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护理流程合集12篇

时间:2023-05-26 08:55:20

急救护理流程

急救护理流程篇1

【摘 要】目的:探讨分析急救护理流程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本院2014 年1 月-12 月间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急救护理流程的时间段作为观察期,选取2013 年1 月-12 月间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常规护理流程的时间段作为对照期,观察比较两期救护车到场时间、开始手术时间、抢救成功率。结果:观察期救护车到场时间、开始手术时间短于对照期,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期抢救成功率略高于对照期,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结论:急救护理流程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提高救护车到场时间、开始手术时间。

http://

关键词 急救护理流程;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救应用

本文旨在探讨分析急救护理流程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以期为急救应用提供参考,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 年1 月-12 月间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急救护理流程的时间段作为观察期,共100 例患者,其中男58 例,女42 例。年龄24 岁-60 岁,平均年龄40.0±4.6 岁。致伤原因:65 例交通伤,21 例高处坠落伤,14 例利器砍伤。选取2013 年1 月-12 月间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常规护理流程的时间段作为对照期,共100 例患者,其中男60 例,女40 例。

年龄26 岁-62 岁,平均年龄41.2±4.4 岁。

致伤原因:62 例交通伤,22 例高处坠落伤,16 例利器砍伤。两期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期

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急救护理流程:

(1)院前急救护理流程:护理单元为备用状态,可在接到指令后1 分钟出车,途中明确具体情况,给予相应指导;到达现场后给予全身情况评估;按照救命对症原则进行院前急救,果断、迅速、有效、准确实施护理操作。如病情允许,可同时进行抢救、护送,注意监测生命体征;根据患者病情,连续医院,沟通病情,准备好相应抢救工作[1]。

(2)急诊科急救护理流程:护士接到通报后,应立即联系创伤急救小组接诊,将情况交代清楚,对患者给予全身情况评估,按照优先处理致命伤的原则,协助抢救。

做到分工有序,保持呼吸道畅通,给予呼吸支持,面罩或导管吸氧,必要时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气管切开术、胸腔闭式引流(气胸者)等;快速建立循环通路(≥ 2 条),必要时准备实施静脉切开术,在输液前进行配血、检验,可输注全血、血浆、生理盐水等;以监护仪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注意观察脉搏、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情况,注意监测是否操作继续出血情况等,如有异常,应立即报告医生,并给予相应急救。如存在继续出血,则应以敷料按压给予加压止血包扎,同时准备好器械,为缝合操作做准备。如存在活动性大出血,则应以止血带止血。如确定为内脏大出血,则应迅速送至手术室实施止血手术;做好专科损伤观察,及时联系相关专科人员协助抢救,或实施急诊手术[2]。

(3)术前流程准备:因患者的病情复杂,进展迅速,如子在黄金1 小时内给予有效正确救治,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抢救成功率。在抢救后患者多需要实施急诊手术,尤其是直接进入ICU、手术室者,患者应积极护理人员、医生作相应护理操作。

(4)心理护理流程:因患者突然受到损伤同时,多会出现毁容、截肢等情况,对于患者的悲伤、无助、恐惧、无助、绝望等。

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心理疏导,减轻不适应感,使其积极主动配合。

1.2.2 对照期

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常规护理流程,按常规方法进行[3]。1.3 观察项目观察比较两期救护车到场时间、开始手术时间、抢救成功率。

1.3 统计学方法

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spss 13.0进行统计学处理,用(%)表示计数资料,用( )表示计量资料,采用X2 和t 检验。有统计学意义以(P<0.05)表示。

2 结果

两期观察内容比较,详见表1。

由表一考核,观察期救护车到场时间、开始手术时间短于对照期,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期抢救成功率略高于对照期,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3 讨论

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救中应用急救护理流程具有重要意义,科学、有效的急救护理流程对于提高急救工作效率具有重要帮助。但在某种程度上将,应建立一体化的急救网络,救护理流程作用,急救护理流程实践可拓展护士的临床思维。本研究显示,观察期救护车到场时间、开始手术时间短于对照期,抢救成功率略高于对照期。综上所述,急救护理流程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提高救护车到场时间、开始手术时间。

http://

参考文献

急救护理流程篇2

The flow restoration administers first aid in nursing in front of the courtyard application

Hu MingQin Xueyan

Abstract:Objective:Discusses before my courtyard ER implementation flow restoration in front of the rear court the first aid gradualness first aid nursing pattern,enhances the rescue success ratio,reduces the effective rescue time,enhances the patient degree of satisfaction.Methods:Administers first aid the nursing flow to the courtyard in front of to carry on the restoration,uses the entire journey nursing service flow,observes around the record flow restoration patients rescue success ratio,the effective rescue time and the patient degree of satisfaction.Results:The flow restoration future trouble rescue success ratio enhances,rescues the time reduction effectively.Conclusion: In front of the courtyard administers first aid the flow restoration to carry on the entire journey nursing service to the patient,effectively proposes the rescue success ratio which in front of the high court administers first aid,reduces the effective rescue time,enhances the patient degree of satisfaction,reduces the medical risk.

Keywords:In front of the courtyard administers first aid the nursing Flow restoration Application effect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0)11-0006-02

院前急救指患者从发病现场到送达医院之前的就地抢救以及监护、运送到医院的过程。准确地观察病情、及时有序地进行院前急救,是降低死亡率,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我院急诊科以科学管理方法为基础,进行了院前急救护理流程再造调查研究,改变传统的急救护理模式采用的功能制护理流程,通过流程再造的理论和方法,专业急诊医学知识以及全程护理模式为基础,有效提高院前急救的抢救成功率,缩短有效抢救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降低医疗风险。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实施急救护理流程再造在院前急救阶段性救护措施抢救患者172例,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我院急诊科实施流程再造后院前急救阶段性救护措施抢救患者172例作为观察组,男107例、女65例,年龄40~91岁,平均66.2岁。将2006年1月至2007年6月我院急诊科流程再造前抢救患者170例作为对照组,男103例、女67例,年龄38~89岁,平均64.9岁。两组病人都为随机性分组,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采用自主设计的调查表,对院前全过程,按照调查表中的内容要求一一逐项填写和记录院前急救流程以及其所用时间和单位时间内抢救成功例数及死亡例数以及病人满意度的调查,记录投诉件数和纠纷次数。

1.2.1 评估原有功能制院前急救流程在原有的功能制急救流程中,急诊科接到事故现场电话后由于缺乏考核管理存在出诊不及时、急救反应慢,在抢救过程中护士只负责各自的工作内容,被动地遵医嘱处置患者得不到密切观察和及时处理,产生不信任感,相关部门缺乏有效的联系和协作,间接增加了救治转诊时间,未能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1.2.2 构建新的院前急救全程护理服务流程。

院前急救流程通过护理部、科护士长及科内主治医生、主管护师针对急救的特点并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出院前急救护理新流程,对院前急救的全过程的跟踪观察和分析,制定了更加合理和更加完善的急救护理流程:呼救―呼救受理―呼救信息加工―调度分诊室―救护车出动前往现场―现场―现场抢救―途中监护―回归医院―病人接交―急诊科抢救室或手术室或病房―病人―信息反馈。记录院前急救流程以及其所用时间和单位时间内抢救成功例数及死亡例数以及病人满意度的调查,记录投诉件数和纠纷次数。

