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改研究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2 17:50:30

语文新课改研究论文

语文新课改研究论文篇1

1、课程目标的全面性

学生的身心应是一个和谐发展的整体,语文学习的每一个活动,都会引起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诸多方面的变化。课程标准正是从这一新的视角,将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这三方面整合,列为语文课程追求的目标,既体现了教学中应倡导的“以学定教,主体凸现”的学生主体性,又体现了认知与情意的统一、结论与过程的统一。在以往教学实践中,由于种种因素影响有相当多的学生对语文学习没有兴趣,简直是在沉重压抑下度日,这是语文教育莫大的悲哀,而像于漪老师那样,适时自然地融入情感教育,注重学习“过程和方法”这正是课程标准所大力倡导的,也是极富创意的,现代教育学论认为,各门学科都必须摆脱唯知主义框框,力求做到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和谐统一。这正是课程标准力求达到的目标。

2、学习方式的多元性。

变单一、被动的语文学习方式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变化,成为这次课程改革的最亮点。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不难看出“综合性学习”这一要求,第一,打破了“学科中心论”。最终是为了培养综合能力。第二,要重视体验。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对探究方法的体验,重视参与,培养个性和人格。第三,要培养课程资源意识。自然山水、人文景观都可成为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开发利用资源意识,学校语文教育工作者应重视潜在课程的开发和利用。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指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就是学习过程突现学生主体性。教师要激发、引导学生的好奇心,创造欲,同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探究学习方法是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思考、去寻找答案,它不是一项课外活动,是在教学过程中一以贯之的学习方式和态度。决不是那种教师先设定一个答案,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钻入圈套的那种教学,探究的目的不是要学生完成一个课题,发明创造出新的成果,而是培养他们的意识和能力。现代教育论认为,学习方式是决定学习质量的重要环节。因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构建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势在必行。

3、课程内容的开放性

打破学科中心论,强调综合性、跨学科、跨领域学习,重视语文和生活的联系,是课程标准改革最大的突破点,大大拓展了语文学习的内容。课程标准强调:“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的同时,更提出“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学生视野”,这是过去语文教学大纲从未涉及的领域,从而进一步拓宽了语文课程内容的空间。为改变长期以来分科教学形成的知识相隔断的局面,强化语文学科同其它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构建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程体系,迈开了实质性的步伐。

二、语文课程标准改革有诱人入胜的重点

语文课程标准改革,一改以往历次大修改只在行文表述上有一些变动,总停留在语文学科这一层面上的做法,顺应时展的需要,突出了课程改革应有的重点。

1、课程地位有新高度。

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作了新的表述,“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至今为止最为恰当的表述,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的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支撑课程有新理念。

课程标准以四大基本理念为支撑。其中最突出的是第三条:“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这一理念贯穿于课程标准的始终。首先,强调自主性,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近年来,美国兴起的构建主义心理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毫无疑问,二者的主体是学生,必须十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其次,强调合作性。学生对课文及人物形象理解受多种因素影响,心得各异,体会不同。外国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中国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就是这个意思,这就特别需要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互相取长补短,不断丰富自己。再次,强调探究性,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发现的过程,学生对学习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作为一种学习方式,重在学习过程和方法培养,决不是追求学生探究的结论。探究中包含有训练,探究学习不排斥接受性学习。

课程标准还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强”的课程,“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并明确指出:“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这无疑也是一个引人注意的基本理念。

3、教育过程有新特点。

新的课程标准倡导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新特点。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是准确把握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语文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反对离开教材思想内容的纯工具训练。二是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用丰富的人文内涵影响学生的精神领域,注重潜移默化。三是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母语运用水平。四是开辟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注重对潜在课程的开发和利用,重视隐性教育。五是教学中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用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联想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等。

4、对教师素质有新要求。

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做好“组织者”“引导者”工作,无疑是对语文教育工作提出的全新而具体的要求,教师首先要有开放意识,对学生、对教材、对评价尺度都要有开放意识。其次,是自身学习能力的提高,我们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首先要会自主学习。一个常年不读书、不看报、不思考的语文教师是不可能适应新要求的。再次,在更新自己知识的前提下,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实验,改革创新教学方法,这是贯彻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三、语文新课程标准改革有发人深思的难点

语文新课程标准改革,有突破性进展,无疑是迄今为止最好的语文教学纲领性文件。但它仍有许多值得完善和改进的地方,需要理论工作者和语文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和思考。

第一,目标制订无梯度。各地情况不一,学生差异很大,统一目标,不可能适合全体学生。对于同一地区、同一学校、同一班级学生也要分层施教,因材施教,因此,目标一元化,不利学生个性发展。

第二,实践操作高难度。课程标准怎样更有可操作性。它的实践性不强,因为很多目标是带前瞻性的,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关系如何处理好,有待实践中不断完善。要把先进的理念落实到实践中去,还需要进行大量探索。

语文新课改研究论文篇2

英语教学,不仅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课本之间的语言交流,更是三者之间的感情交流,和谐的师生关系事关课堂教学的能否顺利。所以,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更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方法,允许学生出现错误,鼓励学生创新,倾听学生心声,启发学生心灵,让学生思维的翅膀得到自由飞翔,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天地里有更多的训练和创造。师生之间有了心灵的默契,教学才不再是枯燥的灌输和接受,而是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和愉快学习。

二、构建学习方式的和谐——合作共享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的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新课改强调:“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交流氛围。合作学习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不足,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并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合作学了小组学习外,还可以打破课堂的空间观念,让学生自由选择合作伙伴进行组合学习。

英语学习是一门语言交流的学习,学生的课堂交流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英语课堂教学应该是活跃的思想交流场所,是学生表达和表现自己的场所。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允许学生独树一帜,激励学生求知欲望,使每一节课都成为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这必然要求师生互动,交流合作,否则,语言就得不到训练,语言在教学中就成为枯燥无味的东西。

合作学习认为:“学习是满足个体内部需要的过程”。对于教学来说,只有愿意学,才能学得好。合作学习应建立在满足学生心理需要的基础上,使教学活动带有浓厚的感彩,从其整个过程看,感彩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尤其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其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像课外活动那样充满互助与竞赛;通过互相帮助影响别人的需要,又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当然,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学生合作效果、讨论焦点、认知过程等等,灵活运用教学环节,在学习中合作与共享,满足学习心理需求,在合作学习中感受快乐与成功。

三、探究教学过程的和谐——自然流畅

完美的教学过程应该是行云流水的,它给人的感觉往往是高山流水,一泄千里,一气呵成。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学中无论是运用课文中美的东西去感染学生,还是教师组织教学的艺术美作用于学生,都要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让学生将规定的学习功课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可见,课堂教学的艺术应该在增强学生积极参与意识,提高学习兴趣,领略成功的喜悦,在情景交融的教学氛围中,得到全面发展,取得教与学的最佳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向学生展示的不仅是他的语言、板书、教态,更重要的是要展示他的思想,他的组织魅力。教师要通过语言、动作、表情、色彩、音响、节奏、图象等手段,创造具体、形象、直观的审美教学情景,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优化学生的认知活动。我们往往佩服一些脱口秀的节目主持人,他们语言自然流畅,天衣无缝,现场气氛恰到好处,应对观众轻松自如,时刻吸引着观众的注意。我们教师也应学习一些主持本领,把英语课堂当成一次节目展示和美的享受。如某老师在上到“用英语询问时间和在一定时间内从事某种活动时”,为创设语言情景,拿到一只挂钟教具,一边转动时针一边让学生机械地跟着读:“What''''sthetime?It''''s….”从一点一直读到十二点,然后再学习一些从事活动,如:getup,gotoschool,playgames,gohome——直到gotobed等。由于学习活动处于机械被动状态,情景因缺乏意义而失去活力。所以,教学过程应注意时间、活动形式与教学内容有机统一和自然衔接。

四、设计课堂内容的和谐——丰富有效

课堂内容的单一性简单化,学生会感觉到索然无味。新课改指出:“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体验语言的运用。”英语课堂如果一味枯燥地诵读,学生会很快就失去信心,所以,丰富英语课堂内容必不可少。课堂内容应围绕中心主题、关键词、句、重、难点突破,创设接近生活的生动、真实的语言环境,可组织符合学生生活经验的活动和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可运用实物、图片、简笔化、教具等巧设情景,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动手和语言能力;利用角色扮演,模拟生活进行语言实践,寓教于乐;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创设动感情景,引导学生进行量多而质优的听、说、读、写综合训练,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获得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语言基本技能也得到训练,使用英语思考和表达的能力得到培养,并为实现英语交际打下坚实的基础,巩固和强化课堂教学的质量。

总之,转变教师角色,适应新课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需要教师以人为本,充分挖掘课堂潜能,潜力研究教学方法,精心实施教学行动,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才能不断提高娴熟的驾驭课堂能力和教学水平,促进课堂教学和谐和课堂教学质量提高。

【参考文献】

[1]肖之芳.《新世纪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M〕.山东教育.2003(10).

