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4-28 09:20:24

体育学论文

体育学论文篇1

二、在体育教学中开展文化教育的方式

1.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和目标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教育工作者要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合理安排和规划教学内容,逐渐摒弃和改进竞技文化和传统文化中不和谐因素,实现现代体育教育的发展。同时,教师要善于甄别,不断以现展观武装自己,丰富现代体育教育内涵,实现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此外,教师要以学生特点、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为基本出发点,保持体育教学结构的多变性和稳定性,实现二者的辩证统一,不断丰富体育教学模式和形式。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保证教学结构的完整、教学层次的分明和重点的突出,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结构美,实现现代体育教学手段、方法和内容的有机融合,为学生创造个性发展的平台,实现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2.加大文化教育力度,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将文化教育放在突出位置,确保体育教育中渗透进文化内涵。体育教育工作者要科学设置体育文化教育内容和时间,定期开展室外教育和室内教育,实现体育教学和文化教育的有机结合。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内涵,关注学生,实现学生身体状况和心理素质的提升。同时,在开展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紧跟时代潮流,将调节、休闲、创造和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在交流和影片欣赏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体育教育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协调好体育教学和文化教育的关系,注重文化和体育的有机结合,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规律,科学合理地安排体育教育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树立体育文化意识,从而实现自身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3.营造良好的体育教学氛围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是开展体育教学的基础和关键,因此,教师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素质。要将文化教育更好地渗透进体育教育中,体育教师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养成正确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在实现文化水平的提升以后,才能更好地以身作则,在学生中起到榜样作用。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给学生积极的人文教育。

体育学论文篇2

二、利用体育教学内容进行渗透

体育教学具有其他教学所不具备的特点,例如,范围广、内容多、思想性强等,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开展德育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体育教学项目所具有的不同特点,让教师开展的各种教学项目所达到的效果也各不相同。所以,教师要能够不断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挖掘,从而保证德育的顺利进行。例如,各种球类活动不仅能够让小学生养成团结友爱、互帮互助、顽强勇敢的精神,还能够让他们在实际比赛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田径活动则可以培养学生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教师可以选择一个固定的主题来开展各种体育游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得到教育。

三、利用体育教学课堂进行德育

教师在体育教学课堂的各个环节都可以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活动,通过课堂各种常规类的教育活动,能够保证整个教学课堂朝着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通过教学课堂向小学生贯彻文明礼貌、组织纪律、安全教育以及思想作风等德育。在体育教学开始之前,就要提出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在结束之后,还要进行相应的总结和评价。通过队形队列等相关的练习活动,能够培养小学生的朝气蓬勃以及组织纪律,从根本上提升他们动作的协调度以及准确度,让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各种动作做出反应。

体育学论文篇3

从科学发展史的视角看,对体育的研究始于本世纪之初,由于体育研究成果的不断积累,到了本世纪中期,体育科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科学百花园中占有一席之地。嗣后,由于体育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又派生了许多分支学科,至今,体育科学已发展成为一门包括众多分支学科、具有完整结构的综合性科学。本文在论述体育科学内涵和体育科学已有分支学科的基础上,对体育科学体系发展趋势进行探讨,以求教于同仁。

2体育科学的内涵

由于国内外学者对“科学”和“体育”的概念均有不同的理解,所以,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对体育科学的定义没有完全一致的认识。国际体育情报协会名词术语委员会出版的《体育运动词汇》把体育科学定义为:“有关身体练习的全部知识,这些知识是同整个概念体系相联系并作为一种理论——它确定那些可以预见、评价和证实社会生活实践中生物学精神的效果的原则。……它的研究对象,是处在社会整体化过程中,借助于身体练习以求机体与心理得到改善并提高其社会效果的人。”(注:中国体育概论.中国体育概论编写组,1986.8)德国的《体育百科词典》认为:“体育科学是一个从单项学科的各个专业角度出发,专门针对体育运动及其分支的科学研究、学说和实践体系。它是一门联系实践的、由多种系统知识组成的综合科学。”(注:中国体育概论.中国体育概论编写组,1986.8)日本著名体育理论家前川峰认为:“体育科学是研究借助于身体练习而形成人的原则和法则,增进健康,发展身体和培养性格等所从事的科学。”(注:中国体育概论.中国体育概论编写组,1986.8)我国有的体育理论家则认为:“体育科学是研究各种体育现象和最大限度发挥人体运动能力和通过体育手段有效地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综合性科学。”(注:中国体育概论.中国体育概论编写组,1986.8)笔者认为,由于体育科学研究的主体是人,是处在各种身体练习状态对人的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会所起的作用。所以,应当把体育科学定义为:研究和揭示利用体育的方法手段,全面提高,改善的发展人类身体,心理和社会特性的规律一类学科群,是一门涌有众多分支的综合性科学,属于人体科学的范畴。

3《中国大白科全书.体育》卷中对体育科学分支学科所列的条目及其划分。

1982年12月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注: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12)(以下简称《体育》卷),是80年代初期以前各国科学家对体育科学研究成果的结晶,在该卷中对体育科学的分支学科列了12个条目,即体育学、运动学、运动动形态学、运动解剖学、运动人体测量学(即人类运动学)、运动局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学(即人体运动力学,包含人体结构材料学、人体静力学、人体运动学、人体动力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心理学(即体育心理学)、运动医学(含运动营养学、运动创伤学等)、运动训练学。同时,在“体育学”条目的释文中提到但未专列条目的体育科学其他分支学科、还有体育哲学、体育统计学、体育情报学、体育史、体育比较学、体育社会、学校体育、体育行政、体育管理。

4研究体育科学体系发展趋势应抓住两个基本点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在体育科学体系中出现了许多新的知识生长点,处于孕育、萌芽状态的“潜学科”层出不穷,从而使体育科学体系结构不断扩大,迄今为止已大大超出《体育》卷中所记述的发展格局。

21世纪是科学高度发达的世纪,在这世纪之交的时刻,预测体育科学发展的趋势,正确认识体育科学体系中正在萌生和有待催生的分支学科,掌握体育科学体系发展的总趋势,对促进21世纪体育科学研究的繁荣昌盛和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都是极为有益的。笔者认为,研究体育科学体系发展的趋势应抓住两个基本点。

4.1要从多视角、多层细化的角度研究体育科学体系发展的趋势

体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广义体育即体育运运或身体文化。广义体育包括了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的社会体育三个领域,这三个领域都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既要研究参与体育运动的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变化,又要研究全民健身运动、各个群体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以及各项竞技运动的训练方法的手段、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举措等。从发展趋势看,体育科学研究对象必然会在上述领域不断细化,并且会由于研究方法的改善和科研成果的积累而不断衍生出新的分支学科。

4.2要从体育科学与其他科学相互融合和渗透的角度研究体育科学体系发展的趋势

从现代科学发展的历程看,自从本世纪中期以来,由于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不断涌现,逐渐填平了哲学、社会科学与数学、自然科学之间的鸿沟,不断显示出科学体系整体化、综合化的发展态势。体育科学研究的主体是人,人既具有社会属性的一面,又具有自然属性的一面,因此,体育科学研究既要借助于社会科学的理论的方法,又要与自然科学交融,顺应科学体系整体化、综合化发展的态势,使体育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相互融合和渗透,并将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引入体育科学研究之中,从而促使体育科学体系中新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不断萌生。

