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系统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5 11:32:53

医疗系统论文

医疗系统论文篇1

Abstract:Inordertosolveknowledgeacquisitionandreasoningtechnologyissuesinthe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expertsystem,thispaperintegratestheCBRtechniqueintotheKnowledge''''srepresentationandreasoningofit.Weputforwardthesystem''''smodelandintroducethebasicframeworkofcasereasoning:caseretrievalnets,andcaseextractionalgorithm.ThispaperalsoexplainsthemechanismofcasestudyandreviseandputsforwardamethodtoexplainthediagnosisresultandtobuildaassistanttutoringsystemofChinesetraditionalmedicinebyusingcase-baseexplanation.Atlast,thispapermakesasummaryoftheadvantagesofthesystem,andputforwardthefurtherresearchanddevelopmentdirections.Itcanadapttouncertainty,incompleteknowledge,convenientaccesstomedicalrecordscase,fullyembodytheimportantroleoftheChinesemedicineexperienceintheclinicprocess.Ourmethodisanovelmethodtoestablisha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expertsystem.

Keywords:AI;Expertsystem;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Case-basedreasoning;Caseretrievalnets

中医药现代化是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课题。为了适应信息时展要求,促进祖国传统医学的传承和发展,使中医中药在国际竞争中更具优势和特色,利用现代先进的智能的信息技术来解决中医诊断信息化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无疑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基础性工作。然而,我国在这方面的整体研究水平还较低,多数中医诊疗专家系统缺乏足够的智能性,离临床使用要求还有很大距离。归结其原因主要有:没有从中医的整体性、系统性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仅针对具体病症分散开发一些小系统[1];系统结构固定,多采用基于规则的推理,准确性依赖于初始化时专家知识库的建立,难以适应多变的实际应用环境;没有很好实现中医专家知识的自动获取和学习,对于半结构化和非难以适应结构化诊疗知识无法很好地表示,存在知识获取瓶颈;直觉性经验知识是专家经验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2],现有系统的知识获取和表示形式难以适应中医知识的这种经验性。

基于案例的推理(case-basedreasoning,CBR)是将以前解决问题的经验以案例形式存储,作为以后的问题解决参考的一种机器学习和推理方法[3]。它在非结构化知识表示上很有优势,并且在知识获取上,优于基于规则的表示。在基于案例推理的医学诊疗专家系统中,知识的主体是病案案例,在知识获取和学习上有大量现成的来源。本文将基于案例的推理技术引入中医诊疗专家系统的建模中,使用案例表示中医专家的诊疗经验,用案例提取网(caseretrievalnets,CRN)作为案例提取结构,实现案例的提取、学习。系统根据几千年来众多中医名家的诊疗经验建立案例库,以案例推理方法为基础,模拟中医专家看病推理过程,针对病人的“望、闻、问、切”四诊症状,推断出病人几种症候的可能性,并由此提出建议处方,实现智能化的中医专家诊断过程。

首先提出基于案例推理的中医诊疗专家系统的体系结构,介绍了基于案例的推理和案例提取网的概念,说明案例提取(也即诊疗过程)的实现算法;然后说明了在这种结构下案例的修正、学习和解释的机制及效用;最后,进行了总结和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1系统框架和案例提取算法

1.1系统框架中医诊断治疗过程是,首先建立病人信息模型,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来获取疾病症状、体征等临床信息;其次,根据患者个人信息和症状信息,结合中医理论,给出患者的证型症候信息及对患者症状的解释,即“辨证”;最后,根据辨证和药物特征,结合前人方药经验,开出药方,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4,5]。可以看出,在这个过程中包含两个推理阶段:由疾病的表现得到症候信息、由证候信息推理得到相应的治疗方案和方剂。

有经验的中医专家在这两个阶段中除了能够充分结合多方面的中医药理论知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还能将各种诊疗经验结合在当前疾病的诊疗上。而这种诊疗经验可以转化为案例的表述,从而利用案例推理实现智能的中医诊疗系统。由此,提出将案例推理技术用于中医诊疗专家系统开发的思想。基于案例推理的中医诊疗专家系统诊断模型见图1。

图1中病人信息包括病人的既往病史、日常生活习惯、体征等内容,CBR推理机根据病人信息和四诊症状信息进行推理,从诊断案例库提取的最近似案例送入案例修正模块,案例修正后输出即为对当前病案的诊断结果。诊断并治疗取得一定效果后,该病案可以被输入到案例学习模块,根据病人反馈及诊断案例库现有案例的情况判断是否可以作为经验案例存入诊断案例库,也即经验学习。

诊断模块的输出是症候辨证信息,这也是治疗模块的输入信息。因为基于案例推理的治疗模块与上述诊断模块结构近似,这里就不赘述了。

1.2案例的表示和案例提取网由于中医学的学科特性,案例的描述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不能以固定属性描述的案例结构来表达诊疗经验。这里用案例提取网(case-retrievalnets,CRN)作为诊疗案例的描述和提取结构,以动态属性结构描述案例,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根据不同的查询问题,这个网状结构在内存中动态生成[6]。

图2是一个CRN的结构图。CRN中的案例是通过一个叫信息实体(InformationEntities,IEs)的知识单元来描述的。IEs类似于传统CBR中案例描述的“属性-值”对,但它是一个原子结构,是CRN中知识的最小单元。通常情况下使用多个IEs来描述一个案例,不同案例由不同的IEs集合来描述。不同IEs之间有相似性关联,且每个IEs与它要描述的对应案例之间有相关性关联。

利用CRN解决问题包括以下3个基本步骤:①与待解决问题相关的IEs的激活。在中医诊断过程中,可以把病人的症状信息解析为IEs;在治疗方案提出过程,则是具体的症候描述作为IEs。②CRN中IEs间相似性计算。IEs间的相似性计算提供了类似于传统CBR中相同属性的不同值之间的比较。通过IEs之间的相似性,可以得到与问题描述相关的其他IEs的集合,这是一种传播激活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扩大了搜索的范围。③案例相关性计算。根据集合中的各个IEs与各案例的相关度,计算出案例与当前问题的关联程度。而最终的案例提取就以此为依据。

1.3CRN的建立和案例提取CRN是根据具体问题实时建立的一个网状结构,然而,要根据问题生成CRN,需要案例库中存在如下两个关系:①IEse1和IEse2之间的相似性,用δ(e1,e2)来表示。②IEse和案例描述c之间的相关性,用p(e,c)来表示。

这两个关系取值可以是[0,1]间的一个小数。根据上面CRN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相应的CRN构建过程有三个步骤:

第1步,诊断过程中的各种输入信息(症状表现等)可以解析为一个IEs子集。对于案例库中所有IEs:e,E,症状描述中若出现该IEs,则有,否则,有。由于可能有同义词出现,可以建立一个同义词表,多个同义词对应一个IEs。而匹配过程则是先以单个词为基础对问题描述进行简单的字符串匹配或是自然语言理解(NLP)分析,得到一个词语集合以后,再根据同义词与IEs的对应关系,将其转化成为信息实体全集E的一个子集。这一步也是问题的解析过程,得到解析后IEs的集合,也就是=,是通过存储在内存中的值来表示它是与问题相关的。

第2步,对于案例库中每一个IEs:e∈E,计算:

α1(e)=πe〔σ(e1,e)·α0(e1),Λσ(es,e)·α0(es)〕,……(1)

e1~es∈E是问题解析出来的IEs的集合,而πe则是一个加权函数,一般情况下可以采用求最大值或是求和的算法。这一步完成后,针对当前问题的CRN中各个IEs之间的相似性关联就建立起来了。

通过E1以及上述公式,激活另一些IEs:e∈Es,它们满足∈Es(e)∈Es0。这个激活过程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进行无限的扩展:αf(e)=πf[σ(e1>e)·αf-1(e1),…,σ(es,e)·αf-1(es)]……(2)

其中,e1~es∈Et-2,且Et-2=eI(e))。是计算时的一个阀值。当这种激活过程只进行了两步(即只计算到了)时,这种迭代的计算只进行了1次,因此,此时就是CRN的基础模型BCRN(BasicCRN)。

在传统CBR中,需要计算案例库中每一案例与当前问题对应的描述属性的两个属性值之间的相似程度,以反映问题描述与该案例的相似度。在CRN中,计算的值就反映了这样一种属性值的相似度,反映出案例库中案例的“属性-值”对与所提问题的相关度。

第3步,对于案例库中每一个案例,计算:

α2(C)=πc[ρ1(e1,c)·α(e1),…ρ(es,c)·α1(es)]……(3)

其中,πc函数与上述的πe类似,是一个加权函数。这时,IEs之间存在相似性关联[即α1(c)],而IEs与案例之间存在相关性关联(即α1(e)),图2所示的CRN网络构建完成。

CRN中每一个α2(c)≠0的案例都是跟当前问题有关联的案例,只是它们与当前问题关联程度不同,而α2(c)值,就是案例与当前问题关联程度的数值表示。这个数值可以称为关联值。我们可以提取出关联值最大的一个或几个案例作为当前问题解决的参考。在基于案例推理的中医诊疗专家系统中,对于诊断过程,根据具体病例信息建立CRN,然后提取出与当前症状最相似的以前的案例(存储着诊断经验),采用其诊断结果经过案例修正,作为当前病例的建议诊断结果,实现了基于案例推理的诊断。中医“论治”的治疗过程与此类似,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2案例修正、学习和解释

2.1案例的修正和学习案例的修正是CBR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环节[7]。因为提取出来的案例不可能完全与待解决问题吻合,因此,就要根据待解决问题以及一些修正规则,对提取的案例进行改编,以期能更加符合用户的要求。案例的修正也是基于案例推理系统的一个难点,在中医专家系统中,中医学基础理论是案例修正规则的主要来源,也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方法提取修正规则,作为案例修正的依据。

在中医诊疗专家系统案例的初始化过程中,领域专家要将各种疾病的典型中医病案案例以标准术语进行描述,形成规范的IEs全集,并初始化相似度和相关度度量,然后知识工程师将这些典型病例输入系统,构造两个案例库:诊断案例库和治疗案例库。症状表现等信息是诊断案例库的案例描述,而辨证的症候描述则是诊断案例库的案例解决;同理,症候描述是治疗案例库的案例描述,而相应的治疗方案和药方则是其问题解决描述。

在系统使用过程中,具体案例的诊疗又可以以标准化术语(IEs)描述,根据其治疗效果决定是否加入案例库,成为以后诊疗的经验,实现案例的学习。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还要避免过于相似的案例存入案例库,造成案例库的冗余。

2.2案例的解释案例的解释在中医诊疗专家系统中有两个重要的目的,一是面向病患的解释,用于说明病患症状的成因;二是面向系统使用者的解释,这种解释通过进一步的改造可以成为基于案例的中医辅助教学系统。

可以使用中医学理论规则作为病案案例的解释,然而,已有研究表明,基于规则的解释在分类/诊断类型应用中并不优于基于案例的解释[8]。基于案例的解释(case-basedExplanation,CBE)是基于案例的推理与解释技术的结合,这种结合主要在三个层次上:使用解释支持CBR的内部过程、利用CBR来生成解释、使用案例为外部用户解释系统的推理结果。在中医专家系统中,可以提供以前案例诊断过程和结果作为当前病案诊断的解释,这对于解释的第二个目的来说很有效果。然而面向病患的解释还需要有专家规则的辅助才能生成。

