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技术管理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3 15:22:38

车辆技术管理论文

车辆技术管理论文篇1

车辆事后维护技术是指在系统运转一段时间后,发生一定技术型功能故障,导致不能正常使用该系统所进行的事后维修。这种维护技术实现电气配件预防维修可能性极低,需要通过弱环节了解故障发生趋势,并相应的开展一些尝试性弥补工作。如果和车辆运行安全性能关系不大,应采取事后维护技术保证车辆质量。

2.状态修技术

状态修技术的经济适用性和可行性都较好,前提是对车辆运行系统或零部件进行在线实时检测、监视、周期性检查等,在短时间内采取一定维修技术保证系统运行安全性和质量,因此需要借助高科技破损检测设备对其技术处理,但是维修费相对较高。

3.预防维修技术

预防性维修技术是在车辆投入运行开始即对其定期修理。新设备质量保证期限内,确定预防性维修周期的是供应商,在质保期限后,需要按照客户经验、随机检查、日常检查、弱点检查等针对性的调整,对设备修正或改进,减少故障发生概率。

4.优化维修周期

将长周期分成若干短周期维修最适宜维护车辆,需要检修和运用人员配合完成此项技术,例如:铁道车司机在车辆运行前进行检查与整备工作。在车辆子系统维护周期基础上,维护应该更加单一、小,其具有操作方便、经济、适用等特点。而大型维修应该由车辆各系统分包商维修厂管理。

二、建立健全车辆维修技术管理结构和系统

1.建立专职技术管理部门

车辆管理机构应建立维护技术管理职能部门,根据领导层、业务指导和监督设计相应的管理体系,并构建管理网络,实现铁道车辆维修技术管理组织、协调、指导与监督一体化工作。首先,明确车辆维修技术管理工作室具体内容;其次,建立维修技术咨询台及服务体系;最后,建立车辆维修技术监督检查与反馈机制,从而实现自上而下的监督检查管理体系,加强技术管理水平和标准化。

2.建立会测量维修和检测技术管理体系

为了配合车辆综合检测工作,需要分级实施维护前后检测工作,并且现阶段车辆综合性能检测体系上,以“合理布局”为原则指导并组建检测机构,从而完善技术管理工作,科学指导车辆维修,保证监督和维修质量。

三、铁道车辆RAMS技术管理

RAMS技术管理是集合可靠性、可维修性、安全性和可用性为一体的管理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满足了车辆技术和经济性能要求。

1.RAMS指标

一般在新造厂、段修上实行RAMS技术管理,并结合国内现有管理,分别制定货车各项指标,提高铁道车辆维修技术管理水平有一定促进作用。

2.安全性

车辆使用中,安全性核心内容是完整性,最高目标不大于安全记录数值,用SIL(完全完整性水平)评估,运用概率安全法,编程设备危险事故和电子系统,并对故障进行综合分析后,处理风险。

车辆技术管理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36-10424-03

Research on the Safety Evaluation System of Transportation Vehicle

LI Na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Beijing 100085, China)

Abstract: Studying the road traffic accident analysis and forecast method, the paper educes their disfigurement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gray features of road traffic accident and the weakness of domestic traffic accident database, the GM(1,1) Model has been set up according to gray forecasting theory, then the death toll and traffic accident volume have been forecasted by this model. The result is credible. The paper shows that the way is feasible, practical and predominant.

Key words: vehicle safety system; safety evaluation method; fuzzy inference evaluation

1 对车辆安全因素的研究分析

车辆是交通出行的载体,是交通事故的直接“参与者”与“肇事者”。交通事故的发生与汽车本身性能及安全性的关系是十分明显的。

1.1 车辆机械因素

2005~2007年以车辆机械故障引发的交通事故主要原因为车辆制动系统、操纵系统轮胎和灯光。

1.2 车辆防撞系统因素

车辆防撞系统是车辆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重要组成部分,相关文献统计表明车辆防撞系统能预防15.3%的交通事故,特别在高速行驶中,每年能减少上万人的死亡人数,为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起到很大作用。

1.3 车辆技术管理因素

车辆技术管理包括车辆维修市场管理、车辆综合性能检测站的建设和管理、营运车辆的技术管理和车辆技术状况保障。本课题组研究人员对北京及周遍10多个市的60多家客货企业单位的技术管理体现进行了调研,结果表明好的管理机构对运输事故次数的发生可起到很好的控制作用。

综上所述,确定以下因素为车辆子危险因素。

1)车辆机械故障制动系统、操纵系统、轮胎和灯光。

2)车辆防撞综合性能车辆本身碰撞相容性和车辆防撞系统能力。

3)车辆技术管理的健全性车辆技术管理机构及人员、车辆技术档案、车辆强制维护和车辆管理的规章制度。

2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2.1 模糊矩阵评价法

需要将两类指标统一转换为模糊评价向量形式,以便作统一处理。

对于多层评价模型,作综合评价时,先由最低层属性指标开始。属性指标分属于上一层不同的子目标,因此要分别作各子目标的单因素模糊评价矩阵。

综合评价模型,由子目标综合评价矩阵 构造子目标层的单因素模糊评价矩阵 。建立多层评价模型。

2.2 模糊推理系统(Fuzzy Inference System)评价方法

模糊推理系统FIS(Fuzzy Inference System)是基于模糊集理论概念、模糊If-then规则和模糊推理的计算结构,是一个从给定输入运用模糊逻辑映射到输出的过程。这时输出的是一个模糊子集,有必要将这个模糊量转换为精确量,以便最好地发挥模糊推理的决策效果,因此反模糊化(Defuzzification)就是把模糊推理得出的模糊量通过合理的方法提取一个有代表性的值作为清晰值(crisp value)输出[9]。从而得出输入与输出的映射关系。

基于上述模糊推理的思想构造出的道路运输安全评价模糊推理系统框图,如图1所示。

模糊综合评判是对具有多种属性的事物,或者说其总体优劣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事物,做出一个能合理地综合这些属性或因素的总体评判。采用模糊综合评判得出的结果只是一种静态反映事物的结果,而模糊推理系统还可以实现实时评价。

第一节确定了车辆子危险因素系统中的车辆机械故障;车辆防撞综合性能和车辆技术管理的健全性,第二节通过对模糊综合评价的介绍,确定应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模糊推理系统(Fuzzy Inference System)的思想与方法,对驾驶员因素和车辆因素进行综合评价。

3 运输车辆危险度的综合评价

3.1 运输车辆危险度的定义及隶属函数的确定

根据道路运输企业对整车安全管理现状和中国整车安全综合评价标准的调研,对车辆的危险度的论域定义在[0 100]范围内,由五个分明的三角形模糊子集表示其隶属函数。

3.2 车辆机械综合评价

车辆机械故障是车辆行驶过程中车辆制动系统、操纵系统、轮胎和灯光的失效。

车辆制动系统评价指标主要是制动性能、制动抗热衰退性和制动稳定性,其评价值为30分,隶属函数如图3.1。车辆操纵稳定性的评价参量主要是稳态横摆角速度增益,共振峰频率、共振时振幅比、相位滞后角、稳态增益,回正性,最小转弯半径,转向力、转向功,侧向偏移,极限侧向加速度等,本文给定的评分为10分,其隶属函数如图2。轮胎和灯光的评价主要是失效的时间,其隶属函数如图3、4。

图2 车辆制动性能隶属函数 图3 车辆灯光设备隶属函数 图4 车辆轮胎隶属函数

汽车的制动性能和操作稳定性与车辆危险度之间关系由模糊规则推理得出。

3.3 车辆防撞综合性能综合评价

车辆的100%重叠正面碰撞,侧面碰撞和尾部碰撞评分分别为17分。其隶属函数相同。

3.4 车辆技术管理与危险度的关系

在北京40余家道路运输企业的车辆技术管理调研基础上,结合专家咨询。车辆技术管理评价的隶属函数和与车辆危险度的关系曲线如图5。同时车辆强制二级维护和车辆危险度的关系和车辆技术管理因素相同,如图6。

3.5 车辆因数危险度的综合评价

前面讨论了车辆因素中机械故障、车辆碰撞、技术管理等各个要素的隶属函数的确定,以及各要素与驾驶员危险度的关系。在Matlab工具箱中建立了车辆因素对驾驶员危险度的综合评价的系统图,如图7所示。在建立了规则库后,就可用上述的模糊推理系统模型进行运算得出在车辆机械因数、防碰撞因素等综合影响情况下的车辆危险度的输出值,其中10组关系值见表1。

