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创新论文

时间:2022-05-18 08:39:17 关键词: 教师 创新

摘要:高校兼职教师队伍已成为高校师资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加快高校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进程,才能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经济建设输送更多的人才。随着社会的进步,会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对如何加强高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进行深层次、多角度的探析,将会对加强高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更加科学的解释。

教师创新论文

教师创新论文:现代教育中教师创新论文

一、要树立良好的形象爱模仿是学生的心理特征

,尤其是青少年爱模仿和他们亲近的、关心他们的、有威信的老师;而不愿模仿那些他们所嫌恶的人。加里宁曾说过:“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同学。这点往往是察觉不出的。……所以一个教师也必须好好检查自己,他应该感觉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着这样严格的监督”。做教师的,应加强思想修养,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遇事冷静,不随便发怒,不以威压人;处事公平合理,不抱偏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谈吐文雅,仪表端庄,生活习惯良好……所有这些,都会给学生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教师爱学生可以使学生产生模仿教师的意向。因此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树立良好的形象。

二、要苦练学识等内功让学生服

教师就需练好基本功。教师的学识、能力等构成了爱心实现中的教师知识素质系统。马卡连柯认为:假若你的工作、学问和成绩都非常出色,那么你尽管放心。学生会站在你身边,决不会背弃你。……相反无论你多么亲切,你的话说得多么动听,态度多么和蔼,不论你在日常生活中和休息的时候是多么可爱。但是假若你的工作总是一事无成,总是失败,假若处处都可以看出你不通业务,你做出来的成绩都是废品和一场空,那么除了蔑视之外,你永远不配得到什么。”为此教师要苦练基本功。关承华老师学识渊博并且真心地关爱学生,他用30多年的心血总结出了一条爱学生的奥秘---脑、心、情。即用脑去思考教育、用心去品位学生、用情去感化孩子。正读懂了、理解了、用好了这3个字,再加上自己的才识,自然会得到学生的认可、信服乃至佩服。而一个真正让学生信服、佩服、折服、心服口服的教师,才可能很好地实现教育的目的。大量事实表明,学生所尊敬和佩服的教师,无一不是知识渊博、才能出众、充满魅力、自身素养高超的。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心理学认为,学生态度的改变需要较长的时间,要经历对教师爱心的服从、认同、内化等几个阶段。教师应该设法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接受老师的观点、态度。百年树人、十年树木,这需要长期的努力。

三、创新教育方法教育的爱在新的历史时期有了新的诠释

创新。有了创新意识,教师就会不断探索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对象不断变化的教育教学方法和规律,用创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去培养他们。有个学生曾对学生这样说:“您上课能从我们的心理出发又超越我们的需求,思路清晰,通俗易懂,很是幽默,很有意思,既井井有条,又能带动气氛,把课堂搞得很活跃。您口才很好,常常妙语连珠。这些特点使我们对课堂逐渐产生了兴趣,我们感觉到上您的课是一种享受。在上课时您旁征博引案例,启发我们自由表达思想。我认为,这是学习的最佳方式。我会默默的支持您的工作,因为我们既是您的学生,也是您的朋友。”创新使这位老师体会到了为人师表、与郎(学生郎)共舞的快乐。“为什么说‘当受教育者不感到站在自己面前的是教育者的时候,它们受着最好的教育;当教育者让受教育者感到自己并非教育者时,他们进行着最好的教育’?这大约是因为教师和学生都处于良好的主客体融合状态,大约是因为此时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心灵之间是一个零距离。”而教师加强自身修养恰是为了实现师生的良性互动,使师生在零距离状态下彼此获得进步。热爱学生是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热爱学生有助于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是做好教育工作不可忽视的重要条件;热爱学生也对社会的健康发展起着很大的决定作用。为此,作为新时期的合格教育者必须明了何为师爱、学会并施行爱的艺术,用我们的爱去雕刻美好的心灵与优秀的艺术品、去完成我们的神圣使命。

作者:李春燕

教师创新论文:独立院校教师绩效管理创新论文

一、创新民办独立院校教师绩效考核体系

首先,在考核体系中加入招生工作和就业工作两个关键指标。招生和就业是独立院校生存和发展的两大核心要素。招生好了,学校才能通过实现规模发展创造收益,才能持续发展。没有好的招生,学校一切工作的开展就不从谈起。同样,就业工作很大程度上代表着独立院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因此它对于学校长远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根据关键绩效指标法则,独立院校在绩效管理中增加招生和就业这两个一级子项目是十分必要的。其次,根据实际适当地调整绩效考核指标的标准和权重。这样做的原因一方面是基于原有考核体系以及考核项目权重配比不够科学,有待改善和优化,另一方面,由于考核指标的变化,与之相应的考核权重必然要随着改变。否则,二者难以做到协调同步。第三,将团队考核纳入到个人绩效考核重要环节。独立院校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中,应加大部门考核的权重。对于教师而言,部门考核特指其所在的教研室。以本人所在的嘉华学院为例,学院新的考核办法中规定:在教研室中个人成绩居首位的,该教师所在的教研室每一位成员均可加1分,教研室主任总成绩则加3分。这主要是为了加强团队建设,动员学校全体教职工参与到学校建设中来。我认为,在绩效管理中,侧重引导教师队伍的团队建设,是未来教师绩效考核工作的一种趋势和大方向。第四,建立多元化考评体系。一是考核评价的主体应该多元化。学生群体的评价地位必须确立和加强,因为学生是教师最直接的接触者。但是,由于学生本身认知层次的限制,因此在绩效考核中又需要或多或少地把家长群体也引入进来。二是考核的内容应该多元化。不应仅仅是对条条框框的宏观上的要求[2],而是要力争做到尽可能地细化、具体,并且易于操作。三是考核时间应该多节点。绩效考核工作不可集中在某个阶段突击开展,而是应该把考核工作的时限拉长,以划分时间节点的方式将其贯穿于每个学期,形成动态的考评体系。

二、创新独立院校教师绩效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构建以促进教师发展为主的考评机制

第一,引导教师终身学习,并建立相应的制度保障体系。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更新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的同时,更应该在专业知识方面不断地学习。为此,学校绩效的管理应该把教师学习纳入到该项工作中来,鼓励和引导教师终身学习,并辅助以政策和举措上的支持。比如,积极营造教师学习的良好氛围,以教研室为单位组织教师开展理论学习和教学研讨,以及建立教师阅读室、定期对教师阶段性学习情况进行综合检查与考评等。第二,完善教学研究与反思制度。民办院校应该从“课堂教学结构,教师自身学习教学情况,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效果”等方面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地反思。要以教研组为单位,定期开展教学讨论活动[3],就某一问题开展讨论,共商解决办法。同时,学校要组织全体教职工在本专业和跨专业之间进行相互听课、评课、教学交流、“教学研讨日”以及名、优、特教师示范课程和青年教师观摩课等活动,借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的授课水平和专业化程度。

(二)妥善处理教学与科研两者关系

对于一所高校,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均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们共同构成了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二者本身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后者是前者的驱动,而前者又为后者提供着强有力的支持,二者并不矛盾。因此,民办院校应该牢固树立起以教学激励科研不断深入,靠科研推动教学不断发展的理念,让二者实现有机地结合,进而助推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稳步提升。因此,学校在教师绩效管理中,应该鼓励和引导教职工一方面要专注教学,同时又要高度重视科研创新工作,正确理解和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观念、认识的树立和时间、精力的投入等方面保障二者的协调同步,共同提升。

(三)完善教师绩效管理的信息反馈制度

目前,民办院校普遍采取的教师绩效反馈方式是绩效考核结果面谈。反馈面谈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双方就在考核期内教师工作的基本情况达成共识;二是绩效管理者对教师工作的优点和成绩进行总结说明;三是绩效管理者提出教师阶段性工作的缺点和不足,双方并就进一步改进工作的做法达成一致意见。为保障学校绩效结果反馈的实际效果,学校绩效管理者应该重点关注以下几点原则:第一,要首先把反馈面谈的目的解释清楚;第二,注意营造一种开诚布公、相互信任的氛围;第三,管理者要学会多倾听少表态,特别是表达结论性观点,要鼓励教师多说、多提想法和意见;第四,要就事论事,客观公正,不要掺杂除工作之外的个人主观意识;第五,要把重点放在未来工作的更好开展上,而不应一直纠缠于过去工作的好与坏;第六,要避免正面冲突,力争以双方达成共识为结束内容;第七,对于教师提出的有关考核工作的缺点,要虚心接受,正确的要积极修正,不正确的要向其讲清楚理由。

作者:胡英 单位: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

教师创新论文:高校兼职教师管理创新论文

一、加强高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然性

(一)加强高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1、节约教育成本,提高资金使用率

聘任兼职教师有利于降低学校教育成本,将节省出来经费使用到其他可用的地方。而且与专职教师相比,兼职教师自身的培养和提高问题不需要高校投入太多的资金和精力,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由兼职教师自行解决,极大地节约了教育成本。

2、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有利于优化高校内部师资结构

我国高校师资结构不尽合理,缺乏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这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校发展是不利的,要想改变这种格局,就必须加大高校师资建设的力度。由于高等教育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也就决定了学科教学不仅需要拥有理论学识丰富的专职教师,也需要实践知识扎实的兼职教师,因此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将有利于高校的学科建设,进一步调整和优化高校内部师资结构。尤其是“大师”级兼职教授将对新增学科、交叉学科的建设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他们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特别是什么专业的人才,熟悉学术领域前沿的改革与发展趋势,通过兼职教学的形式或人才培养的过程将实践经验和科技信息反馈给兼职所在的学校,不仅改善了专业教师紧缺的现状,而且改善和优化了师资的知识结构、学缘结构和专业结构。因此向社会招聘优秀的兼职教师,能有效地带动学科建设并促进学校的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加强高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是兼职教师自身发展的重要选择

任何兼职教师都希望自己付出了劳动后,能得到学校、同行以及学生的认同。所以说加强高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是兼职教师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这不仅促进了学术交流,更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兼职教师承担了一定的课程任务,这样专职教师压力相对减小,从而有时间和精力去精心备课、研究教学内容、做好科研等工作,以实现多向交流的良性循环,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经验是行之有效的。

(三)满足学生的需要

面对如今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不但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需要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由于兼职教师较专职教师的实践经验更为丰富,能将理论和生产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满足了学生的迫切需要。据调查,学生非常渴望教授、名师进入课堂,渴望教师引入新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兼职教师的加入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眼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知识、能力、素质相结合,潜移默化学生的事业心、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同时,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增强社会的适应能力。

二、高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存在的问题

如今,高校兼职教师队伍占高校教师队伍总数的比例越来越重,兼职教师发挥的作用亦越来越大。可是,已有的相关政策法规和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已经不能适应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高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兼职教师管理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

早在以前,诸如《高等教育法》、《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中都未提及到关于高校兼职教师的权利与义务的规定。即便如今教育部门也没有出台一部关于高校兼职教师的法律法规,更没有制定一部适应高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招聘制度,甚至是未明确院校、企业、兼职教师三者相应的权利与义务。高校对兼职教师队伍管理,没有相关的法律依据作为指导,只能参考相对狭小的校内规章制度来进行管理。

(二)兼职教师队伍具有不稳定的特征

高校对兼职教师的招聘方式,主要以转介绍、刊登广告等形式进行招聘。正是因为这种招聘渠道的不固定,导致兼职教师的来源存在不稳定性。另外,学校与兼职教师没有严格的隶属关系,学校难以管理,加上其流动性大,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学校实施有效管理带来困难。

(三)对兼职教师缺乏有效的薪酬激励机制,缺乏工作责任心

由于在高校,兼职教师未有正式的编制,学校也没有建立起一套激励兼职教师的薪酬机制,导致兼职教师工资和福利待遇呈现普遍偏低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兼职教师的工资是按课时时间计算,除工资以外,没有任何福利待遇;其次是高校没有给兼职教师提供专门的办公室、电脑等基本办公条件。

兼职教师本来就拥有一份固定的工作,有固定的收入,出来兼职是为了增加收入以及更好地生活,带有明显的目的性。加上学校缺乏有效的薪酬激励机制,付出与收入的不成正比,导致兼职教师缺乏工作责任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许多兼职教师几乎不参加教研活动,对其教学文件设计不齐全、不规范以及不上缴;兼职教师因本身工作的原因,经常出现调课、听课现象;少数兼职教师因工作任务繁重,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因为兼职教师未长期在校内,所以跟学生之间缺乏沟通;有的兼职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缺乏专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授课时无法将企业的各方面知识跟课堂有机结合起来,等等。这些都影响着高校的教学质量,阻碍人才的培养。

