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管理政策合集12篇

时间:2023-05-23 08:51:46

合同管理政策

合同管理政策篇1

近年来,本市节能服务公司数量快速增长,通过国家审核备案的节能服务公司达到448家,备案数量和申报数量均居全国首位。项目总体规模逐步提升。2012年已累计完成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超过50个,节能量达10万吨,对完成全市节能目标作出了积极贡献。

根据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对合同能源管理奖励资金清算及现场核查显示,全国合同能源管理推进工作整体不如预期,各地普遍存在项目数量少、执行进度慢的情况。本市虽然合同能源管理工作起步早,取得一定成绩,但完成项目数量处于全国中等水平,整体推进工作压力较大。主要表现在:

一是用能单位开展合同能源管理的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据测算,本市工业领域平均综合改造节能量投资额在3000到3600元左右,非工业领域平均综合改造单位节能量投资额在6500到7500元左右,现有500元/吨标准煤的奖励标准,不足节能改造投资成本的15%。

二是合同能源管理奖励门槛较高。与全国其他地方不同,本市已率先进入以服务业节能为主的阶段,能源消费呈现“面广点散”的特点,用能载体分散且单个项目节能量较小,普遍低于国家规定工业项目年节能量500吨标准煤、非工业项目100吨标准煤的门槛。

三是本市节能服务产业刚进入培育期,企业规模不大,实力不强,市场发展环境仍需进一步成熟规范。

此背景下,本市亟需进一步强化政策统筹促进,加强对各利益主体的激励约束和规范管理。从市发改委获悉,市发改委和市财政局经过一年多调研、考察、论证,起草完成了《北京市关于进一步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该文件的政策亮点包括:

一是加大财政奖励支持。首先是提高标准。对符合中央财政奖励政策的节能效益分享型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在中央财政奖励基础上,提高市级财政配套奖励力度。其中,工业领域从260元/吨标准煤提高到360元/吨标准煤,非工业领域从260元/吨标准煤提高到560元/吨标准煤。

其次是降低门槛。对国家政策优惠未覆盖到的工业领域单个项目节能量在100到500吨(不含)标准煤,非工业领域单个项目年节能量在50到100吨(不含)标准煤的效益分享型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给予市级财政360元/吨标准煤的奖励资金。

合同管理政策篇2

[中图分类号]F810.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287(2011)04-0037-04

最近几十年,人类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能源消耗也急剧增加。一方面,能源消耗的迅速增长使得地区环境和全球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大;另一方面,能源成本已经占到高耗能企业成本中相当大的比重,如何开源节流已成为能源行业积极探索的重大问题之一。合同能源管理机制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世界能源危机时期。石油能源危机使发达国家能源费用大幅度提高,各个国家都转向依靠本国能源、节约能源的能源战略。于是,合同能源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能源管理模式和市场化运作的节能机制在西方国家迅速发展起来,尤其在美国、加拿大和欧洲,节能服务公司已发展成为一种新兴的节能产业。我国近年来也在节能领域积极探索合同能源管理机制,鉴于此,本文拟探讨如何从税收政策角度推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发展。

一、合同能源管理机制与状况

1.合同能源管理机制

合同能源管理是一种将节能服务项目减少的能耗费用来支付全部项目成本的节能投资方式,是市场化的节能机制。合同能源管理通过节能服务专业化,实现节能服务公司、节能改造企业和社会三方共赢的一种市场化节能新机制。针对不同的主体,这些效益主要表现在:第一,对节能服务公司而言,合同能源管理机制使得一批有节能改造想法却无资金和技术实力的中小型企业纷纷加入到节能改造的团队中来,无形中拓宽了改造市场,为节能服务公司带来了更多的潜在客户;第二,对节能改造企业而言,企业不需要投入资金,也不需要承担技术风险和经济风险,就可以完成节能技术改造,同时分享项目的部分节能效益,而且合同期满后节能设备和全部节能效益全部归节能改造企业所有;第三,对社会而言,合同能源管理机制能更好地推动节能改造项目的进行,缓解能源紧张的趋势,也使得生态环境效益大大增加。

2.我国合同能源管理发展的状况

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引入我国十几年来,大大促进了国内节能企业的发展,但其发展进程仍比较缓慢。

①政策缺位导致合同能源管理发展迟缓。由于合同能源管理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生事物,与之相关的政策还不尽完善。首先,现行公共财政管理体制下,公共机构支付的节能服务费用通常还没有相应的支出科目;其次,目前财政资金支持的节能项目资金主要针对大型节能改造企业,扶持节能服务公司发展的政策还没有足够的吸引力;最后,国家缺乏强制性的规定以及经济激励手段,促使广大企业实施节能改造,并且对能源利用效率较低的企业或行为没有明显的惩罚措施。

②融资困难导致合同能源管理发展萎缩。根据国外合同能源管理发展的经验,节能服务公司一般都需要为节能改造企业提供建设改造资金、采购相应的设备并实施节能服务改造工程。但是,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节能服务公司都是中小型企业,规模较小,经济实力不足,一旦承接的项目过多或过大,资金压力就可能压垮这些公司。节能服务公司一旦没有充足的资金保障,合同能源管理的实施就将陷入十分被动的局面,银行等金融机构往往也会把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视作高风险项目,因此,资金筹集渠道及规模等困难是造成我国合同能源管理萎缩的主要因素。

③技术欠缺导致合同能源管理发展落后。节能服务公司为节能需求企业提供节能新产品和新技术是实施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核心。一般来说,需要节能改造的大型企业对合同能源管理都是比较认同的,因为其自身也需要通过节约成本提高其在自身领域的竞争力,所以都十分欢迎节能服务公司,特别是有相当实力的公司为企业提供资金、技术、设备和相应的节能诊断、节能改造和后继的不断提高能效的增值服务。但是,如何客观公正的评价节能的效果并得到参与各方认可,包括是否需要第三方认证机构参与;双方如何分享持续的节能效益,是否存在扯皮;节能改造企业和节能服务公司即使初期达成一致,后期是否又会出现新的情况?这些都是问题。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我国很多节能服务公司成立时间太短,大多是民营企业,另一方面,节能服务往往涉及专业非常多,综合度强,目前的节能服务公司和实力相对薄弱,技术能力较单一,企业公众难免会对节能改造工作的效果有所担心,从而影响其实施的积极性。

二、发达国家推动合同能源管理发展的税收政策经验

合同能源管理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一个充满活力与希望的新兴产业,节能服务公司的业务正在全球很多国家如火如荼地展开。

1.日本

长期以来,日本由于其地理条件的局限性,以及发达的经济对能源有很大的需求,因此它对节能降耗一直相当重视,其利用税收政策引导合同能源管理及其节能产业的发展很有成效,并由此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税收体制。

首先,完善的燃油税收政策补贴节能新技术研发和应用。日本政府对创新一直比较重视,对节能服务的创新模式也同样如此。由于日本是一个工业大国,并且也是汽车生产与消费大国,其燃油的消耗量巨大,再结合其他方面的考虑与经济发展的需要,日本针对能源产品实施了高额的税收政策,即运用高额的燃油税收政策所得的资金,积极推进科研机构、企业开发节能新技术,发展并促进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其次,全面的税收优惠措施推进节能产品的广泛应用。日本政府根据政策制定节能产品目录,对目录中的节能产品与设备实行加速折旧和税收减免,并根据不同产品的能效水平,制定不同等级的税率,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此外,为鼓励节能设备推广运用,政府鼓励银行给节能项目提供低息贷款,促进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广泛实施。

2.德国

德国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但其工业区污染较严重,促使其在税收政策制定方面对合同能源管理的实施提供特别支持。由于德国技术力量雄厚,能源供给单位分散且广泛,所以政策方面也根据实际实施节能减排的各方利益做了充分的考虑。

首先,开征燃油税,探索合同能源管理新机制。德国在1999年就开始了环境生态方面的税收改革实践。开征燃油税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减少了企业和个人对燃油的依赖程度,鼓励消费者使用新能源,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与此同时,用取得燃油税的部分收入再投入到对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探索研究中去,走出一条低消费、高效率的能源利用的道路。

其次,个别产业税收优惠与高额征收税费并举。政府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实施的重视在很多

地方都有体现。例如,消费者如果购买节能环保汽车或者其他节能产品,政府会根据购买的实际情况给予税收优惠,甚至有相应的消费补贴;相反,如果消费者购买大排量高耗能的汽车或者其他高耗能产品,政府就会对其征收高额税费,从而限制能源的过度消费。

3.值得借鉴的经验

由于能源的日益紧张,世界各国都积极发展合同能源管理与节能服务产业,经过长期研究和实践,发达国家关于推进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相关税收政策比较完善。总体上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采取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激励企业节能减排;第二,采取开征新税种、提高税率的方法或是扩大征税范围等措施,提高纳税人的纳税负担,使其认识到节能减排的重要性;第三,针对能耗高的企业征收相对高的税款,取得的资金支持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等技术开发、设备采购,激励低耗能企业进一步挖掘潜力,从而向节能环保方向发展,改变资源利用方式。

三、推动我国合同能源管理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

借鉴发达国家合同能源管理发展的经验,我国政府应该制定合理的税收优惠以及惩罚性的税收政策以激励和规范我国合同能源管理的发展。

1.强化税收优惠,降低合同能源管理技术与资本压力

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服务企业,加强宣传合同能源管理机制,从国家角度不断强化节能减排技术改造要求,国家相关部委最新《关于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明确了税收优惠政策:从2011年1月1日起,获得资质的节能服务公司都可以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从而享有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等多项税收优惠,获得政府有力支持,大大提高其积极性。笔者认为国家出台的关于具体税种的优惠政策确实能够促进合同能源管理的发展,若在其他方面同时采取税收优惠激励政策,其效果会更加明显。