基于案例的解释在诊断过程中还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当患者提供的初始信息及症状描述并不完备时,需要医生对某些可能症状进行询问以进一步明确症状表现。这时,需要根据已有的信息找出最应该询问的问题。参考McSherry在其FirstCase和TopCase系统中采用增量最近邻方法[9],在诊断过程中,根据当前已提供信息进行最相似案例查找,然后对这最相似的若干个案例进行比较,找出没有提供的且差异最大的“属性-值”对(也即信息实体),据此向病患提出问题,以明确具体症状。这其实就是实现了“望闻问切”中的问诊。通过这种交互反馈方式,进一步减小了系统误诊的几率,提高了系统的精度;同时,也有助于使用系统的医生水平的提高。

3总结和展望

将基于案例推理技术用于中医诊疗专家系统是中医智能诊疗系统建设的一个新思路,能够有效解决中医专家系统在构建过程中的若干问题,总结起来,其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对于不确定、不完全和不一致的病患信息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并可以利用基于案例的解释实现问诊,以进一步明确症状信息,提高诊断精度;案例提取网的结构决定了病案案例的知识获取非常方便,并且不会影响以前的案例,有效解决了知识获取瓶颈;大量的古今病案案例也是很好的案例来源;通过基于案例的解释进一步发展,可以生成中医诊疗案例教学系统,帮助年轻医师迅速提高诊疗经验;随着系统的使用时间增长,案例不断增加,系统也可以逐渐改善推理性能,适应各种病征而不仅限于某一种或一类疾病。

要建成实际可应用的系统,还应在以下方面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望、闻、问、切四诊的定量化、数字化研究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发展;有助于促进中医诊疗专家系统的发展;利用数据挖掘和人工神经元网等人工智能方法从大量病例中挖掘有效的专家规则,用于指导案例的学习和修正;会话式CBR(conversationalCBR)和交互式CBR的研究发展有助于帮助中医问诊的智能化实现;需要找到合适的知识表示方法来表达病案案例中病情发展的时序关系;“1.3”项中的各加权函数常采用最大值或求和的形式,可以考虑利用人工神经元网络技术求取和表示这些函数及权值信息,以求得更加准确的表达。

【参考文献】

[1]周昌乐,张志枫.智能中医诊断信息处理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6,4(6):560..

[2]王震宇.人工神经网络在中医专家系统知识挖掘中的应用[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06,34(10):146.

[3]AgnarAamodt,EnricPlaza.Case-BasedReasoning:FoundationalIssues,MethodologicalVariations,andSystemApproaches[J].ArtificialIntelligenceCommunications,1994,7(1):39.

[4]章浩伟,朱训生,杨华元.中医证候分级推理诊断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5,9:207.

[5]胡东红,李德华,关景火,等.中医的四诊特征空间与辨证特征空间[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3,22(4):286,239,1996.

[6]LenzM.,BurkhardHD.CaseRetrievalNets:Basicideasandextensions[J].G?rzG,H?lldoblerS(eds)KI-96:AdvancesinArtificialIntelligence.LNAI1137,SpringerVerlag:227.

医疗系统论文篇2

2系统软件设计

为了使医疗护理床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可靠性、易于扩展功能和适合今后变化的需要,软件编制采用模块化、层次化的程序设计,软件结构如图2所示。系统软件包括核心逻辑模块、液晶屏显示控制模块、床体运动控制模块、通讯模块和外部数字量、模拟量输入模块等,核心逻辑模块实现系统的核心逻辑判断;液晶屏显示控制模块主要控制液晶屏显示床的状态、操作模式的切换、病人称重、床体的一些参数的设置等;床体运动模块根据核心逻辑模块的判断结果实现床体按照用户的指令进行动作,以及控制相关的指示灯;通讯模块负责接收单片机系统发出的按键信息并进行正确的解析,并能将核心逻辑模块的判断结果正确编码后传递给单片机系统;外部数字量、模拟量输入模块负责采集角度、重量、电压的信号和其它一些开关量的输入。

3抗干扰设计

系统软件设计了故障判断及系统保护的功能,当护理床在使用不当或有机械卡制的情况下,系统能自动判断发生故障的部位并停止该部位的动作,防止对病人和护理床本身造成进一步的损坏。每个控制单元都使用硬件看门狗防止系统程序发生死锁现象。当程序发生死锁后,系统会自动重新启动,保证了用户的安全使用。

医疗系统论文篇3

过去十年,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基本上都在练“内功”,它的服务对象只是针对医院内部的医护人员,或者与之相关的药品、设备供应商,与医院结算的银行、医保中心做信息化,却没有开发医患关系中的另一核心,为患者就诊过程实现信息化,以致于患者无法体会到医院信息化所带来的变化。

2连接患者社交网络的设计架构

社交网络服务(英文:SocialNetworkingService,缩写:SNS)主要作用是为一群拥有相同兴趣与活动的人创建在线社区。这类服务往往是基于互联网,为用户提供各种联系、交流的交互通路,如电子邮件、实时消息服务等。医院信息系统模块与患者的社交网络连接起来,构建一套新的患者移动服务系统,可有效地实现患者与医院诊疗信息的实时互联互通,及时加强医患互动,有效缓解医患矛盾。笔者以佛山市中医院的实际应用案例,报道如何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构建一种全新的移动互联网下的就诊模式。

3流程改造分析

医疗就诊传统流程中的三个最耗时环节:排队挂号、排队交费、排队取药取检查报告,是大多数患者表现在看病过程中最容易产生烦燥情绪的环节。采用微信服务号的接口功能,与医院的挂号、分诊、医生工作站、收费、取药、检查治疗等原有的业务功能信息系统进行对接,医院与患者间的诊疗信息及时互联互通,并及时为患者推送就医指引信息和报告结果,结合全流程的闭环数字化处理,以往需要排队一两个小时的多个环节,可瞬间在几分钟内完成,大大缩短了整体就医时间,有效缓解三长一短的看病难问题。新旧流程对比效果。目前,我院开通的微信服务功能,包括了患者来院就诊前后的全流程环节。

二改造的技术要点及注意事项

从佛山市中医院的实施案例分析,要在原有医院信息系统中接入患者的社交网络移动服务,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接入患者社交网络的安全性

医院信息系统内含有患者的各类诊疗和费用信息,保密性要求非常高,因此将其连接社交网络前,必须充分考虑业务流程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问题。在实施过程中,除硬件上使用传统的网闸或防火墙、VPN等网络安全设备外,软件设计上,可考虑采用中间件技术,屏蔽底层硬件、操作系统、数据库的差异,为应用系统实现高性能、高可扩展性、高可靠性保障,对源数据进行转换、压缩、加密等处理,使信息在流转过程中更安全可靠,用户更放心。

2医院原业务流程的个性化改造

目前微信等社交网络提供的服务功能,主要体现在医患信息互动的及时性和费用支付上。如要在诊疗过程中发挥其功能的最大化,必须紧密结合医院本身业务流程相关的信息系统。例如,在微信上挂号支付完成,确认和下一步指引信息必须通过医院内部的挂号系统向微信服务器发送。同时,医院内的分诊系统为患者提供相应的排队叫号策略。在诊间医生工作站就诊、支付、取药、检查、治疗等每个环节,要根据医院原信息化程度与微信平台做个性化的对接和改造。

3新模式下要注意的问题

3.1通过微信挂号是否会给“黄牛党”可乘之机?挂号机制中必须制定一些约束条件去防范“黄牛党”无止境的占用医生号源。例如:可对每个微信用户,每天和每月限挂N个号(包含预约挂号与当天挂号)。为保证部分幼小或老年人现场挂号的就医习惯,还可为现场挂号窗口保留一部分专家号源。

3.2通过微信支付后,是否还需要打印发票?药房取药或医技执行使用何凭证?简化流程,节省时间,方便患者的新模式设计理念,通过微信支付后,应支持不需打印发票功能(针对需要发票的微信患者,系统必须支持窗口补打发票)。即就诊环节能支持凭医疗卡或微信验证码去取药、检验、检查和治疗等。

3.3微信支付就诊费用后,患者如需退费,系统如何处理?看病行为是复杂的,退费情况在就诊过程中会经常发生。因此在系统设计时必须考虑这个环节的处理。以前退费流程,医院的处理办法是凭发票退费。通过微信支付就诊费用后,可考虑凭个人就诊卡或微信验证码信息,前往人工收费窗口补打发票,然后按旧流程退费。采用新的业务模式,必然会产生各种新问题,不可能一一列举。在实践中,可根据各个医院的实际情况,思考不同的解决方案,为患者提供简便、快捷、安全的就诊流程。

医疗系统论文篇4

2医疗设备管理系统主要模块的设计

2.1设备档案

设备档案主要指的是购置入医院的设备的基本资料,即为每一台设备都构建起专门的数字化个人档案。由入院-使用-保养-淘汰等都要进行跟踪。基本资料包括了厂家的基本信息、产品型号、注册号、说明书等等。

2.2维修、保养数据库

建构此模块目的是为了创立一个非动态的维修资料数据库,包括了设备的品名、故障的情况、维修的过程与方法等等。而这些资料的来源主要是一些医疗设备维修类的书籍,并且收集医院主要医疗设备的各类维修资料。把一些医院在设备维修、送气过程中所遇到的故障输入库。而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可快速查阅维修数据库的各类资料,为工作人员提供方便的工作手段,可快速从资料中发现规律的内容,方便排除故障。

2.3设备的供需信息

主要是提供一个记录设备的供需信息。因为在医院的一些科室中,经常会收到各类机器的产品介绍、价格单等。这些信息可能在一时用不上,但是如果日后有需求却又找不到相关资料。或者,有时希望可将一份某类机器或是耗材各个厂家的报价及主要性能的综合表单拿给相关部门科室或是领导参考时,或是需要采购时才想到某某产品的联系方式,却无法从找寻。由此,设备的供需信息模块就是基于这类考虑而设想的。用户可在平时将各类产品介绍和报价性能、联系电话等输入资料库,需求之时即可立刻查询。

3医疗设备管理系统各模块功能

3.1总体系统

以XX医院的系统为例,设备管理系统的主界面如图1所示。一般来说,医疗设备管理系统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用户信息修改、入库管理、设备检定信息管理、定期保养管理等方面,如图2所示。

3.2各模块功能说明

用户信息修改:目前登录用户个人信息修改,包括密码以及用户名等操作。入库管理:入库管理比较复杂,包括了新设备的信息录入、当前设备的信息管理、淘汰管理等。定期保养信息管理:主要包括了定期的保养计划、保养信息的录入和查询等。设备检定信息管理:包括了检定计划、临检管理等内容。

医疗系统论文篇5

北京市市级和区县级卫生行政机构(即市、区卫生局)、疾病控制机构(即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机构(即市、区卫生监督机构)、一级及以上医疗机构的在职职工。

1.2方法

1.2.1抽样方法

卫生行政机构、疾病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按照市、区两级进行抽样,3家市级机构采用系统抽样法抽取30%的在职职工,区级按照系统抽样法各抽取6家机构,其全体在职职工为调查对象;将全市一、二、三级医疗机构按照级别分层后,用系统抽样法按10%的比例抽取三级医院5家、二级医院9家和一级医院34家,将抽中医院所有在职职工姓名按照科室排序后用系统抽样法抽取20%的人员作为调查对象。