1.2.3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 效果评价

两组患者院前急救时间及院前死亡率比较,见表1。

两组患者满意度及抢救成功率,见表2。

流程再造前后护患纠纷与投诉情况比较,见表3。

3 讨论

3.1 环节衔接。院前急救是将急救作为系统研究,运用运筹学的动态规划的观点,将系统归结成数学模型,用数学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和比较,从中获得系统最好运行方案[1]。抢救中的每个操作步骤和内容都是不应该缺少和省略的,每个不合理的排序都会浪费时间,而这正是影响抢救的关健因素[2]。流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与另一个环节的衔接存在缺陷和衔接不紧密均会给抢救生命带来不利影响,至造成无可挽回的不良后果。院前急救新流程的有效运作,强化了医护协,人员的急救观念、时间观念,避免了护士机械等待执行医嘱的弊端,使急救工作由被动变成主动。由表1可见,观察组与对照组急救时间、急诊死亡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3.2 急救时效。争分夺秒地开放气道、保持气道通畅,给予气道吸引,清除异物;人工呼吸及氧气治疗;给予胸外心脏按压及循环支持,建立静脉通路应用药物;心电图记录;除颤等紧急初步急救,保持心脑重要脏器不受损伤,因此每一项操作必须以最快的时间内完成,且保持其有效性。通过流程再造取消了原功能制护理流程中的护士交接过程,缩短了有效抢救时间,且避免了因交接不清楚延误救治的情况。急救护理流程再造后,采用全程护理服务,缩短了有效抢救时间,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减少了院前急救的死亡人数。由表2可见,急救护理流程再造后,采用全程护理服务,缩短了有效抢救时间,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同时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

3.3 院前急救的主要任务是,以最快速度采取最有效的措施来维持患者的生命,而院前急救中护理工作承担的职责是配合医生及其他救援人员迅速有序地进行现场救护,安全有效地进行途中转运监护,以达到稳定病情,减少伤残及并发症、减轻病人痛苦,及时有效地挽救病人的生命[3]。快速急救、安全转运是院前急诊护理工作的关键所在,院前急救护理流程再造后,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①通过对院前急救护理流程再造的理论学习和演习,增强了低年资护士的自信心,避免了其在院前急救时紧张、不知所措等情况,增强了患者家属的信任感。②按照工作流程实施救护,护士由过去被动遵医嘱实施抢救治疗转变为主动参与,使得救护措施更加及时、有效。③急救护理流程对护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激发了全科护理人员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使其充分认识自己在抢救护理中的职责,明确工作范围,增强了医护工作的密切配合及组织协调,使院前急救工作紧张有序,缩短了急救反应时间,院前急救抢救成功率如表1所显示由原来的73.5%提高到83.1%,显著提高了医院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通过实施院前急救护理流程再造,护理人员在救护过程中动作娴熟、操作到位,消除了患者及家属的疑虑,避免了差错及医患纠纷的发生,患者及家属投诉发生率从减少到满意度提高,同时降低了医疗的风险。由表3可见,观察组与对照组流程再造前后护患纠纷与投诉情况比较。

快速急救、安全转运是院前急诊护理工作的关键所在,重点是怎么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协调地做好护理工作,规范的护理流程是其关键。

参考文献

[1] 魏国华,付家良,周促良.实用运筹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169-267

急救护理流程篇3

急诊科是病重患者较为集中的地方,也是医院中抢救任务最为繁重的科室。急危重症患者通常其病情较为严重,发病较急,需要尽可能的节省时间,这就需要在抢救患者的时候,每一个工作人员都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争分夺秒、通力合作,提高抢救的效率。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了一定阶段的265例临床病例,其中男性患者占有157例,女性患者占有108例,这些患者在进院时期就需要进行临床的抢救,患者的平均年龄为16~75岁,其中车祸患者112例,中毒患者51例,心血管疾病患者35例,重度中暑患者28例,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患者20例,其他19例。

1.2方法 在对于患者进行抢救的过程中,实行抢救护理配合流程,通过整合医院的资源,把抢救人员、护理人员、仪器设备等最优化,并针对患者病情状况,制定相应的抢救流程,保证整个抢救流程有条不紊,充分节省时间。

1.3抢救结果 本组265例急诊重症患者,抢救成功234例,有效率88.3%,抢救总平均时间为18.5 min。抢救后患者的状况相对于传统的无流程配合的抢救患者有明显的改善,其各项生命指标都比抢救前运行良好。这充分说明在抢救科实行抢救护理配合流程可以提高抢救的效率,并有助于维持患者的生命指标。

2 制定抢救护理配合程序

本文通过临床试验验证了抢救护理配合程序在抢救过程中的重要性,下面详细分析整个抢救护理配合程序的具体步骤,为抢救流程的设置提供可以参考的资料。

2.1抢救时护理人力资源的管理 根据抢救的情况和抢救护士人数的不同,制定了三种不同的抢救护理配合程序,并充分考虑了护士人员资质的不同。首先是三人分工法,选择工作经验丰富、资历较老、等级较高的护士作为主管护士,其主要的职责是负责呼吸系统管理,如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必要时协助医生气管插管接呼吸机;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负责抢救现场的全程指挥。同时选择中年资护士为乙护士,其主要的责任是负责整个抢救过程中的循环系统管理,例如如快速建立多个大的静脉通道,抽血、配血、输液、输血。协助医生作胸外心脏按压、除颤,行多参数监护仪监护;执行口头急救用药医嘱;配合医生行各种穿刺检查。此外选择低年资的护士作为丙护士,其责任是进行创口的压迫止血包扎,负责抢救记录及抢救联络工作。

再者还有两人分工法,甲、乙护士的年资及职责与三人分工法相同,甲护士同时兼顾丙护士工作。或者是一人分工法,由医生负责呼吸系统管理,承担甲护士职责,护士负责乙护士、丙护士职责,这就医生和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医生和护士在抢救的过程中密切配合。

2.2快速启动抢救方案 急诊护士要24h坚持在岗位上,以应对各种突发的急救,在接到急救患者时,要争分夺秒,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最准确的判断,立即测量血压、呼吸、脉搏、检查受伤的部位、损伤的程度并对病情作出初步判断,同时观察意识状态、皮肤状况,如脑出血、脑外伤患者观察意识的同时还应观察瞳孔大小、对光反应,灵敏度。护士要熟练使用各种抢救仪器和掌握过硬的护理操作技能,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配合医生进行抢救。

2.3抢救时周围环境的管理 抢救周围环境的管理至关重要,只有为抢救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才能保证整个抢救过程中的顺利进行。因此在抢救环境管理中,要在做到:①注意抢救设备仪器的安置,抢救时急救车放置于床尾,心电、血压监护仪、除颤仪置于治疗车上放在抢救床的右侧,呼吸机置于抢救床左侧,吸痰机放置于呼吸机下床头左侧,气管插管用物盘置于床头一侧,球囊面罩置于床头另一侧。②维护好抢救的秩序,在抢救室内,要把和抢救过程无关的人员和物品进行及时的清除,防止对抢救过程形成干扰,保持足够的抢救空间。同时要防止出现患者的感染情况,对于抢救过程中使用的衣物、药品等及时的清除,保证抢救环境的整洁干净,注意无菌环境操作,避免出现患者的交叉感染。

2.4急诊科内抢救的培训 要在急诊科内进行抢救流程的培训,提高工作人员额操作熟练度,同时要对培训结果制定考核标准。采用分组模拟的形式进行抢救护理配合流程的练习,可以把全科护士自由组合成6个小组,每组成员均由高年资、中年资、低年资护士组成,反复演练,做到快速、有效、规范,全科每月末均进行考核,平均每人每月大于2次,考核结果均有记录,全科集中考核评分与突击模拟测试相结合。突击模拟测试时随机抽护士组成抢救小组,均达到考核要求。

