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品德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8 15:08:31

幼儿品德

幼儿品德篇1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0-284-01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非常重视道德教育的国家,历代先贤留下了许多教育子弟的良言警句,其中身体力行者不乏其人,大教育家孔子就是杰出代表人之一。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观念在改变,新时代对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一章明确规定了幼儿园德育的主要目标是:“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如何开展幼儿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如何与《幼儿园工作规程》相结合,始终是我们幼教工作者所探询的问题。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幼儿道德行为的表现及评价

道德是一种社会范畴,幼儿的道德行为主要体现在待人接物处事上。在幼儿园日常教学中,只要你稍加观察,就会发现孩子们的道德表现有多种多样:有的孩子有爱心,懂礼貌,与小朋友们友好相处,爱护公物,会与同伴分享快乐等。而有的孩子则显得无礼貌,惟我独尊,不爱护公物,对人对事漠不关心,只知道享受,不知道付出;或心理素质过于脆弱,自尊心太强,任性、固执。所有这些都是幼儿所具初步道德的表现。孩子在这个时期的可塑性是很强的,经过良好的教育都是可以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幼儿德育则是这个工程的起点,在整个德育过程中有其特殊的作用和影响。

二、幼儿道德启蒙教育的重要性

“人之初,性本善”孩子呱呱坠地来到人间,天真无邪是孩子的天性。但我们看到幼儿园里的小朋友性格各异,表现不同,究其原因,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家庭、社会和幼儿园教育和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由于每个孩子的先天因素及后天环境各有不同,所受到的影响也不同。所以彼此或多或少都具有不同的品德个性。现代社会是一个开发型、多元化的社会,各类新闻,公众媒体,影视作品内容多、范围广,良莠并存,幼儿在社会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孩子上幼儿园之前都是在家庭成长,所以在某种程度讲,家长是孩子的最早启蒙者,家长的道德修养对孩子的道德影响也是巨大的。在幼儿园里,教师根据《规程》要求,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系统性的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努力使每一个孩子都获得良好的道德认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幼儿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

捉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常规入手,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针对幼儿接触过的各种事情,随时随地进行教育,为幼儿良好品行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孩子偶尔说出有礼貌的话语时,教师和父母要善于捉住这些事例进行随机表扬鼓励好的典型,使孩子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知道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引导幼儿养成辨别是非的好习惯,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净化孩子的心灵。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幼儿人格成长的摇篮,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就家庭环境会给孩子人格的形成打下难以磨灭的烙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教授,父母的人格力量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深远的意义。其次,父母在生活中对幼儿的做法作出正确的评价。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为孩子指明方向。

四、通过各种感观进行德育渗透教育

孩子通过阅读图书、听故事、看动画片等辅助手段及时进行德育渗透教育,哪些是正确的,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及生活中的事情,这就要求家长和教师为幼儿提供足够的资料,培养幼儿的兴趣,使孩子喜欢听、读、看故事、儿歌、图片、动画片等。同时要引导幼儿从中发现哪些是应该学习的,哪些是不应该学习的,去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道德标准。幼儿园环境创设是培养孩子道德情操、道德认识的重要手段李岚清同志曾说过:“美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因素。美对个儿的素质影响是很大的,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注重环境美是我们幼儿园环境布置的一个重要原则。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助于幼儿良好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幼儿园 通过环境的创设与美化、设计来创造适合儿童成长的教育环境,利用环境与儿童相互关系,来诱发和调整改变儿童的行为。根据孩子的行为表现,利用环境创设来进行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的教育,使孩子们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

五、德育教育渗透于各领域教学中

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利用各教学领域教学和游戏进行德育教育。当幼儿学会了正确的关心行动以后,要及时地进行顺势的强化巩固。教师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把道德素质教育的内容纳入各教学领域中进行,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兴趣,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幼儿品德篇2

