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企业发展趋势合集12篇

时间:2023-05-28 08:18:22

未来企业发展趋势

未来企业发展趋势篇1

长久以来,瑞典的企业一直在社会责任方面起着全球领头羊的角色。包括沃尔沃和宜家等诸多瑞典私营公司,都已经成功塑造了各自诚信、注重环境和社会责任的优质品牌,其中很多企业将可持续发展报告囊为日常经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瑞典企业决策者和政府更希望推动这一发展趋势。瑞典政府决定,在2009年3月之前,所有瑞典国有企业必须在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原则的指导下颁布可持续发展报告,说明企业对社会和环境造成的影响。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也正在努力寻求更好的经营管理实践方式,众多领先的中国企业也开始建立可持续发展报告,审视其对社会和环境带来的影响。12家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企业已经了它们最新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其中有国家电网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远集团、中国移动通信和中国华能集团的报告是参照GRI的标准撰写的。今年1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SASAC)2008年第一号文件,敦促国有企业将企业社会责任(CSR)容纳到其经营管理中,并要求相应建立一个透明的汇报机制。

目前,中国政府正有意制定相关政策,将可持续发展报告设为中国经济的龙头们――所有国有企业――的义务,旨在降低其污染和由能效低造成的能源浪费,从而实现政府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目标。

这种追求更可持续经营策略的趋势体现了中国和瑞典政府领导和企业领导者已经逐渐意识到,推动可持续发展经济能为企业提供决策性帮助,从而让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不败。

建立符合道德规范的企业已经成为一种可行的经营理念,并非像从前非政府组织(NGOs)所说的遥不可及。现如今,环保的、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企业更吸引高级投资方关注,更有益于提高企业经济绩效,也更容易赢得全球性消费者的青睐。

在最新的一期高盛(全球著名投资银行)报告中显示,自2005年以来,经营可持续业务的企业比经营其他业务的企业利润平均高25%,同时采用可持续发展模式的企业比其他同行业利润相比要远远高出72%。

“世界正在转型”,而企业也应该相应转变其经营模式――这是高盛得出的结论。2007年的报告中说到:“更多的资产已经集中到可持续发展经营模式上,市场对眼光长远的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决策者和新进企业的回报也是巨大的,这种回报决非15年前的人们可以预测到的。”

可持续发展报告可以帮助企业为社会带来积极影响。正如企业定期向社会报告其财务数字,通过可持续发展报告,企业可以将其对环境和社会造成的影响公布于众,同时提出如何将这种影响降低到最小的方案。打个比方,最常见的负面影响就是水和能源上的浪费。在可持续发展报告中可以显而易见地体现出企业在水和能源的使用上效率高低与否,如果太低,企业就会重新决策,提高使用能效效率,这样既可以省钱,又可以保护环境。从本质而言,可持续发展报告是一种将效率带入企业经营中来的新型的管理手段。

如果企业将其可持续发展报告公布于世,不仅可以推动企业在国内及国际商场上的声誉,稳固利益共享者的信任,同时可以提高其股票价值。

瑞典是世界上第一个要求国有企业采用可持续发展报告模式的国家。中国有望也朝这个目标发展。两国政府都认为在转变企业经营思想的过程中,政府的指导角色是必需的。从全球角度考虑,政府希望通过改革和对企业经营的评估,将国有企业树立为其他企业的榜样,改变国企总是滞后于同行业的私营竞争伙伴的现状。

最近,瑞典政府提出了一项新的要求:“一个有责任感,有专业精神的企业,应该主动担负起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所有的企业都应该担负起这个责任,而国有企业应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这个说法适用于国有企业比重较大的国家。在中国,国有企业在全部经济中所占比重就相当高,而且社会影响力广。

瑞典通过一套世界领先的企业经营道德规范,已经建立起较发达的公共和私营部门。相应的,瑞典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中一贯被认为是实力雄厚、诚信而且可持续发展的企业。企业品牌的成功塑造和这些企业采用可持续发展报告是分不开的――报告不仅可以提倡效率的重要性,同时报告产生的社会效应能提升其他利益相关者对其的信任,二者的结果都是提高企业效率。

沃尔沃汽车,福特汽车瑞典子公司,在2006年了一份可持续发展报告。报告不仅展示了公司在年度中取得的成就,更强调了一些改进可能。在报告中沃尔沃指出,报告制定的过程为其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了对话的机会,从而能在将来更清楚员工、客户和企业利益相关者三方的需求。

沃尔沃的报告囊括了公司在提高机动车能效和机动车安全上做出的努力,并计划在亚洲和全球增加其新的零售点。沃尔沃在中国的销售量在2006年比前一年增加了50%,他们希望这种增势可以一直在中国保持甚至扩大。

在国际大环境的压力下,中国企业必然也将改变原有的经营模式,来适应国际经济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要求。中国的消费者调查显示,消费者越来越关注和支持更为完善的企业经营模式。

一项2006年TNS――从事市场研究的国际性研究公司――研究表明,91%的中国消费者会因为产品生产企业对环境造成破毁或没有遵守道德规范而拒绝购买该企业的产品。

的确,“世界正在转型”,而中国也已经准备好加入其行列。

政府政策在完善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体制中起决定性作用,督促企业经营过程的可持续发展性。国家环保总局(SEPA) 2008年颁布政策,宣布坚持贯彻大耗能工业的环境报告标准,对于那些能源使用率低,未能提供完整的污染物报告的进行大数额经济处罚和刑事处罚。这一举措向所有中国的企业,包括那些已经将最新报告标准纳入企业经营的那些厂家,表达了政府在该方面的决心。

如果企业能增加自身透明度,将企业对经济,环境和社会影响公布于众,通过建立可持续发展报告,企业可以和政府联手,成为维护公共利益的一员。政府建立可持续发展企业的期望和其他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利益方所期待的一拍即合,例如那些一直敦促中国企业公布其可持续发展情况的外国投资方。在中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和沪深股市已经敦促国有企业和其他一些企业建立可持续发展报告。

未来企业发展趋势篇2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1-142-02

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在社会经济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其发展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及目标为依据,顺应当今网络时代的发展潮流,面向未来社会对会计改革与发展要求是会计电算化发展的方向。

一、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1.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历程。(1)实验科研阶段。1983年以前,企业的电算化基本上属于缓慢发展阶段,企业会计电算化主要处在理论研究和实验准备阶段。在此期间,企业会计电算化主要是进行工资核算的单项会计业务核算。1979年长春一汽大规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施,是会计电算化发展的一个里程碑。(2)自发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大致从1983年到1989年左右。这一时期正是新技术革命浪潮遍及时期。然而,在此期间企业会计电算化在理论、经验、人员培训等方面还很不成熟,大部分单位采用自己开发的会计软件处理会计业务,造成了许多盲目性、低水平重复开发现象的存在。为此,我国开始进行了会计电算化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研究工作。1989年12月,财政部颁布了第一个会计电算化的法规性文件《会计核算软件管理的几项规定(试行)》。使得会计电算化事业开始沿着一条规范化的道路前进。

2.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状况。(1)由事后核算向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转变。会计软件由简单的数值计算发展到全面数值核算进而到具有人工智能的会计信息系统阶段,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通过财政部评审的会计软件有40余种,加上各省财政部门认可并使用的,总计达200多种,已经出现了一系列的实用、高效、商品化程度较高的会计软件。(2)现有会计电算化水平仍处于低水平状态。具体表现为:首先传统的手工账与会计电算化处理手段两种核算形式中仍在相当多的单位并存,真正实现甩账的单位并不多,会计核算效率低。其次会计软件管理功能开发不足或没有开发,且多数单位虽采用了具有管理功能的会计软件但只应用了其中的一些核算功能,相当一部分的管理功能则处于闲置状态,系统资源浪费极大。

二、目前会计电算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对会计电算化的思想认识不够。首先,由于企业电算化事业起步较晚,人们的思维观念还未充分认识到电算化的意义及重要性。一些人认为实现会计电算化就是编程序的过程,是单纯利用计算机代替手工记账,是会计部门的责任。其次,多数单位电算化都是应用于代替手工核算,仅仅是从减轻会计人员负担、提高核算效率方面入手,根本未认识到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的重要性,使现有会计提供的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为企业决策及管理服务。同时,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管理要求和运行模式,但企业没有对会计信息系统做个性化的调整和设置。再次,在软件更新及硬件投入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由于传统的手工记账方式长期被人们所接受,对会计电算化数据的可靠性持怀疑态度。

2.财会专业人员计算机知识欠缺。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会计人员要掌握一定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财务软件的使用技术以及保养和维护。而一般会计人员所掌握的知识、理论只能满足手工会计核算,虽业务经验丰富,但计算机专业知识却很匮乏,难以胜任用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工作。表现较为突出的是对财务软件的应用方法掌握的不够透彻和熟练, 对软件的认识有局限性,对软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不能及时的排除,导致系统不能正常运行。这个问题已成为企业快速实现会计电算化的障碍。

3.会计电算化的基础管理工作存在漏洞。许多会计电算化单位没有严密的基础管理工作制度。首先,在人员分工上,企业对会计电算化操作人员与系统维护人员等岗位没有严格权限限制措施,操作员密码公开或不设密码,为越权使用和篡改数据留下隐患。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十分不完善,使得会计电算化不能正常健康运转。其次,从档案资料管理上,许多单位对存储会计档案的磁盘和会计资料未能及时归档,已经归档的内容不完整,导致不少的会计档案被人为破坏和自然损坏,以至于造成企业财务信息泄密。

4.财务软件的使用混乱。由于财务软件的开发未能实行统一的标准,再加之单位使用的财务软件是各自向软件开发商购买的,甚至有的软件开发商还别出心裁地搞出各自的特色,结果使会计电算化所用财务软件比较混乱,就是同一行业的不同单位使用的财务软件也不尽相同。不同的财务软件的数据接口、使用方法的不一样,导致了报表汇总、数据查询、数据传输的不方便。

三、会计电算化发展趋势

目前会计电算化规模和管理能力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企业发展的需要,还应向纵深方向发展。今后发展趋势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电算化获得普遍推广和应用。一方面,以机代账单位将逐步增多。现在计算机替代手工记账已经成了一个自发的要求,各单位在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后,一般在3个月后大都能够实现计算机替代手工记账。另一方面,会计电算化信息处理,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因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人们对电子技术认识的加深,它必将获得普遍推广和应用;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大范围的会计信息处理网络也必将建立。

2.加强“人机系统”,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会计电算化系统是一个人机系统,仅有一个良好的软件是不够的,必须有一套与之紧密结合的组织措施,同时需要会计人员的准确运用,才能充分发挥其效用,保证会计信息的安全与可靠。在会计电算化的初期,重点放在软件的开发与应用上,随着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应该把工作中心放在培养拥有专业知识和一定的操作能力的人才方面,将高素质的会计人员与软件的应用并驾齐驱,在实践中逐步完善起来。

3.做好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基础管理工作。会计电算化基础工作主要指会计核算规程是否规范,基础数据是否准确、保存是否完整等。为了做好会计电算化的基础工作,首先,实施会计电算化的企业必须建立严格的内部管理制度,制定岗位责任管理制度、操作管理制度、维护管理制度、机房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和计算机病毒的防治等制度;其次,要做好财务信息档案管理工作,包括数据输入输出的管理、备份数据的管理、存档数据的管理和保密规程等方面。也就是要求实行会计电算化后,应及时做好备份硬盘数据,并且每次备份至少两套,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清除过期数据等工作。

4.会计电算化逐渐向标准化,规范化发展。会计电算化的开展与管理将向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首先,标准的账表文件格式将逐步实现统一,以解决各种会计软件之间的接口问题、会计信息的相互传递问题、会计工作电算化后的审计问题,从而为更充分和更广泛地利用会计信息服务。其次,随着宏观管理工作的逐步开展,经验的积累,以会计软件的开发、验收规范,各种标准账表文件为主体的电算化管理制度体系将逐步形成与完善。

综上所述,从会计电算化发展来看,会计改革已迈出了稳健、有序的步伐,并取得了一定成就。在信息时代,要使会计电算化工作能够持续健康的发展,还必须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一步探讨。总之,21世纪的会计是一个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崭新会计,应该抓住这一良机来促进传统会计的革新,推动我国会计电算化管理工作的现代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参考文献:

1.何日胜.论会计电算化的局限性及其发展趋势.财政研究,2007(8)

2.赵刚.当前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及发展趋势.会计之友,2007(35)

3.王秀丽.浅谈现代企业的会计电算化管理.今日科苑,2008(02)

4.郭晓鸣.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开发及实施浅谈.财会通讯(理财版),2008(01)

5.胡振宇.企业会计电算化若干问题的探讨.会计之友(中),2007(03)

6.白红莲.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4)

7.王桂华.我国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现代商业,2008(12)

8.赵晓诗.浅谈企业会计电算化现状和发展.电大理工,2007(01)

9.刘志.会计电算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未来企业发展趋势篇3

随着我国的经济开放水平越来越高,对于很多的现代企业来说,他们所面临的市场竞争也会随之加深。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展露头角,现代企业的运营管理理念和模式必须进行创造性的变革。以便更精确的掌握经济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规律,从而开拓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增强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因此现代企业必须认清自己所面临的环境和困境,进行经营模式的研究和改进,借鉴以往成功的经营管理案例和经验,对现有的产品以及经营方式进行科学化、信息化的变革,对现代企业运营管理的发展做出长远的打算。由此也可以看出,正确的企业运营管理模式将会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发展趋势。

1 企业的运营管理所面临的环境

1.1 多元化的市场需求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和能源的价格都在按照不同的比例进行增长和提高,相对的,企业的生产成本也在进行相应的增长,市场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增加,向着多元化的方向持续发展。在现在的买卖关系网中,买方占据了绝对主导的地位,所以说这就对企业产品的服务和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长期下去,需要企业投入足够的力量和精力来进行新产品的研发和实践,以满足绝大部分的受众群体。因此企业的管理运营方向就要做出改变,必须从比较单一的大批量生产转向多样化、高质量、小批量的生产,这对企业不仅仅是考验,也是挑战。

1.2 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自从我国加入到WTO以来,虽然说现代企业的经济开放程度不断地增高,但是企业所面临的也是更加激烈和残酷的市场竞争。由于现在市场比较繁杂,所形成的竞争方式也不尽相同。现在的竞争内容不仅仅是表面降低价格、降低产品质量、客户的需求以及售后服务这些方面,最核心的竞争体现在产品设计的创新性上。这些都对企业的运营管理理念和模式提出了新的高要求。