第一,政府对合同能源管理承担相关的技术开发风险,提高企业研发新技术的热情,促使新技术不断的开发出来并应用于实践,为合同能源管理提供强大的技术保障。此外,要加强科研院校、研发机构等激励工作,鼓励相关的宣传机构、咨询机构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合同能源管理理念、促进节能减排政策的传播和普及,为合同能源管理的未来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第二,利用税收优惠政策降低节能服务公司的成本。一般节能服务公司规模较小,大部分都是民营企业,资金都比较欠缺,如果税务部门对节能服务公司通过合法渠道取得资金的利息能够进行税前扣除,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节能服务公司的利息负担。同时,鉴于合同能源管理的发展意义和风险,最重要的是对那些给节能服务公司提供金融服务的单位或个体都进行一定的税收减免”J,从而增加参与各方的利润率,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合同管理政策篇3

中图分类号:F810.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02

行政事业单位发生的经济业务包括设备购置、工程建设、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房屋租赁以及对外租车和购买车辆保险等,都需要签订经济合同。经济合同管理贯穿于行政事业单位日常活动中,涉及资金管理、工程管理以及单位履行职责和事业发展的各项业务。2012年财政部出台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内部控制规范包括合同管理控制,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逐步规范,合同管理制度逐步健全、程序逐步完善,然而仍有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合同管理面临着诸多问题,经济活动的风险依然较大。对此,本文阐述了行政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合同管理各个环节存在的主要风险,提出了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合同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一、行政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领导重视不够

单位领导者经营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不重视经济合同管理,未加强合同管理工作的领导,没有建立相关合同管理制度,也没有建立起“以制度引导人,以制度约束人”的管理理念,出现合同管理不规范、签订的合同条款不完整、合同控制薄弱等问题,直接导致经济合同纠纷甚至经济犯罪案件。

(二)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

单位管理设置不明确,未确定或单独设置合同归口管理部门,无法对本单位合同实行统一管理。也未从制度上明确合同归口部门、承办部门以及其他职能部门等在合同管理各个环节中的管理职责。另外,未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制度和责任制度,对违反规定签订和履行合同管理者没有进行权利约束和责任追究,更不能从源头上防止腐败和权利的滥用。合同管理程序不规范,没有规定合同运行各个环节的工作程序。

(三)合同管理混乱

由于合同管理主体不明确,各个职能部门职责不清,合同管理行为不规范,存在合同签订随意,签订范围、内容和形式未规范。合同签订主体不符合《合同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在未取得授权的情况下部门或个人对外签订合同。合同签订之后,合同经办人或责任人未对合同进行跟踪和督导,导致合同当事人未按照合同约定履行权利和义务。

二、行政事业单位合同管理的主要风险

(一)合同签订环节

签订合同前,没有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无法判断合同当事人是否具备承担合同经济行为能力,也无法审查合同当事人的诚信,导致合同违约风险。对于部分合同还需要特殊的资质要求,比如采购政务内网设备的保密资质、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等等,如未调查清楚直接影响违法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导致经济合同无效或引发潜在的风险。

没有设置合理的内部控制机制,合同文本未经各职能部门、单位领导审查和审批,重大合同未按照三重一大要求履行集体决策。没有经过单位法定代表人授权或者超越权限进行签订合同。

签订的合同事项不符合财政资金支付方向和范围,合同金额超出政府部门预算或工程概算。属于政府集中目录内或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采购事项,合同签订前也没有履行《政府采购法》及其相关履行法律法规。合同签订依然存在一次性付款或者超过工作进度付款,可能导致单位违反相关规定或利益受损。

(二)合同履行环节

未对经济合同进行有效管理,未能按照合同约定履行合同的权利和x务,没有督促合同当事人提交合同成果,未按照合同约定进行付款或者查过工作进度付款,导致单位利益受损或被诉讼。

未对合同进行有效的跟踪和监控,出现合同依据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政策修改或者废止、签订合同时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合同当事人经营状况严重恶化和丧失商业信誉等重大影响时,未及时与合同当事人进行合理沟通,也没有向合同归口管理部门和单位领导报告,未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影响单位合法权益。

合同签订部门违反合同约定,未按照合同规定的期限、金额或方式付款,在支付合同款项时没有提交付款依据或者长时间没有催收到期的合同款项。

(三)合同验收环节

合同当事人未按照合同约定提交合同成果,合同提交的成果不符合合同约定,合同成果得不到合理的运用。导致合同纠纷或者财政资金损失浪费。

三、行政事业单位合同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依据财政部《内部控制》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健全本单位合同管理办法。要做到从制度规范人、从制度约束人。制度内容不仅要侧重基础性管理,也要关注防范风险和提高财政资金效益。

(二)明确合同归口管理部门和相关部门职责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明确合同归口管理部门,对单位的合同实行统一管理,负责合同全过程管理。建立合同归口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承办部门、法律部门以及其他各职能部门的协调和沟通机制。明确各职能部门在合同管理过程中的职责,使其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三)管控合同关键环节

1.合同签订环节

对单位合同在纳入年度预算时履行合同集体决策,审核对外签订的合同是否符合本单位职责或事业发展目标。对于重大经济合同,按照三重一大决策程序,详细汇报基本情况、委托理由、经费测算、委托方式、预期成果等事项。

要加强合同调查,详细了解合同当事人的资信情况,包括营业执照是否有效、委托的内容是否在对方当事人的营业范围内、是否具有履约能力、是否具有委托内容所需要的特殊资质要求。合同调查之后,要组织技术、财会、审计、法律等方面的人员与合同当事人进行谈判,对影响重大、涉及较高专业技术或法律关系复杂的合同还应当聘请律师或外部专家参与合同谈判。政府采购目录内或达到政府采购限额标准的合同,应当执行政府采购相关规定。

拟定合同文本后,要加强合同审签管理,合同文本经合同各职能部门、律师审核后,提交单位主管领导审定。要加强合同签署管理,合同应当由单位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委托人进行签署,严禁无权限或超越权限签署合同。

2.合同履行环节

要加强合同的会计控制,严格按照合同约定办理合同价款支付手续,不得超进度支付款项。合同资金支付手续要符合资金管理相关规定。在合同履行过程中,要加强合同过程管理,对合同履行情况实施有效监控,督促对方当事人按合同约定开展工作,按期提供合同成果。对履行过程中出现合同事项需要调整或无法履行的,应当履行合同审批程序,签订补充、变更合同或者解除合同,防范合同纠纷。

3.合同验收环节

合同管理政策篇4

在成都总府路上班的王茜一直憧憬着带薪休假,好与男朋友去远一点的地方旅游。可期待之余,她心中也有一丝隐忧:这会不会是张空头支票?四川怎么来落实带薪休假呢?

27日,华西都市报记者从四川省人社厅获悉,春节后,我省将出台保障劳动者带薪休假的政策,通过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要求企业落实政策。

机制助推

带薪休假将纳入集体合同内容

省人社厅劳动关系处相关负责人透露,我省将从机制上推动带薪休假政策,要求企业把落实带薪休假政策列为企业的重大事项,还要通过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来推动其落到实处。要求企业工会与企业代表协商,签订集体合同。据了解,过去一些企业的集体合同签得太过笼统,只有一些原则性的条款。春节后,要求企业签的集体合同更细致,要把落实的细则和具体措施纳入合同中。

与此同时,人社部门在日常巡查中,会将带薪休假落实情况纳入监督检查范畴,让企业员工参与对企业集体合同满意度的评价。四川还将要求企业把带薪休假纳入单位的规章制度。

现身说法

保障福利会更有利于员工创新

对带薪休假抱有期待的人很多,但如何说服企业主主动落实?

现在企业发展靠什么?不是单靠加班加点了,更多要靠创新!省人社厅劳动关系处相关负责人说,首先要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企业经营者对带薪休假制度的认识。用身边的榜样现身说法,员工休息好了,员工福利得到更好保障了,会加倍投入到工作中去,这也更加有利于创新,推动企业的发展。

同时,省人社厅还要推动企业高层领导休假。因为去年我省落实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情况的调研报告显示,一线职工休假比例远高于管理和技术人员,企业高管带薪休假比例仅为23.2%。

该负责人说,企业高管带头休假,会在企业形成一种良性的休假风气,也更能推动带薪休假的进程。

焦点回应

企业奖励旅游也可算是落实带薪休假

我省对落实带薪休假政策的推动,还将表现在考核的弹性方面。比如一个企业对优秀员工进行奖励,奖励项目是华东五市七日游,旅游的这几天,算不算被奖励者带薪休假?

