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经济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3 15:24:29

旅游产业经济论文

旅游产业经济论文篇1

随着民族旅游资源的开发,民族风情游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产业的主要发展模式之一。民族风情游的开发实质上就是民族文化资源向旅游资源方向的转化,通过民族节俗文化、宗教文化、服饰文化等方面的开发,民族旅游附带了浓郁的民族风情。从民族节俗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开发来看,大部分地区把节俗文化活动作为民族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主要对象。我国少数民族众多,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节俗,如苗族有花山节、吃新节、龙船节、姐妹节等;侗族有集体做客的“行年”活动、多耶祭萨、尝新节以及农历立夏前的18天开始的大戊歌会等;回族有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种类繁多的节俗文化为旅游产业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另外,不同民族在丧葬、婚俗等方面都有不同的形式和讲究,不同民族、形式各异的民族节日活动用不同的方式传达着各民族的民族心理和情感。通过种类丰富、形式多样的民族节俗活动,游客可以感受到民族旅游产业中异样的民族特色,为游客带来新鲜的体验,并使游客领略到多样的民族文化。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并因此衍生了各种各样的宗教祭祀活动,如回族的伊斯兰教教义是回族人生产生活的基本准则,通过回族教堂,回族人完成了人生的各种学习;苗族的信仰主要为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多数苗族人信仰原始宗教,他们崇拜山神、树神、猎神、雨神、火神等自然神,秋后的“西松节”是苗族的祭祖节日。宗教文化在民族旅游产业经济中也有重要的旅游价值,如宗教教义的哲理性、建筑的艺术性、氛围的神秘性等,不同民族宗教祭祀形式的神秘性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得宗教文化增加了民族旅游产业的魅力。

(二)基于饮食、建筑等民族特色文化开发的特色旅游产品

不仅民族工艺品、节俗活动、宗教祭祀等活动具有一定的旅游经济价值,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相结合的民族建筑、民族饮食、民族体育等文化载体在民族旅游开发中也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以民族建筑为例,由于地理位置及文化习俗、技术水平不同,不同的少数民族的民族建筑有不同的特色。南方地区的苗族、侗族有别具特色的干栏式吊脚楼,还有纯木结构建筑的侗族鼓楼,集中体现了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建筑艺术的特色。回族清真寺更是民族建筑的典范,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风格迥异、形式多样的民族建筑结合了少数民族的文化内涵和区域地理环境条件,与其他旅游资源融合在一起,为游客带来了新奇的视觉享受,也使游客从建筑中体会到了民族建筑文化的魅力。从民族饮食来看,各个民族有不同的饮食习惯,民族饮食是民族民众结合民族文化及自然饮食条件创造的富有特色的民族饮食和饮食制作模式,如甘肃回族的兰州拉面,宁夏回族的臊子面、油香、馓子,北京天津一带的回族卷果等;侗族的苦酒、侗粑、酸汤鱼等;苗家的腊肉、腌肉、腌鱼、鱼干、香肠等。这些饮食都是少数民族的特色饮食,具有浓郁的民族风味,游客在品尝饮食及观看民族饮食的特殊加工工艺时,可以深切感受到别具特色的民族饮食文化,增添了旅游乐趣,加深了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吃是旅游产业的重要环节,民族饮食在民族旅游产业中的开发和利用,形成了民族旅游产业的特色旅游产品,为民族旅游创造了更多的旅游商机。另外,具有本土风情的体育文化等文化现象也为民族旅游增加了更多的看点,也是民族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民族文化在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经济中延展的限定性

虽然民族文化以各种方式与旅游产业结合,可以形成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但是从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实践结合经验来看,民族文化在旅游产业经济中的延展也有诸多限制,如节令时限、资源保护、文化的私密性、游客的认知等。

(一)民俗文化节令时限带来的时间限定

民族节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民族文化延伸和传承的通道。以回族的节日习俗为例,开斋节、宰牲节、圣纪节是他们的民族节日,特别是伊斯兰教历太阴年九月的开斋节是回族民众纪念回族人民克服重重坎坷仍然能够保持民族独立的民族节日,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在开斋节当天,回族民众要穿着节日盛装,点燃芭兰香,共同到清真寺参加会礼。开斋节既是回族的节俗活动,更是回族强调其民族意识的特殊时段,因此,开斋节是隆重而庄严的,不能随意进行调整。民族节日习俗文化在民族旅游产业中的延展会受到节令日期所限,民族节俗并不是在所有的旅游时段都能开发。苗族也有很多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等,这些节日都是按照苗族的习俗所进行的节令节日,有一定的时限和文化内涵。与回族的开斋节一样,虽然苗族的过苗年等节日有浓重的苗族风情,但在民族旅游开发中,承载着苗族文化的苗年活动一年只能在限定的时段内进行,民族旅游产业只能在这个时段内对民族节俗活动的旅游经济效益进行充分延展,同样,其他少数民族的节俗活动都有时令限制。

(二)文化旅游资源需要进行适度性开发

旅游资源的开发要适度,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也不例外。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具有文化和旅游的双重属性,因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适度性开发主要基于两个出发点:第一,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基础,相对于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再多的旅游资源也有枯竭的时候,且旅游资源的开发往往受到开发时期、开发技术和开发模式等因素限制,并不能一次性开发到位,容易形成资源浪费,缩短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期限。因此,从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出发,民族文化的文化旅游资源需要分阶段、分层次进行适度开发,从而使民族旅游产业经济形成可持续发展局面。第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保护。当民族文化被参与到民族旅游产业中后,往往会因为旅游产业经济的发展需求,而对传统民族文化歪曲或分割,破坏了民族文化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不利于民族文化保护。特别是节庆文化资源,节庆活动作为民俗事象中文化因子最多、形式及内容开放性最强的民族文化,最容易产生变异。在文化通过民族旅游产业商品化中,要保证文化的“根”不变,保证“这些文化的基本形式不变。因此,民族文化在民族旅游产业的发展中应当适度地、有限制地开发,民族文化在民族旅游产业经济中的延展应当以文化资源的保护为前提。

(三)宗教文化的私密性需要维护

并不是所有的民族文化都可以共享和进行公众演示,但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民族旅游产业会把民族文化的多种表现形式尽可能地进行开发,使得民族文化在民族旅游产业经济中被过度延展,一定程度上伤害了民族文化的神秘性、独立性,以及民族人民对自身文化的自豪感。以宗教祭祀为例,各少数民族有自己的,并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宗教祭祀活动。由于宗教源于人类对周围环境、生死的认知并没有得到科学合理的解释,因此,宗教祭祀活动具有深厚文化的内涵。有些还具有私密性,不宜公开。如果为了使民族旅游产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不加选择地对民族宗教活动进行公众展示或评论,往往会使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宗教祭祀失去其神秘感或受到外界的批判和指责,损坏其在民族民众中的神圣地位。另外,部分民族风俗也不宜进行过度展示,虽然部分仪式活动对旅游者而言,有一定新鲜感,但是从民族个体本身而言是不合适的,如民族家庭的丧葬活动,不同民族有不同的丧葬习俗,很多习俗承载着民族民众的文化认知意识,对外界而言这都是新奇的,有一定的旅游经济效益,但是对丧葬家庭而言,这是家庭的伤痛,不宜对外公开,如果为了展示民族文化而罔顾别人的伤痛而进行旅游开发,就违背了人理伦常。

旅游产业经济论文篇2

二、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最初是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属于非均衡增长理论。后由其弟子布德维尔赋予增长极地域性,将这一理论细化到具体的空间上,形成了现今区域经济发展广为应用的理论模式。其基本思想是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和部门,而是首先集中在某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和主导产业部门。布德维尔指出,增长极是指不断增长扩大的工业综合体配置在城市区,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步发展。这种经济活动的极化必然导致地理分布上的极化,其极化效应是导致城市区域的扩大和不断繁荣。随着增长“极核”的形成和发展,还将产生经济扩散效应,带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增长极理论在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中具有广泛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

本文在增长极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湖南省的经济发展状况,着重从理论基础、地产优势、以及增长极的极化作用和扩散作用等方面,阐述了湖南省选择增长极开发模式的有利条件。

三、湖南旅游产业地产增长极分析

(一)湖南旅游产业地产增长极的极化作用

旅游产业经济论文篇3

关中—天水经济区范围包括陕西省的西安、咸阳、渭南、铜川、宝鸡、杨凌、商洛(部分区县)和甘肃省天水市所辖行政区域,总面积7.98万平方公里。该经济区旅游资源丰富,经济基础较好,交通设施比较完善,旅游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指导下,在经济区内培育一体化旅游市场,实现区域无障碍旅游是其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一体化发展的背景及理论基础

(一)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一体化发展提出的背景

1、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共同体联合组织”成立。2008年8月,由天水市旅游局发起,经西安、咸阳、宝鸡、渭南、铜川和天水等六市旅游局共同协商,就关中—天水经济区六市间建立旅游友好合作关系事宜达成协议。协议的主要内容包括:在六城市间成立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共同体联合组织”,西安市旅游局为常设执行主席方。这一组织的成立,使关天旅游一体化发展问题被提上议程。

2、《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正式出台。2009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制定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发改西部[2009]500号,以下简称《关天规划》)正式出台,标志着关天经济区的发展上升到全国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层面。《关天规划》明确要求:加强精品旅游景区和精品旅游线路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提升旅游资源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强旅游管理机制创新,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把经济区建设成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为了贯彻落实《关天规划》提出的这一产业政策,经济区内各大旅游城市展开联合行动。

3、西安、天水两市签署战略合作和旅游合作协议。2009年9月,西安市政府和天水市政府正式签署《关于进一步加强两市战略合作的框架协议》和《旅游合作协议》。根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两市将建立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地开展交流与合作,构筑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旅游合作协议》的主题是:着力打造西安—宝鸡—天水丝绸之路旅游走廊,力争开通两市旅游专列,逐步推进区域内无障碍旅游,积极探索两地旅游一票制。

(二)关中—天水旅游一体化发展的理论基础

1、不平衡增长理论。不平衡增长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1958年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提出的。赫希曼认为,发展道路是一条“不均衡的链条”,从主导部门通向其他部门。首先选择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部门进行投资,可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不平衡增长论主张集中有限的资金,扶持具有较强产业关联度的产业部门。从关中—天水经济区的资源状况来看,必须用有限的资源优先发展具有优势的产业,而旅游业就是这样的产业。旅游业具有较大的综合关联效应,其发展不仅可以带动与之相关联的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教育事业、住宿业、房地产业的提升,而且可以推动与之相关联的铁路运输、餐饮、航空运输、批发和零售等产业的发展。