1.2.2调查方法

采用调查员面视下的自填式问卷调查法。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性别、年龄等)、个人吸烟情况、单位无烟环境创建情况等。

1.3相关定义

现在吸烟者:调查时在吸烟的成人。现在吸烟率:现在吸烟者在成人人群中的百分比。吸烟及被动吸烟危害知识:包括吸烟与骨质疏松、肺癌、冠心病、男性障碍、肺结核、急性牙龈坏死或溃烂、肺气肿和脑卒中相关;被动吸烟与成人肺癌、儿童肺部疾病、成人心脏疾病和婴儿猝死综合征相关。每正确回答吸烟或被动吸烟与1种疾病的关系,即得1分,共12分。烟草误区:包括低焦油的烟对身体的危害小、过滤嘴可以降低吸烟的危害、烟中的尼古丁是引起大多数癌症的化学物质、外国烟的危害比国产烟的危害小和被动吸烟对健康的危害很小等错误观点,以及对吸烟成瘾是一种慢性疾病的正确认识。每正确判定1个误区,即得1分,共6分。单位室内禁烟规定执行情况:用过去30d是否看到有人在单位室内吸烟为评判标准,若看到有人吸烟则认为执行较差,若未看到则认为执行较好。

1.4质量控制

调查方案及调查问卷借鉴2007年和2008年中央补助地方烟草控制项目以及2010年全球成人烟草调查—中国部分,并经专家组论证。全市统一培训调查员和督导员,并对调查现场及问卷采取区县和市两级质量控制。问卷采用双机录入核查形式。

1.5统计学处理

采取Epidata3.02建立数据库并录入,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自变量及赋值。

2结果

2.1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覆盖北京市16个区县69家医疗卫生机构,其中卫生行政机构7个、疾病控制机构7个、卫生监督机构7个、医疗机构48个。调查对象5568人,收回有效问卷5527份,有效率99.3%。调查对象中男性1922人(占34.8%),女性3605人(占65.2%);年龄19~60岁[(37.6±9.9)岁];学历以本科为主,占41.4%;卫生行政机构444人,疾病控制机构1085人,卫生监督机构552人,医疗机构3446人,分别占8.0.%、19.6%、10.0%和62.3%;工作岗位以专业技术为主,占72.2%。

2.2现在吸烟情况

调查对象中现在吸烟者708人,现在吸烟率为12.8%,其中男性36.3%,女性0.3%,性别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57.814,P<0.001)。现在吸烟率和男性现在吸烟率在年龄组、教育程度、工作单位地域、工作岗位、机构类别和单位室内禁烟规定执行情况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现在吸烟率在各特征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现在吸烟者中608人为每日吸烟者,占85.9%。每日吸烟量平均(13.1±9.0)支,男性(13.1±9.0)支,女性(9.7±7.8)支。

2.3男性现在吸烟情况的多因素分析

因女性吸烟率极低,仅对男性现在吸烟情况进行多因素分析。以男性现在吸烟为1,现在不吸烟为0。以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各因素、吸烟及被动吸烟危害知识得分和对烟草误区的认识得分为自变量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赋值,变量的筛选采用逐步法。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教育程度、单位室内禁烟规定执行情况、吸烟及被动吸烟危害知识、对烟草误区的认识与男性现在吸烟有关。男性现在吸烟的可能性随年龄增长而增加(OR=1.031,95%CI为1.020~1.042);高中/中专及以下教育程度者男性现在吸烟率最高,且男性现在吸烟率随教育程度升高有下降的趋势;室内禁烟规定执行好的单位男性职工现在吸烟率下降(OR=1.598,95%CI为1.285~1.987);吸烟及被动吸烟危害知识和对烟草误区的认识程度越高,男性成为现在吸烟者的可能性越小。

医疗系统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5(a)-0153-05

[Abstract] With combination of context analysis based on literal review, depth interview and experts consultation, it could be constructed a concept model on evaluation system of balance development for public medical institutions guided by the niche theory, from facets on the dimension, width, overlap and density of the niche. The niche would offer a new perspective on evaluation system of balance development for public medical institutes, and the concept model on evaluation system i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realizing the ecological chain of medical industry, finding out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alance development for public medical institutions,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Key words] Concept model; Evaluation system; The niche theory; Balance development; Public medical institutions

医改是世界性难题。作为新一轮医改的重点内容之一,公立医疗机构改革的目的在于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1],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尽管已经总结出“三明模式”“海宁模式”“神木模式”等代表性做法,但“社会资本办医”、移动医疗以及人口老龄化等医院外部的机遇和挑战,和不少医务人员流向民营医院、第一志愿报考医学专业的人数呈现下行趋势[2]等来自医院内部的威胁,进一步加剧了医疗服务需求增长与医疗服务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突出了公立医疗机构学科发展与后劲不足之间的矛盾,更削弱了公立医疗机构的市场竞争力。公立医疗机构内忧外患,亟需重新审视自身在生产要素,如资本、人才、技术、设备、药品等日益市场化的今天,如何才能够平衡、可持续发展?前期研究提示生态位理论对医疗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适用性[3]。然而,生态位理论如何才能指导公立医疗机构平衡发展,尚需系统梳理与解答,课题组以构建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公立医疗机构平衡发展评价系统的概念模型作为切入点。

1 研究方法

1.1 基于文献回顾的内容分析法

以主要源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以及Emerald管理学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等网络资源的国内外关于医院平衡发展评价的相关文献为研究资料。采用基于文献回顾的内容分析方法,围绕“平衡发展”“可持续发展”“医院”“医疗机构”“公立医疗机构”“影响因素”“作用因素”“评价”“生态系统”“生态链”“生态位”“概念模型”“生态位理论”“balance development”“developing in balance”“sustainable development”“hospital”“medical institution”“public hospital”“influencing factor”“evaluation”“assessment”“ecological system”“ecological chain”“ecological niche”“concept model”“the Niche Theory”等重要词汇,进行编码、分析、统计、归纳、关系梳理、重构与总结阐述等,进一步提出观点。

1.2 深入访谈法

围绕包含公立医疗机构在内的医疗行业生态链,遴选代表性的生态元(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卫生相关部门、医药及相关企业、医药院校、保险机构、医疗机构、医院管理研究及社会咨询机构)及其代表性的成员(含患者及居民)进行深入访谈,了解其对公立医疗机构平衡发展的看法,在公立医疗机构平衡发展中可能发挥的作用、利益诉求及带来的影响。

1.3 概念模型构建法

根据扎根理论,从公立医疗机构及相关生态元的利益诉求中筛选各影响因素(亦称生态因子),并根据生态位诸理论[4-10],梳理诸生态元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关于公立医疗机构平衡发展的作用与方向,建构公立医疗机构平衡发展评价体系的概念模型。

1.4 专家咨询法

针对公立医疗机构平衡发展的影响因素与评价体系概念模型,遴选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医疗机构、医药院校、医药企业等来源的专家,开展咨询活动,并根据专家反馈对概念模型进行修正。

2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医疗行业生态系统

2.1 医疗行业生态系统与医疗机构生态位

生态位指一个生态群落中,一个物种和其他物种相关联的特定时间位置、空间位置和功能位置[11]。生态位理论揭示了生态系统中每一个个体、种群和群落在长期的生存竞争中拥有一个最适宜的时空、功能位置――生态位。课题组将公立医疗机构视作一个生命体,它根植于医疗行业生态系统中,同样遵循生态位理论。

医疗行业生态系统是由医疗行业生态链及行业外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支撑而共同构成,各组成部分在各自生态位置上发挥应有的作用,彼此之间相互影响、协调运作,见图1。公立医疗机构为代表的医疗机构,处于医疗行业生态链的中游。如果用生态元来表示生态链中的每个组成部分,公立医疗机构则是医疗行业生态链中游的生态元。在医疗行业生态链上,对公立医疗机构平衡发展产生影响的不仅有来自上下游的生态元,如院前急救机构、临终关怀机构,还有来自中游的平行生态元,如基层医疗机构、社会医疗机构,更有处于行业外环境的生态元,如政府机构、行业主管支持机构、检查监管机构、行业评价监督机构、行业支持机构、人才培养机构、物业服务提供机构及行业影响机构等。

医疗机构生态位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医疗机构以其掌握的各类资源为基础,通过医疗机构内部各项管理子过程的交互作用,主动获取[12]医疗机构生存、发展能力以适应环境,从而选择和占据的医疗行业生态系统中的恰当位置。这里所谓的恰当,指的是医疗机构拥有其生存、发展所需要的时空、资源,与其他医疗机构间不存在“你死我活“的恶性竞争,有良好的外在条件与内在战略布局,强调外在条件的充分性与内在战略布局的差异化。从医疗行业生态系统不难看出,公立医疗机构的平衡发展需要考虑生态系统中各生态元带来的影响。

2.2 公立医疗机构平衡发展的影响因素

结合卫生系统宏观模型[13]及战略分析有关原理[14],如图2示,与公立医疗机构平衡发展密切相关的因素很多,除了当前因素,还有未来因素;除了行业外因素,还有行业内、机构内因素;除了空间因素,还有资源因素(不包括空间因素带来的资源)。厘清影响因素,是评价公立医疗机构平衡发展的基础。根据生态位理论,可以把公立医疗机构平衡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归为四类,即生态位维度影响因素,如时间、空间、资源等;生态位宽度影响因素,如行业内外资源、机构内资源等;生态位密度影响因素,如医疗卫生资源空间分布、区域卫生规划等;生态位重叠度影响因素,如服务人群、疾病分布等。根据矛盾论的原理,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15],因此,行业外与行业内的因素对公立医疗机构平衡发展的影响最终还是通过机构内的因素发挥作用。

2.3 医疗机构间的竞争与其生态位的关系

2.3.1 生态位的重叠是医疗机构竞争的本质原因 当医疗机构的空间距离较近或者服务功能及内容相似时,生态位即发生重叠,尤其是服务功能内容相似且空间距离较近时,重叠度进一步加剧带来竞争。根据生态位理论可以将医疗机构间的生态位关系分为完全重叠、交叉、毗邻和分离,其竞争强度按序递减。提示为了避免医疗机构间的恶性竞争,应尽量避免生态位重叠,要么在医疗机构布局上预留足够的空间距离,要么在履行的服务功能与提供的服务内容上突出特色,即强调专科专病特色。

2.3.2 医疗机构生态位的竞争是多重竞争 医疗机构生态位的竞争[16]是以医疗资源为主的多重竞争,包括患者需求、成本、技术、价格[17]等方面。其中患者需求的竞争强调医疗机构提供服务的优质、全面及满足需求程度;成本的竞争强调医疗机构满足患者需求所支付的成本高低,主要体现在医疗设施、医药、人力等方面;技术的竞争强调医疗机构技术水平高低,主要体现在高水平医务人员引进及现有人力培训方面;价格的竞争强调医疗机构提供同等水平服务的价格高低。技术、价格都是患者就医流向的驱动因素。

2.3.3 医院生态位的错位或分离是医院竞争的结局 自然界物种之间相互竞争的结果是达到彼此竞争的平衡态,表现在生态位互不干涉,这种现象叫做生态位错位或生态位分离。医疗机构的竞争亦如此。为了避免恶性竞争浪费资源,一般宏观上采取区域卫生规划,微观上采取差异化策略,使彼此生态位错位或分离。提示医疗机构若需平衡发展,应通过宏观、微观的努力,实现生态位间的相对平衡。

