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专项合集12篇

时间:2023-05-28 08:18:22

技术创新专项

技术创新专项篇1

第三条专项资金的申请、使用和管理遵循诚实申请、公正受理、择优支持、科学管理、专款专用的原则。

第四条专项资金的使用方式为无偿资助。

第五条专项资金资助的对象为组织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的企业、科研机构、事业单位和个人。

第六条专项资金资助的范围:

(一)省级以上火炬计划、部级新产品计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创新、科技攻关、科技招投标以及星火计划项目的配套支持;

(二)产学研合作开发签约项目、引进转让高新技术成果及专利技术签约项目的资助;

(三)组建市级以上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和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科技中介机构的资助;

(四)创建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利示范企业、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中科院金华科技园骨干企业、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的资助;

(五)通过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认定及县级以上科技成果、新产品认定的资助;

(六)专利申请及专利实施资助。

第七条专项资金资助的标准:

(一)列入火炬计划的项目,部级、省级分别一次性资助15万元和10万元;列入部级新产品计划的项目一次性资助5万元;列入技术创新、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招投标以及星火计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其配套资金按上级要求额度予以资助,最高不超过55万元。

(二)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联合开展的科技委托开发、合作开发项目及高新技术成果转让、专利技术转让签约项目,每年一次由县科技局组织评审,被评为优秀项目的给予1—2万元的一次性奖励,优秀项目每年不突破10项。

(三)新认定的国家、省、市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每家分别资助20万元、6万元、1万元;新组建的科技中介机机构,部级、省级、市级分别资助20万元、15万元、5万元。

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兴办孵化器,各类孵化器可优先申报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经科技行政部门认定的,享受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奖励政策和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政策,同时享受县“一厂一企”的政策。

(四)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省、市级分别资助20万元、10万元、5万元;新认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省、市级分别资助4万元、2万元;新认定的专利示范企业、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国家、省、市级分别资助10万元、5万元、1万元;新认定的中科院金华科技园骨干企业资助2万元;新认定的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省、市级分别资助4万元、1万元。

(五)高新技术产品经国家、省级、市级认定的分别一次性资助5万元、3万元、1.5万元;对通过国家、省、市、县级鉴定、评审、验收的新产品、科技成果,分别资助3万元、2万元、1万元、0.5万元。

(六)对本县单位和个人当年授权的专利,国内发明专利每件补助1万元,实用新型专利每件0.4万元,外观设计专利每件0.2万元;香港标准专利每件0.4万元,短期专利每件0.2万元;国外授权发明专利每件3万元,实用新型专利每件1.5万元,外观设计专利每件0.8万元。

专利(包括受让专利)实施后,连续一年内(时间自申请日到授权后三年内可任取一年)新增地税10万元及以上(实际入库数)或新增销售额500万元及以上的单位,给予一次性资助5万元。

第八条专项资金资助申请和审批的程序:

(一)1万元及以下的小额度资金资助,相关单位或个人可以凭相关证件随时向县科学技术局申请经费资助,并填写《xx县创新成果小额度资金申请表》,县科学技术局审核同意后,领取资助经费。

(二)1万元以上的额度资金资助,由相关单位或个人提出申请,填写《xx县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专项资金申请表》,由县科学技术局审核并提出资助意见,县财政局监督,报县人民政府备案。

第九条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

(一)申请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健全,专款专用,自觉接受县科学技术局、财政局的监督、检查。受助单位专项资金使用不当的,收回使用不当资金,并在二年内不得申请专项资金。

技术创新专项篇2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011-03

先进制造技术是高新技术中的共性技术和核心技术,它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机械制造技术,它是集机械、电子、光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管理学最新成就于一身的新兴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创新是产业升级、产品更新换代的基础。经济欠发达地区和科技落后地区如何整合资源,引进、消化、吸收高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推动技术应用创新和产业升级,是一个大课题,其中,搭建平台,校企、校际合作进行创新是当务之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全国首批、广西第一所国家高职示范院校,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改革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学校正以建设区域性高职名校为目标,探索实践“产、学、研、创”四位一体的办学模式,随着开放性办学机制体制创新和改革的不断深入,对科研的投入越来越大,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意识和能力越来越强,学校在科技创新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一、高职院校科技创新的路径研究目标和思路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创新的路径研究目标:创建平台,整合资源,创新机制,以产品的研发带动课程开发,校企、校际合作共建基地,培养企校两用双师型人才;以先进制造技术中的精密零部件加工技术解决方案研究为载体,开展科技创新试点研究,进行项目孵化、人才孵化和小微企业孵化,提高本区域的高新技术应用水平,为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推动教育的持续革新作贡献。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创新的建设思路:联合实施校企、校际合作的名高职内涵建设亮点工程,搭建一个平台、发挥两种功能、设置三个岗位、开发四门课程,推动五种创新――科技应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模式创新、学习模式创新和基地管理模式创新。通过分三步走:第一步,苦练内功,建立校内先进制造技术创新工作室;第二步,走出去,与兄弟院校、合作企业共建基地、开发项目;第三步,请进来,把成熟的科技合作项目引进校园,建设高新科技创新应用实体。

发挥“敢为人先,力争第一”的南职精神,组建精干队伍,苦练内功,走出去,请进来,依靠组织的力量和集体的智慧,用3到5年的时间,打造一个服务南宁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以高新先进制造技术应用为核心的综合创新实践基地。

二、高职院校科技创新的路径及其实践成效

(一)在校内建立先进制造技术创新工作室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整合现有实训基地与资源,充分挖掘教师队伍在技术创新、技术攻关等方面的潜力,更好发挥我校实训基地和设备的优势,推动教师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和教学方法探索,培育与整合创新项目资源,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我校成立了先进制造技术创新工作室。先进制造技术创新工作室主要职能如下:

一是提供综合实践资源平台,强化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工作室以企业项目为载体,开展高水平和实质性的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技能培训。各类实习实训资源,包括场地、设备、网络资源、图书资料等,全面而有序地对创新工作室的学生开放;鼓励学生勤于参与专项技能强化、拓展技能训练,开展技术交流、技术攻关、技术研发,勇于探索与创新。

二是培育创新项目,储备创新成果。工作室针对区域经济、行业、企业发展的重要领域和面临的技术问题,结合实际条件,在技术突破、技术集成、技能强化等方面选择可行性项目进行培育。通过若干年的持续、递进式累积,配置系统的软硬件资源,组建一批在多个专业领域中具有娴熟技能、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学生创新团队,储备一批创新性成果,支撑学校在高级别的技能大赛、创新大赛中的项目遴选。

三是整合教师资源,探索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与方法。工作室充分整合教师队伍的资源与能力,通过校企合作等多种渠道寻找可培育的项目,并在项目推进与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探索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积累创新工作经验,实现技术创新科研对教学的反哺。先进制造技术创新工作室运作方案及成效如下:

一是“筑巢引凤”,学校提供一间100平米左右的教室,专门配备了20台全新的电脑和办公设备,挂牌成立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先进制造技术创新工作室,作为学校专门的先进制造项目综合化设计与工程实践的项目研究场所,工作室可以利用本校机电工程学院闲置的办公设备、机电设备或调用学院相关仪器设备,此外还购置一批研究专用工具设备和专用材料、资料,开展探索性的基础研究、企业产品试制、专项测试等工作,为分门别类申报先进制造技术开发项目打基础。

二是“养鸡下蛋”,创新工作室专门聘请两名有专长的机械产品研发工程师和机械产品制造工程师作为专职研发和制造人员,并对他们进行传、帮、带,与院内科研型教师组成团队(突击队),承担企业项目研究、课程开发和相关实践教学工作,在一年内把他们培养成双师型人才,薪资水平达到在校骨干教师水平。

三是“放水养鱼”,先进制造技术创新工作室作为师生共用专用工作室,依照学校制定的创新工作室规章制度对其进行目标管理、项目管理和课程管理;工作室起到“信息、项目推介、项目管理、学习管理,进度通报、成果展示”的作用;承担机电工程学院数控技术专业、模具专业、机制专业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共性技术、核心技术开发应用以及公共系列特色选修课程研究、设计、开发和实施管理工作;组建与科研项目研究、特色选修课开发实施密切联系的先进制造技术服务队,并定期给予技术业务指导;利用技术开发和课程开发等科研、教研项目对技能大赛、创新大赛团队进行专项基础训练和专项竞赛演练工作。工作室团队(创新突击队)在完成教师教学工作量的基础上,进行持续的“学习、研究、实践”和“改革、开拓、创新”,以申报各种类型的科研、教研、研发项目的形式主动完成院校下达的各项任务,争创一流业绩,在短时间内提升我校的高新技术应用科研水平。

我校先进技术创新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取得了以下的成效:

为北海双赢洋弓制造有限公司成功进行了铝弓箭本体的成型工艺研究和数控制造工装的研发及塑料弓箭手柄的模具研制;与南宁燎旺车灯公司联合研发并申报了《LED车灯监控系统》1项发明专利、《一种新型的LED车灯控制电路》1项实用新型专利;与南宁市五洲通精密机械有限公司联合并申报了研发《一种可扩展的加工机械手》1项发明专利、《一种高速切削工具》《一种机械加工中心用换刀机构》《一种机械加工定心装置》等6项实用新型专利,其中《一种高速切削工具》等5项实用新型专利已经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授权;与广西锦新科技公司联合并申报了研发《一种慢走丝电火花线切割金属丝的制备方法》1项发明专利、《一种慢走丝线切割走丝头》1项实用新型专利等。

(二)走出去,与兄弟院校、合作企业共建基地、开发项目

为进一步拓展我校科技创新能力,我们必须走出去,通过校企、校际合作等多种渠道寻找可培育的项目,寻找到行业领军精英、企业技术能手、精干的管理人员,并在科技合作项目推进过程中,探索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积累创新工作经验,实现技术创新科研对教学的反哺。

校企、校际科技创新合作模式及成效如下:

一是创新机制。建立校外共享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和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先进制造技术应用研究所,按行业、企业标准营造真实的科研条件和环境,开展项目开发、产品研发、人才孵化和课程开发等工作,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社会管理创新和企业化运作,承接政府、企业、院校科研、教研项目外包,承担院校两级下达的工作任务,实行灵活的目标管理、项目管理和学分管理。计划以行业协会和专业研究会的形式建立公益性NGO组织,提升南职院的影响力、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二是完善功能。以先进制造技术应用研究所为依托,根据我校各二级学院和职能部门的科研、教研以及相关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基地建设需要进行项目开发和立项建设,整合资源,开展高新技术的共性技术、核心技术专门技术的应用研究,协助各二级学院教学团队把科研、教研成果转化为专业内涵建设;开发3-5门高新技术应用系列特色选修课程,筹建竞赛训练基地和创新创业培训基地。全力支持各二级学院为开设新专业进行知识储备、技术储备和人才储备,提升相关专业招生的吸引力、影响力和学校整体办学综合实力。

三是项目孵化。以科研项目为纽带搭建校企、校际合作平台,组建学习共同体、研究共同体和实践共同体,发挥人才集聚效应和知识溢出效应,进行高新技术应用创新和项目孵化,努力提高科研成果的产出率和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实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科技落后地区高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应用、再创新的良性循环,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为申报市级、区级、部级科技创新项目打基础。

我校先进制造技术研发团队联合广西大学、广西机电工业学校等院校,玉柴工程研究院 、南宁燎旺车灯有限责任公司、南宁富桂精密工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共同研发新技术、新产品,并联合申报各类部级、区级教研及科研项目,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广西高等职业院校实现社会服务功能的研究与实践》课题获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协助南宁燎旺车灯有限责任公司申报并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协助南宁燎旺车灯有限责任公司申报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精密零部件加工技术及配套解决方案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申报2014年度广西教育厅高校科研项目;协助南宁市五洲通精密机械公司拟申报2014年度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

(三)请进来,把成熟的科技合作项目引进校园,建设高新科技创新应用实体

我校先进制造技术研发团队通过自身的苦练内功,并走出去进行了校企、校际横向联合科研项目的研发和制造,已经逐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我校与合作单位科研项目联合攻关、科研成果转化、人力资源共享、校企设备资源共享及组织保障等的路径,因此,把成熟的科技创新合作项目引进学校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把成熟的科技创新合作项目引进学校的模式及成效如下:

一是高水平建设“产、学、研、创”四位一体的共享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以先进制造技术集成工程设计、先进制造技术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为载体,引进知名制造类企业,构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带动一大批主动学习者,在学习型组织架构下,建立共同体文化,在基于学习科学设计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嵌入式项目化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研究、实践”,力争在“改革、开拓、创新”实践中,成长为先进制造技术应用型、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

二是共享型区级、部级技能大赛和创新大赛训练基地。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创新、产品开发、集成工程所形成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代表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迈进,离不开高等职业教育的支撑,作为引领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内涵建设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广西创新大赛的竞赛项目万变不离其宗。我们的研究所和科研团队应主动介入部级、区级比赛的竞赛项目设计和相关竞赛组织工作,建立起长效机制,引进企业深度参与,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进行竞赛训练项目的策划和竞赛团队的选拔考核工作,在力争取得佳绩,减轻学校投入负担的同时,真正发挥大赛对专业内涵建设和学校综合实力建设的引领作用。

三是企校两用双师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和技术教育师资培训基地。高职院校利用政府支持,依靠社会力量,采取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方式,整合资源,建立以教育教学实践创新为基础,以高新技术应用为载体的共享型师资培训基地是十分必要的。