521世纪体育科学体系发展趋势

按照上述的观点,笔者认为,21世纪体育科学体系结构将会不断扩大,其体系更加完善,许多正在萌生和有待催生的“潜学科”将会成为“显学科”,其发展态势将会以一般基础学科、对象分类学科、运动技术学科、人文社会学科和生物自然学科等5个学科群组为基点,不断发展和壮大,发展成为一个包括众多分支学科、自身结构完善、涌有庞大学科群的学科门类。具体分述如下。

5.1一般基础学科群组分化和发展趋势

一般基础学科是研究体育领域中各种一般性问题,为其他学科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的学科群组。

体育学在体育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就犹如教育学科中的教育学一样。体育学的主要任务是对体育学科的各个分支学科进行全面的概括,研究体育领域中的基本理论问题,诸如体育的本质、功能,体育的特征、体育的目的任务、体育的原则、方法,以及体育运动的组织形式及体育发展战略等。《体育》卷中的“体育学”条目,将体育学定义为:“研究体育科学体系及其发展方向的一门学科。”(注: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12)

体育哲学是研究体育运动中有关哲学问题的学科,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体育思想与哲学思想的关系,体育运动的科学观、生命观、自然观,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的辩证法以及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等,预料在21世纪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在《体育》卷中,还提及一门将比较方法运用于体育领域的学科,称之为体育比较学。比较方法在体育比较学中的具体运用有多种形式,其中最基本的形式有两种,即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纵向比较是指对一个国家不同历史时期体育运动、体育事业的发展变化状况进行比较研究,掌握这个国家各个历史时期体育运动、体育事业发展和变化的状况;横向比较是指对同一时期不同国家体育运动、体育事业发展状况、发展条件以及取得的效益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各个国家体育运动、体育事业的差异,总结经验与教训,从中获得有益的启迪,为制定和实施体育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这门学科在21世纪也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体育情报学是情报学在体育领域中的具体运用,是研究体育情报系统的设计、应用和情报的组织、加工、检索的分支学科,通过体育情学的研究,可以为体育科学研究和发展体育事业提供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准确数据,所以,各国学者也十分重视对这方面的研究。

5.2对象分类学科群组分化和发展趋势

体育科学体系中的对象分类学科群组是按照参与体育运动的人的群体类型所划分出来的一组分支学科。对象分类学科群中的学校体育学、竞技体育学、社会体育学是分别以面向在校学生的学校体育、面向专业运动员的竞技体育以及面向全社会成员的社会体育作为研究对象的。由于学校体育学长期以来一直是教育科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这门学科已经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有其自身完善的科学体系。而竞技体育学和社会体育学,由于研究的起步较晚,近几年来在国内外虽然已有一些专著向世,但尚未形成自身严密、完整的体系,其理论基础也还不够完善,通过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必然会逐步完善,而且还会分化出一些次一级的分支学科。

教练员、裁判员在开展体育运动、运动竞赛中虽然不是主体,但他们扮演不可缺少的角色,在体育运动、运动竞赛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体育科学体系分化的过程中,创建以教练员为研究对象的体育教练员学和以裁判员为研究对象的体育裁判员学亦是21世纪的必然发展趋势。

5.3运动技术学科群组分化和发展趋势

运动技术学科群组是以人体运动和各个竞技运动项目、健身运动项目为研究对象的一组分支学科。运动学是这组学科中的基础学科,它主要是研究人体运动动作、运动群、运动流的产生、发展,人掌握运动动作和形成运动技能的生理机制等,从而为体育教学、运动训练、身体锻炼提供理论基础。

运动训练学是这组学科群中的重点学科,它主要是研究竞技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运动训练的原理、原则、特点和方法,运动员在训练中的适应过程,运动训练过程中疲劳的产生和消除的方法,运动训练水平的测定,对运动员的思想教育等。同时,如何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运动训练体制,也是运动训练学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随着竞技运动的迅猛发展,各国的专家、学者都非常重视这些方面的研究。

从体育科学体系发展趋势看,众多的竞技运动项目、健身运动项目都将会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均可分化成为运动学中的分支学科。同时,有许多具有我们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竞技、健身、养生项目,我们也应当积极组织科研人员进行研究,在继承我国体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使其推陈出新,努力创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相应分支学科,这对于弘扬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和完善体育科学体系都是颇有裨益的。

5.4人文社会学科群组分化和发展趋势

人文社会学科群组是由于体育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中的有关学科门类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组分支学科,它既是体育科学的分支学科,也是社会科学某些门类的分支学科,具有交叉、边缘学科的性质。

体育社会学是介于体育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主要是研究体育的社会现象,体育的社会属性与社会功能,体育的社会结构及其运行规律,体育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体育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关系,以及体育人才培养的社会基础与社会保障等。

体育经济学是研究体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以及体育领域内经济问题的一门分支学科,它主要是研究体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发展体育的社会经济条件,体育经费的筹备与分配,以及体育经济效益的评价等,随着体育经济学研究的深入,必然会化分出体育产业经济学、运动会经济学等一系列次一级的分支学科。

体育美学是研究体育美的本质、特征和美的规律的学科,它研究的内容包括人在体育运动中的自然美与艺术美,体育运动对塑造人体美的作用,体育运动技术美、战术美的特征和规律,以及体育运动中的审美教育等。随着对体育美学研究的深入到21世纪亦将会分化出许多次一级的分支学科。

5.5生物自然学科群组分化和发展趋势

生物自然学科群组是由于体育科学与自然科学某些门类学科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组边缘性分支学科。人是地球这个星球上进化程度最高级的生物体。人体运动是一种最高级的运动形式,但也包含了许多低级运动形式,体育运动是一种人体运动,因此,研究人体运动,必须充分利用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等已有的研究成果,也就是要借助力学、物理学、化学的某些理论和方法。由于力学、物理学、化学与生物学的交融和渗透,产生了生物力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等边缘学科。体育科学引入力学、物理学、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直接来自于生物力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从而又派生出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物理学、运动生物化学等边缘、交叉学科。

运动形态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是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医学在体育领域中的具体运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交融,运动生理学也必将会分化出许多次一级的分支学科,如运动神经生理学、运动消化生理学、运动血液循环学、运动气体交换学等。运动解剖学、运动医学中的许多次一级的分支学科也将应运而生。

体育学论文篇4

二、在大学体育中开展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由于现在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加之现代的大学生基本为90后,独生子女占绝大部分,抗压能力不是很强,也是现在社会存在的普遍现象。部分学生在大学里遇到一些挫折就受不了,有的还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例如,有些学生在大学里一次考试没有考好,感到十分沮丧,与原来自己在高中是班里的尖子生,有着明显的落差,这种问题的出现将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心理负担,还有的学生在大学里谈恋爱,受到感情的挫折时更加容易造成他们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这些问题最终都是学生心理存在一些不良的因素造成的,很多的教学过程不注重对学生心智的培养,对其抗压能力的锻炼。以后在工作岗位上,压力会更大,节假日加班,收入和付出的劳动不成比例、工作强度大,超时超量的工作成为普遍现象等等,这些将给本身抗压能力不强的学生重重的一击。很多人到时候就扛不住压力,造成了前几年发生在深圳富士康公司的员工跳楼的惨剧。

三、大学体育融入人文教育所具备的特征

大学体育融入的人文教育具有一定的特征,下面具体分析一下。

(一)具有专业性特征

大学生与初中生、高中生在心智发育、身体成长方面都存在很多优势。大学的体育教育更加注重各种运动的技能培养,人文教育融入之后,大学体育更加关注的是学生心智的健康,希望通过一些体育锻炼,宣泄学生心中的压力和不良情绪,很多人走上工作岗位后依然保持这样的一种方式,在工作中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约上几个球友去篮球场上找找感觉,一场大汗之后,工作中的不愉快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这就是大学体育的专业性使得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运用自己的体育特长去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

