮助人们养成良好行为预期与习惯的学习过程,也可以称为行为合理化的引导机制(约翰 W.桑特洛克,2014)。

按照旅游质量责任主体对不同类型的行为驱动力反应的不同特点划分,可以将旅游安全质量责任主体行为合理化的引导机制分为以下4种不同的类型:(1) 以对正确与错误认识为主要驱动力的,是旅游主体行为合理化的伦理机制(包括自觉-自我约束的伦理机制、他人劝说-自我约束的伦理机制);(2) 以品牌传播-追求长期市场价值为主要驱动力的,是旅游主体行为合理化的声誉机制;(3) 以奖惩利益为主要驱动力的,是旅游主体行为合理化的激励机制,在实际管理中往往表现为惩戒机制,如政府主管部门按照行政处罚条例对违规者进行罚款;(4) 以强制性为主要驱动力的,是旅游安全质量责任主体行为合理化的法律机制,如拘役、判刑等。考虑到我国有些违法者缺乏支付被罚款项的能力,建议也可以实施强制劳动形式(何建民,2014)。

另外,依据旅游安全质量责任主体对上述不同类型的引导机制“认知-反应”的不同特点,可以采用不同的引导机制。对具有自觉的“认知-反应”特点的旅游安全质量责任主体,可采用伦理的自觉机制。对具有不自觉的“认知-反应”特点的旅游安全质量责任主体,需要采用法律的强制机制。对大多数具有处于上述两极之间的“认知-反应”特点的旅游安全质量责任主体,可综合采用伦理机制、声誉机制、激励机制、法律机制。但是,伦理机制是所有机制的基础,因为首先要明辨是非,进行宣传教育(何建民,2015)。

云台山景区加强安全制度建设与实施质量考核制度相结合。在安全质量制度建设方面,建立健全以责任制为基础的安全规章制度,主要包括基本制度、工作制度和责任制度,实现专人专岗、专人专责的良好的生产秩序。在质量考核制度方面,通过与各责任部门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进一步明确责任,强化落实,加强考核,严格兑现奖惩措施,实现工作绩效与奖惩机制挂钩。

3.8 我国旅游安全质量的分类管理系统构建及运用研究

按照对提升我国旅游安全质量重要性的不同,以及我国各地拥有提升旅游安全质量资源的不同情况,在对旅游安全质量实行全面指导管理基础上,应该实行重点分类管理。可以采用下列两种方法确定进行重点管理的对象或任务。

第一种是在每年年末之前对旅游安全质量利益相关者或责任主体进行调查研究,并参考当年发生的旅游安全质量问题、各旅游安全质量利益相关者或责任主体的建议,以及预测明年旅游安全质量趋势,确定明年旅游安全质量重点管理的领域和问题。

第二种是对全国旅游安全质量分3种类型进行重点指导与管理:(1) 旅游质量管理的重点区域,包括具有全国性或地区性重要影响的旅游主体功能区,如5A级景区,包括即将于2016年6月16日开业的上海迪士尼度假区等;(2) 旅游旺季期间的全国性或地区性的热点景区,如黄金周期间的九寨沟、华山、故宫博物馆等;(3) 其他容易出现旅游安全事故的季节与地方。如作为我国国际旅游度假岛的海南岛在每年7月~8月遭遇台风的季节,又如发生地震与恐怖事件的旅游地以及容易出现山体滑坡的景区点等。

