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作品的价值合集12篇

时间:2023-05-24 08:47:26

影视作品的价值

影视作品的价值篇1

一、引言

受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创作的影视作品多是扬善除恶,弘扬正气的,戏剧中的正面人物多数都会有较好的结局,恶人都会受到惩罚。随着影视文化的发展及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影视作品市场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每天都有上百部新的作品与观众见面,大家也习惯了有影视剧作品陪伴的闲暇时光。影视剧作品已经占据了人们生活的很大一部分时间,存在于人们周围的影视剧作品,也时时刻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影视剧作品尤其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影响巨大,很多学生对科学家一无所知,但是一提起影视作品或者是明星、演员,则滔滔不绝,眉飞色舞。甚至很多热播剧中的人物喜好、发型、饰品、服饰等都受到众多年轻人的追捧。很多演员在拍完戏后也还沉浸在影视作品的角色中,并将剧中人物的价值观带到日常生活中,成为众多年轻人模仿的对象。

二、中国情境下主流影视作品中的人物价值观分析

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的丰富为影视作品的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中国的传统国情也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国影视作品的创作朝着传递正能量的方向发展。尤其是人们的善恶价值观的判断,多数影视剧创作的结局都是美好的。近来有些编剧也在尝试着新颖的、开放的结局,但很少有宣传负面的影视作品。这点同美国等西方国家不同,西方国家很多的影视作品场面血腥、突出色情暴力,有的影视剧结局是坏人当道。不同的国家、民族文化差异,成就了不同的观众口味,中国主流的影视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价值观多数是符合我国观众喜好的。温馨、浪漫的剧情,善良的女主人公、高大帅气的男主人公都是受人欢迎的,而为了戏剧的冲突需要,在戏剧中给男女主人公制造矛盾的“坏人”也是必不可少的。观众往往都是边看边骂戏剧中的坏人,为男女主人公一次次陷入危机而着急、担心。有很多观众甚至在现实生活中还忘不了演员在影视作品中的角色,就像热播剧《还珠格格》中容嬷嬷的扮演者,在生活中去市场买菜,遭到市民的冷眼相待。出现这种情况就是演员演得太逼真了,以至于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还不能从影视剧中脱离出来。其实观众所看到的是演员在塑造影视剧中人物价值观时所展现出来的各种行为,观众通过演员所塑造的人物行为表现对影视剧中的人物做出价值判断,在观赏影视剧的同时,形成自己正确的价值观。

三、影视作品中的人物价值观对演员角色塑造的影响

影视作品中的人物价值观要通过演员的角色塑造来展示给观众,人物形象塑造的成败关键在人们对演员所塑造的戏剧中的人物的全面展示。通过演员角色的塑造,能让观众了解其剧中人物的价值观是演员角色塑造的目标,演员角色塑造的成功与否,需要合理情节的设置、编剧台词的润色、演员行为的表现等多方面的结合,才能让观众真实地感受到演员所塑造的人物价值观。(一)影视作品中的人物价值观决定演员角色塑造的目标演员通过角色塑造向观众展示影视作品中的人物价值观。为了让戏剧中的人物更加鲜明、真实,演员会设身处地地将自己融入到作品的人物中,将自己看作是戏剧中的人物,抛开自己的身份、价值观,用所饰演的人物的价值观来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及一切行动,想尽一切办法塑造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通过表演展示给观众影视作品中的人物价值观才是演员成功塑造角色的标志。

(二)影视作品中的人物价值观决定演员台词的选择

日常生活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观,拥有不同价值观的人在说话上、做事上也会有很大的区别。同样,为了使影视作品更加真实,编剧在设置不同人物性格时,也会通过观察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来为作品中的人物设计台词。如何说,怎样说,是一种最直接的、通过语言来传递信息的方式。很多敬业的演员,为了扮演好某一角色,真实地再现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价值观,会在拍摄前进入到所饰演的角色的生活中,记录他们的语言,观察他们的行为。这样在表演的过程中,才能理解编剧所设计的台词,甚至在台词的设计上给编剧一些意见。

(三)影视作品中的人物价值观决定演员行为的表现

演员塑造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不仅须要通过台词直接的表达,更须要配合精准的、巧妙的肢体语言,即演员的行为表现。很多演技高超的演员,更多的是通过肢体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的特质,展示人物价值观的。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阶级、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习俗、不同的身体特征等都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如体态、站姿、步态、手势、眼神、习惯动作等反映出不同的人物价值观。

四、影视作品中的人物价值观对演员生活行为的影响

影视作品中的人物价值观是通过演员的角色塑造来展现的,演员在表演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向观众展示所饰演的人物价值观、性格特征等,除了通过直接的语言表达外,很多时候是通过眼神、肢体的动作、有意无意的行为等来丰富剧中的人物价值观。由于演员入戏过深,很多演员在拍戏结束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会沉浸在戏剧中的人物价值观中。演员在戏剧饰演中,不一定都会扮演正直的人,很多也会扮演反派角色,影视作品中的负面人物价值观和正面人物价值观对演员生活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影视作品中的负面人物价值观对演员生活行为的影响

很多演员在戏剧中扮演或者接触到一些影视作品中的反面人物价值观,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剧组生活,让初入剧组的年轻演员接触到形形的人物,很多只是在影视剧中才能出现的人物性格、价值观让他们既陌生又好奇。年轻的演员社会经验尚浅,一下子接触这么多的不同行业、不同性格的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很容易被影视作品中反面人物的假象所迷惑,以至于在生活中也保留着、或者是有意向影视作品中的人物的不良行为学习,认为这是一种很酷的行为,是与众不同的行为,是非主流的行为。因此,很多演员将影视作品中的飚车耍酷、吸食、夜店生活等不好的生活行为习惯继续在现实生活中再现,这些常人很少能接触到的负面价值观通过影视作品的展现,不仅影响着青少年的生活行为,对很多演员的生活行为影响更深,他们想将戏剧中的刺激在现实生活中再现,再次体验其惊险、刺激,来释放演员内心不能与外人分享的巨大压力。

(二)影视作品中的正面人物价值观对演员生活行为的影响

影视作品作为一种较易受观众接受的大众媒体传播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对人们的生活行为影响也越来越深远。不仅如此,很多明星、演员通过不同人物角色的扮演,了解了生活中各行各业群众的生活条件、他们的价值观等。通过长时间的剧组生活,角色的塑造、很多演员对所扮演的各行各业的普通百姓生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与这些人勤劳、吃苦,甚至是不幸的遭遇产生共鸣,触发了他们内心深处的感动、怜悯、同情之心,同时也被他们坚强地面对磨难的可贵的价值观感染。很多演员在生活中非常有爱心,他们为我国的慈善事业做出很多的奉献。这些正面的人物价值观不仅向观众展现了生活的美好,培养社会良好的风气,同时对人们生活行为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成龙在影视作品中向观众展示的都是刚毅的武人形象,在现实生活中,其生活行为也向人们传递着正能量,他关注慈善事业,不仅影响着青少年一代,也影响着他周围的演员的生活行为。大众媒体也在不断地对演员们正面的生活行为进行着报道,这些社会公众人物的形象对观众正面的价值观也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

影视作品的价值篇2

影视作品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它从各个角度折射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广大影视工作者在“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指引下,深入生活、辛勤创作、精心制作,出现了一批又一批反映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影视有了长足的发展,涌现了许多优秀作晶,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近年来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亟待解决。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国门的打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扩大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人发展。人们头脑中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这些年,影视作品来源扩大了,欧美、日、韩等影视片、港台影视片纷纷登陆大陆市场。对我国大陆的影视业造成极大的冲击;影视的观看渠道拓展了,电影院已不再是唯一的传播场所,电视业的发展、电脑网络的普及,各种新媒体的涌现,使得人们的视野不断开阔;对影视作品的评判标准在变,票房价值的高低、能否在国际电影节中获奖、网络视频的点击率等,似乎成为衡量作品价值高低的标准;这些都对影视创作者和演职人员的思想产生波动,形成极大的诱惑力。当前一些影视作品追逐“票房价值”、崇尚“娱乐至上”、炒作“眼球经济”的现象,不能说与此无关;人们的欣赏趣味和精神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新问题、新变化需要用新的方案去解决。从辩证的角度看,在“变”中总应该有“不变”的东西,我们认为“三项基本原则”不能变,“善与恶”“美与丑”等大是大非的价值观不能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有关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正是阐明了这样的大是大非问题,值得我们影视工作者认真的学习与思考。

一、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影视创作的基础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这一段论述明确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是建设和谐社会思想文化的精髓。

应该看到,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是十分具体的,在全会的文件《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了精辟的阐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里有必要将这一论述加以理解。

马克思主义是被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所证明的正确理论,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根本内容,具有基础理论性。马克思主义成熟于19世纪七十年代,它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是综合性理论体系。它的价值在于提供了指导思想和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建设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这些理论,引领着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产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组成的第二部分。当前社会的共同理想是什么?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六大更是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现实的共同目标。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毋庸置疑是当今社会全体中国人的共同理想。

影视作品的价值篇3

影视作品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它从各个角度折射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广大影视工作者在“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指引下,深入生活、辛勤创作、精心制作,出现了一批又一批反映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影视有了长足的发展,涌现了许多优秀作晶,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近年来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亟待解决。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国门的打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扩大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人发展。人们头脑中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这些年,影视作品来源扩大了,欧美、日、韩等影视片、港台影视片纷纷登陆大陆市场。对我国大陆的影视业造成极大的冲击;影视的观看渠道拓展了,电影院已不再是唯一的传播场所,电视业的发展、电脑网络的普及,各种新媒体的涌现,使得人们的视野不断开阔;对影视作品的评判标准在变,票房价值的高低、能否在国际电影节中获奖、网络视频的点击率等,似乎成为衡量作品价值高低的标准;这些都对影视创作者和演职人员的思想产生波动,形成极大的诱惑力。当前一些影视作品追逐“票房价值”、崇尚“娱乐至上”、炒作“眼球经济”的现象,不能说与此无关;人们的欣赏趣味和精神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新问题、新变化需要用新的方案去解决。从辩证的角度看,在“变”中总应该有“不变”的东西,我们认为“三项基本原则”不能变,“善与恶”“美与丑”等大是大非的价值观不能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有关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正是阐明了这样的大是大非问题,值得我们影视工作者认真的学习与思考。

一、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影视创作的基础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这一段论述明确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是建设和谐社会思想文化的精髓。

应该看到,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是十分具体的,在全会的文件《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了精辟的阐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里有必要将这一论述加以理解。

马克思主义是被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所证明的正确理论,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根本内容,具有基础理论性。马克思主义成熟于19世纪七十年代,它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是综合性理论体系。它的价值在于提供了指导思想和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建设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这些理论,引领着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产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组成的第二部分。当前社会的共同理想是什么?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六大更是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现实的共同目标。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毋庸置疑是当今社会全体中国人的共同理想。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又一个构成部分。具体地说,民族精神指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根基。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所概括的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历史合理性和现实针对性。这就是:“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是传统的、民族的。

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包容性、发展性。我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立足于本民族优秀的文化根基,注意吸收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在相互交流中创造了新的文化成果,并形成了一系列新的价值观念,例如自立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治意识、科学意识、生态意识、公平正义意识以及改革意识、开放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等等。这些新的具有鲜明时代特性的价值观念是促进中华民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因此,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价值观构成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项基本内容。

丰十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具体化。胡锦涛同志对此特别强调:“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只有分清荣辱,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提出,明确了影视的发展方向,对于影视专业人员,既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内在的逻辑性,又有多方面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对一切有良知的作家和影视工作者非但没有任何限制,还提供了创作的基本的思路。影视工作者应立足于此,深人生活、深入实践,发挥聪明才智、大胆创作。

二、影视创作应主题明确价值观先行

创作是影视的基础。好的影片需要有好的剧本,好的剧本来自于剧作家的创作。

长期以来我国影视事业受到各种“左倾”思潮的干扰,尤其足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四人帮“三突出”“主题先行”等极左思潮的限制,影视创作困难重重、如履薄冰。所谓主题先行,原本是一种创作方法,就是事先确定了一个创作主题,然后根据主题的需要去寻找题材、安排故事的创作手法。这是所有具有强烈责任感,有明确服务对象的作家惯常使用的创作方法。当然这也只是创作方法中的一种。而在“文革”中,“四人帮”用事先设计好的“主题”去衡量作品,对影视作品横加指责;在创作上,让作家在他们设计的“主题”中去搞。这与创作方法的取舍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文革”结束以后。“四人帮”所谓的“主题先行”被批得很臭,与此同时,另一种极端思潮抬头——反对创作方法上的主题先行,这种思潮说白了,是有意无视意识形态的自由主义创作思潮,这种思潮给为艺术而艺术的所谓“唯美艺术”、“暴露文学”和西方价值观泛滥带来可乘之机。在影视创作和表现形式上则突出表现为崇尚“娱乐至上”、追逐“票房价值”,炒作“眼球经济”,应当看到这种不顾社会影响追名逐

利的做法后果是严重的。在网络和报端,这类案例比比皆足:《19岁的儿子“绑架”自己勒索父亲40万》;《少女“绑架”自己勒索父亲1s万》;《18岁艺考生济南“绑架”自己勒索父亲五十万》;《“网游”青少年“绑架”自己勒索父亲》……。

