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元素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9 09:28:24

传统文化元素论文

传统文化元素论文篇1

二、广告设计中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运用

广告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创造性应用需要从传统文化中重视“神韵”“、写实”“、意境”“、大巧若拙”等多种创作角度出发,才能够兼具传统与创新,设计出意境、内涵俱佳的广告作品。对于广告设计而言,这种尝试不仅有可能带来视觉艺术上的革新,还能够完成文化与精神传承的历史使命,在新时代再度焕发传统文化的魅力,引领创作潮流,革新创作理念,将中国传统文化打造成为世界广告设计领域的一枝独秀。广告设计首先要利益鲜明,清晰展现自己的创作理念与表达主张,让观者在获得美的享受与趣味的同时转化为强烈的广告效应,如果观众看后一头雾水,则是失败的广告。现代广告设计多元且丰富,方式千姿百态,开启了多元化审美。广告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必须要积极发掘与广告主题或形似、神似或具有类比、对比功用的文化意象,立足于中国传统美学精髓,根据设计主题目标去营造各种意境,在表现主题的同时丰富视觉艺术表达形式,最终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直接征服观众实现广告营销的目的。成功的广告作品之所以成功,一个很大的原因就在于它能够巧妙处理民族文化的特殊作用,通过富有艺术表现力的方式展现美学价值,避免过度商业化,将文化元素之美与广告价值目标巧妙结合,在提升文化品位的同时也增强了艺术表现力与吸引力,从而成为经典。广告设计中创新意味着突破,同时也意味着吸引力,传统文化元素的创新应用可以从形的模仿、寓意的把握、精神的传承和态势的运用四个角度做出实践探索。形的模仿是相对简单的设计,通过对文化元素的融合、抽象、变异等获取具有独特内涵的新元素,以广告平面设计为例,中国银行的图标就十分特别,参考中国古代钱币形象、借鉴天圆地方理念创新融合,设计出了具有独特艺术之美的广告图标,现今无论是在欧洲还是日本的街头,都可以一眼看到这个极具中国文化之美的图标广告,令人印象深刻。文化寓意上,广告设计中有许多著名案例,例如,可口可乐,这个全球著名的饮料业巨头,在当初即将进入中国市场时曾经请了一位在伦敦任教的中国人为其设计中文译名,这位设计者苦思冥想,最终以“可口可乐”命名,英文中Coca和Cola只是单纯两种植物的名字,但是翻译成中文之后,音译双佳,不仅朗朗上口,且汉字独特的语言内涵与魅力也迎合了消费者的需求与饮料功效,鉴于可口可乐在中国的巨大销量,谁又能否认这个巧妙的中文译名没有发挥功效呢?精神的传承是传统文化元素运用所背负的一个重要使命,现代广告设计虽然是为营销服务,但是无疑也在无形中践行着这个使命。例如,第三届亚洲艺术节中,设计师靳埭强将印度舞者的前额、中国花旦的眉眼、印尼脸谱的鼻饰和日本歌姬的嘴综合设计,极大地突出了文化特色,这种将精神层面的文化具现化为实物设计的理念无疑也是现代广告设计中所经常用到的创作技巧。至于态势,则是衍生于中国独特的书法文化的一种文化意象应用,这类创作中最经典且影响力最大的要数2008年北京奥运会推出的“中国印•舞动北京”这个作品,参考中国传统书法的态势精髓,应用现代绘画艺术的巧妙加工,整个作品极具动感、活力,且带有独特的中国风,在世界上引起了广泛回响,也被称之为一个经典的设计作品。

传统文化元素论文篇2

(一)蒙文字体设计

蒙文字体设计旨在解决两方面的问题:1.蒙文字体较少,设计可选范围有限的问题;2.蒙文字体缺乏适合设计,不能有效地融入到各类形象传达组合中的问题。要解决第一个问题就需要设计师不断丰富蒙文的标准字体。一般来说,蒙文在电脑系统中的标准字体只有十一种,而其他文字诸如英文、中文等均有上百种之多,这种情况就大大限制了平面设计的文字素材范围。设计师可借鉴不同文字的体例展开蒙文标准字体设计,将装饰体、手写体甚至书法体等形态引入到蒙文形制中。此外,设计师还可创新蒙文字体笔画的线条表现,以或粗或细、或平或曲的装饰性线条丰富字体本身的表现力。针对第二个问题,设计师要想对蒙文字体进行适合设计,不但需要对形象传达组合有深入了解,还需要对民族地域特色有所认识。比如,蒙古族通常认为蓝色代表吉庆,那么在进行视觉识别系统设计时,设计师就可以尽量选择适合蒙古族风俗习惯的文字形式。

(二)蒙文图形化设计

蒙文图形化设计一般有两种手法。1.蒙文字装饰图案化设计。设计师可将蒙文转化为具有装饰性效果的图案,如寿纹、云纹、万字纹等中国传统图案,或是将文字做适合转化形成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几何形状。这两种方式的蒙文既拥有文字本身的意义和内涵,又拥有丰富的形式,实现了图文结合,非常富有现代感。2.蒙文抽象或具象图形设计。这种设计手法需要设计师从文字的整体特征出发,从蒙文的形态特征出发联想与其相关的物象,然后通过各种加工手法的运用将文字抽象化或具象化为该物象。这种手法能够使蒙文这一表音文字实现表意效果,变得更加生动形象。

二、蒙古族传统图形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人们通常将蒙古族传统图形狭义地理解为传统图案,其实不然,蒙古族传统图形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它除了包括蒙古族文化中的图案及纹样,还包括同蒙古族生产、生活相关的一切事物的图像,如传统器皿、蒙族刺绣、家具雕刻、生活用具等。下面笔者就从传统图案和传统图像两方面详细介绍蒙古族传统图形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一)传统图案的运用

传统蒙古族图案种类丰富,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1.抽象几何形状及象征性花纹,如万岁花纹、八宝花纹、兰萨花纹等;2.抽象或具象动植物、自然景物图案,如花卉、马、鱼、水、山等。在进行蒙古族传统图案的创新时,首先,设计师要对各个分类下图案的组织结构、造型手法、共性个性、内涵意趣等有所了解,这样方能实现素材的创新应用,否则则是肤浅的照搬照抄。其次,设计师还要对图案素材进行合理选择与取舍,实现设计的化繁为简。蒙古族图案为了追求饱满和华丽,线条环绕较为繁絮,可能会产生较重的视觉负担,同现代平面设计理念也较为不适应。设计师要根据设计对象的主题适当地删减累赘结构,力争以最精髓的点、线来实现画面主体的解构与重构。最后,无论是抽象图案还是具象图案,设计师都要通过现代创新手法的运用赋予图案新的内涵,使之能够与现代文化相渗透。

(二)传统图像的运用

传统图像是蒙古族日常生活的艺术升华,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凡是符合蒙古族典型特色的器物图像都可以纳入到这一分类。如家具器皿、房屋建筑、生活用具等等。我们平时常见的蒙古哈达、马头琴等就属于传统图像的原型素材。设计师在运用传统图像进行平面设计创作时,可从抽象和具象两个角度展开:具象表现较为简单,通常只需要将选取好的图像稍作改动进行概括再现即可;而抽象表现则较为复杂,需要设计师在保证图像涵义可识别性的基础上对素材采取符号化的加工,从主观角度赋予传统图像设计意图,实现从内到外的高度概括。如,鄂尔多斯集团的企业形象设计就选用了牧民生产生活中常见的物象——绵羊,通过柔软的羊绒和羊角抽象概括了原素材,很好地传达了企业的经营范围和产品理念。

三、蒙古族传统色彩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色彩作为现代平面设计最直观、最表象的元素,对作品视觉效果的展现起着重要作用。蒙古族传统色彩的优势首先表现在它具有质朴、鲜明、真挚的感官特点,能够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其次还表现在它能够传达一种隐藏在蒙古族文化内涵和观念形态下的象征意义,具有升华主题的功能。这些优势同现代平面设计的色彩要求不谋而合。针对蒙古族传统色彩的功能优势,设计师通常可采用以下两种方式展开色彩设计:

(一)直观表象应用方式

蒙古族传统色彩的直观表象应用可从对比与调和两方面考虑:蒙古族传统色彩由于多色相、高纯度的特性,视觉效果往往非常鲜明亮丽,这样就有利于设计师开展高纯度对比和强明暗对比。例如,内蒙古青年联合会的会徽设计就采用了蒙古族传统竞技项目“博克”中选手佩戴的装饰物“章噶”的色彩,“章噶”的飘带色彩丰富、饱满,具有很强的对比效果,设计师将这些色彩进行并置排列更加强了色彩之间的对比,既彰显了民族文化特色,同时又最大程度地凸显了色彩的视觉冲击力。在调和运用方面,设计师可采用单色作为调和底色,通过多种色彩的相互穿插和重复实现色彩调和。如草原红太阳公司的企业形象设计就采用了红色和黄色的色彩调和,设计师通过色彩之间透叠、叠印的方式将两种色彩连结起来,朴素之中透着统一与和谐。