1.3 现代科技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创新

随着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自动化技术的兴起和广泛应用,推动着企业不断进行产品的研发和创新,用多样化的产品来满足受众的需求并博得买家的认同和好评。谁有更新兴的产品和完善的售后服务,谁就会有市场的竞争力。所以说,现代企业不断地面临着运营模式和策略的重大抉择,不断得根据市场对现有的运营模式和理念进行重新设计、组合以及调整。

2 企业运营管理取得成效的关键

2.1 技术创新是第一生产力

在企业的不断发展进步中,科学技术的研发占有非常高的比重,是企业在竞争中取得先机的关键。根据相关的调研发现,技术创新在发达国家的企业产品研发中占有近百分之80的贡献率。在我国一些较发达的城市中,比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都占据重要的位置。由此表明,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企业想要实现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变革:

2.1.1 培养技术人才是关键

企业想要进步发展,获得利益,人才是核心。一切技术的产生都是源于人的发明和创造。一个企业没有创新型人才,也就没有什么未来和进步的空间。所以企业要多培养人才、运用人才、留住人才。

2.1.2 为技术创新增加资金

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也要为技术创新、技术人才投入大量的资金。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资金管理制度,每年为企业的研发创新提供足够的经费,以保证企业的产品技术在同类型的企业中保持竞争力。

2.1.3 鼓励技术发明创造

为了企业更好地发展,要善用人才,留住人才。对于那些积极研究发明创造,为公司产品带来利益的人才进行同等价值的奖励。不止是为了鼓励他们,同时也是为了留住他们为公司创造更多的价值。先进的产品设计也是企业保证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2.2 树立企业危机的运营管理模式

作为风险经济的一员,在经营的过程中稍不留意就会有破产的风险,所以作为一个企业必须要树立风险意识和加强应对风险的预警机制。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可能面临的风险有很多,也有很多的不确定性,面对企业风险的最佳办法就是有一套属于自己的运营管理模式,一旦出现危机,企业的技术产品和坚实的人员管理会最先适应混乱的市场,找到突破口,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企业也要加强预警机制,防患于未然,做到实时监控,实时调整。

2.3 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理念

现代企业发展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企业运营管理模式也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在正规的公司,重要的管理层会引导大家认识公司的运营管理体系,转变大家的观念,树立对公司的信心,教给大家踏实、有责任心的工作理念。当然,公司也会建立一系列完善的绩效奖惩制度,充分挖掘员工的潜能和热情。企业也会定期开展职工综合素质培训班,增强职工的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

3 企业运营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

3.1 企业管理层更加专业化、人才化

随着第四产业的兴起,全球的经济已经慢慢步入信息化、技术化的轨道。特别是我国现代的企业,也正在面临着信息化、电子化、技术化的重大变革。新型的产业也将会取代“人工”产业,因此,企业对于管理人才的要求也会变得越来越高。企业不仅仅会要求管理层有高学历,也会对于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出更专业化,人才化的要求和挑战。只有他们更加的专业化,才会培养、引进专业的高素质人才,为企业的壮大提供“源泉”。

3.2 企业产品由质量型过渡到产品名牌化

最初的企业产品注重的是质量,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产品的全部不再是质量,而是产品的名牌化。产品作为企业发展壮大的基础,质量代表的是产量,而产品名牌化代表的是效益。a品的名牌化使商品具有生命,对于消费者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同时这也是名牌文化的深厚内涵。简单举个例子来说,肯德基“品质+服务+价格+清洁”的理念也正是商品文化内涵的发展和延续。所以说现代新兴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文化就很难发展下去,而这恰恰也是企业运营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3.3 企业的规模开始向集团化靠近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跨国公司在国际上的地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根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近百分之四十的企业都在进行着跨国的生产和销售,这不仅仅为他们带来了机遇,也为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利益。由此可见,公司的经营发展面临着不断深化、兼并,而这种全球一体化的企业模式也正是现代企业的发展趋势。

4 结语

综上所诉,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大潮流中,企业想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运营管理体制就要清楚自己所面临的环境,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借鉴优秀的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时的对现有的企业运营管理模式进行调整、改变,以最好的姿态适应未来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余源鹏.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J].机械工业出本社,2012(09)

[2]陈浩.试论企业全面成本管理[J].上海财税,2012(04)

未来企业发展趋势篇4

1、研究概述

1.1我国房地产发展历史

我国房地产业在计划经济时代曾经一度销声匿迹,被福利化的单位住房供应制度所取代。自从20世纪80年代房地产业重新兴起,9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以来,我国住房分配和供应体制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据统计,自从1992年以来,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已超过五万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城镇人均居住面积由1992年以前的8平方米,提高到了现在的20平方米。

八十年代以前,没有人公开地把房地产看成商品,更不会把它作为商品来买卖。它自然就不会形成产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带动下,房地产业,这一亿万价值的巨大商品开始起动,开始流通。八十年代的中国

房地产业是初步形成和发展阶段,是房地产业的第一次高潮,使住房这一大商品的属性得到了明确。进入九十年代,党和政府为房地产业的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制定了政策依据。1991年4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设中要求:“城镇住房建设要保持合理规模和增长速度,适当加快房地产综合开发和住宅商品化进程”。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有力地推动了房地产业的飞速发展。中国房地产业已经出现走向商品经济的第二次高潮。而其重要标志就是,房地产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意义突出地显现出来。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纪,随着西部大开发步伐的加快,及中国入世后投资环境和法律与国际惯例靠拢,国外公司和企业将以更大的规模进入我国,尤其是外资机构的进入,则有利于改善房地产开发的融资环境,刺激房地产业的发展。这意味着房地产业发展的第三次高潮已经到来。

形势喜人,但存在的问题不少,困难很大。房地产开发具有资金密集型和生产周期长的特点,而这正决定了其规模经营的性质。但是,我国的房地产企业大部分是各自为政,分散经营,综合实力弱,发展缓慢,竞争力差。而且各开发企业的状况也不平衡,总体看是东南实力强,西部实力弱。这些都极不适应当前迅猛发展的经济形势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要求。

我国房地产业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运行机制,整个行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到目前为止,全国房地产企业已达到3万多家,房地产行业从业人员已突破1000万人,并且出现了一大批优秀楼盘和高素质的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人才。除房地产开发业外,十年来,还逐步形成了以评估、经纪、咨询为内容的房地产中介业,以及以经营管理楼宇、小区为主的物业管理业,从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中国房地产业的产业构架体系。全国各地房地产业蓬勃发展,各地出现了许多成功的房地产经营模式,它们中有成功楼盘的开发,也有成功的中介经纪和成功的物业管理。

1.2研究房地产企业发展趋势的意义

房地产业作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将会在新世纪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个体消费者已成为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消费主体,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消费者需求等方面不断发生变化,引起了国内房地产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

使全行业从“暴利时代”迅速转入“微利时代”,利润水平向价值回归,市场逐渐走向规范;另一方面,中国加入WTO后,海外资金和开发商进入中国房地产业的成本大大下降,将导致海外的开发商抢滩中国房地产市场,从而形成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全球化竞争格局。海外的开发商运作经验丰富,专业化程度高,管理水平先进,资金实力雄厚,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随着我国加入WTO,外国大型房地产企业将大举进军国内市场,将会给国内房地产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由于国外企业在资金、技术和管理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势必使开发的商品房质量更好,品质更佳,建设成本更低,房地产市场竞争格局将会发生明显变化。为了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房地产企业必须要有市场危机意识,强化企业管理,逐步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高科技、高品质、高效益、低消耗、低成本、创品牌的房地产开发,不断开拓市场、占领市场,才能维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探讨一条我国房地产企业的良性发展之路,以迎接全球化经济所带来的高层次竞争,已成为国内房地产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2、房地产企业现状和问题

2.1我国房地产市场现状及展望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房地产市场已经度过了市场化初级阶段,基本上完成了市场化进程。现在的市场在产品供给和企业"市场类型和消费者"产品和科技进步等方面都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具体地讲,有以下三大特征:

从产品供给和企业角度来讲,现有的房地产市场呈现出以下五个特点:(一是房地产产品价格差异扩大,各种档次的价格相互之间的参照性减低,低价更低,高价更高,总体均价趋降;(二是房地产行业边际利润水平降低,既有市场竞争因素,也有资金成本因素,但因其销售规模较大,因而对投资仍具较强吸引力(三是资金"技术"品牌"土地等行业门槛大大提高,迫切需求职业化的专业队伍,尤其是土地资源的限制,使得进入成本大增(四是房地产项目的销售速度减慢,虽然市场总量迅速扩大,但政府管制趋强,而消费冲动趋减,销售周期加长(五是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造成营销成本上升,客户服务成本亦呈上升趋势,营销成本使项目利润更趋降低。

从市场类型和消费者角度来说,房地产市场正由生存消费型转向投资消费型。随着房地产市场产品供应的日趋丰富及消费者的成熟,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形态及消费者购房心理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消费者对房地产的需求正从必需品转向追求享受的消费品,住房的功能也由原先的保值"增值的房产功能向消费、享受功能扩展。由于产品供应日渐丰富,消费者无须担心房价的涨落而难以把握购房时机,而可以根据自身的喜欢及需求去决定。但消费者在如此有利的市场中也并非绝对的赢家,还是要承担进入市场必然应当承担的买家风险和投资风险。在从生存消费向投资消费转型的过程中,消费者改善居住需求而消费房地产的消费需求仍然是拉动市场发展的核心动力,但这并不说明现在的房地产市不热,因为改善人们居住条件是个持续、长期的过程,不能在短期内实现。如果各种资金都为追求利润而盲目进入市场,人们都为改善居住而过度透支消费,房地产投资增幅及消费速度超过房地产市场所能容纳的合理限量及所能承受的合理速度,房地产市场就会产生)泡沫。

从产品和科技进步角度来说,随着产品技术的进步,房地产市场已经基本上实现了以产品为主题的产业化。在这个过程中,产品同质化成为市场主流发展趋势。因产品品质水平普遍提高及所购产品大体相似,大多数人享有基本相似的居住条件,人们对住房进行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房地产商利用建筑业"建材业"设计业的技术应用,不断推出对消费者更具吸引力的新产品,表现出电子业的某些现象。由于竞争日趋激烈,房地产创新不再是简单的应用新技术,而是最大程度地发挥土地资源潜力,通过综合和优化市场因素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以产品为主题的房地产市场中,房地产企业专业化水准大大提高,全行业明显进步而且更加理性,发展商已熟练掌握房地产业的规律和技术,模仿和照搬都有助于行业发展,但不能保证项目成功。整个房地产市场从你死我活的竞争转向资源组合,行业内部不同优势的各方走向寻求共同利益。专业咨询机构的市场不断扩大。

2.2我国房地产企业发展现状

房地产企业数量多,规模小。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现在,虽然我国房地产开发业不再象以前那么混乱,许多房地产公司已初具规模,有些还颇具实力,但相对“小、散、差”的特点并没有改变。截至2003年,我国房地产企业具有一级资质的企业仅有349家。

房地产企业开发能力低,规模经济差。房地产企业是非常典型的资金密集型企业,并且具有高投入、高回报、规模经济性强的特点。而我国大多数房地产企业规模小,资源分散,企业整体开发能力低,与其资源密集型的行业特点极不相适应。例如,上海市目前的房地产企业有2000多家,平均注册资本金不足2000万元,实收资本金不足6000万元。上海市房地产企业数量多而开发项目规模小,在2003年全市8267.51万平方米的施工面积中,平均每个企业的开发面积仅为3.3万平方米,销售百强的房地产企业总共只占市场份额的4﹪左右。

房地产企业资产负债率偏高,经营风险大。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我国房地产企业普遍存在着自有资金不足的问题,企业所需资金主要是靠银行贷款解决。目前,国内最大的房地产企业净资产规模也不过几十亿元人民币,与境外房地产企业动辄几十亿、几百亿美元相比,实在相距甚远。我国房地产企业资产负债率多在70﹪以上,有的高达90﹪。这种过高的负债必然影响企业的资信,增加其运作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财务成本,使其盈利水平下降或出现亏损现象,甚至引发负效应的连锁反应。

房地产企业信用差,不重视品牌的创立。由于我国的房地产企业的利润率一般都超过社会其它行业的利润率,同时由于房地产开发业的进入壁垒较低,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一大批社会游资涌入房地产开发行业。这些开发商短期行为严重,既没有长期的企业发展规划,也不重视自身的信用和品牌,面积缩水、价格欺诈、质量低劣,延迟交房等问题时有发生。这不仅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且直接影响着房地产企业自身的发展。

作为现代经济的基本单位和资源配置基本手段的企业,必须具备一系列的条件,如:企业的产权界定要清晰,企业必须有充分的自,企业要以个人财产或法人财产对企业债务负完全责任或有限责任。这些条件其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从这些条件和要求来看,中国的房地产企业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总体来说还不能很好地满足这些要求。然而,中国房地产企业的未来发展态势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国房地产市场和房地产业的未来走势和发展方向,不论是开发商还是政府管理部门都需要对这些问题及其未来发展趋势有一定的把握。

我国房地产企业管理是指房地产企业从开发项目的选择、开发过程直至项目完成后的售后服务等全过程的管理。与其他企业一样,房地产企业还处在一种能人管理、经验管理的体制上。素质高、能力强的企业家队伍是房地产企业成功的关键。企业家的素质与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集团的成败。它的有利之处在于:能人有魅力、有经验、有智力、有威信、有献身精神,通过他们孜孜不倦的工作、奋斗,推动了企业的不断发展。然而,能人也是有局限的,首先,能人的数量有限,假设有100万家企业,而只有10万名能人,意味着有90%的企业找不到能人;其次,能人也有分类,也分专业,难以与各种不同门类的企业对口;再次,能人也有自身局限性,如个人的随意性和模式化管理的科学性之间存在着深刻矛盾,这时的能人,实际将成为企业发展的阻力。先进的管理模式是企业长治久安、不断发展的根本保证。有了好的管理模式,一般水平的职业经理也能使企业正常运作;没有好的管理模式,能人也会无用武之地;有了好的管理模式,能人离去,企业会受振动,但不会受重伤。

房地产企业是中国房地产企业的主体,目前官方统计的数字是全国近3万家,占中国房地产企业总数的80%多。中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个人购房取代集团购买成为市场交易的主流,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外开放步伐大大迈进等内外因素,给中国房地产企业的未来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宏观总体来看,目前中国房地产企业的现状不容乐观,其中许多问题都亟待解决,集中表现在所有制、规模、效益等三个方面。