(二)具有丰富性特征

大学体育融入人文教育之后,可以对与体育相关的各种文化进行教学,例如体育与政治的关系,建国之后,总理的“乒乓外交”开启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新篇章;体育与经济的关系,2008年一场奥运会给我们北京带来了多少商机,一场足球世界杯给巴西带来了多少的旅游人数。这些都是体育在融入人文教育之后,可以进行教学开展的内容。由此可见,人文教育融入之后,大学体育的外延进一步拓展,更加具有丰富性。

(三)具有长期性特征

人文教育在大学体育的应用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时间才能见到效果,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加强教师的人文素养,在场馆的管理上,不断听取师生意见,改进管理方式方法,实现人性化的管理;另一面需要长期融合的原因:用文化底蕴熏陶学生,学生受到人文教育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而不是短时间内就有达到效果的。需要长期的影响,学生的心理才能发生相应的变化,其对待人生、社会的态度和观点才能进一步优化。

(四)具有人本性特征

大学体育融入人文教育肯定具有人本特性,尊重学生,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对学生身体健康的维护。体育锻炼的重点从开始到最终的落脚点都是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不断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养,身体素质,不断提高其适应社会压力的能力,一个好的大学更加注重对体育场馆管理制度的人性化,而不是一种刻板的制度管理模式,例如到周末可以免费向社会、师生开放,给他们更多开展体育锻炼的机会。这就是一种人本性在大学体育教育中的重要体现。

(五)具有文化性特征

大学体育融入人文教育之后对文化依附更加明显,文化教育就是大学体育人文教育的主要表现形式。通过文化宣讲,可以将体育中蕴含的人文精神表现出来。文化教育是其重要的载体。失去了文化宣讲,大学体育的人文教育将没有抓手点,只能是纸上谈兵、天方夜谭。发挥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铸造大学的文化精神。以人为本管理的思想是大学发扬和谐社会管理理念的重要体现。以人为本就是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切实需求。文化在维系学生与学校感情中的作用也是十分显著的,一个学校没有自己的文化,就失去了朝气、灵魂,变成了一潭死水,导致学生之间缺少相应的情感,同学情的冷漠将造成学校向心力的缺失,学校开展以人文教育为主题的体育文化宣讲活动,不断增强学生对学校的情感;不断提高学生之间的团结力量;不断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四、人文教育在大学体育中的具体实践

人文教育在大学体育中的主要表现就是体育文化的宣讲,下面就这个方面进一步探讨一下其实践环节:

(一)体育文化教学的课前准备

要想上好一节有意义的文化体育教学需要教师课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首先是针对教学目的,选择有针对性地文化体育选题,进行相应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细节;其次就是与其他理论课教学不同,准备游戏环节的音像资料;完成最终的器材的准备;同时可能还有进一步摄像运动场地的使用等问题。

(二)组织有序的体育文化课程,突出教学主题

体育文化教学方式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体现人文精神。大学体育的教学是有着自己的教学目的和大纲,完成教学任务才是整个课程的核心,因此,在教学过程,运用体育文化教学时候需要进一步突出教学的主体和目标,文化教学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三)教学结束前要进一步总结,最终使学生明白体育文化教学的目的,对整个教学过程需要注意的事项进行相应的梳理

首先,教师要讲解本次教学活动中训练项目的注意事项,对其运动技巧有效地归纳总结,对学生出现的一些错误动作要及时纠正,对可能出现的运动风险加以说明,其次,在总结中,可以让学生评价一下相关体育文化兴趣,同时也可以说一说在体育文化教学中学会了什么,例如团队精神之类等。

五、大学教育融合人文教育的发展

大学教育融入人文教育之后的发展将突破现在的瓶颈,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学生的学习主体更加明显,大学生从事体育锻炼将成为一种习惯

现在的素质教育重点就是培养学生对某个学科的学习兴趣,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人文教育就是以培养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程度,不断激发学生开展体育活动的自觉性,将从事体育锻炼上升为大学生的一种自觉习惯。对于体育锻炼认识的进一步升级需要教师积极地开展体育文化的普及,这种文化普及恰恰就是一种人文教育的具体表现,只有不断地体现出教学的针对性,学生才能有意识的认识到事物发展的规律,还有一些学校的体育场馆的人性化管理将促使大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热情,运动会等形式更加营造了这种从事体育锻炼人文氛围。这些主要的人文教育将使得学生从被动逐步走向主动。

(二)学生品质、团队精神更加突出,大学生将更加具有协调意识

体育锻炼更多强调的是一种团队协作,这种协作将组成大学生更加注重同学之间的感情,使得学生们认识到这种协作将有助于他们完成相应的任务;在工作岗位上有助于养成团结同事的性格;有助于同学之间的交流和联系,成为自己以后生活学习中最大的一笔财富。人文教育在大学体育的融合将促使这种精神的养成,因为人文教育要教会学生理解体育的精神,体育的精髓,而这种精神和精髓就是团队协作。例如,我们在练习篮球中会发现,篮球不是个人的游戏,需要五个人的相互配合,假投篮,真传球,最终配合完成得分。这就是一种团队精神的体现,文人教育就是在教会学生不断理解这种体育精神的实质,在这种认识的升华之中,他们的额协作精神将进一步提升。

体育学论文篇5

二“、知识育人”与“文化育人”的关系

1“.文化育人”。

我们从教育者的视角是这样看教育的,教育是研究人、文化和教育三者之间关系的。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教育是人类社会为也种族的生存和繁衍所进行的文化传承。教育与人的关系:教育是以文化知识和技能培养人的过程,文化必须通过教育才能对人施加影响,并对人类的繁衍和发展起作用。文化与人的关系:文化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对人起转化作用。1985年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这样定义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由此可以看出,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类生命个体健康成长,实现自然人向社会人的高度转化的过程。教育不是升学的工具,更不是培养高分的机器,而是使每一个受教育者不断丰富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大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任务,它必须尽可能地把外在的文化形式植入到学生的思想中。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它是对文化的积淀和重组。因此,教育不仅仅是将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以文化人”,教育的核心应该是“文化育人”。然而“,文化育人”这一传统又古老的教育理念却在现实中不断受到冲击,使之变成了挖掘分数的机器、升学的工具,甚至是谋取职位的阶梯,完全背离了“以文化人”、“以人育人”的教育根本。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的精神价值的教育,许多教师和家长不仅轻视人文学科,甚至忽视学生自身发展。在他们眼中,学校培养对象不是指向“学生”,而是“考生”,在高等院校更侧重于外在显现技术、技能的培训,追求短期效应,追求功利主义,因而出现了不少“有知识,没文化,有学问,没修养,高智商低德商,知书却不识礼”的现象。