有人会说,“无主题”创作是西方的东西。西方就不顾社会影响无主题创作吗?其实不然。无论哪种意识形态,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都会为本阶级的利益制定相应政策左右影视的创作和传播。例如,2001年的“9·11”事件以后,美国电影院线的第一反应就是延期或者撤消了所有涉及有关暴力、恐怖的影片,甚至封杀了一切可疑题材。有报道称恐怖大王拉登当年袭击美国的手法。其灵感就是来自美国影片“007”,好莱坞影片中的惊险场景在美国第一大城市、世界金融、商业中心的曼哈顿岛上演了,梦靥变成了现实!在世贸大厦坍塌的滚滚浓烟中,人们以暴力为美学的观念被粉碎了。

在文艺创作上,1981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文艺这种复杂的精神劳动非常需要文艺家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写什么和怎么写,只能由文艺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决,在这方面不要横加干涉……从各个方面提供条件。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文艺创作,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小平同志的这段讲话,给影视创作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同时他也指}}{:“我们坚持‘双百’方针和‘三不主义’(即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不继续提文艺从属于政治这样的口号,因为这个口号容易成为对文艺横加干涉的理论根据,长期的实践证明它对文艺的发展利少害多。但是,这当然不是说文艺可以脱离政治。文艺是不能脱离政治的。任何进步的、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不能不考虑作品的社会影响,不能不考虑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党的利益。”‘在这里,小平同志精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标准和要求。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腾飞时期,影视创作应当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一切有良知的影视工作者,都应该深入学习和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果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当前思想领域建设的大主题,那么在影视创作中这个主题应当先行。

当前,在影视上有两个问题值得关注:

1、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

不可否认,现在的影视作品无论表现手法、视听效果和演员的表演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有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如一些影片无主题或主题模糊。让人记忆深刻的是被称为我国第五代导演中的几位大导演都曾执导过一些场面宏大、色彩绚丽、而情节艰涩离奇、不知所云的影片。这些影片虽然票房收入不菲,但观众看后骂声一片,社会效果不好。一部影片至少要让观众看得懂,自己说不清还要故弄玄虚、故作深奥,这就脱离群众了;另一种情况是艺术手法突出了,思想主题淡化了。比如电影《风声》。是一部好影片,从情节设计、气氛营造、以及人物表演都很好,观赏性很强,但也留下了一些遗憾。这部影片主题是反映日伪时期我地下党员“老枪”“老鬼”战斗在敌人的心脏,与敌人英勇斗争的事迹。但由于影片过多地渲染了敌人残酷的暴行,细致入微地展现了许多血腥场面,使人不寒而栗!因此,尽管影片最后革命者顾晓梦留下的信感人肺腑,但歌颂革命先烈的主题仍然被冲淡了,观众看后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那一幕幕血腥的画面和刑罚。优秀的影视片所有的表现形式,都应该为主题服务,这才是影视创作者应追求的。在影片没有实行分级的情况下,过多残忍、刺激的镜头也会带来负面效应。

2、思路狭隘,题材雷同

“艺术家只有在生活的源泉中开采矿藏、汲取营养,真实地反映丰社会生活并真诚地表现对生活的感受,他的创作才会具有生命力;反之,如果一味摹仿前人或别人的作品,他的创作即使在技巧方面达到较高水平,但根本上会是苍白无力的,也缺乏艺术价值”。“但是,当前影视作品题材雷同现象严重。比如武打戏热,一窝蜂去搞武打片;古装戏热,一寓蜂去搞古装戏;现在又是谍战戏热,银屏上播放的基本上都是谍战片。电视剧“暗算”热播以后,最近两年多来,同类题材的谍战片至少有几十部,为了好看卖座,有些影片一味地追求情节离奇、刺激,这又造成了新的问题。这种题材扎堆现象是不是应该避免?

影视创作要出精品就要舍得花力气,我们影视工作者要多到社会生活中去采访、了解大众的需求,应该多关注现实生活,从中发现和选择一些优秀题材。一些反映民族风情、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影视作品。也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但目前这类题材的影视作品较少,人们印象深刻的还是五、六十年代的《五朵金花》、《阿诗玛》、《刘三姐》、《冰山上的来客》等老影片。当年这些影片在创作时。编导和演员们都要深入民间采风、体验生活,下足了功夫,这才创作出这些优秀的作品。现在也应该鼓励影视工作者们迈开双腿到民间去,平凡的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鲜活素材,要想搞出有价值的影视作品流点汗是必须的,也是值得的。

三、影片的拍摄、制作和奖评要注重实效

影片的实际效果最终是由影片的整体效果来决定的,影片不仅要注重社会效益也要进行经济合算,经济效益关系到影片的传播效果。

现在影片的生产成本高低不一,一些豪华巨片拍摄一部动辄要上亿元人民币。如某些国产大片,在演员阵容、前期拍摄、后期宣传等等方面都极尽炒作之能事,中、日、韩三国偶像演员的加盟,在长城上的作秀,“无极门”的搞怪,馒头血案的纠缠,完全脱离了影视艺术本身以及对观众的审美需求的满足。这些炒作的背后是巨大的金钱的支撑,这些费用肯定要进入影片成本的。例如2005年9月29日,影片《无极》在成都首映时票价是120元、收入每月一、二千元的普通老百姓会买单吗?

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一项有关电影票价的调查显示:有47.5%的公众认为票价过高,超出了自己的日常消费能力;有34.3%的公众认为票价较高,只能偶尔消费;有35%的公众认为票价一般,能够承受。当票价达到80元时,只有4.8%的观众选择看电影;当票价为30元时,观众人数达15.4%;在30元至10元之间,观众人数上升到62.7%;而当票价下降到5元时,观众人数接近百分之百。这说明观众对票价的接受与影片的传播有直接的关系。

优秀影视片的评选嘉奖活动对影视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电影的奖项主要有:金鸡奖、百花奖、华表奖;电视有金鹰奖、飞天奖等。每一大奖中又分为: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编剧奖、最佳演员奖、最佳摄影奖、最佳音乐奖等若干奖项,少则十来个,多则二十几个。那么能不能在这些奖项中设立一个奖项,对思想性强,实际效果好的影视片进行嘉奖呢?这方面可以看看美国的广告艾菲奖是怎么做的。

艾菲奖创立于1968年,与其他广告奖相比其突出特点是综合性、重实效,受到全美广告界的重视,一家广告公司是否获得过艾菲奖是美国广告主决定是否与其合作的重要条件。

在评选过程中,强调案例作品的市场效果与创意是其突出的特点。评委打分的因素70%集中于案例的效果,而刨意只占30%。评委对创意的要求也不是单纯的创意新奇,而是广告经营运作中的总体创意,这是对广告公司策划能力的综合性考察,对广告主与广告公司运作方案的实效性评估。该奖特别注重广告策划实施前后的销售额对比和与竞争对手的对比;注重广告的实务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对比,把媒介预算都作为考核的项目。

影视作品的价值篇4

影视作品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它从各个角度折射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新 中国 成立以来,我国广大影视工作者在“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指引下,深入生活、辛勤创作、精心制作,出现了一批又一批反映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影视有了长足的 发展 ,涌现了许多优秀作晶,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近年来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亟待解决。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国门的打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扩大和 经济 体制改革的深人发展。人们头脑中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这些年,影视作品来源扩大了,欧美、日、韩等影视片、港台影视片纷纷登陆大陆市场。对我国大陆的影视业造成极大的冲击;影视的观看渠道拓展了,电影院已不再是唯一的传播场所,电视业的发展、电脑 网络 的普及,各种新媒体的涌现,使得人们的视野不断开阔;对影视作品的评判标准在变,票房价值的高低、能否在国际电影节中获奖、网络视频的点击率等,似乎成为衡量作品价值高低的标准;这些都对影视创作者和演职人员的思想产生波动,形成极大的诱惑力。当前一些影视作品追逐“票房价值”、崇尚“娱乐至上”、炒作“眼球经济”的现象,不能说与此无关;人们的欣赏趣味和精神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新问题、新变化需要用新的方案去解决。从辩证的角度看,在“变”中总应该有“不变”的东西,我们认为“三项基本原则”不能变,“善与恶”“美与丑”等大是大非的价值观不能变。wWW.133229.cOM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有关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正是阐明了这样的大是大非问题,值得我们影视工作者认真的学习与思考。

一、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影视创作的基础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这一段论述明确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是建设和谐社会思想文化的精髓。

应该看到,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是十分具体的,在全会的文件《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了精辟的阐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里有必要将这一论述加以理解。

马克思主义是被中国革命和建设的 历史 所证明的正确理论,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根本内容,具有基础理论性。马克思主义成熟于19世纪七十年代,它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是综合性理论体系。它的价值在于提供了指导思想和 科学 方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建设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这些理论,引领着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产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组成的第二部分。当前社会的共同理想是什么?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 现代 化国家。党的十六大更是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现实的共同目标。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毋庸置疑是当今社会全体中国人的共同理想。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又一个构成部分。具体地说,民族精神指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根基。党的十六大 政治 报告所概括的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历史合理性和现实针对性。这就是:“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是传统的、民族的。

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包容性、发展性。我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立足于本民族优秀的文化根基,注意吸收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在相互交流中创造了新的文化成果,并形成了一系列新的价值观念,例如自立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治意识、科学意识、生态意识、公平正义意识以及改革意识、开放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等等。这些新的具有鲜明时代特性的价值观念是促进中华民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因此,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价值观构成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项基本内容。

丰十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具体化。胡锦涛同志对此特别强调:“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只有分清荣辱,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提出,明确了影视的发展方向,对于影视专业人员,既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内在的逻辑性,又有多方面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对一切有良知的作家和影视工作者非但没有任何限制,还提供了创作的基本的思路。影视工作者应立足于此,深人生活、深入实践,发挥聪明才智、大胆创作。

二、影视创作应主题明确价值观先行

创作是影视的基础。好的影片需要有好的剧本,好的剧本来自于剧作家的创作。

长期以来我国影视事业受到各种“左倾”思潮的干扰,尤其足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四人帮“三突出”“主题先行”等极左思潮的限制,影视创作困难重重、如履薄冰。所谓主题先行,原本是一种创作方法,就是事先确定了一个创作主题,然后根据主题的需要去寻找题材、安排故事的创作手法。这是所有具有强烈责任感,有明确服务对象的作家惯常使用的创作方法。当然这也只是创作方法中的一种。而在“文革”中,“四人帮”用事先设计好的“主题”去衡量作品,对影视作品横加指责;在创作上,让作家在他们设计的“主题”中去搞。这与创作方法的取舍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文革”结束以后。“四人帮”所谓的“主题先行”被批得很臭,与此同时,另一种极端思潮抬头——反对创作方法上的主题先行,这种思潮说白了,是有意无视意识形态的自由主义创作思潮,这种思潮给为 艺术 而艺术的所谓“唯美艺术”、“暴露文学”和西方价值观泛滥带来可乘之机。在影视创作和表现形式上则突出表现为崇尚“娱乐至上”、追逐“票房价值”,炒作“眼球经济”,应当看到这种不顾社会影响追名逐

利的做法后果是严重的。在网络和报端,这类案例比比皆足:《19岁的儿子“绑架”自己勒索父亲40万》;《少女“绑架”自己勒索父亲1s万》;《18岁艺考生济南“绑架”自己勒索父亲五十万》;《“网游”青少年“绑架”自己勒索父亲》……。

有人会说,“无主题”创作是西方的东西。西方就不顾社会影响无主题创作吗?其实不然。无论哪种意识形态,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都会为本阶级的利益制定相应政策左右影视的创作和传播。例如,2001年的“9·11”事件以后,美国电影院线的第一反应就是延期或者撤消了所有涉及有关暴力、恐怖的影片,甚至封杀了一切可疑题材。有报道称恐怖大王拉登当年袭击美国的手法。其灵感就是来自美国影片“007”,好莱坞影片中的惊险场景在美国第一大城市、世界 金融 、商业中心的曼哈顿岛上演了,梦靥变成了现实!在世贸大厦坍塌的滚滚浓烟中,人们以暴力为美学的观念被粉碎了。

在文艺创作上,1981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文艺这种复杂的精神劳动非常需要文艺家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写什么和怎么写,只能由文艺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决,在这方面不要横加干涉……从各个方面提供条件。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文艺创作,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小平同志的这段讲话,给影视创作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同时他也指}}{:“我们坚持‘双百’方针和‘三不主义’(即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不继续提文艺从属于政治这样的口号,因为这个口号容易成为对文艺横加干涉的理论根据,长期的实践证明它对文艺的发展利少害多。但是,这当然不是说文艺可以脱离政治。文艺是不能脱离政治的。任何进步的、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不能不考虑作品的社会影响,不能不考虑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党的利益。”‘在这里,小平同志精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标准和要求。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腾飞时期,影视创作应当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一切有良知的影视工作者,都应该深入学习和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果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当前思想领域建设的大主题,那么在影视创作中这个主题应当先行。

当前,在影视上有两个问题值得关注:

1、思想价值与 艺术 价值

不可否认,现在的影视作品无论表现手法、视听效果和演员的表演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有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如一些影片无主题或主题模糊。让人记忆深刻的是被称为我国第五代导演中的几位大导演都曾执导过一些场面宏大、色彩绚丽、而情节艰涩离奇、不知所云的影片。这些影片虽然票房收入不菲,但观众看后骂声一片,社会效果不好。一部影片至少要让观众看得懂,自己说不清还要故弄玄虚、故作深奥,这就脱离群众了;另一种情况是艺术手法突出了,思想主题淡化了。比如电影《风声》。是一部好影片,从情节设计、气氛营造、以及人物表演都很好,观赏性很强,但也留下了一些遗憾。这部影片主题是反映日伪时期我地下党员“老枪”“老鬼”战斗在敌人的心脏,与敌人英勇斗争的事迹。但由于影片过多地渲染了敌人残酷的暴行,细致入微地展现了许多血腥场面,使人不寒而栗!因此,尽管影片最后革命者顾晓梦留下的信感人肺腑,但歌颂革命先烈的主题仍然被冲淡了,观众看后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那一幕幕血腥的画面和刑罚。优秀的影视片所有的表现形式,都应该为主题服务,这才是影视创作者应追求的。在影片没有实行分级的情况下,过多残忍、刺激的镜头也会带来负面效应。

2、思路狭隘,题材雷同

“艺术家只有在生活的源泉中开采矿藏、汲取营养,真实地反映丰社会生活并真诚地表现对生活的感受,他的创作才会具有生命力;反之,如果一味摹仿前人或别人的作品,他的创作即使在技巧方面达到较高水平,但根本上会是苍白无力的,也缺乏艺术价值”。“但是,当前影视作品题材雷同现象严重。比如武打戏热,一窝蜂去搞武打片;古装戏热,一寓蜂去搞古装戏;现在又是谍战戏热,银屏上播放的基本上都是谍战片。电视剧“暗算”热播以后,最近两年多来,同类题材的谍战片至少有几十部,为了好看卖座,有些影片一味地追求情节离奇、刺激,这又造成了新的问题。这种题材扎堆现象是不是应该避免?

