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产业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7 16:50:57

茶文化产业论文

茶文化产业论文篇1

2茶文化推动广西茶产业经济发展的实例

2.1茶文化发展对三江县茶产业经济的促进作用

三江县位于广西北部山区,是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据报道,2013年三江县共有5万多农户30多万人种植茶叶,茶园总面积达9867hm2,年产干茶10500t,总产值10.1亿元,茶叶年产值突破10亿元大关,茶园成为富民强县的绿色银行[3]。三江县茶产业的快速发展壮大,当地茶文化的发展是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三江县政府意识到茶文化对茶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发展宣传三江茶文化:将具有浓郁侗族风情特色的侗族文化与茶文化结合,通过以“多耶程阳桥”文化旅游节为载体,把旖旎的自然山水风光,独特的侗族风情与茶文化结合,开发茶文化旅游,以侗民俗文化品牌提升三江茶叶品牌[4];举办“三江春”等茶文化节,展示茶叶产品、茶叶加工设备,组织百名侗妹手工炒茶、打油茶,万名游客在风雨桥上品尝茶叶等,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当地特色茶文化。三江县通过大力打造具有特色的茶文化,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很好地向外界宣传、推介三江茶叶,提高了三江茶叶的知名度,拓宽了茶叶市场。

2.2茶文化对六堡茶发展的推动作用

广西六堡茶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品质及保健作用独特,在清朝嘉庆年间就成为全国24个名茶之一,但由于历史原因,其文化内涵长期得不到系统的挖掘整理宣传,仅有东南亚、粤港澳、广西和国内极少数消费者对六堡茶有所了解[5],严重制约了六堡茶产业的发展,导致梧州长期存在茶园稀少、茶产量低、六堡茶制作出现断层的现象,甚至一度沦落为边缘的“夕阳产业”。到2002年,广西的六堡茶生产企业仅存2家,产量不足1000t,产值不足2000万元,内需市场低迷,65%的产品供出口[6]。2004年以来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六堡茶产业发展的政策与措施,把六堡茶培育为梧州重要支柱农业产业。同时,有关六堡茶的文化也逐渐被重视挖掘宣传,政府和企业通过举办或参加各种茶博会,茶文化节,六堡茶品茶、斗茶赛,相关的摄影、诗歌大赛,大力挖掘六堡茶的文化精神内涵,展现六堡茶魅力。此外,越来越多介绍六堡茶的书籍《中国六堡茶》、《六堡茶文萃》、《六堡茶》等也出版发行。六堡茶茶文化的挖掘与发展,极大地推广了六堡茶,提高了六堡茶的知名度,迅速扩大了市场影响力。六堡茶的价格稳步上升,市场需求不断扩大,特别是国内市场发展前景广阔,国内销售已从2003年以前的几乎空白拓展到2012年的遍布全国十几个省市区[7]。截至2012年12月,梧州六堡茶生产企业共有38家,六堡茶年总产量达到了8500t,产值超8.5亿元[8]。据2012《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显示,六堡茶区域品牌价值达8.79亿元,在黑茶类列第2位,仅次于普洱茶,在整个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中列第31位。六堡茶发展已经进入了新阶段,这与茶文化的推动是分不开的。

2.3茶文化旅游推动广西桂林茶叶科技园的发展

广西桂林茶叶科技园,位于广西桂林茶叶科学研究所内,该园将茶叶科学、茶文化与旅游、经营相结合,以游览、科技示范、休闲、品茶为主题,开展茶文化旅游。园内一直致力于茶文化的建设,设置有“二园”和“五厅一台”(茶树品种园和茶叶高产示范园,茶叶加工厅、科普厅、茶史陆羽厅、茶艺品茶厅、产品展示厅及了望台),以一个别致的窗口,展示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和现代茶业。作为全新的桂林特色旅游产品、涉外旅游定点单位,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的知名度,至2007年4月,共接待国内外游客80多万人次,其中国外游客10万多人次;至2006年底,旅游者购买茶叶、茶制品、茶具等销售额共4800多万元[9],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探索出了一条茶文化与茶产业经济相结合的新模式,为广西的茶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示范和经验。

2.4茶文化旅游带动七仙峰茶场的发展

阳朔七仙峰茶场位于旅游名县桂林阳朔县城北十余里的山区,是著名歌剧《刘三姐》“采茶歌”的拍摄场地。茶场景区开设有茶叶科普区、产品展示区、制茶体验区、茶叶品尝区等,游客在景区里,除可以尽情游览优美的茶园景色外,还可以亲自采茶制茶,体验茶叶生产的全过程,品尝亲手加工的茶叶,品尝用茶叶烹调的各种美食,享受茶文化的乐趣。目前茶场已发展成为广西农业旅游示范点,2012年荣获广西第一批“新乐茶休闲游”新线路景点,是一个名符其实的生态农家乐旅游景点,集观光、餐饮、住宿、采茶、茶艺表演、品茶购物为一体[10]。据李良活、陈新强报道[11],七仙峰茶场景区2010年春开始运营旅游业务,经过一段时间的宣传,2012年全年接待游客已达53000多人次,游客以桂林市与附近城镇的年轻人为主,还有部分是前来阳朔旅游的国内外游客。茶场2012年茶叶产量15000多kg,景区内销售量就占了60%,每公斤平均售价250元以上,茶叶销售收入450多万元。

3加快广西茶文化的建设步伐,推动广西茶业经济发展

随着人们对精神生活需求的日益突出,茶文化对茶产业经济的推动作用更加明显,要充分重视挖掘整理具有广西特色的茶文化,弘扬茶文化精神,借文化打造品牌,提高广西茶叶的知名度,促进广西茶产业持续、健康、有效发展。

3.1提高意识,做好规划

茶产业发展到今天,茶文化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茶文化赋予茶产品的附加值越来越高,茶文化的发展已成为茶产业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因此,广西茶行业要抓住机遇,提高意识,把广西茶文化建设作为重点纳入到广西茶产业发展规划中,拿出切实可行的详细方案,让茶文化更好地推动广西茶产业经济发展。

3.2加强茶文化的挖掘宣扬力度

广西产茶历史悠久,唐代就有吕仙茶、象州茶、容州竹茶等生产[12],应充分重视广西茶史资料的挖掘、开发和利用,特别是具有广西地方特色的六堡茶、南山白毛茶、西山茶、凌云白毫茶、茉莉花茶等文化的研究,形成本土特色茶文化,使广西茶产业在发展中不断地注入丰富的茶文化内涵。定期举办茶歌、茶联、茶书画、茶摄影创作等比赛,举办茶文化节、茶事活动;定期开展以茶文化为主题的学术论坛,适时邀请茶文化专家做相关报告,交流广西茶文化、茶产业经济的经验,探讨发展之路,等等,积极传播、宣扬广西茶文化,使广西的茶产品打上文化的烙印,走向全国市场。

3.3加强茶叶企业的茶文化建设

广西茶产业发展长期面临的问题之一是品牌少,茶叶“有品无牌”,导致广西茶叶价值低,知名度小,没有市场竞争力。其中的原因之一是广西的茶叶企业在自身的发展中忽视了文化的建设。文化,是企业的一种软实力,是企业的精神灵魂,是企业吸引民众的永恒魅力。因此,加强广西茶叶企业的茶文化建设,以茶文化建设来支撑茶叶品牌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茶叶企业要挖掘、提炼与总结茶文化元素,不断创新与提升,将茶文化内涵融入到茶叶生产、茶产品中,打造特色,以优秀的茶文化来塑造和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扩大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提高品牌的附加值,推动茶企的经济发展。

茶文化产业论文篇2

中国乌龙茶之乡,名茶铁观音、黄金桂的发源地。产茶的历史追到唐末,兴起于明清,繁盛在当代,到如今产茶已经有漫漫一千多年的历史。茶叶品种丰富,制茶工艺精湛,茶叶品质优异。多年来,大力发展“三步走”、“茶业富民”等战略,显现“铁观音 和谐健康新生活”品牌价值。如今,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对茶叶的需求也水高船涨,茶叶产量飞速提高,传统落后的茶叶机械制造工艺已经不能满足当今茶叶发展的需求。茶叶生产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茶叶机械生产及运用将会对茶叶产业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将会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带来客观的经济利润。为了促进茶叶生产持续健康发展,使茶叶生产上规模,质量上档次,进而开拓国际大市场。因此,引进新型制茶机械,研究适合茶叶品质特点的机械化制茶技术就是摆在民众及政府面前的重要事情。

1.2茶叶机械化生产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单机作业多、连续化机械少

目前还有数量不少的茶厂的制茶机械装置水平较低,很多机械设备是上世纪80年代购买的,旧、老、坏、破烂不堪等现象十分严峻。加工设备基本上是常规设备,连续化、自动化没有起步,机械化滞后。由于这些茶厂缺乏先进茶叶机械装备,茶叶机械装置性能不稳定,以单机作业及传统手工作用为主,这就导致了茶叶采摘、生产的连续化工作能力弱,制茶工艺较难实现规范调控。

1.2.2设备创制与工艺脱节

新型茶叶机械制茶技术在的一些山区推广量小,且茶农对部分新型机械技术性能掌握尚不过硬,特别是在投叶量、作业时间、加压等方面使用不正确。在大宗名茶的加工上,干燥工序与炒干机不配套。很多生产茶叶机械的技术人员并不精通茶叶加工工艺,使得茶叶机械与茶叶加工工艺出现不协调发展的现象。

1.2.3茶叶加工设备标准化不统一

目前,茶叶加工机械设备缺少统一的技术指标,除了标准件、通用件外,各企业生产的茶机零部件不能通用。这一方面给采茶用户造成诸多不便,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制茶企业的成本。同时,目前有些茶叶生产加工机械配套不合理,较难实现全自动生产流水作业,制茶效率跟不上,工艺不时应人们对茶品质要求较高的需求,进而影响了茶叶机械化、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

二、茶叶机械化生产的具体措施

2.1设备创制与工艺、品质结合

小型茶厂、大型茶叶生产企业要因地制宜,要建立以大型茶机生产企业为主体,茶叶生产为导向,生产、学习、研制、研究相互结合的创新体系,通过发展机械产制来适应当下人们对茶叶品质的需求,适应当下茶叶市场的需要。比如,杀青炒干滚筒的转速可调、珠茶推炒机推炒幅度可调、各种扁茶机压力可调等。在引进的国外茶机新产品的时候,要注意消化吸收与再创造。比如,在优化制作技艺方面,充分利用与台湾人缘相近、地理条件相似的优势,积极引进台湾先进的制茶技术和制茶机械,与本地传统制茶工艺进行优化组合,通过学习、消化、吸收、创新的研发道路,研发新的适合不同种类名茶品质要求的茶机产品,创新茶叶生产技术。

2.2在推广使用机械生产加工工艺

在推广使用机械生产加工工艺,要制定茶园管理、栽培、采摘、修剪、加工等生产环节机械化步骤。目前,根据的乌龙茶、铁观音、黄金桂等名茶初始产制的基本原理及传统制作加工工艺,名茶乌龙茶、铁观音、黄金桂等名茶的机械加工工艺程序定为:鲜叶采摘-筛分取舍-摊放晾干-杀青-揉捻滤净-解块分解-分筛栓选-理条分析-初烘一步-摊凉二步-复烘出炉,一个流程下来,全程机械化生产及加工,将会极大地提高速度及经济效益。

2.3加快茶园耕种机械的运用

茶文化产业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F32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2