省人社厅劳动关系处相关负责人明确,可以算带薪休假。

不能想休就休 企业根据生产情况安排

落实带薪休假,对员工来说是个好消息,对企业而言却有些发愁。有企业经营者担心:如果员工集中休假,影响生产经营工作怎么办?该负责人明确表示,带薪休假不是员工想休就休,而是由员工提出申请,由企业根据生产经营情况进行安排。一句话,何时休假要企业与员工达成共识后才能实施。

两会现场热议

省政协委员、川开集团董事长简兴福:

应根据企业情况弹性休假

实行带薪休假我觉得挺好,可以减轻职工的心理压力,做到劳逸结合。省政协委员、川开集团董事长简兴福在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是一件好事,但对于企业来说,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

简兴福所在的企业主要从事电器设备生产,公司每年会接到大量国外订单,今年上半年的生产计划已排满,按照这个节奏,下半年的生产量应该也是满的。与此同时,由于大量的生产都是按照国外的订单来安排,这就意味着,公司很多员工不会有太多想走就走的旅行。

像我们这样的企业,不可能随时想休就休。简兴福说,很多时间都是集中安排休息。以即将到来的春节为例,一般企事业单位休假7天,公司员工最长可休15天。多出来的假期,算是年休了。他告诉记者,休假时间长短主要是按员工工龄计算的,工龄长,耍的时间自然会长一点。公司关于带薪休假的安排,一般是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的。对于带薪休假,希望政府部门在制定具体政策时,应该有个弹性机制,充分考虑各个企业的情况。

省政协委员、蒙顶集团董事长韩东:

带薪休假有利于拉动内需

(带薪休假)我认为这是一个趋势。省政协委员,蒙顶集团董事长韩东说,带薪休假是国外通行的做法,也是我们国家不断跟国际接轨的一个具体举措。他举例说,休假制度不完善,很多企业无法落实带薪休假,导致大多数国人不得不在法定节假日打堆堆出游。游客集中出行,超过景区接待能力,不仅是对景区的伤害,游客的旅游体验也不好,休假没有起到真正休息的作用。

落实带薪休假,将一窝蜂的游客分散到平时,有利于提高休假的幸福指数。韩东说,工作生活两不误的同时,还有利于拉动内需、刺激消费,可谓多重利好。

作为民营企业家,是否愿意在企业内部推行带薪休假?从旅游产业来说,我是百分之百赞成。从企业经营的角度来说,我也全力支持。韩东说,当然,带薪休假的前提是要充分安排好工作,根据每个人的时间,分批次休。既要保证休息,也要保证工作正常开展。

据他了解,很多经济效益好的民营企业或者领导比较开明的企业,早就开始在企业内部实施带薪休假了。他建议这种休假方式应尽快在企事业单位推广。

链接

合同管理政策篇5

二、区域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存在的阻碍

1.行政区域意识的影响。我国的历史背景丰富,我国的制度也与其它国家不同,我国的行政区域具有很强的经济性,各个级别的政府都不远放弃对本区的独立经济管理权利,因此各级政府受“利益权利”驱使而自觉制定具有地方保护特点的政策,不同区域内的政府更多地出于竞争状态,而不是合作的状态。行政区域意识像“柏林墙”一样,阻碍了区域之间的联系,而最终导致区域公共管理制度难以创新。2.利益群体的阻碍。区域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犹如改革,是对利益的重新分配,必然会影响既得利益群体的强烈的阻碍。区域政府本身对原有的行政管理模式具有很大的依赖性,政府的主观意愿上就不愿创新区域公共管理制度,维持原有的制度还能保证政策的稳定性。因此,在创新制度的过程中必然产生各种矛盾。尤其在当前缺乏明确的补偿机制下,政府害怕合作而损害了原有的利益。因此,政府通会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愿合作,阻碍了制度的创新。3.法律保障制度缺乏。创新并非凭空创新,而是建立创新在已有的制度的基础上的创新,一旦创新的制度内容和已有的制度内容产生冲突,必然会影响创新制度的进程。当前我国没有关于区域公共合作相关的法律法规,政府之间的合作行为不是依据法律法规,而是根据领导者的个人意愿,政府之间的合作也较为随意,在这种环境下区域公共管理制度很难有创新的空间。

三、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对策

1.区域公共管理理念的创新。社会的发展、环境的改变是区域公共管理制度改变的基础,在国家间经济交流和合作加强的同时,区域公共管理的管理主体也在发生变化。因此,创新区域公共管理理念需要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继承传统区域公共管理理念中的科学管理理念,突破落后的管理理念的束缚,并与现代管理理念相结合。根据时展的需要,专项的行政理念已经难以满足需求,共同合作管理理念才符合时展需求;除此之外,还要改变公共管理权限集中的状况,区域公共管理中的主体和客体应该在明确关系的基础上,加强两者交流和合作,形成一个多元化的分散管理机制。2.加强法制建设。法制化是区域公共管制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这是由我国社会改革的国情决定的。用法律来规范各个区域政府的责任范围和权力使用范围,公共区域管理制度才能逐步走向科学化、理性化,有效的保障了区域间政府的合作。而且从大量国外公共管理实践研究中可以发现,区域公共管理制度法制化提高了区域管理政策的权威性,保证和政府合作的持续性。因此,我国各级人民各级政府要加快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建设,为制度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3.完善区域公共管理政策。在创新区域公共管理制度的内容中,完善的区域公共管理的政策是重要的保证。然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定相关的区域公共管理政策都不多,这给区域的发展带来巨大的阻碍。而且,传统的区域管理政策具有偏向国内的内向型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难以满足需求。因此,必须改革和完善原有的区域公共管理政策。首先,实施相关的区域功能性政策。主要包括三分方面。①区域环保政策,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提高,环保政策也应该受到区域政府的重视;②适时调整市场竞争政策,促进国内市场的科学合理发展,减少政府间不公平竞争的现象;③制定区域发展政策,可以有效的调节各个区域之间的发展,降低区域之间的差距。其次,按照一体化原则去协调、落实各项政策。一体化原则是指各个区域间政府或国际间政府在协调的基础上制定、调整或者执行国家政策,可减少不同管理机制带来的问题。在国际上有较多成功的一体化政策案例。政策一体化可以促进区域管理政策的完善、提高规章制度的协调性以区域间管理政策的配合程度,从而形成公平的市场竞争,在降低成本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的利益。

合同管理政策篇6

公共管理(Pubic Management)往往是与行政管理(Public Administration)、公共事务(Public Affairs)等概念相联系的。由于视角的不同,故人们对公共管理的看法并不一致,有的强调它的公共性和政治性即政治取向:有的认为它是类似于私人部门的一种管理行为即注重其管理取向:另外一些人则突出公共管理中、机构和规制的重要性即法律取向。

有关公共管理的内涵目前国内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公共管理,依然属于行政管理范畴,即便不能包含在行政管理中,最起码也是与公共行政并行的一种范畴;另一种观点认为在现实的情况下,行政管理已无法涵盖公共管理的全部内容,公共管理主体不仅仅是政府,还包括其它机构和社会团体、社会中介。它们共同从事处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等活动,而通常意义上的行政管理是指政府对内对外(主要是对内)相关活动的管理。因此公共管理范畴已超出了行政管理范畴。

综合国内外历史与现实的状况,我们认为。公共管理就是政府制定公共政策,并与其它公共组织一起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处理公共事务的开放式的管理活动,是行政管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与完善。具有三方面的主要特征:(1)在管理主体上。公共管理的主体不仅包括各级政府组织,同时还包括非政府组织,如:社会团体中介机构等:(2)在管理范围上。除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处理公共事务外,突出公共政策的重要性这不仅取决于中国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经济体制背景,同时也与政治体制特征相适应:(3)在管理对象上,不仅包括政府及其它公共组织的公共管理实践对象,同时还包括政府及其它公共组织的内部组织行为管理。

公共政策作为政府治理社会的重要手段,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所谓公共政策,是社会公共权威部门为了解决某种社会问题或社会矛盾和建立一定的社会生活的行为依据而对方针、准则、规范等进行选择的一种社会行为。政策是要经由政治系统的,因此,政策是政治的产物。而政治的本质特征就是基于一定的经济生产方式对资源和价值的整合与分配。为此。发挥调控与分配的政策也必然带有这个本质特征。公共政策的“公共性”与“政策性”决定了公共政策多重规定的社会本质,这一本质性的界定规定了政策的公共性,涉及到了政策的主体、机制、利益、价值、环境、导向等多个方面。

一、公共政策的质量对公共管理的影响

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社会价值做权威性的分配。人们对政策的认同也就缘于政策与其利益的契合程少支,当公共政策与其自身利益一致时,就会支持公共政策的执行,反之。则对公共政策产生抵触。但是。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公共政策对利益的分配和调整就不可避免的在增加一些人的利益时,必然会损害一些人的利益,这就需要制订的公共政策要符合绝大多数人的整体利益,只有绝大多数人在心理情感上接受了该项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才能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支持和认同。同时,还要对利益受到损害的利益团体给予相应的补偿和救助,给予心理和情感上的宽慰,才能确保政策自身的合理性。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从而减少公共管理过程中的阻碍因素。

首先,公共政策的制定反映了国家意志,只有体现民意,反映民情的政策才能被社会公众接受、认同、支持。才能树立国家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因此政策的制定必须从实际出发,在制定过程中应广泛征求民众的意见,通过举行听证会。电子政务等让民众参与政策制定。其次,建立政策执行的专家咨询制度,如决策的特尔斐法,集思广益,减少重大决策失误,提高政策执行的科学性。最后。政策应具有稳定性。这样才能保障政策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政策的出台应考虑执行的可操作性和正确性,反复修改和变更将降低政策在公众心日中的地位,失去对政策的信任,不利于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前些年,某市出台了出租车整顿政策,政策的出台没有经过科学的论证,在执行过程中漏洞百出,伤害了大多数出租车司机的利益,出现了出租车司机集体上访,政府反复修改政策,使得政策前后冲突,无法连续的执行下去,整个城市出租车停运,交通受到严重影响。最后。政府不得不放弃该项政策,造成了不好的社会影响。在政策的执行中应该避免类似现象的再次发生。

