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设计要点合集12篇

时间:2023-05-15 09:53:50

教案设计要点

教案设计要点篇1

教案是教师在课程教学之前,对教材内容的一种有效的整合和归纳,是对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的一次重要审视和选择,可以说,教案质量的高低对于课程教学内容的展开和教学目标的实现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教师应该注重教案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及时对自身的高中地理教案设计进行反思和检验,更新自身的教案设计理念,提升高中地理课程教案设计的质量和品质。

在高中地理教案设计中主要包含的要素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其中课题名称是指一节课的标题;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所要实现的教学目的,是课程教学的指向和标杆;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研读和评估之后,结合高中学生的地理课程学习能力和实际学习水平,对教学内容中对于学生有一定学习难度和理解障碍的内容,进行的一种预判,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攻坚部分,需要教师和学生花费更多的教学时间和学习精力,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挖掘;教学方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接受习惯等,选择恰当的知识传达方法;教学过程则是教师对于整体教学时间和知识点讲解的一种合理的规划和安排,是课程教学程序的具体体现,在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占据核心地位;板书设计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教材书面知识的一种呈现方式,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和布置,体现出教材知识和教师讲解之间的沟通和互动,使学生能够更加迅速正确的捕捉到教学内容的全部内容和重点、难点,体现出地理课程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和整体性;教学反思是教学内容结束之后,教师对自身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展示、板书内容的呈现以及学生的课程学习状态和学习状况,进行的一次总结性的审视和总结,在教学反思中教师既要从课程教学的角度出发,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亮点,也要总结教学过程中的缺点和不足,同时还应该从学生的角度进行审视和思考,捕捉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状态,并且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反观自身的教学过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改善和调整,进一步完善教学问题,提升教学质量。

高中地理课程想要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改进教学问题,就必须要从教案设计出发,完善教案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案设计的质量,但是在现阶段的高中地理课程教案设计环节中,教师由于受到传统地理课程教案设计的影响和制约,往往习惯于采取陈旧、落后的教案设计理念,不利于高中地理教案设计质量的提升以及教学质量的改进。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改进高中地理教案设计的质量和品质,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几点意见。

首先,教师在进行高中地理课程的教案设计时,应该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尊重学生的课程学习状况和学习水平,将学生的“学”放在最为重要的位置上,提升教案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教案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教材内容系统化和整体化,方便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之下进行知识点的分析和消化,可以说,高中地理课程的教案设计是为学生的课程学习而存在的,只有使教案设计的内容符合学生的课程学习水平和学习需求,才能使教案设计上安排的教学内容被学生所接纳和掌握,也才能完成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任务,实现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目标。但是在现阶段的高中地理课程教案设计中,很多教师在进行教案设计时往往习惯于以自身的地理课程教学习惯和教学理念为先导,完全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对教案进行设计,而不顾及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接受能力,使得教案设计的内容和学生的地理课程学习需求出现了严重脱节的现象,影响教案设计教学作用的发挥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针对这种教案设计问题,教师在进行地理教案设计时应该及时的转变和调整自身的教案设计理念和设计思路,将学生的地理课程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放在最为重要的位置上,适当的隐藏教师个人化的教案设计理念,使教案设计的方法和策略等更加符合学生的课程学习习惯,从而拉近学生和教案设计内容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能够真正的被教师的教案设计所吸引和感染,能够更加有效的根据教案设计的内容,进行地理知识点的学习和分析,从而提升教案设计的有效性和合理性,提升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效率。

其次,教师在进行地理课程的教案设计时,应该从地理课程本身所具有的学科特性出发,突出地理课程教案设计的实用性和简洁性,突出教学重点,简化不必要的环节和内容,提升教案设计的质量。地理作为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在课程性质方面除了具有很强的学科性和理论性之外,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但是在现阶段的高中地理教案设计中,教师往往将教案设计的重点放在对于地理理论知识的讲解和分析上,很少关注地理知识本身所具有的实用性性质和价值,从而使得地理课程的教学设计存在着极大的不合理、不全面之处,影响了教案设计质量的完善和提升。

教案设计要点篇2

案例教学在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各行各业对技术型人才的要求普遍提高。技术院校捕捉到市场对人才的新要求,也在积极地进行教学改革。将全新的教学方法与网页设计教学结合起来,是促进网页设计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案例教学法与网页设计课程的操作性与实践性特点相符,以此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对网页设计教学的限制,能够让学生的发展需求得到满足。

一、做好内容选择工作

选择案例教学法内容,是实施案例教学活动的第一步。在选择案例教学内容时,教师要坚持两点原则。第一,教学案例要具有真实性与典型性。教师选择教学案例时,需要查找社会生活中真实存在的网页设计案例,杜绝一切不真实的案例走进课堂。教学所用案例要具有典型性,不仅与生活密切相关,更要能够启发学生的网页设计思维,促进学生找到切入点去讨论。实事求是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网页设计能力的提升。第二,教学案例内容要与教学内容相关。之所以将案例教学法引入技工院校的网页设计课堂中,就是为了促进网页设计教学目标的快速实现,让学生通过网页设计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目标的引导下选择案例教学的内容,本着提高全体学生网页设计技巧的目的选择有针对性的案例教学内容。

二、出示任务书

出示任务书是利用案例教学法实施教学的重要环节。任务书中包括案例学习的内容以及具体要求,教师要重视任务书的设计工作,将学生要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巧明确地整理在任务书中,让学生以任务书为引导实施开展学习。换言之,如果学生掌握了任务书中的知识点,达到了任务书中的目标,就等于完成了课本相关内容的学习。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重视技工院校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在任务书中设置的任务要具有启发性,设置任务的难度不宜太大,要给学生完成任务的信心。例如,在讲解制作文本网页知识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任务书:掌握网页文本格式的设置技巧,如空格、对齐、项目列表、标题、字体字号的设置等。这部分内容学习难度不大,教师可以选择学生所在城市的一个旅游景点,让学生为这个旅游景点设计一个文本网页。这样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案例中,可以锻炼学生的网页设计技巧,有利于提高专业技能。

三、组织学生讨论

让学生在案例学习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是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就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在互帮互助中成长起来。讨论活动的实施要有标准,教师要求小组内的每一位成员都表达自己的看法,分析自己的网页设计工作,为小组成员的学习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所有观点都摆上台面上之后,再针对关键问题进行讨论。例如,在旅游景点文本网站的设计中,一些学生对旅游景点的特色列表持有不同见解,教师要鼓励学生分析网页服务对象以及受众,讨论出最佳方案,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实现个人能力的提升。

四、总结点拨,提高案例教学成效

学生的学习能力再强,也需要教师的引导。在技工院校的网页设计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发挥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通过案例教学法实施教学,给学生创造了更加自由与多元化的学习、探究与讨论的空间,也让教学内容更加开放,从而使教师的教学行为更加轻松。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巡回指导,避免使学生的学习走入歧途,浪费时间。例如,在学习网页设计的知识时,教师引入城市现代化进程网页的案例组织学生讨论。讨论中,一些小组在特效功能上产生了分歧,教师要及时指导,帮助学生明晰每一种特效的视觉作用与情感作用,并引导学生开发特效的设计方法,保证案例学习的质量。

五、小结

综上所述,网页设计知识的应用性与综合性较强,教师要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讲解,也要针对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学生的个人能力等加强对操作方法的指导。选择科学合理的案例教学内容,突出学生在案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问题讨论更加深入,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疑惑。科学应用案例教学法,是推动技工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王哲.项目教学法在技工院校《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D].南昌:南昌大学,2012.