表1 车辆危险度评价值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得出以下一些结论:

1) 从第一至第二行的数据可以看出当车辆的各项指标因数很差时,车辆的安全评价值为低和很低状况。同时第八项看出各项指标高时,车辆安全度很高。因此可以得出车辆的各项评价指标和隶属函数是合理的。

2) 从第三至第四行随着车辆机械性能和防撞能力的提高,车辆的安全性提高比第五和第六项好的多,从而说明车辆的机械性能和防撞能力对车辆安全性影响较大。

3) 从表中后二行可以看出车辆的安全的各项评价指标值适中时,安全性一般,因此要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车辆的技术管理和强制维护也是很重要的。

从表中可看出,车辆的机械性能、防撞能力等输入因素对车辆安全度的评价值与实际工作中车辆安全性的主观感觉相符,说明了应用安全评价FIS模型对车辆评价是可行的。

4 结论

本文首先对运输车辆安全系统的分析,得出了车辆子危险因数,然后选用模糊推理模型(FIS)的评价方法对车辆的危险度进行评价与仿真,评价结果和实际相符,实现了实时的评价效果。结果表明评价指标和方法合理,能够实现了对系统的实时评价。

参考文献:

[1] 叶兴成.道路交通安全的系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2] 许洪国.汽车事故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车辆技术管理论文篇3

使用车辆和对车辆运行技术的管理层面对于国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国民生活的便利程度的提高都具有绝不能忽略的重要影响。首先,车辆应用和对车的技术层面的管理皆为汽车运行行业间的一个重点建设部位并且是其构成组分的重中之中,也是其要执行的要务,这项工作施行良好,将使得车子的运行周期增涨,尾气的排放量减少,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安全性能大幅升级[1]。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各个城市的车辆大量增加,随之产生的社会问题也越来严重,加强汽车使用及管理是现阶段一定要进行的一项工作,它不光涉及到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以下即我对此方面所提出的自己的粗浅认知,希望对此建设有所助益。

1车辆使用和技术层面机制掌管的内涵以及现实情势

车的应用和汽修管理工程方方面面都是我们不能避之不谈的,尤其是长时期车辆使用恶性循环的现实状态下,无论是使用车辆的车主的素质方面,抑或是车身性能技术和车的运用技巧方面,这些层面的建设或者是强化已经是历史进程的必要阶段。在现实生活中,拿起科技的方式和技艺去维护交通便利、管理车辆使用技术、保护生活环境、杜绝污染严重化,已经是箭在弦上、迫在眉睫。为了形成车辆运行能够行进在日常安全的正路上,我们更应该以靠得住且实用的技术为依据持起科学有效的技能方式来对使用过程进行全程管理。汽车性能及使用和我国的汽修业务、道路交通业务、道路安全方面、环境保护等方面都息息相关,紧密相切。从汽车的配置、应用、修缮、检查和重装或改型等顺序进行的汽车本质装配和车的性能内容一直到车更换和报废来研究车的运行和车技术管理,首当其冲的就是要考虑如何将相应的汽车技术运作于日常多方位的使用中,并于同时刻协调好车子在行驶中和交通业务方面的内在联系、车辆的绝佳性能运用带来的良好收益等诸多层面的关系的考量[2]。无法否决的症结即是车子本身存在的质量好坏、使用优良的提升空间、与社会环境的共存密度等因素明显对我国社会经济效益有着无可替代的决定性的作用。就目前车辆使用状况而言,它的优势与其它水陆交通相较而言仍是明确凸显的,车身灵巧多变、机动性强,火车、飞机、轮船都是不能代替它的作用。且在目前道路建设已经趋于高速化的情态下,汽车使用普及度已经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甚至于从某些专业角度来说,它已经是一种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一份子。由此可见,对于汽车的技术和用的适宜的管理制度的建立是众望所归的一个现实任务,必须着手思考并加以发展,使得车辆运输效益更上一层楼。

2车辆使用及技术层面的管理的重要作用

(1)加强车辆技术管理,提高车辆运行档次,升华相关社会经济效益

汽车使用和汽车使用过程中的技术方面的管理对于现实状况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就目前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情况下,交通中的公路方面已经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它的当前发展无疑是一柄“双刃剑”,随之造成的问题也是接踵而至,如私家车过量占据道路资源、汽车机动能源耗损极大、尾气污染严重毁坏地球环境、周末交通拥堵现象与日剧增等,不只对公民造成了很大阻碍,而且引生了一系列社会困扰事件。因而增强对车的使用及其技术的管理,一方面可以舒缓它滋生的社会事件,将社会问题与社会效益平衡化;另一方面,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车辆能源的耗损,环境的污染减少了,实现空气的净化才有一个明媚的未来。

(2)强化汽车技术和使用层面管理体制,有效降低运输业务基本成本,提升社会经济效益

车子使用过程中涉及到一定的技术管理体制,它对于运输行业而言是一种潜在的财富,车辆使用时的方式、车辆自身的性能情况的优劣都对车辆使用的长久性、效益性有着深重的影响[3]。国家各个行业、各大部门、各个公民应该对车辆的技术维修、保护、改造都有一定的计划性和定期的管理性,这样由于现在大批次的汽车使用而出现或产生的状况才能得到迅速的解决;试想一下,如果在车辆运用中出现了类似的重大问题而解决无门,抑或是解决行程迟缓,那么解决问题后回顾发现意义已经丧失或者是无效了,更有甚者,不单单是浪费了不必要的成本开支,而且上至折损到企业的资产根基、部门的正常周转、公民的自由资产。由此可见,只有以一个科学合理有效的机制体制对车辆运作的过程和技术开发的步骤保持正确方向和优良方式的规整和计划,车辆使用和技术管理这个相关配置区域才能有整齐划一的前进步伐,才能使得汽修的成本资金减少不必要的消耗,车辆运作进程将迅猛发展,技术开发运用将有一个更加积极的环境,自然资源损坏大幅减少,甚至于地球村环境更加亲民,这样长此以往的积淀之下,社会效益的提升势必以势不可挡的姿态得以上调。

3结语

中国社会日前发展势头欣欣向荣,鼎立于世界发展之林。我国的运输行业中汽车毫无疑问地成为支柱之一,越来越受到国民们的青睐,因此对于车子使用和技术管理的需求也与日俱增[4]。本文就这些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并给予这些行为必要性的缘由和一如既往发展的重大意义,值得我们对于汽车行业领域进行深思。

参考文献:

[1]李海燕,孟文俊.绿色汽车的构想[A].2009年促进中部崛起专家论坛暨第五届湖北科技论坛——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论坛论文集(上)[C],2009.

[2]于启武.中国节能环保汽车的发展状况和对策[A].2010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

车辆技术管理论文篇4

运输企业的车辆技术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其目的在于为运输生产提供安全、优质、高效、低耗、及时的运输力,保证车辆运行安全,确保车辆在使用中的良性循环,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随着市场的不断开放,道路运输的发展空间大大提高,但是有些道路运输企业只注重车辆的更新,轻视车辆技术管理工作;只注重眼前的营运收入,轻视运输成本的核算;只注重新型车辆的使用,轻视车辆维修技术人员的培养;这些传统的运输组织方式和管理方法必须从根本上加以改变,否则就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1 车辆技术管理是降低运输成本的重要途径

在道路运输企业运输成本中,运行材料(燃油、润滑材料、轮胎)的消耗占很大比重,在实行了费税改革后,汽车运行消耗费用占汽车运输成本40%左右,其中燃料费在运输成本中约占25%~30%,润滑材料的消耗费用占汽车运输成本1%~3%,轮胎消耗约占10%~15%。车辆技术管理工作在降低燃润料、轮胎等运输材料费成本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不容忽视。

(1)汽车的性能和汽车的使用是影响燃料消耗的两大因素。汽车的技术状况是节油的技术基础,只有在良好的技术状况下,才能充分发挥汽车的燃料经济性。因此,在使用中应特别重视汽车技术状况的检查与调整,使其处于最佳状态。

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是节约燃油的根本。无论是节能方针、政策的贯彻,还是节油技术、设备的改进和节油方法的落实,最终都要通过驾驶和改善管理工作来实现。

