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之美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4 15:24:20

数学之美论文

数学之美论文篇1

综观当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前的教育形势,举国上下正在全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已成为教育者关注的焦点。德育已得到高度的重视,教育界高举“德育领先”旗帜;智育在传统教学中有着深厚的根基,重视程度不言而喻;体育本着全民健身的宗旨,活动有声有势;劳动教育或许与生活实践比较密切,也相应受到越来载多的人的关注;然而,美育?……美育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此外,我们在谈论人文精神的时候,常常把人文精神定位在追求“真、善、美”和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之最高层面上,在讨论艺术美的理论中,也常常谈到“真、善、美”三位一体的问题。怀特海曾经指出,初中数学是真、善、美的辩证统一。一个正确的初中数学理论,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真;初中数学理论不管离现实多远,最后总能找到它的实际用途,体现其为人类服务的价值取向,这是初中数学的善;初中数学理论本身的奇特、微妙、简洁有力以及建立这些理论时人的创造性思维这就是初中数学的美。而这些观点在初中数学过程中是否得到充分的体现吗?没有!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审美教育就没有任何教育”。在此,不想夸大美育的作用,但是,作用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未能得到充分重视,确是深感遗憾。值得高兴的是,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讨论稿)已提出了初中数学教育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特别是“初中数学与文化”这一单元体现了初中数学文化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在美学方面,这种功能是鼓舞人们对初中数学的追求化为一种对完善的追求。基于此,提出本课题的研究,或许对中学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美育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

1.初中数学美的表现

美,作为现实事物和现象,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艺术作品等属性总和,具有匀称性、比例性、和谐,色彩变幻。鲜明性和新颖性,作为精神产品的初中数学就具有上述美的特征。我们知道,初中数学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了美的世界:数的美、式的美、形的美……,在那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和谐、比例、整体和对称,我们可以感受到布局的合理,结构的严谨、关系的和谐以及形式的简洁。

初中数学美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初中数学内容看,有概念之美、公式之美、体系之美等;从初中数学的方法及思维看,有简约之美、类比之美、抽象之美、无限之美等;从狭义美学意义上看,有对称之美、和谐之美、奇异之美等。

经通过对初中数学美表现的研究,我们可以肯定的回答,初中数学中含有美的因素,初中数学发展受美育思想的影响,在此,可以借助古代哲学家、初中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

2.初中数学美的功能

审美教育的范围正日益广泛地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人们不仅通过音乐,艺术,而且通过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得到美的

熏陶,美化精神的境界。美育,对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非常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初中数学美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初中数学美能够培养人们创造、发明初中数学的激情。

(2)初中数学美能启发人们探求真理的思路。

(3)初中数学美感有检验真理的作用。

(4)寓美于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初中数学美感能达到以美启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初中数学美之教育途径

在科学美层次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和艺术一样,都有自己的美学特征,起着陶冶情操,完善思维品质的作用。其中包括:科学发现中的美学感悟,探索科学规律获得的愉悦,科学思维方法的美妙等诸多方面。科学美的发掘,可以通过种种渠道进行,包括视觉上的美,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惊讶美”,证明技巧运用中的“机智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时的“实用美”,撰写小论文时的感受到的“创造美”。在中学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中学初中数学教材内容的美,如概念之美、证明之美、体系之美、无限之美、平衡之美等方面加以探讨,带领学生进入初中数学美的乐园,陶冶精神情操,激发他们的学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应当作为必要的审美示范,引导学生感知,欣赏初中数学美。另一方面,“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只有将美知识应用于实践,审能教育才有意义,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提高,因此,初中数学美之教育途径主要有二:一是展示美,二是应用美。其具体探究途径如下:

(1)展示隐含的美。

数学之美论文篇2

第一阶段,数字美学转向。目前,国内从“数字美学”这个范畴研究我国新的文艺形态和新的文化业态的论著不多,多数学者习惯从诗学、叙事学、艺术学、媒介学、文艺批评等角度介人研究现场,这以黄鸣奋、南帆、欧阳友权、周宪、赵宪章、金惠敏、陶东风、金元浦、单小曦、何志钧、陈定家等学者为主要代表。当然,也有少数学者在21世纪初期就注意到“数字美学”范畴的学术凝聚力和研究潜力,这些学者主要是颜纯钧、马立新、胡新桥、樊艳春、赵文书、李小丽、封帆、沈淑琦等人。他们从具体的数字艺术与数字设计着手,运用数字美学的概念分析了数字电影、智能化城市设计、别墅空间设计、好莱坞大片、媒体艺术、故宫国宝的数字呈现等数字艺术设计作品。这些学者虽然从数字美学角度介人但却止步于具体分析和概念应用,并未深人、周到地阐述和论证数字美学的理论容量,也未意识到数字美学与人民美学间的关系问题,同时更忽略了数字美学最丰硕、最有名的指涉对象—网络文艺。笔者在2011年转向数字美学理论的研究领域,先后与学术同仁合作出版学术著作《信息传媒文化与当代文艺生产消费的新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和《文艺研究的数字审美之维》(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并在随后的5年内共发表了十几篇关于数字美学的系列论文。在这些关于数字美学的系列论著和课题项目中,笔者从“数据库美学”( databaseaesthetics)人手,阐释了新世纪以来大众的“大数据审美”实践,论述了数字美学的语言形式及其话语建构,在此基础上从符号学角度辨析数字美学与模拟美学的区别并正式提出“数字审美范式”。具体说来:笔者从信息传媒文化的语境中提出“数据库里的囚徒”价犷论点,展示了新世纪国内大众在文艺消费领域的数字化生存现状,细致分析了如此这般生存现状所集聚起来的“数据库里的消费文化”以及由此数字审美文化所导致的一系列引人关注的社会伦理问题和新闻舆论话题,呼吁人们警惕网络空间里的“主体变体”( variants of sub-ject),吁请国家政府采取必要、有效措施保护数字化时代的个人隐私;笔者在数字审美范式中探究了数字审美的符号原理(理据性与任意性、相似性与规约性、密集与差异)和美学原则(分辨率、触摸屏、速度、升级),总结归纳了数字美学的文本理论—“生物数字文本”和数字屏幕的艺术原理(阿尔伯蒂纱屏),藉此数字美学理论在全媒体、微电影、微博微信(媒体事件中的“媒介玩具”、网络文艺(以及网络文艺网站)、数字电影中形象的三层分节、后现代艺术的“元观看”和生控复制时代的生物数字图像等案例具体分析了当今大众的数字审美实践。总之,我们既深人勘查了数字美学的理论资源,又将所论证的数字美学理论在国内诸多新的文艺形态和新的文化业态中进行实践操作和分析应用。    