教案设计要点篇3

传统的数学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教给学生数学知识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教师是传授知识的工具,学生是解题的机器,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调整了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方法,采用“双案”教学的方式,努力使学生学好基础知识、提高能力、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从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索转变。“双案”教学包括“学案导学”和“教案教学”两部分。“学案”是建立在教案的基础之上的,根据学生对学案的完成情况的不同,教案要随之修改。教案设计了一节课要讲什么、怎么讲。教案是指导学案上要体现哪些内容,以什么形式体现,体现到什么深度。学案发给学生后,课前或课上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反馈信息后再对教案进行修改。所以“双案”教学的效果,直接受教案如何编写、如何修改的影响,教案的编写是“双案”教学的灵魂。

一、通常情况下教案编写存在的问题

(一)对教学对象状况分析不够

教案是老师在熟悉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的预设,但在传统的教案编写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分析具有片面性,不具有针对性,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及本节课对学生来说的难点只是个假想,学生对与本课程有关的一些相关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对教师编写的教案的实际接受、和本节课对不同的学生来说的学习难点是没有办法体现和分析出来的,因而形不成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二)不能形成动态的方案

传统的教案只是形成的教案是静态的文本,没把它当做动态方案。教案只局限于课前,关于教学的思考与调整没有在课前、课中、课后不断进行,教师的教学记录与修正也没有不断进行,只把课前教案编制当做教学设计的完结,并以此作为教学的准绳,导致教案价值的部分丧失。

(三)课堂利用率不高

传统教案由于课前大部分学生会出现的问题都是教师预设的,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控的内容较多,并且可能造成学生会的内容花费的时间过多,而学生模糊的知识却没有太多的时间讲解,从而影响教学难点的突破。

(四)不能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

新课标要求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但传统的教案由于对课堂的情况没有预见性,因此不能很好地设计学生活动,对实现学生为主体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双案教学法下的教案编写过程

“教案”,应是一个指导性的动态方案,是教师教学的“教案”学生学习的“学案”的复合体。针对以上传统教案中存在的问题,双案教学采用以下几个阶段编写教案,提高教案的实用性。

(一)作好教学内容分析和教学对象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首先要认真学习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理解教学大纲对学科内容安排的意图,知道所要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领会要经历哪些过程、形成什么样的技能和态度。其次,在理解教学大纲的情况下,精心挑选合适的教材和相应的参考资料,分析整个教材,摸清教材的编写意图,了解章节安排顺序和特点,明确各部分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掌握教材的结构和体系,对教材有一个总体认识。再次,对具体授课的小节作深入分析研究,发现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寻找解决重、难点的策略,对内容中自己的生疏部分做精心准备。最后,分析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所具有的初始状态,了解学生的准备状况,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此阶段对学生的了解是教师根据学生对前面知识的学习情况预设的,与传统教案相同。

(二)通过学案确定教学目标

由于学案的设计中已经设计了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基本与大纲要求一致;与本节有关的基本知识点,包括以前学过的和本节所学的内容;熟悉基本公式、定理的,学生可以通过自学解决的小练习;课上的部分典型例题,也就是教学重点。学案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学、讨论完成。教学目标是根据大纲要求,再结合学案中学生完成不好的学习任务精心设计的。它的设计更有针对性,学生自学可以达到的目标在教学目标中就不必提到。这样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描述教学目标时行为的主体只能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更有助于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

(三)明确重点、预设难点

教学重点由知识点在教材的知识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来确定。通常教材中的定义、定理、公式、法则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起核心固定作用,它们是教学的重点;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是贯穿全局且具有纽带作用,也是教学的重点;公式、定理的概括过程及其证明思路的探索与发现的思维过程是发展学生关键要素,这也是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主要是指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的知识点或数学思想方法,但是由于每届学生的认知结构不同,教师这个阶段只能根据经验预设,需要通过分析学案中的小练习和典型例题进一步修改和补充。

(四)通过学案调整和补充教学重难点

在学案中学生不出错的部分课上可以简单提及,不作为教学重点;学案中学生出错较多的、补充进教学重点。不理解的地方作为教学重点仔细讲解。

(五)根据学案设计教学过程

学生在完成学案的过程中,自己会巩固遗忘的知识点,这样的知识点课堂上不必再重复,以节省时间。学案的关键是会体现出下面几个问题:(1)哪些基本定义本身学生掌握的不准确。(2)哪些定义、公式本身没问题,而是应用上出错。(3)典型例题中从知识上、解题方法上、解题技巧等方面有哪些问题。教师通过分析学生在学案中出现的问题,设计教学过程。

三、双案教学法下的教案的解决的问题

把学案融合到教案设计之中,使教案更有针对性、时效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自己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课堂上注重解决重难点,节省时间,提高了课堂的利用率;通过学案对教案修改、完善使教案的价值得到了完全体现。

总之,“双案”教学模式由重视教法向既重视教法又重视学法转化;由重视教师单动向重视师生互动转化。使教学过程更生动,更有针对性,更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为了很好实现这一目的教案的设计就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双案教学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如何把学案融合到教案的编写中,编写好教案是双案教学的灵魂。

参考文献:

教案设计要点篇4

一、学案设计的准备

设计学案前,首先要摸透学情,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以便于根据学情设计教学;其次要吃透课标和教材,明确三维目标,理清知识脉络,准确把握重难点,找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和拓展提升点。

二、学案设计的基本原则

学案设计要基于学生学。体现以生为本,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基础,重点解决学什么、怎样学、学得如何的问题。

为了达到导学的目的,对教学内容宜进行问题化设计。重在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提升、反馈巩固,依据学案有效开展学习活动。

循序渐进原则。为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学案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知识的生成过程和知识内在的逻辑关系,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体现学习的递进性。

学案宜进行分层次设计。根据知识内在的逻辑关系和学生基础的差异性,学案宜进行分层次设计,以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让差生吃得了,优等生吃得饱。

要设计具体有效的学法指导。根据学习内容,设计具体有效的学法指导,重在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案设计要围绕三维目标。目标设置要可测,以便于紧扣学习目标来设置学习问题、学习过程和反馈训练。问题设置和反馈训练要可测,以解决学生学得如何的问题。

要遵循实用性原则。如有些问题在教材上可以直接标写勾画,教材中的材料、习题可以直接标注等。

学案设计的过程,也是根据学情对教材进行改造的过程,将教学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将教材系统转化为适合学情的教学系统,转化成通俗、易懂、具体的学习材料,便于学生有效地开展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

三、学案的基本栏目

围绕学生有效学习,学案可以按目标感知、重点、难点、铺垫导入、问题导学、知识梳理、拓展提升、训练反馈等栏目进行设计,问题导学、知识梳理、拓展提升、训练反馈是重点栏目。

四、学案设计的基本程序

1.依据课标,整合不同章节的教材,梳理教材中的知识点、重难点和易错点,为学案设计和重难点突破找到支点。

2.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层次递进关系。

3.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知识间的联系和递进关系,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将教材中的知识点、重难点和易错点设计成富有启发性和引导性的问题。

4.针对设计的问题,尤其是重难点和易错点设计合适的学法指导。可以是知识铺垫、思路点拨、疑难解读、易错点提示、记忆口诀、学法介绍、知识缺陷补充等,起到激兴趣、导学法、引思路的作用。

5.按针对性、典型性、层次性的原则,精选教材和教辅中的习题,按对应的知识点和难度梯度编写反馈检测题。

6.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和社会热点编写拓展提升部分,拓展提升部分根据学科内容的不同,可以是即兴写作、仿写、实验设计与探究、材料分析、实践应用等。

7.将导学方案、反馈检测题和拓展提升部分一起整理打印,形成学案。

五、学案设计和编写的注意事项

1.为保证学案质量,明确学案内容和编写责任,学案上要注明节次、课题、设计人、审查人、时间等。

2.知识梳理部分根据学科和内容不同,可以采用问题化设计、要点挖空、填图、习题等多种形式,但都要达到引导学生梳理教材文本的目的。

3.学案设计要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既要考虑到知识的层次性,又要考虑学生的不同层次。

