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管理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4-08 11:50:13

训练管理论文

训练管理论文篇1

经过这样带有明确研究方向的认真学习后,我们体会到:

一、要树立大作文观念

大作文教育观是针对传统的封闭型的作文教育观而言的。其本质特征有三点:写作目标由“应试”转为为四个现代化服务;写作内容呈开放型,以社会生活为写作的源泉;写作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以“人”为本位。在学习中我们发现,这三个特征,“三老”在几十年前就早有论述。

叶老曾指出,写作目的应由“应试”为目标转变为以“应需”为首务,写作是人的一种生活能力应应生活之需,切生活之用。他说:“尽量运用文字并不是生活上一种奢侈的要求,实在是现代公民所必须具有的一种生活能力。”(《略谈学习国文》)这是极具现代意识的写作教育观。

叶老认为写作教学要以“立诚”为本。所谓“立诚”,即“从原材料讲,要是真实的,深厚的,不说那些不可征验的,浮游无着的话。从写作讲,要是诚恳的、严肃的,不取那些油滑轻薄卑鄙的态度。”概括地说,就是要以学校、家庭、社会为写作的源泉,让学生“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应需”与“立诚”的统一,是叶老写作教育思想的精髓。

叶老还指出,作文与“作人”要统一起来。其中的“统一”即作文教学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写作教学是以整个人类历史文化背景为载体的,对学生而言,写作的基本能力是显性的,文化素质是隐性的。但后者是前者的根基,不注重文化素质的培养,作文能力的形成就会架空。以往作文教学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只重短期效应,忽略文化素质的培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而大作文教育观指导下的作文教学,以培养四个现代化所需要的人才为终极目标,注重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开放性和实用性,创设与作文教学相关的社会的、学校的、家庭的文化氛围、人际关系等,真正把作文与“作人”统一起来。

二、要把思维训练与语文训练作为写作教学的核心

以往作文教学较多强调文体知识、写作知识的传授,未能触及写作的根本。通过学习“三老”有关论著,我们体会到,思维和语言应是训练体系中的“两翼”,不可偏废。

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思维是语言的内核,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早在1984年,叶老就在《中国教育报》上著文说:“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语言说得好在乎思路的正确。因此,锻炼思维至关重要。”同年,他再次著文说:“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训练语言。(同时也训练思想品德,这是当然之理,语文课是教育的一部分,怎么能不顾到思想品德?)而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儿童时期打下的基础至关重要。”在《集体习作实践记·序》一文中,叶老则更为明确、具体地指出:思想是不出声的语言,语言是出声的思想,思想和语言是合二而一的,因此,练习作实际上也就是练思想。

叶老的论述道出了写作的本质。如果把写作过程归纳为三个阶段,即“感于物”、“得于心”、“形于文”。那么其中“感于物”、“得于心”是客观事物与主观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融合的动态过程,其间有着看不清、摸不着,充满矛盾的错综复杂的心理活动,因而思维能力当是写作智能的核心。写作活动的各个环节——观察、想像、构思成文无一不是思维沿着一定轨迹的运行。“形于文”则是指用语言把作者的思想、情感表达出来。语言不仅使写作对象成为表达上的现实存在,而且一切手法、技巧也只能借助语言加以体现。因此,尽管写作能力不能说等同于语言表达能力,但运用语言文字的功夫在写作中的特殊地位是显而易见的。

以思维和语言为核心建立高中作文训练体系,一方面给学生一个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序”,使学生能循序渐进地提高观察积累、体验感受、联想想像、分析综合、提炼加工、语言表达等能力,另一方面,也给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知”,而且能“行”,才能提高写作教学的效率。

三、在操练中培养写作能力

叶老认为,“写作系技能,不宜视作知识,宜于在实践中练习。”又说:“看看文章技法之类只是‘知’的事情,虽然不一定有害处,但是无益于写作的‘行’是显然的。”可见,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操练”。

学生的习作过程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始终借助内部语言展开,同时伴随动手等“动作技能”,而“内部语言”的外化与“动作技能”的形成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二是学生的认知结构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如学生作文都有自己的“习惯”,往往选用自己喜欢的语句,自己熟悉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这些“习惯”一旦养成,不通过训练难以打破,长此以往就会阻碍学生在更高层次上形成新的写作知能结构。另外,从写作教学的本旨看,是“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身以之。”(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而要如叶老所说,让学生“把某些精要的东西化为自身的血肉,养成永久的习惯”,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能力习惯好比一条巨缆,需要我们一根线一根线地把它们编织起来,这“编织”本身就是历练。

训练管理论文篇2

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常用以下几种方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一、改变“单一思考模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思维的流畅性是指思维敏捷、迅速,能从不同角度、方向、方面,用多种方法思考问题。而讨论法最能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学生尽可能找出多种答案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如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一颗,书中这样描写洞内的景物: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像。’”这时我提问:“叶老看罢内洞说‘有点像’,到底像还是不像呢?”学生各抒己见,争论得十分激烈。我揭示说:“像与不像,不是凭你们的主观臆断,而是结合课文内容、具体的语言文字进行分析,来体会叶老的感受。”学生带着问题再阅读课文,然后继续讨论。认为不像的同学说:“有点像从字面上看,就是有一点像,那么大部分都不像,总起来说还是不像。”这个同学虽然有自己的判断,但说理性不强,不能以理服人。有的同学说:“我不同意他的发言。有点像,我以为还是像。因为两条龙是石钟乳沉积自然形成的,没有经过人工雕琢,形象不能逼真。但作者在前面已经说过了,两条龙蜿蜒在洞顶。蜿蜒这个词本来是形容蛇爬行的样子,现在用来描写双龙那种张牙舞爪的姿态。又因为借着灯光去看,灯光摇曳、蒙蒙眬眬,大轮廓又很像,因而叶老说有点像。这是肯定而不是否定,也正是叶老语言正确的体现。所以我们应当理解有点像是说像而不是不像。”课堂上这样的讨论,尽管答案不一致,但同学们根据课文字里行间的意思,反复推敲,会得出自己的结论。通过讨论最后意见。认识会趋于一致,不必老师“奉送”正确答案。学生在课堂上经常这样分析、推理、判断,就会逐渐克服解答问题时的盲目从众心理和不合逻辑的猜测,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思维的逻辑性。推理的严密性。