2“.文化育人”和“知识育人”的关系。

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类必须不断地向下一代传授知识和技能,从教育过程上说,知识是文化的载体,但它却不能作为文化和教育的全部,那样就成了唯“知识育人”。教育应该是对人施以文化的教育,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教育。因此,教育对人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和科学方法的教育。国际著名学者和文艺理论家余秋雨教授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文化知识看上去很重要,实际并不是那样,素养才是最重要的。而在我们的青少年教育中,这个问题比较严重,讲文化指的是单纯的文化知识和文化技能。校长职业化的首倡者王继华教授也认为:将文化传承理解为知识和技能传授是片面的。知识育人将会导致人缺少人性和道德方面的素养,而“文化育人”会将全面提升人的精神和素养。用“知识育人”的教育理念培养出来的是有缺陷的人,而“文化育人”培养出来的才是全面发展的人。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廷说:教育从根本上讲应该是一个人文过程,是有关价值的事情,而不仅仅是知识或信息。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也十分重视人文教育。如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意思是说诗词和诗歌可以使人长志气,明白得失功过,学会与他人相处,可以抒怀,这都是走向文明的途径。以文化育人的视角看来,受教育者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必须要知道知识的意义并与之融为一体,这样才能表达教育的理想、志趣和精神。进而使受教育者在学习和工作中表现出刻苦耐劳、锲而不舍以及团队意识。文化是社会发展的结晶“,文化育人”中体现的创新精神和自由意识是知识的获得和创造性生成的动力。

三、体育教育的核心思想是“文化育人”

翻开人类的历史“,文化育人”自古以来就是教育的本质和核心思想,当前“,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被再次明确地提出是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是对教育核心思想认识回归。大学体育作为大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无论是在教学还是课外活动中,如果还是墨守成规,坚持“苏联老大哥”的教育理念,仅仅对学生进行“三基教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这只是对大学体育的单一方面表达,是对体育“文化育人”的漠视,这样,必将导致对大学体育工作方向和发展方向的迷失,更背离了现代教育的培养目标。

1.体育是一种文化。

虽然人们对体育的概念从狭义到广义有着各种各样不同的认识和总结,但不可否认的是体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文化现象和文明的成果。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历史中,体育一直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无论是人类的起源,还是劳动创造的文明,亦或今后如何教会人类重新学会生存,我们都必须先通过运动人的头、手、腿等才能实现,并从中将人类的文明传承下去。所以说体育不仅仅是竞技,不仅仅是强化体质,不仅仅是技术技能的传递,更是文化的传播和继续。

2.体育充分反映自然科学和社会文化。

人类通过身体教育不断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适应世界,无论是攀岩、探险、漂流等极限项目,还是田径、足球、篮球球类项目,甚至是武术和游泳,都是在人类挑战自然、适应自然和提高自我的过程中,对客观环境的认识、对客观规律的把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运动健身场馆功能不断强大,运动健身器材不断改革和创新。体育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进步,体育既是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也反映了自然科学不断发展的成果。从教育学和社会学角度出发,体育是教育的过程,它不仅仅反映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还大量地反映了人类社会的主要现象。人类社会的是各种社会价值观念对体育不断地渗透。人类社会复杂的社会关系、伦理道德、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审美倾向等都会在体育的窗口充分展现出来。人类天性中的动机与态度、内收与外向、坚韧与脆弱、勇敢与怯懦,甚至是攻击性、表现欲等个性特质也在体育这个窗口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在教育过程中对其施以“文化”。

四“、文化育人”是大学体育的本质功能

从文化学角度分析,现代大学的文化本质是在积累、沉淀深厚文化底蕴的基础上传承、传播、融合和创新高深学问的高等学府。大学之所以称之为“大”,并不是指大学校园、楼群、体育场馆等物质空间相比中小学大,而是指大学的精神层面大。思想独立、追求自由、文化交流与渗透以及学术研究和争议已成为大学的基本特征。大学的教育价值在于大学文化对受教育者人格和价值观的塑造与完善。

1“.体育文化”是大学体育的灵魂。

在当代大学体育中,无论是原创的体育还是传统体育,都需要“以文为本”,它能使大学体育健康、有效、可持续地发展,没有了体育文化,大学体育就失去了核心和灵魂。只有将体育文化的内涵在大学体育教育中全面渗透,才能更好地实现大学体育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才能使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和体育生活习惯逐步养成,而不是流于形式。

2“.体育文化”在大学体育中的价值取向。

体育文化是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和文明成果,在大学校园中呈现出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人们在长期的体育生活和活动中形成的伦理道德观念、体育精神和法制观念等。体育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人对生命的价值观和对健康的价值观。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通过“体育文化”的不断渗透,将逐步形成以体育作为一种健康生活方式伴随其一生发展价值取向。通过“体育文化”的不断渗透,学生对体育价值的认同会从感性上升为理性。体育文化内涵将使大学体育不仅仅作为改造人体形态和机能,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一种手段,同时还会成为有一种生活哲学,在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才中,发挥其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体育文化”促进大学体育目标的实现。

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影响下“,以文育人”的教育理念也逐步被人们所接受,并与其他多元的教育观念并存。体育文化通过对人进行的体育活动中不断渗透并深刻地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不断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观、健康观、法制观和生命观。大学体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促进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地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自身内在环境保持一种和谐发展状态,培养学生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这种和谐包含“身”、“心”两个方面,“身”是身体形态、素质、机能以及运动能力。“心”是指心理素质等非智力因素(包括意志品质、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等)。当外界环境、自身及其他人改变的时候“,身心”应该迅速做出相应的调整,适应其变化,达到“身心和谐”。只有坚持“文化育人”的大学体育教育理念,才能培养出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才,才能实现大学体育的育人目标。

体育学论文篇6

粗略观之,宋代学校教育应该是非常重视体育教育的。首先,关涉体育设施建设的“学记”有小学记、县学记、镇学记、州学记、府学记、庙学记、军学记和儒学记,类别概全,涵盖社会各阶层、各专科,可知各类学校在修建时都比较重视体育设施建设。其次,由“学记”完成时间来看,学校体育设施的修建跨越两宋,从北宋真宗咸平年中(998年)《仙游县建学记》谈到建校时在“南垣设射棚”,直至南宋淳祐六年(1246,王遂《增修华亭县学记》)以后不确定时间的“习射有圃,浴沂有亭”建设,两宋期间一直重视修建学校时进行体育设施建造。非一时兴起,也非一段时间风尚,而是整个朝代的持续崇尚。再次,名人效应。撰写“学记”的作者有唐宋家的苏轼、王安石、曾巩,也有魏了翁、真德秀等名儒大家,其他也都是进士及第。名儒大家撰写“学记”等于为学校写广告语,为学校教育做宣传。而学校建设者也乐于通过建造完美学校赢得名儒大家的撰写青睐,表达重视教育之心,故特别在学校建造山水亭台,创造优美校园环境,激发撰写者写作灵感。而名人的激励作用更是引导后生不懈努力追求成功。最后,“学记”涉及的地方广及大江南北,可见宋代学校教育的普及性,学校体育开展的广泛性。由此而观,宋代体育教育随着学校教育发展形成了模式化,如建造“射棚”“射亭”“射圃”,说明体育教育已经深入民心。因此,说宋代非常重视体育教育并不为过。事实上,不但宋代文化教育达到古代最高峰,宋代体育的育人作用也是前无古例的。从宋代体育教育的功能来看,今日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分量也远远达不到宋代标准。