中国是发现和利用茶最早的国家,是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陆羽《茶经》开篇:“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中国茶文化集丰富多彩、意境优美、雅俗共赏为一体,促进了我国茶业经济的发展。

一、茶文化

1.茶文化定义

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与茶相关的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茶文化是人们在对茶的认识、应用过程中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的形成和发展融汇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成果,还融汇了儒、佛、道诸家的深刻和哲理[1]。

2.茶文化内涵

茶文化的内涵是中国文化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赏茶、泡茶、闻茶、品茶等与中华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从而形成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茶文化的内涵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早在唐朝,“茶圣”陆羽,就写下了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奠定了我国茶文化大国的地位。茶文化融合了儒家“中庸”的思想观念,也融合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还融合了释家“众生平等”的思想观念。

3.茶文化特点

茶文化包含四个特点,即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功能与审美的结合,高雅与通俗的和谐及实用与娱乐的一体。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是指茶文化的实体是异常丰富的,比如历史名茶,瓷器、茶俗、与茶相关的诗作与画作等,又具精神内涵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功能与审美的结合是指茶可以饮用与食用功能,茶器、茶艺可以给人美的享受;高雅与通俗的和谐是指茶文化既有上层社会的阳春白雪的气息,又有下里巴人的气息;实用与娱乐的一体是指茶可以解渴生津,入药治病,品茗可怡情养性。

二、茶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的途径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为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目前,茶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正在不断延伸、创新和发展。新时期茶文化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新闻媒体的传播,使茶文化价值功能更加显著,茶的价值使茶文化核心的意识进一步确立,国际交往日益频繁[2]。

1.茶市场

茶市场的发展是茶文化繁荣的基础;反过来,茶文化的繁荣也促进了茶市场的迅速发展。目前,全国很多城市都建有专业的茶叶批发市场,比如北京的马连道茶城、杭州的“茶街”与茶都茗园、成都五块石茶叶批发市场、重庆天月茶城等。走进茶叶市场,茶香扑鼻,茶文化缤纷呈现。很多城市都形成集购物、观光、旅游于一体的茶叶、茶具、茶诗书画集散地,茶市场已经成为弘扬茶文化、促进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2.茶馆

茶馆是爱茶者的乐园,也是人们休息、消遣和交际的场所,历史十分悠久。有的茶馆布置古雅、朴实,环境幽美、清静,是茶客品茗休闲的场所,也是文人骚客雅集之处,更是商界人士洽谈生意的不二之选。有的茶馆平易近人,是交流聊天的好去处。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过去的老汉饮茶,发展为男、女、老、少齐品茶。茶文化的有力推动,使茶馆也得到迅速发展,不断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3]。

3.茶会展行业

会展业汇聚巨大的信息流、技术流、商品流和人才流,对茶叶发展,产生着难以估量的影响。我国每年在不同的城市举行茶文化活动和举办国际性茶文化节、茶博览会,弘扬茶文化,推介茶产品。不少国内外客人远道而来进行茶叶、茶具、茶诗书画作交易,购买其喜爱的茶商品;而随着茶保健知识的普及,爱茶者、嗜茶者、买茶者的增加,茶叶消费量的增长,给我国茶行业带来了无限商机。茶会展不仅促进茶经济繁荣,也拓展了会展业的发展空间。

4.茶文化旅游

近几年,我国将旅游景点的经营与弘扬茶文化结合在一起,开辟了多条茶文化旅游线路,着力打造独具魅力的茶文化旅游品牌。如,广州国际茶文化节推出了广州茶文化景点一日游和粤北、潮汕、梅州茶文化景点三日游,这些不仅推动了广州地区旅游业的兴旺,也拉动了我国经济的增长[4]。目前,到实地欣赏茶园风光,到茶园亲自体会做茶,到茶艺馆感受茶文化,已成为城市市民的新时尚,有效地促进了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

三、茶文化对茶业经济的作用

茶业经济的发展和茶文化的推广是茶叶产业发展的方向,是目前被广大茶业界看好的一个经济增长点[5]。

1.茶文化提升企业品牌文化

“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茶文化在品牌经济的发展有引领的作用。以天福为例,我们没有在电视上看见天福的广告,但凡是喝茶的人都知道天福。其实,天福靠的是茶文化的传播。陆羽茶艺中心,举办各种大型茶文化活动,很好的对其进行宣传;天福茶博物院,一批热情、诚信的茶人为游客讲解茶叶知识,弘扬茶文化;天福茶学院,为天福集团培养人才,并为其产生正面积极的社会效应。这些方式构建了茶叶和社会资源沟通的桥梁,通过茶文化的传播,达到了宣传品牌的目的。天福集团的总裁李瑞河希望天福茗茶做“茶叶的星巴克”。我们看到,茶文化提升了企业的品牌价值,促成了茶产业的丰收。

2.茶文化提高茶产品的附加值

以竹叶青“论道”产品的营销为例,“平常心,竹叶青”“与己论道,巅峰已随心”,一语道破天机,《周易》乾卦有云:“亢龙有悔”,在事业上取得巨大成功后,能否保持一个平常心,能否戒骄戒躁,是决定能否实现更高超越的重要动因,论道的立意便基于此。因此高视点、高品位、高境界的论道迅速赢得了广大喜茶、爱茶的名人雅士的喜爱。论道竹叶青恪守论道十二法则,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并融入人们现代生活的一些理念,使传统与现代结合,使人们在品论道的过程中,可以穿越历史的时空,感悟刹那即永恒的真谛,体悟论道的境界。通过茶文化的营销,“论道”产品的最高价格上万元,进而使竹叶青品牌跻身为高端茶叶品牌。

3.茶文化扩大茶产品销售渠道

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可谓相辅相成。文化贫瘠的经济不会有持久发展的内在动力,必然会丧失其存在和发展空间。茶文化扩大茶产品的销售渠道,每届的茶文化节博览会、无我茶会、茶叶论坛等活动都能很好的传播茶叶经济信息、传播茶产品。人的需求的多样性,要精心定位产品,体现茶文化的博睿;在营销茶产品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茶文化的诚心意识;借饮茶创造和谐的感情世界明心见性,沟通你我,发挥茶文化的友好功能[6]。

4.茶文化促进休闲产业的发展

茶文化对休闲产业的发展尤为重要。茶产品是一种健康饮料,也是很多食品的原料,茶文化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文化。

茶艺馆是休闲消费者集聚场所和消费的主要渠道,在休闲时喝一杯清茶,能使人身心愉悦。有文化背景的茶艺馆,是旅游业中一朵璀璨的奇葩。高雅的茶艺和温馨的环境赢得了游客的青睐,缕缕的茶香,可拂去旅途的疲惫,荡涤心中的焦烦与苦涩,“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

茶文化结合旅游业的发展也迅势凶猛。茶文化旅游就是指以茶和茶文化为主题,以达到积极的休息和娱乐、获取茶知识等为目的,而开展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系列旅游活动,是旅游的新兴项目,同时也是茶产业的重要内容[7]。

茶文化旅游让游客不仅能踏青郊游,了解及观赏采、制茶的过程,还有机会亲自参与采茶、制茶、品茶,获得无穷的乐趣,从而深受人们喜爱。茶文化旅游,把与茶相关的景点、景观、购物、餐饮、娱乐等联系起来,带动了以茶文化旅游为核心的消费,提高了茶的附加值,增加了旅游收入。安溪以茶文化旅游、体验休闲游为主打旅游品牌,全力开展系列宣传推介活动,尤其是打出“畅游千年山水茶都・体验假期休闲安溪”、“茶乡文化让旅游休闲更出色”主题,举办“‘山水茶都・假日安溪’生态休闲之旅暨‘紫云山杯’安溪旅游风光摄影赛”,大大提高了安溪旅游的知名度。据统计,安溪在2012年春节七天期间共接待游客64.4万人次,同比增长7.5%;实现旅游收入1.95亿元,同比增长8.3%。石门县现有茶园13.5万亩,是中国禅茶之乡、中国名茶之乡和湖南省旅游资源大县,其茶旅游综合收入近10亿元,并每年呈15%以上速度增长。

参考文献:

[1]裘孟荣,张星海.茶文化的社会功能及对产业经济发展的作用[J].中国茶叶加工,2012(03):42-44.

[2]陈熠.论茶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4:61-63.

[3]龚永新.弘扬茶文化推动茶文化产业建设[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04):97-99.

[4]李海平.浙江茶文化旅游开发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08,02:55-57.

茶文化产业论文篇4

三峡茶文化作为中华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中不仅形成了始源性特点,还形成了区域性、多样性以及经典性等特点。

1.始源性

自神农发现茶,在以后近4000年的历史里,三峡茶文化充分展示了中华茶文化系列演进的轨迹,不仅没有发生过断裂,而且出现了许多中华茶文化的“最早现象”。如对“茶”字的研究、茶的植物学研究、最先成熟的茶制作技术、沿袭最早至今盛行民间的煎茶风习,以及中国最早的涉茶歌谣、竹枝词、以名茶为题的名人名诗等,出现了早期的茶及茶文化繁荣景象。

2.区域性

三峡地区大多地势险要、崇山峻岭,典型的垂直气候分布,长江三峡更是如此。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不仅形成了丰富的茶种、茶类以及工艺技术资源,也形成了特殊的茶文化表现形式。如发达的长江三峡码头文化与“吊脚楼”里的“歇脚茶”;山民们劳动别给力的“苞米饭、懒豆腐、油茶汤”;峡江人朴实、大方的待客之道,“砣砣肉、毛把烟、‘膏子茶’”;高荒地区人们离不开的“火垅屋”与“罐罐茶”,还有与茶密切相关的山水文化、名人文化等,极具地域特色。

3.多样性

三峡地处茶树原产地及次生中心地带,是人类茶生活的起源与茶文化的发祥地,三峡地区名茶辈出,茶叶市场发育较早,茶乡茶俗丰富多彩,以至于各种以典型的文化形态表现的茶诗词、茶散文、茶歌舞、茶谚语、茶谜语、茶典故等应有尽有。在被称为汉族首部创世史诗,并于三峡东部地区广泛传唱的《黑暗传》中,汇集了混沌、游荡子、、女娲、伏羲、神农以及黄帝轩辕等许多历史神话人物事件,而围绕神农生平、神农采药实践的唱述多达150行(句)。不仅如此,人们还取材《黑暗传》,创作出了《神农茶歌》。

4.经典性

经典性是指具有丰富的高品位茶文化,三峡茶文化的高品位,首先体现在三峡地区的茶文化发展,不仅有劳动人民的创造性成果,更有历代文化名人的参与推动;其次体现在三峡地区的茶文化发挥了经久不衰的普遍影响力。以陆羽《茶经》为例,作者通过考察,对三峡的茶、水、境、事不仅有记载,而且大多评价很高。又如历史上文人墨客常来三峡,李白、韦处厚、欧阳修、陆游等许多著名诗人都曾写过三峡茶诗,这些诗词不仅脍炙人口,有的甚至具有“盖棺定论”的意义。

二、当代的三峡茶文化创新发展及其特征

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华茶文化的一再升温,当代三峡茶文化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创新发展的时期,这种创新发展主要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予以体现。