二、满足学生“自我肯定的需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心理学认为十一二岁的孩子,已经逐步产生自我肯定的要求,不希望人们把他们当小孩看待,而要求尊重他们。我们上课时不能要求学生答问只许对不许错。有些学生创造性思维常同一般学生不同,表面上看起来似乎近于荒唐,有时不易被老师理解,但认真考虑,他们也有某些方面的道理。一次讲完《将相和》,老师提问:“你们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绝大多数同学表示喜欢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老师进一步启发还喜欢谁?又有几位同学说喜欢廉颇。老师满意地点点头,正准备结束讲课,突然又有一位同学举手了,老师表示意见相同的就不用重复了,但这位同学仍把手举得高高的。老师叫起他,他说:“我喜欢赵王。”老师惊讶地问:“为什么?”学生振振有词地说:“蔺相如本来是一位官职卑微的小官,赵玉看他有才华,就大胆地使用他。秦国本来是虎狼之国,在赵王与秦王面对面斗争时,蔺相如都挺身而出,战胜强大骄横的秦王,维护了赵国的尊严。每次斗争胜利后,赵王就对蔺相如破格提拔,所以蔺相如职位比廉颇还高。我就喜欢赵王敢于大胆使用人这一点。”学生说得多好,有理有据。赵王本身也是统治者,但学生不涉及他的为人、执政的情况,只就他用人这一点来评论,观点鲜明、论述清楚、敢抒己见。老师给以肯定:“同学们都喜欢蔺相如、廉颇,你能从不同角度看到赵王的优点,这是很可贵的。你很善于思考。”这样的肯定,调动了发言学生及全班同学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发言时消除了顾虑,充满信心,增强了自我肯定的欲望。

三、打破“思维惯性”,培养思维的变通性

思维的变通性,是指思考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不局限于某一方面,敢于提出不同的新观点,从而形成超常的构思。

如在十一册里有一组课文都是写人的记叙文,我抓住这些课文写作特点的同异让学生进行比较,从这个角度来提高学生分析文章、鉴赏文章的能力。如这样提问:“《我的战友》、《凡卡》、《奴隶英雄》都是写人的文章,你最喜欢哪篇的写法?”“三篇文章在刻画人物上有什么不同?哪篇文章着重刻画人物外貌?哪篇着重刻画语言和动作?哪篇文章又着重刻画了神态?这些侧重点都是根据什么确定的?”学生在比较中,认真思考、人人动脑、动口,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同学们在分析。比较、鉴别过程中,不仅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形成网络,口头表达能力及举一反三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四、纠正“思路狭窄”的缺点,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想像力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是在头脑中创造出过去没有遇到过的事物的形象,或者将来才能实现的事实的形象思维活动。因而我们说想像是创造力,一切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像。

1、续讲、续写故事的结局。当学生读完课文内容,并掌握了文章中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续讲、续写故事内容或结尾,丰富他们合情合理的想像能力。如讲完《会摇尾巴的狼》、《凡卡》、《穷人》等课文引导学生续讲,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想像写出多种多样的片段。

2、写想像作文。低年级孩子学了《小猴子下山》一课,老师叫学生摹仿,自己编个童话故事,一句话一幅图,可自绘可剪贴,最后粘贴成一本书。学生自编出许多小童话故事,如《先让猴子妈妈吃》等。高年级学习《黄河象》后,写《柏抱槐》,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写《盖大楼》等想像性作文。

训练管理论文篇3

所谓“熟语”,是指语言中定型的词组或句子,主要包括成语、谚语、格言、惯用语、歇后语等。一般来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结构的稳定性。熟语的结构一般是固定不变的,不可乱加改动。如“瑕不掩玉”不可改成“玉不掩瑕”;“胸有成竹”不可改成“有竹成胸”。

2.形式的独特性。熟语的形式与一般词语有别:成语多为四字格,如,毛遂自荐。惯用语多为三字格,如,敲边鼓。谚语、格言多由两个短句构成,如,人心齐,泰山移;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歇后语多由两部分构成,前半部分是比喻,后半部分是释义,如,抱着元宝跳井——舍命不舍财。

3.表意的整体性。熟语作为“定型的词组或句子”,其意义往往是一个整体,不能按照一般的构词法来分析。有的熟语经常使用的是比喻义。例如:(1)鸡蛋里头挑骨头(谚语):比喻有意挑剔。(2)以管窥天,以蠡测海(格言):比喻所见狭小短浅。(3)卖油娘子水梳头(谚语):比喻把自己的东西送了别人,自己要用时却没有。(4)放空炮(惯用语):比喻说空话,不干实事。

二、搜集常用熟语

所谓“常用熟语”,即活跃在现代汉语中的熟语。例如:(1)望梅止渴(成语):比喻借空想来安慰自己。(2)钻空子(惯用语):利用漏洞进行对自己有利的活动。(3)风无常顺,兵无常胜(谚语):比喻做事不可能一直顺利。(4)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格言):比喻经常运动的东西不受侵蚀。(5)狗咬耗子——多管闲事。(歇后语)

《高考》杂志2004年第11期和第12期刊登了江苏省阜宁中学姜有荣老师整理的《高考语文常用熟语100例》,考生可以查阅。

三、知晓熟语考查形式

1、可与语音题结合起来考查字音。

2、作为选择题中的错别字选项出现来考查字形。

3、将成语和谚语、惯用语等混在一起,让考生判断使用的正误。这一类题型是高考熟语考查的最主要形式,考生应在这一题型上下功夫。

4、有可能结合名言名句来考查熟语。如:(1)《醉翁亭记》中有个熟语______与“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意义比较接近。(答案:醉翁之意不在酒)(2)与“好死不如赖活”意义相反的熟语是_____。(答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5、作为语言综合运用题出现,写一段话,要求在所写的一段话中用到某个熟语。例如:请用“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这一熟语写一段话,不少于30字。

示例: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又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反对党八股》)

四、加强熟语考查适应性训练。

1、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就连和东方文化八竿子打不着的情人节、愚人节,也大有席卷华夏之势。

B、共同犯罪,特别是重大经济犯罪,案犯之间盘根错节,每个案犯的存在都以其他案犯为条件。借用“拖泥带水”的说法,他们互为萝卜,又互为泥土。在这种情况下,“拖泥带水”就不可避免。

C、或者是他们饱汉不知饿汉饥,不知道民工等着这钱去治病救命,等着这钱给儿子交学费。

D、记者最近在一些县市农村发现,少数学校在教学楼、实验室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危房改造中,有“等、靠、要”的思想和“乱花钱”的倾向。有的地方怨天尤人,抱着“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态度,一味请求上级倾斜,而不是自力更生、积极主动想办法解决资金困难。

分析:B项“拖泥带水”是比喻做事不干净利落,在句中使用不正确。应该用“拔出萝卜带出泥”(比喻一个犯罪分子的落网,带动了另一个犯罪分子的暴露)。A项“八竿子打不着”比喻关系疏远或没有关系。C项“饱汉不知饿汉饥”比喻不能设身处地为有困难的人着想。D项“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比喻态度强硬、要求强烈的单位或下属能得到更多的照顾。

2、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俗话说“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为了保持自己在中国市场的份额,重拾往日的辉煌,大众集团这次真是不惜“血本”,情愿花费巨额代价作赌注。