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及各项活动是实施幼儿园德育的主要途径。“渗透”是幼儿园德育实施过程的主要特点,即渗透在幼儿游戏、学习、劳动、娱乐和日常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渗透在幼儿与同伴以及与成年人的各种交往关系之中。因此,将幼儿品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去,是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个性培养、发展个性倾向提供锻炼的好机会。包括对于生活习惯的培养、文明行为的培养以及行为习惯的培养。

我们要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因素,不失时机地对幼儿开展随机教育。当同伴遇到困难时,鼓励幼儿主动伸出友谊之手;当幼儿之间产生矛盾时,引导幼儿换位思考,学会谦让,共同解决问题。这些点点滴滴的行为习惯,能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将德育教育渗透于主题教育教学环境中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正是在某种环境的变化中,潜移默化地铸造着自己的个性心理和品格,发展着社会性情感。幼儿园应当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从全面提高每个幼儿的素质入手,创设良好的主题教育教学环境,为幼儿创设一个清洁、舒适、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环境。

幼儿品德篇3

一、要善于利用周围环境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幼儿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因此我们善于从周围环境中,从幼儿容易接触到的、易理解的事物着手,并把他和祖国的形象联系到一起,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培养幼儿热爱周围环境,热爱周围人的情感。培养幼儿要由小及大,逐步向外递增。如由爱自己的家、幼儿园到爱自己的国家。也要从身边的人开始,再到农民、工人、公司经理等。

2.对幼儿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通过画册、影像等方式进行宣传,把英雄人物形象化,让幼儿对革命传统教育有一定的认识。

3.培养幼儿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通过具体、生动形象的艺术作品,培养幼儿对敌人的仇恨之情,对英雄烈士的敬仰之情。

4.进行初步的国际主义教育。让幼儿了解到在这个地球大家园里还有很多国家,各国家之间就应和谐相处,互相帮助,更要去敬仰国际友人,感激他们为世界和平所做出的努力。

二、要适时对幼儿进行集体友爱的教育

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里,是离不开集体生活的,培养幼儿热爱集体,关心伙伴的意识非常重要。要依据幼儿的年龄发展水平逐渐提高要求,如小班幼儿需要愉悦地在一起,中班幼儿需要知道与小朋友友好相处,大班幼儿则需要懂得帮助自己的同伴,能评价自己的行为。

三、要对幼儿进行爱劳动的教育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要劳动,劳动创造一切。为此,十分有必要对幼儿进行爱劳动的教育。教育幼儿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者的成果,初步认识劳动者们劳动的社会意义,学习初步的劳动知识和技能,逐渐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此外,我们还要教育幼儿不说谎话,有错误要勇于承认,不把错误推给别人,未经允许不动他人的东西,教育幼儿要诚实,不隐瞒所犯的过错,敢于承认。

幼儿品德篇4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8-0001-01

一提到早期教育,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如何开发孩子的智力,怎样扩大孩子的知识面,提高孩子的各项技能,使孩子更聪明,而常忽视了对孩子尤其是在幼儿期的品德教育。幼儿期开始就应进行正确合理的品德教育,让孩子形成良好的品德教育。

一、将德育渗透于日常生活之中

幼儿园的日常活动内容多,幼儿天天要接触各种各样的环境,在经常变化的环境中,假如德育工作跟不上,很轻易使幼儿受到不健康的教育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日常生活中对幼儿的德育工作。

1.利用节日活动,进行德育教育。在每年传统的节日里,我们在欢庆节日的同时,都会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如国庆节来临之际,我们结合亲子活动,进行“制作五星红旗”的主题活动。通过对我们的国旗的制作过程,知道了国旗对于我们的意义使幼儿萌发了爱国旗、爱祖国的情感。

2.在一日活动中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要适时对幼儿进行良好卫生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文明礼貌、遵守集体规范的养成教育。比如,幼儿在课间玩玩具时,为争夺玩具发生争吵,这时教师就根据情况适时进行团结礼貌的教育,主动认错的教育,互相谦让的教育,讲文明的教育。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应该渗透在一日生活中,只有坚持不懈,才能促幼儿良好品德的尽快形成。

