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的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4 15:24:44

形势与政策的论文

形势与政策的论文篇1

 

其次,我们应该敬畏自然。

 

我们来细数一下那些从动物身上的病毒逐步演变成人类的灾难的真实案例。

 

艾滋病:艾滋病病原可能源于非洲灵长类,最近美国科学杂志指出,黑猩猩通过捕食红冠白脸猴和大疣鼻猴而分别感染了两种猴免疫缺陷病毒(简称SIV)。这两种病毒再在黑猩猩体内发生重组,产生新的SIV,人类在猎食黑猩猩的过程中感染了SIV病毒,而造成现在全球流行的HIV-I病毒,即艾滋病毒。在马来西亚流行的“尼巴”病毒,就是人们为了多养猪而乱砍滥伐森林,结果由携带尼巴病毒的果蝠粪便污染猪饲料,而使猪患病,然后再由病猪传染给人。

 

汉卓病毒:澳大利亚出现的汉卓病毒,同样是由于人们在这里伐木建养马场,由果蝠粪便污染马饲料,马发病后传染给人。

 

埃博拉出血热:在刚果和苏丹南部交界处埃博拉河流域流行的埃博拉出血热与当地人喜欢生吃大猩猩、猴子等灵长类的肉有关。

 

猴痘病毒:2003年6月,当我国的SARS病情刚刚缓解时,美国传来了由猴痘病毒引起猴痘暴发流行的消息。猴痘又称猴天花,是一种人兽共患病,可通过病人、疫畜的体液传播。

 

黑格尔曾说:人类从历史中所得到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不吸取历史教训。”我们很自然的联想到最近同样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澳大利亚山火持续近五个月,5200万哺乳动物,6200万鸟类,3.89亿爬行动物,在这场大火中丧生。东非蝗灾爆发,饥肠辘辘的沙漠蝗虫入侵了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和索马里,规模和破坏力史无前例,整个东非恐深陷蝗虫危机。西班牙暴雪突袭,汽车只能在“雪墙”之间通行,社会只能停课停工。美国爆发40年来最致命流感,已有6600人死亡……

 

这些案例无一不是在告诉我们,人应当对自然保持敬畏,敬畏自然,实际上也是在敬畏人类自己。

 

最后,我们应该感恩自然。

 

我们知道,人类的衣食住行与自然密切相关,如穿的羽绒服、皮大衣,吃的猪肉、牛肉,用的木质家具,坐的木船等,都是自然给予我们的。外出旅游,所面对的历史悠久的大足石刻、风景优美的西湖,都是自然的杰作。大自然每时每刻都在为我们提供丰富的资源,给予人类无限的美好。人类并没有感恩自然,反而在不断破坏自然。在《大自然在说话》中,自然母亲说:“你们的行为决定你们的命运,不是我的。我是大自然,我将继续存在,我随时都在进化,而你们呢?“人类天真地以为自己是食物链的顶端。但是,没有底端的资源提供,什么都不是。

 

幸运的是,人类渐渐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弥补,例如:支付宝上的蚂蚁森林,目前已经在荒漠化地区种植树木超过1亿棵;长江从今年开始禁渔10年;许多国家开始禁止使用某些塑料产品和一次性产品等。人类与自然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而人类则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本就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或许这些举措相比于人类已经破坏的大自然来说只是微不足道的补偿,但“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蝴蝶扇动一次翅膀,可能远处会引发一起海啸。做出一件节约资源的小事,可能会降低一种动物灭绝的可能性。聚沙成塔,积少成多,点滴努力不断的累计,终将汇流成河,一齐流向人与自然和谐的大海。

 

“起初,没有人在意一场灾难,这不过是一次山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这场灾难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呵护自然,敬畏自然,感恩自然,寻找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我们每个人当为此尽自己绵薄之力。

 

抗击疫情的论文范文:抗击重大疫情中社会意识形态波动与应对研究

 

在当前抗击重大疫情中,我国社会意识形态波动既体现为国内外对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和中国效率的普遍赞誉与高度认可,也体现为信息传播格局深刻变化带来的社会意识形态治理之难,重大疫情全方位挑战对国家治理能力的考验等。造成社会意识形态波动的深层原因在于,我国意识形态应急管理体系存在的短板,现代社会竞速主义发展逻辑,大众传媒背景下的“信息操控”和“真相编写”。科学应对社会意识形态波动,应该立足当前、讲好抗疫故事,遵循规律、强化分期管理,着眼长远、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社会意识形态作为建基于经济基础之上的观念上层建筑、粘合社会不同思想文化的“水泥”和国家权力结构的制度机器,深刻嵌套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力量交织而成的“关系矩阵”之中,并伴随这一“矩阵”的发展变化呈现出渐变与突变、平衡与失衡更迭演化的波动态势。历史实践表明,以传染性疾病为代表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往往会加剧社会“关系矩阵”的深刻变革,引发社会意识形态的激烈波动。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迅速在全国蔓延,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全国上下众志成城、同心抗“疫”的背景下,有关人与自然、个体与集体、质疑与认同的公共讨论,充斥意识形态领域,促使社会意识形态发生较大波动。本文拟透过纷繁复杂的公共言论,研究把握这场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引起的意识形态波动及其发生逻辑,探寻抗击重大疫情中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策略,以期为夺取疫情防控全面胜利提供参考借鉴。

 

一、抗击重大疫情中社会意识形态波动的现实表征

 

个体生命健康与公共卫生事件向来是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热点话题。从2020年1月20日确认新型冠状病毒可以人传人以来,围绕重大疫情的新闻报道不断升温,呈现出井喷式增长与裂变式传播态势。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联合腾讯媒体研究院、腾讯指数,对疫情期间的舆论热点进行了大数据分析与网络调研。结果显示,除“新冠肺炎疫情”这一核心议题外,按照热度指数从高到低排序,还涌现出“捐助援助”“防控措施”“疫情”“在线教育”“物资保障”“复工复产”“国际动态”“权威解读”“追责问责”“人事任免”等十大热点议题。这些议题主导了疫情期间我国社会舆论的基本格局和发展走向,推动社会意识形态表现出正向叙事与反向挑战两种波动态势。

 

从正向叙事来看,伴随疫情防控形势的积极向好,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展现出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和中国效率,得到国内外普遍赞誉与高度认可。从亲自指挥、亲自部署疫情防控,到成立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全国疫情防控;从“武汉封城”到全国各地驰援湖北、守望相助;从全国一盘棋的联防联控,到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从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医务工作者、人民解放军、公安民警、社区工作人员义无反顾、日夜奋战,到无数志愿者真诚奉献,广大人民群众胸怀大局、积极配合。我国疫情防控工作的有序展开和突出成效,集中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政治优势,有力推动社会意识形态朝着积极正面的方向不断发展。2月17日,清研智库面向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域,从供应稳定性、服务便利性、服务效率、疫情防控措施、特殊优惠政策等5个维度,开展公共服务公众满意度测评。调研数据显示,疫情期间,水、电、气、热、油品、通讯、物流、交通、金融等九大领域的社会整体满意度均维持在7分以上(满分为10分),其中供电、供水、金融、通讯位列前四,满意度均超过8分。同时,中国精准及时的工作部署、强力有效的防控措施,也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与肯定。意大利学者库恩表示:“未来,历史学家很可能会把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视为世界范围内遏制新疾病传播的典范……历史很可能为此感谢中国。”

 

与此同时,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也出现了许多值得注意的反向挑战。首先,信息传播格局的深刻变化加大了社会意识形态治理的难度。相较于社会的常态运行,突发性的公共卫生事件往往导致人们对疫情信息获取的渴求更加强烈。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统计显示,2020年春节(1月24日-1月31日)期间,全国移动互联网流量消费同比增长36.4%,其中“看新闻”项目的消费增速尤为明显,从2019年的46%跃升至74%。此外,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的调研也表明,92%的网民关注新闻资讯的主要目的在于掌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最新进展。强烈的信息诉求“带火”了以“丁香医生”为代表的医疗类APP,也使“最深的恐惧就是对未知的恐惧”“信息公开就是最好的‘疫苗”’等口号频频见诸媒体。然而,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条件下,疫情信息的传播呈现出体裁丰富、信源多样、议题庞杂等特点,这在一方面固然缓解了公众的焦虑情绪和恐惧心理,也使大量不實信息加速聚集。如“大蒜水可以治好新冠肺炎”“适量饮酒和抽烟可以降低感染几率”等错误言论,不断挑拨着人们敏感的神经,给疫情防控造成极大干扰,加剧了社会意识形态波动。

 

其次,突如其来的疫情既是对医疗卫生领域的检验,更是对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大考。概括来说,挑战有三:一是经济考验,为在最短时间最大范围最高效率的控制疫情,我们暂时按下了经济社会动态循环的休止符,也因此带来了小微企业的运转之难及市场秩序的治理之难;二是民生考验,经济社会的暂时性停摆直接影响居民收入、群众就业与生活必需品的市场供给,如何在紧抓群防群控的基础上做好供需调度,切实保障基本民生,考验着党和政府的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三是小康考验,2020年是全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如何在克服疫情影响的同时,“啃下硬骨头”,拿下“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对我国的治理智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都从不同层面增加了疫情防控的难度,加剧了疫情期间社会意识形态治理的风险。

 

除此之外,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一些带有地域歧视、民族情绪和种族主义色彩的认识偏见不时涌现,构成了当前社会意识形态波动的另一重要表征。一些国家甚至发生排华反华的严重事件。据共青团中央微信公众号披露,2020年1月26日,法国《皮埃尔信使报》以《黄色警告》(YellowAlert)和《黄祸》(TheYellowPerl)为标题发表文章,首次将新冠病毒与种族概念挂钩;1月29日,澳大利亚《太阳先驱报》将新冠肺炎命名为“中国肺炎”(ChineseVirusPandamonium);2月1日,德国《明镜周刊》在封面上写下“新型冠状病毒中国制造”(Corona-VirusMadeinChina)的标语;紧接着,美国《华尔街日报》发表辱华文章,标题为《中国是真正的“东亚病夫”》。凡此种种违背科学精神、极力污名中国、大搞甩锅推责的阴谋论调炮制了比新冠病毒更为可怕的政治病毒,不仅不利于疫情防控,反而在不同程度上加大了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冲突,给疫情防控工作造成了极大干扰。

 

二、抗击重大疫情中社会意识形态波动的发生逻辑

 

当前社会意识形态波动既反映了抗击重大疫情过程中的短期舆情生态,也暴露了我国公共卫生综合治理上的短板和不足。正如所言,“研究和加强疫情防控工作,既要立足当前,科学精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更要放眼长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该坚持的坚持,该完善的完善,该建立的建立,该落实的落实,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从意识形态角度来看,这次疫情暴露出的短板和不足还表现在,如何建立健全重大疫情防控背景下的意识形态工作机制和应急管理体系,如何及时回应人民重大关切,有效化解社会舆论突出问题,最大限度凝聚疫情防控正能量等一系列问题。除此之外,这次社会意识形态波动还从更深层次上反映出,现代社会的发展逻辑与信息传播格局的深刻变化对社会意识形态的深远影响。

 

社会意识形态波动根源于现代性的“竞速主义”逻辑。将“加速主义”和“竞速革命”看作现代社会的根本特征与现代化的核心命题,是社会速度研究的普遍共识。作为现代化的内在逻辑,“竞速主义”一方面为人类社会创造出难以想象的物质财富与文化资产,另一方面也给人类文明存续发展带来了的严峻挑战。按照德国社会学家哈特穆特·罗萨的观点,现代性的竞速主义危机突出表征为“去同步化”。简单来说,在“竞速主义”所营造的现代情境中,“加速”不是一个无差异的同质概念,而是内在划分为科技加速、社会变迁加速与生活步调加速三个不同层面。一旦这三个层面的加速效率不相同步,就会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震荡出剧烈的“去同步化”现象。这就为现代国家治理与文明发展埋下了意识形态隐患。具体到这次抗击重大疫情中的社会意识形态波动,就是因为在疫情的快速传播(“生物算法”)、国家公共衛生管理效能(“政治算法”)与人们对迅速控制疫情的急切预期(“心理算法”)之间,发生了一定的不同步和错位,从而导致有关疫情防控的认识理路和评价逻辑,极容易从外因诱发转向内因质疑,从独立的公共卫生事件转化为结构性的社会信任危机。这是引发社会意识形态波动的一个普遍性成因。

