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文学的特点合集12篇

时间:2023-08-30 09:15:32

影视文学的特点

影视文学的特点篇1

一、影视戏剧文学的特点

(1)具有表演性。剧本被用来进行舞台表演或者影视拍摄,所以必须具有表演性,适合进行影视或者是舞台的表演,特别是在戏剧文学作品中,因为舞台的诸多限制,对剧本的要求会很高,要集中刻画重要人物,使其鲜明的表现在舞台之上。而且剧本不宜过长,要主线突出,以激烈的冲突来突显人物的个性和思想。剧本要把很长一段时间的在不同场景发生的事件,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情节线索,并且把矛盾从提出到发展以及解决的过程完成,而且还不能频繁的进行场景的变换。(2)具有冲突性。戏剧文学和影视文学的体裁是不同的,其表现手法也是不一样的,但是,他们都必须具备戏剧的冲突性。这也是戏剧和影视作品吸引观众的重要条件。(3)台词具有个性和动作性。剧本的台词是剧情人物的独白、对话以及唱词等等,这事对于人物塑造的最基本的也是最常用的手段。利用剧中人物的动作或者是对话等等,可以充分的对人物的性格进行塑造,还可以展示矛盾和冲突,促使剧情的变化。

二、影视戏剧文学欣赏应注意的要点

(1)了解剧情,熟悉剧本。在剧本的阅读过程中,当你被作品中的清洁所吸引,融入到作品中所描绘的天地中,让自己的心情可以根据清洁的变化而起伏,这时,才会感受到作品的感染力,可以得到很多益处。但是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就需要了解剧情,熟悉剧本,清楚作品的作者和时代的背景,这样才能明确作者想要通过作品表达的思想。戏剧的情节发展,都会在剧本的结构中表现出来。所以,要想了解剧情,熟悉剧本,就要分析剧本的结构,在分场分幕的时候,大多都是对故事的发展地点,时间的变化来分的,一般故事的情节发展到了一个不同的阶段时是为一幕。而场的单位较小,可以按照时间或者地点来变化,也可以按照人物的出现次序来决定。一般情况下,故事的情节都是跟着戏剧的冲突发展过程展开的。(2)抓住情节的发展线索,把握基本矛盾冲突。一般剧情的开端和发展以及高潮还有结局都是紧密围绕着矛盾和冲突来展开的。比如《雷雨》,其情节就是周朴园的后妻对其的反抗,最终导致了周家的衰败;还有就是鲁大海、鲁侍萍和矿工们对周家的反抗。另外还有一些人物之间的纠葛,这些线索相互交织,造成了周朴园的家庭衰败命运。而这种衰败的命运就是剧本中矛盾发展的结局。对情节发展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剧本中的矛盾和冲突,认识到作品所想要表现出来的深层思想和意义。(3)研究剧本的语言,了解任务的性格和思想。优秀的影视戏剧文学,都有很突出的人物塑造,在剧本里的人物的性格思想等等,很多都是通过其语言表达出来的。所以,欣赏影视戏剧文学要能找到人物的关键语言,来了解人物的特征,因为这些语言往往可以体现出人物的性格和思想。要想找到矛盾和冲突时,人物的关键语言,就要在欣赏剧本的时候,找到剧本中的潜台词,也就是人物没有直接表述出来的,但是可以根据其他台词和一些场景或者情景间接让观众了解的那些语言。这种手法可以深入的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一些人物的精神和内心的活动。所以,在欣赏剧本的时候要主要分析潜台词。(4)了解蒙太奇表现手法的运用。蒙太奇作为影视艺术的特殊语言,和影视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最主要手段,这种手法是影视艺术存在的基础。其实蒙太奇也就是将很多个小的镜头组成一个片段,然后在把其所组成的片段连接起来,形成大的段落部分,最后再将这些段落部分组合,形成一部影视作品。没有什么神秘可言,顺应生活以及人们视觉上的逻辑,还符合人们感性和理性上的逻辑,让影视作品看起来充满节奏感,让观众感到合理,就是蒙太奇手法。欣赏影视文学剧本的时候也要了解蒙太奇的运用和特点,这样可以更好的了解剧中所创造的艺术内容。

三、总结

总而言之,影视戏剧文学的特点是非常显著的,而要欣赏影视戏剧文学作品却没有那么简单。需要我们了解剧情和剧本,抓住故事发展的线索,找到基本矛盾冲突,并且还要分析其中的语言对话,以及影视戏剧的表现方式等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欣赏到影视戏剧文学作品的内涵。

参 考 文 献

[1]秦俊香.对21世纪重拍四大古典名著改编剧的思考[J].当代电影.2010(1)

[2]高淮生.关于文学经典影视改编的人文精神建构的思考[J].电影评介.2008(14)

影视文学的特点篇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当前大学教育的重点工作。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①。除了传统课堂教育与传播之外,大学生的第二课堂、课余休闲时间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场域。在21世纪网络新媒体大行其道的时代条件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流行影视文化的影响。影视文化成为不同价值观对话和冲突的重要领域。

影视文化价值观的传播有其特殊规律性。为了更好地践行党中央的指示精神,高校思政工作者有必要对影视文化价值观的在当代大学生中的传播渠道和特点、影响等进行研究,才能更好地利用主流影视文化在构建社会核心价值观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一、新媒体条件下影视文化在大学生中的传播特点

1.双向互动性。影视文化被称为“第七艺术”,它借助于科技手段给观众呈现一个不同于日常生活体验的新世界,对于观众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传统电影往往是一个单向传播的过程。观众更多的是被动接受影片所传达的观念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愈来愈多的大学生是通过网络来观看电影电视。互联网时代的影视传播呈现一种双向互动的新特性,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网民不仅是过去简单的观众和信息接受者,他们同时还扮演着影视点评者甚至思想升华者的角色,普通学生价值表达门急速槛降低,不同价值观与理念的碰撞成为常态。对某一部电影的网络深度挖掘与病毒式传播甚至成为一代人的永恒记忆和价值观沉淀。今天的网络已经发展到互动性很高的阶段,大学生观影之前往往会参考豆瓣网、时光网等主流影评网站中的评分和评论来决定是否看一部影片。此外,观影过程中过去都是孤立的观看,现在在大部分视频网站都增加了弹幕功能(就是从屏幕上方不断飘过的即时观众评论)。弹幕的出现使过去私下的吐槽文化变成观影的一部分。对于经典的解构与戏谑在这里往往体现得非常明显。

2.多元选择性。随着时代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反映社会变迁的影视文化价值观日益多样化。一般而言,主流价值观应该是一个社会文化传播的核心,也是一个民族文明存续的文化主干。作为社会基本力量的大学生需要继承本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但当下新媒体时代,主流的价值观受到传播渠道与多样性选择的强大冲击。过去在电影院观影的时代和家中电视机观影的时代,它的内容是相对可控和有选择性的。中国的影院引进的所谓欧美大片无论从数量还是内容偏向性来讲都是政府控制较多的。但在互联网条件下,海量的外来节目充斥着各大视频网站,相反原创性的本土影视剧受到很大的冲击,甚至处于比较边缘的状态。以专门播放影视节目的暴风影音公司的软件为例②,它的高清影院当前共有电影18121部(每周都会持续更新),分为动作、科幻、爱情、喜剧、战争等19种类型,每种类型片中观众点击量前十的基本都是好莱坞电影和港台片、韩片等,国产片的数量明显处于偏少状态。由于美式电影工业的强大,它有着更先进的设备,更专业化的从业人员,更娴熟的叙事技巧,我们的大学生在观影活动中会更多的选择这样的电影来打发时间,美式价值观的灌输就成为难以避免的后果。但在全球化时代,这种多元选择性是难以通过其他强制手段来完全避免的。

二、新媒体条件下主流影视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积极影响

总体来看,当前以互联网为主体的新媒体传播的影视文化主流是好的,它们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倡导积极向上健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一部分西方影视节目在反映当代人类文明进步的共同成果与文化理念方面也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养成起着积极作用。

1.有利于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塑造健康积极的思想道德观念。随着现代社会的交通发达和资讯传播加速,当前大学生越来越多地认知到社会生活的的方方面面,而我们的主流影视文化正是为大学生正面了解社会提供了良好的渠道。例如,影片《杨善洲》、《横空出世》等通过对党和国家历史上和现实中真实的人物事迹和事件进行改编,弘扬了中国人民不怕牺牲,敢于奋斗的民族传统价值观和为国牺牲的担当精神;而江苏卫视打造的综艺《非诚勿扰》作为相亲类节目的翘楚,一直被大学生观众喜爱,其传递的现代婚嫁观也容易引起大学生们比较广泛的共鸣,在校园中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和舆论力量。