影视创作要出精品就要舍得花力气,我们影视工作者要多到社会生活中去采访、了解大众的需求,应该多关注现实生活,从中发现和选择一些优秀题材。一些反映民族风情、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影视作品。也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但目前这类题材的影视作品较少,人们印象深刻的还是五、六十年代的《五朵金花》、《阿诗玛》、《刘三姐》、《冰山上的来客》等老影片。当年这些影片在创作时。编导和演员们都要深入民间采风、体验生活,下足了功夫,这才创作出这些优秀的作品。现在也应该鼓励影视工作者们迈开双腿到民间去,平凡的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鲜活素材,要想搞出有价值的影视作品流点汗是必须的,也是值得的。

影视作品的价值篇5

新中国的成立是用我们无数先烈的鲜血换来的,这些英雄事迹都变成了影视作品的素材。为了营造这种事迹,影视音乐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影视作品中的红歌与中国的革命历史紧密相连,用音乐记录下中华民族的抗争史,表现中华儿女的英勇无畏,展现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红色歌曲不仅能激励人心,还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中国的主旋律影视作品很多,大量的影视作品展现出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的社会风貌,影视作品中的红色歌曲同样也展现出这一特质。红色歌曲传达出一种健康高尚、朴实无华、积极向上的精神和美学意蕴。红色歌曲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支柱,也是全人类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本文将通过对影视作品中的红色歌曲的研究,来发掘红色歌曲的美学意蕴和独特风味。

一、革命题材影视与红歌

(一)红歌撩乱我的心

我国电影史上有许多反映我国新旧社会交替的影片,这些影片基本上都发生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全国掀起了一股新思潮,让人们在思想上开始觉醒。“五四”运动后,中国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这一时期的革命题材影视特别鼓舞人,影视作品中的经色歌曲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五四”时期的红色歌曲,更多的是表达民众反对帝国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愿望。“五四”运动的精髓――“五四”精神,特别能鼓舞人,也特别能激励人。这个时期产生了一大批反映爱国的反封建反帝国主义的歌曲,《鬼议员》《坚持到底》《苦百姓》就是代表。虽然在这个时期红色歌曲数量有限,内容比较单一,形式也比较简单,但在刚开始的阶段,已经很了不起了。正是经历了萌芽诞生的阶段,才为以后的红色歌曲的成熟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个阶段的红色歌曲表达了中国人民忧国忧民的情怀,同时紧紧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也许大多数人没有办法在前线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但是很多诗人,作曲家将满腔热血注入歌曲中,表达自己毁家纾难、荣辱与共的高尚情操。

(二)红歌照我去战争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华民族生活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之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许多革命同志惨遭杀害。抗战时期的影视作品直到今天都是一部血泪史,影片中到处都是含着泪的表演,红歌辅助影片的镜头一遍又一遍地告诉我们不可以忘记历史。许多让全民族都难以忘怀的革命歌曲出现在了影视作品中,作为影视作品的主题曲或片尾曲或插曲宣扬保家卫国的理念,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渔光曲》《逃亡》和《风云儿女》。这些影视红歌或激昂,或雄壮,不同的旋律,表达的思想却是一样,在全国上下引起了巨大反响。还有一些影视歌曲朗朗上口,感染性极强,表达出中国军民上下一心,同仇敌忾的气魄,《松花江上》《东方红》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是这样的歌曲。红歌照我去战争是这些电影的一致表现,增添了这些电影的叙事内容,丰富了影视的文化内涵。

(三)红歌指引我奋斗

影视作品中红歌与当今中国的发展也是分不开的,中国改革开放后,影视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好时期。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不断发展,这个时期的红色歌曲更多的是倾向于歌颂来之不易的新生活和赞扬新时代、新风貌、新气象。影视红歌在新时期下产生了新的作用,当今社会道德的歌唱,过去革命社会的怀念都是影视作品中红歌的文化价值,许多优秀的影视红歌在保留原有歌词不变的情况下,对歌曲曲风加以改进,融合现代音乐元素,老歌新唱,让那些见证时代巨变的歌曲历久弥新,在新时代同样发光发热。这个时期的红色歌曲种类众多,风格多样,空前繁荣,百花齐放,体现出多样化和多元化的特点。同时,这个时期的歌曲正在逐渐转变为延续改变的阶段,创作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视角切入,用现代人的视野来歌颂伟大的祖国,赞美我们的祖辈。这个时期的红色歌曲,不仅经典,还很创新,有着独特的韵味和美学意蕴。《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我的中国心》《十月里响春雷》等歌曲更多的是关注我们现在的生活。值得注意的是,红色歌曲已经成为现代音乐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红色歌曲的展现也越来越多样化,很多地方都举办相应的红歌会来展现革命老区的现代风采和红歌经久不衰的魅力。

二、影视作品中红歌的文化价值

(一)简洁明快体现影视红歌的文化形式

红歌属于民歌的范畴,普通大众对它有很深的情谊。歌曲除了它本身所具有的寓意外,还必须让听者能产生共鸣,这样的歌曲才是好歌。红色歌曲虽然产生于战火纷飞的时代,但是无论过了多少年,它依然有独特的魅力。红歌具有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红歌的创作主要来源于民谣民歌,这是普通大众最容易接受,也是最为熟悉的方式。在歌曲的配合上,红歌经常会与号子、小调相结合,除此之外,红歌还具有地域性,陕北红歌高亢悲壮,江南红歌细腻婉转,配合当地极富特色的方言和文化风俗,受到很多人的喜爱。红歌因为歌颂的是对祖国的爱,民族的爱,非常符合普通大众的口味,也具有亲和力,不仅在内容上贴近大众的生活,在形式上质朴简洁。红歌的歌词精炼,直白,传唱性强。红歌是中国现代史的一个缩影,一个符号,表达出中国人民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经典电影《地道战》中,那首耳熟能详的经典歌曲《地道战》,从电影上映到现在,一直传唱不衰,家喻户晓。这首红歌曲风大气,雄壮激昂,振奋人心。《地道战》这部电影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与老百姓一起与日本鬼子斗智斗勇,开辟出独特的作战方式――运用地雷来打击消灭敌人。每逢到日本鬼子进村扫荡,村子里军民一心,一致抗敌。每到这个时候,那首《地道战》就会适时响起。这首歌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特别优美的旋律,但是正是那朴实平淡的字眼和旋律,激起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对那段历史的集体记忆。

(二)朴实无华反映影视红歌的文化内涵

红色歌曲有自己独特的魅力,红色歌曲韵味绵长,如果用“新颖独特,朴实无华”八个字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同时通过作曲家不断改进,一代又一代大众的传播传唱,如有年代的美酒一样,虽然经过时间的淬炼,但却香醇浓烈,味道独特。红色歌曲来自于民间,发展于民间,繁荣于民间,是普通大众生产生活的写照,也是他们斗争抗战的反映。悲伤困苦,欢乐泪水,喜怒哀乐,都在一句句红歌中表达得淋漓尽致。普通大众的情感是最真挚也是最珍贵的,红歌这两者都占据,所以,红歌代表了老百姓的心声和愿景。红歌的曲风明快大器,不拖泥带水,也不风风火火,魅力十足。中国古典美学崇尚简单、质朴,红色歌曲也致力追求这两点,所以红歌才这么具有感染力。在简单朴实的外衣下,红歌具有无限的活力和生机。

《闪闪的红星》是一部儿童片,作品将视角对准了少年一代。它将故事设置在红色的土地――江西上,大家都知道江西的红色土地,有着很深的寓意,井冈山、瑞金这些地方都是革命老区,江西是革命摇篮。故事的主人公潘冬子是一个年仅8岁的孩子,他在党的教育带领下,逐渐成长成熟。插曲《映山红》优美动听,歌词包含着深情厚谊,不仅包含着老百姓对红军的崇敬,也表现出江西民歌的特色。

(三)健康高尚倡导影视红歌的文化意蕴

很多人都觉得中国国画很美,中国国画之所以美,是因为它处处充满了意境之美。也有很多人认为意境这个东西很虚,很难把握。意境是很虚幻,它是一种感觉,一种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美感。而意境同时也属于中国古典美学的范畴,它主要是指各种艺术家经过创作和加工形成的一种至高的艺术境界。事实上,红歌也同样具有这样的意境,主客观相互统一,并且与周围的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达到不一样的效果。红色歌曲不仅能给我们展现历史的冰山一角,同时也能传达出革命先辈们那种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在现代,红色也具有非常独特的意义。它不是简单指一种颜色,它与我们的民族记忆紧密相关,具有中国意义的“东方意象”。红歌中歌颂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国旗,我们的中华儿女,红歌表达出一种深远的意蕴,是一种生命哲学,也是一种文化特征。

《小兵张嘎》这部电视剧很多人都很熟悉,每到寒暑假就会在电视里一遍又一遍播放。而小兵张嘎的形象也深入人心,他机智勇敢,身上有一股同龄人没有的成熟。小兵张嘎黑黑的脸,小小的身板,大而灵动的眼睛瞎蕴含着睿智和果敢,虽然身上带有野性,但性格突出,让人过目不忘,很多人都对这部电视剧的剧情非常熟悉,同时,很多人也对里面的歌曲《八路军拉大栓》津津乐道。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年代,以白洋淀为故事背景,这部电视剧是翻拍的,歌曲也是另外创作的,但是二者搭配起来,一点都不突兀,显得和谐一致,焕发出新的光辉。

三、结 语

影视音乐是一门感染力极强的艺术,可通过它的视听效果让影视作品产生更深的影响力。中国历史题材或革命题材的影视作品都带有非常强的政治色彩,都是为中国的革命事业作贡献。这些中国革命史上光辉灿烂的歌曲都统称为红歌。红色歌曲在中国革命的号角中应运而生,它的发展总是跟中国革命密切相关,在历史沉浮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红歌想要表达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意境,很多专家学者都认为音乐的意境是特别重要,也是特别困难的。中国经过战争的洗礼,红色歌曲也从战火纷飞中走来,在悠扬动听的旋律中,遥听红歌的歌声,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参考文献]

[1] 贾知松.主旋律作品是社会文化的风骨――谈“红歌”词作的艺术格调[J].北方音乐,2010(01).

[2] 张薇薇.红歌为什么这样红[J].视听界,2010(01).

