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管理学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2-03-24 20:07:10

医院管理学论文

医院管理学论文篇1

(2)管理者与学生的沟通不到位。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管理者与学生既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同时也存在着必要的情感交流,管理者只有与学生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关系,才能够有效弥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缺陷,使管理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就我国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管理工作开展的现状来看,管理者往往过于注重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却忽略了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从而造成大部分学生对管理工作存在诸多意见,不利于其工作的顺利开展。由此可见,情感沟通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管理者只有重视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联系,才能够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进一步促进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应有所突破。目前,大部分医学院校在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的时候,往往以成绩作为唯一考核标准,这样一来,必然会形成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学生的一切活动都将以应付考试为出发点,过于注重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不注重合作,自我为中心的现象严重。久而久之,就会导致整个医学院校都向应试教育倾斜,却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尤其是人文素质的培养。

2医学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完善措施

从上文的分析我们能够看出,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在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中仍然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管理部门如果想要从根本上提高管理质量,可以结合医学院校的自身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我国医学院校以往对于学生管理,主要从学校的规章制度出发,要求学生对规章制度中的内容做到全面掌握,并将其落实到日常学习与生活中。以这样的形式来看管理工作,不仅会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影响到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且还会滋生诸多管理问题,影响管理效果。因此,在未来的时间里,学生管理部门必须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将以学生为本作为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在充分了解需求的基础上,尽可能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条件,从而将学生的内在动力最大限度的激发出来。此外,学生管理部门还要对学生的合法权益予以维护,针对学生的决定,要做到程序正当、证据充足、依据明确、定性明确、处分恰当。与此同时,学生对于学校给出的处理,应该充分享有陈述、申辩和申诉权,学校要有明确的程序并予以确保。

(2)加强社会实践。想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社会实践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教学体系中添加社会实践也成为了医学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社会实践,不仅能够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的结合起来,从而更好的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而且在实践过程中,还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更好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对于医学院校社会实践的开展,可以有很多种形式,比如说开展各类专业知识竞赛、举行各种科技创新讲座、组织学生到各大医院参观等,这些活动的开展都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3)加强德育教育。德育教育也是当前医学院校管理工作开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过去的时间里,学生在管理工作中,往往只是作为被管理者,被不断灌输诸多规章制度,其自身的主体地位完全得不到展现。事实证明,这种填鸭式的管理方法得不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在未来的管理工作中,管理者不仅仅要将学生作为被管理者,而且还应该注重其主体地位的发挥,从而实现多元化管理,并不断加强自我管理。首先,管理者可以以社会实践作为载体,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价值观。其次,要善于将网络教育充分利用起来,比如说建立心理咨询网站和网上德育中心等,定期让心理咨询师和思政教师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从而使德育工作达到预期的效果。

医院管理学论文篇2

2管理与医务活动脱节,使医院管理建设出现偏差

精神文明建设从提出到至今一直被各类企业所推崇,不论企业家或是管理者,从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广中看到了管理中的一种新型力量,这种抽象的新型力量与“霍桑试验”所提倡的人的行为和态度是紧密相连的,金钱对于工作的产出并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群体规范、群体行为才是个体工作的主要因素,在管理理念上都是如出一辙,都更加以人的情感为本。医院工作管理也不例外,那么如何在工作当中体现群体的情感走向?如何加强该群体的精神文化?如何提升群体的凝聚力?很多企业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来体现。这无疑是一种最直接、最简单,同时又能让员工一目了然、第一时间感知的有效方法。但是在实践中,随着环境的改变,实行对象素质的参差不齐,领导者想要获得的效果不同等,这些因素使得医院的管理与医院活动脱节的情况愈演愈烈。形成这样的问题所在,归纳下来主要是因为:1)箩筐化的现状。伴随着新医改的推行和传统管理理念的转变,近几年医院在管理方面上更多的趋于人性化,将管理视为竞争力的核心力量,尤其是在以中医药为主的医院里,“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尤其重要。但是在医院推行活动时,由于定位不准、目标模糊、跟风造势等因素,将活动视为一个大箩筐、大熔炉,不论是否适合于本院的定位,不论是否与管理建设相关联,通通将其扔进活动的箩筐内,致使医院活动不但不能很好地配合医院管理建设,反而使两者之间“差之毫厘,失之千里”[4]。2)简单化现状。这里所说的简单化是指概念上的混淆,很多一级三甲医院错把医院活动当做医院管理的方法之一。这种简单的相等,使医院管理建设流于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不但使其形式主义化,难以调动员工积极性,并且使医院活动难以发挥对管理的积极作用,形成上文所提到的隐性不明确,显现不到位的误区管理。3)表面化现状。医院的管理是一个长期形成并不断创新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短期内拼凑而成的。很多医院为了给员工和患者留有一个良好文化环境的视觉形象,将活动停留在表面上追求多少的层面上,忽视了内涵本质的建设,难以形成一套系统的体系,结果是“丢了西瓜找芝麻”,使医院管理建设出现了偏差与盲从。

3加强医院管理建设的途径

3.1构建核心价值观,确保医院管理顺利实施医院核心价值观的确立从广义上来说是医院文化的确立,在医院文化中想要构建坚实有力、被员工和患者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就必须层层做起。我们先要明确文化的建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经历漫长的过程才会形成的抽象物质,它分为表层即医院的物质符号,中层即医院的行为准则与制度文化,深层即医院的核心层,主要指医院的精神与核心价值观[4]。只有经过这一漫长复杂的过程,医院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才能沿着初始愿望进行,才能时时与医院的管理方法相结合,才能解决上一章节所提到的医院管理与管理理念脱节的现象。那么在现实的医院管理中如何构建核心价值观,解决理念与管理的脱节?概括来说需要完成以下几步:1)统一员工核心价值的认同感。人的情感是医院发展中最核心的财富,是医院文化形成的重要因素。在市场进程的多元化与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的不断升级的今天,使员工的素质和对医院工作的认知感有不同层次的差异,这样的差异性无疑给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风险与难度。而统一化则是管理中最基本的要求,员工只有做到目标统一、情感认同度一致才能谈及之后的管理内容。2)规范团队核心价值观。团队核心价值观是指这一有效组织内的所有成员对团队目标、道德标准、行为规范、管理制度都是持有认同的态度。通过树立团队核心价值观,增强科室凝聚力,确保医院价值观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还要注重培养主人翁的意识,强调忧患意识。3)确立医院核心价值观。在以1),2)为基础的前提下,医院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就是一个顺其自然演化的结果。医院核心价值观一旦被认可,对于医院未来的发展、医德医风的呈现、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人员科室层次的提高等方面都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4)创立品牌文化。在医院核心价值观统领医院文化与管理的同时,我们还应重点打造医院的品牌化管理,尤其在中医药的管理中更要突出中医特色,创新中医科的服务项目,利用各种载体宣传品牌文化,紧扣民生,为医院的管理奠定精神基础。从而摆脱将管理视为一种摆设、一句空洞口号的管理困境,使医院管理在执行中能够降低难度顺利进行。

3.2建立目标管理(MBO),明确管理思路目标管理也称“成果管理”“责任制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的现代流行的管理方法之一。通过自上而下确定工作目标,在工作中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控制”,再以自下而上保障目标实现的流程来确保管理的科学性、实效性。在医院管理中依旧离不开目标管理的制定,同时它对于制度的强化也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市场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如何确立目标管理,如何使目标管理更好地服务于医院管理,是现代医院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梳理总结:1)明确医院的战略愿景、战略管理思路,这一思路的确定是一个比较宽泛的定义,依据医院的宏观定位和微观分析进行确立,同时还要借鉴成功的医院管理经验,扬长避短;2)依据战略思想合理制定目标管理,使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相互配套,在工作中及时反馈,避免长、短期目标脱节,定期检查目标管理制定的科学合理性,检测与工作进程是否匹配,尽力避免目标制定的不实用性;3)将目标管理的任务合理分配到各个科室及各个人员身上,实行责任制管理,以每月绩效的评比、任务的完成情况与晋升制度相联系,以此来调动科室成员工作的积极性;4)鼓励并提倡医护工作者参与到医院制定相关管理政策的讨论中,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难题及时提出,以便员工在熟悉自身目标并认同管理的基础上刷新业绩;5)完善人性化管理服务,以患者舒适度、满意度为中心,将管理的规范性渗透到每个工作细节中。

