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医学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2 17:50:34

急救医学论文

急救医学论文篇1

PBL教学程序基本按照“提出问题—资料查阅—讨论—再提出问题—再查阅资料—班级交流与讨论—小结反馈”的周期进行。在撰写及设计急救医学教案时,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自身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在课前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分组查阅资料,分组讨论问题,教师最后总结。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训练和加强了临床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而且锻炼了学生的病史询问技巧,锻炼了同学之间及老师与同学之间的沟通技巧,加强了团队合作精神。对教师来说,在PBL问题的编写过程中,强化了自身对不同医学课程之间关系的学习,无形中扩大了知识面。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问题的讨论,使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多,这样教师能更好、更及时地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情况,从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教学相长。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及资料可以了解和学习医学的新动态,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调动学生的创新激情,从根本上真正达到巩固知识、理论联系实践、增强创新学习能力的目的,从而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学生在等待问题揭晓的时间内可以通过运用各种知识平台及手段寻找问题的答案,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还能进一步加强查阅文献的能力,学生容易进行知识同化而不会感到枯燥及疲劳。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扩大信息量。但此种教学方式对教师的知识面及专业要求都较高,并且需要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问题式学习就是这样的一种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教学原则非常吻合的教学模式。

2采用CBL教学方法

CBL教学方法是以病例为基础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基础,课堂讨论为特色,实现了现在临床的“宽口径、厚基础”要求。避免了“一科医生面对一个器官”的局限性,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病例设问—讲授点拨—讨论总结”三段式教学法。在讨论时多采用临床真实案例为主线,自我完善为基础“,头脑风暴”为特色的教学形式。其过程是:设计好教案后,选取合适的临床真实病例,在授课前1周内完成病例的设问,讲授点拨及讨论总结这2个阶段在课堂内完成,所占课时量均等。课前向学生提供真实病例和提出相关问题,将学生分组进行课前准备,查阅资料,制定讨论提纲,课堂启发讲授。教师在讲授课程时回顾病例,从而引出悬念,紧紧围绕课前准备的真实病例和提出的相关问题讲解疾病的定义、临床症状及体征、诊断标准、遵循的急救原则及实施救治的具体措施。临床真实病例较具体,不像书本知识抽象化,可以提高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但此教学方法的弊端是每班学生的人数较多,教学班级偏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教师精力相对略显不足,部分学生不能适应和少数教学管理部门不予支持等,也是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需要逐步解决的问题。

急救医学论文篇2

中西结合急诊

说起对突发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有着20年急诊科经验的刘清泉表示,“独参汤”是中医配合急救突发心肌梗死患者的救命药。由于心肌梗死病人多会因病而元气大伤,所以中医急救中一般会采用人参这一大补元气、活血化瘀的中药材。

刘清泉告诉记者,现代医学中的心肌梗死,在中医古籍《黄帝内经》中名为“卒心痛”。中医在配合急救时,“独参汤”中的人参配以活血化瘀的当归,加之温通的桂枝等中药,便成为急救心肌梗死患者的有效救命良药。

刘清泉坦言,中西医结合急诊是非常有效的综合急救方式。在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中,中西医的共同点很多。西医常采用“口咽通道、气管插管”急救方法,与我国最早的古代急救书籍《肘后备急方》中,“以管吹下部,另数人互吹之,气通则活”的中医抢救心肌梗死的原理如出一辙。

在急诊救治中,刘清泉经常会用到中医的传统急救知识。例如遇到昏迷晕厥的患者,人们可以掐病人的人中、合谷穴急救,对于发热惊厥的患者,按揉风池穴也是一种急救措施。记者了解到,如今中医急救还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把传统方剂里的有效成分分析提取出来,制成针剂等剂型方便救治,让药物成分能够得到更快吸收并发挥作用。

历史上的中医急救

中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医学,蕴含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医学古籍中更是有上百种的草药和病症治疗方法。刘清泉告诉记者:“与大众对中医的‘传统重养生’的观念不同,其实在中国整个医学发展历史中,中医在保护生命健康的基础上,最重要的任务还是对于疾病的急救治疗。”

在古老的文献记载中,中国古代的瘟疫流行基本都是以中医救治为主,以迅速地遏制疾病的突发和蔓延。刘清泉解释称,《黄帝内经》作为最早的中医传统书籍,其中就有许多治疗方法是针对突发危重症病例。《黄帝内经》中有许多例如“卒心痛”的病情探究,“卒”字就是急性病的代名词。

回顾历史,中医的历代名家多数研究急诊学。东汉末年的名医张仲景撰写了《伤寒杂病论》,“伤寒病”在古代也是一种急性突发传染病,书中就伤寒病的发病情况、诊治经验、药方救治有着细致的讲解。

采访中,刘清泉动作形象地表述了最古老的中医急诊急救手册《肘后备急方》:“从书名就可以看出,东晋时期的作者葛洪对这本书籍的功能用意。古代医生会将《肘后备急方》放在宽大的衣袖中,在中医急救诊疗时可以快速拿出来查看并开方救人。”

中医自古就有“走马看伤寒”的传统说法。因为外感病传变快,症状不断变化加重,所以古时医生都是守候在病人家里,或者在诊所现场煎药让病者服药,观察其变化。

理论结合技术

中医学的发展伴随着中国5000年的文化大背景,因此,中医急诊医学更是一种基于深厚传统临床经验的学科。但近100年内,随着现代科学的进步,相对西医体系的迅速发展,人们眼中的传统中医则显得古老且神秘。

刘清泉坦言,虽然1000多年前的中医就已经拥有了丰富的医学理论,但中医在运用科学技术工具方面的欠缺则阻碍了其发展。因此,中医只有与现代科学技术相配合,才能使古老文化瑰宝形成学科体系,提升中医学的就诊经验。

急救医学论文篇3

由于历史、传统等缘由,即使是救援医学,对很多人而言 也是陌生的,因此,本文首先要以一定篇幅来阐明此题。

1历史回顾:现代急救的概念与内涵

    纵观人类文明史,自19世纪中叶医学科学(Medical Sc- ence)的形成并迅猛发展,近100多年的进展举世瞩目。医学 科学标志人类文明进入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在保徤、医疗 实践发展等活动中,人类已逐步取得协调和主动。

现代急救医学或现代急救灾害医学(Emergency and Disaster Medicine)是近40年来首先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的 一门学科,它是由于社会的发展,对于越来越多的医院外突 发的危重急症和意外伤害事故,提出迫切的医疗需求这一背 景下产生的。

20世纪70年代以来,高科技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迅速 渗透,社会的进步、医学模式的转变,使得在现场救护基础 上,产生了现代急救医学(M od ern E m erg ency M edici ne )随 着急救医学的内涵日益丰富,外延扩展,灾害医学也成为主 要内容,或是其延伸。事实上,灾害医学与急救医学很难区 分,只不过是致病原因、环境不同罢了。所以,1976年由国际 M edicine)和灾害医学(Disaster M edicine)紧紧地联系在一-起1 IJ。

这个俱乐部的成立很快引起各国医学家的重视,不久即 更名为世界急救、灾害医学协会(W,o rld Asso cC atio n o n E¬mergency and Disaster M edicine. WAEDE)协会的主席即 当代心肺复苏医学创始人Peter Safar教授(已于2003年8 月去世)该协会主要研究世界各国在医院外抢救垂危病人 的经验和现场急救组织,显然,仅仅依靠临床医生、医院内的 管理模式和经验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很快引起了社会的关 注。WAEDE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每两年召开一次世界性的 学术大会。