 

社会意识形态波动还诱发于大众传媒背景下的“信息操控”和“真相编写”。以19世纪通讯行业的兴起为标志,一场“只有18世纪下半叶的工业革命才能与之相比”的“传播革命”,敲开了传统社会知识垄断、精神禁锢的大门,从此人类结束了先进文明成果只为少数人所独享的历史,进入到密集型社会交往的“现代传媒时代”。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以“真相”代言人自居的现代传播体系发展至大众传媒时代,反而使意识形态操纵变得越发轻易起来。一方面,大众传媒消弭了信息传播的时间间隔。在以倒叙为主要逻辑的传统媒体时代,事件生成与媒介传播之间总是存在一个微妙的时间差。借助这个时间差,“真相界定者”可以把控新闻内容、核实新闻真假、整理新闻线索、表达价值立场,从而建立起体系完备、规格严整、立场鲜明的信息传播模式。但是,到了“人人皆为发声筒”“事事可建直播间”的大众传播时代,对“极端时效性”的渴求使得大量未经核实的信息被迅速上传网络,而代表主流意识形态的“真相界定者”却越来越难以发挥信息传播的“把关人”作用。于是,大众传媒借此创生出一个充斥着主观真相、片面真相和人造真相的“后真相场域”,无数支离破碎、自相矛盾、真假莫辨、迅速更新的信息,极力解构和偏离着完整的事实真相。另一方面,大众传媒消解了信息传播的空间差异。在信息与数据高速流动的现代社会,空间概念遭到前所未有的压缩。充斥于各大社交媒体中的新闻报道有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既不直接相关,也不具有利益牵绊。人们关注新闻的目的不仅是掌握真相并据此采取行动,还存在为了消费信息、满足猎奇心理的现象,以致“无反转不新闻”竟然成为个别媒体平台的“制胜法门”。正是在这样的传播逻辑下,借助情绪化叙事来炮制热门话题、渲染公众情绪、煽动社会不满、制造意识形态事件的各种图谋变得张扬起来。具体到这次疫情,个别媒体平台或个人通过片面化极端化地“拼凑伤痛”,激发民众的伤痛体验和情感共鸣,基于“弱者本位”的叙事逻辑累积民意基础和道义力量,再加之大量真假莫辨的信息轰炸,舆论热潮和悲痛焦虑的社会情绪于是迅速裹挟公共舆论,而伤痛背后意气风发的“白衣执甲”“党旗高扬”与“全民抗疫”,则被“记录者们”下意识地忽略了。由此可见,在大众传媒“信息操控”和“真相编写”的背景下,社会意识形态稍加不慎便会发生严重波动。

 

三、抗击重大疫情中社会意识形态波动的应对策略

 

如前所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社会意识形态波动,事出有因、其来有自,其内在的发生逻辑深刻根植于人类现代化历程、大众媒体兴起与中国改革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这就要求我们既立足当前,不失时机加强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又着眼长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激活公共理性与科学思维;既讲求实效,为疫情防控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又遵循规律,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地推动社会意识形态实现从非常态向常态的顺利转化。

 

立足当前,讲好抗疫故事。为此应紧紧抓住三个问题精准发力,一是“讲什么故事”。要在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的多维纵深比较中,深度挖掘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抗击重大疫情中彰显出的强大政治优势,着力讲好中国抗疫的“大故事”与“小故事”。在“大故事”方面,要讲好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部署、精准施策,全国一盘棋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制度故事,讲好全国上下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群防群控,坚决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的奋斗故事,讲好各地统筹做好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发展故事,讲好新时代的中国勇于担当、透明开放,為世界各国防控疫情争取宝贵时间、提供成功经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故事。在“小故事”方面,要生动讲述武汉小区居民自发合唱国歌、高呼武汉加油的感人故事,方舱医院里学生们隔离疫情不隔离知识、停课不停学的励志故事,新疆援鄂医疗队的“方舱大白”们翩翩起舞、鼓励患者的温情故事。二是“谁来讲故事”。抗击疫情是场人民战争。讲好抗疫故事也要积极构建多方联动、优势互补的故事宣讲机制。探索构建以党政系统为责任主体、以新闻媒体为骨干队伍、以

 

医学

 

专家为意见领袖、以党员干部为先锋模范、以人民团队和群众组织为重要依托的“故事宣讲共同体”,通过多层次、高密度、立体化权威信息,引导群众增强信心、坚定信念,着力稳定公众情绪。展开来说,党政系统要向群众广泛宣介党和政府正在做什么、还要做什么,切实坚定社会信心;新闻媒体要充分报道疫情发展动态与联防联控成效,把控整体舆论、落实主体责任;医学专家要广泛普及科学防护知识,讲清讲透新冠肺炎是什么,防范疫情怎么做;党员干部要身体力行、冲锋在前,及时回应人民重大关切,有效化解舆论危机;广大人民群众要主动发声、正面回应,生动讲述防疫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让正能量始终充盈社会舆论。三是“如何讲好故事”。对此就疫情期间宣传思想工作提出了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基本方针。“强信心”,就是要深入报道、及时、多点推动、融合传播疫情信息以提振民众信心。“暖人心”,就是要注重疫情创伤的情感修复与心理重建,关注弱势群体的集中诉求与特殊困难,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积极推动问题解决。“聚民心”,就是要广泛宣传一线医务工作者、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公安干警、基层干部、志愿者等的感人事迹,切实把我国抗击疫情的实践成就转化为意识形态优势,夯实化解意识形态波动的现实基础。

 

遵循规律,强化分期管理。重大突发公共事件通常都会经历“预警”“爆发”“缓解”“善后”四个阶段。依照这一发展规律,疫情期间的意识形态工作应坚持“具体阶段具体应对”,探索建立“覆盖全过程”“涵容全时段”的应急管理模式。展开来说,“预警期”要针对疫情信息匮乏与社会反应迟滞,着力做好“防范和预警”。社会宣传部门要深入报道疫情传染方式与扩散风险,广泛普及疫情防控知识,及时化解由信息匮乏带来的恐慌情绪,引导人们增强防范意识,提升科学防范能力。“爆发期”要针对疫情形势恶化与舆情压力激化,着力做好“充分报道与全面辟谣”。意识形态领域也随之加大舆论宣传力度,提升媒体传播能力,深度解读疫情进展,全面畅通辟谣通道,为构建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防控体系凝心聚力。“缓解期”要针对疫情形态积极向好与经济领域遭受冲击的社会状况,着力做好“舆情跟踪和恢复引导”。随着“零新增”省份越来越多,多地宣布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应急响应等级做出调整,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逐步过渡至“减低应急措施强度,尽快恢复社会秩序”的“缓解期”。对此,意识形态领域一方面要高度警惕麻痹思想、侥幸心理和松劲心态,坚定不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的必胜信念,巩固好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整体向好而占领的意识形态阵地;另一方面,要不失时机推动社会秩序和舆情舆论从非常态向常态转化,为有序恢复经济生产发展营造良好的意识形态氛围。“善后期”要针对体制机制不足和公共治理短板,着力做好“总结与反思”。这次疫情暴露出我国在国家应急管理、国家储备体系、非法野生动物贸易市场监管等方面的短板。对此要综合评估、理性反思,全面总结经验,彻底整治不足。

形势与政策的论文篇2

    1.1互动性现今一些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堂缺乏互动。一些教师认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任务就是宣讲国家的政策措施,传递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领域的相关信息。这种做法是不全面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需要互动,互动性是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的主要特性。所谓互动性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与学双方交流、沟通、协商、探讨,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坦诚相待的基础上,通过理性说服甚至辩论,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拓展创造性思维,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1]。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互动性包括多个层面:从互动的主体角度观之,互动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与生生之间的互动;从互动的时空角度观之,互动又包括课堂之上的互动与课堂之外的互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任务不仅仅是传递、宣讲一定的政策与信息,更重要的任务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研究社会问题、探索方针政策[2]。这种分析研究和探索的过程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充分互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主题多为学生普遍知晓但又认识不够深入的国内外经济、政治、文化大事件。如果在课堂上教师仅仅停留于介绍一些人人皆可查知的信息,学生的思维则不可能从这些信息简单传递的过程中得到锻炼,该门课程的价值也就完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作用即体现在此处。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课题在课堂内外进行讨论。通过讨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不同的观点得以交流与碰撞,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的指引下得出一些结论。

    1.2开放性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具有开放性。开放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开放的内容。每个学期教育部社会科学司都会本学期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这是为开展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制定的指导性文件。但是一些教师在每个学期进行教学时将教学内容局限在狭窄的范围内,仅仅围绕教育部下达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进行简单的信息扩充。这样很容易将形势与政策教学局限在对一些信息的简单传递上,而没有引出隐藏在这些信息背后深层次的内容。这也是一些形势与政策课堂不能吸引学生的原因之一。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呼唤开放性的教学内容。这是因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其具有内容的开放性。形势与政策课程面临的主题都是国内外经济、政治、文化、外交中的重大事件、形势与政策。这些主题本身就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一个形势与政策主题即使主要是属于每一个学科门类,但是深入分析其现象,探究其原因,又往往涉及到其他学科门类的信息和知识。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互动性质也决定了该门课程内容的开放性。在互动教学中,每个学生的视角都可能不一样,每个学生都可能从其独有的知识背景和兴趣点提出对教学主题独特的看法。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前对教学主题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分析。另外,现今信息社会的特性决定了相关广泛的信息可以由学生轻易地获取,那种浅显易被学生掌握的信息已经不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所以,开放性的课程内容是势在必行的。其二,开放的理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3]。理论体系对于一门课程至关重要,一门缺乏理论的课程注定其吸引力是有限的。然而,形势与政策绝不是一门缺乏理论的课程。以往的形势与政策课堂给人以理论不深或理论不成体系的印象,这与教师不善于挖掘形势与政策课程丰富的理论体系有关,这也是当前一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堂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呼唤开放的理论,需要教师从多方面、多角度寻求、挖掘本门课堂独特的理论,并形成本门课程独特的理论体系。

    1.3实践性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主题都是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大事件,这些主题本身即具有强烈的实践特征。另外,当代大学生对现实问题具有比较强烈的批判倾向乃至逆反心理,对社会现实问题更加笃信自己通过观察、思考、实践得来的结论。这也是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必须加强实践环节的原因。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性体现在课堂实践、校内实践、社会实践等几个方面。

    2实施参与式形势与政策教学模式的策略

形势与政策的论文篇3

doi:10.16083/ki.1671-1580.2017.04.029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4-0099-05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一门把握时代脉搏、紧扣国内外时政热点,宣传主流思想价值观,担负着培养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和政策观的使命,具有提升学生思想理论水平和培育政治素养的教学功能。但是,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和社会时代环境,加之形势与政策课程本身的政策性、教育性和时效性等特点,资料收集繁杂、讲授要求高且考核难度大,存在着课程设置不重视、教学内容不切实、教学方法不科学、师资队伍不专业、考核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较大地影响了教学成效的发挥。因此,有必要从供给环境、供给内容、供给方式、供给主体和供给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提高形势和政策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存在的问题

自1987年形势与政策课程开设至今,整体发展态势良好,国内各高校基本都设有该课程,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某种程度上讲,形势与政策课已经具备了一门课的基本形态。但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师资力量,形势与政策课程与其他4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没能达到大学生的期望,在教学效果和考核上也未能尽如人意。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发展和建设仍任重而道远。