3.3对内开展员工帮助计划(EAP)、对外实行患者帮助计划(PAP)EAP与PAP是目前在国外比较流行的一种提高组织绩效、管理模式,关心、尊重员工在工作中的情感心理因素等企业管理中先进的管理技术的新型模式。在世界500强中有90%都建立了EAP管理模式,并且美国已有1/4的人享受着EAP的管理服务,在未来10年内EAP计划将会作为组织中重要的管理方法之一运行在各行各业的管理工作中。EAP概念的提出是因为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急速发展要求所有参与者都必须具备健康的生理与心理投入到经济建设当中,另一方面由于市场化的进程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对物质需求越来越大,人际关系的处理变成当代人面临的最大挑战,人的发展与社会适应力和竞争力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因此使组织机构的高层管理者将员工的心理健康放在了更高层面上来研究[1]。同时EAP随着近几年的成熟发展,在服务内容上已包含了很多方面,比如职业生涯困扰、婚姻生活问题、法律纠纷、生活工作压力、理财误区等方面,全面为人的需求而服务。医院作为“治病救人”的特殊企业,常常在工作中遇到不可测事件,比如我们常说的医疗事件,使“白衣天使”变成了“罪魁祸首”等医疗事故使医护人员在心理上承受了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导致在以后的工作中医患关系日益紧张。因此在医院管理中有步骤地实施EAP计划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1)通过专业管理人员进行专业指导、培训与咨询,了解医护工作者的心理动态,及时解决心理疾病,缓解心理压力,提高绩效,改善组织中的工作氛围;2)帮助员工了解外部环境压力源,减少外部环境中不和谐的因素;3)及时处理压力因素的反应,包括生理、心理、行为等负面情绪的疏导;4)改变个体的不足之处,树立正确的行为模式;5)丰富医院的文体活动内容,使医护人员在紧张的工作之余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工作积极性。PAP(患者帮助计划)是在EAP的前提下开发出来的,2种计划的目的和方法是相似的,都是利用人文管理的方法达到人心理的健康。而PAP与EAP相比较而言,主要是指对就诊患者及对流动人口的帮助,主要突出在对外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帮助上[1]。我们知道医院管理的压力一方面来源于医护人员本身对管理模式的认同度,另一方面来源于患者对医院的整体评价。在很多就诊情况下,许多患者因对疾病不了解,特别是以中医药为主的医院,由于患者因恐惧感而产生的心理压力,使症状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医生的就诊。再加上前来就诊的患者都是高危人群,即使是一些资源条件比较好的三甲医院,也大都忽视了患者的心理状况,缺乏对于患者心理疾病的诊断能力。由此可见心理疾病在整个疾病过程和病理变化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医护人员在与患者沟通交流时一定要注意患者心理的解压,调节患者焦虑、恐惧等情绪。因此在医院管理中开展PAP管理计划显得非常重要而且非常必要。医院工作者只有从制度上、认识上、能力上、方法上重视患者的心理问题才能对症下药。为此医院管理中既要重视技术创新和医技医德的提升,又要建立心理学意义上的患者帮助计划,减少“看病贵”“看病难”的现状,使EAP和PAP2种计划在实际工作中发挥现实意义。

3.4规范制度管理,提升医院管理建设管理建设方向的对与否离不开制度的指引,管理模式运营情况的顺利与否离不开制度的保障。“无规矩不成方圆”,医院的建设离不开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它是全体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指南和评价标准,它的建立不仅仅是用来约束员工的行为准则、言谈举止,更是以制度的规范来体现管理,体现医院管理部门的水准和能力,充分展示医院的精神面貌和规范整齐[5]。但是就目前医院管理来看,很多三甲医院在管理与制度的规范和制定上存在相当大的脱节。比如,医院的挂号问题一直是困扰患者的一大难题,“挂号难”的情况在医院中屡见不鲜。出现这样的情况虽有很多因素造成,例如医院的人力资源不够、管理混乱等,但是最根本的还是缺乏制度的规范化。再比如员工缺乏对本院核心文化的认同感,对管理制度采取抵制心态,管理理念和标榜的精神力量对员工失去吸引力等,致使员工不重视制度的规范,导致隐性和显性层面的工作无法真正落实。那么如何才能避免管理与制度的脱节现象,使二者相互配套、相辅相成呢?通过总结有以下几点:1)依据本院办院宗旨、办院理念,把握制度制定的方向;2)依照本院的组织结构,调整制度当中不合理之处;3)每月开展医院听议会,从各科室中选取员工代表,依据对患者提出的意见和不满之处的整理,及时提出解决方案并参与到制度修改当中;4)管理人员加强监督,不定时抽查科室、员工的在岗情况,在形成人本主义的管理方式下也要提倡铁的纪律;5)依据本院患者流量,合理计划医生人数和就诊时间,可设立“三线相通”的医师团队,其中一线以值班医师为主,二线以主治医师为主,三线以该科室的学科带头人为主,三线相互独立,相互联系,严防患者找不到医师的情况,保障患者24h可以畅通找到医师就诊;6)严格遵守制度的要求,合理制定奖惩制度,畅通反馈渠道,真正做到公平、公正、透明。

医院管理学论文篇3

[关键词] 医学院校文化;医学院校管理;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 C9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1)11(c)-155-02

Discussion of medical college culture management in the new times

WU Xingjie

Chengdu Medical College, Sichuan Province, Chengdu 610081,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s of medical college culture management and points out the specialties and importance of the management of medical college. In this sense, the author raises a key technique in medical college culture management by carrying out EAP internally and PAP externally.

[Key words] Medical college culture; Medical college management;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医学院校的文化管理是医学院校以人为本,充分体现医学院校人性化的根本所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促进高校和谐发展,提高教职员工工作积极性,以及树立高校自身良好形象都具有重要价值。

1 医学院校文化管理的内涵

文化管理学是一个交叉而新兴的学科领域,整合了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艺术学、心理学、医学等学科,形成了自己的特色[1-3]。文化管理学随着其他学科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已经逐渐深入人心。

文化管理的实质就是对高校管理活动中人的管理,将以人为本作为管理核心,方法主要是营造高校内部的和谐氛围,通过必要的科学方法最大限度的激发人的积极性和乐观性,让教职员工充分融入到集体中,形成一个和谐而团结的整体,进而提高个人的工作能力,发挥个人潜能,实现个人价值等。

医学院校的文化管理跟一般企业的文化管理有显著差异。一般企业的文化管理,主要管理对象为本企业各级员工,而医学院校则大不一样。医学院校作为一个特殊的公共场所,其管理对象的主体为学生、教师等。学生作为教育服务对象其数量总是数倍多于服务者,换言之学生数量远多于教师,而又不能将学生纳入单位教职员工范畴对待。学生与学校的关系,在某种角度上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顾客与服务人员的关系,因此,医学院校的文化管理远比企业公司复杂。医学院校的文化管理一方面既要对教职员工开展(包括教师、行政管理者、后勤保障人员等);另外一方面,又要对学生进行文化管理,而学生的专业、年龄、经济基础、专业、文化背景千差万别,要搞好学生的文化管理,并非易事。在管理手段上,医学院校的文化管理也有别于企业,首先,是对教职员工的文化管理,教师人员常常承受家庭、疾病、工作的压力与伤害,需要得到人文关怀;其次,学生群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心理问题出现率逐渐升高,需要得到关心和帮助。因此,擅长医学和心理卫生的医学院校的文化管理,在手段上更有灵活性和专业性,这是一个值得充分发挥的优势。

2 医学院校文化管理的作用

2.1 导向作用

文化管理可以凝聚教职员工的医学价值观,如救死扶伤的医学人文精神以及甘为人梯培养医学接班人的牺牲精神。医学院校作为学术性教学科研单位,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如果教师因为经济待遇等问题,而将精力偏离科研任务,就失去了医学院校创办的意义。因此,需要加强医学院校的文化管理。

2.2 鼓励作用

“以人为本”即重视教职员工的个人价值、成长发展以及精神生活,运用政策鼓励教师,激发其工作热情,让其找到“大家庭”的温暖感。俗话说“人才留不留得住,关键还看感情深不深”,如果教师对单位的感情不深,不但很难留住高素质人才,连低素质人才也不能留住。要解决留人重在“留心”的问题,就必须加强医学院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使教师对学校产生信赖、依赖和好感,这样学校内部员工才能上下和谐,留住人才。

2.3 凝聚作用

教职员工由于专业、从事工作不同(如教育教学、机关行政管理、勤保障等),个人价值观也不相同,如何将能将不同岗位员工凝聚在一起是医学院校文化管理亟需解决的问题。高校的目标应与个人目标一致,这样才有空间供个人发展,因此,需要二者树立共同的目标,例如医学院校上下齐心申请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及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等级、层次、规模等。集体的目标往往更容易深入人心,更容易激发员工的集体主义感,从而更好地凝聚人心,使各个部门、各条战线的人员向同一个目标齐力前进。

2.4 辐射作用

良好的文化管理结果具有较强的辐射效应,例如机关工作人员团结、和谐可以极大地带动教员的和谐,学校教职员工整体的文化氛围可以很好地辐射到学生群体中,受此良好文化影响的学生,毕业后又会将积极的价值观带到社会各个地方,回报社会。

3 医学院校文化管理的措施探索

医学院校的文化管理,乍看范围很宽泛,与许多事情相关,但若抓住了文化管理的核心本质就能从容应对了。医学院校文化管理,充分体现了医学院校的教育性和公共服务性。医学院校文化管理的对象,对内主要针对学校的教职员工(如教师、行政管理者、后勤保障人员等),对外则主要针对学校中各个专业和年级的学生。

3.1 对内开展员工辅助计划[4-6]