语文新课改研究论文篇3

适应新的课程改革就必须在教学和学习上加强提高。新的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语文教师到底该怎样做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才能从容面对这次严峻的考验。于漪老师说的好“语文教育的质量说到底是语文教师的质量,语文教育发展的如何关键在语文教师自我发展得如何。”也就是说教育质量取决于教师素质,教师素质决定教师的职业命运。我觉得,一个有进取心的语文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四种基本素质:

一、良好的道德素质

关于教育的作用,有人曾形象地这样说:教育是人灵魂的教育,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着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俄国著名文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教师把学生造成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教师是学生阅读中的第德书籍,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身边的学生。教师是人才的哺育者。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质,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这就要求作为育人者的教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健全的人格,自己会做人、会做事、会合作、会学习。只有这样才能通过自身榜样的力量,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成为学生的楷模,完成社会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二、自由独立的人格

现实中我们大多数教师出于对领导、权威的信任和崇拜,出于对各种律令的尊重,出于自己想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甚或优秀的语文教师的热情,盲目的服从,思想独立与自由的空间在教参、权威、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面愈来愈小。这主要表现在:按照教参的要求在教学目标上搞“一刀切”,试图用一个模子要求,把学生造成统一标准;遵照考纲要求,在教学任务上只注重知识的传教,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学任务的核心是“唯书”“唯知”,我们的答案只有一个,“雪化了只能是水”,不可能是春天;承袭老的教学传统,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注入式教学独占课堂,单纯向学生灌输,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一支粉笔,从黑板的左上角一直写到右上角;盲从新的教改模式,无论什么课型都利用多媒体去循循善诱,填唯一答案;强调学生行为互动,不管其是否心动、脑动……..这样的教师,这样的教学行为,培养的结果必定是:学生的主体人格被异化,个性发展被扭曲,主动精神被扼杀,创造精神被淹没……..这样的人才如何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如何能承担起迅速并持续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任。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我们认真学习新课标,不难发现:新课程设计的理念“促使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课程设计的原则“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课程设计思路课程设“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部分,为有“不同需要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提倡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评价的原则注意“主体多元化”。可见新课标强调: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而要真正完成这一任务,教师必需要具备自由独立的人格。

三、深厚的文化素养

中学语文新大纲和新教材,非常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教育,这对教师的学科业务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落实中学语文新大纲的要求,教好中学语文新教材,中学语文教师应该进一步加强专业基础的修养,逐步提高教学能力。

打好古诗文的基础。此次中学新大纲的另一个重大变化是特别重视优秀古诗文的积累。小学语文新大纲规定小学生要背诵80篇古诗;初中语文新大纲要求初中生背诵古文20篇,古诗50篇。高中语文新大纲要求高中生背诵古文20篇,古诗50篇。初中语文新大纲规定语文中“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30%左右”;高中语文新大纲规定课文中现代作品、古代作品和外国作品的“比例一般可为5:4:1”。由此可见中学语文新大纲对古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师,70%是青年教师,与老教师相比,古文功底较弱恐怕是多数人的通病。这将成为我们用好中学语文新大纲新教材的绊脚石。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自觉主动补好古文这一课。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初中语文新大纲要求“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高中语文新大纲则要求“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又规定“在全部(高中)课文里文学作品可占60%”。同时高中语文新教材的第三、四册,集中进行文学鉴赏教学,培养学生感知、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注意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因此,我们可以说强调文学教学,是新大纲新教材的又一重大变化。这同时也就要求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必须要具有文章鉴赏能力。

做学生听说读写楷模。我们认为语文教师应该是学生读、写、听、说的楷模。语文教师必须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必须能作文、多作文、作好文。高中新教材选取文学作品时,选入了卡夫卡的《变形记》、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莱蒙托夫的《祖国》、华兹华斯的《孤独的收割人》、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阿瑟·密勒的《推销员之死》等;选取科技文时,选入了杨振宁的《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里夫金等的《熵的定律》、霍金的《宇宙的未来》、王磊的《走向21世纪的机器人》等,另外还有钱中书、余光中、朱光潜、宗百华和余秋雨等人的作品。这些作品对教师的阅读面和阅读能力的要求都相当高。

知识面广博、文理兼备。长期以来人们将语文归为文科,因为它是文学性很强的学科,主要进行现象性思维,故而认为,只要能读、能写便可,对于其它诸如物理、化学、生物等常识,可以不去理会。其实我认为这种说法欠妥,在语文教材中,除了那些散文性很强的记叙文外,还有一些有关自然科学的说明文,如果教师不懂得一定的科学知识,那么势必会把错误的信息传给学生,这样又何以体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呢?况且,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个性化,有时候他们在某一些方面懂得的比老师还多,不要抱着“他们什么都不懂”的态度去教学,而应抱着“他们懂得的很多”的态度去和他们一起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只有这样你的课堂才不会陷入枯燥乏味的尴尬局面。

总之,现代语文教师应以“博、大、精、深”作为自己素质提高的奋斗目标,马卡连柯说:“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当前,许多在校教学、教研上卓有成就的语文教师被誉为‘杂家’”,也说明了一个语文教师应是既专亦博、博学多能的‘通才’。如今,各类全国性的语文课程教学赛课比赛最后一项就是教师才艺展示,如此看来,社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不只限于“三笔一话”,还要有自己的情趣爱好,更要才艺兼备。四、高超的教学技能

许多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技能,过硬的教育教学技能让他们因一堂优质课脱颖而出,使他们在日常教学中“一白遮百丑”。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

精巧的语言表达。语文是一门研究语言的学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普通话要标准、清晰、流利,更重要的是声音还应该具有美感,语言还应精炼传神,体现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而且把这种美融入教学的情景中。从声音上发挥语文教师的个性优势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有时是制作精良的录音带无法比拟的。

扎实的写作能力。读、写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的最起码的要求,教师的写作能力直接影响到对学生的作文指导。有的教师讲解作文的写作,在理论上头头是道,但由于自己不会写,所以只能玩“空手道”,对学生的指导只能隔靴搔痒,根本无法具体和深入。同时,由于自己写作能力不够,经验教训无法总结交流,教学工作不能及时反思,阻碍了自己向高深层次的发展。

规范的书写技能。汉字是丰厚的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从科学方面看,汉字书写本身就是语文素养和语文习惯的内容。写好字,是语文学习的范畴;教好写字,则是语文教师的职责。谭惟翰在《中学生语文教材教法》一书中说:“写字是作文的基础,语文教师必须具有书写的基本功。中学语文教师不是书法家,但必须掌握汉字的基础知识,懂得书法的规律,写得一手工整、规范的好字,包括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从个人角度看,一手漂亮的字,会使教师魅力无限,激发出学生的亲师之情。

娴熟的电教手段。科技的发展为我们带来花样繁多、功能各异的教学设备:幻灯机、投影仪、电视机、收录机、计算机、多媒体教室、网络等。但由于某些教师课堂使用不当,引起许多人的非议,但这并非科技本身的过错,错还在我们使用者,没有注意使用对象、场合,没有把握好时机,没有娴熟的使用技术。恰当使用电教手段,会使语文课堂色彩纷呈、乐趣无穷,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作为信息时代的教师还应该养成上网的习惯,在网上阅读,获取信息;在网上写作,表达思想、与人沟通。足不出户,我们就会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我们的内蕴也会借此而丰富起来。

如果说“良好的道德素质”、“自由独立的人格”、“深厚的文化素养”是一位语文教师的“玉”内的话,那么“高超的教学技能”便是语文教师的“金”表,它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我想只要语文教师把握了以上四点后,在实践教学中施之于行动,融注自己的个性色彩于其中,那么语文课也就会释放出它应有的光芒。末了,以王安石的诗“不畏浮云遮眼望,只源身在最高层”与广大同仁共勉。

参考文献

语文新课改研究论文篇4

一、引言

英语课程标准从英语教学的任务理念、目标、实施策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对英语课程进行了重大的改革,是“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现代英语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

英语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实现都离不开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一线教师作为教学的实施者,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提升,都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英语教师要学习新的教学理念,采用新的教学方法,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成为新课改下高素质的中学英语教师职称论文。