(一)课程设置不重视

虽然形势与政策课程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必修课在大多数高校开设,但是不少高校对于其重要性并没有足够的认识,在课程性质上定位不清,以致其在课程设置上具有随意性。在思想认识上的偏差,直接导致形势与政策课程未能得到高校应有的投入和支持,在课程设置上常被忽视,课程地位逐渐边缘化。如:大部分高校都将学科建设重点集中在专业课和特色课上,并没有意识到形势与政策课程对高校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对形势与政策课程资源投入甚少;部分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往往都只有形式,而不注重实质性的规范,往往缩短课程的学时数,只安排在某一特定年级或某一固定学期,并没有开展覆盖大一到大四的连续性教学,降低了课程教学效果;不少高校仍停留在对上级部署和要求的简单照做,没有结合自身高校实际采取具体、有针对性的措施;有些高校没有将形势与政策课程设置落实到学校总体教学计划和教学安排中,或者即使有单独的教学计划和安排,在课时数、课堂教学要求等实际操作层面也没有明确的规定,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二)教学内容不切实际

首先,形势与政策课程设置的初衷便是配合高校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教育和宣传,因此,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多是为了自上而下地宣传国家和党中央的大政方针政策,教学内容多为方针政策的传达和解读,而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往往只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其次,形势与政策课程是一门时效性很强的课程,要求紧扣国内外形势和党中央各项新政,但是很多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好多年都一成不变,同样的课程内容往往讲授好几届学生,很少进行创新,加入时代新鲜素材。形势与政策课程与当前国内外形势和国家政策脱节,内容的滞后性,使得课程枯燥乏味,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和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再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内容大多是围绕着国内外形势分析和政策解读宣传展开,而较少涉及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其他方面的内容,而第二课堂的出现,又弱化了常规性的课堂教学,忽略了科学地安排与平衡各个教学内容。最后,高校文理科学生对于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的接受程度显然是不一致的,而高校往往忽略这一点,采取学的方式,使得有些教学内容文科生理解起来轻而易举,而理科生则不知所云。甚至有的高校部分年级,将大一到大四的学生混合组班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大部分高校忽视了不同年级阶段、不同专业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层次性和多样性的需求,授课内容缺乏针对性。

(三)教学方法不科学

形势与政策课程要求面向高校所有本科生开设,是高校所有课程中唯一要求“全覆盖、不断线”的课程,覆盖面广,加之专业老师匮乏,课程教学常采用大班授课的形式,而大班教学的组织形式则限制了教师授课方式的选择。一个老师给一两百个学生上课,偌大的教室拉大了老师与学生间的空间距离,不利于师生开展互动,单向的、填鸭式的单一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和需求,难以引起学生共鸣,学生参与度低,课堂气氛沉闷,甚至出现了学生反感和抵触的情绪,翘课、玩手机、看专业书籍等屡见不鲜,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另一方面,形势与政策课程具有动态性,需根据社会环境和时代气息的变幻不断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同时形势与政策课程涉及面十分广泛,其动态性和综合性的特征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教师易采取单一固化的教学模式,多以PPT展示为主,进而影响教学效果的发挥。

(四)师资队伍不专业

首先,由于高校对形势与政策课程重视度不高,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配套设施等软硬件方面投入较小,对任课老师往往缺乏相应的考核和激励机制,且管理松散,加之课程内容复杂多变,知识体系面广,又没有规范的教学大纲和完整的理论体系,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导致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普遍较低。其次,形势与政策课程师资力量薄弱,任课教师多为高校党政干部、辅导员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社会科学相关专业教师。由于这些任课老师既要担任繁重的行政工作和其他课程的任务,又要兼任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往往时间精力不足,无法全身心投入该课程的教授,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最后,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涉及面十分广泛,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多门学科都有交叉,涵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国防、外交、科技、生态等各个领域,是一门跨专业、多学科交叉的课程,而形势与政策课程任课教师的专业背景相对较为单一,无法将理论讲深讲透,且兼职教师多、流动性大、稳定性差,增加了课程建设的难度和教学效果的发挥。

(五)考核机制不健全

高校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认识不足、定位不清、重视不够,因此,很多高校π问朴胝策课程的考核也没有规范统一的制度,考核方式也较为松散滞后。一方面,是对形势与政策课程任课教师的考核和评价机制缺失。形式与政策课程没有固定的教学大纲,对教师的上课内容和教学方式没有规定,由教师自由发挥,带有随意性,在课程建设上缺乏监督,使其很难在学生思想教育中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是对学生成绩评定的考核。形式与政策课程的考核多以命题考查的形式,而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的实际成效往往缺乏全面、客观的评价。目前,大多数高校将学生平时的课堂考勤、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等成绩纳入期末综合成绩的评定,而期末成绩的评定则以笔试试卷的方式(开卷或闭卷)或以课程论文、调研报告的形式,将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综合后得出课程的综合成绩。但是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往往有所偏废或考教分离,只重视理论性知识的考查而忽视学生认知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而期末的课程论文和调研报告很多学生往往采用“移花接木”之术,鲜有自己的见解和创新,并没有对国内外形势进行深入的分析,对党中央的很多政策也是一知半解。考核机制的不健全,使得形势与政策课程更难以调动学生关心国家大政方针和国际国内时政热点的积极性。

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实践研究――以无锡太湖学院为例

目前,大多数高校已经逐步认识到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开始积极探索和实践教育教学改革。2016年无锡太湖学院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进行了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改革成效,为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效作出了努力。

(一)形势与政策课程定位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太湖学院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相关工作由校党委宣传部和学生工作部共同牵头负责,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逐步建立完备的工作机制。为进一步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根据相关文件精神,太湖学院2016年人才培养方案将“形势与政策”课理论学时教学纳入课表,面向本科一年级学生开设,同时在二、三、四年级持续开展“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形成“四年不断线,年年有亮点,全过程立德树人”的教学格局。

(二)教学组织机构与工作机制

1.党委宣传部统筹全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学生工作部负责“形势与政策”课理论课时的教学组织工作。党委宣传部、学工部、校团委、教务处、基础教育部等部门分工协作,确保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

2.学生工作部建立专门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组织机构,具体负责形势与政策课理论学时的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大纲制定、课堂教学计划执行、集体备课和教学研讨等,保证教学正常进行;同时,参与全校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研讨活动的开展,不断提高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3.党委宣传部统筹安排,学工部、团委、各学院协调分工,开展多种形式的形势与政策教育,通过组织形势与政策报告会、党团活动等,增强形势与政策课实践环节教育教学成效。

(三)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1.整合校内形势政策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基础教育部和学生工作队伍等方面的优势,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形势与政策”课师资队伍。

2.形势与政策课理论学时的教学任务主要由基础教育部专任教师承担。目前,选出8名教学经验丰富、深受学生喜爱的专任教师作为形势与政策课程任课老师,组成课程组,并从中推选一人担任组长。鼓励和支持辅导员、党政管理干部等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工作,兼职教师须具有高校教师资格,综合考虑知识背景、教学经历经验等因素,面向全校择优选任8名。

3.形势与政策课实践学时的教学任务由学生工作部统筹协调,各学院分工负责,主要由辅导员承担。

(四)教学组织方式

1.形势与政策理论教学进课表,安排在第一学年,分两个学期进行,每学期开设16学时,分班教学,以中班为宜。要根据教育部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要求,精选教学内容,形成教学计划,设计教学专题,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世情和国情,回应学生关切,阐释政策举措,解释疑惑,澄清是非,增强意识、奋发有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2.建立适应形势与政策动态性教学需要的课程教学体系,理论教学采取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团队教学组织模式,开展模块化专题教学。讲授同一专题的教师建立专题备课小组,加强对教案讲义编写、课件制作、课堂教学组织的研究。根据目前课时和专题安排情况,每学期拟定讲授专题数8个,两位老师具体负责一个专题。

3.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要在引导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把形势与政策教育与报告会、班会、党团活动、社会实践等紧密结合,组织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学生工作部统筹协调各学院共同组织好实践教学,明确教学要点,规范课程考核;要积极支持形势与政策课程组,加强对形势政策教育的理论研究,参与指导实践教学的开展。

(五)教学基本内容

2016年太湖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国际和国内两大模块。形势与政策课程在国际方面的教育教学要点主要有:了解国际秩序规则之争动向;深刻认识大国关系演变态势;关注全球经济增长态势;宣讲“一带一路”战略和建设重点;全面理解中国外交战略布局。形势与政策课程在国内方面的教育教学要点主要有: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方针政策;围绕重大活动和热点难点加强思想教育和引导;深入阐释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趋势性变化。

(六)课程考核方式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考核包括平时考核、实践考核和期末考核。平时考核:学生必须携带由教研室统一设计的《形势与政策学习记录表》,随堂填好每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在下课时上交任课教师,作为学生考勤与平时成绩的主要依据。专题授课结束后,由各专题教师交与课程教学组组长,通过检查《形势与政策学习记录表》数量和完成质量情况,对学生上课情况作出审核、确认事宜,并作为学生平时成绩考核的依据。实践考核:根据实践教学与自主学习的效果进行考核。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近期的时事新闻和党的会议等视频资源观看或者选择任课老师给定的学习研究主题,每次课堂前进行“时政新闻一分钟”的学生讨论。期末考核:结合课堂讲授内容撰写不少于2000字的时事评论和热点问题分析。最后成绩的评定也由平时成绩(满分60分)、实践成绩(满分20分)和论文成绩(满分20分)组成。

三、供给侧视域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创新探索

自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念后,“供给侧改革”不仅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核心热点词汇,也成为学术界关注和探讨的焦点。经济领域的供给侧改革思想给教育领域的改革创新带来了新思考,提供了新思路。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教学工作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教育供给与教育对象实际需求之间的失衡。曾几何时,传统的教育一味强调理论灌输,内容乏味、方法单调,忽视需求侧的主体地位;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一时间我们又过多地将重心转向需求侧,过于迎合学生需求,而忽视了供给侧自身须具备的引领力和影响力。因此,将供给侧改革的相关理论引入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中,从以往单方面纯粹关注教育对象需求侧的视角中转换出来,从供给侧发力,注重关注供给侧自身的提升与发展,以达到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一)供给环境:高度重视,明确责任要求

首先,提供基础环境。在认识到形势与政策课程重要性的基础上,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程本身内容宽泛、时效性强的特点,严格按照高校必修课的地位和要求制定教学大纲,并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各高校的自身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实操性的教学计划,强化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监督,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开展提供基础环境,以确保形势与政策课程扎实开展。其次,创建制度环境。高校要制定明确健全的制度规范,明确各个部门和学院的责任和要求,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党委组织部应牢牢把握课程的总体发展方向,做好教育教学的监督和指导工作;校团委和学工处应注重挖掘资源,多组织开展和形势与政策课程相关的讲座、报告及参观学习等实践教学;教务处应在学生培养计划中明确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要地位,重视对师资的引进培养和教育教学的经费支持;宣传部则应做好信息和成果的宣传及转化。最后,营造校园环境。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包括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在完善校园基础文体设施、美化环境的基础上,加强校园学术环境、人文环境和网络环境的建设,体现人文关怀和育人理念,将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教学工作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和娱乐中。

(二)供给内容:融入实践,紧扣时代步伐

首先,增强供给内容的融合性和时效性。形势与政策课程讲授内容要覆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国防外交、生态环境等方方面面,涉及政治学、哲学、经济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内容,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程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融合,增加课程内容存量而非仅仅只讲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内容。形势与政策课程对大学生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因此,对课堂内容要进行严格的筛选。选取那些政治性较强,能激发学生兴趣、能引发深入思考,能对学生的政治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产生影响和触动的内容,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觉悟和思想境界。并且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的选取要重点考虑大学生思想所处阶段的特质,紧抓大学生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选取学生感兴趣的、乐于接受的课程内容。最后,增强供给内容的实践性。在单纯的课堂教学中融入实践教学,如选取经典红色事件、图片和创作的展览、开展红色读物交流分享会、请知名专家作学术报告及红色基地的参观学习等,增强课程教学的吸引力,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社会实践的能力。