(四)兼职教师大多缺乏专业的教学技能,疏于培训

兼职教师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来自公司、企业的专业人才,只有少数是来自其他高等教育机构、研究机构的人才。企业兼职教师多是具备一定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专业工作者,虽然他们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和实际操作能力,能够胜任企业的各方面实践活动,但是高校兼职教学,是离不开课堂教学的,这就需要兼职教师具有专业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才能把自身的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

三、加强高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高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进程,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发展与建设。国家应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政府、企业、学校三者各自的职责。学校要制定一套符合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包括人事分配制度和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制定兼职教师建设发展方向的规划,进一步完善与加强对兼职教师的选聘和管理工作。

(一)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兼职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国家应该以《高等教育法》、《教育法》、《教师法》等已存的法律法规为理论基础,进一步建立健全有关兼职教师的法律法规。比如在《职业教育法》中明确兼职教师与学校的权利与义务,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建立一套健全的制度体系,以维护学校与兼职教师的切身利益。政府应当协调企业与学校之间进行人才资源共享,学校为企业提供一流的人才,企业为学校提供一线的人才进行教学,只有这样两者之间获得资源最大优化配置,有利于学校的发展与建设,同时促进企业的发展。

(二)加大对兼职教师的培训力度,促使兼职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来自公司、企业的一线的兼职教师虽然实践操作能力强,工作经验丰富,但是他们没有经过系统的教育教学培训,不具备高校教学能力,这将制约兼职教师自身能力与作用的发挥。这就要求学校要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1、对兼职教师进行岗前培训

对兼职教师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培训,加深对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学校规章制度、高校教育理念等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使兼职教师尽快地进入教师角色。学校还应从兼职教师中挑选出有潜力并且愿意跟学校长期合作的优秀教师,对这部分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并在待遇上给予他们相应的优惠政策。

2、鼓励兼职教师参与教学调研活动

学校应鼓励兼职教师参加学校的一些教学活动,比如说课堂教学的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开发等;定期组织兼职教师参加教学研讨会、高校专题教育理论专题报告会、座谈会、联欢会、教育经验交流会等。兼职教师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了解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能力。

3、引导兼职教师,为其添加一名教学经验的搭档

一些兼职教师不熟悉高校教育规律,学校可以为其安排一名有教学经验的工作搭档,在教学前后,互相帮助,共同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内容,共同编写教案、课后作业课件等教学文件;这位搭档在教学中不但可以学习到兼职教师的知识与技能,还可以帮助兼职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

(三)建立完善的招聘制度

针对高校兼职教师的聘任,学校应当形成一整套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加强与企业之间的人才资源共享的合作力度,减少大量的客观因素的干扰,使高校兼职教师的招聘工作循序渐进地进行,使高校能够有固定、高效的兼职教师队伍。

(四)健全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

学校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兼职教师的待遇水平,充分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对激励的标准,一定要做到明细科学化。比如从兼职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效果等方面考核,考虑给予兼职教师一定的优惠待遇。同时对表现较差的给予批评,对表现恶劣的可以视情况给予解聘的处理。

总之,高校兼职教师队伍已成为高校师资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加快高校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进程,才能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经济建设输送更多的人才。随着社会的进步,会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对如何加强高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进行深层次、多角度的探析,将会对加强高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更加科学的解释。

教师创新论文:信息时代高校德育教师教学方法改革创新论文

摘要:本文认为信息时代高校德育教师角色应实现三个转换,即在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方面,要从权威者向对话者转换;在教师和教材教法的关系方面,要从遵从型向创造型转换;对于教师自身的发展要求来说,要从单一性的讲授者向更丰富的角色转换。

关键词:信息时代;高校德育教师;角色转换

角色是指与人的地位相对应的行为模式。教师的角色是指教师在一定的社会结构和教育结构中所持有的社会身份和地位,所承受的社会期望和自我期望,以及在上述因素影响下的一整套行为。每个时代都对教师提出了不同要求,并且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师角色的内涵也日益丰富。德育教师是高校教师中的特殊群体,其角色定位不仅影响到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还直接影响到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甚至影响到学生个人对社会现实生活的理性思考和认识。而德育教师角色能否恰当定位,主要就在于其能否适应时展的要求。

我们当前正处在信息时代。信息时代以其全新的要素——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而使高校德育深受影响,德育观念、模式、方式和方法受到冲击并向现代化转向。在从传统向现代的历史]变过程中,重新为德育教师进行角色定位是新时期德育实践的迫切需要。本人认为,高校德育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应体现以下三个转换:即在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方面,要从权威者向对话者转换;在教师和教材教法的关系方面,要从遵从型向创造型转换;对于教师自身的发展要求来说,要从单一性的讲授者向更丰富的角色转换。

一、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方面:由权威者向对话者转换

在传统的德育中,教师作为社会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中介人,代表社会实施教育,是社会权威的代表,对学生具有绝对的影响力。教师的形象大致可分解成三种角色:一是道德知识的占有者和代言人,在师生结成的以道德知识授受作为基本内容的师生关系中,客观地存在着知识占有的不平等,教师在学生道德学习的过程中,起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学生自然把教师当成了知识的化身,教师也往往以知识代言人的身份自居。二是道德的化身与道德规范的训诫者。传统德育中教师常常以师表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的视线里,作为道德的化身向学生训以各种行为规范与准则,对学生的言行品性进行评说,以规范者的姿态来调节学生言行。在学生中,教师往往被期待成智慧的化身,理性的源泉,他们必须意志坚强,有强烈的使命感,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求功利、反求诸己、自我克制的道德楷模。三是社会要求的代表。德育的基本矛盾常常被表述为学生已有的品德发展水平与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教师自觉不自觉地充当了社会要求的代表,他们代表祖国、代表党、代表人民、代表学校,甚至也代表家庭,不断地向学生提出道德要求,对脱离现实生活的抽象的道德规范采取强制灌输方法,重智轻德,忘却学生知、情、意、信、行的整体性,重教轻学,教师主宰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处于被动、服从地位,缺乏对学生主体力量的重视与张扬,相应地使学生成了道德知识的容器。

信息时代国际互联网的出现是人类的信息传播方式的深刻革命,新的信息传播方式打破了教育者的信息垄断地位,承载过重期望忽略受教育者独立判断力和价值创造力的道德权威角色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要求,所引起的矛盾与冲突也越来越尖锐,这一切要求教育者把认识、理解、体验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以主体角色,在多种自主实践活动中理解、掌握、体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观点,从可信走向相信,最后达到坚信,从而形成信念、信仰。道德学习过程也就相应成为师生共同体验、共同探讨、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师应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体及其适合自己特点、道德认识方式的选择,自觉放弃传统意义上教师的道德权威。

作为“对话人”,教师要强化两种意识:一是人本意识。美国教育家杜威在介绍自己的教学经验时说:“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教育的对象是一个活生生的思想、情感、意志、个性都处于变化中的个体。”学生不是承纳知识的容器,而是有待点燃的学习和发展主体。当代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决定了他们自尊、自主、自立意识的增强和敏感,他们要求平等的愿望十分强烈,对德育教师的空洞说教和训导极为反感,所以,一名传统的道德说教者只会适得其反,更不用说让其心悦诚服地接受我们所讲授的内容。因此,德育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必须充分了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必须深深地热爱自己的学生,并将这份爱心体现到教学中去。二是民主平等意识。加拿大著名课程专家史密斯教授说的:“教师所关注的并不是教,即通常所谓的灌输条理分明的知识,而是保证使每一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的环境条件。”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淡化课程执行中的预定性和统一性,注重对话过程的再生性和多元性,不以有限的结论锁定无限的对话过程,还要创设德育情境保护学生作为对话人的主体地位。在这里,教师的角色已不是只对学生发号施令的权威,也不是无动于衷的旁观者,而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和成长伙伴。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给予、接受的关系,而是一种交往和对话的关系,师生之间的教学过程也成为精神交流与对话的过程。

二、教师和教材教法的关系方面:由遵从型向创造型转换

在传统的德育中,教育者在教学内容上大都严格遵守上级的指示和教科书的要求,唯上、唯书却很少能唯实,在教学方法上盲目照搬学科专家的方案而忽视特定教学情境和活生生的“人”,致使德育创新的空间十分狭窄,信息时代社会的多变性则要求教育者在德育活动中发挥高度创造性,不仅要创造性地进行德育课程的教学,而且要从单纯的德育课程执行者转换为德育课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

(一)就课程既定内容而言,教师有责任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对已审定使用的思想政治教科书做出相应的“剪裁”、取舍、增删,从“教教科书”转向“用教科书教”

即要从实际情形着而做出富有针对性的设计,而不能盲目照搬统一的课程计划而忽视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活生生“人”。具体来说就是要充分利用本地、本校教育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本校特色的校本课题,以拓展德育课程的内涵和外延。尤其必须珍视学生生活世界,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由单一的国家层面的“理想课程”向教师层面的“知觉课程”与教室情境当中的“运作课程”或学生层面的“经验课程”发展。

(二)就课程动态建构而言,在课程的动态展开中,德育教师要从教无定法的基本法则出发对课程做出再度调适

德育教师应着力突破课堂教学的自闭性,主动建构与社会、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从而使德育教科书与鲜活的现实同化为充满生机的统一体。现代社会在飞速发展,新现象、新观念层出不穷,新的政策法规、新的改革方案也在不断出台,如克隆人、安乐死、基因技术对伦理与法律的冲击,黑客及网络犯罪给法律的挑战、虚拟世界、反物质带来的哲学反思等等,都应该成为课程资源,进入课程流程,这样德育课程才能及时直面社会、关照现实、捕捉前沿,才能改善和优化整个教学流程,使每个教学环节和片断都充溢生机和活力,使学生最大限度地突破知识体系的束缚,激发学生智慧、灵感、激情和创造生命活力。

(三)就德育课程的设计和开发而言,教师应积极参与其中

现代德育的课程结构由单一转向多样复合,其中的许多课程,如活动课程、隐性课程、研究性课程等的设计、开发和实施,如果没有广大一线教师的积极参与将无法进行。另外,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也要求教师不仅要利用现成的知识信息,而且要收集课程软件信息,设计和编写课程软件、制作教学节目等。所有这些,都要求高校德育教师认真学习现代课程理论和课程设计技术,结合自己的实践和学生的发展要求,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程开发和设计中去,积极参与德育课程的创新,真正成为德育课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

三、教师自身发展要求方面:由单一型向多元型转换

在传统德育中,德育教师往往是教科书的讲读者,信息时代知识的创造、存储、学习和利用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网络成为人们获得信息与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在这个过程中,德育教师要从单一性的讲授者向更丰富的角色]变。

(一)德育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导航员”

一直以来“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职业最显著的标志。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从多渠道获取知识,教师不能单纯把传递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而应把形成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自我学习和自我修养的方法及灵活迁移知识的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担当起“导航员”的角色。正如《学会生存》中所阐述的一样:“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德育教师要致力于调动和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开发和调动学生的包括自立、自尊、适应、创造等内涵丰富的主体性。指导学生具有自觉能动性、独立自主性和开拓创造性,成为能够发展自我、充实自我、超越自我的现代人。

(二)德育教师应成为学生心理问题诊治者

根据最新的统计表明,大学生上网人数在90%以上。网络带来的人机交流模式使得直接交流日益减少,从而造成认知和情感缺失,如不愿意受原有的社会规范的影响和约束,容易感到自我归属感的丧失,导致性格孤僻、行为失范、言语无忌,对现实不认可、甚至逃避心理等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成为他们发展的障碍,这就要求德育教师首先是一个优秀的心理工作者,在学生适应社会和学习上给以更多的心理关注,指导学生社会交往和协同工作的技巧,并能够在实际的教育创新活动中有效的激励和引导学生,使其能够健康地和谐发展。这一角色要求教师必须有丰富的心理学知识素养,要有坦诚真实和灵活开放的人格特点,要有善于交际、富于幽默和团结协作的精神,要有协调问题的技巧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及时发现问题,加以引导,扫除学生心理障碍,使其健康成长。

(三)德育教师应成为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者

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实质上就是健全的、完善的人格的形成。没有健全的人格,就谈不上优秀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培养健全的人格与培养优秀的思想品德实质上是同一教育过程的两个侧面。新时期的德育内容体系必须包括健康人格的塑造,甚至可以说德育的根本功能在于人格的塑造。这就要求德育教师从传统的道德偶像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者。要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首先要塑造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要培养学生对自我有积极的认识和评价,在此基础上塑造他们自尊自爱的人格,激发他们自强、自信的勇气,同时改造他们骄傲自大、虚荣、自卑、不思进取等不良自我意识品质。其次,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品质。指导青少年学生与同学、老师、家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对人宽厚、真诚坦率、主动热情、谦虚公平乐于助人、善于交际等良好的交往品质,克服其自私、冷酷、虚伪、嫉妒、孤僻、傲慢等不良的交往品质。最后,提高学生的耐挫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挫折,教育学生把挫折当成一种磨练与考验,帮助学生树立战胜困难和挫折的信心,指导学生建立适当的理想抱负,教给学生积极对待挫折的方法,增强挫折适应能力。