第二阶段,提出人民美学的时代形态以及数字美学是当今国内人民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问题。从数字美学到人民美学,笔者从2015年到2017年连续三次参加福建省社科界的美学年会,在研讨会上提出了“微审美”气“数字审美已经崛起”、“数字美学是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美学的时代形态”等论点。笔者在福建省社会科学界2015年12月19日召开的“当代美学的文化使命与理论重构”学术研讨会上提交了参会论文《论微审美—以中国微电影为例》,以微电影为例阐述了基于国内当下甚嚣尘上的微文化的“微审美”论点:微审美具有赛博格的审美主体、微审美具有小叙事的审美风格、微审美具有后现代的审美本质。笔者在2016年11月19日召开的福建省美学年会“共享发展与审美参与”学术研讨会上提交了参会论文《美学符号学初探—媒介转向中的审美转型》,在此“数字审美已经崛起”的宣言,着重指出:“数字审美的重要意义是给当代的理论思考带来了新的气息和新的方法。我们应该以数字审美精神所产生的美学风格、美学观念、美学原则等社会伦理和文化诉求来甄别、选择、应用数字媒介技术,规范科学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我们既要做技术推动者也要做技术负责者”。2016年11月22日《福建日报》“理论周刊·求是话题”专栏刊文《共享发展,审美何为—聚焦“共享发展与审美参与”论坛》,以“数字审美,给当论思考带来新气息新方法”为题对该论文中的这些观点进行了学术报道。2017年10月14日,笔者为福建省美学年会“文艺的人民性与人民美学的再出发”青年博士论坛提交参会论文《数字美学的语言形式—论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美学的时代形态》,提出“人民美学的时代形态”问题和“数字美学是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美学的时代形态”论点,着重强调“人民美学思想开始于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开展于中国人民的劳动建设中,每个时代的人民美学观念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人民所肩负着的社会文化实践的主要形态”。2017年12月4日《福建日报》“理论周刊·求是话题”专栏刊文《新时代,人民美学如何再出发—聚焦“文艺的人民性与人民美学的再出发”论坛》,以“数字美学,人民美学的时代形态”为题对该论文中“作为当今人民美学时代形态的数字美学”观点进行学术推介。总之,笔者在2017年8月份撰写参会论文时首次把数字美学与人民美学联系起来,既论证了人民美学的时代形态,又阐述了作为人民美学的数字美学理论。    

第三阶段,辨析与廓清数字美学与人民美学间的辩证关系。显然,数字美学与人民美学是从不同方面提出的美学范畴,数字美学是从科学技术、模介媒体的角度捍出的一种技术美学和模介美学,而人民美学是从意识形态、领导权角度提出的一种意识形态美学即审美意识形态。可见,数字美学与人民美学的辩证关系在意识形态与媒介技术中实现汇聚和统一。    

数学之美论文篇3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

1.数学美的表现

美作为现实事物和现象,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艺术作品等属性总和,具有匀称性、比例性、和谐,色彩变幻。鲜明性和新颖性,作为精神产品的数学就具有上述美的特征。我们知道,数学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了美的世界:数的美、式的美、形的美……,在那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和谐、比例、整体和对称,我们可以感受到布局的合理,结构的严谨、关系的和谐以及形式的简洁。

数学美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数学内容看,有概念之美、公式之美、体系之美等;从数学的方法及思维看,有简约之美、类比之美、抽象之美、无限之美等;从狭义美学意义上看,有对称之美、和谐之美、奇异之美等。

经通过对数学美表现的研究,我们可以肯定的回答,数学中含有美的因素,数学发展受美育思想的影响,在此,可以借助古代哲学家、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

2.数学美的功能:

审美教育的范围正日益广泛地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人们不仅通过音乐,艺术,而且通过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得到美的熏陶,美化精神的境界。美育,对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非常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转贴于 数学美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 数学美能够培养人们创造、发明数学的激情。

(2) 数学美能启发人们探求真理的思路。

(3) 数学美感有检验真理的作用。

(4) 寓美于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 数学美感能达到以美启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之美论文篇4

综观当 前的教育形势,举国上下正在全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已成为教育者关注的焦点。德育已得到高度的重视,教育界高举“德育领先”旗帜;智育在传统教学中有着深厚的根基,重视程度不言而喻;体育本着全民健身的宗旨,活动有声有势;劳动教育或许与生活实践比较密切,也相应受到越来载多的人的关注;然而,美育?……美育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此外,我们在谈论人文精神的时候,常常把人文精神定位在追求“真、善、美”和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之最高层面上,在讨论艺术美的理论中,也常常谈到“真、善、美”三位一体的问题。怀特海曾经指出,初中数学是真、善、美的辩证统一。一个正确的初中数学理论,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真;初中数学理论不管离现实多远,最后总能找到它的实际用途,体现其为人类服务的价值取向,这是初中数学的善;初中数学理论本身的奇特、微妙、简洁有力以及建立这些理论时人的创造性思维这就是初中数学的美。而这些观点在初中数学过程中是否得到充分的体现吗?没有!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审美教育就没有任何教育”。在此,不想夸大美育的作用,但是,作用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未能得到充分重视,确是深感遗憾。值得高兴的是,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讨论稿)已提出了初中数学教育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特别是“初中数学与文化”这一单元体现了初中数学文化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在美学方面,这种功能是鼓舞人们对初中数学的追求化为一种对完善的追求。基于此,提出本课题的研究,或许对中学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美育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

1.初中数学美的表现

美,作为现实事物和现象,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艺术作品等属性总和,具有匀称性、比例性、和谐,色彩变幻。鲜明性和新颖性,作为精神产品的初中数学就具有上述美的特征。我们知道,初中数学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了美的世界:数的美、式的美、形的美……,在那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和谐、比例、整体和对称,我们可以感受到布局的合理,结构的严谨、关系的和谐以及形式的简洁。

初中数学美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初中数学内容看,有概念之美、公式之美、体系之美等;从初中数学的方法及思维看,有简约之美、类比之美、抽象之美、无限之美等;从狭义美学意义上看,有对称之美、和谐之美、奇异之美等。

经通过对初中数学美表现的研究,我们可以肯定的回答,初中数学中含有美的因素,初中数学发展受美育思想的影响,在此,可以借助古代哲学家、初中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