2.有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树立与时俱进的审美价值观。据调查表明,目前大学生普遍的影视文化鉴赏水平还处于较低层次的“看、听”等被动接受的阶段,远没有达到“去伪存真”的鉴赏高度。积极引导大学生观看具有教育意义的,反映生命真谛的影视作品,对大学生们掌握鉴赏技巧,提高审美鉴赏能力,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职业道德观。当前励志类的影视作品在大学生群体中备受欢迎,从国外电影《阿甘正传》、《当幸福来敲门》,到国产影视作品《杜拉拉升职记》、《下一站天后》等,诸多励志类影片,通过对勇于坚持、顽强不息、奋斗拼搏精神的弘扬,极大程度地鼓励了正处于人生关键转折期的大学生努力靠自己双手取得成功,勇于坚持梦想,为梦想努力拼搏的择业观和职业道德观。

三、新媒体条件下不良影视文化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消O影响

(一)促使大学生形成不正确的生活态度

如今部分影视文化变得低俗,崇尚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正是这部分影视文化作品影响着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及生活态度。这些电影通过各种手段为大众提供消遣、娱乐,使受众获得最大程度的身心愉悦与满足的社会现象。这样的流行影视文化对大学教育所提倡的精英式教育、深层次思考、伟大思想的碰撞等宗旨严重背离,如果不加改变,将对大学教育和国民素质的提高产生不好的影响。

(二)误导大学生的成才观与消费观

不良的影视文化不仅仅改变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同样地影响着其自身的成才观与消费观,主要表现为一种怪异的行为与盲目的急功近利。许多流行影视从一开始的提倡个体思想解放到过度的夸大个人感官享受,通过对都市奢靡生活的夸张描述,塑造一个个完美的“高富帅”、“白富美”偶像,并通过网络得到快速的传播,致使社会上乃至大学生群体中产生了许多盲目模仿,盲目追星的行为,进而产生了过度追求名牌时尚消费的不良消费主义行为。同时,对金钱财富的不正常宣扬,也极大的促使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滋生。

(三)脱离中国国情国情,影响个人的人生价值观

影视文化是个全世界的话题,如今部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拍摄了一些宣扬大学生自我奋斗的影视,但其根本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的国情之上,与中国的国情相违背,可是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未完善,在看到影视文化本身价值的同时,也接受了作品中的资本主义价值观,从而容易让个人主义观念无限放大化,甚至高于国家利益、高于集体利益,追求片面的自我价值,忽略社会价值。

总之,在以后的大学生校园影视文化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其群体的特殊性,对流行影视文化进行尽可能多地引导,使其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进而才能更好的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简介:杜爱国(1975-),男,讲师,湖北仙桃人,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影视文学的特点篇3

黄会林,1934年出生,江西吉安人。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当时还在北京师大附中读书的黄会林报名参加了志愿军并入朝参战,那年她只有16岁。她在战场上曾俘虏过美国大兵,也多次与死神擦身而过,并获得了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的银质军功章,这段经历深深地影响了她的一生。1958年她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并留校任教。1992年她获得了国务院“为表彰对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现在,她是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黄会林教授不仅仅有抗美援朝的那段经历传奇,她在学术上同样充满了传奇色彩。自上世纪50年代末她留校任教后一直从事中文教学。1992年,北京师大艺术系被批准成立,学校邀请中文系的教授黄会林担任系主任,而此时的黄会林已经58岁了。即她在年近花甲之年开始从事影视教育,并在仅仅三年的时间里就跨越了本科教育、硕士点、博士点学科建设三大台阶。1993年,她与师生创办的第一届大学生电影节成功举办。到目前为止,大学生电影节已经举办了12届,影片的来源也从国内逐渐走向国际,大学生电影节已经成为电影界非常有影响力的学术品牌。而大学生电影节的成功举办使得北师大艺术系的教学和实践相得益彰。1995年,北师大艺术系还争取到了一个影视学博士点,黄会林也因此成为全国影视学专业的第一位博士生导师。1998年,正当北京师大艺术系各个方面的工作蒸蒸日上的时候,64岁的黄会林向学校递交了辞呈。仅仅才过了3年略微清闲的日子,2002年北师大建立艺术与传媒学院,校领导又一次找到了黄会林,请她担任院长。那时,黄会林已经67岁了。2005年,在黄会林的努力下,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获得了艺术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这在全国高校中又是第一。迄今为止她指导的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约100人。

多年来,黄会林教授发表的影视、戏剧、文学、文化领域的著作及文章约250万字;合作创作电影、话剧、小说、电视片、报告文学等约210万字;编辑或主编出版1190余万字。其中,代表性的学术著作和教材有:《影视语言教程》、《缺席与在场的辩证图景》、《新时期中国电影观念问题研究》、《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史教程》、《影视概论教程》等。所以,黄会林堪称中国影视教育界的传奇人物。

概括说来,黄会林教授在学术上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中国影视民族化研究的倡导者、执著者和矢志不渝者,强调本土艺术传统的生命力和长远价值;努力建构中国的影视艺术教育和影视艺术学科建设。

当初,黄会林在北师大艺术系创办影视专业之时,她曾经面临着很多很多的难题:一方面是中国传统美学本身体系模糊,基本上处于潜藏散布的状态,对其本体特征的把握有很大困难;另一方面影视艺术是一种具象的、综合的视听形态,需要由表及里去发现二者的内在联系。新中国电影领导者、电影剧作家夏衍先生曾经特别强调指出:“‘民族化’不应该单从形式上去花功夫,最主要的还是要写出有中国特色的人物,有中国特色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伦理、道德。”即民族化最关键的还是展示独特的、鲜活的民族的生活内容、人格特点和精神气质。于是,她开展的第一步工作就是要对当前中国影视发展的文化处境做出总结和评判;努力系统清理中国传统文化留赠给当代影视的宝贵遗产,这包括了审美心理、叙事母体、艺术风格、价值取向、传播特征等诸多层次。

恰如她在《百年电影的民族化特质》一文当中所言:“中国电影一个世纪的风雨历程,给中国观众留下了悠长的、不可磨灭的印迹。印迹的内核,正是深藏其中、浸润内外的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意蕴与风情神韵。这也正是中国电影得以获得中国观众的认同(尽管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观看率)而前行至今的原动力。仔细观察电影创作的主体――主创和电影创作的本体――作品,举凡成功者,无不张扬了独特的民族精神,具有丰厚的民族文化内涵,从而赢得电影创作的客体――观众的喜爱与喝彩。”因此,黄会林的出发点很简单,就是希望能够证明:向悠久的中国文化传统寻求滋养,坚持民族文化精华和传统美学的熏陶,建立富有民族特色的影视文化主体,将是中国影视艺术今后的发展轨迹。即从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出发,从中国美学的特殊角度,观照中国影视乃至世界影视的历史和现象。只有这样,才能更自觉地创造出具有现代意识和民族风格的影视作品,建立影视艺术的中国学派,摸索出一条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征的影视之路。

然而,环视今日国内的影视创作,一个深层问题油然而生:我们有丰富的文化传统可以继承,我们的民族美学与民族文化可以对电影电视艺术产生深刻的、良好的影响,为什么不能得到大力发扬?为什么不能使我们的民族影视作品在国际上占据应有的地位?这也许要归咎于我国影视理论研究的重大欠缺。用她自己在《在多元共存中突出民族文化主体精神》一文中的话说:“在世界电影发展中,理论研究颇具规模,并且直接影响着电影的创作和各种流派风格。在我国,影视理论与评论却急功近利、盲目迎合,并有种种西化现象。即富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影视文化的主体精神尚未真正确立,这一深层的文化困惑,已经造成了目前影视文化面临的某些实践难点。影视美学中国文化特征模糊的现状,导致了中国影视理论的严重滞后,而影视理论的滞后,必然限制中国影视实践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对中国本土的影视创作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本质的、富有理论高度的研究和总结依然非常薄弱,更缺少以中国影视艺术实践为支点、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影视理论。可以说,富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影视文化主体精神尚未确立,这一深层的文化困惑,已经造成了目前影视文化面临的某些实践难点。尤其在电视艺术领域,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失落,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黄会林又在积极建构中国特色的影视艺术教育和影视学科体系建设。她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倾力打造高层次影视教育体系》一文中明确提出:“一个有序发展的影视教学科研体系,首要的问题就是需要理清构建符合于综合大学影视学科生长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空间的学科体系之必备内涵,即谋求教学科研与实践的多边互动与良性生长。教学,作为高校必列第一任务;科研,不仅是高校教师必须具有的实力,更是教学增长与提升的基础;而实践,则属于影视艺术学科不可缺少的独特环节。应该说,这三个支柱缺一不可。只有两个则属平面,难以支撑,有了第三个,便可构成立体锥形而稳固直立,持续进展。”故而她从创建影视专业开始,便力求向影视业界和相关机构努力开拓,使得学生获得了相应的广阔发展空间,在实践中印证了他们所学理论和知识的价值,并在学习实务中掌握了实践和操作的本领。于是,她与其团队完成的《中国影视美学》研究丛书八种,被专家评为:“为创建中国影视美学的本土体系而努力,具有开创性和奠基性意义”,“初步建立起中国本土的影视美学理论研究体系”。