(三)供给方法:形式多样,提升教学实效

创新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供给方式。首先,应改革课堂教学方法,避免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情绪,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拒绝单纯说教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方式,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业背景,从学生成长成才的角度设计学生感兴趣的、乐于接受的、可操作性强的教学方法。其次,尝试讨论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的主动性,甚至在精心组织和安排下,可以把课堂交给学生,由学生讲授他们自己认为有价值和意义的教学内容,并进行深入探讨,而老师则负责引导、答疑和维持秩序。再次,注重运用现代科技。形势与政策课程可以运用视频教学、PPT展示、翻转课堂、微课堂、游戏课堂等形式进行教学。最后,注重开展实践教学。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习和掌握需要学生身体力行,可以与相关单位和部门共建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深入社会基层,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谋欢学习转向主动思考,不仅在理论上知晓,在情感上认同,并且能在实践中践行。

(四)供给主体:坚定信仰,加强师资建设

形势与政策的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6)05010504

才。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1]。我国目前共有2 800多所高校,其中绝大多数是地方高校。如安徽省的105所高等学校中有103所是地方高校(除了中国科技大学与合肥工业大学外)。

安徽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 “三个强省”、加快建设美好安徽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安徽省地方高校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使命。地方高校在培养大学生扎实专业基础的同时,必须培养大学生为地方服务、为基层服务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必须按照“顶天”、“立地”的基本原则,更加注重“接地气”,既要培养高层次的科技人才,更要培养基层科技推广人才;既要培养善于创新的人才,更要培养敢于创业的人才;既要培养具有世界眼光的人才,又要培养脚踏本省实际的人才。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在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始终坚持探索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特色化教学改革,实现形势与政策教育与地方特色的功能衔接。

一、精选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特色化教学内容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应融合地方特色。丰富完善的教学内容是提高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一般而言,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基本包括以下内容:一是经教育部社科司审定并组织专家编写的每学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它是教学的根本依据,可指导和帮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认识和把握形势的主流和本质,认清其变化发展的规律。二是党和国家的内政外交的各项政策、重要会议文件等,了解国情和国策,这是教师备课的主要依据,引导学生提高政策水平和拥护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三是理论界学术界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大学生普遍关注的国内外热点焦点问题,这对学生颇具吸引力,是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内容。四是地方特色的教育资源。它们就在学生身边,离学生最近,是他们能够真实感受得到的内容,是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环节的直观生动的教学内容[2]。而正是这部分内容即能体现地方特色的教育资源是以往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所缺乏的。安徽省属中部省份,经济社会发展与沿海东部省份有一定的差距。但地域文化特色明显,皖北是老庄哲学、中医药文化的发源地,皖南有与敦煌学和藏学并列的中国三大走向世界的地方显学之一的徽州文化,皖东有全国农村改革发源地凤阳小岗村,皖西则有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对这些地方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能够丰富充实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而且能够让学生有切身感受,从而爱上这里的土地、爱上这里的人民、爱上这里的文化,立志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中应体现学校特色。安徽省地方高校在立足专业特色,融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逐步找寻到各自的价值追求,形成个性鲜明的办学理念及缤纷多彩的特色。如,安徽农业大学自1984年以来,学校从最初单纯的大别山区科技扶贫逐步走出一条面向“三农”、面向安徽、面向未来的科教兴农、科教兴皖、服务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别山道路”;安徽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敬业乐群、追求卓越“的文化精神,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等等。安徽厚重的历史与时代精神相契合,使每一所大学都积淀、建构出各具独特形态的文化品格。将形势与政策课与学校办学特色紧密结合,有利于培养高校为地方建设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还应结合学生特色,联系学生实际。 地方高校学生90%来自本省,但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性,许多学生对本省各地区文化的了解程度不一;学生的年级、专业等不同需求也不同。要将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融入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之中,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教学,具有针对性、实效性,能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说服力与感染力。

总之,将地方特色资源融入形势与政策课内容中,既可以保证完成教育部下达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任务,同时又能照顾到地方特色和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将国家的要求、地方的关注、学生的需求等有机结合起来,使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既视野宏大,同时又富有特色,内容丰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和政策观要求形势与政策课必须结合世情、国情、省情和时代特点,针对大学生思想实际进行教学,使之真正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地方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则必须将地域历史文化、地方风土人情等融入教学中。但地方特色必须掌握一个“度”,选择的案例等必须具有代表性、典型性,要利于地方特色资源的传承、创新与发展。

二、凝练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特色化教学方式方法

形势与政策课和其它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样,教学方式可以分为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两种基本方式,前者主要是解决“懂不懂”的问题,后者主要是解决“信不信”的问题[2]。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特色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课堂教学。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本,按照学生是否欢迎、是否满意来设计和选择互动式教学法,如学生分专题讨论、演讲、辩论、案例分析、角色演练、专题报告等等方式,侧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形成互动。多媒体演示教学法,可以促进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人境互动;案例分析研讨式教学法,可以促进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演讲、辩论式教学法,可以促进教学过程中的生生互动、人境互动[3]。

第二个部分是课外实践教学。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绝大多数班级学生人数在一百人左右,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在课堂上教师无法接触每个学生,也无法逐一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及存在的疑惑。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通讯技术,依托学校网络宣传教学平台,组织学生通过发飞信、QQ、微信,通过电子邮件或微博等网络工具进行答疑、交流、讨论,将现实课堂与网络课堂相结合,并指导学生参加人文社科方面的各种活动,如“人文周”活动,“思政杯”辩论赛,“中国梦,我的梦”演讲比赛,“新农村理论与实践研究会”等社团活动以及各种讲座、征文比赛等,形成跨越时间空间的师生、生生互动及人机互动。

第三个部分是社会实践。马克思主x学院与校团委、学生处配合,组织学生进行“三下乡”等社会实践以及社会调查,充分利用学校校外的实践基地,辅助教学。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得非常紧密的课程。国家的大政方针贯彻落实的成效,学生只有通过亲身观察体验才能感受深刻。每年暑假,各高校的团委、学生处和各个学院都要组织学生进行“三下乡”社会实践。从选题论证、调查问卷设计、项目遴选答辩,到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调研考察,再到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调研报告的撰写修改,每个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特别是形势政策课老师)都参与其中,给学生以指导、帮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眼看、耳听、口说、脚行、脑思、手写,对形势与政策课内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同时也坚定了为建设家乡贡献青春的理想与信念。

这三部分中,课外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对课堂有限教学时间内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延伸。这要求教师要充分调动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探索、研究多种切实可行的互动教学方式方法;另一方面,需要全体同学的积极配合和参与教师组织的各项活动,使全体同学共同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提高他们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真正达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使政治理论和政治信念真正进入大学生的头脑,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社会实践是课堂教学效果的检验。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能对课堂教学的内容有切身的感受,真实的体验,从而真心地相信、真正地喜爱这门课程。

三、打造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特色化教师队伍

由于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内容每半年更新一次,没有统编教材,没有充足课时 2004年11月,、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明确规定:“形势与政策课 按平均每学期16周,每周1学时计算。本科四年期间的学习,计2个学分;专科期间学习,计1个学分。”,给备课、教学、工作量计算等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而且这门课的管理由校党委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处、各学院(系)等多部门齐抓共管,造成这门课很多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不愿意代,多数学校主要由各学院(系)总支书记和辅导员承担教学任务。辅导员具有自己的优势:与学生离得最近,对学生了解最全面。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在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上、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可能存在一些短板,特别是在省情教育方面。所以,打造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特色化教师队伍,首先需要建立一支省情调查研究宣讲队伍:将省内省情研究最新资料和成果补充进高校形势与政策资料库供教师查阅;请校内外具有广博省情知识并有宣传鼓舞能力的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或做专题报告,扩宽师生视野;积极参与省市政府项目、省社科规划项目和省社科联课题及相关部门的省情研究项目,抓住不同时期省情研究教育的侧重点,推进省情资料收集和研究;不断创新宣传渠道,培养省情校情宣传宣讲骨干,采取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激发师生建设本省本市的热情。

其次,打造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特色化教师队伍,需要打破地方高校之间、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间各自为战的格局,使教师之间差异互补、优势互取,形成一种合力。这就要求各门课程的教师之间多开展协作性教研活动,如集体备课、集体研讨与学习等,以提升每一位教师的教学理念;同时应经常组织地方高校各课程之间的老师进行示范观摩教学、听课说课等活动,提高教师集体教学水平,如“同城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讨”、“长三角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竞赛”。各课程的老师之间应相互协调、互相合作、互为评委和互提建议,取长补短,扬长避短,使该课程教师之间形成一种合力,最终使每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形成高效、科学的教学体系[4]。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设法使学生能够将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同其他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四、小结

以上几个方面的内容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特色改革提供了充实的教学资源,使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能够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理;同时,地方特色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教学也提供了鲜活的教育内容,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提供了案例载体,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另一方面,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特色改革使得地方特色与学校特色生动起来、真实可信而易于被学生所接受。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更加容易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这不仅会增加教学的亲和力、说服力、感染力,赋予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以新的时代内容,而且能够使学生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从而增强他们建设家乡、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第三,师资队伍的建设为特色内容的精选和特色方法的凝练提供了人才保障。拥有一批具有深厚理论功底、正确指导思想、较高专业素养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可以不断地深化和发展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育形成一批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特色精品讲座,推进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健康、持续、全面发展。

总之,针对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实际特点,地方高校需要着力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特色化教学改革研究。积极推进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与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紧密结合,积极推进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与地域特色文化紧密结合,积极推进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与特色教学方式方法紧密结合,坚持将形势与政策课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平台建设,按照统筹大思政、搭建大平台、推进大教学、实现大教育的基本思路[5],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等多维教学形式积极做好形势与政策教育“三进”工作。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优化资源、创新机制,激发活力、提高实效,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新思维、新途径、新办法,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效性。

当然,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特色化教学改革不仅仅是以上所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以及教师队伍这几个方面,还必须推动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加强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必须把规范化建设制度化管理作为根本抓手。除了在在教学内容上融入地方资源、教学方法上增强师生互动、队伍建设上注重专兼结合之外,在考核方式上注意机动灵活;申报校级及以上级别的精品课程;以科研教研促教学,要及时总结积累经验,创新教育理念。地方高校之间也要积极配合:除了形势与政策课教师之间的网上网下交流如听课说课、介绍好的经验外,还要在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资料、教师培训、教学观摩、教学竞赛、社会实践、教研科研课题的申报等方面进行卓有成效的合作与联合。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地方所属高等学校[EB/OL].http:///link?url=VFlAJzz5meR4LZZX7rd

n5Fqfo4vMsDwBAD3O4.

[2]刘武军.“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开发利用地方特色教育资源的思考[J].百色学院学报,2009(1):93-96.

