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合集12篇

时间:2023-05-23 08:51:39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篇1

“文化产业”概念的提出,不仅确立了文化的经济意义,同时也为文化价值的体现提出了一条产业化的道路。那么,如何发展文化产业,把“花钱”的行业变成赚钱的产业,并使其得到繁荣、壮大和发展,这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一大课题。为此,我们在对赣榆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进行调研的基础上,作一剖析和思考。

一、赣榆县文化产业发展历程

“文化产业”一词最早提出时,一度时间很多人不甚理解,认识上有偏差,有的人片面认为文化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不可能与经济有直接联系;到80年代末和90代中期提出了“补文企业”和“以文养文”的说法,在认识上进了一大步,但文化产业这一新兴产业仍不被人认同,直到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有关文化产业符合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并大力提倡时,才使人认识到文化产业是处于和社会文化事业相互交叉而又独立的形态,使人们对文化产业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从文化产业发展历程上看,实现了阶段性的转变,走过了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很长时间以来,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行政事业单位和工作人员一直有政府财政投入资金包揽供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少单位创办的公司企业应运而生,一批“能人”的出现,带动了文化企业的一时兴旺。但好景不长,由于管理者缺乏市场经营素质,经受不住市场竞争,一个个败下阵来;到20世纪后期,文化产业写入中共中央文件,以朝阳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身份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积极营造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氛围,大兴文化设施建设,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这是大兴创新“文化产业”起步阶段;从文化产业规模上看,实现了新的跨越,走从小到大滚动发展的产业化道路。近几年来,我县紧紧抓住深入改革和落实文化经济政策的机遇,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挖掘人才和闲置资产资源,改革人员分配制度,面向市场重新开发,演出业、文化娱乐业、文博业、电影发行放映业、广播电视广告、旅游业、培训业、信息产业等文化产业得到了一定发展,同时,紧紧围绕文化做文章,把演出、创作、辅导、培训、展览、图书销售、音像销售、娱乐、印刷、广告、旅游等产业与市场接轨,按产业模式运作,并向农村、企业、学校、机关延伸,变社会需要为文化产业效益,使文化资源变为有形资产,走出了一条从小到大不断壮大的文化产业发展路子;目前,我县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与苏南地区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但从文化产业经营上看,实现了从单一到多元化的过渡,呈现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文化产业的发展,为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积蓄了后劲。

二、赣榆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全县共有文化产业实体436家,从业人员5204人,其中文化系统280家,从业人员1010人,固定资产总量达到4458万元。文化娱乐业空前繁荣,全县共有娱乐场所37家,从业人员180余人,固定资产总值1000多万元,年经营收入260万元。2006年,印刷业达56家,从业人员340多人,年经营收入2490万元;音像业42家,从业人员56人,年经营收入48万元;县属院团积极采取多种形式的合作,走到经营服务第一线,每年县剧团下乡演出由原来的50余场增加到150余场,观众达30余万人,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县电影公司运用市场经济手段给文化产业注入活力,在电影放映逐年滑坡的情况下,保住主业,发展产业。积极举办“爱教影片进校园”、爱国主义影片回顾展等,放映优秀国产片,每年放映影片5064场;县影剧院不断培育演出市场,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提高演出档次,2006年接待大型演出团体19个,演出场次76场,接待观众10万余人次,经营收入80余万元;广播电视服务、电视广告及有线电视网络从业人员208人,2006年经营性收入达1281万元;民办培训机构8个,从业人员50余人,年培训收费55万元;广告业、文化用品业、工艺品业、信息中介业2005年数量达277家,从业人员达2299人;目前就文化部门来讲,全县文化产业收入突破6600万元,并逐年有所增长。2006年固定资产4400多万元。县演艺中心积极拓宽演出市场,2006年剧团演出收入48万元;影剧院营业性演出每年达80万元以上;2005年以来,网吧业发展迅猛,由当初的38家发展到75家,从业人数达222人,固定资产总值1092万元,年经营收入740余万元;图书发行59家,销售收入2900多万元,软件销售2家,年娱乐税48万元,返还文化部门17多万元;信息网络服务超常发展,“十五”期间固定电话投资达1.25亿元,移动公司固定资产达7680万元;旅游产业地位明显确立,全县形成了东西南北中的发展格局,海州湾旅游度假区、抗日山风景区、罗阳垂钓中心、厉庄谢湖有机茶观光基地等规模景区奠定了旅游业的发展基础,2006年全县接待旅游人数近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4亿元;目前,全县有旅行社1家,旅游企业6家,全国农业示范点3家,开发的紫菜、粉丝、茶叶、板栗、狗肉等旅游风味产品40余种。文化产业收入都有较大的增长势头,从数字上分析,文化产业经营收入具有逐年递增的良好趋势。

三、赣榆县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我县文化产业的初步兴起与发展,冲破了以往传统文化体制格局和管理模式,从过去单一的社会公益型文化向多元化服务方向发展,但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诸多不利因素,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1、思想不解放,紧迫感不强。长期以来,国办社会文化的优势,造成了有些单位对发展文化产业思想认识不高,事业单位机制形成的惰性一直困扰着文化产业的发展,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一度无所适从,没有紧迫感,改革力度不够。

2、文化产业基础薄弱。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多数单位正处于求生存状态,文化产业不能有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底子薄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3、文化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目前文化产业只处于“低、小、散”的状况,如目前我县尚无大规模综合的文化产业实体,文化消费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处于初级阶段,各类文化产业分布较为散乱,县城较为集中,乡镇则较松散,出现分布不均匀、不合理现象。

4、文化产业发展经营管理人才贫乏。近几年来,从事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匮乏,从业人员学历太低,素质参差不齐,管理滞后,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提高。

5、文化产业投入机制不够完善。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还没有完全提到议事日程上来,重视程度不够,有重教育轻文化,重经济轻文化产业的情况存在。对文化产业扶持投入不够,省政府文化经济政策没有得到落实。目前尚未完全形成多种经济成份的文化产业集团化管理体系,投资文化、经营文化较为单一。

四、文化产业发展壮大的对策

1、发展文化产业,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要实现建设文化大省这一目标,关键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首要的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从当代文化发展的大趋势和文化实际出发,以新的眼光、新的角度,对文化功能重新认识,重新定位。还必须树立文化既是意识形态也是社会生产力的观点,把社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

2、发展文化产业,要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文化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政府的经济部门要在中长期计划和短期年度计划中作为硬性指标来编制,并提出具体要求。一是有利于各级党委、政府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可以从社会和经济两个不同角度指导文化工作。二是有利于增强对各职能部门、主管部门的约束力,能够促使其真正从经济角度来看待文化产业。三是有利于各级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的思想统一,使人们认识到,文化消费应该作为消费支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关注。

3、发展文化产业,要完善产业运作机制。一是要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改革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体系。通过经济政策影响文化产业的布局、结构和发展方向;通过制定行业标准,充分发挥产业导向作用;通过建立文化产业行业协会,增强行业自律;二是改革文化产业投资体制,落实完善文化产业投资政策,拓宽融资渠道。三是积极推进经营性事业单位的企业化改造,同时动员社会力量实施多种所有制成份共同参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构筑国办、民办一体的“文化产业方阵”。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篇2

党的十会议明确提出了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但是在发展文化产业,同时也是在发展经济支柱产业。目前,河北省的文化创意产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步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但在发展观念、资金、人才、产业结构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是影响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笔者结合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了其中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仅作抛砖引玉之用。

1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

1.1地理环境优渥

河北省在地理位置上环京津,交通便利,与京津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十分频繁,所以在发展本地文化创意产业过程中,可以更加方便地借鉴和利用京津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经验及资源,与之实现良好合作,以进一步促进本省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1.2文化资源丰富

据统计,目前河北省共有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930处,其中全国级别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8处,世界文化遗产3项,其他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几千处。另外,除这些文物保护单位和文化遗产外,还有多种传统文化艺术和技艺,如河北梆子、评剧、吴桥杂技、沧州武术等。总体来说,河北省的文化资源相当丰富,而这种强大的文化资源实力,正是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1.3投资、政策、服务良好

由于河北省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视与支持,因此河北省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上也比较完善。目前,河北省已经出台并实行了一系列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关的法律政策,这使得河北省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具有了明晰的思路、明确的方向、完整的规划、科学的措施以及完善的保障条件。其中,河北省重点发展的几个文化创意行业有文化旅游业、文化娱乐业、出版印刷发行业、民俗节庆业、动漫游戏业、体育健身等。同时,还规划了几项重点文化创意产业工程,如西柏坡红色旅游产业工程、国华影视基地工程、《盛世王朝》文化产业园区工程、吴桥杂技大世界文化产业基地工程、太空世纪动漫城工程等。这些工程的建设都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完善的政策扶持、良好的服务保障,它们带动了整个河北省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1.4产业初具规模,环境逐步完善

就现实发展状况来看,河北省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已经初具规模。据统计,早在2009年,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年增产就已达到30%以上,对全省经济的贡献率也达到了3.3%。而时至今日,文化创意产业的年增产已接近50%,可以说成为了河北省的主导产业之一。目前,河北省已经建设形成了规模较大的文化娱乐企业和设施,极大地拉动了全省经济的增长。同时,随着经济的增长以及政府与社会各界的重视,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环境也在逐步完善,未来将展现出更好的发展势头。

2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2.1发展观念与机制的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虽然随着河北省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已经基本完成了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但从总体上来看,其发展观念仍旧比较滞后,管理机制也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现今的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管理模式还存有事业管理的影子,没有充分认识到在当前的市场经济背景下产业发展的规律。正因如此,才使得河北省的文化创意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至今未能够打造出全国知名的文化企业与品牌。要知道,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密切参与,所以若想改善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在观念与机制上存在的现状,首先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具体来说,河北省政府应当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大力度改革过去的行政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市场资源,有效发挥政府职能,实现文化资源的最优配置。其次,要大力推进机制创新,建立健全现代文化企业管理制度,从而提高企业的活力与竞争力。此外,还要继续推行文化创意产业优惠鼓励政策,鼓励文化企业参与各国、各地的文化交流,一方面引进外来资源、优势及经验,另一方面向外推广本省文化,提升本省文化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从而使本省文化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2.2产业规模与结构的问题及对策

虽然河北省的文化创意产业目前已经成为河北省的龙头产业之一,也极大地带动了全省的经济增长,然而相较于北京、上海等经济文化发达省份而言,河北省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模仍有所不足。再者,从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结构来看,目前仍主要集中在文化演出、娱乐、出版发行、传统艺术技艺等方面,而其他方面的拓展较少,整体局限性较大。尤其是现今一些比较热门的文化产业,如动漫游戏产业、网络传媒产业等,在河北省的发展十分薄弱,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的结合度较低。因此,若想进一步发展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还需扩大其产业规模,提升其产业结构。河北省应当充分利用自身的地理优势,加强与京津地区的文化交流,吸纳京津的人才、资金、文化资源,然后与自身实际相结合,发展具有河北省地方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一方面,要继续加强在文化演出、娱乐、出版发行、传统艺术技艺等方面的发展,使原本的优势得以进一步发扬;另一方面,还要加强薄弱行业的发展,积极推动文化与科技的结合,找准目标,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尽快建立一条全面发展的产业发展道路。