(四)德育教师应成为协调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在传统德育中,德育教师道德权威的角色很容易造成师生以知识为中心的授受关系、主从关系和不平等的权威和依赖关系。在信息时代,网络的双向性、互动性使教师从讲台这一“神坛”上走下来,传统的“师徒关系”受到了不可抗拒的严重挑战,沉迷于这种“师徒关系”的教师很容易被标榜为新人类的大学生视为“异类”。网络技术的全社会渗透,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拓宽了人际沟通的渠道,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再局限于面对面形式,借助丰富多样的媒体进行“人——机”交往,是现代大学生最崇尚的、最有效的信息交流方式。但是,如前所述,正是这种“人——机”交往,造成了学生认知缺失、情感缺失。这对于身处“闹市”、心理正在健全过程中的青年学生来讲是极为不利的,甚至是非常有害的。德育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自己优良的人格魅力,高尚的道德品质,渊博的专业知识,丰富的人生阅历,努力成为协调人际关系的艺术家,在培养学生品德的同时,关注学生“情商”的达成,构建以情感沟通为核心的师生互动,形成师生双方的心智交流、情感交流的师生交往氛围。公务员之家

(五)德育教师应成为德育研究者

科研能力是教师素质的一项基本内容,增强科研能力是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必然途径,同时也是教师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方面。当信息技术把教师从繁重的教学工作中解放出来后,教师将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教育科研,实现由教书匠向德育研究者的角色转换,成为名副其实的德育专家。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认为,以往对传递知识功能的强调,使人们忽视了教师工作的创造性特征。教师科研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则是对新的教育问题、思想、方法等多方面的探索和创造,这使教师的工作更富有创造性和内在魅力。信息时代的德育教师将面临更多更新颖的德育教学问题。如研究提高学生分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研究不同的德育情景创设对德育效果的影响;如何对网络提供的信息进行研究、评价和改善;研究如何利用多媒体提高德育的有效性等。这些研究活动有助于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特色,有助于教师创造意识和研究能力的提高,有助于丰富德育理论,指导德育实践,推动高校德育的变革。

(六)德育教师应成为终身学习者

从终身教育理念来看,任何职业水平的发展都有“高原现象”。现代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必然是终身的学习者。首先,要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其次,要构建多元的知识结构。德育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而且要具有一定的人文知识及美学素养;具有广博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再次,要研究德育方法。德育教师要积极参与教育科研,通过对实践中特殊案例的反思,不断研究和改进德育方法。最后,要不断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信息时代要求教师具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处理教学、科研等方面问题,并把计算机和其他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工具的能力。这就要求德育教师要学习信息技术。反过来,教育信息技术也为教师的终身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使教师能够具有独立学习的能力,具有完成教学资源过程的能力,具有批判性处理信息和进行价值判断的能力,具有熟练利用各种信息技术以及现代化教学系统的能力,教师还可以借助先进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习,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益。

信息时代高校德育教师面临的挑战是严峻的,也不可能有一套万能的应变方案,因此,德育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身的素质进行反思和充实,对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进行重组,以适应新的变革。

教师创新论文:教师要善于学习创新思考

解放思想就是要使自己的思想认识,随不断发展的客观实际变化而变化,敢于实践、勇于探索,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这是我们认识新事物,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的根本思想武器。镇委、镇政府提出了“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争当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的要求,它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解放思想、加快发展为目的,以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自我查找、自我提高为主体,利用一切时间认真学习,加深对党的认识,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养。作为一名教师党员,通过学习,我深刻识到,要做一名优秀人民教师必须坚持工作不忘学习,学习必须与工作密切结合,才能行之有效,创造性地开展自己的工作。

一、勤于学习,增长才干

“解放思想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和永恒追求。在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时刻,镇委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作为*镇的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真是思绪起伏,感慨万千。开展这次大讨论活动,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解放思想,首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活到老学到老,利用休息时间、利用工作之余,切实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其次要会学习,要有方法,学习要有针对性,更要有时效性,切实做到学以致用;最后要坚持学,持之以恒,不浮躁,在学习中努力增长自己的才干。要深入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时时关注国家新的政策方针,刻苦钻研自己的业务知识,以及科技、管理、哲学、历史等各方面的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以丰富的理论知识武装头脑。在学习中要向领导学,还要虚心向身边的同志、群众学习,在实践中学习。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更新工作观念,掌握工作方法,工作技巧,从而创新工作思路,以更好地适应新时期工作的需要。

二、善于思考,提高应变能力

要解放思想,首先我们要有思想。思想是一种认识,一种客观事物在我们头脑中认知的反映,并通过语言、文字、动作表达出来,是一种“思”与“想”的结合。我想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不仅要学政治理论,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更为关键的是还要学习业务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将思想与行动统一起来。一个人仅仅学习而不思考,那将等于什么也没有学到。思考是一种能力,要根据掌握的第一手资料,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加工,去粕留精,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工作中不会一帆风顺,难免会遇到困难与挫折,这时要正确认清形势,把握好大局,妥善处理好矛盾。在工作中面对服务对象,一定要注意沟通方式和方法,要开动脑筋,想他们所想。要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和工作经验,根据岗位工作职责,积极思考如何打开工作局面,更好地服务广大师生。

三、勇于实践,开拓创新

新世纪的教育是以素质教育为主体的教育,对于一个学校而言,只有拥有创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才能培养适合时展的人才。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就要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准确把握教育规律,不断进行理念创新,按照“质量是根本,育人是关键,学生是中心”的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发展,以质兴校,争创一流”的理念,用现代思想塑造具有健全的人格,具有团队意识、创新精神和基础扎实,特长明显、身心健康、素质全面的未来人才。解放思想,就是要牢固树立“重在行动,贵在落实”的理念,要将学习与行动结合起来,目的是要创新发展。作为教师,我在工作中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教学中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从而让学生信赖家长放心。二是积极主动为同事排忧解难,在其他教师遇到困难时,积极为其提供帮助。三是注重长期学习,自订出在教学之余不忘学习的长远计划。

四、敢于转变

敢于转变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人民素有不甘人后的精神,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能够百折不挠、永不气馁。在深入推进融入城市中心、建设港口新城、建设和谐*的实践中,更需要我们秉承开明开放的光荣传统,续写“开拓创新,平安和谐”的时代精神。在工作的过程中,我们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面临着各种考验,通过学习,认真总结,积极主动解决认识上的问题,转变工作作风,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和业务素养。在教学的过程中,既做到教学的灵活多变,又要根据教学大纲把握好原则性。同时,在工作中要敢于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突破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积极开展教研教改,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只要我们勤学习、善思考、勇实践、敢转变,彻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将所学所思在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升华,从自身做起,认真履行职责,努力做好服务,我镇的教育一定能够得到持续发展,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更稳定、更和谐。

面对新的形势,教师党员要不断的更新观念,改进工作方法;要勇于创新,努力做到思想更加解放,工作更加努力,学习更加主动,使思想和工作达到更高的境界。坚持与时俱进,弘扬创新精神,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作用。我认为当今教师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时代的日新月异就是我们面临的第一挑战,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专业知识、业务能力都必须紧随时代车轮,不断地更新、拓展、充实、提高。要勇敢地摈弃旧事物,勇敢地接受新事物。要敏锐地了解新思想,认真地研究新理论,迫切地学习新技术,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思想获得解放,去除外在约束之后,更需要的是心灵的准绳,这种准绳,对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职责而言,不能一概而论,但我认为,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我们只有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社会、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树立民族意识、社会意识、责任意识,这样个人才不会迷失方向。而今天,要完成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完成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任务,要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需要我们从现在做起,立足本职岗位,爱岗敬业,认真做好各项工作,为我镇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师创新论文:教育教学创新教育和教师创新素质

摘要高校要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根本在于教师要有创新素质。在分析创新教育对教师创新素质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师创新素质的几个培养途径。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素质教师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当今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不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更重要的是是否具有迅速学习掌握知识的本领和进行创新的能力。高等学校是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的主要基地,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创新人才的培养要通过实施创新教育来实现。创新教育就是指以现代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运用创新学理论,以创造性思维为桥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和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有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教师素质是教师在育人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必备的职业品质,是教师职业形象育人知识与育人能力的综合反映。教师是学校办学的主体,人才培养离不开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决定着高等教育质量的优劣。教师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进行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造能力。因此,教师素质是高校进行创新教育的关键,创新是教师素质的核心。

1创新教育对教师创新素质的要求

1.1观念创新

更新观念是教师进行创新教育的前提,创新是以观念转变为先导。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现代教育已由封闭式教育转型为开放式教育,继承式教育转型为创新教育,职前教育转型为终身教育,整齐划一的教育转型为个性化教育。强调多元、崇尚差异、重视平等、推崇创造的教育思想成为现代教育之主导。高校教师必须与时俱进,解放思想,树立现代的教学理念。

1.1.1以人为本,发展学生个性

以人为本,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应培养学生自我生存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并把这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教育的本质是服务”,适应学生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个性差异是创造性发展的依据,没有个性难以培养创造性。因此,创新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个性发展,强调个性教育。这种人性化的教育服务,就要改变过去那种整齐划一的教育模式,从学生差异入手,尊重个性,因材施教。

1.1.2创新教育观念

所谓创新教育,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模式,而是一种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教育思想或教育理念。创新教育要求教师不能满足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而必须从知识的传授向引导创新转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应在继承教育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树立创新意识,探求创新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做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学生能力的培养者、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者。

1.1.3终身教育观念

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早在20世纪60年代法国成人教育专家保罗·郎格朗在《论终身教育》一文中明确指出:“教育并非终止于儿童和青少年,它应伴随人的一生而持续进行。”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新知识层出不穷,信息量成倍增加,学习的概念和范围扩大了。终身学习在纵向上贯穿于人的一生,在横向上又要求每个人在不同的时期通过学习与实践始终与环境发展相适应。学习不再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是教师的特权。教师要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热爱学习、学会学习、终身学习,了解学科发展最新动态,不断更新知识、更新教材内容,掌握新技能,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才能使学生站得高、望得远,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1.2具有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进行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必须具有高度综合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信息素养,具备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知识的综合化是当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科学设置综合课程已成为创新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只有课程设置内容综合化,才能够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自主创新能力的教育作用。在综合化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求教师知识结构多元化、多层次化,使之善于从学科交叉、学科对比与学科渗透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同时,要求教师能从科学的系统的高度来驾驭教学内容,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

另外,教育内容的社会化和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也要求教师知识结构多元化。因而,教师既要了解自然科学知识,也要了解社会科学知识、人文知识及其一般方法论,向多元知识结构的方向发展。

1.3具有娴熟的教育素质

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教育素质的创新应体现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环境的创新上。

1.3.1教学模式的创新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教学改革的研究者和实践者的教师,不仅要具备现代教学理念,还要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开放式、研究式的教学新模式,即教师通过教学研究,进行研究性教学设计,引导学生研究性的学习,将教师的研究性教学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激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学生参与知识构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达到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目的。

1.3.2教学内容的创新

教学内容的创新是进行创新教育的基础和保证。教师首先要确立“授课而非授书”的思想。要讲好一门课程,需要教师研究许多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对比、综合、引证,形成自己的思想,通过对前人创新知识的理解和目前学科前沿动态的掌握,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首先,在教学过程中以本学科重要原理和理论为重点,系统地论证和讲解其发展过程和应用价值,以培养大学生进行科学知识原始创新的能力;其次,注重实践环节,不仅培养大学生验证理论、设计实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引导大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技能进行探索未知世界的科学训练和解决生产生活中存在问题的模拟科学研究,以提高大学生进行创造性科学活动的能力。在这种教学互动中,教师的创新性、稳定的教育素质也得以提高和完善。

1.3.3教学方法多样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

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项自主性的活动。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阻碍了学生的能动性和思维的发展,更谈不上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的根本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创造性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即独立思考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立动手能力。这些能力的形成就要求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要大力提倡启发式教学,废止填鸭式;提倡民主讨论式教学,废止一言堂、满堂灌;提倡大思路教学,废止细嚼慢咽;提倡引导式教育,废止保姆式、管家式的教育,以此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和判断的能力,从而有所发现和创造。

此外,要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络化教学,扩展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激情。

1.3.4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

创新人格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综合过程。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才能以主体身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才会有创新潜能的迸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改变居高临下的习惯,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思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相互探讨,引导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培养科学精神。

1.4具有科技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高校是进行科研活动的一个主要场所,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环节。高校教师承担着科学研究和教书育人的双重职责,科研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构成教师的科学素质,两者均不可偏废。科学的本质是创新,高校教师要由“经验型”向“研究型”和“创新型”转变,就应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以提高其创新素质。通过科学研究,使自己处于科学发展的前沿,及时了解本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通过教学研究,使自己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2教师创新素质的培养途径

