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会计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7 16:51:07

固定资产会计论文

固定资产会计论文篇1

(二)对其他纳税人固定资产核算的影响。税法变动对其他纳税人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处置固定资产的影响上。变动前处置固定资产取得的变价收入,比照增值税条例使用过的物品免税的规定,没有要求缴纳增值税,直接计入“固定资产清理”的贷方。变动后小规模纳税人要求按2%征收增值税,进一步明确使用过物品免税规定只适用于个人,但没有明确营业税纳税人处置固定资产变价收入如何纳税。

二、改革小企业固定资产会计核算教学的建议

由于全面实施消费型增值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进的固定资产允许抵扣进项税,修理所用的材料也允许抵扣进项税,处置固定资产时取得的货物销售收入要求缴纳增值税,对固定资产的整个核算过程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固定资产核算的会计教学也应该全面改革,否则教学会脱离实际,影响学生的就业和工作。为了使学生更好的适应实际工作,提高会计职业能力,建议对小企业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教学分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核算和其他纳税人的核算。

固定资产会计论文篇2

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

(2)记账基础和计量原则

记账基础为权责发生制,计量方法为历史成本法。

(3)存货核算方法

存货按房地产开发产品和非开发产品分类。房地产开发产品包括已完工开发产品、在建开发产品、出租开发产品和拟开发产品。非开发产品包括原材料、库存商品、低值易耗品。存货以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各项存货按实际成本计价。低值易耗品在领用时按一次性摊销或分期摊销。年末,在对存货进行全面盘点的基础上,对存货遭受毁损、全部或部分陈旧过时或销售价格低于成本等原因,预计其成本不可收回的部分,按单项、按其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的差额提取存货跌价准备。房地产开发产品的可变现净值是指单个开发成本、开发产品在资产负债表日以估计售价减去估计完工成本及销售所必需的估计费用后的价值。已完工开发产品是指已建成、待出售的物业;出租开发产品是指本集团意图出售而暂以经营租赁方式出租的物业,出租开发产品在预计可使用年限之内(12.5—25年)分期摊销;在建开发产品是指尚未建成、以出售为开发目的的物业;拟开发产品是指所购入的、已决定将之发展为出售或出租物业的土地。项目整体开发时,全部转入在建开发产品;项目分期开发时,将分期开发用地部分转入在建开发产品,后期未开发土地仍保留在该项目。公共配套设施按实际成本计入开发成本,完工时,摊销转入住宅等可售物业的成本,但如具有经营价值且开发商拥有收益权的配套设施,单独计入“出租开发产品”或“已完工开发产品”。

(4)固定资产及在建工程

固定资产指该集团为生产和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期限超过一年且单位价值在人民币2000元以上的资产。固定资产以成本减累计折旧及减值准备记入资产负债表内。在建工程以成本减去减值准备记入资产负债表内。在有关建造的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之前发生的与购买或建造固定资产有关的一切直接或间接成本,包括在购建期间利用专门借款进行购建所发生的借款费用(包括有关借款本金和利息的汇兑损益),予以资本化。在建工程在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转入固定资产。本集团对固定资产在预计使用年限内按直线法计提折旧,即固定资产原值减去预计残值后除以预计使用年限。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时,按照固定资产原价减去累计折旧和已计提减值准备的账面净额以及尚可使用年限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未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前已计提的累计折旧不作调整。

(5)收入确认原则

固定资产会计论文篇3

二、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及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学校固定资产购置主要依靠财政拨款,学校对固定资产管理及会计核算工作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因此,学校应深入分析当前固定资产管理及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明确今后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1.固定资产管理意识不强。

国家财政拨款是学校固定资产购置的主要经费来源,尽管随着改革的发展,学校办学经费正在向多元化转变,但长期以来固定资产购置资金具有无偿性的思想仍根深蒂固,因而缺乏固定资产管理意识。学校各部门人员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未能给予高度的重视,对固定资产的内涵、管理的要求缺少清晰的认知,工作中往往出现固定资产采购计划编制不科学、固定资产使用消耗过快、固定资产重复购置等问题。

2.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

固定资产管理本身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专门的部门负责具体的管理工作。实际上学校常面临多头管理的局面,如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由财务、后勤部门共同承担,但财务部门仅仅是对固定资产的价值进行核算和管理,至于固定资产的日常使用、维护、清点等工作未能有效落实,部门之间的工作存在脱节,配合不力,信息无法共享。这就容易使固定资产在购置、调拨、领取、使用、报废等环节产生管理漏洞。

3.固定资产会计核算方法不科学。

学校对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应当能够反映资产的全貌,而按照现有的核算方法,固定资产的信息存在失真问题。学校现有的会计核算方法并没有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固定资产自采购以来,在使用中不断损耗、减值,但是从会计核算的结果来看,资产的账面价值仍然体现为原值,无论是采购、调拨还是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在正式报废前账面价值始终保持原值,这就导致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严重不符。

三、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及会计核算发展的举措

针对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今后学校应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及会计核算的重视,健全管理制度,完善会计核算方法,从而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1.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针对当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漏洞,学校应尽快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使固定资产采购、入库、使用、维护、报废等各项管理工作都纳入制度化轨道。固定资产的采购必须遵守预算编制制度,校领导、财务人员及相关负责人可组成采购计划小组,按照预算要求,认真分析固定资产采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确定采购的资产,学校应采取招标采购。固定资产采购入库时,由于学校固定资产种类多,存放地点较为分散,管理难度大,管理人员应借助信息技术的支持,使用管理软件与条形码标签相结合的方法,对固定资产分门别类,实施信息化管理。同时为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学校应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和维护。固定资产如需报废,也必须经过严格审核。

固定资产会计论文篇4

目前,医院执行的会计制度是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要求编制的,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现行医院会计制度尤其是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局限性开始显现。固定资产是医院开展医疗、科研、教学等各项工作的物质基础,也是反映医院经济实力、规模大小和医疗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现在,医院固定资产的来源渠道日趋复杂,贵重医疗仪器设备日益增加,不少资产单位价值已超过千万元。完善的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制度是准确核算医院财务状况的前提,这就要求医院要改革现有的固定资产核算模式,使其更客观、真实地反映医院的财务状况和经济能力。