2、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理论最初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提出(1955),后经布代维尔(法)、弗里德曼(美)、缪尔达尔(瑞典)等人丰富和发展。增长极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实施平衡发展只不过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因此,应选择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推动空间经济极化发展。建设增长极的根本目的在于释放极点能量,以带动外围地区的经济增长。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内,通过旅游一体化的发展,以西安作为增长极,通过区域之间的合作,释放核心区西安的经济能量,从而带动区内其他城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3、“点—轴”开发理论。完整提出“点一轴系统”理论的是我国著名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先生。该理论认为,社会经济客体在区域内总是处于相互作用之中,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大部分社会经济要素在“点”上积聚,并由线状基础设施联系在一起而形成“轴”。“点”是指一定区域内的各级中心城市,是区域内重点发展的对象。“轴”指由交通、通信和能源通道连接起来的基础设施,对附近区域有很强的经济吸引力,而轴线上集中的社会经济设施通过物质流和信息流对附近区域有扩散作用。“点—轴系统”理论是区域开发的基础性理论。已经在我国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中广泛应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区域旅游开发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4、核心—边缘理论。核心—边缘理论由弗里德曼(美)在1966年提出。弗里德曼认为,任何一个国家都由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核心区域和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边缘区域组成,核心与边缘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发展关系。核心居于统治地位,边缘在发展上依赖于核心,但这种空间结构地位并非一成不变,区域的空间关系会不断调整,经济的区域空间结构不断变化,最终达到区域空间一体化。从关天经济区的实际来看,西安依靠其丰富的旅游资源,便利的航空、铁路等交通条件及其在陕西省的重要政治地位,成为区域内旅游发展的核心城市,周围的咸阳、渭南、宝鸡、天水等城市为西安旅游业发展的边缘区域,表现为一个典型的“核心—边缘”模式。

二、关天经济区旅游一体化的合作基础

(一)旅游资源基础

关天经济区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包括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人文活动等类型,既具有统一性和完整性,又有差异性和互补性。众多的资源类型为旅游一体化整合、提高整体吸引力提供了基础,而其中最具优势的资源集中于历史人文方面,是国内典型的人文旅游资源富集区。旅游资源中的文化要素包括伏羲女娲、炎帝、黄帝等中国始祖文化,大地湾、北首岭、梁带村、半坡等原始遗迹文化,周秦汉唐等中国盛世文化,麦积山、法门寺、大雁塔、楼观台、龙门洞等宗教文化,以及关山、秦岭、渭河等山水文化。关天旅游一体化发展可以根据区域文化特征,在产品及线路设计、形象塑造、营销宣传等方面,从大区域整体文化入手,形成独具特色的整体性旅游形象。

(二)社会经济基础

关中—天水经济区是继成渝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之后我国西部第三个部级经济区,是我国西部经济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各地在经济发展上各有所长。西安是陕西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铜川境内矿产资源丰富,煤炭、石灰石、油页岩资源储量大;宝鸡工业基础雄厚,是西部工业重镇,装备制造业优势突出,重型汽车、数控机床、精密磨床、电子仪器仪表、石油钻采设备、铁路桥梁及钛材等60多个产品销量居全国或世界同行业前列;咸阳被誉为“中国第一帝都”,拥有深厚的传统医学文化积淀,历史上名医药师荟萃,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医学文化遗产,素有“医药保健城”的美称;渭南是陕西“粮仓”、“棉库”,农业产业化水平较高,是陕西最大的果品冷藏群和全国最大的果汁生产基地,也是陕西乃至全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杨凌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而今已成为部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1997),突出的农业优势使其被誉为中国“农科城”;天水有“陇上小江南”之称,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目前已形成了具有一定实力和特色的区域工业体系,天水也是西北最大的天然林基地之一,发展种植业和农林产品深加工业前景广阔。各地区经济发展上各有所长,优势互补,为整个经济一体化奠定了基础。

(三)交通设施基础

便捷的交通条件是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关天经济区交通设施良好,贯通东西的陇海铁路是这一区域的铁路交通动脉,随着宝天高速的开通,高速公路也横贯这一地区。目前关中地区已经形成了以西安为中心的畅达的交通网络,基本实现了区域内部通道和对外交通干线网络化。特别是西宝、郑西高铁的开通和对高速公路的改造,以及各重点旅游景区线路的完善,使经济区的旅游交通更为通畅。根据《关天规划》方案,关天经济区下一步将继续大力发展公路及铁路交通,扩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新建宝鸡机场,迁建天水机场。到2020年,实现区域内所有县(市、区)通高等级公路,形成以西安为中心的“两环三横四纵六辐射”高速公路网络。

(四)产业政策导向

国家在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关中一天水经济区”,旅游业是经济区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之一。陕西是我国现代旅游发展最早的区域之一,而关中地区的旅游发展一直是陕西人文旅游的核心。随着旅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关中地区各地都出台了支持旅游发展的产业政策。西安市以建设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为主线,通过放宽旅游市场准入、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政府投入和金融支持等保障措施,加快把旅游业培育成为第一主导产业;渭南市发改委深入市内各景区景点调查研究,学习借鉴旅游产业发达地区的经验,结合渭南实际,提出了《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咸阳与西安合作建立“大长安国际古都旅游圈”,以提高自身旅游价值;宝鸡市在2009年初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并成立文化旅游发展的专门委员会,提出了一系列与旅游有关的招商引资项目;天水市通过制定高标准旅游规划、加强营销宣传力度、加大对旅游的投资来确保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地位,并且主动与关中地区各城市联系,构建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经济合作共同体。地方政府种种积极的产业政策成为旅游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促进关天经济区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对策

(一)加快旅游资源整合,共同打造精品线路

关天经济区内各城市旅游资源丰富、互补性较强,要想充分发挥其旅游资源优势,区内各方必须用“大旅游、大发展”的思想指导旅游一体化发展,共同编制区域旅游发展规划,打造统一的关天经济区旅游品牌,树立关天经济区旅游的整体形象。在旅游空间竞争与合作时,既充分体现各自的特色又能整合共同的优势,既有特色项目又不会产生近距离的替代产品,借对方的资源优势来弥补自己的资源缺陷,共同打造精品旅游景区、线路,以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目的。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条件,完善差异化的旅游产品体系,构建互补的旅游产品群,满足不同层次旅游者的需求。

(二)构建关中—天水无障碍旅游区

无障碍旅游是各旅游区为了消除区域壁垒,达到区域间旅游经济合作,旅游资源、产品、市场和信息的共享,实现旅游价值最大化的一种新型的区域旅游合作形式。构建关天无障碍旅游区需做到以下几点。实现游客在关天经济区旅游过程完全无障碍,在食、住、行、游、购、娱等各方面都能达到同城旅游的效果;允许经济区内其他城市的旅行社在自己的区域内开设分支机构,鼓励优秀旅游企业跨城市连锁经营;逐步取消关天经济区内的国内旅游地陪制、跨城市旅行社组团及其他旅游壁垒和进入障碍;在交通上,要突破行政区域界线,优化区域交通网络,实现区域内主要景点、景区之间的高可达性,从而真正实现无障碍旅游和区域旅游的—体化。

(三)建立经济区共享信息市场

区域旅游合作主体的行为决策是否有利于双方合作的展开,依赖于各合作方信息的对称性。因此,为了使区域旅游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状态,各城市之间经济政策和相关措施要尽可能公开,以增加区域旅游合作的可预测性,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相互信息封锁而导致的合作风险。各地应加快建设区域信息化交流网,加强与国家以及国际相一致的电子商务规则标准和法规等方面的建设;建立区域信息交流协作机制,加强区域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实现区域内公共主干信息传送网、卫星传送网、信息应用系统的联通;联合出台电子政务信息和信用体系信息的共享方案,尽快建立跨省区、覆盖整个区域的旅游信息平台,保证游客在异地可直接了解到区域内任何一地的住宿、旅游产品等方面的信息,使各旅游城市互为旅游客源地、互为旅游接待地,通过高效的信息平台,做到旅游信息共享,实现多方互利共赢。

(四)实现经济区旅游整体促销

要加强关天经济区内各城市之间的交流,推动各市旅游共同发展。以提升区域旅游形象为目的,建立政府、企业联合的宣传促销机制,把一些品位度较高的旅游景点进行打包宣传促销。各市应积极组团参加对方城市主办的线路推介会、旅游文化节、旅游论坛等活动,相互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在可能的情况下,联合组团参加国内、国际旅游展览会,共同编印旅游地图、旅游指南、旅游画册,制作旅游光碟,合力打造区域旅游品牌;积极利用政府信息网和旅游网,实现各市旅游网站友情链接,不定期发布区域旅游协作信息;对区域内各城市间旅游宣传片进行置换播出,让本市市民能够了解区域内其他城市最新的旅游资讯,激发市民旅游动机,实现客源互动;实现旅行社、星级饭店、景区、交通等宣传促销互动,使旅游线路推介宣传品进大堂、宣传音像品进客房、旅游工艺品和土特产进商场、菜肴风味小吃进餐厅;在本市旅游咨询服务中心设立区域旅游宣传咨询专柜,在星级酒店互相摆放对方城市的旅游宣传资料,扩大旅游宣传促销的覆盖面。

(五)鼓励区内各地市民互访

为积极营造关天经济区旅游快速发展的氛围,尽快形成“中国国家地理中心之旅”(首届关—天经济区各市旅游局长座淡会中提出,2010)的热潮,区内各大城市应共同实施市民互访旅游计划,即在政府的主导下,指定专业旅行社,通过工会、妇联、教育、老龄委、共青团等组织和部门以及街办、社区,组织行业职工、学生、老年人和市民,开展以两市互为旅游目的地的各种奖励游、疗休养游、修学游、夕阳红游、休闲游等形式多样的市民互访旅游计划,以此引领旅游导向、实现旅游互动;在政府主导下,由旅游、文物、交通等部门与旅游企业携手,以优惠价格、优良产品、优质服务,互推惠及民生的旅游产品,以此激发民众的旅游动机、刺激旅游消费。

[参考文献]

[1]关天经济区域旅游城市合作行动计划(2010年度)[EB/OL].http://xlan-tounsm.com.