3.在室内教育活动中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在对幼儿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对幼儿进行德育渗透,通过讲故事、念唱儿歌等方式进行德育教育对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培方面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讲故事是幼儿园最常用的教育形式。通过给小朋友讲故事、让小朋友看图学讲故事等方式,让幼儿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和应该怎样做,使幼儿初步知道什么是正确的行为,什么是错误的行为。

4.户外活动和体育游戏时的德育教育。户外活动和体育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幼儿园体育游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这就为德育渗透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在各类竞赛性游戏中,激发幼儿的团结意识,明白团结一致、互相协作就会胜利的道理;在玩高跷、跳绳、玩皮球等为主的小型游戏中,教育幼儿互谦互让,不争抢活动器具等。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蕴涵着许多德育教育的契机,而这些隐藏着的教育契机也许会让孩子们终生受益。所以让我们蹲下来,关注生活细节;真正参与到孩子鲜活丰富的生活中去,用他们易懂、乐懂的形式去感染孩子,在点滴中教育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生受用不尽的良好品德。

二、教师要注重示范性教育影响

我认为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教师应该成为幼儿的一面镜子,向幼儿灌输任何东西,自己都先做出好的榜样,严格要求自己,作孩子的表率,努力培养孩子好的品德,就会为他们美好的前程创造条件。让自己的一举一动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由于幼儿年龄较小的缘故,他们离开家庭、离开父母会产生一种不安全感,老师就成了他们唯一的依靠。这就要求教师要象妈妈一样去细心呵护、关心、帮助每一个孩子,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精神环境,用爱心去温暖孩子的心田,孩子在获得爱、感受爱的同时,逐渐也学会了如何去关心、帮助别人,同时一种互敬互爱、懂礼守纪的良好个性、行为品质也在逐渐的形成。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意识到自身行为的榜样作用,加强品德修养和心理修养,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态度对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

幼儿品德篇5

每个家庭几乎都是一个孩子,家长们对孩子是想精心教育,但更多的家长是对孩子宠爱有加,而教育不足。有的爷爷奶奶或者姥爷姥姥对孩子一味宠爱,导致孩子特别任性,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稍不满足他的要求就又哭又闹,这样的孩子已经不是少数。所以,幼儿园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必须加强对每个幼儿的品德教育,把孩子从小就塑造成具有健全健康心态、乐观阳光的人。

幼儿园要重视对幼儿的品德教育。幼儿园必须高度重视对幼儿的品德教育,时刻放在首位。幼儿园的工作计划中必须明确对幼儿品德教育的目标要求,以引起班主任对该项工作的重视。班主任的工作计划里更要细化怎样开展对本班幼儿的品德教育。对个别难以教育的幼儿要制定出详细的教育方案,以此来指导自己品德教育工作的展开。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有机结合。幼儿园的班主任老师要积极开展对幼儿的集体教育,比如利用一些幼儿喜爱参与的集体活动对幼儿进行德育。同时,对于那些家庭特别宠爱的顽皮、不好教育的孩子要进行耐心细致的个别教育。时刻关注他们,发现问题要及时教育,告诉幼儿他的行为为什么是错误的,怎样做才是对的。比如,有的幼儿自己的东西绝对不许别的小朋友碰,特别是自己的好玩具,其他小朋友绝对不许玩,而一旦发现其他小朋友的好玩具又必须他要得到,否则就不依不饶,大哭大闹,甚至因为小朋友不借给他玩具打别的小朋友。对这样的孩子,老师一定要耐心地对他讲他错在了哪里,他应该怎样做才是对的。

还有一点是做好幼儿品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那就是要及时跟家长沟通,家园联手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其实大家都知道,幼儿园要想教育好孩子,一定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如果家长不能配合,那么,幼儿园所做的工作就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常常有这样的现象:小朋友身上存在的毛病经过老师的多次教育终于改掉了,可是一旦幼儿园放假几天或者小朋友因某种原因耽误几天,再来上学的时候,先前的错误又出现了。出现这种反复就是家长没有与幼儿园保持一致对孩子的教育。为了避免类似情形的出现,幼儿园就要经常与家长保持思想上的一致。除了幼儿园经常召开家长会,在会上与家长进行沟通外,班主任老师还要利用好家长接送孩子的机会,与家长时刻保持联系,把孩子在园内的表现以及班主任要求家长怎样做等及时告诉家长。这样,对幼儿的品德教育才能卓有成效。