一、医院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行的《医院会计制度》中关于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制度已有部分不适应医院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医院购入固定资产时,根据资金来源的不同,借记“专用基金——修购基金”、“财政专项支出”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同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固定基金”科目。固定资产与固定基金相对应,“专用基金——修购基金”是一个净资产科目。购入固定资产时,一个净资产科目“专用基金——修购基金”减少,一个净资产科目“固定基金”增加,一个资产类科目“固定资产”增加,一个资产类科目“银行存款”减少,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购入的固定资产由货币形态转为实物形态这一过程。但当购置的固定资产金额较大,而所提取的修购基金不足以支出时,《医院会计制度》就没有规定应当怎样进行会计处理。此外,这种核算方法容易发生漏记“固定资产”、“固定基金”科目的现象,导致少记固定资产,并且因为没有相应的钩稽关系而不易被察觉。

二是没有设置“累计折旧”会计科目。医院的固定资产核算没有设置“累计折旧”科目,只是按照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的一定比率提取修购基金。固定资产从购置到报废的很长时间里,不对资产价值进行调整,这样就存在一个问题,即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已经发生损耗,出现了减值,但资产负债表“固定资产”科目中仍然体现的是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计提的修购基金反映在资产负债表的净资产中,它不是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不能反映固定资产的净值,因而固定资产的老化程度也就无法在账面上反映,这样容易造成资产充裕的假象。资产负债表如果不能客观地反映医院固定资产的真实状况,也就不能向医院的管理者提供客观真实的财务分析和风险评价。

三是没有设置“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会计科目。现行医院会计制度在固定资产核算方面缺乏抗风险的内容,只是在固定资产提前报废时,列入“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处理,未充分贯彻会计准则的谨慎性原则。在今天这样一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一些高端医疗仪器单位价值高、更新淘汰快,不到设备报废年限,就极有可能出现资产减值的现象。由于《医院会计制度》没有设置“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会计科目,如果遇到固定资产减值,就会出现账面价值与实物价值不符的情况,以致造成财务报表的失真。

四是没有设置“固定资产清理”会计科目。医院固定资产的减少,包括出售、捐赠、毁损和报废清理等,在实际收到价款时,借记“银行存款”,贷记“专用基金——修购基金”,同时按固定资产原价借记“固定基金”,贷记“固定资产”。由于专用基金是按照基金类别设置的明细账,不能具体反映固定资产每个类别的损益情况,包括变价收入、清理费用以及保险赔付等,而且这种记账方法也存在容易发生漏记“固定资产”、“固定基金”科目的现象。二、改进医院固定资产核算方法的建议

(一)在固定资产账务处理时,医院可以借鉴企业会计核算的方法

在购入固定资产时,按照外购固定资产的价款、相关税费以及运输费等应归属该项资产的成本,借“固定资产”,二级科目可以设置“房屋建筑物”、“医疗设备”、“一般设备”、“家具”等子科目,贷“银行存款”科目等。这样可以避免漏记固定资产的现象。

(二)增设“累计折旧”科目

企业的会计核算是借记支出类科目,贷记“累计折旧”,这样固定资产的减值情况就一目了然,在资产负债表中“累计折旧”作为备抵项目列示,两者相抵冲,得出固定资产的净值。医院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提的折旧额进行系统分摊。目前,固定资产可选用的折旧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同时,在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如果其所处的经济环境、技术环境等有可能与最初预计时变化较大,医院应于年度终了时,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进行复核,对差异较大的,应当进行相应的调整,这样可以相对客观地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

(三)增设“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

医院定期对资产进行合理评估,以在公平交易中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金额,计提减值准备,合理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确认的减值准备应当作为相关资产的备抵项目,减少期末固定资产金额,从而可以夯实医院资产价值,有效避免资产的虚盈实亏,如实反映医院的财务状况,同时保证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可信的相关会计信息。

固定资产会计论文篇5

旧医院会计制度中对于固定资产的认定是指单位价值高于500元的一般设备及价值高于800元的专业设备。这种仅仅对于资产价值的确定显然会加大资产核算工作量,且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整体提升,定价范围也显然与当前物价水平不相适应。于新医院会计制度中,医院固定资产被重新定义为“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上(其中,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以上),持有的预计使用年限大于1年,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有形资产。”抑或为单位价值虽未达到固定资产标准,但预计使用年限超过1年的大批同类物资。由此可见,医院固定资产大致而言包含两类物资,但是对于“大批同类”,规章制度中并没有明确释义,对此,笔者认为所谓“大批同类”应当指代的是医院内部使用范围较广且较多的同一种固定资产,且使用年限应当较长,不需于将来再行添置。如:医院住院部大量使用的家具和棉被。

(二)固定资产的分类

与旧医院会计制度不同,新医院会计制度还对医院规定资产进行了明确分类,主要包含:房屋及建筑物;专业设备;一般设备;其它固定资产。且对于每一类型的固定资产的建议折旧年限也有明确描述,直接将制度规定深入至操作层面。另《医院固定资产折旧年限表》中对于医院专用设备所涵盖的范围也作了详细说明,主要为医院医药专用的设备器材。至于其它行业的专业设备则悉数归属于其它固定资产范围之内,而仪器仪表也纳入其它固定资产核算范畴。

二、简述于新医院会计制度下乡镇卫生院固定资产的核算和管理工作

(一)针对无偿取得的固定资产的核算和管理

新医院会计制度中明确规定:“无偿取得(如无偿调入或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其成本比照同类资产的市场价格或有关凭据注明的金额加上相关税费确定。”由此可知,医院对于无偿取得的固定资产成本的确定主要有两种方式,现阶段,对于该类财产的处理多参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按照所确定的成本金额,借记在建工程——设备安装或是本科目,按照所发生的相关税费,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同时根据差额贷记其它收入科目。针对此,笔者认为,该种固有资产收入计入方法,实际上所呈现的是乡镇卫生院利润和收入的一种虚增效果,如若将该项资产计入净资产核算范畴可能会与实际情况更为吻合。

(二)针对累积折旧资产的核算和管理

旧医院财务会计管理制度中明确规定,医院修购基金每月按固定资产的一定比例提取,而提取年限则由医院会计制度统一作出规定。由此可见,每个医疗机构所提取的修购基金与固定资产之间存有紧密联系,但是并非意味着提取修购基金与医院情况相适应。而这也直接导致每所卫生院其不同设备的提取比例和方式存在较大差异,会计核算的可能性较差。新医院会计制度针对累积折旧资产的核算主要采用类似于企业固定资产的核算方法,明确了资产损耗部分,有助于医疗机构固有资产核算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针对固定资产残值或减值的会计处理