传统文化元素论文篇3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灿烂文化和历史的文明古国,其博大精深、瑰丽灿烂的传统文化,是无数中国人伟大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赖以繁荣和昌盛的精神家园。几千年来,中华人民一直坚守具有中国人生活特色的文化,一路传承沿袭至今。然而,在现代文明节奏不断加快、多国多元文化不断融合地影响下,人们所受教育的方式、生活的方式和思想状态,实际上离传统的中国文化越来越遥远。事实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真正的强盛,实质上来自于国民对自己本族文化内涵的理解、延续和发扬光大。大学生作为中国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指导者,更是有责任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正如在2012年一次文化座谈会上所强调的那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一、善用儒佛道,做智慧的中国人

孔子在《易传・系辞》上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是从理论的角度体现中国文化中“道”的重要性,形而下则将理论运用于生活,更注重的是实践部分。从理论上讲,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精通儒、佛、道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兴盛发展至今,无不是对这三大中国传统文化能智慧运用的结果。儒家、道家和佛家,就如同三根顶天大柱,支撑了整个中华文化。

传统文化中的儒佛道本为一家,都是追求一个“道”字,如儒家讲究中庸之道;道家提出“道法自然”,佛家注重禅修禅道。作为一个中国人,要了解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思想和历史,具备基本的传统文化素养。研究中国固有文化,并不表示要回到过去的历史中,而是要用新的观念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让它们真正能“古为今用”。

儒佛道文化的精髓,都体现在对“道”的不同诠释上。儒家思想孔孟学说,强调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优秀品质,强调“天人合一、中庸之道”。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一直以儒家思想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培养国民博爱、公平、诚实、守信、鼎新、和谐等优秀品德,这是中华文化能繁荣昌盛、得以沿袭传承下来的根基,是中国人素质涵养的根本,是中国人道德上的信仰。

道家思想则是优秀思维模式的展现,处处体现了优于西方的多元思维模式。道家强调“一阴一阳之谓道”,指出任何事物都有阴阳两面,看待事物思考问题要用动态的观点,用无数个“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判断,即“一动分阴阳,一静还太虚”,这就是道家所谓的“阴阳之变,万物之统摄也”。以道家思想为基础的一些经典著作,突出显示了中国人多维思维模式。《道德经》中变幻无穷的思维角度,堪称是一部人生工具书;《孙子兵法》中的纵横捭阖思维,可以是经营商业的战略指南;一部《黄帝内经》,更是国民养生健身的指导手册,它所体现的中医文化博大精深,吸引全世界无数人研究和学习。曾经说:“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当今天国外文化领域正在努力的研究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大学生更应该了解知道自己文化中的精髓,并将其发扬光大。

二、君子八雅,做有涵养的中国人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佛道三大文化支柱为基础的。这一文化特征决定了在形而上理论的指导下,中国人所特有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在人们生活上的体现,着重体现在心灵、内在气质的修养上,讲求诸事内求,这一点与西方文化有本质的区别。

唐代张彦远曾在《书法要录・三・唐何延之〈兰亭记〉》中写道:“辩才博学工文,琴棋书画皆得其妙。”这句话是中国古人内在文化和涵养的体现,具备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古人云:君子八雅,琴、棋、书、画、诗、酒、花、茶。反观现在大学生们的生活,似乎早就离真正的中国文化很遥远了。现代的学生过多的沉浸在快节奏、浮躁的生活空气中,很少学生会再提及或实践传统文化中的琴、棋、书、画,认为那些文化不是太过时就是太高深莫测,他们不愿去了解和涉猎这些传统领域,殊不知琴棋书画诗酒花茶所蕴涵的文化,才是中国人真正修生养性、涵养气质的生活方式。所以无论是琴棋书画,还是诗酒花茶,都是讲求在儒佛道思想的境界中,练习自己的觉知力和平等心,处处体现中国文化中修身的最高境界――慎独自省。致力于提升觉知和平等心,启动内在觉悟的能力,这是传统文化赋予国人生活和思维方式的特点。

三、精通十常,做真正的中国人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文化的大家庭,国家的文化和谐处处体现中国人包容的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离传统文化越来越遥远,很多学生对中国古来文化所知甚少。事实上,大学生们应该要知道和了解自己最基本的生活方式和常态,因为这是中国人文化信仰的根基,是在向西方展示着中国人的文化身份。

首先从中国先进采用的纪年法说起。中国现今所采用的纪年方式,是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以公元元年作为开始纪年的标志。这种纪年法,是以传说的耶稣诞生的那一年,为公元元年,这是西方基督教文化在全世界影响力的具体体现。大学生们的特殊身份,决定了他们必须更多的了解传统历史,不仅要知道现在的纪年方式,更要知道中国人的纪元方式,即黄帝纪元。黄帝纪元,是中华民族历史有据有史可查的延续。朝代不断的兴衰更替,历史不断的再改写,但黄帝纪元却一直告诉着中国人中国的悠久历史。大学生们要记住这个概念,因为这是中国人历史身份的呈现。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创立了独特的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大部分中国人以为这些文化已经落伍,而其他国家如韩国、日本,则把中国文化学到了骨子里。尽管中国现在所体现的不是农业时代而是后工业时代的生活方式,但作为中国人应该了解,二十四节气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对于中国人的生活,有着很宝贵的指导价值。

文化决定价值观和世界观。一个国家拥有什么样的文化,将决定这个国家的国民拥有什么样的价值体系。国民价值体系的构建,又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繁荣兴衰。大学生们又是国民大军中非常特殊的一支,大学生们的文化知识体系、思维体系和价值体系将决定了中国未来的强盛。在2014年2月24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强调:“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代表新生力量的大学生们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传统文化元素论文篇4

一、内因的影响元素

其一,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利弊兼有。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方式主要依靠口传心授的形式展开,这是由中国的文化思维所决定的,其中既包含着艺术和教育观的独特理念,也和中国的其他各种人文因素不无关系。在复杂的文化力量推动之下,养成了中国传统音乐口传心授的教育观念,并不是中国人不善于文字记载的能力,而是我们认为口传心授的面对面教育能够能好的达成教育的目的,也能够最大限度的将知识传递出去。相比之下,欧洲的音乐教育始终是在量化和数字的背景下形成的。他们的理念认为文字和图书是更好地传播手段。虽然在教育作用的本身力量来说并没有分出高低伯仲,但从较长的历史进程来看,欧洲文化艺术的传播更为成功和准确,这与大量的文字记录保存有着密切的关系。口传心授的教育传承方式能够使知识的传播更加形象化,更加生动,更加写意,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其弊端也十分明显。比如:口传心授对传播者的表达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理解能力也有着很高标准。口传心授的知识传播容易顾此失彼,不够全面,在相互传递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严重的遗漏,更为重要的是,一旦传播人出现问题,没有其他的途径可以补救,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然而,这样的不幸恰在中国社会频频出现,连年的战争和灾荒导致大规模的死亡、灾祸、饥荒、迁徙,口传心授的体制被社会的变化所摧毁。传统音乐的生存环境地处繁茂之地,正是激战正酣之地,受到的侵扰最为严重,这直接导致传统音乐的传播链条断裂,而这种断裂又是很难修补的致命伤。其二,创作思维的彷徨。对于传统音乐音乐的创作来说,在当今的文化背景下无论是什么传统音乐种类都有着共同的烦恼,这就是对于创作题材的无所适从。在古代的传统音乐创作中,剧本的创作比较容易取材,观众喜闻乐见的仁人志士、神话故事、历史典故等都是创作的绝佳材料,很多故事在多个传统音乐种类中都被沿用,其社会反响和效果获得观众的一致认可。从另一方面而言,传统戏剧中的情节无外乎文场和武场两种,演员对于唱腔和武术技艺的掌握十分娴熟,在应付不同的题材和故事时,只需要随机应变,将唱词编排进去就可以驾驭。然而,在今天的现代文化环境中,创作成为了一件很难的事情,创作不仅要考虑传统因素,还要考虑现代因素。既要照顾演员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又要照顾观众的欣赏口味和审美要求。这着实是一件难事。原本传统音乐艺术,就是俚俗传统音乐的一种,他们表现的就是民俗文化和传统文化部分。然而在现实的文化氛围中,往往促使创作向现代靠拢,向城市文化靠拢,这反而是创作出来的节目成了不伦不类的四不像,既没有引起年轻观众的注意,有没有获得传统观众的喜爱,被夹在中间左右为难。此外,传统音乐创作不需要特别繁复的职能部门,剧本创作完成后,后续的表演工作都由演员进行创作完成,这虽然环节简单,但是更加直观方便。而在现代创作中,往往加入了编剧、导演、舞美设计、多媒体设计等诸多部门,并要求他们共同合作完成,这直接导致了审美冲突。虽然在这样的体制下舞美灯光更漂亮,演员的装扮更新潮,舞台设计更加讲究,但是人们却逐渐发现原本传统音乐的原汁原味传统特色消失不见了,如今的表演虽然生动别致,但是失去了土生土长的传统音乐艺术之魂。为此,我们觉得创作的步履维艰是传统音乐停滞的又一内部诱因。其三,传统音乐自身存在的约束性。任何一种音乐形式都有着与生俱来的优缺点,当优点比较突出,缺点被弱化的时候,其发展就会比较顺利,而当一定的社会条件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改变,优点被抑制,缺点被不断放大时,发展能力就会衰弱。这些与生俱来的缺点很难再发展过程中被改良和彻底消除,即便是那些很突出的音乐艺术类型也同样不可避免,比如美声唱法的高技术要求就是一种阻碍传播的缺陷,民歌的分散和方言的大量运用也是缺陷,即便是流行音乐,浅薄的文化积淀也是其明显的缺陷。既然都有缺陷,那就要看每一种音乐形式如何客服缺陷带来的伤害,能够更多的吸取优势进行有效补偿。其四,人才流失严重,培养困难。在前文的论述中我们曾经提到,传统音乐艺术的发展需要很多的人才,它的人才培养难度很大,对童子功的要求十分严格,半路出家的成功演员很少。但是随着连续的战争和灾荒,使很多传统音乐的艺人纷纷离开了这个行业,即便战争停止后,也由于其他音乐形式种类占领市场,很多演员纷纷转投其他艺术行业,直接导致了人才流失的严重。后继无人的状况是一种艺术形式最严重的危难,即便有国家的保护和支持,即便在政府的推动下还在宣传推广,但是如果连继续学习和表演的人都不复存在,那么这种传统音乐形式的灭亡便成为了定数。传统音乐的振兴首先要有足够的参与者,同时又要出现技艺卓著的领军者,但目前生存空间被挤占,演员数量少,缺乏领军人物的现状正在持续恶化,这种状况并不能够归咎于外部文化环境,而是更应该从内部寻找原因,为什么几千年年流传下来的宝贵传统音乐反而在文化繁荣的社会环境中即将消失呢?这十分发人深省。