二、高素质中学英语教师是时代的需求

英语课程标准是现代英语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反映了英语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与英语课程的基本要求。新课改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2]新课改的基础是教师,落实新课改精神的关键在于教师。

把学生培养成“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需要的德才兼备的新型人才”要求教师与时俱进,具有创新精神,迎接挑战,克服困难,提高自身素质。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使素质教育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深入学习、理解英语课程标准,掌握现代英语教学的基本理念、基本方法和目的要求,能促使教师意识到自己面临的挑战,能促使其唤起提高教学技能、更新教学方法的紧迫感,帮助其产生提高新课改所需的教学技能的动力。

三、高素质中学英语教师的基本要求

教师个人综合素质对实现课程资源的优化整合、课程的实施有重大影响。面对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师应与新课改同行,与新课程一起成长,成为具有高素质的中学英语教师。

1.认清形势,积极转变思想,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观念主裁命运,有了新的观念才能接受新事物。新课程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新的教学思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新课程发展的核心是新课程理念的落实,教师走进新课程最重要的是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课程改革首先是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师是教育之本,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观念的转变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出发点。只有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才能转变教法和指导学生掌握好的学法,并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及培养。同时,英语教师更应该抓住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新的阶段这一契机,适应时展的要求,树立新的教育理念,顺应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特点,跟上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不断学习各种先进事物,才能使用好新课程。

2.行为上与时俱进,树立全新的教学观,主动实施新型教学理念。中学英语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关注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促进其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课堂模式,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环境,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教师与学生人格平等、学术平等是实施新课程的前提,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显得更为必要和迫切。英语教师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主体,应学会如何巧妙自然地寓英语学习于生活体验之中,把新理念推向课堂班级层面,变理想的课程为现实的课程,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释放学生的创造潜能。在教学中要着力渗透新课标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为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而尽到教育者的职责。

3.外塑形象,内修气质,提高自身素质。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当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增加和更新,若不想被淘汰,人们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识、思想、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以及得体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和穿着打扮是教师让学生尊敬的资本。[3]教师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拓展对新教材理解的视野,研讨各种不同的教学理论,而在不自觉中改变已有的内在认知,完成对自身知识结构的重建。

(1)终身学习,知识更新,提高教学技能。“流水不腐”。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待自己,提升人格魅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加强自身的教学能力。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只有教师以身作则,坚持终身学习,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才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终身学习,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为了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及时更新知识,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量。标准流利的口语、活泼大方的仪态、横贯东西的知识面、多才多艺的专业技能,是现代英语教师应该具备的。除了英语教学的理论专著之外,还应关注教育心理学等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新课程的理念,教育科研理论,教育科研成果,以及互联网的基本操作,课件制作,等等,都是当今教师要学习的内容。面对新课程,教师要凭借扎实的知识、过硬的专业基本功,不断汲取新知识,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锤炼一套听、说、读、写的技能,准确掌握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教学原则,并能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从容面对教学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习能让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时俱进,与学生俱进。

(2)反思教学,学会合作与借鉴经验。教育是实践性智慧,需要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持续的反思,并把反思导向深入,最终实践教育教学的创新,提升育人的质量。澳大利亚未来学家伊利亚德说:“如果你今天不生活在未来,那么你的明天将生活在过去。”

因此,持续反思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每一位教师都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反思教学实践,既能于教学实践中思考发现问题,又能想办法加以解决,在总结经验中提升自己。教师要学会在教学反思中不断进步。教师应该每天对自己的课进行反思、分析并做好记录,要善于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闪光之处,更要分析自己的不足之处。以实践中的问题为反思的起点,正视自己英语教学的习惯和经验,利用教学过程中教材的使用,师生的互动,同事之间的相互听课、说课和研讨,评价自己和同事长期积累所形成的教育教学经验,以便更好地、经常性地检测课堂教学情况。教师通过这样的反思,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利于今后教学的提高,有助于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才能在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的教学实践中超越教与学的局限,逐步走向专业成熟。

四、高素质中学英语教师成长的途径

1.加强对中学英语教师的培训工作,使其结合教学实践并落到实处。培训的内容和方式应该是系统的,岗前与岗位培训相结合。时间上除寒暑假之外,也可以是周末或平时的短训班,内容包括新课改,中学英语课程、教材,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现代教育技术等。形式可以是研修、校际区际交流、赛课、学历层次提高等。

要让真正有水平的人帮助中学英语教师提高业务素质。培训者要投身于中学英语教学,通过担任部分的中学英语课程或深入基层课堂调研,结合教学实际,亲身体验和经历中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过程,发现和理解英语教师的真实问题和需要。培训应重实践、少理论,注重向教师传授实际教学中常用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如英语口语训练;要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中学的英语教材,帮助教师掌握必要的英语学习策略和必要的英语方面的文体常识;使现有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更好地与教师课程实施相衔接。把新课改的理论知识用于指导实践,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真正发挥出促进中学英语教师自身及整体发展的作用。

2.建立教学科研队伍,教研合作,以研促教。教研活动是学校、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讨、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形式。英语教学研究作为英语教学发展的基础,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前提。教师进行教学科研活动时,应具备相应的理论进行教育研究,教学课改,解决实际教学难题,提高科研能力,促使教学质量提高。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5]但是,反思常常需要教师合作,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发挥集体智慧,共谋解决问题的策略,共享教研成果,从而推动教研教改高效、胜利进行。针对中学英语教学实际问题而有所选择地进行研究,形成以教导处牵头、以英语学科组长和备课小组长为基础的教学科研队伍,在教研中相互学习,提升教学经验,提高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将研究中所领悟到的教学策略应用于教学实践,推进英语新课改。

3.发挥骨干教师“老带新”的作用,促进新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学校政策上要让教学能力高、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教师与新教师在教学上一对一地交流和总结,结成“以老带新,手拉手帮扶对子”,发挥骨干教师传、帮、带作用,指导老师制订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新教师跟踪学习辅导教师的课,辅导老师跟踪听评、指导新教师的课;新教师尽快熟悉教材教法,学会先进的教育教学技能技巧,构建新老教师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桥梁。

“老带新”活动并不全是师父带徒弟,更多的是一种相互合作的关系。新老教师互相启发、补充,实现思维的碰撞,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教师专业技能的获得与提高。大多数年轻教师在骨干教师的言传身教之下,能较快地成长为业务骨干,并能独立承担教学任务。这样的梯队结构既能让年轻教师尽快成长,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

4.多方扶持中学英语教学,经济、政策上留住人才,创设良好教学环境。教育主管部门要抓住当前国家实施基础教育绩效改革的契机,严把进人关,精选英语基本功扎实,综合素质高、能力强,能吃苦耐劳的优秀人才补充教师队伍;发动和鼓励优秀大学生到基层,尤其是村镇任教,给予一定经济上的支持和政策上的激励。这需要国家各级财政增加对学校的投入,改变其落后现状,改善中学英语教学环境,为师生创造一定的教与学的环境,使学生接受良好的、现代化的英语教育。

5.改变对教师的评价机制。改变过去把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唯一标准,并且将其与教师的奖惩挂钩的做法。传统的评价体系是单纯地以分数高低来评判学生素质和能力,相应地以学生的学业成绩来评判教师的教学效果。需要切实改变这种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体系,实施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鼓励、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以教师的工作业绩为依据的评价指标,为教师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不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唯一评价标准,注重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过程进行评价,重视教师的个体差异,关注师生的共同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兴趣和教学热情,谋求教师的发展,促使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

6.实施“走教”制,促进区内交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鼓励城里的一些名师到基层尤其是村镇农村中学传经送宝,给基层学校英语教师上一些与新课改相关的实用的示范课。学区内建设“一对一兼职交流制”,将骨干教师纳入平台管理,安排到结对学校兼职交流,每学期至少上公开课一次、评课一次、集体备课一次等,结对学校互派优秀老师到对方学校任教一定时间。“走教制”不仅仅让教师在流动中实现了教学资源的相对均衡,更是通过听课、评议、交流等形式,在讲课、讲学、研讨等“走动”交流中提升了教师的素质。“走教制”极大地促进了区内校际间的交流,有助于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优秀骨干教师的辐射、示范作用,从而指导、带动更多中学英语教师成长,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让每一位学生充分享优质的教育资源。要给予走教、送教的教师在考核、评优、职称等方面优先考虑。

7.调整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培养师范生综合语言技能。英语新课程基础教育阶段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要更好地全面了解新课改的动向和要求,相应地对专业课程与公共课程的设置进行调整,增加教学实践课时,促使师范生综合语言技能的形成和发展,掌握师范技能技巧。如果教师缺乏这些技能,就不可能将知识成功地整合起来,进行教学设计。这就要求师范教育的课程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使未来的教师对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都具有充分的理论理解和实践体会。

五、结语

著名的教育家叶澜说:“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较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6]新课改为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契机,同时也是一种挑战。各个学校及教育部门要完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健全教师管理制度,改善教师地位待遇,提高教师素质,贯彻“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努力为广大教师创造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提高教师教学管理的艺术水平,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以确保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目标如期实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赵生飞,耿峰.新课程背景下师范毕业生如何从事教学与科研[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2.

