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合集12篇

时间:2023-05-25 10:42:58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篇1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学生; 心理健康 ;重要性

学校体育教学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当前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怎样在体育教学中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促进学生身心两健,是摆在体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新课题。在很多时候,由于教学内容、方法的改变、学生完成动作的失败、师生交往或学生交往的冲突等原因,课堂集体气氛会发生起伏变化,从而对每个成员的情绪产生振动和感染,使每个成员的心理活动随课堂气氛的改变而变化。

体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奠定体质基础。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相互制约、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作为一个身心统一体的人,其身体素质健康与否,必然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包括其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

(一)认知

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最基本的心理条件。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是智力的主要组成因素。有些学生担心,参加体育锻炼会耽误学习时间,影响学习效果。恰恰相反,研究表明,体育课、课外锻炼和课间操可以使因学习而紧张的大脑皮层得到休息,解除抑制,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二)情感

心理学告诉我们,心境是一种较稳定、持久,而且在一段时间内会影响人全部行为的情感体验。良好的心境对人的行为具有增力作用,消极的心境会使以往做来很有兴趣的事情,变得索然无味、厌倦和烦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使机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请到运动场上来,忘却烦恼。

(三)意志

行动的自觉性和果断性是意志健康的重要标志。参加体育活动,既是对身体的锻炼,更是对意志的考验。向困难挑战、坚持不懈、契而不舍、勇于拼搏,则是体育精神的充分体现。

(四)个性

个性,也称人格。统一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既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又要以身作则,以优良的思想品德去影响学生,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目标以及健康、积极、进取向上的统一人格。其中,教学生做人是第一重要的。

那么如何优化体育教学情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互帮合作快乐的情感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着重培养学生互相合作学习的习惯。互相帮助、探讨学习,使学生在交往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也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

二、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团结拼搏奋发进取精神

教学中运用游戏,能够使学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团结一致,奋勇拼搏。通过对游戏规则的了解和参与游戏活动,培养了学生团结一致,努力拼搏夺取胜利的精神品质,同时让学生在比赛中也体验到胜利的喜悦。

三、让学生感受老师的关心

体育活动中以小团体为主的练习活动,可以缩短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使他们相互产生亲切感和依赖感。在活动中,教师应经常注意学生的活动,关心学生的情绪状态。如可以拍拍学生的肩膀表示鼓励、肯定、赞赏。

教学实践中,课堂教法要灵活,突出心理健康教育。

一、理论学习法

体育理论课一直是学校的薄弱环节,学校的体育教学应该给予重视。通过体育理论课的方式讲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了解真正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三者缺一不可,其中身体健康是其它两个方面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能使生理健康产生更大的价值。

二、激励表扬法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体验到快乐,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适当,教学的内容与形式,要充分考虑到个体的差异,定出不同的期望目标,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交流法

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创造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营造一个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教学氛围,对学生的不良心理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体育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因人而异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四、诱导法

在体育教学中要善于利用任务进行诱导,循序渐进,使其懂得只要主观努力,方法得当,就能将自己的潜能挖掘出来。扬长避短,逐步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篇2

    随着我们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人们普遍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也日趋频繁。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的变化使他们心理上的动荡进一步加剧,所面临的心理、行为适应问题是前所未有的,而这些心理、行为问题只靠传统的说教式、单一化和公式化的德育手段是解决不了的,这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运而生。现在的社会是创新的社会,只有心理健康的学生将来才有可能适应社会的要求,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才不至于被社会所淘汰。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认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他各种素质的一个载体。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践,因而,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所应该具备的基本内涵之一,是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要提高全体小学生的素质,使他们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劳动,而身心健康是基本要求。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其能合理地对学习、生活、交往及身体发育中出现的种种事件,处理好各种困惑、矛盾和冲突,增进自我调适和自我维护身心健康的能力,对其健康成长和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德育是一个有着丰富思想内涵的动态发展着的概念体系,心理健康教育赋予了德育以新的时代内涵。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拓展了传统德育内容的范围,把如何认识自我、处理人际关系、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等学生的个性发展问题,纳入到整个德育大系统中。其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法为主,在尊重、信任和理解学生的基础上,与学生平等地沟通、交流,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由的心灵空间,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促进学生的发展。最后,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基础,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承受机制,促进德育目标的实现。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品质,学生才能准确地理解、认同思想品德教育,使思想品德教育产生“内化”的功能。 

    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心理的健康与和谐发展是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⑴ 没有健康的心理,很难形成良好的品德。⑵ 对于智力的发展和学习来说,健康的心理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协调发展,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对知识的掌握。⑶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发展也存在着交互作用。⑷ 心理健康可以促进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提高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⑸心理健康教育还有助于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培养,那些存在心理行为问题的中学生往往存在着逃避劳动的行为。因此,在德育课程中设置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基础工程。

    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中学阶段,被一些理论学家称为“心理的断乳期”,这时个体正处在从童年期到青年期过渡的转折期。在这个阶段,中学生在生理上进入了青春期,身高、体重迅速增加,神经系统的发育接近成人,大脑技能显著发展而趋于成熟,而且这时中学生的性意识也开始觉醒。但我们的教育(家庭、学校)又与学生的这些发展变化不同步,致使他们的生理成熟大大提前,心理的成熟却远远滞后,出现了中学生身心发展不一致性的现象,导致了严重的心理危机,心理发展呈现出矛盾性和不平衡性的特点。