实践表明,高水平的高新技术应用型、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是非常紧缺的,培养这些人才的人才,即双师型教师更是稀缺。一般而言,即使是高新企业也养不起这类科研人员,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很多所谓的高新技术企业大多是成熟技术的应用和现有产品的仿造而已,在高科技应用方面的产、学、研合作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真正转化成生产力的科技创新不多。缺乏高科技的产品研发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和体制,留不住。养不起高水平的研发人才,这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创新乏力、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弱的原因所在。因此,创新机制和体制,以项目合作的方式,聘请有丰富技术开发和产品研发经验的企业人才与校内专职科研人员组成专兼结合的科研型教学团队,以立项建设的方式进行项目孵化和人才孵化,在立足于自己培养的基础上,才能造就更多的双师型人才。

基于以上认识,我校引进广西知名机械企业柳州奋达模具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工厂, 柳州奋达模具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汽车模具、焊具、检具、大型数控加工、精密塑料模具等产品生产、科研、销售为一体的国家鼓励类投资和广西重点扶持类型的中外合资企业,该公司拥有《叉车外门架下横梁焊具》等多项国家技术专利,主要为广西柳工机械股份公司、柳工集团叉车股份公司等企业配套产品。奋达公司带着科技项目、真实产品进校,校企双方合作成立董事会,组建产品研制团队,运用先进制造技术为区内多家企业生产配套产品,在营造数控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同时,还引入了企业先进的制造技术和兼职教师及企业文化,为培养数控高技能人才提供了保障,又能使学校减少纯消耗性实习,降低培养培训成本,提高基地设备的利用率。同时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校内工厂每年实现产值达300万),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经过有效运营实训工厂,校企双方都扩大了知名度,创立了校企合作典范。

综上所述,加强高校科技创新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诸多部门应积极努力、广泛参与,相互协作、大力配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切实解放思想观念,创新体制机制,合力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对照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要求,我校的科技创新建设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今后,我们应继续加强校企、校际合作机制创新,不断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地方社会经济。

【参考文献】

[1]高霞.高等院校科技创新的路径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3(7)

[2]于兆吉.装备制造业科技协同创新的研究现状与展望术[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

[3]孙兵.高职院校与企业协同科技创新的机制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9)

技术创新专项篇3

第三条专项资金的申请、使用和管理遵循诚实申请、公正受理、择优支持、科学管理、专款专用的原则。

第四条专项资金的使用方式为无偿资助。

第五条专项资金资助的对象为组织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的企业、科研机构、事业单位和个人。

第六条专项资金资助的范围:

(一)省级以上火炬计划、部级新产品计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创新、创新基金、科技攻关、科技招投标以及星火计划项目的配套资助;

(二)取得显著成效的产学研合作开发签约项目、引进转让高新技术成果及专利技术签约项目的资助;

(三)组建市级以上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企业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和县级以上科技中介机构的资助;

(四)创建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专利示范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市级工业设计创新试点企业)的资助;

(五)通过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认定,县级以上科技成果、新产品认定及通过国家、省、市、县级鉴定、评审、验收的项目的资助;

(六)专利申请及专利实施资助。

第七条专项资金资助的标准:

(一)列入部级、省级火炬计划的项目,分别一次性资助15万元和10万元;列入国家863计划、973计划的一次性资助10万元;列入部级新产品计划的项目一次性资助5万元;列入技术创新、创新基金、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招投标以及星火计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其配套资金按上级要求额度予以资助,最高不超过55万元。

(二)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联合开展的科技委托开发、合作开发项目及高新技术成果转让、专利技术转让等取得显著成效的签约项目,每年一次由县科技局组织评审,被评为优秀项目的给予1-2万元的一次性奖励,优秀项目每年不突破10项。

(三)新认定的国家、省、市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企业高新技术研发中心,每家分别资助20万元、6万元、1万元;新认定国家、省、县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分别一次性资助50万元、30万元、15万元;新组建的部级、省级、市级、县级科技中介机构,分别一次性资助20万元、15万元、10万元、5万元。

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兴办科技孵化器,各类孵化器可优先申报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经科技行政部门认定的,享受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奖励政策,同时优先享受符合条件的其他科技政策。

(四)新认定的国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分别一次性资助20万元、5万元;新认定的国家、省、市级创新型企业分别一次性资助20万元、10万元、2万元;新认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省、市级分别资助4万元、2万元;新认定的国家、省、市级专利示范企业、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市级工业设计创新试点企业),分别资助10万元、5万元、1万元;新认定的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省、市级分别资助4万元、1万元。

(五)通过国家、省、市级高新技术产品认定的,分别一次性资助5万元、3万元、1.5万元;通过国家、省、市、县级鉴定、评审、验收的项目、科技成果、新产品,分别资助3万元、2万元、1万元、0.5万元。

(六)对本县单位和个人当年授权的专利,国内发明专利每件补助1.5万元,实用新型专利每件0.2万元,外观设计专利每件0.1万元;香港标准专利每件0.4万元,短期专利每件0.2万元;国外授权发明专利每件3万元,实用新型专利每件1.5万元,外观设计专利每件0.8万元。

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包括受让专利)实施后,年新增地税15万元及以上(实际入库数)或新增销售额800万元及以上的单位,给予一次性资助5万元。

第八条专项资金资助申请和审批的程序:

相关单位或个人的专项资金资助,可以凭相关证件随时向县科技局申请经费资助,填写《县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专项资金申请表》,由县科技局审核并提出资助意见,经县财政局审核监督,在媒体上进行公示、征求社会意见后,由科技局、财政局联合行文下拨,同时报县人民政府备案。小额度的专利申请资助,由相关单位或个人提出申请,并填写《县创新成果小额度资金申请表》,县科技局审核同意后,领取资助经费。

第九条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

(一)申请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健全,专款专用,自觉接受县科技局、县财政局的监督、检查。受助单位专项资金使用不当的,收回使用不当资金,并在二年内不得申请专项资金。

技术创新专项篇4

目前,全球正处在科技飞速发展时代,对企业创新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创新成为企业快速发展的基本要素,企业创新水平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企业未来一段时间的生命力,创新水平越高,创新能力越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越强,企业越发具有竞争优势。

1企业技术创新的意义

党的十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明确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技术短期内得不到创新,无法出售新技术产品和服务,不能吸引更多的客户来购买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现有技术也不能够满足原有客户的需求,导致企业客户愈来愈少,企业是收入来源也就日趋减少,经济效益随之减退,最后的结果有可能导致企业破产倒闭。企业实现技术上创新能给企业带来新技术新产品,吸引更多的客户,给企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2企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2.1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现状

2.1.1企业技术创新资金投入意愿不强

企业创新存在着风险,并不是所有的创新都能带来可观经济收入,成功的创新能给企业带来生命力,而失败的创新有可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企业是以创造效益为中心,而创新成果一般不直接与市场挂钩,绝大部分创新成果需要依托项目实践才能得到真实的评价,也就是说不能直接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大部分企业都不愿意花更多的资金去从事企业研发创新工作。目前,国内部分企业技术创新停留在企业现有项目需求上,没有真正为企业未来市场发展需要而从事技术创新工作,技术创新工作未能得到重视。资金投入比重远远不够,企业创新技术发展能力不足。

2.1.2技术创新人力资源投入不足

企业技术创新不仅仅是满足于企业现有客户或者目前市场的需求,而是需要有超前的技术创新意识,以满足未来市场或客户的需求,因此,技术创新对人力资源的要求非常高。企业技术创新的根本是创新团队的建设,技术创新不是一两个人能完成的,而优秀创新团队必须要有多专业化知识技能来支撑,需要不同专业成员的专业知识和社会经验结合才能完成。部分企业没有建立专门的研发创新团队,企业技术人员一方面要为满足生产需要同时又要开展研发创新活动,当生产任务繁忙的时候,技术必须首先为生产服务,研发创新工作受到阻碍,研发项目被迫中止或者暂停,研发创新成果难以实现。

2.2技术创新体系制度不健全

2.2.1研发体系制度不健全

高新技术企业是指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内,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经营活动。企业研发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研发体系制度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前提,没有完善的研发制度就无法有序开展企业各种技术创新活动。企业的研发一般需要经过立项、开发、测试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工作的开展都需要有企业相关制度来保障。部分企业在立项时,立项报告内容未能得到相关专业方的充分评审,未对项目前景和市场做一个充分的调研,有的项目研发成果出来后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并不明显或者根本带来不了任何经济效益,导致研发成果无效,立项失败。有的是项目立项后,在开发过程中未能充分发挥各专业的优势,研发团队专业知识的局限性影响项目开发工作出现盲区或者不能实现项目新功能的突破,项目开发水平受限,开发成果不佳,立项效果不明显。项目立项开发后,有的企业直接应用到生产中,没有通过多次充分的反复有效的测试后再投入生产,增加了企业的生产风险。

2.2.2缺乏有效技术创新激励机制

技术创新是推动企业快速发展的基本要素,因此,推动企业技术创新能更好更有效地发展,激励机制是必不可少的。激励机制是指通过特定的方法与管理体系,将员工对组织及工作的承诺最大化的过程。技术创新工作需要创新团队成员多专业知识和社会经验技能相结合。国内有的企业对技术创新重视程度不够,认为技术创新是技术创新工作人员的基本职责,推出新技术成果是技术人员的职责所在。

3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

企业研发工作受企业资金投入和人力投入不足的影响,制约因素较多,研发体系制度不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有待提高,企业研发水平偏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快速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同程度的受到制约。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3.1加大技术创新资金和人力资源的投入

任何企业技术创新都离不开企业的资金支持,技术创新有风险,但企业不能因为风险而放弃对技术创新的资金支持,建立企业专项研发资金,研发资金只用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不涉及企业市场经营活动,鼓励员工从事技术创新活动。加大技术创新团队建设,以设立专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技术研究院和重点实验室等形式组建成立专门的研发创新团队。科技创新团队是指在共同的科技研发目标下,由团队带头人和一定数量的科技人员组成,经过分工合作,创造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的科技研究群体。研发创新团队成员可以通过外部引进高端技术人才与内部技术骨干相融合,团队成员互相帮助,实现专业知识技能与社会实践经验相结合,进而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同时发挥了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作用。

3.2进一步完善创新研发制度体系,建立更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

在现有的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组织管理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研发制度,建立企业立项评审制度,完善企业立项评审流程,充分征求立项项目中所涉专业内部的意见,结合企业技术委员会评审结论,不搞片面化,降低企业立项风险,确保项目立项市场前景广阔,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们知道技术创新有风险,鼓励员工从事技术创新,充分发挥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水平。通过建立研发创新团队、创新工作制度和激励机制,提高创新团队成员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充分发挥创新团队专业知识优势和社会实践经验优势,提高技术创新效率。改变技术创新以生产需求为导向的思路,激励技术创新团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鼓励企业创新团队充分开展市场需求调研工作,探索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新方向,以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建立企业下一步技术创新目标。

技术创新专项篇5

(一)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稳步提高市和区县两级政府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到2010年,市级财政科技专项投入总量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例不低于7%,区县财政科技专项投入总量占当年财政支出的平均比例达到5%。在政府科技投入总量中,通过专项资金、部门预算等形式,统筹安排各项政策资金需求。

(二)优化政府科技投入结构。市级财政科技专项投入重点支持国家重大专项、本市中长期科技规划重大专项、科教兴市重大产业科技攻关专项等的实施。区县财政科技专项投入要加大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等的支持力度,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三)切实保障重大专项实施。在政府科技投入中安排专门经费,为国家和本市重大专项实施提供配套支持。对符合国家和本市重点产业发展方向、能迅速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产业科技攻关项目,由科教兴市重大产业科技攻关项目专项资金给予支持。

市有关部门要按照“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对重大专项进行全面深入的技术、经济等可行性论证,经市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二、大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四)支持企业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当年抵扣不足部分,可按规定在5年内结转抵扣。企业购买国内外专利技术的支出,可一次或分次计入成本费用。

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设备,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下的,可一次或分次摊入管理费,其中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应单独管理,但不提取折旧。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上的,可适当缩短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或加速折旧。

企业提取的职工教育经费在计税工资总额2.5%以内的,可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五)支持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对企业建设技术中心、购买国外先进研发设备等,由企业自主创新专项资金给予资助。

对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进口规定范围内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用品,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科技计划重点项目、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究开发项目和重大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项目的企业,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关键设备、原材料及零部件,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六)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对符合规定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可自获利年度起两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两年后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其自行开发生产的软件产品,按国家规定,对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

实施“科技小巨人工程”,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由中小企业创新专项资金给予资助。

(七)切实增强国有企业创新动力。国有重点制造类企业集团要制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创新战略规划,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要逐步达到5%以上。将研发投入、品牌创新、专利授权和运用、科技成果转化、科教兴市重大产业科技攻关、人才队伍建设等,作为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八)支持多种所有制企业推进自主创新。民营、中外合资合作、外资企业和研发机构等均可公平参与申报地方科技攻关项目。鼓励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创造和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发展自主品牌。中方企业在扩大合资合作中,要更加注重对核心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九)鼓励社会资金捐赠创新活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通过公益性的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和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其他激励企业自主创新基金的捐赠,可按规定在缴纳企业和个人所得税时予以扣除。

三、增强产学研创新合力

(十)支持以企业为主体推进产学研合作。对产学研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产学研联合建设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企业购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创新成果、科研机构从事行业共性技术研发和服务等,由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给予资助。

对企业委托高校、科研机构等进行技术开发和科研试制所发生的费用,允许企业列入技术开发费用。对转制为企业的科研机构,5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和科研开发自用土地、房产的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政策执行到期后可再延长2年。

对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获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科技中介机构和技术经纪人的发展。

(十一)建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产学研公共服务平台。拓展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推进资源整合,构筑以项目为载体,集企业技术攻关项目需求、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成果供给、技术成果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产学研公共服务平台。