笔者认为:国内有些人士将急救医学(EM)译成“急诊医 学将活跃在医院外的急救医疗服务系统(Emergence Med¬ical Service EMS)译成“急诊医疗服务系统”.将院外急救 (Prt-hospital Medical Care)译成“院前急救”是不确切的 “急诊”主要在医院内的范围,医院外的广阔领域乃至地面、 天空和海洋,“急诊’是无法概括难以覆盖的。我国卫生部十 分重视中国急救事业的发展,早在1980年以国家卫生部名 义向全国发布了《关于加强城市急救工作的意见》的正式文 件11J。

现代急救、灾害医学的建立和发展,是对传统的医院内 的急诊包括手术室在内其他临床科室抢救规范的提高;是对 危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系统救治经验和理论 上的完整和支持;更是在昔日简陋的医院外环境的基础救护 (First Aid)的重大发展;同时它将通讯、运输、计算机技术等 纳入医学科学理论及应用范畴。我们可以这样宣称:现代急 救医学,是对20世纪60年代尚未形成体系的急救医学的重 大变革与革命。

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可以十分清楚地认识到:任何院内 外的医学救援均伴随着护理活动的进行;护理学的理论和实 践是救援医学理论、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院内外的 基础急救(First Aid)还是心肺复苏(CPR),往往最早实施者 就是护士,而这些急救技术本身包含着护理。可惜未能引起 重视,缺少认真的总结提升,更没有把它引向形成救援护理 这样一门学科。

事实上,救援护理学与救援医学相伴悄然而至,而在实 践中绽放光彩,扮演着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发挥着独具的 重要作用,创立救援医学护理学已呼之欲出。

2 认清形势:严峻的‘天灾人祸”

意外灾害即天灾人祸,或称“突发公共事件”,在近30年 来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1978年我国唐山地震以付出24万 人的生命和城市被毁的代价,成为近400年来全球地震史上 最为惨烈的一幕。

人类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不断地受到灾害事故的 威胁。城市化进程加速,社区在不断地兴建,发展与安全已《安全社区宣言》,提出安全的生活是一个基本权利,提出了 “使人人安全”的口号。这是基于现代城市意外伤害严重地 威胁人类的安全生产、生活而提出的,它已构成世界主要的 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并随着都市现代化在继续恶化。

1989年12月22日第4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第 44/ 236号决议,将20世纪最后的10年作为“国际减灾十 年’。中国政府、社团等有关组织积极响应参与这一行动[3J。

当代急救医学泰斗Peter Safar教授的匹兹堡大学国际 心肺复苏研究中心,将研究重点也转向了对灾害医学的研 究,更名为彼得沙法国际心肺复苏、灾害医学研究中心。 这种变化,预示着灾害医学在急救医学的学术内涵上已明显 占据了重要地位,表明救援医学事实上已经形成。它对现代 化救援医学服务(Em erg en cy m ed ical s ervi ce,EMS)在理念、 机构、队伍、技术和装备上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2J。

国际减灾十年已过,灾害有增无减,形势不容乐观,但成 绩也不小。联合国从中提炼了两条重要的理念。

一是“使21世纪成为安全的世界” (fo r a s afer wo rld i n the 21st Century),它既表明了全球灾害形势依然严重,减灾 是一项持续而长期的任务,同时也表明减灾对可持续发展做 出了贡献。

“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提出,是人类发展观的一次根本转 变,是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和创新,必须在全球持久地开展 防灾减灾活动,体现对人类在今后自身生存、发展、可持续发 展的价值观和人生理念。

二是提出建设灾害“预防文化” (Building a culture of prevention) “预防文化”(国内多译成“安全文化”)是在减 灾十年深入发展时形成的理念。这个重要理念的提出和实 际运作,对各国防灾、减灾的活动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战略作 用。

3科学共识:现代社会奠定了护理学在救援医学中的地位

    “ 9 11”这个特大的恶性突发事件表现出美国急救体系 的有效运行和人员的良好职业道德。“ 9 11”事件后,美国 从联邦政府到州地区行政当局,进一步加强完善了这个体 系。灾难并未因“ 9 11”事件后而减少,随之2002年10月 12曰印尼巴厘岛的爆炸,2003年我国及一些国家发生了“非 典’,阿尔及利亚、伊朗发生了大地震。2004年12月26曰 印度洋地震海嘯灾难波及到东南亚印尼、泰国、斯里兰卡、印 度等多个国家。在此次印度洋海嘯灾害中,国际社会包括我 国在内的不少国家,在救援上迅速作出反应,开展了全球性 的救援活动。

21世纪初尤其2004年12月26日大海嘯救援等一系列 救援活动中,社会学家及医学家已愈来愈清楚地认识到医学 救援离开了护理学的理论、实践将难以承担其使命、无法开 展其工作。“救护” 一词本身就明确地涵盖急救与护理。在 各种灾害、突发事件的医学救援中,现场维持、恢复生命的基在内则是现场实施急救的“主力军”;我国院内急诊科及院外 急救中心,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护师,经过规范培训及 中国医师协会这一行业协会的专业委员会考试考核合格,即 具有开展救护的资格。

灾害事故的现场医学救援包括赴伤病员集中点、难民营 的巡诊医疗,面对大量的伤病员,伤病情一般皆为明朗,急需 进行及时的各种创伤急救护理操作,包括软组织损伤、烧伤 的清创处理、保持呼吸道通畅等大量的急救护理操作。

幸存者还需要护士的心理支持,护理人员所起的作用更 为重要。即使在异国他乡语言交流困难的情况下,护士的 “天使形象”和操作给予了伤员心理上的安抚和支持。

此外,高级护理人员是医学救援临时机构管理的重要成 员。在此次印度洋海嘯救援中,笔者与各国救援队包括雅加 达和印尼卫生部、国际SOS急救组织等专家们取得共识,现 代社会已经奠定了护理学在医学救援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如 果不重视、不加强、不发挥护理人员的作用,将是救援工作的 重大失误。

急救医学论文篇4

Abstract:The rise of emergency medicine is the need of modern development. It make the new requirement of the medicine education, especially make a higher challenge ti the modern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 Our research group conform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 combines the specialization of the students in the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 and made a series of education revolutions. It mainly includes the revolution of the teaching idea from the case education to the interest inspired leaning, the teaching method adapt to the specificity of the emergency education, reform of the clinical skills assessment combined Mini-CEX and OSCE, and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emergency medicine teaching mode by Chinese medicine.

Key words:Emergency medicine;Reform in education;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 ;Mini-CEX

F代急救医学是临床医学领域中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于1979年被国际医学界公认为医学科学领域中第23门独立学科。它的兴起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20世纪后半叶重要的医学发展之一。美国对医学生毕业前的急救医学教育十分重视,于1970年在洛杉矶南加州大学医学院成立美国第一个急救医学系。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结构的日趋老化以及疾病谱的转变,急重症病无论在数量及严重程度上都日益增加,在这个趋势之下,急诊医学作为新型独立学科得到迅猛发展。新技术和新理论使重危病急救医学成为一个涉及多学科、多技术的学科,要求急诊医生要具有丰富的各学科理论、灵活的临床思维、娴熟独立处置能力。目前,急救医学的教学工作主要是进行临床教学,亦尚缺乏完整的中医急救医学理论教育,这也为中医院校的急救医学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结合中医院校学生特点本教研室近年来进行涵盖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教学改革,经过几年的努力提出了 "以学生为本,教师为主导,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并重"的现代实验教学理念,建立了多层次、多模式的急救医学教学模式,并从中得到一些体会以期讨论指正。