幼儿品德篇6

二、资源利用法

幼儿园的日常生活是平常而琐碎的,潜移默化之中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将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去,便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因素,是对幼儿进行良好习惯培养的重要途径。例如,进餐时,老师除了让幼儿品尝烧的美味可口的饭菜外,还有意识地引导幼儿了解伙房工作人员是怎样工作的;饭后,老师便带幼儿去观察食堂,阿姨在给餐具消毒、拖地等;小朋友亲眼看到阿姨工作非常辛苦。实际观察不仅使幼儿对工作人员产生敬意,而且使他们懂得了应该尊重和爱护别人的劳动成果,不浪费饭菜,不往地上乱扔脏东西的道理。

三、启发诱导法

幼儿由于受年龄和生理的影响,思维是具体形象思维,所以,在教育过程中,启发诱导就显得格外重要。如培养幼儿与人友好相处的习惯,教师首先应该通过游戏让幼儿感到大家在一起的快乐感,再启发幼儿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然后教会幼儿与人相处的方法及规则,怎样寻求帮助和帮助别人,怎样征求他人的意见和接受他人的意见,例如对幼儿说:“某某小朋友今天把图书弄坏了”,启发幼儿一齐帮助同伴修理图书;例如告诉幼儿“今天玩娃娃家”,启发幼儿自己分配角色,学习征求和接受他人的意见。

四、鼓励法

心理学家认为,如果一种行为不论好与坏,只要发生后得到鼓励,则这种行为就容易再现,事实证明,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基本方法是“正强化”(物质或精神鼓励),幼儿的可塑性强,古人说:“少成若天性”,即幼儿期形成的好习惯像天生的一样非常巩固,能因此终生受益。所以,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幼儿的优点并给予适当的鼓励,让幼儿能从中体会到被表扬的快乐,因为由这种快乐产生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幼儿容易记住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渗透法

从幼儿感兴趣的和比较熟悉的事物中取材,使幼儿产生一种亲切感和愉快的情绪体验。如利用周围的有利条件带领幼儿参观周围环境的变化等等。回到幼儿园把看到的用语言表达出来,用彩笔画出来,用积木搭出来,将孩子们的作品布置在活动室中。这样孩子们的印象就更深,很难从记忆中抹去。如在各类竞赛性游戏中,教育幼儿团结一致,激发上进心和求胜心;在以玩皮球模仿动物跳等小型游戏中,教育幼儿互谅互让,不争抢活动器具;在偶发事件中,当在激烈奔跑的游戏中,幼儿不慎突然摔倒;当活动场地受到干扰,幼儿注意力不易集中时;当幼儿要钻过障碍物,走过独木桥,个别幼儿产生畏惧情绪时,老师都及时而恰如其分地进行品德教育。

总之,在进行幼儿德育教育时,教师必须时常参与幼儿活动,与幼儿打成一片,充分了解幼儿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具体发展情况及个体接受差异。有针对性、有层次地帮助幼儿认识问题,抓住存在的苗头性问题,及时予以教育纠正,使之形成正确的品德、行为习惯,才能更好地面向全体幼儿,实现德育教育的任务。

参考文献:

[1]项贤明.泛教育论-广义教育学的初步探索.