1.2宋代体育教育功能解析

就体育育人作用而言,大多数“学记”都有涉及,鉴于文献垒列之涌赘,仍以所列文献为核心具体解析,择其他“学记”资料旁证补充。

第一,体育是培养文武兼备人才不可或缺的支撑。文献条目1谈到仙游县在建学时,“其南垣设射棚,亦示乎武者文之威也”明确说明建造体育场地其本身就具有示教作用,且通过习练达到文养内涵的外在威严展示,所谓“武者文之威也”。宋代是完完全全的文人政治,极度右文是宋代特色,文人不仅要处理国事,还得驾驭武将,带兵打仗。刚烈、气节是文人必须通过教育获得的优秀品质。因此,兼具文的智慧和武的气节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一如宋代李石在《武备疏》所言:“文武相为经纬之术,二者要不可偏废”“尝谓虞舜干羽之舞,人徒知其为文德,不知其以蹈厉之节而寓其击刺之威,以明不轻用武也。”这是体育育人的最高追求,蹈厉气节,不怒而威,不战而屈人之兵。因此,“有亭以习射”“射有圃”等射亭、射圃建设,皆为完成此教育目标。而宋代民族英雄岳飞、文天祥就是此种教育的模板和榜样。

第二,体育是健全品德、格物致知的重要工具。由文献条目2谈到的“射不主皮”“或饮射之礼,或社酺之祭,或岁月之吉,必示以教法、序齿位,书其德行”可知,学校教育的核心是涵养道德品质。通过“射”的活动过程,涵养品德,并通过“示以教法、序齿位”的教学展示,影响、规劝、训导学生遵循社会及生活道德秩序。即《奉化县学记》而言“为辟射圃以劝方来”。身教重于言教,是宋代体育教育的突出特征。通过身教的感同身受,推己及人,进而达到格物致知、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目标。“诚使幼学者用力乎孝悌忠信之行,以及乎射御书数之艺,及其长也,由格物致知以至于诚意,而理无不明,由正心修身推而至于治国平天下,而事无不格。”溧水县建小学时就本着这样的教育理念来建造体育设施。人才培养是为国家服务,为社会服务。所以,朱熹在《南剑州尤溪县学记》明确指出:“而其为教,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之间,礼、乐、射、御、书、数之际,使之敬恭,朝夕修其孝悌忠信而无违也,然后从而教之格物致知以尽其道,使知所以自身及家,自家及国而达之天下者,盖无二理。”此教育结果的自然达成,今日看来依然爽目。如“射不主皮,取中鹄而为胜;智者乐水,每观鱼而纵乐。”宋代体育教育表达的核心内涵,也是宋代文化的核心内涵。体育教育成为展示社会文化的重要窗口。

第三,体育是完美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由文献条目3“又次焉射饮讲肄之地,飞阁连洞,以壮瞩览……以辅儒事”“学之前环水以象洋……射有圃,粮有廪,书有库,斋堂庖厨,罔不备具”“列六斋以及学职之位于东西两庑,其南有轩,轩南有池,池上有亭,为游息之地,其外为射圃”“射有圃,先贤有祠,藏修息游,无一或缺”可知,进行体育活动的地方,无论视觉、听觉还是触觉等感受,都是非常美妙的。在“环水象洋”“飞阁连洞”“池上有亭”“浚清池,植以花竹,缭以周墙”这样的环境中锻炼身体,无疑会受到学生青睐。今日体育若是这样的环境,想必就不会如嚼鸡肋。所以,《襄州迁学记》称“射圃规之”之地为“燕息之地”,一句“燕息之地”足以说明体育生活化的怡然。第四,体育是身心协调发展必不可少的内容。“春诵、夏弦、秋学礼、冬读书,而以岁时合射、合舞、合语,而书其德行道艺,此所谓教也。”文献条目4明确说明教育目的是涵养身心和谐发展,即“习其心体、耳目、手足之举措”,一如张栻《邵州复旧学记》的记载:“优游乎弦歌诵读之际,有以固其肌肤之舍、筋骸之束,齐其耳目,一其心志。”第五,体育须承担文而化之的社会教育及引导义务。由文献条目5“射所以致众而论士也。众一而后论定……由此观之,以射致众,众集而后论士,盖所从来远矣”可知,以“射”吸引从众参与,具有聚众化俗又诱劝后学的社会意义。一如《奉化县学记》所言:“为辟射圃以劝方来。……今速之学既成,曰令曰尉岁时率士人行释奠,习乡射、饮酒、养老、冠婚、丧祭之礼于其中。”“揭之曰公堂,旦夕讲劝、岁时乡射之宅也”“乡射饮酒、春秋合乐、养老劳农、尊贤使能、考艺选言之政,至于受成、献馘、讯囚之事,无不出于学。”学校习射场所已经成为社会教育的主要学习场所,学校教育程式自然成为教化百姓的主要模式。正如余闳《重修学记》所言:“学兴而风俗美。”第六,不同年龄有不同的体育学习内容。文献条目6“故由十岁出就外传,学乐诵诗,与夫歌舞射御,皆有序而不紊”传递出这样的讯息,即体育学习内容是有序递进的。正所谓“六年教以方名,十年学书计,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十有五年舞象,学射御”。教育内容层递前进,不失为完成体育教育目标的一种好方法。比起现行体育教学专业化、选项化改革因大中小学衔接阻滞,致使学生学习处于混乱状态的体育课程设置要合理得多,此设置至少保证了学生的体育学习是不断进步的。第七,学校体育教育的普及与提高共存。文献条目7“四斋之外,更立武斋。斋之外为射圃,圃之侧为饩廪”把“武斋”与“射圃”分开并提,说明两者是不可替代的不同内容。说明普通学校里也设有武科专业,应是专门培养武学专科学生。类似今日普通高校里的体育学院。《武冈军修学记》谈到的“讲堂斋馆渐次修治,移正录位于武庠之侧,司计位于殿之东偏。仍射圃旧址,更命缮筑”则指军学的主要内容就是武学,相当于今日的体育院校。而且,武科专业学校的学生也必须修学“射”的基本内容,因而“仍射圃旧址,更命缮筑”。由此可知,“射”是所有学校都必须修习的基础体育内容,武科专业学校也不例外,普通学校可以根据条件设立武科专业。总而言之,体育教育的普及与提高并存。

体育学论文篇7

高校体育教学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虽然有过突出表现,但对于现阶段的教学环境来讲,固有的教学组织形式已经不再适用于新的高校学生,倘若坚持传统的教学方法,将会对高校体育的教学发展,造成严重的恶性循环。为此,本文认为,交往教学理论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启示是非常大的,可尝试将该理论应用到教学组织形式当中。第一,交往教学理论比较强调师生交流与沟通,而固有的教学组织形式都是教师为主导,这就为交往教学理论的应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因此,在日后的教学组织当中,可以首先播放相关的资料或者是阐述数据,之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与学生互相讨论,之后决定训练方法。第二,在课堂教学当中,不乏有些学生会按照错误的方式去执行,此时的教师应抱有“创新”的态度与学生展开交流与讨论,应从知识上、技术水平上、训练方法上与学生探讨,让学生自己认识到训练的错误和动作的失误,之后积极按照正确的方法去训练,完成知识点的理解和动作要领的领悟,这要比强硬的规定和言辞过激的批判更加有效。所以,交往教学理论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启示在于,促进教学组织的优化和重构。

(二)在进行体育教学评价中的启示

体育教学评价是依据一定的体育教学目标及其有关的标准,对整个体育教学过程进行的调查,并评价其价值和优缺点,以求改进的过程。在实际的工作中,体育教学评价主要是划分为评价学生学习、评价教师教学两个部分。首先,交往教学理论对评价学生学习的启示在于,不再过分强调体育成绩的指标,而是从学生的实际训练强度、学习态度、个人能力等情况出发,为学生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法,并非单纯的强硬训练。第二,交往教学理论对评价教师教学的启示在于,告别过去的纯成绩比拼,同时促使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增多,帮助更多的高校体育教师放弃“高高在上”的地位,能够站在与学生相等的平台上对话,这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和个人教学能力的领悟,都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从目前的教学评价来看,很多高校体育教师都在不断的努力,一方面会实行积极的教学手段,变相体罚等措施得到禁止;另一方面,高校体育教学的框架和实际成果,都得到了提升,总体上的教学趋势还是比较积极的。所以,我们在未来的体育教学中,应积极推行交往教学理论,与学生更好的沟通,从而实现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体育学论文篇8