对于乡镇卫生院而言,其医疗设备性能和更新速度普遍落后于大型医院,且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临床医疗设备更新技术的加快,其应用的设备中有相当一部分已经贬值,甚至于一些设备已经报废。这便意味着如果乡镇卫生院的管理者没有对该类设备产予以减值或核销,那么卫生院固定资产总值就会不断增加,最终直接导致医院固定资产会计账面价值与实际情况不相吻合,且差距甚远的情况。新医院会计制度与旧医院会计制度在上述问题的处理反面一致,规定卫生院不需要在年末对医院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进行估算,而对于陈旧设备所产生的损失也并未作出提减值处理规定。总而言之,该项规定与规章制度所秉承的谨慎性不合。针对此,乡镇卫生院可定期(或不定期)对医院固有资产进行盘点和检查,如果出现因为设备损坏或陈旧等因素造成可回收金额远远低于账面价值的情况,则需将两者之间的差额作为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具体处理措施如:借记“其它费用”范围,抑或贷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三、新医院会计制度下乡镇卫生院提升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水平的建议

(一)提高工作人员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工作人员为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工作中的主要参与者,其工作能力直接决定了固定资产核算及管理工作质量。如:房屋交付使用后,财务人员若未能及时估计入账,则会直接导致医院固有资产账目与实际固有资产金额不相吻合。由此案例可以看出,高素质且具有专业能力的管理人员对于乡镇卫生院提升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水平存在积极推动作用。且乡镇卫生院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多实行多部门管理,因此,管理工作基本长期处于无条理、无制度、无规范的状态下。针对此,笔者认为,乡镇卫生院应当转变观念,强化管理意识,制定合理科学的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制度。于此前提下,培养和聘用专业的管理人员,以解决固有资产核算问题,弥补管理制度不足。

(二)完善信息系统,实现网络化管理

对于资产数据的正确处理,现代计算机技术显然优于人力,且具速度快的显著优势。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普及无疑让乡镇卫生院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智能化也成为了可能,计算机分析资产数据,不仅结果客观、准确,有助于消除不良资产泡沫,且可真实反应和预估固有资产未来的获益趋向,以为医院及时规避风险提供参考依据。但是建立计算机网络化管理系统时,应当注意结合卫生院所处地区的实际情况。具体实施方法分解如下:第一步,全面覆盖固有资产建档至废弃阶段的跟踪检查和记录,以保障固有资产由入至出全程管理的质量;第二步,根据固有资产的性质制定管理方略,以减轻年终固有资产清查工作的负担。如:单件设备则可应用条码技术进行跟踪检查和年末盘点;最后,完善卫生院各个科室内部固有资产的网络资源信息,设立计算机账目,并将各科室责任中心的终端连接到一起,以便信息汇总之后可经由终端连接达到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而且全院固定资产累计折旧金额的计提也可实现。

(三)建立专门的固有资产管理部门

对于乡镇卫生院而言,现阶段多采用“多头管理”以实现固有资产管理,诚然该种管理方式可以有效的节省人力,但是却极易导致管理交叉或固有资产年末盘点混乱的情况,与全面资产管理原则不相适应。针对此,笔者认为可建立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实行“集中领导、统一管理、统一核算、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管理原则,从而实现固有资产由入至出的全程管理。

固定资产会计论文篇6

一、现阶段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及存在的不足与漏洞。

1、在固定资产采购及下拨所作的财务分录:借:固定资产,贷:固定基金。报废固定资产的分录:借:固定基金,贷: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此资产的原值一直没变,这样做的结果会造成:第一固定资产净值与原值严重背离,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固定资产的账面原值与现时净值相差越来越大;第二,虚增净资产,以账面原值来核>,!

2、维修日常开支,录入相关费用:借:商品与服务支出或三大系统维护费、治超费等等,贷:现金或银行存款。清理固定资产的开支:借:公用支出,贷:现金等。变卖作废固定资产收入的处理方式:借:现金,贷:其他收入。这样核算不能很好核算固定资产维修费用,也无法权衡维修是否合理。实际执行中容易发生乱修、滥修、乱放等情况。虚增维修费用,特别是为不执行政府采购政策。很多采购采用变性方式,固定资产不入帐,造成对固定资产漏入,不利于固定资产的管理。

二、提出几点管理建议。

同国有企业一样,事业单位同样面临着如何用好管好国有资产、盘活资产存量以及如何做到既维护所有者权益又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调整固定资产的原有核算方法。

1.在购置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时,借鉴企业会计的核算方法,借记“固定资产”,贷记“银行存款”,不再通过“固定基金”这样的净资产科目核算。只有这样才能使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真实化、规范化、标准化,缩小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会计核算的差距,使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

2.在现有会计核算基础上,增设“累计折旧”会计科目。每月增加计提折旧的会计核算,会计分录借记“商品和服务支出——折旧费”,贷记“累计折旧”。在资产负债表中,将“累计折旧”作为备抵科目列示,两者相减,就是固定资产的净值,这样在会计报表中就反映出固定资产原值及净值,固定资产的增减情况一目了然,以便如实反映固定资产的规模、新旧程度和实际价值。

3.对于固定资产的维修,可以统一核算,不应当分散。发生时借记“商品及服务支出——维修费”,贷记“现金或银行存款”,这样核算才有可比性,这样可以加强对维修费的管理和对固定资产新旧程度有个初步了解。

4.对于固定资产的处置,增设“固定资产清理”会计科目。通过“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准确核算固定资产所发生的清理费用,能够真实、详细地反映其损益情况。

5.对于固定资产的减值,増设“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会计科目。在对固定资产清产核资的同时,应当合理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期末对固定资产进行检查,当出现可收回价值小于账面价值时,应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具体可以参考《企业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和方法,可根据自身的规模和管理水平对部分大型设备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参考文献:

《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讲座》财政部《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讲座》编写组,测绘出版社出版;