B、开门一看,原来是大学的同学大张和他的表弟小李。无事不登三宝殿,在一番叙旧之后他们便开始直奔主题。

C、所以他们只是在规定的“权力”范围行使职责,市委书记能说什么呢?他也不能越权啊!那是各部门的“一亩三分地”,别人无权进行干预的。

D、法海和尚见许仙不答应,就快刀斩乱麻,把他关了起来。

分析:D项“快刀斩乱麻”比喻果断地处理棘手的问题,在句中使用不当。应该用“不管三七二十一”(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A项“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比喻要达到某一目的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B项“无事不登三宝殿”指没有事情就不上门。C项“一亩三分地”形容所属地盘、势力范围。

3、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记得有一次妈妈生病了,她都坚持要我背乘数表,背不出就不准我吃饭。妈妈唱白脸,爸爸就唱红脸,所以当时我更喜欢爸爸多一点。

B、中国有句俗话,谓之“好了伤疤忘了痛”。但是,我们中的有些人不仅健忘,而且麻木,竟至伤疤还未好就已经忘了痛。

C、大凡贪官都喜欢唱主角——而且是反腐倡廉的高调。究其缘由,一为恐慌,二为掩饰。

D、在春运安全最关键时刻,南充两个乡镇党委、政府竟关门闭户,无人上班值班。昨日记者从南充市有关部门获悉,两个“唱空城计”的乡镇党委书记受到停职检查处理。

分析:C项“唱主角”比喻担负主要任务或在某方面起主导作用,在句中使用不当。应该用“唱高调”(说不切实际的漂亮话,说得好听而不去行动)。A项“唱白脸”指扮演反派的角色。白脸,京剧中的反派角色。B项“好了伤疤忘了痛”比喻过上了舒心的日子就忘了过去的苦日子。D项“唱空城计”比喻掩饰自己力量空虚、骗过对方的方法;比喻某单位的人员全部或大部不在;也形容肚子饿。

4、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原安徽省副省长已被执行死刑。多行不义必自毙,这个被群众叫做“王坏种”的腐败分子靠贿赂上级一路青云直上,靠大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成为政界明星,卖官鬻爵,索贿受贿,把阜阳搞得乌烟瘴气。

B、就业问题时常困扰着大家。没工作的人找工作,有工作的人又存在着随时被炒鱿鱼的危险。

C、因为资金紧缺的原因,将于今日开幕的第六届长春电影节走到了一个骑虎难下的境地。虽然开幕式闭幕式请来了不少港台明星撑场面,但真正唱主角的电影人却寥寥无几。

训练管理论文篇4

本文仅就模式的构建以及构建此模式的依据与效应简介于下,以此就教于同行。

一、模式的依据

(一)现实依据:快,既是时代的特征,也是时代的呼唤,更是时代向教育的挑战。

我国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如何呢?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1978年在《人民日报》头版显著位置著文批评说:“十年的时间,两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15年过去了,状况又如何呢?“我们语文学科自觉或不自觉地可以说是变动不大,或者说没有实质性变动。”这是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教授在全国中语会第五次年会上的断言。教学效率如此低,学生素质如此差,怎能适应当今时代乃至21世纪的需要呢!“能否在最短的时间里读完应读的村料,现在已成为当代各级管理工作者、科学工作者、生产工作者的一项极为重要的生产手段。”(杨春华、王靖元译《快速阅读法》前言)。本模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经试用、实验,最终定型的。

(二)政策依据:宏观上,《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向我们提出了严峻的课题,提供了最有力的依据:“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为此,必须高瞻远瞩,及早筹划我国教育事业的大计,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为此要“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克服学校教育不同程度存在的脱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现象。”

微观上,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相适应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及其配套教材,第一次将快速阅读纳入中语教学,要求学生“用一定的速度(每分钟500字左右)阅读浅易的文章,把握大意”,并对速读训练的内容、步骤、方法等作了具体设计与安排。

(三)理论依据:首先本模式两大坚实的理论依据应是生理学原理和心理学原理。

阅读,首先是一种生理现象,人们的有关生理机能为速读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就视觉而言,文字符号以光波的形式被摄入眼中,在视网膜上成像。据推算,人眼的视场角可达35°,并且从无限远至25厘米内,可以毫不费力地进行调节,以分辩出12─13行文字。而且,人眼的视场角是一个立体角,能同时分辩纵向、横向文字。这样纵横交织,“一目十行,双目识页”就成了完全可能。本模式就是要通过相应的训练,扩大学生的视读野,以适应快速阅读的需要。再就大脑机能而言,人的大脑皮层至少有140亿个神经细胞,这些细胞之间有很复杂的突触联系,其储存功能至少能容纳10[7,]亿个信息单位,相当于全世界图书馆藏书的总信息量。脑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还表明:人的左右半脑分工各异。右脑具有极大的图式认识功能,其记忆容量是左脑的100万倍。这些,正是开展快速阅读训练极其重要的生理基础。

阅读更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速读的重要前提。用心理学原理研究阅读行为可知:阅读的过程是读者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注意等一系列心理活动的过程。快速阅读,则更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它除了要求人们以更快的速度感知、记忆、想象、理解外,更要求阅读时能高度集中注意,专注于阅读,全身心地投入阅读。只有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心理素质,才可能出现高效率的阅读。本模式第一级台阶正是遵循这些心理学原理的培养学生速读的良好心态。

其次,阅读的对象是语言文字。汉字能速读吗?汉语言文字学作了肯定的回答:汉文不仅适于速读,而且优于拼音文字。因为:第一,汉字信息密度大,阅读省时。联合国五种文字的同一文件,永远是汉文本最薄。第二,汉字个性突出,感知快;汉字形体各异,示差性强,分辨率高。第三,汉字稳定易识、易记,适宜速读。第四,汉字是表意文字,利于理解。另外,文章学、阅读学、写作学、社会学、美学、哲学等学科都从不同侧面为速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比如,快速阅读作为阅读学的一个分支,自然与阅读学有着天然的“血缘”尤其是现代阅读学,它追求的主要目标,就是快速高效的阅读。

(四)经验依据:速读,作为一种现象,古今中外,均已有之。我国古代,《北齐书》曾记载王孝瑜“读书敏速,十行俱下”。前苏联大文豪高尔基看杂志,往往是“几页几页地翻”。经科学地速读训练,其读速更大得惊人:日本加古德次先生精心训练的速读能手长江美子,最快可达每分钟读20万字。我国北京铁路二中程汉杰老师,台北师专附小谭达士校长训练的学生其阅读效率也是成倍、成数倍地增长。本模式实验表明:学生阅读效率一般可提高4—5倍,达到1500字/分。大量经验表明,速读能力同其他技能一样:通过训练,才能提高;通过有效的训练,就能迅速地提高。