这里,引用黄会林教授曾经在接受《与影视专家对话红色经典》采访中的话说:“如果要从这次关于红色经典的讨论中得出些什么,我认为,这种讨论是很必然的。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整个中国社会在变化之中,从时代的转型中出现这样的一些现象,不奇怪。对这些现象视若无睹,完全不给予任何规范,不给予关注,不给出一种说法,那将是政府职能的一种缺失、一种失职。需要对这样的问题给予关注,给予规范,给予一定的指导。同时,这种规范又不要影响到我们创作的繁荣发展,影响到大家的创作热情、创造力、想象力、艺术的追求。只要不是这样,一种必然产生的问题,一场必然要发生的讨论,经过规范、规则化,经过大家去分辨、去辨析,最后让它逐渐更有序,同时又不影响它的生长。”换言之,这里推崇的是费孝通先生近年提出的“文化自觉”的理念,就是运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和而不同”的观念来对待和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最终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恰如《甲申文化宣言》中对中华文化的评价那样:“我们确信:中华文化注重人格,注重伦理,注重利他,注重和谐的东方品格和释放着和平信息的人文精神,对于思考和消解当今世界个人至上、物欲至上、恶性竞争、掠夺性开发以及种种令人忧虑的现象,对于追求人类的安宁与幸福,必将提供重要的思想启示。”她作为发表这份宣言70人中的一分子,这样的表述所寄予的正是她倡导中国影视民族化道路的信念。

影视文学的特点篇4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3-0132-01

影视的诞生与发展是科学与艺术融合的结果,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就不可能出现电影、电视这两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就影视的技术性而言,它综合了光学、声学、电学、物理学、化学、机械学、计算机科学等多种自然科学与应用科学的技术成果,当这些现代科学成果不断地被迅速吸收到影视艺术的制作中,便使影视艺术的表现手法与艺术语言日益丰富,不断创新,与此同时,影视作为一种大众传媒媒介,经过近几十年的飞速发展,已经共同构筑起令人瞩目的影视文化,而影视文化本身涉及到传媒学、文学、艺术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等各种社会科学领域,它是一种地地道道的综合性文化,因此,影视艺术的综合性,首先体现在它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应用科学与人文科学、科学与艺术、技术与艺术的综合。

此外,影视艺术的综合性还体现在它吸收各种艺术的长处和特点,丰富并充实自己的艺术表现力上。影视艺术综合了戏剧、文化、绘画、雕塑、音乐、舞蹈、建筑等艺术中的多种元素。当这些艺术元素进入影视之后,便被融合改造,形成了影视的新特质,使影视艺术成为了一种可独立的艺术,影视艺术之所以能将其他艺术的精华吸纳到自身的系统中,固然是由于影视作为最年轻的艺术种类,它必须向其他早已成熟的艺术样式学习和借鉴经验,更重要的是,影视本身既是视觉艺术,又是听觉艺术,既是时间艺术,又是空间艺术,既是静态艺术,又是动态艺术,既是再现艺术,又是表现艺术,正是影视艺术自身的这种集大成、综合性的特点,使得影视艺术必须是一种集体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它将编剧、导演、演员、摄影、剪辑、美工、道具、服装、化妆、录音、音响等多种职能部门的艺术创造者集合在一起,在导演的总体构思下共同完成摄制任务。

影视文学的特点篇5

语文是一个具有艺术性的学科,它博古通今,它内容丰富,学生通过学习不光可以获得知识,同时在学习中拥有了优质的审美经历。古今中外的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不光集中了好文笔,好句子,更是包含着作者崇高的思想。比如《荷塘月色》安逸的夜晚,作者在荷塘遍散步,描写荷塘的美丽,同时又表达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下,作者内心的压抑和挣扎。语文课程又具有人文性。语文课程是中华民族文化延续,传承的教育手段。它拥有着教育学生拥有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学科拥有探究性。世界日新月异,所以对于语文课程也不可"一成不变"。

通过语文的特性,就知道了语文课程应该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审美标准和观念;同时促进学生热爱中国的文化,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以及民族的自信心;又要促使学生主动的关注先进的文化理念。而且高中语文加深了思维的深度,关注社会,思考社会,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又要求学生可以理论与实力相结合。

影视资源又具有哪些特点呢?首先他具有综合性,他内容丰富,表达多样;还具有逼真和生动性,它将文字表达成视频,在表达了原著的同时又展现了作品的其他风采。影视资源也是文学作品的再次创作,编剧将作品改编为影视,在还原原著场景时都需要加以新的创意。在演员的表达上,要表达出原著人物的情感和自己的诠释。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影视资源具有很大的优势。比如《哈穆雷特》原著仅有一项,可是影视作品却有多种多样。

2.在语文课程中利用影视资源的优势。

促使教师建立互补互动的教学体系。影视资源生动丰富,在使得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又建立了自己的教学体系。影视资源弥补了单一文字传输枯燥乏味的缺点。它将文字以视频的方式表现出来,使得学生可以从多种方面获得知识。而且利用影视资源也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从多年的教育改革中我们可以得知,传统教学的劣势。而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影视资源也是从另一方面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短板"。影视资源使得学生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它也形成了一个自己的独特的教育方式和渠道。

它丰富了教学内容和资源,在教学中不可以仅限于教材,应该放眼于社会,否则就会使学生成为"井底之蛙"。有些语文教师在"唐诗宋词"的单元就会播放《唐之韵》,它会对作者的生平,写诗的背景知识为切入点,为学生讲述诗的内容,探索诗的美感。同时它可以使学生了解世间百态,比如在《雷雨》这一课,观看影视作品可以让学生体会不同时代,社会的特点。

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影视以原著为中心,但还包含着,美术,音乐,建筑,服装,灯光等各各方面的知识,学生通过观看影视,潜移默化的被影响,得到相应的知识,提高欣赏水平。比如《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等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有多种版本的影视资源,通过观看不同的版本,使得学生了解经典,品位经典。

3.语文课程中影视资源的应用。

3.1 提高兴趣,营造氛围

大多数学生都喜欢看电影,此时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兴趣,以兴趣作为导向,引领他们在语文课程中前进。比如在《雷雨》中,我们关注的是人物的爱恨情仇。不妨此时让学生观看相应的影视作品,并且制造悬念;让学生们讨论并且理清其中的人物关系;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感受剧情的跌宕起伏。

3.2 与课文中的重点难点相结合。

课文中有些地方晦涩难懂,这时候就可以让影视来出马,通过影片的表达促进学生的理解。比如《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既然这是属于短篇新闻,我们就可以搜索出当年的视频和相应的影视作品比如《辛特勒的名单》等都是展现二战时期法西斯对于犹太人迫害的优秀作品。

影视文学的特点篇6

中图分类号:J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7-289-01

影视文学是指运用传统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结柯情节与塑造人物,并将观众听觉和视觉传达设计作为影视文学创作的着眼点,通过电影、电视等声画媒介传达给受众以审美情趣的文学类型,所以影视文学在本质上也是文学的一种形式,而且影视文学与其他文学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共同规律。影视文学在创作过程中以关注社会焦点、迎合大众情感需求作为主要方向,利用广大人民群众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描述叙事,所以当前影视文学已成为最具大众文化品性的艺术载体,同时影视文学在发展中也逐渐承载了更多的影视媒介特点。

一、大众文化视角下的影视文学作品

现代社会受到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使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很多青年人、中年人都无法向以前一样去推敲、寻找潜藏在语词背后的意蕴,也没有那么多时间进行自我心灵内省和思想反刍,人们在接收文化时更愿意通过直观感受而不是经过书本阅读,所以在大众文化视角下图像文化已成为了一种主流趋势。现阶段我国社会以文字为主的文化形态开始向图像、影像文化进行转型,图像媒体所进行的文化传播在我国当前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而关注社会焦点、迎合受众情趣已成为影视文学的主流方向。新时期大众文化的转型降低了对文字世界的解密能力,同时影视媒体追求市场化、商业化的行为也导致影视文化开始出现单一化、类型化倾向,导致影视文化中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以及商业开始弱于娱乐,所以影视文化在新时期的发展中必须以大众文化视角来自我审视,只有从我国优秀的文学艺术中不断汲取精华才能保证其艺术生命。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中依旧在奉行以文字为主的影视叙事策略,利用色彩、图像以及音乐来配合文字对影视文化进行传播,但如果影视文学创作如果彻底脱离文学创作,那么影视作品就无法创作出高质量的影视艺术文本,所以现代影视文学在创作中无法脱离大众文化。

二、大众文化视角下的影视文学解读

(一)真实性

现代影视作品中的线条、色彩、光感、图像、形体以及声音等,都可以看作是影视文学的主要媒介,主要寄托了影视文学中的思想和情感,所以在面对同一事物时影视文化在描述方式上更注重其真实性,但是通过不同的角度和层次的挖掘使其具有很多不同的特性。例如,一部由我国著名作品改编而成的影视文学作品《红楼梦》,其利用鲜活的图像符号将经典的文学影响直观的传达给受众,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红楼梦》这部文学作品留下的空白,尤其是其中的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角色的形象,满足了人们对文学作品中对这几个人物的心里期待。影视文学中的人物形象是通过肖像、服饰、表情以及人物性格等因素,将人物形象通过最直观的角度展现给大众,其对现实物象的艺术复现是影视文学最大的特点。