(十二)深化高校和科研机构技术创新机制。改革高校、科研机构考核评价和科研人员职务评聘制度,加强应用导向。推进公益类科研机构分类改革,对其日常运行经费、重大装备基础设施、保持学科持续发展等给予稳定支持。

(十三)提升高新技术园区自主创新载体功能。深入实施“聚焦张江”战略,通过张江高科技发展专项资金等,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机构向园区集聚。加快工业园区创新平台建设。对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大学科技园,可按规定免征营业税、所得税、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

(十四)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和创新基地建设。在政府科技投入中安排专门经费,对落户本市的国家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部级企业技术中心、部级质检中心等给予配套支持。推进生命健康、城市生态、计量标准等创新基地建设。建立健全科研基地和科研基础设施的开放共享机制。

四、加快推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

(十五)支持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实施。对符合规定条件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由转化专项资金给予研发支持;实现生产或试生产的,返还相关土地使用费、土地出让金,免收生产经营用房的交易手续费和产权登记费。

(十六)加大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投入力度。对企业以税后利润投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形成或增加企业资本金;科技人员以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获得的收益,投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或高新技术企业,并符合规定条件的,由转化专项资金给予支持。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所组建的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可不受工资总额限制,自行决定其职工的工资发放水平,并可全额列支成本。

五、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十七)支持重大技术装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强对引进技术和装备的跟踪服务。对引进重大技术装备的消化吸收再创新,由企业自主创新专项资金给予资助。对政府核准或使用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项目中确需引进的重大技术装备,项目业主应联合制造企业制定并实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案;鼓励外方与国内企业联合投标。

(十八)建立多层次的项目业主风险共担机制。对项目业主使用重大自主创新产品或国产首台(套)重大装备,由企业自主创新专项资金给予资助。引导项目业主和装备制造企业对国产首台(套)重大装备投保。

六、加大政府采购力度

(十九)建立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制度。对纳入自主创新产品目录的产品,在本市财政支出和政府投资的重大工程建设中给予优先政府采购。在国家和地方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中,国产设备采购比例一般不低于60%。

(二十)建立激励自主创新的政府首购和定购制度。企业或科研机构生产或开发的试制品和首次投向市场的产品,具有较大市场潜力并符合政府采购需求条件的,政府或采购人进行直接首购和订购。

七、改善投融资环境

(二十一)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通过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社会创业风险资金加大对种子期、起步期科研项目的投入力度。由创业投资风险救助专项资金与创业投资机构自愿提取的风险准备金等额匹配,用于创业投资企业对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风险救助。对创业投资企业投资或管理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和高新技术企业,并符合规定条件的,由财政专项资金给予支持。

(二十二)拓宽科技创新企业投融资渠道。政府性担保机构要逐步扩大用于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担保额比例。对政府性担保机构的项目代偿损失,由贷款担保损失补偿资金按规定给予在保余额5%以内的限率补偿。推进设立产业投资基金。争取国家开发银行加大对科技创新企业投资的软贷款力度。支持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开展知识产权权利质押业务试点。

(二十三)加快区域性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推进区域性资本市场建设,为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非上市股份制高新技术企业股权转让和交易提供平台。完善科技创新企业国有股权转让办法,加快股权流动。

(二十四)加强信用制度建设。完善本市个人和企业信用联合征信系统,建立科技、中小企业管理、风险投资管理、产权交易等部门对科技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创立适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特点的信用评级体系,推进信用产品使用。

八、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和保护

(二十五)支持创造和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在政府科技投入中安排专门经费,对本市单位和个人申请发明专利;企业和科研机构能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研发;企业参与制定国际和国家技术标准,培育名牌产品和著(驰)名商标以及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单位建设等,给予支持。

(二十六)按合同约定发明创造权属和收益分配。单位与发明人或设计人可通过合同约定发明创造成果权属和收益分配。政府资助的科研项目所形成的发明创造成果,除另有约定外,由承担单位所有,发明人或设计人依法享有署名权和取得荣誉权。

(二十七)切实保障专利发明人或设计人的权益。专利权所有单位在专利转让或许可他人实施后,可在税后收益中提取不低于30%作为发明人或设计人的报酬。其中,专利权所有单位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可提取的比例不低于50%。或可参照上述比例,实行发明人或设计人的技术入股。

专利权所有单位自行实施专利的,在专利权有效期内,对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的实施,可每年从税后收益中提取不低于5%作为发明人或设计人的报酬。对外观设计专利的实施,可提取的比例不低于1%。

(二十八)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完善知识产权评估、登记、投资入股等实施办法,知识产权作价投资入股最高比例可达到公司注册资本的70%。实施专利管理专业工程师计划,纳入工程技术人员任职资格系列。建立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特别审查机制,建立市知识产权举报、投诉中心,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

(二十九)加强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建设。加强对本市重点产品出口国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监测、研究和通报。整合质量技监、外经贸、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知识产权服务中心、WTO咨询中心等信息资源,提升技术性贸易措施预警和服务信息平台功能。

九、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三十)支持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对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在创新创业活动中的人力资本投入,由领军人才专项资金给予资助。支持领军人才在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建设、自主选题立项中创新创业。

(三十一)加快集聚海外优秀人才。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来沪定居工作或创业,可申请办理《市居住证》。入外籍留学人员可按规定申请参加社会保险。从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的留学人员在沪取得的工薪收入,在计算个人应纳所得税额时,可按规定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院所等用人单位聘用的外籍专家,其薪金可列支成本。

(三十二)支持企事业单位培养和吸引创新人才。及时本市重点领域和行业人才开发目录。对企事业单位引进优秀创新人才、解决优秀创新人才特殊困难等,由人才发展资金给予资助。已办理居住证的优秀人才可享受子女在沪就读、参加本市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缴纳住房公积金等待遇。

对由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组建的企业,引进主要投资经营管理者和关键技术人员,并符合规定条件的,在本人及其配偶和未成年子女申请办理《市居住证》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

加快职业教育实训中心和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通过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等方式,支持劳动者参加中高级职业技能培训。

(三十三)加大对科技人员的分配和奖酬力度。本市政府性科研项目经费在保证科研硬件投入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用于人力成本支出的比例。

制定企业对技术、管理骨干进行期股、期权激励的实施、登记办法。国有独资高新技术企业在实施公司制改制时,可按规定将国有净资产增值中不高于35%的部分作为股份,奖励有贡献的企业骨干人员。

企事业单位受聘担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以及获得国家和本市科技奖励等荣誉的人员,可由单位为其建立补充养老保险。

对在科教兴市主战略实施中有重大贡献的个人和团队,由政府奖励基金给予奖励。

(三十四)加强素质教育和科普宣传。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大力开展群众性发明、革新等创新活动。结合学校教学改革,探索中小学开放式、探究型科技教育模式。加快科普基地网络和功能建设。加大本市媒体宣传科普的力度。

技术创新专项篇6

根据《国家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广东省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省政府将于今年起设立“节能减排与可再生能源”、“创新药物的筛选评价”及“产业共性技术”等3个省重大科技专项,并投入财政专项经费予以重点支持。重大科技专项的正式启动,离不开省委、省政府对科技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离不开全省科技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无私奉献和勤奋工作,离不开社会各界的鼓励和帮助。在此,我谨代表广东省人民政府,向全省科技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向所有关心、理解和支持广东科技事业的人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对各科研机构和有关人士、新闻界的朋友们参加此次新闻会表示热烈欢迎!

下面,我介绍一下设立重大科技专项的意义和省政府确保重大科技专项顺利实施的主要举措。

一、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对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是推进节能减排的客观要求。《国务院批转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的通知》把节能技术开发和推广列为省级人民政府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的重要指标,进一步凸现了科技在节能减排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为此,省政府设立“节能减排与可再生能源”重大科技专项,决心用两到三年的时间,集成一批节能减排的先进技术,促进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重点行业的节能减排;研发一批节能减排的产品及装备,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示范一批节能减排企业、园区、城市,推动广东省可持续发展,为圆满完成广东“*”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和重点任务提供有力支撑。

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是进一步改善民生,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突出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是新时期的重要特点。《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把人口健康置于科技发展的重要地位,着力解决关系人民健康的重大科技问题,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这就要求我们更加关注民生,更加有效地解决医药卫生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科技成果走进百姓生活,惠及千家万户。我省实施“创新药物的筛选评价”重大科技专项,就是着眼于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积极整合全省医药科技资源,重点研制肿瘤药物、心脑血管病药物、代谢病药物、抗感染药物和传染病药物等重大原创新药,构建具有华南特色的国际一流的新药创制体系,为攻克严重影响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的感染性和突发性疾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建设和谐广东作出积极贡献。

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是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提高我省产业竞争力的现实需要。自主创新是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广东省产业技术自主创新“*”专项规划》明确提出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产业技术自主创新体系,实现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攻关的新突破。瞄准上述目标,“产业共性技术”重大科技专项坚持需求导向,集聚创新要素和资源,着力突破制约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重大产品和关键零部件,努力实现优势领域的战略突破。我们相信,重大科技专项必将成为实施自主创新战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支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抓手。

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是解放思想、创新科技项目管理的重要实践。长期以来,科技项目管理成效卓著,但还存在着重立项、轻管理,重申报、轻组织等现象,不太适应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的要求。要突破这种思维定势,必须继续解放思想,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传统的、不适应当前自主创新发展要求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奉行“大科技、大开放”的战略思维和“重组织、重设计、重管理、重绩效”的管理理念,强化主动组织,精心设计,创新科技项目管理模式,强化绩效考核,实施好重大科技专项,为科技管理创新多出经验,多做贡献。

总之,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是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构建和谐广东的重要举措。

二、省政府大力支持和推进重大科技专项的顺利实施

实施省重大科技专项是事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件大事。我们将立足于服务全省,认真组织实施三个重大科技专项,坚持重点突出、实效优先的原则,瞄准我省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的重大科技需求,以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重大战略产品开发和重大科技示范工程为重点,积极整合国内外资源,创新管理机制和运作模式,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全面提升我省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升级,提升综合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省政府将从资金、人才、机制等方面为重大科技专项的顺利实施创造良好条件。

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省财政将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拿出2008年省科技经费增量部分的3亿元投入重大科技专项,预计今年可带动地方及承担单位配套经费15亿元。同时将积极争取科技部等部级科技资金支持2亿元,总经费投入可望达到20亿元,在未来的3年里,这一数目将超过80亿元,政府投入的杠杆效应将进一步凸现,科技发展投入不足的瓶颈将实现关键性突破。

二是营造良好的自主创新环境。重大科技专项将面向世界,以“大科技、大集成、大开放”的组织思路,以市场化运作为手段,打破地域和所有制限制,积极鼓励省内外乃至国际优势资源投入,共同参与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以“创新药物的筛选评价”重大科技专项为例,我们将以机制和体制创新为先导,构建起符合市场化运作规律,功能完备、管理规范、开放有序、国际一流的新药创制公共服务体系,加快研究开发并解决影响广东重大新药创制的关键技术,加快创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新药并实现产业化,争取“华南(部级)新药创制中心”落户广东,使广东医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名列全国三甲。

技术创新专项篇7

[分类号] G354

随着我国科技高速发展和加入WTO,专利成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谁拥有这一重要的“隐形武器”就意味着谁占有了市场份额;谁巧妙地应用它,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克敌制胜,立于不败之地。综观国内外企业技术创新全过程,大致分为基础研发、应用研发、生产经营、销售贸易等几个重要阶段。这些阶段中企业都会涉及专利信息检索与应用,因为企业技术创新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效益特点,其整个过程中不同环节应对的各种产品或技术及市场背景都是一个不确定因素,过程中会面临种种风险和考验,遇到各种专利侵权、无效诉讼等法律纠纷。依据目前我国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不同的专利信息检索与应用需求,我们可提供不同阶段环节中所对应的专利技术信息报告、专利检索报告、知识产权分析报告、专利法律状态检索报告、专利侵权检索报告、自主知识产权检索报告以及专利二次开发查新报告等。

1、基础研发阶段

一般来说,企业技术创新中的基础研发阶段都要经历项目的酝酿准备、开题立项、实施研发这三个基本环节。企业科研项目基础研发在论点、研发目标、技术路线、技术内容、技术指标、技术水平等方面是否具有新颖性,在基础研发立项前,首要的工作就是要全面准确地了解掌握国内外相关技术信息情报,查清该课题基础研发在国内外是否已有人研究过?发展水平如何?研发深度及广度如何?已解决与尚未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由此,要对该技术研发项目作出是否具有新颖性的判定。而专利文献是世界上反映科学技术发展最迅速、最全面、最系统、最直接的信息资源,通过专利文献信息检索,企业可在前人研发基础上不断创新,这样可防止重复研发而造成的巨大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和损失。

1.1 构思酝酿准备

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在其构思酝酿阶段,一般都有必要进行全面系统的专利文献信息检索。因为这种相关领域创新技术的专利信息普查分析有助于企业研发人员全面掌握国内外该技术的研发方向、拓展创新思路、规避侵权风险、借鉴他人研究成果、在比对现有技术存在不足与缺陷的基础上进行“知己知彼、取长补短、有效改进”的技术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其技术创新的价值水平。这一阶段最适用的报告为“专利技术信息分析报告”。该报告内容涉及检索目的与要求、检索数据库、检索策略、检索结果和检索结论,其中检索结果是依据检索要求中技术创新内容与检出文献进行对比,按相关度高低对国内外专利文献目录及内容摘要、国内外非专利文献目录及内容摘要进行列举分析。分析结论依据检出相关专利及非专利文献对该项目国内外相关技术或产品的研发现状、技术水平、发展动态及其知识产权背景和市场前景预测等做简要分析。

