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8 15:07:52

幼儿心理论文

幼儿心理论文篇1

 

关于幼儿教师的心理问题,虽然早有人提出,可是在平时的学习中,老师却极少向我们提及相关的信息,作为一个学前教育专业的在读生,我觉得有必要和我的同学或以后的同行一起来探讨这个敏感的问题。因为只有正视,才会有真正的认识,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或许在很多人的眼里,幼儿教师的心里应该永远是充满爱、充满童真的健康的青春的,支持这种论点的主要依据是因为幼儿教师面对的永远是天真无邪,可爱纯净的幼年儿童,而且她们工作的内容也是充满童趣的。然而事实却不尽然,近来,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职业倦怠已经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通过对幼儿教师的访问以及网上资料的显示,幼儿教师的心理现状主要有体现为:成就感低,压力太大,害怕孩子、焦虑、抑郁、自卑等不良心理还有职业倦怠、。当然,前者也是造成后者的主要原因。

那么,造成这些心理现状的原因有哪些呢?

首先,我们来看压力这个问题。

幼儿教师是一个压力很大的职业,据说其压力程度仅低于消防员。这些压力来源于这个职业的各个方面,(一)、便是幼儿的安全问题。

一个幼儿园教师这样说:“幼儿园老师的心理压力你可想而知了,是很大、非常大、相当大!常常被某个孩子从哪里摔下来的噩梦惊醒。孩子若摔了点血更恨不得让我血流如注来对换!每次放假过后,看着好几个孩子挂着彩上幼儿园时(严重的缝好几针的)除了心疼就是庆幸;幸好不是在幼儿园跌的,否则我铁定下岗!”、“辛辛苦苦地工作着,脑子里整天想着孩子,却得不到家长的理解。在家孩子怎么摔大人都觉得没事,怎么骂都觉得天经地义,可在幼儿园,孩子自己跌跤就和老师不依不饶,投诉半天还到网上去发帖开骂,郁闷.有的家长来接孩子放学,先把孩子从头到脚检查一遍,就差没看孩子有没有少根头发了,上帝保佑我们的孩子吧!”幼儿园教师的压力由此可见!每天都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孩子的调皮天性加上家长的不理解和许多的不可控因素,使得幼儿教师不得不对在园幼儿的安全问题而承担巨大的压力。

(二)便是工作的压力。幼儿教师的工作非常繁杂琐碎,而且都得负担教育、保育双重任务,开课多、活动多、比赛多。每年、每学期,甚至每个月,幼儿园都有对外公开课、观摩比赛等活动。尤其是一些示范园、实验园更多。这些活动主要有:幼儿一日生活观摩、活动设计比赛、、教玩具制作比赛、课件制作比赛、赛课、说课等各项技术技能比赛等。其次还有根据一些节日活动开展的文艺比赛、演讲比赛等。这些活动的参与,都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准备。

(三)是个人婚姻的压力,众所周知,幼儿园的教师是以女教师为主的,而幼儿园的环境较为封闭,交际狭窄,加上幼教社会地位不高,加上工资较低,使得幼儿教师成家难,压力较大。

其次,便是成就感问题。

(一)尽管幼儿教师工作量大,工作辛苦,但是其成就感普遍不高。原因在于:幼教工作量巨大但大都繁杂琐碎,幼儿教师自己觉得累,但是社会并不承认其价值,大众普遍认为幼儿教师的工作都是小儿科,画点花花草草,讲点小故事活着唱两首幼儿歌一天便算是过去了。这种传统的大众眼光使得教师工作时职业成就感太少,也就缺乏了职业自豪感,影响其教学效果和教学态度。

(二)桃李满天下却无成就感核心期刊。一幼儿园教师写到:“幼儿园老师跟其他老师一样桃李满天下……可怜我辛辛苦苦与你朝夕相处三年,一把屎一把尿地把你拉扯大幼儿教育论文,你一出园门,就把我遗忘了偶尔发现以前班上的孩子,我先热情打招呼,那头冒出一句:“你谁呀?”真是我心照明月,明月照沟渠!不过不能怪他们,试问有几个人长大了还记得你幼儿园老师的麽样呢?”

(三)幼教工资普遍不高,劳动重复, 同时其社会地位不高,7月暑假时,幼儿园的部分老师会选择离开这个岗位,使得原本师资力量不够稳定的民办幼儿园又遇教师瓶颈。当然职工的离职并不仅仅是工资的原因,但毕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   有些老师也反映工作强度太大,却得不到相应的回报,骨干教师要好点,普通的老师每个月的工资也就1000多,还没有一些服务员的工资高,服务员还不用承受那么大的压力。拿着不高的工资却要负担大量的工作量,这让幼儿教师不得不对自己的工作价值进行衡量评估,也造成其职业自豪感成就感的降低。

第三,是害怕孩子综合症。

很多幼儿教师说:“当上幼儿园老师,都不想生小孩了。”虽然其间不免有些玩笑的意味,但很多幼儿教师早一天嘈杂繁重的工作之余,却是对孩子产生了一种本能的回避。也难怪一个幼儿教师这样说:“可怜原本一个个细声细气、温柔娴静的美女老师们,半年下来都变成了大嗓门的泼妇,声音小点谁理你呀!谁说幼儿园老师都很温柔,那您一定不是幼儿园老师的家属。回家后脱口而出的歌是幼儿园里常唱的歌曲,开电视得将声音放到最响,入睡了,孩子们还会不请自到,匆匆挤进梦中。。。。。。。以前看到别人的孩子喜欢得不得了,现在看到亲戚家或朋友家的孩子都要避而远之。生小孩?NO Way!”

第四,焦虑、抑郁、自卑

我曾在查治疗失眠的相关信息时看到一个求助者这样说:“我女朋友式幼儿教师,她的工作特别累,可是一到晚上却很清醒,总也睡不着,该怎么办?”

因为幼儿教师的工作和服务对象是小孩,因此责任重大。相应地,他们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也就比其他群体大。另外,从幼儿教师工作性质来看,工作环境相对封闭,整天与孩子打交道,给幼儿教师的人际交往提出许多挑战。面对无知的孩子,常处于教导的身份,教师容易形成好为人师的性格——总爱教育别人。幼儿教师生活环境单纯,导致思想意识与社会相脱离。幼儿教师做事小心谨慎、爱计较,这本来是工作需要的,因为幼儿教师的工作繁杂而细碎,工作需要认真而细致,但如果长期如此,易形成过度敏感的性格特点。幼儿教师若不善于因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进行自我调控,与成人交往时,会因不适应新环境,产生许多难题、障碍和冲突,出现心理问题。

第五,职业倦怠。

我想,前面四点已经解释了这个职业倦怠的原因 ·

幼儿心理论文篇2

幼儿心理健康对人的一生发展影响很大,一个人健全的心理要从小培养。精神分析学派十分强调早期经验对个体一生发展的重要性,如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等都对这一问题作过深入研究。幼儿期是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主要表现为幼儿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个性特征逐步形成,各种社会性需要及行为迅速发展。幼儿期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正常发展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基础和保证。同时,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也能促进儿童健康个性的形成及社会交往的正常发展。因此,关注幼儿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目前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mentalhealth)的描述缺乏统一的标准。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年)最早提出心理健康的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1〕概念的套用与“最佳状态”的难以把握使得该定义含糊不清。许多学者不满于此,尝试从其他方面来界定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

ArthurS.Reber在其编著的心理学词典中指出:“心理健康(或称心理保健),一般用来指明一个人的行为和情绪是在良好的调节和适应中起作用的,而不只是精神上没有疾病就行。”〔2〕ArthurS.Reber主要强调了行为和情绪的调节和适应性在心理健康上的重要作用。