4.要有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和突破重难点的可行方法。

5.问题的设计既要有坡度又要有启发意义,要注意知识的铺垫,重难点必须有学法指导,疑点和易错点要有提示,以便于引导学生顺利解决问题,让学案真正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拐杖”。但也要防止过度问题化,不必要问题化的简单知识可以让学生直接记忆和阅读。

6.反馈检测题要紧扣教材内容进行选题,主要考查基础知识和能力,切忌重复训练,题量不宜过大,以10分钟以内完成为宜,要避免习题的简单罗列。

教案设计要点篇5

近几年来,随着国内外成衣品牌的日益增多,具有文化内涵、创新的成衣品牌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而成衣的创新更多体现在设计元素的配置和创意上,色彩和图案作为服装设计的基本要素,在成衣设计上的表现起到的作用越来越成为亮点。服装色彩与图案作为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基础课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其对后续的服装设计课有着重要的作用。本课程以培养学生基本的色彩与图案的审美修养以及色彩与图案的设计应用为重任,通过对色彩与图案基础知识的学习,色彩与图案的设计练习,使学生掌握服装色彩与图案的基本设计应用能力,为今后的专业服装设计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国内同类课程结合实践对色彩与图案做了较好的课程设置,偏重学生的设计艺术表现能力和绘图能力,较少系统深入地讲授服装色彩与图案应用性的具体过程和实现。在突出强调色彩与图案和成衣结合,以及色彩与图案的应用性和流行性方面不够;在强调实用和艺术的完美结合方面不够,侧重基础知识的讲解而较少完善其实际应用的表现以及设计创作的过程,无法满足服装设计专业本科生的需求。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不同的学生应以相应的教学方法和课程具体对待,鉴于目前工科类设计专业学生色彩与图案学习的特点,课程实际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学内容不合理

以往的教学大纲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主要突出色彩与图案的基础训练,服饰色彩设计上主要着重色彩的配色原理以及搭配,图案主要偏重图案的造型以及图案的构成形式,从理论到形式,教学内容偏重形式和教条,使学生了解了基本的色彩与图案设计特点,设计训练的内容也多以基础的色彩配色与图案表现为主,强调学生的画面表现能力和艺术张力,较少涉及实际色彩搭配与图案的应用,缺乏实际的训练与操作,理论脱离实际,在实际进行服装色彩与图案设计运用时并没有得到大的改善。尤其对于没有绘画基础,没有写生色彩基础的工科学生来说,趋向专业性的设计色彩与图案的表现更难以浓缩和抽象甚至创造。

2.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老套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依据,课堂教学手段主要以PPT演示讲课,间或进行一些课堂设计训练,学生的色彩与图案设计以手绘表现为主。理论课和课堂实验

交叉进行,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从宏观上了解一些基本的服装色彩与图案的基础特点和表现形式,但传授式的教学只能让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情况,学习缺乏创造和表现。课堂实验课也基本以纸面的练习展开,以手绘表现为主,学生练习教师课堂辅导讲评为形式,方法和手段符合现有教学条件,但在课堂练习部分过于侧重培养学生的色彩与图案的艺术表现能力以及绘图表现能力而缺乏对学生的设计色彩与图案的欣赏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以及实际应用的体验,以至于色彩与图案课结束后对后续的实际成衣色彩与图案的设计应用没有起到一定的作用。

3.脱离实际

理论与课堂操作训练的课程侧重点偏重于书面色彩与图案的设计运用,课堂训练的纸面效果使得学生只能从纸面上、教材上去体会服装色彩与图案的表现特点和设计特点。实际上服装色彩与图案的设计在实际中更多地和面料、材质、工艺特点发生联系,以及具有一定的流行趋势等等,因此教师讲课、纸面上的设计训练只能表面上解决工科类学生对服装色彩与图案的认知和体会,同时使得他们本身对绘画能力的欠缺而对课程失去信心,不能从根本上加深对服装色彩与图案的设计体验和感受,从而达到提升审美以及创作的能力。

原有的课程结合课堂练习对色彩与图案做了一定的课程设置,注重色彩与图案的表现能力,但较少系统深入地讲授服装色彩与图案应用性的具体过程和实现,在突出强调色彩与图案和成衣结合,以及色彩与图案的应用性和流行性方面不够。侧重基础知识的讲解以及课堂基础训练较少涉及其实际应用的表现以及设计体验的过程,使得课程理论与实际有一定的脱节,真正进行色彩与图案设计运用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学生对服装色彩与图案课程的体会也停留在基本的了解和认识上。

二、改革的核心与重点

1.因材施教

目前国内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大多以有绘画基础背景的学生为主体,同时也有完全绘画零基础的工科类学生,针对工科类设计专业色彩与图案学习的特点,应该从他们具体情况出发,设计色彩与图案的教学不应纯粹强调和注重学生色彩与图案的设计表现能力和绘图能力。工科类设计专业色彩与图案训练的重点不同于艺术专业类学生,他们没有一定的写生色彩和图形的能力,因此,在这个基础上应该“因材施教“,根据他们的特点,辅以应当的教学内容,色彩与图案课程中对色彩与图案的设计表现应更多地让他们从实际中去感受服装色彩与图案设计的应用价值和设计特点,多一些实际设计训练,比如实际调研和素材收集,从而提升学生对服装色彩与图案的学习兴趣,从实践中找到学习和提高色彩与图案表现能力的方法。

教案设计要点篇6

(1)教学内容

计算机平面教学主要是进行平面图形、图像的设计方法、设计技巧以及文字的编辑、修饰的教学。

(2)教学方式

计算机平面教学主要是通过计算机以及相关的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实现教学,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软件是计算机平面教学的基础工具。

(3)教学目的

计算机平面教学目的主要是以实际操作、实际应用为主,提高学生的平面设计能力是计算机平面教学的重要目标。

(4)教学效果评估

计算机平面教学效果的评估仍然需要以实践操作的方式来进行,最终体现为学生计算机平面设计能力的提高,但是计算机平面教学效果评估难以进行有效量化。

(5)教学基础

计算机平面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决定了对任课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较高要求,任课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计算机平面教学和实际操作能力,学生则需要较为熟练的使用计算机,否则根本无法完成计算机平面教学。

传统的授课教学方式更加适合知识的传授,计算机平面教学与传统的授课教学特点差异性较大,直接决定了传统的授课教学方式难以满足计算机平面教学需求。

2.计算机平面教学课程涉及计算机应用、平面设计、美工应用等多个领域,使得计算机平面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差异性非常明显,计算机平面教学更加抽象,学生对于计算机平面教学知识的接受更加困难,传统的授课教学方法不适应计算机平面教学效果,大大增加了教师授课的难度,如何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切实提升计算机平面教学质量,成为计算机平面教学必须面对的课题,论文尝试将案例教学应用于计算机平面教学过程中,为计算机平面教学质量、教学效果提供借鉴和参考。

3.基于案例的计算机平面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就是根据总体教学目标,通过实际教学案例进行教学活动,实现教师和学生充分互动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启发性、针对性,有助于启发学生,提高学生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素质。计算机平面教学以提高学生实际操作、实际应用能力为主要目的,案例教学的特点能够较好的满足计算机平面教学需求。针对计算机平面教学特点,提出如下基于案例的计算机平面教学模式,具体示意图如下:

基于案例的计算机平面教学模式主要分为如下三个关键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主要包括分析计算机平面教学目标,根据教学需要从计算机平面教学案例库中提取适合教学的案例,计算机平面教学的案例选择对于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在选择计算机平面教学案例时要兼顾真实性和典型性,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因此教师在准备案例的时候可以结合市场实际需求,提炼出典型的工作岗位,根据工作岗位准备适合案例;平面设计课程可依据情况划分为广告设计、包装设计、数码影楼等多个工作岗位;同时由于计算机平面教学较为抽象,教学案例需要难易适度,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另外,前期准备阶段还包括教师、学生的准备,教师主要需要熟悉教学目标、教学案例以及相关平面设计教学理论;学生则需要熟悉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并做好相关知识准备。