1 教学理念的改革,案例式教学由兴趣启发学习主动性

急救医学不仅独立,还涉及临床各科相互关联的各种急、危、重症。它不仅汇总了各临床学科的急症知识和技术,综合了各临床学科急症的内在联系与规律,而且还丰富和发展了各种抢救与监护技术。面向这一变化,临床医师既要了解急诊医学的基础理论,又要掌握基本抢救技术,同时还要不断更新急救医学的国际进展,对于学生前期的学习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在课程设置上主要针对完成专业基础课,即将进入临床的医学院高年级学生,教学内容上选取较为经典的急救应用技术及常见病多发病作为重点课程,结合最新的指南及时修改课件教案进行授课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式教学、临床见习、影像视频、国际国内进展自学交流、急诊思维训练等方法,启发同学学习的主动性,由兴趣和好奇心出发自觉自愿地去巩固前期知识、学习急救知识、了解国际进展、增益课堂理论课效果。通过自主整合前期基础知识,更好地巩固专业基础知识;通过自主网络文献学习,更好地锻炼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讨论和情景方式,锻炼一定的沟通和表达能力;通过独立思考的临床思维形成性训练,具备初步的临床急危重症诊疗思路。

2 教学方法改革适应急诊医学特殊性

2.1案例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式教学,即每一堂课以一个现实案例开启,真实的病例、真实的数据、真实的诊疗过程和真实的患者转归。给予学生直观而生动的感受,从而启发兴趣,从实用的角度抓住学生的求知愿望,实践中我们发现,案例式教学同时有助于培养医学生自我认同感,从而形成救死扶伤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2.2 PBL教学法 急诊医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跨多学科、多领域的学科,在对疾病的诊治过程中与其他专业不同,主要表现为评估-判断-抢救-再评估的诊治过程,而学生不能很好地将已有的专科理论知识融入急诊医学理论学习中,导致不能形成完整的急诊医学知识体系。PBL教学法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自学及教师引导相结合,围绕某一医学问题以小组形式讨论并进行研究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主导,老师采用提问的方式,不断地激发学生去思考、探索,分析问题、学习解决、应用该问题所需的知识,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为提出问题-自学解疑-重点讲授和总结归纳,从追求学习的结果转向注重学习的过程;从教师自我思维转向学生群体思维。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急诊医学和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而且应经常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对教学法实施的意见并随时调整教学计划。

2.3情景式教学法 情景式教学法一般在理论课程之后,见习课程中进行,学生对所接触的症状、需考虑的疾病及处理原则已经非常熟悉,由学生组成抢救小组,在模拟ICU对模拟患者或模拟人进行抢救,即在一个模拟的场景中进行演练。然后其他观摩的同学可以讨论抢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教师对抢救流程进行规范。这种采用模拟人设置抢救场景,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开放的、主动的、发现式的、无风险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掌握不同症状抢救流程。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学生再遇到同一症状患者,就会具备镇静组织进行有序抢救的意识,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

2.4讨论式双语教学法 近年来急救医学有关研究领域中的新进展、新技术及新成果层出不穷,双语教学就是在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创造一个外语学习环境,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外语的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运用能力,为日后的交流与W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为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并提升外语水平,尤其在心肺复苏等内容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开展讨论式的双语教学,并通过分组讨论和互相问答等方式,让"双语"渗透到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

选择适合我国语言环境的双语教材是保证双语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教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根据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国情需要,参考国内外资料,编译了本门课程的双语教学教辅教材,教材力求重点突出,通过视频教学,语言表达"原汁原味"。老师授课完全以此为蓝本,充分保证了学生预习、复习皆有书可寻,保证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但由于时间较仓促,可能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校正组织相关专家重新完善和编写,以期尽早供教学使用。

2.5多媒体教学手段 临床急诊基础理论教学中基本理论往往比较抽象,在教师讲课时,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在讲心肺复苏时,先播放心肺复苏术医学视频,然后提出与此的相关问题,并讲解此相关问题。其次在培养学生临床急诊基本操作时,由于急诊基本技能操作实践性较强,仅理论叙述是很难让学生把握到基本要领的。再者在培养学生临床急诊思维及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由于急诊患者发病急骤,病情复杂,病情危重,常使经治医生束手无策。所以急诊科医生必须保持清晰及连贯的思维,在把握基本医疗原则的基础上,快速利用急诊医学的基本技能去救治患者。如仅讲述相关的理论和原则,则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结合医学多媒体视频教学。通过播放一些危重病例抢救的医学视频,使学生能直观危重患者的抢救,身临其境,提高其处理危重患者的能力。

针对急救医学的学科特点,教学过程中采用声像、图文并茂的多媒体形式进行直观地授课,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清晰,提高了教学效果。通过对多媒体课件的学习,加上教师的讲解,规范、准确操作,学生能很快且准确掌握正确的操作技能。针对急诊患者病情紧急、场景开放(家属在场)、患者和家属需求高以及处理手段的及时和不可重复等特点,培养学生正确、规范的操作,也是急诊医学教育必须做到的。

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点,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分别选用文本、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不同表现形式来表达课件内容。各种操作所用的器械等内容,我们都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课件的制作过程中还要注意艺术性和趣味性,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授课的效率。

3 Mini-CEX结合OSCE的临床考核方式改革

我们首次将OSCE与Mini-CEX结合,优势互补,应用于《急救医学》临床考核中,探讨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适用于中西医结合专业临床技能考核的可行性方案[1]。

迷你临床演练评估(Mini Clinical Evaluation Exercise,Mini-CEX) 是美国内科医学会发展并推荐的一种评估医学生综合能力的新型临床测评工具,已在欧美国家陆续应用,我国医学院校的实践尚在起步阶段[2]。Mini-CEX是临床指导老师直接观察医学生对患者做重点式的临床诊疗工作, 再通过结构式表格项目进行评分,及时给予反馈。其特点是与临床工作同步进行,仅需费时20~30 min,操作简便,可行性高,及时反馈,利于以考促学[3]。

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OSCE)是一种客观、有序、全面评价医学生综合能力的考试评价体系。OSCE采取多站点的考试方式,应用标准化患者(SP)或医学模拟人模拟临床场景,全面考核医学生采集资料、临床操作、临床思维等综合能力[4]。OSCE以统一标准评价考生考试的过程,避免了评分老师的主观差异,现已在国内医学院校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评估效果,但在实践中也发现有操作复杂、费用高等不足之处。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发现OSCE是客观评价体系,考核内容全面、客观、标准化,但是操作复杂,一般用于期中、期末考试,不能及时反馈;而Mini-CEX受临床实际情况限制,考核内容不能保证相对稳定,但简便易行,可以增加测评次数,每次测评后指导老师及时反馈,逐步提高医学生的自我认识水平、改进临床技能[5]。OSCE使用标准化患者或模拟人,可重复性好,但不能反映医学生面对真实患者时的工作能力;Mini-CEX评分老师直接评估医学生对临床患者的诊治水平。因此,在《急救医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将Mini-CEX与OSCE相结合,优势互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效,促进了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并对中西医结合专业临床技能考核方案改革起到一定的作用。

4 具有中医特色的急救医学教育

千百年来,祖国医学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急救医学理论体系,在提供紧急医疗救助、保障民族繁衍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根据中医整体观理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临床急危重症常见同时存在多个系统疾病。通过具有中医特色的急救医学教育,一方面鼓励学生摒弃"中医不能治疗急危重症"的观念,另一方面指导学生避免中西医不同医学体系的混淆。主要通过古代及现代中医急救案例的讲述,与中医名家交流学习,一定学时的中医古籍急救医案自学后课堂讨论的拓展形式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中西医结合的急诊思维方式。

总之,加强学生临床实习与病案讨论,注重教学效果反馈,是促进学科建设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钱义明,等. 中西医结合急诊医学教学研究与实践[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5(6):9-10.