(二)时空性

影视文学在本质上既有时间的延续性又有空间的伸展性,可以通过独有的艺术手段呈现在时间的延续中的时间片段,所以影视文学就是再反映和再现空间,可以帮助大众通过直观的角度观看到时间延续中的空间图景,而影视文学所塑造出的空间是无法脱离社会生活本身,只有利用虚构世界和观众想象部分共同构成的影视空间,才能使大众在审视影视文学过程中产生可信的连续感。影视文学作品展现给受众的视觉图像是由连续的动态画面组成,而在这些具有空间性的视觉幻象中很多物体都存在于现实生活,只是通过影视光学技术的处理将其转化为屏幕上的平面图像,3D影片的出现可以帮助观众更深的体验到了影视文学的空间幻感,通过画面的剪辑和时间交替等暗示行为可以使观众产生时空上的幻觉,所以影视文学是具有空间性、时间性的艺术幻觉。

(三)重构性

大部分影视文学作品都可以为受众提供华丽的视觉冲击,在搭配精致的听觉感受以及曲折的视听进行叙事,大部分改编原著的影视作品都承载了其特殊的内蕴,同时也通过一些特殊的影像手段对文学作品的内在含义进行重构,从而使受众在体验影视作品中可以获得不同于文学作品的感悟,而影视文学作品的这一特点也无法脱离大众文化。现阶段大部分影视文学作品都流失了文学作品的深度,但是这些影视文学作品都充分体验出其对文学作品新的理解,可以帮助广大群众从一个新的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重新体验,例如,《浮沉》这一部热播电视剧就是改编同名文学作品,利用符合时代特点的思想与情感揭示出文学作品的深层意蕴,同时也加以自身理解重构了作品与社会文化、意识形成之间的联系,而针对文学作品的这一重构行为是无法脱离大众文化的。

三、结束语

现阶段大众文化在广泛普及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出时代特色,但是大众文化在本质上是具有一定的负面效应,这便要求影视文化在发展中必须融合文学底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影视文化作品可以为受众不断传播正能量,也是实现影视文学在新时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影视文学的特点篇7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将影视作品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并使之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必将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发生作用,这是高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有利途径。但需要强调的是,在文化冲突转型的今天,影视文化在高校的传播,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影视界有责任打造优秀的经典影视,教育界有责任使学生具备初步的影视文化欣赏能力,并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观来武装自己,也只有如此,才能使当前的影视文化热潮更好地为高校教育服务。

    但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思想教育层次,则难以面对和解释当前的影视文化热潮,如影视文化中的审美教育,管理过程中的文化冲突,人本价值的体现与运用,等等,这都要求我们进一步深化对影视教育管理的认识。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点值得注意。

    一、影视文化教育中的审美认知

    是影视教育管理中的出发点与立足点中国文化历来重视在休闲中体现美的感觉,形成了丰富的生活审美系统。如道家将人休闲时的超脱万物转而视为一种审美心理之态,甚至是一种气质之美,这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而在丰富多彩、快速旋转的现代休闲文化中,电影电视已经成为我们第一位的生活审美文化形式。甚至可以说,今天的电影电视更多的是因生活休闲而存在,但其作为审美性休闲文化的价值,还没有被教育界所充分认识。作为休闲文化的影视,不仅有欣赏和读解的价值,也是休闲文化中审美创造最好的现代方式,需要我们在休闲教育中提高受众的视觉素养。

    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应当具有三种心理结构:认知、伦理和审美。其中,审美的心理建构往往被人忽视。以教师的讲授代替学生感知的现象依然大量存在,强调思想性而忽视审美心理结构培养的更是普遍。而现代化的影视审美教育则不然,它通过可视的银幕形象来建构学生的审美心理,引领其自觉观照,多元审视,以优化审美心理结构。这一过程始终着眼于人的发展,着眼于综合素质的提高,着眼于人格大厦的全面构筑。因而,牢牢把握学生的审美心理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综合性是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重要的美学特性之一。可以说,在人类众多的艺术门类中,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文学、戏剧等都是早在蒙昧时代或者文明时代初期就已经出现,而影视艺术是综合吸收了各门类艺术在千百年实践中积累起来的艺术精华,并对其进行了具有质变意义的改造,使得这些艺术元素进入电影和电视之后相互融合,形成电影和电视自身的新特性,也使得电影和电视最终成为两门崭新的、独立的姐妹艺术,其所隐含的审美特性如逼真性、艺术性都达到了非常高的境界。

    影视是现实生活中最广泛、最深刻、最真切,也是最迅速的反映形式。我们在影视艺术中看到了自己,看到了周围的形形色色,从而获得了对自己及社会的客观的认识和印证。甚至我们可以看到,激情四射的青少年可以毫无羁绊地与作品展开心灵的对话:或对于现实进行检验和沉思,或对于民族渊源及传统的重新估价和真实的反思,或对于东西方文化冲突的历史审视……视角之广,不一而足。总之,它以立体地、直观地、连续地、生动地反映生活的独特优势,引领着审美主体在没有隔膜的流畅状态中,抒发真情,彰显真知,塑造真我。正是在此意义上,影视审美教育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但需要指出的是,当前影视文化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已经完全进入商业化运作轨道。商业化一方面为影视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内在的不竭动力,为影视生产的多样化提供了动力资源,促进了影视产品的多元化发展;但另一方面,一切以利润为中心的影视业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高度关注的、抑制影视文化多样化健康发展的不良倾向,即在影视审美情趣多元化的总体趋势下,也呈现出一些影视作品类型化、单一化,严重影响着影视审美艺术的发展,影响着影视艺术的质量提升,影响着影视文化的社会功能的健康发挥。甚至在商业利益的诱导下,部分影视作品过分追求感官刺激,迎合庸俗低级趣味,致使影视文化中暴力和色情泛滥,而这正是教育界应该关注的一个问题。

    二、影视教育中的文化冲突

    是影视文化管理中必须面对的难点与热点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基本上实行的是单一的专业教育,导致大学生存在知识空白点和素质盲区。而影视传媒就是创造良好校园环境和优秀文化氛围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可以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接受校园文化的熏陶。但在影视教育中,我们需要注意影视文化的冲突以及对学生的重要影响。如中国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注重和谐秩序,不崇尚征服自然,而倾向于顺其自然;重视社会稳定,政治价值优先,强调集体主义精神,强调对国家和集体的无私奉献精神;肯定上下级的忠诚关系,遵守纪律,官本位,官民一体化,习惯于“人治”,办事讲“关系”,等等,这在中国影视中有突出表现。

    而西方传统文化的图腾是十字架,即锋芒毕露,刚劲有力,是发散型的。中国人古代修长城是为了把自己同外界分开,而不是为了向外界进攻,中国近代的开放也是在西方坚船利炮的逼迫下进行的。与此相应的是中华文明在海外大范围主动传播的机会较少,对于偶尔传入的异质文化的整合力却非常强;而西方由宗教信仰演化而来的“天赋使命”观,使他们相信西方式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是最符合人性的,因而值得在全世界推广,这种基督救世文化传统决定了他们在对外交往中采取咄咄逼人的姿态。

    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在影视文化教育中越来越突出地表现出来。看一看美国的《泰坦尼克号》《2012》《功夫熊猫》《阿凡达》等无不渗透着美国的价值观,而中国的《秋菊打官司》《活着》《非诚勿扰》《让子弹飞》《新少林寺》等所传达的文化价值观也非常令人担心。在此背景下,不同民族、社区和集团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并且常常各自以自己的文化为优越,视其他文化为危险物。当它们在传播、接触的时候,便产生了竞争、对抗甚至企图消灭对方的状况,此种文化冲突在影视界的表现日渐突出,并与我国的政治体制发生抵触,应引起高校教育者的高度重视。

    事实上,文化冲突的结果,或相互吸收或融合或替代对方,随之会产生新的文化模式或类型。在此背景下,一是需要在影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开放心态。开放心态是不故步自封、不固执僵化、不排斥交流;是能正确地对待自己、他人、社会和周围的一切;是对自己的专业和周围的世界都怀有强烈的兴趣,喜欢钻研和探索;是热爱创新,不墨守成规;是谦虚,知道自己的不足,能正确地对待他人的意见而且非常喜欢和别人交流;只有做到这点,才能使学生在欣赏影视中有着正确的心理状态。二是要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观来武装学生。如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念,为人民服务的本真心态,对民主事业的不懈追求,资本主义影视的阶级实质等,并在影视教育管理中始终贯穿中国国情与普世价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占领影视教育管理的制高点。

    三、影视教育中的人本价值

    是影视教育管理中的核心与重点目前,我国的高校影视教育还未形成自己的学科体系,更没有形成体系化的教育模式。目前,西方影视教育中普遍采用的影视制作和文本分析的方法,以及近年来的“核心概念”教学法都比较成熟,在教材编写、教学辅助等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而在影视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发展实践基础上,我们还需对影视教育的目标、手段和教学效果评估等问题展开系统研究,如研究我国影视教育的目标和价值取向,明确我国影视教育的核心,制定相应的教育大纲和实施手段等,这在目前非常重要。