2.初中数学美的功能

审美教育的范围正日益广泛地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人们不仅通过音乐,艺术,而且通过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得到美的

熏陶,美化精神的境界。美育,对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非常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初中数学美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初中数学美能够培养人们创造、发明初中数学的激情。

(2)初中数学美能启发人们探求真理的思路。

(3)初中数学美感有检验真理的作用。

(4)寓美于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初中数学美感能达到以美启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初中数学美之教育途径

在科学美层次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和艺术一样,都有自己的美学特征,起着陶冶情操,完善思维品质的作用。其中包括:科学发现中的美学感悟,探索科学规律获得的愉悦,科学思维方法的美妙等诸多方面。科学美的发掘,可以通过种种渠道进行,包括视觉上的美,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惊讶美”,证明技巧运用中的“机智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时的“实用美”,撰写小论文时的感受到的“创造美”。在中学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中学初中数学教材内容的美,如概念之美、证明之美、体系之美、无限之美、平衡之美等方面加以探讨,带领学生进入初中数学美的乐园,陶冶精神情操,激发他们的学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应当作为必要的审美示范,引导学生感知,欣赏初中数学美。另一方面,“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只有将美知识应用于实践,审能教育才有意义,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提高,因此,初中数学美之教育途径主要有二:一是展示美,二是应用美。其具体探究途径如下:

(1)展示隐含的美。

数学之美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249-01

相信在大多数人的眼中,世界上最枯燥的学科非数学莫属。枯燥的数字,枯燥的定理,枯燥的推演方式,关于数学的一切都枯燥得令人敬畏。学校里,同学们谈数学色变,偶然遇到一位学生,且不论其专业课成绩如何,有勇气选择这个充满挑战性的专业学习本身已经很值得佩服了。这样一门世人眼中乏味枯燥的学科,为什么能让那么多拥有天赐之才的科学家为之着迷?为什么人类追求美的天性并没有让他们对似乎没有任何美感的数学退避三舍?直到最近一次偶然机会,才让我有时间仔细寻找学习数学的十几年在我的思想深处留下的痕迹,我终于能够明白“天堂里也有数学之美”是出自对于怎样一种宏大之美的敬畏与向往。

1美之理性篇

如果说培根的科学研究思想开启了人类认识世界的系统理性大门,那么最能够体现这种理性美的学科当之无愧非数学莫属。无论是推理演绎的方法,还是严格的假设与证伪,都是数学研究中随处可见的思想,更不用说著名的庞加来猜想、歌德巴赫猜想等等人类对客观世界的理性扣问。在古希腊时代,《几何原本》影响巨大,直到今天,它都是印刷数量、版本仅次于《圣经》的读物;文艺复兴延续到17、18世纪的近代文明,牛顿发明了微积分,连同他的力学理论把整个科学带到了新的境界;以爱因斯坦相对论为基础的现代文明中,高斯、 黎曼准备了很多数学工作,黎曼几何就是相对论的数学基础;20世纪下半叶的信息时代,就是冯·诺伊曼创造了计算机的数学基础,开启了通往今日世界繁荣的大门。数学参与了几乎所有人类理性科学的发展阶段,是人类理性思维起源的重要相关者。作为起源最早的科学体系之一,数学的理性光辉并不因为时光的流失而变得黯淡。客观存在的数字和隐藏在它们后面的神秘规律甚至比人类更早存于地球上,研究它们的科学让我们系统地建立起认识世界的理性框架.

2美之确定篇

一位著名的数学家说过:“我之所以喜欢数学是因为我知道每一道题都有答案,哪怕是那些现在还没有解决的难题与猜想。”对于现代人所生活的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来说,数学的这种确定性存在就像一束温暖而强大的光芒。不确定努力是否就会有收获,不确定付出是否就有回报,不确定以前的朋友会不会变成仇人,也不确定未来是否充满艰辛。然而,无论现实中有多少不确定的茫然与无助,数学的领域里,答案始终是可以期许的。小到高等数学和代数概率的练习题,大到困扰数学家几千年的猜想与迷题,我们始终知道尽头有答案等待着我们,不同的只是接近答案花费的时间长短。尽管有人会争辩正是世界的不确定性才吸引着人们不断去探索,但是和不确定的变化无常的色彩相比,数学中体现出来的确定性更有一种安定平和简朴自然的智慧光辉。

3美之简约篇

从来最困难的事就是把一项复杂的事物变得简单,而不是用一个复杂的过程解释简单。数学就像一个神奇的黑盒子,让一切穿过它的复杂事物变得简单易懂。数学公式是数学简约之美的集中体现,是自然规律的概括和提炼,它既是自然界的原则,也符合美的原则,它集数学的深邃、真实、合理、有序、统一、和谐、优美、简洁、实用于一身,是数学真、优、美的高境界,它处处充满着美的情绪、美的感受、美的欣赏、美的创造和美的表现,用简约的符号刻划出一个深邃奇妙变化无穷的数学世界。它不仅揭示了客观世界的“真”,而且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经济学中研究的消费者行为,综合了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似乎是复杂到没有规律可寻的事物,但是引入效用函数和预算线方程,这个看似复杂的概念也可以在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上深入研究,并给予现实一定的指导意义。能够经得起时光考验的始终是简约的美,所以在褪去维多利亚时代繁复蕾丝群摆今天,数学的简约之美在学术的圣坛上尤为引人注目。

4美之基础篇

有一道GRE(北美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作文题这样说:任何学科如果没有学科外的专家引入其他学科的知识与经验就得不到巨大的发展。在学生们的习作中,数学作为驳斥论点的反例几乎出现在各国学生的笔下。因为几乎没有一门现代学科不涉及到数学的知识,它是整个科学系统的基础。尤其是纯粹的理论数学,极端地讲,只需要笔和纸就可以构建直耸入云的理论大厦。所以不用奇怪数学大师陈景润甚至不知道可乐和雪碧是饮料的牌子,因为他只需要基础的数学知识就能进入数学的海洋。不必说在人类知识的起源阶段,多数自然学科都直接源于数学或者间接地借助数学的推理方法取得进步,即使在现代信息爆炸的世纪,没有数学的基础,一切研究赖以生存的重要工具——电子计算机及其相关技术,就只能是幻想的存在而已。理工科对数学的无限依恋自不必讲,因为没有数学的指导与帮助,再客观的实验结果也只是现象,永远不能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文史类的学科也并不与数学格格不入,经济学在其出生地西方学术界早已被归入理工科的范畴,历史学的大量统计研究仰仗与数理统计的知识,甚至还有红学家运用数学的知识来推断《红楼梦》的正确形成年代。