影视作品的价值篇6

影片场景里的道具元素通常都有一定的信息指向,要让观众相信一段故事发生的场景布置是符合生活逻辑的,那么道具的环境造型就需要做到合理的“像”和“真”,在这方面,要特别留意陈设道具的安排设计,陈设道具是依据剧情的需要而布置在场景中的但未介入剧情的“死道具”。通常有大道具(如桌、椅、床、柜等家具及各种大型物件),小道具(如杯、壶、镜等各种器皿和小型摆设)之分,还有起装饰作用的道具(书画、窗帘、帷幔、吊灯)。它在影片的艺术造型中,主要体现故事的大环境(时代背景,民族色彩,地方人文)和人物的小环境(职业身份,个味,人物关系)[2],藉此使观众在心理上对电影交待的故事背景采取积极介入的姿态,而不至于出戏,伴随着对这些场景空间的破译,观众以一种先入为主的态度预期着动作的开始、发展和结局。简单说,《无人区》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利欲熏心的律师,深陷一片兽性大于人性、充满杀戮和邪恶的无人区荒漠中,在绝境中力挽狂澜拯救善良的故事。律师由贪婪到正义的转变是经过痛苦的厉炼所形成的。导演的这一创作脉络势必要关注到影像的视觉化展现,表现在造型和场景上,一个残酷的远离文明秩序的世界,一个陌生化的远离人类社会的世界在影片中各主要场景的美术设计上均有陈设。

(一)地理环境(荒漠、公路、夜晚)《无人区》

作为西部公路片,那么一开场的环境设计必然出现了戈壁黄沙、烈日当空、动物残杀、绵延公路、空无人烟等造型元素,直观的让观众知晓故事发生的地理大环境,紧接着再通过黄渤的服装造型和捕猎工具,以及警察的邋遢造型和公安吉普汽车向观众交待了罪犯盗猎国家珍禽、蓄意制造吉普相撞、草菅执法人员生命的情节背景,吸引着观众主动参与到影片既定环境之后的故事发展。至此,在最后《无人区》片名出现之前,沙漠、隼、车祸、枪支、血迹、吉普等大小陈设道具的逐一出现已经清晰的向观众传达出该影片主要的信息资讯:这是一个发生在中国西北偏远地区的正邪较量的故事,无关感情,只有利益。在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无人区公路的大量远景交代,如上所说,本片讲述的主题是律师的自我救赎,心灵回归的旅程,整个故事也是其不断历练不断认清自我的旅程,期间充满了残杀,孤独和痛苦。所以公路应该就是律师的内心,从开始的有一些人为建设的小镇、法庭、酒店、洗车行到后面律师一步步走向自然,最后驱车到空无人烟的无人区,一个无人的陌生异样的公路始终充满银幕,除了几个角色外没有多余的路人和车辆,如此才能传达出心灵旅程这一诗意的情感化的表现。另外影片有接近1/3的片长都是发生在夜晚,故事中三路人马的利益纠葛最终也是在夜晚时得到了进一步升级。在环境造型中,夜晚首先让人想到的就是黑暗,人们生活其中彼此看不到对方,更谈不上交流,这势必和影片之前表现的荒漠、无人公路等意象重叠到一起,体现律师自我救赎之路的神秘莫测,于是罪恶在其中肆意滋长,无人逃脱。

(二)故事环境(法庭、帝豪大酒店、夜巴黎加油站)

律师遭遇的一系列事件场景的安排设置,一开始法庭上道貌岸然的玩弄道德和法律,把自己的资料由新锐律师改为著名律师,用碳素笔添加刑事诉讼精彩案例的第99加1个,他把法庭作为自己满足虚荣和名利的游戏场所,假秩序和伪正义充斥着整个审判过程,由代表正义的法官自始至终没有说一句话可以看出这根本不是想象中的法庭,而正常的审判长席位、辩护人席位、被告人和证人席位的默然陈设更是衬托出无人区的险恶以及人性的虚伪。在成功为犯罪者洗刷罪名后的场景陈设是一座铁皮搭建的破败不堪的饭店,帝豪大酒店的名称设计可以理解为是律师其人贪婪欺骗伪善的延续,酒店屋顶和墙面的缝隙处透射出一道道光影映射到两个人的脸上,形成忽明忽暗的条纹栅栏,揭示出在这里进行的是一场见不得人的贪婪罪恶交易,这个场景中,两人谈判的桌面上摆放的大块肥肉和骨头也是精彩的小道具设计,它映衬出在这个无人区里弱肉强食的物竞天择。律师由人到动物的转变最重要的陈设场景就是加油站,这里既有产生厄运的诱饵,亦有回归正义的途径。首先是加油站的美术设计:吠叫的恶狗、悬挂的猪肉、废弃的轮胎、奸诈的一家三口、满口谎言的,无人区的欲望和迷失逐一展现,影片正是用这些不期而遇的受挫失控来反衬出律师迷失后的无助,恰如在一片沙漠的旷野中矗立着一个孤独的加油站,突如其来的给人一种威胁感,而这正是影片《无人区》着重要展现和传达的情绪。

二、戏用道具用来结构剧情

电影词典中对戏用道具的定义:“一部影片中为展现事件、刻画人物、渲染环境气氛而设计、选用的生活用具。”[3]由此可见,戏用道具不同于一般物件和布景中的陈设道具的特征,其功用在于它主要不是用来注释环境,而是用来直接地参与剧情以及和人物动作直接地发生联系的,既有修饰人物的外部造型、渲染场景的气氛情绪,又有贯连故事的情节事件、进而深化影片主题的功能。

(一)刻画人物性格

隼贩老大:作为本片第一反面人物,导演为了强调其冷血凶狠,一出场就特写他的一条带着钢架的腿,随后通过一系列摄影技巧,刻意营造不见其人只闻其声的神秘感,直到法庭审判的一刻,观众才看到那张不苟颜笑的“僵尸脸”。这里我们要特别叙述隼贩老大的随身道具———匕首和吉普。匕首在现代汉语中的解释是一种尖而薄的冷兵器,但在古代汉语中,“匕”最初用来指代一种取饭用具,类似于我们今天使用的汤匙,匕首携带方便,短小锋利,加之容易隐藏,所以即使在火炮发达的年代,它仍然是军人无法离手近距离搏斗的最有力武器。影片《无人区》中,隼贩老大的匕首第一次出现就是与律师在帝豪大酒店谈判时用来剔肉的,当律师提出要用小轿车来置换诉讼费用时,隼贩老大站起身来,手拿匕首在太阳光下翻转,恶狠狠地看着律师,随后把匕首上的肉末在皮衣上擦拭干净后粗暴的用其拆下车载电话。这一连串的动作设计,凸显出匕首在隼贩老大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用其吃饭,用其做事,更重要的是用其武装自己,在影片接近尾声的时候,隼贩老大用匕首在背后偷袭加油店老板,从而夺回丢失的鹰隼,为了让律师受到更大的良心自责,他丢弃手枪选择用匕首去结束的生命,由此,匕首在这里再一次完成了其刻画人物凶残狠毒的性格功用。另外,大道具吉普车作为代步工具在影片中也超越了其使用价值而成为了隼贩老大连杀三人(警察、加油站老板娘、加油站傻儿子)的暴行工具,凸显其凶残恶狠的兽性一面。:加油站的人物设置是律师心路历程转变不可缺失的一环,而影片的结尾律师也是因为拯救而失去自己的生命,那么导演势必要通过一些小道具编排来揭示其人物性格———用于藏钱的小鱼公仔。余男扮演的角色是被婚托骗来给加油站傻儿子做媳妇的,如果不想结婚,每天就必须上班还钱,她就像一条失去自由的小鱼一样被无人区的欲望罪恶所包围,当她悄悄藏在律师的后备箱试图逃离这猛兽横行的是非地时,仍不忘随时带着小鱼公仔,表面看这是她藏私房钱的地方,深层次看这是她善良本性的表征,当为了救赎律师而甘愿把私房钱全交给了隼贩老大时,小鱼公仔的符号意义就变得惟一化,律师的最后救赎就是因为看到被扔到地上的小鱼公仔(善良的)而得到人性回归。

(二)推动剧情发展

影片中戏用道具一直是组织情节,贯连结构的重要因素,在《无人区》中,正是因为有一些关键性的小道具的交替出现,在一步步推动剧情的发展,从而使这部影片成为叙事学分析的经典文本。首先是啤酒瓶,它是律师与卡车兄弟发生冲突的直接物质实体,正是因为啤酒瓶砸坏了律师的轿车挡风玻璃,才有之后的黄渤扮演的隼贩被撞这一情节,也正是因为卡车兄弟的这一举动,律师才报复性的把打火机扔到了装满棉花杆的卡车斗篷里,随后律师在荒漠中打算用汽油焚烧隼贩时,却因为打火机先前的报复性丢弃而不得不重返加油站,正是在这次购买打火机的间隙,律师再次和卡车兄弟发生了械斗,而趁机钻入律师轿车后备箱这一桥段的设计,直接导致随后三个故事人物线索的交汇:a卡车兄弟的一路追击;b加油站父子的一路追击;c隼贩老大的一路追击(a的结果是卡车兄弟一死一伤,律师落单,隼贩和开车去二道梁子,b的结果隼贩死亡,加油站傻儿子和回家,加油站老板拿着鹰隼去二道梁子,c的结果是加油站傻父子死亡,律师被困轿车,隼贩老大和去二道梁子)。在影片的最后一幕,正是因为在加油站买的打火机被悄悄放到轿车排气筒,律师也得以获救,从而去二道梁子最终和隼贩老大同归于尽。同样是打火机的两次丢弃,一次是作恶惹了卡车兄弟,一次是行善救了无辜的。影片《无人区》正是因为有了如此精妙的戏用道具连贯情节,观众才得意充分的感受到其戏剧冲突的天衣无缝。

(三)深化影片主题

影片《无人区》的主题是一个“社会人”的自我心灵救赎。通过由人到动物再到真正的人的转变,讲述了一个披裹着虚伪外壳内心装满了钱权交易思想的“社会人”在无人区这一缺失社会秩序的环境中堕落为一个自私的原始野性动物,随后经过不断的厉炼自我,认清自我,最终为了做一个真正有尊严的人而自我牺牲的故事。那么我们接下来通过影片中关键性的两件戏用道具来剖析这一转变过程。1.眼镜的文化寓意徐峥作为从文明社会来到无人区的闯入者,必须要从一出场就显示出自身与这里的不同:西装、皮鞋、衬衫、领带、手机、眼镜等都是创作者为他设计的彰显其都市律师身份的随身道具。这其中,眼镜这一道具的设计在影片《无人区》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眼镜除了其视力矫正的医学功用外,在消费文化里,它一方面反映了社会文明的进步,同时也体现着佩戴者的身份、社会地位、思想观念、兴趣爱好等,最宽泛的意义,眼镜是一个人社会阶层高、学问高雅的象征。律师就其属性而言:一是具有一定法律知识,二是经国家“司法考试合格”取得资格证,三是经国家司法行政部门批准取得执业证书的以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法律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一份职业。影片中,徐峥扮演的律师角色正是带着这一职责走入无人区,本来应该是替冤死的警察伸张正义,惩处罪犯,维护秩序。但其一心想着出名发财,功成名就,不惜违背律师这份职业的神圣责任。因此,在影片中眼镜的一次次掉落、断裂到最后的破碎,正对应着影片人物一步步远离文明、人性堕落的行为举止。在与卡车兄弟的第一次斗殴中,眼镜被打落到地上,出现了裂缝,但律师并没有丢弃,随后当轿车把黄渤扮演的隼贩撞倒在地时,律师的眼镜也掉落在地上,至此以后,律师再没有捡起眼镜,而剧情随后就是律师想尽一切办法决定焚烧隼贩。影片中的另外一条线索也要引起我们的思考,隼贩老大正是借用在事故现场捡到律师的眼镜,从而跟踪其行踪并进而嫁祸其撞死加油站傻儿子,最终影响到警察对现场的错误判断。这样的情节设置,自然对本片主题的理解更多了一层阐释,正是因为律师一开始对罪恶的姑息和对利益(轿车)的强夺,才会在随后一步步的追逐中迷失自我,完全成为被罪恶所利用的一只猛兽。2.佛珠的文化寓意佛珠是佛教弘法最为方便的法器,而记数则是它最基本的功能之一,佛教信众在朝暮课诵和平日念佛、持咒、诵经时,都会在每念诵一句佛号或咒语时,波动手中的一颗珠粒,如此周而复始,循环计数。除此之外,在当下的消费文化里,佛珠更多的是帮助持用者起到制心一处、熄灭妄想、净化心灵,找回原本无染自在真心的作用。对佛教信众而言,一串佛珠携持在手,自然应该时刻提醒自己反省,警醒道念,时时处处展现佛教慈悲喜舍的精神。对一般的社会大众而言,佛珠还意味着“弗诛”,意思是说,当人们将佛珠佩戴在自己的身上时,应该时刻提醒自己要爱惜生命,爱护生灵。可见在漫长的历史延续过程中,佛珠已经包含有一种高尚的人文关怀。影片《无人区》中,律师佩戴的佛珠第一次出现是在法庭辩护时,当警察被其充满技巧的诉讼语言激怒后说道:事实是什么样,你心里面比谁都清楚。律师为掩饰内心的紧张,把佛珠拿到手上慢慢地捻搓起来,而这时处于被告席的隼贩老大同样为了掩盖心虚,把手铐的链子放在手中慢慢捻搓,这一表现蒙太奇的运用可谓精心独特,邪恶和伪善的沆瀣一气可见一斑。佛珠的第二次出现是在公路边,律师准备用汽油焚烧杀手尸体时,行为紧张的他拿出手腕上的佛珠,哆哆嗦嗦的祈求菩萨保佑自己不要留下证据,在这里律师首次暴露出自己身处无人区的恐慌害怕情绪,此时他只能寄托希望于佛主的普渡情怀,这也是导演运用佛珠道具的原始意义。佛珠第三次出现是律师和卡车兄弟在加油站斗殴过程中被扯断的,影片进行到这里,律师已经完全暴露出动物的自私本性,第一次焚烧的中断并没有唤回他的良知,当他毅然返回加油站购买打火机准备再次实施焚烧行为时,其自身已完全的泯灭佛珠所代表的慈悲之心,因此导演选择佛珠在这里断落,随后隼贩老大也借此线索找寻到律师的踪迹。