(2)合理使用润滑材料,不仅可以降低润滑材料本身的消耗,而且还可以提高机件的润滑条件,减少摩擦和磨损,从而减少功率消耗,降低燃料消耗,延长机件使用寿命。

(3)轮胎的管理工作是汽车运输企业技术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合理使用轮胎,提高轮胎的使用寿命,对降低运输成本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保持轮胎良好的技术状况对确保行车安全,降低行驶阻力,减少油耗也有较大的影响。运输企业应配备专门的轮胎管理技术人员,负责轮胎的全面管理;建立轮胎技术记录卡片,考核轮胎实际行驶里程和使用情况。

2 汽车维修技术管理工作不容忽视

我国交通部所颁布的《汽车运输业车辆技术管理规定》中规定“车辆维护应贯彻预防为主,强制维护的原则”及“车辆修理应贯彻视情修理的原则”。

所谓“视情修理”就是根据车辆检测诊断和技术鉴定的结果,视情按不同作业范围和深度进行的修理。其目的在于防止拖延修理造成车况恶化,又防止提前修理造成浪费。为此,运输企业应积极创造车辆检测诊断和技术鉴定的条件。

在车辆维护和修理过程中,要严格执行维修标准,把好检验质量关,提高汽车的维修质量;同时,要不断地提高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维修质量好,车辆的技术状况好,这样不仅可以降低燃料的消耗,还可以减少汽车在使用过程中的维修时间,减少维修费用。

3 落实车辆技术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车辆技术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不容忽视的工作,是道路运输企业深化管理,降本增效的重要途径,为此要做好以下几项基础工作。

一是建立激励机制。车辆技术管理工作要严格而规范,实行一车一档的定额管理标准台帐,驾驶员行驶里程与用油指标挂钩,燃油实行百公里油耗定额管理,轮胎按规定的里程使用,节超奖罚分明,公开透明。车辆定期维护保养,人为造成的机械事故按规定处罚。

二是健全各种台帐,加强成本核算。车辆技术管理是对运输车辆实行择优选配、正确使用、定期检测、强制维护、视情修理、合理改造、适时更新和报废的全过程综合性管理。要真正做到择优选配,适时更新和报废必须建立在基础资料的完善上。不但要按常规做好车辆技术档案一车一档,另外还可以建立综合性的车辆技术状况台帐,及时反映各车及总成的维修情况、维护频率,便于分析各车型、总成的使用寿命,合理编排车辆的各级维护计划,做到既不提前维护而造成工时材料浪费,又不延误维护使车辆带病行驶,反而造成维修成本增加。

三是要重视车辆的一级维护。目前汽运企业对车辆的一级维护可有可无,对车辆的二级维护则普遍比较重视,这是因为运管部门抓得较紧。孰不知,一级维护是二级维护的补充,车辆在一个二级维护周期内运行,各机构连接件不可能不磨损,随着行驶里程的增加,有些零部件可能会松脱,润滑部位出现缺油和漏油,影响汽车的操纵安全,所以说,定期进行一级维护是必做的工作。

四是安全例检不放松。车辆的例检也是车辆各级维护的补充,是车辆技术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在车辆的各级维护之间的时间间隔里,车辆各安全部件的连接,像横直拉杆球头、传动轴连接螺丝等会产生松动,如不及时进行检查调整,将会引发交通事故。由此,整个安全例检工作的重点应放在车辆进站及回场的检查上,让例检人员有充足的时间对汽车的方向、制动、传动、悬架、灯光信号等安全部件进行仔细检查,这不但减轻例检人员对车辆出站检查的压力,一旦发现会影响出车的问题,还可提前作好准备,及时调整车辆。

五是完善经营管理制度,实行成本控制。加强对节油的管理,收集和记录汽车燃料消耗的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节油制度,并组织实施;同时把好维修配件品质关,建立完善的维修配件进出渠道和台帐管理制度;对报修的车辆要求车辆检验员故障诊断准确,维修技术人员准确确定配件是否更换,汽车维修工准确排除故障,减少返工,节约维修过程用料等成本,将维修的各项成本费用控制指标和责任落实到车间、班组、人和车辆。

六是培养车辆技术人才。一种是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管理者;另一种是维修技术人才,既有丰富的汽车维修理论知识,对现代汽车结构和新技术有一定了解,又有很好的维修实践经验。这些人才是企业的宝贵财富,要加强培养、选拔,人尽其才,防止人才流失。同时注重后续人才的培养,通过开展劳动竞赛、技术比武等活动,不断提高专业维修技术人员的综合技能。

七是提高驾驶员操作技术水平。开展各种培训,提高驾驶员的节能意识,改变不良的操作习惯。推广节油经验,每个驾驶员都要养成正确使用和驾驶车辆的习惯,缓启动、不踩急刹车,练就过硬的“脚下功夫”。做到“中速运行、减速提前、避免刹车、停车熄火”,每天都认真保养车辆,发现问题及时排除,确保车辆处在最佳的节能运行状态。

降本增效,提高企业竞争力是道路运输企业管理的永恒主题。实践证明,车辆技术管理在降低运输成本过程中尤为重要,只有提高车辆技术管理工作的水平才是道路运输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车辆技术管理论文篇5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6. 043

[中图分类号] TJ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6- 0073- 03

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作为部队作战能力的组成部分,是保持和提高部队作战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撑。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从何而来、如何生成,对于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生成有着重要影响。目前,我军对于合同商保障能力的研究较少,本文着眼于新军事变革,以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要素为研究对象,着力分析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要素构成。

1 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概念及其内涵

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是由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与能力两组概念构成,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作为车辆装备军民融合保障的一种主要实现形式,是指由签订了车辆装备保障合同的装备承制单位或其他地方力量实施的装备保障,其实质是把部队部分车辆装备维修保障工作以合同形式交给地方企业,以充分利用民间丰富的物质、技术、人力等资源来增强部队的保障能力。而能力作为特定主体从事特定活动的本领或力量,与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结合起来可以定义为:与部队签订了车辆装备保障合同的装备承制单位或其他地方力量,利用民间丰富的物质、技术、人力等资源完成车辆装备保障任务的本领。

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是由车辆装备合同商这个具体的主体所拥有,不能狭隘地将这个主体理解为个体的人,也不能仅仅理解为合同商维修保障力量或是指挥人员,而应该认识到是合同商这个整体。不仅如此,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是能力系统中诸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虽然可以用合同商保障理论、保障人员的技术水平、保障装备的性能等进行描述,但是这些只是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的部分因素,要形成合同商保障能力还需要社会科技、经济的支持等其他因素的推动,诸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提高,从而构成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

2 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要素

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是由诸要素构成的一个整体,弄清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的要素构成,是进一步认清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的内涵,进行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研究的基础。对于能力要素的构成,目前有多种看法,如果我们把生产力作为一种能力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早就为我们提供了经典的范例,即生产力要素为劳动者、以劳动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以及劳动对象。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劳动对象作为生产力的要素之一,说明了目标即劳动对象在能力要素里的重要作用。结合前人对能力要素的区分,本文将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要素分为资源性要素、支撑性要素和目标性要素。

2.1 资源性要素

资源性要素是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的基础,主要包括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人员、设备设施、器材、经费、信息资源等。

2.1.1 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人员

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人员是指与部队签订了车辆装备保障合同的装备承制单位或其他地方力量中具有一定的军政素质、身体素质,能够掌握部分部队车辆装备保障理论,遂行车辆装备保障任务的保障人员。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人员同建制保障人员一样是车辆装备保障任务的承担者、遂行者和实施者,是车辆装备保障顺利实施的决定性因素。

随着高新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现代战争呈现出车辆装备的高损坏、装备保障的高时效、装备保障人员的高素质等特点。我军装备保障队伍也正在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发展。每一个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人员,都是由体力和智力共同构成的,即身体素质和军政素质以及科学文化素质的有机结合。身体素质是军政素质的载体,强健的体魄不仅是完成车辆装备保障任务的基础,而且影响人员技术和战术水平的发挥。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人员军政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军事素质以及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等。

2.1.2 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设备设施

车辆装备合同商在野外实施抢救抢修任务时,除平板拖车外,并无特殊的如部队修理车、抢修车等装备,在担负野外保障任务时主要携带故障检测和诊断设备,以及针对特殊车辆所携带的修理设备。在未来信息化条件下作战,战场环境高度透明,作战节奏明显加快,作战样式转换频繁,要求车辆野战维修装备必须具备较强的野战适应能力、机动保障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1]。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设备作为野战维修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否能够和部队车辆野战维修装备之间功能互补,减少可能导致功能产生内耗的因素,是否便于携带,将对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的发挥产生重要影响。