5品味数学之美

培根说:“美中之最上者是言语所不能表现,初睹所不能见及者。”数学之美正是这样一种美中之最上者。如果不能细心地体念和回味,其中宏大而深邃的理性、确定、简约、基础之美不会给任何人的思想深处留下美的痕迹。但是无论是古希腊为数学捐躯的伟大女数学家希帕蒂娅,还是陈老先生期许的数学天堂,都昭示着数学的美确实存在并且深深地打动每一颗睿智的心灵。作为人类科学的皇后,数学的美需要更多毫无杂念的品味,也需要更多置身于远山云雾中的淡然。

参考文献

[1]吴军,数学之美系列,google研究所

数学之美论文篇6

怀特海曾经指出,数学是真、善、美的辩证统一。一个正确的数学理论,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真;数学理论不管离现实多远,最后总能找到它的实际用途,体现其为人类服务的价值取向,这是数学的善;数学理论本身的奇特、微妙、简洁有力以及建立这些理论时人的创造性思维这就是数学的美。

而这些观点在数学过程中是否得到充分的体现吗?没有!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审美教育就没有任何教育”。在此,不想夸大美育的作用,但是,作用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未能得到充分重视,确是深感遗憾。值得高兴的是,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讨论稿)已提出了数学教育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特别是“数学与文化”这一单元体现了数学文化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在美学方面,这种功能是鼓舞人们对数学的追求化为一种对完善的追求。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数学美的表现。

美,作为现实事物和现象,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艺术作品等属性总和,具有匀称性、比例性、和谐,色彩变幻。鲜明性和新颖性,作为精神产品的数学就具有上述美的特征。我们知道,数学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了美的世界:数的美、式的美、形的美……,在那里,可以感受到和谐、比例、整体和对称,可以感受到布局的合理,结构的严谨、关系的和谐以及形式的简洁。

数学美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从数学内容看:有概念之美、公式之美、体系之美等;

从数学的方法及思维看:有简约之美、类比之美、抽象之美、无限之美等;

从狭义美学意义上看:有对称之美、和谐之美、奇异之美等。

经通过对数学美表现的研究,我们可以肯定的回答,数学中含有美的因素,数学发展受美育思想的影响,在此,可以借助古代哲学家、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

(二)数学美的功能。

审美教育的范围正日益广泛地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人们不仅通过音乐,艺术,而且通过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得到美的熏陶,美化精神的境界。美育,对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非常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数学美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数学美能够培养人们创造、发明数学的激情。

2、数学美能启发人们探求真理的思路。

3、数学美感有检验真理的作用。

4、寓美于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数学美感能达到以美启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数学美之教育途径。

在科学美层次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和艺术一样,都有自己的美学特征,起着陶冶情操,完善思维品质的作用。其中包括:科学发现中的美学感悟,探索科学规律获得的愉悦,科学思维方法的美妙等诸多方面。科学美的发掘,可以通过种种渠道进行,包括视觉上的美,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惊讶美”,证明技巧运用中的“机智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时的“实用美”,撰写小论文时的感受到的“创造美”。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中学数学教材内容的美,如概念之美、证明之美、体系之美、无限之美、平衡之美等方面加以探讨,带领学生进入数学美的乐园,陶冶精神情操,激发他们的学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应当作为必要的审美示范,引导学生感知,欣赏数学美。另一方面,“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只有将美知识应用于实践,审能教育才有意义,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提高,因此,数学美之教育途径主要有二:一是展示美,二是应用美。其具体探究途径如下:

1、展示隐含的美。

数学之美论文篇7

相信在大多数人的眼中,世界上最枯燥的学科非数学莫属。枯燥的数字、枯燥的定理、枯燥的推演方式”、“关于数学的一切都枯燥得令人敬畏。学校里,同学们谈数学色变,偶然遇到一位数学专业学生,且不论其专业课成绩如何,有勇气选择这个充满挑战性的专业学习本身已经很值得佩服了。这样一门世人眼中乏味枯燥的学科,为什么能让那么多拥有天赐之才的科学家为之着迷?为什么人类追求美的天性并没有让他们对似乎没有任何美感的数学退避三舍?直到最近一次偶然机会,才让我有时间仔细寻找学习数学的十几年在我的思想深处留下的痕迹,我终于能够明白“天堂里也有数学之美”是出自对于怎样一种宏大之美的敬畏与向往。

一、美之理性篇

如果说培根的科学研究思想开启了人类认识世界的系统理性大门,那么最能够体现这种理性美的学科当之无愧非数学莫属。无论是推理演绎的方法,还是严格的假设与证伪,都是数学研究中随处可见的思想,更不用说著名的庞加来猜想、哥德巴赫猜想等人类对客观世界的理性扣问。在古希腊时代,《几何原本》影响巨大,直到今天,它都是印刷数量、版本仅次于《圣经》的读物;从文艺复兴延续到17、18世纪的近代文明,牛顿发明了微积分,连同他的力学理论把整个科学带到了新的境界;以爱因斯坦相对论为基础的现代文明中,高斯、黎曼准备了很多数学工作,黎曼几何就是相对论的数学基础;20世纪下半叶的信息时代,就是冯・诺伊曼创造了计算机的数学基础,开启了通往今日世界繁荣的大门。数学参与了几乎所有人类理性科学的发展阶段,是人类理性思维起源的重要相关者。

二、美之确定篇

一位著名的数学家说过:“我之所以喜欢数学是因为我知道每一道题都有答案,哪怕是那些现在还没有解决的难题与猜想。”对于现代人所生活的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来说,数学的这种确定性存在就像一束温暖而强大的光芒。不确定努力是否就会有收获,不确定付出是否就有回报,不确定以前的朋友会不会变成仇人,也不确定未来是否充满艰辛。然而,无论现实中有多少不确定的茫然与无助,数学的领域里,答案始终是可以期许的。小到高等数学和代数概率的练习题,大到困扰数学家几千年的猜想与谜题,我们始终知道尽头有答案等待着我们,不同的只是接近答案花费的时间长短。尽管有人会争辩正是世界的不确定性才吸引着人们不断去探索,但是和不确定的变化无常的色彩相比,数学中体现出来的确定性更有一种安定平和简朴自然的智慧光辉。

