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工业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5 11:32:27

钢铁工业论文

钢铁工业论文篇1

1引言

中国的钢铁工业历经50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以来,有了巨大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钢产量增加速度加快,技术水平明显提高,产品结构不断调整,成为名副其实的钢铁大国。但是,钢铁工业也是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的产业,是能源、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的大户。目前,钢铁行业的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10%以上,钢铁行业水耗占全国工业水耗的9%左右;而且,我国钢铁工业的能耗、水耗指标大大高于国外的先进水平。随着我国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将会带来一系列更加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钢铁工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对于中国钢铁绿色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近年来我国钢铁工业化迅速发展的状况

1996年我国钢产量首次超过1亿吨大关,跃居世界第一位,此后我国钢产量一直保持世界排名第一的位置。2002年实现钢产量1.8亿吨,到2003年钢产量突破2亿吨,达到22234万吨,2004年全国共产钢27279万吨,比上年增长22.7%,生铁、钢材的产量分别达到创纪录的25185万吨与29723万吨(含重复材),同比增长均在20%以下。在钢材品种和质量方面,已经逐步形成能冶炼包括高温合金、精密合金在内的1000多个钢种,轧制和加工包括板、带、管、型、线、丝等各种形状的4万多个品种规格的钢材;各项技术经济指标明显提高。从1991~2003年钢产量增加近2.13倍,总能源消耗量只增加1.84倍;吨钢耗新水量下降了75.2l%;吨钢废水排放量下降了82.56%。尤其是吨钢能源消耗大幅度降低,去年我国重点企业平均吨钢综合能耗764.06kg/t,比1991年下降50.53%;吨钢可比能耗为741.48kg/t;污染物综合排放合格率达到90.59%;废气处理率达到98.31%,环境质量明显提高。

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钢铁工业确实以举世瞩目的速度发展着,但是,目前我国综合能源利用率约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是日本的11.5倍,是德国和法国的7.7倍,是美国的4.3倍。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是以高消耗、高污染为代价的。

3我国钢铁工业环境危机的原因

从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的发展历程看,基本上是"大量开采--大量生产--大量排放"的生产模式。目前,我国钢铁工业仍然是走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有的企业甚至是只顾发展不管环境的治理,尚未完全摆脱粗放型的增长模式。与世界其它国家的钢铁企业相比,我国钢铁企业存在着很大环保差距。

3.1企业经营管理不善,装备技术落后

目前,我国现有技术装备平均单机能力小、技术水平低、部分生产能力和工艺技术不配套,使得生产消耗高、效率低、质量差。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国内总生产装备中仅10%~20%可以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已实施高效连铸的铸机只占总数的10%,相当一部分的普通钢材生产能力面临淘汰或改造,而国民经济急需的关键品种仅能满足约2/3的需求。我国钢铁企业有几千座高炉,大多规模较小,大型钢铁企业高炉平均容积为1600m3,这与国外水平相比有很大差距,例如日本高炉平均容积3000m3以上。

3.2节能、环境保护的层次水平低2004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19.7亿吨标准煤,比2003年增长15.2%。其中,煤炭消费量18.7亿吨,增长14.4%;原油2.9亿吨,增长16.8%;天然气415亿立方米,增长18.5%;水电3280亿千瓦小时,增长15.6%。主要原材料消费中,钢材3.1亿吨,增长15.1%;氧化铝1284万吨,增长9.7%;水泥9.6亿吨,增长12.4%。万元GDP能耗1.58吨标准煤,上升5.3%。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钢铁企业吨钢能耗仍高出15%左右。

如下表所示,除宝钢的吨钢综合能耗已达到世界先进国家水平外,其他大中型企业尽管有较大的进步,但仍然有相当差距。比较国内大中型企业的综合能耗,在能耗大于100万吨标煤的45家企业中,综合能耗大于宝钢的有39家大型企业;全国73家大中型企业的吨钢综合能耗介于宝钢与39家大型企业之间。

3.3能源循环利用率低下

目前我国废旧金属回收率为50%左右,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在80%以上。我国每年平均约有200万~300万吨废钢铁、10万~15万吨废杂有色金属尚未被合理回收。据资料显示,高炉矿渣的利用率约50%,而钢渣的利用率还不到10%,这些废渣中实际上有做水泥的原料、可以轧钢的原料等;钢铁企业把经过处理的污水排出去,实际上把二次能源水资源浪费掉了,如果把这些污水循环利用,可以大大节约水资源;同时,粉尘经过处理也把它倒掉了;高炉的煤气向空中排放,如果把这些废气如二氧化碳、氮气等进行回收,也可以作为资源。

3.4环保理念和环保意识差,法制法规不健全

目前,我国一些钢铁企业尚未认识到实施绿色化生产的重要作用和意义,缺乏参与行动和采取有效的绿色生产措施,通过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钢铁企业少。

4钢铁工业绿色化的必要性

必须承担起社会责任。不断开发"绿色产品",实现"绿色制造"。绿色化是指企业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有益于消费者和公众的身心、健康的理念融入企业活动的全过程的各个方面,转变企业生产方式,实行清洁生产,使企业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企业可持续成长。"绿色冶金"即符合环保要求,做到低能源消耗、低资源消耗、低排放再循环使用。绿色化钢铁制造的目标是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和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对环境负面影响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并使企业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

从世界范围看,绿色化是不可逆转的浪潮。现在,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都认识到,全球的资源环境危机正日益加深,而企业的粗放生产方式,就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因此,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提出了越来越严格的要求。20世纪7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制定了严格的环境标准,规定只有满足这些标准的产品才准予进入本国市场。京都协议日标在气体散发物远远超过周围环境并且达到全球的维持的温室以上才被采用。欧盟钢铁工业已经有助于UNFCCC的目标了,因为它过去20年中已经降低几乎温室气体散发物的数量40%。

绿色化也是适应我国加入WTO后的国际竞争形势的要求。我国钢铁工业增长方式粗放,长期以来采用高投入来维持高增长速度的数量扩张型方式,实际上,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多年重复建设造成大量生产能力过剩结构不合理,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面对新世纪的到来,钢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正面临着市场与环境的双重严峻挑战。同时也说明了实施绿色化生产的迫切性及必要性。

4.1加强企业技术改造

钢铁工业绿色化对策的重要依托是绿色化技术,只有采用绿色化技术,才能保证绿色化对策的实施,最终实现绿色化的战略目标。建议普及、推广一批成熟的节能环保技术,如熔融还原炼铁技术及新能源开发、新型焦炉技术和处理废旧轮胎、垃圾焚烧炉等与社会友好的废弃物处理技术,通过短流程研究,广泛应用高效单体熔炼精炼、连铸连轧、控温控轧等技术,实现低能耗、少物耗。深入研究冶金反应和凝固过程中所出现的许多新现象,不断催生新的生产工艺。投资开发一批有效的绿色化技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集成为钢铁生产企业的绿色化制造流程。

4.2高效利用资源,使能源消耗最小

利用铁矿石及其他天然矿物资源,多用再生资源如废钢、钢厂粉尘等;少用不可再生能源如煤、油、天然气等,开发采用新的能源如氢、太阳能等,少用淡水资源,发展节水技术,强化水循环,减少废水排放。钢铁行业节水潜力巨大。宝钢等企业每吨钢耗水只有6m3,一般企业为20~30m3,个别企业为50m3甚至更高。通过技术改造,到2005年和2010年,钢铁行业吨钢耗水指标下降到16m3至12~14m3是完全可能的。其中,大型钢铁企业可以下降到6~8m3。钢铁行业可以做到增产不增取水量。

4.3与相关工业链

钢厂不仅要质优、价廉、清洁地生产钢铁产品,而且还要发挥其能源转换功能。因为钢铁工业可向社会提供余热副产品,如煤气、高炉渣、钢渣等,还可消纳社会的废弃物,如废塑料、垃圾、废轮胎、废钢及各种合金返回料等,所以钢铁工业可与相关工业形成工业生态链。传统模式的钢厂没有充分利用能源,钢厂发挥能源转换功能是有希望的。比如钢、电、水泥集成,可以形成一个环境负荷低的生态工业过程。

4.4信息技术、管理技术的应用

在钢铁企业管理信息化方面,通过建设企业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综合企业的人、财、物各种资源状况和产、供、销各个环节的信息,对生产进行合理有效的计划、组织,使生产经营活动协调有序进行,并对企业的战略计划进行了决策。其中,能源管理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包括能源计划的编制,能源的生产,供应供需平衡以及能耗考核等功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环保治理方面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通过深入的科学研究,才能在对投资较大的环保治理方案选择上从可行性及经济性上提出有力的依据,只有科研与管理并举,在环保治理上才会如虎添翼。

4.5增强环保意识,实现绿色化生产

企业应增强钢铁工业从业人员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加强有关专业培训和普及环保知识,将IS01400l认证环境评价、年度环境报告纳入钢铁企业的评价体系。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不断完善的法律、法规、产业技术政策等,以约束和指导钢铁工业不断改善环境状况并逐步向绿色化迈进。

5结语

钢铁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没有钢铁工业就没有现代工业文明。但是随着钢铁工业的发展,钢铁工业生产的不文明表现日益突出,工业排放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制约着钢铁工业的发展。钢铁工业如何才能既满足当代人对钢铁的需求,又不危害后代人生存环境的问题,亦即钢铁工业的绿色化问题,是钢铁工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在2l世纪初,如何把"绿色钢铁"这一概念变为现实,如何化解环境危机,如何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中国钢铁工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承载着责无旁贷的责任,更孕育着无限的生机。

参考文献

l徐先养.走向未来之路一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钢铁工业论文篇2

 

一.加强钢铁企业绩效考核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钢铁企业已经进入了发展的关键时期,在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同时,资源和环境对企业所造成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钢铁企业面临着转变发展模式、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期。其中钢铁企业作为我国钢铁市场的重要主体,只有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和姿态去迎接和应对新形势下市场要求,才能在世界钢铁行业的新一轮竞争发展中占据更为有利和主动的位置。另一方面,从当前钢铁企业具体运作中不难看出,仍存在着许多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和问题,影响着钢铁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究其原因,有多方面,但其中的关键都离不开企业人力资源这一核心资源。作为钢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性关键资源,人力资源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关注,加强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意义也日益凸显。如何管理企业的各类人才,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成为当前我国钢铁企业管理者必须面临的问题。绩效考核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最为有效的一种企业管理手段,在评价激励员工、增强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代化和高效化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1]。钢铁企业通过绩效考核环节工作的改善与提高,实现对员工绩效的客观公平公正的考查与评价,并将绩效考核的结果运用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环节中,真正地推动员工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和贡献,从而培育和强化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钢铁企业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绩效考核作为一个先进的管理系统,我国钢铁企业绩效考核工作在具体的开展和实践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如何将当前世界管理领域先进的绩效管理经验进行引进、吸收、借鉴与创新,提高钢铁企业绩效考核的质量和水平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的重要课题,具有重要意义。