    在此基础上,影视艺术教育应当体现教学方式生动鲜活、课堂设计凸显实践特色,以人为本并改变“灌输式”的授课方式,这应该是当前影视教育管理的核心与重点。而注重培养学生欣赏能力与实践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提倡多学科的融合交流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老师、同学的互动正是影视教育管理中人本价值的重要体现。而精心设置课堂教学项目,让学生自己完成指定项目,如编辑、主持一期节目,完成一个短剧表演等,实现知识的“实践转化”并关注学生的个性兴趣,差异教学、个性教学,为每个学生设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加发挥特长、发展个性,必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影视文学的特点篇8

心理学家特瑞赤拉经过大量研究证实,人类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是2种,一种是视觉另一种是听觉。其中,从视觉获得信息是总信息的83%,听觉占总量的11%,一共是94%占了主体地位。听障生由于听力受阻,只能通过手语或者残余的听力协助进行交流,视觉成为他们接受信息最重要的途径,这些导致他们在认知上表现出自身的独特性。影视资源本身具有直观性、生动性、丰富性、审美性、教育性等特点,将影视资源引入到聋生语文教学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聋生语文教学资源,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审美能力,拓展学生思维,还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一、聋生的认知特点

(一)听力障碍学生的感知特点通道接收信息,这使得他们在知觉信息加工的整体性和理解性受到了制约。因此,他们在语文学习获取信息中更容易接受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的视觉材料。

(二)听力障碍学生的想象特点

听障学生优于缺少听觉表象,由此带来的语言障碍使得他们不能利用语言来调节自己的行为方式,进而造成他们的想象较同龄健全学生的落后性。他们的想象无意性很强,常常是由外实物的刺激所引起的形象的联想或是在情绪的影响下展开联想,这种联想富于直观性、形象性,缺乏逻辑性、概括性。因此,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更需要视频、动画等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表象,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提供素材。

(三)听障学生的注意特点

听障碍学生的有意注意比健全人发展的要晚,注意的稳定性较差,不善于分配注意和适时转移。言语刺激很难获得他们的注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尽可能把听觉刺激转化为视觉刺激,以引起他们的注意。因此,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更需要生动、形象、色彩鲜明的图像或动画吸引他们的注意。

(四)听力障碍学生的思维特点

听障学生由于言语形成和发展的迟缓,所以思维发展较长时间停留在形象思维阶段,思维水平比较低,更多依赖具体事物进行思考,表现出很大的具体形象性。对具体事物的概念的掌握明显优于抽象概念,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像、动画来创设情境,在辅以文字的基础上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加深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二、影视资源在听障生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影视资源有助于激发听障生的学习兴趣

影视资源能够弥补文字由于抽象与理性等特点所带来的不足,主要因为它集声、文、色、形、像、字幕于一体。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影视作品精彩的画面、生动的场景,不仅能给学生提供认知感性材料,使之建立表象,而且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复杂的内容条理化,抽象概念形象化,帮助学生对知识有新的认识和理解,降低理解难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聋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单纯从字面上理解,对大漠的孤寂、大漠的安静很难想象。可是通过影视,学生很容易就能认识大漠,体会到大漠的孤单。

在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形象与心理是让读者自己去揣摩的,而影视资源在这方面的特点就是它可以将人物的内心活动借助梦幻、想象在屏幕上显示出来,它不同于文学或者音乐靠视觉、听觉符号刺激转化而成的想象中的形象。例如,《林黛玉进贾府》,学生通过观看影视片段,揣摩人物的服装、对话、 表情等,就更加直观、深刻的情感体会,激发学习兴趣。

除此之外影视资源光线、色彩、影调相结合的视觉冲击力,有助于吸引听障生的注意力,可以迅速集合学生的有意注意,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三峡》一文时,可以播放有关三峡风光的纪录片,逼真生动的环境,直观形象的画面,帮助学生感受三峡的自然风物之美。

(二)影视资源有助于促进听障生的思维能力

影视以各种艺术成果作为发展的基础,融汇文学、戏剧、音乐、绘画等多种艺术元素于一炉的新型现代的综合性的新资源。影视资源就像一部百科全书,上有天文下有地理、人类社会、大自然等等无所不有,学生只要从一个小小的屏幕上就能清晰地看见各种各样的东西,不管是近在眼前还是远在万里,影视资源延伸了人类的视野空间,激发学生阅读各类文本的兴趣,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不断地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生活。影视作品丰富多彩的内容题材,形声并茂的精彩画面,扩大了学生感官的感受力,加深了对事物的感知、思维中艺术形象的成熟和完美,诱出其丰富的想象,启发了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促进其创新思维能力向深层发展。

(三)影视资源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审美情趣

影视是想象力培养的最好的范本,可以为听障生的想象力培养提供了大量的空间与训练模式,在影视资源里面无论是制作手法上还是作品中都蕴含着大量的想象力,在欣赏的同时,激励着潜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想象力。

影视资源不仅包含影视艺术,而且还包含音乐、美术等多门艺术,视觉和听觉、时间和空间、动态和静态,这些都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都蕴含着一种美的追求,体现出美的内涵,其审美构成是十分丰富的。包罗万象的影视资源会给读者带来审美的震撼。影视中的蒙太奇、长镜头、声音等等都为学生的审美情趣做支持,而影视资源中的种种画面,例如阴雨连绵、神秘的古堡等等,这些不同的画面会给人带来不一样的感觉,这种感觉不是概念灌溉输出来的,而是一种审美的领悟。

(四)影视资源有助于培养听障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影视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必须有教育性。著名导演谢晋说过:“我喜欢影片能拨动人的心弦,引起人们的思索。我希望文艺作品真正发挥艺术的力量,使它能够起到提高整个民族思想、文化、道德水平的作用,起到提高广大人民思想境界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作用。”教师应善于抓住那些最煽情的情节和镜头,渲染教学氛围,打动学生心灵,使学生产生共鸣,促进其思想感情的内化。筛选优秀的教育性较强的影视资源,既能促进语文德育功能的更好的发挥,也充实了学生的精神生活,完善了他们的自我人格,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影视资源在听障生语文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处理好教师、学生、教材、影片之间的关系

教师是主导,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指挥。”教师既要认真研读教材,熟练驾驭学生,又要善于选择和剪辑影片,处理好教材与影片的自然衔接;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要根据听障生的认知特点,充分调动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将影片视为教材的补充,当做教学的辅助手段,是教师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载体,也是学生更深刻地把握教材的媒介。

(二)影视作品的教学设计应结合实际

影视作品的教学设计,结合教学重点、教学目标以及听障生的实际情况――知识水平、心理特点等等,凸显本节课的目的性。要明确这节课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影视资源与其他静态的课程资源相比是优秀的课程资源,但并不是所有的课程必须运用影视资源的,我们不能夸大它的作用,要在一定范围的课程中进行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在筛选影视资源的时候,目的性一定要明确,在语文课程中的哪个部分运用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什么样的影片最适合来运用,什么时候运用,剪裁后需要保留多长时间等、影片是否有字幕等。

(三)创设合理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听障生由于交流障碍,阅历不丰富,知识面也不宽,对很多文本中所描绘的时代背景、风土人情等比较疏远,学生很难走进文本,与文本展开深入对话。视频资源形象生动、内容真实具体,能让人身临其境,并辅以文字,有效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学生与文本对话架设一座桥梁,促使学生与文本展开有效、深入的“对话”,助推学生变旁观者为当事者,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例如,影视作品《阿Q正传》、《红楼梦》、《药》等,这些影视剧在某些环节上能帮助同学先从视觉形象上对作品进行审视,然后以此为基础,再来细读文学作品就有了深度与广度。

(四)影视资源教学应致力于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

将影视资源引入教学,不是为了让学生一看一笑而过,而是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将影视资源与文本相结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拓展对文本的理解,把观看影视资源的动机逐渐迁移到文本的学习中来,以影视作品的鲜活生动促进学生积极地对文本进行探究。当学习活动内化为一种发自内心的自主需要时,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学会思考地观赏各种影视材料。

(五)影视资源播放流程要避免唯一性、随意性

影视文学的特点篇9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092-01

本文将从以下四方面探讨影视欣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

1.轻松观看,以影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用活的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将来恐怕要变成这样。"学习语文的目的之一在于培养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的培养,又要以形象直观为基础。影视作品是形象思维的产物,它的构成靠的是语言文字。从返璞归真的角度来说,欣赏影视作品,也是学好语文、发展形象思维能力的一条不可忽视的途径。我们在组织学生看影视作品时,根据故事情节适时地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展开联想,产生体验,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久而久之,学生便您能在循序渐进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形象思维的能力自然而然也会增强,读书写作都能从中发现新的视野。