(一)当代三峡茶文化发展的理论创新

1.确立了三峡茶文化的历史地位通过人们对三峡地区的考证研究,三峡应属于茶树原产地、茶生活起源地以及茶文化发祥地“三地”统一的地区,因而作为茶文化发祥地以及早期出现的茶文化繁荣景象,对于中华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巴人原为“长阳人”,“长阳人”发源于三峡地区清江流域,且先于蜀人进入茶生活,早期的巴人祖先曾有过长期的向西迁徙经历,直至蜀地,所以在将茶及茶文化向东向西传播的过程中,三峡地区发挥了“双向”的传承作用。还有,三峡不仅产茶历史久远,更因茶与名山、名水、名人、名作紧密联系,形成了底蕴深厚、大气磅礴的三峡茶文化,也展示了中华茶文化的历史风采。

2.加强了产业文化的建设茶产业文化是以茶产业为基础,呈现出的与之相关的文化现象。这样的文化现象一般为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在茶产业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如茶树良种、生产茶园、肥料农药、加工厂房、茶叶机具、各类茶产品等有形的、物质的产业文化;另一部分则是以茶树良种选育技术、茶园种植制度与管理技术、全年茶事活动、茶区特有的生产谚语、谜语、歌舞以及理论总结等无形的、非物质的产业文化。从层次上分析,主要体现在地区、企业以及品牌三个层面上。在地区产业文化建设上,在20世纪培育出宜昌种、宜红早部级茶树良种的基础上,相继育出五峰鄂茶7号、邓村鄂茶9号、清江鄂茶13号、五峰310、212以及平湖早等,大量引入外地优良茶树品种,对三峡地区主要茶树栽培品牌比较研究,创造出穴盘快速育苗技术,开展三峡库区生态密植试验研究、“三峡库区无公害生态茶园模式研究”、三峡库区早市茶研究、三峡库区茶叶加工“柴改煤”研究、库区茶叶产业差异化发展研究、对三峡茶产业谚语、谜语及其特征进行研究等,通过大量的研究活动,促进三峡茶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茶大市向茶叶经济强市的跨越等。在企业产业文化建设上,以邓村绿茶集团、萧氏集团、采花毛尖、宜红工夫以及部分茶叶专业生产合作社为主,开展产业文化研究,特别是有关这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问题,总结打造三峡名企业的路径与措施。在品牌产业文化建设方面,围绕驰(著)名茶叶品牌的形成与发展、茶叶专业合作社品牌建设进行研究,为品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提出产品文化语境下的企业经营策略等。

3.开展了茶文化产业的研究三峡地区在全国率先提出茶文化产业,将茶文化产业定义为“富于文化内涵的茶产品和以茶文化服务为主的产业集合。泛指茶文化产品和茶文化服务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直接相关的行业以及其它能够较多体现茶文化特征的行业。”根据“相同、相似”的原则,把茶馆业、茶包装业、茶传媒业、茶旅游业、茶培训业、茶设计业、茶文化产品以及茶文化活动纳入茶文化产业建设范畴。以名茶及其名茶审美和茶乡旅游作为茶文化产业重点研究和重点建设内容,开展了三峡茶文化“产业化模式”、“教育模式”研究,提出了“三峡茶文化产业建设的研究报告”、“创意产业与传统茶产业融合发展”,强调“弘扬茶文化、推动茶文化产业建设”等,在指导茶文化产业建设实践上发挥了重大作用,同时也丰富了三峡茶文化内涵。

(二)当代三峡茶文化发展的实践创新

1.逐步建立多种茶文化与茶产业互动模式在产业的宣传定位上,有“茶叶大县”、“茶叶经济大市到茶叶经济强市”、“橘都茶乡”、“魅力茶乡”、“中国名茶茶乡”等;在茶文化活动的内涵赋予上,组织“茶产业发展论坛”、“三峡地区名优茶发展研讨”、“中国三峡茶文化艺术节”、“三峡斗茶大赛”等;在推广茶艺,发挥其在产业、产品宣传的作用上,特别是本世纪以来,随着茶艺培训、普及茶艺力度的加大,茶艺在产品推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茶艺不仅直接提升了企业、产品的形象,而且加强了生产者与消费者沟通、培养顾客的忠诚度;在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采花毛尖绿茶制作工艺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远安鹿苑茶生产技术和当阳玉泉仙人掌茶加工工艺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应势而兴的三峡茶文化旅游三峡地区的茶文化旅游近年来迅速兴起,三峡茶文化旅游是利用一些基础条件较好的茶乡,如以邓村、采花、九畹溪、都镇湾等为代表的地处旅游景区周边,利用茶乡丰富的茶资源、先进的厂房设备与技术、深厚的茶乡人文积淀以及影响力,以发展茶乡生态旅游为主,开展茶文化旅游的创建活动。从而延长了茶产业链、促进了产业融合、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推动茶乡产业进步、增加农民收入、加强文明建设、促进文化传承作出了贡献。

3.持续规范的茶文化教育与培训2001年,三峡地区筹办了三峡茶文化研究会,随后这一地区的茶文化教育与培训便广泛开展起来。首先在部分高校开办了从事专门的茶文化教学的专业,开设茶文化、茶艺等课程,组建了以茶艺表演为主的高校群团组织,以高校为依托建立起茶艺培训机构,通过短期培训以及技能鉴定,培养了大批茶文化专业性人才。三峡茶文化研究会还通过各种会议的形式,会同高校师生送茶文化下乡,组织茶文化宣传和茶艺表演,增强广大爱茶人的茶文化意识;组织各种民间组织和组织间的学术研讨与交流;企业在茶文化组织的指导下,采取企业选送学习和师傅带徒弟模式,掌握相关的茶文化知识和茶艺技能,促进茶文化水平和茶文化服务上档次。

4.正在兴起的茶文化产业园建设随着产业文化化、文化产业化发展,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以企业开发为主的三峡地区茶产业园以及茶文化产业园建设进程加快。如宜昌萧氏茶产业园区、雾渡河茶产业园;三峡国际旅游茶城举多个名企业之力,建成集文化、休闲、旅游、购物为一体的茶业综合体;湖北五峰采花毛尖集团在该县东大门渔洋关建成“采花茶叶科技园”,并设置了“湖北茶叶博物馆”。还有如宜红文化产业园、三峡黑茶产业园等一批以体现产业、产品特色,以旅游为载体的茶文化产业园区处于建设之中。

5.独具特色的茶文化产品生产近年来,三峡茶文化在推动茶产业发展的同时,文化的产业化发展也呈现良好的态势。这种态势,一方面表现在各地茶文化活动此起彼伏,富于特色;另一方面以茶区历史、茶乡生产、人民生活、民俗文化为素材的茶文化产品也在大量涌现,如以邓村、五峰茶区为素材创作的采茶歌、采茶舞,描述长阳土家族茶乡生活的《清江茶缘》,以兴山围鼓为表现形式的《传说中的昭君白茶》等。在第三届中国三峡茶文化艺术节闭幕式上,大型剧目《峡州茶韵》,更是体现历史与现实的完美结合,堪称三峡地区茶文化之精品。

(三)当代三峡茶文化的创新特征

与传统的三峡茶文化发展比较,当代三峡茶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鲜明的主动性、针对性、时代性以及发展性特征。主动性是指无论是理论上或是实践上,三峡茶文化的当展,表现出推动三峡茶文化发展的主体更加自觉、积极主动、富于激情。针对性主要是指当代三峡茶文化的发展有更加明确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更多的区域、更多的人群对三峡茶文化的需求,它的发展也更加贴近人们的生产、生活实际;时代性是指当代三峡茶文化的理论与实践,始终与时展的要求同步,体现产业文化化、文化产业化的走向,特别是在更加注重茶文化与茶产业互动、更加注重产业内和产业间的融合发展;当代三峡茶文化由于主动性、针对性以及时代性的增强,因而也就更具可持续性,这不仅体现在三峡茶文化的进一步积累上,也体现在形式、内容的极大丰富上,并在更广阔的领域里发挥其功能或作用。

(四)当代三峡茶文化的创新效果

三峡茶文化的理论研究与积极实践,不仅推动了茶产业、茶经济的快速增长,而且也营造出三峡地区境内五个“越来越”的茶文化氛围与进一步发展的格局:一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越来越重视茶文化建设,并用于指导本地产业发展和引领茶文化活动的开展;二是企业越来越主动、自觉地利用茶文化,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三峡茶文化继承和创新的载体;三是三峡茶文化越来越成为推动境内产业融合、加速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动力;四是三峡茶文化的消费市场越来越广阔,特别是在产、加、销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五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越来越紧密,茶文化成果不断丰富,三峡茶文化品牌逐步形成。

三、未来的三峡茶文化走势预测

对未来走势作出预测,是进一步推动三峡茶文化发展的前提。通过以上对三峡茶文化当代创新发展的总结与分析,置身于中华茶文化发展的背景,未来的三峡茶文化将呈现四种明显走势。

(一)人本化走势

当前,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已经进入物质需求与精神并重,物质需求增长逐步趋缓,精神文化需求增长加快的历史时期,以人为本,就是要适应这样的发展要求,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服务。三峡茶文化的人本化发展走势,一是将进一步促进产业融合,丰富产业建设内容;二是推动三峡茶文化条件建设,促进三峡地区茶文化相关产业以及茶文化产业建设,特别是茶文化产业园、茶博园、茶馆业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和完善;三是三峡茶文化生产和消费氛围更加浓厚,特别是茶人与文人、茶界与各界的携手,将创造出更多的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茶文化产品,促进茶区经济繁荣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

(二)市场化走势

文化市场化走势基于人们对文化的消费,这种消费一方面体现文化通过渗透,使人们在针对文化的解读过程中发生的间接消费,这种消费有利于扩大产业知名度,提高产品附加值并获得更多的产品以外的收益。另一方面,人们也会以市场为导向,将茶文化资源积极转化为文化资本,进一步创造出茶文化产品投放市场,满足人们直接消费的需求。显然,我们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这使得三峡茶文化消费有了更加广阔的市场。毫无疑问,随着三峡茶文化的市场化运作与市场化发展,这样的消费市场将会进一步拓展和巩固,而且三峡茶文化在满足市场需求,为企业发展提供动力的同时,强大的市场和强大的企业也将支撑三峡茶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为三峡茶文化品牌建设提供强大的后盾。

(三)品牌化走势

品牌化发展不仅有利于提高企业、地区的知名度、信誉度,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而且有利于增强产业发展的持续推动力,打造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中国是“茶的祖国”,相对于世界各国,中华茶文化已经是一个响亮的品牌。三峡茶文化通过历史的积淀和当代的创新发展,不仅正在成长为一个品牌,而且这种品牌化走势也越来越明显。就近期而言,三峡茶文化的品牌化走势首先体现在对三峡茶文化品牌的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以及品牌核心竞争力的打造上。其次,进一步体现在促进三峡茶文化品牌的广泛渗透上,包括行业内和行业间的渗透,前者是指针对茶行业及其三次产业;后者是指随着产业间的不断融合与发展,三峡茶文化向其他产业以及更宽广领域的渗透,如旅游业、新兴工业等。第三,品牌化最直接的走势,是三峡茶文化真正成为境内各种节庆活动的品牌标签,在进一步整合境内茶文化资源、铸造统一的品牌形象发挥重要作用。

茶文化产业论文篇5

为了推广琥珀・金茶,深圳双剑破局营销策划机构专门进行了广泛的消费者调查,结果发现现在人们不喝茶有以下原因:一是认为喝茶是老土,是中老年喝的。不够时尚;二是认为喝茶不方便,流程繁琐;三是认为喝茶使人兴台,影响睡眠;四是几感苦涩,不愿意品尝苦味等等。其中对于后两个原因,由于琥珀・金茶是经过现代工艺加工过的,这两点在琥珀・金茶身上已经得到了很大改善。前两个原因则完全是观念的问题,是人们对中国原有茶业的“刻板印象”。