二.钢铁企业员工绩效考核现状及问题分析

随着钢铁行业的深入发展和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完善,我国钢铁企业为了更好地适应企业发展和市场发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都不同程度地得到重视并进行改进与完善。但从整体上来看,我国钢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仍处于由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的转型时期,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建设及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发挥仍受到一定的限制,在绩效考核环节表现得尤为明显。当前许多钢铁企业绩效考核在实行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一是,由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战略性地位尚未得到真正的明确,绩效考核工作落实便有了一定的难度,直接表现为员工与管理人员的低参与度,甚至也较多地存在着对于绩效考核工作不配合、影响绩效工作开展的例子,影响绩效考核的真实性与有效性。

二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化水平的欠缺直接影响到了我国钢铁企业绩效考核工作的开展。绩效考核作为一个先进的管理系统,不论是考核指标的设计、考核方法的选择还是最后考核结果的分析运用,都对考核人员有着较高的专业化水平的要求。但另一方面我国钢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中真正具备相应专业化知识和水平的人员并不多,从而导致钢铁企业绩效考核存在着的一系列问题。

三是,对于绩效考核在认识上存在着偏差和误区。从本质上来讲,绩效考核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手段和重要环节之一,其进行考核的最终目标都在于通过绩效的改进与提高提升企业绩效,促进企业的进一步长远发展。而在具体实践不论是中高层管理人员还是基层员工,都对于绩效考核在理解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如简单地将绩效考核等同于对个人绩效奖优罚劣的层面上,单纯地把“把薪酬与绩效结合”,加上绩效考核中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缺陷,尤其是考核过程缺乏透明性及公开性,使得被考核人员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对考核工作应付了事;也存在着部分员工认为企业绩效考核只是走走过场,无太大的实际作用,难以从思想上重视绩效考核,导致绩效考核流于形式[2]。

四是,绩效考核体系建设不完善,缺乏具体量化、操作性强的绩效评价指标,“德、能、勤、绩”四个指标仍是考核的关键,主观性强,易受个人主观因素影响,尤其是主管人员个人的好恶及领导风格,难以真实反映出员工的绩效水平;同时在绩效考核指标的设计也存在着不科学的问题,直接表现为考核指标内容不全面、考核标准不严谨、考核标准一致化、脱离岗位与工作任务的具体要求,不同岗位关键绩效指标不突出等;或者直接照抄照搬别人的绩效考核体系,难以形成较为全面、客观的评价结果,加上考核方式手段过于单一化甚至方式滞后,缺乏规范化、程序化的操作,考核方法没有统一的尺度,达不到考核的预期目的,影响考核激励作用的发挥。

五是,对于绩效考核缺乏明确定位,考核目标不明确,只是为了考核而考核,考核结束后将考核结果放置一边,未能真正地起到约束激励的作用,更谈不上对于员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与帮助并督促其进行改进,既造成了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同时,也导致钢铁企业绩效考核体系形同虚设,影响绩效考核真正作用的发挥,更使得对绩效管理形成认识上的误区[3]。另外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在绩效考核过程中,缺乏沟通、考核周期设置不合理等也是影响绩效考核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论文网站。

三.建立健全绩效考核体系,完善激励机制

新形势下,钢铁企业间的竞争将更加的白热化,每个企业只有不断地强化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通过健全和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和智力保障是保障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和重要途径。

首先,要树立人才竞争意识,认识到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高度重视钢铁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放到关系到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位置,真正地提升钢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钢铁企业组织架构中的地位,实现人力资源的战略化管理。只有从思想上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才能更好地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各个模块的作用,包括绩效管理。

二是,在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各项基础性工作的前提下,着重把握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绩效考核环节,提高绩效管理水平,通过对员工的正确客观评价实现有效的激励,提高员工绩效从而改善企业绩效。具体来讲,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正确认识考核的作用和意义。要切实提高企业领导者和管理层对于绩效考核重要性的认识,更新观念,树立科学的绩效观,强化绩效意识和效益观念,重视考核工作在改进员工绩效、激励员工中的积极作用,摒弃走走过场的考核形式,积极推动企业绩效考核由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由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的转变,提高绩效管理水平。企业领导与管理者在给予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最大支持的前提下,要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其中,为员工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引导员工行为;要积极推动以绩效为导向的钢铁企业文化的建设,为绩效考核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有序进行营造良好的企业氛围和大力支持[4]。另外,绩效考核从本质上来讲不同于我国传统意义上的人事考核,要利用各种渠道和途径加大对于绩效考核制定的宣传力度,提高员工对于绩效考核的认同度和支持度,为绩效考核的开展奠定良好的人员支持。

2.明确企业绩效考核目的,杜绝“为了考核而考核”,把绩效考核与企业的长远发展实现有机联系和结合,实现绩效考核的战略导向,使其更好地服务于钢铁企业的战略发展要求,即“员工个人绩效提升与激励”和“组织绩效提升”的紧密结合。具体来讲,绩效考核的目标在于使员工在做正确的事的基础上,能够不断改善,把正确的事做得更好,真正地提高工作质量,从而促进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同时也能够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工作,如员工培训、薪酬管理、职位调整等提供更为公正、透明、客观的依据。只有准确定位,正确认识绩效考核的目标所在,明白绩效考核所针对的内容和所要问题,才能保障钢铁企业绩效考核工作的有序开展。

3.合理设计考核指标体系。行之有效的考核指标体系是绩效考核成功与否的关键,以“岗位分析评价”为基础,根据专业化分工及岗位差别化的原则,全面综合地考虑各个岗位的工作摘要考核内容的指标体系,使绩效考核工作能真正地服务于企业的经营发展需求。同时人力资源管理论文,鼓励员工积极地参与绩效考核指标的设定,真正地体现出公平与公正的原则,也有利于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员工对于绩效考核的认同度,有利于绩效考核工作的推进。

4.提高绩效考核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保障考核过程公开化及透明化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提高钢铁企业员工绩效考核方法的准确性及客观性,积极引进和借鉴国际先进钢铁企业的科学考核方法,如平衡计分卡BSC等,保障绩效考核结果。合理设置绩效考核周期,实现考核周期系统化,将平常考核、月度考核与年度总考评进行相结合,并进行综合分析以提高考核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科学性。重视民主测评在企业绩效考核中的重要性。

5.重视绩效沟通,改进过往绩效考核单方向运作的缺陷,将绩效考核的重点与被考核者进行直接的沟通与反馈,将考核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解与交流,使员工有机会澄清误解、消除误解,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取得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从而达到通过绩效沟通,帮助员工及时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并积极主动地协助员工进行绩效的改进计划的确立,明确下一阶段努力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5]。同时对正确的行为要给予积极的肯定进行正强化,提高员工的满足感和自我成长的需要。另外,通过绩效沟通,使员工有机会能够进行自我表达,畅所欲言,有利于民主宽松的企业氛围的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员工的消极抵触情绪,

6.提高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深度和广度。为将绩效考核工作真正地落到实处,恰当地运用考核的结果是关键。要发挥绩效考核结果的多元化作用,不仅仅是员工薪酬福利水平制定与调整的依据,也是企业员工晋升、培训与开发的依据,将绩效考核结果真正地运用到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各个环节。

参考文献:

1.张建军.国有钢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分析与对策[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9,01.

2.董秀娟,宋亚静.国有钢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探研[J].生产力研究,2009,22

3.范秀仁.国有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外结合策略[J].企业经济,2009,12.

4.董秀娟.国有钢铁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研究[J].价值工程,2010,31.

钢铁工业论文篇3

受生物界中共生现象的启示,在20世纪80年代末,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工业系统中存在的共生关系,并将工业共生定义为一种工业组织形式。在其中某一生产过程的废物可以用作另一生产过程的原料,从而最高效地利用资源和最大限度地减少工业废物。显然,工业共生的本质就是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方式,使不同企业之间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上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成为下游生产的原料,达到相互间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1.2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工业共生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通过食物链在生物圈和外界环境之间形成循环、流动和充分利用,其整个过程不产生任何绝对意义上的废物。循环经济模式是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即建立起“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而不同企业(产业)之间形成相互共享资源和利用副产品的关系,正是前述工业共生的题中之义。

2基于工业共生的钢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构建

资源耗竭和环境恶化已构成我国钢铁工业生产持续增长的重要瓶颈,这与钢铁工业长期沿用的“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线性工业发展模式密切相关。要突破这个瓶颈,摆脱资源和环境对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束缚,就必须对钢铁工业传统模式进行改造,构建以工业共生为基础的钢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2.1钢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钢铁工业属于资源密集型产业,开发的主要对象是各种粉状、块状黑色金属和非金属矿物,生产规模大,工艺过程复杂,包括矿石的采选以及金属的冶炼、冶金产品的加工等,其生产需要输入大量自然资源,在冶炼出成品生铁和轧制钢材的同时,也向外界大量排放废气(汽)、废水和废渣等副产品。这使得钢铁工业有可能与一些其他的工业发生原料、能量、产品和副产品的交换,通过纵向和横向的系统耦合形成共生关系。

2.1.1机械工业

通过生铁、粗钢和钢材这个媒介与钢铁工业建立起共生关系的主要是工业设备、农业机械和运输机械制造业,这些工业形成了钢铁工业传统的下游产业链。钢铁工业与其下游产业的共生关系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钢铁工业依据下游机械制造业的需要,或与下游机械制造业一起对钢材进行深加工和灵巧设计,提升钢材质量,延长其寿命周期;下游机械制造业同时也向钢铁业提供冶金设备和矿山机械;二是与下游制造业加强信息交换,对其生产过程中所产生边角废料以及使用末期的废旧机械产品实施回收再生钢材。下游机械制造业主要与钢铁工业形成产品代谢(回收)共生关系。

2.1.2能源工业和化学工业

通过废气(汽)这个媒介与钢铁工业建立起共生关系的是能源和化学工业。钢铁生产过程是将煤炭转换为热能、电能、压力能、可燃气、H2等能源形式的过程,这些能源在钢铁生产过程中并未被充分利用,存在较大的浪费和污染,这些未被利用的能源可被用于发电和制备新能源,新产生的电力还可以返输回钢铁厂使用。钢铁生产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化合反应过程,煤炭在炼焦、冶炼钢铁的过程中生成大量的CO,H2,CH4和SO2,经过提纯加工后可用作许多化工产品的投入原料。能源与化学工业主要与钢铁工业形成废物(副产品)代谢共生关系。

2.1.3建材工业和化学工业

通过钢渣和高炉渣这个媒介与钢铁工业建立起共生关系的是建材工业和化学工业。钢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钢渣经过粉碎处理后,其含铁部分可以返回再用,而剩余的尾渣和尾粉可以作为优良的筑路材料和基地用碎石;高炉水渣则可用来作为生产各种标号水泥的投入原料,降低水泥的生产制造成本。此外,钢渣中含有多种对农作物有利的微量元素,经过高温后更容易被作物吸收利用,因此可用作土壤改良剂,或是作为生产钙磷肥的原料。建材和化学工业主要与钢铁工业形成废物(副产品)代谢共生关系。通过前述分析,不难发现钢铁工业与机械工业、能源工业、化学工业以及建材工业可以通过相互利用产品和废物(副产品)展开合作,形成密切的工业共生关系,实现各种资源的循环流动或充分利用。