2.3我国房地产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2.3.1企业的所有制性质问题

尽管国内学者对于国有企业问题的研究如火如荼并日益深化,但却少有人对国有房地产企业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实际上,工业国企中的问题和弊端房地产国企中都有,如预算软约束。人内部控制,激励机制不合理、普遍存在着人才浪费和企业效率低下等。并且,由于房地产业本身的特点以及它在国民经济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对宏观经济的增长和波动造成的影响更大,如在经济增长中房地产业的重大贡献及其对宏观经济的拉动作用,以及在历次大的经济波动中房地产业所起的推波助澜的作用甚至是决定性的破坏作用,都正在为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所重视。

房地产国企退出房地产业的速度较之工业国企也许更快一些。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中国房地产企业发展的初期,国有房地产公司占了绝大多数;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的发展,国有房地产企业的比例逐渐缩小,90年代中期下降至不到50%;到90年代末本世纪初,房地产国企的比例已然降至20%多。然而,即使是只占总数的20%,由于其占有的土地、人才、资本等社会稀缺资源的数量巨大,国有房地产企业对市场的影响仍然举足轻重。此外,如果加上大部分的集体企业、一部分并不规范的股份制企业——这些企业在性质上其实与房地产国有企业类似,即产权不清晰,企业与政府的边界模糊,此外,其数量在统计资料中无法明确显示——那么由于所有制问题给中国房地产企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对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的制约效果就更加显著了。

2.3.2企业发展中的规模问题

目前中国房地产企业“散、小、差”的特点已是有目共睹。据有关的统计资料显示,全国房地产企业平均净资产不足1000万元,具有一级资质的1%多一点,二级资质的不到10%,大多数是小公司或者项目公司。缺少大型房地产企业集团,即使是规模较大的开发公司也是资本少、市场份额小,如上海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公司——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也只有不到15亿美元的资本市值。据统计,全国房地产企业平均每家年开发量只有1.6万平方米,即使最大的房地产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也不足0.5%。

然而,从理论上讲,房地产业所需资金量大、高投入、高回报、高风险的特性,以及房地产企业属于资金密集型。管理技术密集型、人才密集型企业等特点,决定了房地产开发行业的进入门槛应该较高。从国际经验看,一般大型房地产企业或房企集团是市场舞台的主角,占据市场的绝大份额,如香港“五大”地产商,企业资产市值都在百亿美元以上,占据了香港楼市的半壁江山。与国际经验相比,大陆房地产业进入门槛过低、房地产企业规模过小等问题亟待改进。

2.3.3房地产企业的效益问题

从《中国统计年鉴》中的数据看,与“经营总收入”、“商品房屋销售收入”等指标的稳步增长相比,我国房地产开发行业的“营业利润”以及“平均利润率”等指标波动剧烈,不容乐观。我们简单地用“营业利润”除以“经营总收入”得到房地产“行业平均利润率”,可以明显地看出,1992、1993、1994年是中国房地产业发展的高峰,表现在行业利润率上是12%左右;而从1994年开始房地产企业经营利润和行业平均利润率都迅速下降,1996年行业平均利润率仅为0.91%,1997、1998、1999三年更是出现“全行业亏损”,1999年我国房地产行业平均利润率为-1.16%;2000年才开始“扭亏”为1.62%.

此外,早期的开发企业对于解决我国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条件下,非公人员购买住房起了不可或缺的补充作用。而且这个时候房地产开发商面临着来自单位福利分房这样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存在,其利润水平局限在一定范围,还没有对社会造成多大危害。从1998年下半年我国取消福利分房,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加之住房消费贷款政策的放宽,房地产开发经营业步入了一个迅猛增长的时期。可以说,开发企业在消除竞争对手直面庞大的住房需求市场(包括由开发商直接推动的拆迁市场),并且可以自主定价而不受任何约束的条件下,迎来了开发业有史以来最好的“黄金时代”,开发商由此也大量进入中国富豪排名榜的前列。目前,从利润获得的容易程度上看,对于已经储备大量地块的房地产开发商而言,被利用的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地方政府拍卖土地或“勾地”、开发商和政府的特殊关系、中外炒房团的出击、消费者的倾巢出动等因素都有助于其“坐地加价”,获取房价失控状态下的超级暴利。所以业内提出的“地产黄金时代已经到来”的观点对开发商而言是对的,但对广大的住房消费者而言绝对不是一个好消息。因为一个几乎不做任何物质劳动、增值的行业,或者说顶多做了房地产创意策划和住房销售的行业,却获得了远比房地产金融、整个建筑业、房地产服务业等整个产业链加起来大得多的超额利润,成了整个社会不得不负担的沉重成本。

根据我们的研究,在英美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房地产业中根本不存在我国这种基本上不做什么物质劳动和增值服务的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房地产业由两类企业构成,一类是房地产生产建设企业,这是国际意义上的建筑生产企业。这类作为第二产业的企业如同我国的工业企业一样具有完备的房地产原料采购、营造和销售功能,是房地产的真正生产者和开发者。另一类是房地产服务业,由不动产抵押银行、房屋信托投资公司、不动产投资基金、房屋租赁经营、房屋中介、房屋开发创意策划、房地产价值评估、产权、物业管理、IT服务等行业构成的房地产服务业体系。这些房地产服务业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又可以分成为消费者服务的房地产服务业和为房屋生产者服务的房地产服务业两类。在英美发达国家,房地产开发企业都是建筑企业,建筑业由于其生产率上升快、收入弹性高、产业关联性强等特性,成为国民经济的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这正是上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同志到欧美访问时所看到的现象,他后来提出了把建筑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和推进住宅商品化的构想。

可见,现阶段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根本不是一种合理的企业模式,一些部门或地方把这个第三产业行业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更属失误。因为,这个皮包公司根本不存在什么生产率上升、收入弹性和产业关联等技术经济特性,也不会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但是在现实中我们看到,这种不做任何物质劳动的部门反过来成了供给住房的主体,而那些真正造房子的建筑企业在开发公司的价值链不过成了一个被动的、一个不显眼的链条。这就如同在汽车这样的耐用消费品领域,如果我们有一天创造了“汽车开发商”这样一个商业模式,只要汽车开发商设法融到一笔资金,就可以以外包的方式委托汽车设计商、汽车制造商制造,成为消费者得到汽车的唯一提供商,汽车制造厂反而失去了直接面对汽车消费者的机会。房地产是一个比汽车价值更大、质量更难以判断的耐用消费品,如果让一个中间商最终负责消费者的住房权益,而真正的房屋生产者则完全依从于中间商,消费者和开发商之间在制度上缺乏一个合理的矛盾化解途径。以房屋预售制的争论为例,作为商业信用的一种形式,预售对于促进产业资金循环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房屋预售款是不是应该交给房地产开发商这个环节,而不是交给房屋的真正生产者呢?在我国,房地产开发商是房屋建设的“大业主”和“总承包商”,属于房屋生产者的上游,消费者有什么理由把预付款交给这个处于房屋生产者上游的“大业主”呢?而且从实质的意义上,消费者才是真正的“业主”和房屋制造的委托者,开发商不过是消费者开发的一个服务商,有什么资格要超越房屋的建设生产者而直接获得房屋预售款,并借此牟取暴利呢?消费者把预售款交给了开发商,开发商在支付了延期交付的土地出让金之后,在剩余的款项中只需要再拿出一个很小的部分支付给建筑企业,其余的部分就成了他们的超额利润;而且开发商支付给建筑企业的工程费用越少,它们获得的超额利润就越多。所以合理的解决办法是取消把预售款交给房地产开发商的预售制,建立起由建筑商开发销售房屋的预售制度,并从制度上和法律上保证房屋建设生产者对商品房屋质量的责任。

3、房地产企业发展趋势分析

3.1企业应该逐步走向民营化

现在看来,不谈“产权”的“市场取向”改革已然不能取得全部改革绩效,产权的明晰是下一阶段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重心。此外,房地产本身所具有的“私人物品”特点以及房地产行业高赢利性的特点也是政府退出该行业的一个重要理由,因为政府的职能是经营“公共物品”,在住房问题上主要活跃于住房的“社会保障”领域。政府在这一问题上应态度鲜明,下定决心,所谓“有进有退”的措辞并不能阻止国企将全面淡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趋势,房地产开发行业中的重新“洗牌”将是大势所趋。事实上,目前民营房地产开发商已经在市场基础好、发育快的地区如广州、深圳等地迅速崛起,“后发而先至”,并逐步从市场的“少壮派”向“实力派”转变。例如,在广州市新近评出的房地产综合实力30强中,民营房企占了近一半,而在前10名中,只有广州城建集团一家房地产国企榜上有名。

近年来,民营经济在房地产领域中迅速崛起,并逐渐成为我国房地产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近几年来,由于我国买方市场的全面形成,其他实业领域投资机会越来越少,而房地产领域相对来说则机会大、获利高,加上政府的一系列鼓励措施,所以吸引了许多在其他领域积累了一定资金实力的民营企业家转向投资房地产。民营企业具有良好的管理机制而迅速增强了企业综合实力。而国有企业由于体制和机制以及历史遗留问题等深层次原因,往往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发展相对缓慢。

3.2努力实现法制化正规化

制度化是企业发展规模化,民营化的制度基础和保障,加强企业内外制度的建设是中国房地产企业下一步的重点,加入世贸则加速了这一进程。改革以来,我们在制度建设、市场规范和企业发展等方方面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如果套用国际游戏规则的要求则又在各方面都存在着不规范,远未能与之“接轨”。一言以蔽之,中国房地产业的各方面仍然显得“乱”,典型的不合理制度如房地产定价制度、土地征用制度,企业内部激励机制等。未来中国房地产企业将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原则,加强房地产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激励制度、用人制度、财务制度等的规范化,企业的内部运行和组织以及企业的外部环境和房地产行业管理都将进一步向制度化方向发展。

随着我国近年来房地产业的发展,整个房地产市场呈现以产品和价格为主导的市场竞争格局。房地产企业只有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为客户提供更高品质的产品和更优质的服务,不断满足客户的需求,才能被市场所接受,才能保证项目的成功和企业的开发利润。否则,投入开发的大量资金不能及时回收,不但无法实现利润,而且会造成企业运作资金紧难,甚至危及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前期市场定位和产品研究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国内房地产市场逐步成熟以及竞争日趋激烈,房地产市场也被逐渐细分,房地产的各类产品也越来越多,它们各具特点和特色,满足市场上各种购房者的不同消费需求。目前,作为房地产企业,应结合企业自身的现状,通过对市场的深入分析和准确判断,选择合适的细分市场进入,形成特色经营,即为某一特定客层的消费者提供具有某些特质的产品,以更大程度地满足他们的消费需求,这样,才能保证产品的销售速度及项目的成功,使企业在这一细分市场处于领先地位,在激烈竞争的房地产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例如,东方海外公司选择了豪华住宅这一高利润的细分市场,近年来,在沪开发的“东方曼哈顿”、“东方剑桥”、“东方巴黎”等项目,均地处市中心黄金地段,高层公寓,豪华配置,满足了这一细分市场客户的需求,虽然价格不菲,但销售火暴。东方海外公司就此确主了企业在沪上豪华公寓这一细分市场的地位和竞争优势,形成了企业产品自身的特色。

科学化的决策要求房地产企业应高度重视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工作。投资分析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项目的成败。在项目投资决策前,应投入足够的人力和财力,做好充分的案前工作,比如市场调研与分析、项目定位、产品规划方案,为企业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而不是将决策建立在经验和直觉的非科学基础之上。科学化的决策还需要程序化的过程,现在不少大型房地产企业都建立了项目投资听证会制度,通过集体讨论和辩论来评估项目,决策投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房地产开发在制度建设、市场规范和企业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如果按照国际惯例的要求,目前我国很多方面还存在着不规范的做法和一些不完善的制度需要改革,如房地产定价制度、土地征用制度、企业内部激励机制等。未来我国房地产企业将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激励制度、用人制度和财务制度等。企业的内部运行和组织建设及企业的外部环境和行业管理也都将进一步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3.3房地产企业需要实现集团化规模化经营

未来中国房地产业竞争加剧,将导致房地产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逐渐出现一批执市场之牛耳的“房地产航母”,“房地产大鳄”。其实,目前中国房地产开发行业中大鱼吃小鱼的态势已然显现,快鱼吃慢鱼也是早晚的事。例如,我国房地产市场发育早也较成熟的广州市,目前已有约1/3的房地产企业被淘汰出局,从最“辉煌”时期的1600多家,减少至目前的1000多家。

企业集团化经营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生产社会化和生产专业化是近现代社会生产发展的新特点和基本形式。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创新进步,生产过程中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这就从客观上要求企业实行多种经营逐步联合,集中使用生产资料和资金,采用专业分工和相互协作的先进生产方式进行生产交换。早在1990年约翰。奈斯比特在其《公元2000年世界大趋势》一书中就指出:90年代及至21世纪的经济格局是“集团对集团的竞争”,是“大型企业集团进行大兵团作战式”。美国、德国等西方国家经济高速发展,与其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联合形式有极大关系。联合提高了生产力,增强了竞争力。由此可见集团化经营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从而形成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活力。

企业集团化经营是增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市场竞争的实质是不同企业之间为了争夺各自利润最大化而彼此进行的实力较量。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许多企业由于实力不强,没有竞争力导致败北。我国加入WTO后,一大批实力雄厚、管理和技术先进的国际资本集团将会为抢占市场和我国的房地产企业进行较量。在这种国内外双重压力下,企业要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实行企业集团化经营是唯—的出路。这样,会有利于财力资源的集中使用,少花钱多办事,提高资金利用率;有利于充分利用物力资源,可以合理调配使用设备,物尽其用;有利于改善企业形象,提高知名度,增强资信度;有利于多元化经营,分担风险,降低成本,增加效益。总之,可使企业转变经营观念和方式,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形成规模经济,在市场上占据应有的地位。

