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合集12篇

时间:2023-05-21 08:17:13

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篇1

现今的社会是信息、网络、新经济时代,信息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知识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同志曾指出: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因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则决定着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最宝贵的财富在于创新人才。学校是知识传播和创新人才培养的主体,面对网络与教育紧密相关的信息教育时代,高校如何才能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呢?要想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实现教育创新。为学生提供宽松的、能激发展创新潜能的环境。[1] (P.21-23)目前,学校和社会都为学生创设了适宜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越环境,充分发挥出网络在信息传播和改变教育教学模式方面的作用。

校园创新环境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大力加强学校内部创新教育环境的建设,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创新环境,才能真正使创新人才的培养落到实处。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推进创新环境的建设,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创新教育环境。在网络时代除了抓好校园网的建设,对学生进行网上获取知识信息的培养教育之外,我们还应该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校园创新教育环境的建设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鸡蛋因得到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鸡子,但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鸡子,因为二者的根据是不同的。” 从另一方面讲,如果没有适当的环境和温度,鸡蛋永远不可能变为鸡子。可见在内因一定的情况下外因起着决定的作用。良好的创新环境就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外因”。一个好的外部环境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先决条件。培养创新人才的根本还在学校,学校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环境的好坏至关重要。目前从社会的大环境来讲,网络信息已非常普及,校园基础网络的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针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试验也在逐步向多元化拓展。这一切都为学校创新教育环境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社会环境。

学校领导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真正认识到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人才的需求、认识到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人才的需求、认识到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学校的创新环境,把学校创新环境的建设放在学校工作的中心地位。校领导不但要在硬件设施上投资,建设良好的网络创新教育环境,更要定出目标,积极倡导,拿出措施,合理组织,有效监督,正确评价,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才的创新软环境。[2] (P. 23)

二、创新环境发展必不可少的是组织环境的建设

任何一个目标的实现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组织形式。创新人才的培养不同于应试教育所存在的组织机构,而是要有与之相配套的组织机构,围绕创新人才的培养进行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形成一个良好的、有效的、运转灵活的组织机构。除了学校各职能部门明确职责,相互配合,共同为创新环境的建立创造良好的条件外,团委、学生会要密切联系学生、引导学生、组织学生,以各种形式、各种层次的兴趣小组、创新小组,展开丰富的活动。

三、课堂创新教学是创新环境建设的基础平台,创新教学离不开教材创新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创新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启发、引导,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场所,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要开发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的作用。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注重培养学生创造的能力。在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模式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给予学生参与的权利和机会,鼓励引导学生讨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媒体。教育主管部门、教材出版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紧跟时代步伐,根据教学大环境的发展不断创新教材。这些教材从文字教材、音像教材、电子教材到网络教材应有尽有。同时,各学校还依据自身特点开发新的创新教材。高校编写出大量的结合自己特色的创新教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发展的需要进行选择性学习,甚至可以自报选修课程、自主进行课题探索、研究。中小学也开始编写适合本校使用的创新教材。多以强调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索体验为主,充分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感受科学意识、创新精神。

四、建设创新环境的核心内容是开展各种形式的创新活动

(一)利用网络平台创新在网上设立创新主页。在网络时代,充分发挥网络的“第一生产力” 作用,是创新环境建设的首要条件。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我国参与二十一世纪国际竞争的核心武器。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这些能力在网络时代是学生创新的基础能力,是与读、写、算同等重要的基本能力。为了适应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要求学生具备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成立兴趣小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是创造力的源泉。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很多成功的科学家、艺术家都是由对所从事专业的兴趣而走上了成功之路。达尔文对生物学的兴趣,写出了《物种起源》;爱迪生痴迷发明,而获得了二千多项专利;丁肇中对物理学有兴趣,而获得诺贝尔奖。――培养兴趣,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兴趣小组无疑是一种好形式。

同时,适时举办多种形式的创新竞赛、创新展览会、科技小制作、创新电视大奖赛、电脑建模、设计大赛、联网创造、网络远程创新大赛等等,是使创新活动充满活力的强大杠杆;

(三)根据个人能力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使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与实践相结合。可使学生更早地接触科研创新活动,并受到教师更多的直接指导。同时,设立必要的“大学生教学实习与社会实验基地”。参与教学实习与社会实线活动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进一步提高。

以上这些活动的开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非常有效的。

五、培养创新人才,离不开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美国阿克隆大学董事会杰出教授、著名高分子科学家程正迪教授认为:“要使中国的教育和科研真正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就要培养一大批优秀的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是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授队伍。建立竞争机制和考评制度,确保教授队伍的质量。”因此,学校要开展创新教育,关键要培养懂得创新教育、有创新能力的教师。[3] (P. 52)要培养出创新人才,先要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水平的教师。具有创新教育理念的教师,不仅能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和落实已有的创新教育理念和经验,还能够根据自己以及学生的情况创造性地去开拓创新教育的新领域。因此,加速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水平教师也是学校创新环境建设的重要方面。

校园创新环境建设的好,学校就会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但是,由于大、中、小学对创新人才要求的目标不同,创新环境的创设也应有所区别。高等教育阶段要在继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人格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校园创新环境的建设,形成一个良好的校园创新教育环境,有一个良好的创新人才的培养氛围。高校一定能够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中华民族就一定能够实现百年的夙愿,实现伟大的复兴,再度辉煌。

参考文献:

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篇2

传统的实验教学一般是根据实验教材进行,提前准备好各种实验设备,上课时讲授操作时的注意事项与设备的使用方法,然后学生以机械式模仿的方式进行实验。这个过程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其次,高校内部的实验室仍然是相对独立封闭的,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实验室开放设备、时间、环境都是固定且有限的,无法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

这些因素对于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来说都是不利的。为此,实验室的开放势在必行。

二、从实验室的开放时间、内容和对象等方面着手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自我提升

(一)时间开放需要体现灵活特性

除了安排开放在教学大纲内规定的必须开放的课堂实验教学时间外,其余闲暇时间也应开放。对与教学大纲内的实验内容,要求学生提前现场熟悉仪器,为此学生要对实验进行提早预习和准备。让学生可以提前预约其他实验项目及熟悉实验内容等。实验室这边应安排值班老师和学生,并提供联系方式,方便有兴趣的学生来实验室进行实地考察。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实验时间,又可以充分利用实验室的开放时间段和空闲的实验室。

(二)内容上面要呈现出深度和梯度

对于已经安排在教学大纲内的规定课堂实验内容,实验室必须对其有所保障。但是鉴于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我们还需要根据学生的能力以及授课面,在实验内容上面做出更改。

为此,在现在的实验教学计划中,删减了部分基础和验证性的实验项目,增加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设计性实验环节,从而在实验的内容上面体现了一定的深度,也对学生的实验能力提升有了梯度的呈现。当然,在设计层阶段,不同专业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特性,以及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选择实验内容,鼓励学生自主设定实验内容和主题,自行收集相关实验内容的资料,以独立或与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实验方案、方法的设计。教师更多的时候只是提供技术上的援助,建设一个学生自己设定实验内容、自行设计实验环节,以及碰到问题自行解决困的自我能力提升的路径。

(三)实验室开放不仅要有宽度还要有一定的厚度

实验室除了承担的实验教学任务外,还应当是可以进行科研学术交流的重要场所。实验室所具备的各种资源,可以使得他在各项基础学科的研究和各种技术开发中承担更重要的分量。因此,实验室开放的对象不能仅限于上课的学生,同时要吸引有科研能力和有科研项目的老师进入实验室基地,这可以使实验室在内涵上面呈现出深度。授课的教师可以从平时的教学中,挖掘出部分学有余力、善于探索、勇于实践的较为优秀的学生,同时吸收这部分学生参与到科研工作和学科竞赛中来,这样可以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实验室的宽度。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都会得到提高,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也都会加大。同时考虑问题的角度和对事物细节的把握等方面更会有提升。

三、开放实验室对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

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每年设有专项经费用来支持对学生实行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开展,给学生在物质上提供保障。同时,学校给学生提供很多很好的自我能力提升的平台,这些平台包含有:创新创业实践训练项目、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暨新苗人才计划项目、互联网软件设计大奖赛、电子设计大赛、大学生学科竞赛项目、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活动,这些活动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笔者认为,有良好的竞技平台、优质的实验室资源,以及高水平老师的引领,学生一定会积极参与到各项竞赛、各种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中来。近三年来,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由实验教学团队成员指导本科生成功获得实用新型专利超20项,公开发表科研论文10余篇。近几年来,在各种国家、省级竞赛中表现也很抢眼:2016年,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大赛暨第三届“发现杯”全国大学生互联网软件设计大奖赛获奖名单揭晓,首次参赛的东海科学技术学院,闯入本科组APP开发与设计项目决赛的7组(19人)全部获得名次,其中,获二等奖1组,三等奖6组,学院也被大赛组委会授予“最佳院校组织奖”。2015年8月上旬,全国29所高校584位选手参赛的第四届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上,东海科学技术学院学生表现抢眼,斩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2015年在8月初,在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举行的“ZEDC杯”浙江省第七届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总决赛上,我院队伍荣获二等奖。2015年5月17日,在浙江省第十四届“宁波市政公路杯”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中,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荣获三等奖一项。