固定资产会计论文篇7

1.全面详细反映信息,满足管理者需要

计算机容量大,运行速度快,能够对固定资产管理中的有关数据进行快速、详细的分析,全面客观地反映各种信息,满足管理者需要。明细分类核算是所有高等院校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必须建立的核算方式,账多量大,非常繁琐。一些高等院校只将明细账设置二级或三级,管理上过于笼统,尤其是随着高等院校教学规模不断扩大,科研能力不断提高,以及相关生产经营方式的多样化,高等院校的房屋、仪器设备、办公用品、图书等固定资产的种类不断增多,数量不断增大,如果一个学校的资产效益明细账仅设置二级或三级,根本无法及时、准确反映出有关信息,无法满足管理工作的需要。在手工条件下,设置更多级别的明细账比较困难,在实行会计电算化后,使用计算机操作,则核算工作就非常方便。例如:学校对仪器设备这个会计科目设置明细账,手工一般设置为:仪器设备——教学类二级,学校如果想统计其中某一种仪器的购入、现存、维修等情况,就比较困难,因为很难从这样的账簿设置中提取出有关信息供管理者使用,若想获得相关数据只有等定期核对后才能计算得出。如果用计算机设置仪器设备明细账,内容可以非常详细,例如:仪器设备——教学类——北京产——使用科室——维修记录——目前状态,等等。此外,还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更为详细的明细账目,便于及时查阅仪器设备明细账,了解某种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合理使用资金,为教学和科研服务。

2.快速查阅各种固定资产价格

由于各种固定资产的价格变化较快,如果一个学校不能及时掌握某一物品的价格变化情况,势必在物品采购上出现决策失误,造成不必要的资金浪费。利用计算机强大的查索能力和网络服务优势,就能够快速查阅到该产品的价格变化情况和不同生产厂家的产品价格、产品性能,供学校决策者参考,从中筛选出价格适宜、性能优越的产品,以最优惠的价格获得最好的产品,服务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生产经营。

3.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量大,涉及面广,与各院、系、科室间联系密切,统计数据多,变化频繁,准确性要求高,稍有不慎,极易出现差错,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以往人工记账的方式导致管理人员工作强度很大,经常加班加点核对数据,制做统计报表。即使这样,也难免发生差错,工作效率低。实行会计电算化管理后,各院、系、科室间统计数据、统计报表“资源共享”,核对极其方便,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大大减轻,统计结果准确性增强,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二、高等院校实行会计电算化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选择适合本校实际的统计软件。目前,市场上用于固定资产管理的统计软件品目很多,有单用户统计软件和网络统计软件。单用户统计软件无法进行统计数据交换;网络统计软件价格较高,其优点是统计量大,有较强的数据交换功能。需要指出的是,无论单用户统计软件还是网络统计软件,用户在使用时,总会发现一些不符合自身特点要求的程序设置,给用户带来不便。因此,各院校在选择统计软件时,一定要根据自身特点,尽可能选择适合本校实际的统计软件(以网络统计软件为首选)。

2.加强系统的安全性,防止出现意外事故。由于固定资产电算化管理往往是整个学校财会计算机管理一体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加强系统的安全性,防止人为破坏。在实行电算化管理时,除对统计软件本身的安全性提出较高的要求外,使用单位必须建立健全计算机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专人负责,开机登记,严防意外事故发生。

固定资产会计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8-173-01

一、增值税税制改革的总体情况

国务院第34次常务会议决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增值税由生产型转到消费型的税制改革。从国内研究的情况来看,研究固定资产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文章不多,而且研究的思路和角度不明确。大体看,研究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的文章大都是网络上的帖子,除此外公开发表的文章很少,文献主要是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文件,大概分为税收和会计核算两个角度:税收方面的文件共十九项,会计核算角度的规范只有《东北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有关会计处理规定》(财会[2004]11号)一文。根据上述的一系列文件法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准予抵扣的固定资产范围仅限于现行增值税征税范围内的固定资产,包括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工具、器具。二是适用转型改革的对象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按照销项税额抵扣进项税额的方法计算增值税应纳税额。三是增值税转型改革计税方法与东北、中部等地区试点的计税方法存在异同。增值税转型改革后直接计算抵扣,所留存的尚未抵扣部分的进项税额属于“可抵扣”状态。而试点期间是按照增值税税收增量计算退税,所留存的尚未退税部分的进项税额属于“待抵扣”状态。四是会计科目设置的非统一性。《东北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有关会计处理规定》(财会[2004]11号)中规定实行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的企业,应在“应交税金”科目下增设“应抵扣固定资产增值税”明细科目,并在该明细科目下增设“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固定资产进项税额转出”、“已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和“新增增值税额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等专栏。这是在试点期间使用的会计科目。《关于全国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70号)中规定将固定资产进项税额记入“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中。这是转型后使用的会计科目。

二、本文的写作背景

从增值税税制改革的总体情况来看,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的核算理论在实务工作中尚未形成体系化,因此实务工作人员不可能得到统一认识。笔者就是要从会计核算角度探讨增值税的一般纳税人在固定资产购进、接受捐赠、接受实物投资或者自制时发生的进项税额会计处理,希望能给实务工作提供一点帮助。

三、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的会计处理方法

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的会计处理应该首先设置账户,然后在账户基础上明确业务流程。笔者认为应该遵循(财税〔2008〕170号)中的规定,也就是说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应记入“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中,与原来的增值税账户理论一致,这样的话更符合转型后的理念。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的会计处理应分为可以抵扣进项税额和不可以抵扣进项税额两类进行,前者指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工具、器具等;后者指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土地附着物。也就是说,属于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工具、器具等固定资产,不论用途是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免征增值税项目、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的,还是用于增值税应税项目,其进项税额可以从销项税额中抵扣;而属于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土地附着物等固定资产,不论其用途是什么,其进项税额不得在销项税额中抵扣。所以,笔者认为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的会计处理原则应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可以抵扣进项税额的固定资产取得处理;另一类是不可以抵扣进项税额的固定资产取得处理。固定资产的取得方式有购进、接受捐赠、接受投资、自制等方式,分别从四种方式探讨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的会计处理。

1.可以抵扣进项税额的固定资产取得处理。

(1)外购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的处理原则。企业国内采购或进口固定资产时,按照专用发票或海关提供的完税凭证上注明的增值税额,借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按照专用发票上记载的应计入固定资产价值的金额,借记“固定资产”等科目,按照应付或实际支付的金额,贷记“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银行存款”、“长期应付款”等科目。购进固定资产中所发生的运输费用,按照7%的抵扣率计算应抵扣的金额,借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按照应计入固定资产、工程物资等价值的金额,借记“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工程物资”等科目,按照应付或实际支付的金额,贷记“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银行存款”、“长期应付款”等科目。购入固定资产发生的退货,作相反的会计分录。