[2]Holmboe ES, Yepes M, Williams F, et al. Feedback and the Mini clinical evaluation exercise [J].Gen Intern Med, 2004 (19): 558- 561.

急救医学论文篇5

    20世纪70年代以来,高科技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渗透,社会的进步、医学模式的转变,使得在现场救护基础上,产生了现代急救医学(ModernEmergencyMedicine)。随着急救医学的内涵日益丰富,外延扩展,灾害医学也成为主要内容,或是其延伸。事实上,灾害医学与急救医学很难区分,只不过是致病原因、环境不同罢了。所以,1976年由国际着名的麻醉科、内外科医生在德国美茵次(Minze)发起成立了急救、灾害医学俱乐部(Club),将急救医学(EmergencyMedicine)和灾害医学(DisasterMedicine)紧紧地联系在一起[1]。这个俱乐部的成立很快引起各国医学家的重视,不久即更名为世界急救、灾害医学协会(WorldAssociationonE-mergencyandDisasterMedicine,WAEDE)。协会的主席即当代心肺复苏医学创始人PeterSafar教授(已于2003年8月去世)。

    该协会主要研究世界各国在医院外抢救垂危病人的经验和现场急救组织,显然,仅仅依靠临床医生、医院内的管理模式和经验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很快引起了社会的关注。WAEDE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每两年召开一次世界性的学术大会。笔者认为:国内有些人士将急救医学(EM)译成“急诊医学”;将活跃在医院外的急救医疗服务系统(EmergenceMed-icalService,EMS)译成“急诊医疗服务系统”,将院外急救(Pre-hospitalMedicalCare)译成“院前急救”是不确切的。“急诊”主要在医院内的范围,医院外的广阔领域乃至地面、天空和海洋,“急诊”是无法概括难以覆盖的。我国卫生部十分重视中国急救事业的发展,早在1980年以国家卫生部名义向全国发布了《关于加强城市急救工作的意见》的正式文件[1]。

    现代急救、灾害医学的建立和发展,是对传统的医院内的急诊包括手术室在内其他临床科室抢救规范的提高;是对危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CareUnit)系统救治经验和理论上的完整和支持;更是在昔日简陋的医院外环境的基础救护(FirstAid)的重大发展;同时它将通讯、运输、计算机技术等纳入医学科学理论及应用范畴。我们可以这样宣称:现代急救医学,是对20世纪60年代尚未形成体系的急救医学的重大变革与革命。

    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可以十分清楚地认识到:任何院内外的医学救援均伴随着护理活动的进行;护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是救援医学理论、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院内外的基础急救(FirstAid)还是心肺复苏(CPR),往往最早实施者就是护士,而这些急救技术本身包含着护理。可惜未能引起重视,缺少认真的总结提升,更没有把它引向形成救援护理这样一门学科。事实上,救援护理学与救援医学相伴悄然而至,而在实践中绽放光彩,扮演着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发挥着独具的重要作用,创立救援医学护理学已呼之欲出。

    2认清形势:严峻的“天灾人祸”

    意外灾害即天灾人祸,或称“突发公共事件”,在近30年来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1978年我国唐山地震以付出24万人的生命和城市被毁的代价,成为近400年来全球地震史上最为惨烈的一幕。人类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不断地受到灾害事故的威胁。城市化进程加速,社区在不断地兴建,发展与安全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1989年,在斯德哥尔摩由世界卫生组织(WHO)举行的“首届世界预防事故和伤害会议”通过了《安全社区宣言》,提出安全的生活是一个基本权利,提出了“使人人安全”的口号。这是基于现代城市意外伤害严重地威胁人类的安全生产、生活而提出的,它已构成世界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并随着都市现代化在继续恶化。1989年12月22日,第4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第44/236号决议,将20世纪最后的10年作为“国际减灾十年”。

    中国政府、社团等有关组织积极响应参与这一行动[3]。当代急救医学泰斗PeterSafar教授的匹兹堡大学国际心肺复苏研究中心,将研究重点也转向了对灾害医学的研究,更名为彼得·沙法国际心肺复苏、灾害医学研究中心。这种变化,预示着灾害医学在急救医学的学术内涵上已明显占据了重要地位,表明救援医学事实上已经形成。它对现代化救援医学服务(Emergencymedicalservice,EMS)在理念、机构、队伍、技术和装备上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2]。国际减灾十年已过,灾害有增无减,形势不容乐观,但成绩也不小。联合国从中提炼了两条重要的理念。

    一是“使21世纪成为安全的世界”(forasaferworldinthe21stCentury),它既表明了全球灾害形势依然严重,减灾是一项持续而长期的任务,同时也表明减灾对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提出,是人类发展观的一次根本转变,是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和创新,必须在全球持久地开展防灾减灾活动,体现对人类在今后自身生存、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和人生理念。二是提出建设灾害“预防文化”(Buildingacultureofprevention)。“预防文化”(国内多译成“安全文化”)是在减灾十年深入发展时形成的理念。这个重要理念的提出和实际运作,对各国防灾、减灾的活动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战略作用。

    3科学共识:现代社会奠定了护理学在救援医学中的地位

    “9·11”这个特大的恶性突发事件表现出美国急救体系的有效运行和人员的良好职业道德。“9·11”事件后,美国从联邦政府到州地区行政当局,进一步加强完善了这个体系。灾难并未因“9·11”事件后而减少,随之2002年10月12日印尼巴厘岛的爆炸,2003年我国及一些国家发生了“非典”,阿尔及利亚、伊朗发生了大地震。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地震海啸灾难波及到东南亚印尼、泰国、斯里兰卡、印度等多个国家。在此次印度洋海啸灾害中,国际社会包括我国在内的不少国家,在救援上迅速作出反应,开展了全球性的救援活动。

    21世纪初尤其2004年12月26日大海啸救援等一系列救援活动中,社会学家及医学家已愈来愈清楚地认识到医学救援离开了护理学的理论、实践将难以承担其使命、无法开展其工作。“救护”一词本身就明确地涵盖急救与护理。在各种灾害、突发事件的医学救援中,现场维持、恢复生命的基本抢救技能是“心肺复苏”(CPR)。具有执业护士资格的护士均可进行此项抢救,而发达国家的专业急救人员包括护士在内则是现场实施急救的“主力军”;我国院内急诊科及院外急救中心,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护师,经过规范培训及中国医师协会这一行业协会的专业委员会考试考核合格,即具有开展救护的资格。

急救医学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 R197.61[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4(c)-0157-02

院前急救工作是公共卫生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因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受伤的人员生命安全起着非常重要的医疗保障作用[1]。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和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院前接诊外伤患者数越来越多,与此同时院前急救过程中风险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为提高急救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确保院前急救工作快捷、准确和安全[2],现将本院5年来院前急救工作存在的急救风险及防范措施总结如下:

1 院前急救风险

1.1 出诊不及时

由于个别医护人员及司机急救意识不强,时间观念淡漠,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出诊,延迟抢救时间,导致医患纠纷的发生。

1.2 呼救电话接听不详

接听呼救电话的医护人员未详细询问患者的病情、发病时间、详细地点,导致专科医生错派,救护车转路或空跑,延误患者的抢救时间。

1.3 抢救物品准备不齐全

由于急救物品准备不足,护理人员出诊前又未详细检查,导致急救人员到现场后因急救物品缺少,无法及时给予更合理、更科学救治,延误抢救最佳时机。

1.4 急救技术不佳或动作缓慢

部分医护人员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急救技术不熟练、专业知识不全面、抢救流程不熟悉、应急抢救配合能力差,遇到特殊患者急救时,延误抢救时机。