由此可见,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对实验室开放有客观需求。从获得的成绩来看,开放式教学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实验室开放,通过为他们提供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平台,营造了一个让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外部环境,学生的学习不再受教材、教师等因素的限制,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充分发展,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得到培养,使得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又多了一条有效的路径。

四、建设开放式教学实验室需重视的几个方面工作

在多数院校,实验室的建设投入都是有保障的,也就意味着学校对教学实验室的重要性也是认可的。但多数的意识只是局限于实验室为开设的教学课程服务,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实验室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如今,东海科学技术学院通过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在学生素质能力培养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我们在以下方面做出改进。

(一)实验室科研与教学团队建设

对于创新人才培养来说,实验室的开放式教学还需要组建高素质的实验团队。因为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涉及的知识面更加宽广,要求教师在实验技术和设备等方面要有很深的造诣。这需要老师自我提升教学素养和业务能力,所以学校相关部门应给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提供各种业务进修的机会,使得实验队伍能够跟上发展的脚步,从而提高实验室开放式教学的质量。

(二)重视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

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实验的内容也应该随着学校发展的要求及时的进行调整,以确保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使得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切实地培养和训练。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有关部门和各级领导给予重视,同时实验教师也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对其进行长期深入研究。

(三)在物质上保障实验室开放式教学

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篇3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人才的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同。有人说,现代企业的管理主要比拼的就是人才的管理,也就是人力资源管理。一个企业如果想要发展下去,就必须要牢牢抓住他的命脉——人力资源。人力资源保障着企业的发展,人力资源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柱。本文将就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与在这个管理体系下人的培养使用与创新提出自己的见解。

1 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企业根据自身的需求,通过对企业的人力进行优化和重组,积极发挥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出企业人力资源的潜能,为企业在原有基础上创造出更高的价值,确保企业之前所制订的战略目标得以实现。也就是说,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企业针对自身人力资源的配置所制定一系列政策或者实行相应的管理机制的措施或者活动。这些活动一般来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制定目标战略;人员选募;绩效以及薪酬管理;人员流动以及关系整理;以及员工的健康安全管理等。

一个企业如果想要长久地发展下去,就需要一个稳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配合。因为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人才是能够决定一个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点。虽然一个企业的所有管理目标都是由这个企业的管理层所讨论制订的,但是,在日常工作中,这些管理目标的实行以及完成程度,都是由下属员工的努力程度来决定的。也就是说,如果下属员工的基本素质不高,不能很好理解以及贯彻管理者指定的目标,那些被制订出来的计划都将属于镜中花、水中月,那么所谓的“企业管理战略措施”也将变为一纸空谈。所以,当企业的人力管理系统得到充分的完善时,这个合格成熟的体系将会给企业带来各种灵活的企业组织观念,给企业的员工提供相应宽裕的条件以确保员工的潜力得到充分开发,让员工发挥自己的特长和能力,尽心尽力地为企业服务,从而使企业在这个新的时代中保有自己的灵敏性和适应性,帮助企业在这个市场经济纷繁竞争的大环境下实现自己的构想和目标。

传统的人事管理观念认为,“人”是一种技术要素,其地位和机械设备、土地等要素一样,是并列平行的。这种观念极大地束缚了人的思想,对于发展生产力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现在关于人力资源的观念打破了这种桎梏,不再把人放在和其他要素一样的地位,而是把他看作是一个具有成长性以及建设性的因素,这个因素同时还有着很大的潜力进行发展,充满了勃勃生机,企业因为了这个因素而活力四射,保持自己旺盛的生命力。现在的人事管理改变了过去的陈旧陋习,不再认为员工只有在受到“监视”“控制”时才能努力工作;相反,企业会不断为员工创造各种有助于提升其主观能动性的条件,使其自身的劳能力得到充分地发展。同时,现代的人事管理理论一改过去老旧理论“竭泽而渔”“跑了再招”这些既浪费了人才,又使得滥用的职权破坏了士气这样的情况,而开始像爱护水资源、石油资源一样爱护起了人力资源。在现在的人力资源理念中,企业更加注重对资源的开发和投入,使资源的利用程度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实现对企业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双重提高。

2 在经济发展中人才培养使用和创新的思路

那么,怎样在当今崭新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下开展人才的培养使用和创新,应做到以下几点。

2.1 对内部员工人性化管理,促进竞争意识

如上文所述,人力资源管理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去粗取精,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从而使企业在这个新的时代众多竞争对手之中脱颖而出,在竞争中求发展。所以,在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思路。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只有倾听员工的呼声,才能真正想员工之所想,急员工之所急,使员工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要完善企业的激励措施,使员工的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并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企业的人事机构应该首先调查那些可以促进员工产生工作积极性的动力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的内容和具体特点,有针对性地制订具体措施,用来激励员工的斗志和竞争意识;对于那些消极怠工、不肯付出的员工,则要出台惩罚措施,使竞争意识深入人心,使企业得到飞速发展。

2.2 在外部招聘中针对人才做出吸引机制

要对企业的岗位采取公开透明的方式进行选拔,能者上,弱者下,不暗箱操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每一个员工都心服口服,不会对企业产生怨念,使企业环境成为适合人才发展的土壤,使人才愿意留下来,为公司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2.3 建立培训机制

要对公司的人才进行培养。现在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年代,知识的更新十分频繁,如果企业不对员工进行培训,那么员工的知识能力可能就会迅速过时。所以,只有对员工进行培训,才能使企业不会在这个信息化时代中落伍。同时,培训机制也属于一种激励措施,可以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3 结 语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也直接影响了企业人才培养使用与创新。只有完善了人力资源管理,才能使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提高,才能在当今的复杂竞争中取得先机,立于不败之地。

主要参考文献

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篇4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2. 039

[中图分类号] F272.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2- 0069- 02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人才的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同。有人说,现代企业的管理主要比拼的就是人才的管理,也就是人力资源管理。一个企业如果想要发展下去,就必须要牢牢抓住他的命脉――人力资源。人力资源保障着企业的发展,人力资源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柱。本文将就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与在这个管理体系下人的培养使用与创新提出自己的见解。

1 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企业根据自身的需求,通过对企业的人力进行优化和重组,积极发挥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出企业人力资源的潜能,为企业在原有基础上创造出更高的价值,确保企业之前所制订的战略目标得以实现。也就是说,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企业针对自身人力资源的配置所制定一系列政策或者实行相应的管理机制的措施或者活动。这些活动一般来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制定目标战略;人员选募;绩效以及薪酬管理;人员流动以及关系整理;以及员工的健康安全管理等。

一个企业如果想要长久地发展下去,就需要一个稳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配合。因为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人才是能够决定一个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点。虽然一个企业的所有管理目标都是由这个企业的管理层所讨论制订的,但是,在日常工作中,这些管理目标的实行以及完成程度,都是由下属员工的努力程度来决定的。也就是说,如果下属员工的基本素质不高,不能很好理解以及贯彻管理者指定的目标,那些被制订出来的计划都将属于镜中花、水中月,那么所谓的“企业管理战略措施”也将变为一纸空谈。所以,当企业的人力管理系统得到充分的完善时,这个合格成熟的体系将会给企业带来各种灵活的企业组织观念,给企业的员工提供相应宽裕的条件以确保员工的潜力得到充分开发,让员工发挥自己的特长和能力,尽心尽力地为企业服务,从而使企业在这个新的时代中保有自己的灵敏性和适应性,帮助企业在这个市场经济纷繁竞争的大环境下实现自己的构想和目标。

传统的人事管理观念认为,“人”是一种技术要素,其地位和机械设备、土地等要素一样,是并列平行的。这种观念极大地束缚了人的思想,对于发展生产力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现在关于人力资源的观念打破了这种桎梏,不再把人放在和其他要素一样的地位,而是把他看作是一个具有成长性以及建设性的因素,这个因素同时还有着很大的潜力进行发展,充满了勃勃生机,企业因为了这个因素而活力四射,保持自己旺盛的生命力。现在的人事管理改变了过去的陈旧陋习,不再认为员工只有在受到“监视”“控制”时才能努力工作;相反,企业会不断为员工创造各种有助于提升其主观能动性的条件,使其自身的劳能力得到充分地发展。同时,现代的人事管理理论一改过去老旧理论“竭泽而渔”“跑了再招”这些既浪费了人才,又使得滥用的职权破坏了士气这样的情况,而开始像爱护水资源、石油资源一样爱护起了人力资源。在现在的人力资源理念中,企业更加注重对资源的开发和投入,使资源的利用程度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实现对企业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双重提高。

2 在经济发展中人才培养使用和创新的思路

那么,怎样在当今崭新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下开展人才的培养使用和创新,应做到以下几点。