在学生的整个教育过程中,不论是社会、家庭还是学校,都没有充分认识到学校体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或者可以说,即使认识到学校体育对学生的重要性,但并没有把学校体育作为一个重点来看待。学校体育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学校体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并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二是学校体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是要求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然而在学校的课程安排中,体育并不占据太多时间,也就是说,学校体育在学校的整个发展规划中以及学生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并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学校体育的发展过程中,内外因素都制约了学校体育的发展,比如学校体育场地的不足、资金的短缺、体育器材管理的不善、体育教师人才的缺乏等。[2]24-27全国政协委员、原商务部副部长廖晓淇列出一组数字:全国义务教育学校音体美教师全额总数为67万人,中西部地区缺额为50万人。体育教学器材装备也普遍不足,体育器材配备达标学校比例分别为:小学体育50%;初中体育66%。[3]我国教育的现状决定了我们一方面在宣传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在各种教育与应试教育出现矛盾时,我们都毫无争议地选择了保护应试教育。作为学校体育,更不被社会、家庭和学校所重视,我们甚至会认为只有学校体育与考试成绩有直接关联的时候,人们才会开始重视学校体育,才会认为学校体育也有它的重要性。政府、社会和学校对学校体育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的发展。政府在学校体育发展的过程中始终是一个决策者,只有决策者的政策向学校体育倾斜,实施者才会向学校体育给予支持;社会对学校体育的发展是一个监督者和促进者,社会上形成了重视体育的良好风气,由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转变到关注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学校体育同样会得到重视;学校是学校体育的实施者,学校从根本上改变对学校体育的不重视态度,学校体育才会从根本上得到发展。

1.2竞技体育的功利性和现行体制制约其发展

竞技体育是以战胜对手、获得胜利为最终目的的。如果我们一味看重胜利的结果,势必会让参赛者产生一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心理,为了胜利而违反职业道德。如现代的一些竞技体育竞赛,已完全失去了原本比赛的本质。比赛最初的本意是让参赛者享受比赛的过程,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由于竞技体育的特殊性,而一些人过分追求个人利益,导致竞技体育失去了本来的意义,从而使竞技体育变质。我国现行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也制约了竞技体育的发展。我国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是以政府为指导,以获取国际重大比赛优异成绩(特别是奥运会比赛优异成绩)为目标,以纵向管理为主,各省市之间是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的,它们之间的横向联系较少,势必会造成各省市之间独立发展、优势资源浪费,重点项目冲突等问题,阻碍了各省市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导致了各省市“闭门造车”现象的出现。据统计,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1996年有约30万人,1999年有约15万人,减少了约15万人(约50%);竞技体育的一线、三线运动员相对减少,而二线运动员相对较多,一、二、三线运动员的配置处于失衡状态。

1.3社会体育缺乏系统科学的理论指导

社会体育既有别于以比赛为目的的高水平竞技体育,又不同于面对学生的学校体育。社会体育是贯穿于每一个个体的一生,占据着每个人生命中大部分时间的一种体育参与方式。同时,由于社会体育的参与者极其广泛,参加的人又力求保持经常性,所以参与社会体育的人所耗用的社会总时间是现今世界上任何文化活动都无法比拟的。[5]即使社会体育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有其重要独特的地位,但由于其发展的历程较短,出现的时间较晚,现阶段还没有一套系统科学的理论指导其发展,正处于一种摸索前进的阶段。目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社会体育的需求,平均约4000人拥有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京、津、沪等经济领先城市拥有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比例相对较高。依据《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调查》所提供的数字,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平均占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的18.1%,而大专以上体育专业毕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仅占总数的13.87%,占所比例最高的是高中非体育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高达36.1%[6],所以,从总体上来说,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文化程度偏低,严重缺乏高学历及体育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

2优先发展学校体育的现实意义

我国现代体育的发展要摆脱困境,从根本上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就必须在培养各类体育人才方面加大力度,从而给现代体育注入新的活力,促进现代体育的优势发展。学校体育是我国现代体育的基础,同时也是我们从根本上转变现代体育的观念、实现我国现代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2.1转变现代体育发展观的关键在于学校体育的优先发展

我国现阶段的教育体制,导致了我国学校教育在理论指导和实践活动之间的脱节,这是我国各类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个问题也同样阻碍着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人们关于学校体育的发展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单纯的强身健体,开展的主要方式是学校体育课;另一种则是通过学校体育和德育、智育等相结合,综合提高学生的素质,拓宽学生的思维。在实际操作层面,学校体育也像德育、美育一样得不到重视,在重视考试成绩的前提下被人们遗忘在一边。而今,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国民竞争,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构建学校体育与其他体育教育和谐发展的模式。只有通过优先发展学校体育,才能使我们的这种想法得到人们的认可和支持。学校体育的优先发展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从本质上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可以转变人们对学校体育的认识,从根本上了解学校体育。

2.2学校体育优先发展可以促进现代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及其各组成部分的和谐共存

各类体育人才的缺乏是学校体育发展的瓶颈所在,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离不开人才的培养,而人才的培养则离不开教育,尤其是高等学校的体育专业。我国在建国以后对高等学校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进行过两次大的调整,培养了不同时期的合格人才。[7]而学校体育培养出的专业人才是着眼于社会当下和未来发展的需求,既能满足社会对竞技人才的需求,又能提升对社会体育发展的指导水平,进而推动现代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学校体育的优先发展,首先确保学校体育本职的完成;培养的高素质竞技体育人才不仅满足参加竞技体育比赛的需求,同时还可以提升比赛的规格,体现竞技体育人才的高素质;学校体育培养出的具有科学理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为社会体育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的能量。因此,学校体育的优先发展可以促进现代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及其各部分的和谐共存。

3学校体育如何优先发展

3.1转变观念,使学校体育向生活化、个性化方向发展

我国目前的学校体育教育存在着很大的弊端,现代的教育观念要求我们的学校体育教育要适应社会化的发展,适应个体的发展。[8]因此,学校体育教育要具有时代性,遵循每个个体发展的需求,把单调枯燥的技术转变成丰富多彩的主体性体育活动,使学校体育和生活融合在一起,结合个体的特性,实现全面教育的功能。进一步讲,优先发展学校体育必须要推进全面的体育教育,实现其教育人的功能,进而实现其社会价值。

3.2加大高校的培养力度,达到社会对现代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

目前,影响和制约我国现代体育发展的关键问题在于专业体育人才的缺乏,进而导致人们对现代体育认识的片面性,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那么我国现代体育的发展势必会寸步维艰。如何才能培养出专业的学校体育人才?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加大我国高校体育院系相关体育专业的设置,加大高校对于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以达到社会对现代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我们在重视高校对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同时,还要关注和解决我国现代体育内部所表现出的问题。现代体育的发展不仅要依靠外在力量的推动,同时也要依靠自身的内在动力。就目前而言,我国现代体育存在的内部问题主要是现代体育专业在设置上存在地区发展不均衡、专业方向单一等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考虑的是从宏观上调整现代体育专业设置的区域地点,在中西部地区可以适当增加数量,根据具体情况扩大规模[9];其次考虑从纵向上不断深化、拓展,细化现代体育人才培养的方向,使其在人才结构上相对合理,在层次上可以涉及到各个方面。只有真正做到以上两个方面,现代体育的发展才能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真正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才有可能为未来社会发展提供需要。