二、外因的影响元素

其一,传统音乐艺术的同化性。传统音乐的推广在电台、电视台、报纸中屡屡出现,而且全国有很多传统音乐团队在各地演出。传统音乐的复兴本无可厚非,但当人们的视线都被语句所覆盖时,传统音乐就出现了大量被同化的现象。这样的情况使很多传统音乐的欣赏者也逐渐产生了审美分歧,最终出现了同化的趋势。其二,现代音乐文化的冲击。当现代音乐文化占领音乐市场的时候,流行音乐以无法阻挡的势头在三十多年的时间中是其他所有音乐种类失色。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虽然没有欧美的发迹时间长,也没有欧美那样强大的工业化进程,但目前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态势已经另所有所有人惊叹。中国社会的青年人无不崇拜流行音乐,流行音乐所发展的空间不仅占领了各种各样的媒体,而且深入到城市和乡村的各个角落。对于原本岌岌可危的传统音乐来说,本来就腹背受敌,被其他音乐形式抢占空间,市场份额严重不足,而流行音乐的出现更是一下子把大半观众从舞台下拉走。流行音乐的发展是一个商业化的进程,它不仅本来的所具备的歌声动听,旋律现代,易听易学,而且其所表现的价值观特别符合现代社会的现实状况,而商业化的运作方式需要最大化的占领市场,从而才能获得足够的经济回报。这与传统音乐的发展初衷是完全不同的,传统音乐的创作和发展是无功利性的,是完全出自于文化,来源于自然地音乐选择的。在人为的市场操控面前,传统音乐对于市场的控制力和号召力显得那么青涩,而流行音乐利用商业化的优势,将传统音乐的生存空间挤占的几乎没有了喘息之地。面对这样的境遇,传统音乐的艺术工作者很难摆脱干扰,也很难找到出路。中国传统音乐在当代社会的发展确实遇到了很多前所未有的困境。通过分析我们看到,很多问题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不得已而为之,但更多的困境是人为的思想转变和随波逐流而造成的。我们对于传统音乐的热爱不需要挂在嘴边,也不需要其始终处于音乐文化最主要的地位上,但对于这种民族文化的无形标志来说,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来维护它,继承它,发扬它。尤其是面对今天外来文化充斥和中西文化混合的环境时,只有珍惜和尊重传统音乐文化,才不至于在发展中迷失自我,失去定力。

作者:雷琼 单位:湖南女子学院艺术表演系

传统文化元素论文篇5

[关键词] 国产动画片;传统文化;文化产业

一、传统文化元素的缺席――中国动画片的最大硬伤

近20年来,国产动画片普遍存在的缺憾可大致归为以下几点:(1)画面缺乏想象力;(2)台词平庸沉闷;(3)故事情节平淡;(4)细节缺乏审美张力;(5)内容幼稚肤浅;(6)本国的文化元素贫乏。

这几点可引申出如下的语境关联:第一,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和科技的进步,中国动画的制作水平和技术含量在加强;第二,随着日本和美国动画影响的加剧,中国受众对于动画片的欣赏水平大大提高,动画片的简单说教和幼稚化倾向已经令包括儿童在内的众多观众厌烦;第三,在向日本和美国动画学习的过程中,国产动画似乎更多地注重借鉴和模仿其技术和技巧,如色彩、构图、情节设计、人物语言的后现代风格等,却普遍忽略了动画片的根本――具有本国民族和文化特色的内容、能让成人和儿童都爱看的故事,以及有着一定思想深度和审美价值的主题。

在中国动画片史上,曾出现一些优秀的作品,如《崂山道士》《五色鹿》《天书奇谭》《哪吒闹海》《大闹天宫》《葫芦娃》等,但在当时,中国的大众消费文化产业尚未成型,这些动画片也几乎都是为了满足儿童的需求而制作,因此,它们主要是作为艺术品而不是消费产品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近年来,影响力较大的动画片恐怕就只有《蓝猫淘气三千问》和《喜羊羊与灰太狼》了。然而,如果立足于中国动画的整体现状看待《蓝》和《喜》,则会发现中国动画产业之路依然是“雄关漫道真如铁”。首先,《蓝》是典型的童稚型,《喜》在这方面稍好一些,但仍以儿童为主要受众;其次,《喜羊羊与灰太狼》具有明显的好莱坞式的编剧风格,狼吃羊的故事链与美国华纳公司的《猫和老鼠》中猫捉老鼠的无穷循环的叙事方式如出一辙;再次,虽然《喜》在剧词上有所突破,考虑到社会文化心理的变迁和当下受众的欣赏习惯,呈现出鲜活的后现代语言风格,但具有民族特色和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表达依然匮乏。

唯技术是举的观点在动画从业界的蔓延,极容易误导中国动画片的制作方向和着力点,并忽略了对于文化内容的原创性开发,而后者才恰恰是根本。

首先,动画片的成功绝非只是靠好的画面技术来保障。中国早期成功的动画作品即是明证,很多优秀动画片的技术手段在今天看来并不高明,但仍然历久弥新,被视为经典。其次,即使在当下,仍有很多并非以技术取胜的动漫作品,如日本的《蜡笔小新》《灌篮高手》、中国的Flash版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等。美国动画注重使用3D画面,而日本的动画片往往故意采用二维画面。这种对于不同视觉风格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国国民性格的迥异。日本人具有东方民族隐忍、含蓄的特征,讲究简练与写意,使用二维动画便于体现意境,而意境在美国动画片中则完全缺席。美国人喜欢开门见山,并善于幽默。3D动画适合表达细腻的人物表情,体现出趣味性,因此更受青睐。日本动画注重故事的叙事性,好莱坞的作品侧重动作的娱乐性;日本动画善于用相对简单的笔画勾勒角色形象,好莱坞3D动画则着力刻画主角的立体真实性。这种表面上的不同,反映的本质乃是东、西方民族的品位、性格、审美心理和欣赏需求的差异。一言以蔽之,民族文化的特色才是决定其动画产品技术风格和特点的根本原因。

技术手段往往只是为了实现文化定位的工具,虽然,技术手段所带来的画面冲击也可以具备很强的审美震撼,甚至能起到喧宾夺主的效果,湮没了内容本身,但是,这种情形只是一部分作品成功的策略,不具备代表性;而且,就中国的现实情况而言,技术至上的制作倾向也不符合实际。在第二届XML苏州动漫产业大会上,《功夫熊猫》导演约翰•斯蒂文森被请教最多的问题就是:故事、技术、画风等哪一点最重要?他的回答是:故事!①《功夫熊猫》就是一个以中国文化为背景的好莱坞式的故事,而只有故事才可以蕴涵最丰厚的文化内涵。

从动画制作和经营个案的角度来看,《蓝》与《喜》是成功的案例,但是如果把这种成功置于需要更高眼光来审视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之中,其成功则要打折扣。原因在于:这种成功仅限于某一狭窄的领域,难以和中国文化内容产业的核心地带,即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民族元素接轨,因而不仅缺乏可复制性,制约了价值增值链的延伸,而且在民族文化传播的社会意义上也贡献甚微。如果没有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认识基础,那么,不仅是动画片,而且整体上中国影视的成功都只能限于单个的成功个案,却无法形成东方文化类型的合力,更侈谈与已经形成品牌的美国和日本的文化产品竞争。

二、“民族的”与“世界的”――文化产品的重要两极

在谈及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这两个范畴的时候,有两种相反的观点应该引起注意并加以辨析。

第一种观点认为,全球化就是世界文化的同一化,各民族文化最终要走向类似乃至相同。这种看法立足于麦克卢汉的“地球村”理论,认为:越是世界的,越是民族的。第二种观点认为,与物质产品不同,文化艺术产品作为观念意识领域的产物,其全球化趋同的过程是漫长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保留了地方特色才能符合全球化的要求。这种观点是经典的列宁观点,即“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应该说,这两种观点各有合理和片面之处。