语文新课改研究论文篇5

高中新课程培训进行了20天。可当手中拿着高一新课程教材,脑中装着新课程的观点和理念,真正面对高一新生的时候,却又不知道这新课改的课堂该怎么组织,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怎么完成。在跌跌撞撞、似是而非的状态中,上了一个多月的课,困惑挣扎了这一段时间后,没想到《奇妙的对联》这一节课却给了我一些启示,让我看到了新课改的曙光和影子。

《奇妙的对联》主要是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形式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能力。对联对学生来讲是司空见惯的东西,如楹联、春联、贺联、挽联等。但是真正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对对子,好像又没那么容易。以前课堂教师只是一味的理论讲解,学生似懂非懂,动手能力很差。那么新课改如何组织课堂,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动手是备课必定要深思的一个问题。枯燥的理论讲解不可能使学生有什么收获。于是,整节课我设计了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学生分析理论知识。走上讲台,我问了一个问题:1932年清华大学入学考试有这样一道试题,上联:孙行者;下联:——。有以下几个答案:胡适之,韩退之,祖冲之,王引之等。阅卷的老师认为非常好,为什么?同学们看到是清华入学考试的题目,来了兴趣,又看到如此简单的上联,更有兴趣,看到只是评价答案而不需要对,更是兴趣大增,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言开了。一些同学回答“者(zhě)”是仄音,“之(zhī)”是平音,平仄相对。我说好。什么是平仄教材的知识短文中有讲解,能回答上来,说明这些同学自己看并理解了,一些同学回答上联中间字是“行”,下联中间字是“适、退、冲、引”,都与行动有关,相对仗,我说好,这就是对偶。接着,我就又问,谁能从内容上评价一下?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最终有一个学生小声地说了一句“胡适之是一个首倡白话文的作家”……我及时地捕捉到了这个信息,便要他再重复一遍。同学们愣了一下,突然都鼓起掌来。我想有戏,我问为什么鼓掌,不知哪位同学说了一句:“那还用说,都是敢做第一的。”然后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了起来,孙悟空斗天斗地,敢于反抗;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冲之的圆周率……一个小问题引发了学生各方面的思考。看来,设计问题要巧妙,有趣味。

理论知识解决了,第二个环节就需要考查一下学生的文学修养。我把几副与一些名人有关的句子写在黑板上:

一代文章推——,毕生心血似——。(茅盾的两部作品,查资料填写)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涉及到哪几个作家)

同学们在一番紧张的翻阅资料、讨论之后,答案准确地写了出来。我又不失时机地进一步提问:《子夜》、《春蚕》写了什么内容?你还了解作者哪些作品?唐宋家是哪几个人物?他们的代表作是什么?连续的问题,不但没有让学生感到厌倦,相反,他们的兴趣却越来越高。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简单的问题却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调动了学生的文学储备,真令人惊喜、欣慰。

整堂课的高潮还在第三个环节上,学生当堂对对联。开始我只要求每组写两句上联,相邻组对下联。一会儿,情况就失控了,上联一出,学生就争着抢着对下联,一个上联甚至有好几个下联,学生也不由自主地离开了座位,围着讲台,思考着,评论着,争抢着,没有了回答问题的羞涩,没有了课堂上的挺身端坐,取而代之的是不断展现自我的身影。看到好的下联,雷鸣般的掌声和叫好声便骤然响起。黑板的每一个角落都写满了学生稚嫩的对联,如

中国字四四方方,方方正正;西洋文弯弯曲曲,曲曲折折。

平顶山顶平;青草地草青。

东升旭日山河秀;西落残阳星空奇。

高一十班小组擂台热火朝天;鹰城二高运动盛会硝烟四起。……

下课铃响了,同学们还不愿离开,还围着讲台讨论着……

课下交流,业务校长说,这节课,上得很好,如果买来红纸与毛笔,当时让学生来写对联,岂不是锦上添花?一语道破天机,新课改的课堂教学怎么完成?怎样在课堂上落实素质教育……回忆一下参观所见,资料所看,我恍然大悟。新课改的课堂就应该是这个样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动脑、动手、动口,做学习的主人。

反思这一节课,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设计课堂问题一定要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不是传统的分层、背景、写作意图与思想,让学生局限在这样的框框中而厌倦。形形的资料给了学生偷懒的机会,人云亦云的表述扼杀了学生的思维。备课切记远离现成的教案,给自己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更是给学生一个创新思维的机会,也就是说,备课一定要把“备学生”放在首位。

语文新课改研究论文篇6

与生机勃勃的基础教育新课改和百家争鸣的大学外语教改相比,有关外语专业研究生教育的改革研究相对较少,而且目前国内研究主要集中于研究生的培养理念和学术论文规范上,对于微观层面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问题仍缺乏深入探索,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语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戴炜栋、王雪梅,2005)鉴于此,本文在结合笔者多年执教研究生课程的基础之上,对一门重要的研究生学位课程的教学谈谈自己的探索与感悟,以期与同行共同探讨研究生教育改革,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英语教学论”是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和教育硕士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学位课程。主修这门课程的研究生将来多数会从事基础外语教学工作。由于硕士是目前我国中小学师资中学历较高的群体,他们对推行中小学外语教学改革和提高基础外语教学质量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为此,我们对这门课程的教学进行了长期的、全面的探索:从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到课程内容的抉择,从教学方式的更新到教学评估体系的变革。经过多年的努力,一门充满活力的、动态的、开放的研究生课程已经建立。回顾我们走过的历程,主要在如下五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精心制定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在教学中起到指挥棒的作用,因此,课程教学改革首先从这方面入手。在课程与教学的运行当中,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是确立课程教学目标。(Tyler,1949)在考虑我国外语教学,特别是中小学外语教学的实际与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之上,把“英语教学论”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培养研究生的外语教学理论素养和外语教学方法。此课程教学目标的确立,一是考虑了硕士生未来职业的需要,二是考虑了他们将来从事基础外语教学工作后的可持续发展。外语教学方法的训练是他们的立身之本,教学理论素养是他们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在课程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由于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时间、空间跨度很大,(Richards & Rogers,1986)外语教学理论、教学方法种类繁多而且日新月异,加之这门课程的学时有限,常常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挑战,教学中往往会出现顾此失彼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基于这种情况,我们把教学内容分为刚性内容和弹性内容。刚性内容是指研究生必须掌握的课程知识,包括中外外语教学流派的评析、各种外语教学方法的语言学和心理学基础等等。弹性内容主要体现在对外语教学中的热点问题、前沿问题的分析讨论,这部分内容是动态的、开放的,随着外语教学改革的深入而变化的。

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我们克服以“讲授为主,讨论为辅”的“本科化”课程教学方式(罗尧成,2006)的弊端,采取“学生主题发言和教师讲授相结合,课堂学习与课堂讨论并重”的新型教学模式。例如,我们常常要研究生轮流在课堂上作主题发言,精要介绍一种外语教学流派或外语教学方法,然后教师在此基础上再补充完善。这样做可以培养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和表述能力。教师讲授的主要是难点、疑点和重点问题。存在争议的问题和热点问题就构成了课堂讨论的内容。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两者相得益彰。

在教学评估方面,改变了以往单凭学期论文评定成绩的方法,而将研究生的权威著作阅读效果、课堂主题发言、课堂讨论、学期论文四项内容作为成绩考核的依据。这样做有利于促使研究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指定必读权威著作,严格检查阅读效果

实践证明,对于任何一门硕士学位课程来说,要选择一本内容全面、对问题阐发深刻的教材十分困难,因此我们常常给研究生指定几本有关外语教学与研究方面的权威著作,如J.Richards和T.Rogers所著的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1986),H.G.Widdowson所著的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1996)以及Peter Skehan所著的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1998)等权威著作。教师可以先在课堂上对这些著作进行纲要式地介绍,然后要求研究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以便于系统地把握外语教学的历史与现状,了解外语教学的基本概念(fundamental concepts),深刻领会外语教学法不断发展演变的轨迹和缘由。为了检查研究生阅读权威著作的效果,我们经常和研究生的导师积极配合,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严格检查,如提交读书报告或组织讨论交流。