1.2 开题立项申报

为了更广泛地了解国内外相关技术的发展水平、研发趋势,有的放矢确立企业自己独特的技术创新思路与方案,企业在开题立项之前除展开全面的专利信息检索之外,针对企业立项项目的技术创新点做专利新颖性查新检索是十分必要的,适用报告可选择“专利检索报告”。通过这类查新检索可初步判断该立项申请是否具备新颖性、先进性及可行性,这样可提高企业项目申报的成功机会。尤其是当今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新形势下,专利检索对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申报显得十分重要,它不仅可帮助企业纵览国内外相关领域技术发展进程、开拓创新思路、规避侵权风险,还可激发研发人员的创新能力和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近年来企业创新技术基础研发立项中,如国家科技部86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火炬计划、星火计划、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各省市级科技成果鉴定、高新技术企业及产品认定、创新基金等都比较注重企业是否具备创新能力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这不仅对企业申报项目研发起点设置了一道技术创新的“门槛”,而且对企业的创新能力及研发实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类立项查新选用“专利技术信息分析报告”,可在比对国内外相关专利技术或专利产品的研发创新性、技术水平的基础上,着重从知识产权保护与规避侵权风险的视角,对申报项目新颖性、先进性、立项意义及知识产权问题做出客观公正的科学评价。

1.3 实施独立开发

随着整个社会对知识产权的高度重视及专利意识的普及和提高,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与产品受到企业的极大关注。近年来对于企业独立承担或自主参与完成创新技术或产品开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及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等申报中都十分注重企业是否具备创新能力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有些申报项目还明确地把企业拥有知识产权作为申请高新技术企业的必需条件。企业实施独立开发时,须对其创新技术或产品进行专利检索,可选用“专利检索报告”;也可选择“自主知识产权检索报告”。从某种需求程度上讲,“自主知识产权检索报告”更适宜来客观评价企业技术创新项目是否具备创新能力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该报告内容所涉及的检索要点、检索主题词和国际专利分类号、检索工具及数据库、检索结论与“专利检索报告”基本相同。但检索结论中,除对委托项目新颖性(创新性)、先进性做出客观公正评价外,更注重对企业独立开发的创新技术或产品的市场前景、可专利性、侵权风险性和自主知识产权予以分析与揭示。这种报告按照自主知识产权的判定原则,凸显了知识产权的背景分析,揭示内容广、技术含量高、文献依据充分、专利分析透彻,能满足企业独立开发技术创新项目,突现知识产权背景的申报要求。

2、技术引进阶段

技术引进是世界各国为加速本国科技发展所采取的有效措施之一。这阶段一般涉及专利申请权转让、专利权转让、专利实施许可等几种方式。技术引进过程中,专利信息检索应用应关注于:①通过检索专利时间和地域有效性信息核查专利是否有效,以防止遭遇专利欺诈;②核实授权方是否为合法权利人以及国内外有无相同技术在其之前获得专利权,以规避潜在的专利侵权风险;③检索分析该专利技术方案在国内外所处的水平及实施的可能性,以合理评估技术的价值。

2.1 核查法律状态,防止遭遇专利欺诈

2.1.1 时间性特征各国的专利法对专利的保护期限存在差异,对发明专利权的保护期限自申请日起计算一般在10-20年不等,对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权的期限,大部分国家规

定为5-10年,我国现行专利法规定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及外观设计专利的保护期限自申请日起分别为20年、10年、10年。需要注意的是,专利技术超出保护期限不仅会造成专利权的失效,没有按期交纳年费、未缴纳专利证书费、专利权人以书面声明放弃或专利权被全部无效宣告同样也会造成专利的失效。

2.1.2 地域性特征根据一国或地区的知识产权法所取得的知识产权的效力只限于本国境内,如在中国未申请专利的外国专利技术,若已过了优先权期限,中方可免费拿来使用而不必支付使用费,其前提是利用该技术所生产的产品必须在国内或该技术不享有专利权的国家销售。另外,企业认为有价值的专利,一股会在不同地域申请许多同族专利,以利于该项技术在全球范围受保护。因此,通过检索专利族及其法律状态可以了解被引进的专利在全球的分布。这时的专利法律状态检索可选用“专利法律状态检索报告”,主要进行专利的地域性与有效性分析。

2.2 检索合法权利人及相同技术,规避潜在的侵权风险

虽然专利权具有专有性,但专利权可以通过转让的方式获得。《专利法实施细则》第88条规定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必须在专利登记簿上登记,也就是说专利文献甚至是专利证书上显示的权利人并非一定是当前合法权利人,只有通过查看专利登记簿才能确定最新的专利权人。如忽略这点而导致从非专利权人手上引进了专利,势必造成潜在的侵权。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我国专利法对于专利的审查采用两种审查制度,即发明专利要经过实质审查才能授权,对专利是否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即专利“三性”)进行严格审查,因此认为发明专利的法律状态较为稳定;而对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的专利申请,在经过形式审查后,没有发现驳回理由的就予以授权,导致了专利申请质量较低,很有可能已有相同技术在其之前获得了专利权。因此,在引进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时要引起充分注意,有可能引进的技术已是公知技术,甚至可能构成侵犯在先的专利权,这些情况尤其适宜做与专利侵权有关的“防止侵权检索报告”。

2.3 检索专利信息,合理评估技术价值

在完成专利法律状态核查和侵权检索之后,受让方可通过检索国内外相关技术并进行分析对比,进一步考察引进技术的水平及其是否为完整转让情况,把握引进技术的先进性和可实施l生等,以便正确估量技术标的价值。技术链上往往牵扯到若干专利,如果授权方只转让或许可受让方使用某项专利技术不转让、或许可使用技术链上的其它相关专利技术,或者把关键点作为技术秘密保留,则可能使得受让方依此专利生产出的产品在质量和性能指标上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调查授权方在该技术链上的专利网,是否一并纳入技术引进范围对于把握最终实施效果也是十分必要的。这种通过检索相关的专利文献,合理评估引进技术的价值,可采用“专利检索报告”评价其引进专利的三性以及先进性和可实施性。

3、消化吸收阶段

为加快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以专利手段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有市场前景和竞争力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上海市科委前几年启动了引进技术在消化吸收基础上的专利技术再创新(简称专利二次开发)专题课题申报项目,旨在支持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提升核心竞争力,通过形成具有知识产权的技术,鼓励企业开发具有市场前景的高新技术产品,从而跨越式地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3.1 消化吸收基础上的专利技术再创新

这种在国内外专利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基础上,进行的专利技术二次开发一般可选择目前国内外比较先进的已公开专利,利用其原理和思路,开发出在材质、结构、功能、工艺等比原有专利更先进的创新技术及产品,同时又可避开相应专利的侵权问题。企业只有把握专利保护的游戏规则,把专利技术再创新作为自己实施专利战略的一个重要部分,并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取得后发优势的创新技术,才能有效掌握企业专利战略的攻防技巧,才能在最较短时间内实现企业高新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为引导企业充分利用通过专利许可实施或专利权转让方式获得的有效的国内外发明专利,或法律状态明确的,并在国内未申请专利但仍有效的国外专利、以及已经失效或即将失效的,但经查新表明仍然具有先进性的国内外发明专利,帮助企业在消化吸收基础上做技术再创新,形成自己的二次开发专利技术,选用“专利二次开发查新报告”来评价企业专利技术再创新价值与水平是适合的。

“专利二次开发查新报告”是以专利文献为依据,以技术为核心,以创新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较全面客观地反映企业在消化吸收基础上的专利技术再创新的能力和实力。该报告主体内容包括:基础专利来源、基础专利技术要点、开发项目技术要点、文献检索范围及检索策略、检索结果和查新结论。其中基础专利的技术方案主要从项提取,效果可以借鉴实施例;而开发项目技术方案形式仿照基础专利,效果即是拟实现的目标。基础专利分析首先要确认其法律状态是否有效?其许可实施或转让专利的法律状态是否明晰?转让专利的转让人资格是否明确?此外,还通过开发项目与基础专利相关性、开发项目有何专利性及侵权风险性、开发项目的先进性与市场前景、项目单位研发基础等综合分析,对项目所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给予客观评价。

3.2 消化吸收再创新后的专利保护

企业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造及其产品研发过程中,如同前面技术研发阶段一样,都要适时对自己的创新技术及其成果产品进行有效的专利保护,并且要以拥有自主专利权来把握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主动权和主控权。国内外大量事实已充分证明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谁能巧妙运用专利这一“隐形武器”,谁就能在竞争中克敌制胜,立于不败之地。反之,就有可能“败走麦城”。因此,企业创新技术或产品一旦研发成功就应马上实行专利保护,尽早获得专利权,在申请专利之前有必要对其创新技术成果进行一次全面的专利检索,适用“专利检索报告”,在被确认具备了专利申请基本条件,即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的基础上,及时提出专利申请,有效实施专利保护。

4、产品生产阶段

产品、设备、工艺、功能等方面的技术创新都是企业研发人员集体智慧与创造劳动的结晶,这些创新成果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命脉。如何将这些成果快速地转化成生产力,实施工业化生产,实现创新技术及产品的商业化、产业化发展目标,是企业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国外发达国家及企业间的技术与产品之争,也都是在不断揣摩分析和消化他人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创新研发出来的,并对其生产过程中各环节、各流程中的关键创新技术及时采取有效的专利申请保护措施,从而在其特定技术领域中形成坚固的“专利保护网”,以达到垄断当今及未来产品市场和技术市场的商业

目的,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企业在生产前、直至生产进程中应注重对自己的各类创新技术加以严密保护,适时提出专利申请。对于其中某种关键技术或创新产品是否存在潜在侵权风险或将来有可能产生知识产权纠纷问题,更应及时地、主动地通过专利查新检索方式得以早期预见与确认。这时较适用的检索报告为“专利检索报告”。

随着当令人们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会遭遇到各种专利侵权纠纷问题。企业实施产品生产制造环节中,依据我国《专利法》未经专利权人许可,生产、加工受专利法保护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产品或为生产经营目的使用他人专利方法的行为(直接侵权);或者未经专利权人许可,制造专利产品的零部件,或专门用于实施专利产品的模具,或用于实施专利方法的机器、设备等行为(间接侵权)都将被视为侵犯专利权行为。为避免产品加工、生产与经营中的侵权纠纷,企业应主动采取规避侵权风险的措施,及时对其产品制造过程中的专利信息进行全面检索,以知己知彼,防止侵权纠纷事务的发生,这种侵权检索较适用“防止侵权检索报告”;当企业被告知侵权时,为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依照专利法规定,企业就对方诉告侵权的专利提出无效诉讼,更应进行专利信息检索,这种被动侵权检索目的是查找提出专利无效的依据,力争挽回侵权损失。这时较适用的检索报告为“被动侵权检索报告”。

5、产品销售阶段

产品销售涉及出口销售和国内上市两种方式,在产品销售过程中,专利信息的应用主要是为了弄清在销售地区相关技术的专利保护情况,防止侵犯他人合法专利权。首先采用“防止侵权检索报告”调查相关专利情况,如果该产品落入专利保护范围,判断专利权的期限,专利权是否终止,专利权是否在有效的保护地域范围,可采用“专利法律状态检索报告”检索对方专利的法律状态,核实其是否在有效期内。再者,对于法律状态有效的专利,应当判断是否存在请求宣告专利权无效的理由。对于通过“专利检索报告”确认具有专利三性的技术发明,应当及时在我国和出口地申请专利保护。

5.1 指定国(地区)出口

对产品出口地明确之情况,主要检索该产品是否落入他人在指定出口地有效专利的保护范围。若落入,则在未得到专利权人许可情况下不宜直接出口,否则极易造成侵权纠纷;如不落入,则应考虑把相关技术及时在我国和出口地申请专利,以求尽早得到法律保护,达到占领该技术阵地的目的。申请专利可采用“专利检索报告”,主要考察技术成果是否满足专利三性要求。

5.2 非指定国(地区)销售

技术创新专项篇8

(一)科技创新政策体系逐步建立。在省、阳江市“科创十二条”政策颁布后,我市及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意见》,为全面推动我市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政策保障。同时,市科技主管部门制订出台了《阳春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方案(2019-2022年)》、《2019年科技专项经费使用方案》、《市科技计划项目结题管理的实施细则》等政策措施,科技资金投入逐年增长。

(二)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我市坚持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以龙头、骨干和科技型企业为重点,紧密围绕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大力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培育。2019年,阳江市联邦金属化工有限公司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存量达到8家,实现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149.2亿元,同比增长8.5%。

(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有效推进。我市持续深入实施企业研发机构覆盖行动计划,积极推进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建设。2019年,阳春酒厂有限公司创建广东省露酒产品开发与工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增阳江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阳春市青年创业孵化基地通过广东省农村创新创业星创天地认定,陂面镇被认定为广东省技术创新专业镇(陂面淮山)。2020年,广东信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建广东省功能性保健食品研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目前,全市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广东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2家,广东省技术创新专业镇7家,阳江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家,阳江市新型研发机构1家,阳江市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全市规上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覆盖率达到17.24%。

(四)科技自主创新成效明显提升。全市企业累计实施自主创新项目66项。其中,获省科技专项资金(大专项+任务清单)和阳江市科技计划项目立项5个,市本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4个。2019年全市新增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16个,9家企业纳入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库。全年申请专利量885件,比上年增长10.21%,其中发明专利40件;专利授权557件,比上年增长10.74%。