2.3资金与人才问题及对策

资金与人才都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但现今,河北省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融资问题是一大重要制约因素,由于目前仍旧是以政府投资为主,投资主体过于单一,所以导致产业投资不足,融资困难。此外,也缺乏高素质的人才,现有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较低、业务能力偏弱,同时受资金不足的制约,难以聘请到顶尖的人才。所以,未来河北省必须进一步完善文化创意产业的融资机制,建立更多的融资平台,强化社会化融资渠道。此外,还要大力引进人才,提升薪酬福利,解决人员户籍问题,从而留住人才,同时也要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系,逐渐走上“自己培养人才,自己使用”的道路。

3结语

河北省是我国的北方大省之一,历史悠久,地理环境优渥,文化资源丰富,因此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河北省很早就开始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并且已经取得了丰硕的发展成果和经验。但是,其中一些问题仍旧存在,所以未来仍需继续加强改革,提高重视度,以促进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篇3

不仅如此,面对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进程,对于如中国这样的第三世界国家而言,欧美的文化产业的全球扩张还从某种程度上带来了新的文化殖民主义。我们所要面对的不仅是发展自己的文化产业并警惕其消极影响的问题,而且交织了应对外来经济与文化双重挑战的问题。经过二十多年的经济改革,我国的经济形态基本完成了由计划向市场的转型,产业结构日益趋于合理,各产业形式均有较大程度的发展,尤其是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更是迅猛。就文化产业而言,各种文化市场逐步建立起来并得到了初步发展,文化产业的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更是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是,令人忧虑的是,与欧美相比,我国的文化产业起步晚,规模不大,产品附加值低,管理经验落后,所有这些因素都制约着我国的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这已经成为上至政府、社会,下至企业、个人的一种共识。基于此,关注大众文化与文化产业,应对文化产业所提出的崭新的时代课题,也就很自然地成为了学界与研究界无法回避的时代责任。

作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重点项目"中国当代文化发展战略及艺术保护"的结项成果,《跨越世纪的文化变革--中国当代文化发展研究报告》正是在这一思路下所进行的学术尝试。这本书可以说是盘点我国当代文化发展状况,标示我国文化产业研究前沿水准的开风气之先之作。

《报告》立足于对中国当代文化发展现状的宏观评析及对具体文化产业的微观研究,在体例、内容、方法等诸多方面力求出新,进而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话题,并且针对中国的现实予以回答。贯穿于全书之中的对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全景的鸟瞰式介绍可称的上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状况的一本全息相册,使得读者很容易穿纷繁复杂的文化表象,获得一种全面而不流于浮泛,具体而不失梗概的立体而鲜活的印象。其内容涉及到当代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既有文化思潮的深入剖析,又有文化形态的具体描述,内容全面而详实,语言通俗而生动,形上的理论概括与详实的细部分析的结合,使得本书的学术气息浓厚却不枯燥乏味,通俗易懂而又内蕴哲思。

不论从哪个方面来看,该书都称得上是一本沉甸甸的学术著作。"沉"不单单是指它的煌煌六十万言、四百五十多页的容量以及大十六开的装帧所给我们的质感,更重要的是撰写者所赋予它的那种追求沉稳详实、言之有物的文风的学术旨趣,这同它的沉静朴实的深蓝色的封面可谓相映成趣:表里如一,不事张扬。

就其内容而言,该书其实是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对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现状的分析与研究;一是中国艺术的发展状况及艺术保护策略。但其创新之处在于这两部分并非截然分离,而是相对独立同时又相互渗透的。由此使得它的整体框架统分结合,别具一格。如书中对于电视、电影文化产业的分析与对于影视艺术的文化保护的探讨便是很典型的例子。此外,编撰者在框架、体例等小节的安排上也是颇费苦心的,如每章以正副标题对本章内容加以强调,随之以简明扼要之语句题注来标示出本章的重点所在,这些颇有文采的语句与词语点缀于各章之间,使全书避免陷于诸多学术著作体系森严、易于沉闷之通病,并起到了某种导读的作用。其中,第一章对于文化生产力的剖析,第二章关于九五期间我国文化市场、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的分析,加上最后一章--我国当代艺术保护的实践与思考可以看作整本书的骨架,它是全书的理论支撑点与生发点。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篇4

一、文化产业概述

文化产业是一种新兴的朝阳产业,在社会产业链中有着强劲的发展势头。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可以起到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过程中起到的基础性作用,让文化形成一种产业促进文化领域体制创新及机制改革,让其形成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对市场、增强活力”为核心,提升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最大限度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层次、多元化、多方面的对文化消费的需求。

(一)文化产业的定义

产业在英语里是“Industry”,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可能都把它理解为工业,其实它也有产业的意思,是对从生产、流通、服务等各个行业的统称。

在我们国家,文化产业通常是指向广大人民群主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一切活动,以及跟这些活动相关的总称。

(二)文化产业的特点

1、文化产业增速高于GDP平均发展速度,已经成许多国家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2、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是国家标志性品牌,旨在全面提升本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3、跨国公司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发展、传播文化产业的载体,并成为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焦点,而传媒行业却有明显的垄断趋势。

4、文化产业中发展速度较快的是广大人民的文化,并因大众群体的大而呈现出泛娱乐化趋势,满足各个层级间的人们需求。

5、国际上美国在文化产业上一枝独秀,影响很大,国际文化竞争已经日益激烈。

6、国家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壮大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越鼓励、越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越有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我们国家的文化产业较其他国家来讲,发展步伐已经较晚,大概时间是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进入快速发展新世纪,文化产业发展速度非常迅速,并在GDP中占比逐年增大,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态势。但是我国的文化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相,主要原因在于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国经济的暂时不发达注定文化产业发展滞后。

在对我国文化产业相关指标进行测算以后,将相关指标和资料与国外发达国家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我国文化产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有一定的贡献,但是贡献率仍然很低,从文化产业单位方面来说,我国的文化产业单位规模偏小、普遍存在文化经营性企业单位负债经营的状况,在人才结构中,高职称高学历人才比重偏低、文化事业单位的支出远高于收入等情形。

(二)我国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足

我们在衡量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在整个从业人员之中的比例,美国是465%、英国为780%、加拿大是381%;考察文化产业增加值相对于本国GDP的比重,美国在576%左右、英国为738%、加拿大379%;在考察的国家中,如果这两个数字比例达到1:1或接近或略超,再看我们国家,这一比例达到16:1,跟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国家的文化产业给社会经济创造的价值能力偏低,后续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三)我国文化产业地区发展不均衡

文化产业发展规模以及创收能力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很高,而中西部地区相对落后,且这种地区差距已经比GDP所产生地区差距大很多。

三、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文化生活是复杂多变的,各环节和链条层层相扣,密不可分,相互之间彼此制约又相互促进,因此,要保证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一)市场导向原则

文化作为一种产业在市场中发展壮大,必然要遵规律,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融入市场,寻求消费群体的心理和生理偏好,无论是生产还是销售,都要立足于消费需求,尽可能给予满足。同时,文化产业是以文化为商品的产业,因此,文化产业的发展也要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发挥产品的优势和价值,并将这种优势投入市场,在市场中检验研发的文化产品是否适合国民需求,如此二者相结合,才能最终实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坚持特色原则

实现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文化企业单位充分发展,发挥文化产业的积极影响,关键是打造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放眼世界强势文化的发展,都是由于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地区风格而受到其他国家民众的喜爱,而文化特色正是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生活习俗、文化习惯迥异,这就造就了我国多样的、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文化产品,将这些文化产品推向世界,必然能够赢得广泛关注,从而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坚持走中国特色,才能使我国文化产业立于不败之地。

(三)优先资源保护原则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思想意识的提高,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逐渐得到重视,为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对文化产品的大力研发是不可避免的。而文化产品中的许多资源是脆弱的,也是不可再生的,如红色文化资源、环境资源。等,目前的发展阶段中,我国已经出现了文化资源过度使用的情况,如果不加以保护,文化产业的可持续性将遭到破坏。因此,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资源保护更要走在前面,只有坚持优先资源保护的原则,才能保证文化资源的循环利用,才能实现文化产业的永续发展,才能使文化产业在关键领域发挥应有的作用。保护是为了更好的开发和利用。

(四)追求效益原则

文化产业一个重要的特点,也是不可回避的特点,即效益最大化原则。文化产业之所以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就是因为其不仅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还能够在这种统一中协调发展。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有利于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有利于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大背景下,追求社会效益是核心,经济效益是根本,我们认为,文化产业能够将二者有机结合,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分析

文化产业政策的制定和提出对文化产业发展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政策之后的制约,我国的文化产业出现了起步晚、规模小的现状。因此,加快发展我国文化产业,具体政策推行显得十分迫切。

(一)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共存

实践证明,发展文化产业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联合各方力量共同兴办。充分相信群众的创造精神,大胆试行多种经营方式并存,在坚持“三个有利于”原则的基础上,破除思想禁锢和观念上的保守,打破部门、地区和行业界限,采取多种经营方式,实现多方联合,借此将文化产业机制激活,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此外,发展文化产业还应立足国内放眼全球,积极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推动文化产业走出国门,拓展对外文化产业经营。

(二)鼓励大型文化产业优先发展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发展规模小,组织形式也较为分散,没有大型的文化企业做支撑,很难形成广阔的发展局面。大多数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经营的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研发的产品也并不都能满足市场上消费者的需要,对外来文化产品的冲击不具备抵抗力,因此,要想改善这种现状,培育一些具有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很有必要。

现阶段我国的文化产业发的优势力量在于国有的文化产业单位,而这一格局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我国文化更高层次的发展。因此,要在政策上积极引导,推动文化企业的并购、重组等,为现代大型文化企业的出现奠定政策基础。此外立足地区实际情况,将基础好、实力强、附加值高的产业,如市场发育健康、国内外需求广阔、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和周边产品的报刊出版、电视广播、广告展览、文化娱乐等行业建设成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柱产业。

(三)充分发挥民族和地区文化特色

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各民族文化特点各异,历史悠久,积淀丰厚;在我国辽阔的疆土上,文化资源包括的内容也十分广泛。然而,由于我国在文化领域的投资限制很多,投资主体也较为单一,市场在文化资源的配置方面没有充分发挥基础性作用,对人才、技术、项目、信息、资金等文化资源的配置不合理,大量的优秀文化资源没有充分利用。因此,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来保证我国宝贵的文化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加快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实现文化服务市场规范化

市场是文化产业为消费者提供文化服务的载体,因此文化市场的健康运行与良好发展将决定文化产业的经营状况。文化市场流通渠道不通畅,市场形态零散分割,无法形成市场网络的协调统一是目前我国文化市场的现状。在这样的文化市场中,文化产业的发展困难重重。整体来说,我国文化市场发展还不完善,发展阶段还处于初级阶段,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因此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调控显得尤为必要。

1、加强文化市场培育。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不够充分,地域差异化较大,使得整个文化市场不够成熟,从沿海到内部呈现出依次减弱的趋势,在细分文化市场领域,很多都还是空白,需要国家政策扶持。因此要区别对待,重点培育出符合政治方向和经营趋势的领域,并逐渐适度量化,避免出现大方向性偏离的态势,要重点把握发展趋势,对症下药。