2.1 对内部员工人性化管理,促进竞争意识

如上文所述,人力资源管理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去粗取精,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从而使企业在这个新的时代众多竞争对手之中脱颖而出,在竞争中求发展。所以,在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思路。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只有倾听员工的呼声,才能真正想员工之所想,急员工之所急,使员工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要完善企业的激励措施,使员工的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并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企业的人事机构应该首先调查那些可以促进员工产生工作积极性的动力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的内容和具体特点,有针对性地制订具体措施,用来激励员工的斗志和竞争意识;对于那些消极怠工、不肯付出的员工,则要出台惩罚措施,使竞争意识深入人心,使企业得到飞速发展。

2.2 在外部招聘中针对人才做出吸引机制

要对企业的岗位采取公开透明的方式进行选拔,能者上,弱者下,不暗箱操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每一个员工都心服口服,不会对企业产生怨念,使企业环境成为适合人才发展的土壤,使人才愿意留下来,为公司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2.3 建立培训机制

要对公司的人才进行培养。现在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年代,知识的更新十分频繁,如果企业不对员工进行培训,那么员工的知识能力可能就会迅速过时。所以,只有对员工进行培训,才能使企业不会在这个信息化时代中落伍。同时,培训机制也属于一种激励措施,可以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3 结 语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也直接影响了企业人才培养使用与创新。只有完善了人力资源管理,才能使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提高,才能在当今的复杂竞争中取得先机,立于不败之地。

主要参考文献

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篇5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2(c)-0006-01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面临着学生不愿意学,老师不愿意教的局面。对于这样的问题,作为高校教师应该如何面对,并用什么样的手段来解决它呢。学生应该学什么,教师应该教什么就成为问题的核心。如图1所示学生在入学的时候,学生水平和用人单位的要求有一段距离,那么这段距离就是学生需要被学校提高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能否培养受企业欢迎毕业生的关键要素是教师教学是以自我的思想为中心,还是以企业的需求为中心。

通过对多届毕业生的回访调查,我们发现现在的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很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就又引出一个新的问题:我们的学生四年中都学什么了。我们现在的教育还是以一种填鸭的方式进行理论灌输,学生对于理论的东西能够背的滚瓜烂熟,但是一遇到现实的问题就很难去解决。而且对用人单位的回访中,我们也了解到现在的学生团队意识比较淡薄。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不得不想到底什么是育人?

育人其实就是协助学生装备人生,而装备人生要为学生装备如下四种东西――为脑装备、为手装备、为肩装备和为心装备。为脑装备指的是增进知识、思考方法、创意思维等;为手装备指的是学生的技能提升;为肩装备指的是勇于承担的精神;为心装备要有效感染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人生。

有没有一种方法能够同时满足育人的四个装备呢?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探索着建立了学生创新实验室。创新实验室可能在很多高校甚至初、高中学校也都设立了,但是这些实验室或者中心有没有真正的起到该起的作用。

我院建立学生创新实验室后,整个实验室是由学生来管理,由教师指导,目的是想让学生在这里不仅能够学到理论知识,同时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意识和心理承受能力。从建立实验室开始,我们要求只有参加社会科技类实践活动的学生才能进入,虽然开始成绩一般,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学生对专业开始有了兴趣,慢慢的我们放开了进入实验室学习的门槛高度,让那些有兴趣的同学很容易能够加入到这个团队中来。同时,我们开展对大一新入学的学生进行专业引导,把创新实验室的学生作品统一摆放出来让新生参观,使新生知道自己要学的专业能够干什么,然后在新生教育课上对学生再进行专业介绍,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目前为止,很多大一学生就有兴趣加入学生创新实验室,在实验室中他们跟着学哥学姐们学习专业知识,在一种学习的氛围下,能够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之前说的先知后行有的时候也可以先行后知。我们给他们分组,让他们对一些课题进行立项,通过分析课题,让他们进行分工,每个人负责一个部分,这样就锻炼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勇于承担的精神,即为肩装备。同时在课题进行的过程中他们会遇到很多没有见过的难题,这样就强迫他们去图书馆查找资料,自学没有学过的知识,有针对性的学习来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就解决的为脑装备。搞清楚知识点后他们会动手设计、制图、工作计划、成本预算、编程、制造、组装、调试、运行、编制报告还要进行汇报及答疑,完成了为手装备。这个过程压力是非常大的,我们老师不仅要在专业上对学生进行指导,还要定期的跟学生聊天、沟通,了解其心理动向,为他们解决心理压力,也就是为心装备。我们还发现学生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动手能力提高了,并且在理论课上也能够集中注意力听讲,所谓温故知新不亦说乎。

这种以项目驱动的方式激励学生学习的方法采用的是一种往下分的方式进行,如图2所示。通过这种往下分的方式能够是学生更清楚那些课程对于解决问题更重要,也就更能够贴近用人单位的需求。

通过学生创新实验室的建立,我们也从中感受到,专业建设也要用往下分的形式来对课程开设进行修改。我们现在的专业建设采用的是往上堆的模式进行,即我要开设若干门课程,通过这些课程形成一个专业,而这个专业不一定会适应社会。如果我们先做好如下工作可能效果会有很大的改善。首先期望或预估某个专业的毕业生将输送到哪类型企业工作,其次毕业生要做什么岗位,这些岗位需要哪方面的知识、技能、素质,老师通过什么手段协助学生获取相关的知识、技能、素质,最后专业设置内容与企业需求是否一致。根据这些内容我们来开设相关课程就会非常有针对性。

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篇6

目前,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理论与人才培养实际情况存在较大的差距,不利于人才培养措施的贯彻执行,但从科技创新人才多元化培养路径着手分析,从自我培养、学校培养、继续教育培养等层面展开研究,有助于提升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

1科技创新人才的涵义

科技创新人才是我国特有的名词,国际通用的概念是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科技创新人力资源是指“实际从事或有潜力从事系统性科学和技术知识的生产、促进、传播和应用活动的创造性人力资源”。概念上,科技创新人才是科学技术与创新人才的结合。从普遍意义上来说,科技创新人才是指具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从事科学和技术工作、具有较高创造力、对科学技术进步和人力进步作出较大贡献的人。科技创新人才包含了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2方面的资格条件。科技创新人才是一种广义的、抽象的、与时俱进的,是随人们对品德、知识、才能理解的变化而变化的动态概念。

2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取得了较大成效,不仅人才总量持续增长,人才素质普遍较高,还实现了人才结构的优化与人才机制的完善,形成了较好的人才生态环境,为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①科技创新人才规模相对较小,目前,我国人才数量较大,相对而言,科技创新人才还是存在明显的不足,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社会对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较大,需要快速壮大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提高科技创新人才的战略地位。但目前科技创新人才数量明显不足,远远达不到社会需求,阻碍了社会的快速发展。②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匮乏。目前,存在高层次人才少、一般性人才多、创新型人才少、继承型人才多等问题,真正具备科技创新能力,能够自主研发的人才较少,无法真正推动社会的快速发展,还是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以及国家竞争力。③产业研发力量十分薄弱。目前,我国人才企业研发队伍还处于初级阶段,高层次研发人才严重匮乏,无法满足自主研究需求,且人才流失严重,因此,我国高科技产业研发能力依旧较弱,弱势十分明显。

3科技创新人才多元化培养路径

3.1自我培养

自我培养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创新科技人才培养需要坚持的原则是“思想素质与业务素质相统一”,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加强对自身的思想教育,意识到终身学习、自我培养的重要性,树立自我培养意识。自我培养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需要端正工作态度,明确自身学习、努力的方向,在培养中注意政策与国家方针需求,并以此为准绳,自我培养,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②需要准确进行自我定位,提升自我约束能力,提升自身的思想素质,在工作中积极主动,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升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适应社会需求。

3.2学校培养

学校培养是系统培养的主要手段,培养效果较佳,但是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必要阶段。学校培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从源头着手,从基础教育开始,为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做好铺垫,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不同类别的人才,实现人才队伍的协调发展。②注重大学教育。大学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战场,是科技创新的主要阵地,因此,各大学需要注重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重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完善课程设置,革新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性、创新性内容,从而达到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目的,切实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③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社会与国家需要支持研究生参与科技创新,为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创造有利的条件,实现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3.3继续教育培养

继续教育十分重要,一次性教育存在较大的弊端,不能结合时代特点,无法与时俱进,因此,进行继续教育、进行终身培养十分重要,可以实现科技创新人才知识的更新,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因此,继续教育培养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继续教育培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内容:①企业建立自己的继续教育机构,加强知识培训,为科技创新人才奠定基础。同时,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形势进行能力与技术培训,提升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②制订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为企业培养高素质、高层次人才,并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使人才能够满足社会需求,满足企业发展需求,达到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目的。

3.4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理论实践相结合。科技创新人才是一种复合型人才,既需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又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理论实践结合培养十分重要,这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理论实践结合培养的关键主要在于加大实践训练力度,给予学生更多创新、实践的机会。企业可以与高校密切结合,高校负责知识讲解,企业负责实践培训,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从而提高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

4结束语

总而言之,科技创新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实现人才的多元化培养,可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因此,研究科技创新人才多元化培养路径十分重要,能为社会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达到理想的人才培养效果。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根本,是科技发展的关键,当前,正处于需要大批创新人才的时代,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从多角度、多渠道进行人才培养路径的完善与创新,实现科技人才培养路径的多元化,达到培养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田刚.探索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路径[J].群言,2014(04).