二、模式的构建

(一)模式的着眼点──信息社会。

我们构建“四台阶”模式的基本出发点,是提高中语教学效率与学生素质,以适应信息社会的需求。时代飞速发展,快速阅读应运而生。快速阅读集生理学、心理学、语言文字学、现代阅读学等相关学科原理于一体,实质是一门高效阅读学。它不仅要求读速快,而且要求理解深、记忆牢,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迅速扩大其知识面。为此,《阅读学丛书》主编曾祥芹教授还称:“速读是语文教育的高科技”。

与此同时,要提高中语教学效率与学生素质,还得切切实实地开展“大语文教育”,将学生带到丰富多采的大语文天地中去学语文,用语文。这不仅与现代教育观合柏,也与语文学科的根本性质“工具性”相一致,更有利于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而且,速读在大语文观统率下进行,才会有更大的“用武”之地。两者比翼双飞、相辅相成,必能收到最佳效果。这就是我们积极推行下述公式的基本缘由:“快速阅读+大语文观=如虎添翼”。

训练管理论文篇5

一、声像并举,注重感知的主体性心理学实践表明:多方式地为学生提供感知的多种形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展开想象与联想。

小学生作文往往缺乏真清实感,说套话、空话的现象比较普遍。究其原因,小学生虽然置身于现实生活,却往往对周围的人和事、景和物视而不见,打不开思路,无从下手。

自能作文训练针对这一情况设计了运用电教媒体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创设清境,较好地渲染了入景入情入境的作文氛围,使学生在有意无意之间,自觉与不自觉之中被深深吸引,注意力集中在教师的目标捐向上,调动了写作文的情绪。

如一堂《介绍一种动物》作文训练课,上课伊始,“汪汪汪----,喵----,哞----呱呱呱----”当录音机播放出各种小动物的叫声,小学生立即瞪大了眼睛,努力去辨别这是什么动物的叫声,开始全身心地投入,一下子把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调动起来。而当电视----展示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小狗、小猫、小羊、小青蛙……学生的耳之所闻转入目之所见,学生迫不及待,跃跃欲试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至此,《介绍一种动物》的作文训练序幕已经拉开,学生已进入角色,教师只需轻松地驾驭训练的进程,让学生尽情地发言叙述说话。

在《找春天》的作文训练课中,教师在节奏明快、曲调欢乐的《春天在哪里》的乐曲声中,投影展示一张张充满春天气息的投影片:百花盛开的公园,一片碧绿的田野,小鸟在树枝上鸣叫,桃树缀满了粉红色的花蕾……学生被绚丽多彩的画面吸引,??激趣引人入胜的音乐将学生带入到一种兴奋的学习环境之中。

“找春天”的教学目标不言而喻已出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产生要表达的愿望。

九节自能作文课都采用了多种电教媒体导入新课,创设感知的情境,学生的注意力被紧紧抓住,对展现的情景、事物产生了兴趣。这种自能作文训练开端为下面所要进行的训练奠定了基础,充分显示了电教模式“感知----理解----表达”三个环节的独到之处,注重了感知的主体性,提供感知的表象,促使学生展开想象与联想。

二、纲要演示,突出训练的有序性

自能作文训练的电教模式中有一个突出的标志,即“感知激情----理解动清----表达融情”的三环节。体现三环节的训练步骤是从整体入手,从低年级开始。

但侧重点各有不同:低年级侧重句子和句群训练,中年级侧重片断训练,高年级侧重篇章训练。在训练的要求上,一改过去的“从形式入手”而为“从内容入手”。

在提供了思维的原材料之后,随之而来是叙述的有序训练问题。学生往往容易犯两个毛病:一是记流水帐,无条理、无中心,二是写得不具体,抓不住主要事件。那么在《学记日记》和《晚饭之后》的两节作文课中采用电教媒体较好地解决了这两个障碍。

在《学记日记》的训练中,老师运用自能作文的“感知----理解----表达”电教模式,在训练方法上来取先役影,让学生看到某某同学一天生活中所经历的事件:(1)吃早餐;(2)参加升旗仪式;(3)做眼保健操,(4)看到小朋友打架上前劝阻;(5)做课间操,(6)打乒乓球;(7)搞卫生;(8)做功课;(9)看动画片,(10)睡觉。

这一节课的重点是理解。老师指导学生理解,在这一大堆的素材中哪些是有意义的。经过筛选,只剩下(2)、(4),当然可以挖掘的素材还有(5)、(6)、(7)、(8)。只要自己认为有意义或感受深的事,都可以写下来,但不要写成流水账,把起床、洗脸、睡觉等琐事都写进去。可以叙事写人,还可以对某一事情发表自己的看法,关键一条是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老师再根据学生们的发言,再投映日记的基本格式。

要强调的是,记日记要能以小见大,从小事琐事落笔,在细节上描写逼真,注意观察周围的人或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养成记日记的好习惯。

如果说《学记日记》用投影展示起了训练有序性的重要作用,那么在《晚饭之后》这一课的训练中,则将作文写作中的“动词用准,神态描写要真,语言有个性”等要求用投影方式具体化。

这一课的关键是表达。当学生看完一段录像,老师出示一段文字投影,让学生寻找描写圆圆动作的词汇:蹑手蹑脚、捧、叫、栽、揉、嚷……动作的动词用准了,把圆圆晚饭之后走进客厅的一系列事件维妙维肖描写出来,把一个调皮有心计的小女孩写活了。寻找描写爸爸神态的词汇:慢条斯理、悠闲……这种生动形象描写使作文语言富于变化、不呆板、不干巴。

再如,描写人物语言个性化的语言:圆圆棒着肚子,嚷着说:“哎哟!肚子疼死了。”爸爸慢条斯理他说:“让她去吧,说不上人家都等急了。”妈妈则反驳:“你们都这么阴阳怪气的,我不去了。”圆圆一听妈妈说不去了,立即说:“你不去了?!那我的肚子也不疼了。”这些语言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富有人物的个性。指导学生要丰富积累自己的词汇,使作文语言更丰富更生动。