1.5 医护人员责任心不强或经验不足

由于个别医护人员工作不认真,责任心不强,导致诊断、用药及急救护理处理不当,影响患者的救治。

1.6 途中观察病情不仔细

患者转运过程中,医护人员未随时观察患者病情,以至有的患者出现病情变化,未得到及时处理,延误治疗。

1.7 医患沟通不到位

在转运前未向患者及家属交代途中可能出现的危险,一旦病情加重或出现意外,如窒息、休克、呼吸心跳骤停等,引发医疗纠纷。

2 防范措施

2.1 增强急救意识,强调时间观念

要求医护人员、救护车司机必须24 h在值班室待命,保证随叫随到,及时出诊。一般要求接到救护指令,救护车应在3 min内开出医院,在城区10 km以内,救护车到达现场的正常时间为10~15 min[3]。

2.2 院前急救物品的管理

急救药品要求固定品种和基数,使用后及时补充,并注意药品的有效日期,避免使用过期药品,班班交接并有专人负责。毒麻药品加锁保存,严格遵循使用程序。对医疗器械,特别是贵重、精密仪器,使用前组织培训,熟练掌握其性能、操作程序,并正确操作使用。指定专人负责,认真交接,做好清洁、消毒、保养和维修,时刻处于良好状态。无菌物品,注明消毒日期,确保清洁与干燥,超过1周时间应重新消毒灭菌。抽真空保存的物品,正常保存3~6个月[4]。

2.3 强化医护人员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教育

教育培养急救医护人员要有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一切从患者出发,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视患者如亲人,做到勤检查、详询问、多关心,努力满足患者需求,尽早解除患者的痛苦。医生要做出快速正确的诊断与处理,护理人员在执行口头医嘱时,应遵守口头医嘱制度及“三查七对”制度,同时按照各项技术操作规程对患者进行施救。

2.4 强化医护人员的质量意识

教育医护人员要把医护质量和医护安全作为生命线,促进医护人员增强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时刻保持医护质量“高压”态势,做到警钟长鸣。强化医护文书书写质量,及时、准确、规范完成医护文书,尤其是院前急救记录质量,一定要做到内容详实、时间准确、字迹清晰,与患者家属沟通到位并记录在案,与院内抢救医师交接清楚并签字,从而有效的防范医疗纠纷。要严格执行医疗护理操作规程,规范工作行为,不发生工作差错,不断提升医疗技术水平,杜绝等级医疗事故的发生。

2.5 严把医护人员准入关

急诊科室医务人员本院一般选用具有5年以上临床实践经验的住院或全科医生和具有一定临床经验的优秀护士,并经专门的、系统的培训,且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技术熟练、政治素质过硬、心理素质良好、身体健康、服务态度优秀的医护人员组成。

2.6 认真接听急救电话

要求接听急救电话时问清患者病情、性别、年龄、接诊详细地址、联系电话,以免延误时间,错过救治患者的最佳时机,而引起医患纠纷。

2.7 对患者及时恰当的现场处置

对危重症患者进行转运前的处置是降低风险的首要因素,转运前医护人员要认真检查并彻底清除患者气道内的分泌物,对于呼吸困难或血氧饱和度较低的患者应行气管插管保持呼吸通道通畅,出血部位给予有效的包扎或压迫止血,失血性休克患者充分扩容,心力衰竭患者应用血管活性药物调整,颅内高压患者足量使用脱水剂,骨折部位妥善固定等。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确保转运途中患者的安全。

2.8 确保患者转运途中的护理到位

(1)保证氧气供应:危重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均需要有持续的氧气供应,因此对于一般缺氧患者转运中可用氧气袋,使用时轻轻挤压氧气袋,以保证供应一定的氧气流量;如患者系严重缺氧、病情危重特别是合并有呼吸功能不全的患者,可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给氧。(2)危重症患者由于病情复杂、变化快,因此,转运途中护士应加强患者病情观察,时刻做好应急救治工作;针对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如昏迷患者取仰卧位,头侧向一边或侧卧位,防止呼吸道阻塞,保持呼吸道通畅,并作好记录。(3)确保各种管道通畅,如输液管道、气管插管等。护士要严密观察,防止导管堵塞、脱落、扭曲打折等情况的发生。

2.9 加强政治、业务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

首先加强热爱医疗护理工作教育,培养医护人员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做到不怕困难,努力进取,不断创新,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意识。平时注意抓好业务学习,认真学习急诊医学、护理学等有关知识;除平时加强学习外,还选派业务骨干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参加学术活动或参加上级业务培训,鼓励大家在职学历教育;把学到的新概念、新理论和新技术运用于临床实践,进一步提高了本院急救水平和能力,较好的适应现代急救工作的需要。

3 小结

院前急救风险高、责任大,由于疾病的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及急救环境的不稳定等特征,导致院前急救现场、转运途中存在风险。应增强急救意识,强调时间观念,加强急救物品的管理,加强护患沟通及转运途中的病情观察,强化医护人员的责任心和事业教育,加强业务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提升医护人员的急救应对处置能力,最大限度降低风险的发生率,快速、安全地将患者送至医院,提高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王显荣,马岳峰,蔡文伟,等. 浙江省院前急救现状分析[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7,16(10):1108-1109.

[2]叶静. 院前急救护理风险防范[J]. 护理与康复,2010,9(12):1029.

急救医学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R605.9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5-087-01

1 我国目前创伤急救医学发展现状分析

急诊医学是一门用最少的数据和最短的时间来挽救生命减轻病痛的艺术,急救医学是急诊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跨专业的独立学科,是指对生命有直接危险或对于预知的急性伤病立即进行抢救的救命、救急医疗科学。急诊科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依赖型:急诊科只有专职主任,个别的固定医师,其日常工作主要依赖专科医师完成;(2)支援型:有固定的医师,能完成大部分工作任务,但还需要各专科经常性的支援;(3)自主型:急诊科有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与各专科只有会诊和协作关系。目前,全国各大、中城市都建立了急救中心,小城市和县、镇也基本建立了急救医疗站,并开通了 “120”急救呼救电话专线,急救医疗的社会化、专业化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经过5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急救医学从组织机构、设施建设、队伍建设、设备装置以及业务学术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急救医疗体系建设所广泛采用的依托模式,是促进急救医学事业迅速发展的重要基础。急诊医学在我国的发展不仅还处于初级阶段,且发展很不平衡。急诊医务人员结构不够合理,设备配置不足,其原因可能与地域环境、服务对象、经济条件、医学科技水平有关在运作过程中,依托模式具有其独特的特点:院前急救与院内医疗一体化为急救科研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必备的条件,有利于急救系列医教研的平衡发展。

2 急救医学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2.1 急救人才队伍缺乏,急诊救治水平较低,急救功能不到位,难以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急诊科缺乏急诊专业固定人员,无论是固定人员还是轮换人员都人心浮动,不安心急诊本职工作,这就是全国大多数综合性医院急诊医师的配置现状。大多数医务人员不愿到急诊科工作或者不安心急诊工作,急诊科医生专科性太强,对急诊科的专业知识及急救技能缺乏全面及系统的掌握,不能独立完成重危患者的抢救。很多优秀人才因为职称晋升困难或急诊科工作辛苦而放弃急诊工作。这对急救人才队伍的建设带来困难,很多医院急诊科面临无人可用或留不住人。

2.2 医院急救应急能力不强,急救网络覆盖存在许多盲区。急救组织和应急人员在紧急医疗救援的各个环节及有效衔接上应急能力是急救网络应急系统医疗救援能力发挥更大作用的基础。目前大部分急救网络已能初步覆盖主成及周边区县,但只是粗略的覆盖,城乡仍有较多死角不能触及,主城很多新增的社区仍然面临急救难的问题,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目前因通讯和运输工具落后,也严重影响创伤救治反应时间,尤其在山区,往往缺乏公路交通,需要靠人力运送,常常较长时间才能到达县级医疗中心,大部分严重创伤病员因此很难活着到达医院,即使到达,也可能使各种并发症大大增加而影响创伤救治的质量。