幼儿品德篇7

道德教育的渠道是多方面,持续时间较长,方法也多样灵活的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促进幼儿德育的发展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人格力量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深远的意义。图弗斯大学心理学家大卫爱尔坎说:“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道德的人的方法就是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如果你诚实、正直、有修养、有爱心,你的孩子就会学着去做。”孩子在呀呀学语的阶段学习的手段就是模仿,父母的一举一动在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榜样,家长要格外注意自己的道德修养,在家庭中孝敬父母,亲爱孩子,团结邻里,夫妻和睦,给孩子创立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在生活中父母不光要以身作则,还要对幼儿的做法做出正确的评价。让孩子知道他做的事情哪一件是对的,哪一件是错的;什么事情是可以做的,什么事情是不能做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为孩子指明方向。例如家里来了客人要教育孩子待人要热情有礼貌,别人说话不插嘴。出门见到熟人要打招呼,要谦让比自己小的孩子,不说谎话等等。家庭教育是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的教育,是幼儿德育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也是伴随孩子终生的教育,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实施品德教育是最有力的,也是最有成效的。

1.2 在幼儿园进行德育教育

幼儿一日的主要时间都是在幼儿园渡过的,幼儿园的德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要发挥幼儿园的环境作用,利用美化环境及主题墙面的布置培养孩子的道德情操、道德认识。例如墙饰“家乡的变化”将幼儿自己搜集的家乡以前的照片与老师新拍的照片布置上墙,让幼儿通过对比感受到家乡的实际变化,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只有自身具有良好的素质,向幼儿显示出自己真、善、美的行为,才能激发幼儿良好的道德情感。同时,教师还要不失时机的利用各教学领域进行德育教育。当孩子出现了行为问题的时候,也要避免对孩子责骂。因为孩子由于年龄小,没有是非观念,要对进行正面教育,让他明白这样做是不对的,使幼儿自己增强道德意识,主动改正错误。同伴之间的交往也是幼儿园实施品德教育的一个有利因素,如今都是独生子女,由于缺少同伴而容易形成“自我中心”倾向,表现为自私,任性,霸道等,社会性发展不佳。通过与同伴交往儿童可以逐渐了解自己,认识他人,并学习如何与人相处,逐步改变自我中心意识,可认识到自己的不当行为,学会自我控制。逐步学会与人合作,并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

1.3 社区的文明风貌对幼儿的影响

在21世纪教育孩子已经不在只是家庭和学校或幼儿园的任务。社区也逐渐参与进来,对孩子也有实施教育的责任。一个社区的好的文明风貌,必然会带动区内的家庭和成员。相反,社区中的每个成员的行为也会影响社区的文明风貌。社区内的人关心下一代,把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作为己任。社区的人们礼貌待人,热情友好。邻里之间互相帮助,社区的环境清洁美化,对孩子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使孩子心中产生共鸣,从而萌发爱家乡,爱社区,知道从自我做起保护社区的环境,爱护社区的公物,尊敬老人,对人有礼貌,喜欢帮助别人的良好行为。

2 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2.1 实践性。例如勤劳的品质是从劳动中体现的,让幼儿自己穿衣、洗脸、整理玩具、参加家务劳动,通过劳动可培养幼儿爱惜劳动成果,培养幼儿热爱劳动和简朴节约的好品质。

2.2 随机性。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因素,随机对幼儿良好品德行为和习惯进行培养。

幼儿品德篇8

一、从日常的点滴为幼儿做起

大家都知道:品德,是指一个人的道德面貌,思想品质及其各种行为规范的总和。习惯,是指长期养成的比较固定的机械完成的自动化行为,全是后天的产物,它一旦形成,在一定的条件下,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对幼儿品德习惯的培养,使我们的孩子长大后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1. 做好品德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在日常活动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如快吃饭了,让孩子们分组擦桌子、发筷子,帮助老师为大家分午餐,逐步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来做;有的孩子鞋带开了,让会系的幼儿帮助系好;通过一件一件的小事,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陶冶了自己的情操,防止和破除不良品德的出现,让我们的孩子明辨是非,发挥出自己的小小正能量,这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之一。

2. 为幼儿弘扬爱国主义教育。现在的幼儿,正是21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身体状况、品德习惯和智能素质等,不仅是当前社会文明程度的主要体现,也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貌、民族精神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在实施智育的同时,应下大气力抓好对孩子们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教育。例如:一名小朋友在早晨来园时有些不高兴,即时让表现好的孩子与他交谈,转移她的注意力,从而让她高兴起来,早点融入到班级活动中来。