(2)接受捐赠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的处理原则。企业接受损赠转入的固定资产,按照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借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按照确认的固定资产价值(已扣除增值税,下同),借记“固定资产”、“工程物资”等科目,如果捐出方代为支付了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则按照增值税进项税额与固定资产价值的合计数,贷记“待转资产价值”等科目,如果接受损赠企业自行支付固定资产增值税,则应按支付的固定资产增值税进项税额,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接受损赠固定资产的价值,贷记“待转资产价值”科目。如果接受损赠企业另支付其他费用,如运输费等,还应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3)接受投资转入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的处理原则。企业接受投资转入的固定资产,按照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借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按照确认的固定资产价值,借记“固定资产”、“工程物资”等科目,按照增值税与固定资产价值的合计数,贷记“实收资本”等科目。

(4)购进用于自制固定资产的货物的处理原则。企业购进用于自制固定资产的货物,按照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借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按照专用发票上记载的应计入工程物资成本的金额,借记“工程物资”科目,按照应付或实际支付的金额,贷记“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银行存款”、“长期应付款”等科目。购入货物发生的退货,作相反的会计分录。企业原购入作为存货核算的原材料等,如果现在用于自行建造固定资产,则应按该部分存货的成本,借记“在建工程”等科目,贷记“原材料”等科目,对于与该部分原材料相对应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不需进行结转处理。企业接受用于自制固定资产的应税劳务,按照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借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按照专用发票上记载的应计入在建工程成本的金额,借记“在建工程”科目,按照应付或实际支付的金额,贷记“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银行存款”等科目。

2.不可以抵扣进项税额的固定资产取得处理。固定资产取得时发生进项税额的会计处理原则与增值税转型前一致,也就是将取得固定资产时发生的进项税额记入固定资产的成本。会计处理原则不再一一阐述。

四、结论和局限

根据上述总体描述和探讨结果,笔者认为,我国企业关于固定资产取得的会计处理发生的根本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取得时发生的进项税额是否可以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经过探讨,明确了可以抵扣进项税额和不可以抵扣进项税额的范畴,明确了它们的会计处理原则。

固定资产会计论文篇9

会计核算的核心在于会计计量。固定资产的会计计量,不但关系到会计报表的正确性,还关系着企业的未来经济利益流入与技术创新。下面就会计计量模式、计量属性的选择标准、选择标准在固定资产会计计量中的应用及其后果进行讨论。

一、会计计量模式的一般性表达

美国会计学家莫斯特(Most)认为,会计计量有两个要素:一是定量的财产或属性;二是为定量该财产或属性所采用的尺度。还有三要素(计量属性、计量单位和计量模式)、五要素(计量尺度、计量单位、计量属性、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我们认为,会计计量模式由四个要素组成:被计量对象、时间序列、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被计量对象就是计量的客体,如应收账款与固定资产,同样归属于资产要素,但其管理目标的区别就非常明显,就需要用不同计量属性来表达。因此,被计量对象与计量属性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时间因素是指被计量对象在不同时点的价值不同。计量单位有名义货币单位与一般购买力单位,在符合货币计量基本假设基础上,一般选择“币值稳定”的名义货币单位。计量属性是用来表述被计量对象的某些方面的特性,如物体的长度、高度、重量、质量、工作量、维修次数、价值量等。从会计计量目标来看,除了因为货币具有其他计量单位所不具有的“通约性”(一般等价物),会计主要从被计量对象价值变化的角度考核企业的经营业绩,因而就要反映会计要素的金额变化过程及其结果。而计量固定资产价值量变化的属性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历史成本,二是现行价值。因为重置成本也是以现行价值为基础计算出来的,而其他的计量属性更是从不同角度反映现行价值的产生方式。按上述模式列举固定资产的会计计量模式如表1。

二、企业会计计量模式应用标准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由财务报告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基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等项目构成,这些项目是约束会计计量的条件。会计计量模式的应用除了要依据一定的标准外,还要符合被计量对象的属性,固定资产计量模式的应用也不例外。

(一)符合财务报告目标

财务报告目标对规范会计行为起着导向性作用,一般有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会计计量包括固定资产计量应该努力满足这些目标,实现股东财富的最大化,促进持续投资与持续发展。

(二)符合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基本假设是对会计核算的手段所做的合理设定。如经营租入固定资产与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应用的会计计量模式就不相同,前者以付出租金形式配比因资产使用而流入经济利益,而后者以折旧的方式配比因控制资产寿命而流入经济利益。

(三)符合会计基础

企业会计的计量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也就是说固定资产的取得、折旧、更新改造、处置等资金运动过程,都应按照实际发生的权利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义务作为收入和费用计量的基础。

(四)符合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实现会计目标的会计信息就必须具备一定的质量特征,这些特征是会计计量进而也是固定资产会计计量选择的标准之一。其中可靠性与相关性是最为重要的,当然还包括成本效益原则。

三、企业固定资产计量属性的选择

企业固定资产计量按照时间序列一般有取得计量、持有计量、处置计量这三种状态,这些不同状态、不同计量属性的数据汇总在资产负债表中“固定资产”项目体现了混合计量的结果。下面就固定资产运动的三个环节分项讨论其计量属性如何选择。

(一)固定资产的取得计量

企业取得固定资产的方式有外购、建造、融资租入、接受投资、接受捐赠、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和企业合并等等。取得方式不同,初始计量采用的计量属性也不尽相同。

1.外购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企业外购固定资产是否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判断一般包括不需要安装和需要安装两种方式。购入不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在购入日就可以使用,其入账价值就是取得成本。购入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在购入固定资产取得成本的基础上加上安装费、调试费等支出,作为购入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

2.建造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建造固定资产分为自营与出包两种方式,都需要通过“在建工程”归集其成本。企业为在建工程准备的各种物资,应根据实际支付的购买价款、增值税税额、运输费、保险费等相关税费,作为实际产生的成本。

3.存在弃置的费用的固定资产的初始计算。某些特殊行业的特定固定资产,在初始计算时,需要用固定资产的建造成本和弃置费用的现值之和作为入账价值,以弃置的费用的现值作为预计负债。