影视作品的价值篇7

2014年两会期间,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王岐山同志参加北京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在听取张和平代表发言时,提到了这部韩国火爆热播剧《来自星星的你》惹得现场代表一阵欢笑,成为会场内外的幽默话题。王岐山同志一句总结,“韩剧内核和灵魂,恰恰是传统文化的升华”解开了一直以来韩剧火爆的谜团。其实,韩剧剧情不仅仅是在娱乐观众,还为观众默默地传输了该剧的价值观,而这恰恰是我们目前需要学习的。

 

时间回到2012年11月,十八大报告首次以12个词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说十八届三中全会重点建设的是物质文明,那么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就是精神文明。这一“文”一“武”强大之时则是我“中国梦”实现之日。回顾目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提倡,我认为,我们不光需要“提”好我们的价值观,还需要“唱”好我们的价值观。

 

一、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及问题

 

1.目前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经过调研,现在社会上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识现状情况大致如下。一是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停留在知道了解皮毛、不知内涵上。二是社会不同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程度有巨大差别,党员、干部、大学生了解的角度多、深度广,而商人、一般工作人员、个体户、居民、工人基本不关心、不了解、不知道。三是军队干部和士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和掌握要高于一般群众,他们对此内容相对熟悉。四是人们都认为应该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五是人们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认识统一,认为应该加强爱国主义的教育,特别是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六是人们对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了解不足,绝大多数被调查者并不知道其内容。七是调查过程中,许多人一听题目就不愿意参与,或只填写单项选择题就离开,说明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视不足,不愿意了解,更不愿意深入的研究和掌握。

 

2.社会当前价值观混乱现状

 

一是在当今的中国社会,不良的社会现象呈泛滥之势,例如处处讲人情而不顾社会应共同遵守的规则和规范;热衷关系网而藐视良性竞争;将道德规范视为“死脑筋”、“不灵活”等;二是我国现阶段在教育、医疗、住房等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关系最密切的领域存在很多制度上的缺陷,也给人民群众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上述种种现象的直接后果是一方面社会GDP数字越来越高,而人民生活的幸福感并没有相应提高,生活成本的不断提高,让大多数人一天都在忙于生计,哪里还有时间去管什么价值观呢。三是社会面临道德滑坡,“扶不扶”、“找大师”等现象多次挑战着人们的道德底线,“有了银子才有了安全感”成了不少人的座右铭,90后的价值观更是如“奇葩”一样,如郭敬明导演的电影《小时代》,里面呈现的价值观甚至让美国学者都感到难以置信,却在商业上取得巨大成功。四是我们的下一代缺少了自身的是非善恶价值观,从前童话书中美丽王子与公主、善良的渔夫的故事,已经被现在网络游戏中的暴力与色情所替代,电视广告、网络游戏在社会观念上给他们带来的冲击远比课堂上的思想教育来得强烈。五是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西方势力一直都在对我进行资本主义价值观的输入。这个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警惕,必要时还得采取反击措施。如在2008年那伟大的抗震救灾过程中,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得到了自改革以来最大程度的激发。

 

3.社会主义价值观宣传效果不佳原因分析

 

虽然我国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有8年了,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却并不是人人都知道并重视的,具体包括六大原因,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宣传主要停留在干部和政府当中,宣传力度和普及度不够;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较多,不容易记忆,许多人学过之后很快忘记,很难践行。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主要是一些较为宏大的要求,与社会生活中人们的具体行为要求差异过大,难以在社会实践中联系。四是有些部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重视不够,宣传活动形式化,表面化,枯燥化,宣传的效果较差。五是随着社会发展,社会的思想潮流被西方“拜金主义”思想影响,只重视物质生活,不重视精神生活,西方的一些腐朽的价值观冲击了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六是社会道德滑坡,价值观的多元化,导致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被冲击,人们一旦不重视,更容易受到突出个性的非主流价值观的左右。

 

二、宣传、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每一个发展成熟的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的威力是无穷的,是任何国家和民族不可或缺的。事实上,身处当今的中国社会环境,人们的内心都向往一片蓝天,都渴望有一个宁静的港湾。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是享有民主平等、公平正义、和谐安定的社会氛围,其中最受关注的是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从更深层次和更长远的角度考虑,我们应该认识到“小康社会”和现代化中国的标志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而且也是精神层面的。没有社会理想和社会核心价值观,社会就会失去凝聚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无从谈起。由此可见,大力宣传、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人民群众对社会理想和共同道德标准的追求和愿望,也符合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需求。

 

三、借助影视平台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议

 

曾有化妆大师说过,最好的化妆效果就是让人看不出来化过妆,其实宣传工作也是如此,最高的宣传境界就是让人觉察不出这是在宣传,宣传应是“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式的。影像艺术特点最适宜用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像艺术的综合性、大众性、娱乐性等特点,决定这种艺术形式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选择。

 

1.影像叙事的主流应该建构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主流价值观融汇到影像艺术创作中。

 

影视、网络媒介特点最适宜用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视媒介是一切大众传播媒介中最具大众性的媒介,它是综合传播动态图像、声音和适当文字的视听兼备媒介,既具备报纸、杂志的视觉效果,又具备广播的听觉功能,还具有报纸、杂志、广播所不曾具备的直观形象性和动态感,使观众无需接受特殊的训练,就能观影接受。网络媒体的交互性特点,可以通过遍布全球的通讯卫星网,同时向广大受众传播同一影视信息,将影视欣赏的个体行为整合为社会大众行为,进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成全体社会成员的共识。

 

2.价值观注重“中西结合”,疗效更好

 

当代中国如果只关注自己的东方文化是已经走不通了,只有面对世界,研究东方特色和西方特色相结合的方法,让社会公民自发认同的价值观才是长久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吸收西方社会合理的价值观,比如富强、自由、民主、法治、人权、公平、公正、正义、效率等,当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也包含中国五千年历史中造就的中华名族特有的价值观,比如仁爱、勤劳、善良、谦逊等等,而新中国六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实践也是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土壤,它将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时俱进、发展完善。

 

3.利用影像分层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具体而言,影像叙事可以从三个方面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国家层面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像叙事的主流应该建构一个健康向上、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主流价值观融汇到影像艺术创作中。如《大决战》《我的长征》《太行山上》《建党伟业》《建国大业》等等,激发观众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从社会层面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整个社会的面貌处处承载并体现着这种核心价值观。影像叙事应当从这种社会现实出发,特别是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培育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如电视连续剧《小巷总理》,成功诠释了新时代社区工作的演进和社区工作者的命运。电影《秋菊打官司》,从小人物秋菊的经历中,折射社会的法治化进程。这些影视剧都从各种生活的细节入手,建构主流价值取向,赢得了观众的认可。从个人层面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个人层次的核心价值观,影像叙事要培育这个层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可以通过影像语言再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和模范代表,如影视剧《焦裕禄》《钱学森》《袁隆平》《杨善洲》《郭明义》等。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影像艺术,在影像叙事的过程中,塑造一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人物,如影视剧《飞天》《亮剑》《潜伏》《士兵突击》等。

 

4.利用影像多渠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目前,我国一年拍摄700多部电影,500多部、上万集电视剧,2013年全国电影票房达217.69亿,但能进入院线和在电视台播映的作品却是少数,50%以上的电视剧没有播出平台。另有数量庞大的网络视频,但点击率多集中在《屌丝男士》、《万万没想到》、《十万个冷笑话》等恶搞视频中。因此,加强影像的传播平台建设,拓展影像的传播渠道,已成为影像建构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务之急。一方面,要加强平台建设,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内传播。要建构平面媒体、广电媒体和网络媒体的立体组合,形成影像艺术的宣传、欣赏、评论的立体传播策略,最大限度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另一方面,要建构对外传播战略,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海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海外传播力,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表征。为此,一要做到“中国立场、国际表达”,综合运用国际认可的影像叙事技术与艺术,努力打造与国际交流的话语平台。二要实施精品战略,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打造一批堪称国家品牌的精品,引领我国影像作品走向世界。

 

5.加强法律制度对影视剧的引导。

 

社会法制建设离不开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社会道德体系的建设也离不开法律强制手段的引导。

 

当今世界上,几乎每个国家都有本国的法制,但不是每个国家都可以称为法治化国家的,法治化国家就是人民群众自觉依法办事,是各国社会建设的发展方向。法律鼓励正确的社会核心价值观,惩罚违反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光有社会舆论并不能形成对公民行为的长久约束,只有健全了社会主义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面对社会全体公民始终以一个标准执行,才能让民众逐渐在法律导向中深化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并形成长期的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现在我们应该做的就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影视剧制作、发行、放映等各个领域,从而培养观念、塑造精神、树立风尚。

 

6.发挥社会舆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规范作用。

 

由于社会舆论具有大众化、普遍化和无孔不入的特点,宣传、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十分重视发挥社会舆论的这种规范、制约和影响作用,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坚持从基本规范抓起,鼓励人们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把价值认同实践体现到日常生活、社会交往之中,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增强价值认同,养成良好习惯,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影视作品的价值篇8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中小学语文教学可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语文教师必须研究影视作品对语文教学的积极影响,合理引进,使之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1.利用影视作品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较多的中外名著节选。一般来说,品读文学作品很重要的任务就是通过品味语言对故事情节、人物外貌、语言、心理、矛盾冲突、环境描写有所认识,把握并体味小说的意蕴与作者流露出的情感。教师可以在文字解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视觉性解读,即通过影视作品的欣赏来加深理解。

2.利用影视作品丰富学生的写作知识、写作素材

影视作品作为学生文化生活的有机部分,备受学生的关注。写作课可以利用影视作品这一资源,引导中学生关注生活、把握时代脉搏。可以把影视作品中人物的塑造、情节、细节的叙事技巧及结构的章法都可以借鉴到学生的写作教学中。如果我们的作文能在这“真实、思想、创意、文采、换角度”几方面考虑,一定会打动人心。生活、阅读是写作的源泉,中学生喜爱的影视作品也是他们写作的重要素材,可引导学生写影视评论文章等。

3.利用影视作品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影视艺术是一种语言性很强的艺术,能够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如口头表达能力、想象能力、鉴赏能力等。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活动越来越多,对人的口语交际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需要学生通过自身实践运用才能逐步实现。除了在课堂上进行口语交际教学外,还应积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实践,走向他们所喜爱的影视作品,甚至可以与同学进行对话、争辩,在真实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应对的交际能力。确立话题时,应考虑到话题的价值、现实意义、难易程度等因素,以便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热烈的交流气氛。

4.利用影视作品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好的影视作品可以使学生在观赏的过程中,得到思想的提高、知识的增长、眼界的开阔和心灵的愉悦,从而受到以美感为前提的特殊的启迪、教育。影视作品在反映生活的深刻程度和艺术质量方面存在着优势。如《开国大典》、《任长霞》、《亮剑》、《英雄》、《十八岁的天空》、《三国演义》、《西游记》等都是深受青少年喜爱的优秀影视作品。引导中学生观看、欣赏、读解影视作品,可以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好的影视作品是一座充满魔力的桥梁,把学生引向文学的殿堂,引向无限广阔的审美鉴赏的天地。

二、消极影响

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四项基本功,如果过度引用影视资源,忽视学生这四项基本能力的训练,那么语文课就变成了单纯意义上的影视欣赏课。一节课中如果引入的影视资源过多,那么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全部集中在屏幕上,完全没有精力再去体会文本的深层意义。

另外,学生的联想能力和想象力会受到极大限制。文学语言本身形象生动,能唤起学生的想象,它所提供的想象空间要远远比直观的影视广阔得多,丰富得多。有助于学生对课文产生丰富多样的理解,形成自己独到的理解方式,对学生个体的审美能力和行为个性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而在播放电影的过程中,学生总是兴趣盎然,但学生的兴趣仅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他们的阅读兴趣还没有真正调动起来,在文字面前没有形成对文字的感觉,即语感并没有在教学的过程中得到培养。尤其在诗歌的讲授上,这一弊病就表现得较为突出。诗歌是用精炼语言去表现丰富内容的,这种内容是需要自己去体会、添加的,如果用图画去讲解诗歌,学生对图画一览无余,对含蓄美的诗歌失去自己的想象,学生的想象能力就会缩小。因此,展示影视作品不能代替阅读主体的想象,观看电视剧不能取代阅读文学作品。

随着市场经济的影响。为了迎合大众口味,获取经济利益,影视作品中也充斥着厌学、出走、比阔、、暴力等内容,对中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由于他们精力充沛,好奇心强,阅历尚浅,可塑性大,因此,需要教师进行正面引导。对一些格调不高的、有害的影视作品,可结合语文课进行影视欣赏指导。可开设影视艺术讲座,提高对影视作品的辨别选择能力和对影视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让他们远离庸俗浅薄的东西。

三、教师要适时适度用好影视作品资源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教师对影视作品适时适度的利用,将会对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重要作用。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既要有开阔的文化视野,又要讲究相应的策略方法。

1.引入影视资源要注意实效性原则

面对着良莠不齐的影视作品,教师要保持冷静的头脑,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取适当影视资源用在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上,不能脱离教材和学生实际,只有所选的影视资源符合教学要求,与学生的经验契合,才能引导他们采用审美批判的眼光和思维方式来审视作品。