企业集团化经营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抉择。党中央在“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企业集团”。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通过市场和政策引导,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党和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是促使企业实行集团化的加速器。使企业增加了实行集团经营的紧迫感。实行企业集团化,有利于党和政府通过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减少盲目性而产生的损失,增强综合国力。并为企业扩大生存和发展创造了空间,使企业能够走出省界,跨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企业集团化经营有利于房地产业的全面发展。房地产市场的特性,决定了不论是在开发,还是在交易和使用过程中,均需一系列专业服务的支持,以保证市场的有序运行和房地产价值的实现。而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在开发中的服务仅是初级水平,而在“交易”和“使用”环节的服务上存在很多空白领域。由于房地产具有较长的经济寿命,服务的价值从长远看甚至超过了房地产实物的建筑价值,因此,不论是国民收入还是就业方面,这些服务的经济价值是不可轻视的。而房地产业服务方面的欠缺,正意味着房地产市场存在众多的商机。而房地产企业如能抓住机遇,提供高水平服务并迅速占领市场,就会获得“先发”优势,取得巨大收益。因此,在实行集团化经营时,切莫忘记服务这一重要领域。通过填补服务体系的空白,促进房地产业的全面发展。

目前大多数房地产企业还未意识到公司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对企业战略的研究也仅限于学院派,而未能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而未来中国房地产企业发展的一个显著趋势是,一个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将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事件,再也不能仅核算这一单生意的成本和收益,而要将之放入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中去考虑,考察这一项目对今后的项目开发以及企业长远发展的影响。因此,未来开发商所进行的将不仅仅是产品的竞争、企业的竞争,而更重要的是企业家战略眼光的竞争。并且,未来的中国房地产企业将不可能只依靠老总一人的经验决策就能“赢”,而必须充分发挥企业管理层以及企业外脑的集体智慧,形成明确而合乎实际的公司发展战略。

规模化的经营是国内房地产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房地产业投入大、周期长、受市场因素影响大的特点,决定其有着较高的市场风险。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日趋成熟,国家政策的不断完善,像土地招投标制度、新的商品房预售标准等的实施,房地产开发行业的准入程度将不断提高,只有那些具备雄厚的资金实力、显著的品牌优势、规模化经营、占据较大市场份额的大型房地产企业,才能在市场中站稳脚跟。

纵观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当经济水平达到一定高度时,某些行业就会出现集中的趋势。未来我国房地产企业竞争加剧,只有增强规模优势、走集团化道路、全面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才是企业赢得竞争的关键。目前,我国房地产开发正处在一个结构性转变的关键时期。一些大的开发企业实力正在急剧增强,市场竞争的核心能力正在加速形成,一批对市场有较大影响的房地产龙头企业正在脱颖而出,而那些实力弱而又缺乏核心竞争能力的开发企业在未来几十年内将会面临被淘汰出局的危险。诸如万科这样的企业,正努力从其它开发企业特别是房地产企业中吸引人才,为企业的扩张做好人才储备。房地产开发“大盘时代”的来临以及国内资本市场的逐步成熟将大大加快我国房地产企业规模化、集团化的步伐。

3.4在产品同质化趋势下争取服务的差别化

由于我们长期处于“卖方市场”,房地产市场竞争同质化现象严重,产品同质化、价格同质化,推广方式同质化……。然而如果认真研究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趋势就会发现,目前中国城镇居民已处在一个从追求“量”向追求“质”转化的时期,这是宏观大势;从市场的微观层面看,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偏好又是多变的、善变的,有时还变得很快,开发商如果事先不充分考虑到这些变化将会尽失先机。

市场化的运作要求房地产企业以市场为导向,贴近市场,充分了解客户的需求,不断满足广大消费者对房地产这一特殊商品的需求。一个房地产企业,首先要清楚市场上要什么,本企业能做什么,然后再去研究怎么做。近年来,上海民营企业成为沪上房地产市场上的一支生力军,他们的成功,正是由于民企机制灵活,贴近市场,抓住了近年来中低档商品住宅的市场机遇,使企业得到了超常规的发展。目前,房地产企业越来越重视市场化的运作,许多企业成立专门的部门,负责项目定位和产品研发,由企业的设计人员、营销人员共同协作,力求开发出适销对路的产品。

首先,追求设计的独特性。设计是房地产前期最基础、最核心的环节,是房地产品牌运作的关键阶段。要创造强劲的房地产品牌,就要充分发挥建筑设计专业技术作用,走差异化的生存道路,使前期的开发设计独树一帜,用全新的思维方式不寻常的设计理念和守正出奇的超人表现,以及他人无法模仿而又能给企业带来持久竞争优势的能力,使品牌的核心价值能触动每一个细分的消费群体。

其次,注重功能的前瞻性。房地产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紧跟现代城市的发展趋势。住宅是购房者个性、权力、地位、财富、身份的符号与表征,是生活方式的载体之一。要满足细分群体的多元化的需求,房地产的功能设计既要体现前瞻性,又要保持后延性,做到一二十年不落后,三五十年可改造,一二百年成古董,具有观赏与增值的潜能。

此外,销售策划要具有鲜明特色。开发商必须注意特色经营的重要性,把研究市场需求、强化使用功能、追求个性特色、营造人性空间的思想作为经营理念,不仅在小区布局、建筑外型、色彩楼层、阳台、内部结构等产品策略方面力求突破雷同,突出居住者个性,而且在广告宣传、价格确定、促销方式等方面也要独具风格,努力成为市场亮点。此外,重视环保和文化品位也是个性化服务的重要体现。同时,规范到位、体贴入微的物业管理,不仅可以提升开发商形象,甚至可以使物业升值。

3.5行业发展追求专业化和品牌化

目前,我国许多房地产企业既做房地产,又作地产,而且不分档次、不分区位、不分用途,什么项目都做。更有开发企业提供“一条龙”式的服务,即材料销售、建筑施工、装饰装修、物业管理都自己做,甚至包括了中介、设计,企业向大而全、小而全发展。形成这种“全能开发商”的原因有:一是因为与房地产相关的每一项业务都是有利可图的,所以开发商不愿意让别人去做;二是房地产业专业分工不够,相关业务还没有形成产业化,没有成本优势,产品价格较高,所以开发商宁愿自己去做。结果造成企业内部管理上互相重叠交叉,开发模式没有创新,抗风险能力下降,通常是一年、两年一个开发周期过去后,很多这样的企业也便悄然消失了。以成熟的美国房地产开发模式为例,他们走的是一条高度专业化细分的道路,投资、开发、物业经营等各业务板块相对独立。这说明房地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这种“全能型开发商”缺乏竞争力,不利于发挥自己的优势,随着房地产行业利润的不断下降,以及房地产相关业务形成产业化,房地产企业的专业化将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房地产开发产品的差别化也将越来越明显。目前,我国城镇居民已处在一个从追求“量”向追求“质”转轨的时期,这是大势所趋。从市场的微观层面看,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偏好又是多变的,有时还变得很快,开发企业如果事先不充分考虑到这些变化将会尽失先机。所谓“得客户者得天下”,研究消费者偏好,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研究细分市场,形成独特的他人无法模仿复制的产品特征和竞争优势,将是未来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考虑的一个主要问题。

专业化的管理要求房地产企业在房地产开发的各个环节上配备专业化的管理人才,提升企业及项目的管理水平,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以获得更多的利润。加和WT0以后,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国内房地产业逐步进入微利时代,企业只有具备较高的项目成本管理水平,使开发成本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才能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因此,房地产企业必须充分重视投资管理工作,尽早培养出一批专业化的投资管理人才,使他们成为既具备房地产运作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全面了解房地产市场,又具备财务分析、投资管理及相关法律知识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品牌化是产品差别化的进一步深化。品牌是一个企业的实力、产品质量、管理水平等指标的综合体现,是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素质的外部表现。长久以来中国的消费者买房子需要全面考虑有关住房的所有因素,而且各因素的权重相差不多,于是只好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去“踩盘”,交易费用很高。未来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竞争将是品牌的竞争,目前靠“概念”吃饭,全面采取“跟随策略”就能“全赢”的局面将被逐步打破,房地产业界将会崛起一批行业精品楼盘和明星企业,它们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并获得巨大的超额利润。

品牌是一个企业的实力、产品质量、管理水平等指标的综合体现,以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素质的外部表现,是市场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一个有影响的品牌,不仅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而且售价比一般同类产品要高出许多。房地产商品于其自身的特点,一般消费者不可能对诸如开发商的各类承诺是否能兑现,房地产产品本身的质量是否有保障,今后小区物业的管理水平如何等方面有非常详细的了解,这就要求房地产企业必须运用品牌这一无形资产来提高消费者对其产品的忠诚度。未来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竞争将是品牌的竞争,企业必须在产品质量、外观、功能、小区环境、售后服务等各方面不断努力,才能塑造出自己的品牌。

战略化是品牌化的进一步深化。战略化意味着一个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将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事件,不能仅仅核算这一单个项目的成本和收益,而要将之放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中去考虑,考察这一项目对今后的项目开发以及企业长远发展的影响。因此,未来房地产开发企业所进行的将不再仅仅是产品的竞争、企业的竞争,而更重要的是企业家战略眼光的竞争。而且,企业将不再可能只依靠领导个人的经验决策就能成功,而必须充分发挥企业管理层以及企业外部咨询机构的集体智慧,形成明确且合乎实际的企业发展战略。

随着房地产市场竞争的加剧及消费者成熟度的提高,房地产企业越来越重视企业的品牌建设。当然,企业的品牌建设不是靠大量广告投入,自我吹嘘,而是建立在市场提供优质的产品和优良服务的基础上,再配以准确的形象策划和适当的媒体推介、公关活动等的系统工程。品牌建设需要一个过程,它是以开发商一个个成功项目作为载体,逐步为市场所认可,最终形成企业自身的品牌和形象。例如,万科地产的“万科城市花园”品牌,北京万通集团的“新新家园”品牌,广州奥林匹克房产的“奥林匹克花园”品牌,等等。它们都是通过多年经营和多个项目的积累,才拥有了目前的市场知名度和品牌形象。

企业品牌建设不仅为企业开发项目的销售工作提供了保障,而且,良好的品牌形象还会给企业带来更为丰厚的附加价值—品牌价值。首先,知名企业开发的楼盘的售价可以高于周边的其它楼盘,利润可以更高。如万科地产近年来在沪上开发了多个项目,由于服务品牌的建立,不但销售火暴,而且,售价也比周边楼盘每平方米高出700-1000元。其次,知名企业在某一地段的投资开发,会带动其它企业在周边跟风投资,从而形成新的热点,提升了区域价值,最终提升了自身楼盘的价值,扩大了利润空间。最后,知名度高的房产开发企业更容易获得银行的金融支持,更容易找到合作伙伴。特别是加入WTO以后,大量境外投资会进入国内房地产市场,而出于对国内外房地产开发模式差异性和本土化的考虑,一部分境外投资会采用合作开发或项目管理的模式,而国内知名房地产企业在吸引资方面无疑会占得先机。大连万达集团由于具有较好的企业品牌,已与世界五百强之一的某境外企业合作,在国内二十几个大中城市开发建造大型商业设施及住宅小区。

越来越多的房地产企业已经意识到,未来国内的房地产市场不应出现象中国家电业那样残酷的价格竞争,那只会导致全行业的生存危机,而是要走品牌竞争之路,具有高附加值的优质产品才能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资金积累,在良性循环的状态下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3.6房地产企业趋向网络化信息化

房地产是区域市场,而房地产策划企业必须跨区域经营才能实现自己的规模化发展,而跨区域经营就要求企业加强区域网络化管理的能力,企业必须通过利用网络化管理的优势,整合市场和企业内部的资源。如上海富阳的"全国通路战略",通过业务网络分摊风险,利用经济的地域轮动赢得发展空间。

中国房地产TOP10研究组通过对百强企业的系统研究认为:专业化、制度化、品牌化、职业化、网络化将是百强企业的发展趋势。一、专业化。百强企业只有坚持业务专业化,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才可能在市场上生存并发展壮大。二、制度化。企业要发展,就必须以制度代替模式,加强企业创新能力,不断超越自我,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房地产策划市场中脱颖而出。三、品牌化。品牌是企业综合实力的外部表现,同时企业的经营发展离不开品牌。百强企业都十分注重品牌价值,上海荒岛房产工作室用"口碑"开拓市场,创造性地提出"声誉缘于面、服务强调线、效益出于点"的运作思路,在区域扩张中取得了良好的声誉和效益。四、职业化。职业化人才越来越受到行业的推崇。百强企业认识到这个趋势,注意吸收专业化人才,加强员工专业教育,培养出职业化的人才队伍。五、网络化。房地产是区域市场,而房地产策划企业必须跨区域经营才能实现自己的规模化发展,而跨区域经营就要求企业加强区域网络化管理的能力,企业必须通过利用网络化管理的优势,整合市场和企业内部的资源。如上海富阳的"全国通路战略",通过业务网络分摊风险,利用经济的地域轮动赢得发展空间。

3.7房地产企业将日趋与金融业实现融合

在金融全球化的推动下,中国金融业的开放,海外金融机构的进入,促使先进金融技术的引进,推进金融产品创新,增强金融业的竞争力,迅速提高金融业的服务质量。这将有效地拓展房地产金融保险业的市场空间,促进房地产证券化,并刺激房地产市场的需求,促使更多的居民通过向银行按揭贷款实现住宅的超前

消费和房地产投资。而且,房地产证券化的发展,使居民可以拥有更多的金融产品和投资工具,便于理财和投资组合,大大拓展房地产投资和房地产金融投资的渠道。

当房地产企业业务运转正常,融资渠道畅通,经营负债控制得当,具有专业化经营和核心竞争力的时候,房地产开发的规模越大,效益就会越高,风险就会越低。因此,房地产企业在做强的同时,也希望能尽快上规模。但房地产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单纯靠银行贷款显然是不够的,企业上市,进入资本市场是必由之路。房地产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不但可以拓宽企业筹资渠道。而且,可以降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使企业经营更加稳健。在香港,大地产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一般不超过30%,而目前国内大部分房地产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平均在85%以上。由此可见,资本运作对于房地产企业将会越来越重要。

房地产企业的资本运作并不局限在企业上市这一种形式,而是有更广泛的资本运作方式。例如,大型房地产企业可以在资本市场上收购、兼并其它房地产企业,或是投资参股优质房地产企业,或是与国外房地产基金合作,强强联手,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双赢局面。随着我国加入WT0,相关政策逐步放开,房地产企业必将在更加广阔的国内外资本市场上进行运作,形成畅通而牢固的资金链,为企业的高速发展提供更加强劲的动力。

此外,房地产企业的发展,不仅需要雄厚的资金实力作为后盾,而且,更需要各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的加盟作为保障。未来房地产企业间的竞争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人才的竞争。目前,很多房地产企业已非常重视企业人力资源的建设,想尽办法留住企业内的业务主干,并不断通过猎头公司等在市场上争夺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等理人才,建筑人才高地、为企业的发展储备能量。