3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公立医疗机构平衡发展评价体系的概念模型

概念模型[18]是人们内在思想与诉求的外化与表现。根据生态位理论可知,医疗机构若需平衡发展,在医疗行业生态系统及行业生态链中应拥有恰当的生态位。鉴于生态位具有维度[19]、宽度[20-21]、密度[19]、重叠度[20,22]等表征,评价公立医疗机构能否平衡发展,不妨从生态位维度、宽度、密度和重叠度这四个方面展开,见图3。

3.1 生态位维度

公立医疗机构能否平衡发展,应考量其生态位占据维度的情况。其中,空间维度体现在公立医疗机构的空间规模、是否存在分支机构等。空间维度直接影响到房屋建筑面积、床位数,进一步影响到患者及其家属的就医体验。时间维度主要考察公立医疗机构是否具有长远的发展眼光,是否能够洞察社会、经济、文化等形势发展将带来的战略格局。清・陈澹然在其《寤言二迁都建藩议》中指出“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事者,不足以谋一时”,足见时空维度的重要性。资源维度体现在公立医疗机构占据的来自行业内外、机构内的各种资源,涉及政策、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环境、法律、人群健康情况、行业文化、竞争对手、战略盟友、行业品牌等,还涉及医疗机构信息化、医疗资源、人员基础、体制机制、价值观,以及服务产出的质量、效率、公益性等。

3.2 生态位宽度

公立医疗机构能否平衡发展,还应考量其生态位占据的宽度情况。所谓宽度,指的是占有时空的大小、资源的多少。不论是行业内外、机构内,如前所述存在诸多资源,亦往往存在相应的时空特点。如医疗机构信息化,其发展阶段、涉及范围、覆盖程度、存在介质、实现手段等,表现出时空、资源等维度的性质。又如人员基础,主要指公立医疗机构人员的政策知晓率、员工自由度、自主管理率、机构价值观认同度等,反映人心向背,即对机构是否具备高位的满意度、认可度,是否拥有统一的愿景,机构是否建立强大的文化,均将影响到机构发展后劲。根据文献回顾与访谈结果,公立医疗机构生态位宽度可细化为行业外、行业内、机构内三个方面,其中,行业外部因素除政策(医改、物价、医保、卫生总费用占比、宏观政策布局等)、经济(GDP或GNP、可支配收入等)、社会文化(物流成熟度、医患和谐、患者满意度、文化认同度等)、技术(科技发展水平、信息化等)、环境(自然地理类型、气候类型等)、法律(出台与落实情况)外,还包括人群健康(健康期望寿命、婴幼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行业内部因素包括行业文化(执业信条、公益性)、行业品牌(医院专科声誉等)、战略盟友(医联体或共同体、社会资本办医、移动医疗、医生集团等);机构内部因素以公益性、价值观、质量与效率为核心,包括医院信息化、医疗资源(编制、床位、医务人员数量结构分布、医疗设备、技术水平、资产使用情况、财政投入占比、基础设施、医院文化及贯续医疗度等)、体制机制(领导体制格局、法人治理、人事制度、绩效薪酬制度等)、人员基础。

3.3 生态位密度

生态位密度指单位时空中医疗机构的数量,分当前和长远两个阶段。着眼当前,表现在医疗卫生资源的空间分布上;着眼长远,则依赖区域卫生规划。考量公立医疗机构生态位密度的本质仍在于分析医疗机构占有时空资源的多寡,但强调权衡占有时空资源的相对数。

3.4 生态位重叠度

生态位的重叠度强调考察医疗机构占有时空资源的重叠程度。文献回顾与访谈结果提示,公立医疗机构生态位重叠度主要表现在政策资源、疾病分布、服务人群、患者就医驱动等几个方面。其中,政策资源的重叠度用于分析公立医疗机构相关政策的覆盖面,或者是这些政策在医疗机构内部的具体落实情况;疾病分布与服务人群的重叠度,主要受疾病谱及人群结构、分布的影响;患者就医驱动的重叠度,指的是患者到医疗机构就诊的动机,是疾病、机构为中心,还是专家为中心。不论是政策资源、疾病分布,还是服务人群、患者就医驱动,均是医疗机构服务内容、治疗病种及学科建设情况等重要表征,即考察相互间服务内容、治疗病种及学科是否重叠及重叠程度。

4 结语

构建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公立医疗机构平衡发展评价概念模型,有利于跳出医疗行业本身,从“生态文明”的视角,更宏观、全面地审视公立医疗机构发展的影响因素,明确机构发展方向及其在行业生态链中的位置,特别是资源占有情况,从而调整发展战略。同时,概念模型有利于指导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公立医疗机构的管理者认清形势,总结公立医疗机构发展改革的一般规律。综上所述,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公立医疗机构平衡发展评价概念模型,拓展了分析公立医疗机构改革的视野和思路,便于全面审视公立医疗机构平衡发展态势,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从而为指导公立医疗机构平衡、可持续发展提供直观、可操作的参考依据。然而构建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概念模型只是搭建了公立医疗机构平衡发展评价体系框架,尚需进一步开展评价体系研究及实证研究,探索公立医疗机构平衡发展的关键因素和评价指标,这是课题组的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 刘江.“三改”并举建立现代医院制度 促进专科建设高速发展[J].中国医院管理,1994,14(8):19-20.

[2] 缪迅.报考医学院人数下降与就医环境改善[EB/OL].http:///ddzg/ddzg_ldjs/ddzg_sh/201503/t20150303_ 1531093.shtml. 2015-03-03.

[3] 李军,张建,刘一,等.生态位理论对医疗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适用性[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8):165-168.

[4] Grinnell J. Fields test of theories concerning distributional control [J]. American Naturalist,1917,51(602):115-128.

[5] Elton C. Animal ecology [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27:11.

[6] Hutchison GE. Concluding remarks [J]. Cold Spring Harbor Symp Quant Biology,1957,22(2):415-427.

[7] 朱春全.生态位态势理论与扩充假说[J].生态学报,1997(3):324-332.

[8] 尚玉昌,蔡晓明.普通生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294-295.

[9] Odling Smee FJ,Laland KN,Feldman MW. Niche construction [J]. American Naturalist,1996,147(4):641-648.

[10] 王兴元.品牌生态位原理及其对企业品牌战略的启示[J].企业经济,2008(3):40-43.

[11] 汪健,李素芳.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高校创业教育探析[J].时代教育,2014(23):92-93.

[12] 周彩虹,鲁元刚.生态位视角下的现代医院竞争策略研究[J].商业时代,2010(22):94-95.

[13] 郝模.卫生政策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0-33.

[14]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6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258-269.

[15] .矛盾论[C]//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9-340.

[16] Alpert P,Simms EL. The relative advantages of plasticity and fixity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s:when is it good for a plant to adjust? [J]. Evolutionary Ecology,2002,16(3):285-297.

[17] 徐幻,刘玉秀,杨国斌,等.基于博弈论视角的多家医院竞争模型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1(2):91-93.

[18] 黄越,王硕,张长征.组织文化对企业知识管理成功影响的概念模型研究――基于多维度的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5,35(8):191-198.

[19] 郭妍,徐向艺.企业生态位研究综述:概念、测度及战略运用[J].产业经济评论,2009,8(2):105-119.

[20] Levins R. Evolution in changing environments [M]. 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8:150-158.

医疗系统论文篇7

    一、医学人类学视角中的医疗文化

    就医学的性质而言,一方面,现代西方医学将人看成一个生物体,在实验室进行器官、组织、细胞以至分子水平的研究,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但由于作为医学服务对象的人既是自然进化的产物,具有生物特征,同时人还具有社会特征,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文化的创造者。因而,健康和疾病不仅仅是生物学问题,更是社会文化问题。

    医学人类学着重于有关健康与疾病的跨文化研究,在20世纪60年发展成为人类学的主要分支学科。医学人类学在人类学基本理论指导下,运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从生物和社会文化的角度,研究人类的疾病和保健问题及其与生物学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关系。[2](P.2)在医学人类学文献中,根据医疗体系在其社会中的地位以及病因观①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主要类型。

    第一类:现代医学,即现代西医。在其所在国被称为是常规医学、正统医学或主流医学等。在当代,现代西医借助科技力量获得快速发展,在治疗人类的疾病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被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政府认定为正统医学体系,而当地的民族传统医学则被归入非正统的医学体系。

    第二类:替代医学或称补充医学。这类医学一般有较长的发展历史、较系统的医学理论,且疗效确切,但因其医学理论和治病机理尚未能用科学做出圆满的解释,使得这类医学的治疗者执业的合法性受到一定限制,其药品在许多西方国家不能作为药品销售,只能作为健康补充品在一般食品商店里销售。中医学及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医学等都属于这一类。

    第三类:民间医学。依照医疗人类学的定义,就是非现代西方的、土着的、当地人自行发展出来的或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的一套固定而完整的医疗观念和行为,包括对疾病的认知、命名、分类、病因查找、治疗、预防等内容。[3](P.42)

    上述分类采用的是以现代医学作为常规医学的西方国家的划分标准。在中国,上述分类标准中的替代医学或补充医学被称为传统医学,就是指历史上传承下来的中医学以及少数民族医学。在我国的医疗制度中赋予中医学、蒙医学等传统医学和西医学一样的合法地位,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这不仅是政府的选择也是社会文化的选择。可见对医学体系的分类与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及所处的历史时期有关。

    医学不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科学,而且是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不同民族的传统医学是该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该民族利用当地的植物、动物、和其他自然资源对抗疾病的经验总结。不能因为其理论和方法暂时还不能用现代科学做出圆满的解释而轻易予以否定。一般认为,传统医学的历史往往是一个古老民族文化的缩影,甚至被视为是本民族的象征之一。蒙古族传统医学,简称蒙医药学,是一门历史悠久、具有完整理论体系和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传统医学系统。蒙医药是蒙古族文化的宝贵财富,具有鲜明的地区特色和民族特色。千百年来,为蒙古民族的繁衍昌盛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更好地理解蒙医药学等民族医学在维护健康治疗疾病方面的作用,及其所具有的持久而旺盛生命力的原因所在,笔者认为,有必要就蒙医药学的形成、发展及特征做简要论述。

    二、蒙古族传统医学的形成、发展与特征

    蒙医药学的形成与发展可概略地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2世纪以前,原始医学阶段,即蒙医药学的萌芽和积累经验时期。古代蒙古族及其祖先,繁衍生息在北方辽阔的蒙古高原,过着逐水草而游牧、狩猎的生活,在同寒冷、潮湿、风雪等自然灾害和各种疾病抗争的实践中,逐步积累了原始的医疗知识和经验,早在12世纪以前,就发明和使用了许多适合当时蒙古社会、经济、文化、气候、地理条件的独特治疗方法。当时,蒙古人多饮用酸马奶、羊肉汤以补养身体;对由寒冷所致的疾病用热敷、热针、艾灸及瑟必素疗法;①对于因长期食用肉食,积热内盛,则施以放血、煎服大黄根等医治。自古以来蒙古人因狩猎、游牧等生产生活方式以及长期的征战,经常骑射搏击,容易发生跌伤、骨折、脱臼、脑震荡等外伤事故。因而,古代蒙古人积累了丰富的治疗骨伤的经验,创造出许多适合当时社会生产、生活条件的整骨疗伤的方法。这一时期是蒙医药学的萌芽和积累经验时期。