三、美之简约篇

从来最困难的事就是把一项复杂的事物变得简单,而不是用一个复杂的过程解释简单。数学就像一个神奇的黑盒子,让一切穿过它的复杂事物变得简单易懂。数学公式是数学简约之美的集中体现,是自然规律的概括和提炼,它既是自然界的原则,也符合美的原则,它集数学的深邃、真实、合理、有序、统一、和谐、优美、简洁、实用于一身,是数学真、优、美的至高境界,它处处充满着美的情绪、美的感受、美的欣赏、美的创造和美的表现,用简约的符号刻画出一个深邃奇妙变化无穷的数学世界。它不仅揭示了客观世界的“真”,而且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经济学中研究的消费者行为,综合了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似乎是复杂到没有规律可循的事物,但是引入效用函数和预算线方程,这个看似复杂的概念也可以在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上深入研究,并给予现实一定的指导意义。能够经得起时光考验的始终是简约的美,所以在褪去维多利亚时代繁复蕾丝群摆今天,数学的简约之美在学术的圣坛上尤为引人注目。

四、美之基础篇

有一道GRE(北美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作文题这样说:任何学科如果没有学科外的专家引入其他学科的知识与经验就得不到巨大的发展。在学生们的习作中,数学作为驳斥论点的反例几乎出现在各国学生的笔下。因为几乎没有一门现代学科不涉及数学的知识,它是整个科学系统的基础。尤其是纯粹的理论数学,极端地讲,只需要笔和纸就可以构建直耸入云的理论大厦。所以不用奇怪数学大师陈景润不知道可乐和雪碧是饮料的牌子,因为他只需要基础的数学知识就能进入数学的海洋。不必说在人类知识的起源阶段,多数自然学科都直接源于数学或者间接地借助数学的推理方法取得进步,即使在现代信息爆炸的世纪,没有数学的基础,一切研究赖以生存的重要工具――电子计算机及其相关技术,就只能是幻想的存在而已。理工科对数学的无限依恋自不必讲,因为没有数学的指导与帮助,再客观的实验结果也只是现象,永远不能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五、品味数学之美

培根说:“美中之最上者是言语所不能表现,初睹所不能见及者。”数学之美正是这样一种美中之最上者。如果不能细心地体念和回味,其中宏大而深邃的理性、确定、简约、基础之美不会给任何人的思想深处留下美的痕迹。但是无论是古希腊为数学捐躯的伟大女数学家希帕蒂娅,还是陈老先生期许的数学天堂,都昭示着数学的美确实存在并且深深地打动每一颗睿智的心灵。作为人类科学的皇后,数学的美需要更多毫无杂念的品位,也需要更多置身于远山云雾中的淡然。

参考文献:

1.吴军.数学之美系列.google研究所.

2.钱定评.数学之美.科学时报.

数学之美论文篇8

张奠宙教授曾经说过:“数学美,乃探究之美,这对于每个学过数学的人来说,都是深有感触的。一道数学题目的解决,一个定理的发现,一个猜想的证明,于枯燥之中见新奇,于迷茫之中得豁朗,这就是数学美的魅力所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展示数学美的内容和形式,不仅可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使学生在获得美的感受的同时,学习兴趣得到激发,思维品质得到养育,审美修养得到提高。

1.数学美的特征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恩格斯语)。数学美即是蕴藏于它所特有的抽象概念、公式符号、命题模型、结构系统、推理论证、思维方法……之中的简单、和谐、严谨、奇异等形式,它揭示了规律性,是一种科学的真实美。数学中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具体的、意义深刻的,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1.1简单性。

爱因期坦说过:“美,本质上终究是简单性。”他认为,只有借助数学,才能达到简单性的美学准则。欧拉给出的公式:V-E+F=2,堪称“简单美”的典范。数学中绝大部分公式都体现了“形式的简洁性,内容的丰富性”。希尔伯特曾说过:“数学中每一步真正的进展都与更有力的工具和更简单的方法的发现密切联系着。”如笛卡尔坐标系的引入,对数符号的使用,复数单位的引入,微积分的出现都体现了数学外在形式更简洁,内容更深厚。

1.2和谐性。

欧拉公式:e =-1,曾获得“最美的数学定理”称号。欧拉建立了在他那个时代数学中最重要的几个常数之间的绝妙的有趣的联系,包容得如此协调、有序。与欧拉公式有关的棣美弗―欧拉公式是cosθ+isinθ=e ,这个公式把人们以为没有什么共同性的两大类函数――三角函数与指数函数紧密地结合起来了,而且融入了复数单位i。对它们如此完美的结合,人们始则惊诧,继而赞叹――确实是“天作之合”。

1.3严谨性。

严谨性是数学的独特之美,它表现在数学定义准确地揭示了概念的本质属性;数学结论存在且唯一,对错分明,不模棱两可;数学的逻辑推理严密,从它的公理开始到演绎的最后一个环节不允许有一句假话,即使错一个符号也不行。数学结构协调完备、数学图形美丽和谐、数学语言严密规范等都表现了数学的严谨性。例如,极限是一个无限接近的过程,人们无法经历它的全过程,而极限理论却使我们在推理想象中完成这个过程。对它所推出的结论的正确性人们确信无疑。

1.4奇异性。

数学中新颖的结论、出人意料的反例和巧妙的解题方法都表现出了一种独特的令人惊讶的奇异美。有趣的斐波那契数列:1,1,2,3,5,8,13,21,34,55,89……最大的特征是:从第4项开始,几乎所有花朵的花瓣数都来自这个数列中的一项数字;菠萝表皮方块形鳞苞形成两组旋向相反的螺线,它们的条数必须是这个数列中紧邻的两个数字(如左旋8行,右旋13行);……直到1993年,人们才对此数列给出解释:此数列中任何相邻的两个数,次第相除,其比率都最为接近0.618034……这个值,它的极限就是“黄金分割数”。这正如培根说的:“美在于独特而令人惊异。”

2.数学的美育功能

数学的美育功能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2.1展示数学之美,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教师在对某一数学对象进行教学时,敏锐地确立该对象的“审美视点”,并作审美化的教学设计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找到了恰当的“审美视点”,才可以使学生在数学审美活动中体验数学美感,赞叹数学的神奇和伟大,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椭圆、双曲线、抛物线有种种不同的性质,其图形也有极大的差异,但它们可统一于公式ρ=ep/(1-ecosθ)之中,随e的变化而表现不同的曲线,给人以美的享受。这正如徐利治教授所说:“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主动的、富有美感的智力活动,学习材料的兴趣和美学价值乃是学习的最佳刺激,强烈的心智活动所带来的美的愉悦和享受是推动学习的最好动力。”