3.9 旅游安全质量控制管理系统的推广研究

旅游安全管理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0-0052-03

安徽省地处我国中部,旅游资源丰富,品位高、分布广,在区位上承东启西。可是安徽旅游事业发展态势问题颇多,正如副省长文海英所概括的“两个不相适应”[1]:一是旅游发展的成绩与安徽省丰富的旅游资源不相适应,二是旅游发展的态势与兄弟省、市竞相发展的势头不相适应的问题。本文从旅游企业入手,分析安徽省旅游企业发展的现状和态势及其竞争力的表现,并以此为基础,试图找寻问题的症结,找出提升安徽省旅游企业竞争力的对策。目前,在企业竞争力的研究上,李正中、韩智勇(2001)介绍了企业竞争力理论的起源和发展[2];邹宏霞(2004)认为,知识的创新、人力资源的把握和企业文化的架构才是企业保持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3];谭丽林(2005)结合了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分析了当前旅游企业的竞争环境,并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策略[4];邱慧(2006)认为,可以通过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和向内挖掘企业潜力两方面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5];梁赫(2006)则认为,提升旅游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是提升旅游服务质量[6];高航(2008)认为,企业除了追求经济,还应该在“社会责任”(CSR)上保持自己的竞争力[7]。在以安徽省旅游企业为案例的研究中,评价上多以“小、散、弱、差”为主,如汪德根、刘昌雪(2002)通过对安徽省的旅游涉外饭店市场竞争力的研究,发现安徽省旅游涉外饭店竞争不足和过度竞争同时存在的现状[8];闻飞(2005)等人通过省域旅游企业综合实力的对比,得出了安徽省旅游企业的综合实力在全国位于第三集团的位置[9]。

一、企业竞争力

谈起企业竞争力,目前国内多用普拉哈拉德与哈默(Praharad and Hamel)的核心竞争力理论和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的竞争战略理论等来对企业进行竞争力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开创者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1990年的《公司核心竞争力》中,把核心竞争力定义为“能使公司为客户带来特别利益的一类独有的技能和技术”[10]。一项竞争力要成为核心竞争力,必须具有以下三种特性:(1)客户有用性,即对客户有价值。企业核心竞争力能为用户提供超过其他企业的更多的使用价值,能够更好地、更全面地满足用户需要,同时能使企业比竞争对手有更高的劳动效率、更低产品成本,实现企业价值观最大化;(2)独特性。如果企业专长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或通过努力可以很快建立或超越,它就很难给企业提供持久的竞争优势了;(3)延展性。应该能为企业打开多种产品市场提供支持,对企业一系列产品或服务的竞争力都有促进作用。核心竞争力有从“核心竞争力―核心技术―核心产品―最终产品”的延展过程。

二、安徽省旅游企业竞争力研究

(一)安徽省旅游企业现状

旅行社和旅游饭店是衡量旅游企业发展程度的有力工具。以旅行社和旅游饭店为例,安徽省旅游事业近20年来发展极为迅速,如表1所示,近年来安徽省旅行社数量大幅增加,旅游饭店不仅在数量上增长较快,而且在星级标

准上呈多元化发展,以满足不同层次人的需求。截至2008年9月,安徽省共拥有星级饭店431家:五星5家、四星63家、三星156家、二星194家、一星13家。其中四五星高级饭店的比例仅为15.8%,呈现出明显的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饭店结构。

目前,安徽省大部分旅游企业是中小型企业,可能因素主要是旅游相关产业的进入壁垒低、行业限制小和技术含量不高。由中国国情所决定企业竞争力制度因素较为重要(包括企业产权制度、现代管理制度等),而安徽省现代旅游企业、旅游行业组织尚未全面建立,缺少具有竞争力的大集团,上市公司只有一家(黄山旅游集团),大部分旅游企业规模较小,更不要说企业的品牌效应。产业投资主体又以国有资本为主,许多企业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致使资本扩张与合并,企业兼并与联合存在困难。在安徽旅游发展中,旅游企业的牵动作用和招徕优势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二)安徽省旅游企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如果仅仅单方面从数量上及时间段上看安徽的旅游企业的发展,无疑进步明显。但是如果从微观上、从区域上看,问题又突显出来。根据闻飞等人通过指标计算得出:“安徽旅游企业综合实力位于全国第25位,居第三集团中列,不但在全国31个省(市、区)旅游企业中排名落后,而且在中部地区排名中也偏后(中部8省中名列第7位)”[9]。很直观的反映了在整个国家区域中,安徽省旅游企业所处的竞争劣势位置,揭示了与其他省份之间的差距,表明了安徽省旅游企业竞争力是相对薄弱的。为了更直观的反映差距,把比较区域缩小,把安徽放系更为紧密的长三角旅游圈(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再来对比安徽旅游企业的竞争实力。如表2和表3所示,通过分析各省市星级饭店的数量、平均客房出租率、旅行社数量以及全国百强旅行社数量等指标,可以看出长三角旅游圈内各省市旅游企业发展并不均衡。浙江省的星级饭店数量最多,平均客房出租率最高;而江苏省国际国内旅行社数量最多; 上海市拥有的五星级饭店数量和全国百强社数量最多,而安徽不仅星级饭店数量比江浙沪三省市少,2004年全国百强社排名两省也没有一家旅行社入围(双百强评选包括营业收入、毛利润、入境旅游外联人天、接待人天、实缴税金、外汇结汇等六项主要经营指标考评),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安徽省旅行社在经营上以及安徽旅游业整体大环境上存在的问题,也反映出安徽省旅游企业的总体规模与经营水平在大长三角旅游圈内处于竞争劣势状态,直接影响到安徽省的旅游经济发展。