    第二阶段: 13-16世纪上半叶,古代蒙医药学的形成时期。从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落,到明朝初期,随着蒙古帝国的兴起和强大,各民族、各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十分频繁,蒙医药也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原始时期产生的整骨术、蒙古灸、刺血疗法、外伤科、饮食疗法以及药物学知识均有了新的发展。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产生了初步的医学理论。至迟到公元13世纪,蒙古族开始孕育自己的医学体系。这一时期最大的特点是,随着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发展,医药学方面的交流也更加频繁。蒙医药学不仅吸取了其他民族医药学的精华,丰富了自己的内容,而且,蒙医药对其他民族医药学的发展也给予了一定的影响。

    第三阶段: 16-20世纪中叶,近代蒙医药学的形成与发展时期。16世纪以后的近400年的历史时期,蒙医药学在古代蒙古族经验医学的基础上,吸收了古印度医学和藏医学、中医学等传统医学的成分,发展成为有系统的理论体系,又保持原有古代蒙医药学丰富医疗经验特点的近代蒙医药学。随着印、藏医学的传入,在蒙医内部出现了三个不同的学术派别,即:传统的古代蒙医学派、藏医学派和近代蒙医学派。

    古代蒙医学派:这个学派以擅长传统医疗技术而闻名。他们有丰富的蒙古传统医疗经验,尤其在骨伤科、传统疗术和饮食疗法等方面经验丰富。当时这个学派的某些疗术带有蒙古传统宗教———萨满教的色彩。这一学派崇尚自然疗法,理论上受蒙古族传统的天人相协思想影响,追求顺应自然,强调和谐,因此治疗思想基本是通过传统的针刺、放血、药浴、整骨、正脑等方法,达到寒、温、动、静的相对平衡状态。

    藏医学派:印、藏医学经典在蒙古地区广泛传播以后,蒙古族中学习印、藏医学,尤其学习《四部医典》并支持其理论的人日益增多,并成为一个学派。此学派基本沿用藏医理论、方法治病。他们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其中的很多人精通《四部医典》,编写了许多医学着作,对藏医理论和医疗经验的传播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他们忽视古代蒙医学的传统疗术和临床经验。

    近代蒙医学派:大约17世纪末、18世纪中叶,在上述两派争鸣的基础上形成了这一学派。他们主张古代蒙医学同印度医学和藏医学相结合的观点。这个学派既熟悉古代蒙医的传统医疗经验,又精通藏医《四部医典》的理论。在几个学派的长期并存中,近代蒙医学派逐渐强大,到了19世纪以后成为蒙医学的主流。这个时期是蒙医药学发展史上的极盛时期。在这400年的历史中涌现了很多着名的蒙医药学家,他们给后人留下了《方海》、《四部甘露》、《蒙药正典》等数十部丰硕的古典医学巨着。[4](P.71-73)

    包括蒙医药学在内的民族医学大多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在千百万年的演进发展中,形成各自不同的特征,但同时民族医学也具有一些共同特征,例如:

医疗系统论文篇8

一、医学人类学视角中的医疗文化

就医学的性质而言,一方面,现代西方医学将人看成一个生物体,在实验室进行器官、组织、细胞以至分子水平的研究,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但由于作为医学服务对象的人既是自然进化的产物,具有生物特征,同时人还具有社会特征,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文化的创造者。因而,健康和疾病不仅仅是生物学问题,更是社会文化问题。

医学人类学着重于有关健康与疾病的跨文化研究,在20世纪60年发展成为人类学的主要分支学科。医学人类学在人类学基本理论指导下,运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从生物和社会文化的角度,研究人类的疾病和保健问题及其与生物学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关系。[2](P.2)在医学人类学文献中,根据医疗体系在其社会中的地位以及病因观①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主要类型。

第一类:现代医学,即现代西医。在其所在国被称为是常规医学、正统医学或主流医学等。在当代,现代西医借助科技力量获得快速发展,在治疗人类的疾病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被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政府认定为正统医学体系,而当地的民族传统医学则被归入非正统的医学体系。

第二类:替代医学或称补充医学。这类医学一般有较长的发展历史、较系统的医学理论,且疗效确切,但因其医学理论和治病机理尚未能用科学做出圆满的解释,使得这类医学的治疗者执业的合法性受到一定限制,其药品在许多西方国家不能作为药品销售,只能作为健康补充品在一般食品商店里销售。中医学及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医学等都属于这一类。

第三类:民间医学。依照医疗人类学的定义,就是非现代西方的、土着的、当地人自行发展出来的或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的一套固定而完整的医疗观念和行为,包括对疾病的认知、命名、分类、病因查找、治疗、预防等内容。[3](P.42)

上述分类采用的是以现代医学作为常规医学的西方国家的划分标准。在中国,上述分类标准中的替代医学或补充医学被称为传统医学,就是指历史上传承下来的中医学以及少数民族医学。在我国的医疗制度中赋予中医学、蒙医学等传统医学和西医学一样的合法地位,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这不仅是政府的选择也是社会文化的选择。可见对医学体系的分类与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及所处的历史时期有关。

医学不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科学,而且是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不同民族的传统医学是该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该民族利用当地的植物、动物、和其他自然资源对抗疾病的经验总结。不能因为其理论和方法暂时还不能用现代科学做出圆满的解释而轻易予以否论文定。一般认为,传统医学的历史往往是一个古老民族文化的缩影,甚至被视为是本民族的象征之一。蒙古族传统医学,简称蒙医药学,是一门历史悠久、具有完整理论体系和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传统医学系统。蒙医药是蒙古族文化的宝贵财富,具有鲜明的地区特色和民族特色。千百年来,为蒙古民族的繁衍昌盛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更好地理解蒙医药学等民族医学在维护健康治疗疾病方面的作用,及其所具有的持久而旺盛生命力的原因所在,笔者认为,有必要就蒙医药学的形成、发展及特征做简要论述。

二、蒙古族传统医学的形成、发展与特征

蒙医药学的形成与发展可概略地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2世纪以前,原始医学阶段,即蒙医药学的萌芽和积累经验时期。古代蒙古族及其祖先,繁衍生息在北方辽阔的蒙古高原,过着逐水草而游牧、狩猎的生活,在同寒冷、潮湿、风雪等自然灾害和各种疾病抗争的实践中,逐步积累了原始的医疗知识和经验,早在12世纪以前,就发明和使用了许多适合当时蒙古社会、经济、文化、气候、地理条件的独特治疗方法。当时,蒙古人多饮用酸马奶、羊肉汤以补养身体;对由寒冷所致的疾病用热敷、热针、艾灸及瑟必素疗法;①对于因长期食用肉食,积热内盛,则施以放血、煎服大黄根等医治。自古以来蒙古人因狩猎、游牧等生产生活方式以及长期的征战,经常骑射搏击,容易发生跌伤、骨折、脱臼、脑震荡等外伤事故。因而,古代蒙古人积累了丰富的治疗骨伤的经验,创造出许多适合当时社会生产、生活条件的整骨疗伤的方法。这一时期是蒙医药学的萌芽和积累经验时期。

第二阶 段: 13-16世纪上半叶,古代蒙医药学的形成时期。从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落,到明朝初期,随着蒙古帝国的兴起和强大,各民族、各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十分频繁,蒙医药也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原始时期产生的整骨术、蒙古灸、刺血疗法、外伤科、饮食疗法以及药物学知识均有了新的发展。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产生了初步的医学理论。至迟到公元13世纪,蒙古族开始孕育自己的医学体系。这一时期最大的特点是,随着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发展,医药学方面的交流也更加频繁。蒙医药学不仅吸取了其他民族医药学的精华,丰富了自己的内容,而且,蒙医药对其他民族医药学的发展也给予了一定的影响。

第三阶段: 16-20世纪中叶,近代蒙医药学的形成与发展时期。16世纪以后的近400年的历史时期,蒙医药学在古代蒙古族经验医学的基础上,吸收了古印度医学和藏医学、中医学等传统医学的成分,发展成为有系统的理论体系,又保持原有古代蒙医药学丰富医疗经验特点的近代蒙医药学。随着印、藏医学的传入,在蒙医内部出现了三个不同的学术派别,即:传统的古代蒙医学派、藏医学派和近代蒙医学派。

古代蒙医学派:这个学派以擅长传统医疗技术而闻名。他们有丰富的蒙古传统医疗经验,尤其在骨伤科、传统疗术和饮食疗法等方面经验丰富。当时这个学派的某些疗术带有蒙古传统宗教———萨满教的色彩。这一学派崇尚自然疗法,理论上受蒙古族传统的天人相协思想影响,追求顺应自然,强调和谐,因此治疗思想基本是通过传统的针刺、放血、药浴、整骨、正脑等方法,达到寒、温、动、静的相对平衡状态。

藏医学派:印、藏医学经典在蒙古地区广泛传播以后,蒙古族中学习印、藏医学,尤其学习《四部医典》并支持其理论的人日益增多,并成为一个学派。此学派基本沿用藏医理论、方法治病。他们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其中的很多人精通《四部医典》,编写了许多医学着作,对藏医理论和医疗经验的传播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他们忽视古代蒙医学的传统疗术和临床经验。

近代蒙医学派:大约17世纪末、18世纪中叶,在上述两派争鸣的基础上形成了这一学派。他们主张古代蒙医学同印度医学和藏医学相结合的观点。这个学派既熟悉古代蒙医的传统医疗经验,又精通藏医《四部医典》的理论。在几个学派的长期并存中,近代蒙医学派逐渐强大,到了19世纪以后成为蒙医学的主流。这个时期是蒙医药学发展史上的极盛时期。在这400年的历史中涌现了很多着名的蒙医药学家,他们给后人留下了《方海》、《四部甘露》、《蒙药正典》等数十部丰硕的古典医学巨着。[4](P.71-73)

包括蒙医药学在内的民族医学大多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在千百万年的演进发展中,形成各自不同的特征,但同时民族医学也具有一些共同特征,例如:

朴素的自然观。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在人与自然相抗争、相协调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和运用自然力,尽量调整人体自身以适应自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整体的、以调整人体功能为主的医学观。即认为人是由身体、心理和精神构成的精细而复杂的整体,因此,要以整体观来诊断和治疗疾病。又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都有不同的体质和气质,医生在诊断和治疗时要分别对待。

对本地区、本民族的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有深入的探索和独特的疗效,对当地植物、动物、矿物的深刻认识和有效利用,反映了民族医药的民族性、地域性和传统性。除一般的药物疗法外,民族医学的外治疗法多种多样。

蒙医药学除具有上述民族医学的一般特征外,还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蒙医药学是在游牧经济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因而处处体现出游牧文化的特征。