2.2融贯数学之美,加深知识理解。

数学美是美的高级形式,它的特点在于抽象的理性形式中包含着无限丰富的感性内容。在教学中,教师通过严密的推理、生动的语言、优美的图形、科学的板书等作出审美示范,把数学美融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比如说,堆叠数论中的华林问题:1+2=3(这是自然数中唯一的三个相继数列组成的和式),3 +4 =5 ,3 +4 +5 =6 (两个世纪前欧拉发现),30 +120 +272 +315 =353 (半个世纪前由迪克森给出),27 +84 +110 +133 =144 (1970年由吴子乾找到),……这些优美对称的等式使学生在感受美、鉴赏美的过程中建立起“知识链”,形成了知识的有序结构和解题的方法体系,巩固和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3创造数学之美,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

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向思维,标新立异,找出最优方法;要善于把握教学机制,用数学美启迪学生思维。当学生对数学美感受最灵敏、最强烈、最深刻的时候,他们的思维也进入最佳时期,一旦“灵感”出现,他们就会感受到创造数学美的喜悦和成功后的乐趣。数的发展就颇具传奇色彩,有理数稍一扩展就被称作“无理数”,实数再一扩展,新的数就被叫做“虚数”,又如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传递变化,这一切无不体现着数学的奇异美。在数学教学中不但要善于发现和积极利用好数学的奇异美,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2.4发掘数学之美,陶冶思想情操。

数学美是美的高级形式,对缺乏数学素养的青少年来讲,他们受阅历、知识和审美能力的局限,不可能像文学艺术那样轻易地感受美,这就需要教师深入发掘和精心提炼教材中蕴含的美育因素,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优美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去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向学生介绍我国数学发展的历史,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的杰出成就和现代数学家对数学发展的巨大贡献,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对他们进行了审美教育。

3.数学审美观的培养策略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审美观,首先应该营造一个数学审美意境,当学生处于数学美的情境之中时,就容易建构起良好的数学审美心理结构,并使数学美的直觉受到启迪,从而进行数学的再发现或再创造。其次,“审美―立美”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而数学的“审美―立美”教学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来说,“审美”教学模式有五种基本类型:趣味模式、形象模式、和谐模式、奇异模式、幽默模式。以“形象模式”为例,对二元一次方程组无解、有唯一解和无穷多解的认识,可以通过两条直线的平行、相交和重合三种位置关系来直观表示,这种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就是数学审美教学中“形象模式”的极好应用。

参考文献:

[1].

[2]李文林.数学史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

[3]解恩泽.徐本顺.数学思想方法[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4]方延明.数学文化导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

数学之美论文篇9

而这些观点在数学过程中是否得到充分的体现吗?没有!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审美教育就没有任何教育”。在此,不想夸大美育的作用,但是,作用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未能得到充分重视,确是深感遗憾。值得高兴的是,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已提出了数学教育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特别是“数学与文化”这一单元体现了数学文化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在美学方面,这种功能是鼓舞人们对数学的追求化为一种对完善的追求。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数学美的表现

我们知道,数学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了美的世界:数的美、式的美、形的美……,在那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和谐、比例、整体和对称,我们可以感受到布局的合理,结构的严谨、关系的和谐以及形式的简洁。

数学美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数学内容看,有概念之美、公式之美、体系之美等;从数学的方法及思维看,有简约之美、类比之美、抽象之美、无限之美等;从狭义美学意义上看,有对称之美、和谐之美、奇异之美等。

经通过对数学美表现的研究,我们可以肯定的回答,数学中含有美的因素,数学发展受美育思想的影响,在此,可以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

(二)数学美的功能:

审美教育的范围正日益广泛地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

人们不仅通过音乐,艺术,而且通过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得到美的熏陶,美化精神的境界。美育,对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非常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数学美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数学美能够培养人们创造、发明数学的激情。

(2)数学美能启发人们探求真理的思路。

(3)数学美感有检验真理的作用。

(4)寓美于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数学美感能达到以美启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数学美之教育途径

数学之美论文篇10

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先生曾不止一次地提出:"数学是美的。"数学的美体现在方方面面,也许美在她是探求世间现象规律的出发点,也许美在她用几个字母符号就能表示若干信息的简单明了,也许美在她大胆假设和严格论证的伟大结合,也许美在她对一个问题论证时殊途同归的奇妙感受,也许美在数学家耗尽终生论证定理的锲而不舍,也许美在她在几乎所有学科中的广泛应用。

而美的数学,在自古崇尚诗书传世的中国,竟也浸染着扑鼻的书香。中国悠久历史所积淀出来的文学底蕴,为中国的数学染上了一层夺目的别样颜色,这就是数学的文采。

自然美

刘勰《文心雕龙》以为文章之可贵,在尚自然。文章是反映生活的一面镜子,脱离生活的文学是空洞的,没有任何用处。数学也是这样。

数学存在的意义,在于理性地揭示自然界的一些现象规律,帮助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可以这样说,数学是取诸生活而用诸生活的。数学最早的起源,大概来自古代人们的结绳记事,一个一个的绳扣,把数学的根和生活从一开始就牢牢地系在了一起。后来出现的记数法,是牲畜养殖或商品买卖的需要,古代的几何学产生,是为了丈量土地。中国古代的众多数学著作(如:《九章算术》)中,几乎全是对于某个具体问题的探究和推广。

在中国,数学源于生活,在外国,历代数学家也都宗法自然。阿基米德的数学成果,都用于当时的军事、建筑、工程等众多科学领域,牛顿见物象而思数学之所出,即有微积分的创作。费尔玛和尤拉对变分法的开创性发明也是由探索自然界的现象而引起的。

简洁美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L?布隆菲尔德(L.Bloonfield)说:"数学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如果说,诗歌的简洁,是写意的,是欲言还休的,是中国水墨画中的留白,那么数学语言的微言大义,则是写实的,是简洁精确、抽象规范的,是严谨的科学态度的体现。数学的简洁,不仅使人们更快、更准确地把握理论的精髓,促进自身学科的发展,也使数学学科具有了很强的通用性。目前,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的语言和工具,已经成了所有科学――包括社会科学在内的语言和工具。

对称美

中国的文学讲究对称,这点可以从历时百年的楹联文化中窥见一斑。而更胜一筹的对称,就是回文了。苏轼有一首著名的七律《游金山寺》,便是这方面的上乘之作:

《游金山寺》

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晚日晴。/遥望四边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鸥轻。

不难看出,把它倒转过来,仍然是一首完整的七律诗:

轻鸥数点千峰碧,水接云边四望遥。/晴日晚霞红霭霭,晓天江树绿迢迢。/清波石眼泉当槛,小径松门寺对桥。/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随潮。

这首回文诗无论是顺读或倒读,都是情景交融、清新可读的好诗。类似的又如"香莲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长日夏凉风动水,凉风动水碧莲香"。这些诗凭着精巧的构思,给人以奇妙的感受,每每读之,读者都会暗自叫绝。

而数学中,也不乏这样的回文现象,如:

12×12=144,21×21=441;

13×13=169,31×31=961;

102×102=10404,201×201=40401;

103×103=10609,301×301=90601;

9+5+4=8+7+3,92+52+42=82+72+32.