    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人格的需要

    人格是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行为或内在行为的倾向性。首先良好的人格有助于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其次良好的人格有助于青少年情感的发展,中学生感情丰富强烈,但两级变化明显,摇摆易变;然后良好的人格有助于青少年社会交往,最后良好的人格有助于青少年的行为与行为控制。中学生在这阶段就社会认知与行为方面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求新、求异、偏激,其行为控制方面冲动,行为易越轨,承受能力差和受暗示性强。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篇3

1.渴望被认同

中等师范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正是渴望被认同的时期,他们往往想法奇特,敢想敢做,乐于实践,渴望在班级众多学生中去展示自己的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得到教师和同学们的认可。但这种渴望被认同的想法一旦受到挫折或打击,他们通常表现为情绪持续低落,产生才能被埋没的心理,而且无法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2.自卑与自负心理矛盾

就读中等师范学校的学生受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容易产生自卑或自负心理。家境较好的学生进入学校后,自身的优越感通常使他们心理相对乐观,盲目自信极易产生自负心理,常常产生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而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学生,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都比较拮据,极易产生自卑心理,无法真正融入学生群体。由此可见,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最直接的影响。

3.叛逆心理

中等师范学生向往自由,不喜欢老师对其严加管束,而且教学中不对等的师生关系也往往导致学生产生叛逆心理。学生希望学校为其提供相对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对于学校而言,自由和纪律本就是矛盾体,再宽松的环境也应有纪律对学生进行约束,所以师生间的隔阂越来越大,也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二、中等师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中等师范学生心理发展尚不完全成熟,作为特殊的学生群体,步入校园时很多学生都存在自卑心理、表现不自信、懒惰情绪严重等问题,这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极为不利。加强中等师范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调整学生的心态,增强其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学生身心健康的需要,只有身心都健康的学生才能对生活充满热爱具备正常的学习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心理健康教育是对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发扬,我国的教育从古至今都是以人的整体塑造为主,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还应注重塑造学生的人格。加强中等师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顺应时展要和教育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如何开展中等师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采取激励性教育方式,鼓励中职学生树立积极的心态

在对中职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应积极地采用激励性的教育方式来应对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进取心的现象。一方面,教师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善于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多使用一些鼓励性语言,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让学生切身体验到被欣赏的感受,从而培养其积极向上的心态。另一方面,要努力为学生创设收获成功、增强自信的活动平台,使学生在此类活动中发现自己的优势,看到自己的进步,并从内心认可自己。

2.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家校携手确保心理教育质量

父母是学生最大的影响者,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积极调动学校、教师、家长等多方因素,积极地组织相关活动,如家访、召开家长会等,做到与家长勤沟通,及时将学生在学校里的表现反映给家长。无论是学生犯的错误还是取得的进步都应如实地告诉家长,使家长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配合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工作,教师也应根据学生家长提供的学生信息合理调整教育方式。

3.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长期发展中形成的特色文化,具有积极的宣传学习意义。学校应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普遍性、丰富性、发展性,在学生团体中开展健康有益的心理教育活动,在丰富学生业余生活的同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篇4

近年来,全国许多地方积极探索如何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少地区和学校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多成绩。如北京、上海、石家庄等地在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组织领导、队伍建设、教育科研和形式途径等方面形成了较完整的体系。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这项工作开展得还很不平衡,受教育观念和客观条件等制约,多数中学还没有开展这项教育工作。

一、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保证学生正常生活和发展。针对具有不同心理特点的学生,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其健康成长的需要。中学生正值身心发展变化的时期。性成熟的开始,身体的发展,让学生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这就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 能够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使之心理处于健康状态,是学生正常生活、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2.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避免各种冲突事件,维护社会安定稳定、学校正常运作、学生家庭幸福的需要。中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观察力,对新事物敏感,接受能力强。他们喜欢怀疑与争辩,不满足于教师的讲解和书本上的现成结论,喜欢探求事物、现象的原因和规律。他们不轻信教师、家长或者书本上的权威意见,而是要独立、批判地对待一切。正因为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叛逆心理,所以他们常常会以自己的方式来宣泄情感。他们大多时候为了吸引教师、家长、同学的注意而上课捣乱,顶撞父母,谩骂同学,更有学生对自己的同学使用暴力手段。

3.是进一步提高当前我国中学生心理素质水平,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科学研究表明,在未来人才的综合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越来越重要,人的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坚韧不拔等个性心理品质对健康成长和事业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

二、当前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情感问题。进入青春期后,同学们的心理和生理发生较大变化,引起情感波动。异性间好感难以自控,以至走向“单相思”“早恋”等误区,影响学生生活、学习,这就要求对学生进行青春期生理、心理、性知识教育,帮助青少年正确对待因青春期性冲动而表现的“自动恋”现象。

2.学习问题。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厌学是目前中学生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

3.人际关系不协调。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一般比较娇惯,集体观念和合作意识差,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常常感到孤独、寂寞。有的学生因嫉妒心理而与同学关系僵化,有的同学胆小怯懦而与同学疏远。

三、如何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给学生提供自我教育,自我调节的机会或场所。素质教育十分重视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心理健康在这一点上和素质教育是一致的,只有充分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与人交往。

2.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在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许多学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室,有的还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教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

3.用集体力量矫正个别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温情的班级氛围,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通过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关怀,帮助个别有心理问题的同学克服心理障碍。

4.在常规的教育活动中渗入心理辅导内容。实际上各科教学本身都包括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只要备课时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就可以使授课内容深入一层,如,语文课就包含有许多情感教育的因素,综合实践课、体育课又可安排挫折教育,增加学生的挫折能力、锻炼意志力。