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设施是指为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提供的场所。如军用车辆原始研制和生产单位的4S店、企业化修理工厂和其他有条件承担军队车辆维修和器材供应、存储的企业等。在上述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设施内,维修保障力量强大,存储器材丰富,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的优势。

2.1.3 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器材

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器材是指在遂行车辆装备保障活动中由合同商存储或供应的一切备件和材料,是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的物质基础。目前我军车辆装备型号多、种类复杂,特别是新型车辆装备陆续列装部队,对车辆装备器材存储的结构、种类、数量以及供应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仅仅由部队承担车辆装备器材的存储和供应,将不能适应战时对车辆装备器材的大量需求[2]。充分依托车辆装备合同商现有的车材存储网点,优化存储结构,借鉴现代企业制度下供应链管理的成功经验和以配送为核心的商品供应体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部队需求为基础,实现车辆装备器材的实时供应,以节约成本,减少环节,提高车辆装备器材供应的流通速度和保障效能。

2.1.4 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经费

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活动可以理解为一种有目的的经济活动,处处都离不开经费的支持。无论是车辆装备的维修、保养,还是合同商维修保障人员的理论培训、实践训练,都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进行的。经济基础对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建设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没有一定的国防投入就不可能进行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建设,进而影响到部队整个任务的完成。实际上,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经费投入是一把双刃剑,它不仅可以促进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建设,同时也是限制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规模,保持部队核心维修能力的一种方式。《美国法典》第10卷第2466节中关于“装备基地级维修的限制”规定:“各军种部和国防部各部局确定基地级合同商维修限制在50%以内”,其限制方式就是通过经费控制来达到的,这是为处理好合同商保障和军队建制保障之间的关系而采取的一种重要措施。

2.1.5 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是指与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生成、运用和安全等密切相关的信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主导型战争正在迅速成为现实。精确、实时、充分、可靠的信息,不仅可以显著提高车辆装备保障能力,还可以降低保障物资的储备量,从而改变传统车辆装备保障由于缺乏对保障资源的了解而造成的超量储备,用比传统装备保障少的资源,完成更多的装备保障任务。

2.2 支撑性要素

支撑性要素的功能是整合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保障能力资源性要素,是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资源性要素之间发生作用的纽带,主要包括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理论、管理、训练、法规、科学技术。

2.2.1 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理论

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理论是对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实践的总结,同时又指导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建设。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系统各要素只有在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理论的指导下,按照一定的手段、一定的形式组合,才能转化为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理论主要包括:合同理论、合同商管理理论、抢修性理论等。合同理论主要研究合同商与部队之间的权责关系、利益关系、任务区分以及违约后的处罚措施等;合同商管理理论主要是研究如何适应部队需求,保持和提高合同商保障能力的机制、措施等;抢修性理论主要研究包括战场损伤评估在内的战场损伤的检测与定位、抢修性标准等。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理论贯穿于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建设的整个过程,积极研究和发展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理论是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建设、发挥的基础环节,对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其他要素的发展也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2.2.2 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管理

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管理是通过各种手段对车辆装备保障活动进行控制,以提高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管理包括:车辆装备合同商优选管理、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合同管理、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过程管理、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风险管理、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运行机制管理等。由此可见,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管理渗透于车辆装备保障的各个方面,它使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各业务过程间真正形成一个整体,确保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各要素协调发展。

2.2.3 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教育训练

合同商保障教育训练是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组合性要素的内容之一。它是促进合同商保障主体与保障装备相结合、进而转化为保障能力的先决条件。对合同商的教育是指按照部队要求,对合同商保障主体的思想政治觉悟、作风、保密意识、组织纪律性等诸多方面施以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活动。合同商保障训练是指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合同商保障主体具有某种特长或技能,它包括学习部队车辆装备保障理论,熟悉部队车辆装备保障装备以及参加部队组织的综合演练等活动。合同商保障教育训练是使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诸要素的功能和目标,服从保障能力整体最佳目标的重要措施。合同商保障主体是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的第一要素,虽然他们不是军人,但是同样应该具备思想政治觉悟,一定的军事基础知识和技能,健康的体魄和顽强的毅力,真正担负起决定性因素的作用,这些,只有通过教育训练的途径才能实现。

2.2.4 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法规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合同商保障发展的目标是实现在市场经济体制之上,协调好装备建设与国民经济发展关系,实现二者的双赢[3]。车辆装备合同商在遂行车辆装备保障任务时,其各种运作方式、各个运作环节,都涉及军方与地方的关系协调和利益调整,为避免在合同商保障实施中有可能存在的体制不畅、关系不顺、效益不高和行为不规范等问题的发生,必须有一套完善、高效运转的法规体系和严格有序的法规实施环境作保证。通过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法规,理顺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各种关系,保证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高效有序、有章可循,促进合同商保障资源和部队建制保障的全面融合。

2.2.5 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能力通常是指一个国家科学理论与技术水平的状况,反映了一个国家科学理论的创新能力、核心技术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工程制造能力。从车辆装备保障能力的发展历程来看,科学技术一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推动了新型车辆装备的发展、维修保障人员科技素质的提高,也实现了相应的检测技术、维修技术的创新。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作为车辆装备保障的一部分,应该大力发展新型的可以快速准确判定车辆装备故障位置和原因的诊断技术、新材料技术、信息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发展都需要国家的科学技术能力作为基础。

2.3 目标性要素

目标性要素主要是指各种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任务,它是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的目标和方向。离开了车辆装备保障任务,合同商保障能力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任务需求产生于平时和战时的全过程,对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具有启动、牵引作用。保障任务不仅决定着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的产生和存在,同时还决定着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的发展和变化。

3 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要素间的关系

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的资源性要素、支撑性要素、目标性要素分别构成了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生成的3个层次。资源性要素是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生成的基础条件;支撑性要素将资源性要素按一定质量、一定数量、一定空间、一定时间、一定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目标性要素是满足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需要,进而体现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的直接来源。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动态的、多层次的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系统,由此构建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要素模型,如图1所示。

4 结 语

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要素,是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生成的基础,总结和分析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要素,有助于认清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生成的来源,揭示其能力生成规律,为下一步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生成研究打下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车辆技术管理论文篇6

1 车辆维修检验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是维修行业管理手段落后,不能有效地对维修企业、检测企业、运输企业实施适时的动态管理、监督。

二是运输企业、经营者对车辆技术管理特别是车辆维护、检测的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忽视车辆技术管理工作,不能有效地建立、完善车辆技术管理制度、车辆技术档案,在思想上把维护和检测变成负担,往往等车辆出现问题以后才去维修,以修理来代替维护,车辆技术管理工作难以有效落实,降低了管理部门的威信,加重了行业管理部门动态监管的压力。

三是维修企业基础管理工作薄弱,员工整体服务意识较差,维修标准执行不严,致使车辆维护过程中存在着缺项、漏项等现象,达不到作业规范的要求,甚至为迎合车主省钱省事的心理,减少维护项目或不维护而非法买卖合格证。

2 加强运输车辆维护检验的几点措施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时代的维修理念有原来的“七分修理三分保养”转变为“七分保养三分修理”。可见贯彻以“预防为主、强制维护”的原则是车辆维护工作的重中之重。

2.1 加大宣传思想教育力度,提高安全行车的认识

通过宣传单、开办教育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强化宣传舆论导向,使广大运输业户、维护企业、运政管理人员认识到做好运输车辆维护是对社会、对自己、也是对人民生命财产的高度负责,从事道路运输的相关人员提高执行车辆二级维护制度的自觉性,是我们必须履行的义务。

2.2 加强对维护企业的监管,提高维修企业质量

目前,汽车一、二类维修业户均可进行营运车辆的二级维护作业,点多面广,靠运管部门逐户逐车监管是无法实现的,这也是目前造成买卖合格证,减少作业项目的症结所在,同时也给二级维护工作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长期下去,二级维护工作必然遭到社会的质疑。只有提高维修企业的维护质量,确保维护项目的落实,才能重塑二级维护的新形象。为此,主管部门要制定招投标、技术评审等办法,选拔一些信誉好、管理严、能力强、服务质量高的维修企业专业从事二级维护工作,企业数量应与当地营车辆数相适应,根据营运车辆的发展和维修企业的服务质量,通过考核并公示考核结果确定二级维护企业数量。