郑日昌、陈永胜等总结了心理健康的两种含义,一种是指没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弗洛伊德学派大多持这种观点。我们可以把这种对心理健康的消极理解称为“生物医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模式。另一种是指心理状态稳定,具有抵御挫折、迎接挑战、适应环境的良好人格素质,使人的潜能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展,更好地实现人的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大多持这种观点。这是对心理健康的一种积极理解,也可简要地概括为“发展取向”的心理健康模式。〔3〕

关于心理健康还有其他几种理解。〔4〕心理学家卡兹那切夫等人主张从身心功能角度来界定心理健康。他们提出,心理健康既是个体保持和发展生理和心理功能的过程,也是个体持久地保持劳动和社会积极性的条件。

社会学家波姆(W.W.Boehm)主张从社会行为角度来界定心理健康。他认为,心理健康就是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本身带来快乐。

日本学者松田岩男主张从环境适应角度来界定心理健康。他指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又能以社会认可的形式适应这样一种心理状态。

从临床心理学上讲,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是心理正常范畴内的一对概念,而心理正常又与心理不正常相对,所谓不正常心理是指有典型精神障碍(俗称“精神病”)症状的心理。有鉴于此,并根据以上几种对心理健康的描述,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是指没有临床精神病症状,身心都符合正常发展标准,具有良好的自我认知与适应性并能为社会所接受的一种积极稳定的心理状态。

二、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

虽然目前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没有提出统一的标准,但国内外有关资料把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5〕

1.智力正常。正常的智力是从事一切活动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智力低下的人不能产生正常的情感反应和认知活动。

2.情绪健康。情绪稳定、心情愉快是情绪健康的重要标志。与成人相比,幼儿的情绪不太稳定,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常常时而哭、时而笑,这并非情绪不健康。但如果幼儿每天的消极情绪太多,如过多地发脾气,经常哭闹或精神萎靡,不爱说笑,行为被动,则应被视为情绪不健康。

3.意志健康。健康的意志一般表现为行为有明确的目的性、持久的坚持性、明智的果断性、较强的自制力等。对于幼儿来讲,如果本应由他自己做的事或完成的任务,却总让父母代做或帮助;遇到一点点困难,如扣不上扣子、系不上鞋带,就哭鼻子;当产生某种需要时,如想要某件玩具或想吃某种食物时,就急不可待,稍有怠慢就大发脾气;做事完全凭兴趣或受外界刺激支配,漫无目的,等等,则表明其意志不健康。

4.思想和行为协调一致。心理健康的人的思想和行为是协调一致的,做事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幼儿具有注意不稳定、做事的坚持性差等年龄特点,这是正常表现。但如果与同龄儿童相比,某名幼儿过分地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和做事有头无尾等问题行为,则应及时予以矫正。

5.人际关系的适应。就幼儿的年龄特点而言,他们是活泼好动的,喜欢与同伴嬉戏,不愿独处,即使是性格内向的幼儿亦然。如果发现幼儿不喜欢与同伴交往,讲话甚少,胆小羞怯,或过分胆大妄为,攻击性强,这是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的表现,应引起成人的高度重视。

6.反应适度。人对刺激的反应存在个体差异,有的人反应敏捷,有的人反应迟缓,这种差异在一定限度内是正常的。如果幼儿表现为对刺激反应的异常兴奋或异常冷漠,则是心理失常的表现。

这些都是描述性的、不可进行量化的评定标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发展标准、临床标准以及社会标准等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作出判断。

笔者试图通过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相比较来归纳出幼儿心理健康标准的特点。北京友谊医院宣教科提出目前公认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为:(1)智力发育正常(IQ大于70)。(2)情绪稳定而愉快。(3)意志力强。(4)行动协调,反应适度。(5)有良好的人际关系。(6)心理特点与年龄相符合。〔6〕从幼儿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标准来看,两者的衡量标准基本一致,但幼儿心理健康标准又具有其独特性,主要表现为:

1.适度性。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强调与心理特点和年龄相符合不同,幼儿心理健康标准的最大特点便是强调反应的适度性。显然幼儿在情绪、意志、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发展不足,但如果与同龄儿童相比,幼儿在行为上反应过度或有过分表现,则应引起父母和教师的足够重视。根据反应适度标准,心理不健康主要与反应不适度有关。幼儿的不适度反应总体上看更多的是反应过度的问题。

2.发展性。幼儿期是儿童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幼儿心理健康标准也表现出这一特点。分析幼儿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可以看出,不管是从智力、情绪、意志、思想和行为的协调性还是人际关系的适应性来看,青少年都要求达到很高的水平,而幼儿则只要求情绪健康、意志健康以及人际关系适应,更注重发展本身。另外,发展性的特点也表现为幼儿的部分心理和行为问题(如幼儿的不良习惯和社会行为问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

三、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种类及其原因

幼儿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是指幼儿在身心发展过程中,由于其生理机能失调、环境适应不良或心理冲突等导致的心理方面的障碍及不适应行为,是幼儿在身心发展过程有的问题和障碍。〔7〕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有些问题会自行消失,有些问题却会日益严重,最终造成严重后果。

杜代章(1995)总结出目前我国幼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1)儿童多动症。(2)社会行为问题,包括爱发脾气、好打架、争吵、说谎、嫉妒、以强欺弱、恶作剧、不能和别的儿童友好相处、破坏行为、偷窃等。(3)性格和情绪问题,包括任性、自私、固执、娇气、胆怯、退缩、易哭泣、懒惰、自卑、过分敏感、过度幻想等。(4)神经功能障碍,包括排泄机能障碍、言语障碍、睡眠障碍、强迫行为、神经紧张等。(5)不良习惯,包括吸吮手指、咬指甲、眨眼、皱额、挖鼻孔、耸肩、咬衣服、玩弄生殖器等。(6)学习上的问题,包括注意力不易集中、反应迟钝、厌学等。这些问题对幼儿的健康成长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它们严重地阻碍着幼儿潜能的发挥,阻碍着幼儿健康个性品质的形成以及社会交往的正常发展,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DavidGilliland等人认为心理问题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遗传影响(包括气质)、家庭因素(父母的心理健康问题、父母婚姻不和、教养态度不一致)和环境因素(住房和经济不利)等。〔8〕通过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生理因素,主要有遗传因素、病菌或病毒感染、大脑损伤、母亲怀孕时抽烟酗酒等。如儿童多动症、神经功能障碍等受生理因素影响较大。

2.心理因素,包括气质和性格、情绪、自我意识等。如自卑和过分敏感等性格和情绪问题通常主要受心理因素影响。

3.社会环境因素,主要指社会生活环境、家庭和幼儿园环境等。大多数社会行为问题、不良习惯以及学习上的问题都是由社会环境因素引起的。

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通常会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同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也各不相同。但家庭是幼儿生活和成长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环境,家长的教养方式、教养态度、心理品质以及家庭的气氛、父母之间的关系等都会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对幼儿心理问题的干预更多的是对父母家庭教育的指导,是一种家庭干预。可见,家庭因素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最主要因素。

四、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矫治

研究(Garmezy,1985;Rutter,1989,1990)显示,有三个关键因素可以预防幼儿心理健康问题:首先,要培养幼儿的自尊心、社会性和自主性;其次,家庭成员要温和,教养态度要一致;最后,要有鼓励幼儿个人竞争技巧发展的社会支持系统。〔9〕幼儿的社会依赖性强,独立自主能力差,因此要预防幼儿心理健康问题,一方面要培养幼儿的自尊心以及社会性和自主性,另一方面也要鼓励幼儿个人竞争技巧的发展,进一步增强其自信心。父母的教养态度对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影响很大,教养态度粗暴或不一致都不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因此,预防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家庭成员的教养态度不仅要温和,更要一致。父母和幼儿园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创设和谐的教育环境(包括物质和心理环境),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成长。此外,父母和幼儿园教师还应加强自我心理卫生保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幼儿园要建设良好的幼儿园班集体,促进幼儿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重视对幼儿问题行为的教育,提高其心理素质与能力;开展心理辅导(主要包括人格辅导、学习辅导和生存辅导几个方面),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矫治有行为矫正、游戏矫治、家庭治疗、动物辅助治疗等几种比较常见的方法。