3 抢救护理配合程序中的护理工作

科学有效的抢救护理程序可以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同时在整个抢救过程中,护理工作至关重要。要根据急危重症患者特点,制定相应的护理程序,保证患者抢救的效果。

3.1建立静脉通道 用静脉套管针建立一条或两条有效静脉通道,保证抢救药物的应用,准确给予各种抢救药物。休克且静脉难找者可选择颈外静脉穿刺或深静脉插管,要注意防止空气栓塞。四肢厥凉者,要注意保暖,输液、输血可将液体、血液用35℃~38℃的热水加温3~5 min,防止输液过多而寒战。

3.2严密观察患者病情 因重症患者病情复杂,变化快,尤其重度中毒常有昏迷、抽搐、脑水肿、肺水肿、呼吸衰竭等,所以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设定监护仪每3 min测量脉搏、呼吸、血压及血氧饱和度,倾听主诉,准确用药,熟练操作。如患者及家属提出不适时,护士应立即赶到患者床旁,询问病情,并请值班医生,给予相应的处理。

3.3患者的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的发病较快,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会造成患者心理紧张,同时这些患者在平时就有很大的压抑感,因此在抢救护理中要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及时的疏导患者,增前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要做好和患者家属的沟通工作,防止家属行为对抢救工作造成阻碍,并做好家属的工作,增强家属的信息,减轻其心理负担,保证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4 总结

总而言之,急诊重病患者的病情发病较快,需要急诊科工作人员做出快速的反应,同时也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难度,这就要求其在抢救工作中,要按照合理的抢救护理流程,把抢救和护理工作最优化,减少抢救护理过程中不必要的时间浪费,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减少患者的痛苦[1-5]。

参考文献:

[1]高雪伟,王妙珍,;林伟茹;急诊科抢救护理配合流程的探讨[J].护理园地,2010(3).

[2]赵婷,李丹;急诊重症的抢救与配合[J].中国实用医药,2013(11).

急救护理流程篇4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取84例急诊胸痛患者为观察对象,收治时间为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电脑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2例。试验组,男25例,女17例;年龄20~70岁,平均年龄(45.0±2.5)岁;发病时间0.5~10h,平均发病时间(5.0±0.5)h;疾病种类:心绞痛10例,急性心肌梗死8例,心肌炎8例,夹层动脉瘤3例,自发性气胸8例,其他5例。对照组,男26例,女16例;年龄23~71岁,平均年龄(45.3±2.3)岁;发病时间0.5~12h,平均发病时间(5.5±0.5)h;疾病种类:心绞痛9例,急性心肌梗死9例,心肌炎9例,夹层动脉瘤4例,自发性气胸7例,其他4例。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流程,护理人员带领家属排队挂号,简单分诊后实施抢救。试验组实施优化护理流程:(1)所有主治医师及护理人员参加培训,增强法律意识、提升服务技术等;定期开展模拟急救训练,提升综合护理能力;制定急救流程及管理制度,规范急诊操作。(2)优化分诊,接到出诊通知后,护理人员在2min内出诊,接诊途中联系家属,了解患者病情,指导家属帮助患者采取正确体位,告知患者不必慌张,以最快速度完成接诊;告知科室医护人员患者当前状态,做好急救准备,同时对患者病情进行初步判断,评估严重程度。(3)为危重患者开辟绿色通道,采取对症治疗,如心肌梗死患者实施生命体征监护、绝对卧床并吸氧,肺栓塞患者平卧、保持气道通畅、请专家会诊,对于无法明确诊断的患者,直接送放射科检查[3]。

1.3观察指标

(1)抢救成功率、护理满意度;(2)分诊评估时间、急诊停留时间、平均住院时间[4];(3)不良事件(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发生率[5]。

1.4数据分析

选择SPSS25.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显著性。

2结果

2.1两组抢救成功率、护理满意度比较

试验组抢救成功率为95.24%,护理满意度为92.86%,对照组抢救成功率为76.19%,护理满意度为69.05%,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2.2两组分诊评估时间、急诊停留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比较

试验组分诊评估时间、急诊停留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2.3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试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76%,对照组为19.05%,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急救护理流程篇5

doi:10.14033/ki.cfmr.2017.14.05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14-0106-03

急性左心衰竭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病症,一般表现为心脏排血量降低及肺循环淤血。而这些症状又会引发身体各个部位的并发症,比如呼吸困难、缺氧等。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威胁患者的生命。虽然急性左心衰竭病症致死的人群在每年都有所降低,但是其发病率却居高不下。急性左心衰竭病症的严峻性要求广大医疗人员必须重视这一病症,推陈出新优化其急救流程,提高护理工作的时效性,最大程度地降低病症致死率,最大概率地提高患者康复率[1-2]。为了研究优化后的急救流程对急救护理工作的时效性影响,进行以下试验,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试验目的,通过排除病症较为严重及语言能力表达较弱的患者,医院最终选取了最近4年来就诊的40例患者。通过心电图和X线对这些患者进行诊断,最终确诊为急性左心衰竭病症。将4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中男12例,女8例,年龄40~72岁,平均59.6岁,其中患心肌病2例,心律失常的5例,合并高血压6例,冠心病7例。对照组中男13例,女7例,年龄41~71岁,平均59.7岁,其中心肌病3例,心律失常的3例,合并高血压的8例,冠心病6例。

1.2 方法

观察组使用优化后的急救流程对患者进行治疗,对照组使用传统的救治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指导患者做好各个环节的检查,并加以记录,按照相应程序进行输液和构建静脉通道。

1.3 优化急救方法

(1)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对其进行快速、准确的识别及分层诊治。若患有心脏疾病的患者出现急性呼吸困难,不能平卧,两肺有哮鸣音等,呼吸频率显著增快,严重者甚至出现低血压等。增加心肌坏死标志物肌钙蛋白、肌红蛋白、脑钠肽等指标,进行辅助诊断,为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急性心衰分级标准,Ⅲ级为严重心衰,伴有肺水肿,两肺不满细湿音,Ⅳ级为心源性休克,伴有低血压、少尿、紫绀、出汗等症状。急性心衰患者根据患者的临床严重程度进行分级,Ⅲ级表现为肺部干、皮肤寒冷,Ⅳ级临床表现为肺部有湿音、皮肤寒冷。(2)以护士的资历、工作经验、责任心、急救技能等为依据,合理安排人手。首先高年资护士进行分诊后,用轮椅将患者推入抢救室,并在30 s开放绿色通道。低年资护士在3 min内协助完成吸氧、心电监护、评估等基础急救措施。高年资护士为患者建立静脉通路并完成静脉留置针,完成血常规、血生化、脑钠肽等标本的采集。送检单标明急救绿色通道标识。(3)做好对患者的护理工作优化后的急救方式,首先对患者进行一系列护理,比如心理护理、护理、体征护理等。心理护理的目的就是帮助患者树立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增强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心。可以给患者讲述一些典型的案例,让患者身临其境的感受战胜病魔的人和事。护理就是让患者坐着,双腿自然下垂,及时构建静脉通道,根据医嘱进行镇静治疗,强心治疗,扩张血管治疗和利尿治疗等。在给药的时候一定要仔细阅读给药说明书,按照规定的给药量进行科学的操作。体征护理的目的就是保证患者气道畅通。指导患者如何使用鼻导管进行高流量吸氧。(4)急救后的指导工作,通过护理和救治,患者各项生命体征逐渐回复正常。此时要把患者转移到CCU病房。在转运患者的时候需要平稳温柔。转移过程中准备好急救箱,以防突况的出现。同时做好交接工作,和UUC病房的管理人员进行交流,把患者的具体情况告诉他们,以便UUC病房人员做好救治工作。