2.2钢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构建

钢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可分为初级的链状耦合结构和高级的网状耦合结构两种,下面对这两种结构分别进行描述。

2.2.1链状耦合结构

链状耦合结构是一种一维结构链,是钢铁工业与其他相关纵向共生工业的直接耦合。模仿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纵向食物链,以代谢钢铁工业产品和废物为主要目的,可以形成多条纵向的钢铁生态产业链。

2.2.2网状耦合结构

仅形成纵向的钢铁共生产业链还不够,因为链状耦合结构上各共生企业(产业)之间物质供应、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仍然是线性开放系统,各产业链、共生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还很少。同自然界中的食物链会相互交错连接成复杂营养关系的食物网一样,钢铁共生产业链在其结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也会彼此交错,相互联系,形成新的共生链状结构,最终使整个链状结构按共生代谢关系构成一个多元复杂的网状耦合结构,成为一个相互联系、利用和依存的有机整体。比如使用末期的某些机械产品零部件的损坏仅仅是在局部出现了磨损、腐蚀等情况,通过再制造工程设计,采用一系列相关的高新先进再制造技术,完全可以使其脱胎换骨,形成全新的再制造品,在性能还是质量上都不亚于原先的新品,这就无需将其回收形成原材料再用;污水处理厂可以同时处理钢铁厂和周围社区的污水,并向钢铁厂和周围社区提供工业和生活用中水;发电厂既可以向钢厂供电,也可以向社区供电,其燃煤产生的粉煤灰收集后可用于生产各种建材;利用钢厂副产品生产的化肥可用于周围的农产品生产,而周边社区产生的垃圾可用于焚烧发电,其中的高热值成分如塑料还可用于钢厂的喷吹燃料。这种网状耦合结构主要是通过对多条链式结构横向耦合而形成。网状结构使得相关产业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利用更加充分,资源和环境承载压力显著缩小,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幅增强。

2.3钢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效益分析

实现钢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可以使投入到钢铁工业中的物质流、能量流得到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并且给相关共生单位带来共生效益对于钢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来说,经济效益只是是共生效益的一个方面,资源消耗降低以及废物排放减少等环境方面的效益,也是其共生效益的一个方面,而且是非常突出的一个重要方面,对降低当前钢铁工业所在地的环境负荷,化解生产和生活矛盾,打造宜居生态社区,提升民众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钢铁工业论文篇4

我国钢铁工业自动化技术在实际工程实施过程中同国外著名的钢铁企业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些差距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我国自动化设备大多是从国外引进的,缺乏自主产权,没有应用于钢铁工业自动化的品牌产品。所以也没有一个固定的硬件和软件平台支撑自动化系统的运行。我国的自动化软件平台一般用的是西门子的产品。因为没有自主产权的自动化设备,我国钢铁工业的自动化的发展由于受到核心技术的制约,很难继续迅速发展。第二,我国钢铁工业专业自动化技术体系虽然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同国外专业自动化公司相比还不够丰富。国外专业自动化公司有很成熟的成套自动化技术,这些技术不仅包括自动化系统方案、功能说明、程序以及测试方法等。还包括关键仪器的选型及安装步骤,而且他们的工艺设备和执行机构性能也非常高。这些技术都是我国钢铁自动化发展所紧缺的技术,需要在发展中不断地探索与研究。第三,国外专业自动化公司的自动化效率比较高,因为国外的自动化公司一般在承担自动化工程时,按照统一的工程规范,这个工程规范要求将一个自动化工程分成若干阶段,然后按照每个阶段的工程要求完成阶段任务,这样不仅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而且增加了工程的可靠性和标准化程度。近几年,我国钢铁工业引进先进的设备与理念,也制定了相应的工程规范制度,这个差距已经在逐渐减小。

二、钢铁工业自动化发展趋势

从国外的钢铁自动化发展历程来看,要想使自身的钢铁工业自动化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在低耗能、高效率的基础上加大自动化建立,应用先近的技术,提高自动化技术。积极发展机电一体化装备,使自动化与信息化相结合,另外提高其检测技术与仪表的使用等等,全方位提高自动化的发展,以便促进我国钢铁工业的现代化进程。

1.机电一体化发展趋势

目前,国内的大中小钢铁工业都在发展不同类型的一体化装备,寻求从单体的自动化装备向多种类型的自动化装备发展,比如北京中远通科技公司的摄像仪非接触式连铸定尺切割控制系统、轧钢用的非接触式冷床辊道集群自动控制系统等等,这些设备都是多个并组成的专用功能系统,能大大提高钢铁工业的自动化技术。还有一种综合一体化技术,称之为:机-电-工艺一体化技术,比如北京凤凰公司研制的轧钢加热炉包括机-电-工艺和数学模型的成套设备等,这些设备的运用简化了钢铁工业的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

2.自动化与信息化相结合

钢铁工业自动化从原来的热管理与单参数自动控制系统开始,不断的进步,经历了EIC一体化系统、AOL系统、多级计算机系统等,现代钢铁工业的自动化运用的是CIMS结构的多几分成计算机系统。CIMS体系结构有6个层次结构,5级体系结构在自动化流程中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它不利于生产过程中能源的节约与设备的在线控制,所以很难大量推广。所以,近几年推出的PCS3及结构体系,利用财务分析决策为核心对企业资源技术进行整体的优化。近几年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在加上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全球化经济的发展,钢铁企业的自动化发展正在向生产-物流-销售一体化方向发展,同时结合先进的卫星监视系统,以Web智能技术为发展前提,充分运用互联网资源,实现自动化系统的进一步发展。

3.检测技术与仪表的发展

钢铁工业自动化系统中检测仪表的种类不断增加,比如用于质量检测的仪表就包括:定硫探头、定氧探头、钢板涂油层厚度仪、线棒椭圆度仪等等发展很快。现代的检测仪表发展趋势主要向智能化和数字化方向发展,它们大多以微型计算机为核心,减少人工操作程序,可以自动校零、线性化、补偿环境因素变化,配置图形显示装置,直观、形象的表达测量的结果。准确存储信息和历史数据,还有模型运算和人工智能的应用;另外还运用超声波、激光等新技术运用于仪表中,使自动化控制进一步提高。检测仪表的智能化、数字化发展,促进了钢铁工业自动化发展的进程。

钢铁工业论文篇5

二、经济新常态与钢铁工业发展困境

十以来,我国政府已经提出了诸多对经济领域发展的思考与构想,总体来说是中国梦在经济领域的具体展开,主要措施包括上海自贸区的建设、城镇化的发展、保障房安居工程、权利下放等。观察其中的政策思路,有条红线贯穿,那就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种常态不同于以前的经济发展方式、发展速度、发展目标。从发展方式上来看,整个经济结构会发生一定的调整,依靠资源的发展、依靠劳动力的发展已经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例如,沿海地区依靠劳动力密集的服装、制鞋行业已经出现一些工厂倒闭的现象,以建筑行业快速发展为代表的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也造成了一些经济、社会问题,这些都对转方式、调结构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在经济发展速度上,会逐渐从过去的高增长方式向以较低的发展速度增长转变,不能再单纯注重经济发展的速度,而是要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在经济体量比较小的情况下,可以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到了一定的经济体量,经济发展的速度就会下降,任何经济体的发展都有这个规律,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也证实了这个规律的存在,如目前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都不高。为了实现经济的内涵式发展,在国家支柱产业的选择上,就不能依靠房地产、基础设施投资这样的驱动式发展模式。虽然这种方式已经实现了我国基础建设的巨大发展,但是这种发展方式的弊端也比较明显,最突出的是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因此无法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依靠引进国外技术推动发展的路径已经逐渐失去了对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在整个宏观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近年来钢铁工业的发展颇为不顺利。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在我国大规模投资的刺激推动下,钢铁工业发展中的困难没有立即显现,但是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4万亿投资刺激力量的日渐式微,钢铁工业作为我国重工业的代表在运营方面出现了很大的困难,主要包括产能过剩、技术水平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主业发展不突出等。发展产能过剩问题已不是钢铁工业在运营方面中的新问题,每当钢铁工业发展面临困境的时候,这个问题总是会被提出来,因此,对于产能过剩问题不仅仅要考虑钢铁工业本身,还要考虑整个国家经济体系,比如造成钢铁工业产能过剩的原因,是否真的存在钢铁产能过剩等。根据近几十年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以及钢铁工业发展的国际态势,对比日本、美国、德国这些以往的钢铁强国,可以看出我国钢铁工业产量确实很大。此外,在国际竞争中,我国钢铁工业又处于劣势,这都影响了对我国钢铁产业产能是否过剩的判断。从宏观经济形势来看,我国以房地产为代表的基础建设大规模发展带动了钢铁工业的发展,在经济集中上升阶段,钢铁产能是不存在过剩的,但是在经济步入新常态的过程中,钢铁工业的发展规模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我国钢铁工业的技术水平的判断也存在差异:一部分人认为我国的钢铁工业技术水平已经很高,主要依据是我国钢铁工业的生产设备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有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钢铁厂的设备先进程度都不如我国;另一部分人则认为我国钢铁工业的技术水平不高,如果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的话,那只是设备水平的提高,而不是技术水平的提高,毕竟设备都是从国外购进的,而且后期维护还需要国外生产厂商来进行,利用先进生产设备生产出来的产品也不是世界上最好的,这完全说明我国钢铁工业的技术水平仍不高,只靠购买而不能自己研发,永远也成不了技术强国。在国际竞争方面,受限于国内钢铁工业发展的技术水平,以及国内钢铁工业外向型人才的缺乏,我国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一直步履维艰,走出去的过程相当困难,在与国外对手进行竞争的过程中也处于劣势。比如日本和韩国的钢铁企业就是我国在国际汽车板生产中的竞争对手之一;另外,米塔尔钢铁公司,虽然在技术水平上不是非常强,但是强大的商业运营模式,也使得米塔尔在国际钢铁工业中运行风生水起。相对于国外钢铁公司的快速发展,我国钢铁企业的发展相对要滞后,主要的钢铁产品还是以建筑钢、低牌号钢为主,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钢铁产品生产技术达不到或者生产能力不足,这极大地限制了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也影响到我国钢铁企业参与国家竞争的步伐。

虽然钢铁工业的主业应该是钢铁,但是很多钢铁公司却不是以钢铁发展为主。很多钢铁企业投资做房地产或者转做钢贸商,其利用企业特点,争取到大量银行贷款,然后转手将银行贷款转到房地产、贸易、投资领域,争取赚快钱,却不愿意真正投入到钢铁主业发展中去,特别是不愿意投入到技术研发过程中去。