2、调整文化市场秩序。目前,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较为落后,而大众对于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日渐上升,供给和需求出现了严重不平衡。这种状态的出现造成了不法分子投机倒把,扰乱文化市场秩序。因此,积极推动非国有制经济广泛参与到文化市场中、制定完善的政策成为现阶段的迫切要求,在文化市场中形成开放的、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从而扩大文化产品供给,使非法的文化产品经营活动无处立身,形成良好的市场机制,配合逐步完善的法制建设,加强依法管理,才能逐步改善文化市场秩序混乱的局面。

3、坚持依法治理文化市场。随着依法治国观念的深入,文化市场的法制建设也得到了逐步落实和完善,在文化市场的规范化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如此,由于文化市场涉及广、变化快,产生的问题较为复杂,所以规范文化市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受社会文明程度的影响,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当前形势下,应当尽快完善各项法律法规,使文化产业的发展以法律为准绳,以制度为保障,各部门都能有效的履行职能,严格执法。

(五)推进文化贸易的保护与开放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迫切需要开放文化市场,随之而来的是国外的文化服务商品大量涌入,对我国文化产品产生威胁,尤其是对国民意识形态的影响,后果难以估量;但是,我国的文化商品不能因此止步于国内,仍然要积极推动走出去,在世界文化市场上抢占份额。因此,文化贸易的保护与开放是共存共生的,都应当得到重视,积极扶持开发基础性文化资源的项目,从而促进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的方法。在国际文化市场上要想获得更多消费者需求,就要将外国消费者的需要考虑在内。因此,加强文化产品创新与再创造,支持符合多方消费需求的优势产品的生产与营销,成为文化管理部门的首要任务。

(六)加大文化产业研发力度

创新是文化产品的生命所在。因此,国家的文化产业政策就要已鼓励创新和指导创新为首要,使文化产业的每一个机构和个人都肩负起进行文化创新的责任和义务。

1、为文化创新指明方向。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为着眼点,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提出创新课题,引导文化产业机构和个人,实事求是,立足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课题进行研究,研究成果经市场的检验,决定成功与否,并对成功者给予物质和精神的奖励。

2、为文化创新分担风险。一方面,国家要对文化产业的研究与开发给予财力物力支持。另一方面,要帮助和鼓励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型文化产业企业,自主设立研究机构,投入人力物力,为单位增强实力、开拓进取、迅速成长奠定基础。

3、为文化创新加大科技投入。从长期以来的实践可以得出,文化产业的动力机制是科技投入、文化创新、商业运作三大机制,作为科技含量大、高消耗、高投入、重装备的产业,报刊出版、广播影视、广告展览产业受科技开发成果的影响很大。基于目前的发展情况,许多高校和地区已经拥有自己的创业园、大学科技孵化基地等,文化产业管理部门可以考虑和他们合作,提供场地、资金、信息和市场等相关服务,引进留学归国的高科技人才,帮助这些创新的文化产业组织做强做大,共享科技成果,逐步形成文化产业的科技支撑。

总之,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有赖于许多方面的共同发展,首先是综合手段的调控与布局,其次是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创造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放的文化市场,在此,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实行有重点的文化产业政策,从而使文化市场从低级到高级有序发展。

未来的全球化经济中,文化产业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化产业本身可以通过产品和服务贸易实现利润增长,同时还能够产生带动效应,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文化产业与技术创新相辅相成,文化产业的发展有赖于技术创新做支撑。我国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而文化产业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将为它赢得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发挥文化产业调结构、促消费、保就业等方面的特点,可以帮助缓解我国经济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同时,文化产业的发展还体现着一国的国际地位和发展潜力,扩大其在世界的影响。因此,我们应将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产业结构战略的重中之重,优先发展。(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J Huang, S Rozelle. Technological change:Rediscovering the engine of productivity growth in China's rural economy.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6.

[2]平狄克;鲁宾费尔德:《微观经济学》(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篇5

中图分类号:G1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302-01

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既凝聚人心,又关切民生,还可以直接贡献经济增长,因此,应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使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在党的十七大发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打造文化软实力的号召下,我省召开高规格文化建设会议,对发展文化产业提出明确要求,这为今后的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为认真贯彻落实两个会议精神,深入了解掌握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促进文化繁荣和创新发展,加快文化强县建设的进程,我们对博兴县的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研。

一、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文化表面看是软实力,实际却是硬实力。而正确认识文化资源优势和文化产业发展优势,是谋划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从调研的情况看,博兴县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前景和得天独厚的条件。

首先,文化资源特色明显,文化底蕴深厚。博兴是中国优秀传统剧种――吕剧的发祥地,是汉孝子董永的故乡、中国“孝”文化的发源地,孝文化、戏文化、佛文化、水文化闻名国内外。全县有古遗址135处,博物馆现存珍贵文物3000多件;北魏天平元年雕造的“丈八佛”是平原地区最大、最完整的石造像;县内有部级文保单位1处,省级文保单位8处,市级文保单位1处,县级文保单位13处。吕剧、腔、草柳编、布老虎及剪纸等具有深厚的乡土气息,独具艺术风格。布老虎、剪纸、草柳编等13项被列入滨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董永传说、吕剧、腔等均被列入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董永传说、吕剧、柳编被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其次,文化事业基础良好,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县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初具规模,建成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书店和演播大厅,先后荣获“全国体育先进县”、“山东省社会文化先进县”、“中国戏曲之乡”、“全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示范县”等荣誉称号。陈户、吕艺两镇被评为首批全省社会文化先进乡镇。小戏艺术暨董永文化旅游节,构建起小戏艺术发展的良好平台,创作演出的腔《好亲家》、吕剧《孝子董永》等5个剧目分获“中国戏剧奖・小戏奖”优秀剧目奖、大奖和金奖。

近年来,博兴县积极实施“文化兴县”战略,紧紧围绕开发文化资源,强力打造三大文化品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强力推进文化资源大县向文化强县的转变。

(一)领导重视,大力扶持。提出“文化兴县”的发展战略,组建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出台了《县委、县政府关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意见》。以项目作为文化产业的有力抓手,特别是通过举办董永文化节和厨具艺术节,大力发展戏曲文化产业和厨具产业,通过申报部级文化遗产名录,发展柳编产业,取得成效。

(二)建好硬件,搭建平台。引入市场机制,先后投资,对博物馆、兴国寺、龙华寺、麻大湖进行开发建设,建设了兴国寺等旅游景点,形成了佛教旅游景观群。

(三)突出特色,打造品牌。通过举办文化节、恢复庙会、出版《汉孝子董永》等书籍、举办理论研讨会、吕剧进课堂等方式,叫响佛文化、戏文化、厨具文化品牌,并拉动产业发展。

(四)开发产品,拉长链条。以节会为载体,每次节会都举办不同形式的经贸洽谈会,唱响“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开发董永系列酒及七仙女老粗布、平安吉祥物等纪念品、艺术品、装饰品。对涉及“董永”、“七仙女”的商标予以注册。

通过发展文化产业,转变了发展方式,优化了产业结构,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文化产业的发展既能够为社会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也能够涵养税源、解决就业,同时也是促进文化大县建设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从目前来说,我县的文化产业尚处于初级阶段,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巨大。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具体应重视以下几项工作:

(一)解放思想,开阔视野,转变观念,拓宽文化产业的发展渠道。我县传统文化积淀深厚,文化资源丰富多彩,拥有丰富的人文、历史和自然景观,但文化产业发展与先进地区、兄弟县区却有较大差距,其根本原因在于思想不够解放,视野不够开阔。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小制作也能做成大产业。就我县而言,一是做好特色文化地产品的策划营销。引导经营业户走出家庭作坊,进入大市场。通过行业协会,加强自律,规范经营,做大布老虎系列布艺、蓝布印花、手工老粗布、石佛工艺、剪纸等传统产业。二是挖掘发挥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古为今用,做大“董公”酒业、“七仙女”牌纺织两大行业。三是努力做好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文章,充分发挥我县优势,做好麻大湖水文化、吕剧戏文化、兴国寺佛文化与董永孝文化的开发与利用,形成一批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文化活动和文化旅游产品。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篇6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2)01-0022-03

一、引言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即以文化资源为基础来进行产业化生产与经营,并向消费者提供文化产品与服务来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系列行业的集合。[1]通常,文化产业包括电影、广播、电视、报刊、图书、音像、戏剧、收藏等文化产品的经营等方面。随着产业的演化,新的业态不断出现,旅游产业、体育产业、中介咨询、信息产业等也被涵盖在文化产业的范畴之内。

2006年国务院西部开发办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意见》,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来鼓励外商企业投资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在此背景下,依托地域特色和资源比较优势,紧密联系国家的产业政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云南省文化产业异军突起。西部大开发10年来,云南文化产业探索出了文化产业城乡一体化区域性发展的“云南模式”[2],以城市带动乡村,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该模式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措施,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二、云南文化产业链发展现状与问题探析

产业经济学中,产业链通常是指相关产业围绕某种特定需求、特定产品以及服务的生产或者提供等活动而集聚起来的产业集合,在集合内部,各产业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使产业链条具有胶合能力。[3]产业链中的上下游产业间的

关联程度以及产业链条的长度可以衡量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资源加工深度、价值增值情况、产业层次以及满足市场需求程度。

依托资源优势和合理的发展模式,云南文化产业链条逐渐延长,形成了以新闻出版业、影视业、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文艺演出业、文化旅游业、会展业等重点文化产业门类为主导,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的产业格局。

(一)文化旅游产业链

依靠旅游业关联性强的优势来延伸文化产业链,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紧密结合的道路是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亮点。即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通过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将云南文化资源转化成文化产业优势,依靠经济与文化的联动作用,借助外部市场需求拉动文化产业的发展,这是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思路之一。

目前来看,云南文化旅游的产业链中存在价值创造上的空白,主要表现在:大多数地区的文化旅游还是以传统的观光旅游为主,游客在目的地的消费相对有限;许多景区民族旅游纪念品粗制滥造的现象普遍存在,不能很好地将原汁原味的民族本土文化向外面市场进行推广;景区民族歌舞表演形式单一,出现严重的商业化现象;民族旅游目的地利益相关者所带来的利益出现不平衡问题致使许多民族艺术出现后继无人的现象,为了发展文化产业不得不去寻求其他的传承与发展的思路;受旅游目的地周期性规律所致,有些民族村寨与民族主题公

园类景区现在开始步入衰退期,景区转型与重新规划开发的问题迫在眉睫;云南宜人的气候资源优势及其价值在产业链中没有得到深度利用与开发,主要表现在夜间文化旅游的发展在云南都市旅游中基本还处于空白状态,文化资源效益没有在空间与时间上得到更广泛的位移与扩大。国内一些成功的先例都证实了夜间旅游是发展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途径,例如南京通过打造“夜泊秦淮”游这一夜间旅游品牌,对夫子庙景区的文化资源进行了进一步的整合与创新,推出“六朝文化游”、“明文化游”,打造了“明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品牌,极大地提升并丰富了夫子庙景区的文化内涵,夜间旅游将文化体验、美食、购物、娱乐等多个产业链连接起来,形成了产业集群和良性的价值增长链条。[4-5]