为破除传统观念对人们喝茶的束缚,琥珀・金茶扛起了“反文化”的大旗,并进行了一系列推广活动。琥珀・金茶先是2009年11月25日在长沙举办了“中国茶业背销创新”高峰论坛,邀请全国茶叶研究专家、茶业背销专家、茶叶生产专家和茶业企业代表、全同新闻媒体的记者及经销商代表500余人参加。论坛现场上演一出“茶叶时尚倡导者PK茶文化护卫者”的辩论,正式打响了“时尚茶品向中国古老的茶文化发起反文化战争”的第一枪。此次活动激起各界人士广泛讨论,引发强势媒体跟踪报道,一时间有关时尚茶叶的舆论沸沸扬扬。

茶文化产业论文篇6

台湾茶业在不同时代都会有创新文化出现,成为台湾茶文化发展的特色。目前,台湾新茶文化正在形成。

以进口茶叶为消费的发展趋势2000年之后,台湾茶业市场有了新变化,西方的花果茶、草药茶颇受欢迎;下午茶、英国红茶已流行;日本蒸菁绿茶越来越有好感;中国大陆名茶很自然地在精致的场合品尝,大陆茶叶渐渐打开市场,这种情况将继续发展。

以传统创新并陈的营销方向茶业是古老的行业,传统的经营方式仍将保有一定的市场,新式的营销概念已逐步活跃。台湾的茶叶经济进入转手时期。

以商业利益为前提的经营概念台湾茶文化与经济利益相结合发展是很大的特色,茶业者为达到商业目的而从事茶文化活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很露骨地上演,茶文化表现浓厚的商业色彩。

以现代科技为茶文化发展的动力茶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电壶、微波炉、音响、西装、电子设备,统统派上用场,科技的进步是茶文化发展的动力。不是孤立的一股暗流。

以知识分子为中心的茶艺活动知识分子是茶文化活动的主要参与人,弘扬茶文化是有民族使命感的工作,也是一种落实生活的有意义事业。因此,台湾茶文化以年轻的知识分子参与为主。

以市场需要为导向的生产方式不论是茶叶,还是茶文化,大都以社会的需要为导向,市场需要什么茶叶,就制作什么茶叶;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活动。就举办什么样的活动。

茶文化产业论文篇7

当前在翻译活动开展过程中,互文性理念的应用,不仅是翻译理论的成熟与完善,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该过程中,融入了相应文化内涵。与其他产品所完全不同的是,茶叶产品中包含了丰富完善的文化元素,因此在茶叶企业出口相关产品时,不仅要注重对茶叶产品的成分、特点及产地等基本状况进行翻译,同时也要注重将茶文化理念内涵融入其中,从而提升人们对茶叶产品特点及内涵的全面了解。

1我国茶叶企业出口贸易活动开展状况分析

随着当前国际贸易发展不断成熟,如今茶叶产品在整个国际出口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进一步加大,当然,我国作为传统的茶叶大国,也是整个传统茶叶产业发展的发源地,无论是具体的茶叶产业优势,还是整个茶叶产业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内涵,都更具时代优势。因此,结合国际出口贸易的发展状况和实际需要,调整我国茶叶产业发展状况就极为必要。客观来说,当前我国整个茶叶产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无论是茶叶产业自身的优势,还是整个茶叶产业的具体发展内涵,都需要结合整个时代的具体特点,进行创新和优化。在整个国内茶叶产业发展过程中,无论是茶叶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还是整体特征。其都很难与整个茶叶产品出口贸易活动要求相契合,因此,如何解决整个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就极为必要。总的来说,我国茶叶企业在对外贸易工作开展过程中,其存在自身的优势。首先,我国有着丰富、完善的茶叶产业生产基地,无论是茶叶产地,还是茶叶品种,都有着其他国家和地区所不具备的优势。可以说,在整个国际茶叶产业竞争过程中,我国极具竞争力。但是在我国茶叶产业整体竞争过程中,其红茶贸易处于劣势地位。其次,不仅如此,当前茶叶企业对外出口贸易活动开展过程中,其未能适应整个市场发展的具体需要,茶叶产品品质亟待提升。此外,在茶叶企业对外出口贸易活动开展过程中,由于整体经营理念较为欠缺,尤其是缺乏与国际市场的有效融入,从而限制了整个出口贸易活动的有效开展。

2茶叶出口贸易中商务英语的应用需要认知

对于我国茶叶企业对外出口贸易活动开展来说,语言上的障碍和不足是限制整个出口贸易活动开展效果和质量的重要元素,因此,翻译活动开展的状况就直接关系到出口贸易活动开展的品质和有效性。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其主要应用的是商务英语,尤其是该语言形态更符合茶叶出口贸易活动开展特点及内涵,在商务英语活动开展过程中,简洁、高效就成为其首要要求,因此,结合茶叶企业出口贸易要求,创新翻译机制就极为必要。事实上,对于出口贸易活动开展来说,除了实际上的应用需求外,只有通过合理有效的介绍,才能够实现理想的贸易成交活动。而这就是商务英语活动开展的最大价值。当然,想要应用好商务英语这一媒介,其需要充分与茶叶企业出口贸易活动实际相结合,也就是说商务英语活动开展,需要展现和诠释茶叶企业出口贸易活动的相关信息内涵。当然,大量外贸实践活动充分证明,良好的翻译活动,不仅能够给与消费者相应美好印象,同时也能够为消费者购买产品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对于不同语言体系下的消费者来说,了解茶叶产品的重要方式,就是阅读整个产品的翻译资料。所以,可以说良好的翻译活动,更能帮助我们有效推广茶叶产品。当然,在衡量茶叶产品外在翻译活动开展效果时,其翻译的简洁性、具有美感、客观真实、科学等等就成为衡量整个翻译活动开展效果的重要指标。

3互文性翻译内涵

理解不同语言体系下,想要实现理想的交流效果,需要借助翻译活动的有效开展。翻译指的是结合具体的翻译理论和相关方法的有效应用,从而实现整个语言体系差距上的有效消除。当然,整个体系化翻译活动的有序开展,也是各种文化体系下,文化传播与沟通交流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当前整个翻译活动开展状况进行分析,不难看到,互文性翻译理论的应用,不仅是翻译技巧和方法的创新,同时更是整个翻译活动实现最佳效果的基础和关键。在茶叶企业出口贸易活动开展过程中,想要实现理想的翻译效果,其需要注重对茶叶产品的有效探究,同时也要对茶叶产品体系中所融入的文化内涵进行有效融入,实际上,在茶叶产品出口贸易活动开展过程中,不同语言体系下都有着自身文化机制,而任何翻译活动开展,都需要结合翻译实际来具体开展,必须将茶叶产品中所具有的文化属性进行诠释和发挥,通过整体展现,从而实现理想的出口茶叶产品翻译效果。在茶叶企业出口产品商务英语翻译活动开展过程中,不同文本体系之间都有着相互联系,而茶叶产品中所具有的信息内容有着关联上的一致性,通过有效关联,从而实现对茶叶产品内涵的准确认知。当然,使用互文性理论时,要对其中所包含的词汇内涵进行准确辨析,从而实现理想的翻译效果。在茶叶企业出口贸易活动开展过程中,要实现对茶叶产品信息内容的精准表达,其需要借助其他相关信息进行参考,尤其是选择合适的文本资料进行借鉴,从而实现理想的翻译效果。

4我国茶企出口中商务英语的互文性翻译应用思路

结合茶叶企业经营发展状况,以及国际贸易活动不断成熟这一客观形势,如今商务英语活动开展过程中,要结合合适的载体,通过制定完善的策略,结合互文性翻译理论的有效应用,从而实现茶叶企业出口贸易活动开展的理想效果。其一,在茶叶企业出口贸易活动开展过程中,要注重对茶叶产品名称,进行互文性翻译理论。在整个茶叶产品的名称翻译时,不能机械地借助词汇和翻译技巧和方法开展翻译活动,而应该从茶叶产品名称形成的自身实际出发,尤其是要结合文化属性的有效融入和诠释,从而引导不同语言体系下的茶叶产品认知。当然,一些知名茶叶,通过名称的传播,就能够给人们带来直观联想和认知。其二,在茶叶企业出口贸易活动开展过程中,在企业宣传材料翻译活动开展时,要注重互文性翻译理论的有效应用,企业外宣材料翻译活动具有自身特殊性,尤其是整个文本材料,往往呈现出与茶叶企业相关的产品特点。而在翻译外宣材料时,要注重将整个材料的科学性与文化性进行有效结合,从而推动整个茶叶企业出口贸易。事实上,互文性翻译理论不仅是对传统翻译活动中所使用的结构主义的传承,同时也是翻译技巧的创新与提升。而在该翻译理论应用过程中,互文性理论更多强调的是翻译活动本身的不确定,所以可以说,互文性翻译理论不仅是常用的翻译理论,同时也是满足当前翻译活动开展的必然要求。最后,在茶叶企业出口贸易交易活动开展时,必须注重将互文性翻译理论的全面融入,其要注重从文化差异性视角出发,尤其是要将中西方茶文化体系中所具有的差别和不同,进行有效对比和诠释,通过注重对我国茶叶产品体系中所使用词汇内涵进行深层次剖析,从而提升翻译效果。此外,还要注重引导人们从实际应用视角来了解相关内涵,尽可能准确翻译其中所包含的元素理念,从而实现理想的交易效果。对于茶叶企业出口贸易活动开展来说,其需要注重文化差异性,特别是将不同文化体系下的语言习惯和文化应用内涵进行全面融入,从而实现理想的语言交流效果。

5结语

当前茶叶贸易发展不断成熟,茶叶企业在这一过程中所具有的优势进一步凸显,而想要实现理想的贸易效果,就需要充分注重对整个茶叶企业出口贸易状况进行全面认知。当然,我们必须认识到现阶段茶叶企业出口贸易活动开展过程中,其主要障碍和限制性因素在于其语言上的不同,因此,有效开展翻译活动就极为必要。

参考文献

[1]张银银.从互文性角度看阅读在商务英语翻译学习中的作用[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06):117-118.