(2)案例教学实施阶段:在前期准备基础上,实施案例教学,主要包括教学基础、教学工具和教学方式三个层面,结合计算机平面教学案例,多方面启发学生的创作和设计思路,并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论证,使学生对教学案例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教师还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市场考察和社会实践,充分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任课教师要对教学案例进行归纳总结,有效引导学生,最终切实形成教学成果,提高教学效率。

(3)案例教学改进提升阶段:主要是在案例教学效果评价基础上,对案例教学进行改进提升。计算机平面教学效果难以进行有效量化分析,所以主要体现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因此在计算机平面案例教学实施后,需要进行深入的案例教学巩固,主要包括引导学生回忆、讨论、再次练习计算机平面案例。同时,任课教师还需要进行深入的教学案例分析,寻找计算机平面教学案例存在的问题,改进和完善教学案例,并结合教学目标进行相应测试,实现对计算机平面案例教学的改进和提升。

4.计算机平面教学案例库设计

计算机平面教学案例库是计算机平面案例教学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案例库的设计需要兼顾教学目标、任课教师、学生等多个方面,计算机平面教学案例库总体设计思路如下:

(1)深入结合计算机平面教学目标。以计算机平面教学目标为指导.深入分析教学关键知识点以及平面设计操作难点,以案例库的形式整合计算机平面教学设计实践内容,以社会的实际工作岗位进行案例库设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案例练习适应实际岗位。

(2)教师和学生共同创建计算机平面教学案例库。计算机平面教学案例库要兼顾教师和学生,教师负责计案例库总体设计方向的把控,并向学生提供典型的计算机平面教学案例,为学生提供参考,同时,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考虑不同层次学生需求的多样化与针对性,使得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取得更好的实践效果。

(3)计算机平面教学案例库要丰富多样不断更新。计算机平面教学的复杂性、学生主体的多样性要求教学案例库要丰富,教学案例需要包括图形、图像、视频、音频、文字等多种形式,案例资源能够根据学生特点、学生规模进行自由选择,满足不同场景计算机平面教学需要。同时,计算机平面教学案例库要结合市场需要不断更新,保持教学案例的生命力。

教案设计要点篇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8-0020-01

VB程序设计语言由于本身具有简单易学、功能强大的特点, 近年来, 一直受到学习者的欢迎和喜爱,也成为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受到广泛重视。但由于中职学生本身基础差,以往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教学,学生学习效果并不好,学生缺乏学习VB的信心和兴趣。为此,本人在VB教学中采用了案例教学法,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本文结合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阐述本人在VB程序设计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的探索及其实施策略。

1 VB程序设计语言的特点

VB是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它应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使用窗体和控件设计应用程序界面,采用事件驱动的编程机制。 而传统的编程方式是一种面向过程,按程序事先设计的流程运行。用VB编写的带图形用户界面的应用程序中,用户的动作(即事件)掌握着程序的运行流向,每个事件都能驱动一段程序的运行,而每段程序又是结构化的程序设计。VB程序设计语言的特点如下:

1.1 理论多、概念多、涉及内容广。

VB功能强大,内容丰富,它支持多种数据库系统的访问,支持动态数据交换(JJP),以及强大的网络功能等。区别于结构化的程序设计,VB采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和事件驱动的编程机制。内容涉及:顺序、选择、循环基本结构、数组、过程、常用算法及文件的使用、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等。

1.2 实践性强。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后,使学生在程序设计和应用软件的开发两个方面都得到锻炼,具有用VB开发一些Windows环境下应用程序的能力。

1.3 相对难教。

一方面,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一般基础相对较差、理解力不够强;另外一方面,学生没有编程基础,学生之前所学的是结构化的程序设计语言,没有接触过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由于编程思想的不同,很多学生需要花较长时间才能实现编程思想、方法上的转变。

正是基于VB程序设计语言的如上特点,教学不能完全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概念定义的讲解,强调理论体系的完善,重视教学过程中的教师讲授。而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加强学生对于关键性概念、整体实现思想的理解,更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 案例教学的优点

2.1 案例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通过案例教学可以把一些枯燥的概念通过一个个案例进行展示,把学生感觉枯燥的知识点植入案例之中,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好知识点的内涵。尤其在对于程序语言的函数、变量部分的讲解更加需要合理的案例进行辅助教学。

2.2 培养学生自我思维的能力和习惯。

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中,引用的案例包括了诸多的知识点,往往一个案例的解决需要多个知识点的辅助,所以,案例教学给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对于同一个案例,可能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经常长时间的自我思维的探索,学生便会慢慢养成自我思维的习惯,在对待学习时,变得乐于思考,不再是一味地接受老师的知识传授。

3 案例教学法在VB程序设计教学中的探索实践

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是案例的选取。案例的选取应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掌握实践技能, 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本人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案例选取的总体原则和实践关键点。

3.1 案例选取应该遵循的总体原则。

案例的选取应遵循以下原则:(1)案例的选取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工作需求,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2)案例的引入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学习技能, 不能为案例教学而案例教学。(3)案例的选取,既要有新知识的内容,又要有原有的知识基础,这样才能符合建构主义的思想,便于教师帮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之上学习新的知识。(4)案例的选取要有一定的延展性,便于学生今后的探索、创新。按照上述原则,本人在VB教学中进行了案例教学法的探索实践。

3.2 案例的选取应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

案例教学在选取案例时应选取与学生生活、学习紧密联系的案例,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便于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

4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4.1 案例的选取。案例教学是以案例的知识讲解为出发点,因此,正确的选择案例是关键。教师在案例的选择时,应该先注重知识点的巩固,进而选择知识点的拓展。选择的案例不应过于简单或复杂,应该要设置一定的难度梯度,这样不仅可以做到知识点的巩固学习,而且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视野。

4.2 案例中问题的设置。教师在选择好了一个案例时,问题的设置又是体现其案例教学价值的关键。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设计好的案例把知识点引入其中,当一个知识点被引入时,教师应该提出相应的问题以配合案例的情境。与情境相结合的问题设置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当一个问题被解决后,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反应,对接下来的问题做一定的调整,以适应课堂的实际情况。

4.3 案例的分析讨论。在上述基本的问题被解决后,教师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对教学做进一步的加深分析,诸如让学生结合教师的案例自行设计相关的程序,然后上机课时根据自己的程序自行操作实施,而且学生还可以对于案例中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就可以从本质上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锻炼学生知识运用能力。

4.4 案例总结。本人认为这样流程是一定要有的,是案例教学效果落实到实处的关键。总结案例时,可把案例中的程序指令、文档类型等再进行系统地罗列总结,又可以把一个个知识点串联起来为同学们巩固一遍,经过反复的巩固学习,更加利于学生的进步。经上述,我们可以知道,对VB程序设计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案例教学法的教学中,不仅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而且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自主操作能力的培养,从而对VB教学的改革起到良好的借鉴作用。同时相信随着案例教学法的不断深入,其也会越来越成为VB程序课程的主流教学法。

5 结束语

案例教学法是VB程序设计教学中的一种有益探索,随着计算机技术和Internet 应用的日益广泛, 案例教学法的内涵将更加丰富, 案例教学法的效果也将更加突出, 更符合建构主义的思想和学生的学习需求,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教案设计要点篇8

案例教学是由美国哈佛法学院前院长于1870年首创,后经哈佛企管研究所所长推广,从美国迅速传播到世界许多地方,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一种成功的教育方法。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被引入我国。

案例教学法,即围绕一定培训的目的把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被证明是帮助学生获取和进一步拓展其职业能力、技能的重要方法[1]。