(二)会展产业链

自“99世博会”以后,云南会展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每年在昆明地区举办的100人以上的中型会议近千场,几乎每天都有三场以上的省级、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会议在昆明召开,会展业收入加上相关产业所产生的间接经济效益,总额已超过百亿元人民币,占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的50%以上。[6]

昆明初步形成了一条较为完整的会展产业链,上游拥有会展策划与创意公司,中游拥有会展场馆,下游具备设施设备的提供商。由于昆明会展业起步较晚,专业会展规模普遍较小,会展产业链条上的各个环节不均衡,产业链本身的整体效能与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通常来讲,会展产业链的核心部分处于产业链的上游,会展企业的创新能力、会展企业人才的决策与应变能力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虽然优越的地理位置、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和大湄公河次流域合作的背景为云南会展业提供了空前的机遇,但是囿于昆明会展业产业面较窄,在昆明会展产业链的上游,其会展策划、广告宣传企业的总体实力不高,缺乏龙头企业;处于产业链中游的昆明会展设施较为完善,虽然按照发展会展经济中心城市对会展场馆面积的要求昆明国际会展中心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近年来其管理、设备、技术、功能和服务等方面得以不断提升,提高了昆明举办大型会展活动的能力与水平;在会展产业链的下游,旅游配套产业方面的优势使昆明会展业形成了与其具有旁侧关联效应的产业集群。在昆明国际会展中心附近,高星级酒店已经达到三、四十家,各种美食街也应运而生,旅游配套产业中相对完善的住宿、餐饮、金融、通信、保险等产业为昆明会展旅游提供了支持动力和服务基础。

(三)影视、文艺演出产业链

1.影视文化产业链

云南素有“天然摄影棚”的美誉。云南省委、省政府将影视和文艺演出产业确立为文化产业的重点,在政策方面加大了扶持力度,设立了“中国云南影视产业实验区”,借助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吸引各方资金,使得越来越多的电视电影剧组将目光集中到云南。在影视文化作品方面,云南省近年来取得了累累硕果,一批以云南为题材的优秀作品应运而生,将云南影视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中,云南大多数摄影基地基本还处于为外来剧组提供食宿与选景的被动单一服务模式状态。在影视产业链中,上游的制片与发行企业与专业化的影视投资运营公司十分匮乏,民营资本没有得到有效挖掘;在产业链下游,尚未延伸到国内外其他地区的院线;影视基地比较分散孤立,全省没有一个城市发展为具备完整的影视产业配套和后勤服务基地。动漫影视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动漫创意人才比较短缺,现代技术创新在价值链中的效用不高。

2.文艺演出产业链

以大型原生态歌舞剧《云南映像》、《丽水金沙》等为代表的一批精品力作将云南演艺产业激活,使云南的歌舞资源优势转化成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优势,云南民族演艺品牌在国内外得以很好地树立与推广,解决了新的市场环境条件下国有演艺团体制改革的难题。在产业链中,民间资本在发展演艺产业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潜力;歌舞表演企业在省内遍地开花,从业人员队伍逐渐壮大,专业化的管理水平大大提高;在市场方面,云南民族民间演出产业的歌舞艺术已经登上了新加坡、日本等国际以及国内众多城市的舞台,云南原生态歌舞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与商机。

(四)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链

得益于文化产业发展的“云南模式”,一批民族工艺品生产示范基地应运而生,比如鹤庆新华村、剑川等,从工艺品的设计、创作再到销售环节已经形成了一条产业链。在上游,一支优秀的工艺师队伍逐渐成长,中游的产品加工生产已经突破小型作坊形式,生产规模逐步扩大,在下游通过营销取得了较大的市场占有率。

(五)新闻出版产业链

伴随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新闻出版业对传统的文化体制进行了改革,剔除了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障碍,以市场为导向,有序竞争格局逐渐形成。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等措施,全省新闻出版业已经形成产、供、销为一体较为完善的产业链体系,极大地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全省新闻出版业已经处于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阶段。2010年云南省新闻出版业销售收入达到160亿元,实现利润20亿元,从业人员10.1万人。全省新闻出版业经济总量平均增长速度略高于全省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成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

三、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分析,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要继续研究并构建前后衔接、良性互动、不断增值的产业链,就要着力解决各分支产业链内部存在的不足之处:

对于文化旅游产业链而言,最主要的是充分利用气候资源优势开发都市晚间旅游项目,拉动休闲娱乐业的发展。

针对会展产业链的薄弱环节,政府要加大对处于会展产业链上游企业的扶持力度,高度重视会馆场馆的建设,培育云南本地特色的展览品牌,着力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与策划能力的会展管理人才,提高会展研究理论层次水平。

影视、文艺演出产业的发展要着重培养文艺演出市场经济人,提高本土发行企业与影视投资公司的竞争实力,摄影基地要逐步摆脱被动服务状态的“资源依赖性”局面;运用高科技打通影视文艺演出产业链,建立“创、研、产、销”一体化的产业链运作模式。

民族民间工艺生产要在工艺技术上不断创新,提高产品的艺术含量和附加值。同时,在产业链上也要进行合理设计,尽量增加其价值含量,例如,当游客造访工艺品生产现场时可以尝试增加各种游客体验活动。

新闻出版产业继续推进体制改革,努力培养市场营销人员;为了填补产业链中的价值空间,要充分利用云南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前沿的优势,使云南新闻出版业与国际市场接轨,提升其国际化运作水平,同时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四、结语

知识经济时代,文化产业的产业化程度是评价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云南的支柱产业之一,本地的人力资源、文化资源以及资金、技术等资源得到了很好的利用。云南省重视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构建投融资平台、培育市场主体,通过体制改革,成立了云南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责任有限公司。在“云南模式”的发展思路下一条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基本形成。分析云南文化产业中主导分支产业的产业链发展状况,有助于认识产业链中价值增值环节所在,进而合理设计产业链,通过产业链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为云南文化产业的科学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胡惠林,施惟达,田立立.文化产业概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20-23.

[2]曲晓燕.文化产业发展的“云南模式”[N].中国文化报,2004-04-30.

[3]王彦林,姚和霞.构建河北文化产业链和价值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2009(3):68-70.

[4]曹新向.发展我国城市夜间旅游的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8(8):125-128.

[5]黄玉梅.南京城市夜间旅游的发展特征及发展对策[D].南京:东南大学,2006.

[6]徐秀美.昆明会展旅游竞争力影响因素评价[J].青岛酒店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0(4):28-30.

A Tentative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Chain in Yunnan Province and Countermeasures

XU Xiu-mei1, LI Jie2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篇7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河北省计划到2015年底,基本形成产业规模较大、产业特色鲜明、创新能力较强、文化品位较高、专业人才集聚、品牌效应明显、创业环境良好、公共服务完备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河北省虽然历史文化悠久,但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与其他文化大省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与河北省在全国所占的战略位置还不相匹配,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一、河北省文化产业的独特优势

(一)独特的燕赵文化

燕赵文化是发展河北省文化产业的有效载体,也为建设河北文化大省的目标提供了丰富资源。河北省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古迹遗存众多,有世界文化遗产3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5座,同时部级文物和省级文物拥有量分别居全国第三位和第一位。河北省的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红色旅游资源主要包括一批以西柏坡、白洋淀、狼牙山等为代表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有纪晓岚文化旅游园区、承德塞外风情影视基地等;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包括滨海度假、草原风情、燕太山水、温泉湿地等。各具特色的民间文艺遍布全省,河北梆子、乐亭大鼓、评剧、皮影戏、丝弦等独具特色对中国戏剧事业贡献卓著;吴桥杂技、沧州武术、武强年画、曲阳石雕、衡水内画、蔚县剪纸等是众多民间艺术和民间工艺品中的知名品牌,享誉海内外。这些文化旅游资源构成的独特燕赵人文风情是河北省文化产业的魅力所在。

(二)地缘优势明显

河北省内环首都北京和直辖市天津两大城市,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同时也为河北省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天然的消费市场和先进的经营模式。河北省环京津、环渤海的地缘优势得天独厚,是其他省、市、区所不能相比的。这一区域交通发达,拥有1亿多人口的巨大直接消费市场和充裕的劳动力资源,充分利用京津的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各种资源优势,发挥区位优势。尤其是京津冀同属燕赵文化圈,“京津冀一体化”对提升河北省的文化形象作用明显。近年来,首都经济文化圈和环渤海湾经济文化圈已经形成,各种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这种态势对河北省秦皇岛、唐山、廊坊、沧州、保定等乃至全省的文化产业发展都将有很强的辐射带动力。

二、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观念相对落后

文化产业被称作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绿色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发展河北省文化事业的必由之路。首先河北省的主要经济增长来源目前仍然是依靠第一产业,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对生态环境破坏极大,而且矿产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其次,地方政府部门对文化产业有关方面的人才扶持、引进和培养力度不够同样制约了文化产业的经营效益和持续发展。再加上有些国办文化事业单位存在的吃财政大锅饭的问题,文艺剧团、新闻出版、体育等领域体制改革的力度较小。

(二)资金来源匮乏

河北省国有文化产业中的一些优势文化项目,由于产业资本投入机制不健全,不能吸纳并且合理利用国内外的商业投资,仅靠政府扶植和自身的微薄收益使优质的文化资源不能得到充分的开发,从而限制了其深层文化价值的提升其发展空间;一些处于一般状态的文化企业本来就存在基础薄弱、管理松散、收益状况时好时坏的先天缺陷,只有靠吸纳外部投资和信贷才有可能改变现状获得较大发展;一些民营文化企业表面上虽然显得有生气,但多数只是个人持少量资本进入,又由于很难通过担保一关,无法获得更多的信贷支持,企业往往后期发展活力不足。

(三)文化产业链尚未形成

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河北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要条件,也是经济、社会、文化进步的表现。近年来,在国家的号召下,河北省政府文化部门开始大力推动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项目谋划、宣传推介、招商引资、信息交流、人才培训等工作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环河北”地区和先进地区相比,河北省文化产业的总体水平不高,尚处于“盆地”之中。当前河北省文化产业链的上游资源开发利用不够,中游企业实力虚弱,下游消费培植不足,主要表现为各文化企业在策划和营销方面的投资明显不够,前期策划与调查用力不够,文化活动往往先天不足;历史遗迹保护、景区观光旅游、广播影视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体育产业等传统文化产业虽然各有发展,但还处在各自单打独斗阶段。产业链没有形成,企业没有互相扶持、互相宣传、互相整合的整体意识,因此在各自的长期发展中难免会受到制约,最终也很难形成品牌效益。

三、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实现路径

(一)转变观念,树立文化产业意识

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是进一步繁荣河北省文化事业的必由之路。仅仅把文化的作用局限在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旧观念已不再适用,要树立文化产品不仅是一种精神产品,也是一种特殊商品的新观念;破除把文化仅当作经济装饰品的旧观念,要树立文化不仅要搭台,也能够唱大戏的新观念;破除等靠要的依赖观念,树立文化不仅需要投入,也能够产出的新观念。河北省只有在未来十几年在文化产业发展上实现突破,才能在新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是因为文化能盘活经济,增加经济效益,激活经济链条。将文化融入经济社会的发展当中,可有效提升该区域文化品位,提升该区域的核心竞争能力。河北省文化部门可以充分利用本地文化资源特点,认识到树立文化产业意识的重要性,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实现河北省文化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促进合作,加强地域间的交流