[2]李红军.高层次科技创业人才现状及培养模式研究[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2014.

[3]陈艾华,吴伟,陈勇.美国工科院校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新理念与新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12(09).

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篇7

一、管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目标

鉴于人们通常把创新能力理解为通过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获取知识创造新成果的幻想力,我们将管理人才创新能力界定为在对现有知识经验与认知运用能力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综合运用现有知识技能与工具方法对管理事务的外在现象和内在本质进行深入、系统、科学地分析推理、综合想象,从而激发出全新的创造性灵感,对现有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进行更加科学合理地改进与应用的能力,以及对管理新思想、新技术、新设施进行更高层次的探索性创新研究的能力。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具有独特揭示性、结构优化性和综合运用性等特征,具体体现为一定的洞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以管理创新理论与改革措施,解决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应由管理者的创新意识性潜能、创新智力化潜能和创新实践性潜能等构成。[6]

1.创新意识性潜能

创新意识性潜能是指管理人才应当具有的创新心理素质,它通常由创新主动性、敏锐性、变通性等因素决定,具体体现为主观形态的创新意识、创新理念、创新品格等特质,这是管理人才创新能力的主观内核和内在潜能。创新意识是一种积极探索、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和思想状态,是对创新重要价值的认知、立场和心态,主要由创造动机、创造兴趣、创造情感和创造意志四部分组成,它是管理人才的重要品格,是管理人才根据实际需要开展创新、突破传统、解决管理新问题的思想基础与动力来源。

2.创新智力化潜能

创新智力化潜能是管理人才从事管理创新活动的智力潜能,包括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独立的创造力、精密的判断力、严谨的思维力和较强的应变力等潜在智能要素。作为其核心的创新思维潜能是以新颖独到的观察判断能力与逻辑思维方法解决管理问题的潜在能力,是旨在通过打破传统保守的思维惯性,将管理创新意识的感性愿望上升到理性管理探索之上,继而提出创造性解决方案的有效解决管理问题的潜在能力。只有具有创新思维的管理人才,才敢于突破原有管理框架、反向思考问题,致力于开拓性探索管理活动新规律,解决管理中遇到的新问题,从而取得创造性、突破性地提升管理效果的新成就。

3.创新实践性潜能

创新实践性潜能是指管理人才将创新设想转化为创新成果的计划、组织、实施的潜在能力,是管理人才综合运用创新意识性潜能与创新智力化潜能,有针对性地解决管理问题的应用性潜在能力,主要包括潜在的管理创新判断决策能力、管理创新计划组织能力、管理创新协调监控能力等。该能力的提升主要取决于管理人才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状态,包括创新胆识、创新兴趣、创新信念以及创新勇气等要素,是管理人才现实管理创新的保障条件。因此,管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主要取决于管理创新意识性潜能、创新智力性潜能和创新实践性潜能三个关键素养的提升[7]。

二、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管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模式区别

由于教育并不必然导致人才创新能力的提升,不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不能培养创新精神,甚至于还会压制人才创新精神的提升。我国管理人才培养都没有将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核心地位,创新能力培养的自觉性意识淡薄,没有形成各具特色、针对性较强的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管理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模式与方法等。成人教育管理人才创造力培养过于注重教师从头讲到尾、满堂灌的填鸭式的纯知识传授性培养模式;普通教育管理人才创造力的培养虽然一直强调引进课堂讨论式教学、互动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式教学等教学方法改革,但由于教学效果考核环节的考试内容与方式仍然停留在比较机械的知识识记考察上,缺少对于管理人才的独立思考潜能、创造思维潜能和创新分析潜能的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因而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些问题有待在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管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与模式、原则与方法等的比较研究中加以解决。

1.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管理人才潜能培养的侧重点不同

在管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目标设计中,虽然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管理人才都需要加强创新意识性潜能、创新智力化潜能和创新实践性潜能的培养,但对三种潜能培养的侧重点是不完全一致的:由于成人管理人才的培养对象通常已经具备一定的管理实践经验与管理创新体验,通常已经在实践中形成良好的管理创新意识潜能与管理创新实践潜能,因而成人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重点应当放在管理创新能力中的智力化潜能的培养上。相反,由于普通教育对象大都是尚未走向管理岗位的青年人,基本上都不具备管理创新的实践体验与意识训练,但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具备相对优越的管理创新智能优势,因此,对于普通教育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的重点应当放在管理创新意识潜能与管理创新实践潜能的培养上。

2.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管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不同

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管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上的差异,决定了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管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也有所不同。由于成人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的重点应当放在管理创新能力中的智力化潜能的培养上,因此,成人管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方法应当遵循开放教学的原则,注重在成教学生自主学习中,运用讨论式教学法培养和提高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相反,由于普通教育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的重点应当放在管理创新意识潜能与管理创新实践潜能的培养上,因此,普通教育管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方法,应当遵循主体平等性与系统情境性原则,注重在情景模拟管理问题的实际解决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等实践教学方法,培养和提高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8]。

3.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管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理念不同

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管理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与原则方法的不同,决定了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管理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理念不同。成人教育管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应当注重拓宽管理人才的创新视野、培养其创新思维,有效排除抑制管理人才创新的各种消极影响,排除思想懒惰、迷信传统、盲从经验、满足现状、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的保守习惯,克服不知创新、不懂创新、不愿创新和不能创新的各种约束,养成敢破敢立、勇于创新的精神,通过独立思考、理性批判、独辟蹊径,寻求新的突破。普教管理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当注重倡导管理人才的创新勇气、营造创新氛围。创新需要打破原有的禁锢,需要冒一定的风险,当然也需要一定勇气。这要求学校、教师对管理人才进行创新实践精神培养,以激发普通教育管理人才不畏艰险的创新意志,不断地寻求管理问题的新突破。

三、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管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方法

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管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方式必须针对现行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管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遵循教学内容开放性、教学主体互动性和教学情境现实性三原则,构建教学内容体系、形成教学互动过程与教学情境条件,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以下三种不同的培养措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1)教学内容开放性原则。教师授课内容的确定以满足学生主动学习的需要为目的,可由学生参与选择,不受教材与教参限制,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学生的创新性意见,不轻易否定学生的创新意愿、行为倾向,教学评价标准不过分依据权威观点和标准答案,促进学生求新求异思维的发展。(2)教学主体互动性原则。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教学中是积极的引导者而不是说教者,教师应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去独立思考、自己去寻求学习答案,通过各种途径吸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参与课堂讨论活动,促使师生之间形成良性平等互动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教学情境现实性原则。管理人才培养作为一项应用性较强的系统工程,要求教师通过各种形式的管理实践活动强化创新意识、训练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要求管理人才培养单位积极构建管理人才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其综合评价机制,强化师生教学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有效推动管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提升。

1.注重在模拟管理问题的实际解决中,培养和提高普通教育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

由于创新能力通常随着问题解决的验证假设(半开放式探究)、开放式探究、创造性活动的不断深入而逐步提升,因此,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要适应管理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积极根据管理实践的实际情况创设有一定挑战难度的管理情境。根据管理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设置管理教学问题,给不同类型的学生营造不同的管理问题,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管理问题、分析管理问题的属性与成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与配套措施,让学生通过一系列对问题分析与解决的思维加工与推理过程训练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2.注重在指导成人教育学生自主学习中,培养和提高成人教育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

由于成人教育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主要是通过自主探究和实践体验得来,因此,成人教育管理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给学生更多主动探究、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空间,教师要努力促使他们去探索知识的更多可能性,课堂提问、作业布置要注意打破常规约束。知识在培养创新能力中起着基础性的积极促进与消极制约的双重作用。创新能力培养与提升应当加强逻辑上有必然联系的知识,如程序性知识、高度精确、亲和力强的知识、系统结构性知识的学习与整合。因此,应当在课程的类别上进一步整合管理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以学科核心能力为基础,将不同的科目整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篇8

一、中学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的机遇与挑战

创新人才培养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如何发掘与发挥创造型人才的社会功能与价值,也就是如何从知识型、技能型人才教育模式向创造型、发明型人才培养方法的转型。当然,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只有高等教育才应该负责创新人才培养,各级各类教育中,都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中学阶段来讲,如何明确自身在整个创新人才培养系统工程中的定位,如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贯彻渗透创新人才培养的思维意识和策略方法,如何与高等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上实现有效对接,这一切都显得格外重要,都是值得深思的现实问题。在“分数至上”根深蒂固的今天,创新人才培养的提出和执行,无疑为中学教育提供了一个自我革命和发展的绝好机会,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普通中学可以在学生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教学组织管理、师资队伍、教学硬件、特色建设、扩大办学自主权等方面进行改革和突破,探索出适合本校校情的发展模式。