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案例设计原则

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是伴随我国智能建筑发展而产生的工程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以培养具有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施工、维护等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融合了建筑设备、计算机、网络、通信、电子、暖通等多门学科,传统的课堂及授课方式会使得学生难以从繁杂的知识体系中抓住重点,难以掌握本专业的核心理论和实践技能。

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整合可利用的资源,并确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方式,改善教学效果。鉴于案例教学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特点,案例设计时要遵循以下原则[2]:

首先,要基于学情,因材设计。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大多在高职院校大二年级开设,教学对象经过一年的调整,已经适应了大学生活,学习了电类专业基础课,同时对于本专业有了更多的认识,更加容易投入到课程学习中来,但是普遍理论基础较薄弱,专注度较差。教师在进行案例设计时,必须要基于学生的特点,既能体现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其次,要有明确的教学计划。专业课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好授课计划,对于教学过程进行整体设计和各环节设计。

第三,由于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工程性、实践性较强,所以选择案例要紧密结合工程情况,或者要从实际项目中提取。同时,案例提取要紧紧围绕具体岗位的工作内容与要求。

第四,根据专业特点充分利用校园建筑环境,模拟职业岗位工作现场,合理安排案例应用场所和实施程序,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三、《安全防范技术》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应用

《安全防范技术》是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教学目标是根据职能楼宇的性质和风险等级,使学生具备设计和实施安全防范系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能够胜任智能楼宇管理师、安全防范系统设计、施工、监理等工作岗位。鉴于课程的特点和总体目标,教学案例的设计要遵循上述原则,同时要特别注意其实用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以本课程“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这部分内容为例。

(一)案例设计

1.设计背景。在进行该部分内容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视频监控系统的结构和主要设备,如摄像机、镜头、云台、防护罩、录像机、监视器、矩阵、传输方式等。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可以认为是以上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和应用。而在本部分内容中,教学重点是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方法和步骤,教学难点是系统设备的选择,要求学生通过学习熟悉相关的工程标准和规范,并能在设计过程中遵循。

学生的状态是:了解了视频监控系统的构成和功能,也了解到相关设备,但对于设备在系统中发挥的作用理解不深刻。对于系统是如何构建起来的这个问题,学生普遍较感兴趣。

本专业的实验室现有完整模数混合式视频监控系统一套,包括常用各种类型摄像机、矩阵、解码器、数字硬盘录像机和监视器,可以演示系统调试、运行过程。

2.案例设计。根据上述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案例设计原则,教师确定了本次案例选择某个建筑环境,为其设计视频监控系统,以此作为授课内容的主线。

在建筑环境的选择上,教师选择学生熟悉且易于活动的场所。教师考察了授课学生日常活动较多的校园建筑,选择了便于学生观察同时又涵盖设计难点的海涵楼一楼作为案例环境。《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5-2007)和《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84-2004)是设计过程必须要遵守的规范,故在上课之前,教师要分享给学生并提示其查阅个别章节,并要求学生提前用CAD画好建筑平面图。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将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要求、设计内容、设计步骤、设计方法等知识点贯穿在“海涵楼一楼视频监控系统设计”这个案例中。

(二)案例实施

案例实施过程按照智能化系统设计部门的工作流程进行。

步骤一,请学生进行实地勘察,明确建筑功能和性质,根据标准确定海涵楼一楼的监控需求。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海涵楼共12层,与海虹楼(5层)相连接,是一个集办公、实验、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多功能高层校园建筑。GB50395中明确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应对需要进行监控的建筑物内(外)的主要公共活动场所、通道、电梯(厅)、重要部位和区域等进行有效的视频探测与监视,图像显示、记录与回放。故本案例一楼主要监控的部位是主出入口、大厅、两侧走廊。

步骤二,教师给出设计参考步骤和相关标准,请学生分组自行讨论、设计。这一部分是本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涉及各监控部位的前端、传输及控制设备选型。GB50395中要求,前端设备的最大?频(音频)探测范围应满足现场监视覆盖范围的要求,摄像机灵敏度应与环境照度相适应,监视和记录图像效果应满足有效识别目标的要求,安装效果宜与环境相协调。据此,请学生分别就监控部位的范围、特点确定摄像机的外形、感光元件尺寸、灵敏度,镜头的焦距、光圈等核心参数,确定设备型号。传输部分根据系统类型和视频信号传输的距离确定,控制设备根据前端设备的数量确定,硬盘容量由分辨率和录像时间估算得到。

步?E三,引导学生将设计成果在平面图上体现出来,并画出系统图。经由这个步骤得到主要的设计成果布防图(平面图)和系统图,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作图的规范性。

步骤四,教师组织学生将不同小组的成果展示,请学生比较方案的不同,并思考其原因及优劣,最终得到最优方案。这个步骤可以提示学生关注以下几点:各部分设备是如何选型的,系统架构有何不同,系统成本是否有差距,系统运行和维护有何不同。

由步骤四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模拟系统、模数混合系统和数字系统的不同,将视频监控系统的知识架构补充完整。

教案设计要点篇9

教案设计不能脱离本地学校学生的实际,也要符合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这样,备课目的才有实现的可能,追求教案设计的实效是备课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案设计的实际效果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能够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计的教学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是符合本班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合学校的教学条件,是可以操作的。2.教案设计能体现现代教育思想,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促使教学活动过程的最优化。

二、教案设计要有各自的特色

备课是为了上好课,由于每位教师各有所长,能力大小不尽相同,在某一个教学阶段各自的侧重点也不一样,因此,教案的设计应追求各自的特色或艺术风格,不搞一刀切。例如新教师通过设计详案熟悉教材,弄清教材的体系,积累教学的经验。又如,开展教科研课题实验的教师,可以精心设计满足实验要求的特色教案。再如,对某一教学环节还不够上水平的教师,可着力在这一教学环节上采用多种设计方案。[教学环节指导入,设问,变式训练,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等]这样备课要在突出各自特色的同时兼顾教学要求的轻重环节,做到点、面结合,体现一课一得,教师的教案设计和工程师编制的工程设计方案,画家的美术作品,音乐家的美妙乐谱一样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创造性。因此教案设计是否有自己的特色是衡量备课质量的条件之一,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优化教案设计的几点思考

对于小学教学的教案设计,关键的问题是树立什么样的设计观念和设计标准。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基本理念,从考查课堂教学活动入手,采用对如何评价一节课和如何看待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表现来进行衡量备课的质量。好的教学设计须具备如下几个基本特征:

1、确定符合实际的内容范围和难度要求。每一节课都应当是有针对性的,没有一个适合任何学生学习的教案设计。教师设计一节具体的课时,都应当把它当作一个创造性的活动,只有根据学生实际和充分考虑当时当地的教学条件,确定恰当的内容范围和难度要求,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不考虑学生实际,不分析和利用现有条件的课堂教案设计,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

2、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尽可能的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能多一些安排学生课堂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和经历学习的学科知识。

3、尊重学生的需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同班级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特征,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备课中应尊重不同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需要。应当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不同类型和不同水平的题目,供学生有选择的做,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

4、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适应学生的实际和内容的要求。在教案设计时,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根据不同年龄和异步发展水平学生的需要,灵活运用且不拘泥某一种方法,做到一法为主,多法为辅。

四、增强创新意识拓宽备课的思路

教案设计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钻研教材的结晶,教案设计的质量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在教案设计时,教师应以《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坚持“依据《标准》源于教材”的原则,根据不同课型,以及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自己已有的教学经验精心设计。遵循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教材为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法指导为重点,结合学校、教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充分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设计出各具特色的多种多样的实用教案。

1、备详案。适用于刚刚从事教学工作或对所任学科的教材体系不甚了解,或担任教科研课题实验教学的教师。编写详案有利于教师弄清教材的编写体系,掌握基本的教学方法,探索并积累教学经验。详案的设计一般要完成所有的撰写程序:(1)确定教学内容。(2)制定具体、全面的教学目标。(3)制定教学活动探索的重点。(4)准备教具、学具。(5)设计详细的教学过程。(6)撰写教学后记。