河北省内环北京和天津两大城市,与北京、天津有着天然良好的地缘关系。尤其是京津冀同属燕赵文化圈为“京津冀一体化”,打造京津冀环渤海地区的文化消费圈提供了可能。河北省应抓住机遇充分利用环绕首都和直辖市这一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优势,一方面应充分利用京津的资金、人才、技术、信息、消费等各种资源优势,强化文化产业的区位优势;另一方面应强化河北省文化大发展的战略规划,提高文化品牌意识,不断增强文化产业的创新,使京津冀人民感到同是燕赵儿女,但又有地方特色。

(三)与时俱进,重塑地方性特色

河北具有丰富的自然、历史文化资源,这为河北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发展河北省文化产业的过程中,文化企业要依托和整合本省、本地人力资源、文化信息资源、资本资源和材料、技术资源,在资源利用的过程当中要凸现特色,降低成本,形成比较优势;同时在利用和开发河北省的资源时,还要培育优势文化产业,塑造主导产业集群。同时,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与工业社会的进步紧密相连的,是文化、科技和消费的产物,文化产品复制技术的发展为大众文化的传播及消费提供了条件,也为重塑地方特色提供了条件。之所以称为“重塑”,是因为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文化产业需要经过文化产业的生产者对文化资源的重新打造成文化产品,最终使文化实现产业化。对于河北省而言,在对燕赵文化资源进行传统开发的基础上,还应结合现代科技成果和关注社会需求,提升其商业价值,形成新的特色和增长点。

(四)重视高校,加快文化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

一个地区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其基础力量和文化支撑点就是本地的高校资源。高校文化建设在区域文化发展中发挥着特有的作用。文化企业应充分认识到高校的文化优势,加大对高校文化活动的支持和投入,积极参与到河北省“文化强省”的建设中来,通过加强高校的文化建设提升我省的文化形象,增强我省的竞争力,为实现我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服务。同时,创新是文化产业的核心生命力。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是构建文化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关键。通过创新才能活跃产业链,充实价值链。随着技术沿着硬件―软件―互联网―文化(内容产业)的方向发展,产业链的核心价值也沿着制造―信息―知识―内容文化的链条转移。这样由于信息化的带动,数字化、多媒体的技术优势就显现出来,超越传统文化企业,使得文化产业链的水平迅速提高。创新在文化产业链、价值链的塑造过程中固然重要,但好的创意、好的创新之后必须注意相应的生产跟进,缩短创新到生产的周期,同时某环节产生成效时候着力增加产品附加值,衍生文化产品,延伸价值链。

按照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的要求,河北省在文化产业的发展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合理化开发文化产业项目,需要合理定位,需要研究者结合河北文化资源禀赋和提升民众文化生活质量的要求,确定重点项目,集中力量打造品牌,做强龙头,带动其他,使河北文化产业有规划、有重点、有步骤、有方略地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齐文辉,胡敬坤.浅谈河北文化产业发展及战略对策[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4):58-61.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篇8

一、战略意义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 继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之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不仅进一步强调要发展文化产业,而且对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意见,把文化产业作为加快服务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步骤进行安排。这既是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的体现,也是对我国这些年来文化产业长足发展事实的一种确认,为新世纪之初文化产业的发展和腾飞创造了良好契机。 目前,文化产业被公认为“朝阳产业或未来取向产业”,其涵义有二:一是文化产业可以有效地突破传统产业的发展瓶颈,促进产业转型与升级发展;二是文化产业对提升综合国力、提升区域和城市竞争力具有战略意义。可以说文化产业的发展决定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未来发展。 二、现状与问题 1、##文化资源概览 文化资源是以精神内涵为主要存在形式,其最大特点就是可以多次开发和重复利用。##居秦、楚、渝、川之间,北依秦岭,南枕巴山,汉江横贯其中,东西融会,南北兼蓄,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境内山青水秀,峰奇洞异,茂林修竹,形成独具特色的自然生态景观。以及##曾经的封闭、发展的滞后,使民众的生活、生产保留着更多的农业社会的自然、古朴状态,原汁原味的民情、民俗、民食所构成的民间文化风情都成为一种尚待开发的富矿。 ##的民间音乐呈品类众多、支系繁荣的景象。##素有“民歌之乡”的美称,汉江两岸是唱山歌、情歌、小调的胜地。其中以紫阳民歌最具代表性。紫阳民歌分“山歌”、“小调”、“民俗歌曲”、“花鼓、八岔”、“号子、孝歌”、和“新民歌”等类别、十几个曲种。2002年10月,紫阳被省文化厅命名为“陕西民歌之乡”,2003年3月,又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的各种劳动号子以汉江号子最为著名,它以乐句短、起伏大、节奏紧、气势跌宕豪放而激荡着汉水文化的发展进程。民间鼓唱乐,锣鼓乐为生活中的红、白喜事争光添彩。民间小戏、陕南道情、弦子腔、大筒子戏等等,以及曲艺形式的##曲子(坐唱),常年活跃在城乡、村舍,观众无不喜闻乐见。 ##的汉剧艺术是##地方文化的又一奇葩。汉剧在全国来说,既是一个大剧种,同时也是一个稀有剧种,在陕西仅次于秦腔,为第二剧种。据统计,##初步纪录汉剧的各种板腔及丝弦、唢呐曲牌、锣鼓打头,多达250余首,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积累汉剧剧目达1000多个,收集历代有名有姓的脸谱400多个,比京剧和秦腔还要考究。2004年3月省文化厅授予了##汉滨区为“汉剧之乡”称号。 &nb经济的角度看,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已经逐渐得到了各级政府的认识,同时文化产业也已经进入了县域经济的视野。这都说明了文化产业概念已被广泛认同,但是,从产业本身看,这种倡导在很大程度上还缺乏实质性的内容以及政策支持,很大程度上还是停留在提出概念阶段。 (3)规划缺位,投入不足。 政府行为和政策法律状况,构成文化产业外部环境极为重要的部分,投融资政策直接影响到文化产业的发展。“有投入才有产出”,这对尚处在发展初级阶段,尤其需要资本血液的文化产业来说,无疑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目前,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还缺乏整体宏观布局,各类文化经营小打小闹,短期行为较为普遍,严重制约了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 (4)文化市场粗放,规模偏小,集约化程度不高。 几年来我市文化产业虽然取得了一些发展,但文化产业单位普遍规模偏小,经营分散,集约化程度不高,市场总量不大,发展后劲不足。没有强势的文化产业微观主体,对外开放程度不高,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稳定的营销网络。 (5)对文化产业资源的开发不足。 对文化产业资源的开发存在着资源的闲置、不足和浪费同时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市多数民俗民间艺术仍处于自然存在的形态,成为时代和市场宠儿的还为数不多。另外,在文化资源的开发上,还存在着“散”和“粗”的问题。 (6)民间艺术品市场亟待开发。 我市拥有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但大多数民间艺人是守着独特的艺术过着并不富裕的生活。究其原因:一是没有真正解放思想,小农意识和农耕文化中“守”的观念很深,只知坐等客商上门,不知外出闯市场;二是组织形式松散,缺乏龙头企业或带头人,有自由发展、自生自灭的趋向;三是当前民间文化产品的生产大多是传统的家庭作坊式生产方式,无法形成产品的规模效应;四是在政府引导和学术研究上,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很少有人研究如何指导民间文化应用及市场开发;五是对外宣传不足,作为民间艺术的主管指导单位,这些年也作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经费、人力等条件的制约,宣传力度远远不够。 (7)宏观调控亟待加强。 目前在文化产业发展上,我市还没有一个统一协调机构,缺乏统一规划,各自为政,亟待加强领导,理顺体制,形成合力。 (8)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稀缺。 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是通过开发利用各种文化资源创造的文化附加值来体现的。它的发展,需要大批既懂文化、又有经营头脑的管理人才的参与。目前,经营管理人才匮乏是制约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难题。 三、思考与对策 1、政府的经济计划部门应把文化产业作为经济指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以保证文化产业的地位和作用。 将文化产业列入经济发展计划,有利于各级党委、政府对文化产业的领导;有利于增强对各个职能部门、主管部门的约束力,保证文化产业应有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统一各级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的思想。 2、加大机制改革力度,完善文化产业政策。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机制,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建立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制度,在深化改革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按专业分工和规模经营的要求,运用联合、重组、兼并等现代企业手段,组建和培育文化产业集团。同时,制定和完善各类产业政策法规,确定符合实际的阶段性目标,明确跟进的措施,为文化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3、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文化产业资金支持机制。 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改变融资渠道单一的局面,降低文化产业准入门槛,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兴办文化企业,实现投融资渠道的多元化。政府有关部门在列年度计划和预算时对文化产业的启动和发展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逐步增强其自我发展的能力。同时,政府可采取授权或部分授权文化部门搞文化资产运营,建议政府国有资产、国土资源等部门尽快将文化资产授权或部分授权给文化部门,使其通过文化资产运营的方式获得现实的生存能力,再进一步产生效益哺育文化艺术生产。 4、立足资源普查,尊重项目评价,科学制定文化产业业态规划。 由于我市文化产业目前仍处于发展起步期,其发展格局与趋势并不明朗。所以,必须对全市的文化产业现状进行全面的调研,对全市的文化资源进行彻底普查。通过普查,对我市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盘点,摸清家底,评估有形无形资产,建立全面反映##民间文化面貌的档案资料数据库。搭建新型文化产业创意平台,依据市场需求、资源优势和区域竟合要素,按照“需求细分资源整合区位竟合产品设计”的思路,进行业态整体规划。 5、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产业结构重组。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打破各自为政、条块分割、资源分散的现状,构建区域和城市文化产业链,实现文化产业资源的优化组合,发展集约经营,形成规模优势。将释放国有文化资源的存量潜力,与放开民营文化资本的增量实力结合起来,从而推动我市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6、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资源,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实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和民间传统文化是我们发展文化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既要充分发挥好这个优势,又要坚持锐意创新,适时融入时代精神,培育出我们真正的名牌精品。文化资源具有其它资源所没有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的开发价值,而文化生态又是一个比自然生态更为复杂的系统,因此,文化资源开发必须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观,要积极稳妥、不留后患,反对掠夺式的经营和践踏式的开发,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7、激活旅游市场活性要素,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实践表明,旅游是文化的重要经济依托,文化是旅游的引力来源,特色是旅游之魂,而文化则是特色的基础,民俗是最有特色、最具活力的文化。因此,我们要努力将地方文化优势尽快转化为旅游优势,同时,借助旅游事业的繁荣,将我们蕴藏于丰富的民间文化艺术进一步推向市场。以精品意识开发和包装民俗文艺,提高其艺术欣赏性、娱乐性、参与性,并融入现代高新科技,使其成为##文化旅游产业魅力不减的重要精神支柱。 8、制定民间文化产品整体发展规划,健全民间文化保护机制。 要本着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篇9

[3]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R].2009

[4]黑龙江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报告[R].2008

[5]宋魁.建立黑龙江省旅游集散中心带动旅游发展[EB/OL].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篇10