当然,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应对各种复杂挑战。如,需要处理好应试教育与创新教育之间的关系;需要平衡考试与综合素质培养的不对称性;需要突破现有教育制度藩篱,扩大学校的自主办学权;需要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传统“为考试而教”的理念,鼓励自主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合作、探究、对话,尊重差异,彰显个性,激发兴趣,在学习中多体验、感悟,少被动接受;在教育评价上应该多元化,对于有特长的高素质学生,不应仅限在高考的评价体系上等。这些都是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当前,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明显的外推性、强制性和决定性特征,借助、依赖着政府的力量颁发一系列政策纲要或是权威专家学者对于创新人才的解读说明,通过自上而下的路径与逻辑进行大规模的改革,在此基础上创新人才培养便被规约成机械线性的,而非自在、自主、自愿的一种发自内心的教育行为。还有,很多学校借“创新人才培养”的东风,穿新鞋走老路,表面看大张旗鼓,实则无实质性内容。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问题,需要在观念上更新、制度上突破。

二、中学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的应然与实然

对于中学阶段来讲,创新人才培养的价值追求要紧扣基础教育的基础性,中学阶段的教育不是培养高精尖人才,而是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和潜能的开发。所以,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的立足点是为未来创新型人才的脱颖而出奠基,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目标是帮助中学生形成将来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基础教育的基础性主要指学生发展的基础,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素质。创新人才培养首先应从基础性抓起,培养学生发展所需的基本素质。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决定了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培养方向。基础教育作为人的终身教育的序曲,具有尽可能为学生成长输送全面而不是单一营养的重任。基础教育的基础性首先体现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上,学生是一个鲜活的群体,有自己的思想和追求,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不能把成人世界的标准和意愿强加给学生,而是应该尊重他们的主体性;其次,体现在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人相处,这是学生成人的基础;最后,基础教育的基础性体现在让学生拥有合格公民所具备的道德基础,拥有深厚的科学文化基础,拥有创新的能力基础,这是学生成才的基础。

无论从国家人力资源强国发展战略的高度看,从为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看,还是从个人适应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谈,中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的意义和价值都是毋庸置疑的。创新素养培育已经成为教育界共同的价值追求。然而,从现实来看,家长及社会从思想观念、行为举措上难以跟得上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全社会对高考的过分关注淡化了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视。家长、社会观念滞后反映的是价值引领缺失的问题,人们对于教育的价值聚焦在“高分数”“高回报”等功利性目的上,缺乏对个人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战略定位,也没有遵循教育的本质属性和规律。

所以,创新人才培养应该从小抓起,尊重学生的个性、思想、兴趣爱好、创造意识,不能把学生培养固化在一个模子里,应进行多元化探索,克服功利性教育价值取向,从培养“人”的角度来解读教育的本质属性,放大创新人才培养的聚焦度,逐渐在全社会形成创新人才培养的育人氛围,尤其突破教育机制体制,加大招考制度的改革力度,逐步实现创新人才培养与学生成长发展的双向选择,让中学和大学的联动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衔接更加紧密。

三、中学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的策略与路径

1.以办学理念统摄教育教学,更新教育观念和管理制度陕西师大附中“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顺应了时代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切实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就是让学生进入高校或走上社会后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反对教育的短视行为,不以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为代价,过分看重分数,让鲜活的生命失去童心,失去灵气,失去活力。坚持做到不死读呆记、不死抠硬压、不拔苗助长,使学生的基础要牢固,思维要发散,兴趣要广泛,学习要自觉,个性要张扬,心理要健康,行为要规范,从而适应社会发展和竞争。教育要引导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是21 世纪人类教育的四大支柱。也真正体现了我校“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宗旨,使学生在创新能力和素养上得到全面提高。这样才能为高等级学校输送合格而优秀的毕业生,为国家培养基础扎实、综合能力强、有一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适应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就现阶段来讲,中学教育仍然停留在以应试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上,这种模式过于强调格式化,忽略了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和自主性,不能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需要,中学阶段的教育需要更新观念,以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目标,充分发挥基础教育的基础性优势,建立多元化的综合培养体系。这就要求学校的办学理念要着力体现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从教师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拓展到教师以培养学生兴趣、指导学生学习和关注学生多种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在更新教育观念的基础上,还须改革学校管理制度,让新的教育观念融入学校的管理制度之中,通过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确保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在学校内部,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来消除创新人才培养所存在的障碍。如在教师工作量考核等方面,对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由原来的仅局限于教学工作量的考核,延伸到对创新人才培养效果的考核。

2.以“春笋计划”为载体,释放学生创新活力

近年来,国家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来抓。《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提出“: 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探索贯穿各级各类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鼓励高等学校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支持有条件的高中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和试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2010 年初,我校成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春笋计划”的基地学校,这为我校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极好的平台。“春笋计划”是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利用我省丰富的高校教育和科技资源优势,通过选拔少数具有创造性潜质的高中学生进入高校实验室参加课题研究,以及高校专家参与指导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等方式,培养高中学生的科学探索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拓宽基础教育阶段创造性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旨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潜质,依托学生的兴趣发展及其个性化的认知风格和独特的思维视角,激发学生对事物的广泛兴趣和敏感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为学生未来成为创造型人才奠定基础。

3.以国际视野审视基础教育,为创新人才培养创造多元化发展路径

中学阶段的教育教学应该在思想认识、学习交流、实践体验、情怀感悟等方面,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教育成果,这样才能使创新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才能使创新人才培养不会局限在自我封闭的狭小的空间里,避免坐井观天。教育教学方式和学校办学理念要勇于超越,具有国际视野,不能安于现状,在传统的圈子里自我满足,要积极探寻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路径。基于这样的认识,2009 年底,我校经过剑桥大学国际考试委员会和英国北方大学联合会学术专家的严格考评,获得了剑桥国际中心资格和英国北方大学联合国际本科预科西安考试中心的资格,成功创办民办国际教育机构———陕师附英中学校。陕师附英中学校承担考试中心相应课程的教学和管理,学生在我校即可参加预科和A-LEVEL,冲击包括哈佛、耶鲁、牛津、剑桥等近2000 余所海外大学。陕西师大附中英中培训学校把国际课程和预科课程引入国内,全部实行外籍教师小班制授课,扩大了学校影响,提升了学校品味,打通了学生海外就学的渠道,开拓了师生的国际化视野,使中外基础教育得到了有效的交流,尊重学生兴趣需要,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4.以社团及课外活动为主渠道,构建胜任力模型,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我校高度重视课外活动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把课外活动纳入创新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使创新教育落实到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课外活动是一个有效培养创新人才的环节。我校的学生社团作为中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载体日趋活跃,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和新课改的推进,社团活动将更直接、更具影响力地深入到学生的特长培养之中。目前我校有30 多个社团坚持每周五下午活动,尤其是模拟联合国社团,英语风采展示社团、星座文学社、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航模航海社团、话剧团、机器人制作社团、网络设计社团等。另外,通过开展各类科技节、体艺节、文化节等活动,挖掘特长生,并吸收进各类社团,提高生源质量。定期邀请著名学者、知名书法家、企业家等各个领域的名人进行讲学或指导,挖掘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形成特色优势,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各种可能性和发展空间。

我校在社团及各种活动中,鼓励学生积极承担活动中的各种职务,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例如模拟联合国社团中各种职务分别由学生担任,2013 年在北京大学模拟联合国大会上,我校学生表现出众,获得优秀奖。在商务社团活动中,我校与中信银行合作,不定期组织学生到中信银行担任相关职务,参与商务谈判,培养学生的创新应变能力。

5.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实施个性化教学,重塑学生创新主体地位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最根本的地方。在创新人才培养中,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这是优秀的创新型人才的特质,这种特质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只有具备了这种特质,才可能培育出拔尖型创新人才。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创新人才培养过程分割为不同阶段,在不同阶段里寻找注意点,并根据注意点培养创新人才,这是目前研究创新人才成长路径的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创新型人才在创新之路上需要的不仅是自身的努力,更重要的是他人的正确引导,中学时代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奠基阶段,因此,教师要做好引路人,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引导和及时地矫正,避免创新行为误入歧途。

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医学创新人才 培养 改革

医学创新人才从本质上讲就是在新医学模式和疾病谱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并能够在医疗卫生工作中不断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1]。目前,高等医学院校肩负着培养医学创新人才,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重要使命。如何更多地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医学人才,这要求高等医学院校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大的改革,应从创新教育理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营造创新的环境等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创新教育理念,建立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培养体系

目前,许多高等医学院校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体系上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人才培养目标中最突出的薄弱环节。首先要创新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目标。高等医学院校要积极贯彻落实国际医学教育的标准和国家医学教育认证标准,改变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思想,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上,把关注单纯的知识传授转移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实践上,把人文、社会、信息科学融入到医学教育教学体系上[1]。其次,要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培养体系。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面向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医学人才总体培养目标的原则下,对人才培养的基本素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提出明确的要求,保证了人才培养的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2];改革传统的“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时俱进,建立医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创新型师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创新人才。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就必须有一支具备宽广知识和精湛业务技能的创新型师资队伍。这就要求高校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与科研成果,并能将其应用到教学中去,以加强创新性教学。