(五)民生领域科技事业持续发展。我市积极组织举办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全国科普日等活动,深入开展科技进机关、进军营、进学校、进医院、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大力加强科技政策宣传和科学技术普及。2019年,陂面镇中心小学承担粤东西北地区农村中小学校科学馆(室)项目建设,全市医疗卫生机构累计申报阳江市科技计划(卫生类)项目67项,16名本土农业专家被认定为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并与贫困村结对帮扶,为当地农户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全年累计组织各类种植养殖技术培训50多场,培训农户2500多人次。

二、我市科技创新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支撑我市科技创新的政策仍不健全。近年来,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国家、省、阳江市出台了一系列科技创新优惠政策,但由于我市缺乏相关政策惠及的主体,如科技金融科技文化融合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企业重点实验室等,在我市能真正有效落实的创新优惠政策并不多。

(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认定任务艰巨。根据《阳江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方案(2019-2022年)》,到2022年,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存量要力争达到50家。在2019年,我市筛选了10家条件相对较好的企业列为培育目标企业,但提交申报材料的只有3家,通过认定的仅为1家,而且通过认定的这家企业还是再次认定的原高新技术企业。因而在我市目前现有8家的基础上再大幅增加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任务十分艰巨。

(三)科技创新平台的研发实力有待提高。高水平的创新平台不多,我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平台多为阳江市级,省级创新平台不多,部级创新平台建设还未取得突破。研发项目的质量不高,缺乏高技术科研项目成果,承担省、阳江市重大科技专项的能力不足,开展产业领域瓶颈技术攻关的项目不多。

(四)高技术人才培养引进工作有待加强。近年来,我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虽然逐年壮大,但高级以上职称技术人才占比不高,在企业从事科技研发、技术攻关的技术人才仍然缺乏,支撑高技术人才引进的相关政策仍不健全。

三、加强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几点建议

通过调研视察,政协委员对我市近年来坚持科学发展理念,贯彻高质量发展要求,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综合能力进一步增强表示了充分肯定。同时就大力推进我市科技创新工作,助力阳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继续完善科技创新政策法规。积极对标省内外先进地区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方法,以中央、省、阳江市科技创新相关政策法规为依据,制订出台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等政策措施,加快建立健全我市科技创新政策体系。

(二)大力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积极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优惠政策,以及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政策措施,引导企业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加大科技投入,鼓励企业积极主动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2020年,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存量达到12家。

(三)持续优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实施科技创新平台培优计划,推动阳江市级创新平台建设成为省级创新平台,引导新钢铁、新兴铸管、凌霄泵业等企业建设广东省企业重点实验室。积极争取省、阳江市科技项目、资金支持,推动技术创新专业镇和农业科技产业园建设,积极构建特色产业发展创新服务平台。

技术创新专项篇9

1.上级立项量增质升。全市新列部级科技计划项目21项,其中国家863项目1项,国家重大支撑计划2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37项,其中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项;苏州市科技攻关等计划21项,共获得上级科技经费支持7000万元,创历史之最,占苏州市总量近1/4。

2.高新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170亿元,同比增长30.2%。新增部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累计16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4家(累计82家),省软件企业4家(累计8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43家(累计254家),省级高新技术产品57只(累计300只)。

3.产学研合作成效明显。市政府与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签订全文秘杂烩网面合作协议,成功举办了“二oo九江苏××特色产业科技成果洽谈会”等产学研合作活动,100多名专家走进××,国家863项目“一步法聚乳酸纺丝工艺与技术”等一批合作项目进展顺利。

4.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企业新产品开发能力增强,全市年专利申请首次突破1000件,达到了1223件,累计4631件,同比增长104.5;授权专利564件,累计3013件,同比增长71.6;发明专利132件,同比增长135.7。

二、二oo九年主要工作回顾

1.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努力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省、苏州科技创新大会以后,全市科技创新大会迅速召开,市委、市政府对建设创新型城市进行了全面动员和部署,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实施意见》、《××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文件,全市推进科技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不断优化。积极开展技术开发项目备案确认工作,100家企业参加了科技局会同税务部门举办的培训班。坚持“一把手抓第一>文秘站:党政领导科技工作考核,各镇(场)普遍加大对科技创新创业的投入力度。虞山镇以高新技术产业园为载体,进一步构建全镇可持续发展新平台,不断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层次、培育产业特色,科技项目申请、创新载体培育都取得新的突破。古里镇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着力培育科技创新工作的新亮点,全年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软件企业)3家,新立省级以上科技计划8项,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显现。新港、沙家浜、董浜等镇把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积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科技工作又有了新进展。

2.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着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以自主创新引领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实施“百家科技创新型企业重点培育计划”,一批科技型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带动了全市产业升级。开关制造、三爱富中昊、中利集团等10家企业以科技创新引领企业发展,不仅规模大,而且效益好,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市十强科技创新型企业”,成为创新型企业的领跑者。发挥重大科技项目的引导作用,积极做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的组织申报,全市新列苏州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79项。一批科技项目通过验收,80以上获得科技成果鉴定或专利权,开关制造承担的“cw2-20__、4000智能型万能式断路器”应用仿真设计、现场总线控制等技术,实现了遥控、遥测、遥调、遥信,申请专利21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5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2项),实现销售收入5000多万元,利税1800万元。电缆厂承担的省级科技攻关项目“辐射交联耐高温150℃热收缩双壁管技术开发”,取得专利技术、产品标准各1项。一大批民营高科技企业已经成为推动我市自主创新的主力军。

3.加快推进建设新农村,主动服务可持续发展。召开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工作会议,园区的示范推广、辐射带动作用日益显现。组织实施各级各类科技项目,对在农业生产、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共性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取得可喜成绩,共获得省级以上科技项目8项。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农民增收,着力搭建农业科技研究、示范、推广、培训和产业开发的平台,取得较好成效。蔬菜专家大院通过实施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苏南叶菜类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及配套体系建设”专项,建成3000亩优质叶菜生产基地。农机专家大院就“新型秸秆还田机械及配套栽培技术示范”组织攻关,集成技术不断完善,试验示范面积3570亩,初步制定了耕整农艺规范。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深入开展“51880”行动,转化示范一批新品种、新技术,动植物优良品种扩繁、节水灌溉、高产高效集约化栽培、现代设施种养殖等已成为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学得象、用得上”的致富技术。蒋巷、常南等6个村分别获得省、苏州市社会发展项目立项,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科技示范。“学科学技术、做现代农民、建文明家园”活动广泛开展,成为各镇(场)提高农民依靠科技致富能力的重要抓手,今年古里镇又成为省“学、做、建”重点试点示范乡镇。宝岩生态观光园获省科技厅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认定,蒋巷村、共和生物等4家单位被认定为苏州市科普教育基地。各类科技培训广泛开展,培训农民2.3万人次。

4.加快建设创新载体,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集成国家、省、市各类科技计划,使特色产业基地成为全市高新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高分子新材料基地企业常铝铝业、贝斯 特、长飞光缆新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佳发化学等企业获得了国家、省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立项。一批技术含量高,可实现系列研究开发、区域集聚发展的高新技术特色产品群及企业群正在形成。电气机械产业基地以科技、环保、生态为理念,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大力发展电子电器、精密机械、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基地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提升改造步伐,一批基地企业通过了信息化示范企业认定,中利集团“支持优化控制与管理的协同制造技术应用示范”在省招标项目中胜出。强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电气机械基地创新服务平台获部级立项,江苏省氟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顺利通过苏州市预验收,江苏省黄麻纤维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省科技厅认定,成为我市第二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苏州市科技进步奖11项,其中二等奖3项。

5.加快推动产学研合作,提升企业集成创新能力。产学研合作作进一步贴近我市产业需求和行业特点,合作机制不断创新。在市政府与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签订全面合作协议的基础上,又与华南理工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浙江大学、东华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达成科技合作意向。带领特色产业基地骨干企业走进国防科大、大连理工等参观考察,邀请长春应化所、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学所与我市企业开展专题洽谈,合作成果不断涌现,形成合作项目32个,2家企业工程中心正在共建当中,“超高应力综合环境试验系统设备”、“新型主动式波浪补偿系统”、“超浮力电缆”等项目进展顺利。开关制造、紫荆花纺织科技的两个科技合作项目列入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分别获得1000万元和1500万元的经费支持。

6.加快培育知识产权规模企业,提升专利申请数质量。推动知识产权工作与科技工作的紧密结合,强化知识产权的政策导向,把自主知识产权作为各类项目、计划申报评审的关键前置条件,着力增强全社会的自主创新意识。全市专利申请1223件,发明专利占比10.8。在做好知识产权普及性教育培训的同时,举办了“出口企业知识产权实务培训班”等面向知识产权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先后组织海虞、沙家浜、尚湖等镇和长城轴承等重点企业开展了10多期专利业务培训,500多人参加。组织“第二届××市优秀专利”评选,紫荆花纺织科技的“黄麻的脱胶工艺”等10项专利榜上有名。强化知识产权示范镇、示范企业工作,海虞镇通过了苏州市知识产权示范镇考核。积极推进“正版正货”活动,深入开展知识产权维权工作。专利协会顺利换届。长飞中利获中国专利优秀奖,开关制造列入省知识产权推进计划,苏州市06年度十佳优秀专利评选中三爱富中昊等的3项专利榜上有名。组织波司登、梦兰等六家企业参加国际专利与名牌博览会,取得丰硕成果,两家公司均评为“中国商标十佳企业”,白雪、通润集团等单位的四项专利荣获博览会金奖。

7.加快科技系统自身建设,努力提高科技服务水平。加强了镇(场)党政领导科技、人才目标责任制的考核,建立健全了科技项目管理制度,围绕“公开、公正、择优”严格科技项目评审,加强项目管理验收。围绕创建“学习型、创新型、廉洁型、服务型”机关,强化服务意识,推行政务公开,开展“创新强百企,科技进万家”科技宣传服务,开展局镇(场)挂钩,与全市100多家规模企业建立了重点联系制度,帮助企业及时做好科技成果引进、知识产权保护、项目管理及后续服务等工作。努力加强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团结拼搏、勤政廉洁、争创一流的团队精神逐步形成。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在提高业务水平、拓展业务范围等方面取得较好成效,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

各位领导、同志们,二oo九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市科技工作取得重大突破的一年。全市科技条线开拓创新、奋发进取,科技创新的许多领域都取得了重要进展,尤其是在政策制定、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组织实施等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在此,我代表局党组向关心支持我市科技事业发展的各级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全市科技管理干部表示亲切的慰问!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认真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创新载体建设滞后。近年来,我市先后规划建设了两个特色产业基地,对聚集特色产业、扩大产业规模、提升创新能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高新技术创业园、大学科技园、软件园等科技孵化器的建设明显落后于周边县市。二是高新产业规模不大。我市高新技术产品数量较多,但产值规模偏小,二oo九年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仅为10,而江苏全省的比例为25,七大高新技术领域(航空航天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专用科学仪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新材料制造业)在我市工业结构中明显匮乏。三是科技投入增长不快。科技三项经费增幅不大,绝大部分企业研发投入的积极性不高,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建立。四是专利增幅仍落后于周边县市。专利申请虽然比05年翻了一番多,但排名还是靠后。五是科技管理队伍还不够稳定。少数同志业务不精,工作成效不够明显。所有这些都亟待我们在新的一年中努力解决。

三、20__年主要工作任务

20__年是全面实施我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关键一年。新的一年,我们将面临诸多挑战。从周边态势看,区域的竞争更多地体现在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各地都高度重视自主创新工作,招数纷呈,重拳迭出,虽然我们许多工作走在前面,但也有不少工作非常滞后,怎样才能使我们的长处更长,短处不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发展上是否有新思路,工作上是否有新举措,市镇二级科技部门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工作,勇于作为,寻求科技工作新动力,拓展科技工作新领域,努力开创全市科技工作新局面。

全市科技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市党代会精神以及各级科技创新大会提出的各项任务,紧紧把握自主创新这一主线,突出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群和特色高新技术产业群二大重点,加快科技工作定位、重点、意识三个转变,努力在科技孵化器、共性技术服务平台、科技 招商、投融资体系建设等四个方面寻求突破,全面实施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科技创新型企业培育、科技成果转化、农业与社会发展、自主知识产权保护等五项工程,努力提升政策运用、对上争取、中介服务、项目管理、自身建设、氛围营造等六种能力,为实现××制造向××创造的转变,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全市科技工作的主要目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50亿元,同比增长40以上。全社会研究和开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8。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0家。新增省高新技术产品60只。科技孵化器建设有实质性突破,高新技术创业园开始运作并对外招商。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30项,形成产学研联合体8个。申报省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不少于6项,争取立项2项。新增上级各类科技项目计划80项。专利申请超过1600件,发明专利不低于15,授权量达到800件。

围绕上述目标,根据科技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国家、省、苏州市的工作部署以及近年来科技工作的实践和体会,07年全市科技工作要加快实现定位、重点、意识三个转变:一是科技工作的定位要从被动应对向主动参与转变。06年我市人均gdp超过10000美元,经济发展已到了相当规模,创新驱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才能保持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这就要求科技工作重新定位,从被动应对转变为主动参与,通过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二是科技工作的重点要从项目科技向项目科技与资源科技相结合转变。既要加强科技项目的申报、实施、管理,更要注重打造培育科技项目的载体和平台,大力培植特色产业基地、科技孵化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科技资源,提升承载能力,吸引大量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人才集聚,只有这样科技创新才会源远流长。三是科技管理工作者的意识要从小科技向大科技转变。科技创新是系统工程,创新型城市建设涉及方方面面,必须改变闷头苦干的传统思维和习惯,打响科技品牌,树立大科技意识,联合社会各界形成政府推动、社会联动、企业行动的科技创新局面。重点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转变观念,改革传统工作方式,努力寻求四个突破。