茶文化产业论文篇8

1、题目。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言简意赅,引人注目,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

论文摘要和关键词。

2、论文摘要应阐述学位论文的主要观点。说明本论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尽可能保留原论文的基本信息,突出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和新见解。而不应是各章节标题的简单罗列。摘要以500字左右为宜。

关键词是能反映论文主旨最关键的词句,一般3-5个。

3、目录。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应标注相应页码。

4、引言(或序言)。内容应包括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及这项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5、正文。是毕业论文的主体。

6、结论。论文结论要求明确、精炼、完整,应阐明自己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以及在本领域的意义。

7、参考文献和注释。按论文中所引用文献或注释编号的顺序列在论文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图表或数据必须注明来源和出处。

(参考文献是期刊时,书写格式为:

[编号]、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外文可缩写)、年份、卷号、期数、页码。

参考文献是图书时,书写格式为:

[编号]、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份、版次、页码。)

8、附录。包括放在正文内过份冗长的公式推导,以备他人阅读方便所需的辅助性数学工具、重复性数据图表、论文使用的符号意义、单位缩写、程序全文及有关说明等。

二:论文格式要求:

1、装订顺序:目录--内容提要--正文--参考文献--写作过程情况表--指导教师评议表

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

纸张型号:A4纸。A4210×297毫米

论文份数:一式三份。

其他(调查报告、学习心得):一律要求打印。

2、论文的封面由学校统一提供。(或听老师的安排)

3、论文格式的字体:各类标题(包括“参考文献”标题)用粗宋体;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摘要、关键词、图表名、参考文献内容用楷体;正文、图表、页眉、页脚中的文字用宋体;英文用TimesNewRoman字体。

4、字体要求:

(1)论文标题2号黑体加粗、居中。

(2)论文副标题小2号字,紧挨正标题下居中,文字前加破折号。

(3)填写姓名、专业、学号等项目时用3号楷体。

(4)内容提要3号黑体,居中上下各空一行,内容为小4号楷体。

(5)关键词4号黑体,内容为小4号黑体。

(6)目录另起页,3号黑体,内容为小4号仿宋,并列出页码。

(7)正文文字另起页,论文标题用3号黑体,正文文字一般用小4号宋体,每段首起空两个格,单倍行距。

(8)正文文中标题

一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4号黑体,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

二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与正文字号相同,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

三级标题:标题序号为“1.”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

四级标题:标题序号为“(1)”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

五级标题:标题序号为“①”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

(9)注释:4号黑体,内容为5号宋体。

(10)附录:4号黑体,内容为5号宋体。

(11)参考文献:另起页,4号黑体,内容为5号宋体。

(12)页眉用小五号字体打印“上海复旦大学XX学院2007级XX专业学年论文”字样,并左对齐。

5、纸型及页边距:A4纸(297mm×210mm)。

6、页边距:天头(上)20mm,地角(下)15mm,订口(左)25mm,翻口(右)20mm。

7、装订要求:先将目录、内容摘要、正文、参考文献、写作过程情况表、指导教师评议表等装订好,然后套装在学校统一印制的论文封面之内(用胶水粘贴,订书钉不能露在封面外)。

1.纸张与页面设置

(1)A4,纵向;

(2)页边距:上1.0cm,下2cm,左侧2.5cm,右侧2cm

2.页眉

(1)设置:1.4cm

(2)字体:统一使用汉语:小五号宋体。

(3)分割线:3磅双线;

(4)内容:××学院本科期末论文,居中。

3.页脚

内容:页码,居中。

4.论文基本内容与要求

(1)论文题目:单独成行,居中,日语:小2号黑体;英语:TimesNewRoman18号;

(2)作者姓名:另起一行,居中,日语:小4号宋体;英语:TimesNewRoman12号;

(3)内容提要:另起一行,日语:4号黑体,内容为小4号黑体,长度要求150字以上;英语:TimesNewRoman12号,长度要求在100字左右;

(4)关键词:另起一行,日语:4号黑体,3-5个关键词,每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割,内容为小4号黑体;英语TimesNewRoman12号;

(5)正文

正文部分的要求如下:①正文部分与“关键词”行间空两行;②日语正文文字采用小四号宋体;英语正文文字采用TimesNewRoman12号,标题日语采用四号黑体,英语采用TimesNewRoman14号,每段首起空两格,1.25倍行距;③段落间层次要分明,题号使用要规范。理工类专业毕业设计,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序号与层次要求;④文字要求:文字通顺,语言流畅,无错别字,无违反政治上的原则问题与言论,要采用计算机打印文稿;⑤图表要求:所有图表、线路图、流程图、程序框图、示意图等不准用徒手图,必须按国家规定的工作要求采用计算机或手工绘图,图表中的文字日语用小五号宋体;英语采用TimesNewRoman10.5号;图表编号要连续,如图1、图2等,表1、表2等;图的编号放在图的下方,表的编号放在表的上方,表的左右两边不能有边;⑥字数要求:一般不少于1500(按老师要求);⑦学年论文引用的观点、数据等要注明出处,一律采用尾注。

(6)注释

注释部分的要求如下:①与正文部分空出两行;②按照文中的索引编号分别或合并注释;③“注释”采用五号黑体,注释内容日语采用小五号宋体,英语采用TimesNewRoman9号。

英语注释具体要求如下:

①在文中要有引用标注,如×××[1];②如果重复出现同一作者的同一作品时,只注明作者的姓和引文所在页码(姓和页码之间加逗号);格式要求如下:

[1](空两格)作者名(名在前,姓在后,后加英文句号),书名(用斜体,后加英文句号),出版地(后加冒号),出版社或出版商(后加逗号),出版日期(后加逗号),页码(后加英文句号)。

[2](空两格)作者名(名在前,姓在后,后加英文句号),文章题目(文章题目用“”引起来)(空一格)紧接杂志名(用斜体,后加逗号),卷号(期号),出版年,起止页码,英文句号。

(7)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部分的要求如下:①与注释部分间空两行;②应列明期末论文参考的主要文献资料,“参考文献”采用五号黑体,参考文献内容日语、汉语采用小五号宋体,英语TimesNewRoman10.5号。参考文献的著录,按著录、题目、出版事项顺序排列,其格式为:

期刊类:著者.题名[J].杂志名,年份,(期号)。

书籍类:著者.书名[M].城市名:出版社,年份,页数。

网络类:著者.题名[EB/OL].***.com.年-月-日。

③英文作者超过3人写“etal”(斜体)。

英文参考文献格式要求如下:

[1](空两格)作者名(姓在前,名在后,姓与名之间用逗号分开,后加英文句号),书名(用斜体,后加英文句号),出版地(后加冒号),出版社或出版商(后加逗号),出版日期(后加英文句号)。

[2](空两格)作者名(姓在前,名在后,姓与名之间用逗号分开,后加英文句号),文章题目(文章题目用“”引起来)(空一格)紧接杂志名(用斜体,后加逗号),卷号(期号),出版年,英文句号。

科学技术报告

是描述一项科学技术研究结果或进展或一项技术研制试验和评价的结果;是论述某项科学技术问题的现状的文件。科学技术报告中一般应该提供系统的或按工作进程的充分信息,可以包括正反两方面的结果和经验。

学术论文

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和讨论;是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有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它应提供新的科学技术信息,其内容应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绝对不允许重复、模仿、抄袭别人的工作。

范文赏析:

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建设研究

【摘要】随着广西茶文化的发展,国家已经开始重视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并且逐渐加大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力度,然而,在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较多不足之处,影响着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难以形成良好的发展体系,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可以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并且根据其发展需求创新开发与建设方式,为其后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建设策略

在对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进行开发与建设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必须要树立正确的开发建设理念,根据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情况创新管理方式,保证可以提高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效率与质量,在提高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行业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增强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行业的竞争能力,使其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一、茶文化和茶文化旅游

(一)茶文化的内涵

茶文化具体来说就是将茶物象作为载体,并借助这一载体的传播而实现文化传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式,使茶这种实物与文化艺术的有机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特定历史时期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协同发展。在中国,茶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并且包含丰富的内容,具体涉及到文化艺术、历史考古、科学技术以及经济贸易等多个方面,学术界对茶文化的研究也相对较多,在长时间的研究历程中撰写了大量的茶叶文著作、谱写了众多文辞优美的诗歌,并且基于茶文化的特殊性,对茶文化与祭祀文化、婚礼文化、释家文化等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对茶文化进行了更深层次的阐释。换言之,中国的茶文化已经不仅仅是茶叶的文化,更是茶、饮茶之人、产茶之地、传茶之路等多种文化的融合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茶文化旅游的定义

受到茶文化的丰富内涵的影响,茶文化旅游受到茶文化的影响同样包含丰富的内容,如茗茶产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茶文化所构成的历史遗迹和文学艺术韵迹、茶树地方特色文化等等,多种茶文化相关的旅游产品共同构成了茶文化旅游。基于此,在开展茶文化旅游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将旅游路线、经典遗迹茶文化代表物品的购买和餐饮、娱乐有机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以茶文化为良好的茶文化消费,切实满足茶文化旅游者的旅游文化需求。

二、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意义

首先,开发茶文化生态旅游可以促进茶文化与茶叶经济效益的共同进步。在对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进行开发与建设的过程中,会利用广西钟山县与三江县等的茶叶进行生态性开发,并且对茶文化生态旅游进行建设,在促进茶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还可以提高生态旅游的经济效益,带领广西茶文化产业的进步,这样,不仅可以起到带头作用,还能使一些与茶文化相互关联的景点景观、茶品购物等经济体系有所完善,促进以文化旅游为核心的茶文化消费。因此,在对茶文化生态旅游进行开发与建设的过程中,可以促进茶文化与旅游事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其次,对茶文化生态旅游事业进行开发与建设可以促进种茶事业的发展。在山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过程中,可以通过茶文化的介绍,挖掘出茶文化的历史内涵,并且不断建设茶文化旅游经典,发展茶文化旅游事业。这样,就可以引导种植人员树立正确的意识,科学、合理的开展相关工作,并且引进合适的品种,保证可以塑造出茶文化生态旅游品牌,在提高茶文化生态旅游吸引力的情况下,改善种植业的销售模式,带动种植业的发展,提高茶农的经济水平,达到良好的发展效果。

再次,对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进行开发与建设,可以培养出专业化与知识化的复合型人才。在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期间,游客在精神与物质享受之外,还需要导游人员的引导与讲解,然而,当前我国关于茶文化生态旅游事业的专业人才较少,由此引发了教育人员对专业人才的重视,并且不断培养出复合性与专业性的人才,进而提高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效果,达到预期的发展目的。

最后,在对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事业进行开发与建设期间,可以有效丰富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产品。由于人们的旅游目的不同,对于茶文化的探索与体验需求也不同,丰富茶文化生态旅游产品成为首要任务。在这一观念的引导之下,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部门已经开始研究新的旅游产品,并且鼓励茶文化农户创新茶文化旅游产品,在增加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内容的基础上,吸引更多的游客,保证可以提高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效率。

三、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优势

在对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进行开发与建设期间,其存在较多的优势,有利于提高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事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具体优势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广西茶叶资源较为丰富,并且茶叶特色突出。在广西地区,茶叶资源较为丰富,主要因为广西的茶叶历史悠久,在唐代的时候就开始生产吕仙茶与象州茶等,迄今为止,中国传统茗茶与新创茶叶品种中,广西地区有三十多种。其中注明的红茶有:广西红碎茶。黑茶有:苍悟六堡茶。绿茶有:桂平西山茶等。花茶有:横县茉莉花茶与桂花茶等。另外,广西地区的早春茶叶采摘的时间较早,受到各类茶叶经营商的喜爱。由此可见,广西地区茶叶资源可以促进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的长远发展,是其优势条件之一。

第二,广西茶叶发展环境较为良好,可以促进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建设。广西省的山区较多,对于茶叶种植而言,具有较为良好的促进作用。广西山区的日照时间较长,除了挂北等地区之外,其他山区的年平均温度都在22℃左右,最低的温度也不会低于7℃,可以为茶叶生产提供良好的环境。主要因为茶叶生长時间为十个月或是十个月以上,如果温度过低,就会影响茶叶质量。由此可见,广西地区的茶叶生长环境较为优越,适合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

第三,广西省政府对茶文化较为重视。近年来,广西省政府制定了茶产业规划制度,并且全面关注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工作,在为其提供政策支持的基础上,加大了资金的投入,可以提高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使用的开发与建设质量。

四、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建设的制约因素

当前,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在开发与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较多制约因素,难以提高其开发与建设效率,不能达到预期的工作目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首先,茶文化挖掘力度较差。当前,广西省茶文化的挖掘力度较差,不能更深层次的对茶文化生态旅游进行开发与建设,导致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建设受到抑制性影响。同时,广西茶文化的专门研究机构较少,无法为生态旅游开发建设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其次,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特色不够鲜明。主要因为在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建设期间,相关管理部门还没有制定完善的开发建设制度,不能明确开发特色,导致出现影响其开发与建设效率的问题。