1.4 观察指标

分别在两组患者进行急救0.5、1 h之后观察急救效果。并制作问卷调查表格让患者进行评价,评价满分是100分,得分越低表示满意度越低,反之则代表满意度高。

1.5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的急救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在急救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对比,观察组患者都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满意度、急救总时间及住院时间对比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急救总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治疗急性左心衰竭这一病症,传统的治疗方式存在一些弊端。往往工作目标不明确,操作也不是很规范,从而影响了救治效果。其治疗方式的优化措施就是优化急救护理方法,限制各个环节的急救护理时间。让救治流程优化重组,使每个环节衔接自如,缩短急救时间,提高急救效率。救治流程优化就是对传统工作流程的薄弱环节进行强化和补充,甚至更新和重建。通过优化,提高整体护理工作效益,减少医疗意外为核心的护理过程。患者通过优化后的救治方式,节省了住院时间,以及很多环节的消费。优化后的治疗方式,有效地避开了个人能力的局限性,充分发挥出了团队合作的力量。优化后的救治方式能有效提高对患者的救治成功概率,从而提重患者的存活率。同时还推进医院的工作效率,促进了医院的规范化管理,加强了对急救物品、药品及设备的管理工作,方便了以后的取用和防止,节约了时间。同时也完善了各种应急预案,比如人力资源应急管理,医疗设备损坏等。加强了医院护理员的处理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3-5]。

健康的身体是人实现人生价值及享受生活的根本。优化救治方法,完善护理方式,高效率的驱除疾病保卫健康,是医护人员应尽的职责。急性左心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危险型疾病,其严重可夺取人的生命[6-8]。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必须要重视对这一块的救治方式。通过研究表明,有效的化每一个救治环节,可以提高医治效率。及时的发现传统救治方式的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并有效的对此优化和完善,对于提高救治效率,挽救患者的生命具有深刻的意义。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通过全体医疗人员的一致努力,我国对急性左心衰竭疾病的救治和护理方法将会越来越完善,从而更加高效的挽救更多心脏病患者的生命。

通过本文的研究,采用优化后急救方法的观察组患者取得了更好的效果,观察组患者急救0.5 h好转与急救1 h好转的人数显著多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优化后的急救和护理方式要比传统的急救和护理方式时效性好,患者的满意度也高,所以这种急救流程值得全面普及。

参考文献

[1]张伟波.急性左心衰患者院前急救临床分析[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4,14(12):37-38.

[2]李红宇.急性左心衰竭院前急救程序应用效果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3):309-310.

[3]李自华.院前急救模式对于急性左心衰竭的临床治疗效果探讨[J].世界临床医学,2016,10(20):83,87.

[4]徐霞,徐标.优化急救护理对急性左心衰患者急救效果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10):88-90.

[5]于金珍,张玉岭,田春丽,等.小剂量吗啡在急性左心衰竭急诊急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5,23(12):99-101.

[6]赵小辉.无创呼吸机在急性左心衰竭治疗中的疗效观察[EB/OL].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54):106-107.

急救护理流程篇6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1.370

急救护理工作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因此,诊疗服务流程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满意度和患者对医院的选择[1]。为提高急救护理工作的效率和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2008年开始将流程管理引入急救护理管理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常见急危重症和大型突发事件作为研究项目。

方法:采用循证护理方法对急救护理流程新模式进行改造。分析传统疾病流程中急救医护人员因素、设备因素、环境因素以及环节中的不足之处,并运用循证的方法[2,3],分析其缺陷的根源。对院前急救护理流程进行再造和优化,组织专家对相关流程技术进行论证,制订新流程。对研究单位急救护理人员进行培训,以便更好的运用新流程。

观察指标:比较流程改造前后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护理质量评估结果及内外科危重病例抢救时间。

判定标准:在对流程改造前后护理质量的对比中,每个题目分为好、一般和差3个层次,好2分,一般1分,差0分,计算每个题目的总分。

结 果

急救流程改造前后患者对各项服务的满意度比较,见表1。

流程改造前后内科危重病例抢救时间比较,见表2。

外科危重病例抢救时间比较,见表3。

讨 论

近年来,循证护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研究采用循证护理方法对急救护理流程进行了改造,对原来的院前急救护理流程进行再造和优化,经过改造后的新型护理流程取得了专家、医护人员和患者的满意,说明这种护理流程真正做到了人性化,既能以患者利益为核心,又能兼顾护理人员本身的技术、精力和专业问题,达到了二者的有效统一。本研究还显示,流程改造后对内、外科和突发伤害的急救时间大大缩短,但护理质量也随之提高,因此,大大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本研究通过对传统护理流程的改造,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限度地挽救了患者的生命,这种人性化的护理流程得到了多方面的认可,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值得继续进行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急救护理流程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来我院救治的火灾烧伤患者12例为观察组,烧伤分级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种[3]。对12例患者的烧伤程度分级如下:2例患者属于重度烧伤,3例中度烧伤,7例轻度烧伤。12例患者年龄24~45岁,平均年龄为(36.52±1.23)岁。与之前还未采用应急预案急救护理流程的12例烧伤患者进行比较为对照组,这12例烧伤患者与观察组的烧伤程度分级无明显差别,年龄25~46岁,平均年龄为(36.32±1.45)岁。

1.2方法对每例烧伤患者采取应急预案急救护理流程,具体流程如下:由急救人员在现场判断患者病情,进行分类处理,通知院内急诊部门进行重大烧伤的抢救,急诊护士通知上级领导,由局长报告给卫生局。由120急救回到医院后,重伤患者立即进入急诊部门,在急救时,每位患者由2名急诊护士参与,中度烧伤患者在治疗室进行清创缝合,轻度烧伤患者在急诊大厅治疗。之后联系各个科室转运患者。①现场分类:根据患者烧伤程度及合并伤对患者进行分类,红色患者需要立即进行抢救,黄色类别的患者进行清创缝合,绿色类别的患者可以在急诊大厅进行治疗[4];②现场急救:包括CPR、输液、包扎、固定等;③院内急救:需要抢救的患者由两名急诊护士参与,1位护士专门负责输液、扩容,另1位护士负责保持患者的气道通畅,给予氧气。对于面色苍白、意识模糊的患者要警惕有无合并其他的损伤,积极进行治疗[5]。

1.3观察指标观察这12例患者在救治过程中的救治情况,计算平均救治时间及死亡率。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x2检验。P

2结果

观察组12例患者救治平均时间为(29.82±2.57)min,死亡率为0%;对照组12位患者平均救治时间为(38.64±3.58)min,死亡率为8.33%。观察组的工作人员工作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2.1比较两组患者平均救治时间见表1。

表1采用t检验,t=0.0167,P=0.0283,P

2.2比较两组患者死亡率见表2。

表2采用x2检验,x2=7.8341,P=0.0316,P

3结论

此次研究与之前的研究相比更加具有针对性,在本研究中采用了对比分析法,在控制变量一致的情况下比较得出需要的结论。有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应急预案急救护理流程在抢救成批爆震烧伤患者中改变了之前手忙脚乱的局面,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医护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6]。应急预案急救护理流程的建立需要一个过程,在建立的初期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预案的不合理、存在的漏洞等等[7]。在此次研究过程中发现在出现成批爆震烧伤情况时,现场急救人员准确的对伤者进行分类是很重要的一步,因为这可以避免浪费救治的时间,能够迅速及时的给患者营造更多的抢救时间,提高伤者的存活率。经过本次探究,可以看出应急预案急救护理流程在抢救爆震烧伤患者中的作用进一步提高,缩短了救治时间,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应急预案急救护理流程在抢救成批爆震烧伤患者中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尹昌林,文亮,罗旭,等.爆炸伤的急救现状及展望[A重庆市人民政府、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全国危险物质与安全应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重庆市人民政府、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1:4.