三、新常态下我国钢铁工业发展趋势

我国经济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的快速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国经济建设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造成了很大的环境和资源欠账,这是由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决定的。钢铁工业也同样如此,依靠高投入、高积累使钢铁总产量快速增长,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技术水平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应该看到,主要的技术提高还是技术设备投入的提高。按照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经济创新理论来看,我国经济发展以资源、劳动力为驱动力的模式正遭受到“创造性破坏”的威胁,必须从目前的经济态势转变到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力的发展模式上去才有希望。党和政府审时度势、高瞻远瞩,适时地提出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理念。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内涵比较丰富,但是最突出的一点就是靠规模和速度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要让位于靠质量和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在这个宏观经济背景下,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未来会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1.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将会放缓随着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钢铁工业发展的速度也应该会慢下来,逐年快速增长的模式会转变,速度的放缓会迫使一些企业考虑转型。每个产业到转型的时候都会出现位于产业不同部位的企业以不同的方式实现转型,位于领先地位的企业可能会更加注重主业,提升产品质量,牢牢占据主流地位;位于中间的企业需要考虑多元化的运营,或者集中于自己擅长的比较专业的产品;位于末端的企业要么转型其他行业,要么被淘汰。产业转型充满着挣扎与痛苦,改变总是会带来意想不到影响,但是转型也能带来希望。

2.我国钢铁工业会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随着全球一体化,以及我国钢铁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我国钢铁工业会与国外钢铁巨头短兵相接。对此,我国钢铁工业不能再陶醉于规模庞大的迷梦之中,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在我国钢铁需求量逐渐饱和的情况下,未来的市场不仅在非洲、拉美,也在欧洲、北美、日韩。这些都是欧美钢铁强企的传统势力范围,对于中国钢铁工业的进入肯定会大加阻挠,因此中国钢铁工业应该做好应对挑战的准备。

3.在技术和管理方面,要更加注重自力更生目前,中国的钢铁工业已经走到了发展方式转型的十字路口,从规模向质量转变。在规模发展阶段,由于产业基础薄弱、技术力量落后,在国际上进行技术和管理方式引进的时候,所遭遇到的阻力相对较少,但是经过中国钢铁工业几十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支可以与欧美国家钢铁企业抗衡的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再进行国外生产技术、生产设备的引进,作为竞争对手的国外企业就会百般阻挠,因此,目前中国钢企已经走到了先进的设备、技术难以引进的境地。先进技术作为产业、企业之间的竞争手段,只能自力更生,所以,中国钢铁工业要进一步加大创新研发的投入。

四、钢铁工业对经济新常态的应对之策

1.钢铁产业整个队伍应对钢铁工业发展的态势有清醒的认识必须加强力量对经济新常态形式下钢铁发展的态势进行细致的研判,确定钢铁产量、增长率、集中度,对这些基本问题一定要有一个统一的认识,这些认识直接关系到今后我国钢铁工业的走向,判断准确可以使钢铁工业今后少走不少弯路,也能避免对钢铁工业投入资源造成的巨大浪费。

钢铁工业论文篇6

二、盛宣怀在汉冶萍公司扩大与发展进程中的探索与实践

盛宣怀于1896年承办湖北钢铁工业,1908年组建汉冶萍公司。1909年,他在汉冶萍公司股东大会上提出在大冶兴建钢铁厂的建议,1913年确定兴建大冶钢铁厂。盛宣怀在汉冶萍公司扩大与发展的进程中培养了大量人才,促进了先进技术以及人才的本土化。如担任大冶钢铁厂或大冶铁矿负责人的吴健、严恩棫、黄金涛、翁德銮、王宠佑等人始终致力于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从大冶走向全国,促进了近代中国重工业的发展。盛宣怀对内完善管理制度,实行官督商办以及商办,组建股份公司,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处理利用外资与保护民族权益之间以及重工业国有化与私有化之间的矛盾方面问题重重。“以汉冶萍借款为例,汉冶萍借款不仅担保内容要求之多,附加条件之苛刻大大超过以往的借款,而且举借的外债几乎占公司全部资本的一半,其中大部分外债又是欠日本一国。”盛宣怀将汉冶萍公司变成完全商办的股份制公司,最终的目的是变成自家的公司。据《盛恩颐总经理与日方交换意见书笔录》记载:“盛及其一族合有公司股份过半数。”清朝末年到南京国民政府初期为近代中国重工业探索的第二个阶段,全球化与本土化矛盾在不断化解,西方的先进技术被逐步利用和吸收,技术人才有逐步本土化的趋势,官督商办以及商办股份公司管理体制在初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汉冶萍公司完全商办后如果失去了国家的支持,单靠借用日债,不仅会导致汉冶萍公司经营的失败,使汉冶萍公司完全沦为日本控制的原材料基地,还阻碍了国民政府对汉冶萍公司的接管与建设,使民族利益遭到重大损害。

三、翁文灏促进汉冶萍公司国有化的探索与实践

20世纪30年代,著名学者翁文灏提出发展经济必须遵循三个原则:“

(一)中国工业化的必要;

钢铁工业论文篇7

二、河南钢铁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8年下半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等多重因素影响,钢铁价格大幅下跌,行业全面亏损,钢铁行业生产经营面临巨大压力。这既与国际钢材市场需求萎缩和我国钢铁产能过剩有关,也充分暴露出河南省钢铁行业多年积累的深层次问题。

1.生产低位波动、效益水平低下

生产增速低位波动。2008年,钢铁行业结束了金融危机前的高速增长,增加值增速由2007年的40%回落到2008年的6.0%,2009年以来,钢铁行业一直在恢复、调整、波动中发展,生产增速处于10-15%之间,2010~2012年连续三年增速低于全省工业增速平均水平。产品价格逐年下滑。钢铁行业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自2008年以来总体呈回落态势,由2008年的同比增长26.2%回落到2013年的同比下降6.9%,回落33.1个百分点。在我省近三年来工业企业月度趋势调点监测的钢铁产品价格中,棒材、钢筋、线材、中板和厚钢板等5种产品的价格均呈逐年回落趋势,2013年产品价格较2011年回落幅度均在15%以上,其中棒材、线材和钢筋价格回落20%以上,分别为29.5%、21.9%和20.4%。经济效益水平较低。2013年,全省钢铁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3.2%,较2008年回落26.7个百分点,整体呈下滑态势。实现利润同比增长22.0%,销售利润率5.4%,处于工业行业较低水平。钢铁行业总资产贡献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总资产贡献率呈波动下降趋势,由2008年的22.5%下降至2013年的13.9%;成本费用利润率在波动中略有回升,2013年达到最高点5.9%,但仍处于较低水平。据国税统计,近几年来,除2011年钢铁行业税收同比增长11.7%外,其余年份总体呈现下降态势。2013年,钢铁行业完成工业税收38.7亿元,同比下降3.0%,仅相当于2008年的41.6%。亏损面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3年,河南钢铁行业亏损企业个数为35家,亏损面为5.4%,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共计3.97亿元,其中,炼钢环节亏损额达1.43亿元,钢压延加工亏损额达1.67亿元,占全部钢铁行业亏损企业亏损额的78.1%。

2.转型升级步伐缓慢

多年来,钢铁产业发展以规模扩张为主,而产品结构不合理和技术研发创新能力弱等问题长期存在。我省在推动钢铁工业优化产业布局、推进企业联合重组、引导产品升级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转型升级步伐依然缓慢。产能过剩问题依然突出。2013年,钢铁行业存货同比增长22.3%,为近三年来的较高水平,分别较2012年和2011年提高26.4和16.1个百分点。2012年,全省生铁、粗钢、钢材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9.2%、61.7%和65.0%,均为近五年来的较低水平。钢铁深加工环节贡献率下降。2013年,全省钢铁深加工环节压延加工占钢铁行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8.2%,较2008年下降6.1个百分点,对行业增长的贡献率为66.1%,较2008年下降15.4个百分点。钢铁产品结构性过剩。目前我省钢材品种以建材和板材类产品为主,这些产品技术含量相对较低,中小企业容易进入,多数产品处于产能过剩状态,而中高端产品产量较小。棒材、钢筋、盘条、厚钢板、无缝钢管、焊接钢管等产品均较2008年增长了50%以上,但市场销路好、附加值相对高的铁道用钢材、大型型钢、中小型型钢、特厚板、中板、热轧窄钢带等产量较2008年下降,大型型钢产量较2008年下降41.2%,小型型钢下降8.7%,特厚板产量下降39.9%,中板下降54.7%,热轧窄钢带下降98.5%。

3.行业集中度较低

受金融危机影响较严重的2008年和2009年,钢铁行业利润增长同比均为负增长,而随着全国经济的恢复性发展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对钢铁市场的巨大需求,2010年和2011年钢铁行业利润增长均在30%左右,市场的需求提升了众多钢铁企业的生产能力,许多中小钢铁企业应运而生。2012年全省钢铁行业企业个数大幅增加,达到585家,较2008年增长110.4%,加剧了钢铁行业的产能重复建设,致使行业集中度降低。中小型企业数量多。2013年全省钢铁行业大型企业25家,较2008年增加14家,中小型企业621家,较2008年增加354家,占钢铁行业新增单位数的96.2%。大型企业集中度不高,竞争力不强。2011年,安钢集团与省内的凤宝特钢、亚新钢铁、新普钢铁三家企业进行了兼并重组,沙钢集团安阳永兴钢铁与华诚特钢、汇丰管业、利源焦化共同组建成立了河南沙钢联合钢铁集团,实现了产能扩张,有效提高了市场竞争力。但从全省来看,2013年,主营业务收入前十名的钢铁企业占该行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37.2%,较2008年下降23.4个百分点;全部大型钢铁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该行业的45.4%,较2008年下降8.8个百分点。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的2013中国钢铁企业综合竞争力测评结果显示,我省安阳钢铁在全国70家重点统计钢铁企业综合测评中排名第40位。钢铁行业经过近五年的发展,行业集中度不升反降,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

三、河南钢铁工业结构调整升级方向

当前,国内外市场需求不足状况并未发生明显好转,钢铁行业运行态势持续低迷。全国《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提出钢铁行业二氧化硫排放量要由2010年的248万吨下降到2015年的180万吨;吨钢综合能耗要由2010年的605千克标准煤下降至580千克标准煤;“十二五”期间,将要淘汰炼铁产能4800万吨、炼钢产能4800万吨。随着国家化解过剩产能和节能减排任务的进度不断加快,钢铁企业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仍然十分严峻。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预测,今后三年钢铁行业的产量整体上将保持在4%左右的增速。从需求结构看,我国将继续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大力建设保障房,对钢材未来五年内形成需求支撑,另外工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总体水平和竞争力明显提高,将在很大程度上拉动相应钢材品种的需求。为此,我省钢铁企业必须强化技术进步和差异化发展,开发新产品,开拓新领域,突出降本增效,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1.加快淘汰行业过剩产能

化解钢铁行业产能过剩是目前推进钢铁工业结构调整,提高钢铁产业竞争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和实现路径。我省钢材类产品产能利用率还不足70%,产能过剩现象不容忽视。2013年,国务院了《国务院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指导意见》,并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今年要淘汰钢铁过剩产能2700万吨。在全国化解过剩产能的大背景下,我省钢铁行业必须严格执行行业准入制度,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使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技术标准、工艺装备落后、能源环保不达标的钢铁企业退出市场。严格控制产能盲目扩张,尤其是同质化的产能尽量避免新建。加大相关政策倾斜支持。对淘汰压缩落后产能任务较重且完成较好的地区和企业,在安排技术改造资金、节能减排资金、投资项目核准备案、土地开发利用、融资支持等方面给予倾斜,促进其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对符合条件的钢铁企业自主创新、人才引进及培养、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创新等项目,相关财政资金给予优先支持。