影视作品的价值篇9

爱因汉姆在论及色彩时说:"说到表情作用,色彩又胜过形状一筹,那落日的余晖以及地中海碧蓝色彩所传达的表情,恐怕是任何确定的形状也都望尘莫及的?quot; "人们在传统上把形状比作富有气魄的男性,把色彩比作富有诱惑力的女性,实在是并不奇怪的。……形状和色彩结合对于创造绘画是必需的,正如男人和女人的结合对于繁殖人类是必需的一样。

色彩赋予形体以灵魂,正如声音赋予语言以情感。自远古开始,在很多领域里,色彩被编码以后成为通讯工具,这是色彩象征意义的开始。在人的视觉世界里,色彩是情感的象征。色彩的作用是强烈的,因为它在现实主义--真实地再现自然之外,还承担着将现实纯化和强化的功能,它能传达着人的情绪与心理状态,是人的内心世界外化的表现,是指涉精神世界的无形之物的符号。色彩本身不能脱离形体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但却是所有作用于视觉的艺术中的重要元素。在回溯色彩的历史时,我们能看到那些业已消逝的感情倾向。

第一批在色彩上使人类形象具有个性特色的画家产生于文艺复兴初期,他们已经认识到色彩能带给造型艺术更多的可能性。从乔托、扬o凡o爱克、弗兰西斯卡到提香、格列柯和伦勃朗,画家们从再现人与物的固有色逐步走向用不同的色域进行抽象和概括,以适应表现主题的需要。在巴洛克时代,静止的空间被归结于带有运动节奏的空间,色彩也不仅仅是表现客现世界,而成为韵律连接的抽象手段。因为说到底,色彩是用来创造深度幻觉的。从十九世纪开始,色彩迎来了它的另一个高潮,首先是歌德、龙格、叔本华和谢弗勒尔等人的色彩理论相继出炉,在此基础上敏感的画家们对大自然的充分研究导致了印象派的产生,色彩达到一个全新的表现阶段,留下了《日出印象》、《大碗岛上的星期日下午》等惊世的杰作。而此后的野兽派和表现主义对色彩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相对于绘画来说,色彩进入电影的时间只有短短几十年,因为电影艺术手段的丰富与技术的进步紧密相连。而正如马赛尔o马尔丹所说:"电影色彩的真正发明应该从导演们懂得了下列事实的那一天算起,即色彩并不一定要真实(即同现实完全一致),必须首先根据不同色调的价值(如黑与白)和心理与戏剧含义(冷色和暖色)去运用色彩?quot;

一. 彩本身在电影中存在的合理性问题

最初毕加索想用彩色绘制他的名画《格尔尼卡》,但最后只是用了黑白两色。在美术史中,图形与色彩的争论古已有之,这种争论无疑也延续到了电影创作中。人们担心色彩只是一种着色手段,徒有其表,或者太过重视这种形式而脱离了叙事。这在色彩进入电影的二十年中一直是理论界和创作界争论的话题。

在六十年代,一些电影家毫不怀疑地把色彩看作是运动的对立物,费里尼曾称?quot;色彩即静止。"马赛尔o马尔丹也曾说:"所有生理和心理方面的试验都证明,我们更多感受的是色彩的价值,而不是色彩本身,……何况在许多情况下,强烈和刺眼的色彩(先不谈其虚假性)是会吸引我们的注意力,使我们感到不快的。简而言之,观众的眼睛是会真正盯视各种颜色的。我们不难看到观众自发地鼓掌赞美迸射出绯红、青蓝和紫红等色的日落景象;黑白片在美学上的威望要远远超过蹩脚的彩色片。总之,色彩是加重了影片的绘画感(使电影向绘画靠拢),但是,也因此而加重了影片的静态感。因为由于色彩魅力与感觉,影片显得缓重了,而这就必然会使故事产生一种呆板感,这同色彩吸走了注意力这一现象是不可避免地相联系的,但是导演又不敢去破坏色彩的魅力?quot;他还认为,彩色在音乐片、喜剧片、惊险片、西部片和一些非现实主义影片中的运用是成功的,但是另外一些影片则不宜使用彩色,如战争、死亡、暴力、恐怖及心理题材的影片。

在波布克的《电影的元素》一书中,他只用了短短的四段文字谈论色彩问题,并且总是与光和照明问题混淆在一起:"所有的光都有自己的彩色,彩色情调照明的潜力只是在近年来才被认为堪与黑白相媲美,如果不是更丰富的话。在运用彩色情调照明时必须加以准确控制,因为彩色本身即能引起情绪反应?quot;

他们所表达的是其它电影家们共有的忧虑,即色彩以漂亮的影像抑制叙述。这与现代绘画的倾向刚好相反,当时的画家们都在试图运用色彩摆脱叙述性的再现。如果说色彩会吸引注意力、吸走叙事,那么我们不应该忘记,吸收与反射恰恰是界定色彩的唯一根据,被色彩吸走而留下的那一部分恰好构成影片的区别性特征。正如人们所说,任何形而上学都是隐喻的物理学。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二. 色彩的句法

人们都知道,黑色、白色、红色、黄色、蓝色的感觉是无法加以约简的。在色彩的心理试验中证实了,有某些基本的色彩,如红、黄、蓝,在凡是能知觉到色彩的场合都会出现。这样一些基本色彩互相之间不发生关系,即它们不会统一在由一个共同的单一色相所组成的等级序列中,它们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性质,把它们并置在一起也不会产生张力,因为它们既不会相互吸引也不会相互排斥。然而在任意两个基本色,如红色和黄色之间却可以组成一个色彩等级序列。那些微妙的混合色彩,看上去就象从基本的色彩组成的等级序列中派生出来?quot;变调"或"变体"。这此基本色永远只能独立地出现在某个位置上,位于一个色彩序列的开端或结尾,因此在构图中永远不可能用它们作为过渡色,它们只能作为静止点和基调为各种混合色提供一个坚实稳定的参照架构,而那些不固定的紫色、绿色、橙色看上去似乎处在一种永不停歇的流动之中。

法国化学家谢弗勒尔曾提出一部关于色彩的语法,将光谱中的七种色彩当作字母,从这些色彩的关系中区分出三种对比类型:同性性对比、连续性对比和混合性对比。令人惊奇的是,他的竟然与后来的索绪尔研究语言的方法如此近似。同时性对比涉及人们在同时看到两种或多种颜色时所产生的变化,这对一些画家产生过重大影响,它主要不是一种和谐规律,而是一种结构或拓朴学,其重点在于并置的色彩所具有的关系。连续性对比则包含了眼睛对一个或数个色彩物体相继停止注视时,眼睛显现出其各种颜色的互补色的现象。混合性对比在某种程度上是前两者的综合:视网膜在看到一种颜色后,会在下一时?quot;看到"这种颜色的互补色,如果这一时刻外界又有新的颜色呈现,那么眼睛所感受到的将是上一种颜色的互补色与新颜色混合的结果。谢弗勒尔举例说:如果布商连续向买主展示十四块同样的红布,那么后面的六七块会被认为不如前面的好看,因为眼睛在连续看了七八块红布后,会自动呈现其补色绿色,这种绿色会影响对后面的那些红布的色彩体验。因此,最好的方法是,在看了七八块红布后,给他们看一些绿布,让眼睛恢复到正常状态。

实际上,同时性对比在绘画与电影中也常常被体验为后两种对比,因为眼睛在接触一幅画面时,总是从画面的一处移动到另一处,色彩依次出现在视网膜上,相互融合或抵消,这仍然是一种历时的体验。可见,连续性对比和混合性对比可以为电影家们提供从时间上配置色彩的规则,也构成一种色彩融合的生理模式。经验证明,最美的色彩乃是运动中的色彩,因为视觉场中一个运动的物体更明亮、色彩更鲜艳。这一切都在电影中有所体现:美术师如何选择色彩来构成节奏,摄影师如何掌控摄影机运动的方向和速度,直至剪辑师如何来结构一场场的戏。

在电影中,单一色彩的表意功能并不完整。色彩只有进入到结构层面才具有审美价值,只有在各个局部色调的相互关系(或者我们也可以称之为语境)中我们才能正确地理解它的意义。爱森斯坦说:除非我们能够感觉出贯穿整个影片的色彩运动的’线索’,否则我们就很难对电影中的色彩有所作为。

三. 电影作品中的色彩感受

著名摄影师斯托拉罗曾说:"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我们使用色彩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感受,就像运用光与影象征生与死的冲突一样。我相信不同色彩的意味是不同的,而且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色彩的理解也是不同的。

约翰内斯o伊顿在他的《色彩艺术》中指出,色彩美学可以从印象(视觉上)、表现(情感上)和结构(象征上)三个方面进行研究。色彩作为一种视觉元素进入电影之初,只是为了满足人们在银幕上复制物质现实的愿望,正所?quot;百分之百的天然色彩"。直至安东尼奥尼的《红色沙漠》的出现,这部电影被称为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彩色电影,因为"安东尼奥尼象一个画家那样处理色彩,他使用了不同技巧来分离与构成色彩,以期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现实,一种与主要人物朱丽娅娜的心理状态一致的现实。"黄色的浓烟、蓝色的海、红色的巨型钢铁机械和房间,绿色的田野显示出安东尼奥尼对工业文明的理性思考。他对色彩的处理恰如冷抽象画家蒙德里安。

这种用色彩来表现人物心理世界的方法被一些电影家们屡次成功地使用。如文德斯的《柏林苍穹下》,影片一开始是摄影机在柏林上空的一个大俯拍,这是天使的视角,用黑白影像来表现这个巨大的工业都市,同时也表现出天使与凡人在感觉上的隔阂,直到天使爱上马戏团里表演空中飞人的女郎,决心放弃天使的身份成为一个凡人,周围的世界突然有了色彩。

斯托拉罗曾花了很长时间研究色彩对人的视觉和心理产生的影响,他研究如何用色彩把人物的情绪和情感形象化,他认为当人处在黑暗或蓝色中时就需要休息,而处在光线或黄色中时就有了活力。他在《巴黎最后的探戈》中对色调的处理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整个影片弥漫在扑朔迷离的黄色中,这是热情、欲望和疯狂的象征。在《旧爱新欢》中,斯托拉罗为每一个场景都设计了明确的色彩倾向,男主角的房间是绿色,女主角的房间是粉红色,客厅是白色,当两人吵架时,可以看到画面中绿色和粉红色呈现出强烈的对比。在《末代皇帝》中他用明亮的红与黄拍出了中国皇宫的金碧辉煌,给人以华丽隆重的视觉感受。此后在贝尔托鲁奇的《遮蔽的天空》和绍拉的《探戈》中,他延续了这种华美浓郁而异域情调的视觉风格,让人想起象征主义的大师莫罗。

象征无疑是表达影片意义的高度凝练而富有潜在的方式,在伯格曼的《呼喊与细语》里,那房间的红色令人印象深刻,仿佛是人的心脏,穿白袍的女人像来往于心室心房之间。正是在这内心般的空间里,艾格尼斯和她的姊妹们同受煎熬。

基耶斯洛夫斯基同样是一位善长象征地运用色彩的导演,他注重用不同色的光投射在人脸上以产生层次丰富的变化。《三色》之中数《蓝色》对影片的基调色最强调,蓝色的游泳池,蓝色的棒棒糖纸,缀着蓝色水晶珠子的灯饰,能一施笔墨的地方都不放过。然而漆成蓝色的房间显然最惹眼,并且他也多次渲染不同的光映在朱丽叶特·比诺什脸上的效果,表达她深陷于失去丈夫和女儿的悲痛中无法自拔的内心。《红色》中亮丽的女大学生瓦伦婷出现在红色的大幅广告牌上,基斯洛夫斯基按排了一位法律系的学生的重复出现,他住在瓦伦婷对街,但他们并不相识。每次他出场总会有一片红色在画面一角显露,一辆红色的轿车,一扇红色的门面,抑或一角红色的屋檐。我们通常是通过瓦伦婷的视角看到他匆匆进出的身影,他们周围的红色仿佛在暗示一份机缘近在咫尺。《薇罗尼卡的双重生命》整个运用了金黄色影调,光影斑驳,象征着一个女孩的细腻敏感的心理空间,影片整体都用了金黄色的滤色镜,所以看起来整个影调很温暖,是一种很平和的温暖,虽然它讲述的是一个忧伤的故事。法国的薇罗尼卡在屋子里被对面房子小男孩反射的耀目的红色光影唤醒,红光投射在她脸上,美伦美奂。克拉科夫的薇罗尼卡在雨中跑过水洼,逆光的镜头渲染出她出尘的美丽。晕黄的影子里薇罗尼卡在空灵的歌声中姗姗走来,她的书散落满地,正是那个两人相遇的经典场面。薇罗尼卡主观视点的镜头述尽了存在主义的意蕴。急速运动、旋转,时空的面具开始模糊,她们默默对视,人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人此在的荒诞,都在广场上薇罗尼卡茫然无助的表情和仓皇奔跑的人们身上散溢出来。

大卫·林奇的电影常常带有魔幻的成分,《蓝丝绒》里杰弗里偷窥多萝茜,她穿着蓝色的丝绒睡袍,涂着蓝色的眼影,红唇熠熠,显得神秘而诡异,那只被割下来的爬着蚂蚁的耳朵,与死人久久地身处一室……在大卫·林奇之前也许没有导演曾那样冷酷地表现过受虐和畸形的情欲。