二、公共管理体制对公共政策的反馈

1 完善干部管理制度。对干部的评价考察要全面,把定性考察与定量考察相结合:对干部的任用、提拔不仅要考察其专业能力和工作业绩,更要考察其思想道德品质、群众基础、政治立场。加强考核制度的民主性,实行干部任用公示制。另一方面,将干部的任用提拔等权力交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执行,从而避免各级干部只对顶头上司自直接服从,置公共政策与人民利益于不顾的现象发生。

2 加强监督机制的建设。第一,建立信息公开制,加强政策执行活动的透明度,改变政策执行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信息的不对称将阻碍政策执行中的信息通道,防止政策执行中的“暗箱操作”,实行“阳光政策”,如:通过举行政策制定的听证会、电子政务等方式让公众参与各种公共政策的执行并实施监督;第二,确保监督机构的独立地位,改变监督结构双重领导的局面。将监督机构直接垂直于上级监督机关领导,从同级党委和政府中脱离出来。监督人员的工资、待遇、福利、保障、提拔、任用等不受同级党委和政府管辖,将这些权利交于国家,以确保其地位的独立性,从而保证其强有力的监督力度;第三,鼓励社会公众、新闻媒体对政策执行进行公众监督,推行民主监督制度,并将其落到实处,用法律作为其有力的后盾,确保民众监督体制的有效运行和起到应有的作用:第四。建立政策执行问责制,对政策执行失败产生重大影响的官员要依法追究其责任。

3 提高执政能力是基础。提高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具体表现是:科学判断形势能力的提高。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提高。应对复杂形势能力的提高,依法行政能力的提高。总揽全局能力的提高。实质是提高管理经济、社会的能力,提高公共服务的能力,推进公共服务观念创新,依法行政。加强法制建设,以人为本,树立服务意识,在政策执行中。以责任、平等、依法、服务的理念为导向,确保政策执行的有效性,为政策的有效科学、人性化执行创建一个良好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

4 提高政策执行者素质是保障。首先,应加大对政策执行者的培训,既包括专业知识、理论水平的培训,还应涉及思想政治素质、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的培训,并将这种培训与其工资、福利、奖惩、提拔等相挂钩,

对培训结果进行考核,确保培训的质量和起到应有的效果,确实提高政策执行者的自身素质。其次,应树立政策执行者的法制观念、服务理念,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坚持依法行政,不断加强执行者依法行政的自觉性。杜绝违法乱纪现象的发生: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切实做到问政于民、决策于共、行政于和、监政于公。最后,加强政策执行者意志品质建设,培养其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踏实的工作作风和坚韧的毅力,培养德才兼备的公共政策执行者。

5 建立政策执行反馈机制。对已经执行了的政策实行反馈,以便及时改正和完善政策,吸取经验教训,不断完善政策。

6 公共管理体制的完善必须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所谓的管理对象――人为本,而不是以官为本或以本集团、本部门的利益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以所服务的广大的人民的生命、生存、生活、权利和利益为本,切实解决好他们的生活实际困难,切实解决好他们现实生活中实际利益问题,关系他们的疾苦,想他们所想,急他们之所急,关心他们的生产、生活,苦他们之所苦,乐他们之所乐,那么我们管理的社会则是一个民乐、民享、民爱、民有、民建的社会,那么我们的社会才能真正达到和谐,才能使完善的政策得以完整的贯彻和执行。也才能下情上达,中央的政策到下面才不会走样。同时,以人为本也才能充分调动广大人民建设家园、建设祖国的热情和积极性,以人为本更能体现出社会主义社会的积极性。

三、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合同管理政策篇7

就我国学者对政府社会管理研究理论而言,政府社会管理的界定主要是从《公共管理学》相关理论作为依据,并将《社会管理学》和《社会学》进行有机结合,为构建政府社会管理理论打下坚实的基石。本文认为,政府社会管理根据社会主体的不同可以将社会管理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政府在对社会大小事务进行处理过程中所遵循的原则和依据,并根据相关原则和依据对社会事务进行规章制度的制定和规范,这种形式称之为“社会管理”。所谓政府社会管理主要是以政府作为主体,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手段对社会事务以及社会资源进行整合,从而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效果。政府在对社会资源进行调节和优化的过程中主要以社会管理活动作为对象,组织一切力量团结社会各界成员解决社会管理活动事物。比如家庭、社会团体、社会自治所等。社会管理活动事物不仅社会政策以及社会组织的利益,还涉及政府管理部门的利益,因此需要借助政府的宏观调整力量维护社会的秩序,促使社会和谐发展的实现。政府管理活动主要包括保障我国公民的合法权益、组织相关部门协调社会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社会利益、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社会政策、管理社会组织、动员一切力量维护社会秩序、解决社会危机、根据党的政策执行和评估社会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监督检查、信息引导等。并通过这些手段将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落实到社会管理事物中,对社会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利益冲突事件进行合理合法地解决,变直接管理为间接管理,确保利益和冲突事件在第一时间内得以解决。政府将直接管理行为变为间接管理行为的过程中其角色也在逐渐发生变化,由管理者向服务者方向转变。

第二类是社会组织,社会组织不仅包括自治组织,还包括非盈利组织以及其他公民。根据国家制定的道德规范组织行为制度和社会管理规范看,社会自我管理和社会自治管理的主体是政府,政府在管理社会事务过程中主要充当协调者的角色,其主要任务是协调政府与自治组织、非盈利组织之间的关系。并在宏观调控过程中积极组织社会各界成员参与到社会管理事务中,以稳定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各界成员之间的公共利益是政府社会管理的最终目标。

二、社会政策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所谓社会政策,主要是以政府作为市场干预的主体,以社会事务作为管理的目标。在工业社会时代,政府职能依靠功能和文化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处理社会各界之间利益与矛盾冲突。然而,随着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实施,社会政策在政府管理行为中得以不断普及和推广,也标志着社会政策在政府管理过程中日渐成熟。在现代社会,福利国家体制在20世纪中期得以不断发展,因此社会政策逐渐成为各国政府社会管理过程中的主要依据以及执行宏观政策的工具之一。由此可见,各国政府要想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就需要将国家政策与社会公众的需求结合起来,进而促使解决社会福利问题、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社会秩序的有序发展、社会协调发展的实现。21实际是一个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加强社会管理的效果是时展的主流之一,也是发挥社会政策在政府管理活动中功能的目标。纵观我国社会管理事务而言,社会政策不仅贯穿于社会管理事项的各项活动中,还贯穿于国家干预政策以及宏观调控的始末。总而言之,作为国家干预政策以及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的社会政策,在保障社会安全、维护社会各界利益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优化社会政策在政府社会管理中的途径

(一)满足社会需求,促进社会整合

作为当今时代主流趋势之一的社会政策,不仅是满足人们基本需求的重要工具之一,也是回应社会制度对个人、群体和组织之间关系和影响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法律法规的相关政策和制度满足社会各界的需求、最大力度地实现社会福利政策对社会各个群体的利益是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解决社会阶级矛盾是社会政策的目的。因此,满足社会需求,促进社会整合的有效方式是政府发挥其宏观调控的职能,有效协调社会各界成员的矛盾和冲突,促使社会或者群体结合成人类社会生活共同体。总而言之,社会政策的最终目的是加强个人、群体与组织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实现一体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社会各界之间的分工更加明确与规范,但是社会分工要想有序发展的前提条件是社会各界之间的团结,将社会各界作为一个整体,从而形成一种共同情感元素。这中共同情感元素的实现途径是政府利用社会政策手段逐渐消除贫富悬殊差距、及时解决社会阶级矛盾,促使缩小两极分化、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的实现。

(二)维持社会的稳定

维持社会的稳定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需要。就内容和层次而言,21世纪的社会是日益分化的社会,因此维持社会的稳定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之一。社会分化不仅将社会阶层分为不同类型,还将社会各界成员划分为不同的群体。社会阶层与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如果日渐紧张的话,不仅会导致社会深沉矛盾不能及时得到解决,还会进一步阻碍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总而言之,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需要以社会个阶层与不同群体的生存、享受和发展作为中心,以促进社会的最终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目标和社会政策的方向。

(三)促使社会管理目标的实现

合同管理政策篇8

中图分类号:F8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1

一、善营政策,发挥政策最大效益

注重政策组合,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其他经济政策的相互协调配合,利用政策增加收入、改善民生、管好资源。注重政策研究,准确把握宏观调控、自主创新、节能减排、支农惠农、改善民生、重大项目等方面的财税政策和资金投向,增强工作的前瞻性,推动中央和自治区重大决策部署的有效落实。注重政策应用,充分利用好中央出台的地方税收体制、财力性转移支付、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和综合保税区等方面的政策优势,找准宁夏的结合点,发挥国家政策支持宁夏发展的最大效益。注重政策反馈,突出对重大财税政策、国有企业资本运作、政府性债务、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等重点领域的监督检查,强化检查结果对政策制定和预算安排的反馈应用,提高政策执行力和资金使用效益。

二、善谋创新,优化政管理方式

1.建立完整、规范、透明、高效的现代预算管理制度

明确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保基金预算的支出范围和重点,避免交叉重复。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研究编制三年财政规划,强化年度预算约束,提高财政政策的前瞻性和可持续性。改进年度预算控制方式,收入预算从约束性转向预期性。探索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和预算滚动机制,预算执行中原则上不出台新的增支政策。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预算编制不再采取先确定支出总额再填项目的办法。推行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开展主管部门和市县财政资金支出结构以及公共服务均等化绩效评价,强化评价结果应用。深入推进预决算信息公开工作,除按项级科目公开外,逐步将部门预算公开到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所有财政拨款安排的“三公”经费都要公开。推广电子信息化管理,加强财政应用支撑平台一体化、非税收入管理系统、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建设,不断提高财政信息化应用水平。