(二)固定资产的持有计量

固定资产的持有计量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固定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和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大修理等后续支出。其计量目的不同,分别应用到历史成本、公允价值和可收回金额等混合计量模式。

1.固定资产经济寿命的计量。固定资产的经济寿命是由固定资产的预期经济利益实现方式决定的,这种实现方式可以用预计期间表示,也可以用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的数量表示。按照《国际会计准则》(IAS 16)对不动产、厂房和设备项目允许采用两种计量模式:成本模式和重估价模式。成本模式的固定资产折旧总额等于原始成本减去净残值,这是一种静态的折旧观。重估价模式的固定资产折旧总额是基于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以原始成本减去残值和减值损失。

2.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当固定资产存在可能发生减值迹象时,应当进行减值测试,估计可收回金额。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的计量:(1)计算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计算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将“净额”“现值”与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比较,如果“净额”和“现值”其中一项超过了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则不存在减值,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等于其账面价值;(2)如果“净额”和“现值”都低于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较高者为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较高者与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的差额来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后不能够转回。

3.更新与大修理固定资产的计量。固定资产投入使用一段时间后,为了适应技术进步,或提高或维护固定资产的生产服务能力,需要对固定资产进行更新、维护、大修、改建、扩建或改良等,这些支出在扣除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后,如果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就应当计入固定资产的成本。

(三)固定资产的处置计量

固定资产的处置包括固定资产的持有待售、出售、对外投资、转让、报废或毁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固定资产处于终止状态时就不符合固定资产的定义,改变了既定的固定资产用途,这时把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转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

1.出售固定资产的计量。出售固定资产需要将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发生的相关税费及其他费用转入固定资产清理科目的借方,将出售固定资产的价款、残料价值、变价收入以及保险公司、过失人赔偿计入固定资产清理科目的贷方,最后将净利得或净损失转入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由此可以判断出售固定资产的计量是用当下的净额来计算。

2.对外投资固定资产的计算。企业把固定资产对外进行投资,固定资产的主要风险和报酬都已转移给被投资方,并期望获得回报,具有商业的性质,若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公允的话,固定资产价值的计量属性就为公允价值;假如不具备商业性质,例如母公司对子公司用固定资产进行长期股权投资,则按照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计量。

四、固定资产会计计量属性选择后果讨论

(一)混合计量模式的允当性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选择历史成本为基础是因为会计信息质量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可靠性,而选用其他计量属性时也必须满足可靠性原则,也就是说只有具备了可靠性的计量属性才能选择使用,因为这时获得的数据是可以验证的,并且与被计量对象之间存在逻辑关系,也才具有允当性、有效性。黄晓榕(2006)就几种常用计量属性应用的后果进行了比较,见表2。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防范

会计信息是对会计对象的资金运动或价值运动的确认、计量与报告,其中计量处于核心环节。企业会计准则的基本准则及具体准则对选用计量属性有严格规定,已经从制度层面防范可能产生的偏差。因此,会计人员要加强对这方面的学习,清晰理解准则,规范会计计量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结语

本文对固定资产的取得计量、持有计量和处置计量,横向构建了固定资产计量的四要素模式,即被计量对象(固定资产)、时间序列、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纵向构建了符合计量标准的混合计量模式,形成了计量属性-选择标准-计量模式-应用规范-后果检验的逻辑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孝林.会计基本理论比较[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274.

[2]赵武德.会计计量理论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66.

[3]周红,王建新,张铁铸.国际会计准则[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206.

[4]黄晓榕.会计计量若干问题探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59.

[5]陈辉.论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203-209.

[6]李秀真.会计计量属性的应用[J].商业会计,2013(24)

作者简介:

固定资产会计论文篇10

在施工企业经济核算中,利用企业内生产总值、总收入、可支配总收入和总储蓄等企业经济总量指标推算企业内生产净值、净收入、可支配净收入和净储蓄等经济净值指标时,总要面对一个重要的指标——固定资本消耗。由于它是增加值或企业内生产总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它的准确性程度如何,直接影响到各项净值指标的测算以及用输入法测算增加值或企业内生产总值的准确度和可靠度。如何准确的推算固定资本消耗价值,是企业经济核算应该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1固定资本消耗价值测算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固定资本消耗,在我国通常称为“固定资产折旧”。它是指核算期内生产单位为补偿生产活动中所耗用的固定资产而提取的价值,它的内涵是固定资产在生产过程中损耗和转移的价值。固定资本消耗价值的理论和实际核算中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难以客观准确的计算固定资产消耗的价值

这是因为实际生产中引起固定资产价值下降的因素较多而且比较复杂。这些因素中,既有正常使用的磨损,也有事故灾害引起的磨损;既有技术进步引起的价值变动,也有由于价格引起的价值变动。在实际计算中不易分清各种因素对固定资产价值下降各自引起的作用大小。从固定资本消耗的本身含义讲,它应该是固定资产在生产活动中的正常磨损部分,而由其他因素引起的固定资产的价值下降,则属于固定资产的损失,不能做为消耗,因为这种消耗的价值并没有转移到产品中去。

1.2难以直接利用工商企业会计中的有关核算资料

企业经济核算中的固定资本消耗与工商企业会计核算中的“固定资产折旧”在测算上并不完全相同。会计核算中的固定资产折旧,一般是按照“历史成本原则”计提的,即:

年固定资产折旧额一(某项固定资产历史价值一预计净残值)/预计使用年限。

这就给直接利用工商企业会计的固定资产折旧资料带来一定的困难。根据企业经济核算的“现期市场价格原则”,在进行企业经济核算时,若要采用会计核算资料,就必然存在一个核算口径和方法的转换问题。即必须将用实际成本法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资料转换为按限期市场价格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资料,才能满足企业经济核算的要求。

1.3工商企业会计核算中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所使

用的“固定资产使用年限”是预先难以确定的主观预计量

这使得工商企业会计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核算行为带有很大的主观}生和不确定性,往往本核算期内提起的固定资产折旧并不一定能真实或相对真实地反映本期生产活动中的固定资产正常消耗价值。

2对固定资产消耗价值测算若干问题的思考

为了确保固定资本消耗价值数据的真实可靠,认真研究和解决以上问题和困难就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由于固定资本消耗价值是增加值的重要构成项目,它的统计数据的真实与否直接影响到增加值或企业内生产总值的统计数据的质量。解决以上问题的基本思路应该是针对不同的问题结合具体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推算,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制度安排。