2.3 急救系统科技含量低,与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不同步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化、现代化、快速化、准确化的发展空间,对急救中心的指挥、协调、救护的统一、快速、高效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急救系统近年来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一些先进技术也引用到急救领域,但信息化程度仍较低,少数医院的急救车上安装了GPS定位系统,大多数特别是区县的急救车上仍没有装备,重危患者人群没有建立信息跟踪系统,不能对重危患者人群进行及时监控和随访。

2.4 创伤急诊外科模式面临严重困境 创伤急诊外科模式(Trauma/Emergency surgeon model):包括创伤外科和急诊外科。住院医师接受各种急诊情况训练;包括急腹症等急诊科经常遇到的情况。优点是反映了目前许多创伤医师工作的现实。同时能够使创伤医师进行非手术治疗,且使手术技术得以保持。 不管何种培训模式都离不开广泛的普外科基础训练。目前为止,尚没有适合所有地区、城市中心和郊区医院的创伤外科医师的培训模式。我们推荐以普外科为主,逐步到多发伤急诊治疗,到广泛系统创伤治疗需要的训练方法。我国急诊外科也面临同样的困境,与其比较,差之更甚。多数急诊外科是由外科各专业轮转住院医师组成,专业队伍混杂,多数采用专科会诊制度,专业基础薄弱。多数住院医师不愿留在急诊外科工作,认为没有专业方向,无专业认同感,工作时间长,疲劳,且医疗差错的风险高。我国目前没有系统的急诊外科医师培训项目和制度,缺乏急诊外科医师职称晋升制度,甚至连急诊外科医师的概念都十分模糊。

3严重外科创伤急诊与急救体系思考与对策

3.1 努力打造创新急救医疗人才队伍和急救医疗服务质量,通过在职岗位培训和专业学习进修等渠道培养专业人才;大量引进高学历、高素质、高技术的专业人才;留住现有急救医学人才,保持急救队伍的相对稳定。急救医疗质量:①反应快速;②救治有效;③降低成本。服务改变单一的院前急救服务为综合性的院前、院中、院后服务;在服务过程上改变以接送患者为主的服务为救护、诊治、康复、护理、生活等全程。

3.2加大急救系统高科技成果投入

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全球公用数字无线讯技术、无线网络数据传输系统、移动车载调度终端等引入到急救网络中,以达到适时准确定位、及时跟踪监控、快速协调调度、患者信息的快速录入与及时有效的处理,这将大大提升我市快速急救及周边地区的急救能力。综合型创伤急救模式已形成快速发展,建立一体化、专业化、网络化,规范化的创伤急救医疗护理势在必行。我们要不断强化急救意识,重视急救医护人才培训,推动医疗急救事业的发展,使急诊急救整体水平和服务满意度得到不断提高。

3.3 构建基于“三环理论”创伤急救模式,突破创伤急救发展的瓶颈。院前创伤急救院内创伤救治和进一步创伤救治治疗。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实现院内院外和重症监护治疗一体化的医疗服务模式。完善急诊科急救创伤快速临床反应机制,集中力量进行严重创伤全程复苏,建立创伤救治的院内衔接和柔性反应机制以确保创伤急救模式顺利进行。建立合理人才结构,规范创伤病房管理,促进医院创伤急救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佩燕. 迎接21 世纪,直面新挑战――急诊科建设探讨. 急诊医学,2000 (5) :353~354.

急救医学论文篇8

急救主题网站

以急救为单一主题的网站比较少。一般也都会做得比较专业全面。不少急救主题网站都倾向于提供包括论文在内的专业信息,只适合从业人员使用。不过,大部分的网站也都针对普通用户提供了各种急救知识,能有效地提高普通人的救护本领。就像是其他非娱乐性的专业网站一样,急救主题网站一般都不会注意网站建设的技巧,在排版、栏目安排上都比较传统。有些可以说是简陋。

中国急救网

“中国急救网”包括的内容形式比较全面,摆在醒目位置的新闻和资讯等栏目收集了各地和急救有关的新闻。但对于经常上新闻网站的普通用户来说并没有太多的实用价值。对用户真正有用的是“自救互救”栏目。这个栏目对急救内容的分类比较全面,着急的用户可以根据症状查阅,家里有弱者的用户也可以根据急救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不过,一些分类中的文章较少,还需要进一步补充资料。另外,“中国急救网”还提供了留言板问答、社区建设等互动板块。用户可以通过这些交流手段询问更有针对性的知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

中华急救网

“中华急救网”分为大众版和专业版,两个版的内容完全不一样。大众版主要针对的是不具备专业知识的普通用户,而专业版则更多是面向医务工作人员交流经验使用,一般用户只要登录大众版即可。在“中华急救网”大众版的急救手册栏目里列举了各种急救知识,但是内容的分类粗糙了一些,要多浏览才能找到自己想要的知识。网站也建立了论坛供用户交流,不过论坛还需要加强管理。不少和医疗知识无关的内容也出现在论坛里。

急诊医学网

“急诊医学网”提供的内容比较全面,比如包括了农药中毒等农村容易用到的急救知识,也有安全驾驶的技巧。科普园地和急救自救栏目都有着大量的急救知识。不过在内容分类上有些乱。网站也提供了版块丰富的论坛供用户交流。“急诊医学网”最实用的地方在于该网站在继续教育栏目里提供了多本和急救医疗有关的书籍在线阅读。这些书籍当然比其他网站简单地转载文章要更加专业全面得多,有更高的学习价值。

急救快车

“急救快车”是一个比较专业的急救网站。包括了不少专业论文和知识。在大众健康栏目里只是简单罗列了一些普通人可以学习的医学常识,并没有针对急救选择内容。需要专业知识的用户可以在这里学习,普通用户就不必了。

医疗综合网站急救频道

不少医疗综合网站都把急救知识列成了单独的频道。根据各网站水平的不同。这些频道的质量也各不相同。因为是综合网站的下属频道,这些栏目在排版和内容安排上都比综合网站要更加普通一些,很多栏目只是把文章罗列出来。作为下属频道,专门制作专题的也很少。大部分频道都是以转载单一的文章为主。不过在综合网站的技术支持下。一些急救频道也可以拥有视频演示、咨询问答等栏目。而且医疗知识并不是单一的。网站的其他栏目也可以帮助用户增加有用的知识。

39健康网急救频道

“39健康网”是目前做得比较优秀的医疗网站之一,其急救频道做得也十分出彩。页面不仅有着非常漂亮的排版,包括的内容也十分全面。除了普通的急救知识外,系统还提供了几段急救视频,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加传播知识的效果。急救故事栏目里的文章都是以故事的形式向用户讲述急救知识,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更增加了亲切感。“39健康网”急救频道的内容并不是非常名,但已经可以满足一般需要了。

飞华健康网急救专题

这个版块的内容比较丰富,主要是按照症状给文章分类。名词解释栏目里向用户介绍了一些医疗中常用的特殊名词。弥补用户的基本知识。自救训练栏目听上去比较有特色。但其实包括的仍旧是普通的急救知识,大概是网站希望做出特色栏目,但是内容却没有跟上。 “飞华健康网”急救专题的内容形式比较丰富,投票调查、问答自测、专家在线资讯等栏目都有。另外,飞华拥有自己的视频站。但是不少视频都是需要收费观看的。