5.重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们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家长、学校、集体、社会等各方力量联合起来,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其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创设学生自我调节情境、开展心理教育课程、建立心理咨询室、发动家长等都是可行的且效果显著的方式。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篇5

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我国学校教育和儿童发展事业受到了冲击和挑战。调查表明,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

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当前的中小学教育更关心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需求。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言必谈中考、高考,升学率成了学校教育的唯一目的。学习成绩决定了一切。从家庭到学校,学生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做与学习无关的事被认为是没有“正事 ”的表现。有的学校评“三好学生”基本上也成了“一好学生”。我们的德育工作很多时候也是以学习为中心,以学习为目标对学生进行教育。致使有的学生厌恶学校,逃避学习,甚至产生仇视心理。

当前,中学生存在的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我们学校亦有类似情况,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素质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有极大的关系。各中小学虽然早就设有心理咨询室,但形同虚设,更不要说开设专门的心理教育课了。

“马家爵事件”足以使我们对现代中学生的心理现状进行深思。我们的目标究竟是要造就什么样的人才?用什么标准来衡量我们教育的成功与失败?用什么来检验我们教育的得与失?在新形势下,我们不得不对这个问题重新加以思考。我们如果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就目前状况而言,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避免各种突发事件,维护社会安定稳定,学校正常运作,学生家庭幸福的需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时的疏导,使陷于不平衡状态或不健康状态的个体回复到正常状态,就可以大大地减少偏态与变态的不适应行为,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与异常事件,维护好学校、社会的正常治安与秩序,保证了家庭的幸福。

二、注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学生正常健康成长的需要。注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学业事业成功;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地生活与发展成人。

三、注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的需要。

青少年是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个体从儿童进入青少年阶段,其身心发展起了重大的变化。出现了心理和行为有重要影响的两方面需要;一是性需要,二是由于身体的全面发展与性需要的形成,使青少年产生了成人感,出现了强烈的独立性需要。由于以上的因素,所以,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迫切。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篇6

随着我们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人们普遍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也日趋频繁。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的变化使他们心理上的动荡进一步加剧,所面临的心理、行为适应问题是前所未有的,而这些心理、行为问题只靠传统的说教式、单一化和公式化的德育手段是解决不了的,这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运而生。现在的社会是创新的社会,只有心理健康的学生将来才有可能适应社会的要求,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才不至于被社会所淘汰。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认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他各种素质的一个载体。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践,因而,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所应该具备的基本内涵之一,是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要提高全体小学生的素质,使他们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劳动,而身心健康是基本要求。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其能合理地对学习、生活、交往及身体发育中出现的种种事件,处理好各种困惑、矛盾和冲突,增进自我调适和自我维护身心健康的能力,对其健康成长和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德育是一个有着丰富思想内涵的动态发展着的概念体系,心理健康教育赋予了德育以新的时代内涵。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拓展了传统德育内容的范围,把如何认识自我、处理人际关系、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等学生的个性发展问题,纳入到整个德育大系统中。其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法为主,在尊重、信任和理解学生的基础上,与学生平等地沟通、交流,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由的心灵空间,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促进学生的发展。最后,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基础,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承受机制,促进德育目标的实现。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品质,学生才能准确地理解、认同思想品德教育,使思想品德教育产生“内化”的功能。

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心理的健康与和谐发展是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⑴ 没有健康的心理,很难形成良好的品德。⑵ 对于智力的发展和学习来说,健康的心理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协调发展,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对知识的掌握。⑶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发展也存在着交互作用。⑷ 心理健康可以促进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提高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⑸心理健康教育还有助于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培养,那些存在心理行为问题的中学生往往存在着逃避劳动的行为。因此,在德育课程中设置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基础工程。

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中学阶段,被一些理论学家称为“心理的断乳期”,这时个体正处在从童年期到青年期过渡的转折期。在这个阶段,中学生在生理上进入了青春期,身高、体重迅速增加,神经系统的发育接近成人,大脑技能显著发展而趋于成熟,而且这时中学生的性意识也开始觉醒。但我们的教育(家庭、学校)又与学生的这些发展变化不同步,致使他们的生理成熟大大提前,心理的成熟却远远滞后,出现了中学生身心发展不一致性的现象,导致了严重的心理危机,心理发展呈现出矛盾性和不平衡性的特点。

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人格的需要

人格是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行为或内在行为的倾向性。首先良好的人格有助于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其次良好的人格有助于青少年情感的发展,中学生感情丰富强烈,但两级变化明显,摇摆易变;然后良好的人格有助于青少年社会交往,最后良好的人格有助于青少年的行为与行为控制。中学生在这阶段就社会认知与行为方面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求新、求异、偏激,其行为控制方面冲动,行为易越轨,承受能力差和受暗示性强。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篇7

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健康和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人格和个性、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青少年时期虽然不是精神疾病的多发时期,介却是不健康行为的孕育期。由于中学生心理活动状态的不稳定性、认知结构的不完备性、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同步性、对社会性和家庭的依赖性等,使得他们比成年人有更多的焦虑和遭遇到更多的挫折,也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暂时性的心理障碍若得不到及时排除,便会产生不良反应,从而影响以后心理的健康发展,甚至会酿成日后难以挽救的心理疾病。所以中学阶段是容易滋生心理异常和温床期。因此,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非常必要的工作。

在中学生中,有不少学生存在心理上的偏常,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学生的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用学生自己的话说,终日过着“单调而紧张”、“烦躁抑郁”的生活。多达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近年来,中小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造成中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往往有以下几方面原因:学习压力、社会影响、家庭环境和教师的教育方法、情感方面的困惑等。它反映了学校教育及社会家庭等方面的许多矛盾,只有了解学生存在问题的成因,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去避免它。