房地产企业在进好人才的同时,还应学会用好人才。因此,房地产企业应不断完善薪酬计划、绩效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感;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加强团队建设,为员工创造充分发挥个人专长的环境氛围,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重视员工的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鼓励员工不断创新,争创学习型企业,以适应行业的发展和竞争的需要。

目前,国内房地产企业的组织架构,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类是职能型的模式。企业设置不同的专业职能部门,同时分工负责企业所开发的各项目的业务工

作,每个项目现场设地盘经理。其特点是公司层面强,项目层面弱。另一类是项目经理负责制的模式。每个项目部或项目公司,配备较齐全的各类专业人员,独立运作,由项目经理全权负责。其特点是公司层面弱,项目层面强。这两种模式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因此,有些大中型企业采用两种模式相结合的组织架构,但也带来了多头管理、效率低下、人员配置增加等一系列问题。

“入世”后,外资进军国内房地产市场,一种是直接在华设立公司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另一种是以投资者的身份,在华寻求合适的企业合作,参股或控股某些企业,进行房地产投资,尤其是那些国外房地产基金。这对国内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哪家企业的管理机制与国际接轨,他们在吸引外资合作方面就占有优势。

因此,房地产企业应重视企业法人治理机构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投资决策层面与经营管理层面的分离,作为企业所有者,敢于聘用职业经理人负责公司的经营,并充分放权,依靠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来约束各级管理人员,企业靠制度化、程序化运转,而不是靠一个人在运作,这样,才能为吸引新的投资股东奠定良好的基础。

同时,企业应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逐步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减少管理层次,增强企业内部沟通渠道的畅通,提高组织运作效率,增强各类决策的可靠性。比如,项目投资决策听证会、项目规划设计听证会、营销方案听证会等形式,就是一种探索,使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与普通的基层业务人员有机会充分沟通,交换意见,为决策的正确性、科学性提供了保障。

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发展得益于房地产金融的大力支持。但近年来金融支持力度有所下降。目前我国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主要分为:国家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债券、利用外资、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1998年以来,国家预算内资金、债券和利用外资绝对值及占比均很低,且呈不断回落态势;房地产开发资金中约有60%左右来自于银行贷款,房地产开发企业对银行信贷资金依赖程度很大。

我国房地产金融制度创新的当务之急是融资证券化,更具体地讲急需开放抵押贷款二级市场。住房抵押贷款的二级市场就是银行或住房抵押贷款担保公司开展的业务。由于住房抵押贷款占用的资金数量大、积压时间长、变现难,因此经

营孕育着巨大的风险。欧美的住房抵押证券的信用级别极高,相对具有“金边证券”之称的国库券而言,住房抵押证券称之为“银边证券”,具有良好的赢利功能。因而二级市场并非单纯的就是一种风险分散机制,它还是一种全新的融资渠道加强与金融部门的合作与联系,开展多样化、多渠道的抵押业务,特别是扩大存量房抵押业务,盘活存量资产,使房地产抵押成为融资的主要手段之一。

房地产企业为了实现组织机构的精简,扁平化的管理,提高效率,应该走专业化的道路。房地产专业分工越来越细,今后房地产企业应将更多的人力、财力,放在投资策划、管理等方面;将部分业务外包给专业公司打理,不仅能使其更加专业化操作,而且可以有效地降低成本,规避风险。例如,目前很多房产商已将设计、施工、监理、营销、物业管理等工作发包出去。今后,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项目管理、市政配套工程等工作也会由专业公司来完成。这样,不仅使房地产企业的组织机构得以精简,管理效率大幅度提高,而且,各外包项目由专业公司承担,更加专业化,效率和效益皆会提高。房地产企业会选择合适的各类专业公司,发挥各自优势,强强联手,形成战略伙伴联盟,保证项目顺利完成,使企业得以发展与壮大。房地产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行业,房地产企业融资方式的优劣,也直接影响着融资成本的大小。因此,如何通过多渠道的融资活动来满足开发对资金的需求,不仅是房地产企业所面临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方面。房地产企业融资是以房地产企业为对象而进行的融资,主要围绕房地产企业开发、经营、消费等活动而展开。要使房地产企业融资畅通无阻,就要达到融资对象的专门化、融资对象的过程化。

结论

从总体上讲,我国的房地产形势看好,房地产企业有较好的生存环境。要多种途径解决房地产企业规模过小,后劲不足的问题,摸索并逐渐形成较成熟的运行模式,抗风险能力也将会得到不强加强。我国的房地产企业要在市场中站稳脚跟,牢牢把握好市场开发方向,提高自身素质,与时俱进,把握机遇,才能出其不意,战胜对手,立于不败之地。同时,还必须有国家政策的正确指导、政府部门的大力配合,以及政府与企业对消费者需求的准确把握及合理引导。

参考文献

[1]杨玲,《重庆国有房地产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载于《重庆大学学报》,2003.5

[2]王要武,《我国房地产业的现状、前景与对策》,载于《建设科技》,

[3]袁亮;杜骏,《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载于《国外建材科技》,2006.2

[4]施立鹏;王洪峰,《房地产企业融资的新途径》,载于《中国房地产》,2006.5

[5]欧阳建涛,《房地产企业投资决策的期权博弈分析》,载于《工业技术经济》,2006.4

[6]申炫国;谢泗薪,《构筑房地产企业的战略制胜台阶》,载于《中国房地产》,2006.5

[7]葛波,《对房地产金融发展的思考》,载于《金融与经济》,2006.04

[8]陈淮,《我国房地产市场及企业的国际差异何在》,载于《红旗文稿》,2005.16

[9]彭晓华;羊卫辉,《服务导向下的房地产企业经营策略》,载于《商业时代》,2006.11

[10]巴曙松;王淼,《房地产企业需要个性化的融资模式》,载于《中国房地信息》,2006.4

[11]郑文选,《谈房地产企业的经济竞争战略》,载于《陕西建筑》,2005.10

[12]杜秀云,《房地产企业应该如何提高竞争力》,载于《商场现代化》,2006.12

[13]卢培猛,《房地产企业创建品牌的发展战略探析》,载于《企业经济》,2006.3

[14]刘湖北,《论房地产企业品牌的特性和塑造流程》,载于《江西社会科学》,2006.3

未来企业发展趋势篇5

1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

1.1 内部审计环境有待改善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内部审计的发展历史并不是很久远,而且过去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上到企业所有者、管理层,下到普通员工,大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目的、性质和作用了解不深,对内部审计工作和审计人员存有抵触情绪,甚至有人认为审计就是在找茬,会影响工作氛围的融洽和稳定,分散管理人员的精力,限制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客观上造成内部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在认识和沟通上的障碍,使内部审计工作环境不够宽松和谐。

1.2 对内部审计的态度不够重视

目前存在不少企业没有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受到长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有些企业管理者思维欠缺前瞻性,运营管理企业时未充分考虑到制约机制中,狭隘地认为审计对企业的实际运营没有重要作用。这样内部审计部门就不会得到重视,有的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或合并到其他部门,或直接取消。内部审计部门由于未被足够的重视,便无法全面展开职责范围内的审计工作,从而大大降低了内部审计的作用,很难做出成绩,这样就更加难以得到企业的认可,其工作开展就更加艰难,如此便步入了恶性循环。

1.3 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内审机构的地位不合理,独立性和客观性不够

内部审计所处的领导层次越高,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就越高,就越有利于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反之,则不利于审计部门客观公正地发挥作用。在我国,董事会直接领导下的内部审计很少,主要是一些公开发行股票的上市企业,其他大多是在总经理或主管副总经理的领导下工作,在一些较小的企业里,甚至有财务经理兼管内部审计工作的。这样就会导致审计工作存在很大弊端:很容易引起财务舞弊,而且审计主要集中在财务材料,在内部控制系统、经营管理等其他方面的审计可能被疏忽,影响内审作用的全面发挥。

1.4 内审人员的总体素质与水平不高

目前我国从事内部审计的工作人员总体上素质不高,水平和能力还不能完全达到一个出色的内部审计师应有的高度。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我国内部审计起步较晚,短期内培养出来的合格内审工作者不多;二是我国内部审计人员多从财务部门转换而来,知识结构比较单一,会计知识较丰富,但精通管理原理和内部控制,特别是风险控制的人才稀少;三是对现代审计手段和技术,如信息技术、风险导向审计技术普遍缺乏认识,更谈不上运用。

2 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

2.1 审计人员从财务专家型向综合型转变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内部审计由单一侧重财务逐步向管理经营等综合领域发展,审计人员不但要精通会计理论,也要懂得金融、经济、法律、统计及信息技术等知识,这样才能做好审计工作,维护所有者利益。为了紧跟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内部审计人员必须不断加强学习,提高综合技能,适应形势的需要。

2.2 内部审计的职能将从监督向服务转变

目前,我国的内审人员习惯于监督检查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审计项目立项时,往往按财务收支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等常规项目立项,很少专门为测试和评价内部控制进行立项,对企业的内控不能进行系统评价,无法对管理当局提出实质性和预防性的管理建议。随着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与电算化的普及,账面上的错弊越来越少,内审重点也将向内控分析和评价方面转变,为组织提供咨询服务。

2.3 内审机构在公司结构中的地位将更高

未来企业发展趋势篇6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

2008年9月,淘宝封闭百度爬虫这一事件在互联网上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口水战。9月28日,百度宣布网络交易平台推出搬家服务,直接并且明确地以淘宝为例,指导用户如何把淘宝店铺里面的商品转移到百度平台上,此举意味着双方竞争升级。目前,百度已经启动了“10,000名商户内测”活动,并以50万元收购省略域名。在不久前结束的中国互联网大会中,电子商务作为一个重要议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本文旨在通过竞合理论分析未来中国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趋势。

一、中国电子商务企业现状

1、B2B电子商务企业现状。中国B2B电子商务企业(如中国制造网、阿里巴巴等)的客户集中在中小制造业企业,B2B电子商务平台主要是帮助他们做外贸出口,但是受到人民币升值、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美国经济危机的影响,中国出口产品长期以来的价格优势被削弱,这些中小企业的现状和前景都不容乐观。据海关统计,2008年1~7月份,深圳口岸私营企业出口212.5亿美元,比2007年同期下降9.8%,占同期口岸出口总额的16.8%,减少了4个百分点。2月份深圳口岸私营企业单月出口开始出现负增长,同比下降3.6%;6月份出口同比降幅达到2001年以来单月最大,快速下降51.3%;7月份当月仍持续下滑,下降7.5%。

美国资本市场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也残酷考验着中国电子商务企业。美国通过8,500亿元救市方案来拯救它的经济和资本市场,“上一次互联网泡沫的时候是美国人手里有钱往外投,而这一次不是互联网出了问题,而是金融资本市场出了问题,使他已经没有那么多钱向中国的互联网行业来投了。”这次经济危机后,大量的互联网公司和电子商务公司可能拿不到预计的投资。

2、B2C电子商务企业现状。虽然美国经济危机对中国电子商务企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是总体来看2008年中国B2C电子商务企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当当涉足数码产品;卓越亚马逊的化妆品也卖得很好,王汉华的口号是“像买书一样买生猛海鲜”;京东商城开始大力发展3C家电业务。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原来主打一个领域的网站经营纷纷开始了产品线的多元化,并且开始关注非一线城市的市场,增加投入,培育市场。在中国B2C领域,这块蛋糕如何分配?

3、C2C电子商务企业现状。以淘宝网为例,2007年淘宝交易额为433.1亿元,同比增长156.3%,仅次于百联集团(771亿元),成为中国第二大综合卖场。2008年上半年总成交额突破413亿人民币,注册用户数已达到7,100万,占中国网民总数的30%左右。随着淘宝商城的上线和良好发展,在2008年底的统计数据上我们一定能看到淘宝更大的进步。

个人消费者作为消费的主力军,必然会对电子商务市场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在C2C平台购物的消费者喜欢平台提供的“方便和便宜”,但是普遍会抱怨“产品与图片不符,质量和售后太差,不能一站式购物等”,这是C2C平台发展的一个瓶颈。同时,C2C平台在我国一直都是免费的,易于接受但是没有忠诚度。这一点与国外不同,使平台损失了一部分的收入。

二、我国电子商务企业合作现状

百度为什么要做电子商务?目标是希望把品牌彻底融入到用户的生活中。利用其优势――强大的搜索引擎、最大的中文社区、门户和新开发的IM,百度做电子商务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百度最终进入C2C领域对于淘宝的威胁巨大,所以淘宝封锁百度爬虫也就理所当然。

目前,只有很少的电子商务企业与高校联手合作进行科学研究和应用型的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阿里巴巴同高职院校合作培养电子商务人才,福建也有电子商务企业与福州大学建立研究院。但企业之间的合作还处于一片荒凉,基本上都是各企业在单打独斗,同质化严重,资源浪费严重,竞争十分激烈。如果能在企业之间引入合作机制,充分利用企业优势开展经济活动,对于中国电子商务行业无疑将又是一个春天。

三、竞合理论的理论基础

Joel Bleeke&David Ernst(1993)最早提出合作竞争,在其《协作型竞争》一书他提出,“对多数全球性企业来说,完全损人利己的竞争时代已经结束。驱动一家公司与同行业其他公司竞争、驱动供应商之间和经销商之间在业务方面不断竞争的传统力量,已不可能再确保赢家在这场达尔文式游戏中拥有最低成本、最佳产品或服务,以及最高利润。”

博弈论的发展,为企业参与合作竞争实现双赢提供了理论基础。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个体理性非合作博弈的结果往往导致集体非理性的“囚徒困境”难题。而竞争双方的合作博弈要优于非合作博弈,博弈双方从合作中能获取比竞争单干更多的收益。合作博弈突破了传统竞争的“一方所得即为另一方所失”的零和博弈,实现博弈各方的正和博弈,即实现双赢。在重复多次博弈过程中,惩罚约束机制的引入以及理性预期,使合作成为博弈的均衡结果。

Nalebuff&Brandenburger(1996)将博弈论应用于企业管理,明确提出了合作竞争概念。他们认为,企业经营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博弈,即当某一企业发现市场机会后,没有能力设置有效的阻止他人进入的壁垒,以便实现自身从初级竞争到垄断竞争的迅速过渡,于是借助他人的力量共同开发市场,通过合作竞争实现共同致富。对合作竞争他们表述为,一种超越了过去的合作以及竞争的规则,是结合了两者优势的一种方法。合作竞争意味着在创造更大的商业市场时合作,在瓜分市场时竞争,以此实现双赢。