急救医学论文篇9

第一部分的专题学术报告由马岳峰主任主持。作为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的参与者――北京朝阳医院李春盛教授结合2005年心肺复苏指南和新版指南介绍了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的发展、更新情况,及其对我国急诊医务工作者的指导意义。北京总医院沈洪教授结合各种早期标志物对急诊医务工作者介绍了急危重病早期识别标志物的急诊床旁监测的方法和意义,为危重病患者的早期救治提供了思路。武警总医院的樊毫军教授结合玉树地震救援谈了高原寒带医疗救援的情况,对我国灾难医学、特是高原地带高原救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上海瑞金医院的董建菁副主任代表上海世博会急救医疗组组长陆一鸣教授作了“2010上海世博会的医疗急救保障体系”的专题报道,介绍了世博会期间上海医疗结构的应急医疗保障的具体措施,为持续时间长、人员密度大的特大型活动的急救医疗保障提供了参考。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张茂主任介绑了NT-prgBNP在急危重患者中的应用,为急救重症患者早期诊断、治疗提供依据。

急救医学论文篇10

1.1对象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浙江省10个市、地区20所二级及以上医院的应急小组护理人员作为调查对象。

1.2方法1.2.1设计调查问卷在查阅国内外文献、结合专家咨询和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应急护士对灾害护理培训需求的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灾害护理培训内容和灾害护理培训方法3部分。一般资料:应急护士性别、年龄、工作年限、文化程度、职称、职务、科室,是否有救灾经验,所在医院类别、等级等。灾害护理培训内容需求包括灾害护理概况、灾害护理相关理论和技能、灾害护理管理知识3部分共18个项目,为更清楚反映调查对象对培训内容的需求程度,各项目采用李克特量表的5级计分法,设非常需要5分、需要4分、一般3分、不需要2分、非常不需要1分,总分18~90分。灾害护理培训方式需求则是针对培训内容18个项目分别对理论授课、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示范教学等9种方式进行勾选。调查问卷拟定后,请从事护理教学工作20年以上的护理教育专家、省灾害护理学组专家对调查问卷进行论证和修订,并对本院应急医护人员90人先进行小样本的预调查,然后对问卷作进一步完善。1.2.2调查方法以邮寄的方式向浙江省灾害护理委员会各位委员所在的医院发放调查问卷,统一指导语,但不引导回答,调查对象自行填写问卷后寄回。

1.3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用Q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问卷回收情况发放问卷350份,回收问卷348份,回收率99.4%,其中有效问卷323份,有效率92.8%。

2.2调查对象一般资料调查浙江省杭州、温州、嘉兴、金华等10个市、地区20所二级及以上医院的应急护理人员共323人,男9人,女314人;年龄18~49岁,平均年龄(32±7)岁;工作年限:0~3年74人,4~5年30人,6~10年73人,11~15年55人,>15年91人;文化程度:中专12人,大专72人,本科233人,硕士6人;职称:初级189人,中级99人,高级35人;工作科室:急诊科147人,ICU54人,病区122人;有灾害救援或救护工作经历112人,无经历211人;医院类别:综合医院309人,专科医院14人;医院级别:三级医院285人,二级医院38人。

2.3灾害护理培训需求情况2.3.1应急护士灾害护理培训内容及培训方式需求323名调查对象对培训内容需求总分平均(81±8)分,显示出对培训内容较高的需求。理论知识培训内容得分最高的项目是“急救文书”“自我防护”,培训方式选择主要集中在“理论授课”“专题讲座”及“案例分析”,见表1;技能培训内容得分最高的项目是“现场急救”,培训方式选择主要为“示范教学”“情景模拟”及“理论授课”,见表2.2.3.2应急护士灾害护理培训需求分析经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文化程度、工作年限和工作科室应急护士对培训内容的需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中级及以上职称护士对理论知识“灾害认知”和技能知识“院内急救”知识的培训需求低于初级护士(t值分别为2.78和2.79,P均<0.05),但在其他培训内容上,不同职称护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危机识别等6项培训内容的需求上,有救灾经历的应急护士比无救灾经历的应急护士需求更高,见表3。不同医院类别应急护士的培训需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三级医院的应急护士在10项培训内容的需求上高于二级医院应急护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不同科室应急护士对“灾害认知”“检伤分类”的培训需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见表5。

3讨论

3.1应急护士对灾害护理知识技能的培训需求高有研究[3]显示,即便具有多年工作经验或曾经学习过灾害护理课程,但绝大多数护士依然认为自己尚不具备足够能力应对灾害。应急救护护理培训是提高护理人员灾害救援能力的有效途径[4]。本调查结果显示,本次调查对象虽然大多数为工作5年以上的护士219人(67.8%),且201人(62.2%)来自急诊科和ICU,但对灾害护理知识及技能的需求依然很高,所有培训内容的需求得分均大于4分,尤其是“现场急救”“自我防护”和“急救文书”是培训需求得分最高的,反映了应急护士对灾害救援基本知识、救护技能和应对灾害时的法律责任等知识的需求更高、更急迫。

3.2不同职称和科室应急护士灾害护理培训内容的需求差异不显著调查显示,初级护士与中高级护士只在“灾害认知”和“院内急救”知识方面的培训需求存在差异,除此以外,不同文化程度、工作年限、职称的护士培训内容需求上没有差异,这可能与高职称的护理人员临床工作时间长,临床实际工作中急救机会较低职称的护士多,对“灾害认知”“院内急救”经验相对丰富有关。而来自不同科室的应急护士只在“灾害认知”和“检伤分类”的需求上存在差异,ICU护士对上述两项的需求最低,急诊科护士最高,这与知识需求产生的要素有关,知识需求产生取决于两个重要因素,一个是个体所从事的业务过程,另一个是个体本身的知识经验或者认知结构[5]。急诊科护士在日常工作中有更多应急救护和检伤分类的工作经历,因此其相对应的知识需求也更为显著。尽管急诊科护士有更多检伤分类的经验,但我国护士救护能力调查中发现受过检伤分类培训且熟悉检伤分类标准者仅占0.41%[6],而国外相关调查均显示应急护士掌握最好的是急救技能和检伤分类[7]。因此检伤分类是我国应急护士今后培训的重点内容之一。

3.3三级医院应急护士培训需求较二级医院更高在检伤分类、心理干预、环境评估等10个项目上,三级医院的应急护士需求均高于二级医院,这可能与三级医院有更多机会参与公共卫生应急事件的救援有关。

急救医学论文篇11

1.1对象

随机选取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2009级临床医学专业各78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分为两批(每批39人)先后进入急诊科实习。这些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相关的基础医学课程以及其他临床医学课程,并且在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消化内科等内科的大部分科室轮转实习了1年左右的时间。我们将第一批学生设为对照组,即传统教学组,采用传统的急诊临床实习教学方法;将第二批学生设为实验组,即院前急救教学组,增加院前急救实习及课程进行教学。通过入科考试对急诊实习前摸底考核,结果表明,两组学生的前期医学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教学方法

实验组:增加院前急救实习及课程进行教学,包括(1)增加院前急救实习及课程(跟车实习);(2)严格依据各种急危重症的规范化诊疗流程来开展临床带教工作;(3)开展综合演练,教师将各种突况、急救技能综合到一个具体的实际抢救病例中,每次让3名学生一起操作共同完成,依据正确的诊疗顺序开展急救操作;(4)急诊思维:降阶梯思维、先开枪后瞄准、判断暂不诊断等;(5)临床医师必须具备的能力: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病历、谈话、签字)、全面分析能力(致伤因子、经济能力、家属需求)、敏锐的观察力(各种关系、精神异常)、特殊原则;(6)急诊施救措施与流程;(7)急危重症识别、现场救护、转运。对照组:我们对“传统教学班”的教学采用传统的急诊临床实习教学方法,包括(1)急诊医学教材中的内容;(2)围绕急诊常见病种进行病例分析;(3)临床查房不特别介绍突发事件;(4)急救技能学习不增加“综合演练”这一环节。入科考试:所有学生在刚刚进入急诊科实习时,接受一次摸底考试,试题以基础理论为主,重点考察学生对医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出科考试:在实习结束后,理论试题以临床病例分析为主,技能操作考核则具体模拟多种内科合并症急发病例、车祸创伤病例、群体中毒病例(抽签),要求学生组成急救小组开展现场急救,主要考察学生的院前判断和急救能力以及运用急诊医学知识的能力。