家庭影响。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和家长的条件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有的家长对子女经常训斥,使孩子对父母见而生畏,缺乏感情交流。一些家长总以为孩子只有感冒发烧才是得了病,出现学习障碍、焦虑、厌学、胆小、说谎、不守纪律、打架等就不是病。就算发现了小孩子有以上现象,也不知如何管教,要么就交给老师,要么就置之不理或者打骂来解决。由此很多有心理问题的小孩就失去了最佳的教育时机,等问题已经非常突出了,再进行教育或纠正已经非常困难了。

学校教育不当。由于种种原因,使我们学校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差事。由此,就算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心理素质也不高。比如,学校经常派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去参加省里举办的技能大赛,其实学生的技能并不比别的学校差,但往往比赛成绩就不如别的学校的学生,主要是因为学生去到一个新的环境,不能很快适应新环境,另外就是在比赛过程中紧张,导致心理压力很大,发挥不出自己的水平。这主要是因为平时给学生心理方面的辅导不够。

社会影响。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冲击甚大,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深入,难免带来一些资本主义的精神污染,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西方一些不健康的色情暴力影视内容流入,都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刺激,青少年由于缺少辩别能力,一味模仿,也造成了一些学生的非正常心理。 比富心理很严重,很多学生因为家里经济情况不如别的同学,花费方面都赶不上别的同学,就觉得很没有面子,导致无心向学,甚至因此辍学。

人际关系和情感方面的困惑。由于教师、父母对学生缺乏理解和沟通,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从而引起学生的困惑和烦恼,或因父母离异、单亲家庭、家庭关系不合、父母长期在外工作给学生造成成了心理伤害。另外,处理不好同学的关系也令他们十分苦恼。中学生性成熟的发展进程驱动了他们与异性的交往,但性需要与其心理成熟水平并不同步,心理成熟往往比较滞后,由此就出现了很多严重的问题,比如近期新闻经常出现,两女同学争一名男同学,在网上互相发对方的;两男同学争一名女同学,其中一名男同学把另一名男同学杀了;一男同学向一女同学示爱,遭到拒绝,男同学就把女同学杀掉等等。

由此可知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多么的重要和紧迫。学生的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社会安定、学校正常运作、学生家庭幸福、学生自身正常健康发展等。加强对学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总体规划,多方面做工作。

1.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学校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2.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

据调查,目前上中小学这代孩子的父母,很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尤其很少学过教育学、心理学等有关知识。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班主任家访或电访等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使家长了解青少年是一个特殊年龄阶段,学生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们。对学生教育既要鼓励,也可以批评,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青少年心理规律。

3.在中小学开设有关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目前不少中小学已开设健康教育课,其中也开始涉及心理健康的知识。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仅仅是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篇8

摘 要:本文主要是对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客观的叙述,表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体育教育中的重要性,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各种关系和影响程度.并且作者认为在对大学生进行体育教学的时候,还应该对学生的各种心理情绪加以了解并且对不良好的心理活动加以改善,从而促进建立大学生的健康心理环境.

关键词 :学生;大学体育;心理健康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7-0123-03

1 前言

“健康的心理保证健全的身体”是英国著名教育家在从事教学事业时说过的一句话.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让人们的生活节奏都有所加快,高速运转的城市当中,我们的身体也长时间保持着高负荷的运转,要具备这样良好的身体素质,健康的心理状态是比不可少的,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应该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思想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因此,对在校的大学生适当的进行心理教育是很有必要的,能够及时的发现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看不到的问题,并且把这些问题加以总结寻找解决办法,让在校大学生能够保持健康的心理走向社会.

2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

全国各大高校的大学生的年龄段大多数是十八到二十一岁之间,这一时期正是青春期的中后期,这也是学生情绪波动最大的时期.这是一个容易受到波动的时期,也是学生的思维、情感、理念、意志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如果这段时期内,心理受到现实、情感、独立等思想情绪的交错发展,那么就会导致心理封闭,对学生的未来心理活动造成障碍.从全国的各项大学生心理数据研究报告中显示,大多数的大学生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从1989年的《健康咨询报》报告结果全国十二点六万的大学生中,其中百分之二十点二三有心理问题;再到1995年的沈阳大学生心理数据报告,对全沈阳的二七所大学校园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其中百分之三十是有心理活动疾病的存在;最后是我国心理教育学者对北京地区大学生心理的调查报告,在六千名的在校大学生中就存在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的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其中百分之十六点五有心理疾病.以上的这些报告都在对我们述说着我国在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都十分堪忧,并且这些数据并没有减少的趋势,反而是在逐年的上涨当中.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大学的体育老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应该具备心理辅导的能力和义务,在学生的心理教育方面进行引导和疏导.

3 心理健康的含义

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是每个人所追求的.人们传统的观念中,只要人的身体机能没有出现问题,那么这个人就是很健康的.但是伴随着我国医学理念的改革和发展,心理疾病慢慢走近人们的视野,人们开始重视心理健康的问题.健康在联合国国际卫生组织中的定义为“健康,不止是人的身体各项机能没有缺陷,完全健康的一个人还要具备优良的心理状态,从而使这个人有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那么心理健康的定义有是什么呢?全世界的心理学家都持有自己对心理的见解,“人心理的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可以激发人在生活中的潜能”这是英国的心理学家英格里的说法,但是日本的心理学家松田岩男则保持另一种说法.总体说来心理健康是包括生活的认知、意志的活动、情感生活和人际关系的良好性格.以上所述几点表面,心理健康的人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能保持治理的头脑和清晰的意识,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是遭受到什么样的挫折都会努力去克服.