员工辅助计划(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EAP)是指通过专业心理卫生人员对教职员工精神、思想状态进行诊断,提供专业培训、指导或咨询从而帮助员工及其家属解决行为与心理问题,改善管理与气氛,提高组织绩效。EAP是企业为员工提供的长期的、系统的福利与援助项目。目前90%以上的世界500强企业都通过EAP解决企业管理问题,以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和积极性。完整的EAP包括宣传推广、压力评估、组织改变、压力咨询、教育培训等内容,即完整的EAP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通过改变不合理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与信念等来改变个体弱点;另一方面通过疏导与缓解情绪、生理和行为等方面症状来处理压力所造成的反应。EAP服务通过增强员工自信心、提高工作积极性、克服不良嗜好、改善工作情绪、有效处理师生关系等手段,使单位在节省招聘费用、节省培训开支、减少错误解聘、提高组织公众形象、改善组织气氛、提高员工士气、改进生产管理等方面获得很大收益。EAP通过关注人、尊重人、注重人的价值、帮助人开发潜能、面对困难、保持人的成熟和健康心理等方式,体现人文管理的精神。笔者认为在未来5~10年里,起源于西方社会的EAP作为一种新生服务模式必将在中国获得飞速发展,这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而带动相关行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快速发展的经济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工作节奏,也对个人在社会中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际关系更具挑战性,这些都促使了组织机构对员工心理健康的关注。

总之,EAP可以提高教学、科研质量,改善医学院校教职员工的工作与生活环境,适合医学院校对内开展文化建设与管理。

3.2 对外实施医学教育帮助计划

教育帮助计划(university student assistance program,USAP)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帮助计划。由于学生对自己学业、生活的自理能力需要提高,以及学生对医学院校及其周边社会陌生环境的不适应,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心理问题[7]。1991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报告指出,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病率为25.3%。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情绪问题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下降、应对行为消极等现象愈发严重,给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及学生管理工作均带来了极大挑战。因此,学校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应给予教育学、医学(包含心理学)的引导和帮助,避免学生心理问题恶化,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行为[8]。

综上所述,EAP计划和USAP计划的服务对象不同,具体实行方法有差别,但所需的学科知识有较多共性,均属于人文管理的范围,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使教职员工和学生思想、心理健康、行为积极,二者均偏重心理卫生知识和相关医学科学知识的运用。将EAP计划和USAP计划联合应用,对营造高校良好文化氛围,提高文化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建国.文化管理才是企业管理的核心[J].冶金企业文化,2009,(6):1.

[2] 昝加禄,昝旺.浅议医学文化的社会功能[J].成都医学院学报,2007,2(2):137-139.

[3] 李佳.浅谈企业文化管理[J].现代企业文化,2009,(32):34-36.

[4] 赵瑞芬.创新高校文化管理的若干思考[J].现代高校,2009,9(10):106-107.

[5] 徐宁杰.EAP帮助企业和谐管理[J].江苏企业管理,2009,(11):18-19.

[6] 徐佼.员工帮助计划(EAP)在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初探[J].管理与财富,2009,(11):61-62.

[7] 屠吉三.重视推广EAP员工帮助计划[J].冶金管理,2009,(9):55-56.

[8] 于洁,许苹,连斌,等.医院文化与医院核心竞争力[J].成都医学院学报,2008,3(1):61-63.

[9] 王茜.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刍议[J].学理论,2010,(16):205.

医院管理学论文篇4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我们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条主线来开展教学管理工作,才能更好地克服困难、迎接挑战,为我国医学教育事业发展服务。

1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1.1高等教育大众化对高等医学院校教学管理的影响2005年,我国大学入学率达到21%,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招收学生数量大幅度增加,而教学资源却不能同步增长,这给高等医学院校教学管理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

1.1.1教师数量明显不足欧美国家的医学教育大多以长学制、小班教学模式为主,生师比例为5∶1;美国1996~2001年医学院校生师比为1.43~1.56∶1。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扩招后,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而教师数量并没有成比例增加,生师比例有的已经超过14∶1[1]。按照教育部新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医学类本科院校生师比应达到9∶1以下方能达到A级标准。教师数量的不足给医学院校的教学组织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使得很多教学改革难以实施。

1.1.2师资整体水平下降有些医学院校为尽快降低生师比,采取了降低高校教师入门条件的办法,使得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下降。另外,由于师资不足,教师们忙于应付日常教学而超负荷授课,有的教师平均周学时数达35学时以上,难以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无暇顾及教学方法的研究和科学研究,教学水平无法提高。

1.1.3教学设施及后勤保障超负荷运转由于学生人数迅速大量增加,使得教室、实验室、实验设备、网络设施、运动场地、后勤保障等处于一种超负荷运转状态。为缓解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一些医学院校采用缩短单位课时时间、削减实验课和实行循环教学等方法,最终导致教学内容的“缩水”。学生因紧张的实验用房、教学仪器设备和教学标本等,得不到应有的基本技能训练。如解剖课的尸体标本,有些院校在上《局部解剖》课时,用于学生实际操作用的尸体标本数从扩招前每8位学生共一具削减为25~50人共一具尸体标本。

1.1.4与医学院校扩招相伴随的是生源的整体素质下降大量的扩招,使得很多医学院校降低了学生入学要求,生源的整体素质下降。在欧美发达国家,医学教育属精英教育,必须经过4年的普通理工科大学毕业后才能报考医学院校,医学院校招生除了看学生的考试成绩以外,还要通过面试以保证招收到的生源具备医学生的基本素质。在我国现行的招生体系下,尚未能给医学院校优先选择生源,也没有实行面试制度,医学院校招生时只能依据考生的高考成绩,对考生的诸多条件和素质无法了解。

1.1.5学生数量增加以后,实践教学基地也显得相当匮乏相当一部分医学院校附属医院病床数与在校的临床医学类的学生数比例达不到1.0,有些甚至达不到0.5;实习医院床位数也严重不足,迫使医学院校降低实习医院的标准,以容纳扩招的学生。附属医院和实习医院的床位数不足,导致医学生缺乏应有的临床实践场所和对象,而且随着社会对医疗行业的要求不断提高和医学道德伦理的内在要求的变化,在学生人数增多后,传统的以病人为主要学习操练对象的临床技能教学面临着极大的困境。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学科,如果实践教学的质和量得不到保证,势必导致医学教学质量的下降。

1.2教育国际化对高等医学院校教学管理的影响跨入21世纪后,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现代科技的长足进步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趋势,卫生服务模式和体制的改革以及科技进步带来的医学诊断、治疗、预防的理论、方法和手段的发展都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而国内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以及中国加入WTO对医药人才的结构和需求的重大变革更使医学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2]。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日益凸显,如何能使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体系与国际接轨,培养出能接受全球经济一体化挑战的医学人才,这是当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教学管理工作者面临的又一重大课题。

1.3网络化、信息化对高等医学院校教学管理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医学生接受信息、学习知识的途径明显增多、速度加快。如何应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高等医学院校教学管理部门面临的现实问题。这就要求高等医学院校教学管理部门充分认识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在正确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培训师资、网络建设、网络课程与网络课件的建设等方面下功夫。

1.4医学模式的转变给高等医学院校教学管理提出的课题现代医学模式已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要求医务人员从关心疾病到关注人的整体,医生不仅要对某种疾病负责,而且也要对生命健康负责。这对医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法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医学模式。这就要求高等医学院校教学管理者对现行的医学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法作出改革,使之与新的医学模式相适应。

1.5并校对高等医学院校教学管理的影响近年来,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极大地促进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但在医学院校的合并中也存在着非理,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在实践中,亦存在医学院校被合并后发展受到阻碍,发生“休克”的现象[3]。合并到综合大学的医学院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应积极思考,改革原有的教学管理模式,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的人文社科类的教学资源,为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服务。

1.6教育终身化对高等医学院校教学管理的影响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人们如果不学习新的知识,就可能不适应日益激烈竞争的需要。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医务人员不断更新知识,树立终身教育观念[1]。要求高等院校教学管理部门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给教师灌输终身教育的观念,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

2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等医学院校教学管理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如何使教学管理工作走出困境,更好地为学校的发展服务、为中国的医学教育事业服务,实现办学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有机统一,这需要用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牢固树立高标准的教学质量观。

2.1高等医学院校教学管理工作者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教育问题,人是核心,人是教育的主体与实质。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我们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2.1.1教学管理必须“以生为本”学生是我们的教育主体,现代医学生具备的素质应符合社会对医生素质的全面要求。我们在制订教学计划、课程安排、师资培训、教学场所的配置时,首先要想到的是是否对培养学生的素质有利。要积极推行和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2.1.2要树立“以师为重”的观念教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我们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必须做到以师为重。要处处为教师着想,为他们排忧解难,在住房、福利待遇上予以政策上的倾斜,在事业和个人发展上予以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要树立专家治校的理念,注意收集和采纳教师们对学校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和建议,使教师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才能确保教学质量。

2.1.3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明白,医生不仅要对某种疾病负责,而且也要对生命健康负责。使他们牢记自己的使命,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是医学生的基本素质之一,也是新的医学模式的要求。

2.2要树立全面发展的教学管理理念高等医学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高等医学教育的各个要素必须全面发展。

2.2.1学科专业的全面发展要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着力考虑学科专业的全面发展。学科专业的全面发展,并不是贪大求全,而是结合本校实际,开全医学专业、发展专业方向、开拓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专业,以满足扩招以后不同学生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学科专业的内涵建设,如教学仪器设备、教室、实验室基本条件建设,师资建设,制度建设。要建立和完善学科专业的校级评估制度,及时提供本校所有学科专业的现状,并提出整改意见,为校级领导班子的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谋。