象这样执迷地用色彩来表达象征意义的作品还有黑泽明的《梦》,库布里克的《发条桔子》和《闪灵》等。然而近年来也有作者不满足于仅仅在象征的层面上使用色彩,他们直接尝试用色彩来编码。

影视作品的价值篇10

爱因汉姆在论及色彩时说:"说到表情作用,色彩又胜过形状一筹,那落日的余晖以及地中海碧蓝色彩所传达的表情,恐怕是任何确定的形状也都望尘莫及的?quot; "人们在传统上把形状比作富有气魄的男性,把色彩比作富有诱惑力的女性,实在是并不奇怪的。……形状和色彩结合对于创造绘画是必需的,正如男人和女人的结合对于繁殖人类是必需的一样。

色彩赋予形体以灵魂,正如声音赋予语言以情感。自远古开始,在很多领域里,色彩被编码以后成为通讯工具,这是色彩象征意义的开始。在人的视觉世界里,色彩是情感的象征。色彩的作用是强烈的,因为它在现实主义--真实地再现自然之外,还承担着将现实纯化和强化的功能,它能传达着人的情绪与心理状态,是人的内心世界外化的表现,是指涉精神世界的无形之物的符号。色彩本身不能脱离形体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但却是所有作用于视觉的艺术中的重要元素。在回溯色彩的历史时,我们能看到那些业已消逝的感情倾向。

第一批在色彩上使人类形象具有个性特色的画家产生于文艺复兴初期,他们已经认识到色彩能带给造型艺术更多的可能性。从乔托、扬o凡o爱克、弗兰西斯卡到提香、格列柯和伦勃朗,画家们从再现人与物的固有色逐步走向用不同的色域进行抽象和概括,以适应表现主题的需要。在巴洛克时代,静止的空间被归结于带有运动节奏的空间,色彩也不仅仅是表现客现世界,而成为韵律连接的抽象手段。因为说到底,色彩是用来创造深度幻觉的。从十九世纪开始,色彩迎来了它的另一个高潮,首先是歌德、龙格、叔本华和谢弗勒尔等人的色彩理论相继出炉,在此基础上敏感的画家们对大自然的充分研究导致了印象派的产生,色彩达到一个全新的表现阶段,留下了《日出印象》、《大碗岛上的星期日下午》等惊世的杰作。而此后的野兽派和表现主义对色彩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相对于绘画来说,色彩进入电影的时间只有短短几十年,因为电影艺术手段的丰富与技术的进步紧密相连。而正如马赛尔o马尔丹所说:"电影色彩的真正发明应该从导演们懂得了下列事实的那一天算起,即色彩并不一定要真实(即同现实完全一致),必须首先根据不同色调的价值(如黑与白)和心理与戏剧含义(冷色和暖色)去运用色彩?quot;

一. 彩本身在电影中存在的合理性问题

最初毕加索想用彩色绘制他的名画《格尔尼卡》,但最后只是用了黑白两色。在美术史中,图形与色彩的争论古已有之,这种争论无疑也延续到了电影创作中。人们担心色彩只是一种着色手段,徒有其表,或者太过重视这种形式而脱离了叙事。这在色彩进入电影的二十年中一直是理论界和创作界争论的话题。

在六十年代,一些电影家毫不怀疑地把色彩看作是运动的对立物,费里尼曾称?quot;色彩即静止。"马赛尔o马尔丹也曾说:"所有生理和心理方面的试验都证明,我们更多感受的是色彩的价值,而不是色彩本身,……何况在许多情况下,强烈和刺眼的色彩(先不谈其虚假性)是会吸引我们的注意力,使我们感到不快的。简而言之,观众的眼睛是会真正盯视各种颜色的。我们不难看到观众自发地鼓掌赞美迸射出绯红、青蓝和紫红等色的日落景象;黑白片在美学上的威望要远远超过蹩脚的彩色片。总之,色彩是加重了影片的绘画感(使电影向绘画靠拢),但是,也因此而加重了影片的静态感。因为由于色彩魅力与感觉,影片显得缓重了,而这就必然会使故事产生一种呆板感,这同色彩吸走了注意力这一现象是不可避免地相联系的,但是导演又不敢去破坏色彩的魅力?quot;他还认为,彩色在音乐片、喜剧片、惊险片、西部片和一些非现实主义影片中的运用是成功的,但是另外一些影片则不宜使用彩色,如战争、死亡、暴力、恐怖及心理题材的影片。

在波布克的《电影的元素》一书中,他只用了短短的四段文字谈论色彩问题,并且总是与光和照明问题混淆在一起:"所有的光都有自己的彩色,彩色情调照明的潜力只是在近年来才被认为堪与黑白相媲美,如果不是更丰富的话。在运用彩色情调照明时必须加以准确控制,因为彩色本身即能引起情绪反应?quot;

他们所表达的是其它电影家们共有的忧虑,即色彩以漂亮的影像抑制叙述。这与现代绘画的倾向刚好相反,当时的画家们都在试图运用色彩摆脱叙述性的再现。如果说色彩会吸引注意力、吸走叙事,那么我们不应该忘记,吸收与反射恰恰是界定色彩的唯一根据,被色彩吸走而留下的那一部分恰好构成影片的区别性特征。正如人们所说,任何形而上学都是隐喻的物理学。 二. 色彩的句法

人们都知道,黑色、白色、红色、黄色、蓝色的感觉是无法加以约简的。在色彩的心理试验中证实了,有某些基本的色彩,如红、黄、蓝,在凡是能知觉到色彩的场合都会出现。这样一些基本色彩互相之间不发生关系,即它们不会统一在由一个共同的单一色相所组成的等级序列中,它们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性质,把它们并置在一起也不会产生张力,因为它们既不会相互吸引也不会相互排斥。然而在任意两个基本色,如红色和黄色之间却可以组成一个色彩等级序列。那些微妙的混合色彩,看上去就象从基本的色彩组成的等级序列中派生出来?quot;变调"或"变体"。这此基本色永远只能独立地出现在某个位置上,位于一个色彩序列的开端或结尾,因此在构图中永远不可能用它们作为过渡色,它们只能作为静止点和基调为各种混合色提供一个坚实稳定的参照架构,而那些不固定的紫色、绿色、橙色看上去似乎处在一种永不停歇的流动之中。

法国化学家谢弗勒尔曾提出一部关于色彩的语法,将光谱中的七种色彩当作字母,从这些色彩的关系中区分出三种对比类型:同性性对比、连续性对比和混合性对比。令人惊奇的是,他的竟然与后来的索绪尔研究语言的方法如此近似。同时性对比涉及人们在同时看到两种或多种颜色时所产生的变化,这对一些画家产生过重大影响,它主要不是一种和谐规律,而是一种结构或拓朴学,其重点在于并置的色彩所具有的关系。连续性对比则包含了眼睛对一个或数个色彩物体相继停止注视时,眼睛显现出其各种颜色的互补色的现象。混合性对比在某种程度上是前两者的综合:视网膜在看到一种颜色后,会在下一时?quot;看到"这种颜色的互补色,如果这一时刻外界又有新的颜色呈现,那么眼睛所感受到的将是上一种颜色的互补色与新颜色混合的结果。谢弗勒尔举例说:如果布商连续向买主展示十四块同样的红布,那么后面的六七块会被认为不如前面的好看,因为眼睛在连续看了七八块红布后,会自动呈现其补色绿色,这种绿色会影响对后面的那些红布的色彩体验。因此,最好的方法是,在看了七八块红布后,给他们看一些绿布,让眼睛恢复到正常状态。

实际上,同时性对比在绘画与电影中也常常被体验为后两种对比,因为眼睛在接触一幅画面时,总是从画面的一处移动到另一处,色彩依次出现在视网膜上,相互融合或抵消,这仍然是一种历时的体验。可见,连续性对比和混合性对比可以为电影家们提供从时间上配置色彩的规则,也构成一种色彩融合的生理模式。经验证明,最美的色彩乃是运动中的色彩,因为视觉场中一个运动的物体更明亮、色彩更鲜艳。这一切都在电影中有所体现:美术师如何选择色彩来构成节奏,摄影师如何掌控摄影机运动的方向和速度,直至剪辑师如何来结构一场场的戏。

在电影中,单一色彩的表意功能并不完整。色彩只有进入到结构层面才具有审美价值,只有在各个局部色调的相互关系(或者我们也可以称之为语境)中我们才能正确地理解它的意义。爱森斯坦说:除非我们能够感觉出贯穿整个影片的色彩运动的’线索’,否则我们就很难对电影中的色彩有所作为。

三. 电影作品中的色彩感受

著名摄影师斯托拉罗曾说:"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我们使用色彩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感受,就像运用光与影象征生与死的冲突一样。我相信不同色彩的意味是不同的,而且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色彩的理解也是不同的。

约翰内斯o伊顿在他的《色彩艺术》中指出,色彩美学可以从印象(视觉上)、表现(情感上)和结构(象征上)三个方面进行研究。色彩作为一种视觉元素进入电影之初,只是为了满足人们在银幕上复制物质现实的愿望,正所?quot;百分之百的天然色彩"。直至安东尼奥尼的《红色沙漠》的出现,这部电影被称为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彩色电影,因为"安东尼奥尼象一个画家那样处理色彩,他使用了不同技巧来分离与构成色彩,以期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现实,一种与主要人物朱丽娅娜的心理状态一致的现实。"黄色的浓烟、蓝色的海、红色的巨型钢铁机械和房间,绿色的田野显示出安东尼奥尼对工业文明的理性思考。他对色彩的处理恰如冷抽象画家蒙德里安。

这种用色彩来表现人物心理世界的方法被一些电影家们屡次成功地使用。如文德斯的《柏林苍穹下》,影片一开始是摄影机在柏林上空的一个大俯拍,这是天使的视角,用黑白影像来表现这个巨大的工业都市,同时也表现出天使与凡人在感觉上的隔阂,直到天使爱上马戏团里表演空中飞人的女郎,决心放弃天使的身份成为一个凡人,周围的世界突然有了色彩。

斯托拉罗曾花了很长时间研究色彩对人的视觉和心理产生的影响,他研究如何用色彩把人物的情绪和情感形象化,他认为当人处在黑暗或蓝色中时就需要休息,而处在光线或黄色中时就有了活力。他在《巴黎最后的探戈》中对色调的处理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整个影片弥漫在扑朔迷离的黄色中,这是热情、欲望和疯狂的象征。在《旧爱新欢》中,斯托拉罗为每一个场景都设计了明确的色彩倾向,男主角的房间是绿色,女主角的房间是粉红色,客厅是白色,当两人吵架时,可以看到画面中绿色和粉红色呈现出强烈的对比。在《末代皇帝》中他用明亮的红与黄拍出了中国皇宫的金碧辉煌,给人以华丽隆重的视觉感受。此后在贝尔托鲁奇的《遮蔽的天空》和绍拉的《探戈》中,他延续了这种华美浓郁而异域情调的视觉风格,让人想起象征主义的大师莫罗。

象征无疑是表达影片意义的高度凝练而富有潜在的方式,在伯格曼的《呼喊与细语》里,那房间的红色令人印象深刻,仿佛是人的心脏,穿白袍的女人像来往于心室心房之间。正是在这内心般的空间里,艾格尼斯和她的姊妹们同受煎熬。

基耶斯洛夫斯基同样是一位善长象征地运用色彩的导演,他注重用不同色的光投射在人脸上以产生层次丰富的变化。《三色》之中数《蓝色》对影片的基调色最强调,蓝色的游泳池,蓝色的棒棒糖纸,缀着蓝色水晶珠子的灯饰,能一施笔墨的地方都不放过。然而漆成蓝色的房间显然最惹眼,并且他也多次渲染不同的光映在朱丽叶特·比诺什脸上的效果,表达她深陷于失去丈夫和女儿的悲痛中无法自拔的内心。《红色》中亮丽的女大学生瓦伦婷出现在红色的大幅广告牌上,基斯洛夫斯基按排了一位法律系的学生的重复出现,他住在瓦伦婷对街,但他们并不相识。每次他出场总会有一片红色在画面一角显露,一辆红色的轿车,一扇红色的门面,抑或一角红色的屋檐。我们通常是通过瓦伦婷的视角看到他匆匆进出的身影,他们周围的红色仿佛在暗示一份机缘近在咫尺。《薇罗尼卡的双重生命》整个运用了金黄色影调,光影斑驳,象征着一个女孩的细腻敏感的心理空间,影片整体都用了金黄色的滤色镜,所以看起来整个影调很温暖,是一种很平和的温暖,虽然它讲述的是一个忧伤的故事。法国的薇罗尼卡在屋子里被对面房子小男孩反射的耀目的红色光影唤醒,红光投射在她脸上,美伦美奂。克拉科夫的薇罗尼卡在雨中跑过水洼,逆光的镜头渲染出她出尘的美丽。晕黄的影子里薇罗尼卡在空灵的歌声中姗姗走来,她的书散落满地,正是那个两人相遇的经典场面。薇罗尼卡主观视点的镜头述尽了存在主义的意蕴。急速运动、旋转,时空的面具开始模糊,她们默默对视,人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人此在的荒诞,都在广场上薇罗尼卡茫然无助的表情和仓皇奔跑的人们身上散溢出来。