3. 为幼儿从小打下良好的身体素质。我们的独生子女,大都过着4―2―1的格式化生活。即:4个老人,2个父母,1个宝贝。从这组数字上可看出,我们的孩子是被爱环绕的,所以我们必须锻炼孩子,不做室内的花朵,不做小“公主”和小“少爷”,从日常的点滴做起,从每一件事情上做起,让我们的孩子茁壮成长,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健康第一,德育为先”之道理。

二、优化家园共育的教育手段

因为现在幼儿独生子女较多,在家中几个大人围着一个转。舒适的生活环境和优越的物质条件,再加上家庭中“保姆式”的爱护和校园内应式教育的弊端,就会造成一些小孩的心理病态。如何矫正独生子女的惰性心态呢?

1. 做好幼儿的自主教育。孩子无论在家或在学校,尽量让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去办,在学习上、生活习惯上,尽可能地培养独立自主的精神,让孩子多参于家务活动及公益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培养幼儿独立自主的好品质,逐步克服幼儿心理依赖性,在活动中锻炼成长起来,尽快适应社会的能力。

2. 做好幼儿的情感教育。乐观是兴趣的心理体现。你要调动孩子们的积极因素,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乐观向上的班级意识,自我约束的心理素质等。一旦形成,再加上老师要善于“导”在关键处,“拨”在要害上,又有很好的教学、管理方法及思想艺术的培养,就能够使孩子们从中自我补偿,自我升华,久而久之,就能在乐观的情绪中学到知识,找到道德观念的价值取向。

幼儿品德篇9

关键词 幼儿德育;氛围;品质

中图分类号:G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4-0129-01

一位教育家说过,“聪明者不一定有所为,但有德者一定有所为。”由此可见,德育对个人的全面发展是必不可少的,教育者应当重视德育,通过德育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那么,在幼儿活动中如何渗透德育呢?

一、从保育员抓起,引导幼儿进入良好的道德氛围中

自古以来,家长们都认为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备条件,而幼儿教师面临的对象是3~6岁的幼儿,他们正处于个性形成的最初时期,知识经验少,判断是非能力较差,但对各方面的接受和模仿能力又特别强。因此,幼儿教师就应时时为他们做榜样,为他们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道德氛围,这样才能使幼儿慢慢地认识到什么是对,是真、善、美;什么是错,是假、恶、丑,从而在幼儿中建立一个有序、团结友爱、活泼向上的集体。

二、从点滴小事做起,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

幼儿正步入一个开端,若这时对幼儿进行道德品质的培养,将会直接影响他们道德品质的发展方向。因此,幼儿教师应注重幼儿一日活动中的每个细节,如幼儿吃饭时挑食、撒饭,把幼儿园的玩具带回家、故意把其他小朋友推倒等小事,教师们都要结合本班幼儿的特点进行适时教育,进一步让他们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

三、从幼儿活动抓起,丰富他们的道德情感

人的道德品质不是天生的,活动及交往才是品德形成的基础,即道德品质是在活动与交往的过程中形成,又在活动与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而幼儿的一天主要是在活动中度过的,活动又多以游戏的形式进行,这就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因此,在幼儿活动中丰富幼儿的道德情感是最有利的时机。在艺术世界里,音乐是最善于表达并激发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音乐的旋律时而活泼、时而激昂、时而舒缓,这些都能给幼儿以美的熏陶与感染。而每一首歌词均以具体、形象的语言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寓思想性、艺术性与一体,从而给幼儿以形象、生动的教育。因此,教师应通过音乐使幼儿的情感世界逐渐丰富、充实起来。比如,通过音乐系列活动《好朋友》《小娃娃跌倒了》《我的好妈妈》《幼儿园里好事多》《国旗、国旗多美丽》等,使幼儿从爱小朋友到爱父母、爱幼儿园、爱祖国的道德情感逐步得到丰富。