(1)由于技术进步的速度越快(如机械设备的技术更新),技术进步引起的固定资产的价值下降速度就越快,2者成反比关系。因此可以考虑结合一定时期的技术进步增长率,确定一个技术经济参数——技术进步引起的固定资产减值率()。例如本期技术进步增长率为5%,可以近似地确定本期技术进步引起的固定资产减值率为5。由于价格变动引起的固定资产的价值下降,可以考虑根据当前时期的该项固定资产市场物价指数的降低幅度,也确定一个参数——价格下降引起的固定资产减值率(

)。例如本期某项固定资产的物价指数为95,降低幅度为59%,则可以近似地确定该项固定资产本期由于价格下降引起的减值率为5oa。至于事故灾害等非正常原因引起的固定资产的价值下降,则可以根据历史上正常年份事故灾害的发生率及其对固定资产的损害程度,估计出另一个参数——事故灾害引起的固定资产减值率()。再令正常施工生产磨损引起的固定资产减值率(),一定时期固定资产价值的总的下降率为()。由于一定时期内固定资产的价值下降,是以上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样就有:

根据此公式可以求出由于正常施工生产磨损引起的固定资产减值率,即:

在已知一定时期固定资产减值总额()的情况下,就可以求出本期固定资产由于正常生产磨损而减少的价值总量,即:

而本期固定资产由于正常生产磨损而减少的价值,就是所要测算的所谓“固定资本消耗价值”。以上的口、j8、y必须由施工企业核算部门根据一定时期内技术进步、价格变化以及事故灾害情况变化的规律,结合对核算期它们可能发生的变化所做的合理预计,并根据具体变化情况随时进行必要的修正。

(2)为了充分有效地利用现有微观会计核算资料,更好地实现企业经济核算与微观会计核算的有机对接。①针对施工企业可以考虑在微观会计核算中增设“累计折旧调整”科目,专门记录按现行市场价格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价值。即在日常的实际计提过程中,除了保留传统的“实际成本法”计提折旧外,还需要采用“现行市价法”计提折旧。其计提公式为:

固定资产会计论文篇11

2010年12月财政部、卫生部医院财务制度正式出台,提高了医院固定资产的确认标准,区分了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要求固定资产必需计提折旧,规范了固定资产处置管理,与现代企业会计固定资产管理方法趋于接近,使医院固定资产的财务管理更科学更为合理,标志着新医改财务管理的一个开端。从2012年1月正式实行实施一年多来,由于医院固定资产名目多,数量大,价值高低悬殊,使得财务核算与实物管理情况非常复杂。针对固定资产财务管理的现况,管理层还有待梳理清晰,需要进一步探讨优化改善。

一、固定资产采购虽有可行性分析但大都缺乏效益分析

医院财务制度规定了固定资产采购要进行可行性论证。虽然许多医院从形式上充分论证了投资新设备的可行性,但因为盲目追求高新技术,没有从设备的适用程度、必要性来进行论证;有些论证往往只从眼前经济利益着手,没有从长久的经济效益来看,对于医疗设备的利用率是否高,配置是否过剩,投资回报会不会越来越低等缺少周全的考虑。论证程序只是由使用部门提出申请,再会同采购部门进行论证,也没有财务部门的参与,对固定资产的财务管理作用不重视;论证过程更没有和部门财务预算的管控相结合,超支预算是常有现象。

医院采购固定资产应当组织相关部门,立足于现实医疗需求,在财务预算范围内,注重效益分析,进行合理有效的论证。

二、混淆固定资产资本性支出与一般高值物耗费用支出

医院财务制度中固定资产是指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上(其中:专业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及以上),使用期限在1年以上(不含1年),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资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1年以上(不含1年)的大批同类物资,应作为固定资产管理。实际上,仅以价值与年限判断还是存在认识误差,如某些高值手术器械,例如腔镜的光纤,氩气刀等,配置时应作为固定资产资本性支出,但它们常常容易在领用环节作为物耗费用支出;对于某些如介入材料等,则可能以价值大、可重复使用却误作为固定资产管理,没有于领用时作物耗费用处理;还比如在设备维修时容易将象CT球管等材料,不作资本性支出来增加固定资产价值,而是作为费用直接支出。一般情况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设备科、信息科、总务科等)人员普遍缺乏财务专业经历,而固定资产出入库属其职责,他们对固定资产的认定可能与财务部门不一致,从而更易造成混淆。

对此,医院应针对固定资产管理现状,根据财务制度来界定固定资产标准,加强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培训和沟通,分清资本性支出和费用性支出。

三、医院固定资产会计处理中残值计算与折旧方法、折旧冲减待冲基金法(财政科教资金购置的固定资产折旧)等有待商榷

医院财务制度中规定了固定资产采用平均年限法或工作量法计提折旧,计提折旧时不考虑残值。按月计提折旧时,按财政补助、科教项目资金形成的部分来冲减待冲基金,其余部分计入成本费用。现实中,占医院固定资产较大比重的专项设备处置时的残值很高,平时计提折旧如不考虑残值,可能导致折旧支出较大,医疗成本虚高;再者,现在医疗市场竞争激烈,规模大的综合性医院医疗技术日新月异,随之旧设备更新很快,而只采用平均年限法或工作量法等直线法计提折旧显然是不恰当的。再则,由财政补助、科教项目资金形成的固定资产折旧冲减待冲基金,对应支出不进入医疗成本,那么不同来源性质的固定资产可能造成单位成本、项目成本、病种成本不一致,医院间成本缺乏可比性。

建议参照企业会计计提折旧的办法对医院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高值医疗设备可计算一定比例的残值;对高新医疗设备可采用加速折旧法,以更好适应高新医疗器设备价值高、更新淘汰快的特点,并于期末对固定资产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以利于在会计报表上真实反映医院固定资产价值;对财政科教资金购置的固定资产,在折旧冲减待冲基金的同时,计入明细备查账,医院进行成本核算时加上该部分折旧,使其能真实客观地反映医疗成本。

四、外部赠与的固定资产账外管理,未办理验收的工程不入财务账,账实明细不符

当前,医院管理多以科室为责任单位,科室的奖金等与科室效益直接挂钩,一些院外捐赠给科室的设备,使用科室为了达到有创收却没有折旧支出的目的,自行管理,不向设备科报告,财务部门未入库不记账;而一些已经投入使用,未办理验收和竣工决算的工程,也没有执行估价而入固定资产管理。会计核算与实物管理脱节,造成账实不符,财务监督失控,医院固定资产的规模得不到真实的反映,医疗资源配置模糊,从而影响管理层经营决策。