2、备简案。适用于从事教学工作多年,对所任年级学科教材体系以及班级情况非常熟悉,并且有一定的教案设计经验的教师。编写简案有利于把教案编写的主要精力用于教学突出位置、关键部位和精彩教学活动的设计上。使每课的教案设计都有新的创意,争取一课一得。

3、备学案。以往的教案一般都设计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很少在教案设计中编写学生如何开展学习活动的计划,要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是课堂上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还需要在教案中设计一部分“学案”,使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活动开展得有生有色。

4.备“实验课题”的教案。在开展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的实验教学时,应根据课题实验的要求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教案设计同样需要符合该课题的实验要求,例如在开展“异步教学”课题实验时,教案中非常突出教学问题的设计,使得学生在解答自选问题的异步学习过程中求得发展,教案就必须按“六环节教学程序”来设计。

教案设计要点篇10

现代多媒体技术综合应用加强,社会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要求趋向一专多能,艺术设计者不仅具有良好的专业设计能力,还具有较高的电脑软件操作能力,能熟练应用Maya、3ds Max、PhotoShop、Premiere、AE及AUTO CAD等相关设计软件,这种岗位需求给我国高职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与本科教育相比,高职学生的专业设计能力较弱,但是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紧贴社会需求,侧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突出实践技能的练习。高职学生动手能力较强,可以灵活运用几种电脑设计软件,这也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职业岗位能力需求。

3ds Max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实用性,该门课程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现今国内外高校的艺术设计类专业普遍开设3ds Max课程,3ds Max属于电脑软件操作课程,操作命令复杂,不容易掌握,教学中要学、做交融,经过大量的、反复的实训练习,才能较好的掌握,因此3ds Max课程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是项目案例教学,有一套优秀的实训教学案例就显得非常重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关于3ds Max软件应用的网络教程比比皆是,但案例设计起点太高,专业化太强,操作步骤繁琐,并不能满足高职教育层次的实际需求;软件的应用书籍有很多,但理论性普遍较强,部分有实践项目案例较多的教材,许多案例的设计与专业联系不够紧密,不能较好的体现专业特点。

目前高职校院的3ds Max实训教学案例一方面来源于教材中提供,但是适合高职层次学生使用、突出实践性的教材较少。另一方面是任课教师本人在设计工作中积累的设计项目案例,但这些内容都不够系统。因此设计适合高职层次应用、与专业紧密结合的3ds Max教学实训案例就显得尤其重要。一套优秀的实训教学案例可以极大提高电脑软件的学习效果,实训教学案例的设计既需要教师本人具备良好的美术基础、较高的专业设计能力,能熟练操作相关的电脑软件,而且能理论结合实践。本人在多年的一线设计工作及3ds Max课程教学中,充分的认识到3ds Max实训教学案例的作用,对3ds Max实训教学案例的设计及实施具有以下几点心得与体会:

首先,3ds Max案例设计应紧贴社会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任课教师设计实

训教学案例时,应深入设计单位进行社会调研,充分了解用人单位的专业需求,结合艺术设计类不同专业的软件应用特点,将掌握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及总结,围绕艺术设计人才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来精选出适合本专业的实训教学案例。案例的设计还应随时关注社会人才需求变化,及时调整、补充和更新实训案例,做到与时俱进,使培养的学生能满足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知识能力、技术能力与岗位能力的要求,缩短学习与就业的差距。

第二,3ds Max案例设计应符合高职教育特点。高职教育重视实践动手能力

的培养,突出实践性、职业性与实用性,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三年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入学基础水平、实训教学条件及师资队伍等各方面,都限制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层次与专业水准,特别是3ds Max课程教学具有特殊性,全程机房授课,一般四节或八节联排,设计案例时应充分考虑到以上因素,案例的难度应适中,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第三,3ds Max实训教学案例的设计,应突出专业特色。在课堂教学中,课

堂示范的3ds Max案例设计要体现不同专业的共通性,又能体现不同专业的差异性。在设计中以满足岗位需求为原则,在够用、实用的基础上,突出专业特色。如针对我院目前开设的影视广告、影视多媒体技术及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三个艺术设计专业,在设计3ds Max课程实训教学案例时,影视广告专业的3ds Max软件实训案例的设计注重影视动画广告的设计与制作,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侧重影视特效制作技术,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突出展示空间的设计与再现,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

第四,结合教师的专业特长,开展团队协作。一名教师在一学期内,要面对几个专业的3ds Max课程的教学,限于自身的专业限制,单人独立设计的实训案例很难涵盖几个专业的内容。因此专业教师充分发挥群体的专业优势,共同合作,设计出适合不同艺术设计专业的3ds Max实训教学案例,能极大的提高实训效果。如我院的几名艺术设计教师,分别在影视动画、广告、建筑室内外设计、影视后期特效制作等专业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都能熟练的操作相关的设计电脑软件。经过群策群力,设计出一套适合我院不同专业的3ds Max实训教学案例,案例内容涉及到建筑室内外设计、影视广告、电视节目制作及展示设计等专业,经过几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五,在课堂教学中以3ds Max课程为主,兼顾与其他软件的综合应用。在设计工作中,一般都是几种设计软件综合应用。依照这一原则,在课堂教学中以专业设计为出发点,加强软件之间的综合运用。如3ds Max与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综合应用制作建筑室内外效果图的后期处理,3ds Max与后期合成软件Premiere及AE综合应用制作影视特效,3ds Max与AUTO CAD的综合应用制作三维模型等等,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软件综合操作技能。

第六,分专业布置课后作业,作为课堂补充,进一步加强3ds Max教学的专业性及针对性。在课堂教学中,一名专业教师在同一学期可能要教授2个或3个不同专业的3ds Max教学,在课堂演示讲解时,无法做到针对不同的专业演示不同的教学实训案例,因此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根据不同的专业,分专业布置不同题目的课后练习作业,突出专业的特点,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有针对性。

总之,3ds Max课程实训教学案例设计应紧跟社会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结合学生的专业基础水平及专业特点,充分利用专业教师本身的专业优势,从网上、书籍中收集相关的软件应用技术信息,整合相关资料,最后精选出适合不同专业的3ds Max实训教学案例,运用于教学实践,并在教学活动中实施实践主导型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做”为一体的情景教学模式,模拟真实环境下的全过程、全方位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从基础知识点的学习提升到综合知识点的学习,锻炼学生3ds Max操作技能与艺术创作设计技能为一体的综合技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推动学生主动寻找机会参与企业的艺术设计工作,为学生的就业及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案设计要点篇11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1-0102-02

“细节决定成败”,在课堂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和问题应引起重视,找准影响课堂效率提高的短板和瓶颈,破译课改密码,打造高效课堂。下面就如何设计导学案,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一 导学案设计的基本原则

导学案是教师在学习规律和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学情和学习进度,遵循“生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学理念,用于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而开发的课时学习方案。在设计导学案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导学性原则

导学案的设计主要按课时进行,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梯度合理的优势,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能量,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达成学习目标。

2.主体性原则

在导学案设计中,应把学生的主体性落实到每个环节中,从知识预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到知识建构都应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3.问题性原则

教师应将教学目标、重难点、知识点设计成问题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质疑、释疑、激思、延伸、拓展和拔高。

4.梯度性原则

导学案所设置的问题应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设计问题要有梯度和层次,由易到难、由简进繁、由浅入深,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

5.方法性原则

在导学案设计时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加强学法指导,由“学会”变为“会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 导学案设计的一般要求

1.研读课标和掌握学情

新课程标准是导学案设计的基本依据和出发点。新课标中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是导学案设计应体现和遵循的理念及思路;新课标中课程内容的目标要求是导学案设计学习目标的具体指导;新课标中的活动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是导学案设计的教学策略、学习方法、评价方式和各种能力培养的契合点。