三、直观评阅,提高写作的反馈性

这次观摩活动采用了投影讲评的方法,如前述的《晚饭之后》、《学记日记》,还有《植树》、找《春天》、《介绍一种动物》等作文训练课。

训练管理论文篇6

其次,要真正落实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在具体操作上应提出一些根本要求和硬性规定。比如,40分钟的课时目标要明确单一,除了思想感情教育方面的教学目标外,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目标要非常具体且数量不能过多,最多也不应超过三项。因此像作文训练课“教会学生按人物动作的先后顺序说。写,语句通顺连贯”的课时目标是订得具体且切实可行的,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课时目标却订得高而空洞、大而抽象。再如,“以读为本”、多读课文是一节成功的小学语文课所不可缺少的。在小语课堂的40分钟内,如果听不到琅琅的书声,那就很不好了。因此,每一节课,学生至少应该有10分钟以上的时间用来读书,包括朗读和默读。这样,到课文教完时,我们期盼“低年级学生对全篇课文,中高年级学生对重点句段能背诵”的要求,不仅可以达到,而且不增加学生的课外负担。又如课堂练习,包括书面练习,每节课也都应有具体安排。现在有一种把书面练习都放在课外的不良习惯,这实际上增加了学生的课外负担。从语文的角度来说,小学课外的语文学习应是阅读课外读物和自由练笔,所以我们认为书面练习,包括作文一般都应在课内完成。还有,指导学习方法,这既是完成中小学语文教学要使学生最后能做到“自能读书”广自能作文”的目标所必需,也是提高语言文字训练效丞所不可缺少的。最理想的学法指导应该是全盘考虑、分项设计,做到有序、有机的渗透。即使眼下一时达不到,我想也应该增强学法指导的意识,做到对单元、课文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学法指导,力求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基本掌握一般的学习方法、学习语文的方法和形成良好的读写习惯。在指导学法的随机渗透和专课讲授两种方法中,我们更加提倡前者,它更便于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在参与领悟、体会、总结中,更加深刻、更加具体地把握祝。

训练管理论文篇7

实验前,校领导组织实验教师学习有关的教育理论,为实验假设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并吸取了外地值得借鉴的教改经验。依据实验方案,我在实验前对学生口语水平进行了测试。备课时注意设计听说训练点,注重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初步取得了阶段性实验成果。

一、遵循原则进行听说训练

1.激励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培养“兴趣”的途径之一就是“激励”,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是自尊心和上进心强。研究资料表明,对小学生的评价,表扬鼓励多于批评指责,可以更好地激发学习动机。初练口语表达,学生往往语无伦次。无论学生会说或不会说,教师都应多鼓励。因为成功的满足可以激发上进心和自尊心。

2.实践性原则。

唯物辩证法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儿童的实践活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因此,在语言训练中,除按照“大纲”要求和语文教材内容设计形式多样的训练外,尽可能有计划地带领学生接触社会,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指导学生多听、多说,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3.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听说训练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一定要避免只让少数能说、会说的学生“表演”,而大多数学生成为“观众”的现象。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听说训练的实践中。

4.反馈性原则。

儿童心理学表明,当小学生把注意指向学习活动的时候,同时也就把注意指向了学习的结果。因此,在听说训练中,教师对学生的口述要及时作出评价,同时引导学生互相补充听说内容。这个过程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听说能力。

5.循序渐进的原则。

要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不同年级的要求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低年级学生要能听明白别人说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养成认真听说的习惯;能说一段完整、连贯的话,口述一件简单的事。中年级学生要达到能听懂程度适合的讲话和少年儿童广播,理解内容;能清楚明白地口述一件事,讨论问题能说清楚自己的意思。高年级学生要达到能听懂别人的讲话,理解主要内容,能口述见闻,能当众作简短的发言。

二、多种渠道进行听说训练

1.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如教学《西门豹》一课,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同时,我把事件线索简要板书出来,引导学生根据复述提纲,联想课文内容,想象西门豹智惩巫婆、官绅的情景,有感情地将这个过程讲出来。

2.以兴趣活动创设情境,强化口语表达训练。

按照学期开始制定的实验计划,每月进行一次大型语文兴趣活动,为强化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搭建了锻炼、展示的舞台。“朗读大赛”、“小主持人大赛”、“祖国各地风景游”、“新年话新意”等活动的举行,同学们纷纷感到形式新颖,参与积极性高,在欢乐的氛围中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

3.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巩固口语表达能力。

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关键是运用。于是,我以“走出教室,进入社会”为宗旨,带领同学们参加校外演出,上电台主持节目,布置采访话题(如:“每天看电视对少年儿童是有益还是有弊?”“双休日你在干什么?”“说句心里话”等),在学生当中展开采访讨论,活动课上把自己调查分析的情况汇报给大家。

4.鼓励比赛竞争,激发口语表达的兴趣。

我班每学期都要进行一次口语表达汇报“大比武”。孩子们好胜心强,参赛前必作精心准备,优秀节目云集,正是互相交流的好时机。通过比赛,同学们会发现自己语言表达上的缺点,及时纠正。

5.日常生活中要养成正确的口语表达习惯。

平日师生接触交谈,教师不仅要注意语言的规范,用词的准确,为学生做好示范,而且要及时发现学生口语表达的毛病,随时纠正。

三、方法各异进行听说训练

1.激趣法。

第八册语文教材中,有一道听说训练题——说自己做过的某个小实验的过程及实验用具、材料、注意事项。为指导学生细致观察,条理叙述,我和学生一起做了一个实验——“怎样使小船游到盆中央?”实验材料摆放在讲桌上,我先请学生说说实验前有什么准备工作。(桌子上放着两盆水,都不很满,其中一盆水水面上漂浮着一只小船。此外,桌上还放着糖、盐、面粉少许。)然后我又提出:“在不借助手、棍拨弄的情况下,有什么办法能使小船游到水中央呢?”同学们思维很活跃,纷纷猜测分别放糖、盐、面粉试试,我请学生上台操作,别人观察他的动作、实验过程、结果,再连成几句话把刚才的过程说下来。在放了糖等物以后,小船依然毫无反应时,有人建议:往盆里倒水试试。这次实验过程、结果也请学生仔细看,看后说说。果然,小船在盆里巡游一圈后停留在水中央,我告诉学生这是水表面有张力的缘故。有趣的实验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力,将自己亲眼所见、亲自参与的试验表述出来,同学们兴趣盎然。

2.看图练说法。

例如教学看图学文《小足球赛》时,先指导学生整体看图,弄清图意,要求学生按一定顺序把图上内容说清楚,说具体。说话要求准确,用词恰当,并说出自己联想到的小足球赛紧张、精彩的场面。

3.听辨、比较法。

如教学《小珊迪》一课时,作者在结尾段用反问句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对珊迪美好品质的赞美。我将原文的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分别朗读两种句式,让学生听后说一说两种句式语气有什么不同,体会用反问句有什么好处。

4.说写结合法。

说与写,都是表情达意,不过两者形式不同。在作文教学中说与写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说促写。如写一件事时,指导学生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先说,然后教师评点优劣,再写下来。

训练管理论文篇8

戴芳老师执教的《一次课外活动》的作文指导,在《省小学作文教学观摩会》上获得与会者的一致好评。这节课之所以获得成功,我想除教师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外,主要是这节课具有紧扣要求,训练有方的特点。