2.以影视资源对照小说,培养学生鉴赏能力

小说在改编成电影电视时,受各因素影响与原著有时有着很大的区别。如电视剧《红楼梦》在改编时,对原著的改变较大,并且参照了几种版本,教学时主要是引导学生赏析作者精彩的语言艺术,并通过学生看电视剧,领悟电视剧改编者的意图,比较电视的改编和读原著有什么不同,尤其是可比较演员表演与原著的描写,目的是更好的解读文本。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赏析了小说《香菱学诗》的原著后,再让学生课后观看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班上大多数学生都觉得有的地方没有看小说过瘾。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小说中的很多东西是演不出来的,要通过语言来品味,尤其是像曹雪芹这样的语言大师的作品。又如当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水浒》中《智取生辰纲》这一回目时,学生了解到中国章回小说的特点,是具有古白话的特点。因为它是在宋元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且具有说书人的语言特点。在叙述吴用七位好汉最终是怎样把蒙汗药放到酒桶里的过程时,是在最后才道出谜底的,这也就突出了中国古代小说是靠情节取胜的特点,读后给人一种特殊的美感。如果学生仅看电影电视,是不能体会古典小说的这种特点。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影视与语文教学结合教学,应该注意不能以影视欣赏来代替对小说原著的欣赏。当今的青少年他们本身都是在形象艺术中长大的,如果过分的强调影视的欣赏,那么就会淡化语言艺术的欣赏,这就不能达到语言艺术欣赏的目的。在语文教学中理解小说文本是关键,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深入加工自己心目中的艺术形象是文学艺术学习的重点。语文教学中要以影视作品作为阅读的迁移和深化,借助影视作品对原著的再创造的特点,让学生学习对小说的再创造,而不能让学生过分的依赖电影电视的趣味性,放松了对小说语言的解读。

3.情之所致,跃跃欲试,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影视作品中的情点,深刻触及学生内心世界。在播放电影《唐山大地震后》时,学生感受思潮与泪水一同涌出。有的学生感受到:灾难面前,生命的渺小;有的学生理解亲情的博大,母爱的伟大;有的学生是对自己心理历程的拷问。在观看电影之后,学生的观后感也便水到渠成。其中有位学生用影视的主题曲《23秒32年》写篇观后感,文笔一气呵成,情感流畅,心理真实。对影视作品观赏有利写作素材的积累以及写作表达技巧的提升。

写作素材的积累:不管是故事片还是电视剧,不管它们是真实的生活,还是艺术的塑造,都来源于生活。学生的写作素材要靠积累,而积累不外乎:亲身经历直接积累的和从间接获得的。观看影视是积累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如通过观看《一个也不能少》,描写自己心目中的成功的缘由或者借鉴描写表现一件事的手法。

观看影视能提高表达技巧:电影电视中的某些表现方法能够迁移到作文的技巧上来,使学生有深入的感悟,如:倒叙、插叙、补叙等表达方式,前后照应、情节过渡的意义和作用,环境渲染、心理描写方法等等。如在观看美国电影《阿甘正传》后,让学生进行《阿甘故事续记》的作文训练,可以学习电影中叙事的方法及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电影的介入,让学生有话可写,有法可写,促进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4.优秀的影视作品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品质与较高的审美情趣

欣赏富有思想性的的影视作品,对于培养现代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人道主义等感情作用不可小视,同时又能够让中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与正确的价值观念,还可以提高其文化品位、思想修养和审美情趣。

如《亮剑》中宣扬了"狭路相逢勇者胜"的亮剑精神,让学生深切体会到了那种不怕一切的勇气和魄力,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壮志与豪气,从而敢于向学习、向生活挑战,不断追求自我的进步。又如中央电视台新近推出的《丹韵词音》等富含知识性的影视作品更是以其画面充满诗情画意、色彩明亮绚烂、台词富含诗化情韵等显著特色,深深吸引着广大中学生的关注。这些作品,不但充满知识性,而且能够极大地提高当代中学生的文化品位与审美情趣。让广大学生在审美的愉悦中流连忘返的同时,更能让他们的身心获得了彻底的放松,受到美的熏陶,提升美的追求。

语文课程不仅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在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也使学生得到发展。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是为应试而教,有的语文教学走上了纯工具训练的歧途,有的语文教学脱离生活远离社会,而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不是靠教师的空泛分析和"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而是主要靠熏陶感染,潜移默化。通过影视作品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如中国文学《三国演义》、《茶馆》、《雷雨》、《祝福》,外国文学的《红与黑》、《老人与海》、《巴黎圣母院》等名片。这些优秀的影视作品对学生的语文素质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一种趣味气质上的相呼应,一种心理感知的沟通。它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打开了学生更为广阔的精神世界。

总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会出现更多经典的影视文学作品,语文教师应抓住信息技术发展这一契机,推荐学生课后观看优秀的影视作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完善学生的精神世界,最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影视文学的特点篇10

【关 键 词】中国/影视艺术教育/建构/教学模式

【正 文】

影视艺术教育是当代中国高等艺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中国的高等教育结构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成为新时期中国高校本科教育与时俱进的一个侧面和缩影。随着高校专业的社会化、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影视艺术专业在全国各大高校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综观中国影视艺术教育的现状,其发展进程中的问题,伴随着“火热”的影视艺术教育也越来越显突出,促使影视教育者去分析“火热”的影视艺术教育背后所存在的“疾症”,去探寻影视艺术教育本质和教学规律,去思考影视艺术教育和教学的未来模式。因为,今天的影视教育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下一个时期中国影视娱乐和影视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水平。直面今日中国高校的影视艺术教育,探寻影视教学的规律,建构影视艺术教学模式,是影视艺术教育者不可回避的课题。

一 现状分析

中国的影视艺术教育在短短的十年之内迅猛发展,影视艺术专业迅速扩容,创办影视专业的院校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沿海到内地、从重点综合性大学到一般普通院校,从影视专业性院校到大多数院校遍地开花。影视艺术专业已成为各个高校的“香饽饽”。“各级各类学校都借助各种形式介入影视教育的领地,不管原有学校基础如何,特性怎样,都似乎响应时代潮流建设影视专业。”[1] 这种格局的出现,与时代发展的文化潮流、教育管理观念的解放、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在这种现象与社会“关联”的背后,有着教育产业化、办学主体多元化的“功利”性因素驱动。影视艺术专业属应用型学科,进入“门槛”不高、教学设备的投入可大可小、一般基础性师资转型相对较快;同时,开设影视艺术专业生源多、收费高,更多的是迎合办学主体“功利”性的追求和缘于经济利益的刺激。在这种背景下掀起的影视艺术教育的大潮,必然会出现“经营粗放”、“教学泛化”、“人才档次不高”、“缺乏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等弊端。认真分析当前中国影视艺术教育和影视教学的客观现状,其带有共性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有规模,但缺师资

现在创办影视艺术教育的大学与院校,很大一部分是从2000年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大众文化水平的提高、伴随艺术教育和影视教育的大潮应运而生的。泛概念的影视艺术教育和兼容跨类的新闻、传播专业一起,使影视专业的人才培养走上了规模发展的快车道,它以一种不可遏制的势头进行着规模化的扩展。许多院校把早期的人文学院、中文系、新闻系和公共基础部的部分专业和师资与影视相嫁接,创办出广播电视新闻、影视广告、影视美术、影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摄影摄像、动画、播音主持、录音艺术、影视表演、广播电视编导、数字媒体等多种影视专业。影视艺术专业的规模急剧扩张,影视艺术专业的师资很大一部分在边教边学中由大文科专业转向过来,师资队伍的影视专业理论素养和实际创作积累相对缺乏,部分师资在影视方面的知识结构(尤其是在电视理论的学养和电视创作实践方面的积累)不很丰厚,许多教师在影视专业教学中照本宣科、缺乏时代感和系统性的教材,更缺乏影视专业创作的经验,有的院校的专业教学点甚至没有一个接受过影视艺术学历教育或乏有从事过影视创作实践的教学师资。有的院校的专业教学点大量聘用一线的编导和记者作为影视教学专业课的主要师资,虽然这部分师资往往以经验和体会补充了教学的内容,但缺乏电视的系统性理论基础、很难把体会和经验上升到学理层面,同时在教学时间上也不能给予充分的保证。因此,影视专业的规模和数量的扩展与影视艺术专业的师资尤其是“双师型”师资的奇缺,成为当前影视艺术教育的第一个大问题。