[2]方方.成批爆炸伤患者的急救与护理[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新一轮医院评审新思路"研讨会、第4届全国自然灾害护理研讨会论文汇编[C]中华护理学会:2012:3.

[3]罗晓双.自然灾难中伤员急救的护理要点及护理体会[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新一轮医院评审新思路"研讨会、第4届全国自然灾害护理研讨会论文汇编[C]中华护理学会:2012:3.

[4]刘瑛,沈红.突发性群体性创伤的急救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13(1):83-84.

急救护理流程篇8

[中图分类号] R4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7)04(c)-0179-03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emergency nursing process on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shock.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8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shock who were treated in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4 to December 2015 were analyzed and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according to different emergency nursing processes.Monitoring of vital signs and maintaining airway patency were performed for 40 cases in control group (conventional emergency procedures);the injury assessment,recovery of effective circulation process,dynamic condition monitoring,preoperative preparation,organization and coordination and psychological nursing measures were performed for 40 cases in observation group (emergency nursing process).The duration from admission to the accurate diagnosis time,first-aid implementation time,preoperative preparation time,emergency time,hospitalization time,first-aid success rate,mortality rate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duration from admission to the accurate diagnosis time, first-aid implementation time, preoperative preparation time, emergency time and hospitalization time in observation group [(25.7±9.6) min,(40.2±10.6) min,(50.2±13.6) min,(42.4±12.8) min and (17.6±5)d] were short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40.8±12.3) min,(66.7±15.8) min,(70.9±16.4) min,(64.2±14.1) min and (25.5±7.6)d].The first-aid success rate of observation group (100.0%) were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90.0%).The mortality rate of observation group (0.0%) were low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7.5%).All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Emergency nursing process;Traumatic shock;Influence

创伤性休克属于临床急诊常见的病症之一,青壮年男性的发生率较高。创伤性休克对于患者生命危害较大,如果不能及时地进行救治,很容易威胁生命安全。创伤性休克急救的原则是“急救优先于诊断”,根据患者休克早期的临床症状,尽可能快的解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的问题。创伤性休克多见于比较严重的伤势,此类患者早期处理直接关系到患者生命安全。正确的、合理的急救护理流程显得尤为重要。创伤性休克病情变化迅速,有效的急救护理流程可以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急救时间,更好的提高患者预后水平。急救护理流程更加符合以患者为中心,患者至上的服务理念,降低了由于嘈杂急救场面影响救治效率,急救护理工作从简单的抢救逐步变为患者全方位、全过程的无缝隙链接,提高了护理服务意识和护理工作质量。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急诊科收治的创伤性休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拟探讨急救护理流程对创伤性休克患者的影响情况,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急诊科收治的8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依据急诊护理流程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常规的急救流程)40例,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20~77岁,平均(45.6±12.2)岁;创伤情况:骨折20例,车祸伤10例,刀砍伤5例,重物砸伤5例。观察组40例,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22~75岁,平均(46.8±11.7)岁;创伤情况:骨折22例,车祸伤9例,刀砍伤6例,重物砸伤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急救流程,主要针对创伤性休克患者的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情况进行急救流程的调整,保证患者呼吸道畅通,保证医护之g信息传递及时,做好患者急救的配合工作。观察组采用急救护理流程,具体如下。①做好患者伤情评估[1-2]。护理人员通过正确的评估患者伤情,统筹安排急救护理工作,在遵照医嘱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抢救效率,缩短患者的等待时间。为患者提供正确的急救措施,提高急救操作的完整性,一些严重的创伤患者,可能出现呼吸道堵塞,容易出现窒息,如果有需要对口腔内的分泌物、血块进行清理,保持呼吸道通畅,提高患者氧气供应。如果患者出现舌后坠,护理人员通过舌钳拉出舌头,将口咽导管放入其中。如果患者有呼吸衰竭,则需要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进行辅呼吸。对于呼吸骤停的患者给予人工呼吸,采用呼吸中枢兴奋药物,提高患者呼吸运动,高浓度吸氧做好辅呼吸。②恢复有效循环流程。为患者建立2~3个相对较大口径的静脉通道,不同的管道保证患者获得大量的血液、液体的补充。根据患者需要,测定中心静脉压,保证中心静脉压12 cmH2O[3],说明可能有心排血量相对减少,发生肺水肿,要及时降低输液量。当患者的血压

1.3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患者接诊到确诊时间、急救实施时间、术前准备时间情况;②观察两组患者急救时间、住院时间情况;③观察两组患者急救成功率、死亡率情况[9-11]。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接诊到确诊时间、急救实施时间、术前准备时间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接诊到确诊时间、急救实施时间、术前准备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急救时间、住院时间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急救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患者急救成功率、死亡率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急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创伤性休克患者在进入急诊室之后,实施6个步骤,主要包括保证呼吸道畅通、观察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观察患者的脉搏、心率、血压、末梢循环和口唇颜色变化、神经系统临床症状、肢体运动情况,肢体是否出现畸形、出血,尿量的变化情况,根据上述表现,对患者做出初步诊断,对患者护理重点内容进行确认[12]。

本研究通过分析8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急诊护理流程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常规的急救流程)40例和观察组(急救护理流程)40例。急救护理流程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其可以避免忙乱抢救场面,从简单的护理配合急救[13-15],变为全方位、全过程无缝隙服务链接,有利于护理工作质量提高和高质量服务意识的建立,从而更好地提高急救护理工作效率。由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休克症状,护理人员要注意选择输液的部位。对于一些有肝脏、腹膜外伤、出血、骨盆骨折患者,要尽可能避免从下肢静脉输血、输液,尽可能为患者选择上肢静脉穿刺。创伤性休克患者病情变化快速,为了获得更好的恢复效果,需要加强对患者病情进行动态的观察,准确地进行判断[16]。

通过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创伤性休克患者接诊到确诊时间、急救实施时间、术前准备时间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创伤性休克患者急救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说明急救护理流程对于一些突发性、夜间发生的创伤性休克患者,及时开启了应急预案,充分调动医疗资源,提高了患者急救的效率,减少了患者诊断的时间,缩短了实施急救的时间和住院时间,更好的为患者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观察组创伤性休克患者急救成功率、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提示急救护理流程可以提高患者预后水平,提高抢救的成功率,降低患者的死亡率,进一步说明了本研究汇总的急救护理流程适合在急诊科中广泛推广,从而提高我院整体的急救工作水平。

综上所述,急救护理流程在创伤性休克患者中应用,可以提高急救效率,缩短急救时间和住院时间,提高急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张梅,孙琦,许月琼,等.急救护理流程在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抢救效果分析[J].西部医学,2016,28(3):421-423.

[2]徐加红.急救护理流程在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49(9):1082-1083.

[3]吴雪赞.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25-26.

[4]杨志华,张建红.院前急诊护理干预对创伤性休克病人抢救效果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8):52-53.

[5]叶雪霞,巫建英,李春霞,等.优质护理服务在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J].安徽医药,2014,18(1):188-191.

[6]陈敏,李小峰.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标准化抢救护理流程[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28(18):37-38.