审题是作文的一项基本功,也是培养学生掌握正确思维方法的一种基础训练。教师十分重视作文的第一道程序,引导学生对作文题目做一番研究分析,弄清题目的要求、范围和重点,使学生知道这次习作是写一次课外活动,具体要求有三点,即:1、要按活动的先后顺序写;2、重点是把活动过程写具体;3、要注意用词准确,语句通顺。通过师生共同审题,使习作要求更清晰明白,便于学生操作。

一节作文指导课涉及的训练点是多方面的,然而指导最忌蜻蜓点水,面面俱到。只有抓住每次习作要求的重点,集中力量突出训练重点,才能保证学生学有所得,提高教学效率。这节课教师恰当地处理好了重点与一般的关系。把活动过程写具体是这次习作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分两步解决怎么写具体的问题:一是在课前教师有组织有目的地带领学生开展了一次小制作活动。由于活动是学生亲自参加过的,所以学生就有内容可写,解决了言之有物的问题。二是教师把自己参加过的一次用蔬菜做小制作———辣椒“鞭炮”的过程重新演示,同时边带领学生说制作过程,然后出示了下水文,紧扣习作的三个要求,让学生找出表示活动先后顺序的词语,说出哪些地方写具体,同时进行板书,从而使学生知道要抓住人物的动作才能把活动过程写具体,并及时地告诉了学生如何把词语用准确。

在优化作文指导的教学程序上,这节课的总体设计做了可喜的探索。整个教学过程安排了审、导、说、写、评五个环节,环环紧扣,步步提高。一节课内,教师给了将近三分之二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口头和书面的练习,教师引导说,同位互相说,发现问题及时说,真正做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最后学生花了十二分钟写完了制作过程的片断。从课堂反馈看,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得轻松,都能紧扣习作要求,抓住人物动作把活动过程写具体。

训练管理论文篇9

学生对作文规律的认识和技能的掌握,遵循着由局部到全局,由低级到高级,由感性到理性的循环往复的认识规律。根据这个认识规律以及“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中学议论文写作也完全可以遵循“由局部到整体”“由浅显到深奥”的序列进行训练。

(一)“由局部到整体”是内容范围逐步扩大的训练序列。

所谓“局部训练”,从内容来看,是单项训练;从篇章来看,是片断作文。如多角度立论、论点的表述、论据的选择等环节的训练。而所谓“整体训练”,则是一种综合性的写作训练,是在局部训练的基础上,对议论文写作从题目的拟定、论点的确立、论据的选择、论证方法的运用,以及合理安排篇章结构的全方位的作文训练。

1.局部训练

局部训练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突破议论文写作中的单个环节。在训练中,要注意诱导学生,使他们通过这一训练能做到举一反三;同时还要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结合他们的思维特点,真正地使学生掌握并熟悉这一环节。比如在训练学生对材料作文多角度立论时,首先应强调从整体上把握材料,对整则材料作全面的思维聚焦。其次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尽量开拓思路,扣住材料的本质意义进行多角度立论。最后指导学生揭示出材料的社会价值,作为最佳的立论角度。

例:下面一则材料,可从哪些角度立论?

一位顾客在一家商店闲逛。逛着逛着,她的眼睛突然迸出兴奋的火花。本来不想买东西的她,立刻喊来售货小姐,要买一架德国制的正宗名牌货——斯坦威三角钢琴,标价牌上偏偏少了一个零!这显然是制作标牌的工作人员粗心大意所致。

售货小姐看了标牌有错误,不敢作主,便请来股长,股长了解缘由和真相后也婉言回绝。顾客毫不让步,连部门经理出面斡旋都不为所动。最后总经理出场了。总经理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后当场定夺:按标价卖!而且送货上门,免费调音,直到满意为止。

提示:要写好多角度的材料作文,关键是选准最佳角度。这则材料若从顾客角度考虑,可有以下几项立论:“机遇属于敏锐的人”(A);“成功需要据理力争”(B);“如此便宜不该占”(C)。若从制作标牌工作人员的角度,可立论为“粗心大意危害大”(D)。若从总经理的角度,可立论为“错误也是机遇”(E)——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是一个商店在竞争中取胜的重要法宝,那位总经理将错就错,极其巧妙地为自己商店树立起良好的恪守信誉的形象,给人的启示是极为深刻的。显然,上述五个角度以(E)最佳,(C)项次之,(A)、(B)分别只扣了第一段和第二段材料,(D)项过于肤浅平俗。

通过多次这样的训练,学生对材料作文的多角度立论应准确、新颖、有意的原则便有了清晰的认识,并能逐渐熟练地运用到写作中去。

一个好的论点需要有准确可靠、充分典型的材料证明。所以,紧接着可以对学生进行选择论据的训练。选择论据,又涉及到材料的引述、对材料的分析等环节。如果这些环节突破了,论点的表述也就水到渠成并顺理成章了。同时,为下一步的整体训练打下了基础。

2.整体训练

“整体训练”是在局部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的综合训练。它是使学生能够正确地完整地合情合理地表达某种观点的写作训练。这种训练的基础应是局部训练达到一定的程度。目前许多教师的议论文写作教学,大多重视整体训练,而轻视或忽视局部训练。依笔者愚见,中学议论文写作训练,还是按“由局部到整体”的顺序为好。其实“整体训练”和“局部训练”是相辅相成的。在“整体训练”中不断发现作文的缺陷,从而又不断地进行有重点的局部强化训练,相互推进,达到提高整体写作水平的能力。

由“局部到整体”的序列训练有利于引导学生从更广的范围积极进行辩证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的思维能力。

(二)“从浅显到深奥”,是内容不断深化的训练序列。

由于“内容”通常指文章表达的宗旨(观点、中心、主题)和所使用的材料,因此“深化训练”实质就是针对前一作的浅显的宗旨、简单的材料,更换成后一作的较深奥的宗旨、较复杂的材料,然后训练。如此进展不断,就形成内容深度上的训练序列。

策动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在于奋力达到一定的目的,序列训练就在于让学生产生写作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果在学生初写议论文时,教师布置一些较难的题目(或材料),那么,必然会使学生陷入无米可炊又不能不炊的尴尬之中。因此,在学生初写议论文时,教师应布置一些内容浅显而学生熟悉的题目进行训练,逐渐加深。

在培养学生掌握给材料议论文写作技能时,我是按照培养“评述说理─引申说理─辩证说理”的能力进行序列训练的,此训练体现文章内容上“由浅显到深奥”的训练序列。

1.评述说理

评述说理,就是根据材料提供某一件事、某一个生活现象、某一种思想言论或某个故事等,联系现实生活讲明道理。评述说理的能力是议论文写作的基础能力,有了这种能力,才能从议论对象中提炼出正确的观点。