旅游产业经济论文篇4

关中—天水经济区范围包括陕西省的西安、咸阳、渭南、铜川、宝鸡、杨凌、商洛(部分区县)和甘肃省天水市所辖行政区域,总面积7.98万平方公里。该经济区旅游资源丰富,经济基础较好,交通设施比较完善,旅游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指导下,在经济区内培育一体化旅游市场,实现区域无障碍旅游是其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一体化发展的背景及理论基础

(一)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一体化发展提出的背景

1、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共同体联合组织”成立。2008年8月,由天水市旅游局发起,经西安、咸阳、宝鸡、渭南、铜川和天水等六市旅游局共同协商,就关中—天水经济区六市间建立旅游友好合作关系事宜达成协议。协议的主要内容包括:在六城市间成立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共同体联合组织”,西安市旅游局为常设执行主席方。这一组织的成立,使关天旅游一体化发展问题被提上议程。

2、《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正式出台。2009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制定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发改西部[2009]500号,以下简称《关天规划》)正式出台,标志着关天经济区的发展上升到全国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层面。《关天规划》明确要求:加强精品旅游景区和精品旅游线路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提升旅游资源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强旅游管理机制创新,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把经济区建设成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为了贯彻落实《关天规划》提出的这一产业政策,经济区内各大旅游城市展开联合行动。

3、西安、天水两市签署战略合作和旅游合作协议。2009年9月,西安市政府和天水市政府正式签署《关于进一步加强两市战略合作的框架协议》和《旅游合作协议》。根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两市将建立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地开展交流与合作,构筑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旅游合作协议》的主题是:着力打造西安—宝鸡—天水丝绸之路旅游走廊,力争开通两市旅游专列,逐步推进区域内无障碍旅游,积极探索两地旅游一票制。

(二)关中—天水旅游一体化发展的理论基础

1、不平衡增长理论。不平衡增长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1958年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提出的。赫希曼认为,发展道路是一条“不均衡的链条”,从主导部门通向其他部门。首先选择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部门进行投资,可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不平衡增长论主张集中有限的资金,扶持具有较强产业关联度的产业部门。从关中—天水经济区的资源状况来看,必须用有限的资源优先发展具有优势的产业,而旅游业就是这样的产业。旅游业具有较大的综合关联效应,其发展不仅可以带动与之相关联的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教育事业、住宿业、房地产业的提升,而且可以推动与之相关联的铁路运输、餐饮、航空运输、批发和零售等产业的发展。

2、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理论最初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提出(1955),后经布代维尔(法)、弗里德曼(美)、缪尔达尔(瑞典)等人丰富和发展。增长极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实施平衡发展只不过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因此,应选择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推动空间经济极化发展。建设增长极的根本目的在于释放极点能量,以带动地区的经济增长。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内,通过旅游一体化的发展,以西安作为增长极,通过区域之间的合作,释放核心区西安的经济能量,从而带动区内其他城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3、“点—轴”开发理论。完整提出“点一轴系统”理论的是我国著名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先生。该理论认为,社会经济客体在区域内总是处于相互作用之中,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大部分社会经济要素在“点”上积聚,并由线状基础设施联系在一起而形成“轴”。“点”是指一定区域内的各级中心城市,是区域内重点发展的对象。“轴”指由交通、通信和能源通道连接起来的基础设施,对附近区域有很强的经济吸引力,而轴线上集中的社会经济设施通过物质流和信息流对附近区域有扩散作用。“点—轴系统”理论是区域开发的基础性理论。已经在我国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中广泛应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区域旅游开发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4、核心—边缘理论。核心—边缘理论由弗里德曼(美)在1966年提出。弗里德曼认为,任何一个国家都由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核心区域和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边缘区域组成,核心与边缘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发展关系。核心居于统治地位,边缘在发展上依赖于核心,但这种空间结构地位并非一成不变,区域的空间关系会不断调整,经济的区域空间结构不断变化,最终达到区域空间一体化。从关天经济区的实际来看,西安依靠其丰富的旅游资源,便利的航空、铁路等交通条件及其在陕西省的重要政治地位,成为区域内旅游发展的核心城市,周围的咸阳、渭南、宝鸡、天水等城市为西安旅游业发展的边缘区域,表现为一个典型的“核心—边缘”模式。

二、关天经济区旅游一体化的合作基础

(一)旅游资源基础

关天经济区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包括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人文活动等类型,既具有统一性和完整性,又有差异性和互补性。众多的资源类型为旅游一体化整合、提高整体吸引力提供了基础,而其中最具优势的资源集中于历史人文方面,是国内典型的人文旅游资源富集区。旅游资源中的文化要素包括伏羲女娲、炎帝、黄帝等中国始祖文化,大地湾、北首岭、梁带村、半坡等原始遗迹文化,周秦汉唐等中国盛世文化,麦积山、法门寺、大雁塔、楼观台、龙门洞等宗教文化,以及关山、秦岭、渭河等山水文化。关天旅游一体化发展可以根据区域文化特征,在产品及线路设计、形象塑造、营销宣传等方面,从大区域整体文化入手,形成独具特色的整体性旅游形象。

(二)社会经济基础

关中—天水经济区是继成渝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之后我国西部第三个部级经济区,是我国西部经济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各地在经济发展上各有所长。西安是陕西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铜川境内矿产资源丰富,煤炭、石灰石、油页岩资源储量大;宝鸡工业基础雄厚,是西部工业重镇,装备制造业优势突出,重型汽车、数控机床、精密磨床、电子仪器仪表、石油钻采设备、铁路桥梁及钛材等60多个产品销量居全国或世界同行业前列;咸阳被誉为“中国第一”,拥有深厚的传统医学文化积淀,历史上名医药师荟萃,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医学文化遗产,素有“医药保健城”的美称;渭南是陕西“粮仓”、“棉库”,农业产业化水平较高,是陕西最大的果品冷藏群和全国最大的果汁生产基地,也是陕西乃至全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杨凌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而今已成为部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1997),突出的农业优势使其被誉为中国“农科城”;天水有“陇上小江南”之称,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目前已形成了具有一定实力和特色的区域工业体系,天水也是西北最大的天然林基地之一,发展种植业和农林产品深加工业前景广阔。各地区经济发展上各有所长,优势互补,为整个经济一体化奠定了基础。

(三)交通设施基础

便捷的交通条件是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关天经济区交通设施良好,贯通东西的陇海铁路是这一区域的铁路交通动脉,随着宝天高速的开通,高速公路也横贯这一地区。目前关中地区已经形成了以西安为中心的畅达的交通网络,基本实现了区域内部通道和对外交通干线网络化。特别是西宝、郑西高铁的开通和对高速公路的改造,以及各重点旅游景区线路的完善,使经济区的旅游交通更为通畅。根据《关天规划》方案,关天经济区下一步将继续大力发展公路及铁路交通,扩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新建宝鸡机场,迁建天水机场。到2020年,实现区域内所有县(市、区)通高等级公路,形成以西安为中心的“两环三横四纵六辐射”高速公路网络。

(四)产业政策导向

国家在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关中一天水经济区”,旅游业是经济区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之一。陕西是我国现代旅游发展最早的区域之一,而关中地区的旅游发展一直是陕西人文旅游的核心。随着旅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关中地区各地都出台了支持旅游发展的产业政策。西安市以建设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为主线,通过放宽旅游市场准入、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政府投入和金融支持等保障措施,加快把旅游业培育成为第一主导产业;渭南市发改委深入市内各景区景点调查研究,学习借鉴旅游产业发达地区的经验,结合渭南实际,提出了《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咸阳与西安合作建立“大长安国际古都旅游圈”,以提高自身旅游价值;宝鸡市在2009年初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并成立文化旅游发展的专门委员会,提出了一系列与旅游有关的招商引资项目;天水市通过制定高标准旅游规划、加强营销宣传力度、加大对旅游的投资来确保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地位,并且主动与关中地区各城市联系,构建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经济合作共同体。地方政府种种积极的产业政策成为旅游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促进关天经济区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对策

(一)加快旅游资源整合,共同打造精品线路

关天经济区内各城市旅游资源丰富、互补性较强,要想充分发挥其旅游资源优势,区内各方必须用“大旅游、大发展”的思想指导旅游一体化发展,共同编制区域旅游发展规划,打造统一的关天经济区旅游品牌,树立关天经济区旅游的整体形象。在旅游空间竞争与合作时,既充分体现各自的特色又能整合共同的优势,既有特色项目又不会产生近距离的替代产品,借对方的资源优势来弥补自己的资源缺陷,共同打造精品旅游景区、线路,以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目的。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条件,完善差异化的旅游产品体系,构建互补的旅游产品群,满足不同层次旅游者的需求。

(二)构建关中—天水无障碍旅游区

无障碍旅游是各旅游区为了消除区域壁垒,达到区域间旅游经济合作,旅游资源、产品、市场和信息的共享,实现旅游价值最大化的一种新型的区域旅游合作形式。构建关天无障碍旅游区需做到以下几点。实现游客在关天经济区旅游过程完全无障碍,在食、住、行、游、购、娱等各方面都能达到同城旅游的效果;允许经济区内其他城市的旅行社在自己的区域内开设分支机构,鼓励优秀旅游企业跨城市连锁经营;逐步取消关天经济区内的国内旅游地陪制、跨城市旅行社组团及其他旅游壁垒和进入障碍;在交通上,要突破行政区域界线,优化区域交通网络,实现区域内主要景点、景区之间的高可达性,从而真正实现无障碍旅游和区域旅游的—体化。

(三)建立经济区共享信息市场

区域旅游合作主体的行为决策是否有利于双方合作的展开,依赖于各合作方信息的对称性。因此,为了使区域旅游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状态,各城市之间经济政策和相关措施要尽可能公开,以增加区域旅游合作的可预测性,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相互信息封锁而导致的合作风险。各地应加快建设区域信息化交流网,加强与国家以及国际相一致的电子商务规则标准和法规等方面的建设;建立区域信息交流协作机制,加强区域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实现区域内公共主干信息传送网、卫星传送网、信息应用系统的联通;联合出台电子政务信息和信用体系信息的共享方案,尽快建立跨省区、覆盖整个区域的旅游信息平台,保证游客在异地可直接了解到区域内任何一地的住宿、旅游产品等方面的信息,使各旅游城市互为旅游客源地、互为旅游接待地,通过高效的信息平台,做到旅游信息共享,实现多方互利共赢。