为研究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就应当从其自身所体现出来的特征来进行研究,而其主要的特征内涵则包括了以下几点。

(一)文化创意产业与现代旅游业的协调结合

从现代旅游产业的文化发展情况来看,两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文化底蕴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所在,而旅游的经济结局又成为了现代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人们在生产中,与环境相融合,从而达到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在协调发展中,完成对文化创意领域内部的创新建设,这对于定量的区域描述来看,都成为了创意产业阶段的一项重要组合结局。而具体的信息产业表现,其创新的体现,就在于对空间协调作用的补充,并以此来完成对互动界面之间的联系贯彻,从而更有效的实现对文化创意的有效改善。

(二)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协调统一特征

旅游产业是我国文化发展的一项重要支撑点,也是文化创意表现的一项重要体现。在这一类的文化旅游发展中,经济产业是一切发展的必要前提。因此做好对旅游产业的需求性创意建设,就成为了现阶段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结构。对于这一协调发展的形式来看,国内外的发展行情为我国的发展指明了道路。首先从世界旅游产业的发展状态来看:第一,将旅游业与文化的五行产业进行联系促进,可更好的缓解对旅游产业的有序建设,并可完善对文化传播形式的改善;第二,在起步阶段,文化创意产恶意的增速,应高于旅游产业的增速,且更为稳定,同时也会带动后续的旅游产业发展;第三,在稳定阶段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对文化产业的显著促进,在旅游业与稳定的发展阶层上,也更好的促进了对旅游产业的更新完善,这在产业的创新水平上,也都极大的提升了产业的和谐发展力度。因此,文化创意与旅游产业的协调性,就在于其在创建过程中的经济依靠作用,通过协调发展,从而更进一步的完善了对基层结构形态的有效创建。

二、文化创意产业的布局结构

本次的研究数据,以2000—2014年期间的湖南旅游局调研结果来进行对比分析,经湖南旅游局对湖南文化创意产业的规划设计,从具体的情况出发,设计符合当地文化创新设计的结构,从而进一步的完成对创意产业的有机化研究。在此研究的过程中,对其分布结构的研究对以下的集中分布情况进行分析。

(一)指标分布体系

从现代旅游的产业本质来看,旅游的本质就在于对资源的凭借标准,并根据旅游的实际生产情况来确定规划目标,实现对旅游服务的满足,并争取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合理经济效益配合。就目前的旅游产业生产水平情况来看,应用单一的指标风阀进行旅游业内部的产业比认证,并根据旅游投资的比例进行控制,即为指标体系的调控手段。在旅游业的出口分布研究中,根据实际的旅游产业水平研究,进一步实现对现有设施的内涵管理,从根本的结构建设角度上完成对基本信息的创建完善,从而实现旅游产业水平的稳固发展,并结合实际生产理念进行景观、社会文化、经济以及人口四个层面的多个指标进行创新改建,并依据文化的产业创意进行经济全球化背景内部的核心创建,从而实现在文化创意领域内的产业化运营管理。从文化创意产业的经济全球性发展行情来看,创新就是其生产的核心动力,并通过技术上的革新创新,从而实现在产业的运作形式上的文化因素创建,并完善对产业新型行情上的创作建设,实现对广播影视音像技术上的革新。就当前的文化发展策略来看,对于检测所得的测度信息,也存在数据上的指标定义失调,分析抑制的数据指标信息,并进行信息策略上的再调整,实现对产业影响规模上的调控,对于影响因素的调整等,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这样的环境下,社会创新产业值指标,就需要建立在对产业就业机会上的调整,并以此来研发对投资项目金额的调控。

(二)产业布置的分析因子

在进行产业的布置中,针对其产业分布的因子进行分析调整,分析其因子所产生出来的原始数据信息,并根据统计信息来进行变量上的信息认知。结合实际的生产变量依据对隐藏性的因子进行分析。在产业分布的变量关系中,对于因子的布置情况,在原始的数据上,存在一定的矩阵关系,这在因子个数的应用中,就需要根据载荷的矩阵规律完成其不同因子的排序分析调整,从而更进一步的实施对信息的分析。

(三)协调模式环境下的信息模拟判别

从旅游产业的文化创意产业形势来看,理想的状态对旅游业的发展有一定的推进作用,例如从旅游产业的文化创意产值空间进行调度,即可有效的完善对差距信息的补充,从利益以及协调的显示生活发展情况进行文化的创意产业建设,既能够在显示生活的发展基础上完成对创业结构的改善,同时也可达到一个二者相互协调的理想数值,对于后续的模式建设发展,都能够极大的促进其设施的发展建设。其定义的协调发展环境,就应从不同的学者以及定量研究体系上实现对协调度的认知应用。在应用信息的模拟分析中,其定义域的协调度分析,主要以C=(X+Y)/(X2+Y2)1/2为基准,其中X为产业的综合生产水平,Y则代表创意产业的水平指数,C则为在发展过程中的经济生产水平结果。依据已知的X、Y值分布变化情况,在协调过程中,主要分以下几类结果:创意高于综合水平,阻滞了旅游业发展;旅游业高于综合水平,产业过剩;发展基本满足经济需求,出现增长;旅游业高于文化创意,初夏时期产业过度,增长过快;创意与文化系稳定发展实现了和谐发展策略。

三、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今后发展策略展望

依据湖南省近年来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来看,对于综合指数的运行计算,存在一定的模式缺陷,但总体来说,符合旅游经济的总体发展路线。其产业的分析展望如下:

(一)湖南的旅游综合指数分析

从湖南近年来的旅游综合指数来看,其创意文化产业的综合发展展望,就需要结合实际的算法来进行综合统计分析,应用SPSS16.3统计软件来进行本次的综合指数分析,其中数据的卡方矫正则以t或X2来检验,当P<0.05时,表明其增长具有统计意义。而从行业的转型结构来看,在综合信息的分布上,也存在以下几点差异。首先,在旅游业的影响因子中,导致其主要诱因发生改变的主因,在于入境旅游人数与入境旅游人均花费的比率上,而在这一形式的个性变化中,从业人员与游客之间的因子分布,也呈现出了一定的改变。就湖南近年来的旅游产业水平调整变化结构。

(二)湖南旅游产业文化的创意生产综合指数验算

为完成进一步的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调整,从现代信息产业的发展规格上进行全面的掌控分析,并完成对软件程序的全面指标管理,选取合理的数据因子进行调控后,根据文化的创意反应环境进行特征分析。并根据其文化的创意类型进行综合文化特征分析,结合实际的生产依据进行创新产业领域内的综合评价分析后,其作用效果,即可得到有效的管理调整,这对今后的信息认证来说,均具有较好的完善效果。

(三)旅游产业的空间文化分布

为达到湖南省旅游产业认证,从协调的空间差异形态上,完善对省内数据的空间分析,并根据湖南省的州市环境产业应用,从而实现对文化创新产业的综合指数控制,并依据湖南省的信息调度,从而实现对省市情况的分布监管。根据湖南省的经济分布结构来看,从产业的量化生产来实现对经济旅游的有效发展,并促进乡镇的和谐发展。通过政府的文化发展鼓励,从而进一步的完善对环境的改善,实现就产业向新兴产业的完美转型。结束语通过文化创新产业的合理布置,并结合旅游产业来实现对经济形态结构的转型,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大改革。在这一领域的发展中,主要分为两个步骤来进行:第一,根据省内部的经济产业发展形态进行考察创建,依据相应的空间分布形态架构进行领域内的创建分布调整。第二,依据现有的产业分化情况建设有效的经济发展区,根据文化创意的产业领域进行协调调整,从经济的便利形态进行推动发展,并结合经济的供应渠道实现新型文化产业的全面推动。伴随着现代经济的非发展,文化经济的发展目标,已经成为了最主要的发展目的,结合实际生产需求进行调整,必然能够极大的推动我省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登佐,瓮晶波.两型社会建设与湖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16):113-114.

[2]易华,易小云.长沙市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对策分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0,17(06):98-101.

[3]陈国生,彭文武.湖南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协同效应测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荆楚学刊,2015,(4):41-48.

[4]阳琴,陈国生,王成云等.湖南传统出版产业与新兴媒体一体化发展的问题和对策分析[J].经济师,2015,(03):180-181.

[5]吴小平.株洲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刍议[J].科技广场,2014,(04):219-223.

[6]肖雁飞,赵佳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16):81-82.

[7]彭希林.长株潭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背景分析[J].文教资料,2015,(10):54-56.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篇11

[中图分类号] F7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6)12-0093-04

[作者简介] 王丽梅,山东经济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教研室副主任、讲师,管理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房地产经营和物业管理;

牟芳华,山东经济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教研室主任、教授,经济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事业管理、区域经济和城市管理;

董西明,山东经济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事业和人力资源管理。

(山东 济南 250014)

文化产业是国际公认的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朝阳产业”或“未来取向产业”,对于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综合国力和区域竞争力具有特殊意义。山东是文化资源大省,如何实现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产业强省的跨越,是摆在全省人民面前的新课题。为了推进“文化大省”建设进程,增强山东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能力,山东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培植发展新优势的重要推动力量,摆上了重要位置,并把“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写进了200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十一五”规划中,更对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做出了具有战略意义的规划部署。这些都为山东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文化产业概述

(一)文化产业的内涵界定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8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文化”热。“文化”热的出现,首先是由文学界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关注引起的。学术界比较注意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上层文化(儒、道、禅等观念形态);而文学界则比较注意地域文化,比如陕甘文化、三晋文化、齐鲁文化、齐文化、泰山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江淮文化、湖湘文化、岭南文化、吴越文化、关东文化、燕赵文化、沂蒙文化等等。这样,作为文化与经济相融合的产物,文化产业及其发展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文化产业是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中,文化和经济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新兴产业。文化产业概念是由英文词语Culture Industry翻译而来(亦被译为“文化工业”)。当前,国内外有关文化产业的概念界定各不相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表述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2004年国家统计局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将“文化及相关产业”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范围包括提供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和文化休闲娱乐等活动,及与之有直接关联的用品、设备的生产和销售活动。文化产业统计是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标准,按照文化活动的重要性分为文化服务和相关文化服务两大部分,根据部门管理需要、文化活动特点及产业链细分为: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9个大类,再分为24个中类、80个小类。

(二)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

作为文化与经济相融合的产物,文化产业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文化产业都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例如,英国文化产业的年产值近600亿镑;日本的文化娱乐业早在1993年就超过其汽车工业的年产值;美国的文化产业产值占GDP的1/5,其视听产品也超过其航天航空工业产品,成为其第一大出口行业。在国内,自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产业的成长也十分迅猛。据报道,北京市委、市政府在1996年就已颁布文件,将文化产业确定为北京市国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进行重点扶植和发展,并下决心要用5年时间使北京市文化产业的总产值超过制造业的产值。所以,刘诗白先生在新著《现代财富论》中指出:“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拉动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还有人认为“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高技术’与‘高文化’联姻的时代”,文化产业将是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朝阳产业”或‘黄金产业’,更有学者将其称之为“21世纪的最后一块暴利蛋糕”。