1.科技孵化器建设上有突破。科技孵化器是鼓励和吸引技术含量高、市场容量大、竞争力强、经济效益明显的科技项目进入区内进行半成品研制和开发,缩短研制到市场化过程的创新载体,当前,科技孵化器已成为各地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我市这项工作十分滞后。今年,要重新规划布局省高新技术创业园,启动建设××市软件园,探索建立大学科技园等创新创业载体。东南开发区高新技术创业园力争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招商工作全面启动,部分企业开始入驻。要强化创业园的服务功能,加快完善创业流程服务、创业辅导培训、技术转移和产权交易、创业投资等,降低创业者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使创业园成为催生科技型企业的温室和培育科技型企业家的摇篮。

2.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上有突破。按照面向社会开放、服务中小企业、实施市场化运作的要求,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吸引中科院长春应化所、浙江大学等部级科研院所、国内重点高校在常设立分支机构,或与企业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探索建立纺织服装设计、特种纤维、精细化工、特色产业信息化、无纺机械、模具等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公共技术研发、服务平台,为我市特色产业的技术创新提供高水平的设计与研发载体,为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提供科技服务,努力提升我市优势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建设好两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江苏省氟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全面完成项目建设任务、接受省科技厅验收的基础上申报部级工程技术中心,江苏省黄麻纤维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初见成效。围绕高分子新材料、电气机械特色产业关键技术研究,鼓励和推动基地骨干企业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广泛联合,支持企业创建1-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增3家以上苏州市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科技招商工作上有突破。大力推进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的沿江、东南开发区和虞山高新技术产业园的“二次创业”,鼓励跨国公司建立研发中心,新引进2-3家外资研发机构,推动外资企业技术溢出,吸引国内外配套生产企业向区内集聚。大力推进以提高产业有效集聚和集成创新水平为重点的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在开放性配置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等方面取得新的进展,加快形成产品群、产业链。以氟化工、装备制造业为突破口,加强技术和人才的紧密结合,集中科技资金,整合科技资源,高起点承接国际产业链高端产品向××转移。

4.科技创新投资机制上有突破。风险投资、种子资金既是创业企业的成功要素,也是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现实途径。积极探索建立以风险投资、融资担保为主体的科技创新投资机制,按照“政府引导、多元投入、市场运作、企业管理”的模式,探索建立政府引导性风险资金投入,社会资金参与的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公司。积极引进风险投资机构,引导担保公司为民营企业科技项目融资担保,解决中小科技企业贷款难问题。推动银企联手,促进金融、资本、科技三者结合,加快我市科技融资服务平台建设。

(二)加大力度,突显科技工作亮点,全面实施五项工程。

1.特色产业科技创新提升工程。要组织实施好重大科技项目,年内重点实施“低成本先进计算机单机”、“低压智能配电系统和元件关开发及规模产业化”、“30kt高性能精细黄麻纤维加工新技术及产业化”等重大科技项目,认真组织实施聚乳酸、芳纶1414、超浮力电缆、高性能铝箔、无镉无铅焊料、广谱消毒剂等成果转化项目并积极申报省重大成果转化专项资金。要围绕高分子新材料、电气机械等领域进行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力争实现重点突破,取得具本文有自主知识产权、能支撑和带动产业基地发展的重大关键和共性技术成果,带动特色产业群体的整体跨越。要以企业联合为对象组织实施项目攻关和产业化,支持和引导企业进行专业化分工和产业配套,做专做强,逐步形成错位发展优势。要加快特色产业基地骨干企业的培育,形成梯度型培育工作机制,年内认定一批基地骨干企业,实现骨干企业现有基础上的数量级倍增。要完善日常管理,明确特色产业基地年度发展目标任务。启动规划无纺机械、汽车零部件、模具等特色产业基地,在各级科技计划中加强引导,在条件成熟的基础上,申报部级特色产业基地。

2.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培育工程。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为重点,按照《省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实施方案》、《省创新型企业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省创新型城市、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实施百家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培育工程,推进开关制造等企业争创首批省创新型企业。围绕《××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重大项目,重点支持新材料、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精密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关联度大,上下游配套的产品集群,形成一批科技创新型企业群。培育低成本电脑、太阳能光伏、数据网络通讯等新兴产业。加速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提升传统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支持纺织、服装、机械等传统行业开发新技术,采用新工艺,提高产品附加值。推进高新企业、优势企业的信息化进程,深入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加快高新技术在传统产业、服务业等领域的应用,积极发展网络技术、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以信息化引领工业化、支撑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继续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双倍增”计划,全年新认定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0家,其中部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高新技术产品60项。积极申报省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培育申报江苏省自主创新产品、百强民营科技企业和百 名民营科技企业家。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超250亿元,争创首批江苏省创新型城市。

3.科技合作成果转化工程。充分利用省重大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的导向作用,围绕我市高新技术优势领域,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高校科研单位为依托,加快高分子新材料、电气机械、无纺机械、生物医药、汽车零部件等产业的产学研联合体建设和发展。开展以“1 10”产学研合作平台为重点的国内科技合作交流,以长江化纤、三爱富中昊等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为龙头,加快中科院长春应化所××中试及产业化基地、大连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的建设;以白雪集团、中利集团、紫荆花、机械总厂、任阳无纺基地等的产学研合作为基础,与华南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东华大学签订全面合作协议;以开关制造、隆力奇、常铝铝业、旋力集团等的产学研合作为抓手,与清华大学、中南大学、四川大学、西安交大、东南大学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支持鼓励企业介入高校院所创新成果的早期研发,推动科技成果与我市企业提升、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组织开展“民营科技企业院校行”活动,带领企业老总赴东北的长春、沈阳,西北的西安,西南的成都、重庆,华中的长沙、武汉等地进行科技合作对接洽谈,搭建平台。举办产学研合作论坛、技术洽谈会、成果推介会等,推动我市企业与高校院所的全面合作。加强签约项目的跟踪管理,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加快国际科技合作进程,深化高分子新材料企业对俄科技合作交流,探索与以色列等研发创新能力强的国家的科技合作,推动成熟技术向东盟、南亚、东欧等地的输出。通过广泛的国内外科技合作交流,有计划地组织一批重大引进技术消化吸收项目和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项目,扶持发展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良好市场前景的高新技术产品。

4.农业与社会发展科技示范工程。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题,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中心,加强技术集成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促进农村科技产业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重点突破和产业化水平的提升。围绕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在进一步提高现有专家大院创新能力的基础上,拓展建设苗木花卉、畜禽生产、农产品加工等8-10个具有一定规模和现代农业区域特色的农业科技示范园,逐步形成一镇一园、一业一园的格局。围绕种子工程、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等,重点攻克6-8项关键技术,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利于品种改良、地方优良种质资源开发的现代育种技术。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标准化生产、生物技术应用、富民工程等,重点转化6-8项科技成果,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围绕实施科技富民行动,积极实施星火科技项目,以星火计划促进农村主导产业快速发展,申报省星火龙头企业2家,培育农业科技企业5-6家。加强农业科技培训的协调管理,通过星火学校、农业科技远程教育等形成新型农业科技培训体系,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全年培训农民2.5万人次。围绕建设和谐社会目标,促进社会事业领域自主创新,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针对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资源高效与循环利用、新农村建设、食品安全、人口与健康、科技强警等重大技术需求,紧密衔接国家、省、苏州市重大科技专项,以技术攻关、集成和示范工程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实施好“1 5”省、苏州市新农村示范项目,组织实施5-6个市级社会发展科技攻关与应用示范,积极为社会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加大对软科学的研究,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全年申报科技部成果推广项目2项,省科技厅农业攻关、社会发展项目8-10项,苏州市农业科技专项、示范推广、社会发展项目10-12项。

5.自主知识产权培育保护工程。07年知识产权工作要实现与创新、创牌、创优“三联动”,扫除高新企业、出口企业、行业龙头企业专利申请“三空白”,力争专利申请面与专利大户数、万人专利申请量与发明专利申请量、申请量与授权量“三个同步提高”,着力在调整提高上下苦功,即:调整三种专利结构,争取发明、实用新型申请增幅高于外观设计。提高就是要更加注重抓重大发明、抓专利大户、抓专利授权量。树立知识产权导向,拓展宣传培训广度和深度,开展“十百千”(十家提高、百家重点、千家普及)培训计划,切实抓好面上普及性培训、行业专题性培训和科技人员专利实务培训,每镇轮训一遍,参训企业不少于100家。搞好“四个一”(一部剧、一套图、一个论坛、一次系列活动)宣传活动。构建重点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引导企业把知识产权管理纳入科研开发、技术创新、生产经营、企业管理全过程并在组织、人员、制度、经营上给予保障,形成较为完善的管理网络,培育一批超百件申请的专利大户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骨干企业。继续开展优秀专利评选。设立专利产业化项目,组织专利成果与企业对接,加速专利成果产业化步伐,培育一批以知识产权为特征的创新型企业,以知识产权为代表的创新型产业,推动我市经济内涵式发展。抓好专利信息运用,利用好专利信息平台数据库。全年专利申请1600件以上,发明专利比重达到15。通过省知识产权示范市验收。

(三)真抓实干,夯实科技工作基础,努力提高六种能力

1.提高创新政策运用的能力。科技创新的重中之重是科技投入,引导企业增加对科技工作的投入,是科技部门抓科技工作的基本立足点。要以落实科技政策为抓手,真正做到企业舍得投入,政府财政补贴。科技政策中最为重要的是税收政策,企业技术开发投入的所得税加计抵扣、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科技人员实际发放工资额税前据实扣除等的有效落实将极大的激励企业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使企业真正成为投入的主体。今年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抓好政策的落实,要选定10家企业为试点,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规范企业财务,打通操作流程,确保落实到位,并在试点的基础上加以推广。

2.提高对上争取支持的能力。每一个科技管理人员都要认真研究领会国家、省和苏州市科技规划、项目指南,积极组织企业申报各级各类科技项目,有效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要进一步重视项目源的培育,经常深入企业,广泛发动、择优推荐。要加强项目申报的材料组织工作,注重专家咨询论证。20__年要力争在去年的基础上,向上争取工作成效不减,新立上级科技项目80项以上。

3.提高科技中介服务的能力。我市工业体系的庞大与科技资源的匮乏之间的矛盾是制约科技创新的瓶颈之一,构建一流的科技服务业极其重要,要高度重视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局机关要进一步转变职能,腾出更多的精力加强科技政策的研究落实和重大项目的发掘组织。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要按照部级示范生产力中心的建设要求,努力提升服务功能,扩展服务范围,进一步做优主营业务和特色业务,加快专业化、社会化的科技创新、科技创业和科技信息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提升社会公益的业务能力。要加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指导,积极发展现代科技服务业。

技术创新专项篇10

一、财政科技专项资金基本情况

(一)财政科技经费支出总体规模。2013-2014年,全省财政科技经费支出分别为191.87亿元、207.9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6%和8.4%;省本级财政科技经费支出分别为30.34亿元、33.58亿元(含省对市县转移支出9.81亿元,下同),同比分别增长12.3%、10.7%。

2012年,省政府设立了规模为50亿元(分4年筹措到位)的创新强省资金,2013-2014年分别安排11.35亿元、12.95亿元,其中用于省“”人才奖励、高技能人才培养建设5.39亿元;用于青山湖科技城、未来科技城建设等补助4.5亿元;用于创新强省产业基金及信息投资公司资本金注资7.5亿元;用于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2亿元。

2013-2014年,省财政安排工业与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28亿元,其中用于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10.8亿元(其中4.3亿元用于扶持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用于技术创新、企业技术中心、“三名”培育工程、“两化”深度融合等13.18亿元。

(二)省级科技专项资金安排情况。2013年,省级财政科技经费支出30.34亿元中安排科技专项资金14.08亿元。其中,省科技厅29项13.63亿元,省科协3项0.21亿元,省社科联2项0.24亿元。

1.省科技厅安排的情况:

(1)研发支持类5项6.18亿元。其中,重大科技专项3.4亿元、自然科学基金1亿元、公益性技术应用研究0.78亿元、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0.5亿元、国家科技项目配套0.5亿元。

(2)人才培养类3项1.08亿元。其中,创新团队培育0.9亿元、钱江人才培养0.13亿元、新苗人才培养0.05亿元。

(3)平台载体建设类4项1.97亿元。其中,重大科技创新平台0.3亿元、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0.35亿元、重点企业研究院0.7亿元、省科创基地(科技城)0.62亿元。

(4)成果转化类10项3.28亿元。其中,网上技术市场建设与成果转化1亿元、农业新品种选育0.62亿元、国际科技合作0.5亿元、科技金融0.28亿元、科技富民强县0.25亿元、农业科技成果转化0.15亿元、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0.07亿元、科技特派员0.11亿元、科技企业孵化器0.22亿元、农高园区0.08亿元。

(5)环境营造类7项1.12亿元。其中,专利保护和管理0.5亿元、省科学技术奖励0.17亿元、软科学研究0.1亿元、创新型示范试点企业补助0.1亿元、科技合作与交流0.1亿元、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0.1亿元,市县党政领导目标责任制考核奖励0.05亿元。

2.省科协安排的情况: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0.11亿元、科普专项0.06亿元、学会能力提升0.04亿元。

3.省社科联安排的情况:社科基金专项补助0.17亿元、社科项目经费0.07亿元。

2014年,省级财政科技经费支出33.58亿元中,安排科技专项资金16.7亿元。其中省科技厅14项16.23亿元;省科协3项0.21亿元;省社科联2项0.26亿元。