(四)实现经济区旅游整体促销

要加强关天经济区内各城市之间的交流,推动各市旅游共同发展。以提升区域旅游形象为目的,建立政府、企业联合的宣传促销机制,把一些品位度较高的旅游景点进行打包宣传促销。各市应积极组团参加对方城市主办的线路推介会、旅游文化节、旅游论坛等活动,相互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在可能的情况下,联合组团参加国内、国际旅游展览会,共同编印旅游地图、旅游指南、旅游画册,制作旅游光碟,合力打造区域旅游品牌;积极利用政府信息网和旅游网,实现各市旅游网站友情链接,不定期区域旅游协作信息;对区域内各城市间旅游宣传片进行置换播出,让本市市民能够了解区域内其他城市最新的旅游资讯,激发市民旅游动机,实现客源互动;实现旅行社、星级饭店、景区、交通等宣传促销互动,使旅游线路推介宣传品进大堂、宣传音像品进客房、旅游工艺品和土特产进商场、菜肴风味小吃进餐厅;在本市旅游咨询服务中心设立区域旅游宣传咨询专柜,在星级酒店互相摆放对方城市的旅游宣传资料,扩大旅游宣传促销的覆盖面。

(五)鼓励区内各地市民互访

为积极营造关天经济区旅游快速发展的氛围,尽快形成“中国国家地理中心之旅”(首届关—天经济区各市旅游局长座淡会中提出,2010)的热潮,区内各大城市应共同实施市民互访旅游计划,即在政府的主导下,指定专业旅行社,通过工会、妇联、教育、老龄委、共青团等组织和部门以及街办、社区,组织行业职工、学生、老年人和市民,开展以两市互为旅游目的地的各种奖励游、疗休养游、修学游、夕阳红游、休闲游等形式多样的市民互访旅游计划,以此引领旅游导向、实现旅游互动;在政府主导下,由旅游、文物、交通等部门与旅游企业携手,以优惠价格、优良产品、优质服务,互推惠及民生的旅游产品,以此激发民众的旅游动机、刺激旅游消费。

[参考文献]

[1]关天经济区域旅游城市合作行动计划(2010年度)[eb/ol].

旅游产业经济论文篇5

一、文献综述

增长极理论在我国起步比较晚,随着增长极理论在我国各个经济领域的广泛应用,21世纪初,一些学者开始将增长极理论引入旅游业,提出了旅游产业地产增长极的初步概念。但当时有关旅游产业地产增长极的文献只有零散的理论节点,并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研究框架。陈俊伟(2000)论广西旅游业的新增长极中首次提到旅游增长极,文中探讨广西旅游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只重视桂林旅游的发展而缺乏新的旅游增长极。苟小东,张燕,王谊(2001)在陕西省旅游产业布局的新构想中比较早的提出了旅游增长极,文中提到区域旅游业的发展不能走单增长极的孤立道路,必须建立以多个旅游地产增长极为节点的旅游线路和网络体系。赵现红,吴丽霞,马耀峰(2004)针对陕西旅游业存在的问题,应用增长极理论分析原因,提出培育新的旅游产业地产增长极,整体提升陕西旅游业。李秀霞(2005)文中指出吉林要想实现旅游经济跨越式发展,必须选择和培育对区域旅游产业地产经济增长起带头作用的增长极。杨阿莉(2006)进一步运用增长极理论来指导西部旅游规划。朱葛劲,朱创业,庞筑丹(2008)基于增长极效应理论来分析秦巴地区旅游竞合分析,明确该区域旅游增长极。

二、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最初是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属于非均衡增长理论。后由其弟子布德维尔赋予增长极地域性,将这一理论细化到具体的空间上,形成了现今区域经济发展广为应用的理论模式。其基本思想是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和部门,而是首先集中在某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和主导产业部门。布德维尔指出,增长极是指不断增长扩大的工业综合体配置在城市区,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步发展。这种经济活动的极化必然导致地理分布上的极化,其极化效应是导致城市区域的扩大和不断繁荣。随着增长“极核”的形成和发展,还将产生经济扩散效应,带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增长极理论在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中具有广泛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

本文在增长极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湖南省的经济发展状况,着重从理论基础、地产优势、以及增长极的极化作用和扩散作用等方面,阐述了湖南省选择增长极开发模式的有利条件。

三、湖南旅游产业地产增长极分析

(一)湖南旅游产业地产增长极的极化作用

旅游产业增长极一般都具有旅游资源优势、旅游区位优势、旅游政策优势等。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向心力,从而形成旅游规模经济,产生极化作用。湖南旅游产业地产增长极确立以后,增长极内部的旅游业及相关产业(部门)都得到了良好发展,接待游客人数持续增加,旅游产业地产经济收入总额不断上升,旅游产业利润更是快速提高。而收入的增加也进一步推动了该省增长极高附加值旅游产品的开发或更多游览景点的建设,促进更多的旅游要素资源向省域增长极核心区域集中,旅游产业这种良性循环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湖南省增长极地区旅游产业地产的市场竞争力水平,增加了旅游产业基础设施、旅游接待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利用率,最重要的是旅游产业的极化作用,有利于增长极地区旅游企业开展专业化合作,进行旅游联合促销、旅游资源联合开发、旅游形象整体设计、以及旅游线路整合,提高增长极区域旅游综合竞争力,提高了其区域的旅游产业化水平。

(二)湖南省旅游产业地产增长极的扩散作用

旅游产业地产增长极的扩散效应,主要表现为部分旅游经济、旅游资源要素从极核地区向附近周围地区扩散、延伸,从而带动整个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一种现象。湖南省旅游业在极化的最初阶段,极核地区能够满足游客食、住、行、游、购、娱的需求,从而保证了游客顺利完成一次旅游活动。但是该地区的旅游产业地产增长极的游客承载量有一定的极限,到了极化的中后期,其游客容量超载,对增长极地区的旅游资源、生态平衡、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和城市交通等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导致其旅游投资与经营成本显著增加,阻碍增长极地区旅游产业的良性发展。为了解决这一瓶颈问题,湖南省旅游产业地产的增长极逐步扩大其增长极的区域地理空间范围,对越来越多的到访游客实施周围地区分流,依靠增长极地区来为旅游者提供其自身不能满足的旅游需求,从而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也就是所谓的扩散效应。

参考文献:

[1]陈俊伟.论广西旅游业的新增长极[J].旅游学刊,2000,(02).

[2]王谊,苟小东,张燕.陕西省旅游产业布局的新构想[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3).

[3]赵现红,吴丽霞,马耀峰.应用增长极理论整体提升陕西旅游业[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4,(03).

旅游产业经济论文篇6

旅游业以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最多样化的经济产业,1950—1990年期间,国际旅游业的客流量年平均增长率为7.3%,而游客的消费年平均增长率为12.7%,游客人数年平均增长率达到4.1%,而消费的年平均增长率达6.3%。南北美洲在旅游业中占27.4%,再全世界客流量中占19.7%,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在旅游业收入中占19.0%在全世界客流量中占14.3%。

游客之间无论是有相同目的地,还是相同动机是团队或是散客出现在同一个景区景点,都有可能形成一个临时的团体关系。游客之间的影响和互动,这一特殊的、短暂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旅游的质量,包括旅游目的地的期待、休闲的满意程度、对不同文化的体验程度、知识和教育的广度等。旅游是涉及各学科、各理论与各研究路径最广的领域之一。

旅游活动涉及旅游商品的购买与服务、制造与使用、供给与需求,因此旅游经济与经济学、管理学和营销学密切相关。旅游是一个经济、历史、社会、文化、地域、资源混合的领域。旅游是受旅游者的价值取向、社会观念与社会环境所影响的一个行业。

2、旅游经济的产业结构

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重大贡献使得旅游业的发展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焦点。我国目前的旅游经济增长靠市场改革带来的产业结构优化所导制的。产业结构变迁旅游经济呈下降趋势旅游业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比较大但在不同的时期旅游产业结构变动对旅游经济增长又有不同旅游产业结构优化是旅游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志同期旅游产业结构变迁对旅游经济的增长小于同期旅游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区域旅游产业结构调整过程或优化中,各地旅游产业发展不同,对地区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也不同。从表中可看出各产业结构不同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也不同随着经济的增长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增长。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旅游产业结构的比重和收入都在不断增加。

旅游产业经济论文篇7

二、研究进展

国外对旅游与经济关系的研究主要围绕旅游乘数理论(Archer,Fletcher);旅游主导型经济增长假说理论,由Balaguer(2002)和Dritsakis(2004)分别通过对西班牙和希腊的实证分析得以证明,但Oh通过对韩国的研究得到了与假设不一致的结论;出口驱动型经济增长假说理论(Ghali和Tosun分别验证了入境旅游对菲律宾和土耳其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由于区域差异的存在,一直以来旅游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还是个备受争议的焦点论题,到底是相互促进,还是相互制约,是双向作用还是单向作用,国际上一直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我国关于旅游与经济关系的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2010年起受到更多学者的重视,文章数量有所增加,研究方法日益多样。纵观二十几年的研究历程,旅游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有如下特征:在研究内容方面,二者的互动关系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包括从供给角度对旅游产业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王兆峰等,2009;查芳,2011;钟高峥等,2012)和从需求角度对旅游消费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张丽峰等,2009;孙虹乔等,2011);从旅游市场类型角度对入境旅游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庞丽,2006;武春友,2010;黄伟力,2010;张晨,2009;蒋满元,2008;张丽峰,2008)、出境旅游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雷平,2008)和国内旅游市场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屠文雯,2008;赵磊,2011)。此外,还有单向分析旅游业对经济发展贡献的文章,通过测度旅游贡献率水平来衡量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大小(周四军,2006)。在研究方法方面,不同于我国其他旅游问题的研究最初多集中于定性分析,我国的旅游与经济关系研究从一开始就大量使用定量分析方法,其中VAR模型及相关的协整检验和因果关系分析虽然2006年以后才逐渐被采用,但应用最为普遍(杨勇,2006;和红,2006;赵东喜,2007;黄伟力,2010;瞿华,2011;罗文斌,2012;张娜,2012;杨建明,2013)。其次是空间计量模型主要用来分析不同区域旅游与经济关系的差异问题(王良健,2010;向延平,2012),而早期的文章多采用相关分析和灰色理论来说明旅游与经济的关系问题(陶金龙等,2004),此外还有查芳(2011)利用索洛经济增长模型、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从研究范围看,旅游业发展与当地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可分为国际层面(雷平等,2008)、国家层面(和红,2006;罗文斌,2012)、省级层面(刘长生等,2008;屠文雯,2008;张娜等,2013)、市级层面(陶金龙等,2004;刘桂玉,2008)四类,其中还包括对市辖区的比较分析,如麻学锋等(2012)研究了张家界两区两县及其与全区之间的旅游业与国民经济高增长之间的区域响应性和时间同步性。综上所述,学者们对旅游业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就全国范围而言,得到了旅游业与经济发展的长期均衡关系和双向因果关系,而就旅游业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定量分析则没有得到统一的结论,不同城市由于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等原因有明显的差异性,因此需要对不同案例城市的进一步实证分析。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第一,已有的研究缺少从世界遗产地角度对旅游业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曲阜是我国45处世界遗产地之一,选择其作为案例城市对拥有优势旅游资源的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旅游业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研究。第二,现有研究案例选择的最小范围是地级市,缺乏对整体经济实力较弱的县级市这一级别城市的案例研究,曲阜作为这一行政级别的城市在产业结构、经济实力、城市建设等方面有自身的特征。第三,本文旨在回答拥有优势旅游资源和劣势经济环境的世界遗产地的旅游业与当地经济发展存在怎样的关系,是否有异于其他地方的特征等问题,为世界遗产地曲阜如何促进旅游业和经济的共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基于此现提出以下假设并进行论证:①旅游业和城市经济发展存在长期均衡关系;②旅游业和城市经济发展互为因果关系;③旅游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大于城市经济发展对旅游业的贡献度。