大卫·林奇的电影常常带有魔幻的成分,《蓝丝绒》里杰弗里偷窥多萝茜,她穿着蓝色的丝绒睡袍,涂着蓝色的眼影,红唇熠熠,显得神秘而诡异,那只被割下来的爬着蚂蚁的耳朵,与死人久久地身处一室……在大卫·林奇之前也许没有导演曾那样冷酷地表现过受虐和畸形的情欲。

影视作品的价值篇11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影视文化传播着社会中各种价值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影视文化价值取向呈多元化,对青年学生价值观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对青年的人生价值观、政治价值观等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因而,应寻曹益秀 找对策改善影视文化对青年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影视文化 青年学生 价值观 影响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1-0105-02

影视文化是建立在音乐、舞蹈、绘画、雕刻、建筑等多种艺术门类交汇点上的综合性艺术文化类型,兼容了政治、经济、社会、哲学、法学、文学、教育等多种社会科学的深邃思想内涵。①各种影视作品通过网络和电视的传播深入到青年学生的生活中。青年的价值观正处于形成和建构中,面对五花八门的影视作品,难免会受其吸引,同时受其中所包含的价值观念影响。因此,分析影视文化对青年价值观的消极影响,从而提出改善消极影响的对策,对于青年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当前影视文化的特点分析

1.影视文化在内容上的特点

第一,内容上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作为呈现现实生活的影视作品表现出了其内容上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既有表现过往人物和朝代的历史题材影视,也有表现现实生活的现代剧作,同时也有描写爱情、描写伟人的传记作品。第二,内容上的重复性和冗杂性。从现在的大银幕上来看,仍存在着题材单一的现象。如清宫剧在这几年就长期占据着银屏,而且多是雍正、康熙等历史名人为背景的偶像剧,还有各类雷人的翻拍剧也在近些年迅速蹿红,先后有四大名著的翻拍。在整个影视作品中,有很多作品存在着内容重复,剧情冗杂的特点。

2.影视文化在功能上的特点

第一,功能上的娱乐性与教育性。在中国,政治意识形态化仍然是当下文化发展的主流,当前的主旋律影视创作仍然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创作现象。但同时也存在着娱乐性色彩较重的都市爱情剧、青春言情片等。第二,功能上的能动性和渗透性。影视作品通过叙述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故事来吸引人们的目光,使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选择相同或相似的思维方式或行为方式。在感受影视文化的神奇魅力和无限张力的同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也深受各类影视作品的影响。

二 影视文化对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价值观是随着人类社会化的历程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说来,青年期是价值观形成并逐步稳定的关键时期。社会因素在价值观的形成中起着决定作用,其中社会因素包括社会文化、学校和家庭三大方面。而影视文化则是属于社会文化的一种,同样的可以给青年学生的价值观造成深刻的影响。

1.影视文化对青年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人生价值观在青年学生的价值观系统中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着总的价值目标,对价值观系统中其他价值观起着制约作用,而其他价值观是人生价值观的具体体现。②因此,影视文化对青年学生的影响首先表现在人生价值观上。

当今影视文化的娱乐性较为严重,有过分渲染的特点。存在一些质量不高,宣扬的价值观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对青年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消极影响。现在有很多影视作品过分地宣扬金钱,过分地强调作品的奢华,过分张扬个性,强调个人主义,容易给观众造成不好的影响。

2.影视文化对青年学生政治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当今影视文化具有渗透性的特征,影视作品中体现出了多元文化的汇集。在各国家影视作品的冲击下,影视文化也可能导致大学生政治观模糊。西方倡导的所谓民主、人权、自由等观念通过部分影视片渗透到我国,虽然是不真实的、片面的,但这些影视作品对正处于生理、心理尚未成熟的大学生来说,难以辨别已扭曲的政治观念,使得他们对本来划分不清的政治界限搞得更加迷茫、混乱和颠倒。造成大学生错误地把西方的经济繁荣看成是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社会制度优越性的表现,对社会主义发展极为不利。容易使青年学生造成政治观念模糊,从而发生否定国家制度,动摇对共产主义的信心。

3.影视文化对青年学生知识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当今影视文化存在过度重复性和冗杂性的特点。现今有些导演一味地迎合公众口味,在同一时段制作类似的剧集,可是在内容上则是换汤不换药,是披着古装和战争因素的青春偶像剧,给青年学生造成一种世界观的局限。同时这类剧多是情节简单,路线老套,使得青年学生在观影时不注重动脑,只是一味地嬉笑,笑过之后未起到任何教育的功能,但是这样的作品却常常在电影院可以大卖,如此的影视剧大卖现象,容易给青年学生造成知识观的狭隘,同时也会造成青年学生创造意识的低下,变得不愿意思考,只是一味地接收。

4.影视文化对青年学生婚恋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当今影视作品中有些表现出了以金钱、名利等为基础的婚恋倾向。青年学生的婚恋价值观受西方影视文化情节的影响,很多影片中渗透着西方的恋人及情人之间情感冲击,尤其是在性的方面较少约束和比较随意,婚前和同居现象在大学生中较为普遍。对待婚姻的态度更加是不认真、不严肃,闪婚、闪离的现象很严重。

三 改善影视文化对青年学生价值观消极影响的对策

1.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影视文化建设,为影视文化确立一个正确的方向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同时还要求“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贯穿于社会主义建设各方面。”影视作品承载着社会文化的各种信息和人们的精神追求,反映着国家和民族的社会生活,体现着特定的社会价值观念和文化内涵,发挥着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正面导向作用。因此,影视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要围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影视文化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品位,引导人们的价值选择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使影视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2.增设影视鉴赏课程,邀请专家学者开展讲座

积极开设影视教育的课程和讲座,帮助大学生加深对历史、社会、自然、人生的认识,使他们走出价值取向的误区,澄清对人生定位、理想、追求的迷茫。学校要开设影视欣赏课和讲座,深入挖掘剖析影视文化具有的艺术魅力和蕴涵的思想艺术价值,使他们感受审美愉悦、净化审美心灵、增强审美意识、提升审美境界、完善审美人格。通过课程和讲座的形式,传播正确的影视文化方向,帮助学生从影视文化中吸收有利信息,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历史、社会和自然,促使他们对传统价值观的重新审视和认可,形成正确的理念和价值取向。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加校园活动,促进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影视作品的价值篇1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3-0231-02

影视文化作为流行文化传播正以各种形式广泛渗透于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深受影视文化的影响,这种态势应引起我们的足够关注和重视。掌握影视文化传播规律,全面地剖析影视文化的特点,研究制定相应的教育对策,积极应对挑战,是新形势下坚持正确导向,增强引导能力,发展主流思想舆论,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影视文化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

价值观“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状态,它是指人们关于基本价值的信念信仰、理想系统。”[1]换言之,价值观念是人们关于好坏、怎样为好,怎样为坏,以及自己的向往、追求、喜恶等的观念、思想、态度的总和。我们讲的核心价值观主要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视文化是指以电影、电视方式所进行的全部文化创造,即体现为电影、电视全部的存在形态。价值观的形成有很多因素,相对而言,文化与价值观的关系更为密切。而影视文化却有着足以影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特点。影视文化具有教育性和娱乐性、现实性与艺术性并存的特点,并且拥有神奇的潜移默化的渗透性,因而我们对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重视影视文化的深刻影响。

(一)影视文化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影响

显而易见,影视对大学生的成长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流行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1.优秀的影视文化作品培育了广大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在当前有许多优秀的影视作品起到了讴歌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作用。这些优秀的影视作品引导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朝着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方向发展。比如《1942》这部电影真实地演绎了一场家国心灵之殇。通过这部影片,让当代大学生深刻感受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沉重灾难,对他们进行了一次生动而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而像《士兵突击》细致逼真地呈现了中国军人的精神风貌和卓越品质,反映出中国军人“不抛弃、不放弃”的优秀品质。一些优秀的娱乐节目,如何《最强大脑》则培育青年人的竞争意识的同时,也在潜意识中培养青年人的团体意识、爱国情感。

2.优秀的影视文化作品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影视文化作为当代大学生深化对社会及社会关系的了解的一扇窗口,它强化了大学校园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如《变形记》这档生活角色互换节目让我们关注互换的农村城市孩子的变化的同时关注我们正在变化的生活,关注我们身边的社会现实,这样现实题材的影视作品让大学生成为现实的参考。它们真实揭露了种种社会现实问题,使得大学生可以更好地去认识社会中的真善美、假恶丑,增强责任感,对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大有裨益。

3.优秀的影视文化作品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态、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很多优秀影片作品弘扬正气,倡导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增强社会责任感。如中央电台的《梦想星搭档》在娱乐竞演的同时,热衷于公益事业,给人以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给人以正能量。

(二)影视文化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反之,也有部分影视作品一切“向钱看”,与我国所处的社会和时代的要求背道而驰。一些影视作品片面宣传个人英雄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想。“这些影视文化使大学生无视我国社会道德纪律以及法律规范,反对任何有利的束缚,主张消极的绝对自由,特别是少数的网络媒体的误导和错误引导,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和影响。”[2]

1.追求收视率,历史观单薄。一些影视作品偏离正常的历史范畴,宣扬模糊的历史观,对待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不严肃、不严谨,以娱乐方式篡改历史。“穿越”电影和电视剧给学生造成了极坏的负面影响,在大学生追寻正确的道德观念的过程中给人以误导。

2.功利化、世俗化的倾向突出,拜金主义占有很大的市场。在一些影视作品中传播的不是影视文化和艺术,而是包含了大量“有用的才是合理的”实用主义思想。如在一些影视作品中拜金主义、实用主义大肆渲染,没有正确的导向,这很容易让大学生们改变自己的人生准则。

3.政治观模糊,法制观单薄。一些影视作品政治观念、是非观念淡薄,一些影视作品偏离正常的伦理价值,宣扬以暴制暴,缺乏起码的道德观念和法律常识。

4.人生信仰缺失、缺乏精神追求。一些影视作品中追求物欲、奢华的生活场景,引诱着人们对于物质享受的欲望。影视作品中的靡靡之音和悲观论调和混乱的男女关系极大地削弱了大学生的意志。

5.恋爱观、道德观畸形。由于受到一些低俗的影视作品和某些影视公众人物私生活的负面影响,一些当代大学生对恋爱的态度随便和道德观念畸形。这种观念意识导致一些人对家庭没有责任心和责任感。

二、针对影视文化对大学生树立核心价值观负面影响采取的对策

大学阶段正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形成阶段,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掌握影视文化传播规律,积极应对挑战,在新形势下坚持正确导向,增强引导能力,提升主流思想舆论。

(一)建立政府对影视娱乐市场的宏观调控

党的十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政府的监管是较大限度地消除影视作品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的根本保障。对于一些为了牟利而不惜制作低俗节目的单位和企业,更应采取法律的手段加以严惩。作为公众资源的管理主体,政府有义务、也有能力对电视媒介的传播行为进行监管,进而形成健康的娱乐文化环境。从源头上控制那些可能会给大学生的价值观造成消极影响的享乐、暴力、色情、游戏等影视文化渣滓,用正确的舆论、优秀的影视作品引导我们的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高校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设核心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平台

高校和社会的价值观教育可以借鉴和采取大众文化的方式,以流行的符号赋予主流价值以新的表现形式,以现代的技术手段给予主流价值以时代的气息,以年轻人的话语体系表达时代的主题。“高校可以利用更多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构建弘扬核心价值观的平台。”[3]

1.创新思政课教育方法,发挥思政课教学的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渠道作用。新时期大学生群体主流是健康的、积极的,他们有主见,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兴趣爱好广泛,善于发散思维,但他们的“三观”还没有完全成型,正处于调整和重构当中。他们乐于亲身感悟和实践,而不是直接接受,很少对某种价值观盲目趋同。他们喜欢展示自我,不喜欢教条式的说教。因此思政课在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教学中就应该采用一些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方式,来让他们体验、感知进而引导他们得出正确的结论。如我们对如何看待流行文化本身,仅仅教育工作者声嘶力竭地去高喊应该批判的接受,学生的感悟是教师给予的,那莫不如就进行一个小组调查研究,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文化、网络小说的利与弊,通过交流与引导得出实践结论,进而内化成为他们的价值观。

2.高等院校要开设各种文化沙龙、影视文化课,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氛围。第一,观看和讨论经典电影电视作品,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使大学生进行精神的洗礼。展示历史题材的相关影片,从而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把那些很容易打动大学生的心弦,使其在情感愉悦中接受正确的人生观教育的国家优秀的影视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使大学生牢记历史,从而做到了解个人与国家的密切关系,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

第二,增加学生的业余文化活动,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音乐赏析、摄影比赛、图画艺术展览既锻炼了大学生的能力,又陶冶大学生的情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自然会提高观赏者的艺术鉴赏力和创造力,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第三,开设影视鉴赏课程,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辨别能力。“在教育教学中对审美能力加强重视程度,帮助大学生加深对自然、社会、历史、人生的全方位认识,使他们走出价值取向的误区,澄清对人生的定位、理想、追求的迷茫。”[4]高校可以开设一些影视作品相关讲座,邀请一些专家和学生进行座谈,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和对待不同时期、不同背景的影视片,特别引导学生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也要让大学生有意识地辨别一些意识形态问题,懂得大是大非,让学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总之,面对影视文化对大学生知识结构、行为方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情趣的影响,我们应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趋利避害,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做出自己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