2.3 加强维修行业管理队伍建设,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针对车辆技术管理人员缺乏的现状,除加强现有人员的业务学习,提高管理水平外,临时抽用维修、检测企业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人员参与车辆技术管理临时突击检查,以缓解车辆技术管理工作量大、专业性强的矛盾。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文件精神,建立健全车辆技术管理工作职责、岗位职责以及驻站管理岗位职责等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基础工作和内部管理。

2.4 加强车辆维修动态监督,提高营运车辆维修质量

车辆技术管理论文篇7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车辆需求量与日俱增,在推动经济稳步上升、改善生产生活水平的同时,也给车辆管理带来了诸多困难。针对这一状况,车辆管理部门必须深入挖掘现有人力资源的潜力,采用先进的车辆管理设备与技术,创新车辆管理模式,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保驾护航。GPS监控技术便是深化车辆管理的有力武器之一,在此笔者针对应用GPS监控技术深化车辆管理,作如下论述。

一、应用GPS监控技术深化车辆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对车辆的需求不断增加,每年新增车辆的数量十分惊人,如此庞大数量的车辆需要科学、高效的管理,才能保证车辆安全,提高车辆使用效益,减少空载率。目前,车辆管理还处于分散、动态的状态之中,由于车辆的操作通常在瞬间完成,存在风险性,因而车辆管理的工作量繁重,管理难度大,仅仅依靠传统的管理设备和技术难以满足当前的需求。除此之外,车辆管理人员的缺乏,驾驶人员责任心的缺失,也给车辆管理增添了难度,现有的车辆管理人力资源几乎已无潜力可挖。由此可见,采用先进的车辆管理设备与技术势在必行,创新车辆管理模式,提高车辆管理自动化水平和智能化程度是车辆管理部门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针对交通压力大、管理任务重、车辆管理人员少的现状,车辆管理必须坚持以发展的思维来积极应对挑战,从内部管理方面寻找突破口,依靠先进、科学的设备与技术来全面推动车辆管理水平的提高。GPS监控技术的技术条件十分成熟,将其应用于车辆管理中能够有效改善当前的管理不善局面,进一步深化车辆管理,从而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二、应用GPS监控技术深化车辆管理的内容

GPS监控技术应用于车辆管理中能够通过建立GPS监控系统来深化车辆管理,GPS监控系统包括监控中心、通讯网络、车载机三个部分,其中监控中心作为GPS监控系统的核心,主要承担监控数据的收发、处理、统计、监控及存储,通讯网络是交换数据的途径及载体,而车载机是被监控车辆的终端设备,主要承担车辆状态信息的监控和收发。

(一)GPS监控技术的特征

GPS监控技术主要具备科学化调度、精益化管理、本质化管理、信息化服务四项特征,其中科学化调度主要指的是GPS监控系统能够定位调度车辆,实时监控车辆,准确掌握被监控车辆的位置、状态等信息,在提高车辆工作效率的同时保证车辆的安全及运输的快捷;精益化管理主要指的是通过掌握车辆的实时状态信息实现对被监控车辆与人员的科学管理,可以限定车辆行驶的区域,如果所管辖车辆超过允许的区域,GPS监控系统能够自动提醒管理人员、驾驶人员注意,管理人员可以借助在线查询功能掌握所管辖车辆实时的位置、速度等状态信息,从而实现对车辆的有效管理;本质化安全主要指的是GPS监控系统能够借助车载机、通讯网络和监控中心实现对出现安全事故的车辆的及时控制,及时联系110为被盗、被劫的管辖车辆报警,从而保证管辖车辆的财产安全和驾驶人员的人身安全;信息化服务主要指的是GPS监控系统能够为驾驶人员提供交通情况、修理厂、加油站、开会通知等多种信息服务,并可随时查询车辆信息记录。

(二)GPS监控技术的功能

1.车辆管理

在传统的车辆管理中,主要是通过人为的跟踪进行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且成效不高,无法满足车辆管理的相关需要。GPS监控技术的使用,能够随时随地的显示行驶车辆的具置,管理人员能够通过车辆显示对该车辆的具置进行判断。与此同时,GPS能够对同一地区的车辆进行同步监管,这种监管方式在节省财力、物力以及人力的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车辆的管理效率。在车辆的长途运输中,通过GPS监控技术,能够对车辆运输中的形式状态进行及时的监控、跟踪,以此来保障行驶人员的生命安全。

2.路线导航

在车辆管理的过程中,出行路线的确定,不仅关系着驾驶人员的生命安全,同时还关系着车辆的正确行驶。在车辆导航中,对出行路线进行有效规划,是整个系统的功能之一,它包括自动线路规划与人工线路设计。自动线路的规划需要结合驾驶人员的出发地点击目的地,GPS根据对车辆的行驶路线,及时监控、跟踪,以此来反映车辆的实际行驶状况。与此同时,在形式路线选择上,GPS还能结合着车辆所在地的实际状况,为车辆选出合适的行驶路线,避免交通意外的发生。

3.紧急救助

车辆在日常行驶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意外状况,在面对这些紧急状况的过程中,驾驶员习惯使用手机进行求救。面对手机信号不好的地段,不仅会延误营救时间,同时还会对驾驶员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GPS监控系统的运用,则能有效解决这一情况。驾驶员在遇到紧急状况时,可以及时按下紧急按钮,发出紧急求助信息。监控系统的管理人员在发现驾驶人员的求救信息后,通过GPS监控技术对车辆所在地进行及时定位,依据车辆所在地的实际状况,制定出最优援助方案,在节省营救时间的同时,还能保障驾驶人员的生命安全。

三、总结

综上所述,GPS监控技术在车辆管理中的运用,不仅能提高车辆管理的管理质量,还能保障车辆驾驶人员的生命安全。然而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基于GPS成本较高,很难普及到车辆管理中。由此就需要相关人员能够加大GPS监控技术的研究步伐,在保障监控质量的同时,还能降低使用成本,使其普及到车辆管理中,在提高管理质量的同时,还能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斌. GPS车辆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子材料与电子技术, 2010, (4): 26-31.

[2]吴成华.GPS监控系统在车辆安全运行管理中的应用[J].安全•健康和环境, 2011, 11(6): 52-53.

车辆技术管理论文篇8

    运输企业的车辆技术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其目的在于为运输生产提供安全、优质、高效、低耗、及时的运输力,保证车辆运行安全,确保车辆在使用中的良性循环,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随着市场的不断开放,道路运输的发展空间大大提高,但是有些道路运输企业只注重车辆的更新,轻视车辆技术管理工作;只注重眼前的营运收入,轻视运输成本的核算;只注重新型车辆的使用,轻视车辆维修技术人员的培养;这些传统的运输组织方式和管理方法必须从根本上加以改变,否则就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1 车辆技术管理是降低运输成本的重要途径 

    在道路运输企业运输成本中,运行材料(燃油、润滑材料、轮胎)的消耗占很大比重,在实行了费税改革后,汽车运行消耗费用占汽车运输成本40%左右,其中燃料费在运输成本中约占25%~30%,润滑材料的消耗费用占汽车运输成本1%~3%,轮胎消耗约占10%~15%。车辆技术管理工作在降低燃润料、轮胎等运输材料费成本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不容忽视。 

    (1)汽车的性能和汽车的使用是影响燃料消耗的两大因素。汽车的技术状况是节油的技术基础,只有在良好的技术状况下,才能充分发挥汽车的燃料经济性。因此,在使用中应特别重视汽车技术状况的检查与调整,使其处于最佳状态。 

    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是节约燃油的根本。无论是节能方针、政策的贯彻,还是节油技术、设备的改进和节油方法的落实,最终都要通过驾驶和改善管理工作来实现。 

    (2)合理使用润滑材料,不仅可以降低润滑材料本身的消耗,而且还可以提高机件的润滑条件,减少摩擦和磨损,从而减少功率消耗,降低燃料消耗,延长机件使用寿命。 

    (3)轮胎的管理工作是汽车运输企业技术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合理使用轮胎,提高轮胎的使用寿命,对降低运输成本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保持轮胎良好的技术状况对确保行车安全,降低行驶阻力,减少油耗也有较大的影响。运输企业应配备专门的轮胎管理技术人员,负责轮胎的全面管理;建立轮胎技术记录卡片,考核轮胎实际行驶里程和使用情况。 

    2 汽车维修技术管理工作不容忽视 

    我国交通部所颁布的《汽车运输业车辆技术管理规定》中规定“车辆维护应贯彻预防为主,强制维护的原则”及“车辆修理应贯彻视情修理的原则”。 

    所谓“视情修理”就是根据车辆检测诊断和技术鉴定的结果,视情按不同作业范围和深度进行的修理。其目的在于防止拖延修理造成车况恶化,又防止提前修理造成浪费。为此,运输企业应积极创造车辆检测诊断和技术鉴定的条件。 