4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我国目前正是处于建立市场经济化和实现现代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在这种时期下我国的社会情况变得越发的复杂,让人们很难看清事实的本质,所以应该让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工作之前就尽快适应这个复杂的社会状态,合理的心理辅导和心理指导水平就显得尤为关键.在我国最新出台的教育改革指导方针中提到,全国各所高效在重抓教育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在全国各个大学教育流程中,心理教育作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要让在校大学生具备自爱、自率、自尊等良好品格,让学生的适应能力快速的提高,从而尽快适应这个残酷的社会.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得到加强是新形式下最主要的教育建设任务,教育工作应该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指导方针,把学生的心理状况放在第一位,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方面要不择手段,让学生感受到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有良好的学习环境.

从大学校园走入社会的大学生,不仅要具备严谨的专业素质、合格的文化修养和身体素质,而且还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加大加快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是这个社会建设的需求,是大学为国家提供全面型人才的重要工作.健康的心理状态对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良好性格的培养和政治思想素质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当中体育教育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伴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改革,大学校园的体育教学方式也得到了改变,当改革后的体育教学得到运用时,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塑性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在以后的体育改革当中还应该对这几点进行完善和优化,从而到达更高的目标,这是大学体育教育工作的期望,也是作者以后前进的目标.

5 大学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5.1 不良情绪得到改善

体育活动中衡量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标志是大脑的情绪活动,也是反映自身在体育活动中是否得到满足,这是一种人自身需求的表现.一个人要进行有效快速的工作,是必须要保持健康和稳定的心理情绪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当在体育教学中开展体育活动时,能最大化的给心理带来愉快和满足的感受,全面降低不良情绪的发展,起到安定情绪的功能,消除简单的心理障碍,对一些心理疾病也有减缓和治愈的作用,例如,抑郁症,改善压抑的心理环境,让人全身心得到释放.著名的心理学家伯格在1993年的心理研究中表明,有着不良情绪的人在经过了中等强度锻炼二十至三十分钟之后,心中的不良情绪可以得到有效的发泄,所以说从这点看来,通过科学的体育锻炼可以使自身不良的情绪得到发泄,从而达到消除紧张、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的目的,让自身的心理得到平衡.

5.2 智力的提高

学生在学习体育知识和掌握体育动作要点时,必须是要有智力水平的保障,在进行体育学习时和其他的课堂学科一样,都是要让学生使用大脑的记忆思维和直觉感知来进行学习的,不同的动作要领和不同的体育项目在学生学习时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而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大脑将会获得大量的氧气,是自身的脑力能够快速恢复.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注意力、反应力、思维力,是要经过科学的体育教育和合理的体育锻炼才能达成的,学生各项指标的提高也可以使学生在以后的课堂学习中吸收知识的能力更加强大.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因素相差很小,但是人与人之间的非智力因素则是相差巨大,并且具有无限的潜力,体育教学的过程是融合了知识、能力、身体、情感等多方面的教学方式,要使学生的情绪得到稳定、性格变的开朗、疲劳度下降,那么不妨来一次体育锻炼.最后在看到非智力因素,这些因素都是不固定的,但是这些因素可以对人起到促进、强化、引导等作用.

5.3 协调人际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其实我们从生活中就可以发现,那些人际关系好的学生在学校的生活和学习当中总是无比愉快、精神充实,对周边的发生的事情都很关注,在学习方面对于知识可以很好的吸收并且消化;反之看来,那些人际关系不是很好的学生,不管是学生还是生活总是郁郁寡欢、无精打采,对于周围的任何事物都提不上兴趣,久而久之的就会患上心理上的各种疾病.然而体育活动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切,不同于其他的学科,体育在进行活动时,总是处于一种社会的环境下,人与人之间不断的在发生着联系和交际,久而久之学生就可以克服孤僻胆小的性格,忘记生活中的不顺和伤痛,使得学生的人际关系得到协调,扩大自己人际范围,从而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通过心理学研究报告看到,其实性格内向的人比性格外向的更需要社会环境,这种需求通过集体的形式表现的更为强烈,性格内向的人可以过集体活动得到满足.从心理学的研究报告中看到,其体育活动的基本目的就是使人们的之间的距离变近,让人们心中的孤独感得到解决,更加是培养人们在社会中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5.4 行为适度

行为协调、反应适当是具备健康心理的人所独有的活动特征.行为协调是表示人的行为长期的统一,没有反复无常的情况;同时也是表示在特定条件下人的行为模式与平常保持一致.反应适当是指人的大脑的反应即没有非常的敏捷也没有非常的迟钝,外部对人刺激与人的反应时间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关系.体育活动的开展大多数都是在体育规则的制约下进行的,其中体育规则中是具有“公正、公平、公开”的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很好的诠释了体育运动的严谨性和规范性,也对参与体育活动的每一名学生进行的约束,使得个学生的行为规范符合体育运动规则,因此,在体育活动中可以很好的规范学生的活动方式,进而达到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的目的.

5.5 健全学生的人格

人格包含着人在生活中的一切心理特征,而健全的的人格就是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就是自身人格的健全,所谓的自身人格的健全,是指人的思想和行为都是统一进行的人格,不同的大学环境人格的健全也是不同的,其中以下几点是比较有特点的人格健全形式:

(1)自身人格结构中没有出现太大的偏差的不足.

(2)在生活学习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严于利己、包容他人、明晓事理.

(3)应该在自己的人生核心观中添加积极进取的思想,并且以这种思想观念来支配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方法.