“学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差异和特点的具体情状,是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学生的现有学习状况是导学案设计的首要出发点。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说:“假如让我把全部心理学仅归结为一条原理,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生学习新知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教学。”在导学案设计时“关注学情,研究学情,以学定教,以学定学,顺学而导”,这是教师设计学习目标、学习策略、学习内容的前提和必备条件。

2.树课程意识,用好教材

用好教材,首先解决的不是研读教材、深挖教材的问题,而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对教材观的重新审视和定位。教师应树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资源观,整合并优化课程资源,由过去“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教”,同样学生也要由过去“学教材”变为“用教材学”。充分发挥各种课程资源的教育功能,使之为学科实施和教学服务。所以教师应具备课程和教学意识,在新教材观的引领下科学设计导学案。

3.关注差异,分层设计

第一,分层设计学习目标。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目标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全体性、普遍性,而且要坚持“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原则,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及认知规律出发,分层设计学习目标,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层层深入地进行学习,使每一位学生达到所要的目的。

第二,分层设计问题。就问题层次来讲,根据新课标目标要求,一般从认知层面、学生层次、内容难易度等方面将问题分为A、B、C、D四个层次(A层:识记水平;B层:理解水平;C层:应用水平;D层:拓展水平层)。对于A层问题,由学生自主独立完成;B层和C层问题由学生展开探讨完成;D层问题由教师点拨学生完成。

4.引导探究,培养综合能力

突出探究性是实现课堂教学高效率的核心。导学案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只是起始阶段需要的一根“拐杖”,学生最终的目标是脱离它能进行独立学习。所以在设计导学案时应更多地思考要设计什么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有效地合作探究。设计时做到照顾到整体学生,做到“易中难”相结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是实现课堂教学的目的和归宿。教师要在“导”字上下功夫,在“活”字上想办法,在“精”字上动脑筋,让学生互助、互帮、互学、互探、互促;鼓励学生畅所欲言,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学生敢想敢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 导学案设计的方法

在设计导学案时,应依据课标、学情、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各中小学在课堂中实施的教学模式而定,但应遵循“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原理和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1.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

学案中要体现出明确、具体的三维学习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方法一般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2.把握学习重难点

导学案的重难点是在分析学情的基础设计的,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交给学生恰当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去质疑释疑、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精心设计问题

设计恰当的问题是引导学生探究的重要手段,是学案设计的关键所在。教师要依据新课标、学情、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精心设计问题。问题的设置要依据所教班级学生的知识状况和综合素质,有一定的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和层次性。

教案设计要点篇1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在当前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案例教学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新型课堂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重理论轻实践,进行“填鸭式”知识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相比,案例教学侧重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充分参与和主体地位的实现,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归纳、演绎、推理、总结、反思典型案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合作学习。VB作为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类课程,因其操作性、实践性、应用性、直观性强(编程时采用图形用户界面开发环境),更适宜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为中心来组织教学,案例是对课程中某一单元或环节知识的情境再现,在教学中占据中心地位。知识的运用和拓展、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都是借助典型案例来实现的,因此案例选取和设计的质量将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

2VB教学案例设计的总体思路

案例教学的关键是选取和设计教学案例。案例的选取和设计应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促进学生理解应用知识,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根本出发点。为了使教学案例充分发挥其功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案例的选取和设计应注意把握如下几个总体要求:(1)教师应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案例,针对知识点选择案例时要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不能避难趋易或喧宾夺主;(2)选取和设计教学案例要有明确的目标,要兼顾知识本身的系统性,控制好分解的数量并留有伸缩余地,不能分解得过细;(3)选取和设计的教学案例要有延展性,不能是简单地把教学内容转换为一个个问题提出。案例应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在介绍当前知识的同时,既有已往知识的复习巩固,又能对今后学习的内容有所涉及。当然,如果能兼顾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科知识,并能顾及学生的趣味,那么教学案例必然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正是基于以上几点的考虑,笔者在VB课程的案例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从而形成了VB教学案例选取和设计的总体思路。

2.1案例选取贴近生活,与学生专业相关

教学案例的设计和选取应与学生的生活、专业相关联,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程序设计的实用性,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本校学生都配有一张中国农业银行卡,平时有很多学生会登录中国农业银行的个人网上银行,使用“卡号登录”的方式进入系统,查询自己银行卡的余额和交易情况。对图1所示的登录界面,本校学生是非常熟悉的,

而且学生发现每次重新登录或刷新该界面时,密码输入键盘中的数字键顺序都是随机变化的。由于这个登录界面跟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而且用我们要讲授的VB知识也比较容易实现,因此笔者在对其进行必要改造的基础上,制作成了一个VB案例。在讲授VB的多个知识点时,都借用了这个案例:(1)VB界面的设计以及控件的布局;(2)字符串函数的应用(如何实现“退格”命令按钮的功能);(3)控件数组的应用(如何实现密码输入键盘中的数字键顺序随机变化)等,实践证明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由于VB课程可能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设,因此关于教学案例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的问题,对于低年级学生和高年级学生应区别对待:(1)如果是为大一的新生开设的,学生对专业知识基本一无所知,这时候VB教学与专业结合较困难,但可以与学生高中所学的数学、物理和化学知识结合,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选择一些用来解决数学、物理和化学计算问题的案例进行讲解,还可以结合学生常用软件某些功能的实现来设计案例,例如Windows计算器的实现、Word软件中查找/替换功能的实现等;(2)如果是为大二或大三的学生开设,这时候学生已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可以考虑课程教学与专业应用的结合。考虑到任课教师未必熟悉学生的专业知识,可以采用如下方法具体实施――VB任课教师与学生的专业课教师沟通,由专业课教师提出需求,给出相应问题的手工处理方法,然后由VB教师将其设计成案例。

2.2注重案例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

兴趣是诱发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内部动因,设计的案例如果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将会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极大的兴趣和迫切需要下,产生积极探究的动力,VB案例程序要在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当具有趣味性和生动性。

例如,在讲解VB中的Do…Loop循环语句时,笔者引入了一个关于折纸问题的案例:纸厚0.5毫米,进行对折,问对折多少次后,其高度会超过珠穆朗玛峰(8848米)?

这个案例一呈现立即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大家积极进行讨论,连平时上课不怎么听讲的学生都参与了进来,有的学生简单地凭借感性认识,认为这不可能,需要无数次,有的学生认为需要几千次、几万次……,在学生热烈的讨论和好奇心的驱使下,教师很轻松地就引入了今天所要讲授的知识点,学生也怀着极大的热情参与教师的课堂教学,等待教师给出最终的答案来验证自己的判断。学生的兴趣调动了,非常渴望学习,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要让学生对案例产生兴趣,应注重两方面的问题:(1)设计的案例难度相对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应当适中,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因为按照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学生只有在学习那些“半生不熟”、“是懂非懂”、“似会非会”的东西时,才感兴趣而迫切希望掌握它,因此设计案例前应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2)设计的案例应贴近生活。日常生活现象是产生兴趣的主要源头,通过程序案例来模拟日常生活现象,必然让学生觉得有无穷的乐趣。例如常用软件功能VB实现的案例、典型小游戏VB实现的案例(“猜数”游戏、Windows中的“扫雷”等)、对现实生活中某些产品工作原理模拟的VB案例(模拟交通红绿灯、秒表、温度计等)等都会得到学生的共鸣。

2.3设计阶梯性案例组,循序渐进引导学生

设计阶梯性案例组是指按照教学内容内在的联系设计一组逐步推进的案例,这组案例的典型特点是前一案例的学习为后一案例的学习作铺垫,后一案例的学习在前一案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案例的难度逐步加大,但相邻两个案例之间的难度和跨度不大。使用这组案例教学采用的是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符合学生学习知识的一般规律。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比较容易接受,有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而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例如,在进行VB循环结构的教学时可以设计下面一组阶梯性案例,通过由易到难地呈现案例,引导学生逐步思考,达到理解循环结构知识的目的。