三、数据来源与模型选择

1、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旅游收入是衡量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而GDP是表征一个地区经济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鉴于数据的可得性和可比性,本文选取1991-2013年曲阜市旅游总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两组数据来样本来验证曲阜市旅游业与城市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原始数据来源主要是《曲阜市统计年鉴》(1991-2013),数据的预处理分为两步:首先通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旅游收入和GDP指标数据进行处理,然后对两指标数据取其对数,以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LnTOUR和LnGDP分别代表旅游总收入和GDP的对数,ΔLnTOUR和ΔLnGDP分别代表它们的一阶差分。

2、模型选定VAR

模型是基于数据的统计性质,把每一个外生变量作为所有内生变量滞后值的函数来构造模型,是一种非结构化的模型,主要用于预测相互联系的时间序列系统以及分析随机干扰项对系统的动态影响。利用VAR模型测度旅游业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步骤。

(1)单位根检验。在分析旅游总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时,首先要对这两列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因为涉及两个非平稳时间序列变量之间的回归,可能会形成结果看上去非常好的伪回归(Granger&Newbold,1974),但是,如果在旅游总收入与经济增长两时间序列之间存在“一起漂移”或同步现象,则可能没有伪回归问题。判断时间序列的平稳性,Eviews提供了6种单位根检验方法,其中应用较多的是DF检验(Dickey-Fullertest)、ADF检验(AugmentedDickey-Fullertest,即增广的DF检验)和PP(Phillips-Perrontest)检验。本文将借助这三种单位根检验方法,检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

(2)VAR模型估计。VAR模型由Sims于1980年提出并引入到经济学中,是用模型中的所有当期变量对所有变量的若干滞后变量进行回归,通常用于多变量时间序列系统的预测和描述随机扰动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影响,它是一种非结构化的多方程模型,作为自回归模型的延伸VAR模型的分析重点在于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变量的滞后结构。

(3)因果关系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主要是用来检验一个内生变量是否可以作为外生变量对待。它解决了变量x是否引起y的问题,即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被过去的x解释,加入x的滞后期是否使得解释程度提高。如果一个变量受到其他变量的滞后影响,则称它们之间具有Granger因果关系。

(4)脉冲响应函数。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当某一变量受到冲击时,也就是说受到干扰产生波动时,不仅会影响该变量本身,也会经由VAR模型的动态(滞后)结构,将这种干扰传导至系统内其他的变量上,其中,冲击或干扰就被称为脉冲。通过脉冲响应函数(ImpulseResponseFunction)分析模型受到某种冲击时,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对其他变量当前和未来取值的影响轨迹,能够直观地刻画出变量之间的动态交互作用及效应。

(5)方差分解。方差分解的主要思想是将VAR模型中每个外生变量预测误差的方差按其成分分解为和各个内生变量相关联的组成部分,通过分析内生变量的冲击对用方差来度量的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度,评价不同内生变量冲击的相对重要性。

四、结论及建议

1、主要结论

本文通过构建VAR模型,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世界遗产地曲阜市旅游业和城市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短期内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曲阜城市经济也呈现增长态势,从相互贡献看,城市经济对旅游业发展的贡献较大,增长较快,得出以下结论:

(1)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曲阜市旅游业和城市经济发展不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假设被拒绝。

(2)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在最佳滞后期旅游业和城市经济发展互为Granger原因,二者联系密切,假设?成立。

(3)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结果显示前四期经济增长对旅游业的影响不仅是正向的,而且促进作用快速增加,而旅游业对经济起到先下降再上升的负向阻碍作用,滞后4期以后旅游业和城市经济发展二者之间存在持续的推动作用,只不过城市经济发展对旅游业的作用较强,而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较弱。从方差分解结果得出城市经济发展对旅游业的贡献作用显著,但相对间接,所以影响反映相对滞后。旅游业发展对经济的贡献作用相对直接,影响反应迅速但贡献度一直停留在较低水平。说明城市经济发展对旅游业的贡献度大于旅游业发展对经济的贡献度,假设?被拒绝。

2、政策建议

曲阜城市竞争力的提升以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前提,旅游业可以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支持,而城市经济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曲阜市旅游资源优势突出,但旅游产业化水平较低,旅游的门票经济特征明显,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有限,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旅游业与城市经济发展不协调,未能实现良性循环。针对旅游业和城市经济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提高曲阜市旅游业的产业化水平,完善旅游产业链,充分发挥曲阜市旅游业的关联效应、波及效应和乘数效应等。首先,“孔庙、孔林、孔府”是世界文化遗产,必须依赖强大的旅游解说系统才能让旅游者体验到儒家文化的价值和魅力,同时加快寿丘大遗址、鲁故城大遗址、尼山大遗址等的规划开发。

第二,调整旅游接待业的行业结构,建设高星级接待设施满足高端客人的需要,引入知名饭店集团连锁经济档酒店品牌,打造“儒家文化”主题的私人客栈。再次,丰富旅游产品类型,增加旅游演艺娱乐活动,提升杏坛圣梦等的演出水平和影响力。最后,加快与旅游业相关的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产业的发展。

第三,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传统产业,壮大优势产业,围绕旅游产业大力发展相关产业集群,促进经济发展,增强经济支撑力。

旅游产业经济论文篇8

一、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一体化发展的背景及理论基础

(一)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一体化发展提出的背景

1、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共同体联合组织”成立。2008年8月,由天水市旅游局发起,经西安、咸阳、宝鸡、渭南、铜川和天水等六市旅游局共同协商,就关中-天水经济区六市间建立旅游友好合作关系事宜达成协议。协议的主要内容包括:在六城市间成立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共同体联合组织”,西安市旅游局为常设执行主席方。这一组织的成立,使关天旅游一体化发展问题被提上议程。

2、《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正式出台。2009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制定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发改西部[2009]500号,以下简称《关天规划》)正式出台,标志着关天经济区的发展上升到全国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层面。《关天规划》明确要求:加强精品旅游景区和精品旅游线路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提升旅游资源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强旅游机制创新,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把经济区建设成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为了贯彻落实《关天规划》提出的这一产业政策,经济区内各大旅游城市展开联合行动。 3、西安、天水两市签署战略合作和旅游合作协议。2009年9月,西安市政府和天水市政府正式签署《关于进一步加强两市战略合作的框架协议》和《旅游合作协议》。根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两市将建立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地开展交流与合作,构筑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旅游合作协议》的主题是:着力打造西安-宝鸡-天水丝绸之路旅游走廊,力争开通两市旅游专列,逐步推进区域内无障碍旅游,积极探索两地旅游一票制。

(二)关中-天水旅游一体化发展的理论基础

1、不平衡增长理论。不平衡增长理论是美国家赫希曼1958年在《经济》一书中提出的。赫希曼认为,发展道路是一条“不均衡的链条”,从主导部门通向其他部门。首先选择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部门进行,可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不平衡增长论主张集中有限的资金,扶持具有较强产业关联度的产业部门。从关中-天水经济区的资源状况来看,必须用有限的资源优先发展具有优势的产业,而旅游业就是这样的产业。旅游业具有较大的综合关联效应,其发展不仅可以带动与之相关联的管理和组织、事业、住宿业、房地产业的提升,而且可以推动与之相关联的铁路、餐饮、航空运输、批发和零售等产业的发展。

2、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理论最初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提出(1955),后经布代维尔(法)、弗里德曼(美)、缪尔达尔(瑞典)等人丰富和发展。增长极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实施平衡发展只不过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因此,应选择特定的空间作为增长极。推动空间经济极化发展。建设增长极的根本目的在于释放极点能量,以带动地区的经济增长。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内,通过旅游一体化的发展,以西安作为增长极,通过区域之间的合作,释放核心区西安的经济能量,从而带动区内其他城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3、“点-轴”开发理论。完整提出“点一轴系统”理论的是我国着名经济地家陆大道先生。该理论认为,社会经济客体在区域内总是处于相互作用之中,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大部分社会经济要素在“点”上积聚,并由线状基础设施联系在一起而形成“轴”.“点”是指一定区域内的各级中心城市,是区域内重点发展的对象。“轴”指由交通、和能源通道连接起来的基础设施,对附近区域有很强的经济吸引力,而轴线上集中的社会经济设施通过物质流和信息流对附近区域有扩散作用。“点-轴系统”理论是区域开发的基础性理论。已经在我国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中广泛应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区域旅游开发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4、核心-边缘理论。核心-边缘理论由弗里德曼(美)在1966年提出。弗里德曼认为,任何一个国家都由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核心区域和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边缘区域组成,核心与边缘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发展关系。核心居于统治地位,边缘在发展上依赖于核心,但这种空间结构地位并非一成不变,区域的空间关系会不断调整,经济的区域空间结构不断变化,最终达到区域空间一体化。从关天经济区的实际来看,西安依靠其丰富的旅游资源,便利的航空、铁路等交通条件及其在陕西省的重要地位,成为区域内旅游发展的核心城市,周围的咸阳、渭南、宝鸡、天水等城市为西安旅游业发展的边缘区域,表现为一个典型的“核心-边缘”模式。