(4)要具备相对于比较统一的心理活动特征.当一个大学生没有理由的怀疑同学在讽刺他,并且同学的任何解释都没有用,他总是保持自己的意见,那么这个学生就让自己的人格变得偏执,这也是一种心理疾病的表现.

5.6 心理疾病的治疗

在体育活动中治疗心理疾病的体育锻炼主要有两种,第一种,就是慢跑,其第二种活动就是球类运动.经过大量的医学临床报告显示,其通过以上两种锻炼的单一心理疾病患者,各方面的心理疾病都有所好转,负面的情绪得到控制和降低,自尊感得到上升,身体的各项机能也得以加强.但是混合心理疾病患者经过以上两种锻炼心理环境并没有得到好转,通过众多的医学资料看来,混合心理疾病患者经过有氧运动和不是很强烈的运动,有轻微的减轻和中度的减轻心理疾病问题.

6 加强心理健康的教育是在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时开展心理教育,是让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锻炼内心,使自己的内心变得坚强和理性.其体育活动中的各项对抗不止是身体体能上的对抗,其实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博弈,永不服输、冷静分析、坚毅顽强等一些积极向上的精神都是很好的诠释了体育运动的整体教育模式.如果我们在设计体育活动时是有计划和有规律的,那么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具有强壮的身体还会有坚强的内心,让体育活动在心理教育中充分发挥作用.

7 结束语

经过全文的叙述,体育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是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的,是大学当中的任何教学模式都无法替代的.在大学教育管理方面,应该大肆弘扬“健康心理,体育你我”的口号,吸引在校的每一个大学生都参与到其中来,使得心理教育的覆盖面更加的全面.我们的体育教学的老师应该在学校的组织下,定期对心理教育加以学习,了解常见的心理疾病,对心理学要有初步的认识.

参考文献:

(1)王冰.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2,24(4).

(2)郤文忠.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探索与实践[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11,19(1).

(3)张世兵,乔仁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的融合[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9).

(4)卢碧.浅析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体育教学[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3(14).

(5)付安全.体育教学必须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39).

(6)陈华伟.论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J].总裁,2013(9).

(7)隋红.试析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J].山东体育科技,2010,24(4).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篇9

近年来,教育体制的改革不仅使得当代教育局势紧张,才使得我国人才竞争异常激烈,由此造成的巨大心理压力让高校学生喘不过气,学生的扭曲心理更是让高校内犯罪事件层出不穷,可见,强化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早已刻不容缓。为了帮助高校学生解决心理困扰、朝着身心健康的方向发展,辅导员的作用不容忽视。

1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1有利于“以人为本”理念的贯彻

当今时期,社会变更日新月异,虽然高校学生的物质生活得到了丰富,但其心理上却得不到相对应的发展,容易产生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高校中的“以人为本”理念主要强调在不破坏学生自然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和关爱学生,并且这一理念需要深入贯彻到每一位教育者中。对于辅导员而言,心理健康教育正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至关重要的M成部分之一,需要其在育人过程中秉着“以人为本”原则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实到位,主动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积极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并对学生可能(或已经)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时疏导,如此一来,便可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促进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1.2有利于辅导员各类角色的转换

在高校内,与学生交往最频繁、最贴近学生生活的人物便是辅导员,故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需要辅导员来完成。辅导员在日常生活中主要承担了三类角色,分别是服务者、传播者以及管理者,其中服务者指的是辅导员需要为学生在校园内可能遇到的成长性的问题服务;传播者指的是辅导员在教授《形势与政策》过程中需要向学生传播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重要的时事新闻;管理者指的是辅导员既要处理好日常事务性工作,又要对班级进行综合管理,形成良好的班风。众所周知,评判现代化人才的标准早已不是仅凭智慧即可,而是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无论扮演服务者、传播者以及管理者中的那一项角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应当是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辅导员只有通过三类角色的不停转换,才能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全方位地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3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采取与思想政治工作相互交融的方式,此方式不但能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理念和方式,还能够提高辅导员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体把握。辅导员在对高校学生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还需要关注其认知特征、思维特征、情感特征与行为特征,并且对其心理承受能力、情感生活经历及人际关系处理做出大致的了解,在这种前提下,辅导员便能够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以最佳的方式进行干预和疏导,帮助学生正视并改正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在促进其智力发育的同时促进其身心发展,并最终将学生的综合素质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2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2.1强化自身心理健康理论知识

强化辅导员自身心理健康理论知识是提升心理教育工作质量的重要前提。因此,辅导员应当自主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在充分掌握管理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扩充自身心理学专业知识储备,以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2提高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度

为了让学生敞开心扉,辅导员在进行学生管理工作时应提高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度,并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以最短的时间发现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与此同时,选拔并培养一批优秀的学生干部,让其代替自身去与同学深入沟通,对于有心理疑惑的学生,及时采取科学的方式疏导。

2.3积极开展心理教育主题班会

在进行学生管理工作时积极开展心理教育主题班会也是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在班会上,教师可以让每一位学生提出各自的心理困惑,通过班级成员共同解答彻底消除此类心理问题发生的可能。

3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心理问题远离当代高校学生,我国各高校辅导员应当充分意识到学生管理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一方面,强化自身心理健康理论知识、提高对学生心理状态的关注度并积极开展心理教育主题班会以预防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针对学生已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1]李红,庄蕾.提升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4,12(08):109-110.