2.2.2课程建设的全面发展课程是学校组织教学的基本单元,课程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科专业的教学质量,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课程建设应长抓不懈,要注意所开课程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要多开选修课。综合大学的医学院,要充分利用综合大学中学科与课程齐全的优势;独立建制的高等医学院校,要想办法多开一些人文社科类的选修课,以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同时注重所开的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设立课程准入制,未达到基本条件的不准予开课。所有课程均要以立项的方式进行建设,设立课程建设验收制度和奖惩办法,以促进课程建设的全面发展。

2.2.3师资素质与数量的全面发展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培养出能力强、素质全面的学生,首先必须具备各方面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教学管理部门在师资培训计划时,除了对教师的业务能力提出要求以外,还要对教师应具备的师德和人文素质提出要求。人事部门要建立、健全教师考核体系,对教师的考核应把这几方面放在同等主要的位置,而不应该只注重业务水平,其他两方面流于形式、走过场。有的学校已经开始了以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作为教师晋升、晋职和续聘的重要指标,这是教师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有力措施,值得推广与借鉴。教师数量是保证师资队伍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没有足够的教师数量,师资队伍的质量就无从谈起,高等医学院校应按高标准做好师资规划,在积极引进教师的同时,积极推行人事制度改革,保证教师数量在全校员工中的比例和提高教师待遇。同时,还要采取“软引进”和外聘教师的方法来保证教师的足够数量。

2.3协调发展观的指导

2.3.1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大学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他依赖社会而存在,同时对社会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社会服务职能是大学的基本职能之一,任何孤立于社会之外的大学是不存在的。高等医学院校教学管理部门在规划和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考虑社会的需要,适时调整学科专业的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招生规模等,使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2.3.2重点与一般的协调发展学科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的全面发展一般均在重点建设或试点建设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就犹如大雁南飞需要领头雁一样。在进行学科建设或课程建设时,必先确认重点学科专业和重点课程,予以重点建设,并以点带面,带动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的全面发展。同样,专业学科和课程必须确定学科带头人和课程负责人,作为该门学科专业或课程的领军人物,还要在全校范围内确立名师,对他们的工作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在资金上予以优先资助,使他们真正能起到带头作用。要促进重点学科专业与一般学科专业、重点课程与一般课程、学科专业带头人或课程负责人与一般教师的协调发展,明确最终目的是全面发展。

2.3.3教与学的协调发展教与学是教学中的最主要的一对矛盾,它们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在“扩招”的背景下,教与学的协调发展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积极推行教育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积极应用网络、电教、模拟技术等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以弥补教学资源的相对匮乏,使之与日益发展的学生需求、社会需求相适应。对于学生,在传授知识给他们的同时应注重教给他们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终生学习的理念,古语云:“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不要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2.4可持续发展观的启示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既要满足于当前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医学教育的迫切需要,不断扩大规模;又要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医学人才素质,满足社会要求,形成具有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和发展后劲的态势,健康、稳定地发展[5]。作为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促使学校可持续发展。

2.4.1创特色大学最具有生命力的莫过于特色,特色是任何大学存在和可持续发展的要素。一所医学院校如果没有特色,就会有很强的可替代性,随时可能被淘汰。因此,教学管理人员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学校长期以来形成的办学特色,并使之发扬光大。在专业设置、制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时应充分考虑本校的特色,在课外活动时亦应突出本校的特色,应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使学校在某些方面保持自己鲜明的特色。

2.4.2医学教育的国际化战略高等院校要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一定要与时代相适应,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高等医学教育的国际化已成为必然。

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如何与国际接轨,这是高等医学院校教学管理者需要考虑的问题。首先,应解决人才培养质量的国际标准问题,人才培养规格要与国际接轨。按国际标准衡量和评价医学院校和他们的毕业生,是国际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必然面临的挑战。中国高等医学教育要实现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在国际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必须大力实施国际化战略,在引进、消化国际标准的同时,逐步实现本土化,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的中国标准,为全球医学教育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6]。其次是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联合办学、互认学分、互认学历、学术交流、互派留学生,实现医学教育无国界。

2.4.3稳定的、多渠道的资金来源要实现高等院校的可持续性发展,资金保障是关键,离开足够的资金去谈可持续性发展,是无本之源。资金紧缺是上述因“扩招”给高等医学院校带来的诸多困难的重要原因。作为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要注意勤俭节约,更要考虑促进本校稳定的、多渠道的办学经费来源。在充分利用政府拨款的同时,应从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结合、多种经营、校友募捐等方面下功夫,以保证足够的办学经费,以确保教学设备的更新、教学场地的扩增、教师待遇的提高,不断改善教学条件,这是实现高等医学院校可持续性发展的物质保证。

2.4.4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健全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基地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在我国,医学本科生实习期为1年,实践教学基地对保证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尤为重要。应积极对社会医疗卫生资源进行科学的整合,促进高等医学教育的持续发展。在医学院校与社会化医院合作中,医学院校可以在学术资料和科研合作方面给予医院以更多的方便和支持,对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给予更多的关心,使他们在进行教学和医疗工作的同时,自身的业务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促进教学和医院的工作。这样,通过优势互补,实现双赢,求得共同发展[3]。

2.4.5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是高等医学院校可持续性发展的有力支持,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的精神激励方式,不仅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对教师的发展同样起到鼓励的作用。一段优秀的校训、一首好的校歌将激励几代人发奋图强、奋发向上,为实现既定目标而不懈努力奋斗。没有不懈奋斗就不可能有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应注重校园文化建设。

3结束语

总之,在新的历史时期,高等医学院校教学管理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作为教学管理工作者,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作为指导,结合我国国情和本校的具体情况,全面推进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为本校的可持续性发展、为我国的医学教育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谷晓红,党淑萍.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等医学教育的思考[J].中医教育,2006,25(3):8-12.

[2]易露茜,程伯基,赵士斌,等.全球化背景下的医学教育研究与改革趋势[J].西北医学教育,2005,13(6):641-643.

医院管理学论文篇5

二、中医药院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情绪管理工作的方法

1.明确自身在大学生情绪管理工作的角色

辅导员在大学生情绪管理工作上主要有三种角色“:学生情绪变化的发现者”“良性情绪的传播者”和“负面情绪的疏导者”。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及思想变化时期,且缺乏社会生活的磨炼,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薄弱,情绪变化比较频繁。这时辅导员就是“学生情绪变化的发现者”,因为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多、最直接,获取学生信息的渠道也最广泛。情绪具有传播和感染性,通过辅导员“良性情绪的传播者”这一角色,让个体情绪变为集体情绪,可以促进学生之间互相理解和互相关心,提高人际关系的和谐,同时也可以有效地促使学生化解不良情绪。面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负面情绪,辅导员又要成为“负面情绪的疏导者”,通过个人疏导或团体辅导等方式传授学生情绪管理的方法,做好心理的调整和情绪的控制,从而让学生能够情绪稳定并转化为良性情绪。

2.辅导员要掌握大学生情绪管理理论知识,及时总结工作经验,并增强自我情绪管理能力

辅导员需要掌握情绪波动的原理、大学生的情绪特点以及外在的情绪表现,掌握情绪控制的方法等相关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接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理论知识,并将所学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总结出一些具体可行的工作经验。同时,在工作中,高校辅导员也要学会自我情绪管理。作为与大学生密切接触的一线工作者,辅导员的情绪状况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情绪状况,因为在辅导员与学生的交往中,学生会不知不觉地受到辅导员人格魅力和对工作、生活所持态度的影响,正所谓有其师必有其生。所以必须强调,辅导员要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和乐观开朗的情绪。

3.着眼分析学生个体的现状,因材施教

辅导员应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在引导大学生进行情绪管理之前,从年龄、性别、专业、家庭条件、人际关系、学习状况等差异出发,分析学生的情绪现状是必要的。只有认清所辅导学生当前的情绪状况,才能针对不同的群体和个体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提升因材施教的准确性。辅导员如果分析出现偏差,采取的情绪管理方案也会相应的出现偏差,进而影响到情绪管理的结果与预期出现偏差,甚至产生相反的效果。

4.以培养、传播良性情绪为手段,加强大学生的情绪管理教育,强化大学生的情绪管理意识

(1)为了培养更多的正面情绪,辅导员首先应学会“打动人心”,进行情绪管理。辅导员要充分了解新时期中医药院校学生的需要,例如,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树立起短期的学习目标和中长期的发展目标,并且充分运用自身的条件和资源帮助学生向着预期的目标发展。当辅导员的指导和学生的需求达成一致时,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

(2辅导员应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例如“校园话剧”“学术论坛”“心理文化节”等,营造高雅、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增强学生相互关怀与帮助的意识,从而培养集体的良性情绪。

(3)辅导员要重视建立学生情绪互助机制,可定期组织学生对可能会引起情绪问题的一切话题进行讨论,寻找解决的方案,让学生平时对这些问题就有思想准备,避免突然面对问题时手足无措,从而导致情绪问题。

(4)辅导员也要尽可能地使用校刊、校报、广播、网络、板报、橱窗等宣传媒体,开设诸如“心灵港湾”“榜样的力量”“快乐大家谈”“情绪宣泄室”等专栏或节目,宣传典型案例、先进学生事迹、优秀校园活动,广泛传播良性情绪,影响和感染更多的学生,自动化解消极情绪,形成“自愈”能力。