二、关天经济区旅游一体化的合作基础

(一)旅游资源基础

关天经济区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包括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与设施、人文活动等类型,既具有统一性和完整性,又有差异性和互补性。众多的资源类型为旅游一体化整合、提高整体吸引力提供了基础,而其中最具优势的资源集中于人文方面,是国内典型的人文旅游资源富集区。旅游资源中的要素包括伏羲女娲、炎帝、黄帝等中国始祖文化,大地湾、北首岭、梁带村、半坡等原始遗迹文化,周秦汉唐等中国盛世文化,麦积山、法门寺、大雁塔、楼观台、龙门洞等宗教文化,以及关山、秦岭、渭河等山水文化。关天旅游一体化发展可以根据区域文化特征,在产品及线路

设计、形象塑造、宣传等方面,从大区域整体文化入手,形成独具特色的整体性旅游形象。 (二)社会经济基础 关中-天水经济区是继成渝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之后我国西部第三个部级经济区,是我国西部经济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各地在经济发展上各有所长。西安是陕西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铜川境内矿产资源丰富,煤炭、石灰石、油页岩资源储量大;宝鸡基础雄厚,是西部工业重镇,装备制造业优势突出,重型汽车、数控机床、精密磨床、仪器仪表、石油钻采设备、铁路桥梁及钛材等60多个产品销量居全国或世界同行业前列;咸阳被誉为“中国第一”,拥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历史上名师荟萃,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医学文化遗产,素有“医药城”的美称;渭南是陕西“粮仓”、“棉库”,产业化水平较高,是陕西最大的果品冷藏群和全国最大的果汁生产基地,也是陕西乃至全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杨凌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而今已成为部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1997),突出的农业优势使其被誉为中国“农科城”;天水有“陇上小江南”之称,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目前已形成了具有一定实力和特色的区域工业体系,天水也是西北最大的天然林基地之一,发展种植业和产品深加工业前景广阔。各地区经济发展上各有所长,优势互补,为整个经济一体化奠定了基础。

(三)设施基础

便捷的交通条件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关天区交通设施良好,贯通东西的陇海铁路是这一区域的铁路交通动脉,随着宝天高速的开通,高速公路也横贯这一地区。目前关中地区已经形成了以西安为中心的畅达的交通网络,基本实现了区域内部通道和对外交通干线网络化。特别是西宝、郑西高铁的开通和对高速公路的改造,以及各重点旅游景区线路的完善,使经济区的旅游交通更为通畅。根据《关天规划》方案,关天经济区下一步将继续大力发展公路及铁路交通,扩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新建宝鸡机场,迁建天水机场。到2020年,实现区域内所有县(市、区)通高等级公路,形成以西安为中心的“两环三横四纵六辐射”高速公路网络。 (四)产业政策导向

国家在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关中一天水经济区”,旅游业是经济区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之一。陕西是我国现代旅游发展最早的区域之一,而关中地区的旅游发展一直是陕西人文旅游的核心。随着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关中地区各地都出台了支持旅游发展的产业政策。西安市以建设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为主线,通过放宽旅游市场准入、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政府投入和支持等保障措施,加快把旅游业培育成为第一主导产业;渭南市发改委深入市内各景区景点研究,学习借鉴旅游产业发达地区的经验,结合渭南实际,提出了《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咸阳与西安合作建立“大长安国际古都旅游圈”,以提高自身旅游价值;宝鸡市在2009年初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并成立文化旅游发展的专门委员会,提出了一系列与旅游有关的招商引资项目;天水市通过制定高标准旅游规划、加强宣传力度、加大对旅游的来确保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地位,并且主动与关中地区各城市联系,构建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经济合作共同体。地方政府种种积极的产业政策成为旅游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促进关天经济区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对策

(一)加快旅游资源整合,共同打造精品线路

关天经济区内各城市旅游资源丰富、互补性较强,要想充分发挥其旅游资源优势,区内各方必须用“大旅游、大发展”的思想旅游一体化发展,共同编制区域旅游发展规划,打造统一的关天经济区旅游品牌,树立关天经济区旅游的整体形象。在旅游空间竞争与合作时,既充分体现各自的特色又能整合共同的优势,既有特色项目又不会产生近距离的替代产品,借对方的资源优势来弥补自己的资源缺陷,共同打造精品旅游景区、线路,以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目的。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条件,完善差异化的旅游产品体系,构建互补的旅游产品群,满足不同层次旅游者的需求。 (二)构建关中-天水无障碍旅游区

无障碍旅游是各旅游区为了消除区域壁垒,达到区域间旅游经济合作,旅游资源、产品、市场和信息的共享,实现旅游价值最大化的一种新型的区域旅游合作形式。构建关天无障碍旅游区需做到以下几点。实现游客在关天经济区旅游过程完全无障碍,在食、住、行、游、购、娱等各方面都能达到同城旅游的效果;允许经济区内其他城市的旅行社在自己的区域内开设分支机构,鼓励优秀旅游企业跨城市连锁经营;逐步取消关天经济区内的国内旅游地陪制、跨城市旅行社组团及其他旅游壁垒和进入障碍;在交通上,要突破区域界线,优化区域交通网络,实现区域内主要景点、景区之间的高可达性,从而真正实现无障碍旅游和区域旅游的-体化。

(三)建立经济区共享信息市场

区域旅游合作主体的行为决策是否有利于双方合作的展开,依赖于各合作方信息的对称性。因此,为了使区域旅游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状态,各城市之间经济政策和相关措施要尽可能公开,以增加区域旅游合作的可预测性,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相互信息封锁而导致的合作风险。各地应加快建设区域信息化交流网,加强与国家以及国际相一致的商务规则标准和法规等方面的建设;建立区域信息交流协作机制,加强区域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实现区域内主干信息传送网、卫星传送网、信息应用系统的联通;联合出台电子政务信息和信用体系信息的共享方案,尽快建立跨省区、覆盖整个区域的旅游信息平台,保证游客在异地可直接了解到区域内任何一地的住宿、旅游产品等方面的信息,使各旅游城市互为旅游客源地、互为旅游接待地,通过高效的信息平台,做到旅游信息共享,实现多方互利共赢。

(四)实现经济区旅游整体促销

旅游产业经济论文篇9

一、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最初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增长极理论以地区内不均衡发展为基础主张,提出区域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区位条件较好的少数地区或产业带动,主张选择这些地区或产业培育成经济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极化和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和其它产业发展。增长极的极化效应主要表现为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极点聚集;扩散效应主要表现为生产要素向外围转移。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极化效应是主要的,当增长极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极化效应削弱,扩散效应加强。

增长极体系有三个层面:①先导产业增长;②产业综合体与增长;③增长极的增长与国民经济的增长。在此理论框架下,经济增长被认为是一个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依次递进,有机联系的系统。增长极理论主张通过政府的作用来集中投资,加快若干条件较好的区域或产业的发展,进而带动周边地区或其它产业发展。这一理论的实际操作性较强。

二、 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经济发展现状

2004年10月,第三届川滇藏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协调会在成都召开,川滇藏三省区在会上就发表了携手打造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合作宣言,旨在将香格里拉打造成世界级的旅游品牌。wWw.133229.COM“香格里拉”包含了四川、云南、西藏的大部分旅游区,三省区目前正在建立香格里拉旅游环线。川、滇、藏三省区将在各自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与环境保护、旅游资源开发、编制区域发展规划方面的联合与协作不断加强的情况下,重点将实施对旅游区范围进行总体规划等问题,并对“香格里拉”区域内的旅游区功能、基础资源、生态环境、产业选择等问题进行科学论证。选择重点地区先期发展特色旅游,联合推荐促销精品旅游线路,带动当地经济结构的调整。

据悉,2002年云南省旅游部门率先抛出“橄榄枝”,欢迎四川、西藏等省区联手合作保护和开发香格里拉,四川省目前已率先投资49.3亿元打造川滇两省内交界处的旅游景区,并制定了一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西藏则通过去年国际旅游交易会期间与云南在“茶马古道”的开发上进行了尝试,出台了“大香格里拉”计划。区域联合开发香格里拉的框架已经形成。2001年,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香格里拉县成了滇川藏三省区“大香格里拉”品牌的核心。巨大的品牌价值,不仅催热了当地的旅游产业,还有力地带动了当地各种产业的发展,香格里拉旅游已步入快速发展阶段。数据显示,去年香格里拉县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31万人次,较上年增长58%,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20.3亿元。而迪庆州接待游客数量5年内从几十万猛增至200多万人次。香格里拉县去年招商引资固定资产投资达8.3亿元,比上一年增长27.5%,占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4.3%。

三、 结合增长极理论分析旅游业对“大香格里拉”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1)拉伸旅游产业链,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发挥其产业集聚效应。旅游业是关联度很高、带动性很强的朝阳产业,任何单独的旅游企业或者单独的景区都不能提供完整的旅游产品,旅游产业是由一连串横向联系的企业构成的产业链,能为旅游者提供从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到全套景点组合。发展旅游业需要有良好的环境基础条件,相应的旅游服务设施配套、齐全。旅游的发展直接带动了“大香格里拉”区域内公共设施服务业、娱乐服务业、旅馆业、餐饮业、零售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等的发展。近一年来,西藏自治区在“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西藏境内,投入了6000多万元,对昌都强巴林寺旅游基础工程、八宿县然乌湖旅游景区等风景区进行的重点建设,扩大旅游服务设施总量,形成功能齐备、运作有序、服务规范的现代旅游服务体系。云南省在“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云南境内,投资500多万元,兴建了香格里拉县噶丹松赞林寺旅游服务站、小中甸扎西藏文化生态苑安、德钦县佛山乡老西集镇市政容貌以及德钦县弦子节庆广场;西藏昌都地区评审了2家三星级的宾馆、1家二星级的宾馆和8家旅游定点宾馆饭店,创办了地方性旅游文化娱乐公司,在旅游区开展地方民俗表演等传统文化娱乐节目,促进旅游企业规范化、科学化、多元化的经营体系的建立。