[7]文光珍.院前急诊护理干预对创伤性休克病人抢救成功率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3,19(9):1317-1319.

[8]~群英,蓝惠兰,黎春常,等.综合护理干预对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护理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10):2314-2316.

[9]张莹莹.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救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2):31-32.

[10]陶世珍,汪学付.创伤性休克72例院前急救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3,16(23):97-99

[11]杨志华,张建红.院前急诊护理干预对创伤性休克病人抢救效果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3(8):52-53.

[12]伍世珍,于丽娜,江珉,等.循证护理在创伤性休克急救中的应用与思考[J].西南国防医药,2011,21(10):1121-1122.

[13]谭连.创伤性休克液体复苏的研究及护理进展[J].全科护理,2012,10(36):110-111.

[14]潘岩.急救护理流程在创伤性休克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2,1(4):153-154.

急救护理流程篇9

doi:10.14033/ki.cfmr.2017.15.04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15-0073-03

当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急救时,通过配合落实急诊护理流程,有助于改善其病情,同时还能缩短转诊时间以及分诊时间,应用价值高[1]。为总结急诊护理流程实践效果,此次对62例于2016年1-6月因急性脑梗死进入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的患者进行对照,分别行常规护理以及急诊护理流程后,期待能提升其急救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6年1-6月因急性脑梗死进入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并且从中筛选出62例进行对照研究。31例基础组患者中,女14例,男17例;年龄40~76岁,平均(56.24±3.10)岁;病程5~47 h,平均(22.87±4.29)h。31例治疗组患者中,女13例,男18例;年龄41~78岁,平均(57.12±3.45)岁;病程5~49 h,平均(21.23±4.16)h,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31例基础组行常规护理:即环境护理、基础护理及饮食护理等。此外,31例治疗组患者则落实急诊护理流程。

1.2.1 组建急诊护理团队 首先,根据工作能力、沟通能力成立若干抢救小组,每组由3人组成,其中由一位高年资的护士担任组长,在抢救中起到指导、协调作用。其次,科室每月组织各小组成员对六大病种急救流程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最后,护士长每月模拟相应病例进行综合能力考核,判断组员之间的配合能力,组长的指导能力,确保抢救工作的及时性及有效性。

1.2.2 创建护理急救流程 首先,预检护士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初步评估,在指导其进行早期检查的基础上,对其生命体征、意识状况、语言状况、面瘫程度以及肢体能力等进行评估后送至抢救区,先为患者提供抢救服务,再予以协助挂号,并为其开通绿色通道,将患者信息及时反馈至专科医师处,配合专科医师进行急救工作[2]。其次,及时启动疾病应急流程,在对患者进行诊疗的同时,安排,抬高床头15°~30°,予以建立静脉通道,并对其血液标本进行采集,再检查其血常规、凝血功能情况及生化指数等,同时对患者血氧饱和情况、心电图指数及血压值等进行测定,以判断其病情。再次,对其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评估,对其近期疾病状况进行了解,询问是否出现外伤或者出血等问题,再观察患者是否存在介入溶栓的各项适应证。最后,明确患者病情以及溶栓指征以后,即可为其开通两条通道,再对其血氧饱和情况、呼吸频率及血压值等进行持续监测,再加强用药指导,成功溶栓以后,才可将其送至病房中进行观察。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显效:护理后,急性脑梗死相关症状都已消失,患者下肢能够正常运动,且未出现语言障碍问题;(2)有效:护理后,急性脑梗死相关症状都已改善,患者下肢基本能够正常运动,但有轻度语言障碍问题出现;(3)无效:护理后,急性脑梗死相关症状都未好转,患者下肢不仅无法正常运动,而且有重度语言障碍问题出现[3]。总有效=显效+有效。同时,对患者护理满意状况进行评定,采取问卷方式进行,指标有健康教育评分、护理质量评分及服务态度评分等,采取十分制,得分及满意度之间呈正比。此外,对患者转诊时间、健康知识评分及分诊时间等进行记录,在统计健康知识评分时,具体涉及“疾病认知”“急救知识”及“用药方法”等方面,采取百分制,得分及认知情况之间呈正比。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数据均用SPSS 19.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对比

基础组总有效率67.74%(21/31),治疗组总有效率96.77%(3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急救指标对比

基础组分诊时间、转诊时间均长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护理满意状况对比

治疗组护理满意状况各项评分均高于基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姚伟伟等[4]发现,脑梗死多见于老年人人群,不仅发病较急,而且具有昏迷、偏瘫、眩晕、意识不清等表现,加之病程时间较长,致残率与致死率都较高,对患者身心造成严重伤害,难免增加患者及其家属的精神及经济负担,通常需要进行急救,即使幸存下来,患者的身体功能通常也已受到极大影响,因此落实急诊护理流程尤为重要。对于患有急性脑梗死症状的患者,必须尽快实施就诊抢救,稳定患者病情,必须尽可能缩短时间,从而进一步提高抢救工作成功率[5]。急诊护理流程是基于临床护理路径,结合急诊科的实际情况以及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最终制订出的一种护理模式,目的是尽可能减少患者在各个医疗环节中停留的时间,尽可能保证患者及时接受手术,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各项护理操作,最大程度争取有效治疗时机,以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6]。

急诊护理流程强调在急救期间,需要组建急诊护理流程团队,并且创建护理流程,除了要为患者提供抢救服务及为其开通绿色通道外,还要及时启动疾病应急流程,并且对其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评估,同时明确患者病情以及溶栓指征,再予以落实各项急救措施[7]。除此以外,护理人员还必须对患者的生命各项体征进行密切观察,确保呼吸道以及静脉通路持续通畅,以提升其急救质量[8]。此次急救中两组行护理措施后,31例基础组总有效率67.74%(21/31),31例治疗组总有效率96.77%(3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对于接受急救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通过落实急诊护理流程,不仅能提升其疗效,改善其护理满意状况以及健康知识评分,而且还能缩短转诊时间以及分诊时间等,可推广。

参考文献

[1]侯艳玲,杨竹.急诊及住院期间连续的规范化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效果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z1):15-16.

[2]冯琼,涂明义,张武昌,等.急诊rt-PA动脉溶栓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6,25(2):239-241.

[3]冯琼,涂明义,张苏明,等.院前与院内急救一体化模式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急诊急救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6,24(3):68-70.

[4]姚伟伟.研究分析优化急诊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急救效率及质量的影响[EB/OL].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33):15-16.

[5]黄海燕,张丽华,沈碧玉,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的早期转归及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7):1544-1546.