    在车辆维护和修理过程中,要严格执行维修标准,把好检验质量关,提高汽车的维修质量;同时,要不断地提高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维修质量好,车辆的技术状况好,这样不仅可以降低燃料的消耗,还可以减少汽车在使用过程中的维修时间,减少维修费用。 

    3 落实车辆技术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车辆技术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不容忽视的工作,是道路运输企业深化管理,降本增效的重要途径,为此要做好以下几项基础工作。 

    一是建立激励机制。车辆技术管理工作要严格而规范,实行一车一档的定额管理标准台帐,驾驶员行驶里程与用油指标挂钩,燃油实行百公里油耗定额管理,轮胎按规定的里程使用,节超奖罚分明,公开透明。车辆定期维护保养,人为造成的机械事故按规定处罚。 

    二是健全各种台帐,加强成本核算。车辆技术管理是对运输车辆实行择优选配、正确使用、定期检测、强制维护、视情修理、合理改造、适时更新和报废的全过程综合性管理。要真正做到择优选配,适时更新和报废必须建立在基础资料的完善上。不但要按常规做好车辆技术档案一车一档,另外还可以建立综合性的车辆技术状况台帐,及时反映各车及总成的维修情况、维护频率,便于分析各车型、总成的使用寿命,合理编排车辆的各级维护计划,做到既不提前维护而造成工时材料浪费,又不延误维护使车辆带病行驶,反而造成维修成本增加。

    三是要重视车辆的一级维护。目前汽运企业对车辆的一级维护可有可无,对车辆的二级维护则普遍比较重视,这是因为运管部门抓得较紧。孰不知,一级维护是二级维护的补充,车辆在一个二级维护周期内运行,各机构连接件不可能不磨损,随着行驶里程的增加,有些零部件可能会松脱,润滑部位出现缺油和漏油,影响汽车的操纵安全,所以说,定期进行一级维护是必做的工作。 

    四是安全例检不放松。车辆的例检也是车辆各级维护的补充,是车辆技术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在车辆的各级维护之间的时间间隔里,车辆各安全部件的连接,像横直拉杆球头、传动轴连接螺丝等会产生松动,如不及时进行检查调整,将会引发交通事故。由此,整个安全例检工作的重点应放在车辆进站及回场的检查上,让例检人员有充足的时间对汽车的方向、制动、传动、悬架、灯光信号等安全部件进行仔细检查,这不但减轻例检人员对车辆出站检查的压力,一旦发现会影响出车的问题,还可提前作好准备,及时调整车辆。 

    五是完善经营管理制度,实行成本控制。加强对节油的管理,收集和记录汽车燃料消耗的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节油制度,并组织实施;同时把好维修配件品质关,建立完善的维修配件进出渠道和台帐管理制度;对报修的车辆要求车辆检验员故障诊断准确,维修技术人员准确确定配件是否更换,汽车维修工准确排除故障,减少返工,节约维修过程用料等成本,将维修的各项成本费用控制指标和责任落实到车间、班组、人和车辆。 

    六是培养车辆技术人才。一种是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管理者;另一种是维修技术人才,既有丰富的汽车维修理论知识,对现代汽车结构和新技术有一定了解,又有很好的维修实践经验。这些人才是企业的宝贵财富,要加强培养、选拔,人尽其才,防止人才流失。同时注重后续人才的培养,通过开展劳动竞赛、技术比武等活动,不断提高专业维修技术人员的综合技能。 

    七是提高驾驶员操作技术水平。开展各种培训,提高驾驶员的节能意识,改变不良的操作习惯。推广节油经验,每个驾驶员都要养成正确使用和驾驶车辆的习惯,缓启动、不踩急刹车,练就过硬的“脚下功夫”。做到“中速运行、减速提前、避免刹车、停车熄火”,每天都认真保养车辆,发现问题及时排除,确保车辆处在最佳的节能运行状态。 

    降本增效,提高企业竞争力是道路运输企业管理的永恒主题。实践证明,车辆技术管理在降低运输成本过程中尤为重要,只有提高车辆技术管理工作的水平才是道路运输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车辆技术管理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 E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5- 0058- 03

车辆维修装备对保持和恢复部队车辆装备的技战术性能,确保军事任务的顺利完成有着重要的作用,提高车辆维修装备的管理水平有利于提升车辆维修装备的保障能力。车辆维修装备精细化管理,就是坚持效益管理、系统管理和细节管理等先进理念,运用科学管理方法和手段,实现车辆维修装备保障管理的精确、便捷和高效。研究探索新形势下部队车辆维修装备精细化管理工作,对于提高车辆维修装备管理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1 车辆维修装备精细化管理的科学内涵

1.1 精细化管理的概念

精细化管理作为信息化时代的先进管理理念,最初是由日本企业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并应用的,其有效地改进了日本企业的产品质量,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增长,并随着日本经济的强势崛起而被逐渐推广到全世界,对世界各领域的管理变革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体系化的细节管理,强调将各项管理工作做细、做实,以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要求通过规则的系统化和细致化工作,运用程序化、标准化、数据化和信息化等手段,使组织管理更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地运行;同时要求企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自身的性质、职能和特点,引入一整套系统、精确、细致、量化的管理标准体系,统一规范企业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建立起与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在组织机构、内务管理、监督制约、教育考核等方面实现标准化与规范化。

1.2 车辆维修装备精细化管理的概念

车辆维修装备精细化管理是以车辆维修装备的运用能力为服务对象,以提高车辆维修装备管理的效能与质量为目标,依据部队相关车辆装备管理条令条例,以高新信息技术为支撑,针对我军当前车辆维修装备管理所存在的薄弱环节,运用精细化管理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实施精准、细致、快捷、科学的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管理手段,不断提高车辆维修装备管理质量,最终精确高效地实现车辆维修装备保障任务的一系列管理活动。

车辆维修装备精细化管理的基本思路是:改变传统的粗放型管理模式,把提高管理效能作为管理创新的基本目标;把维修装备管理手段的信息化作为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主要支撑点;同时将决策支持手段、网络技术、数理方法和微电子技术成果等引入车辆维修装备管理系统,推动管理机制动态发展;建立科学的评价系统,对车辆维修装备管理实践进行定量分析,实行量化管理。

2 车辆维修装备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部队装备系统趋于复杂,装备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职能分工越来越细,从而对部队装备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车辆维修装备管理作为我军装备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适应新形势下装备发展的需要,更新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效率。这对顺利完成车辆装备保障任务,加快实现保障力生成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2.1 精细化管理是实现维修装备管理模式改革的必然要求

精细化管理体现着社会分工精细化及质量效益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复合式影响,是一种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实现调控过程的精确控制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精细化管理思想经过在企业的成功实践而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与关注,广泛被其他行业与领域所借鉴。我军目前的车辆维修装备管理模式仍然存在着信息化程度较低、管理理念滞后和法规制度相对不完善等问题,导致在车辆维修保障过程中出现保障不及时、不精确的情况。因此运用精细化管理理念,加强车辆维修装备的科学管理,建立精确、高效的管理机制,指导车辆维修装备的计划、组织和控制,提高保障技术水平,保持和发挥车辆维修装备的技战术性能,对深化装备保障“两成两力”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

2.2 车辆维修装备精细化管理是实现精确化保障的有效途径

车辆技术管理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TE8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7-0213-01

引言

在铁路事业建设发展过程中铁路运输的任务越来越多,为了提高铁路运输水平,铁路运输企业会加强货车设备的购置,铁路货车主要是用于货物运输的铁路货车,作为主要的货运方式,货车的承载重量越来越大,对货车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铁路运行过程中,往往可能会出现一些突发故障,对铁路运输事业的安全性带来影响,严重的时候还会导致货物运输被耽误。当前铁路运输安全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安全管理意识不强、维修维护工作不及时等,导致铁路运输安全问题时有发生,一旦铁路运输过程中出现安全事故,会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因此在铁路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加强铁路运输安全管理的力度,提高铁路运输安全管理意识,要建立完善的铁路运输安全管理体系,从预防为主,加强各种车辆故障问题的应急处理,以此提高铁路运输安全水平。