首先,与中药相比剂量小,用药量成人每次不超过2~3克。便于保存和携带,适合游牧。此外,蒙药还具有取材广泛、来源丰富、加工炮制简单、疗效肯定、副作用小等特点。

其次,除药物治疗外,还有放血疗法、灸疗法、针刺疗法、浸浴疗法、罨敷疗法、熏蒸疗法、按摩疗法、“以震治震”的正脑术等多种传统疗术,这些传统疗术以其疗效神奇、民族特点突出而享有盛誉。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外伤治疗、骨科发达。蒙古族传统整骨术是以手法复位、夹板固定、喷酒按摩、功能锻炼等行为疗法为主,辅以蒙药治疗、饮食调节等综合性治疗方法。蒙古族传统整骨术的最大特点是体外施治,一般不需要做手术。具有操作易行安全,不受环境条件限制,患者痛苦小,愈合快,合并症少,功能恢复好等优点。

酸马奶疗法是蒙古族典型的绿色食品疗法,历史悠久。蒙古人以此法健身、治病,它是用马奶经过发酵制成的一种保健饮料,适用于肝中毒、心脏病、高血压、肺痨、神经衰弱等多种疾病的治疗。

第三,在处理一般常见病的基础上,对牧区的多发病、常见病及疑难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疗效显着。如,对痛风、风湿病、肠胃等消化疾病、中风等脉系病、心脑血管病、骨折、脱臼、脑震荡等都有独特的疗法。

第四,动物药多。内蒙古的药用动物有100种以上,其中蒙药应用的有66种。家畜和动物脏器是生物药物最主要的原料。此外,还发现和利用了动物的血、肉、骨、角、结石、粪便等成分的药用价值。

如上所述,蒙古族传统医学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自古以来,深得广大蒙古族患者的信赖。时至今日,依然是蒙古族就医时的主要选择之一。蒙古族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一起,共同承担着当地人民防病治病、维护健康的使命。

三、当代蒙古族医疗选择的多样化格局

地方医疗体系包容了一个社会中与健康有关的许多成分,包括了一群人或一个社会所能够利用的全部医疗资源。目前可供生活在内蒙古的蒙古族选择的医疗资源有三类:第一类,以蒙医药为主的传统医疗;第二类,西医;第三类,民间医疗。人们根据自己的条件和需要选择使用,形成三个部分相互区别又相互交叠的现象。尽管在蒙古族内部对医疗资源的选择存在异质性,但对于生活在牧区或半农半牧区的蒙古族牧民而言,对蒙医药怀有深厚的感情,对蒙医蒙药有很强的认同感和依赖,同时也不排斥西医等其他医疗手段。

下面介绍的案例是根据笔者2005年7月在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阿古拉镇所做的实地调查整理而成。笔者认为,能够基本反映蒙医药在牧区和蒙古族聚居的半农半牧区的使用情况以及蒙古族牧民、农民的医疗选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案例解读

阿古拉镇的医疗资源及人们的就医行为阿古拉镇地处科尔沁左翼后旗中部的沙坨地区,距旗政府所在地甘旗卡镇120华里,是一个蒙古族聚居的半农半牧区。阿古拉中心卫生院作为该镇主要医疗机构,承担着本镇居民和所属嘎查农牧民的防病治病、卫生防疫、妇幼保健以及村级卫生室建设等工作。阿古拉中心卫生院始建于1953年,初为合作医疗形式,到20世纪60年代变为苏木卫生院, 2001年阿古拉撤苏木建镇,该院亦变为镇卫生院, 2002晋升为中心卫生院。

该院在岗的11位大夫全部是蒙医,其中的5人是从社会上聘请的有多年行医经验的蒙医。院长格日勒图,毕业于内蒙古蒙医学院,其余为卫校毕业。当地是蒙古族聚居区,对蒙医蒙药有较高的需求。卫校毕业的人中有的是学西医的,到阿古拉中心卫生院工作后,都要跟着老蒙医学习蒙医。

特色科室有蒙医传统理疗科:该科应用蒙医传统疗法如放血、针灸、按摩、拔罐等方法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风湿病、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疾病。蒙医传统骨科:运用传统蒙医整骨术,治疗各种骨伤、骨折等。蒙医内科:用蒙药治疗急、慢性肝炎,胃肠炎等常见病、多发病以及各种传染病。

院长格日勒图介绍说,当 地冬季气候寒冷,农牧民一年四季在野外干活,外感风寒,故风湿病较多。其次是胃病等消化道疾病。主要是因为饮食不规律,卫生条件较差,生活水平低,小病得不到及时治疗。他还介绍,当地人求医多选择蒙医,认为蒙药疗效好,副作用小、便宜。对西医的选择多是打针和“挂吊瓶”(指输液),认为见效快。得了大病和急性病,多去旗医院或通辽市医院找西医检查治疗,病情缓解后,会继续吃蒙药治疗。当地患者选择阿古拉卫生院就医的原因,据院长分析,主要有以下因素:一是路近方便;二是大夫好药好。该院的几位蒙医大夫对有些病治得很好,如用蒙药治疗肝病、胃肠道疾病等有很好的疗效;还有的大夫掌握一定的蒙古族传统疗术,如放血、针灸、接骨等技术;三是花费少,如检查费比大医院便宜一半,一般是几十块钱。治疗费、药费也比大医院便宜;四是语言通,手续简单。

结合上述案例,笔者认为蒙古族就医行为的选择依据如下:

首先,民族医学经过漫长的历史千锤百炼传承下来,大都有深厚的积淀,疗效确切。即使是生活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其就医行为一般而言也是理性的,蒙古族牧民就医时首选蒙医蒙药,蒙医药的良好疗效是主要的原因。尤其是对牧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治疗优势尤为显着。

其次,根据病情和病症不同而选择不同的医疗手段。确诊疾病时往往求助于西医,因为西医先进的检验手段是传统医学无法企及的。对于重病和急性病,先去找西医检查治疗,病情缓解和稳定后,用西医治疗的同时,也会找蒙医治疗。如果是慢性病或西医无法确诊的疑难病症,多选择吃蒙药,认为蒙药副作用小,不仅能治标而且能治本。对西医的选择多是手术、打针和输液。第三,经济的考虑。在西医占主导地位的今天,蒙医药仍然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价格相对低廉,符合目前大多数患者的经济能力和消费水平,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大医院高昂的医疗费用使得收入较低的牧民、农民望而却步。第四,医患关系及语言交流的便利。医患关系是医学人类学和医学社会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由于文化背景对人的思想、行为的制约和引导作用,不同文化中治病的场所及在该场所中医生与病人的互动有时区别甚大。而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有效沟通对成功治愈病患有至关重要的意义。[5](P.163-166)对于牧民来说,语言也会成为一个交流的障碍。蒙医与牧民交流起来无疑更自如、轻松、有效。

医疗系统论文篇9

为了加强《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对“WF文锋—Ⅲ中医(辅助)诊疗系统”在辨证实验教学应用中的情况作了调查和探讨,发现该诊疗系统具有诊断准确、容易使用、理法方药齐全、诊断时能提供参考数据等特点,从总体上而言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诊疗软件,能够促进《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辨证诊疗能力。

【关键词】 WF文锋—Ⅲ中医(辅助)诊疗系统; 实验; 教学

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主任委员、湖南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文锋教授为主研制的“WF文锋—Ⅲ中医(辅助)诊疗系统”,是根据以其为主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所定疾病、证候、治法等内容而研制成功。该诊疗系统在分析研究中医诊断治疗思维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建立起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整体方案,病、证、症结合,理、法、方、药俱备,全面地反映了中医诊疗的基本规律,在中医医疗、科研和教学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实用性。为加强《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辨证诊疗能力,广西中医学院中医诊断教研室于2005年引进了“WF文锋—Ⅲ中医(辅助)诊疗系统”,以此开设了辨证实验课,并对“WF文锋—Ⅲ中医(辅助)诊疗系统”在教学应用中的情况作了调查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2006-06~2007-01广西中医学院上辨证实验课的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等专业的本科学生209人。

1.2 调查方法

在学生使用完“WF文锋—Ⅲ中医(辅助)诊疗系统”后,当场对学生就此诊疗系统的辨证诊断准确性、特色与优点、不足之处等情况进行问卷调查。

2 结果

调查显示,在“WF文锋—Ⅲ中医(辅助)诊疗系统” 的辨证诊断准确性方面,209名学生中觉得很准确的有52人(24.88%),觉得比较准确的有139人(66.51%),觉得不够准确的有18人(8.61%)。在“WF文锋—Ⅲ中医(辅助)诊疗系统”的特色与优点方面,学生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点:①辨证诊断准确(91.39%);②容易使用(67.46%);③理、法、方、药齐全(53.59%);④诊断时能提供较具体的参考数据(11.48%)。在“WF文锋—Ⅲ中医(辅助)诊疗系统”的不足之处方面,学生的意见主要有:①不能打字输入症状、体征,备选症状、体征不全,导致少数症状、体征无法输入系统(78.95%);②诊疗方案过多,让人困惑(9.09%)。

3 讨论

“WF-Ⅲ中医(辅助)诊疗系统”,是对内、妇、儿等科全部疾病进行中医辅助诊疗的巨系统,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系统内编制有症状、体征1 000种,疾病病种460种,辨证要素60项,常见证候170种,标准证候1 700个,演绎证候五千余个,常用方剂670首,常用中药(含中成药)720种[1]。该诊疗系统能对病情从辨证、诊病、辨证要素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诊断和治疗处理,融汇了中医诊断治疗基本的、常规的知识内容,充分体现了辨证论治的特色,能提出常见证治、按病证治、成药治疗等多种诊疗方案供医生选择,内容规范。从调查结果看,91.39%的学生使用该诊疗系统后感觉辨证诊断很准确或比较准确,说明该诊疗系统辅助诊疗的功能强大、准确性高,在中医医疗、科研以及教学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实用性。从教学应用的情况看,该诊疗系统软件界面友好,人机交互对话功能强,操作简便,几乎不需要用键盘,用鼠标点击即可完成从病情输入、诊断治疗到病案建档的全部功能,因此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即可掌握它的使用方法,普遍反映其易用性好。尤其是它设有查询反问程序,可进一步逐项核实该病的临床表现,防止遗漏相关的症状、体征而导致诊断结果不准,这对初学者尤为适用,很受学生的欢迎。该诊疗系统诊断时还能提供较具体的参考数据,可作为病情轻重和疗效评估的依据,不同时期的病情诊断结果,可提示病变的发展演变趋势,让枯燥的辨证学习变得有趣、具体,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该诊疗系统在一些细节上也考虑得很周到,如主诉一般只有一到三个症状或体征,但以往尽管教师上课时再三强调,初学者还是容易忘记这一点,而该诊疗系统对主诉输入做出限制,最多只能输入三个症状或体征,通过该实验课的反复训练,学生自然而然地在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了主诉的写法。该诊疗系统创立的以“症状-辨证要素-证候”为核心的辨证统一体系,通过辨要素而灵活组合成证,便能达到执简以驭繁、准确而灵活的辨证目的,符合临床辨证的思维原理,体现了辨证的规律与特点,涵盖了八纲、脏腑、六经、卫气营血、病因等辨证方法的实质内容而融为一体,便于学习和掌握应用,能帮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辨证要领、建立起牢固的辨证思维。经过一年多的应用,我们认为该系统对促进《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辨证诊疗能力确实有很大作用。