第一种观点强调了文化传播和影响的一般规律。全球化是大势所趋,世界文化的趋同是不争的事实,同时,越是与这个时代的主导潮流相契合的强势文化就越能够影响弱势的文化。第二种观点着眼于文化内容的原创性。不同的国家、民族和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是不同的文化类型的生发根源,任何统一性都不可能完全取代多样性。另外,从心理学角度而言,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文化也符合人类对于世界认知的期待。这种观点正确地解释了文化创造的根源,从深层次上揭示了人类不会枯竭的创造能力和对于多元追求的好奇心理。

这两种观点,分别从文化传播的规律和文化内容的产生这两个方面,对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做了正确的概括,但又都不够全面。在进行文化内容原创的时候,要强调民族性,否则文化内容就失去了独特的魅力;但是,在进行形式包装与内容传播时,则要强调文化产品的世界性,即要考虑到其形式包装、宣传方式以及传播渠道等方面与以商业文化为主的世界主流文化的趋同,否则民族文化也难以实现有效的对外传播。民族性决定非产品属性的原创性,而世界性则是这种原创价值成为有效传播的商品的确认标准,因为商品流通和贸易领域内所遵循的价值规律和市场规律正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得以实现的前提,而经济一体化又是文化全球化的动力源。

在国际市场上,全球性的大众文化只是“貌”合,其“神”却往往相离。成功的大众文化产品通常是把其具有特色的内容和大众乐于接受的一般形式做了很好的结合。每一部在全球风靡的美国电影,在其实质上都沾染了浓厚的美国文化和价值观的烙印;日本动画之所以明显区别于好莱坞,也是因为其中充满了日本人对于世界和生活的独特理解。形式全球化,内容地方化,大众文化的外壳给予文化产品以天然的亲和力,而地方文化的特色则赋予该文化产品内在的吸引力。这种以大众文化的形式包装地方文化内容的策略,是当今诸多大众文化产品跨国传播并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世界的”是形式,是基于现代科技和大众传媒基础之上的大众文化形式,而“民族的”则是内植于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心理深处的生生不息的文化特质。

在电影制作领域,世界上只有美国有实力对全球的文化资源进行开发,不论欧洲、非洲,还是亚洲、美洲国家的文化和历史,都已成为美国好莱坞电影在全球延伸其经济触角的重要依赖对象。如果说1998年美国拍摄的动画电影《花木兰》只是触及了中国文化的表面,那么2008年的《功夫熊猫》则抓住了中国文化的精华,影片中中国武术的展示、乌龟大师的禅意、水墨动画技术的运用等,无不令人喜忧参半。喜的是这也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忧的是中国自身却难以传播这种文化。《功夫熊猫》的成功或许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意味着好莱坞会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中国的历史文化,并对其进行美国价值观式的变形。亨廷顿认为,“可口可乐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并不表明西方文化的胜利,“文化的核心涉及语言、宗教、价值观、传统和习俗……那种以为通俗文化的消费商品的传播表明西方文明取得了胜利的看法低估了其他文化的力量,同时也把西方文化浅薄化了。”②字里行间中,美国向全球推广其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冷静和野心一目了然。

全球化在其文化意义上,最为显著的特征乃是大众文化的全球化,这就意味着,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往往需要在世界大众文化的一致性基础之上才能实现。在国际文化市场上,对于一般的文化产品而言,只强调自身的文化特色而没有吸引人的大众形式,或者只是在形式上吸引人而没有自身的特色,都难以获得真正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这解释了国产动画片目前的两种极端性的尴尬――要么延续几千年封建文化的说教性,要么一味追求大众文化的喧哗而缺少文化内涵。民族性与世界性、传统文化与大众文化、内容与形式,始终难以实现良性的对接。

三、传统文化元素的植入――中国动画片的核心竞争力

从市场营销学的角度看,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往往是指竞争对手难以复制的、并为生产主体所独有的资源;从艺术创作而言,风格也是对作品独有的艺术特点的指称。中国动画片内容产业的最大核心竞争力,就在于中国五千年没有文明断层的悠久历史和独具魅力的东方文化。

2006年,中国一家公司曾投资1.3亿人民币购买美国原创科幻故事,邀请西方导演和工作人员,制作了一部3D动画电影《魔比斯环》,完全仿照好莱坞模式,但是最终票房惨淡。央视少儿频道的《大嘴巴嘟嘟》之所以被广大媒体和观众所诟病,原因就在于它和风靡中国的日本动画片《蜡笔小新》过于相似,因此被认为缺乏原创精神和想象力。可见,不去发掘自身的长处,却以己之短搏人之长,无异于缘木求鱼。北京电影学院的黄世宪教授认为:“国产动画想赶上国际先进水平,盲目照抄不行,全力民族化,走自己的路才是正确的选择。从《哪吒闹海》开始,中国动漫都是民族形象,但是这几年丢了这个传统……如今动漫作品严重缺乏民族元素,就像平地起高楼。艺术都是从民族的原点开始的。现在一提动画就模仿西方,很容易被。”③

中国早期的动画片,往往注重表达民族文化特色,也因此获得成功。曾在1979年获丹麦第三届欧登塞国际童话电影节金质奖的动画片《牧笛》的动画音乐,由作曲家吴应炬作曲,笛子演奏家陆春龄演奏,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格,曾被美国评论家斯通誉为“在中国听到的最妙的音乐”。1983年,《大闹天宫》在法国公映时,《世界报》曾这样评价道:“《大闹天宫》不但具有一般美国迪斯尼作品的美感,而且造型艺术又是迪斯尼艺术所做不到的。它完美地表达了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④

近年来,传统文化产业化的倾向越发明显,中医养生、太极文化、琴棋书画、禅宗儒学等培训机构和讲堂纷纷兴起,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之势可谓方兴未艾。2009年7月,国务院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也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动漫等重点文化产业。虽然,受限于经验、技术、原创能力等原因,当下的动画制作实践不尽如人意,但是,在诸多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对照面前,国产动画片一定要注重传统文化元素的利用与开发,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总的说来,国产动画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在故事的架构上,以典型的中国历史文化为剧情背景,通过人物行为和语言,塑造具有东方性格的人物形象;在可供选择的内容上,古代的神话传说、三皇五帝、诸子百家、易经、太极、古琴、禅宗、中医、茶道、山水画、书法、诗词文赋、古代典故等都可以成为编剧的故事和主题诉求对象;在所追求的画面意境上,可创造性地发挥白描、水墨等中国画的技法,营造独具中国魅力的意境。通过这几个方面,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完全巧妙地编织于故事之中,以场景、道具、音乐、行为、语言等加以展示。 然而,在加强动画片的民族性和传统文化方面,有两种较为极端的观点值得警惕。

第一种观点认为,动画片是儿童的娱乐,难以承载精致的传统文化。

这种对于动画片的片面认识,对中国动画片的制作方向起到很大的干扰作用。以电视动画片为例,“在国产电视动画片创作的八种题材中,稳列在前两位的分别为童话题材、教育题材。其余六种(如神话题材、历史题材)制作存在不同程度的少儿化倾向,这使得我国电视动画片创作的局面仍然是:围绕少年儿童转,九成观众成了被遗忘的群体。”⑤

认为动画片必须是童稚型的观点错在两处。第一,所有精致的文化都可以被改造,使其更加浅显,从而得以大众化和普及化,关键是如何处理的问题。第二,动画片早已不是儿童的专利。美国动画电影在中国的票房纪录,以及日本动画片在网络上的风靡都充分证明:中国的成年人并非不爱看动画片,而是不爱看过于幼稚的动画片。优秀的儿童读物、卡通动漫等,既有较强的娱乐性、艺术性,又富有很多启迪和智慧,对成年人而言同样有相当高的玩赏趣味和欣赏价值。当前社会上“成人儿童化”⑥和“儿童成人化”⑦的心理现象,体现在文化产品的消费中,必然导致成人和儿童的文化消费品呈现出类似的倾向,也预示着中国动画产业将进一步向成人市场挺进的前景。

第二种观点认为,要注重保持传统文化的纯粹性,因此惟高雅和忠实原作是举。这种观点的出发点固然好,但是在实践中往往趋于文化保守主义。较为浓郁的精英色彩使得动画片成为某种艺术品而非文化商品,从而与消费社会的趣味相悖,难以被广泛接受,在经济效益上失败。比如,动画片《中华上下五千年》注重说教和叙述;根据蔡志忠的漫画改编的动画片《五子说》(《老子说》《孟子说》《庄子说》《孙子说》《孔子说》)过于忠实于原作,没有考虑到动画片的故事性特点,也因此显得缺乏趣味性。这两部动画片共同的失误都在于过于保守和迷恋直来直去的文化本身,缺少对于文化历史的智慧性的掌控和创造性的发挥,缺少对于现实消费群体心理的把握,即受众对于故事、剧情、趣味和娱乐的需求。不用有情节的、吸引人的故事去阐述一个精妙的道理,而只是给一段经典文字配上一幅动画的画面,这只是对传统文化的图解,而不是真正的动画片。这种做法表面上似乎保留了文化的精髓,实际上却由于机械地照搬而难以被观众所喜爱,往往只具备狭窄的传播面和微弱的影响力,结果自然是被束之高阁。