形势与政策的论文篇5

一、确保教学的实效性

领导重视是关键,组织机制完善是保障。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不同于其他一般课程的教学活动,它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高校应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建立一个“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和副组长由学校党委分管书记和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担任,成员由党委宣传部、组织部、学生工作部、教务处、人事处、校团委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等部门的负责人组成。“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校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规划工作,指导和协调各职能部门,保障“形势与政策”教育和“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实施。“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建设应列入学校发展规划,要保证资金到位、课时到位、师资到位。应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专职教师和兼职政工干部相结合、省市党政领导和学校党政领导相结合的教师队伍。领导小组应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会议,听取“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工作汇报,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提交校党政联席会议上讨论研究。实践证明,建立有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报告会制度,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积极参与,大大增强了“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近两年多来,不少省市党政领导走进校园,给大学生作“形势与政策”专题报告,许多学校党政领导走进大学生课堂,上“形势与政策”课,深受大学生欢迎,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形势与政策”课不同于高校其他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它紧跟形势,紧扣时代脉搏,时代性、现实性、政策性较强,它深刻洞察国内外形势的风云变幻,正确阐明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直面社会中的种种热点和难点问题。因此,“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不应当也不可能全面介绍各种形势,而应根据教育部每年每学期下达的时事教学要点,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重大事件,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掌握学生的思想热点和兴奋点,了解学生最为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从而帮助学生正确树立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和政策观,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的大局。很多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使用《时事报告(大学生版)》和《时事》DVD作为教材,以《半月谈》、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等主流媒体的时政资料作为学习参考,就是很好的尝试。

三、提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灵活性

大学生是青年人中最敏感,最具有思想个性的群体,他们关心政治、关心时事、关注社会,对国内外形势的敏感度和参与度是非常积极的、非常活跃的,并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就要求“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与其他课程相比,更应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听课、思考、提问、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运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方法进行教育教学。要多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努力实现课程建设网络化、课堂讲授电教化、课外指导信息化。建设好“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专题网站,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课堂教学要师生平等,师生互动;讲授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一切以符合学生心理接受能力的要求去进行教学。“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要与学生进行换位思考,而不能居高临下,高高在上,我讲你听。为了改变单向灌输法调动不起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应积极倡导“双向交流法”,除了在授课过程中运用提问、讨论等形式开展启发性教学外,每节课还必须留下一定的双向交流时间,让学生提问题,教师即席解答,如果学生一时提不出问题,教师要有足够的准备提问学生。

四、拓展教师队伍的层次性

“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的好坏。首先,要建设一支以精干的专职教师为骨干,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主体,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应是拉得出、讲得好、相对稳定、训练有素的教师队伍。学校党政领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学科的教师都要积极承担一定的形势与政策教学任务,还可以聘请地方党政领导、知名企业家、社会各条战线的先进人物担任特约报告员。其次,要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形成“传、帮、带”的梯级结构。青年教师要在理论功底和知识储备方面下扎实的功夫,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理论素养。再次,要不断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间的学习与交流。积极开展集体备课活动,组织教师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的精品课程建设,做到资源共享;鼓励教师人人讲授公开课、示范课和观摩课,使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五、加强校园文化的渗透性和辐射性

有的院校特别是理工科院校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书本、轻实践,重业务、轻思品,弱化了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理念,以致“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不尽如人意。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性关怀,使大学校园充满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理念。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校园网、校广播电台、宣传栏及时宣传党的重大方针、政策、新闻事件,通过建立“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专题网站、广播台播放时事要闻、时政分析,对学生进行积极正面引导,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要充分利用大学生中“红色”社团的优势资源,大力扶持以马克思主义研究会、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会等为代表的理论学习型社团,发挥它们的载体作用和带动作用,使社团活动与“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工作相互促进,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知识、受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和辐射力,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作者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形势与政策的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3-0193-03

形势与政策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有效开展形势与政策教学对于大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政策观、大局观及知识结构的改善、思维能力的训练、和谐人格的塑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深化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努力探究当前“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现状及对策,2014年5月,我们在两所相关本科院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50份,回收问卷518份,有效问卷496份,问卷有效率为95.71%。通过调查,对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现状有了更具体、更深刻的了解,为进一步探索“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规律,提出教学对策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一、甄选教学内容:根据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及“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特点合理设计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既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要满足大学生思想发展的实际需求,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特点,拓宽口径,增添内容,不断创新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形势与政策”课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特点:一是时效性。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是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变化进行调整的,内容的动态性反映了“形势与政策”课的时效性;二是灵活性。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形势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变动性。国家的方针政策也在不断地推出和调整,形势与政策的不断变化决定了“形势与政策”课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三是针对性。形势与政策教学必须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紧紧抓住学生集中关注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力求达到消除疑虑,统一思想;四是知识性。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涉及面广、跨度大、领域宽,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理论性和连贯性;五是实践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的认知只有经由实践的检验,才能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势与政策”课的这些特点告诉我们,“形势与政策”课内容广泛,是集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于一体的综合课程,这就决定了在授课过程中不能简单地系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通过对学生调查的结果分析,我们将大学生形势与政策的认知状况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时事热点关注较多,对国家政策关注较少。比如,在对国内外事件的关注度上,大学生关注最多的是“问题”,达到94.2%,其次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和“事件”,分别占86.9%和81.9%,而对2012年11月召开的十关注相对较少;二是对基本理论知识把握不够准确。在两岸关系方面,知道“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是认同一个中国的只有56.5%,知道实现和平统一需要确保的重点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只有50.6%;三是对党的方针政策认识模糊。在对我国文化建设基本方针的考察上,选择正确选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只有49.8%。对于大学生反映出来的形势与政策认知结构的不稳定性、不平衡性以及观念内容选择的主观随意性特点,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要重视将教学内容与课程特点及大学生的思想需求结合起来,推动大学生精神世界和观念体系的自主建构和自我发展。首先,应尽量按照教育部印发的近期教学要点组织教学内容,同时紧跟当前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力求做到稳定性和灵动性相结合,重点选取近期发生的、学生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和焦点事件,同时将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政策观和国情观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去。其次,应根据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决定教学内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思想实际有着很大的差别,但往往又有着内在必然联系,处于动态的发展过程中;同时,国内外形势瞬息万变,党和政府的理论政策也在不断出台和更新。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内容也应与时俱进,不断注入新的动力源泉。再次,要坚持“三贴近”原则。“形势与政策”课关键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要抓住学生最关心、要求最迫切、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寻找到学生个性需求与教学内容的“情感共振点”,以尽可能满足学生对知识开放性和广延性的需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内化知识,加强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意义构建,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二、改进教学方式:采取专题讲授式与互动式、实践式相结合

任何形式的教学活动目标的实现,都以教育对象的主观接受为前提。“接受作为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认识活动,必然以一定的需要和选择相联系,没有需要,没有悦纳,就没有主动的接受。”[1]需要意愿越强烈,爱憎好恶越正面,主体的接受行为就越积极、越主动。反之,就会出现敷衍或表面接受。当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较少,基本上处于单向传输,没有现场反馈,讲授过程总体上侧重于事实讲解和政策宣读,相对忽视了情感的触动与共鸣,学生感到教学过于沉闷,缺少变化。很多学生认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滞后、知识含量不高、吸引力不大,认为这门课“离自己太远”,是“被要求来听的”,而不是“自己想要听的”。因此,要实现形势与政策教学的高效性,增强课堂吸引力,提高学生的接受度十分必要。

在问到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有什么建议时,选择最多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389人,占78.4%;其次是358人选择“增加实践环节”,占72.2%;排在第三的是354人选择“改进教学方式”,占71.4%。这表明大学生十分看重自身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高校应秉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将学生是否满意、是否欢迎作为灵活选择教学方式的重要尺度,“真正把思想政治理论转化为大学生坚定的政治信念、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和立身做人的基本准则,使他们真懂、真信、真用。”[2]要改革教学方式,首先应采取专题讲授的教学方式。专题讲授信息量大,针对性强,重点突出,容易将知识讲活、讲透,帮助学生正确分析理解新形势大政策,认清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趋势和根源及采取的应对策略。其次,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和师生的互动性。将传统的“满堂灌”说理教学变为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找准理论教学活动与学生成长进步的联结点,把教师想说的与学生想听的结合起来。“把逻辑的力量同情感的力量结合起来,把透彻的说理同生动的语言结合起来”[2],多用参与的方式、疏导的方式、讨论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这种互动的教学方式不仅克服了传统教学的“一言堂”,而且调动了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不仅能培养他们对形势与政策进行多维度分析和综合判断的能力,还为他们提供了主动思考和表达观点的机会;不仅能反映他们正确分析、理解事物能力的水平,还从侧面了解到他们的真实思想状况,为教师更为灵活、更有针对性地引导教学,培养他们形成历史发展的、普遍联系的、正确处理各层面利益关系的大局观和认知方法提供了有益的方法论指导。最后,要增强教学实践环节。“形势与政策”课本身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特点,与社会发展实际息息相关,形势与政策教学只有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才有生命力和原动力。要将形势与政策教学与社会调查、专业实训等实践环节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进行体验、感受,不断探寻、思索,实现提高和升华。而形势与政策教学课时少、开展教学的经费又有限,这决定了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应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结合起来,使实践教学进课表、计学分、有指导、见成效,逐渐走向规范化。

三、变革教学手段:新媒体技术环境下的传统与现代教学的融合

在调查学生喜欢哪种“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手段时,排在首位的是“讲授与视频相结合”,有427人,占86.1%。这说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及其广泛应用给大学生的学习思维和生活交往带了重要的影响。新媒体技术是以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为基础,以手机和计算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相关信息和服务的传媒技术。新媒体技术的普遍应用构筑了信息时代全新的媒体环境。高校应冷静思考和深刻分析新媒体环境给形势与政策教学带来的契机与挑战,切实优化教学环境,创新教学手段,实现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形势与政策传统与现代教学的有机整合和优势对接。

在如今尖端的新媒体技术支撑之下,形势与政策教学的理论阐述、实践素材和权威时政视频都可以迅速地通过网络广泛传播,学习和探讨中遇到任何问题,也能在网上讯捷地查找到丰厚的资料。这种信息技术优势为形势与政策教学手段不断变革提供了动力,创设了条件。新媒体技术具有图文并茂、声情交汇、传播快速、交流便捷等特点,教师能通过丰富多彩的图文、直观有趣的教学内容、鲜活生动的语言创设教学情境,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建构起主体间性双向自觉自愿的交流互动平台,在“柔性化”的教学情境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使学生接受、理解、认同教师传递的知识,并内化为价值观念、外化为行为习惯。

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虽然较之以往的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学手段有很多特有的优势,但也伴随着自身的局限性。一是缺乏学习的系统性。由于缺少教师面对面的指导,学生仅从网络上获得零散信息,不利于形成对问题客观、深刻的价值认识。二是对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的作用不大。互联网信息良莠难辨,如何去伪存真、探查本质、形成知识的累积储备,这些都是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带来的困惑。三是文化熏陶不足。单凭互联网学习,缺少师生之间、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交往与相互影响,不利于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育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在传媒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仍要坚守传统课堂的阵地,是因为课堂教学的主导力量――教师,能有计划地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安排教学活动,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地学习从而有效掌握系统的知识技能,提高思考问题、鉴别事物的辩证思维能力。教师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言传身教和富于情趣的讲解来实现师生间的共情,创设出学生广泛参与教学、积极交流合作,师生间相互感染、教学相长的互动机制。这种良好的教学效果及对学生心理产生的正面效应,是任何形式的新媒体所不能替代的。因而,高校改革形势与政策教学手段,应谋求传统课堂教师主导与现代媒体环境下网络教学的优势互补、功能对接,使两种教学手段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转化中发挥系统合力,实现形势与政策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四、拓展教学空间:构建形势与政策教学的多维课堂体系

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是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的主渠道,旨在向学生传播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是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的“主课堂”。高校应在加强主课堂建设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和扩宽形势与政策教学的其他有效载体,切实增强形势与政策教学的覆盖面和实效性。

一是要开发和搞活形势与政策教学的“校园课堂”。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发挥自身潜能,拓展个人素质才能的生动平台,也是弥补课堂教学课时不足、形式单一,实现多维立体教学的“第二课堂”。高校应充分利用学生社团活动加强形势与政策教学。一方面,社团可以直接在学生群体中开展内容丰富的形势与政策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利用党员活动确定与重大时事和理论政策密切关联的活动主题,把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渗透到这些活动之中;要积极发挥校园媒体的作用,畅通校报、广播电台、校园网及时宣传报道国内外新闻热点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让学生全方位、多渠道了解国内外局势和政府的原则立场。

二是要倡导和推行形势与政策教学的“社会课堂”。要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要求,紧跟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党的重大理论前沿问题,结合学生关注的时事要闻来确定实践课题,举办大型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地、参加实习实训、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等活动,使学生在深入农村、工厂、企业的调研中,真切地感知国情民意,了解形势与政策在现实社会中的实践状况,深切体会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正确性,把对形势与政策的认识统一到党和国家科学判断和正确决策上来,不断增强爱国情感、报国信念和世界眼光,将实现个人价值与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有机结合起来。

三是要充分利用形势与政策教学的“现代化课堂”。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要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就要利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现代信息教学手段,努力实现课堂讲授电教化、课程建设网络化。在课堂教学中广泛利用电子课件、影音影像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和趣味性;同时建立形势与政策教学主题网站,根据形势发展和学生的实际设置动静结合的教学模块,开设由高水平教授主持的网上专家论坛,引导学生在线互动,开展网上答疑,建立网络教学考核评估系统;还可以针对学生关注的焦点要闻开展知识竞赛和网上征文活动等,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高校应以面授课堂为主的前提下,加强网络课堂教学建设,以更加主动和开放的形式占领现代化思想阵地。

参考文献:

[1]胡旭阳,费英勤.有效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效探讨[J].思想教育研究,2005(6):20.