1.行为矫正法。这种方法是根据学习原理,运用奖罚方法去改变或消除幼儿的不良行为或症状,并教给幼儿顺应社会的良好行为。这一方法在幼儿的补偿性教育中已被广泛使用,特别是对儿童自闭症的治疗,相关研究均表明行为矫正法有良好的效果。〔10〕

2.游戏矫治法。游戏矫治法是指为幼儿创设一个特别的游戏室(角),通过游戏,让幼儿自发地、自然地将自己的心理感受与问题充分表现出来,获得情绪上的放松,最终认识自我,并在幼儿园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控制自我。其中,个体性的游戏矫治对解决由幼儿本身的情绪而导致的问题比较有效,而集体性的游戏矫治则对解决由社会适应困难而引起的问题较为有效。高峻岭总结出游戏治疗对幼儿的各种环境适应不良、攻击和反抗行为、焦虑或恐惧、情感调整障碍、自我意识异常、智力低下、残疾或学习困难以及精神障碍疗效显著。〔11〕

3.家庭治疗法。家庭心理治疗是一类以家庭为单位,通过治疗性会谈、行为作业及其他非言语性技术来消除心理、病理现象,促进个体和家庭成员心理健康的心理治疗方法。家庭心理治疗首先对幼儿进行心理障碍的评估与诊断,再对问题幼儿进行家庭干预,对幼儿心理—行为障碍的治疗有良好效果。〔12〕

4.动物辅助治疗。动物辅助治疗是以动物为媒介,通过人与动物的接触,使病弱或残疾个体身体状况得到改善或维持;或者使个体通过有动物参与的活动,加强与外界环境的互动,进而能适应社会的一种以目标为导向的干预方法。动物辅助治疗有助于缓解幼儿的焦虑,促进幼儿社会化进程,尤其是可减少智力落后、注意缺陷、脑瘫等儿童的问题行为并促进他们的发展。〔13〕

五、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虽然目前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是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起步较晚,有关这方面的理论比较薄弱,能够参考借鉴的文献比较少,相关的理论积淀不够深厚,因此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研究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另外,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很少应用于实践。有资料显示,美国有11%的儿童存在心理健康损伤,然而他们却只能依靠并不有效的健康护理系统进行治疗。〔14〕不仅美国有这种情况,其他国家幼儿心理健康的研究也基本上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缺乏实践的研究与应用。与此同时,受弗洛伊德学派“生物医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模式的影响,国内外有关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和研究长期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上,还没有实现向生物—心理—社会—教育协调整合模式转变,形成了只重“治病”不重“发展”的消极研究思路。

综合国内外相关资料,笔者发现当前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大致有以下发展趋势。这些发展趋势可以有效推动幼儿心理健康研究的发展。

1.研究对象全面化

心理健康研究最初关注的只是问题儿童,后来才对普通儿童进行研究,现在又加强了对天才儿童的研究。美国在1978年通过了《天才儿童法案》,各州开始关注天才儿童的需要,并为他们提供特殊的教育和有针对性的指导,但那时指导的范围较为狭窄和集中,仅仅涉及优生的学业跳级或者学习内容的丰富性、特定的社会心理问题、学业成绩不良等方面。现在学者开始从认识—学业需要、个人—社会需要和经验需要三方面来关注天才儿童的心理健康,为天才儿童提供心理指导和咨询。〔15〕

2.理论研究与实践服务相结合

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不仅体现在理论研究上,最重要的是应用于实践,真正为恢复或维护幼儿心理健康提供服务。随着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认识的深入,研究者逐渐意识到心理障碍会对幼儿的未来发展造成重大影响,于是,为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幼儿提供服务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英国的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机构(CAMHS)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实施建议,为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幼儿提供了很好的心理健康服务。〔16〕

3.研究本土化

目前学术界普遍注重本土化的研究,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也不例外。美国和英国在这方面研究成果比较显著,我国以及俄罗斯、巴西等国家也都通过修订量表等方式,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对本国幼儿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本土化研究。

综上所述,关于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为幼儿心理健康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相关研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在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实践与应用研究以及相关研究的本土化方面,需要研究人员作进一步的尝试与拓展。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284.

〔2〕ARTHURSREBER.心理学词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493.

〔3〕〔4〕郑日昌,陈永胜.儿童心理辅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7-38.

〔5〕张丽莎.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J〕.中国健康教育,2001,(3):154-155.

〔6〕蒋月容,孟庆玲.目前公认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J〕.小读者,2005,(2):57.

〔7〕邓萍.浅谈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体会〔EB/OL〕.〔2007-01-20〕..

〔8〕〔9〕DAVIDGILLILAND,PETERGALLAGHER,JOHNGROWCOTT.Developmentsinchildandadolescentmentalhealthservices〔J〕.ChildCareinPractice,2005,(1):51-61.

〔10〕黄伟合.关于儿童自闭症行为矫治法的几个理论问题〔J〕.心理科学,2003,(3):475-478.

〔11〕高峻岭.游戏治疗儿童心理障碍〔J〕.中华儿科杂志,2002,(5):271-273.

〔12〕JOELLENPATTERSON,LEEWILLIAMS,CLAUDIAGRAUF-GROUNDS,等.家庭治疗技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9.

〔13〕宋玲,王雁.动物辅助治疗与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89-93.

幼儿心理论文篇3

在谈到幼儿心理健康这个定义的同时,我们不可回避的就是心理健康这个概念。

那么究竟什么是心理健康呢?简单地说,心理健康就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其主要特征为智力正常、情绪稳定与愉快、行为协调统一、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适应能力。

而具体到幼儿心理健康的涵义,我们在这里可以引用一种说法。幼儿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与愿望得到满足之后,情绪与社会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幼儿对自己感到满意,情绪活泼愉快,能适应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友好与谐,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与发挥,幼儿期的心理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孩子性格特征的优劣,直接影响孩子今后的健康成长与对待未来的态度。

二、欣赏孩子并让孩子学会与同伴交往

幼儿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是他们品德形成的基础。在幼儿教育中,要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幼儿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使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内化为他们自身的品德素养。一是用游戏化的生活培养幼儿学习的习惯。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幼儿的学习与生活、游戏是分不开的。他们需要通过游戏的方式才能更好地学习与生活,老师在引导幼儿学习的过程中,必须选择与幼儿学习息息相关的生活和游戏内容,通过不断的操作、探究、重复和延续,来帮助幼儿形成爱学习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二是以表扬、鼓励为主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幼儿渴望成人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肯定的评价,成人一个和蔼可亲的眼神、微笑、轻轻的扶摸、点头、拥抱、亲吻等等,都将鼓励幼儿的信心。教师在幼儿生活中要乐于发现每一个幼儿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惩罚,使幼儿建立良好的自信心。对幼儿的合理正当要求,教师要尽量满足,条件不成熟时,要正面回答和引导,而不能粗暴对待,使幼儿产生自卑心理。三是用温和的态度改掉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教师的一言一行幼儿都会模仿,一个脾气温和的教师往往会赢得幼儿的喜欢。教师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当幼儿做了错事时,要耐心细致地关怀、爱护、引导,而不能粗暴地训斥,帮助幼儿改掉不良习惯。

礼貌是人们的道德准则,是人与人相处的规矩。礼貌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礼貌行为,二是礼貌语言。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给人一种谦逊文明,恭敬有礼,落落大方的好感。可从一个人说话用词、语调口气、举止态度上,反映出他的道德修养、思想面貌、文化水平、社会身份。礼貌也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因此,礼貌教育要从小抓起,教师要为幼儿创造使用礼貌用语的条件和环境,使孩子从小就会使用礼貌语言,有良好的语言习惯。

三、如何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

幼儿的心理健康,植根于家庭,成型于学校,发展于社会。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不仅需要我们这些身为父母的身体力行,还需要学校尤其是幼儿园的专业系统地科学培育,当然也离不开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

1、把“根”植正,为孩子上好第一堂“。父母是英才的第一任老师。幼儿首先接触的就是他的父母,率先效仿的对心理健康课”象同样也是他身边的亲人。因此,父母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是何其重要啊!