5.积极疏导,转化学生的负面情绪

常见的学生的负面情绪主要源自家庭经济和学习的压力、就业现实低于预期、感情处理、同学之间的个性冲突导致相互怨恨等,对于学生中的潜在负面情绪,辅导员要善于觉察先兆———和平时比有什么异常,然后尽量让其将心里话谈出来。辅导员在面对学生的负面情绪时,也应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能以怒对怒,要让学生知道你对他的关心,仔细倾听学生说些什么,并从教师角度表示同情和理解,冷静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成才成长。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负面情绪并不仅仅具有破坏性,许多时候它是迈向更高境界的一个踏板,并且如果利用得当也能对学校管理工作带来促进作用。例如,学生向辅导员表达对学校某项工作的不满,这不正是为学校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吗?所以,对于学生的负面情绪,只要我们能正视它,防患于未然,改进我们工作的方式方法,将负面的东西从学生心里挖出来,然后积极的东西才会溢满心田。

医院管理学论文篇6

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作为在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责任重大的县级医院药品使用、管理部门,加快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药品应急体系已经是当务之急。

1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药学应急指挥体系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条例》[1]明确指出:突发共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的原则是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为了确保应急药学体系能够快速、高效应对突各种发公共卫生事件,我们成立了药学应急领导小组,由主管院长担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药学应对小组组长,药剂科主任任业务组长,具体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药学应急预案制定、论证;根据不同性质、不同类别、不同级别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启动不同级别的药学应急预案;部署突发事件药品储备、调配及配制;掌控药学应急人员的合理调配;和医、护紧密配合及时沟通的工作,以确保大规模人群用药的安全、有效、经济、适当。

2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的信息联络和快速级体系

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药学应对人员(特别是有技术特长人员)联络方式(手机、住宅电话及家庭详细住址)。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应随时处于待命状态,根据不同应急的技术要求,随时启动不同级别的应急预案,,一旦有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快速接受应急召集。

3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药品的储备、调配、应急配制体系

3.1建立“重点储备,网络调配”体系应急药品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物质基础。在各种突发事件中,备好抢救药品,争分夺秒地进行救治,可以挽救许多生命,减少致残率。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偶然爆发的特征,药品的储备很难计划、不可预知,作为北京市的远郊区县我们采用“重点储备(有季节性、有预见性的储药,如:夏季集体食物中毒,冬季一氧化碳中毒等),市区县二级调配网络系统”,这样既能满足突发应急需求,又能极大地节约有限医药资源。

3.2建立应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配制体系对于特殊的应急药品(没有应急储备),为挽救生命,报应级领导小组同意后,按照《中国药典》、《中国医院制剂规范》或其他地方标准由具备配制制剂资质的药剂师进行配制。例如:发生在我县某工地集体误服氯化钡中毒事件,针对钡离子中毒药物治疗是需要大量口服硫酸钠溶液,但在我院没有储备,致电本市各兄弟医院也没有储备,针对这一状况,我们及时报突发公共事件领导小组同意后,立即组织制剂人员配制硫酸钠口服溶液,解救了38位工人的宝贵生命。

4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药学技术预案体系

4.1对突发公共事件了解确切,能够及时确诊的病症,药学应急人员要参与临床救护,参与疑难病症会诊,向医护人员提供药物信息咨询,对患者的药物治疗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制定正确的药物治疗方案,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以获得预定的治疗结果。例如:确证发生煤气中毒时,在采取必要医学抢救同时,可采用细胞色素C15mg(用前须做过敏试验),辅酶A50U,ATP20mg改善组织代谢,用20%甘露醇快速静滴防止脑水肿等。

4.2对突发不明原因罕见疫情,确诊致病原进行药敏试验,针对病症进药物治疗同时,加强临床药学监护。监测病人血药浓度、尿药浓度,为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提供有力依据,同时用于判断病人现实的或潜在的与用药有关的问题,解决病人现实存在的与用药有关的问题,预防病人潜在的与用药有关的问题[4]。把多个个体化给药方案综合起来分析、论证,从而摸索出较为成熟的药物治疗方案。例如:2003年春季爆发的一种呼吸系统传染病SARS,2003年4月16日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公布SARS的致病原是一种未知的冠状病毒,并将这种种导致SARS的新型的冠状病毒命名为SARS冠状病毒(后命名为SARS-Cov)[2,3]。作为县级医院突发事件应急药学人员,我们遵循“非典”药物治疗原则,明确目标,参与设计药物治疗方案(即个体化给药),监测病人用药全过程,对药物治疗做出综合性评价,发现和报告药物过敏反应及副作用,最大限度地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和有害的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在用药过程中,我们为病人建立了用药档案,评价不同个体人群不同用药方案,摸索出了适合本院的一套治疗“非典”方案。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县级药学应对体系的建设,将大大提高县级医院药剂科综合应对能力及管理水平,有利于药剂工作的制度化、标准化,常态化,虽然整个体系是基于“突发”的前提,但对平时药品储备、调配、配制、临床药学监测体系的完善也有重要的借鉴和推动作用,是促进医院现代化药学建设的一个难得的契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76号(2003/4/14):《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条例》[S].

医院管理学论文篇7

 

国务院2003年6月16日颁布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社区门诊的垃圾分为感染性废物和损伤性废物及部分生活垃圾。由于受地理位置、环境、设施等条件的限制,在医疗废物规范化管理上存在一定难度和问题,往往容易被忽视。为了加强医疗废物的安全管理, 保护环境,保护人体健康,防止疾病传播。为此, 我们对我院8个社区门诊部的医疗废物管理情况进行了现场调查, 并针对发现的问题采取了整改措施,现总结如下。

1. 存在问题及现状

1.1 医疗废物未按要求分类??实施医疗废物环境规范化管理的关键环节首先是要做到严格分类放置,由于门诊流动人员多、少数工作人员对其危害性认识不足, 或是为图方便,将利器、针头损伤性废物放入感染性废物容器内、感染性废物放入生活废物容器内、生活废物放入感染性废物容器内等,如使用过的棉球、棉签、输液贴膜、采血器、输液针头及玻璃安瓿等用物,易出现管理不善的情况[1]。

1.2 医疗废物收集过程中未严格执行规定护理人员偏少,管理意识差,常是忙于配药、打针而疏于管理。清洁工为图方便进行凭感觉估算重量,在登记本上写上称重时间、重量, 两人未进行认真核实就签名字,也常有漏签或补签的现象, 存在一定的流失隐患。

1.3??医疗废物的包装不规范??为了节约开支管理学论文,减少消耗,医疗废物的包装物或容器内存放的医疗废物过满,不利于封口,同时标签填写不规范,不完整。利器盒不注明启用时间,未做到定时更换。

1.4 医疗废物暂存地点管理不规范由于个别门诊部离医院较远, 每日产生的医疗废物较少, 不能做到医疗废物日产日清。通过检查发现后及时予以批评, 并与经济处罚挂钩, 对个别容器不清洁,检查人员当场督促清洁工人进行消毒、清洗处理, 对医疗废物管理中出现的缺陷, 及时予以指出纠正。

1.5 社区居民对医疗废物知识匮乏由于门诊人流量大、宣传不足和缺乏相关知识,对医疗废物的危害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多数社区居民将拔针时按压的棉签随意扔在生活垃圾桶中或者将用后的医疗废物带回用作他用。

1.6 各种应急预案知识了解不够 不能正确掌握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传染病传播或者环境污染时的应急预案,应加强定期学习,同时加强自我防护意识,掌握锐器损伤后的正确处理方法, 切实做好自我防护免费论文。

2. 对策

2.1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成立医疗废物管理委员会,由医院感染管理科具体负责整体工作的组织与协调, 并制定详细的管理制度和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各社区门诊部设立医疗废物管理小组, 由负责人任组长,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加强环节和终末质控。认真做好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封口、标识, 使用专用容器盛装,感染性废物3/4满时,将塑料袋扎口并标识,损伤性废物放于符合标准的具有不撒漏、防刺穿、有损伤性废物标识的利器盒内,3/4满(48h内)时封闭集中处置。同时由医院专人专车负责医疗废物的清运, 每日一次或者至少每两日一次,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真正把制度落实到工作中来。

2.2 加强沟通齐抓共管 根据检查中存在的问题,认真查找问题的根源,提出整改方案, 同时向上级领导反映,写出书面报告,与各相关部门及时联系,加强沟通,相互配合,保质保量的完成医疗废物的收集转运工作。

2.3 加强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组织全体人员认真学习有关医疗废物的各项法律法规, 进行专业技术、安全防护以及紧急处理等知识的培训。能做到从医务人员到清洁员, 人人知法律,人人会应用,提高其对医疗废物管理工作的认识和具体操作。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采取多种方式确保培训效果。

2.4 加强环节质控责任到人 制定计划,每月定期不定期的对各门诊部进行检查,从医疗废物的分类、容器是否符合要求、收集交接登记是否按规定执行,到医院专人专车转运全过程的检查,认真对医疗废物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细致检查, 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 并查找相关的责任人管理学论文,对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整改的相关责任人给予相应的处罚, 提出通报批评,并有持续改进措施。

2.5 加大医疗废物管理的投入为使各门诊部医疗废物得到更好的管理, 医院领导加大了投入力度,配置了专用的医疗废物储装桶,配备专用称,准确称量该部位医疗垃圾的重量,制作了医疗废物的警示标识及宣传画,宣传有关医疗废物的危害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促进人们积极地配合医疗废物管理。同时增加医疗废物专用转运车一辆, 做到日产日清。

2.6 全民动员共同防卫 大力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力度, 提高社会和公众对医疗废物危害性的知晓率,同时做好监督工作,使社区居民主动参与和监督医疗废物的规范化管理, 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医疗废物规范化管理的良好氛围。

通过对社区门诊部医疗废物管理现状的调查,体会到医疗废物分类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对医疗废物分类管理要持之以恒, 从它的领取、使用、收集、暂存、运送、上报核实等各环节抓起,才能实现医疗废物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加强社区门诊部医疗废物的规范化管理,不仅是国家法律法规所要求的,更是防止医疗废物扩散造成疾病传播、污染环境和维护辖区居民健康安全所必需的[2]。

[ 1 ]刘素球,聂玉兰,韩永毅,等. 门诊公共区域医疗废物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J ].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 16(5) : 552 - 553.