四、从幼儿集体评价、教师多形式表扬抓起,鼓励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当幼儿具备一定的道德意识时,他们便很乐意对自己和他人的言行做出评价,有时还会表现为告状,其实,这是引导幼儿丰富和掌握行为规范的好时机,同时又是鼓励他们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好时机。教师可经常组织幼儿共同讨论和评价集体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使之形成正确的舆论,并影响每一个幼儿。笔者在中(1)班举办了“比比谁的红旗多”的专栏,在每日结束活动时,教师就组织幼儿一起进行评议推选,即对当天表现好的幼儿,给予贴红旗的鼓励,然后每周五进行评选,对一周表现好的幼儿奖发小红花。这样既帮助幼儿提高了日常行为中的是非判断能力,又在很大程度上鼓励了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另外,我们还先后采用了“进步塔”、贴“星星”、语言称赞等多种形式,都收到了可喜的效果,从而也满足了幼儿的强烈渴望和“我最能干”的心理需求。

五、从家园联系抓起,督促幼儿坚持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品德篇10

一个国家的兴衰和能否长治久安,关键取决于国民的素质,素质的内涵包括些什么呢?主要是我国教育方针所指出的德、智、体等方面,所谓“德”,即指人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和人的品性,所谓“智”是指人所具有的文化科学知识乃至能力,所谓“体”即具有健康的体魄。国家要求受教育者要在这几个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缺少某一个方面就难以称为合格人才,然而又并非等量齐观,而是把德育放在优先的地位,国家主席针对我国现状,目前提出,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何以如此,道理很简单,因为道德对个人来说是灵魂,是做人的根本,也是人与其它动物的根本区别,一般来说,只有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的人、才能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较大的贡献,至少他不会或很少做出对国家和人民有害的事,针对这一点而言,智、体者是难以与之相比的,可以想象,假若大多数国民都具有良好道德修养,那这个社会必将显得更和谐、更美好,如何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以下是我的经验和想法。

幼儿应该明道理,三至六岁的儿童处于无知阶段,纯如一张白纸,我们对儿童所进行的教育是地地道道的“启蒙教育”:俗话说:“染则巷则巷、染则黄则黄”,对他们应进行良好道德的宣传,讲解和教育,让他们开始明辨是非,开始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并做“好”而不做“坏”。例如要团结,要互助互爱,不要自私自利;要尊敬父母,老师和长辈;不怕困难,能刻苦能勤奋,知道勤俭和节约的,这些概念,虽然一开始接触时有些不明白,不理解,但随着年龄的增大,随着生活经验的增多,会使他们对这些概念的认识提高,使其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和今后作为衡量的标准和依据。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就要把这些道理放到日常生活实践中去解决,把这道理作为我们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让孩子们对这些道理达到逐一消化,提高认识,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之目的。对此,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表彰先进,让他们学有目标

我们都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及心理特性,他们有较强的模仿性,利用他们善于模仿的特点,在班上树立模范,找出榜样,让他们知道,谁做得最好,谁做得最棒,他们就会去学着做,照着模仿,作为“榜样”者也会更多注意维持自己的形象,其他幼儿也能随时记得应该怎样做才对,久而久之,榜样者越来越多,好的行为习惯也自然而然的形成了。如小朋友在幼儿园每天都要洗手,而且不止是一次两次,但每次洗手后,撒得水池周围都是水,如果不及时将地拖干,会有让小朋友滑到的危险;而且这水还会被来往的人带进教室,弄得室内室外到处脏兮兮的,我虽然有多次提出要求,但效果不佳。一次,我偶然发现庄如意小朋友洗手就很注意,不让水到处泼撒,使我受到启发。第二天午餐前要洗手了,我对小朋友说,我看见我们班庄如意小朋友把手洗得很干净,而且还没把水泼出来,我们一起来看她怎样洗手吧,于是我把小朋友集中到卫生间里,看着庄如意洗手。只见她先打开水龙头,将手冲湿后关紧龙头,擦上肥皂后认真的搓,再放出水来冲洗小手,直到干净,再关紧水龙头,最后在池内甩甩小手,确认手上没有水会流下,才离开水池。她做得那么认真,洗得那么干净,而且没把水洒出池外,做得相当规范,我当场表扬了她,并希望小朋友今后洗手时要向她学习,后来果然收到了较好效果。