阶梯组案例1:求和1 + 2 + 3 + 4 + … + n。

阶梯组案例2:求和1 + 1 / 2 + 1 / 3 + 1 / 4 + … + 1 / n。

阶梯组案例3:求和1 + 1 /3 + 1 / 5 + 1 / 7 + … + 1 / n。

阶梯组案例4:求和1 - 1 /3 + 1 / 5 - 1 / 7 + … 1 / n。

阶梯组案例5:利用公式 求圆周率 。

教师在讲解循环结构的实例时,如果直接给出阶梯组案例5,没有前面的4个阶梯组案例作为铺垫,学生会觉得有难度,一下子无从下手,也不太容易理解教师所讲解的内容。

设计阶梯性案例组要注意以下问题。

(1) 案例组中的最后一个案例是我们教学的目标案例,其余的案例是为方便目标案例的教学所作的铺垫,是为辅助目标案例的教学而设计的。

(2) 案例组中第一个案例的起点要低,足够简单,比如简单的求累加和问题、连乘问题等。

(3) 案例组中各个案例的难度逐步加大,但相邻的两个案例难度跨度较小,应尽量符合美国著名的教学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编制程序教学流程的“小步子原则”。

2.4恰当迁移案例,提高学生举一反三能力

对案例进行迁移,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在原有案例的基础上逐步改变或增加一些条件,就可以过渡到新的案例,从而把应用进一步引申到其他问题上,以此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笔者在讲述VB中的计时器控件前,首先由图2这个简单案例引出了计时器控件,方法是先向学生展示这个案例程序的功能,就是“单击一次命令按钮,文字就从左往右水平移动一段距离”。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很快就知道如何实现这一案例程序;然后提出一个新的问题:“这样操作太机械化,能不能不需要人的干预而让文字自行移动呢?”,在这一问题的引导下,向学生讲授了计时器控件的相关属性和事件等新知识后,学生很快就解决了新问题,写出了如下程序代码:

Private Sub Timer1_Timer()

Label1.Left = Label1.Left + 200

End Sub

针对上述案例代码可以不断改变条件,提出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1) 当文字移动到窗体右边界后就会消失,如何让它从窗体的左边界重新出现?

(2) 如果要让文字从右向左水平移动,应如何修改程序?

(3) 如果要让文字从上往下沿垂直方向移动,应如何修改程序?

(4) 如果要让文字沿指定的路线移动,应如何修改程序?

(5) 如果要手动控制文字是否继续移动,应如何修改程序(展示计时器的Enabled属性作用)?

(6) 如果要控制文字移动的速度,应如何修改程序(引入滚动条控件的知识)?

通过案例的恰当迁移,可以产生一个接一个的新问题,用这些新问题牵引着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不停地跟着教学内容思考,而不是一味被动地接受教师知识的灌输;案例的恰当迁移,使得新案例产生于旧案例,旧案例引出新案例,旧案例和新案例之间平稳过渡,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点理解得更加透彻,在教师一步一步地引导下做到融会贯通。

要使案例具有良好的迁移性,教师必须抓住VB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整体地系统地研究教学内容,将各个知识点的关联变成各种问题,根据问题的难度来巧妙地设计案例。

2.5制造错误案例陷阱,强化学生对模糊知识的理解

“吃一堑,长一智。”人们在认识事物获得认知时,往往出错、碰壁比不犯错误、一帆风顺更能增强印象,加深记忆。基于这一点,在设计案例时,我们可以专门针对学生容易出错和可能模糊的知识点来设计错误案例。在课堂上讲授相关知识点时,通过演示错误案例,学生会容易发现程序调试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这必然引起学生的困惑与思考,进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然后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找出错误、改正错误,得到正确的程序代码。这样的处理方法可以明显加强学生对模糊知识点的印象。

例如,在讲授VB的多分支选择结构的执行流程时,笔者谈到“不管有几个分支,程序执行了一个分支后,其余分支不再执行”,总结以前的教学经验,发现学生对这句话的含义理解比较模糊,在编写多分支选择结构的程序时经常弄错各个分支出现的先后顺序。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设计了一个错误案例,如下所示。

编写程序,将学生的百分制成绩转换成对应的五级制成绩。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Dim Cj As Single

Dim Dj As String

Cj = Val(Text1.Text)

Select Case Cj

Case Is >= 60: Dj = "及格"

Case Is >= 70: Dj = "中等"

Case Is >= 80: Dj = "良好"

Case Is >= 90: Dj = "优秀"

Case Else: Dj = "不及格"

End Select

Label3.Caption = Dj

End Sub

上述案例在演示时,学生很快发现在文本框中输入90分、80分后,单击命令按钮,程序显示的成绩等级都是“及格”,觉得比较困惑,很想知道原因,这时候再给学生具体阐明VB中多分支选择结构的程序执行流程问题,学生印象就非常深刻了,以后就很少犯类似的错误了。

2.6用综合性案例贯穿教学,让学生把握知识的有机联系

如果在VB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选用的案例过多,过于零碎,就会导致学生在学完这门课程后仅会孤立地做一些简单的小程序,不能综合运用所学的VB知识来开发一个功能相对完整的应用系统。所以在设计VB教学案例时,最好能精选3~5个综合性案例,或仅选用1个规模较大的综合性案例(可简称为大案例)来覆盖或贯穿全部的课程教学内容。

具体教学时以贯穿整个学期的综合性案例为中心,以此案例引导学生进入要学习的知识点,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新知识,逐步将案例完善。随着案例的完善,学习的新知识点也融入案例,这样逐步扩张地完成一个综合性案例项目的教学与开发。由于这些综合性案例将VB知识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便于学生对VB知识结构的整体认识,同时学生对软件的开发也能初步形成一个整体性概念。

采用综合性案例进行教学,可以选择从第一堂课开始,也可选择在一个学期的最后一个月进行,笔者采用的是后一种。在讲授完VB的基本知识后,笔者会引入一个综合性案例“客房管理系统”,这个案例基本上覆盖了VB课程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的主要知识点。对这个综合性案例的讲授遵循了软件项目开发的一般步骤,从需求分析开始,过渡到功能分析,逐步引导学生完成系统模块的设计、数据存储的设计、输入输出界面的设计,到最后完成代码的编制、调试、运行等一系列过程。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用文件和数据库管理数据的区别,我们分别用这两种数据管理方式实现了系统,通过这种处理更让学生有机会深刻地感受到用数据库管理数据的优势。

3结束语

当然,高质量的教学案例,对保证案例教学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案例教学毕竟不是简单地把设计好的案例逐个进行讲解就可以达到教学目的的。它还需要配合使用一些适当的教学方法,比如启发式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方法等,并要结合一些实践活动,同时也需要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来提供必要的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 唐小燕,吴斌,鲁大林. 传统教学与案例教学在《VB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实施效果分析[J]. 教育信息化,2006(10):63-65.

[2] 吴海珍,蒋加伏. 关联案例教学法在“VB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 计算机教育,2009(12):52-54.

[3] 李明,宣善立,冷金麟. 斯金纳教学理论在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 计算机教育,2008(14):75-76.

[4] 孙振坤,孙斌. 条件迁移法在VB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8(11):47-48.

[5] 张广群,汪杭军,王保平. 问题驱动模式在VB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08(22):139-140.

[6] 王冰.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J]. 计算机教育,2009(2):142-144.

[7] 叶品菊. 案例贯穿式教学法在VB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5):53-54.

[8] 陈龙猛,王保桂,李吉忠,等. 大案例教学法在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教学中的探究[J]. 计算机教育,2008(5):59-62.

General Approach to Design of VB Teaching Case and Its Explanations with Examples

LI Zhi-hui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