Moore(1996)在反思企业间过度竞争的基础上,从生物学生态系统这一独特视角来描述当今市场中的企业活动,提出并形成一种独特的商业生态系统共同演化竞争的战略理论。他认为,当今企业的合作与原先旧式的、胜者为王的、面对面的争斗是一样重要的。在当今产业界限日益融合的情况下,企业不应把自己看作是单个的企业或扩展的企业,而应把自己当作一个生态系统的成员,生态系统内的企业通过竞争可以将毫不相关的贡献者联系起来,创造一种崭新的共生系统商业模式。

在对抗性竞争中,企业与竞争对手处于对立的竞争状态,对手利益的增加就意味着自身利益的减少。战胜竞争对手,抢占市场份额,将对手置于死地而后快,成为企业界长期的思维定式。很明显,对抗性竞争忽略了企业与竞争对手之间存在着的共同利益,错失了通过彼此合作做大市场“蛋糕”的机会。在信息不完备、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客观存在的约束条件下,我们发现与运用价格机制的成本和交易成本昂贵,而以合作竞争来替代对抗竞争就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充分享受专业化分工的益处和合作的收益。

四、电子商务企业合作策略:战略联盟

战略联盟是两个或多个企业为了实现一定的战略目的,在一定时期的战略联合体。其产生有三个原因:一是因为企业之间在资源上存在相互依赖性,在经济活动上存在互补性,为了让这些资源和经济活动在联盟中得到新的组合和延伸,降低交易成本,获得更多利润;二是企业在联盟中可以相互学习,形成新的知识和技能;三是联盟的风险比收购兼并要小的很多,如果操作得当,标杆效应却差不多。

在互联网时代,由于信息技术的普及和经济一体化,任何一个企业都不能在哪怕很小的一个市场获得垄断地位,这样企业之间必然地走向合作竞争,建立战略联盟。合作竞争对于电子商务企业而言,不仅是理念,而且是提升服务水平、提升竞争力的锦囊。电子商务企业之间摆脱此消彼长的竞争,通过合作使得市场蛋糕更大,保证总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同步增长。

电子商务企业战略联盟的前提是差异化。企业应当对市场做充分的调查研究,然后选定细分市场,定制服务和产品满足细分市场的需求,避免同质化;另一方面根据战略和运营,选定合作伙伴,共同组成利益共同体,求得效益最大化。电子商务企业战略联盟的策略选择,按照战略联盟的分类可以有两种:

1、横向联盟:同一产业或行业部门,生产、销售同类产品的企业之间的联盟,或者在同一市场上产品或服务相互竞争的企业间的联盟。对于当当网和卓越网,在开辟二三线城市的过程中,物流机构无疑需要企业自己投入一部分资金去建设,如果两家企业能在物流上实现联盟,将有效地提高资源利用率,避免了重复建设。再如,B2B与B2C电子商务企业结成战略联盟,在适度竞争存在的情况下,共同推进电子商务的快速普及。

2、混合联盟: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之间没有直接的投入产出关系或技术经济联系的企业之间的联盟,或者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产品与市场都没有任何关系的企业之间的联盟。它的优势是能够扩大企业自身结构,增强经营能力,扩大经营能力,增强市场控制能力,实现多元化经营,利用产品组合的经济性和高市场占有率来谋求企业的发展。

五、电子商务企业发展的终极目标:构建和谐电子商务生态系统

电子商务从1998年到2008年取得了良好的发展,这令所有做电子商务的人感到欣慰。但是作为一个行业的发展它是有规律可循的:寻求个别企业的发展到寻求整个行业的良性生态循环。“只有把电子商务的生态环境营造好,包括电子商务的整个环境,从信息一直到交易支付,甚至交易完之后的一些服务,从个别企业的行为发展到整个行业的良性循环,从低端到高端的交易和整个生态环境的诚信环境的建设。”

(作者单位:福州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郭凡生.中国B2B企业将遭到全世界的质疑,2008年中国互联网大会演讲.

[2]JoelBleeke,David Ernstn.Collaborating to Compete:Using Strategic Alliances and Acquisitions in the GlobalMarketplace.JohnW ilry,McKinsey Company,1993.

[3]陈阳.生产博弈[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4]Barry J.Nalebuff& Adam N.Brandenburger.Co-opetition.Currency,Doubleday,1996.

[5]James F.Moore.The Death of Competition:Leadership and Strategy in the Age of Business.

未来企业发展趋势篇7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1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面临越来越严峻的竞争与挑战。因此,企业应当重视加强对财务管理职能影响因素的研究,并且分析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从而在市场经济竞争中立足。

一、企业财务管理职能影响因素

(一)外部因素

1.经济环境方面

在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承担着统筹划分国有企业各项资金的责任。然而,作为独立核算的单位,企业实际上并未获得自主财政大权,相对来说财务管理较为简单。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深化,企业独立的进行经营,承担着自负盈亏的重大责任。因此,企业从自身的实际需求出发,先科学合理的确定好所需要的资本量,而后从市场中筹集资本。在资金筹得之后,将其投放至效益高项目中,接下来以需要为出发点,科学合理的分配所获得的收益。企业此时的财务管理呈现出较强的能动性特点。

与此同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断的扩大贸易的范围,较之前国际资本流动性日益加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就是说,在世界范围内合理分配与使用各种各样的资源,加剧企业间的竞争。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无论是经济格局,还是竞争形势都发生巨大变化。因此,只有企业快速的、准确的获取信息,才能够在竞争中站稳脚跟,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于是,对于时代的发展要求来说,以往的财务模式已不相适应,不可避免需要整合财务系统,对于财务部门处理外界各种信息的效率与能力提出较高要求。

2.政治环境方面

企业财务管理还会受到一个重要因素的影响,那就是国家的政治环境。从我国的政治环境来看,政府应当加快管理体制的改革,从而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市场经济环境,政府应充分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实现自身职能的转变,尤其是自身行政行为,应当朝着透明化的方向发展。在法律的基础之上,促使政府与企业处于平等地位。近些年,民营经济快速的发展,以往的企业产品在结构上发生重大的变化,筹资渠道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因此,企业在做出各项投资决策时,应当了解关于政府经济政策稳定性等方面的信息,为决策的制定提供可参考的重要依据。

3.金融环境方面

作为企业开展各项财务管理活动的重要场所,金融市场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在企业开展筹资与投资等活动时,金融市场为其提供场所,另一方面,在合理流动与配置企业资本过程中,金融市场为其提供更多的便利。近几年,金融市场不断的扩大规模,逐步的增加资金的供给,以及逐步的创新金融工具等,对于我国企业开展筹资、投资与风险规避等活动来说,将会有更多的选择。自我国加入至世界贸易组织后,加剧国内外的金融市场之间的竞争,自律性管理在金融行业中得到强化。同时,国家加强对金融行业的监督与管理,使得难以充分的发挥出金融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功能。然而,由于金融市场存在各种类型的风险,如第一法律风险;第二利率风险;第三外汇风险等,会使得企业外部金融风险加剧。

(二)内部因素

1.转变财务管理目标

在以往工业经济社会之中,投资者享有企业的剩余价值,而出资人享有索取权。同时,通过实现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统一,从而保证财务目标的实现。然而,近些年,社会经济快速的发展,资本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无论是企业股东,还是相关利益主体,都享有所有者的权益。因此,企业在采取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兼顾好各个利益主体的要求。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应用,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发生重大的转变,在重视提高效率与减少成本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的强化筹资运用投资与分配等环节,从而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可持续的发展。

2.转变企业的资产结构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经济形态发生重大转变,由以往的工业经济转变为如今的知识经济,改变着企业的资产结构。在以往的工业经济社会中,主要通过各种有形资产,如设备、厂房与资金等拉动经济增长。然而,在现今的知识经济社会中,主要通过各种无形资产,如专利权、人才素质、产品质量与产品创新等拉动经济的增长。在企业的收益中,无形资产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以往的财务管理职能无法满足现阶段的经济发展需求。

二、企业财务管理职能未来的发展趋势

近些年,组织规模不断的扩大,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企业在发展中面临融资结构缺乏合理性等问题,造成投资出现失误,使得企业陷入发展危机。为此,企业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中,应当从战略层面上出发,而并不是仅仅站在战术与策略应用的角度上。

企业在开展财务的战略管理过程中,应当认识企业外部环境中存在的变化,坚持战略管理的思想指导,对于企业的各项财务职能活动,应当站在更高的角度上。企业应当根据总体战略所提出的要求,对各种理财方式进行综合性的应用。运用多种资源,科学合理的谋划企业的财务活动,保障谋划兼具创新性长期性与全局性,不仅能够有效的减少融资的成本,而且能够对投资决策加以完善,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将财务风险分散开来,从而获得最大化的利润,实现投资者与管理者的目标平衡,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战略化的财务职能活动,除了能够满足新环境的需求,与以往的职能活动方式相比更具有优势,促使我国企业参与至全球化的竞争中。

三、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影响企业财务管理职能的内部与外部因素,其中,外部因素包括经济、政治与金融环境等方面,内部因素主要是企业采取管理目标与资产结构的转变,并分析今后的发展趋势,目的在于促进企业健康的、快速的、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宇峰.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职能与方法优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2):223-224.

未来企业发展趋势篇8

一、未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环境特征

第一,经济全球化。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生产要素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活动和合理配置,逐渐以至最终完全消除国家间的各种壁垒,使其渗透、相互储存并不断加深,从而把世界变成一个整体的过程。企业为了尽快适应这种经济全球化的环境,在全球范围内配置企业的各种资源。因而,企业也就必须从全球化的视角来思考和解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

第二,知识经济时代具有新变化、新特征。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核心素质。知识经济的第一资源就是智力资源,拥有智力资源的是人才。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人才要有全面的素质与能力,如鉴赏他人创造性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但最重要的是思想品质、知识和创造性。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要求质的改变。知识经济刺激人才需求不断地升级,带来了人才类型和结构的大调整。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内在素质提出了三个要求:知识面宽;知识融合度高;创造能力是核心素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开发的新趋势。知识经济对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对现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等正在产生重大的影响,对人才的开发也不例外。

第三,影响企业员工的文化因素越来越重要。主要包括: 社会价值观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每个国家、地区、组织的文化不完全相同,导致其成员的行为也不完全相同。组织在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时候,不得不面临这些因文化背景差异造成的行为差异,而使得管理活动复杂、难度加大。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地位日趋重要

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这不仅仅是人事部门的事情,而且是整个企业的战略性工作之一。战略规划和人力资源对企业发展和前途都是最重要的,这两者必须紧密地结合起来,因为战略规划的各个要素都包含人力资源因素,都必须获得人力资源的支持才能实现。现代企业经营战略的实质,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为实现预定的目标而有效运用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各种资源的策略。因此,通过有效的人才资源管理,将促进员工积极参与企业经营目标和战略,并把它与个人目标结合起来,才能达到企业与员工“双赢”状态。

(二)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价值链中的作用日益明显

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如何通过价值链的管理来实现人力资本价值的增值,价值链本身就是对人才激励和创新的过程。围绕价值链拓展管理范围,人力资源管理日益突出在企业价值链的重要作用是在于可以为顾客提供附加价值。因此,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积极加强与企业各业务部门的密切联系,从权力中心走向服务中心。

(三)人力资源活动对企业绩效的贡献作用日益明显

人力资源开发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培训与发展;第二阶段是人力资源发展;第三阶段是员工绩效提升;第四阶段是学习绩效;第五阶段是学习者。这五个发展阶段说明了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已从过去的行政事务性的管理上升到考虑如何开发企业人员的潜在能力,不断提高效率上来。人力资源部门不再仅仅是个纯消费部门,而是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部门。

三、关于激励机制的若干建议与意见

(一)完善激励机制

针对员工的工作性质、工作特点,对那些确实需要提高岗位技能和工作能力的员工,对那些真正想学习的员工进行培训,只有真正想学习的员工才会去主动学习。在培训过程中,可以运用种种激励方法,使员工因为需要的满足而产生学习意愿,这样的培训才能达到培训的目的,才能培训出岗位所需要的人才。

(二)完善考评制度

采取综合的考评方法,摈弃单一的评估方法,避免“唯上”的坏作风,讲求事事联系群众。规范标准,在我国考评机制中,规范不够标准,导致评估过程的结果精度不够高,在客观上流于形式。以后的评估机制应以量化、标准化为目标,并将考评结果与使用挂钩,可以将考评结果与绩效奖金、晋升资格、晋升职务等方面挂钩,并适当拉开差距,以取得良好激励效果。

(三)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价值观,其灵魂是企业精神,它体现企业员工的意志和利益,反映了企业的奋斗目标、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在员工中间形成良好的信念与信仰,并形成良好的合力完成共同的奋斗目标。对于员工在工作中的行为与作风会起到激励作用。

四、结语

面对新的经济形态和环境,及其对人们的生产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及行为方式即将产生的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企业管理的内涵和对象发生了变化。这要求企业管理者更新管理观念,善于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与管理经验,积极进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打造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只有这样,企业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环境,构造新的企业核心能力,使企业在21世纪的竞争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杨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N].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5).