当今,免费的网络资源为受众提供了巨大的文化消费源头,竞争无处不在。美国和日本动画对中国人的影响,远远超出经济利润的范畴,而危及到中国文化的传承与传播,甚至具有政治上的深远意义。中国动画片的不发达现状,如果只是由于起步晚或技术上等客观原因所致,尚有情可原,但如果在创作思路和制作方向上出现偏差,那种损失则尤其令人痛心。中国动画界若继续视动画片为小孩子的把戏,继续一味模仿外来动画作品而不从本民族文化出发加强原创力度,那么,中国必将失去维护本国文化尊严的重要一翼。

注释:

① 《约翰•斯蒂文森:认真去讲好每一个故事》,中央电视台网站。

② 《参考消息》,1996年12月2日。

③ 刘鹏云:《技不如人还是智不如人?国产动画差距几何?》,《北京晨报》,2009年8月6日。

④ 李飞雪:《试论中国动画的民族性》,《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年第8期。

⑤ 李三强、黄健云:《国产电视动画片的创作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中国电视》,2008年第6期。

传统文化元素论文篇6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简约之美及其特征性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我国历史上,无论是文献记载,还是考古出土的各种文物物,均证明了我国古代在设计艺术方面不仅形成了丰富的理论体系,而且创造出了许多经典的范例,令世人惊叹。无论是在诗歌、书画、等方面,崇尚返璞归真的风尚在我国古已有之,最早的渊源可以追溯至老子“少则得,多则惑”,归真返朴,清净无为,顺应自然的道家思想。又如墨子等古人尚俭、节用,以及重设计功能反对无谓装饰,以追求“器完而不饰”为评判标准的“质真而素朴”的设计审美情趣。这些思想和主张无疑与西方现代主义的先驱米斯·凡德罗的“少就是多”有异曲同工之理。我国的山水画特别重视疏朗和留白,有人甚至认为一幅画的好坏之处全在于留白。留白并不是虚无,正是画面的大片留白之处赋予了书画以无限的生命力和想象力,正所谓“无画处皆成妙景”。

我国的古典园林在建造上的主旨是要“相地适宜,构园得体”要“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在建筑上最能体现简约思想的要数我国的桥梁设计。如建造于隋朝时期的赵州桥以它独有的单跨式拱型样式,体现了其设计的质朴与简约。在室内陈设设计中,最能体现古代简约思想,做到型简而质美,当数明式家具的设计。明式家具把材料选择,工艺制作,使用功能,审美习惯等特点结合起来,达到了科学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它在构造上不仅讲求外观素雅简朴,而且在使用功能上充分符合现代设计中人体工程学的要求。总之,中国古代传统艺术主要遵从的法则有:天真、自然、平淡、质朴等,这些也都是简约之美的具体表现。中国传统文化在艺术形式和美学思想上有一个总的特征一一-兼容并蓄,广采博收。

二、现代简约主义与简约性设计

20世纪90年代,简约主义自北欧的瑞典兴起,它凭借简单而实用的形式、天然绿色的材料,成为瑞典先锋设计的主流。简约主义发展至今,虽然在造型上做到没有任何装饰、减少到几乎无以复加,但是很注意简单的几何造型的典雅,因此达到简单但是丰富的效果。进人二十一世纪,随着材料学的发展,绿色设计,可持续发展性设计等思想的发展,简约主义又一次进人了大众的视野。

简约不是“单纯简化”,而是设计者深层次的文化底蕴和前卫的思维方式、审美观念的综合体现。现代简约主义风格在人文、美学、风俗及行为科学、环境学理论等方面在设计上已有所体现,即在设计上体现人性的需求,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人的生理及心理需求,不断扩大和延伸设计的内涵,使人们在获得使用舒适的同时,还要获得简洁、便利所带来的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放松。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简约主义设计风格更是融人了“绿色设计”的理念,这也是简约主义设计风格的主要特征之一。这一特征使今天的简约主义设计更强调环境的保护、资源的节约以及可持续发展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在整个设计中也更趋向于人性化。

三、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设计所体现的简约之美

设计本身就是符号化的一种表达方式,对符号运用得是否合理与准确,是设计作品成败的关键。设计者成功地挑选、组合、转换、再生这些元素,汇集成为指导自己思想的符号,使之成为自身与大众共同认可的符号,准确完整地传达信息,这一设计思维过程才是圆满的。

传统文化元素论文篇7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简约之美及其特征性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我国历史上,无论是文献记载,还是考古出土的各种文物物,均证明了我国古代在设计艺术方面不仅形成了丰富的理论体系,而且创造出了许多经典的范例,令世人惊叹。无论是在诗歌、书画、等方面,崇尚返璞归真的风尚在我国古已有之,最早的渊源可以追溯至老子“少则得,多则惑”,归真返朴,清净无为,顺应自然的道家思想。又如墨子等古人尚俭、节用,以及重设计功能反对无谓装饰,以追求“器完而不饰”为评判标准的“质真而素朴”的设计审美情趣。这些思想和主张无疑与西方现代主义的先驱米斯·凡德罗的“少就是多”有异曲同工之理。我国的山水画特别重视疏朗和留白,有人甚至认为一幅画的好坏之处全在于留白。留白并不是虚无,正是画面的大片留白之处赋予了书画以无限的生命力和想象力,正所谓“无画处皆成妙景”。

我国的古典园林在建造上的主旨是要“相地适宜,构园得体”要“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在建筑上最能体现简约思想的要数我国的桥梁设计。如建造于隋朝时期的赵州桥以它独有的单跨式拱型样式,体现了其设计的质朴与简约。在室内陈设设计中,最能体现古代简约思想,做到型简而质美,当数明式家具的设计。明式家具把材料选择,工艺制作,使用功能,审美习惯等特点结合起来,达到了科学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它在构造上不仅讲求外观素雅简朴,而且在使用功能上充分符合现代设计中人体工程学的要求。总之,中国古代传统艺术主要遵从的法则有:天真、自然、平淡、质朴等,这些也都是简约之美的具体表现。中国传统文化在艺术形式和美学思想上有一个总的特征一一-兼容并蓄,广采博收。

二、现代简约主义与简约性设计

20世纪90年代,简约主义自北欧的瑞典兴起,它凭借简单而实用的形式、天然绿色的材料,成为瑞典先锋设计的主流。简约主义发展至今,虽然在造型上做到没有任何装饰、减少到几乎无以复加,但是很注意简单的几何造型的典雅,因此达到简单但是丰富的效果。进人二十一世纪,随着材料学的发展,绿色设计,可持续发展性设计等思想的发展,简约主义又一次进人了大众的视野。

简约不是“单纯简化”,而是设计者深层次的文化底蕴和前卫的思维方式、审美观念的综合体现。现代简约主义风格在人文、美学、风俗及行为科学、环境学理论等方面在设计上已有所体现,即在设计上体现人性的需求,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人的生理及心理需求,不断扩大和延伸设计的内涵,使人们在获得使用舒适的同时,还要获得简洁、便利所带来的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放松。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简约主义设计风格更是融人了“绿色设计”的理念,这也是简约主义设计风格的主要特征之一。这一特征使今天的简约主义设计更强调环境的保护、资源的节约以及可持续发展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在整个设计中也更趋向于人性化。

三、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设计所体现的简约之美

设计本身就是符号化的一种表达方式,对符号运用得是否合理与准确,是设计作品成败的关键。设计者成功地挑选、组合、转换、再生这些元素,汇集成为指导自己思想的符号,使之成为自身与大众共同认可的符号,准确完整地传达信息,这一设计思维过程才是圆满的。

传统文化元素论文篇8

1.1传统文化元素的概念

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具有代表性的物质和形态可称之为传统文化元素。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元素自然包罗万象,既有具象形态也有抽象形态。传统文化元素的种类在这个新新的时代,挖掘和创新已成为必然。对于传统文化元素的提取,我们可以通过对传统文化深入的透析,通过抽丝剥茧的方法,从抽象形态、具象形态、听觉形态、视觉形态、触觉形态甚至嗅觉形态等全方位的感官形态出发,来发掘更贴近更能融入现代的传统文化元素。

1.2城市景观设计的范畴

1.2.1景观概念

景观的原意是自然和开放广阔的景色,该定义类似于风景。19世纪初,景观一词开始作为一个专业名词,专指开放而广阔的自然景色。在城市化日益蔓延的今天,人们的生存环境大多被人工环境包围,社会对于景观的定义也在日新月异,因此景观设计亦是一门动态的学科。

1.2.2城市景观

景观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城市景观包含了天然景观和人工景观,属于人文景观范畴。城市的整体环境由人工和自然景观相互补充相互呼应。城市景观还包含了“城市环境”、“城市生活”、“城市意象”三方面,所谓“观”就是对外界事物的审美感受,城市景观最为重要的谁会属性则是城市的文化特征。

(1)城市小品景观。小品是城市景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它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城市的文化形象。小品文化最初起源于我国古典园林中的赏石文化,发展至今,景观小品种类各样,形式丰富。景观小品的盛行也带来了大批生产的泛滥:造型粗糙无美感、质地低劣、体量失衡,导致与环境不相容,也无法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最终将与城市文化向悖。