2.加快钢铁产品结构调整

按照专业化和区域分工协调发展的要求,实施差异化和专业化的产品发展战略,支持钢铁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加快发展钢材深加工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产品向“高、精、专、深、特”调整。围绕提高本地市场占有率,加大对高强度建筑用钢、高强度机械用钢、高性能零部件用钢、棒线材制品等深加工产品的开发力度,满足我省市场增长较快的轻工、装备制造、建筑业等行业发展需要,提升产品创效能力。支持重点企业积极适应市场需求,通过实施生产专业化、产品差异化的发展战略,主动调整产品结构,建设安阳、济源、平顶山、南阳等优特钢产业基地,形成区域竞争优势。

3.大力推进钢铁企业兼并重组

充分利用国家优化钢铁产业布局和推进企业战略重组的政策,争取我省钢铁企业融入国内特大型钢铁企业发展战略,推动跨地区、跨所有制、跨行业的战略重组。支持省内钢铁企业与具有技术、市场和资源优势的国内特大型钢铁企业集团进行战略重组,比如借河北等省份产能外移之机,承接部分外移产能,利用其原料供应、产品销售渠道和资本技术优势,解决我省钢铁企业发展的瓶颈制约,增强发展活力和核心竞争力。支持省内生产规模相对较大的优势民营钢铁企业,通过联合、兼并、相互持股等方式对区域内的民营钢铁企业进行重组,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快推进前向联合,鼓励钢铁企业与拥有铁矿资源的企业联合,与煤炭、焦化等能源企业加强战略协作,建立稳定的原料供应基地;积极推动后向联合,鼓励钢铁企业与省内用钢大户加强合作,形成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通过兼并重组,推进钢铁企业成立包含上下游行业的产业联盟,更好地抗御来自上游或下游产业的风险,提高钢铁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

钢铁工业论文篇8

 

一、冶金工业的发展现状

(一)钢铁生产工艺流程逐步优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钢铁工业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由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以扩大规模、增加产量为主转向降低消耗、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加品种和保护环境。博士论文,高速钢轧辊。钢铁工业技术进步的主流是缩短生产流程,减少工序,提高质量,降低消耗,提高效率。技术进步中有两大主要趋向:一是寻找可以替代传统工艺的新工艺流程的研究开发;二是现有工艺和技术装备的完善化。两大技术进步趋向互相竞争、相互渗透,促使钢铁工业不断提高钢材质量、减少消耗、降低成本、减轻对环境的污染,进一步走向集约化。

传统的钢铁生产工艺流程是一种“冷态”下间歇式生产的工艺流程。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建设的10多个大型钢铁厂都是采用这种工艺流程。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钢铁业已逐步将上述传统的钢铁生产工艺流程改造成为现代化“热态”连续生产工艺流程。这种工艺流程具有高效、连续、紧凑、智能等特点。20世纪80年代末期,德国、法国、日本、意大利、美国等钢铁工业发达国家开发成功接近最终钢材产品形状的连铸、连轧技术,如带钢、型钢的连铸连轧等。由于该技术具有工艺流程紧凑、生产周期短、物料消耗少、生产效率高等一系列优点,在近十多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自从1989年世界第一条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在美国纽柯公司克劳福兹维尔厂投产以来, 经过10多年发展,到2002年底,世界上已有38个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厂共56条生产线,总生产能力已超过5 500万吨。我国现已有5个钢铁企业建成8条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到目前为止又有5个钢铁企业正在建设厚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不久的将来总生产能力将达2000万吨,预计届时将占全世界同类生产线能力的1/4以上。博士论文,高速钢轧辊。2001年我国连铸比达到89.71%,已经超过了2000年的世界平均水平。2003年达到了96.96%,目前,全国重点大中型企业中,连铸比达到99%以上的企业已达41家。

带钢连铸连轧技术是世界主要钢铁生产国家正在积极开发应用的一项重大钢铁生产前沿技术,它将是21世纪钢铁生产技术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

(二)钢铁产量不断增长

冶金行业的发展受到国内与国际宏观经济环境的共同影响。国内方面,国家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初见成效,钢铁行业投资规模过大,低水平重复建设得到遏制,有效打击了“地条钢”等劣质产品冲击钢材市场的行为,进一步净化了市场,钢铁生产企业对市场更加理性化。消费结构的升级和城镇化速度加快为钢铁行业发展提供了基本的保障;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也为钢铁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国际方面,世界经济仍保持总体向好的发展态势,全球钢铁需求持续增长。

二、冶金工业对轧辊的需求

钢铁工业的持续发展,为轧辊制造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博士论文,高速钢轧辊。一方面,随着钢产量的不断增加,轧辊需求量大幅增长。仅就国内而言,据统计,每年消耗的轧辊材料有50万吨以上,价值数十亿元。另一方面,随着轧钢技术和装备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轧辊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国内轧辊生产厂家的制造水平还较落后。仅以宝钢为例,2000年,宝钢用于轧辊的采购资金超过2亿元,其中国内的只占30%,国外的占70%。因此,不断研究新型轧辊材质及制造工艺,为轧机配备高性能的轧辊已成为国内轧辊生产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三、轧辊材料的研究现状

为提高热轧辊的表面耐磨性,热轧辊材料不断地得到改进,其基本的发展过程是从冷硬铸铁到高铬铸铁到半高速钢和高速钢。高速钢材料用于轧辊制造,使轧辊性能显著提高,轧材质量明显改善。

(一)高速钢轧辊的特点

高速钢轧辊是用具有高硬度,尤其是具有很好的红硬性、耐磨性和淬透性的高速钢作为轧辊的工作层,用韧性满足要求的高强度灰铁、球铁、铸钢及锻钢作为轧辊的芯部材料,把工作层和芯部以冶金结合的方式结合起来的高性能轧辊。

1、高速钢轧辊的化学成分特点

(1)含有较多的C和V。C和V可以形成高硬度的MC型碳化物,提高轧辊耐磨性;

(2)有较高的Cr含量。Cr含量高,可在轧辊组织中形成一定数量的M7C3型碳化物,有利于降低轧制力并改善轧辊辊面的抗粗糙性;

(3)含有一定量的Co(≤10%)。Co可提高高速钢轧辊的红硬性,从而提高轧辊耐磨性;

(4)离心铸造高速钢轧辊中含有≤5%的Nb。Nb可降低轧辊组织中因合金元素密度差大而引起的偏析。

2、高速钢轧辊的组织特点

高速钢轧辊的性能取决于其微观组织结构特征:(1)碳化物的种类、形状、体积分数及分布;(2)马氏体基体的性能特点;(3)晶粒尺寸大小。轧辊用高速钢材料的微观组织结构与合金成分及工艺条件有关。因材料成分和工艺条件的不同,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研究结果。同以往的高铬铸铁轧辊相比,高速钢轧辊中的碳化物类型较多,除含有MC型碳化物外,还含有M2C、M6C和M7C3型碳化物。

(二)高速钢轧辊的生产工艺及其特点

围绕着轧辊外层与芯部的结合问题,高速钢轧辊的制造技术不断发展。博士论文,高速钢轧辊。目前国外主要采用离心铸造法(CF)、连续浇铸复合法(CPC)和电渣熔铸法(ESR)制造,而热等静压法(HIP)和喷射成形法(Osprey)仍在完善和发展中。CPC法制造轧辊装备复杂,我国仍无法生产;ESR法制造轧辊能耗高,仅适合于制造冷轧辊;用离心铸造法生产轧辊装备简单,工艺稳定,效率高,是制造高速钢轧辊的重要方法。博士论文,高速钢轧辊。离心铸造法生产高速钢轧辊尽管存在着合金元素容易产生偏析的问题,但由于其突出的优点,使它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处于高速钢轧辊生产的主导地位。博士论文,高速钢轧辊。

(三)高速钢轧辊的应用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在热带钢连轧机上开始试用高速钢轧辊并取得良好效果。目前高速钢轧辊的比例不断提高,在某些机架上,甚至全部采用了高速钢轧辊。使用高速钢轧辊后,辊耗明显下降,换辊次数显著减少,轧辊研磨量减少,轧机能力提高,燃料和动力消耗降低,有助于降低轧制成本和提高带钢质量。

近年来我国也开展了铸造高速钢轧辊的研究,北京冶金设备研究院采用普通离心铸造方法生产了高速钢辊环,其成分(质量分数,%)为:2.0~2.4C,8~15W,2~3Mo,4~7V,3~5Co;金相组织为:马氏体+共晶碳化物+二次碳化物+残余奥氏体;力学性能为:硬度60~65HRC,冲击韧性(5~10)J/cm,抗拉强度(400~600)MPa。

四、结语

随着轧机向自动化、连续化、重型化方向发展,对轧辊的几何尺寸、表面精度和力学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轧辊生产厂、研究机构和钢铁生产企业必须加强冶金轧辊材料的基础性研究、轧辊生产技术的研究、轧辊工艺装备的研究和轧辊使用技术的研究,不断提高我国轧辊制造业和钢铁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符寒光.高速钢轧辊研究的现状及展望[J]钢铁,2000,(05).

钢铁工业论文篇9

钢材加工配送管理在当前钢铁总体产能过剩的形势下,有其问题的存在,同时也有其自身行业的独特性。这些问题和特点决定了在钢材加工配送中推行项目化管理模式和方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钢铁企业钢材加工配送管理存在的问题

受传统的钢铁企业生产管理思想和方法的影响,钢铁企业钢材加工配送在配送加工信息服务客户关系成本控制等方面存在着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对客户需求的系统分析和分类服务;缺乏对加工配送活动的时间质量成本的有效集成管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不强, 不能有针对性的对具体管理活动进行绩效评估和改进。

2.钢铁企业钢材加工配送管理与项目化

钢材加工配送是一种比较典型的重复性工作,属于日常运营管理的模式,其管理内容实质是由一个个不同订单的管理活动组成的,业务流程是从客户订单的确认开始,至订单的完工交付(即客户验收)结束。根据项目导向理论,把一个订单视作一个项目,按照项目进行管理,这为成功运用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和推行一种新型项目化管理的基本模式和方法提供了可能和依据,从而在钢铁企业钢材加工配送组织中能够应用“按照项目进行管理”的组织战略和管理战略,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

3.钢铁企业钢材加工配送的管理关键点与管理过程

钢铁企业钢材加工配送具有自身行业特有的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一个订单的实现过程分四个项目阶段,就是基于订单的钢材加工配送管理中的订单管理计划与组织管理加工管理和配送管理这四个项目管理过程。一个订单的实现过程中任何一个项目阶段,都需要开展起始计划组织控制和结束这五个项目管理的具体活动。