1.省科技厅安排的情况:

(1)研发支持类4项6.8亿元。其中,重大科技专项4.1亿元、自然科学基金1.1亿元、公益性技术应用研究和政策科学1亿元、国家科技项目配套0.6亿元。

(2)人才培养类1项1.05亿元,系创新团队引进和培育。

(3)平台载体建设类2项1.7亿元。其中,公共平台与载体建设1亿元、省科创基地(科技城)建设0.7亿元。

(4)成果转化类5项5.86亿元。其中,科技型中小企业扶持3.05亿元、网上技术市场建设与成果转化1亿元、农业科技创新与服务1.31亿元、国际科技合作0.3亿元、科技惠民0.2亿元。

(5)环境营造类2项0.82亿元。其中,知识产权(专利)保护和管理0.65亿元、省科学技术奖励0.17亿元。

2.省科协安排的情况: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0.08亿元、科普专项0.06亿元、学会能力提升0.07亿元。

3.省社科联安排的情况:社会规划课题经费0.1亿元;社科普及基地建设、学术出版等0.16亿元。

(三)争取国家科技项目情况。2013-2014年,我省获得国家科技项目立项支持金额分别为25.5亿元、23.63亿元,分别占全省科技投入总额的13.3%、11.4%。主要集中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973计划、中小企业发展科技创新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方面,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已连续三年超10亿元。

二、科技重点领域财政专项资金安排、使用和绩效情况

根据省人大常委会的安排,重点报告以下八个领域财政科技专项资金安排、使用和绩效情况:

(一)着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一是在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方面,每年安排省财政科技资金3亿元,支持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2014年8个市县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1.09亿元,通过科技担保、专利权质押融资等途径引导银行为696家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21.9亿元。出台扶持众创空间发展的政策,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14家众创空间被纳入部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占全国首批总数的1/5;全省有孵化器144家、在孵企业74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623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9141家。二是在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方面,从2012年开始,围绕做强产业链,实施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重大瓶颈技术攻关、青年科学家培养计划“三位一体”的政策。目前已在16个产业链创建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149家,省财政累计资助8.5亿元,带动企业投入研发经费70亿元以上,补强了重点产业链的短板,开发出一批达到甚至超过国际水平的标志性产品。三是在发展平台方面,推进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部级和省级高新区、科技城、特色小镇等平台建设,发挥核心载体作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全省有部级高新区8家,省级高新园区12家,创建的省级高新园区13家,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3家。2013-2014年,省、市、县三级财政共分别安排8亿元、6亿元支持青山湖科技城和未来科技城建设。高新园区集聚了全省60%的重点企业研究院、1/3高新技术企业、2/3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与近60%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80%的高技术服务收入,对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达43.4%。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六成,已经成为创新驱动的主力军。

(二)重点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十二五”以来,我省安排省级财政科技经费14.9亿元,实施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1251项;争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113项,国拨资金23.6亿元。在电动汽车、集成电路、新药创制和信息技术等领域突破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获得并转化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科技成果,培育了贝达药业等一批技术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科技型企业。根据对821项2014年在研的省级重大科技专项执行情况调查,实现产值387.72亿元,增加值105.65亿元,缴税20.53亿元,创汇9.66亿美元。

(三)坚持科技创新惠及民生。设立科技惠民富民专项,加快推进民生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十二五”期间安排省级财政科技经费10亿元,其中农业主导产业新品种选育协作攻关专项安排省级项目经费2.46亿元,育成并通过省级以上审定新品种(组合)263个,超级稻数量已位居全国第一;实施科技惠民示范工程,已在10个县(市、区)因地制宜推广应用清洁能源、环境治理等适宜技术;实施“十县五十万亩茶产业升级转化工程和竹产业效益提升工程”,在33个县(市、区)集成示范和转化应用29个新品种、79项先进适用成果。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工作,有效帮扶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四)打造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设立公共平台与载体建设专项,“十二五”以来共安排省财政科技经费近5亿元,打造支撑我省科技创新研究、产业技术发展和成果转化应用创新平台。截至2014年底,创新服务平台累计提供检测服务400余万次,服务收入超过21亿元,加入平台的企业4万多家,解决技术难题33000多项。2014年,全省282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共转化科技成果776项,新增产值203.61亿元、利税23.15亿元。全省还有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等创新载体970家。

(五)推进技术市场体系建设。2013-2014年共安排省级财政科技经费2亿元,着力推进线上线下融合的技术市场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交易中心。浙江网上技术市场已拥有省内企业会员10万多家,累计技术难题9万多项、科技成果17万项,签约合同3.5万项、成交金额325亿元。组建浙江伍一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首批35家中介机构正式入驻科技大市场;9个市、17个县(市、区)科技大市场建设试点工作扎实推进。2012年以来开展5次科技成果竞拍活动,521项科技成果成功竞拍,总成交价9.1亿元,溢价达32.5%。据不完全统计,在竞拍成功的科技成果中,单项技术成果实现产业化的有204项,新增销售88.16亿元,利税5.67亿元。

(六)加强基础研究与人才培养。一是加强基础研究。“十二五”期间,省财政安排近5亿元,实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863项,持续提高原始创新能力,SCI论文数、国际被引用篇数均居全国第四位,基础研究整体水平处于全国前列。今年,省政府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设立“两化”融合联合基金,五年内共同安排2.5亿元,支持“两化”深度融合领域关键技术研究。二是引进培育人才。2009-2013年安排省财政科技经费4.32亿元,建设省级科技创新团队151个,集聚各类人才5285人。实施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引进培育计划,首批确定14个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2013-2014年,省财政筹措资金4.41亿元,对实际到岗的539名国家和省“”“海鸥计划”的海外高层次人才给予奖励。安排资金0.95亿元推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建设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114家,签约院士254位,开展项目合作737项,解决关键共性技术673项,开发新产品981个,获授权专利4038件,获得省级以上奖励297项,制修订技术标准817个。

(七)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环境。一是大力推广应用创新券。已有80%以上的市县推广应用,集聚科研载体3000多家、仪器设备6.5万台(套),服务企业技术2万多项,发放创新券1.2亿余元,实际使用3311万余元。我省被列入国家科研设施与仪器向社会开放7个试点省市之一。二是强化专利运用保护。“十二五”以来,省财政累计安排专项资金2.15亿元,对授权发明专利、购买国外发明专利和专利示范企业等进行补助。2014年全省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26.1万件和18.9万件,居全国第2位,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达5.2万件和1.3万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9.6件,企业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占比64%、67.8%,专利许可转让金额达16.04亿元,位居全国首位。三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水平。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为8.21%,高于全国6.20%的总体水平,继续稳居全国省区前列。

(八)发挥社科规划课题示范引领和科研培育功能。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发挥咨询服务作用。每年组织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圈选的重大对策课题,2015年上半年刊发成果要报25期,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批示17期。在《浙江日报》报刊组织发表有关“三改一拆”“两山”等理论宣传文章,得到省委领导肯定。引导社科理论研究方向的作用不断增强,培育国家社科规划基金项目的成效明显,扶持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培养取得进展,推出了一批重要成果,在省内外学术界产生良好反响。

三、加强财政科技专项资金管理的主要措施

近年来,我省不断强化财政科技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建设,完善资源配置结构和配置方式,创新运行机制,规范办事流程,强化资金监管和使用绩效评价,努力提高财政科技经费使用绩效。

(一)建立健全财政科技专项资金管理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科技经费管理改革精神,在改革创新资金分配方式的同时不断规范资金和项目管理,制(修)订出台一系列专项资金和经费管理制度,覆盖了资金分配、拨付、使用、项目立项、实施、中期检查、验收、评价和监督管理等各个环节。建立科研项目信息公开制度,对项目立项结果、项目执行、经费使用、项目绩效等信息情况进行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开展科研经费审计和大检查,对发现的资金使用问题和制度漏洞及时进行整改,完善管理制度。

(二)创新财政科技专项资金整合机制。优化整合省级科技专项,对目标明确、绩效明显的继续保留实施;对资金额度较小、实施期限较长、支持领域较窄、实施绩效不明显的,通过撤、并、转、退等方式进行整合优化。目前,继续保留的重大科技专项、创新团队引进和培育等12项列入省级专项资金管理清单,科技型中小企业扶持专项列入转移支付专项管理清单;国家科技项目配套不纳入管理清单。整合后,重大科技专项等单个项目支持力度超过100万元的专项经费占总经费比例已超过75%,财政资金分配更加聚焦。省自然科学基金、农村科技特派员专项等金额10万元以下项目根据实际需求继续保留,满足年轻科研人才培养和应用基础研究等需求。

(三)完善财政科技专项资金和项目分配机制。对面向社会、面向企业、面向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学探索、公益技术与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成果转移转化和科研载体、科研人才类科技专项,一般采用竞争性分配方式。对重大科技专项、公益技术应用研究等10个科技专项,通过完善竞争性分配程序,强化公开制度,使项目立项更加公平公正。对面向市县引导类、激励性、奖励性科技专项以及定项、定额类营造环境为主的科技专项,原则上按因素法分配到市县。

(四)强化财政科技专项资金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构建以绩效为中心的科技专项管理体制,实施全过程绩效管理,确保专项资金优先分配和高效使用。在项目申报或评审过程中关注项目绩效目标的编制以及绩效目标的可行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定期对科技专项实施进行绩效评价,根据结果及时调整专项设立和资金配置。2013年以来,探索对我省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绩效进行评价,进一步强化科研机构的绩效意识。

四、财政科技专项资金管理的主要问题

我省财政科技专项资金管理也存在一些矛盾与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市县部分财政科技资金没有真正用于科技创新。各市县均有非科技类支出作为科技资金投入。2013-2014年,市县列其他科学技术支出为102亿元,其中技改投入20亿元、涉企优惠等政策兑现16.41亿元、开发区投入9.04亿元、信息系统建设3.88亿元、创新人才支持15.13亿元、科技奖励8.01亿元、产业基金注资2.8亿元。前三项基本为非科技类支出,占市县其他科技支出的44.4%。

二是财政科技投入和使用存在“碎片化”现象。市县科技资金分配部门多、支出用途杂,部分还偏离了科技创新的核心主旨。省级社科、科普、公益技术和软科学研究等以脑力劳动花费为主要内容的资金还存在项目小而多的现象。

三是科技经费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102个县级以上政府可以分配财政科技资金的主管部门达714个,省本级为11个,个别县甚至多达30个。部分项目经费核算与使用不规范,如市县推荐的“网上技术市场建设和成果转化”项目存在少数企业过度包装、信息不实、从而骗取财政科技资金的情况。

五、下一步工作

我们将认真贯彻省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坚持改革创新、公正公开、规范高效,深化科技资金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一)进一步深化科技计划体制改革,统筹创新资源配置。改进并加强省级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进一步统筹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建立以需求导向、绩效导向为目标的科技专项管理体制,突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转化应用、环境建设等4个环节。强化资金预算执行和监管,突出重点、聚焦目标,真正把资金用到刀刃上。强化省市县三级分工合作以及各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形成合力。

(二)进一步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引导社会资本投入。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和导向作用,激励企业以自有资金投入研发,引导金融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科技事业,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谋划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等重大平台、重大工程及项目、重点创新团队。新增并整合资金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优化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新及融资环境,扩大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扶持专项支持范围,对市县已建成投入使用的科技小镇、众创空间和设立的科技风险资金池等其他科技金融资金给予绩效奖补。做好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基金阶段参股我省投资基金的配套工作。引导和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区域行业创新平台等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学仪器设备,以创新券方式向科技型小微企业开放,省财政给予一定补助。

技术创新专项篇11

今年的科技奖励评审工作始终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与往年相比有所创新:

一是评审专家数量更多,层次更高。今年共邀请58名评审专家,比去年49名多。评审专家都是从省科技咨询专家库中选取的优秀科技工作者,无论是专家的数量还是专家的层次,都是历年之最,保证了评审结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二是技术领域划分更细。我们根据项目的技术领域进行了更为专业的分组,由原来的9个专业组细分为11个专业组,尽量使项目的技术领域与专家的技术专业相一致,保证评审结果的专业性。

三是评审组织工作更规范。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工作人员工作文件》和《评审专家工作文件》,使工作人员和专家都能明确自己的工作任务、职责、程序、要求,保证了评审工作的科学规范。

四是评审过程更加科学。专业评审组的专家先签署《专家承诺函》,在确保诚信、公正、保密的前提下,分别对所属专业的每一个申报项目按技术创新、经济社会效益、推动科技进步作用、知识产权四个方面的11项评价指标逐项打分,力求评价客观公正。

*年申报我市科学技术奖的科技成果共129项,符合受理条件115项。根据《*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和《*市科学技术奖励实施细则》的规定,我市成立了由23名从事科技管理的领导、专家组成的市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和由58名专家组成的11个专业评审组。评审采用书面、会议等方式。专业评审组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经投票产生本年度特等、一等、二等、三等奖候选项目,向市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作推荐。

市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听取了各专业评审组的评审意见及总结,对候选项目进行了充分的讨论,然后采用投票方式产生*年的市科学技术奖特等、一等、二等、三等奖拟奖项目85项。市科技局组织了3位评审委员会成员组成考察组,对*年特等奖和4个有疑问、评审委员会提出需考证的拟奖项目进行了现场考察。

评定的拟奖项目于*年4月14日在《*日报》和*科技网上刊登通告,异议期为一个月,广泛征求和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异议期内没有收到任何异议。