一、铁路运输安全管理常见问题

在铁路运输管理过程中,安全事故主要来自于铁路车辆故障,例如一些车辆的硬件设备故障,对这些故障没有及时防范,导致事故不断扩大,最终带来严重的安全后果。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在铁路运行管理过程中忽视了安全管理,因此导致各种安全事故时常出现。

1.安全管理意识比较淡薄

运输安全管理是铁路运输企业的重点任务,铁路运输企业作为主要的运输承载部门,必须要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应该要重视安全管理。但是有的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安全管理意识比较淡薄,例如铁路货车运输公司的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忽视了安全问题,没有及时对安全威胁进行预防,最终导致一些安全事故出现。

2.安全管理体系不够健全

在铁路运输安全管理过程中,安全管理体系是确保铁路运输安全的重要前提,铁路运输企业是否具有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会直接影响到铁路的安全管理水平。铁路运输企业的构成比较复杂,部门设置较多,在铁路运输企业中应该要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对各个部门的工作进行规范,从而有效地预防安全问题。但是当前铁路运输安全管理过程中的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不够健全,缺乏专业化的监管人员,导致铁路运行过程中的安全防范不足,对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不及时,最终酿成严重的安全事故。

3.维修保养工作不及时

铁路车辆是铁路交通运输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铁路建设规模越来越大,铁路运输企业的发展也越来越迅速,车辆设备越来越多,铁路车辆投入使用之后,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会出现老化、故障等。而这些故障和老化问题也是产生运输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对此,必须要加强对铁路车辆的养护管理,及时做好维修,并且要制定统一的维修和养护标准,对铁路车辆进行科学、全面的管理,提高铁路车辆使用效率。经过调查发现,当前有的铁路车辆使用过程中的问题越来越多,但是维护管理的力度不够,铁路运输企业维修工作力度不够强,在维修管理过程中缺乏统一的管理制度,导致铁路车辆的维修水平不高,使用率较低,对铁路运行安全产生影响。

二、铁路运输安全理论体系

1.加强安全意识培养

随着铁路运输事业的不断发展,铁路运输过程中的安全事故的出现率也越来越高,在铁路运输企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要积极加强对铁路运输的安全管理,在整个企业内部营造出安全的环境,培养安全管理意识。铁路运输安全管理意识的培养应该是针对整个铁路运输企业的,在铁路运输企业内部要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引导车辆设备维护技术人员、运营管理人员不断提高安全意识,对铁路运输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进行积极有效地解决。

2.加强铁路运输安全管理体系的完善

2.1加强预防体系的建立与完善。铁路车辆设备使用过程中的故障和安全问题较多,因此从预防的角度出发,加强对铁路安全事故的防范,是一个重要途径。在铁路运输企业发展过程中应该要建立完善的安全事故预防体系,主要从铁路车辆设备的检修角度着手,提高车辆设备的安全性。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加强对铁路车辆维修养护的认识。铁路车辆维修养护是完善铁路运输企业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途径之一,可以提高车辆设备的安全性能,减少故障率。铁路运输货车的维修养护应该要从车辆投入使用之时就开始,并且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对铁路车辆进行管理和维护。对于铁路车辆的检查,应该是定期定时的,在日常养护过程中也要加强对铁路货车整体性能、硬件以及软件等多方面的检查,一旦发现货车出现了较大的安全隐患,则要立即对车辆设备进行维修或者对相应的零件进行更换,保证铁路车辆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能。第二,加强铁路车辆维护过程中的监管力度。在铁路货车设备维护过程中由于监管不力,导致各种问题出现,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对铁路货车设备维修过程的监管,应该要建立远程监控系统。远程监控系统可以实现对各个路段的实时监管,有效解决由于铁路货车设备故障发现不及时、监管不到位的问题。通过远程监控,还可以将铁路货车运行过程中的各种故障及时传回控制中心,便于控制中心对铁路货车故障进行及时处理。针对当前铁路车辆维护现状,必须要加强对自动远程监控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加强对各种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逐渐利用智能化和信息化管理取代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提高铁路车辆的监管水平,提高故障预防能力。

2.2铁路运输事故处理及救援体系。当铁路车辆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突发事故的时候,必须要积极加强对事故的及时处理,进行救援,以此提高铁路运输安全管理水平。首先要制定救援处理方案,在铁路运输企业发展过程中,科学的、完善的救援预案理论可以为铁路车辆事故的突发状况进行很好地控制,防止事故扩大。在铁路运输企业日常管理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对应急方案的制定,要对铁路车辆可能出现的故障进行罗列,加强操作人员、技术人员的学习力度,引导他们不断完成铁路运输故障应急处理工作。其次,要提高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提高其综合能力水平,一旦出现故障问题,要及时采取应急措施进行解决。例如制动软管破损漏泄故障,是铁路车辆设备运行过程中的一种常见故障,针对这种故障的应急处理有以下几个步骤,第一,首先要通知司机进行充风,并且对发生泄漏的车辆以及泄漏部位进行确定。第二,关闭故障车辆故障端及相邻车辆的折角塞门。第三,打开制动软管连接器,将出现故障的软管的吊链卸载,在新的制动软管螺纹处安装端缠绕生料带,并且将制动软管以及吊链安装好,重新连接两根制动润软管之间的连接器。第四,安装完成之后要及时进行检查,确认已经没有再继续泄漏,然后缓慢开启后部折角塞门。第五,将作业现场清理干净,并且对各种工具进行清点,货车恢复正常运行。掌握一些常见故障的应急处理方可以帮助相关技术人员在遇到突发状况的时候及时对故障问题进行解决。

3.建立技术保障体系

在铁路运输企业发展过程中,技术人员、检修人员等是确保车辆设备能够正常运转的关键人员,为了提高技术人员的综合能力水平,要积极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教育,建立技术保障体系,从而对铁路车辆设备的各种故障问题进行解决。首先要招聘更多技术人员,充实铁路运输企业技术维修队伍,在招聘新成员的过程中要对所有人员的技能进行考核,确定其满足相关考核标准之后才能上岗。其次,还要定期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提高维修人员的综合能力水平。维修人员是铁路车辆维护过程中的重要角色,针对当前铁路车辆维护问题,必须要加强对专业的维修队伍的建设,维修人员要及时掌握铁路车辆的技术特征,对铁路车辆运行过程中的各种故障问题进行发现,并且及时进行养护维修,确保铁路车辆故障可以及时处理。维修养护技术人员要按照相应的规范标准,及时对铁路车辆运行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检查,对于每一个部分都要加强控制,从而不断提高车辆的安全性。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铁路运输事业的不断发展,铁路运输企业的安全管理越来越重要,铁路车辆投入使用的过程中会出现老化以及其他故障,导致铁路车辆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降低,造成铁路运输安全问题严重。对此,要积极加强对铁路运输企业员工的安全意识的培养,加强安全管理体系的完善,从预防性安全管理角度着手,提高车辆设备的维修水平,减少车辆设备故障率。

参考文献

[1]李文广.探究我国铁路运输安全理论与技g体系[J].商,2016(17)

车辆技术管理论文篇11

为了解决我国城市的交通问题,改善城市交通系统的性能,一方面需要通过改造路网系统、拓宽路面、增添交通设施以及道路建设等城市交通所必需的“硬件”建设来实现,另一方面需要通过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把现代高新技术引入到交通管理中来提高现有路网的交通性能,从而改善整个道路交通的管理效率,提高道路设施的利用率,实现城市交通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一、智能交通发展的现状

我国在its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但随着全球范围智能交通技术研究的兴起,进入20世纪80年代,我国也加快了对智能交通技术研究的步伐。一方面,北京、上海、沈阳等大城市陆续从国外引进了一些较为先进的城市交通控制、道路监控系统;另一方面,国家加大了自主开发的步伐,如国家计委、科技委组织开发的实时自适应城市交通控制系统ht-utcs,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市交警总队合作开发的suats系统等;1998年交通部正式批准成立了iso/tc204中国委员会,秘书处设在交通智能运输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智能运输系统的标准化活动,现在正进行中国智能运输系统标准体系框架的研究。此外,我国将从今年起在全国36个城市实施以实现城市交通智能控制为主要内容的“畅通工程”,并逐步推广到全国100多个城市。

二、中国发展智能交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中国是一个经济持续发展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与汽车化发展十分迅猛。改革开放前,城市化水平不足19%,目前已经发展到超过30%,预测2010年将接近50%;机动车拥有量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长,预计2010年达到13亿多辆。中国道路交通设施及管理设施虽然有较大改观,但跟不上机动车增长速度。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大多数城市路网结构不合理,道路功能不完善,道路系统不健全。交通管理设施缺乏,管理水平不高。即使各地都建立了交通控制中心,大多只是实现了监视功能,而远没有发挥控制功能的效应。