当然,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尽善尽美,作为新开发的诊疗软件,“WF-Ⅲ中医(辅助)诊疗系统”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设计者为了防止使用者输入不规范的症状、体征而导致诊断结果不准,该系统不能打字输入症状、体征,只能通过鼠标点击来选择症状、体征,设计者的初衷本来是好的,但由于备选的症状、体征很多,通过鼠标点击来选择有时候花费时间较多,而且由于疾病表现极为复杂,尽管“WF-Ⅲ中医(辅助)诊疗系统”内编制有病状1000种,但有时候仍然会出现少数症状、体征在备选症状、体征中找不到而无法输入系统,从而影响诊断结果的情况。另外,该系统提出了常见证治、辨证证治、选项证治、按病证治、要素治疗、主症治疗、成药治疗、饮食治疗等多种诊疗方案供医生选择,这本来是该系统的一个优势,由于诊疗的方案多,可从病、证、症等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处理,因而对临床复杂的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但对于初学者而言,面对如此之多的诊疗方案会感到困惑,如对常见证治和辨证证治有何不同很难理解,尤其是某些诊疗方案的治法方药差别较大时更是莫衷一是,这对初学者建立牢固的辨证思维不利。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方法是将“WF-Ⅲ中医(辅助)诊疗系统”细分化,即开发出专为初学者准备的教学版本,只提供常见证治、按病证治、成药治疗、饮食治疗四种常见的诊疗方案,以免引起学生的困惑。另外,“WF-Ⅲ中医(辅助)诊疗系统”将血压、血液检测、干湿啰音等现代医学的检查结果也纳入分类症状并影响辨证诊断结果,而目前学术界对此看法并未统一,这也与《中医诊断学》教材的说法不一致,因此我们认为现代医学的检查结果是否放入中医诊疗系统值得商榷。

医疗系统论文篇10

关键词 医疗保障 城乡一体化

一、城乡基本社会医疗保障一体化研究现状

(一)建立城乡统筹的医疗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当全民医保已经成为既定的目标,建立城乡统筹的医疗保险体系就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必然的和关键的步骤。因此,关于必要性,目前学界基本上已基本形成共识,并从制度本身的缺陷、公平和效率、可持续发展等多个角度对必要性进行了论述。

刘斌,认为建立统筹城乡的医疗保险体系是公平性的内在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需要;是迎接人口老龄化挑战,建立可持续发展医保体系的迫切需要;是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运行效率的需要。董文勇,医疗保险制度不统一的严峻现实不仅损害了公民权利的横向公平,而且不利于提高有赖于劳动力流动的经济效率。盛钢、黄东平,认为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日趋明显、城乡资源 日益统筹整合的背景下,实行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体系是必然选择.并进一步论证了实现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性.并认为城乡一体化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力求政策推行“一体化”。

(二)建立城乡统筹的医疗保障体系面临的障碍

经过改革开放近30年的高速发展,目前我国已具备建立城乡统筹的医疗保险的经济条件,但由于长期二元社会结构导致的巨大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现有医疗保险体系自身的缺陷 加上理念不清、思路不明、认识不到位等原因,统筹城乡医疗保险体系建设也面临诸多障碍。最大障碍是人们传统的价值观念与错误的思想认识。两大难题在于制度和财务可持续性。难点在于医疗保险法制建设不健全,强制性参保和规范性监管存在法律障碍,公共财政投入机制不到位,基本医疗保险经办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经济障碍,管理服务体制不统一,整合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统一经办管理服务体系存在体制障碍。

(三)如何实现城乡医疗保障体系一体化

1.本医疗保障一体化改革模式

郑功成等,认为我国医疗保险改革的方向是从多元到二元,再由二元到一元的制度安排。提出了三步走战略:第一步(2008至2012年):建设覆盖全民的多元化医疗保障体系,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并轨;第二步(2013至2020年):建立区域性统一的国民医疗保险;第三步(2021至2049年):建立公平、普惠的国民健康保险制度。

顾昕,认为在十一五期间,三大公立医疗保险的运行模式和行政管理体制大体上可以维持现状,即以人群的社会身份划定参保目标,分立运作。但十二五期间,三大公立医疗保险可以打破身份限制,向全体国民开放,构成保险缴费水平不同、给付水平不同、服务水平不同的三层次公立医疗保障体系。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医疗保障的城乡一体化水到渠成。

王东进,也提出实施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到2010年,把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四项保障制度的框架建立起来;第二步,探索各项保障制度之间衔接的有效途径;第三步,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

杜长宇,多元基本医疗保险体制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改革路径可以分为三步:第一步,继续扩大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面,到2011年实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目标。第二步,财政继续加大对两项制度补贴,提高农民的缴费比例,缩小筹资水平的差距,并最终并轨成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形成二元全民医保体制。第三步,从2021年开始,根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效果、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等综合因素,择机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并轨,建立全国统筹的一元基本医疗保险。

2.建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制度的切入点

一些学者以农民工为切入点,如:朱俊生,建议由农民工根据本人的经济情况和医疗需求选择参加新农合还是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在制度之间建立通道与接口以便于相互转换,鼓励有缴费能力的农民工参加城镇居民医保。李珍,指出将外出务工人员捆绑在新农合制度内的做法给被保人带来不便,建议将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在就业地区参保的机制。宋宝安,认为应根据农民工的流动性特点,区分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出制度安排。

另外有学者以富裕地区为切入点,如:陈文玲,认为富裕地区农村可以率先实行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障制度,其他地区分阶段实现与城市居民享受的医疗保险制度接轨。以上三个学者城乡医疗保险制度衔接的第一步应着眼于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制度的整合。

二、简要评述

通过上述文献研究可以看出,分歧与争论一直影响着构建城乡衔接的医疗保障制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下列问题值得进一步关注:一是应在宏观性与概括性研究基础上,进行深入细致的定量研究与可行性论证;二是要注重城乡医疗保险制度衔接的突破口研究与系统性研究,避免孤立地探讨城乡医疗保障体系的构建问题;三是在城乡医疗保险制度如何衔接的问题上,操作性不够强,研究比较模糊,缺乏详细的分析与论证;四是应重视医疗保险体系建设的实证研究,尤其要对解决医疗保险基金存在的潜在财务危机问题进行制度设计:如何根据经济增长和城乡差距等因素确定合理的缴费标准,如何对医疗保险的待遇标准以及各方责任的调整给予定量分析等。

医疗系统论文篇11

蒙医药是一门科学,也是多年来通过科学论证和临床实践相结合而组成的,首先在理论上有其独特性,蒙医的主体理论、赫依、希日、巴达干即概论了阴阳五行学说,也有气热寒之说。通过这一理论去辩证论证,用有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经验。蒙医蒙药确实有很好的临床效果。几千年来,蒙医学是蒙古族人民在历史创造的医学学科,是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医学的组成部分,中国有56个民族,各个民族在历史上都有自己的医学创造和医学贡献。以汉文化为背景的中医学,一直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医学,至今仍然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当然代表。而以蒙医学同样为各民族的繁衍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并正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蒙古族谚语说:“病始于消化不良,药始于开水。”这句话看起来非常简单,却道出了一切传统医学创造发展的真理,成为学习理解一切传统医学的钥匙。医学是人类与生俱来,至死方休的生命探索。它从中诞生,从痛苦中创造,从实践中积累,从继承中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检阅了无数的生命现象,动员了当时最先进的哲学思维和科技手段。一步步地摸索人体生老病死的规律。传统蒙医学是蒙古族人民长期生活在北方,寒冷、潮湿、风雪的自然环境,狩猎、放牧、逐水草而居的马背生活,面对寒症、骨伤、胃肠疾患等常见病、多发病,利用饮食、艾灸、草药等便廉的防治方法。这一切都是蒙医学形成的土壤和基础。

公元13世纪蒙古民族崛起于世界的东方,成吉思汗在统一了蒙古地区之后,东讨西征,建立了横跨亚欧的大帝国。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辽、金、南、宋到西亚、阿拉伯半岛、中医学、契丹医学、回回医学和古印度医学、阿拉伯医学、古希腊医学、自然地交会在一起。

积极引进、兼收并蓄为蒙医药注入新的活力,从此蒙医药在人民长期实践取得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吸收其它医学以阴阳五行学中心的“三根、七素”理论,又经老一辈蒙医学家联系实际发展创新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蒙医学体系。著名蒙医学家伊希巴拉珠尔的名著《四部医曲》、《甘露之泉》等系列著作,系统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原则和方法,验方等从理论上做了精辟的论述。特别是对寒症的理论和对“六基症”的全面论证,补前人之不足,发前人所不发,对蒙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定了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蒙医学体系具有一定特点,是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平衡为生理、病理基础。而以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为防治对象的别具一格的临床医学。这是世界文化交流史上兼收并蓄、继承创新的范例。今天蒙医蒙药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蒙医、西医、中医等少数民族医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开始进入现代化生产和国家医疗保险目录,为人民健康做出了新的贡献。

二、蒙医的特殊优势

正像任何一门科学一样,蒙医学的生命在于创新,首先不能忘记来于甘露之泉,能保持新鲜的生命力。在全面继承的基础上,坚持发扬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为了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也充分发挥蒙医药在临床治疗疑难病症中具有的独特之处。

首先对病毒感染性疾病,即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甲乙型肝炎、心脑血管(萨病)病有它特有的优势,药无副作用,可利用蒙医蒙药,简、便、廉,显效快的优势,全面灵活的治疗各个脏器,能辩证地对人体生命过程进行综合的动态观察、治疗,其蒙医的传统疗术对于一些疾病有显著的奇效,蒙医的蒙古针灸、甘露药浴、浸泡、酸奶疗法具有降脂降血压,震疗以震动刺激治疗脑、肝、肾、子宫等脏器治疗放血、治疗热性疾患,具有“引病外除”的功效,并且通过多年的总结,用现代结合疗效神奇并用蒙药内服外功,可以得益样的疗效。 除了上述蒙医传统疗的治疗作用,还有调理改善组织营养,增加机体修复,代偿,适应能力增强和自身生理调节机制等作用。

世界上一切高水平的传统医学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对人体生命的整体观察和积极调整。同时注意天然药物的应用和心灵手巧的技艺,这是传统医学的精华所在。我们要在这基础上发扬广大。

三、蒙医药浴临床应用

一是治疗风湿类疾病。蒙医药浴治疗风湿类疾病有悠久的历史,这种疗法有简便易行、疗效特点,适合于农村牧区,深受患者欢迎。锡盟蒙医研究所用蒙医药浴治疗风湿类疾病94例,其中风湿性关节炎75例,类风湿性节关炎9例,椎间盘退行性变6例,腰椎间盘突出4例,治疗结果94例中显效53例,占56.38%;有效37例,占39.36%;无效4例,占4.26%;总有效率达95.74%,未发现毒副作用。乌盟医院用蒙医药浴治疗风湿类疾病60例,显效24例,好转3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6.7%。新疆博州蒙医院在5年间用西医诊断蒙医药浴治疗风湿类疾病632例,痊愈427例,好转175例,无效30例,总有效率达95.3%。呼盟鄂旗医院用蒙医药浴治疗风湿类疾病100例,治愈47例,明显好转40例,好转7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达94%。阿盟阿右旗医院用蒙药浴治疗风湿类疾病74例,治愈26例,明显好转4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达90.5%。二是治疗漫性布病性骨关节炎。西医治疗布病,对慢性型尤其是局部损害的残余型神经性布病,其治疗不明显。对此内蒙古中蒙医院用蒙医药浴治疗慢性布病102例疗效观察结果,近期治愈51例。好转40例,无效2例,恶化7例,总有效率达94.86%。三是治疗皮肤病。阿盟阿右旗医院用蒙医药浴为主以蒙药口服剂为辅治疗13例牛皮癣等皮肤病,结果治愈7例,好转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达92.3%。包头市蒙中医院用蒙医药浴为主以蒙药口服剂为补治疗20例牛皮癣患者,结果治愈19例,占95%,疗效不明显1例,占5%。哲盟医院用蒙医药浴治愈“巴木病”(似皮肤坏死性血管炎)2名典型病例。四是治疗高血压病。新疆巴州蒙医院采用传统的蒙医药浴疗法,治疗以高血压病收治入院的患者93例,治疗结果表明,药浴治疗高血压病的效果优于单纯的内服药物治疗,总有效率在90%以上,获得了满意效果。