而数学中更为一般的对称,则体现在函数图象的对称性和几何图形上。前者给我们探求函数的性质提供了方便,后者则运用在建筑、美术领域后给人以无穷的美感。

悬念美

文学中的小说以设置悬念见长,在开头先抛出一个引人入胜的画面、出人意表的事件、叫人揪心的矛盾、令人关注的悬念、发人深省的问题,然后一步步去描写、讲述、展开、解答、思考;或者在最后留下一个无结局、无论断、无答案、无终点的结尾,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去求证、去追问、去体验。照米兰?昆德拉的说法:小说家的才智就是把一切肯定变成疑问,教读者把世界当成问题来理解。

这种现象,在数学中绝非少见。许多数学问题都是从一个看不出任何端倪的方程式开始,运用各种方法,一步步求解,最终得出一个清楚明白的结论。而数学的乐趣,在于人们抱着探求事实真相的态度,满怀好奇的求解过程和最终真相大白时的。

逻辑美

数学之美论文篇11

一、通过数学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数学作为一门严谨的学科,人们对于数学的第一印象便是知识修养。数学通常情况下是由公理当作基本概念和推理证明来作为数学解题的基础,公理又具有完备性、相容性、独立性的特点。在解答数学问题中必须符合数学推理证明过程原则的要求,在数学表达中,要展现出符合内在逻辑的数学表达。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其严谨的逻辑思维锻炼对于大学生形成逻辑清晰、认真负责、踏实细致和遵纪守法的优良作风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看事情的本质,抓关键,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态度和工作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都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不仅如此,学习数学知识还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智力水平,一直朝着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前进。数学是最锻炼人智力的一门学科,要求大学生具备相互团结、勇敢、机智、顽强、刻苦及勤奋的学术精神。在我们的思维中,数学是一种理性精神,正是因为大学生的思维有了这种理性的精神,从而使得大学生的智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开发,也是正由于这种精神对人类的整个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以及人类自身存在的问题。数学有着特有的学科风格与品性,要求当代大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做到应用有方、进退有制、分析有规、运筹有章、论证有据、构造有序、计算有法、假设有度等,这便是数学精神。该精神由该学科提升与凝结的价值观念与文化精髓体系组成,这是与人文精神不能分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科学的数学精神。

二、通过数学教育塑造学生科学的世界观

在所有学科中,数学作为一门关于现实客观世界的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的科学。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充满着辩证规律,他们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发展、变化。所以,作为数学,在现实社会中到处充满着辩证法。在数学这门学科的历史演进变化中,定义的演进与形成无一例外的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思想,举例来说,有微积分思想、公理化思想、悖论思想、函数思想等重大理论与数学思想的发展、改变与成型。客观的物质世界是数学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无一例外地都表现出了存在决定意识、认识论中的唯物论等观点。纵观我国上下几千年的数学史中,其共同点都是源自实践,并且是理论指导实践。在数学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其原理的定性与发展都是人类实践日积月累的积淀,这些数学思维与解决问题的对策。数学学科作为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工具,让人类从此能够正确的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把这些知识都在课堂上展现出来,是学生学习唯物辩证法的极好教材,从而促进学生科学地认识世界有着重要作用。数学是一个充满了辩证因素的学科,也预示着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要进行唯物辩证主义的思想教育。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育学生学习运动变化的观点、普遍联系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量质互变的观点等观点,把讲授方法与传授知识相互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提升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分析数学问题的能力,全面培养学生正确的方法论。

三、通过数学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我国是世界文明发展起源历史悠久的国家之一,其光辉璀璨的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数学研究在国际上也是处于领先地位,有许多世界公认的论著以及产生了很多伟大的数学家。爱国主义不仅仅是道德规范,还是一种政治标准,有着极强的凝聚力。数学教育是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途径,体现在:早在公元二世纪,我国就出现了享誉全球的《九章算术》;早在公元五世纪,祖冲之算出了圆周率,这比西方的奥托得出同样的结果早了1000多年;公元十三世纪,秦九韶的剩余定理,包括了计算程序的基本方法与技能;不一而足,这些历史都是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的活生生的教材。

四、通过数学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在很久以前,人们便发现了数学对美的认识同一般事物对美的标准是一致的。例如,在几何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和圆形;还有二次曲线既可以同圆锥面的截线对应,也可以与二元二次方程对应,这体现了数学的对称和谐之美;欧氏几何只有5组公理,它承受着整个体系的基础,他们之间的完备性与相容性证明了欧氏几何的科学性;这5组公理的相互独立性又证明了欧氏几何的简洁美;除此之外,还有解题方法巧妙新颖的美,推理论证内在严谨的美,黄金分割的美,不一而足。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要用美育观点来重新审视教材,从而为学生展示教学内容的内在美,在教学方式中有意识的带领学生欣赏美、发现美。帮助学生学会对数学的审美,既能开拓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展现数学美的本质及内容,挖掘教材里的审美因素,渗透并诱发学生对数学美的审美情趣,让学生渐渐的能够鉴别美、感受美、欣赏美。数学是一个神奇的世界,通过探究美的方法与规律来学习知识,在数学教育中,提升学生审美能力,陶冶学生审美情操。

五、结论

笔者从以上四个方面分析了数学教育的人文价值成分,以此表明在数学教育中践行人文教育既是现实的,也是必要的。相比于数学科学知识体系,数学包含的内容更为深邃,把数学学好了既可以收获专业知识,培养专业素养,还能接受数学精神,吸纳数学思想,熏陶数学方法等,从而提升人文素质。当前的大学生,主要注重的是自身的人文修养以及数学学科的方法论和数学美等具体的教学措施,这样便能凸显了数学教学中的人文主义精神。笔者认为,应当对人文素质教育引起高度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人文精神进行大力渗透。数学教育的精神与思想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帮助大学生明确了生活目标,提高审美情趣,还能健全人格。通过把传授教学知识与传递人文价值观相互结合起来,实现数学素质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从而使数学教育充分发挥应有的功能。