二、发挥集体的力量,互相监督

幼儿对良好习惯的养成,光靠教师的宣传讲解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日常的实际行动中互相帮助,互相监督,除教师监督外,还应该发动小朋友互相监督。先以“节约”一事而言,这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我们面对的是当代青一色的“独生子女”,都是身处于“饭来开口,衣来伸手”的家庭环境之中,物质生活要啥有啥,应有尽有,根本不知道“节约”是什么一回事,靠他们自觉地传承这一美德是绝对难以实现,这除了老师给他们讲解外,还需要经常进行监督,教师对学生的监督,学生之问的相互监督。另外是克服依赖思想,树立自力更生的精神,依赖思想也是独生子女的普遍表现,可以说是家庭教育的结果,进入幼儿园后必须加以克服。如幼儿园里图书很多,玩具更是不少,他们可以随意地看,随心地玩,但看完了,玩完了也是随心而放,乱丢乱扔,不知爱惜。在幼儿园里,老师就要开始设计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活动,游戏活动,如“送宝宝回家”(各种各样的“宝宝”),“玩具柜里摆得齐”,“谢谢你,我自己来”等等,使他们知道不管什么东西从哪里拿起,都要放回原来的地方,逐渐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习惯,从成年人的包办中走出来,从依赖性中解脱出来。

幼儿品德篇11

可是,当我第一天走进教室,真正面对着一群灿烂的"小太阳"时,我的心里直犯嘀咕做一个孩子王,和孩子交流,这就是我终身与之奋斗的事业吗?他们那么稚嫩,他们乳臭未干,他们呀呀学语,他们好动爱闹,他们喜怒无常,但他们是祖国的希望。

面对现实,我该做些什么,我又能做些什么呢?工作以来,我不只一次问过自己曾经,我一味地追求怎样培养孩子,怎样掌握高科技知识技能,而有关孩子的品德教育,孩子的心理健康这些基本的常识我却忽略了自从听了这样一个故事,我的教学观念转变了故事发生在1987年1月,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有人问一位金奖获得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主要的东西?"出人意料,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说,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呢?"学者回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做错了事情要敢于承认并表示歉意;午饭休息时不能吵闹;和小朋友在一起要团结、互助……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最主要的东西就是这些"真的很感谢这位学者,他给了我教学教程中一个深刻的教诲,我在强调发挥幼儿的创造性、竞争性时,并不能忽略培养幼儿从小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的人格要素忍耐、宽容、团结。

说实在的,其实,我也只不过才21岁,还在做着学生时代没有做完的梦,还需要父母的呵护!可是,现实告诉我,我已选择了幼教这个光荣而又艰巨的职业,我已步入了这个神圣的殿堂,我已承担起这没有理由推卸的责任,我必须义无反顾地去做好那位学者给我的教诲。

幼儿品德篇12

1、我班有幼儿38名,整体思想品德状况不理想,主要呈现以下几点:幼儿自理能力和独立性太差如:有抢玩具现象;上课要插嘴;解小便要吵架,不排队。2、大部分幼儿遵守规则的意识和自控能力较差。3、心中有他人的意识不足,不会同情、体谅、帮助关心他人。4、不爱惜劳动成果,吃饭掉饭粒,本子随意撕,自来水任其流。5、意志品质不够坚强,做事不认真,没有克服困难的精神。6、文明行为习惯缺乏,没礼貌,不谦让,爱打架,说脏话。

三、措施、内容: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要进行纠正、改善,促进幼儿良好品德形成与发展。对此,我们设计以下方案:一常规教育,常抓不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