体育学论文篇9

2、从学生角度出发

教学改革需要根据实际,走学生的角度出发,因材施教,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自主学习力。努力鼓励其积极的思考,培养创新能力,学校的学生基本都具备了很好的文化知识,很容易的去理解教师所教的知识内容,学校应该努力的去了解学生的爱好兴趣,从而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努力的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

3、硬件设施

在体育教学的时候,要使得体育场馆能够充分的利用,场馆的设施等布局都要恩能够很好的兼顾到,如若遇到学校经费不足的情况,学校应该最大限度的扩大运动器材使用范围。学校应该简历相应的运动设施,已能够更好的满足学生课余时间的体育活动的需要,在学校应该努力的尽量使用体育标语、口号等等,使得学校的体育氛围比较浓厚,这个对于学校的体育教学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4、教学方式

走课程的设置方面来看,我们要很好的实现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从而使得课堂教学的知识能够在课外能够很好的实践,以能够很好的使得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身体制定一个合适的锻炼计划,在课堂上,要能够使其具有娱乐性,从而使得学生的教学氛围能够很好的融合。作为一个体育教育工作者,其不仅仅只是教学,还需要做到理论和实践能够更好的统一,例如:在遇到恶劣天气而不能进行课外活动的时候,则可以充分的利用课程来进行教学,走理论上来来教学生在健身的时候的一些防御措施和锻炼技巧,从而使得学生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

5、改革考试方式

教学的重点应该是以教学为目的,而不应该是以考核为目的的,对现在应试教育进修改革,把平时的运动能力、锻炼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运动的技巧等作为教学的目的,而不应该仅仅知识对其进行考核来评定,把现在的考试制度分成2部分,一个是学期末的成绩考试,一个是平时的定期审核,把平时的成绩也归纳到最后考试的结果。

6、抓好辅助教学

学校不仅仅可以通过体育教学方法,用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得学生养成一个锻炼的好习惯,同事,体育老师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指导作用,定期进行各种体育项目比赛,以便能够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通过进行体育知识的科普工作,以使得其能够很好的起到宣传的作用。

体育学论文篇10

[关键词]体育教学;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实施方法

一、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程序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教学模式是通过学生们之间的合作学习,从而让其具备良好的合作意识、自学意识以及“大家”意识。因为合作学习不局限于仅仅两个人或者是三个人,甚至是一个团体内的互相合作。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们的团体合作能力。在这个目标下,体育教师们的教学程序应该围绕在学生们的特异性之中。例如,组内不同学生们的兴趣爱好、特长本领、学习成绩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教学们判定不同学生们之间的进行合作学习的依据。因此,任课体育教师们在进行分组时可以考虑以下的方面:第一,教师们在进行体育教学课程学习之前可以先设置几个课前问题,将这几个问题平均分配给小组内的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个小组内的学生能够互助互学,从而共同得出答案。然后,在课上教师们在根据学生们对于问题的理解与回答进行整理,并对正确答案进行公示,从而完成体育课程教学的教学目标。

二、合作学习模式应用于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影响

将合作学习模式应用于体育教学中是一项创新的举措,下面将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将其应用与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们的学习以及生活的影响。

(一)对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的影响相比较于传统的竞争型体育教学来说,合作学习模式对于学生们观察和分析能力的提高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合作学习以学生们为中心,任课教师们将一些体育动作、操作技巧演示给学生们,通过将动作从正面、侧面依次进行展示,从而让学生们能够充分的熟悉这个动作,这样不仅仅可以加强学生们对于动作的认知,避免出现错误记忆从而影响学习效果。学生们通过观察教师们的动作示范从而对于体育动作等等有了更加深刻的记忆。为了能够让小组成员能够一起进步,各个成员将会非常积极并且主动地指点出组内同学动作的不恰当性或者是错误的地方,通过合作,小组内的学习环境非常和谐并且积极向上,因此,合作学习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们的观察能力以及学生们之间的分析能力。

(二)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的影响在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的教学也是非常重要的。合作学习模式相比于相比较于传统的竞争型体育教学来说,更容易让学生们接受理论知识,进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更加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对于体育知识的理论知识水平。理论知识作为体育教学实际操作的一个技能挤出,是高等师范学院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合作学习模式的本质是让学生们自主进行学习,然后组内相互合作,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效果。学生们在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通过以教材、互联网、课外书籍等等的方式对老师们布置的作业进行理解,学生们在进行答案查询的过程中,无意识的增加了学生们的知识面,还提高了学生们的认知水平,再通过组内各个学生们之间的相互讨论,进一步加深了学生们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及记忆。从而让学生们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更加的牢固。

(三)对于学生们学习兴趣的影响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传统的体育课程的教学很少让学生们进行实践教学,大都是以口头叙述,然后老师们在进行动作的示范,学生们真正的思考并且练习的时间较少。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们对于技能的实践以及应用的重视程度不够。而且教师们的主观教学意识非常强,仅仅是依靠自己现有的动作技术或者是教学经验对学生们进行教学,学生们在课程上处于一个被动吸收知识的现象。这种教学模式很容易导致以下两种情况:第一,一旦体育教师的在进行课堂演练和课程内容的过程中出现教学内容的偏差,学生们一时间无法发现,导致一错再错。第二,教师们的主观意识太强可能导致学生们对于课程内容的厌烦,因此,对于学生们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也很大程度上下降。而合作学习则大不相同,合作学习让小组内每一个学生都动了起来,并且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相互帮助,并且每一个人都有着让自己的小组变得更好的责任,因此,学生们对于学习的积极性也就会大大写提高,从而对于他们的体育学习达到了一个非常有利的影响。

三、使用合作学习时应注意的问题及建议

(一)使用合作学习时应注意的问题通过对以往高等师范院校采用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产生的结果发现了一些问题:第一,有些高等师范学院的任课体育教师们很有很好的使用学习资料,进而不能够将合作教学模式与教学资源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从而出现教学偏差问题;第二,在课堂中应用合作教学模式时,教师们在其中起的作用并不是非常的明显,以至于在推行起来有些困难;第三,学生们在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时参与度不大,对于问题的讨论有效性也不是很有成效;第四,教师们对于学生们进行合作交流所产生的成果反馈不明显,导致学生们进行下去的欲望不大。

(二)使用合作学习时提出的建议因此,针对以上出现的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第一,高等师范学院的体育教师们必须加强对于学生们进行合作学习的引导,进而让学生们能够熟练地掌握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第二,在进行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行时,不要只注重表面形式,要加强对于这种教学模式的创新性研究,进而更好的应用与自己的课堂之上;第三,在进行教学时,不要只注重教学模式的实行,还需要注意学生们综合素质的培养;第四,学生们在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老师们不能只关注与好学生,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们也要一视同仁,进行个性化差异教育。