三、师生共建课程参考文献库

众所周知,学术期刊是反映学科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的主要载体之一(另一主要途径是学术会议),它在培养研究生的学术素养和撰写学位论文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研究生除了要学习指定的权威著作之外,还必须经常阅读外语学术期刊。事实上,很多研究生对此非常迷茫。一是不知道应该阅读哪些期刊,二是阅读过的文献七零八碎,缺乏归纳整理的方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确定参考文献库所收录的论文必须来源于国内外外语类核心期刊。然后根据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把参考文献库进行逐级分类并逐年更新。一级分类包括:国内外外语教学流派及其批判与继承、语言学理论与外语教学、心理学与外语教学、词汇教学研究、语法教学研究、阅读教学研究、口语教学研究、听力教学研究、写作教学研究和中国外语教学改革研究等十大类。一级分类类别不宜过多、过细。在一级分类的基础之上,我们又进行了二级分类。例如,在一级分类参考文献库“词汇教学研究”下设了七个二级文献库:词汇量调查研究、教学大纲词表研究、词汇学习策略研究、词汇水平研究、写作词汇研究、口语词汇研究、心理词典研究和词汇搭配研究。研究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对二级参考文献库进行进一步分类,以构建个性化的参考文献库。为了及时更新参考文献库,我们对每届研究生进行了分组,每组负责及时更新一个一级参考文献库,教师定期查看更新情况并给予相应指导。

实践证明,参考文献库的建立,不仅使研究生对该门课程的研究范围、研究历史和最新研究动态有了清楚的了解,而且极大地方便了研究生进行文献检索,使他们对某一具体问题的研究历史与现状有了清晰而全面的把握,为他们未来的硕士论文选题提供了有用的文献资料。通过师生共建课程参考文献库,教师也把握了外语教学研究的概况及研究前沿,极大地开阔了师生的学术视野。

四、选择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进行专题介绍和专题讨论

如前文所述,由于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时间、空间跨度很大,所涵盖的内容十分庞杂,加之这门课程的授课学时有限,我们不可能在教学中做到面面俱到,否则就会陷入以“讲授为主,讨论为辅”的“本科化”教学方式。(罗尧成,2006)因此,有必要对课堂讲授内容进行抉择,对课程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我们选择了一些外语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进行专题介绍,然后让研究生在阅读指定专著和课程参考文献库的基础上,在课堂上就这些专题展开讨论。就这门课程而言,我们把重点放在了对各种外语教学流派的历史分析及批判继承上;难点在于各种语言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如何催生了外语教学法的产生和流变;热点问题是动态的,随着外语教学改革和研究的深入而不断变化。

为了使研究生能更好地进行专题讨论,我们常常会提前公布讨论话题,并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选择话题,组成研究小组,进行小组合作,这样可以培养研究生共同发现式的、合作式的学习。(文秋芳等,2006;戴炜栋、王雪梅,2005)此外,我们会对每个研究生在讨论中的的表现进行记录评分,作为课程考核成绩的一个重要依据。因此,研究生都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讨论。我们发现,专题讨论既可以以点带面,又可以培养研究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文献综述能力和理论思辩能力,同时还可以检查和监督研究生的学习状况,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增加同伴压力(peer pressure),营造科学研究的气氛和求实求真的科研精神。

有学者认为,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研究”二字上,离开这一点,就谈不上是研究生了。(林文勋,2005)而研究生的“研究”又集中体现在论文写作上。要写好学术论文,其关键是做好论文选题,因为“发现问题等于解决问题的一半”。过去,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发现多数研究生在论文(包括学期论文、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选题方面比较茫然,要么选题太泛,要么重复别人的研究,要么把没有人研究过的问题误认为是学术创新,即把学术空白等同于学术前沿。(林文勋,2005)通过专题介绍和专题讨论后,发现研究生在论文选题方面比较敏锐,选题通过率明显提高,而且他们所提交的学期论文选题和硕士论文选题基本上都来源于师生课堂互动所探讨的重点、热点问题或与之密切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涵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三维目标”、外语学习的最佳起始年龄、外语自主学习、我国基础外语教学改革、任务型教学法的本土化等等。

五、理论与实践互动,培养研究生的实际教学水平

语文新课改研究论文篇7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它是正在不断发展着的一个概念,虽然语文课程的研究历史并不长,然而随着新课改的到来,语文课程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越来越明显,但纵观近几年对语文课程的研究,大部分还是停留在对语文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改革及语文课程目标这些层面,对于语文课程评价体系及语文课程实施等这些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

一、语文新课程改革及语文课程标准的研究

在“我们该怎样看待语文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十年中有哪些新经验值得重视,语文教学未来的方向在哪里?”这一核心话题谈论的过程中,长期从事语文教育教学研究的几位专家以及来自徐州师范大学的魏本亚教授对于人们关注的热点和难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全国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苏教授明确指出:“课程改革经验要肯定,问题也不能回避。”他认为,长期以来中学语文课改存在很多问题,而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基础知识弱化现象令人担忧,另一方面是削弱了语文训练。

屠锦红也总结了我国2001年至2011年十年语文课改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他认为语文课标“缺乏自足的阐释效力”,语文“教材建设”不够理想,科学的“实证研究”十分欠缺,“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时有发生,“课程实践”过多地倾向于“自上而下”的推进模式等等。

高洪桥对新课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新课标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开放的教学内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和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等五个方面的新理念。然而,她也看到了新课标作为新生事物的不足,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淡化“知识”,删除“训练”是一种讳疾忌医的行为。

二、语文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的研究

语文课程目标是指语文课程的培养方向和培养规格,它既是语文教育的出发点,同时也是归宿,决定着语文教育的总体方向。

武玉鹏对近百年来的语文课程名称、目标、内容等的演变过程进行了研究,最终发现:语文课程存在多元取向,他认为课程目标的多元性取向不容改变。

在对语文课程内容的研究方面,也有不少学者曾做过大量探索,岳辉从《国文百八课》的“文话”看语文课程内容,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文话是文章知识”,国文教学的对象当然应该是普通文,《国文百八课》的文话加入了关于应用文的文章知识,恰恰符合这一点。

余虹从语文教材语言看到了语文课程内容的不确定性,她认为“语文课程内容缺乏完整而系统的知识体系,导致了教材对象语言的模糊不清,从而导致了教学的随意,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语文教材叙述语言的模糊导致教学内容的模糊。

三、语文课程资源的研究

1.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

王志慧在对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方面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她指出一要“依据文本来拓展课程资源”,例如:课文前的阅读提示、“综合性学习”单元课题以及课后的研讨与练习都是一种很有用的语文资源。二要以学生的生活体验开发课程资源,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兴趣、爱好,是构成语文课程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

2.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

在课程资源的利用方面,王志慧根据当地中学的实际情况,提出从以下几方面利用语文课程资源:一方面要结合问题、课题、情境利用课程资源。另一方面要合理地运用教学动态过程中形成的语文课程资源。

四、语文课程实施的研究

对语文课程实施的研究素来较少,大部分学者在研究语文课程论时,倾向于研究“一头一尾”,“一头”是指“语文课程目标及语文课程标准”,“一尾”则指“语文课程评价”,纵观2011年间研究语文课程实施的相关期刊论文,只有4篇涉及语文课程实施方面的研究,而且都不是系统地谈论语文课程实施的内容。

段全林认为,语文知识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语文知识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处于与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地位,他强调要正确把握和实施语文知识的教学,要做到这点他提出来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首先,“法”的把握:注重体会和运用,从语文课程标准中了解语文知识教学的要求;其次,“度”的把握:科学处理教材―用好语文教材中的知识点并适当增删语文知识;最后,质的把握:知识围绕能力转―用教材教。

五、语文课程评价的研究

“评价”是课程实施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如果科学的评价方法在课程中得不到展现,课程管理则无法进行。

针对传统语文课程评价的一些不足之处,顾雪梅指出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应更加突出。所以要“促进发展的评价,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王瑞玲指出构建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科学的理念是关键。她比较详细地说明了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应具有的理念,她指出要以“主体”的发展为价值取向,评价主体要“多向交互”,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

纵观我国2011年对语文学科课程论的研究,可以看出在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内容及语文课程资源等几方面的研究比较多,在深度和广度上较之前几年的研究有所突破,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1)多数研究还仅仅停留在理论论述上,大多数研究喜欢描述现象,提出问题,但是真正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的较少,提出解决方案的大多数也是泛泛而谈,很少结合语文实际。(2)研究的范围和内容数量不平衡,例如在课程标准文本内容方面的研究内容过多,而在课程开发、课程实施等领域的研究却少得可怜。所以我们应该对上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第一,要多结合实际,与教学一线结合,提出行之有效的方法;第二,研究的范畴要扩大,对于课程设计、课程实施方面应该多一些研究,向多层面、多角度的相关课程问题领域发展。