参考文献:

数学之美论文篇12

 

数字插画(也称CG插画)是近十年出现的数字媒体艺术形式,伴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而逐渐成熟,广泛运用于影视动画概念设计、游戏美术、插画设计等领域。大众在消费杂志和欣赏商业影视作品的同时,间接或直接欣赏插图就成为一种必然行为。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数字绘画作品营造的唯美、绚丽、奇幻的艺术氛围通过游戏、电影、动漫影响着当代人的审美观念。然而,作为新兴画种,数字插画自诞生之日起即被定位为商业美术,其艺术价值也未得到学者的足够关注,这在当今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方兴未艾的大背景下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1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1 国内的研究情况

 

在国内,对于数字插画的理论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软硬件技术、商业应用、教学研究,或者关联领域研究,如王选遥《论电影画面的灵魂——概念艺术》、赵小林《数码绘画与设计艺术专业基础教学》等;从美学角度探索数字绘画艺术理论的论文,在“中国知网”以变换关键词组合的方式进行搜索,可见数篇,包括赵忠波《浅析超现实主义绘画对现代数字绘画的影响》、许超《后现代视野下CG插画设计的美学特征探微》。这些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前国内数字插画艺术理论研究现状,总体而言研究的成果有待进一步丰富和系统化。

 

1.2 欧美等国的研究情况

 

在美国,以出版物为服务对象现代插画的发展已经超过百年,形成了非常深厚的文化土壤。繁荣的出版业造就了一大批技法成熟、风格多元的插画大师。近20年来,作为数字技术革命的策源地,美国的数字娱乐产业异常繁荣,很多从事传统插画创作的画家成功转型为概念设计师,使用数码绘图工具,为电影、游戏和动漫业服务,数字插画由此应运而生。不过数字插画师的成就也一直不为主流艺术承认,其原因同样源自艺术界对商业美术的某种长期的“歧视”。在西方的数字艺术行业内,有关数字绘画的研究基本集中在视觉特效软硬件开发使用、表现技法、商业应用等实用性、技术性领域,鲜见数字插画艺术理论的研究成果。这一点,从历年的“ACM SIGGRAPH”会议所的主题与会议日程安排可见一斑。

 

2 数字插画艺术理论研究的意义

 

2.1 为国内新媒体艺术理论研究拓展新的视角

 

目前,有关新媒体艺术美学理论研究的成果多集中在新媒体自身特性带来的审美异化,如虚拟性、交互性、技术性等,以及由此产生的新媒体与创作者的关系、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关系、新媒体对创作观念的变革等一系列问题。例如,刘自力《新媒体带来的美学思考》、刘佳《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性带来的美学思考》等等。这些研究,从宏观的角度,阐述了新媒体艺术审美在文化学、心理学、社会学乃至哲学层面的意义。这样的视角,固然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新媒体艺术的基本特征,但是限于一些研究者的专业背景,仍缺少对新媒体艺术中某些具体领域的研究。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在新媒体艺术这个大的范畴中,实验艺术、装置艺术这类的当代“纯”艺术活动与游戏动漫设计、电影美术等商业艺术仍然是有本质性的区别的,所以,针对数字插画美学理论展开研究,对于充实国内数字媒体艺术研究的美学理论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 数字插画创作需要艺术理论指导

 

由于数字插画是商业美术,一直以来被视为流行文化,其价值得不到主流艺术界的认同。以网络相册为平台,优秀的插画作品甚至可以赢得千万次的点击率,却很难进入到画廊、艺术馆中与传统画种获得并列展出的机会。数字绘画在主流美术界的“空缺”,使其缺乏专业而系统的评价体系、科学而规范的教育方法以及艺术投资人。这些都制约着中国数字绘画艺术品质的进一步提升。因此,展开数字插画的艺术理论研究,挖掘其文化价值、厘清风格流派、完善评论体系,将数字插画研究学术化、正规化,一定程度上可提高数字插画在主流美术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些都能更好地激励数字插画从业者的创作热情,对于提高数字绘画的整体创作水平、挖掘艺术价值是非常必要的。

 

3 数字插画艺术理论研究的必要性

 

3.1 利于构建更加科学的数字插画人才培养体系

 

目前,国内大专院校的数字插画教育大多处于初创阶段,师资力量和教材建设均比较薄弱。当前人才的培养主要由企业和社会机构承担,但在培养方式上往往注重技巧训练、追求画面的外在效果,较为忽视绘画创作的文化艺术性,不利于数字插画人才的良性发展。事实上,在欧美等国,数字插画师(概念设计师)基本出自艺术设计类院校的相关专业,需要系统学习解剖、架上绘画、艺术史、数字图形图像学等课程,企业培训只是培养实践经验的手段,学院教育才是主流。构建科学的数字插画人才培养体系,需要相关的艺术理论研究成果为依托,完善教材建设、丰富理论教学内容。

 

3.2 利于促进动漫游戏产业的原创力提升

 

自从2006年国务院《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来,我国的创意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动漫、游戏产业的原创能力不断得以加强。很多项目开始借鉴国外同行业经验,更加注重前期的概念设计的投入力度,推出了一批有分量的游戏作品。例如,腾讯游戏开发的网络游戏《斗战神》。该作的前期概念设定由国内一线的游戏美术师合力完成,人物造型夸张玄奇却不失中国神话人物的特征,场景华丽宏大,且充满东方色彩,充分展现出数字插画的视觉创造力和奇幻文化的魅力。然而,对于中国创意产业整体而言,高质量的作品和优秀的概念设计师仍然数量稀少,数字插画师的绘画水平良莠不齐。拙劣的模仿和照抄,贫弱的造型与滥俗画风依旧充斥着中国的动漫游戏市场。建立数字插画艺术理论体系,特别是文化研究和批评研究,有助于指导插画师的创作,推动当前数字绘画创作者对艺术品质的自发追求,转变成自觉的要求。

 

4 数字插画艺术理论研究的内容

 

本文的重点在于研究数字插画艺术性,因而笔者认为可参照传统绘画研究的方式构建数字插画的理论研究框架,内容包括: (1)数字插画史论、人物及作品研究。 (2)数字插画文化研究。 (3)传统绘画与数字插画比较研究。 (4)数字插画批评研究。 (5)数字插画创作研究。

 

5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