四、体育教学中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法研究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加学生们的注意力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网络资源非常丰富,一些学校的优秀教学视频也在网上都有资源。现如今,每一所高校中都存在着多媒体设施。因此,教师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在网络上寻找更多的视频让学生们进行参照学习。例如,学生们在学习一些体育动作的时候,教师们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视频信息,在备课的同时,将互联网上的一些专业人士的视频进行剪辑,并配以文字说明。然后在课上教师们在进行课堂讲解的时候,为了提高学生们的记忆力,在讲解完理论知识之后,然后进行视频的观看以及讲解。将动作从正面、侧面依次进行展示,从而让学生们能够充分的熟悉这个动作,这样不仅仅可以加强学生们对于动作的认知,避免出现错误记忆从而影响学习效果。通过视频中动作的循环播放,让学生们自己实际的练习以及模仿,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进而增加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小组之内还可以进行动作讨论,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果。

体育学论文篇11

初中的升中考就是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一个大目标,面对升学的压力,我们并不能到了初三要毕业的时候才去强化训练,这样有可能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体力和身心上承受不了,导致对体育完全失去兴趣,我们采取的策略是,在初一的时候就开始有针对性地把升中考的体育项目渗透到日常教学中,让学生早早明白这就是要考试的东西。比如200米短跑,中考必考科目,而且新课标就有明确要求,起跑方式、怎样呼吸、动作要领等都有要求和指导。我们除了平时加强掌握动作技术之外,还可以组织一些短跑比赛,田径运动会等,这样既普及了短跑,又突出运动能力好的同学,激发学生的潜力,以点带面,短跑这个项目就能得到全面提高。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从而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心态,有了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目的,学生才能在教学活动中,以坚强的意志品质克服种种困难,积极主动地完成体育锻炼任务。

2.多管齐下的教学方法

(1)鼓励法。在我们日常体育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第一要素,因为如果学生不够主动,教了也是白教,那还不如给他们自己玩。只有在平时多了解了每一位学生,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闪光点,并多加以表扬,多肯定和承认他们,这样对学生也是一种良性刺激。学生有信心了,上课的兴趣也就来了,那对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就没有什么问题了。(2)游戏法。我们可以在体育教学中把教学目标和游戏结合起来,以游戏的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我想,学生对于“玩”来说,就是发挥他们的天性,这样加强游戏的趣味性,也增加了体育的趣味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得到了锻炼,也加强了情操的陶冶。体育教学的游戏化,直接推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既“玩”到了,又得到了锻炼,不知不觉就完成教学任务。

体育学论文篇12

在21世纪中国的教育进程中,道德教育是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工作。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是进行社会建设的内容,也是提高中国核心竞争力的要求。体育教育的目标是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更是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的状态。目前,体育教学中道德教育缺失的问题必须要通过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这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一、体育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相较于其他教学活动,体育教学具有明显的开放性、社会性和突发性。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学生能够充分提高身体素质,为身心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而从道德教育的方面来看,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形成较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水平,从而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去学习和生活。从中可以看出,体育教学与道德教育的内容和目标具有内在一致性。同时,在现阶段,我国的发展需要的是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具有较高水平的综合性人才,这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支柱力量。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不仅具有理论的基础,更具有现实的必要性。

二、现阶段体育教学中道德教育缺失的现状

1.教师和学生不重视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现阶段,很多教师并不重视教学活动中的道德教育内容,学生也普遍不重视道德教育学习。很多学生认为体育教学的目标就是完成一定的“测试目标”,而教师的教学观念中,体育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掌握基本体育活动项目的内容、规则、技巧等。例如,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学内容是篮球,教师向学生讲解篮球的“三步上篮”“三分球”等规则和技巧并让学生进行练习。学生学会了“三步上篮”等技巧,但是教师和学生都没有意识到篮球这项体育活动中的团队配合精神对篮球运动的重要性,因此体育教学活动没有涉及这部分的内容。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没有道德教学和学习的意识,必然导致体育教学活动中道德教育的缺失。再加上学校教学政策、教学环境、教学进度要求等因素的影响,体育教学活动中的道德教育活动基本上呈现“空白”。2.体育教师道德教育能力不足。体育教师的德育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体育教师自身对德育的认识不足,对德育的方法掌握不足,不能够很好地利用体育的教学手段完成德育的教学内容,导致德育目标不能达成。例如,很多体育教师对于不喜欢体育活动的学生或者是体育运动能力较差的学生不能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也不能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改变学生体育学习的状况,导致学生更加厌恶体育活动,心理压力也会增加。3.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内容和目标偏离。长期以来,很多学校将政治思想课与德育课程等同,强调的是政治思想的教育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德育教育。这样,在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目标上就与实际的德育目标相偏离。例如,在某高中学校的体育课上,教师在体育教学开始的10分钟时间内为学生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体育活动的要求,学生的体育活动兴趣丧失,学习目标混乱,因为这项教学内容与体育教学的联系不大。政治思想教育与德育具有联系,但是不能将两者等同。这种德育内容和目标偏离的现象说明了体育教学中道德教育的缺失。4.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方法单一。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方法单一就是指体育教师在认识到德育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前提下采用传统“灌输”的单一教学方法从而导致德育教学成果并不明显。相比于美育、智育教学,德育教学对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要求更高,在体育教学中采用何种教学方法进行德育一直是关键性问题。很多的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教给学生坚持、坚毅、合作、正确面对失败等品质的过程中采取的方式还是“口头灌输”,缺乏新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德育的目标难以落到实处,教学效果不明显。

三、应对体育教学道德缺失现状的具体措施

1.在体育教学中创设良好的道德教育环境。营造良好的道德教育的环境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教师和学生都要树立德育的意识和思想。例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分组的足球比赛并对比赛的过程和结果、合作情况等进行说明,使学生形成习良好的思想品质。此外,教师可以对体育教学器材的维护、体育场所优美环境的维护等进行着重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道德水平。同时,学校的教学政策、教学考核标准等应该注重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德育的内容,形成良好的环境。2.明确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目标与内容。体育教学中的德育目标和内容应该是融合体育教学和德育两个方面的重点内容。教师应该明确体育教学中德育教学的内容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心理状态、性格培养、价值观等内容,而不仅仅是政治思想的教育。体育教师应该区分一般的教学目标和具体的教学目标,具体教学目标要重点突出、明确,如乒乓球教学课的教学目标是器材的维护、技巧的把握等,而排球的教学目标是侧重团队合作和相互配合等,一般的教育目标就是学生的综合道德水平在体育活动中得到提高。在教学的内容上,体育教学与道德教育的有效融合也体现在确定目标的过程中。3.培养体育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综合教学能力的提高是体育教学活动中进行道德教育的有效手段。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要求教师注重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不断充实自身的教学理论水平,并在教学中针对存在的具体教学问题进行有效的反思,采取有效的措施改进,在教学活动中真正融入道德教育的内容。另外,学校应该注重在学科考核工作上对教师的德育教育工作进行考核,通过树典型、学榜样的方式为师资队伍建设注入活力。在期末的教师教学成绩考评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德育专项模块的考评,促进体育教师道德教育水平的提高。4.更新体育教学的方法。体育教学方法的更新就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将灌输、练习、指导等方法转向更加灵活的方式,如竞赛评比、进步指标测评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在这些创新的教学方法中,学生不仅能够有效投入到体育活动中,更能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感受到道德教育的作用,德育的效果将会更加明显。

综上所述,在体育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水平,但是我国的体育教学活动并不重视道德教育活动,导致道德教育成果不理想,其最明显的问题表现在德育理念不深、教师能力不足、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方式单一等方面。针对这些突出的问题,就应该从教学的理念、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能力等方面集中解决,协调教学实践中道德教育与体育教学之间的关系。

作者:董亮 单位:天津市第一轻工业学校

参考文献:

[1]马新录.道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有效渗透初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2):110,11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