(二)有数量,但缺质量

影视艺术专业旨在培养一批既有学理素养并具有应用技能的创造性人才。影视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有别于理工和文科类人才的培养,因此在影视专业招生上理应实行定量控制。然而,不少院校被热流般涌起的影视艺术类生源所驱使,不断推出影视艺术专业、不断扩大招生数量,忽视自身的学科实力、专业技术与设备师资条件,不切实际地扩大招生。西南某学院的二级影视学院,在短短几年内其8个影视艺术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其规模之大、专业之齐、学生数量之多,在全国独立学院中绝对处于领先地位。学生数量的增多、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必然带来后续教学培养的整体无序性、培养目的不明确、理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等弊端,严重影响了影视教育的质量。为此,许多院校培养出来的影视专业学生普遍是影视通识性人才,影视理论研究与影视策划能力不强,影视创作思维与创作技能薄弱,同时也存在知识与能力的“撇脚”。诚如四川省广播电影电视局新闻研究所所长,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杨飚所言:“新闻教育观念与人才培养没有及时跟上快速前进的传媒实践。学校培养了很多人才,但这些人才往往不适应传媒的要求。”[2] 杨飚虽从新闻人才培养的角度指出了教学的质量问题,同样也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当今影视艺术教学上的质量通病。对影视教育来说,培养一个合格的记者、编导、主持人和制作人才,或是一个媒体策划和影视文化管理者,决不仅是换换课程这么简单;它与专业本身的内在规定性和培养理念、课程结构、师资设备等有着相互连动的耦合关系。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三)有体系,但缺创新

拥有影视艺术专业的院校经过几年的教学积累,在专业的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知识和课程结构等方面都已建立和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各个院校的教学体系在理论上大体一致,都在于培养:具有扎实、宽厚的本学科与本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与现代信息技术,了解本学科与本专业前沿成果与发展动态,具备适应宽口径专业或相关专业业务工作的基本知识、能力与素质;具有较强的独立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竞争或就业能力;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信息处理与社会调研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应用技能等新型复合型专业人才。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难完全实现上述的人才体系目标。因此,多年以来形成了相对有区分度的两大类影视艺术教学体系,正如曹廷华概括的“长期以来,我们的影视教育围绕着‘通才’和‘专才’两个方面展开了教育,专业院校比如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北京广播学院更加注重电影本体的技能化教育,综合型院校如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更加注重电影本体的素质化教育,培养的目标更多的是在文学,中文,新闻,戏剧的基础上进行嫁接或者是升华”[2]。诸多院校影视专业的教学培养体系基本上是沿革这两类。所以当“回过头来看,我们培养的影视专业人才并不具备太大的优势。甚至把西师,川大,川师的学生在一起比较,我们的差异性并不大。把成都,重庆,上海,广州,北京的学生相比较,我们之间的特色并不明显。把全国相当的影视传播专业的学生相对比,除了个体的差异比较明显外,整体的差异比较小。我们预想的竞争实力也没有达到所渴望的期待指数。新闻单位对影视传媒的人才似乎是越来越不重视,受到的批评和争议也越来越多”[2]。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些年来不少影视艺术教学还是按照借鉴一般教学的惯性进行影视人才的培养,影视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的教学缺乏创新,各院校的影视专业人才的培养缺乏各校应有的特色和“核心产品”,百校一面,十多年不变,压抑了各院校影视艺术教学的创新、桎梏了影视育人教学模式的与时俱变。

(四)有通识,但缺能力 (五)有成品,但缺“出口”

近五六年来,影视艺术专业和泛影视专业的生源火爆,不少高校不断拓展扩张这类专业,正所谓多一个专业就多一个就业机会。但是,招生热门的专业未必就有社会“抢手”和紧俏的就业岗位。在当今的社会里,可供影视艺术毕业生选择的影视艺术工作领域还是比较多的。然而,每年有数以千计的影视和媒体专业学生毕业、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就业的形势非常严峻。虽说影视艺术和影视媒体尚属时代发展的朝阳产业、从业的专业需求量比较大,但是受目前我国企业体制属性的制约及影视专业就业观念的影响,影视艺术专业和泛影视专业的毕业生相对于工科、文科等专业的毕业生,其就业面还比较狭窄,就业问题显得尤其突出。许多影视艺术和泛影视专业的毕业生漂浮于社会上、游离在各大电视台与社会影视制作公司之间,也有的影视专业毕业生离开了心仪的影视传媒改事其他的职业。影视艺术和传媒专业的成品“出口”瓶颈,直接影响着影视教育与教学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影视教育者必须直面和思考的紧迫现实问题。

二 建设思路

我国影视教育和影视专业教学发展所折射的上述问题,既有社会大背景的因素又有影视艺术教育本身的问题。对于影视教育者来讲,如何在众多的影视艺术专业的培养格局中探究影视艺术教育的规律,从教学改革入手创立影视艺术教学的特色,开创影视艺术教学的新格局,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和首要探究的课题。创建影视艺术教学新模式,就是要建立一个影视特色鲜明、以特取胜的人才教学体系,围绕特色着力夯实文学和影视理论与能力素质培养这一重要基石;开掘和探究知识与能力之间高效转化的教学创新机制;拓展学、产、研三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一)突出特点、以特取胜

影视艺术专业属于设备、经费投入需要量比较大的专业,而国内许多非影视艺术专业性的高等院校,均是在“穷国办大教育”的状况下开办影视艺术专业的。因而,在有限投入的“校”情下,更应该强调和突出自身的教学特质与专业特色,有选择地建设、有重点地突破,力求独辟蹊径,出奇制胜。要坚持把影视理论与能力素质培养作为影视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基石;要夯实这块基石,就要突出特点、以特取胜,从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把特色扎根在影视理论与能力素质培养的每一个环节中,从而使影视艺术教学体系独树一帜、独步天下。创办影视艺术专业,要兼容艺术院校“专业影视技能技巧”的专业化和重点大学“影视理论人才教育”的学理化特征与优点,从各院校的实际出发,体现自身教学的特色和学校的个性,突出特色。只有坚持影视教学的共性和各院校自身影视教学个性的有机结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才有可能建设成为区域一流的影视院校,争取实现国内一流的发展目标。

(二)师资与学科齐头并进

开掘和探究知识与能力之间的转化机制,是影视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抓手。实施转化的关键是要有强盛的师资和学科。当前各院校的影视艺术教育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历史性的“拐点”上,大多数院校都完成了量的积累、正从量变“拐”向质的提高阶段。质的提高成为下一轮各影视院校教学竞争的核心。影视艺术的师资有四类,其中三类缺一不可:一类是将帅之才,是既能“文”又能“武”的学科带头人,这类人数量不多,但决定着教学与学科的发展水平和质量;另一类是“文”将才,是头脑型的研究和策划型学者,是影视前沿的理论与影视策划的研究者,是培养学生影视文化学养和学理的骨干师资,是专业的中坚力量,是院系教学水平的基本保证;还有一类是“武”将才,是专业技能的教学骨干、完成教学能力转化和影视作品创作的基本力量。在强化师资和学科队伍建设的同时,还必须注意占领影视艺术专业双语教学的“高地”,注意吸收日趋增多的“海归”人才。这是下阶段打造影视师资和学科特色及教学创新的新亮点,也是影视艺术教学接轨国际的本质体现。

(三)全面整合影视教学资源

拓展学、产、研三位一体的影视教学体系是影视艺术教学模式创新的最终落脚点。要实现学、产、研的一体化,必须全方位地整合影视专业、师资结构、课程结构、知识内容、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生产教学等资源内容,必须优化发挥教学资源的整合作用,有效引发教师的积极性与学生创作的能动性,从而把教的理论和学的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实际影像产品。

探究影视艺术教育的规律、建构影视艺术教学的模式、创建影视艺术教学特色,不仅体现在对影视艺术教育本质属性的理想理论创新认识上,更要扎根在影视艺术教学目标的实践过程中。影视艺术教学目标的创新,就在于造就和培,养创一个又一个、一批又一批、一届又一届具有广博文化素质与影视创作能力、具有创新与创业精神和实践与竞争能力、体现影视与传媒特色及能力突出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

影视文学的特点篇11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将影视作品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并使之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必将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发生作用,这是高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有利途径。但需要强调的是,在文化冲突转型的今天,影视文化在高校的传播,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影视界有责任打造优秀的经典影视,教育界有责任使学生具备初步的影视文化欣赏能力,并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观来武装自己,也只有如此,才能使当前的影视文化热潮更好地为高校教育服务。

但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思想教育层次,则难以面对和解释当前的影视文化热潮,如影视文化中的审美教育,管理过程中的文化冲突,人本价值的体现与运用,等等,这都要求我们进一步深化对影视教育管理的认识。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点值得注意。

一、影视文化教育中的审美认知

是影视教育管理中的出发点与立足点中国文化历来重视在休闲中体现美的感觉,形成了丰富的生活审美系统。如道家将人休闲时的超脱万物转而视为一种审美心理之态,甚至是一种气质之美,这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而在丰富多彩、快速旋转的现代休闲文化中,电影电视已经成为我们第一位的生活审美文化形式。甚至可以说,今天的电影电视更多的是因生活休闲而存在,但其作为审美性休闲文化的价值,还没有被教育界所充分认识。作为休闲文化的影视,不仅有欣赏和读解的价值,也是休闲文化中审美创造最好的现代方式,需要我们在休闲教育中提高受众的视觉素养。