最后,广西茶文化宣传力度不足。在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期间,相关部门不能根据其需求开展宣传工作,导致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建设效率降低。同时,相关部门没有对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进行形象定位,缺乏一定的吸引力,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参观,影响着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效果。

五、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措施

(一)制定完善的開发建设规划

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建设部门与政府部门必须要制定完善的规划方案,保证可以提高其开发建设效率。例如:重点关注广西红碎茶与早春名优茶的开发,发挥其在国家茶品牌中的优势,凸显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特色,保证可以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

(二)建立专门的茶文化研究机构

在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建设开发期间,必须要建立专门的茶文化研究机构,保证可以为生态旅游开发建设提供有力依据。首先,要求相关机构借鉴国外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经验,制定出完善的工作方案。其次,要充分挖掘茶文化资源,保证可以提高其发展质量。最后,要逐渐提高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方案的可靠性,保证可以增强其核心竞争能力。

(三)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形象设计

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部门必须要重点关注形象设计工作,保证可以为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树立良好的形象,使得人们对其产生认同感。同时,相关部门还要重视宣传工作,保证可以积极开展茶文化宣传活动,例如:茶叶博览会、茶叶展销会等,或是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介进行宣传,这样,就可以提高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茶文化爱好者参观。

(四)丰富茶文化生态旅游产品

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建设开发部门必须要丰富茶文化旅游产品,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此时,可以借鉴国外的丰富经验,设计茶文化旅游指南、设定茶文化生态旅游主题,例如:民族茶礼区、民族风情表演区等,这样,就可以丰富茶文化产品,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服务。

(五)培养茶文化生态旅游专业人才

在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建设期间,相关部门必须要重视生态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策略,为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首先,可以要求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开设茶文化课程,培养专业能力与技术能力较强的茶文化人才,使得旅游人才在全面掌握茶文化历史与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参与到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工作中。其次,要配置完善的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增强人才培养效果。

六、结语

在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期间,相关管理部门与政府部门必须要制定完善的工作方案,并且加大投资力度,完善相关政策,为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建设提供支持。同时,还要重视人才的培养,促进茶文化生态旅游事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茶文化产业论文篇9

于去年6月13日启动的大型福建茶文化茶产业推广活动“闽茶中国行”,以改革创新的决心和气势跨出省界,通过弘扬茶文化、推动茶经济,以培育福建省新的经济增长点、泽及茶乡千家万户茶农,同时为提升人民的健康素质、倡导社会的高雅生活作出了贡献。至今,它已经在台湾、上海等地,通过举办新闻会、产品推介会、专业论坛及招商加盟等主题活动,逐步搭建起政府、行业、企业、媒体联合推动茶产业发展平台。4月27日,它又走进中原,来到河南信阳,举办“闽豫茶产业高峰论坛”,以“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为主题,联合闽豫两省的茶界精英,共同探讨中国茶业的合作大计,并围绕茶产业发展开展系列合作,携手开拓闽豫茶产业发展的新格局,并借助“闽茶中国行”品牌,将闽茶朝更广阔的市场推进,实现闽茶新跨越!

信阳论茶

恰逢第信阳国际茶文化节及茶业博览会期间,“闽茶中国行”今年的首站选择走进河南信阳,与信阳市人民政府、河南省茶文化研究会、河南省茶叶商会、河南省茶叶协会共同主办,《海峡茶道》杂志社承办了“闽豫茶产业合作高峰论坛”,联合闽豫两省的茶界精英,共同探讨中国茶叶的发展大计,携手开启闽豫茶业合作的新篇章。

4月27日上午8时许,信阳市百花之声国际会议厅热闹非凡,来自河南与福建两省的各级领导、两地的茶叶协会组织、优秀茶叶企业代表和茶界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优势互补・合作共赢”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海峡茶业交流协会副会长林万植和信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继敬在致辞中都表示,近年来闽豫两地的茶产业互动和贸易往来逐渐频繁,希望此次论坛能够加深两地企业对彼此茶文化背景的认识与理解,使两地一脉相承的文化元素成为闽豫茶产业互动往来的重要桥梁。随后,福建省农林大学茶学系主任孙威江和信阳农专教授郭桂义在各自的演讲中从两省茶叶品种和加工技术的角度,向来宾们详细介绍了闽豫茶产业合作的良好基础与未来合作发展的空间;来自福建的优秀茶商代表福建八马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安溪铁观音同业公会会长王文礼、厦门华祥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肖文华、福建坦洋工夫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小灵和漳平鸿鼎农场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志鸿作为跨区域合作典范的企业代表,从自身的经验经历出发,深度剖析了闽豫两省跨地域合作的可行性,为两地茶产区如何在各领域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献计献策。

来自河南的优秀茶商代表五云集团董事长陈世强、河南省茶叶商会会长姬霞敏、河南省茶文化研究会会长亢崇仁则从企业发展、流通领域和整个产业发展的角度,对福建企业进军中原和闽豫两地的合作表示了肯定与信心。

观点

亢崇仁:我国茶叶生产布局已经呈现出南茶北移,东茶西移,经济发达地区向相对不发达地区转移的大趋势,这为河南茶产业发展带来了十分难得的重要机遇。河南地处中原,区位优越,茶叶品质好,发展潜力大、消费市场广,是茶产业转移的最佳承接区。福建地处沿海,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茶类品种齐全,是全国茶叶生产大省,与河南加强合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是实现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自去年海峡茶业交流协会与河南省茶文化研究会签订合作框架协议以来,两省交往活动增多,福建的茶企业纷纷来河南开门店,办茶厂、建茶园。我们要逐步把开放合作的范围扩大到东部沿海和南部的其它省区,加强联系与沟通,扩大推介宣传和招商力度,引进人才、技术、资金和项目,高起点引进,高水平承接,不断优化提升茶产业发展水平。

王文礼:河南是全国最大的人口大省,茶叶消费潜力巨大,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也使河南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和商家抢占之地。信阳则拥有信阳毛尖、信阳红等名优茶,拥有广大的优质茶生产资源,是我们规模茶企补充资源的宝地。而安溪铁观音茶企的经营理念、销售渠道等优势,可以为信阳的茶企、茶农提供更加广阔的合作空间。如今中原市场的崛起,为两地茶企带来了逐鹿中原、辐射全国的巨大商机。在安溪铁观音同业公会的会员企业中,有一半以上的品牌企业在河南地区开设专营店,八马、凤山、华祥苑、中闽魏氏、华虹、日春等国内知名茶叶品牌都开设数十家直营店和加盟店。

肖文华:从去年开始的“信阳红风暴”已经在中国茶市掀起了一股热潮。随着中原经济区的发展上升到整个国家的战略,这个地区的发展机遇是茶企需要特别关注的,选择这个机遇可能会对我们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华祥苑要走向全国,更要看清楚每个阶段在哪里发展会更好。我们选择河南信阳作为华祥苑走出福建的第一站,从茶山建设到产品研发,再到市场推广都集中在一个地区,以华祥苑的品牌把信阳毛尖和信阳红推向全国,逐步实现企业多茶类、全茶类发展的理念。

李志鸿:台湾高优精致农业的发展希望和远景,也是台湾农民的第二春天,主力发展要在大陆,唯有大陆才有丰富多样的土地资源,才有广大的市场,加上政府非常重视两岸农业合作交流,出台很多优惠政策,营造和宽松的发展环境,这是一个良好难得的际遇,现在是地球村时代,任何产业发展除了竞争更强调整合,必须不断整合有利务件和优势才能提升竞争力,才能扩大和永续经营。现在两岸农业发展各具优势,互补性强,若能有效整合,定能实现双赢共富而大有作为。

陈世强:中国每年产茶约130万吨,产茶面积位居世界第一。但茶叶的流通与销售却一直处在困局之中:一方面是茶叶种植环节的产量快速提升,产能过剩;另一方面是茶叶消费需求量快速增长而中间的流通环节却并不畅通,二者矛盾的交织又制约了种植环节的升级和消费市场的规范。正在建设中的信阳国际茶城应运而生,并首创性地提出了“茶产业聚集、茶产业升级和茶产业集成”的概念,力求破解世界范围内的茶叶流通与销售困局,从而加快推动茶产业现代物流建设的步伐,最终实现“物尽其用、货畅其流”之目的。

中原劲吹“福建凤”

在河南省信阳市举行的第信阳国际茶文化节及茶业博览会上,来自福建品牌茶叶企业的精彩亮相,在当地掀起了一股“闽茶热”。

4月27日,华祥苑信阳分公司及信阳旗舰店双双宣布开业,香港著名设计大师陈幼坚莅临茶博会现场,为华祥苑信 阳毛尖和信阳红的新品“天子”和“君子”助阵。

4月28日,红、白、乌、绿、花五大茶类的闽茶品牌茶企集体亮相,成为展会最受关注的焦点,115个展位,占总展位数的26%,福建茶企成为博览会上外省第一大展团,并设立了唯一一个外省展区。八马、华祥苑、品品香、元正、安溪铁观音集团等多家福建著名茶企纷纷向信阳市民展示了自家的拳头产品,丰富的茶类品鉴让参会宾客们应接不暇,精彩纷呈的功夫茶艺表演更是让信阳市民流连忘返。 来自福建的优良茶类品种水仙茶也第一次抱团走出福建进行推广。南平、龙岩、泉州、莆田、漳州等地的水仙组成福建水仙茶品牌联盟,集体亮相信阳茶展,让到场嘉宾一次品个遍。联盟的负责人介绍,水仙原本多是作为外销茶,2003年后逐渐转向内销市场。这几年,福建水仙茶品牌联盟以抱团作战的形式,在省内外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推广活动,打开了水仙市场,水仙的茶叶价格和品质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此次信阳茶博会还引来了台商的关注,台湾省茶商业同业公会联合会也第一次组团参展。游济民理事长在接受采时说,河南地处中原地区,认识台湾茶的机会比较少,这次特意组团来参展,就是想来看看中原市场对乌龙茶的接受程度。“通过这几天和当地茶商沟通交流,走访了茶市之后,我发现河南的消费者正在慢慢认识和接受以铁观音为代表的乌龙茶,这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明年开始取消台湾茶叶进入大陆的关税,两岸的贸易政策越来越明朗,我相信以后不管是台湾茶叶还是台商投资都会慢慢向大陆转移,从沿海向内陆发展。”

下午,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亲临会场,在福建馆,卢书记走进一家家闽茶茶企的展位,不断勉励在座的茶界企业家。他表示,福建的茶产业发展已经形成品牌化,闽豫两省在品牌推广和渠道拓展方面要不断加强合作,优势互补。

闽茶在展会上的精彩反映出的是近年来福建茶产业通过品牌带动、技术创新和渠道拓展,推动发展方式转变,逐渐成为全国业界发展的标杆。如今,福建茶企向全国市场输出的已不仅仅局限于自身的产品,还有品牌、技术、管理和渠道,承担起弘扬振兴中国茶文化的重任,在与全国茶产区的合作中开始了新一轮跨越发展。