[2]郭爱英.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方法探讨[J].思想教育研究,2006(12):48.

[3]陈潮光.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长效机制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5):51.

形势与政策的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4-0008-02

、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指出:“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担负着重要使命。”

目前,《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面临诸多新挑战:学生价值取向多样化,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心理特征、认识特点的变化,教学与实际生活脱离,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时代需要等等。面对新形势,《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必须进行改革,以增强其实效性。根据授课经验及学生接受程度,我认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应采取专题式教学模式。

一、当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不够。一些院校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主要表现为学校领导没有意识到形势与政策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由此产生一系列消极影响,如授课教师受轻视、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消极对待等。有些学校在教学计划中未将《形势与政策》课列为必修课,认为可有可无,《形势与政策》教育课时得不到保证,一些院校没有实行学年考核或考核流于形式,未将成绩纳入学籍管理等。

(二)师资短缺。《形势与政策》课师资力量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师资较少,二是师资整体素质不高。高校普遍缺少专门从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科研的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很多院校采取专、兼职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师资。除了专门从事“思政课”教学的教师外,兼职承担《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科研的教师一般都是从事学生管理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或行政人员,日常任务的繁杂在客观上影响了兼职教师的岗位培训以及授课准备。再加上一些院校对形势与政策教育不重视,导致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挫,教师的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教学水平得不到及时提高,整个形势与政策教育处于一种低水平维持状态。

(三)管理失范。教学管理上组织严密、操作规范,是决定教学效果好坏的重要因素。目前,一些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管理不规范,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教学质量监控、师资构成与培训、教学效果的评估及考试考核等方面。有些院校没有将《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必修课开设,而以日常的政治学习取代;有的虽然开了课,但在管理上没有规范化;有的没能保证《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时效,没有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估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有的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没有专人负责,导致在授课教师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的混乱和教学检查监督的不力。

二、构建《形势与政策》课专题式教学模式

(一)课堂教学要专题化。专题化教学就是以专题的形式来组织实施教学,《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在教材上不可能固定,在时间上也不可能固定,要根据需要、根据形势的发展来选择教学内容。再者,《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具有集中性、突击性的特点,它的教学课时很少,并且是流动的、变动的,不可能像其它课程一样专门开设,只能用专题课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采用专题式教学的突出特点在于:主题鲜明、内容充实、信息量大、重点突出、针对性强等,有利于解决学生思想认识中的深层次问题。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通过教师主授、学生互动,课堂讨论等方式,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通过专题式授课,可全面、系统、客观地分析形势,宣讲政策。

(二)专题式教学要讲大事。采用专题式授课,并非意味着什么内容都可以给学生讲,不能平铺直叙地把社会上已发生的事情都讲给学生,也不能把与学生没有太大关系的政策形势问题讲给学生,要把与学生有关的、学生关心的国家和世界发生的大事讲给他们,不但要讲清是什么,而且要讲清为什么、怎么样,并分析事情发展的趋势、利弊。比如,、国内经济形势、中美关系、能源问题、南海问题等等。讲大事可以吸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讲清了这些事情的本质和来龙去脉,可以提高学生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否则,芝麻谷子一把抓、泛泛而谈,则会影响授课效果,造成学生厌学。

(三)教学手段要多样化。要坚持课堂讲授为主、多种形式为辅的授课方式,如可根据专题内容,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辩论、演讲,观看相关影片、撰写学习心得、邀请校外专家讲座或作辅导报告,利用E-mail、QQ群等开展讨论活动,或通过宣传部门配合组织相关图片开展等等,以此作为《形势与政策》课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此外,还可发动学生收集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及时宣讲和张贴,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了解最新情况。有条件的院校可利用校园网建立形势与政策教育网站,将相关资料刊登在网上,介绍新信息和新思想,开阔学生视野。

(四)强化教学实效性。从调查的情况看,多数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的考核形式大都是写心得体会或小论文,对老师来说,面对学生交来的论文,即使是明显雷同,也无法分清哪个是原稿、哪个是抄袭的,所以一律给同等的分数。对此,学校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形势与政策》课,完善《形势与政策》课的考核制度,使该课程从“形势”转向“实效”。例如对学生的考核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成绩,包括出勤、作业等;(2)创新成绩,包括课堂讨论、社会调查、自我教育等;(3)考查成绩,学生最后上交的考查论文或闭开卷考试成绩,三者结合给出学生课程总成绩。

总之,《形势与政策》课应针对目前学生学习特点,切实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坚持教育目标、社会目标和学生成才目标相统一,采用专题式授课,通过对形势的分析和对政策的讲解等,帮助学生增强对形势与政策的分析、理解能力,深刻认识形势及其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把握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制定的客观依据,提高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专题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充分体现该课程时效性的特点,选择在现阶段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具有重大影响的、人们关注的、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讲授,突出重点和难点,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围绕教学目的,引导学生及时、全面、客观地了解国内外形势。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认同感和学习积极性,才能使形势与政策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真正发挥应有作用。

形势与政策的论文篇8

作者简介:马肖华(1980-),女,河南安阳人,中原工学院政法学院,讲师。(河南 郑州 450007)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4-0128-02

大学生是科技创新的后备力量,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骨干力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文化素质直接关系到未来中华民族的素质。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的教育,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他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引导他们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来。然而,当前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状况良莠不齐,归根究底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师队伍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应当切实采取措施加以解决。[1]

一、当前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内容薄弱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等院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课堂,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既包括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教育,也包括国内外重大时政问题的分析;不仅包括国内外经济政治形势教育,也包括社会热点问题和大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的分析。[2]在教学实践中,不仅应根据国家每年下达的教学要点,结合社会当前形势确定教学内容外,还应积极探索适合高等院校特色的教学内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多数学校对教学内容缺乏统一要求,并且任课教师多数是由学生辅导员、班主任等兼任,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容易出现问题。而且多数学校对形势与政策课程实践考核重视不够,对任课教师没有形成规范的考核方式,有些任课教师授课理论太多,内容枯燥,选题单一,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授课效果较差。

2.教学模式单一

截至目前,很多从事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教师教学模式较为单一,不注重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进。[3]这种教学方式必然造成教师“满堂灌”的状况,教师仍然是传统教学方式的课堂的中心,决定着教学的内容和进度;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被动地接受着来自教师的知识灌输,积极性无法得到有效调动。这种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的主动性,仅注重教师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信息,致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积极性受到压抑和忽略。

3.教学手段落后

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不少教师教学手段及形式单一落后,教学效果较差,体现在一些教师习惯于照本宣科,缺少丰富的图片、影像、多媒体视频等材料。一些教师为应付完成教学工作任务,仅进行单一的理论教学,不重视教学实践课程及学生综合讨论环节,使得本应充满趣味性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变得缺乏生机、索然无味。大班授课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学手段更加难以多样化,大多数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主要是实行大班课堂的教学,学生人数少则100至200人,多则在200人以上。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拉大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空间、心理距离,教师也难以有效地监管课堂,导致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从事与课程无关的活动,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交流难以实现,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

4.教师队伍良莠不齐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的评价和满意情况直接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教学水平有关。[4]目前多数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任课教师主要由负责学生工作的行政管理干部担任,专职教师数量匮乏,结构简单化。这种师资结构形式不利于形势与政策骨干教师的培养以及师资队伍的整体建设,对教师整体水平的提升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同时教师队伍参差不齐,教学水平有待提高。担任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兼职教师,在完成繁复的本职管理工作后才能兼顾到形势与政策的教学,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课程教学中,不利于课程教学的有效开展。并且形势与政策与一般的课程有很大差异,形势政策变化快,教育教学的任务重、要求高,这就要求任课老师要具备较高学术水平和人格魅力,具备优良的师德,要不断分析问题,理清思路,认准形势,提高讲解水平,进一步增强形势政策教育教学效果。 而目前形势与政策课任课教师所面临的困境,使他们很难有充裕的时间与精力进行课程准备工作,难免会出现准备不足,照本宣科的教学困境。

5.教学研究匮乏

从课程自身特点出发,形势与政策课需要紧抓时事热点、深入分析重大问题,形成针对性强的教学提纲,这就对教师的理论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5]由于大多数形势与政策课程任课教师都是兼职担任的,由于自身繁重的管理工作,使得他们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考虑课程建设问题,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并且目前尚未形成对形势与政策课程任课教师的有效考核方式,仅有“专家评教分数”和“学生评教分数”两项指标,其他指标匮乏。任课教师仅限于完成课程教学工作,不重视相关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不关注形势与政策课程相关科研课题的申报。同时,形势与政策课程缺乏明确、稳定的专业方向,没有形成规范的教学大纲、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系统的课程理论体系。在这种境况下,形势与政策学科发展非常缓慢,难以找到促使学科持续发展的增长点,难以形成稳定发展的学科体系。久而久之,会导致恶性循环,阻碍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学科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除此之外,还存在其他一些问题,如对形势与政策课程重视度不够,经费投入不足,缺乏专项经费支持,导致师资培训、图书购买、软硬件配置等一些工作无法正常开展,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加强和改进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对策研究

1.明确管理体制,规范课程教学

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为高校德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是贯彻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使大学生在德育上获得全面发展的需要。学校领导应当进一步重视形势与政策教育,建立明确的教学管理机制和工作机制,明确课程教学执行计划及课程教学大纲,确定课程学时、学分,全面组织教学活动,纳入学校学考核机制。

2.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要提升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水平,必需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形式与政策教育虽然基本理论相对稳定,但其教学内容却在不断更新,因此要求从事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教师既要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又要具备高度的政治敏锐性。需要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根据教师专业特长结合形势与政策研究领域划分不同研究方向。其次,应当进一步完善形势与政策课程任课教师业务培训制度,制订并实施教师业务培训计划。要全面贯彻和教育部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培训的基本要求,定期开展对形势与政策课程任课教师理论知识与社会热点问题的培训,也可实施教师轮训的方法,务必做到持之以恒,务求实效。

3.优化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

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的不断更新要求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也要不断变革。形势与政策课程任课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当前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教学方法的特殊性,抓住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用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知识,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辨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要提高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效性,就要不断加强教学途径的拓展。目前处在一种新的大众传播的环境,学生获取相关信息渠道更加多样化,除来自于教师课堂讲授之外,报刊、电视、网络等也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如何帮助学生正确获取信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践中,任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下载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料不定期进行播放,结合现场评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素质教育是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教育,由于形势政策教育教学中往往实行“单向灌输”,学生缺乏积极性、创造性,这显然不利于素质教育。在教学方法上,要变教为导,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满堂灌”方法,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6]应当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在课堂上安排学生进行与所学专题相关的内容进行研讨,由任课教师制订研讨内容与范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4.加强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

形势与政策课不仅具备理论性、系统性和科学性方面的要求,而且应当从国内外实事出发解答学生最关心的问题。据教育部最近公布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显示,保持对国际国内重大事件关注程度最高的仍是大学生。这就要求任课教师找准学生学习的“兴趣点”与教学要求的结合点,紧扣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与社会热点话题,以突出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和时效性,力求教学内容更加富有吸引力。可以适当增加知名专家学术报告及高水平学术论坛活动的比重,比如结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邀请相关专家做专题报告等等。

5.增强课程实践环节,加强课程考核环节的改革

形势与政策课程实践性很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增加对实践环节的要求,引导学生广泛参加社会调查、社会考察以及充分利用暑期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和加深学生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巨大进步的认识。

要进一步加强课程考核环节的改革,积极探索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考核方法。形势与政策课程应该突出考核学生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和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避免使用单一的闭卷考试或单纯以论文撰写的形式给定分数,应把学生平时参与课堂讨论与社会实践等情况综合起来进行考核。[7]

总之,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之成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必须深刻认识形势与政策课程存在的问题,落实教学管理制度,加强教学内容的创新,优化师资队伍,改进教学模式,形成教学良性互动,激发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的兴趣,真正发挥形势与政策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明平.“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若干问题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7,(24).