(2)城市色光景观。城市景观设计中光和色的处理以城市夜景观为基础,以景观照明为主题。光和色对人们生理和心理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好的灯光设计可以使城市景观充满生机。古语云:蓦然回首灯火阑珊,阑珊的灯火便是错综复杂的照明,这直接影响了人们对城市结构的视觉感受。

(3)城市标识景观。标识是人们观察的外部参考点,是变幻无穷是单体式具形的构成因素。城市具名依靠标识做向导的趋势日益增加。也就是说,对独一无二和特殊性的关注胜过了对连续性的关注。

(4)城市建筑景观。建筑是一种文化形式。城市中的建筑有现代建筑和历史文化遗留建筑,对于前者,设计者在考虑其功能造型至于,还得考虑其与周围城市环境相互协调的关系。建筑物最能体现城市个性与特征,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不仅用以留存城市的记忆,也不仅为了继承传统文化,最重要的,它是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

2城市景观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

2.1城市景观设计中应用传统文化元素的意义

2.1.1拓宽了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世界范围内的多元文化交流是一种必然也无法抗拒的潮流,没有哪个民族可以封闭自己。文化的交流是多样的,本民族年代前后的交流,异域名族之间的交流等,这种交流使得差异巨大的各种文化相遇。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遇并且产生碰撞直到最后消融。

2.1.2延续了文化脉络

使城市文化脉络得以延续的景观设计有这样的原则:历史连续性、空间连续性、传统心理延续、景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设计者需要考虑的是如何给景观设计注入文化内涵,实现对历史文化特征的视觉要素整合,加以创新,对人们进行具体的视觉刺激,从而激发人们的文化认同感。

2.1.3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对于城市来说,实现城市现代化的意义不仅仅是造就宽阔的马路、摩天的大楼或是西式的风格。哈尔滨市原本是一个个性鲜明的北方城市,但是在近20年间,哈尔滨这个城市中充斥着国际、现代化等各种风格的景观,哈尔滨原有的城市景观特色面临了危机。然而由于该市内的建筑、绿地、小品环境设施都与之曾经截然不同,地域文化的传承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这座所谓的“东方莫斯科”的城市失去了往日的发展盛况。

2.1.4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味

好的环境设计不仅能让人们从生理上感受到舒适,重要的是要满足人们精神上的文化需求,设计者对城市景观进行设计时必须照顾人的感受,尊重人的生活方式、精神归属和基本认同。

2.2城市景观设计中如何应用传统文化元素

2.2.1整体呈现

城市景观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整体呈现,主要体现在对城市格局、斑块、廊道、基底等组成城市的大小要素进行整体的、有中心地设计。

北京的城市景观设计中集中凸现了传统文化元素的整体应用。“和”是儒家的一种语言元素,它体现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科解释为整体性与有序性,正如孟子所说的“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北京市的城市格局以旧城区为中心,在南北中轴线的基础上向外以辐射状扩散,遵循了“天圆地方”的传统思想。在“和”的前提下,城市需遵循的是宏观协调统一、微观异中求同。也只有在“和”指导下的城市景观元素,才更具功能性和美学性。无论是形态、体态、色彩、功能与周围和谐一致,达到美观大方的效果之外,也应与地域名族特征相统一。

2.2.2部分呈现

传统文化元素形式多样、种类各异,从中抽取代表性元素用于城市景观设计的各个组成部分当中是城市体现文化性的一个最为基本的方法。以自然为主题的城市景观设计思潮在地球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掀起了新的篇章。园林植物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空间构成功能更有强大的生态功能。竹类植物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生态效益和景观观赏效果更是具备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可谓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代表元素。

(1)竹元素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居住区供居民居住,是人口长期密集的场所,因此对于居住去的设计要更为人性化,以尊崇生态型、循环性和人文性为基础的设计思路,创造一个和谐自然的居住环境。竹景观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根据竹季变化和生长的景观效果,制造出一步一景、时异景移的效果。竹景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占有重要位置。

(2)竹元素在广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画家笔下的竹千姿百态、形态各异、色彩也有不同层次的变化。竹作为四君子之一,确实代表了一种熟知文化。竹具备易制作的特点,可设计成不同造型的类似雕塑或者小品疑惑篱笆栅栏,在广场中以作分隔之用,充当城市文化的载体,提升城市的文化形象。

2.2.3直接呈现

将传统文化元素直接应用到城市景观设计当中是利用率非常高的文化体现方式。这种简单的方式在被应用的时候能够直接地体现城市的文化,但是也容易出现张冠李戴的问题。每座城市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但是现在很多城市景观中带有了经济和政治因素,它不能很单纯地体现城市独特文化,而因为过于追求和错误追求导致了文化元素错乱匹配。

2.2.4间接呈现

与直接相反,所谓间接,就是人们视觉上无法再第一时间识别出来,而需要体会感受和思考的呈现方式。以水元素的应用为例,水是一个具体的物体,但是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了水更为深厚的历史文化意义。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以水源为生存基本,沿河而筑,水对于中华民族来讲是滋养万物、维系生命、刚柔相济的。正因为水元素拥有着太多的历史文化意义以及水本身所具有的特质,水元素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是非常频繁的,这种应用不光光是在景观中制造流水等显而易见的方法,更多的,设计者将水元素以间接的形式应用到了城市景观当中。

2.2.5形象呈现

形象呈现这种方法跟直接呈现法略有相同,之间的差别在于,直接呈现大部分来是对元素的大小体积做完调整后的直接使用,使用地点一般与该元素原本使用地点是一致的。而形象呈现可以不拘泥于元素的具体体态,对元素原有形态进行大小体积的改变,也可以是对抽象元素进行形态创造,从而应用到城市景观的各个地方。

2.2.6意境呈现

意境是一种美学概念,这个词被广泛应用于诗画艺术的评价,古人认为风景的观赏和自我情感的体验两者组合产生“意境”,同样,景观的设计业不仅仅是叠屋架桥,种草栽花,而是智慧与情感的体现,也体现了个人对生命的态度。景观设计需要满足人们的观赏和行为需求,能够使人们对景观产生美的联想是设计的目的,如“境生象外”、“以少胜多”。具有代表性的是苏州古典园林中“对景框”、“景观互借”、“加深空间”、“以小见大”等方法的应用。南京市四牌楼街区有一片居民休息区,外侧供路人和附近居民休憩临近马路,内侧种以翠竹竹木花草、筑以假山怪石,两片区域中间以一青砖墙相隔,墙上漏窗,从此经过,窗内有景,别有一番风味。意境追求的是情与景的统一,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要求景与人统一、虚实统一。

3结论

画家齐白石老人“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艺术创作品质,可作为我们对待传统遗产及深刻认识民族形式的座右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早就突破了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局限,这需要我们结合现代审美和艺术的时间来深入地理解和汲取。对于传统文化元素要有所作为,还要敢于追求景观设计中的文化创新。只有在了解传统文化历史的前提下让时代背景彰显新意,才能设计出好的城市景观。

参考文献:

[1] 凯文・林奇(美).城市意象[M].方益萍,等译.华夏出版社,2006.

[2] 崔文婷,等.在全球强势文化下如何保持地域文化的多样性[J] .山西建筑,2009(2).

[3] 余庆康.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城市建设[J].建筑学报,1990(7).

[4] 牛彦军.建筑 文化 自然――从中国文化传统看中国建筑的“天人合一”性[J].中州建筑,1997(1).

传统文化元素论文篇9

 

在千年历史长河中孕育出的中华传统艺术,是中华文明的结晶。中华民族传统艺术风格,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它在现代包装装潢设计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 经济全球化”下,在包装装潢设计中寻求属于自己民族的传统元素,将传统性和现代性合理融合,创立自己的品牌,抢占市场份额,已成为当今国内包装装潢设计发展的最优化趋势。所以我们现将就传统文化元素在包装装潢设计中的运用进行探讨。 

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包装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道家文化、如佛教文化等其他文化形态。 

传统文化元素包括图形、文字、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诗词歌赋等,在所有中华传统元素中,以中国传统图形为代表的中华传统元素,以其独特而浓郁的中华特质,已成为现代包装装潢设计的一大重要来源。中国传统图形主要注重图形的完整性与装饰性,关注形与形之间的呼应、礼让和穿插关系。在组构中多遵循求整、对称均齐。 

在现代包装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尤其是中国传统图形的运用已被提到了一个相当高的高度。以现代的设计手法表现传统文化,,并将各个层面去粗取精地应用到具体的现代包装设计中,赋予现代包装以从功能到形式的非物质的功能,是我国向现代化包装迈进的必经途径。 

二、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民族文化存在的前提就是其独特的个性,中国包装设计要想健康发展,必须汲取中国文化的营养,从民族传统文化出发,给文字、图形、色彩、材料赋予传统韵律,形成“有中国特色”的设计风格,使中国的包装设计赋有新的文化意义。 

(一)传统艺术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国画、书法、年画、剪纸等是中国民间传统文化要素,也是是我们设计的源泉,能够帮助设计出具有传统、民族特色的包装。其中书法和国画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书法以形写意,舍形求神,无论在结构、章法、力量,还是在情绪上都与现代包装设计息息相关。由于书法有着高度的抽象性和艺术价值,在包装设计中应用中国书法作元素,能显示中国的民族风格和时代风貌。另外,文字是作为一种“ 形象” 来出现的, 其地位也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说是整个包装设计的一部分或是全部,是其它语言形式无法替代的。而设计作品中若借助于书法艺术中特殊的黑白效果,更能体现其抽象、高雅的效果。因此,对书法这种抽象艺术的研究和应用也是民族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以现代茶叶包装为例,茶文化与书法都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从汉文字中的第一个“茶”字出现,就是由书法字体书写,用书法字体作为茶叶包装的视觉元素是恰到好处。茶是最契合自然之物,它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茶的包装运用这一重要的中国传统元素,使茶的清香和高雅与中国书法的气韵完美的相结合。 