信阳茶产业已有2300多年历史,信阳毛尖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然而,2010年却被信阳茶界称为“元年”,这一变迁与福建密不可分。一直以来,信阳毛尖一年中只在春季采摘,茶业亩产量非常低。2009年,当地茶业界经过分析后认为,茶叶一年可以采好几季,但夏秋季采摘的茶叶维持不了信阳毛尖的品质,可以尝试着做红茶。取经福建,成为信阳茶业界的共识,他们三次到中国红茶的发源地福建学习、取经,结合“闽红”、“祁红”等红茶制作工艺,在2010年研发出了“信阳红”,并在全国迅速走红。“信阳红”的开发,改变了当地只产绿茶的历史,每亩茶园每年增收2000元,全市每年增收20亿元。去年,厦门华祥苑实业有限公司与信阳市口河区签约,斥资1.5亿在信阳建设40D0亩茶叶种植和生产基地,引进先进的茶园管理、现代化生产线,建设实验室、化验室,启动了品牌推广活动,很快提升了当地茶叶的品质和附加值。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茶学系教授郭桂义说,信阳生态环境优越,茶叶品质优异,但也面临着生产集约化程度低、产品结构单一、深度开发不足等诸多瓶颈,福建茶企的到来,为当地茶产业发展带来良机。福建农林大学茶学系教授孙威江也表示,闽豫茶产业在产品结构调整、产业科技创新与教育、企业产品开发和市场拓展等多个方面拥有广阔的合作空间。

“闽茶的品牌和市场推广做得很好,政府助推与企业发展的经验对我们而言是相当宝贵的。本次茶博会能够吸引到这么多家闽茶茶企的参与,相信对两地茶产业的互动会有更好的促进作用。”信阳市副市长张继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闽豫两地茶产业合作表示了坚定的信心。

感受握指成拳的力量

福建作为中国茶产业发展迅猛的产茶大省,无论是茶叶品种的推陈出新还是茶叶企业的营销推广,都走在中国茶业的前列。在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福建茶产业不断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在积极推广闽茶文化的同时,不断地为闽茶企业探寻新的发展渠道和空间。面向更广阔的市场,更美好的前景,福建茶产业大胆地喊出了“做好福建茶、做好中国茶”的响亮口号。

正是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由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海峡茶业交流协会、福建省人民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福建省农业厅、福建省文化厅、福建省供销合作联合社共同主办的大型茶文化茶产业推广活动“闽茶中国行”应运而生。

去年6月,“闽茶中国行”首站台湾站活动,在台湾南投县举办闽台茶业高峰论坛。

去年8月,“闽茶中国行”借上海世博会之机启动了上海站活动,举办“感受白茶・共享健康”互动式论坛活动。

今年,“闽茶中国行”除了在信阳外,还将在北京举办一系列活动。

“闽茶中国行”的意义在于福建省相关的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科研生产经营单位以及新闻媒体紧密携手,以改革创新的决心和气势跨出省界,通过打造茶品牌、弘扬茶文化、推动茶经济,以培育福建省新的经济增长点、泽被茶乡千家万户茶农,同时为提升人民的健康素质、倡导社会的高雅生活、传承中华的精英文化作贡献。这也是农业主管部门借助媒体平台沟通信息、引导舆论、凝聚力量以促进“三农”发展,媒体探索践行“三贴近”原则,在服务社会的基础上做大做强的有力举措。

除了社会各方的合力协作,福建的茶企在新一轮的跨越发展中也越来越注重行业协会的助推作用,茶企们不再单兵作战,而是积极创新茶产业发展的机制,以海峡茶业交流协会等综合性、权威性的组织为纽带,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协会与企业一起,共同服务于茶产业的转型升级,抱团发展,形成合力,摸索出一条助推产业发展的服务方式。

2010年,海峡茶业交流协会与河南省茶文化研究会签订合作框架协议,两省交往活动增多,福建的茶企业纷纷来河南开门店,办茶厂、建茶园。此次信阳茶业博览会共有82家企业来信阳参展,两省还共同举办了豫闽茶产业合作高峰论坛,两省的茶产业合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形势。

茶文化产业论文篇10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原产地,在我国,茶被誉为“国饮”,中国人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惯。茶是联合国首推的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饮茶嗜好遍及全球。

一、川茶的起源与历史沿革

(一)川茶的起源

四川是茶的起源地之一,早在秦汉以前,四川一带已盛行饮茶。西汉时,茶是四川的特产,曾通过进贡传到京城长安,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始于蜀。蜀为中国茶业文化的摇篮。四川多大山,气候综合条件极好,再加上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平原沃野,水旱从人,物产丰富。所以四川的茶也特别地好喝,全国闻名的茶就有多种,其中蕴含的四川茶文化也相当的浓厚与独到。

(二)川茶的历史

1. 四川茶业的兴旺

清初学者顾炎武考察研究中国古代茶事,得出如下结论:“自秦取蜀后,始有茗饮之事。”他指出各地对茶的饮用,是在秦国吞并巴、蜀以后才慢慢传播开来的。另据《华阳国志》记载,川茶在周武王时(约公元前1058年)已列为贡品。

公元前59年,西汉王褒(四川资阳人)在《僮约》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杨氏担荷”的记载,反映当时的成都一带,饮茶已成为风尚,也有了专门的茶具,由于茶业消费的需要,茶业已经开始商品化,还出现了如武阳(今四川彭山县江口镇)一类的茶叶市场。西晋人张载在《登成都白菟楼》中有“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区。”极力赞扬茶叶在各种饮料中可称第一,其美味饮誉天下。到了唐代,四川已有规模相当大的茶园,且名闻全国。据唐代陆羽《茶经》和李肇《唐国史补》等历史资料记载,唐代名茶约50多种,其中有18种出自四川,说明四川茶业之兴旺。陆羽还特别称赞四川的蒙顶茶,是天下第一茶,为茶中绝品。

2. 蒙顶山茶的兴旺

唐宋以来,川茶因蒙顶茶而名闻天下。唐扬烨撰《膳夫经手录》(约856年)中记载“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至开元、天宝年间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之后盛矣。始,蜀茶得名蒙顶也。”

据中外茶叶专家近年的考证,蒙顶茶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名茶。蒙顶茶产于四川省邛崃山脉之中的蒙顶山。蒙顶山地处名山县,“仰则天风高畅,万象萧瑟,俯则羌水环流,众山罗绕,茶畦山径,异石奇花,足称名胜。”蒙顶山不仅林木苍翠,多雨多雾的气候也特别适合茶树生长。蒙顶山产茶,已有2000多年历史。蒙顶茶就是川茶的杰出代表,自唐朝起就被列为“贡茶”,至明清皆为贡品。茶圣陆羽在评价名茶时曾说:“蒙顶第一,顾诸第二”(顾诸茶产于浙江长兴,亦为唐代名茶中的珍品)。

唐代白居易《琴茶》诗句有:“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黎阳王在《蒙山白云岩茶》诗中称颂蒙顶茶“应是人间第一茶”。 李肇在《唐国史补》卷下说:“茶之名品益众,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唐代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约813年):“严道县,蒙山在县南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

北宋画家文同《谢人寄蒙顶茶》诗云:“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宋文彦博在《赞蒙顶茶》中说:“旧谱最称蒙顶味,露芽云液胜醍醐”,誉蒙顶茶如云之脂膏,赛过醍醐。宋吴中复《谢人惠茶诗》有“吾闻蒙山之岭多秀山,恶草不生生淑茗”之句。

“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这两句颂扬蒙顶山茶的诗句,寓意颇深,传说扬子江心水,味甘鲜美,用这种水泡蒙山中顶的仙茶,是人间最美的佳饮,常人不可得。因此,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对“蒙顶茶”爱慕之至,赞语不绝。

二、川茶的品牌建设与推广

(一)川茶的品牌建设

川茶品牌从大的区域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蒙顶山茶”、“峨眉山茶”、“宜宾早茶”、“川南红茶”“藏茶(边销茶)”等公共区域品牌。从现在川茶的几个大茶产区来看,各自都有自己的地方主流品牌,川西有蒙顶甘露、峨眉竹叶青;川东有达州巴山雀舌、遂宁香叶尖;川南有宜宾叙府龙芽、川红、自贡龙都香茗;川北有米仓山茶、北川佛泉、羌山雀舌等。比较知名茶业产品品牌有:蒙山甘露、竹叶青、叙府龙芽、龙都香茗、仙芝竹尖、绿昌茗雀舌、花秋御竹、佛泉今生相依、巴山雀舌、芝龙洪河茶。(数据来源于2006年“四川省十大名茶”的评选结果)。从企业品牌来看,获得茶行业“全国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三家:四川峨眉山竹叶青茶业有限公司、四川省叙府茶业有限公司、邛崃文君茶业有限公司。

川茶中共计8个品牌获得中国驰名商标认定。茶业界以知名度和品牌高度论,截止2012年12月31日获得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公布认定和省级以上中级人民法院保护的“中国驰名商标”的四川茶叶品牌有:“蒙顶山茶”、“竹叶青”、“论道”、“叙府”、“巴山雀舌”“峨眉雪芽”、“花秋”、“环太”等,其中雅安“蒙顶山茶”于2012年底证明商标顺利通过认定,成为四川省首个茶叶类地理标志类驰名商标,雅安首个农产品类驰名商标。

(二)四川的茶品牌经营模式

四川茶的品牌经营模式主要按以下品牌营销模式进行。

模式一:借助商场专柜、品牌专卖店等载体进行推广、销售,以突出销售某一单一知名茶叶种类为主,借助雄厚的产地声誉和茶叶生产烘焙能力,塑造本品牌在该品类茶叶中的声誉,通过广告宣传、公关营销和形象塑造等多种方式建立企业品牌在该品类茶叶中的形象和地位,此类川茶代表为竹叶青。

模式二:建立连锁零售终端,经营多品种茶叶,打造茶叶零售品牌形象,基本模式是先建立品牌零售终端网络,再沿产业链向上游扩张建立茶叶生产基地,在自有连锁终端销售自产或收购的各种知名品类茶叶并冠以零售终端品牌,最终完成产业链整合,代表品牌为“一方茶水”。

模式三:经销商模式,将部分市场开发主动权交给经销商,部分市场开发和市场服务交给经销商,利用渠道优势,集中资源进行深度分销,发挥企业与经销商的优势,整合资源,深度合作,形成市场共赢,比如叙府茶业有限公司、名山茶业有限公司。

(三)以竹叶青为例解读四川茶品牌的推广方式

1. 竹叶青产品线与品牌营销

“竹叶青”,产于四川峨眉山。它既是茶品类,又是商标和企业名称。竹叶青拥有的主力品牌“竹叶青”,以“平常心”作为其核心诉求点,突出我国传统茶文化中的“静心、禅定”的文化内涵,符合我国饮茶人士的审美习惯。 其高端品牌“论道・竹叶青”,以“完美的大师级好茶”为核心价值诉求,成功将其打造成为竹叶青的形象品牌。

“竹叶青”主要以大众告知为主,电视、报纸等均可见到其形象广告。采取的是传统的,相对也比较保险、保守的传播路线。“论道”与top marques结成合作关系,以参与上海和摩纳哥的世界奢侈品展览会为核心手段,配合一系列话题性软文和广告投放,传递其“层层历练的大师级好茶”的品牌形象,达到产品推广营销的目的。

2. 竹叶青的营销策略与川茶品牌的推广方式

竹叶青借助商场专柜、超市,作为其主要行销渠道,在此基础上开设竹叶青产品体验馆、专卖店,有效提升了品牌形象。市场占有方面,则以四川为基础市场,采取“先取北京,再图全国”的市场推进策略,逐步成为了中国茶行业的强势品牌。