建立创新型师资,首先要改变高等院校组织机构行政化、评价激励制度有偏颇、教学科研经费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在制度上为建立创新型师资提供基础;其次,高校也要根据自身特点,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改变教师缺乏创新教育理念、思维方式固化、创新性教学方法不足等问题,培养教师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行为,为医学创新人才培养奠定良好基础[3]。

三、改革课程设置,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

学生的创新能力来源于坚实的基础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所以在课程设置中要打破学科界限,加强学科交叉、文理渗透,以强化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应以社会实际需要为目标,注重拓宽学生知识面和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从“专业化课程设置”转向“综合型课程设置”,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4]。同时,要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在课程设置上加大实验实践课程开设比例,强化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高等院校改革现行的课程设置,优化课程体系,一是应按照创新人才培养的特点,结合医学教育的现状优化课程体系,加强课程的综合性,淡化了学科专业界限,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医学创新人才。二是注重基础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培养,加强人文教育与医学教育的结合,及时引入反映医学模式、卫生服务模式转变所必须的各种新概念、新知识和新技能,开设与创新人才培养相关的新课程。三是根据教学内容,进一步精炼内容并不断推陈出新,并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依课程特点开设相关课程和整合相关课程的基础性、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比例。加强对实践环节中实习的管理和实习的考核,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建立与创新教育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创新性教学方法是培养医学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关系密切。在教学过程中,应改变过去传统的“填鸭式”、“注入式”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注重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以病例为中心的学习和基于网络的学习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同时,要因材施教,尊重人才的成长规律,鼓励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求知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教学手段上,应不再停留一支笔、一块黑板的运用。须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教学,扩大每节课的知识容量,加强对学生的感官刺激,提高学习兴趣,维持长久记忆。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创新的环境

创新人才有各种特点:如不守常规、思想活跃、发展空间很大,自由探索等。创新人才有许多不合常规的思想作为,是否包容他们,给他们施展才华的空间和机会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方面[5]。医学创新人才培养要依靠创新的大学文化的孕育。在大学里我们要大力弘扬创新精神、营造创新的环境,建设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校园创新文化。改变只按照一个标准和模式去“塑造”学生,没有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空间的学习环境,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

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高等院校应根据自身实际的发展情况,借助现的各种优势上,对相应的薄弱环节进行改革,创建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张蔚,胡志.地方医学院校建立医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12):58-59.

[2] 郭喜良,陈轶嵩.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中国校外教育,2009(01):48.

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篇10

女大学生是女性人才的重要后备力量。在高等学院当中开展女大学生的创意创新创业教育,特别将女性创意创新创业教育上升到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将创意创新创业教育同女性人才培养密切联系,为今后女性人才的储备和发展奠定基础。本文就是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入手,探讨女性创意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一、女大学生创意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一)创意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作为培养人才的高等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人才培养的目标。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首次提出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并将创业教育与“职业教育”和“学术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对于创新教育的理解,虽然各有不同,但是笔者认为其核心都不是围绕“创新”本意的理解而言,而是围绕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言的。

对于创业教育而言,从广义上来将创业教育就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对于大学而言,创业教育主要是指以开发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培养大学生所具备创业实践活动所需的各项能力。

因此笔者认为创意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在于创业,在于通过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形成有创意的创业。具体来讲,创意创新创业教育是通过教育这种有组织、有计划的社会活动形式,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构建具有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形式,通过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有意识地将潜存于个体身上无意识的或潜意识引发出来,以自己的实践活动实现创新的思想,从而实现社会整体的创新行为,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等。

(二)女大学生创意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女大学生创意创新创业教育,就是通过高等学校自身的教育体系,通过有目的性和有组织性的安排,让女大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培养女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提升创业能力。

二、女大学生创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一)女大学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高等教育走向普及化发展的今天,女大学生不仅是中国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后备力量,而且也是人力资源储备的重要力量。从教育部统计的数据来看,在校女大学生占全国在校生的比例已经稳定在50%左右。中国在校硕士生比例当中,女性也接近一半。在校女博士的数量也从1986年不足500人发展到2009年的8万余人,约占三分之一左右。作为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创意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在高等学校开展女大学生创意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女大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

从女性人才培养的周期来看,18-28岁是生命周期的重要转折点。它即是女性婚恋和生育高峰期,也是女性作为青年人积累人力资本,形成价值观的重要时期。这段时期正是女性在校学习攻读本科、硕士、博士的时期,因此在此阶段开展创意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女性创意创新创业能力,教育其做好人生规划,是帮助其走向成功和幸福,提升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时期。

(三)女大学生面临严峻就业形式的需要

从普遍的社会现象来看,近年来学生就业难,特别是女大学生就业就更加困难。女性由于其特殊的生理、心理、生命周期以及婚恋、家庭等方面的影响,在就业当中处于劣势。因此发挥创意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势,提升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能力,也是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手段。

三、女大学生创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女大学生在高校当中既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也是高等教育的服务对象,因此在高校当中开展女大学生创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需要既有针对性又有普遍性。

(一)树立创意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思想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是创意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以生为本”不仅要体现在课堂上,更要体现在学生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上。不仅要因材施教,更要因性施教,考虑女性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实施正确的性别教育,针对女性特点培养女性人才发展所需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致力于女大学生创新思想、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提升。

2.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终极目的。树立培养具有创意创新创业能力的女性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在精神层面,要培养富有开拓进取精神,具有“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女性精神;在心理训练上,要让女大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应用心理学知识,具备自我调节能力和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心智成熟;在知识储备上,要培养女大学生具有扎实专业知识理论,良好人文修养和较为广泛的综合知识。在思维训练上,要培养女大学生具有一定思辨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在能力培养上,要培养女大学生利用自身所学知识和方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

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篇11

摘要:培养创新人才是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高校依托行业、适应社会,建立产学研合作办学机制,充分调动政府、行业、企业、研发及金融机构等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合作,共同参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全过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实践价值。以行业特色高校为例,探讨通过产学研合作途径,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产学研;合作;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13)03012705

十报告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知识创新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实现这一伟大目标的关键,这在给高等教育及其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的同时,也给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伴随经济全球化及产业结构全面升级进程的加快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和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待,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其核心是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已经成为国家、社会、学校及学生本人对人才培养的共同追求和价值共识。在现代社会以及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大学已经走出“象牙塔”,越来越多地与企业、研究机构合作,组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产学研合作共同体”或“产学研合作联盟”。通过共同体与联盟的协同平台而形成的产学研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因其与实践结合紧密、创新精神需求较高而成为高等教育在新时代的发展趋势,并已然成为现代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和必要选择。

一、产学研合作创新人才培养的战略意义与实践价值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做到“三个注重”,即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和“因材施教”。产学研合作创新人才培养以资源整合为手段,因其与社会、市场紧密联系,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有效合作,是建立科技、经济密切结合的新体制和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的有效措施,相比传统独立模式具有更高的社会价值、教育价值和经济价值。

1.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才强国的核心是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是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产学研合作不仅仅是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加强社会多元主体联系的动力机制,更是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的重要途径和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的动力机制。高等教育承担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神圣使命和重要责任,实现民族复兴和国家强盛需要高等教育为国家培养一大批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需要高等教育为社会提供丰富的科技成果、开展全方位的社会服务、实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在高等教育担负的各项强国使命中,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核心,尤其是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竞争力的创新人才,从而实现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转变。为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现,为提升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提供坚实的基础。

2.有利于加强社会的关注和参与,使人才培养适应产业行业发展需求

高校关起门来培养人才,容易出现单纯重视理论传授,忽视科研、实践和创新能力提升等不良现象,造成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匹配的后果。一方面民族企业创新人才不足,智力支撑不够,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国际竞争力不强;另一方面,许多高校及科研机构脱离生产实际,重科技合作而轻人才培养的合作,难以将实践平台和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资源,不利于培养支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人才。建立在产学研合作基础上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能推动高校主动吸纳和引导社会多元因素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社会主体通过参与人才培养目标制订、专业调整、培养方案修订、课程建设、教学科研平台打造、实践教学等环节,推进高校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样既增强了高校办学模式改革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又吸引了社会主动关心和支持高校人才的培养。产学研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有利于将高校人才培养主动纳入产业行业发展总体战略之中,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科学定位、准确聚焦,形成鲜明的高校人才培养特色。同时,产学研合作有利于高校敏锐把握全球经济发展趋势、高新技术发展潮流和人才培养发展规律,找准高校在未来人才培养中的战略重点,形成创新人才培养的比较优势。

3.有利于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共同营造宽松自主的人才培养平台和环境

环境是不可替代的教育影响和教育力量,是一种不教之教的教育影响和教育力量,创新实践的平台和环境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和土壤。大学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技能和素质,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产学研合作通过实践平台的搭建、大量的实践项目引导和丰富的科技创新活动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氛围。这种宽松、和谐、自主的氛围是创新人才培养和成长的有利土壤。长期以来,由于教育、科技和经济之间条块分割的体制及机制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和延缓了多行业、多部门联合培养人才的顺利开展。我国产学研各主体之间相互支撑不足,实践基础薄弱,相互支撑照应不够,彼此脱节现象较为严重,传统教育管理体制和创新人才培养的评价机制也难以形成协调互动,不利于创新人才、尤其是拔尖人才的培养和脱颖而出。产学研合作有利于社会参与高校人才的培养,形成多元主体互动培养与评价模式,建构起发展性、多元性人才培养的评价理念和成才观念,有利于推进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的进一步改革。