当前高校教师队伍从总体上看综合素质是好的,但由于目前高校教师普遍是由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创新意识还较淡漠,创新能力还有待加强。这种缺憾直接表现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如开设验证性实验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少;就知识讲知识多,教学法研究少;照本宣科多,因材施教少;主动参加和指导各类创新性比赛少;部级的各类科研立项少;有影响的学术论文少等方面。因此,教师创新素质的培养刻不容缓。

2.1建立终身学习制度

教育是超前的事业,教师既要适应教育的今天,又要面对发展的未来。“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不厌学,故能成其圣。”教师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才能博采众长,接受新知,更新观念,保持敏锐的认知力,为创新提供知识的来源和动力。

师资管理部门应建立健全教师培养制度,采取经费保障、政策优惠、工作量减免等措施,为教师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和广阔的空间,促进教师终身学习,推动教师业务培训和知识更新,使教师掌握更多的新技能和新本领,适应创新教育的需要。

2.2搭建教学和科研平台

教学和科研平台是引发教师新思想,开展创新性工作的基地。高校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和科学研究,在项目审批、经费投入、硬件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促进平台建设,为教师开展创新工作提供宽广的舞台。

2.3建设创新性科研学术团队

在现代社会,学科的交叉、融合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都决定了从事科学研究必须由个体研究向群体研究转变,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创新日渐依赖于学术团队高效的工作。“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学校应在多学科交叉和学术自由的前提下,创造条件并引导组建具有原始创新能力的学术团队。特别对能够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锻炼创新能力的各类大赛,如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机器人足球大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等,学校都要高度重视,制定措施,鼓励教师以科研团队、课题组等形式开展工作。通过组合教师个体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产生能量放大效应。

2.4建立竞争和激励机制

竞争机制是创造性思维的动力,其目的是为了营造一个有利于教师积极从事教学、科研创新活动的环境氛围,促使教师在一定的工作竞争压力下不断完善和充实自己,激发教师的综合潜力,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教师创新论文:新课程改革下激发体育教师的创新潜能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体育教育的重要性逐渐显露出来,体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随着这一系列的改变,体育教师的职能也应当随之改变,体育教师要肩负起责任,创新教学方法,将体育事业发扬光大。本文主要探究的就是在新课程改革的情况下,激发体育教师的创新潜能。首先,本文指出了目前的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随后以校园足球为例分析了体育教师的创新问题,然后提出激发教师创新潜能要遵循的原则,最后论述了如何能够激发体育教师的创新潜能,并总结全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体育教师;创新潜能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和发展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任何一个领域里,都离不开创新。教育行业的创新更是十分关键,体育教育是当今的热门话题,体育教师要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激发创新潜能,不断的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做贡献。

1目前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观念落后

目前的体育教学中,存在一种不好的教学观念。许多体育教师只重视对学生进行体育课程的教育,而忽视了对学生全面的身心健康的培养。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体育技能的教学,开展专业化的技能训练,但是忽视了对学生运动习惯的培养,仅仅为了加强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而没有对学生进行体育精神的灌输。这种教学观念是不符合时展潮流的,应当有所改变。

1.2教学方法简单

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体育教师在教学中采取的教学方法也比较简单,仅仅为了让学生应对考试,通过测验,这样会严重危害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体育教师自身的教育观念就比较落后,相对应的教学方法肯定会存在落后性。教师在教学中主要以增强学生体育运动技能为主,忽视了对学生多方面体育精神的培养。教学方法大多是身教言传,课堂上的教学形式也比较枯燥,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学的质量和成果可想而知。

1.3教学目标单一

体育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目标单一是个大问题。单一的教学目标容易导致学生在校园里学习了十几年的体育课程,走出校园后,就彻底与体育说再见了。这主要是由于教学目标过于单一引起的。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只按照体育教学目标进行教学,不注意对学生体育兴趣和锻炼能力、习惯的培养。这样的教学目标,使得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仅仅是应付过考试,而没有形成终生锻炼的意识,一旦离开了校园,体育锻炼就彻底消失在生活中了。

1.4教学评价无差异化

目前体育教学的测评较为单一化,忽视了学生的个性测评。单一性的教学评价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容易埋没学生的努力,打消学生对体育的积极性。单一的测评方式还容易导致对学生体育能力的考评不全面,考评结果带有片面性,没有说服力,这样的考评价值也可想而知。

2体育教学创新案例分析——蓝田中学校园足球工作

2.1学校概况

揭东区蓝田中学位于新亨镇镇区206国道旁,占地近150亩,建筑面积56600平方米,为全国首批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试点单位、广东省安全文明校园、广东省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示范单位、揭阳市一级中学、揭阳市首个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是区域性农村普通中学典范,在揭阳市乃至整个粤东地区都具有较大影响力。现有学生3023人,44个教学班,其中开设体育等特长班,在职教师204人,其中特级教师1人,中学高级教师20人;教师本科毕业196人,研究生学历4人(含在读)。

2.2蓝田中学校园足球的具体做法

第一,成立领导机构。李永亮校长任组长三位副校长任副组长其中陈培文副校长负责开展具体业务工作从学校层面统筹开展校园足球工作,保障校园足球普及工作顺利推进。第二,场地及器械。足球经费专款专用,学校适当增补投入,合理规划足球场地,提高场地使用效率,每学期初统筹购买教学、训练的相关用品及器械,保障教学、训练需要。第三,撸起袖子,真抓实干,切实做好足球教学工作。确保每周至少一节专门的足球教学课,适时组织班级小组赛,提高学生对足球的兴趣,并积累经验,为进行班际足球比赛做好准备。第四,组建校园足球队,以赛促练。每年招生时,经初中校长推荐的足球特长生给予特招,直接进入足球队,利用体能测试等方式再招一批优秀队员有计划地与市内外足球队进行交流比赛,促进足球队技战术的提高,让学生在平时也能享受比赛带来的快乐,感染周围同学,吸引更多同学参与到足球活动中来。第五,安全保障。每年学校都为师生投保校园责任保险,每次比赛前为学生进行体检,还为参赛师生购买意外伤害保险,让学生家长放心,学生愉悦参赛。定时检查场地及器材的安全隐患第六,注重教师培训。学校积极派出足球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广州、梅州、汕尾、恒大、惠州、清远、广西北海等)学习归来后给全组成员分享学习心得,每周一次教研组会交流学习。第七,宣传推动。通过媒体对校园足球进行宣传,让周边群众认识校园足球的正能量,支持子女参与足球运动,为校园足球带来动力。第八,科研促教,承担部级子课题。开展部级子课题《开展足球活动若干问题的探讨》研究,通过课题研究,探索校园足球开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更好地推进校园足球的普及。

3激发教师潜能应当遵循的原则

3.1强调评价的过程性

新课程改革强调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这是体育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当考虑的事情,而不是过分看重学生的学习结果。对于体育锻炼,各项技能和素质的指标只是体育学习结果的一个评价标准,在生本教育体系下建立评价机制强调以过程为导向,注重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的评价,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体育锻炼的意识,对学生的活动与发展状况进行具体的评判和分析。

3.2注重评价的全面性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指标的设计都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首要目标,要尽可能全面的关注学生的各方面素质,既要重视运动技能的掌握,也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发展,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要通过不同层面和不同方向的测评,引导学校教育教学按照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优质高效地运行。

3.3坚持主体的参与性

在传统教育评价体系中,教师作为唯一的评价者,学生只是被动的评价对象,几乎没有机会真正的参与进来。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就变成了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性评价”,评价的过程体现的是教师的知识水平和价值观点,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和素质就被忽略了。以生为本强调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评价者如果仅仅是教师,明显有悖于这一现代教育理念。因此,学生作为评价者主动参与到评价过程,不仅实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而且有利于发挥和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激情,而后者才是新课程改革的真谛。学生只有以主人的姿态投入到评价活动中去,才能从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评价内容,参与并主动分析和解释评价结果,及时正确地获得自己发展状况的反馈信息,促使自己更好的发展和进步。

3.4重视个体的差异性

目前,包括中等专业学校在内,学生的差异性日益扩大,这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表现更加明显。因此,在考核评价过程中,必须正视这一现象,按照因材施教原则,实施分层、分类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都能在体育活动中享受快乐和体验成功,这是和谐社会科学发展的要求,也是人本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4如何激发体育教师的创新潜能

4.1提高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是教师能力中最重要的因素,所有事情的提高都要建立在教师教学水平的基础之上的。要想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首先教学能力要达标,才能谈教学方式创新。体育教师要不断的充实自己,不仅要掌握专业体育项目的知识,还要懂得研究教学方式,授课方式,要让学生易于接受,容易掌握,这样的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教学能力达标了之后,就要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提高课堂活跃度,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鼓励学生成为体育课堂的主人。

4.2提高课余运动队的训练度

学生课余运动队的组织和训练应当被重视起来,这是创新教师教学方式的重要途径。课余体育训练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也为国家体育事业储备了坚实的后备力量。在学校中,开展体育活动、推广体育文化,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能够得到一丝歇息,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体育教师需针对不同学生的特长进行科学培养、合理训练。使每位队员的潜在能力得以发挥,并妥善利用。通过对运动队的培训和组织,能够很好的提高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

4.3提高教师的应变能力

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讲,体育教学在内容和时间上都有很大的弹性与随机性,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作为体育教师必须具有处变不惊、临危不乱的应变能力,要能够随时随地的处理突发状况。教师只有灵活安排,巧妙处理,才能保证教学工作按照计划顺利进行。但应变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出来的,要经过多实践、多观察、经常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来实现的。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与时代接轨,以更好的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让体育课程更具时代感,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4.4提高教师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上网搜集信息是体育教师提高个人水平、拓宽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因此,计算机的实际操作能力对于每位体育教师来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通过计算机获得大量信息、制订教学计划、体现科研成果、规范管理工作等等。因此,合格的体育教师必须懂得如何使用计算机,并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让幻灯投影、电视录像、电子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参与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5结语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方式都要进行创新。体育课程更是不例外,教育界目前高度重视学生的体育教育,教师要担负起增强学生体质,培养终身锻炼意识的大任,不仅教会学生专业的运动技能,更要传播体育精神,将体育教育的实质显现出来,教导学生勤于锻炼,积极锻炼,培养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的好习惯!

作者:李永亮 单位:揭阳市揭东区蓝田中学

教师创新论文:谈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的提升

[摘要]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不断向前推进,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的提升显得尤为迫切。本文论述了英语教师与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之间的关系,分析了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国际化视野下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创新教育能力提升的路径。

[关键词]国际化视野;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创新教育能力;路径

选择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是提高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由此可见,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在学校的课程体系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了“扩大教育开放,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理念,“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的水平”。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载体,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高质量、具有国际视野的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任。英语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开展国际化教育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通晓国际规则的国际化人才”的关键。如何在国际化视野下提升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创新教育能力,通过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国际化程度和水平,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英语教师与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关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66年10月在法国巴黎召开了一次关于教师地位的各国政府间特别会议,通过了文件《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提出世界性教育改革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将提高师资质量作为提高教育质量和解决现代学校教育各种问题的突破口。因此,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发展应该与国际教师的发展接轨,做好顶层设计,从国际化视野来定位高职英语教师的发展,使高职英语教师素质能够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适应新的国际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英语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学生英语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英语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将国际上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运用到英语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国际化意识和水平,也为部分高职学生将来去国外大学深造奠定基础。英语教师如果缺乏国际化视野,按照传统的授课方式开展教学,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国际化应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具备国际化视野的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所彰显的“国际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提升学生国际化素质。

二、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现状分析

(一)缺乏英语教师创新教育能力培养机制

很多高职院校由以前的中专升格而成,发展时间较短,且发展初期比较注重规模扩张。经历了最初“野蛮式”的发展之后,最近几年才开始加强内涵建设。作为内涵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师资队伍建设逐渐走上正轨,例如组织教师参加省培、国培、国外培训、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等,但对教师创新能力的培训不多,特别是对英语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的发展。英语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的发展还没有被提升到应有的高度,尚未形成英语教师创新教育能力培养机制。

(二)英语教师创新教学意识不强

经过十多年的快速扩张,高职院校开始由外延式发展转向注重内涵建设,加大对师资的培训,积极推动教学改革,试图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就英语教学来说,尽管高职院校做了一些教学改革方面的尝试,组织英语教师参加各类培训,但目前英语教师创新教学意识普遍不强。在不少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仍旧起主导作用,“一言堂”现象依然存在。虽然“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提倡了很多年,可是很多英语课堂教学却没有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现行的高职英语教学中,为了提高英语应用能力考试通过率,教师过分注重英语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谈不上通过英语教学提升学生的国际化意识。