急救护理流程篇10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1-0209-01

重症支气管哮喘是指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是严重威胁公众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哮喘持续发作会导致呼吸困难、意识障碍、循环衰竭及酸碱平衡失调[1],病情迅速恶化从而危及患者生命,及时有效的急救及护理措施成为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环节。我院2008年6月~2013年10月对23例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应用流程化急救护理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08年6月~2013年10月治疗的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23例,男14例,女9例;年龄4~67岁,平均年龄(31.15±2.16)岁;病程2~18年,平均病程(9.51±1.65)年。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支气管哮喘标准[2],均有哮喘病就诊史。排除心源性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无应用药物禁忌证。

1.2方法

流程化急救护理分为院前急救护理、运送途中急救护理与院内急救护理。

1.2.1院前急救护理:当救护车到达至现场时,应立即为患者采取半坐或端坐卧位,给予正确的吸氧,吸氧时保持呼吸道湿润,防止气道痉挛。对意识障碍患者给予S型口咽管,可以防止舌下坠,增加通气,给予可拉明、洛贝林、纳洛酮等呼吸兴奋剂静滴,呼吸衰竭者可行球囊面罩辅助呼吸,必要时行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昏迷患者应将头偏向一侧。尽快缓解气道阻塞,纠正低氧血症,恢复肺功能,注意预防呼吸性酸中毒,并发心力衰竭者可使用西地兰、速尿等进行强心、利尿治疗,休克患者按抗休克处理。同时给予持续心电监测及经皮血氧饱和度的监测。对患者及家属做好心理护理,使其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及安全感,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1.2.2 运送途中急救护理:对患者要正确的搬运,搬运时一般病人采取坐位,可用轮椅搬运,休克病人取休克用担架搬运,运送途中密切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保证患者病情不再恶化,尽量缩短途中时间,既要迅速又要注意安全,保持静脉管道的通畅,注意保暖。应用车载电话报告给医院,使急诊科做好抢救的应急措施,人力、物力准备。

1.2.3 院内急救护理:对急救护士要进行职责分工,使急救护理措施最大限度的应用于治疗,心理护士要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减轻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压力。患者若烦躁不安、精神紧张,可适当地给予药物治疗,但禁用吗啡和大量镇静剂以免抑制呼吸。监管护士准备抢救仪器(吸痰机、呼吸机、心电监护仪),接心电监护、做心电图,观察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变化,清理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吸氧、吸痰、气管插管,必要时气管插管或协助医生行气管切开,接呼吸机。准备抢救车、抢救药品,建立静脉通道,根据医嘱给予平喘解痉,加强心肌收缩力和减轻心脏负荷,查血气分析、电解质、肾功能,输液时严格控制40滴min以内的速度。记录口头医嘱、各项监测数据,及时补写抢救护理记录。

急救措施包括:(1)补液及解痉、止喘 :氨茶碱250 mg,加入20%~50%葡萄糖溶液20~40 ml,静脉推注10 min以上,30~60 min后可以每小时1 mg/kg氨茶碱加入5%葡萄糖溶液静脉滴注,每日总量不超过1~1.5 g,根据心脏情况,每日补液2000~3000 ml,一般40~60滴/min。(2)肾上腺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200~300 mg,加入液体中静滴,一般3 h左右起效,第7天可使哮喘缓解,后逐渐撤退,但反复应用激素者要慎重,治疗中注意低钾、代谢性碱中毒加重组织缺氧。(3)抗生素: 大多在病毒感染的基础上继发细菌感染,急性发作者伴有低热、白细胞增高时尤应选用。(4)纠正酸中毒:当各种药物治疗无效,应反复测定动脉血气指标,酸中毒者降低机体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可用5%碳酸氢钠2~4 ml/kg,静脉滴注5~10 min,但仍需注意补碱留有余地,避免碱中毒发生。(4)给氧 :低流量1~3 L/min,鼻导管给氧,氧气宜温暖湿化,避免引起气道干燥痉挛。(5)吸痰 : 协助患者更换,拍背,鼓励患者用力咳嗽,将痰咳出,严重者采用雾化吸入,必要时吸痰,痰液黏稠排出不畅或出现呼吸衰竭的患者,做好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的准备。

2结果

23例患者中显效14例,显效率60.9%;有效8例,有效率34.8%;无效死亡1例,占4.3%;总有效率95.7%。

3体会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反复发作的呼吸系统慢性疾病,各种环境和心理因素均可诱发或加重哮喘发作[3],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呼吸困难,咳嗽等,我国哮喘的患病率约为1%~4%[4],重症哮喘的病死率依然居高不下。由于重症哮喘发病急,病情重,痰液粘稠,不易咳出,阻塞支气管,可在短时间内迅速恶化,甚至死亡,因此,及时有效的急救护理措施就成为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环节。

在重症支气管哮喘抢救过程中,应加强对患者病情的观察,除了对病人生命体征、一般临床表现、呼吸困难程度、心电图及血气分析进行检测外,还要重点观察:(1)哮鸣音,肺部哮鸣音是支气管哮喘的典型体征,若病人出现“寂静胸”提示病情危重。(2)烦躁不安,若病人出现烦躁不安伴有进行性呼吸困难、发绀逐渐加重、肺部音减少或消失、意识不清神志昏迷,大多数由于痰液阻塞支气管,应及时采取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等急救措施。(3)并发症,若病人突然出现胸痛伴有严重呼吸困难、大汗、脉速而弱等,应警惕并发自发性气胸或纵膈气胸的可能,应立即做胸部X线片检查,并做好急救准备。

抢救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不能依靠单纯的药物治疗和一般的护理,一定要把抢救的时间与高效的急救护理工作相结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抢救目标。应用急救护理流程,护理工作分工明确,强化了医护协。护士由被动变为主动,院前急救正确评估,果断处理突发事件,运送途中针对患者病情提前报告给医院,使急诊科做好抢救的应急措施以及人力、物力准备,为病人住院治疗争取了时间,避免了患者入院以后再准备造成的忙乱、低效、差错。入院后护理人员根据自己的分工各自准备,为挽救患者生命明显缩短了抢救时间。

急救流程化护理通过对患者采取舒适的、氧疗、监测、改善通气功能、合理用药、心理护理等一系列的护理过程及时缓解患者哮喘症状,阻止病情的发展,缩短了抢救时间,及时有效地挽救了患者的生命,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程锦.流程化护理干预对重症支气管哮喘急救的影响[J].实用预防医学,2011,18(6):1135-1136.

急救护理流程篇11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7月急诊科收治的52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都符合急诊医学诊断标准。按入院时间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60例,对照组252例,观察组年龄20~41岁,平均年龄(27.2±8.7)岁,对照组年龄21~40岁,平均年龄(27.4±8.4)岁。两组的资料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流程 观察组按照流程化护理对患者进行抢救护理措施,要求科室内部要制定相应的急诊护理流程,急诊室要时刻保持准备状态。在接到下级医院的求救电话时就要做好各项准备,保持与下级医院的通话状态,了解患者的最新情况。在下级医院将患者送到医院时,要迅速将患者进行转移,动作包保持轻柔、平稳、迅速,要让急诊科做好抢救的准备。

对于流程化护理,还要建立急诊绿色通道,急诊护士要在急诊门口接诊并迅速将患者推入急诊室,接诊医生要根据初步判断要求分诊护士做好术前准备,并填写转运交接单,做好记录。在流程化护理中,要完善急救流程,做好病情的准确评估,做到"定时、定位、定人"。定时是指在1~2min内供氧、3min内测血压,5min内做好血样采集、建立静脉通道、做好心电监护;定人是指由护士长、责任护士及其他护理人员进行协助抢救;定位是指根据疾病的初步判断进行针对性治疗,比如控制感染、实施手术、药物治疗等。

在人力安排上,流程化护理要求遵循等级责任制,要综合考虑护理人员的学历、经验等因素,将医护人员合理分配给流程化护理病人。要统一病情评价指标,创伤程度采用ISS评分,最高分为75分,如果ISS评分超过16分就可以判断为严重创伤[3]。

对于对照组而言,要求按照常规的抢救护理措施,护理人员要按照医嘱,认真观察患者的病情,做好相关的护理记录工作,做好每项数据的记录以便日后进行检查比较。

1.3观察指标 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患者抢救时间和抢救成功情况,统计出各组成功率。同时要做好急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调查,调查患者对护士及医护状况的满意程度。调查基础护理落实状况、护士行为状况、护理配合满意程度、护理技术等几个项目患者满意状况。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计量资料(x ±s)进行表示,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用x2检验,以P