川茶企业因为茶品牌张力未能出川,还是以本土市场为主,多数企业在营销渠道上还是采取多元模式,专卖渠道联合化、现代渠道快销化、特殊渠道个性化、专业化。在销售策略上,关注年轻群体、现代新工具营销、售点建设和专业化管理。 同时注重工艺创新――更加贴近消费;注重设计创新――更加融入市场;注重定价创新――更加有利商家。

宣传方面与媒体互动,运用企业网站、微博、微信、企业文化报等媒体宣传品牌,运用茶体验馆、茶艺表演、茶艺培训等宣传推广品牌,使品牌落地生根,既产生较好的品牌传播价值,又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达到双赢的目的。

三、川茶品牌的文化内涵与品牌提升

(一)川茶文化符号

每一个茶叶专卖店或大型连锁超市都可以看到茶的礼盒包装的流行元素“蜀绣”和“熊猫”,熊猫作为国宝象征,更是应用广泛。遍布四川各地的茶楼、茶馆,更是将富有地方特色的各类表现形式如盖碗、变脸、长嘴壶融合其中,这种川茶、川味、川腔、血战到底的川派麻将等的糅合,让外地游客赞不绝口,流连忘返。

(二)弘扬文化,传播品牌;打造品牌,传播文化

一个没有文化内涵的品牌是没有支撑力的,一个没有文化内涵的品牌也是缺失了凝聚力的,这一判断已经成为共识。从文化视角解读品牌文化,并运用"互逆"解读的方式得出结论:品牌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品牌的灵魂。比如:“平常心,竹叶青。”前一句是文化,后一句是品牌,既朗朗上口又意蕴深远、寓意深刻,值得回味,是茶企业品牌传播不可多得的品牌口号。

企业文化是品牌建设的核心与灵魂,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川茶品牌建设也应集中体现在川茶企业文化建设上。川茶企业为客户提供的独特的产品和服务就是吸引客户的目的,也是企业核心价值的具体体现。然而,川茶企业的营销现状是,附加值极低,几乎就是原料价,特别是生产型企业基本都以价格战赢取市场,其根本原因在于许多川茶企业没有明确的企业文化定位。

品牌建设离不开文化,没有茶文化就没有茶品牌,茶品牌的推广更离不开茶文化,品牌需要故事和情节,故事和情节就是文化,故事也是最容易被人接受和传播的。所谓好茶都有好故事,就正如元帅之于竹叶青,吴理真之于蒙顶茶。

(三)川茶文化与川茶品牌的提升

川茶品牌要发展,除了各个川茶企业的市场建设外,近两年四川茶业的大型专题展会的定期举办,更是综合而全面的对川茶文化的实物诠释,影响力越来越大,如:四川西部博览会、成都国际茶博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等。

茶叶作为日常饮品,又具有礼品、农产品、食品、地方土特产的属性。市场跨度极大,属于感性商品,如同八十年代的酒行业,未来将获得极好的市场机遇。过去茶产业是多品种少品牌,现在是多品牌少名牌,未来是小品牌向大品牌集中,资源向大企业集中。总之,川茶企业要摒除历史弊端,超越自我,创新发展,永昌基业,就必须借助文化的力量,打造卓越的企业品牌。

茶文化的存在使人们会更关注茶叶,更了解茶叶。文化的魅力使川茶品牌保持了特有的个性特征,而任何品牌的诞生,都打上了文化的烙印,人们对名牌的信赖表现为对一种文化的认可。麦当劳品牌之所以能风靡全球,是因为它追随现代饮食文化、美国消费文化的时尚和风潮。

四、结语

本文从川茶的起源、历史、发展和经营等方面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将川茶品牌建设与川文化融合,品牌建设离不开文化,文化离不开定位,没有茶文化就没有茶品牌,茶品牌推广离不开茶文化,提出了川茶企业要摒除历史弊端,超越自我,创新发展,永昌基业,就必须借助文化的力量,打造卓越的企业品牌,实现茶叶界,茶人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董存荣.蒙山茶话[M].中国三峡出版社,2004.

[2]周文棠.蒙顶植茶人物演变与社会文化背景[J].茶叶,2009(04).

[3]陈祖耍朱自振.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M].农业出版社,1981.

[4]张栩为.名山茶业志[M].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

[5]杨天炯.蒙山茶事通览[M].四川美术出版社,2004.

[6]王光阵.浅析茶叶产地品牌的建设困境[J].现代商业,2011(20).

茶文化产业论文篇11

普洱茶的文化营销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进行铺垫,在2003年达到了营销的爆发时期,经历了大幅的市场升温后,于2007年达到了市场的巅峰。之后,普洱茶的营销从过热走向理性,从价格、销量的疯狂上涨,走入了合理化调整的阶段。下文将利用营销学最基本的4Ps理论,对普洱茶文化营销的每个细节进行剖析,深入研究其营销过程中的得失。

1普洱茶营销战略分析

1.1产品策略

茶文化是所有茶产品所共有的一种文化,也是茶产品与生俱来的文化优势。普洱茶主产地处于茶树的发源地云贵高原地区,举世闻名的“茶马古道”就在这个地区,因此普洱茶从出身来讲,就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在普洱茶产品的种类设计上,继续保持普洱茶较为传统的茶饼、茶砖等形式。虽然普洱茶近几年的产量大幅增加,但是其产品生产工艺,依然严格按照传统的生产工艺来进行。而这种传统的采茶、制茶工艺中,也处处体现了悠久而厚重的文化,甚至普洱茶的产品都同样按照历史上传统的包装方式来进行。普洱茶产品本身就带有极强的文化气息,这为产品的文化营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2分销策略

普洱茶通过市场细分,将目标市场主要分为礼品市场、拍卖市场、收藏市场和终端市场。虽然每个细分市场的销售渠道和方式不同,但普洱茶的销售主要还是通过茶馆和茶叶零售店两种业态中进行的,其中又以茶馆的经营最具文化特色。以“七彩云南”、“茶马古道”等为代表的普洱文化主题茶馆,与普洱茶的营销相互呼应,互为补充。还有将其他文化与普洱茶文化相结合的主题茶馆,如“舞林茶艺馆”等,这些茶馆通过文化之间的交融,形成了自己的特性,达到了更好的经营效果。

1.3促销策略

普洱茶的促销战略充分与茶文化相结合,并采用了文化造势与产品促销相结合的立体促销模式,在整个营销攻势开始之前,就通过茶文化的相关书籍以及网络等载体,将茶文化以及普洱茶所承载的茶马古道文化,良好地结合在一起。这些文化传播媒体使大众对普洱茶的基础常识以及内在的文化有了较为广泛的了解。同时,随着各种普洱茶功效的提出,相对应的书籍和网站也随之提供相关的理论支持。

1.4价格策略

普洱茶的价格来源,大致有三个部分,分别是产品本身价值、收藏价值和文化价值。最根本的部分是普洱茶产品本身的价值。借助普洱茶悠久的历史和普洱茶年代越久价值越高的特性,收藏普洱茶在一定时期内成为了一种潮流,普洱茶的价格自然被提升得很高。同时,普洱茶在销售过程中,融人了诸多文化的元素,普洱茶的自身价格加上茶道、茶经、茶艺等茶产品销售附属环节的价值,组成了普洱茶的最终价格。这种综合定价形成的价格,虽然比原始的价格要高很多,但是可以被不同层次和不同需求的人所接受。

2对其他产品营销的启示

2.1充分利用文化进行营销

茶文化产业论文篇12

一、湖北省茶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茶文化产业的界定

茶作为中华民族的“国饮”,如今已经成为风靡全球的三大无酒精饮料,饮茶嗜好遍及全球,而从喝茶中衍生出来的高贵、典雅的茶文化精神,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影响超越了民族和国界。因此,近年来,关于茶文化的研究逐渐增多,而茶文化产业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由于其作为文化产业的新分支,研究时间比较短等多方面原因,关于茶文化产业的研究还比较少。

根据国内外学者对茶文化产业的定义分析,茶文化产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茶文化产业主要指的是经营与茶相关的服务与产品的文化行业;广义的茶文化产业既包括茶叶的生产、加工,也包括从生产到消费各个环节的服务及提供与茶相关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

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出:茶文化产业作为越来越独立的产业形态,突出了文化的投入,使其通过自身的文化特性产生积极的经济活动,同时也会促进互补性商品和服务类型的发展,延续和传承茶文化本身所包含的传统文化和精神价值。

(二)湖北茶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湖北省作为我国的产茶大省,茶园面积、产量在全国20个产茶省中分别居第三、第四位,茶叶的农业产值仅次于浙江、福建,位居第三位,已发展成为全国产茶大省和名优绿茶生产大省。同时,湖北作为“茶祖”---神农、“茶圣”-----陆羽的故乡,种茶、饮茶历史悠久。陆羽《茶经》的问世,探讨了饮茶艺术,首创了中国茶道精神,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里程碑,宋人梅尧臣说“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可见当时茶文化对人们开展茶事活动的重大影响作用。

几千年来,湖北茶文化已经成为中华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茶文化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且随着茶科技、茶产品、茶服务、茶消费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断提升,逐步成为推动湖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可以说,湖北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在我国都属于产茶大省。并且通过多年的努力,已形成了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较大影响和具有一定市场占有率的名优品牌,如英山的云雾茶、五峰的采花毛尖、鹤峰的绿林翠峰、恩施的富硒茶、竹溪的龙峰茶、保康绿针、谷城的玉皇剑、大悟寿眉、邓村绿茶、赤壁松峰茶等,这些品牌曾在全国名优茶评比和全国农业博览会上多次获奖。但可惜的是其影响力远落后于江浙名茶,离打造产茶强省还有一定距离,茶文化产业的发展还比较滞后。

因此,要将湖北建设成为茶叶强省和富省,应加强对湖北茶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跳出常规的茶产业经营,通过茶文化的优先发展,聚集、涵养茶产业的后发优势,创立茶文化品牌,确立湖北茶叶品牌在世界上的地位。

二、湖北省茶文化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

(一)得天独厚的茶文化资源优势

茶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盛于宋,普及于明清。今天,饮茶风气弥散世界,全世界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多亿人喝茶,茶作为“第五个重大贡献”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湖北得天独厚的茶文化资源,为茶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支持。

首先,湖北茶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茶祖”神农和“茶圣”陆羽。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日遇七十二毒,遇荼而解之,最早说明了茶的药用来源,被陆羽称之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从而也被誉为“中华茶祖”。而根据《史记》记载,神农氏的部族发源于今大神农架区域,说明湖北饮茶文化已有上万年的历史。“茶圣”陆羽,可以说是湖北人的骄傲和荣耀,出生于湖北天门,一生喜茶、嗜茶、精于茶道,其所著的《茶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茶叶专著,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不仅详细的介绍了茶叶种植的条件,并创造了一套完整茶学、茶艺、茶道思想,首次完整地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双重属性,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标志着茶文化的成熟与全面发展,构成了湖北独有的茶文化品牌优势。

其次,湖北省各地市区也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浓郁茶文化。如恩施种茶、制茶、饮茶历史悠久。根据《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恩施种茶历史有三千年左右,明朝以后,所制茶叶作为贡茶供奉朝廷,曾受到明成祖朱棣、乾隆皇帝的盛赞;宜昌县县有茶树,处处有茶喝,历史上留下了许多文人墨客关于饮茶、品茶、咏茶的茶诗佳作,如李白的《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仙人掌茶的特点,为历代咏茶者赞赏不已。同时,湖北作为中国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清朝时汉口成为世界茶叶港,咸宁羊楼洞的青砖茶也进入了茶事极盛时期,远销俄罗斯西伯利亚及欧洲等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