(三)英语教师进行创新教育的能力有待提高

很多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工作后,除了完成必需的教学工作以外,没有积极地加强英语知识的更新和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学习,英语能力不断退化。众所周知,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很多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由于长期不使用英语交流,缺乏自信,甚至畏于与外国人沟通,或者沟通时不是很流畅。良好的英语应用能力是英语教师开展创新教育的必备条件。英语教师除了需要不断“充电”,更新自己的英语知识之外,还需要加强新的英语教学方法及理念的学习,特别是学习国际上二语习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在教学中不断尝试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四)缺乏开展创新教学的自主权

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往往需要英语教师拥有一定的教学自主权,但现实情况是,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及教学管理都由教务部门负责,新的教学模式可能会与原有的教学安排相冲突,需要学校管理层的支持和配合。例如,英语教师使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时,需要在上课时使用手机,但是在很多学校明文规定上课时学生和老师不可以使用手机,教师如果创新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使用手机,有可能被认定为严重的教学事故。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缺乏自主权扼杀了教师的创新意识。此外,英语课程一般都有课程大纲、授课计划和指定的教材,英语教师必须严格按照课程大纲、授课计划及教材开展英语教学,学校会定期检查教师是否按照授课计划开展教学,但是,英语教材的更新总是会“慢半拍”,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而英语教师又缺乏自己选择教学内容的自主权。

(五)缺乏科研创新意识

中国传统的教育观点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很多教师也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传授知识,英语教师也不例外。很多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缺乏科研创新意识,缺乏对本学科及教学理论的研究,固步自封,教学方法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重心由素质教育转向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教师自身需要进行科研创新,深入研究本专业前沿理论知识、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三、国际化视野下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创新教育能力提升路径

(一)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国际化教学能力

国际化教学能力是英语教师开展创新教育的先决条件。“知识无国界”,高职院校英语教师首先要具有活力,对学生的培养、教育注重学生的知性、个性发展和创造性思维提升,接轨国际教育理论,使学生的就业胜任力能够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国际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营造国际化的、开放的英语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放松的环境中学习。创新教育能力强的教师会有强烈的教学质量观,一套完整、有效、可持续发展的英语教学体系,能够保障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经验的国际化。因此,英语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采用国际化的教学方法与创新、实践能力,担负起培养教育学生成为国际化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重任。英语教师可以借鉴国外英语教学开展好的学校,研究课程设置,制定出符合社会发展、跟上国际认证的课程方案,达到国际化教学的效果,使学生在不同国家区域文化背景下受到熏陶,创造性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日益发展的国际化人才市场需求。

(二)鼓励英语教师学习国际先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改革一直是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重点,虽然理论研究比较多,但是实践中仍存在一定的困难。为此,应鼓励教师尝试新的教学方法,特别是要把国际上先进的、新的理论运用到实际教学中。英语教师应该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成果,提高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通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网络,了解国际上最新的教学方法,开展英语课堂教学改革。高职创新型英语教师不仅要懂得如何传授英语知识,还要教导学生如何进行自主探究式英语学习,特别是向学生传授国际上先进的自主学习方法。创新型英语教师要通过优化的教学方法,采取“个性化”教学手段,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不断启发学生创新学习能力。注重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敢于思考、挑战权威。鼓励个性发展,对于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学生,要根据其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三)教学内容的创新

传统的高职英语教材偏重语法和词汇知识,注重篇章结构。国际化视野下,英语教师在选取教学内容时,不能完全依赖于指定教材,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国际社会对国际化人才的实际需求,自己组织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通过英语学习,获取最新的先进知识,让学生领悟到英语作为一门工具的重要性。创新型英语教师的教学内容应体现国际性、开放性、多元性与全面性。例如,可以根据国际上发生的热点事件开展教学,在课堂教学时,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

(四)鼓励英语教师参与国际学术会议,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科研能力是衡量教师专业基础和应用能力的重要标志。创新的基础是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英语教师仅拥有单纯的英语知识,无法有效开展创新教育。英语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由以下方面组成:以整体教学观设计教学的能力,收集、整理、加工信息的能力,熟练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能力,开展创新型教育的能力,组织教学活动及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创新精神的能力。基于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背景,对高职院校教师国际化的科研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英语教师有着天然的语言优势,学校应该鼓励英语教师参加国内外举行的英语国际学术会议或论坛,让英语教师能够与国际同行之间直接交流,了解其他国家英语教学情况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最新前沿研究成果,借此来提升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同时,通过参与国际学术会议,英语教师还可以与国外高校建立联系,促进校际交流与合作。

(五)学校应大力支持提升英语教师创新教育能力

国际化发展是职业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教师国际化是学校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构成因素。英语教师国际化又首当其冲,应该是学校师资队伍国际化的“先遣队”。试想,如果一个学校的英语教师都不能体现国际化要素,其他教师更谈不上国际化。学校应该完善英语教师创新教育能力培养机制,有目的、有意识、有步骤地逐步提高英语教师开展创新教育各方面的能力,特别是要和学校的国际化发展相结合,制定激励措施,在职级审定及职称评定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鼓励英语教师参与培训,总体上提高英语教师的创新教育能力。此外,学校还应该为开展创新教育的英语教师提供宽松的氛围,比如说在课程设置、授课地点、课堂组织上不要过于苛刻,允许英语教师根据授课实际需要,灵活开展创新英语教学模式。

(六)鼓励英语教师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

随着教育国际化持续推进,许多高职院校都与国外高校开展了国际交流与合作,鼓励英语教师参与学校对外交流与合作也是提升教师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开展国际合作办学的目的是引进国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目前高职院校国际合作办学的合作院校主要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英语国家,英语教师更可以凭借语言的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办学的整个过程,包括合作院校的遴选、合作协议的拟定及翻译、合作开始后定期沟通、资源共享、教学安排、师资培训等。通过参与国际合作项目,英语教师既可以学习国外先进的高职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也可以分享本校的教育成果,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发展。除了参与国际合作项目之外,英语教师还应积极参与学校的国际交流,一方面可以锻炼自己的语言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获取国外高职院校的新的教学理念。在高职教育国际化进程中,英语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的提升对培养国际化人才至关重要。英语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努力提升创新教育能力,更新教育理念,学习国际上先进的教学方法,加强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能力,适应国际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国际化视野下,高职英语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的发展任重而道远,在国家教育政策的引导下,不断有新的教育改革举措发生,英语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提升创新教育能力,适应社会及教育变革的需要。

作者:胡小礼 单位: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教师创新论文: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创新分析

摘要:青年教师是我国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主要承担人,其教学能力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而为了进一步的提升教学的质量,一定要加强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该文主要是从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当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创新的一些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创新;分析;研究

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使得我国的高职教育也有了非常大的进步,而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大批量的青年教师成为了高职院校教学任务及科研任务的关键力量。所以对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的高职院校也要将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放在教学工作的突出位置上。

1提升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在高职教育中,课堂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随着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能力已经成为了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作为高职院校的主力军,青年教师怎样有效地开展教学创新是当前教学改革最关键的任务。

2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主要指的是教师在教学的情景中,根据教学知识和教学技能来完成教学目标,从而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而作为一名青年教师,除了要具备把握教材的能力以外,还要详细了解教学方案,除此之外,青年教师还要具备以下能力。(1)课堂教学的组织与调控能力。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与调控能力是每位教师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课堂教学组织主要是为课堂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教师除了要对教学的内容进行设计以外,还要选择合适的教育教学手段,随时准备处理突发事件,以取得一个最佳的教学效果。(2)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创新。青年教师的创新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在综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产生有别于其他人的独特教学方法,要想培养高素质、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因此教师一定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并敢于创新,进而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借鉴一下国外的现代教学方法,与我国的实际教学内容相结合,从而形成一个全新的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3)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由于我国的高职院校培养的主要是应用型人才,因此对职业能力的要求非常高,现如今我国的高职院校已经建立了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教学体系,并将学生的实践能力放在重要的教学培养位置上。因此,作为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一定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4)教学反思的能力。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具备一个关键的能力,就是教学的反思能力,这一能力对教师来说非常重要,它需要我们的青年教师有意识地去规划自己的教学行为,通过对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等进行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探索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青年教师尤其要注意的是课后学生对讲课的反应,主动征求学生的意见,总结课程中的优点和缺点,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真实的教学能力。

3提升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创新的有效途径

3.1更新教学内容

在实际的教学研究过程中,我们的青年教师要认真钻研最前沿的知识点,提炼全新的观点,在授课的过程中,将当前比较热门的观点放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共同来探讨这类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从学科中提炼出最前沿最有效的知识,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达到更好研究教学的目的。

3.2鼓励青年教师在企业中挂职锻炼

鼓励青年教师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机会,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这样对于培养技能型人才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因为青年教师在通过了企业的锻炼之后,就可以极大地增强教师对教学内容中理性知识的感性理解,而且还能够在获取真实知识之后,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实践能力。目前青年教师在企业挂职锻炼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专业教师定期深入到企业中进行调研,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目标、教学内容与就业之间的差距,了解相互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缩短学与用之间的距离。而第二种就是我们的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在企业中进行定岗实践,这样一来青年教师的工作经验就得到了进一步的积累,而且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对于今后向学生传授实践知识也是非常有帮助的,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一般都经历过定岗实践,这样就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这样就能够让我们的青年教师在理论知识的引导下,不断提升自己的实际能力,更好地将实践知识传授给学生。总而言之,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骨干力量,要想提升高职院校的真正教学水平,就一定要对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进行及时的培训,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在教学的实践中结合青年教师自身的特点,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教学,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来提升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效率。除此之外,我们的青年教师还要不断优化教育教学的内容,在教学中进一步探索教学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手段,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只有不断地认识自我,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积累教育教学经验,才能够在专业领域提升自己的实际教学水平,从而更好地为国家培育更多的优秀创新型应用人才。

4结语

在我国的高职院校中,青年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中地位是非常重要的,高职院校培养的是专业技术型人才,对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当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发展速度还是比较快的,但是青年教师的数量相对较少,有点儿跟不上教学的步伐,所以要求我们要不断地扩大青年教师这一群体的范围,并对青年教师进行培养,改变青年教师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促进我国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全面发展。

作者:孙阔 单位: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教师创新论文:独立学院公共英语教师教学模式创新

【摘要】众所周知,独立院校的初衷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社会输送人才。这也在无形之中也为独立院校公共英语教学指明了方向。在公共英语等级考试的引导下,独立学院公共英语教学将侧重点放置于如何提高学生考试能力,而非实践运用能力上。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直接导致的后果是学生英语实践技能低,很难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新课改形势下,对独立学院英语教育提出了更高层次要求,不仅要求其在公共英语教学中将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充分结合起来,还要在各方面都得到保障情况下提升学生各方面能力。因此,创新公共英语教学模式的重要性也就得到突显。

【关键词】独立学院;公共英语;模式创新;重要性;途径

随着新课改理念深入贯彻落实,独立学院公共英语教学改革也成为新形势下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就目前独立学院公共英语教学模式创新现状而言,形式不容乐观,并未完全摆脱传统教学模式束缚。这就要求在人才竞争日渐激烈的今天,独立学院要想更好向社会输送优质人才,除依据本身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发展战略外,必须创新教学模式,通过新的教学方法来剔除固化的教学形态,以此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其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创造条件。独立学院在审视公共英语教学有效性的同时,必须立足教学需要、社会变化,将公共英语教学新模式与实际需求有效衔接起来,进而在教学改革上获得更好成效,而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独立学院公共英语教师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性

1.独立学院公共英语教师教学模式创新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竞争力。新形势下知识经济已经完全取代了传统的资本及权力,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支柱力量,基于此点,采取行之有效方式提升我国人才核心竞争力成为了社会各阶层关注的焦点问题。为了更加有效应对知识经济时代所发起的各项挑战,需要加快我国英语教育改革步伐,培养综合素养高、专业技能强的应用人才。新形势下创新人才的培养这一艰巨任务并非只落到各大高校肩上,更是同样与各独立学院、中职院校息息相关。基于此,新形势下要求独立学院公共英语教师创新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加快我国改革步伐的同时,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提升自身学生竞争力,为学生未来获得更深层次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独立学院公共英语教师教学模式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些年来,我国各大高校不断加大招生规模,而高等教育也已经由传统精英式向大众化方向转变,现已成为当前高校主要发展趋势。基于此,新形势下对独立学院学生提出了更高层次要求,其不仅要与各大高校人才进行竞争,还要与越来越多的独立院校学生进行竞争,面临着双向压力,如若还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其培养出的人才将很难立足于社会竞争中。换一种方式来说,独立学院公共英语教师教学模式创新首要条件便是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多元化方面要求,进而制定行之有效教学计划,勇于实践加快教学模式创新步伐,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公共英语,并且明确公共英语与自身未来发展的关联性,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3.独立学院公共英语教师教学模式创新是振兴学校的必经之路。教师的创新教学可谓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学生的全面发展则是学校存在的生命源泉,只有两者有效结合起来才能够为社会输送更加优质人才。只有进行创新教学模式才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教学者高质量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从另一方面来说,能够实时更新教学者教学观念,进而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教学计划,使得教学者对于学校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独立学院公共英语教学过程中更是如此,教学者通过多种方式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身心健康且具有朝气的人才,根本性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为师生互相配合、齐抓共研、提高学校知名度创造条件,而这也是独立学院振兴学校的必经之路。