国画缘物寄情,物我两忘,以超然的意象,飞凌万象之上,境界与茶文化所欲传达的超然脱俗的意境正好吻合。古有诗云:“此物清高世莫知”,“清高”非国画莫属,因此在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中,以国画作为主体图形的很多。当现代包装设计与传统的水墨走到一起时,其深刻的意味所表现出的装饰性,体现了独特的视觉效果和文化底蕴。 

传统文化元素论文篇10

    1前言所谓的中国传统元素应该就是让人们看到后马上会联想到“传统中国”,看上去就知道是从中国文化中脱胎出来的东西。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之所以经久不衰,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的许多传统文化都蕴含在服饰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儒家思想。它的核心是中庸、和谐、内敛。这些传统文化都可以在服装上得以充分的体现。比如服饰里渐变过渡的中间色,它给人的感觉是温文尔雅,宁静致远,这就是一种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好的风格;宽袍大袖也是从汉代服饰发展而来的一种服装样式;还有丝绸的材质等等。东方和西方的服饰对比起来就好像西方人更强调竞争、中国的传统则是讲究平和的,如放风筝、太极等,讲究的是自我完善的过程,是一种内在的修行。中国传统元素是一种神韵,不是一件旗袍、大灯笼袖或者某种色彩可以诠释的[1]。

    2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服饰中的体现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服装必然包含着三个元素,那就是面料、色彩和款式。不同年龄或不同身份地位和消费水平的人对这三个服饰里的重要元素都有着不同的需求,根据季节的变化还有科技、工艺水平的不断发展,服装的面料、色彩和款式也都在不断地改进和更新,所以这三个重要因素足以让服饰千变万化,来适应各种人群对中式服装的不同需要。中国传统元素在服装里可以体现在这三方面的任意一点上。

传统文化元素论文篇11

在我国传统绘画当中,对虚与实的拿捏与运用其溯源可追至先秦时期道家学说。虚即是虚无,是道的核心思想,虚与实的统一。在艺术形式中,我们视觉能够捕捉到的艺术形象都可以称之为“实”;在我们创作过程中展开艺术性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幻想思维形式都可以称之为“虚”。艺术形式上,虚与实两种元素相辅相成,给影视动漫剧一种全新的诠释。清代著名的画家郑绩曾有过这样的至理名言:虚实实虚、相生不尽,虽千山万树,全幅写满,岂有见其迫塞者耶?这正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对虚实的诠释和参悟,它给今天的艺术家们提供了创作的根源和素材。在影视作品中,对于画、声等的应用更是交替频繁,因为画面直接展现是电影的特色,所以摄影家们会利用虚实动静相结合摄影技巧完美呈现出影片精彩绝伦的画面。电影由此能够产生虚幻中有着实景,实景中透视着虚境中的意境,给了影视片以全新的视觉震撼和艺术魅力,也使得我国影视作品充满了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的活力。要充分地掌握影视作品中中国画虚实观的重要性。虽然中国画和影视艺术门类形式不同,但是艺术文化的根源却是相通的。影视剧中添加中华文化——传统中国画艺术,使影视获得了崭新艺术魅力,同时也增强了电影艺术的国际竞争力。

一、传统中国画的虚实观

清代画家方式庶曾说过:山川草木,源袭自然。这当中的自然,便是实境,而画家想要表达心境便是通过笔墨进行描述的方式进行的,这种传递方式便是虚境。中国画当中水墨画讲究计白当黑,追求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通过虚对实的阐释、描绘,来达到在画面中完美地烘托实境情感的目的。在传统中国画中讲求立意,并且要求在画面定景伊始就有所表达。这就是所谓的“远取势、近取质”,近实远虚的表达手法。同时要求适当留白,让无画之处皆为佳境。虚虚实实、实实虚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这种虚实的思想观念运用于中国画艺术手法之中就是传统中国画的虚实观。

二、中国画的虚实观在影视中的体现

(一)虚实观艺术体现增强了影片美的感染力

影视作为一门艺术,是与绘画艺术形式具有相通血缘的一门艺术形式,其中蕴涵的情节与情绪两种概念贯穿于影视艺术作品的始终;因为情节为实、情绪为虚,所以虚与实同样体现在影视艺术作品的始终。虚对应情绪,实对应情节,双双共同体现,均对影视作品的成功与否起到关键性的影响。

影视作品当中的虚实观,给人以最为直观的体现便是画面。任何一个优秀的摄影师都会运用固定审美的美学艺术勾勒出一幅幅虚与实的画面,并将其表现在影视作品当中。在我国的影视画面构图中,想要传达一种虚实观往往会通过中国画中山水画的艺术表现方式加以体现。影视中因为增加了虚实观的艺术表现手法从而使得影片更具艺术感染力和商业号召力。由于虚实观艺术技法的体现,使得影视作品不论是在叙事还是情节铺垫上,都能够做到叙事与抒情相得益彰、一气合成,使观众随着情节——实的变化而产生起伏不定的情绪——虚的变化。

比如影视剧《无极》中,著名的导演陈凯歌运用了中国画中的虚实观使得影片虚幻有度情节起伏有序。再比如影片《无间道》中大量地采用虚实技法使得影片悬念不断引人入胜,让观众随着影片的高潮而回味无穷感慨万千。在吴宇森导演的《变脸》中,充分地体现了中国画的虚实观,因为恰如其分地将虚实观应用到影片中,使好莱坞惊险画面的影视作品中蕴涵着深厚的东方文化神韵内涵。白色的鸽子与乌黑的枪口,散落的羽毛和迸发的火舌,一虚一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们在欣赏影片的过程中体会到贯穿始终的暴力美学。

(二)虚实观艺术风格在影片中体现的可塑性

影视作品化虚境为实境,所指的是在一定基础上艺术形象其本身所发生的艺术改变,并产生想象的分化与延伸,这种延伸促使人们对于艺术本身产生喜好的情绪。风格的迥异让人们能享受到不同视角下的视听体验。如电影《孙中山》杀青之后,导演丁荫楠曾经总结:这部电影的虚实是逆向结合的,并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让虚实和情绪化相结合。虚实风格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影片从头到尾均使用了虚实相容的镜头。所以我们能够说,虚实观的精奥之处就是它能使影视作品简捷而轻松地抓住表达情感的突破口,并且能给人以最为直观的表现。

三、虚实观呈现多元化的艺术表象

(一)虚实观是艺术家自我情感的宣泄

我们的影视工作者对艺术的创新和探索始终没有停止过。由于文化艺术领域的互通性就决定了任何形式的艺术作品都离不开艺术文化的根基和民族文化熏陶及影响。影视作品中往往通过虚实手法的展现达到艺术的顶峰。一些著名的艺术家将对人生的感悟、生活的艰辛、人们思想情感的变化加入到艺术创作中来,在影视作品中加以展示从而也凸显出自我情感的宣泄,这就是一种“虚境”,一种将现实中的对事对人的情感融合在影视作品中。正是这种“虚境”,使人脱俗又能让人升华。它是一种虚(情感和灵感)中有实(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事物的接触),是一种艺术家自身内在的艺术魅力和艺术表达方式。

(二)虚实观是增强影视作品艺术内涵的必然要求

通过虚实的技艺使得影视作品能够起到对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渲染以及影响和感染观众的作用,从而提升影视作品中的内涵。比如一种虚境的艺术形式,它使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由浅到深地对影视作品产生共鸣并且陶醉于其中,从而增强和渲染了影视作品的艺术气息。再比如虚境的在另一种表现形式上,就是强化影视作品深层含义以达到观赏者与影视剧中的影视情节相互碰撞和情感上高度的认可,并且沉醉其中。

(三)虚实观既是文化传承又是艺术形式的创新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影视艺术上的一次突破和艺术形式上的创新。正是由于很多的影视作品都受到了我们传统文化艺术的影响,所以在艺术作品中都深深地烙上了民族文化的印记,使得影视作品有着很强的艺术力和商业价值。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样的影视作品才能更具有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艺术能力和更多的话语权,在一些西方电影当中同样也存在有情感与环境之间的虚实关系,但是许多都是形神分离;虽然也对人与自我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刻画与探讨,且在艺术上达到了一个高峰,但其影片所述内容一般都是较为理性的,是以客观的视角来对万物进行呈现。

四、中国画的虚实观在影视作品中的具体运用

我国多部电影作品当中,虚实关系在运用过程中能够成功地将电影中的客观实录体现出传统中国画风格的意蕴,并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这种“实”是显示情境在客观事物中的呈现;而其中反映强烈的情感便是“虚”。