医院管理学论文篇8

关键词:临床医学;实验室;管理模式

高等医学教育包括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教学两大阶段,临床医学是以实践性和经验性为突出特征的学科,因此实验教学在临床医学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医学实验室是高等医学教育开展实验教学、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的重要场所,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与创新能力的重要基地,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随着高校合并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教学层次的提高,我院原有的实验室在数量和质量上都难以满足教学要求,为适应高等教育改革,我们对实验室,尤其是临床医学实验室资源重新进行整合,实施综合管理,获得良好效果。

1我院原有的临床医学实验室概况

我院原有的临床医学实验室按学科分为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基础护理、检验、急救等,每个学科均有独立的实验室,由教务科统一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存在以下问题。(1)由于分科细而全,造成各实验室面积较小,用房紧缺,实验人数受限,影响实验开出率和工作效率。(2)仪器设备过于分散,存在使用率低、重复建设、更新慢、陈旧等现象,影响实验的整体效果。(3)实验管理人员力量分散,难以统筹管理。(4)条块分割,不利于学科间的渗透和横向联系,使教和学都易产生学科间的脱节[2]。(5)验证性实验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由于原有的临床医学实验室在软、硬件上都不能满足高等教育的要求,我院进行了相应的改革。

2临床医学实验室的资源整合

2.1实验室空间的综合利用

根据学科特点进行调整,将内科、儿科及检验实验室调整到实验楼一楼,外科和妇产科实验室调整到二楼,基础护理实验室仍在三楼。使相关学科实验室之间既相互独立又互相联系,例如,外科和妇产科都是手术科室,除设有独立的手术室、换药室、产房、围产期保健室、母婴同室之外,可共用多媒体教室、示教室、库房、准备间、高压灭菌室、更衣室、洗手间和模拟病房、护士站等。这使得各个学科实验室使用面积扩大,可同时进行2组实验,教学效率显著提高。

2.2实验室资源共享

充分利用临床医学实验室的整体优势实现资源共享,除专业性强的设备和仪器由各专业负责申请购置和使用外,对外科、妇产科、基础护理等实验室的巾类、一般医疗器械以及消毒物品及模拟病房的常用设备等,进行统一管理和调配。

2.3实验时间的合理安排

根据教学计划,内科学、健康评估、外科学实验安排在第五学期,妇产科及儿科实验安排在第六学期,这样相关的实验室既可共享空间和资源,又互不干扰,同时避免了实验室闲置。

3临床医学实验室的综合管理

3.1改变管理模式,统筹安排各学科实验内容,提高实验室利用率

我院过去的管理体制主要是按学科建立实验室,在教务科的领导下进行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其最大的弊端在于实验室小而全,每个学科各自为政,不能达到一定规模,而且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基础护理等临床实验通常在一个学期内完成,这就造成实验室的闲置,降低了实验室的使用率,浪费了宝贵的资源。我院根据实际情况,对旧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成立了实验中心,负责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工作。首先根据学科特点,修订教学计划,然后重新整合实验资源,统筹安排实验科目和内容,使相关专业之间既能资源共享,又不互相影响;既能扩大实验室的规模,改善教学条件,又能避免重复建设,减少实验室闲置。

3.2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和不必要的浪费

在旧的管理体制下,各学科实验室往往各自为政,缺乏统筹安排,仪器设备重复购置,利用率低下,大型精密贵重设备不能充分发挥作用,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由于教学经费的分散使用,造成经费的相对短缺,仪器设备得不到及时更新,这些都给教学和科研带来许多困难。通过改革,把原来各学科的仪器设备、实验用品集中起来,统一管理,使实验资源由分散变为集中,互补遗缺,避免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提高了实验设备的利用率,为学院节约财力、物力[3]。实验中心对于大型精密贵重设备、专用设备以及电教仪器设备,进行统一管理,每学期期末对仪器设备进行统计、保养和检修,并通过计算机进行分析,为制订新学期的实验计划提供可靠的依据。

3.3统一培训师资,保证实验教学质量

加强实验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实验教师队伍,是建设好实验室的关键,实验人员的素质高低,将决定实验水平及实验教学质量高低。因此,实验教师的配备和培训尤为重要[3]。我院实验课教学主要由各科任课教师、专职实验员负责,每学期开始前,各科分别将新学期的实验计划上报实验中心,实验中心负责协调实验时间,并进行师资培训,相关专业教师及实验员集体备课,每位教师不仅要掌握自己专业的实验内容和方法,对于相关学科的实验内容和方法也要熟悉。每个实验人员都要一专多能,以弥补某学科实验教师和专职实验员的不足,提高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保证实验教学质量。此外,实验人员还应具备更新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以促进实验教学改革。因此,我院积极选派实验人员到实验力量雄厚的高校进修和参观,并组织实验人员参加大型科研课题,开阔视野,了解学科动向。

3.4促进相关学科间的合作,开展创新教育,鼓励进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目前我们的实验多以验证性和操作技能训练为主,这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和能力的培养。在保障教学和科研顺利进行的条件下,鼓励实验教师集思广义,各实验室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教师指定范围内,由学生自行设计和完成一些实验,如让学生为一个宫缩乏力产妇进行接生的实验,涉及外科的消毒、铺巾,基础护理的导尿、灌肠、静滴催产素的观察、测血压、生命体征的观察,产科的产程观察和处理、加强宫缩的方法、接生及新生儿的护理等,让学生根据具体病例进行设计和分析,并完成相关操作。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乐于思考、勤于动手,从而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索、分析和操作能力。

4体会

高校实验室是进行实验教学、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是办好高校的基本条件,实验室管理水平能够反映高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实验室的建设是一个牵动全局的综合性工作[3]。实验教学涉及的因素众多,不进行统筹规划、系统管理,实验教学的某些环节就可能出问题、出故障,影响实验教学的正常进行[4]。通过3年来的研究与实践,我院实现了实验教学资源共享,减少了重复建设,丰富了实验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实验开出率达100%,实验课满意率也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宏,熊梦辉.医科院校教学实验的建设与管理[J].中国医学装备,2007,4(12):22~23.

医院管理学论文篇9

第一,建立高效的激励机制,能够极大的开发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潜能,通过合理的、科学的奖惩手段,可以极大的调动他们的工作创造性,从而更加主动的参与各项基础工作的管理。

第二,建立高效的激励机制,可以更好的优胜劣汰,把更好、更适合的人才留住,使得基层管理工作更好的运转。第三,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在良好的激励机制鼓舞下更加有效、合理的开展各项工作的时候,反过来还能够对已有的激励机制进行优化,经过了进一步优化了的激励机制,又能指导和鼓舞基层行政管理人员更加积极和创造性的履行管理职能,从而实现激励政策的良性运转。第四,科学的激励机制能够建立良好的竞争环境,在更加公平、合理和透明的竞争环境中,能够使得人们更加高效的工作。

2医学院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激励机制的研究现状分析

目前来说,医学院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激励措施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类:物质方面的激励;精神方面的激励;荣誉方面的激励。

第一、物质方面。一般来说,对于医学院校的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多数会实行津贴制和岗位制。津贴制和岗位制相结合的方法能够调动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另外还会设立不同的考核方法,很多医学院校会对行政管理人员采取年终考核的方法来评定年终奖金,考核分数高的会给予更高的奖金待遇,这样,将收入和考核相挂钩,工作者就会有更高的工作积极性。

第二、精神方面。相比于物质方面的激励,精神方面的激励政策有时候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好效果。追求精神方面的满足是比追求物质方面更高层次的满足,有些基层行政管理者,在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之后,会追求更为崇高的精神目标,因此,有些医学院校会设立相应的以精神激励为主的激励手段,如表扬、先进称号等。

第三、荣誉方面。还有一些学校会采取另外一些方法来对行政管理人员的荣誉方面进行激励,如采用职称晋升方法等。虽然良好的基层行政管理人员激励机制对医学院校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来说,现有的激励机制还并不乐观。从激励的考核机制来说,目前的针对激励政策的考核制度并不清晰,考核的对象、内容、结果和目标都不太明确。考核的方法也比较落后,有的院校仍然停留在纯粹手工的填表、签字、总结等手段上。好的激励政策建立在有效的监督机制上,有的医学院校,由于没有完善的检查监督机制,绩效考核缺乏说服力,往往不能真实的反映真实的激励效果。从整个行政环境来说,受我国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医学院校目前的基层行政管理制度往往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往往会出现因事择人,让人去适应工作,而非尽可能的开发人的潜能。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思想,人们往往会过分的追求物质奖励,而淡化和漠视精神方面的激励,过分的强调集体的荣誉和责任感,从而降低了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从配套制度建设方面来说,只有拥有一整套成熟的配套制度,才能使得激励机制发挥出最大的作用,而已有的行政管理人员考核和激励制度还很落后,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了医学院校行政管理激励机制的作用,不仅影响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甚至还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学校的长期发展。