2 结果

按照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抢救时间进行比较,观察组抢救时间为(50.1±5)min,对照组抢救时间为(58.9±8.1)min,显然观察组抢救时间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观察组的患者抢救成功率高达99%,见表1。

急救护理流程篇12

[中图分类号] R4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7)05(a)-0160-03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nursing management efficacy of the rescue process after optimized in EICU.Methods 60 patients who received treatments in EICU in our hospital from July 2015 to June 2016 were selected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rescued by the optimized process.The other 60 patients hospitalized in EICU from July 2014 to June 2015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and rescued by traditional process.The rescue preparation time,survival rate,the number of participating nurses,incidence of adverse care events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family members of patien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Results The rescue preparation tim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1.7±0.2)min] was shor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3.6±0.4)min],the survival rate(86.7%)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66.7%),the number of participating nurses [(2.9±0.3)cases] was less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4.5±0.4)cases],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care events (3.3%)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15.0%),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family members of patients (90.0%)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73.4%),all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EICU;Rescue process after optimized;Nursing management;Efficacy

急\重症监护室(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EICU)[1]是医院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挽救急危重症患者生命安全的重任[2]。EICU收治的患者具有病种多,病情复杂、危重的特点,临床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容易出现病情加重的情况,需要立即进行抢救。抢救时间和抢救成功率直接影响着EICU的护理质量[3]。而优化护理管理流程,可以明显提高服务效率[4]。为有效做好EICU患者的抢救工作,提高EICU的护理质量,我院将优化后的抢救流程应用于EICU患者的抢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7月~2016年6月我院EICU收治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设为观察组。回顾分析早期在我院EICU接受治疗,采用传统抢救流程进行抢救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对照组60例患者中,男34例,女27例;年龄26~73岁,平均(47.2±1.3)岁;疾病类型:脑血管疾病患者11例,心血管疾病患者14例,呼吸系统疾病患者24例,严重创伤患者11例。观察组60例患者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23~75岁,平均(48.1±1.5)岁;疾病类型:脑血管疾病患者12例,心血管疾病患者12例,严重创伤患者14例,呼吸系统疾病患者22例。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方法

1.2.1对照组 采用传统“多医多护”的抢救模式对患者实施抢救,在患者病情危急需要实施抢救时,在场医护人员一起参与抢救,抢救时医护人员无明确分工,无站位要求,抢救结束后医护人员分别补写患者的抢救记录。

1.2.2观察组 成立抢救小组,采用优化抢救流程对患者实施抢救,抢救过程中护理人员的工作内容由临床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进行分配[5]。由护理组长(N2~3级)作为整个抢救流程的一线负责人,负责抢救全过程的协调,确保各项抢救工作有序、高效地进行。抢救时护理组长站在患者头部一侧,负责配合医生实施心肺复苏、气管插管、吸痰等,并安排参与抢救护理人员的站位和工作。安排1名N2级及以上工作经验的抢救护士A在患者右侧,主要负责除颤、建立静脉通路、采血、输液、准备复苏抢救用药等。抢救护士B(N1~2级)在患者左侧,准备抢救需要的仪器和设备,如呼吸机、心肺复苏仪、除颤仪等,低年资护士C(N1级)站于床尾,密切监测、记录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和抢救药物使用情况,及时向抢救医师报告患者的情况[6],人力不足时护士C工作可由抢救护士B负责。抢救完成后由护理组长和抢救护士A共同核对抢救用药、查对医嘱、补写、检查抢救记录,其他人员做好抢救设备、仪器整理,并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告知,做好患者后续生命支持。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抢救准备时间、抢救成功率、参与抢救的护理人员人数、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患者家属的满意度。患者家属的满意度采用我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共包括4大项目,每个项目共有5个题目,每个题目的分值为5分,总分100分,调查问卷评分≥95分表示患者家属对抢救工作非常满意,85~94分表示满意,70~84分为一般,评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抢救准备时间、参与抢救护理人员人数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抢救准备时间短于对照组,参与抢救的护理人员人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失败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勺榛颊呒沂袈意度的比较

对照组、观察组均向患者家属发放60份调查问卷,回收60份,回收率为100%。观察组患者家属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两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比较

观察组60例患者中,1例患者发生皮肤压力性损伤,1例患者发生脱管,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3%;对照组60例患者中,1例患者发生坠床,4例患者发生脱管,4例患者发生压疮,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5.0%。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26,P

3讨论

EICU的患者在临床救治的过程中具有病情变化快、死亡率高的特点,是导致医疗纠纷事件发生率居高不下的重点人群[7]。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不仅是医院医疗水平的体现,也是医院护理质量的体现,不断提高EICU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是医院避免医疗纠纷的重要途径,而抢救的成功率和时效也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生命健康及预后[8]。临床实践发现优化EICU患者的抢救流程,充分体现了抢救的时效性,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还可提高家属的满意度,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9]。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抢救准备时间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抢救成功率和患者家属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传统急诊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流程,在实施抢救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多名护理人员同时准备一项抢救操作的情况,忽视了对其他EICU患者病情的观察和护理,使临床抢救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和无序。优化后的抢救流程与传统抢救流程对比主要有以下优势:①实施的过程中,将参与抢救工作的护理人员角色化,使各级护理人员能够明确各自在整个抢救流程中的责任,对于临床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来说,能够提高自身的管理协调能力,对于经验不足的低年资护理人员来说,能够增加临床抢救经验,提高自身应变能力,继而提高团队护理质量及整体素质[10],促进抢救工作有序、高质量地进行[11]。②优化的抢救流程,做到了科学安排,强调“定人、定位、定责”[12]抢救,不仅节约了护理人力资源,同时能够更好地评估和观察病情,发现病情变化,保证患者的各种抢救措施及时到位,提高了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时效性[13]。③优化抢救流程符合优质护理服务中更新护理理念,强化护理服务意识的要求,有效减少医患、护患纠纷的发生[14],对提高EICU的护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15]。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参与抢救的护理人员人数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本研究将优化抢救流程应用于EICU患者的抢救,结果提示优化抢救流程在EICU患者护理管理中的重要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波.急危重症护理学[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2]孙朝霞,孙贝贝,刘秀秀.护理质量指标管理应用于急诊危重症护理的效果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21):149-150.

[3]吴娇华,梁金清.优化抢救流程在急诊危重症监护病房护理管理中的效果评价[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14):5-7.

[4]庆萍萍.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价值[J].基层医学论坛,2014,18(18):2357-2359.

[5]Chu KY,Huang C.Incremental analysis of the reengineering of an outpatient billing process:an empirical study in a public hospital[J].BMC Health Serv Res,2013,13(1):215.

[6]张利荣.护理质量指标管理在急诊危重症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11):2633-2633.

[7]孔德霞,许虹,赵莹莹.我国急诊危重症疾病谱研究特点[J].护理研究(上旬版),2013,(12):3845-3847.

[8]汪暑萍,钟利君,沈小群.优化抢救流程在急诊危重症监护病房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24(7):104-105.

[9]陈园园.急诊危重症患者家属需求调查[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32):5-7.

[10]倪洁.JCI标准下国际患者安全目标应用于重症监护病房护理管理[J].护理学杂志(综合版),2013,28(10):10-12.

[11]刘荣格.急诊危重症789例流行病学分析及意义[J].河南中医,2013,33(B04):4-5.

[12]王曼,李蓉,辜丽梅,等.优化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8):9-11.

[13]Jonsson T,Jonsdottir H,Moller AD,et al.Nursing documentation prior to emergency admissions to the intensive care unit[J].Nurs Crit Care,2011,16(4):164-16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