除此之外,可根据具体病情,再加专门药物,如胸部血盛或头晕、希拉热盛者,宜以白檀香、紫檀香、硫磺各15 g,共研细末,加入药水中;由于寒赫依而致饮食未消者,宜以寒水石、山奈、五灵脂、荜茇各15 g,共研细末,加入药水中;黄水盛者,宜以白芸香、决明子、苘麻子、朱砂、黑云香、文冠木各12.5 g,共研细末,加入药水中;白脉病者,宜以麝粪20 g,或羊粪和碱亦可,共研细末,加入药水中;如加上列方药浴后无效而催动赫依者,用马、狗、驴骨各50 g,曲酒100 g,奶酒500 g,加入五味甘露汤中,进行药浴,对肌肉、骨胳、皮肤、筋腱等各种疾病,必有良效。以上诸方,如无必要,则毋须另加。药物剂量大小,须与疾病轻重情况相适应,剂型也不必拘泥为药粉,如能煎成汤剂,浴水清净,更佳。

参考文献

[1] 伊希巴拉吉尔.甘露点滴[M].锡林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0:340.

医疗系统论文篇12

一、引言

医疗保健价格的过快增长与民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形成巨大矛盾,“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亟待解决。我国医疗供给价格的增长速度远远高出人们的收入增长水平,这一点也可由提供医疗服务单位的收入增长幅度反映出来,从1998年到2000年(药品价格改革前),省级医院收入增长了39.7%,市级医院收入增长了42.0%,而2000年到2002年(药品价格改革后),省级医院收入增长了46.6%,市级医院增长了69.1%。此后,医疗保健价格更是一路飙升,远远超过人均实际的收入水平;高昂的医疗价格成为老百姓一项沉重的负担。

医疗供给成本的上涨以及医疗需求的增加等因素推高了医疗保健价格,成为人民群众看病困难的重要原因,因而控制医疗保健价格,使医疗保健价格回归到一个合理水平是解决“看病难”问题的一个关键因素。医疗保健价格的高企有其复杂的社会与历史原因,要想有效地控制医疗保健价格需要协调和平衡各个方面的利益,必须弄清楚目前我国医疗保健价格的形成机制,只有这样,医疗保健价格的改革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目标明确。下文对我国目前医疗保健价格的形成机制进行深入分析,并厘清医疗保健价格各个形成渠道,以期从源头控制住医疗价格上涨,满足居民不断的健康需求。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有许多文献探讨了国内医疗保健价格过高的问题,为探索医疗保健价格的形成机制以及医疗价格体制的改革作出了许多探索性的贡献。例如王正斌和刘慧侠(2003)在对城镇医疗保险体系的研究中提出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的一个关键措施在于加快医疗服务体制和药品价格体系的改革。王保真(2007)从卫生经济角度论述了“看病难、看病贵”是城市优质医疗资源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价格,高于城乡众多患者有支付能力需求之间矛盾的突出反映;提出了治理“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需要标本兼治的一些建议。王淑敏和刘华(2006)对药品的生产领域与流通环节作了深入研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的应对方案。陈文玲(2005)系统探讨了药品价格高的问题,并对医疗体制对于药品价格高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孟庆跃(2002)等在分析医疗服务价格体系存在的问题时讨论了药品定价对医疗费用及医疗资源配置的影响。

尽管这些文献都对医疗价格以及医疗体制等方面进行了描述性阐述,但却很少有文献利用实际数据展开实证分析,从医疗的供给成本与医疗需求两个方面来同时分析医疗价格形成因素,本文的研究将采用省际面板数据来构建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医疗价格各个成本因素与需求因素对医疗价格的影响。

三、数据来源与理论模型构建

下面将采用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展开实证研究,省际居民医疗保健价格指数作为因变量;医疗器具及用品价格指数、中药材及中成药价格指数、西药价格指数、保健器具及用品价格指数以及医疗保健服务价格指数作为解释变量以反映成本因素对于医疗保健价格指数的影响,这些指标为面板数据;而用医疗保健支出占可支配收入比作为解释变量以反映影响医疗保健价格指数的需求因素。为了防止遗漏变量偏误,本文还包含了医疗卫生投资总额增速与医药制造业投资总额增速作为解释变量,以上指标为时间序列数据。数据均来自中国经济信息网统计数据库,样本区间为:2003年第一季度—2012年第二季度,包含28个省份、自治区与直辖市,其中北京与天津的医疗保健服务价格指数缺失。

从计量经济学建模方法角度来看,包含多余变量的后果不会破坏参数估计的一致性,只会降低有效性,但遗漏变量的后果非常严重,会导致估计的有偏和非一致性。因此,尽量包含重要的解释变量是符合计量经济学从一般到特殊的建模思想的。其中,模型的设定形式如下:

式(1)中,yit表示居民医疗保健价格指数,x1it表示医疗器具及用品价格指数,x2it表示中药材及中成药价格指数,x3it表示西药价格指数,x4it表示医疗保健服务价格指数,x5it表示保健器具及用品价格指数,x6t表示农村医疗保健支出占可支配收入比,x7t表示城镇医疗保健支出占可支配收入比,x8t表示医疗卫生投资总额增速,x9t表示医药制造业投资总额增速,μi是观测个体的异质性差异,εit是随机扰动项。

四、实证分析

(一)静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参数估计

静态面板数据模型分为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两种模型设定形式,为了比较模型估计的稳健性,表1给出的是考虑组间异方差与组间、组内自相关方程的三种估计结果。

根据表1给出的是分别利用三种方法得到的估计结果,混合OLS考虑了组内集聚标准误,而随机效应和固定效应分别考虑了组间和组内的异方差与自相关的调整。从表1的结果来看,无论采用哪种估计方法,结果都是相当接近的,这说明模型的估计结果是非常稳健的。在医疗保健价格的成本构成因素中,医疗器具对医疗保健价格的影响较为微弱,尽管估计的参数在统计意义上是显著的,但因为实际值太小,没有明显的经济含义(医疗器具每个百分点的变化只会影响医疗保健价格0.02个百分点)。对居民医疗保健消费价格指数影响最为显著的是中药、西药、医疗服务以及保健器具价格指数。其中西药的边际影响是最大的,西药价格一个百分点的变化平均来说会提高医疗保健价格指数0.36个百分点;其次是医疗服务,医疗服务一个百分点的变化平均会提高医疗保健价格0.24个百分点;中药价格、保健器具价格对医疗保健价格分别也有0.22和0.10的边际影响。这说明遏制医疗保健价格最为有效的手段就是控制中药、西药的价格以及严格控制医疗服务中挂号、手术、检查的费用。

农村与城市的医疗需求对医疗保健价格的影响,无论是从统计意义上还是从实际经济意义上来看都没有明显的影响,卫生投资与医药制造的投资对医疗保健价格的边际影响尽管在统计上显著,但边际影响的数值过小,没有太大的经济含义。因此,医疗需求以及医药卫生行业的投资并不是解释医疗保健价格过快增长的重要原因。

(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参数估计

以上的模型设定基于静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分析框架展开,鉴于数据集的时间序列观测期较长,还可以从动态面板模型的角度展开分析。动态面板模型能够更为细致地观测到预期对于医疗保健价格的影响,本文采用适应性预期,引入医疗保健价格的滞后项作为解释变量,并且为了比较地区间的差别,也引入了一个区位虚拟变量region(中、西部地区取0,东部地区取1)作为解释变量,模型的设定如下:

式(2)中,region表示的区位差异视为外生变量。下面对式(2)采用Arellano,Manuel & Bond(1991)提出动态面板模型的差分GMM和系统GMM两种估计方法。采用两种方法估计主要是考虑比较估计的稳健性以及系统GMM更加有效一些,并且系统GMM能够估计出不随个体变化的外生变量的边际效应,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

(三)实证检验结果分析

从表2估计结果来看,差分GMM与系统GMM估计的结果与静态面板的估计结果都非常接近,这说明无论采用静态或动态模型的设定形式,估计的结果都是非常稳健的。医疗保健价格主要还是受到中药、西药价格以及医疗服务价格的影响。医疗保健的价格预期对医疗保健价格的影响尽管不如药品价格和医疗服务价格的影响强烈,但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系统GMM的估计结果中,边际影响有0.07,这也说明对医疗保健价格的调控要注意政策的连续性,一个可信的医药价格调控措施能适当降低调控成本。

从Arellano-Bond 的AR(1)和AR(2)的检验来看,系统GMM的估计结果不能拒绝AR(1)的原假设,但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了AR(2)的原假设,这说明随机扰动项是序列无关的,因此,系统GMM估计方法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并且与差分GMM比较,系统GMM估计的一个优势是能估计出不随时间变化的变量的参数(这样的变量在差分GMM时被直接差分掉了),但根据表2系统GMM估计结果,region变量的参数由于数值太小以及统计上不显著,被直接删掉了,这也说明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医疗保健价格并不会受到地区差异的影响。

五、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利用2003年第一季度—2012年第二季度28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静态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考察了医疗保健价格的各个形成渠道的贡献,研究结论表明:

1.各个省份、自治区农村与城镇的医疗需求对居民医疗保健价格的边际影响非常小,医疗需求(用医疗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百分比)每变化一个百分点只会影响居民医疗保健价格零点零几个百分点,这在实际情况下并没有很大的经济意义。因此,居民医疗保健需求的增长并不能成为医疗保健价格过快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前居民医疗保健需求仍得不到有效满足。

2.医药卫生投资对医疗保健价格的影响并不显著,对于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增加的投资并不会推高医疗保健价格。

3.医疗器具及用品价格对居民医疗保健价格的影响与农村与城镇的医疗需求的边际影响相似,尽管统计上对居民医疗保健价格存在显著影响,但估计参数值过小,并没有太大的实际经济意义。因此医疗器具及用品价格的上升也不能成为医疗保健价格过高的一个重要理由。

4.中药材及中成药价格、西药价格、保健器具及用品价格与医疗保健服务价格对居民医疗保健价格有很大的影响,说明药品以及保健品价格过高以及挂号、手术、检查的费用过高是看病贵、看病难的主要问题。因此,控制医疗价格上涨,应该采取的政策是控制医院手术、检查等费用,并对部分药品、保健服务价格进行补贴,来满足民众健康需求。

【参考文献】

[1] 王正斌,刘慧侠.多层次城镇医疗保险体系发展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3(2):10-20.

[2] 王保真.看病贵、看病难的卫生经济浅析[J].中国卫生经济,2007(1):15-18.

[3] 王淑敏.“打压”药品价位虚高应从源头抓起[J].中国卫生经济,2006(2):68-6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