语文新课改研究论文篇8

摘要:小学语文教材是小学语文教育内容的载体,是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发挥语文教育功能的重要物质基础。新课改以来,小学语文教材加快了改革的步伐,呈现出众多新的特点。本文旨在梳理新课改以来有关小学语文教材研究的文献,在此基础上,考察小学语文教材的研究现状,发现目前研究的薄弱点,寻找可供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教材;研究

一、研究方法

在中国知网、超星读秀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中,以“小学语文教材”为检索词,进行检索,共检索到新课改以来小学语文教材相关文献600篇左右(截止至2015年3月),其中期刊文献530篇,硕士论文70篇,博士论文2篇,会议论文10篇。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文献量的统计分析

本研究先梳理新课改以来小学语文教材研究的文献量,以期整体把握教材研究的趋势。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可以看出新课改以来对语文教材的研究明显增多,笔者认为其原因是2001年新课程改革的颁布实施,使研究者及一线教师加大了对语文教材的研究。

(二)文献内容分析

教材研究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为了对小学语文教材研究做更近一步地把握,笔者在对文献初步分析的基础上,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这两个方面分析新课改以来小学语文教材的相关研究。

1. 研究的内容

(1) 价值取向的研究。时下,公众对语文教材批判的声音越来越多,当前小学语文教材也遭到非议,究其原因,即是当下语文教材编写价值取向的问题。纵观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存在三大缺失:一是经典的缺失,《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选文要求:“必须典范性、时代性和实用性相结合,以典范性为主。”然而根据统计,80%以上的经典作品都多少被改动过。二是儿童本位的缺失。近年来,随着民国教材的升温,一些研究者先后从儿童文学的视角来观照教材的选文,提出建设儿童文学化的小学语文教材,以期选文能更加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三是真实性的缺失。对于教材的真实性,存在很大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一是对是否与事实相符合的争议。二是现行教材是否涉及剽窃和篡改的问题。

(2) 性别角色研究。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所以,语文教材承载着将儿童培养成健全个体的任务,其中包含了帮助小学生建立正确的、平等的性别意识,以使其健康而全面的发展。新课改以来,广大研究者开始了对语文教材中性别角色的研究并提出自己的建议。教材编写者应当改变观念,不仅考虑到对于社会与时代的真实描述,同时也应当表现出一个相对丰富的、平等和多元化的性别文化。

(3)范文系统的研究。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分析,笔者发现新课改以来对于范文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文学作品方面。已有研究涉及教学儿童文学选文与编选儿童文学选文两个方面,指出在编选儿童文学作品时要慎重,应选取贴近孩子们的心理,能引起他们共鸣的作品,要均衡不同体裁儿童文学选文在小学各年级语文教科书中分布,提高儿童文学选文的趣味性和哲理性。

(4)知识系统的研究。语文教材如何选择和编排知识对小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养成至关重要,所以知识系统是语文教材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新课改以来,有关小学语文教材知识系统的研究集中在语言文字这一块,尤其是“识字写字”这一部分,很多研究者从语言学的视角考察教材中汉字的量、序、法等问题,而对其他方面鲜少涉及。

(5)助读系统的研究。助读系统主要包括导语、注释、插图、练习等内容,通过整理分析资料,笔者发现目前对助读系统的研究还相对薄弱,主要集中于对小学语文教材中插图的研究,其他几个方面鲜有提及。就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研究而言,研究者们从插图的功能、分类、内容以及插图在教学中的使用等方面做了探讨,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如内容单一,形式单调、主体欠妥等。

2. 研究的方法

对科学研究而言,方法是至关重要的。研究方法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研究水平的重要指标。所以,我们有必要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去审视小学语文教材研究的现状。就目前的文献来看,小学语文教材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比较法和内容分析法。

(1) 比较研究法。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想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有鉴别才能有提高。比较研究法是极具代表性的方法,小学语文教材的比较研究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模式:第一,国内各版本教材比较。就目前国内各版本教材的比较来看,比较的对象以人教版、苏教版和北师大版为主。第二,同一个出版社课改前后的教材比较。200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依据新课标编制的教材也发生了许多变化。研究者通过对同一个出版社课改前后两套教材的比较,分析新版教材的得与失。第三,中外母语教材比较。通过中外教材编写理念、选材内容、编排结构、练习方式等方面的比较,发现我国教材编写的优点及不足,为我国后续教材的编写提供经验。

(2) 内容分析法。文献研究是文章写作的基础,通过对文献内容的整理分析,可以更加清晰明了的掌握研究现状,找出研究不足之处。

三、 研究总结与反思

(一)研究成果

近些年来,语文教材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绩,通过对新课改以来小学语文教材的文献梳理,可以看出小学语文教材研究日益受到理论界和实践层面的关注。文献量方面,新课改以来对小学语文教材的研究不断增多,文献类型完备,其中硕博论文和会议论文数量的日趋增多,表明了该领域的研究受到专业群体的重视。内容方面,小学语文教材研究已经涉及价值功能、教材内容、编排体系、结构以及对语文教材的使用等多方面,由此可见对语文教材的研究较为全面。

(二)研究不足

小学语文教材研究呈现出不均衡性。一方面,研究内容差异明显,受文选型教材的影响,有关选文的研究最为丰富,尤其是对儿童文学选文的研究;与此相对,性别角色、口语交际等方面的研究虽然日益受到重视,但仍旧相对匮乏。助读系统中插图研究较多,而对练习、导语等研究较少。另一方面,语文教材的知识系统、训练价值等内容受到研究者的冷落。第三,小学语文教材的理论研究薄弱,这需我们今后加大研究力度。第四,对语文教材使用方面的研究有待加强。

参考文献

[1]宁冬梅.小学语文教材演进态势说要[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5.

语文新课改研究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H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057-02

语文是基础性课程,无论哪个阶段的课程教学中语文都必不可少。新课程改革是一次重要的教学改革过程,对语文教学的探索和发展有促进作用。语文教学者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新课程改革环境下的语文教学进行创新研究。

一、从教学方向上进行创新研究

教学工作不能盲目,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才能在正确的方向上开展语文教学工作。语文教学创新研究的首要任务就是对新课程改革环境下教学方向的研究。

第一,根据教学创新要求制定切实可行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创新教学。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只有目标明确才能准确定向教学活动。新课改后的语文教学不仅要制定符合新课改标准的教学目标,还要积极制定语文教学创新的目标,确保教学创新向积极正面的方向发展。

第二,对于语文的有效性教学进行创新研究。这方面的教学研究主要有两点,一是积极探索研究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方法。二是积极探索研究能够预防和阻止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的方法。 有效性缺失是一个在语文教学中长期存在的问题,新课程改革后仍需要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方式进行创新研究。 第三,对于新课改后的语文教学模式进行创新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同样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的教学形式的创新研究,另一方面则是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学习模式的创新研究。

二、从语文教学环境方面进行创新研究

新课程改革以后社会环境和整个教学体统中的环境等外部环境都发生了改变,语文教学过程中能对语文教学效果起直接影响的“内部环境”也需要改变才能保持环境上的统一。

语文教学环境方面的创新研究重点在于以下几点:

第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这样的教学环境才能符合新课改后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符合科学教学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此外,在众多教育学研究中也明确表示,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想象力丰富,创造性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也比较高。

第二,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给学生创造一个科学管理、秩序井然的课堂教学环境。根据创新教学环境管理要求课堂教学时间的优化方式有:(1)将学生的教学学习时间和自主学习时间有机结合。(2)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均匀分配不同教学计划所需要的时间,保证每一步教学时间充沛的同时又不浪费一分一秒的时间。(3)教授采用高效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在课堂实用时间中的学习效率,并根据新课改要求给学生安排自主学习时间。

第三,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学习气氛是语文教学环境的一部分,良好的学习气氛能从情感上、心理上对学生产生影响。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有三点。第一点是帮助学生和教师进入新课改后的教学角色,适应创新教学形式,平稳渡过过渡期。第二点是让学生受到带动影响,积极参与创新教学的实践活动之中,验证创新教学的有效性。第三点,使新课改后的语文教学创新具备积极向上的特性。