二、独立学院公共英语教师教学模式创新的具体方法

1.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等现代化资源,创新公共英语教学模式。新形势下独立学院要想获得更深层次发展,为社会输送更加优质人才,进而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在独立学院公共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当依据自身需要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例如:语音室、多媒体教室、模拟会谈室等。通过语音室既能够锻炼学生听说能力,也能够及时发现自身存在或者潜在不足,对于教学者来说更是如此,通过学生语音训练能够发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学生实际英语水平,可适当调整教学计划,促使学生整体英语水平的提升。再有,要在原有基础上扩大英语教学范围,使得学生能够在课堂与课下进行自主学习。例如:教学者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聊天工具,微信、QQ等,通过建立微信讨论组、QQ聊天群的方式实时解答学生疑问,甚至于可使用英语交流,以此提升学生实际运用能力。从另一方面来说,教学者能够实时关注学生学习动态,以“朋友”方式与同学进行交流,无形之中拉近了与学生之间距离,为后续工作顺利开展创造条件。再有,教学者还应进行多媒体教学与网络教学。不可否认,当前独立学院公共英语教学过程中也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方式,但是其效用却并未最大限度发挥出来。其原因表现在多个方面,无新意、无吸引力则是主要原因。尽管采用多媒体教学但是使用的方法却是放映与教材相关的幻灯片,不仅内容枯燥无味,学生的注意力也很难高度集中,因而教学质量与预期目标相距甚远。这就要求教学者一改常态,摒弃以往幻灯片放映的教学方式,制定全新教学计划。教学者可以将多媒体教学与网络教学充分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广阔而又丰富的学习空间,拓展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热情。例如:教学者可放映具有中英字幕的《魔光之城》、《泰坦尼克号》等国外优秀影片,学生通过观影方式,学习外国人是怎样用英语进行交流,并且在课后通过网络要求学生进行讨论。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生语感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使得学生不再将公共英语视为心理负担,相反其能乐于学习,甚至于能够将公共英语教学内容融入到自身专业知识当中,以此培养学生行业知识,学生基于这样一个环境下能够锻炼听、说能力,而这也是独立学院培养综合型人才的本质表现。此外,根据现在学生爱玩手机这个特点,可以推荐并且要求学生下载一些英语学习的手机APP进行英语学习。现代手机功能强大,网络发达,各种学习软件层出不穷。其中,英语魔方秀,外研Q词,百词斩等等手机APP都是优秀的手机英语学习软件。这样既能满足学生手机不离手的习惯,也能更好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成绩。达到在玩中学习英语的目的。

2.科学合理地进行独立学院公共英语课程设置,为公共英语教师教学模式创新创造条件。独立学院公共英语课程设置要在原有基础之上增加口语和写作及翻译等方面的课程,尤其是与学生专业相关的知识。当然若要想使得课程设置结构更严谨,就要依据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提高学生的职业性教育。在英语教学方面要包括:基础语言知识、职业英语、商务英语、涉外交际英语等多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够高层次满足学生就业需要,进而为公共英语教师教学模式创新创造条件。众所周知,传统公共英语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考试能力,而新形势迫切需要教学者突破思想观念,将侧重点放置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例如:教学者可针对某个话题营造一种语言环境,可以就购物、交通、餐饮、外交、旅游等多方面,模拟真实语言场景,学生可自由挑选话题。对话过程中可以是组与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小组等形式表现出来,为公共英语课堂注入活力的同时,也使学生在英语环境中提升了自己的口语能力。总之,就是要使公共英语教学“专业化”。

3.多元化评价方式。众所周知,传统评价方式大多以成绩为标准,并未高度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独立学院公共英语教学者创新教学模式首要任务便是建立多元化评价方式,从不同角度、多个层次评估学生。例如:评价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学生英语功底、英语技巧、学习英语积极性和认真程度等。从建构主义角度出发:“受教育者是对外来知识重组的执行者,不同的英语课程也应当有不同的实施策略”。例如:教学者可由之前单方面评价转变为学生互相评估、自我评估、教学评估等方式予以结合,确保评估结果的公平公正性,既能够充分调动优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够鼓励一些表现欠佳的学生。当然评估方案应多种多样,如:情景再现、教师点评、同学协作、书面测试、交流互动、互换职务等都可以实施。

结语:

新形势下独立学院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作为教学者应当充分认识到公共英语教师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性,并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教学计划,确保培养出来的人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为独立学院获得更深层次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林全旺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

教师创新论文:高职教师人文素养与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高职教育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这样才能使培养出来的高职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培养高职生的创新意识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涉及到种种因素。其中,高职教师的人文素养直接影响到高职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效果。本文以此为主题展开分析,希望能为提高高职教师人文素养和高职生创新意识提供一定思路。

一、前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强调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高职教育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也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这样才能使培养出来的高职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培养高职生的创新意识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涉及到种种因素。其中,高职教师的人文素养直接影响到高职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效果。本文以此为主题展开分析,希望能为提高高职教师人文素养和高职生创新意识提供一定思路。

二、高职教师的人文素养与高职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高职教师的人文素养与高职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息息相关,从某种角度而言,高职教师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高职生创新意识的强弱。

(一)高职教师人文素养的高低影响高职生人文素养的高低,进而影响高职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要为学生发挥表率作用,引导学生的健康成长。在良好的氛围中,学生的综合素质会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一方面,假若高职教师的人文素养不够高,他们在与高职生的交往中就会产生不得体的表现,不仅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健康成长,还会引发负面效应。比如当高职生遇到生活或学习挫折向教师寻求帮助时,人文素质低的教师可能是与学生一起唉声叹气,埋怨命运不公;而人文素质高的教师则会与学生一起寻找解决办法,从较高层次上去引导学生,帮助他们重振信心,从而培养他们的正确“三观”。而这种面对困难不放弃、不断进取的意志品质正是培养创新意识所需要的重要条件。由此可见,教师的人文素质不高,会直接影响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二)高职教师人文素质的高低影响他们的教学方式,进而影响高职生的创新意识

毫无疑问,顺利开展教育教学,离不开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而人文素质高的教师会有意识地挖掘教材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旁征博引,举一反三,积极开启学生的智慧,尽量避免教学过程中的照本宣科和勉强应付。而人文素质低的教师在分析教学案例时,只能拾人牙慧,无法打开教学思路,在教学中存在僵化保守的弊端,即使掌握了一些前沿案例,也只是将前人的研究重复一遍,无法进行拓展性解读,从而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另外,人文素质高的教师在教学中会有意识地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刺激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逐渐形成创新意识,比如他们会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呈现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学习知识。而人文素质低的教师仅仅依靠“教材+粉笔+黑板”的方式进行教学,导致教学气氛沉闷不堪,学生学习兴致缺缺。

(三)提高高职教师人文素养的对策

高职教师人文素养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至关重要,要提高高职教师的人文素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现代教育理念明确了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积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与他们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多关心他们,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使他们愿意亲近教师。

2.培养高度的责任感。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能影响学生。所以教师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要求学生能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这样才能为学生树立榜样示范作用。

3.不断加强学习。首先,教师要多阅读文史哲等人文书籍,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其次,教师要加强专业学习,了解本专业的前沿信息,在教学中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提升能力;再次,教师要多参加教科研活动,与其他教师互通有无,实现资源共享,促进自身水平的提高。

三、结束语

高职教师不断提高人文素养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高职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高职教师要努力提升自我境界和人文素养,为高职教育事业的进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作者:王金凤 单位: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教师创新论文:中学语文教师创新教育研究

一、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存在的问题

1、基本教学技能薄弱。

语文的基本教学技能是语文教师创新教育综合素质能力达标的一个重要标准。但是目前仍有一部分中学语文教师对于教学技能的认识不到位,理解单一化,认为自身就是语文教学的教书匠,成为语文知识的拥有者即可。实际上这是忽略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及探究性,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语文的教学技能不仅要掌握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还应具备教学计划能力、钻研能力、洞察能力,这是面对语文创新教育应具备的专业素养。

2、教师角色转变僵化。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对于当前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虽然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以往传统教学模式对语文教师的影响力依然存在。语文创新教育就是要求教师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由知识的灌输者变成学习的引导者,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化,在启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同时,开拓学生思维创造力。然而,目前还是有一些中学语文教师在转化角色的过程中变得僵化,甚至还是在沿用以往的教学模式,一味地灌输式学习,这显然已经不适应当下创新教育发展的需求。

3、教师综合性学习认识不到位。

语文基础学科具有丰富的内涵,作为一名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就必须具备广博的综合知识,这是语文教学过程能够游刃有余的知识源泉。可是,一部分教师还是机械式地学习基本语文知识,墨守成规,不能做到与其他学科相交叉,扩展知识面,更不具备综合学习的能力,这都成为当前中学语文教师不能真正达到创新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

二、创新教育对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

1、提高知识素养,转变固有教学观念。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因此,中学语文教师要真正做好语文创新教育工作,就必须提高自身知识素养,这涵盖了专业基础知识、广博文化知识、教育理论知识三方面的提升,转变以往的僵化教学观念为教学的创新者,这样才能随时应对挑战,践行新的教育理念,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使创新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提升教学技能,转变传统教学方法。

学生语文学习是一个系统学习工程,语文教师为了让学生真正开启学习这门基础学科的兴趣,就应该提升自身教学技能,具备计划能力,为不同层次学生做好教学计划,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具备钻研能力,梳理教学内容,在脑中形成教书育人的框架,从而达到“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针对中学语文的人文性,学生的差异性特点,教师更应具备敏锐的洞察分析能力,掌控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在提升教学技能的同时,转变教学方法,重视潜移默化、熏陶渐染在语文创新教育中的作用,以此开启学生对语文的浓厚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提升能力素养,转变课程教学理念。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以创新教育作为新世纪教师队伍建设主旋律的今天,语文教师提升能力素养,转变课程教学理念摆在了重要位置。事实上,中学语文创新教育实践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文教师自身的创新性,而教师能力素养的提升,转变以往的课程教学理念,是保证创新教育的源泉,更是启迪学生学习兴趣的风向标,进而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搭建平台,激发学生创造能力。

作者:于海霞 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二十四中学

教师创新论文: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创新发展

一、中职继续教育创新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一)更新理念,确立“以人为本”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教师作为中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学校的决策者要牢固树立起“教师是学校第一人力资源”的管理理念,把建设好教师队伍放到重要地位来筹划,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应从拓宽培训渠道、增加培训资金、健全奖励考核机制等方面提供保障。中职院校的人力资源部门也要制定出详细切实可行的关于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施方案,有计划、分步骤地培训教师队伍。

(二)深化培训内容,满足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

中职教师进行继续教育,需要根据教师队伍特点分层次、分类别地设计培训内容。对学科带头人、行业领军人要侧重加强学科的前沿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训,注重研究和解决生产一线的攻难课题。对青年教师,除加强上岗必备知识的培训外,要积极发挥有经验的优秀教师的“传、帮、带”的作用,在跟踪听课、评课、说课、反思、上汇报课等教学实践和培训中,促进青年教师业务素质的快速提升。对广大教职工,则要鼓励其加强学历教育、专业知识更新教育和专业技能操作锻炼。

(三)创新培训模式,提高继续教育的实效性

校内培训模式、网络或自考学历教学培训模式、基地培训模式、下厂培训模式成为当前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培训模式,在信息化时代,这些主要培训模式要最大程度地依托和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网上课堂、网络教学,实现培训资源共享。学校也可以通过qq群、微信群等积极搭建继续教育的交流平台,在平台上广大教职工可以分享继续教育的经验和体会,也可以对下厂培训中遇到的难题进行探讨。交流的平台同时也是继续教育再学习的平台,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看似分开的培训模式又可以有效整合,提升继续教育的实效性。

(四)健全激励考评机制,促进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

中职院校在加大教师继续教育的财政投入下,要积极通过校企合作的途径,引进企业的赞助资金和培训资源,鼓励教师参加更多种类的继续教育。要对参加出国培训、国培、省培等精英培训加强考核评估,对培训教育转化成果的教师要加大实质性奖励。要做好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认定和转换工作,有效开发出省、市之间继续教育学分互认平台,调动广大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推进继续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二、结束语

在提倡终身学习的知识经济时代,中职教师重新认识继续教育,注重继续教育,把继续教育作为个人自我发展、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加以重视和创新,将会大大提高中职院校现有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能有效缓解中职院校师资不足的现状,从而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当前经济建设的再添助力。