未来企业发展趋势篇9

中图分类号: F272.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4-0145-01

一、加强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大意义

1.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是现代企业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现代企业制度是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以产权关系裂变为基础,以法人产权制度为主体高效运作的制度体系,它是一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替代性经济组织形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与传统企业有了很大的不同,传统企业是资本支配劳动,而现代企业是劳动支配和管理资本,因此,物力资本所有者和人力资本所有者虽然在形式上仍表现为雇主与雇员的关系,并且物力资本所有者对人力资本所有者仍拥有指挥权、控制权等权力,但是,市场经济的独立性、平等性和开放性决定了物力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应该是不同资本所有者之间平等交换的关系。任何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获胜,必须以物力资本为中心的运营转为以人力资本为中心的运营,对人力资本进行开发与管理。

2.人力资源开发是电力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迫切需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进一步对外开放,特别是中国加入WTO步伐的加快,把企业推向国内外的市场竞争中。竞争的实质是资金、技术和人才的竞争。电力企业正面对网厂分开,竞价上网的严竣考验,行业的保护伞将不复存在。面对电力市场的激烈竞争,企业必须挖潜节支,降低成本,使电力产品在价格上具有竞争优势;必须加强企业的技术更新、改造,不断提高企业技术竞争能力。所有这些都离不开高素质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营销人员和技术工人。“企业活力的源泉,在于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中共中央关于经济管理体制的决定》)。”要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必须大力开发和利用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没有一流的人才,电力企业在竞价上网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就难以立足。

3.人力资源开发是企业发展的源泉。企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企业的素质,即企业的生存能力、应变能力、竞争能力、发展能力和开发能力。企业素质的高低关系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好坏、经济效益的高低和生存发展。企业素质包括技术素质、管理素质和人的素质,而技术素质和管理素质又主要取决于人的素质。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是科学技术进步的首要体现者和第一推动力,任何科学技术都离不开人的发明创造和推广、应用。现代企业的特征之一是科学管理,通过规范化的管理,出一流产品,出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二、我国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电力企业作为国有企业,长期以来一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作。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力推行劳动、人事、工资制度配套改革(简称“三项制度改革”),开展定编、定员、定岗,采取减员增效、转岗分流等积极措施严格控制用工总量;打破身份界限,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推行竞争上岗和双向选择,建立岗位动态竞争机制,积极尝试“人事”、“劳务派遣”等新型劳动用工形式;实行干部聘任制和交流任职制,逐步打破终身制,建立干部任用能上能下制度。电力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正从过去行政性、事务型部门向决策层的战略合作伙伴方向转变,沿革了几十年的传统人事管理模式正逐步向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转型。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由于体制和行业特点具有人才密集、管理规范、员工忠诚度高、人员流动率低、劳动关系和谐、培训体系健全、招聘渠道相对单一、内部选拔人才作为主要配置策略、薪酬福利体系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等固有特点;同时,也存在一些制约企业竞争力的瓶颈问题,包括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管理需要强化系统性与前瞻性,人员配置机制不能完全市场化,人才短缺与人员富余并存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人才评价机制和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有待强化,薪酬分配机制不尽合理,绩效管理精细化水平有待提高,高度集成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尚未成熟,培训、考核、晋升、待遇、发展一体化的人才成长机制亟待完善等。

三、我国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未来发展趋势

1.逐步建立起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长效机制。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新世纪是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时代,它将改变企业主要依靠土地、简单劳动、资金等物质或价值形态生产要素发展的模式,进而使企业更加重视对知识的运用与创新、人的潜能的开发、人的精神的振兴和人的素质的提高,从而达到一种文化的聚合与裂变,实现人力资源现实能力与潜能的开发与应用。我们职教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重点应该是紧紧围绕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按照创建一流供电企业的要求,逐步建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机制;以“按需施教。学以致用和注重实效”为原则,使职工素质和专门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电网发展的需要相适应;走发展内涵为主、外延为辅的道路。挖掘潜力,从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渠道和多种形式,优化职工队伍结构,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未来企业发展趋势篇10

一、民营企业融资的现状

我国企业融资难,难在融资渠道不畅,难在可供企业选择的融资方式不多。我国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是银行贷款,只有少数企业可到资本市场融到资金。融资渠道的单一不仅制约企业的发展,而且给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很大的压力和风险。自2005年起,中央政府已从财政资金中拿出6.5万亿元资金化解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但是截止2008年底,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率仍然高达25%。 中国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旧的未消化,新的又不断增加,其深层次原因是我国企业融资市场格局的不合理,企业融资渠道过于单一狭窄,众多的企业将融资的负担都压在商业银行的肩上,从而导致商业银行决策极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和干预。因此, 金融 机构在提供贷款是更多的去考虑借贷风险和风险规避,从而导致了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同时我国经济中涌现出一批区域性的中小金融机构,本来应以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为己任。但在实际中,这些金融机构在业务发展上与国有金融机构有趋同的趋势,不能真正面向民营企业,存在一定的信贷歧视现象。很多中小金融机构将大量资金上存或购买国债,对急需贷款的民营企业却不予支持。另外,我国地方金融机构特别是农信社已成为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力量。地方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没有建立,实际资本充足率偏低,在支持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有心无力的局面。

民营企业经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补充成分,在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但是,中国经济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民营企业,在金融支持方面却遇到了不公平的待遇。

客观地说,为了解决民营经济融资难的问题,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都下了很大的力气,也出台了一些具体政策措施,但是,从实施效果来看,这些措施往往是治标不治本,治短不治长,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现实表明,民营企业融资难表面上的反映是渠道狭窄,而深层原因则是各方面的体制和制度问题。因此,仅靠出台一些政策是不足以解决问题的,必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制度调整,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角度出发来综合考虑民营企业融资发展的问题。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途径。

二、解决民营企业融资困难问题的途径

1.不断完善和发展民营企业的外部经济环境

(1)调整和完善银行体系,加强安全管理。现有中国商业银行体系中仍然持续了国家银行高度垄断的局面,民营中小商业银行数量严重不足。这种畸形结构,不仅严重降低了融资效率,影响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而且加大了金融风险,并使风险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应该创立金融社区服务模式(如 农村 信用社),使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的服务深入到当地众多的个体私营企业,形成企业与金融机构“双赢”的局面。

(2)扩大市场准入领域。一方面,要全面检查有关民营投资优惠政策的落实情况,认真清理限制民营投资增长的不合理规章和收费。凡国家、省、市已废止的和不利于民营投资的规定和办法要坚决废止,彻底清理各种行政性收费。对企事业单位的行政性收费应坚决取消,对确需保留的收费在经过测算后实行一次性、“一门式”收费,并实行“收支两条线”,纳入财政预算;对取消和保留的收费项目和标准要进行公示。另一方面,要改变行政审批事项多、手续繁、透明度低的状况,对非政府投资项目原则上实行登记备案制。

未来企业发展趋势篇11

随着新医改落实后市场的扩容,基药品种扩大到520个,品规1000多个,几乎所有治疗领域都有基药配套,基药在基层医疗市场涉及的产品更多、销售扩大,对OTC零售市场来说,短期内的冲击是较大的,因为零差率和参会参保人群的药费全额及按照比例报销,消费者在社区医疗机构不花钱即可拿药,这样导致参会参保人群不在到药店渠道来购买药品了。

第二个冲击是基药限价的冲击,很多产品变成基药后,最高销售价被限制,而基药目前绝多数是双轨制,因此这些没有中标企业的品种,在OTC渠道同样被限价,将达不到药店的高毛利产品要求,被药店以其他产品替代而没有了销售。

第三是医保定点药店的限售,这主要是对非药品,也就是大健康产品的销售造成很大影响,有些地方非药品不让陈列,直接撤柜、下架等规定,这些都影响了OTC市场的扩容。 第四是医药分开是政府的意愿,但无法落地,因为地方政府无力支付庞大的医疗系统维持费用,尤其是医务人员较高的收入水平,因此药品销售还是医疗机构盈利的主要品类之一。 第四是零售终端由于场地租金和人工成本涨价后,导致终端对于OTC市场销售的产品普遍要求供货扣率低,压缩工业利润水平,由于供货价格低,工业也就没有空间投入做广告与推广活动,不愿培育品牌,即使培育起来一个品牌也会被连锁以同质化产品拦截掉。 第五是塑造OTC品牌产品的成本越来越高。无轮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打广告塑造一个品牌都需要比20年前十倍以上的投入。  二、 从销售方式和销售规模划分OTC市场 1、从工业企业的销售方式和销售规模划分OTC市场,我把OTC市场划分为三大市场 一是主流连锁药店市场; 二是中小连锁药店和联盟市场; 三是社会散店和散店联盟市场,分述如下: (1)大连锁的药店市场 目前全国百强连锁榜单有OTC协会、中国药店、南方所、第一药店报等,都是大同小异,都有一定的问题,一些人所共知的大连锁由于上市及其它原因没有列入排行榜,一些加盟为主的连锁药店却赫然榜上有名。百强连锁销售在整个OTC市场销售占比仅为30%,可以说处于战国时代,在全国所有省都有布点的连锁还没有出现,在全国656个城市(含县级市)布点的零售药店还没有,今后10年内也不会有,连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全部布点的连锁药店10年内都不可能会有。 但是,主流的百强连锁企业,无论如何还都是OTC的主体市场和主流市场,因为连锁兼并重组的速度肯定在加快。 百强连锁零售市场的特点是: 位于大中城市、管理体系完善、议价能力强、店大欺客、自有品牌、高毛品种多达1000---1200个,几乎所有治疗领域都有自己的自有品牌或者是高毛主推品种,对OTC企业新品牌打造构成一定压力。 百强连锁产品结构已经明显趋于哑铃型:即品牌产品和自有高毛产品两头大,中间型产品仅仅是补充。 百强连锁内部的执行力一般,个别强的也有,其从工业营销的角度分析,分为采购导向性、营运导向性和采购营运平衡型。采购导向,即和和采购全力大,采购主导整个连锁,工业只要搞定采购就可以实现产品销售;营运导向就是营运独立,不收采购制约,且权力大、工业依靠营运才能上量,这是资源就不能全部给到采购,应该留一些协助营运区上量;中间型的就是采购营运各自独立有相互制约,又相互不大买对方的账,沟通协调成本高。 (2)、中小连锁药店OTC市场:药店联盟的天下 分布:遍布于中小城市、县级市,大城市也会有小连锁。 中国药店联盟的先驱PTO虽然悄无声息了,但是其播下的星星之火,已成燎原全国之势,目前全国已有16个省有了自己的采购联盟,还有特格尔、中盟、中百联盟、中药梦、天下药仓联盟以及按照无数按照联盟模式运作的医药商业企业或者工业支撑的联盟。另外,近十家省级省级散店联盟也都成立。采购联盟的发展趋势,笔者曾是PTO联盟的操盘人,是联盟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对联盟趋势总结如下: 趋势之一:从松散联盟到紧密型联盟趋势 联盟成员不在多而在精,志同才能道合。紧密型合作才能发挥规模优势。所谓志同道合就是认准了一个目标和一件事,就愿意放弃自己原来的利益,努力和联盟一起做大联盟的规模和品种,以便联盟形成规模优势和有能力提供更好的服务。 趋势之二:从组织到平台趋势 联盟是个组织,真正有前景的联盟必须是独立运作的医药商业公司,但是联盟更是一个平台。是新品类、新思想、新服务、新模式、最新信息的交流、交友、学习、分享、提升的平台。 趋势之三:从粗放到专业细分趋势 联盟开始深入和细分:产品细分(药妆、保健品、器械、儿童药、品牌药)、区域细分(省级、区域、全国)、机制细分(紧密、分散)、另外还从供应链细分、资本构成(工商、商商、商零、零零、单店)、业务性质(产品、管理输出)、专业化方面进入细分化阶段。 趋势之四:从小资本到强大资本介入、会员股东化趋势 以前的联盟,都是小资金,不超过1000万元。目前的联盟动辄几千万的资金。出资额越来越多、实力越来越强、资本为纽带趋势明显。“资产一体化”联盟体的出现和成功(如上市),将对现有联盟的目标取向和流通企业的并购产生重大影响。 如果有那家联盟做得好,我个人相信风投资本一定会介入。 笔者提倡的联盟是:会员股东化,公司股份化。每个会员都承担相应责任义务,受到相应制约,股东化的全国性联盟才有前景。 趋势之五:联盟执行力提升进入体系支持阶段趋势 笔者深深感觉到,联盟会员的董事长、总经理都是愿意为联盟发展付出的,但是不同会员的执行力和内部采购与营运体系、激励机制的执行力和导向,也就是整体的营运体系,制约了会员和联盟的合作,表现出来的是执行力差。 因此会员必须从机制、体系、制度、激励方面,全面提升和联盟的合作执行力。变董事长工程为员工与部门的具体行动。 趋势之六:从多角恋进入忠诚恋爱阶段趋势 联盟是个封闭体系、一个会员单位最多参加一个省级、一个全国性联盟。这样才能形成差异化。 笔者认为滥爱即是无爱,加入多家联盟就是对谁也不想负责和尽职。 趋势之七:联盟品类规划进入非药高毛趋势 首选联盟成员,放弃一些自己采购的产品,可以降低自己的采购成本;包括资金和沟通成本,由于新医改导致基药无法卖;而普药各地各连锁都有高毛产品,因此联盟品类构建的优势,下一步就是非药品采购优势构建。非药品是目前各个连锁药店都关注的话题,大家都在寻求自己的非药高毛利产品、都在培育药妆产品。这就给联盟构建新品类形成客观的市场需求。 同时这也是符合国家产品规划的,因为药品流通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创新药品经营模式。鼓励批零一体化经营。鼓励药品零售企业开展药妆、保健品、医疗器械销售和健康服务等多元化经营,满足群众自我药疗等多方面需求。” 趋势之八:联盟将出现全国整合和两极分化趋势 全国性联盟的横向整合将很快出现,联盟间的合并、并购、合作将很快出现,全国性联盟和地方性联盟会出现实质性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区域性联盟将根据执行力、资金纽带、合作意愿,向着两极分化的方向发展,强者更强,弱者将可能会消失,或者成为一年两次靠厂家赞助的吃喝聚会。 趋势之九、以商业资本为纽带的联盟将脱颖而出 目前阶段,零零联盟的局限已经凸显,那就是致命的两大问题,一是会员自己采购能力强,已经构建了较好的品类结构,用联盟的产品取代会员的高毛利产品没有优势,二是联盟自己开药店,是致命错误,这是和会员在抢消费者。 避免这两个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联盟的主体,不再是连锁药店,而是商业公司,目前这样的商业公司已经出现很多,他们有高水平的药学采购专家,代连锁药店采购高毛利品种,而且有营销队伍,销售和推广自己的产品。比如成都大蓉和联盟、浙江为诚医药的中药盟、武汉天下药仓联盟、安徽的华仁医药联盟、广州的金百合联盟等等都是商业资本主导的联盟,有快速发展的良好趋势。 趋势之十:品牌产品的集采趋势 中小连锁药店难以直接从大品牌工业中获取较多的额外支持、返利、促销,于是就拦截品牌产品,拿品牌厂家的 产品打价格战,结果是;两败俱伤,目前一些采购联盟把一些品牌产品集中现款采购,维护终端统一价格,做品牌产品的相对高毛利主推,销量大大提升,联盟从厂家得到的支持返利增加,双赢之事。目前西北医药有些公司(甘肃联盟)、贵州药店联盟、山东联盟都有这样成功案例。河南豫盟还发动会员之间进行PK竞赛,提升厂商合作密切度。 工业在运作联盟市场时,已经形成先知先觉的成功既得利益者,后知后觉的大品牌厂家,以及管理不到位和拒抗心里的大品牌厂家,无乱如何,这是OTC企业和产品在市场竞争中越不过的一道门槛。需要趁早与联盟接触,与联盟战略合作。 (3) 、社会散店市场:第三终端的天下 一段时期内,社会散店还是OTC市场不可忽视的主力渠道之一。这部分OTC市场笔者把其分为五个方面: 其一是连锁的加盟店,我国连锁化率不高,40%中还有不少是加盟店,他们进货自由,属于社会散店市场。 其二是10家一下的小连锁,或者家族朋友一起开的共用一个牌子的药店。 其三是个体单店,一两家单店。 其四是小医诊所,也就是个体诊所,它们是永远的OTC市场,可以按照OTC的商业渠道模式和终端运作方式来运作,我们要记住,中国历史上的中药市场,从来都是医药不分的前店后厂模式,小医诊所将长期依靠卖药获取主要利润。 第五是乡村市场,尤其是非政府举办的村镇建设药店诊所,都是典型的OTC市场。 不可忽视的是近两年异军突起的散店(单店)联盟 一些社会散店,由医师或者药师执掌有固定客户群体;其客户群体具有一定是历史沉淀;有些还是当地较大规模的门店,是OTC企业抢夺的对象,然而,散店单店规模始终是个问题,于是从2011年开始,医药物质协会零售分会推动下,以省为单位的各地散店联盟纷纷成立,有人勇敢的站出来,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为社会散店进行产品、咨询、培训、助销方面的服务,目前已经成立的散店联盟已有多家:如安徽、山西、广东、广西、福建、江苏、浙江、江西、江西等地的散店联盟成立了。 笔者预测,散店联盟是有市场前景的联盟,通过组建单店联盟,可以构建与其它散店有差异的品类、提供销售顾问、提供系统的培训等,散店对这些联盟能提供的服务是有着巨大的、如饥似渴的需求。拿培训来说,很多大厂商都争着抢着为大中连锁药店提供各种各样的培训,但很少有供应商关注散店。 工业营销OTC市场借助散店联盟是路径之一 散店联盟以后谁来做呢?笔者以为较为可行的方法是由工业企业(安徽散店联盟即是如此),或者一家医药公司来组织和营运。因为任何一家散店其人力资源配备、资金实力、管理水平都难以支撑起一个联盟,自然而然就存在由谁或者那个公司牵头来营运,当然也会销售该医药公司的产品,但是得有合同约定。 因此工业企业,要想快速在这块OTC市场有所建树,就得及早涉足散店联盟,与商业一道,耕耘这块市场。 当然通过商业深度分销的覆盖和商业公司自己的市场开拓与营销,目前阶段还是OTC企业进入这块市场,是一种投入产出较为合算的选择。 (4)、从消费者支付方式划分 A、医保定药店市场  医保定点药店是OTC市场的怪物,首先一般都是大店、中心店、旗舰店才能申报医保定点,医保定点OTC药店市场,在有些连锁药店的份额,达到40-60%,也就是说这些店主要依靠医保刷卡实现销售,店长、店员销售能力技巧未必就高,为了销量就想着违规刷卡,被媒体曝光医保卡监管不严,变成购物卡,于是政府社保部门出台越来越严格的限售政策,这对大健康产品、非药品、保健品销售限制较多。但是限制和管理较多的主要是连锁药店的医保定单店,社会散店类的医保定点药店,则不按照劳动保证部门的规定,医保刷卡的范围较为广泛。 医保定点的改革方向有两个方面: 一是逐步取消医保定点,但现阶段,OTC企业必须重视医保定点店,做大在这些店的形象和影响。 二是完全放开医保个人账户里面的钱,任由消费者自己去消费。 但是短期内,限制销售还会加强,这有利于药品,不利于非药品。 B、非医保定点药店OTC市场 非医保定点药店市场是完全市场化的OTC市场,自由竞争,依靠产品或定位取胜,店员、店长的销售能力都较强,对于大健康产品厂家来说,可做的文章很多,把自己产品纳入这些零售市场的促销、推广、消费者培育中去,就可以培养出一群忠实的消费群体。 (5)、从区域划分 A、城市OTC市场 城市OTC市场主要是指大中小连锁药店,经营多多规范,目前都在多样化经营。 多数工业企业都重视一二级城市的OTC市场,且大多数都把限的人力物力,几种投放在这些市场药企对于城市OTC市场并不陌生。 B、县镇级OTC市场 这里着重分析县镇级OTC市场,有关城镇化,前文已有交代,这里不在赘述,我国现有县级市374个-390个;县城总体零售药店数量在8万家,每个县都有1-2家连锁分布在全县。具有的门店数5-20家不等,县级连锁药店的门店数大多在5家左右,经济发达地区和人口大县,很多县级市场都有年销售在1000-5000万元的连锁药店存在。  诊所终端:全国有17万家个体诊所,每个县镇都有数家。 县级OTC市场趋势分析如下: 首先,各大连锁扩张的重点也放在了县级市及县城、大镇。几次连锁论坛上,连锁的老总都极为看好城镇化为药品零售市场带来的商机,认为药品零售最后的机会将在县级药品零售市场,未来连锁企业还有3~5年的销售渠道重组机会,以药品、家用器械、药妆、保健食品为主营的连锁药店将在县级市以下崛起。 比如石家庄新兴、乐仁堂,保定一笑堂,张家口华佗,山东淑玉平民、云南一心堂 其次县级OTC市场是药企的增量市场,由于以前没有人员管理和覆盖,大多是商业渠道自然覆盖,量小跟踪不到位,因此只要重视就是增量市场,其特点如下:  市场产品单一,进货渠道混乱,市场竞争没那么激烈,经营水平低,  医药不分,店员专业素养低,接受厂商的培训业较少,消费者品牌忠诚度低,无该县核心品种  客户要求没那么高,相对而言比较容易沟通  周边地区的零售药店无论是终端POP宣传,客情关系的沟通和理顺都比中心城市容易,各项费用也比中心城市低。  小投入大产出,县级市场的经营理念较逊色市区,服务意识、专业水平不够专业,在门店经营与管理方面给予稍加指引,他们将坚信不疑  没有成熟的高毛利产品群,所有厂商都容易突破,是保健品最后优待争夺的阵地。 第三部分:OTC营销与传播模式及趋势分析 中国OTC市场历来都是营销模式取胜,聪明的中国医药营销人,发明各种营销模式,在产品力基本具备的前提下,依靠营销模式的创新,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创造成了各自较难模仿的特有营销模式,总体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模式。  一、 OTC企业与产品的营销模式分析