1.3教学效果评估

78名学生在刚刚进入急诊实习时,接受一次摸底考试,试题以基础理论为主,重点考察学生对医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实习结束后,我们对学生进行了出科考试,理论试题以临床病例分析为主,技能操作考核则具体模拟一个车祸创伤现场、群体中毒事件,要求学生组成急救小分队开展现场急救,主要考察学生的院前判断和急救能力以及运用急诊医学知识的能力。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评估结果采用(x±s)表示,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学生不同教学方法的考试成绩比较:对照组:入科成绩(82.10±6.23)分,出科理论成绩(83.25±5.14)分,出科技能成绩(84.69±6.34)分;实验组:入科成绩(81.34±5.68)分,出科理论成绩(91.38±6.15)分,出科技能成绩(94.36±5.18)分。对照组学生和实验组学生摸底考试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学生在进入急诊实习前的前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总体上无明显差异。但是,实验组的出科考试成绩,无论是理论考试成绩还是技能考核成绩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学生的考试成绩(P<0.05),表明院前急救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增加,较传统教学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急诊医学临床教学质量,增强医学生对各种突发事件应急能力,效果明显。

3讨论

社会的发展使急诊医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医学学科,急诊医学已成为反映临床医学科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医学本科五年级学生已完成医学基础课程,已经有一定的内外科知识,已经历临床见习、实习课程,并即将进入毕业前阶段,在这个时段学生渴望能在即将面临的临床工作中独当一面,他们即将成为一名临床医师,无论从事何专业,面对的患者是一个整体,可突发各种本专业或本专业外的急症,故必须掌握基本的急诊抢救技术,熟悉常用的监护技术,具有一定的急诊基础理论。所以医学本科学生为适应现代医学发展,提高整体素质和临床实践能力,学习和掌握急诊医学课程十分必要。“急救要从现场开始”的观念正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2],当前国际上有两种主要类型院前急救服务模式,英-美模式和法-德模式。前者强调在现场紧急处理后尽快把伤病员安全转运到医院再进行有效治疗,就是“将病人带到医院”;而后者强调由医院抢救小组尽快到达现场,在现场对伤病员进行救治,然后再转运到医院继续治疗,就是“将医院带给现场的病人”。此两种模式各有利弊,最关健的是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模式。在本研究中,作者发现参加急诊医学院前急救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学生在急诊、急救理论和技能方面的成绩均优于未参加学习的学生,通过对答卷得分分析,发现两者在涉及心、肺等其它专科急症的诊治急救处理方面的得分差距不大,而对突发事件如群伤、群体中毒等的得分上存在差距。在临床技能上,实验组学生在处理院前急救患者面前,如车祸患者的伤口包扎,止血,运送及药物的治疗,均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由于受到学生急诊临床实习时间短,参与研究的学生数量有限等不利因素影响,本项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不足,我们将在今后教学研究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急救医学论文篇12

多发性骨折时急诊发生率较高的疾病,具有创伤多样性、失血量较大的特点,同时多发骨折常伴随休克,会引起器官生理功能紊乱[1]。为此本文将探究60例多发性骨折伴休克患者的病房急救护理,制定病房急救管理,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收治多发性骨折伴休克患者60例,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17~62岁,平均45.3±2.3岁。引起骨折因素包括车祸伤22例,坠落伤15例,挤压伤17例,砸伤胫腓骨骨折21例,其他部位骨折25例。60例患者骨折93处,合并血管损伤17例,神经损伤20例,胸部损伤6例,神经损伤8例,腹部损伤7例,肾衰2例。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休克,对所有患者建立输液通道,固定骨折处,氧气支持。护理后痊愈55例,良好5例,治愈率为100%。

护理管理

急救药品、器材管理:将急救车备有的药品标名,检查急救药品的储备量,按类比顺序排列好,掌握各种药品的用途、疗效、应用剂量、注意事项等信息。并熟练使用急救器材,强化护理人员操作能力,掌握仪器性能,掌握操作步骤[2]。

急救人员管理:合理配置急救人员,白天工作日配置3名护理人员,1名监测患者体征,记录医嘱;1名负责执行护理工作;1名负责取药、取血,协调医护工作。夜间护理工作配置1名护理人员,负责监测患者体征,记录医嘱,行护理工作及负责取药、取血等后勤工作。

患者家属管理:由于患者突发病危,且处于休克状态,家属会因此过度担心,会恐惧失去亲人,而痛苦不已,分散抢救患者的医护人员注意力,或埋怨医护人员抢救不及时,而大吵大闹,做出危及医护人员的肢体动作,干扰正常抢救工作。因此护理人员应安抚患者家属的心理,安排1名护理人员对患者家属劝道,疏散人员。

抢救操作管理:护理人员应迅速完成医生要求取出的药品及医疗器械,并与医生核实后方可使用。在抢救过程中,医生常用简短的语言,透漏出较多的信息量,为此护理人员应提高护理经验,根据患者具体生命体征结合医生指令,完成护理任务。如医生告知补液,护理人员应依据患者情况,建立静脉通道,选择肘正中静脉和颈外静脉,对破损部位不能进行静脉输液,也不可在骨折伤肢给予远端输液。在急救车中准备治疗盘,内置注射器、医用液体等无菌物品,及液体袋、记录本、记录笔等物品[3]。

急救护理文书管理:抢救中,由于情况较为危及,为此常常忽略记录护理工作程序,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为此应专设一个护理人员,专门记录患者生命体征、医护人员的处理操作过程、给药、给药时间、给药后病情变化,同时记录给药剂量,抢救后电脑记录在册,以备用,防止记录后记录本丢失。

急救人员与患者心理管理:浅度昏迷的患者会有一段时间意识清醒,会对自己情况产生不同程度的恐慌,护理人员应以肯定的语言和熟练的护理操作,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在抢救中,护理人员应注意自己的语气、语言内容,不可谈论与急救无关的话题,护理人员应感患者之所痛,亲患者之所难,维护患者的心理向阳光心理发展。与此同时,由于医护人员常处于抢救的第一线上,常感受到生命与死亡的紧张感,为此会对医护人员的心理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在工作之后,要培养医护人员的情趣,舒展情怀,预防因过度紧张而影响工作,同时培养医护人员沉着、稳重、冷静的心理,提高医护人员的心理适应能力。

讨 论

科学管理,提高急救水准:临床病房急救护理管理,应体现出一种急迫感,急救过程中,医生下达的简短指令,护理人员应迅速明白医生的意识,给予准确的护理措施。同时为了保障急救工作质量和急救临床效果,应建立科学的规章制度,合理安排人力资源,确定工作责任,加强工作科学性,争取抢救时间[4]。

急救理论、训练、考核的重要性:为保障护理效果,应加强急救理论、训练、考核,注重平时护理知识的学习,采用模拟训练增强护理人员的实践护理能力,同时给予护理考核,检查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的实际能力。通过急救理论、训练、考核,为真正抢救工作打好基础。

加强心理素质:提高护理人员心理素质,提高急救心理适应能力,保障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王萍.1例多发性骨折伴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12(4):20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