三、围绕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创新研究

语文教学的课程内容是教学的基础,任何形式的语文教学创新都需要围绕教学内容来进行。

新课程改革环境下语文教学内容也发生了改变,围绕教学内容改变而进行的创新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围绕新课改后的语文教材改革所进行教学创新研究主要有:新教材课程的教学方式、教学策略应用的研究;新课程教学中如何融入语文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的研究;新教材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内容和思想的研究。第二,对新课改后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创新研究。阅读教学的创新研究包括:对新课改后阅读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对新课改后阅读教学内容的分析方式;对新课改后阅读教学活动安排方式的研究。第三,对新课改后语文作文教学进行创新研究。作为教学的创新研究是对新课改后教学方式的创新,要求能够适应新课改后的作文教学任务,使学生作文水平符合新课改要求。 第四,对新课改后语文活动教学进行创新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可分为两部分,一方面是对符合新课改要求的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发和活动教学应用方式的研究,另一方面是对“如何在语文活动中融入创新教学理念和创新意识”的研究。

四、对高效教学策略进行创新研究

有关语文教学的任何创新研究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

对高效教学策略的研究从未停止过,在新课改环境下,语文高效教学策略研究也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新课改后在教学策略创新上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方式和技巧的创新。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如果一开始便对语文教学内容感兴趣,那么他们在心理上就会倾向于语文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也会表现的更加积极和认真。

第二,新课改后在教学策略创新上要注重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维护,增加学生体验内容。任何形式的教学宣讲和理论灌输都比不上亲身体验的感触深刻,记忆清晰,在新课改后的语文教学中也可以多用体验和感悟式的教学策略。如此,可以让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也感同身受,记忆深刻。

第三,新课改后在教学策略创新上要注重对情感教学的运用。一方面是通过引导学生感情变化的方式让学生对语文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产生信任感。这一方式往往需要有信息技术的配合,可以多媒体技术等融入语文教学之中。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刺激学生的好胜心、自信心等情感来促进学生学习。这一教学策略大多结合了教师的鼓励、批评和身边同学的带头示范等形式。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命题,语文教学者要对新课程改革环境下语文教学进行创新研究就必须把有关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一番创新研究。如此,新课改后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符合新课改环境,适合对新课改后的学生进行教学。

参考资料:

[1]王小华,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例谈[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9.

语文新课改研究论文篇10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新大纲》)对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描述为:“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这个重任自然由各高校英语专业承担起来了。

何其莘等(2008)回顾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年英语专业教育情况,从英语专业教师和课程设置等方面指出了目前英语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胡文仲(2008)则主要从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角度,回顾了三十年来最大的一次英语教育改革。王雪梅(2008,2009)是从课程设置与学术能力的角度对研究生英语专业进行了述评。

以往关于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文献只是从宏观上整体对外语教育进行综述。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从英语专业知识课角度出发,结合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人才培养和学术能力对我国英语专业教学进行评述。本文从英语专业知识课这一层面,通过具体的英语专业知识课,对我国英语教学动态进行评述,目的是为了:了解英语专业各知识课在相关文献中所占的比重及趋势;通过对英语专业各知识课的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并试图给出解决方法;对我国英语专业教育进行展望。

2.英语专业知识课的界定

《新大纲》把高校英语专业必须开设的课程划分成三大板块:英语专业技能课、英语专业知识课和相关专业知识课。其中英语专业知识课是指英语语言、文学、文化方面的课程,主要在本科阶段高年级开设。

《新大纲》还给出了英语专业知识课的必修和选修课程(见图一)。考虑到除了“学术论文写作”之外,其余的都可归纳为“语言学类、文学类、文化类”课程,因此本文的研究不予考虑“学术论文写作”这门课程。

3.研究设计及方法

我在中国知网(期刊网)上,以“英语语言学、英国文学、美国文学、英美国家概况、英美国家文化”等具体专业知识课程名称作为关键词或标题,对1980―2009年的核心期刊上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检索。将通过检索的结果,分析隐藏在结果背后英语专业知识课教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一一展开讨论。整个研究采用定量加定性的研究方法。

4.研究发现

4.1英语专业知识课研究的总体趋势

我以《新大纲》中英语专业知识课课程名称作为关键词或标题,在中国知网核心期刊上进行了检索,统计结果见图二、图三。

知识课课程相关文献数量

从图二中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英语专业知识课课程的相关文献研究有299篇,但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这主要体现在文化类课程的相关文献研究偏少,只有14篇。相对而言,语言学类和文学类相关文献数量比较多,达到285篇。

图三则从内部看出了每门知识课课程相关文献的发展趋势,特别进入21世纪以来,三类课程都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以文学类最快。英语语言学在我国发展已数十年,发展相对稳定。文化类课程上世纪变化缓慢,但进入21世纪后也迅速发展。

4.2研究方法上特点

图四反映了所收集的相关文献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可以看出英语专业知识课相关文献研究偏重综述型(185篇),其次是理论应用型(84篇),实证研究占较少比重(30篇)。但我在文献收集过程中发现实证型研究自进入21世纪以来呈明显发展趋势。

图五则体现了我国英语专业知识课相关文献的研究绝大部分是针对本科生英语专业的(245篇),研究生只占到很小一部分(54篇)。

4.3相关知识课课程研究

随后,我为了看出课程的发展趋势,又根据年份对每类型知识课程进行了分类,结果见下面的三个表格:

从上述三个表中,我发现只有大纲规定的英语专业知识课三大类必修课的相关文献数量较多,它们的选修课的相关文献数量却寥寥无几。相对来说,语言学类选修课相关文献数量比文学和文化类选修课相关文献要多,但比起其必修课来,又显得少了。

以上是我以最近关于英语专业改革的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检索的结果。可以看出进入21世纪以后,“学术能力、批判思维、任务型教学、研究型教学”等越来越得到关注和重视,这些词也反映出了21世纪英语专业改革的方向、趋势和特点,或者至少指引了改革的方向。

5.英语专业知识课教学研究改革刍议

5.1课程设置

英语专业知识课程设置是英语专业的核心内涵,规定了本专业学生的基本知识结构和发展方向,是实现英语专业培养目标的根本保障。根据2000年3月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的界定,英语专业知识课程包括英语语言、文学、文化三方面的课程,分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两类。就下文的数据分析及全国范围内各高校课程设置情况来看,英语专业知识课课程设置存在两大方面的不足。

从微观角度看,多数院校的英语专业都开设了语言学导论、英国文学、美国文学、学术论文写作、英语国家概况等5门专业必修课程,以及《大纲》所规定的14门专业选修课中的多数课程。但从全国范围来看,许多大学的英语专业在课表上已经安排了《大纲》所规定的专业知识课程,但还存在专业师资短缺、课程课时不足、质量意识不强等问题。除此之外,《大纲》没有对英语专业自身的学科内涵做出详尽的描述,偏重人文、缺少社科,对研究方法类课程未给予应有的重视。

从宏观角度看,不同类型的院校(如师范类、理工类、农林类、综合类、外语类等)在制订学科规划时与本校的层次定位不相符,在课程的设置上“普遍雷同”“千校一面”,没有合理定位,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

5.2人才培养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高校外语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尤其是复合型人才培养。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目标逐渐趋同。而我国目前有900多个英语专业点,分布在条件差异很大的经济发展地区,不同地区对于英语人才有着不同的需求,是否都能按同一模式培养外语人才是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关键在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现行的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往往是外语作为一种工具被加载在其他专业知识中去,学校往往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模式,急功近利,绞尽脑汁为了“复合”而复合,却忽视了人才培养的效果。胡文仲教授(2006)认为,我国外语专业应该回归人文学科本位,致力于培养人文通识型或通用型外语人才,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兼顾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框架中,合理解决英语专业技能课、专业知识课和相关专业知识课之间的课时冲突,并实现不同院校之间相关专业知识的合理分布和一定的区分度。

5.3教学模式

从4.3分析中看到,我国英语专业知识课的选修课程的开设不尽如人意,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其教学模式的单一。教学模式涉及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评价手段、教学管理等构成要素,各类学校可在既定的培养目标下,针对不同要素探索不同的教学模式。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传统的“老师教学生记”、“满堂灌”等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今的教流。21世纪强调的是以人为本,体现在课堂上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不是老师的产品,而是顾客。这就要求教师与时俱进,采取多元教学模式来适应这种需求。近年来,不同类型学校的英语专业在教学模式的研究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如交际教学、任务型教学和多媒体网络教学等多元教学模式,以及自主学习、体验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多元学习模式。

5.4学术能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校应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以求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做出贡献。学生发展学术能力对于学生个体发展和学科建设都有重要意义。外语院校学生作为外语学术能力建设的主力军,应当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尤其是批判性思维。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术追求和独立人格,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而我国外语专业学生往往只是为了喜好或就业来学外语,忽视了对外语学术能力的培养。

外语类高校应当建立宽松自由的学术交流氛围。一方面,各高校应结合自身学术传统和专业特色,合理进行学科定位、专业规划,并科学地拟定对外语专业学生的学术要求和学术评估,不进行“一刀切”的定量要求。另一方面,要鼓励理论联系实际的学术风气,切实结合我国外语教育教学的特点进行研究。

一个学生的学术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问题的发现与提出的能力,文献的收集与整理的能力,概念的生成与厘定的能力,作出学术命题的能力,设计研究过程的能力,对学术前沿的敏感。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又是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首先也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六、结语

本文结合对我国英语专业知识课的动态研究,尝试剖析了英语专业知识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在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提出了英语专业知识课改革的主要方向和热点。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4]何其莘,黄源深,秦秀白,陈建平.近三十年来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回顾与展望[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

[5]戴炜栋,王雪梅.学术环境与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能力发展[J].中国外语,2009.