二钢铁企业钢材加工配送项目化管理的基本模式

建立钢铁企业钢材加工配送项目化管理模式,就是建立一套可以仿效借鉴和适合现代钢铁企业钢材加工配送管理的模块或方式,以实现企业内的组织灵活性,使业务流程产品质量安全可靠,从而强化企业的竞争优势。管理模式的内容包括:基于订单的钢铁企业钢材加工配送项目化订单管理基于订单的钢铁企业钢材加工配送项目化计划与组织管理基于订单的钢铁企业钢材加工配送项目化加工管理和基于订单的钢铁企业钢材加工配送项目化配送管理等四个项目阶段(或过程)的基本管理方法。基本模型如图1所示。

三钢铁企业钢材加工配送项目化管理方法

根据项目管理和生产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借鉴前人关于钢材加工配送管理的研究成果,结合本人深入研究及管理实践,提出钢材加工配送项目化管理具体的应用方法。

1.基于订单的钢铁企业钢材加工配送项目化订单管理

钢材加工配送订单管理,是钢材加工配送管理的核心,也是钢材加工配送管理活动的开始。它是运用客户关系管理和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组建项目团队进行客户分析与分类,从而针对客户订单的数据信息,进行客户交流,明确订单的目标内容和要求,建立客户档案,并通过开展可行性研究,进行订单管理前评估,与客户协商达成共识,最终形成正式订单的过程。

2.基于订单的钢铁企业钢材加工配送项目化计划与组织管理

钢材加工配送项目化计划与组织管理,是钢铁企业钢材加工配送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运用项目管理的思想,开展计划与组织管理工作,组建项目团队,依据被确认的正式订单的信息数据,分析制定订单资源需求计划专项计划及订单加工配送整体工作的实施和控制计划文件,并对订单产品做出全面设计和规定,开展评估与论证工作,最终完成订单加工配送计划与组织的制定工作。它主要运用了项目管理学中的组织管理范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时间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信息和沟通管理和项目论证与评估等技术和方法。

3.基于订单的钢铁企业钢材加工配送项目化加工管理

钢材加工配送项目化加工管理,是运用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确定项目范围,成立项目团队,开展前评估,制定订单生产实施的成本工期和质量控制标准,进行过程跟踪控制与协调,定期对实际工作进行绩效度量,并及时进行纠偏,确保订单产品按时保质完成。该阶段是项目产出物的生成过程,对项目产出物的质量和工期的管理和控制尤其关键。它主要运用了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中的范围管理成本管理时间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项目评估与论证和信息与沟通管理等技术和方法。

4.基于订单的钢铁企业钢材加工配送项目化配送管理

钢铁工业论文篇10

3.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 江苏南京 210042

[摘要]坚持技术创新是确保企业占据行业优势地位的重要战略。本文对比分析了TRIZ创新方法与6σ管理创新方法的特点,提出了将TRIZ与6σ过程相融合的集成创新模式。依据此集成创新方法系统分析了硅钢生产过程中硫含量达标率低的原因和主要影响因素,并且针对具体问题创新性地解决了企业的生产难题,使硅钢硫含量达标率由原先的12%提高到35%以上,给企业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同时,据此验证了该集成创新方法的创新性和有效性,本研究对于创新方法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关键词 ]技术创新;TRIZ;6σ;集成创新;钢铁行业

1、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后,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钢铁产量和质量均得到显著提高[1]。在过去20年间,中国粗钢产量由1995年的不足1亿吨迅速发展到2014年的8.23亿吨,我国粗钢产量占世界产量50%左右。近几年来随着产能过剩和下游产业发展速度减缓,钢铁市场出现产业发展低迷、价格连续下跌的发展“新常态”,钢铁价格相对于历史高点跌幅达到45%。国家已经将“避免钢铁企业同质化竞争,鼓励有实力的钢铁企业自主开发高品质钢产品”作为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对于国际竞争而言,随着我国钢铁工业的长足发展,与国际领先钢铁企业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但我国钢铁企业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却相对落后,影响了我国钢铁工业在国际领域中的竞争力。进入新世纪后,经过装备改造和多年的技术积累,许多钢企的技术装备接近或者达到国际水平,生产的产品类型和质量也越来越接近国际水平,与国际上其他企业生产的产品交叉度越来越高,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越来越强。为了维护自身的市场利益,领先的国际钢铁企业通常会向我国钢铁企业提起知识产权诉讼,以保护自身技术及产品,进而保持市场地位。国内外经济宏观环境的深刻变化及钢铁行业发展现状,已倒逼我国钢铁业进入了产业转型升级这样一个重大变革时期[2]。然而,面对钢铁工业转型发展的历史必然要求,国内钢铁行业技术创新却依然存在如下问题:由于管理问题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企业人员掌握的创新方法有限,缺乏有效的创新方法保障技术创新的实现;对于创新方法的理解不够深入,运用过程中仍然依赖传统定势思维,未能充分发挥创新方法的功能,最终因为未能寻找到最优方法而对创新方法本身失去信心。高附加值钢铁制品的生产依托于从技术研发到生产过程控制整个流程上的技术创新,如图1所示。技术工艺创新方面,国有企业更有优势,民营企业略有欠缺。很多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不够健全,其技术改进基本上是模仿跟随。但是,由于其运行体制相对灵活,更容易尝试新技术和新方法来改善其生产工艺和技术产品性能,提升自身的经济效益。

为了进一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国内钢铁企业鼓励员工开展技术创新,但是囿于传统思维的限制,一直以来收获甚微。近年来,国内钢铁企业先后引入了各种创新方法,帮助员工突破传统思维惯性,对于钢铁生产过程中的具体技术难题进行详细分析,形成数项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改善生产操作。加强创新理论和方法在钢铁企业的广泛普及必然成为增强钢铁企业创新能力和效率的有效途径,更是当前市场环境下钢铁企业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实选择。

2、TRIZ与6σ集成创新模式探讨

TRIZ的含义是发明问题解决理论[3-4],是由俄文按照ISO/R9-1968E规定转换成拉丁文Teoriya Resheniya Izobreatatelskikh Zadatch的首字母缩写,其英文全称为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因此,TRIZ在欧美国家也缩写为TIPS。TRIZ是基于知识的、面向人的发明问题解决系统化方法学。TRIZ理论是由前苏联发明家根里奇·阿奇舒勒(G.S.Altshuller)在1946年创立的。1946年,阿奇舒勒开始了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研究工作,并在以后数十年中,一直致力于TRIZ理论的研究和完善。在其领导下,前苏联的数十家研究机构、大学、企业组成了TRIZ的研究团体,先后分析了全球近250万份高水平的发明专利,总结出各种技术发展进化所遵循的规律模式,以及解决各种技术矛盾和物理矛盾的创新原理和法则,建立起一个由解决技术问题,实现创新开发的各种方法、算法组成的综合理论体系,并综合多学科领域的原理和法则,建立起TRIZ理论体系。

TRIZ是从全世界200多万件高水平发明专利中总结提炼的一整套解决发明难题的分析方法、分析工具、发明原理、解题模型、标准解法等系统工具与方法,钢铁企业推行TRIZ具有重要的意义。TRIZ理论成功揭示了创造发明的内在规律和原理,使企业的科技发明变得有规律可循。钢铁企业应用TRIZ理论可以改变传统研发工作中靠无数次反复试验或专家灵感突发来解决问题的方式,是钢铁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工具[5-6]。国内知名钢铁公司,宝钢、首钢、武钢、太钢等均开展了创新方法普及工作,并且在应用过程中也起到了显著的成效,部分长期困扰企业的生产难题得到顺利解决。由于国内创新方法的推行较国外晚,目前国内钢铁企业尚未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融合的创新方法。

随着创新方法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倾向于多种创新方法的融合[7-11]。国内钢铁企业在实施TRIZ过程中,也应将TRIZ方法与企业开展的6σ等现代化管理方法结合起来,以发挥各种管理方法间更大的协同效应,TRIZ与6σ方法的特点如表1所示。6σ主要管理模式DMAIC、DMADV能够很好的发现创新主体待解决的问题并准确描述。将TRIZ与六西格玛管理模式集成作为一种科学的创新方法来实现创新。在实施6σ项目时,通过将TRIZ与6σ管理模式的集成,可以提高6σ项目实施的效率。

6σ解决问题过程可以分为定义问题阶段测量阶段问题分析阶段改进阶段控制阶段,传统6σ在分析问题之后形成的技术方案往往创新性不够,该阶段的方法有限,而TRIZ方法恰恰可以弥补6σ过程在这方面的不足,因此,通过在6σ过程中集成TRIZ方法往往可以获取突破性的解决方案,有助于有效解决技术问题,图2形象地显示了TRIZ融入6σ过程前后的问题解决效果。具体的TRIZ理论与6σ在各阶段的融合如图3所示。

在多方法融合方面研究和应用的成功先例为韩国三星公司,他们将经典TRIZ理论融入产品设计流程的六西格玛方法当中,如图4所示,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由此可见,随着创新方法在生产企业的广泛应用和深入研究,多种创新方法的融合达到方法协同创新的目标已经成为创新方法的发展趋势。

3、钢铁企业应用集成创新方法案例

国内某钢厂在生产冷轧硅钢过程中,发现钢中微细MnS析出物会对硅钢的磁性能产生严重影响,硫含量越高,铁损越大。为了改善硅钢产品的磁性能,需要显著提高生产过程中钢中硫含量的达标率。为此,企业专门组织技术人员利用TRIZ与6σ集成创新方法对硅钢生产过程中硫含量达标率进行了技术攻关。

3.1项目定义阶段(D)

主要开展的工作内容包括:(1)项目背景及问题描述;(2)项目风险及约束条件梳理;(3)确定顾客关键要求CTQ;(4)Y的定义与目标确定;(5)项目范围与流程价值分析;(6)预期项目收益分析;(7)组件项目团队;(8)项目实施计划;(9)项目授权书。

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确定顾客CTQ,具体流程如下,

依据顾客CTQ,定义Y为超低硫硅钢硫含量合格率,其中数据来此生产系统L2系统和质量检测部门。

现阶段生产过程中硫含量控制水平如图5所示,Y平均水平为12%左右,历史最好水平为30%左右。通过对比同行业先进水平,确定项目攻关目标为50%,定义行业先进目标为70%。到此,完成了项目的问题定义阶段。

3.2项目测量阶段(M)

该阶段主要工作内容包括:(1)编制Y的数据收集计划;(2)测量系统分析;(3)过程稳定性分析;(4)过程能力分析;(5)变量IPO流程图分析;(6)C&E矩阵分析;(7)FEMA分析。

硅钢生产过程中脱硫和控硫是一个系统过程,具体包括炼铁之后的铁水预处理过程KR预脱硫硫含量可以降至0.002%以下;转炉冶炼阶段需要控制钢液回硫,需要将硫含量控制在0.005%以下;二次精炼阶段利用真空脱硫促使硫含量在0.003%以下;最终在连铸凝固成形过程中控制钢中回硫,达到控硫目标硫含量低于0.003%。

3.3项目分析阶段(A)