经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年*市科学技术奖授奖项目共85项,其中市科学技术进步奖83项,市技术发明奖2项。包括授予由东华机械有限公司完成的《网络化智能型高速数控板材柔性加工成套装备》项目为*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一种新型的免双芯48KVA大功率UPS内置带漏感隔离变压器》等18个项目为*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YFD系列风机用低噪声三相异步电动机》等26个项目为*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节能建筑用塑料隔热条专用料》等38个项目为*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授予由*旭和抗菌技术有限公司完成的《表面抗菌耐磨制品及其制备方法》等2个项目为*市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因没有项目或企业符合技术最高奖、科学技术贡献奖的要求,今年技术最高奖和科学技术贡献奖空缺。

*年的市科学技术奖评审工作是认真负责的,评审过程完全符合《*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的规定。

二、*年市科技奖授奖项目特点

(一)技术水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

*年授奖的85个项目中,达国内先进以上水平的有76项,占授奖项目总数的89%,较去年提高8个百分点,其中属国际先进水平11项,国内领先水平34项,国内先进水平27项。自主研发的项目有82项,占授奖项目总数的96%,较去年提高3个百分点。共获专利授权和软件著作权214项。如由广东五星太阳能有限公司完成的《高效太阳能平板集热器》项目,在国内率先采用真空溅射选择性涂层、低铁玻璃、先进的超声波焊接设备和工艺以及聚胺脂整体发泡保温技术等,减少了集热器的热损系数,使集热器具有热效率高,保温性好,结构合理,造型美观,适于与建筑一体化,各项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缩小了我国太阳能平板集热器与国外先进技术的差距。

由*宏威数码机械有限公司自主开发完成的《双头空白DVDR光盘生产线》项目,通过了广东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专家认为该产品整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项目已申请5项发明专利,已获1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产品从*年开发成功以来已经在国内新增空白光盘生产线市场占有70%份额,在香港和东南亚等地占有80%的市场,从*年开始更远销到欧洲和南美等地。该产品出口创汇1000多万美元,实现利税2000多万元。产品的开发成功,填补了国内可录光盘生产线的空白,促进我国整个光盘产业规模的快速发展。

(二)创新主体地位增强,企业日益成为我市技术创新的主力军。

*年授奖的85个项目中,从工业、农业、医疗卫生三大领域来看,属工业类的项目数量最多,达55项,占了65%。其中获一等奖以上的工业类项目19项,占同等级授奖项目数的74%;二等奖以上的工业类项目20项,占同等级授奖项目数的71%。从项目完成单位属性看,企业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达44项,占总项目数的52%,其中由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完成的37项,占44%;由市级民营科技企业完成的34项,占40%。如:由东华机械有限公司完成的《TTI-(900-2800)J电脑两板式注塑机》项目,是该公司于2001年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自行研制开发的,已申请5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已获授权,该项目设计的各项技术参数达到当今世界先进水平,而其价格只是同类进口机型的1/4~1/5左右,不仅为国家节约大量外汇,而且对我国注塑机行业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自开发至*年底,已售出21台,销售收入达5000多万元;实现利税1920万元,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三)创新资源集聚效应显现,产学研结合成果取得突破。

在授奖的项目中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有14项,约占16%,产学研科技合作向深层次发展。企校合作,进一步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如今年评选出的特等奖项目是*年*关键领域重点突破中标项目;一等奖以上的19个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里有5个属于产学研合作项目。如由东华机械有限公司和广东工业大学联合承担的《网络化智能型高速数控板材柔性加工成套装备》项目,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中标项目,该项目是板材加工设备中最具生命力的集机电液气一体化的前沿产品,精度高,速度快,功能强大,实现了柔性板材加工的远程诊断、远程调试、远程管理和五轴联动智能路径优化功能,节能效果显著,比国外同级别设备节能25%以上。经广东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项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成果广泛用于多品种的板材加工行业,可以大大减少用户的模具费用及产品开发周期。该项目比原计划提前半年完成,产品自*年投放市场以来,已实现新增产值12650万元,新增利税2387万元,为*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供有力保证,并在全省、全国起到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由*市光华实业有限公司和华南理工大学合作开发的《一种新型的免双芯48KVA大功率UPS内置带漏感隔离变压器》项目,通过了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专家认为,产品属国内首创,填补单芯内置带漏感隔离变压器的国内空白。产品投放市场一年半来,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5288万元,净利润1084.9万元,税收581.7万元,节支总额达414万元,效益显著。

(四)公共领域创新成果涌现,科技对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增强。

授奖项目中涉及食品安全、信息安全、节能、资源化利用、环保和医疗卫生等社会发展领域的共34项,占获奖总数的40%,其中一等奖9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16项。如由*市建设科技促进中心完成的《*市建筑节能对策研究》课题,通过大量民意调查、民用建筑与公共建筑的能耗调查、新墙材的生产及使用状况调查,掌握了*市的建筑能耗状况。系统分析了可再生能源技术在*市建筑节能中的可行性分析及应用前景,提出了适合*地区的建筑节能技术与措施,为节约大量社会能源和社会资金,缓解当前电力紧张提供了有效手段。

由*市妇幼保健院完成的《改进新生儿窒息诊断标准的研究》课题,是目前国际上同领域最大样本最全面的前瞻性研究,筛选、优化、制订出包括5项指标的新诊断标准,经近2万例临床应用验证确证了其准确性。有利于指导新生儿窒息的诊疗,降低病死率、伤残率,减少国家和人民在医疗、康复和社会福利方面的经济负担。共4篇,经国内专家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

(五)成果转化率较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

*年授奖的项目中,科技成果转化率达90%以上。据不完全统计,获奖项目实施成果转化以来新增产值22亿元,新增利税4.3亿元,创汇6781万美元。如由广东志成冠军集团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完成的《工业用大型特种变频不间断电源系统》项目,是光、机、电一体化高新技术产品,研发人员仅用一年时间便开发成功。产品自*年投放市场以来,实现新增产值22300万元,新增利税4826万元,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又如由*市石龙镇人民政府、*市石龙广播电视站、广东巨龙科技信息有限公司、*市开普互联信息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完成的《石龙镇城镇化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工程》项目,集成和应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率先在全国镇一级单位实现了基于HFC的“三网融合”,建设了石龙公共信息平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了城建图文一体化办公系统、广发行“医银通”、社区管理系统和96993社区服务热线等一批信息系统,在社会的各个层面推动信息化应用,加快了城镇现代化建设步伐,推进了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文化提升,推动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年,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154.38亿元,同比增长14.25%;税收总额5.02亿元,同比增长22.6%,综合实力位列“*全国小城镇综合发展水平1000强”的第19位,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技术创新专项篇12

一是积极推进县科创中心建设。县科创中心强化技术与资金服务能力,努力提高孵化质量与水平,对在孵企业加大培育力度,促进企业发展壮大。引进项目时更加注重项目的质量及与*本地产业的关联度,努力引进发展潜力大、技术含量高、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新技术项目。科创中心全年新引进孵化企业14家,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40%;孵化企业申报各级科技计划项目58项,有2家企业通过了浙江省软件企业认定,中心内软件企业达到4家。科创中心累计引进孵化企业达到83家,累计引进博士30人、硕士37人、高级职称人员36人,其中有26人为归国留学人员。入驻企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突破2亿元,为去年同期的3.7倍;外贸出口322万美元。中心先后被命名为省级青年创业基地、省级小企业创业基地和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二是加快建设行业研发平台。“浙江中科电声研发中心”、“浙江中科辐射高分子材料研发中心”等行业研发平台已正式组建,电声研发中心消声室土建工程正式奠基。这两个行业研发平台将依托中科院声学所和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强大的科研资源和人才技术优势,积极构建技术研发、产品检测、成果产业化平台,加快各类科技成果在*转化和产业化,为*主导产业结构调整、行业技术研发人才引进和培养提供载体。

三是加快建设主导产业公共科技创新平台。进一步完善电子电声产业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实施方案,向省科技厅申报了省级公共科技创新条件平台,进一步推动电子元器件产业产品结构调整,提高我县电子、电声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积极与省林学院等单位接洽,研究探索组建*县木业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可行性,利用科研单位的人才及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优势,在木业行业共性技术攻关及科技成果转化上开展全面合作,切实提升*木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二、努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一是积极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今年以来,我们立足*发展基础,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遴选一批市场容量大、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强的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加强政策引导,加大培育扶持力度,在电子、新材料、新能源、五金机械等领域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今年,全县新增各级高新技术企业13家,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30%,浙江众成包装材料有限公司被认定为部级高新技术企业;新增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1家、市民营科技企业9家;新增省高新技术产品24项,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60%。截至年底,全县有各级高新技术企业43家,比20*年增长22.9%,其中部级6家、省级19家,有省科技型中小企业40家、嘉兴市民营科技企业90家。全县25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58.16亿元,同比增长51.9%,上缴利税总额9.14亿元,出口创汇3.29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2.6%、38.8%。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24.83%,比上年上升1.67个百分点。

二是加强企业自主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大力倡导企业自主创新,鼓励和支持企业承担科技项目。组织实施了一批节能减排项目,以科技创新推动企业实现节能降耗。全县共列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91项,其中部级项目立项10项,“组合式墨盒”、“GPS/GSB/CDMA组合天线模块”列入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内增强型竹木复合集装箱底板”列入国家农业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列入省级项目161项、市级项目19项、县级项目101项;列入省级新产品125项,省级新产品验收82项,分别完成年度目标的156%、137%。全年获得各级科技进步奖51项,其中省级3项、市级20项、县级28项,市级科技进步奖取得历史性突破;获奖成果中,技术水平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有3项、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有30项。加强企业研发中心建设,新组建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省级2家、市级5家、县级5家。

三是加强专利工作。认真抓好20*年“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加强专利培训,共组织专利培训班9次,参加市级以上专利培训5次,参与企业155家、230人次。全年共申请专利673件,授权专利543件,其中发明(进入实质审查)和实用新型专利187件,发明专利正式授权12件。加强专利示范企业培育,新认定专利示范企业省级2家、市级3家、县级6家。

四是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充分发挥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示范导向作用,与省农业科学院合作,开展了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县创建工作,制定了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县实施方案。7月,我县被省科技厅列为浙江省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县,大云镇、姚庄镇及缪家村、北鹤村、南鹿村分别被列为浙江省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镇和示范村。12月,大云镇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部级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镇。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列入部级和省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各1项。积极培育农业科技企业,新认定农业科技企业1家。

五是加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组建了*县电子电声省级区域创新服务中心;县生产力促进中心紧紧围绕企业需求,开展技术咨询、科技项目申报、评估、专利、科技培训等特色服务,共科技项目61项,专利中介服务69项,开展独立评估业务157项。全县技术合同登记251项,合同金额1350.*万元。网上技术市场新增会员企业99家,上传技术难题140项,提供技术难题研发经费9763万元,网上签约技术合同37项,技术合同成交额6867万元,高新技术产品交易数16项,交易额960万元。

六是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全年县财政安排科技支出2946万元,占当年县级财政总支出的4%,比上年增长10%。其中科技三项经费支出2575万元,占科技投入的87%。落实对科技创新活动的优惠政策,对申报20*年度财政高新扶持资金的39家企业,兑现扶持资金457.6万元。

三、积极开展科技合作交流

一是加强科技横向交流。加强北京、上海科技联络站建设,调整充实了联络站成员。举办了“20*专家教授*行”科技交流活动,邀请了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同济、中科院上海分院、上海科学技术开发交流中心等高校院所的15名专家教授,开展了科技项目推介、校企互动洽谈以及难题对接活动。组织企业参与省内外科技交流活动11次,举办了*纺织产业创新发展座谈会,邀请东华大学的专家教授为我县西塘、天凝、杨庙等镇纽扣、纺织、植绒行业的发展献计献策;组织企业参加北京科博会,与清华大学有关院系和中科院物理所、中科院微电子所等进行技术对接。深入各镇、企业,做好技术难题征集工作,筛选出46个难题汇编成册,发往北京、上海等地的高校、科研院所,为下一步开展科技合作交流活动奠定基础。

二是加强科技接轨上海。进一步深化与上海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制定了科技接轨上海工作方案。与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科学技术开发交流中心等单位开展了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对接洽谈,加强与上海科技中介机构的合作与沟通。积极参加上海举办的科技合作交流活动,将上海高校推介的项目整理、筛选后,选取适合我县产业的项目汇编成册,下发到有关企业。

三是加强对科技合作项目的支持。充分发挥科技合作专项资金的作用,加大对科技合作项目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强高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鼓励更多的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今年,确定了万正电子的“高可靠性PTFE多层电路板的合作开发”等5个项目,作为科技合作专项资金项目,予以专项经费扶持。全年我县企业与高校院所共达成科技合作项目37项,合作金额6786.75万元,项目总投资19326.75万元。

四、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环境

一是完善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研究制订我县新的促进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政策,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落实上级有关企业技术开发费抵扣的政策,出台了《*县企业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政策的实施办法》,进一步鼓励企业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是营造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进一步深化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组织开展了20*-20*年度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考核工作。调整充实了新一届县政府专家咨询委员会,特别聘请了6位杭州、上海等地的知名专家任委员,增强专咨委的力量。深化科技特派员工作,选派了新的一批科技特派员入驻11个镇,加强对科技特派员的培训和指导。

三是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批”示范工程。通过开展科技进步、专利、自主品牌(商标、名牌)、标准化、信息化、农业科技等六类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基地)的培育,重点扶持一批科技创新型骨干企业,引导社会资源向科技创新型企业倾斜。

五、提高科技管理和服务水平

一是加强科技项目和经费管理。在科技计划项目和科技经费的管理中,继续坚持“三审一决策”制、异地评审制、招投标和课题制、合同制,完善第三方独立评估制度,建立科学的评估监督和绩效考评机制,努力提高科技管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