作者:茹春亚 单位:杭州汽车高级技工学校

教师创新论文: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

1目前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存在的问题

1.1重业务能力提升,轻思想政治素质提高

青年教师认识到踏入工作岗位时间不长,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能力和水平都比较薄弱,所以在教学方面,会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参加各种教学能力竞赛;在科研方面,努力参加或主持各类科研项目,发掘学科的热点和创新点,潜心撰写论文。然而,对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容易漠视,并且会错误地认为只有思想政治专业的教师或者辅导员才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因此不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政治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有的甚至缺乏应有的政治敏感度和鉴别力,还有的青年教师基础理论知识薄弱,对我国基本国情和党的政策缺乏深入了解,容易受到错误思潮的影响,造成思想上的困惑与迷茫。

1.2重知识传授,轻人格塑造

有些青年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大纲和任务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将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重视学生思维的过程,知识形成的过程,评价信息的过程,使学生能够掌握并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但是,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健康人格的塑造却容易被忽视。《礼记》中有句话“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教书和育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也是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教师应该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关心爱护学生,以自身的思想质量、道德行为和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去实现正确的价值需求。

1.3重独立拼搏,轻团队合作

大多数青年教师为了提升自己、顺利晋升职称,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在课堂以外的时间,更多的是独自备课、查阅文献资料、写论文等,在教研室里大家交流学习的时间较少。长此以往会造成集体观念不强,团队意识较差等问题出现。宋朝的朱熹说过“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即不仅要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而且要懂得敬业奉献。

2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缺陷

现阶段,虽然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存在着一些薄弱的环节,主要表现在:

2.1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单一,缺乏实效性

从目前来看,多数高校基本都以院(系)为单位安排比较固定的集中政治学习时间,但主要沿袭了传统的宣传教育方式,通过灌输、劝导和讲述的“单边政策”方式来进行。而青年教师一般思想比较活跃、知识层次也比较高,获取信息的方式多样化,有较强的判断能力和独立意识。单纯的说教和灌输缺乏创新性和感染力,难以调动青年教师参加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教育学习只是流于表面形式。

2.2思想政治素质的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

现阶段,高校在教学考核、科研成果、职称评定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规定和奖励措施,但对思想政治素质的考核,缺乏明确的指标体系和量化评价标准,大多只是一些形式化粗线条的表述,基本上形同虚设。这种倾斜化的重业务水平,轻思想政治的考核激励机制,使部分青年教师轻视教师职业道德和思想政治素质的学习和提升,导致政治意识淡漠,理想信念缺失,价值取向日益功利化。

2.3思想政治教育没有突出解决教师实际问题

青年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所面临的压力较多,主要来源于教学和科研竞争强,晋升职称难度大,经济基础薄弱等。这样的问题是需要重视和解决的。只有对青年教师的实际情况做深入细致的了解,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才能真正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根本属性。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进方法与措施

3.1拓宽工作途径,创新工作方法

3.1.1深入学习政治理论知识,提高学习信度和效度

从当前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来看,最常见的方式方法是定期集中的政治理论学习,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政治理论学习活动要深入开展,不能走过场。可以充分运用高校人才优势,可以适时邀请高水平专家把理论问题讲深讲透,不断提高政治理论学习的信度和效度。此外,还应加强新进教师岗前培训中师德教育的力度,并在所属院部为每位教师挑选导师,从教学、科研、思想政治全方面进行教育、指导和监督。

3.1.2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

单纯依靠灌输式的理论教育,难以提高教师们的兴趣和关注度。可以组织教师参加红色文化学习与实践活动,一方面,在校内开展一些以红色文化为内容的竞赛活动,如红色歌咏比赛、红色经典诗文诵读比赛等,使大家在交流与竞赛中受到红色文化的感染;另一方面,组织教师踏访红色遗址,重温红色精神,从各个缩影中更加充分了解我国发展史;还可以利用高校教师专业技术知识服务社会,如利用暑期三下乡活动同学生们一起走向社区走向田间地头,促进社区、农村的文化、科技、卫生的发展。

3.1.3借助新媒体的优势,搭建网络教育服务平台

当代,新媒体凭借时效性强、信息储备量大、覆盖率广和感染性强等优点,逐步成为了对青年教师的思想行为有强大影响力的传播工具。因此,应借助其优势,建立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一些热点问题,典型人物事迹,鼓励大家阅读评论提问,并给与科学的解答。有说服力,有针对性的向青年教师宣传健康、科学及正面的理论。

3.2建立奖励激励机制,完善师德考核机制

3.2.1利用先进典型事迹教育激励青年教师提升修养

榜样的力量,如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同样,在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中,我们需要挖掘先进个人事迹,以发挥其带头、示范和激励的作用。可以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的作用,借助报刊、电视、网络、微媒体等报载体,大力宣传模范青年教师、优秀德育工作者的先进事迹,以此为突破口,鼓励和激发更多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感染并带动青年教师努力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及师德修养。

3.2.2运用适当物质激励调动青年教师工作热情

运用适当的物质激励能够使青年教师获得社会尊重和认同感,进而调动青年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超越自我,加倍努力创造更多的价值。因此,我们对于在教学、科研方面突出并且品德高尚,思想先进,学生师德评价高的青年教师,应当在工资、津贴、住房、工作条件等方面予以奖励,不仅是肯定优秀教师的努力和价值,而且可以激励更多的青年教师朝着此方向努力。

3.2.3通过师德考评长效机制督促青年教师保持先进性

完善青年教师师德考核机制,将师德建设工作形成常规化,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师德考评活动。将考评结果作为教师年度考核、岗位聘任、职称评审、评奖评优的首要标准,建立健全青年教师师德考核档案,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对师德表现突出的,给予重点培养、表彰奖励;对师德表现不良的,及时劝诫、督促整改;对师德失范的,依照规章制度严肃处理。促进青年教师自觉抵制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倾向,静下心来倾心育人、专心治学。长此以往努力建成师德观念强、师风正、素质高的青年教师队伍。

3.3建立心理疏导机制,强化人文关怀理念

3.3.1借助以人为本的关怀理念走近青年教师生活

青年教师步入工作岗位时间不长,工作生活均处于发展初期,各方面压力较大,顾及更多的是多上课多发论文多做项目,如何更好的照顾家庭,而自身思想素质、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提升往往无暇顾及。因此,应该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和导师与青年教师谈心谈话制度,便于及时发现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上面临的困难,帮助解决收入、住房、子女入学等实际问题,为他们尽可能地解决后顾之忧,在关心关爱中增强教育效果。

3.3.2运用心理疏导的方式走进青年教师内心

青年教师在实现工作生活的多个目标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内外的障碍或干扰,导致心理挫折的产生。首先要掌握青年教师心理挫折的反应机制及诱因,积极预防并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挫折,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其次应该加强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青年教师自我调适的能力,帮助青年教师应对工作压力、舒缓职业倦怠。

4总结

就是要掌握建立健全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青年教师成长特点的高校用人机制各地各高校今后要在深入结语既往好做法、好经验、好传统的基础上,着力围绕青年教师在政治信仰、综合素质及工作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以党建为统领、以师德建设为重点、以社会实践为载体、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切实把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作者:吴文静 单位:黄山学院

教师创新论文:创新型教师培养下公共教育学论文

一、公共教育学教学现状的困境审视

目前高校教师教育的公共教育学不能满足培养创新型教师的要求,遭遇的困境主要有目标困境、地位困境、认同困境、教学困境和评价困境[4]。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定位不当

公共教育学作为教师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之一,如何定位其教学目标直接影响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尤其是影响着师范生的学习兴趣、从教动机和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但在很多本科院校中,对于公共教育学的教学目标定位不是模糊不清就是不当,如有的学校将公共教育学的教学目标定位为“培养学生为师的意识和所需的知识与技能”。这个课程目标很容易引起歧义,我们培养的是学生为什么“师”的意识?创新型教师需要哪些知识与技能?这些都没有明确界定,不免被教师和学生认为公共教育学主要就是学习教育学理论。不仅不符合《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的“育人为本”“实践取向”和“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更不符合培养创新型教师的价值理念。

(二)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脱节

教师的知识分类一般分为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在提倡教师专业发展的今天,虽然教师的理论性知识仍然对教师专业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也被看作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知识基础,其主要包括教师的“教育信念”“自我认识”“人际知识”“情境知识”“策略性知识”和“批判反思知识”[7]。创新型教师培养的三大理念之一就是实践取向,这要求我们在设计公共教育学教学内容时应加强实践性课程的建构与实施,应注重将教育学理论紧密联系实践,强化教师教育专业的实践环节。但现在大多数的公共教育学课程体系仍然按照传统教育学理论进行编排,内容与实践脱节严重。这种从理论到理论、用思辨式理论来解释理论造成学生对于教育学的相关知识进行教条认识,缺乏如何运用相应的教育学理论阐释基础教育中的教育现象和解决基础教育中的实际问题的思维和方法。

(三)教师教学方法单一

教师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不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也直接影响着教学目标能否有效完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创新型教师能够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敢于质疑和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培养创新型教师基础课程的公共教育学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却没有做到这一点。虽然多媒体辅助教学在高校课堂已经广泛应用,但教师运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是讲授法,使用的多媒体手段教学仅仅是板书的另一种呈现形式,学生也没有真正参与到教学中。单一的讲授法虽然具有提高教师的讲课效率的优点,但教师的“满堂灌”很难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也影响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最终还是会影响教学效果。

(四)教学评价机械呆板

教学评价是对公共教育学教学是否达到预定教学目标进行检验的重要标准,一般分为诊断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三种,现代教育提倡使用发展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顺应现代教育潮流发展,提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这就要求在培养创新型教师过程中应注意课程评价的目的、方式、内容和主体的多元化。现在公共教育学的教学评价往往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形成性评价,即平时成绩,一般占总分的20%-40%;另一部分是总结性评价,即期末考试笔试成绩,一般占总分的60%-80%,评价内容往往以笔试为主,而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由此可见,公共教育学的教学评价方式以总结性评价为主,而对诊断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不够重视。此外,教学评价主体单一,往往只是教师自己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而学生没有参与,这就会造成教师教学评价尤其是对于学生平时成绩的评定会有失偏颇。

二、提高公共教育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为了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创新型教师的要求,高等院校的教师教育课程必须改变以往的各种教学问题,对公共教育学课程进行以培养创新型教师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探寻提高公共教育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使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具备基本的创新意识、创新知识和创新能力。我们认为公共教育学教学改革必须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创新型教师的培养:

(一)树立培养创新型教师的教学目标

创新型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知识和创新能力,因此,从培养创新型教师的角度,公共教育学的教学目标不仅应改变以往定位不当和模糊不清的弊端,还应明确树立培养创新型教师的目标定位,即在公共教育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具有敬业奉献精神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比较完善的知识结构,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鲜明的创新思维能力,既善于与人合作,又具有独立个性,能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善于培养和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师”。只有让师范生体会到公共教育学对培养创新型教师的课程意义、教育意义、自身发展意义和教师职业意义,才能真正摆脱公共教育学教学困境。

(二)构建培养创新型教师的课程体系

按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关于创新型教师实践取向的教育理念,公共教育学的课程体系应在重视理论性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实践性知识,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现代教育理论研究的新进展,调整和构建培养创新型教师的课程体系,突出创新型教师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应针对不同学科和不同层次的师范生来调整公共教育学的课程内容和结构,注意与师范生所学专业知识和课程论、教学论、教育心理学等相关课程的融合。另外,还应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能力训练,并可以增加教育见习和教育体验活动,并鼓励学生运用自身经验来反思教育,让学生深入中小学课堂进行教学观摩和教育体验中切实体会基础教育,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改革和创新课堂教学和学习模式

培养创新型教师的教学不能局限于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的单向传递,“课堂不再只是传播知识、形成技能的场所,而是一个创造意义的地方,教与学的过程是意义建构、分享与创造的喜悦之旅”。公共教育学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在与学生进行互动活动实现公共教育学意义建构的过程。因此,教师应改变以往对教育学理论的程序化和技术化的讲授—接受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转向以学生自身知识经验和社会文化属性为基础,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构建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教学模式和将教师教育经验和学生学习体验相互融合、基于创新共同体发展的学习模式。教师将教学内容通过案例和情境的形式进行教学呈现,学生在对话与体验中对教学内容进行学习,从而帮助学生对创新型教师培养的意义和对教育意义的整理理解。