2.建设有利于科学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的地方税体系

按照统一税制、公平税负、促进公平竞争的原则,本着有利于促进发展方式转变,调节社会财富分配,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方向,坚持税费联动,推进依法治税,合理调整自治区与市县的税种划分和分成比例,支持培育地方主体税种。全面理顺市辖区、宁东管委会、红寺堡区、海兴区财税管理体制。进一步清理规范现有财税优惠政策,统一税收优惠和税收减免,对不符合法律和行政法规规定的政策一律停止执行,今后原则上不再出台新的税收优惠政策。扩大“营改增”试点范围,2014年1月1日起将铁路运输和邮政服务业纳入改革试点,实施鼓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发展的个人所得税递延纳税优惠政策。进一步扩大小微企业减半征税优惠政策范围,积极落实资源税改革,推进环境保护费改税,逐步将煤炭等品目纳入从价定率计征范围,发挥税收在节能减排、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调控作用。

3.理顺事权和支出责任

中央明确将地域信息性强、外部性弱并主要与当地居民有关的区域性公共服务划分为地方事权。我们将进一步合理划分自治区与市县政府事权与支出责任,适度加强自治区事权和支出责任,减少委托事务,自治区和市县按规定分担支出责任。同时,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恢复设立乡镇财政所,进一步规范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建立一般性转移支付正常增长机制,增加规模和比例,大量归并减少专项转移支付和对市县的干预,逐步取消竞争性领域专项和地方资金配套。通过转移支付等手段调节上下级政府、不同地区之间的财力分配,补足地方政府履行事权存在的财力缺口,实现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

三、善攻难点,深度拓展财政职能

积极探索研究国有资产、资本、资源管理的新理念、新手段、新办法,逐步实现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

1.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

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标准体系,推进资产信息化管理应用,对行政事业单位房屋、土地资产实行分类监管,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2.加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

探索将财政投资转为资本金制度,以管资本为主加强财政监管。2014年将所有企业国有资本全部纳入预算管理,财政要切实加强对资本的运作监管,向企业派驻人员,重点监管财政投资股份的增值情况和利润分红情况。2014年有差别、分步骤地实施分类分级管理,以最高25%的比例收缴国有企业资本收益。推行政府投入成本核算,实施精细管理,实现投入与产出成正比例回收。

3.加强国有资源管理

着眼经济发展和区域生态环境恢复,建立国有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按市场规律公开有偿出让,保护和利用好我区有限资源。

四、善施新政,全面推开政府购买服务

政府购买服务是一项有效的市场化公共服务提供方式,也是要实施的一项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的重大改革。我区目前在教育、卫生、医疗、文化等领域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但大多是“摸着石头过河”,缺乏相应的制度依据、执行标准以及监督制约机制。要结合行政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在有效增加公共服务的同时,实现“费随事转”。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资金在既有财政预算中统筹安排。完善制度框架,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制度,促进公平竞争。

五、善举攻坚,整合专项防控风险

1.全力整合财政专项资金

合同管理政策篇9

信息化是继工业化之后世界经济的又一场革命,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随着人类向信息社会的迈进,政府管理活动也正受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深刻影响,于是电子政务伴随着信息化进程应运而生,而且正在不断的发展和逐步的完善。而在实施电子政务的过程中许多原有的政府管理决策过程和手段也正面临着不断的改革和创新。

一、政府管理决策中的创新

1978年,西蒙成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唯一的管理学家。他所提出的理论被人们总结为“管理就是决策”,组织就是作为决策的个人组成的系统;同时他还强调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决策程序就是全部的管理过程。在政府管理活动中,决策是一个尤为重要的环节,政府管理决策不同于一般的决策活动,它以公共社会问题为导向,针对在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遇到了问题,通过政府管理决策过程来找到解决具体问题的途径。政府管理决策与其它管理决策活动一样,也是以已知的知识为基础,包括已有的经验事实与规则事实,同时还依赖于决策者个人与组织的价值取向。但是政府管理决策还具有更加突出的创新性,对于不同的政体结构、不同的地域特点、不同的社会发展轨迹以及不同的社会现实情况,使得每次政府管理决策遇到的问题部不同,即使是同一问题遇到的外部环境也不完全相同,这就形成了政府管理行为决策的不可重复性。

因此对于政府管理决策活动只有针对不同的实际问题,认真分析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努力寻求发现新的规律,进行管理体系结构变革和管理决策方式手段的创新,并且通过知识的不断创新,去解决政府管理决策中遇到的新问题,才能有满意政府决策结果,由此可见,政府管理决策过程是一个面向社会要求,适应社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和谐,凸显政府管理决策能力和政府管理体制及结构整体智慧知识创新过程。

如果说管理就是决策,行政管理就是作为政府管理者在行使公共事务管理职责的过程中不断敞出新的决策过程。决策过程的产生正是因为在管理中遇到了问题,而且遇到的是新问题,因此在解决这样的问题过程中,就需要了解与问题有关的尽可能多的信息,同时还要依赖于管理者已有的相关知识,可是在实际管理活动中,管理者必须针对新的问题及相关的信息,努力去发现新的知识,利用新发现的知识给出解决问题的满意决策方案。因此不断的发现问题,研究并更新能够解决问题的知识,并与此同时不断寻求新的知识创新点才是决策管理的重点。所以政府管理决策的创新应当包括对于新问题的解释和分析、已有的管理经验和其他学科知识和技术的不断重新整合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不断突破、创新。

在管理过程中最终目的应当是使整个组织的根本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那么作为政府这个整体的根本利益就应当体现在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利益的实现上,因此在政府管理决策过程中,应当是每个社会成员部尽最大可能地参与到决策当中去,并不断激发成员们的创造性,最终达到满意的决策效果。

二、信息时代政务管理决策的要求

对于政府管理活动具体到实践过程更多的可见部分就是具体的政务处理过程,那么在信息时代原有的政务管理过程及决策过程正面临着许多新的内容和要求。

信息时代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高新的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随之而来的就是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部门都应用这些新的技术来完善自身的日常运作,在政府管理决策活动中最为突出的亮点之一就是信息获取和共享效率的最大化趋势,作为国家管理者形象出现的政府政务管理活动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上社会经济活动量激增,企业和公众与政府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也伴随着网络及相关技术日益兴盛而越发频繁和便捷了。作为企业和公众对政府的政务管理决策过程的希望之一,就是能够在与政府打交道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容易、透明、高效率,而且也希望政府的各个管理环节能够有机的整合起来,进步实现面向公众的一体化形象。除了面对企业和公众等外部环境的不断提升的各种要求,政府自身的发展也要求适应新时期的各种新要求。

信息网络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基础设施,政府作为社会整体结构中的重要组成要素,应当积极参与到信息网络应用、积极开展电子政务当中来实现新时期政府各项管理职能和决策的进一步优化和发展。在我国政府的各级部门中都在积极促进电子政务的稳步展开,使其成为转变政府行政职能、提高行政办事效率、推进政务公正公开的有效手段。全国各地各级政务部门都在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扩大公共信息公开,促进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推进各项政务协同,提高行政管理效率,改善政府公共服务,有效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使得整个政府管理过程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优化,并为进一步开展管理创新变革创造先机和条件。

三、大连市电子政务中的管理决策创新

在全社会都在不断发展信启、化的大趋势下,政府信息化进程中尤为重要的电子政务就凸显出其重要意义,电子政务初期集中体现在政府办公自动化的微观应用上,目前电子政务的建设不再是局限于政府内部的办公自动化建设上,而是要为公众和社会服务,集中实现服务、共享、效益的综合性目标。

大连作为我国信息化建设重点城市,被列为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发展电子商务综合试点城市和软件产业国际化示范城市,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推进信息化建设与老工业基地振兴、建设和谐社会以及加快东北亚重要国际城市建设结合起来,在全市形成了各行各业积极应用信息技术的良好局面。

大连市电子政务建设集中反应了提高、转变、带动、降低四个基本特点。首先是提高了各级政府的行政能力。目前大连市已经形成了以“中国大连”政府门户网站为中心的政府公众信息网、以市政府办公厅为枢纽连接市政府各部门的市政府专网以及各地区、各部门内部的办公自动化网。政务的电子化、网络化,有力地推动了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促进了政府系统服务质量的改善。其次是转变了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能。加快电子政务建设,促进了大连市各级政府依法行政,提高了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增加透明度,加强社会监督和防治腐败;规范了部门职能、协同部门业务、提高工作效率,使政府能够更好地履行职能。再有通过实施电子政务带动了全市信息化建设。推进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电子政务要先行。电子政务具有重要的先导和基础性作用,会推动全市电子商务建设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时,也将带动社区服务、社会保障、道路交通、社会治安等方面的信息技术应用。还有就是降低了企业和社会的运行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通过信息化建设,做到了部分的资源共享,避免了重复投资或重复建设,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提高了办事效率。

大连市的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很多的成绩,其中比较突出的一点就是借助电子政务平台,政府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当地的公众、企业、社会发展状态,构建了以城市管理和服务为中心的社会信息化取得明显成效。例如,实施“城市一卡通”工程,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全市所有公交线路、快速轨道交通和部分出租车上已应用IC卡,发卡量已近170万张,日消费量近130万笔,并已拓展应用到公园、游乐场所、公用电话、药房等其他公共设施。建设遍布区市县社区四级的民政信息网络,实现最低生活保障、优抚等工作的网络化管理,部分街道社区建立便民呼叫中心。通过有效的信息传输和统计系统,政府部门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应对突发事件,也可以及时调整公共设施和公共活动的安排,是政府部门在应对公共事务的管理过程中决策依据更加及时可靠,提高的决策实施的适应性,也使得政府管理决策过程能够实时、及时,更好的适应政府管理活动整体性优化的要求。