三、提升安徽省旅游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一)内部培育企业竞争力

内部培育,即依照核心竞争力和公司战略的要求来对资源进行配置,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建立内在的核心竞争力。

1.建立自身品牌

安徽省目前还没有创立出一个品牌饭店,更不要说品牌饭店集团;国际旅行社已经数年未能进入全国百强;旅游景区也只有黄山勉强称得上走向世界,但仍然被旅游界称为“中国的热点、东亚与东南亚的温点、欧美的冷点”。品牌是最典型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众所周知,旅游是一项体验型的活动,旅游企业输出的是旅游服务,其服务对象多是那些注重体验、注重精神享受的客户。因此,为了满足客户对产品和服务的需要,就必须提供具有品质的服务。

2.知识创新

知识创新是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动力,缺少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是导致旅游企业恶性竞争的关键[8]。国内外实践都证明,创造了企业80%价值的是只占职工总数20%的核心人才,即中高级管理与技术人员。安徽省旅游企业在相当程度地上存在着“孔雀东南飞”的问题。“中专生最好、大专生勉强、本科生靠不住、研究生用不上”的观念一直存在于多数旅行社等旅游企业。人才的缺乏必然导致管理的落后、观念的陈旧,也必然影响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因此,安徽省旅游企业应主动培养有志于旅游事业的中高级人才,让他们尽快成为管理层的主力军。

3.企业文化

旅游企业是以企业文化作为核心竞争力的内核。这里所指的企业文化包括管理方式、营销战略等。它深深地渗透在企业的管理体系当中,是其他企业无法学习和模仿应用到自身企业的。良好的企业文化为旅游企业创造出信誉、名牌、知名度等无形资产,给旅游企业注入生命活力。因此,企业文化成了促进旅游企业经营业绩和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和精神动力,是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长久化的根基。

(二)外部获得企业竞争力

内部培育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速度相对较慢,并且还要受到企业自身资源等条件限制。相比之下,通过外部获得企业所需的竞争力要素,则有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即可完成。

1.旅游企业重组

旅游企业重组后可更为有效地整合外部资源,通过剥离一些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相关不大的资产,集中有限资本构建更强大的新的核心竞争力,使旅游企业形成新的增长点,获得1+1>2的经济效应。值得注意的是,旅游企业在重组过程中要更多地考虑竞争力要素,而不是短期的财务利益,财务利益固然不可忽视,但竞争力要素对旅游企业重组后的长远发展则更有意义。目前,由于受2008年自然灾害及金融危机等多因素的影响,安徽省部分中小旅行社业绩下滑已是公开的秘密,从另一方面看,经过市场的洗礼后,旅行社重组洗牌的时机已到。

2.旅游企业集团化

在安徽目前已有的三大旅游集团: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旅游集团和九华山旅游集团。这其中,仅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是上市公司,其经营业绩在全国21家旅游类上市公司中仅位居中等,其余两大集团竞争力则更为有限。集团化经营可以对旅游企业实行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以规模求效益,是旅游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其积极意义在于:(1)集团化经营将交易成本内在化,能获得高的规模经济效益;(2)有助于实现专业化经营,从而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弥补其不足,形成优势互补,优化产业结构;(3)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旅游集团在体制改革集团组建过程中,可通过发行股票向社会募集大量闲散资金;(4)增强旅游企业的竞争力,有利于扩大旅游产品在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的知名度,建立旅游企业的新形象,有利于增强旅游企业的竞争力。