实施过程中通过IPO流程图、因果矩阵分析和失效模式分析,总结出影响生产过程中硫含量的主要因素包括:脱硫渣带入硫量、废钢带入硫量、转炉下渣量、钢水和炉渣氧势、RH脱硫剂量、脱硫剂加入方式和循环处理时间。

3.4项目改进阶段(I)

经过以上阶段的分析基本确定了钢中硫含量的变化过程以及主要影响因素,为了在生产中提高硫含量的命中率,需要针对现生产过程进行改造,在关键环节开展突破性创新研究。为此,在该阶段引入TRIZ方法,重点考虑解决二次精炼阶段的钢水回硫问题。据此,提出一项课题为通过降低钢水和炉渣氧势,即提高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去除率来控制钢中硫含量。利用TRIZ标准结题流程,项目描述功能分析三轴分析矛盾分析物场分析方案评价,最终确定了数项可行方案,如图6所示,通过改变RH浸渍管内径形状,增加循环流动效率可以显著降低钢中硫含量,控制钢中回硫现象。

3.5项目控制阶段(C)

将以上用TRIZ方法获取的技术方案应用于工业生产,二次精炼RH终点全氧由原工艺15-35ppm,降至15ppm以下,经脱硫后,硫含量的达标率大幅度提高,如图7所示,[S]≤0.003%达标率升至35%。显著提高了产品合格率和客户满意度。

3、结论

针对钢铁行业面临的发展新常态,广大企业纷纷在寻求突破途径,经过几年的生产应用发现,在钢铁企业推广创新方法有助于提高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帮助企业提高高附加值产品生产技术的开发效率。本文对比分析了TRIZ创新方法与6σ管理创新方法的特点,提出了将TRIZ与6σ过程相融合的集成创新模式。

采用集成创新方法系统分析了硅钢生产过程中硫含量达标率低的原因和主要影响因素,并且针对具体问题创新性地解决了企业的生产难题,使硅钢硫含量达标率由原先的12%提高到35%以上,给企业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同时,据此验证了该集成创新方法的创新性和有效性,本研究对于创新方法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殷瑞钰.新世纪炼钢科技进步回顾与“十二五”展望[J].炼钢,2012,28(5):1-7

[2]魏建新.钢铁企业推行TRIZ的思考[J].发展战略,2012,3:18-20

[3]牛占文,徐燕申,林岳.发明创造的科学方法论—TRIZ[J].中国机械工程,1999,1: 84-89

[4]吴永志,曹俊强,李乃川,国思茗.TRIZ技术创新方法在企业中推广模式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2, 1: 43-46

[5]端强,牛树刚.钢铁企业技术创新评价与TRIZ培训作用分析[J].安徽科技,2015,6:33-35

[6]李荒野.技术创新方法在钢铁企业中的应用[J].世界钢铁,2013,2:64-68

[7]冰洁昭崝.探析六西格玛与I-TRIZ的整合[J].上海质量,2006,3:54-57

[8]邵云飞,谢健民,唐小我.TRIZ与六西格玛集成的创新方法框架与模式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12(6):1-7

钢铁工业论文篇11

1 引言

钢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加快实现工业化的先导产业。世界上主要的工业化国家,几乎都优先发展了包括钢铁工业在内的基础产业。欧美等国家曾经采用政府支持甚至补贴的办法,使本国的钢铁工业迅速成长,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的地位。同时钢铁工业属于资源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这样的技术特点决定了规模经济在钢铁产业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的钢产量虽然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但是产品的技术含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的产业结构矛盾问题,比如产业集中度低和产能布局不合理等。前者使得企业无法实现规模经济;而后者则导致了各地区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严重,不符合产业效率的原则。中国钢铁产业的新增产量在最近几年得到迅速放大,并已经受到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限制,市场也呈现出较为严重的结构问题。一方面,低档次的普通建筑用材因占总量的70%以上而显出过剩倾向;另一方面,高档次、高技术含量的板管类工业用材却因产量、质量、价格等原因约1/ 3需进口。如2002年,我国钢铁产品的板管带比仅为40%,而发达国家却达60%以上,而该年我国净进口钢材1904万吨。

2 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的现状及其原因

一般来说,在产业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条件下,竞争和规模经济会促使产业渐进式重组,部分企业的规模会越来越大,此时,若没有产业政策的限制,产业集中度就会提高。但是,在市场竞争比较充分的情况下,我国的钢铁产业并没有呈现出集中化的态势。从1992-2004年中国钢铁产业四大厂商生产集中度(CR4)的变化中可以看出(中国行业分析报告-钢铁工业,2005),钢铁产业的生产集中度总体不高,CR4这两个指标值在1992-2000年期间基本保持稳定,大致在30%和50%上下徘徊。虽然在20世纪末,宝钢公司并购了几家大型国有企业,使产量集中度出现过一次较显著的提高,但从2001年开始又呈现急剧下滑的趋势,到2004年,CR4值已经跌至18%,比1992年下降了12个百分点。按照贝恩分类法,显然,中国钢铁产业远远小于能达到较为理想的“寡占型”市场结构(即前4名最大公司产量占全行业产量的比率CR4〈30%,则该行业为竞争型;CR4〉30%,则该行业为寡头垄断;65%〈CR4〈75%为高度集中型;CR4〉75%为极高寡头垄断型)。对于钢铁、汽车、造船这样的规模经济优先的产业而言,“寡头型”的市场结构具有更高的效率。从国际上钢铁业市场结构的演变趋势看,受技术进步因素和市场竞争限制减弱的影响作用,市场集中度的提高是其基本方向。2004年,世界主要国家的钢铁工业集中度CR4分别为:巴西99%、韩国88%、日本73%、印度67%、美国61%、俄罗斯69%、国际钢铁市场几乎都是寡头市场,有的甚至达到极高寡头垄断。论文参考网。中国钢铁业较低的集中度不仅限制了该产业的效率,而且削弱了钢铁企业作为买力方在购买所需原材料、能源等资源时的谈判能力,加剧了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局势,从而增大钢铁产品的价格波动幅度,不利于我国钢铁产业的健康发展,从2006年中国钢铁企业跟国际铁矿石企业谈判铁矿石价格时的被动局面就可以看得出来。论文参考网。以上所述是从整体上分析我国的钢铁产业,即使我们从单个企业来看,中国钢铁企业也远远落后。根据英国《金属时报》统计的2004年世界钢铁企业粗钢产业排序,中国众多钢铁企业只有宝钢入围前十名,位列第六。在我国第一产钢大省河北,产能分散的弊端更具有代表性。河北省钢产量突破了5000万吨大关的同时,全省钢铁企业却多达202家,厂均产量只有25万吨。

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变小,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钢铁工业对本地的产业结构变化有重要影响,税业贡献大,地力政府从本地区利益出发,往往有积极性上新的钢铁项目或扩大钢铁生产能力,这在无形中对小规模企业也起到了保护作用。“九五”和“十五”期间,大部分省份都在加快钢铁工业的发展,共有19个省、区、市把钢铁产业作为自己的支柱产业,其结果是中国的钢铁产业高居世界第一,但产量的集中度却在世界上处于较为落后的水平。二是市场准入壁垒低,企业进入过量。由于国内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钢铁业的投入产出见效快,在没有产业进入限制的情况下,短期内就出现大业产业新进入者的状况。

3 我国钢铁企业布局不合理

中国钢铁企业属于资源内陆型和城市型布局。在全国现有74家重点钢铁企业中,有18家建在省会城市。论文参考网。有34家建在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这给城市环境造成很大的压力,也制约了城市自身的发展。年产800万吨的首钢公司。因北京的环境、运输、水资源等压力,不得不搬迁到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地区。而国外的钢铁公司在区域分布上却很集中,比如德国的鲁尔区、美国的中北部地区、日本的京滨、大阪和九州三大工业区等地区都是该国的钢铁产业聚集区。

从上面的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钢铁产业并没有像国外那样演化出区域性的集聚态势,相反,我国的钢铁产业在空间上更加离散了,呈现出地区间的逐渐均匀状态。其背后的真实情况是:基本上每个省都建立了一定规模的钢铁生产基地,生产要素受行政约束难以进行自由的流动和配置,空间距离的疏远增加了原材料和产品的运输成本,钢铁产业的集聚经济和资源合理配置难以实现。地区间产能的均匀化,从表面上看,减少了产品的远距离运输,但由于产品差异性和竞争的存在,在总体上实际增加了产品的运输成本。

4 产业优化的措施

从国际钢铁产业的发展历程来看,钢铁企业的联合、兼并和资产重组,向集团化方向发展是发挥专业化生产,实现钢铁产业现代化的需要,也是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与此同时,在一定的经济地理条件约束下,钢铁业的发展也有一个产能布局不断合理的发展过程。因此,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4.1 加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

2005年7月,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公布了《钢铁产业发展政策》,这是中国钢铁工业的第一个产业政策。为了提高产业集中度,新颁布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明确规定:要通过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实施兼并、重组,扩大具有比较优势的骨干企业集团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提出“到2010年,钢铁冶炼企业数量较大幅度减少,国内排名前10位的钢铁企业集团钢产量占全国产量的比例达到50%以上,2020年达到70%以上”。还规定:“到2010年,形成两个3000万吨级,若十个千万吨级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企业集团”。为了具体执行这些目标,《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一方面“支持具备有条件的联合重组的大型钢铁企业通过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适当扩大生产规模,提高集约化生产度,井在主辅分离、人员分流、社会保障等力一面给予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又规定:“钢铁企业跨地区投资建设钢铁联合企业项日,普钢企业上年钢产量必须达到500万吨及以上,特钢企业产量达到50万吨及以上。非钢铁企业投资钢铁联合企业项目的,必须具有资金实力和较高的公信度,必须对企业注册资本进行验资,提供银行、会计事务所出具的验资和企业的业绩证明”。这种规定实际上是杜绝了现在规模较小的企业对市场现有的大企业展开竞争,大企业自然是产业政策的最大利益既得者。

4.2企业要开展产业内贸易

根据格鲁贝尔(H. G. Gruel)和洛依德(P. J.LLoyd)于1975年出版的《产业内贸易:差别化产品国际贸易的理论与度量》,产业内贸易理论存在“三大支柱”:一是规模经济效应;二是产品异质性;三是需求偏好的相似性和多样性。基于上述条件,只有那些资本-劳动比例、技术水平等方面区别比较大的企业才会发生产业内贸易。产品差异是增加产品出口附加值的重要手段,也是产业内贸易得以开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它能够促成垄断竞争这种市场经济中的有效竞争格局的出现。根据产业内贸易原理,钢铁产品的多样性使得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有足够的资源在所有的钢铁品种上保持生产和出口优势。这就意味着一个公司如果着眼于动态比较利益进行产业内分工和集中化生产,就可能营造出自己在某些钢材品种上的比较优势。并且产业内贸易能促进组织结构的优化。产业内贸易以规模经济为基础,规模收益递增效应能诱使企业进行组织扩张,驱使产业的存量资产有效流动以及增量资产的投向更趋科学,可以充分利用各地在生产要素方而的特定区位优势进行区域分工和专业化规模经营。我国钢铁产业将有望在市场的导向下,通过各种资产重组方式形成一批达到最佳经济规模的钢铁集团。