大连市在深入推进电子政务的过程中。重点推动重大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特别是公共服务信息化的项目建设,使电子政务的作用充分体现在为民办事、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上。建设标准统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政务网络平台;联合办公、联合审批、应急、监管、咨询、发布等重点业务系统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对于各级政府部门在日常事务处理过程中能够实现相互协调,共同致力于服务公众的管理决策目标。大连市政府的管理决策能力的提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信息化、电子政务等各种手段来提升的。

四、电子政务带给政府管理决策创新的思路

决策是管理的核心,任何管理过程都是不断地决策与不断地执行决策的过程。而对于政府管理活动而言,很多情况下由于所掌握的信息不完备就会直接影响到政府部门所进行的管理决策。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正在逐步的实现在适当的时候、把适当的信息提供给相应的政务管理者,这样可以使得政务管理的决策者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了解相关的公共事务信息的前提下进行行政决策,以期取得最好的效果。

对于传统的行政管理活动来讲,在具体事务处理过程中,信息的获取需要由下而上的书面材料汇报为渠道,信息的获取往往会有选择性传递和利益倾向性传递的弊端,最终导致信息失真,不能为政府管理决策提供客观、全面、可靠的依据。在进行行政决策的过程中,信息拥有量直接关系到政府管理决策的准确性、正确性和有效性,而且在电子政务系统中所获取的信息数量是很大的,现在许多的电子政务系统建立后,都设立了专门的决策支持系统,这个系统一个主要的功能就是,帮助政府从海量的信息中及时分析获取准确、客观的信息。在公共行政决策过程中,行政信息始终占据重要的位置,电子政务能够保证政府管理决策过程所获取的信息准确全面,进而保证政府管理决策的科学性。

合同管理政策篇10

信息化是继工业化之后世界经济的又一场革命,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随着人类向信息社会的迈进,政府管理活动也正受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深刻影响,于是电子政务伴随着信息化进程应运而生,而且正在不断的发展和逐步的完善。而在实施电子政务的过程中许多原有的政府管理决策过程和手段也正面临着不断的改革和创新。

一、政府管理决策中的创新

1978年,西蒙成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唯一的管理学家。他所提出的理论被人们总结为“管理就是决策”,组织就是作为决策的个人组成的系统;同时他还强调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决策程序就是全部的管理过程。在政府管理活动中,决策是一个尤为重要的环节,政府管理决策不同于一般的决策活动,它以公共社会问题为导向,针对在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遇到了问题,通过政府管理决策过程来找到解决具体问题的途径。政府管理决策与其它管理决策活动一样,也是以已知的知识为基础,包括已有的经验事实与规则事实,同时还依赖于决策者个人与组织的价值取向。但是政府管理决策还具有更加突出的创新性,对于不同的政体结构、不同的地域特点、不同的社会发展轨迹以及不同的社会现实情况,使得每次政府管理决策遇到的问题部不同,即使是同一问题遇到的外部环境也不完全相同,这就形成了政府管理行为决策的不可重复性。

因此对于政府管理决策活动只有针对不同的实际问题,认真分析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努力寻求发现新的规律,进行管理体系结构变革和管理决策方式手段的创新,并且通过知识的不断创新,去解决政府管理决策中遇到的新问题,才能有满意政府决策结果,由此可见,政府管理决策过程是一个面向社会要求,适应社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和谐,凸显政府管理决策能力和政府管理体制及结构整体智慧知识创新过程。

如果说管理就是决策,行政管理就是作为政府管理者在行使公共事务管理职责的过程中不断敞出新的决策过程。决策过程的产生正是因为在管理中遇到了问题,而且遇到的是新问题,因此在解决这样的问题过程中,就需要了解与问题有关的尽可能多的信息,同时还要依赖于管理者已有的相关知识,可是在实际管理活动中,管理者必须针对新的问题及相关的信息,努力去发现新的知识,利用新发现的知识给出解决问题的满意决策方案。因此不断的发现问题,研究并更新能够解决问题的知识,并与此同时不断寻求新的知识创新点才是决策管理的重点。所以政府管理决策的创新应当包括对于新问题的解释和分析、已有的管理经验和其他学科知识和技术的不断重新整合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不断突破、创新。

在管理过程中最终目的应当是使整个组织的根本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那么作为政府这个整体的根本利益就应当体现在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利益的实现上,因此在政府管理决策过程中,应当是每个社会成员部尽最大可能地参与到决策当中去,并不断激发成员们的创造性,最终达到满意的决策效果。

二、信息时代政务管理决策的要求

对于政府管理活动具体到实践过程更多的可见部分就是具体的政务处理过程,那么在信息时代原有的政务管理过程及决策过程正面临着许多新的内容和要求。

信息时代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高新的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随之而来的就是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部门都应用这些新的技术来完善自身的日常运作,在政府管理决策活动中最为突出的亮点之一就是信息获取和共享效率的最大化趋势,作为国家管理者形象出现的政府政务管理活动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上社会经济活动量激增,企业和公众与政府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也伴随着网络及相关技术日益兴盛而越发频繁和便捷了。作为企业和公众对政府的政务管理决策过程的希望之一,就是能够在与政府打交道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容易、透明、高效率,而且也希望政府的各个管理环节能够有机的整合起来,进步实现面向公众的一体化形象。除了面对企业和公众等外部环境的不断提升的各种要求,政府自身的发展也要求适应新时期的各种新要求。

信息网络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基础设施,政府作为社会整体结构中的重要组成要素,应当积极参与到信息网络应用、积极开展电子政务当中来实现新时期政府各项管理职能和决策的进一步优化和发展。在我国政府的各级部门中都在积极促进电子政务的稳步展开,使其成为转变政府行政职能、提高行政办事效率、推进政务公正公开的有效手段。全国各地各级政务部门都在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扩大公共信息公开,促进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推进各项政务协同,提高行政管理效率,改善政府公共服务,有效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使得整个政府管理过程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优化,并为进一步开展管理创新变革创造先机和条件。

三、大连市电子政务中的管理决策创新

在全社会都在不断发展信启、化的大趋势下,政府信息化进程中尤为重要的电子政务就凸显出其重要意义,电子政务初期集中体现在政府办公自动化的微观应用上,目前电子政务的建设不再是局限于政府内部的办公自动化建设上,而是要为公众和社会服务,集中实现服务、共享、效益的综合性目标。

大连作为我国信息化建设重点城市,被列为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发展电子商务综合试点城市和软件产业国际化示范城市,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推进信息化建设与老工业基地振兴、建设和谐社会以及加快东北亚重要国际城市建设结合起来,在全市形成了各行各业积极应用信息技术的良好局面。

大连市电子政务建设集中反应了提高、转变、带动、降低四个基本特点。首先是提高了各级政府的行政能力。目前大连市已经形成了以“中国大连”政府门户网站为中心的政府公众信息网、以市政府办公厅为枢纽连接市政府各部门的市政府专网以及各地区、各部门内部的办公自动化网。政务的电子化、网络化,有力地推动了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促进了政府系统服务质量的改善。其次是转变了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能。加快电子政务建设,促进了大连市各级政府依法行政,提高了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增加透明度,加强社会监督和防治腐败;规范了部门职能、协同部门业务、提高工作效率,使政府能够更好地履行职能。再有通过实施电子政务带动了全市信息化建设。推进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电子政务要先行。电子政务具有重要的先导和基础性作用,会推动全市电子商务建设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时,也将带动社区服务、社会保障、道路交通、社会治安等方面的信息技术应用。还有就是降低了企业和社会的运行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通过信息化建设,做到了部分的资源共享,避免了重复投资或重复建设,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提高了办事效率。

大连市的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很多的成绩,其中比较突出的一点就是借助电子政务平台,政府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当地的公众、企业、社会发展状态,构建了以城市管理和服务为中心的社会信息化取得明显成效。例如,实施“城市一卡通”工程,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全市所有公交线路、快速轨道交通和部分出租车上已应用ic卡,发卡量已近170万张,日消费量近130万笔,并已拓展应用到公园、游乐场所、公用电话、药房等其他公共设施。建设遍布区市县社区四级的民政信息网络,实现最低生活保障、优抚等工作的网络化管理,部分街道社区建立便民呼叫中心。通过有效的信息传输和统计系统,政府部门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应对突发事件,也可以及时调整公共设施和公共活动的安排,是政府部门在应对公共事务的管理过程中决策依据更加及时可靠,提高的决策实施的适应性,也使得政府管理决策过程能够实时、及时,更好的适应政府管理活动整体性优化的要求。

大连市在深入推进电子政务的过程中。重点推动重大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特别是公共服务信息化的项目建设,使电子政务的作用充分体现在为民办事、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上。建设标准统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政务网络平台;联合办公、联合审批、应急、监管、咨询、等重点业务系统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对于各级政府部门在日常事务处理过程中能够实现相互协调,共同致力于服务公众的管理决策目标。大连市政府的管理决策能力的提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信息化、电子政务等各种手段来提升的。

四、电子政务带给政府管理决策创新的思路

决策是管理的核心,任何管理过程都是不断地决策与不断地执行决策的过程。而对于政府管理活动而言,很多情况下由于所掌握的信息不完备就会直接影响到政府部门所进行的管理决策。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正在逐步的实现在适当的时候、把适当的信息提供给相应的政务管理者,这样可以使得政务管理的决策者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了解相关的公共事务信息的前提下进行行政决策,以期取得最好的效果。