二、产学研合作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则

合作作为一种基本的教育理念,既是高校和其他社会主体的共同追求,也是培养学生在创新实践过程中的“融合力”。美国国家合作教育委员会指出:“合作教育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式,将课堂学习与在公共或私营机构中的工作经历结合起来,允许学生跨界(超出校园范围)培养,面对现实世界获取基本的实践技能,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并确定职业方向。”世界合作教育协会(WACE)描述合作教育指出:“合作教育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实践之中,然后将在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见识带回学校,促进学校教与学。”建立在产学研合作基础上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本质上讲也是一种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是利用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发挥各自优势,以培养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性人才为主要目的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将课堂间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环境同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真实实践环境结合起来,更好地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模式。

1.理论基础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是产学研合作创新人才培养的哲学基础。“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创新人才培养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素养。产学研合作将产业部门的实践经验通过产学研合作进入高校教学视野,成为高校的重要教学资源;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产业发展的需要是不断变化的,产学研合作将这种变化提前嵌入到人才培养环节之中,通过新问题和新要求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与行业产业的发展同步。人才培养的质量最终要通过社会行业产业的生产实践来考验,人才培养的效用需要用人单位的实践来反馈,人才培养的水平也需要实践运用来证明。

现代社会的复杂模糊性是产学研合作创新人才培养的社会学基础。工业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分化,但仅仅依靠传统组织理论强调的精细化分工和专业化原则,很难适应现代复杂社会的发展、学科交叉和大科研的复杂性而越来越依赖于联合的力量。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及快速发展,组织系统日趋复杂,合作的力量和客观要求不断加剧。“具有明确界限的、分散的组织概念被打破,组织正在变成由不定性的独立组织构成的网络……随着网络概念的到来,组织必须被作为一种互相依赖的利害相关者的系统来加以管理。”[1]产学研合作基础上的创新人才培养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无论是学校、企业还是科研单位,都是置于社会大系统下的一个小系统,需要在人才培养这一复杂实践中彼此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和合作。

体验性学习是产学研合作基础上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心理学基础。学习者的知识获取,来源于对生活的实践体验,最有效率的学习方法,是学习者在社会实践环节中基于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而进行的主动积极的学习。产学研合作能够充分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好奇心,有利于建构学生体验性学习的环境和平台。

创新人才全面发展理论是产学研合作基础上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基础。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才培养目标也在不断发展。人类社会早期的教育强调生产技能的获得;阶级分化后,强调培养具有哲学思维和治理之术的统治者,人才培养的目标形成了分化,“个体被分割开来,成为局部劳动的自动工具”,脑、体的培养被人为地分化。产学研的合作就是现代教育过程和现代生产劳动过程以科技和人才培养为基础进行的密切联系和结合,“现代社会要求教育和生产劳动再次结合,这种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个方面,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全面发展成为人才培养的价值追求。

2.基本原则

一是系统性原则。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是以高校为主体,联合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应当加强顶层系统设计,建立相应的运行机制和激励政策,鼓励产学研多元互动和深入合作,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产学研合作的全过程,深入广泛地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之中。

二是开放性原则。“开放是大学的本质属性”[2],“如果某一高校把融教育于社会视为其内在的教育理想,其主要的教育活动源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甚至在某一点上能一定程度地引领社会或业界发展进程,其主要活动、资源等边界延伸到社会之中,这样的高等教育可称为开放式高等教育”[3]。高等教育开放是为了更好地合作,一是向外传播高等教育的价值理念,影响社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二是开放是为了更好的合作,以服务求合作,以合作提升服务品质;三是产学研合作的目的是协同创新,提升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培养创新人才需要开放的培养环境,建立开放式教育教学模式,不拘泥和受限于校内的教育教学资源,而通过系统联合,外联内引,构建多主体合作的开放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构建开放的实践实训基地和实践教学平台,广泛吸纳社会力量,集智聚力,鼓励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到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教学资源开发等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三是个性化原则。创新人才的人格不仅具有个人心理和行为倾向的特质,而且具有主体积极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特质。创新教育的关键是发展学生个性,变被动适应为主动创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和成功经验,以个性教育为依托,为学生创造鼓励独立和容忍错误的宽松育人环境,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育。

四是实践性原则。创新人才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重点要抓住两点,一是创新精神的培育,二是创新能力的增强。创新人才具有实践性、研究性、变革性、前瞻性等个性特征,创新能力的培养要通过创新实践来实现,创新精神的培育也需要通过创新实践来塑造。因此,在创新人才培养中,高校应以强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性为突破口,倡导探究性学习,引导和激励学生广泛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在创新实践中培养创新人才。

三、产学研合作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以重庆邮电大学为例

面对信息化社会的快速推进,面对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以及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具有良好信息技术背景的各类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重庆邮电大学依托信息学科的优势和依托信息通信行业的良好合作背景,坚持走特色办学之路,深化产学研合作,强化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着力培养服务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的各类创新人才。

1.坚持特色发展,科学确定产学研合作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重庆邮电大学将行业、地方发展的需求与学校学科优势相统一,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提出“适应需求,突出特色”的人才培养要求,将社会化和个性化较好地结合在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过程中,既主动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服务,又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个性化设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科研与教学相互结合,将科研资源转化为人才培养资源,把信息领域的前沿技术和最新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实践中,强化特色优势;对交叉类和拓展类专业,在专业学习中加强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和素养的培养,努力造就以信息技术能力见长的“专业+信息技术”多样化人才。

2.以董事会为平台,构建产学研合作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

学校董事会是学校与社会各界广泛联系的桥梁与纽带,是社会参与办学、指导学校发展和改革教学内容的重要平台,有利于为学校的发展争取多方面的支持,构筑学校发展的良好的外部环境。董事会平台将原有产学研合作由政府统一组织、直接协调,向依靠联盟多方直接参与、双向互动转变;由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等单一的合作,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全面深入的合作转变;由企业提供实习环境、学生进厂实习,向行业企业在高校内部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和平台、开展人才培养深度合作转变。相对紧密的、以高校为依托的产学研联盟形式是产学研合作的高级阶段,它集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优势于一身,有助于资源和技术的互补及有效配置,能够实现各方利益的最大化,增强企业的核心创造力,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4]。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支持下,经重庆市人民政府同意,重庆邮电大学组建了第一届董事会。董事会按照“促进发展,合作共赢”的原则,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和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努力形成“校企联盟”、“校所合作”、“校地联合”、“走进园区”、“银校合作”等运行模式,建立既支持学校建设,又服务行业企业发展、多方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使董事会成为学校与社会各方协同创新的互动纽带,学校和行业企业共同发展的支撑平台。

在重庆邮电大学董事单位的支持、指导和直接参与下,为了适应重庆将信息产业作为第一支柱产业,加快发展、打造亚洲最大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的需要,学校与全球最大笔记本电脑生产商惠普公司共建了“重庆邮电大学惠普软件学院”,惠普公司积极参与教学体系过程改进、课程认证设置、教师培训、学生实训及就业等环节,与学校共建软件工程国家特色专业,努力创建国家工程实训教育中心,联合培养软件人才。为加快培养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专门人才,为重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服务,学校成立了“重庆国际半导体学院”,由美国高通、日本尔必达、台湾茂德等50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组成理事会,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训基地,共建微电子学部级特色专业,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人才。

董事单位积极支持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积极搭建企业实习实训基地和共建人才培养实验室。学校与渝德科技(重庆)有限公司、中国惠普有限公司、中国四联仪器仪表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重庆有限公司和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打造5个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与华为、中兴、大唐、普天、联想等行业著名企业合作,为学校建立了“中兴通讯西部培训基地”和“大唐电信―重邮”、“华为―重邮”、“上海贝尔―重邮”等近200个人才培养实习实训基地与实验室;与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俄罗斯克麦罗沃州立大学、美国西北理工大学、英国伦敦南岸大学等国外40余所高校开展联合人才培养项目。

充分发挥董事单位作用,深入开展建议咨询。通过来校讲学、专题会议、通信资询等方式指导学校办学和学生成长成才。成立由校企双方人员共同组成的校企合作工程教育指导委员会,科学论证工程教育计划实施方案和专业培养方案,学校成功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高校。

建立董事助学平台,激励人才培养创新。各董事单位与学校共同举办各类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如思科中国研发有限公司的“思科杯”物联网应用创新设计大赛,中国电信的“天翼视讯”达人集结号活动,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华为杯”模拟招聘大赛,重庆邮政的邮政贺卡营销策划大赛等。每年提供华为奖学金、动感地带奖学金、联通奖学金、中天科技奖学金、南都奖学金、中国四联重庆川仪奖学金、宇龙酷派精英学子奖学金等各类奖助学金。

3.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要素包括目的性要索、计划性素索、实施性素索和评价性要索等四个方面,具体包括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途径、培养方式、管理制度、评价体系等。”[5]高水平的创新与创业人才培养需要高水平的研究实践和产业实践,学校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环境、条件的优化,为创新人才成长提供了较好的土壤,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升[67]。

近三年来,学生通过参加系列科技竞赛,获得全国及重庆市的各类奖项400余项,其中挑战杯的总成绩名列全国参赛高校的21位,数学建模连续8年获全国及重庆市奖,奖项数量列重庆市高校前列。2011年数模总成绩列全国第二,电子设计竞赛获得全国一等奖2项。通过发挥董事单位的作用,积极搭建就业平台,出现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华为、中兴、四联集团等大型企业组团来校专场招聘、抢订毕业生的状况。其中,仅中国移动一家单位一年就在学校签约400余人。学校毕业生的素质得到行业及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就业市场不断扩展,学校被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

参考文献:

[1]加里斯・摩根.驾驭变革的浪潮[M].崔权醴,译.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108109.