[2]李咏宾,谭刚.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与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与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8,(8).

[3]刘庆国,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3).

[4]刘颖.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校外教育,2010,(16).

形势与政策的论文篇9

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形势政策观为指导,以相关的政治原理为基础,以培养优秀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为宗旨,对大学生进行理论的、现实的、综合的教育与培养的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对于宣传国际、国内的政治和经济形势,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他们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帮助大学生正确理解和认识党和国家面临的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具有重要作用,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之一。

近年来,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文件精神,各高校加强了学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做了大量的工作,基本上按照和教育部统一部署,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特点,积极探索新时期下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新方式和新途径,以对学生进行广泛深入的形势与政策教育。

目前,各高校在教学方式上多采取系统讲授与形势报告、专题讲座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讨论、交流相结合,正面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但基本上还是以课堂讲授或讨论为主。讲授的内容大致相同,主要是观察分析形势方法理论,以及现行政策及政策运行、国际关系、我国经济形势及重大事件等方面的内容。目前已经有高校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教学、讨论、作业、考核等都充分利用这一信息社会的重要工具,受到广大学生的普遍欢迎。

楚雄师范学院是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自2001年升本以来,学院以成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研究部”为契机,以贯彻中发【2004】16号、教社政【2004】13号及中共楚雄师范学院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院党字[2005]9号)文件为根本指针,深化对“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教学改革。在实践中,我院摸索出了一整套的适合地方本科院校的形势政策课的教学模式,被评为云南省两课教学优秀单位,对形势政策课的满意度较高。我院在形势政策课改革方面的探索对于地方本科院校开设形势政策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形势政策课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路

由于师资力量、学生规模、教学资源与条件等方面的差异性,地方本科院校开设形势政策课与其他院校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在地方本科院校形势政策课教学模式改革中,必须看到这种差异性所带来的特殊性,在教学模式改革中坚持五个结合。

1.教学内容的同步与自选相结合

形势政策课是以研究形势和政策为主要对象的课程,其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性、易变性的特点。每年,教育部社科司下发《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对现行政策及政策运行、国际关系、我国经济形势及重大事件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教学要求。我院坚决执行该教学要点,将其作为学生必修课内容足课时给予保证,确保教学内容的规定动作不走样。

大学之大,还在于大师,大学问。而地方本科院校在中小城市办学,高水平师资力量普遍缺乏。为了进一步丰富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我院采取“请进来”的方式,根据形势与政策发展需要、学生发展需要,从2007年起便与共青团楚雄州委联合在学校打造每月一讲的彝州青年政论性文化精品论坛――楚雄青年论坛。利用这一平台,如2008年青年论坛的“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分析”、“美国与伊朗之恩怨”、“云南多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思考”、“解放思想话改革――纪念改革开发30周年”等专题,外请知名专家学者到校与学生面对面,深层次地解读当前形势与政策。学校要求每名学生一年中必须至少听“楚雄青年论坛”讲座一次,并当场将笔记交主持教师,作为“形势与政策”课最终成绩评定的依据之一。教学内容的规定动作的确保,自选动作的增设,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相结合,本校教师与外请专家相结合,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要求,得到同学们的广泛好评。

2.教学准备的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

形势政策课教学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从备课、讲授、答疑、批改作业到考试,每一环节都必须高标准、严要求。基于形势与政策课对教师能力素质的高要求和地方本科院校两课师资力量普遍薄弱的现状,地方本科院校开设该课的教学准备更加重要。我院历来坚持教研室集体备课会指导下的教师个人备课。每学期,由资深教师根据教学要点做教学准备,在集体备课会上做讲课指导和中心发言,相关教师作评议和讨论,最终由任课教师形成自己的教案。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既保证了教学质量,又坚持了教学的个性,还增强了教学效果。

3.教学方法的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

教学方法历来是形势政策课程改革的活跃点,每个学校、每个教师都有一套教学方法。当前,作为不可取代的传统教学手段――课堂教学,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教学是失败的。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规模普遍在5000―10000名左右,这样的学生规模利于专题讲座的开设,我院的形势政策课均排在100―200人的教室,而如此规模的专题讲座开设与动辄千人的礼堂大课比较,我院这样的教学安排更有利于教学的互动和学生的参与。为使教师充分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我院优先确保形势政策课使用多媒体阶梯教室,充分保证该课课堂教学所需的设备条件和效果。再加上我院担任该课的任课教师都是精挑细选的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因此,教师也有充分的能力运用这些条件,真正了解教育对象,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实际,注重互动探究,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参与到形势政策课教学中。我院教师打破“一言堂”、“满堂灌”和压服式、说教式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采用讨论、辩论、演讲、撰文、参观、调查等方式,为学生创造机会,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心情舒畅的气氛中心悦诚服地接受理论观点和行为方式,让学生通过思辨和讨论来解惑受益。教学方法的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提高了教学的参与性、针对性。

4.教学过程的课内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

近年来,地方本科院校普遍加强了校园网络建设。如何在教学中利用网络针对学生在一些重大“形势与政策”问题上存在的模糊认识和倾向性问题作正确引导,这也是地方本科院校需要思考的问题。网络支持下的交流和研讨,为教与学的互动参与提供了先进平台。网络语言作为一种体现时代特性的话语形式,以其虚拟空间的私密性提供了大学生实现个性发展与思想解放的肥沃土壤,也使大学生在观察和思考问题时可以坦率地说出自己的疑虑与困惑。我院充分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利用网络化的教学手段,结合形势政策课程教育的特点及其规律,充分考虑学生的内在需求,搭建集政治性、思想性、服务性为一体的课程网站。针对热点问题,既有事实报道又有理性思考,不断增强网络教育的亲和力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网络教学是形势政策课课堂教学的有力延伸。

5.教学运用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

地方本科院校的生源素质与老牌、名牌院校学生相比较,普遍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方面存在差距。为促进形势政策课“入脑”、“入心”,实现教学效果的知行转化,在学习活动中,我院每学期均组织“形势与政策”征文比赛,对学生的优秀学习心得体会给予表彰。同时把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助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紧密结合,要求每名学生参加寒暑期两次社会实践活动,撰写和提交调查报告,成绩计入课程学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对进一步帮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在社会这所大学校中认清形势发展趋势,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并内化为奋发向上的强大动力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

二、形势政策课课程改革的外部环境的创设与结合

高校形势政策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任务,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是学校德育工作系统工程的一部分。基于这样的定位,地方本科院校形势政策课教学的改革和方法的运用,需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处理好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关系

当今社会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这种变化有利于学生的社会化,这也是社会更加开放、教育封闭态度被打破的重要标志。然而,必须注意其负面影响,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建立初期,负面影响显得特别突出,加上人们对发展市场经济的一些错误理解,这些负面影响会在一定时期内弱化学校教育,对教育改革提出更高的要求。现在基本的突出问题是学校形势政策课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反差太大。按照教育规律,教育从标准到内容都必须具有超前性,德育更应具有鲜明的超前性,但超前的“度”到底以多大为宜,还应深入研究。不超前,失去了教育的意义;过于超前,反而会削弱教育的实际效果。地方本科院校在地方办学,其形势政策课教学内容的设置理应体现地方性,如设立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热点介绍,用生动鲜活的地方素材强化教育的实际效果,由此拉近学校形势政策课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距离;在形势政策课的师资和教学方法上,也可以特邀地方党政领导、社会人士作为形势政策课的特聘教师,用社会教育的资源来进行一些社会教育,使学校形势政策课教育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减少学生对社会认识的偏差而带来的社会教育的反差。

2.处理好形势政策课教学与其他德育工作的关系

包括形势政策课在内的思想品德课程都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高校形势政策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学校德育工作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把形势政策课的教学与其他德育工作分开,孤立地进行所谓“纯粹的教学”是不可取的。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形势政策课教学这一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同时也要注重发挥其他渠道,如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党团活动等的作用。实际上,离开了这些渠道,主渠道的作用将难以得到最佳发挥,因此充分发挥其他渠道潜移默化的作用,才能达到形势政策课教育的最佳效果。

3.处理好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关系

此处的显性课程即指形势政策课,隐性课程是进入新的世纪以后逐渐引起世界范围关注的教育课题。对于它的确切涵义现在还有争议,但基本上可定义为学校内除显性课程外的,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及其具体化的教育目标规范设计的校园文化要素的统称,如网络、报刊、图书、校规校纪、校风、校貌、师生关系、校园物质文化,等等。显而易见,隐性课程是除显性课程外所有学校文化要素的综合,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在,范围广,对于学生实施“看不见的教育”其影响难以量化,它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有相当大的作用。地方本科院校一般建校时间较短,办学历史不长,学校校园文化一般传统和积淀较少,在办学过程中发展校园文化,形成大学精神,是地方本科院校向真正一流大学学习的内容之一,而如何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并使之与显性课程统筹计划、协调发展是学校形势政策课教学改革所需关注的事。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2]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教社政【2004】13号.

[3]罗秉森.形势与政策课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

形势与政策的论文篇10

形势与政策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当下时代背景紧密结合的公共必修课,是教会大学生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当下中国社会,它是一门现实感很强的理论课程。同时,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是落实党中央关于新时期教育任务的有效形式和重大举措,是高校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做好形势政策教育,是我们党一贯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正确地认识形势和分析政策,对于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完成党和国家的各项任务是极为重要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在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指导学生正确地掌握和分析当前形势与政策、帮助学生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和社会主义信仰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现今,高校形势政策课程教学模式中存在着一些问题,笔者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教学创新方法,以便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方面。形势政策的教学模式有待改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形势政策课程教师采用的是灌输式的单一传统教学模式。一些教师认为,形势政策课程包含的信息很大,而要把这些信息在短时间传递给学生,必须采用灌输的方法。一些教师认为,形势政策课程具有宣传相关国家政策的功能,并在这一认识的指导下,将形势政策课堂变成了单纯宣讲政策的舞台。这些都忽视了作为主体学生的主动性,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课程理论方面。形势政策课程在实际教学中给部分学生以理论性不强的印象。一些学生听课后反映,他们在课堂上获得的只是一些知识的碎片和零散的信息,并不知道形势政策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分析形势政策问题的基本思路。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即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知道、不能够、不善于运用本门课程的理论去分析问题、解释问题、研究问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二: 一是从表面上看,形势政策课程的基本理论好像确实不如其他“两课”课程的基本理论那么明显。二是形势政策课程教师不太善于挖掘、总结、运用本门课程的理论。形势政策课程的任务绝非仅仅是信息传递,缺乏理论深度的教学也是难以使人信服的。如何构建形势政策课堂的基本理论是摆在形势政策课程教师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二、提高形势政策课程教学质量的创新方法