3. 旅游企业战略联盟

市场除了竞争以外,还有合作。企业为了生存,要靠竞争来合作,通过合作来竞争。通过与相关旅游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可以更有效地利用互补资源,加快旅游企业对服务、技术和有形资源等各种竞争力要素的整合,实现资源的优化。如旅游社的销售网络是饭店企业难以比拟的,营销能力薄弱的饭店企业与之联盟,不仅获得营销渠道,还可以共享市场,因而形成了比原有核心竞争力更强的复合核心竞争力,并将给旅游企业带来可观的回报。在安徽省政府推进“两山一湖”联动开发的形势下,黄山旅游股份公司和九华山旅游集团就应开展合作,在联合促销、联动开发旅游线路上相互配合,实现“双赢”[9]。

参考文献:

[1]文海英.努力推进安徽旅游业奋力崛起[N].安徽日报,2005-06-28.

[2]李正中,韩智勇.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起源及内涵[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7):54-56.

[3]邹宏霞.对增强我国旅游服务业核心竞争力的思考[J].湖湘论坛,2004,(6):70-71.

[4]谭丽林.论旅游企业竞争优势的创造[J].学术论坛,2005,(11):84-87.

[5]邱慧.浅议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3):121-123.

[6]梁赫.论旅游服务质量是提高旅游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以浙江旅游为例[J].集团经济研究,2006,(7):57-59.

旅游安全管理论文篇12

安徽省地处我国中部,旅游资源丰富,品位高、分布广,在区位上承东启西。可是安徽旅游事业发展态势问题颇多,正如副省长文海英所概括的“两个不相适应”[1]:一是旅游发展的成绩与安徽省丰富的旅游资源不相适应,二是旅游发展的态势与兄弟省、市竞相发展的势头不相适应的问题。本文从旅游企业入手,分析安徽省旅游企业发展的现状和态势及其竞争力的表现,并以此为基础,试图找寻问题的症结,找出提升安徽省旅游企业竞争力的对策。目前,在企业竞争力的研究上,李正中、韩智勇(2001)介绍了企业竞争力理论的起源和发展[2];邹宏霞(2004)认为,知识的创新、人力资源的把握和企业文化的架构才是企业保持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3];谭丽林(2005)结合了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分析了当前旅游企业的竞争环境,并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策略[4];邱慧(2006)认为,可以通过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和向内挖掘企业潜力两方面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5];梁赫(2006)则认为,提升旅游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是提升旅游服务质量[6];高航(2008)认为,企业除了追求经济,还应该在“社会责任”(csr)上保持自己的竞争力[7]。在以安徽省旅游企业为案例的研究中,评价上多以“小、散、弱、差”为主,如汪德根、刘昌雪(2002)通过对安徽省的旅游涉外饭店市场竞争力的研究,发现安徽省旅游涉外饭店竞争不足和过度竞争同时存在的现状[8];闻飞(2005)等人通过省域旅游企业综合实力的对比,得出了安徽省旅游企业的综合实力在全国位于第三集团的位置[9]。

一、企业竞争力 

谈起企业竞争力,目前国内多用普拉哈拉德与哈默(praharad and hamel)的核心竞争力理论和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的竞争战略理论等来对企业进行竞争力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开创者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1990年的《公司核心竞争力》中,把核心竞争力定义为“能使公司为客户带来特别利益的一类独有的技能和技术”[10]。一项竞争力要成为核心竞争力,必须具有以下三种特性:(1)客户有用性,即对客户有价值。企业核心竞争力能为用户提供超过其他企业的更多的使用价值,能够更好地、更全面地满足用户需要,同时能使企业比竞争对手有更高的劳动效率、更低产品成本,实现企业价值观最大化;(2)独特性。如果企业专长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或通过努力可以很快建立或超越,它就很难给企业提供持久的竞争优势了;(3)延展性。应该能为企业打开多种产品市场提供支持,对企业一系列产品或服务的竞争力都有促进作用。核心竞争力有从“核心竞争力—核心技术—核心产品—最终产品”的延展过程。