医院管理学论文篇10

(二)财务预算的编制。在我国现行高校财务管理体制下,高校的财务部门、财经工作领导小组、党委会是预算的制订、审核、决策机构,也是财权的集中机构,而其执行部门都在各个学院(系),这样学校预算就得不到广大教职员工的认同和参与。而只有在基于院系和广大教职员工充分参与预算的基础上,才能制订出切合实际的预算,从而有利于学校更好地完成既定目标。另外,目前我国高校大部分采用的是增量调整预算的编制方法,这种编制方式只是简单地按上年基数再加一定的比例调整,上年有安排的项目不管本年需要与否基本都会编制到预算中,而预算年度有比较重要的项目预算反而得不到解决或是很难审批下来。预算编制的方法很多,包括:固定与弹性预算、零基与增量预算、定期与滚动预算。对于高校而言,预算编制如果采用增量预算,编制出来的预算与实际工作需要存在较大的偏差,也不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高校目前这种预算虽然编制简单,但是预算安排与实际工作需要存在不符,而且容易助长各部门巧立名目增加预算而并不注重预算的落实执行情况。

(三)经济责任、业绩考核和激励机制。对于校内各岗位经济责任的规定在大部分高校中并不具体和明确,内部监督机制也尚不健全和完善,一旦出现财务重大问题,校长、副校长和财务处长、后勤处长、国资处长等没有明确由谁承担责任。原因在于作为法人代表的校长和主管财务工作的校领导的责任不落实,也未能明确划分校内各单位在财务领导工作中的职责和权限。我国现行的财务管理体制不能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业绩考核和激励,也不能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预算管理一般停留于制订预算和执行预算的水平,并没有提升到加强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业绩考核并给予奖惩的高度,没有相应的业绩考核和激励机制。预算管理应该是全过程的管理,既要进行事前预测,又要进行事中控制,最主要的是要进行事后评价。目前学校预算管理大都有点本末倒置,工作重点主要是对预算的执行进行事中控制,将大部分的人力物力花费于审核哪些支出该开支、哪些支出不该开支,为了审核而审核,而不是将精力放在对预算执行结果的考核评价上,没有抓住工作的重点,事倍而功半。事前预测和事后评价是预算实施成功的关键,事前预测能保证预算制订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事后评价能保证预算的权威性和有效执行情况。

二、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财务目标不明确。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高校在实际财务管理工作中都没有体现出比较清晰的目标,以至于经营理财观念不足,管理者风险意识不足,导致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没有清晰的目标,不能进行与时俱进的精细化、数量化的目标管理,目前大部分高校以及一些高校的管理者并未表现出良好的状态,这也是当下高校在财务方面问题层出不穷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治理结构不清晰。对于我国高校来说,国家是学校的主要投资者、学校净资产的最终所有者。在高校的实际运作中,中央和地方政府将权力委托给相关主管部门对高校进行管理,而接受委托的、政府任命的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在高校的具体工作中则是学校其他相关部门拥有资源的使用权、支配权和收益权。因此在高校管理中,所有者缺位,必然导致对财产增值保值方面的监管功能相对弱化,资源并没有达到合理优化配置。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得国有资产私有化,而使用部门凭借其实际占有权、使用权获取收益,从而导致学校收益流失,国有资产损失难以得到有效的价值补偿。

(三)考核机制不健全。在高校管理中,正确、客观的评价以及严格、合理的奖惩是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与约束机制,这一机制的缺乏致使在学校管理中难以将学校发展好坏与校领导、管理层自身利益直接联系在一起,以至于学校经营的好坏、资产安全与否无人负主要责任。一些高校名义上虽然建立了较完善的考核、奖惩制度,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并未按照制度执行,从而弱化了其中的效力。在考核中经常出现不规范、不科学甚至违反规章制度的操作,如在干部业绩、教学成绩等考核时,经常以工作完成情况为主,考察的指标比较局限,缺乏全面、综合评价性的指标;在进行年终考核中,考核不规范、不严格;在领导干部的业绩考核中并没有按照相关程序执行,为其“政绩”弄虚作假提供了可乘之机。

(四)监督机制不完善。首先,会计监督制度不完善。会计监督作为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是进行内部监督管理的一项行之有效的制度。如若高校内部财务工作中出现监督力度不够、制度建设不够完善、检查监督项目不全面等,将会导致财务信息失真等问题,进而影响到整个学校的财务运行状况。其次,内部审计监督不完善。内部审计是实施内部经济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大多数内部审计监督从实际效力来看并没有达到最终审计的目标、任务。原因在于:一是内部审计职能执行不独立,审计标准不统一。良好的审计监督效果,取决于清晰明确的标准体系,而就我国高校当前状况来说,审计职能与纪检、监察混同,造成内部审计的日常监督职能难以有效履行。二是内部审计职能单一,未能建立全面审计监督。审计监督职能一般限于日常工作的审计监督,未能建立内部离任审计,以及对其他诸如国家政策、财经法规、制度的执行情况等进行全面监督。三是审计监督功能弱化严重。在审计监督过程中忽视监督的根本目的,有的从自身利益出发,有的监管只为达到平衡各方关系的目的,从而使监管目标难以实现。四是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偏低。高校的经济活动日趋复杂,而高校内部存在审计监督人员数量过少以及职业素质偏低等问题,造成对经济活动不能进行充分、有效的监督。最后,民主监督不力。民主监督是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财务监督机制不仅借助于经济、法律等约束机制,同样离不开民主监督这一机制。就我国高校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的民主监督处在不利状态。高校内部师生以及职工是高校民主监督的主体之一,但是由于参与民主监督的渠道有限,所以发挥的作用不大。我国高校的民主监督虽然在程序上比较完善,但其实际的参与程度与效力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原因有多方面,一个是学校的财务信息失真以及透明程度不够,发挥监督权力的组织机构不健全等,另外一个是民主监督的相关利益主体教师和学生获得相关财务信息、参与监督的渠道较少,而且本身对参与监督的主体意识不足等都导致民主监督效力的弱化。

三、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体制优化的具体措施

(一)优化高校财务管理组织机构。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财务管理在高等学校发展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突出,合理的财务管理机构设置有利于财务工作的顺利实施与执行。在财务组织结构方面,我国高校一般采用的是以劳动分工为基础的直线型、职能型组织机构。直线型的组织机构能够有效保证校级对高校财务工作的宏观调控,但由于其机构设置过于单一,在有相对较复杂的任务时,不利于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合作。而职能型组织机构是以其专业分工为基础,通过依据不同的需要对组织结构进行分工,从而可以发挥其灵活性与专业性。其缺陷是,由于存在着多重领导,而缺乏统一性。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则能弥补两者的缺陷,发挥优点。为更好地发挥财务组织的核算、监督、决策职能,高校首先应完善财务组织机构的设置,优化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之间的职能关系,从核算型财务向管理型财务、经营型财务发展转型。同时为了满足财权下放,财务处需要加强对学院财务工作的服务力度。首先,应建立健全总会计师制度,明确财务经济责任,严格按照我国《会计法》进行委任。其次,应将总会计师制度融入到我国高校财务管理机制中,将总会计师列入高校领导班子。再次,总会计师在学校的财务地位明确,应认真管理和监督好学校的各项财务工作以及重大财务事项的决策等。最后,要明确总会计师独立行使权力,其活动不受到任何部门的影响。综上所述,优化后的高校财务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在财务组织结构图中,由总会计师及学校其他有关领导和部门负责人、教师代表及相关专家参与的财经委员会,负责研究或审议学校重大财经事项,为学校领导决策提供审查意见。财经委员会由于有教师代表参加,能较好地吸收广大教师的意见,也能把学校的一些政策、思路和教师进行很好的沟通,起到了桥梁作用,有利于高校财经政策的实施与执行。

(二)建立全面预算管理方法作为高校财务的核心。高校的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高校的各项活动进行的前提条件。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应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模式,对预算进行全过程管理与控制,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与控制以及预算结果的评价监督。但由于我国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尚不完善,所以在预算编制方法与流程、预算执行以及预算绩效考核评价方面都存在较多问题,因此,完善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体系十分迫切。首先,完善财权与事权统一的管理体系。高校财务预算包括高校各个部门、基层单位综合、全面的预算,因此在预算管理中必须是全员参加,而不仅仅是学校财务部门参加。基于财务预算管理效率的提高,在进行预算管理中,一方面要坚持“统一领导、集中管理”以及“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集中核算”的财务管理体制;另一方面要依据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对各管理层进行分级管理,真正形成“全员理财”的管理模式。高校划拨院级单位的经费主要有四种: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学生经费以及各项专用经费。各院系的预算分配是根据其师资人数和结构、学生人数与结构、学科的设置以及科研任务为依据,以高校的整体发展为目标,本着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对其进行经费的划分。高校对二级学院的部分学生经费、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的划拨过程,可以通过对其影响因素先进行量化,从而设置一套分配公式使其制度化,进而提高工作效率,使预算分配的过程更加科学合理。其次,建立预算目标责任分解体系。为提高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效率,高校应该建立内部预算目标责任控制体系。该体系通常以年度预算为依据,以责任中心为对象,把财务预算所确定的指标,按各个责任中心进行分解并落实到各个层级中。把责任指标从第一、第二管理层分解到各个基层责任中心,各责任中心按照所承担的预算指标承担责任,并对各自所承担的工作完成效果进行绩效考核,以此作为奖惩的依据。最后,完善财务预算编制方法。许多高校预算编制还是采用增量法,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经常修改、追加。预算编制方法较落后,以致成为预算权威性、准确性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高校进行部门或校内预算时,应该将多种较先进的方法结合起来灵活使用。在进行年度财务预算时应该推动“零基预算”的使用,在编制“3-5年”中长期财务发展规划时,可以采用“滚动预算”的方法。