(1)改革教学模式。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对形势政策教学的需求。在教学中,应构建一种“以学生为本,启发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运用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专题讲座教学法、主题发言教学法、实践体验教学法等教学方式,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思考。问题教学法在形势政策课程教学中有重要作用,问题应该成为形势政策课堂教学的中心。在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这些都属于发展中的问题,是有待教师引导学生去探究和思考的。形势政策课教师不能回避这些问题,否则就落入理论的空谈和道德的说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不能发挥出来。教师应该精心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有争议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精心备课,从各个角度引导学生讨论,从而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2)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在理论教学上不断有新突破。课堂教学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场所,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形势与政策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如何使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在思想认识和整体素质方面有明显的提高,是我们长期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面对这一挑战性的课题,我们坚持与时俱进,切实改革教学内容,在理论教学上不断有新突破,在教学中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用优秀文化培养大学生。

(3)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不仅要注重课堂教学,而且还要发挥校园文化这一重要的载体在形势与政策教育中的作用。因此必须与学校有关部门协同工作,帮助、引导大学生在丰富多彩、主题鲜明的活动中锻炼能力,增长才千,受到启迪。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取多媒体教学方法,精心制作教学课件,有选择的组织学生收看纪录片、VCD光盘等电教资料,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看到了大量详实生动、形象的音像资料,油然而生对党、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主义无限的自豪感和真诚的热爱,在此基础上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课堂演讲等,其效果要比单纯地课堂讲授好,事半功倍。

(4)通过社会实践、实习使学生了解社会,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参加社会实践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有效手段,通过社会实践使课堂与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可以了解未来的工作岗位和工作对象,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从业能力。因此,要大胆探索和建立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新机制,引导学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笔者在上形势与政策课时,通过以上方法的实施,学生反映良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到课率在95%以上,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兴趣大大提高。使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参考文献:

[1]施节敏,孙兰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9

形势与政策的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Education and Teaching Mode to Achieve Situation

and Policies Educational Function Mode

QU Guanghua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Law, Zhong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engzhou, He'nan 451191)

Abstract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situation and policy-oriented features o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centive function, maintenance of stability and defense capabilities, we must constantly improve the situation and policy education teaching. To this end, we must adhere to the correct political orientation, teaching contents should be closely linked with practice, the teaching proces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tudent body to highlight the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source management mechanism.

Key words situation and policy; educational functio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mode

1 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1.1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

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从历史发展的实践来看,高校总是成为意识形态的敏感地带,成为各种思潮汇聚的前言阵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日益复杂,思想意识日益多元化。在高校,多种思想文化观念可以开展学术交流、思想争鸣,学术讨论无,但课堂教学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意识形态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经过历史和实践的检验,被证明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992年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陷入低潮,邓小平远见卓识地指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当代法国学者德里达甚至认为,“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大学生只有具备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方法,才能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发现其本质,才能在多变的形势的发展中把握其规律。

1.2 坚持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共同理想

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必须坚持服务于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引领目标,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的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同,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转化为大学生的政治理想和价值目标,增强大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主动将大学生个人的人生追求同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这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强国之路。但不可否认,我们还存在着诸如生态环境恶化、贫富悬殊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大学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政治力量,但由于自身年龄的局限,认知方式、心理状态尚不稳定,在政治方向和共同理想信念方面易出现模棱两可和摇摆不定的危险倾向。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应引导大学生坚定政治方向、正确分析当前的形势与政策,自觉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

2 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内容要紧密联系实际

2.1 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内容要紧密联系当前的社会生活实际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阐明了教育和生活的关系,“教育之于社会生活,正如营养和生殖之于生理的生活。形势与政策课与其他政治理论课相比,有着鲜明的实践性特点,它主要是通过分析当前国内外发展的形势来解读党和国家现行的政策。理论的生命力在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内容唯有紧密联系丰富发展的社会现实,及时反映国内外的重大时事,反映当前社会发展的焦点和热点问题,结合社会转型期,各阶层的利益冲突给大学生带来的迷茫和困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客观辩证地审时度势,帮助大学生明辨大是大非,认清形势的发展,才能有效发挥其育人功能,激励大学生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

2.2 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内容要紧密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

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内容要强调与大学生思想实际的密切相关性。马克思斯从人本质属性的角度指出“人们奋斗所追求的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在教育部社科司每学期颁布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的指导下,要深入调查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在真正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的前提下,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有目的地选择教育教学内容。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尤为关注未来世界经济政治发展对中国带来的影响,尤为关注国家政策调整在自己专业领域带来的变化,以及当前形势发展对大学生自身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加强对大学生真正关心的社会焦点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和理论宣传,将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和解决大学生实际的思想困惑紧密联系起来。

3 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过程要突出大学生主体

3.1 实施参与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不教育,是为了引导大学生实现自我教育,大学生主体性的激发程度,直接影响着形势与政策育人功能的实现。忽视大学生的主体性,仅把大学生视为被动的受教育客体,一味采取灌输的方式容易引起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更难以实现形势与政策的育人功能。

形势与政策课堂作为实现育人功能的主渠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内容也决定了课堂教学更应实施参与式的教学模式。形势与政策教学专题一般是大学生普遍知晓,但又没有形成深刻认识的国内外焦点事件,在课堂上,教师应多设置教学讨论环节,可以是课堂即兴小演讲或者是课堂辩论等形式,通过教师和大学生之间观点的碰撞,通过大学生同辈群体观点的交流,以思想的争锋,达致认识的深刻。

3.2 实施课下体验式的教育过程

形势与政策育人功能的实现仅仅依靠课堂上有限的教学课时是远远不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应充分利用大学生校内实践、社会实践,充分实施课下体验式的教育过程,使大学生在身体力行的社会实践中,体验生活、体验社会,切实感知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激励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身的个人价值。

大学生校内实践包括校园文化、学生社团等都可以成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有效载体。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氛围的教育力量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大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有较高的参与热情,形势与政策也可以借助于校园文化这一载体,结合当前形势政策教育主题举办相关的学生活动,如时事知识竞赛、当前形势辩论等。

近年来,很多高校开展了假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还可以和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形势与政策的教学专题都是社会现实生活中的焦点、热点问题,这些教学专题本身就有着强烈的实践性特征。形势与政策教育者可引导学生走进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深入田间地头、深入公司企业、社区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开展调查研究。比如新型城镇化建设专题,教育者可引导学生假期返乡时,深入调查家乡城镇化建设的特点,以及家乡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高分析社会形势的能力,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透过表面挖掘其内在的本质和规律。

4 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管理要整合多方面的资源

形势与政策育人功能的实现仅凭课堂上的理论灌输是不够的,需要整合学校相关部门的资源,齐心合力进行教育教学管理,使形势与政策育人功能的发挥有着充分的组织管理保障。

(1)建立校党委直接领导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管理机制。形势与政策教育,从性质上而言,属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部分,应当建立高校党委直接领导,党委宣传部、团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学工部、教务处以及各院系党总支分工协作,通力合作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每学期由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统一制定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计划,教育教学计划的实施不能仅仅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的教师,学校党政领导、学生辅导员都可以承担一部分教育教学任务,还可以不定期地邀请地方党政领导、知名的专家、社会各界的先进人物到学校开展时事报告。在日常的管理中,各职能部门还要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党委宣传部主要负责教育教学内容的导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负责具体教学计划的实施和日常管理,团委、学工部和各院系党总支的工作重点放在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实践环节,在开展校内实践和社会实践中,紧密联系本学期形势与政策的教育教学专题,教务处则负责形势与政策学时、教学地点的安排和组织学生的考试、考核。

(2)制定和完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在师资方面,可建立长期的师资培训制度,担任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老师每学年应保证一定时间的进修和培训;在教学管理方面,可制订教学质量监控评估制度,通过专家评教和学生评教相结合,保障教学质量;并可制订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专项经费制度,以保障师资培训和学生校内实践、社会实践的经费。由于形势与政策育人功能的实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建立长效的保障机制,既需要组织管理的保障,也需要规章制度的保障。

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部分,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应当遵循以大学生为本、理论联系实际、齐抓共管的原则,紧紧围绕实现育人功能,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的目标,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规律,循序渐进地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和政策观。

基金项目:中原工学院2013年校级教改项目,“形势与政策教育功能优化机制研究”,河南省教育厅2013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项目,形势与政策育人功能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3-myb-093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

[2] [法]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M].何一,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1.

形势与政策的论文篇1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8-0078-02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严重影响了形势与政策教育作用的发挥,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

一 充分认识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性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的重要途径,上好该门课程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义重大。高校必须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形势与政策课的要求,解决当前课程教学的困境。一是院校领导思想要统一,要从思想上认识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性,并将其落实到制度上,落实在具体的工作中,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关于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规章制度,做到目标明确、职责分明、有章可循。二是任课教师思想要统一,任课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搞好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三是学生思想要统一,正确认识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通过接受形势与政策教育认清自己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具体形势,增强认识社会、判断形势的基本能力。

二 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管理

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形势与政策课平均每学期16周,每周1学时,高职(专科)计1个学分。据此,高校要从编制教学计划、明确教学要求、建立教学组织、开展集体备课、建立成绩档案、反馈教学信息等方面,全面加强课程和建设,强化教学管理。该课程作为必修课,既可列入课表,也可利用政治学习时间,采取专题学习、讨论或讲座的形式集中或分散安排教学,实行学年考核制,每学年考核一次,要把考试考查纳入学籍管理,成绩计入学生成绩册。任课教师要结合高等教育特点和学生实际,本着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重点考核学生对国内外形势的认识和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

三 深化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改革

1.教学内容方面

通过对形势的分析和对政策的讲解等,帮助学生增强对形势与政策的分析、理解能力,深刻认识形势及其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把握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制定的客观依据,提高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充分体现该课程时效性的特点,选择在现阶段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具有重大影响的、人们关注的、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讲授,突出重点和难点,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围绕教学目的,引导学生及时、全面、客观地了解国内外形势,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使学生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2.教学方式方面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新方式和新途径,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如可采取课堂讨论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主动性;采取模块化教学,增强课程的实效性;进行专题式教学,增强课程的针对性。

3.考核评价方法方面

要多角度、多方式、多层次地对教和学进行评价,应突出考核学生理解党的方针、政策的能力和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不要用单一的闭卷考试评价学生,应把考试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和环节,把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调查研究、课堂讨论和学生的综合表现等情况结合起来予以评价。例如对学生的考核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平时成绩,包括出勤、作业等;创新成绩,包括课堂讨论、社会调查、自我教育等;考查成绩,学生最后上交的论文或闭开卷考试成绩,三者结合给出学生课程总成绩。

4.教学资料方面

要根据中央、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有关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统一部署,结合学校实际使用《时事报告》(大学生版)、《时事》VCD等资料,加大教学资料的收集力度,拓宽信息渠道。采用形势与政策系列教材或编写活页资料,在内容上抓住国际国内最新的大事、要事以及社会热点,对其进行概括性的介绍和评述。

四 优化形势与政策教育师资队伍

一是整合校内教学资源,校内思想政治课教师是形势与政策课的中坚力量,校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是形势与政策课的主要兼职教师,高校领导也是形势与政策课不可或缺的兼职教师,他们具有丰富的政治理论素养、极强的组织能力,对政策的理解以及观察形势问题的视角有独到之处。二是开发和利用社会资源,聘请地方党政领导、知名专家、专家学者担任特约报告人,开设专题讲座、学术报告。由于专家学者在各自的领域有较深入的研究,又有最翔实、最新鲜的资料,他们的讲座、报告在学生中肯定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五 完善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保障机制

高校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牵头负责,教务处、学工部、团委直接参与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重视对该课程的建设和管理,重视其教学研究与改革,制订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计划并组织实施教学活动。要把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确保所需各项经费落到实处,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提供必要的场所和设备。要有计划地安排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参加培训、外出交流,组织开展社会实践考察,开阔教师视野,为丰富教学内容提供条件。

六 增强学生在形势与政策教育中的主体性

学生是教育过程的主体,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表现为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功能特征,具体可以表现为其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和受制性。自主性主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学生对于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和能力;能动性主要是指学生作为认识主体,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觉努力、积极主动、高度选择的特性;创造性主要是指对外界事物的超越和对自身的超越;受制性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的有条件性。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作风,切实提高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