(四)实行综合、多元的教学评价手段

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创新型教师的素质要求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理念与精神,公共教育学对学生的教学评价不仅应关注学生的教育教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应关注学生对实际的教育教学技能和方法的运用,不仅关注对学生的总结性评价,还应关注学生在学习前的诊断性评价和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性评价。因此,要建立综合、多元的公共教育学教学评价体系,全面评估学生创新素质的掌握程度。首先,明确评价目的,在进行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之前,教师应对所教教师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前期初步了解,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和知识基础来调整和组织教学;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自评和互评,调动学生的评价积极性;再次,在期末考试时,应以开放性和实践性知识考查为主,帮助学生综合检验自身理论掌握情况;最后,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改变学生课程总成绩结构,变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结构为平时成绩—实践成绩—期末成绩结构,三者的比重为30%、30%和40%,从而将发展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结合起来。

(五)提升创新型教师教育团队的素质

创新型教师培养离不开高素质的创新型教师教育团队。这要求在创新型教师的素质要求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理念与精神指导下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一方面高等院校应重视创新型教师教育团队的培育,加强对公共教育学任课教师的培训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案,鼓励教师进行校内外教学经验交流,为任课教师教学素质提升提供系统的支持。另一方面教师自身应转变教育思想,树立创新型的教学理念和学生观。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对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按照基础创新型教师培养的课程目标组织多种形式教学,加强自身专业知识学习、教学反思和素质提升。

三、结语

创新型教师教育理念促进了公共教育学教学从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的全面变革。通过对基于创新型教师培养的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困境与出路的全面分析,可以提高公共教育学的教学时效性,厘清学生学习公共教育学的课程意义和教育意义,初步形成创新型教师具备的创新意识、知识和能力,并为日后其他高师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一些经验和帮助。

作者:刘雨

教师创新论文:教师创新物理教学论文

1.教师教学创新遵循的基本原则

1.1结合各个版本的教科书进行互补

现在有很多版本的教科书,每一个版本的教科书都是编辑者对改革内容和要求的改进和创新。教科书是学习知识最好的资源,同时为学生的活动提供最基本的东西。教科书的内容更有利于教育者传授和实现教育的最真目标。教科书对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有很重要的意义,每一个编写者在编写教科书时的切入方向都不同,所以表达方式应有所差异。虽然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但是这些都是他们智慧的结晶和教学经验的总结。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吸收不同版本教科书的优点,结合起来,把最适合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1.2创造性的教学方案原则

新课改要求物理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促进教师职业进步。创新才是不断进步的最直接动力,教师的创新性不但表现为教学观念的变化,还表现为教学方式的调整。所以,教师应遵循创造性教学方案原则。

1.3以学生为主体性原则

学习是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并改造自身的过程,也是推动学生自身综合能力发展变化的过程。所以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过程,让他们自主学习,相互交流讨论,自己归纳总结学过的知识,并且提出相关问题进行论证。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是很不可忽视的一个原则。

2.教学创新策略

2.1科学设计教学线索和教学活动

教师要根据教材知识点进行备课及教学设计,科学设计教学线索和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学设计的核心。

2.2创建优越的教学环境

现在的学校中一般的教学设施都有,如实验仪器和多媒体平台等,这些设施是激发学生兴趣的资源,影响他们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现代校园中,还可以通过广播与网络这样的平台交流信息。如今是一个信息化时代,学生的学习资料来源各种各样,学习效果有明显增强,但是每个学生对这些信息的理解程度和处理程度不同,所以老师要给予一定的指导。在班级里,对待不同学生要根据他们自身不同性格特点及学习状况给予不同的学习关注度,在课堂中要尽量通过眼神和表情传达这样的关注信息,帮助他们更好地上课,提高课堂效率。

2.3把物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物理原本就来源于生活,把物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如传授离心运动这一知识点时,可以把它与骑车拐弯减速相结合,还可以把共振知识和洗衣机的震动联系起来。

2.4寻找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策略

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物理的一些独特特点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感情。如讲解物理发展的历史故事和伟大的物理学家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以激励学生。教师充分挖掘这些可以利用的因素并创设相关情境,多开展相关活动,使他们产生更大的兴趣,增强对物理的学习热情。

3.结语

教学是一门值得努力的艺术,需要教育者不断创新,教师是这门艺术的终极创新者。我们必须不断进行教学创新,有效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职业发展。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从多个角度创新学科教育,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其实就在身边,自觉培养起科学精神和素养,为社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陈信芳 单位:江苏省洪泽中学

教师创新论文:教师为本的高校管理创新路径

一、“教师为本”的高校管理理念创新

高校管理创新要想真正实行,高校管理理念的转变必须放在首位,真正树立尊重教师、民主管理的意识。以教师为本,管理者就要多倾听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尊重教师、走近教师,为教师多办实事,开展好服务工作。只有将教师视为高校的主人,教师才会有归属感,并主动参与高校管理工作。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来探讨管理理念的创新。

1.“教师为本”的治理理念创新。高校实行民主管理必须是以人为核心的管理,同时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工作的职业特点。高校的民主管理必须围绕两个重点,即监督和参与,展开工作。所谓监督,是最大限度地做到校务公开,增加高校工作透明度。参与则是抓好教师关心的热点问题,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高校教师每个人也有不同的想法和需求,只有实行民主管理,针对教师的不同需求采取措施、区别对待,才能真正让教师融入高校,乐于参与高校管理工作。要使广大教师参与高校管理,实现高校管理方式的创新,就要信任教师,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充分信任,教师才能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工作,才能伸展个性、释放潜能,从而实现愉快工作的目的。建立充分的信任机制,教师在参与高校管理的过程中会不断创新、不断完善,高校管理方式自然会完成新的转变。

2.“教师为本”的发展理念创新。在高校管理过程中,必须对教师形成正确的认识。让·托马斯在《世界重大教育问题》中指出:“教师的态度最终决定着教育革新的成败。”高校管理创新必须树立以教师为本的发展观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效显著的今天,多数教师真正热爱教育事业,期望以此实现人生价值,而不仅仅将其看作谋生手段。实际上,高校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是否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因此,在创新管理过程中,要以教师为本,在坚持用制度塑造人的同时,依靠情感凝聚人,使高校和谐发展。在高校管理过程中,必须保证始终将教师这一高校重要资源摆在突出位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同时,高校是教师实现价值的场所,教师是关乎高校生存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校管理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必须始终确立教师的主体地位。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各行各业的人才是高校的职能所在,也是人们普遍达成的共识。而高校这一重要职能的实现,必须有赖于全体教师,唯有教师的教学活动才能帮助高校完成这一职能。高校管理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并不在于高校领导、高校管理者,而主要决定于广大教师。因此在高校创新管理方式的过程中,必须时时刻刻坚持教师的主体地位,坚持以教师为本的理念不动摇。

3.“教师为本”的环境塑造理念创新。传统高校管理注意优化教师的硬件环境,包括更新教学设备、添购教学资料等。然而真正让教师融入高校的关键因素,在于高校的人文环境,即是否形成和谐的工作氛围、是否让每位教师得到尊重。如果高校形成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高校管理者富有人文关怀,那么教师身在其中,就更容易发挥工作的创造性。相反,如果高校教师感觉得不到尊重,长此以往就会产生负面情绪,高校管理工作也不会顺利开展,高校发展的潜力也会比较有限。具体而言,要真正做到尊重教师,就必须先从高校领导做起,领导首先能够充分尊重教师。“校长的生命在教师之中”,在高校系统中,高校管理者必须学会尊重教师,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合理要求。高校领导要及时与广大教师进行沟通,了解教师的工作、生活中的问题,为广大教师排忧解难,并为教师提供专业成长的机会。惟其如此,教师才会主动参与高校管理工作,积极为高校发展贡献才智。为教师营建和谐、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还需注意高校良好人际关系的建设。高校人际关系至关重要,不仅影响教师个人情绪,还会影响工作效率,以致影响高校良好校风的形成。建设良好的高校人际关系,既要做到教师与高校领导的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更要建设良好的教师集体关系。教师之间存在个性差异,在具体实践中也会产生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分歧,会产生各种矛盾。作为高校管理者,要主动协调这些矛盾,提高管理者的个人修养,注意降低教师间的利益冲突,关心教师集体,培养教师之间形成相互尊重、学习的和谐人际关系。

二、“教师为本”的高校管理机制创新

基于传统高校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弊端,创新高校管理方式已经势在必行。创新管理是高校管理崭新且必要的内容,关系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创新高校管理也是高校管理者的必由之路。实施以教师为本的高校管理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实施以“教师为本”的沟通机制。进一步完善高校信息沟通机制,培养教师形成参与管理的意识。要实现高校领导与教师的及时沟通,必须完善高校沟通机制。“情感沟通是满足教师正常的情感需要、增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重要途径”。高校领导与教师沟通,首先,要积极为教师分忧;其次,要经常开展与教师的对话;再次,高校领导要尊重每位教师,真诚、宽容对待每一位教师。只有真正实现了理解教师、沟通顺畅,才能不断提高教师对高校管理工作的思想认识。同时,高校领导也要体谅教师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每位教师对于认识问题的角度、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都不尽相同。合理地对待这种差异,有利于吸纳更多教师参与高校管理工作,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2.实施以“教师为本”的激励机制。建立教师激励机制,鼓励更多教师脱颖而出。根据现代高校管理学理论,优秀的高校管理者应该是一个不断唤醒教师内心动力的激励者。激励教师,主要是使教师内心的贡献感、成就感、创造感得到满足。教师满足这种需求之后,会激发巨大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高校管理者适时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就能保证教师的积极性发挥持久效力。具体来说,高校管理者要创造条件满足教师的物质需求,包括比较现实的住房、福利、子女入学等问题,还要为教师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提供机会和平台,比如,教师继续深造的要求等。要想高校管理创新成效显著,必须做到善用教师,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激励机制,鼓励更多教师脱颖而出,成为高校发展的中流砥柱。所谓激励机制,“就是持续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为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而努力的过程,其实质是调动人的行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想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激励机制,必须将高校的发展与教师发展结合,使教师认识到只有高校发展才是实现个人利益。要完善高校内部的竞争机制,通过竞争为教师提供满足自身需求的平台和机会。最重要的一点,即在激励过程中一定要贯彻公平原则,注意物质分配和精神奖励的公正性,使更多优秀教师参与高校管理。

3.实施以“教师为本”的参与机制。在形成各项高校管理制度时,必须保证教师的参与性。对于高校的管理创新,必须最大限度地保证教师的参与,真正做到让教师参与管理,才能让教师产生心理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促使广大教师理解高校的各项决策,也有利于高校决策的贯彻落实。高校可以通过教代会、工会活动等形式,为教师参与高校管理创造条件,尽可能让教师参与讨论、参与决策制定,让教师多提意见,集思广益,集中教师智慧。高校发展需要不竭的内部推动力,而鼓励广大教师最大限度地参与高校管理,则是内力之源。社会需要高校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高校则需要具有主体性意识的教师。高校教师作为高素质群体,既具有深厚的专业功底,又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丰富管理经验。确立教师在高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使教师逐渐成为高校各方面的决策者,使教师有高校主人翁之感,就会激发教师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不断为高校发展献计献策、贡献智慧,成为高校宝贵的管理资源。教师广泛参与高校管理,也会增加高校管理工作的透明度,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纠纷,从而使高校各项决策顺利执行,推动高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4.实施以“教师为本”的公平机制。在高校管理创新的全过程必须坚持公平性原则。1965年,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公平理论”,指出:“人的工作积极性不仅与个人实际报酬多少有关,而且与人们对报酬的分配是否感到公平更为密切。人们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付出的劳动代价及其所得到的报酬与他人进行比较,并对公平与否做出判断。”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高校中的教师群体。如果高校管理者不能真正贯彻公平性原则,就会降低教师工作积极性。因此,高校在进行管理创新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公平性原则,尽可能做到一视同仁,使教师能够愉快工作。四、实现高校管理创新需注意的问题高校管理创新的意义已经被广泛认识到,但在某些高校进行管理创新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误差。首先,不少高校过分强调了教师参与的效果,怀有浪漫主义情节,认为任何高校管理工作,只要教师参与就能“万事大吉”,因此,每一项决议必须交由全体教师充分、无限制地讨论。这种做法属于误解了以教师为主的管理方式,浪费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管理者也没有实现预期效果。其次,过分强调教师情感的支持,最终破坏高校民主管理的氛围。有些高校领导认为,有效引导教师参与高校管理的桥梁是感情支撑,因此,特别注意取得教师情感的支持,逐渐导致形成小圈子、团体主义。这样做,不仅不利于高校管理的创新,反而使很多教师工作积极性下降,破坏了高校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的良好氛围,有弊无利。

三、小结

同时,建立以教师为主的高校管理创新模式,作为教师而言,也要特别注意提升自身素质。在不断提高自身道德素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的同时,教师更要重视创新能力的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是能够进行教育教学探索和科研实践的能力,是能够创造新理论、新方法的能力。教师应该坚持素质教育方向,重视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培养活跃的创新思维。同时,教师要善于根据新时代的要求创新教学方法,总结和创造出体现自身特点的新方法。

作者:何雪玲 单位:钦州学院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