幼儿心理的绝大成分是父母潜意识缩影,父母心理健康,幼儿就很少有心理疾病。在这方面,古代圣贤就做的很好,我们津津乐道的《三字经》中,“子不教,父之过”,责任分割的十分明确。“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母三迁的故事,成为后世教子的典范,为了儿子的健康成长,不惜一切代价寻找芳邻,这恐怕不是我们所有父母都能做到的。我们在介绍某位有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时,都离不开一句“自幼受家庭教育的良好熏陶”。我们这些身为父母的人不仅要给孩子提供尽可能好的物质条件,还要用我们良好的品行去教育和影响孩子,而不能说的和做的大相径庭,让孩子的视野处于迷蒙状态。比如,教育孩子吸烟有害,自己却每天烧两包烟;告诉孩子在走路时有序谦让,自己却横冲直撞。你想,那样的教育能有多大的说服力呀!正面教育,反面实践,不就是当着孩子的面自己抽自己嘴巴子吗?戴上了虚伪的面具,却丢失了做父亲的尊严。

2、把“型”整好,接受学校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教育的系统性、专业性和科学性不容置疑,但学校教育在心理健康的培养方面却存在不少缺失,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全社会对心理健康关注的程度不够,换言之,那就是对幼儿心理健康没有提到相应的高度来认识。学校应该聘请心理咨询师,根据幼儿心理特点安排相应的课时,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孩子在玩耍中身心得到净化和成长。在这一点上,城镇学校要优于农村学校,发达地区要领先于欠发达地区。

3,把路铺平,营造全民关心幼儿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我们大家都有孩子,幼儿的心理健康关乎着我们每一个成年人。前些年有句很响亮的口号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在今天看来,一点也不过时。为了你的孩子,为了我的孩子,为了我们大家的孩子,让我们共同来关心幼儿的心理健康。首先,电视电影分级应该列入重要日程,凶杀、枪战、暴力、情爱等节目应淡出孩子们的视线,那些天真的童趣、纯真的友谊、乐观的心态、丰富的想象、团结的集体、奋斗的快乐应该成为孩子们的首选。其次,图书出版工作者,要编印格调高雅、积极向上、可读性强的儿童读物,不仅能使孩子们获取知识,还能使孩子心理更健康。再次,医院要开设儿童心理健康门诊,像治疗身体疾病那样,关注孩子的心理疾病。最后,民政审判部门,要从有利于幼儿成长的角度出发,切实维护幼儿在家庭婚姻的解体中的权益,不能因为我们的工作疏漏而加重幼儿的心理负担,尽量把孩子的心理压力降到最低点。社会救济也应优先考虑孤儿、贫困儿童的生活教育的抚恤问题,使我们的孩子享受尽可能多的来之于家庭的政府的社会的温暖,对于他培育健康的心态极其有益。

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小事,而是关乎我们民族未来的大事。在这个方面,我们都要拿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气魄和胸怀来投入其中,让我们所有的孩子都沐浴着全社会呵护关爱的阳光下健康而快乐的成长,将来成为身心俱健的合格。

参考文献: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徐建成著,甘肃文化出版社

2、《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与应用》王铁军主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学前教育》《幼儿教育》等杂志

4、中国学期教育百科全书教育理论卷

5、尊重幼儿的自主意识---幼儿园管理案例(一)

幼儿心理论文篇4

一、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

走进幼儿园,当你听到孩子的欢声笑语,看孩子们天真灿烂的笑脸时,自然会想到生活工作在其中的幼儿教师,也一定充满了快乐与自豪。因为正是教师充满爱心的看护和教育,才有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但是,当我们真正走进幼儿教师,走进她们的内心世界,才发现其实这是一个身心充满疲惫的群体。幼儿园工作的复杂性、特殊性,要求教师必须全身心地付出,才能完成保教任务。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对幼儿教师的要求的提高,幼儿教师感到压力越来越大。不知从何时起,我们时常听到来自幼儿教师的抱怨声:“工作真没劲”、“这些孩子太调皮了”、“太吵了”、“家长素质太低”、“园长水平太差,无法调动我们的积极性”等等,“烦死了”“累死了”几乎成了口头语。据了解,这种现象在不同的幼儿园里,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这表明目前我国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有学者对在职幼儿教师进行心理健康评定,发现有20.8%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欠佳,在人际交往和情绪状况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自卑心态严重;嫉妒情绪突出;虚荣心理明显;焦虑水平偏高;性格忧郁孤僻;逆反心理较强,人际交往障碍;心理压力大等等。由此可见,要完成幼儿园的保教双重任务,维护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提高她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已势在必行。

二、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客观因素

1、教师的需要得不到满足。首先是物质需要。教师的物质需要大致可分为生活物质需要和工作物质需要。前者如工资待遇、住房条件、饮食条件等,后者如教具、教材等。虽然不少教师受传统文化崇尚节俭等观念的影响,养成了艰苦朴素的生活及工作作风,习惯了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其他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提高,教师的物质需要也在“水涨船高”,对于一些“高档”生活用品也有了一定的要求。尤其是工作上的物质需要受到了比较大的刺激,要求改善教学条件,丰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需要日益强烈。事实上这些需要在很多幼儿园都得不到满足,甚至还有部分幼儿教师低层次的生活需要得不到满足,特别是在一些欠发达的地区经常发生侵犯教师权益,拖欠教师工资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难免在教师中产生脑体倒挂,酬不抵劳的不公感和社会地位的相对反差,导致了部分教师心理失衡,心态欠佳。其次是自尊需要,主要集中在社会对自己的业绩、形象给予认可方面。相对于其他职业来说,幼儿教育这个职业要求教师具有强大的责任感,耐心和爱心,比别人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与心血。但是社会上还有许多人对幼儿教师这个职业存有偏见,相当一部分人仍然把教师等同于保姆、服务者,这种不公正对待也使相当一部分幼儿教师产生了不平衡感和自卑感,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发展。第三是教师的成就需要。幼儿教育属于启蒙教育,教育成果不能用学业成绩来体现,幼儿园管理者和家长对教师教育成果的评价有时有失公允,使教师的自我价值得不到体现,另外有的幼儿教师所担负的工作同她的工作兴趣爱好、能力等不适合,学非所用、专业不对口等,都会使幼儿教师的成功需要得不到满足。使之产生挫折感和心理疾病。另外如果当成就需要强烈而成功的可能性不大时,如,教师对自己的要求超出个人的能力或环境所允许的条件,或幼儿园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过高造成过重压力时,都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和失败感。长期以来,教师一直被视为甘于奉献的人,教师比一般人具有更强烈的自尊需要、荣誉需要和成就需要,只求能得到社会的关注与认可,“无求益之,唯忌损之”。而有这些需要的教师也正是那些具有强烈责任感和创造需要的教师,当他们的创造成就被忽视、否定、抹杀时,往往使心灵深处造成创伤,引起消极的后果。