2.引申说理

引申说理,是一种由此及彼的联想思维能力,是评述说理的进一步深化。它把笔锋指向社会实际,使文章内容扩展,中心突出,涵义加深。引申说理的基本手段和方法是联想和想象。

训练管理论文篇10

五年制三年级语文课本只安排3次用词语句训练,共10个词语。四年级用词造句训练却达16次,共35个词语。在作文教学进入以篇为主的训练阶段,为什么要安排这么多的造句训练呢?纵观四年级的造句训练,其中用意思比较抽象的词语造句7个,成语造句6个,近义词造句7个,介宾短语造句2个,关联词造句13个。显然,落实这些造句训练,对学生准确用词,用比较复杂的句式表达意思,发展语言能力将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对四年级的造句必须精心指导,重在训练能力。下面对几种情况加以说明。1.用意思比较抽象的词语造句。课本中要求造句的有名词“代价”、形容词“唯一”、动词“沉浸”、时间副词“终于”等7个。这些词语比较抽象,必须以具体形象的材料帮助学生理解,使学生真正懂得这些词语和意思和使用范围,造句时才不会出现失误。现以“代价”一词为例,说明这一类词语造句的指导过程:(1)从课文中找出例句,或提供范句,让学生从句中体会这些词语的意思。例句:①您为我们付出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嫌它不够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②为了教好这个乱班,林老师付出了很大代价。③战士们以很小的代价换来了这场战斗的胜利。提问:三个句子中的“代价”分别指什么?使学生明确“代价”指的是为了某种目的而付出的物质和精力,也可以指时间,甚至流血牺牲。(2)提供材料指导。提供的材料尽量涉及到词语运用范围的方方面面,使学生独立造句进出现的语病减少。(3)独立造句。2.成语造句。四年级课文中出现大量成语。成语精练,富有表现力。理解、运用成语的训练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现以“雪中送炭”为例说明指导过程。(1)学习课文中的句子或其它范句,联系句子内容或上下文理解成语意思。例如: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这真是雪中炭啊!提问:这句话里,志愿军遇到什么困难?需要什么帮助?得到朝鲜妈妈怎样的帮助?什么叫雪中送炭?(2)比较句子,体会运用成语的好处。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到用成语表达语言简练、生动。(3)提供材料或引导举例,使学生明确成语的使用范围。举例如:天大旱,田里急需水,供销社及时运来了抽水机,这真是雪中送炭。使学生明确“雪中送炭”不仅适用于战场,更常用于形容日常生活、工作中别人的帮助。同时还应通过举例让学生明白“雪中送炭”在句子中的次序,它可以用在句末,也可以用在句中,如:这种雪中送炭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们。(4)独立造句。3.近义词造句。辨析近义词、运用近义词造句的训练,能使学生在表达时注意推敲词语,逐步做到用词准确和用词丰富。课文中近义词造句有两种作业形式,一是先选词填空,再用指定的词语造句;二是直接要求造句。显然,第一种是基础,第二种是提高,现以第一种作业形式“意思”、“意义”为例说明教学步骤如下:(1)运用例句辨析词语,理解词义的差异及适用范围的不同。例如:①这句话没多少意思。②党的十四大具有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通过辨析,使学生明确二者都可以表示事物的价值、作用。“意思”都指一般事物,一般价值、作用;“意义”多半指非一般的事物,非一般的价值、作用。(2)选词填空,要说明理由。除课本中的作业外可适当补充练习。(3)独立造句。4.介宾短语、关联词造句。通过训练要使学生掌握介宾短语的表达方法;掌握复句的基本句式。现以“即使……也……”说明关联词造句的指导步骤:(1)讨论例句,分析前后分句的关系,从感性上认识关联词在复句中的作用。例句,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前分句表示假设,后分句表示转折。(2)出现几个句子,有的宜用上“即使……也……”,有的则不宜用,引导学生辨析,进一步认识这一句式的特点。(3)补句。补上分句,或补下分句。通过补句练习,进一步理解前后分句的关系。如①,我们也要去春游。②在学习上即使遇到很大困难,。(4)独立造句。5.喻词造句。在小学阶段,比喻是学生要着重掌握的修辞方法。二年级要求用“像”、“好像”造明喻句,四年级则要求用“是”、“成了”造比喻句。教学步骤如下:(1)讨论带“是”和“成了”的比喻句。例句:①陈秉正的手成了一把小铁耙。②共产党是太阳,把温暖送到人们的心里。讨论:这两句话里的“是”、“成了”可以换一个什么词表示?这两句话分别用什么比喻什么?被比喻的和用来比喻的事物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似?为什么这两个句子喻词不用“像”、“好像”,而用“是”、“成了”?(2)辨析带“是”、“成了”的比喻句和非比喻句。如:①雷锋成了的好战士。②他是我的好兄弟。这两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为什么?从而让学生明确,看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主要看是不是有被比喻和用来比喻的事物,两者不同类或有质的不同,但却有某方面的相似。上述两句都缺少用来比喻的事物,所以都不是比喻句。(3)提供材料,要求学生用暗喻的方法把句子续完整,并要求说明理由。例:①少年儿童是。②老师是。③柔软的草地成了。④在烈日下,大地成了。(4)独立造句。总之,造句训练是四年级作业的一个重点,对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应切实加强指导。

训练管理论文篇11

语文教学大纲提出了朗读教学的三个要求。即正确、流利、有感情。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少,要达到这一要求并非易事,运用电教手段发挥电教手段的各种优势,就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诱发朗读的兴趣。如,教学古诗《鹅》一课,教学时,教师一边播放音乐并出示投影片,一边生动描述“在碧绿的湖水中,一只大白鹅从远处慢慢地来了,红色的脚掌轻轻地拨着绿波,边游边唱着欢快的歌……”学生看着听着,深深为画景诗情所激动,不约而同地跟着录音朗读起来,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欣赏鹅的外形、颜色、姿态,通过品析“白毛、红掌”浮、拨等词语来感受到美好的形象,古诗在语言上,还给人以节奏感强,韵脚整齐,平仄得当,有快有慢,有抑有扬,富于节奏变化的美感,要求学生跟着音乐读得正确读得流利,读出诗的味儿来,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诗人喜爱鹅、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来。

二、以声传情,指导感情朗读。

训练管理论文篇12

但是,如果我们从更深层的本质来看,就会发现,语文学科之所以能够反映出工具性和思想性,是因为语文包含着语言和思维这两个更核心的因素,是这两个核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语文为什么能充当交流思想的工具?就是因为它一靠语言,二靠思维。无论是说给别人听,或是听别人说,无论是写文章给别人读,或是读别人写的文章,都是既要靠语言,又要靠思维。就是说,语文是靠着语言和思维这两个核心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才有了听说读写的思想交流过程,才表现出了它的工具性。语文为什么又能表现出思想性?也是因为它一靠语言,二靠思维。人们说出的话,写出的文章,都是一种思想的表达。而这种思想是靠语言和思维的共同作用才产生的。当一个人在生活实践中遇到了某个问题,他就会在头脑中针对这个问题以语言为工具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思维加工,最后形成一种认识,这就是思想。可见,离开了语言和思维,也就不可能形成思想,语文也就不会具有思想性。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工具性和思想性是语文学科的两种基本属性,但它们又是通过语言和思维这两个核心因素的相互作用才表现出来的;因此,语文学科更深层的本质或根本属性,是语言和思维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