对于传统的行政管理活动来讲,在具体事务处理过程中,信息的获取需要由下而上的书面材料汇报为渠道,信息的获取往往会有选择性传递和利益倾向性传递的弊端,最终导致信息失真,不能为政府管理决策提供客观、全面、可靠的依据。在进行行政决策的过程中,信息拥有量直接关系到政府管理决策的准确性、正确性和有效性,而且在电子政务系统中所获取的信息数量是很大的,现在许多的电子政务系统建立后,都设立了专门的决策支持系统,这个系统一个主要的功能就是,帮助政府从海量的信息中及时分析获取准确、客观的信息。在公共行政决策过程中,行政信息始终占据重要的位置,电子政务能够保证政府管理决策过程所获取的信息准确全面,进而保证政府管理决策的科学性。

合同管理政策篇11

中图分类号:TD1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4-0062-01

随着我国能源危机的加剧,煤矿行业的改革势在必行,当前小煤矿整合工作引起了政府的广泛关注,同时政府加强了对煤矿整合的投入力度,以保证煤矿整合工作的顺利进行,减少煤矿事故的发生。因此政府要加大对小煤矿的管理力度,重点研究煤炭企业的矿权问题,调整其政策中的不足,从而形成规范化的管理制度。

1 小煤矿无序整合工作现状

小煤矿的起源较早,当前由于国家资金的不足,就把煤矿的经营权放权给当地的企业,这极大增加了我国煤炭资源的产量,但是小煤矿也存在着较多的经营问题,例如其技术设备落后、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欠缺等。随着煤矿体制的不断改革,小煤矿的经营方式逐渐被淘汰,这是因为小煤矿的危害性严重,造成了煤炭资源的回收率较低,滥采滥挖现象严重,同时小煤矿的安全问题根本得不到保障,也没有建立完善的土地资源保护策略,从而造成了环境问题。当前我国针对小煤矿整合提出了逐步淘汰的原则,坚持以优并差,整合煤炭资源,将全部的煤炭资源纳入到一个有序的发展状态中。从当前的小煤矿发展态势来看,小煤矿的数量显著减少,同时其经营方式更加正规化,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我国小煤矿的政策调整和规范管理依然不足,煤矿的安全性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同时小煤矿完成整合后,其生产流程系统并没有实现统一整合,从而造成了整合效果不佳。

2 小煤矿整合工作中存在的制度漏洞

2.1 煤炭资源配置和矿权上的漏洞

煤炭资源配置和矿权是实现煤炭行业整合的关键要素,当前我国煤炭行业的矿权管理混乱,这是因为我国煤炭资源经历了个人承包开采的阶段,同时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并没有带动煤炭行业的改革,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依然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再加上高额的利润市场刺激,从而造成了我国堤防煤炭资源矿权管理混乱,这就对小煤矿的整合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我国相继出台了煤炭矿权管理条例,但是煤炭矿权管理在转移过程中依然存在着政策缺失的现象,从而影响了我国煤炭资源的利用效率。

首先我国煤炭行业内存在着严重的“跑马圈地”现象,国家低价转让的煤炭探矿权被少数人利用,从而获得了超过探矿权规定的煤炭量,从而造成了国家资源的损失。针对这一现象国家逐渐强化了矿权的管理,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当煤炭矿的勘探程度不能满足配置矿权时,就会造成国有矿权被其他的企业买走,从而使得煤炭资源很难统一整合。再者当前我国的矿权管理依然实行分级管理,地方政府和国家存在着煤炭利益冲突,甚至有些地方部门刻意规避煤炭审批权限,造成小煤矿企业的过度开采。

2.2整合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偏差

煤矿整合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涵盖不全的现象,一些模糊的法律条款就会被部分矿主钻空子,从而影响了整合政策的执行力度。再者国家对于小煤矿关停整合的标准并没有进行细化规定,一些存在安全性问题的小煤矿无法进行科学的界定,同时也缺乏相应的参考标注,整合工作迟迟无法开展。当前我国小煤矿整合主要是国有大煤矿整合小煤矿,但是对于不在同一区域的煤矿,其煤层资源赋存条件的差异性较大,同时小煤矿之间也缺乏统一的技术体系,资产合并方式难以统一。此外则是小煤矿整合后的验收权值得商榷,地方政府的煤炭管理部门之间存在着较为复杂的利益纠纷,在整合过程中不能做到公正客观,给煤矿整合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阻力。

2.3 整合执法中执行力较差

小煤矿的整合是煤矿行业的发展趋势,煤矿管理方式以及整合过程中出现的混乱是造成煤矿矿难发生较多,尤其是地方政府在煤矿整合中责任缺失,这是因为地方政府和小煤矿主之间存在着利益纠纷,因此对于现行整合政策的执行力较差。在很多地方,虽然政府三令五申要消除矿难的发生,但是矿难依然发生,而管理部门在监管方面则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小煤矿整合工作陷入了停顿。

3 小煤矿整合工作政策调整与规范管理策略

3.1国家政策调整策略

对小煤矿整合工作中亟待解决的政策调整和规范管理,政府要从各个部门的调整入手,首先是从国土部门的资源配置入手,彻底杜绝小煤矿产业的出现,对于取得上层煤矿权的,也要杜绝小煤矿的介入,从而整合煤炭资源配置在国有煤矿内,保证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再者是对针对大矿同一煤层的资源,要作为国有煤矿的后续储备资源,政府部门要发挥其市场调控作用,合理控制煤炭市场的发展,同时加强煤矿权的转让管理,对不经过合法程序获取的煤矿权,一律收回重新分配。其次是对勘查阶段的政策调整,要按照勘查条件、水文状况等参数来合理配置区块资源,并根据其赋存条件进行分级管理,对地质条件较为复杂的煤炭资源,可以作为国家的战略储备资源进行保存。此外对国有矿区内的小矿区进行调整,尤其是复采的小煤矿,要及时进行整合处理,避免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于大矿周围的小煤矿,符合国家要求的要进行依法整合处理。

3.2加强整合工作规范管理

政府在整合工作中应当发挥其规范和强制作用,消除地方政府为了局部利益而造成开发商和政府部门的层层庇护,提高煤炭资源整合的有效性,同时要建立权属严格的监查机构,在小煤矿较多的地区设置资源整合监察处,对整合工作的设计开展进行监管,保证整合工作的阳光透明。再者要加强执法力度,针对整合工作进行全方位的检查,对于发现的依然运行的小煤矿及时进行停产整顿,并商讨下一步的整合适宜,彻底消除小煤矿运行空间,同时要清理整顿小煤矿,对于没有批复的施工人员,要一律依法关闭,其余的煤炭资源直接有偿转变为国有煤矿。此外要强化国有煤矿的生产能力,对原有的煤矿生产技术进行革新和升级,提高其煤矿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国有煤矿要发挥其技术先进、资金充裕、人员配置和谐的功能,加大资源的产能,完善大矿企业的生产能力,从而减轻国民经济对小煤矿的依赖程度。

4 结语

总之,小煤矿的经营效率较低,而且是事故发生率较高,因此加强小煤矿的整合工作至关重要,当前小煤矿整合工作现状不容乐观,其政策调整和管理工作中存在着较多的不足,影响了整合工作的进展,因此政府部门要加强小煤矿的整合控制工作,协调整合中的矿权矛盾,同时要提高整合政策调整的科学性,强化政策执行的监督体制,加快小煤矿的整合进程,提高煤炭生产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合同管理政策篇12

现有特殊经济区域发展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自1990年批准设立第一个海关特殊经济区域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后,又相继在大连、天津、深圳等沿海地区设立了14个保税区。2000年,为了便利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发展以出口为导向的加工工业,实现工业生产与对外贸易的紧密结合,在部分地区开始试点出口加工区,目前共设立了39个出口加工区。2003年底,国家又陆续批准上海、天津等8个地区设立保税物流园区以实现“区港联动”,2004年国家在苏州工业园区设立海关保税物流中心(B型),保税物流园区和保税物流中心通过区内的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转口贸易等功能,重点发展国际物流产业。

特殊经济区域十几年的发展为各地经济增长作出了贡献,而近年来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制约着区域的进一步发展:一是海关监管制度建设滞后,外汇政策不统一,各特殊经济区域缺少统一的政策、法规体系;二是特殊经济区域功能定位存在交叉,缺少统一的整体规划;三是目前特殊经济区域以海关作为监管主体,但由于海关不是国家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其职能主要是监管和征收关税,海关的综合协调能力和决策能力因职能原因受到限制。

未来特殊经济区域的发展方向——保税港区

保税港区是我国充分借鉴国际通行的自由贸易港模式,集航运、物流、综合配套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建设上海、天津、大连等国际航运中心,并陆续批准建立上海洋山、天津东疆、大连大窑湾三个保税港区以及苏州内陆型保税港区。从国家对保税港区的定位看,它是目前我国开放层次最高、政策最优惠、功能最齐全、区位优势最明显的特殊经济区域。由于是集现有特殊经济区域功能于一身,并充分吸收借鉴了国外自由贸易港的成功经验,因此保税港区将成为我国特殊经济区域的发展方向。但是,目前全国性的保税港区管理办法还没有出台,保税港区的建设规划主要集中于物流服务规划,缺乏相应的金融服务与监管的长远规划与发展策略。