2、人际关系复杂,导致人格障碍问题。幼儿教师的工作特点,决定着教师必须与幼儿,同事,幼儿园管理者及幼儿家长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作为多重角色的扮演者,在处理各种关系中可能遇到矛盾冲突,处理不好,因此产生激动,不安,烦恼和痛苦,不仅影响工作,而且有碍心理健康。在讲求民主、开放的社会里,人际间必须互相尊重、平等、坦诚相待,而有些教师在与人相处时,却缺乏良好的沟通方式与能力,无法适应环境变化的需求,因此产生身心失控的现象,导致人格异常。

3、教育内部的“大锅饭”制度依然存在。“能者多劳而不多得,庸者少劳或不劳而均得”,这个滋生惰性的温床使教育失去内部活力,使教师丧失了进取精神。

4、对教育改革的不适应。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一些来自国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法不断涌入,观念的更新,课程的改变,大有让人目不暇接之势。目前保教第一线的幼儿教师多数毕业于幼儿师范学校和中等师范学校,她们在校学习期间依然沿用传统的课程标准,重“三学六法”及“音、体、美”技能技巧训练,能力结构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加上有些教师缺乏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意识,对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难以掌握,使幼儿教师深感原有的知识水平已经不能完全胜任教学工作,这种难当其任的感觉给部分幼儿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如再不更新知识,充实与提高自己就无法胜任教学岗位,因此,教师心理的焦点、困惑日渐增多。

5、家长的高期望给教师构成了一定的压力。在我国,对孩子的教育一直被看作是重中之重,大多数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伴随着家长文化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早期教育、早期智力开发等一些新观念的影响,他们不再把幼儿园当作是临时照顾孩子的地方,而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从一入园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家长对幼儿园的社会声誉、教学质量、教学环境都有较高的要求,相应对幼儿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教学方法、自身素质等也有了较高的期望,这种高期望在幼儿教师身上的投射就变成了一种较大的心理压力。

(二)主观因素。

1、自信度。部分教师对自我情感、意志和能力难以把握,低估自身价值,丧失自信心,缺乏参与竞争的意识,事事以失败者的心理去接受市场的冲击。在这种消极的心理状态下,教师在工作过程中就会有不思进取、消极怠工等被动的表现。

2、上进心。部分教师不安心教育,教育意识淡薄,再加上不准确的社会横向攀比,个别人对幼儿教师职业存有的偏见,使得整日“孺子可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悲”、“夫子可怜”,自我心理与师生感情、敬业精神远远脱钩,出现教育上的“烧不熟心理”。

3、抱负水平。常言道“期望越高,失望越大”,部分教师在生活中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社会能力和社会角色,事事好高骛远,该属于自己的或不该属于自己的,能达到的或不能达到的一律兼收,以致碰得头破血流。

4、耐挫折能力。社会上每个人都可能随时受到挫折,但并非人人都会产生挫折感,这是由于每个人对挫折的容忍力不同的缘故,容忍力的大小受生理、思想境界、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影响。一般说来,身体强壮的人,思想境界高的人,经历坎坷、阅历丰富的人,更能容忍挫折。同样的情境,有的人可能认为是严重的挫折,而有的人则可能认为是无所谓的事情,这是由于价值观不同的缘故。而幼儿教师的主要挫折,来自于教学工作的不顺利,不同人对教育事业的态度和热情不同,基本知识技能和能力不同使之感受也不同,这是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的。

5、心理素质。个体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保持健康的心理的一个基本前提,在心理素质中,人格威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人格威信的大小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心理健康的水平。感情是制约教师威信高低的重要因素。如果教师和幼儿之间有良好的情感交流,建立了良好的感情联系,彼此就能产生亲切感、认同感、相互间的吸引力就比较大,幼儿就会把教师当成自己的父母一样。实践证明,良好的感情关系有利于促进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而人格威信较低的幼儿教师,幼儿不愿亲近,其他同事也不接纳,更得不到幼儿家长的认同,以至于使教师本人因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而无法维持师生间的情感联系,最终可能导致心理障碍。

三、增进与维护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对策

无论是幼儿教师本人,还是幼儿园管理者,都应该充分了解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有效地维护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总的来说,促进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社会各方面、各层次的全力关注和努力。

首先要在宏观的社会体制层面上对幼儿教师的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政府部门要把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作为一件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大事来抓,幼教师资培训机构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而且国家要制定相应的法令,以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尤其要将“尊师重教”的意识落到实处,保证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包括工资待遇、住房福利、在职进修、休假晋升等,使千千万万的幼儿教师能解除后顾之忧,安心幼教事业,而且不断取得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机会,为培养人格健全发展的祖国接班人做出毕生贡献。

幼儿心理论文篇5

(一)利用开放环境的“平台”作用

促进幼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人交往是人类的天性。学前儿童的人际关系虽然比较简单,人际交往的技能比较差,但是他们都强烈希望通过交往来了解别人,也希望通过交往来获取别人的了解、信任和尊重。因此,我们采用开放式的环境创设,幼儿可以自选参加区角活动,可以自由取放玩具,可以结组讨论游戏的玩法,在开放的环境中,增加和其他幼儿接触、交往的机会,尝试用语言、表情和动作与人交往,不断获得交往的技巧,体验到交往的满足,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利用环境的“导师”作用

激发幼儿的求知欲这主要指在教育活动中,创设与幼儿学习、游戏相关的物质环境,重视教育环境潜能的发挥,从而促进幼儿积极地参与其中,发展幼儿的智力。比如,在中班语言区,我们用废旧纸盒做了一个大房子,将窗台布置成“故事小屋”,“故事小屋”里藏着许多与近期教育教学配套的故事图片、可折式图书、卡片等,令幼儿一看就知道这是个看图讲故事的地方,这样精心设计的环境吸引着幼儿进入语言区,并使他们产生了愉悦的情绪,形成了积极兴奋的心理状态。在这样良好的心理状态的驱使下,幼儿又产生了创新意识,学会了自己打开小屋,取放图书等。“故事小屋”增添的趣味性,不但调动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使他们得到了心理上的充实和满足。

(三)利用环境传递信息的“桥梁”作用

保证幼儿情绪的愉悦性积极健康的情绪是幼儿保持身心健康和行为适应的重要条件。我们在重视大副壁画设计的同时,小副壁画的设计也巧妙地向幼儿传递各种信息,成为不可横跨的桥梁。这些“不起眼”的创设,不但可以为学生增添很多知识,同时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如中班的“心情墙”,全班每个小朋友都有一朵代表自己的纸花,纸花中间贴有自己的照片,三种不同颜色的叶子代表高兴、生气、难过三种情绪。幼儿生气时可以将贴有自己照片的花插在代表生气的叶子上,以表达自己生气的心情,这样既能让幼儿宣泄自己的情绪,又能让教师及时了解本班幼儿的情绪状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保证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二、创设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所谓精神环境又称之为“潜环境”,一般是指由人际关系、文化观念等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的气氛和氛围,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因素。这种气氛和氛围决定着人的“自我”能否被发掘、发展和完善,决定着人的先天潜能能否得到实现。在活动中,我们努力与幼儿建立彼此信任、尊重的情感,积极为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铺设宽松和谐的氛围。

(一)营造积极健康的心理环境心理学

研究表明,当幼儿产生了心理安全感,获得了心理自由时,能够乐于和善于表达或交流思想与情感,能够使幼儿学会关心同伴,团结协作,能够使幼儿产生遵守纪律的意识。比如,一次游戏时,许多幼儿用积木搭出了各种各样的物体,有个幼儿只搭了一条直线,面露难色,教师便走过去对他说:“挺好的,这是蚯蚓,又像小棒。”幼儿马上在直线下方添上“爪子”,说:“我搭了条长龙。”一会儿又添上翅膀说:“我又搭了架飞机。”教师的鼓励消除了幼儿的自卑感,激起他创造和构建的兴趣,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创设宽松、自然的心理环境