我们了解了语文学科的这一根本属性,也就明确了语言和思维训练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在语文教学中,需要对学生进行的训练是多方面的,人们过去把最基本的训练归纳为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听说读写既然是人们以语文为工具进行思想交流的四种基本过程,也是语言能力表现的四个基本方面。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了,整体的语文能力也就提高了。但是,我们还应该更深一层地思考,听说读写这四种能力又是由什么决定的?是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无论听说,还是读写,它所表现出的还只是一种外在的能力,而决定这四种外在能力的内在的、核心的东西是学生实际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认识了这一点,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就不能单纯地就听说读写去训练听说读写的能力,而应该重视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同时,也不能把听说读写的训练和语言思维的训练看成是同一层面的东西,而应该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去带动听说读写的训练。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怎样来体现语言和思维训练的核心作用呢?

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要体现语言和思维训练的核心作用,主要应该处理好以下几种基本关系:

一:处理好语言和思维训练同听说读写之间的关系。

如上所述,听说读写是人们进行思想交流的四种基本过程。它从现象上看,是凭借语言的一种交流,而实际上语言承载着思维的信息,是语言和思维在共同起着作用。而听说读写又是语言和思维共同作用下的外在表现形式,离开听说读写,语言和思维便失去了得以外化并与他人进行思想交流的条件,它只能永远保留在自己的头脑中。

正因为听说读写和语言思维存在着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就应该将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同听说读写密切地结合在一起。要做到二者的结合,我们又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一)要注意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必须突出语言和思维的训练。

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有这样两种不正确的认识:一是认为只要让学生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听说读写能力自然便会提高。事实证明,如果忽视了听说读写过程中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去一味强调学生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则必然事倍功半,不能收到好的效果。比如阅读,即使每篇课文学生都可以背出来,但生吞活剥,不求甚解,既不懂得文章的语言好在什么地方,又不懂得作者是如何思考问题的,学生仍然不会学到什么东西,形不成什么能力。二是认为既然语言和思维与听说读写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抓好听说读写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语言和思维的能力。这种认识也是不对的。语言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是要靠听说读写,但只有在听说读写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语言和思维能力才能提高。比如写作,如果不在语言和思维方面提出要求,学生当然也要思考,也要用语言来表达,但毕竟是不自觉的,盲目的,他的进步也必定是缓慢的。因此,我们必须克服以上两种不正确的认识,在听说读写过程中有意识地突出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这就需要我们在每次的听说读写活动中都必须在语言和思维两个方面提出明确的训练目的和要求,提出具体的训练方法和措施,通过听说读写活动使学生的语言和思维都得到很好的训练。

(二)要注意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必须结合听说读写活动来进行。

我们说要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并不意味着去孤立地搞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而必须将语言和思维的训练紧密结合到听说读写活动的过程中。在80年代一些地方曾出现过把思维训练与听说读写割裂开来,孤立地去搞所谓思维训练的倾向,这种做法是违背语文课思维训练规律的。如果把语言和思维的训练与听说读写搞成两张皮,非但语言和思维的训练会流于形式,而且听说读写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要突出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而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又必须贯穿于听说读写的过程中,这才是正确的认识。

二:处理好语言和思维训练同知识经验的积累和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关系。

首先说说知识经验对语言和思维发展的重要性。有人误认为强调开发智力、发展思维便可以忽视知识经验的学习和积累,这是不对的。知识经验是思维的材料,思维即是对知识经验的认识加工。试想,如果学生写作文,头脑空空,既没有感性的生活经验,也没有理性的知识材料,凭借什么来思维呢?正因为知识经验对思维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既不能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思维的训练,也不能脱离知识经验而孤立地去搞思维训练。正确的认识是,只有重视学生知识经验的学习和积累,才能从丰富思维材料上为思维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这才是真正体现语言和思维的核心作用。为此,在教学中一要让学生养成平时勤于观察、留意生活的习惯,注意积累感性的经验。同时,要让学生在观察中勤于动脑,学会分析事物,并能用准确的语言把所见所闻表达出来。这样,学生的感性经验丰富了,语言和思维也得到了训练。二是要让学生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注意积累知识性的材料。目前学生阅读量不足是个大问题,这是造成学生文章思路狭窄、空洞乏味的一个重要原因。要让学生有东西可写,有内容可思考,必须重视扩大阅读量。同观察的要求一样,也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勤于动脑,多加思考,向作者学语言,学思维。这样,学生的知识材料丰富了,语言和思维也得到了锻炼。

其次说说非智力因素对语言和思维发展的重要性。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兴趣、动机、意志等。在80年代中期,有些地方出现过片面强调开发智力、发展思维,而忽视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问题。我们且不说语文教学负有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责任,即从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来说,非智力因素也是影响其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以兴趣为例,如果教师教法不得力,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便会因为缺乏动力而处于被动状态,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自然难以收到好的效果。再如情感,记叙文和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写作都离不开情感性的语言和情感性的思维,如果学生的情感不能得到健康的充分的发展,那么他们的情感性的语言和思维的发展也必然会受到限制。所以为着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我们还必须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三:处理好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彼此之间的关系。

要体现语言和思维训练的核心作用,除了要处理好以上诸关系外,关键还在于处理好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核心内部二者之间的关系。在总体要求上,我们既要防止脱离思维训练去单搞语言训练的倾向,也要防止脱离语言训练去单搞思维训练的倾向,做到两种训练的有机结合。语言训练之所以要同思维训练很好的结合,就是因为学生的思维对语言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学生作文中出现的用词不当或句子不通的问题,从形式上看是语言的问题,而从内容上看则是思维的问题,是学生还不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概念,还不能对事物作出合乎逻辑的判断。事实证明,学生的语言总是随着其思维的发展而向前发展的。如果不重视思维的训练,学生不止思维的发展要受影响,语言的发展也会是不健全的。因此,我们应该在语言训练的同时抓好思维的训练,并且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在词语训练中就应该很好地渗透概念方面的内容,在句子的训练中就应该很好地渗透判断方面的内容,在论证方法的训练中就应该很好地渗透推理方面的内容。不论听学生回答问题还是看学生的作文,不仅要注意到学生语言方面的问题,而且应该从语言的问题中看到思维方面的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语言能力以及思维能力都得到提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