(2)创造就业岗位,缓解了就业压力,加速人才的培养。目前,三省区已开通了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互联网旅游信息服务,以“香格里拉”命名的旅游服务网站就有10多个,大大方便了广大旅游者。一年来,三省区相互协作,加强了旅游人才的交流,自去年5月以来,四川省旅游局为西藏自治区培训了100名导游,为西藏昌都地区培训了民族旅游管理人才10名。同时,旅游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有效缓解了就业压力,随着外来旅游人员的增多,丰富了当地的知识文化,带来先进的技术理念,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当地人民的文化素质。

(3)带动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吸引外来投资,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旅游业具有特殊的低重心启动作用和明显的关联带动功能,尤其适合于旅游资源丰富、经济基础薄弱、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突出的西部地区。在对外开放中,旅游业还是一个有助于改善投资环境、“让世界了解本地,让本地走向世界”的“先导产业”,是吸引境外人士来本地的主渠道,也是吸引外商从事经贸活动的重要媒介。大香格里拉区域旅游资源的丰富性与经济技术水平的相对落后性,决定了旅游业不仅应当是该区域的第一大主导产业,而且在带动本区域对外开放和加强经济技术合作交流方面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因此,大香格里拉区域以旅游业的发展方式来带动扩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是本区域应该走的最有效的途径。按照增长极理论由点带面,由局部带动整体的原则,在打通香格里拉旅游小循环的基础上,尽快把分布在川滇藏各个区位的高品位旅游资源串通起来,构建大香格里拉的旅游大循环,以形成对外旅游的竞争力。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走生态旅游之路,是大香格里拉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选择。积极培育旅游业为重要经济增长点,对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殿廷.区域经济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旅游产业经济论文篇10

    一、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最初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增长极理论以地区内不均衡发展为基础主张,提出区域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区位条件较好的少数地区或产业带动,主张选择这些地区或产业培育成经济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极化和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和其它产业发展。增长极的极化效应主要表现为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极点聚集;扩散效应主要表现为生产要素向外围转移。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极化效应是主要的,当增长极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极化效应削弱,扩散效应加强。

    增长极体系有三个层面:①先导产业增长;②产业综合体与增长;③增长极的增长与国民经济的增长。在此理论框架下,经济增长被认为是一个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依次递进,有机联系的系统。增长极理论主张通过政府的作用来集中投资,加快若干条件较好的区域或产业的发展,进而带动周边地区或其它产业发展。这一理论的实际操作性较强。

    二、 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经济发展现状

    2004年10月,第三届川滇藏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协调会在成都召开,川滇藏三省区在会上就发表了携手打造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合作宣言,旨在将香格里拉打造成世界级的旅游品牌。“香格里拉”包含了四川、云南、西藏的大部分旅游区,三省区目前正在建立香格里拉旅游环线。川、滇、藏三省区将在各自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与环境保护、旅游资源开发、编制区域发展规划方面的联合与协作不断加强的情况下,重点将实施对旅游区范围进行总体规划等问题,并对“香格里拉”区域内的旅游区功能、基础资源、生态环境、产业选择等问题进行科学论证。选择重点地区先期发展特色旅游,联合推荐促销精品旅游线路,带动当地经济结构的调整。

    据悉,2002年云南省旅游部门率先抛出“橄榄枝”,欢迎四川、西藏等省区联手合作保护和开发香格里拉,四川省目前已率先投资49.3亿元打造川滇两省内交界处的旅游景区,并制定了一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西藏则通过去年国际旅游交易会期间与云南在“茶马古道”的开发上进行了尝试,出台了“大香格里拉”计划。区域联合开发香格里拉的框架已经形成。2001年,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香格里拉县成了滇川藏三省区“大香格里拉”品牌的核心。巨大的品牌价值,不仅催热了当地的旅游产业,还有力地带动了当地各种产业的发展,香格里拉旅游已步入快速发展阶段。数据显示,去年香格里拉县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31万人次,较上年增长58%,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20.3亿元。而迪庆州接待游客数量5年内从几十万猛增至200多万人次。香格里拉县去年招商引资固定资产投资达8.3亿元,比上一年增长27.5%,占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4.3%。

    三、 结合增长极理论分析旅游业对“大香格里拉”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1)拉伸旅游产业链,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发挥其产业集聚效应。旅游业是关联度很高、带动性很强的朝阳产业,任何单独的旅游企业或者单独的景区都不能提供完整的旅游产品,旅游产业是由一连串横向联系的企业构成的产业链,能为旅游者提供从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到全套景点组合。发展旅游业需要有良好的环境基础条件,相应的旅游服务设施配套、齐全。旅游的发展直接带动了“大香格里拉”区域内公共设施服务业、娱乐服务业、旅馆业、餐饮业、零售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等的发展。近一年来,西藏自治区在“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西藏境内,投入了6000多万元,对昌都强巴林寺旅游基础工程、八宿县然乌湖旅游景区等风景区进行的重点建设,扩大旅游服务设施总量,形成功能齐备、运作有序、服务规范的现代旅游服务体系。云南省在“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云南境内,投资500多万元,兴建了香格里拉县噶丹松赞林寺旅游服务站、小中甸扎西藏文化生态苑安、德钦县佛山乡老西集镇市政容貌以及德钦县弦子节庆广场;西藏昌都地区评审了2家三星级的宾馆、1家二星级的宾馆和8家旅游定点宾馆饭店,创办了地方性旅游文化娱乐公司,在旅游区开展地方民俗表演等传统文化娱乐节目,促进旅游企业规范化、科学化、多元化的经营体系的建立。

    (2)创造就业岗位,缓解了就业压力,加速人才的培养。目前,三省区已开通了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互联网旅游信息服务,以“香格里拉”命名的旅游服务网站就有10多个,大大方便了广大旅游者。一年来,三省区相互协作,加强了旅游人才的交流,自去年5月以来,四川省旅游局为西藏自治区培训了100名导游,为西藏昌都地区培训了民族旅游管理人才10名。同时,旅游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有效缓解了就业压力,随着外来旅游人员的增多,丰富了当地的知识文化,带来先进的技术理念,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当地人民的文化素质。

    (3)带动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吸引外来投资,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旅游业具有特殊的低重心启动作用和明显的关联带动功能,尤其适合于旅游资源丰富、经济基础薄弱、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突出的西部地区。在对外开放中,旅游业还是一个有助于改善投资环境、“让世界了解本地,让本地走向世界”的“先导产业”,是吸引境外人士来本地的主渠道,也是吸引外商从事经贸活动的重要媒介。大香格里拉区域旅游资源的丰富性与经济技术水平的相对落后性,决定了旅游业不仅应当是该区域的第一大主导产业,而且在带动本区域对外开放和加强经济技术合作交流方面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因此,大香格里拉区域以旅游业的发展方式来带动扩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是本区域应该走的最有效的途径。按照增长极理论由点带面,由局部带动整体的原则,在打通香格里拉旅游小循环的基础上,尽快把分布在川滇藏各个区位的高品位旅游资源串通起来,构建大香格里拉的旅游大循环,以形成对外旅游的竞争力。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走生态旅游之路,是大香格里拉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选择。积极培育旅游业为重要经济增长点,对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殿廷.区域经济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旅游产业经济论文篇11

引言

自20世纪70年代末国家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旅游业作为创汇的渠道和对外开放的窗口,其振兴和发展工作也越来越多地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经过30多年的发展,在国际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旅游大国,树立了鲜明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在中国旅游业发展及城市化的浪潮中,涌现出一批专业化旅游城市,如黄山市、张家界市、丽江市和武夷山市等,这些城市,以旅游为城市的主导产业,以旅游为城市的主体功能,以旅游为城市的主打品牌,以旅游形成主人环境,围绕旅游明确主要工作任务,旅游产业在专业化旅游城市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城市的功能具有显著的旅游化特征,在城市建设、产品开发、服务体系、人才配备等方面都明显地聚焦、依托和服务于旅游功能的发展。

目前,学界对专业化旅游城市的经济脆弱性、可持续发展以及建设策略等给予了较多关注,但是对专业化旅游城市的发展起点、历程以及演化的动机机制等,尚缺少应有的理论关注。诚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如果不能从历史的视角对专业化旅游城市的发展根源、过程与演化机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那么我们对专业化旅游城市的理解就难免有失全面和准确,此外,不同的城市,由于旅游资源类型、地区产业结构以及区位等差异,其专业化的表现形式也必然有所区别。因此,本文尝试以在我国旅游业中具有较强代表性的桂林、黄山、丽江、张家界四市为案例,对我国专业旅游城市的旅游化演化过程及旅游化程度进行研究。

研究方法与数据选取

(一)研究方法

衡量和比较地方的旅游化程度,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研究,可以拿来作为参照的指标有很多。从已有不多的同类研究来看,使用较多的指标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当地经济的第三产业化程度,其主要衡量标准是第三产业在当地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另一个是当地经济的旅游化程度,其主要衡量指标为旅游收入占地区GDP比例及旅游收入占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例。

(二)数据选取

本文选取2003-2012年桂林、黄山、丽江、张家界四市的地方GDP、第三产业增加值、旅游业收入的跨期面板数据作为分析依据,数据均来源于这四个城市官方公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之所以选择2003年作为分析起点,主要出于行政区域和旅游经济运行稳定的综合考虑。这四个城市中,丽江是最后一个撤地建市的(2002年12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丽江撤地设市)。2003年的“非典”以后,我国旅游业运行基本平稳。

(三)研究区域人口规模与经济规模

本文所选取的桂林、黄山、丽江、张家界四市均处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其中,张家界、丽江为少数民族占主要人口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桂林少数民族也占相当比例。这四个城市的国民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如表1所示。

桂林、黄山、丽江、张家界四市旅游化程度比较研究

(一) 第三产业化程度

从表2可以看出,从2003-2012年,桂林、黄山、丽江、张家界四市的第三产业都有了比较明显的发展,但在地区GDP中所占比例来看,桂林、黄山、丽江三市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其中黄山市的下降趋势最为明显,张家界市则呈上升趋势(其趋势见图1)。如果以第三产业占地区GDP比例为衡量,张家界最高,其次是黄山,再次为丽江,桂林最末;如果把人口规模因素纳入衡量地区第三产业发展质量的话,张家界为最高,其次是黄山,再次是桂林,丽江最末。这两个比较说明,老牌专业化旅游城市如张家界、黄山由于旅游业发展起步比较早,影响比较大,无论是城市第三产业化程度还是第三产业发育水平都要较丽江一类的新兴专业化旅游城市要高,而桂林由于所辖县市中并非都是以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其城市第三产业化程度和第三产业发育水平和全国的情况基本类似。