这样的心理环境,使幼儿没有压力,使他们敢于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比如,在一次小班语言活动中,需要幼儿创编简单句:“我能……”教师在与幼儿玩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边做跑、跳等动作,边说:“我能做运动,锻炼身体。”幼儿受到了启发,通过教师非语言的动作、表情、手势等,理解了教育意图,纷纷发言,成为了语言的主动学习者和建构者,而他们的表现欲望也在逐步地增强,专注此情,快乐主动地学习。

三、通过良好的社会化环境,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社会化环境包括社区、家庭、自然等环境。我们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的优势,对幼儿进行教育。比如,带领幼儿去特教学校参观,培养幼儿关爱残疾人的情感;南方雪灾后,和社区联手举行“小手拉大手,共同献爱心”捐款活动,培养幼儿关心帮助他人的美好品质。家庭教育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最为持久,时间最长,同样不容忽视。我们积极向家长宣传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册、家长访谈等形式,向家长介绍如何为幼儿营造宽松、安全、自由的精神环境,还针对幼儿存在的问题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教育计划,同心协力促进幼儿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美丽的大自然环境也是对幼儿进行教育,激发幼儿积极情感的有效途径。根据季节的不同,我们带幼儿到大自然中观察动植物的特征,到田边观察农民伯伯种地,了解粮食的由来……通过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让幼儿在感受大自然美好的同时,对社会生活环境保持良好的适应状态。

幼儿心理论文篇6

二、幼儿的语言沟通及心理健康发展

在我带班的办理曾经有一个小孩叫做洋洋,整天不听我的指挥,我慢慢观察发现他每天衣服都是脏兮兮的,指甲中间也全是泥巴,于是我就叫他过来询问他为什么不听老师话,“勤洗手,后吃饭”,但是在和他的交流中我发现,他说话总是吞吞吐吐,并且发现他与别的小朋友的交往中,总是不善说话。后来与其家长的交流中,了解到了,这名孩子的家庭是单身家庭,从小缺少母爱,导致了其在日常交往中对陌生人的排斥,甚至自闭。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如古人所说的因材施教,把握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教育。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适时与幼儿进行关于心理状态的谈论,鼓励幼儿大胆讲话,鼓励幼儿多与人交流。在家庭中,加强亲子之间的交流,开展亲子阅读。后来的带班中我积极改善方法,利用做游戏等互动活动营造了孩子平常语言交流的环境,成功使孩子们敢于交流,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养成了勤思考、勤动手的好习惯。在孩子做对时积极表扬孩子,在做错时不要盲目批评孩子,而是要主动引导是孩子明白这么做为什么不好。

三、对幼儿在当下中国社会所需品质的培养

经过多年的带班经历,我觉得在当下人文关照下的中国社会,幼儿所需要的教育应为以下二点:

幼儿心理论文篇7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以发展性教育模式为主,从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解决幼儿在心理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教育调整促进其全面发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不同于高中和大学阶段以理论为主要授课的形式,大多是通过一种环境的熏陶和活动的引导来开展。通过为幼儿提供宽松自由的生活环境,让幼儿在实践中逐渐养成良好的情感,与人交往的灵活能力以及实践的灵活性。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面向全体幼儿开展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二是面向少数心理和行为存在严重问题的幼儿开展的补偿性心理健康教育。在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中更多注重的是教育的引导性。幼儿早期的心理是一种无意识的状态,是一种具有强烈自我吸引力的心理,会随着自身的本性、尺度在与周围环境的融合中形成一种自我的心理品质。幼儿无意识的心理发展状态中需要教师的引导,既维护幼儿的自我主观意识,又引导幼儿不断地修正不良的本性特征,朝着更加多元和健康的方向发展。例如,在幼儿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会随着本性学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语言表述,并不断地通过重现来巩固和习得。但是幼儿在无意识的学习中还不能够识别词汇的好坏,常常会学习一些脏话,这些脏话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发展。教师不能直接对幼儿进行人格上的抨击,以此定义为幼儿素质低,而是通过引导及时地予以纠正。在补偿性心理健康教育中,主要是针对一些存在严重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幼儿,这在特殊教育学校更加明显,需要借助专业的心理疏导工具来开展,如沙盘、心理发泄室等,让不能借助正常沟通抒发情感的幼儿,借助此渠道来缓解心理压力。这种教育的目的更多的是培养幼儿自身的一种心理平衡,避免一些攻击性行为的出现。

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原则

(一)与人交往和社会适应的原则

当今时代的发展的开放性和多元性,使得幼儿跟社会交往的越来越密切,这就对幼儿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幼儿最初的活动范围局限在家庭中,主要与家人进行沟通,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更多地处于被照顾的状态,其不良语言和行为都会被宽容。随着幼儿年龄的增加,开始出现与同伴的交往,这是一种相对平等的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去自我中心逐渐发展,学会分享、倾听、交流,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对幼儿由本性出发产生的不良行为进行引导,如在遇到不同意见时的打架和攻击性行为,是幼儿阶段的一个特征,教师需要对此引导,使这种行为逐渐消退,形成正确的交流方式。

(二)从幼儿的兴趣和身心发展特点出发

幼儿是充满童真的,幼儿的学习都是基于自己的兴趣,对于自己感兴趣的游戏和活动,幼儿的注意力能够集中两个小时,而对于不感兴趣的内容,即使有教师管理,幼儿也不会因为威严而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这就是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必须关注幼儿的兴趣和身心发展特点,在各种活动中之间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在幼儿绘画的过程中,教师不能过多地进行干涉,而是要引导幼儿表达自己个性化的想法,并且欣赏幼儿的创新能力,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并通过语言进行心理引导。例如,一个幼儿的作品:一个年龄大点的孩子在打一个婴儿。教师让幼儿讲述自己作品中的故事,原来是家里的妹妹抢夺了父母对自己的宠爱,针对此教师在语言活动、区域活动等中逐渐渗透正确的教育,并和家长进行沟通。

三、信息技术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的有效策略

(一)借助多样化的网络资源,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教育中不是专门的教育,而是一种渗透性课程,在不同的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网络上丰富的案例,带领幼儿走进熟悉的情境中,在情境的参与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在与人交往的心理主题教育中,教师通过“娃娃家”活动,引导幼儿在参与中学会如何接待客人,如何礼貌地长辈进行沟通等等,幼儿在准备食物,在自己创设的游戏情景中,自然地学会交往交流能力。另外,幼儿的教育需要构建家园一体模式,需要家庭教育的支持,教师可以在微信中向家长推荐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书籍,推荐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和一些有关心理教育的电影,引导家长进行观看,提高家长的素养。

(二)构建网络交流平台,提高学生的兴趣

心理健康问题一直以来是中国教育忽视的问题,大多数的家长对幼儿的心理发展并不关注,孩子的心理素质处于怎样的水平,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修正。这就需要构建心理测评系统,引导对自己和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测量,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情况以及自己在心理上存在的弱势方面,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中有意识地调整,逐渐修正自己的心理,并通过有针对性的行为指导和修正对幼儿进行教育。同时,要完善心理网页的制作和维护。网络信息无时无刻地都在影响着学生,尤其是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基本上家长每天都在关心着信息的更新,心理网页也需要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设计一些有趣的视频、动画和一些参与性较强的互动活动,激发学生经常对网页的关注,增加网页的影响力。幼儿可以通过观看视频,回答问题来进行学习,这样幼儿园也可以对教育提供监控,促进有效发展。