二、安徽省旅游企业竞争力研究

(一)安徽省旅游企业现状

旅行社和旅游饭店是衡量旅游企业发展程度的有力工具。以旅行社和旅游饭店为例,安徽省旅游事业近20年来发展极为迅速,如表1所示,近年来安徽省旅行社数量大幅增加,旅游饭店不仅在数量上增长较快,而且在星级标

准上呈多元化发展,以满足不同层次人的需求。截至2008年9月,安徽省共拥有星级饭店431家:五星5家、四星63家、三星156家、二星194家、一星13家。其中四五星高级饭店的比例仅为15.8%,呈现出明显的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饭店结构。

目前,安徽省大部分旅游企业是中小型企业,可能因素主要是旅游相关产业的进入壁垒低、行业限制小和技术含量不高。由中国国情所决定企业竞争力制度因素较为重要(包括企业产权制度、现代管理制度等),而安徽省现代旅游企业、旅游行业组织尚未全面建立,缺少具有竞争力的大集团,上市公司只有一家(黄山旅游集团),大部分旅游企业规模较小,更不要说企业的品牌效应。产业投资主体又以国有资本为主,许多企业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致使资本扩张与合并,企业兼并与联合存在困难。在安徽旅游发展中,旅游企业的牵动作用和招徕优势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二)安徽省旅游企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如果仅仅单方面从数量上及时间段上看安徽的旅游企业的发展,无疑进步明显。但是如果从微观上、从区域上看,问题又突显出来。根据闻飞等人通过指标计算得出:“安徽旅游企业综合实力位于全国第25位,居第三集团中列,不但在全国31个省(市、区)旅游企业中排名落后,而且在中部地区排名中也偏后(中部8省中名列第7位)”[9]。很直观的反映了在整个国家区域中,安徽省旅游企业所处的竞争劣势位置,揭示了与其他省份之间的差距,表明了安徽省旅游企业竞争力是相对薄弱的。为了更直观的反映差距,把比较区域缩小,把安徽放入联系更为紧密的长三角旅游圈(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再来对比安徽旅游企业的竞争实力。如表2和表3所示,通过分析各省市星级饭店的数量、平均客房出租率、旅行社数量以及全国百强旅行社数量等指标,可以看出长三角旅游圈内各省市旅游企业发展并不均衡。浙江省的星级饭店数量最多,平均客房出租率最高;而江苏省国际国内旅行社数量最多; 上海市拥有的五星级饭店数量和全国百强社数量最多,而安徽不仅星级饭店数量比江浙沪三省市少,2004年全国百强社排名两省也没有一家旅行社入围(双百强评选包括营业收入、毛利润、入境旅游外联人天、接待人天、实缴税金、外汇结汇等六项主要经营指标考评),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安徽省旅行社在经营上以及安徽旅游业整体大环境上存在的问题,也反映出安徽省旅游企业的总体规模与经营水平在大长三角旅游圈内处于竞争劣势状态,直接影响到安徽省的旅游经济发展。

三、提升安徽省旅游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一)内部培育企业竞争力

内部培育,即依照核心竞争力和公司战略的要求来对资源进行配置,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建立内在的核心竞争力。

1.建立自身品牌

安徽省目前还没有创立出一个品牌饭店,更不要说品牌饭店集团;国际旅行社已经数年未能进入全国百强;旅游景区也只有黄山勉强称得上走向世界,但仍然被旅游界称为“中国的热点、东亚与东南亚的温点、欧美的冷点”。品牌是最典型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众所周知,旅游是一项体验型的活动,旅游企业输出的是旅游服务,其服务对象多是那些注重体验、注重精神享受的客户。因此,为了满足客户对产品和服务的需要,就必须提供具有品质的服务。