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应当具有三种心理结构:认知、伦理和审美。其中,审美的心理建构往往被人忽视。以教师的讲授代替学生感知的现象依然大量存在,强调思想性而忽视审美心理结构培养的更是普遍。而现代化的影视审美教育则不然,它通过可视的银幕形象来建构学生的审美心理,引领其自觉观照,多元审视,以优化审美心理结构。这一过程始终着眼于人的发展,着眼于综合素质的提高,着眼于人格大厦的全面构筑。因而,牢牢把握学生的审美心理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综合性是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重要的美学特性之一。可以说,在人类众多的艺术门类中,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文学、戏剧等都是早在蒙昧时代或者文明时代初期就已经出现,而影视艺术是综合吸收了各门类艺术在千百年实践中积累起来的艺术精华,并对其进行了具有质变意义的改造,使得这些艺术元素进入电影和电视之后相互融合,形成电影和电视自身的新特性,也使得电影和电视最终成为两门崭新的、独立的姐妹艺术,其所隐含的审美特性如逼真性、艺术性都达到了非常高的境界。

影视是现实生活中最广泛、最深刻、最真切,也是最迅速的反映形式。我们在影视艺术中看到了自己,看到了周围的形形色色,从而获得了对自己及社会的客观的认识和印证。甚至我们可以看到,激情四射的青少年可以毫无羁绊地与作品展开心灵的对话:或对于现实进行检验和沉思,或对于民族渊源及传统的重新估价和真实的反思,或对于东西方文化冲突的历史审视……视角之广,不一而足。总之,它以立体地、直观地、连续地、生动地反映生活的独特优势,引领着审美主体在没有隔膜的流畅状态中,抒发真情,彰显真知,塑造真我。正是在此意义上,影视审美教育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影视文学的特点篇12

影视文瑙冷是电影文学与电视文学的合称,是新兴的文学样式。影视文学的历史远不及传统的诗歌、兑肩女文汉戈剧,然而,凭借电影、电视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巨大影响,影视文学在一个世纪以来迅玉孟发月是,成为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以至于一上舍弃了影视文学,当代文学便显得残缺不全。但是在高校教育中富有文化含量且影响人终身发展的影视文学批评教学却是一个薄弱点。因此,加强影视文学作品的教学是时展的寰导璧薯,影视欣赏的开展将会为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化抚岑一个新的生长点。

一、存在的问题

丰目又寸于传统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而言,影视文学应该说是一种新兴的文学样式,人们对影视文学的认识非但不及传统的文学样式,甚至七匕刁互如又寸影视艺术的了解。我们已有数以百计的交日本文学史和对各类传统文学体裁的研究专论,我们也刁尽乏影视艺术史、影飞见哩论甚至影视制作各个环布亏的专论,但说到影视文学作品教学的习究状况,则不免相形见细。当今的影视文学还处在年轻阶毛n,虽然影视文学批评的教学应该是高校中文系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任务,但就目前课堂教学现来看,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在鉴赏实践训练课上会发现:学生分不清戏剧艺术与剧本之间的差异、分不清景爹视艺术与影视文学之间的差异,且在对剧本与藻丝视文学进行鉴赏时不能结合戏剧与影视艺术的特点和要求;在鉴赏交流活动中,学生交流最多的是诗歌和刁、说作品肩交文次戈匕,只有个同学涉及居鉴赏,基本没有涉及影视文学的鉴赏。即便涉及到影视文学,也只是停留在“看”的低层次学生通常会被作品情节的曲折、场面的火爆、人物命运的坎坷等吸引,为之动容和感慨,远未达到对影视文学内涵和意蕴“鉴赏”和“批评”的高度。更为尹龙重的是,在对我校民族学生的调查中发现,他在7th少观看电视作品,电影则更少,这样扎七鉴赏根本天访戈起。

二、原因的分析

综合分析上述大学生在影视文学鉴赏中存在的问题彦割京因应该是多方面的。首先,影视文等特比评教学的重要性被忽视。影视文学批评既是一门艺术教育课,又是一门美育课。由于影视艺术的大众化特点和影视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寓教于乐的特点,能够通过对影视文学作品的分析和鉴赏,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影视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待点以及风格特征,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艺术修养,培养和增强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那么,这样的一门课是应该受到重视的,可事实恰恰相反。就目前堂教学现状来看,影视文学教学的重要性并未引起学校和老师的高度,有时甚至处于可有可无的越图比境地。在普通高校的课程设置中,专科阶段没有安排影视文学扎七评课程,本科阶段这门课也只是属于选修课。同时配备的教师也很少具备这方面的专业素质,实际授课也很随意。对于严重缺乏影视作品积累的民族学生没能够做适当的引导,而是直接进行王里论讲授,这就如同从未看过《子夜》,去要空空地分析吴孙蒲这一人物形象一样,绝对不会收到好的授效果。其次,影视文学批评教学的内容简单化。就笔者了解到的情况看,各校对于影主见文学批评教学内容的设计可谓五花/又门,或者手巴这门设训一为影视基础知果,或者将计‘为影视作品分析课,甚至索性把它设计为影视作品又见摩课。问其故,都说因为缺乏一部比较成熟的教材作为设计程内容的依据。诚然,不拘泥于教材本应是素质教育和创新型教学的-勇原贝,同样一门课程也允许有与众不同的材受形式,但是,凡事总得有个规矩,不拘泥于教材并不等于不要教材,教无定法也并非随心所欲,不然,这些既缺乏目标规定性又缺乏讲授系统性的故法就会给该门课程的教学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那么,联系民族院校在高校教育中的特殊,在影视文学批评课的选材上可以突破教材指定的范例,进行影片分析时侧重选择一些有代表胜的反应民族生活的作品,这样对课程内容的灵活置能够以兴趣带动学习,然而实际教学中一直存在着教学内容简单化的问题,真正联系学生实际清况的教学探索很少。再次,影视文学教学的方式单调化。目前我们在影视文学批评教学时,方式极类单攀调,基本忽视了影视文学独有的特点,而简单的将影视文学作品作为一般的文学作品来教授,导致影视文学作品独有的感染力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不能真正打动学生,提升文学审美能力。另一极端做法就是大量运用现代化媒付次影示教学内容,用观看影视作品代替文学作品的解读,用新技术代替对语言的,用图像和声音代替对文字的体认,学生的兴奋点往往只停留在视听尧乡觉上,只满足于声像画面带来的直觉衫习惑,感官的愉悦替代了}胜层面的思考追问,以肤浅的感性内容替代了深度的生活体验,批变万丈了看电影看电主见剧,成了一种休闲交是乐活动。综上,影视文导特比评教学的重要性被忽视、教学内容简单七、教学方式单调化是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三、必要性的探究

1影视文学批评教学是文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学教育除了加强传统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居文学样式的教学之外,还需要补充翻社洋血液。而影视文学的教学应该说是最有生命力的,它融合了文学、音乐亲留舀、美术、雕刻等多种艺术形态特点尸手力口上电脑合成等科技手段,无仑是画面的动感、质感还是音响效果,都是相当出色的。影视文学暑本本身来源于文学,和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文学的一整套反映生活、表达生活的方法,比如刁、说的叙事手法、结构样式、表现技巧,诗歌的扦清,散文的意境,都为影视文学创作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营养。影视文学作品教学是实施语文综合活动的最佳平台。它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对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产生感清的共鸣;它可以让学生发掘作品的丰富内蕴和深层意义,对作品有独到的感受和创造性理解;它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诵、表演房论等方式来提高鉴赏水平。在影视文学作品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者阶导以提高,审美能力不断得到加强,艺术品位也随之逐步提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个胜和健全的人格,所以应该把影视文学作品澳女学方文在文学教育的卫匡璧慈位置。

2.影视文学批评教学是提高民族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

鉴赏影视文学作品质己指具备了一定的艺术修养,又寸影视艺术的美学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加之斤欠赏者本人又有一定的生活积累与体验,因而能夕读彭视文学作品的各个层面进行更深人的读解,并在址匕着鳌础上通过欣赏,受到美的感染,在心王里仁得到愉悦。这就说明如果学生对影视作品没有一沪定的感受和积累,则提高审美与鉴赏能力等目标京允无异于一纸空谈。那么,如何提高学生这方面的素质,就成了我们首先需要关注的问题。原著刁屯和由此改编的影视文学作品进行比较鉴赏,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人点。学生下门对原著小说的理解和我们对改编的影视文学作品的讲解可以互为参照,其间的异同可以帮助学生衫成对影视文学作品的初步感受与经验素材积累,学生头脑当中会对影视作品的独特之处留下深刻印象,对人物形象的理助释更加彩磷夕火,特别提岁寸影视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从而使其对影视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得到提高。

在高等民族师范院校中文专业通过影视文学扎七评教学来提高民族学生的文化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其原因是:现代的中小学生刃见看影视作品已成为他们继学校教育之外最主要的受教途径之一,而观看影视作品对其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初步刃爹成影响重大,所以,他下门的邓昨誉行为必须受到正确的引导。而类似于笔者所从教的学校培育的大学生将来恰好是民族地区中小学生们的教育者,即未来的中刁、学语文教师,其清感态度和价值劝职寸中小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异绮与难以估量的作用。所以,提高民族师范院校中文专业大学生的影视鉴赏能力是一项有益于后展的、意义深远的事业。

四、影视文学批评能力培养途径的探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