综上所述,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主要表现为发展性心理辅导,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家庭教育相联系,引导家长和幼儿进行借助网络资源进行亲子互动,提高幼儿的认识,营造健康的家庭环境。在幼儿园中要引导幼儿的参与,在参与中发展幼儿水平。

参考文献

幼儿心理论文篇8

2.生活的压力。收入问题是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她们在平凡的岗位上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但收入与其工作的重要性、工作的强度并不成正比。在我国,学前教育不在义务教育的范围之内,很多幼儿园也是私立性质,国家对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没有太多强制性的规范和财政保障,她们的收入明显低于其他行业,工资很难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在巨大的生活压力下,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是必然的。

3.家长的高期望。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日趋重视。家长普遍认识到幼儿时期对孩子终生发展的重要性,他们不再把幼儿园仅仅当作一个照看孩子的地方,而是更希望在幼儿园中自己的孩子能受到良好的教育。所以,家长对幼儿园的教育质量特别看重,相应地对幼儿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高期望无形当中增加了教师的心理压力。

4.人际关系的困扰。人际困扰是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幼儿教师绝大多数是女性,她们有着共同的心理弱点,比如:情绪容易波动,情感比较敏感脆弱,从众心理比较强,过于注重别人的评价,过于计较一些意义不大的小事等。因此,女性教师之间的关系往往相对复杂,关系也较难相处,这也增加了她们的烦恼。5.心理维护知识的匮乏。幼儿教师在自身成长的过程中,往往接受了过多的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的技能训练,或者过多的理论教育,而受到的心理教育严重不足,这致使她们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在面对诸多现实压力和困扰时,缺乏有效的心理调适手段,不能保持自身的心理健康。

二、维护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对策

1.营造良好的环境,重视心理教育。良好的环境是心理健康的基石,因此,要维护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幼儿园首先要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她们可以始终保持积极、轻松的心境投入工作。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教师们的进取心才有可能被激发,她们才会通过努力工作去赢得认可和尊重,并实现自身价值。和谐民主的氛围也能满足她们的归属需要,她们会更加热爱自己的单位,更乐于从事自己的工作,并能从中获得快乐和满足。幼儿园也应主动关心教师的生活,要尽最大努力提高教师的待遇,努力帮她们改善生活条件,解除她们生活的后顾之忧。另外,幼儿园应积极开展心理教育活动。要经常借助报刊、专题讲座或座谈等形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也要为教师建立心理档案,重视通过心理测试等途径准确了解她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应该培养专职的教育人员,注重开展日常性的心理教育活动;还可以联系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或邀请心理方面的专家,有针对性地矫正教师们存在的问题。

2.幼儿教师要热爱幼教事业。很多幼儿教师仅仅将幼教工作当做一份可以赖以谋生的职业,对工作的期待也仅仅停留在待遇、工资和良好的工作条件等方面,一旦自己的生活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对工作的厌倦心理。热爱教育事业,是教师最起码的职业道德准则。幼儿教师应该把幼教工作作为终身追求的事业,并且真正热爱这项事业,只有这样,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能享受工作的乐趣,体验教育者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幼儿心理论文篇9

2如何通过情感沟通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2.1以情育人,促进心灵沟通情感亦称感情,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体验。幼儿教师的情感表达与幼儿情感体验息息相关,幼儿教师的某些情绪变化例如欢乐或者忧伤、宽容或者愤怒,都会直接影响幼儿的性格特征的培养与发展。作为幼儿教师,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要正确的运用发挥自身情感的感染力,要懂得把握自身的情感表达方式,用积极的情绪对待每一位幼儿,为幼儿营造一个温馨愉快的成长氛围。作为幼儿教师在控制好自身的情感的同时,还要学会从正面表达自己的情感。有的老师由于语言习惯问题喜欢用喜爱的口吻对幼儿说:“你这个小笨蛋。”然而因为各个时期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不同,有时候幼儿不能理解教师的“反话”,反而会使他们产生错解,认为老师在责怪他们,不喜欢他们,使得幼儿心灵受到打击。因此,幼儿教师在对幼儿进行交流时,尽量不要说反语,也不要夹杂地方语言,充满热情的对待每一位幼儿。同时,表达积极情感时可以采用眼神的交流、抚摸、点头、微笑等等,正面积极地表达对幼儿的喜爱,不仅可以增进教师和幼儿之间的情感交流,而且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2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营造幼儿心理健康的氛围幼儿的心理环境包括幼儿学习、生活、活动的全部空间。幼儿安全、友善、积极的情绪状态需要有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良好的人际关系作为支撑。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首先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了解幼儿、尊重幼儿,与幼儿形成亲密的朋友关系,平等的进行交流。幼儿在这种平等、愉快、良好的环境氛围中会逐渐养成活泼、开朗、宽容、自信的健康心理。另外,在集体环境中,幼儿不仅要有教师的爱护和关心,还要与同伴之间建立友好的伙伴关系。如果没有得到其他小朋友的认可,很可能会形成孤僻的性格。面对小朋友之间的矛盾和争执,教师应该及时调解。在硬件方面应该及时更新设备以及添加多种多样的材料来满足不同幼儿的需求,教室布置应明亮宽敞,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灵活生动。充分调动起幼儿的求知欲望,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进幼儿个性特征发展。

2.3正确评价,激发幼儿自信幼儿学会自我评价依赖于成人对自己的评价,教师的肯定或者否定式幼儿评价自己的标尺。因此,幼儿教师正确的对儿童的行为习惯和品德做出评价至关重要。在评价过程中,让幼儿在成人的评价和自我发现中,了解自身优点以及不足,正确评价自己行为,树立自信心。幼儿教师对幼儿的态度直接影响幼儿的情感及个性特征的形成。幼儿在得到教师的肯定和鼓励时,自我意识便会显著增强,上进心会得到激发,并且产生心理上的愉悦和满足感。相反,如果幼儿教师对幼儿进行谩骂或者体罚,会使他们产生自卑的心理,自信心也会受到重创。在对幼儿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要符合客观性原则。对于每个小朋友不同程度的进步都给与恰当而及时的评价。比如说班级评红花时候,只要孩子在某一方面有进步,就应该给与积极地鼓励。另外,评价的手段要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由于幼儿阶段的认识是以客观为主,所以教师在评价时应该以一些形象有效的手段进行评价。现在很多幼儿老师都乐意将小红花作为奖励,而且小朋友也乐意接受。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如果在大中小班长时间延续用这种奖励方式,幼儿便会失去兴趣,产生厌倦的心理。

幼儿心理论文篇10

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根据几年来的教学经验,我们认为,在幼儿心理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处理好两方面的问题:1)如何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体系;2)如何解决教学内容增加而课时有限的问题。而在幼儿心理学课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可能全面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我们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确定为:使学生学会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培养自己的积极情感,能进行自我心理矫治,以适应校园生活,为参与社会工作奠定基础。对于课时紧张问题,我们的做法是在教学中应用投影、录像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精讲、自学、讨论、实践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人的心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生的心理问题常常涉及到认知、情意、人格等心理结构的各方面,但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我们采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来解决教学内容的安排问题,即结合幼儿心理学基础知识章节教学,侧重解决某一方面的心理问题。主要有:结合认知过程,强化“学习动机,学习技能”的教育,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在情绪教学中,学生了解觉察情绪的方法和理解“释放压力,调节情绪”的方法技能,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情绪压力;结合社会化教学,讲授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内容,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社会评价;结合个性心理阐明,重视“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强化“排除自卑,树立自信”教育,激发学生的自信感;在讲授婴幼儿心理健康时,重点讲授心理健康的调节,注重“适应社会,职业心理”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规划和人生选择。