(二) 旅游产业化程度

1.旅游收入占地区GDP比例。从表3可以看出,从2003-2012年,桂林、黄山、丽江、张家界四市的旅游业发展势头都非常迅猛,尤其是黄山,10年间旅游业年收入从18.4亿增长到303亿,增长了15.5倍,其增长速度为最快,四市中旅游业收入增长最慢的张家界10年间也增长了5.5倍。以旅游业收入占地区GDP比例为衡量,从2003-2012年,四市的比例都呈明显上升趋势,但桂林的比例为最低,其增长趋势也比较平缓;丽江的比例为最高;黄山的增长趋势最为明显;张家界在2008年出现了比较大的波动,之后继续呈上升趋势(见图2)。旅游业收入占地区GDP比例可以反映地区国民经济对旅游业依赖程度,从表3所反映的情况来看,丽江的旅游业依赖程度为最高,其次是黄山,再次是张家界,桂林最低。这个排序与这四个城市的旅游业收入排序有出入。旅游业收入反映的是旅游业发育程度,旅游业收入占地区GDP比例反映的是地区国民经济对旅游业依赖程度之间,表3的数据说明一个城市旅游业发育程度和城市经济旅游业依赖程度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丽江作为四个城市中经济发展水平最靠后的地区,其国民经济对旅游业的依赖程度最高,也间接说明越是欠发达的地区,对旅游业的依赖程度就越为明显。

2.旅游收入占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例(%)。旅游收入占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例也是衡量地区经济旅游化程度和旅游业依赖程度的重要指标。从衡量地区经济国民经济旅游化程度和旅游业依赖程度角度来看,表4所反映的情况和表3的情况差不多。要考虑的问题是,从表4中我们可以看到,除张家界外,桂林、黄山、丽江三市旅游收入占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例都是呈上升趋势(见图3),其中,丽江的旅游业收入一直都高于当年的第三产业增加值,黄山和张家界的不少年份也存在着这种情况。习惯上,我们都把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来对待,从理论上讲,地区旅游业无论如何发展,其规模都不可能大于当地第三产业的规模,但从官方公布的这些数据来看,旅游业的收入超过甚至远远超过当地第三产业的增加值,一方面可以理解为当地第三产业的功能已经完全蜕化为旅游业发展的服务的附属产业,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当地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也已经蜕化为旅游业发展的附属产业,当地经济已经是以旅游业为主要业态的“全民搞旅游”格局。

结论

本文以桂林、黄山、丽江、张家界为分析案例,选择第三产业化和旅游产业化程度作为主要判断依据,以2003-2012年相关面板数据为分析依据,分析了我国专业化旅游城市旅游化程度及专业化演变过程。结果显示,从2003-2012年,我国的专业化旅游城市无论是旅业发展规模,还是第三产业发展规模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不同城市的演化过程和演化趋势各有差异。研究同样表明:地区旅游业发展规模与地区经济的旅游业依赖程度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越是经济欠发达的专业化旅游城市,其地区经济的旅游业依赖程度越高;在我国,不少专业化旅游城市的一、二、三产业的功能已经完全蜕化为旅游业发展的服务的附属产业,地方经济已经以旅游业为主要业态。

一方面,旅游业作为创汇的渠道和对外开放的窗口,其振兴和发展工作也越来越多地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将旅游产业确定为地方经济的主导产业,将政策和行政资源集中于旅游相关产业,本研究所选的四个案例城市,都属于这一类型的城市。以桂林市为例,在已经实施中的桂林市“十二五”规划中,关于桂林城市发展战略表述为:现代化国际旅游名城,历史文化名城,山水生态名城。《桂林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中,关于桂林市的城市性质表述为:国际性风景旅游城市,部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山水城市,桂北及周边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2012年11月,经过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的《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发改社会[2012]3437号,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提出,到2015 年,要初步建成在全国具有先进示范作用的旅游管理体制和公共服务体系,旅游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20%,服务经济主导地位确立,增加值比重达到40%;到2020 年,要建成世界一流山水观光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国际旅游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旅游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四分之一,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0%以上,形成服务业为主体,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协调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从动机来看,这种城市发展战略上的旅游化定位,既是一种基于当地现有旅游资源的现实考量,也是一种对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长远规划。从实践结果来看,这种旅游专业化的城市发展定位,对于加快地方经济发展方式具有很强的导向性作用,在某个阶段也大大加速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但这种将地方经济与旅游产业“捆绑”在一起的发展战略,是否是一种可值得提倡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是否会带来地方经济的结构性风险?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另一方面,出于简单化处理的考量,本文只选取了“第三产业化程度”和“旅游产业化程度”两项指标作为衡量城市旅游化的标准,所选择的案例桂林、黄山、张家界、丽江四个城市均属于经济欠发到的中西部省份,所得出的三个结论:地区旅游业发展规模与地区经济的旅游业依赖程度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越是经济欠发达的专业化旅游城市,其地区经济的旅游业依赖程度越高;在我国,不少专业化旅游城市的一、二、三产业的功能已经完全蜕化为为旅游业发展的服务的附属产业,地方经济已经以旅游业为主要业态。对于我国广大的中西部地区来说,也许数据处理方法和结论可能是符合事实的,如果把这种数据处理方法应用到东部发达地区的专业旅游城市,如福建武夷山、海南三亚这些城市,其结论是否也与本文一致,也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陶伟,钟文辉.国外城市旅游研究进展―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所反映的学术态势[J].城市规划,2003,27

2.保继刚,龙江智.城市旅游驱动力的转化及其实践意义[J].地理研究,2005,24

3.魏小安. 旅游城市与城市旅游―另一种眼光看城市[J].旅游学刊,2001,16

4.汪颖, 傅广海. 近十年来国内“城市旅游”与“旅游城市”研究综述[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8

5.苏红键,赵坚. 产业专业化、职能专业化与城市经济增长―基于中国地级单位面板数据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1(4)

6.梁增贤,解利剑.传统旅游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研究―以桂林市为例[J]. 旅游学刊,2011,26

7.李军,保继刚.旅游经济脆弱性特点与产业联系―基于张家界旅游经济的实证研究[J].旅游学刊,2011, 26

8.张文菊.旅游城市功能定位与旅游化进程研究―以1950-2012年的桂林为例[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11)

9.张文菊.基于产业结构演化趋势的广西主要城市旅游化程度分析―以桂林、南宁为例[J].市场论坛,2013(10)

旅游产业经济论文篇12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以一定的物质基础为前提的,其内容随社会物质的生产而发展,具有很大的内涵性,人类社会的发展实质上是一种文化的变迁。文化与旅游密切关联,旅游活动的每个过程与内容,都与文化发生密切接触,可以说有旅游必定要有文化,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

一、钦州市旅游文化建设必然性的理性分析

1845年,英国的托马斯·库克成立了世界第一家包括食、住、行、游等旅游活动在内的旅行社,标志着近代旅游业的诞生。旅游业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实践作用,使旅游业发展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旅游产业的发展出现的诸多新的特征。文化将成为21世纪旅游的灵魂,旅游文化建设在旅游经济发展中的理论及实践作用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与研究。

(一)旅游文化建设是旅游文化实践应用研究的必然

国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旅游文化,20世纪80年代主要研究旅游文化的理论,涉及旅游文化概念的界定、旅游文化研究的必要性、中国传统旅游文化的挖掘、旅游文化学科体系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旅游文化的研究则显示出与旅游产业结合、与旅游教育结合的显著特点,反映出旅游文化研究的应用性特点。旅游文化的研究理论体系逐渐完善,旅游文化实践应用的研究在国内部分旅游经济发展中取得成功,如北京的胡同文化、山东曲阜“孔子文化节”等传统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促进北京、曲阜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实践表明“凡举旅游业昌盛之国,莫不以旅游文化取胜”。世界上旅游业发达的国家十分重视旅游文化的建设,通过实施“文化经济”的战略,使旅游文化与现代旅游业紧密结合,创造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奥地利的旅游活动与施特劳斯等音乐大师密切相关;法国巴黎街道的名称具有法兰西民族的历史文化内涵;意大利每年对文化性旅游业收缴增值税是保护费用的27.5倍。据美国旅游部门1997年6月公布的统计数字表明:文化旅游是美国旅游中“增长最快的项目”,仅纽约市的文化活动就产生了近100亿美元的经济效益,文化旅游的发展带动了美国30多个州竞相开拓文化旅游项目。

(二)旅游文化建设是满足旅游需求的必然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旅游需求属于高层次的需求,旅游者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更注重精神方面的享受。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旅游者的文化背景对旅游需求影响较大。据统计:在美国人中,27%的人每年要把数十亿美元花在文化旅游上。另外,日本人来华旅游的兴趣分类大体是: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古迹的占49%,体察民俗风情的占22%,观赏文艺美术的占7%,品尝风味佳肴的占17.5%,其它的占4.5%。吸引国际游客的主要不是观光型的旅游产品,而是具有我国独特的文化魅力的文化旅游产品。据1996年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数据表明:旅游者大专及以上人员占31.9%,中专及高中占35.8%,初中占22.1%,且与往年相比,大专以上人员出游的比重呈显著上升趋势。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方面取得巨大的成就,大学生入学率逐年增加,大学教育平民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晰。国家重视职业教育,完善各种培训机构,国民的文化修养与文化素质普遍提升。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与旅游者文化素质的提高,无论是国际旅游者,还是国内旅游者,旅游需求中文化的成分会越来越高。

(三)旅游文化建设是钦州旅游经济蛙跳发展的必然

钦州位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中心地带,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前沿城市。区位优势有利于钦州在旅游区域经济格局中定位发展,有利于旅游客源市场的开拓、旅游区域经济的联动,有利于将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经济产业优势。近几年来,钦州市委、市政府围绕大旅游的发展目标,加强对景区、景点和旅游线路为重点的项目建设,延伸、调整和优化旅游产品,不断建设、完善旅游产品体系和目的地体系,全市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2007年11月28日,钦州市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钦州市旅

表.1钦州市旅游核心企业一览表(2009年)

旅游景区

旅游饭店

旅行社

    4A级3个、3A级2个、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1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广西工业旅游示范点2个、广西农业旅游示范点7个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