2.知识创新

知识创新是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动力,缺少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是导致旅游企业恶性竞争的关键[8]。国内外实践都证明,创造了企业80%价值的是只占职工总数20%的核心人才,即中高级管理与技术人员。安徽省旅游企业在相当程度地上存在着“孔雀东南飞”的问题。“中专生最好、大专生勉强、本科生靠不住、研究生用不上”的观念一直存在于多数旅行社等旅游企业。人才的缺乏必然导致管理的落后、观念的陈旧,也必然影响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因此,安徽省旅游企业应主动培养有志于旅游事业的中高级人才,让他们尽快成为管理层的主力军。

3.企业文化

旅游企业是以企业文化作为核心竞争力的内核。这里所指的企业文化包括管理方式、营销战略等。它深深地渗透在企业的管理体系当中,是其他企业无法学习和模仿应用到自身企业的。良好的企业文化为旅游企业创造出信誉、名牌、知名度等无形资产,给旅游企业注入生命活力。因此,企业文化成了促进旅游企业经营业绩和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和精神动力,是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长久化的根基。

(二)外部获得企业竞争力

内部培育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速度相对较慢,并且还要受到企业自身资源等条件限制。相比之下,通过外部获得企业所需的竞争力要素,则有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即可完成。

1.旅游企业重组

旅游企业重组后可更为有效地整合外部资源,通过剥离一些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相关不大的资产,集中有限资本构建更强大的新的核心竞争力,使旅游企业形成新的增长点,获得1+1>2的经济效应。值得注意的是,旅游企业在重组过程中要更多地考虑竞争力要素,而不是短期的财务利益,财务利益固然不可忽视,但竞争力要素对旅游企业重组后的长远发展则更有意义。目前,由于受2008年自然灾害及金融危机等多因素的影响,安徽省部分中小旅行社业绩下滑已是公开的秘密,从另一方面看,经过市场的洗礼后,旅行社重组洗牌的时机已到。

2.旅游企业集团化

在安徽目前已有的三大旅游集团: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旅游集团和九华山旅游集团。这其中,仅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是上市公司,其经营业绩在全国21家旅游类上市公司中仅位居中等,其余两大集团竞争力则更为有限。集团化经营可以对旅游企业实行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以规模求效益,是旅游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其积极意义在于:(1)集团化经营将交易成本内在化,能获得高的规模经济效益;(2)有助于实现专业化经营,从而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弥补其不足,形成优势互补,优化产业结构;(3)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旅游集团在体制改革集团组建过程中,可通过发行股票向社会募集大量闲散资金;(4)增强旅游企业的竞争力,有利于扩大旅游产品在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的知名度,建立旅游企业的新形象,有利于增强旅游企业的竞争力。

3. 旅游企业战略联盟

市场除了竞争以外,还有合作。企业为了生存,要靠竞争来合作,通过合作来竞争。通过与相关旅游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可以更有效地利用互补资源,加快旅游企业对服务、技术和有形资源等各种竞争力要素的整合,实现资源的优化。如旅游社的销售网络是饭店企业难以比拟的,营销能力薄弱的饭店企业与之联盟,不仅获得营销渠道,还可以共享市场,因而形成了比原有核心竞争力更强的复合核心竞争力,并将给旅游企业带来可观的回报。在安徽省政府推进“两山一湖”联动开发的形势下,黄山旅游股份公司和九华山旅游集团就应开展合作,在联合促销、联动开发旅游线路上相互配合,实现“双赢”[9]。

参考文献:

[1]文海英.努力推进安徽旅游业奋力崛起[n].安徽日报,2005-06-28.

[2]李正中,韩智勇.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起源及内涵[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7):54-56.

[3]邹宏霞.对增强我国旅游服务业核心竞争力的思考[j].湖湘论坛,2004,(6):70-71.

[4]谭丽林.论旅游企业竞争优势的创造[j].学术论坛,2005,(11):84-87.

[5]邱慧.浅议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3):121-123.

[6]梁赫.论旅游服务质量是提高旅游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以浙江旅游为例[j].集团经济研究,2006,(7):57-5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