(三)建立高校财务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监督。为了提高预算的权威性、准确性,必须把预算编制、执行以及执行结果结合到一起,进行全面的绩效与评价,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责任追究。首先,建立独立的绩效管理机构。高校财务预算绩效管理应由上级主管部门主导进行。因为无论是高校年度财务预算,还是中长期财务预算规划,都是高校内部来完成的,如果是自我监督与检查就缺乏有效性和说服力。通过借鉴许多西方国家采用由财政部门、审计署等独立完成的方式,我国可以采用由财政、审计等部门派出专业人员,成立专门工作机构对预算绩效进行考核。其次,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对于指标体系的建立,需重点考虑两个方面:一是要科学设置绩效考核指标,包括定性与定量指标,指标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其全面性、科学性与可操作性。二是在实际设计评价标准时,要考虑标准的客观与公正。预算绩效评价指标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产出类指标,反映财政类支出项目的绩效结果,单位投入所培养的学生数、学术成果等;(2)效率类指标,反映教育经费与业务流程的运行效率,如计划执行率、资产的使用效率等;(3)效果类指标,通过财政支出获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4)影响指标,预算项目对经济社会以及自身的发展所发挥的影响。利用模糊评价模型,对于预算活动进行单项评价,获得局部指标,然后进行整理汇总得到全面性、整体性的数据指标,对预算活动进行整体考核。由绩效考核机构将考核结果真实地报告给相关管理层。再次,充分利用绩效评价信息,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为了充分发挥绩效考评的作用,在对责任中心的预算进行客观、公正的考核评价之后,绩效考核机构需要将考核结果与拨款、资金使用效果问责结合起来。绩效考核机构将考核结果反馈给主管部门或管理层,根据考核结果评价的优、差等级进行下一年度的财务预算安排,对于绩效考核结果良好的奖励或增加预算等,对于考核结果较差的予以处罚或者削减拨款等。对于在预算管理中出现较大问题或漏洞的予以追究责任,进行严肃处理。最后,财务监督是高校正常运营目标实现的重要支撑机制。完善的财务监督制度应包括外部监督制度和内部监督制度:(1)完善外部监督制度。外部监督主要包括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从实际情况看,高校外部监督大多来自于政府监督。由于高校财务缺乏公开透明度,公众对于获取高校财经信息的有效渠道很少。在此应完善政府监督,完善政府监督需要改进的地方有:其一,加强政府监督能力整合,形成系统、有效的监督制度体系。政府对高校财务监督表现为多种监督,分别为财政、物价、审计、银行、税务。政府应该对财政、审计等政府监管部门进行权责划分,避免出现工作内容、对象、时间的交叉与重叠,以致降低监管效率,提高了监督成本。同时,可以建立经常性监察制度,建立多部门联合工作规范,形成监督合力。其二,完善财政监督的法律建设。就我国目前在监督立法方面的主要问题是:监督立法滞后、现行法律法规不尽完善、效力不高。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应该制定一部全面性《监督法》,主要包括监督机构、领导体制、监督对象、监督内容、监督方法、监督实施细则等内容。其三,推动财政监督信息化建设。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及网络的普及和应用,财务监督也应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实现财务监督管理信息化,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提高工作效率。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建立财务监督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一方面可以成为财政、审计、银行、税务、物价各监督部门相互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反馈的纽带,另一方面可以成为财务监管政策法规、信息资料、处理、汇聚的技术平台。(2)完善内部监督制度。首先,建立独立的高校财务监督机构,设立校长直接领导、与财务部门平行的审计、监督部门,组织校内的监督工作。其次,完善高校内财务公开制度。有效的外部监督、民主监督,离不开充分的信息提供。应采用公开的方式与手段,加大透明度。再次,完善校内民主监督机制,在强化教职工代表会民主监督作用的同时,扩大对民主监督的参与渠道。可以通过校园网络,设置专栏参与民主监督。最后,完善内部监控制度,形成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监督管理。

医院管理学论文篇11

二、突出医学档案的开发利用

第一,明确医学档案开发利用服务方向。就我国经济建设情况来讲,医学档案要想迎合经济日渐增长的需求,就需逐步拓展其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服务领域,即推动医学档案开发利用朝着更加制度化与科学化的方向发展,随时为档案利用者提供更加准确的档案信息,并在做好医学档案归档工作的同时,对现有档案资源进行大力开发,严抓同经济建设密切联系的医学档案工作,摆脱单一业务观点,形成医学档案效益观,加强档案开发利用;第二,明确医学档案开发利用目的与范围。就医学档案而言,它具有一定综合性,不仅可为相关机关单位与部门提供有力地信息依据,而且还能在做好档案保密、严控审批手续工作的同时,强化各级医院间的信息的横向联系,实现各部门间的信息互通有无,以迎合医疗科研需求,获得更加的社会经济效益。为此,在医学档案管理中,档案管理员需对医学档案利用目的与范围加以明确,积极转变工作方式,强化自身服务观念,并在具体结合自身工作实践的基础上,超前决策,抓重点,寻求突破口,实现开放化的档案信息利用,让档案资源得到更广泛的利用,为单位、个人与社会、经济建设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三、完善医学档案管理制度建设

在医学档案管理中,医院还需具体结合工作情况,逐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提出综合化管理措施,推动医学档案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而在制定相应规章制度时,就可在参照医院卫生档案管理条例与档案法的基础上,具体结合本院情况,完善制度建设,规范医学档案管理流程,并在建设管理中,逐步调整,使之更好地迎合医院现代化发展需求。同时,医院还需落实管理责任制,对相关人员的工作职责加明确,加大各级人员间的相互配合,共同推动医学档案管理水平的逐步提升。

医院管理学论文篇12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医院目前财务管理现状的分析,探讨如何完善医院总会计师制度,以促进医院有序经营,健康发展,提高整体的管理水平。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人民群众对医疗技术,服务水平,就医环境的需求越来越高。医疗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如何加强医院经济管理,用低廉的费用,提供优质的服务,是摆在医院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完善总会计师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未来发展的必然需要,是医院由“专家管理”向“管理专家”过渡的有效途径,是医院加强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有力保障。 一、完善总会计师制度是医院改革发展的需要 我国总会计师制度从20世纪50年代初至今,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总会计师制度得到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总会计师条例》颁布实施13年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出了总体方案,要求我们进一步完善总会计师制度,促进国有企业加强法人治理结构,推动改革深入发展。 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中,医疗活动同时伴随着经济活动,在国家财政资金补助不足的情况下,提供医疗服务所耗费的一切物化劳动和活劳动,都必须以货币交换的形式取得补偿,才能维持医疗再生产。医疗活动是社会生产劳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受到经济规律的制约。因此,应在医院经济活动领域内贯彻经济核算原则,促进医院努力开源节流、增收节支、降低医疗成本消耗、合理配置卫生资源,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多年来,我国的医院属于事业单位,但在经营管理中实行企业化管理,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医院在追求社会效益的同时追求经济效益的提高。目前,大、中型医院拥有职工上千人,资产总值、年业务收支达几亿元,门诊、急诊人次达上百万人次,出院人次达上万人次,这其中的绝大部分经费依靠医院自身的业务收入来解决,经济核算任务繁重,经济管理是医院主要的管理工作之一。要加强医院的经济管理,院长须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经济信息,而这方面的资料信息要靠会计来提供。“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已经成为企事业领导人所共知的道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设置总会计师对医院改革发展,加强经营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医院实行总会计师制度的法律依据 (一)1999年《卫生部关于加强卫生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若干意见》中规定:“大、中型卫生事业单位逐步设置总会计师,组织和领导本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 (二)我国2000年7月1日新修改颁布实施的《会计法》特别规定:“国有的和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有主导地位的大、中型企业必须设置总会计师。” (三)1998年在财政部、卫生部联合颁发的《医院财务制度》中也要求:“符合条件的医院要建立总会计师制度。”医院设置的总会计师将成为医院行政领导的成员,履行主管医院经济管理的行政职权,直接对院长负责,对医院管理目标负责,对会计法规负责。 三、医院建立总会计师制度的重要意义 (一)医院设置总会计师,可以加强医院经济管理 在提高社会效益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从医疗形势上讲,随着我国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经济正面临着入世后的机遇和挑战。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医院总会计师制度建设是医院进行改革发展、推行全成本核算、单病种限价、有效降低医疗费用、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及与国际卫生质量标准接轨的有力保证。从财务管理上讲,医院的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三者须由总会计师加以协调。实行总会计师负责制,建立总会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