二、山东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山东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拥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齐鲁文明,是文化底蕴、文化传统和文化创新资源丰厚的文化大省。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轴心文化的策源地,数不胜数的文化遗产、文物古迹、文化典籍、历史文化名人是山东特有的文化资源。波澜壮阔的发展历史、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绚烂多彩的社会生活、乡土浓郁的民间文化,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为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经济价值提供了巨大的开发潜力。比如,全省有60个省级文化先进县,29个全国文化先进县,被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达23个,是全国最多的省份。

近年来,山东文化产业发展非常迅速,为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据统计,目前,全省文化企事业单位已有1万多家,从业人员达10万多人,总资产达160多亿元。从总体上看,山东文化产业的发展已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主要表现在:

从全省来看,文化产业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以青岛为中心的滨海文化产业集聚区,以济南为中心的山泉文化产业集聚区,以济宁为中心的儒家文化、运河文化和黄河文化产业集聚区。三大集聚区以青岛为龙头,以济南为龙身,以济宁为龙尾,成巨龙腾飞之势。各产业集聚区内,立足自身资源优势的特色文化产业茁壮成长,形成了强大的产业凝聚力。在滨海文化产业集聚区,以当地发达的制造业为基础,数字电视、动漫等新兴文化产业门类快速崛起。在西部的济宁,从最初的“孔子故里游”发展到如今已成为中国十大节庆之一的“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孔子这张独一无二的文化王牌,其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和产业价值逐步释放出来。

文化产业企业集团不断壮大,支柱产业迅速成长,是山东文化产业发展的又一显著特点。按照市场经济要求,以集团化建设为突破口,山东大力扶植培育优势文化产业集团,经过整合,组建了大众报业集团、山东广电总台、山东出版集团、济南日报报业集团、青岛日报报业集团、烟台日报传媒集团、临沂日报报业集团等7家国有文化集团。做大做强文化产业集团,全面提升全省文化产业档次,带动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是山东发展文化产业的康庄大道。

积极探索运用市场机制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在全国率先举办大型公益文化项目推介活动,让公益文化项目面向市场“找婆家”;让文艺院团与企业自由恋爱、“文企联姻”;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催生出世纪天鸿书业有限公司、山东爱书人音像发行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销售收入过亿元的民营发行公司,全省5700多家发行单位民营企业占了半壁江山;用市场运作的办法筹备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精心打造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交流平台以及山东文化产业发展的品牌。

三、山东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界定不清

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是相互关联的两个范畴,都以文化为内容,然而性质、目标、方式、策略都各不相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中可以通过产业方式运作的那一部分,必然是经营性文化。这是由文化产业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公益性文化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偏重于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不以盈利为目标,不能被纳入产业的轨道,而应由非产业化的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提供。但实际发展中,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常常胶着在一起,既严重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市场化、产业化、企业化进程,也使文化事业发展跟不上社会和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需要。

(二)思想观念陈旧,不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既创造了璀璨的民族文化,也有守旧落后的一面。文化产业发展问题是一个产业问题,是市场问题,不再是传统的事业问题。因而,一些传统的文化观念与现代产业发展理念冲突,成为产业发展的障碍。

首先,“伦理至上”观念与功利观的冲突。中国文化传统从道德标准上把人分成两类:“君子”和“小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导致禁欲主义。纯粹的文化人认为文化产业的崛起,标志着文化的沉沦、文化的堕落。而文化产业追求的则是收益最大化,讲求的是效率、效益和利润。

其次,“人治”观念与“法治”观念的冲突。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人治传统的国家,这种人治传统没有受到强有力的挑战和批判。“法治”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提倡和鼓励竞争,提倡树立忧患意识、进取意识、竞争意识。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创造,需要通过竞争激发出人们无穷的创新能力,所以,文化产业的发展不能没有法治的环境。

(三)文化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

宏观上,山东没有真正建立起文化产业发展的科学管理体制,现行文化管理体制政企不分、企事业相混的格局并未消除,文化企业难以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而管理体制上的不健全,也严重束缚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多头管理、令出多门使文化企业疲于应付。此外,现行的文化产业投资和融资体制严重滞后,多元化、市场化、社会化的文化产业投资和融资渠道严重不畅,使急需资本扶持的文化产业项目只能是望梅止渴。

(四)结构分布不均衡,区域差异明显

从区域结构上分析,山东东部沿海地市无论营业总收入还是就业人数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有关数据显示,仅青岛、济南、东营、威海、潍坊、烟台等市文化产业营业收入就占了全省文化产业总收入的半壁江山。2004年,济南市文化产业总收入为189.4亿元,增加值57.6亿元,占全市GDP的3.6%,从业人员4.84万人;青岛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00.63亿元,占GDP的5%,从业人员2万人;威海市文化产业营业总收入27.4亿元,从业人员约3.6万人,增加值15亿元,占全市GDP的1.5%;东营市文化产业营业总收入25.39亿元,实现增加值16.14亿元,占全市GDP的1.8%(包括油田),从业人员3.04万人;潍坊市文化产业营业总收入36.34亿元,增加值5.6亿元,占GDP比重2.91%左右,从业人员3万人;烟台市文化产业增加值2.3亿元、占GDP的1.5%,从业人员2.25万人。与东部沿海地市相比,中、西部的文化产业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但是总量少、规模小、特色不明显、产业聚集力弱,明显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使山东文化产业的丰富资源和优势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发挥。

(五)投资渠道单一,开放程度不高

目前,山东文化产业的资金投入,财政仍是主渠道,没有或缺少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而且,山东文化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刚刚起步,处于探索阶段。再则,山东目前的对外开放程度不高,文化产业招商引资起步时间不长,吸引外资规模不大。

(六)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素质不高,影响后续发展

山东虽是人口大省,但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不仅总量偏少,整体素质也不高,特别是农村基层文化人才匮乏。据相关资料显示,全省每10万人中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低于全国3543人的平均值,在各省(市、区)中仅列第15位。人口文化素质不高,既影响文化受众的接受力和参与度,也影响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的战斗力和竞争力。所以,总体上看,山东文化产业基本上还是以传统文化资源、传统工艺技术为主,科技含量偏低,附加值偏低,高素质人才短缺,市场竞争能力不强,成为制约山东省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瓶颈”,构成发展的主要障碍。

四、山东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山东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对于加快山东文化产业发展,我们提出了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文化产业远期发展战略和经营意识

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是文化产业较长时期内发展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重大措施。它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一个权威性的战略规划和明确方向。发展战略规划应包括:文化产业在山东现代化进程与未来经济中的位置;发展文化产业的基本方针;文化产业的基本要素和相应的政府行为、社会行为、经济行为、法律行为的原则;体制、机制和政策;主要目标与战略步骤等。在发展战略规划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制定体现一定指导性的实施计划,把文化产业真正纳入经济发展计划领域。山东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应利用山东距首都较近,属沿海开放省和渤海――黄海经济圈等优势,实施以旅游为龙头,以举办大型文体活动为契机的全方位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要实现这一战略,就需要全省统一规划文化产业的布局,发展文化产业的股份制集团。根据经济实力,瞄准重点项目,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重大项目进行精心选择、精心策划。

(二)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着力解决体制机制问题

文化体制改革一直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动因。所以,山东应尽快理顺文化管理体制,对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是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当务之急。一是实行全行业统一管理,探索建立党管方针政策、人大立法规范、政府依法行政、社会自治自律的新型文化管理体制。二是建立推进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对全省文化产业促进工作统一规划、统一协调,避免由于条块分割造成的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三是紧紧围绕重塑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改善宏观管理、转企改制、转变政府职能4个环节,推进政企、政事和管办分开、国有文化资产监管、转企改制、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等工作。四是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建设,将目前政府部门承担的诸如制定和推广产品技术、质量标准,实行行检行评,职业技术培训等工作转移给行业协会,增强企业自我经营、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活力,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管理方式转变。

(三)落实、完善文化产业政策,营造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

山东文化产业虽然具备了一定规模,但尚处于初始阶段,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弱势。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实现文化产业的规范化发展。所以,必须努力建立起既符合国际规则,又适合我国国情、山东文化发展需要的文化产业政策。这就要求:第一,立法机构和相关行政部门应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政策和法规,规范文化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能和各类文化企业的经营行为。积极引导合法经营,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保障合法经营者的权益。第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定保护知识产权的地方法规,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第三,高度重视思想发动工作,在部门、企业和群众中广泛宣传和贯彻已出台的各项促进政策,为文化产业的改革和发展打牢思想基础。

(四)拓展融资渠道,调整和优化文化产业的所有制结构

充分发挥财政、税收的杠杆作用。第一,政府应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可安排一定数量的财政预算资金、文化事业建设费作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引导资金。第二,调整文化产业的税收政策,制定差别税率、税金减免、先征后退等优惠政策,广开筹资渠道,支持文化产业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三,逐步扩大文化产业直接融资比重,有条件的文化企业可以利用企业债券、股票等融资手段加速发展。另外,尝试建立文化产业基金,鼓励民营资本和外资向文化产业领域流动。形成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以企业投入为基础、以银行信贷和民间资金为主体、以股市融资和境外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弥补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中的巨大资本缺口。进一步打破国家包办文化的单一模式,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政府、社会、个人共同参与的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多层次、多渠道、多体制办文化的新格局。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公司,形成一批过得硬、叫得响的地方特色“文化品牌”。

(五)促进居民文化消费,大力发展山东文化要素市场

当前,应积极引导和提倡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通过建立学习型城市、建立各种文化市场、开展城市节庆、文化博览活动、搞活演出市场等方式提高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

同时积极发展文化要素市场,包括文化产权市场、文化资金市场、文化中介市场等。现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地文化要素市场已开始出现。文化要素市场是实现市场配置文化资源的必要平台,也是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府真正从“办文化”到“管文化”转变的重要制度安排。有了文化要素市场的运作,政府就可以逐步从许多领域中脱身,而成为市场的规划者、引导者和监督者。建议由省有关部门牵头,在全省建立若干文化要素市场,为文化企业提供专业服务。

(六)抓优势行业、优势地区发展,提高山东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大力发展文化内容产业,推进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形成以广播电视业为主体,兼营相关产业的现代综合传媒业。要加快文化信息运作数字化进程,建立文化网站;大力发展高科技娱乐设施和应用软件,全力推进文化产业的技术更新和改造,结合各个地方的特色和城市总体建设,改造一批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文化娱乐和文化旅游场所;积极扶持和促进动漫游戏业、艺术品交易业、节庆会展业、文化经纪业以及艺术教育与培训业等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发展产业、打造文化品牌的同时,要逐步建立和健全产业链,加快产业集聚,要利用现代网络和媒体技术、节庆会展等多种形式加强对文化产品的宣传和营销,以提高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在文化产业优势区域发展方面,继续抓好以青岛为中心的滨海文化产业集聚区、以济南为中心的山泉文化产业集聚区和以济宁为中心的儒家文化、运河文化和黄河文化产业集聚区这三大集聚区的发展,努力实现以青岛为龙头,以济南为龙身,以济宁为龙尾,成巨龙腾飞之势。与此同时,各地还应根据其资源特点及市场发育程度,选择和扶持一批重点发展区域,力争使文化产业成为山东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新兴支柱产业。

(七)进一步引进和培育人才,构建人才战略高地

文化产业能否快速发展壮大,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归根结底靠人才。文化产业是新兴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既需要懂经营、会管理、掌握文化规律的经营人才,又需要文化方面的专门人才。根据山东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山东文化产业运作人才不足与不适应文化产业发展并存,因此,应大力加强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应该是文化产业的经营人才、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尤其要培养既懂经营管理,又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复合型优秀人才,使他们在促进山东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发挥人才和智力优势。“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应积极主动地吸引优秀的国内外文化人才到山东发展,为他们提供发展空间,形成山东独特的优秀文化人才流入的洼地,构建山东文化产业活力竞相迸发的高端舞台。

参考文献:

[1]金元浦.文化生产力与文化产业[EB/BO].学说在线,2002-10-10.