在我国影视作品当中,大多都通过情感贯穿剧情,以情容物,以物蕴情,含有丰厚的现实内涵。最大的特点便是饱含诗情画意,充分阐释对审美的追求,也同时兼具中国传统艺术的一项重要表现方式,对于我国影视艺术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例如,由莫言中篇小说 《红高粱家族》改编的电影《红高粱》便是充分地融合了传统中国画大泼墨的写意风格。郁郁葱葱,充满勃勃生机而又广袤狂野的高粱地;风火般的男女主人公对自由人格的追求及人性舒展;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欺凌的可悲场面;愤怒而朴实的百姓自发反抗侵略者与神奇的高粱地;实在的高粱酒作坊;浑厚的土院;朴质的拱形门洞等完美地结合。虚境中有实境,二者相得益彰。提升了整部影片视觉艺术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红高粱》在整个艺术表现上将现实性和神奇性结合,肃穆庄重的各种礼仪和对青春、生命力的崇敬、赞美,古朴和现代意识等,让意念承附在具体的画面上,它巧妙地运用了以虚写实、以实触虚的、以形写神的典型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方式,其虚虚实实的艺术手法运用得淋漓尽致,使该影片叙事和抒情完美达到虚实相生的艺术境地。这是虚实技法成功地运用到影视作品中的优秀范例。再次证明了传统文化虚实观对影视作品的重要作用。

影片《黄河绝恋》中采用虚实画面。在战争的间隙中通过大量的虚实镜头来渲染了幸福、平静而淡定的生活。像憨厚的老人、可爱懂事的花花、远离硝烟那么明亮的天空等采用了虚实观的艺术手法进行处理,使透彻、静谧的空气中荡漾着淳朴的民风,其典型环境烘托得分外别致。然而这一切在黄河咆哮洪流滚滚的涛声中都是为虚境处理的。奔腾的黄河、民族大义为实,个人的情仇恩怨为虚。这些为了民族大义走在一起的人,正当他们准备联合共同抗敌时,不料被日军得知并在渡口边埋伏袭击。危急时刻,只能强渡。靠着几十个正直老人用生命换来的葫芦艰难的渡河……黄河水的湍急,追逼不舍的日军,为了保证他人的生命和崇高的爱,在最后关头,女主角毅然切断绳索放弃了渡河,留给她所爱的人和孩子生命和希望,而把自己留给了母亲河。 影片在澎湃的黄河水声中结束了。虚实镜头的大量运用,让广大观众在影片结束后仍然仿佛置身于那咆哮的黄河水畔,倾听着母亲河吟唱那首民族之歌。

五、结 语

要想影视作品富有艺术生命力,绝对离不开对民族文化元素的传承和吸收运用。我国几千年的古老文化精髓一直影响着整个世界。如今全球各国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多元化,要想我国影视作品走出国门走向全球就必须坚持走民族化道路,这样我国的影视剧才能充满艺术活力,才能有商业价值的最大化。具有高度哲学思想的虚实观是我国影视业立身于世界影坛的精神支柱,是我们的金饭碗。

[参考文献]

[1] 徐作先.传统中国画的虚实观在影视作品中的体现[J].电影文学,2011(16).

[2] 王廷珠.商才士魂[J].投资北京,2006(05).

[3] 陈敏,李虹.影视作品中的丑学研究[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6(03).

[4] 尹鸿.1999中国电影备忘[J].当代电影,2000(01).

[5] 孙美兰.艺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传统文化元素论文篇12

中图分类号:TU23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21

一、室内设计与传统文化元素的关系

第一,室内设计反映了传统文化元素。室内设计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横的角度来看,无论何种风格的设计,它都有着特定的精神和文化心理结构,是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展开和完成,因而反映不同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体现出当时文化的风貌。

第二,传统文化元素影响了室内设计。尽管有些现代设计师尤其是现代具有前卫意识的设计师,时时声称要抛弃任何传统,认为自己的作品是“无传统”的,但实际情况不可能如此。即使最“反传统”的设计师,他也得以“传统”作为参照物来定义与演译自己的思维。

第三,优秀的设计师应自觉地将传统文化融入当代设计之中。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当代的设计师拥有前人不曾具备的更多条件。计算机的应用、互联网的发展,使设计的作品具有更强的时代感。但作品形式上的丰富代替不了内容上的回归,室内设计师必须从与人类密切相关的效用方面来考虑作品所具有的优良质地和温情。我们要创作出具有“高雅”、“雅致”格调的物品和室内空间,必然会遵循老庄的“大象无形”、“大音稀声”的创作之道,否则是不可能让大众感觉到相应的审美意象的。

二、中国传统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第一,中式设计思想精华的传承。中国古代对居住环境的研究和追求,其精雕细琢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他们的一些室内设计理念,和如今最流行的简约主义很有一些不谋而合之处,如:(1)宜设而设,精在体宜:宜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因地因人制宜,二是宜简不宜繁,三是宜自然不宜雕琢;(2)删繁去奢,绘事后素:删繁是指去除过于复杂的装饰,去奢其实也是很重要。“绘事后素”是孔子的话,是他对美的一种看法,这体现了一种“大美无言,大象无形”的中国士大夫的文化追求;(3)因景互借:因景互借体现了中国建筑设计的一种整体观。居室、住宅、庭院,小环境和大环境统一在一起考虑,目的是实现一个艺术化的生活环境。

第二,传统符号的运用。中国的传统符号主要有:具有传统象征内涵和比喻意义的图案和纹样、古代传统图腾纹饰、传统宗教纹饰符号等。一般其手法有:

一是抽象简约。这种手法是对传统形式的整体或局部,进行艺术加工提炼与抽象简化,其原则是可失传统之形而不失传统之韵,使传统的儒、道、禅中的某一种文化,在结合现代的功能与技术的基础上,得到延续与发展。

二是符号拼贴。其特点是将人们所熟悉的传统构件加以抽象、裂解或变形,使之成为某些典型意义或象征意义的符号,并在室内元素中拼贴运用,从而使新与旧,今与古带着某种联系。

三是移植与嫁接。即对儒、道、禅历史文化进行移植嫁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形象。在设计中,有时还可借用外来文化中的某些要素与本土文化元素共生与一体。

现代设计不仅要让传统艺术和文化在各方面得以运用,还应该结合现有的技术与工艺对传统装饰艺术进行延伸与拓展。

第三,体现富有文化内涵的陈设艺术。陈设艺术以传统文化作为根基,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来独树一帜地将民族性、地域性的文化进行和谐有机的结合,满足人们对美学的要求和审美情趣的追求。陈设艺术以其悠久的历史、鲜明的民族特征、强烈的地域特色,责无旁贷地担当起了重要的使命。中国传统文化丰富而久远,由于历史、地域、宗教、文化、经济、习俗、环境等因素的差异而形成千资百态的陈设艺术,这是我国室内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中国传统的陈设风格已成为东方的一大特点,它蕴含两种品质:一是庄严典雅的气度,二是潇洒飘逸的气韵,象征着深奥超脱的性灵意境。继承传统文化的陈设艺术是人性化设计的基本归属。我们不能忘却传统,更不能刻意模仿传统,要继往,更要开来。

中国传统文化崇尚自然,对自然采取顺应、亲和的态度,对自然景物非常喜爱。这种淳朴亲切的自然情怀反映在室内空间的处理和陈设设计上,将自然要素尽量组织到内部空间中。在室内营建日益精巧、和谐、完整的景观体系,体现人与自然的相融关系。利用花窗、门、挂落等装饰构件形成开敞和半开敞的空间,将室外景观“借”入室内;绿色植物和盆景,作为室内陈设部分,使室内增添更多的自然景观元素。中国传统室内陈设设计也力求表达特定的情感意境,以达到传情达意的最高境界。这些都可以为现代室内设计所借鉴。

三、如何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设计重在创新,全盘仿古让人感到乏味,因为只见仿造而无创造。设计为实用器物注入了艺术,然而杰出的艺术是不可重复的,是独一无二的,摹仿他人的最大缺陷在于完全丧失了自我,丧失了个性,从而也就丧失了设计艺术本身,对待传统文化元素更应如此。然而,许多人不是把传统看作是一条流动不息的长河与之共同汇进大海,而是把传统当作一潭死水甘愿投身深渊。我们不能总是安于和甘于重蹈前人的蹊径,总要勇敢迈出踏向未和领域的探险脚步。

那么,如何使我们的设计艺术体现出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鲜明特色;同时,又能避免僵化,从现实生活中摄取无限丰富而鲜活的美的素材,加以创造、更新,答案是肯定的:“立足中华,面向世界”。既要尊重民族艺术的独特性,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又要反映现代人的内在精神追求。在装饰艺术的设计中,我们也要“寻根”,寻找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思维优势和独特风采。有人说,这只能是个一流的梦想。但我要说,只有当我们拥有了一流的梦想,才能在未来的装饰艺术创作中,拥有一流的模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不可笼统地“继承传统”,传统不可能全盘照旧也不会全部中断和丧失,它经历的应是一个扬弃过程。随着新颍辈出的新技术和新材料,不断更新的观念和情趣,飞速发展的世界交流和融通,如果不能大胆否定与当今时代不合拍的传统,那么我国当代室内外设计将会远离时代精神,重蹈闭关自守的覆辙,更谈不上创新和特色。好的室内外设计能改变人的生产方式,只有搞清本质规律、生存土壤,找准它与现代设计相通之处,灵活运用,才可能推陈出新、创造发展,产生积极的社会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