[2]马陆亭.开放是大学的本质属性[J].辽宁教育研究,2008(4):6.

[3]李培根.论开放式高等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7(9):1.

[4]孙晓梅.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思考[J].江苏高教,2010(1):102104.

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篇12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a)-0251-02

目前,高等教育已经由大众化转向重质量的发展,地方本科院校也在紧跟着形势。为了适应大局的发展,地方院校从立足于学校基础和自身的现状,重视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尽可能多地培养出综合能力强,适合于社会需求的优秀创新的应用型人才。该文针对玉林师范学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运作模式,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以便为本校及其他地方院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一种有效培养思路。

1 拔尖创新人才的基本特质

对地方院校而言,拔尖创新人才应该更多的是在运用科学知识、专业技术、管理能力等各方面具有杰出表现的专门人才。一般来说,培养出来的人才首先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良好的个性品质和素质特征,才能了地为地方发展服务。

(1)在人才要求方面,要有良好的个性品质和素质特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应该重视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也就是培养人才较高的“情商”。如果所培养出的人才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就会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怀有执着的追求,对所从事的工作才能锲而不舍;如果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和心理承受能力强,才能不怕挫折,更容易缓解各种压力与从容地应对变化;如果有较强的协调和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就能更好地处理各种关系,尊重他人和事实,从而以科学、合理、公平的心态、行为和互惠的原则处理事务,达到共同进步和发展的目的。

(2)在专业要求方面,要有深厚而广博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不管那类拔尖创新人才和是否地方性,也无论从事什么专业的工作,都应该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熟练专业技术的能力。尤其是在专业能力应用领域方面,如果能熟知专业领域的发展前沿,就能更好地、及时地了解、掌握和应用专业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这也是社会发展更急需的人才。

(3)在操作能力方面,要有合理的能力结构。操作能力是知识应用水平的体现,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变是知识价值的真实体现。比如,要想开拓创新,先要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要善于进行应用知识的研究,还要有善于沟通、组织、协调的能力等,这样才能更好地从群体利益出发,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从而形成合力把任务做好。这样也能有效地培养团结奋斗的团队,从而充分发挥个人的核心作用和团队力量。

2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突出问题

玉林师范学院是地方新办本科院校,近几年来加强了拔尖人才培养实践与研究,也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加强地方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如下几个突出问题。

(1)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及模式问题。玉林师范学院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要求学生具具有清楚的思维、良好表达和写作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宽厚的知识基础和某一领域的深度知识。但由于优质生源不足,需要完善专业学习的方式和系统地推理的能力培养。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知概念、独立思考提出并解决问题、运用创新思维和增强团队合作的能力,加强培养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2)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的问题。国内高校有许多成功培养各类拔尖人才培养实验班的经验,有的秉承“因材施教”的理念,有的实施个性化培养计划,还有非常重视选修课程培养效果等等。在学生应如何选、选什么,如何保障选课程的质量等,玉林师范学院作为地方本科院校这个问题也较突出,急需解决。

(3)师生的评价激励机制问题。由于院校的地方性,为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还比较严重明显,加上经验不足,研究力量不够等,评价激励措施存在很多不利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地方。

3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为了做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玉林师范学院进行了实践探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点工作。

(1)加强了地方院校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必须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氛围,同时要制定有效的政策机制。近年来,玉林师范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尝试,学习了一些先进的教学改革经验,为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准备了条件。学校针对拔尖创新人才的特质,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也加强了拔尖创新人才招生、人才培养的研究和探讨,还要继续通过从学校历史沿革与特色出发,本着“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的原则,在教育思想观念、人才培养过程以及制度机制三方面努力开展改革和创新。

(2)创新教育理念,规范人才培养。玉林师范学院要结全地方特点,运用小规模、高要求、厚基础的创新人才教育思想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探索。努力以开放、科学、先进的思想观念和广博的视野,立足学科专业特色,探索出培养具有发展潜力和科学素养的文理拔尖创新人才。学校于近两年开始规范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成立了5个专业的卓越班或挂榜班,重点加强了基础教学工作。应根据社会发展及专业建设情况适时进行调整,要求按照小规模、厚基础培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相结合,文理工渗透并相互结合,开展了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思路的深度改革。

(3)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创造条件为创新班学生提供全程的优质教育。作为地方院校,学校办学条件及资源等都不是很好,应更多借鉴国内高校的创新实验班课程体系建设。比如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精心设计通识教育,专业课程的同时也应该加强通识课程建设,整体课程质量的提高、通识与专业课程体系共同完善才能更加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其次要设立核心课程,精心指导学生选课,选课应是建立在对所有课程充分了解和对自己的研究兴趣和操作能力的前提下进行的,在选课上应该加强指导;最后,就是加强开设“研讨课”改进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无疑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环节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大学课堂不仅仅是学生接收知识的地方,大学生更需要在课堂上得到启发,才能不断培养探索、质疑、批判的科学精神。

(4)不断完善师生创新的评价激励机制,营造人才成长良好环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有效的管理机制是确保人才成功培养的保障。地方院校应尽快完善鼓励教师投身教学、激励学生实践创新的机制来保障教学相关各环节的有效实施。首先是,制度上要激励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地方院校要切实地把培养学生成才作为首要考核内容,加强研究教学效果评价,通过制定可行的考核标准和考核细则,让课堂效果能量化的反映在考核成绩中,努力提高教师的积极性,让他们以教学为乐,以教学为荣,自觉履行老师应有的职责,做到“有激情”、“有水平”、“肯投入”。其二就是努力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在日常管理方面创造宽松的氛围,尽可能不让他们疲于各种检查、评比事务中,对于特别优秀的学生,学生的管理中应有个性化,给有特长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学校对创新人才的考核上,应该侧重过程的考核,还可以有一定个性化的灵活考核,着重强调学生在学习、研究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创新性和发展潜力,通过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考核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创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专业课程的考核内容可以更多注重考核实验、考核科研为主,考核的形式应该多样化。其三就是在创新人才的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中,可以适当提高创新活动所占的比重,让优秀学生多出的创新成绩,从而更好地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创新的积极性。有条件的地方院校应该多设立奖励和多制定激励办法,让创新能力强的学生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

(5)提供拔尖人才学习交流发展的平台。地方院校的拔尖人才应该更重视应用型的拔尖人才培养,参与高水平实践训练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培养方式,应该多提供机会让他们多参加高水平讲座,多接触学术前沿。地方院校应设立此方向的资金,用于聘请专家开展讲座或资助拔尖创新学生参与高水平学习交流,拓展他们的学术、实践视野。让学生明确培养目标和培养思路,运用好实践平台进行实战训练。玉林师范学院通过进一步完善课堂“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教育理念,加强了专业课程实践,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高尚人格,也在不断完善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和结合地方性的特点进行开放性知识结构的培养。其次,学校为了让拔尖创新班的学生有明确奋斗目标和强烈竞争意识,加强了导师责任机制,促进导师有效地指导,使学生明确目标要求,针对自己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奋斗目标,充分利用好成长环境服务个人成长。再有,通过为拔尖班学生提供良好教学实践环境、资源和国院教育交流机会,能充分利用国际资源与学术网络,拓展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的渠道,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高水平的交流学习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有效学习方法和丰富成长经验,激发学生的热情、激情和创造力,使学生更加有效地进行学习,从而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学习气氛和实践平台。

4 结语

玉林师范学院一直以来以培养“下得去、留得住、有作为”的优秀师范专业人才为主,很好地结合了地方特点进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如今又以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为例开展地方拔尖创新人才的研究和实践,有一定的基础,本文就是在学校教学改革项目(《地方院校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的素质拓展模式研究与实践探索―― 以玉林师范学院为例》)支持研究的范围,开展实验班相应的研究可以有效地推进班级教学和管理,为地方拔尖人才培养、地方同类院校创立拔尖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一定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张秀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大学教育创新[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2] 高海,沈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特点研究[J].科教文汇,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