[2]韩英.山东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EB/BO]. http://media.people.com.cn,2005-06-05.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山东整合文化产业资源、营造跨越发展优势情况分析[EB/BO].http://www.jrj.com.cn,2006-02-11.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篇12

文化产业能体现一个民族和地区的生命力、创造与影响力,是国家及地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是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时代,许多国家、城市地区的文化已经趋向于融合,它们以文化产业的形式集聚起来,形成一股合力的发展态势,提升了城市对外的综合竞争力、缓解了城市内部的社会压力,同时也推进了城市建设的文明化发展进程。 成都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以来都十分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建国以后,政府更是提出了要把成都市培养成西部地区最为重要的文化中心,到目前为止,成都文化产业已经形成规模,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娱乐、数字娱乐等都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市场体系,发展前景良好。

一、成都市文化产业集聚的发展现状

文化产业集聚让成都市的科技、文化与经济深度融合,形成了合理发展的趋势,它影响了成都的整体发展,使得成都文化产业结构在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巩固了城市在四川省文化中心的地位,具有一定的科技发展价值和重要社会意义。

成都市政府多年来坚持认为,想要将成都发展成为西部地区第一大文化产业名城,就必须坚持贯彻集聚这一理念,让其推动整个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成都已经拥有了近25个市级文化产业集聚区,其中涉及到了成都市周边的14个区县,基本覆盖了整个成都地区,而且也聚集了上万家文化企业。

2009年,成都有关部门认定并审批通过了成都地区内的8个文化产业集聚区,这8个集聚区先后入驻了1300余家文化企业,他们为成都所创造的文化产业总收入竟达到了城市年文化产业总值的18.4%。这一利好让成都看到了文化产业发展对于推动城市进步的重要性,在随后的两年中,成都又认定了10余家文化产业集聚区。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建立不但促进了政府提出对产业实施优惠政策的频率,也吸引了更多更好的文化产业与艺术创作者加入进来,使得产业集聚规模不断扩大,改善了成都的城市气质。

2012年,成都市文化产业领导小组在经过多次考察后在会议审议上通过了成都动漫文化产业集聚区,并在同年年末完成了该文化集聚区的审评认定工作。截止2012年底,成都市已经完成了25个目标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工作,基本实现了《成都市“十一五”时期的文化产业集聚发展规划》中所强调要达到的2013年之前建立30个产业集聚区的宏伟工作目标。可以说,成都市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就完成了文化产业集聚效应,实现了成都地区产业特色鲜明、定位规划科学的建设目标,而且整体产业管理和运营效果也相对完善。从产业规模角度来看,整个成都地区的文化骨干企业发展快速且良性,这对成都在我国西部地区乃至国际范围的影响力提升都有很大帮助。

表1 2009-2013年度成都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带动城市建设主要指标

年度/指标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增加值(亿元) 615.4 701.4 813.5 990.4 1490.3

占全市GDP 10.2 10.5 10.8 12.4 12.4

业务收入(亿元) 2468.1 2800.5 3812.8 4583.7 5982.2

就业人口(万人) 78.3 83.9 89.1 103.6 118.2

全市就业(万人) 853.2 878.1 910.5 973.4 1003.8

就业比重(%) 8.55 9.58 10.82 10.92 11.53

资产规模(亿元) 4743.2 5140.2 7248.8 8312.3 9538.7

如表1所示,成都在2009-2013年间地区文化产业集聚的大力发展推动了城市建设的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从数据来看,城市的发展建设呈现逐年递增趋势,而且增速相当可观,基本每年的单项经济指标增效收益都能超过10%。同时,成都地区大量的就业群体就业难问题也被渐渐解决,所以成都在发展自身地区文化产业集聚方面一举两得,效果卓著。一方面它缓解了阻碍地区经济发展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也正在逐渐实现地区文化产业集聚建设这一宏达目标,并初见规模。

二、成都市文化产业聚集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高新区文化产业园是成都市新兴的文化产业集聚区,该产业园是2009年成都市投资300亿人民币重点打造的文化产业集聚项目,希望以它的蓬勃发展来带动整个成都市的文化产业快速推进。但是在近年来的发展进程来看,其中还是存在不少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文化产业集聚化程度偏低

在我国发达地区,集聚化发展是文化产业能够在国内快速起步的捷径。成都市也在这一方面希望打造全国一流,创造属于自己完备的产业集聚化体系,在保证基础研发资源的同时,推出更多创新,打造品牌优势。就以动漫产业为例,在高新区、温江区、金牛区等等都建有动漫产业文化园,并且受到了成都市政府的支持。作为成都市重要的动漫产业聚集区,截止2013年底,成都高新区聚集手机游戏为主的移动互联网企业及创业团队500余家,全年累计实现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同比增长25%,保持着高速发展态势。园区正逐步形成技术上有支撑、市场上有渠道、创新上有比较的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生态圈。但是从规模上来看,成都地区的25处文化产业集聚区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虽然这些集聚区域在2012年创造了200亿元的收入,但是它们的集聚化程度依然偏低,无法形成产业间的联动,而且有些像温江文化产业集聚区还处于初期建设阶段,规模尚小。仅有成都市高新区形成了良好了产业聚集效应。在文化产业展示方面,周围地区的西安、杭州、义乌都有每年的文化产业博览会,但成都作为西部地区的主力城市,至今还没有一个部级别的文化产业展示平台,所以文化产业集聚化水平还有待提高,需要从人才、金融、载体、平台、市场等多维度建立起完善的支持体系。

2、资本运营能力差

成都发展文化产业较早,受到传统市场计划体制束缚较深,但文化产业不同于其它产业,它的建设资金主要还是来源于政府扶持,所以从传统发展意义上讲,成都文化产业集聚化发展在手段上是不够丰富的,尤其是在融资方面一直没有形成一个良性的、顺畅的政府投入导向,社会企业的投入赞助也较为匮乏。近年来,随着成都地区逐渐寻求国际化发展,来自外资与国内民间的赞助融资活动越来越多,融资机制的萌芽对成都文化产业发展来说是一大利好。但从目前成都地区几大文化产业集聚区的盈利状况来看,到2013年初,平均每个集聚区企业在集聚资产负债率的综合指数方面都超过了61%,集体呈现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成本高的问题,这让他们的盈利能力提升受到了极大影响。据统计,当前成都市聚集了200余家股权投资机构,募集资本也达到了数百亿,但到市发改委备案的股权投机机构仍不足全部机构数量的50%,并且,由于对于备案股权投资机构监管的缺失,造成大量的股权投资机构承诺出资迟迟不到位,甚至出现部分出资不实的现象。

虽然国家近些年在加紧宏观调控政策,寄希望于用来自政府的扶持和民营文化企业的融资来扭转局势,但实际情况是对文化产业的资产抵押估值普遍较低,这就造成了他们在融资方面的难度大大提升。在2014年,成都市对重大文化产业集聚区的总投资额度达到300亿元,从整体看投资规模依然不大。相比于投资,笔者认为成熟的市场资金运营机制才是成都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最需要的。

3、文化开放度不足

严格来说,即使到目前为止我国对文化领域的开放程度也依然不足,尤其是对核心层次的文化领域来说。这主要是因为受到我国政府过于浓重色彩的行政干预所造成的。整体市场化产业水平偏低,这使得一些希望加入来自民营企业的社会资本只能游离于体制之外的相关层,但相关层的规模恰恰又决定了文化产业集聚核心层的发展质量,所以说这是一个矛盾的命题。就目前来看,成都市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主要支持来源包括了西部开发、文化体制改革的税收优惠和针对民营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但其中普遍适用的只有西部开发政策,虽然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计划纷纷在成都地区展开,但是文化开放度的不足也让其发展建设规模受到了很大限制。[1]

三、成都市文化产业聚集发展存在的对策建议

1、优化文化产业链

优化文化产业链是提高成都文化集聚区发展的本质核心。文化产业发展首先应该从自身的创新能力与产业内容优化开始,以掌握核心技术科技为关键,从而全面提高产业竞争水平,简单说就是鼓励创新,提升品牌意识,促进文化本身成长的良性循环。所以在这一方面,政府应该积极转变观念,放开文化开放政策,积极鼓励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创意想法,将文化产业作为成都市的强市产业来做,树立“大文化”产业概念,改变文化行业只为赚钱的肤浅思想,从深层次去挖掘文化产业集聚化作为城市建设的一种重要战略性。并且也要深刻认识到,文化产业集聚化不是对城市整体产业结构的调整与点缀,而是要作为除工业和农业之外的第三产业来做,并且认真对待。

2、保护知识产权体系

文化产权是产业文化集聚发展的根本,所以在网络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一定要做好文化产业中对文化知识产权的保护,构建最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本文认为,首先要从法律法规建设方面率先展开,营造良好的文化发展规范和法制环境,充分保护成都本地文化产业中各个企业的产品发展,以及它们在国际市场上的知识产权及影响力。更重要的是,要按照我国近些年来由文化产业革新所颁布推出的多项规范法案,依法办事,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一切文化产品的侵权行为,加强知识产权在民众周围的教育普及程度,引导所有文化企业建立属于自己的文化产权管理保护体系,并且政府也应该加强管理,帮助文化企业构建拥有国家支持的知识产权保障体系,最大限度的助力成都地区文化产业集聚化的快速健康发展。

3、培育产业区集聚文化

另一方面,也要重视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根基性,因为集聚区始终要建设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制度文化基础之上,这也是判断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的重要标准。所以在集聚区建设过程中应该加强社会民间企业与集聚区内企业之间社会关系与经济关系的高度联系及共融。就目前成都地区发展来说,仍然存在例如市场机制不完善、社会资本匮乏、企业之间信任度偏低以及交易成本偏高等问题,这些都是阻碍文化产业集聚高度化发展的桎梏。所以国家应该关注对成都地区内部文化资源的灵活运用,同时也要不断寻求外部资源的支援,做到里应外合,吸引大量的文化企业家和知识型人才加入进来,这有助于集聚区产业制度和文化氛围的建立。同时,也要注重企业发展的灵活性与适应性,将成都西部地区的地域文化优势发挥出来,形成地方性的文化产业标志。[2]

四、结语

本文从成都地区文化产业现状所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展望三方面了解了文化产业集聚对一个地区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笔者认为,文化产业集聚首先要注重文化根基的挖掘,让其健康的生长,其次就是注重对文化知识产权的保护。当文化企业在实施集聚化创新过程时,应该重视并研究自身所处环境对自身发展的影响,只有这样企业的生命力才会持久,集聚化发展才会产生加权性效果,进而加速文化产业的整体进步。

【参考文献】

[1] 胡晓霞.重庆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2010.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