OTC产品的营销模式多,且必须与时俱进,目前大企业、中小企业各有自己的模式和优势,这也是终端的需求,大工业与大连锁强强联合,中小连锁和中小药企相互匹配;具体笔者以自己的视角总结的有以下十大模式。  1、 大企业品牌广告驱动模式 OTC的行业本质是自我药疗,也就是消费者自主选择和购买产品,消费者选择OTC产品的依据就是品牌,因此笔者认为,OTC竞争到最后一定品牌竞争,这也是很多企业坚持做品牌广告的原因,一旦成为品牌企业,其产品溢价能力就会明显比完全同质化产品高出很多且销量大;此外,培育出一个品牌产品,成为品牌OTC企业后,该企业没有做广告的二线产品比其它同质化的产品价格也可以高出很多,且容易卖,因为有企业的品牌背书在这些产品上。

这一模式也遇到了挑战,那就是愿意现款的商业越来越少,且不愿压货压库太多,然因为商业公司库存管理理念发生了转变:他们认为零库存才是最好的库存管理,开始计较资金成本。随着商业公司库存考核制度的建立,商业公司不再愿意压货,这就要求工作的商务工作重点放在深度分销上面去了。

2、 处方带动模式

不少OTC产品营销中,处方对于OTC销售的带动作用同媒体广告等一样重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医生是广告、处方是媒体”或者“处方是媒体,医生是广告”。特别是在媒体广告价格越来越高但对销售产生的影响力却越来越低的时代,处方带动OTC的模式在一段时间内还会维持,但随着广告品牌影响的扩大,这一功能将慢慢变弱。

采取这一模式的企业很多:如步长、同济堂、正大天晴、济民可信等等企业,不少产品都是先做几年临床推广,OTC市场自然也会有一定销量,企业和产品被消费者和终端逐步认可后,在慢慢独立出OTC团队。这一模式还将继续,关键是看企业是否愿意彻底转型,重新建立OTC渠道和市场。

3、 KA连锁药店高毛利驱动模式营销模式

未来企业发展趋势篇12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030-2

乡镇企业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民投资为主,在乡镇(包括所辖村)举办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各类企业。乡镇企业是中国乡镇地区多形式、多层次、多门类、多渠道的合作企业和个体企业的统称,包括乡镇办企业、村办企业、农民联营的合作企业、其他形式的合作企业和个体企业五级。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效卓越、贡献很大。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乡镇企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在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主动适应外部环境变化,不断深化改革和开拓创新,已经和正在发生着一系列新的变化。

1 乡镇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1.1 发展乡镇企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推动力

我国属于人口大国,生产力水平将对较低等一问题制约者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当前农业的发展首先要做的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目前,乡镇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同时,也为农业供给了大量生产资料,为产前、产中、产后提供运输、供销等各项服务,支持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乡镇企业的发展也一部分解决了农民的粮食销售问题,减少了农民对于粮食滞销的担忧,并且产品不仅仅局限于初级产品,为农村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的同时,也促进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产业化、商品化和现代化。

1.2 发展乡镇企业是实现我国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我国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工业产值不断攀升,占社会总产值的60%以上。但目前我国还有大量的劳动力集中在简单的农业生产中。衡量工业化的标志包括工业的产值比重、工业劳动力的比重、劳动生产率、国民收入的构成等,所以说现实中存在一定问题,我国要实现工业化,还需要做出很大努力,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是如果将剩余劳动力转向城市,使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带来住房、交通、生活供应、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等一系列难题。因此,要实现工业化,在保证农业稳步发展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目前,乡镇企业已为实现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缩小城乡差距做出了突出贡献。实践证明,实行城乡一体化,工农一体化,工贸一体化是实现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1.3 发展乡镇企业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

我国要实现强国之路,最根本是必须要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乡镇企业是国民经济一个新的增长点,乡镇企业最根本的增加了社会有效供给,富裕了农民,使农民得到了实惠,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并且使国民经济上升了一个台阶,为国家增强了经济实力,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税收,创造了大量的外汇。

1.4 发展乡镇企业是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

乡镇企业的发展,改变了一些农村落后的状态,提高了农民收入,解决了许多政府无力解决的重大问题,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同时,乡镇企业把现代工业文明注入广大农村,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二、三产业大军,使传统农民转变为现代产业工人,整体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另外,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近就业提供了广阔天地,是农民足不出户就能为自己增收,农民富裕了,精神状态也提高了,生活质量也有所提升,是稳定农村社会、提高管理效率,巩固农村基层政权的坚实物质基础。

2 乡镇企业目前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2.1 经济全球化对乡镇企业影响巨大

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带动力商品、资金、技术、管理和人才在更大范围内的流动,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加深,国际竞争加强,给乡镇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2.2 国内消费市场供大于求

由于城市消费结构升级速度逐渐放缓,农村消费市场的实际购买力又明显不足,导致许多工业消费品尤其是耐用消费品,已逐渐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移,城乡市场销售不旺,最终消费需求不足,对乡镇企业带来不小的冲击。

2.3 地区间发展很不平衡,东部与中西部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国际产业转移进一步深化,国内产业转移步伐加快,沿海发达地区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环境约束型产业、低附加值产业向外转移,而中西部地区处于劣势,无论在资源上还是在区域环境上,西部乡镇企业融资难、贷款难、担保难,中西部地区始终相对于东部存在很大差距。

2.4 行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

这种调整是在商品过剩和企业效益下滑的压力下进行的,多数通过资产重组、企业破产、职工下岗、垄断经营、削减过度竞争等方式实现,这种调整对于资源型、一般加工型的小型乡镇企业的负面影响很大。

2.5 企业内部机制不健全,管理素质低水平差

乡镇企业内部干部职工是以农民为主,他们很少有人接受过高等教育,相对来说,自身知识与能力的制约,使之缺乏商品经济时期的观念与素质。不少生产管理人员并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学习,业务技术知识欠缺,以及仍然受到乡土观念、家族观念、裙带观念的影响,影响了企业管理的整体水平。在制度上仍有不足,没有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经营销售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不足。

3 新形势下乡镇企业的发展路线

3.1 围绕农民就业增收,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

展农产品加工业要注重技术创新、技能培训和质量标准工作,提高农产品加工深度、产品附加值和质量安全水平,同时要推进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的原料基地建设,实行产业化经营,形成加工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接机制;发展休闲农业要注重行业标准建设、职业教育培训和示范项目创建工作,提高休闲农业的服务质量和发展规模,加强与旅游部门合作,真正做好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

3.2 围绕传统产业升级,积极发展新兴产业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引导乡镇企业加入新兴产业发展链条,进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低碳环保、以及农村、农业文化创意等产业领域,或通过推动乡镇企业为新兴产业提供上下游产品和配套服务等方式,帮助乡镇企业参与到新兴产业发展当中。

3.3 围绕农业、农村产业链延伸,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

大力发展面向农村建设、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各类服务业,主攻方向放在农业、农村产业链的延伸上,重点搞好农业生产资料供给和农产品初加工、储藏、保鲜、运输、包装等产业,以及为城乡居民生活服务的商贸、物流、信息、旅游、餐饮等服务业。

3.4 围绕市场多元化,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

开拓国内市场要紧跟市场需求,结合汽车下乡、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等补贴政策,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特别是要注重开发能有效拉动农村生产、生活消费的产品;开拓国际市场要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努力提高产品的档次、附加值和竞争力;积极搭建各种展会、贸易洽谈会、采购会等服务平台,开展促销活动;引导乡镇企业采取销售、连锁销售、直邮服务、电子商务等多种方式主动开拓市场。

3.5 围绕低碳经济,积极推进节能减排

坚决管住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坚决关停耗能高、污染重的企业,突出抓好规模以上乡镇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引导乡镇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兴办循环利用资源产业,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企业循环式生产、资源循环式利用,重点培植一批节能企业和清洁生产企业,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3.6 围绕产业转移与承接,加快中西部开发

广泛开展乡镇企业东西合作和省际、市际、县际之间的对口合作,促进地区间产业梯度转移、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和协调发展;中西部地区要利用综合成本优势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利用产业优势承接配套产业转移,利用资源优势承接精深加工产业转移,有条件的地方要建设一批产业转移示范区,努力使乡镇企业工业园区成为承接产业转移、带动本地工业快速发展的基地和龙头。

参考文献