三、现代城市交通管理的现状及智能交通系统的经济效益

当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人口迅速向城市迁移聚集。人口、车辆数量不断的增长,但是有限的可用土地以及经济要素的制约却使得城市道路扩建增容有限,因此不可避免的带来一系列的交通问题。当今世界各地的大中城市无不存在着交通问题的困扰。交通拥堵使得人们每天将大量宝贵的时间消耗在路上、车中,同时也导致商业车辆在交通运输中延误,增加了运输成本。交通事故率也不断上升,每年都会带来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所谓的智能交通系统是指将先进的信息技术、电子通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有机地运用于整个交通运输管理体系而建立起的一种实时、准确、高效的交通运输综合管理和控制系统。它是由若干子系统所组成的,通过系统集成将道路、驾驶员和车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加强三者之间的联系。借助于系统的智能技术将各种交通方式的信息及道路状况进行登记、收集、分析,并通过远程通讯和信息技术,将这些信息实时提供给需要的人们,以增强行车安全,减少行车时间,并指导行车路线。

四、智能交通管理的应用方案及其带来的经济效益

1.电子不停车收费(etc)

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lectronic toll collection,简称etc)是一种用于公路、大桥和隧道的电子自动收费系统。它应用rfid技术,通过路侧天线与车载电子标签之间的专用短程通讯,在不需要司机停车和其他收费人员采取任何操作的情况下,自动完成收费处理全过程。不停车收费涉及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的回收,又是缓解收费站交通堵塞的有效手段,而且在使用中收费卡的用量又很大,因此各个国家都优先投入不停车收费系统应用系统的开发,并且积极推广,目前在欧美应用已经比较成熟、普遍,我国也已经在广东、四川等地的高速公路上投入应用。通过应用不停车收费系统可以提高通过效率,防止收费站交通“瓶颈”的发生,同时通过rfid技术实现无人为干预的收费,有效地遏制了偷逃过路费,收费人员、循私作弊等行为,同时降低收费站的管理成本,更快地收回基础设施的投资。

2.城市交通调度管理系统(tms)

车辆调度管理系统是智能交通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采用先进的信息通讯技术,收集道路交通的动态、静态信息,并进行实时地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安排车辆的行驶路线,出行时间,以达到充分利用有限的交通资源,提高车辆的使用效率,同时也可以了解车辆运行情况,加强车辆的管理。

应用rfid技术作为交通调度系统信息采集的有效手段。比如利用将rfid应用于公交车场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公交车进出站,信息自动、准确、远距离、不停车采集,使公交调度系统准确掌握公交停车场公交车进出的实时动态信息。通过实施该系统可有效提高公交车的管理水平,对采集的数据利用计算机进行研究分析,可以掌握车辆运用规律,杜绝车辆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实现公交车辆的智能化管理,提升城市形象。同时采用rfid作为技术手段具有很高的经济性,与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等技术相比具有安装方便、适应性强、成本低,车辆无需改造等特点。同时一些地区和城市也开始将rfid应用于垃圾运输车辆、危险品运输车辆等特殊服务车辆的调度和管理。通过在车上安放电子标签,在特定路段的监控点放置识读设备来监控车辆是否按照规定的路线行驶、在有泄漏等情况出现时及时发现事故车辆。

3.电子注册管理(evr)

车辆的注册登记以及牌照管理一直以来都是交通管理部门的管理重点也是难点所在,黑车、假牌照等问题始终都没有得到根除。但是新技术也许会变得简单,采用rfid技术实现车辆电子注册管理系统就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车辆注册登记后加载rfid电子车牌,由于每个标签都有一个全球唯一的id号码——uid,uid是在制作芯片时放在rom中的,无法修改,所以可以实现防伪功能。同时标签可以被远距离识别,无需停车及人为干预就可以监查,因此可以规范车辆管理手段,加强对车辆的监查力度,实现车辆年检的智能化管理,加强对非法车辆的打击力度。现在该系统已经在军车等方面得到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车辆技术管理论文篇12

(1)合理加强公共、专业基础平台的教学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并不代表授课内容系统性越强越好、深度越深越好、难度越难越好,恰恰相反,应用型院校应该不脱离培养目标的核心思想,授课内容应该越简明越好,越通俗易懂越好,关键是把要求掌握的、重要的知识点融汇到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比如高等数学、工程图学、机械大类等课程都有需改进的地方。

(2)根据专业特色,增设前沿性课程汽车新技术课程除了汽车专业基础课,如汽车构造、汽车理论、发动机原理、汽车设计等为必修课必须开设外,增设前沿性的汽车新技术课程,如汽车空调、电动汽车、轨道车辆等。

(3)专业模块各具特色各校学科发展方向不同,课程设置有所侧重。其课程设置中则充分体现了这一特色,如屏东科技大学为车辆动力系统工程师、开发工程师、服务工程师、生产制造工程师开设了不同特色的课程。

(4)学生接触专业早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即安排设置了专业基础课程,如屏东科技大学在一年级新生的课程中安排了“车辆工程概论”、“车辆实习”以及“车辆应用材料”等课程。

2.三明学院车辆工程专业课程设置

2.1人才培养目标

面向二十一世纪科技进步和海西经济区建设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机械、电子、计算机等全面工程技术基础理论和必要专业知识与技能,了解并重视与汽车技术发展有关人文社会知识,能在企业、科研院(所)、行业管理等部门从事与车辆工程有关的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制造、试验检测、应用研究、技术服务、经营销售、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2.2业务培养规格

学科基础知识的要求以及对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通过本专业的学习,要求学生较系统地掌握与汽车相关的机械领域基础理论、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基本知识,受到当代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进行车辆及其相关机械产品设计、制造及设备控制、生产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大学外语水平达到学校规定要求。本专业基础知识的要求:(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2)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与电子技术、汽车工程材料、汽车结构与原理、汽车设计、汽车营销等基础知识;(3)掌握本专业领域内汽车设计制造方向或汽车服务方向所必要的专业知识,了解其科学前沿及发展趋势。实践能力的要求:(1)具有解决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实验、测试、文献检索等基本技能,掌握汽车常见结构拆装、汽车驾驶等基本操作,能够应用计算机进行设计与分析工作;(2)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及组织管理能力;(3)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就业方向的要求:可直接从事汽车及其零部件设计、制造、运营维护与检测等工作,亦可从事与汽车相关背景的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工商管理、战略策划、软硬件应用或机械工业领域的相关教学、培训和科学研究等工作。

2.3课程设置研究

通识教育平台52学分:其中必修课44学分,占25.9%。主要包括:大学英语(Ⅰ-Ⅳ)、大学体育(Ⅰ-Ⅳ)、计算机基础、文献检索等。选修课合计8学分包括:人文社科类4学分、艺术类2学分、心理健康类2学分。专业大类平台62.5学分:其中大类基础课程24学分,数学4门13学分,包括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等;大学物理7学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4学分;大类核心课程38.5学分,包括材料与力学类3门10.5学分;设计制造类课程3门17学分,热学与流体类1门2.5学分,测量检测与控制工程基础3门8.5学分。车辆工程专业平台17.5学分占10.3%,其中汽车设计制造模块包括:汽车结构、汽车理论、汽车制造工艺学、汽车设计等4门课程;汽车服务模块包括:汽车构造、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电器与电子学、汽车服务工程、汽车运用工程等5门课程。专业选修课11学分,主要有:专业英语、汽车动力学、汽车CAD/CAE技术、载重汽车技术、汽车振动与噪声控制、汽车安全技术、人机工程学等总共开课近20门。实践教学环节28学分,共8门专业相关的主要有:机械制图测绘、金工实习、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汽车结构拆装实习、汽车工程认知实习、汽车设计课程设计、汽车制造工艺课程设计、驾驶实习、汽车生产实习、综合论文训练。

3.结论

通过对新建应用型本科学院新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得到如下启示:

(1)应用型本科教育主要不是研究性教育,而是一种为工作做准备的教育,具有明显的择业性倾向或就业导向。这种选择就业不是面向单一职业,而是面向某类行业或职业群,使学生具有较大的就业弹性和适应性。接受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直接就业,只有少量的学生有机会立即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或出国深造。课程体系设计应该从源头上化解这个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