[2]饶玲,吕罗伊莎.浅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6,04(11):139-140.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篇10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242-01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它既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又是素质教育的归宿。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人的整体素质就难以发展到较高的水平。中职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常常会发生诸多的心理困扰和消极情绪,甚至精神障碍。能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身心都能健康发展,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及整个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一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20世纪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沟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2 中职生心理问题成因剖析

如今的中职生生理上成熟,心理上很稚嫩,看上去像是成人,实际上还是孩子。在生活过程中,还不懂得如何认识自己,如何进行人际沟通,如何对待挫折,如何调整自我情绪,如何改变自身不良的性格习惯。因此,生理发育提前和心理发育滞后的矛盾,是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心理失衡的重要原因。由于学校教育失当使学生心理负担日益加重。学生的基础差、学习动力缺乏、自控力和辨别力也差、加上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时时刻刻刺激着学生,学生整日处在高度紧张、焦躁、恐惧、胜利的喜悦或失败的失望中,从而导致心理疲劳,引发各种心理疾病,特别是强迫症、自卑症、焦虑症、抑郁症、恐惧症空虚症以及神经衰弱等组成的精神障碍在中职生中发病率较高。家庭教育失误使当代学生个体心理承受能力脆弱,大多数父母出于“望子成龙”的极高期望值,当孩子的学习与家长的期望有所偏差时,家长不是训斥就是喋喋不休地唠叨。在这种情况下,势必使一些孩子产生孤独、逆反、封闭的心理障碍。青少年时期虽不是精神疾病的多发时期,但由于中职生心理活动状态的不稳定性、认知结构的不完备性、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同步性、对家庭和社会的依赖性等,使得他们比成年人有更多的焦虑和遭遇到更多的挫折,也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3 从对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性认识方面进行原因分析

首先,由于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及片面追求升学率怪圈的干扰,社会各界人士普遍把学校的好坏标准、档次高低、质量优劣定位在升学率的高低上,这就使由于中等职业学校自身特点带来的“先天不足”而失去竞争的优势,甚至有人把职业学校视为异类。其次,一些家长忽视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将孩子引向只注重学习成绩或混个毕业证而忽视心理健康的歧途。还有少数家长全然不顾及孩子的感受,以及不认真的态度草率处理婚姻、工作、人际等关系。另外,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教研人员缺乏,组织机构不健全,加之目前教育管理部门缺少心理健康教育及研究的具体量化指标,致使基层中职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淡化,从而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及研究呈现出无序和放任自流状态。

4 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

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多方参与社会生活,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健康的心理不是天生的,它是在社会环境和实践活动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要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高他们的认知、意志、情感等心理品质,除了学习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外,还必须注意创造条件,让他们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参与各种社会实践。通过社会实践,不仅学会角色转换,增强社会适应性,拓宽社会知识面;还可以增强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磨练意志力,正确认识自己。

学校、家庭、社会应相互沟通,共同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时,绝不能忽视与家庭和社会的沟通,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当学生出现问题尽量让其父母协助,借助社会力量,使心理健康教育得到延伸,做到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教育。

必须依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心理健康的发展有根本性和切实性的依托,学生掌握一种基本的调节心理健康方法,及时恰当地宣泄心理障碍的郁结。每个中职生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个体,必定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缺陷。这些心理缺陷常常导致心理失控,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妨碍心理的健康发展。要学会调节自己,要了解自己的弱点,在心理缺陷面前,不应一味自我贬抑,而要把它当成奋斗的动力。

5 引导教师以课堂为主渠道,全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我们在理论课的教学中,不仅应注重知识灌输,更应注重针对性和指导性;注重个性教育和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学生心理出现“症结”,要专门进行教育疏导,应牢牢抓住课堂这个主渠道,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或矛盾,使其处于心态平和、情绪稳定、思维灵活、爱憎分明、举止适度这样一种有利于健康成长的环境之中,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其次开展丰富多采的活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有益的活动之中。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发挥才智,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良好品质,提高心理素质。再次开展的个别心理咨询。学生具有的烦恼、焦虑、紧张,往往因人而异,通过团体指导有时难以收到最佳效果,应个别咨询,对个体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和负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根据学生行为中的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辅导或训练,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展示自我,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篇11

关键词:心理学理论;健康教育;生活体验;内心体验

“体验”在心理健康教育上是一个全新观念,也是当今学校心理健康教学的重点。所谓的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在教学中采取科学手段进行积极营造体验氛围,更好的让受教者在真实的情景中实现自身教育,从而获得心理愉悦感和行为上的自信,进而提升自身心理承受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一、体验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突破

体验是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要经历实践、认知和情感升华三个阶段,而且它也是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1]由于体验是一个人自身的亲身经历,是自身的感官所直接接触的,再结合上真实体验而产生的情感,从而形成自身的态度、个性和信仰。目前很多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上做的都不尽如人意,只是单方面的灌输说教,而不重视学生的自身实践,从而造成学生只懂得理论而缺少实践,这种灌输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因为没有实际的体验,往往都不牢靠,最终只会妨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例如,在老师和学生的一对一谈话中,大多都只注重思想观点的交流,却忽略了学生的内心需求和真实体会。正如此类,在心理教学中忽视体验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枯燥的讲解理论,心理健康教育就会变得越来越枯燥无味,毫无感彩,这对学生来说,无法获得深刻的印象,更无法得到感情上的激化,心弦难以拨动。教育部、卫生部、联合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应当让心理健康教学内容丰富起来,应当不断进行研究改进教学方法,以实际发生的事情作为教学案例,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实际当中亲身体验,从而提高心理教学的质量”。[2]