特殊经济区域间及与区域外外汇政策的异同分析

现有特殊经济区域外汇管理政策是根据不同区域功能特点制定的,由《出口加工区外汇管理暂行办法》、《保税区外汇管理办法》、《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保税物流园区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构成法规框架。近年来,随着我国外汇收支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逐年加大,区外外汇管理重点、管理方式、管理手段和管理理念均发生了重大变化,各特殊经济区域功能交叉、趋同,而不同区域间外汇政策存在差别,与区外也有很多不同,特殊经济区域跨境收支监测体系不完善,制约了特殊经济区域的更快发展,给监管工作增加了难度。

经常项目外汇账户管理与区外存在差异目前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物流中心内企业经常项目账户不设账户限额,但外汇账户开立需外汇局审批;出口加工区内企业实行统一账户管理,不区分经常项目账户和资本项目账户。而区外企业经常项目外汇账户的开立不需外汇局审批,企业可直接到银行办理,但有限额管理要求。因此,特殊经济区域在经常项目账户开立的管理上较区外更为严格,但在限额管理上则较区外宽松。

出口加工区经常项目下结汇受限,保税物流园区外汇收支具有优势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物流中心经常项目账户收入结汇直接在银行办理。出口加工区内机构非贸易项下仅发放职工工资、员工生活消费、水电费等费用。保税区、出口加工区要求物流与资金流一一对应,而保税物流园区内,则允许物流与资金流不一致的收付汇。区外经常项目账户收入实行限额管理,贸易项下收结汇按照分类管理、主体监管的原则,对合法经营的企业给予充分便利,对“关注企业”则严格审核其办理收汇和结汇等业务。

特殊经济区域内经常项下购汇较区外限制多特殊经济区域内企业的经常项下对外支付必须首先使用自有外汇,中资企业和合资企业中方自有外汇不足时允许以人民币注册资本金购汇支付,货物分拨企业允许用境内销售所得的人民币货款购汇。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允许外方投资企业在自有外汇不足时以人民币利润、股息、红利购汇出境,保税物流中心内企业从其他特殊经济区域货物项下取得的人民币收入可以购汇。保税物流园区取得外贸经营权企业以报关单为核心实行“二线凭证购汇”,而在区外各类企业只需凭有效凭证和商业单据即可到外汇指定银行购汇支付。

区内进出口基本不需核销,区外实行多种形式逐笔核销区内向境外出口货物或者从境外进口,区内机构不需办理核销手续,但特殊经济区域内非保税业务仍需办理进出口核销手续。区外则实行网上、自动、批次等多种形式的逐笔核销。

区内资本项目管理与区外基本相同,但部分区域购汇还债和对外投资受限区内企业的外债管理基本上与区外一致,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内不允许购汇偿还外债。出口加工区内机构不得向境外或区外进行任何形式的投资,其他特殊经济区域则需由外汇局或经授权的外汇指定银行审批。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资本项目收入结汇同区外政策一致。

各外汇系统缺少对特殊经济区域的统计国际收支统计监测系统、外汇账户信息系统、进出口核销系统、反洗钱系统等能一定程度地提供特殊经济区域企业外汇收支信息,但存在局限性:一是国际收支统计监测系统、反洗钱系统、进出口核销系统等,虽有企业的逐步信息,但却未对区内企业与区外企业进行分类标识,不能分类汇总和分类监测;二是外汇账户信息系统虽对不同区域的企业进行了分类,但无分类查询功能,且系统数据简单,只有账户存量数据,账户资金的流量及交易性质难区分、难监测。

此外,在外汇登记、外币计价结算、服务贸易等方面,特殊经济区域之间、特殊经济区域与区域外之间也存在差异。随着区外政策限制的大幅放宽,特殊经济区域内原有政策优势已不明显,在经常账户的开立、经常账户收付汇、对外投资、外债管理等政策上还劣于区外。因此,为充分利用特殊经济区域的政策优势,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整合特殊经济区域外汇管理政策显得尤为必要。

特殊经济区域外汇管理政策整合思路及主要内容

特殊经济区域外汇管理政策整合的路径选择目前,我国特殊经济区域外汇管理以海关对物流的监管为基础。但是随着

跨国经营和国际物流的飞速发展,国际贸易形式不断变化,物流与资金流不再严格对应,而且外汇管理不但涉及货物贸易资金,还有投资、外债等资本项目资金,因此,特殊经济区域外汇管理政策整合应摆脱以海关物流监管为主的制约,根据特殊经济区域发展要求和推进人民币可兑换进程的需要,统一现有特殊经济区域外汇管理政策。我们认为有三种方案可供选择。

“一线部分放开,二线部分管住”(一线,指国境线;二线,指特殊经济区域与区外界限):在现有“货物贸易监管二线,服务贸易、资本项目监管一线”的原则基础上,通过简化操作、拉平放宽(指将现有区内劣于区外的外汇管理政策,同区外政策拉平,以及拉平区间政策差异,并适当放宽区内政策以体现特殊经济区域内的政策优势)、先行先试、强化监测,整合特殊经济区域外汇管理政策。这种整合实际上是在不改变现有特殊经济区域外汇管理的原则下,通过对现有特殊经济区域外汇管理法规的梳理,并借鉴区外近年来外汇管理政策的改革经验和成果,形成统一的特殊经济区域外汇管理政策。

在此种模式下,政策调整不需其他部门的政策配合,涉汇主体同监管部门间在新政策实施后的磨合可以平稳、快速地完成,其最大优点是综合改革的成本较小,但特殊经济区域内外汇管理监管难点不能得到根本解决。一是区内拥有外贸权企业的保税和非保税业务难以区分,部分核销模式贸易真实性难以核查,存在监管盲区,操作问题难以解决。二是区域间、区内与区外、区内与境外等贸易方向、贸易方式层次多,操作复杂,资金流动难以监管。三是贸易结算中货物价格的运保费部分,作为服务贸易一线难以管住。四是特殊经济区域先行先试作用难以发挥。

“一线管住,二线放开”:将监管边界前移至国境线,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全部实现“一线管理”。在此原则下拉平区内劣于区外的外汇管理政策,并通过“一线”货物贸易审核“真实性”,“二线”交易必须以人民币计价,并全面放开区内企业同区外企业交易,解决由于物流同资金流不匹配造成的监管困境;同时渐次推进放宽外汇资金的跨境流动,对资本项目可兑换进行探索和试验,使资本项目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特殊经济区域优势。

上述整合思路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与区外总体管理架构一致,区外经验可以充分利用,基本解决了贸易经营权企业外汇管理问题、区内企业购汇和区间贸易管理问题,可以充分发挥特殊经济区域的先行先试作用。此种思路需要与海关、国税等部门协调,原因在于一是海关进口备案清单数据尚未实现与外汇管理部门共享,贸易真实性核查缺少相关数据。二是以人民币计价的区外出口区内的出口退税问题需要协调。此外,跨境交易的适当放宽因监管边界位于“一线”而增加了有效监管的难度。

“二线管住,一线放开”:将监管边界后移至特殊经济区域边界,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全部实现“二线管理”,将特殊经济区域视同自由贸易港,区间和区内与境外的外汇资金流动不再进行严格的外汇管理,而是通过反洗钱等手段进行监控,区内所有金融业务按离岸金融开展和管理。对区内与区外的外汇资金往来进行外汇监管。此种整合思路是对特殊经济区域外汇管理原则的重大突破,有利于中资银行通过离岸业务逐步发展成为真正的国际银行,有利于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有利于积累人民币可兑换条件下的金融监管和调控能力,有利于促进保税港区的发展和功能的发挥。该整合思路的不足之处是,政策变动较大使过渡阶段的风险较难把握;需要构建较为完善的离岸金融监管体系和完备的制度框架;涉及到海关等部门需要改变现有管理模式,外汇管理部门协调其他管理部门的难度较大。

从上述方案的实施条件和优缺点综合分析,第一种操作性强但遗留问题较多,对政策探索试验的作用有限,第二种较具操作性,且对政策探索有借鉴作用,第三种实施条件不充分,但对未来管理有借鉴。结合各特殊经济区域功能定位要求,建议对于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物流中心等特殊经济区域从第一方案入手,向第二方案过渡;对于保税港区直接向第三方案过渡,形成层次推进的格局。特殊经济区域外汇管理政策整合原则区内整合一致、补齐短板原则。目前,我国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和保税物流园区的功能逐步趋同,三者的界限渐趋模糊。特殊经济区域间业务上的趋同必然要求对外汇管理政策进行梳理和整合,因此有必要形成统一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外汇管理政策。

区内优于区外原则。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领域,随着外汇管理改革的不断推进,区外外汇管理政策尤其是经常项目外汇管理政策逐步放开,而区内政策多年没作调整,形成目前部分区外政策优于区内的局面。因此,整合现有政策,有利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发展与转型,有利于发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对外开放示范与带动作用。

在部分地区适当先行先试的原则。按照《国务院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天津滨海新区作为金融改革试验区,可在外汇管理政策上进行先行先试。

间接管理、强化预警原则。为适应外汇管理体制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的需要,将多数由外汇局直接审核的业务直接下放到外汇指定银行,可有效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和外汇监管成本。同时,通过强化预警,能实现有效监管,提高监管效率。

具体政策实施一个统一、三个拉平。一是统一区内中外资企业外汇登记制度,规范企业信息登记。二是与区外账户管理政策拉平。即区分账户性质,取消账户限额和个数限制,经常账户由银行直接开户。三是与区外结售汇管理政策拉平。通过简化手续和凭证要求,逐步放开经常项目结售汇限制。允许有真实支付需要的外汇资金结汇;自有外汇不足时,经真实性审核可购汇支付;由银行对核心凭证进行真实性审核,并留存备查。四是与区外资本项目管理政策拉平。即允许购汇归还外债、允许对外投资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