5 以宝山钢铁公司为例

宝钢公司的目标是:到2010年,形成3000万吨级产量的特大型国有企业,它也是我国政府重点扶持企业。所以在一系列的政策优惠的鼓励下,它开始以合资控股、参股等实质性的资本运作方式,向其下游的汽车产业寻求产业增值机会。上海宝钢集团公司启动了一个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规划,同时宝钢已与上汽和东风等国内主要汽车商结成了战略联盟,优先确保战略用户的汽车板供应。在宝钢的战略规划中,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是其提升产业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据宝钢人士说,宝钢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将以车轮、车体、动力传动系统和汽车底盘系统的生产和供应为核心,计划至2010年,汽车零部件的年销售额超过100亿元。届时,宝钢将成为一个居国内同行业前列、拥有研发能力、自主知识产权及规模化制造体系、国际化营销网络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和供应商。产业链的扩展,一方面可以加大其与上下游之间的产业紧密程度,确保其主业产销的安全;另一方面可以在与主业保持合理相关度的情况下找到高回报的投资空间。宝钢将其产业链延伸至汽车产业,不仅可以确保其在中国汽车业内的强势供应商地位,而且可以充分利用中国汽车和零部件产业高速发展的难得机会,承接整车企业不断推出的外包业务,在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巨大整合空间中获利。

由于贸易附加值与钢材档次呈正相关,所以,发展产业内贸易不仅可驱使国内钢铁企业在专业化生产少数种类产品时集中力量提高原普通钢材的质量档次,而且具有一定综合实力的大钢铁企业在据国际市场需求来组织生产时,必将致力于研发和投产一些附加值更大的高端产品。随着一批特大型钢铁企业“贸易精品工程”的确立,我国钢铁产业将以板管比的提高为标志,实现产品结构的升级。目前宝钢已着手与意大利、目本、加拿大、美国的厂商开展技术和商务交流,并开始筹划在芜湖、重庆等地建立钢制车轮生产基地。与江淮汽车、上汽通用五菱、华晨金杯等汽车制造企业的车体合作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与外商合资建立的底盘系统生产基地──广州万宝井项目已投入试运营,与加拿大方家公司在汽车动力传动系统生产上的合作项目正在进行商务和技术谈判。这些高科技项目的一一投产,会大大提高宝钢的钢铁附加值,增强公司的利润。

参考文献

钢铁工业论文篇12

 

从我国钢铁行业发展的现状来看,长期以来走的是一条以扩大产能为主的粗放型发展道路,长期的积累形成了一系列的影响全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包括钢铁产能过剩,产业集中度低,生产布局存在不合理的问题,能源、资源制约的问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等问题。钢铁行业发展中的问题、矛盾,也说明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是当前钢铁行业的重中之重。

面对“内忧外患”,目前中国钢铁行业把加快重组、实现强强联合当作企业发展的必然诉求,但是如果仅仅醉心于规模效应,习惯在企业间做简单加法,而忽视了技术创新,反而会走向一个危险的悬崖——国内重组后的钢铁企业集团不约而同地把新基地建设作为主要的战略举措。在这一时期,研究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逐步发展技术贸易,提升竞争层次,成为当前必须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重大课题。

钢铁生产的连续化、短流程、高质量、低成本成为当今世界钢铁工业的发展趋势。科技进步加速了钢铁工业的发展,科技创新正成为竞争中新的决定性因素,新技术群的有效组合应用改变了经济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引起了制造流程的重构和企业重组,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尽管技术创新能力一定程度上会增加企业的发展成本,使其在短期内承受较大经济压力和负担而减缓其增长速度,但从长远看,对企业却有战略意义。

一、山东钢铁业概况及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一)山东钢铁业概况

2009年,山东省生铁、粗钢和钢材产量分别达到5273万吨、4950万吨和5854万吨,在全国的位次分别是第2、3、3位,是名副其实的钢铁大省。,技术创新。2008年3月,在山东省委和省政府的支持下,按照“资产重组、淘汰落后、调整布局、提升档次”的原则,山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由济钢集团有限公司和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及山东省冶金工业总公司所属企业国有资产划转成立。山钢集团的成立,标志着山东省钢铁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取得了重大突破,山东省钢铁产业集中度得到了提高,也意味着山东省钢铁产业布局结构调整步入提速轨道。

但山东省钢铁工业发展中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严重影响到钢铁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

1.生产力布局不合理。80%的生产能力布局在城市周边和发展受限的内陆地区,交通运输、水资源、环保、土地等制约因素日益突出。总体来看,山东省钢铁产业布局与国家钢铁产业政策要求和钢铁产业发展趋势不相适应。

2.装备水平总体偏低,钢铁冶炼设备中还存在着一定数量的不符合钢铁准入条件的落后工艺装备。

3.产品结构不合理。钢材以普通热轧一次材为主,产品档次不高;利用先进生产技术进行高端产品研发和自主创新等方面与国内外先进水平差距较大。,技术创新。

4.产业集中度较低。2009年生产粗钢4950万吨,分散在24家企业。山钢集团粗钢产能仅占全省41.9%。

(二)山东省钢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十五”以来,通过大力推进科技进步,钢铁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山东省钢铁企业通过省级鉴定的科技成果724项(其中新产品开发157项、新技术开发与应用567项)。济钢、莱钢成为全国首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山东钢铁工业技术创新工作虽然取得显著成绩,但仍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

1.大多企业存在只注重规模发展,不注重技术创新,研发投入相对较低,对知识产权体系的构建意识淡薄;大多数企业近几年对科技开发的投入还相对较低,致使研发能力不能与企业的发展相适应,知识产权的自主创新能力非常低,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的能力还需要不断提高;从科研项目的评估、立项到实施、推广应用,还缺乏科学、高效的工作机制,还存在许多以长官意志决定项目取舍的现象;对研发缺乏系统的规划,对需要前期投入暂时见不到效益而对企业长远发展至关重要的项目往往认识不到位,致使贻误战机,使企业的发展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2.对于自身发展中形成了专有技术和技术秘密,还缺乏非常有效的保护措施,还有企业秘密外泄的现象发生,企业重要技术人员(尤其是国有企业)到其他同类企业工作的现象还经常发生;专利申报缺少规划,从我国钢铁企业已公开的专利看,只有少数企业实施了专利规划和布局,大部分企业缺少策划,某些重大专利技术缺少专利,使某些技术含量较高的专利没有得到最大范围的保护。,技术创新。

3.科技成果自主创新的少,模仿创新的多;且现有的专利技术中,发明专利偏少,实用新型专利居多,技术含量有待提高,缺少原创性发明专利;专利和专有技术数量与取得的成果相比差距较大等等。科技成果概念是计划经济产物,在国际上没有通用性,不能纳入已趋于国际化的知识产权领域,在国内或国际竞争中得不到法律保护。

总而言之,山东省钢铁行业的创新能力整体水平较差,这种情况已成为山东省钢铁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市场竞争力提升和建设钢铁强省的主要瓶颈。特别是山东钢铁集团作为中国最大的钢铁航母之一,既肩负着建设钢铁强省的重任,更承担着自主创新和技术引领的历史责任。

二、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的措施及建议

(一)技术进步投入是重要的生产性投入、效益型投入,是战略性投资。要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机制,切实增加科技投入。

我省钢铁企业虽然也认识到科技投入是企业技术进步的支撑,但不少企业行动不到位,科技投入的积极性远没有上项目投入的积极性高。自2003年至2007年连续五年进入世界500强,实现销售收入、利税和科研经费投入居全国同行业之首。仅2007年投入研究开发经费23亿元,当年申请专利800件,其中发明专利350件,形成技术秘密1962项,实现科研经济效益超过13亿元。我省钢铁企业不仅要有强烈的自主创新意识,而且要保证科技投入,加大科技投入,保证自主创新活动有足够资金的支持。重点钢铁企业的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应不低于2%,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二)我省大多数钢铁企业受经济实力和人才实力的制约,不具备建立企业研发机构,特别是高水平研发机构的条件。要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和创新需求,必须实施“借外脑”创新战略,不断完善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各个研发平台的建设。,技术创新。形成以市场客户需求为导向,以用户应用技术研究为基础,充分利用高校院所等社会资源,与著名院校、科研院所共同建立实验室、研究基地,依靠高校院所的研究力量获取企业急需的技术,以项目和关键技术为载体,建立产学研研发平台,促进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的转化。近年来,我省部分重点钢铁企业在“产学研”合作方面成绩很大,各企业要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进一步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企业技术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具备条件的企业,尤其是山东钢铁集团,应不断加强研发系统的整合力度,并不断提高其研发水平,同时要在开放式合作中加强技术创新。致力于承担起自主创新和技术引领的重任,努力使集团从核心技术的“应用者、追随者”向“研发者、引领者”转变,从单一的产品输出向技术输出转变,真正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钢铁集团。

(三)创新人才机制,高度重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与国内外一流钢铁企业相比,山东钢铁集团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能力相对处于弱势,而技术水平的提升又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各钢铁企业要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切实抓好“引人、育人、用人、留人”四个环节,通过良好的用人机制、激励政策和相关措施,不断改善创新人才结构,提高创新人才质量,激活创新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宝钢建立的宝钢人才开发院与宝钢的发展战略目标相匹配,全面发挥作为员工教育培训基地、公司管理研究基地和员工创新活动基地的功能,很值得我省借鉴。

(四)建立科学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使技术创新工作规范化

1.科研开题,立项,必须经过专利文献检索、查新。选题的论证报告要以专利文献检索报告和市场调查为依据,充分利用好专利信息,使产品开发和工艺开发免走弯路,避免重复研究。

2.积极推进专利和已申请专利项目实施,使专利技术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在实施中要密切注意专利动向,了解竞争对手的技术状况及法律状况,避免侵犯他人专利权。

3.密切监视专利动向,对于侵犯和损害本单位和发明人权益的申请或专利,应及时通过法律程序予以排除.同时,监视他人的侵权行为,保护本单位和发明人的发明权益。,技术创新。

4.开展技术贸易 使知识产权进入流通领域:大力推进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贸易的紧密结合,参与知识经济的竞争,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资本化,为企业创造效益,使技术投入和产出进入良性循环。

三、结束语

我国钢铁企业应当日益清醒地认识到,只有走高端技术道路,逐步占领高利润产品的市场,才是钢铁企业做大做强的根本出路。,技术创新。如果单纯追求规模的庞大、进行低级的合并,而忽视技术力量的整合与创新,在全球钢铁行业的激烈竞争中是没有出路的。

参考文献

[1]魏建新.韩国浦项机构创新及其对我国钢铁企业的启示[J].冶金经济与管理,2001(04)

[2]王西涛.以新技术,新工艺降低钢铁工业中的能源消耗--瑞典钢铁业技术创新印象与趋势[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4(3)

[3]艾亭君.坚持技术创新,推进武汉钢铁公司节能降耗工作[J].企业技术开发(下半月).2009年3期.

[4]周波.技术创新对钢铁集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J].现代商业.2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