因此,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校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让学生在教学过程当中享受体验与理论的充分融合,做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为体验营造氛围。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的是主角,也是教育目标的实现者,教师们经过自身精心编排,选择恰如其分的环境和氛围,将学生们逐渐引入情境,让学生在体验情境的同时达到自身感悟、自我教育、自我升华的目的。

一草一木总关情,自然界的花草树木,能够触动人的内心,增添人的感情,从而让人们对自然产生思考。学生在投入自然感受自然的同时,也会在活动中严格要求自己,而活动本身的一些纪律已不再成为约束。在人与自然的结合中,学生们会彼此互相照顾、互相理解、互相激励,于是产生了体验成功与失败,体验真情与幸福的感悟。一个积极健康的校园环境,能够让人身心愉悦、心灵清澈、思想积极,能够大大提升培养人才的功效,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学校应当充分利用校园内的设施,并使其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紧密结合,让每一朵花都会言语,每一块地都会说话,每一处风景都有感情,每一条横幅都有寓意。这样,全方位立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就可以和学生们的学习生活紧密连接起来,让学生们在亲自创设优美校园环境的同时,又享受着美好校园环境的熏陶。[3]

2.举办课外活动, 营造真实的生活环境。

教师们应当多组织课外活动,因为只有亲身体验才能够更多的认知世界,才能够更多的体验人生。丰富多彩的活动,广阔的实践平台,可以使学生们在真实体验中磨练自己,提升生活实践能力,最终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因此,教师们应当多为学生提供课外活动的舞台,并鼓励学生们积极的参与,锻炼学生们探索生活的能力,从而唤醒学生们的心灵体验,让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学活动紧密联系起来,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让学生真正的融入教学中去。

在开展的各种课外活动中,学生们能感受到各式各样的生活情感,并在活动中获得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生活体验,从而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们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自己只是作为“组织者”或“支持者”,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角。[4]

3.从生活出发, 挖掘体验资源。

一个人心理品质的好坏与他的日常生活是紧密关联的,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校的教学环境息息相关,学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切身的体会以后,才能做到自己教育自己,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带来的一切,从而在领悟生活的同时稳定了自身的心理品质心理品质。

因此,对学生来说,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当立足于生活,从生活出发,及时的了解学生的生活需求,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理解社会各种行为规范,从而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更真实、更具教育意义。学生在体验生活的时候,对和自己关系密切的人和事物都有着浓厚的兴趣,于是就会更加的珍惜自己的生活和获得更多的人生体验。反之,教育者们如果在教学中不注重学生的生活阅历和人生体验,则会事倍功半,形成教师和学生间的隔阂,也会让心理健康教育失去真正的意义。教师们应当更多的利用生活中丰富多彩的资源,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们的切身生活体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多和学生们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伸出援手。[5]

校园生活丰富多彩,教师们应当更多的挖掘各种生活资源,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机会,让心理健康教育回归生活。学生们在切身的生活体验中能够拥有更多的生活经历,从而提高自我调控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优质的心理道德素质。(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大学电信学院)

参考文献

[1] 刘惊铎.体验:道德教育的本体 [J] .教育研究, 2003, 24 (2) .

[2] 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 [M] .南京:南京出版社, 1993.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篇12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2-0082-01

随着人类步入二十一世纪,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在经济和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 培养出一批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人才非常重要。就目前来看,学校,作为实施教育的主阵地,我们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知识,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能适应不同的社会环境,更主要的是要具有健康的心理。 健康的心理是人一生不断拼搏进取,不断发展的原动力。学生能否健康快乐地成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是否具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世界。因此,在现代社会中,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心理健康,作为一项重要课题,值得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引起思考。

一、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心理障碍是危害我国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突出问题。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决不是单一的。 分析起来,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一)来自学校的压力

实际上,学生们最大的压力还是来自于学校,随着一天天长大,学生们的课业负担也逐渐加重,在学生们心里,当然期望自己是最优秀的,期望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欢迎。这时候,他们就会时刻担心自己被别人超越,担心自己的落后会被老师,同学嘲笑 ,每次考试,他们总是很紧张,害怕考不好会受家长的责备。

(二)来自家庭的压力

每一个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在孩子的教育上,当然也会非常严格,很多家长自己文化水平不高,吃过没文化的亏,因此把所有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家长们及其所能地为孩子创设优越的物质条件,让孩子一心学习,这样,无形中,在孩子心里上增加了负担,他们害怕失败,害怕让父母失望,甚至认为自己的无能给父母丢了脸,自责心理随之产生。

二、如何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 建立和谐,民主,互爱的班级环境

教育专家认为,环境对学生身心发展影响很大,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学校日常教育中。对于学生来说,接触最多的应该是班级,老师和同学。因此,班级人际关系融洽,民主,和谐就有助于师生间,学生间感情的成长,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领导者,作为班主任,要经常深入到学生内部,多找学生谈心,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情况,并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在不断的接触中,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逐渐缩短, 抵触心理逐渐消失,在学生心里会有一种快乐的感受。

(二)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之所以会产生心理问题,主要原因是在某些问题的认识上会引起偏差,思想容易走上极端。 对于学生的思想偏差,我们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方法可以多种多样,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谈话法,通过与学生的亲自交流,可以了解一些信息,再逐渐深入了解并开导学生,另一种比较好的方式是定期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针对专门的主题,让同学们展开讨论,如,“以什么样的心态应对考试”,“如何看待社会竞争”等等,通过大家的讨论,老师最后给出总结,逐渐让他们认识到,我们所经历的这些挫折其实是一种成功路上的正常现象,需要我们用平常心和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同时,也可以起到自我调控的作用。

(三)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要蔑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