医院应当设立固定资产三级管理模式,明确责任到人。对外部赠与、未及时验收的固定资产等都要纳入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会计期末加强固定资产的盘点,固定资产使用部门、管理职能部门、财务核算部门要各司其职、相互沟通、监督协调,切实做好固定资产的“三帐一卡”的工作,做到账账、账实相符,从根源上杜绝固定资产的流失。

总之,高效的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是取得良好的经营效益的重要保证。医院应从实际情况出发,综合考虑医院技术水平及经济条件,健全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正确运用固定资产的管理方法,加强固定资产的财务管理,从而提高医院对医疗市场变化的信息反馈速度和在医疗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固定资产会计论文篇12

从企业的会计工作方面上可以看出,固定资产可以按照不同的性质分为不同的类别。其中包括租入和租出固定资产、使用中和未使用固定资产、生产经营用和非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等等。从固定资产折旧方面上看,会计和税务处理工作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差异性。

一、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与计税基础的差异

按照企业的会计准则的规定,会计处理需要以成本量为依据,对企业的固定资产进行计量。在对入账价值进行分析和明确的过程中,主要是按照固定资产获得方式之间的差异来进行,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外购固定资产。从外购固定资产上看,其成本主要包括各类税费,购买固定资产时的价款以及固定资产进入可使用状态之间的相关费用,包括安装费用、运输费用以及人工费用等等。(2)自建的固定资产。所谓的自建固定资产主要是指固定资产在没有达到使用状态时需要支出的各类费用之和。(3)工作人员在对固定资产进行分类和明确时,应该将各种费用考虑到其中,提升固定资产成本核算的全面性和准确性。(4)投资的固定资产。如果是投资人员对固定资产的投资,投资协议和合同需要进行明确地规定,并且对价格进行计量。

对于税务处理来说,企业在计税的过程中所遵循的原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外购固定资产,支付中的税费往往会作为主要的依据纳入到计税基础当中来,如果固定资产不处于使用状态,就需要以其他费用作为支撑。(2)自建的固定资产,在竣工前期的自建固定资产结算可以被看做是计税基础。(3)固定资产中如果有通过投资和捐款等方式获得,其计税基础的计算就应该以公允价值为基础。

从以上二者的差异上可以看出,会计处理主要以现值作为主要的处理依据,而税务处理就是支付的价款来进行计算。另外,会计处理中的固定资产主要是以合同价来进行计量,税务处理往往是将公允价值看做是计税的基础。

二、固定资产的确认和界定之间的差异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的含义和概念进行了明确地规定,其中对固定资产的性质,获得方式等都有所涉及。工作人员对固定资产进行明确,往往需要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第一,工作人员要合理地计算出固定资产的成本量。第二,固定资产所固有的经济利益应该流入到企业中。在税务法则中,对固定资产也进行了规定,其中固定资产必须是非货币性资产,其中包括机械、建筑物以及其他和企业生产相关联的各类工具等等。

二者之间的差异主要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无论是会计准则还是税法准则,都没有明确地规定价值判断标准。税务处理中对固定资产的阐述和会计处理工作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不同。税法中并不会对纳税人的主观判断加强重视,从这一点上看,其和会计处理之间的差异也比较明显。

三、固定资产折旧范围的差异

从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出现折旧现象是一种必然选择。企业的税法和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的折旧范围并没有达成一致。因此,不仅计税价值不同,账面价值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从会计处理方面看,具体的规定如下:

1.对于折旧的固定资产来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是达到预期还没有进行结算的资产,第二是满足会计准则要求的固定资产类型。这两种类型的固定资产在折旧时,工作人员需要严格地按照会计准则中的相关内容和条款来进行。

2.对于无法计提折旧的资产来说,主要分为四种类型,第一是即将进入到报废状态的资产类型,第二是已经有计提折旧历史的固定资产,第三是待出售的固定资产类型,第四是计价入账的土地类型。

从税务处理方面上看,仅仅采用的是排除法来对固定资产进行明确。一些固定资产类型无法纳入到固定资产折旧范围,其中包括经营租赁的固定资产、还没有运用的固定资产等等。

四、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以及开始时间的差异

从会计护理方面上看,企业所采取的固定资产折旧方式比较多,企业要将本身的经济效益作为选择折旧方式的前提和基础,具体的折旧方式除了总和法、直线法之外还包括工作量法等等。从税务处理方面上看,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受到了相对比较严格地限制,根据相关的规定,如果采用直线法来进行折旧,允许扣除现象的存在。如果是稳定程度较差的固定资产,选择折旧的方式还应该考虑到余额情况。

折旧方式和折旧时间之间的差异比较明显,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如下:

会计处理:折旧方法具有一定的可供选择性,企业的自主选择性是比较突出的特点,折旧开始的时间主要是以资产完工的月份为主,计提从次月开始。税务处理:对于折旧方式来说,往往会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有些折旧方式主要是针对不同的固定资产而言。因此,折旧开始的时间和计提的时间也不同,差异比较明显。

五、不同折旧方式对企业的影响

采用不同的固定资产折旧方式,会对纳税企业产生不同的税收影响。首先,不同的折旧方式产生不同的固定资产价格补偿和实物补偿,可以产生价格节税机会;其次,折旧是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系统分摊。不同的折旧方式造成年折旧提取额的不同。直接关系到利润额抵减的程度,因而会造成纳税的中缺乏有力的依据,同时也为一些投机行为提供了机会。

六、结语

所得税会计研究是对会计理论的完善,是企业日常会计处理过程的补充。在会计制度和所得税制度相对独立的情况下,会计收益和应税收益之间存在的差异造成了所得税会计存在的前提。目前,所得税会计在我国仍然处于发展阶段,与国际发达国家比较还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所以如何完善和发展所得税会计理论是非常重要的课题。应该根据我国国情以及国外的先进经验,对所得税会计理论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使我国的所得税会计研究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1]金鑫.试论所得税会计新旧准则差异[J].黄山学院学报,2011(3).

[2]张俊清.论所得税会计中资产负债表观的体现[J].会计之友,2011(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