[6]李美霞.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问题探索[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

[7]揣铁梅.任务型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辽宁教育研究,2007.

[8]胡文仲.新中国六十年外语教育的成就与缺失[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

[9]谢友福,孙飞凤.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对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的反思与改革的构想[J].外语界,2008.

[10]胡文仲.英语专业“专”在哪里?[J].外语界,2008.

[11]王雪梅.英语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于学术能力发展[J].外语界,2009.

[12]王雪梅.英语专业研究生评估与学术能力发展[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

[13]付红霞,郝玫.理工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J].外语界,2008.

[14]潘之欣.关于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导论”类课程设置的调查[J].外语界,2002.

[15]张秀梅,马春兰.英语专业英国文学课堂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

[16]胡笑瑛.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9.

语文新课改研究论文篇11

21世纪,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促进了基础教育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性转变。语文作为其中一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教育,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语文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已经写进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语文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基于此,加快我国广大地区语文教育改革和发展,促进语文教育历史性变革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新课程改革又为语文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空间。在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之际,深入研究语文教育的现现状与问题,找出其具体解决对策,使语文教育跟上时代的脚步。

教师决策是决策学中研究颇多领域,教师决策从本质研究出发,结合当前决策现状,研究如何指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好决策,并对决策的评估、影响进行细化。教师决策研究反应了教学的本质特征。例如,对教师决策的研究涉及到这样一类课题:教师决策关心的内容结构(Klimczak,Balli和wedman,1995)、学习活动(Parker和Gehrke,1986)、课堂安排(Emmer,1982)、计划(Borko和Livingston,1989)、课程商议(Mccutcheon,1995)和课程内容(Mahhod,Biemer和Lowe,1991)。而这些都是教学中必须面对的本质性的问题。教师决策的三个主要方面决策发生在教学的三个不同方面:计划和准备教学阶段、互动阶段和评价学习结果阶段。每个方面都牵涉到不同的因素。[1]

除了系统性教师决策研究之外,研究界对教师决策不同领域、不同现状进行研究。实施差异教学离不开有效的教师决策。国外已有的对教师差异教学决策的研究是在差异教学的框架内,对教师差异教学决策的本质、操作架构与策略、效果及问题等方面进行的分析。这些研究主要聚焦于差异教学过程,对职前教师的差异教学决策能力的培养、不同专业发展阶段教师的差异教学决策模式的专业特征及其演变、职后教师教学决策的实施保障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有待进一步深化。[2]教育艺术和教育科学之间有着必然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怎样才能恰当地运用教育心理、教学方法、教育管理以及课程等教育研究领域内的诸多理论或原则,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时,这些问题常常是中小学教师所关心的。《教师决策的实例研究》(Goidown E・Greewood and forrestW・Parkay,1989)一书首先对教育科学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地位,作用,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运用教育理论的目的、途径和方法等问题作了详尽的介绍,然后分类从课程、教学、纪律、班集体、学生调节、教育环境等方面介绍运用教育理论的典型实例,并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从而使抽象的理论和原则成为一种切合实际的可操作的学习过程。现编译该书的指导部分以飧读者,希望对我国中小学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有所裨益。[3]另外,教师决策研究还有从社会发展角度研究,从学科特殊性角度研究,这些研究都不同程度为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决策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和领域外的探索,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决策也是一门教师决策科学,要通过教师决策来对小学音乐教育做出更加科学的指导,从而推动小学音乐教育在中国的发展。

小学语文课堂教师教学决策是教师决策科学系统中的重要分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需要语文教师具备基本的文学修养,语文教师文学修养包括作品修养和文学理论修养,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已经不在固守价值观念,而是通过语文教学实现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尤其是对国学的初步理解和探究,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教师在课堂决策过程中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

教师课堂教学决策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这个工程涉及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从理性的角度出发,从大的教学环境出发,在课外和课堂上进行决策都要依据全面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不能孤立的去判断语文课堂的教学方向。

注释:

[1]张朝珍.教师教学决策的认识论根源探析[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0(04), 45

[2]张朝珍,姜文,差异教学中的教师决策――国外研究综述,外国教育研究,2012(10),61

[3]朱怡华,教育理论在教室决策中的应用,山东教育科研,1992(1),23

参考文献:

语文新课改研究论文篇12

二、工作目标

( 一)、学好理论,更新观念,提高素质

语文教学应按照语文和语文学科的特点,适应的社会需求,强化语文的人文性、实践性、实用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了适应这种新形势,不被淘汰,我们全体语文老师在理论学习方面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 ,通读一、二本理论专著。 结合语文教学实践,通过专题学习和讨论,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学生观。

2、 及时了解语文教学的动态和语文教改趋势,开拓视野拓宽语文改革思路;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吸收并消化他人的先进的教育经验,不断练好自身的语文教学“内功”。

3、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和课题研究,并根据自身的需要,确定学习重点,讲究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二)、狠抓常规,改革教学,提高效率

1、对照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真正树立教师的服务意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革陈旧、呆板、单调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和设计科学、新颖、活泼、开放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语文课堂要注重激活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坚决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照顾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要,研究和实施分层分类教学;努力促使课堂教学结构的最优化,大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2、加强常规调研,确保减负增效。青年老师每学期每人至少上一节教研课,学校将请专人负责制作每位教师的精品课录像,供教师自我琢磨不断提高。教研组成员,非特殊原因,尽量参加,课后,及时评课。

(三)、加强课题研究,注重学生素养

语文教学应当在教给语言知识的同时,着重于引导应用,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及时转变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旧教育,而到着眼于培养学生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颖教育。为此,我们要加强课题研究,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培养青年教师,促其健康成长

青年教师是我们语文教研组的中坚力量,而教研组、备课组正是培养新教师的主阵地。 各语文教师之间要加强交流,资料共享,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尤其是使新教师能尽快提高、成熟,使青年教师发挥他们的主动力。

(五)、开展科研,突现重点

1、 通过每周一次的听课——评课的研究方式及时与教师进行讨论、反馈,评析课堂教学的成功与不足,共同商讨教改方向和教改措施,提升教师课堂教学的智慧。教师要按时参加活动,参与讨论,提高专题研究的效益。

2、加强教研论文撰写工作,写好有质量的实验经验论文,多写实践中有自己思考、实践的文章,加强对课堂教学行为的反思。提升水平,提高修养。

3、创设浓郁的教研氛围,组织教师认真参加各级各类教学业务学习、教研活动,组织校“大课堂、跨学科”、 语文大组课堂教学活动,组织一年级教师对家长开课,围绕主题,开展“同课异构-连环改进”校本教研活动。学期初确定本教研组的活动专题,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活动,提升教科研活动的质量和品味,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月工作安排

二月份

1、根据班级实际,制订好语文教学计划。

2、进一步抓好学习规范养成性教育。

3、第一次教研活动,讨论并制订教研组工作计划。

4、一年级教师家长开放日公开课。

5、学生诗歌朗诵比赛。

三月份

1、学生写字比赛。

2、集体备课的听课、评课活动。

3、学生作业检查,评比。

4、学生班级内朗读比赛

5、组内教师互听课、评课活动。

四月份

1、 学生班级间课文朗诵比赛。

2、 组内教师互听课、评课活动。

3、 讨论期中全面素素质评估事项,期中检查

6、 语文新课程实验教师开课。

8、 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活动。

五月份

1、 集体备课。

2、 “一课多上”,组内教师互听课、评课活动。

3、 组内老师专题座谈会。

4、 课外阅读知识竞赛。

六月份

1、制定复习计划。

2、教研组整理活动资料,撰写工作总结。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