三、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结合章节教学讲授心理健康知识。例如,在《绪论》中学习心理的实质,同时使学生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以获得健康的心理。例如,本校面积比较小且教学楼宿舍比较老旧,外观不美,新生到校后心理反差很大,难以适应新环境。鉴于此现状,笔者结合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从教学设备齐全、学校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教学质量高、艰苦的住宿环境可以锻炼和提高意志力等方面进行思考,从而降低学生的心理落差,以尽快适应新环境。2)结合幼儿的认知,通过案例分析学习多通道感知,学生学会使用多通道来学习技能和知识;以茱莉?安德鲁斯和罗琳等名人为例学习自我效能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增强学习动机,提高自我效能感;通过实验理解记忆的规律,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学会学习。3)结合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学习,通过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学生能觉察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合理宣泄消极情绪,掌握获得更多积极情绪的方法。4)结合幼儿社会化的学习,通过分析自身的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学生懂得与父母和同伴交往的正确方法,并确定今后努力的方向,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5)结合幼儿个性的学习,通过问卷测验和案例分析学习性格和气质,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性格、气质等个性特征,并采用取长补短的方法,使自己拥有良好的个性特征,提高人格魅力,为今后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做准备。例如,通过设置“一顶帽子”的问题情境和分析《红楼梦》、《水浒传》等经典影视作品人物的个性特征,尝试分析自己的个性特征中积极和消极的一面,并谈今后该如何取长补短,从而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准备。6)结合婴幼儿心理健康的学习,通过制作心理健康手抄报,学生开拓视野,增长课外知识,争做健康人,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规划职业人生道路。

幼儿心理论文篇11

我国社会正处于急剧变化之中,家庭结构、养育方式的改变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紧张因素,这导致儿童的心理问题较以前明显增多。据全国22个城市的调查发现: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另据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对上海市3000名4—6岁的幼儿心理的调查:8.8%的幼儿有不良行为,11%的幼儿情绪抑郁、自卑,8.5%的幼儿忧虑、紧张。因此,我国幼儿心理健康的现状不容乐观。

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健全状态受多种交叉、渗透、影响的因素制约。这些因素可以笼统分为环境、生物学、保健措施的易得性以及生活方式这4种类型。我们应从这4个方面的心理加以教育渗透。

二、明确幼儿心理健康的含义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都能保持一种持续的、积极的、良好的心理效能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能作良好的适应,生命具有活力,能充分发其身心潜能。这是心理健康的普遍意义,对于幼儿来说,心理是否健康可参考以下标准:1)乐于学习,发展智力;2)适应生活,学习自理;3)悦纳自我,具有自信;4)乐于交往融入群体;5)调节情绪,初学自控。

当然,世界上没有一个事物是绝对永恒不变的,成人在具体判断幼儿心理是否健康时,不但要从以上五个标准出发,还要考虑幼儿心理和行为表现的经常性和一贯性,因人、因事、因时作具体分析。

三、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据和根本教育方法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过:“早期的心理健全对一个人未来的发展尤为重要。”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具有积累性,幼儿在这一时期已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心理倾向,使得我们在这一阶段通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道德行为等成为可能。我认为应该对幼儿实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心理健康教育。

四、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做好幼儿健康心态的表率

儿童最初是在家庭中接受早期教育的,也就是说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思想行为、意识习惯、情感态度等对幼儿个性的导向作用是十分明显的,曾经有人这样形容,如果幼儿生活在批评的环境中他就会指责;如果幼儿生活在敌意的环境中,他就会打架;如果幼儿生活在鼓励的环境中,他就学会自信。“孩子可以说是父母的镜子,怎样的父母就在孩子身上反映出来。”(陈鹤琴)这句话也反映出同样的道理。所以,父母应精心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以身作则,尤其在面对困难挫折时更是要保持一份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作好孩子心理健康的表率。

五、及时增加幼儿心理成长所必须的“营养素”

本质上说,幼儿最需要的心理营养素是爱,准确来说,是父母和亲人所给予的爱。爱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如温暖、关怀、宽容、安慰、鼓励、奖赏、赞扬、支持、信任等等。一个孩子如果长期得不到或者很少父母和亲人的爱,长期处于孤单、寂寞、失望的境地,不但不能健康成长,而且还会造成心理变态,人格不健全,,人格扭曲等诸多不良现象。,严重的还会导致犯罪行为的产生。

自信是一种对幼儿来说终生有用的极为重要的营养素,它是通往成功迈向胜利彼岸的良好工具之一,自信能使人的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就是要支持幼儿去做他喜欢做的事(坏事除外),让孩子在做事中培养兴趣,并从成功中体验出自己的力量、能力,从而不断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希望是一种重要的必不可少的营养素。对未来充满希望、会是人奋斗不息,不甘失败。让幼儿充满希望,关键是环境的潜移默化,家长在幼儿面前始终要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险阻,都要抱乐观的态度,长期以往,孩子将会是充满希望踌躇满志。

宣泄和疏导都是维护幼儿心理平衡的有效办法。心理负担若长期得不到宣泄和疏导。则会加重心理矛盾,进而成

为心理障碍。因此家长要留心关注幼儿,一旦发现有异常情况,则及时对幼儿加以指导改正。

六、幼儿教师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尽力为维护和增进幼儿心理健康作出应有努力

幼儿心理论文篇12

二、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策略

为进一步提高早期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的有效性,在了解早期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1.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

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策略之一。幼儿心理健康状况关系到幼儿的健康成长,早期家庭教育尤其要重视幼儿心理健康状况,在了解幼儿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上,遵循幼儿的个体差异,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幼儿表现为情绪安定、积极向上。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在早期家庭教育中,判断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较多,如充沛的精力、性格开朗、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等,家长根据幼儿的实际表现情况,了解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这样才能客观、准确地把握幼儿的心理脉络,对症下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2.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是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关键。早期家庭教育对家长而言,过分溺爱将会阻碍幼儿的正常的心理发展,应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用科学的教养方式指导幼儿教养行为,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心理。从幼儿的心理发展方面来看,幼儿由于受自身年龄特点的影响,在心理特征上往往表现为自信心差、成就感低、自卑怯弱,无法适应,形成紧张焦虑的情绪,养成不良的心理品质。对此,家长应发挥家庭教养的主观能动性,采取科学的教养方式,帮助幼儿形成健康的心理。

3.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

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对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幼儿往往好模仿、易受感染和暗示,早期家庭教育应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使幼儿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进而形成健康的心理。在具体做法上,由于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很容易成为幼儿的模仿对象,父母乐观、自信,孩子则会变得活泼、开朗;父母暴躁紧张,孩子可能急躁焦虑。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言谈举止、情感态度都应对孩子起着示范和指导作用。

4.合理减轻幼儿的心理压力

合理减轻幼儿的心理压力是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环节。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是幼儿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的外在表现,压力过大、过多会损害身体健康。早期家庭教育中,幼儿的心理压力也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必经之路,首先需要家长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如充足的睡眠、适当的运动、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可以使幼儿情绪饱满、愉快。与此同时,幼儿在成长过程中,也会受到一定的心理压力,面对遭受挫折处在良情绪中的幼儿,家长可用转移注意的方法让幼儿忘掉不愉快,以减轻幼儿心理的压力,获得心理上的平衡。

5.鼓励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

习惯是人生活中最大的引路人,幼儿期是个体性角色形成的关键期。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还应注重鼓励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益于幼儿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对幼儿而言,良好习惯的形成建立在一定的基础知识,即需要幼儿掌握一定的基本的生活技能作基础,如会自己穿衣、吃饭,会收拾整理自己的物品,会独自入睡,知道危险并能躲避危险等。早期家庭教育中的家长应加强对幼儿的指导,指导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孩子在儿童世界里身心健康地成长。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